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一年级数学下认识人民币教学设计

2024-06-12

小学一年级数学下认识人民币教学设计(共16篇)

1.小学一年级数学下认识人民币教学设计 篇一

小学一年级数学下册认识人民币教学反思

立岗小学: 张秀芳

认识人民币是人教版小学一年级数学第二册第五单元的内容,一共分三课时教学。第一课时认识人民币,掌握人民币的颜色,哪一种面额是什么颜色的。第二课时让学生到商店里去购买商品,购买时哪一种物品需要多少元钱,应该怎样付钱。第三课时让学生到商品里进行价格调查,那一件物品需要多少元钱,并记录好物品的价格。在这单元的教材分析时,我有这麽几点想法:第一、关于教学重点、以往教学时总把重心放在识别面额价值和弄清进率进行换算上。而对于这些、学生都有生活经验,过分强调、单纯讲授显然脱离学生的实际、无法激起学生的兴趣。显然,这样的教学无法让学生充分发挥学习的主动性,数学思维和学习能力的提高又从何谈起。下面我将这单元第一课时谈一谈自己的反思,有以下几点:

1.学生的知识水平是老师教学的起点。

影响学生最重要的原因是学生已经知道了什么。老师应当根据学生原有的知识状况去进行教学。特别是教学内容与学生的生活实际联系十分密切时,老师更应该先了解学生对这些知识掌握到什么程度,有什么样的实践经验可以借用做一个细致的思考。比如在板书设计这一节认识面额比较大的人民币时,可以让学生在家里和家长先学学认识人民币。所以,学生对认识面额大的人民币这一部分知识已经有了比较深的了解。这部分内容就可以一带而过,不必作为重点。而实践证明这样的安排是符合学生实际情况的,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上的。因此,学生在学习中始终处于亢奋状态。只有在要跳起来摘果子的情况下,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自主性、创造性才能得到有效的激发,也只有在跳起来能摘到果子的情况下,学生的学习才是真正有效果的、有意义的。

2.创设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教学一开始。老师可以用猜谜语和讲故事的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乐于学习。通过大象爷爷如何给小动物发奖励才能满足小动物的需求的情景,使学生马上联想到要用钱,产生学习动机,并初步体通过合作交流,体验不同的付款方法,体会人币的作用。认识100元以内的人民币后,再让学生观察国徽,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和保护人民币的意识。又创设了如何凑8角钱的问题情境,通过合作交流,体验凑8角钱的不同方法。和商店购物的问题情境,通过合作交流,体验不同的付款方法,学生的学习情绪到了高潮,每个人都想参与简单的购物活动,充分体验如何取币、付币、找币,体验100元钱的价值,培养思维的灵活性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老师的激励性评价是学生学习兴趣的高涨使同学们乐于学习。故事贯穿整节课的始终,使学生的学习兴趣一直处于兴奋状态之中。

3.让学生自主探索,相互合作交流。

让学生怎样区分不同的人民币,怎样付款。这些不是老师教给学生的,而是让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自主尝试。充分利用学生到商店里购物的生活实践和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让学生产生主体作用,并通过同学之间相互交流,认识人民币面额值在100元以内的各种人民币。老师必须尊重学生的意愿,引导学生观察人民币的图象、汉字、数字、颜色等特征,让学生初步知道认识人民币的方法,由直观到抽象,建立数学模型。通过到商店里购买物品付款活动,买一元五角的尺子、五角的铅笔、三元五角的卷笔刀,五角的橡皮,让学生的思维被激发时,自主探索出了多种付人民币的方法,并掌握了1元=10角,为进一步认识元、角、分之间的进率和购物活动奠定基础,引导学生结合生活实践找出不同的付款方式的共同点,让学生体验到学习成功的喜悦。

4.密切联系生活实际,使学生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买东西要付钱,1元以内的人民币可以买些什么,都与学生的生活息息相关。使学生领会在购物中会根据实际情况而决定付款方式,注重了算法多样化。为学生提供充分的实践活动的机会,在活动中让学生学会学习,体验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会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5、内容的延伸。

(1)凑8角钱的有许多不同的方法、以及到商店里购物的活动既是让学生针对前面难点的应用——“扎实”,也为学生后面的学习打下更好的基础——“拓展”。

(2)通过“同学们喜欢哪个小动物,并要求学生说明理由。”从而引起了学生对日常生活的思索,使学生应该怎样运用人民币更好。这样就激发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去考虑问题。

教学中的不足之处有以下几点:

1、学生上课纪律差,还应该加强学生纪律管理的工作。

2、加强自身的业务水平不高,应平时加强对教材的学习。

3、在课堂教学中多带鼓励性语言,反而会影响学生的学习效果,鼓励性评价应该适当。

总之,以后的教学工作我要不断总结每一堂课的教学经验,认真进行教学反思,培养自身素质,来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还要在教学上多下功夫加强对差生的辅导工作,我相信有一份耕耘就会有一份收获的!

2.小学一年级数学下认识人民币教学设计 篇二

一、前置视频,自主学习

笔者先让学生根据任务清单,在家自学视频,完成用圆规画圆、剪圆、折圆、了解直径与半径的关系等学习任务并做好学习笔记;通过新的技术手段把知识的传授过程转移到课外,培养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同时扩大了课堂的容量。学生先在家自学视频,学生在家里看的时候可以自己掌控节奏,不断地看、反复看。每个学生的学习能力和接受能力是不一样的,有的学生接受知识接受得快,有的学生则相对来说慢一些,在课堂上直接教学,老师需统一教学进度与要求,所以不能兼顾到每一个学生。用视频的形式在课前让学生先去看能很好地弥补这一缺陷,充分起到了预习的效果,是个性化教学的体现。让学生带着问题进课堂,可以使老师能够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讲解,让学生展开充分的互动交流,进行自主思考。老师在其中起到的是一种助教、助导的作用而不是像一般的课堂上所处的一个以老师为中心的地位。课堂上会将更多的时间和精力留给学生,体现学生课堂上的主体地位。利用教学视频,学生能根据自身情况来安排和控制自己的学习。学生在课外或回家看教师的视频讲解,完全可以在轻松的氛围中进行,而不必像在课堂上教师集体教学时那样紧绷神经,担心遗漏什么,或因为分心而跟不上教学节奏。学生观看视频的节奏全由自己掌握,懂了的快进跳过,没懂的倒退反复观看,也可以停下来仔细思考或做笔记,甚至还可以通过聊天软件向教师和同学寻求帮助。

二、知识回顾,以学定教

为了更好地了解学生学习情况,笔者首先让学生把通过前置视频学习所做的作品带到课堂,并且通过小组交流,作品展示再一次回顾圆心、半径、直径的有关知识以及表示方法,再让学生们小组内互相交流,概括得出半径是线段,有无数条且长度相等,直径也是线段,有无数条且长度都相等的特征以及他们的关系。

颠倒课堂最大的好处就是全面增强了课堂的互动性,具体表现在教师与学生之间,以及学生与学生之间。由于教师的角色已经从内容的呈现者转变为学生的教练,这让教师有时间与学生交谈,回答学生的问题,参与学习小组,对每位学生的学习进行个性指导。在学生完成作业后,教师可以注意到部分学生会被相同的问题所困扰,于是组织这部分学生成立辅导小组,为他们举行小型讲座。小型讲座的精妙之处是,当学生遇到难题准备请教时,教师能及时地给予指导。当教师成为指导者而非内容的传递者时,就有机会观察到学生之间的互动,让学生发展起他们自己的协作学习小组,让学生们彼此帮助,相互学习和借鉴,而不是将教师作为知识的唯一传播者。

三、合作互助,知识内化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强调:学生的学习活动必须与任务或问题相结合,创建真实的教学环境,让学生带着真实的任务学习,会使学生拥有学习的主动权。因此,笔者采用任务驱动、分层练习来教学。配合学校获取星星换取阳光章制度,激起学生学习兴趣[2]。

用判断题、小组讨论、小组合作等方式出示任务。这里笔者设计了五个任务。第一个任务主要是巩固基本概念,对基础概念进行讨论。任务二围绕生活中的车轮为什么是圆的展开讨论,学生互相交流,获得汽车的车轮是因为同圆的半径都相等的性质。任务三中,教师首先为学生提供生动的感性材料,进而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分析和处理,从实验中感悟、分析、抽象,形成科学的学习态度,获得一定的创新精神。学生真正做到在“玩中学,动中思,做中悟”。第四个任务拓展性题目,大部分学生对找圆心、半径还不过关。但是有部分学生已经充分掌握,根据最近发展区理论:“教育对儿童的发展能起到主导作用和促进作用,但需要确定儿童发展的两种水平:一种是已经达到的发展水平;另一种是儿童可能达到的发展水平,表现为“儿童还不能独立地完成任务,但在成人的帮助下,在集体活动中,通过模仿,却能够完成这些任务”[3]。这时可以在网络平台,让学生通过求助的方式,求助其他同学或老师。最后,任务五是让学生明白数学来源于生活又回归于生活,让学生试着解决实际问题,也从中得到启发,生活只要多观察、多思考就会有许多的数学道理在里面,培养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整个任务的设置,是要求先过关第一个任务才可以进行第二个任务,以此类推直至完成第五个任务,对于不同的任务也有不同的星星奖励。

