初中说明文知识点复习(共13篇)
1.初中说明文知识点复习 篇一
常见的说明顺序有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
时间顺序:按照事物发展的先后次序说明。说明的时间顺序和记叙的时间顺序相似。语言上多采用表达时间的词语。一般说来,介绍事物的发展或制作过程的说明文,就采用这种顺序,如《活板》、《从甲骨文到缩微图书》。
空间顺序:按照事物的空间存在方式,或从外到内,或从上到下,或从整体到局部来介绍事物的形状和构造。介绍名胜古迹、自然景物常用这种顺序,语言上多用方位词,如《雄伟的人民大会堂》。
逻辑顺序:反映事物内部规律和内在联系,按事物得因果关系进行条理分析。事理说明常用逻辑顺序,或有主要到次要,或由具体到概括,或有现象到本质,由原因到结果、由整体到局部、由特点到用途等加以说明,如《人们英雄永垂不朽》总体上按空间顺序介绍人民英雄纪念碑,但在介绍纪念碑碑座的十大浮雕时,则又按历史时间发生得时间顺序安排。
为了说明事物特征或事理,必须选用相适应的说明方法。
常用的说明方法有举例子、列数字、作比较、画图表、下定义、打比方、引资料、分类别等。
一般性说明文常用的说明方法有以下几种:
(1)下定义
下定义的方法,是用最精确的语言对事物的本质特点作出规定性的说明。如《奇特的激光》:“激光系统就是产生光、电、化学能的装置。”
(2)作比较
比较说明就是用较熟悉的事物与要说明的事物相比较的说明方法。如《向沙漠进军》:“沙漠地区空气干燥,日光的照射特别强烈。那里日照时间又特别长,一年达到3000小时,而长江流域只有1500小时,华北地区也不过2500小时。”这里就“日照时间”把沙漠地区与长江流域、华北地区作比较,说明沙漠地区的干燥。
(3)分类别
分类说明就是把要说明的对象,按一定的标准分成若干类去说明的方法。如《谈笑》种,见从笑和立案、笑和全身、笑和人的关系等将笑分为三大类,如《杨树》一文就作了这样的分类说明:“杨树,在植物分类中属杨柳科……植物学家把杨属植物分为白杨派、黑杨派、青杨派、胡杨派、大叶杨派五大派。”
(4)举例子
举例说明是举一些有代表性的恰当的例子来说明事物的方法。如《大自然的语言》一文,讲到纬度的差异影响物候来临时,就举“北京---南京”物候现象差异的日数因季节的差别而不同来说明。
(5)列数字
数字说明是用数字说明事物的方法。如《生命与海洋》:“海洋确实浩大。世界海洋的总面积有三亿六千一百万平方公里,约占地球面积的百分之七十一。”
(6)列图表
图表说明就是对说明对象采用图表的方式来说明的方法。如《统筹方法》用了三幅“箭头图”说明组织管理中统筹安排的重要。
4.学会分析一般性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平实性、简明性
2.初中说明文知识点复习 篇二
知识点的基础性与重要性不言而喻, 将知识点的落实贯穿于课堂教学之中, 特别是落实贯穿于中考的复习课堂中, 具有讨论的价值。教师应如何认识知识点, 如何划分知识点, 将决定其课堂中如何组织教学环节, 也将决定学生的掌握程度与能力培养的情况。通过学习美国学者希尔斯等倡导的“核心知识课程” (The Core Knowledge Curriculum) ———以“四型知识”为核心, 探讨初中历史复习有效性的方法, 给予我们很大启发。核心知识课程理论将学科知识创造性的划分为四种类型, 通过采用合作学习或小组作业、独立研究项目、基于文献的教学、多元资源、真实评价及其他技术, 以达成学术技能和学科知识之间的平衡。这一理论在指导中考复习时, 能够保证全面复习所涉及的知识, 同时, 在实践上强调深化。它在对教材严密调查的基础上, 强调一个初中毕业生应该学多少, 才是受过优质教育的学生 (a well-educated student) 。具体而言, 四型知识指的是, 坚固的知识、具体的知识、序列的知识、分享的知识等四种类型。
一、坚固的知识 (Solid Knowledge)
希尔斯认为, 由于当今知识变化快而易于过时, 教育者须选择持久知识体系以形成学前到8年级课程的知识核心。他举宪政政府原理、数学基本要素和口头与书面表达力、广泛的艺术和音乐把握感、一代代的故事和诗歌的传承等为例。作为历史科学, 他专门谈到, 重大的世界历史事件属于这一范畴。对于历史教材中介绍的、《考试说明》中要求的, 属于史学界形成定论的内容, 这些就是坚固的知识。对于学生而言, 初中完整的历史学科内容, 正是基于这一个个具体的历史事件。因此, 在教学过程中, 学生对于历史事件的掌握成为重点。从2012年云南省初中学业水平测试的试卷来看, 第27题也正是这一知识类型考察的最佳形式。
二、具体的知识 (Specific Knowledge)
典型表述或严格课程界定为:学生将演示 (说明) 对美国发展作出贡献的人物、事件、理念和运动。由此, 对于中国的学生而言, 这个定义自动转化为对中国乃至世界发展做出贡献的人物、事件、理念和运动。那么, 包括哪些人物和事件, 包涵什么理念和运动?这一问题在《教学大纲》与《考试说明》中有完整表述。但有必要讨论的是, 通过什么样有别于传统的课程教学的形式达到落实的效果。
既然是“具体的知识”, 答案非常明显, 在于复习课堂教学的具体性。通过对教学语言凝练的准确性、历史学科重要知识的具体化, 为这一问题提供了实践性的答案。时间, 地点, 人物, 基本经过, 结果, 这五个要素是历史事件构成的最基本内容, 属于在教学过程中必须过关的基础性知识。然而, 简单的读背识记容易让学生厌倦, 也会加重教师的额外负担, 这是不争的事实。在教学实践中, 可以尝试的形式是多样的, 目前效果较好的是游戏的方式———以小组合作和竞赛的形式来推进。将班级的学生分为若干实力均衡的学习小组, 每堂课前都会有个“五分钟你来比划我来猜”的环节。每一个学习小组随机选出两名同学, 事先从写好《考试说明》中的I级目标的若干卡片中抽出五张, 利用投影展示。抽卡的学生负责解释, 回答的同学背对屏幕, 结合对方的解释来猜出抽到的词条。开始时对解释的限制相对较宽, 随着学生逐渐熟练, 难度相应提高。例如, 第一步, 在解释中不能出现词条中有的中文字词 (部分学生想到利用英文解释, 于教师而言, 能在历史课上帮助同学练习英语并无不可, 只要说得正确) ;第二步, 解释语言必须准确 (这一点要求教师把好关) ;第三步则是挑选不同学习小组中的两名同学来完成, 若解释错误则算对方组获胜, 若解释正确而对方未猜出, 则为解释方获胜。学生为了解释正确且不让别的小组的同学猜出, 往往会更多的思考怎么解释得既准确又有挑战性。在此过程中, 可以感受到学生的积极性与无穷的想象力。课堂不再是单一的教师讲授, 而是学生的游戏天地。挑选学生的过程中, 也保证了所有学生都有机会参与这一过程。
三、序列的知识 (Sequenced Knowledge)
核心知识课程中谈到, 知识建立在序列之上, 儿童学习新知识建立在他们已知条件下。惟有确定的序列化的知识和技能的学校系统, 能够确保全体学生的优异和公平。因此, 核心知识序列提供了清晰的按照年级学习的内容框架。这样的知识序列建设不仅帮助确保学生进入新的年级和新的学习, 而且帮助防治许多学校教育凸现的重复和断裂。这对于历史学科教学最大的益处, 无疑是提示了教师在教学环节中, 要格外注重知识点的前后连接。相较于其他学科, 历史学科的知识连续性是相当突出的。世界不是孤立发展的, 人类社会不是完全隔绝的, 这一全球史观越来越为新课程理念运用的同时, 在历史课堂的教学中, 特别是历史教师的教学观念, 也应提到相应的高度。
在教学实践中, 我们会有这样的困惑, 学生对于某一个具体知识点的掌握已经过关, 但在做题、考试时却没有古今联系、中外联系, 难以完成《考试要求》中的II级、III级目标要求。反思教学环节发现, 学生不会, 是因为教师没教。学生在初中阶段掌握的历史事件处于基础阶段, 历史观相对粗浅, 谈不上对历史学科深刻认识, 尤其横向比较、纵向比较等方法, 对他们而言是陌生的。因此, 在教学设计中应有意识的培养学生这方面的思维习惯。例如, 在讲授丝绸之路时, 可以联系历史上古今中外的友好交往;在回顾俄国1861年农奴制改革时, 可以横向联系1861年美国内战与1868年日本明治维新;在复习工业革命时, 可以纵向联系三次科技革命的相关史实, 横向则可以分三次具体谈对资本主义、乃至整个人类社会发展的影响。序列的知识, 建立在教师善于总结勤于思考的基础上, 也建立在学生对坚固的知识与具体的知识过关的基础上, 是较简单的知识点综合运用形式。不断实践、联系、比较的结果, 是学生能想起更多的有联系的知识, 是学生找到更多的思考角度和答题内容。
四、分享的知识 (Shared Knowledge)
读写能力取决于分享的知识, 实际上, 是假定观众分享某种知识。核心知识的目标之一, 是为儿童提供所需的本民族文化的分享知识。分享有个重要的前提, 即, 分享的对象———观众是谁?阅卷教师?当然, 考试的最终目标就是从阅卷老师的手中拿到更多的分数。但是, 仅仅如此是不能满足新课程理念对教学的要求的。所以, 不妨将“观众”定位为三部分———学生自己, 其他同学, 阅卷教师。考试是单一的闭卷笔试, 课堂却是听说读写的综合场所。听懂了未必能用自己的话回答, 会口答未必能笔答, 自己觉得没有疑问的解答, 换个角度看却难以理解, 这是教学实际中常遇到的问题。因此, 有意识的利用知识“分享”的重要特性, 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能力的培养和训练是有意义的。这种方式在处理对历史事件背景的理解、历史事件产生影响 (历史意义) 的归纳、历史事件的启示意义 (开放性试题) 等问题时非常有效。问题提出后, 先给学生思考的时间, 提出至少要从两三个不同角度思考的要求, 然后给予一定时间让学生记录下解答的关键词。第三步, 学生进入小组讨论环节。讨论时要求学生先向小组其他成员介绍自己的观点, 由其他同学判断是否正确, 然后交换观点, 记录下自己没有想到的别的同学的观点。之后, 随机请小组中某位成员综合阐述, 其他学习小组的同学听后进行评价补充, 或者提出反对意见。最后, 由教师进行总结。上述过程中, 教师需要注意引导讨论的方向。开始这个过程是缓慢而艰难的, 教师会非常“累”, 因为学生的思考能力、表述能力、评价基础相对有限, 使得这一过程难以保持完整, 甚至是失败居多。但熟能生巧, 随着活动的不断展开, 学生的思维活跃程度大大提高, 他们不满足于两三个方面的解答, 期望能给出更多;学生的归纳能力不断提高, 他们归纳的关键词更加准确;通过模仿老师对其他同学进行评价的过程, 也是对自己的回答进行预先评判的过程;最后记录下来的, 是切中要点与用语准确的答案。由此, 讨论、书写、记录的过程逐渐合一, 从而节省了课堂时间, 提高了效率。
3.中考语文说明文阅读复习技巧 篇三
中考说明文的分值比例虽然没有记叙文、作文等高,再加上说明文不是每年都必考,导致有些老师和学生对说明文不太重视。其实说明文不仅是中考的重要内容,而且说明文与学生的日常生活密切相关,所以做好中考语文说明文阅读的复习工作至关重要,教师要在复习课本时,讲透说明文知识点,重视技巧点拨,提高学生应试技能,鼓励学生多做真题和注重说明文阅读题讲解质量等技巧方面下足功夫,从而扎实做好说明文中考复习工作。
