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才多艺的爷爷(精选16篇)
1.多才多艺的爷爷 篇一
我,是一个多才多艺的人。希望能通过博客这个方式来了解我,并和我做朋友。
我在居敬小学303班这个大家庭里。在学校里,我是老师的好助手,不管老师交给我什么任务,我都能一丝不苟的完成;在家里,我是爸爸妈妈的乖乖女,不管爸爸妈妈要我干什么,我都能认认真真的去做完。人家都说我乖。
我多才多艺,爱好拉丁舞。每当星期三下午第三节课,我都会去舞蹈教室里翩翩起舞。喜欢上音乐课,因为我有许多音乐细胞。英语课上能说一段流利的英语。曾还在小星新英语朗诵大赛上荣获银奖。还会“仰泳,蛙泳”,才艺可多了。
这就是我,一个多才多艺的我,大家喜欢我吗?
2.多才多艺的爷爷 篇二
1924年至1927年,李朴园就学于国立北京艺术专门学校。1927年时任校长林风眠因学潮爆发辞去校长职,李朴园遂追随林风眠南下。1928年,林风眠在杭州创建国立艺术院(后改为国立杭州艺术专科学校),李朴园在史论系教授美术史论,并任出版课课长、图书馆馆长,同时主持艺专刊物《亚波罗》、《亚丹娜》的编辑工作,这一时期是他创作和研究的高峰时期,不仅在报刊杂志发表了大量的小说、剧本,以及《艺术之批评》(1936)、《中国艺术家的出路》(1935)等艺术理论研究短文,还出版了《中国艺术史概论》、《艺术论丛》、《戏剧技法讲话》等重要著作。在教学、研究、管理、办刊之余,李朴园还组建了当时颇负盛名的“艺专剧社”,同时协助校长林风眠开展艺术运动,参与组织国立艺专在1929年、1930年、1931年、1934年分别举办的第一、二、三、四届美术展览会,配合社会机构,协助举办“教育部全国美术展览会”,在1929年作为干事参与筹备第一届西湖博览会(1929),主要负责艺术馆的筹备设计。
1937年日寇入侵中国,李朴园积极投身抗日宣传运动,曾在1941年率西北抗日戏剧宣传队第八队,1942年率“教育部巡回教育戏剧队”到西北进行抗日宣传。抗战胜利后,任国立艺专和苏州国立社教学院(今苏州大学前身)教授,继续戏剧及美术史论的教学与研究。
解放后,李朴园曾一度失业,后经人介绍到浙江文联筹委会创作辅导部和省文化局艺术科联合成立的剧目工作室从事戏剧改革和戏曲剧目的整理工作,先后成功整理出越剧《南山种麦》(1954)、绍剧《寿堂》(1954)、绍剧《王家庄》(1955)等剧目,其中《寿堂》还获华东戏曲会演一等奖,为新中国成立后的浙江省戏剧事业做出了自己的贡献。此后因屡遭批判、心情抑郁而早逝,年仅56岁。
中国美术学院校史研究学者郑朝在《走进残碑:林风眠及其同事的艺术理论》一文中曾对其做如下评价:“李朴园是一位多才多艺的作者,他的文章涉猎面较广,如美学、戏剧、艺术史等等。”从李朴园在戏剧、戏曲、艺术教育、艺术史论等多方面的成就看,这个评价是比较中肯的,然而对这样一位博学多才的学者,目前学界的研究并不多见,笔者也是在研究20世纪中国美术史学史的过程中注意到了这位几乎为历史的尘埃所淹没的学者。李朴园一生主要致力于艺术教育、艺术史论研究和戏剧戏曲文学研究创作,但其最突出的贡献在戏剧和艺术史论两个方面。以下本文主要从这两个方面谈谈李朴园的成就。
一
李朴园性嗜戏剧,他在就学于国立北京艺术专门学校之前,就已受过北京人艺戏剧专门学校两年的戏剧专门教育。1924年进入国立北京艺术专门学校之后,虽然本来意图在于学习西洋绘画,但终于还是离不开戏剧。他在《戏剧技法讲话·自序》中说:“我是专门学习绘画的,我写过小说,也写过剧本,致力艺术史是近年来的事;然而在生活史上占领我最长久的到底还是戏剧……民国十三年暑假考进北京国立艺术专门学校,本来是来学习西洋画,却没有一刻远离过戏剧系的活动;到西湖来的七年多时间,本身底事务不能不说是忙碌的,但是,只要是艺专剧社或别个剧社一有活动,我就不能制止我不去参加。”正是这种从内心发出的对戏剧的热爱,使他在剧本写作、戏剧表演、导演、戏剧理论研究多领域全面发展,取得了一系列成果。
1921年还在学生时代的他就在《小说月报》上发表了一个叫做《农家》的独幕剧,是他的剧本处女作;此后,他在《小说月报》、《妇女杂志》、《开明》、《文艺月刊》、《新时代》、《文艺》、《黄钟》等刊物上陆续有小说、剧本的创作发表。1930年1月,当时任教于杭州国立艺术院的李朴园和他的学生邱玺、程丽娜等发起成立“艺专剧社”,他不仅编写剧本,还兼任导演、演员,在他的指导下,“艺专剧社”演出过《茶花女》、《西施》、《新年节》、《西哈诺》、《雷雨》、《半上流社会》、《易水别》等剧,剧社的演出在当时曾轰动一时,各大报刊纷纷予以报道,作为导演的李朴园及其戏剧创作在民国时期的浙江文化界颇负盛名。
他的戏剧作品结集现在能见到的只有《朴园史剧》。该书收《豫让》(三幕剧)、《杨贵妃》(独幕剧)、《画网巾》(三募剧)、《郑成功》(五幕剧)4个历史话剧剧本,属中法文化丛书。此外,他在20世纪30年代的戏剧创作还有现代剧系列,例如《黄钟》(三幕剧)、《露露小姐》(三幕剧)、《正人君子》(四幕剧)、《绝响》(独幕剧)、《中秋节》(三幕剧)、《秋》(独幕剧)、《伟大的女性》(三幕剧)、《烽火》(三幕剧,集体创作,李朴园执笔)等。关于其戏剧创作方面的成就已受到相关研究者注意,复旦大学周云鹏博士论文《“民族主义文学”(1930-1937年)论》有专节论述“李朴园的创作”,认为李朴园的戏剧创作从内容和题材上体现了民族主义的倾向和“在思想意识形态方面竭力表现了从中国传统文化历史中去寻求民族自救和‘救国’资源的态势”。
