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课堂提问的有效性

2024-09-02

音乐课堂提问的有效性(共8篇)

1.音乐课堂提问的有效性 篇一

《小学音乐课堂提问的技巧》研究论文

提问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常用的方法,教学的每一步深入都离不开问题设计。有效的提问是引发学生心理活动、培养学生思维能力、促进学生学习水平提高和学习技巧发展的有效途径,也是教学成功的基础。反之,低效、无效、负效的提问,只能造成课堂教学的低效率。因此提问技巧就显得尤为重要。那么,怎样的提问才能最大限度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益,激发学生的音乐潜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呢?

一、提问要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学生是课堂教学的主体,在课堂上充分解放学生的大脑,从而激发他们对音乐的学习积极性,陶冶情操,得到美的愉悦享受,使课堂焕发出生机与活力。课堂上在教师的启发、引导下,多由学生尝试,多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和看法,表扬其上课积极思考的精神,充分调动学生的参与积极性,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而不只是一台“收录机”。比如:在学习《下雨真好》这首作品时.教师请学生闭眼听这段描绘雨声的音乐,淅淅沥沥的雨声一下于把学生融人大自然,脑海中渐渐会浮现出熟悉的雨中情境 „„。这时教师问道: “ 你愿意告诉我你在雨中的心情,并让我们知道你雨中的故事吗 ?” 学生会充满兴趣地讲述雨中曾发生过的一件件趣事。接着,教师运用电脑多媒体展示一组极富诗意和生动气息的画面----雨中即景。教师提问: “ 你能给这段描绘雨声的音乐起个名字吗 ?” 学生对乐曲的感受不同,其所取的名字也不同。其结果有《雨中小唱》、《童年的而天》、《下雨真有趣》、《雨中情》等等。在老师的主导下,学生在和谐友好的课堂氛围中增强了学习的勇气和活力,学生的思维得到了较好的开发,也提高了他们对音乐学习的兴趣,培养了他们表现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

二、提问要能激发学生的思维

提问既要讲究科学性,又要讲究艺术性。好的提问,能激发学生探究问题的兴趣,激活学生的思维,引领学生在音乐的海洋里遨游;好的提问,需要老师读懂教材,吃透教材,精心研究新课标,研究学生学习水平和学习状况,精心优化教学目标,把问题设在重点处,关键处和疑难处,把学生学习的时候由接受信息的过程转化成独立思考、解释疑难的过程。在此过程中锻炼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培养了主动思考问题的习惯,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如:我在《送别》一课的教学中设计的有层次提问,(1)这首乐曲是什么拍号?有什么特点?有几个乐段?情绪如何?(2)你经历过送别吗?请谈当时的情景。(3)你能说出有关送别的歌曲吗?你能唱一两句吗?(4)说说不同人送别的歌曲及情感?《阳关三叠》——古人忧伤;《共青团员之歌》——战争壮别;《驼铃》——现代人勉励。(5)不同时代不同人物送别的心情不同,但都有一个共同的地方是什么?——依依不舍。这样的提问设计层层有序,渐次深入,启发学生体验不同情感,使音乐内容更加丰富,学生听讲的兴趣历久不衰。这样就能充分调动学生思维的每一根神经,就能极大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和质量。

三、提问要能调动学生的注意力

推动课堂层层递进。学生的注意力是有限的,欣赏再美的音乐,时间长了也会产生审美疲劳,因此提问能触动学生思维的神经,使一堂课紧紧处于兴奋状态,调动学生的注意力。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给学生能借助已有的知识去获取知识,这是最高的教育技巧之所在。”这里强调了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主导作用。教学始终要以“问题”的方式对学生进行引导、点拨和启发,问题解决了,教学目标就基本达到了。学习过程中产生的问题,既是学习的障碍,又是学习的动力,这样可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调动学生的注意力,激活学生的理解力、想象力和创造力,使学生在问题的碰撞中产生出智慧的火花。有时候学生对问题的关注胜于被动的接受知识信息,当老师讲课中途停下来突出与内容相关的问题让学生思考时,有些学生很乐意去思考并解答问题,但也有注意力不集中的学生此时听到老师的问题也得“硬着头皮”去思考,对那些学生也是一种变相的监督,从而推动课堂得以深入进行。

四、提问要能反馈教学的效果 教师的教与学生学的情况。

1、提问不能滥问,要选择恰当的时机提问,用在关键处,切忌随意的问。比如:“好不好?”“对不对?”这毫无意义的问题,学生完全不经过任何思考便脱口而出的答案。教师的提问设计,必须符合学生的思维形式与规律,教师要按照课堂进展,考虑学生的认知程度,循序而问,由表及里,步步深入,层层递进,使学生变被动的学习为主动的思考,逐步得出正确的结论并使学生对知识加以消化理解。教师如果没有考虑周全,提问时前后颠倒,想到什么就问什么?这样只会扰乱学生的思维顺序,课堂效果不佳。同时提问又不能完全拘泥于原设计,要根据课堂反馈的信息作适时的调整,不能只背教案,不顾学情。

2、提问的内容要适度,不能超出课标规定的范围或过于复杂的难题,这很容易造成学生的畏难情绪,不利于教学活动的顺利进行。

3、提问要有梯度。《音乐课程标准》明文规定:“要面向全体学生,同时又要注重个性发展。”在课堂提问中,问题的设计要和教学内容、教学目标紧密相联,同时又要注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比如:有的学生钢琴考了十级水平,但乐理知识一点不懂;有的学生歌唱得好,但乐器一样不会;有的学生乐感好,有的学生乐感差。从认知角度看,不同层次的学生需要提出不同的问题,因此教师设置的问题要讲究系统性,在前后顺序上要讲究坡度或者梯度,这样才能由浅入深,这样的课才能体现新课程理念,才是我们追求的教学境界。

4、提问慎用“分组讨论”,这是现代音乐课堂教学中的一大通病。自从实施新课改以来,很多老师上课为追求热闹,体现新的课堂效果,喜欢采用“分组讨论”来对老师提出的问题进行解答。笔者每年都要参加省、市、区的一些教研活动,听了不少的优质课、展示课,每位上课老师都要用“分组讨论”来解决问题,好像不用这个环节就不叫新课改,就不突出新课标的理念。但是只要我们仔细研读《音乐课程标准》,自主、合作、探究是一种现代课堂教学的新模式、新手段,是每一位老师追求的新的教学境界。但是没有学生的自主学习,独立思考,哪能形成“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艺术火花的碰撞。有了个人独立的见解和观点,在大家合作学习时才能产生智慧的共鸣,引起问题的深层次探索,这是一个由低向高的思维过程。当老师抛出问题后,没有经过学生个人的思考,就进行“分组讨论”,这种看似热闹的课堂,实则毫无合作、探究的价值,对课堂推进,对学生思维的训练毫无意义。总之,新课程背景下教师应该重视问题的设计与作用,提高提问的技巧策略与艺术。问题是起点,问题是主线,问题是线索,问题是过程与方法,以“问题”来组织教学,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音乐审美能力和创新意识,使新课标的基本理念得以实现,让课堂焕发出新的亮点。音乐课有“问”更精彩!

2.音乐课堂提问的有效性 篇二

如何在课堂教学中进行有效的提问,提高音乐课堂教学效率,是每一个音乐教学工作者应关注的课题,笔者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探讨,旨在抛砖引玉。

一、提问要具有科学性

1. 提问的内容应准确

教师向学生传授的是科学知识,一个问题的提出,应注意其蕴含的科学性,问题包含的内容应是准确无误的。音乐课上往往有教师问:“这首歌曲的节奏是快还是慢?”节奏只有长短之分,而速度才有快慢。久而久之,学生的脑海里就会形成错误的概念,而教师的提问无论有多妙,都是无效的。其次,问题的表述要清晰明了,主题性要强,不能模棱两可,如:“请比较这两首歌曲,并说出它们在表达情感及速度、节奏上有哪些异同?”而不是“请比较这两首歌曲有哪些异同?”因此,有效的口头提问就像有效的书面写作一样,每个词都必须经过仔细斟酌。

2. 提问的方式应符合学生身心发展的年龄特征

随着年龄的增长,中学生的思维已开始从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转化,他们善于思考,有自己独到的见解,不会轻信和满足于教师和书本上的意见和结论。因此,提问要设计得富有启发性,以激发学生思考,引导他们去探索、去发现,而那些不假思索即可回答的提问则要少用,如:“会不会”、“对不对”、“是不是”等,即使是记忆性的检测与反馈,也应尽可能设计得有启发性。

3. 提问应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设问应符合学生的知识基础,指提问不可超出学生原有的音乐基础,也不可超出学生原有的综合知识基础(后者尤应予以重视),尤其是负有导入功能的提问,而应根据这两个基础精心设计,启发学生在原有的音乐基础知识上发展音乐体验。如在一次课中,我问:“大家通过聆听与演唱,知道了《青藏高原》这首歌的风格特点是旋律起伏跌宕,节奏疏密相间,那接下来让我们听《沂蒙山小调》,它的风格特点又是怎样呢?”学生通过比较,很快得出了答案。而综合性提问要由浅入深,由近及远,由大到小,并要设台阶,而后步步引入。总结性问题应先局部后全部,最后归纳。非综合性问题的设计,也不可使学生思维跳跃过大。

二、提问的目的要明确

课堂提问不能为提问而提问,而是要有的放矢,是否该问,问些什么,怎样发问,提问要解决什么问题,都必须服从于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教学活动的需要。课堂45分钟是有限的,提问是教学手段之一,而不是全部。与教学目标无关的,应该不问;与教学目标关系不大的,应该少问;而与教学目标关系密切的则应该多问———从不同侧面、不同角度和不同层次设计提问,这些教师在备课时就要有所考虑和设计。教师在课堂实施中要有临场应变的能力,要随时调整,根据学生的回答进行追问,但也不能太随意,更要避免又偏又怪的问题。

提问的目的大体有以下几个方面,试举例:

1. 引起兴趣和吸引注意力:“请同学们听音乐后,以抢答的形式说出以下作品的速度、力度、场景是如何变化的?”

