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产品食品安全现状

2024-08-16

农产品食品安全现状(精选9篇)

1.农产品食品安全现状 篇一

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现状及对策研究

摘要: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大问题,了解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现状及问题,寻找相应的解决策略十分必要。文章对全国农产品质量监测的现状进行分析,并提出提升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水平、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的有效策略,以促进农产品市场的质量监管和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体系

张新焕.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现状及对策研究[J].农业工程技术,2017,37(11):73+75.一、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的意义

中国是农业大国,农业市场十分庞大,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意义重大。首先,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全国的农产品市场也获得了长足的发展,农产品品种和数量不断增多,服务的人群也不断扩展,为国民的基本生产和生活提供了强大的物质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直接关系着我国国民的健康,容不得一点马虎。

其次,农产品市场的安全稳定对国民经济和市场经济的发展十分重要。然而,近年来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却越来越多,时不时有农产品质量安全纠纷报导,“猪肉精”、“胶水馄饨”、“染色鸡蛋”、“毒韭菜”、“硫磺姜”等类似对消费者影响巨大社会影响恶劣的农产品质量安全事件,严重打击了全国的农产品市场。中国是农业大国,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情况会影响农民的种植计划和生产规划,影响农业的长远发展。

最后,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是实现农产品顺利出口,增收创汇的重要手段。如果出现质量问题,不但会冲击中国农产品的海外信誉,也会带来巨大经济损失[1]。综上所述,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十分必要。

二、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的现状

全国食品质量安全监测始于20世纪80年代末,经过多年的发展和推进,已经形成了以国家、省级监测为主体,地、县级监测为基础的相对完善的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体系,监测范围不断扩大,合格率不断增加,为农产品的质量安全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2]。但中国的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总体上开始比较晚,基础比较薄弱,所以整体上发展水平还比较欠缺,存在很多问题和不足。

1、有?P部门的重视程度有待提高

农产品质量监测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但是在很多地区,尤其是农村基层,对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的意识和观念严重不足,使农产品监测缺乏严密的市场监管和对监测的监管严重不足,致使很多农产品未经监测就直接流入市场。农产品流入渠道和监测渠道多种多样,这就需要监测部门耗费很多时间和精力进行层层筛查、监管,然而很多农产品的监测类目繁多,技术复杂,工作人员由于技术水平有限自身又缺乏责任意识,很多监测部门不愿意将精力耗在上面,执法过程中得过且过,随意填单等,造成很多监测的漏洞或监测质量不高。

2、监测体系不完善,类型层次模糊混乱,监测不具代表性

现行对农产品的质量监测中,例行监测、抽查、普查由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局负责,但农药及农残、兽药及兽残、饲料以及各类添加剂及有害物质污染、水中残留等分别由农业部对应的各个司来进行,监测比较分散,而且监测的种类、数量、监测参数也有很大的重复交叉或是不同级别的监测仅仅表现为品种和数量的不同,造成了人力物力等资源的浪费。而且,监测的数量和频率、品种是人为设定的,很多时候没有考虑农产品的产出季节、产出地、出售模式、用药量、以前检出率等具体因素,所以监测结果有时不具有代表性。另外,由于监测技术受限和资金的不足,中国农产品质量监测的数量和监测深度都落后于发达国家,而且未能实现抽检分离,所以农产品的监测的公正性、独立性和科学性明显偏低。

3、监测科技水平严重不足,缺乏专业人才,监测结果的利用率不高

目前的检测技术总体上比较落后,由于检测设备成本很高所以先进设备的研发和引进程度也比较低,造成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无法大规模推广,尤其是农产品生产比较落后但又占有大比重的农村地区。另外,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工作依赖于专业的技术人员,但对应的专业技术人员十分缺乏,就出现很多地方配备了相应设备的监测机构而没有技术人员来做检测工作的情况[3]。

另一方面,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的结果只有被利用了才能发挥监测的意义,但全国的农产品监测结果很多时候仅仅停留在制作监测单保留的过程中,缺少各部门各行业的信息报送额通道和程序,有些部门发布的监测结果在发布渠道、发布方式上也很难被普通消费者接收和理解,所以很多监测没有发挥实际意义。

三、提升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水平的对策

综上所述,要想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水平,必须针对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加以改善。

1、加强监管部门的重视程度,提高监测责任意识和监测投入

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意识的提高,必须从监管部门做起,以身作则,并扩散到其他相关农产品生产、流通行业[4]。监管部门必须积极加强自身农产品质量监管方面的学习,明确和强调监测的重要性,提高责任意识和法律意识,并积极宣传推广,并严格要求监测部门严格执法、按时执法,才能整体上提高我国的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意识。

2、完善监测体系,提高监测的公正性和科学性

应加快农产品质量监测的抽检分离建设,合理设计监测的类型和层次,并确立监测的数量、品种等监测的等级和界限,同时针对季节、区域的不同,灵活的调整抽查的策略,尽可能选择有代表性的监测品种和数量。同时,严格设定监测的参数,对监测渠道进行统一管理,提高人力财力物力资源的利用率,增强监测的代表性、科学性和公正性。

3、增强科技投入,保障资金,培养专业人才,提高监测结果的利用水平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开始的比较晚,底子薄,发展水平有限,所以加强检测技术的研究和开发,引进必要的检测设备和监测系统十分必要。虽然检测设备成本较高,但是食品安全问题容不得一点松懈和马虎,加强先进设备的使用尤其是农村基层的设备使用十分重要。先进的人才是保障检测顺利进行、高水平进行、有效使用检测设备和监测手段的重要保障,所以应加强专业技术人才的培养,通过高校和相关研究机构合作,加强监测人员的职业道德水平的培养[5]。

另外,针对现有监测人员,应定时进行教育培训和知识、技能与职业道德水平的考核,整体上提高监测人员队伍的素质。要实现技术和设备的研发和引进以及专业人才的培养,充足的资金投入是必须的,所以国家应加大资金投入,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提供保障。只有被利用了的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的结果才有意义,所以应加大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的信息网络建设,畅通监测信息的发布、共享、报送渠道,使检测结果有效指导农产品产业相关者的产业布局和消费者的购买方向,真正发挥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的意义。

四、结语

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具有重要意义,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十分必要。目前,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取得了很大进步,但还存在很多问题和不足,文章进行了具体分析,并提出了针对性的对策,对促进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水平的提高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文章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 刘 萍,齐艳会.浅谈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的必要性[J].农业与技术.2016(10).[2] 郑床木,白 玲,钱永忠,等.我国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现状、问题及对策[J].中国畜牧杂志,2010(16).[3] 元成斌,吴美霞.我国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现状、问题及对策研究[J].吉林农业,2010(10).[4] 郑立平,吴昌华,王晓萍,等.提高我国农产品质量安全对策研究―以江西省为例[J].广东农业科学,2010(08).[5] 杨洪丽.乡镇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现状和监控对策分析[J].农技服务,2015(06).

2.农产品食品安全现状 篇二

一、基本现状

㈠监管体系初步建立庆阳市于2011年底完成了市级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督管理站建设, 并在农牧局设立了执法监管科;8县 (区) 也成立县级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督管理机构;乡镇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公共服务机构建设稳步推进, 部分大型超市及生产基地已设立检测点, 以市级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督管理站为中心、县级农产品质监机构为骨干, 乡镇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公共服务机构为基础, 生产基地、大型超市等检测点为补充的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体系框架初步形成。

㈡检测体系进一步完善庆阳市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中心于2011年4月首次取得了实验室资质认定计量认证证书, 具备对种植产品、畜水产品药物残留和水质几大类的检测, 于2014年4月20日再次通过了甘肃省质监局组织的实验室资质认定复查换证现场评审, 实验室检测参数126个。

㈢检测工作逐步加强庆阳市农产品质监站先后承担了甘肃省农产品质监站委托的兰州、定西等四个市州每季度的例行监测工作以及各县区蔬菜中甲胺磷、对硫磷等24种农药残留及畜产品中磺胺类、盐酸克仑特罗等兽药残留和非法化学添加物的检测。经检测, 2013年各县区蔬菜样品合格率为99%, 畜产品样品合格率为100%;各县区利用现有速测设备, 累计开展检测350次, 检测样品4500个。通过以上的检验检测工作, 及时掌握了农产品质量安全状况, 提高了风险预警能力, 使全市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逐步向好。

㈣专项整治深入开展深入开展了以甲胺磷等高毒禁用农药和氧乐果、克百威等高毒限用农药为重点的种植产品专项整治, 以瘦肉精为重点的饲料及饲料添加剂的专项整治, 以农药、兽药、肥料、种子为重点的农资打假专项整治行动, 严厉打击了违法违规生产经营和销售行为, 取得了良好效果。

㈤农业标准化深入推进2013年8月, 《庆阳市创建全国绿色农产品生产加工示范区规划》通过国家评审委员会的评审, 标志着庆阳市的农业标准化生产、产业化经营迈上了新的台阶。庆阳市采取“以点带面, 整体推进”的方式, 加快农业标准化生产的进程, 引导生产经营主体贯标生产, 创建标准化示范区 (点) 70个, 种植面积56万亩, 养殖规模16万头。

二、存在问题

㈠农民安全生产认识淡薄农民文化水平不高, 不能充分掌握无公害农产品的生产技术;不能理解、执行农业投入品使用安全间隔期或休药期等规定;个别生产者意识不到违规使用禁用农业投入品对农产品质量安全和人体造成的严重损害。

㈡化肥、农药的频繁使用庆阳市苹果、瓜菜等农业产业快速发展的同时, 部分生产者为了提高产量, 盲目使用化肥和农药, 对农产品质量安全和农业生产环境带来安全隐患。庆阳石油产业的崛起, 或多或少的对周围的土壤、水质产生污染, 亦可能对人体健康造成各种慢性伤害。

㈢农产品监管体系不健全国家的质量监管主要是对农产品加工与经营进行监管, 对农产品的生产监管水平低下。农产品的质量安全很大一部分在农业的生产环节, 由于市场监管只是以抽查的形式进行, 不能覆盖农产品质量安全的各个部位和环节。在监管执法力度上, 农产品安全监管工作执行难度大, 对生产档案不全及出售含违禁药物或不执行安全休药期要求的生产者, 在监督管理中没有切实的管理制度, 难以实现农产品质量可控和追溯性, 监管工作无法真正从源头做起。