通过以上任务驱动、分层教学,重点把知识的内化过程消化在课内,同时通过网络平台,提供即时、动态的学习反馈数据,教师能够即时把握真实学情,准确把握学生的学习行为,及时动态调整教学策略,如组织学生展开小组讨论、学生自主回帖帮助学习困难学生等,这也让学习能力强的学生掌握“学习金字塔”里面最高层次的学习即教会他人。而学习后进生,如果在网络平台单元测试显示学习效果总分低于60分,必须退回去重新学习理解有偏差的概念,并再次参加测试。

四、反思

通过这一模式教学,学生在课外观看课程内容相关的视频,做练习直到熟练掌握内容,在课堂上由老师指导答疑、讨论、探索,或进行其他的人际交互活动。远程教育所缺乏的学生之间人际交互和学习支持,在课堂面对面的情境下能够非常充分的进行。但是这个教学模式也存在一些问题,例如:我国的学生大多都不擅于提问和学习主动性不强。颠倒课堂是一种新兴的教学模式,对于新的理念或者技术的出现,不能仅仅停留于理论层次的研究,应该把这种新理念更多地应用于教学实践中,需要有更多的实践者参与其中。

摘要:颠倒课堂是通过微视频把知识传授的过程放在课外,把知识内化的过程放在教室内的一种信息技术支持下的教学模式。本文以《圆的认识》的课堂教学为例,阐述从前置视频,自主学习;知识回顾,以学定教;合作互助,知识内化三个方面开展教学实践,以探索颠倒课堂的教学模式在课堂中的应用。

3.小学一年级数学下认识人民币教学设计 篇三

1.数一数,写一写,比一比。

2.

(1)一共有( )只动物,的右边有( )只。

(2)从左数, 排第( ),排第( )和第( )。

(3)从右数,在第8只动物下面画个△;把右边的3只动物圈在一起。

3.

4.

比少( )个,比( )( )个。

5.我今年( )岁,3年前我( )岁,2年后我( )岁。

6.我们班有( )个小组,从前往后数我坐第( )位。

二、细心算一算(12+8+8=28分)

1.看谁都算对。

2+4= 5Ha2= 5+2= 7Ha2Ha4=

3Ha3= 4+5= 10Ha6= 2+3+5=

5+3= 7Ha0= 0+8Ha3= 9Ha6+6=

2.

3.龟兔赛跑。

三、开心玩一玩(9+8+6+4=27分)

1.分水果。

2.小马过河。(按得数从大到小连上线。)

3.捉迷藏。(桃子后面藏着什么数?)

4.按要求画珠子。

(1)一共有7颗。

(2)再画7颗,一共有……

四、专心解一解(8+4+4+6=22分)

1.看图列式计算。

(1)

(2)

2.说一说图的意思,再解答。

飞走了( )只。 又飞来了( )只

3.

(1)原来有萝卜多少个?

(2)再拔掉3个萝卜,还剩多少个?

4.

(1)说一说,你发现了哪些数学信息?

(2)从图中你能提出数学问题并解答吗?

4.小学一年级数学下认识人民币教学设计 篇四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60-62的例题和“想想做做”的习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了解人民币单位:元、角、分;知道单位间的进率:1元=10角,1角=10分。

2、购物活动中,初步认识商品的价钱,学会简单的购物;

3、在取币、付币、找币等活动中,培养思维的灵活性以及转换的数学思想。

4、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同时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掌握进率:1元=10角,1角=10分。

【教学难点】学会等值人民币的交换。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教师出示一个储蓄罐,教师:你们知道这是什么吗?看到储蓄罐你

会想到什么?你知道我们国家的钱又叫什么吗?

指名回答。

师:今天我们就与同学一起来认识人民币。

二、小组合作,认识人民币。

1.认一认

师:我想同学们对人民币有了不少了解。请从学具盒里取出你认识的人民币,并在你的小组内介绍一下。

学生相互介绍。

师:谁愿意将你知道的向大家介绍一下?

全班交流。

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分类贴出不同面值的人民币。

教师小结:刚才大家提到的几元、几角、几分,其实这里的元、角、分就是人民币的单位,并且用来标记人民币的多少。(教师板书)。教师出示不同面值的人民币,学生自由辨认,然后小组内由组长负责“看谁认得多”的游戏。

2.练一练

做61页的“想想做做”1,2题。

学生独立练习,展示答案,共同订正。

3.取一取

师:小朋友们乘过公交车吗?它需要多少钱呢?可是今天小明身边没有5角的纸币和硬币,只有一些1角,二角的零钱,你该怎么办呢?同桌两个小朋友可以拿出学具来摆一摆,比比哪个小组想出的方法多?学生活动,小组汇报交流方法。并让学生说为什么这样拿。

师:同学们,你们知道大人乘公交车需要多少钱吗?如果小明爸爸也没有1元的纸币和硬币,只有一些1角,二角的零钱,大家想一想该怎么办呢?

小组活动,然后汇报。

教师小结:付1元的方法很多,不管哪种方法都是付几角?10角就是多少?1元就是多少角。

板书:1元=10角

4.想一想

刚才我们认识了1元等于10角,下面大家想一想,1角等于几分呢?

学生自由发言。

三、创建购物情境,巩固新知

师:大家已经掌握了人民币的知识,同时又知道了人民币之间的进度。新学期开学了。妈妈给小明5元钱。让他到商店里买一些自己需要的物品。

商品如下:车5元、本5角、铅笔2角、钢笔3元5角、故事书3元、冰淇凌1元、巧克力2元、尺子1角、方便面1元5角。你们能不能以小组为单位。帮小明设计一下该买点什么?

小组活动,设计购买方案,在方案中说明买那些商品,需要多少钱,还余多少钱?

汇报交流,学生互评,谈对某种购买方案的看法,渗透节约意识。

四、质疑、看书

学生自由看书P60-62。提出不懂的问题。

五、课堂小结

师:今天我们学习了哪些关于人民币的知识,你知道了什么?

六、课后作业

1、“想想做做”第5、7题

2、到商店看一看,哪能些东西的价钱大约是1元。

3、帮家里购买物品。

板书设计:

认识人民币

单位:元角分1元=10角1元1角1分1角=10分

2元2角2分

5元5角5分

10元

20元

50元

5.小学一年级数学下认识人民币教学设计 篇五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66~67页。教学目标:

1、让学生认识1元以内的人民币,知道元、角、分是人民币的单位,知道1元=10角,1角=10分,会在购物活动中进行简单的人民币的加、减计算。

2、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能力、主动与他人交流合作的意识和动手操作的能力,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3、让学生初步认识商品的价格,学习简单的购物,体会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增加学习的兴趣,接受爱护人民币的教育。

教学重点:认识1元以内的人民币的面值及掌握人民币单位间的进率。

教学难点:人民币的换和取。

教具准备:多媒体,1号信封(1元、1角、1分的纸币和硬币各一张),2号信封(5角、2分、5分的纸币硬币各一些)。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明确任务。

1、(媒体播放情境)谈话:星期天,小芳和几个同学去商店买学习用品,买学习用品要用到什么?(指名交流)

2、谈话:买东西要用钱,我们国家的钱叫做人民币,在我们国家买东西通常要用人民币。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认识人民币。(板书:认识人民币)

二、自主探索,掌握新知。

1、认识1元、1角、1分的人民币。

(1)谈话:你认识下面的人民币吗?(媒体出示)请组长打开1号信封,取出里面的人民币和小组里的同学一起认一认。(小组活动,师巡视了解情况。)

(2)提问:这些人民币的面值是多少?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来?(指名交流)

(3)谈话:如果把这些人民币分成几类,你可以怎样分?请小组同学一起分分看,想想有没有不同的分法?(小组活动,师巡视了解分法。)

(4)提问:如果把这些人民币分成两类,可以怎么分?为什么这样分?(指名交流)

(5)说明:按照人民币的制作材料不同,可以将人民币分成用纸做的纸币和用金属做的硬币。

(6)师问:如果分成三类,又可以怎样分呢?为什么这样分?(指名交流,师随即板书:1元(壹圆)、1角(壹角)、1分(壹分))(7)说明:这种分法是按照人民币的单位来分的,“元、角、分”就是人民币的单位。(板书:在元、角、分下面加着重号。)请组长把这些1元、1角、1分的人民币都放进盒子里。

(8)谈话:生活中你用1元钱买到过什么呢?(指名回答),用1角钱买到过什么呢?(指名回答)用1分钱能买到一小块橡皮吗?(指名回答)说明:在元、角、分这三个单位中元最大,分最小。

2、认识人民币单位间的进率。

(1)(出示情境图)谈话:下面让我们跟着小朋友们去文具柜台前看看,你能看到哪些商品的价格呢?(指名交流)