2. 发现问题及检查:“哪位同学能说说你对‘轮唱’的理解?”

3. 回忆具体知识或信息:“哪位同学能说出民歌的体裁有几种?”

4. 课堂管理:“你得到我的允许了吗?”

5. 鼓励更高层次的思维活动:“比较‘长江流,黄河流’与‘情悠悠,思悠悠’的曲调,你能揣摩出作曲家的艺术匠心吗?”

6. 组织或指导学习:“听了这段音乐,哪位同学能划出它的旋律线?”

三、提问要注意时效性

前苏联教育家巴班斯基在《论教学过程最优化》中谈及教学方法的不当时这样指出:“有些课堂效率很低,原因是教师不善于把注意力集中在最本质的教材上,不善于正确地分配讲授新教材的提问时间。”因此,教师在提问时要具有过程意识和时机意识。

1. 过程意识

在音乐课上,有些问题必须在演唱或欣赏之前提出,因为它们会影响学生的选择性注意,更加注意问题中提到的信息,这是对知觉的一种顺向影响。如在欣赏音乐之前,我提出:“你觉得这首歌曲描写了什么内容?表达了怎样的情感?你感受到怎样的情绪?歌曲的旋律有什么特点?”等问题,学生在欣赏时就会有意注意音乐的“内容”、“情感”、“情绪”、“旋律特点”。但一次提问数量不宜过多,并且提问应着眼于内容的关键处———教学目标、教学重点、难点,尽量把宝贵的时间留给学生去感受、体验音乐。这样才能为课堂增添活力,有利于学生音乐素质的提高。

2. 时机意识

这要求教师有较强的临场应变能力,并抓住时机发问。例如,师:“请同学们插上想象的翅膀,听这段音乐,它让你联想到了什么?”生:“让我联想到河上的船夫万众一心同狂风巨浪顽强搏斗的情景。”师:“你是怎么听出来的?”(变顺向提问为逆向提问)生:“我觉得音乐的节奏铿锵有力,速度快、力度强,声音整齐,气势恢弘。”(实质上学生从侧面回答了音乐要素的表现作用)师:“你的感觉真好,说得也不错,那我们一起尝试着随音乐表演船夫们推船、摇橹的情景好吗?”教师一连串不失时机的提问,推动了教学进程,活跃了课堂气氛。学生们兴趣盎然,积极性更高。

四、提问的分布要均匀

课堂提问虽然是教师的行为,但也应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既要做到面向全体学生,又要做到因材施教。提问不能总是指向几个“得意门生”,不要让少数“尖子生”挡住多数学生的思路和言语,而应给各种层次的学生都有“抛头露面”的机会,以激起他们学习音乐的积极性。因此,音乐课上要设定具有不同功能的提问,教师应根据目的、内容的难易程度等,结合学生的具体情况(音乐素质的优劣、理解能力的高低、心理品质的差异)而确定不同的提问对象。有的问题应提问中、下学生(如检测性问题),有的问题应提问中、上学生(如导入性问题),还有的问题应提问多种类型的学生(如反馈性问题)。尤其是对待各方面素质都较差的学生,教师更要循循善诱,可以让他们回答答案不唯一的问题,甚至可以专门为他们设置一些思维训练性难题,由浅入深、层层铺设地提问,达到锻炼学生思维的目的,让他们有更多的机会表现,让他们体验到成功的喜悦,也让他们知道老师在关注他们,以增强他们的自信心,提高他们学习音乐的积极性,从而使每一位学生都能够得到发展。

综上所述,提问是音乐教学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有效提问能促使有效教学的生成。在新课程的理念下,教师不能只关注种种先进的教学手段,而是要从细微做起,从“我”做起,研究新课标、新教材,研究学生,研究课堂,积累教学经验,从而提高有效提问的设计能力。

参考文献

[1][美]加里.D.鲍里奇.有效教学方法.

[2]邵瑞珍.学与教的心理学.

3.音乐课堂教学中的有效提问 篇三

关键词 音乐课堂 有效提问 提高效率

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 课堂教学中的提问,是师生之间进行教学信息交流的过程,也是教师了解学生、掌握教学情况的一种反馈方法。在音乐课堂中,要使一节课上得生动、有趣,就要求教师从提问入手,利用有价值的、学生感兴趣的问题,引导学生深入音乐,从而去了解、感受音乐的精髓所在。因此,从平时的教学中,我认为应当关注以下这几个方面的问题:

一、创设情景,设计问题

形象是情感的载体。根据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形象思维占据主导地位。教师要善于运用具体生动的音乐形象,充分发挥学生大脑的整体功能,更好地感受和理解音乐。因此,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利用讲故事、现代媒体等方式创设情境,营造一种宽松、和谐、讨论式的课堂提问氛围,让学生通过形象思维的加工处理,更加直接地内化音乐内涵。

《开心里个来》这一课,是以“开心”作为主题和主线的,在课的一开始,以快板的形式切入来表现自己开心的心情,然后问道:“最近你们有什么开心的事呢?谁来讲一讲?”这样,为本课的学习做了很好的情感铺垫,让学生在快乐的情境与氛围中开始新的一课。快乐的情境为整堂课的开心教学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苏教版三年级上册中第五单元是围绕儿童最喜爱的卡通歌曲为主,选择了《小朋友的家》《动画城》等一系列歌曲及欣赏曲,我们可以抓住学生的心理创设情境展开问题。在教授《动画城》这首歌的时候,先播放《大风车》后说道:“这首《大风车》是中央电视台‘大风车栏目’的主题曲,在这个栏目里有一座城堡,专门播放各种各样的动画片,大家知道这是什么城吗?”“动画城的大门紧闭着,只有敲对了节奏,才能打开,哪位聪明的同学能开启这扇门呢?”通过这一系列的问题,学生仿佛置身于童话的世界里,产生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能深刻地理解歌曲的内涵,体会到歌曲的情绪,也能够在愉快的氛围中完成对歌曲的学习,更好地把歌曲的情绪表达出来。

二、融入生活,设计问题

生活教育的理论是陶行知教育思想的主线和重要基石。在陶行知看来,生活就是教育。由此可见生活在学校教育中的重要作用。因此在音乐课堂中充分挖掘学生的生活体验,把生活融入课堂,让学生带着一份真情和一种兴趣去体验音乐。

《小雨伞》这一课,从“雨伞”入手,加入情节表演,来引出问题:“在你使用过程中曾经发生过哪些有趣的、难忘的事?”这样触动学生以往的生活体验,促使孩子们去感悟去思考,让学生带着积极地情感体验,愉悦地感受歌曲、快乐地表演歌曲情节,从而提升音乐教学的效果与质态。

三、抓住主题,设计问题

根据具体的学生情况、教师自身的特点以及相应的教学环境,才能设计出与教学对象、教学内容相吻合的各种提问,从而提高音乐教学的教学效果。有些欣赏曲,虽然离开了歌词,但由于运用了丰富多彩的器乐音色,增强了音乐的表现力。

《彼得与狼》这首欣赏曲,全曲的时间很长,但是并不觉得枯燥,这是因为歌曲当中充分运用了乐器,把歌曲中的人物形象地刻画了出来,赋予这首歌曲一种活力。这时我们就不必问:乐曲带给你的感受?而应该抓住这首歌曲的特点问:你能辨别出歌曲中运用了哪些乐器?是如何运用这些乐器刻画歌曲中的人物的?你大胆地来模仿一下?