㈣乡镇级检测体系建设滞后目前, 乡镇级检验检测设备落后, 大部分乡镇人员、场所、设备、技术不到位, 乡镇检测流于形式成为制约庆阳市扩大农产品质检工作的瓶颈。县区的检测设备匮乏, “检不了、检不出、检不准”的问题时常发生, 畜、水产品中的兽药残留、饲料添加剂等无法进行快速的定性检测, 远远不能适应当前工作的需要。

三、对策建议

㈠加强对农业生产经营者的思想教育与技能培训农业生产经营者的质量安全观是农业产品质量安全的保证。乡镇农产品质检机构要加大农业生产经营者的思想教育, 通过组织农产品安全科普会、有奖竞答、发放宣传资料等形式加大宣传, 提升农业生产经营者的农产品安全观念, 让广大农业生产经营者在耳濡目染中提升对农产品质量安全的认识。通过“联村联户”等手段帮扶、指导生产者, 邀请相关专家对农业生产者生产技能进行培训, 推广新型实用的农业生产技术, 提升农业生产者的生产水平。

㈡完善农产品质量监管体系按照“加强基层、重心下移”的原则, 进一步加大对庆阳市农产品监管机构建设。市级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部门进一步充实专业检测人员、补充仪器设备、完善基础设施, 拓宽检测项目, 提升检测能力;县、乡级依托农产品质检体系建设项目实施, 购置检测仪器设备, 加强专业检测人员配备和培训, 达到快速定性检测能力;引导大型农产品生产经营企业建立自律性检测站 (点) , 开展内部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 实现四级检测网络“上下贯通、运行高效、参数齐全、支撑有力”。

㈢规范农业标准化生产技术庆阳市大力发展草畜、苹果、瓜菜三大主导产业开发及“七个百万工程”建设中, 应进一步发挥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等载体的带动作用, 创建标准化示范园区, 提高标准化种养比重, 加快农业标准化进程。通过标准化示范园区建设, 把企业化管理、标准化生产、品牌化经营等现代工业理念引入到农业中, 为全市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提供扎实基础。

3.我国农产品质量安全发展现状 篇三

关键词:农产品;质量安全;重要性;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F3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1161(2016)02-0078-02

随着改革开放政策的实施,我国农业发展进入新的历史阶段。农业产业的任务不仅是保障农产品数量增长,更要看重农产品的质量。我国政府及社会各界都十分重视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不断加强在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方面的监管和建立。2001年我国成为世贸组织成员,极大提升对农产品质量安全的重视程度,我国农业部首次制定“无公害食品计划”,标志着我国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初步建立。“无公害食品计划”的出现促进了我国农产品质量的提升,也让更多人看到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开展的重要性。受现实原因影响,我国农产品质量整体水平不高,不仅在出口中面临诸多问题,对食用者身体也会造成不同程度的影响。因此,分析和研究农产品质量安全发展现状及对策成为当前的热点。

1 我国农产品质量安全存在的问题

1.1 化学残留物品增多

建国以来,我国每年农产业化学用品量不断增长,全国每年使用的农药约180万t,其中大部分农药已经被国家严禁使用。有关学者对农产业化学用品含量进行分析,认为有30%左右的化学用品含有有机磷,其毒性极大,对食用者会造成严重伤害。我国每年施用的化肥总量约4 500万t,平均到农业土地上的化肥总量超过400 kg,这与西方发达国家制定的化肥使用量存在明显差距,导致我国土壤中化肥含量过高,化学残留物自然过高。受认识和化肥、农药价格以及种植时间的影响,我国部分农民在种植中会选择催熟药、激素,以保障农产品快速上市,这样一来,自然对农产品质量有所影响,不仅农产品口感不好,对人体也会造成不同程度的伤害。不能排除,我国部分农民为获得更高的经济效益,使用不良竞争手段,加快果实成熟,造成农产品化学残留物过高,不断发展下必然影响我国农产品质量安全。据有关报道,我国每年因食物农药含量过高造成的人员中毒案件超过万人,其中大部分为蔬菜水果化学残留物高,这已成为影响人民群众健康的不安全因素。

1.2 食品安全问题频发,控制难度提升

随着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食品安全问题明显增多。科技发展下,受到污染的机会增多,导致农产品面临更多有害物质的侵害,威胁食用者身体安全。对于食品安全而言,其对人们身体的损害是长期存在的,即人们长时间食用含有化学残留物的食品,造成中毒情况,引发慢性中毒。不仅是成年人,幼儿在生活中同样面临食品安全问题,因其危害性大、来源广,难以被发现,往往会造成社会恐慌。部分幼儿因在母体中受到食物污染,出生后即出现畸形、脑干损伤等病害。三聚氰胺事件就是如此,目前我国国内大部分人提起三聚氰胺事件依然心存余悸。

1.3 质量安全问题下出口贸易遇阻

从我国近年来农产品出口情况看,有大量农产品被退回,主要退回原因就在于:农产品质量差、化学残留物过多、添加剂过多、不符合出口国食品安全标准。严重的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已经造成我国在农产品国际贸易中重大的经济损失,同时也影响了我国的国际地位。农产品出口后被退回,将面临高额费用赔偿、运费,也对我国农产品品牌形象建立造成严重影响。进入新时期之后,世界各国都十分关注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特别是近几年,农产品安全与否已经成为评判一个国家农业产业优劣的标准。我国的大米、蔬菜、玉米等农产品长期出口国外,对我国农业产业发展有着重要作用,但因农产品安全质量问题,使其出口面临更多的贸易壁垒。目前,美国、日本欧洲部分国家对我国农产品实施进口限制,并制定严格的进口标准,成为我国农产品出口的阻力。如不能加快解决这些问题,必然会影响我国农产品出口和农业产业经济发展。加快制定质量安全体系以及出口贸易对策,是当前需要解决的重点。

2 推动我国农产品质量安全发展的对策

2.1 制定严格的农药化肥使用标准

当前我国农业用地农药化肥含量过多,会直接导致种植物农药化肥残留量过多。为避免这种情况发生,制定严格的农药化肥使用标准是关键。尽管我国已有化肥使用标准,但并未严格规定,因此仍存在农药化肥使用过量行为。一方面,地方农业部门要加强对农药化肥使用标准的监管,定期对地方农产品化肥、化学残留进行检测,对不合规定的产品予以销毁,并对相关责任人进行惩罚,以提升相关人员对农药化肥使用标准的重视程度。另一方面,要开展农药化肥使用培训体系。受现实因素影响,我国农民学历不高,对农药化肥使用标准认识不足。通过培训体系建立,提升农民对科学使用农药化肥的认识,以保证农产品的质量安全。

2.2 建立健全法律法规和监管机制,严惩违法违规行为

一是要建立健全相关法律法规。我国近些年十分注重“三农”问题,大力推广农业发展,但无形中忽视了对农业产业的监管,使得部分人员钻法律空子,不顾农产品质量安全,只为获得更高经济效益。通过建立健全法律法规,提升农业种植户、农业企业的社会责任。对以经济效益为主、忽视农产品质量安全而造成严重社会危害的,给予刑事追责并进行社会赔偿。二是需要地方政府和有关部门共同协商、加大监管。除定期进行农产品质量安全审核外,还应对农产品生产种植给予专业意见,对国家相关政策和法律法规进行宣传,控制违法违规行为。

2.3 提升农产品质量审核,提高出口比重

为保障农产品出口,提升农产品出口质量审核可以有效避免出口国对我国实施的贸易壁垒。我国农产品在出口中经常遭遇绿色贸易壁垒,原因就在于农产品质量问题难以达到出口国制定的农产品标准。在国内进行第一道关的保证,执行严格的农产品质量审核体系,保障出口的农产品都是高品质的,有利于维护我国农业大国地位,保障出口比重,维护我国良好的国际形象。农产品质量审核体系建立绝不在于保障出口比重,而是在于坚持可持续发展,对食用者身体健康负责。无论国内还是国外,农产品质量审核都十分重要,农产品质量安全保障利国利民,需要各方维护。

3 结语

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是目前我国农业产业面临的主要问题。自改革开放政策实施后,我国人民群众物质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农产品不仅要满足基本生活需求,也要保证健康。经济社会发展下,部分农业产业主体看重经济效益,忽视社会责任,造成我国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频发,不仅影响国内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对我国农产品国际贸易出口也造成严重影响。需要注意的是,我国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不仅在于化肥和化学用品的使用,城市内工业排放物品增多、城市环境差、缺少严格的市场管理机制和监管都会造成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因此,解决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应当从各个方面深入,不仅需要国家、农业企业注意,还需要社会各界关注和共同监督,只有这样才能保障我国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

参考文献

[1] 李祥洲,钱永忠,廉亚丽,等.农产品质量安全网络舆情走势监测与分析[J].农产品质量与安全,2013(1):47-51.

[2] 董花.甜菜生产质量安全的影响因素及防控措施[J].中国糖料,2015(4):71-72.

[3] 陈业兵,董建军,谷晓红,等.山东省农产品质量安全现状与发展对策[J].山东农业科学,2014(11):134-136.

