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专业成长与发展

2024-08-11

教师专业成长与发展(11篇)

1.教师专业成长与发展 篇一

学校中教师的专业成长与发展

摘要:学校不但是学生学习成长的地方,也是教师专业成长与发展的场所。教师的自我更新是专业发展的内在机制,“自觉”“自主”是教师专业发展的关键,教师发展是在教育实践中进行的。教研组是学校的基层组织,在教师专业成长与发展中起不可替代的关键作用。学校是一种学习系统,具备自成体系的能够推动学校创新、设计发展“愿景”、诊断教学效能以及解决问题的策略,是促进教师专业成长与发展的保证。

关键词:学校;教研组;教师;专业成长与发展

学校的成功来自于教师的能力和他们的精神,这种能力与精神并非全部来自职前培养,学校的现实环境才是培植、巩固和不断发展它们的重要场所。重新发现教师,重视教师的发展是当代教育的一个重要特征。教师专业化发展是我国教师教育改革的一个重要取向,已成为教师教育实践的主流话语。

一、教师是专业成长与发展的主体

(一)教师的“自主性”与“个体性”

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教师职能正发生着深刻的变化,研究教师教育教学实践已成为中小学日常教育工作中不可缺少的方面。教师个体的研究态度与能力是其创造力的集中显现,也是一个人主体性的能动体现,更是个体发展的重要基础。学校中并不只有学生才是学习者,教师也应把自己看作是学习者。学校中教师的学习关注的不应仅是知识学习,还有倾听、阅读、反思和询问他人等行为学习。通常教师的学习被狭隘地理解为举办在职研讨班或周末的培训,而类似的培训时常停留在字面上或表层,教师的教育思想往往是在被动条件下接受与形成的,其主体精神没能在观念上得到有效的发展和提升。知识社会发展的突出特征是通过主体间的理解和主体的创造活动去实现社会的进步。从每个学生的成长出发,教师的工作总是在实现着文化的融合、精神的建构,充满着研究与创造。教师的创造性工作,从某种意义上说,就是教师的研究。这种研究是教师教育实践中的一种态度、方式,体现着教育的根本意义。教师成为教育研究的主体表明教师的研究意识、主体意识是教师专业化发展的重要支撑。教师专业发展是一个连续的过程,它更多的是个人的责任,而不仅仅是学校教师发展计划的一般程序,[1](226)

教师不应是专业发展的“被动的接受器”;教师的专业发展是学校教师个人自愿、自觉的行动,它需要教师积极主动地参与,并尝试使用不同的方法,教师是自身发展的积极建构者。

教师的自我更新是专业发展的内在机制,“自觉”“自主”成为教师专业发展的关键词。它具体表现为专业发展的自主意识与能力,即教师能自觉地对自己的专业发展负责,自觉地对过去、现在的状态进行反思,对未来的发展水平、发展方向与程度做出规划,并能自主自为地遵循自己专业发展的目标、计划、途径,并付诸实施,成为自身专业发展的主人。只有充分激发起教师专业发展的自觉性,才能使教师的成长由自发转向自觉,由个别转向群体。可以说没有一个优秀的教师是师范院校可以直接造就出来的,优秀教师都是在工作过程中成长起来的。中小学有相当部分的教师一方面对先进的教育理论(或叫“学术理论”)“如饥似渴”;另一方面又抱怨所学的教育理论对自己的教育实践指导“乏力”,于是发出了“听起来明明白白,做起来糊里糊涂!”的感慨。这种情况是由于储存于教师头脑中,为个人所享用的关于学校教育、教育目的、教与学、学生、学科、自己的角色与责任的“教师个人理论”(亦称“教师个人关于教育的实践理论”)“阻挡”了教育理论向教育实践的转化。而对教育实践工作者来说,真正直接对教育实践起作用的正是“个人理论”,它既是接收外界信息的“过滤器”,又是决定教师行为的核心因素,尽管它在教师的教育实践中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但其局限性亦是显而易见的。所谓“个人理论”是教师在日常生活实践、教育教学实践与学习中通过思考、感悟或直觉逐步形成的,具有笼统、模糊、尚未充分细化、与具体的情境相联系的(有的甚至是缺乏逻辑和严密性的)特征。作为教师个体往往很少清晰地意识到“个人理论”的存在,更难对其进行深入反思和批判。

[2]

要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与发展,就必须实现“学术理论”—“个人理论”—“教育教学实践”的顺畅运转,构建科学的、合理的教师“个人理论”,其有效的途径则是教师个体不断“提升自我认识”,加强“反思”,与“同行合作”开展行动研究。

(二)教师专业发展的“实践性”“发展性”

教师职业发展是一个动态的学习过程,它能使教师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学科内容,对教育理论有一个高度的认识,从而促使其对常规进行批判性的接受。

[1](223)

教师发展与实践教师的发展,无论是其职前培养时期,还是在职培训时期,都应当在教育实践中进行,与学校日常生活联系在一起,与身边的教学和生动活泼的学生的变化联系在一起。与教育实践的密切联系是教师发展的基本手段,而教育教学实践的变化,教学质量的提高,学生的健康成长则是教师专业化发展的目的。

实践是教师发展的基础和生命。同时,创新是发展的应有之义。但发展所含创新之义是在超越实践中拥有的。我们说教师在实践中发展就是指教师在自身实践中经过不断的反思和建构推动实践前进。教师专业知识与能力结构体系的不断充实和进一步完善是在教学实践中逐步实现的。教师专业发展是在学校真实的教学情境这个现实土壤中成长的,对课堂教学的成功至关重要。在教学情景中,由于有个人化的教育观念和自身的实践经验,教师的日常教育教学行为有其独特性。教师专业发展带有的这种“个性”特点,就要求充分尊重、重视教师已有的实践经验和现实的专业实践活动。教师专业化发展实际上就是要把教育问题的学术研究回置于鲜活的现实之中,使理论研究返回思想的故里。教师在实践中对教育意义的主动探求,将提升中小学教师的教育责任感和理论思维能力,使教师对教育、学校乃至自身的存在与发展有更深入的理解,而这种不断加深的理解就是教师工作创新与教师获得发展的首要条件。

二、教研组与教师的专业成长与发展

(一)教研组的改进

教师的研究是一个真正的学习过程,而学习永远是一个社会过程。教师的专业发展过程是动态的,其中极为重要的一个条件是与同事进行共同合作;作为专业人员的教师要想办法克服课堂上与学校中存在的“隔离”状态。

[1](224)

教研组是学校的基层组织,在教师专业成长与发展中起不可替代的关键作用。教师的专业成长与发展需要借助于跨学科的、共同关心问题的协作、不同层次教师间的交流与合作。长期以来我国中小学教研组都是以学科教学为唯一任务,这与现实所要求的教研活动发生了矛盾,造成不少实践困难。如具体的教学实践很难与教育理论联系起来;教师在实践过程中的自我目的性不明确,主体性难以发挥;教师的优秀经验难以总结,科研能力难以提高;难以实现跨学科的交流。随着教师资源的进一步开发,教研组需要具备教研、科研、培训等职能。发挥传统教研活动的优势,改进传统教研组的局限性,才能更有利于教师的专业成长与发展。

从教研组对教师的培养来看,传统的方法大多是采取“以老带新”的形式,这种传统指导形式,指导者既可以是老教师个体,也可以是教研组、备课组、教学协作指导小组等教师群体。其指导方式还有组织同一学科或同一教研组的教师进行交流、互相切磋教育经验,共同研讨课程标准教学大纲、教材、教学计划以及教学方法,以达到共同提高、共同进步的目的;或是组织教师听优质课、示范课、观摩课等学习教学技能、教学方法,以及教师之间互相听课,然后再进行交流、研讨等来提高教学效果。这些培训对提高教师教学的方式方法,曾经起过良好的作用,取得一定的效果,其中有些方法,迄今都仍有现实价值。不过,在关注教师专业持续发展的现实情况下,教师既要是教育者、受教育者,又要成为研究者。教师的研究要立足于学校(教研组),其主要方式是采用“教育行动研究”。教师经过反思、研究自己的日常教育教学工作,探究和解决所遇到的问题。教研组以“课题研究”促进教师专业发展,要求加强学科知识与教育理论知识的综合运用,以“改进实践,合作参与,公开讨论”,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目标的实现,正所谓“教学即研究,问题即课题,成长即成果”。

(二)开展校本教学研究

教研组可以以课题研究的形式开展校本教研。所谓的校本教学研究就是教师为了改进自己的教学,在教学实践中发现“问题”,并在自己的教学过程中以“追究”或汲取同伴的经验解决问题;其目的不在于让教师去验证某个教学理论或假设,而是让教师去改进与解决自己教学实际中的问题,提升教学的有效性,它强调的是在真实的教学情景中改进实践,改进教学实践的过程,就是行动研究的过程。

[3]

校本教学研究是在“教学问题—教学设计—教学行动—教学反思”的过程中展开自己的教学工作。日常教学的“问题”并非都能构成研究的“课题”,只有当教师持续地关注某个有意义的教学问题,并“有心设计”了问题解决的思路之后,教师日常教学的“问题”才能转化为研究“课题”,这也意味着教师的“问题意识”上升成为“课题意识”。校本教学研究设计是教师在发现某个值得追究的教学问题后,在随后的相关联的课堂教学的设计即备课中思考解决问题的基本思路与方法。教师在提出或解决问题时,个人经验是有限的,往往需要与其他教师合作,当教师在集体备课、说课中借鉴同伴经验或智慧以解决教学的基本思路与方法问题时,这种教研组的备课或教学设计活动就是校本教学研究所倡导的以“研究”的意识来强化教学设计活动。在问题解决之后,需要将问题提出和解决的整个过程进行“叙述”。无论是“笔述(写作)”或“口述(说课)”,都要叙述出来,以便于公开讨论。教研组则是教师“叙事”并为自己的教育行为做合理性辩护的主要场所之一。

