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园教学资源库建设之我见

2024-10-10

学校园教学资源库建设之我见(18篇)

1.学校园教学资源库建设之我见 篇一

科学发展观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这是我们党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全局出发提出的一项重大战略任务。xx同志指出,我们所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布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这些要求,完全适用于我们山师附小。附小在传承文明中所处的重要地位和所具备的人文优势,理应成为建设和谐社会的示范区和辐射源。我们要把中心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思想落实到学校的具体工作中来,以建设社会主义和谐校园为目标,把我校建设成为安定团结、规范有序、协调发展、充满活力的校园,建设成为师生员工安居乐业、文明健康、成功成才、兴业创业的家园。

构建和谐校园是建设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了更好地把 “创建平安和谐校园”的目标落到实处,我认为,关键要从细处着手。

首先就是人”和。“和谐”的本意是和衷共济,协调和睦。和谐社会、和谐校园建设最为关键的因素在人,是以“人和”为基本标志的有序发展。干部、教师、职工、学生,大家之间都要和谐相处。其中各级领导班子的和谐是关键,干群关系和师生关系的和谐是基础。培育“人和”,要从日常学习、生活和工作中的小事着手,建立起和谐的人际关系。领导的公正处事,公平待人,工作上多一份要求,生活上多一些关心;教师的宽怀大度,彬彬有礼,多看一点大局,多做一点贡献,多讲一点服从。同志同学同事之间,要多一点尊重,多一点宽容,多一点爱心。每一个人对自己要多一点自律,多一点自省,多一点修炼。这样才能形成见贤思齐、团结和谐、共促发展的“人和”氛围,营造“各尽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校园环境。

学校事情很多,尤其是小学。所以任何时候都是还要讲究“事”和。和谐校园的建设,最终要体现在教书育人事业的发展上。如果教学、科研事业难以发展,质量萎缩萧条,前景堪忧,肯定无和谐可言。校园的和谐程度必然要通过校园内发生的每一件事情体现出来,诸如岗位的设置、人员的安排、教学科研活动的实施、校园建设、安全稳定家庭和睦程度等等无一不关系到校园的和谐。只有注重“事”和,做到围绕大事抓小事,事事公正,学校才能兴旺发达,才能充满活力与生机。

物质决定意识,同样构建和谐校园要创造“物”和。和谐校园建设如果没有物的和谐肯定是难以为继的。物的和谐既表现为教学、科研设施配置的和谐、教职员工福利待遇的和谐,又表现为学校规章制度、组织管理的和谐。教学、科研设施配置和谐与否,关键要体现在有利于教学活动有效地开展上,体现在有利于学生培养上,体现在有利于人人身心健康上。相比显性和谐,隐性的和谐更为重要。只有我们的组织管理、规章制度的健全和谐,才能够为维系校园和谐提供有力的保障。

高新区景色宜人,雅居园校区安静美丽,这样的环境让我们体会到“景”和。建设和谐校园,优化环境、营造“景”和是重要内容之一。优美的校园环境能够陶冶人的情操,启迪人的思想,塑造人的心灵,愉悦人的身心,激发人的上进,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的,让校园的每一块墙壁都会“说话”。和谐校园中的每一个人、每一件事、每一事物都是一道靓丽风景,是展现校园和谐的窗口。透过这个窗口的任何一处景致,就可以感知校园和谐的风貌,透视校园的精神。因此,校园里每一名干部、教师、职工和学员,都要从我做起,树立主人翁意识,热爱校园的一草一木,注重自己的一言一行,关心学校的一事一人,为构建优美和谐的校园添砖加瓦。

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和谐发展,这是我们学校秉承的理念,所以我们在孕育“情”和。和谐校园建设还体现在“情”和上,具体体现在以建设社会主义价值体系为核心的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生活方面。通过多姿多彩的校园文化生活,用高尚的道德塑造人,用优秀的作品鼓舞人,用高雅的文化陶冶人。在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下,创造展现个性和特长的舞台,为个性地伸展提供空间,使和谐校园文化成为最优秀的隐性课程,似“润物细无声”的春雨,以最深刻最有效的方式进入教职员工的心灵深处。

孩子们还小,但他们却是校园和谐的一道最大最亮的风景,和谐校园,需要他们做一点点

孩子们,图书馆里昔日的冷清已被今日的“热闹”所取代,热闹而并非喧哗。桌子不再孤单,板凳不再寂寞。但离开的时候请摆好桌椅,安静的离开,于是,和谐之气浓了。

绿地上,或许留下过你曾“勇于开拓”的脚印。但花草也有生命,现在的你,脚下留情,校园的绿地可以完整无缺地向我们展现了它的魅力。

你或许飘洒过手中雪白的纸片,还自以为好玩。但,你为这样的行为感到无比的羞耻。于是,你谦卑地捡起地上的垃圾,认真地扔进了垃圾箱。

地下餐厅里,别把自己当成是人群中杀出的“高手”,挤过众身躯,端了盘子匆匆而去。自觉地加入到排队的行列,多等一分,但心情舒畅。

……

美丽的校园,健康向上的你我。和谐,尽在我们的一言一行之中。或许,只是一句简单的对不起,或许,只需退后一步,或许,只需敞开胸怀,或许……于是,我们生活和谐,学习和谐,心理和谐。

是的,和谐需要我付出;但我付出,我快乐,走进校园我们的收获太多太多,我们的精神神采奕奕;

感谢生活,让我们的生命溢彩流光。那亲切的呼唤,是耳畔最动听的音乐;

操场上,我喜欢孩子挥汗如雨的拼搏;

间操台,我喜欢看孩子们天真的舒展张扬。

微机室,我爱听键盘敲击出劈劈啪啪的声响;

体育课,我喜欢那和谐的律动和朗朗的笑声;

教学楼内,有一双双理解的期待的眼睛;

漫步校园,身边是愉快的笑声和青春蓬勃的脸庞。

那么多的和谐温馨写在了我们每个人的脸上。

愿附小和谐发展!

2.学校园教学资源库建设之我见 篇二

一、校园文化的主要功能

新时期的大学校园文化建设要着重突出以下几项主要功能:

导向功能。大学校园文化的导向功能是指在具体的历史环境和社会发展条件下将所有成员的事业心和成功欲转化为具体的奋斗目标、人生追求、信条和行为准则。凝聚功能。所谓凝聚功能应当来源于校园精神, 而校园精神是学校师生共创和认同的价值观念, 它对大学师生具有无形的不可低估的凝聚力和感召力。

激励功能。校园文化建设强调对师生员工的尊重、关心、培养和提高, 积极发挥其在学校建设中的主体作用, 形成一种你追我赶的激励环境和激励机制。

调适功能。校园文化通过创造一致的精神气候和融洽的文化氛围使个体的潜能得到进一步的开掘和发挥。

二、校园文化建设的主要任务

伴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 社会主义建设的全面发展, 对大学的校园文化建设提出了新的要求。特别是团中央教育部下发《关于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意见》后, 大学的校园文化建设被赋予重要的使命和全新的内涵:

一是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 深入进行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教育;以爱国主义教育为重点, 深入进行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教育;以基本道德规范为基础, 深入进行公民道德教育;以大学生全面发展为目的, 深入进行素质教育。

二是要重视和加强校风建设, 培育良好的教风和学风, 形成对教职工具有凝聚作用、对学生具有陶冶作用、对社会具有示范作用的优良校风。

三是积极开展校园文化活动, 寓教育于文化活动之中, 促进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身体素质协调发展。

四是加强校园人文环境和自然环境建设, 努力营造精神内涵丰富的物质文化环境和良好的育人氛围。

综上所述, 建设和谐美好的校园文化就要求我们提炼体现时代要求的办学育人理念, 开展各种文明创建活动形成学校的特色, 我们应当做到:

1) 正确把握校园文化建设的科学内涵。校园文化包括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三个方面, 其内容主要有价值观、道德标准、规章制度、精神风貌等。2) 以校园文化建设来促进师生全面发展。以优美的校园环境、多彩的文化生活、优良的校风学风带动和促进全体师生优良品质的形成、综合素质的提高。3) 以校园文化建设促进学校可持续健康发展。追求高品位的学校文化, 注重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及道德规范教育, 丰富学生的校园文化生活, 培养学生的个性特长和能力, 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使学生发展进入良性循环的高层境界。

三、具体内容

结合学校实际, 从以下几方面着手建设校园文化:

(一) 加强物质文化建设, 美化校校园环境

1) 在校区的整体建设中, 应根据学校的总体规划, 整体规划好学校的文化环境, 让校园充满教育性, 体现我国精神文明建设的文化特质。2) 从净化、绿化、美化入手整治校容校貌。比如, 组织学生定期清理学校教学楼的环境卫生, 清理胡乱张贴的小广告等。3) 创设各种文化设施, 开辟阅报栏、宣传栏、黑板报、图书室、阅览室等思想、文化教育阵地。以鼓励教育为主, 大力宣传师生学习、工作中所取得的各种优异的成绩。4) 充分发挥校园电视广播系统的引导宣传作用。利用学校广播站及时播发校园新闻和优秀事迹。5) 在学校主要部位悬挂格言警句, 展示学校的校训和教书育人理念, 提升校园文化层次。6) 加强学校网站、部门网站建设, 通过网络加强师生文化教育, 提高文化修养。一定要重视网络导向作用, 可成立网络辅导员队伍, 在网络上针对突发事件、学生关心度高的问题或者明显的大学生心理问题等予以正确的引导。分析学生心理动态, 及时掌握学生中存在的各种不稳定因素, 做到将问题扼杀在萌芽状态。还应当通过多种层面的宣传, 让当代大学生认识到网络中存在的危害并远离这种无形的危害, 如痴迷网络游戏等。

(二) 加强制度文化建设, 强化学校管理机制

建立规范有序的管理机制, 是维系学校正常秩序必不可少的保障机制, 是搞好校园文化建设实现其最终目标的必要保障。

(三) 加强精神文化建设, 丰富学校校园生活。

1) 加强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及三个代表等先进思想教育, 树立学生们正确的社会主义道德取向。2) 全校师生应统一佩戴校徽。3) 结合传统与实际, 以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体现校园文化。开展各种健康有益的课外文化活动, 占领学生的业余生活阵地。增设让全校学生自主参与的活动, 丰富第二课堂;办好校、各院系部刊物, 全力营造正确的舆论导向;成立课外兴趣小组, 引导学生社团的活动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 比如英语、普通话、舞蹈、合唱及专业兴趣小组等。;建设良好的校风。要结合学校实际, 通过阐释校训、校风、教风、学风、校标等形式, 弘扬校风, 引导学生养成文明、守纪、勤学、上进的良好思想品德和行为习惯;积极开展主题化传统性教育活动。通过元旦活动、学雷锋、“五一”、“五四”、教师节、国庆、“一二·九”运动等系列主题活动, 加强对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教育, 促进学生发展;积极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和社区公益活动。响应团市委的要求, 积极带领学生参加社会实践, 让学生们在切身体验中升华思想;举办好运动会及校园文化艺术节。让学生们多学习、接触高雅艺术, 增强高雅艺术对学生的熏陶。从而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艺术欣赏取向;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作息习惯, 建立良好的宿舍文化氛围, 多开展有益的以宿舍为单位的各类活动, 以此来加强学生的防火、防盗意识, 拒绝在宿舍内赌博、偷电等不文明行为。4) 创造和谐人际关系, 优化校园人际环境。提倡同学间团结友爱、互相尊重、互相帮助、互相督促、共同提高, 同时要重视学生的心理疏导, 及时发现并解决学生当中存在的心理问题。5) 开展多种形式的技能竞赛, 提高学生技能学习的热情。从学校办学方针出发, 多举办此类大赛可以提高学生对专业的学习兴趣、发现并提早解决学生在专业学习当中的问题、发掘专业技术苗子, 提高高校学生专业技能素质。6) 建立良好的图书馆、教室的自习环境, 引导学生不在教学区域内乱写乱画, 带领学生拒绝所谓的“课桌文化”保证学生有一个安静、严肃的学习环境。

