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我国体育中考实施的建议

2024-10-16

对我国体育中考实施的建议(15篇)

1.对我国体育中考实施的建议 篇一

对我国后备体育人才培养以及竞技体育未来发展的建议和意见

7月9日体育专电(记者刘恺)国家体育总局青少司司长郭建军说,从长远观点看,中国体育后备人才培养形势不容乐观。郭建军对记者表示,“应该清醒地认识到,以战略的眼光看,我国体育后备人才的培养形势还是不容乐观,在某些项目上,出现了后备人才青黄不接的情况”。目前,我国体育后备人才培养的最大问题在于,后备人数呈现萎缩的趋势。其原因主要在于区县进行机构改革,体育相关部门和其他部门进行合并,导致体育训练的经费有所减少。另外,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家长不太愿意把独生子女送到体校进行艰苦的训练,体校招生遇到一些困难。郭建军强调,针对这些问题,体育主管部门要让更多的孩子参与到体育运动中来,培养他们对体育运动的兴趣。与此同时,在体育运动学校的管理上,要采取体教结合但分工负责的办法。文化教育由教育部门负责,其目的就是进一步加强对运动员的文化教育,提高其文化水平。※ 建立和完善多元化业余训练体制的必要性

我国以各类体校为主体的体育后备力量培养体制源自前苏联,这种体制对我国竞技体育的崛起起到了决定性作用。但随着改革的不断推进,传统的业余训练体制受到了严重冲击,构建多元化业余训练体制势在必行。

1.建立和完善多元化业余训练体制,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必然要求 2.建立和完善多元化业余训练体制,是新时期业余训练工作的必然要求

近年来,在市场经济大潮的冲击下,各级各类体校普遍遇到了办学难的问题,生存发展受到挑战,总量呈萎缩趋势,对奥林匹克后备人才培养形成严重威胁。我省业余训练规模鼎盛期有15所市级体育中专学校,120多所“三集中”的县级体校,360多所传统项目学校,在训人数多年维持在40000人以上,被称作 “体育人才大省”。但近几年,市县体校均出现较大滑坡。市级体育中专学校有3所并入当地大学,1所下马,其他11所也不复往日的繁荣。县级体校受冲击最大,目前仅存69所。分析其原因:一是政府机构改革后,县级体育受到较大冲击;二是体校办学优势弱化,生源上受到高校扩招的强势竞争,吸引力下降;三是体校培养学生的目标狭窄,出路单一,层次较低,就业困难,就业难必然导致招生难;四是体校长期躺在政府怀里吃饭,机制不活,发展后劲不足。传统业余训练体制的这种现状和困境,说明其已不能完全适应新形势的发展和变化。3.建立和完善多元化业余训练体制,是奥林匹克后备人才培养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

我国在2000年悉尼奥运会、2004年雅典奥运会上均实现了历史性突破,令世界瞩目。2008年奥运会在北京举行,当前我国正在全力做好备战工作,很有可能会再上新台阶。这些成绩的取得,与我国长期以来重视业余训练和后备人才培养是密不可分的。展望2008年以后的奥运会,我国竞技体育要想保持长盛不衰,必须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未雨绸缪,早作打算,大力发展多元化业余训练,不断巩固扩大我国奥林匹克后备人才基础,实现可持续发展。

※建立和完善多元化业余训练体制的主要形式

新中国成立以来,各省市都建立起了以体育行政部门为主导的一二三级宝塔型训练体系,即县级体育学校、市级体育中专学校、省级优秀运动队,按照“思想一盘棋、组织一条龙、训练一贯制”的指导思想,集中有限的人、财、物培养奥林匹克体育后备人才。目前,各类体校仍然是业余训练的主要形式和主要力量,是我国奥林匹克后备人才培养的中流砥柱。据统计,我国有61%的优秀运动员、90%以上的世界冠军来自于各类体育学校。

1.教体结合模式的业余训练

教体结合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体育后备人才的重要途径。过去,体教结合的主要形式是办传统项目学校和将县级体校纳入九年义务教育系列,后者着重解决体育系统单独办体校的人员编制、事业经费、教学及训练设施问题。2000年,国家推行新一轮政府机构改革,县级体校受到很大影响和冲击。山东针对这种情况,在体育行政机构被撤销的县市区,积极推动与教育部门合并,成立教体局,在体教结合方面迈出了新步伐。

2.社会力量投资兴办的业余训练

3.其他社会力量以各种形式办业余训练

主要是各种形式的体育俱乐部、业余体校、夏令营、培训班等。在山东,仅足球一项,就有100家以上的俱乐部、足球学校、夏令营、培训班等。其他如青岛在羽毛球、网球、水上运动等项目上,济南在小球类、游泳、舞蹈等项目上,烟台、东营在篮球项目上,日照在水上运动项目上,都有数量可观的俱乐部、业余体校等。

社会力量办业余训练的主要特点:一是所有制形式和组织形式多样化,有的是法人出资,有的是股份制形式,也有家族式的私立学校,他们依据市场需求,自主选择办学方式、人才培养方式和办学规模;二是从事的都是有市场需求的热点项目,如武术、球类项目、体操、舞蹈、棋类等,依靠市场机制配置资源,普遍实行有偿训练和有偿输送制度,利益驱动十分明显;三是有明显的区域分布的特征,大都选择当地人民喜爱、群众基础好的项目,突出重点求发展;四是办学方向多元化、机制灵活,重视培养质量,大都经历了艰苦创业的历程。社会力量办业余训练,都高度重视学生的出路,一般都坚持文武兼修,拓宽学生的就业面。菏泽市武校的学生,既有进入各省专业队的,也有考入大学的,也有进入部队、企业、文艺团体的,还有很多走上了保安岗位,菏泽也因此被称为“保安之乡”。

※建立和完善多元化业余训练体制的方法和途径

建立和完善多元化业余训练体制,应遵循市场经济条件下业余训练的发展规律,按照“统筹规划、多方参与、深化改革、循序渐进”的原则,着重搞好体制创新和机制转换,使各类业余训练主体的目标更统一、利益更协调、管理更规范、训练更科学,和谐相处而又生机勃勃,促进我国业余训练持续健康发展。1.丰富举国体制内涵,形成多层次、宽领域的业余训练格局

竞技体育举国体制是我国的特色和优势。对于举国体制,我们一要坚持,二要与时俱进,不断赋予其新的内涵,使其焕发新的生机和活力。在计划经济时代,我国竞技体育举国体制主要是以国家财政投入为主,工作的着力点主要是在体育系统内部。随着市场经济的建立,体育社会化已成为共识和趋势。

因此,我们应当将建立和完善多元化业余训练体制,纳入坚持和完善竞技体育举国体制的大视角来认识,调动全社会一切积极因素,使其聚集在举国体制的旗帜下,围绕奥运战略这个最高目标,形成合力,夯实奥林匹克后备人才基础。为此,要处理好2个关系,实现2个转变:一是体育与教育的关系。业余训练的主体是青少年,重点是中小学生,关键是各类体校。体育、教育部门应进一步加强协作,做到义务共尽、利益共享、优势互补,巩固业余训练的基础;二是各类体校与社会力量办业余训练的关系。应继续坚持和强化体校的主体地位,同时加强对社会力量的调控扶持,使两者既适度竞争,又相互补充,最大限度发挥资源效益;一个转变即政府职能的转变。体育行政部门要由行政命令式向调控服务式转变,依靠出台政策、深化改革、提供服务、创造环境等措施,促进业余训练的发展。

2.大力加强各级体校建设

在当前阶段,国家和各省应进一步加大对各级体校的投入和政策扶持力度,通过改善学校硬件设施和软件条件,深化内部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效益,引导各级体校走出招生、分配两难的困境,使其继续充当好奥林匹克后备人才培养的坚强柱石。

3.大力发展社会力量办学

目前,社会力量办业余训练虽然已形成一股有生力量,但存在着规模档次差别很大、利益驱动明显、缺乏统一规划、科学管理和训练水平不高等问题。体育行政部门应加强对业余训练的政策理论研究、行业管理和业务指导,使其把自身的发展与落实奥运争光计划有机统一起来,真正成为奥林匹克后备人才培养的有益补充。

竞技体育因竞技而充满生机和活力。竞技体育是现代社会生活中人们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为现代社会中的人们注入了无穷尽的高层次的生活休闲、娱乐元素。竞技体育的参加者,在运动训练和竞技比赛中,经受奋斗与竞争的洗礼,体验着成功的喜悦与失败的历练。享受竞技,享受奥运,是人类竞技体育理念的一大亮点。竞技体育是人类对于自身运动能力的挑战,是人类对健与美的理想的不倦追求,是人类现代文明发展进步的一个窗口。竞技体育的价值和功能是多重的,竞技对人生的整合也越显凸出,竞技体育为促进整个人类的健康意识培育和健康意识促进走过了百余年的辉煌历史。任何事物的发展都不可能一帆风顺,竞技体育也毫不例外。在竞技体育社会中,政治利益、经济利益以及文化利益等多种利益经常交织在一起,总称为竞技体育的利益。由于竞技体育本身的利益所在,国家对竞技体育的政治功能认识的强化,公众生活对竞技利益的需要,商业活动和经济活动的介入使得竞技体育的发展总会暴露出一些实质性的问题。为什么我国体育在奥运会上夺得这么多的金牌和奖牌,我们还不能称为体育强国?为什么我国的竞技体育必须均衡发展,才能进一步提升我国体育的综合实力和国际竞争力?中国在奥运会上,无论从夺取金牌还是增加金牌上来说,已让世界瞠目结舌,也正是因为中国体育界反复证明了自己的这一能力之后,另一个新的战略问题凸现出来,也就是中国体育项目结构的严重失衡。中国在奥运亚运拿了那么多的金牌,而作为世界第一运动的足球以及其它一些项目并不尽如人意。我们在金牌结构上与美国、俄罗斯甚至一些发展中国家相比存在着很大反差。这是中国竞技体育发展到今天在战略上不可回避的问题。衡量一个国家的竞技体育综合实力应是多元性的,金牌数量是重要标志,但绝不是唯一的标志。”肖天表示,“我们成功举办了北京奥运会之后,建设体育强国,衡量我国竞技体育的整体水平,并由此制定其未来发展战略起码要考虑以下几方面内容,包括参赛的金牌奖牌数总量、全球职业化程度高的项目的技术水平、冬季项目和夏季项目的综合水平、承办世界大型综合性运动会和世界高水平职业比赛的能力、竞技体育的产业水平、在国际体育组织中的地位与话语权等。中国竞技体育应审时度势、不失时机地进行发展方式的转变。即使我们在奥运会上超过北京奥运会的51枚金牌,而三大球和基础大项无所作为,那将会给中国体育带来更大的尴尬。如我们现在还不意识到这个问题,长此以往,这种为了追逐金牌数量,竭泽而渔、功利主义、违反事物发展规律的做法,将会给中国竞技体育可持续发展带来严重后果。”他表示,“当前中国由体育大国向体育强国迈进,必须在认识上构建体育强国的竞技体育观,要着眼于竞技体育的持续发展和均衡发展,就不能只保持我们现有优势项目水平,而其它项目长期无所作为。在过去30年里,中国的体育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由于中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的提高,今天衡量中国竞技体育的水平应是多元性国际化的,切不可以金牌数量一叶障目不见泰山,我认为,在今天,借成功举办北京奥运会的东风,尽快改变中国三大球和田径、游泳等基础项目的落后面貌,积极探索职业体育的发展,是千载难逢的战略机遇。要进一步提高中国体育的综合实力和国际地位,完成由体育大国向体育强国迈进的战略任务,我们就必须要进一步解放思想更新观念,树立更加国际化更加全面的竞技体育价值观,从体制和机制的变革上谋求中国竞技体育发展方式的转变,从而实现竞技体育的部分门类的均衡发展,不断增强我国竞技体育的综合实力和国际竞争力。

2.对我国体育中考实施的建议 篇二

在全球金融危机爆发之后, 二十国集团峰会就曾在全球范围内呼吁会计制定机构和相关的监管机构必须通力合作, 从而对现行的贷款损失准备和估值的会计准则进行改进。并且, 为了响应建立全球统一的且具有高标准的会计准则的号召, 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 (FASB) 和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 (IASB) , 合作成立了金融危机咨询小组 (FCAG) , 并且“金融工具确认和计量”项目也在二者的联手下顺利启动了。

该项目主要分为三个阶段:一是金融工具分类和计量阶段;二是金融工具减值阶段;三是套期会计阶段。到2014年止, 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已经针对金融工具减值发布了三份征求意见稿:一是《金融工具:摊余成本和减值》, 该稿发布于2009年11月;二是《金融工具:减值》补充文件, 由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和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于2011年1月联合发布;三是《金融工具:预期信用损失》, 发布于2013年3月。

本文重点以会计预期损失模型对我国的影响为切入点, 重点揭示了会计预期模型损失对我国的相关启示, 并提出了适合我国的政策性意见和建议。

二、会计预期损失模型的演变及其特点

2009年, 由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发布了《金融工具:摊余成本和减值》征求意见稿, 其预期损失模型的好处在于:第一, 减值迹象之前确认预期信用损失, 克服了悬崖效应;第二, 将信用风险损失考虑在实际利率之中, 反映了金融工具风险报酬的实质;第三, 预期信用损失要进行持续调整, 及时反映了预期损失的变化;第四, 防止了财务信息判断失误的可能性。当然, 2009年的征求意见稿也面临很多困难:首先, 对于预期的损失估计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其次, 实际利率的计算面临很多困难;最后, 预期损失模型在开放式投资组合中的操作难度很大, 成本较高。

