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动(共9篇)(共9篇)
1.流动 篇一
高校教工流动党员管理和流动党支部建设初探
阮财斌 摘要:本文分析高校教工流动党员特点,剖析教育管理的困境,提出了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健全组织机构夯实党建基础,完善制度加强服务,创新载体发挥作用等对策。关键词:教工流动党员;流动党支部
近年来,随着国家劳动人事制度改革和高等教育事业的快速发展,高校中出现了一个特
[1]殊的群体——非事业编制教职工(包括人事代理、劳务派遣、合同工等)。后勤保障和继
续教育办学中非事业编制教职工的人数越来越多,他们中的党员,由于人事档案不在高校、所在党支部有利益分配、主观不愿意等多方面原因,导致组织关系没有转到高校,成为流动党员。
十八大报告提出:要改进对流动党员的教育、管理、服务。如何加强对流动教工党员的管理和教育,充分调动工作积极性,进一步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促进高校持续健康稳定发展,成了高校党建工作的新课题。
一、高校教工流动党员特点
1、身份背景复杂多样
高校教工流动党员来自不同的领域,有的是高校的毕业生、城镇下岗职工、退休人员、自由职业者,也有的是高校事业编制职工的家属,来源多种多样。
2、文化素质参差不齐
高校教工流动党员的文化素质与其工作性质有一定的关联性,参差不齐。从事后勤服务的教工党员通常为初中学历;从事行政管理、支持服务以及实验技术等工作,一般有大专水平,或有全日制本科学历,甚至也有研究生文凭。
3、思想认识相对落后
由于高校用工标准不一,加上身份背景、文化素质的影响,他们的思想认识、综合水平相对落后,大都想得过且过,主人翁意识和责任感不强,关注更多的是自己的得失,对高校的发展漠不关心,缺乏主观能动性,不能积极为单位的发展出谋献策,组织纪律观念比较淡薄。
4、工作稳定性较差
有些高校教工流动党员与在编职工同岗同级,但收入待遇上却很难同岗同酬,社会保障也较差,以致产生不平衡心理,思想压抑。只要有待遇相对好一点的工作,那些有技术、有能力、有“关系”、年富力强的教工党员就会马上另谋高就,流动性较强。
二、高校教工流动党员教育管理的困境
1、人数难掌握。高校的教工流动党员情况可分为三类:第一类是办理了组织接转手续或《流动党员活动证》的党员和预备党员。第二类是“自报党员”,即在简历的“政治面貌”栏目中填写了党员身份,或进校后向党组织表明了自己的党员身份,但未办理组织关系接转手续、党员证明信或《流动党员活动证》的党员。第三类是不愿意公开自己党员身份的“隐
[2]性党员”。
2、身份难明确。高校教工的“自报党员”由于既未按规定开具组织关系介绍信或党员证明信,又未领取 《流动党员活动证》,其党员身份因缺乏相应的手续和正规的证明文件而难以确定。
3、管理难到位。而流动教工党员因原单位管不到,高校又不好管,对学校党的活动有兴趣就参加,没兴趣就不参加;有时间就参加,没时间就不参加,有甚者不参加党组织生活,不缴纳党费,不履行党员义务,成了“四不党员”,长期游离于党组织之外。
4、作用难发挥。很多流动党员长时间脱离党组织,得不到党组织的教育和帮助,加之自我约束能力较差,放松了对自己的要求,党性意识淡化、思想观念僵化、先锋模范作用弱化,把自己混同于普通群众。
三、高校教工流动党员教育管理和流动党支部建设对策
1、统一思想,提高认识。高校历来十分重视在高级知识分子、青年教师及大学生中发展党员,在非事业编制教工的党建工作没有足够的重视,存在重直管党员、轻流动党员的现象。高校应充分认识到加强和改进对教工流动党员的管理和教育,是加强高校党员队伍建设,增强各级党组织的创造力、凝聚力和战斗力,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推动高校健康持续发展的需要。
2、健全组织机构,夯实党建基础。一是要健全各级党的组织,完善学校党委工作机构,建立健全基层党组织,实现党的组织全覆盖,真正做到党员流动到哪里,党组织的管理就覆盖到哪里。二是配备专职组织员,明确其管理职责,进行业务培训,确保教工流动党员的教育和管理有人抓。三是选准配强支部书记,把政治素质好、工作能力强、作风正派的人选拔出来。
3、完善制度,加强服务。一是要建立健全教工流动党员摸查、登记、管理制度,建立流动党员信息库,明确对教工流动党员管理和教育的责任和要求,确保每一个教工流动党员能及时办理好组织转接手续,并被编入相应的支部,参加组织生活,接受党的教育和监督。二是要落实各基层党委和党总支对教工流动党员的管理工作,尤其是经费和活动场地保障。三是要从政治、思想、工作、生活等方面关心教工流动党员,切实帮助他们解决实际困难,使他们得到党组织的指引、关怀和帮助,增强党组织凝聚力和亲和力。四是高校要把对教工流动党员管理列入各基层党组织考核指标,调动积极性,切实提升党建工作科学化水平。
4、创新载体,发挥作用。流动党支部要创新载体和方式,把活动的主题、形式与高校的教育管理、校园文化和个人发展结合起来。首先,不断创新党内组织生活的内容和方式,坚持以党员需求为出发点,既有政治理论学习、党性党纪教育,又有职业能力提升、职业发展指导等讲座共同组成流动党支部丰富的组织生活。其次,可运用互联网,建立网上党校、网络党员之家等,增强党员学习兴趣,提供其与党组织联系便利、快捷的途径,及时了解党的方针政策,接受党的教育管理。再者,通过设置党员先锋岗、示范岗、奉献日、服务区等载体活动,引导教工流动党员发挥先锋模范作用,增强党性观念、组织观念,提高党组织的[3]凝聚力、吸引力和战斗力。最后,通过教工流动党员担任在校学生入党积极分子党建联系
人和学生党员成长导师等工作,开展师生党支部共建活动,进一步创新党建模式,提高党建工作的效果,发挥教工流动党员在党建联动中的力量与作用,全面提升党建工作水平。
参考文献:
[1]赖显明等.高校非事业编制职工党建工作探析[J].中国电力教育,2012(19).[2]邓江祁.关于加强民办高校教职工流动党员管理和教育的探讨[J].当代教育论坛,2013(3).[3]辛春等.流动党支部建设的探索与思考[J].全国商情(理论研究),2011(2).[作者简介]阮财斌(1980.11),男,浙江乐清人,浙江理工大学,讲师,硕士,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基金项目:浙江理工大学2013年党建与思政课题”高校流动党员管理及流动党支部建设的探索与思考——以继续教育学院为例”研究成果(课题编号: DS201302Z)。
联系方式:阮财斌,***,38096253@qq.com,浙江杭州文一路118号浙江理工大学继续教育学院
2.流动 篇二
教师逆向流动与顺向流动及影响
1.教师逆向流动与顺向流动的界定
教师流动是指根据社会经济、政治和文化教育事业发展的要求以及教师个人发展的需要,教师资源在教育系统与其他社会系统之间、教育系统内部不同单位之间进行重新配置的过程。[2]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强调的教师交流轮岗工作主要解决的是教育系统内教师资源的合理配置问题,所以本文中教师流动主要指教师在教育系统内的流动。以教育公平所决定的教育资源的合理配置与有效利用为根本依据,我们可以对教师流动的合理与否设定一个衡量的标准:如果有利于教师资源的合理配置与有效利用,这种流动就是合理流动,亦可称之为顺向流动;反之,就是不合理流动,亦可称之为逆向流动。
2.教师逆向流动与顺向流动的影响
从资源配置的角度来看,教师流动直接影响教师资源的合理配置,进而影响学校资源的整体效益的发挥。在追求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背景下,以均衡配置城乡义务教育教师资源为目的的教师顺向流动,尤其是优质教师的顺向流动,对于广大农村学校、薄弱学校发展来说,在短期内又快又好地解决师资问题非常直接。而义务教育的不均衡不仅仅是物质资源配置的不均衡,同时也是精神资源的不均衡。教师的顺向流动也是精神资源的输入,可帮助学校充分激活物质资源,让均衡配置的物质资源充分发挥其积极作用,巩固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成果,有研究发现,在基本条件具备的情况下,教师就成为影响学生学业成就的主要因素。[3]这样,可使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从单纯依靠物质经费投入所取得的物质资源配置的形式均衡,走向更高水平的物质资源、人力资源、精神资源合理配置的内涵式均衡。
从教师流动对教师专业发展影响的角度来看,由于农村学校或薄弱学校教师在学历、教育教学的业务能力方面整体上落后于城市学校或示范性学校的教师,自身专业发展所能依赖的文化资本(由专业发展所能利用条件和环境所构成)较差。如果优质教师顺向流向农村学校或薄弱学校,可丰富这些学校的教师专业发展所需的文化资本,优质教师通过日常的教育教学,可在思想观念、教育教学能力等方面有目的、有针对性地提升这些学校教师的专业发展水平。与此相反,优质教师的逆向流动对薄弱学校来讲不仅仅是一个教师的流失,可能也是一种学校文化的流失,逆向流动在导致城乡义务教育师资不均衡的同时,也拉大了城乡学校文化资本的差距,这对薄弱学校的教师专业发展来讲无疑是雪上加霜。