除此以外, 我们还应当重视树立学生正确的恋爱观, 引导男女生正常交往, 灌输正确的恋爱观念, 还校园以单纯、干净的精神面貌。

校园文化建设对高校的育人质量有至关重要的影响。我们应当高度重视和充分发挥校园文化建设的各项功能建设, 努力打造具有自身特色的高水平、高品位的大学校园文化。

摘要:校园文化建设对高校的育人质量有至关重要的影响。我们应当高度重视和充分发挥校园文化建设的各项功能建设, 努力打造具有自身特色的高水平、高品位的大学校园文化。

3.建设和谐校园之我见 篇三

一、重视“以人为本”的校园文化建设

“以人为本”的校园文化建设,就是在校园管理过程中,以人为出发点和中心,围绕着激发和调动人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和凝聚力展开的一种教育思想和一种教育管理思想,其本质特征是在教育或管理中要坚持以激励为核心从而激发人的积极性。因此,“以人为本”是校园文化建设的灵魂。

校园物质文化建设必须坚持“以人为本”。校园的物质文化是指物质形态的内涵及其表面附着物所包含的文化,主要是指学校的硬件设施环境所包含的文化内涵。物质文化建设必须体现“人文思想”,无论是教学设施、学习设施、生活设施都应体现人文关怀,符合人性化的要求。建设生态化校园,实现以学生为主体的全院师生员工与自然关系的和谐。我国古代哲学“天人合一”朴素思想和现代文明“生态平衡”理念,充分利用优越自然条件,继续构建集绿化、美化、净化、园林化为一体,融校园、公园、乐园、家园于一身的育人环境,既注意创建生态环境,又精心规划设计,形成功能配套;既具有恢弘气势,体现学校的崇高,又赋予人文底蕴。

校园精神文化建设必须坚持“以人为本”。校园精神文化是校园的核心文化,也是校园文化建设所要营造的最高目标。它主要包括校园历史传统和被全体师生员工认同的共同文化观念、价值观念、生活观念等意识形态,是一个学校本质、个性、精神面貌的集中反映。校园精神文化又被称为“学校精神”,并具体体现在校风、教风、学风、班风和学校人际关系上。比如校风建设。校风建设实际上就是校园精神的塑造,在体现形式上,主要表现在校训、校歌、校徽和校旗上。好的校风具有深刻“强制性”的感染力,使不符合环境气氛要求的心理和行为时刻感受到一种无形的压力,使每一位校园人的集体感受日趋巩固和扩展,形成集体成员心理特性最协调的心理相容状态。

校园制度文化建设必须坚持“以人为本”。校园制度文化是指学校的各种规章制度包括师生的价值观、行为理念在内的精神成果,是学校教育管理思想、管理体制及管理模式的凝结形式,反映和体现着校园文化的发展水平。“文化管理”并不排斥“法治”,是以人为本的管理,虽然也讲法规,但强调法规是为人服务的。制度文化对于师生的价值观念、行为准则的形成起着十分重要的甚至是决定的作用,制度的制定、执行必须人性化,实施人性化管理,促进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的人际关系和谐。推行个性化教学,促进学生或学生群体个性的自我和谐。一是鼓励教师、干部以自身的人格魅力推动学生个性的发展。不同教师可以运用不同的教学风格施教同一门课程。二是为学生独立表达自己的意愿、要求与呼声提供多种渠道。三是为学生发挥自己的特长、才华提供各种途径、空间和自由。

二、坚持以“ 科学发展观”统领学校发展

校园要和谐,首先要发展。校园和谐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校的发展水平和学校的综合实力。我们必须紧紧抓住学校发展这个主题,坚持科学发展,用发展的办法解决前进中的问题,为校园和谐提供雄厚的物质基础。我们必须坚持用科学发展观统领学校发展。要做到这一点必须首先用科学发展观武装全校师生员工的头脑,共同树立科学发展的意识和理念,探索科学发展的本质和规律,钻研科学发展的技术和方法,构建科学发展的体制和机制,培育科学发展的文化和环境,寻求科学发展的道路和途径,促使人人都成为自觉实践科学发展观的先锋和模范,从而把学校的各方面工作全面引入科学发展的轨道。

三、协调家庭、社会的关系,促进校园和谐

协调好学校、家庭和社会教育三者间的关系,使三方教育“目标一致、功能互补、配合密切”,是构建和谐校园不可或缺的基础条件。从广义的教育来说,儿童最先得到的是家庭教育。家庭教育是学校整体工作中不可忽视的重要部分之一。学校应充分发挥家庭教育所独具的优势,进行亲情教育、感恩教育、日常行为规范教育、劳动教育等等。培养学生心中有他人、关心他人的意识,自理、自立的生活能力。另一方面,指导家庭,帮助家庭建立起有利于学生健康发展的教育环境,是学校义不容辞的责任。召开家长会,建立家长学校,提高家长综合素质和教育水平,使家长积极有效地配合学校教育,将有利于提高教育效率。

4.大学校园文化建设之我见 篇四

我认为,大学校园文化建设,对丰富学生的精神文化生活,培养其高尚的道德品质是极为重要的。它能提高大学生的活动能力,掌握更多的生存与竞争的本领,更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大学校园文化建设的内容是多方面的并且极为丰富,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创造一种优良的适合学生要求的文化氛围,势在必行。

众所周知,不论是小学、初中、高中、还是大学,都是以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为旗帜,以新课程教育改革为中心,以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为重点,以教育质量为抓手,以教育法规为保证,以加强校园建设为突破口,努力提升办学水平,促进师生和谐发展,打造学校特色。校园文化就是以校园为空间,以教师学生参与为主体,以课外活动为主要形式,以文化的多学科、多领域广泛交流及特有的生活交往为基本形态,具有时代特点和学校特色的一种群体性文化。校园文化是营造素质教育氛围的心路之途,是铸塑校园精神的建构之本,是弘扬人文精神、培养人文底蕴的陶冶之源。我们学生,尽管智力爱好性格情趣有异更为活跃高雅,青春的活力便得以高度发挥,个性爱好也得到发展。一所大学,若能把学生的学业与校园文化活动妥善地结合起来,便会有力地推动校园内的精神文明建设,从而产生极大的凝聚力与荣誉感,使校园内生活得更为和谐轻松。因此,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培养学生高尚的品质情操,是刻不容缓的事情。

大学校园文化对于大学的发展至关重要,但是在大学校园文化建设的实际操作中,人们往往忽视了校园文化的价值意义,总是从实用的功利主义的角度来理解和实施大学校园文化建设,使大学校园文化在貌似轰轰烈烈的表面下渐渐显露出偏离其真正的意义。这要表现在以下两个个方面:注重物质文化建设,忽视精神文化建设;封闭状态明显而开放不足。

那么应该如何加强大学校园文化建设呢?我觉得,大学的校园文化建设是综合性的工程。它应该囊括人类的智慧与文化的精华,历史与现世的文学艺术的精华,哲学的美学的历史学的以及各种学术与科技的成就,文化与教育方面的种种设施,体育与娱乐中的项目,衣食住行及工艺美术活动等,都属校园文化活动的范畴。文化的渊源是绝对不能割断的,传统的民族的精神与文化,应成为文化教育中必不可少的部分。

大学校园文化建设的综合工程,也体现在教学及各种文化学术活动中,体现在各种生活技能的培养之中。至于图书馆、档案馆、博物馆中的内容,也是极好的文化教育项目。日常服饰、家具、食品、烹饪、茶、酒、刺绣及各种装饰品等,都可造成一种文化氛围,造就高雅的文化气氛。

上述种种文化活动中,一类是属于精神方面造就人的文化活动,使受教育者的精神趋于崇高自信坚毅,以天下为己任,以民族利益为最高利益,懂得世界之复杂及如何改造生存的环境,不为挫折与失败所征服。另一类是属于物质性的,通过物质的活动孕育精神的成长,也培养他们的生活技能。这两者是一致的。

大学校园文化建设,对提高学生的活动能力,掌握更多的生存与竞争的本领,更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功不可灭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创造一种优良的适合学生要求的文化氛围,作为思想教育的手段与补充,不可或缺。

5.中小学校园法制文化建设之我见 篇五

屏南县古峰二小 陈春香

在社会法治文化建设进程中,青少年是重要的依托力量,而开展校园法治文化建设则是提高青少年法治水平的一个重要环节。当前校园法制文化建设工作存在哪些问题?如何扎实有效地推进校园法制文化建设呢?本文将谈谈个人的一些粗浅见解。

一、当前校园法制文化建设工作存在的问题。

1、缺乏适合不同年龄段的学校法制教材。据调查,我县中小学阶段在现行法制教育过程中,缺少相应的教材或读本,往往是出现了问题时,学校集中讲一次,再各班强调一次,缺乏教育的主动性,更谈不上系列性教育。

2、没有法制课。学校法制讲座是由聘请的校外法制副校长或学校分管领导担任。多数是照本宣科,成人化的讲解,形式呆板、内容单调、缺乏案例分析和课堂教学灵活性、学生积极性不高。加之在人力、物力的准备上花费较多精力,由于条件所限,往往是事倍功半,难以持久、有效。

3、对青少年的法制教育,缺乏社会大环境的支持。近几年,学校十分重视法制教育,但受社会大的法律环境的不良影响,往往是堂上几十个钟,堂下一分钟,例如,社会价值取向的多元;学生在家庭教育方面的缺失;有的单亲家庭还有相当一部分留守儿童缺乏家庭教育尤其是各种网吧、电子游戏对暴力不加限制的鼓吹„„对涉世不深的青少年造成极坏的影响。往往使很脆弱的学校法制教育成果在现实环境里很快失效。

4、溺爱、放纵、应试是法制文化建设的结症。如果从教育本身来看,德育工作中,道德教育、法制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应该是有机结合。有健全的人格、健康的心理素质,有根深蒂固的法律意识和诚信有礼的行为规范,这些相辅相承才能构建一个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新人。这些都应该从学生抓起的。但是,当前普遍是独生子女,在学前基本道德形成期,由于过度溺爱和放纵,已经成为道德缺失,到了学校要花大力气才能矫正。学校在社会要求升学率的压力下,对学生道德教育和法制教育往往局限于课堂教学和非系统的教育活动中,难以取得有效的成果,难以使学生从小形成遵纪守法的自我约束,内化为一生的行为准则。

二、加强校园法制文化建设的针对性和实效性的思考。

(一)加强基础建设

1、加强教材建设。

我认为我们现在要根据地方实际及未成年人成长教育的特点和认知接受能力,结合各种应急避险的安全教育内容编写一套有比较系统的针对不同年龄的学生由浅入深的青少年法制教育教材。并编入课程表,使未成年人接受法律教育系统化、持续化,从小建立法律观念。

2、加强学校法制文化教育教师队伍建设。

有计划引进法律专业毕业的大学生担任法律课教师,或选派有志于法律教育的在职教师到大学法律专业进修,或请当地派出所的领导、骨干到校挂点授课以补充学校法制教育的不足。对学生而言,法律条款多少显得枯燥无味,而生动形象的图片展示更易为学生所接受。因此,这批队伍要有较深厚的理论功底,较强的法律意识,能够在教学中运用既有的知识,化抽象为具体,以案说法、以例释法,变枯燥为生动,以案例教学和形象教学为主,避免照本宣科,做到寓教于乐、寓教于活动之中。使学生乐学善学。建立一支有素质的法制教师队伍是学校有针对性开展法制教育关键的关键。这项工作应引起教育行政部门的高度重视,要列为重点工作来抓。