戏剧理论方面,1936年由南京正中书局出版《戏剧技法讲话》。该书包括戏剧艺术概观、编剧术、导演术、演员底修养、发音术、表情术、动作术、化装术等9章,基本涵盖了戏剧艺术涉及的各个方面,可谓当时青年学习戏剧的基本指南。该书不但体现了李朴园在戏剧理论和实践方面深厚的研究基础,还包含了他对戏剧研究的一些精彩和独到的意见,例如关于剧本的“主旨”和“事件”的关系,“一般人总以为主旨是主观的,就是剧作家自己从心里想出来或想起来的一种思想或一种感情;而事件,则是客观的,是由剧作家因为在有形的世界里看到或听到了一椿事件,因就把那事件当作剧中底事件处理了”,而李朴园认为这是不对的,他认为,实际上,“主旨”虽然反映剧作家的“思感”,“可以说是那剧作家底生命之·段”,但“思感”同样来自于现实生活,所以也有客观的一面;而“事件”,“虽是实生活中单独存在的,却非要经过剧作家底思感之醇化不可,所以仍是剧作家底生命之一段”,同样脱离不了主观的一面(上述引文均见该书编剧术相关章节)。类似精彩的论点在书中比比皆是,该书作为李朴园在戏剧研究方面集大成之代表性专著,后在台湾以《戏剧原论》为名再版,可见此书在学术界已经产生相当广泛的影响。
二
相比其在戏剧领域的成就,李朴园在艺术史论研究方面的成就也毫不逊色。如前述,他在国立北京艺术专门学校学习、在国立杭州艺专任美术史论课程教授并主持国立艺专校刊《亚波罗》、《亚丹娜》等编辑工作的人生经历,使他在艺术创作、中外艺术史论知识方面颇有积累,艺术史方面专著亦不少,计有《艺术论集》、《中国艺术史概论》、《近代中国艺术发展史·工艺美术》、《中国现代艺术史》等,译作有《阿波罗艺术史》等。
《艺术论集》主要包括罗斐尔前派、19世纪艺术演变史、艺术大会与艺术运动三个专题的研究。该书属于当时光华文艺研究新书丛书中的一本,丛书的其他作者或译者如鲁迅、郭沫若、郁达夫、周建人、滕固、倪贻德均为当时文艺界知名人士。《中国艺术史概论》是其艺术史研究成果中最著名也是最主要的著作,该书主要论及中国雕刻、建筑、绘画等造型艺术发展的历史,是一部系统梳理和呈现从原始社会到20世纪30年代初中国艺术变迁史的学术著作,曾得到近代著名美术理论家林文铮的高度称赞,认为其价值可与胡适《中国哲学史大纲》相比。《近代中国艺术发展史·工艺美术》为《近代中国艺术发展史》之工艺美术部分,主要包括中国工艺美术略史、历来中国社会对工艺美术的思想、现代中国对工艺美术的思想略论、现代中国对工艺美术的教育设施、现代中国对工艺美术的提倡概观、现代中国工艺美术的工作方法一斑、现代中国工艺美术的举例与说明、结论等内容,是近代中国较早认识到工艺美术对现代社会之作用和意义的著作之一。《中国现代艺术史》包括工艺美术、音乐、绘画、戏剧、电影等部分,其中工艺美术部分类同《近代中国艺术发展史·工艺美术》。译作《阿波罗艺术史》为翻译法国著名艺术史家赖那克的同名著作。该书是西方艺术史经典名著之一,李朴园认为此书“用简约的文笔、清晰的线索、公平的态度勾勒了从荒古到19世纪的西方艺术史”,至今读来仍有现实意义。除了上述艺术史成果外,李朴园还有散见各大艺术杂志、报刊的艺术理论文章多篇,内容涉及艺术教育、艺术运动、艺术理论、艺术批评、艺术家修养等多个方面,其文表述流畅生动、娓娓道来,而又条理井然、逻辑严密,颇有个人独特风格。从时间来看,李朴园的艺术史论研究主要集中在20年代末期到40年代中期他在国立艺专任职前后。总之,就其上述艺术史研究成果的数量和质量来看,李朴园完全可以称得上是20世纪初期浙江乃至中国艺术史学界一位卓有成就的学者。
在艺术史研究上,李朴园赞同唯物史学的基本观点,这-点在其最主要的著作《中国艺术史概论》中体现得最为明显。在该书的绪论中他明确指出自己的治史方法和原则是以唯物史观为主而兼有文化史观。他认为“文化传布说”是依据人类学同古物学而成立的方法,可以用来说明佛教传入后艺术的情况,而要说明“文化本身以何种基础发生,又以何种机缘传布”的问题,还是应该根据近代科学的社会主义者的意见从考察人类的物质生活入手。在该书中,李朴园创造性地将原始到20世纪30年代初中国艺术变迁史以一般的社会组织、物质条件为中心分成相应的几个段落:原始社会(从黄帝到帝尧)、初期宗法社会(从帝尧至帝禹,社会组织偏于宗法社会的物质条件)、后期宗法社会(从帝禹到周武十三年)、初期封建社会(武王至平王即位,社会组织偏于封建社会的物质条件)、后期封建社会(平王至秦始皇)、第一过渡期社会(秦始皇至汉高帝)、初期混合社会(汉高帝至元世祖,从汉到清末,是宗法封建与个人主义之混合社会)、后期混合社会(元世祖至清道光十九年)、第二过渡期社会(道光十九年至中华民国八年)、社会主义社会(民国八年至写作的1930年),体现了唯物史观的深刻影响。此外,他的诸多艺术史论著作还高度重视社会物质生活条件(或经济因素)对艺术进程、艺术家、艺术作品等的作用,例如在《近代中国艺术发展史·工艺美术》之“中国工艺美术略史”中,他认为近代工艺美术有相当的发展,其原因就在于经济基础的变动。“正因为中国社会,渐渐知道工商业对于经济生活的巨大关系,与工业结在一起的工艺美术,就在中国人的思想上,发生了渐见重视的倾向”。在20世纪中国艺术史学发展史上,李朴园是最早用唯物史观来关照艺术史的史家之一,虽然他对于唯物史观的理解尚有简单化的嫌疑,对于唯物史观的运用也显得呆板生硬,但作为国人将唯物史观运用于艺术史研究的最初尝试,在学术上还是有特殊意义和价值的。
综观李朴园在戏剧创作、研究和艺术史论研究方面的成就,我们看到的是一位在艺术的广泛领域内长袖善舞、博学多才的学者形象,在今天术业有专攻,学术分类日益专门化、细致化的发展趋势下,不由人不追慕民国时期像李朴园这样博学多闻、善于在艺术领域融会贯通的先生们的风采!