4.农产品食品安全现状 篇四

李雪艳范永丽

新疆农业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乌鲁木齐8300

52关键词:新疆农产品质量安全

2003年设在自治区农科院的国家农业部农产品质检中心对乌鲁木齐地区的5个蔬菜生产基地、2个蔬菜批发市场、5个农贸市场、4个超市出售的蔬菜进行抽样检测,从大白菜、甘蓝、西红柿、辣椒、芹菜等10余种蔬菜中,抽取500多个样品,采用大型精密仪器分析法,对其中的有机磷类、氨基甲酸酯类及聚酯类等13种农药残留进行分析,结果发现,蔬菜生产中使用禁用农药甲胺磷、氧化乐果现象较为突出,而非禁用农药也不同程度地存在因使用不当造成超标问题。随后该中心连续5次对乌鲁木齐市场上蔬菜农药残留进行检测,平均超标率为15.2%,检验结果表明乌鲁木齐蔬菜质量安全处于全国中下水平。近年来,由食品安全引发的问题时有发生,引起了社会各界广泛的关注,同时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消费观念的日趋改变,以及国际贸易技术壁垒日渐增高,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显得越发突出。1新疆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的现状

1.1加强了对农产品质量安全的管理

新疆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在运作机制上,成立了涉及农业、卫生、质量监督、经贸、工商、环保等多个管理部门共同管理的运作机制。在各环节管理体系上,加强了对部分农产品产地、投入品、生产等环节的管理,如对出口番茄从产地、育种、栽培到加工、运输等每一环节进行严格的质量安全管理。同时政府也加大了对农产品、农业投入品和产地环境的监督力度,并通过一系列协会加强了对农产品质量安全的监督。

1.2加强标准化建设并向体系化方向发展

依据“适应市场,服务社会、加强管理、国际接轨”,新疆标准化建设取得了较好成绩。2003年共制定自治区地方标准达90项,4项地方标准已上升为国家标准,50多项地州级农业地方标准上升为自治区地方标准。6个农业标准化示范区通过国家验收。其中,在2003年的标准制定中,60%是农产品质量安全标准,这些标准执行后有效地推动着新疆经济发展。如巴州香梨、塔城红花制品、哈密大枣等新疆优质农产品执行相应的标准后都增加了出口量;青河县执行“绒山羊”地方标准,牧民人均增收明显提高,其中标准化示范户人均增收达400元。在加强标准化建设的同时,开始向体系化方向发展,目前已经颁布了“优质细羊毛”、“库尔勒香梨”、“天然彩色细绒棉”等3个标准体系,但距实际需要还相差甚远。

1.3认证工作取得进展

无公害农产品认证工作是实施“无公害食品行动计划”的一个重要内容和推进措施,是政府推动、服务大众的公益性事业。开展无公害农产品认证工作是推动农业产业化发展、实施企业名牌战略、提升农产品竞争力和扩大出口的重要措施。新疆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相当重视,切实将其作为当前农业和农村工作重中之重来抓,在人力、财力方面给予支持,确保这项工作能够扎实、有效地开展。目前,无公害农产品认证工作已取得一定成效,位于乌鲁木齐县水西沟镇的南郊食用菌研究所开发培育繁殖的鲜菇类产品填补了自治区无公害农产品认证资格证书的空白,为无公害食品认证开启了先例。

继2003年12月石河子市荣获首批“中国50家投资环境诚信安全区”之后,国家级石河子经济技术开发区日前顺利通过北京中安质环认证中心ISO14001国际环境管理体系认证,成为新疆首家国际认可的绿色投资区域。据中国开发区协会资料显示,中西部16家国家级开发区中,仅重庆和石河子两家开发区通过了ISO14001区域认证。

目前,全国有178家单位260种产品获得无公害农产食品认证标志,1 929家企业3 427种产品获得了绿色食品认证,22家企业62种产品通过有机食品认证。与全国相比,新疆的认证工作任重而道远。

1.4法律法规体系正在建设之中

在国家颁布的《食品企业通用卫生规范》、《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卫生法》等一系列法律法规基础上,2001年3月12日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第九届人民政府第13次常务会议讨论通过了《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无公害农产品保护办法》这项重要的地方性法规。它的颁布和全面实施,大力推动了新疆无公害农产品生产事业健康稳步的发展,促进了农业生产结构调整及“优质、高效”农业的发展,增加了农民收入。2新疆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存在的主要问题

2.1缺乏统一的管理运作机制

目前,新疆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主要由多个部门同时管理,但它们之间缺乏一个权威的协调机制,使得很大一部分力量在相互依赖、相互推诿中弱化了,从而造成“都在管、又管不了”的局面。比如肉类食品检验管理,牲畜活体疫病检验由农业部门负责,屠宰后的产品检验由经贸委负责,而两者之间缺乏相应的配合检查制度加以约束,中间往往出现空当,从而造成部分个体商贩不经检验就直接把肉类食品拿到市场上销售。

2.2市场准入制度不健全

缺乏市场准入制度,造成市场混乱,优质难以优价。以乌鲁木齐蔬菜市场为例,由于缺乏必要的市场准入制度,放心菜混同大路菜,外地菜挤过本地菜。2003年乌鲁木齐蔬菜销售量约在400×104t左右,其中外地菜占到320×104t。尤其是冬天,山东、广东、海南、甘肃等地的反季节蔬菜占到我区蔬菜市场的80%~90%,这些蔬菜基本上没有经过无公害认证,更谈不上绿色认证、有机食品认证。

2.3缺乏认证意识和认证管理

首先是缺乏认证意识,无公害食品认证覆盖范围小,仅涉及蔬菜、水果、畜禽肉、水产品等几类农产食品,而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认证体系等其它国内通用的认证体系以及国际通行的有机食品认证体系如GAP(良好农业规范)、HACCP(危害分析与关键控制点)、ISO9000系列标准(质量管理和质量保证体系系列标准)、ISO14000系列标准(环境管理和环境保证体系系列标准)体系认证等还达不到。其次是缺乏认证管理,对于已获得认证的单位不再进行跟踪监控管理,使得认证成为终身制,一旦获得认证,终身都将拥有,导致一些已获得认证的企业单位打着安全绿色的标志,生产出质量不合格的产品。

2.4检测技术水平落后

一方面新疆的检测技术主要针对产后安全性进行检测,忽视全程控制检测。另一方面新疆缺乏如二恶英及其类似物、氯丙醇等一些对健康危害大而国际贸易中又十分重视的污染物的关键检测技术。由于检测技术的落后,使得检测结果根本达不到国际要求,从而造成出口困难的现象。

2.5相关法律法规体系不健全

虽然新疆可参照的农产品质量安全方面的法律法规较多,但大都不成体系,法律法规之间缺乏有机的结合,仍存在着漏洞,尤其是对于农产品质量安全的细节方面缺乏具体的、可操作的相关法律法规。对农产品质量安全进行管理的约束力不够,还没有起到足够的震慑作用。对于现有的法律法规而言,有些部门也并未严格执行,而是以短期经济利益为重。

3完善现行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的建议

3.1改革管理体制和运作机制

由政府出面牵头理顺各职能部门的关系,使各部门充分协调配合,成立跨部门(如农业、卫生、环保、国家质检、工商、海关等)的统一的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机构。通过此管理机构统一组织、协调、管理与农产品质量安全有关的全部工作,对“从田间到餐桌”的各个环节进行严格管理。同时,开展风险分析、风险评估、风险管理、风险警报和食品安全评估等基础性管理工作。

3.2加强各环节的质量安全管理

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各环节管理,一是严把生产关,重点解决化肥、农药、兽药、饲料等对农业生态环境和农产品的污染;二是严把农业投入品的生产、经营许可和登记关,切实加强市场监管;三是重点加强农产品的包装标识,特别是转基因产品,并建立追溯制度;四是建立市场准入制度,以产地编码和标签为突破口,加强市场准入管理。

3.3建立健全质量安全标准体系

管理部门应及时清理和修订过时的农业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地方标准以及有关技术法规,使各类认证标准层次分明,并具有可操作性。同时增加卫生标准、环境标准,提高质量指标,大力等同或等效采用国际标准和发达国家标准,使标准体系尽快与国际接轨。

3.4加快质量认证体系建设

各级农业行政主管部门要将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纳入重要议事日程,要加快产地认定进度,加速地方认证向全国认证转换进程。在已开展的无公害农产食品、绿色和有机食品认证的基础上,积极推行GAP(良好农业规范)、HACCP(危害分析与关键控制点)等认证体系。同时统一认证机构,把多头认证变成统一认证,实现“统一标准、统一认证、统一标志、统一管理、统一监督”。从而建立统一、规范的农产品认证认可体系。同时,认证不能实行终身制,应该定期、不定期的对已获得认证的企业进行检查,一经发现不符合要求者,立即取消其认证资格。

3.5完善检测体系,提高检测技术

将农产品按危险性的高低进行分类,并以此为依据,研究新疆农产食品的监督政策、策略和措施,全面进行检测检验。源头上保证质量安全,上市前开展抽样检测,流通环节做到监管检查。同时提高质量安全关键控制技术和综合配套技术研究,积极推广产地环境净化技术,摸索先进快速检测技术并将之运用于生产中,从源头把好质量关。

3.6完善法律法规和执法监督体系

有关部门应及时清理、修订与农产品有关的法律法规,变被动查处为主动出击,加大惩处力度,严惩监管上玩忽职守者。通过法律手段约束所有农产品链参与者的行为,保证食品安全,从而使得农产品安全在法律上具有约束效力。与此同时,依托目前农业专业执法队伍和人员,改善执法条件,重点加强各环节监督,从生产到销售实行全程控制,把住五道关口,即环境保护关、农资原料关、生产关、流通交易关、市场监督关。

3.7发挥消费者的积极作用

只有消费者认可的产品,在市场上才能占有一席之地,才是有效益的产品,消费者作为产品的最终使用者对于产品的质量问题最具发言权。因此,应充分发挥消费者的积极性,引导消费者增强自我保护意识,帮助消费者充分了解产品品质的识别常识。同时,创造一种有效的激励机制,鼓励消费者发现假冒伪劣食品后进行举报,充分发挥广大消费者在农产品质量安全方面的监督作用。

参考文献

〔1〕 沈雅屏.警惕农药残留威胁餐桌安全.新疆日报.2004年3月31日

〔2〕 秦富等.欧美食品安全体系研究.中国农业出版社.2003年

〔3〕 朱希玲.我区标准化工作助推经济发展.新疆日报.2004年4月2日

〔4〕 张玉香.实施“无公害食品行动计划”全面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海峡两岸农业高级论坛报告.2002年1月.北京

〔5〕 张振华.食品安全技术发展现状与优先发展对策.农业科技管理.2003(5):20~2

5.农产品食品安全现状 篇五

引言

近年来,随着我国人民物质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优质、营养的无公害及绿色食品已成为我国市场消费的主流和趋势。但是我国农产品生产由于农业投入品,如农药、兽药、化肥等的不合理使用,食品添加剂、防腐剂、人工合成色素等对人体有害物质的滥用,以及农业生态环境的退化,市场准入制度不健全,法律监管的缺失等,致使农产品安全问题日益凸现,成为政府和人民群众共同关注的社会问题[2]。因此,如何营造安全健康的农产品消费环境已成为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现将南京市农产品质量安全现状和应对措施报告如下: 1南京市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现状

1.1农产品质量安全建设成效显著

1.1.1农产品标准化生产基地建设取得新成绩

近年来,全市规模农业、设施农业的迅速发展,为农产品质量安全建设奠定了较好的基础。同时,加强了各级农业标准的宣贯,加快了农业标准化示范区的建设,迄今为止,全市已经制定市级农业地方标准126项,立项建设各级农业标准化示范区41个,其中国家级8个、省级标准化示范区10个,市级标准化示范区29个,如高淳县河蟹生态养殖国家级标准化示范区,溧水县波尔羊养殖省级标准化示范区和溧水县无公害茶叶、浦口区鲜食糯玉米、浦口区汤泉镇苗木、江宁区土桥镇青虾、六合区富硒水稻等[11]。