3、加强全社会对青少年法制教育环境和体系建设。

对青少年进行有针对性、实效性的法制教育是一个社会系统工程。绝不应局限于校内,更不应该局限于有限的课堂教育时间。一个健全的法治社会,必须在全社会都充满健康公正的法治环境和公民自觉守法的氛围,只有这样一来才能对未成年人形成潜移默化的教育效果。当前,我们应当由政府主管法制的部门牵头,在相关各单和社会各界、社区、家长共同参与和互相配合,加强对未成年人的法制教育,建立健全对青少年进行法制教育的常设机构、场所,把课堂教学与课外活动结合起来。使青少年不仅把法制学习做为学校学习的一门课程,而是当做终身学习的必修课,是安身立命的自觉行动。把法治观念、法律意识内化为守法、护法的自觉意识和行为。

(二)加强法制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1、要坚持课堂教育主渠道,保证做到四“有”,即教材有课标,学习有教材,任课有教师,课时有保障。

课堂教学(学校的法制课、德育课、班队会等)是实施法制教育的主阵地。学校与教师应充分挖掘日常生活中法制因素、法律内容,寓法制教育于课堂教学之中。持之以恒增强学生知法、守法、护法的意识,使他们从小受到系 统的法制教育,接受潜移默化的教育。要善于通过日常生活中的事例,说明遵纪守法对保护社会和自身安全的重要性,使学生既接受法律知识,又能轻松地使法律知识深入学生心中。

2、要坚持在活动中开展法制教育。

法制教育需要浓厚的气氛,要有切身的体会,需要系统的精心设计。这在学校教育中是大有可为的。学校每年可结合实际有计划性地设计1-2个大型教育活动,通过以小见大,使用各种教育手段,增强刺激,让学生从主动参与中受到教育。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通过参与各种活动亲身体验,从而树立法律意识,坚定做守法公民的信念。如开展交通法规教育宣传活动,在活动第一阶段,我们可以采用出宣传板报或手抄报、邀请交警中队的民警来校讲座、组织学生参观交通安全宣传画展览、大队部国旗下讲话等形式向全校师生进行交通法规教育。在第二阶段,组织学生开展“安全伴我行”征文活动、主题班队活动或交通安全法规知识竞赛,做到全校学生人人参与,坚持普及与提高相结合,就能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另外,知法、守法、护法的教育活动是实操性特别强的活动,因此,更要辅之以社会的支持,各种教育基地的配合,以保证法制教育活动的正常开展。

3、要加强校园文化中法制教育内容的建设。

学生是一个脆弱群体,又是一个充满生命力,求知欲,可塑性很强的群体。因此,学生的良好品质和法律意识的养成不是靠老师、家长苦口婆心“管”、“逼”、“压”出来的,关键在于积极参与社会活动及自我规范、自我约束、自我矫正的过程中逐步培养出来的。从各个成功的教育案例中我们看到,校园文化的培养建设对学生身心发展有不容忽视的作用。所以学校要着力建设校园文化的建设,让每一块墙壁都能起到教育作用。

1、开展法制讲座。邀请司法人员作精彩的报告会,进一步强调知法、懂法、守法的重要性,使法制观念在学生的心目中扎得更牢。

2、观看法制宣传片。每年法制宣传月,学校应当组织学生观看《纯真年代》、《为了明天》等类似法制宣传的影片,让同学们受到深刻的法制教育。

3、欣赏法制图片。学校可以利用禁毒日、法制月等宣传时间,举办“远离毒品”、“告别网吧”、“珍爱生命”、“警惕间谍组织”为主题的图片展。通过法制图片的展出,使他们获得更多的法制信息,从而使他们的思维 3 更加开阔,反映问题也就更加全面,由于图片具有形象直观等特点,同学们积极性会异常高涨,在活动中会受到了很好的法制教育。

6.学校园教学资源库建设之我见 篇六

学小班教改实践

定福庄第一小学

周士新 2002年7月

小班化教学改革在我校实施已经有4年了,大家在学校领导的带领下积极的投入其中。本学年,我校在对以前研究成果总结学习的基础上,提出了在各学科教学中大胆进行分层教学教改实践的号召,每一位教师都在本学科的教学实践中进行着努力探索。我在这方面也进行了积极的实践与研究。

我在学校中从事的是体育教学工作。如何在体育教学中实施分层教学呢?首先,我在平时的工作和学习当中,注意积累与提高,逐渐的明确了分层教学在体育教学中含义。我认为,分层教学在体育教学中就是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充分的考虑到学生的个体素质差异,依据因材施教原则,在教学中利用分层教学的手段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在参与教学的实践中得到切实的提高,从而达到使学生整体的身体素质得到提高。分层就是要摒弃从前片面的教学理念,不搞“一刀切”。要科学合理的看待每一个学生,使学生在自身的基础上通过积极的参加体育运动得以健康的成长。第三次全教会上提出的 “健康第一” 指导思想更加深了使我形成这种认识的信心。

“自然界创造了登羚,同时也创造了乌龟。”美国的教育界也在积极的探索这一理论,他们提出了“抛弃对最快、最有力、最强健的追求,帮助孩子们养成终生锻炼的习惯,是他们健康并快乐着。”这一教学理念。他们不再硬性的规定学生达到这样或那样标准,而是通过科学研究提出了在小学就读的学生,在锻炼中应使心律在一定的时间里报持在160—180之间,这样可以使每一个学生都能获得健康的成长发育。有了正确的理念作指导,我在平时的教学中作了大胆的实践。分层教学、因材施教,重点在如何“分”、如何“施”上。在实际工作中我是这样做的。

一、划分体育弱势群体。

体育弱势生一般是指:在同等条件下,学生的运动能力、运动水平、运动技能明显滞后于其他同学的个人或群体。我们体育教师在工作中都会与到这样的一些学生,他们也正是体育教学中分层教学所实施指向的主要部分。我把他们按弱势形成段因划分为两大类:

1、身体素质较差的弱势学生。

2、心理素质较差的弱势学生。

这两类学生的现象在平时的工作中是比较常见的,他们形成弱势 的原因也是多种多样的,在这里我不过多的赘述(我有一篇论文是单独对此进阐述的),我要分析这样的学生他们的一致然后加以研究、实践,以求达到使其通过分层教学的实施而健康的成长。根据观察与谈心,我发现这两种学生的共同的特点是:

1、对体育运动有逆反心理,对游戏(有大运动量身体要求)而比较体育运动更加喜爱的特点。这是符合孩子心理特点的。

2、由于比较娇惯,在体育运动中表现出“怕”字当头。怕吃 苦、帕劳累、更怕在运动成绩不好时受到其他学生的嘲笑。

基于这两个原因,这些学生在体育运动时出现不认真、躲避、敷衍、有时甚至是表现出强烈的逆反行为,这样就无法保证其体育教学的顺利进行也就谈不上使其健康成长。

二、依据健康第一的原则在体育教学中实施分层教学。针对这一问题,在教学中使用分层教学就显得尤为重要了,因为分层教学就是视学生不同的情况、按不同教学方法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在教学中得到切实的提高。

7.图书馆文献资源建设之我见 篇七

“资源共享”已被我国图书馆界普遍接受, 但发展较为迟缓, 成效仅限局部地区或系统。这种多元分立, 自给自足的发展模式无法解决由于文献资源信息急剧膨胀、文献购置费日趋紧张给图书馆带来的各种现实问题要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资源共享, 必须改革现有的管理体制和管理方式中制约资源共享的因素。[1]即在图书馆组织机构框架之外, 建立一个图书馆共建共享体系。这个图书馆共建共享获得各种利益, 从而促进图书馆和共同体之间建立稳固的关系。然后通过这个共享体系纽带作用维系和约束一个共享网络的存在和发展。

二、图书馆信息资源建设应采取的措施

1 以共享为导向建立虚拟馆藏

我们要转变传统的“馆藏资源”观念, 在网络环境下, 馆藏资源已不仅仅是本馆收藏的文献资源, 还包括互联网上的一切可利用的信息资源, 所以我们要建立虚拟馆藏, 走“物理馆藏”和“虚拟馆藏”相接合的路, 把具有自身特点的文献资源转化为数据库资源, 同时把网上信息作为重要资源对其进行选择加工组成方便读者利用本馆网络资源, 在创造条件适应自身发展同时, 加入网络组织以便共享电子文献资源, 只有这样才能在网络经济的环境下图书馆花费有限的经费, 使读者共享到最丰富的文献资源, 才能通过馆际互借与网上资源的有机结合为读者提供最充分的文献资源。

2 加强学科特色的文献收藏

文献资源就其本身来说, 主要具有两方面的价值:一是文化价值, 文献资源中保存着人类文化的全部遗产, 是人类文明成果的总汇;二是信息价值, 主要指文献中包含的新知识、新信息, 以用户需求为其取舍导向。对于图书馆来说, 两者同等重要, 不可偏废。但文献资源就其“建设”工作来看, 最主要的内容是采选新的文献, 是从“新”入手的, 因此文献的信息量价值是首要的因素。可见文献积累是表象, 信息建设才是根本。[2]

3 加强具有学科专业特色的数据库资源建设共享网络资源

针对我国条块分割, 各自为政的文献状况, 应尽快建成全国和地区的网络资源控制中心, 并以组织建设为基础成立跨行业、跨系统的权威性管理机构, 做好共享网络和资源建设的规划设计, 为共享创造良好的环境与条件。同时要加强书据库资源建设, 集约化系统已开始步入实用化的阶段, 数据库共享迫在眉睫。但目前我国数据库信息总量中所占比例甚微, 大型数据库量小, 小型数据库普遍存在不规范、不统一的问题, 因此要加强书目资源数据库的建设。必须强调坚持数据标准和数据共享原则, 在结构化、模块化基础上充分考虑集约性、通用性和社会性。改变目前分量分散、低水平重复的建库局面。各文献情报单位, 在建设馆藏目录数据库的基础上, 加强具有学科专业特色的文献数据库建设, 把馆藏研究的特色藏书, 优先建库, 形成特色, 全部上网。

4 加强信息资源建设的标准化和规范化

标准化、规范化是图书馆信息资源建设的首要条件, 贯穿于资源共建的各个环节, 信息标准化是一项系统工程, 包含诸多子项目而每个子项目都对整体工程产生直接影响, 所以我们在标引分类、著录、数据库建设中都要统一规划、统一技术标准、统一运行规则。只有按照标准建立起来的文献资源, 联机检索资源共享才能实现。[3]

5 加强联合发挥图书文献信息资

源的优势

由于图书馆的各自割据, 虽然很早提出了馆际互借等形式的馆际协作, 但真下意义上的信息交流并未实现, 各图书馆文献信息资源的重复建设给本已紧张的经费造成了无形的压力, 同时使信息资源利用成本居高不下, 所以为实现共享就要走联合之路。我们可以搞横向联合即实现同一地区各馆之间在馆藏结构和服务类型具有相似或类同的特点而进行的协作, 我们甚至还可以在前面两种协作网的基础是把相对独立的协作网络组织进一步联合起来实现更大范围, 甚至全国范围的全面性协作。

6 培养复合型的图书馆员, 当好知识导航员。

图书馆人才匮乏, 具备计算机专业知识及信息网络知识会管理的人才非常少, 而能够熟练应用计算机并研究开发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更是寥寥无几。因此, 提高图书馆从业人员的技术管理水平成为当务之急。为此, 最直接的办法就是多招收计算机方面的人才, 并给予优厚的待遇解除其后顾之忧, 专心开发工作;其次是对于图书馆原本的从业人员要进行系统的培训, 实行多渠道、多层次、多类型的方法, 加强对从业人员特别是中青年工作人员的继续教育, 培养专业图情人员, 提高图情队伍素质, 使他们尽快适应时代的发展。同时必须广泛地开展读者教育和用户培训。