李朴园主要著作:
《艺术论集》,光华书局1930年版。
《中国艺术史概论》.良友图朽印刷公司1931年版。
《戏剧技法讲话》,正中书局1936年版。
《中国现代艺术史》,良友图书印刷公司1936年版。
《近代中国艺术发展史》,良友图书印刷公司1936年版。
《阿波罗艺术史》(译作),商务印书馆1937年版。
《朴园史剧》,商务印书馆1938年版。
3.多才多艺的学者:马奇 篇三
詹姆斯·马奇(James G. March)在管理学界的学术地位是毋庸置疑的。不过,由于马奇的工作主要表现在对组织决策理论的形式化论证上,因此,除了专职从事研究的教授们,马奇的书很不适合实践工作者阅读。他那种抽象化、公式化的陈述,类似于数学定理式的论证和求解,使马奇的著作只能摆放在象牙塔之中,不可能成为大众普及读物,普通人往往望而却步。由此,马奇的名望有点“曲高和寡”。
马奇的著作不是那种可以“热蒸现卖”的管理快餐,所以,在面向大众的普及读物中完全可以不提。然而,要进行管理思想史的梳理,马奇就是绕不过去的学术高地。2003年,美国两位知识管理专家劳伦斯·普鲁萨克(Laurence Prusak)和托马斯·达文波特(Thomas H. Davenport)在《哈佛商业评论》上发表了《谁是大师中的大师?》(Who Are the Gurus’Gurus?)对管理学的名家进行世纪性的盘点。尤其是普鲁萨克,作为当时麦卡锡奖的评委之一,其意见很有代表性。他们根据调查结果制作了一张200位管理大师的排行榜,然后由上榜的专家再进行二次评价,最终排在第一位的是有着“大师中的大师”之誉的德鲁克(Peter F. Drucker),排在第二位的就是马奇,第三位才轮上了西蒙,可见马奇对管理思想的贡献和影响之大。当然,这个调查是面向专家的调查,如果是面向公众的调查,那么,马奇完全有可能名落孙山。
1928年1月15日,马奇出生于俄亥俄州最大的城市克利夫兰。1949年,他获得美国威斯康星大学的文学学士学位。马奇对这座坐落于密歇根湖畔的母校有着深厚的感情,在他成名后的1977年,马奇还出版了一本诗集《古老的威斯康星》来怀念和赞美他的母校。从威斯康星毕业后,马奇到耶鲁大学攻读政治学,1950年,他获得耶鲁的文学硕士学位;1953年,又获得了耶鲁的哲学博士学位。马奇在攻读博士期间的研究方向是政治学,由政治学扩展到组织理论,由组织理论扩展到社会治理。他的博士论文是《组织机构的自治权》(Autonomy as a Factor in Group Organization)。此后,他一直在组织与管理领域,或者说是在广义的社会学领域耕耘。
博士毕业之后,马奇就进入大学任教。他的学术道路,可以说是纯而又纯,从大学到大学。他的第一份工作是担任卡内基-梅隆大学(Carnegie Mellon University)的心理学与工业管理学助理教授。在这里,马奇与西蒙结下了深厚的学术友谊,并开始了两人的长期合作。当时,西蒙是卡内基-梅隆大学的行政学教授和工业管理系主任。西蒙对马奇学术道路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在一定意义上可以说,是西蒙把年轻的马奇引入了组织决策理论的学术殿堂,此后,马奇的学术贡献,一直都有西蒙的身影。1958年,马奇与西蒙合著出版了《组织》(Organizations)一书。这本书很快就成为组织理论的经典之作,在学术界产生了重大影响。
在马奇与西蒙合著的《组织》一书中,他们对此前的各种组织理论进行了梳理和归纳,抛弃了以往的组织结构角度,而从人的因素角度展开研究,进而从最基本的原理层面,通过构建丰富的模型来剖析组织。他们的组织理论是模型化的组织行为理论,而不是部门化的组织结构理论。他们所说的组织,不是一般理解上的等级制体制,而是一种人类偏好、信息、利益和知识相异的个体或群体之间协调行动的系统。当35年后(1993年)该书修订第二版时,他们相当自信地认为,“我们不可能比过去更聪明”。所以,新版并没有进行重大的理论修改,仅仅是根据社会环境和技术环境的巨大变化增加了注解。
2001年,西蒙与世长辞,出于对导师和挚友的怀念,马奇与奥吉尔(Mie Augier)合作发表了《学者的楷模:赫伯特·西蒙》(A Model Scholar: Herbert A. Simon);2003年,两人又合作发表了《西蒙的经济心理学》(The Economic Psychology of Herbert A. Simon: Introduction to a Special Issue);2004年,马奇与奥吉尔等人,仿照西蒙自传的书名《我生活的种种模式》合著出版了《一个人的种种模式:对赫伯特·西蒙的怀念》(Models of a Man: Essays in Memory of Herbert A. Simon);2008年,两人又合作发表《经济学中的现实主义和理解力:威廉姆斯和西蒙争论的一个注释》(Realism and Comprehension in Economics: A Footnote to an Exchange between Oliver E. Williamson and Herbert A. Simon)。马奇认为,虽然西蒙的影响遍及政治学、心理学、社会学、经济学、哲学、行政学、管理学、计算机科学等各个领域,但是他的作品有着很大的连续性,其主题一直是对人类决策活动的真正过程进行持续澄清,因此,马奇把西蒙看做是一位卓越的行为经济学家。
同西蒙的合作使马奇步入学术殿堂,在卡内基-梅隆大学形成了马奇的研究团队。后来,马奇将组织决策理论同企业的经济理论结合起来,于1963年同西尔特(Richard M. Cyert)(西尔特当时也是卡内基-梅隆大学研究团队的一员)合著《企业行为理论》(A Behavioral Theory of the Firm)一书。这本书以组织决策为出发点,建立了“企业行为理论模型”。从思想史角度看,马奇的企业行为理论是其组织决策理论的延伸和发展。可以说,马奇为企业行为理论的研究开辟了新的方向。随着时间的流逝,这本书也同《组织》一书类似,成为管理学的经典之作,被人们誉为“发展出了一套取代新古典理论的公司理论”,甚至被誉为是引领“行为革命”的典范。马奇在《企业行为理论》第二版中很自豪地宣称,书中的很多观点已变成“教义”而被人们接受,到第三版,他进一步声称这个版本是自己送给大家的“最后礼物”。同西尔特的合作与同西蒙的合作类似,都在马奇的学术生涯上留下了深刻地印痕。2002年,他与奥吉尔等合作发表《经济学的改变、选择和组织:对理查德·西尔特的回忆》(Economics of Change, Choice, and Organization: Essays in Memory of Richard M. Cyert)。
自从西蒙提出“管理就是决策”的观点之后,大批学者进入了决策研究领域,马奇是这一领域的佼佼者。1972年,马奇与迈克尔·科恩(Michael D. Cohen)和约翰·奥尔森(Johan P. Olsen)提出了著名的“垃圾桶决策模型”(The Garbage Can Model)。1994年,经过了近半个世纪的思考和酝酿,马奇出版了《决策是如何产生的》(How Decisions Happen in Organizations)一书。他从心理学和行为科学的角度,从最基本的理论层面深刻地分析了决策的产生过程。他认为个人或组织要达到满意决策有两种可能的决策方式。一是通过理性选择进行决策,即通过比较备选方案的预期结果来选择能够满足个人偏好的方案,这种决策经过理性计算而产生。另一种是通过遵循规则进行决策,即拥有特定身份的个人或组织会遵循一定的规则或程序,在按照这些规则或程序进行决策的时候,他既不会考虑偏好,也不会考虑对未来结果的期望,即决策是由于遵循规则和实现身份而产生。在此基础上,他进一步分析了偏好或身份不一致的多重行动者的决策,以及产生这种不一致时的决策方法。最后,马奇分析了什么是“智慧的决策”以及如何提高决策的质量。这本书发展了西蒙关于有限理性和决策过程的研究思路,以简明扼要的形式系统分析了决策的根本问题,意义重大。西蒙曾评价这本书说:“经过半个多世纪的研究和写作,马奇向我们展示了一幅真实的画面:在组织中的不确定的、诡诈的、不合逻辑的、冲动的、盲目的甚至戏谑的情况下,人们实际上是如何进行决策的。在此书中,马奇总结了自己对决策过程的深刻见解,并与我们共享一些非常实用的有关如何作出理性决策的观点。”著名行为经济学家、2002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丹尼尔·卡尼曼(Daniel Kahneman)评价这本书说:“精彩、睿智、独树一帜,完全忠实于现代研究体系。此书的出版足以使所有的决策论学习者心存感激。”汤姆·彼得斯(Tom Peters)也给予这本书以很高的评价:“在对组织实际决策过程的理解方面,马奇处于塔尖地位。这本书见解独到又易于理解,的确是一块瑰宝。”