(2)(媒体播放:练习本1元钱,我付10角可以吗?)提问:小明想买什么?(指名回答)他说什么?你们觉得可以吗?请小组同学讨论一下。(小组活动,教师巡视了解情况。)

(3)提问:用10角可以买到1元的练习本吗?为什么呢?(指名交流,说明理由。)

(4)谈话:让我们一起来见证一下。(媒体出示元角换算图,生边看边一角一角地数。)问:1元=()角(生齐答后板书:1元=(10)角)

(5)谈话:分是最小的人民币单位,你知道1角等于几分吗?请你和小组里的同学讨论一下。(小组交流,师巡视了解情况)

(6)提问:1角等于几分?(指名交流)大家同意吗?(生答)谈话:下面让我们一分一分地数数看。(媒体出示分角换算图)(7)揭示:1角等于几分?(生齐答后板书:1角=(10)分)(8)(及时反馈)谈话: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发现元、角、分虽然是不同的单位,但它们之间却是有关系的,下面老师要考考你们记得牢不牢。(出示换算练习)

3、认识5角、5分、2分的人民币。

(1)谈话:为了使用方便,国家除了发行1元、1角、1分的人民币外,还发行了其他面值的人民币,请各小组的组长拿出2号信封,取

出里面的人民币,和小组成员一起认一认这些面值的人民币。(小组活动、师巡视了解)

(2)谈话:我们请一位同学来认认看,其他同学看看他说得对不对。(媒体出示这些面值的人民币,指名交流。)提问:你是从哪里看出来的?请组长把这些人民币也放进盒子里。

4、教学“试一试”,加深对人民币单位进率的认识。

(1)(出示“试一试”第1题)谈话:老师想知道 1张1元的人民币,可以换几张5角的人民币?请每个小组讨论一下,商量好后,再请组长在盒子里拿出5角的人民币举起来。

(2)交流:你们拿了几张5角?(指名交流,媒体演示。)为什么可以这样拿?其他组也是这样认为的吗?(学生回答后,揭示答案。)(3)(出示“试一试”第2题)谈话:几枚5分的人民币可以换成1枚1角的人民币?请每个小组讨论一下,商量好后,再请组长在盒子里拿出5分的人民币举起来。

(4)交流:你们拿了几枚5分?(指名交流,媒体演示。)为什么可以这样拿?其他组也是这样认为的吗?(学生回答后,揭示答案。)

三、组织练习,深化认知。

谈话:让我们带着今天学到的知识去解决一些生活中经常会遇到的数学问题。

1、想想做做第1题

(1)(媒体出示想想做做第1题)提问:这些商品的价格分别是多少?

(2)提问:这张人民币的面值是多少?正好可以买到什么物品?(指名交流并连线)

(3)每张人民币上都有我们国家的国徽,象征着国家的尊严,所以我们不能在人民币上乱涂乱画,随便揉搓,要爱护人民币。

2、想想做做第2题

(1)(媒体出示第1小题)提问:这张图什么意思?一共有几角?为什么?(指名交流)

(2)(媒体出示第2小题)提问:这张图又是什么意思呢?一共是几元几角?为什么?(指名交流)

3、想想做做第4题

(1)(媒体出示想想做做第3题)提问:图上这些商品的价格分别是多少?(指名交流)

(2)问:哪两样商品的价钱合起来是1元?为什么?(指名交流)(3)问:还可以买哪两样商品?(指名交流)

4、想想做做第3题

(1)谈话:小明要给外地的哥哥写信,来到邮局,告诉叔叔(买1元2角邮票。)媒体出示问题:可以怎样付1元2角?

(2)谈话:小组讨论拿出1元2角可以怎么拿?比比哪个组的拿法多。(小组活动后交流拿法并板书。)

6、拓展练习

谈话:不同时期,不同版本的人民币图案和颜色都有所不同,下面让我们找准人民币上的关键地方,认一认这些人民币的面值,比比谁的

眼力好?(媒体演示,生齐答。)

四、回顾总结,提炼认知。

提问:这节课我们学到了哪些知识?

板书设计:

认识1元以内的人民币

1元(壹圆)、1角(壹角)、1分(壹分)...

6.小学一年级数学下认识人民币教学设计 篇六

一年级的学生年龄虽小,但对于要用钱才能买到东西这一朴素的等价交换的商品意识还是有的,他们在不同程度上已经有了相应的知识经验。而且,在教学过程中发现学生对人民币都有较强的观察能力,每个人都能说出自己认识的面值,并能从人民币中找出识别的信息,但是缺乏对人民币清晰、系统的认识,对人民币的附加价值缺乏了解。在另一个班试教时就发现,孩子们虽然都认识人民币,但对其各种面值之间的联系、大小关系都不甚了解,甚至有孩子说5张2角的人民币可以换一个1分钱的硬币。因此在后来修改时,我有意识的将元、角、分的十进制关系渗透到教学过程中,让学生有一个较为系统的认识。

孩子们大多都有购买的经验,但是支付方式和购买方案欠灵活,因此采用了课本上做一做的习题,1元可以买什么东西?商品有1元的冰棒、5角的作业本、1角的扣子。鼓励学生积极思考主动探索,自己寻求答案,想出多种购买的方案,可以只买一种商品,也可以两种或多种商品,在思考中进一步体验到人民币在生活中重要性。

7.对小学一年级数学教学的思考 篇七

1. 多媒体展示, 激发学生获取信息和学习新知识的情感需求。

在现代社会中, 信息的表现形式多种多样。随着媒体技术, 特别是计算机技术的发展, 出现了以计算机为核心的能够在一种媒体上表示、传递和处理多维化信息的多媒体系统, 它能够同时获取、处理、编辑、存储和展示文字、图形、声音、静态或动态图像、动画等不同形式的信息, 在计算机上把图、文、声集成在一起, 使得各种媒体互补, 传递出的信息具有很强的真实感和表现力。多媒体计算机为小学生勾画出一个多姿多彩的视听学习环境, 是实现学生获取知识信息最优化的通道。利用多媒体课件进行课堂教学, 不但信息量大, 而且图文声并茂, 非常符合一年级学生的心理特点;不但能强化学生的记忆, 而且给学生展现出无限的知识空间, 激发学生获取信息和新知识的情感需求。例如, 在学习“10的认识”的课堂上, 我简单地操作键盘, 屏幕上出现了数字娃娃“0”, 接着跳出“1”“2”“3”“4”“5”“6”“7”“8”“9”, 同时出现画外音。“9”说自己最大, 看不起“0”, “1”出来打抱不平, 说:“如果我与0站在一起, 就比你大。”我问:“小朋友, 你们相信吗?”屏幕一闪, 1和0站在了一起, 学生们立刻被吸引住了。我自然地引入新课:“10的认识。”

2. 精心设计作业。

2.1 让学生“说一说”。

如果学生写不好数学作业, 就会遭到教师、家长的批评, 所以强迫学生多写书面作业, 非但不利于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而且会导致学生对数学学习产生畏惧。一年级学生虽然不太会写, 却很愿意说。儿童心理学告诉我们, 一年级学生是非常渴望与人交流的, 他们正处于语言能力发展的重要时期。基于这一认识, 我让学生回家“说一说”, 即把你今天学到的数学知识和数学课上有趣的事说给家长听。这样, 不仅使学生巩固了新知, 而且为学生提供了展示自己的机会, 提高了语言表达能力, 让家长更好地了解了孩子的学习状况, 有效地调动了学生主动参与数学学习的积极性。

2.2 让学生“玩一玩”。

好玩是儿童的天性。传统观念常把学与玩分开, 认为学就是学, 玩就是玩。学好了, 才能玩;学不好, 就不能玩。长此以往, 学生把学习当做一种任务, 而不是一种乐趣, 做家庭作业只是在完成任务, 根本不投入情感, 更谈不上用所学的数学知识积极地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因此, 为了让学生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体会学习的乐趣, 我让学生在玩中学, 在学中玩, 感觉学和玩是可以同时存在的。

例如, 在教学《比多少》后, 我布置了这样的作业:用4个杯子装一样多的水, 然后分别放入1、2、3、4块方糖, 猜猜哪杯水最甜?学生通过实践, 发现糖最多的那杯水最甜。又如, “比高矮”的作业:回家和家长排排队, 看看谁最高谁最矮 (巩固比高矮的方法, 创造学生与家长交流的机会) 。“10以内的加法”作业:和爸爸妈妈玩凑数游戏 (复习10以内的加法, 培养学生的反应能力, 提高口算速度) 。“前后、左右”作业:请家长坐好, 说说家长及自己前后、左右各有些什么。

3. 进行教学反思。

理智型教学的一个根本特点是职业化, 以职业道德、职业知识作为教学活动的基本出发点, 努力追求教学实践的合理性。从经验型教学走向理智型教学的关键步骤就是教学反思。

3.1 对数学概念的反思———学会数学的思考。

对于学生来说, 学习数学的一个重要目的是学会数学地思考, 用数学的眼光去看世界。教师对教学概念的反思应当从逻辑的、历史的、关系的等角度去展开。

3.2 对学数学的反思。

当学生走进数学课堂时, 他们的头脑并不是一张白纸———对数学已有自己的认识和感受。教师不能把他们看成空的容器, 按照自己的意愿往这些空的容器里灌输数学知识, 否则常常会进入误区, 因为师生之间在数学知识、数学活动经验、兴趣爱好、社会生活阅历等方面存在很大的差异, 这些差异使得他们对同一个教学活动的感觉通常是不一样的。

要想多开发一些供课后反思的数学学习素材, 一个比较有效的方式就是在教学过程中尽可能地使他们将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暴露出来。

3.3 对教数学的反思。

教得好本质上是为了促进学得好。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是否能够合乎我们的意愿呢?