摘要:本文阐述了资源共享是社会发展的趋势, 并对图书馆文献信息资源建设如何发展提出了自己的见解。

关键词:网络环境,文献信息资源,建设

参考文献

[1]李爱齐.网络环境下的图书馆工作图书情报工作, 1998, (3)

[2]贾峰远.知识经济与图书馆发展.河南图书馆学刊, 1998 (9)

8.校园德育环境建设之我见 篇八

关键词:校园 德育环境 建设

中图分类号:G62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9795(2012)09(c)-0151-01

校园德育环境建设,指校园的方方面面都包含着德育教育的因素,在学校建设中要深入挖掘这些因素,充分发挥这些因素的育人作用。当前,伴随着新课程改革的全面实施,新的课程标准、新的理念、新的教材教法等,冲击着旧教育的方方面面,当然也冲击着校园的德育环境建设。下面结合我校的实际情况,谈谈我对校园德育环境建设的几点看法。

1 校园德育环境建设要统筹兼顾

对于一所学校来讲,立足实际,着眼未来,精心规划,统筹打造校园德育环境,有着现实的和长远的重要意义。在学校硬件建设规划的同时,也要全面规划好校园德育环境建设。校园德育环境建设要适应新课程改革的要求,突出“新”时代特点。规划起点要高,规划标准要高。在校园基础设施方面,像雕塑像的安放,假山的布置,树木的栽种等,都要精心规划。给雕塑像、假山取一个有诗意的名字。选定一种树木作为校树,在校树和其它树木上悬挂标牌,对其相关知识进行介绍。学校要有旗杆、旗台,确保每周的升旗仪式顺利进行。校园中的校车、摩托车、自行车要有合适的放置位置,不能如游兵散将一般。校园中要有足够数量的垃圾桶,垃圾桶要分可回收垃圾和不可回收垃圾两类,垃圾桶上要有醒目的区分标志。在校园的醒目位置,要有校徽展示,有激发师生奋进的校训,还要有催人向上的标语。在标语的设计上,要考虑标语的时效性。对于顺应形式,内容经常更换的标语,使用标语牌为好,最好不要直接写在或嵌在墙上,以免因更换标语而破坏环境。我想在这里特别提一下黑板报。比起那些明亮气派、严肃规范的宣传窗,黑板报生动活泼,内容更换简单方便,学生易于操作,比铝合金式的宣传窗更感到亲切。目前,新的校园建设中已经很少见到黑板报了。本人建议在校园规划中给黑板报留下一席之地,让黑板报文化在学生手中代代传承。

2 校园德育环境建设要以人为本

过去的德育实施的是无“人”德育,背离了德育实施的方向,德育教育成为为政治、经济、社会服务的工具,忽视“人”的主体地位。在现代教育中,以人为本成为教育的核心,也成为德育教育的核心。校园德育环境建设也离不开这个核心。在校园德育环境建设中,要把“人”的因素作为最重要的因素来考虑。让全体师生参与到校园德育环境建设中来,充分发挥师生的聪明才智,多方听取他们的意见和建议,把校园建设成温馨的家园,改变过去那些严肃的、令人生畏的环境布置、标语设置等。校园德育环境建设还要立足于本地实际情况,要有学校特色。比如,我们学校位于孟子山下,学校充分利用这一资源优势,深入挖掘孟子文化,利用雕像、宣传栏、文化长廊等,向师生进行中国传统文化教育,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熏陶。教育学生养成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也很重要。要教育学生爱护环境,做到不随地吐痰,不乱折树木,不践踏花草,垃圾要分类投放等,从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关系出发,向学生进行生态道德教育。

3 校园德育环境建设要破旧立新

创新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也是一所学校不断发展的源泉。在创新面前,每一所学校都面临着挑战,也存在着契机。在校园德育环境建设中,一花、一草、一砖、一石……可能创新的机会就在里面。这就要求学校管理者和广大教师要独具慧眼,善于发现创新之路,大胆的走创新之路。我们学校有处花园,堪称学校脸面。几年前学校领导却作出这样的批示,铲除花草,把地分割成块,三年级以上的班级每班分得一块,地由各班自行处置,不必请示学校。但有一点,不能让地荒芜。现在再到那里去看一看,玉米、地瓜、花生、扁豆、南瓜……足足有二十几种,农村常见的农作物,在这里几乎都能看到。虽然花园被毁了,景色也没有原来那么漂亮了,甚至看起来还有一些乱七八糟,但这可都是学生的杰作,这里变成了学生真正的乐园。过去的“禁止入内”、“禁止践踏花草树木”的警告语没有了,取而代之的是“我的地盘我做主”,学生可以自由出入,在这里劳动,在这里学艺,在这里试验。这里成了学生名副其实的劳动基地,是向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重要阵地。过去的花园只对环境进行美化,但现在的基地不但可以对环境进行绿化,更重要的是可以对学生的心灵进行净化。在这种向班级、向学生完全开放的教育中,学校、教师、学生都是赢家,而学生更是最大的赢家。加强校园德育环境建设,也要敢于“撕破脸面”,敢于“践踏花园”,只有破旧,才能立新。

4 校园德育环境建设要建管并举

良好的德育教育环境本身就是一种教育资源,对学生起着潜移默化的教育作用。校园的德育环境建设具有持久性,不但要建设好,更重要的是要管理好。校园德育环境管理,制定管理制度是最重要的。校园德育环境管理制度,可以分散渗透到各种管理制度里面,也可以单独制定制度。除了制度规定外,要对各项环境管理进行分工,责任到人。要强化师生的文明意识,发挥主人意识,形成齐抓共管的局面。

9.校园暴力之我见 篇九

每天上学放学时,都能看到警察叔叔、门卫、值周老师在学门口巡视,让我们很有安全感。他们默默地守望着平安校园,共同的呵护我们的安全。去年全国校园安全事故频发,政府采取了种种措施,加强校园周边的安全,并且效果明显。

但是有一种行为在校园里却屡见不鲜,那就是校园暴力,校园暴力是指同学间欺负弱小的行为。

我班有一位同学,个子很弱小,并且是外来民工子弟,天天被几个同学欺负。除了帮他们干一些脏货、粗活,还是他们出气的沙包。我每天都看到他暗自垂泪,特别同情他。

我把他的情况在日记里告诉了老师,老师也多次找他谈话,他却不敢承认被欺负。老师并且对暴力者严加警告,但是由于没有指正,很难处罚。有几次,他被欺负时,我当面批评那几位同学,却遭到他们的讽刺,说我多管闲事,我又气又急。所以我决定研究校园暴力现象,希望能找到解决对策。

首先我们来了解一下校园暴力的表现,校园暴力不一定在校园内发生,放学后同学间的欺负行为也算在内。在学校里面,老师的管理对学生还具有一定的威慑力,但是往往事情是发生在校外的。放学后,老师也无法顾及。在校门口附近,小吃店门口,经常上演此类情况,或被敲诈勒索。

校园暴力的三种形式:

一、语言暴力。学生之间经常用污言秽语相互攻击,导致矛盾的产生。

二、身体暴力。凭借身体的优势来打击比较弱的同学。

三、心理暴力,指的是不断重复地采用语言或其他诡计,影响别人学生生活,造成对方精神或心理状况发生不良改变,这其中也包括不断重复的侮辱性手机短信、网络微博。

校园暴力的具体表现形式有:

1、索要财物,不给就拳脚相加,威逼利诱。初一有位男同学,向全班男生借钱,名义上是借,实际上是敲诈。

2、以大欺小,以众欺寡。我们班有几位男生,经常欺负一位小男生,如有不从,就会被揍一顿。

3、为一点小事就大打出手,并伤害他人身体。有两位同学在打球时,身体不小心接触了一下,结果打了起来,一个出鼻血,一个眼睛被打肿。

4、同学间因“义气”之争,用暴力手段争长争短,大打出手。一女生听说另外有个女生在背后说她坏话,于是就纠结了一帮人,把那女生打了一顿。

5、一方不堪长期受辱,采取以暴制暴手段报复另一方。

在某种程度上,校园暴力是社会暴力的一个缩影,但是校园暴力毕竟不是社会暴力本身,二者还是有所区别的,我想就谈谈校园暴力行为的原因:

我认为最主要的是,学生自身的原因。一个人,随着年龄的不断增长,生理和心理也会逐渐发展。但是很多时候我们的认识能力和控辩能力并没有得到相应的发展,辨别是非和自控的能力比较薄弱,很难对自己的行为做出正确的判断,处理问题时极易冲动。

还有一个原因是不良交往,随着年龄的增长,同学们会开始选择和同龄人交往并融入群体里面。而未成年人的思想往往很不成熟,如果受到不良团体的挑拨和唆使,很容易就会实施犯罪造成危害后果,并在实施过程中往往不具有罪恶感。

在很大程度上,实施暴力行为的学生大多法律意识是十分淡薄,他们并没有意识到实施这种行为会引发什么样的后果和责任。

受到暴力侵害的学生,会分成两种情况,一是忍气吞声,而恰恰是这种忍气吞声,更助长施暴者的嚣张气焰,还有另外一种就是以暴制暴,“君子报仇,十年不晚”,这种则会造成新的校园暴力。

很多影视、电视、书籍当中都含有暴力场面,很多武侠、暴力手段被包装和美化,小孩子的模仿能力很强,辨别是非的能力还不够,种种的暴力场面只是让孩子知道暴力、欣赏暴力,乃至使用暴力。

而且现在网络技术相当发达,很多暴力、血腥的游戏在网上泛滥,其画面精美逼真,学生上网就经常沉溺其中,并往往会把网络中的暴力带到现实当中。

校园暴力的存在已是不争的事实,还校园一片净土,创建良好的学习氛围,必须采取有力的措施。

学校应当贯彻落实《义务教育法》和《教育法》,加大对教育的投入,加强德育教育,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观,加强法制教育,还应开展丰富的课外活动促进学生学习兴趣。老师应当主动关爱学生,纠正偏好优生,冷漠后进生的教师歧视现象。学校还应当定时召开家长会,加强家庭和学校的联系,及时发现问题,共同矫正青少年的不良行为,预防犯罪。学校还要整顿周边环境,培养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并为学生提供心理咨询和指导。

家长应当关心孩子,加强与孩子的沟通。对于孩子的不良交往要坚决予以杜绝,以自身的榜样感染和影响孩子,教会孩子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自我保护方法。还应当定时同学校保持联系,了解孩子在校状况,发现问题也可及时解决。

政府应当加大对周边不良环境的整顿,建立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对一些娱乐场所进行清理,减少青少年犯罪的诱因。要努力控制媒介暴力的消极影响,社会团体和组织积极提供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

我们学生应当具有自我保护意识,绝不能逆来顺受;不与不良分子交往,提高自身的“免疫力”,受到暴力伤害后要知道通过适当的途径来保护自己,绝不能产生“以暴制暴”的报复心理。

总之,当我们面对校园暴力时,应当自觉对其进行抵制,平时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应当远离暴力文化,不参与暴力行为,学会调节自己的心理,做一名知法、守法的好少年。

崇寿初中

10.构建和谐校园之我见 篇十

构建和谐校园是构建和谐社会和学校发展的必然要求。构建和谐社会必须构建和谐校园。没有和谐的校园,便很难说是真正的和谐社会。构建和谐校园也是学校发展的必然要求,没有一个和谐的校园,便没有学校的持续、稳定、高效发展。和谐校园,首先是人际关系的和谐,其次是事业发展的和谐,再次是校园环境的和谐,其中的关键是人际关系的和谐。因和谐的校园人际关系主要包括师生关系的和谐、领导与教师关系的和谐及教师与后勤人员关系的和谐三个方面,那构建校园和谐的人际关系自然应从这三方面着手。