1964年,马奇离开了卡内基-梅隆大学,把自己的研究扩展到用科学方法探究整个社会科学。这一年,加州大学欧文分校(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Irvine. 简称UCI)聘任马奇担任社会科学学院的首任院长以及心理学和社会学教授。1970年,他又来到斯坦福大学(Stanford University),成为斯坦福大学的政治学和社会学教授,后来,他又兼任管理学和教育学教授。可以说,凡是社会科学各个领域,他都涉足其中,而他的研究思路和方法,又表现出明显的一以贯之的数理科学倾向。通过马奇讲授过的课程也可以看出其博学的程度,他讲授的课程涉及范围非常广泛,包括组织心理学、行为经济学、领导、计算机仿真、统计学等等。芝加哥大学的约翰·帕杰特(John F. Padgett)教授在《当代社会学》(Contemporary Sociology)1992年第6期上的《向马奇学习》(Learning from March)一文,对马奇给予了极高评价。他写道:“詹姆斯·马奇的影响力遍及社会科学各个领域,范围之广,同侪望尘莫及。” 1995年,67岁的马奇成为斯坦福大学的荣誉退休教授,并因其杰出的教学而获得了斯坦福大学的沃尔特奖。在管理学术领域,不仅美国人把马奇作为典范,而且丹麦、匈牙利、法国等国的学者也曾整理和出版过马奇的著作,并产生了相当大的影响。
马奇是一位多产的学者,他出版了26本著作,发表了40多篇论文,还有不计其数的各类文章和讲稿,涉及管理学、社会学、政治学、心理学、教育学等多个领域。他研究最多的还是组织及组织决策领域。近年来,他一直对工商企业、政府机构、教育机构等各种组织中的风险承担、决策制定、学习和领导等方面进行不懈研究。虽然他的研究领域广泛,但是其核心一直围绕着人类的各种决策过程和问题的解决过程,以及这些过程在不同组织中的表现及意义。
马奇获得过多种学术荣誉。由于他的学术影响,马奇获得过欧洲及北美地区17所大学的荣誉博士学位。仅仅从获得的奖项看, 1968年,获得耶鲁大学的威尔伯十字勋章;1984年,因其对管理学的贡献获得管理学会奖;1995年,因杰出的教学获得斯坦福大学的沃尔特奖;1997年,获得美国政治学协会的约翰·高斯奖;1999年,获得管理学会的杰出学者奖;2004年,获得维普里协会的维普里奖和公共政策协会的亚伦·维达夫斯基奖;2005年,获得布达佩斯Laslo Raik College的西蒙奖。另外,马奇还担任过多个学术组织的成员或主席。他曾是美国国家科学院、国家教育研究院、美国艺术与科学院、美国哲学学会、瑞典皇家科学院、花旗集团行为科学研究委员会的理事会成员,担任过斯堪的纳维亚组织研究协会的主席、花旗集团行为科学研究委员会理事会主席。
4.多才多艺的春天作文 篇四
一切都是如此的活力和活力。 春天是个淘气的孩子。 春风吹过春天,温暖的阳关照耀着大地,温暖的人刚刚脱下棉布夹克,穿上单身衣服,却突然不知道在哪里有强风。 天气突然寒冷,人们不得不再次穿上棉布夹克。你认为春天是个变化无常的孩子吗?阳光明媚,阴云密布。 春天是个魔术师。 春天穿过大树,穿上一层厚厚的绿色纱线;春天用五颜六色的裙子抚摸花朵,春天穿过草地,穿上绿色天鹅绒的被子。 春天穿过河流,像一条明亮的丝带一样宽,春天穿过青山,雾弥漫在山顶上。 在春天挥手之后,一切都恢复了。
春天是一位技术精湛的画家,他拿起刷子,在春天画蓝色的天空。 茂密的草和清澈的河流形成了美丽的春景。 春天是个伟大的指挥家。 春天引导一切都唱春天的歌。 麻雀在树枝上唱歌,露出脆脆的喉咙。 那棵大树也喃喃自语。 蚱蜢板球在田里唱得很快。 和轻风一起玩一首美妙的春歌。 春天是无私的献身者。 春天的雨水滋润着小草,贪婪地吮吸着甜蜜的雨露。 春天的风。 它带来了很多凉快。 微风拂过草地,扭动着腰部和四肢,在大树上翩翩起舞,伸出手臂。 春天的奉献使万物幸福地繁荣起来。 春天是个淘气的娃娃。魔术师是一个熟练的画家。一个伟大的指挥家是一个无私的奉献者。
5.多才多艺的我的作文 篇五
我一直喜欢弹古筝。刚开始学的内容很枯燥,我的兴趣就像一盏明亮的灯,被风用力一吹,熄灭了。每当我要放弃时,妈妈的话总是给我带来了动力,她犹如黑夜中的一轮明月,照亮了我前方。就 因为这些话,我更加努力学习古筝,才有今天的成就。跟着我指间的旋律,一首赏心悦目的曲子回荡在房间,我别提多自豪了。
画画也是我的爱好。在那个充满欢笑的世界里,我彷佛是一只羽毛渐渐丰满的小鸟,在哪里飞翔,在哪里成长。在一张色彩斑斓的画卷上,足够看出我的用心和那股说不出来的高兴劲。画画的时光是我 开心的时光,当我完成一幅画时,我就兴奋不已。
我舞蹈也跳得很好。一开始,老师的工作很简单,很好学,可后来老师教得动作越来越难,有时会让我不知所措。一次老师又在教难动作,我艰难地作出这个动作,然后一动不动。突然,我感到坚 持不住了,我想:不能放弃!我咬紧牙关,终于渡过了困难。在音乐的伴奏下,我灵活地摆动着四肢,翩翩起舞,婀娜多姿。跳舞已经成为了我生命中不可缺少的已部分。
6.多才多艺的我作文 篇六
今天是个晴朗的日子。我悄悄地起床了,却看见爸爸神不知鬼不觉地把又大又重的桌子翻过来了。我问:“爸爸,你在干什么呀?”“我在修桌子呢!”爸爸一脸苦恼,“哎,桌子的四条腿都坏了,我正在修呢!”
我蹲在爸爸面前,看着他紧锁眉头的表情,心里也想不出办法。突然,爸爸站起身来,拿来一堆螺丝钉和T字型金属片。“噢,原来就是固定桌子的呀!”我高兴地说。
爸爸首先把T字型金属片放到桌腿上,再把一颗颗螺丝钉用螺丝刀钉起来。钉着钉着爸爸就满头大汗了,手还磨红了。虽然爸爸把一颗颗螺丝钉钉进去的时候小心翼翼地弄着,但是,我看他敲一次,就生怕敲到自己的手。
爸爸你真是多才多艺呀!我有一个像你这样多才多艺的爸爸而感到无比的自豪!
7.多才多艺的“洋葱头” 篇七
大dà家jiā肯kěn定dìnɡ很hěn好hào奇qí为wèi什shén么me我wǒ叫jiào多duō才cái多duō艺yì的de“洋yánɡ葱cōnɡ头tóu”吧bɑ?哈hā哈hā,告ɡào诉su你nǐ们men,因yīn为wèi我wǒ最zuì喜xǐ欢huɑn看kàn的de课kè外wài书shū就jiù是shì《洋yánɡ葱cōnɡ头tóu历lì险xiǎn记jì》,主zhǔ人rén公ɡōnɡ洋yánɡ葱cōnɡ头tóu是shì一yī个ɡè机jī智zhì、勇yǒnɡ敢ɡǎn、有yǒu主zhǔ见jiàn、有yǒu正zhènɡ义yì感ɡǎn的de男nán孩hái,我wǒ长zhǎnɡ大dà就jiù要yào像xiànɡ他tā一yī样yànɡ,处chù处chù帮bānɡ助zhù别bié人rén。
我wǒ喜xǐ欢huɑn练liàn跆tái拳quán道dào。每měi当dānɡ穿chuān上shɑnɡ白bái色sè的de跆tái拳quán道dào衣yī服fu时shí,我wǒ都dōu很hěn高ɡāo兴xìnɡ,因yīn为wèi练liàn跆tái拳quán道dào可kě以yǐ让rànɡ我wǒ变biàn得de强qiánɡ壮zhuànɡ有yǒu力lì。小xiǎo伙huǒ伴bàn们men可kě羡xiàn慕mù我wǒ的de一yī招zhāo一yī式shì啦lɑ!