一、回归课本,讲透说明文知识点
有人认为,面对中考我们应该抓紧时间搞好题海战术,没有必要再去复习课本,课本在有些老师和学生眼中早已成为课桌上的一种摆设,其实这种认识是极其错误的。课本上的说明文是学生获取说明文相关知识的主要来源,这些说明文是根据语文教学大纲的要求,按照一定的课程理论选进中学教材的,是集体智慧的结晶,课本是教学之本、知识之基。中考命题“源于教材,高于教材”,回归课本就是寻源求根,尤其是在一些地市最近几年中考说明文阅读呈现回归教材的趋势。因此,教师要主动转变认识,加强指导学生重点复习课本的经典说明文,如《苏州园林》、《看云识天气》。在对重要课文的复习中,重点讲解说明文的主要知识点,点透说明文的说明方法及其作用、说明顺序、说明文的结构,做到重要内容不遗漏,难点知识要讲透,在复习中把学过的知识温习一遍,做到“温故而知新”。
二、技巧点拨,提高应试技能
考试不仅是对学生知识掌握程度的考察,同是也是一种技巧的测量。虽然每年中考说明文的题目千变万化,但终有技巧可循,甚至某一技巧可以在多个试题中反复运用,因此,在复习中考说明文的时候,老师适当的技巧点拨非常重要,它可以使学生尽快掌握答题方法,提高答题技能,节约考试时间,从而提高总体成绩。对于概括说明文内容的试题,可以从题目或关键语句中捕捉筛选,或者摘录重要文段的重点语句,如全文的中心句,关键语段中承上启下的句子,尤其是要注意在文章开头和结尾的总结句。如果没有以上明显的重要句子或段落,就要学会在概括重要语段段意之后,加以总结。针对各种说明方法及其作用,教师可以写出大概套路,让学生知道如何下笔答题。如列数字的作用:以具体的数字准确地说明了××事物的××特征,使人们对所说明的事物有具体的了解;举例子作用:具体说明××的特点,从而使说明更具体,更有说服力。在考场上,要求学生注意阅读技巧,引导学生思考试题,然后带着问题回到文本,使阅读更有针对性。对于与题目有关的重点语句最好用笔做记号,方便答题时参考,这样的技巧可以节约考场时间,同时提高答题的准确性。因此,无论是老师还是学生在中考说明文复习的时候要注意技巧的掌握和灵活运用。
三、多做真题,实战出真知
在考试之前,图书市场上充斥着大量的有关中考说明文的模拟试题,面对这些良莠不齐的教辅资料,学生家长、教师有时很难选择,甚至由于无法辨别就购买那些质量不高的试卷,这些试题不仅浪费了时间又浪费了金钱,最为关键的是这些试题和答案有可能会对学生产生误导。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购买最近几年各个地市的中考阅读真题,或者让学生利用网络资源进行网上搜索,只有真枪实战方能出真知、出成绩。一是中考真题充分体现命题思路和意图,学生通过分析题目的关键点,学会从命题者角度分析问题,培养“题感”。二是真题题目的设置是经过专家反复推敲斟酌,严谨科学,而模拟试题大多没有经过严格论证和推敲,质量不高,使用价值不高。三是真题答案标准规范、得分点详细,对于老师和学生有较强的参考性,而市场上的模拟题答案有时错误百出,得分点不详细,这样容易误导学生。因此,考前大量做历年真题是个明智的选择。
四、注重说明文阅读题讲解质量
试题讲解是说明文复习阶段的主要任务之一。试卷讲解的主要功能是矫正学生在答题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分析得失,提升学生的思维品质。为确保试卷讲解更有效地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说明文知识、提高能力,试卷讲解要把握以下原则:一是及时性原则。学生完成了阅读题的训练,实际上经历了从识记到理解到运用到鉴赏到评价到表达等涉及诸多方面能力的一个复杂的思维过程。学生在回答完一个问题后,答题的思维记忆并不会马上消失。但老师如果把这个阅卷的过程拖得很长的话,学生的思维印记就会淡化乃至消失殆尽,这时候,他眼中就只剩下一个何题错何题对的印象了。因此,教师要在做完阅读题后及时讲解,才能收到较好的效果。二是针对性原则。试题讲解,不可面面俱到,要针对学生共性的问题进行讲解,做到重点突出。三是发散性原则。试题的讲解,其实是教师帮助学生来整理、巩固知识的一个过程。因此,试题讲解课应力求有发散性,能够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四是激励性原则。教师要注意营造平等对话、宽松的课堂氛围,鼓励学生说出自己的观点,帮助他们树立学好说明文的信心。
4.初中总复习生物知识点总结 篇四
而且关键过程是两个配子的细胞核相互融合,这些观点到了1844年左右已经逐步确立并被有关学者普遍接受。人们的注意力便开始转移到细胞核上。细胞核是不是就像后生论者所设想的,仅仅是一团无定形的胚样物质、也许只是在融合时才激发了卵细胞的发育过程?或者是细胞核虽小,却具有严密结构,这肉眼不可见的显微结构是否就是受精作用之后的一切非常精确并具有特异性的发育过程的关键?如果把细胞核仅仅看作是细胞发育和细胞分裂的引发物,就会认为它在完成了这一任务后就会被溶解掉,在新的细胞分裂之前或至少是在配子形成之前再重新形成。由于19世纪后半期的细胞学家所接受的都是生理学家或胚胎学家的教育训练,他们的侧重点是发育问题,因而用不着关心细胞核的连续性。他们很少过向性状是怎样从亲代传递到子代的.遗传学问题。
1875-1880年之间由于Balbiani,van Beneden,Flemming。Schleicher,Strasburger等五位学者在细胞分裂过程中能够不断追踪其全部进程,因而“自由细胞形成”或细胞核“重新”形成这种信念的最后残余才得以完全肃清。这几位学者论证了。
三项重要事实:
(1)在细胞分裂之前细胞核开始分裂,
(2)细胞核物质的变化具有正常顺序(见下文),
(3)细胞核分裂和细胞分裂的基本现象在植物界和动物界都是相同的。
越来越明显的是,细胞核的作用不单是生理性的(即纯粹物理意义上的作为细胞分裂的引发物)。它是具有严密组织的、很可能是按特定格局构成的结构。这种格局的实质此后一直是细胞学者不断关心的问题,仍然没有求得最后答案。
5.初中中考生物知识点复习资料 篇五
区别动物的先天性行为和学习行为
(1)先天性行为:是动物生来就具有的,由动物体内的遗传物质所决定的行为。(是动物先天具有的本能,相当于非条件反射。)实例:蜘蛛结网、蜜蜂采蜜、蚂蚁做巢、鸟类迁徙,小鸟在池边喂金鱼、蜻蜓点水、乌贼喷墨汁等。
6.初中说明文知识点复习 篇六
always>usually> often>sometimes>seldom/rarely/hardly>never 就遠原則只有as well as
Could I问,肯定回答为Yes, you can.no longer常用于现在时态,no more常用于将来、过去
a bit(adv.)修饰动词、形容词、副词
a bit of(量词)修饰不可数名词
reach及物动词(vt.)
A is once as big as B/once the size length depth height width of B/once bigger than B
比任何一个都:bigger than any other of the other+复数名词/bigger than any other+单数名词
borrow-keep leave-be awaycome/go/arrive-be inopen-be openclose-be closed
used”restroom”not”toilet”
adverbs :元音+e-去e+lyle结尾-去e+y
副形相同:far deep near long low highloudly=aloud
that指代上文
主动形式表被动look taste sound smell feel sell read write clean cut wash burn(The knife cuts well.)
不及物动词无被动语态happentake placebreak outspread(传播)The door has been opened of itself.(X)
The door has opened of itself.(V)
I‘d prefer=I would prefer
include 反exclude
常与nothing、nowhere、no、none、never、too连用
none:指人或物,与of连用 谓语动词单/复
no one:指人,不与of连用,谓语动词单
prefer doing A to doing B
prefer to do A rather than do B
prefer to do
type型号款式类型(较正式)
kind大类 生物时常用
sort与kind互换 大类中小类 资源时常用
a freezing day;a frozen day
使役动词在被动语态中需还原to
keep...from doing, from不可省略
unless=if...not
in future近似from now on
whether后接不定式,if不可;引导的从句做介词的宾语时用whether They are discussing about whether they should change their play.选择性问句用whether
具体过去年月日时态不变(间接引语)
go由好变坏;get状态感情;become身份职业;turn颜色性质;grow强调变化过程
7.初中说明文知识点复习 篇七
教学目标:
1.通过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的口算、笔算以及验算方法的复习, 沟通不同的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知识间的联系, 增强学生的理解能力, 进一步提高计算的正确率和熟练程度。
2.引导学生应用所学的计算知识和方法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增强数学应用意识, 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感受所学知识的应用价值。
3.在练习中培养学生的反思、概括能力与积极参与学习的情趣, 养成自觉验算的习惯。
教学重点:熟练掌握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的口算、笔算和验算方法。
教学过程:
一、回顾旧知, 归纳深化
1.复习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的口算。
(1) 请每个小朋友回顾一下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你学会了哪些知识? (随着学生回答, 教师板书:口算、笔算、验算、估算……)
(2) 板书并提问:36÷3, 你会口算吗?怎么想的?
(可以这样想:30÷3= () , 6÷3= () () + () = ()
(3) 口算, 看谁算得又对又快。30÷3 60÷2 16÷4 210÷7
(4) 请小朋友同桌相互交流在口算时有什么发现?又有什么收获?