为了有效地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与发展,建立学习型(或称为研究型)的教研组是非常必要的,应在保留原有教研组格局的基础上对教研组进行适当的改造,如由教研组长负责建立教研组的课题,合并有相近研究方向的个人小课题,形成合作课题或子课题群,开展有目的、有计划的课题研究;针对不同的教师群体,根据教学能力、兴趣、爱好等建立学习、研究小组,对共同关心的理论与热点问题组织学习、讨论;促使教研组向研究型、学习型转化。同时,教研组的教研活动还需要有一定的规范和制度,要做到经常开展不同层次、不同内容的各种学习讨论与课题研究;随时进行信息交换;建立一定的考核制度,以起到引导监督的作用。教学与研究是“共生互补”的,即在教学中研究,在研究中教学,形成教研相长的良性循环。注意将科研成果迅速地转化为教育效益,用科研指导教育教学实践,有了研究的参与,教学的品质、水平与境界会不断提升。这是一个连续不断的、面向未来的过程,也是保证学校与教师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

三、学校与教师专业成长与发展

(一)构建学习型学校

建设学习型学校需要在管理与学校文化建设上给学校提供足够的发展与变动空间,从过去过于精密的控制走向不确定性,而从不确定性走向创造性则需要学校具有一个知识生产与分享的系统。即学校的发展不再局限在对现有结构与功能的维持上,学校应学会追求个性化与动态化发展,学校发展关注的不再是简单的输入与输出,而是一种综合的、自我组织的系统。对学校中的个体学习而言都是持续不断的个体学习;对学校中的每个学习小组而言都被视为集体的、合作的社会的学习;对学校而言其本身被看作是一种学习系统,具备自成体系的能够推动学校创新、设计发展“愿景”、诊断教学效能以及解决问题的策略。不断学习,并关注教师的专业成长。

在学校内部发展方面,学习型学校要能够合理制定、实施、调整学校发展规划,并能设计有关教学组织的方案。根据自身发展的状况与本校教师的专业发展需要制定校本培训计划。从根本上看,校本培训计划乃是学校全体教师的专业发展计划。各个学校有自己的教育理念、资源与方式,要突出自己的个性特点,应在满足共同需求的基础上,重视教师个性特点的张扬,促进不同教师自身教学风格与特色的形成。每位教师都是作为一个独特的生命个体参与活动的始终,应当使他们在这个过程中闪烁创造的火花和人性的光辉,显现出独特的风貌。同时,学校领导不但要善于选择与使用教师,而且要善于和教师对话、沟通。在与校外合作方面,学校要善于和校外合作伙伴进行合作、交流,尤其注意与所在社区形成学习网络。

(二)形成以校为本的“校本评价”

教师发展与教师评价的发展是在制度文化中进行的,这是教师教育改革的一个重要取向。像任何事物一样,教师的专业化发展也显现出阶段性,教师发展的中心是专业成长。这种发展的阶段与成长的水平,都需要由制度来保障。“以校为本”的评价就是一种重要的制度。中小学教师评价的目的是分等与激励,这两方面都应以促进教师教育质量提高为宗旨。建立标准是实施教师发展评价的基础,而建立有权威的实施评价的主体是教师发展得以顺利进行的保障。

教师应成为校本评价的主体。教师专业发展的核心是教师在教育教学中的“自主”,即教师能为自己的行为作“合理的辩护”,因为教师的专业发展是依靠实践性知识的不断丰富,实践智慧的不断提升。实践智慧是隐含于教学实践过程中,与个体的思想、行为保持着一种“共生”的关系,但同时具有“情境性的”“个体化的”,只能在具体的教育教学实践中发展与完善,而不能以形式化或通过别人的“讲授”而直接获得,因而学校应转变对教师“成果”的理解。

[4]

这就要求教师成为一个不断学习的学习者;教师间相互学习,形成双赢的教学共同体;学校领导者这种理解一方面应是对教师个人的实践性知识给予认可,另一方面要对以校为本所产生的“教研成果”进行多元化理解:校本教学研究不应只是关注研究的成果,而是要重视整个研究的过程。因此,评价的形式也应由终结性的量化评价转向过程性评价。改变人们对教师角色和教师形象的传统理解,将反思与研究作为评价教师专业化水平的重要标准之一。让教师“叙述”自己在研究过程中所发生的一系列教育事件,诸如问题的提出,如何想办法去解决的,在解决过程中所遇到的障碍,审视问题是否真的解决了?有没有又采取了新策略?或又碰到了什么新的问题?在教师正是通过“口头”或“笔头”叙述的过程,由“经验性教学”转化为“反思性教学”。教师所叙述的内容构成了研究报告即成为类似于“记叙文”的、或“散文式”的、或“手记式”的、口语化的心得体会。教师在叙述自己的教育、教学的过程中,实际上是研究、反思,由此叙述让教师进入“研究性教学”的状态。教师逐渐形成反思意识,养成反思习惯,经常“打量”自己的教学,发现问题,从小问题中提升出有教育意义的“大问题”,并提出相关的研究主题,在真实的教学情境中改进实践。强调教师的成果,必须“真实”地反映学校实际问题,问题的思考与改进,对问题的“追究”。可以说评价的主要目的就是让教师有成就感,促进教师乐于不断地改造生活,而不是简单的重复教学工作。动态的人性化的评价才能促进教师参与研究,使教师在追求“新生活”中去自主发展,去积极探索,让教师有一个专业化的“状态”,使教育、教学研究成为学校的一种生活、一种习惯、一种文化,从而有效地开展教育教学,促进教师与学生的不断成长发展,进而不断推动学校的变革。参考文献:

[1]〔美〕Lynda Fielstein,Patricia Phelps.教师新概念──教师教育理论与实践.王建平,等,译.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2.[2]郝芳.教师个人理论:沟通与阻塞[J].中国教师,2003,(5):20—21.[3]徐斌艳.迈向学习型社会的教育行动研究[J].全球教育展望,2003,(10):25—28.[4]〔美〕Donald R Cruickshank.教学行为指导.时绮,等,译.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3.

2.教师专业成长与发展 篇二

一、缺乏专业属性的“教职观”

教职观,即教师职业观的简称,意指法律规范的教师职能活动及其理想的社会期待。与其他职业相比,教职观涉及领域广泛,教职观既有教育行政当局、教育学者、教师工会组织等公约成规的职业行为,又有社会(特别是学生的父母)期待的职业形象(所谓的好老师),两者都对教职观产生影响与作用。教职观从古到今都有变革,从作为圣者的教职观到作为教育劳动者的教职观,再到作为专门性职业的教职观,这体现了教育的变革和社会的进步。但是,作为教育者对自身职业的认识,却是影响其成长与发展的关键。目前看来,教师在教职观上存在的主要问题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对教师专业属性的认识模糊。

尽管教师的专业发展或教师的专业化已经成为世界潮流,我国的《教师法》也已经明确将教师界定为“履行教育教学职责的专业人员”,在国家官方的职业分类体系中也把教师列入专业技术人员类,还被评聘为各级专业技术职称。但实际上,社会始终没有将教师与医生、律师、工程师等专业人员同等看待,“只要有一定的文化知识就可以当教师”等观念依然普遍存在。在理论界还有教师是不是专业、是准专业还是半专业的争论,甚至有学者干脆认为教师根本不是专业,就连很大一部分教师本身也不认为其工作具有很强的专业性。曾经有学者专门对不同地区及不同教龄的教师对其工作属性的看法进行调查,结果表明:上海、湖南、宁夏三个地区分别只有3.2%、3.3%、2.8%的教师认为自己所从事的教师工作是一种专业工作。其中教龄在5年以下的,只有4.9%的人认为教师是专业工作;教龄在6~10年的,只有5.9%的人认为教师是专业工作;教龄在11~20年的,只有2.3%的人认为教师是专业工作;教龄在20年以上的,只有1.4%的人认为教师是专业工作。调查表明,教龄越长的教师对自己所从事职业的专业化程度认知越低,说明我国教师还没有形成专业化意识,更没有把教师看作是具有“不可替代性”的专门性技术性工作,也反映出我国教师职业的专业化程度还比较低。

2. 教师群体职业动力严重不足。

目前教师群体出现较低的职业承诺、职业倦怠、职业动力不足等现象,这些现象严重阻碍着教师的成长与发展。

2004年教师节前夕,新浪网上进行了一次关于教师生存环境的大型调查。近万名教师参与了此次问卷调查,在回答对自己的职业是否满意时,30%的教师感到“不满意”,40%的教师感到“一般”,而只有15.5%的教师感到“满意”;在评价教师职业的社会地位时,60%的教师认为“不高”,30%的教师认为“有所提升”,只有2.61%的教师认为“社会地位高”;在对当前的工作量进行评价时,70%的教师表示“超负荷”,认为“正常”和“一般”的分别为18.68%和7.24%,2.68%的教师认为“清闲”;在回答对工资待遇的感受时,60%的教师认为“不满意”,30%的教师认为“一般”,仅有2.16%的教师认为“满意”;在回答如果放弃教师职业会怎样时,只有16.99%的教师明确表示“不会放弃教师职业”,而认为自己“会找到更适合的职业”的比例高达40%以上,10.13%的教师虽然认为“找不到更适合的工作”,但并不排除“跳槽”的可能。

由此可以明显地看出教师较低的职业承诺。通过笔者对教师专业素质成长与发展影响因素的分析,发现只有当教师在职业中表现出强烈的职业理想和事业心,主动地在教育教学活动中进行实践和反思,遇到困难时拥有坚持不懈的精神,对教育和学生有强烈的责任感时,才能促使其专业素质得到明显提升。