我wǒ喜xǐ欢huɑn画huà画huà。连lián老lǎo师shī都dōu夸kuā我wǒ的de画huà漂piào亮liɑnɡ呢ne!前qián不bù久jiǔ,我wǒ的de数shù字zì创chuànɡ意yì画huà还hái在zài学xué校xiào得dé了le一yī等děnɡ奖jiǎnɡ呢ne!
我wǒ还hái喜xǐ欢huɑn下xià围wéi棋qí。妈mā妈mɑ告ɡào诉su我wǒ,下xià围wéi棋qí可kě以yǐ让rànɡ我wǒ学xué会huì思sī考kǎo,所suǒ以yǐ每měi天tiān晚wǎn上shɑnɡ我wǒ都dōu拉lā着zhe老lǎo爸bà下xià上shɑnɡ一yī盘pán,有yǒu时shí候hou他tā还hái不bù是shì我wǒ的de对duì手shǒu呢ne!
8.多才多艺的语文老师作文 篇八
时间过得真快,我们已经是六年级的学生了,今年非常幸运,教我们的仍然是五年级的两位老师。虽然我们对两位老师的上课风格已经非常熟悉,但是,语文老师却让我们了解到了她的另一方面。
那是我们学习第六课课文发生的事,语文老师领着我们分析完了《怀念母亲》,又给我们讲了文后的阅读链接《我的中国心》。老师说:“我先朗读,同学们可以小声跟读。”语文老师说完声情并茂地朗读起来,节奏把握很准,抑扬顿挫,把作品的思想感情都表现了出来,不愧是从教多年的有经验的好教师。
老师朗读完,全班便响起了热烈的.掌声。老师又说:“我再给你们唱唱这首诗改编的歌吧。”我们高兴极了,一个比一个坐的端正,仔细听着老师的歌声。老师的歌声婉转动听,气势磅礴,同学们听得心潮澎湃,都赞不绝口。老师告诉我们,她上初中的时候就唱过很多歌,还表演过多次,之后上了师范,依然有这个爱好。
正当听得入神时,突然响起的下课铃声打破了我们的思维,老师说我们回家之后可以在网上搜搜这首歌听一听,培养爱国的情怀。课后,老师的歌声还一直在我们耳边回荡,真希望我们能像语文老师唱的那么好。
9.多才多艺的谁初一作文 篇九
三班长有着长长的头发,浓浓的眉毛,一双水汪汪的大眼睛,研讨室的小嘴十分林调。我们班的同学都很喜欢他,因为他乐于助人,无私奉献,更是会跳舞的小能人。说起三班找这个人吧,他十分温柔有十分体贴。一天轮到他值日了,同学们都乱作一团,里面就像炸开了锅一样。于是他便发火了,把那几个不听话的给吵了一顿,为了让我们认真学习,她都被气哭了,但那几个小豆子却还是说话,于是三班正在气头上,便大声说在说话就去给我找语文老师聊天去。一听到语文老师那几个小豆子便趴下头写作业,有人来叫三班长去检查卫生,他便匆匆走了,让大班长帮他值日。
虽然在上面我们的三班长很严厉,但是我们的三班长也有温柔的方面呢。早上三班长来的到他坐的位置上看见一个同学正在发个头,过去一看这位同学好像肚子疼,别说你没事吧,我去给老师说吧,给你家长打个电话去看医生吧。那位同学说好的,我知道了,谢谢三班的,你真体贴啊。
三班时候,他这种优秀的品质真是令人佩服,所以我要学习这种精神。
10.程伟兵:多才多艺的昆剧老生 篇十
这自唱自画的绝活叫“三笔画青天”,而这位表演者就是浙江昆剧团副团长、著名昆剧老生程伟兵。
南人北相梨园世家出人才
程伟兵出生于江南的湖州,但具有北方汉子的体貌:接近一米八的身高,体格魁梧,浓眉大眼,嗓音洪亮。他的家庭是梨园世家,爷爷对他的影响最大。爷爷祖籍河北,早年在北京三庆班演摔打花脸,后来南下到上海演连台本戏,得名“摔不死的程双庆”。程伟兵自小跟随爷爷练习基本功,为将来的戏曲生涯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他的父母也是京剧演员,父亲当年跟随周云亮在南京京剧团,母亲早年则在张家班。
“文革”期间,程伟兵插队落户到湖州双林镇,因为有着不错的京剧功底,曾被安吉县文宣队“借”去出演了几场戏,在当地略有名声。“文革”结束之初,浙江昆剧团开始招生,他来到杭州报名参加考试。考试过程中,主考官周传瑛感觉他的嗓音不同于常人,声音洪亮,便问他:“你会不会翻跟头?”程伟兵看了看四周,说道:“这房顶挺高的,只怕我跟头翻起来要碰到。”见他文武双全,周传瑛便正式录取了他,而他的这句话也成了昆剧团的一个美谈。
好嗓难得为保真嗓改老生
昆曲重小生。在程伟兵来到昆剧团一个月之后,剧团的谢书记找到他,希望他主攻小生。但是,小生和老生的唱腔有着很大的区别,小生的唱腔要由假嗓发音,而老生的唱腔则是由真嗓发音。在戏曲界人所共知:假嗓真嗓只能存其一。在改小生一个星期之后,他发现自己的嗓音有些不对劲了。周传瑛听到后,对谢书记说:“还是不要改小生了,好不容易有一条好嗓子,不要把嗓音给毁了。我把《十五贯》都教给他便是。”自此,他便专攻“老生”这个行当。
周传瑛觉得,程伟兵的嗓音和北京昆剧院的侯少魁非常相似,就写信让他到北京跟随学戏。谁知侯少魁因病住院,便让他到中国戏校进高盛麟的京剧班学习《麒麟阁·激秦三挡》。高盛麟破例让他一道学—当时别的学生都只能旁听。这段经历,让程伟兵的文武老生功夫得到了很大的提高。
回到浙江昆剧团之后,程伟兵由“传”字辈包传铎、沈传锟先生负责教戏。当时汪世瑜已调到“小百花”当辅导老师,汪戏大都由程伟兵来出演,他尝试用老生的唱腔来演“大官生”,竟韵味独具,非常有特色。
对他来说,由一个知青走进艺术殿堂,已经是一件幸事。“传”字前辈对他的期望非常高,要他把《十五贯》这出老生戏给演好。
老生之道甘当绿叶衬红花
一个昆曲演员,好的嗓音是其特有的财富。对于程伟兵来说,他有着一定的优势。
在昆曲老生戏中,有一出戏《长生殿·弹词》,表演者需要生动地展现李龟年曾经风光无限却流落到低声下气为人卖唱这样的经历。程伟兵唱的一曲“不提防”,荡气回肠,势如排山倒海,唱尽大唐由盛转衰的伤心事。由悲愤慢慢唱到激昂,再唱到高兴,最后慢慢回到落魄的感情,整整五十分钟,从“一转”唱到“九转”,不给人喘息的机会。这出戏是程伟兵的拿手好戏。当年在郑传鉴和包传铎的帮助下,他花了半年的时间,才将这部戏排好。白先勇曾说:“近十年以来,《弹词》这出戏在大陆没有一个能超过程伟兵。”2003年,白先勇邀请他到台湾参加名为“绝代风华”的演出,并戏称他为“天帅”。
不过程伟兵自己觉得《公孙子都》中的“寨主”尤为出彩。在这部戏中,一曲《胜如花》难度颇高。结果一唱完,台下掌声雷动,观众对他的演唱赞不绝口。在他的戏曲演艺生涯中,李龟年和寨主,可谓是他最出彩的两个角色。
在昆曲中,老生的角色其实是陪衬红花的一片绿叶,能够由老生担当主演的大戏,除了《十五贯》,其他屈指可数。周传瑛在病榻上曾为程伟兵改了一出《长生殿·骂贼》,希望能够由他担当主演。
说到从艺感悟,程伟兵认为,一个有心的昆曲演员,对艺术的理解,特别是对表演人物内心世界的挖掘,是必须要具备的一个基本技能。在出演《临川梦影》中的汤显祖之前,他独自一人来到了遂昌,寻找汤显祖梦中的“红粉知己”。终于,在独山里,有一个大户人家的女儿,琴棋书画样样精通,汤显祖心中的“杜丽娘”,也许就是她。
多才多艺四栖明星展才华
程伟兵不仅在昆曲老生方面有着深厚的造诣。在维也纳金色大厅的巡回演出中,他作为十六位名家之一,参加了这一中国京昆艺术最高水平的盛会。朱镕基总理是京昆“票友”,当听到程伟兵用昆曲作曲、演唱的版本后,大为喜悦,颇加赞赏,并亲切接见了他。
在那段戏曲不景气的岁月里,他还跨入影视界,拍了不少电视剧,像《地下党员》《游击队长》《浦江游击队》等,取得不小成就。他还在《西游记》中出演灵虚子一角;在《智保钱江桥》中担任四集男主演,并演唱了主题歌。
在歌曲方面,程伟兵是幸运的人,得到许多为电视剧演唱主题歌的机会,譬如《江山为重》便是。在作曲家吕其民的作品演唱会上,他与专业歌唱家同台演唱了两首歌。
近些年,程伟兵开始涉足一些写作和编导工作。在第二届浙江省戏剧节中,由他编导的红岩革命烈士作品《小萝卜头》,一举获得了“优秀导演奖”“优秀编剧奖”“最佳剧目奖”。他把一万元稿费,全部捐献给了“小萝卜头”的家乡重庆山区的孩子们。
去年,在聋哑人协会和残疾人基金会以及浙江省政协艺术团的支持下,程伟兵将旧本三十四出的《雷峰塔传奇》改编成为一晚的戏,于第八届全国残运会在杭州召开之际献演,得到运动员们的良好反响。
昆曲“入遗”十年来,保护传承取得了不少成绩。程伟兵告訴我们,现在剧团的演出活动相对于过去已经有所的增加。而在过去,剧团举步维艰,鼓励团员发展第三产业,甚至在黄龙洞包下一个鱼塘,交由程伟兵管理。为了增加更多的演出,程伟兵也曾寻找到一个在钱王祠古戏台上演出的机会,并给剧团带来了不错的收益。
程偉兵相信,总有一天,昆曲在内地也能够像在台湾一样广受欢迎。
(本文照片由作者提供)
Cheng Weibin: a Talented Kunqu Opera Performer
By Sha Zhou and Wang Yi
When music sounds, a bald tough male performer strides onto the stage. He holds a microphone in the left hand, singing, in Kunqu Opera style, “Nostalgia at Red Cliff,” a Ci-poem by Su Dongpo (arguably the greatest poet of the Song Dynasty 960-1279), while painting a facial mask on his own face with a brush pen held in the right hand. After a few minutes, a Peking Opera mask of Justice Bao is done. The performer uses no mirror in the whole process and he paints from memory and years of practice. As music stops, the audience bursts into applause for this wonderful performance.
