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系统建设实施方案

2024-09-19

信息系统建设实施方案(共13篇)(共13篇)

1.信息系统建设实施方案 篇一

关于印发《**人社系统信息化建设

实施方案》的通知

局属各单位、机关各股室:

《**人社系统信息化建设实施方案》已经局务会审议通过,现予印发,请遵照执行。

二〇一二年七月 日

底,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信息化建设应实现四个“全覆盖”。

一是业务全覆盖。将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各项业务工作(包括就业服务、职业培训、社会保险、人事人才、公务员管理、收入分配、劳动关系管理等)纳入信息化建设规划,通过系统整合和网络互联,实现对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各项业务的全覆盖。

二是人群全覆盖。将城乡各类从业人员(包括公务员、专业技术人员、军队转业干部等)以及非从业人员、离退休人员等人群全部纳入统一的信息系统管理,实现对城乡各类服务人群的全覆盖。

三是功能全覆盖。将信息系统功能覆盖到人力资源社会保障业务经办、公共服务、基金监管等领域,既为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行政管理和业务经办提供技术支撑,又为社会公众和用人单位提供及时、便捷、实用的信息化服务。

四是网络全覆盖。将信息网络覆盖到城乡各类公共就业服务、社会保险、人事人才、职业培训和技能鉴定等基层平台和“两定”单位,建成人社系统局域网。

到2012年底,完成社会保险服务器等办公设备的升级换代工作,建成覆盖城乡的社保、就业业务专网,有效整合人事人才和劳动保障信息资源,初步建成面向城乡劳动者的公共服务体系,基本满足社会公众网上查询、领取人力资源社会保障业务资料的需求。

三、重点任务

应用劳动用工备案信息系统,建立统一的劳动用工信息数据库,实现对企业劳动用工的动态管理。加快劳动人事争议调解仲裁工作信息化步伐,为构建和谐劳动关系提供信息化支撑

(二)推进公共服务体系建设

1、加快社会保障卡推广应用。社会保障卡是劳动者连接信息系统的钥匙,是持卡人办理人力资源社会保障业务的电子凭证,是参保人享有社会保障权益的标志。要全面支持社会保障卡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各业务领域的应用,积极推动社会保障卡搭载金融服务功能,扩大社会保障卡应用范围。要加快社会保障卡发放进度,年底前发卡不低于7.5万张。

2、推进门户网站建设。以*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门户网站建设为重点,建设网上服务大厅,推进网上职业介绍、网上信息查询、网上政策咨询、网上资料下载等自助式网上业务办理,探索开展网上缴费申报、网上审批受理、网上投诉举报等业务。进一步丰富网站信息,实时更新内容,提升网站功能,提高网站点击率。

3、强化基层服务平台信息化建设。各乡镇、城镇社区要建设全*统一的基层服务平台信息系统,设立综合信息服务窗口,将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各项服务通过网络延伸到基层,为社会公众就近提供服务。要依托基层服务平台信息系统,实现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实名制管理,实时更新和定期上传各项业务数据。建立基层服务平台经费保障机制,确保基层服务平台正常运转。

人力资源社会保障信息化建设和运行维护的资金需求,将信息化建设和运行维护资金纳入正常财政支出范围给予保证。

2.信息系统建设实施方案 篇二

1 用电信息采集系统总体技术方案及特点

1.1 系统定位

采集系统通过中间库、Webservice方式为“SG186”营销业务应用提供数据支撑, 同时从营销系统获取客户档案, 采集点信息等数据;通过接口向营销业务系统提供有序用电、预购电管理、停送电管理的控制手段, 执行营销业务系统的控制命令。

同时还可以提供“SG186”营销业务应用之外的综合应用分析功能, 如配电业务管理、电量统计、决策分析、增值服务等功能, 并为其他专业系统如“SG186”生产管理系统、GIS系统、配电自动化系统提供基础服务。

1.2 逻辑架构

采集系统在逻辑上分为主站层、通信信道层、采集设备层3个层次。主站层又分为营销采集业务应用、前置采集平台、数据库管理三大部分。业务应用实现系统的各种应用业务逻辑;数据采集负责采集终端的用电信息, 并负责协议解析;控制执行是对带控制功能的终端执行有关的控制操作;前置通信调度是对各种与终端的远程通信方式进行通信的管理和调度等。

通信信道层是主站和采集设备的纽带, 提供各种可用的有线和无线的通信通道, 为主站和终端的信息交互提供链路基础。主要采用的通信通道有:光纤专网、GPRS/CDMA无线公网、无线专网。

采集设备层是采集系统的信息底层, 负责收集和提供整个系统的原始用电信息, 该层可分为终端层和计量设备子层, 对于低压集抄部分, 可能有多种形式, 包括集中器+电能表和集中器+采集器+电能表等。终端子层收集用户计量设备的信息, 处理和冻结有关数据, 并实现与上层主站的交互;计量设备层实现用电计量等功能。

1.3 软件架构

为了构建高可用性、安全性、可靠性、可伸缩性和扩展性的采集系统, 主站软件采用成熟、标准的J2EE (Java2Enterprise Edition) 企业平台架构搭建, 采用多层的分布式应用模型及灵活的事物控制, 使系统具有更好的移植性, 以适应用电信息采集系统应用环境复杂、业务规则多变、信息发布的需要, 以及系统将来的扩展的需要。

主站软件采用分布式多层结构, 典型的软件架构分为表现层、应用层、服务层、数据层。根据本系统业务特点, 应用层进一步细分为采集子层和业务子层、对外接口等。主站软件通过对外接口与外系统交互。

1.4 组网建设

采集系统物理结构由采集对象、通信通道、系统主站等3部分组成, 其中系统主站部分单独组网, 与营销内部系统和营销外部系统以及公网信道采用防火墙进行安全隔离。

采集对象指安装在现场的终端及计量设备, 主要包括专变终端、公变终端、低压集抄终端以及电能表计。

通信信道是指系统主站与现场终端的通信信道, 主要包括GPRS0、CDMAIX、230M专用无线、PSTN、ADSL以及光纤专网等。

集中式部署方式在省公司侧建设一套主站, 各地市公司不单独建设主站, 各地市公司工作站通过电力公司内部专用的远程通信网络接入省公司主站。主站网络的物理结构主要由数据服务器、前置服务器、WEB服务器、接口服务器、备份系统、省公司和地市公司工作站以及相关的网络设备组成。

2 用电信息采集系统与营销业务的紧密结合

采集系统的设计与建设, 充分地考虑到与现有营销业务的紧密结合, 从计量设备安装、调式到档案数据的实时同步, 从电能量采集到电费发行, 将营销业务应用系统与采集系统功能进行无缝连接, 既保证数据采集的时效性、准确性, 也保证两个系统核心档案的完整性、一致性。推动营销业务向现代化管理方向迈进, 实现营销业务信息采集自动化, 用电情况信息化, 运营指标实时化, 用电管理有序化, 用户用电互动化。

2.1 规范采集设备安装程序

通过整合各地市原有业务模式, 形成统一的采集设备安装、调试业务流程, 在保证档案资料统一的前提下, 有效地提供各业务环节的交互速度, 形成标准的业务交互模式。

2.2 实现抄表管理自动化

随着智能电表安装覆盖率的不断提升, 采集系统可以通过实时接口的方式, 根据营销系统电费发行的需要, 及时准确地提供每日冻结用电数据, 解决了人工抄表的质量和效率的问题。

2.3 提高线损管理质量

原有线损管理存在线损分析不同时, 分析周期长, 人工计算等问题, 造成线损分析缺乏真实性, 不能反映实际的线损情况。通过采集系统的建设, 一方面强化抄表工作实时性, 所有数据可以实现同一时刻采集, 满足线损计算数据同时性的要求, 为线损分析提供准确的数据基础;另一方面数据采集的周期可以从原有的一个月缩短到一天, 从而使线损分析周期大大缩短, 提高线损数据的时效性;再则可以通过系统实现对分区、分压、分线、分台区的线损计算, 做到线损供-输-配-用-售电监控体系, 提高线损精细化管理水平。通过提高线损分析数据的真实性和可分析性, 并与理论进行比较, 使相关人员做到有的放矢, 通过负荷分析及时诊断和排除异常, 及时快速找到影响线损问题的症结, 杜绝跑、冒、滴、漏, 降低线损, 提高企业经济效益。

随着用户电能量基础数据全面自动化采集的实现, 夯实基础信息管理, 强化线损统计工作, 细化异常指标分析, 完善指标考核体系, 确保分线路按台区承包科学、健康、可持续发展。各单位可以利用系统功能, 对当前月的线损统计结果进行认真分析, 并按照线损率阀值、线损率与考核指标差值或高损台区比重 (或数量) 等筛选方法, 确定重点控制台区名单, 在下一个统计期中, 对重点监控台区进行日线损分析, 及时分析高损原因并制定、落实降损措施, 直至线损指标恢复正常。