有研究表明,我国中小学教师中,表现出明显职业倦怠症状的比例为16%,按这个比例,全国就有150多万中小学教师处于职业倦怠中。变革中的教师职业倦怠主要表现出如下特征:教师职业倦怠的人数在增加;女性教师职业倦怠在增多;教师职业倦怠的类型在变化;不同发展阶段的教师职业倦怠在增加;教师职业倦怠的强度在加重。由此引发了诸如教师反感教育改革、漠视专业发展、对职业前途悲观、教学效果不佳、学生身心受损、教师教学热情不高等一系列不良后果。相关研究表明,教师职业倦怠已成为制约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因素。教师专业素质的提高是教师专业发展的客观要求,如果教师群体呈现出职业倦怠,造成教师职业动力不足,那么势必阻碍教师成为学习者、研究者,更不要谈其成长与发展了。

因此,如果教师所在的教师群体表现出较低的教师职业承诺、严重的职业倦怠,就必然会导致教师职业动力不足,影响教师主体的教职观。这种隐性的文化就是各阶段教师专业成长与发展的最大阻碍和制约。

3. 必要专业自主权享有意识淡漠。

专业自主权是教师专业化和专业发展的重要内容,教师专业自主权的内涵十分丰富,涉及的范围较为广泛。一般认为,教师的专业自主是指教师或教师团体,在其专业规范下,依其专业知能,对其专业任务或工作享有专业判断,即自由执行,不受非专业成员的干预。教师享有必要的专业自主权,这就意味着,一方面教师作为专业人员,社会和公众更加信赖他们并委以重要的责任,教师应当以主人的姿态对社会和公众高度负责;另一方面教师将对专业活动充分获得专业自主,像医生那样享有独立“处方权”。“卡内基报告”指出:“专业工作,是以专家对他们本行的工作有特殊的专业知识和判断力为特征的。由于他们被认为具有专业知识和判断力而受到尊敬,而且也是由于,只有他们才具有这样的能力,所以专业人员在工作中享有较多的自主权。”

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关于教师地位的建议》中的论述,教师专业自主权包括职业自由和教师权利两方面。教师的职业自由包括:教师在履行职责上享有学术自由,有资格对最适合于学生的教具及教法作出判断,在选择和使用教材、选择教科书以及运用教育方法方面起主要作用;教师及教师专业组织应参加新的课程、教科书及教具的开发工作;任何领导监督制度都不得损害教师的自由、创造性和责任;教师有权利对自认为不恰当的工作评定提出申诉;教师可以自由采用有助于评价学生进步的成绩评定技术等。教师的权利包括:教师参加社会生活及公共生活应受到鼓励;教师可自由行使市民所普遍享有的一切权利,并有担任公职的资格;当其公职任期终了后,可以重返以前或与此相等的职位等。

虽然我国《教育法》、《教师法》对现阶段教师的权利作了较为详细的规定,包括教育教学权、科学研究权、管理学生权、获取报酬待遇权、民主管理权、进修培训权等等。新课程改革也倡导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发挥教师的自主性,主张授权于教师。但在我国的中小学管理实践中,教师的专业自主权并未真正下放。表面上教师似乎也参与学校的决策,享有一些个人的选择权,但实质上还是听命于教育行政机关、听命于学校领导。表现在对课程编制无参与权、对教学安排无选择权、对教学决策无知情权、对学生学业成绩的评价无决定权等诸多方面,教师对此习以为常,并有部分教师认为天经地义、这样更省事便捷。香港学者吴浩明先生对香港特区教师和内地大陆教师专业自主权问题的比较研究中,得出的结论是香港教师是内控式的发展,大陆教师是外控式的发展,二者在专业自主权上有显著差异(详见上表)。

教师专业素质的提升过程就是提高教师专业自主能力的过程,但是现阶段,我国教师的专业自主权缺失,专业自主能力很难得到发展。这种对专业自主权的淡漠,已经严重阻碍了教师专业素质的成长与发展。

4. 教师的专业探究意识缺乏。

作为一门专业,具有实践和研究融为一体的特征。对教育教学的研究是充实专业知识、提高专业技能,更好地进行专业实践的有效途径。但由于长期以来,学校以传授学科专业知识为重,更多地强调学科研究,很少从事教育研究,教师的教育科研意识淡薄,导致教师的教育专业知识缺乏。特别是对教育教学实践中出现的各种问题,最多只能达到知其然,而不能达到知其所以然,出现了面对问题束手无策,甚至出现违背教育教学规律的现象,降低了教师的职业声誉。同时,就教育研究本身而言,也存在很多问题,如重视对教材的研究,忽视对学生的研究;重视对教法的研究,忽视对学法的研究;重视对学生共性的研究,忽视对学生个性的研究;重视对教育现象的描述,忽视对现象本质的研究等。大多数教师和师范生只知道学问本身,而不理解教学过程。有研究表明,很多教师多年来从没有对自己的教学策略和方法做过较大的调整,而且自我超越能力差,难有成为教育专家的深厚基础和内在机缘。

二、被动、他主的“发展观”

本文提出的“发展观”,是教师专业发展观,是教师如何认识自身发展的问题,从教师教育理论研究方法论角度看,是一种对教师思维方式转换的问题。这里我们关注的不是教师专业发展的具体内容、具体方法,而是教师发展的样式或者说状态:自主发展还是被动(他主)发展。这关系着教师对自己教师职业的认识,关乎于对自己命运、生存价值、生命意义的审视。教师本身认同自己是被改造的对象还是发展的主体,教师们的教师发展观是工具主义还是人本主义,这都影响着教师的成长与发展。

通过对中学教师的访谈和对关于教师继续教育现状的研究,笔者认为,现实中多数教师的发展都属于被动的、他主的发展。许多教师即使参与了教师教育培训,参与了某些课题的研究,也都不是自主的。“他主”发展的教师通常为应付职业生涯的生存需要而接受培训、进修学历。这些活动忽视了教师的内心需求,收效并不理想,对教师发展的促进作用非常有限。一些学校的骨干教师、优秀教师对待自己的教育教学研究总表现出无奈,他们的现状是“别人让我”多于“我想要”。处于这种状态的教师缺乏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对于自己的职业生涯不能自主地规划,将会出现盲目发展或曲折发展的弊端,也影响其职业理想与职业信念的形成与提升。

接受笔者访谈的孙老师是省级学科带头人,在这之前她是市级教学能手、市级学科带头人、省级骨干教师、省级教学能手,而这些荣誉就是她参评省级学科带头人的必要条件。我们可以说,孙老师在本地区是一个精英教师、高素质的教师,而孙老师的这些荣誉必然与其职称和待遇挂钩,不可否认这是她前进的主要动力之一。

诚然,每一个教师都想成为这样的精英,我们教育教学一线需要更多这样的精英,但是这种“精英”受各种条件的限制,是不可能以群体状态出现的,多了也就不成其为“精英”了。正是这种现状限制了、阻碍了大多数教师的成长与发展,教师们为了获得更多与职称待遇挂钩的荣誉而努力,从而在他们身上多了利己主义少了合作精神;多了为评职称、争荣誉而做的学习提高,少了发自内心自主的学习提高。而且这种诸多荣誉集中在一个人身上的现状,使许多教师望而怯步,不能清晰地看到自己未来发展的路,因为这条发展的路相对来说太窄了。

三、僵化、静态的“角色观”

角色是在一定的历史时期内,个人在社会群体中的身份以及与其身份相适应的行为规范。在中国几千年文明的历史长河中,总体上具有“尊师重教”和维护“师道尊严”的传统,当然,在一定的历史时期也有过起伏。就教师的社会角色而言,中国先秦儒家中的荀子曾明确提出“天地者,生之本也;先祖者,类之本也;君师者,治之本也”,将教师的角色提到与天地、先祖及君主并列的高度。后唐时期的韩愈进而写下了传世名篇《师说》,提出了“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的教师职业定位。

进入现代社会,人们对于教师角色的理解基本秉承了上述认识,不论是关于教师伦理道德的角色隐喻“蜡烛论”、农业社会模式下的“园丁论”、工业社会模式下的“工程师论”,还是现今应试教育模式下的“一桶水论”,对教师的角色定位始终未发生本质上的改变。虽然进入到21世纪,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背景下,已经开始强调教师角色的转变,但直到今天我国教师的角色并未发生实质性改变,我们既没有根据学习化社会的发展对教师职业提出新要求,赋予教师新角色,也没有确立教师职业在新的社会职业体系中新的社会地位、权力和声望。总之,教师仍然是一般的知识传授者,而没有作为一个专业工作者。“与历史相似,社会、人们看重的依然是教师劳动的外在价值,依然把这种劳动的性质看做是传递性而非创造性的工作。在这一点上,体现了历史的传承而不是变革。所以,尽管社会赞美教师,但人们歌颂的只是他们对学生的爱心、默默无闻的奉献,像红烛一样燃烧自己照亮别人,像园丁一样用心血、汗水浇灌幼苗,像春蚕那样到死丝方尽,‘红烛’、‘园丁’、‘春蚕’成了教师的象征;人们歌颂的只是教师为他人成长、对社会发展作出无私奉献的高尚精神,从而把教师的意义从现实提升到神圣,当然,这些歌颂无疑是必要的、教师也是受之无愧的,它反映了教师基本生存状态。但这些歌颂并未涉及到教师职业劳动对教师本人现实生命质量的意义,并未涉及到教师能否在日常的职业工作中感受到对自己的智慧与人格的挑战、对自己生命发展和生命力展现的价值,感受到因从事这一职业带来的内在尊严与欢乐的满足。所以,这种歌颂并不带来人们像对富有创造性的专业工作人员的那般的尊重。”

因此,我国现代教师职业角色虽然开始了学科化和专业化,但道德和伦理色彩仍然浓重,对教师职业的专业性没有提出新要求。它强调教师职业的社会价值而忽视其内在的主体价值,凸显教师的教育者角色和责任而忽略教师作为“职业人”的角色以及应有的权利和待遇;强调教师的道德践行和行为规范而忽略教师自身个性的张扬和生命意义的释发;强调教师的知识传递性,忽视教与学过程中知识的生成性;强调教师的权威性,忽视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合作关系;强调教师的学科素养和教学技能,忽视了教师整体专业素质的提高。这使教师职业在现代职业体系中缺乏竞争力和吸引力,面临着激烈的角色冲突,束缚了教师职业的现代转型和教师个体的专业发展。

摘要:教师对“观念”的认知,直接关系到教师专业发展的质量。在教师专业化、教师教育一体化背景下,无论是教师群体还是个体仍然有诸多陈旧、落后甚至是错误的观念制约着教师的专业成长与专业发展。主要表现为缺乏专业属性的“教职观”,被动、他主的“发展观”,僵化、静态的“角色观”,本文着重从以上三个角度探讨制约教师专业成长与发展的观念因素。

关键词:教育观念,教师发展,制约表征

参考文献

[1]申继亮.新世纪教师角色重塑—教师发展之本[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5).