从教师流动对微观教育教学实践的影响来讲,教师如果不能真正意识到顺向流动对教育均衡发展和自身专业成长的重要价值,不仅会使意欲逆向流动的教师抵制交流轮岗制,甚至可能导致这些教师流出教育系统,而且也可能导致教师对刚性的交流轮岗制规范之下的顺向流动产生抵制心理。这种与教师个体需要相冲突的被动流动,可能会令顺向流动的教师在工作中带有消极、负面的情绪,而这种工作状态很可能会变成对农村学校或薄弱学校孩子的不负责任,更严重的就是对这些孩子的偏见。
教师逆向流动与顺向流动失衡的原因
1.教师对流动的认识存在偏差
首先,教师对工作环境的认知和评价影响了自身流动行为的发生。就目前而言,城市(县城)学校和示范性学校的条件好于农村学校和薄弱学校,大多数教师认为,教育资源丰富,既能给自己提供优越的工作环境和生活条件,又能充分发挥教师教书育人的职责,体现个人的人生价值。而在农村学校、薄弱学校工作环境、生活条件差之外,没有施展才华的空间,更没有发展前途,即便是顺向流动到这些学校,也只是将此当作权宜之计。
其次,教师对流动在自身专业发展中的价值认识不够。教师无论是顺向流动还是逆向流动,都要进入新学校,新学校与原来所处学校文化的差异令教师都要面临如何融入新的教育教学文化之中这一问题。所以,从文化适应理论的角度来看,流动教师体验到新旧学校文化的碰撞在所难免,作为在特定文化情境下的教育专业人员,教师的流动意味着文化情境的变化,这种变化也在考验教师如何使自己在原来学校形成的教育教学的观念、思维方式、技能技巧“去情境化”,并在新的学校中“再情景化”,这无疑对流动教师专业能力具有积极的锻炼价值。
2.缺乏支持教师顺向流动的舆论氛围
许多人认为,城市学校的教师顺向流动到农村学校,示范性或条件好的学校的教师流动到薄弱学校,不是犯了什么严重错误,就是因为教育教学水平太差在原来学校难以继续工作。而几乎没有人会认为,是因为教育教学能力强所以才流动到更需要的农村学校或薄弱学校学校中去发挥更大的价值。
3.现行的教师管理制度不利于教师的顺向流动
现存的教师管理制度没有充分尊重教师的个人意愿,这种“从一而终”的教师管理制度难以为教师提供公平竞争和充分发挥自身创造性的教育环境,不但难以激发教师流动的积极性,而且也不利于教师的专业发展。目前我国的教师任命制虽已过渡到教师聘任制,但在聘任过程中仍不乏论资排辈的现象,学校每次聘任的结果还是原来的教师,而新教师进来的机会很少。这种僵化的教师管理制度,极大地降低了教师流动的可能性,而优质教师的顺向流动就更是少之又少。
我国基础教育改革是在“处于转型期,对传统中央计划经济体制已经进行了深刻的、全方位的改革,但至今还未建立起完善的市场经济体制”[4]的国家背景之下进行的。因此,随着基础教育改革的深化,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不断推进,教育中的各种利益关系也在不断得以调整,深层次的新问题也在不断涌现,特别是基础教育发展中客观存在竞争机制的推动,使教师流动的价值取向,在一定范围出现多样性、多重性、多变性状态,甚至在局部出现一定程度的价值冲突。所以,构建合理的教师交流轮岗制迫在眉睫。
规范教师流动的交流轮岗制之构建思路
1.建立教师资源共享机制,促进教师主动地顺向流动
以充分发挥城区教师人力资本优势为主线,提升农村教师质量为重点,促进城市学校向农村学校,优质学校向薄弱学校流动。一是改革教育人事制度,把教师从学校“单位人”变成教育“系统人”。二是实行城乡教师定期流动制度。三是在教师在农村任教期间,教师的工资福利待遇保留不变,并给予合理的通勤费、生活补助费和补贴。四是要把定期流动作为教师考核、职称评审以及评先树优的必要条件之一。以上做法不仅可使农村教师从城市优质教师人力资本的溢出效应和示范效应中收益,而且也给了他们更多施展才华的平台。
2.建立教师流动补偿机制
设立流动补偿机制,激发教师主动向相对较差的地区流动。一是落实国家规定中的农村教师,特别是边远地区、贫困地区教师的各种补贴,让在贫困地区、乡镇以下学校工作的教师工资水平高于城镇的教师。二是建立对农村学校师资培训经费投入的保障机制。三是适当提高农村中小学高级教师职务岗位设置的比例,为农村教师职称评审设置优惠条件。四是对农村教师评优选模,适当实行倾斜政策。采取这些措施,实行物质激励与精神激励的有机结合,将建立起长效的激励机制,这对于稳定教师队伍有积极作用。
3.优化办学条件的同时为农村教师解决工作与家庭冲突创造有利条件
随着基础教育均衡发展的持续推进,教育的硬件设施和条件上的城乡差距会逐步地予以弥合,这既会给现有的教师施展才能创造良好的外部条件,也可以吸引更多的新教师参与到农村教育的事业中来。但同时我们应看到这样一个事实,当前很多农村教师住房不在农村,在他们的工作中存在一定程度的冲突——家庭冲突,这种冲突影响着他们的幸福感,进而影响对教师交流轮岗制的支持度。城乡一体化进程中,人们也都在追求生活质量的一体化,但目前农村学校教师的学习机会、学习条件以及生活质量与城市学校教师相比有很大的差距,所以在办学条件改善的同时,应关注并采取相应的措施切实消除这种客观存在的差距,使教师顺向流动由被动变为主动。
4.引导教师正确认识流动对自身及专业群体专业发展的积极意义
教师应认识到,并非只有好的环境和条件才能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条件的变化与差异往往可使教师体验不同的教育情境,或更能激发教育激情,战胜工作中的倦怠,使得自身的专业发展空间不断地得到拓展。同时,教师还应认识到,教师队伍的整体质量直接影响着教育质量进而影响教育事业的持续、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蔡明兰.教师流动:问题与破解:基于安徽省城乡教师流动意愿的调查分析[J].教育研究,2011,(2):72-97.
[2]李玲,韩玉梅.西方国家中小学教师流动的经验与启示[J].比较教育研究,2011,(11):1-5.
[3]Janet Looney.Developing high—quality teachers:teacher evaluation for improvement[J].European Journal of Education,2011,(4):339-456.
3.流动 篇三
当前,中国政府的紧缩政策已开始向扩张调整。但调整的步伐相对谨慎,陷于“既要……又要……”的二难决策境地。归结其中原因,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政策迷幻所致。这里,我们且对流行的所谓流动性过剩作些分析。
流动性真的过剩吗?
我国当前流动性真的过剩吗?从货币供应来看,过去几年我国的货币供应基本上处于稳定状态,并没有明显“流动性过剩”的信号,而今年以来甚至出现了微观上的流动性不足,以及明显的流动性扭曲现象。
首先,货币供应并未失控。2008年6月末,广义货币供应量(M2)余额为44.31万亿元,同比增长17.37%,增幅比上年末高0.63个百分点,比上月末低0.7个百分点;狭义货币供应量(M1)余额为15.48万亿元,同比增长14.19%,增幅比上年末低6.86个百分点,比上月末低3.74个百分点;市场货币流通量(M0)余额为3.02万亿元,同比增长12.28%。上半年净回笼现金194亿元,同比多回笼2亿元。2008年6月末,金融机构本外币各项贷款余额为30.51万亿元,同比增长15.17%。金融机构人民币各项贷款余额28.62万亿元,同比增长14.12%,增幅比上年末低1.98个百分点,比上月末低0.74个百分点。上半年人民币贷款增加24525亿元,同比少增899亿元。
从反映资金宽紧的市场利率变化来看,受央行不断紧缩的货币政策影响,当前民营企业通过贷款渠道融资越来越困难,民间信贷利率不断走高,导致民间借贷资本价格升高,有的地区民间借款年利率高达36%,证明流动性过剩在市场和微观层次不仅不存在,甚至是紧张的。事实上,政府也承认:对于广大的中小企业来说,融资难问题和成本过高问题已经成为了制约其生存发展的瓶颈。
紧缩成效适得其反
中国的流动性来源于三个方面:外资流入、信贷杠杆以及存款大搬家。过去几年,央行的紧缩卓有成效,中国总体货币供应并未失控。而进入2008年后,由于第二套房贷的限制以及当前市场信心的逆转,致使资金从资本市场重新流向银行,因此目前流动性过剩的压力只剩下外资流入一项。同时从国民经济和投资结构来看,很明显地出现了流动性扭曲的现象,即表现为外资挤压内资,政府挤压民间、国有挤压民营以及垄断掠夺中小的特征。
今年以来,我国外汇储备增速较快。数据显示:上半年我国国家外汇储备增加2806亿美元,同比多增143亿美元,月均增长约468亿美元,超过去年385亿美元的月均增速。此外,实际使用外商直接投资一季度高达274亿美元,同比增长61.3%。由于总的货币供应增长没有太大变化,外资的大量进入便意味着宏观当局对内资的紧缩效应。
除此之外,则是政府挤压民间、国有挤压民营以及垄断掠夺中小。众所周知,在美国,消费贡献了GDP的70%左右,相比之下,我国通常是基础设施建设和固定资产投资占大头,而这其中的大部分都是地方政府政绩工程引致的投资。这样一种投资结构导致出现了与政府投资相关的形象工程(如奥运项目),以及地产、钢铁、水泥等行业过热,而大多数民营经济尤其是“中国制造”则走向冷清的局面。
综上所述,“流动性过剩”只是假象,当前中国最严重的问题是紧缩性货币政策所导致的“流动性扭曲”的现象,即在宏观上表现为流动性充裕的压力,而在微观上则表现为“流动性不足”,以及外资取代内资、政府挤压民间、国企驱逐民企的畸形结构现象。如此,国家针对流动性过剩所制定一刀切的紧缩货币政策,并没有真正解决通货膨胀和投资结构不合理的问题,反而使得投资环境进一步恶化。
