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宋词简释》--李清照(精选5篇)
1.《唐宋词简释》--李清照 篇一
《多丽·小楼寒》的作者是李清照,这首词表达了白菊不同流俗,只能在清幽高洁,又迷蒙暗淡之境中任芳姿憔悴的惆怅。下面一起来赏析看看!
多丽·小楼寒(咏白菊)
作者:宋·李清照
小楼寒,夜长帘幕低垂。恨萧萧、无情风雨,夜来揉损琼肌。也不似、贵妃醉脸,也不似、孙寿愁眉。韩令偷香,徐娘傅粉,莫将比拟未新奇。细看取、屈平陶令,风韵正相宜。微风起,清芬酝藉,不减酴醾。
渐秋阑、雪清玉瘦,向人无限依依。似愁凝、汉皋解佩,似泪洒、纨扇题诗。朗月清风,浓烟暗雨,天教憔悴度芳姿。纵爱惜、不知从此,留得几多时。人情好,何须更忆,泽畔东篱。
【注释】
[1]潇潇:疾历的风雨声。一作“萧萧”。
[2]看取:看着。取,语助词。
[3]酝藉(yùnjiè):宽和有涵容。
[4]酴釄(tùmí):又作荼蘼,落叶小灌木,专供观赏。
[5]阑:尽。
[6]汉臯(gāo)解佩:指郑交甫于楚地汉臯台下遇二仙女解佩相赠的故事。
[7]纨(wán)扇题诗:指班倢伃写《团扇歌》。
[8]瘦:一作“度”。
【赏析】
多丽,一名“鸭头绿”,一名“陇头泉”,139字,是《漱玉词》中最长的一首。曾慥《乐府雅词》题作“咏白菊”。
词先渲染了菊赏的深静寒寂的氛围。一个“恨”字承上启下,表现了孤居独处,良辰难再的感情以及主人公对风雨摧花的敏锐的感受。在李清照的词中,“花”是出现得最多的意象。她笔下的花,不仅有人的情志,如“宠柳娇花”[《念奴娇》(萧条庭院)],“梅心惊破”[《孤雁儿》(藤床纸帐)];而且有眉、腮,如“柳眼梅腮”[《蝶恋花》(暖雨晴风)];有肌骨,如“玉骨冰肌”[《瑞鹧鸪》(风韵雍容)];因而也有肥瘦,如“绿肥红瘦”[《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菊花纤细,这里就用“揉损琼肌”来描写菊花的纤纤玉骨。然后进一步用四个历史人物来作类比反衬。贵妃醉脸,是对牡丹的比喻。李正封“咏牡丹”有“国色朝酣酒,天香夜染衣”,唐玄宗认为可比杨妃醉酒(见《松窗杂录》)。孙寿,东汉权臣梁冀之妻,色美而善作妖态。她画的眉,长而曲折,时号“愁眉”(见《后汉书·梁冀传》)。韩令,指晋时人韩寿,韩是贾充的椽吏(佐吏),长得很俊美。贾充之女看上了他,与他私下往来,并把皇帝赐给她父亲的外臣进贡的异香偷赠韩寿。贾充闻到韩身上的香味,发现了女儿的私情,只好让他们成婚(见《世说新语·惑溺》);徐娘,南朝梁元帝妃,人谓“徐娘虽老,犹尚多情”(见《南史·后妃传下》)。傅粉,本为三国时魏人何晏典。何晏“平日喜修饰,粉白不去手”,人称“傅粉何郎”(见《世说新语·容止》)。这里一气铺排典故,来说明白菊既不似杨妃之富贵丰腴,更不似孙寿之妖娆作态。其香幽远,不似韩寿之香异味袭人;其色莹白,不似徐娘之白,傅粉争妍。她是屈子所餐,陶潜所采。屈原《离骚》有“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陶渊明《饮酒》之五有“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细赏此花,如对直臣高士,香淡风微,清芬酝藉,不减于酴釄。酴釄,即荼蘼花,花黄如酒,开于春末。
下片续写,用一“渐”字表示时间推移,秋阑菊悴。“雪清玉瘦”呼应“揉损琼肌”,紧扣白菊在风雨中挣扎自立从开到谢的神态。这里不说人对残菊的依恋,反说菊愁凝泪洒,依依惜别。汉皋解佩,《列仙传》载:郑交甫经过汉皋,看见两个少女,佩两珠。交甫向她们求珠,这两个少女就解下珍珠送给他。走不远,二女不见,珍珠也忽然失去。纨扇题诗,用班婕妤典。班婕妤,汉成帝妃,失宠后退居东宫,曾作《怨歌行》,以“秋扇见捐”自喻。这两个典说的都是得而复失,爱而遭弃的失落、捐弃的悲哀。怅惘之情,融入朗月清风,浓烟暗雨之中,又通过这既清朗、又迷离的境界具象化。同时,它又暗示了,菊既不同流俗,就只能在此清幽高洁,又迷蒙暗淡之境中任芳姿憔悴。
词人不胜惜花、自惜之情,倒折出纵使怜爱之极,亦不能留花片时。情不能堪处,忽宕开作旷达语:只要人情自适其适,应时菊赏,且休忆他屈子忠贞,行吟泽畔;陶潜放逸,采菊东篱!