This is Chen Weibin, one of the most famous elder male character players in Kunqu Opera. He is the deputy leader of Zhejiang Kunqu Opera Troupe.
Born in Huzhou City in northern Zhejiang, Cheng Weibin is nearly 1.8-meter tall. He has bushy brows, big eyes and a delightfully resonant voice. Cheng’s family is a typical family of theater actors of modest renown. Both his parents and his grandfather were opera performers. As a boy, Cheng learned basic performing skills from his grandpa, which prepared him for a future theater career.
After the Chinese Cultural Revolution, troupes in Zhejiang began to recruit young talents. Cheng came forward as a candidate. In Hangzhou, he took the entrance examination hosted by Zhejiang Kunqu Opera Troupe. Zhou Chuanying, a veteran Kunqu Opera performer of Zhejiang Kunqu Opera Troupe, liked Cheng’s voice quite a lot, thinking the voice was resonant and extraordinary. Zhou asked the young man if he could do somersaults. Cheng looked up at the ceiling of the room and commented that he could touch the ceiling if he somersaulted. Cheng was recruited.
Kunqu Opera traditionally gives the best play to the Xiaosheng (young man character) player and always treasures talents who will turn out to be charming young men on stage. Cheng ran into a dilemma caused by this tradition. He was young, handsome and talented. He had every reason to be considered a hopeful for the Xiaosheng character. Mr. Xie, a leader of the troupe, came to see Cheng a month after he joined the troupe and wanted him to focus on playing Xiaosheng. The singing style of Xiaosheng and Laosheng in Kunqu Opera are different. The Xiaosheng performer sings falsetto while the Laosheng character does not. A week after he practiced the Xiaosheng, Cheng found his voice went wrong. Zhou Chuanying came to his rescue, suggesting that the young man should train as a Laosheng character so as to keep the wonder of his voice. That is how Cheng became a Laosheng performer.
Recommended by Zhou, Cheng went to Beijing to study under Hou Shaokui, a celebrated Laosheng player with Beijing Kunqu Opera House. Unfortunately, Hou was in hospital. Hou recommended Cheng to take lessons from Gao Shenglin, a Peking Opera Laosheng master. The special treatment Cheng received from the masters was largely due to his special voice. They had not heard such a young wonderful Laosheng voice for a long while.
After he returned to Zhejiang Kunqu Opera Troupe, Cheng continued to learn Kunqu Opera from Bao Chuanduo and Shen Chuankun. After Wang Shiyu, who used to be the best Xiaosheng character of the troupe, had been transferred to another troupe to coach young women performers, Cheng became a main lead man of the troupe. He stepped into the vacancy created by Wang Shiyu and acted his roles. Singing the arias of the “Great Xiaosheng” character, a role especially for gods, emperors and other heavyweight heroes, Cheng used his special Laosheng singing style. The voice offers an unconventional appeal. Theatergoers went wild and fell in love with him. They are still in love with him.
Over years, Cheng Weibing has appeared in many plays of Kunqu Opera. One of the two best characters he has performed in his career is Li Guinian in a play about the romance of an emperor and his concubine. Although only a supporting character in the play, Cheng sings a 50-minute aria. He learned it over a period of six months under the tutelage of two masters of the troupe. Bai Xianyong, a Taiwan-based novelist and a celebrated champion of Kunqu Opera over the past decades, once praised Cheng for his excellence, saying that no one on the mainland had outperformed Cheng Weibing in this play in nearly a decade. In 2003, Cheng was invited to stage his 50-minute aria in Taiwan, which is known for its large number of Kunqu Opera enthusiasts.
Chen is widely recognized one of the best Kunqu Opera artists. He was chosen with other 15 opera artists to present a show of highlights of Peking Opera and Kunqu Opera plays at Musikverein Vienna.