随着电力用户用电信息采集系统建设的不断深入, 采集系统业已覆盖全省用户、配电台区, 覆盖省公司本部、地市供电公司、县区级供电分公司及供电营业所4个层级, 其中包括整体划转后的农电单位。地市公司采集系统对象包括所有用电客户、公配变台区、变电站进出线的数据等。采集数据种类全面, 数据信息采集量和存储处理量巨大, 具备数据处理能力强, 响应速度快, 安全可靠性高的大型数据采集与信息处理系统。

3.信息系统建设实施方案 篇三

【关键字】企事业单位;信息化建设;OA系统

随着社会的进步,科技的不断发展。在企事业单位转型、变革的关键阶段,信息化建设起到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信息化在一个单位中最直接的体现无疑就是计算机技术、计算机网络技术以两者衍生系统的建设及应用了。但是,许多企事业单位信息化就是仍处于初步实用阶段,尚未以OA系统为内部管理核心拓展信息化建设。没有相应标准去研究和分析OA系统的功能和应用价值,这就为信息化的建设设置了障碍。

1、企事业单位信息化建设的概况及其实施原则

信息化(Informatization)早在六十年代末,由日本率先提出。[1]日常,人们所谈论的信息化是指在经济和社会活动中,普遍利用信息技术等现代化手段,更加有效地进行开发和利用信息资源,推动社会经济发展、社会进步推动人们自身的生活方式变革形成一种社会经济过程。[2]

企事业单位信息化,是指利用现代信息技术,进行信息资源的深入开发和广泛运用,不断地提高生产、经营、管理、决策、服务等活动的效率和水平,进而提高一个单位经济效益和竞争力。

一个较完整的企事业单位信息化框架图如图1所示。

由此得知,信息化就是由许多子系统组成一个极其复杂的系统工程,因此需要人力、物力和资金等大量的投入。在人财物投入有限的情况下,宜采用以下几点原则:[3]

(1)整体规划:根据企业总体的发展需求来制定IT发展规划,支撑、支持企业的发展总体目标,达到提高企业的生产管理水平和核心竞争力。

(2)分步实施、急用先上:通过实际分析,哪些系统对企业来讲,更为重要的,最急需的,就先上。

采用以上的策略,不但风险小,成功率高,而且通过试点工程能够为企业培养出更多的具有理论与实战经验兼备的信息化专业人才,是企业信息化实施、维护、升级所需人才的重要出路和来源。

2、OA系统的应用实施

2.1OA系统的概述

在图1众多子系统中,OA系统是信息化系统工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OA系统是以组织架构完整管理的基础,对于内部管理权限、岗位细分的要求能够充分满足,全员参与的开发特性,可承载任何用户业务范围的IT系统。对比起其他子系统来说,OA系统无论是在参与程度,还是受众面上,都是无可比拟的。

2.2OA系统的选型标准

根据企事业单位信息化建设的发展现状,对选型给出以下几点建议:

(1)功能上:重“四化”

①网络化:同时建立公用文件、信息、人事档案、资料等数据库,利用资源共享,进行异地管理、联合办公、移动办公、远程办公,实现协同办公的需要;

②无纸化:单位系统内文稿、信息可相互传输、上报(除涉密的外),均通过电子方式传递,对于上级机关部门等重要来文,可选择性地转化为电子版本传递,尊循不印发文字纸稿原则,不但环保,且降低办公成本,提高办公效率,实现网上办公;

③智能化:实现科学办公,既让决策者与管理者运筹帷幄,又帮员工从繁杂机械的日常事务解脱出来,用信息技术,革命传统工作,提高决策能力和工作水平。

④标准化:实现规范办公,进一步严密了办公程序和严格办公制度,规范办文、办会、办事行为,推动各级组织的领导机关规范、有序、高效运转;

(2)技术上:重“四性”

①实用性:一目了然,人性化、个性化设计,利用信息技术,对企事业单位的传统工作进行良好的流程再造和优化整合,体系结构简明,功能实用,管理、维护、操作简单,易学易用;

②安全性:“软”“硬”兼施,确保信息系统可靠、稳定、高速运行,同时提供先进的、全面的安全保密方案、应急措施和完善的安全管理机制,确保网络和数据的安全;

③先进性:追求卓越,学习借鉴电子政务建设的成功经验,运用网络技术发展的最新成果,采用先进的、成熟的网络技术和通信技术,引领未来的发展趋势,做到量力而行,又适当超前。

④开放行:兼容并蓄,注重兼容和扩展的要求,实现与各种子系统的无缝对接,并适应系统升级的需要,既可以扩展功能,又可以扩充用户,充分发挥网络系统的性能。

2.3OA系统的功能架构

OA系统主要分为个人办公、单位办公、实用工具、信息库和系统管理5大模块,如图2所示。依托B/S结构,其主要实现流转类型的行政办公类应用,如拟、审、签、办、归档等业务处理功能。

3、OA系统的测试[4]

3.1OA系统的测试方案

(1)功能测试:验证OA系统各模块功能的正确性,按照需求说明书中描述的各个功能点验收,同时评估其实现是否已经满足各部门的业务需要。可分为3个方向验证:

①单功能验证:测试单点功能是否正常,同时注意各种场景都要覆盖到;

②工作流验证:测试单点串联起来后的整个流程是否正常;

③功能间交互:各个单点功能交互场景的验证。

(2)易用性测试:OA系统一般采用B/S结构实现,对于Web页面的直观性、一致性、灵活性和舒适性需要进行测试。

①直观性:体现在用户界面是否洁净,不唐突,不拥挤,界面不应该为用户制造障碍;

②一致性:主要测试界面上各种术语是否和常规保持一致;

③灵活性:主要测试其在选择和委托任务是的方便性,以及数据输入和输出方便性等;

④舒适性:主要测试软件外观和感觉是否与所做的需求工作和使用者要求相符。

(3)規格和性能测试:规格测试是针对OA系统所支持的规格进行测试,验证系统是否能达到宣称的规格。性能测试是验证系统各功能模块的性能是否能满足要求,如大数据情况下的关联查询的性能,大量用户针对同一流程操作的性能等。

(4)安全性测试:

①网络安全:测试系统能否保证企事业单位系统的资料安全度,阻止外部网络非授权人非法进入系统;

②内部安全:重点是账号管理安全性、登陆安全性,同时对OA系统各种输入界面的安全也需要进行测试,特别是输入后需要后台数据库进行处理的环节,很容易发生SQL语句攻击,需要开展专业的测试。

(5)可靠性测试:测试系统和各功能模块在各种异常场景下处理是否正确。

(6)长时间测试:

①验证系统长时间运行后,服务器端是否存在运行性能下降,内存减少的情况;

②长时间反复操作某一动作或流程,可采用自动化手段。

3.2OA系统的测试策略[5]

(1)最终使用人员需与专业设计人员在测试设计前做好充分沟通、交流,最好由使用者进行测试执行,专业测试人员在旁观察。

(2)如果一些OA办公流相对独立,建议采用敏捷开发和测试流程,每迭代交付一个工作流。

4、结束语

4.信息系统建设实施方案 篇四

【发布文号】皖政办〔2006〕1号 【发布日期】2006-01-20 【生效日期】2006-01-20 【失效日期】 【所属类别】政策参考 【文件来源】安徽省

安徽省信访信息系统建设实施意见

(皖政办〔2006〕1号)

各市、县人民政府,省政府有关部门:

经省政府同意,现将省信访局关于《安徽省信访信息系统建设实施意见》转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贯彻执行。

安徽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二○○六年一月二十日

安徽省信访信息系统建设实施意见

省信访局

(二○○六年一月十日)

为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信访条例》和国家信访局《关于做好全国信访信息系统建设有关工作的通知》(国信发〔2005〕18号)精神,建立全省信访信息管理系统,加快我省信访信息化建设步伐,实现全省信访信息联网联通,特制定以下实施意见。

一、指导思想

全省信访信息系统建设的指导思想是:按照《信访条例》关于建立全国信访信息系统的总体要求,以2006年年底前实现全国信访信息系统联通为目标,以各级政务信息网络为依托,以国家信访信息系统技术方案为标准,以市、县(区)信访信息系统建设为重点,统一组织、分步实施,统一设计、分级负责,同步运行、规范管理,建设全省统一规范、信息共享、安全可靠、方便快捷的信访信息系统,全面提升我省信访工作的信息化水平。

二、目标任务

(一)依托各级政府信息系统网络资源,省、市、县(区)信访工作部门建立信访信息网络,与国家信访局信访信息系统和省内信访信息系统联通。

(二)为省、市、县(区)党委、政府提供信访信息网络服务,为各级党政机关和企事业单位提供办理信访事项的信访工作平台。

(三)2006年年底前省、市、县(区)信访工作部门使用信访信息系统,受理办理全部信访业务工作,为信访群众提供投诉、查询、咨询信访事项等服务。

三、工作安排

(一)工作步骤。全省信访信息系统建设总体要求在2006年底前全部建成联通运行。具体分为两批三个阶段:即省、市和50%的县(区)上半年完成,其余县(区)下半年完成;信访信息系统建设工作分准备阶段、实施阶段、验收阶段进行。第一批于7月底前验收,第二批于12月底前验收。