2.《唐宋词简释》--李清照 篇二
关键词:李清照,《醉花阴》,愁
在苏教版选修教材《唐诗宋词选读》教学过程中, 很多教师都遇到了这样的尴尬:学生在集中学习了一段时间的唐诗宋词后, 兴趣慢慢减弱, 最后甚至发展到厌烦、恶心。唐诗宋词是中华文化中的瑰宝, 作品的美不言而喻。但在长时间地相对集中地欣赏了一个又一个美之后, 学生很容易产生审美疲劳。再加上诗词本身有很多相通之处, 在鉴赏了几十首诗之后, 在学生兴趣逐渐减弱的情况下, 怎样组织宋词的学习, 就成了摆在教师们面前的一大难题。
在《唐诗宋词选读》教学参考书首页, 编者就在《致教师》中建议教材首先定位为“选读”。笔者认为, 选读不仅是选择阅读的篇目、阅读的内容, 而且也要选择阅读的切入角度、阅读的方法。只有选对阅读的切入角度和方法, 才能举一反三, 事半功倍, 从而领略诗词的美。苏教版《唐诗宋词选读》共选了32首词, 其中表达离别之痛、相思之苦的10首, 表达人生失意、壮志难酬的有7首, 表达思乡念国、忧时伤乱的8首, 表达惜春伤春之愁的3首, 还有1首表达的是弃妇之怨。从以上统计可以看出, 词是由各种各样的“愁”堆砌起来的。这就为我们解读词提供了一个操作性很强的研习角度, 通过梳理剪不断、理还乱的“愁”, 从不一样的愁中读出共同的亮点, 从同样的愁中读出不同的精彩, 既能避免审美疲劳, 又能把握解读词的共性的方法, 真正体现选修的特点。
每位词人的愁都不一样, 每位词人怎样表现这种愁也不一样。即使是同一位词人表现同样的素材可能也会存在各种各样的不同。根据王荣生教授的理论, 《唐诗宋词选读》应定位于“定篇”。我定下李清照的《醉花阴》 (薄雾浓云愁永昼) , 透过“愁”字欣赏宋词别样的精彩。
欣赏过程呈现:
师:用词中一个字概括作者心情。
生:愁。
师:愁是李清照词的基调。体会才女李清照是如何去表现愁的?
生:薄雾浓云愁永昼, 用薄雾浓云的环境衬托愁。
师:愁永昼, 永昼具体指多少时间?
生1:昼指白天, 应该是12小时。
师:愁仅仅持续了12个小时吗?
生2:24小时。下文半夜凉初透, 说明半夜时也在愁。
生3:黄昏时也在愁。东篱把酒黄昏后, 是借酒消愁。
师:24小时的相思就成就不朽, 这是不是有些夸张?
生4:可能1年, , 也许好几年。“佳节又·重阳”言外之意至少已经过1年的光阴。而且“又”字含一种厌恨和憎恶, 因丈夫不在家, 佳节来临反而引起憎厌之情。
师:如此长久地相思。看来李清照从时间的长度上表现了愁之浓烈。 (故意重读时间的长度五个字并板书)
生:老师是不是暗示李清照还从空间的宽度上表现了愁?
师:大家看是不是有空间上的变化哪?