1.1.2“三品”认定认证工作取得新进展

截止2011年12月底,全市通过认定的无公害产地382个,通过认证的无公害农产品296个,绿色食品153个,有机食品112个,地理信息标志产品2个(南京雨花茶和固城湖螃蟹)。高淳县也是全省唯一的作为江苏省无公害农产品、无公害水产品产地认定整体推进试点县,分别通过了省农林厅、省海洋与渔业局检查验收,整体认定面积14.9万hm2 和1.3万hm2;全市通过省级认定的无公害产地总面积为4.45万hm2,约占全市食用农产品种植面积的24.7%。

1.1.3名牌农产品培育和创建取得新成果

截至2011年12月底,全市通过认定的国家级名牌农产品有6个,如老山牌蜂王浆冻干粉、雨润牌低温肉制品,省级名牌农产品有43个,如固城湖牌螃蟹、桂花牌盐水鸭、远望牌富硒大米等,市级名牌农产品有78个。[1]

1.2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稳步提高

截至2011年11月底,江苏省农委对全省13个地级市组织开展的农产品质量安全例行检测中,如图所示,我市蔬菜平均合格率为96.8%,猪肉中“瘦肉精”检测合格率为100%,水产品药残检测合格率为98.04%,其中水产品养殖基地水产品检测合格率为100%[4]。近年来,我市农产品的合格率一直高于全省平均水平。

江苏农林职业技术学院毕业论文(设计)

附图:

2011年农产品质量安全例行检测中我市农产品检测合格情况

检测项目

蔬菜 猪肉中“瘦肉精”检测

水产品药残检测

水产品养殖基地水产品检测 合格率 96.8% 100% 98.04% 100%

1.3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能力不断提升

2004年,我市农林部门借鉴日本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产地编码制度,在国内率先建成了农产品质量安全IC卡智能化监管系统,目前,全市近300家“三品”生产企业已经全部纳入IC卡智能化监管,建成了蔬菜生产电子档案系统,初步创建了30个全市农产品质量安全全程控制和可追溯示范企业,2010年又建成集农业投入品监管、产地环境质量安全监控、农产品生产电子档案、农产品质量安全预警预报、农产品质量安全查询和溯源、农产品质量安全应急管理于一体的农产品安全IC卡全程智能化监管系统[8]。

1.4农产品质量风险评估正式启动实施

我市组建了农业部农产品质量安全专家组,聘任了16个专业领域66位专家。规划建立农产品质量安全风险评估体系,认定了首批36个专业性部级农产品质量安全风险评估实验室和29个区域性部级农产品质量安全风险评估实验室。启动了蔬菜、水果、茶叶、畜产品、水产品等8大类食用农产品质量安全风险隐患摸底排查评估工作[5]。

1.5建立农产品质量检验检测体系

检验检测体系是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的重要手段。经过近几年的规划建设,全市的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体系已初步形成,质检机构的检测条件有了较大改善,从业人员素质得到了显著提高,检测能力在省内处于领先地位。部分乡镇建立了农产品农药残留速测站,配备了速测人员。存在的主要问题

尽管我市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已经取得了一定成效,但目前农产品质量安全仍存在比较突出的问题。

2.1对农产品质量安全的意识薄弱

农产品生产者及消费者的质量安全意识有待进一步提高。一方面,生产者片面追求农产品产量,忽视使用违禁农业投入品的现象时有发生;另一方面,消费者因农产品质量安全意识淡薄,忽视产品来源、农业投入品的使用等问题,而使优质农产品在市场消费中未能显现优越性。

浅谈南京地区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现状及应对措施

2.2遭受有害生物入侵的污染

农产品在种(养)殖过程中遭受致病性细菌、病毒和毒素入侵的污染。几乎所有种类的动植物在生长过程中都会管理不善而遭受不同种类有害生物入侵的危害,并对农产品自身的生长、品质、品相产生较大的影响。在入侵动植物的有害生物中,多数可以预防和治疗,只有极少数人畜共患的有害生物才威胁人类的身体健康,如禽流感、猪链球菌、口蹄疫等。有害生物也是造成农产品不安全的主要因素。

2.3 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体系有待进一步完善

2.3.1基层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体系不健全

虽然南京市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体系的建设走在江苏省的前列,全市农产品质量监督检验所的设备、人员素质和技术量等都位于全省同行的前列,但依旧缺乏经验,尤其是在基层检测体系的建设方面,还存在一定的不足。例如基层检测站体制建设不完善,检测技术人员素质参差不齐,镇区检测站没有固定的检测人员编制,致使技术人员队伍不稳定等。可见,南京市农产品检测工作深度不够、范围不广,给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工作留有隐患。

2.3.2 检测机构力量薄弱

农产品检测机构因设备、技术力量和资金等方面的局限,发展不平衡,整体水平不高。除了农业、畜牧水产、食品卫生、检验检疫、质量技术监督等政府部门外,还有社会服务性检测机构和企业内部的检验检测机构。检测机构多,不仅分散了建设资金,还造成各检测机构缺乏技术人员,检测能力良莠不齐,检测数据也难以共享,影响检测工作能力的提高。一些超市、农贸市场、生产经营企业仍未设立检测室或委托检测机构开展监测工作[5]。

2.4农产品质量安全服务支撑有待增强

一方面优质安全农产品标准和生产(养殖)技术规程难以贯彻执行到位,除了部分农产品生产者缺乏自觉贯彻执行农产品生产标准和技术规程的意识以外,更主要的原因是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的示范推广难以到位,主要是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体系不健全,导致技术服务严重滞后于优质安全农产品的生产需要。

另一方面农业投入品的供应和科学使用的技术指导服务亟待加强,例如,生产上已经禁止使用甲胺磷等四十二种高毒高残留农药,但真正高效低毒低残留、能替代上述禁用农药的品种却难以满足生产上的需要,同时,在如何科学用药和合理用药、严格执行安全农药间隔期制度等方面的技术指导服务严重滞后于生产需求[3]。

2.5农产品质量安全执法体系有待强化

首先,要扩大农产品质量安全的执法内容,需要尽快将农产品产地环境质量安全、农产品质量安全产地准出、农产品生产记录、农产品包装标识等纳入执法范围。

其次,要加大农产品质量安全依法执法的力度,近几年国内农产品质量安全事件层出不穷,如“孔雀石绿”水产品、“荧光增白剂”蘑菇、“三聚氰胺”奶粉和鸡蛋等等,究

江苏农林职业技术学院毕业论文(设计)

其原因,既有少数不法企业和个人以身拭法、疯狂逐利,也有因为执法不力、违法成本较低而导致农产品质量安全事件屡禁不止[10]。对策及建议

3.1强化品牌建设,继续推进“三品”认证认定工作

3.1.1加大农产品品牌的认证力度

继续推进无公害农产品产地的认定,大力发展无公害、绿色、有机农产品,积极推进以提高产品质量为核心的技术改造和技术攻关,推广应用绿色安全的先进适用技术,依靠科技进步提高农产品质量和效益。

3.1.2加大已认证认定产地、产品的监管力度

确保已认定认证产地、产品的质量安全。加大对已认定认证产地、产品的检测监管力度,建议实施三年一轮的监督检测制度,每年抽检三分之一的品牌农产品和无公害农产品产地,确保农业“三品”的应有质量。

3.1.3加大品牌农产品的营销推广力度

组织名牌农产品参加国内外的各种展示展销活动,扶持名牌农产品开展连锁配送和进超市销售,逐步健全农产品的优质优价机制,以优质优价和营销推广促进名牌农产品生产的发展。

3.2 不断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体系

3.2.1监管体系建设

目前,南京市农业部门已经设立了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机构,农业部门要抓紧建立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机构,明确对农产品质量安全的监管职责,赋予相应的工作手段和职能。在乡镇设立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机构,由村级农技员和动物防疫员同时承担起质量安全监管的任务,形成从市级到乡村的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网络。并要完善协调机制,加强农业、工商、质监、卫生等相关部门监督执法资源的有效整合,形成监管合力。

3.2.2监测体系建设

加快建设市、区(县)二级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机构,在有条件的乡镇要建立检测点,督促和引导生产和流通组织建立质检站。完善区市检验检测机构,以开展本地区农产品质量安全为主要项目的检验工作为主,县级检验检测机构要以能够开展本地农产品质量安全一般性常规检测项目和快速检测为主,建立起技术先进、功能齐备、检测快速、运行高效、全面覆盖的统一的检验检测体系,能够满足系统开展农业产地环境、农业投入品、初级农产品检验检测的需要[9]。

3.2.3培训能力建设

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工作是一项新的职能,不断强化培训,提高队伍素质,是一项急迫的任务。可以按照分级培训的办法,或者依托大中院校、科研院所开展培训工作,重点培训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人员、检测技术人员,有条件的可以延伸到对农业龙头企业、4浅谈南京地区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现状及应对措施

专业合作社和种养大户相关人员的培训。

3.3 加大农产品质量安全依法监管的力度

3.3.1加强农业投入品使用和农产品产地环境的监管

加强科学、合理使用农业投入品的宣传与培训,加强农产品生产(养殖)过程中农业投入品使用的监督执法,严厉打击使用违规农业投入品的不法行为。加强对全市现代农业园区产地环境质量安全的监管,并且按照无公害产地环境质量的标准,加强园区内土壤、灌溉水的定期监督检测,每年检测一次,建立园区产地环境质量安全数据库,实行动态监管;其次,依据《农产品质量安全法》,加大对园区产地环境污染事件的执法处罚力度。

3.3.2加强农产品生产过程的监管

突出抓好农产品生产企业、农业专业合作组织的农产品生产记录的执法检查,突出抓好农产品质量安全标志和包装标识的执法检查,加大处罚的力度,增强依法监管的威慑力,为实行严格的质量安全产地准出制度提供强有力的支持[12]。

3.3.3加大对不合格农产品依法查处的力度

特别是在各例行检测和监督抽检中不合格的农产品,进一步加大信息公布和依法处罚的力度,切实维护“三品”的公信力。

3.4 加强宣传和教育,提高全社会对农产品质量安全生产的认识

农产品安全生产意识对质量安全的管理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作用,通过各种媒体加强宣传和教育,提高全社会对农产品质量安全重要性和农产品质量问题给人们造成严重危害的认识,改变人们传统的农产品生产观和消费观,形成农产品质量安全的社会监督。农产品质量安全的社会监督虽然在效能上不具有政府管制和行业自律的强制性,但其评判、抑制、转化功能却具有强大的威慑力。