2011年, 针对“2009年征求意见稿”的反馈, 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又发布了《金融工具:减值》的补充文件。补充文件的特点在于将金融资产区分为两组别法, 即“好账”和“坏账”, 并且, 还将好账的预期损失进行摊销, 降低了减值的复杂程度。然而, 2011补充文件依然存在很多新问题:第一, “好账”和“坏账”等概念没有具体依据, 模糊性很强;第二, 相关预期损失的计算依然过于复杂;第三, 两组别法可能导致减值损失计提的不足。

2013年, 针对“2011年的《金融工具:减值》”的反馈, 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再次发布了《金融工具:预期信用损失》征求意见稿。其特点在于不区分金融工具组合, 金融资产区分为三组别法, 根据信用质量的高低来提供信用的变化信息。但是, 其仍然存在概念模糊、计算复杂、较多依靠主观判断等问题。

三、会计预期损失模型对我国的影响

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提出的会计预期损失模型除了与金融机构的业务模式相吻合, 还与金融监管损失包含的理念保持一致。但是在实际的实施过程中, 会计预期损失模型实施难度较大, 且成本较高。不仅如此, 其还为管理层在进行盈余管理时提供了机会, 这主要是因为会计预期损失模型实体需要大量数据的支撑, 并且对实体风险管理水平有更高的标准和要求, 对专业会计人员的判断能力也有一定的要求。

具体而言, 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提出的会计预期损失模型将会对我国产生四点影响:

1.对我国会计人员提出了更高要求。为了使会计预期损失模型在我国顺利并且有效地实施, 我国实体必须建立完善的开发信用风险评级系统和损失估计模型, 这样才能够对金融工具生命周期中的预期信用损失进行准确的估计。与此同时, 在对预期损失和未来现金流量进行估计时, 实体必须对金融工具的历史信息进行及时的收集、准确的分析, 最后对这些信息进行妥善保存, 并且继续追踪相关信息。

所以, 在会计预期损失估计模型的构建、验证和监控过程中会涉及复杂的主观判断, 在预期损失的估计过程中同样会涉及主观判断。这不仅使金融工具的组合层面面临着诸多的现实困难, 而且单个金融工具层面上的预期估计损失也是困难重重。因此, 要解决上述这些问题, 都必将对我国会计人员的专业判断能力提出更高的要求。

2.对我国风险管理提出严峻挑战。会计预期损失模型对实体风险管理系统提出了严峻的挑战, 这主要是因为该模型必须从风险管理系统中去获取预期损失的相关数据资料。目前, 我国大部分实体的风险管理系统仍然处在初级阶段, 各方面的能力亟待提高, 例如:风险识别能力、经济环境的判断能力等。因此, 会计预期模型的创建和开发、风险量化流程的监控, 违约损失率和违约概率的估计以及验证能力, 都还有待进一步提升。而且, 需要进一步完善风险管理的相关政策、程序以及控制措施, 金融机构的敏感性分析、压力测试以及返回测试等各方面的经验也还不够成熟。所以, 如果实体不能够依照金融资产减值准则的要求对未来的信用损失进行计算, 就不能够有效地实现用预期减值模型代替已损失的模型的初衷。

3.对我国基础数据提出更高期望。计算预期损失的时候不仅需要充足的数据作为支撑, 而且还会面临历史数据是否具有完整性和可靠性等现实问题, 并且在整理这些数据的时候需要耗费大量的物力、人力和财力。由于我国金融资产减值准则在银行业的执行时间只有7年, 且我国银行业实施巴塞尔协议的时间并不长, 所以在这个过程中累积的数据并不能够满足预期损失估计的要求。由此可见, 我国实体数据的处理水平依然还是处于初级阶段。其主要表现如下:

第一, 不能充分认识数据治理体系, 导致金融机构在进行数据治理时不能够明确职责分工。第二, 只是强调了系统对业务流程的支持, 却忽视了来自风险管理和业务决策的数据需求, 使得数据的收集和数据存储功能不健全。第三, 由于各个部门对相同的数据定义采取不同的口径, 所以增大了数据处理和数据匹配的难度。第四, 因为对数据质量缺乏控制和监控, 所以使数据的抽取和处理的复杂度大大增加。第五, 常常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和人力去对数据进行核对和确认, 这是因为现有的系统没有完好地保管相关的数据文档。第六, 各个系统或者部门之间对金融产品和产品特征, 以及后续的管理没有统一标识, 导致数据处理的效率大大降低。第七, 缺乏相关保证数据完整性和数据内容的管控流程和问责机制。上述种种情况都说明预期损失模型对我国基础数据提出了更高的期望。

4.对我国信息披露提出更严的标准。因为会计预期损失模型具有的复杂性和主观性, 所以要求在财务报表中对风险恶化和改善的影响, 以及预期信用损失的确认都要进行大量的分析说明和信息披露, 目的在于使财务报表的使用者能够充分理解财务报表中所包含的相关预期信用损失信息。

因此, 要对以下三点信息进行披露:第一, 管理层如何监控资产组合的信用质量和资产组合的内在信用风险;第二, 管理层是怎样估计预期信用损失及其做出的假设;第三, 在报告期间预期信用损失的估计方法是否发生变化, 以及发生变化的原因。往往由于预期损失模型新增的相关信息披露要求, 导致实体对信息系统进行很大程度的修改, 以此来获得符合新增信息披露要求的详细信息。如果出现这种情况, 不仅使金融机构的负担有所增大, 而且会使信息披露的监管成本增加。

四、会计预期损失模型的实施策略

从金融资产减值准则的整个演变过程来看, 会计预期损失模型将会逐渐与风险管理和会计规则相协调, 这样是为了提升信息的透明度和降低信息的不对称性, 不仅如此, 会计预期损失模型在金融工具的分组、压力测试或者返回测试等做法上, 对会计信息的需求将会与日常信用风险管理趋向一致。

但是, 到目前为止, 是否要会计预期损失模型还存在多方面的争议, 包括执行的成本过高、复杂程度高, 最重要的是会计预期损失估计往往具有很大的主观性, 所以会直接影响盈余管理的操纵。由此可见, 已发生损失的模型是否能够正式被会计预期损失模型所取代, 仍然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

(一) 应与风险管理相协调

1. 分离预期损失与合同现金流量。

首先应该分离预期损失与合同现金流量。在对实际利率进行计算的时候忽略预期信用损失, 并且保持目前《第39号国际会计准则》 (IAS39) 计算实际利率的方法不变, 根据该利率来确定合同利息收入, 之后再对获取的预期损失数据进行分配, 对合同利息收入进行调整, 最终达到预期损失模型所倡导的实际利率的效果。

这样处理还基于三个方面的考虑:第一, 在当前的银行实际操作中, 一般将风险管理数据和会计数据分别存放在不同的部门和系统中。如果在使用综合实际利率的时候仍然按照《金融工具:预期信用损失》征求意见稿的要求来进行, 则需要对风险管理系统和会计系统进行全面整合, 这样不仅会产生一些操作性的问题, 而且会使系统的重建成本极大增加。第二, 会计预期损失模型建议的综合实际利率的计算方法太过复杂, 并且IAS39计算实际利率的方法已经被大多数会计信息使用者所熟悉和理解, 所以, 如果改变了目前的方法, 将会在很大程度上增加应用的复杂性和操作的难度。第三, 在对预期损失和合同现金流量分离的基础上, 能够利用直线法或者预期损失年金法来减少综合实际利率的复杂性。

2. 以风险管理实践选择预期损失。

如今, 很多金融机构对履约资产和非履约资产进行信用风险管理的时候都是分开进行的。针对非履约资产, 一般都是采取积极信用风险管理, 然后再进行详细的分析和审查追踪, 并在处理履约资产的时候在组合水平的基础上进行综合的管理。

由此可见, 在对履约资产进行预期损失估计的时候应该以组合作为基础, 具体如下:第一, 金融资产组合方法的确定应该与商业模式以及实体信用风险管理相一致;第二, 金融机构常用信用风险管理都是以开放式组合为基础的, 所以, 会计资产减值确定的金融资产组合, 也通常要与金融机构开放式组合的内部风险管理实务保持一致;第三, 对会计预期损失模型的一些参数的估计, 通常可以通过多种信用风险模型来进行评估, 例如:对违约损失率和违约概率的估计。而对于非履约资产而言, 该资产已发生了多少减值损失是投资者最看重和最关心的信息, 因此, 应该在估计预期损失的时候尽可能将单项资产作为基础。

(二) 应与金融监管相协调

虽然会计减值损失和巴塞尔协议倡导的预期损失有较大的差异, 但是依然有很多相似的地方, 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第一, 总体目标相同, 都是为了给市场监管者和市场参与者提供准确透明的信息;第二, 都是按照类似的信用风险特征对资产进行组合;第三, 都是通过类似的方法或者模型来对违约损失率和违约概率进行评估。由此可见, 信用风险管理实务中常用的一些方法或者模型都能够应用到会计上。本文从这三个方面来详细阐述如何与金融监管规则之间进行协调。

1. 违约概率。

根据巴塞尔协议定义的违约概念, 通常要求必须满足下列两个条件的其中一个:一是债务人有时候不能够对其债务进行全额偿还的;二是债务人的债务逾期90天以上的。但是在国际财务报告准则 (IFRS) 预期损失模型下, 并没有对违约给出明确的定义。尽管如此, 最终金融资产减值准则到底以什么为根据来定义违约, 都必须与巴塞尔协议中关于违约的定义有关, 当然, 可以对相关的违约定义进行协调。

除此之外, 巴塞尔协议的违约概率一般是通过经济周期估计法来计算的。但是在IFRS下, 资产减值计提主要是为了反映当前的经济状况, 估计减值损失主要是使用时点估计法。因此, 如果能够适当调整巴塞尔协议估计违约概率的内部评级系统, 那么就可以将其应用到IFRS下预期损失模型对违约概率的估计。这样在对多期间违约概率进行估计的时候, 一般就可以采用信用评级迁徙矩阵法来进行估计。

2. 违约损失率。

巴塞尔协议内部评级的重要参数之一就是违约损失率, 金融监管当局一般采用多种方法对违约损失率进行估计。其中最常采用的方法就是利用未来现金流量折现的方法进行估计, 该方法一般由以下三个要素组成:可能发生的直接成本和间接成本、资产未来可能回收的金额以及折现率。

所以, 金融监管规则中经常使用的违约损失率和会计预期损失模型采用的违约率仍然存在一定差异, 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 巴塞尔协议下的金融机构的折现率通常是采用加权平均资本成本, 而在会计上准备计算减值时, 已经发生损失模型有明确的规定是必须采用原始实际利率, 而不能够使用目前市场利率, 但是在“《金融工具:预期信用损失征求意见稿》”中, 规定主体必须在实际利率和无风险利率之间确定一个适当的折现率。第二, 在巴塞尔协议中规定的损失是指经济损失, 其中主要包括直接成本和间接成本, 但是在会计上的损失并不包括间接成本。

由此可见, 应该以金融监管违约损失率为起点, 并且对其相关参数进行调整。例如:在使用会计上的折现率去代替加权平均资本成本的时候, 扣除经济损失中包含的间接成本或者是使用会计账面价值来代替违约风险敞口等, 就可以根据巴塞尔协议包含的Workout LCD法来对预期损失模型的违约损失率进行估计。

3. 违约风险敞口。

巴塞尔协议的目标是对未来一年的预期损失进行准确估计, 所以要估计未来一年违约时的违约风险敞口, 其中主要包括未使用的信用额度等。但是在会计上的减值损失指的是当前账面资产的预期损失, 并不需要对未来信用额度的使用率和预期违约风险敞口进行估计。因此, 在计算资产减值损失的时候, 违约风险敞口可以直接用资产账面价值来代替。

五、我国实施会计预期损失模型的政策性建议

1.加强监管体系的建设。

第一, 董事会最终将对金融资产减值的各个方面加强管理, 以满足风险管理和会计准则的相关要求。例如:在审批金融资产减值的重大决策、金融资产减值的管理负责、确保预期损失模型的设计、内部评级和IT系统的数据管理和验证等方面加强管理。

第二, 在进行预期损失模型的开发建设时, 要有足够的资源作为保障, 并且对整个过程加强监督。而且, 高级管理层必须对预期损失模型的开发和运作负责, 并且能够对风险参数量化技术以及相关监控措施的相关要求有明确的了解, 能够保证其持续且有效运作。

第三, 在使用模型估计预期损失的时候, 必须对计量模型的预测能力进行监测, 不断改进模型, 并且能够对模型的局限性进行准确评估, 建立人工复议程序来对模型错误进行检查和控制。

第四, 要对模型进行定期验证, 其中包括对模型的稳定性和准确性的监控、返回测试模型预测结果和实际结果, 以及模型之间相互关系的复议。

第五, 要对模型的基本假设有充分的了解, 对假设和现实经济环境的一致性进行评估。当经济环境发生改变的时候, 要保证现有的模型能够很好地适应变化后的经济环境需求, 并且使结果差异在可控制的范围内。

2.提升数据共享平台的建设。对于预期损失模型来说, 必须有庞大的数据库来作为有力支撑, 并且数据质量的好坏, 更将直接对预期损失估计的准确性产生影响, 继而对金融机构的风险管理和业务决策产生影响。然而, 在我国不管是政府层面还是企业层面, 对于数据库的建立、数据库的管理以及数据库的监控等方面都还处于初级阶段。由此可见, 金融机构必须对数据库的建立等各个方面加强管理, 以提升数据库的治理水平。除此之外, 还需要对会计数据、市场交易数据以及风险管理数据进行整合, 构建一个内部的信息共享平台。