(二)组织实施工作。各级信访信息系统统一使用国家信访局研发的“全国信访工作计算机管理系统”应用软件,由省信访局负责统一组织购置、安装、调试等实施工作。各市、县(区)于2006年2月底前向省信访局上报购置软件计划,省信访局3月底前与国家信访局签订全省购置信访信息系统软件合同。计算机、服务器、交换机、打印机等设备购置,省信访局将委托省政府采购中心竞价采购,各市、县(区)可自行购置,也可参加省统一竞价采购。

(三)人员培训安排。省信访局统一安排全省信访信息系统培训计划,各级信访工作部门制定具体培训计划,组织做好培训工作。2006年第一季度,省信访局组织计算机网络应用维护工作骨干培训;6月底前,省、市、县(区)信访工作部门要组织信访干部全员培训,各级信访干部都要熟练掌握信访信息系统使用知识。

四、工作要求

(一)加强组织领导。各市、县(区)政府要高度重视信访信息化建设工作,切实加强领导,在资金筹措、设备办公用房、技术力量配备等方面予以保障。各相关部门要积极配合,通力协作,为各级信访信息系统建设创造良好的条件。省信访信息系统建设工作协调小组要加强督促检查,各市、县(区)信访工作部门要成立相应工作机构,负责信访信息系统建设的组织协调工作,确保按时完成任务。

(二)确保安全实用。按照“资金使用节约高效、工程质量确保一流、系统运行畅通快捷、安全性能万无一失”的原则,各级信访信息系统建设,要严格按照技术标准,健全信访信息系统功能,规范工作流程,优化管理模式,提高工作效率,并确保安全保密,充分发挥为信访人服务、为各级领导服务、为各级信访工作部门服务的作用。

(三)落实建设资金。根据国家信访局信访信息系统总体规划要求,省安排省级信访数据中心建设投资900万元。市级信访信息系统建设投资估算80―100万元,县(区)级信访信息系统建设投资估算30―50万元,各市、县(区)政府要安排落实,确保到位。

(四)配备技术力量。根据国家信访局的要求和工作需要,省、市、县(区)信访工作部门要建立相应的技术机构,配备专业技术人员。各市、县(区)至少要配备1名专业技术人员,以确保信访信息系统按时建成、正常维护和高效运行。

5.信息化建设实施方案 篇五

一、信息化建设的总体目标政务信息化建设的总体目标是:坚持“统筹兼顾、分布实施;统一平台、资源共享;统一管理、安全保密”的原则,以整合利用现有网络信息资源和不断完善系统服务功能为重点,尽快建成具有先进水平、能够与国内外信息高速公路接轨的信息基础设施,建成集信息开发、应用、建设、管理与服务一体化,全区上下贯通、左右联接、运转协调、便捷高效的比较完整的信息化体系,把河东区政务信息网络建设成为高档次和高水平的优秀区域性信息中心。

二、信息化建设的基本框架和主要任务全区信息化建设的基本框架和主要任务是:建设一个中心,即河东区网络管理服务中心;实施四大工程,即河东区人民政府公众信息网络建设工程、电子政务网络建设工程、数据库建设工程和网络经济工程。

(一)建设一个中心就是建设河东区网络管理服务中心。负责全区信息化的技术体制和标准选择,信息网络的总体设计,局域网站点设置和信息安全体系出口设置,为全区各种信息网络提供业务指导和技术服务,并对全区网络系统进行集中统一的监控和管理等。

(二)实施四大工程

1、公众信息网络建设工程(外网)河东区政务公众信息网于~年8月份试运行,它不仅是我区信息化建设的重要标志,也是区内各机关、企事业单位和公众的公用信息平台。主要用于对外发布信息,介绍和宣传河东;公布各级政府及其部门办事程序、工作要求、工作信息、服务承诺,增强政府工作透明度,提高政府工作服务水平;公布公益事业、公用设施建设规划和使用管理情况以及其它公用信息,方便群众生产生活;逐步建设各类网上交易专业市场,如土地使用权、矿业权、林权、公用设施使用权拍卖市场等,为经济发展创造良好的网上交易平台;接受社会公众监督,吸纳对政府工作的意见和建议。河东区人民政府公众信息网是我区信息资源的重要集散地,需要各级各部门的全力密切协作。政府各部门要集中精力搞好各类政府信息、地域资源信息和当地政治、经济及文化等自身信息资源,努力把河东区政府网站建设成一个内容丰富、形式活泼、准确及时、信息量多、综合性高、实用性强、吞吐量大的“知名码头”,使其成为河东区对外开放的窗口、商业贸易的桥梁、公众教育的学校、经济发展的引擎。(1)网络框架:以区网管中心为龙头,首先实现楼内各办公用房光纤直连;其次,计划3年内楼外部门、街道、重点企业实现光纤直连,在区内达到纵向、横向互通互连。(2)网络内容:主要围绕为上级服务、为同级服务、为基层服务的要求,以数据库为核心,将各个数据库连接起来,实现资源共享,建立起比较完备的服务型数据库。

2、电子政务网络建设工程(内网)电子政务是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全方位推进信息化建设的切入点和突破口,具有不可替代的示范带动作用。实施电子政务,对于各级政府加强宏观调控,增强监管能力,打破垄断分割,实现资源共享,增加行政透明度,提高行政效率等都具有重要作用,并将有效地带动整个信息化的健康发展。我区计划在外网正常运行后,尽快开通区内政府办公业务资源网。网络运行后,区委、区政府、区直各部门、各街道相互之间可以实现信息双向传递,如发送公文、表格、会议通知以及其它办公事务信息,区直各部门、各街道可以根据权限查阅区委、区政府、区委办公室、区政府办公室各类文件、区内重要会议资料、常用办公资料等信息。同时,根据上级政府安排,逐步将区内政府办公业务资源网接入全国政府办公业务资源网,实现国内政府系统办公业务的资源共享和办公信息资料网上传递;根据需要逐步推进网上交互式办公,逐步实现政务活动电子信息自动化和无纸化办公,初步建成“电子政府”。

3、河东区数据库建设工程以市场信息为基础,以市场需求为导向,面向经济、面向社会、面向未来,重点建设经济、金融、政策、科技、教育、党务、政务、区域经济等23个数据库。各数据库从总体上分为历史年鉴(静态)和月度观测(动态)两大类。⑴综合经济数据库。主要包括:A、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和远景目标纲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阶段性宏观经济形势分析预测等。B、全区国民经济及社会发展状况、主要经济指标的历史年鉴、月度观测;街道办事处的经济和社会发展状况、主要经济指标的历史年鉴和月度观测。C、全区改革的基本情况。分别由区发展计划局、区统计局承办。⑵农业和农村数据库。主要包括:A、全区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基本情况,耕地、水利、林业、畜牧及农作物、农产品概况,农业技术、农业机械推广应用情况,全区农民人均纯收入的历史年鉴;B、各街道办事处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基本情况,耕地、水利、林业、畜牧及农作物、农产品,农业技术、农业机械推广应用情况,街道办事处和各行政村农民人均纯收入的历史年鉴等;C、全区气象情况,历年降雨情况,重大自然灾害情况等。由区农业局、区水务局、区林业局、区畜牧中心、区农机中心承办。(3)工业经济数据库。主要包括:A、工业概况,包括全区工业企业门类、主导产品、市场占有、经济效益等基本情况;B、工业运行、特色工业等情况;C、技术进步、名优产品等。由区经贸局承办。(4)个体私营经济数据库。主要包括:A、全区个体私营经济的基本情况,个体私营大户概况(含个体私营者照片)、产品、价格、销售情况,发展个体私营经济的优惠政策;B、各街道办事处发展

6.县教育信息化建设实施方案 篇六

为加快我县教育信息化进程,以教育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根据《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自治区教育厅《广西教育信息化建设三所行动计划(2015-2017)》、中共马山县委员会 马山县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改革创新全面推进教育现代化的实施意见》(马发〔2015〕1号)等文件要求,结合我县教育改革和发展实际,制定本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支撑教育改革,促进教育公平、提高教育质量,振兴马山教育为重点,以体制机制建设和队伍建设为基础,全面推进“三通两平台”建设,坚持应用驱动,大力推动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显著提升我县教育信息化建设水平,为振兴马山教育提供有力支撑。

二、建设目标

(一)“三通”基本实现覆盖。加快推进“宽带网络校校通”,到2017年底,全县基本实现各中小学校宽带网络接入,网络条件下的基本教学环境建设满足教育教学应用需求,有条件的农村学校班均出口带宽不小于2M,城镇学校班均出口带宽不小于4M,村级以上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多媒体教室比例达到100%。稳步推进“优质资源班班通”,“宽带网络校校通”的学校基本实现优质数字教育资源班级课堂教学全覆盖。试点开展“网络学习空间人人通”建