此外,基于1997年和1998年的经验,可以认为目前的货币增长速度已没有推动价格上升的压力。政府有必要及时消除政策迷幻,在包括稳定房地产市场等问题上更加积极有力地出牌。
(本文作者系北京科技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4.流动 篇四
------义乌市流动人口管理局慰问流动困难家庭
近期,各地纷纷开展“迎元旦,送温暖”活动。带着党和政府的亲切关怀,带着对群众的深深挂念,义乌市流动人口管理局的领导同志们不畏严寒、深入基层看望慰问一些流动困难家庭,一声声亲切的问候、一句句新年的祝福,为隆冬的义务大地带来了股股暖流。
X月X日,尽管天气寒冷,但位于我市江东街道西陈一区的江仁新的家里却暖意融融,义乌市流动人口管理局的同志们来到这里,为他送去大米、花生油等生活必需品,为他送去冬日里的温暖。如亲人般的温暖关怀让江仁新感动不已,拉住民警的手不断地表示感谢。我们了解到,江仁新因公受伤,腹部和腿部至今伤情严重,不能从事体力劳动,但由于缺少工伤鉴定,老江至今也没拿到赔偿,现在仍需要长期治疗,生活极为困难。在老江家中,局领导同志不但关切询问他身体恢复得怎样,还仔细询问其目前的生活收入等情况。局领导XX说,新年了,市里很惦记流动困难家庭的生活,希望他好好养病,坚强生活,美美满满过个新年,随后给送上了一笔慰问金。
罗德志这个老实本分的男人在旧村改造中搬运砖块,在搬运途中,头部被砖块砸中,造成了右顶骨粉碎性骨折,一大一小两个女儿正在读书,还有年迈的母亲需要照顾,家庭生活原本拮据。为了给他治疗,已经花去了家里的积蓄。XX一行来到罗德志家中,代表局党委领导送上了慰问品和慰问金,并与其家属亲切交谈,嘘寒问暖。罗德志年迈的老母亲感动得热泪盈眶,声音哽咽着向 XXX道谢不已。XXX鼓励他的女儿,有困难不可怕,关键要勇敢面对生活,敢于与病魔作斗争。
从罗德志家里出来之后,领导一行径直来到了位于稠江街道东畈村的范强华家,这个年仅23岁的小伙子,在操作机器时被压伤,经鉴定为工伤九级,用人单位拒绝支付后续治疗费用,但由于后续治疗费用巨大,家庭无力承担,给这个本就不富裕的家庭带来了沉重的负担。领导XXX一边鼓励这个年轻人要勇敢的向前看,一边不忘嘱咐随行社区人员积极为范强华的再就业提供有利的信息和帮助。参与走访的党员干部与流动困难家庭成员拉家常、有的帮助打扫卫生、有的还带去了个人准备的慰问品等,党员干部不断鼓励困难家庭群众树立战胜和克服困难的信心与勇气,很多困难家庭成员都激动地流下了眼泪,不停地说:“感谢共产党,感谢人民政府......”。场面感人,使参与慰问的党员干部深受教育。义务流动人口管理局表示,今后将一如既往地关注、关心流动困难家庭的群众的生活状况,力所能及的帮助他们,同时,还将继续帮助更多生活困难家庭,为更多的家庭送去温暖,将爱心正能量传递下去。
5.流动党员管理材料 篇五
一、主要做法及经验
(一)加强领导,明确责任。工作开展以来,乡党委严格按照县委要求,自觉抓好流动党员教育管理工作,为进一步加强领导,组建了7个工作小组,深入调查摸底,完善组织设置,创新管理方式,改进工作方法,力求“管住、管好、管活”每一名流动党员。
(二)严格制度,规范程序。针对党员组织关系接转手续繁琐,流动党员在流动过程中易流失的实际,我们专门对党员组织关系接转工作提出明确要求,同时,采取有力措施,认真做好组织关系接转工作,确保流动党员在流动过程中“不流失”。
(三)建章立制,规范操作。乡党委在结合实际抓好制度建设的同时,探索和总结出了一套行之有效的教育管理制度。一是实行党员外出登记制度。制定下发了统一的外出党员登记表,规定党员外出前必须向支部提交书面申请,经支部同意后方能外出,支部负责将其外出的时间、地点、活动内容以及组织关系管理等情况进行登记造成册,建立流动党员档案,并上报上级党委备案。二是建立定期汇报制度。对外出时间不足三个月的党员,除外出前要说明外出时间、地点、活动内容外,返回时要及时向党组织汇报情况。对外出时间超过三个月的党员,以信函和电话形式向党组织汇报联系,支部指定专人与外出党员联系,定期把支部活动情况、要求和有关学习资料寄送给他们,加强对他们的教育。
二、存在问题和不足
1、去向难掌握。由于外出党员的流动性很大,因此党组织很难随时掌握外出党员的去向。其原因主要是一些基层党组织对外出党员缺乏有效的管理手段,教育管理不严,制度不全,导致一些党员外出前不向党组织报告,有的外出后不与党组织保持联系。
2、管理难落实。在流动党员中,有的还处于预备考察期,预备考察期间的表现难掌握,培养考察难落实,转正手续难办理;有的外出预备党员则到期不按时提出转正申请;有的大学生党员,毕业后无法落实工作单位,只能将组织关系挂靠在原户籍所在地党组织,人却长期在外流动,难以管理。
3、作用难发挥。相当部分流动党员外出期间对原党支部的工作不闻不问,对家乡建设漠不关心,发挥不了作用。
三、下一步工作意见、建议
切实加强对流动党员教育管理工作的领导。重点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一是进一步健全基层党委抓流动党员教育管理的领导机制和工作机制。二是切实加强对《流动党员活动证》制度的督促、检查和指导工作,狠抓工作落实。三是制定《流动党员教育管理工作细则》,对流动党员的基层组织设置、组织关系接转、教育管理的实施和监督,组织领导和纪律作出明确规定,规范流动党员教育管理工作。四是加强对党员管理队伍培训,不断提高他们的业务素质,特别是要强化他们为流动党员服务的意识。
三、存在的问题和困难
(一)管理难到位。由于外出流动党员居住分散、流动性大,部分流动党员在外出时,不转组织关系、不开具党员介绍信、不持流动党员证,使其在流入务工地后,当地党组织无法确认其党员身份,造成了原党支部去流不知情,务工地党组织不知晓,致使外出流动党员游离于组织之外,导致这部分流动党员原流出地党组织“难以管理”,流入地党组织“漏落管理”。
(二)去向难掌握。部分外出党员在外出前未向党支部报告,有些务工地点变动快,不稳定,党支部对其去向没办法掌握。
(三)活动难开展。一方面由于流动党员远离原党组织,流动时间又较长,很少参加或不参加党支部的活动;另一方面部分流动党员不主动亮明身份,不愿表露自己身份,使流动党员流入地党组织很难对其进行有效管理。造成了流动党员的正常组织生活难以落到实处。
四、几点建议
(一)要确定好流出地党组织联络人。流动党员的各有关党支部都应确定专人与流动党员联系,一对一挂钩。了解他们的思想动态和工作情况,互通党组织和个人之间情况。征求他们对党支部工作的意见、建议及对家乡建设的计策。
(二)要选配好临时党组织负责人。由于外出党员远离属地,临时党支部或党小组不能及时有效地接受原所在党组织直接的指导和督促,所以各原所在党组织要特别注意选配好党组织负责人,尤其应把思想素质好、自律意识强、热心帮助他人和有一定文化水平作为选配的主要标准。
(三)要发挥好《流动党员活动证》的作用。要将《活动证》的发放工作纳入各级党组织负责人的任期目标,建立必要的责任追究制度,通过严格的制度约束流动党员的行为确保流动党员外出后,能及时将《流动党员活动证》交给外出所在地党组织,接受外出所在地党组织的教育管理。外出党员返乡后,原党组织能及时查验《流动党员活动证》所记载的有关内容。对持有《流动党员活动证》和《党员证明信》的外来党员,流入地的党组织验证后,能及时按照地点相近或行业归口、便于管理的原则,安排其参加党的组织生活和其它应该参加的党内活动。
(3)实行有效化引导,发挥流动党员先锋作用
创新活动载体,引导外出流动党员支持家乡建设。根据流动党员的特点设计和开展实践活动,引导广大流动党员沿着正确方向前进,并指导流动党员发挥先锋模范作用,保持先进性。同时要求广大流动党员不仅把就业岗位看成谋生的场所,同时要把它看成落实社会责任感的地方,实现个人动机与社会理想的统一,充分发挥专业技术能力优势,为社会和人民做
实事、做好事。
2007年,张家镇实施“引凤还巢”工程,在外出务工人员中深入开展“我为家乡作贡献”活动,引导和带领他们为家乡的建设献策出力。做到“四引”。一是营造氛围“引”。为增强在外创业人员对回乡投资兴业的热情和信心,镇党委委利用会议、简报、慰问信、广播等手段,深入宣传发动,营造浓烈氛围,对“引凤还巢”对象的典型进行大张旗鼓的宣传、表彰,进一步激发他们的创业热情。二是亲情感召“引”。镇党委将在外创业有成人员的亲朋故旧等关系疏理出来,利用之间关系,引导创业有成人员回乡创业,报效家乡。通过节日走访、召开座谈会、邀请回乡等形式,介绍家乡的巨大作用、区位优势、产业特点、招商重点、投资环境、优惠政策等,与他们共商家乡发展大计。通过叙乡情、谈亲情、话友情,使在外人员充分感受到家乡人民求贤若渴的迫切心情和诚意,进一步坚定他们回乡创业的信心和决心。三是培植载体“引”。引凤还巢,需要培植载体、种好梧桐。为使在外创业的“金凤”有巢可还、有树可栖,镇党委根据实际,对闲置土地、厂房等进行调查摸底,建立台帐,为“引凤还巢”打下基础。对本镇现有的产业进行分析,有针对性地招引“还巢”项目进行配套或发挥产业集聚效应。四是强化服务“引”。通过创设优良的政策环境、服务环境和创业环境,吸引外出人员回乡创业。象服务外来投资商一样,为回乡创业人员提供快捷、便利的服务,由项目落户地负责项目申报、厂房建设等一条龙服务工作。同时在全镇流动党员中开展“四比”竞赛活动,即“比合法挣钱谁的多,比向支部汇报思想谁的勤、比为家乡提供致富信息谁的好,比带头创办致富项目谁的新”,引导流动党员积极参与家乡经济建设,投身为民为村的“双培双带”工程。通过开展“引凤还巢”工程后,该镇流动党员涌显一大批在外创业“能人”回到家乡,一大批“凤还巢”对象从弱到强、从分散到集聚,为当地的经济发展注入了强劲的动力。如榕津村流动党员古益民外出广东中山市横栏镇办灯饰玻璃工艺厂,致富后回家乡帮扶古荣宝办起榕津阳光蜡烛长,投资100万元,主要销往全国各地;榕津村流动党员古喜光外出广东九江致富后回家乡同安200万元办起石材厂;古龙村林建章外出广东致富后回家大力发展种植马蹄,今年种植面积达170亩,且有很好的销路,估计今年纯收入达10万元;古龙祝英龙外出广东致富后回家大力发展养殖业,养猪近100头,年收入近5万元;古龙叶少雄和叶自雄兄弟两外出外出致富后回家办起一个养牛厂,目前存黄牛70头;老鸦村陶少周外出致富后回家发展种植葡萄,在他的带动下,目前全村种植面积达520亩,亩产收入可达近8000元。