3.5 抓好源头控制,大力推进无公害生产基地建设

3.5.1加快发展绿色食品、无公害农产品生产

加强生产基地规范化建设和品牌建设,提高消费者的认可程度。争取在“十二五”时期使大多数农产品及其加工产品的质量达到国家标准或行业标准。通过抓标准化生产和安全认证,带动整个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的提高[7]。大力开展无公害产品和绿色食品建设行动,切实规范农业标准化建设与管理,不断提高农业标准化示范区建设管理水平,使农业标准化生产由点到面、由单项到整体全面发展。

3.5.2加强“三废”治理

建立以污染物总量控制为核心的政府环保目标责任制,各项环境管理制度协同管理的污染防治综合管理系统。合理布局乡镇工业,合理调整行业结构。认真贯彻预防为主,谁污染谁治理和强化监管理三项环境保护基本方针,积极逐步稳定地推进环境管理八项制度。

3.5.3要健全动物防疫和植物保护体系

江苏农林职业技术学院毕业论文(设计)

加强动植物病虫害的检疫、防疫和防治工作,加快动物无规定疫病区建设, 加大对动植物疫情的监督管理。要大力发展农产品贮藏、保鲜和加工业, 积极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通过公司加农户等办法, 带动农产品生产基地的建设, 提高农产品生产和加工的标准化水平。通过龙头企业和营销组织, 引导农产品生产者按照市场需求调整农产品品种布局和结构。要积极扶持和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专业技术协会和流通协会, 提高农产品生产的组织化程度。

4小结

6.农产品流通的现状 篇六

农产品流通的现状、问题以及对策

(一)农产品流通的现状

我国是一个拥有9亿农民的农业大国,农产品流通在国民经济发展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关系到农业产业化发展、农民的增收以及我国农产品国际竞争力水平的提升。经过多年的农业改革,我国的农产品流通体系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取得了巨大的成就。目前,我国农产品场供求的周期性和季节性、市场的分散性和地域性以及交易的风险性等特征突出,主要存在“卖难”“涨价”、市场信息不对称、缺乏完善的农产品预警体系、农民盲目生产、农产品流通环节多、成本居高不下等问题。产品做得再好,没有推介展销 的平台,也卖不出去。而这就使蔬菜与市场流通的是否合理有很大的关系,主要有以下两点:一方面当地有很好的农特产品,但是农民找不到销路,另一方面,公司的采购资源不多,而农户的种植都是分的、小规模的,这就迫切需要构建一个畅通的买卖信息渠道。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商品流通已由社会生产中的末端行业上升为先导行业。党中央高度重视农产品流通,要求必须强化农村流通基础设施建设,发展现代流通方式,培育多元化、多层次的市场流通主体,构建开放统一、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

同时我国的农业正处在从半自给经济向较大规模的商品经济时期。在这一时期,农产品流通行为具有商品经济和自给经济的双重特征。从农产品流通来看,既有农产品自身的特点,又有中国过渡经济的转轨特征。因此,依据农产品特点合理组织农产品流通是实现商品流通合理分工的重要内容。目前的农产品流通还远不能够满足社会和经济发展的需要,不能适应人们在经济水平提高后对生活质量更高的要求。

(二)农产品流通存在的问题

首先农产品的特点是品种和个体间的差异显著,农产品的生产的数量和质量具有不稳定性,再者就是农产品具有季节显著时间性强的特点。

农产品流通的特点造成了农产品流通的问题。

1、在流通上表现为现货交易多,季节集中度高,产品质量检测设施重要

在农产品生产对自然条件依赖比较明显,包括土壤、气候、温度、水源等,生产的地区分布特征突出,并且季节性强,产品质量部均衡。当前我国农产品市场以现货交易为主,农产品流通大多数是现货流通,进入市场往往是人货同行,采取对手交易的方式,结算用现金收付。同时,交易规模较小,季节集中度高,而且农产品绝大部分集中在夏秋两季。冬春季节虽然交易较多,但数量很少。此外,农产品质量检测、包装、储藏保鲜及加工设施、商品检疫、农药残留检测、电子结算等方面都比较落后。

2、交易规模小,参与主体多。

从生产、加工到市场销售存在着众多参与主体和组织,其中个体农户占绝大多数。在流通领域形成了一个由农民组成以追求利润为目的的贩卖大军,在实践中造成农产品流通的连续性和稳定性较差。此外,农产品流通信息不对称,造成了农户、中介、生产企业间交易地位事实上的不平等。小规模、大群体的特征明显,流通过程中介环节多成本高,因组织化程度太低而不能充分发挥农产品流通的效能。

3、农产品流通的自组织功能弱。

在商品经济条件下,任何产品在市场竞争中供求与价格的相应变化结果都会形成一种自动均衡趋势。我们称这种趋势为商品流通的自组织功能。同工业品相比,农产品流通的自组织较弱,即实现这种自动均衡所需的时间长。损失浪费大。这是因为,首先,农产品生产周期长,使农产品供给,需求价格形成往往缺乏连续性,容易形成“断点”和“盲点”,波动由此产生;其次,农产品生产的分散性小规模化与市场需求的集中性大规模化的衔接,往往由于小生产者的“追随效应”和市场价格信号的“滞后效应”拉大了供给和需求的时间差距,从而引起了农产品的供求波动;再次,农产品供给弹性大,而需求弹性小也是造成农产品流通自组织功能比较弱的一个重要原因。农产品流通的这一特点告诫人们,不要以为单纯的引进市场机制就可以求得农产品流通的稳定发展,在引入市场机制的同时,必须通过强化农产品流通的组织化程度和完善宏观调节来熨平商品流通的自发波动。

4、商品双向流通渠道十分不畅。农产品流通建设十分薄弱,农民卖难、买难的问题突出。农产品信息滞后,流通不畅,很容易造成生产的盲目性。主要表现在:农村商品流通 网络 规划滞后,布局不合理;农村商品流通的集约化、组织化程度低,流通成本高;农村商品流通网点数量不足,基础设施比较简陋;农村市场监管工作薄弱;商品质量不高,食品安全隐患较大。

5、农产品市场化程度较低,市场组织化程度低、规模小、设施不齐备、经营管理手段落后是我国农村流通体系的重要特征,且缺乏现代的、有组织的流通 企业 和流通体制。主要表现在:农产品价格普遍处于低位,农业生产循环不畅;市场主体及其组织的迟滞发育;市场信息传递机制不健全;政府宏观调控体系不完善。

6、流通方式落后,集贸市场、夫妻店仍是农村商品流通的主渠道。商务部和中国农业大学对20个省500个村的1万家农户问卷调查,80%的村没有连锁超市等新型业态,97%的农户盼望城市超市向乡村延伸,77%的农户买过假冒伪劣商品。中国目前农产品交易还是以初级产品为主,农产品分等、分类和包装等标准化水平很低。发达国家农产品在超市销售的比例超过75%,美国、德国达到96%,而中国平均只有5%左右。

7、流通产品档次较低。未经加工的鲜销产品占了销售产品的绝大部分,农产品采后商品化处理不到10%,保鲜储藏不足18%,加工比例不到25%。农产品分等分级、半成品加工和规格化包装等增值服务能力还比较弱,标准化程度还很低,与安全卫生、新鲜营养的食品消费潮流很不适应。

8、批发市场价格波动大,不利于农产品的供求均衡。我国农产品成交价格完全取决于当时当地农产品的供求状况,而批发市场上农产品的供求数量又存在不确定性。一旦出现供求失衡,就可能产生价格和产销量的变动呈发散型的不稳定状态。市场在这种形势下产生的价格,反复出现大幅度涨跌,对农业生产产生负面 影响。

9、农民在农产品流通中处于弱势地位。我国农民分散从事农业生产,缺乏组织、谈判地位弱。他们为农产品物流提供商品源,却很少与购买方建立稳定的供销关系,形成真正利益共同体的更少。农民不可能充分掌握整个农产品流通市场的信息,不可能对价格的走势有明确的判断,往往只能被动接受运销商提出的价格,使得农产品流通中的风险大多数转嫁到农民身上。

10、农产品流通体系不符合我国国民经济的迅速发展的要求。在商品流通体系建设中“重城市、轻农村”,在农村工作中“重生产、轻流通”,致使农产品流通体系建设的投入严重不足、发展速度迟缓,与农副产品、日用消费品和农业生产资料流通日益增长的要求不符。

(三)完善农产品流通的对策

解决农产品流通体系中存在的问题,需要优化农产品生产、加工、贸易、实体流通等环节,完善农产品供、产、销相配套的整体流通体系,建设农产品供应链管理的过程。

1、要重新认识粮食、棉花等特殊商品的属性

对于特殊商品的认定,一是把某些特殊商品仍然作为战略物资看待,政府担心紧急状态下的失控。事实上,一国在政府储备和商业储备体制健全的情况下,平常时期,特殊商品的流通和一般商品的流通没什么两样。二是某些特殊商品实行国家控制,并不意味着一定需要国家经营。通过一定的规制,可以采取国家控制、非国有企业经营的模式,最大限度降低特殊商品的特殊性,回归特殊商品的商品性。例如,对粮食、棉花等商品的流通,应尽可能将其置入一般商品流通范围集散。

2、整合农产品流通市场主体的组织化程度,实现小生产与大市场的对接 我国农产品流通市场虽然呈现出多元化的主体体系,但是在当前的家庭经营下农户作为流通主体的脆弱性太强。因此,提高农户的组织化程度是我国农产品生产与流通的现实选择。主要包括:一是建立和发展农户供销合作组织。农户合作组织如农民协会、行业协会农户运销联营组织等。通过农户合作组织把众多分散的农户连接起来,增强进入市场的实力,这里是提高 农户组织化程度的基本形式。二是培养和发展公司制的流通组织。通过产销合同的形式把农户组织起来进行生产,形成企业稳定的货源基地,形成大生产与大流通的对接,充分利用农业生产与流通的不同分工所带来的好处。三是发展农村市场上的代理商。