生1:有。薄雾浓云是室外景, 玉枕纱厨是室内景。在室外是愁永昼, 在室内半夜觉得凉初透, 都是相思惹的祸。
生2:瑞脑销金兽也是室内景。
生3:还有东篱前, 门帘内。东篱前把酒, 西风吹来, 门帘内的女人比黄花还瘦。
师:看来空间变化还真不少。确实印证了同学们的猜想, 李清照从空间的宽度上表现了愁的无处不在。
师:刚才同学提到人似黄花瘦。实际上这里用了一种修辞———
生齐答:比喻。
师:这是一句很有名的比喻。比喻要有相似点才能作比, 那么人和黄花有何相似点, 竟让这一比喻千古流传?
生1:女主人公因思夫憔悴不堪, 黄花也给人憔悴的感觉, 要不现在大家都称年老色衰的女人叫黄———脸婆。
生2:黄花就是菊花, 开在秋天, 清冷寒瘦, 和为夫消得人憔悴、形销骨立的女主人公相似。
生3:菊花高洁淡雅, 与词人性格志趣相近, 这样比喻, 显出词人的清高脱俗。
生4:菊花开得很晚, 不与百花同时开放, 显得萧瑟孤寂, 与李清照远离丈夫、孤单无依的处境相似。
师:好的比喻不仅形似而且神似, 李清照都做到了。诗词用意象说话。在本词中, 不仅黄花代表伤感, 还有很多意象也传达出这种情绪。
生纷纷作答:薄雾、浓云、瑞脑、金兽、玉枕纱厨、黄昏、西风。
师:当薄雾浓云出现时, 大家猜女主人公在干什么?
生齐答:愁永昼。
师:这是哪种描写方法?
生:神态描写。
师:当瑞脑在金兽中慢慢消失的时候, 女主人公在干什么?
生:闷坐着, 呆呆地看着。哎, 这里也是神态描写。 (学生们做恍然大悟状)
师:看看还有没有别的描写方法?
生1:心理描写。佳节又·重阳, 是一种怨恨的心理。
生2:半夜凉·初透。凉也是心理感受。晚上凉气什么时候透进屋里都知道, 我们好像也能看到女主人公一夜未眠、辗转反侧的样子。
生3:动作描写。在东篱前把酒, 借酒浇愁。
师:东篱把酒黄昏后, “后”能否换成“时”?
生1:不能。黄昏后·指一段时间, 黄昏时·指一个具体的时间点。
生2:只有把酒时间长, 才有暗香盈袖的效果。这里也暗含了一种长久站立的形象描写在其中。
师:坐不安、睡不宁、发呆、久久站立、喝酒浇愁, 在不经意中, 李清照用了很多的细节描写传神地写出了一位女子所受的相思之苦。
师:不是每一首情歌都可以流行, 不是每一首流行的情歌都可以不朽。回顾流行的情歌歌词, 比较它们和本词的区别。
生 (兴奋地大呼小叫) :你是我的心呀/你是我的肝儿/你要答应我不许找小三儿死了都要爱/不哭到微笑不痛快/宇宙毁灭心还在……
总结:流行歌曲直白露骨, 没美感。李清照的词语言典雅精致, 感情唯美, 从环境烘托、时间长度、空间变化、意象传达、修辞、细节描写等各种角度出发, 把一首相思之歌抒写得荡气回肠、淋漓尽致。
此课从“愁”字切入, 让我们轻松领略到了词的形象美、技巧美和语言美。选修课程强调资料的可选择性。那么, 按照这样的切入角度, 我们怎么选择教材内容?首先, 选择经典单篇, 可以举一反三。单篇教学一直是高中语文选修教学的重点, 吃透核心篇目, 就可以融会贯通。“在选修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捕捉鉴赏的“点”———以某一首诗或词为鉴赏的典型范例, 力求从“一朵花”中窥知鉴赏“一世界”的奥秘。” (1) 这首《醉花阴》就是一个“点”, “一朵花”, 立足于此就可窥知所有相思词的奥秘。语文课程标准指出, 选修课应“致力于让学生有选择地学习”, 选择经典, 事半功倍。