四、借助表演,设计问题

在实际音乐课堂教学中,经常利用表演法,让学生分角色朗读歌词,或根据歌曲内容做出一些动作,让学生体会歌曲的意境,在此基础上引导孩子进行提问。

在教学《金孔雀轻轻跳》这一课时,可以让同学们一边听着歌曲的旋律,一边观看老师表演的傣族舞蹈。孩子们很自然地发问:“老师跳的是哪个民族的舞蹈?”“刚才的音乐具有哪个少数民族的特点?”等。

同样还有《开心里個来》这一课,中间有一段数板——想过去,马路窄,房子矮,买本好书要跑二里路。看今朝,高速公路连北京,高楼大厦竖起来。可以引导学生在没有伴奏乐器的情况下,该如何来表现这段数板。学生就会立即想到用拍手、拍腿来代替乐器。

通过表演,让学生从情境中产生情感上的共鸣,激发其学习兴趣,在愉快的气氛中不知不觉的掌握了知识点。

4.小学数学课堂提问的有效性 篇四

一个好的课堂提问,不但能巩固知识,及时反馈教学信息,而且能激励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启迪学生思维,发展学生的心智技能和口头表达能力,促进学生的认知结构进一步深化,还能促使教师了解学生,以便因材施教,有的放矢的对学生进行教育和教学。为保证数学课堂提问的效力,教师在设计提问内容时要做到:

一、提问内容要有目的性

课堂提问的内容应当紧扣教材,围绕教学目的、教学的重难点而进行。所提问题应该为课堂教学内容服务,每一次提问都应有助于启发学生思维,有助于学生对新知识的理解、对旧知识的回顾,有利于实现课堂教学目标。在设计问题之前,教师不仅要考虑提什么样的问题,还要考虑为什么提这样的问题,目的是什么,使每个问题都成为完成教学任务的一个组成部分,使提问为教学目的服务。通过这一问题要解决什么,达到什么,是为了启发学生探索的欲望,还是引导他们获得新的知识,教师必须心中有数。

二、提问内容要有启发性

提问要能引导学生到思维的“王国”中去遨游探索,使他们受到有力的思维训练。要把教材知识点本身的矛盾与已有知识、经验之间的矛盾当作提问设计的突破口,让学生不但了解是“什么”,而且能发现“为什么”。同时,还要适当设计一些多思维指向、多思维途径、多思维结果的问题,强化学生的思维训练,培养他们的创造性思维能力。比如,教学“圆的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时,可以设计这样的几个问题:(1)你想把圆形转化成什么图形?(2)转化后的图形和圆形有什么关系?(3)怎么推导圆面积的计算公式?这样通过问题的引导,结合学生的动手操作,既可以让学生了解圆的的面积的推导方法,又培养了数学思想。

三、提问内容要有趣味性

教师在设计提问时应注意到课堂提问的内容新颖别致,富有情趣和吸引力,使学生感到有趣而愉快,在愉快中接受学习。例如,教学《年、月、日》一课时,在总结了全课内容的基础上,可以给学生出一道抢答题:小明今年12岁,却只过了3个生日,这是为什么?这样的提问形象直观,生动活泼,富有儿童情趣。这样联系学生实际的提问,能唤起学生已有经验并展开联想,引人入深,扣人心弦,使学生积极投身到问题解决的情境之中。

四、提问语言要明确

5.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提问的有效性 篇五

摘要:有效的问题,有利于调动全体学生投入自我探索,有利于师生间、生生间的情感沟通和信息交流,有利于思维的撞击和智慧火花的迸发,尤其有利于学生创造性思维和创造能力的培养。

关键词:数学课堂 提问 策略 技法

在课堂教学中,课堂提问是一个必不可少的环节,它在教学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也是沟通教材、教师、学生的主渠道。

一、提出的问题目的要明确,重点要突出

课堂提问是为达到教学目的而进行的教学活动,因此提问的目的要明确,应尽量避免与教学内容无关的信口提问。提问题要紧扣教材内容,围绕学习的目的要求,将问题集中在那些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关键点上,以利于突出重点、攻克难点。

如:在讲工程问题时,经常将工程总量看成一个整体“1”,根据”总工程量=工作效率×工作时间“列式计算,这就是教材中的重点,也是难点。要使学生透彻理解,就要根据练习题中的变换、转化设计问题。例:碳厂存有石炭90吨,用甲拖拉机单独运需20小时运完,用乙拖拉机单独运需30小时运完,问两拖拉机同时运,需多少小时运完?同学看完这道题后就会很快列出:这时老师可以继续设问:这样解对吗?为什么?正确的.解法究竟怎样列?通过这些问题的讨论就可以加深同学对工程单位“1”的认识,同时也可激发同学的学习兴趣。

二、熟悉学生的认知结构,调节提问的范围

提问要根据学生的思维方式和学生掌握知识的实际接受能力,要注意生动形象,要注意提问不能太难或太易;要把握教材的内容,举出学生较为熟悉的实例,便于学生较为轻松愉快地理解知识。

如教学11-20各数的认识时,我创设了这样的生活情境:“你帮爸爸、妈妈买过东西吗?想买一本标价是11元的书,你准备怎样付钱?想简便地把钱付清又不用营业员找钱,你有好办法吗?请代表说说看。”这样借助学生的生活经验,将日常买东西付款的方法再现,让他们议一议、说一说,初步建立了十进制的体会:1个十和1个一合起来是11。这样联系生活实例进行教学就会使学生感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进而喜欢数学。

三、提问也要紧扣知识之间的联系

6.音乐课堂提问的有效性 篇六

随着新一轮课程改革的深入开展,课堂提问作为一项可操作、可演示、可评价、可把握的数学教学技能,已越来越受数学教师的重视。但是,在目前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提问作用发挥的远远不够。有些教师的提问得不到学生的配合,学生要么答非所问,要么答者寥寥,造成课堂教学的冷场,达不到预期的效果。如提问数量过多使学生忙于应付,根本就无暇深思;重结论轻过程,提问流于形式,用优生的思维代替全班学生的思维;忽视对问题的精心设计和组织,教师的提问具有较大的随意性,导致课堂上“启而难发”的局面;不重视创设问题情境,缺少置疑和认知冲突的激发,以简单的集体应答取代学生深入的思维活动,形成学生思维的虚假活泼,削弱了教师的讲授作用;提问的技巧尚未掌握等。总之数学课堂教学中严重存在低效提问、无效提问的现象,甚至出现不良提问和失误提问。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因此,增强课堂提问的有效性,值得每位教师认真研究和探讨。本文是笔者对提高课堂提问的有效性的几点思考:

一、从教学法的角度思考

1、精心设计问点(1)、抓住学生的兴趣点提问

教师的提问,要讲究感情色彩,努力创造出一种新鲜的能激发学生求知欲望的境界,使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火花得到迸发。教师若能抓住原有的知识经验和接受信息不相适应而产生的心理失蘅,提出问题,特别能打动学生的心。如教学“能被2整除的数”后,教师可拿出两张电影票,一张是11排8座,另一张是11排9座,对学生说:“小明和小强是好朋友,拿到这两张电影票后小明高兴地说:‘8和9是相邻的两个数,我俩坐在一起的。’他们走进电影院时,发现——”“同学们知道发现了什么吗?为什么?”学生非常感兴趣,在积极的思维过程中进一步明确了奇数列、偶数列和自然数列中相邻的不同含义,培养了学生对具体问题作具体分析,善于处理生活中数学问题的能力。

(2)、抓住知识点的坡度提问

根据学生的思维特点,课堂提问要由易到难,由简到繁,由浅入深,层层递进,这样才能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设计提问要讲究坡度。如教学“一个数除以分数”,这节课的难点之一是要求1小时行驶多少千米,先求出1/5小时行驶多少千米再乘以5。为突破这一难点,我设计了这样一组提问:

a、(出示一张15厘米长的纸条)你有办法知道这张纸条的长度吗?(生:可以用尺子量出纸条的长度。)

b、(教师出示一张比学生手中尺子长的纸条)现在用你们手中的尺子,一次量出这张纸条的长度,你有办法吗?

学生在教师的启发下,认为可以把这张纸条三折或四折,先量出这张纸条1/3或1/4,再乘以3或4,就可以求出纸条的全长。教师巧妙的设问,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为学生接受新知识做了铺垫,减缓了思维的难度。

(3)、抓住思维的发散点提问。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新时期对人才的要求。创新能力的培养要在求同思维培养的基础上,强调并重视求异思维、发散思维的训练,让学生尽量提出多种设想,充分假设,沿不同的方向自由地探索和寻找解决问题的各种答案。例如:进行一题多解的训练,丰富学生的数学体验,对学生的数学建构无疑是有着积极意义的。一题多解,就是“求异”,即以解决问题为中心,突破原有的知识圈和原有的解决问题的方法,寻找更多更新的可能的方法。通过一题多解的讨论,启发学生从多角度多层次去观察思考问题,多问几个“你是怎么想的?”“还可以怎样想?”让多种信息互相交流,开拓学生的思路,使学生的思维得到发散。让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寻找答案。这样既训练了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更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

(4)、抓住知识的聚合点提问

聚合点是知识网络上的交点或纲。围绕聚合点提问,更能突出重点,使学生理清线索,系统掌握知识。例如:教完除法、分数和比的有关知识后,抓住聚合点提问:商的基本性质、分数基本性质和比的基本性质有没有联系呢?让学生找出除法、分数、比三者之间的异同点,找到他们的联系,更深刻的理解有关概念和规律。

2、把握提问火候

课堂提问要抓住时机,看准火候。提问火候我认为主要是以下两个方面:一是提问的课堂时机;二是提问后的等候时间。

提问的课堂时机:一是学生学习情绪需要激发、调动的时候;二是学生研究目标不明、思维受阻的时候;三是促进学生自我评价的时候。教师在课堂上不能“随意问”,更不能“惩罚问”。随意问会产生两种不良的情况,一是问得过深,脱离学生的实际“枪枪卡壳”,打击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二是问得过浅,学生无须思考就能回答,既浪费时间,又影响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惩罚问则是教育的一种失误。