(5) 全班交流。 (强调口算前要看清运算符号和数字。)
(6) 归纳总结:让学生说说乘、除法的口算方法有什么联系, 加、减法的口算方法又有什么联系, 以促进学生形成合理的认知结构。
(设计说明:通过学生自己回顾、总结, 不仅调动了学生参与学习活动的积极性, 而且培养了善于思考的习惯。通过学生与学生的交流互动, 巩固了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的口算方法。口算练习完成后, 再次引导学生思考, 对培养学生先审题再计算的良好习惯有很大帮助。)
2.复习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的笔算和验算。
(1) 全班交流, 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笔算方法和经验。
(2) 用学过的笔算方法计算下面各题。
(3) 指名学生板演。
(4) 小组讨论上述4道题的联系和区别分类。
(5) 学生交流。 (按首位能否被整除分, 64÷2和42÷4为一组, 52÷455÷4为一组。按是否有余数分, 64÷252÷4为一组, 55÷4 42÷4为一组。)
(6) 提问:怎样才能知道做得对不对呢? (验算)
(7) 分别说说没有余数的除法及有余数的除法的计算与验算方法。
(8) 选择其中两题让学生验算。
(9) 归纳总结:两位数除以一位数中的几种情况, 主要区别在于首位能否被整除, 首位能整除, 除完首位再除个位;首位不能整除。把十位余下的数和个位上的数组成新的数继续除。但要注意的是, 当首位除完, 个位不够商1时, 要在个位上补0占位。算完后, 用验算的方法检验自己做得对不对。
设计说明:复习课不仅要回顾、巩固已学知识, 还要对相关知识进行联系、沟通, 使知识点形成体系, 逐渐完善认知结构。在笔算后, 根据题目之间的联系和区别, 小组讨论进行分类, 让学生对除法的内在联系有更深的感悟。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 形成一个学习成果共同分享、共同进步的局面。从笔算方法的回顾到讨论分类, 归纳总结, 让学生独立思考, 合作交流, 学会学习。
二、练习应用, 发展提高
复习除法的口算、笔算和验算后, 要引导学生应用这些知识来解决相关的问题, 层次分明的练习又是使每个学生都得到发展的重要手段。
1.填一填。
(1) 从84里连续减去 () 个4, 正好减完。
(2) 55是5的 () , 55的5倍是 () , 55是 () 的5倍。
(3) 一个数除以7, 商是5, 余数最大, 这个数是 () 。
(4) 63里面有 () 个7, 51里面最多有 () 个5。
(5) △÷9=8……□, □最大是 () , △最大是 () 。
2.估一估。下面各题的商是几十多。
3.找一找, 说说错在哪里, 再改正过来。
(设计说明:复习课最大的特点就是注重知识的归纳、整理与构建, 体现对知识的扩展、延伸。所以, 必要的练习对于学生巩固相关知识, 形成计算技能是不可或缺的。在回顾、比较、归纳的基础上, 设计多层次的适量的练习, 意在通过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深化学生的认识, 拓宽学生的视野, 同时强化学生综合应用知识的能力。在练习设计中, 我既注意用好教材资料, 让学生打牢基础, 又注重了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
三、总结提升, 激励评价
8.初中说明文知识点复习 篇八
编者按:“高考英语要改革?”“听说不用考英语了?”……还是别高兴太早了,人家说的是社会化考试。而且小编从权威渠道获悉,高考改革2017年才推广实施,也就是说目前在校高中生并不受影响,所以你们还是老老实实端起英语课本吧。不过,你们也不用担心,小编特邀黄冈中学资深英语教师来解读近两年的考试大纲,可以帮助你们更有针对性地复习哦!高考考啥,咱就复习啥!
考纲解读
通过分析近几年的全国及各省市高考英语试卷,我们可以看到,高考英语试卷一直坚持“注重基础,强调运用,突出能力”这一命题原则。2014年英语科全国卷在基础知识和能力要求方面也应该不会有太大的变化(不过对词汇量的要求可能会有所提高),所以分析近两年的考纲,依然有助于我们做好2014年高考的复习备考工作。从近两年考试大纲《全国卷英语科考试说明》和《题型示例》来看,全国高考英语试卷呈现出稳定发展的特点。“稳定”具体表现在:
1.命题原则不变
继续以全国高考英语考试大纲为依据,命题遵循三个“有利于”的原则——有利于高校选拔人才,有利于中学实施素质教育,有利于推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
2.基本结构不变
含听力的试卷包括听力、语言知识、阅读理解和写作几个部分。不含听力的试卷主要考查考生对语言知识的掌握情况、阅读理解能力和用英语进行书面表达的能力;为了在一定程度上体现对听说的要求,试卷中设计了几个考查语音知识的小题和1个补全对话题;而为了加强对写作基础知识的考查,写作部分设计了10个特定情景下的单词拼写题。
3.总体难度不变
试卷由容易题、中等题和难题组成,且这三种试题控制在合适的分值比例上,总体难度适中。
4.依然强调对能力的考查
试卷对考生的听、读、写能力进行了全面的考查,既全面考查语法、语言功能项目及各种题型所要求的技能,又确保卷面上无偏题怪题。具体表现为:(1)听力材料、语速和听力试题都保持传统的考查特点;(2)单项填空覆盖常见的重要语法项目,对动词时态语态、情态动词及非谓语动词进行了重点考查。(3)完形填空语篇和试题的考查特点未出现波动,主要考查考生根据上下文正确使用词语的综合能力。(4)阅读理解保持题材、体裁的多样化和语言材料的新颖性,考查考生获取、分析、处理信息的基本能力。(5)书面表达考查了考生的语言生成能力。
5.试题素材源于生活,体现丰富内涵
试卷各部分的选材语言环境真实,语言地道,素材与学生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时代感强,注重品位。尤其是完形填空和阅读理解部分的选材,体裁多样,内容丰富,涉及社会、人物等多方面的内容,但阅读难度及阅读量维持在一个较为稳定的范围内。
题型分析与应对策略
结合考纲内容及对近年来高考试题的分析,笔者特为考生提供有针对性的冲刺阶段英语备考策略。
1.听力
听力材料涉及日常生活、文化教育、人物、新闻故事等;谈话可以发生在宾馆、饭店、商店、办公室、影剧院、家里、车站等不同的地点,也可以是在飞机、火车、轮船等交通工具上;独白可以是天气预报、课堂上授课的内容,也可以是讲述自己或别人的一段往事。听力部分的设题一般不在语言材料的难度上做文章,且设问多以what,which,who,where,when,how等词开头。
在最后这几个月里,考生应该选择一些与高考试题难度相当的听力试题,或者直接使用历年高考听力真题进行训练。每完成一套听力题后,还要注重朗读听力材料。朗读,即出声的阅读,可以解决由于单词发音不准而导致的语音辨别能力低的问题,还有利于语感的培养、词汇的积累和写作能力的提高。另外,要时不时地变换听力材料,熟悉不同的语音语调,或是看看电视英语新闻,经常“刺激”自己的耳朵。
2.单项选择
这一部分考查考生对英语语法、词汇知识和较为简单的表达方式的掌握情况,且考查的知识点越来越多、越来越全面。
动词(时态、语态、非谓语动词、词语辨析和情态动词)、形容词、副词、名词和代词是考查重点,而动词的时态、语态、非谓语动词和情态动词是重中之重。动词时态考查得比较多的是一般现在时、一般过去时、过去进行时、过去将来时和现在完成时。关于非谓语动词,考生一定要明确非谓语动词在句子中所充当的成分,它的作用是什么,以及它与相关的名词、代词之间的逻辑关系。试题还会涉及各种从句、虚拟语气、词类搭配、强调句、倒装句、主谓一致以及其他句式(如it作形式主语、动词的特殊句式、祈使句等)。
在后一段的复习训练中,考生应以常规训练为主,跟上老师的复习计划,查漏补缺,切忌钻研偏题怪题。
3.完形填空
高考完形填空的短文多为具有哲理的记叙文或夹叙夹议文;材料的可读性强,贴近生活实际,具有现实的教育意义,符合考生的认知水平;短文内容完整,结构严谨,逻辑性强,层次分明。这种题型能综合考查考生的分析、判断及逻辑思维能力,所以相对于阅读理解而言,它的难度更大些。
记叙文较容易被理解及掌握,夹叙夹议的文章在故事叙述的字里行间透露着作者的观点、情感或感悟。近年来,高考完形填空的设题逐渐淡化从语法的角度设题,着重考查从同类词中选出最符合上下文意思的词,所以也许从语法的角度看有多个选项是正确的,但从意思上看只有一个最佳选项。这就要求学生真正理解文章的含义并作出正确的选择。
在后一段的复习中,对于这个题型应重在改进自己的做题方法,在一次次的练习中有意识地提升自己对语言的欣赏能力和对作者意图的领悟能力。
4.阅读理解
阅读理解的材料一般较为简短,每篇最长不超过350个单词;题材和体裁继续保持多样化,语言材料则更新颖,来源更广,更具有教育性、可读性与知识性。
根据题型,阅读理解题大致可分为:(1)具体信息题——只要理解字面意思就可以确定答案。这类题考查考生捕捉文章信息的能力。(2)词句理解题——通过同义转换方式考查考生对文章中一些关键字句的理解能力。做此类题时,要充分理解题意,然后从文章中找到相关的词句,正确理解其意思后再选答案。(3)抽象概括题——主要考查考生归纳文章大意的能力,命题方式有归纳段落大意、揭示文章主题、选择文章标题等。(4)推理判断题——主要考查考生通过分析、判断得出文中隐含信息的能力。
考生在复习阅读理解题时,应该注意以下几个方面:(1)进行限时阅读,如35分钟内做5篇与高考阅读理解材料长度与难度相当的阅读理解题;(2)经常分析长句和结构复杂的句子,培养获取信息的能力,提高对语篇的概括能力、逻辑分析能力以及对宏观语境的判断能力和想象能力;(3)培养精读、略读和跳读的能力并在实践中加以运用;(4)分析试题时要站在作者的角度去思考问题,即培养换位思考的能力。(5)课上注意听老师对阅读理解题的分析与讲解,课下多与同学交流做题的思路,相互学习。
5.短文改错
这一部分旨在测试考生发现、判断和纠正语篇错误的能力。一般说来,这部分选用的短文无论是内容上还是文字上都比较简单,文中的错误也都是初中、高中学生写作时常犯的错误。
(1)词法方面主要考查:时态、语态、非谓语动词及情态动词的用法等;名词和代词的数、格;形容词、副词的比较等级;主谓语一致及其他的一致关系;连词、关系词的使用等。(2)行文逻辑方面主要考查人物的性别及与之相对应的物主代词、句义的并列与转折、时间的顺序、数量的增减、因果的倒置等。
6.书面表达
9.初中物理知识要点总复习(磁学) 篇九
(十四)第十四章电磁现象
一、磁现象
1、磁性:物体能够吸引铁、镍、钴等物质的性质。
2、磁体:具有磁性的物体叫磁体。
3、磁极:磁体上磁性最强的部分叫磁极。
①任何磁体都有两个磁极,一个是北极(N极);另一个是南极(S极)②磁极间的作用:同名磁极互相排斥,异名磁极互相吸引。
4、磁化:使原来没有磁性的物体有了磁性的过程。
5、永磁体:能长期磁性的磁体,叫做永磁体。
6、磁性材料:能够被磁化的物质(如铁、钴、镍和许多合金)称为磁性材料磁性。磁性材 料按其磁化后保持磁性的情况不同分为硬磁材料(永磁材料)和软磁材料。
二、磁场
1、磁体周围存在着磁场。磁场对放入其中的磁体具有力的作用,这是磁场的基本性质。磁 极间的相互作用就是通过磁场发生的。
2、磁场的方向:在磁场中的某一点,小磁针静止时北极所指的方向(也就是小磁针北极受 力的方向)就是该点的磁场方向。
3、磁感线:描述磁场的强弱和方向的带箭头的曲线。磁感线上某一点的切线方向(放入该 处的小磁针N极的指向),就是该点的磁场的方向。磁体周围的磁感线是从它北极出发,回到南极。(磁场是客观存在的,磁感线是画出的。)
4、磁场中某点的磁场方向、磁感线方向、小磁针静止时北极指的方向、小磁针静止时北极 受力的方向相同。
5、地球周围空间存在的磁场叫做地磁场。
6、地磁的北极在地理位置的南极附近;而地磁的南极则在地理位置的北极附近。地理的南 北极与地磁的南北极并不重合,它们的夹角称磁偏角。我国宋代科学家沈括是世界上第 一个准确记载这一现象的人。
三、电流的磁场
1、奥斯特实验证明:通电导线周围存在磁场。
2、右手螺旋定则:
用右手握螺线管,让四指弯曲且与螺线管中电流方向一致,则大拇指所指的那端就 是螺线管的N极,或者说大拇指所指的方向就是通电螺线管内部磁场的方向。
四、影响电磁铁磁性强弱的因素
1、通电螺线管的性质:
①通过电流越大,磁性越强;②线圈匝数越多,磁性越强;
③插入软铁芯,磁性大大增强;④通电螺线管的极性可用电流方向来改变。
2、电磁铁:内部带有铁芯的螺线管就构成电磁铁。
3、电磁铁的特点:
①磁性的有无可由电流的通断来控制;
②磁性的强弱可由改变电流大小和线圈的匝数来调节; ③磁极可由电流方向来改变。
五、电磁铁的应用
1、电磁继电器:实质上是一个利用电磁铁来控制的开关。利用电磁继电器可实现远距离操 作,利用弱电流、低电压来控制大电流、高电压的工作电路。
2、电磁继电器的应用:可使人远离高压的危险,可使人远离高温、有毒等环境。①电磁阀车门(由电磁阀控制,利用压缩空气开关车门)②磁浮列车(特点:震动小;噪声小;速度高;能耗低)
六、磁场对电流的作用力
1、通电导体在磁场中受到力的作用,力的方向跟电流的方向和磁感线方向有关。
2、左手定则:
伸开左手,使大拇指与四指在同一平面内并跟四指垂直,让磁感线垂直穿入手心,使四指指向电流方向,这时,拇指所指的方向就是通电导线在磁场中所受磁场力的方向。
3、动圈式扬声器和耳机:
当音圈中有电流通过时,就会受到磁场的作用力而运动。由于扬声器工作时通过音 圈的电流方向是反复变化的,所以音圈就要前后往复运动,从而带动纸盆来回振动,发 出声音。
七、直流电动机
1、直流电动机原理:通电线圈在磁场里受力转动的原理。
2、电动机是由定子和转子两部分组成的,线圈有多组,换向器由许多铜片组成,定子由机 壳和电磁铁组成,两个电刷由石墨与铜粉压制成。
八、电磁感应发电机
1、电磁感应:闭合电路的一部分导体在磁场中做切割磁感线运动时,导体中就产生电流,这种现象叫电磁感应,产生的电流叫感应电流。
2、产生感应电流的条件:
①电路必须闭合;②只是电路的一部分导体在磁场中;③这部分导体做切割磁感线运动。
3、动圈式话筒(传声器)原理:电磁感应原理。
4、发电机的原理:根据电磁感应现象制成的。交流发电机主要由定子和转子。发电机有交 流发电机和直流发电机。
5、交流电:周期性改变电流大小和方向的电流。直流电:电流方向不改变的电流。
6、交流电的频率:交流电在1s内完成周期性变化的次数叫做交流电的频率。频率的单位 是赫兹(赫),用符号Hz表示。我国交流电的频率为50Hz。
10.初中说明文知识点复习 篇十
(一)中国古代史部分:
1、四大发明的顺序:造纸术(汉)、印刷术(隋唐)、火药(唐中期)、指南针(北宋)。具体来说,西汉出现世界上已知的最早的用麻做的纸,东汉蔡伦改进造纸术。隋唐雕版印刷术,北宋毕生发明活字印刷术。唐中期有了火药的记载,唐末用于军事,宋元广泛用于军事并向外传播。指南针在北宋开始用于航海,南宋广泛用于航海并向外传播。
60年设置西域都护的,不是汉武帝,他在位是前140-前87年。
4、清朝与以往相比,其巩固和发展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有何突出特点?
特点:一是反击外来侵略,维护国家领土主权完整;二是把平定少数民族叛乱的斗争与加强民族联系和军事行政管理相结合。
(二)中国近现代史部分
国主义控制和压迫的国家。半封建的含义是原有的封建经济遭到破坏,资本主义有了一定成分,但仍保留着封建剥削制度。《南京条约》签订后,中国虽然形式上是独立国家,但其独立的政治开始受到外来干预,以自然经济为特征的封建社会也受到了外来资本主义冲击,已是不完整的封建社会。
直接:英国发动两次鸦片战争,中国开始从封建社会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对中国近代化的影响:洋务派开展洋务运动;工业文明成果进入中国,方便了人们出行、促进了商品流通、丰富了人们生活。
3、近代被迫开放和现代改革开放区别:近代开放和外国在华投资设厂是列强强迫中国开放的,主权受到损害,使便利帝国主义对华侵略;现代改革开放是主权在我,是为了引进先进管理经验和资金,为现代化建设服务。
4、火烧圆明园是英法联军而不是八国联军,时间是1860年不是1856年。但八国联军和英法联军都曾侵占过北京。
5、八国联军侵华的主要目的是镇压义和团运动,根本目的是维护和扩大在华利益。《辛丑条约》中最能反映清政府成为列强统治中国工具的是“保证严禁人民参加反帝活动”。
6、洋务运动虽然向西方学习,但他只是学习技术,没有触动封建制度,所以是一次封建性质的改良运动,不是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是其失败的根源。洋务运动向西方学习是为了维护封建统治,我们现在改革开放是学习外国先进技术,是为了发展我国的经济,增强我国的综合国力。
7、近代化和近代史的区别:近代化是指在经济上实现工业化,政治上实现民主化的进程,这两大领域开启性事件是洋务运动和戊戌变法;近代史是指现代史之前的历史,即我国处于半殖民地半
封建社会时期的历史,时间是1840年——1949年。
揭开中国教育近代化序幕是洋务运动的京师同文馆。不是戊戌变法时期的京师大学堂。
8、近代化探索中,在经济和政治方面探索的开启性事件分别是洋务运动和戊戌变法。19世纪末,中国向西方学习的核心内容应该是学习西方政治制度。
9、孙中山先生没有亲身参与武昌起义。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统治,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但并未结束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
10、三民主义思想并不是完美的,而是有其局限性。民族主义未明确提出反帝,民权主义未将整个地主阶级作为革命对象,民生主义未解决农民的土地问题。
辛亥革命是第一次巨变(推翻了两千多年封建帝制),另外两次巨变指:新中国成立、改革开放。近现代改变中国社会性质三件大事是:鸦片战争、新中国成立和三大改造。
11、新文化运动属于思想上的近代化探索,近代化探索包括: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但中国近代化思想解放运动只包括戊戌变法、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不包括洋务运动。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的相同点是:爱国的进步的运动,经济上要求发展资本主义,政治上挽救民族危亡,都没有改变中国的社会性质。
洋务运动主张“自强”“求富”。戊戌变法主张“变法图强”。辛亥革命主张“三民主义”。新文化运动主张“民主”“科学”。“公车上书”的背景是甲午战争后《马关条约》的签订。新文化运动是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的继续,主要是就其反封建性质来说的。
12、洋务派和维新派异同:
相同:都主张向西方学习,引进西方先进技术,试图富国强兵。不同:洋务派主张维护封建制度,维新派主张学习西方资本主义制度。
辛亥革命最大功绩是结束了二千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不是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制。
13、洋务派是封建地主阶级的代表,而不是资产阶级的代表。洋务运动创办的民用企业,不是民族资本主义企业。
14、近代前期三次运动性质:太平天国运动是农民阶级反封建反侵略的革命运动;义和团运动是农民阶级的反帝爱国运动;辛亥革命是一次伟大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15、中国近代前期被迫与列强签订的最严重的不平等条约是《辛丑条约》,误以为是《马关条约》。《辛丑条约》尽管没有割地条款,但巨额赔款以及从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严格控制清政府的规定,使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显然其危害比《马关条约》更为严重。
16、中国代表拒绝在《凡尔赛和约》上签字的最主要原因是因为中国人民的反帝活动(五四运动)。五四运动取得了阶段性胜利(或初步胜利),不是彻底胜利。
18、五四运动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开端,依据是工人阶级在斗争中以独立姿态登上政治舞台,成为决定斗争最终结果的主力军。
20、历史转折:(1)党史上的转折:遵义会议、十一届三中全会。
(2)其它转折:鸦片战争、中华民国成立、抗日战争胜利、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俄国1861年
改革、日本明治维新。(3)社会性质改变的一定是重大转折,转折不一定改变社会性质。23东思想(中共七大)。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探索中,形成了邓小平理论(中共十五大)。24封。近代中国落后的原因:内有腐朽的统治(长期闭关锁国,不能顺应时代潮流推动政治制度的变革),外有列强的侵略。而根源在于中国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25、新中国成立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不是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社会主义革命胜利标志是三大改造。
26、土地改革是把封建地主阶级土地所有制变成农民阶级土地所有制,土地依然是从私——私,土地私有性质没有改变,所以不是社会主义革命。三大改造性质发生变化,由私有变公有;人民公社化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性质也没有发生变化。在社会主义改造中,国家对资本主义工商业实行赎买政策,实现了“和平过渡”,这是一次创新。
27、辛亥革命推翻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新中国成立推翻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制度;土地改革推翻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土地制度;我国社会主义制度基本确立的标志不是新中国的成立,而是1956年三大改造的完成。新中国的“过渡时期”不是从1953年开始的,而是从新中国成立开始,止于三大改造的完成。三大改造的实质是:变革生产关系的社会革命,即把生产资料私有制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新中国“过渡时期”的社会性质是新民主主义社会,而不是社会主义社会。
28、1957年一五计划完成标志着我国开始改变了工业落后面貌,向社会主义工业化迈进,不是完成了工业化。即:一五计划的工业建设成就的最大意义是奠定了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初步基础。
29、“左”倾与右倾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右倾主要表现为保守、妥协、退让,“左”倾往往以革命的面目出现,表现为急躁冒进、急于求成。两者都有危害性,尤其是“左”倾错误的危害性更大。党的历史上两次严重的左倾错误:博古、李德的左倾错误导致了红军被迫长征,遵义会议得以解决;大跃进、人民公社化,以及后来的最长的左倾错误——文革,导致国民经济遭到严重损失,拉大了与发达国家差距,解决是在十一届三中全会。
30、1971年是恢复中国在联合国合法席位不是加入,因为中国是联合国创始国之一。
31、1972年尼克松访华,中美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中美关系实现正常化是1979年中美建交。中日建交(1972年)早于中美建交(1979年)。