与世无争 2008-08-07 17:20:04
要实现流动党员“管理全覆盖,教育经常化,党性大增强”的目标,就要针对流动党员“人数多、分布广、流动快、难召集、难集中、难组织、难同步”的特点,积极探索立足流动党员工作实际,符合时代发展要求的流动党员教育之路。结合先进性教育活动取得的经验来看,应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教育培训制度。党委(党组)围绕贯彻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流动党员的思想实际,科学安排教育培训的内容。采取灵活多样的教育培训方式,做到定期培训与平时教育相结合,统一学习与思想交流相结合。针对流动党员居住分散、难以集中的实际,乡镇党组织可以采取确定党员活动日、送教上门的办法,使党员及时接受教育。组织部门要组织新型经济社会组织中的党组织订阅党报党刊,同时,在流动党员较多的党组织,及时建立电教播放点,组织流动党员观看电教片,发挥党员电教直观、生动、形象的作用,增强教育培训效果。2007年1月,平乐县在张家镇榕津村建立了平乐县第一个流动党员培训基地,为流动党员提供学习培训场所,意在通过春节等重大节假日组织外出流动党员进行培训,以提高他们的业务素质和思想素质,使他们通过教育培训,达到“五牢记”要求,即牢记党员称号、牢记党性观
念、牢记党的宗旨、牢记党纪国法、牢记家乡建设。
网络教育制度。党组织要通过开辟“流动党员之家”、“网上党校”等专门网站方便流动党员参加学习,接受教育,让每一个流动党员都拥有自己的学习园地。要设有讨论专页和测试专页,让流动党员开展讨论和交流,检验学习效果,并通过网络向组织和家乡提出意见和建议、反馈各个方面的信息。可以通过举办“网上培训班”,安排政治理论、经济理论、法律知识和企业管理知识等课程,聘请专家教授通过网络授课,提高外出党员,特别是党组织负责人的认识。培训班结业时应颁发结业证书。
双向管理制度。要求流动党员定期向流入地和流出地党组织汇报思想,自觉接受党组织的教育、管理和监督。对于流动性大、无固定单位或居住地的党员,一般保持原来的党组织关系不变,但要定期向党组织汇报工作和思想情况,按期交纳党费。建立“1+1、1+2”专人联系制度,把流到外地的党员和在家党员全部结成联系对子,通过电话、书信或网络等方式保持经常联系,采取邮寄资料,电话交流情况,书面传递体会文章等形式,缩短空间和时间距离,及时总结、交流经验,达到互相学习、共同提高的目的,从而保证学习教育效果。同时强化监督,对于党的意识淡化,不参加组织生活,失去先进性的,要按不合格党员严肃处置,保持党员队伍的纯洁性。
与世无争 2008-08-07 17:19:453、“两册一簿”制度
(1)党支部对外出的流动党员必须建立“外出流动党员登记册”掌握党员流动情况,联系办法,并及时备案。
(2)对外出务工、入党积极分子必须建立积极分子登记册,对教育培养情况、考察谈话情况进行登记,建立册子登记备好案。
(3)对外出务工党员反馈信息,及时向党委、政府汇报,逐条进行登记,并及时备案,结合本镇情况进行实施。
4、跟踪联络制度
(1)同外出党员经常联系,并有专人负责。
(2)党员外出前,必须到村镇流动党员办公室进行登记,并领取流动党员流动证。
(3)外出党员务工异地转移时,必须在15天内通知支部或镇党委流动党员管理办公室,以便随时保持联系。
5、回归管理制度
(1)要抓住每年大部分外出党员回乡过春节的机会,开好座谈会或茶话会,交流思想、互通信息,为家乡的经济建设出谋献策。
(2)流动党员返乡时,必须到村镇流动党员管理办公室报到,并汇报工作。
6、巡视探访制度
(1)镇党员领导每年要巡视、探望流动党员一次。
(2)要经常关心流动党员及其家属的生活,每年慰问家属一次。
7、培养发展制度
(1)注重在外出务工经商人员中培养积极分子,做好教育培养、管理工作。
(2)对已向党组织提出申请的入党积极分子,原支部指定一名支委和一名在同一地方务工的务工党员负责联系。
(3)经培养、考察,符合发展条件的,应及时回原支部办理有关接受预备党员手续。
(4)接受预备党员必须召开原支部大会讨论,做到成熟一个发展一个。
(三)狠抓落实,健全完善流动党员教育管理的工作机制
(1)实行规范化管理,理顺流动党员隶属关系
当前流动党员的管理工作中存在着“三多一缺”的现象,要让每一个流动党员都“安家”,就要各个基层党组织齐抓共管,规范运作。对流入地党组织而言,一要建立流动党员服务机构。在流动人口集中地建立流动党员服务中心,负责对流入本地的党员进行摸底排查,登记造册,同时,帮助流动党员解决实际困难,转接组织关系。二要进行调查摸底。充分借助乡村两级计划生育和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网络两支队伍力量,逐村逐户对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及其从业人员进行摸底调查。通过“组织找党员,党员找组织,党员找党员”的形式,做到“三清”,即流动党员的人头清、基本状况清、联系方式清。让把组织关系介绍信装在口袋的党员和没有公开身份的党员亮明身份。三要对基层组织进行集中整顿。对软弱涣散的党组织进行撤并,按照“属地管理”原则,把有一定规模的非公有制企业明确划分给相应的乡镇或工业园区管理。四要核实党员身份,理顺组织关系。对未转组织关系、身份不够明确的流动党员逐一通过电话、发函核查,使流动党员身份得到确认。同时,积极帮助流动党员理顺组织关系,对符合条件的及时接转,对暂时不便接转的统一办理《流动党员活动证》。五要新建非公有制企业党组织。坚持“先建组织,后转关系”的原则,在非公有制企业中新组建基层党组织,为流动党员提供活动阵地。对流出地党组织而言,一要建立流动党员“双联动管理”制度。对于流出到外地的党员,党支部根据外出党员与常住党员亮明身份,时间在6个月以内或长期外出但无法转移党组织关系的,发放《流动党员活动证》,党员持证参加外出所在地党组织活动,同时要积极向原所在单位党组织汇报思想和工作情况。党员返回后,党组织要认真查验《流动党员活动证》;分散外出务工经商时间在6个月以上、且有固定地点的党员,应转移正式党组织关系,积极参加那里党组织的活动,接受党组织的管理和教育。
6.流动红旗评比制度 篇六
为了更好地提高我院常规管理水平,调动全院各科室(卫生室)的集体荣誉感和比、学、赶、帮、超的积极性,结合我院常规管理工作实际情况,特制定流动红旗评比制度。内容如下:
一、流动红旗评分标准评比项目:10各方面
二、①考核领导小组由医院工作认真负责和责任心较强中层干部组
成,要求固定人员、统一培训,并进行具体的分工和指导。②采用定期检查相结合的方法进行评分。
③评分时力求公平合理,同时要及时指出错误。
④考核人员都要准备好一本小本子,随时进行情况记载。(包括好人好事和存在问题,要尽量记下他们的姓名,以便进行复查。)
⑤每个检查项目分工到个人,进行打分评比
三、加分:
(1)好人好事,拾金不昧,患者书面表扬
(2)积极参加省、市、县等组织的各项活动,获得荣誉
(3)开展一项新技术,新项目
四、检查评分结果使用
7.流动 篇七
长三角是人们对长江三角洲约定俗成的简称,有广义和狭义之分。狭义的长三角是指地处长江经济带和沿海经济带的结合部,是中国经济最发达、最活跃的核心区域之一。主要是指以上海为中心,包括江苏的南京、苏州、无锡、常州、镇江、南通、扬州、泰州以及浙江的杭州、宁波、湖州、嘉兴、绍兴、舟山和台州在内的占地面积为10万平方千米的16个城市区域。
科技人才流动是指科技人才在地区、行业、岗位等方面的变动。它是生产社会化、科学技术整体化的客观要求,是社会按照人才的价值规律和社会要求所进行的空间动态调节。科技人才流动过程(如图1)经历由个体吸引走向群体集聚、由群体集聚趋向整体融合、由粗放融合转向集约发展,是一个吸引、争夺、获取更多更优秀人才主体和群体以及人力资本融合和发展的过程。
人才流动,按照流动的社会方向,可分为垂直和水平两种流动。水平流动指的是没有直接发生社会地位变化的流动,这样的流动可以是企业之间、部门之间、行业之间、地区之间和国家之间的流动。垂直流动则是指在企业内社会阶梯位置上发生的变化,人才可能向上运动,社会地位上升,即人们常说的晋升;也可能向下运动,社会地位下降,即人们常说的降职。本文所指的人才流动是科技人才在长三角地区间的流动。
2008年上海市从事科技活动的人员达38 000多人,在自然科学领域工作的有36 000多人,从事科技情报文献活动的有1100多人,其中科学家和工程师占科技人才总数的75%,研究生学历科技活动人才占25%(见表1)。