3、建立与完善农产品批发市场

农产品批发市场应该具有两大功能:一是集散功能,既是集散商品,为买卖双方提供农副商品产品进行大宗交易的场所;二是价格发现功能,即价格导向和降低交易费用。中国农村批发业的批发网点组织化程度低,组织形态单一,批发的商业功能没有充分发挥,流通效率低下,竞争优势不明显。没有实现批发业在农业规模化、产业化、现代化发展中的媒介和桥梁作用。因此,建立和完善农产品批发市场主要有以下四大类:一是有计划的建立和完善城市销地批发市场,为农产品进城提供场所;二是要积极地把农民组织起来实行批量交易;三是要创造条件,试办期货市场,以利于更好的引导和组织商品生产;四是发展一批主要为出口提供货源的外向型农产品批发市场。

4、交易方式创新

我国的农产品批发市场的主要交易方式是即期现货交易,远期合同交易很少,采取拍卖、网络交易等现代化交易方式的很少。由于批发市场以即期现货交易为主,其产生出来的价格信号普遍不具备应有的良好导向功能,相反,还经常产生某些消极作用。因此,积极推进远期合同交易和远程交易,以及拍卖制。发展远期交易合同和远程交易,可以使农产品批发市场的价格成为大宗交易的价格咯众多买卖者之间竞争出来的价格,从而能够产生比较好的价格信

号。农产品实行拍卖制是西方一些发达国家经过多年的实践发展起来的一种行之有效的交易方式,它具有透明度高、信息集中、价格合理、交易规范、成交迅速等优点,也比较适合我国国情和农产品批发市场的发展方向。因此,交易方式创新是合理组织农产品流通的重要手段。

5、认真贯彻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大力发展特色农业,带动农产品流通

三农问题是近年来我国的焦点问题,国家政策大力向农业倾斜,农产品流通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在建设社会主义新 农村 时期,要充分利用现有资源,发挥某些地区沿海、沿边、生态、文化特点,发展特色农业,使传统的生产加工业与现代的旅游观光农业共同发展,以提高农产品的特色,带动农产品流通。

6、加快体制改革,建设农产品交易信息平台,培养高素质的市场主体,改善

流通方式落后问题

首先要开展多种贸易方式,规范市场管理。可以开展期货、拍卖、展会等贸易方式,促进农业发展,以产定销,减少生产盲目性。其次要充分发挥信息的引导性作用,建立健全具有引导功能的信息平台,使信息尽量做到集中、有效、实用性强。在此条件下,既要有政府的无偿信息支持,又可以适度鼓励有条件的 企业 提供适度收费的有偿信息服务。

7、优化产品结构,采用先进技术设备,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

从源头上改善农产品流通状况,优化农产品种植、养殖结构,减少劣、差产品的数量,最终优化农产品结构。还要采用先进技术设备从加工处理等环节进行优化,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实现生产规模化、专业化,加工深入化、销售批量化,提高生产的效率。

8、提高农产品加工水平,增加农产品科技含量,创建知名品牌

对农产品进行分等分级、半成品加工和规格化包装等增值服务。提高农产品的加工水平,能增加产品的附加值;加大科技在生产加工环节的投入,最终都会体现在产品竞争力的提高上;提高产品的包装水平,能较好地做好产品的营销;品牌是商品的名片,同质量、同包装、不同品牌的商品在价格上会产生巨大的差别。

9、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标准化体系建设的步伐

加强交通基础设施的建设,对于促进物流与商流的协调发展,具有重大的意义。

加快建立与国际相互认证的标准化体系,是开展农产品国际贸易的重要环节。我国正在逐步健全农产品加工制品标准,完善检测手段,并加强农产品加工过程中的质量安全监督。我国在各地设立认证中心,强制推行食品安全认证,并于1998年由国家技术监督局批注成立了 中国 质量体系认证机构国家认可委员会(CNACR),在国际认可论坛大会上首批签署了国际认可多边承认协议。这标志着取得中国CNACR认可证书,就取得了国际同行的认可,在质量上实现了与国际的接轨。

10、培养有理论基础、技术过硬的复合型人才

农村推进小城镇建设及国家 教育 政策的倾斜为高校农林专业的发展提供了较强的吸引力,这些以前的冷门专业逐渐热起来。目前,农林专业,与农产品相关的植物保护、食品加工等专业也日益火爆。大量专业人才的培养为整合农业资源、优化农产品结构、发展农产品深加工、保证农产品食品安全、发展农产品贸易、优化农产品流通体系有着极为深远的影响。

7.安顺市农产品质量安全现状及对策 篇七

安顺市农村人口多, 农民素质低, 人均耕地少, 生产规模小, 农户分散生产, 独立经营, 农业的生产方式仍然是以家庭为单位, 商品经济仍然比较滞后, 既容易受到自然条件的制约, 又容易受市场经济的影响和小农经济利益的驱动, 从而使得该市的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日益突出, 不易控制和把握是其最主要的特征。因此, 不利于控制投入品的质量, 也不利于进行标准化生产, 使产品的质量得不到保证, 产品的标准得不到统一, 责任也无法追溯。现结合安顺市的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 从实现农业现代化的目的出发, 就提高农村自然资源和社会资源的利用率、保护生态环境、从源头上保证无公害和绿色农产品的生产、提高农产品商品率、增加农民的收入等方面进行探讨。

1 安顺市农产品质量安全的现状

1.1 属于传统型农业, 作物产后加工环节污染严重

安顺市目前50%以上农户以种植业为主;种养兼营农户约占35%;专门养殖户和其他经营农户占15%左右。从总体来看, 安顺市属于传统型农业。安顺市当地茶叶在生产过程中的污染并不严重, 但在采后加工、包装过程中, 往往受到有害微生物的污染而影响品质安全。主要粮食作物稻谷也存在产后污染严重的问题, 特别是初加工的大米污染比较严重。大米中黄曲霉素和重金属的超标率高达43.3%。此外, 由于多年来水稻氮肥用量居高不下, 致使稻米中亚硝酸盐超标。

1.2 农户素质不高, 经营规模较小, 无法实现标准化生产

农户知识贫乏, 很少参加培训, 缺乏商品意识和市场经济应有的诚信意识, 是影响农产品质量安全的因素之一。农户严重缺乏农药、兽药使用知识, 使生产过程存在不安全的因素。经调查, 农户对禁用农药和兽药知之甚少。户均种植粮食作物面积仅为2 000 m2, 蔬菜仅为600 m2;猪、牛、羊等畜类养殖一般专业户也只有数十头;一般农户附带的禽类养殖户均也没有超过100只, 属超小规模的农业经营。这种经营规模及其经营方式阻碍了新技术的推广, 农民更加难以摆脱自给自足的意识, 更谈不上标准化生产, 不利于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

2 农产品质量安全存在的问题

2.1 对污染源头把关不严, 产品认证进展缓慢

由于地方性法规不完善;未认真执行农药和兽药禁、限用的规定;对污染源头的治理认识不到位;农业投入品的市场准入把关不严等原因, 使农业部早已宣布禁止、限制使用的农药、兽药、渔药并未全面得到限用或禁用。目前安顺全市通过无公害和绿色食品认证的蔬菜仅有4 316.4 hm2。一些已认证的产品其市场效应未能充分体现。同时, 认证体系也尚未真正形成日常机制, 政府对产品认证的经费缺乏保障等多方面的原因, 使无公害农产品、绿色和有机食品认证进度缓慢。

2.2 农业标准化工作严重滞后

我国颁布的相关标准已有近300项, 但安顺市的农业标准化管理机构和技术力量十分薄弱, 标准的修订及实施严重滞后;加之人们对农业标准化的认识不足, 在实际生产中大多数产品仍处于有标不依、无标生产和无标上市的状况。农产品质检体系也存在不健全的问题。目前安顺市仅有农药残留速测点20个, 通过认证的农产品监督检测部门仅有安顺市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督检验检测中心, 其他各县的检测项目工程尚未启动实施。

2.3 农产品质量检验监测机构缺乏权威和统一

安顺市的农产品质量检验监测机构分设在质监、商检、卫生、农业部门, 由于职能交叉、分工不明确, 使得仪器设备重复配置, 分析人员技术水平大同小异[1]。不少单位仅能从事肥料、土壤以及传统的无机成分和某些营养成分的分析, 对关键动物疫病和转基因成分、兽药和农药残留等的分析能力则明显不足, 一些监测机构常年在低水平进行重复工作, 而另一些费时费力、难度大、技术要求高的分析项目却无人承担[2]。另外, 有的机构由于无明确监测任务, 甚至出现高档设备闲置、专业技术人员待岗的不正常现象, 而当前面向超市、批发市场、龙头企业、生产基地的食用农产品质量监控, 以及建立市场准入制度亟需的监测点建设却严重滞后。

3 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的对策

3.1 指导思想必须明确

不仅是农业部门自身, 而且各级党委和政府都要把维护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提高到贯彻落实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的高度来认识, 以保护和提高农产品生产能力、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和市场竞争能力为核心, 认真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产品质量安全法》和《国务院关于加强食品等产品安全监督管理的特别规定》, 抓好无公害和绿色农产品基地认定、保证投入品质量、规范农产品生产行为、严格市场准入、扩大放心消费宣传等关键环节, 建立健全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的法律法规体系、标准体系、检测监督体系、认证体系, 实施农产品质量安全全程控制, 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 创建“农产品放心消费城市”, 维护公众健康, 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

3.2 总体目标要有前瞻性

通过加强农产品产地产品认证, 开展农资市场经济秩序整顿、规范农业市场过程管理、强化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督检测体系建设、大力推进农业标准化、健全农产品市场准入等行动, 不断扩大安顺市无公害农产品、绿色农产品认证面积, 使全市优势农产品、大宗农产品标准化生产率不断提高;全市自产农产品的农药残留检出率逐年下降, 全市农产品检测合格率稳定达到95%以上, 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得到进一步提高, 全市实现农产品放心消费。

3.3 具体措施要行之有效

3.3.1 建立现代化农资物流链, 杜绝污染的关口前移。

我国传统的农产品供应链, 不仅难以生产出高附加值、安全、优质的农产品, 也难以防治农业污染和保护产地环境。现代农产品供应链是以超市为龙头, 由协作生产农户、供应商的直属农场、农产品供应商、连锁超市为主要参与者的农产品供应链。超市作为供应链主导环节发挥作用, 主要是通过制定和监督农产品生产、加工过程中的可追溯性的规则、化学药品的投放标准、食品安全标准, 对整个供应链上的各个环节进行管理。这样超市和生产者之间以需求信息和品质标准为纽带, 通过对零售资源、物流资源、生产资源的有机整合, 不仅降低了市场风险和交易成本, 而且提高了我国农产品的安全性和品质, 对促进治理生态环境和防治农业污染大有裨益[3]。在目前有关部门对农业环境污染立法不完善和执行难的情况下, 由超市主导农产品的经营可以把消费者对优质安全农产品的需要转化为利益动力, 传递到整个供应链体系中, 实现对优质安全农产品生产者的激励, 为发展现代农业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服务[4]。

