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我国物流配送存在问题及解决方案的文献综述

2024-06-16

关于我国物流配送存在问题及解决方案的文献综述(12篇)

1.关于我国物流配送存在问题及解决方案的文献综述 篇一

关于我国环境行政公益诉讼问题的文献综述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环境污染和破坏问题日益严峻。虽然法律赋予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要求政府行政保护和司法救济的权利,但是,在“经济优先”思想的指引下,政府行为往往忽视了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环境权益。现实生活中屡屡发生行政机关的行政行为侵犯公众环境权益的情况,而我国目前的司法体制中却没有适当的救济机制,从而公众环境权益得不到有效的保障。针对这一问题,目前我国学术界逐渐重视起对环境行政公益诉讼进行法理分析,在对国外环境行政公益诉讼制度比较研究的基础上,提出完善我国环境行政公益诉讼制度的具体构想。

一、环境行政公益诉讼的定义及必要性:

对于环境行政诉讼的定义,目前理论界尚未达成统一的认识。有人认为环境行政诉讼是指环境行政相对人因不服环境行政主管部门的具体行政行为,而向法院提起的诉讼。该定义遵循了传统行政诉讼理论,将环境行政诉讼的原告和被告分别界定为环境行政相对人、环境行政主管部门,从而严格界定了环境行政诉讼的范围。这种定义未考虑到环境侵害的特殊性,无法为环境侵害的受害方提供有效的司法救济。也有人以为环境行政诉讼是指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认为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的与环境有关的行为侵犯了其合法权益,依法向法院提起的诉讼,以及法院依法进行审理和裁判的活动。较之前定义,其更具科学性。但其认为只有环境行政行为侵犯了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时,他们方能提起环境行政诉讼,这种观点是否合理,值得商榷。该观点过于强调环境行政诉讼定纷止争的功能,而忽略了其在排除环境侵害方面应该发挥的作用。基于以上的分析,我个人趋向于认为:所谓环境行政诉讼是指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认为行政机关的环境行政行为可能或已侵犯其合法权益,依法向法院提起诉讼,法院依照司法诉讼程序解决环境行政争议的活动。

环境行政诉讼的必要性在独立的司法审判的意义上并不完全取决于环境行政争议解决的效率需要,而植根于民主法治和行政法治的发展之所需。在环境行政争议中,作为一方当事人的国家行政机关,无论在客观力量上,还是在法律权限上,都可由行政机关解决环境行政争议。与环境行政诉讼相比较,这种环境争议方式无疑更有效率,能使争议得到较快的处理,减少争议解决的成本,且行政机关是环境行政行为的作出者,其最能预见到环境行政行为将产生的后果,在此基础上采取最有效的措施使环境行政纠纷得到妥善的解决。现实中,许多的环境行政争议都是由行政机关解决的。故从解决环境行政争议的效率角度而言,环境行政诉讼并非是不可或缺的。但从我国宪法规定的民主制度来看,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可以根据自身利益的需要和对公平的追求和判断,来决定是否行使行政救济的请求权和选择行使该请求权的途径。特别是这些主体与行政机关相比,处于劣势地位,当行政机关不正确行使法定权限时,缺乏与行政机关进行抗争的足够力量,故我们不能过于强调环境行政纠纷由行政机关解决。为更好地维护这些弱势群体的合法权益,在法律上应为其提供更多的救济手段,扩大救济途径,为他们提供更充分和更公正的保护,故环境行政诉讼又是必不可少的。同时,依行政法治的理念,行政机关运用公权力限制人们的权利或加之以义务负担时,必须严格地依照法律的规定进行,环境行政活动也不例外。

二、我国面临的困境剖析:

我国的环境行政诉讼产生较晚,但发展速度很快。环境行政诉讼在推动我国的环境法制建设和促进环保领域依法行政方面发挥了很重要的作用,但在环境问题日益严重的今天,我国的环境行政诉讼制度已明显滞后于现实的发展,在实践中暴露出了诸多的弊端。

(一)被告多为“影子被告”

为了确定行政诉讼的被告,各国都确立了行政主体理论,我国也不例外。我国的行政主体理论强调每个行政机关的独立性,认为每一个行政机关都是一个独立的行政主体,需要独自承担行政行为的法律责任。但在实际中,这些环境行政主体之间的利益并不完全相同,特别是地方各级人民政府的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与其所属的地方同级人民政府之间的利益冲突是非常明显的。加上环境行政主管部门与其所属的地方同级人民政府之间存在领导与被领导的关系,使得环境行政主管部门在执法过程中陷入了尴尬的境地。

(二)原告范围过窄

在我国,行政诉讼的原告是指认为具体行政行为侵犯其合法权益,以自己的名义提起诉讼从而引起诉讼程序发生的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依据行政诉讼法理论,具有起诉资格的人才能成为原告,才能以原告的身份提起行政诉讼。起诉资格是指个人或者团体所享有的在法庭上对他人,尤其是对政府行为提出控告或者以原告身份向法院起诉的法律权利。

根据《行政诉讼法》的有关规定,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要取得行政诉讼的起诉资格,必须同时具备以下两个条件:第一,认为具体行政行为侵犯其自身合法权益;第二,与被诉的具体行政行为有着法律上的利害关系,即必须承担具体行政行为的法律后果。据此,只有具体行政行为所直接针对的相对人才具有起诉资格,才能以原告的身份提起行政诉讼。但是很多学者认为,在环境行政诉讼中如果严格依据上述条件确定起诉资格,必将导致原告严重缺位,使大量的违法环境行政行为因起诉受阻而得不到司法审查,从而使得公益妨害得以继续存在下去,受害人得不到法律救济。

(三)受案范围较窄

环境行政诉讼的受案范围是指对什么样的环境纠纷能提起行政诉讼。这是决定人民法院能否受理环境行政案件的一个关键因素。环境法律规范规定,公民、法人或其它组织只能对环境行政处罚决定和行政处理决定两类环境行政行为提起行政诉讼。《行政诉讼法》第11条对此作了补充,即规定对申请行政机关履行保护人身权、财产权的法定职责而行政机关拒绝履行或者不予答复的环境行政行为可以提起诉讼。从上述规定可以看出,环境行政诉讼的受案范围以特定的行政作为义务领域为限,并不包括一般的行政作为义务领域,即相对人只能对环境行政主体不履行特定环境行政作为义务(行政主体承担的对特定相对人的行政作为义务)的行政行为起诉,而不能对环境行政主体不履行一般的环境行政作为义务(行政主体承担的对国家和社会而非特定个体的行政作为义务)的行政行为起诉。但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一规定的不合理性逐渐显现了出来。

(四)被告举证困难

根据《行政诉讼法》的规定,行政诉讼中的举证责任由被告(被诉行政机关)承担。《行政诉讼法》之所以作出这样的规定,主要是考虑到:作为被告的行政机关在行政法律关系中居于主动、有利地位,其举证能力强于原告。但在环境行政诉讼中,情况并非完全如此。由于原告多为实施环境污染或者破坏行为的企业,它们拥有雄厚的技术和经济实力,特别是对自己所排放的污染物的属性和技术指标了如指掌,而作为被告行政机关却不具备上述能力。加上环境案件中的证据的技术含量比较高,又多具有潜伏性、流动性、交叉性等特征。因而对于被告行政机关来说,经常很难判断证据与待证事实之间是否存在因果联系。而《行政诉讼法》又规定,环境行政主管部门要对企业进行行政处罚,就必须取得证明排污行为与损害结果存在因果关系的证据。但实际上这些证据是很难取得的。正是因为取证困难,许多环境行政主管部门明知企业排放污染物或者明知危害结果是由企业的排污行为造成的,却不敢理直气壮地对其进行处罚,结果导致该处罚的没有罚,该重罚的轻罚,使“依法行政”变为“协商行政”,严重影响了环境行政执法的权威性。

三、立法构想:

既然清楚了问题所在,目前我们该做的就是完善的环境行政诉讼制度。通过查阅相关资料阅读相关论文,我了解到目前中国的该领域学者,围绕这一目标,立足于我国的实际,同时借鉴国外一些国家的有益做

法,重点从以下几个方面提出立法构想,来完善我国的环境行政诉讼制度:

(一)环境行政公益诉讼的受案范围

(二)环境行政公益诉讼的原告资格

(三)环境行政公益诉讼中的举证责任分配

(四)确立新的赔偿范围

(五)环境行政公益诉讼的诉讼费用分担以及激约机制

(六)环境行政公益诉讼中的诉讼时效

(七)环境行政公益诉讼中的起诉前置程序

(八)建立专门的环境法院

四、结语:

环境问题是全球性的问题,并有不断恶化的趋势。随着环境民主原则的深人,一种新的环境公共利益维护模式——环境行政公益诉讼随之建立起来。本文着重从我国环境公益诉讼存在的问题入手,通过研读目前法学界学者的研究著作,系统总结该领域的最新观点,提出自己的一些关于完善该立法体制的观点和看法,并最终希望我国能建立起完善的环境公益诉讼制度,使环境权能够得到司法的最终救济,为环境权的具体化提供程序上保障。

注:注释在论文后一并列出。

2.关于我国物流配送存在问题及解决方案的文献综述 篇二

我国电子商务物流业的现状及问题

“物流”这个词最早出现在上世纪80年代, 也是在那个时候传入中国的, 80年代时我国的经济发展还不是特别的繁荣。电子商务从开始进入中国到现在已经有20多年的历程。但在某些程度上来讲, 我们与西方一些发达国家来比是存在着明显的差距的, 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 对物流缺乏认识

我国许多地方的人民还存在观念落后的问题, 由于这样的落后观念就会对物流的认识产生误解, 不能正确地认识物流。所以就会在对物流的管理工作上不重视, 缺少规划。这样物流的发展就会缓慢, 就不能与电子商务良好地结合, 同时也会多多少少限制电子商务的发展。也或者是因为, 80年代, 我国许多企业投资人员还是非常在乎投资成本的问题, 所以他们没有将物流放在成本核心问题来考虑, 这也是导致物流发展缓慢的一个方面。

(二) 我国物流人才短缺

这里所说的人才指的是从事专门物流的人才, 我国也缺少对物流有着专业管理经验的人才。同样也缺少懂得电子商务技术和IT技术的人才。这些专业人才的缺失直接或间接地影响了我国电子商务物流的发展。相反, 与我国专业人才缺失相比, 西方发达国家拥有大批优秀的专业人才, 所以这也就使得西方发达国家的物流传播系统非常地发达。在西方国家里, 许多大学在很早就在大学或其他级别学校里设置了物流等相关专业的课程, 目的就是培养一些专业的物流类的人才。然而, 我国在物流方面的教学不但发展得晚而且非常落后。在一些高等学校开设这种课程的较少, 而研究生以上的发展更少。

(三) 物流管理效率低

我国物流管理的经营能力是低效率的, 在整个模式来说是缺乏一定的规模的, 所以它的效应也不是很好。相对西方一些国家来看, 我国的物流企业是比较杂乱的, 它的经营模式也不是整齐的, 非常的分散, 它的组织能力也不是很好。我国的物流管理在联合方面来讲是比较弱的。同样与西方国家对比, 我国在管理能力方面有着明显的不足, 同时手段手法也非常落后, 没有很有效地利用每个城市不同的环境来进行有效合理的协调。在我国工业生产物流时的时间基本就是所有物流的时间, 它的速度, 如果用铁路运输每小时大约是在45公里左右, 因为是散装的, 需要来回搬货卸货就会占用很长的时间, 这就会降低效率。这是一些路程远的运输, 而城市里的就会用车辆来进行输送。这样的运输效率就会和城市里的交通有关系。我国大多数的物流公司都是传统的老物流公司, 这些物流公司无论是在物流的经营管理上, 还是其运营的模式上, 都会受老观念的物流影响, 这就会造成物流管理的低效率。