[2]肖庆华.变革中的教师职业倦怠及其对策[J].当代教育科学,2008(5).

[3]姚静.论教师专业自主权的缺失与回归[J].课程·教材·教法,2005(6).

[4]吴浩明.香港与大陆教师文化差异研究[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2(1).

[5]孙培青.中国教育思想史·第1卷[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5.

3.新课标与教师的专业成长和发展 篇三

一、加强自身的师徳修养:爱岗敬业,乐于奉献

作为教师,首先要热爱教育事业,敬业和执著,同时还要正确认识自我的地位与价值。现阶段,各种浮躁、利己、拜金等不良风气在我们教师周围蔓延,教师如何看待自身的社会地位与待遇,直接影响教师能否热爱教育,忠实于教育,奉献于教育。因此,教师要有独立的人格,独立的思想。而这种独立的人格和思想,往往就体现在教师对教育的爱和责任上。

教育是爱的事业,这种爱高于母爱,大于友爱,胜于情爱,是严与爱的结合,是理智的科学的爱,更是积极主动的爱。爱自己的职业,把自己的职业当作事业来做,以满腔的热情投入到教育工作中,以教师的人格魅力感染学生,使学生亲其师,进而信其道。我们说,热爱教育就应热爱学生,这是教师职业道德的要求,是学生情感的需要,是教育的感情基础,是培养学生高尚情操的主要因素,是完成教学任务的重要条件,有了爱,就会使师生关系达到高度的和谐。反过来,学生也会在爱的呼唤中,把教师视为自己的贴心人,对教师产生由衷的感激之情,从而产生了强烈的爱的电磁波,这也会成为促进教师不断成长和发展的强大动力。总之,爱是连接师生情感的纽带,是一切教育的基础。

二、加强业务修养,勤练内功

新课标下的教师,应具备全新的教育理念、精深的专业知识和丰厚的文化底蕴。因为新课程赋予了课堂教学新的内涵,焕发出生命的活力是新课程理想课堂教学的核心理念。有怎样的教育理念就会有怎样的教学方法,教育理念对教学起着重要的指导作用。教师的专业知识和能力,只有在教育理念的统领下,才能充分发挥功效。教师的教育理念反映的是教师对教育工作本质的理解,直接影响着教师的教育态度和教学行为,甚至还间接地影响着未来教育的发展。

教学,一切源于课堂;课堂,一切服务教学。要能灵活地驾驭课堂,教师必须具有扎实的理论功底,较高的教学水平和较强的实践能力。要精通学科基础知识,明确基本观点,了解最新进展。如何加强自身的业务修养,我认为应从以下两个方面入手:

1.勤读书,勤读专业理论的书籍

作为“一头挑着学生今天,一头挑着祖国未来”的教师,必需不断学习,不断充实自己。教师唯有博览群书,才能有广博的知识,才有一颗充实而又空灵的心,识得书中真味,不被红尘世俗所充塞。多读专业书,能让我们在这块沃土上吸收丰富的专业营养,使自己的研究和探索进行得深入,使自己在学科领域有自己的独到见解,有自己的教学个性、风格和特色。

当然,教师的专业发展不仅仅读的是某一领域的专业书籍,还应当了解其他领域的基础知识及研究方法,这样才更有利于完善自身的知识结构,全面提升其综合素养。

2.加强与校内同行之间的交流,实现互助成长

《礼记·学记》说“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我们身边每一位同事都有他的闪光点和才能,我们要以欣赏的眼光学习和借鉴他们的实践经验,学习他们的长处,以弥补自己的不足。要主动参与学校组织的教学公开课、教学论坛、专题讲座等各种形式的教研活动,与同事一起分享教学的信息,交流教学教研方法。

3.加强名师对话,向名师学习

加强名师对话,向名师学习,有利于增长自己的见识,有利于自己在教学中少走弯路,有利于树立自己赶超的目标,并激起与名师比看齐行的欲望。虽然我们与名师面对面的交流的机会较少,但我们可以通网络搜寻,找到名师的博客,从他们的博客中,分享他们的成长经历和优秀成果,让自己摆脱孤独处境,助推我们的专业成长。当然,向名师学习,不能盲目跟从,一定要站着,不要跪着,一定要思考着,不要瞎忙着,要善于结合自己的教学积累去细细地品味、感悟和消化,不能一味地“拿来”,使自己的头脑,自己的课堂变成别人的跑马场。

4.提升科研素养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教育观念的更新,“教师成为研究者”已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学习—教学—研究—教学—再研究—再学习”也必将成为教师的理想工作模式。

搞不搞研究,会不会研究,是“教书匠”与“名师”的分水岭。纵观一些名师的成长,都与他们积极地从事教育教学研究有关。教育研究,能引领我们教师专业成长;教育科研,一端连着教师的业务学习,一端连着教师的教学实践,是教师发展的核心。

进行教育科研,是教师的职责;进行教育科研,是教学方法的需要;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需要;是探索教学规律的需要;也是促进自己不断成长的需要。

教学和研究是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只教学不研究,终年在事务中打圈,教学迟早会陷入高原;只研究不教学,时常在空中楼阁上跳舞,研究最终会成为无源之水。我们一线教师只有将教学和研究有机结合起来,我们的业务素养和业务水平才能得到不断提高,自身的专业成长才不会成为空谈。

三、加强自身对教育教学的反思

加强自身对教育教学的反思,要时常做到自省、慎独。“没有反思的教师,不会成为有思想的教师。”

没有反思的经验是狭隘的经验,至多只能成为肤浅的知识。如果教师仅满足于获得的经验,而不对经验进行深入地思考,那么教师的教学水平的发展将大受限制,甚至有所滑坡。华东师范大学叶澜教授更是说:“一个教师写了一辈子教案不一定成为名师,但如果写了三年的反思则有可能成为名师。”可见,在教师的成长过程中,对教育教学的反思已成为一个教师成长的重要环节。

作为一名教师,应善于反思,勤于反思,并巧于在反思中总结、归纳、提炼日常经验和总结教育教学规律,使其精纯,结晶。

4.教师专业成长与发展 篇四

我是一名小学语文教师,教师就是一份职业,也是一份沉甸甸的重托在教学中我勤勤恳恳,任劳任怨,认真钻研教材,了解学生,认真备课,上课。为了使自己快速的成长,成为一名合格的教师,特制定我的专业发展计划如下:

一、发展目标

具有先进的教育理念、扎实的专业知识和相关学科知识。能够正确解读课程标准,准确把握教材特点,结合学生的学习基础,恰当地选用教学方法,精心设计新颖实用的教学预案,并能灵活驾驭课堂,高效实现三维教学目标。能够根据语文学科特点和学生的发展需要,开展丰富多样的语文实践活动,提升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能够结合自己的教学实际,及时进行反思与总结,提升教育教学能力,促进专业不断成长。

二、具体实施办法

1、加强教育理论学习,多看教育教学专著,并认真做好笔记,努力提高个人专业素养。

2、认真制定学科教学计划,平时要做到:用心备课、上课要有激情、及时撰写课后反思、精心设计作业、耐心辅导学生。

3、积极参加各级部门组织的各种教学教研活动。

4、通过教师个人自学,网络学习的方法及时了解最前沿的2-

5.青年教师个人专业发展成长计划 篇五

被指导者:平果第五小学 陈仁宁 指导老师:平果第五小学 梁清玲

转眼间,我从“学生”向“教师”这个角色的转换已经十三年了。在十三年的成长过程中,我曾有过失落和迷茫,但只要看到孩子们纯真的眼、天真的笑容和那稚声的“老师好!”,我就感到满足和无悔。从我成为一名教育战线上的新兵那天起,我就暗暗下了决心一定要成为一名合格的,受学生欢迎、让家长接受的人民教师。今年刚从乡镇中心小学调到第五小学,还是有很多不适应,为了让我们新来的老师尽快适应县城的教学,学校组织了师徒结对活动,让教学教育理论高、教学经验丰富的老师带领我们新老师。为了让自己成长地更快,我为自己作了如下一年的发展规划:

一、指导思想

在新课改的大背景下,吃透课改精神,不断在课堂教学中渗透新的教育教学理念,根植于自己的教育教学实践,在自己熟悉的领域中探究、反思和理论提升,力求自己由专业型教师向研究型教师转变,是我努力的方向。