3.3.2 建立健全农产品综合批发市场管理体系。

在现有蔬菜综合批发市场旧址上对老市场设施进行系列改造, 兴建最大的集各种肉类、水果、水产、副食调料、蔬菜于一体的综合批发交易市场, 建设安顺市最具规模的现代化农产品集散地, 满足农产品的储藏集散、物流配送、安全卫生的需求。市场主要工程包括肉蛋禽、水产、粮油、副食交易大厅及蔬菜交易大厅、水果交易大厅、低温冷库、综合交易楼。配套设施有电子结算系统、检验检测系统、安全监控系统及相关设备仪器, 如供电、给水、排水、消防、交通、通讯、供暖、餐饮等。市场将全面实现现代化管理, 投入资金, 采用先进的计算机管理系统, 建立电子结算系统, 实行批发交易买卖双方的IC卡结算, 将彻底解决农贸批发市场普遍存在的收费难题, 解决菜、果农交易时的定费不准、计量不准、收到假币、现金被盗等问题。建立农药残留检验检测中心, 根据农产品批发市场交易特点, 依据国家标准对蔬菜中农药残留量进行快速抽检, 可以对96个产品进行检测, 每种产品检测5 s便能出结果。快速检测将与电子结算系统组成质量可追溯系统, 实现追查有问题蔬菜的来源和去向。此外, 通过电子结算系统及相关软件、LED电子大屏幕及相关管理制度建设市场信息网络发布中心, 可以公布交易的各类农产品价格、交易量、农药检测结果、气象信息、国家有关规定等信息[5]。

4 结语

农业现代化是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经济建设的重要目标之一。现阶段的中国农业正处于逐步摆脱其传统模式走向现代农业的过渡阶段。当前, 中国正处于城镇化、工业化快速发展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时期,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 全社会对农产品的需求不断增长, 对农产品的质量安全水平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不仅要保证“有得吃”, 而且还要“吃得好”、“吃得放心”、“吃得健康”。中国农业的现代化, 将依靠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以及农业经济体制的改革和农村产业结构的改善而逐步地接近其目标。

摘要:阐述了安顺市农产品质量安全的现状, 分析了农产品质量安全存在的问题, 并提出了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的对策, 以期促进该市农产品质量安全。

关键词:农产品,质量安全,现状,存在问题,对策,贵州安顺

参考文献

[1]范小建.中国农产品质量安全的总体状况[J].农业质量标准, 2003 (1) :4-6.

[2]柯炳生.提高农产品竞争力:理论、现状与政策建议[J].农业经济问题, 2003 (2) :34-39.

[3]刘晓东, 张爱霞, 牟金贵, 等.涉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深层次诱因分析及对策研究[J].河北农业科学, 2011, 15 (4) :58-61.

[4]李恩普, 陈松.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的突出问题及对策研究[J].农产品质量与安全, 2011 (4) :23-25.

8.农产品食品安全现状 篇八

在农产品质量安全方面做出的成绩

1.安阳县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站建设顺利完工

安阳县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站建设项目于2008年11月申请立项;2010年11-12月经过预算、评审、招标等前期工作于2011年元月正式开工建设。项目总投资300万元,其中中央投资200万元,地方配套资金100万元(省50万元,市、县各25万元)。实施面积为513平方米,实施地点在安阳县吕村镇前冯宿。从2010年7月开始实施到2011年6月结束,经过一年的努力,完成了安阳县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站建设项目任务。通过项目实施,建成县级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中心,实现整体提高安阳县农产品检验检测水平,保证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农产品更加优质,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进一步增强,直接或间接地增加农民收入。

2.安阳县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成效显著

安阳县委、县政府对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非常重视,每年以文件形式下发各级政府和相关单位,要求各级政府和相关单位按照文件要求明确职责,严格分工,将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责任具体落实到人,实现农产品质量安全整治活动的切实到位。

加强宣传报道,营造良好氛围。

充分利用广播、电台、标语和发放宣传资料,大力宣传《农产品质量安全法》和《食品安全法》,在各个农产品生产基地和批发市场,书写标语和悬挂标语口号,宣传普及农产品质量安全知识,提高人民群众食品安全意识和自我防范能力。

加强对农产品生产基地的监管,严把“入市关”。

加强对基地的监管,加大对基地责任人的追究力度,在对基地的检查过程中,对基地的生产记录和档案一一检查,完善了档案管理,对基地责任人签订了责任状,明确了责任追究。加大检测力度和手段,杜绝不合格农产品流入市场,保证了全县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

加大对农业投入品监管,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

近年来,安阳县农业综合执法部门加大了对农业投入品的监督管理。对不合格农资产品和禁用、限用高毒成分的农资产品分季节进行集中整治,有效维护了农资经营秩序,净化了农资市场,确保了农产品质量安全。

加大对节假日农产品市场的监管,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

在“五一”、“十一”、春节等节假日期间,加大对农产品市场的监管,做好农产品生产基地上市的检测,并对全县范围内的重点农贸批发市场进行重点抽查,积极推行市场准入制度和农产品质量安全责任追溯制度,切实做好节日期间的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保证节日期间优质农产品供应。

3.积极做好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基地(无公害农产品)认证工作

截至目前,安阳县已获无公害基地(无公害农产品)9个。分别是:安阳市绿康蔬菜有限公司(西葫芦)、安阳市天康生物科技开发有限公司(夏蘑菇)、安阳县永安绿色蔬菜生态园(黄瓜)、安阳县巾帼农林种植园(番茄)、安阳县红旺种植有限公司(红薯),安阳市永盛农业有限公司(豆角)、安阳县福信恒养殖有限公司(鲤鱼)、安阳县漳苑养殖有限公司(鳙鱼)安阳县鑫安养殖有限公司(鲢鱼)。通过积极争取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基地(无公害农产品)的认证,进一步提升农产品质量品质,推进农业标准化生产,使老百姓用上放心、安全无公害农产品。

在农产品质量安全方面存在的问题

1.农业生产经营主体量大面广基础弱,监管难度大,农业投入品违规生产经营问题仍有存在。

2.多数农产品生产者和经营者缺乏必要的责任感,虽有台账,但缺乏主动性;部分农产品产地还未完全建立和实施农产品生产档案制度,使得农产品质量溯源未能真正付诸实施。

3.部分申报无公害生产基地的单位存在重视申报、轻视管理的现象,标准化生产管理趋于形式。

4.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工作目前处于萌发阶段,虽以成功审批获得国家投资建立建设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站项目,但农产品质量安全的风险监测、信息预警、科研服务、市场准入等检验检测体系的能力不足,与标准化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工作差距甚远。

对策

坚持以“严把质量安全关,保障人民健康、社会稳定,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为出发点和落脚点。

1.增加农产品的检测次数,监督农业投入品的质量检测,做好不定期检测,定期公布检测结果。

2.加强农产品生产基地的监管工作,完善各个基地的档案管理、生产记录,定期对其操作规程、硬件设施等进行检验。

3.加大无公害基地、农产品的数量,不断壮大安阳县优质农产品基地规模,强化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技术服务。

4.尽快建立完善安阳县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站建设体系。从上到下形成一个完备的监管网络,逐步建立职责明确、关系协调、运转高效的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体系。

9.我国农产品品牌的现状与对策. 篇九

摘要 :我国农产品品牌建设虽然取得了较大发展,但仍存在着缺乏规划、体制不顺畅,推广简 单、建设主体薄弱,投资不足,保护不力等问题。本文从宏观方面提出要改进政府引导、从微 观层面提出要整合营销策略等对策.关键词 :农产品品牌;标准化;整合营销等

我国农产品品牌建设虽然取得了较大的发展,但存在规划、体制、推广、投资、保护等问题,本文从宏观和微观层面提出一些对策。

一、农产品品牌建设中的问题

我国农产品品牌建设取得了较快发展,但由于政府缺乏品牌战略规划、管理体 制不顺畅、品牌推广简单、经营主体薄弱、建设资金不足、品牌保护不力等原因, 致使农产品品牌竞争力较弱,品牌附加值较低。

(一 缺乏农产品品牌规划, 相关管理体制不顺畅。各级政府热衷品牌评比和排 序,推出一个又一个荣誉称号,但是缺乏全国统一规划。还有一些部门或机构的评 选规划不够规范, 评选目录随意性较大, 只重视品牌的评比 , 而忽视品牌教育和品 牌维护的基础工作。我国农产品品牌评定部门很多,如国家质监总局、工商总局、商务部、中国工业经济联合会、中国名牌战略推进委员会等。各个部门根据各自职 能定位提出了不同的评价制度和管理办法。由于政出多门,造成部分地方对于农产 品品牌认定的方法、程序、标准出现不同理解,因此应在国家层面上形成若干个职 能明确、分工明晰的权威机构或部门,由他们来制定全国性的农产品品牌认定的标 准、程序和淘汰机制。

(二 品牌建设主体力量薄弱, 品牌建设资金投入不足, 在发达国家农产品品牌 化进行中,龙头企业与农业行业协会、农民协会发挥着重要作用。而我国龙头企业 大

多数规模较小, 辐射农户的能力较弱, 农业行业协会不是法人组织, 资金实力小, 违约赔偿能力有限,而农户的小农意识浓厚,协会和农户之间是一种松散的组织关 系。以上这些原因,使得农业行业协会和龙头企业抗风险能力较低。我国农产品生

产是以分散农户为主,资金积累缓慢而有限;同时,大多数地方集体经济规模小, 农业合作组织也不完善;此外国家财政对农产品品牌的国际推广、地方政府对特色 农产品的国内推广资金都十分有限。上述原因致使分布在全国各地的农产品以及一 些地方特产形成不了品牌优势。

