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能就业计划工作总结(精选8篇)
1.技能就业计划工作总结 篇一
就业技能培训工作总结
一、目标任务完成情况
截至6月底,全市共培训各类城乡劳动者20069人,完成省定34000人任务的59%,支付补贴资金1250.139万元。
二、具体工作部署
(一)制定我市就业技能培训工程实施方案。根据省、市民生办部署,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市财政局联合出台《关于印发的通知》(合人社秘2013]109号),指导2013年就业技能培训工作的开展。向各(市)县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财政部门和培训机构进行工作布置。将全市3.4万人培训目标任务下达分解到各县(市)区人社部门,广泛组织城乡各类群体参加技能培训。
(二)建立就业技能培训工作信息报送制度。为做好2013就业技能培训工作,全面、及时、准确掌握就业技能培训工作进展、资金拨付、项目实施等情况,市人社局及时印发了《关于做好技能培训信息报送等基础工作的通知》(合人社秘2013]144号),要求各县(市)区于每月25日前报送电子版及纸质的月报和文字材料,文字材料包括工作开展情况和典型案例,其中工作开展情况主要内容包括具体实施进展、创新做法、存在问题及建议和意见等,同时把各县(市)区信息报送工作是否及时和质量高低情况建立台账,作为此项工作考核的重要依据。
(三)完成就业技能培训定点机构申报认定工作。年初下发了《关于做好2013就业技能培训定点机构认定有关工作的通知》,就今年的定点机构的认定工作做出了统一部署和具体要求,凡在XX市经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教育部门批准设立的社会各级各类具备就业技能培训条件的教育培训机构,均可申请就业技能培训定点机构资格。已经认定为2012就业技能培训定点培训机构机构并实际承担了职业技能培训任务,无套取资金等违规行为的培训机构,愿意继续从事就业技能培训的,仅提交定点培训机构的书面申请,即可直接认定为2013就业技能定点培训机构。经过确认和重新认定的就业技能培训定点机构为141家,涉及170个工种和专项能力。包括机械、电子、纺织、轻工、建设、服务、交通、商业、印刷、采矿等十大行业107个工种和服装缝纫、汽车美容、发型制作等63个专项能力。保障了我市就业技能培训工作的顺利开展。
(四)完善就业技能培训政策。针对我市就业援助对象开展的免费就业技能培训工作,专门出台《关于加强公共职业训练基地免费就业技能培训管理工作的通知》(合人社秘2013]92号)。文件对就业援助培训范围、培训课时和工种、政策宣传、具体管理要求、资金拨付方式和资料整理等方面作了明确规定。同时还制定了免费就业技能培训政策告知单。专门对公共职业训练基地加强管理出台政策在我省尚属首次。增强了培训的针对性合实效性,提高了培训资金使用绩效。
(五)调整我市就业技能培训机构培训专业。日前,省人社厅、省财政厅联合下发了《关于公布2013年就业技能培训工种目录和补贴标准的通知》(皖人社秘2013]74号),对就业技能培训的工种目录做了适当调整,具体新增计算机网络管理员、计算机程序设计员、网络编辑员、坚果炒货工艺师、室内装饰设计、保洁员、保育员、化妆师、摄影师等9个专业。为做好我市就业技能培训工作,确保定点培训机构培训专业与省公布的工种目录一致,转发省厅文件并对就业技能培训定点机构原申报专业进行了调整,并将调整专业后的定点培训机构在我局网站上向社会予以公布。
(六)开展就业技能培训政策宣传月活动。从2012年开始我局不再单独开展农民工技能培训工作,而将农民工培训统一纳入就业技能培训范围,在参培对象和范围、补贴标准、补贴方式等方面都有较大变化,为了让更多的人了解熟悉就业技能培训有关政策,我局结合民生工程宣传月活动从4月份开始组织开展了就业技能培训政策宣传系列活动。一是编制就业技能培训“明白纸”,通过各县(市)区人社局和基层社会保障服务平台向各类群体发放明白纸共计10万份。二是通过新安晚报、安徽商报、合肥电视台和合肥晚报等媒体宣传就业技能培训最新政策,公布全市人社系统141家定点培训机构、6家公共职业训练基地联系电话,截至目前共接待近万人咨询。三是在我局网站专门开辟了XX市民生工程就业技能培训专栏,通过公示、政策和工作动态三个板块及时将就业技能培训享受补贴人员信息、最新政策,各地工作开展情况向社会公布。
(七)认真落实就业技能培训补贴直补到人。根据省财政厅、人社厅关于直补到人的政策要求,要求各县(市)区在开展就业技能培训工作时,必须严格执行直补到人的政策规定,即凡符合参加就业技能补贴培训的个人,必须由个人自主选择定点培训机构,个人先缴费再参加培训,培训合格后由本人向人社部门申请资金补贴,对未按直补规定开展就业技能培训的定点机构,一经发现将取消其定点资格。
(八)积极为就业援助对象提供免费技能培训服务。针对经济条件较为困难的就业援助对象,个人先行缴费参加培训的意愿不强,同时他们又十分渴望参加政府提供的补助培训,以学习一技之长,增强自身的就业的竞争力,为此,我们根据省厅文件规定,在今年的就业技能培训中,通过公共职业训练基地来为就业援助对象提供免费的技能培训,同时为解决这些相对困难群体培训期间的生活问题,对他们在接受免费培训期间还给予每人每天20元的生活补助。截止目标,全市已有4127名就业援助对象接受了计算机维修、公共营养师、营养配餐员、中式面点师等多个专业的免费就业技能培训。
2.技能就业计划工作总结 篇二
1 为什么对未来职业技能人才的就业产生担忧?
1.1 迅猛扩招导致职业技能人才素质下降。
最近几年就业市场对动手能力强的技能型和应用型人才需求壮大, 但随着职业技能学校的迅猛扩招, 而各个院校对招生学生要求条件各不相同, 导致学生自身素质差异很大。尤其一些短期培训学校不注重教学实质, 只讲求学生尽快拿到技能鉴定证书而不顾学生是否有真正的技能本领。如果这样一批拿到所谓具备职业资格--“技能鉴定证书”的毕业生进入就业企业, 会使就业企业对此类毕业生从事技能工作失去信心, 也会影响后续毕业生的就业, 给职业技能学校的毕业生未来的就业造成压力。
1.2 职业技能学校由于扩招导致教学资源紧缺和教学质量下降。
目前, 很多职业技能学校的办学条件还没有跟上, 在这种情况下进行大幅扩招导致教学资源紧缺和教学质量下降, 必然会造成毕业生的动手能力和综合素质等相应降低, 从而影响职业技能毕业生的就业。由于职业院校毕业生各项操作技能不能达到工作要求, 现在就有很多企业对进入企业的职业技能学校的毕业生再进行二次培训以达到企业对员工岗位的要求。
1.3 盲目跟从热门专业而导致人才过剩。
现在一些职业技能学校为了追求招生数量而盲目开设市场需求热门的专业, 不考虑学校实质是否具有相对应专业的教学能力和水平, 可能会造成部分专业的职业技能毕业生需求过剩和部分职业技能毕业生达不到所具有的本专业的技能操作能力。等到这些培养出来的“热门专业”的学生真正全部涌向市场时, 才发现市场对这类人才的需求早就过剩了。
2 职业技能学校的扩招对未来就业市场的影响
2.1 职业技能学校的扩招会造成技能操作人员“过剩”。
目前, 各大企业对技能操作人员需求还是很大, 但随着企业用工人员的稳定会导致部分岗位饱和, 那么势必有些技能操作岗位的用工数量会大幅减少, 从而使某些专业技能毕业生毕业后无就业岗位。
2.2 职业技能学校的扩招使“热门专业”也变成“就业冷门”。
由于部分专业前几年就业情况较好, 如果不针对未来实际就业需求而连续几年扩招并且学生及家长又青睐于热门专业等原因, 致使毕业生总数急剧增加, 而社会需求的增长速度又远赶不上该专业对技能操作人员总数的增长, 就会导致较为严重的供大于求, 就业率就会呈下降的趋势。
3 如何应对职业技能人才未来就业压力
3.1 适时帮助学生合理选择专业, 不盲目跟从“热门”专业。
单从名称上看, 新增专业和热门专业会很容易吸引学生的目光。然而从历年的就业情况分析, 学生眼中的新专业、热专业也并不都是就业最好的专业。尤其“热门”专业因为招生人数过多造成供大于求的局面。尽管有些行业一直很“热门”但这些行业的竞争也是相当激烈的, 技术更新也是极快, 对从业者造成相当大的压力。而对于职业技能学校的毕业生应该适时把眼光投向比较有潜力的行业, 这样, 既可以“抢”到好的就业岗位, 又可以增加获得职业“升值”的可能, 一些偏“冷门”的就业岗位也会对未来发展提供更大的扩展空间。职业技能学校在招生时就应该指导学生填报好专业, 要真正清楚自己的兴趣及专长, 分析自己究竟适合从事哪方面的技能操作工作, 尽量选报适合自己的专业。
3.2 职业技能学校应苦练“内功”, 加强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