其次, 选择重新组合, 变换鉴赏角度。教材由专家编写, 专题编排专业, 对学生来说却有些深奥。比如“格高韵远”的北宋词、“极其工”、“极其变”的南宋词, 这样的编排学生理解很困难。以“愁”为标准, 把篇目打乱, 重新组合, 难度会大大降低。比如把李清照的《醉花阴》与晏几道的《临江仙》重组, 比较男女词人写相思的异同;把李璟的《浣溪沙》与贺铸的《横塘路》重组, 体会相思背后的不同;把苏轼的《水龙吟》与秦观的《踏莎行》重组, 比较同为被贬词写法的异同;把同是爱国词人的词重组;把不同时期的伤春词重组……同内容、同背景、同手法、同身份、同经历……按各种各样的标准对写“愁”词重组。“文本重组会突出鉴赏角度, 进而突出选修学习重角度的特性。”但“重组是有难度的, 需要教师对选修教材的内容有一个整体把握, 找出最佳的组合角度。” (2) 把“愁”作为重组的标准, 把握住了词的内核, 既让重组教学变得简单易操作, 又浅化了学习内容, 使之更贴近学生的理解实际。
第三、选择拓展延伸, 丰富学习资源。把教材之外的作品引入学习的范畴, 开阔学生的视野, 这就是拓展。李清照的这首《醉花阴》与《一剪梅》 (红藕香残玉簟秋) 都写相思之愁, 同为前期作品, 生可以根据对《醉花阴》的分析, 分析二者异同。
经过分析, 学生们会发现在技巧上二者有很多相同之处:《一剪梅》也运用了环境烘托 (残荷、秋天) 、时间长度 (白昼———夜晚) 、空间宽度 (室外———室内、兰舟———天上) 、意象传达 (归雁、月亮、西楼、落花、流水) 、修辞 (比喻借代) 、细节描写 (独上兰舟) 来写愁。但《醉花阴》整体含蓄, 而《一剪梅》上片含蓄, 下片直接抒情。在语言上:《醉花阴》雅致, 《一剪梅》雅致中有浅白如话的语言。在感情上:都很唯美, 但《醉花阴》是一种相思一处闲愁, 《一剪梅》是一种相思两处闲愁, 因为背景不同。一位作者, 同样写相思, 但技巧、语言、感情各方面都存在异同。更何况不同的作者、不同的愁。从这个角度入手, 我们的拓展空间可以大到无限。
选修教材具有很大的开放性, 它给了我们广阔的选择和开发空间。可是取舍时, 就像面对着花样繁多的自助餐, 有人狂取滥拿, 有人茫然无从。以“愁”为切入点和学习点, 无论是选择经典单篇, 还是选择重组拓展, 都能够牵一发而动全身。不仅把握住了词的共性, 而且提升了课堂实效, 锻炼了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和综合分析能力。“愁”就像魔法棒把宋词的花园变得能大能小, 花儿能多能少, 再加以造型各异的组合变化, 学生们在园中游赏还会感到厌倦吗?
注释
1 仲玉梅.“花”间曼舞.唐诗宋词选读.教学札记[J].中学语文教学, 2009 (7) .
3.李清照:宋词中不朽的女子 篇三
当有人感慨中国当代诗歌创作陷入瓶颈的时候,当余秀华因一首《穿过大半个中国去睡你》而红遍网络的时候,我还不甚懂现代诗歌。只是对戴望舒的《雨巷》,舒婷的《致橡树》等等印象犹深。往久远往古典里去,便想起那个住在宋词里的女子——李清照。不由要问:时光越过近千年,李清照何以还鲜妍在诗歌的河流里?