我国电子商务物流现状的解决方法

(一) 提高对电子商务物流的配送体系建设

为了推动我国电子商务物流业的迅速发展, 我国应当在相关法律法规上加强支持力度。为了解决物流的条块分割的问题, 政府的相关部门应当主动倡导组织建立对物流的统一管理, 同时也要组织建设在跨区域的地区做好物流协调的工作。并且, 政府部门同时也要承担起组织协调的职能, 由政府统一管理和规划, 这样做的同时就是为了给电子商务物流行业在管理上创造条件。再者, 我们必须要重视规范产业物流的发展政策, 政府要起到主导的作用, 来引导其他企业共同发展。其次, 政府在做引导的同时, 也要加大对电子商务物流的投资力度。实行全国统一发展和管理, 将电子商务物流作为重点建设的目标来实行, 运用电子商务来建设我国物流的基础建设, 这样就可以形成我国电子商务物流的实体网络配送, 也就形成了全国的电子商务物流体系。

(二) 多方面培养电子商务物流配送方向的人才

从一些国外物流配送的发展经验我们不难得出, 大多数企业需要的物流方面的人才一定要掌握一定的物流相关知识, 有一定的工作经验, 因此才使得国外的物流配送发展得如此之好, 因为他们拥有物流配送人才, 并形成了良好的体系。想要培养电子物流配送方面的人才, 主要从三方面入手:一是加设物流方面的学士和学位专业在一些商业院校内, 二是在各个商学院设立课程的同时也要增设电子商务物流配送方面的研究生课程, 组建完整的教育体系。三是根据国情和物流行业协会的要求, 对物流配送实施全面的职业教育, 加强物流行业的技术和管理人员的素质, 因此为了更好更顺利地发展物流行业, 不能忽略优秀人才的重要性。

(三) 建立配送中心的物流服务体系

我们这里所说的配送就是商品市场所发生的产物;随着社会的发展, 物流商品的配送由一开始的大批量、小批次演变成现在的小批量、多批次。随着市场多样化的发展, 原有的市场需求已经不够满足。它占有的市场份额也逐渐加大。配送在电子商务物流活动中已慢慢演变成了中心环节。同时我们也可以说配送是物流的最终目的。所以, 物流活动已慢慢演变成为围绕组织需要表现的市场机构。我们物流公司的内部结构应是配送、市场、客户三方面的。其次, 物流公司的旧观念、旧思想应当彻底改变。不要总是认为物流公司只是负责送货, 同时它要做到协助电子商务公司进行售后服务, 要追踪订单。只有这样才能跟得上电子商务发展的步伐, 不被其落下;同时才不会被这个市场所淘汰。

(四) 打造有助于现代物流配送的体制环境作用

物流的发展随着时代的变化需要不断地发展和更新, 对于一个物流企业而言想要发展, 第一就要有创新观念, 依靠国外的科学管理方法方式;第二, 需要组织创新, 合理利用新时代的科学技术手段, 组建在网络时代下的新型物流组织, 进行运作, 加强管理。与此同时, 如果能得到政府的大力支持的话, 物流配送体制会更加完善, 这就需要政府根据国情来支持行业的发展。物流配送体制的发展不是单一的, 要与其他相关行业紧密联系, 例如交通等等, 也要结合城市化和信息化这一国情, 打造与国际相连接的体系体制。研制配套的有助于操作的相关政策, 根据政策的要求规定来更好地激发社会各方面对发展物流行业的积极性。革除多年以来物流领域多分头管理这一特点, 建立一些能够协调统一的组织机构来专门管理, 协商相关部门一起推进物流配送的一系列相关工作。

3.关于我国物流配送存在问题及解决方案的文献综述 篇三

关键词:电子商务;物流;发展对策

一、电子商务物流产生的背景

由电子商务发展引起的物流问题,起源于著名的网上72小时生存实验,这一实验是人们发现了电子商务在发展过程中一个重大障碍—物流问题。同时,引发了物流的一系列问题 :首先,表现在网上交易的情况下,物流如何保证网上交易商品尽快交到客户手中;其次,在网上交易的情况下,交易双方如何选择物流的运作模式;最后,在确定物流运作模式之后,如何以较低的成本,在较短的时间内完成物流的运作。

以上网上交易所引发的物流问题,使人们认识到了物流的发展问题。如何在当今信息化的时代背景下,充分的利用现代信息技术—特别是计算机技术、Internet技术等来促进物流的发展,成为物流发展的一个热点问题。在此背景下,作为电子商务重要组成部分“电子商务物流”产生了。

二、电子商务物流在我国的发展现状

目前,我国电子商务物流企业在数量上已经具有一定的规模。全国700多家连锁公司中,一些规模比较大的连锁公司已经建立了自己的配送中心。国内介入物流业的上市公司也有40多家。与此同时,由于看好加入世贸组织之后的物流市场,许多外国物理企业和运递业巨头也纷纷抢滩中国。日本独资的物流公司—日本邮船在中国上海设立分公司之后,又相继在天津、青岛、广州、大连等设立物流分公司。现在我国已经建有各类配送中心1000多家,他们以及外资物流企业一起参与我国物流市场的激烈竞争。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尤其是连锁商业的发展和电子商务的兴起,我国物流业的发展日益受到重视,但是从宏观上来看,我国的现代物流业还处于起步阶段,总体发展水平仍然比较低。我国电子商务物流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物流基础设施薄弱,不能够适应电子商务物流的发展

尽管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交通运输设施有了较大的发展,但与电子商务流发展的需要相比仍显得供给不足。许多电子商务物流企业对物流的概念、地位及作用认识不够,设施陈旧,物流管理的电子化程度还较低,不能满足迅速发展的电子商务的要求。

2.政府及相关企业对于电子商务物流的重视与认识程度不够

物流业的发展涉及基础设施、产业政策、投资融资、物流技术设备、税收及运输标准等各方面,而这些方面又分属不同的政府职能部门管理。由于各职能部门对于现代物流认识不足并缺乏统一协调的战略思想,这就影响了物流业的发展。

3.物流法律环境不健全

现有与物流有关的的法律法规大多是部门性的、区域性的,缺乏全国统一性的专门的法律文件,因此全国性的物流企业缺乏有效的法律规范以及保障。

4.电子商务物流专业人才非常缺乏

国外物流的发展实践表明,物流从业人员具有较高的物流专业知识和较强的操怍经验,是电子商务发展必须具备的条件。据统计,我国物流人才短缺的问题已成为大家的共识。在上海,个别物流企业甚至打出高达30万元的年薪来招聘高级物流人才。据有关统计显示,我国物流人才中,物流规划人员、物溉管理人员、物流研究人员、物流师资全面紧缺。到 2010年,大专以上物流人才需求达30-40万人。

三、我国电子商务物流的发展对策

1.加快完善全国性的物流法律法规,开放物流业市场

我们应调整部门区域性以及部门性的法规,制定通过一部全国性的物流法。该法应由国务院商务部具体实施,并建立和交通、通信、海关等有关部门的协调机制,这样才能统一全国的物流市场,是的物流企业在比较完善的法律环境下实现平等竞争、规范管理、有序经营,这样才能真正实现我国物流业的健康发展。

2.加强物流基础没施建设和合理布局

国家除了加快对公路、铁路、港口、机场等基础设施建设外,各物流企业瞳加强物流中心的建设和科学布局。各地方政府应统筹规划,正确引导物流企业布局和物流中心,包括物流仓库、配送中心、通信网络基础等。只有科学合理地布局物流中心,才能提高物流速度和物流效率。

3.加强电子商务物流人才的培养

电子商务物流所学要的人才是一种复合型高级人才,这种人才既需要懂电子商务,又有需要懂物流;既需要懂技术,又要懂管理。对于我国电子商务物流人才匮乏的现象,一方面,我们可以引入电子商务物流,通过外来的高级人才满足我国物流发展需要,与此同时,带动我国物流人才水平的逐渐提高;另一方面,我们可以派人出国学习国外先进的物流技术以及经验,同时加强国内物流教育的投资和建设,为我国电子商务物流的发展提供并储备高级人才。

参考文献:

[1]魏修建:电子商务物流概论[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9.20-21.

[2]张 铎 周建勤:电子商务物流管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4.关于我国物流配送存在问题及解决方案的文献综述 篇四

存在问题和建议

XXX区交通局自XXXX年XX月成立以来,在区委、区政府的领导和上级主管部门的指导下,较好地完成了各项工作任务,交通事业发展实现了新的跨越。

第一部分、XXXX区农村公路建设与养护情况

一、XX市2011年车辆购置税用于村通路项目

根据XXX交通厅和XX市交通运输局的指示,XXXX年我局负责承建XXX市XXXX年车辆购置税用于嘎查村通路项目。该项目位于XXX区,共计X条公路。项目于XX月XX日通过XXXX区政府采购中心公开招标,XXXXXX建设有限公司中标为施工单位;XXXXXX中标为监理单位。项目于XXXX年XX月XX日开工建设,XXXX年XX月XX日完工。同时我局加强统筹协调,指导和督促有关部门和参建单位落实施工组织、安全管理等具体工作,采取积极有效措施,聘请专业监理公司进行工程质量监督,确保工程建设的质量和进度。公路建成后惠及XXXX镇XX个自然村XXXX多农区居民;同时可解决农产品销售不畅问题,丰富市民菜篮子。

二、县乡村级公路管理、养护

在时间紧、困难多、任务重的情况下,进一步解放思想,破解农村公路养护难题,加强对全区农村公路养护工作的督

促指导。XXXX年XXXX月,XXXX交通运输局将XXXX区县乡村级公路共计XXXX公里移交我局,其中县乡公路XXXX公里,村级公路XXXX公里;我局共管养农村公路XXXX公里。根据我区县乡村级公路点多、面散、线短、重载车辆多的实际情况,分别与道路养护承包方签订道路养护合同,对养护的公路提出相应养护质量指标,对养护方案、管理办法、养护经费、施工质量等进行监管、检查,保证移交我局的每条公路通畅、整洁、安全。

三、农村公路资金情况

1、XXX市XXXX年车辆购置税用于嘎查村通路项目 XXX市XXXX年车辆购置税用于通路项目中央专项资金XXX万元已按时足额拨付到位;XXX区政府配套资金XXX万元足额按时拨付到位,且纳入财政预算。

第三部分、现阶段存在的困难

2、XXXX年XX村通路项目

XXX区政府已承诺XXX年新建农村公路项目配套资金XXX万元按时足额拨付到位。

第二部分、目前存在问题及建议

存在问题:

1、无专业养护机构、人员。XXX区交通局自成立以来无人员编制。由于专业人员紧缺,在进行各项工作时虽加班加点,但仍遇到很多困难。

2、新建农村公路无建设用地指标。新建农村公路在原有土路、自然路基础上进行

施工,所用地为农业用地。发改部门办理立项要求用地必须为建设用地,但农业用地无法转为建设用地。

3、项目指标下达较晚,不便于地方政府将配套资金列入财政预算。

4、我区管养的农村公路点多、线短、面散,维护成本大,且养护资金标准低(目前日常养护费现行标准为县道年公里9000元,乡道年公里5000元,村道年公里3000元;养护工程费现行标准为县道年公里7000元,乡道年公里3000元,村道年公里1000元)。根据现有物价水平、人员工资状况,现行养护费、工程费标准无法满足我区日常养护公路。

建议:

1、增加机构,配备专业人员、设备,解决人员编制问题;

2、根据当地实际情况,上级部门出台相关规定、措施,简化土地、规划手续;

3、建议项目指标于上一年度提前下达,便于当地财政将配套资金列入下一年度财政预算;

5.物流配送存在问题及解决方案 篇五

目录

一、引言„„„„„„„„„„„„„„„„„„„„„„„„„„„„„„1

二、物流配送存在的问题和配送中心的问题„„„„„„„„„„„„„„„1

三、物流配送模式 …………………………………………… ……………………2

四、解决问题的对策„„„„„„„„„„„„„„„„„„„„„„„„„2

(一)采取物流配送新技术,加强配送信息化建设„„„„„„„„„„„„3

(二)选择合适的配送模式„„„„„„„„„„„„„„„„„„„„„„3

(三)加强人才培养力度,培养现代物流理念„„„„„„„„„„„„„„4

(四)配送中心的建设„„„„„„„„„„„„„„„„„„„„„„„„4

五、、总结„„„„„„„„„„„„„„„„„„„„„„„„„„„„„„5

参考文献„„„„„„„„„„„„„„„„„„„„„„„„„„„„„„

5摘要:随着国务院十大产业振兴规划的发布,我国的物流行业进入了发展的快车道。而物流配送作为物流流程中的一个重要的方面,却存在许多的问题。文章就从文献综述的角度,来探讨一下物流配送存在的问题和配送中心存在的问题,特别是连锁零售企业的物流配送问题。通过这些问题的阐述,比较不同的配送模式,提出解决上述问题的对策,探讨在电子商务的新环境下物流配送的发展要求和配送中心建设。