而最重要的一点是要从整体上构建数据治理框架体系, 其中包括数据治理的战略、基本流程、构架、技术支撑、相关政策以及数据分析和数据监测系统, 将技术和制度结合到一起, 使数据的可获得性和数据的质量有进一步的提升。

参考文献

[1] .金一禾, 汪祥耀.后危机时代金融工具减值准则的国际趋同.财会月刊, 2014;4

[2] .许建斌, 张伟, 张文鑫.小议金融资产预期损失模型.中国注册会计师, 2013;9

[3] .王守海, 李塞北, 刘玮.金融资产减值准则的国际进展、评价与研究启示.会计研究, 2014;6

[4] .高长忠.预期损失法在金融资产计量中的应用.财会月刊, 2010;12

3.对我国体育中考实施的建议 篇三

关键词:竞技体育;发展;健康

中图分类号:G8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64X(2016)05-0274-01

一、引言

在现代社会生活中,由于竞技体育的自身利益所在,使得国家对于其有较强的政治认可,公众生活对于竞技利益的需求,商业活动以及经济活动的渗入也使的竞技体育出现一些问题。本文就竞技体育如何持续发展提出一些建议。

二、竞技体育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意义

业内人士都知道一点:竞技体育就是因为竞技充满了活力与生机。在科学技术不断发展的今天,人类对于体育多功能的要求也是与日俱增,并且有进一步发展的趋势,现代的竞技体育对于科学的管理以及现代科技的依赖不断地加深,其发展也是成为了一种综合性的系统工程。对于竞技体育的研究有以下几点重要的意义:第一,大体育的构成有很大、很重要的一部分就是竞技体育,对竞技体育的健康可持续发展是竞技体育的最终价值取向,对竞技体育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研究,可以使其避免在发展中阻碍竞技体育的发展,同时也是对竞技体育的发展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第二,竞技体育的可持续发展对于丰富人类的生活,增加休闲的方式有非常重要的作用。竞技体育的始终是以“人”作为主体将“科学技术”等等其他要素作为扮演背景“系统性的工程”。第三,将竞技体育的功能价值进行阐述以及保持竞技体育的健康可持续发展,对竞技体育的发展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并且还具有一定的实践意义。

三、我国竞技体育发展存在的问题

(一)管理体制不完善。由于体育部门以及教育部门的认识不一致,使得竞技体育没有在管理体制上实现整体的布局,也没有较为实质性的布局,使得竞技体育无法进行实质性性的协商、合作与交往。体育部门以及教育部门都是从本部门的利益出发,没有进行统一的管理体制,使得各部门有独自的管理体制,需要进行竞技体育的后背人才的培养需要对管理体制进行系统的管理,不能在使用传统的各部门单独行事,这样不利于竞技体育的持续健康发展。各部门需要相互协作,不断对后背人才基地进行建设,并且改变过去的单一由国家进行培养的体制,让国家体育以及教育两大部门进行合作,不断扩宽后备人才的培养机制,增加竞技体育的运动员来源。使得我国的竞技体育可以持续健康的发展。

(二)缺乏专业人才。我国竞技体育发展的另一个重要的影响因素就是匮乏较高水平的教练员。为了使我国的竞技体育持续健康发展就需要不断的培养优秀的运动员教练员。增强教练员的综合素质,强化教练员的能力,对教练员进行最新的培训,让其接受世界最先进的训练技术,对于运动员来说是一件特别重要的事。只有教练员具有较为先进的训练方法,这样才可以训练出优秀的运动员。对于我国的竞技体育来说,更是一件迫在眉睫的事,加强专业人员的培训,对于促进我国竞技体育健康可持续发展有极为重要的作用。

(三)竞技体育发展不均衡。我国体育系统的两大系统一个是群众体育,另一个则是竞技体育。对于竞技体育的健康可持续发展使我国体育事业基本的发展方针,这也是推动体育事业快速、健康、持续发展的基本规律。不能将群众体育放到最重要的位置,竞技体育对于群众体育来说,这两者是一种相互促进、相互转化且相互制约的关系。不可以人为的对两者进行割分,这样必将会导致竞技体育的功能不断地弱化,最终导致竞技体育的动力枯竭产生发展停滞的严重局面,这样不利于我国的竞技体育健康可持续发展的基本策略。

四、实现竞技体育可持续发展的措施

(一)制定管理发展战略。竞技体育的较高认可就是奥运会,对于我国竞技体育的健康可持续发展就需要持续坚持奥运战略的思想,并且充分发挥我国体制的优势,加快形成以奥运战略为核心,地方发展为基础的格局。坚持奥运为核心的竞技体育战略将会是我国竞技体育不断发展,走向成功的重要途径。由于我国的体制有一定的优势,在对竞技体育进行发展时可以充分的发挥重要的作用,全力建设以奥运战略的管理体制。要使奥运体制真在的落到实处,不仅需要加强对竞技体育的宣传以及正确还引导还需要在竞技体育得经费使用、国家队组建等地方进行改革,只有这样才可以更好的实施奥运战略。促进我国的竞技体育健康可持续发展。

(二)构建人才培养机制。竞技体育是一项长期持久的活动,因此,要使竞技体育健康可持续发展就需要源源不断的后备力量进行补充。在竞技体育中,青少年就是竞技体育最坚实的后盾,所以,我国各级部门需要不断的加强对青少年的培养,并且需要不断地加快省少体校和市体校以及县少体校的建设步伐,不断强化对体育后备人才的培养基础。进一步的建立起竞技体育后背人才的多元化培养机制,与此同时,可以充分的调动各级体校对经济体育后背人才的培养积极性,进一步的发掘优秀的人才,对于促进我国的竞技体育健康可持续发展有重要的作用。

(三)调整竞技体育发展布局。对我国的竞技体育的项目进行布局,可以更好的使我国的竞技体育健康持续发展,进一步的对优势项目进行巩固和扩大。在我国较为薄弱的项目更需要加大对该项目的投入力度,使得我国的竞技体育的长处得到巩固,薄弱项目得到加强。调整我国竞技体育的发展布局也是竞技体育得到健康持续发展的一项基本的要求。

五、结束语

在我国的历史进程中,竞技体育不断地发展中,使得很多的问题暴露出来,这给我国的竞技体育的健康可持续发展带来了一定的挑战,本文对竞技体育出现的问题进行了简单的介绍,并且在文章的后半部分对问题的解决提出了一些解决方法。对于我国经济体育事业健康可持续发展仍然任重道远,因此,各级相关部门还需要不断地对我国经济体育的健康可持续发展提出较为实质的对策,用此来帮助我国的竞技体育不断地做大、做强。使得我国的竞技体育可以健康可持续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邓春菊.我国竞技体育人力资源配置模式研究.西南大学硕士论文

4.对我国体育中考实施的建议 篇四

为落实《国务院办公厅转发教育部等部门关于进一步加强学校体育工作若干意见的通知》(国办发[2012]53号)和《市人民政府办公室转发市教育局关于孝感市加强学校体育三年行动计划(2013-2015年)的通知》(孝感政办发[2013]37号)精神,不断完善初中毕业生升学体育考试办法,根据《省教育厅关于印发〈湖北省初中毕业生升学体育考试工作实施方案〉的通知)》(鄂教体艺[2007]27号)要求,结合我市实际,制定《孝感市2014年初中毕业生升学体育考试工作实施方案》。

一、参考对象

全市所有符合条件并按要求参加了高中阶段招生考试报名的初中毕业生。

二、考试组织

县(市)区考生由各县(市)区教育局负责组织考试;孝感市城区考生由孝感市教育局组织考试,孝感市中小学体育卫生工作站具体实施。

三、考试项目与分值

体育考试测试项目为三项,满分40分计入中考总分。测试项目包括:

1、坐位体前屈:8分2、1分钟跳绳:12分3、1000米跑(男)/800米跑(女):20分

各项目评分标准参照《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制定,详见附表1。

四、考试时间

全市2014年初中毕业生升学体育考试原则上4月初启动,4月底结束。

五、考场设置

1、到校组织考试。本着方便考生,利于安全的原则,相对集中设置考场,城区考场集中或分片设置,农村考场原则上不出乡(镇),交通不便的个别山区学校,可因地制宜,就近组织考试。

2、实行封闭式考试。考场划分警戒线,有专人值勤,除考务工作人员外,无关人员禁止入内。

3、对考场进行安全排查。考试设点学校要按要求提前对考试区域、场地设施进行安全检查,及时排除各种安全隐患。

六、免考、缓考与补考

根据文件规定,对以下考生实行免考、缓考与补考:

1、因肢体丧失运动能力的考生,可申请办理免考手续。申请程序为:考生提出书面申请,填写《孝感市2014年初中毕业生升学体育考试免考、缓考申请表》(附表2),并详细注明原因,出示医院的有效证明,残疾考生出示残疾证,经家长、班主任、体育教师签字和学校审核后,报经当地教育行政部门体育考试组织机构审批,可予以免考。免考考生必须有专人目测,名单在学校公示,相关材料存入学生档案。经审核属实,批准同意免考的考生,体育成绩按40分计入中考总分。

2、因伤、病长期免修体育课,但未丧失运动能力而申请单项免考的考生,应有县级以上医院的详细证明,按免考程序申报审批。审批通过,按单项分值的50%计分。

3、因伤、病或意外事故等原因,暂不能参加体育考试的考生,可申请缓考。参加缓考的考生,由当地体育考试组织机构确定时间集中组织补测,但应在考试结束10天内进行。

4、既不说明原因又不参加现场测试的,视为弃考,记0分。

七、工作要求

1、提高工作认识。各地各校要高度重视初中毕业生升学体育考试工作,将体育考试作为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推进素质教育的重要举措,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充分发挥体育考试在学校体育工作中的指导作用,不断提高体育教学和体育活动质量,引导青少年学生养成自觉锻炼身体的习惯,不断提高青少年身心健康水平。

2、加强组织领导。各县(市)区教育行政部门要成立局领导任组长的体育考试领导小组,精心挑选思想品质好,工作能力强的工作人员组成考试专班,认真拟定考试实施方案及考务守则,配备测试器材,加强考务培训,保障体育考试顺利实施。

3、加强宣传教育。针对2014年全市体育考试测试项目、评分标准的新变化,各地要认真进行宣传,让考生了解测试项目与测试要求,指导考生科学训练,调节紧张心理,发挥真实水平。

4、严肃考试纪律。各地要严格工作要求,增强考试透明度。在考前对考生和考务人员进行考风考纪教育,在考试过程中坚持“公平、公正、公开”原则,严密规范操作。考试过:

程中如发生徇私舞弊、弄虚作假等违纪违规现象,一经查实,将按照有关规定予以严肃处理,追究相关人员责任。

5、制定应急预案。各地各校要建立完善体育考试安全应急预案,加强现场测试的组织与管理,确保交通和测试安全。长跑测试场地要设立临时医疗救护点,安排医护人员及应急车辆,及时处置突发事件,确保考试安全顺利进行。

6、搞好考前体检。实施体育考试前要认真组织考生体检,本着“谁体检,谁签字,谁负责”的原则,对经医生明确诊断不能参加剧烈运动的考生,应坚决实施免考,避免考试意外。

7、做好工作总结。各地体育考试结束后,要认真进行总结,于5月30日前向市考试院和体卫站上报工作总结。

5.对我国体育中考实施的建议 篇五

一、指导思想

根据教育部和天津市教委有关文件精神,以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施行《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大力推进中小学素质教育为目标,通过体育中考,引导学校和广大体育教育工作者更好地为学生健康服务,不断提高体育学科教育教学质量,促进学生全面发展。鼓励学生积极主动地参加各种体育锻炼活动,掌握一定的体育运动技能,有效增进学生身心健康,培养学生终身锻炼的观念、养成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

二、实施原则

体育中考成败事关大局,要求组织严密,充分体现公正、公平、公开原则;考试项目设置,体现科学性、选择性、实效性原则;考试方法体现安全性、可操作性原则;考试标准体现公平性、普及性原则。

有利于推进教育民主化进程,体现以人为本,扩大学生自主选择与发展的权利;有利于推动学校体育,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逐步树立终身体育锻炼的观念;有利于落实课外文体活动和体育艺术2+1项目的开展;有利于体育锻炼的普及,使学生家长也成为体育锻炼的指导者。

三、考试科目与评价方式

体育课程列为初中毕业升学考试科目,设分值30分纳入升学考试成绩总分,面向全体初中毕业生实施。初中毕业升学体育考试侧重于通过考察学生体育基本素质能力的养成,对其掌握体育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进行综合评价,考试形式与成绩由如下三部分构成。(一)体育平时成绩包括体育课和参加阳光体育运动成绩,设分值为10分。体育课成绩是学生完成体育课程标准情况的综合评价,学校根据七年级第一学期至九年级的第一学期学生每学期体育课程考评成绩评定,每学期满分为1.5分,累计满分为7.5分;阳光体育运动成绩是学校根据七年级第一学期至九年级的第一学期学生每学期参加学校大课间和课外文体活动、2+1认定等阳光体育运动的表现情况评定,每学期0.5分,满分为2.5分。

(二)学生体质健康达标成绩,设分值为8分。学生体质健康达标成绩是学校对七、八级学生每学年参加《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达标测试的综合评价,根据学生每学达标测试情况核定,达到优秀标准的满分为4分,累计满分为8分。

(三)体育统一测试成绩,设分值为12分。九年级学生毕业升学须参加由市教委组织的体育统一测试。统一体育测试采用《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的规定器材、适用标准和测试方法。根据学生参加一个必测项目和两个选测项目的实际成绩计分。必测项目和选测项目共三项,均按每项满分4分计算,累计满分为12分。参加并完成各单项考试全程的学生最低按每项2分计算。