教师在提问后,常常缺乏等待的耐心,总希望学生能对答如流,如果学生不能很快作出回答,教师就会重复这个问题、或重新加以解释、或提出别的问题、或叫其他的同学来回答,根本不考虑学生是否要有足够的时间去思考、去形成答案并作出反应。有研究表明,如果教师提问后能等候一段时间,那么他们的课堂将出现许多有意义的显著变化:学生会给出更详细的答案;学生会自愿地给出更好的答案,拒绝或随意回答的情况就会减少;学生在分析和综合的水平上的评论就会增加,他们会做出更多的以证据为基础和更具有预见性的回答;学生会提出更多的问题学生的评论会显示更大的自信;学生的成就感明显增强。

3、选好提问方式

提问的方式从内容角度说是指问什么样的问题。如:知识型问题——什么是自然数?理解型问题——用自己的话说说这个应用题是讲怎么回事吗?应用型问题——你能想办法算出校园中的香樟树树杆的半径吗?分析型问题——能给同学们说说你是怎样想的吗?综合型问题——根据“三角形的稳定性”,你能对生活中的物品进行改进吗?说说改进的方案及理由。评价型问题——这种做法你喜欢吗,说说你的理由。你觉得学的好不好,为什么?„„

提问的方式从形式角度说是怎样问,一般我们可根据教学实际选择以下形式:直问——就是开门见山、直截了当地提出问题。曲问——就是转弯抹角,从侧面或反面提出问题。它有助于学生澄清概念、疏通思路,使学生沿着奇道曲径达到知识的深层与高层。例如:教完分数基本性质,让学生比较它与商不变性质的异同,教师设问:为什么分数基本性质不也说成“分子分母都扩大或缩小相同倍数”而是“分子分母同时乘或除以相同的数(0除外)”?通过比较、分析让学生理解随着学习内容的深入,必须对原有的概念进行修正、扩充、完善。正问——就是从问题的正面设问。反问——就是从问题的反面设问。正问与反问可以促使学生从问题的两个对立面出发加深理解,能培养学生对问题进行顺向与逆向思维的能力。追问——就是对某一内容或问题,为了使学生弄懂弄通,往往在一问之后又再次提问,穷追不舍,直至学生真正理解为止„„

4、及时给予反馈

有的教师对学生回答的对错与否,不作评价,马上又提出第二个问题叫学生回答,或者评价含糊其辞,叫学生如坠云雾,摸不着头脑;或者只说缺点,不说优点;或者过早把答案告诉学生,代替学生思维。正确的做法应当是,在学生经过思考、回答后,给予客观的、鼓励性的评价或必要的指引。

二、从心理学的角度思考 “情绪是思维的催化剂。”小学生的思维,在很大程度上受情绪控制,易被具体情境感染、同化。因此,营造积极的提问氛围,能有效地感染和促进学生积极参与,主动思维。

1、优化提问的情感氛围,激发学生思维兴趣

有人作过一个比方:情感对于思维,犹如能源与发动机,没有能源,再好的发动机也无法启动。良好的情感氛围,能赋予学生愉快积极的情绪,使学生大脑皮层处于兴奋状态,主动参与教学活动,积极思维。作为课堂气氛创设和保持的主导者,教师应努力做到:

(1)、保持良好的提问心境 心境,是一种微弱而持久的带有感染性的情绪状态,它在一段时间内形成某种特定的情绪色彩,影响着人的整个行为表现。良好的提问心境,应该是教师愉快教学,自觉确立强烈的学生主体意识和“问”为“学”服务的提问观。设问既要考虑怎样教,更要考虑学生怎样学,把为学服务作为设问的出发点,使设问成为实现学为主体的保证,让学生享受到自主探究、思考和发现的乐趣。教师还必须认识到,设问是为了导引学生思维,开启学生心扉,获取反馈信息,切忌把设问作为考问学生,甚至为难学生的手段。当学生回答欠缺时,要以宽容、体谅的态度启迪他们,引导学生更深入细致地思考,努力培养学生积极的答问心理,形成民主、融洽的师生关系。良好的提问心境下,教师思维敏捷,思路开阔,提问艺术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同时,对学生也格外亲切、关爱。这一切,不仅能赢得学生的敬佩和爱戴,而且能对学生产生积极的感染教育作用,促进学生愉快学习,积极思维。

(2)、尊重学生的提问权

学生是一个个有着丰富而细腻的思想的人,每一堂课中他们都会产生一些想法或疑惑。由于学生自制力较弱,这些想法或疑惑一经产生,便急欲一吐为快,否则即会形成一个个思维干扰。学生是学习实践活动的主人,教师要允许学生质疑,热情地为他们创造吐露思想的机会。对于学生的质疑,要在态度上给予鼓励,方法上加以指导,让学生在教师亲切、赞赏的言行中产生强烈的思维意向,积极进行思维活动。

另外,教师还要在学生之间营造一种竞争、合作的气氛,充分发挥动态的集体力量,激发学生个体与个体、个体与群体、群体与群体间的交往,导引学生间的情感交流、思维撞击,提高学生思维兴趣。

2、优化提问的思维氛围,促进学生积极思维(1)消除学生畏难情绪,激发思维积极性

设疑、解疑的目的是要使学生实现智力和知识中的“现有水平”向“未来的发展水平”的迁移,因此,问题总有一点难度,这就造成部分学生的畏难情绪。激发这部分学生的积极思维,首先要消除他们的畏难情绪。第斯多惠说:“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哲学指出:外因的作用能使内因发生变化。消除学生畏难情绪,培养答问积极性,教师至少有两种策略:一是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跳一跳,摘果子”的求胜心。心理学上称好奇为直接兴趣,求胜则是儿童的天性,二者都是学生学习的内驱力,思维的正诱因。二是热情鼓励。在提问时适当运用“说说看”、“勇敢地谈谈自己的看法”、“说错了没关系”等鼓励性语词,消除学生回答问题的一些心理障碍,诸如害羞、畏难等。对于后进生,还可用一些浅显问题,使其体验成功的喜悦,增强学习信心,推动积极思维。

(2)问在“最近发展区”,引发学生思维激情 提问要与学生的智力和知识水平相适应。过易的问题学生不感兴趣,反之会使学生感觉高不可攀,丧失信心。现代教学论研究认为:提问最好问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最近发展区”的问题,具有一定的思考性和挑战性,将学生思维推向“心求通而不能,口欲言而不达”的愤悱境界,在学生大脑中形成一个个兴奋中心,促使学生最大限度地调动相关旧知来积极探究。对于难度较大的问题,可将其分解,依据“最近发展区”理论,创设阶梯式问题情境,形成一定坡度,由易到难,由简到繁,层层推进,导引学生思维一步步延伸、扩展。《学记》:“善问者如攻坚木”、“先其易者、后其节目”即说此理。

(3)提问要注意趣味性

根据儿童好奇、好胜的心理特点,向学生提出一些新颖、富有吸引力的问题可以刺激学生的好奇心、好胜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激发学生积极思维的最佳策略,便是激发学习兴趣。苏霍姆林斯基指出:当课堂上所讲的教材里既包含一定“份额”的已知的东西,又包含一定“份额”的新的东西,才能唤起建立在思维本质上面的稳定的兴趣。教师要把握教学目标,依据教材,构思既有知识情趣,又能引导学生深入思考的问题。如教学“圆的认识”,可以设问“你们见过的自行车轮是什么形状的”、“有正方形、三角形的车轮吗?为什么?”“那么椭圆形的行不行?”随着这几个新奇问题的思考、讨论,学生思维逐步接近圆的本质,思维状态积极兴奋。

(4)提问要面向全体,尊重学生的个别差异 提问活动是全体学生同教师的信息交流,提问要面向全体学生,让每一个学生都有答问的机会。课堂提问,不能出现“遗忘的角落”,要让所有学生都感受到教师的关注、期待,培养所有学生的积极参与意识和强烈竞争意识,从而营造出一个主动积极的集体思维氛围,转而推动每个学生更主观能动地进行思维活动。选择恰当的提问对象,有助于培养全体学生回答问题的兴趣和能力。要让不同水平的学生都有回答问题的机会和获得成功的喜悦。例如,对优等生提问有一定难度的问题,如理解性的、发散性的、综合性的问题,激励其钻研;中等生则以一般性问题,助其掌握、巩固知识、提高学趣,培养良好的思维情绪;而后进生宜问一些浅显的,如简单判断性、叙述性的,比较直观的问题,并设法创造条件启发其思考,使其在成功中勃发思维的激情。

课堂提问既是一门科学更是一门艺术。课堂环境的随时变化,使实际课堂提问活动表现出更多的独特性和灵敏性。教师只有从根本上形成对课堂提问的正确认识,才能在教学实践中让课堂提问的有效性表现得淋漓尽致,让我们的数学课堂波澜起伏,使学生真正体会到智力角逐的乐趣!