单位:人
据江苏省人事厅人才中心发布的数据,2007年江苏共引进各类人才38.77万人,其中,引进海外人才2007人,引进省外人才12.57万人,接收高校毕业生26万人,引进具有研究生以上学历的人才3.48万人,具有本科学历的人才20.42万人,具有高级职称的人才1721人。有4.74万人进入机关、事业单位,5.08万人进入国有企业,28.95万人被非公经济组织录聘用。
2008年,浙江省科学研究、技术服务人员人数为14.99万人(包括地质勘查业从业人员),仅比2006年13.89万人增加1.1万人(见表2)。
单位:万人
2. 长三角科技人才流动存在的问题
自2003年4月江、浙、沪三省市人事厅局及19个城市人事局在上海签署共同宣言,拉开了以拆围墙、搭平台为主要特点的长三角人才开发一体化的大幕以来,不断通过人才交流大会、官方会谈协商等形式加强了合作与交流。但总体上看,长三角区域科技人才流动还存在着流动率偏低、体制、机制等方面一系列的问题。
(1)流动率偏低。
2005年6月发布的《推进长江三角洲人才开发一体化研究报告》显示,长三角人才从学历结构来看,大专以上人群占人才总数的比率,上海为65.85%,浙江为50.94%,江苏为53.20%,但在长三角城市范畴内,前三位分别是宁波、南京和上海。苏浙沪人才的年龄结构以青年人才(35岁以下)为主体,占48.33%,其次是中年人才(36~54岁),占46.04%。其附件之一《长三角人才资源的现状分析》显示,至2003年底,苏、浙、沪人才总量为923.64万人(不含技能型人才),人口人才密度为669人/万人。就城市层面而言,2003年底长三角15城市(未包含台州)人才总量为632.89万人(不含技能型人才),占苏、浙、沪两省一市人才总量的68.52%;人才分布密度的前三位是上海、南京、无锡。
《报告》还通过对5482份调查问卷结果分析,苏、浙、沪之间人才总体流动率不高,且跨度很小,不仅人才异地流动人均只有0.83次,而且省市内流动占人才总流动次数的67.76%,其中纯粹意义上的长三角区域间人才流动率仅为9.26%。从省外跨区域流向上看,相关统计数据显示,2007年江苏流往上海仅2838人,从上海流进仅2516人。省际流动率很低。
(2)缺乏对人才流动的法律支持和保护。
国家和各省明确规定,单位不得在国家政策之外限制人才合理流动,但是由于人才的部门所有、单位所有壁垒尚未彻底打破,原单位以各种原因阻碍人才流动的现象较为严重,单位经常以不放档案、或收取高额人才流失补偿费等为由,人为地设置障碍,使人才难以实现自主选择权和掌握自己的发展空间。究其原因在于在目前的法制建设中,缺乏对人才流动的法律支持和保护。相当一部分人希望国家出台相应法律确保人才合理流动、单位合理引进人才的权益不受损害。
(3)人才共享机制存在信息瓶颈。
就人才共享机制建设而言,长三角区域内各地发展并不平衡,有些地区人力资源公共服务平台已初步建立,而有些地区则相对比较薄弱;更为重要的是,长三角区域内没有在信息建设一体化方面迈出实质性的步伐,从而人才共享机制运作的重要信息载体没有真正建设起来。长三角区域内的上海、南京、杭州等地在面向本地人才的信息化建设方面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关键问题是各地人才信息化建设及其服务平台的内容基本上都是分散的,甚至同一地区不同部门的人才信息数据都没有实现共享,没有形成统一的较为完善的“长三角人力资源信息网”和“长三角人力资源信息库”,导致了构成区域内人才共享机制形成的信息瓶颈。
据上海人事部门提供的资料,上海目前的人才总量已经超过150万人,在沪境外专家超过7万人,以上海、江苏、浙江为主的长三角现有各类人才800多万人,若能在信息化建设的引领下实现区域内的人才流动、共享,将是长三角区域实现持续快速发展的强大驱动力。[3]据有关问卷调查数据显示,在科技人才流动的主要障碍中,6.1%的人对信息共享程度持特别不满意的态度,41.2%的人持不满意态度,45.6%的人则认为一般,只有7%的人感到满意。
(4)社会保障制度不健全。
尚未健全的社会保障制度越来越成为科技人才流动的束缚。我国目前的社会保障制度是按照行政区划分割的,各省市之间互不衔接,社会保障制度并不随人一起走,科技人员一旦调离,各种保险也随之中断。比如,杭州的科技人才在南京得到了更好的发展机会,但他/她还是要受到所属地管理的约束,社会保障、医疗保障等系统也难以随身迁出。这不仅加大了流动带来的个人成本,同时也增加了整个社会的经济成本,从而削弱了科技人才流动的灵活性。
(5)户籍制度僵化。
现行户籍制度作为计划经济时代的产物,背后附着诸多行政管理职能。户口不仅是一种身份的体现,也是一种资源享有权的确认,造成人们在劳动用工、住房、教育、社会福利等方面享有的权益存在较大差异,或者要缴纳高额的费用才能拥有户籍,准入门槛高,“城市关门”现象普遍,抑制了科技人才的自由流动。
3. 对策与建议
长三角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经济结构调整,迫切要求科技进步与创新发挥支撑和引领作用。而科技的支撑和引领作用的来源根本在科技人才。为此,针对存在的问题,必须进一步转变人才观念,构建和完善相关法律、制度,优化科技人才流动环境,加大科技人才引进力度,加速科技人才合理、自由的流动。
(1)转变人才观念。
转变人才观念,变“为我所有”为“为我所用”。坚持“用为先,用促有,有促用”的原则,促进科技人才在长三角区域内良性流动。“用为先”,即坚持以利用才能为目标,或是引进或是交流合作,以利用人才智力为创新服务,但并不死死抓住“引进”这一种方式,更多地选择“交流合作”,用其才为先。“用促有”,即通过利用“才”来达到人才的拥有,利用交流合作和引进的“才”来培养自己的人才。“有促用”,即利用长三角现有人才及其所拥有的渠道,不断扩大人才的利用范围,提高长三角区域利用全国乃至世界科技人才资源的水平,促进长三角科技人才的自由流动。
(2)健全相关法律法规。
科技人才的合理流动不仅需要市场机制调节,也需要法律法规加以引导、规范和管理。根据新的形势和要求,要建立和完善科技人才市场管理的法律法规,明确政府的职责和权利,规范人才中介市场的秩序,完善各级人才流动争议仲裁机制,保证流动科技人才的合法权益。
(3)完善相关配套政策体系。
要在社会保障、人事管理、薪酬分配与激励机制、户籍管理、职称评定、档案管理等方面陆续建立和完善保障机制,探索建立长三角一体化政策框架,促进科技人才在长三角内自由、合理流动。如,实行人才暂住制度、推行人事档案电子化管理等办法措施,建立人才、智力、项目相结合的柔性引进机制等。
(4)建立科技人才服务平台。
树立“大区域人才”战略思想,消除城市区域壁垒,研建长三角地区共享服务的科技人才数据库,形成统一的较为完善的“长三角人力资源信息网”和“长三角人力资源信息库”,构建互动式信息服务平台,及时发布人才需求信息,实施跟踪管理,更加全面、准确的掌握各类科技人才资源的规模、状况和结构等情况,使科技人才信息在长三角范围内共知、共享,促使科技人才在长三角区域内自由流动,实现优化配置。
(5)优化科技人才流动环境。
良好的人才环境是吸引和促使科技人才良性流动的关键。优化人才流动环境,解决好人才落户、住房、子女教育等实际问题,促进科技人才自由流动。如,近年来,上海市在创新政策、优化服务等方面进行了一系列的探索:建立《上海市居住证》B证制度,申领到上海市居住证B证,在社会保险、子女就学、购置房产、办理贷款、申请专项资金支持、创办高新企业享受减免税收政策等方面,原则上获得与本市市民同等待遇。江苏为科技人才的自由流动创造良好的政策环境,制订出台《关于实施“江苏科技创新创业双千人才工程”的意见》和《关于在科技计划项目实施中加强创新创业人才引进与培养暂行办法》,集成运用各类科技计划手段,通过重大项目的实施,吸引院士、海外科学家和留学归国人员等在内的高层次科技人才。[4]
4. 结束语
2010年5月份召开的全国人才工作会议指出:要创新人才发展体制,坚决破除一切不利于人才成长、人才流动、人才使用的思想观念和体制性障碍,构建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符合科学发展要求的人才发展体制和机制。全国人才工作会议后,国务院正式颁布了我国人才工作的第一个中长期发展规划纲要《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到2020年,建成世界人才强国的目标。在国家层面上人才问题提到了前所未有的战略高度。可以说,人才问题,特别是科技人才问题,已经成为制约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问题。作为我国经济发展较快地区之一的长三角地区,要抓住机遇,紧跟国家人才发展步伐,解决好人才合理流动问题,进一步推动人才尤其是科技人才区域性流动和集聚。
摘要:长三角地区是我国经济发展较快的地区之一,合理配置科技人力资源,对进一步发挥科技支撑长三角地区社会经济发展有着重要作用。但是,由于诸多因素,长三角地区科技人才流动还存在着无序和缺乏效率等现象,导致科技人才配置不合理等问题。文章拟对长三角科技人才流动中存在的问题做粗浅的分析,并提出一些初步的建议和对策。
关键词:科技人才,人才流动,人力资源
参考文献
[1]上海市统计局.上海统计年鉴2008[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9.