构建和谐校园之我见

摘要:

构建和谐校园是构建和谐社会和学校发展的必然要求。构建和谐社会必须构建和谐校园。没有和谐的校园,便很难说是真正的和谐社会。构建和谐校园也是学校发展的必然要求,没有一个和谐的校园,便没有学校的持续、稳定、高效发展。和谐校园,首先是人际关系的和谐,其次是事业发展的和谐,再次是校园环境的和谐,其中的关键是人际关系的和谐。因和谐的校园人际关系主要包括师生关系的和谐、领导与教师关系的和谐及教师与后勤人员关系的和谐三个方面,那构建校园和谐的人际关系自然应从这三方面着手。

关键词:和谐校园;和谐社会;构建

一、构建和谐校园是构建和谐社会和学校发展的必然要求

十六届四中全会《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中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的新命题。构建和谐社会必须构建和谐校园。这是因为:(1)和谐校园是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没有和谐的校园,便很难说是真正的和谐社会。(2)学校是人才培养基地,和谐校园可以为社会各行业培养具有和谐精神的人才,促进社会各行业的和谐。(3)学校是人才集聚之地,和谐校园可以产生示范诱导作用,带动整个社会和谐。

构建和谐校园也是学校发展的必然要求,没有一个和谐的校园,便没有学校的持续、稳定、高效发展。这是因为:和谐校园是推动学校更快更好发展的基本条件。和谐能够凝聚人心,和谐可以团结力量,和谐促进事业发展。校园奏响和谐的旋律,将会为学校的发展和学生的成才注入活力,使学校的组织效能得到充分发挥,提高教师教书育人的积极性和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从而提高教育教学的质量,促进师生的自身发展和身心健康。

二、和谐的人际关系是和谐校园的核心

构建和谐校园必先弄清什么是和谐校园。这样,才能使构建和谐校园目标明确,有的放矢;否则,就会目标不明,无所措手足。什么是和谐校园呢?笔者认为其涵义应包含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人际关系的和谐。主要包括师生关系的和谐、领导与教师关系的和谐及教师与后勤人员关系的和谐。

二是事业发展的和谐。这一方面包含内容较多,主要有:(1)课程安排的和谐。应开设什么课程,每门课的课时量是多少、由那位教师担任、在哪个教室上课、如何考试,等等,都要合理安排,协调发展。(2)学科发展的和谐。要保持各个学科之间的布局合理、互相支撑、协调发展。(3)规模与质量的和谐。要在扩大规模的同时保证质量不降低,在提升质量的同时不导致规模的萎缩,使规模和质量和谐发展。(4)学生的个性发展与社会需求的和谐。要使学生所学,既能满足社会的需要,又合乎个人的兴趣爱好。(5)教师的个人发展与学校发展的和谐。要使教师个人事业的成功能够推动学校的发展,学校的发展又造就教师事业的成功,二者呈良性循环、滚动发展。

三是校园环境的和谐。学校的建筑与周围环境应相互协调,各建筑之间也应错落有致、相互呼应,整个校园应干净、安宁,营造一个整洁美观、宁静幽雅的环境。

和谐校园虽然包含以上三个方面的内容,但和谐的人际关系却是其中的核心。因为:(1)在社会大众的心目中,一提和谐校园首先想到的是人际关系十分和谐的校园,即便学校业绩尚不突出、房屋也较破旧,仍不失为和谐校园;相反,即便业绩不俗、建筑富丽堂皇,若勾心斗角,矛盾重重,人际关系紧张,也决不是一个和谐的校园。(2)人际关系和谐是事业发展和校园环境和谐的前提,若没有和谐的人际关系,学校事业发展就不可能顺利,校园环境也必然脏乱不堪。

三、构建和谐的人际关系是构建和谐校园的关键

辩证唯物主义原理告诉我们,做任何事都要抓住主要矛盾,这是事业成功的关键。既然和谐的人际关系是和谐校园的核心,那么,构建校园和谐的人际关系自然是构建和谐校园的关键。如何构建校园和谐的人际关系呢?因和谐的校园人际关系包括师生关系的和谐、领导与教师关系的和谐及教师与后勤人员关系的和谐三个方面,那构建校园和谐的人际关系自然应从这三方面着手。

(一)构建校园和谐的师生关系

学校是培养人才的场所。校园里的人群最主要的就是学生和教师。师生关系是校园最主要的人际关系,师生关系是否和谐,直接决定着人才的质量和学校的发展。在师生关系中,因学生要在教师的安排下进行学习和生活,教师占主导地位,师生关系是否和谐,关键在教师。教师的工作主要是教学和思想政治工作。因此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应从优化教学和思想政治工作做起。

11.高职院校中校园文化建设之我见 篇十一

【关键词】校园文化 学生素质 学生就业 学校发展

一、校园文化建设的概念

校园文化建设是时代精神在学校的集中反映,一种团体意识的价值取向、思维方式和行为规范,是维系、凝聚和塑造学生人格的一种精神力量。校园文化主要是指校园的人文氛围和整体精神风貌,具体体现在学校的教育思想、办学理念、管理制度、历史沉淀。一般根据校园文化现象的不同形态可以将校园文化划分为物质文化、精神文化、活动文化、制度文化。另外高职院校校园文化要尽可能突出职业的特点,更多地关心职业特征、职业技能、职业道德、职业理想、职业人文素质、企业文化等元素,使学校具有自我特色、自我内涵。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构建起既充满活力,又有深厚文化底蕴和鲜明特色的高职校园文化,使学生在工作、学习、生活中接受先进文化的熏陶和文明风尚的感染,结合自己的内心信念不断促进自我的全面发展。另外还要注意高职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融通,实现企业文化与校园文化的对接,建设具有时代特征、职业特色和企业倾向的校园文化,缩短学生走向社会、服务社会与适应企业发展的过程。校园文化的基本特征具有教育性与可塑性、系统性与开放性、示范性与时代性、批判性与突变性。其价值意义包括校园文化的灵魂是核心价值观、校园文化是校园特有的文化现象、校园文化中承载有价值观的活动形式和物质形态、校园文化理论是在文化学理念基础上形成的一种新的学校管理理念和模式。

二、校园文化建设的作用

(一)有利于创造良好的育人氛围和环境

高品质的校园文化不仅能拓展和深化学生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水平,更是培养和提升学生道德品质和人格素养的重要因素。校园文化建设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着眼于人的思想道德建设,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具有专业知识强、人文品质高的技能性人才。根据不断变化的社会实际深入探索校园文化的内涵,发挥校园文化的教育、导向、凝聚等功能去培养学生,为每个学生的发展提供良好的环境。

(二)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学校可以利用现有条件开展形式多样的文体活动、社团活动、科技讲座、文化培训、技能竞赛等来增加学生们的知识,开阔学生视野,提高学生的人文综合素质。另外学校的校风和学风直接影响到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的高低,以及人才培养的质量。当今社会判断人才的标准已不仅仅是限于他们的专业知识,更重要的还有他们的道德水平和个人素养 。

(三)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社会化程度

现代企事业单位往往有较强的人才储备和培养意识,但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化,用人单位更加倾向于选用社会化程度良好、有实践经验的现成人才。但传统的第一课堂由于教学内容的固定性、连贯性和滞后性等方面的原因,不能很好地帮助大学生完成融入社会这一任务, 必须通过大量丰富的校园文化活动,如师生间或学生间的交往、走出校门参与社会实践等活动提高他们对社会的认识,培养服务社会的能力,增加参与社会竞争的经验,为他们将来走上工作岗位做好充分的准备。

(四)有利于开阔学生的就业思路、树立正确的就业观

目前学生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较低,就业选择中容易目光短浅而僵化,不能以发展的眼光对待自己的职业选择,不能调换方式和视角去看待问题安排自己的将来,总是拘泥于传统的专业范围之中。校园文化活动的开展能吸引大量的学生参与,可以弥补专业教育的单调和不足, 特别是一些社团活动、技能学会、兴趣小组,学科之间交叉、优势互补,拓展了学生的知识面,开阔了学生的视野,激发了学生的创新意识,这样就能在职业选择中立足专业基础, 统筹相关岗位,更加灵活地选择职业工作。

三、校园文化建设的内涵

(一)品牌效应

一个院校要想在职业教育中有很好的发展必须走品牌战略路线,拥有自己的品牌专业,拥有自己的品牌教师,拥有自己的品牌学生。如果学校培养的是品牌学生,那么在就业从业的过程中,就具有很强的竞争优势,具有很强的发展潜力和后劲。用人单位也喜欢用这样的学生,为促进学校的就业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校园企业化

学校在专业课程的设置上,在专业技能的培养上要和企业对接。使学生掌握的知识与技能就是当前企业中所用到的,那么学生从学校走出来就能很快适应企业的发展。我们可以通过让专业课教师深入企业学习,也可以让学生在企业中进行学习,还可以把企业的专家请到学校进行讲学,通过校内的实训车间对外承担项目和产品的加工等方式进行校企联合。让学生学到企业中所用到的知识和技能,做到真正意义上的校园企业化。实现企业文化和高职校园文化的互融与拓展 ,充分发挥校企文化的聚合优势,通过优秀企业文化与具有鲜明特色的高职校园文化的最佳结合来更好地丰富校企文化蕴涵,多方面、多方位地借助企业文化理念,提升高职校园文化精神,打造校园文化精品,美化校园文化环境,努力创设和谐、健康、文明、优秀的高职校园文化氛围,从而为社会培养出高素质的技能应用型人才。

(三)就业竞争力

12.学校园教学资源库建设之我见 篇十二

一、完整的校园网概念

对校园网的建设, 国家教育部和各地教育部门制定了标准, 大渡口区也有自己的标准, 不少网络公司推出了许多的解决方案。但是, 校园网的资金投入较大, 作为学校来讲应首先考虑:建设校园网的目的是什么?校园网的主要功能是为教育、教学服务 (包括教师备课、学校管理、信息管理、后勤管理等) 。

1、硬件。完整的校园网应是数字式网络, 是原先许多电教设备的综合体现。建校园网要以超前的意识, 力求使各种设备、设施达到最新科学技术水平的整合, 校园网的建设, 除了实现上网 (包括INTERNET, 本校网站) 外, 还必须能在校园网上交互传送图像、声音、录像等数字、视频信息, 目前由于学校设备的原因 (关键是学校还没有装视频点播系统, 传送大的文件, 教师要点播大一点的素材还不能实现) , 校园网的终端信息点应配置计算机, 尤其是教室绝不能少, 我校在班级教学中显示信息的工具, 目前有两种, 一是大屏幕的电视机, 二是数字式电子投影机, 由于教学在白天进行, 所以投影机的亮度、清晰度必须要高, 2000流明以下的投影机都不适合学校使用, 对于学校而言较为现实的是充分利用教室里的大屏幕的电视机。

2、软件。学校要大力加强软件的建设, 其一要有较好的系统软件, 其二要搞好教育、教学资源库的建设, 以确保教育、教学的信息量需要。“建库”势在必行, 但建库也存在误区, 现在各个学校都热衷于搞课件的开发, 动员教师做课件, 一个教师开发的课件, 别的教师不一定适用。可行的办法是 (1) 购买、收集、改造和自己开发相结合; (2) 设立教师电子备课系统, 建立教育教学素材, 广泛收集教学需要的文字、声音、图像、图片、动画等素材, 分门别类进库, 方便教师备课时使用。