32、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进行的大的制度创新有: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创立;国有企业的改革;教育体制的改革等,表明了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是社会进步与社会主义发展的动力,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必由之路。
(三)世界古代近代现代史
2、“人”和“世界”被发现的时代,分别是指文艺复兴和新航路的开辟。
3、英国《权利法案》的重要意义在于为限制王权提供了宪法保障。标志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结束的事件是1688年宫廷政变成功。在这次政变中被赶下台的国王是詹姆士二世。
法国思想启蒙运动不会影响到英国资产阶级革命。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是在文艺复兴的影响下。马克思主义理论不会影响到英国宪章运动。
4、美国独立战争和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相比,最大的特点是革命任务是推翻殖民统治。
5、美洲最早的居民是印第安人,英属北美13个殖民地的抗英斗争到18世纪末转变为联合一致的美国独立战争,出现这一转变主要是由于统一的美利坚民族开始形成。
7、规定华盛顿为美国第一任总统不会写在《1787年宪法》中。华盛顿总统任期:1789-1797。
8、早期资产阶级革命时期,“英国和法国的要求”共同点是:推翻封建君主专制,发展资本主义,当时“整个世界的要求”是反对封建专制统治,建立资产阶级政权。
9、、法国《人权宣言》所体现的进步精神是反对君主专制和封建等级制度,它的核心内容是阐明资产阶级的人权要求和依法治国的主张,推动了法国资产阶级革命的进行。
10、拿破仑帝国覆亡的主要原因是对外战争损害了许多国家人们的利益。
1112、导致英国工业革命产生的直接原因是工场手工业无法满足不断扩大的市场要求。工业革命在英国首先发生的前提条件是资产阶级统治的确立。工业革命的大致顺序:欧洲大陆、北美、日本。
13、在英国,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最终战胜封建生产方式的标志是工业革命的完成。
14、巴黎公社是无产阶级建立政权的第一次伟大尝试。
15、美国内战被称为美国历史上第二次资产阶级革命是因为:进一步扫清了资本主义发展的障碍。美国内战中,林肯政府要解决的根本问题是维护国家统一,北方战胜南方的根本原因是北方进行的战争具有正义性,人心向背有利于北方。
16、关于美国独立战争和南北战争的说法不正确的是:都是由当时的美国总统领导的革命。17、19世纪中期日本资本主义发展的最大障碍是幕府统治。明治维新措施中,动摇和瓦解幕府统治基础的是:废除买卖土地的禁令,承认土地私有。在明治维新措施中,对社会进步和持续发展最为关键的是发展近代教育。
18、日本人将“science”翻译成“科学”,后于1915年引入中国,与这一概念传播相关是事件是明治维新和新文化运动。
19、俄国1861年改革是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其主要依据是改革废除封建农奴制。俄国1861年改革的根本目的是维护沙皇专制统治。
20、俄国二月革命没有推翻资产阶级临时政府,没有改变俄国的社会性质。十月革命开辟了人类历史的新纪元,其主要依据是使世界历史进入由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新时期。人类历史上社会主义由理论变为现实的标志是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
21、1921年苏俄新经济政策取代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最能表明苏维埃政府从国情出发,探索本国的社会主义道路。1928-1937年两个五年计划的完成使苏联由农业国变成了强盛的工业国。
23、《凡尔赛和约》最能体现巴黎和会的分赃性质的内容是有关殖民地问题。
11.初中说明文知识点复习 篇十一
【关键词】高考考试说明 认知结构学习理论 总框架 总体效果
2015届高三毕业了,新一届高三的高考总复习正步步为营地推进。如何提升我们复习的效果,因素有很多。其中很重要的一个是在进行总复习中建构知识体系,形成知识总框架。新一届高三正复习《经济生活》。这一模块也是在高考中占比最重的。由此,我们依据新课标2015年高考考试说明,运用布鲁纳的认知结构理论来引导学生自主建构《经济生活》总框架,帮助学生实现知识巩固和迁移、学科思维能力的提升,提高复习效果。
在新课标《2015年高考考试说明——文科综合》里面,把课本《经济生活》的十一课书分为12个专题,这就是:货币、价格、消费、生产与经济制度、企業与劳动者、投资与融资、个人收入的分配、国家收入的分配、征税与纳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科学发展观和小康社会的经济建设、经济全球化与对外开放。作为教师,针对这12个专题,如何按照它们之间的内在学科逻辑引导学生自主建构呢?
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和教育家,当代认知心理学派和结构主义教育思想的代表人物之一杰罗姆·布鲁纳所倡导的发现学习法和研究的认知结构理论对我们的学和教很有启发。布鲁纳的学习观认为,学习的实质是学生主动形成认知结构。教师应明确所要建构的学生的认知结构包含哪些组成要素,在此基础上,使学科的知识结构转化为学生的认知结构,使书本的死知识变为学生自己的活知识①。这一理论观点给我们的启示是,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挖掘学生的思维潜能。
下面我们按照高考考试说明中这12个专题的内容来具体引导学生科学建构。
第一,我们必须让学生明确经济生活的一个常识: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是经济活动能够顺利进行的四个环节。而且,这四个环节中,生产决定其他的三个环节,是最终起决定性的因素。基于我们课本知识,引导学生回忆生产与消费关系(课本上有专门的概括)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回忆生产与分配关系、分配与消费关系在教材中的表述:生产决定分配(经济发展水平对财政收入的影响是基础性的),分配决定消费(收入是消费的基础和前提)。这样,自然就有了如下思维逻辑关系:生产决定分配,分配决定消费。学生至此就更清楚了。然而,我们的课本并不是按这样的逻辑编写,似乎采取了“倒叙法”,这主要是基于哪些原因?在学生思考和回答的基础上,教师要引导学生明白这几点:一是,基于每个人自始至终都是消费者。这是告诉我们,经济生活就是每个人的实际生活,是理论与实践的无缝对接。二是,基于消费是生产的目的。这是告诉我们,每个商品生产者都要重视消费的反作用,要依据消费者的市场需求和变化趋势,遵循价值规律进行生产和经营。三是,经济生活无论怎样发展和丰富,必须体现“以人为本”这一科学发展观的核心立场,即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生活需要。由此可见,源头是生产,核心和目的是消费,适度消费,理性消费,绿色消费和勤俭节约。
第二,经济活动四个环节中的交换,让我们自然想到市场和市场经济。没错,交换就是市场中的商品交换。交换,不仅把生产和消费联系起来,使得社会再生产顺利进行。更重要的是,随着现代经济的发展,交换演变成其他三个环节的宏观经济背景和平台,即市场经济的发展。这种发展日益超越国界,把世界各国经济日益紧密联系起来,即经济全球化的趋势。顺应经济全球化的趋势,我国实行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积极发展外向型经济和对外贸易,提升对外经济发展水平。货币和价格自然是市场经济的必然要素。
第三,我国的市场经济,我国的生产、分配、消费,都遵循怎样的指导和朝着怎样的共同目标前进?那就是科学发展观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这样,关于《经济生活》的构建,总体轮廓就出来了。具体到这12个专题,我们描述如下:
《经济生活》知识结构图
这个宏观框架建构之后,非常有助于学生形成科学的经济学思维逻辑和逻辑体系,有利于知识的巩固,有益于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的提升和迁移,从而很好地提高复习的总效果。以2015年高考第38题第(2)问为例:
材料二:2013年我国GDP增速为7.7%,2014年为7.4%。2015年我国GDP增长目标调低为7%。面对经济下行的压力,2015年政府工作报告对积极的财政政策做了加力增效的部署,其中,2015年财政预算拟安排财政赤字1.62万亿元,比去年增加2700亿元,赤字率从去年的2.1%提高到2.3%。(财政赤字率指财政赤字与GDP之比。国际上财政赤字率安全警戒线为3%。)
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经济知识,分析现阶段我国增加财政赤字的合理性,并说明应该如何用好财政资金。(14分)
这一问包含两个小问:关于财政赤字的“为什么”和“怎么办”。财政赤字是“国家收入的分配”。从上面《经济生活》知识结构图可以看到,国家收入的分配是属于“分配”环节,它与生产(国家经济发展水平,即这里所指的GDP总量)、与消费(需求,即社会总需求)、与市场经济的发展和繁荣(参考答案中没有写进这个要点)等有关。这也是第一小问“为什么”的答案。第二小问的答案自然要考虑科学发展观和小康社会经济建设中的根本途径和主攻方向,以及分配自身要遵循的效率与公平关系原则。而答案中“加强赤字资金管理”考虑到了我国财政资金的浪费和挪用等现实因素。这样答案就清晰、明了。
再以2014年高考第38题第(2)问为例:
材料二:2014年2月,国务院批准了《注册资本登记制度改革方案》,该方案明确了放宽市场准入规则的总体思路,并提出了一系列措施:放松市场主体准入管制,降低准入门槛;实行注册资本认缴登记制;改革年检制度和简化住所(经营场所)登记手续等。
政府放宽市场准入规则会增加市场活力,最终使消费者受益。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经济知识,分析放宽市场准入规则是如何通过市场机制的作用使消费者受益的。(14分)
此问相对更微观一点,涉及的知识点更少。我们通过审题就清楚,“放宽市场准入规则”意味着市场准入门槛低,从而,市场主体的生产经营成本低了,进入市场的主体数量多了。“市场机制的作用”依据课本和考点,主要是两个。一是通过价格杠杆的作用使市场资源得到及时的优化配置;二是通过利益杠杆的作用使市场竞争更加激烈,从而促使经济活动的生产经营者不断进行技术创新,提高个别劳动生产率,实现资源的合理充分利用。而消费者的消费需求主要是物美、价廉和个性化需求。这样,放宽市场准入规则实施后,市场主体的生产经营成本低,加之市场机制的第二个作用,因此不仅物美,而且价廉。放宽市场准入后,市场主体的数量众多,加之市场机制的第一个作用,能及时满足消费者的个性化需求。这样便让消费者受益。高考标准答案也主要是涵盖了我们分析的上述信息。(高考标准答案:放宽市场准入规则可以降低企业进入市场的成本,提高企业进入市场的积极性和速度,使市场上企业的数量增加,从而导致供给增加和竞争力加大;供给增加意味着商品种类的丰富和数量的增加,有利于满足消费者的多样化需求;竞争加大有利于提高商品质量,降低商品价格,最终使消费者受益。)
可见,如果我们高三在步步为营的复习基础上,能从宏观上引导学生建构模块的总体框架,这对于学生的学科思维发展,对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对学生知识能力的巩固和迁移,对于提升复习总效果,有着重要的积极意义。
【参考文献】
①〔OL〕《布鲁纳的认知结构学习理论》 圣才学习网·教育类·教育名家名著 2010年8月6日。
12.初中说明文知识点复习 篇十二
浙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八年级上册“直角三角形” (复习课) .