[2]浙江省统计局.浙江统计年鉴2009[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9.
[3]郭庆松.长三角人才共享机制:问题与对策[J].社会科学,2007(5).
8.钱币流动的网络 篇八
在作者塞丽泽(Zelizer)看来,钱币有着不同的社会意义和用途,远不是统一的和可交换的。她举例说,对一群十几岁的少年组成的“团伙”而言,他们会毫不迟疑地把他们母亲给他们的钱捐给教堂,而当他们打算把抢掠弄来的钱捐出去时,他们会畏缩不前,因为那是“赃钱”。同时,她也声称没有看到走向通用的统一的货币的趋势,相反,在特定的社会领域中被标记的专用的钱币倒是不断地被创造出来。这倒不是说金钱没有能力穿透现代社会生活,而是人们根本就不抵制商品化,他们占有钱币并对它加以改变。如果人们只能获得一种标准化的公共通货,他们就会把钱币切割成专门化的“分支”。一旦可能,为了不同的社会用途不同的钱币(通货)就建立起来。
尽管塞丽泽关注的是十九世纪七十年代至二十世纪三十年代的美国,但是她的分析依然具有较广泛的生命力。她首先分析了家庭用钱。如果丈夫是掌握收入的一家之主,妻子就会不断为争取家庭用钱而斗争。这成为家庭冲突的主要来源。家庭主妇们经常在她们的丈夫熟睡的时候从他们的口袋里“偷钱”,这些钱用于个人花销,有时也用于家庭开支。在一九○五年,一名妇女曾因从丈夫的口袋里“偷”了十美元获罪,被判四个月监禁。
详细考察了不同阶级的状况,在中产阶级和上层阶级家庭中,丈夫会针对妻子的一些特殊要求给一些“小钱”,有时是为了哄哄她,有时也与她讨价还价。另一种模式是丈夫直接支付家庭的所有开支,在支付时有时给妻子一些可以允许的误差。这两种模式都涉及到小规模的争斗和监管。妻子便求助于秘密的机动“资金”,比如买衣服后再把衣服换成现金,有时候这样做也是为了支付家庭开销。当送礼在世纪之交盛行起来后,家庭主妇们处在严格的家庭制度下,不得不以买圣诞节或生日礼物为借口而获得自己可支配的钱币。第三种方式是丈夫定期给妻子一笔钱,甚至在银行开一个联名账户。
在上层阶级中,妻子受到的财政约束一般是最严格的。在经营农场的家庭中,妻子可以支配她自己的收入,这叫做“零花钱”,一般来自于卖鸡蛋和黄油等的收入,而这些钱是与家庭主要收入相分离的,后者源于出售农作物和牲畜的收入。作为一种不是很主要很正式的收入来源,“零花钱”一般用于较琐碎的开支。但是不仅如此,它有时也用来买孩子们的衣服,从而为家庭福利作出贡献。
相反,工人阶级的家庭主妇则控制了家庭用钱,她们掌握着丈夫的工资,在满足家用后,给他们一些个人零用钱。遗憾的是,造成这种状况的社会原因从未得到令人满意的解释。而塞丽泽似乎更为关注其结果,把这种情况看成是上层阶级和中产阶级家庭中由丈夫控制家庭用钱的反转(inverse)。在工人家庭中,丈夫和已经工作的孩子们要么不说出他们的真实工资,要么隐藏他们的收入,以获得个人零用钱,用于不法的娱乐消遣或者购买家庭主妇不让他们买的必需品。毫无疑问,这种做法和上层阶级中的妇女非常类似。塞丽泽进一步指出,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以后,出现了大量的“双收入家庭”,妻子们拥有了自己的收入来源,然而当代的研究表明,妇女获得一份独立的收入并不意味着使她们从家务活中解脱出来,也不意味着她们获得更多的家庭权力。塞丽泽指出了两点:第一,妇女的收入在家庭中仍然是边缘化的,被视为“零花钱”;第二,妇女把她们的收入的很大部分用于家庭开支,而男人们则想保留更多的钱用于个人享乐。这就出现了矛盾:妇女们的收入曾经是不被看重的,但是现在却常用于家庭开支,这就需要对以性别为基础的家庭财政社会学进行研究。
塞丽泽考察的另一个主题是礼品经济,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赠送圣诞礼物或其他节日礼物成为一种风尚。送钱逐渐流行起来,现金成为受人欢迎的一种礼物。现金礼品实际上已经被心照不宣地打上标记,成为“被标记的礼品”。例如,一张圣诞节的支票不能用于家庭日常开支或支付赌债,违背这一期待会导致冲突。塞丽泽还分析了在层化交换中出现的“情感钱币”,例如父母给孩子们的钱,长辈们给新婚夫妇的钱。层化的礼品赠送也出现在封闭的私人交换之外,例如小费。作为一种显示地位的赠品的原型,小费在二十世纪以后逐渐流行起来,导致了公众对其不同的道德评价。小费的出现是暧昧的,它游移在收买、施舍和敲诈之间。一些立法者甚至试图禁止小费,认为这是一项轻罪。而从习俗上讲,小费是从欧洲舶来的,被认为是非美国的东西。但是,无论如何,小费还是存在了下来,一九一八年一个送报员就曾因为拒收客户两分钱的小费而被解雇。
各种复杂的社会力量也参与到关于小费的问题上来。直到一九二○年,通过从法律上把小费定义为一种合法收入,官方才正式地将其归入功利主义钱币的范畴。这一做法的结果使得美国服务员收取小费的行为得以制度化。他们的工资一般被定得很低,因为他们被认为可以获得很多小费。在这里,塞丽泽留下了很多未能解释的问题,例如,为什么在美国的饭店要付小费,而在法国不用?一旦情境被设定,服务员收取小费的动机是明显的,但是,同时也需要对消费者为什么感觉到有必要或有压力付小费进行更为细致的解释。
作者关注的第三个主题是给穷人的慈善救济和福利。直到一八三○年,美国给穷人的慈善救济还主要是以分发现金的形式进行的。十九世纪中叶,救济变成了实物形式,比如供给食品、燃料、衣服和药品。他们认为金钱破坏了穷人的道德力量。随着欧洲移民的大量涌入,大家关注的问题集中到穷人的社交礼仪上来,例如在公共场所酗酒和消遣。一个特定而又持久的主题是给穷人以优先权使他们得以持续地参加“寿险”投保。这么做的目的是防止他们彻底沦落成乞丐,从而不得不用公共开支来埋葬他们。这种做法引起了社会工作者的批评,他们认为应该破除移民社区中存在的失败的“道义经济”,通过对穷人的“启蒙”打破他们原有的社会理想和财产观念。
十九世纪二十年代,社会工作者开始努力把穷人救济从实物形式变回现金形式,实物形式的救济使穷人产生了物质上的依赖和心理上的冷漠,而现金形式的救济则使穷人家庭有机会学习理性购买行为。而到了四十年代,钟摆又摆了回来,鉴于实物救济难以管理,人们建立了各种特定的“通货”,例如食品券。这种来回摆动的现象说明了反作用力的存在。在这里我们又一次看到了把被标记的通货挪做他用的秘密过程,他们的做法类似于塞丽泽在前面所描述的家庭主妇的策略。食品券是不能用来买烟草、化妆品或快餐的,但是他们通过物物交换的形式获得了这些东西。
如果我们把塞丽泽的理论放在网络分析的框架中,就可以更为精确地分析在特定钱币流通过程中变量间的因果决定关系。例如贝尔(Wayne Baker),他的研究表明了芝加哥商品交易相互分离的网络是如何形成分离的动态价格的。推而广之,一种特定的钱币就是一种特定的社会路径,它通过一种特定的网络流动。借用塞丽泽的例子,妓女们就很少把她们的功利性支出和福利支出混同起来,她们往往把做皮肉生意弄来的钱用来吸毒或者参加派对。这就出现了两个不同的社会领域,每一个都有其自身的个人网络并与一种钱币对应。其实在塞丽泽所关注的每个主题中都是如此,例如,丈夫和妻子的钱币对应于他们各自的网络结构。为了扩大网络出现了斗争,而网络又以物质财富为支撑,无论你是参加今天的毒品俱乐部还是参与当时欧洲移民的葬礼,如果没有一种特定的钱币完成物质交换,你就不能进入网络中,从而赢得社会尊敬。
从网络分析的角度来看,塞丽泽所描述的大量围绕家庭开支的斗争可以视为男性和女性所参与的关于物质财富的社会交换的不同的路径(流程)。将她的分析推进一步可以看到,不仅仅是由于妻子比丈夫更致力于家庭福利,更愿意为家庭做贡献,从而使她们把其控制的收入的大部分用做家用。大量事实表明,与男性在喝酒和其他男性的社交活动流程中花费了很多钱一样,妇女也把大部分的家庭开支用在购买衣服、饰物、餐具和其他用以展示身份地位的物品上。例如,她们为在学校上学的孩子们购买最时髦的衣服,这和她们的丈夫用在喝啤酒、参加葬礼和打高尔夫方面的开支一样,不光是功利主义倾向的,而是一种身份的展示。更为重要的是,这里仍然存在着性别分化的交换路径和网络。如果我们追踪这些网络的延伸范围,可以发现,女性构成了一个地位展示的舞台,她们逛商店争相购买流行的家具和时髦的衣服。有关这些特定的钱币的社会学问题其实就是关于网络结构的问题,什么因素决定了这些钱币的存在和什么因素决定了不同类型的网络的存在实际上也是同一个问题。