虽然职业技能学校的毕业生就业会受到人才市场供求情况变化所带来的考验, 但只要学校的办学质量得到有效保证, 处理好不断扩招过程中“数量与质量之间的矛盾”, 那么, 职业技能学校的毕业生依然会受到人才市场的欢迎。在今后相当长一段时间内, 社会对实用型、技能型人才的需求量仍将是十分可观。职业技能学校培养的毕业生只要自身的动手能力、综合素质没有问题, 就不会供大于求。学校只要苦练好“内功”, 就可从容地面对就业市场所带来的新挑战。虽然能预见今后职业技能学校的毕业生的就业压力会有所增大, 但只要职业技能学校注重修炼“内功”, 特别是更加注重对学生动手能力、职业能力的培养, 职业技能学校的毕业生的就业形势就仍将比较乐观。
3.3 职业技能学校要注重对学生的就业指导调整学生就业心态。
由于就业市场对毕业生持续的供不应求, 所以职业技能学校普遍比较忽视对学生的就业指导。在不少职业技能学校, 由于毕业生就业机会多, 所以不少毕业生的薪酬期望值也比较高与很多大学生基本相当, 甚至月薪2000元以下的工作都不想干;另一方面, 由于受传统观念的制约一些社会需求量大的岗位也很少有毕业生愿意做。比如高素质的年轻保姆等职业就极少有学生愿意做。企业招聘毕业生, 其根本的目标是为企业扩充人才队伍, 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因此, 其对毕业生的短期目标是能快速适应企业, 长期目标就是能够为企业发展提供推动力。毕业生应该清楚的认识到企业进行人员招聘看重的是你能为企业带来什么?因此, 毕业生在面临就业的时候, 除了要把自己的期望值调整到一个合理的范围内, 更重要的是, 不断的增强自身的工作能力和职业素养, 以提升就业力。随着就业竞争的日趋激烈, 职业技能学校应加强对毕业生的就业指导, 不但要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合理地调整就业心态, 同时还要加强职业道德的培养, 让其更受用人单位的欢迎。
职业技能毕业生刚从校园迈入社会, 对未来充满美好的希望和憧憬, 这是好事, 但必须面对现实, 面对眼前严峻的就业形势和激烈的市场竞争。职业技能学校毕业生应该在思想上就应有充分的认识和准备, 要正确审视自己, 做好自身定位, 不要好高骛远, 也不要贪大求全, 把求职目标设定在较低档次上, 这样往往会使自己更容易适应社会, 适应环境, 成功就业的概率反而会更高。
3.4 职业技能学校应根据就业市场适当调整所设专业及招生数量。
职业技能学校在面临就业市场应该能冷静分析, 正确面对当今就业市场对技能型人才的“热衷”;根据自身学校办学优势和特点开设专业, 不盲目跟从“热门”专业;在对待生源骤增的情况下不盲目扩招, 而是根据学校办学能力及条件适当进行招生。
3.5 职业技能学校充分发挥各方面优势开展推荐就业。
职业技能学校就业指导中心应该充分开展更加多样化的就业指导活动, 不要仅仅局限于毕业班的学生, 应该广泛开展人才测评工作, 为学生就业前的个人定位提供参考。在校园内设立专门的就业指导与信息发布的宣传栏, 多邀请企业界人士到学校开展就业指导讲座, 广泛组织学生进行社会调查和参观访问活动等。动员和鼓励专业教师共同参与学生的就业指导工作, 充分发挥课堂教学的主阵地作用, 拓展学生就业指导的更大空间。开展订单式培养, 加强学校与企业的联系, 积极推进校企结合, 把专业办在企业的需求点上, 真正做到企业把学校作为其人才培养基地, 学校把企业作为其学生就业实习基地及社会服务基地, 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双赢。
近年来, 职业技能型毕业生数量骤增和职业技能型毕业生面对就业市场与高校人才的竞争, 对未来职业技能人才的就业造成了一定的压力, 如何应对未来就业压力使毕业生能顺利达到就业, 应该是职业技能学校目前应该面对的一个问题。只要职业技能学校对未来就业市场的变化做好充分的准备就能从容面对就业压力。
摘要:目前就业市场对技能操作人员的需求量导致职业技能学校连年扩招, 势必对未来的就业产生一定的压力, 也势必影响到未来的就业市场, 如何应对职业技能人才未来就业压力也应该是目前各职业技能学校应该正面面对的问题。
关键词:扩招,就业市场影响,就业压力
参考文献
[1]张祝平.大学生就业心理障碍与调试[J].中国大学生就业, 2006, 8 (13) :54.
[2]刘柯, 韩毅宏.当前大学生成功就业的可行性分析[J].西安邮电学院学报, 2007, 12 (6) .
3.今日技能明星明日就业模范 篇三
答(吴仿生):此次计算机专业比赛的规模是历届比赛中规模最大的一次,并且在今年所有的比赛项目中,计算机具备比赛项目多、参赛人数多、规模大的特点。今年参赛选手的总体水平和综合素质要比历年好。今年的试题在难度上有所提高,但是选手们的表现很不错,特别是获得金银奖牌的那些选手,有些人的技能水平已经相当不错,甚至可以说超过了本科院校的学生。同样教师组的表现也比往年要好,从答题的情况来看,基本技能和基本理论的把握较扎实。教师组成绩与学生组成绩的相关性极大。
问:那针对此次大赛参赛学生、教师体现出来的进步与不足。有什么建议与要求?
答:参赛的学生和老师对于常规的基本理论把握得很好,但是在知识更新上,有很大不足。对于一些新知识、新标准的掌握就不尽如人意。教师自身知识的更新也不够。同时对于计算机专业的教师来说,技能水平与实际操作经验密切相关,如果没有实际经验,光靠书本上的知识积累,是不够的。同时,缺乏工程经验还表现对常规技术规范的把握上,主要存在的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个别参赛单位赛前准备不充分。没带笔、网络工具:
(2)少数团队项目选手配合欠佳。如企业网搭建及应用的学生组、园区网的教师组(2名教师重复网络,网站由1人负责)。
(3)操作不符合工程规范,施工欠文明。打印机随意摆放在机箱上;网络线没有标签,即使网络综合布线的教师组也如此:更有学校的教师组和学生组的V35连接线反接,并怀疑设备故障:桌面工具摆放零乱;网络综合布线中螺丝安装不全、松懈、无垫圈、设备倾斜、无线标或不全,网线长度过长或过短,网络连接不牢等。教师缺乏实际工程锻炼和施工经历,缺乏必要规范要求。系统设计、文档资料和施工管理掌握较差,个别代表队全是空白,少数队伍较好。
(4)技术水平需要提高。动画水平主要集中在南京和南通,部分选手基本没有掌握动画的基本技法,尤其是教师组构图、色彩和动画创作方面没有任何基础。企业网方面网络配置、网络安全、FTP、DNS、域控制器中的用户、分组和联系人等提供的服务、策略不熟悉,异构系统之间的资源互访、磁盘配额设置、权限设置等大多数选手不熟悉或不熟练,即使教师组也是如此,对网络的概念理解模糊。很少有队伍实现前后台的数据库操作,大多投机取巧在数据库中直接加入数据,无法添加数据。
(5)不注意审题、竞赛要求没有很好理解。学生多做、少做现象均有出现,即使在优秀选手中这种自作主张的情况时有发生。估计是按照训练习惯,如私设密码、文件存放位置;要求规定了VLAN地址,但同组的3名选手各自配各自的。
(6)心理素质需要提高。需要加强心理辅导和训练。
为了更好地促进职教人才培养,使大赛质量更上水平,我的想法是各个学校应该做好:
(1)加强工程规范训练:
(2)加强师资队伍提高。双师型建设势在必行:
(3)加强教学条件建设。不仅仅是限制在参赛选手的教学投入;
(4)处理好金牌和教学质量的关系:通过金牌教师带领教学团队,进而让更多地学生得到优质教育:
(5)处理好专业设置和金牌关系。尤其是为了金牌不顾一切设置相关专业,希望江苏大赛能根据行业岗位的实际,增加更多项目,以推动专业建设,也处理好各个学校的错位发展、特色发展,比如增加计算机维修、软件设计,甚至是创业计划大赛。
问:与往年相比,此次大赛的创新之处是怎样体现的?
答:今年的大赛与国赛要求接轨,密切跟踪国赛动向,在竞赛内容设置的紧扣国赛要求,强调对行业岗位实际要求的主流技术和相关知识的考察和工程规范的考察:针对中职、高职以及教师组分别设计不同要求的竞赛内容,中职强调技能熟练程度,高职强调技能熟练和设计能力,教师强调技术的全面性和体现一定的教学设计能力;技术难度和广度略比历届国赛内容大。评分细则设计细致、规范、严密,防止裁判因主观而造成偏差。
问:您认为举办这样的技能大赛对于职校的专业教学有什么影响?对于师资培训和实训基地的建设有何要求?
答:技能大赛的意义之一就是引导职业院校注重行业技术发展动态,提醒广大职业院校的教师和学生认识自身技术和知识的不足。此次大赛暴露出职校在教学中的一个大问题就是教材陈旧及标准的不统一,同样内容在不同教材里的说法不一致。计算机这个领域中的知识更新换代的速度相当快,我们的教材不能及时反映专业领域的变化,有很多新知识不能体现。技能大赛中反映出来的行业的最新动态和要求能够引导教师主动去学习,加快自身的知识更新,从而更好的教导学生。而对职业院校本身的意义,就在于提醒学校做好计算机专业的硬件设施的投入,加强实训基地建设,并且应该把重点放在广大学生的受益上,而不是为了大赛进行短期突击和购买一些设备。还有一点,技能大赛的项目设置也反映了行业岗位特点和人才需求,从而能够对职业院校的专业设置提出一些建议和启示,比如今年新增项目网络综合布线,就是从市场的需求出发,也许未来可能会增加的程序设计、计算机维护维修等。
问:那作为裁判长。在保证比赛的公平公正上有什么措施?