二、发展目标

1、师德方面

(1)“教育者所得的机会,纯服务的机会、贡献的机会,而无丝毫名利尊荣之可言。”因此我要使自己具备更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心,当好人梯,对教育事业忠诚不二,矢志不渝,无怨无悔。

(2)自己在工作中曾得到过很多教师的帮助,他们良好的师德辐射带动了我,因此当身边的老师有困难或需要帮助时,我定会竭尽所能。

2、教育、教学、教研方面(1)教学工作是教师的中心工作。本人要认真担负本职工作,认真书写教案、备课,并针对学生实际学习情况有的放矢的开展工作。课堂上,耐心细致地讲解,为使学生能够更好地接受书本知识,并能够在操作上学会正确操作,我会认真研究学生、钻研教材,尽量为学生提供实践的机会,使学生在易学易懂的情境下进行学习,以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并且以自己在实践中摸索到的教学模式去进行教学。

(2)业务方面要树立现代学生观,学会以发展的眼光看待每一个学生。相信学生的巨大潜能,并努力去探索发掘;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发扬学生的主体精神,促进学生的主体发展,努力做到因材施教。

(3)充分发挥自己的特长来吸引学生,使学生喜欢自己的课,并能在自己的课堂上得到发展,能满足学生成长和走上社会的实际需要,有足够的实践性教学环节。

(4)深化课改,进一步贯彻落实新课改教学理念,充分培养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重视学生认知过程中的情感培养。注重对自身教育行为的反思、实践,解决教改新问题,提高教学质量,做一个有思想的新形势下的教师。(5)认真研究相关教育理论书籍,与实践相结合,以促进自身的发展。适逢教育改革的大趋势及实施“课改”的严峻挑战,作为年轻教师,我积极响应上级教育部门及本学校的号召,利用业余时间,阅读有关教育改革、课程改革的资料,使自己首先具有一种先进的教育意识及理念,为新学期的教学工作不断积累理论知识。同时将理论知识与自己的实践结合,为自己的教学工作打下更扎实的基础。

3、专业基本功方面

(1)结合自己的教学工作,进行信息技术与各学科尝试性的改革,以适应新的教学理念的发展。

(2)“教学是一门艺术”。这就需要教师本身具有多方面才能,以适应和满足自己工作的必须。为此,在这一年里,我坚持每天利用一定时间,练习基本功。书法、简笔画、人文地理等都要有所涉及,为教育教学工作提供相应的技能。同时参加计算机的培训以适应最新的信息化教学观念。(3)积极参加在职学习与培训。

(4)勤于思考,提升教育教学研究能力。

(5)与其他教师进行专业合作,有效发展合作交流的能力。

教师教育对象是人,需要教师与学生之间进行精神的沟通,情感的交流,引导学生健康活泼地成长。同时,教师也是工作群体的一员,要有与同事融洽相处,合作共事的能力。(6)掌握现代信息技术。

当代社会,科学技术日新月异。计算机和信息科学技术智能化、信息网络全球化、国民经济信息化的时代已经到来,不会使用计算机等先进工具或不会检索、处理和利用信息资源的人将成为“信息时代”的新文盲,“一本书,一张嘴,一支粉笔,一堂课”已不适应现代教育的要求。

三、一年发展计划

如何更新自己的知识结构,不断提高教育教学水平,在“师德修养”、“课堂教学”、“课改与科研”、“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教育理论学习”、“教学基本功训练”这六方面做实做好,使自己成为适应时代发展要求的教育者,是摆在我面前的重要问题。在今后的工作中,我将以开阔的视野、创新的精神、积极的态度努力实现以下目标:

第一阶段(2013年11月-2013年12月):自主学习,提升理论素养专业水平措施:

1、提高理论学习水平

(1)充分利用课余时间多看有关业务方面的书籍和刊物,掌握各方面的理论知识,以提高自己的业务理论水平。深入领悟“生活化、情境化”课堂教学的真谛,落实新课改理念,注意积累教学经验,养成反思习惯,追求扎实、高效、人文特色浓厚的课堂教学。

(2)积极参县、本校科组的教研活动,通过在听评课、中心组的集备工作、资源组的课题研究等多种活动形式中,通过交流和反思,汲取适合自己的教学方式,改善自身的不足之处。

(3)虽然我不是班主任,但我还是要重视班级管理方法的学习,为以后工作的顺利开展,以及孩子的健康成长奠定良好的基础。一方面在课堂教学中积累管理学生的好方法,二是学习治班之道。三是阅读有关班级管理的书籍、文章,做好读书笔记。

(4)重视多媒体的学习。以往的学习是被动的接受,学完后即抛之脑后,从不应用实践,导致工夫没少费,却什么都不会。本,我准备在学校培训的基础上,增强自身的主动性,业余时间自学,向他人请教,在实践中提高,争取能够独立制作电子教案及简易课件并且学会用白板教学。2.狠抓教科研工作

(1)积极参加学科教研活动和竞赛活动,做好学生的培优抚差的工作。

(2)争取在每个学年能上一堂高质量的公开课。平时上课时要有意识把新课标的理念转化为课堂教学的实际行为,要体现个人的教学风格。

(3)关注学习两极分化的问题,测验和期末考试以后认真分析试卷难度和学生的掌握程度,及时对自己的教学策略和教学方式进行改善。

(4)不断及时发现问题,关注一年级学生的心理变化,透过个人群了解学生心态,及时与家长沟通,以帮助学生消除学习心理压力,从而更好地学习。

(5)继续积极认真地履行区徒弟职责,认真完成学校交安排的各项教学科研任务。

总之,本我将尽最大努力,抓住一切机会,使自己各方面的综合素质得到进一步的提高,争取以良好的人格魅力感染学生,以生动、精彩的授课吸引学生,以扎实、创新的工作态度打动学生,做让自己满意、受学生欢迎的老师。

第二阶段(2014年1月-20014年3月):提高课堂教学艺术强化教学反思能力。

(1)在日常教学活动中,要养成随时记录教学中的感想和学生的创新片段,学会积累,学会研究。

(2)加强教育科研能力重构自身专业知识结构。在教研与科研的实践中,发展自己,将自己的专业知识运用于教学实践并通过实践与反思而与教学对象、教学环境不断互动的过程,通过这个过程来强化自己的教学实践能力;将学科知识能力和教育理论素养相结合,通过教学实践来整合自己的专业知识,重构自己的专业知识结构。

(3)积极参加教科研活动,尽可能承担市级以上的公开课。

(4)尽能力争取通过小学高级职称的评选活动,在学科教学方面有一定的带头作用。

第三阶段:(2014年4月—2014年11月):灵活处理教材,吃透新课程标准,形成个人教学风格

(1)努力使自己成为具有自己风格的教学能手,对教材的运用能游刃有余,对新课程标准能掌握通透。(2)自己的教学水平和科研水平都趋向成熟,能配合区教研室、学校的科组老师进行有关课题研究,使自己的理论水平有更大的提高。

6.英语教师专业发展学期成长计划 篇六

踏上工作岗位至今已快4个年头,在4年的锻炼中我已基本具备一名成熟英语教师应有的专业水平。在课堂教学上,我不断学习新理念更新教育方法,初步形成了自己的教学风格。作为一名普通教师,我热爱本职工作,在工作中能虚心向有经验的教师请教、学习,从而不断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同时能创设丰富的教学方式,在教学过程中能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注重学生的独立性和处方性,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在日常工作和生活中能够做到关心爱护每一位学生,与家长经常沟通。

学期目标:

1、继续增加自己的知识储备量,让自己真正成为一名优秀的英语教师。

2、继续练好自己的口语,做一名口语流畅的教师。

3、继续改变对学生的态度,做一名有爱心的教师。

4、继续提高教科研质量,做一名高质、高产的教师。

5、继续对自己严格要求,积极要求上进,力求让自己的业务水平再上一个台阶。

总之,随着英语新课程标准的实施,教师的教学行为较原来的教学行为、教学方式,正在发生着深刻的变化。经过多年的摸索和学习,我在业务上有了较大的提升,但在成功之余更多的是不足,在教育教学工作中忙碌着,而忽略了工作之余的思考,因此许多工作有待创新。具体措施 :

一、学习。

广泛地阅读各类教学杂志书刊,做学习的有心人。学习教育教学理论和专业知识,丰富自己的教学经验。就像陶继新教授所说的“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

二、反思。

反思是理论与实践之间的对话,是两者之间的相互沟通的桥梁,反思,是教师成长的必由之路。通过反思,可以客观研究自己的教学,那些在日常中我们意识不到的教学行为,没有深思的教学观念,在反思过程后,对自己和他人的行为与观念就会有深层的认识。

要反思,首要的是发现问题,从问题出发反思自己的教学。回顾教师作为学生自我经历来反思,回顾我们作为学生时的一些事件、感受、人物,就可以让我们从“别人”的角色来反观自己,成为自己教学实践的“镜子”,这样就可以很自然地把自己教学和现在学生的经历联系起来,考虑他们的感受、情绪、思维与行为。

还可以通过榜样教师来反思,这些教师的教学影响你形成了潜在的教学理念,回顾这些经历,你可以对自己的教学有更清醒的认识。通过教师对自己的教学回顾进行反思,可以使我们对自己教学观念、行为、设计、理念进行深刻的审视,对自己教学实践的反思方式作为发展,如教学日记、课后札记、一段时间的教学回顾、角色模拟演练、教学录像等。

通过学生的眼睛来反思教师自己的教学,“学”反映了“教”,从“学”的角度看问题,来反思“教”的行为、目的、思想,就能够更好地改进我们的教学。通过阅读理论文献来反思自己的教学,可以使我们对一些问题找到与自己不同的解释和见解,可以帮助我们接受新的信息、观念,用新的方式研究我们自己。