如何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提问的有效性

课堂提问是一项设疑、激趣、引思的综合性教学艺术,是师生的教学过程中进行信息反馈,顺利完成教学任务的一个重要手段。课堂提部百激发学生积极思维的动力;是开启学生智慧之门的钥匙;是信息输出与反馈的桥梁;是沟通师生思想认识和产生情感共鸣的纽带,引导学生一步步登上知识的殿堂。因此教师应当充分发挥课堂提问的效能,使其产生积极的促进作用。但在现实教学实践中课堂提问仍存在误区;课堂提问事处的方式和类型很多,只有对提问进行艺术设计、巧妙使用,恰到好处,才能产生积极作用,达到良好的效果。

课堂提问是小学数学教学中进行启发式教学的一种主要形式,是“有效教学”的核心。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的提问是十分重要的。提高课堂提问技术的应用水平教育心理学提示:学生的思维过程往往是从问题开始的。古语亦云:学想于思,思源于疑。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哈尔莫斯说过:问题是数学的心脏。有了问题,思维才有方向;有了问题,思维才有动力;有了问题,思维才有创新。由此可见,提出一个好的数学问题是增强数学课堂提问有效性的重要环节。

一、小学数学课堂提问的价值

(一)提问是智力和非智力因素的调动行为,能集中学生注意力、引导学生心智、激发学习兴趣,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参与数学学习活动的愿望。

(二)提问作为小学数学过程中互动活动的召唤与动员行为,可以促进学生表达小学数学学习中的观点,流露情感,加强学习成员的交流,促进人际活动。

(三)提问是小学生学习数学的支持行为,可以提示数学重点,组织数学教学内容,促进数学结论的记忆,拓展数学学习视野,诊断与解析数学学习中的疑难。

(四)提问是师生数学活动成效的强化行为,可以了解学生学习数学成就,分析其弱点,搜集素材,检查数学学习目标的达成度。

(五)提问是学生数学思维活动的启迪行为,能为学生提供数学思考机会,引导思考方向,扩大思考范围,提高思考层次。

(六)提问是数学课堂教学秩序的管理行为,可以维持政党有序的教学秩序,使学生的精力集中到数学教学上来。

提问具有如此具大的价值,却为何数学的教学中这些价值却无法淋漓尽致的体现呢?

二、提问的误区

(一)视满堂提问为启民式教育

目前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满堂问”现象的出现,应该说与老师对提问与启发式教育的认识不足有很大的联系。低效的重复性应答式提问,以问代讲形成满堂问等现象较为常见。这些现象的出现导致了现数学课堂提问的有效性大大的降低。

国内有关学者曾专门对提问的有效性问题进行了研究,他们认为,良好的问应该具备以下7个特征:

1、问题的范围要确定;

2、问题的表述应当乘法明了;

3、问题应当有思考价值;

4、问题的内容要适合学生的水平;

5、问题的内容要有价值;

6、问题的语句不要直接用教科书上的文字;

7、问题要有组织有系统。对照以上标准,国内学者所做的调查显示,一般教师每节课的有效提问只有56%,这样的数据让我们看到了提高提问有效性的严峻性。

(二)忽视学生问题意识和思维能和的培养

忽视学生问题意识和思维能和的培养的问题主要涉及以下两方面的问题:

1、课堂提问数量多、有效性低。课堂提问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早在1912年美国学者史蒂文斯和白拉克等人曾对中小学教师的提问作过调查,结果表明,小学教师平均要用80%的课堂时间来提出问题、回答问题和评价学生的回答。他们还发现,小学教师平均每天要问大约348个问题,国内的有关调查发现,小学教师平均每天都要问大约定俗成2个问题。

心理学研究表明,在提出问题的几种类型中,自我探索、自我提问的效是最好的,这有利于学生的自主探索,使学生能主动地学习。教师包干的提问必然不不学生的自主学习,侵犯了学生作为学习主体的权利,会使其问题意识的丧失,不利于思维能力的培养。

2、问题层次偏低

尽管教育学家们一再呼吁,教师应当注意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而不应让学生一味地去记忆一些具体事实,但是,半个多世纪的研究却表明,教师的教学提问仍然是以强调知识记忆为主的。1962年弗洛伊的研究表明,教师所提问题的75%是要求学生回忆具体事实的低水平问题;弗兰德斯1970年的研究表明,教师所提问题的三分之二是偏重事实,强调记忆的。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提问的目的在于促进学生积极思考,启发思维,教师所提问题的水平在很大程度上制约着学生的思维水平,这就小鸟到何为“问题”的问题,我们应当认识到不是任何问题都能激发学生的思维,都可以“启情诱思”的。

(三)课堂提问不平等现象

课堂中教师提问对每一位学生都应该平等的,但实则不然。有显示,学生的学业成绩对教师的提问有着重要影响,教师的提问因学生学业成绩的不同而不同,尽管这在一定意义上体现了因材施教,但在反馈答问,教师对学优生采用正反馈多,对学困生则采用无反馈方式多;在语言风格上,对学优生教师采取民主型,而对学困生采取专制型的言语风格多。教师行为的不公平,导致学困生与学优生学业上的进一步分化,这样课堂提问的功效和作用必然受到消极影响。

(四)缺乏理想的沟通情景

课堂提问是师生之间进行交流和沟通的重要方式之一。由于师生在课堂中所处的地位不同,同时师生之间存在着一定的权势差异,这些因素都会影响师生间的交流与沟通。良性的沟通必须在“理想沟通情况”中进行,使彼此受观点。但在现实教学中,教师以武力和权威去强迫学生接受自己的观点是司空见惯的。

(五)教师普遍缺乏教学提问方面的知识和技能 在提关的技能方面,不少教师不能有效地运用教学提问这种教学技术,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1、问题的不恰当分配

2、不充足的期时间。大量研究表明,教师在提出问题之后的期待时间平均只有一秒钟。在平时的实践和观察中便可发现有些老师竟能在1分钟之内提出7--8个问题。长期如此,学生会推动使他们的思维趋于完善的机会。因为数学教学注重数学逻辑思维的训练,所以对学生的数学思维 的发展极为不利。

4、问题缺乏科学设计与组织。

数学课堂提问具有诸多的价值,然而由于教师在课堂提问缺乏相应的技巧,故而出现了较多的问题和误区,面对这个矛盾我们应该应用什么样的提问方式才能使课堂提问发挥尽可能大的价值呢?

三、有效提问的几种类型

(一)激趣式提问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恰当的提问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使学生产生求知欲,成为“好知者”,自觉投入学习。一石激起千重浪,此处之石即教师之“问”,激起之浪即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整个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如果能激起学生的兴趣,学习将会是一件轻松快乐的事。数学练习中有这样一个例子:学校先举办一次田径运动会,某班有10名同学参赛,又举办一次球类运动会,这个班有20名同学参赛,教师提问:“那么两次运动会共有多少名同学参赛呢?”学生立刻争论起来,有的说是30同学参加,有的又说这样算是不对的。教师总结同学们的回答说:“有30名同学参赛,不一定对,因为有可能一些同学既参加了田径运动会,又参加了球类运动会。只有在所有同学都只参加一场比赛的情况下,回答有30名同学参赛才是正确的。”教师指出,描述、解决上述问题,涉及重叠问题的知识,由此激发学生学习新知识的兴趣,主动探索。这就是典型的“激趣式提问”。

又如:先让学生想象一张白纸的厚度,告诉他们只有0.083毫米,三次对折后的厚度是0.083222 = 0.664毫米,还不到1毫米。假如对折50次,那么它的厚度是多少?会不会比桌子高,会不会比教学楼还高?学生们则立刻活跃起来,争论激烈,当教师宣布结果:“比珠穆朗玛峰还要高!”学生惊讶不已,迫不急待地想知道是如何列式计算的。这种形式的提问,就能把枯燥无味的数学内容变得趣味横生,引起了学生学习兴趣,发动了学生思维之弦,激发了学生思考之情。

(二)启发式提问

“半亩池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蓝天白云投影水面,给人以错觉:究竟是水在天上还是天在水中?投石入水,水破天开,水还是水,天依旧是天。学生在遇到学习难点时也会有类似疑惑。教师以“问”为石,开启学生心志,启发其思维,使之透过现象,看到本质,解决问题,寻找规律。

提问启发,把握时机最重要。因此要求教师熟悉教学内容、了解学生,准确把握教学难点,在课堂教学中还要洞察学生心理,善于捕捉时机。提问启发,切中要害、循循善诱是关键。哪些地方学生易于产生疑惑?为什么会存有疑惑?如何旁敲侧击令其去疑解惑?这些问题都需要教师认真思考,精心设计。如:在教学《正方形面积计算》时,教师让学生首先想想我们的生活中什么形状和正方形最接近?它的面积又是如何计算的?接着再让学生合作探究如何去计算正方形的面积?它们之间有什么联系吗?因这几个问题带有较强的启发性,所以能够探究出方法的学生很多,并都基本上能够完整的讲述探究的过程。课堂教学也处于一种“愤而启之”的状态。

如对于难度较大的问题,要注意化整为零,化难为易,循循善诱,方能鼓起学生的信心,通过分层启发,才能起到水到渠成的作用。提问难度大都巧设在学生“跳一跳,摘到桃”的层次上,通过分层启发,才能起到水到渠成的作用。

(三)联想式提问

与启发式提问一样,联想式提问的意义 在于引发学和思考,不同的是:启发式提问注重启,注重思维广度的拓展,联想式提问注重思维纵向的延伸。

例如,在小学数学《分数比较大小》时,在学生学习掌握了同分母和同分子分数比较的能力后,教师让学生对异分母的分数进行大小比较,很多学生大胆的提出假设,立刻激发了学生想急于验证假设的的认知欲望,学笺思维比较活跃,猜出了很多答案,更多同学受同分子和分母大小比较的影响,虽然猜想错误,但教师并没有评价对错,而是表扬学生运用“类推”的数学方法思考问题。这样诱发思维,学生被调动起来,抓住这一有利时机说:大家猜的对不对?这两个分数的大小怎么判断呢?我们能不能把它转变成我们已学过的知识?这一问萌发了学生的求知欲望,学生们开始了新知识的探索。