关键词:物流配送;配送模式;电子商务;配送中心

一、引言

2009年3月,国务院颁布《物流业调整和振兴规划》,重点发展物流产业,这也为我国的物流行业的发展奠定了政策基础。而物流配送作为物流的一个重要环节,应该与物流发展同步,甚至要超前一步。但是当前我国的专业配送中心很少,物流配送缺乏社会化和专业化,配送技术落后,严重的影响了配送的效率,而这也影响了整个物流的效率。在配送及时性和低成本方面,当前我国不完善的配送体系也存在许多有待改善的地方。当前我国的连锁企业大多配送规模小、统一配送率不高、现行的配送方式相对落后、设备设施落,功能不全、物流配送信息系统建设落后、缺乏专业化的物流配送管理人才,这些都给连锁企业的配送发展造成了巨大障碍。所以建立高效的物流配送体系是物流企业和连锁经营急需解决的问题。下面就文献综述的角度具体分析一下我国企业,特别是连锁企业的物流配送存在的问题和解决对策。

二、物流配送存在的问题和配送中心的问题

当前我国的物流配送存在很多问题。物流配送体系薄弱,主要问题在物流平台构筑落后,物流配送效率低和物流装备标准化程度低,物流配送中心信息化程度低,物流配送人才短缺。除此之外,物流配送的主要问题有物流配送模式选择不当,配送中心设施落后、功能不全等。国内企业,特别是连锁企业物流配送存在的问题在于存在多渠道的配送模式,统一配送效率低和采购成本居高不下,国内大部分连锁企业多采用自营配送却没有实现完善的配送作业,物流配送的标准化水平低。连锁企业物流配送中存在的问题在于未能实现集中采购和进货,未能实现统一的存货和库存管理,标准化程度低,计算机信息系统建设滞后。由于缺乏对选址决策重要性的认识,只简单地考虑仓储租金,很少结合配送成本、配送效率和服务质量来分析使得配送中心选址不科学,由于没有合适的装卸平台、足够的车辆和设备以及技术而使得配送中心建设不规范。对于物流配送至关重要的配送中心来说,除了上述的一些问题外,还存在以下的问题。配送中心基础设施薄弱,利用率低,物流服务质量不高,配送中心人员的素质不高,缺乏现代物流的一些思想和意识。物流配送管理体制和机制存在障碍,政府的各职能部门以及企业的各部门之间对现代物流认识不足和缺乏统一的战略思想。而物流以及配送基础设施呈现“瓶颈”现象,我国物流总体水平落后,存在物流配送技术和物流综合协调能力的约束。

三、物流配送模式

下面就简要的介绍一下国内学者认同的几种典型的配送模式,自营配送模式;共同配送模式,就是各物流企业为了提高配送效率以及实现配送合理化而建立的一种功能联合体;第三方物流配送模式,就是指交易双方把自己需要完成的配送业务委托给第三方来完成的一种配送运作模式;连锁企业物流配送模式,就是总部集中控制和集中采购,进而通过供应商配送到连锁店的一种高效的配送模式。多数学者采用的都是这几种配送模式,虽然在说法上可能有区别,但是其内容是一样的,如秦瑛、陈竹君、陈丹晔等论述的集团配送和供应商配送就指的是配送中心配送模式和连锁企业配送模式。

四、解决问题的对策

20世纪90年代依赖,随着互联网的兴起,电子商务获得了快速发展,由此电子商务成为当前物流行业发展的新机遇。而电子商务对物流特别是配送有着密切的关系。下面就从电子商务的基础上论述解决上述问题的对策。

(一)采取物流配送新技术,加强配送信息化建设

物流配送新技术有条码技术、GIS(地理信息系统)、GPS(全球卫星定位系统)、EDI(电子数据交换)、Bar Code(条码技术)、射频技术RF(Radio Frequency)等。而曹宝亚(2008)认为电子商务环境下的物流配送技术有:交叉配送技术、准时制配送和ABC配送。

其次需要建立一套信息管理系统,包括五个子系统:需求管理信息系统,采购管理系统,仓库管理系统,财务会计系统,配送管理系统等。在物流企业配送的信息化建设方面,在充分利用计算机网络技术、数据管理技术和物流配送新技术的同时,建立和完善物流信息系统。要采用先进的信息系统,提升信息技术管理,做好技术开发和引进,以及信息系统的建设和维护。通过采用先进的物流信息系统构造一个现代化的管理平台,改进配送调度、进行动态库存管理、实现在线交易处理,真正把物流、资金流、信

息流集成到一起。

(二)选择合适的配送模式

当前一些大型连锁零售企业逐步尝试将本企业的物流配送业务委托给第三方物流,这种发展趋势越来越明显。各种配送模式各有特色,连锁零售企业应当根据连锁企业经营的不同阶段和规模选择适当的物流模式。

通过对五种典型的配送模式的SWOT分析,自营模式和配送中心配送模式适合那些实力比较强、资金比较雄厚的企业,可以通过发展自身物流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供应商配送模式主要适用于店铺规模大、采购规模大的大卖场及综合超市公司,在我国多数连锁氽业采用这种物流模式;第三方物流这种模式要求物流市场比较成熟,且连锁企、信息化程度较高;共同配送模式可以提高车辆利用率,降低成本、提高服务,比较适合规模小、资金紧张的中小型连锁企业。

(三)加强人才培养力度,培养现代物流理念

物流配送中人才的培养是很重要的。“发展物流,要有高度系统化、集约化的管理体制作保证,要拥有系统的现代管理技术、管理手段以及相应的管理机构作支撑。而所有这一切起决定因素的还是人,现存的赖以发展物流的人员队伍还远远不能适应要求,因此着力培养物流人才更是当务之急”。

(四)配送中心的建设

配送中心建设是十分重要的,通过建立配送中心,连锁企业能统一购货,统一库存,统一配送,使得商品配送的时间缩短,物流配送中心运作成本下降,与商场前店后库的分散储存相比,大大降低库存,加快商品周转,提高物流效率,降低费用,提高厂家、批发商的送货业务效率,降低送交货成本,使企业在未来更为惨烈的竞争中获得生存空间和发展机会。对于配送中心建设具体的步骤,一是按标准化建设配送中心,就是配送中心要逐渐实现装卸搬运机械化,适当推进配送中心的配车计划与车辆调度计算机管理软件的使用,缩短配车计划编制时间,更合理地安排配送区域和路线,提高车辆的利用率并减少等候时间。二是科学选择配送中心地点和规模,这可以提高配送效率和节省流通费用,并且影响配送中心的服务水平和服务质量。对零售连锁企业而言,需要采用根据区域成片开发的战略,实施构筑以重点区域为核心的配送中心,采用扇形辐射面、步步为营、向前推进的配送网络体系。

但是当前我国的物流发展比较滞后,不能一蹴而就,应该循序渐进。根据我国的具

体情况来看,完全自动化的配送中心在我国不合适,条码、包装、员工素质等因素都制约着其正常运行。但是,实现一定程度上的机械化还是必要的,有利于改善工作条件、加快作业速度,提高劳动生产率、减少货损货差。但是物流配送中心的现代化是一个发展趋势,这也是国内学者的共识。下面就论述国内一些学者对配送中心的详细规划。对于物流配送中心的规划流程,可以分为项目规划、物流中心规划方案设计、方案评估、工程施工设计、工程建设。确定这些方面之后,进行规划分析,具体有设计物流配送中心功能模组,进行顾客需求分析,物流作业流程分析,作业区域布局分析。配送中心的规划要素包括配送的对象和客户(E),配送的货品种类(I),货品的配送数量或者是库存量(Q),物流通路(R),物流的服务水平(S),物流的交货时间(T),配送货品的价值或者建造的预算(C)。

五、总结

通过上面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来,当前我国的物流配送发展还是相当滞后的,存在相当多的问题,而这些问题又是阻碍我们物流发展的重要因素。当前发展物流配送的重点是建设标准化的配送中心,加强配送中心的信息化、自动化、机械化以及柔性化。

参考文献

[1] 程继红,马颖亮,李高鹏.基于混合整数规划模型的物流中心选址方法[J].海军航空工程学院学报.2007,22(2):292-294.[2] 龚延成,郭晓汾,蔡团结,李卫江,物流配送点选址模型及其算法研究[J],中国公路学报,2003年,第16卷第2期123-126

[3] 鲁晓春,詹荷生.关于配送中心重心法选址的研究[J].北方交通大学学

报,2000,24(6):108—110

[4] 姜大立,杜文,易腐物品物流配送中心选址的遗传算法[J].西南交通大学学报,2003,(2):62-67

[5] 王战权,杨东援,配送中心选址的遗传算法研究[M].实用物流技术,2001.3:11-14

6.关于我国物流配送存在问题及解决方案的文献综述 篇六

浅谈我国现代物流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作者:张 力

来源:《沿海企业与科技》2006年第04期

[摘 要]近两年“物流热”在中国蓬勃兴起,但总体上看,中国的物流产业还处于由传统物流向现代物流转型的初级阶段。文章通过对我国现代物流发展中在管理、专业化服务等方面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阐述,探讨了我国现代物流发展应采取的对策。

[关键词]现代物流;物流效率;专业化服务

[中图分类号]F252.24

7.关于我国物流配送存在问题及解决方案的文献综述 篇七

1.研究背景。进入21世纪, 随着作为新兴产业之一的现代物流业的迅猛发展, 国内的物流公司如雨后春笋般涌现, 进而形成了第三方物流产业。相比传统的物流公司, 第三方物流更专业化, 综合成本更低, 配送效率更高, 已经成为国际物流业发展的趋势、社会化分工和现代物流发展的方向。但是纵观我国第三方物流的发展却存在很多问题。我国的第三方物流公司大部分都是原有的国企配送部门、供应部门或运销部门, 经国企改革, 由国企分离出来形成的物流公司, 它们往往专业化不强、各种设备和设施还不健全、现代化程度不高、专业人才不足, 这些因素困扰着企业的发展。如何解决这些物流企业在现实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已经成为国家还有物流协会组织, 或是关心中国经济发展的爱国人士需要思考和关注的。

2.研究意义。在2010年我国已经超越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 在经济高速发展的同时, 如何保持经济的快速增长, 如何提升经济增长的“质量”, 已经成为一个急需解决的问题。作为一个成熟的经济体, 物流的发展水平, 决定了这个国家的经济是否能平稳、快速地发展。但是传统的物流已经严重阻碍了经济的快速发展, 成为了经济发展的瓶颈, 所以专业的物流公司即第三方物流被推上了历史的舞台。“第三方物流”作为一个专业化的物流公司, 为了提升整个物流过程的效率, 降低成本, 增加利润, 它和一些电子商务公司进行合作, 从技术层面和运作层面对物流整个运作过程进行改造以提高它的工作效率, 适应经济的快速发展。“成也物流, 败也物流”。第三方物流公司如何进行改造, 它在发展中还存在哪些问题, 如何解决这些问题, 而不是一味去复制发达国家的成功经验, 忽视了本国的客观实际, 以至于造成水土不服, 甚至在实际运作过程中夭折, 这些都是需要第三方物流企业思考的问题。

3.研究内容。本研究论文介绍了传统物流与第三方物流的区别, 分析了我国第三方物流还存在哪些问题。面对这些问题我国的第三方物流公司如何解决这些问题, 以适应高速发展的中国经济, 使企业不仅又好又快发展而且还能为中国经济做出自己的一份贡献。