(三农产品品牌推广和简单化和保护不力。农产品品牌推广是一项系统工程。它受制于目标市场、市场调查与预测、产品质量、形象设计、销售服务、广告宣传、品牌文化等诸多要素。我国在上述诸要素方面所做的工作过于简单化,基本上还停 留在农产品推销阶段,离整合营销的要求还远。在品牌开发上重评比、轻培育,同 一优势区域同一农产品品牌的数量繁多, 品牌间恶性竞争 , 各品牌文体没有品牌整 合的意识,不能形成品牌建设的合力。由于对假冒行为的打击力度不够,假冒农产 品品牌的事情时有发生,极大侵犯了品牌创立者的利益。

二、我国农产品供大于求的背景下,为了满足消费者对高品质农产品的需求, 同时也为了实现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进行农产品品牌建设是大势所趋。

为了提升农产品品牌建设的水平,必须在政府科学规划与引导下,应用标准化 生产技术,整合品牌营销策略,塑造农产品高美誉度和高附加值的品牌形象,实现 从农业大国到农业强国的转变。

(一 政府科学规划与引导。

由于我国农业弱势性,对农产品品质和安全不能有效控制,政府拥有信息、资 源、组织、公正等优势,应该在区域农产品品牌的培育和维护上发挥积极作用。

1、科学规划区域农产品生产。在稳定粮食生产的基础上,积极调整农业结构, 发展优质品牌和新兴品种。加快建设优势农产品产业带,积极发展无公害食品、绿 色食品和

有机食品,培育发展主导产业。政府应做好产业关联带动工作,挖掘农产 品深加工的潜力,提升产业综合竞争力,增强区域农产品品牌竞争力。

2、加强区域农产品质量标准体系建设和农产品认证。建立农产品质量安全标准 体系的重点是加快农产品产地环境、生产技术规范和产品质量安全标准的制定。同 时,加快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体系建设,包括各级政府的职能专业检验站和各级农 产品生产基地和批发市场的检验点,建立日常农产品质量检测和监督工作规范,确 保质可偿还的可靠性、公正性。在建立生产档案的基础上,加紧构建农产品质量追

溯体系。要逐步与国际接轨,争取国际多边或双边认证。政府要推进农产品品牌注 册和管理制度建设,特别是原产地认证、绿色食品认证、有机食品认证等方面的法 律法规建设推进农产品品牌评比规范化;为了有效保证区域农产品品牌不受侵害, 政府应该建立区域农产品品牌产地认证和质量保证制度。

3、加大对假冒农产品品牌行为的打击力度。由于农产品品牌具有产权模糊、利 益共享的特点。所以具有公共产品的共享性。某些企业只愿意 “搭便车” , 而不愿意 投资区域农产品品牌建设,导致区域农产品品牌建设困难。农产品技术含量较低。容易模仿,所以假冒伪劣产品特别多。企业自身防范不正当竞争行为的成本高、效 果差,所以政府部门要加大对假冒行为的打击力度,营造农产品品牌运作的良好环 境。

4、完善多层次农民培训体系。充分利用各级农业技术推广部门、农业广播电 视学校、农业职业学校、农民技术学校等各类教育培训机构,形成一批各具特色、师资完备的培训基地。充分发挥各级各类科研究院所、农业企业、专业协会、社会 中介、农民组织等的作用,满足农民对教育培训多样化的需求。农民教育培训应与 农业产业发展需求和农民增收致富需求相对接,坚持普及教育与专业培训相结合。培训工作要机动灵活, 按照农民喜好和农时来安排培训内容, 培训形式和培训时间。(二 整合营销策略

1、产品策略。品牌农产品的产品策略包括农产品各类、品质、安全性、品牌名 称、包装、说明书、规格、投诉与索赔方法等。

(1品牌农产品最基本定位是无公害食品, 中级定位是绿色食品, 高级定位是有 机食品。无公害食品是食品的一种最基本要求,所有食品都应该达标。绿色食品是 我国农业部门推广的认证食品。分为 A 级和 AA 级两种。其中, A 级绿色食品生产中 允许限量使用化学合成生产资料, AA 级绿色食品则较为严格地要求在生产过程中不 使用化学合成的肥料、农药、兽药、饮料添加剂、食品添加剂和其他有害于环境和 健康的物质。有机食品是指以有机方式生产加工的、符合农业投入品要求、产地环 境要求、生产技术规范、有害物质含量标准并通过专门认证的农副产品及其加工品。(2为了适应消费者对营养和健康的需求, 无公害食品和绿色食品要迅速扩大总 量规模,提高市场占有率;有机农产品要突出资源优势和市场需求,提升产品质量

和经济效益。为了提升产品品质,要大力发展无公害食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 逐步减少普通食品的产量。为了保证人民饮食健康和营养,品牌农产品发展重点是 “菜篮子”和“米袋子”产品;这些产品的需求巨大、市场广阔。便于品牌农产品 规模化生产和实力积累。

(3我国许多农产品没有包装, 有些即使有也粗糙, 用塑料袋或纸箱的居多。在 塑造农产品品牌过程中,包装发挥了“无声推销员”的作用,所以包装要和产品价 值相适应、方便运输和陈列、方便消费者选购和使用,此外还可以使用配套包装、附赠品促销包装等。

(4农产品品牌命名要体现绿色、品质、文化。在给农产品命名时,要符合绿色 健康的要求,让人们在接触产品及其商标时,使人联想到优质水源和优美环境。对 一些圆形水果蔬菜如苹果、南瓜等产品则把商标或福寿等字写在幼果上,图案同瓜 果一起长大,附加浓郁的文化气息。

(5产品线延伸增加农业经营者收入,为了适应消费者对深加工农产品的需求, 可以把蔬菜加工成净菜、把部分水果加工成果汁或罐头、把部分草莓加工成草莓

酱。通过对初级农产品深加工,既降低了农作物销售市场波动、国家政策、自然灾害等 不确定性风险,拓展了产品销路,缓解了产品集中上市带来的销售压力,又提高了 产品附加值。

2、价格策略。品牌农产品的价格策略包括农产品的定价依据、定价方法、折扣 与折让、给予经销商的付款期限以及信用条件等。

(1农产品定价要依据成本、属性和市场需求等因素。品牌农产品由于生产成本 高及分销费用大、生产技术标准要求高、营养价值高, 所以定价要比普通农产品高。普通农产品如普通大米作为生活必需品,它的需求价格弹性很小;但是,品牌农产 品如有机大米作为生活选择品,它的需求价格弹性就大一些,需求量的变化相对于 价格的变化就比较大一些,需求量的变化相对于价格的变化就比较大,引入品牌后 的农产品需求曲线的斜率就平缓一些所以可以适当使用优惠价格进行促销,以扩大 销量,增加市场占有率。

(2使用需求导向和竞争导向定价法。普通农产品一般采用成本导向定价法, 以 维持企业生存或市场占有率。品牌农产品应该在维持生存的前提下,通过定价来展

现产品品质和品牌形象,使企业健康持续发展。在绿色健康理念指导下,人们更加 关注农产品的营养、生产工艺、生产环境、要求品牌农产品能够提供比普通农产品 更高品质,也愿意为此多支付一些费用。同时,还要考虑同类其他品牌农产品的价 格竞争,所以要根据本企业品牌农产品的品质和品牌形象制定恰当的价格。

3、渠道策略。品牌农产品的渠道策略包括销售农产品的中间商类型和位置、覆 盖市场、分销渠道的长度与宽度、存货水平及仓储与物流等。(1对现有农产品批发市场进行升级拓展。农产品批发市场是现代市场经济条件 下农产品流通的重要途径,具有商品集散、价格形成、信息传输等三大功能,在促 进农业生产规模化、标准化、科技化和农产品大市场、大流通格局的形成,引导农 民面向市场调整优化农业结构、实现增产增收和保障城乡居民的“菜篮子”供应,促进社会稳定方面发挥着关键作用。(2对合作社进行兼并与联合,强化流通合作组织的规模优势。农产品专业合作 组织具有较高的组织化程度,能够通过交易规模扩张来降低

流通成本,提高流通效 益。合作组织以整体身份为其成员搜寻市场信息和进行市场谈判,提高了谈判实力,降低了交易次数和频率,提高了交易效率。(3增加对大专场和大客户直销,直销是从生产者手中直接销售到目标顾客的一 种销售方式,由于减少了中间环节,从而提高流通效率,降低流通成本。同时,还 能了解到目标顾客的真实需求,提高对市场变化的响应速度。(4开展生态旅游和观光旅游。利用良好的生态环境,让游客亲身感受到农产品 产地的良好环境,在参与农事活动过程中,无公害农产品、绿色农产品、有机农产 品的生产环境和生产过程,坚定游客对高品质农产品的消费者信心。旅游业带动餐 饮和住宿,既加快了农产品销售,又增加了农民收入。此外,游客的口碑宣传较之 于其他宣传方式成本更低、效果更好。(5建立大型加工和配送中心。由于农产品消费需求日趋多样化,农产品加工比 例逐年提高。大型超市为了适应这种变化,专门建立对农产品进行清洗、分类、深 度加工、包装和配送的大型加工配送中心。随着上游供应商实力和优势的增强,加 工中心的部分功能,如清洗、分类和深度加工等环节又向供应商回流,使得加工中 心的重点放在处理日益丰富的农产品的数量和各类业务上,这种农产品物流链是一

种多品种、大批量和多频次的混合型物流链。

4、促销策略。促销策略包括促进农产品销售的广告、人员推销、销售促进以及 公关关系等内容。(1考虑到电视广告的成本较高,多数农产品品牌可以采用网络广告、户外广告、售点广告、终端促销,积分卡销售等形式。网络广告具有成本低、信息量大、辅以 多媒体形式可以更好地展示产品品质,农业企业可以建立企业网站或在一些门户网 站上做宣传。户外广告和售点广告不仅费用低,而且更贴近于人们的生活。积分卡 销售、会员制等形式适合农产品反复购买的特性,可以提高顾客购买频率,易于形 成稳定的消费群体。此外,随着广告问题的不断膨胀,消费者对直接广告逐渐产生 了厌烦心理,致使直接广告的传播效果很差。企业可以创新一些间接广告形式,如 在餐馆场景布置中融入农产品生产环境介绍和品牌标志,在餐具上标上企业标识等。(2公共关系活动容易获得社会及消费者的信任和认同,有利于提高产品美誉度 和知名度。农产品生产企业可以无偿为灾民捐赠食品,为大型会议或赛事提供产品,这样既展示了产品的高品质,又塑造了企业“社会公民”的良好形象。2006

上一篇:国税局工作人员演讲稿:奉献下一篇:走在新教育的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