答:本届比赛总结了前几届的经验教训,在保证评判的公平性上做了很大努力,力求比赛结果的无异议,事实上也取得了这样的效果。计算机项目在评判流程和程序设计方面做得还是很到位的。比如说在抽签环节上,裁判和选手完全是“背靠背”,裁判并不知道选手的情况,每个选手在参赛前会临时抽签获取比赛号,裁判掌握的信息就只有选手的比赛号。在评判环节,实行流水作业,每个比赛项目设置2—3个裁判小组,每个小组由2名裁判组成。细化评判标准,将每个得分点的评判标准表达得很详细,将参赛选手完成的每项任务进行分解,让每个选手的评分都有出处,做到有理有据。比赛结果通过拍摄、刻录等方式做到有案可查。在裁判队伍的选择上精挑细选,从企业和高校中选拔出业务水平高工程经验丰富的技术专家组成裁判队伍。赛前对比赛现场的所有设备多次反复检查,进行统一调试、测试,确保比赛硬件设施的公平公正。裁判培训工作充分深入,赛前裁判进行集中培训和研讨,时间长达1天。当然更要感谢这次参赛选手和领队的大力配合和支持,使这次比赛完满顺利成功的进行。
问:在目前的就业环境下。您认为对于计算机专业的职校生来说,他们的优势在哪里?此次大赛中获奖的优秀选手的就业、创业前景如何?
4.技能就业计划工作总结 篇四
乌什县党政代表团:
尊敬的申书记及代表团成员,我就衢州市的就业再就业和职业技能培训工作向各位领导作一个汇报。
就业再就业工作
一、主要做法。
(一)发挥政策扶持功效,力促就业形势稳定。一是鼓励企业招用困难人员就业。贯彻落实《衢州市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做好就业工作促进社会和谐的实施意见》(衢政发„2009‟60号)及操作细则(衢市人劳就„2010‟91号)文件精神,鼓励企业招用就业困难人员,对企业缴纳部分的养老保险费、医疗保险费、失业保险费实行全额补贴。二是对困难企业实施“五缓四减三补两协商”扶持政策。根据国家、省有关文件精神,对企业除养老保险外的四项保险费费率实行集中减征;出台《关于减轻企业负担稳定就业局势有关问题的通知》(衢市人劳就[2009]81号),各县(市、区)也纷纷出台文件,全市补贴企业543家,补贴人数17433人,补贴金额2514.86万元,其中市本级补贴企业12家,补贴人数2466人,补贴金额403.93万元。三是推行培训经费直补企业机制。为进一步提高企业开展员工职业能力培训积极性,探索职业培训补贴直补企业机制。企业根据生产经营需要制定职工培训计划,培训计划包括培训专业、人数、职业技能鉴定机构、培训方法、目标、提取职业培训经费等,并报我局备案。我局相关职能科室对符合条件的培训进行审核、确认、审批,直接给予企业相关培训补贴。
(二)做实做强就业服务平台,延伸就业再就业工作网络。一是发挥四级公共就业服务平台作用。我市市本级、县(市、区)、乡镇(街道)、农村(社区)四级公共就业服务平台实现全覆盖,建立乡镇(街道)公共就业服务平台106个、农村(社区)个公共就业服务平台1768个,工作人员队伍1918人。为基层群众提供零距离面对面的全方位就业再就业服务。重点抓好乡镇(街道)社区(村)就业服务联络员、企业招工信息联络员(人事干部)、外来务工带头人联络员三支队伍,有效发挥联系沟通的桥梁作用。二是发挥网络服务平台作用。进一步发挥衢州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网、衢州就业网、衢州人才网、衢州就业QQ群等网络服务平台作用,及时了解企业招工用工需求,做好网上招聘等相关服务工作。按照服务平台建到哪里,信息网络延伸到哪里的要求,衢州作为浙江省劳动力市场信息系统试点城市,到2011年8月底,衢州市劳动力市场信息四级网络共469个网点联通运行,配备劳动保障专用电脑906台,打印机204台,LED电子屏幕77块,市本级累计投入资金1300多万元。全市所有乡镇(街道)全部使用统一管理软件,与上一级就业部门实现联网;农村社区使用统一管理软件、与上一级就业、社保1411个,占已建农村社区劳动保障平台总数的80.6%。三是发挥与企业动态联系机制作用。我局各处室、下属单位工作人员每年都对市本级企业专门进行分组走访调研,宣传就业政策,了解企业需求,主动帮助企业解决实际问题,初步建立了人劳部门与企业的动态联系机制,编订了衢州市企业用工信息联络员名册,为缓解企业招工难,互通信息开展服务。
(三)建立健全三大监测网络,夯实就业工作基础。就业数据是反映就业发展状况的信息窗和晴雨表,是科学决策的重要支撑,我市坚持充分发挥就业信息监测、失业动态监测、企业用工监测三大监测作用,为准确研判就业形势、制定就业政策提供依据。一是要按照人社部、省厅统一要求做好就业信息监测试点工作。按照数据采集要求,输入全市四级联网公共就业信息系统,实现就业数据实时上报、实时监测。建立并夯实劳动力资源数据库,准确掌握全市劳动力资源状况、主要分布、动态变化等,引导劳动力资源合理流动。二是失业动态监测。目前我市建立了对230家企业59833名就业人员的动态监测制度,监测企业分布20个门类,监测范围实现市区行政区域全覆盖,为更好地掌握市区支柱性产业企业生产经营状况、企业员工增员减员情况提供依据。三是企业用工监测。从2011年7月起,我市启动百家企业用工情况监测上报制度。全市采集规上企业46家、规下企业54家,员工总数分别为19555人、4856人。通过对监测数据的有效对比和分析,围绕就业工作存在的热难点问题,积极开展各类调研活动,如《劳动保障基层平台建设》、《企业用工形势分析及对策》、《公益性岗位开发》等调研,为领导决策和职能部门出台相关就业政策提供依据。
(四)不断加强公共职介工作力度,服务企业人力资源需求。一是做大做强每年正月十三春季人力资源交流大会和8〃8人才交流大会招聘品牌。这两个招聘品牌,随着宣传力度和组织力度的进一步加大,已经成为衢州人力资源和人才交流的盛会,更是辐射江西等周边地区人才集聚的盛会。特别是每年正月十三的交流大会自2003年举办至今已有9年,今年共有619家企业参会,提供就业岗位35106个,意向成交19653人,为历年来规模最大成效最明显的一次。二是发挥每周六人才招聘日、每月15日开发区招聘会和每月28日劳务集市日作用,精心组织精心谋划,以每月固定日期举办招聘活动的形式,为企业临时性缺工和劳动者求职搭建平台。三是举办企业招工专场招聘会,为企业提供个性化服务。对规模以上企业特别是招商引资企业,主动对接,上门服务。特别是一些劳动密集型的招商引资企业,我们采取主动上门服务,集全市之力为企业招工做好服务。
(五)积极开展三大招工工程,为企业用工广开渠道。一是积极开展外省市劳务合作工程。每年春节期间,在国道、车站等人员流动密集地设立服务点,宣传衢州经济发展概况、企业招工用工条件,吸引过往农民工到衢州就业创业。积极与劳动力资源相对丰富的外省市劳动就业部门联系,按照“稳定、管用、有效”的原则,在江西、安徽、甘肃、云贵川和青海等地,建立我市劳动力外招基地25个,累计引进各类技工人才10672人。市本级及各县(市、区)每年分别组织企业赴外省市开展校企对接及劳务对接活动,广泛宣传衢州生活工作环境、企业待遇文化,为我市引进了一大批素质较好的普工和技术工人。二是积极开展校企合作工程。建立本地企业和本地职技院校岗位对接基地,如市本级以衢州中专、市技工学校为主与元立公司、煤机厂、开山集团、浙江开关厂等企业建立联合培训办班基地,毕业生优先推荐合作企业;开展校企对接座谈会,每年举办“校企对接专场招聘会”,既培育了毕业生就业市场,又使用人单位招聘到自己急需的毕业生。通过合作办班等形式推进本地企业与外地学校的对接合作,吸引外地职校毕业生来衢就业,如常山轴承企业与河南洛阳轴承学校联合办班、开山集团与山东荷泽技术学院、广西桂林航天专科学校建立长期招工合作关系等。三是积极实施回归就业工程。衢州是劳动力输出大市,为缓解企业熟练技能工人短缺问题,全市人力社保部门把工作重点放在吸引外出务工人员回家就业创业上。利用春节回家过年期间,举办外出人士座谈会等形式,宣传衢州经济社会发展情况和就业创业政策,把衢州经济发展情况和企业用工信息送到外出务工人员手中,引导外出务工人员在家门口就业创业。
(六)以创建活动为抓手,推进就业创业工作再上台阶。一是开展省级创业型城市创建活动。围绕市委市政府“创业创新,富民强市”的总战略,我市从2010年开始创建省级创业型城市,建立五大体系,成立创业指导服务中心,组建创业指导专家团,开通创业指导服务网,举办创业文化周、创业项目征集展示及推荐、创业项目评选洽谈、创业培训等一系列活动,形成了“政府鼓励创业、社会支持创业、全民自主创业”的良好创业氛围。二是开展创建充分就业社区活动。建立社区就业超市和居家养老服务中心,积极开发公益性岗位,重点帮扶下岗失业人员、4050人员、残疾人、零就业家庭等就业困难群体,实现零就业家庭动态消零,就业困难人员得到妥善安臵。全市67个社区全部创建充分就业社区并达标,其中4个社区被评为省级充分就业示范社区。三是开展创建充分就业村活动。我市自2009年在全省率先开展充分就业村创建工作以来,创建村村村成立劳动就业服务机构,开展劳动力资源数据调查、失业人员情况调查、技能培训、职业介绍、就业困难人员帮扶等各项工作并建立相关台帐资料。充分就业村的创建,使农村劳动力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零距离、规范化、全免费的公共就业服务,共享公共就业社会化管理成果。2010年,全市创建充分就业村767个,占行政村总数的40%左右,共组织农村劳动力培训9858人次,开展职业介绍10798人次,开发公益性岗位3268个,有劳动能力和就业愿望的农村劳动力就业率达95%以上。