塞丽泽对被支配者的钱币流动关注较多,然而在支配者当中同样存在着特定的流程,事实上,这些网络的特异性和分化构成了金融上层阶级的统治,例如,同样一颗钻石,在私人持有者手中和在属于某个“小圈子”的钻石商人手中的实际货币价值是有较大差异的。在高级金融市场中,在一个较大规模网络的中心存在着一个具有特权的交易网络,而外围则是其利润来源。当一个融资买入者利用要收购的公司的资产价值来负担或融通收购过程中所负债务时,如果没有网络,就会遭到其他融资者的抵制和袭击。因此,金融归根到底就是网络,钱币只是不同的网络位置间的沟通符号。
塞丽泽总结性地指出,“标记……位于经济过程的核心”。这个结论只说对了一半。实际上,存在着两种不同类型的动态网络或钱币流程,它们互相贯通而又相互冲突。一种是被标记的钱币,对应于特定的路径,当个人出于促进内部团结和排斥或控制他者的社会动机时就会采用此路径。另一种是以经济功利主义中性钱币为基础的范围广大的网络。每一个网络都会产生出支配性的力量,某一网络中支配力量(相对处于优势地位的力量)的改变或者被支配者争夺支配地位的斗争都会导致结构的反向运动。在社会科学中如何提出一般性理论对此进行解释,是塞丽泽开辟的一个新的理论空间。
9.流动资产的管理 篇九
流动资产管理是财务管理的一个重点,主要包括货币资金、短期投资、应收票据、应收股利、应收利息、应收账款、其他应收款、预付账款、存货、其他流动资产等。
一、货币资金的管理
㈠ 银行存款的管理
1、严格执行《银行账户管理办法》和《银行结算制度》,保证银行结算业务的正常进行。公司设立基本结算户和一般结算户,各部门和厂不得私自在银行等金融机构开设账户,确因工作需要开设账户的,由部门、单位向财务处提出开户申请报告,经公司批准后方可开设。
各部门或单位开户行及账号变动时,必须及时报公司财务处备案。
2、公司按照《银行结算制度》规定,统一规定公司对内对外的结算方式为银行汇票、商业汇票、银行本票、支票、汇兑结算。
3、银行存款内部控制。
⑴ 各独立和相对独立核算的单位财务部门,必须设定订本式“银行存款日记账”,对银行存款的收付存进行及时登记。出纳人员根据银行存款收付款凭证,按业务发生顺序登记入账,“银行存款日记账”的月末余额必须与银行存款科目的余额相等。⑵ 月末,“银行存款日记账”应与“银行对账单”进行核对,编制“银行存款余额调节表”,经调整后,余额应相等,如出现不等的情况,必须查明原因,并视其情况作出处理。
⑶ 公司在付款时,超出《现金管理暂行条例》规定结算范围的款项,应通过银行办理转账结算,各部门、单位必须提供包含对方单位名称、开户银行、账号以及支付的用途、金额等内容的审批单据,经规定的审签程序后,财务部门方可安排付款。
⑷ 财务部门不得签发空白支票,不准签发远期或空头支票。
⑸ 空白支票由出纳人员保管。支票的有效银行预留印鉴必须实行两人或两人以上分开保管。签发支票必须做到:a、由财务负责人授权;b、必须凭审签手续齐备、审核无误的原始单据或请款单为依据,c、签发支票,必须由两人或两人以上办理,分管图章的人员要同时盖章,才能作为银行支款有效凭证。
⑹ 财务部门要定期或不定期对“银行存款”、“银行日记账”、“银行存款余额调节表”进行审查、核实,对支票和印鉴的保管进行检查,以确保银行存款的安全完整。
㈡ 现金管理
1、现金的使用必须严格按照《现金管理暂行条例》的范围收取和支付现金。
2、现金库存限额。根据需保留现金单位距银行的远近、日常现金流量的大小等具体情况,由公司财务处核定其库存限额,超过库存限额的现金必须及时送存开户银行。
3、现金的收支管理
⑴ 各部门、单位必须设定订本式“现金日记账”,由出纳人员(专、兼职)负责登记。
⑵ 出纳人员必须根据审核人员审核填制的内容完整、手续齐备的现金收、付款凭证,按照业务的发生顺序逐笔登记“现金日记账”。
⑶ 收、付款凭证必须大小写金额相符、原始单据齐备、审签手续齐全、且收付款人在收支凭证上签字后,出纳人员才能收付款项,并当面点清。收付款凭证加盖“收讫”、“付讫”及出纳人员私章戳记,对已报销的附件加盖“已报销”戳记。对内容不完整、手续不完善、原始单据不齐全的现金收付业务,出纳人员有权拒绝办理。
⑷ 每日终了,出纳人员应计算当日现金收入、支出合计数和结存数,并同库存现金实存额核对,做到账实相符,日清日结,并妥善保管好现金收、付凭证。
4、现金内部控制
⑴ 出纳人员无权进行现金收付业务的账务处理;不得自行填制凭证;不得自行收付款项;不得先收付款后,才将单据交会计人员制单。
⑵ 各部门、单位(确需保留现金的)库存现金不得超过核定的限额;不得坐支现金;不得以“白条”充抵库存现金;不得保留账外现金(公款)。
⑶ 公司财务部门要定期或不定期对库存现金进行抽查、核实,确保现金账账相符,账实相符。
二、应收款项的管理
㈠ 应收账款管理
1、应收账款以客户单位为对象设置明细账,按收入实现时的债权金额计价入账;对发生的交易须及时登记入账,准确无误地反映其形成、回收、增减变化及结存情况。
2、对应收账款要主动清算、催收、完清手续。定期(每年不得少于一次)与客户单位核对往来业务,发出对账单进行核对,编制对账清单。对核对不符的应及时查明原因,作出相应处理。
3、公司应建立客户信用评价体系,对新老客户综合情况进行评价,并据其给予客户相应的赊销政策与价格政策。
4、坏账损失采用备抵法核算。公司按期对应收账款估计坏帐损失,坏账损失估计主要采用账龄分析法,同时结合个别认定法,对采用个别认定法的应收账款应从账龄分析法中剔除。以账龄分析法估计坏账损失时,其坏账准备的计提比例原则上为:1年以内的0.5%、1年至2年的6%、2年至3年的20%、3年以上的30%。计提的坏账准备金,计入管理费用,同时设置坏账准备金账户,待坏账损失实际发生时,其损失冲销坏账准备金。
5、销售部门及相关责任单位应定期逐项分析应收账款及客户情况,科学合理地制定收款策略和措施,积极组织催收货款。无法收回的应收账款,应查明原因,凡符合会计政策规定的“坏账损失”,经股东大会或董事会或总经理办公会同意,列作坏账损失。对已列坏账损失并作会计处理的应收货款,仍应“账销案存”,制定相应收款政策,落实责任人员催收。
㈡ 预付账款管理
预付账款是指公司为取得生产经营所需的物资、劳务等而按照合同规定预先支付给供货单位或提供劳务方的款项。
对预付账款的管理应注意以下几点:
1、设置“预付账款”账户核算预付账款业务的预付和收回情况;预付款项业务不多时也可将预付账款业务在“应付账款”账户进行核算。
2、各单位应加强对预付账款的管理,预付期不宜过长,保证按期收回等值材料、商品或收回预付款,以免造成坏账损失。
3、预付账款的管理包括预付款项、收回货物以及无法收到货物等三个方面,反映的经济业务必须真实、合法、合理。
4、预付货款应按照规定程序和权限办理;对预付货款的供应商实施信用分级管理;预付货款必须依合同付款,并在合同约定的时间清算完毕。
5、对已不符合预付款性质的款项,转入其他应收款进行管理。
㈢ 其他应收款管理
1、其他应收款指公司除应收票据、应收账款、预付账款以外的其他各种应收、备用金、暂付款项、应收的各种赔款、罚款、应向职工收取的各种垫付款项,以及已不符合预付款性质而按规定转入的预付账款等。
2、公司应设置“其他应收款”科目进行总分类账核算,并按其项目及不同的债务人设户,进行明细核算。月末结出各明细分类账的余额并与总分类账进行核对。
3、备用金的管理
⑴ 借支备用金必须填写借款单,写明用途、金额、使用时间,由总经理、分管领导或部门负责人按规定权限审核批准后由财务处审核借支。
⑵ 因公出差人员借支的差旅费,出差返公司后一周内必须报销结账。
⑶ 财务部门设置备用金辅助台账,按部门、借款人进行明细登记,及时催收。对已借备用金未作报销结账,不得再重新借支。财务部门根据情况有权从借款人工资收入中一次或分次扣回借款。
4、其他应收款项的坏账准备按备抵法核算,采用个别认定法估计坏账损失。
㈣ 应收票据的管理
1、应收票据是公司采用商业汇票结算方式时,因销售产品等发生的以票据形式所拥有的债权,包括银行承兑汇票和商业承兑汇票。
2、财务部门设置“应收票据登记薄”逐笔记录每一笔应收票据的种类、号码出票人、出票日、到期日、票面金额、票面利率、经济业务等内容。逐笔记录票据增减变动情况,逐笔分析票据可收回性。对逾期票据应转入应收账款进行相应管理。带息票据计提的利息应冲减财务费用。