三、研究。

教师进行教育科研课题研究,对于促进教育教学向高层发展有决定性的作用。教师在科研中学会科研、学会学习、学会发展。课题规定了教师学习的方向,选择了什么样的课题,就等于在一定的时间内决定了教师学习与研究的方向;教师在课题研究中发挥研究与学习的作用;可以因人而异地灵活选题进行研究与学习。

四、实践。

教师的专业成长归根结底要靠实践。上课是教师工作中最重要的实践。认认真真上好每一节课,使每一节课成为精品;每学期有意识地、有重点地精心准备上好2至3节课,使之成为品牌;积极争取上公开课和参加教改实践的机会,这样不仅自我加压促进自身成长,而且会获得更多指导、批评、建议,得到更多锻炼机会;要努力形成备课充分、上课高效、学生作业轻的良性状态,在当前学生学习辅助读物很多的情况下,要有意识地培养、提高自己的命题能力和作业设计能力,这样既能对学生真正的了解,又能提高对课程资源的整合能力。事业是干出来的,实践才能长才干,要勇于实践,善于实践,努力走出一条属于自己的教改之路,努力做有特色的教师。

总之,在教师的这条道路上还需要我更多的探索和琢磨,不断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和专业素质,用心呵护每一个孩子。

2017-2018学年第二学期 教师业务能力提升计划

刘彩丽

三中教育集团大新校区

7.教师专业成长与发展 篇七

基础教育是“科教兴国”的奠基工程, 小学教师是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建设一支高素质的小学教师队伍是全面推进小学素质教育的基本保证。小学骨干教师是小学教育、教学、科研的中坚力量, 是各地各校的“领头羊”, 促进小学骨干教师快速发展, 对提升整个小学教师队伍专业素质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与实践意义。

教师的专业素质“概括起来包括三个方面:专业知识、专业技能和专业情意” (教育部师范教育司组织编写《教师专业化的理论与实践》,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6版第54页) , 教师的专业成长简而言之就是教师在教育教学工作中, 这三个方面所获得的成长和发展。

科研能力是教师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 小学骨干教师科研能力发展对小学骨干教师专业成长有何作用, 如何作用及有何特点, 到目前为止极少见文对此问题进行系统研究或探讨。另外对这一问题的探讨不仅可以使我们了解小学骨干教师科研能力发展与专业成长的内在关系, 而且对我们进一步深入认识教育科研在小学教育中的意义和如何迅速有效提升我国小学教师队伍素质大有裨益。

二、研究的对象、内容和方法

“骨干教师”和“科研能力”依课题界定:“骨干教师”, 是指教育行政部门选拔的培训对象, 以及培训后经教育行政部门认定的骨干教师, 包括省级、市级、县级骨干教师;“科研能力”主要指教育教学论文写作能力、教研课题研究能力等。

(一) 研究对象

1. 近年到桃源师范学校 (即常德市小学教师培训中心, 系湖南省小学骨干教师省级培训基地) 参加过省、市级培训的小学骨干教师203人, 以下分别简称为省级骨干教师和市级骨干教师。

2. 湖南省部分小学特级教师、国家级骨干教师、市级学科带头人等共23人, 以下简称为名优教师。

3. 常德市非上两类别的部分小学教师146人, 以下简称为一般教师。

以上有省级骨干教师、市级骨干教师、名优教师、一般教师共四类别372人;其中男教师153人, 占41.13%, 女教师219人, 占58.87%;教师主教课程覆盖了小学现在规定开设的全部课程。

(二) 研究的主要内容

1.“教育科研能力”选取了易于掌握教师个人科研能力的“教育科研论文获奖数量”“教育科研论文获奖级别”“教育科研论文发表数量”3项指标。

2.“专业成长”三因素的指标选取:“专业知识”选取的“学历”指标;“专业技能”选取了能较准确了解教师教学设计能力和教学实施能力的“每年上公开课节数”“公开课最高级别”2项指标;“专业情意”选取了教师对自已的“职业满意度”“所教课程的满意度”2项指标。

(三) 研究方法

1. 资料收集法。

通过纸质和网上多种途径收集小学骨干教师教师科研能力发展和小学骨干教师专业成长的有关文件、书籍、资料。

2. 调查法。

对小学教师进行问卷调查、访问座谈。问卷根据需要自制。调查在2007年7月至2010年5月间进行。

3. 比较法。

对省级骨干教师、市级骨干教师、名优教师、一般教师分三组或四组进行比较, 其中名优教师和一般教师为不同层次的对照组。

4. 统计分析法。

对所需要统计分析的数据除进行描述统计分析外, 拟在一定范围内进行t检验、X2检验、相关分析等推断统计方法进行比较分析。

三、结果分析与讨论

(一) 小学教师的教育科研能力发展具有明显的层次性, 小学骨干教师科研能力发展处于名优教师与一般教师之间。

从表1论文获奖篇数比较表、表2论文获奖级别比较表、表3论文发表篇数比较表中可以很清楚地看到:骨干教师与名优教师、一般教师有明显差别, 3个表经X2检验, 计算出的X2值大大大于P<0.01临界值20.09和23.21, 这说明3个表的每表中骨干教师与名优教师、一般教师差异非常显著;从表中还可见骨干教师状况处于名优教师与一般教师之间, 这表明小学教师的教育科研能力发展具有明显的层次性, 同时也表明小学教师的教育科研能力发展与小学教师专业成长具有一致性。

(二) 小学骨干教师的专业态度状况良好, 但专业态度与教育科研能力发展相互作用度低。

专业态度是教师对自己从事的职业专业所持有的基本态度, 是教师成长之魂, 是教师从教“愿不意”的问题, 是支撑教师专业发展的基石和可持续发展的动力。

为了便于比较, 抽取了156名小学市级骨干教师和146名一般教师情况进行对比分析。表4、表5分别是骨干教师与一般教师对“你对自己是一名小学教师”的职业满意度和“你对所教课程”的专业满意度的问卷统计结果。

从表4表5可见:骨干教师的职业满意度和专业满意度“满意”“比较满意”两项之和分别为85.90%和89.75%, 一般教师的职业满意度和专业满意度“满意”“比较满意”两项之和分别为70.55%和85.62%。

经对两个样本率的假设检验, 骨干教师与一般教师的专业满意度差异不显著 (t=1.13, P>0.05) ;但骨干教师与一般教师的职业满意度差异非常显著 (t=3.27, P<0.01) , 笔者分析这与骨干教师在学校工作中承担重任多、出头露面多、“有为”“有位”等因素有关, 这也体现了骨干教师的价值, 所以骨干教师对职业满意度和专业满意度的统计率都高。另外, 我们将小学市级骨干教师职业满意度两项指标与教育科研能力三项指标进行相关性比较 (见表6) , 结果显现专业态度与教育科研能力发展两类指标相互间作用度低, 而且一般教师也有相同情况 (见表7) 。

两类指标相互间在市级骨干教师和一般教师中作用度低我们分析这属于正常现象, 特别在现阶段。这一现象的产生原因主要有以下两点:一是市级骨干教师和一般教师在对职业满意度和教育科研的认识上没有省级骨干教师和名优教师那么深刻和趋同, 他们的实践行为使他们正处于一种认识的分化阶段, 尤其是市级骨干教师。因为市级骨干教师正处于一个发展的机遇阶段。我们在访谈中了解到他们中部分人尝到了教育科研的甜头, 看到了自己教育科研能力发展对自己从事的职业和从教的专业具有的积极作用;另外还有部分小学教师看到了教育科研的功利作用, 他们也积极投入, 但他们的这种科研能力发展没有明确指向职业和专业, 有的甚至想通过提升教育科研能力, 待有了一定“筹码”后去转换职业, 对于年轻教师笔者认为这也属于一种可以理解的认识行为。

二是在很大一部分小学教师中对教育科研有着“教育科研无用”或“教育科研无门”的“两无”现象, 前者是认识问题, 后者是引领指导的方法问题, “两无”认识现象已严重阻滞很多小学教师的专业成长和发展, 这其中包括部分骨干教师, 这必须引起我们基层小学领导和有关部门的重视。

(三) 小学骨干教师的教育科研能力发展现阶段与专业知识指标学历相关度低, 没有显著性, 且呈无序状态。

专业知识是教师实施教学的基础, 是教师从事教育教学工作中所需的普通文化知识、所教学科知识、教育学科知识的基本要求, 是教师“会不会”的问题。

df=156-2=154, r双侧检验界值0.05水平为0.159, 0.01水平为0.208小学骨干教师的教育科研能力3因素与专业知识指标学历相关系数r分别为0.072、0.118和-0.023 (见表8) , 相关度低, 经检验均不具有显著性, 正相关有, 负相关也有, 呈无序状态。这是一种反常结果、反常现象, 因为教育科研的很多知识和能力就是通过学历学习得来的, 这种反常结果的形成原因诸多, 比较复杂, 但“十五”期间大批小学教师在职通过多种途径突击提高学历应是重要原因之一。

(四) 小学骨干教师专业成长到一

定阶段, 科研能力是他们继续发展的重要因素, 小学骨干教师的可持续发展最终决定因素是其科研水平的高低。

教师专业化是一种动态的发展过程, 要成为一个成熟的教育专业人员, 教师需要通过不断的学习与探究来拓展自己的专业素质, 提高专业水平, 从而达到专业成熟的境界。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 教师的工作职能出现了深刻的变化, 这种变化极大地提高了教师劳动的复杂程度和创造性质, 这就需要我们不断的去探索、去学习、去创新。

由于多种因素及历史原因, 小学教师重教轻研, 致小学教师一直“单边飞”运行在较低层次, 虽然部分教师教学突出, 教学科研有时有所超越, 但均无较重大的理论上的突破, 未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教育思想, 没有大的影响, 故无较大的建树。而有效提升小学教师的科研能力, 是提升小学教师专业能力的重要方法和途径。