二传统物流与第三方物流的区别

传统的物流 (logistics) 主要是指商品或物品从供应方向需求方的实体流动过程, 并根据现实需要, 将运输、储存、装卸、搬运、包装、流通加工、配送、信息处理等基本功能实施有机结合并为需求方提供有限服务的公司。而第三方物流 (Third Party Logistics, 简称3PL或TPL) 是由供方与需方以外的物流企业提供物流服务的业务模式。它们不仅提供传统物流的业务内容而且还向客户提供现代化的、系统化的或包括供应链物流在内的全程物流服务和特定的、定制化的增值物流服务。第三方物流公司对于客户不是一次性的物流活动, 而是采取“委托-承包”形式和长期业务外包形式的物流活动。

三我国第三方物流还存在哪些问题

1. 物流企业设立中转站点不合理, 企业大多以小微企业为主, 缺乏规模化经营。

我国是一个对物流业需求很大的国家, 但是我国的物流业却发展比较滞后, 大多数都是从传统的配送公司、供应公司、运销公司发展过来, 对第三方物流的认识还很不到位, 缺乏政策的引导和专业的物流人才, 所以这些企业在发展过程中, 就走了很多弯路, 比如企业在设立中转站点时缺乏全局性、网络化, 在建设站点设施上带有重复性, 没有差异化服务的理念, 这样一来使企业不仅花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 到最后还没有很好的收益, 运作起来有局限性, 发展很艰难。我国物流企业缺乏规模化经营也是一个现实和突出的问题, 在中国的市场经济刚起步阶段, 物流以其技术水平要求不高、所需资金较少等便利条件吸引了很多人进入, 但是随着我国市场经济发展的深入, 对专业化程度要求更强、技术水平更现代化、资金更充足的现代物流即第三方物流的需求加大, 传统物流的市场发展空间会越来越小, 它严重地阻碍了我国经济的高速和快速发展。

2. 电子商务的物流平台发展滞后, 信息化程度偏低。

我国的物流企业对于第三方物流的理解存在偏差, 他们认为只要把物流设备和设施更换一下, 给企业起一个更现代化的名字就是第三方物流公司了。物流企业主们并没有认识到什么叫现代化和信息化, 而且他们也不愿意去购买一些信息化设备或是建设一套自己的电子商务物流平台和办公自动化系统, 因为这些信息设备和自动化系统并不如那些物流设备和设施创造收益来的更直接, 而且物流主们对如何建设一个电子商务物流平台和办公自动化系统存在疑惑, 并且对这些信息设备和办公自动化系统如何运作、如何帮助企业快速发展、如何提高企业的工作效率还认识不够。

3. 物流服务价格不透明、不统一、不健全。

随着我国对物流服务需求的客户不断增加, 而且交易数量和金额不断上升, 如何为客户提供更优质的、价格更合理的增值服务就摆在我们面前。由于我国地域广阔, 民族众多, 文化具有多样性, 再加上一些企业主追求利润最大化, 就造成了不同地域、不同文化的地方它们价格不统一、不透明。当然政府和一些物流协会组织, 也没有出台一些统一和健全的相关法律、法规和条文。

4. 政府对第三方物流如何健康发展引导不够。

虽然我国的第三方物流发展很快, 但是政府在如何健康发展上引导不足。比如在企业发展过程中涉及到的产业政策、投融资、税收优惠、基础设施建设、统一物流服务价格体系建设, 企业如何进行物流人才培养、物流企业如何开展国际贸易等方面还有待加强。

5. 物流专业人才缺乏。

相比物流基础设施建设, 物流专业人才培养更加滞后。国内的物流从业人员很多, 但是接受过高校专业化教育的物流人员很少, 物流知识缺乏, 从业经验和管理素质相对较低, 因此造成物流企业服务水平偏低。形成鲜明对比的就是国外发达国家物流人才资源相对丰裕, 已经形成了比较合理的物流管理教育和职业培训体系。而我国的物流管理和职业教育还比较落后, 在高等教育中还没有形成立体层面的物流教育体系, 物流职业培训也刚刚起步。因此, 物流管理领域的专业人才短缺已成为目前我国物流业发展的巨大障碍。

四如何解决我国第三方物流存在的问题

1. 加快第三方物流企业兼并重组, 实现物流企业合理、健康发展。

我国的第三方物流企业, 大部分都是从国企的一些部门分离出来的, 人员臃肿, 体制老化, 现代化水平不高, 还有一部分是在市场经济发展过程中形成的一些规模较小、资金缺乏、分布不合理的小型物流企业。在这种现实面前, 国家只有制定加快物流企业发展的有关政策, 使一些在资金、技术、资源上有优势的大型物流企业进行兼并重组, 来实现物流企业设立中转站点的合理化、资源利用充分化、企业经营的规模化, 这样做就可以使企业降低由于物流中转站点分布的不合理而增加的不必要的物流成本, 使资源得到合理配置, 减少由于地域或人员操作而带来的损失。而且经过兼并重组的企业, 它在抵御经营风险、财务风险、法律风险等方面更加有优势, 更加专注于物流业务, 实现物流企业合理、健康发展。

2. 第三方物流企业应加大信息化投入, 提高现代化水平。

第三方物流企业应利用电子商务这个现代化的工具, 使企业实现信息化和现代化, 并且利用这些改革实现企业的跨越式发展。首先第三方物流企业的管理层应该加强在这方面的学习, 提高自己的认识, 加大企业的信息化投入, 建立属于自己的电子商务物流平台和办公自动化系统, 实现企业内部的无纸化运作, 降低企业的内部成本, 这是企业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前提。同时利用自动识别和跟踪等信息技术和手段来实现物流企业从收到订单, 到仓库货物组配方案、最优库存控制、最佳运输路线的选择等整个运行过程的实施监测, 提高企业的工作效率, 降低企业的运作成本, 提高企业的利润额。这样一来企业不仅实现了自身的快速发展, 同时还有助于企业参与国际竞争实现跨越式发展。

3. 加快第三方物流企业的人才培养。

企业要发展, 人才是关键。从物流发达国家的发展过程证明, 发展第三方物流的关键是要有一支高素质的物流管理团队。要求物流管理者必须具备相应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整体规划水平和现代管理能力。以日本为例, 日本物流业的快速发展与其重视培养物流专业人才是密不可分的。2002年日本政府加快大学教育制度改革, 实施“卓越基地”计划, 旨在建立若干个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教育科研基地, 培养包括现代物流人才在内的高科技创新人才, 为其物流业的发展提供了充足的人才储备。在日本物流管理者大约一半以上有学士学位, 三分之一的人有硕士学位, 四分之一的人有职业资格证书。这样一来日本的物流企业就有了充分的人才保障, 为其以后快速发展提供了动力。当然培养物流人才也可以通过政府、院校、企业三方共同努力来实现。大中专院校应根据其自身实际情况开设物流专业, 培养物流人才, 或者通过国家劳动部门、人事部门组织对具有相关专业知识的人员进行短期培训, 以满足我国对物流人才的需求。

4. 建立完善的物流服务价格体系。

对于第三方物流企业而言, 拥有一个透明、统一、健全的价格服务标准至关重要, 这不仅有利于国内物流企业健康快速地发展, 同时还能更好地参与国际竞争。当然光靠企业的自律来实现价格的标准化是不可能的。只有国家的相关部门相互合作为物流企业制定一整套透明、统一、健全的价格标准并使其发展建立成一个物流服务价格体系, 然后再联合物流协会组织对企业执行情况进行监督。这样就能杜绝企业在发展过程中, 为了实现企业的利润最大化而随意提高价格, 加重客户的负担, 或直接走到反面, 吓跑客户, 接不到活儿, 阻碍企业的生存与发展。

五结语

我们已经进入21世纪, 国与国、企业与企业的竞争已经到了白热化的状态, 如何及时发现企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同时又能及时找到办法解决问题, 为企业制定和选择合理的、正确的方针和策略是企业在激烈的竞争中能否生存下来的关键。

物流业的发展水平是衡量一个国家现代化程度的重要指标, 它对一个高速发展中的国家至关重要, 其不仅为一个国家的人民提供高质量的物质服务, 同时还为国家的经济增长率先做出自己的贡献, 它使一切有形的东西移动起来, 把这些有形的东西从无价值发挥到价值的最大化, 这就是物流存在的价值。

8.我国失业保险制度问题文献综述 篇八

摘 要:失业是现代市场经济运行的必然产物,但它的存在又严重地影响到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秩序的稳定。因此,建立和完善失业保险制度是社会稳定和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保证。当前我国面临着严重的失业问题,因而如何进一步创新、完善现行失业保险制度,全面发挥失业保险制度的作用,就是当前必须立即解决的一项重要问题。本文通过对我国失业保险制度现状进行分析,指出其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完善我国失业保险制度的建议。

关键词:失业保险;促进就业;建议对策

一、前言

失业保险是指国家通过立法强制实行的,由社会集中建立基金,对因失业而暂时中断生活来源的劳动者提供物质帮助的制度。它是社会保障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社会保险的主要项目之一。社会保障体系包括社会保险、社会救济、社会福利、社会优抚安置和国有企业下岗职工基本生活保障和再就业等。普遍性、强制性和互济性是失业保险的主要特征。建立健全完善的失业保险制度不仅是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需要,而且对维护社会稳定,共建和谐社会,保持经济持续发展,起着重要作用。为了更好的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经济发展,我们应采取相关的措施解决目前我国失业保险制度中存在的问题。

二、我国失业保险制度现状

1、保障的范围

1986年,配合劳动合同制的实行和企业破产法的实施,我国颁布了《国营企业职工待业保险暂行规定》。它只适用于职工中很小的一部分,仅限于国有企业四类人员。1993年国务院颁布的《国有企业职工待业保险规定》,对《国有企业职工待业保险暂行规定》进行了调整,将保障对象扩大到国有企业的7类9种人员,并规定企业化管理的事业单位也应依照执行。1999年新的《失业保险条例》正式出台,将各类城镇企、事业单位的职工都纳入到失业保险的保障范围中来。这里的城镇企业包括国有企业、城镇集体企业、外商投资企业、城镇私营企业、城镇其他企业。到2010年12月底,全国参加失业保险的人数11645万人,比上年底增加458万人。”

2、享受保障的条件

按照《条例》规定,失业人员必须具备下列条件方可享受失业保险待遇:按照规定参加失业保险,所在单位和本人已按规定履行缴费义务满1年;非因本人意愿中断就业的;已经办理失业登记,并有求职要求。其中特别规定办理失业登记是失业人员申领失业保险金的必经程序。在认定失业人员是否有求职要求时,应以其是否在职业介绍机构登记求职,并参加求职活动为标志。

3、保障的水平

我国失业保险金的给付水平也经历了一个变化的过程:1986年的“暂行规定”中还称之为“待业救济金”,按本人标准工资的50%一75%发放;1993年将“待业救济金”的发放标准改为当地社会救济金的120%一150%。1999年的《失业保险条例》将失业保险金的给付标准与最低工资和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挂钩,规定失业保险金要低于当地最低工资,高于当地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

4、保障的内容

根据《条例》的规定,失业保险必须首先用于保障失业人员基本生活的支出,包括支付失业保险金,支付领取失业保险金期间死亡的失业人员的丧葬补助金和其供养的配偶、直系亲属的抚恤金;失业保险基金在保障失业人员的基本生活的同时,可部分用于职业培训和职业介绍费用补贴。

5、保障金的来源

我国失业保险的筹资来源经历了一个从企业缴费到用人单位和职工个人共同缴费的历程。1986年的制度规定:企业按全部职工标准工资总额的1%缴纳保险费;到1993年则改为企业按全部职工工资总额的0.6%一1%缴纳保险费。到了最新的《失业保险条例》中,规定城镇企事业单位按本单位工资总额的2%缴纳保险费,职工按本人工资的1%缴纳保险费。据劳动和社会保障部统计,2009年全国失业保险基金收入1524亿元。

6、保障基金的管理

失业保险基金是失业保险正常发挥作用的重要物质保证,为保证失业保险基金的安全与完整,《条例》规定,严格建立劳动、财政、银行三家相互监督制约的机制,失业保险费由劳动保障行政部门设立的社会保险经办机构征收,存入财政部门在国有商业银行开设的社会保障基金财政专户,实行收支两条线管理,失业保险基金要专款专用,不得挪作他用,不得用于平衡财政收支。