8.小学一年级数学下认识人民币教学设计 篇八

教学没有达到我们既定的目标,原因应有很多种。

首先从学生来分析, 虽然人民币与日常生活密切联系,我们几乎每天都在接触它,应该说是最为熟悉不过了。但对于一年级学生来说,他们的生活经验毕竟是相当缺少的,能直接接触人民币的机会更是甚少,所以在具体教学时,也就使得孩子不容易接受与理解人民币,造成教学难以深入人心。

其次,从教材安排角度来看,人民币的认识虽然是建立在学习了百以内数的组成与分解之后来进行教学的,表面上看,学生应该有一定的知识基础作为支撑,不存在学不好的问题。但只要我们细究一下,就不难发现,教材对人民币认识的安排并不合理。因为这节内容涉及的知识点很多,并笼统的放在一年级下学期进行教学,违背了学习应该呈螺旋上升这一规律,想一口吃成一个胖子,或许也是造成学生学习有难度的一个原因。

从教材设定的教学目标上去分析,我们也不难发现其中存在的问题。在新课程的标准下,此单元的教学目标有以下几个方面:

1、结合学生的现实生活,认识现在流通的人民币:……

2、使学生认识人民币的单位:元、角、分,并知道1元=10角,1角=10分。

3、通过购物活动,使学生初步体会人民币在社会生活、商品交换中的功能和作用,并能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4、培养学生合理利用和爱护人民币的意识。

5、通过购物活动,体验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按照这样的教学目标去设计教学过程,最后目标的达成度如何?学生有没有真正理解人民币的概念?1元究竟蕴含着怎样的知识内涵等等,恐怕很难作出肯定的回答。

教学目标要实现其自身的功能,需要对它进行适当的描述。

《人民币的认识》一课在教学目标的陈述上用到了一些描述内部心理状态的词语,如:“认识现在流通的人民币”、“使学生初步体会人民币在社会生活商品交换中的功能和作用”、“培养学生合理利用和爱护人民币的意识”、 “体验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等。这些目标中提到的“认识”、“培养”、“意识”、“体验”都是指内部心理状态。但是我们怎么知道学生已经有了“认识”或者“体验”过了呢?这样的目标描述是含糊不清的,也是无法观察到的。 “培养学生……的意识”与“使学生认识……”等的描述显然是在陈述教师的行为,而不是学生的内在的能力或情感的变化。因为教学目标在陈述与定位上存在着以上问题,导致我们的教学也是模糊与笼统,随意性很大,也无法测量。

依据加涅对学习结果的分类我们可以重新设定可操作性的教学目标。它们分别是:1、言语信息,陈述观念的能力。2、 智慧技能。使用符号办事的能力。3、认知策略,通过概括化过程而发展起来的更为特殊的习得的智慧技能,用来指导自己的学习、记忆、思维等认知过程的能力。4、动作技能。5、态度。依据加涅的理论,我们将原先的目标修订成如下几点:

1、学生能说出人民币的单位是元、角、分,并能识别现流通的人民币面值。

2、学生能说出1元=10角、1角=10分、1元=100分

3、认识商品的标价牌,能正确读出商品的价格是( )元( )角( )分

4、会进行简单人民币单位的换算。

5、会比较不同单位人民币的大小。

根据具体情景,会进行人民币的简单加减计算,能解决实际购物中的简单问题。

这样的目标陈述通过使用一系列的行为动词如:“说出”、“识别”、“比较“等使行为目标与内在心理变化有一个可以观察到的对应关系。这样的陈述很具体、很清晰、达到可观察与测量的目的。有了这样的目标再结合布卢姆教育目标新分类的理论与技术,我们可以依据布鲁姆教育目标分类从知识和认知过程两个纬度对教学目标进行细致深入分析。

知识的纬度包括以下几点:

1、事实性知识:是指分散的、孤立的“点滴信息。如目标1 、2、3都属于事实性知识。

2、概念性知识:以相互联系的、非任意的和系统的方式组织整体信息。

3、程序性知识是“知如何”做“事”的知识,通常以一系列要遵循的步骤的形式出现。它包括技能、算法、技术和方法的知识以及用于决定何时运用不同程序的标准的知识。

4、反省认知知识:是关于认知的知识以及个人对自身的意识和知识。

认知过程的维度包括:

1、记忆:再认(识别)、回忆。如目标1、2、3都属于事实性知识的记忆。

2、理解:新知识与原有知识建立联系。

3、 运用:使用程序完成练习或解决问题。目标4、5、6都属于程序性知识的运用。

4、分析:把材料分解为它的组成部分,确定部分之间的相互关系以形成总体结构或达到目的。

5、评价:依据标准做出判断。

6、创造:将要素加以组合形成一致的或功能性的整体;将要素组织成新的模式或结构。

由于教材本身的设计问题,我们教师在教学中就很难正确把握教学目标。基于这一点,为了让人民币的认识在低年级进行教学具有可行性与可操作性,在教学的过程中我们可以主动给学生建构人民币的概念。这一点是教学的关键所在。我们在教这一内容前布置学生参加一次购物活动,真正了解1元能买到多少东西,即1元钱的背后所代表物质的多少,从而使学生真正理解人民币的概念。

9.小学一年级数学下认识人民币教学设计 篇九

《标准》指出:“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学生的数学学习过程应当表现为一个探索与交流的过程——在探索的过程中形成对数学的理解,在与他人的交流中逐渐完善自己的想法。课堂交流是学生课堂学习、交往活动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课堂交流是否有效将直接影响到课堂教学效率。笔者在苏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一年级(下册)第73页“想想做做”第6题的教学中,从实践、反思到再实践、再反思,真正领悟到有效的课堂交流对于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重要性。

第一次教学:热闹的交流过程和出乎意料的交流效果 问题:一盏台灯52元,买这盏台灯可以怎样付钱?在学生明确题意后,展开了以下教学过程。

师:请小朋友们动脑筋想一想,你准备怎么付这52元钱?你有几种不同的付钱方法呢?想好后在小组内说说自己的想法,看谁想的方法多!

在学生独立思考、小组交流的基础上,进行全班交流。

在学生交流时,教师及时板书并以“你是怎么想的”“为什么这样付就是52元”来引导学生表述思路,以“还有不同方法吗”来组织学生进一步交流,同时对表述清楚且有理有据的学生加以表扬。在教师的鼓励下,整个交流过程相当热闹,学生得出的方法很多很多,有的甚至得出了用各种分币来付52元钱。

师:同学们想出了这么多方法,这说明你们都非常肯动脑筋,老师感到很高兴。在这么多种付钱方法中,你最喜欢用哪种方法呢!悄悄地告诉你的同桌。

……

课后,笔者对此题的教学比较满意,因为在这题的教学中,体现了数学问题的开放性,学生思路开阔,交流充分。在当天的家庭作业中,笔者设计了一道同类型的练习题:小明买一只书包要48元钱,他可以怎样付钱?请你写出三种不同的付法。在笔者看来,从那么多种方法中写出三种,要求应该不高。然而,在第二天交上来的作业中,居然有较多学生写不出三种,尤其是一些学困生,只写出一种甚至连一种也没写对。问题出在哪儿呢?笔者立即找学生谈话,这才了解到较多的学生只记得自己想出的付钱方法,对别人的那么多方法“当时好像知道,但过后便忘记了”。

反思

一、热闹≠有效

在学生热闹的交流中,教师听懂了每个学生的想法,学生呢?事实上,除了几种常规的付钱方法外,其余的付钱方法几乎就是几个优秀生的“专利产品”,他们你争我抢地进行发言,使课堂气氛显得很热闹。而大多数学生却成了“配角”,他们听得一知半解,于是就有对别人的那么多方法“当时好像知道,但过后便忘记了”的情况出现。个别学困生在课堂上根本就是一个看客,连最基本的方法都不理解,更何况其他的方法呢!热闹的交流过程只是表面现象,事实证明大部分学生没有真正参与交流,这样的交流也谈不上有效的交流。

二、累积≠建构

在学生交流的过程中,教师将学生的汇报结果全部罗列出来,其目的是为了让学生更全面地掌握这些方法。事实上,学生想出的方法存在一定的重复,这种杂乱无章地罗列出来的知识只是量的累积,而不是质的建构;不仅不能帮助学生合理建构知识体系,也不利于学生应用知识时对信息的提取。如果教师能及时引导学生通过比较、归类将各种方法整理沟通,并通过板书表现出知识间的内在联系,肯定能加速实现“量的累积”到“质的建构”的飞跃。

三、正确≠合理

在上述教学过程中,教师的要求是答案越多越好,于是学生挖空心思去想不同的方法,导致出现了用各种角币去付52元钱的答案。应该说,这些答案是正确的,但仔细想想:这些答案与现实生活贴近吗?合理吗?有没有推广的必要呢?还有,在交流结束后,教师说“在这么多种付钱方法中,你最喜欢用哪种方法呢?悄悄地告诉你的同桌”,看似尊重学生的选择,却与实际生活不符合。生活中人们的付钱方式不是因为喜欢就用固定的某一种,而是要根据实际情况来选择简便的付钱方法,所以这个环节也存在着不合理的因素。

第二次教学:巧妙地引导交流和高质量的交流效果

在另一个班级改进了该题的教学。以下是全班交流时的教学过程。

生1:我付一张50元和一张2元。

师:他的付法对吗?谁来说说原因。

生2:他的付法是对的,因为50元加2元等于52元。

师:和他付法一样的小朋友请举手。(绝大多数小朋友举手了)有没有和他差不多的付法?