设,逐步使所有老师及初中以上学生拥有实名的网络学习空间。

(二)“两平台”初步建成使用。自治区建成广西教育资公共服务平台,并实现与国家平台互联互通后;我县各中小学校要充分利用这些优质数字教育资源,基本形成优质资源共建共享的有效机制。同时利用自治区教育管理公共服务平台,不断完善教育管理信息系统,更新基础数据,为教育管理和宏观决策提供支撑和服务。

(三)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显著提升。完成全县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全员培训。学校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融合实践不断深入。

三、主要工作

(一)加强教育信息化基本条件建设

1.实施宽带网络提升工程。结合“宽带广西”、“村村通”工程实施,着力解决边远、贫困地区农村中小学宽带网络接入。没有接入互联网的光明山学校等4所村级小学要尽快完成宽带网络接入,已接入互联网的学校要对现有接入进行宽带提速升级,学校班均出口带宽不小于是2M,建设和改善校园无线网络。

2.实施校园信息化教学环境建设工程。逐步将信息化基础设施纳入学校建设标准和基本办学条件。将宽带网络接入信息化建设纳入“全面改薄”计划,为我县中小学校普通教室接入网络、备配多媒体教学设备,为教师配备教学专用电脑;建设计算机教室,提高生机比。

(二)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

加快马山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建设。马山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向上与上级教育资源平台互联互通,形成面向师生和社会公众提供学习资源服务、教育教学服务、网络学习支撑等在线学习和交流服务功能的一体化网络支持环境,支撑“优质资源班班通”和“网络学习空间人人通”。结合本县实际,争取2017年完成本县平台建设,并与自治区级、南宁市级平台无缝对接。

(三)加快教育管理信息化进程。

1.建设教育管理公共服务平台。按照教育部“两级建设、五级应用”的基本思路,充分利用广西教育管理公共服务平台建设马山县管理信息系统,如建设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学校办学条件管理等支撑教育改革的管理信息系统;形成覆盖全县的教育基础数据库,实现教育数据伴随业务管理信息系统的动态更新;建设适应我县教育管理的通用公共管理信息系统。

2.推动教育管理信息化创新应用。做好本县信息系统数据的采集、统计和动态更新工作,充分利用教育管理信息系统和教育基础数据应用于人财物事等各项日常管理工作,提高管理效率。

(四)提升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

1.建设一支信息技术应用骨干队伍。从各学区、学校选出一些信息技术水平较高的或有一信息技术基础的教师成立县级信息技术应用骨干队伍,通过集中培训,使这支队伍成为我县各学区、学校信息技术应用培训的中坚力量。

2.全面实施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贯彻

落实教育部关于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的有关政策与精神,每学期举办集中培训、校本培训、网络研修等不低于一次,通过采取多种形式开展教师全员培训和测评,不断提升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和水平。

3.建立教师开展信息化教学的激励机制。将教师自信技术应用能力纳入教师资格认定、职务(职称)评聘和考核奖励等教师管理体系,列入中小学办学水平评估和校长考评的指标体系。建立老师课堂教学信息化激励机制,推动信息化教学常态化、普遍化。每学期组织开展教师信息技术应用示范课评选、教学技能比赛、微课比赛和优秀课例征集等活动,充分发掘、推广应用成果,形成良好应用氛围。

(五)促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融合创新。

1.多渠道推动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融合实践。大力推动信息技术在课堂教学常态化、普遍化应用,使实现“校校通”的学校的绝大部分班级能够使用优质资源开展课堂教学。学校通过校本研修、集体备课、公开课、观摩课、晒课等多种形式推进优质资源“班班通”的应用。组织好“一师一优课,一课一名师“活动,形成教师生成性个性化资源洪和共享机制,使每位中小学教师能够利用信息技术和优质数字教育资源讲授。开展丰富多彩的教学信息化交流活动,总结、展示、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整合的新技术、新方法和新成果。巩固深化“教学点数字教育资源全覆盖”项目成果,更新、改进并适时推送满足教学点需求的数字教育资源;推广“中心学校带教学点”、“一校带多校”的教学组织模式,增强对教

学点教师的业务指导,帮助教学点开齐开好国家规定课程。

2.试点推进“网络学习空间人人通”建设。探索“政府规范引导、企业参与建设、学校选择服务”的网络学习空间建设运营机制。建立基于云服务模式实名制、组织化、可控可管的网络学习空间。试点开展网络学习空间在各学校教师研修、资源共享、互动教学、教学管理等方面的应用,探索探索利用空间促进教学方法与学习方式变革的有效途径。推动中小学校利用网络学习空间组织教师开展网上研修活动,积极推进课和改革。

3.开展区域和学校信息化试点示范。2016年,组织开展教育信息化试点学校,重点在信息化促进区域教育均衡发展、教育信息化体制机制创新、数字教育资源建设与应用、数字校园建设与应用、提升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创新教育模式等方面开展试点。通过试点,形成一批典型应用模式,进行推广示范。

四、保障措施

(一)成立马山教育信息化建设领导小组机构 组

黄汉仕

马山县教育局局长 副组长

蒙姣燕

马山县教育局副局长

成员

教研室、人事股、基建计财股、电教站等业务股室组成。

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教育局电教站,办公室主任由蒙姣燕同志兼任。

(二)落实经费保障

县政府要把教育信息化设施建设、信息化运行维护、教育资

源建设、教师培训等信息化建设和应用经费列入财政预算。同时各中小学校也要将一定比例的生均公用经费用于信息化运行维护、教育资源建设、教师培训等各环节,满足于学校宽带租用、信息化运行维护、资源建设等基本需要。

(三)加强人员队伍建设

通过岗位设置,充实教育信息化管理和技术人员,提升人员层次;县级电教站作为全县信息技术管理和指导部门,要建立一支业务精通,技术过硬,能指导全县中小学校信息技术教育教学工作队伍;各中小学校也要建设一支信息技术应用骨干队伍,保障设备正常运行,能够正常开展各类教育教学需要。

(四)加强网络与信息安全建设

7.信息系统建设实施方案 篇七

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要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建设比较完善的卫生服务保障体系。2009年3月,中共中央、 国务院国务院《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明确提出要大力推进医药卫生信息化建设,“加强信息标准化和公共服务信息平台建设,逐步实现统一高效、互联互通”, “以建立居民健康档案为重点,构建乡村和社区卫生信息网络平台”,“利用网络信息技术,促进城市医院与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合作。”

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信息化普及率的迅速提高, 电子健康档案已经越来越受到重视。要做好电子健康档案系统,网络建设是基础。规划和设计好基础网络方案是项目成功的首要工作。

2系统简介

市级居民健康档案信息系统采用三层(多层)架构的设计原则,整个系统数据层和应用层的分离。采用B/S/S模式和C/S/S模式相结合的总体架构。系统采用多个应用系统共享硬件资源的基本架构。系统平台架构如图1:

建立本辖区的数据中心,与本辖区医疗卫生机构的信息系统互联,采集并存储居民健康信息;县级以下卫生机构,如妇幼保健院(所)、乡镇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统一接入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信息系统,系统软件采用B/S模式,直接部署在市数据中心,基层工作站直接用浏览器登录访问;市卫生行政部门可以最高权限对全市的健康档案数据进行管理。数据中心采集与汇总全市居民的健康档案信息,并实现居民在全市医疗机构接受医疗卫生服务时能共享健康档案信息。数据中心平台服务总线预留与其他系统(如:社会保障卡系统、妇幼保健服务系统、社区卫生服务系统等)接口。

3系统承载网络的建设方案

3.1政务外网承载方案

市级居民健康档案信息系统采用政务外网进行承载, 系统后台主要部署在市政务数据中心,市卫生局实现政务外网横向接入,实现系统访问。

基于政务外网承载,市居民健康档案信息系统数据中心 ( 以下如无特指,“数据中心”是指“市居民健康档案信息系统数据中心”,不是指“市政务数据中心”) 及医疗机构之间的网络拓扑如图2:

数据中心 接入电子政务外网MPLS VPN卫生专网,配备一台防火墙作为政务外网接入安全防护设备。居民健康档案信息系统直接依托政务外网互联网接入区对外提供公众查询与信 息发布服务,配备一台网闸用于政务外网公用网络区与互联网接入区的安全隔离,保障居民健康档案信息系统的应用安全。

网络带宽方面,市属医院采用10M带宽接入数据中心;县级综合性医院采用4M接入市数据中心;各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有条件的采用2M线路与数据中心连接,或通过ADSL线路与最近的政务外网拨号网关连接,再接入数据中心。