11.多才多艺的老爸作文600字 篇十一
我说我爸爸很细心,那可不是吹的。有一天晚上,我从表妹家回来。因为是走路回来的,并且和表妹玩的比较疯,此时此刻,我觉得我口干舌燥,再走几步就脱水了。
这时,爸爸不知从哪蹦出来,脸色神秘地对我说:“闺女,看我给你准备了什么?”他拿出来一个超大号的不透明茶缸,我打开茶缸,居然是我最喜欢的橙汁。我开心的说:“知我者,老爸也。快把橙汁拿过来!”我接过橙汁三分钟不到就把他灭了,老爸果然很懂我啊。
还有一次,大半夜我突然发39°度的高烧。妈妈穿上衣服就准备带我去人民医院急诊科,爸爸这是起来了,他说给闺女拿个小被子,那儿有点儿冷,我和你们一起去,连平时细心的妈妈都没想到,爸爸却想到了,他是不是一个很细心的人呢?
说我爸爸搞笑,他可以让你二十四小时从头笑到尾,从我爸爸的嘴里总能冒出有意思的笑话。我写完作业感到劳累时,爸爸会给我讲一段笑话,我伤心时,爸爸会给我讲一段笑话,我生气时,爸爸也会给我讲一段笑话,爸爸嘴里的笑话多到数不完,就像一口笑话泉。
爸爸还是个“和事佬”,每当我和我表妹吵架时,他总能让我和我表妹化干戈为玉帛,重归于好。有时他会先来哄我,说我比表妹年龄大,要让着她,有时他会先哄我表妹,哄她自然比哄我要简单,只需要一根棒棒糖,或者是一个娃娃,一根冰棍了。表妹就能举小白旗投降,跑过来对我说:“对不起。”
此外,我的爸爸有时还会很严厉,比如我考试错了一道不该错的题,吃饭一不小心把汤弄撒了,爸爸就会狠狠地骂我一顿,或是让我一个月不准玩手机,或者让我罚站半小时。
12.多才多艺的我优秀作文 篇十二
我,有一头乌黑而又浓密的头发;我的眼睛大大的,一直“喜欢”盯着一个地方看;我外表冷冷的,其实我是个热心肠。我叫王奕嘉,一起来跟我走进我那奇妙“才艺”世界吧!
我非常喜欢运动。打篮球、滑冰……我样样都会。最近,我迷上了打羽毛球,于是,我只要一回家,不管多累,我照样练。“一个,两个……”“你在那儿念叨什么呢!快发球!”我拿起球拍,把球一抛,一拍,球过网啦,我心中窃喜:哈哈,我拍过去了……只见妈妈一拍,球“嗖!”地一下,球击中了我的鼻子,血“咕噜!咕噜!”地从鼻子里涌出来,有点痛,没关系,休息一会儿,继续打……姜还是老的辣啊!我还喜欢朗诵,但我不是很大胆。所以,我只能在晚上大家都睡着以后,偷偷地拉开书包,小心翼翼地拿起一本书来,拿着手电筒,轻轻地而又有感情地朗诵起来。“风静俏俏地来,又静悄悄地走……”啊!我仿佛飞进了天堂,感受着这优美而又动听的旋律……
我的“才艺世界”很奇妙吧!这就是我的“才艺世界”。
13.多才多艺的中医学家林乾良 篇十三
家境贫寒的小乾良虽衣衫褴褛,却不自卑,他刻苦努力,积极学习外语,参加唱诗班,接受了良好的外语、美术和音乐启蒙教育,为他后来走上多才多艺的人生道路,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毕生求索 一专多能
1950年夏,林乾良以优异的成绩考上福建医学院,在就读不到半个月后,他又欣喜地接到了国立浙江大学医学院的录取通知书。几经考虑,他用家族赞助的两担稻谷换32元钱作路费,乘汽车、轮船、火车,转辗从南平到杭州。入学一周,教务长、著名数学家苏步青听说来了个“赤脚大学生”,就把他叫到办公室。当他了解到林乾良是个成绩优良、能唱能画却家境贫寒的学生时,就写了3张条子:一张给解剖教研室,安排林乾良帮着绘人体解剖挂图;一张给学生会文艺部,发挥他的音乐演唱特长;一张给学生公社,安排他为人理发,每人每次5分钱,一周半天。这3张条子足以让他在专心学业的同时,有机会勤工俭学,解决后顾之忧,顺利完成学业。
1955年大学毕业后,林乾良被分配到浙江大学附属第二医院外科工作,走上了治病救人之路。次年,卫生部选派他参加在上海中医学院开办的中医研究班,使他有机会向许多全国名老中医学习传统的中医药学。3年后,林乾良回到杭州,在随之而来的高等院校院系调整中,他服从医学事业发展的需要,到浙江中医学院从事教学、科研、临床工作。从此一直到1993年退休,他在那里整整辛勤耕耘了35个春秋,成为著名的中医药学专家。
作为工作、职业,林先生在医学领域如中医、中药、医史、文献、老年医学、养生学、食疗、针灸等领域,广有建树,著有《中药学》等专著30多部,论文60多篇。他毕生课徒无数,桃李满天下,把脉问诊,药石解苦厄更无数。他的科研成果多次荣获国家和省市科技进步、优秀成果奖。他整理编辑的医林史料《历代中药文献精华》《历代老年医学文献精华》等,都传于史林,鉴于来者。难能可贵的是,他身为权威,却十分注重医学科普,编发通俗易懂文章。他医教相长,曾一人兼开中医、西医两个医学体系课程。
林乾良还出医入文,在文化艺术的多个专业领域显露才华。
他自幼酷爱金石书画,六七岁即能弄石治印。后拜沙孟海、陆维钊、韩登安为师,嗜印如命,至老弥笃,自称“印迷”,善以甲骨、古玺、砖文、瓦当、魏碑、汉印、小篆细朱文等入印,有“十相”之称。他还根据京剧剧目,独创京剧印谱200多方。他广交国内外印人,搜集印人作品及印学资料,于印史、印论方面,著有《中国印》《世界印文化概说》《篆汇》《瓦当印谱》等十余种,为西泠印社资深社员,浙江省篆刻研究会顾问,门下桃李遍布海内外。他雅好翰墨,以篆书为主,常以甲骨文入书,偶作隶书、魏碑,自创以古砖铭文体为范本的“一条香”“一笔书”,为中国、浙江书法家协会会员。他的国画讲究笔墨情趣,形神俱备,尤以小品为佳。
在文史领域,他也倾注了满腔热情,写作发表诗歌、散文、剧本等多种作品,创作有影视剧本《张仲景》《朱丹溪》《伟大的宝库——中药》。在科技史、茶文化、浙江地方史以及古文字学、古器物学等领域,他都有专业造诣。如他通过对甲骨文“疾”字的深入研究,提出了商代人对疾病已分内、外、妇产及地方与传染病四科的创见。他根据茶的药用价值,首次提出了“茶疗”一词,出版《中国茶疗》等专著4种。他还主编了《浙江历代医林人物》《浙江历代医药著作》,撰写了《医学文字源流论》《青瓷研究》《铜镜研究》等论文。
他在上海期间随名老中医大夫出入剧院戏楼,耳濡目染,成为忠实的戏剧“票友”,对京剧、越剧、黄梅戏、福州戏和话剧等不仅能上台演戏,还自编剧本。他对弘扬京剧不遗余力,每年都正式演出一两次,青衣、老生、花脸都会唱,并专攻铜锤花脸。他还编写了《不朽的阮文追》《钱王射潮》两个京剧剧本,曾任浙江省京昆联谊会理事、长乐京剧团名誉团长。
他还是国内著名的收藏鉴赏家。他的藏品包罗万象,印章、书画、砖瓦、带钩、陶瓷、铜镜、邮票、钱币等。尤其是他的印章,业内有“新、精、奇、罕、趣”之赞评,更及印人、印学资料如书画、尺牍、文玩、图籍等,并加以整理研究。至于他所藏的“三笺”,即信笺、诗笺与中医方笺,尤其是古今1000多家诗笺和10000多张中医毛笔方笺,堪称天下绝品。