二、使校园网发挥作用的必要条件

(一) 教师的观念要更新

每一次教育技术的革命都会带来一次教育的革命, 计算机的出现和普及对21世纪的学校教育将会带来革命性的影响, 网络化的学习方法, 使人们不仅可以从学校学到知识, 而且可以从全世界吸取最新的知识。作为教育工作者, 要具有现代化的意识, 为此, 教师要敢于创新, 不要顽固地认为一只粉笔、一块黑板就可以了, 要认真学习现代化教育的理论, 掌握现代教育的新方法、新技术, 结合自己的教育教学工作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的优越性, 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工作。

(二) 学校队伍建设

教师是学校开展现代教育技术实验的主力军, 让教师通过校内外的培训, 尽快提高现代教育思想和教育技术素质。具有现代教育技术素质的优秀教师队伍要由下列人员组成:网络管理、软件技术、音视频多媒体制作、资料素材收集、师生培训和维修保养等人员, 确保校园网的运作和教育科研的顺利进行。

(三) 学校加强制度建设, 强化管理

校园网必须强化管理, 实行按章治校, 依法办事。主要是:一是硬件方面, 包括网络使用规范、上网规范、网络管理制度、信息点教学平台、电子讲台、计算机操作管理制度、维修保养制度等。二是软件方面, 包括网络教室及计算机软件的配置更新规范, 教学软件、工具软件的培训推广应用制度, 软件的购买、收集、制作制度, 光盘、音像制品、素材库软件的使用保管、教师工作的评估激励制度等。要实行全员管理, 人人定岗明责, 有奖有罚。

三、充分发挥校园网的作用, 给教育插上飞翔的翅膀

发挥校园网及多媒体设备的作用, 开展现代化教育技术的课题实验研究, 以现代教育技术促进素质教育是现代化教育技术研究的中心课题。校园网的开发和利用对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有着极其深远的意义。

1、发挥校园网的作用, 实现教育思想的更新。现代教育技术的重大突破是校园网功能的开发利用, 利用校园网、计算机教学平台等网络化的强大信息量, 电子化、声像化的生动情景, 实物显示, 人机对话, 不但提高了教学的效率和师生的素质, 也促进了教育思想的更新。“教育是学习, 教育是交流”, 知识经济时代在接受信息上, 教师与学生经常在同一起跑线上,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师生之间是民主、平等的关系, 教师要爱护和培养学生的好奇心, 求知欲, 帮助学生自主学习、独立思考, 保护学生的探索精神、创新思维得以有效的发挥。

2、发挥校园网的作用, 推动教育内容的变革。运用校园网络更新教学内容, 用新的方法和新的概念重新组合知识, 运用形象化、电子化、声像话化的手段, 解决重点, 突破难点, 降低教材的深度和难度, 让绝大部分的学生能把学习的内容消化吸收, 使学生做自己喜爱的事情, 充分发挥天赋才能, 做一个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有用人才。

3、充分发挥校园网的作用, 开发远程教学环境。网上学校的建立, 为教育的发展开辟了新天地, 家庭电脑与校园网相联, 借助远程教学资源改革学校的素质教育等促进了教育制度、学习制度、学习方法的现代化, 设立现代远程教学“网校”, 教师的培训进修, 学生的学习, 可以通过网络进行, 为处在边远地区的教师、学生的学习打开了方便之门, 对提高全民族的教育水平, 提高中华民族的素质意义极其深远。

13.学校园教学资源库建设之我见 篇十三

根据学校提出的关于今年师德的学习要求,我认真学习了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师德建设的意见”。下面我结合本校在加强和改进师德建设方面以及教师们如何“德为人先、学为人师”谈谈自己的一些看法。

一、师德建设近年工作简要回顾。

近年来,我校运用各种形式,寓师德教育于活动之中,如组织先进事迹报告会,通过典型引路,组织推荐市区优秀教育工作者和我校 “师德标兵”,涌现出一批先进个人。学校利用每年教师大会,进行隆重表彰,起到了较好的宣传示范作用。我校曾经在“师德师风、师资队伍、教学管理”的调研中曾受到好评。近两年学校组织开展了一系列师德活动,如举办“立师德、铸师魂”“课内比教学,课外访万家”等征文、演讲活动,激励教师爱岗敬业、争先创优,都取得了较好的教育效果,推进了“三育人”活动的开展。

二、我校师德的现状。

我校教职工都能在本职岗位上履行育人职责。我从教快10年了,细加体会,我校教师做到了以下几方面来“德为人先”。

1、道德良好,品质高尚。

教师热爱祖国、热爱人民、忠诚党的教育事业;爱岗敬业,把教书育人作为自己的天职。教学态度端正;工作务实求真;教育学生严谨;上课一丝不苟。不断创新教育教学方法。例如,我校的口号是“博学崇真,励志创新”。

2、遵纪守法,以身作则,德为人先。

教师遵守学校纪律,带头用法律来规范约束自已的言行,教育学生们要知法、尊法、懂法、护法。时时刻刻给学生们树立典范。例如,我校的口号是“博学崇真,励志创新”。

3、勤俭节约,为人师表。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国家逐步壮大、富强。人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老师们任保持着一颗简单而朴素的心理呈现在我们的每一个学生的眼前。老师们坚持着决不浪花费一分钱,在这方面就不一一举例了。

三、我校“学为人师”的体现。

经过这几年的德育学习,我对师德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师德师风对一个教师特别的重要,因为,教师是学生行动的标准。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下面说一下我这几年得到了提高的一点体会。

1、关爱学生

教师最崇高的爱是全心去爱每一个学生。热爱学生是教师的天职,也是对教师职业道德评价的重要标志。没有对学生的爱就不会有真正的教育,爱是教育学生的前提。所以我真心的来关心、尊重、信任并严格要求每一个学生。

2、热爱事业

教育要发展,教师是关键。一是教育要以育人为本,学生是教育的主体。要干一行,爱一行。所以在工作中,我严于律己,宽以待人。时时处处对自己严格要求,查找不足,及时纠正。

我们全体老师清楚地意识到:正确认识自身的职业价值,倡导爱岗敬业,强化责任意识,是社会对教育职业道德的必然要求。

为人师表是师德的灵魂。我校教师在教育中的示范作用是巨大的,学生总是以老师做为模仿效法的对象。因此,本校教师十分注意自身的修养,严格要求

自己,把做人与育人统一起来,时时处处做学生的良好榜样,以大方得体的仪表,稳重端庄的举止,亲切和蔼的态度,文明礼貌的语言,严谨持重的行为和高尚的道德情操等,形成一种无声无形的教育动力,去感召学生,启迪学生,最终达到学为人师,教书育人的目的。

作为一名光荣的人民教师,我校教师在工作中,能虚心向其它教师学习、请教,取长补短。大胆实践,勇于创新,认真钻研教材,探讨教法,选择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进行教学,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知识无止境,老师们注意从各个方面来充实自己。

四、加强师德建设,增强师德合力,做一名人民满意的教师。

近年来,我校有一些好的传统和好的做法,如组织教职工开展师德学习、讨论、交流。通过先进事迹报告会,演讲和先进评选等,使教职工在参与中受到教育,在实践中得到提高;加强教师特别是优秀中青年教师的选拔、培养;教务处加强日常教学管理和监控,将师德建设与教学过程有机地结合起来。学校也组织优秀教师开展示范教学观摩活动,弘扬精于教学、勤于育人的精神,并通过评选“教学明星”、“师德标兵”等在教职工中形成崇尚先进、学习先进的风气。我们要认真学习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师德建设的意见”的精神,贯彻学校教代会“关于全面推进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全员育人的规定”,组织学习和开展各种师德建设活动。向一名合格、优秀的教师而努力,做人民满意的教师。

五、加强师德管理,建立评估体系。

1、要切实加强对全校育人工作的组织领导,把育人工作真正当作办好学校,加强思想政治工作的大事,列入重要议事日程,建立健全 “齐抓共管”的育人工作体制,另外,中层领导班子亲自抓育人工作,将育人工作纳入工作计划

和考核指标中,做到有布置、有检查、有评比、有总结、有表彰,把育人工作落实到实处。今年下半年,学校可结合党员先进性教育,要求每一个党员在育人中发挥先锋模范作用,全校上下形成全员育人的工作合力,努力形成综合的育人体系,不断提高育人的整体水平。

2、要把师德师风建设作为学校精神文明建设及教育教学工作考核的主要内容,结合教职工考核,将师德表现作为教师考核、职务聘任。要积极探索师德师风建设与人事分配制度改革相结合的路子,将师德师风建设要求落实到师资管理的政策导向中去。每学年要结合职工考核,认真总结师德教育工作,肯定成绩,找出问题。把师德考核结果作为教师聘任、职务评聘和实行奖惩的重要依据。通过召开“师德学习交流会”,互相学习,共同提高。在总结基础上,评选先进典型,让教职工在师德教育中,学有理论,习有榜样,不断提高师德修养,并采取相应措施,及时发现问题,切实加以整改。

3、要加强制度建设,制订科学的、便于操作的师德师风建设的考核评估体系,从政策和措施上来调动全体教职工育人的积极性,使育人真正贯穿在学生教育的全过程,落实在教学、管理、后勤服务的各个环节上,完善相关政策,体现正确导向,为师德建设提供制度保障,建立师德建设长效机制。

14.银行业选人用人之我见(领导学) 篇十四

人力资源对生产力发展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对企业经营战略的实施起着保证作用,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根本目的是把企业所需人力资源吸引到企业中来,将他们保留在企业之内,调动他们的工作积极性,并开发他们的潜能,来为企业服务。当代企业管理是以人为中心的管理,人是知识、信息、技术等资源的载体,人力资源是企业最宝贵的资源,企业间的竞争实质上就是人力资源的竞争。而企业的选人用人之道,也决定着企业的成败。尤其是对于银行而言,人力资源成为其最具竞争优势的资源。

一、企业用人的一般原则

德才兼备的原则。轻德重才、轻才重德都是片面的。特别是对德的衡量,很难有个具体标准。企业用人,虽不谈什么政治标准,但至少要看一看他历史上有没有过劣迹、有没有特别不良嗜好、有没有过严重的违法乱纪行为以及他一贯的品行。我认为连做人的底线也达不到的人,是切不可重用的。这方面的教训古今中外、党内党外都太多太多。

用人唯才的原则。要坚决排除学缘、血缘、地缘关系,摆脱论资排辈弊端,抛开个人恩怨和好恶,坚持“人才第一”的理念,将真正有才能的人放到重要位置上,放到需要的岗位上。

胜任原则。胜任原则也就是职能相称原则,在影响合理用人的众多因素中,其中最大的问题是把人放错了位置,从而也影响人才应获得的效益。总之什么料,派什么用,要什么样角色,找什么样的演员来演,领导者必须了如指掌。

二、银行如何招聘贤才

1、通过校园招聘吸纳新生力量

刚毕业的大学生是最具可塑性的,在他们进行银行系统之后,与银行的企业文化不断融合之后,便是银行业务发展的中坚力量。在招聘时,可通过重点财经高校、专业、英语水平等级、计算机水平等进行初选,再通过系统的笔试和面试进行选拔,从而选拔出最合适的银行从业人员。

2、通过社会招聘吸纳业务骨干 招聘具有相应的金融行业工作经验的从业者,不仅可以节省培训成本,而且呗招聘人员可以迅速变换岗位角色进入到最佳的工作状态,他们也无可厚非地成为银行的业务骨干,这对银行而言是比较有优势的。

三、银行如何任用人才

1、构建胜任力模型,做到人岗匹配。

在银行从事金融工作,员工的胜任力和岗位的匹配度至关重要,切不可“大马拉小车”或“小马拉搭车”。“大马拉小车”会造成人力资源的浪费,甚至会导致人力资源的流失;而“小马拉大车”势必会导致员工无法胜任所安排的工作,导致无法完成部门既定的业务指标,从而降低了银行的利润。所以说,多深的水养多大的鱼是企业选人用人的明智选择。