三、我国失业保险制度存在的问题

1、失业保险的覆盖范围过窄

李晓娟[1]认为我国制度关于失业保险的覆盖范围,尽管比过去有所扩大,但按我国规定,失业保障对象仅为城镇企事业单位的职工,私营和三资企业还未完全纳入。在农村除少数合同制工人享受失业保险待遇外,大量农民工被排斥在正式的失业保险制度之外。失业保险制度覆盖范围仍然过窄,不能体现失业保险的社会性特点,也无益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我国现阶段非公有制经济作为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已经成为吸纳就业的主要渠道。在激烈的市场竞争情况下,他们也面临着失业的风险,如果不将他们纳入到失业保险范围,这些职工失业后将面临着基本生活的困难,因此有必要进一步扩大失业保险的覆盖范围,将这部分人员纳入失业保险范围之内。

2、失业保险制度立法不健全、立法层次低

经历了四十年的时间的发展,我国失业保险从无到有、从不规范到相对规范,确实起到了“安全网”的作用,但随着经济体制的转轨,失业保险制度的发展面临着更为严重的挑战,存在着更多的问题。

首先,失业保险范围不能进一步地适应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我国失业保险的范围是城镇劳动者,而且《失业保险条例》第二条三款明确规定城镇企业是指国有企业、城镇集体企业等,而且第6条规定城镇企业事业招用的农民工不缴纳保险费。可见我国《失业保险条例》的适用范围并非扩充到乡镇企业职工,城市农民打工族,与此同时,《失业保险条例》的适用范围也未扩充大批“下岗”职工。

其次,我国《失业保险条例》14条对就业期、参保期、非自愿就业,就业部门等级、就业愿望都做了规定,唯独对法定劳动年龄和劳动能力未作要求,这就导致了符合其他条件但未满16岁的失业者享受到待遇,这一方面与我国《劳动法》第15条相冲突,另一方面也违背了法的公平精神,造成了我国失业保险基金的流失。

第三,我国失业保险立法不合理,层次比较低,缺乏相应的法律效力和法律责任。《条例》仅仅是国务院颁布的行政法规,还没有上升到全国人大及其常务委员会的高度。[2]

3、失业保险资金筹措渠道少,保险资金严重不足,远未达到应有的保障效果

根据我国的《失业保险条例》第6条和第21条的规定,现行的事业保险制度是企业和个人缴费,国家财政在特殊情况下提供补贴。但中小型企业由于资金短缺、运营困难或投资运作时间短等原因,怠于缴纳失业保险费;运营效益好的大企业也抱着这是“劫富济贫”的心理不积极主动的帮员工缴纳失业保险费;因受宣传力度不够、失业保险优势不明显等因素的影响,有些劳动者只好权衡利弊,先顾及眼前利益,不愿为将来不确定的风险投资买单。社会保险的普遍性不仅要求覆盖面大,而且要求资金来源渠道多。由于资金来源狭窄,救济也就只能是低水平的,再加上一些地方基金监督机制不健全,导致一些地方失业保险基金管理不善,出现挪用失业保险基金等严重问题。[3]

4、失业保险的再就业功能和预防失业功能薄弱

胡长静[4]指出失业保险包括三方面的功能:其一,为失业者提供失业保障功能,维护其在失业过程中的基本生活水平;其二,促进再就业功能。而我国失业保险的促进再就业功能还未能很好的发掘,近年来,我国对失业保险的再就业功能虽日益重视起来,但是目前再就业功能的发展还不尽人意,失业保险基金中用于再就业的资金仍然有限,具体的比例还没有确定;其三,预防失业功能。预防失业功能相对于前两个功能来说,这个功能长期不被重视,目前我国失业保险基金中还没有预防失业方面的专项基金,也没有相关的预防失业政策措施出台。2008年金融海啸席卷全世界,我国由于预防失业政策措施缺位导致大量企业破产,从业人员失业,这说明预防失业这一功能也不容忽视,其在事前更能化解失业的危害。

四、完善我国失业保险制度的对策

1、进一步拓宽失业保险的覆盖范围

失业保险条例的基本原则是将所有具有失业风险、依靠工资收入的劳动者都纳入覆盖范围。制度发展方向可依据公民的个人依法所得收入及同行业的失业风险系数界定失业保险的投保标准,避免由于工资和失业概念的格式化而造成的个体工商户、农民工等特殊群体的漏保现象。[5]

2、加强立法、执法等法制建设

一方面加强失业保险立法,增强失业保险制度实施的规范性和权威性。在依法治国的时代,加强立法是解决问题的根本制度保障。目前,我国失业保险制度还没有专门的法律。虽然国务院制定了《失业保险条例》,但它仅仅是国务院颁布的行政法规,还没有上升到全国人大及其常务委员会的高度,它仅仅是一个失业保险的实施规范,这无疑影响它的法律效力。

另一方面执法人员在执行时要严格审查资格条件,同时建立相应的机构,失业保险的对象是失业者,但它的目的是在于通过保障失业人员基本生活促进再就业,因而同其他社会保险相比资格条件严格。

3、认真做好失业保险基金监管和失业动态监测

事关失业者生计的失业保险基金必须在适用上做到恰到好处,把好钢用在刀刃上。做好失业保险基金的监管,一方面,要完善失业保险基金的收支规章制度,切实加强失业保险基金的日常监管,强化内部控制,严格支出使用程序,确保基金绝对安全;另一方面,失业保险基金管理部门必须如实做好基金使用账单,定期向社会公开基金使用情况,接受全社会的监督。企业、个人也可以再符合条件并提出申请的情况下查询就业保险基金的明细账簿,防止基金滥用。于此同时,为了准确判断就业形势,了解失业动态,国家进行失业动态监测指导、各地积极配合做好失业动态监测工作也能有效促进就业,维护经济平稳推进。

4、重视失业保险的再就业和预防失业功能

失业保险基金在用于失业保险金发放中,应坚持权利和义务相联系原则,只对缴费者发放,但在再就业和预防失业功能上可以扩大范围至所有需要找工作的劳动者。因此,我国应该在失业保险基金中列出用于再就业和预防失业的专项资金,以促进再就业,缓解我国失业压力,同时从根源处尽量预防控制失业现象的发生。例如再就业方面我国可以积极开展再就业培训,开专场招聘会,为失业者提供工作岗位等。预防失业方面可以从以下方面着手,例如当企业效益低下的时候,可以针对企业推出工资性补贴和培训补贴等,以提供创新技术、管理水平等改善企业效益。针对大学生就业难,大学生毕业即将失业这一问题,可以由通过预防失业专项基金,提供大学生实习机会,使大学生在学校期间能够很好的了解就业市场所需,查漏补缺,从而从根源处预防失业的发生。

参考文献:

[1]李晓娟,浅谈我国失业保险制度存在的问题与解决措施,中国外资,2011年3月 [2]邵珠景,论我国失业保险制度,法制与社会,2011年3月(下)

[3]齐秋瑾、俞来德,浅论我国失业保险制度存在的不足与对策,法制与社会,2010年5月(下)[4]胡长静,我国失业保险制度的发展及反思,特区经济,2012年3月 [5]韩正云,新形势下我国失业保险制度研究,企业导报,2011年第17期 [6]杨辉、张蓉蓉,论我国失业保险功能的缺陷与完善,行政与法,2009年 [7]吕学静,中国失业保险面临大考[J],中国社会保障,2009年

[8]曲宁、陈莉霞,我国失业保险的现状分析及发展建议,科技创业月刊,2008年

[9]王叶菲、张婷婷,我国失业保险制度存在的问题与对策,湖南人文科技学院学报,2008年4月第2期 [10]刘金亮,浅谈我国失业保险制度存在的问题,中国商界,2009年第7期

[11]汪洁,关于失业保险制度的政策和理论问题探讨[J],南方论丛,2008年3月 [12]扈菲菲,浅谈失业保险与就业促进的健全和完善[J],企业导报,2009年

[13]张世欣、王智毓,我国失业保险制度分析,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年 [14]刘海燕,关于完善我国失业保险制度的几点思考,劳动保障世界,2009年 [15]韩梅,我国失业保险现状及对策研究,科技信息,2010年第10期

9.我国种业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方案 篇九

摘要:粮食产业一直是国家关注的重中之重,而粮食产业的源头——种业,其发展关系到农业生产的发展。本文主要介绍了我国种业发展自《种子法》实施以来取得的主要成效,分析了目前我国种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最后对我国种业增强竞争力,促进稳定发展提出了一些解决对策。

关键词:我国 种业 问题 对策

种子是特殊的农业生产资料,种业是农业基础性的产业,同时也是一个战略性的产业。种子产业的发展,直接关系到农业生产的发展。我国是一个农业生产大国,用占世界9%的耕地解决了占世界21%人口的吃饭问题,这是对世界农业,特别是对世界粮食安全做出的重大贡献。上个世纪末以来,我国主要农产品实现了由长期短缺到总量基本平衡这样一个过渡,并且还丰年有余的发展目标,粮食、棉花、油料、蔬菜、水果等主要农产品的产量,连续多年位居世界第一。我国粮食产量连续三年达到了1万亿斤(据统计,2008年我国粮食产量达到了10570亿斤,棉花产量达到750吨,糖料1.34亿,蔬菜6.7亿吨,水果1.1亿吨),除了油料以外,棉花、蔬菜、水果等其他的大宗农产品有效的保障了国内日益增长的消费需求,目前我国粮食的自给率已经达到95%以上。我国的棉花已经能够完全满足国内的消费需求,虽然我国整个需求大约还有30%需要进口,但我国在纺织品方面却是出口大国,我国的糖料也基本自给,蔬菜人均占有量世界第一位。中国农产品有效保证了国内日益增长的消费需求,同时也为稳定世界农产品市场的供应,以及价格的稳定做出了贡献。我国种业发展取得的成效

我国历来高度重视种子产业,相继出台了一系列的政策措施,促进了我国种子产业的发展。特别是《种子法》实施以来,通过种子工程建设和深化种子管理体制改革,种业的市场化程度逐步提高,法制化进程稳步推进,产业化迅速发展,并取得了显著成效。这些成效主要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1)我国的供种能力显著增强。种子工程实施以来,国家先后建设了一大批农作物良种繁育基地,一些大中型企业在我国西北、海南岛等地建立了杂交玉米、杂交水稻以及瓜菜类生产基地。目前全国种子繁育生产能够达到80亿公斤左右,加工能力达到90亿公斤左右。种子包衣应用面积达到5亿亩,基本满足了农业生产用种需求。

(2)良种水平显著提高。国家加大了对种业的科研和推广的投入力度,新品种的选育和应用加快。我国先后培育了超级水稻,紧凑型玉米、双基因油菜等一大批优良品种。例如:现在大面积推广的玉米品种,它是一个耐密型高产、多抗、广适的品种,累计推广面积达到3亿多亩,为我国玉米增产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小麦品种的推广加速了我国优质小麦带的形成。同时我国作物种子的质量合格率也提高的非常快,已经达到了95%以上。目前我国的良种覆盖率达到95%以上。这些新品种的推广,为我国粮食产量达到1万亿斤,棉花产量达到750万吨做出了突出贡献。

(3)多元化的市场主体已经形成。《种子法》实施以来,特别是我国经过了深化种子体制改革,近年来大量的社会资本进入种业,企业的产权已经呈现多元化,目前,我国家市政种子企业已经达到了8700多家,其中外商投资种子企业70多家。各种类型的股份制民营企业占据了多大数,已经成为种子市场的主力军。种子市场主体多元化,促进了种子市场平等竞争和快速发展。许多大型种子企业步入全面质量管理阶段。已经有60多家种子企业通过了ISO9001认证,目前排名前10位的种子企业市场占有率接近种子市场份额的15%。