(七)利用各类宣传媒介,促进就业工作深入人心。一是通过自身的宣传媒介,加大对就业再就业政策及工作动态的宣传力度。除利用衢州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网、衢州就业网、创业指导服务网、各级公共就业服务窗口宣传就业政策外,为方便与企业实时在线交流服务,衢州就业局在2007年8月全国首创建立“衢州就业44594366QQ群”(现改为衢就工企联盟群),包含工企群2个、商务群3个、中小企业群1个、创业群1个,会员人数达1200余人。二是通过与衢州电视台、衢州日报、衢州晚报、农家报、衢州电台、衢州新闻网等新闻媒体合作,通过就业快车道、就业之声等就业专栏节目,对就业政策、就业形势进行解读宣传,对有关劳务招聘信息进行广泛宣传发动。特别是规模以上企业的招工信息,我们还通过在固定宣传牌上张贴大型海报予以免费宣传,全方位的服务举措一直以来得到了企业的一致好评。三是拓宽宣传渠道,与电信114号码百事通开通了就业求职招聘信息查询平台;与移动12580开展合作,免费向移动用户发送求职招聘信息,取得了非常好的宣传效果。仅电信114号码百事通,自今年2月初开通以来,共收集有需求企业234家,求职登记 5677人次,接受信息查询175443 条(人次)。
另外,按照“少数民族普通高校毕业生对口援疆省市培养计划”,我市将接收培养28名少数民族高校毕业生。目前我局已经基本落实了食宿地点,计划放在市委党校。培养地点计划安排在柯城区的荷花街道和新新街道,衢江区的浮石街道和樟潭街道,两个区各安排14名。
二、经验交流。
回顾几年来的就业再就业工作实践,我们的经验和体会是,做好就业再就业工作必须把握好“五个坚持”: 一是坚持把加快经济发展作为解决就业再就业问题的根本途径。近年来,我市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围绕“工业立市”主战略,服务工业立市主战场,大力发展工业经济和第三产业,着力扩大就业容量和就业渠道,实现了经济发展与就业增长的良性互动。工业企业和服务业已经成为我市劳动者就业再就业的主渠道。
二是坚持把发挥市场机制和政府重点帮扶相结合作为解决就业再就业问题的基本策略。一方面,我们坚持劳动者自主择业,市场调节就业、政府促进就业的就业机制,从过去的包揽就业转变为依法监管和调控人力资源市场,积极引导失业人员通过市场实现就业。另一方面,我们充分发挥政府促进就业的职能,加强了对就业困难群体的政策扶持力度,建立完善了集基本生活保障、岗位开发、职业培训、就业援助为一体的就业困难群体长效帮扶机制。
三是坚持以人为本,把提升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能力作为解决就业再就业问题的重要手段。全市公共就业服务机构,深入开展以优质高效服务、办事公开透明、监督机制完善等为内容的创建优质服务窗口活动,推动各类服务窗口树立以人为本,服务群众意识逐步增强,就业服务环境明显改善。民办就业服务机构信用等级评定逐步完善,监管得到加强。
四是坚持把建立就业工作与社会保险和社会救助相结合作为解决就业再就业问题的基本原则。我们着力通过完善社会保障体系为深化改革和扩大就业提供保障,进一步完善下岗失业人员社会保险关系的接续办法,规定下岗失业人员不论以何种形式实现再就业,都要接续社会保险关系,享受到应有的社会保障。社会保障制度的完善,为下岗失业人员转变择业观念,以多种方式实现就业再就业创造了有利条件。
五是坚持把建立各有关部门共同参与的工作机制作为解决就业再就业问题的重要推力。我市建立了由分管市长牵头,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等20个部门组成的市就业工作联席会议制度。市政府将就业再就业目标任务作为各级党政领导干部考核的重要内容,形成了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工作推动机制。同时,加强就业再就业工作的宣传,让全社会了解支持就业再就业政策,群策群力共同推动就业再就业工作,形成了全社会关心支持就业再就业工作的良好氛围。
职业技能培训工作
近年来,在各级党委、政府高度重视和相关部门的配合下,衢州市人力社保局认真履行职业技能培训职责,深入调查研究,出台相关政策,构筑培训平台,健全培训体系,拓展鉴定领域,有效地推进了我市企业技能人才队伍建设。“十一五”期间全市培训技能人才22.13万人,培养高技能人才1.64万人,其中获得初级以上职业资格证书18.63万人。技能人才队伍的壮大有力地推动了本市经济社会发展。
一、主要做法。
(一)建立完善的职业技能培训体系。围绕本市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出台了不少加强技能人才培养的政策文件,逐步健全和完善了以企业行业为主体、职业院校为基础、校企合作为纽带、政府推动和社会支持相结合的职业技能培训体系。例如,我们通过企业技术蓝领培训、企业紧缺工种培训、企业高技能人才自主评价、企业职工技能竞赛等多种方式培养企业技能人才;通过“企业订单、培训机构出单、农民点单、政府买单”的四单培训方式开展紧缺工种培训、农村劳动力的劳务技能培训。通过几年的努力,培养了一大批适应企业需要的技能人才。全市技术工人特别是高级工、技师、高级技师的数量和比例有了明显提高,初步建立起以中级工为主体、高级工以上为骨干的技能人才队伍。
(二)建立灵活的技术蓝领和紧缺工种培训方式。针对不同对象的需求,采取形式多样的培训办班方式提高培训实效。一是与学校企业联合办班,充分依托学校和企业的师资,以及场地、教室、设备等硬件设施,采取外聘教师,租用设施的办法,举办企业在岗技术蓝领培训班。二是学校培训,对岗前培训及设备要求高的工种,具体教学任务委托相关学校承担。三是企业培训,对金属加工、纺织等专业性较强的工种,采取由企业组织培训、送外地培训或聘请学校、企业工程技术人员到企业上课的形式进行。同时,我们每年都会深入企业开展用工需求调研,了解企业人力资源开发、技能人才培训、人才结构、紧缺工种和对技能人才的需求方向,公布当紧缺工种目录,以便更有针对性地服务企业需求。“十一五”期间,共举办技术蓝领培训班686期,培训企业在岗技术工人38511人,开展紧缺工种培训89710人,取得了良好效果。
(三)建立全面的高技能人才培养项目。一是政策支持。对当年取得高级工、技师、高级技师证书的分别给予500元、800元、1000元的补贴。同时积极引导企业建立高技能人才的奖励机制,鼓励校企合作,形成政府推动和社会支持相结合的高技能人才培养体系,极大地激励了一线职工学技能的积极性。二是开展高技能人才企业自主评价。在2009年试点的基础上,不断总结经验,扩大企业内高技能人才评价范围,2010年在机械、纺织、电子、水泥选择规模大、用工规范的企业开展企业内高技能人才评价工作。坚持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以企业为主体,在执行国家职业标准的基础上,通过生产现场的能力考核和工作成果的业绩评定等办法产生高技能人才,为企业发展奠定了坚实的人才基础。三是广泛开展技能竞赛。进一步完善有利于技能人才脱颖而出的评价、考核、选拔机制,“十一五”期间,联合总工会、教育局、质监局、旅游局、市经济开发区、团市委等部门陆续开展了72 个职业(工种)的职业技能竞赛,全市共有3000余名技能人才参加市级技能竞赛,30000余名职工参加了各类技能比武,2000余人通过竞赛取得国家职业资格证书。我们今年就刚刚举办了第三届职工技能运动会,开展了普通车工、数控铣工、钳工、网络管理员等工种的技能竞赛,效果很好。部分选手选送到省里参加全省职业技能竞赛,其中车工取得第一名的好成绩。四是积极营造重视高技能人才的氛围。各县(市、区)先后开展了“十大技能人才”的评选活动,2006年首次将高技能人才列入衢州市拨尖人才评选范围;2008年开展了“以职工名字命名的先进操作法”活动。今年省里也高度重视高技能人才培养,开展了一系列高技能人才评选活动,我们根据省里要求,组织推荐了省钱江技能大奖候选人和省首席技师候选人,申报了4家技能大师工作室。此外,开展了衢州市首届首次技师评选活动,对象为本市各级各类所有制经济、社会组织中具有技师及以上职业资格,在本市生产一线岗位上工作满2年以上且仍直接从事技能工作,有良好职业道德、高超技能水平、丰富实践经验、贡献特别突出,在我市本行业、领域中影响较大、得到广泛认可的优秀高技能人才。衢州市首席技师评选活动每两年举行一次,每次评选10名。对获选的选手授予“衢州市首席技师”荣誉称号,颁发荣誉证书,给予一次性奖励1万元。目前评选活动正在组织报名中,很多高技能人才都积极报名。
(四)建立规范的职业培训和鉴定机构管理。全市目前有技工院校4家,民办职业培训学校38家,对民办职业培训学校的设立、审批、管理我们都有规范的制度。这几年来,本市的职业技能鉴定规模和覆盖面不断扩大,鉴定人数从八十年代的几千人上升到2010年的46605人。截止目前,全市已建立职业技能鉴定中心5家、职业技能鉴定所7家、职业技能鉴定站18家,鉴定工种300余个,考评员队伍375人,形成了多层次、多工种、多等级的职业技能鉴定网络体系,进一步扩大了职业资格证书的覆盖面。为保证鉴定工作的公正性,我市对各职业技能鉴定机构加强监督检查,强化考评员的考德考风教育和现场考核鉴定的监管。开展衢州市职业技能培训定点培训机构认定工作,全市确定42家定点培训机构。
二、经验交流。
经过几年的职业技能培训工作实践,我们的经验和体会是: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围绕新型城市化、新型工业化和新农村建设的要求,经过总体规划,“十二五”时期的职业技能培训工作将以培养高技能人才为重点,以促进就业再就业为目标,以提高劳动者素质为宗旨,加快建设一支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技能人才队伍,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技能人才保障。
5.技能就业计划工作总结 篇五
2009-06-16
一、2008年工作情况