2、竞聘上岗,能上能下,盘活现有人力资源

在很多国有企业中,员工一般都是不断晋升的。在银行中,采用竞聘上岗的制度,不仅可以让员工对自己的岗位有更多的选择权力,对于领导而言,也可以从中选拔出有能力,有干劲的后备领导人选,为企业的长远发展奠定坚实基础。能上能下的制度,让身居领导岗位的领导干部时刻保持紧迫感,要有在其位谋其政的思想觉悟,如果不能带领自己的团队完成组织的目标,就应该让有能力的员工来担任这个团队的领导。通过这两种措施,不仅可以促使银行员工不断进步,不断提高自身的工作能力和绩效,实现职业生涯与个人的价值的统一,还可以盘活现有的人力资源,四、银行如何留住人才

1、尊重员工的本性。

以人为本的企业才是最能留住人才的企业。马克思曾说过:人的各种活动,都是为了追求最大利益。你和你的员工走到一起都是为了追求个人的物质利益或精神利益,虽然其中有感情、友情的成分,但在根本利益发生冲突时,感情、友情就会被冲淡。所以,不要要求员工们对企业的绝对忠诚,要宽严相济、威恩并施,用物质和精神利益最大限度地调动他们的积极性。

2、给员工制定一个合适职业生涯规划

一个好的企业,都会为员工制定一个合适的职业生涯规划,为员工提供不同的职业发展路径,让员工在工作中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每个员工的知识背景、能力大小等都有所差异,就要针对不同的员工特质对员工的职业生涯进行规划,将他们的发展方向分为管理类和技术类等等类别,他们根据自己的特长来对岗位进行一个双选,可以让员工有充分的岗位自主选择权,也能实现人岗匹配。

3、提供具有竞争力的薪酬福利

相对于其他行业而言,银行业的工作压力和强度大大高于其他行业,在银行获取高额利润的同时,对于员工的薪酬和福利万万不可轻视,该给员工的工资、福利、奖励一定要言必信、行必果,对有业绩有突出贡献的员工要舍得给发奖励,千万不要吝啬。只要真正做到公平、公正、公开的奖励,重赏之下必有勇夫,相信会有更多的员工会提高士气努力完成自己的业绩目标。

五、结语

15.学校园教学资源库建设之我见 篇十五

一、数字图书馆的概念及特征

数字图书馆, 是我国进入90年代以后提出的一个全新概念。随着计算机领域的迅猛发展, 尤其是网络技术、数码存储与数据传输技术等的全面普及, 使得人们对文献信息的整理、存储、查询、利用等方面有了全新的要求。因此, 数字图书馆也就应运而生。它是一个新生事物, 目前, 在图书馆界甚至整个学术界还没有一个被广为接受有定义。从众多的定义表述中其中认为数字图书馆是:以组织数字化信息及其技术进入图书馆并提供有效服务。几乎图书馆的所有载体的信息均能以数字化的形式获得, 包括所有联机采购、编目、公共查询;对各种信息资源的检索, 通过网络组织读者访问外界数字图书馆和文献信息数据库系统, 如电子杂志、电子图书、声像资料、动画片、影视片、多媒体资料等:用计算机系统管理图书、期刊等的读者服务;图书馆利用网络连接到全球各个角落, 让人们很方便地共享资源。这一概念具有一定的综合性。

数字图书馆特征, 数字图书馆是一个分布式的图书馆群体。它具有数字资源、网络服务、和特色技术三大特征。简单地说就是通过宽带高速互连的计算机网络, 把大量分布在一个地域或一个国家的众多图书馆或信息资源单位组成联合体, 把不同地理位置上及不同类型的信息按统一标准加以有效存储、管理并通过易于使用的标引和检索方式提供给读者, 超越空间和时间的约束, 使读者在任何时候、任何地方都可以在网上远程跨库获取任何所需的信息资源, 达到高度的资源共享。数字图书馆往往拥有传统实体图书馆作为后盾, 在其基础上发展, 但数字图书馆并不是要取代传统图书馆。

二、中职学校数字图书馆建设的意义

传统图书馆担负着信息采集、存储、传播及版权控制的重任, 而在网络条件下建设的数字图书馆, 可以最大限度的实现文献信息资源的共建、共知何共享。同时数字化图书馆还可以借助信息技术, 为读者提供更多、更好、更便捷的文献和服务。

由于数字图书馆是虚拟与现实相结合, 大量的数字化信息存贮在无数个磁盘存储器中, 通过计算机网络联接形成的一个联机系统。因此, 与传统图书馆相比, 它占用的物理空间相对很小, 一般来讲中职学校的图书馆面积也不是很大, 这样也可以为图书馆剩一部份空间。数字图书馆收藏数字形式的信息, 除了纸介质的书刊资料外, 还收录其它一切可以数字化的信息, 如视频、音频资料、计算机程序等等, 可以满足读者的多种需求。现在中职学校一般来讲都是面向技能型人才培养, 有了大量的音频、视频资料也能更好的辅助学生学习技能。

数字图书馆是网络时代的产物, 其目标就是通过网络共享全社会的文献信息资源。如果一个图书馆闭门造车, 将自己的全部馆藏数字化, 却并不开放共享, 那么它就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数字图书馆。建立中职学校的数字图书馆, 并在一定范围内对外开放, 让大众享受中职学校数字资源的同时了解中职学校, 从而也宣传了学校, 扩大学校的知名度。

三、中职学校数字图书馆建设

中职学校数字图书馆与高校数字图书馆的不同在于:1) 中职学校图书馆占地面积一般都很小, 所以空间有限。2) 中职学校在图书馆上面的经费有限, 也缺乏专业复合型技术人员。3) 中职学校的在校生人数也很少。4) 中职学校都是有针对性培养人才。针对以上四个特点, 在搭建中职学校数字图书馆时就要本着经济实用的原则来搭建中职学校数字图书馆。

(一) 设备选择

因为中职学校的信息量一般来讲都不会很大, 所以在设备的选购上不需要高档的设备, 中档设备就可以满足中职学校的使用。服务器选择品牌四核的商用机, 客户端选择一般的组装机就可以满足需要。

(二) 软件选择

针对中职学校图书馆的数据访问量不是很大, 软件选择针对中职学校开发的中小型企业版的数字图书馆管理系统。采用WIND-WOWS2003的IIS搭建外网WEB服务器。选择视频镜像服务器做视频点播服务器。

(三) 人员培养

数字图书馆的建设和发展离不开高素质人才。数字图书馆工作要求管理人员具有较高学历和专业素质, 需要掌握多方面知识结构的人才, 如计算机、网络信息加工与管理、知识产权与保护、数字图书馆运营与管理等方面人才。图书馆只有培养出这样的高素质的人才方能保证数字图书馆持续不断地顺利进行。

四、结语

目前, 数字图书馆正处于发展阶段, 在全国的各中职学校的图书馆建设项目中, 对于数字图书馆的建设也只是在网络系统的建设为基本平台, 采用了基于Internet网络环境下集成化系统的设计思想, 和国际流行先进的Client/Server双层, 或浏览器/应用服务器/数据库服务器三层网络体系结构。在未来的发展趋势来看, 为了实现各个学校资源的共享, 在建立完善网络安全系统的基础上, 必将形成数字图书馆的资源共享, 这也是未来数字图书馆的发展趋势和目标。

参考文献

[1]编委会.数字图书馆建设与管理全书.中国知识出版社, 2008.

[2]刘海峰.关于数字图书馆存储建设的探讨.河北工業科技, 2006.

[3]高教司教学条件处处长李晓明.谈中国高校数字化图书馆建设.

16.农村学校语文教学资源挖掘之我见 篇十六

一、采撷丰富的自然社会资源

日常生活中引导学生关注自然、欣赏自然,农村并不意味着闭塞与落后、简陋。在农村中学生的视野里,农村所独有的简单的景致:青山、绿树、小河、古井、黝黑的石板桥、风雨中的小楼阁、低矮的屋檐、老屋......不再是他们视觉上的形象,应该成为写作中可以撷取的素材,有时候也成为他们情感归属的寄托。在写作《我发现___________的美》的作文中,学生开始就说我一不是美术家,二不是科学家,会发现什么美。我追问学生:在我们所处的环境中独有的触动心灵的东西有什么?学生把视野投到窗外,开始了心灵的探究。于是就有了学生不同的感想,这些来自于学生自身的丰富精神体验,阅读自然后得出的美。更能让他们悟尽自我,农村自然景致的美好能让学生获得心灵上的宁静,屏弃一些客观干扰,守得一隅精神家园。这些素材根植于生活的土壤里,散发着浓郁的生活气息,有着质朴无华天然的生动性。这是城市所没有的,而在农村却是最广泛的,信手拈来的。

二、厚重的民间文化资源的攫取

教学语文活动中为了让学生获得更广泛更全面的素材,我们还要做到全面安排,制定详细计划,循序渐进,因材施教,因地制宜,可根据本地方的实际开展语文实践活动。例如,我们可以结合本地实际情况,进行相关的活动:﹙1﹚了解黔南民俗风情和节日习俗:比如,春节吃饺子、贴对联、放鞭炮、开财门、拜年;元宵节吃元宵、放鞭炮、猜灯谜;清明节扫墓、插柳;端午节吃粽子,喝雄黄酒,采艾叶、菖蒲,插在窗户上;中秋之夜,全家团圆、吃月饼、赏月。﹙2﹚了解黔南文化名人及事迹;﹙3﹚参观旅游景点:比如,世界自然遗产地——荔波、平塘地质公园、邓恩铭故居等;﹙4﹚参加劳动,在劳动中体验生活: 农村孩子较城镇孩子强,亲身经历的劳动场景会更好。在农村的各个时节,都有各种的农活,有劳动场面的热烈,有欢声笑语的激情,还有但闻风声雨声的急促……在不同的时节,我们要鼓励学生细心去观察,亲身去体验。(5)组织学生搜集春联、民间传说。

总之,无论哪一种活动教师精心组织,认真准备,做好总结,真正让学生参与到活动中。这样的语文实践交流活动让人置身于情境中自我体验,它是一次将乡土传统文化与生活实践、语文学习相沟通的尝试,学生在此过程中学会去关注生活,关注语文,随之对现实怀有一颗虔诚的心去体会,丰富了语文知识,拓宽了学习空间,积累了写作素材,为写作提供了丰富了源泉。

三、淳朴民风的感召

在传统的教学体制下,学生走进课堂,就走进了一个早已预设好的,可能是外在于他的“书本世界”。在单纯的知识传递过程中,学生的情感体念被忽视,甚至被排斥在课程之外。而今不同了,新课程认为学生的生活经验、情感体念是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课程生成和发展的基础。学习者主动地建构自己的知识经验的过程,学习者要将正式的知识与自己日常的直觉经验联系起来。缺少生活经验的课程,将是不完整的课程;缺少对学生生活经验的关注,将是不完整的学生关注。?如果我们让学生受困于书本世界,就难以使他们领略到现实世界为书本知识的运用提供的诱人境界和无限风光,这样书本知识就会成为“一潭死水”,这样获得的理性认识也是不可能“充沛”、“鲜活”的。因此,在语文教学中,作为农村教师,更应该有效的利用特有的情感资源,在课堂老师与学生的对话中,在文本与生活的对话中,让学生秉承对真、善、美的世界的追求。相对城市纷繁复杂的生活,农村有着特有的清新恬静,人文环境的淳朴,给身处农村的学生提供了良好的学习氛围。“桃花源”式的民风民俗,邻里的和睦比城市钢筋水泥的隔膜要温暖许多,朴实的农民那种勤劳、向上的本色,更让与之朝夕相处的学生心靈受到好的熏陶。而这种情感的存在,让学生的语文学习更如鱼得水,语文学习本来就是一种触及人心灵的领悟,能把农村独有的淳朴的民风融入学生的学习中,更能让学生守望一份真诚而单纯的精神世界。让学生把五彩斑斓的现实内化为情感顿悟,把学语文与生活完美地相融合,让情感世界更加丰富。