(四)比较式提问

这是种很直接直观的提问方式。

例如在教学《面积和面积单位》一课,在引出面积单位时,教师先何做好铺垫:8个同样大小的小方格组成了一个长方形,16个同样大小的小方格组成一个正方形,10个同样大小的小方格组成了一个三角形。学生判断大小,得出:正方形面积>三角形面积>长方形面积。接着,教师又出示了一组数据,三角形面积为10,长方形面积为6,正方形面积为4。学生再次判断:三角形面积>长方形面积>正方形面积。学生进行讨论分析后,反馈在组成长方形、三角形、正方形的小方格大小不同的情况下,面积大小是不能判别呢。这一突如其来的分析,一下子引到了面积的单位,使课堂思路能够顺利的继续下去。

总之,课堂提问的技巧还有很多,如驱导式提问、连环式提问--问题环环相扣,层层推进;发散式提问--以一个问题为中心,引发学生从不同角度思考;诱思式提问等等。教师只有认真钻研,融会贯通,灵活运用各种提问方法,才能使用权学生积极探讨知索知识源泉,自掘知识宝藏。才能把学生带入到思潮如海的新境界,让学生饶有兴趣地把注意力集中到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才能使课堂教学艺术化,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益。

我们在学会了较多的提问方式之后,是否就能够把提问运用得非常合理恰当呢?其实不然,我们在知道了众多的提问方式的前提下还要注意一些提问中的事项。

四、提问的注意事项

(一)提问中注意处理好的几个问题:

1、提问的明确性。提问是为了引导学生积极思维。提的问题只有明确具体,才能为学生指明思维的方向。如,有一位新教师教学“异分母分数加减法”,引入1/2+1/3后提问:“1/2与1/3这两个分数有什么特点?”有的答:“都是真分数。”还有的答:“分子都是1。”显然,这一提问不明确,学生的回答没有达到教师的提问意图。如果改问:“这两个分数的分母相同吗?分母不同的分数能不能直接相加?为什么?”这样的提问既明确,又问在关键处,有助于学生理解为什么要通分的算理。

2、提问的思考性。教师要在知识的关键处、理解的疑难处、思维的转折处、规律的探求处设问。在知识的关键处提问,能突出重点,分散难点,帮助学生扫除学习障碍。在思维的转折处提问,有利于促进知识的迁移,有利于建构和加深所学的新知。如,教“圆的面积”时,教师组织学生直观操作,将圆剪开拼成一个近似长方形,并利用长方形的面积公式推导出圆的面积公式。这里知识的内在联系是拼成的近似长方形的面积与原来圆的面积有什么关系?拼成的近似长方形的长和宽是原来圆的什么?从而操作并完成教学,这样使学生得到了学习的快乐。

3、提问的灵活性。教学过程是一个动态的变化过程,这就要求教师的提问要灵活应变。如,一位教师教了整数减带分数后,要求学生做5-(2+1/4)等于多少。有一个学生只把整数部分相减,得出3+1/4;另一个学生从被减数中拿出1化成4/4,相减时5又忘了减少1,得6/4。在分析这两个学生做错的原因并订正后,教师并提出:如果要使答案是4/4或6/4,那么这个题目应如何改动?这一问题的提出,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4、提问的多向性。首先要让学生的思维多向,其次要注意住处传递的多向,鼓励学生质疑问难,改变信息单向传递的被动局面,使课堂呈现教师问学生答、学生问教师答、学生问学生答的生动活泼局面。

5、提问的逻辑性。教师所设计的问题,必须符合小学生思维的形式与规律。设计出一系列由浅入深的问题,问题之间有着严密的逻辑性,然后一环紧扣一环地设问,从而使学生的认识逐步深化。如教“三角形的面积计算”时,可以这样设问:

①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可以拼成一个已学过的什么图形? ②拼成的图形的底是原来三角形的哪一条边? ③拼成的图形的高是原来三角形的什么? ④三角形的面积是拼成的图形面积的多少? ⑤怎样来表示三角形面积的计算公式?

⑥为什么求三角形面积要用底乘以高再除以2?这样的提问既有逻辑性又有启发性,不仅使学生较好地理解三角形的面积计算公式,而且能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

6、提问的巧妙性。当学生的情感被激发起来时,教师要善于激疑促思,或于“无疑”处设疑,或在内容深处、关键处、结合部设疑,使课堂教学时有波澜。

(二)课堂提问中学生智力的开发

1、首先要会问。提问重在引导,提问内容不论难易,都要紧扣教材的重难点,为有效地完成教学任务服务,并且力求内容与形式的完美统一。课堂提问要特别注重避免千篇一律的一问一答,一问齐答,尤其是一问齐答,是造成学生思想懒惰,盲目附和,学习被动的主要原因。曾有一次,我给同学们讲了几个问题,每讲完一个,我都问大家“会不会?”同学们的齐声回答,声音之宏亮,令我十分地满意,谁料布置下去做一遍交上来的结果,却令我大失所望。因此课堂上切忌笼统的提问。

2、提问要因人而异。一个班学生四五十个,每个人有每个人的个性,他们有的聪明机敏,活泼大方;有的呆板拘谨;不善言辞;也有的先天不足,反应迟钝。通过课堂教学使他们都“学会”“会学”,可不是一件轻松容易的事,这就需要教师全面细致地了解和掌握班上每一个学生,提问要面向全体,使每一个学生都能思考、会思考。

3、要面向全体学生,多方位提问。有许多教师课堂提问喜欢专挑“尖子生”,甚至会让个别学生包揽所有提问,这种现象无疑使其他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受到挫折,久而久之,就会造成他们思维的惰性,形成自卑与逆反心理,将会影响师生感情的交流,这对课堂提问是不利的,否则将会伤害他们的自尊心,这就他们的身心发展是不利的。

五、小学数学教师要重视课堂提问应用的技术的科学性和艺术性,实现小学数学课堂提问的优化。

具体而言,教师要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

1、提高设计问题的技能。小学数学教师提高问题设计能力,主要包括设计问题的数量、难度、切入点控制三个方面。教师设计问题时要把握设计的原则、策略和步骤的精心谋划,做到问题精当、难易适度、思维含量高、切入点准确。问题数量要求少而精,难易控制要求适度合理,切入点控制要求切中要害。

2、提高发问技能。教师要考虑学生的年龄特点、心理特点,选择恰当时机,采用适当的形式向学生提出问题,提高课堂发问的艺术性,以激发学生兴趣,活跃思维。具体而言,有以下四个方面:(1)把握发问时机;(2)选择发问句式;(3)确定答问对象,遵循普遍性原则和量力性原则;(4)安排候答时间,教师安排候答要注意两点:一是时间适宜。学生答问需要时间酝酿。过于急促会阻遏学生衡情酌理、慎思明辨能力的发展,导致思维结果草率;过于漫长,学生思维重心发生偏移,进而导致注意力涣散。这两种情形都会降低提问的效果。具体安排候答时间时,要根据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以及学生个人的认知风格,从教学实践效果来考虑。候答时间一般应控制在 1 分钟左右比较适宜。同时候答时间长短还和问题的性质及学生的学习基础有关。二是减少重述。一些教师在等候学生回答时,多次重述问题,其本意要么怕学生没有听清楚问题,要么想通过重述引起学生注意,但实际效果适得其反。过多的重述容易使学生不认真听讲,产生期待教师再说一遍的不良习惯,还可能干扰学生正在进行的思维活动。

3、提高对学生回答评价的技能。这是教师对学生答问结果及表现给予的明确、有效的评价,其实质是教学信息的反馈。教师理答的态度及行为方式,对学生答问的质量与积极性有直接影响。教师在操作过程中要注意以下四点:一是注意倾听、尊重学生;二是注意期待、信任学生;三是注意鼓励、赏识学生;四是注意宽容、理解学生。其外在表现为,学生答问时教师微笑的脸庞、期许的目光、专注的神态,学生答问后教师由衷的赞美、中肯的建议、细致的指点、耐心的辅导。

总之,小学数学课堂提问是一门精深的艺术,每个教师都必须要做到精心设计,耐心听取,正确评价,使每个学生具有积极的参与意识,保持高涨的学习情绪,培养学生“敢问”“能问”“善问”的精神;使现代教育指出的“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创新精神得到真正的贯彻,使学生的学与教师的教能紧密结合,使学笺主体作用和教师的主导作用都得以充分发挥。

7.音乐课堂提问的有效性 篇七

一、音乐元素背景下的提问策略实践

(一) 量“生”定做, 优化问题设计

1.根据学生对音乐节奏与旋律的兴趣点设计问题

兴趣是一种带有情绪色彩的认识倾向, 它以认识和探索事物的需要为基础, 是推动人去认识事物、探索真理的重要动机, 是学生学习动机中最活跃的因素。如果学生对所学的课程不感兴趣, 势必会影响教学效果;如果教师所提的问题平平淡淡, 既不新颖又不奇特, 那么学生的积极性就提不起来, 课堂气氛就难以活跃。我们常常发现, 很多学生喜欢音乐, 但不喜欢上音乐课。所以要想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师所提的问题就至关重要。我们的提问应该犹如“一石激起千层浪”, 可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让他们沉浸在思考的涟漪中, 成为好知者;又应如“柳岸花明又一村”, 让学生在探索顿悟中感受到思考的乐趣。所以, 教师在设计问题时要注意提问要新颖, 要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夸美纽斯也曾强调, 要使先学到的东西为后学的东西开辟道路。通常我们的学校对音乐的节奏和旋律的兴趣较高, 一些地方色彩较浓的音乐也容易引起学生的兴趣。

案例1:在《京韵大鼓》课例片段开始部分, 教师手拿碟子和筷子, 并用重庆方言唱了一段京韵大鼓。

师:老师演唱的曲子大家听过吗?是什么?你们也来唱唱吧。

案例2:在《外婆桥》课例片断中, 教师用上海方言来演唱《摇啊摇》, 提问:老师的演唱有什么特点?