数据中心出口采用政务外网的互联网出口链路。

在同城异地备份系统中,市行政服务中心主机房与市委市政府大院备机房线路采用裸光纤线路,实现主机房的数据备份到同城异地机房。

3.2网络IP规划方案

网络IP地址规划主要依据省卫生厅分配的各接入单位连入全省卫生专网的IP地址,主要为各接入单位、各接入医院、乡镇卫生所、社区卫生服务站的前置、边界设备专用; 此次各医院内网地址规划不涉及,各医院内部IP地址可使用保留地址192.168.XXX.XXX, 或172.16. XXX.XXX,但这些地址不能与卫生专网直接发生通讯, 必须通过防火墙等网关设备实现地址转换(NAT)后能访问居民健康档案信息系统及福建省卫生专网。

(1)数据中心IP地址规划

数据中心等直属机构卫生网IP由省厅统一规划,共计为1个C类网段,最多可用主机数为254,充分满足数据中心建设需求。

数据中心的内网使用保留地址192.168.XXX.XXX,或172.16.XXX.XXX,同时进行VLAN划分,且独立出数据中心VLAN,通过防火墙NAT进行目标地址转换,使用规划的居民健康档案信息系统, 以便全省最终实现统一管理及数据共享。

(2)区、县(市)医院内网IP地址规划

各医院沿用原有的内部地址192.168.XXX.XXX或172.16.XXX.XXX,但这些地址不能与卫生专网直接发生联系,必须通过防火墙等网关设备实现地址转换(NAT) 后才能访问居民健康档案信息系统,同时,通过应用防火墙技术、数据库审计、防病毒技术以防范网络边界威胁, 以保障医院内部HIS、LIS、PACS等重要信息资产安全。

(3)各社区、乡镇卫生所内网IP地址规划

各社区、乡镇卫生所最终会通过电信提供的ADSL或2M LAN线路等组网方式接入卫生专网,只需配置相应的所分配的静态IP地址、掩码、网关及DNS既既可访问居民健康信息网。

3.3接入技术方案说明

(1)各医疗机构接入方案

各医疗机构采用一条政务外网横向接入线路实现与数据中心的连接。横向接入线路直接连接防火墙外口中,拓扑如图3:

表1以市一医院为例,申请横向接入线路后,根据IP规划表获得如表1地址:

市第一医 院得到分 配的卫生 专网地址 为10.a.XXX.8/29, 即市第一医院分配的卫生专网网关为10.a.XXX.14,分配给该单位可用的IP地址为10.a.XXX.9至10.a.XXX.14,其中给予防火墙外网及DMZ口置桥模式, 且配置防火墙网桥接口地址为10.a.XXX.9/29,防火墙默认路由指向卫生专网网关地址10.a.XXX.14,该医院前置服务器IP地址配置为10.a.XXX.10,前置服务器网关指向防火墙10.a.XXX.9,而医院内部HIS/LIS/ 医生工作站等机器IP地址网段仍旧为原医院内部PC为192.168.0.0网络。

(2)市数据中心接入方案

市数据中心地址规划10.a.1.0 / 24,掩码为24,表示分配1个C网段,可用地址为10.a.7.1-10.a.7.254,其中, 10.a.7.254分配给电信边界路由,防火墙配置10.a.7.1,居民健康档案信息系统配置10.a.7.2,规划所指定的IP地址。

4结束语

8.甩挂运输信息平台建设方案 篇八

甩挂运输,是指牵引车拖带挂车至目的地,将挂车甩下后,换上另一挂车运往新的目的地的货物运输方式。

集装箱甩挂运输以其高效、经济、节能、环保的优势在发达国家得到普遍应用。发展甩挂运输,可提高牵引车和挂车的工作效率,在较大程度上节约能源消耗。通过科学高效的生产组织,可大大提高货物流转速度,创造更高的时间价值。挂车待装待卸时具有仓储功能,可临时代替库房的作用,能在一定程度上节约资金,减少土地占用。现行“一主一挂”的运输生产组织模式中的装卸时间在甩挂运输中变成运行时间,可大大提高驾驶人员的工作效率,同时最大限度地消除不同场站装卸效率的差异,为开展限时运输服务创造条件。

2 甩挂运输的主要形式

(1)1线2点 这种形式主要在短途复式运输线路上采用,牵引车往复于2个装卸作业点之间,在线路两端根据具体条件进行甩挂作业,适用于装卸点固定且运量较大的地区。

(2)循环甩挂 这种形式一般是在闭合循环回路的各装卸点上,配备一定数量的周转集装箱或挂车,牵引车到达一个装卸点后,甩下所带的集装箱或挂车,装(挂)上预先准备好的集装箱或挂车继续行驶。循环甩挂运输能提高载运能力和行程利用率,压缩装卸作业时间,是甩挂运输中较为经济、运输效率较高的组织形式,但其组织工作较为复杂,对作业条件要求较高。

(3)载驳运输 载驳运输,是在多式联运各运输工具的联结点,由牵引车直接拖带载有集装箱的底盘车或挂车到铁路平板车或船舶上,停妥摘挂后离去,集装箱底盘车或挂车由铁路平板车或船舶载运至前方换装点,再由到达地点的牵引车拖带集装箱底盘车或挂车,运往目的地。这种组织方式可加速车辆周转,扩大货物单元,节约装卸或换载作业时间,提高作业效率。

3 甩挂运输的主要优势

(1)降低牵引车购置成本。在节约成本的同时,避免车辆无效行驶费用的产生。

(2)有助于实现零存库。由于甩挂运输能提高时间效益并增强货品流动性,材料随订随到成为可能。

(3)物流成本降低,整车价值提高。甩挂运输采用全封闭的厢式车或集装箱运输车,运输安全得到基本保障,并且甩挂运输采用自动化辅助设备装卸,因此货品破损率极低。

(4)运输生产效率提高。在相同的运输条件下,运输生产效率取决于车辆载重量、平均速度和装卸停歇时间等3个主要因素。甩挂运输可提高车辆每运次的载重量,从而提高运输生产效率。

据测算,在公路运输中采取甩挂方式,可提高车辆运输效率30%~50%,降低成本30%~40%,降低油耗20%~30%。如果我国现有运力全部实行甩挂运输,运输能力将提高40%以上。

4 建设甩挂运输信息平台的必要性

(1)甩挂运输要充分发挥效益,必须走集约化、规模化和网络化经营的道路,从市场、货源、道路、场站、车辆和信息管理等方面创造必要条件。

(2)甩挂运输的组织工作较为复杂,尤其是循环甩挂和载驳运输对货源组织、装卸时效、作业条件等要求较高。

(3)物流和运输单位迫切需要集成全球定位系统(GPS)、地理信息系统(GIS)和无线射频识别(RFID)等现代化技术的开放式信息共享平台,以便及时掌握车辆地理位置信息,为甩挂运输的合理调度提供必要的技术支持。

5 甩挂运输信息平台所需关键设备

(1)GPS实时监控系统 GPS实时监控系统集成GPS,全球移动通信系统与通用分组无线业务(GSM/GPRS)和GIS。GPS车载终端一般安装在牵引车上,调度中心可实时了解监控对象所处的地理方位及运行状态,有利于对甩挂运输中的牵引车实施全方位管理和调度。

(2)RFID电子标签 RFID是一种非接触式自动识别技术,通过射频信号自动识别目标对象并获取相关数据,识别过程无需人工干预,适用于各种恶劣环境。RFID技术可识别高速运动物体并可同时识别多个标签, 操作快捷方便,其中长距射频产品多用于交通运输系统,如自动收费或车辆身份识别等,识别距离可达数十米。只要将RFID读写器安装在货站或停车场门口,将RFID电子标签安装在车辆上,当车辆进出货站或停车场时,RFID读写器便可自动记录车辆信息。

6 甩挂运输信息平台的网络结构

甩挂运输信息平台可以公用无线网络(如中国移动的GPRS)与GPS车载终端为载体,通过有线或无线方式与安装在货站或停车场的RFID读写器进行通信,及时获得车辆进出信息。挂车经营单位、货主或货代以及交通管理部门可通过公网访问该信息平台,进行各项业务操作。

7 甩挂运输信息平台的主要功能

(1)牵引车和挂(厢)车经营单位可将GPS车载终端和RFID电子标签安装在车辆上,并在信息平台进行登记。

(2)牵引车拖带挂(厢)车出发时,信息平台通过RFID读写器和GPS车载终端自动记录出发时间、出发地点、拖挂情况等信息,并利用GPS车载终端进行途中实时监控。

(3)车辆到达目的地后,信息平台自动记录到达时间、停放位置等信息。

(4)运输经营单位可利用该信息平台实时查看车辆的地理位置和状态以及是否可供使用等信息。

(5)该信息平台可实现循环甩挂的智能化调度。系统事先计算好某闭合循环回路后,通知各装卸点配备一定数量的周转集装箱或挂车,当牵引车到达一个装卸点后,甩下所带集装箱或挂车,装(挂)上预先准备好的集装箱或挂车继续行驶。