(4)种子的商品化程度逐步提高。我国是种子生产大国,同时也是消费大国,我们常年用种量是120亿公斤左右(在此指的是籽粒种子),商品种子达到了60多亿公斤,就是说我国的种子市场,商品率已经达到了50%。近年来杂交玉米、杂交水稻和蔬菜数字商品化供种接近百分之百。小麦、大豆等常规作物的种子商品化率也明显提高。特别是这两年我国通过良种补贴,常规作物的供种率、商品率也很快提高。种子的市场商业价值持续增加,已经由2001年的200亿元增加到目前的500亿元左右。据悉,我国种子市值大约在65亿美元左右,位居世界第二,全球第一位的是美国。与此同时,我国种子国际贸易快速发展,2001年到2008年,我国进口种子是6万多吨,价值超过了7亿多美元。进口量并且呈逐年增加的趋势。特别是蔬菜、花卉、草类,以及向日葵、甜菜的种子用种量非常大,食用向日葵用种量也很大。

(5)法律法规基本健全。2001年《种子法》颁布实施为主要标志,以《种子法》为核心,已经确定了种子资源保护、新品种保护、生产经营许可、生产经营档案、标签真实性、种子检疫、种子储备、转基因安全评价等基本法律制度,农业部先后出台了13项配套规章,特别是植物新品种保护条例,自1997年实施以来,品种权的申请量增加迅猛,年申请量位居成员国的第四位。截止到2009年9月,品种权申请量达到6221件,已经授权2328件,全社会的维权意识逐渐增强。与此同时,全国有25个省市制定了种子地方性法律制度,为依法治种和种业健康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法律保障。

(6)种子管理体制基本理顺。2006年国务院办公下发了关于推进种子管理体制加强市场监管的意见,就是国办发的40号文件,有力的推动了种子企业的政企分开和种子管理体系的建设。国有种子企业全面实现了政企脱钩,基本理顺了种子管理体制,依法强化市场监管,构建了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存在的问题与不足

我国种子产业快速发展,为实现粮食等主要农产品的连年增产,农民持续增收和农业稳定发展做出了突出的贡献。虽然我国的种业确实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促进了我国农业的迅速发展和进步。但是同时我们也要看到,我国种业发展还面临很多问题,特别是与现代农业要求相比,还相差较远,与发达国家种业相比,差距还很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种业的行业集中度不高,缺乏竞争力强的龙头企业。我国的种子企业有8700多家企业,美国有1100多家,印度有600多家。虽然我国种子企业众多,但是年销售额在2000万元以上的不到 100个,在5000万元以上的20个左右,在1亿元以上10多个。还没有一家国内种业的销售种子占全国市场份额达到3%,缺乏具有竞争力强的龙头企业。

(2)研发力度较小,自主创新能力薄弱。我国现在生产上应用的品种,88%来源于我国的科研单位,我国企业自主创新力量非常薄弱。一是受我国科研体制等方面的限制,种子行业的科技资源和生产经营相互脱节问题仍突出,制约了我国新品种选育、推广速度。第二是投入少,国家把新品种研发列为应用开发,支持力度很小。

(3)虽然种子品种也很多,但是突破性的品种还很缺乏。种子产业仍处于初级阶段,影响了国外引进的优良品种较少。种子产业发展滞后适应不了目前国家发展现代农业对种子的要求。

(4)种子生产、加工、储藏技术和设备落后,产品质量有待提高。国外的种子生产已实现专业化、区域化、机械化和信息化,支撑条件完善。大多依托现代化农场实现大规模繁种。隔离区划合理,播种、收获、烘干、加工全程机械化。我国则主要是以村屯为基层单位,千家万户分散制种的模式,为降低成本多以山地、村庄等自然隔离为主,生产过程基本上靠人工作业,质量经常不能保证。种子收获技术落后,自然日晒降水,使用粮食设备加工种子,种子收获、加工和分级设备与工艺急需改造和升级。对策

我国种业目前还存在很多问题,面临着诸多困难和挑战,还不能完全适应现代农业发展对我国的要求。为此,我国将要继续加快科技创新的步伐,特别是要引导和促进企业成为创新的主体,提高种业的科技含量,增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1)扶持大型龙头企业:鼓励和支持种子企业逐步成为研发创新主体,在资源引进、研发创新、税收进出口等方面实施政策优惠和资金支持。通过联合和整合重点扶持一批大型种子企业。(2)分类引导企业发展:促进企业资本聚集和资源整合,提高行业聚集度,促进企业专业化发展。改变小而全的格局和多小散的状况。

(3)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提高管理水平和运行效率。

同时继续完善种子的法律法规体系建设,依法规范市场秩序,加大知识产权保护力度,切实保护品种的选育者、生产者、经营者和使用者的合法权益。

(1)完善种子专业执法体系:依法履行种子行政许可、行政处罚、行政管理等职责。(2)完善种业技术支持体系:提高品种审定、品种保护、质量检验、转基因检测、信息发布等方面的技术支持。

(3)完善种子监管设施手段:建立健全县级种子监管设施手段,并保证必需的经费。此外,也要继续鼓励企业开展种子国际贸易,完善种子市场运行机制,搭建合作交流平台,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培育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进一步促进种子产业持续稳定发展,为保障我国粮食安全和主要农产品供给,促进农民增收再做贡献。

参考文献

10.关于我国物流配送存在问题及解决方案的文献综述 篇十

姓名:石儒浪

摘要:我国矿产资源总量高,但人均占有量很少,在我国矿产资源的开发利用的实际中存在很严峻的问题,本文通过简单介绍了我国矿产资源开发中存在的一些问题,从而分析出相应的对策。

关键词:矿产资源、非法、环境、采矿

引言: 矿产资源是一种十分重要的非可再生自然资源,也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不可或缺的物质基础。它既是人们生活资料的重要来源,又是极其重要的社会生产资料。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对矿产资源的需求也不断的增强,我国虽然矿产丰富、矿种比较齐全,但由于我国的对矿产资源的开发利用的管理还比较薄弱,针对我国矿产资源现状,我们要寻求一条合理的道路。才能充分合理的利用我国现有的矿产。

一、我国矿产资源的特点:

新中国成立50多年来,矿产勘查工作取得了辉煌的成就,为国家探明了大批矿产资源,基本上保证了国民经济建设的需要。我国已经成为世界上矿产资源总量丰富、矿种比较齐全的少数几个资源大国之一。与此同时,我国矿产开发利用也成绩斐然,我国已探明有储量的矿产155种,其中能源矿产8种,金属矿产54种,非金属矿产90种,水气矿产3种。我国原油、煤炭、水泥、粗钢、磷矿、硫铁矿10种有色金属产量也已跃居世界前列。固体矿产开发的总规模已居世界第二位。我国矿产资源的特点已非常凸现。

1、矿产资源总量丰富、品种齐全,但人均占有量少,难以适应我国经济发展的需要。

2、大多矿产为短缺或探明储量不足。

3、大多矿产资源质量差,国际竞争能力弱。与国外主要矿产资源国相比,我国矿产资源的质量很不理想。

4、贫矿多,富矿、易选的矿少。

5、成分复杂的共(伴)生矿多,大大增加了开发利用的技术。

6、中、小型矿和坑采矿多,大型、超大型矿和露采矿少,严重制约着矿产开发的规模效益。

7、矿产资源地理分布不平衡,地区差异性明显。

二、我国矿产资源开发存在的主要问题:

1、无证采矿,非法采矿:虽然经过多次治理整顿,全国大规模的非法采矿得到基本遏制,但在一些地区,无证采矿问题仍然突出,影响恶劣。有的地方还存在采矿权人越层越界开采、抢夺资源的情况,如有的煤矿、金属矿山,擅自越界开采,破坏井下安全防护系统,造成重大事故。

2、边探边采,以采代探:有的探矿权人,未经审批擅自进行边探边采。有的只有勘查许可证,以勘探之名从事非法采矿活动,牟取暴利,严重地破坏浪费资源。有的甚至在提交勘查报告时,矿产地已失去了应有的开发价值。广西南丹大厂矿区“7.17”特大透水事故中,就存在非法以采代探的问题。

3、越权发证,违法处置:有的省级和省级以下地矿行政主管部门,超越规定批准权限,违法进行矿产资源勘查开采的审批发证,特别是违法审批颁发油气、海砂勘查、开采许可证,以及未经授权擅自批准在国家划定的自然保护区、重要风景区等重要区域开采矿产资源。有的地矿行政主管部门对明令停止发证的矿种,照样受理采矿申请并审批发证。有的不依法定程序办事,给不具备办矿资质条件的申请人发证。另外,一些地方政府或地矿行政主管部门,超越权限擅自处置矿业权,擅自承包转让矿业权,从中牟取暴利。有的部门还非法将取得的矿业权转让给不具备资质条件的个体采矿者。

4、乱采滥挖,大矿小开:非法采矿活动严重破坏浪费资源,即使是一些合法的采矿权人,有些也不遵守规划和经审批的开采方案,不讲科学办矿;有的粗放开发,对共生伴生的综合矿产不去综合开发利用。一些地方的大型金矿、铝土矿、磷矿、珍贵建材矿区,被众多的小矿乱采滥挖,采富弃贫现象尤其突出,中、低品位的矿石基本都被抛弃,甚至有的富矿也被抛弃。有的大矿经常受到小矿的干扰,特别是一些重要的金属矿区,周围盲目地建设了许多小选厂,各种小矿蜂涌而上。

5、重采轻治,破坏环境:点多面广的露天采矿,大量剥离山体植被和土层,引发滑坡泥石流。有的采矿活动造成矿区耕地破坏,污染了地表水体,破坏了地下水系统。有的江河沿岸遍布开采矿洞与小选厂,尾矿乱堆乱放,大量有毒矿渣、矿液排入江河,直接影响流域内群众饮水、农田灌溉,造成部分农田绝产。

6.对某些优势资源的投资过热,过量开采与过量出口问题依然十分严重,特别是被国务院确定为国家保护性开采的钨、锡、锑、稀土等矿产,长期无节制的过量生产与低价出口,导致优势资源过早、过快耗竭,廉价资源大量流失,资源储备严重不足。

7.矿业内部比例关系失调,找矿滞后于采矿,接替和后备资源不足,严重影响矿业可持续发展。每年新增探明储量与开采量的比例失调,资源枯竭速度加快,石油、铁、锰、铬、铅、锌、镍、钨、锡、锑、稀土金属、黄金等矿产资源查明资源储量增长缓慢,甚至逐年下降。另外还有大量低品位资源、非常规资源尚未得到充分利用,矿产资源管理中的职能缺位与错位,也对相当大一部分资源造成严重破坏与浪费。

8.矿山企业经济基础薄弱,自我造血机能差,税负及社会负担重,采矿设备陈旧及安全隐患多等一系列问题短期内尚难以完全解决。特别是市场准入制度和矿业财政税收政策的不完善, 资源管理职能的不到位,严重影响了企业充分利用矿产资源的积极性。

9.矿产资源大量开发带来的矿山生态环境问题依然相当严重。尽管近年来矿业循环经济取得不小的进展, 废弃物排放总量下降,污水处理和回收再利用以及粉煤灰的综合利用取得显著成效,矿山生态环境有所改善,但因采矿而占用和损坏的大量土地尚难以大规模复垦,由采矿而引发的山体滑坡、泥石流、地面沉陷、地下水水位下降、地表水污染等问题仍十分严重。这些问题已经影响到矿区及周边地区人民的生活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三、解决措施

我国矿产资源的主要特点是:总量丰富,但人均占有量不足;支柱性矿产(如石油、天然气、富铁矿等)后备储量不足,部分用量不大的矿产储量较多;中小矿床多、大型特大型矿床少,支柱性矿产贫矿和难选矿多、富矿少,开采利用难度很大;资源分布与生产力布局不匹配。切实解决当前矿产资源开发中存在的突出问题,有效保护和合理开发利用矿产资源,提高利用效率,强化环保措施,落实安全生产制度,坚持立足国内、合理利用国内国外两种资源,加强战略性找 矿勘查,促进商业性地质工作发展,使矿产资源短缺问题得到有效解决。针对我国矿产资源的特点及存在的问题,我们必须利用强有利的措施来完善我国的矿产资源:

1、必须以人为本,加强人才建设是发挥地质找矿主力军的根本。改革开放20年来,由于种种原因,地质院校培养的地质专业学生已十分有限,年青有为的地质技术人才严重缺乏,加强这支队伍的人才教育和培养,已成为当务之急。建议国家向五六十年代一样,制定更加积极优惠的产业政策,向艰苦行业倾斜,以从根本上解决人才流向问题,即使这样短时间也难以改变人才缺乏的现状,但长期看会有转机,因为长时间以来积累起来的负效应,只能慢慢加以解决。人才问题已经成为所有有识之士共同担忧的大问题。

2、严厉打击无证勘查开采等违法行为,杜绝无证违法开采,对已发现的无证勘查和开采行为要依法严厉打击和取缔;

3、全面查处非法转让探矿权、采矿权等行为,进一步规范矿业权市场;

4、开展重点地区和重点矿区的专项整顿,重点对襄城南部山体保护区和隆中风景区内采石场,南漳县东巩、巡检的煤矿,保康县马桥镇的磷矿开展专项整顿工作;

5、坚决关闭破坏环境、污染严重、不具备安全生产条件的矿山;

6、坚决纠正矿产资源管理中各种违法违纪行为,重点开展对国家工作人员入股或入、控股办矿的专项清查工作。

7、矿产资源开采总量控制目标的制定要 认真贯彻中央多次召开的人口资源环境工作座谈会议精神,切实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要坚持 “在保护中开发、在开发中保护”的原则和“有序有偿、供需平衡、结构优化、集约高效”的要求,加以认真的研究;对重要矿产资源“指标”的制定要充分体现国家宏观调控的原则,加强保护与合理利用的力度,对优势矿产开采总量控制目标的制定要充分体现适度从紧的原则。(1)坚持以市场为主,市场配置与宏观调控相结合的原则;(2)保障国家安全和国家经济安全;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提高资源保障能力;(3)有效保护稀缺资源,合理调控优势资源生产量和出口量;(4)促进人和自然和谐发展,有效保护环境;(5)优化生产要素配置,促进矿产品供需总量保持平衡;(6)促进矿产资源开发秩序的整顿和规范,不断提高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水平。

8、加强我国矿产资源法律法规建设,制定出强有力的法律措施,规划我国矿产资源建设,可持续的发展我国矿产资源开发与保护。

11.关于我国物流配送存在问题及解决方案的文献综述 篇十一

目录

摘要...........2

关键词................2

一、我国现代物流发展的现状..........2

(一)、我国物流需求市场不断增长............3

(二)、我国现代物流业发展处于粗放式扩张阶段且基础设施和装备发展已

经初具规模............3

(三)、物流业促进了我国第三产业的发展.....3

二、我国现代物流业发展的问题........3

(一)、我国物流领域缺乏配套法规...........3

(二)、现代物流信息系统尚未广泛应用.......4

(三)、对物行业的认识水平及政策透明度不够........4

(四)、物流专业人才匮乏............4

(五)、缺乏统一协调的管理机构.............4

三、我国现代物流业发展的政策建议...........4

(一)、大力培育具有竞争力的物流集团.......4

(二)、加快现代物流信息化建设.............5

(三)、加强行业标准化..............5

(四)、推进物流公共信息平台的建设.........5

(五)、加强供应链与物流一体化建设.........5

(六)、培养与引进物流专业人才.............5

(七)、设立统一协调的管理机构.............5

(八)、倡导实施绿色物流管理........5

【参考文献】..........6/6

浅论我国现代物流业

摘要

随着经济全球化趋势的不断加强,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国际产业升级和转移速度的加快,企业的生产经营模式和资源获取手段发生重大变化,全球范围内的采购、生产、销售及客户服务已成为趋势。构筑一个将适当数量的适当产品,在适当的时间和适当的地点,以适当的条件适当的质量和适当的成本交付给客户的高效率物流体系,对我国经济实现又好又快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我国推广的“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战略,持续的经济增长,巨大的市场潜力,丰富的低成本劳动力资源,合力为现代物流业的发展创造了较好的条件。

关键词经济全球化 物流 现代物流业

当前,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不断加快,新技术迅猛发展,国际贸易逐步从实体交易中演变出多种形式,以满足现代经济生活的各种需求。随着信息技术的普及和电子商务的不断发展,物流不但实现了由传统向现代的快速转型,物流业更被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在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和战略地位也越来越明显。

物流,最早是以二战中美国军队围绕战争物资供应建立的“后勤”(Logistics)理论为原型的。当时的“后勤”是指将战时物资生产、采购、运输、配给等活动作为整体进行统一布置,以求战略物资补给的费用更低、速度更快、服务更好。后来“后勤”体系被移植到现代经济生活中,才逐步演变为今天的物流,物流过程是企业采购、生产制造、流通等环节的重要组成部分,被称为“第三利润源泉”。在迅猛发展的信息技术支持下,现代物流的定义不断更新(以下定义仅供参考):现代物流作为一种先进的组织方式和管理技术,被广泛认为是企业在降低物资消耗、提高劳动生产率以外重要的利润源泉。物流是为满足消费者需求而进行的对原材料、中间库存、最终产品及相关信息从起始点到消费地的有效流动,以及为实现这一流动而进行的计划、管理和控制过程。目前国际上普遍认为,物流业的发达程度和水平高低是衡量一个国家现代化程度和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之一。

一、我国现代物流发展的现状

我国现代物流业的发展,从改革开放以后才开始起步。在发达国家,现代物流已经成为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产业。然而,我国的物流业受到传统体制影响,基础设施不完善,管理技术及水平、服务质量等方面发展不均,加上物流教育起步较晚、企业对物流认知不够等因素的限制,发展水平相对滞后,物流总体水平不高,产业总体规模不大。我国加入WTO后,在与国际市场的交流与竞争中,为了提高竞争力、降低运营成本,生产和销售等企业不断吸收经验,对物流业的重视程度也越来越高,物流外包的需求也越来越大。

据中国仓储协会调查显示,被调查的我国450家大中型工业企业中,有45%的企业计划在两年内选择新的物流供应商,其中有超过70%的企业选择新型物流企业,有60%表示愿意把综合物流业务交给新型物流企业。我国物流业在近几年迅猛发展,根据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中国物流信息中心的统计分析,2004年全国社会物流总值38.4万亿元,同比增长29.9%(按现价计算),其中工业品物流总额同比增长了30.2%。总值的飞速增长,体现了经济增长对物流的强大需求和更高的依赖:社会物流总成本为29114亿元,同比增长16.6%。由于企业信息化程度的制约,我国物流业的总体水平仍然较低,代表新型物流的现代信息技术应用普及程度不高,发展也不平衡,远远满足不了现代物流服务的需求。

(一)、我国物流需求市场不断增长

从发展阶段来看,我国正处于工业化发展的中期阶段;从行业结构来看,重化工业发展时期,生产、流通和消费结构拥有倾向物流的自身特点,从经济流向来看,我国外向型经济有较强竞争力,呈扩大趋势。根据有关部门公布,2011年中国第三方物流市场达到53亿美元。

(二)、我国现代物流业发展处于粗放式扩张阶段且基础设施和装备发展已经初具规模

从投资率(固定资产投资与增加值的比率)来看,物流投资率在“八五”时期平均为24.1%,低于国民经济投资率8.8个百分点;到“九五” 时期上升到39.9%,已经高于国民经济投资率4.4个百分点;进入“十五”时期,这一比率已经达到50%,高于国民经济投资率。这些数据显示,当前我国物流发展仍处于粗放式扩张阶段。

目前,我国在交通运输、仓储设施、信息通信、货物包装与搬运等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已经取得了一定的发展,为物流产业的发展奠定了必要的基础。另外,现代包装技术和机械化、自动化货物搬运技术已在我国广泛应用,改善了我国物流活动中货物运输的散乱现象和人背肩扛的手工搬运方式。同时我国已自主开发和研制了各类包装和搬运机械设备,这为先进机械的投产使用奠定了扎实的技术基础,同时也降低了本行业应用新技术的资金成本。

(三)、物流业促进了我国第三产业的发展

物流业的发展提升了第三产业的比重,促进了经济结构的调整。近几年来,物流增加值约占第三产业值20%的比重,“八五”时期以来,第三产业年均增长约9个百分点,其中,物流产业贡献了2.2个百分点。由此可见,物流产业对我国第三产业的发展作用显著。

二、我国现代物流业发展的问题

近几年来,我国物流业发展迅速,经济增长对物流需求越来越大,经济发展对物流的依赖程度也越来越高。然而,一方面物流业面临着大好的发展前景,一方面也面临着制约其发展的瓶颈。特别是随着经济全球化、信息化进程的加快,传统、简单的运输和仓储服务方式等一系列陈旧模式,限制和延迟了高效率、专业化物流服务的产生和发展。综合现实,主要的影响因素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我国物流领域缺乏配套法规

由于缺乏配套的法规,各地区、各行业对于管理制度和管理办法的操作性不强,互相冲突,我国物流发展需要的环境远远未能达到要求。据估算,如果有可参照的标准与法律法规,目前我国企业在开发信息系统上能节约80%的开支,将各个系统连通起来的成本也会有近一半的缩减,同时减少了企业信息化的风险。

(二)、现代物流信息系统尚未广泛应用

现代物流需要现代化的信息系统支持,需要和所服务的客户进行实时对接。而目前,我国大部分物流企业采用传统的运作方式,现代物流企业要求的完善的物流信息系统、电子数据交换技术和货物跟踪系统等尚未广泛应用,因而信息传输的速度和准确性得不到较大提高,同时单据处理成本、库存成本、差错成本、人事成本也不能得到有效控制,这大大影响了物流管理水平和服务质量的提高。2007年上半年的调查数据显示,北京地区物流企业采用信息系统进行管理的不到30%,即使采用了计算机管理,功能也非常简单。主要原因是中小企业的起点很低,但大多数系统的成本较高,而大多数开发商认为低端物流信息系统市场不具备开发价值。GPS(全球卫星定位系统)、GIS(地理信息系统)技术服务在大型企业的应用比例为23%,在大型物流企业的应用仅为12.5%,在中小企业基本是空白。基础技术服务应用比例过少,使得整个行业的整合相对困难。

(三)、对物行业的认识水平及政策透明度不够

由于我国现代物流业发展起步晚,长期以来,发展物流业被理解为送货上门。其实,真正意义上的现代物流业是指原材料、产成品从起点至终点及相关信息有效流动的全过程。它将运输、仓储、装卸、加工、整理、配送、信息等方面有机结合,形成供应链,为用户提供多功能、一体化的综合性服务。因为人们对其认识不够充分,现代物流产业未得到应有的重视。政府相关职能部门制定的有关物流政策措施缺乏系统性,透明度也不够,增加了物流市场的不稳定性。

(四)、物流专业人才匮乏

由于我国现代物流产业发展历史较短,各类院校物流专业的师资大多缺乏实践经验,所教授的专业知识与实际业务需要脱节明显。因此,我国物流企业普遍感到物流的管理和技术人才匮乏,这严重制约了我国物流企业的发展。

(五)、缺乏统一协调的管理机构

在全球化、信息化、经济一体化三要素的推动下,商品和生产要素在全球范围内以空前的速度自由流动,现代物流产业逐渐发展成为一个跨部门、跨行业、跨区域的新型服务系统,涉及交通、工商、税收、信息等不同部门的管理,需要无缝链接和快速贯通。目前,我国现代物流业的发展缺乏由政府职能部门和行业管理部门统一协调的管理机构,存在着部门和区域分割等体制问题,这一现实局面阻碍着我国现代物流业的发展。

三、我国现代物流业发展的政策建议

随着改革开放和对外贸易的发展,我国国际物流有了一定的基础,现代物流的概念已经被我国运输、仓储以及生产、销售企业所广泛认识。国际物流公司经营的规模化、网络化,给国内的物流企业带来了不小的冲击,借鉴它们成功的物流经验,也促进了国内物流行业的发展。现代信息技术是现代物流发展的基础,物流技术是一门综合技术,综合了运输、仓储、装卸、配送、包装等技术,但不是将这些技术简单叠加,而是达到1+1>2的效应。