这节课主要复习直角三角形的概念和性质, 回顾这一节的相关知识, 为综合运用等腰三角形和直角三角形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作准备.
教学理念
直角三角形的复习课就是对已学过的直角三角形概念及性质等知识进行整理、巩固和提高的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 应以学生的活动为主, 让学生主动参与教学的全过程, 激发学生的思维, 让学生在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中进行复习, 提高数学复习的有效性.教学时, 利用学生如影相随的学习工具三角板, 通过旋转变换, 得到了不同的几何图形, 在变换中寻求不变的关系.
教学目标
(1) 以三角板为载体, 通过三角板的旋转, 说明线段相等, 复习全等三角形、等腰三角形、直角三角形等知识.
(2) 通过对例题的剖析, 使学生学会利用三角板解题, 在此过程中进一步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培养学生动手操作的能力以及运算能力.用与学生关系最密切的学习工具研究教学知识, 激发学生强烈的学习兴趣, 培养逻辑推理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通过对本节内容的回顾和思考, 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合作交流的意思, 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点
利用三角板进行解题.
教学难点
从变化中发现不变的关系, 再结合相关知识求问题的结果;用不同的方法说明两条线段相等.
教学过程
1. 知识篇
师:三角板是大家熟悉的学习工具, 在它们的身上蕴藏着许多奥妙, 你们能说一说对它们的认识和了解吗?结合学案, 完成知识填空.
(1) 如图1, ∠ACB=90°, ∠A=30°.
(1) ∠B=_______;
(2) 若BC=1, 则AB=_______, AC=_______, 若CD是斜边AB的中线, 则CD=_______.
(2) 如图2, ∠ACB=90°, AC=BC.
(1) ∠A=_______, ∠B=_______;
(2) 若AC=BC=1, 则AB=_______, 若CD是斜边AB的中线, 则CD=_______, CD与AB的关系是什么?_______.
师:哪些同学能展示你的结果, 并说出解题的依据.
(学生陆续回答, 同时教师在幻灯片上显示相应的知识点.)
【设计说明】因为是复习课, 所以有必要要求学生对两个特殊直角三角形的性质有一个整体的认知, 回顾基本知识点, 让学生在脑子里有清晰的知识“贮藏图”, 从而为后续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借助练习的形式, 让学生回忆, 把本节课的内容习题化, 能有效地梳理知识, 又便于记忆;让学生以身边的三角板为载体, 展示他们的结果, 把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这要比由教师讲解学得更主动、理解更深刻.
2. 应用篇
师:回顾了三角板的性质, 我们再来解决一些由三角板构造而成的例题.首先等腰直角三角形保持不变, 另一块三角板绕着斜边的中点旋转.
(1) 如图3所示, 一幅三角板如图放置, 等腰直角三角形固定不动, 另一块的直角顶点放在等腰直角三角形的斜边中点O处, 且可以绕点O旋转, 在旋转过程中, 两直角边的交点G、H始终在边AB、CB上.
(1) 在旋转过程中线段BG和CH大小有何关系?证明你的结论.
(2) 若AB=CB=4 cm, 在旋转过程中四边形GBHD的面积是否不变, 若不变, 求出它的值, 若变, 求出它的取值范围.
(学生看《几何画板》的动画效果.)
师:根据课件中显示的数据, 大家能判断出这两条线段的大小关系吗?
生众:相等.
师:要说明两条线段相等, 常用的方法是什么?
生1:用全等的方法.
师:能在图中找到全等的三角形吗?
生2:不能.
师:那么该如何处理呢?
生3:可以添加辅助线, 自己构造三角形.
师:那么请考虑该添加什么辅助线?
生4:连接BD, 说明△BDG≌△CDH.
【设计说明】这是一道期中独立作业上的最后一题, 在刚上完新课后学生对此题束手无策, 失分率非常高.在此处出题为的是巩固直角三角形的性质, 培养学生解决几何问题的能力, 尤其是学会添加辅助线, 只要连接BD, 就能构造出全等三角形, 问题就迎刃而解了.
(3) 把直角三角板DEF继续绕着D点旋转, 延长AB交DE或DE的延长线于G, 延长BC交DF或DF的延长线于H, 线段BG和CH还相等吗?说明理由.
师:大家先自己求解, 得出方法后在组内交流、讨论.
(学生试着求解, 小组内交流、讨论, 教师巡视并参与其中.)
【设计说明】利用小组学习的形式, 可以为学生提供更多合作、交流的机会, 使“面向全体”得到真正的落实.
(几分钟后, 部分学生举手.)
生5:我的方法是, 还是连接BD, 说明△BDG≌△CDH.
师:那么说明全等的三个条件是什么?
生6:对应边和第一题一样, 是BD=CD, 对应角也一样, 仍然是∠BDG=∠CDH, ∠DBG=∠DCH.
生7:还是有不同的, ∠DBG和∠DCH的度数为135°.
【设计说明】引导学生进行交流、讨论, 进行思维的博弈, 发挥集体的智慧, 使真知越辩越明.
师:我们将继续进行图形的变换, 将△DEF继续绕着D点旋转, 看看我们还能得出哪些结论?
(4) 把直角三角板DEF继续绕着D点旋转, ED的延长线交AB于G, FD的延长线交BC于H, 线段BG和CH还相等吗?说明理由.
【设计说明】此题是在前两题的基础上, 加以变式, 让学生能在旋转的变换中找到不变的量.
(当题目一出现, 就有一部分学生马上举手.)
生8:这一题与第一题完全相同, 连接BD, 还是说明△BDG≌△CDH, 所用的三个条件完全一样.
(在生8的提醒下, 大部分学生恍然大悟.)
师:在这些题目的变化中, 大家有什么感受?
生9:虽然图形在改变, 但是结论始终不变.
师:那么大家还能找到哪些不变的量呢?
(学生各抒己见, 说出了很多在旋转过程中保持不变的量.)
【设计说明】在这三题中, 虽然△DEF一直在绕着D点旋转, 但角和边对应的大小关系始终不变, 所以三角形的全等关系也不变, 在题目的设计中, 不仅应用了特殊直角三角形的性质, 同时也复习了全等三角形的性质和判定, 在旋转中找到不变的量是解决问题的关键.
师:接下去, 我们把两块三角板的位置互换一下, 30°角的三角板不动, 等腰直角三角形三角板绕着斜边的中点旋转.
(2) 图6中是一副三角板, 45°的三角板Rt△FED的直角顶点D恰好在30°的三角板Rt△ABC斜边AB的中点D处, ∠A=30°, ∠E=45°, ∠EDF=∠ACB=90°, DE交AC于点G, GM⊥AB于M.
(1) 当DF经过点C时, 作CN⊥AB于N, 说明AM=DN, 此时点G在AC的什么位置?
师:要说明线段相等, 在此题中, 可以用全等的方法吗?
生众:不能.
师:那么可以选用什么方法呢?
生10:可以说明这两条线段都和其他线段相等.
师:你们能找到图形中其他相等的线段吗?
生11:AD=BD=CD.
生12:我发现图形中有等腰三角形, 运用三线合一的性质.
生13:AM是AD的一半, DN也是DB的一半, 就可以得到结论了.
师:此时G的位置呢? (有一位学生的方法出乎我的预料.)
生14:用相似变换可以解释, △AGM和△CAN是相似变换, AM与AN的比为1∶3, 那么AG与AC的比也是1∶3.
(我禁不住为这名学生的解题思路而赞叹, 同学们也为之鼓掌.)
师:再把图形继续旋转, 还能从中找到不变的量吗?
(2) 当DF∥AC时, DF交BC于H, 作HN⊥AB于N, (1) 的结论仍然成立吗?请你说明理由.此时点G在AC的什么位置?
(学生试着求解, 小组内交流、讨论, 教师巡视并参与其中.)
师:有哪位同学能说一说你的想法.
生15:我的方法是要做两次全等, 首先是△ADG≌△DHB, 得到AG=DH, 再说明△AGM≌△DHN.
生16:我的方法是连接CD, 用三线合一得到AG=CG, 再根据四边形CGDH是一个长方形, 得到CG=DH, 再去说明△AGM≌△DHN.
【设计说明】此题通过两个三角板特殊位置的摆放, 构造出学生熟悉的特殊三角形, 如等腰 (等边) 三角形、含30°角的直角三角形等, 想考查学生的识图能力和利用三角形相关知识进行推理、论证的能力, 并将线段常用的说明方法融于其中.
3. 小结篇
(以我说, 你说, 大家说的形式让学生各抒己见.)
4. 思考篇
练习 (2010年浙江·金华卷中考题) 如图8, 把含有30°角的三角板ABO置入平面直角坐标系中, A、B两点坐标分别为 (3, 0) 和.动点P从A点开始沿折线AO-OB-BA运动, 点P在AO、OB、BA上运动的速度分别为1, , 2 (单位长度/秒) .一直尺的上边缘l从x轴的位置开始以 (单位长度/秒) 的速度向上平行移动 (即移动过程中保持l∥Ox) , 且分别与OB、AB交于E、F两点.设动点P与动直线l同时出发, 运动时间为t秒, 当点P沿折线AO-OB-BA运动一周时, 直线l和动点P同时停止运动.