生3:我的付法和他差不多,一张50元不变,把一张2元换成了两张1元。

生4:一张2元还可以换成四张5角呢! 师:为什么一张2元可以换成四张5角?谁会帮他说明原因?

生5:因为四张5角是20角,所以就是2元。

生6:(迫不及待地)那我的方法就更多了,一张50元不变,把一张2元换成二十张1角或者四十个5分。

生7:还有一百个2分、二百个1分呢!

师:这两位同学的付法都正确吗?(学生通过计算,肯定是正确的)大家对他们的付法有没有意见和看法呢?

生8:我有!现在我们都不用分币付钱了,再说就算用分币,数得很麻烦!所以我觉得这几种付法不太好!

师:说得很好!因为生活中我们已经不用分币来付钱,所以这几种付法虽然正确,我们却不提倡。还有没有和上面几种不一样的付法?

生9:我付五张10元和一张2元。

师:有谁知道他的付法和上面的付法在哪里不一样了

生10:上面都是付一张50元和各种不同的2元,他却付了五张10元和一张2元,是将上面的50元换成了面值小一点的人民币。

师:用这个方法,你还能得出不同的付法吗?

生11:我付两张20元和一张10元,再加一张2元。

师:请大家算一算他付得对吗?(学生都认真地算起来,并肯定是对的)

生12:我付十张5元和一张2元,或者付五张10元和一张2元。

师:同桌之间相互算算他的两种付法对不对。(学生口算)

生13:我付五十张1元和一张2元,还可以付五十二张1元,也可以都付2元,要二十六张。

师:他这几种付法对吗?(学生口算)

生14:对是对,我就是觉得麻烦,这样付钱要数到什么时候啊!

师:是呀!那么你们觉得刚才这么多付法中哪种付起来最简便呢?

生:(齐)第一种!

师:为什么呢?

生15:因为它只要拿出两张人民币就行了,多快啊!

师:对!第一种方法付的人民币的张数最少,所以最简便。我们在实际生活中付钱时,也要根据自己手头人民币的实际情况,选择简便的付钱方法。到现在,你有没有发现这么多的付法是怎么得来的?

生16:我发现只要确定一个最简便的付法,然后将它的`各部分换成和它面值不一样的人民币,这样就能得出很多种付法来。

师:你们理解他说的这句话的意思吗?请同桌之间相互说说看。(学生互说)

课后,笔者同样用“小明买一只书包要48元钱,他可以怎样付钱?请你写出三种不同的付法”一题来检测,学生的正确率较高,而且大多数学生所写的付钱方法比较简便,符合生活常规。可见,本次的交流是有效的。

反思

学生有效的交流,大大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也给了笔者很多启发。

一、有效的交流过程是引导学生思维相互沟通的过程

课堂上学生交流的目的是什么?仅仅是让每个学生将自己的思维过程展示给老师听吗?仅仅是为了体现课改“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这一理念吗?笔者认为,有效的交流过程应该是学生的思维在交流中相互碰撞、相互沟通的过程,是学生思维成果共享的过程。在第二次教学中,教师多次让学生对同伴的方法进行解释、质疑、评价、补充,不断把学生的交流引向纵深,使学生在思维交锋中有所发现、有所拓展、有所创新。另外,学生在交流中相互理解、相互启发、互相帮助,不同智力水平、认知结构和思维方式的学生实现了“互补”,实现了共同提高,从而取得交流的实效。

二、有效的交流过程是帮助学生合理建构知识体系的过程

学生交流的过程,往往是个体思维结果呈现的过程。倘若教师听之任之,那么诸多的交流结果就会杂乱无章地堆砌在学生的头脑中,这种状况只能混淆学生的思路,增加学生思维的负担。那么,在此时的教师到底应该充当什么角色呢?笔者认为,教师应时刻关注并及时捕捉学生交流中产生的有价值的信息和问题,引导学生重组、整合各类信息,帮助学生在理解、掌握知识的过程中形成知识体系。在第二次教学中,教师注重引导学生对众多方法进行比较、归类,将各种方法整理沟通,并让学生自己悟出是如何得到多种付钱方法的,从而帮助学生形成知识脉络,合理建构知识体系。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思维不断引向深入,智慧的火花也不断闪现。在课后应用知识时,学生能迅速正确地提取所需信息,真正体现了交流的有效性。

三、有效的交流过程是培养学生形成优化意识的过程

学生经过自主探索问题,各自对问题有了不同的看法,这时教师应给学生提供充分的交流机会,让学生了解到解决问题方法的多样性。但仅仅如此是不够的,因为学生的各种方法有是否合理与简便的区别。笔者认为,引导学生在诸多方法中通过比较、分析,体会方法的合理性,找出简便的方法是有效交流的必要条件之一。在第二次教学中,教师通过“对他们的付法有没有意见和看法呢”这样的问题,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得出不应提倡用分币来付52元钱的方法;同时还引导学生结合生活实际,体会到第一种付钱方法是众多方法中最简便的方法;在实际生活中付钱时,要根据携带人民币的实际情况,选择简便的付钱方法。这样,在学生解决问题方法的优化意识得到培养的同时,他们的思维能力和自我认识的水平都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提高,学生在有效的交流中也真正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是如此紧密!

10.小学一年级数学下认识人民币教学设计 篇十

教学反思:

教育学家乌申斯基说:“没有丝毫兴趣的强制学习,将会扼杀学生探求真理的欲望”兴趣是学习的重要动力,因此,我在设计《认识人民币》这课时,充分利用“兴趣”这一手段。

一、我认为以下环节做得比较好: 1.联系生活,激发兴趣。

课始课件展示学生们熟悉的购物图和存钱图,为学生创造了一个生动活泼的情境,联系学生生活,贴近生活,激发学生内在的情感体验,引发学习兴趣。注重人文精神的渗透,激发学生学习的欲望,使他们主动活泼的学习。同时,体会到生活中处处都有使用人民币的地方,了解人民币的作用,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渗透:保管好钱,积少成多,养成勤俭节约的好品质,对学生进行品德教育。

在模拟购物活动时,利用生活经验的再现,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使学生在简单的付钱、算钱的活动中,积极主动的参与探究性学习过程,感知人民币的币值和人民币的商品功能,培养学生实际生活中的购物能力,提高社会交往和社会实践能力。

2.注重实践,引起兴趣。

在认识人民币的这个环节中,放手让学生自己认识人民币,因为大部分学生都有购物的经验,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同时,实践活动是学生最喜欢的事情,因此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让学生自己观察人民币,为他们提供了展示自我的空间,调动了学生参与的积极性。通过交流,丰富学生对人民币的了解,鼓励学生自主学习,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同时渗透:国徽是国家的标志,教育学生要爱护它。

人民币的分类环节中,放手让学生自己去操作、去感知、去实践,学生的热情高涨,对人民币的分类更轻松,对进一步认识人民币有很大的帮助。同时这里安排小组合作学习,互相交流,让全体学生参与学习过程,通过学生间的共同努力,生生互动,使学生树立了合作意识,并逐步学会了如何与他人合作。既鼓励学生独立尝试,又重视学生间的合作互助,给学生提供多向交流的机会,提高了学生合作学习意识。

3.学生在换币的过程中,也是利用实践活动来进行的,在实践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掌握元、角之间的十进关系和角之间的换算关系。逐步建立起自主性、研究性的学习模式,师生是一种友好、平等、朋友式的关系,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在活动中,通过运用课件,充分创设情境,在活动中激起学生的兴趣,从发现中寻求快乐,主动的获取知识,体会教学的使用价值和“做”数学的乐趣。

4.同时把数学教学中的课后练习和多媒体课件有机结合,使学生在游戏的过程中,轻松的应用所学的数学知识思考和处理实际问题。充分发挥了多媒体结合教学的作用和优势,优化学生的认知结构的形成过程。