3、财务部门应当每月对票据进行清查、盘点。㈤ 应收款项管理制度
应收款项包括应收账款、应收票据、其他应收款和预付账款,是企业的主要流动资产之一,其管理状况直接影响着公司的资产质量和资产营运能力。为了加强公司内部控制,提高财务管理水平,降低应收款项占用额度,加快其周转速度,减少坏账损失,提高公司整体资产质量和营运能力,公司应加强以下几方面的管理:
1、建立应收款项台账管理制度
销售业务部门应当按照客户设立应收款项台账,详细反映业务状况及每个客户应收款项的发生、增减变动、余额及其每笔账龄等财务信息。同时加强合同管理,对公司与债务人相互执行合同情况进行跟踪分析,建立债务人信用档案,评估信用等级,针对不同的情况,采取不同的收款策略,防止坏账的发生。
财务部门按季编制应收款项明细表,向公司领导和有关业务部门反映应收款项的余额和账龄等信息,及时分析应收款项管理情况,提请有关责任部门采取相应的措施,减少公司资产损失。
2、建立应收款项催收责任制度。
公司应当依法理财,对到期的应收款项,应当及时提醒客户依约付款;对逾期的应收款项,应当采取多种方式进行催收;对重大的逾期应收款项,可以通过诉讼方式解决。公司应当落实内部催收款项的责任、将应收款项的回收情况与内部业务部门及相关责任人员的绩效考核挂钩。对于因工作失误造成逾期应收款项的业务部门和相关人员,公司应当在内部以恰当方式予以警示。对于造成坏账损失的业务部门和责任人员,公司按照内部管理制度扣减其绩效工资。
公司为了减少坏账损失而与债务人协商,对逾期应收款项采取按一定比例折扣等债务重组方式收回的,应根据公司董事会或者总经理办公会及其相关会议审议决定和债权债务双方签订的有效协议,将折扣或损失部分按债务重组的规定处理。
公司相关业务部门和责任人员在催收应收款项时,应得到债务人的书面回执,使公司不因诉讼时效问题而蒙受损失。
3、建立应收款项清查制度
每年年终时,公司应当组织专人全面清查各项应收款项,并与债务人核对清楚,做到债权明确,账账相符。
在清查应收款项时,相对应的应付款项应当一并清查。对既有债权又有债务的同一债务人,应付该债务人的款项,应当从应收款项中抵扣,以确认应收款项的真实数额。
4、建立坏账核销管理制度
公司在清查核实的基础上,对确实不能收回的各种应收款项应当作为坏账损失。严格按照企业会计制度规定的坏账损失条件确认,并及时进行处理。属于生产经营期间的,作为本期损益。坏账损失处理后,应当依据税法的有关规定向主管税务机关申报,按照会计制度规定的方法进行核算。
⑴ 企业坏账损失视不同情况按照以下方法确认:
① 债务人被依法宣告破产、撤销的,应当取得破产宣告、注销工商登记或吊销执照的证明或者政府部门责令关闭的文件等有关资料,在扣除以债务人清算财产清偿的部分后,对仍不能收回的应收款项,作为坏账损失;
② 债务人死亡或者依法被宣告失踪、死亡,其财产或者遗产不足清偿且没有继承人的应收款项,应当在取得相关法律文件后,作为坏账损失;
③ 涉诉的应收款项,已生效的人民法院判决书、裁定书判定、裁定其败诉的,或者虽然胜诉但因无法执行被裁定终止执行的,作为坏账损失;
④ 逾期3年的应收款项,具有企业依法催收磋商记录,并且能够确认3年内没有任何业务往来的,在扣除应付该债务人的各种款项和有关责任人员的赔偿后的余额,作为坏账损失;
⑤ 逾期3年的应收款项,债务人在境外及我国香港、澳门、台湾地区的,经依法催收仍未收回,且在3年内没有任何业务往来的,在取得境外中介机构出具的终止收款意见书,或者取得我国驻外使(领)馆商务机构出具的债务人逃亡、破产证明后,作为坏账损失。
⑥ 集团公司内部单位互相拖欠的款项,债权人核销债权应当与债务人核销债务同等金额、同一时间进行,并签订书面协议,互相提供内部处理债权或者债务的财务资料。
⑦ 对无法取得相关书面文件的,视其情况召开专门会议研究决定,出具会议决议或纪要。
⑵ 坏账损失内部处理程序
公司清查出来的坏账损失,应当按照以下程序处理:
① 公司内部有关责任部门经过取证,提出报告,阐明坏账损失的原因和事实;
② 公司内部审计(监察)部门经过追查责任,提出结案意见;
③ 涉及诉讼的损失,应当委托律师出具法律意见书;
④ 公司财务部门经过审核后,对确认的坏账损失提出财务处理意见,按照公司内部管理制度提交董事会或者总经理办公会审定。
公司处理的坏账损失属于逾期3年应收款项的,应当实行账销案存,继续保留追索权,由公司组织专门人员清收。
三、存货管理
㈠ 存货的计价、购入、储备、耗用管理
1、存货的计价方法
公司以购入、自制、委托外单位加工、投资者投入、接受捐赠等等方式取得的存货全部采用实际成本计价。领用或发出的存货,按实际成本进行核算,其成本计价的方法,采用移动加权平均法计算,并按领用或发出存货的去向进行分配记入有关成本费用科目。
2、存货购入、验收、发出管理
⑴ 购入存货。应由物资采购部门,根据使用单位的采购要求,编制存货采购计划,并按要求编制月度、季度和存货采购计划。采购人员遵照批准的采购计划,提出采购请款单,采购请款单一般一式三份,一份送财务部门,一份送验收部门,一份由物资部门留存。采购人员应按批准的采购计划按质按量及时组织货源,坚持质量第一、同质同价的采购方针,按大宗物资招标采购、零星物资就地采购的原则进行。
⑵ 验收存储。购入的存货均应由独立于采购的仓库保管以外的部门负责验收。验收部门应检查存货的质量、数量、规格型号等,并填制验收单,验收完毕后,将所收到的货物送交仓库保管部门,由保管人员清点、检查后签收,并将验收单等单据送交财务部门。
⑶ 存货的发出。仓储部门必须根据批准的领料单和货物调拨单进行材料货物的发出。领料单一般为一式三份,一份存物资部门,一份作为仓储部门的发料依据,另一份通知财务部门作为核算依据。
⑷ 存货储备和耗用定额。公司应按材料物资的类别、规格和品种,建立储备定额,存货的耗用应建立消耗定额。不能建立消耗定额的其他物资,按批准的耗用量领用。
3、存货的退料。在生产和管理过程中,对没有使用完的材料物资和边角余料,必须按规定退库。办理退料必须填制退料单,经仓储部门验收后,签收退料单,退料单一式三份,一份存物资部门,一份作为仓库部门入库材料物资的依据,一份送财务部门作为记账依据。
4、存货的保管。物资保管部门应建立存货保管制度。对不同的物资,应根据其不同的物理、化学性质结合公司的仓储条件分门别类保管。仓库保管人员对管辖内的库内库外物资均应妥善保管。仓储物资要合理堆放,加强维护保养,做好防火防盗,防止虫咬鼠伤,霉烂变质,保证存货的安全完整。
㈡ 低值易耗品管理
1、低值易耗品的概念及其分类
概念:低值易耗品是指不作为固定资产核算的各种用具物品,如工具、管理用具、玻璃器皿以及在经营过程中周转使用的包装容器等。
价值标准:低值易耗品从其价值标准来看,指单位价值在20元以上、2000元以下,或者使用年限在一年以内,不能作为固定资产的劳动资料。
一般可以分为以下几大类:
(1)管理用具,指企业管理中的各种家具用具,如保险柜、沙发、椅子、桌子、自行车等。(2)生产工具,指生产中使用的各种修理、辅助用具,如修理用仪器、仪表、台秤、老虎钳、台钻、手推车等。
(3)包装容器,指公司在生产经营过程中使用的周转箱、包装袋等。
(4)其他用具,指不属于以上分类的低值易耗品。
2、低值易耗品的核算
低值易耗品的核算,可以根据不同种类低值易耗品的特点,分别采用“一次摊销”和“五五摊销”的方法进行摊销。
⑴ 数额较小的低值易耗品,可采用“一次摊销”法。⑵ 对数额较大的低值易耗品,可采用“五五摊销”法。㈢ 存货的清查盘点制度
1、存货日常收发业务的核算应按照永续盘存制的要求,设立各种有数量有金额的存货明细账,根据有关凭证逐日逐笔登记材料物资数量和金额,并随时反映结存数量和金额。
2、建立对账制度,月末,财务部门、物资部门、仓库保管部门应对各类存货的账面值进行核对,做到账账相符、账卡相符、账表相符。
3、对存货采取定期和不定期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清查盘点。公司每月对盐、煤、卤水等存货进行实地盘点,其他物资视情况组织盘点(每年至少2次),并将实地盘点的数量和账面结存数量进行核对,二者若有差异应查明原因进行处理,使其做到账实相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