今年5月份以来,按照省委、省政府和省劳动保障厅关于农村劳动力技能培训转移就业的战略决策和工作部署,我市各级党委政府和劳动保障部门高度重视,早传达、早部署、早行动,出真招、出实招、出效果。1-12月,全市农村劳动力技能培训41569人,完成任务的125.97%;转移就业89555人,完成任务105.36%;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率从年初的46.8%提高到52.41%,增加了5.61个百分点;全社会非农就业比重为53.56%,比省下达任务48%提高了5.56个百分点。至目前,全市开展“双转移”工作后,外省农民工有所减少,从年初47809人减少至43523人,减少了4286人;本市从事二、三产业的农民工明显增加,从年初的105万人增加至111万人,增加了6万人。同时,技工人数也随着技能培训工作的推进,逐步得到了增加。
(一)加强组织领导,落实政府责任。省委、省政府“双转移”工作会议后,市委、市政府对农村劳动力技能培训转移就业工作高度重视,一是主要领导亲自抓在手上。市委书记陈弘平在市委四届五次全会上强调,各级党政要抢抓省委省政府实施“双转移”的重要战略机遇,以抓经济、抓稳定、抓发展的劲头和魄力,抓好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就业工作,切实把我市的人口压力转化为推进跨越发展的新优势。市委副书记、市长陈奕威专门到市劳动保障局调研并强调要抓好载体建设和队伍建设,注重资源整合,大力发展技工教育,加强就业服务,扎实推进劳动力转移就业工作。副市长陈澄民对全市农村劳动力技能培训转移就业工作亲力亲为,多次到县(市、区)调研指导,解决实际问题。二是成立领导机构。市政府成立了以陈奕威市长为组长,常务副市长刘小辉、副市长陈澄民为副组长,市发改局、经贸局、劳动保障局等24个单位主要领导为成员的工作领导小组。以及市劳动保障局成立了专责小组及其办公室,各县(市、区)也相应成立领导机构和工作机构。三是制订政策文件。在深入学习领会省的相关政策文件的基础上,市委、市政府及时制定出台了《关于承接珠三角地区产业转移和推进劳动力转移工作的实施意见》,以及33个配套政策文件,为工作的开展指明了方向、明确了目标和任务。四是强化各级政府责任。市政府把培训转移就业任务下达到各县(市、区),列入政府目标责任制考核内容,各县(市、区)也把任务逐级下达,明确领导责任。五是建立汇报制度。市委、市政府要求各县(市、区)党委政府要定期向市委、市政府汇报农村劳动力技能培训转移就业工作进展情况、存在问题和下一步工作打算。
(二)着力宣传引导,营造良好氛围。为推进农村劳动力培训转移就业工作深入开展,我市有计划、有步骤、全方面开展宣传发动:一是印发“致全市农民朋友一封信”30万份,发至基层,做到“每户一信,家喻户晓”。二是在揭阳日报专版报导了揭阳市农村劳动力培训转移就业工作情况、公布全市49家定点培训机构情况、农村劳动力培训转移就业相关政策问答13条和致全市农民朋友一封信;揭阳电视台“民生热线”多次专门采访报导我市农村劳动力技能培训转移就业典型事例;9月27日晚,我市举行表彰“十佳”优秀农民工、“十佳”关爱农民工优秀企业暨庆国庆《劳动者之歌》文艺晚会。三是印刷2000份农村劳动力技能培训转移就业政策法规首期汇编,分发各县(市、区)和各培训机构。通过宣传发动,迅速打开了技能培训局面,群众参与热情高涨,反映强烈。
(三)整合培训资源,构筑培训网络。一是把职业教育机构纳入劳动力技能培训机构。市府办[2008]85号文明确把教育系统的职业培训学校纳入培训农村劳动力的工作机构,并下达了教育系统的培训任务和转移就业任务。这个文件的下发,进一步深化了教育系统的职业
教育体制改革,从而打破了部门与部门之间的界限,实现了统一规划和管理,达到资源共享、互利共赢的目的。二是确认定点培训机构。各地按照“优化资源、合理布局、规范动作、扶优汰劣”的原则,组织专门力量进行认真评估,对技工学校和各类培训机构进行整合,充分发掘民办职业培训机构的潜力,采取合办、委托等形式,对本地区农村劳动力培训转移就业基地进行认定,努力打造有规模、有特色、有质量的培训基地,切实保证培训质量和培训后就业率。认定市技工学校、市就业培训中心、市德桥职业培训学校等49家技工学校和培训机构为2008年全市第一批定点培训机构,开设专业有电工电子、模具制作、服装工艺、物业管理等230多种,基本能满足不同企业用工专业的需求。三是引商办学。共引进3家实力强的民办培训机构,大大增强了我市的培训力量。特别是引进深圳粤丰职业培训学校来我市开办新的培训学校,市劳动保障局从场地的选址、规划、设计、装饰,以及专业的设置、证件的办理,提供全方位的服务。深圳粤丰职业培训学校有多年的办学经验,是深圳市南山区最大的民办培训机构,师资力量雄厚,设备先进齐全,设有物业管理、营养配餐、电工等100多个专业。深圳粤丰职业培训学校的引进,填补了我市培训机构专业的不足。同时,也扩大了我市培训的规模。
(四)创新培训模式,增强培训效果。一是探索“送教进村入厂”模式。选定普宁市新坛村和广东省名鼠服饰有限公司作为实施“送教进村入厂”培训模式的先行点。普宁市新坛村是全国先进基层党组织、全国文明村、全省先进基层党总支,是我市新农村建设的示范点;广东省名鼠服饰有限公司是知名企业,“名鼠”牌是全国驰名商标。新坛村通过深入开展宣传发动,确保每个家庭的富余劳动力都参加技能培训。然后详细了解群众学习和就业意愿,让他们报读喜欢的专业。在此基础上,普宁市组织了六家培训结构进村开展了各自专业的培训,群众反映良好。10月8日,我市在普宁新坛村成功举办了“送教进村入厂暨培训机构授牌仪式”。二是适企所需,开展针对性培训。我市各地根据当地的产业结构特点,以就业市场需求为导向,积极调整培训专业,为企业开展专业对口的培训。普宁市以纺织、服装、医药等企业的用工需求,马上开辟新的培训工种,确保了企业用工需求和减少失业,使全市经济保持较好地发展。揭东县经济开发区是该县规模上企业的密集地,产业工人达2万多人,及时开展了模具、家电等支柱产业工人的技能培训,确保企业正常生产,保持良好发展势头。三是适农所需,开展适用性培训。在抓好常规培训的同时,全市各级劳动保障部门以人为本,打破常规,开展送教下乡的特色培训。揭东县依托加洲火龙果种植基地、玉湖淮山种植基地、埔田竹笋种植基地,聘请专家传授技术;揭西县紧紧围绕果品、养鱼、养猪等主导产业,采取集中办班培训、现场指导、示范引导等形式,开展了农业科技培训;榕城区专门邀请了揭阳学院4名教授到仙桥屯埔村办起了园艺花木绿化专业培训班,深受群众欢迎,每场班座无虚席。四是利用产业优势,做大培训。东山区利用驰名中外的阳美玉都,把当地产业和培训结合起来,开辟了玉器加工培训基地。全市各地还利用春、秋播种期间,组织科技人员深入田间地头,采取现场指导、技术咨询等形式,开展科技下乡活动。利用农闲季节,有针对性地开展了建筑、泥瓦、家政服务、电焊、机电维修等实用技术为主的技能培训。以及以礼议、职业道德、安全生产、法律常识等为主的素质培训。充分把培训与农民的实际工作结合起来,把教育培训和实践结合起来,积极探索出农民培训的新路子。
(五)打造合作平台,拓宽就业渠道。在开展“双转移”的过程中,恰遇金融海啸带来了失业增多、就业困难等问题,我市紧紧把握时代发展脉搏,积极采取措施,努力打造与珠三角各市的合作平台。一是多方联结促就业。市劳动保障局抓住珠三角地区对揭阳劳务帮扶的机遇,多次组织相关人员到深圳、珠海、东莞等地学习考察,与当地劳动保障部门洽谈农村劳动力转移合作关系,并建立了帮扶互动机制。与深圳南山区建立了“培训—就业”一条龙的劳务合作关系,深圳南山区每年指定10家优秀企业提供3000个就业岗位,作为我市劳动力安置就业基地,10家企业也作为我市劳动力培训实训基地。我市技工学校与深圳市
工业行业管理中心签订了“订单式”培训协议,五年内每年向深圳企业输出技术人才500名。8月25日,广东省“双转移”深圳接收粤东西北地区农村劳动力洽谈会,我市与深圳市劳动保障局签订了《劳务合作协议书》,于2012年前,每年共同完成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5000人。11月13日省第五届“山洽会”上,我市与珠海市签订了《劳务合作协议书》,于2010年前,协议培训农村劳动力2000人,输入输出劳动力3000人。二是举办活动促就业。8月6日,我市和珠海市联合在揭西县棉湖镇举办了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现场招聘大会。珠海市专门挑选了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珠海三复电机有限公司等15家经济效益好、工资待遇多的大型企业前来招聘,共提供了管理人员、技术人员和普通生产工人等43个工种800多个就业岗位。当天前来应聘农村劳动力2600多人,现场招聘成功112人,达成就业意向450多人。同时,我市兴贤职业培训学校等5家培训机构与珠海渡假村酒店有限公司等5家企业签订了“订单式”培训协议,协议培训就业共3000人。11月17日,在全省农民工工作座谈会后的第二天,我市在惠来县成功举办了城乡劳动力培训转移就业暨惠来技校首届学生就业协议签约仪式。参加签约仪式的有来自深圳、珠海、汕头、东莞等20多家知名企业,共1300多人参加了活动。深圳市伯乐人力资源开发有限公司、珠海连康科技有限公司、汕特东京元件公司、东莞信鸿实业发展公司等企业分别与市就业服务管理局、惠来技校签订了就业意向协议,建立了长期稳定的合作伙伴关系,协议每年转移就业5000人。三是加大职介促就业。以劳动力市场为导向,每个星期定期举办就业招聘会,为企业和应聘的劳动力提供交流平台。积极开展“就业援助月、春风行动暨春运组织民工有序流动、民营招聘月”等活动,全市各地通过劳动力市场职业介绍转移就业共20755人。四是抓好创业促就业。通过抓好创业培训,转变农村富余劳动力的就业观念,引导他们就地发展地方特色产业,带动农村劳动力就地就近就业。我市揭东县在玉湖镇开办了“淮山”深加工技术培训班后,3位原种植大户创办了产、供、销一条龙农产品深加工产业,解决周边农村劳动力就业2000多人。