生:欢快的

师:你能听出《外婆桥》与老师唱得童谣有什么相同与不同之处?

生:《摇啊摇》是欢快的, 《外婆桥》是抒情的。

师:与主题乐段相比这一段的情绪如何?能用不同的记号来表达不同的情绪吗?如何用声音表达出线条感和点状感?

在案例1的教学导入中, 笔者通过具有地域特色的京韵大鼓哼唱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 而紧接着下去的提问完成了将学生带入学习内容的环节。这一举动拉近了师生之间的距离, 也为本课后面的教学设下了伏笔, 从而使学生产生了积极参与的热情。而案例2中, 笔者通过上海方言独特的旋律所唱的《摇啊摇》也同样具有案例1中的功效。在聆听《外婆桥》之后, 引导学生通过节奏和旋律两大音乐 元素的对 比 , 并在此基 础上提出了“与主题乐段相比这一段的情绪如何?能用不同的记号来表达不同的情绪吗?如何用声音表达出线条感和点状感?”等三个问题, 试图围绕学生对音乐元素的兴趣展开教学, 以提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2.根据学生对音乐元素的接受能力设计问题

音高 (频率) 、速度 (节律) 、节奏、强度 (音量) 、长度、旋律与和声等是音乐的核心元素, 对其掌握程度好有利于学生对音乐的学习。心理学上把从问题的提出到解决完毕的过程, 称为解答距。在音乐教学活动中, 教师为了顺利实施教学计划, 提问后留给学生的解答距很短 (一般1秒钟左右) , 使得许多学生来不及思考、理不清逻辑, 音乐教学活动成了为数很少的反应快的学生的独角戏, 大部分学生成了陪坐者, 久而久之, 这部分学生就会逐渐失去学习新知识的兴趣。

案例3:《美丽的夏牧场》

师:同学们, 你见过大草原吗?说说看, 你见过的大草原是什么样子的?

(生发言)

师:同学们, 这首歌中所唱到的大草原指的是……?

(生学习歌词) , 师分析歌曲在旋律上的特点)

师:同学们, 你觉得歌曲旋律有什么特点?

(生沉默)

此时教师没有急着自己说出答案, 而是对学生说:“好, 听老师来唱一遍, 仔细观察有无相同的乐句。”教师在顺利进行了三个提问后, 卡在了第四个问题上, 这时教师并没有表现出急躁的情绪, 而是充分信任学生, 让学生再一次体验音乐, 再一次思考问题的过程和机会, 并巧妙地对问题难度进行了适当调整, 以使学生茅塞顿开, 拨云见雾, 更有针对性地回答问题。

(二) 依“生”发问, 优化提问策略

1.在音乐元素的生成点提问

案例4:《拉德茨基进行曲》课堂片段

情境1:班长在我校刚刚举行的田径运动上打破了纪录, 现在为他举行隆重的颁奖典礼。 (奏运动会颁奖进行曲)

情境2:小明的姐姐今天要结婚了, 他邀请我班同学参加婚礼。 (奏婚礼进行曲)

情境3:小王的爷爷昨天去世了, 爷爷是位老红军, 生前经常为我们讲革命故事, 现在我们一起去参加爷爷的葬礼, 为他老人家送行…… (奏葬礼进行曲)

情境4:一位身经百战的将军, 带领着他战无不胜的队伍凯旋而归, 看, 他向欢呼的人群走来了, 他是那样的神采飞扬…… (奏凯旋进行曲)

情境5:2009年10月1日是我们祖国60岁生日, 国庆阅兵仪式中, 各方阵、队伍都已做好最后的准备。 (奏检阅进行曲)

师:为什么很多场合都可以用进行曲, 进行曲在其中起到了什么作用?

(生思考)

通过上述内容, 笔者认为教师在音乐知识和 音乐元素 的生长点 处 ( 即新旧知识 的关联点 上 ) 进行设问 , 能促使学生 更加全面 、宏观地 掌握知识 , 并通过知 识的联系 , 达到更好 的鉴赏效果。

2.在内容的关键点提问

案例5:《拉德次基进行曲》

师:听了刚才播放的乐曲, 你认为进行曲在节拍上的特点是什么?

生:2/4、4/4偶数拍子

师:听了刚才播放的乐曲, 你认为进行曲在速度上的特点是什么?a快速b中速步伐行进速度c慢速

生:快速。

师:听了刚才播放的乐曲, 你认为进行曲在情绪上的特点是什么? a深沉b悲愤c高昂而有号召力

生:高昂而有号召力

师:你在倾听音乐时, 感受到了什么样的画面?乐曲可分为几段?乐曲的演奏形式是什么?整首乐曲的情绪是怎样的?

学生小组讨论后回答, 教师点评。

在完成上述问题后, 多媒体再次播放视频《拉德茨基进行曲》, 教师引导学生一起走进乐曲, 具体分段分析。聆听第一部分音乐分析:简短的序奏后主题音乐A出现——伴有战马奔腾的节奏, 描写拉德茨基在马背上的威武形象。聆听第二部分音乐分析:比较活泼, 描写拉德茨基在马背上慢跑, 检阅部队时既轻松又严肃的形象。

提问5 (综合巩固)

师:《拉德茨基进行曲》在节拍、节奏、速度、情绪、结构上有哪些特点?

(生讨论, 总结)

A、多为偶数拍, 节奏鲜明, 附点音符运用较多。

B、速度平稳, 常用于队列行进, 在情绪上有推动力和号召力。

C、结构规整, 常为三段体, 中段较抒情, 以实现同前后的对比。

《拉德茨基进行曲》教学重点是欣赏中外进行曲并了解进行曲在节拍、速度、情绪、节奏、结构上的主要特点以及对中西文化结合的认识。案例中问题的设置, 使学生能够很快地找到教学内容的关键所在, 不在不必要的问题上浪费时间。教学中并不是要求学生将一堂课的内容记个滴水不漏, 而是要引导学生首先记住最应该掌握的部分, 即我们所谓的重点。明确了重点, 就把握了课堂的精髓, 就能够由此及彼, 达到触类旁通的教学境界, 就能够带动全面, 使其他问题也迎刃而解。

(三) 随“生”而动, 优化问答生成

1.恰当的候答

候答是指从教师提出问题、指名回答到学生说出答案经历的时间, 其本质是一种教学等待, 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经历了将知识从已有的认知结构中提取, 并与问题相关信息进行分析、比较, 做出决策等一系列的思维活动。教师在进行课堂提问时, 需要留出恰当的时间给学生思考。如果设计的问题是知识性的问题, 等待时间可短些, 如果问题设计是为了刺激学生积极思维并创造性地回答问题, 等待的时间则应稍长一些。

而有些时候, 教师没有给学生思考的时间, 而是自己想当然地代替学生回答了, 可能是担心学生花费太多时间, 不利于课程任务的完成。这说明课堂教学中教师更多的是被教学任务所牵制, 没有完全树立起以生为本, 以学促教的理念。

有研究表明, 如果教师在提问后能等候一段时间, 那么课堂将出现许多有意义的显著变化:学生会给出更详细的答案;拒绝或随意回答的情况就会减少;学生的分析和综合水平就会提升, 他们会以更多的依据为基础做出有预见性的回答, 同时他们的成就感也会明显增加。

2.积极的反馈

案例6《鳟鱼钢琴五重奏》

师:听一听, 这段旋律让你们想到了什么?

生:小鳟鱼在水中活泼、自由自在地遨游, 就像我们在水中游泳一样。

师: (嘲讽语气) 哦?你们的想象力很丰富, 小鳟鱼都是“游泳高手”呢?会蛙泳还会自由泳呢?