(6)该信息平台具有车辆到达预警功能。装卸点可据此提前准备,预先进行货物装卸,缩短牵引车的等待时间,提高作业效率。

(7)该信息平台可与船舶、铁路等运输系统实现联动。在多式联运的各联结点,牵引车将挂(厢)车直接开到铁路平板车或船舶上,由铁路平板车或船舶载运至换装点,再由牵引车开上车船直接运往目的地。

9.信息系统改造方案 篇九

一、现场测试环境搭建,测试,确定实施方案

1、测试现场环境下,用 WEB 方式合适还是客户端方式合适。

通过以往改造的情况看,XP 环境下,WEB 方式的浏览器发生崩溃现象。所以,计算机更换成了 WIndows7 操作系统。现在计算机运行稳定。

我们现场的软件工程师正在现场,准备 5.1 前测试计算机环境,并解决 XP 环境下 WEB 方式的浏览器发生崩溃。

2、现场实际考察,确定工位工作流程,划分工位类型 3、搭建现场测试服务器环境,部署测试程序,现场数据采集程序同步运行 4、MES 工作站,半自动压装工位信号测试。

5、MES 工作站,手动工位信号测试。

6、MES 工作站,手动拧紧工位信号测试。

7、根据 MES 工作站信号测试结果确认最终实施方案。

二、完成 MES 工作站客户端程序物料拉动改造开发 1、分线半自动压装工位:OP1030.1,OP1030.2,OP1060。

2、手动工位:OP1040,OP1050。

3、总线半自动压装:OP2020,OP2030,OP2050,OP2190。

4、手动拧紧加返修工位:OP2135,OP2150,手动拧紧备用 OP2125。

5、分线上总线工位 OP2055,OP2060。

6、OP2100 线首_小环线。

7、OP2040,OP2155 手动拧紧带返修上线功能。

8、分线上总线小环线上线_照相_2120。

9、OP3100 合格下线。

三、物料拉动和接口程序开发 1、根据 B6 项目物料拉动流程与数据结构,设计物料拉动功能数据结构。

2、接口程序针对开发,中间数据库开发。

3、物料拉动与接口程序测试。

四、程序上线测试 1、分线半自动压装工位:OP1030.1,OP1030.2,OP1060。

2、手动工位:OP1040,OP1050。

3、总线半自动压装:OP2020,OP2030,OP2050,OP2190。

4、手动拧紧加返修工位:OP2135,OP2150,手动拧紧备用 OP2125。

5、分线上总线工位 OP2055,OP2060。

6、OP2100 线首_小环线。

7、OP2040,OP2155 手动拧紧带返修上线功能。

8、分线上总线小环线上线_照相_2120。

9、OP3100 合格下线。

10、内部调试,特殊问题处理。

10.视频会议系统建设-建设实施方案 篇十

一、概述

二、系统简介

1、系统配置

公司分会场节点配置统一的核心产品,每一节点配置如下:

系统主要分为音频系统、视频系统、控制系统、辅助系统及视频会议系统。

音频系统包括数字音频处理器。

视频系统包括8*8 RGB矩阵和8*8 HD-SDI矩阵各。中控系统包括中控主机、触摸屏、无线路由、电源供应器,红外发射棒。

辅助系统包括媒体面板、长线驱动、HD-SDI转换分量、分量转换HD-SDI。

视频会议系统包括高清视频会议终端、高清摄像头、控制键盘、IP调度电话、交换机。

2、音视频设备系统连接

音频系统为一台12路输入、12路输出的数字音频处理器,输入输出接口均采用压接方式进行连接。此设备包括一个电话接口,作为音频保障系统,当主、备用视频会议终端通道中断时启用。输入端接入2台高清视频会议终端的音频信号、会议话筒信号等; 输出端为本地扩声功放、高清视频会议终端提供音频信号。

视频系统包括8*8 RGB矩阵及8*8 HD-SDI矩阵各一台。RGB矩阵接口采用HD-15接口。

中控系统包括控制主机、触摸屏等设备。其控制接口采用HD-9 232接口,分别为数字音频处理器、RGB矩阵、HD-SDI高清矩阵提供控制,实现调整音量大小、静音、信号切换等控制功能。

视频会议系统包括高清视频会议终端、交换机、高清摄像头及相关设备。会议终端放置在一个会场内作为一主一备,分别连接不同的交换机及MCU。如一台终端出现问题可以马上切换到备用终端,不影响会议的正常进行。

系统连接可参照附件1:音视频中控系统连接图。2,参考配置。

3、视频会议组网及IP地址规划

11.电力生产管理信息系统建设探究 篇十一

【关键词】电力生产;信息管理;工作流;WebGIS

1、引言

对于电力企业来说,生产管理信息系统的建设能够为企业的安全顺利运行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能够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企业管理工作更加规范标准以及制度更加科学。因此,在进行电力生产管理信息系统建设过程中选择合理的方法就显得至关重要。基于此,本文为电力生产管理信息系统建设提出兩种方法,不仅具有理论意义也具有很强的实践应用价值。

2、电力生产管理信息系统建设方法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进步,电力行业管理信息系统的建设对于经济的发展会具有很大的影响。因此,在电力行业发展中,选择管理信息系统建设的方法对于电力系统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能够提高生产效率,提高企业管理水平,降低电力成本,使电力行业能够顺利发展。本文重点介绍两种建设电力生产管理信息系统的方法,希望能够起到一定的借鉴作用。

2.1基于工作流的系统建设方法

电力系统主要是由发电设备、配电设备、变电设备以及用电设备等设备以及一些相关的辅助电力设备组成的整体。在运用工作流进行电力生产管理信息系统建设时,一般情况下是指为了完成特定的共同目标,在整体的工作群组中,很多人通过相互协调循环工作或者平行工作的方式共同完成任务目标。采用工作流能够使得功能模块化,在进行电力生产管理信息系统建设时能够进行系统规划,适应性比较强,很好的满足电力生产管理的需要。

通常情况下,工作流在电力生产管理信息系统建立过程中,一般的步骤如下所示:

(1)定义群组工作环境,定义需要执行或者管理实务的性质与相关内容。

(2)根据定义的所有工作的内容分成相应的子工作,在每个子工作中包含所需要完成的目标,这些目标咋逻辑上应该适合在同一个子工作中完成。针对电力生产管理来说,将系统按照不同的工作性质,分成不同的子工作,比如说发电子工作,配电子工作,电力设备维护子工作等,这要根据实际工作中的要求进行划分。

(3)按照子工作的分工进行人员配置,也就是说将子工作的内容与实际工作的岗位关系进行对应,并且按照子工作的内容进行工作流程顺序的划分。

(4)在电力生产管理信息系统工作过程中,会存在由于工作条件的不同而导致下一个子工作的执行问题,这就要求在进行系统建设过程中必须将执行条件合理进行清楚地表达。

(5)根据上面流程建立整体电力生产管理系统的工作流程图,表明每个子工作之间的关系,并且根据流程图验证整体电力生产管理系统的可行性。

(6)按照电力生产管理信息系统子工作组成,建立各个子工作所需要的工作的命令,以及工作所需要的执行文件等基本的数据信息。

2.2基于SVG的WebGIS的系统建设方法

随着信息科技技术的发展进步,SVG(Scalable Vector Graphics)技术应运而生,伴随而来的使一种基于SVG平台的采用B/S三层架构的地理信息系统(WebGIS)。这种系统基于网络环境,采用先进的SVG、AJAX等中间技术,实现建立整体复杂的地图对象,以及建立复杂的配电线路组合空间,能够建立整体的空间数据索引,从而能够实现在整体的数据库服务器上的系统化管理。目前发展中,在建设电力生产管理信息系统过程中,采用基于SVG的地理信息系统的WebGIS技术,能够对整个电力生产管理信息系统的建设体供很好的发展前景,它能够实现整体电力生产管理信息系统的系统化模块化发展。

在进行电力设备的生产管理过程中,利用基于SVG的地理信息系统的WebGIS技术可以在任何时候生成杆塔、变压器、线路、开关、电容器等各种设备,也可以随时生成线路相关信息,还能够随时进行对线路相关设备的检查,及时掌握线路信息情况,还能进行记录设备的检修以及试验情况,为电力生产管理信息系统的发展提供极大地便捷。

在电力生产管理信息系统中采用生产WebGIS平台,能够很好的将电力生产工作和地理信息平台进行结合,希望以后的生产WebGIS平台能够集合所有的电力生产管理工作,并且能够进行集成化设计,这样电力生产管理信息系统必将会在管理上和技术上上升一个新台阶。