(六)注重协调指导,确保规范运作。一是研读政策,明确思路。我市各级劳动保障部门多次召开会议,传达学习省、市文件精神,深刻领会文件内涵。从领导到普通干部职工都争当掌握政策、熟悉业务的能手。在学习的基础上,进一步明确了人力资源是第一资源的思想,明确了把人口压力转化为人力资源优势的机遇感和责任感,明确了通过培训带就业,通过就业促培训的工作思路。二是出台指导性文件。综合省相关的文件内容,深刻领会省文件精神的内涵,总结我市多年来开展技能培训工作的经验,创造性地制订出台了《揭阳市农村劳动力技能培训转移就业工作规程》。这个文件共分10个方面规范了农村劳动力技能培训转移就业工作,从计划的制订、生源的组织、培训的开展、就业的推荐、资金的使用管理、数据的上报、情况的综合以及督查和考核。既解决了多个文件难以领会的问题,又具有地方特色,可操作性强,方便易懂。三是加强检查指导,确保规范运作。我们采取不定期不定时不打招呼的方法,加强对各县(市、区)和定点培训机构进行检查和指导。从资料的建立健全到劳动力技能培训转移就业的模块录入,从理论的培训到技能的实操,从就业的推荐到跟踪服务,各个环节各个细节我们都严格把关,规范操作,确保了培训就业质量。四是总结经验,有效推进。农村劳动力培训转移就业是一项全新的工作,对于各地开展的好经验、好做法,必须马上总结推广。10月8日上午,市劳动保障局由局长带队组织全市9个县(市、区)的劳动保障局长实地参观各地培训机构现场培训。在参观过程中,针对大家提出的问题,以及就如何做好农村劳动力技能培训工作交流了意见,提高了认识。10月8日下午,我市在普宁市新坛村举办了“送教进村入厂暨培训机构授牌议式”。会上,就开展农村劳动力技能培训工作如何做好、教好、学好,市、县、镇、村、培训机构和学员都作了发言。会后并参观了广东省名鼠服饰有限公司农村劳动力现场理论、实操培训。10月9日上午,我市紧接着召开会议,总结推广“送教进村入厂”的做法,进一步部署劳动力培训转移就业工作。通
过开展此次活动,一是进一步统一了思想,增强做好劳动力培训转移就业工作的责任感和紧迫感;二是加深了对劳动力培训转移就业有关政策文件理解,有效地推动下一步工作开展;三是解决了因培训机构少、农民工参加培训难的问题,促进全市农村劳动力技能培训向广度、深度发展,针对性、有效性更加突出。五是强化服务管理。我市把做好就业服务管理作为实现农村劳动力技能培训转移就业、稳定就业、充分就业的基础工作。充分利用全市10个公共就业服务机构、10个公益性职业介绍机构和10个劳动力市场,90个乡镇、街道劳动保障事务所的就业服务网络,发挥部门职能作用,从宣传发动到推荐就业,主动服务到特事特办、急事急办,切实为学员、用人单位、培训机构服务,以优质服务获取社会效益。六是加强部门协作。“双转移”是我市贯彻省委省政府的重大战略部署,时间紧、任务重,需要各个部门的通力协作。市劳动保障局非常注重加强部门协作,特别是加强同财政局、统计局、教育局、经贸局的合作,相互通情况,相互理解支持,共同做好“双转移”工作。
(七)关爱农民工,优化就业环境。农民工是城市建设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揭阳市的农民工已成为各行各业建设的主力军。为树立揭阳农民工和善待农民工优秀企业的新形象,表彰一批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中涌现出来的优秀农民工和善待农民工优秀企业,宣传他们的先进事迹,激励广大农民工在参与“当好主力军,建功十一
五、和谐奔小康”中建功立业,特别是激发外来工的认同感、归属感和奋发向上精神,推进新跨越,建设新揭阳。我市积极开展评选首届“十大杰出农民工”和“十佳关爱农民工优秀企业”活动,营造关爱农民工的良好氛围和环境。一是领导重视,成立机构。市委书记陈弘平、市长陈奕威多次听取涉及农民工权益问题的专题情况汇报,对解决农民工实际困难和问题多次作出批示,要求认真研究,妥善解决,并对开展评选活动作出指导性意见。专门召开市委常委、副市长联席会议,听取关于开展首届揭阳市“十大杰出农民工”和“十佳关爱农民工优秀企业”评选活动情况汇报,决定对评出的10名杰出农民工和10家关爱农民工优秀企业由市委、市政府进行表彰,有力地推动了评选活动的开展。同时,专门成立评选活动组委会,由市委副书记杜安义任主任委员,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市总工会主席孙锐卿任副主任委员,组委会下设办公室。评选活动由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总工会、揭阳日报社、揭阳广播电视台联合主办,组织实施。二是明确标准、细化条件。明确规定优秀农民工推荐对象必须是爱国爱党,遵纪守法,作风正派,品德高尚;在建设揭阳的本职岗位上作出突出业绩和重大贡献;带领和组织农民工创业或从事非农产业有突出事迹的从事非农产业三年以上的农村户籍人员。规定关爱农民工优秀企业要遵守计生、综治、工商、税收、环保、安监各部门的有关规定;招用农民工100人以上;拥有职工文体娱乐场所、食堂等基本实施;依法全面与职工(含农民工)签订个人劳动合同,并民主协商签订集体合同和工资集体协议;每月准时向职工发放工资,工资标准达到劳动部门规定的数额以上,没有拖欠职工工资;按有关法律法规全面为职工缴交养老、工伤、失业等社会保险费;按《工会法》、《劳动法》、《安全生产法》做好企业安全生产、劳动保护工作,近三年来没有发生工伤事故。三是全力组织、认真评选。为保证评选活动的公开、公平、公正,组委会要求先由全市各地各单位提名推进候选对象,组委会办公室组织人力进行调查筛选出建议候选名单。然后将初步评选出的20名“优秀农民工”候选人和15家“关爱农民工优秀企业”候选单位相关先进事迹资料在《揭阳日报》上公开刊登,并发动广大市民、进行不记名投票测评。最后,组委会办公室还组织考察,广泛听取农民工代表意见,查阅有关资料,反复比较筛选,综合评选条件和测评投票结果,提出“十大杰出农民工”和“十佳关爱农民工优秀企业”建议名单,进行严格、细致审评,审定评出广东省吉荣空调设备公司电气处主任许明松等10名“首届揭阳市十大杰出农民工”和揭阳中诚集团有限公司等10家“首届揭阳市十佳关爱农民工优秀企业”。同时,我市各地还出台政策准许农民工进城入户,鼓励企业招用农民工特别是本省农民工。建设廉租房,解决农民工住的问题;增设学校,解决农民工子女就业难问题。巨轮、吉荣等公司为企业农民工建设了公寓。
今年来,我市农村劳动力技能培训转移就业,工作虽然取得了喜人的成绩。但我们也清醒的看到,农村劳动力技能培训转移就业只是一个良好的开端,今后的任务仍然十分艰巨,需要面对和解决的问题还很多。一是认识还不足。农村劳动力技能培训转移就业是一项综合性、全局性工作,涉及面广,政策性强,必须形成部门齐抓共进,上下协调一致,社会积极参与的工作格局,才能稳妥推进,取得实效。但个别地方、个别部门对农村劳动力技能培训转移就业工作认识还不足,认为这项工作是职能部门的事,思想上重视不够。二是就业任务仍艰巨。我市农村富余劳动力还有40.29万人,其中初中以下文化程度占了80%以上。有技术专长14.1万人,占35%;无技术专长26.19万人,占65%。且新增劳动力逐年呈上升增长趋势,转移就业任务重,压力大。三是财政资金配套困难。我市经济基础比较薄弱,开展农村劳动力技能培训转移就业配套资金筹集困难,有些培训只能是低层次的,高层次的技能培训还比较困难。四是农民就业观念陈旧。不少农民小农意识比较浓厚,思想仍较保守,常常满足于“冻不着、饿不死”的现状,创业主动性不强。
二、2009年工作打算
2009年,进一步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关于产业转移和劳动力转移的决定》和市委、市政府《关于承接珠三角地区产业转移和推进劳动力转移工作的实施意见》精神,按照省劳动保障厅“重点突破年”的工作部署和市委“一三二”发展思路,解放思想,攻坚克难,提升标杆,着力打造农村劳动力技能培训转移就业新局面。2009年主要任务是:农村劳动力技能培训40000人;新增转移就业90000人,其中:在本地就近转移就业60000人,输出到珠三角地区就业30000人;全社会非农就业比重达到55%。
(一)进一步强化组织领导。事业的成败,关键在人,关键在组织领导。继续强化“一把手”工程,落实目标管理,加强检查指导,严格责任考核。一是认真制订培训就业目标任务,层层分解落实到县、到镇、到村;二是进一步建立健全工作机制,形成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工作局面。明确劳动、财政、经贸、教育、统计、工会、公安等相关部门的工作职责,建立协调机制,形成齐抓共管局面。三是严格责任考核,兑现奖惩。通过做好考核工作,及时总结经验做法和存在问题,研究部署下一步的工作,更好推动工作的开展。
(二)狠抓培训转移就业工作。“双转移”是省委、省政府作出的一项重大战略决策,是一种制度,更是一种责任。我们始终围绕农民工的技能培训和转移就业工作,一是做好农村劳动力资源普查,准确摸清每位劳动者的培训、就业和个人基本情况,建立健全信息档案资料,为今后工作的开展打好基础;二是积极开展组织动员,以宣传为导向,通过电视、报纸、广播、宣传栏等进行进村入户宣传,营造良好氛围,做到家喻户晓;充分发挥基层参与的积极性,以村(社区)为阵地,明确村(社区)的培训任务,实行干部包户责任制,落实奖惩措施,推动工作深入开展。三是做好技能培训工作。在开班的过程中,加强检查指导,从学生来源、教材编制、教学安排、考勤登记等环节都要一一过关,确保培训实事求是,不走过场,学员真真正正能学到一技之长;在培训结业之际,按照《广东省农村劳动力技能培训转移就业考核验收办法》,组织考核验收。四是做好技能鉴定工作,坚持统一标准、统一命题、统一考务、分级管理原则,按照《广东省农村劳动力技能培训转移就业职业技能鉴定流程图》的工作程序,严格组织实施,确保鉴定质量。五是做好转移就业工作,坚持以人为本,不断拓宽就业渠道,为农民工寻求更多更好的就业岗位。加强与珠三角等地的劳务合作关系,与当地企业建立用工信息制度,鼓励企业招用本地农民工。举办各种活动,创造就业机会。积极探索在新的时期,更好地解决就业难题。
(三)创新发展思路。思路决定出路。每一个地方、每一项工作都有其特色和特点。我们将继续打造一批影响力大、培训质量高、就业率高、技能人才成才率高、经济效益高的优势培训项目。积极探索一条具有揭阳特色的“培训、就业、企业发展”互促共进的“双转移”发展模式。按照区域的产业布局,开发适用型的培训工种,研究制定新的培训大纲,提供给