在这个案例中老师的反馈欠妥, 使学生感受到一种不和谐的对话氛围。为什么呢?因为学生的答案和教师心里的答案是不一样的, 老师可以说是在嘲笑学生, 这样会严重扼杀学生回答问题的积极性 , 不利于民 主课堂教 学气氛的 营造, 不利于师生的交流。教学片段中教师在学生聆听主旋律时, 意图是想通过聆听指挥引导学生对弱起拍、顿音记号和连续四个十六分音符处的理解。老师想说的是:音乐是一种最美丽的语言, 她可以描绘画面、表达情感, 带给人们无尽的想象。那么教师怎样才能达到积极的课堂反馈呢?要用成功感和善意期待进行课堂反馈。教师在课堂提问的反馈中, 要注意尊重学生, 保护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特别要重视反馈矫正中的情感把握, 善意期待和热情激励是取得良好反馈效果的保证。

二、音乐元素背景下的提问策略初步成效

在教学实践中, 课堂上有学生的全员参与合作, 课堂上有快乐、合作、和谐的氛围;课堂外也能听到、看到学生争论、奇思、独创的精彩……精彩在争相讨论中绽放, 知识在唇枪舌箭间积累, 能力在情境体验、感悟实践中生成。具体而言, 有三方面的成效。

学生方面:学生认为音乐课不是可有可无, 而是一门艺术性极强的学科, 它不再只是艺术特长生的专利, 自己也可以通过聪明智慧来享受到音乐的魅力。

教师方面:课堂不再是闹哄哄的, 学生个个都成了音乐爱好者, 不仅陶醉于音乐中, 也能提出一些具有艺术含量的问题。那么教师心中的高兴和感动是无法用语言表述的。

学校方面:涌现了很多艺术特长生, 学校艺术氛围浓厚了。学校为这些音乐爱好者搭建了很好的平台, 学生也为学校争得了一些荣誉, 区艺术节和省艺术节上都获得了好成绩。

三、音乐元素背景下的提问策略反思与展望

在教学实践过程中, 笔者课堂提问感悟颇多。

1.设问要巧

《拉德茨基进行曲》案例中, 在欣赏时教师问:听了刚才播放的乐曲, 你认为它的体裁应该是:a进行曲b圆舞曲c梦幻曲。这些问题、提出, 学生马上就思考起来。这就有助于学生更深入地了解知识, 引导学生进一步掌握知识。

2.内容要精

内容要精就是指问题设计上要具有代表性、精典性, 所提出的问题能够一石激起千层浪。因为课堂教学时间是有限的, 我们提问题必须要有一定的代表性, 否则就等于浪费了学生学习的时间。

3.数量要恰

课堂提问虽然是教学的重要手段, 能够取得良好的效果, 但教师切不可为了提问而提问, 切忌过多过滥。提问过多过滥, 学生应接不暇, 没有思考的余地, 必然会影响其对知识的理解、消化和掌握, 这样提问也就失去了意义。所以, 要恰当地进行。同理, 如果提问过少, 就难以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4.交流要勤

笔者认为好的提问不是坐在办公室里想出来的, 而应是通过实践后总结出来的, 是通过同行间的交流提炼出来的。只有相互间无私的交流与共享, 才会真正地快速成长。

四、音乐元素背景下的提问策略实践体会

综上所述, 笔者认为课堂提问不仅仅是为了得到一个正确的答案, 还应包括帮助学生积极地思考, 联系已有的知识, 培养其思维能力。同时, 通过践行上述策略, 笔者认为好的问题可以令学生思维或开阔、或深邃、或批判, 而不好的问题不但会禁锢学生的思维, 还会令学生产生厌倦的情绪。基于音乐元素进行课堂教学提问不仅考验了学生的知识储备水平, 同时也将考验着教师对问题的设计能力, 以及提问能力。探索的路也许很艰辛, 但我深信自己有这个毅力、决心会努力下去!

摘要:课堂提问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吸引学生注意力的重要手段。有效提问能够使师生之间形成良性互动, 从而增强学习有效性。音乐教学中设计问题和提问, 需要在充分了解教材基础之上, 着重围绕音乐元素, 根据学生对音乐节奏与旋律的兴趣点设计问题, 根据学生对音乐元素的接受能力设计问题, 在音乐元素的生成点提问, 在音乐教学内容的关键点提问, 并要注重提问的艺术与技巧, 从而着力提升初中音乐教学的效率。

关键词:音乐元素,初中,有效提问

参考文献

[1]陈若君.课堂提问有效性研究——基于案例的分析[D].福建师范大学, 2013 (6) .

[2]吴廷凤.浅论初中课堂师生有效提问[D].上海师范大学, 2013 (5) .

[3]张腾.音乐欣赏教学活动中提问的策略[J].艺海, 2013 (12) .

8.音乐课堂教学中的提问艺术 篇八

一、课堂提问是课堂教学的基本元素——明确“问”的目的

1.课堂提问是实现教学目标的关键点。在音乐课中教师就某首歌曲所提出的一个或一组问题,实际是为组织学生进入学习过程而进行交流的话题,在这一过程中,它既是学生学习发展的过程,也是教师实现教学目的的过程。

2.课堂提问是提高学习兴趣的突破口。让孩子怀着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走进音乐王国,这需要在学生和音乐之间架起一座“兴趣之桥”。课堂提问是提高学生注意力和兴趣的突破口,能促使学生主动参与到音乐学习中来,诱发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使他们学得主动、轻松。

二、课堂提问是反映教学观念的一面镜子——关注“问”的对象

1.面向全体、有效提问。音乐课程标准以其对人格发展的高度重视而摒弃了以往把音乐知识技能作为首要目标的做法,极大地提升了音乐教育的境界和品位。为此我们应重新审视音乐教学,面向全体采取有效提问,真正思考所面对的学生接受专业知识的能力和程度。

2.关注差异、分层提问。音乐课程标准充分体现“个人本位”的现代教育价值观,对学生人格的建构高度关注,为此在教学中我们应满足个人发展的需要,关注差异,将问题分层解决。在听课中我们能发现,个别教师的提问对象过于集中在几个优秀学生身上,对于跟不上的、能力薄弱和学习兴趣低的学生来说,几乎没有回答问题的机会。建议教师的课堂提问,按照划分的三个层次,分层提问。对于A层学生,可增加些拓展型问题,有一定难度,发挥该类学生的特长优势,以满足他们“吃不饱”的现象,激发他们“学无止境”的信念;对于C层学生则设计一些易解、易答、易操作的内容,捕捉该类学生的闪光点,使其在获得成功的喜悦中消除自暴自弃的不良心理,树立信心;B学生居班级大多数,因而在设计的问题要紧扣教学的基础目标。

3.语言规范、有情提问。一个好的提问宛如一条纽带,将师生之间的认识与情感紧密地联系在一起,架起师生双向交流的桥梁。所以教学提问会渗透一定的教学观,有时它常常体现在一句话中。如:“当学生听完一首乐曲后,要求他们发表自己的感受,常听到:谁来把想法说给老师听一听、谁来回答老师的问题。” 这些问题语言的潜台词是,教师是课堂的主宰,学生必须靠拢教师,“谁愿意将想法说给大家听一听”,虽然只有一个词的改变,但反映了截然不同的教学观。

三、课堂提问是课堂教学调控的手段——体现“问”的技巧

1.找准提问时机。音乐学习中欣赏与聆听是音乐学习不可缺少的教学过程,但在让学生进入之前,应带着具体的任务,有目的地聆听,如果欣赏音乐缺乏角度,学生便盲目侍从。如将问题前置,学生将会在欣赏的同时进行思维判断。课例:当音乐正在播放至结束部分时,教师便急于抛出问题:这段音乐给我们怎样的感受?教师的声音与音乐声混淆。这既干扰了学生聆听音乐的过程,又影响了问题的质量。所以,找准提问时机是问的技巧之一。

2.把握提问节奏。音乐教学往往以学生听、议、演为主,为了增强学习的兴趣与爱好、体现教学情趣,则设计一系列的问题让学生学会分析、比较、评价与表现音乐作品。例初听音乐之前问:这段旋律会给你怎样的感受?如果用线条表现你会怎样去画?你能跟着音乐用自己喜欢的动作表现吗?好,现在开始。在音乐教学中,教师所提问题要符合音乐学习的规律,使问题节奏适度、适量,特别在初步欣赏音乐时,不要过于急切地、不断地发问,而要通过提问来调控课堂教学的节奏,使学生在音乐学习中的情绪、思维富有弹性。

四、课堂提问是课堂教学升华的阶梯——抓住“问”的重点

1.问出真实、体现教学原则。一个好地提问可以真实地反映出几个或者更多学生的学习想法,让学生在进一步的提问之下阐述自己与众不同的认识,从而体现音乐教学注重个性发展的原则。课例:这首歌曲好听吗?唱得好吗?想听吗?会唱了吗?学生不假思索,高呼齐答:好听。好。想。会了。教师满意状,顺利进入下一环节的内容。课堂中老师企图营造气氛,习惯性的询问学生一些没有实际意义的问题,不仅使教学问题零碎且影响学生自主思考的空间,同时这种只注重结果,忽视思维过程的问题又严重违背了音乐教学的原则。这种笼而统之的问题不但不利于学生对知识的接受,而且会造成学生思想懒惰、盲目附和,成为“南郭先生”。

2.问出特色、体现学科特点。从一段时间的课堂教学观察发现,一些教师在课堂中刻意淡化、避让,甚至丢弃了音乐基础知识的学习,在课堂上强调突出审美的同时不敢涉及音乐最基本的要素(旋律、情绪、速度等),这其实只是对音乐课程改革新理念认识的偏离。将音乐教学问题游离于音乐之外,没有体现音乐学科的特点,学生也不会从问题的思考中获取音乐相关的知识和能力。

3.问出新意、体现问题价值。教师在精心设计提问的同时不妨先问学生,如果学生提的问题很好,教师就引导全班学生来回答问题。这样的放手和转位,其实是让学生学会独立。当学生走出课堂时也会有意、无意地自问自答,真正体验到音乐带来的快乐。

上一篇:渴望自由 - 四年级记叙文作文650字下一篇:影响农村教师专业发展问题的研究结题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