3、结语

12.信息系统建设实施方案 篇十二

1 系统建设的目标和内容

1.1 建设总目标

PMIS建设的总目标是将信息化手段和工具应用于科研项目的管理过程, 实现数据的自动化采集和整合管理, 从而提升科研管理部门的工作效率和管理水平, 同时建立科研项目基础数据库, 完善科研人员和技术专家资源, 为全面实现科研项目文件无纸化、科研文件签批网络化奠定基础。同时以此为契机, 着手开展电子数据资源的分析与汇总, 对科研项目进行横向 (按照部门) 、纵向 (按照年度) 对比, 为完善科研项目管理措施和制度提供“实验基地”, 为研究所领导进行管理决策提供依据和参考。

1.2 系统建设的主要内容

作者所在单位是公安部直属的综合性大型研究所, 从事公共安全行业相关的产品研发、生产、销售及服务, 多年来始终坚持服务公安业务、服务公安一线、服务社会公共安全的宗旨, 坚持走为公安业务部门和社会公共安全领域提供产品、系统解决方案, 工程实施和技术支撑服务之路。科研项目是科研院所能够持续发展的核心业务, 而高质量的科研项目管理是研究所能够保持生命力的有力保障。

立足研究所的科研工作、科研管理部门的职能, PMIS应覆盖所有科研项目的各个环节, 包括项目的计划、人员、预算、质量、技术成果等, 并能够初步实现项目的全过程监控与管理。

1.3 系统需要关注的主要问题

(1) 满足灵活多变的检索方式。项目信息是项目过程管理的灵魂, 如果该系统不能灵活地进行查询与检索, 就无法为项目的管理决策提供依据。本系统建成后应可按照不同类别进行纵向、横向的查询、检索以及信息汇总。 (2) 简单易用的操作方式, 突出人性化要求。系统应着重于项目管理的实际业务, 操作贴近实际, 简单易用, 无需繁复的培训和记忆。 (3) 方便快捷的导入导出功能。研究所科研管理部门在日常工作中需要编制大量的, 包括项目信息统计报表在内的文档。因此, 系统的各个模块均应具备导入导出的功能, 以便于为项目管理的决策提供及时有效的依据, 为后续的数据积累提供真实有效的素材。 (4) 系统需要具有较高的安全等级。研究所是公安部直属的研究所, 其中承担的一部分项目涉及国家秘密, 因而该系统必须具有较高的安全等级。 (5) 兼容研究所已建成业务系统的文件格式。目前, 研究所内部已独立运行的系统有所级OA系统、财务管理系统、人事管理系统等, 为保证数据的有效流动和不同部门资源的互通共享, 需要兼容已有系统的相关文件格式。

2 完善系统建设、推动系统应用的意见和建议

科研项目管理信息系统真正能够落地并起到实际作用, 不仅仅取决于软件开发的优劣, 更关键的因素是在系统之外的软环境, 如何能够调动相关人员的积极性, 搬开使用障碍门前的第一块砖, 至关重要。从实践过程中发现, 解决以下几方面问题, 直接关系到系统的稳定运行和有效应用。

2.1 要紧紧围绕核心业务开展功能设计, 杜绝给系统建设项目“镀金”

PMIS系统设计的核心就是解决如何管项目的问题, 因此在此之外的其他功能都属于项目任务范围的蔓延。在系统需求分析阶段确实要下大力气做好现有管理职能的梳理, 既不能一味的将现有的业务流程搬到系统上, 也不能理由现有的MIS系统直接照猫画虎, 而是应该立足项目管理的核心工作, 去粗取精、删繁就简, 只有这样才能让系统的使用者愿意使用。

2.2 与系统匹配的管理制度是系统生命力的保护伞、助推剂

多年来, 研究所已经形成了较为完善科研管理制度, 并与财务、资产、产品生产等相关制度一起形成了完整的科研、生产、服务体系。但是, 为了促进PMIS系统的应用, 应该同步对现有的管理制度进行一定的修订, 以使其能够配合系统的使用, 使科研管理的效用最大化。举例而言, 在科研项目的管理办法中应该涵盖对系统的使用要求, 并明确提出奖惩措施。与此同时在于科研项目相关的奖励和人事晋升等方面, 也必须以系统内的信息为评价依据, 方能从根本上促进系统的应用。

2.3 坚持以人为本, 以科研人员的实际需求为系统建设的出发点

科研人员是科技活动的核心驱动力, 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在前期需求分析和系统架构设计上不仅应重视上层领导的指导意见, 还应该充分考虑最广泛的使用者, 即基层科研人员的使用习惯和实际需求, 在各个子系统的具体开发、在用户界面的设计的细节上, 不能只考虑管理部门的业务流程和使用习惯, 而是应该换位思考, 多征求科研人员的意见和建议, 通过反复试用、改进, 才能保证使用者愿意用、长期用, 最终推进科研管理信息化。

2.4“少说话、多使用”, 避免PMIS进入越改越难用的“死循环”

PMIS项目通常在正式上线后, 需要开发公司派员驻场测试及维护, 在试运行期间, 由于缺乏大规模的实际试用, 测试和发现的问题是非常有限的。一旦正式上线, 系统维护方将会遇到大量的使用问题。通常情况下, 开发公司对于用户上报的问题是来者不拒、来了就改, 对于实际用户而言, 可能短期内解决了当前的问题, 但是随着频繁的改动, 系统往往会出现更多的问题, 甚至之前正常的功能出现问题。因此, 在对系统进行调整, 对软件进行更新时, 系统使用方一定要慎重提出修改意见, 而且系统的改进一定要分阶段进行, 保证系统能够有效、文档的运行。

3 结束语

科研项目是研究所发展的核心动力, 提高科研管理的质量是保证项目成功率的必要条件, 如何建立有效、可行的科研项目管理信息系统是提高科研院所科研项目质量的必由之路。因此, 不能仅仅停留在系统建设层面, 更要深入到系统的应用层面, 充分争取上层领导对科研管理信息化工作的重视, 充分调动管理人员、研发人员及其他相关人员使用科研管理系统的积极性, 重视系统的维护、确保数据的鲜活性, 才能真正提升科研管理的水平、提高科研项目的质量。

参考文献

[1]左丽娟, 刘欣然.浅谈工程项目管理软件及其应用[J].经济研究导刊, 2010.

[2]张清林, 李继宝, 等.科研管理信息化的理论研究与实践[J].消防科学与技术, 2010.

[3]胡景荣.科技计划项目管理系统构建的研究分析[J].科技管理研究.

13.信息系统建设实施方案 篇十三

建设实施方案

为了加快推进城乡卫生事业均衡发展,构建完善的城乡一体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不断深化卫生改革,提高卫生管理、科学决策和综合服务能力水平,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医疗卫生服务需求,根据《全国卫生信息化发展规划纲要2003-2010年》、《×××区域卫生信息化建设工作意见》和×××信息化建设规划,结合我县实际制定本方案。

一、总体目标

按照“统一标准、统筹规划、资源共享、纵横联网、分步实施、安全保密”的原则,在整合利用现有信息资源和不断完善系统服务功能的基础上,采用先进成熟的信息技术,开发建设集城乡卫生管理、医疗管理、妇幼保健、疾病监测、疫情报告、卫生监督、应急指挥、社区服务、居民档案、远程会诊、网络教育、医保互通、电子政务等多功能为一体的高效、快速、畅通、安全的卫生信息网络体系,实现全县范围内卫生信息互联互通和资源共享,并开展以县为单元的区域卫生信息化建设试点和研究。到2010年,建成覆盖全县城乡医疗卫生机构并与市卫生局、县内相关部门互联互通、适应卫生改革发展需要的区域卫生信息体系。

二、基本框架

按照×××卫生信息化建设规划,构建我县卫生信息化建设“1131” 网络框架,即:一个管理中心,一个网络平台,三大应用体系,一张居民健康卡。逐步建立起以县卫生局为中心,覆盖县级医疗卫生单位、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乡镇公立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站和村卫生站的一体化卫生信息网络。(网络框架拓扑图见附件2)

(一)一个管理中心

在县卫生局设立“卫生信息化管理中心”。其主要职能是:负责卫生系统信息化网络建设总体规划和设计;负责确定各阶段具体工作并组织实施;负责规划设置局域网站点和信息安全体系出口;负责监管三大应用体系,及时维护应用系统数据、协助网络运营商做好网络故障排查,确保网络畅通;负责组织卫生人才信息化相关知识培训,指导督促各医疗卫生机构开展信息化工作。

(二)一个网络平台

依托现有的×××电子政务外网平台搭建区域一体的公共卫生和医疗县级管理平台,实现卫生系统内各医疗卫生单位之间、各医疗卫生单位与县卫生局之间,县卫生局与市卫生局之间、县卫生局与县内相关部门之间信息互通,数据共享;为卫生行政部门的行政管理和决策提供信息服务与支持;为公众提供查询、咨询相关卫生信息窗口。

(三)三大应用体系

1、医院管理信息系统

系统介绍:建立以“病人为中心”的数字化医院管理系统。主要包括医院收费管理、门诊管理、住院管理、药品管理、病案管理、处方管理、人事后勤管理、资产管理、统计查询、系统管理等模块以及医学影像与通讯系统(PACS)、实验室检查系统(LIS)、应用电子病历系统(CPR),远程医疗会诊系统等交互式网络信息服务系统。