二、回顾本课的教学,觉得在以下环节没有处理好。

首先,“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还只停留在理论阶段,没有深入人心。

在教学设计中,能尽量体现“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比如小组合作认识人民币、给人民币分类等环节都为学生提供了探究的时间和空间,提供了充分的活动与交流的机会。但是问题是在教学实践中,仍然较多地考虑自己的教学设计,不能及时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调整教学思路。对于学生对分币的陌生,应该抓住学生提出的问题“5分是5角吗?”让学生来展开讨论,虽然可能会影响教学任务的完成,但是回避学生的问题或者敷衍都是不可取的。给人民币分类的活动没有组织好,充足的时间是探究的保证,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因此课堂教学中教师必须根据学生的学习来调整自己的教学。

其次,分币的教学不够理想。

第一是学生对分币比较陌生,因为“分”在实际生活中已经很少使用,而我对此又估计不足。第二是认为分币很少用到,便想轻轻带过。其实这是认识人民币的起始课,分币的认识同样重要,虽然分币不大使用,但是让学生建立元、角、分的观念,理解元、角、分的关系,分币的认识不容忽视。

最后,教学重点的把握。

11.小学一年级数学概念课的教学 篇十一

小学一年级学生年龄小、好动、爱玩、好奇心强,在四十分钟的教学中容易疲劳,注意力容易分散。此阶段的学生从心理状态上来说较难适应学校的教学生活,在学习中总是会感到疲劳乏味,碰到相对枯燥的概念教学时这种疲惫更是由内而外。下面我以《认识钟表》为例,谈谈怎样进行小学一年级数学概念课的教学。时间是一个非常抽象的概念,时间单位具有抽象性,时间进率具有复杂性,所以在教学时我以学生已有生活经验为基础,帮助学生通过具体感知,调动孩子的多种感官参与学习,在积累感性认识的基础上,建立时间观念。抓住学生年龄特征,整课以“小精灵”带同学们去钟表王国游玩为主线,把教学内容清晰有趣的串了起来。针对一年级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较弱,对数学语言描述的概念理解较为困难,我们在教学中宜情境化、生活化、游戏化。

一、概念课的导入:创设情境,诱发兴趣。

从一年级学生心理特点出发,在课的开始要紧紧抓住学生的兴趣。我围绕主题,制作精美的课件,创设相关的生活情境,使数学更贴近学生。开始部分出示可爱的数学“小精灵”,响起“小精灵”好听的声音:“亲爱的同学们,我是可爱的数学小精灵,今天带大家去一个特别的地方,这个特别的地方就是钟表王国,大家想去吗?”同学们异口同声的回答:“想去呀。” “小精灵”说:“首先,我带大家去参观钟表店。”伴着音乐,同学们欣赏各种各样的钟表。欣赏过程中拉近不同知识经验学生之间的差距,让对钟表不熟悉的学生有个全新接触,让其余学生视野更丰富;同时,通过各式钟表的展示,突出不同钟表之间内在的共性。学生看到各式各样的钟表学生不禁发出赞叹声:“哗!这么多好看的钟表。” 熟悉的事物能引起学生的共鸣,情境化的导入引发学生的亲切感,激发学生参与活动的兴趣。

二、概念的形成:结合生活,认识新知。

一般来说,一名6岁的儿童每天起床、吃饭、上课都要按照一定的时间进行,这样在生活中潜移默化就感知到了时间这一抽象概念的存在。怎样在日常经验的基础上进行整理和提升呢?

(一)认识钟面。再次响起“小精灵”好听的声音:“请同学们仔细观察,钟面上有什么,答对的小朋友,就会获得小礼物(学具小钟)哦。” 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引导学生观察课件上的钟面发现了什么?先让学生说一说,数一数,主动探索性观察解决问题,把自己发现的与同桌小朋友交流。然后才让“小精灵”用充满童真的语言来介绍钟面、时针、分针。“小精灵”生动有趣的讲解,孩子们的心立刻专注地进行于课堂上。这比教师直接给予答案,更能使学生记忆深刻,体现了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原则。

(二)认识整时。学生在生活中虽然有的能认识整时,但概念是模糊的,为了更好的抓住重点,突破难点,我将3个钟面板在黑板上,学生通过观察对比、讨论交流,最后达成共识:这三个钟面的分针都指12,引导总结出当分针指12时,时针指几就是几时。

三、概念的巩固:快乐游戲,突出重点。

游戏是孩子们的最爱,让他们在游戏活动中获取知识,这样的知识必定是美好而快乐的。

1、拨钟游戏:“小精灵”考考你。例如:“小精灵”拨6时,然后问:“小朋友,我来考考你,请看钟面是几时?” 学生说时刻。答对了,小精灵会说:“你真聪明!”,如果答错了,小精灵会鼓励小朋友说:“加油哦!” “小精灵”说时刻,学生拨钟面。注意针对6时、12时这个难点进行。通过拨钟面,进一步掌握6时的时候时针指着6,分钟指着12。而12时的时候时针和分针都指着12。这个环节充分利用学具小钟表,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学习。通过学生亲自动手拨学具小钟,激发了学生的参与意识和积极性,同时又培养了学生动手实践能力。

2、找朋友游戏:时间的两种表示方法是本节课的难点。让学生全员参与,给每个学生都带上头饰(钟面、整时的两种写法),播放音乐《找朋友》,学生一边唱一边找相应的朋友。音乐停的时候,时间相同的学生走在一起握握手,愉快的说声:“你是我的好朋友。”这样设计让学生进一步巩固钟面和两种记时方法的联系,同时以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将课堂气氛推向了一个高潮。

四、概念的发展:联系实际,应用新知。

“小精灵”请同学们评一评:用课件出示小朋友的一天,让学生边看录像边互相说“小朋友什么时间在做什么”然后让学生评一评他的安排合理吗?这样将数学课堂教学变为学生认识生活,认识数学的活动课,体现“数学源于生活,赋于生活,用于生活的思想。

活动的延伸:请家长配合,在日常生活中,注意引导孩子看钟表。例如:看看几时起床,几时上学,几时睡觉。老师在日常生活中,也注意引导孩子看钟表。例如:看看几时上课,几时下课,几时放学等。还可以扩展训练,回家在爸爸妈妈帮助下为自己设计一份作息时间表。书本知识作为基础是有限的,而现实这样一个大课堂则有更为丰厚的内容。学生学习的知识如果能和生活实际联系,一方面使所学知识得以延伸,另一方面让学生知道数学知识能解决很多实际问题,增加学生学习兴趣。

概念是枯燥的、乏味的,但却是重要的。通过这些活动,使孩子们口、手、耳、脑并用,自主地钻入到数学知识的探究中去,让时间从孩子们的生活中伶伶俐俐地变成数学知识,形成了数学概念。同时充分展示自己的思维过程,展现自己的认识个性,从而使课堂始终处于一种轻松、活跃的状态。也让学松,学得扎实,让他们体会到数学所散发出的无穷魅力,让概念深入心中,为数学学习服务。

【参考文献】

12.小学一年级数学教学的几点尝试 篇十二

一、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意识

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意识, 让本来枯燥的数学变得更有趣, 只有对数学产生兴趣, 才是学好数学的根本。对于刚升入小学一年级的孩子, 大部分已经接受到了学前教育, 所以说, 他们对数学并不是一无所知。因此, 在上第一节数学课《数一数》时, 我先让学生观察教室, 让他们寻找教室中能看到的数, 例如数人数、桌子等, 又领学生到校园进行参观, 寻找校园中都有哪些数。还让学生说出那些和自己有关的数字, 看谁说得多、说得好, 让学生感觉到数学生永远在自己的身边、自己的生活中充满着数学, 增强学数学的兴趣。

二、创设浓厚的学习氛围和生动有趣的学习情境

创设浓厚的学习氛围和生动有趣的学习情境, 是学好数学的保障。爱玩是孩子的天性, 即使是孩子在玩儿, 也能不断地接受新的知识、新鲜的事物, 怎样才能让孩子在玩儿中获得知识呢?针对每课不同的学习内容, 我编排设计了很多不同的游戏、故事。例如, 在上《认识钟表》一课时, 我给孩子拿来钟表, 以游戏的形式演示:1号起床的时间是7:00, 2号将时针和分针拨到该时位置, 让学生变换着来演示。这样, 学生既能准确认识了时间, 又能学会思考, 还能亲自动手。动起手的孩子们显得格外积极, 也逐步地培养了他们的动手能力。

三、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观察、思考、解决问题

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去观察、思考、解决问题是学生学好数学的重要途径。现在的数学教材中有很多的练习题具有不唯一性的特点, 这就需要我们抓住时机, 鼓励学生养成多动脑、勤思考的好习惯, 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刚开始, 当我提到还有不同的答案, 谁能回答时, 很多学生的表情都很茫然, 此时教室里鸦雀无声, 我慢慢提示着, 鼓励大家, 积极思考的学生立刻举起手, 有的能答对, 有的有点偏离, 但明显看出大家都想积极表现自己, 都在努力去思考。我认为表扬大家的效果比不上表扬个人的效果好, 尤其表扬成绩差的学生时, 大家的积极性会更高。这样会使孩子以后敢于发言, 敢于提出不同的见解, 问题对于不同分析者来说, 都会存在不同的结论, 培养学生表达自己分析问题结果的能力, 当然说错的教师也要给予纠正。从而让学生学会以不同的角度观察问题、以不同的方式去思考问题、用不同的手段来解决问题, 充分让学生意识到解决同一问题方法的多样性。