林先生的多才多艺不仅系禀性天赋使然,更重要的是他一生求索,不断进取,用积极乐观热爱生活的心态,去体验生命的美妙过程而结出的花朵和果实。
老骥伏枥壮心未已
早在任教期间,林先生就因在中医药、茶文化等领域的独到研究而到日本、美国、加拿大等地访问讲学。退休后不久,林先生就被移居在美、加的女儿们接去同住,本可安度晚年,但他在异国他乡却仍然闲不住,忙得不亦乐乎,为在海外传播文化、促进中外友好,继续作出自己的贡献。
1993年,林先生到美国探亲,白天在家除了早晚接送小孩上学外无事可做,这让他觉得很无聊。有一次他出门闲逛,听到远处传来悠扬的二胡声,就循声而去,在一间很不起眼的房子里找到了一个自娱自乐的社区华人京剧社团,他热心地加入进去,并担任艺术指导,为他们排戏。在宾夕法尼亚州的老年人活动中心,他义务为那里的老人们讲授中国茶、中医药、印章篆刻、饮食、汉字等,附近的特拉华州的老年人获悉后驱车3个多小时前来听讲。他还举办金石书画展览,在当地华人中招收10多名喜爱篆刻艺术的学生,成立美国金石社,应邀担任名誉社长。在北京奥运会开幕之前,他辅导学生创作了奥运图章,趣味盎然。他在加拿大多伦多时,参加多伦多国剧社演出,主演《探皇陵》的徐延昭一角,获得满堂喝彩。
他在海外看到华人华裔的第二、第三代往往不会汉语,深以为忧,就自己编写了《基本中文易读》,用每句四字的形式,概述中国山川地理、历史文明、古今人物、文化传统、典章制度、物产风情等,读来朗朗上口,容易阅读理解,深受欢迎。
作为有深厚的传统文化修养的老一辈知识分子,林先生在国外也老有所为,乐在其中,但他的生命和艺术之根在中国,尽管儿女对他很孝敬,还为他办理了绿卡,但林老先生还是执意回到了他生活的祖国,回到了杭州这座美丽而熟悉的城市。
14.多才多艺的汪逸作文500字 篇十四
我的爱好是弹琴。虽然我的琴技不能和我们的音乐老师胡老师相媲美,但我对钢琴的爱却和胡老师是一样的,胡老师说:“钢琴是有灵魂的”。我的梦想就是有一天可以成为钢琴的灵魂伴侣。每次胡老师弹琴时,我都沉醉在那悠扬的琴声中无法自拔。记得有次上音乐课,胡老师让我们跟着伴奏唱歌曲,胡老师弹着钢琴,我在这美妙的琴声的诱惑下,竟然不自知地走到胡老师的旁边,和胡老师并排坐在了钢琴前,投入的胡老师也没发现我已在她身边,直到一曲结束,同学们指着我哄堂大笑,我才如梦初醒。
别看我个子不高,却是一个不折不扣的跳舞达人呢,我可能从出生的那刻起,就具备跳舞的天赋,连学校的老师们都对我的舞艺赞不绝口,我们的班主任王老师更是因为我高超的舞艺,对我青睐有加呢!记得一年级六一儿童节时,我们班的舞蹈《中国美》获得了评委老师、家长和同学们的一致好评。当我下台时,听见很多家长都在讨论说,这个领舞的小女孩是谁家的孩子,跳的太棒了!听到人们都在议论我,我小小的心田仿佛开出了花,兴奋之情溢于言表。
15.多才多艺的我作文 篇十五
瞧!那位坐在沙发上正聚精会神弹吉他的帅哥就是我,而且获得了吉他弹奏初级证书。我的一首《时光》吉他曲能让一个个人陶醉不已。我还会吹巴乌和弹贝斯。
我拥有一只属于我的乐队。乐队的名字叫挖掘机乐队。我是乐队唯一的贝斯手。我和我的乐队出去演出《成都》《童年》等曲子时都是很受大家欢迎的!据我所知,我可能是东华小学四年级唯一会弹吉他和贝斯的`帅哥。
在学习方面,我英语特别的好,期末的时候考得了98.5分。因为在几道小题粗心大意丢了1.5分。我的英语目标是可以和外国人很流利地对话。数学成绩也是从“学渣”变“学霸”,数学老师就是这样表扬我的。
在体育方面,我更是多才多艺。我在体育课上认真训练受到过多次表扬。我现在是校篮球队里一位“小前锋”。三年级的时候,我也在班里面踢过足球。在拔河运动中我更是为班级献出一把力,我在哪一队,哪一队绝对胜利!游泳、羽毛球等都是我的拿手好戏!
在活动课里,我也参加过四年级五子棋比赛,并获得了二等奖。我还会下象棋,在班里面我可能是前几名,班里没几个人能打败我!
当然啦,人无完人,金无足赤,我也有不少的缺点。比如我老是丢三落四,让妈妈多次提醒我,我曾经把妈妈交给我的家里钥匙丢掉2次了,害得我和妈妈进不了家门。请相信我会很努力改正缺点的!
16.多才多艺好少年 篇十六
王一菡始终怀抱一颗赤子之心,热爱校园,热爱祖国,从不迟到早退,尊敬老师、团结同学、乐于助人。
进入中学以来,她刻苦努力学习文化知识,成绩连年优异。她怀抱一个永不放弃的理想:那就是考入重点大学,学有所成,从而为祖国为社会做出更大更有作为的贡献。为此,她时时告诫自己:取得理想成绩决不骄傲,一定要再接再厉;如果一时受到挫折,决不气馁,一定要找出原因争取迎头赶上。她就是用这种永不言弃的信念,取得了一次又一次的优异成绩。连续五个学期获得校三好学生,连续多次获得学校期末奖学金。
在认真刻苦完成学校各科文化知识的同时,她积极参加校内外各项文艺活动与比赛,并取得显著成绩。参加连续四届的校演讲比赛,均获得第一名。在正阳县首届中小学生才艺大赛中,获初中组声乐类、舞蹈类一等奖。获驻马店市首届艺术节大赛三等奖。参加市教育局、文化局“首府杯”歌手大赛获少年组三等奖。在努力学习文化知识之余,她不断拓展自己的综合素质,业余时间学习钢琴,通过刻苦练琴,她通过了上海音乐学院钢琴考级的最高级。期间,她还不断学习民族舞蹈并通过了中国舞考级第六级。通过不断地刻苦训练与学习,王一菡在艺术等综合素质与能力上得到了全面提升,从而为健全人格,将来成为高素质人才,打下了良好基础。
除此之外,她还不忘加强体能锻炼。强身健体是一个现代中学生必须要努力完成的!只有身体健康,才能有更大更长久的发展空间。清华大学校训上曾提出:每天锻炼一小时,为祖国健康工作五十年。王一菡坚持锻炼身体,努力提高自己的健康体魄。在近几届的学校运动会上,她获得女子100米、800米冠军,跳高、跳远冠军。从而在体格上,为做一名优秀的中学生做出了榜样。
王一菡还是学校的播音员,同时,经常主持学校的升旗仪式,是一位德才兼备的好学生,好少年。
她热爱劳动,经常参加学校举行的义务劳动,同时,热心帮助他人,经常帮助学习落后的同学,为他们解难答疑。只要能够帮助,就会伸出友谊之手,这是她做人的高尚品格。
同学们,你们说我们应不应该向她学习?
(河南省正阳县第一初级中学推荐)
【多才多艺的爷爷】推荐阅读:
小学生作文我的多才弟弟08-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