请解答下列问题:
(1) 过A、B两点的直线解析式是_______;
(2) 当t=4时, 点P的坐标为_______;
当t=_______, 点P与点E重合.
【设计说明】此题放在课外去思考, 目的是让学生感受三角板已成为数学中考中的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总结】本节课教师先让学生对特殊直角三角形的性质进行了整理, 让学生在脑子里有清晰的知识“贮藏图”, 再通过学生的展示和教师的讲解, 进一步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让学生先去做一做, 做后再交流, 可以相互启发, 这样收获更大.
这节课的教学中, 在明确复习课的目的、任务的前提下, 以培养学生几何推理能力, 促进学生发展为指导思想.教学活动的设计始终围绕本节课的主题展开, 从特殊直角三角形的性质的回顾, 到基础运用和综合应用;从不变的已知条件到运动的点线关系, 层层递进, 逐步深化.从每名学生的角度去发现问题, 思考问题, 解决问题, 将复习落到实处.在应用篇的第一题中, 以图形的旋转变换为主, 在图形的变换中去寻求不变的关系, 以不变应万变.在第二题中, 以找线段相等为主线, 将线段相等常用的证明方法融于其中.
13.初中说明文知识点复习 篇十三
一、请判断下列句子中加线的成语使用是否正确。对的请打,错的请打×。()
1、这篇论文观点新颖,论据有力,材料丰富,文字精当,堪称不刊之论。()
2、那是一张两人的合影,左边是一位英俊的解放军战士,右边是一位文弱的莘莘学子。
()
3、《还珠格格》播出时,几乎万人空巷,人们在家里守着荧屏,街上显得静悄悄地。()
4、在我告别时,他非要送我几套高档衣服不可,真是大方之家。
()
5、为了富国强兵,王安石舍家忘身,殚精竭虑地推行新法;宋神宗不动声色,宵衣旰食地谋划改革。
()
6、自去年中国社会科学辑刊提出建立社会科学规范化以来,“规范化”成为学者之间的一个炙手可热的论题。
()
7、语文考试能得高分的学生大都思维敏捷,博闻强志,并且综合能力较强。()
8、刚一起跑,高三(1)班的夏曦就滑倒了,他爬起来奋力追赶,离终点20米时终于成为后起之秀,夺得3000米跑的第一点。
()
9、斯诺的其它著作都不可和《西行漫记》相提并论。即使是杰出的报告文学,在事过境迁之后,往往成为明日黄花。
()
10、这位老教师总结出的经验,在教学实践中,屡试屡爽,大家都很佩服。()
11、王宝森之流贪污腐化,挥霍浪费国家财产,他的人格可说是不名一文。()
12、我们都司空见惯了那种“违者罚款”的告示牌。
()
13、期中考试,刘军同学数学获得满分,真可谓是登堂入室了。
()
14、如果把中国人民的严正声明和强烈抗议置之度外,一意孤行,他们必将自食其果。()
15、你游桂林的山水,见到那些构造奇妙的山洞,一定会说是鬼斧神工,天造地设。()
16、他是个计算机专家,又会两种外国语,我们这些初学计算机的人要虚心向他求教,不耻下问。
()
17、只要你设身处地,到抗洪抢险的第一线去,你就不能不为我们子弟兵那种舍己为人的精神所感动。
()
18、有些人对经济建设上的浪费损失已经习以为常,养成了一种麻木不仁的恶习。()
19、他是我最真诚的朋友,经常对我耳提面命,使我能在工作中少犯许多错误。()20、由于乡亲父老的艰苦奋斗,只不过几年,我的家乡就改头换面,山青水绿,牛肥粮多了。
二、改正下列成语中的错别字。
21、直接了当()
22、换然一新()
23、道貌暗然()
24、既往不究(25、别出心裁()
26、礼上往来()
27、陨身不恤()
28、震聋发聩(29、铤而走险()30、趋之若骛()
31、按步就车()
32、色厉内茬(33、如火如茶()
34、因地治宜()
35、推心至腹()
36、纷至踏来(37、原形必露()
38、谈笑风声()
39、委屈求全()40、金壁辉煌(三、请根据解释写出相关的成语。
()
41、多用来形容做事熟练,轻而易举。()
42、形容心胸极其狭窄。
()
43、比喻舆论的力量极大,众口一词可以混淆是非。()
44、比喻局势将有重大变化前夕的迹象和气氛。()
45、听到别人批评自己的缺点或错误表示欢迎和高兴。()
46、学习工作等按照一定的步骤逐渐深入或提高。()
47、比喻遭受一次挫折之后就再也振作不起来。()
48、指装模作样,活像有那么一回事似的。
()
49、比喻最先做某种坏事或首开某种恶劣风气之先的人。()50、比喻做事缺少必要条件,很难做成。)))))
()
51、比喻空欢喜一场。
()
52、比喻人力或物力前后接不上。
()
53、形容群众性的活动声势浩大或场面热烈。()
54、指隐藏起来或不公开露热烈。()
55、形容十分谦虚。
()
56、形容精神旺盛,容光焕发。()
57、比喻失败以后重新恢复势力。
()
58、宇宙间的一切景象都更换了新貌,呈现一派生气。()
59、汇聚成盛大壮丽的景象。()60、为众人所指责,形容触犯众怒。()61、读书总有好处。()62、指祸乱从内部发生。()63、形容国家或集团四分五裂。
()64、比喻学习上笼统接受不加分析,不求充分理解。()65、比喻好的诗文受到人们的称赞和传诵。
()66、文章一气写成,无须修改,形容文思敏捷,写作技巧纯熟。()67、形容工作刚开始就取得成功。()68、比喻真心诚意,一再邀请。()69、坚持作恶,不肯悔改。()70、没有能比得上的(多含褒义)。()71、敛藏才智,不使外露。()72、事物的变化难以捉摸。
()73、指架柴车穿破衣服去开辟土地,后形容创业艰苦。()74、理直气壮、从容不迫地谈。
()75、为应付某种需要而暂时采取的变通办法。()76、按情理或情节来看,尚有可原谅之处。()77、不经慎重考虑,轻率地采取狂妄的行动。()78、从来没有人做到的,空前的。
()79、形容遇到变故或在严重、紧急的情况下,沉着镇定,毫不慌乱。()80、沉迷于所喜爱的事物,而使意志消磨掉。
四、解释下列加点字的含义。
81、恣行无忌()82、纵横捭阖()83、自惭形秽()84、孜孜不倦()85、栉风沐雨()86、怨天尤人()87、引而不发()88、颐指气使()89、一曝十寒()90、洋洋洒洒()91、偃旗息鼓()92、邂逅相遇()93、越俎代庖()94、无稽之谈()95、未雨绸缪()96、耳濡目染()97、飞扬跋扈()98、万马齐喑()99、惟妙惟肖()100、贻笑大方()
四、成语运用题
1、指出下列句子中加点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
A一时间,漫天的大雾把什么都遮没了,远处的电线杆也躲得杳无音讯。B.这部轻喜剧逗得大家哈哈大笑,人们所有的烦恼都涣然冰释了。
C.参加保险虽不能使人化险为夷,但却能在灾难不期而至时,使投保者得到一笔赔偿,尽量减轻损失。
D.王宝森之流贪污腐化,挥霍浪费国家财产,他的人格可说是不名一文。
2、指出下列句子中加点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
A据报道,山东的几个老乡确实修过机器,也到过大亚湾核电站,但为首的那位老兄不是农民,而是地地道道的有几十年工龄的工人,修的也不是什么洋人修不了的机器,而是人家根本不屑一顾的破烂玩意儿,所谓“震”住洋专家一说纯属无稽之谈。
B.让国旗、军旗和区旗邀游太空这一举措的始作佣者,是两位在五星红旗下成长起来的青年人„„
C.这几天,美国的一些国会议员和前政府官员还接连发表谈话或给克林顿总统写信,认为轰炸顶不了事,要干就干个痛快,派出地面部队,推翻萨达姆,另立新政府。这就更与联合国的有关决议本末倒置。
D.作为全市读书竞赛活动的倡导者,中共邢台市委副书记王三堂曾对一次社会调查疾恶如仇:相当一部分家庭买书。藏书数量较少,读书、用书的情况更是不容乐观,业余时间打麻将、泡酒馆引发了不少不愉快的事情。
3、指出下列句子中加点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A报到那天,我在陌生的教室里与五十多位同学不期而遇。
B有人说:“生活提高了,生产就会提高。”这真是舍本逐末的说法。C.他们个个生机勃勃,决心大干一场。
D.这篇文章观点十分新颖,见解十分深刻,的确不同凡响。
4、指出下列句子中加点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
A敌人被打跑了,但战士们知道,他们不会甘心,一定会重整旗鼓的。
B.房租、邮费、电话费等,每个月都要近千元,若再开展活动,开支是左右为难了。C.我相信他说的话是真实的,为什么要怀疑别人、杞人忧天呢? D.对各种自然灾害不能麻痹大意,必须未雨绸缪,防患于未然。
5、指出下列句子中加点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
A.西方诗歌很难译得形神兼备,理性上我一贯赞同忠实,然而伴随忠实而来的板滞或晦涩又常使我意兴阑珊。
B.因为临时有事,我未能去黄浦码头为他们送行,第一次也是恨一的一次对朋友失约,对此我一直耿耿于怀。
C.“神来”、“顿悟”,不是自然的水到渠成,而是经过千锤百炼之后,必然会产生的瓜熟蒂落。
D.他在选择高考志愿的第一志愿学校时,既想报清华大学,又想报北京大学,总是见异思迁。
6、指出下列句子中加点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
A《水浒传》的故事流传了几百年,书中的许多段落已深入人心,妇孺皆知B.在纪念反法西斯战争胜利50周年之际,有识之土提醒人们要警惕新纳粹势力起死回生。
C.要在学术上推波助澜,并不是抛弃国学,国学的精粹不但不能丢,有些还应深入研究。D.扮演蔺相如、伍子胥等人物的都是9至11岁的小演员,他们栩栩如生的演出展现了我国京剧艺术后继有人的兴旺景象。
7、指出下列句子中加点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
A.斯韦思林杯终于回到了我们的怀抱!当普天弹冠相庆时,人们不由得不佩服蔡振华在用人上的眼光与胆量。
B上海一个钢厂厂长,伪装清廉好些日子,直到被捕那天还在座谈会上夸夸其谈他反腐倡廉的经验体会呢!