系统功能:(1)在医疗单位内建立起以财务为核心的《医院信息管理系统》,实现医疗单位内部医疗、药品、人事、资产、财务管理标准化、规范化,提高医疗单位的管理能力和服务水平。(2)在医院之间搭建信息共享与交换平台,实现医疗信息资源共享。(3)卫生局通过医院管理县级平台,动态监管各医疗单位的财务收支。(4)按照确定的各医疗单位的功能定位和诊疗范围设定诊疗目录,限定其诊疗范围,统筹城乡医疗卫生资源。(5)通过药品管理系统,确定各医疗单位的基本医疗用药目录,限定用药范围,对目录内药品定价管理,对目录外的药品严格限制使用,规范医疗单位的用药行为。(6)实现影像图像和影像报告等数字化存储、传递,并在医院之间共享。(7)实现实验室检查报告无纸化传输,提高效率,减少人工操作造成的差错。

2、公共卫生管理系统

系统介绍:主要包括疾病预防与控制、妇幼保健、卫生许可和监督执法、应急指挥、健康教育、居民健康档案、基层卫生信息等模块。对疾病监测预警、传染病报告处置、儿童计划免疫、孕产妇系统保健、儿童系统保健、卫生监督等公共卫生工作进行网络化管理。(其中新开发的系统必须与上级已统一开发的公共卫生系统软件实现链接和系统集成共享)系统功能:(1)通过建立健全居民电子健康档案并不断更新,实现对全县居民健康信息的动态管理。(2)医生通过查阅居民电子健康档案,能更加全面、准确地诊治,并可避免重复检查。(3)实现对疾病的自动分类筛查、对特殊疾病及时报告、追踪。(4)实现对传染病、慢性病等疾病的自动生成并归口提示,提高管理能力水平。(5)实现对疾病预防与监测、卫生执法监督,妇幼保健等公共卫生工作的信息化动态管理。(6)动态反映公共卫生信息,及时作出预警预测,提高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处置能力。

3、新津卫生信息网

《新津卫生信息网》是卫生系统与公众沟通的桥梁,其主要功能是:介绍和宣传新津卫生、反映工作动态、公开卫生政务信息、公布卫生服务流程、接受群众咨询投诉,实现卫生电子政务等。在不断完善现有功能的基础上,增加查询窗口、网上论坛等功能。

(四)一张健康卡

为居民建立电子健康档案(EHR),记录居民从出生到计划免疫、历次体检、保健、随访以及门诊住院治疗等一生中重大健康信息。居民办理健康卡后,可通过健康卡网上挂号,查询医疗费用、检查结果及既往就诊信息等。居民健康卡与城镇职工(城乡居民)医保卡对接,未来托展与银行卡的绑定,实现刷卡、缴费、结算和自动转帐等功能。

三、项目建设内容、完成时间及成效 卫生信息化建设是一个庞大而复杂的系统工程,按照 “统一规划,先易后难,分步实施,分阶段见成效”的方法建设,力争用3年的时间实现全县卫生系统信息一体化。

(一)、第一期建设内容、成效及完成时间

1、建设内容:

(1)、确定网络通信公司,完成县信息办、县卫生局网络管理中心到各县级医疗卫生单位、2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所有乡镇卫生院、10家社区卫生服务站的内外网络铺设。

(2)、确定软件功能需求,招标确定软件开发公司,购买并扩展功能,合作研发以医疗、药品和财务管理为主的“医院信息管理系统”和“公共卫生信息管理系统”,搭建医疗和公共卫生县级管理平台。

(3)、购置服务器、磁盘阵列等托管到县信息办的设备和卫生局网络中心、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各县级医疗卫生机构必需的电脑、打印机等设备。

(4)、分步完成在县卫生局、县人民医院、县中医医院、县精神病院、县妇幼保健院、县疾控预防控制中心、县卫生执法监督所、县血吸虫病防治站(武阳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五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以及11家乡镇公立卫生院和10家以上农村社区卫生服务站试运行。

2、阶段成效

实现全县医疗卫生单位信息化网络全覆盖;在医疗卫生单位之间搭建信息共享与交换平台,实现医疗和公共卫生信息资源共享、信息互通;卫生局实现对全县所有医疗单位医疗行为、服务价格、药品价格等全面监管,对公共卫生工作进行监督指导。具体如下:

(1)、所有医疗单位实现对本院医疗、药品和资产财务、人事计算机管理;

(2)、通过药品管理系统,进一步规范各医疗卫生单位药品、疫苗进货渠道,保证药品疫苗质量;

(3)、确定各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基本医疗用药目录,对目录内药品定价管理,对目录外的药品严格限制,限定用药范围,规范用药行为;

(4)、卫生局确定各乡镇卫生院的功能定位和诊疗范围,设定其诊疗目录和诊疗价格,确保提供基本医疗服务;

(5)、记录药品流通去向,必要时跟踪药品疗效,按上级指示及时追回被查封药品;

(6)、卫生局通过医院管理县级平台生成的各种财务分析报表、人事统计报表,适时了解各医疗单位的财务收支情况、人员资质和变动情况;

(7)、逐步建立病人电子健康档案,记录居民就诊及健康状况,为健全居民电子健康档案打下基础;

(8)、卫生局通过公共卫生县级平台,实现对疾病预防与监测、儿童计划免疫、卫生执法监督、妇幼保健等公共卫生工作的信息化动态管理,提高公共卫生服务质量和效率;(9)、卫生局实时掌握县域内公共卫生工作运行情况,及时作出预警预测,提高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能力;

(10)、依托比较健全的居民电子健康档案,开展以慢性病、传染病等重点疾病的信息化管理。

3、完成时间

2008年4月发布软件招标公告,2008年12月完成项目建设并开始试运行,2009年3月进行验收。

(二)、第二期建设内容、成效及实施时间

1、建设内容:

(1)、在卫生局建立×××卫生应急指挥中心。应急指挥中心系统是将多屏图象处理、信号切换、网络等技术综合应用于一体,形成的一个具有智能化控制、操作方法先进的大屏幕信号处理与控制的系统。该系统并有应急指挥的音频、视频、监控等设备的布局和接口,能够通过远程动态监视监测现场并实时传输视频、音频信号。并具视频会议功能。

(2)、建立视频会议系统。以卫生应急指挥中心为依托,在县卫生局建立视频会议主会场,各医疗卫生单位分别设立分会场,通过网络把主会场和分会场连接起来,达到远程会议、远程培训等功能,并与市卫生局、县信息办视频会议系统连接。

(3)、县级医疗卫生管理平台与×××级卫生管理平台和县级各相关部门连接,实现信息互通。(4)、健全居民电子健康档案。

(5)、将所有标准化村卫生站接入系统管理平台。(6)、在×××医院管理系统基础上增加电子病历系统(CPR)、实验室检查系统(LIS)、医学影像与通讯系统(PACS)等模块。

6、在《新津卫生信息网》、社区触摸屏上开通个人健康信息查询功能,开通手机短信服务功能等。

2、阶段成效:

(1)、县卫生局及卫生单位实现对疫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远程监控、远程指挥等,提高卫生行业的应急处理能力;

(2)、通过视频会议系统,提高效率,降低行政成本。(3)、实现县卫生局与市卫生局、县级相关部门之间数据共享,信息互通。

(4)、医院通过对数字化信息的采集、传递、存储等,实现无纸、无胶片的数字化信息传送,并可实现全县各医疗单位之间检验、影像等数据信息共享,减少重复检查,惠及人民群众。

(5)、居民使用健康卡。

(6)、实现县乡村三级信息网络全覆盖。

3、实施时间

2009年4月-2010年12月

四、保障措施

(一)、组织保障 为确保卫生系统信息化建设顺利实施,卫生局成立以局长为组长的×××卫生局信息化建设领导小组(详见附件1),负责卫生信息化建设的组织领导和工作协调,审定总体规划和具体实施步骤,督促卫生信息化工作开展,及时研究解决困难和问题。

(二)、经费保障

卫生信息化建设是一个长期、不间断投入的系统工程,项目建设经费由县财政投入和卫生系统自筹向上争取多渠道解决。各单位要将业务收入的1—3%作为信息化经费列入支出预算,由卫生局统筹安排,确保我县卫生信息化可持续发展。

(三)政策保障

实施卫生信息化是对医疗卫生管理模式的革新,随着卫生信息化的深入推进和功能不断完善,必然改变现有服务模式和管理体制,卫生局将出台相关政策措施予以支持,并将卫生信息化工作列入全县的专项目标进行管理,确保卫生信息化建设各阶段目标顺利完成。

(四)制度保障

上一篇:二年级语文小组活动总结下一篇:学校创建平安校园活动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