(一)一位个性鲜明率真的乱世才女
李清照出身书香门第。父亲李格非任礼部员外郎,是当时著名的学者,母亲知书能文。李清照资质聪慧,不仅多才多艺,少有诗名,更可贵的是作为名门闺秀,她敢于挣脱封建礼教的束缚,天性率真不羁。《如梦令》中,她酣畅饮酒,“沉醉不知归路”,“误入藕花深处”,颠覆了封建淑女端庄矜持的形象。《点绛唇》中,她快意荡秋千,“见有人来,袜刬金钗溜,和羞走。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那个懵懂害羞、激动慌乱的怀春少女形象极为鲜活,充满了对爱情的由衷向往。
李清照18岁与宰相赵挺之之子赵明诚结婚。门当户对,两情相悦,又难得夫妻志趣相投,他们常常切磋诗文,砥砺进步,实属人间美事。但赵挺之是王安石变法的积极拥戴者,与反对变法的苏轼结怨颇深,而李格非属苏门后四学士,政见相左的二人联姻,此后的矛盾不难预料。婚后第二年,李清照就被卷进复杂的政治斗争中。新党蔡京任右相,极力打击旧党。李格非一再被降职,直至驱逐出京城。赵挺之一路升迁至尚书右丞。为救父亲,李清照向公公求援,未果。她亦因父受牵连,不可留守京城而与赵明诚暂别。对此,她无惧封建家长的威势,曾大胆指斥公公“炙手可热心可寒”。后来党争愈演愈烈,公公与蔡京交恶,终被罢官后疾卒。随之赵家被蔡京诬陷,公公赠官被夺,赵明城荫封之官丢失,夫妻被迫回到青州。
不过李清照这一时期的生活是幸福安逸的。她驾驭得了养尊处优的贵妇身份,也能安适于普通女子的乡居生活。乡居的幸福,已无缘显赫富贵,是“腹有诗书气自华”的优雅,是于喧嚣尘世中的诗意栖居。天性使然,她的情怀在书香氤氲里,她命其室为“归来室”,自号“易安居士”。赵明诚爱好收藏,李清照不惜家财,全力支持丈夫搜集买入大量金石书画,宁肯“食去重肉,衣去重彩,首无明珠翡翠之饰,室无涂金刺绣之具”。他们共同从事学术研究,编纂《金石录》。在编纂过程中,夫妻二人常常以材料出处为题竞答,说快说准者饮茶为奖励。美中稍有不足,赵明诚几次出仕于外,免不得夫妻相思两地,李清照前期词作多写少女少妇时的美满及相思别离之情。
只是生活不会怜悯诗意与优雅,时代的苦难更不会因为才女绕道而行。靖康之难后,李清照和赵明诚相继避乱江南。南渡途中,经过当年项羽自刎之地,李清照想起撤逃的朝廷,心潮澎湃。本来战争让女人走开,可是当时代风云扑面而来时,正是这个弱女子发岀了剑拔弩张的时代呼声,写下那首借古讽今的诗《夏日绝句》:“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南渡不久,在混乱的局势中,赵明诚接受了湖州太守的任命,赴任途中,病死于建康。加之辗转途中,丈夫的爱物金石等丢失几尽,李清照的精神受到沉重打击,后期词风陡变,多写离乱中的孤独生活,国破家亡的孤苦心境。
当悲伤孤寂快要淹没她的时候,她也试图从感情上寻求救援,再嫁了张汝舟,而张汝舟接近她只不过是觊觎她携带的金石书画等。赵明诚视为重于命的收藏品,李清照岂会轻易拱手送出?当她认清了张汝舟的真面目,又岂肯苟合?她反省自己:“猥以桑榆之晚景,配兹驵侩之下材。”她终不惜一切代价状告张汝舟,在那个女子本没有主动权的社会得以离异。虽然那段婚姻只维持了一百天左右,但她也因此遭人诟病。
当然,李清照到底有没有改嫁,至今还有“改嫁”和“辩诬”之说。当我们穿越到那个战火焚烧中原,江山仅存半壁的时代,感同身受一个孤弱女子的处境,我们可否不再那么苛刻?即使她真的改嫁,似乎可以忽略,似乎并不影响她才女的声誉和地位。而她那份离异的坚定与决绝,恰恰又让我们看到一个真性情的坚毅女子。
(二)一代意象选用精美的婉约词宗
中国起源最早的文学样式是诗歌,诗歌具有文学高贵的血统。漫过风骚乐府,流到唐诗宋词,能够在诗歌河流里款款游弋的女子实在寥寥,而李清照能够占领词坛成为婉约词宗,是其艺术魅力的必然。
诗歌最大的特点就是强烈的抒情性,但优秀之作常常拒绝毫无美感的直白呼号。诗歌特别注重意象的选取。意象如红豆,红豆含情,意象亦是。一颗颗红豆,串起情意满溢的诗歌。李清照也有直抒胸臆,但几乎都是与经典意象相结合。她的意象选取精当准确,与感情交融,浑然天成,创造特定的意境,表达极为丰富的内涵,常有多角度理解的审美感受。