四、免考与补考

(一)因残疾丧失运动能力(有残疾证)和因严重伤、病长期免修体育课的学生,须由个人提出申请,二级甲等及以上医院出具诊断证明,报市教委认定与审批。长期免修和免试体育课的学生,应从初一入学时申请并逐级备案。学校应组织这些学生参加力所能及的阳光体育运动,记录学生的活动表现并给予体育成绩评定。残疾学生满分为30分;因严重伤、病长期免修体育课及不能参加平时和体育统一测试的学生,按初中毕业升学体育考试成绩满分30分的60%,即18分记入升学总成绩。

(二)在七至九年级阶段参加市教委、市教委与市体育局联合举办及以上级别的体育竞赛中(不含棋牌和航模比赛),获得个人、集体项目前8名的运动员,可免予参加统一体育测试,并按满分12分计算。体育获奖免试的鉴定,由区教育局体卫科按各项赛事的秩序册、成绩册和获奖证书审核与汇总,并报市教委体卫艺处核准。

(三)学生暂时因病或因其他特殊原因不能如期参加初中毕业升学体育统一测试,应在统一测试当天申请办理补考。并参加由市教委统一组织的一次性补考,办法与正常测试相同。如仍未能参加补考的学生,教育局按照该生体育平时成绩、《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达标成绩之和记为初中毕业升学体育考试成绩,纳入初中毕业升学成绩总分。

五、领导小组

组长:赵玉林 副组长:林旺

李纪星

成员:邓金山

张志强

田国红

曲建鹏

张毅娴

六、实施时间与工作安排

(一)真组织九年级的体育与健康以及阳光体育运动成绩的考核工作,认真执行《天津市初中(七——九)年级体育课程内容及成绩考合规定》《天津市初中(七—九)年级〈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测试评价规定(试行)》《东丽区中学生“阳光体育运动”考核评价实施方案》。在2009年4月1日前上报因残、因严重伤、病长期免修体育课学生的申请表。2009年4月1日前上报学生体育课平时成绩以及申请面考学生名册。

(二)认真组织好七年级、八年级学生的体质健康达标工作,认真执行《天津市初中(七——九)年级〈学生体质将康标准〉测试评价规定(试行)》

6.对我国体育中考实施的建议 篇六

作者:李志平

1摘要:初中毕业生升学考试体育(简称体育中考)工作实施以来,学校的体育工作得到了加强,学校体育条件也得到了不同程度的改善,学生体质也有明显提高。然而中考体育也对初中阶段学生的体育学习产生的影响较大。如体育学习目的不清,体育学习内容单一,终身体育的意识不强等等。为此,笔者对本人所在学校的2008届初中毕业生进行了问卷调查,从学生自身的角度来反映中考体育究竟对他们有何影响,能够较为客观、公正的研究问题。

关键字:中考体育 初中生 学习因素 调查

一、调查的目的和意义

初中毕业生升学考试体育(简称体育中考)工作从首先出现至今已有好多年了,它的出现是在片面追求升学率盛行、应试教育现象严重、学生体质下降明显的情况下,为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保证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而采取的必要措施,其目的在于通过考试反馈学生的学习效果,并激励学生的学习动机,引起人们对学校体育的重视。实施以来学校的体育工作得到了加强,学校体育条件也得到了不同程度的改善,学生体质也有明显提高。然而中考体育也对初中阶段学生的体育学习产生的影响较大。如体育学习目的不清,体育学习内容单一,终身体育的意识不强等等。为此,笔者对本人所在学校的2008届初中毕业生进行了问卷调查,从学生自身的角度来反映中考体育究竟对他们有何影响,能够较为客观、公正的研究问题。

二、调查对象与方法

笔者对2008届8个班级的初三毕业生进行了问卷调查。在发放的366份调查问卷中,回收有效问卷366份,问卷有效率为100%。

三、调查结果与分析

调查从了解学生对初中阶段所受体育教育的满意程度入手,得到的结果是:认为自己在初中阶段受到良好体育教育的学生占79.3%,认为没有受到良好的体育教育的学生占20.7%。对初中阶段体育学习感到满意的学生占34.1%,感到一般的占55.7%感到不满意的占10.2%。为什么在大多数学生认为自己受到良好体育教育的情况下,却只有半数不到学生对自己的体育学习感到满意呢?对不满意的因素有哪些的调查中发现,40%以上的学生表示枯燥,单调的训练式教学课是他们感到不满意的首要原因,而训练式教学课的内容70%以上来自于中考体育的项目。

(一)中考体育影响初中体育学习的重要因素

1.学生对初中阶段体育学习目的和中考体育的作用认识不清

调查结果显示:在“初中体育学习的目的是什么”的问答中,回答以中考体育取得满分为学习目的学生占40.4%左右,占首位。目的源于喜欢体育活动的男女生各占35.7%和16.7%,以促自身健康为目的而接受体育学习的学生占33%,还有4.1%左右的学生是因为有体育课而不得学习体育。从统计的数据可以看出,在初中三年的体育学习中,学生学习体育的目的各不相同,以喜欢体育为目的学生上有相当比例,且男生明显高于女生。以中考取得好成绩为目的的学生所占比例较大,能明确中考体育意义的学生只占少数。

2.考试内容在一定程度上左右着体育教学的内容 1工作单位:常州市武进区横山桥中心小学,通讯地址:常州市武进区横山桥中心小学,联系电话:*** 有46.5%的学生在调查中反映体育课常被上成中考体育训练课,反映体育课没有受中考体育影响的学生占33.6%。64.7%的学生在调查中说从初三开始他们的体育课就只练中考体育的项目。作为一名中学体育教师对此调查数据感到内心的伤痛,但作为初三体育教师在平时教学中,不光要考虑日常教学进度,最关键的还有学校提出的中考体育成绩的目标和学生中考体育的分值,这也迫使初三体育教师在考虑教学计划时首先考虑中考的项目的训练。由此可见,中考体育考什么对初中体育课教什么的影响十分巨大。

3.中考体育对学生体质的影响较为明显 调查中我们也了解到,通过初三体育课的训练,36.3%学生认为自己的体质得到了增强,47.6%的学生认为体质暂时有所增加,15.6%的学生感到自己的体质状况没有明显变化,认为中考体育的训练使自己的体质有所下降的学生占2.5%。显而易见,通过中考体育,学生体质普遍得到增长。

4.中考体育的结束也将意味着学校初三体育课的结束 中考体育结束后,体育课已完全被改上了其它主学科,本人通过对周边几个兄弟学校进行了解,其它绝大部分学校情况跟我学校基本相同,这也就意味着从中考体育结束到初三学期终结的一个多月时间里,大部分学校的初三年级体育课已被取消,初三学生每天1小时的体育活动时间也将得不到保证。

5.中考体育能否对贯彻“终身体育”的思想起促进作用值得探究

在回答“你知道‘终身体育吗’?你理解‘终身体育的含义吗’?”的问题中,选择知道并理解的学生占27.4%,选择知道但不理解的学生占39.7%,选择不知道也不理解的学生32.9%。从学校体育应当为学生的终身体育打基础的目标来看,现阶段的初中体育教学离教育目标有显著的差距,偏离了学校体育教学应朝着“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相对于女生而言,经常从事体育锻炼的人数远远没有男生多。

(二)中考体育影响初中生体育学习因素的分析

1.之所以有近一半的学生把中考体育取得好成绩作为初中阶段的体育学习目的是因为作为一种考试制度,特别是体育考试成绩纳入各类招生学校录取总分之后,中考体育越来越引起了社会、学校、家长及学生本人的高度重视,它已日益成为促进学校体育工作的有效手段。这本身是一件可喜的事情,但由于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过分重视和强调中考体育的作用,甚至把学生的考试成绩同期其它主学科成绩一样进行排名,而对为什么要在初中升学考试中增加体育考试的宣传和教育做的不够,至使作为一种促使全社会都来关心和重视学生体质和健康手段的中考体育,变成了应试手段,导致学生形成错误的学习观,忽视了体育锻炼真正的意义所在。但让我们体育教师欣慰的是,有近三分之一的学生把健身作为体育学习的目的,由此可见已有不少学生认识到体育学习对自己的生长发育和健康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懂得健康对自己将来的工作、生活和幸福所具有的意义。

2.各学校里普遍存在着这样一种现象,考前无论学习多么紧张,初三年级的体育教学都能得到保障,甚至在某种程度上象其它学科一样加班加点进行训练,所以大多数学生的体质在强化训练下得到增强,但由于许多学校对体育课的重视远远不足于对文化课的重视,只把体育教学的视野放在中考体育前的训练上,所以考试结束后便停止了一切正常的体育活动,一门心思把时间都用于文化课的学习上。中考体育结束也就意味着初中时期体育学习的结束,这一点几乎成为各校认可的一项制度,因此学生体质的增强也只能称为是目前得到了增强,中考体育也只是促进了现阶段学生体质的增强。如果教师在“教”的方面再缺少科学的方法,不考虑学生的身体条件,强制性地对学生进行训练,致使少数学生体质下降或生长发育受到影响的情况也可能会存在。

3.本人对此现象也有同样的感触,今年初三体育中考在项目变化的情况下(跳绳由原来的79次每30秒提高到92次每30秒;排球由17个提高到20个)我所教四个班满分率均达到100%,但在获的如此成绩的情况下,本人在高兴的同时对初中阶段体育教学存在一些疑虑,我认为初中阶段体育教学应试现象还普遍存在,学校的体育中考目标摆在那儿,迫使教师想方设法抓应试教学,这也是教学的环境影响所至。所以本人认为要摆脱这一现象的存在,作为教育行政部门在制定体育中考项目时可以采用题库的方法,设立多个考试题库。每年在公布考试项目之前可采用抽签的方式确立本初三体育中考的考试项目,这样迫使学校加强平时对体育教学的重视;迫使体育教师认真考虑初一到初三体育教学的完整性、系统性。这样可以避免或减少应试教学现象存在普遍性,从而促使学校体育教学朝着“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朝着真正促进学生身体健康的目标发展。每天锻炼一小时,健康生活50年,幸福生活一辈子的目标才会实现。

四、调查思考

上述对中考体育影响初中生体育学习因素的分析,并不是否定中考体育在整个体育改革中所起的积极作用,而是本着以学生的发展和需要为出发点,通过对不利因素的分析,唤起人们对中考体育的再认识。从长远利益来看,中考体育只有与体育课程的整体改革相结合,与常规教学和平时的锻炼相结合,才能防止陷入应试的误区,也只有这样,才能在整体上取得更好的效果。

另外,在我国,教育还不能把体育摆在应有的位置上时,国家通过初中体育考试的措施来促使学校与社会重视和关心学生的体质,虽说这种措施带有一定的“强制性”,但我们的学生毕竟为了考试去锻炼了,学生的体质因此也得到了增强。既然柳斌同志曾经说过“我们应停止考与不考的争论,把工作重点放在完善考试制度与方法上,加大管理和监督的力度”,那么我们为什么不尝试着将中考体育向高中阶段延伸呢?随着新的《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的逐步实施,过分依赖运动成绩测试进行学生体育学习评价的“应试教育”将被面向全体、全面关心和重视学生的发展和需要的素质教育所替代。只要通过在校期间的体育学习,身体各项机能得到了促进和发展,能够运用掌握的运动知识和技能为自己的终身体育服务了,学校阶段的体育教学的功能才能真正体现出来。由学生自我选择考核的内容更大,更能体现体育评价真正的公平性。

五、主要参考文献:

7.对中考数学复习的几点建议 篇七

一、注重复习的循序渐进

中考复习一般分三个阶段进行, 通常被称作三轮复习.

第一轮复习:基础知识过关.以教材为主, 使知识系统化, 同时提升应用能力.

第二轮复习:也称专题复习, 综合能力突破.强化主干内容, 把握知识的内在联系.通过解题训练, 提升实战能力.

第三轮复习:即强化训练阶段, 应用能力提高.运用模拟题, 通过考试与讲评, 把握规律, 强化记忆, 进入考试状态.

三轮复习应依次序进行, 既要了解三轮复习之间的联系, 又要把握它们之间的区别.现在有的地方动不动就要向中考靠拢, 九年级第一学期的期中考试就用中考的试题去考, 有的地方甚至于在七年级、八年级的期中、期末考试中都要求向中考靠拢.这样做, 既脱离了学生的实际, 又违背学生的认识规律, 揠苗助长, 事与愿违, 效果可想而知:学生考试平均分都在30~40分, 严重挫伤了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笔者认为, 第一轮复习应把重点放在知识点过关上, 切忌太深太杂.综合性太强, 思维跨度、运算量特别大的题目可暂时放过, 留在下两轮复习再突破.因为学生在首轮复习中还不具备那样的能力, 所以选择太难的题不仅不能使学生掌握解题技巧, 提高思维能力, 相反, 容易使学生对数学产生畏惧心理, 逐渐对数学失去兴趣, 得不偿失.第二轮复习应以综合为主, 在第一轮复习的基础上着重提高.第三轮复习通过强化训练, 既查漏补缺又有进一步的提高, 真正向中考靠拢.

二、正确把握《课程标准》、课本与复习资料之间的关系

现在有的教师在中考复习中, 手中只有一本复习资料, 没有《课程标准》, 没有课本, 把中考复习等同于复习资料的复习.