6.技能教研组工作计划 篇六
2015---2016学第二学期
一、指导思想:
认真贯彻落实各级教育部门的方针、政策,强化教师业务素质学习,提高教育教学水平,进一步深化新课程改革,发挥教师主观能动性,优化课堂教学,培养合格加特长的学生,使技能科的教育教学工作有新的突破。
二、工作目标:
1.强化师德建设。加强教师的政治思想建设,要求教师利用政治学习时间和课余时间学习教育法规,关心国家大事,了解国际形势以及现阶段教育工作面临的机遇和挑战。热爱教育事业,有奉献精神,有集体观念,能服从大局,有团队精神,能与同事团结合作。工作具有主动性,会做事、做好事、不出事。有创新意识,能创造性地工作,不能得过且过,敢争先当强。每位教师做到遵纪守法、严格遵守师德规范。
2.深化课堂教学。教师要严格按课表进行上课,杜绝随意调课现象的发生。教师要好学上进,能认真钻研教材,虚心向他人请教,不断学习积极进取,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水平,向课堂四十分钟要效益,能让学生学有所得,使学生喜欢自己所教学科,做学生乐于接近、敢于交流的老师。
3.参与教育科研。每位教师积极参与新课改的行列,尤其青年教师更要多学习,多体验,多交流,了解新的教学信息。积极上好教研课,认真钻研教材,精心设计教案,逐步形成自己的教学特色。更新教育观念,不能人云亦云。所有教师都能每期上一节好课,展示自己的教学风采,得到听课教师的认可。参与课题研究,善于总结,每位教师都要积极撰写教学心得,将教科研与教学有机结合,使教科研在课堂教学中不断深化,同时教科研要服务与我们的教学。
4.落实素质教育。教师要善于发挥自己的特长,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平时的教学中多发现学生的特长,年轻教师主动承担对他们的辅导任务,多培养合格又有特长的学生。要使我们的课余时间变的充实而有乐趣,要让我们的教学成果能在学生身上得以体现,让更多的学生在各级各类比赛中获奖。
三、工作措施:
1.组织教师认真参加学校的政治学习,只有政治素质过的硬,才能成为一名好教师。同时要求教师每天坚持看新闻,了解国内外大事。学习各项教育法规,争做人民满意的教师。
2.强化教师纪律观念,主动完成份内的任务,乐于接受新的工作。工作不拖拉,讲究实效,不计个人得失,讲究奉献。
3.教学管理再上新台阶。所有教师按课程设置备好课、上好课。打造学习型教师,同组教师能相互学习,不断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水平。优化学科教学,课堂教学做到“新、实、全、创”;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提倡民主、平等教学。
4.以新课程改革为契机,所有教师积极参加课改培训,更新教育观念,提升教育理念。每位教师必须加强新课程理念的学习,树立现代教育新理念,增强创新教育和服务教育意识。积极上好每一节好课。工作之余,教师间相互沟通,交流教育教学心得,积极探索新的教学方法和对学生的评价体系。
5.抓实学生素质教育,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教学中善于发现有特长的学生,做到因材施教。讲究教学的艺术性,让学生喜欢我们所教的学科。
7.影响就业的个人知识管理技能培养 篇七
某应届毕业大学生生小明, 正在四处求职, 忽然收到一个公司打来的面试电话, 一个电话号码随手写在一张小纸片上, 出去吃晚饭回来再找就不见了;在制作个人履历的时候, 小明需要加入一个社会实践的经历, 让自己的履历更丰富, 却不记得具体时间, 在电脑上一个一个文件夹的查, 一页页的去找这条信息...他花了太多的时间去寻找一些已经存在的信息, 直到他都不能确定自己所认为的已存在的信息是否真的存在。
究竟是什么造成了这样的窘境呢?其实原因很明白:我们没有对自己进行个人知识管理。在我们接受学校教育的过程中, 对于知识的摄取都是系统性的, 将显性的知识通过思考内化为我们自己的知识, 经过积累培养我们也能自学某一领域的知识了, 所以我们以为自己已经能很不错的管理自己的专业知识了。可在具体的现实中呢?我们脱离了系统, 没了指导, 可接触到的信息却也更加的纷繁复杂, 包括关于专业的信息、兴趣爱好的信息、社会信息、法律信息等等, 我们乱了章法, 我们只知道自己像热锅上的蚂蚁, 焦急地在原地打转, 却没有意识到自己已步入了疑阵。但相信个人知识管理能助我们破此阵法。个人知识管理是什么呢?为什么能在就业中发挥作用呢?首先对个人知识管理技能的重要性有个清晰认识。
2 大学生掌握个人知识管理技能的重要性
对大学生进行个人知识管理技能的培养, 可以帮助个人将散乱的信息片段转化为可以系统性应用的个人战略。在就业中最重要的一个环节, 履历, 就是将个人以往的经历汇总成一份能如实代表个人能力的文档, 正是需要个人知识管理技能的帮助。在面试的过程中, 良好的表达能力是外在的, 但更重要的是个人以往知识梳理在发挥作用。如果能培养起一个知识生产的熟练流程包括搜集、累积、创新、传达的完整过程, 就业中的重点难点问题都能得到解决。培养高水平的个人知识管理技能, 可以帮助就业中的如下方面:
(1) 明确自己的就业信息需求;
(2) 制定快速就业信息获取方案;
(3) 设定就业信息的优先级, 确定哪些信息可以丢弃, 哪些信息可以收取;
(4) 为需要归档和保存的个人履历建立规范文档;
(5) 创建个人相关证明的文件收集系统。
广东省软科学研究计划项目“大学生信息素养水平与就业能力相关性研究”课题组经分析认为在大学生就业能力诸多因素中, 个人知识管理技能是一种重要的影响因素, 它是个体素质和就业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连接知识学习和知识运用的桥梁。因此, 培养个人知识管理技能不失为一种提高大学生就业能力的行之有效的手段与方法。通过高水平个人知识管理技能的培育可以使人们能够积极主动地发现就业信息, 更好地明白自己需要什么信息, 如何找到所需求的信息, 制作一份完整的履历以及如何与他人交流并灵活使用个人知识积累, 从而使其就业时既不“盲动”, 也不“盲从”, 达到既能“就业”又能“创业”更能“择业”的人生目标。并能使他们在学习和生活中积极自主学习、持续学习, 锻造杰出的学习能力, 不断构造和完善自身知识体系, 不仅能因此叩开就业大门, 并能在工作中保持持久的竞争力, 更好地实现职业发展和自我价值。
3 如何培养大学生个人知识管理技能
3.1 培养大学生信息获取技能
在大学生个人知识管理中, 获得知识的途径主要是课堂学习、与同学及老师的口头交流、利用互联网的搜索引擎、电子图书馆的数据库和纸质文献查。学校图书馆一般会定期或者不定期举办关于电子文献检索的专题报告及培训课程, 大学生应积极参与, 从中获取信息的技能。首先掌握及提高获取本校电子化图书资料的方法及技能, 加强信息技术能力的自我培养, 并且不断利用信息技术来优化自己的学习方法, 分析比较各种搜索引擎、学习论坛、交流工具的优势和劣势, 为以后快速获取就业信息打下坚实基础。
3.2 培养大学生信息评估技能
目前网络信息量大, 垃圾信息、冗余信息经常造成信息获取困难。大学生可以通过查看有权威性、美誉度高的一些网站, 分析其知识信息的科学性、时效性等, 再对比其他网站的类似信息来判断信息源是否权威、信息是否过时失效等;也可以使用电子邮件、邮件列表、新闻组进行评估;根据权威而专业的网站提供的评价指标体系去判断、评估一些知识信息的知识含量及真伪;也可用电子表格、文本文档等工具对信息进行质量筛选评价等。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工具, 可迅速提高大学生评估技能, 为后续的就业信息评估提供保障。
3.3 培养大学生知识加工技能
知识加工就是将来源于客观的信息进行提炼、转化和表述。大学生在浏览和借鉴相关的课件、网站等基础上, 尽量发挥想象形成自己富有个性的作品, 也应当充分利用学校提供的良好信息技术环境, 根据自己的专业特点和兴趣, 定期制作一些小课件等, 或者关注和参与学校组织的大学生课件大赛、网页制作大赛、辩论赛等, 在相互交流和制作过程中会不知不觉地提高自身的知识加工技能。在制作求职履历时就可以好好发挥这一技能。
3.4 培养大学生知识组织技能
知识组织技能就是将个人已经掌握的知识进行编码化、有序化的技能。具体来说就是可以利用文字处理、图像处理、电子表格、桌面出版、讲演软件、HTML (超文本标注语言) 和Web网页制作工具来创建文档、图像、图表、讲演稿和Web网页等, 充分利用各个工具的特性和对知识的呈现特色来组织知识, 使自己能多元化地组织知识, 也可利用虚拟社区、教育论坛等方式参与各个大学的在线论坛, 在论坛中快速组织自己的知识体系。这样在就业面试时, 对于理论的梳理就可以在答题中应对自如了。
3.5 培养大学生知识共享技能
知识共享既是大学生知识管理的目的, 也是其必不可少的前提, 因此大学生必须学会如何有效地与他人分享知识。大学生知识共享技能可以细分为两个部分:知识表述技能和知识协同技能。教师可让学生展开网络讨论, 发布所需解决的问题, 让学生随时进入问题论坛进行知识交流和共享, 或者利用Google云技术, 为本班建立一个共同的知识展示、评论平台, 学生可随时发布自己的看法、学到的技术等, 形成一个相互交流知识和技能的星型网络知识共享平台, 学生可将个人知识在组织内加以传播, 使得该知识能高效地被他人所接受, 同时达到知识共享最大化。这样在就业面试时, 可以在答题中应对自如。
参考文献
[1]卓素珍. (2004) .信息科技在知识管理上应用之研究-以个人知识管理为例[J].中学教育学报 (11) , 265-300.[1]卓素珍. (2004) .信息科技在知识管理上应用之研究-以个人知识管理为例[J].中学教育学报 (11) , 265-300.