C.石狮人爱读书绝非有钱人的附庸风雅,而是在市场经济的激烈竞争中谋生存、求发展的一种需要。
D.不论什么时候,她都是如坐春风,自由自在地发表她的观点。
8、指出下列句子中加点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A他们打得你死我活,好像有不共戴天之仇。
B.人民组织起来和杀人放火、惨绝人寰的日寇英勇斗争。C.他妈妈一进来,我们全寝室的人不谋而合地站了起来。
D.听到这消息,他觉得天在旋,地在转,头重脚轻,身子情不自禁地摇晃起来。
9、指出下列句子中加点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
A足球比赛正在紧张地进行,在场的观众不时地为首当其冲的运动员喝彩,为落后者加油鼓劲。
B孩子应该干、可以干的事情,要让他们自己去干,父母不要评头论足。
C.宋老师针对班上学生学习成绩良莠不齐的现状,讲课时注意因材施教,收到了理想的效果。
D.“执政党的党风问题,是有关党的生死存亡的问题”,这不是危言耸听,而是及时地向全党敲响了警钟。
10、指出下列句子中加点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
A一座座新建的楼房,一排排电视天线,短短三年,故乡已经面目全非了。B.我军识破敌人的神机妙算,提前赶到了沪定桥,把他们消灭在河对岸。C.看来,作者是怀着激动的心清,写下这行云流水般的篇章的。D.保育院的孩子,一个个都是肥头大耳,面红耳赤,身体棒着哩!
11、指出下列句子中加点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
A眼前的老人,古铜色的脸上布满皱纹,一看就使人感到这是个饱经风霜的老人。B.据调查,目前中学生中“追星”现象已经蔚然成风。
C.改革开放以来,农村的发展变化更加飞黄腾达,可以作为艺术反映的题材更加丰富多彩。D.在新居,我把你赠送的电子台历摆在了天天面面相觑的写字台上。
12、指出下列句子中加点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
A于是我们开始看武侠小说,有时候上课也禁不住翻两页,长此以往,我们的成绩都开始退步。
B.金穗高粱成熟期参差不齐,多次分别收获,很不方便。
C.学校里教学秩序整顿以后,以前那种不正常的师生关系也应该改弦更张了。D.有些人对经济建设上的浪费损失已经司空见惯,养成了一种麻木不仁的恶习。
13、指出下列句子中加点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
A为进一步提高服务质量,宾馆领导规定,所有工作人员,对待每一位宾客都要相敬如宾,实行微笑服务。
B.人才交流市场上,那些口才好、成绩好的大学生在自我推销时能够侃侃而谈,具有较强的竞争力。
C.政府要真正转变职能,非要对现有的政府机构进行彻底的改头换面不可。
D.电视剧创作有一种倾向,《北京人在纽约》一炮打响,不久就有《上海人在东京》。《俄罗斯姑娘在哈尔滨》,却每每给观众以狗尾续貂之感。
14、指出下列句子中加点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
A我家这个孩子呀,基础不太好,读书又无动于衷,这样的学习态度,怎能指望他的成绩会提高呢?
B.狗改不了吃屎,要叫这样的人改邪归正,那真是煞费苦心。
C.老将军回想起年轻的时候自己被地主老财通得走投无路,参加了红军,拿起武器跟敌人作斗争的故事。
D.下乡前两天,党委又组织参加扶贫的干部认真学习了有关文件,使大家进一步明确政策,做到胸有成竹。
15、指出下列句子中加点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
A帝国主义和一切反动派都是纸老虎,这个英明论断是牢不可破的,是放之四海而首准的。B.他是我师傅的老邻居。师傅有几个孩子,谁几岁了,谁的性格怎样,他都洞若观火。C.这是一篇动人心魄的文章,读着读着我似乎感到有一股汹涌澎湃的激情在胸中激荡。D.今年,我终于考上了大学。就要离开故乡时,班主任老师苦口婆心地嘱咐我:“上了大学,更要努力学习。”
16、指出下列句子中加点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A这些人对个人利益斤斤计较,而对广大群众的疾苦却漫不经心。
B.假使我们不修这么多水利工程,遇到这样严重的水旱灾害,其后果是不可思议的。
C.作为课题负责人,他责无旁贷地走上了主席台。
D.这本拼凑起来的“名家’叫。说集中几乎无精彩之作,只有一两篇还算差强人意。
17、指出下列句子中加点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A水力资源与祖国的建设息息相关,因而十分宝贵。
B.对于投机倒把分子,我们不能采取自由主义的态度,让它随波逐流。C.许多寄生植物叶片的形状和寄生物大致相似,容易鱼目混珠。
D.在世界杯足球赛上,南美队的高超技艺,欧洲队的粗犷、勇猛,非洲队的灵巧、迅速,无不表现得炉火纯青。
18、选出下列句子中成语运用恰当的一句()。
A.无论学习哪一门知识,都不是一挥而就的,需要付出艰辛的努力。B.人们常常把贝克汉姆和罗纳尔多相提并论,因为他俩都是世界级的球星。C.说起四季如春的昆明,只听他夸夸其谈,使得在场的人非常向往。D.一个初一的学生,竟能写出如此漂亮的字,真叫人刮目相看。
19、下列句中加点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A.计算机是一种工具,尽管是高科技工具,但拥有它并不意味着一切工作都可以事倍功半,一蹴而就。
B.十九世纪俄国批判现实主义作家契诃夫的短篇小说《变色龙》,构思新颖,匠心独运,值得一读。
C.中国人民绝不允许任何形式的“台独”阴谋得逞;我们要听其言,观其行,对台湾领导人将把两岸关系引向何方拭目以待。
D.任何个人的成绩和人民群众的伟大创造比起来,都不过是沧海一粟。20、下列句子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生活对于任何人都非易事,我们必须有相机行事的精神,最要紧的,还是我们自己要有信心。
B.我们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使社会主义中国的国际地位与国际影响与日俱增。C.西部地区自然资源丰富,发展前景广阔,像你这样的人才一旦到了那里,一定是大有作为的。
D.长期以来所形成的“正确答案只有一个”这种思维模式,已根深蒂固地存在于人们头脑中。
成语知识题答案
一、1.2.× 3.× 4.× 5.6.× 7.8.× 9.10.× 11.× 12.× 13.× 14.15.× 16.×
17.× 18.19.× 20.×
二、21.接-截 22.换-焕 23.暗-岸 24.究-咎 25.新-心 26.上-尚 27.陨-殒
28.震-振 29.挺-铤 30骛-鹜 31.步-部 32茬-荏 33.茶-荼 34.治-制 35.至-置 36.踏-沓 37.必-毕 38.声-生 39.屈-曲 40.壁-碧
三、41.游刃有余 42.睚眦必报 43.众口铄金 积毁销骨 44.山雨欲来风满楼
45.闻过则喜 46.循序渐进 47.一蹶不振 48.煞有介事 49.始作俑者
50.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51.南柯一梦/竹篮打水 52.青黄不接 53.万马奔腾
54.销声匿迹 55.虚怀若谷 56.神采奕奕 57.卷土重来/东山再起 58.万象更新
59.蔚为壮观 60.千夫所指 61.开卷有益 62.祸起萧墙 63.分崩离析 64.不求甚解/囫囵吞枣
65.脍炙人口 66.文不加点 67.马到成功/旗开得胜 68.三顾茅庐
69.怙恶不悛 70.无与伦比 71.韬光养晦 72.变幻莫测 73.筚路蓝缕 74.侃侃而谈
75.权宜之计 76.情有可原 77.轻举妄动 78.前无古人 79.泰然自若/临危不乱 80.玩物丧志
四、81.放纵 82.开合 83.形态丑陋 84.勤勉的样子 85.梳头 86.怨恨 87.拉开弓
88.面颊 89.晒 90.文辞众多的样子 91.放倒 92.没有预约而相遇 93.厨师
94.考查 95修缮 96.沾湿 97.蛮横 98.哑 99.相似 100.被人笑话
四、成语运用题
1.C(A“杳无音讯”应改为“无影无踪” B.“涣然冰释”指嫌隙误会消除D.“不名一文”应改为“一文不值”)
2.A(B“始作佣者”是贬义C.“本末倒置”应改为“背道而驰”D.“疾恶如仇”指痛恨坏人坏事像痛恨仇敌一样,用在这里不恰当)
3.D(A“不期而遇”指没有约定而意外地相遇B.“舍本逐末”改为“本末倒置”C.“生机勃勃”指物,应改为“生气勃勃”)
4.D(A“重整旗鼓”是褒义词,应改为“卷土重来”B“左右为难” 指人不指事C.“把人忧天”应改为“庸人自扰”)
5.A(B“耿耿于怀”应改为“悔恨不已”C.“瓜熟蒂落”改为“柳暗花明”D.“见异思迁”应改为“左右不定”)
6.A(B.“起死回生”用于形容医术高超或比喻手段高超,这里应用“死灰复燃”C“推波助澜”是贬义词D.“栩栩如生”是形容文学、艺术作品表现非常逼真,好像话的一样)7。C(A“弹冠相庆”多含贬义B.“夸夸其谈”改为“高谈阔论”D.“如坐春风”应改为“满面春风”)
8.A(B.“惨绝人寰”改为“惨无人道”C.“不谋而合”改为“不约而同”D.“情不自禁”改为“不由自主”)
9.D(A“首当其冲”指最先受到攻击或遭遇灾难,用在这里不合适B.“评头论足”应改为“越沮代危”C.“良奏不齐”改为“参差不齐”)
10.C(A“面目全非”是贬义词,应改为“面目一新”B.“神机妙算”是褒义词D.“肥头大耳”是贬义词,“面红耳赤”指因急躁、害羞脸上发红的样子,此处与语境不合)11.A(B.“蔚然成风”是褒义词C.“飞黄腾达”指官职地位上升得很快D.“面面相觑”用于人与人之间)D(A“长此以往”不能追述过去的事情B.“参差不齐”指长短、高低、大小不齐C.“改弦更张”比喻改革制度或变更方法,不能形容人的关系)
13.B(A“相敬如宾”只用于夫妻之间C“改头换面”比喻只换形式不变内容D.“狗尾续貂”比喻拿不好的东西接到好的东西后面,显得好坏不相称
14.C A.“无动于衷”改为“。心不在焉”B.“煞费苦心”改为“枉费。心机”D.“胸有成竹”改为“。心中有数”)
15.C(A“牢不可破”改为“无懈可击”.B.“洞若观火”改为“一清二楚”D.“苦口婆心”指反复劝说,应改为“语重。心长”)
【初中说明文知识点复习】推荐阅读:
初中说明文:赏雪08-16
鲤鱼作文初中说明文08-28
早恋说明文初中作文10-11
初中工艺品说明文范文06-10
初中彼岸花说明文800字08-28
初中生动物类说明文07-03
初中大雁塔说明文300字07-17
初中语文阅读说明文的解题技巧08-27
烟台美食说明文七年级初一初中作文09-29
中国的传统文化说明文中学初中优秀作文09-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