如果把中考看作中考复习的终点, 那么《课程标准》就是中考复习的始点, 课本和复习资料则可以看作是连接始点与终点的两座桥梁.为了能顺利到达终点, 在中考中取得较好的成绩, 首先要找准终点, 把握中考方向.中考复习前, 必须认真研究《考试说明》, 研究近年来各地的中考试题, 了解课程改革发展的趋势.从中可以对未来的试题作出种种猜想, 我们虽然不能说某类题目在2010年的中考试卷中一定会出现, 但我们可以推测具有某些特征的题目在2010年的中考试卷中可能会出现.某个具体的题目出现是偶然的, 但某类题的出现是有规律的.其次是强调课本, 从课本出发, 在融会贯通课本内容的基础上整合.课本是《课程标准》的具体化, 课本是中考试题的基本来源, 是中考命题的主要依据, 大多数试题的产生都是在课本题的基础上组合、加工和发展的结果.这就是为什么中考复习中经常要提到“依纲靠本, 创新求活;立足教材, 注重‘双基’;突出主干内容, 强调通性通法;重视思想方法, 提高思维品质”.再次是要正确选择和使用复习资料.强调课本, 并不是不要复习资料, 如果说课本是靠近始点《课程标准》这一头的一座桥梁, 那么复习资料则是靠近终点中考这一头的桥梁.课本往往相对稳定, 而复习资料则每年都不同, 随中考的发展变化而变化.好的复习资料既能突出课本的主干内容, 又能根据中考的方向有所发展.因此中考复习能否成功, 关键是能否选择一本好的复习资料.好的复习资料的标准就是看它是否能兼顾课本和中考方向.另外, 在使用复习资料时要能根据课本和中考方向进行适当增减, 复习资料中超出课本和中考方向的部分可以删除, 复习资料中漏掉了课本内容, 如果根据中考方向推断将会有命题出现的应补回去.在强化训练阶段, 还应有一段回扣课本的训练.

三、注意知识归类系统化过程中的科学性

在中考第一轮复习中, 经常要对知识归类系统化形成网络体系.但是有的中考复习资料在知识归类中也常出现一些不严谨的结论.

例如, 有人把“斜边和一条直角边对应相等的两个直角三角形全等”和“两条直角边对应相等的直角三角形全等 (加上直角相等用‘SAS’判定) ”归纳为“有两边对应相等的两个直角三角形全等”.这使学生误以为“有两边确定的直角三角形就唯一确定了”.结果在解下面问题时出现了错误.

问题:已知直角三角形的两边长分别为3、4, 则第三边的长为.

有的学生利用勾3股4弦5只得出一个答案5.漏掉了以4为斜边第三边为槡7的另一种情况.显然以3、4、5为边的直角三角形和以3、槡7、4为边的直角三角形, 两个直角三角形虽然有两边对应相等, 但是它们并不全等.

因此, 在知识归类过程中一定要再三斟酌, 保证前后两者的内涵和外延相一致, 避免出现逻辑性错误.

四、重视数学解题的教学

中考复习成功与否, 学生在中考中能否取得理想的成绩, 最后都是由学生的解题能力的高低来决定的.如何针对每轮复习的特点, 轻松高效地做好解题教学, 提升学生的解题能力, 是我们毕业班数学教师所追求的共同目标.

首先, 要重视审题, 审题是对题目进行分析、综合、寻求解题思路和方法的过程.很多学生在学习数学时, 上课听得懂, 做课堂练习也会, 但是一旦离开老师自己去做题目却不会了, 不知从哪里入手.为什么会这样呢?原因就是教师在解题教学时只是简单地板书出解答过程, 而没有教会学生如何审题、怎么寻求解题途径.因此教师在中考复习中一定要重视审题教学, 解题时不仅仅是教会学生怎么做, 关键是要让学生知道为什么要这样做、怎么想到要这样做.

8.体育中考对教学的影响 篇八

【 关键词 】体育中考 影响 对策

前 言

初中升学体育考试计入中考成绩已经多年,它对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加强学校体育教学工作、提高中学生的身体素质带来了积极促进作用。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面对中考升学压力,绝大部分的学校和学生都身不由己掉入了“应试教育”的怪圈。各个学校都以升学高分为目的制定了一套应试教学方法,使大面积的学生逐渐失去了对体育课的兴趣。如何改变课程安排,从而找回广大学生对体育课的热爱,以及有效提高学生身体素质。使体育中考、体育教学、学生和谐发展是一项当务之急的任务,这是一次挑战更是一次机遇。

1、体育中考对教学的影响

1.1学校软、硬件建设不足

随着经济发展,市内土地利用率极高。现在很多学校体育教学场地不能满足教学的需要,存在着场地陈旧不达标,运动器械短缺的现象,给体育教学的正常进行带来了很大的困难。学校对体育课重视不够,体育教师人员配备不足。学科教研开展不利,缺乏教师长期再学习的有效机制,对新课改理解、学习不深,出现教师业务素质偏低,甚至不能胜任体育课教学的现象。

1.2片面追求体育中考的满分率

当面对升学率,用学生体育中考成绩作评价时,有此教师将体育中考蜕变为体育教学的“指挥棒”,考试考什么教师就教什么,学生就练什么,压制学生死练、硬练,一味追求体育中考满分率,甚至有此教师把课外活动课变为集训以提高相应项目的成绩。从应试的角度来看,如果平时教学仅抓此考试项目,则确实能提高学生的专项运动成绩,达到了一定的教学效果,但是,仔细分析不难发现,这种“为考而练”而非“为考促教”的教学方法其实是片面的错误的,是诱使学生对体育产生“冷淡无趣”的重要原因之一。

1.3体育课堂教学演变成训练课、

部分体育教师对体育教学与体育中考的相互联系认识不足,认为只要学生在体育中考项目取得好成绩,就算完成了初中体育教学任务、因为体育考试成绩在升学录取中实行准入制,即录取到达标中学的学生,其体育考试成绩必须达到C级或C级以上,即考生长跑不及格,其体育总成绩记为不及格,所以针对长跑的训练,常常变成体育教师,“临时抱佛脚”的项目、有此教师甚至简单地把体育课上成训练课、其结果是体育教学任务的完成受到一定的影响,学生的体育中考成绩并不理想。

1.3忽视学生学习兴趣及个性发展、

体育中考不是目的,而是一种手段,通过考试,引起社会、学校、家庭对学校体育的重视,最终促进青少年身心健康,增强学生体质。学生一旦失去了体育锻炼兴趣,身体素质就必然下降,不仅学生的兴趣个性对成绩有影响,而且整个中考成绩也受到影响。

2、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建议

2.1加大对体育设施投入,提高软、硬件水平

我们应当利用体育中考的东风,改变学校对体育投入不足的状况,加大对场地、器材的建设力度,改善学生运动环境,营造良好的运动氛围。加大对教师业务素质的培养,发掘教师的创新能力,努力培养出教学理论强、教学能力强、专业技能强、道德品质过硬的优秀体育教师人才来。

2.2体育教师要改变观念、

作为学校体育工作的直接参与者、第一执行人,体育教师树立“快乐体育”的观念尤为重要,因为它直接决定体育教师将以什么态度对待体育课,以什么教学手段施行每节体育课,从而决定了每节体育课的性质和课堂教学效果、体育教师主要起主导作用,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真正融入到体育课堂中、“应试体育’,尽昔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学生有限的几项运

动成绩,但有违国家的教育主导思想,有违体育课堂的教学目标,有违体育运动的原则,有违新课标的基木理念,有违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等等带给体育教学、带给学生的更多的是负面影响,而这种影响是往往是一生的,弊大于利,是一种非科学的教学方法,因此,体育教师改变“应试体育”教育的观念是必需的,而且是迫切的、

2.3学生和家长要改变观念、

素质教育已经全面推行,但由于中考的重要性,在学生和家长,特别是农村学生和家长心目中仍然占据很重要的地位,这种地位甚至是不可替代的,这就导致学生和家长将“分数”

看得很重要,随着体育中考的实行,越来越多的学生和家长对学校体育更加关心重视,这似乎是个好现象,但这种现象的背后深深地打上了“分数”的烙印、

我们可以利用校会、班会、课后交流等多种形式,同学生沟通,同时也要减轻他们的学习压力;对于家长,我们可以通过家长会、家访、电话沟通,小范围也可以单个请家长来学校交流探讨,让家长改变观念。当然,这种改变不是一蹦而就的,而是一个长期的系统的过程,教育者要做到有耐性、恒心。

2.4培养兴趣,培养能力,发展个性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丰富的教学方法是促使学生参加体育锻炼所采取的手段,使学生变被动锻炼为主动锻炼。以问题带动兴趣,以兴趣解决问题,让学生在展现自我的过程中认识自我、规范自我、评价自我、发展自我,鼓励学生主动参与到教学中,注意参与量的递进、参与难度的递进、参与主动性的递进、这样可以使学生在体育课中常置于“高期望—高表现—高期望”的良性循环中,达到培养兴趣培养能力、发展个性和增强创造力的目的。

总结

有效监督机制是教学成功的护航舰,我们应当落实国家文件精神,确保按照《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进行教学。及时对学生技能水平、体质水平、健康状况、心理状况进行考核评价。对学生的考核评价要有整体的教育观,体现全体性和全面性,决不能只注重学生单方面的发展。对考核的结果进行分析,根据制定好教育教学目标,对教学作出改进。最终着眼于

学生身心全面发展,培养对社会有用的人才。对学校体育教学进行督导,以保证体育教学向良性、常态化有序的进行。建立健全的长效监督机制,为体育教学保驾护航。指定一套完整的针对体育教学、体育教师的考核评价制度,走规范性的体育教学道路。

【参考文献】

[1] 丁伟明.直面体育中考[J]. 中国学校体育,2010,6:4-5 .

9.对体育新课标下的教学建议 篇九

对体育新课标下的教学建议

新体育课程改革不仅仅是体育专家的事情,更重要是应该由一线体育教师支撑起这一重任,体育改革有了理论的指导还要有指导下的实践,改革的.成败就要靠实践来检验,所以体育教师应该全力支持新课改,在实践中为理论提供依据,使理论与实践相互支撑,共同保证新课改的顺利进行.体育是一件实在在的事情,制定新的课程标准,还要一一落实,把新标的理念要领会、把握,再逐一实施.

作 者:王建梅 作者单位:浙江省绍兴县钱清镇中学,浙江绍兴,312025刊 名:中国科教创新导刊英文刊名:CHINA EDUCATION INNOVATION HERALD年,卷(期):“”(6)分类号:G42关键词:体育课标 教学建议

10.对我国体育中考实施的建议 篇十

对《建设和谐社会实施意见》的有关建议

市委关于建设和谐社会实施意见充分体现了坚持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注重维护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充分体现了“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总体要求。总的看来,该实施意见是比较科学和完备的,同时

也比较切合我市实际,符合人民群众的意愿。从政府工作的角度来看,似有未尽之处,现提出几条补充建议,供参考。

一、发展循环经济,建议节约型社会。近年来,市在经济实现较快发展的同时,环境保护等社会事业发展也取得一定的成效,但是我市还存在着资源禀赋差、环境污染情况日趋严重、经济增长比较粗放、资源能源利用效率低等问题,影响了经济社会快速协调健康发展。因此,必须要进一步加强环境保护,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加快建设节约型社会。一是要大力推行清洁生产,进一步加强环境监控。二是积极开展节地、节水、节电、节能活动,倡导有利于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生产、消费方式,大力完善废旧物资回收系统,建设节约型社会。三是发展生态工业,建设生态工业园区。四是积极发展生态农业,逐步实现绿色无公害农产品生产规模化。五是坚持科技创新和制度创新,积极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提高循环经济发展水平。

二、加快推进以完善社区功能为主要内容的社区管理体系建设。加强社区建设,拓展社区服务,是社区单位和居民的需求,更是城市经济发展和建设和谐社会的需要。针对当前我市社区建设形势,要努力实现六个“加快”:一是加快建立便民利民服务网络。二是加快建立市场化物业管理网络。三是加快建立社区治安网络,实行群防群治。四是抓好社区医疗卫生工作。五是全面繁荣社区文化。六是加快改善社区环境,营造良好的人居环境。

三、加快推进以保障人民群众身体健康为目的的公共卫生防控体系建设。公共卫生防控体系建设关系到人民群众的生命健康,但从目前来看,我市公共卫生防控体系建设还不能适应新形势、新变化的需要,特别是农村,令人担忧。我们要采取相关措施加快推进公共卫生防控体系建设。一要深化农村卫生体制改革;二要建立健全疫情信息直报网络;三要加强村级卫生室建设,筑牢疾病预防控制体系的“网底”和基础。

四、加快推进以服务农业、农村、农民为主的农业科技服务体系建设。农业科技服务是农业增产增效的重要保证,也是促进农民增收、实现致富奔小康的重要支撑。这一形势迫切要求我们加快建设新型农业科技服务体系。一是保障农业科技推广服务经费投入,使农技推广服务人员劳有所获。二是改革和完善财政经费使用办法,改革农业科技推广人员管理办法,确保实现财政经费由“养人”向“养事”转变。三是大力推进农技推广装备信息化、农技服务经常化、服务形式多样化、服务内容契约化,确保农业技术落实到户到人到田,达到加快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运用的目的。

五、努力实现政府转型,服务科学发展。要切实落实科学发展观,最迫切、最现实的是实现政府转型。近年来,政府少数部门干预过度、越位操作,成为地方宏观调控在一些行业落实不好,科学发展观在一些地方难以扎根的根本原因。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加快政府改革,使各级政府的职能真正转变到“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公共服务”上来。进一步加强行政服务中心建设,最大限度地减少审批环节,提高工作效能。必须以群众满意度为导向,实现服务手段的创新。使人民群众的要求真正变成政府行动的指南,推动政府服务手段和工作效能的改进。