实际上,农村生活中蕴藏着巨大的甚至可以说是无穷无尽的教育资源,生活中有语文,一旦教师将生活中的教育资源与书本知识融通起来,学生就有可能会感受到书本知识学习的意义与作用,就有可能会增强自己学习的兴趣和动机,学习就有可能不再是一项枯燥无味必须要完成的义务,而是一种乐在其中的有趣的活动了。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订.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国基础教育新课程的理念与创新[M].中国人事出版社,2002年版,第4页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订.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2页

[3]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订.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实验)[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第3页

17.小学一年级道德与法治教学之我见 篇十七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附设佛山外国语学校 文毅

[摘要]小学一年级道德与法治课的教育主题就是:适应新生活,帮助儿童顺利实现这种转变。

[关键词]道德与法治;回归生活 ;和谐师生关系。

从上幼儿园到上小学,对于一年级的儿童来说,这是他们生活中的一个重大转折。“上学”开始成为他们生活中最重要的事情,相应的他们的社会角色、生活方式、学习方式、和活动环境都将由此发生巨大的变化。他们的生活由原来的自然状态,进入一种“文化式”“文明式”状态,由原来依循自然需要的安排方式,进入一种有目的的理性安排方式。

这一生活方式的转变是缓慢而长期的,一年级是这一过程的开始。因此,适应生活方式的转变,顺利开启另一种存在状态,是一年级生活引导中的重大主题。道德与法制一年级上册的教育主题,就是帮助儿童顺利实现这种转变。对一年级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教学我浅谈几点自己的观点。

一、回归儿童生活

正如在水中才能学会游泳一样,只有在生活中才能学会生活。道德寓于儿童生活的方方面面,没有能与生活分离的“纯道德的生活”。道德和做人的学习,不同于一般的书本学习,而必须是在生活中向生活学习。

(一)从儿童的生活实际出发进行教学。

生活既指人在生物学上的生存、活动,又包括人的思想、情感、愿望等精神内涵。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任何一节课,不管课是怎样上的,学生都在生活。因此,要想提高《道德与法治》课的实效,就必须在教 学中关注学生的生活世界,关注社会生活与学生内心世界的联系。教学主题、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等都应该关注和围绕儿童的现实生活,适合儿童生活实际,满足儿童的需要。《开开心心上学去》是《我是小学生啦》单元里的第一课,我校是全日制寄宿学校,为了使刚离开幼儿园的儿童完成新入学的角色适应。形成对新环境的认同感与喜悦感,获得积极愉快的心理情绪。我在这节课一开始就设置了一个问题:我们现在是小学生了,请大家说说幼儿园的生活和小学的生活有哪些不一样的地方啊?请举手回答。由于题目贴近生活,简单易答。学生纷纷举手回答,有的说“小学每天要上很多课,还要写作业。”有的说“小学有好多老师,好多同学。”有的说“小学的学校好大。”有的说“嗯,小学每天要在学校吃饭,不能回家,看不到爸爸妈妈。”有的还说“我晚上睡觉的时候想爸爸妈妈,还哭了。”……同学们在争先恐后的回答中,不知不觉得完成了幼小心理上的衔接,完成了对“我是小学生”的角色认同。这时候老师再进一步提醒同学们思考:小学和幼儿园上课的时候有什么区别呢?如果上课的时候想干什么就干什么,那又会怎么样呢?在对这个问题的思考和回答中,学生初步认识到课堂常规的重要性。

(二)以提升儿童的生活能力为依归。

从生活中来,再到生活中去,教学应该以提高儿童的生活能力(包括情感态度、价值观念、生活技能、行为习惯)为依归,指导和引领儿童的生活实践。也就是说,我们要实现课程、教材、教学向儿童生活的回归;还应该致力于使课程、教材、教学再回到儿童的生活中去,对儿童的生活产生积极的作用,发展儿童的生活能力,引领儿童更好地生活。我在上第二单元课间十分钟这个内容的时候,除了引导学生合理安排课间十分钟,劳逸结合,养成良好的时间观念外,还根据我校的实际情况,一年级的教室都在2、3楼,在课堂上教会了孩子们两种适合课间玩的 游戏:石头剪刀布(一只手玩,双脚玩)和蔬菜水果蹲。孩子们都兴致勃勃的参与到游戏中。下课了,还意犹未尽。这两个游戏不但简单有趣易学,还不受场地的限制,教室里走廊上都可以玩。下课后,追逐打闹的现象减少了,聚在一起玩游戏的多了。孩子们通过游戏即感受到了学校生活的快乐,又促进了同学之间的情谊,还锻炼了身体。

二、创建和谐的师生关系

一年级的学生刚到小学的新环境中,对小学生活既充满了期盼和憧憬,面对不熟悉的老师、同学,又容易产生紧张、孤独、寂寞的情绪。如何帮助学生克服不良情绪,适应小学生活,拥有积极的上学心态,创建和谐的师生关系显得尤为重要。

(一)用特别的方式让学生记住你

要让学生喜欢你,首先要让他记住你。因为小学一年级的道德与法制课一个星期一个班只有一次课,也就意味着孩子们每周与我共处的时间只有35分钟。为了让孩子们牢牢记住我,我在第一节课自我介绍的时候故意给他们设了一个小小的难题,我把我的姓写在黑板上,要他们想一想黑板上的这个字怎么读?你会给它组词吗?请举手回答。孩子们争先恐后的举手回答:“读文,语文的文,文化的文。”有的甚至还把语文书拿出来说,“老师,是这个文。”这个时候我再告诉同学们我姓文。以后看到我叫什么呀?孩子们都大声的回答“叫文老师”。通过这种提问的方式,孩子们深深记住了我。在课间休息的时候,大部分孩子看到我会主动和我打招呼。对那些不打招呼的孩子,我常常会主动接近他并故意说没人和我打招呼吗?有的孩子可能一下想不起来,我马上提醒他“语文”,这时孩子马上会想起来并叫“文老师”。如此一来也给我们的课程内容“我认识您了”做了很好的铺垫。

(二)用细小的动作让学生喜欢你。有一次上课的时候,同学们都在认真听课,可有两位同学表现特别突出。一下去抢同桌的书,一下又走动位置,甚至还把脚架在凳子上。我多次用眼神制止无效。这时下课铃响了,其他同学都下课休息了。我分别把这两位同学叫到讲台前来。最初这两位孩子的眼神里都充满了担心和畏惧的表情。怕我会批评他们。我握住了他们的手轻轻的说:“老师喜欢你们,你们上课的时候为什么不听课?做的对不对?”这两个孩子的眼神由担心畏惧到放松友好再到惭愧,并低地下头轻轻说“不对”。“那以后我来上课的时候要认真哦,做不做得到啊?”“做得到”。我故意说声音太小我听不到。于是孩子又大声的说“做得到”。在我隔周去他们班上课时,这两个孩子都端端正正的坐在座位上认真听讲。就一个握手的小动作,改变了孩子对我上课的态度,接受了我,喜欢我。

(三)用面带微笑的倾听让孩子爱上你

18.教案学案之我见 篇十八

邹小姗

学习和尝试了很多学案之后,结合自己以前的教学,受益匪浅。实行学案,不仅对教师提出了严峻的挑战,也对学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时对以往的教学模式带来了很大的冲击。但不得不承认,相比之下更有利于减轻学生课外负担,它更有利于学生各方面能力的提高,更有利于教师精讲,也更有利于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学案在目标要求、课堂角色、教学方式等方面不同于教案。教案是教师认真阅读教学大纲和教材,经过分析、加工、整理而写出的教学过程案例,它着眼于教师讲什么、如何讲,侧重使学生“学会”。而学案则是在教案的基础上为发展学生学习能力而设计的一系列问题探索,由学生直接参与,并主动求知的学习活动的案例,它着眼于如何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如何引导学生获取知识、培养学习能力,它侧重使学生“会学。

两者的区别是:学案是教师提供给学生的学习资料,每人一份,学案的内容包括了简单的新课知识以及一些探索性的东西。

而教案则是教师自己在课堂上用的,不给学生的东西,两者虽然都是为了教学而准备的,但是用法却不一样,效果也不一样。教案的要求是教师本身,而学案的要求是针对学生。

两者的联系是:学案是在教案的基础上,在教师的引导下,由学生直接参与并完成的一系列的问题探索、要点强化等全程学习活动的案例。它最大的优点是学生在学案的指导下进行自学,在老师的点拨下完成知识的构建,通过自我检测达到每节课知识的掌握与落实,不留死角。那么究竟怎么去设计和操作学案呢?

学案的形成是同年级同科教师共同智慧的结晶。俗话说:“三个臭皮匠敌一个诸葛亮”,“众人拾柴火焰高”,都说明了集体力量是巨大的,它能克服单打独斗的弊病,实行资源共享,使每个教师都能从中受益,达到互相取长补短的目的。同时也说明集体智慧的重要性,它需要每个教师都必须毫无保留地把自己的观点展现给其他老师。由此看来,用学案之后,教师在课前较以往要忙得多,并不是想象中的“一人备课大家享用”的轻松状态。原来上课就是老师在教案的指导下去施教,上到哪儿,都是老师自己决定,只要按要求在规定时间内把该上的课上完就可以了。而学案准备好了,教师用学案去指导学生自学,上课45分钟,大约用20分钟时间让学生在目标指导下进行自学,独立或交流去解决学案中的各个问题,并将易混点讨论后还不清楚的问题记录下来,及时请教师帮助解决,正是有了这个时间教师才有机会参与到学生中去,为一个或几个学生解决一些学生不容易弄清楚的问题。通过教师这段时间的收集,为后面10分钟的精讲做准备。紧接着教师用大约10分钟的时间为学生解决困惑,教师先将多数学生自学中存在的问题帮学生点睛,使学生解开心中的疑惑,再就是由学生根据自己自学的情况举手发问,教师给予及时指点。最后剩下约15分钟就是学生自我检测,根据学案学生独立完成,目的是检验学生自学情况、对疑惑问题是否真正解决。上课的45分钟教师仅仅安排了大约10分钟时间,这就给教师提出了严峻的考验,必须精讲。这是以往没有的、也是不可能的,回想以往教师总是一人在讲,占去了一大半的时间,有时甚至满堂灌。现在不存在了,教师讲多了,多占了时间,下一个环节就完不成了,逼着教师少讲、精讲,这是比以往改变最大的地方,教师慢慢由不放心达到真正放心。

原来老师上完一节课,作业一般都留在课后,根本不知道学生的作业是否独立完成,而学案是让学生在课堂上按目标指导进行自学,独立或交流去解决学案中的各个问题,同时教师能够及时批改学生的练习,及时了解学生在自学中还存在哪些问题,并及时解决。真正做到堂堂清,天天清。

由此可见,学案能有效地指导学生自主学习和建构知识,通过“导读、导听、导思、导做”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提高学习的效率。

学案能指导学生以本课学习的内容为中心,在课前预习和教学过程中提出问题,让课堂教学成为学习创造活动,让学生尝试成功的快乐。

学案能激发学习的兴趣,推动教学过程的互动、对话,培养学生掌握研究性学习方式,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创新能力。让教学真正实现教与学的交往、互动,在交往与互动的立体教学过程中师生分享彼此的思维、经验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体验和观念,彼此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

上一篇:感慨友情的经典文艺句子素材下一篇:我的孩子们——幼儿评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