(一)、大力培育具有竞争力的物流集团

物流企业只有具备一定规模,才可能提供全方位服务,才能实现低成本扩张,从而产生规模效益。因此,应打破业务范围、行业、地域、所有制等方面限制,鼓励物流企业通过收购、兼并、重组、股权置换、合资合作或组成联盟的形式,有效整合资源、建立经营网络、扩大经营规模,大力培育具有竞争力的物流集团企业,参与国际市场竞争。

(二)、加快现代物流信息化建设

充分利用信息化建设成果,加快现代物流信息化建设。尽快建立以数据交换系统为核心、具有供应链管理、业务协同和专业化服务等功能的现代化物流公共信息平台,大力推进物流电子数据交换(EDI)的普及和应用,实现物流企业和客户共享资源,对物流各环节实时跟踪,有限控制与全程管理,加快物流商务与电子商务的融合,实现电子物流化。

(三)、加强行业标准化

物流信息系统是通过信息技术手段将供应链上的各个环节连接成一个整体,这就需要在相关的方面实现标准化。相关软件也需要对融入格式、流程等方面的实行行业标准,才能消除不同企业之间的信息沟通障碍,为企业物流信息系统的建设创造环境。

(四)、推进物流公共信息平台的建设

物流集成话发展的横向集成最终要落实在物流公共信息平台上。通过对各个区域内物流相关信息的采集,为生产、销售及物流企业等信息系统提供基础物流信息,满足企业信息系统对物流公用信息的需求,实现企业信息系统各种功能,同时,为建立政府部门间行业管理与市场规范化管理方面协同工作机制提供共享物流信息作为支持。

(五)、加强供应链与物流一体化建设

核心问题是针对重大共性关键技术的研发。虽然近年来政府、行业和企业加大了对现代物流信息系统的投入,但从实施的总体效果来看,普遍存在物流信息系统的总体成本过高的问题,究其原因,主要是缺乏先进适用并且经济合理的基础性关键技术。因此,应集中力量对现代物流关键技术进行研究开发,降低关键技术的整体使用成本,形成具备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加强信息安全。

(六)、培养与引进物流专业人才

根据物流学科具体特点与物流业发展状况,加强物流人才的培养,形成基础理论教育与专业教育相结合、多层次的学历教育相结合、学历教育与在岗培训相结合的多层次教育体系;加强物流企业与高校、科研机构以及国内著名企业的交流与合作,使理论和实际应用相结合;采取在国内外公开招聘的方式,引进国际物流复合型人才,同时,加强在岗人员的培训,使之适应现代物流发展的需要。

(七)、设立统一协调的管理机构

发展现代物流业是一项复杂的社会经济系统工程。为了协调和管理我国现代物流业的发展,需要建立由交通运输、贸易、海关、工商、税务等政府职能部门和行业协会参加的统一协调的管理机构,专门负责研究、制定和协调物流产业发展的各项法规和政策,特别要研究制定有利于物流发展的支持措施和前瞻性的现代物流发展专项规划,并与城市规划、土地利用规划、交通规划等结合起来,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划,加强推进对我国现代物流产业发展的领导。

(八)、倡导实施绿色物流管理

政府应倡导企业将环境保护的观念融于物流经营管理中,推动企业实施绿色物流管理。

(1)物质资源利用的最大化,通过集约型的科学管理,使企业所需要的各种物质资源得到最有效、最充分的利用,使单位资源的产量产能达到最大最优;(2)废弃物排放的最小化,通过实施以预防为主的措施和全过程控制的环境管理,使生产经营过程中的各种废弃物最大限度地减少;(3)产品绿色化,满足市场需求的前提下,开发对环境、对消费者无污染、安全优质的产品。

【参考文献】

12.关于我国物流配送存在问题及解决方案的文献综述 篇十二

一、我国物业管理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一)物业管理服务收费问题一直是物业管理工作的难点

自从开始实施物业管理以来,物业管理服务收费问题一直是工作的难点,也是政府主管部门立法和监管工作的重点。

从物业产权人、使用人的角度,主要是收费标准过高。对于物业产权人来说,主要是针对房租而言,现阶段的低水平房租,使产权人交费额与房租相差很小;对于物业使用人来说,与以往相比,除了交纳房租外,还必须承担住户个人交费项目的费用这笔难以承受的开支。价格水平与服务质量也不相符。违规收费时有发生。比如擅自增设收费项目、擅自提高收费标准、擅自处长收费期限、只收费不服务、多收费少服务、不按规定明码标价收费等等。

从物业管理单位的角度,主要是收费标准太低、项目不全。有资料显示,对于物业管理项目进行成本核算,发现除了个别项目外,大多数收费标准低于成本价。同时收费责任不清,承担风险过大。现阶段各物业管理企业承担了大多数公用部门的收费任务,不仅物业管理企业要投入人力代收费用,而且由于拒缴、欠缴现象普遍存在,物业管理企业还不得不为住户暂付大量费用,承担了很大的经济风险。

(二)物业管理企业经费严重不足

在实行物业管理后,居民从思想上、经济上都难以接受物业管理服务收费,这是物业管理遇到的一个难点问题。有些物业管理公司之所以起步艰难,其关键是不能解决经费来源,仅靠向住户收取服务费来解决物业管理的经费来源,大多步履维艰。公共设施、设备、维修基金的资金难以到位,很少有物业管理企业落实到了这一笔资金;按合同规定的向每一个住户收取的管理费收入又由于目前存在的对收费工作的不理解、不支持,住户欠缴、拒缴管理费的现象时有发生,使这一笔资金也难以全部落实;合同之外的特约有偿服务收入由于大多数物业管理企业特约服务项目少,业务量小,不能从中取得多少收入,对资金的补充也是杯水车薪。

(三)物业管理的法制建设滞后

物业管理在我国的兴起也就是从近几年来开始的,国家出台了的法规虽然填补了我国物业管理法律制度的空白,初步改变了我国物业管理无法可依的状况,然而,与物业管理实践对立法的要求相比,仍有相当差距。由于在许多方面都缺乏明确的法律规定,使得在管理中形成大量的矛盾与分歧,物业管理的纠纷事件日益增多,而物业管理公司、业主之间产生纠纷后也缺乏仲裁机构和处理规程。

二、若干原因探析

(一)产生收费问题原因探析

传统的福利观念根深蒂固,物业管理意识尚未形成。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居民除交纳象征性房租外,没有其它任何住房消费,而推行新的物业管理模式,住户要支付高出原有房租许多的物业管理费,在观念上一时难以接受。同时行业规范尚不健全,竞争机制尚未形成。再者收费标准背离价值规律,执法监督缺乏有力保障。在收费执法监督问题上,对于物业产权人、使用人来说,可以通过消协、物价、房管部门甚至法院等途径维护自身合法权益,而对物业管理单位来说,由于分户收费金额小,欠费住户数量多和欠费

原因复杂等因素的制约,在目前情况下,要通过法律手段监督和制约物业产权人、使用人交纳物业管理费,存在着诸多的实际困难。

(二)物业管理经费不足的主要原因

(1)物业管理启动资金难以到位。当前我国的物业管理尚处于起步阶段,需要大量资金投入,尽管政府每年对住宅小区的管理都能给予一定的经费补贴,但远远不能满足物业管理快速发展的要求。(2)物业管理企业管理成本居高不下。物业管理企业经营严重不足,营运资金缺乏,导致大多数物业管理企业处于亏损状态,除了收费难,启动资金没有到位等原因外,还有物业管理企业本身规模和所管理的物业质量的原因。(3)物业管理企业经营渠道少。企业化要强调“一业为主,多种经营”。物业管理公司要取得经济效益,既要通过各种方法降低管理成本,又要开拓经营渠道增加收入。

(三)法制建设跟不上物业管理发展的主要原因

(1)效力层次低、权威性不高,体系残缺不全。现行物业管理立法大多是建设所公布的各种部门规章,政策及规范性文件,这些规章的权威性、普遍适用性较低,不利于物业管理职权的行使。在我国现行的物业管理法律法规中,缺乏一部能统率物业管理所涉及的所有领域的基本法,一旦某一单行法规出现立法漏洞,无法可依的现象便不可避免。(2)内容不完全、法律漏洞多。现行物业管理法规的适用范围过窄。物业管理法的调整对象应该是所有的物业管理关系,而现行法规主要涉及住宅小区的物业管理,至于工业厂房、商业物业、办公大楼、仓库等众多领域的物业管理还是无法可依。同时,尚未建立完善、科学的物业管理市场准入制度。准入制度是主管机关对物管企业进行监督和管理的首要环节,是建立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的基础。物业管理市场的监督管理体制尚未理顺。目前物业管理市场存在着多头监管而又监管不力的现象,不仅增大了物业管理企业的工作难度,也给物业管理的有序运行埋下了隐患。法律责任制度不健全也是原因之一。

三、我国物业管理发展对策

作者试图根据我国具体国情,结合国内外物业管理的一些先进的管理经验及方法,探索解决当前问题的行之有效的方法。

(一)解决物业管理收费问题的有效途径

首先要改变传统观念,提高对收费的认识。让人们充分意识到购房之后,还要在使用期限内,连续不断地自行承担物业维护和享受服务的全部费用。同时,强化业主委员会在物业管理中的作用。业主可以通过业主委员会来充分行使自己的权利,维护自己的利益。再者,物业管理要得到发展和繁荣,就要得到政府的扶助和支持,政府应该在物业管理开始兴起阶段扶持物业管理企业的发展,激励物业管理行业竞争机制的形成。可对物业管理收费实施特殊税收政策,应进一步明确公共维修服务收费的法定税费的标准,使物业管理服务的价格构成更加合理,同时便于物业管理企业的实际操作。同时可以从各城市的实际出发,对物业管理收费实施特殊优惠的税制,减免部分税费,减轻物业管理企业的经济压力。政府对物业管理经费应当进行适当补贴,这有利于保护从事这一类物业管理的企业的积极性,推进住房制度改革进程。

(二)物业管理企业应从多方面着手,以改善经费不足状况

(1)物业管理可实行规模化经营。企业在生产规模上要达到经济规模,此时产品的单位成本最低。物业管理公司也应考虑运用规模经济发展企业化经营。(2)物业管理应实行专业服务社会化。我国的物业管理公司机构大、人员多,公司对每一项管理业务、服务项目都要亲力亲为,这势必大大增加了成本。物业管理公司应以积极的态度,努力寻求和适应符合国际惯例的新的管理架构和方式。(3)物业管理公司应开展多种经营。物业管理公司采取“一业为主,多种经营”。物业管理公司在从事物业管理和服务的同

时,也可利用自身的优势将经营范围扩大到与物业有关的业务,也可根据自身特点和该小区的情况向其它方向发展。(4)改革现行物业管理体制,打破单一物业管理模式。从大多数中低收入者无力负担物业管理费的实际情况出发,可以尝试打破普遍推行物业管理公司管理一种模式的体制,将我国台湾地区普遍实行的业主自营式物业管理方式引进我国大陆的物业管理体制,实行物业管理公司管理与业主的自营式管理两种模式并用的物业管理新体制。业主自营式物业管理就是住宅小区(台湾称社区)的物业管理,既不由房地产开发公司负责,也不聘请社会上专门的物业管理公司负责,而是由楼房业主自己打班。这种方式在台湾的城市中比较普遍。整个社区的建筑物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私产(即居民的套房),由业主自己打班;另一部分是公产,包括庭院、各种公共活动场所和临街的配套建筑物。公产归社区全体成员所有,由他们自己管理,即所谓业主自营式物业管理。台湾的物业管理队伍非常精干,专职人员只有两位,一位是干事,另一位是守门员兼监控员(他们的房间有对公产部分进行监控的先进电子设备,并且24小时录像,保留二周)。另外有少量的临时工,如保洁员、修理工等,由干事根据需要聘请,他们的工资、奖金等从出租房屋收取的管理费中支出。工作人员尽职、敬业,加上文明程度较高、设备先进、通讯发达,所以其物业管理成本不算高,水平和效率却很高。

(三)完善物业管理法律法规

上一篇:幼儿园大班亲子运动会活动优秀方案下一篇:初中数学教学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