[2]Miller, R. (2005) .The evolution of knowledge management. (coverstory) .EContent, 28 (11) , 38.[2]Miller, R. (2005) .The evolution of knowledge management. (coverstory) .EContent, 28 (11) , 38.
8.技能就业计划工作总结 篇八
[关键词]妇女;技能培训;创业培训;创业;就业
加强对妇女的职业培训,促进妇女实现就业创业,是贯彻落实我国男女平等基本国策的重要体现,也是妇联组织义不容辞的责任。作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妇联唯一一所培养妇女职业技能人才的重要基地,新疆女子职业培训学校紧紧围绕妇女劳动者的就业需求举办职业技能培训班,培训近万名城镇下岗失业妇女和农牧区贫困妇女,并在长期的培训实践中总结出“技能+创业”的培训模式,充分发挥出创业培训在创业促就业工作中的推动作用,实现了“培训促创业,创业促就业”的倍增效应。
一、新疆妇女就业创业情况
就业是妇女生存和发展的基本需求,是最基本的权利,也是提高妇女社会地位的重要条件。近年来,自治区制定了一系列扶持妇女自主创业的政策,在职业培训补贴、小额担保贷款、税费减免等方面给予优惠,为妇女自主创业提供了有利条件;实行了一系列援助政策,开展了“送政策、送技能、送岗位、送服务和落实社会保险补贴政策”的就业援助活动,对就业特别困难人员实行政府购买公益性岗位进行托底安置,对从事公益性岗位的“4050”人员落实岗位补贴、社保补贴等政策;各地州市积极开展“一家一”、“一帮一”再就业援助活动,为下岗、失业妇女解决就业再就业困难。2010年,全区各级民办职业培训机构开展了农业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培训人数达17.9万人。2011年,新疆各类职业技能培训将力争培训30万人。
自治区妇联作为党和政府联系妇女群众的桥梁和纽带,要求各级妇联组织积极“实施扩大就业的发展战略,促进以创业带动就业”。近年来,通过开展“春风送岗位”行动和建设女性创业培训基地、妇女就业服务机构等实体,使越来越多女性实现了就业,解决了家庭和社会的就业压力,维护了新疆社会的稳定和谐,促进了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
然而,新疆女性的就业压力,尤其是少数民族女性的就业压力仍然很大。从上世纪90年代起,经济体制变革就使城镇产生了大批下岗失业女性,她们渴望实现再就业;随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步伐的加快和新型工业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大量农业富余女性劳动力开始向城镇和二、三产业转移,她们希望实现转移就业;而教育体制的改革也使越来越多的女性大中专毕业生一毕业就面临着失业的痛苦。这些女性中,有些想就业却没有一技之长,有些有技能想创业却不知从何做起,有些会创业但没有创业资金,她们都很难实现创业和就业。近几年金融危机的发生,又在一定时期内对新疆的经济发展产生了较大影响,使各类经济实体对就业岗位的需求减少,女性的就业形势变得更加严峻。
二、“技能+创业”培训模式的建立
技能培训是由技能培训机构开展的,通过考核可以得到国家认可的技能证书。创业培训(Entrepreneurship training)是对具有创办小企业意向的人员和小企业经营管理者进行的企业创办能力、市场经营素质等方面的培训,并对他们在企业开办、经营过程中给予一定的政策指导。其目的是通过提高企业创办者创业心理、管理、经营等素质,增强他们参与市场竞争和驾驭市场的应变能力,使小企业创办者在成功创办企业、解决自身就业问题的同时,创造和增加社会就业岗位,帮助更多的人实现就业或再就业。
职业教育的任务就是把可能的劳动力转化为能够满足社会需要的现实职业者,培养具有良好创业素质的职业者。创业教育是职业教育的重要内容,也是职业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为此,新疆女子职业培训学校把满足劳动力市场需求作為发展的动力,把提高学生就业和创业能力作为改革的方向,把创业培训融入到技能培训中,总结出“技能+创业”培训模式,使参加职业技能培训的妇女能够掌握一定的创业技能,增强就业创业能力。
三、“技能+创业”培训模式的实践
学校高度重视技能培训工作,努力提升妇女就业创业能力。一是培训内容更加丰富,注重贴近市场、符合妇女特点,开设家政服务、糕点制作、烹饪、美容、美发等专业。二是培训形式更加灵活,学校依托政府资源,接受委托培训,还与企业联办、协办开展订单式培训,配合劳动部门共同开展培训、鉴定、推荐就业一站式服务。三是培训层次更加多样,有就业再就业培训、劳动力转移培训、岗前培训、创业培训等。建校11年来累计培训近万名妇女,其双证合格率达100%,就业率达85%以上,促进了妇女就业创业工作的开展。
学校还依托项目,积极为妇女实现就业创业创造条件。2007年至2009年在德国EED基金会的资助下,学校落实了“新疆妇女创业发展项目”,项目以新疆68个县市的300名少数民族贫困妇女和已创办微型企业的女店主为受益群体,通过对她们开展创业知识培训和社会性别意识培训,赋予她们创业的知识,加强她们的创业能力,唤醒她们创业的主体意识,改变女性在两性关系中的从属和依附心理,达到促进妇女参与发展、推动性别平等、构建和谐社会的目标。现在,40%以上的学员成功创业或扩大了企业的规模,并发挥出“以创业促就业”的辐射效应,为更多女性提供了就业岗位。
舆论宣传对推动工作、树立典型、扩大社会影响、争取各界支持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调研显示,70%以上的妇女排在第一位的休闲方式是看电视。因此,学校充分发挥电视、报刊、广播、网络以及宣传画的作用,加大宣传力度。一是宣传典型,注重发现和树立妇女创业就业先进典型,宣传她们自强不息、大胆创业、勇闯市场的精神以及成功的创业经验,带动更多妇女实现创业就业。二是推广经验,及时总结交流在妇女创业就业培训中的实践和基本经验,使妇联创业就业工作在社会上产生更积极、更广泛的影响。三是争取支持,增强互动合作意识,借助与有关部门和社会各界形成的良好工作机制,进一步加强合作,争取支持,营造全社会共同关注、支持妇女创业就业的良好环境。
参考文献:
[1]山东药品食品职业学院.加强创业教育,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2]王世华.高职院校创业教育科学体系初探[J].中国高教研究,2007,(2).
[3]王晓梅.2007年新疆妇女发展研究报告.新疆哲学社会科学网http;//www.xjass.com
【技能就业计划工作总结】推荐阅读:
全国残疾人就业及技能培训07-10
关于召开全市农村劳动力技能培训和转移就业工作会议的通知07-31
龙泉小学技能组第一学期工作计划06-29
技能学习计划11-16
就业创业的工作计划08-28
下学年就业协会工作计划09-06
音乐学院就业工作计划11-29
汽修技能培训计划06-11
学院招生就业处工作计划09-09
春季学期就业办工作计划12-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