根据前面的分析和表1、表2、表3显示的情况, 我们还可以进一步认识到小学骨干教师专业成长到一定阶段, 科研能力是他们继续发展的重要因素, 小学骨干教师的可持续发展最终决定因素是其科研水平的高低。国家最近颁发的《中长期教育发展纲要》对小学教师可以评聘正教授级职称, 这将对一批特别拔尖的小学教师去不断学习、不断探索、不断进取指明了新的振奋人心攀登高峰。

四、结论

(一) 小学教师的教育科研能力发展具有明显的层次性, 小学骨干教师科研能力发展处于名优教师与一般教师之间。

(二) 小学骨干教师的专业态度状况良好, 但专业态度与教育科研能力发展相互作用度低。

(三) 小学骨干教师的教育科研能力发展现阶段与专业知识指标学历相关度低, 没有显著性低, 且呈无序状态。

8.教师专业成长与发展 篇八

【关键词】幼儿教师 专业化 自主发展 策略

【中图分类号】G61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20-0247-01

一、幼儿教师的职业特殊和重要性。

有人说幼儿教师是“高级保姆”,吃喝拉撒都要管,充其量是世界上最没地位的老师;有人说幼儿教师就是带着孩子玩游戏,讲故事,教会不了孩子什么知识;也有人说虽然幼儿教师的社会地位不高,但她们能让孩子们在学习之乐,生活之乐,和谐之乐中健康成长,她们是用爱在“浇灌人才”……众说纷纭,确实幼儿教师的职业不同于其他任何职业,她们就如同播种的农夫,将一颗颗浅显的知识种子撒进孩子的心田,让它扎根在孩子们的心头随时准备发芽开花。而幼儿教师们言行举止更是孩子们模仿的榜样,对幼儿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因此合格专业的幼儿教师在孩子们的成长中是独特而重要的。

作为新时代的幼儿教师除了必备的职业师德素养、对孩子的爱心和责任、扎实的专业知识技能还应该有终身学习不断丰富自我的意识和自主发展、专业化的能力,以适应现代化社会的需求。

二、幼儿教师专业化和自主发展的内涵及特征。

什么是幼儿教师专业化和自主发展呢?幼儿教师专业化发展是指幼儿教师在其专业生涯中,习得幼儿教育的专门知识与技能、内化幼儿教育的专业规范、形成幼儿教育的专业精神、表现专业自主性并实现专业责任的历程。幼儿教师专业化是现代教育的标志和时代的需求,只有当幼儿教师的知识视野超越幼儿教育内容时,幼儿教师才能真正成为幼儿教育过程中的“艺术者”。

幼儿教师需不需要专业化发展?

幼儿教师当然需要专业化发展,这是显而易见的。当孩子们需要一杯水时,幼儿教师们自身已经备有一桶水,那么孩子们才能得到一杯充足的,他所需要的水。如果幼儿教师不自主发展专业化自己,只满足于当前,那么当孩子需要这杯水时,教师往往会因为观念的落后、知识的老旧无法满足孩子的需求。

专业化的幼儿教师除了具备已有的专业知识、专业技能特征以外相较于一般教师还有哪些显著的特征呢?

专业化教师是儿童的研究者。能根据儿童的行为分析和确定行动方案,能采用不同的方式改正幼儿的行为,并能根据专业知识作出判断,着眼于幼儿长远发展。

专业化教师是反思型教师。自我反思是教师专业发展和自我成长的核心因素,能自我反思的教师拥有反省、思考、探索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更利于其专业化和自主发展。

三、幼儿教师专业化与自主发展成长过程中的问题。

1.“自我跟新”意识淡薄

我国幼儿教师队伍以女性教师为主,许多教师长期工作在教育教学第一线,在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上缺乏必要的专业再教育,并且许多教师缺乏终身学习的观念.专业责任感不强.“自我跟新”的意识淡薄,不善于或不主动积极地积累大量的专业案例知识和可供借鉴、反思的实践案例,这使得他们在面对新的教育理念、教育教学理论以及现代信息技术的冲击时,感到力不从心、束手无策。

2.教师的专业态度有待提升

在一线工作教学中,幼儿教师们长期从事繁杂琐碎的重复性工作,使得他们的专业信念淡漠,专业情操弱化。部分教师不注重教育观念或教育理念的构建,他们选择随波逐流,很少有结合自身教育经验构建的专业信念,对自己从事的教学工作丧失责任感与义务感。

3.职业的倦怠、师德滑坡

研究表明工作五年以上十年以内是职业倦怠的高发期,同样拥有五年工龄以上的幼儿教师也是非常容易出现职业倦怠,出现了离开幼教岗位、师德滑坡等情况。分析影响幼儿教师职业倦怠的因素主要有待遇、个人发展机会、自我角色定位等,当幼儿教师出现职业倦怠一般表现为:工作缺乏激情,消极敷衍,丧失职业理想,无成功追求,安于现状,不思进取,得过且过;部分教师对待孩子缺乏应有的耐心,简单粗暴;对公开课、竞赛任务,不愿意接受。这些现象的出现直接影响幼儿教师的专业化和自主发展,对于渴求自身发展的教师是十分致命的。

四、幼儿教师专业化与自主发展的策略。

1.树立幼儿教师专业化与自主发展的新理念

教师的专业化包含教师的专业精神、专业知识、专业能力,很多教师往往只注重与专业知识和能力的更新和发展,而对于自身的观念并未改变。在满足教师专业化与自主发展时,教师首先需要明确幼儿教师的专业性是不可替代的,要对自身观念和角色有新定位,不能将自身定位于忽视自身专业化发展,急功近利甚至于“保姆”的位置,要转变观念,树立教师专业化的教育理念,终身学习的意识,不仅把自己作为新型知识的传授者,而要成为幼儿教育的促进者、研究者、改革者和决策者。

2.教师的专业化和自主发展自身需要经验和反思

很多教师存在着缺少反思意识、反思氛围、反思机会等问题,多多少少阻碍了教师的专业化和自主发展。幼儿教师的专业化和自主发展是需要教师针对于自己进行教学反思、观察记录、个案分析等一系列的反思活动,它要求教师们细致的观察发现问题,通过客观科学的分析研究,对自身进行回顾、诊断、新的实践,以提高自身的理论水平和教学能力,适应幼儿发展的需要,以满足自身的专业化与自身发展。

3.教师的专业化自主发展需要园本培训

幼儿园在幼儿教师专业化与自主发展中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它是幼儿教师专业成长的基地,是教师专业发展的资源平台。为了教师的提高自己专业化发展速度,打造独特的工作特色和具有个人特点的教育风格,幼儿园可以结合自身办园特色以及本园教师的实际情况,为教师打造适合于他们专业化和自主发展的方案。如:教研活动、观摩活动、访谈式指导等,发挥幼儿园作用使幼儿教师获得可持续发展和专业化成长。

总得来说除了依靠于幼儿园提供的平台以外,幼儿教师想要实现专业化和自主发展首先必须有终身学习的意识,要有自身有内在的动力去渴求完成专业化和自主发展,并且自己要结合自身的特点,制定适合自己的方法,不断地内化、丰富自己。

参考文献:

[1]李生兰.《学前教育学》.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06

[2]阳曼超.课题研究与幼儿教师专业发展[D]. 西北师范大学,2008

[3]姬会会.幼儿教师专业发展动机及其影响因素研究[D]. 河南大学,2010

9.教师专业成长与发展 篇九

第二项:我不能左右天气,但却可以改变心情。选择一种全新的心情吧,你会发现不良的环境,同样会让我们得到生命的享受。

第三项:我不能改变容貌,但却可以展现笑容。

第四项:我不能控制别人,但却可以掌握自己。任何人你都控制不了,唯一能控制的只有你自己的态度或心情。

第五项:我不能预知明天,但我可以好好利用今天。明天就像昨天一样,昨天是一张过期而失效的支票;明天是一张未到期的期票,充满着变数。我们只有握住今天,活在当下,人生才是最充实的!

第六项:我不能样样胜利,但却可以事事尽力。一个常常沉浸于胜利喜悦中的人,会降低挫折耐受力,小小的风浪就会将其淹没。

汤老师说:一个合格的教师应该是一个浪漫主义和理想主义者,面对职业压力要学会自我调适,有效自助,学会选择,提升人生标准。

为此,教师要学会与他人合作:一是与学校领导的密切合作;二是教师之间的亲切合作;三是师生之间的融洽合作。积极展开各种合作学习交流的实践活动:研讨学习;听评课学习;展示学习。

10.教师专业成长与发展 篇十

双基堡小学 毛建怀

学校是耕耘希望的园地,是孕育明天的摇篮,教师是学校的第一资本,教师是学校最丰富、最有潜力、最有生命力的资源。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教师的思想政治素质、职业道德水平和教学业务能力,直接关系到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高低,关系到学校未来的发展。因此,学校要发展,必须引领教师的专业成长。

如何引领教师的专业成长?我认为应抓以下几个方的工作

1.校本研究

校本研究是教师专业成长的沃土。校本研究是基于学校发展与教师专业成长的研究。通过开展校本研究,可以促进教师立足于自己的教学实践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可以营造求真、务实、自由、融洽的教研氛围;可以为教师的信息交流、经验分享、成果展示搭建平台。

2.读书学习

读书学习是教师自由成长的加油站。教师的专业成长需要理论的滋养,优秀教师的教育智慧和课堂灵动得益于他们广博的知识积累与深厚的文化底蕴。教师只有在不断地学习、不断地探索中陶冶自己的情操、扩大自己的视野,才能有更多更新的知识与本领来应对教学中的各种问题,才能适应新课程方案下不断变化的教学需求。