四、培养孩子的生活实践能力

让学生懂得学以致用, 都说“知识就是力量”, 只有实践才能发挥知识的作用。许多学生在学校成绩优秀, 然而在实际操作中却有很多学生不能独立地完成。也就是说, 学了却不知道怎样应用, 数学如果不能与生活有效地联系起来, 那就失去了它本身的意义。所以, 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生活实践能力也是至关重要的。每上一节课, 教师首先应给学生提出一些实践性的问题, 教师教的过程就是引导的过程, 然后让学生将刚学到的知识利用上。这样, 学生亲身体会、练习, 能提高学生应用数学的能力。例如, 学习了“位置”这一课, 让学生说出自己在教室的位置, 认清前后左右的相对性。认识钱这一方面的知识时, 进行游戏表演, 让学生用自己的零用钱买“本”、或买“笔”等, 让学生知道自己花了多少钱、剩余多少, 买了多少东西等实践性的问题。这样, 使学生在实践中得到了锻炼, 把数学真正融入到了他们现实生活之中。

总之, 数学来源于生活, 是人们生产实践经验的总结, 教师要让学生知道数学知识是生活实践中必不可缺少的, 是改造自然必要的武器之一, 要教育学生学好数学是为了未来更方便的应用, 以获得更好的生活。

摘要:对于小学一年级数学教学, “量身定制”是适合低龄儿童的方法, 无论在课堂上还是生活中, 让学生对数学充满足够的好奇心、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才能让学生产生浓厚兴趣并逐步引导他们学好数学。

13.小学一年级数学下认识人民币教学设计 篇十三

一、教学内容:

人教版九年义务教育小学教科书数学一年级下册第50—51页:例

5、例

6、例7。

二、教材分析:

简单的计算这节课是认识人民币这部分的第二课时,教材在认识了人民币单位:元、角、分它们的十进制关系的基础上,以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为教学资源,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出发。

三、教学目标:

1、知道人民币单位间的换算,会进行一些简单的计算。

2、知道物品价格的表达形式。

3、通过模拟购物活动,初步体会人民币在社会生活、商品交换中的作用。

说学情:

人民币和日常生活息息相关,我国又有给孩子“压岁钱”的习俗,许多家长喜欢带孩子上超市并让他们在一定范围自由选购自己喜欢的商品,让许多学生较早有了钱的概念,会看价格标签,部分学生甚至有了实际购物经验,因此,这节课设计中尽量放手让学生自主学习,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潜力,借助学生已有知识和经验,又好又快的进行学习。

说设计思路:

1、从学生实际经验入手,唤醒学生的思维,把生活中的经验转化为知识,轻松突破元和角之间的换算难点。

2、创设情景,直接出示商品及价格标签,在学生回忆平时看到的商品价格的表示方法中,让学生体验到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同时,通过已经知道价格表示方法的学生来带动其他学生学习,体现学生的自主学习。

3、人民币的计算离不开购物,让学生在模拟购物的过程中完成简单的加法计算。通过选购不同商品,需要不同的付钱方法,深刻体会进率的换算,让知识在操作中得以内化,学生学了也不易忘记。

4、教学中所设计的游戏和购物活动,都采用2人合作方式,可以让学生合作学习,互相带动。

5、最后一个环节的设计是让学生学会阅读、利用教材,同时通过完成填空回忆整理本课所学知识。

说课前准备:

一、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具图片、卡片。

二、学具准备:学生学具袋。(内装各种面值的模拟人民币)

说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上节课我们认识了人民币,你能说说人民币的单位有那些吗?按质地可以分为哪两类?

二、新课教学。

(一)联系生活,经验转换知识。

小凡喜欢吃奶糖,小卖部里1角可以买1颗,今天妈妈给了小凡1元2角,小凡可以买几颗奶糖?(课件出示相关图片)

你是怎么想的?(1角1颗,1元=10角,1元2角=12角,买10颗,还有2角买2颗,一共可以买12颗)

小红的奶奶给了她一些1角的零钱,她数一数一共有12角,小红想换成整钱,可以换成几元几角?(课件出示相关图片)

你是怎样想的呢?(10角=1元,12角=1元2角,可以换成1元2角)

同学们真聪明!生活中我们经常需要换钱,现在我们就来做个换钱游戏。

教师指名一名学生配合先示范:生:你好!我有3元8角,想换成角票。师:当然可以,给你38角。你算算对吗?生:1元等于10角,3元就是30角,再加上8角就是28角,对了,谢谢你。

师:你好!我想把我的26角零钱换成整钱可以吗?生:没问题。10角换1元,20角换2元,一共换2元6角。同座学生模仿做换钱游戏。

(二)设境激趣,合作实践学习。

谈话过渡:学会换钱,老师带大家一起去逛逛小朋友都喜欢的地方——东东超市

课件出示货品图片和价格标签(例6),让学生认一认,学生自由说自己认识的价格标签,表示多少钱?

教师相机引导学生找到规律:小圆点左边表示几元,小圆点右边第一位表示几角,第二位表示几分。现在一般情况下物品的价格都标到角。

游戏巩固:看看谁的反应快(完成50页做一做)

把写有价格的物品图片和对应写有几元几角的卡片发给不同的学生,拿物品图片的学生先举起来,拿对应的卡片的学生快速反应。全班一起订正。

谈话过渡:超市里还有许多东西,课件出示物品及标价(例7,51页及“做一做”内容)现在我们同座每2个同学为一组任意选购2件不同的物品,自己计算出应付的钱到“收银台”(老师处)结帐。

学生分小组购物,老师在“收银台”检查每组学生的计算和拿出的钱数是否正确,对有问题的学生马上辅导。

三、知识整理。

引导学生使用教材,复习本课学习内容。今天同学们学得真好!一节课可学了不少知识呢!同学们翻开书,看一看50页和51页的例

5、例6和例7,你能把书上的空很快地填一填吗?

学生看书填空后,课件出示书上50页、51页内容,师生一起逐空订正,从而达到整理知识,总结全课的目的。

四、课后练习。

14.小学一年级数学下认识人民币教学设计 篇十四

教学设计2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初步学会人民币单位间的换算和简单的加法计算,知道物品价格的表示形式。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主动与他人交流合作的意识和动手操作的能力,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情感目标:通过购物活动,使学生体会人民币在社会生活中、商品交换中的作用,培养学生的社会交往和社会实践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

学会人民币单位间的换算和简单的加法计算以及学会看物品价格的表示形式。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实物物品、模拟钱等。

[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

设计说明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师:小明要参加足球比赛,在出门的时候,小明拿了些钱打算买一支矿泉水带到足球场上喝。

课件呈现:

师:请你告诉我,他带了多少钱?

运用多媒体课件,声像并茂呈现给学生喜闻乐见的动画故事,以故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吸引学生进入新课的教学。

二、动手操作,探究新知

1.教学例5

(1)请同学们在你准备的钱中拿出1元2角钱来?看谁的拿法多?

(2)请拿到1元2角的同学到实物投影上展示自己的做法。

估计学生有的情况:

○1一张1元和一张2角。

○2十二个1角硬币。

○3两张5角和一张2角。

○4两张5角和两张1角。、、、、、、(3)师:为什么这种拿法都可以表示为1元2角呢?请四人小组的同学将你们手上拿的钱互相交换,并作说明。

(4)两人两人到实物投影上交换,并作说明,教师重点出示:

1元2角=()角12角=()元()角

拿1元可以换10角拿其中的10角可以换1元

(5)请同学们自己拿钱左手与右手边交换边说理。

估计学生会说:

生1:我是这样想的,1元等于10角,10角加2角等于12角,所以我就知道1元2角等于12角。

生2:我是这样想的,1元里面有10角,10角再加上2角就等于12角,所以我就知道1元2角等于12角。

生3:在12角里我拿10角换成1元,还剩2角,所以12角=1元2角。

生4:因为我知道1元=10角,12角比10角多出2角,所以12角=1元2角。、、、、、、(6)从换钱的活动中,你知道了什么?

(7)让学生独立完成教科书P50“做一做”第1题,并说说换算方法。

2.教学例6

(1)多媒体出示例6中的4种物品。

师:小明进入了商店,看,有许许多多的物品,每一种物品的下面都标有价格,你会看吗?

师:下面请同学们把物品价格说给你的同桌听,并说说你是怎样看的?