11.对我国体育中考实施的建议 篇十一

生的关系,有利于学生发挥出更好的成绩,从而为学生的终身体育思想打下良好的基础。

关键词:体育加试;协调;思想态度;终身体育

思想上的重视可以带来态度上的转变,态度上的转变带来练习质量上的提高,作为体育教师首先从思想上做好学校、家长、学生的工作。

一、从学校的层面来说

学校要加强对学生的教育,让学生认识到体育的价值,可以在学校集体的班会时间让学生集体观看体育励志短片和学生感兴趣的体育节目,调动学生的体育热情,在大课间和课外活动中充分发挥教师的能动作用,进行一些年级联赛和单项比赛,让学生充分展现自己的青春活力,彰显他们的集体主义精神,从而激发学生热爱体育的热情,使学生对体育有着美好的遐想和憧憬,为他们的终身体育思想打下基础。

二、从家长层面来说

作为教师不能以分数来评价学生的体育状况,但是分数恰恰是家长关心的话题,我们可以从分数上升到五十五分让家长重视体育作为一门学科的重要性,它和化学六十分几乎持平了,从而使家长鼓励、支持学生参加各种各样的体育活动,这样我们体育教师的工作如课外活动、训练队能更好开展,而学生的活动时间有了,体育成绩从整体上来说是一定会整体提升的。

三、从学生层面来说

现在的孩子对分数也很敏感,特别是加入中考的分数,当体育加试分数达到五十五分时,学生的思想和态度也会转变,而我们教师就是要辅助他们取得更好的成绩,而在此过程中优秀的教师会把与中考加试相关的体育活动项目拿出更多的时间练习和辅助练习,而更加优秀的教师会利用这一变化对学生的终身体育思想有一个积极的引导。

行动上,我们可以做更多,在家长、学校从思想上都重视了体育以后,我们首先从体育课中对学生的体育全面发展作出评估,由于每一个孩子的情况都不相同,如何做到因材施教、因人施教,从而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能动性是我们体育教师的职责,在初一、初二时就有必要对学生作出一些评估和一些指导,但是对于每星期二节课的体育量来说,某些学生显然不够,这时可以在家长会中对需要额外练习的学生进行通报,引导他们利用更多的业余时间进行针对性的体育锻炼,对于能力特别弱的学生需要更早的针对训练。在此过程中,教师要对家长有针对性的说明和指导。所以,在新形势下我们教师更能理解加试之后的效果,它的实质意义远远超过体育加试本身,让我们有机会能更好地完成对学生的体育指导,从而使学生的体质有全面的发展,思想上渐渐有终身体育的观念,而这才是我们国家和政府对学生的体育加试的真正目的!

在心理上,虽然学生在思想上重视以后,在体育锻炼和训练中更加积极,但现代科学研究证明心理因素影响着身体、技术、和战术的发挥,中考加试中学生在消耗的身体能量的同时也付出巨大的心理能量,我们教师应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课外训练特别是模拟考试中重视心理训练,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个性心理特征,促使学生的心理状态适应训练和加试的要求,提高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临场应变能力和比赛能力,消除心理障碍,使学生的技能水平得到充分发挥,战术得到灵活的运用,从而为取得好成绩打下更加牢固的基础。这里面包括心理积极暗示法、调整呼吸法、自我情绪调整法、模拟训练考试法等等,每一种方法都有相应的动作要求或思考要求。

总而言之,在今年的体育加试中,我们可喜看到体育加试的组织越来越规范、加试的安排越来越合理、加试的考风考纪越来越严密,切实做到了公平、公正,而这才真正体现了中考加试的真正意义,作为体育教师在这样的新形势下我们更需抓住机遇,力争形成学校、家长、学生、教师多赢的局面,这样才能真正體现

体育教师的价值,才能受到社会的尊重,家长的尊重、学校的认可。

参考文献:

[1]马启伟.体育心理学[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2]刘海慧.新课程与学校发展[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12.加强我国公共体育服务建设的建议 篇十二

一、公共体育服务体制建设的必要性

公共体育服务体制建设,既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产物,也是物质丰富条件下的人们对于健康和精神追求的一种需要。尤其在当前各种疾病年轻化、跨性别化与职业病化的形势下,人们希望通过体育运动的形式,来实现自己对健康与美好生活的追求。

1. 满足群众体育健康追求

健康,已经成为新世纪人们非常重视的生活方式、理念与追求。在人们的学校教育阶段结束后,人们的健康不仅与其职业有关,也与社会公共体育设施建设有密切关系。而且,公共体育对人们的健康体魄,起到了最为重要的支持作用。因此,公共体育服务的质量,直接决定着人们体育锻炼的质量。公共体育服务从两个方面满足群众体育健康追求: 一是一般性保健追求。即人们为了让自己的身体机能不断得到优化,采取长期性、常规性与一般性的体育锻炼方式,如跑步、运用各种室外健身器材开展锻炼等,使自己的身体充满活力,在提高免疫力的同时,满足自己对健康身体的一般追求。二是处方性健康追求。即一些患者、亚健康者等,他们根据自己身体存在的症状展开的具有针对性的健身方式,如肩周炎患者,可以运用社区或其他公共场地的太极轮来活动肩周,以减缓或康复自己的病症。

2. 培育社会体育氛围

培育社会体育氛围,既需要健身者与公共体育硬件设施的数量性高度,也需要群众的热情高度和体育项目的数量高度。从公共体育服务的层面,培育社会体育氛围,不仅需要群众自发与自觉的体育热情支持,也需要公共体育服务相关部门的有意识组织、干涉与引导。从过去与当前公共体育服务的实践看,这种培育工作主要从两个方面展开: 一是硬件建设投入性服务培育。即通过政府部门或其他机构与单位的公益性或盈利投入,为公共体育的开展提供基础性的硬件氛围,让人们的健身活动有可以开展的依托,既能吸引人们积极参与,也能把人们各自的体育需要转变为真正体育运动的现实,并能长期地坚持。二是活动组织引导性培育。即政府部门、教育机构或其他的社会性团体等,他们出于各种需要会组织各种体育活动,借助公共体育活动的载体,来达成更多的目的,如某种健身方式的教育与推广,某种体育项目的宣传与普及等。

3. 为特色体育项目发展提供硬件基础

中国作为一个历史悠久、多民族的文明古国,各少数民族与民间流传的特色体育项目很多。对于这些特色体育项目的保护、传承与创新,既需要政府部门、各种教育与科研机构积极主动地参与,也需要通过公共体育的方式,为他们创设生存与发展的社会性土壤。一是提供相对专业化的场地。虽然大部分公共体育硬件建设与服务的提供,是站在普遍性与一般性的角度展开,但其中配套的专业化场地,也能为特色体育项目创设良好的平台。如公园里的武术、打陀螺与悠悠球运动等,在橡胶场地上能更好地激发健身者的热情,并能为他们的身体提供最大化的保护。二是特色化建设满足特色化发展需要。在一些特色体育项目发展充分的地区,他们会建设专门性与专业化的特色体育场地,如蒙古的摔跤、河南的太极等,这些地方不仅要进行场地开辟与地面建设,还要为此创设一种精神性的氛围等,让人们只要进入该场地便会产生学习与运动的欲望。

二、公共体育服务体制建设的路径

公共体育服务体制作为一种保障性的制度、静态性的措施、动态性的管理的综合性举措,需要立足公共体育硬件建设与不断投入的现实、群众公共体育需要的现实与当前服务中暴露的各种问题,展开思考与应对。

1. 服务管理体制集中化

当前公共体育服务领域中,暴露最多的问题是多头管理与无人服务现象。其原因就是建设部门、管理部门与服务部门之间,职责不明,分工模糊,甚至存在部门利益性的纠葛,这些问题成为开展服务与沟通协调的障碍。公共体育服务管理集中化是其发展趋势与解决现实问题的最佳方案之一。体制建设可以从两个方面切入: 一是服务管理组织责任集中化。即把原来分属于社区、政府体育部门、物业公司或其他社会性组织的分散责任,集中在一个部门,把各种相关的分散权限集中起来,相关公共体育服务的各项工作,由该部门组织处理,其他部门有义务做好协调与配合工作。此类工作主要包括公共体育设施的建设、公共体育项目的教育与指导、公共体育其他附属设施的提供( 如音响等) 、公共体育活动的组织,以及公共体育设施管养服务等。二是公共体育设施管养服务责任集中化。即在服务管理责任集中的前提下,在相关部门的组织下,需指定或以其他的方式确定一个部门或机构,专门负责公共体育设施的管养工作,如设施的正常保养、损毁设施的维修与更换、设施升级、设施安全隐患排查与排除、设施自身的安全,及场地的管养等。这是公共体育服务的主要项目之一,决定着上述公共体育活动开展的质量。总之,把相关公共体育建设后的所有权限,赋予一个部门,其他的各项工作再由该部门组织开展,确保工作有人干,事情有人管,实现服务的高效。

2. 服务主体多元化

当前公共体育服务因为管理的多头化,导致服务的失范,甚至无人开展相关服务,使原本人均不足的体育设施,因为管理滞后与运用不当毁损严重。因而,在服务管理集中化的基础上,需要鼓励与引进多元服务主体,以满足群众公共体育的多元化需求。从当前的实际来看,主要为四类服务主体: 一是营利性服务主体。即一些社会组织或个人等,以营利性为目的开展公共体育服务,如各种健身馆、舞蹈教学班、健美操教学班、瑜伽教学班等,这些主体在当前的社会中,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但由于人们经济条件和自身的各种条件限制,虽然其服务在朝着大众化方向发展,却依然只能在小众化的形式上开展,即只有那些经济有实力、个人有兴趣的群众开展学习与接受服务。二是公益性服务主体。即不以营利为目的的公共体育服务,主要是政府的教育部门、体育行政管理部门与其他文化等部门,组织其内部员工开展的公益性服务。但由于这种服务往往具有节日性或其他的特殊工作要求,因而,服务时间相对较少,服务质量也因为时间限制打了折扣。三是社会组织公益服务。主要是各类学校、社会性团体以及上述健身机构的公益行为,他们在公共体育服务中发挥着主要的作用。例如各种项目训练的组织、体育项目的教学与推广等,均由这些机构完成。四是个人公益服务。即极少数热爱体育,对某个或某些体育项目具有特长的个人,他们志愿为群众的体育活动服务,如广场舞的组织者与领舞者,社会健美操的教学者,还有一些特色体育项目的发起者等,他们都是为了一种兴趣与氛围,而积极地开展公益服务,极大地丰富了公共体育的内容。

3. 服务项目多样化

作为服务管理部门,要能根据公共体育设施建设实际、公共体育场地大小,以及该公共体育设施覆盖人口情况,对公共体育服务做出项目规划,科学地引导各类项目的合理开展,确保公共体育设施与场地的充分运用,且避免过度运用。因而,在公共体育的服务管理中,作为集中化的管理部门,需要从两个层面确保服务项目的多样化。一是体育项目多样化教育与推广。即在特定的公共体育范围内,既要确保现代体育项目的运动形式,如篮球、乒乓球、网球与排球,以及其他的室外健身器材等,也要确保民族与地域特色性项目的存在。服务管理部门既要有意识地引进相关方面的人才,也要开展此类的组织工作,为体育项目多样化创设氛围与土壤。二是其他配套支持性服务多样化。除了上述设施管养外,还要有一些细节性的服务,如饮水、意外伤害的紧急救护、群众运动时财物的安全保障与群众人际关系协调等。

4. 服务质监动态化

国内关于公共体育服务失范或缺失的最重要的表现之一,就是公共体育服务的质监缺位。没有任何部门对公共体育及与其相关的服务,开展定期或不定期的质监,对公共体育的质量、公共体育设施的安全等做出安全性等方面的监控与评估,并反馈给相关部门。因而,政府积极地组织第三方作为质监部门,开展动态的质监工作,是提高公共体育设施寿命,推动公共体育服务质量的重要外力。这种质监工作,可以从三个方面展开。一是质监部门的确定。可以由政府的体育部门、质检部门等负责,成立专门的科室,配备专门的人员,开展专项性的工作,并在某个城市或行政区域内开展评比工作。二是质监内容的确定。由他们对公共体育内容、服务与设施运用采取动态的监测,每周或每月等时段内,在某种行政区域内公告监测结果,以提高质监的权威性,并作为某种政绩或工作绩效标准运用。三是质监结果的反馈与整改结果的验收等。即对质监的结果,定期向服务管理部门反馈,然后,针对责任部门对存在问题的整改情况,再做出整改验收工作,以此促进公共体育服务工作的良性循环。

三、结 语

当然,公共体育服务体制建设,是一个系统性的工程,需要政府从行政地域内做出宏观性的规划,确定主要责任的服务部门后,由他们根据自己的职责范围,开展各种服务规划与计划工作,并负责组织与实施。作为一种政府性主导的工作,公共体育服务需要政府部门发挥主要作用,积极地放开一些项目范围与权限,积极地引进社会组织与个人的参与,确保服务的多元化、多样化与高效化。

摘要:公共体育服务建设是一个系统性的工程。通过建设服务管理集中化、服务主体多元化、服务项目多样化与服务质监动态化的公共体育服务体制,能有效地避免多头管理下各种制约的弊端,使公共体育能够最大化地满足群众体育健康追求,培育社会体育氛围并为特色体育项目发展提供硬件基础,既实现一般体育运动健身需求,也达成对特色体育项目的保护与支持。

13.对我国体育中考实施的建议 篇十三

发布时间:2008-06-25作者:宣传信息处

南京市政协委员、建邺区政协主席杨书礼反映,我国新型社会救助体系已经初步形成,城乡困难群众的基本生活得到有效保障,但仍存在一些问题:

一、社会救助法律法规滞后。社会救助项目的立法层次还停留在条例、办法、决定和通知的水平上,全国还没有出台统一的社会救助法,与之相配套的单项救助法律也相对缺乏,完备的社会救助法律体系尚未形成。这使得社会救助工作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主要领导对这项工作的认知和重视程度,社会救助工作容易存在随意性、不规范性、政策不连续性等弊端。

二、社会救助的管理体制有待完善。社会救助涉及多个职能部门,如民政、教育、卫生、劳动、司法、工会、共青团、妇联、计生等部门。在具体实施救助时,各部门之间的协调性还不够,缺乏对社会救助体系的整体把握和总体设计,一般以部门为单位各自实施,所救助的对象互不通气,救助的时机也不一致,救助的额度随意性较大,不可避免造成漏救和重复救助现象。

三、社会救助资金供需矛盾仍然突出。近年来政府用于社会救助的资金逐年增多,但仅靠以政府财政投入为主体资金还是有相当缺口。目前除了最低生活保障资金由财政托底外,其它救助项目还不能做到按需施助,只能确保救助重点,满足不了所有求助者的需要。

四、社会救助队伍建设有待加强。随着救助对象的扩面增量,救助办理中调查、审核、审批过程繁杂,社会救助需要的人力将不断增多。目前,基层工作人员力量薄弱,一人身兼数职,根本没有时间和精力去走访调查救助对象是否就业等详细情况,季度审核、半年审核、审核也就成了一种形式。

五、城乡低保制度有待进一步完善。一是低保的标准设定尚欠科学,低保标准设置相对单一,没有做到区分不同的低保对象分类施保。二是没有建立应对生活必需品物价上涨的应急救助机制。现行的低保标准仅仅能够满足低保家庭的基本生活开支。当遇到基本生活必需品价格短期内大幅上涨的情况,会对低保家庭的生活造成不小的冲击。三是低保救助缺乏激励就业的制度设计。低保家庭通过就业获得的收入,要在按照补差额发放的低保金中予以扣减,再加上就业所得报酬并不高,这使得低保家庭不愿意就业,而更愿意长期依靠政府的救助生活。

建议:

一、进一步推进城乡社会救助体系建设。一是严格执行动态管理下的应保尽保,并适时提高农村低保标准。修订完善区域内低保对象全面实行居住地管理的相关办法,加快推进解决人户分离管理难的问题。二是建立失地困难农民大重病和子女教育专项救助和外来民工的临时生活救助制度,避免“低保”和边缘人群政策断裂。三是建立困难家庭救助绩效评估系统,对每一户困难家庭的现状通过救助前评估分析、救助中跟踪随访、救助后效果评价等一系列指标,反映出救助绩效和需求信息。四是建立低保家庭的收入测算联动机制、低保边缘人员的大重病医疗救助、低保边缘家庭中非义务教育阶段学生教育救助以及加强救助信息网络化建设等机制。

二、健全社会救助工作管理运行机制。一是建立社会救助工作联席会议制度,定期研究分析地区救助工作的形势任务,推进社会救助各项政策措施的落实。二是各地政府有关部门、单位以及社会各界开展的社会救助活动,通过区、街、居三级社会救助运行服务网络具体实施,实行扎口管理。在区级层面设立民办非企业单位性质的“社会救助管理服务中心”,负责全区社会救助工作的具体组织实施和对社会救助专职人员的管理,并以政府购买服务的形式保障其职责落实到位;在街道层面设立“社会救助服务中心”,负责本街道范围内的社会救助工作管理,有

关政策落实、资金实物发放和矛盾纠纷调处等;在社区(村)层面设立“社会救助服务站”,负责本社区范围内的政策咨询、居民互助等社会救助工作。三是由各地政府的街道社会救助服务中心统一负责, 对困难人群名单、人数的提供和筛选,以及各种救助款项和物品的调配、发放,以降低救助成本,提高救助效果。

三、切实加强社会救助专职工作者队伍建设。在目前既无机构也无编制情况下,可采取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即通过各地各区民办非企业单位“社会救助管理服务中心”招聘适量的社会救助工作,将社会救助专职人员列入职业化社工队伍,签订合同,购买五险,加大培训、考核、奖惩工作力度,并充分保障他们的工资、福利待遇,优化工作环境。

四、扩大社会救助资金的来源渠道。一是制订相应的政策,开辟社会救助资金筹集渠道,鼓励、支持知名企业和社会名流,以企业或个人名义设立慈善基金。大力培育非政府社会公益组织,朝着政府主导的福利多元主义模式发展。二是加大对社会公益组织的扶持力度,提供良好的法律政策环境和社会环境。三是大力发展社会志愿者队伍,完善社区公共服务网络,为困难群众提供更多的关怀和救助。四是充分发挥工会、妇联、共青团、残联等社会团体的作用,多方面、多途径地解决困难群众的生产生活问题。

14.对我国资源税费制度改革建议 篇十四

论文关键词:资源;资源税;改革

论文提要:我国从1984年开始征收资源税至今已有20多年,现在资源税费制度的缺陷日益凸显,改革已经迫在眉睫。本文分析了我国资源税费制度的缺陷,并提出改革建议。

一、我国资源税费制度发展演进

对开发利用自然资源者收费是世界上大多数国家的通行做法,1984年我国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资源税条例(草案)》,开始征收资源税,鉴于当时的一些客观原因,资源税税目只有煤炭、石油和天然气三种。1986年又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矿产资源法》,其中规定:“国家对矿产资源实行有偿开采,开采矿产资源,必须按照规定缴纳资源税和资源补偿费”,采取“普遍征收、级差调节”的原则。199 4年我国进行了全面税制改革,资源税也进行了调整,其征税对象为开采应税矿产品和生产盐的单位和个人,列入征税范围的有7个税目:原油、天然气、煤炭、其他非金属原矿、黑色金属原矿、有色金属原矿、盐,不管企业是否赢利普遍征收,采取从量定额税率,这是首次对矿产资源全面征收资源税。

1994年资源税一直沿用了十几个年头没有较大的变化。近两年来,税务部门对石油、天然气等部分资源性产品的税率进行了调整,范围和规模都有所扩大。此外,根据1994年颁布的《矿产资源补偿费征收管理规定》,由地质矿产主管部门会同财政部门征收与资源有关的矿产资源补偿费,主要用于矿产资源管理,目前补偿费率为0.5%~4%。在2006年还开征了被戏称为“暴利税”的石油特别收益金。目前,1994年资源税与我国现行的经济、社会环境已经不相符合,凸显出越来越多的问题。

二、现行资源税费制度的缺陷与问题

(一)现行资源税费制度的目标已经过时。1994年资源税的设置是为了调节资源级差收入并体现国有资源有偿使用,资源条件好、收入多的多征税,资源条件差、收入少的少征税,形成开采企业间的公平竞争环境。而现今我们提倡的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不仅从过去的主要依靠增加资源投入和消耗来实现经济增长转变为主要依靠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来实现经济增长;更重要的是要从过去的一次性和单一性利用资源转向循环利用和综合利用资源,遵循经济发展规律,重视经济发展与社会发展、人与自然关系的和谐发展、人自身发展的协调和统一。这样的新科学发展观给资源税的目标提出了新要求。显然,现在的资源税目标是有缺陷的,亟待调整改进。

(二)现行资源税费制度征收范围过于狭窄。1994年资源税的税目仅包括原油、天然气、煤炭、其他非金属原矿、黑色金属原矿、有色金属原矿、盐七个税目,而现今保护和合理利用资源,提高资源利用效率,这里资源的概念是广泛的,应包括各种资源,如水资源、矿产资源、森林资源、土地资源、草场资源,等等。仅对矿产品和盐征收,而不对其他资源征收的资源税一定不利于保护和合理利用资源,相反,会导致资源破坏现象严重。因此,资源税的征税范围亟待扩大。

(三)资源税的计征方法有缺陷。1994年资源税的计征方法规定:纳税人开采或者生产应税产品销售的,以销售数量为课税数量;纳税人开采或者生产应税产品自用的,以自用数量为课税数量,采用从量定额方法征收。这样的计征方法其实是在鼓励企业对矿产资源的盲目开采,定额税率的税额也很低,难以起到真正保护资源、节约资源的目的。

(四)资源“税”与“费”重复征收的缺陷。我国目前对于矿业企业除了征收1994年颁布的资源税之外,还要同时征收1986年颁布的矿产资源补偿费。这二者实际上仅仅是权利金的两

种不同表现形式,前者属于从价征收的权利金,后者属于从量征收的权利金,存在重复征收的现象,加大了矿业企业的负担,也加重了矿业企业税费核算的工作量。

三、现行资源税费制度改革建议

(一)以科学发展观设置资源税的目标。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提出“建立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就是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就是要在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前提下实现经济较快持续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这也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内容。我们也应该从科学发展观出发,重新设置资源税的征收目标。资源税的立法目标应从两方面考虑:一方面在于协调人与资源的关系,保护和改善环境;另一方面在于保护人类健康和保障社会可持续发展,以最少的资源消耗和环境代价获得最大的经济利益和社会效益。

(二)改革税收优惠政策,大力发展循环经济。传统经济的生产模式是“资源——产品——废物”,经济发展速度越快付出的资源环境代价就越大,最终将丧失发展的基础后劲。循环经济的生产模式是“资源——产品——再生资源”,以最小的资源和环境成本取得最大的经济社会效益,是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有机结合。另外,发展循环经济除了可以做到资源、环境、经济“共赢”外,还能解决就业问题。如,美国废旧资源利用行业年产值达2,360亿美元,提供了110万个就业岗位,与全美汽车行业规模相当。1994年资源税减免税项目极少,且没有鼓励发展循环经济的税收优惠,今后应加大资源税税收优惠项目,倾向于资源节约、环境保护。

(三)适时开征水资源税。我国水资源供需矛盾比较严重。在全国640个城市中,缺水城市达300多个,其中严重缺水的城市114个,日缺水1,600万吨,每年因缺水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达2,000亿元,全国每年因缺水少产粮食700亿公斤~800亿公斤。今后,我国水资源供需矛盾将进一步加剧。水资源作为一种重要的自然资源,确保水资源的可持续发展是确保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一个必要条件。扩大资源税的征税范围,可以先从水资源税开始。就连水资源丰富的俄罗斯也征了 四种水资源保护税:使用地下水资源税、开采地下水矿物原料基地再生税、工业企业从水利系统取水税和向水资源设施排放污染物税。我们国家可以在借鉴国外经验的基础上开征自己的水资源保护税。

(四)改从量定额为从价定率的计征方法。现行资源税按销售数量和自用数量,定额征收的办法无法有效发挥税收调节资源级差收入的功能,也无法体现有效利用和保护资源的效果,建议将目前的从量定额征收改为从价定率征收,既有助于通过税收调节产品利润和产品结构,影响价格水平,最终调节产业结构,同时也有助于政府税收的增加。建议可以采用超率累进税率,虽然计征方法繁琐,但是更能体现税收调节资源级差收入的功能。

15.对我国体育中考实施的建议 篇十五

在对用电实施递增阶梯定价的同时, 各个地区也就水、气以及公租房等资源性产品递增阶梯定价进行了探索和初步尝试, 真正拉开了我国公共性紧缺性资源产品采用递增阶梯定价的序幕。例如, 江苏试点运行公租房的阶梯定价, 南京市公租房的定价将打破“一刀切”的局面, 公租房的价格将根据租房者的经济收入水平分成多个档次, 对租金实施差异化, 这也是国内首次利用递增阶梯定价机制来试图缓解中低收入人群的租房成本压力。同样, 许多地区早就探索性地对居民自来水实施递增阶梯定价模式, 例如从2012年11月21日起, 广州等地区对居民用水开始按照阶梯水价计费。该基本方案与递增阶梯电价有异曲同工之处, 按照《广州市居民生活用水阶梯式计量水价办法》, 广州居民用水计费方式将执行以26立方米为基准线分三档。

1 递增阶梯定价的提出背景和理论依据

1.1 递增阶梯定价的提出背景

在我国, 对水电气以及公租房等价格改革采用递增阶梯价格机制具有特殊的背景, 首先是为了解决资源性产品的公平和效率问题。随着我国城镇化水平的推进, 对水电气需求大幅度持续上升, 这些产品的供应成本近年来也飞速上涨, 这些因素势必带来终端价格上涨, 从现有的定价机制来看, 递增阶梯价格应该是最易于被公众接受和承认的, 这是由于该定价机制可以把价格上涨的大部分通过该机制转嫁给高收入群体的消费成本里[1], 从这个角度来看, 阶梯价格机制的确对普通消费者的老百姓是个有利的涨价方式, 也是体现我国社会效率和公平的一种方式。其次, 递增阶梯定价的深层次背景是低碳社会的呼唤, 是构建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必经之路, 是实现我国经济方式转型的保障, 是我国当前合理体现资源价值、促进节能减排的有效推进方式。

节能减排当前已成为全球共同的目标, 尤其是近年来, 我国能源供应紧缺、节能减排和环境压力加大等矛盾逐步凸显, 最为明显的体现就是我国城市的雾霾天气无论从覆盖区域还是天数都是年年递增。长期以来, 我国对居民水电气等大部分资源性产品实行单一的政府财政补贴。例如生活用电一直采取福利性的单一低电价政策, 不仅导致其用电价格低于为其供电的成本, 更为严重的是无形中造成不必要的电力资源的过度浪费, 而与之相比, 递增式阶梯定价通过价格机制来刺激居民消费者, 是节能减排的传感器, 该机制通过从货币这个外部压力来推动和培养居民的节约意识, 避免浪费现象的发生。