3.上公开课

执教公开课、参加评优课、开展听评课等活动,是教师专业成长的催化剂。公开课一般都要经历同课多轮的锤炼,这个过程是教师深度思考、反复琢磨、集思广益、不断改进的提炼与升华的过程,它带给教师的专业体验和行为跟进是常态课堂所无法比拟的。各级各类的观摩课或评优课,常常承载着代表一个学校或一个地区的重任,往往是一节课倾注了全体教师及相关专业人员的集体智慧。经过公开课的历练,教师对如何把握教材、如何掌控调动学生、如何设计和实施课堂的每一个环节步骤就会变得十分清晰而娴熟。当教师不辞辛劳打造公开课的时候,公开课也毫无疑问地打造了教师。

4.教学反思

教学反思是教师专业成长的校正仪。任何一个教师,在其执教的过程中都不可能做到尽善尽美;审视和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教学方法与教学效果,可以有效地纠正教学观念、教学行为上的偏差,有助于形成自己对教学现象、教学问题的独立思考和创造性见解,进而提高自己的自我觉察水平和教学监控能力。

5.校本培训

11.教师专业成长与发展 篇十一

关键词:教师专业发展 关键期 打磨 提升 跨越

提到教师的专业发展,十有八九的词句里都含有“促进”“引领”“打造”“搭建”等动词,这些动词的主语无一例外指向学校,而宾语自然就是教师。从这些司空见惯的表述中,我们不难发现,教师的专业发展陷入“被发展”的怪圈。这是学校单方面重视教师的专业发展的结果,也是当前教师自我发展缺乏源动力的一个写照。事实上,离开个体的自觉主动谈教师专业发展,无异于缘木求鱼,是件吃力却不讨好的事情——教师的专业发展,不能是学校一厢情愿。

如此说来,对于教师的专业发展,学校只能“无为而治”?其实不然,教师专业发展阶段理论告诉我们,一名教师的专业发展要经历诸多重要时期,引导教师把握这些关键的时间节点,给教师特殊的刺激或信息,能有效促进教师更好地成长。笔者根据亲身经历,认为教师专业成长有三个重要时期,即专业发展的初始期、专业发展的熟练期和专业发展的高原期。

一、严慈相济,打磨发展初始期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一名教师能否“开好头”,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他的后续发展。然而,这个时期由于社会角色的骤然巨变,社会责任急剧加重,生活节奏的突然加快等因素,新教师往往处于难以适应眼前工作的焦躁状态,对自己的能力产生了怀疑,对自己的职业产生了恐惧,热情开始消褪,困惑开始增多。另一种情况则是,随着学历的普遍增高,新教师中觉得基础教育“微不足道”的情绪有所滋生,“小儿科”“孩子王”这些说法,在新时期的语境中,又有了另外的含义:古典诗文如数家珍,却要面对“鹅,鹅,鹅,曲项向天歌”的幼稚;高等数学驾轻就熟,却要利用小棒进行加减;六级八级从容面对,却要一遍遍地重复着A、B、C……

上述两种情况,虽然可能不是普遍存在,也可能没有如此严重,但能给予我们很好的警示:迷茫中的放纵,自满中的消极,往往会使很多新教师跌倒在教育之路的起点。专业发展的初始期,离不开严慈相济的打磨。

打磨,需要严格要求。“严”字当头,是一种棒喝:专业知识不等于教学能力。基础教育需要拥有专业的知识背景,更需要掌握先进的教育理念,科学的教学方法,扎实的教学基本功等等。相比而言,这才更显“专业”。为了使初始期的教师快速完成“专业化的武装”,许多学校都依托校本培训。对于校本培训,笔者以为,制定计划是基础,严格落实是关键,评比展示是保障。作为学校,要制定完善的培训计划,从宏观的教育理念的更新,到中观的班级管理、学科教学、论文写作,再到微观的如何处理学生的“告状”,如何完成一节课的备课、一次作业的批改等,都应有所涉及。然而,计划仅仅是一种文本,将文本转化为行动则更为关键。因此,要在“落实”上下功夫,在加强培训情况检查的同时,更要注重培训效果的检测;在精选培训内容的同时,更要注意培训形式的创新,努力形成“参加不后悔,后悔不参加”的良性机制。此外,对初始期教师的打磨,还要为他们提供评比展示的舞台,比如“课堂教学大比武”“晒一晒我的成长之路”,这样的形式,能直观地呈现彼此间的差距,为新教师的专业发展注入动力。

打磨,还需要慈爱的引导。笔者以为,在对新教师进行培训的同时,还有“不可忽视的一翼”——引导新教师对职业生涯有一个清楚、全面的认识。对他们进行情感的疏导,工作的肯定,梦想的激发,甚至是职业风险的评估。知道我可以做什么,应该怎么做,我可能会遇到哪些问题,遇到哪些问题是正常的,是每个教师成长所必然要经历的,有了经历才能形成经验,等等。

二、持之以恒,提升发展熟练期

随着对教师这个职业越来越熟悉,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枯燥单调的工作(如教材教了一遍又一遍,缺少新奇感)很容易让老师产生疲倦感。这一时期的教师,往往会产生“比上不足比下有余”的消极心态。虽不像骨干教师那样头戴光环,但与年轻教师相比,经验丰富,工作流程清晰,做好常规工作不成问题。教研活动时,谈上几点想法,还能赢得年轻教师敬佩的目光。因而,工作缺少激情,专业发展丧失动力。针对这一时期教师的特点,笔者以为,可以从以下两方面入手,改变他们的行走方式和生存状态。

首先,要改变一种意识。教师这个职业并非简单重复的机械劳动,我们面对的是个性迥异,处于不断变化中的孩子,面对的是对教师要求越来越高的社会期待,我们教师不能沦为“教育工人”,教育应该是一项极富创造力的职业,怎能像生产零件一样,模式化、程序化地对待每天的工作呢?

其次,要化作一种行动。“教师即研究者”是国际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理念。课题研究,为教师成为一名研究者提供了平台。当教师每天带着问题走进班级,走进课堂,以研究者的思维审视班级管理,审视课堂教学,所带来的必然是教育教学行为的不断改善,必然是师生生命活力的焕发。因为课题研究能促使教师且行且思,常教常新。诚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言:“如果你想让教师的劳动能够给教师带来乐趣,使天天上课不至于变成一种单调乏味的义务,那你就应当引导每一位教师走上从事研究这条幸福的道路上来。”

三、重新出发,跨越发展高原期

高原期,大都出现在教师工作一定年限(十几年)之后,教学有了一定的经验,也取得了相应的“能手”“带头人”之类的称号,专业发展随之“休眠”,懈怠、瓶颈、突围成了这一时期的几个关键词。另外,还有一种现象:从外地外校调入的骨干教师因“水土适应”问题,休眠的时间往往会更长一些。这让我想到了绿化的移植,有许多原本郁郁葱葱的绿化因为离开原来的土地而丧失生机。让大树尽快舒展绿阴,我们就要协调解决水土、阳光、空气等因素。叶圣陶先生曾说过,教育是农业,不是工业。借鉴这个意义,教师的专业发展也有春种、夏长、秋收、冬藏的周期,高原期也可以细分为第一季的成熟期和第二季的休眠期。这是一个既是果实,也是种子的时期。赋予了高原期新的内涵,我们的思路也就明亮了。

首先,组织教师检视果实。已经收获的果实够不够我们安全过冬,够不够支持我们后半生教育教学之需?当下是一个信息爆炸的时代。“活到老学到老”是一种必然。当我们一再抱怨现在学生越来越难教时,也从另一方面说明我们落伍了,没有与时俱进研究新问题新情况了。果实的检阅,能使老师们认清现实,看到危机,从而产生“超越自己再出发”的心动。

第二,激发教师重新播种。俗话说,种瓜得瓜,种豆得豆。举行一次恳谈会,让老师们听从内心的声音:我是谁?我现在在哪里?我要向何处去?教师目标的确立,学校要换位,不要越位,做到量身定做,科学规划。要允许教师静享课堂,不是所有的专业发展都需要一个什么特级教师或者星级教师的名号来证明。强烈的专业成长意识和专业追求,会使他们在每一个环节上孜孜以求、精益求精,从而更能体会到教书育人的幸福感。

第三,引导教师落实三个意识。“三个意识”指的是阅读意识、实践意识和表达意识。

教师专业发展的第一要务是读书。教师工作忙没时间到阅览室图书室读书看报,为了让教师们真正读起来,我们坚持服务到家,即送书入室。每个办公室都有书报袋,杂志书籍每周更新,力图把学习渗透到每个老师的在校时间中。每个月,教科室都有推荐有导读。我们这样做,不是在强迫老师阅读,阅读也无法强迫;我们这样做,只是在吸引、在诱发,阅读,已经让许多教师不知不觉走到了高速公路的入口。

阅读是为了更好地实践,实践能促使自己更深入地阅读。我们积极倡导“多读书,勤实践,在阅读中实践探索,在实践中阅读积累”的教育生活。阅读和实践成为了教师专业发展的助推器。

此外,笔者以为,教师要真正实现专业发展的突破,说和写是最重要的途径。要把自己的想法做法传递出去,说给别人听,写给别人看。我校一方面大力落实写,另一方面着力推进说。我们以教师沙龙和教师讲座为平台,让希望和成功贴着教师飞行。

新教师的快速发展,中青年教师的持续发展,骨干教师的突破发展,为学校的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基础,提供了能源。作为学校,我们要继续从情感上关心他们,精神上激励他们,措施上帮助他们,为他们提供专业发展的平台。

上一篇:青年教师成长交流总结下一篇:会计工作员个人简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