学生同桌交流后,再全班进行交流。

(2)小组合作交流归纳出价格的表示方法,即小圆点的左边表示元,右边的第一位表示角,第二位表示分。

出示下表以明确价格的表示方法:

元.角分

1.20元1元2角

0.50元5角

2.00元2元

35.90元35元9角

(3)学生独立完成教科书P50“做一做”第2题,完成后用课件进行对正。

(4)刚才我们每人拿的1元2角够买什么东西,有剩余吗?不够买什么东西,还差多少?

生1:刚好能买一瓶矿泉水。

生2:买一个气球,剩下7角。

生3:不够钱买牙刷,还差8角。

生4:不够钱买书包,还差34元7角。

3.教学例7

(1)出示书P51例7三种气球的价格图,请同学们说说每种气球每个究竟要多少钱?

(2)看着这三种气球的价格,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并列式解答问题。

(3)学生可能会回答:

生1:问题--小红买一个心形气球和一个圆形气球一共要付多少钱?

算式--5角+8角。

师板书并引导学生完成算式:

5角+8角=13角=(1)元(3)角

生2:问题--小军买一个毛毛虫气球和一个心形气球一共要付多少钱?

算式--1元2角+8角=12角+8角=20角=2元

生3:问题--小车买一个圆形气球和一个毛毛虫气球一共要付多少钱?

算式--1元2角+5角=1元7角

(4)对比

师:对比3个算式,它们之间有什么不同?

估计学生会发现挺多,对于能发现“第一个算式的单位都是角,第二三个算式的单位有元和角”的学生给予肯定与表扬。

师:那有什么好办法呢?

生汇报讨论结果:

生1:单位相同的直接相加,再变换。

生2:单位不同把它们变成同一单位再进行相加,“1元2角+8角”,先把“1元2角”换成“12角”,再与“8角”相加得20角,20角就是2元,所以1元2角加8角等于2元。

生3:我的方法跟他不同。“1元2角+8角”我是这样想的,先不看“1元”,2角加8角等于10角,10角就是1元,再把1元加1元等于2元,所以1元2角加8角等于2元。、、、、、、(5)质疑: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吗?

三、联系实际,学以致用

1、开展“购买气球”活动。

课件显示例7中的三种气球:

师:你们也想买上2个气球去当小明的啦啦队吗?好,下面请你们先选好要买哪2个气球,然后准备好要付的钱。

点2名学生说说他(她)买哪2个气球以及拿出所要付的钱,全班一起判断正误。

2、创设情景出示教科书P51的“做一做”并以抢答的形式完成。

师:小明、小红和小军三位好朋友在周末的时候结伴到商店买了一些日常用品,看,(课件出示P51的“做一做”)他们都买了些什么?各用了多少钱?

学生抢答,课件出示答案。

3、学生实践活动--购物活动。

师:你们也想像这几位小朋友一样到商店买些东西吗?请看,老师在这准备了许许多多的物品。

先请2位学生出来示范进行购物买卖活动,一个当售货员,一个当顾客,然后多选3到4个学生出来当售货员,再进行部分学生购物活动,逐渐地面向全班每一个学生,尽可能地使每一个学生都参与活动。

通过动手拿1元2角,体现方法多样化。

通过换钱,突破转化中的难点。

引导学生由动手而动脑,由直观到抽象,进而形成积极主动的探索,注意在参与过程中掌握方法,并逐步脱离操作进行归纳总结。

帮助学生了解1元=10角,作为知识的过渡。

先让学生以小组交流的学习方式归纳知识点,然后教师呈现表格以巩固、加深理解。

放手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

活用教材,对例题的知识进行延伸、拓展。

在教师引导下,帮助学生归纳、小结方法。

引导学生进入情景,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经验巩固新知,发挥学生的主体参与意识。

让学生从已知和生活经验出发,给学生创造活动氛围,让学生体会数学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活动过程中,体现了学生之间团结合作的精神。

四、小结全课、评价延伸

1.学生谈这节课的收获。

2.谈谈这节课你们的表现怎么样,老师呢?

3.学习了人民币的简单计算,回家每人与爸妈一起到商场购买一次,并与爸妈说明钱由你拿并算。

[板书设计]

人民币的简单计算

元.角分

1.20元1元2角

0.50元5角

2.00元2元

35.90元35元9角

1元2角=(12)角

15.小学一年级数学下认识人民币教学设计 篇十五

1教学内容:

教科书46~48页,练习九1~4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认识人民币的单位元、角、分,知道1元=10角。

2、能较熟练地辨认各种面值的人民币。

3、感受数学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点:

认识各种面值的人民币。

教学准备:

教师:教学挂图,课件;学生:人民币的学具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1、教师出示购物图和乘车购票图:小朋友们在干什么?

买东西要用钱,乘车买票要用钱„„钱与我们的日常生活中紧密相关,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学习有关钱的知识。

谁知道我们国家的钱叫什么?(板书课题:认识人民币)

2、在我们的生活中哪些地方要用到人民币?

3、出示第3幅图,提问:“小朋友在干什么?”“存钱是为了什么?”“你有零花钱吗?”“你有存钱的习惯吗?”

今天,老师请来了两位小朋友——聪聪和明明。他们要看一看我们同学谁学得最好!

二、探究新知:

1、我们现在使用的是我国发行的第5套人民币。(出示课件)

(1)仔细看,这些钱你们都认识吗?

① 区别新版和旧版:以10元为例。

分别出示新版和旧版的10元人民币:说一说你是怎么认识这些钱的?

这两张10元的人民币有什么不同?

它们可以用来干什么?

② 区别纸币和硬币:以5角为例。

分别出示5角的纸币和硬币:说一说你是怎么认识这些钱的?

这两个5角的人民币有什么不同?

出示5角硬币:背面有什么?

国徽是我们国家的标志。许多人民币上都有国徽,所以我们应该爱护它,不要故意损坏它。③ 教师任意出示一张大额人民币,让学生说一说面值是多少?

2、学习例1。

(1)每个学生先将课前准备的模拟人民币进行分类,然后在小组交流各自的分类方法。

(2)教师展示:

①先展示以元为单位的人民币(按从小到大排列);

②在展示以角位单位的人民币;

③最后展示以分为单位的人民币。

(3)说一说:还可以按什么分类?(质地,数的大小,新旧版)

(4)让学生数一数各类面值的人民币一共有多少个,比一比哪种面值的人民币品种最多?那种最少?

(5)说一说两种10元、50元、100元的人民币的币值是相同的吗?它们的图案、颜色各有什么特征。

(6)说一说几种硬币的面值,想一想这些面值的钱币为什么要做成硬币。

(7)观察书上的人民币和我们平时所见的人民币有什么不同?

教师说明:像这样,在人民币的左下角有一道红色斜线,这叫做样币,是不可以使用的?

3、学习例2。

(1)师生做换钱游戏。

① 教师出示一张2角币,并提问:用1角币来换老师的2角币,应用几个?

② 教师出示一张5角币,并提问:用1角币来换老师的5角币,应用几个?

③ 学生在例2中上面两题的空白位置上填数。

(2)继续做换钱游戏。

① 教师出示一个1元的硬币,并提问:“你应拿几个1角的硬币才能换取老师手中1元的硬币?”

② 学生在自己在桌上先摆出1个1元的硬币(或纸币)?,再摆出与1元等价的10个1角硬币。

(3)教师出示:

三、练习

1、做一做:

(1)第1题:让学生同做换钱游戏加深对人民币的单位元和角以及它们之间的十进关系的理解,同时培养思维的灵活性。

(2)第2题:让学生通过模拟购物活动,进一步掌握“1元=10角”的关系,同时通过对物价的了解感受1元的币值。

2、完成练习九1——4题。

四、小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内容,你学到了什么新知识?

板书设计:

16.小学一年级数学下认识人民币教学设计 篇十六

元角分

1元=10角

教学反思:

《认识人民币》是在人教版第二册的教学内容。对于“人民币”学生都再熟悉不过了,对于它的用途,更不用我们去讲。在上这个单元之前,本以为课会很好上的,但是上了之后,我感到好难好难,完成得还不是很顺利。这让我思考了许久,为什么呢?总结了原因,有以下几点:

1、在上第一堂课的时候,对于面值大的人民币,孩子们接触的太少了,有些孩子认知出现了混乱,如:2元与2角辨认不清楚。孩子们经过观察、比较终于能很快辨认了,非常高兴。因为面值比较大,不便于老师为学生准备学具,见不到真人民币,一切都变的抽象了,因而给后面的不同面值的人民币转换带来困难。当然我也准备了真的人民币。可效果不是很好,因为人民币太小,太少,不能让所有的学生都看的很仔细。

2、在人民币兑换这个环节上,我是通过让他们利用自己的学具换出老师所说的多少人民币或是怎样拿这些钱,如:4元3角、50元、80元6角等。但是在这个环节上,学生的学具又小又多,十分的杂乱,使得整个课堂的纪律有些难以控制。40几位学生的差距也很大,优生早就换好,可差生半天都找不到所要用的人民币。如何让优生和差生都能很快的兑换出人民币呢?这点还有待进一步的思考研究。

上一篇:1浅析商务礼仪在社交中的作用下一篇: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工作调研汇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