1.2 递增阶梯定价的理论依据

从定价的基本原理和方式来说, 递增式阶梯定价只是所谓阶梯定价的其中一种, 还有一种是递减式阶梯定价, 该定价机制是随着消费量的增加, 对该消费品的价格逐段下调, 其初衷是鼓励消费者对该消费品的大批量消费和使用, 激发总量消费。例如, 从居民用电的历史纵向来看, 在20世纪70年代以前, 由于消费量并不大且该能源在当时供应量非常充足, 为了刺激更多的消费电量, 递减电价为各国电力公司所青睐的定价机制。然而, 从20世纪70年代能源危机的爆发, 递增式阶梯电价逐渐开始取代递减式阶梯电价, 这种定价机制最终成为电力政策制定者和能源部门的新宠, 成为解决电力供应不足的有效解决机制。与递减式阶梯电价相对应, 递增式阶梯电价是随着居民消费者对用电量增加, 电价逐段上升。居民所用水、电、气、公租房等产品的定价属于资源性准公共品的定价, 而对于这些资源性行业和产品, 线性定价因存在社会福利的帕累托改进而无效率 (Willig, 1978) 。从经济学的分析来看, Ramsey-Boiteux定价机制和科斯两部制是实现效率和成本补偿的经典手段。所以, 递增阶梯定价模式的核心理论基础是拉姆齐定价策略 (Ramsey, 1927) [2], 其核心理念和思想是使垄断企业在收支平衡约束下实现社会福利的最大化。拉姆齐定价法适用于具有不同需求弹性的产品的定价, 对那些需求价格弹性较低用户采取收取较高的价格, 使他们承担更多的补偿固定成本责任, 而对于需求价格弹性较高的用户采用收取较低的价格, 使得他们承担较少的补偿固定成本责任, 这种定价机制合理进行了二次分配和福利调整, 尤其是该定价法制运用到居民公共资源性产品价格, 既可以考虑运营企业自身的成本, 又兼顾到不同居民的支付意愿和水平。

2 递增阶梯定价的现实问题和改进建议

如上而言, 在资源紧缺和环保的双重压力下, 对于我国在水电气以及公租房等采用递增阶梯定价是非常现实的方案。在我国随着水电气价格全面进入阶梯时代, 递增阶梯定价在现实操作中存在的一些问题也将随着在我国的递增阶梯定价机制的运行而越发显现, 这就需要立足公平, 着眼未来, 在推行中改进, 依托运行中存在的问题和难题进一步的修正、完善甚至调整递增阶梯定价机制。

2.1 要让居民消费者从思想意识上认识到递增阶梯定价的优势

递增阶梯定价政策是在研究总结国内外居民阶梯定价制度成功经验基础上提出来的。例如我国现行的阶梯电价制度就已经在美日印韩国以及我国的香港和台湾地区早已实施[3]。这些国家或地区的递增阶梯定价机制方案的基本思路和理论依据基本都是一致的, 但具体方案和操作中不同国家和或地区也有所不同。

水电气等这些资源性产业在我国绝大部分都属于自然垄断或行政垄断的行业, 有资料显示, 我国电力、煤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的国有控股企业资本占全部实收资本的比重为81.74%[4]。这与其他国家的情况不尽相同, 例如在美国和日本的电力行业都由民营企业构成行业垄断。在这种特殊的国情背景下, 政府的定价行为受到民间的不信任实属正常。尤其是这几年由于水电气这些资源性产业受到我国物价总体处于上升趋势的压力影响以及早期对水电气这些资源性产品定价现实操作中的误导, 市民一听到要对水电气等产品进行价格调整, 他们的普遍想法都是要涨价。导致一采取实施阶梯定价, 居民消费者就认为是“变相涨价”, 认为听证会“走过场”, 充其量只是一场“听涨会”。大众的居民消费者认为价格上涨增加的利润最终受益者是电力、天然气等这些部门。尤其这些问题这几年在电力行业最为明显, 电监会报告称发电企业亏损严重, 吸引人们的眼球[5], 而另一方面, 电力部门高福利高待遇并未受到影响是有目共睹的。在这样的不信任格局下, 电力行业就须提供令人信服的成本构成数据, 让群众看看那些“哭穷”的企业究竟“亏”在哪里, 从而明白价格上涨及其幅度是否合理。在信息不对称情形下上调价格, 即便定价合理, 也难逃“利益部门化”嫌疑[6]。

在这样的背景下, 阶梯定价部门除了要通过科学合理的机制进行定价, 更要从程序和运行方式让老百姓放心和信任, 也只有这样递增阶梯定价才深入人心, 不但保证了该机制的合理运行, 理顺了定价部门和居民的利益关系[7], 更为重要的是这样的思想意识一旦培养出来, 居民才能文明使用这些紧缺型资源, 从自身树立起反对浪费、自觉节约的良好风气, 才能达到递增阶梯定价的初衷目的。

随着资源稀缺性越来越突出, 随着我国居民城镇化水平的加快带来的居民消费者越来越多, 随着整体物价指数上涨带来的这些水电气等资源产品的成本上升, 水电气等产品价格的确应根据这些资源供需状况进行适度、适时的调整。如果确需上调居民生活水价、气价、电价等, 应该充分发挥价格听证会的作用, 严格履行价格听证程序。水电气等资源产品提供单位有责任也有义务给予居民消费者充分的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 增加价格调整的透明度, 确保居民消费者的合法正当利益。

2.2 递增阶梯定价实施前后应实时警惕传导性通货膨胀

递增阶梯定价机制的实施是否会导致传导性通货膨胀, 这个问题尚未得到实践的证实, 但发生的可能性是有的, 老百姓对该方案带来的更为严重的物价上升也不能为杞人忧天是能够理解的[8]。例如, 在对我国电价实施递增阶梯定价时, 虽然相关部门多次提出甚至承诺实施居民阶梯电价制度后, 70%到80%的居民用电价格能够保持基本稳定, 对大多数居民家庭来说, 电费支出在家庭的成本支出上基本没有影响, 只有为数不多的居民家庭由于用电量过多, 电费支出会有增加, 并由此认为, 总体而言, 实行阶梯电价对通货膨胀影响不大。但也有许多学者提出了更为深层次的思考, 从经济学理论来分析, 现运行的阶梯电价中的第一、二阶梯电价其实就是垄断情形下的二级价格歧视。该机制还与农产品、石油等物价上涨引发的结构性通货膨胀还有所不同, 递增阶梯定价要是导致全社会电价的整体提高就有可能形成全面的、持续性的通货膨胀。且这种以居民家庭的生活成本形式提高的物价不会像在生产环节的成本上升直接导致产成品价格上涨那样, 快速地输出并引发通胀, 但它的后果迟早是要显现出来的[9]。所以, 无论如何, 对于涉及居民消费者的资源产品的定价既要实现环保节能, 又要实时警惕因此可能诱发的通膨压力。

2.3 由全面单一的居民阶梯定价向和峰谷阶梯定价转变

由于我国其他资源性产品的递增阶梯定价基本是参照阶梯电价模式, 且和电价运行机制基本一样, 所以该问题就以递增阶梯电价为研究对象进行阐述。

根据国家发改委出台的《居民生活用电试行阶梯电价指导意见》, 我国从2012年5月开始, 在全国29个省份陆续召开阶梯电价听证会, 且在7月1日阶梯电价模式在全国陆续实施, 随着新方案的运行, 对“家庭人口数量影响”、“首档电量过低”以及“季节不同用电量浮动”等倍受争议问题也得到一定程度的缓和和解决, 目前阶梯电价运行平稳有序。

在运行良好的前提下, 需要值得注意的是, 《居民生活用电试行阶梯电价指导意见》提出的远期目标是“逐步反映电力资源价值, 引导居民节约用电”。这就需要在现实约束条件下, 综合协调节能减排、公平性、成本补偿以及削峰填谷等多重目标。从美国、日本、加拿大、法国等国家的历史经验来看[10], 居民生活用电在执行阶梯电价的同时, 都考虑了与峰谷电价的配合。通过对电价调整的目标和国外的经验借鉴来看, 递增阶梯电价是我国当今的最优选择, 但是随着对该运行模式的适应和配套技术设施的完善和升级, 未来很有可能把这种单一的统一式的递增阶梯电价模式作为一种过渡, 也会像一些国家一样采用更为优化的峰谷阶梯定价方法。

所谓峰谷阶梯定价方法, 是根据不同季节或者一天中不同时段按不同电价结算电费的电价制度。尤其是电这种特殊的产品, 实施单一的递增阶梯电价虽能引导居民节约用电, 但这种机制仍不能进一步引导居民合理用电[11]。众所周知, 电能是无法存储的, 在这样的情形下, 为了提高电力系统设备的利用效率, 让居民消费者在白天电力高峰负荷时段少用电, 夜间用电低谷负荷时段多用电, 这样才能更好地利用电力资源, 提高电力行业的节能效果。

2.4 要实现与递增阶梯定价政策相配套的智能化硬件与软件

实施好居民递增阶梯定价政策还需进一步完善配套措施, 这是由于水电气等资源性产品的递增阶梯定价新政策的实施直接带来的是计量方式的转变, 早期的许多操作方式和技术在新的定价方案上显得缺乏科学性、及时性和智能性。

实施居民递增阶梯定价涉及千家万户, 对水电气等的抄表周期以及准确性、实时性等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我国许多地方的老社区仍采用人工抄表方式, 这很难达到这种要求, 这就可能诱发一些矛盾和纠纷, 而如果要对居民用户现有水电气等的计量表及自动抄表系统进行改造建设, 与之相关的是需要大量资金投入, 这个难度系数较大[12]。例如, 有资料显示, 预计我国需要投入约1, 000亿元才能对电力用户电能计量表进行技术改造或更换。

除此之外, 新的阶梯电价运行模式对电网智能化建设要求更高。电一旦输送出来, 就不可回收。现实是, 在用电高峰时段, 我国的电网压力较大, 存在安全隐患, 相对应的是在用电低谷时段, 电力资源又严重浪费。这就需要通过智能电网来分时管理。智能电网是建立在集成的、高速双向通信网络的基础上, 通过先进的传感和测量技术、先进的设备技术、先进的控制方法以及先进的决策支持系统技术的应用, 实现电网的可靠、安全、经济、高效、环境友好和使用安全的目标。

无论如何, 递增阶梯定价的实施必然推动计量方式的转型, 这就要求相关厂家加大科技创新能力, 尽量使居民的水电气等的计量智能化, 以最大限度地提供技术支持。同时要依据各地区居民用量情况的不同, 对制定的基准量和分档间隔要公平和明确, 否则, 也会对管理工作产生一定的不利影响。

3 结语

随着我国工业化、城镇化进程的快速推进和经济社会的发展, 资源供求矛盾日益突出, 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日益严重, 在这种情况下, 对水电气以及公租房等资源产品实行递增阶梯定价机制势在必行。递增阶梯定价措施制不但在一定程度上合理解决了紧缺性资源的利用效率和公平问题, 更为重要的是在民众中倡导和树立起合理利用资源、节约环保的意识形态。

需要我们注意的是, 由于我国各种资源产品的递增阶梯定价才刚刚运行, 甚至许多还处于探讨和试运行阶段, 为了更好地发挥这种机制, 需要从整体路径发展和具体措施上进行动态微调和修正完善, 也只有在推进中改进才能使得递增阶梯定价落到实处, 让居民消费者得到实惠并认可, 同时预警由递增阶梯价格可能带来的传导性通货膨胀。

摘要:构建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就要经济发展方式由粗放型和不可持续性向集约型和可持续性转变。在这种背景下, 为了缓解紧缺型资源性产品的压力和倡导节约意识, 我国对居民使用的水电气等资源性产品进行了递增阶梯定价方案的探索和实施, 在具体现实运行中要本着递增阶梯定价机制的初衷, 从思想意识上进行调整, 从发展路径上进行积极探索, 并要避免由其可能带来的传导性通货膨胀。

关键词:递增阶梯定价,水电气,居民,通货膨胀

参考文献

[1]朱颂梅, 唐德善.南京城市水价变化趋势及阶梯水价可行性分析[J].价格月刊, 2007 (3) :15-17.

[2]方燕, 张昕竹.递增阶梯定价:一个综述[J].经济评论, 2011 (5) :130-138.

[3]王冬年.我国试行阶梯电价存在问题与破解思路[J].价格理论与实践, 2010 (4) :42-43.

[4]施建锁.实施峰谷阶梯电价的计费方法及执行措施[J].能源技术经济, 2010 (7) :62-66.

[5]蔡国雄.建议采用分时电价代替阶梯电价[EB/OL].http://www.chinanews.com.cn/ny/news/2010/03-10/2161866.shtml, 2010-3-10.

[6]吴立军, 曾繁华.居民用电的阶梯定价方案及节能效果研究[J].统计与决策, 2012 (5)

[7]李萌婕.由居民阶梯电价引发的政府定价法律制度的反垄断思考[J].法制博览 (中旬刊) , 2012 (10) :200-201.

[8]肖坚.居民用电阶梯电价的劫贫济富效应与对策[J].价格月刊, 2012 (11) :29-32.

[9]高勇.基于峰谷电价与阶梯电价的分时阶梯电价研究[J].四川理工学院学报 (自然科学版) , 2012 (3) :93-96.

[10]赵建平, 蔚河, 宋世勇.居民阶梯电价执行过程中争议问题及解决措施探讨[J].内蒙古电力技术, 2012 (2) :1-3.

[11]施智梁, 刘坤领, 宋世勇.阶梯电价应有选择借鉴国外模式[J].价格与市场, 2010 (12) :32-33.

上一篇:阅读点亮心灵下一篇:人力资源会计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