仅以她后期代表词作《声声慢》为例便可看出其艺术修养之高: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这里的“淡酒”,可以是味淡之酒,照应了“将息”身体。但晚来风急,淡酒不足以御寒,只感冷气袭人,写出了身体之冷。同时,这个“淡酒”,也可以是烈酒,词人借酒浇愁,照应“将息”心灵愁苦。只是词人愁苦太重了,国破,夫死,金石丢,酒入愁肠愁更愁。满心是愁,致使酒力压不住愁,自然觉着酒味寡淡了,写出了愁苦之重。
“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这里用了传统意象“雁”。词人在《一剪梅》中写道:“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丈夫在世时,也曾有过分别,正是鸿雁传书,送来丈夫的温情与慰藉。能传情的大雁,与她岂非旧日相识?只是往日虽有分别之苦,但也有相见之欢的希望。而今丈夫已逝,纵有万般情思,寄于何人?“旧时相识”引发的是夫亡的悲慨。另外,靖康之耻后,北宋灭亡。李清照夫妇不得不避难江南,而今只留下词人孤苦地寄居于此。于是,国仇与家恨之感绵密涌上心头。倾颓的大厦之下难有未破的完卵,摧折的楠木之上岂有温暖的窝巢。北雁南来,北人难逃,北人北雁,岂非旧日相识?但待春来,雁尚可回到北方,而人的家园何在,何日才可回归?这“旧日相识”怎不让人伤感,怎不引发国破家亡,漂泊南方的悲苦?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这里的黄花,结合“憔悴损”也可以有不同的理解。一方面,可理解为黄花憔悴,以花喻人,暗示韶华已去,青春不再。“谁”,是“何,什么”之意,指花谢无人怜爱,也暗示词人晚年孤独寂寞,没人欣赏,没人呵护,就像黄花一样,一朵朵一瓣瓣枯萎凋谢,给人“花谢花飞飞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的审美感受。另一方面,可理解为黄花开得茂盛,簇拥枝头,憔悴的是人。这便有了乐景哀情的`反衬手法。词人往日有采花装点案头的习惯,幸福的她曾充满“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的雅致,而今年迈的词人剩下的只有无心摘花或无人共摘花的苦闷,让这窗外黄花白白开了又落,无限伤痛涌上心头。无论黄花茂盛还是凋谢,词人借助它表达的始终是自己内心深处难以排遣的凄苦之情。
诗歌应是最美的艺术之花,以其凝炼的语言,极大的跳跃性及丰富的空白美,引发读者无穷的想象力。可以写出阳春白雪,亦可以写出下里巴人,但媚俗和低俗在外。李清照的词,选用精当的意象,带给人们丰富的艺术美感,成为婉约词宗当之无愧。
(三)一个艺术手法多样的写愁高手
文学即人学。伟大的作家往往以悲悯情怀来观照现实世界,拒绝无病呻吟,这是一个作家的良心。李清照除过了意象选用出彩之外,还能够用多种手法写出心灵深处的愁绪,或清新婉转、缠缠绵绵;或汩汩滔滔、痛感凛冽。
李清照能化腐朽为神奇,善将普通词语写出别样深情。她的词亲切自然,善于锤炼口语入诗。前期词作《醉花阴》写道:“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消金兽。佳节又重阳,玉枕纱厨,半夜凉初透。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永昼”一词,本来是说夏季白昼长,夜晚短,但李清照却用到写秋季景色的词中。你看,在秋季一个阴云密布的白天,李清照孤身一人,思念出仕在外的丈夫。百无聊赖,她唯一可做的事便是看着瑞脑香在金兽炉里一点点地燃烧,思绪随着香雾袅袅。往日与丈夫评诗论文,背书赌茶,鉴赏碑刻的情形不再,这时间就特别地难熬。那个在思念中错觉秋季的白天也漫长无边的思妇形象就跃然纸上。“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中也有一词“乍暖还寒”,此词本来是写春天的气候特征的,李清照在此挪为写一天之状。可理解为秋日朝阳初升晓寒初散,天气又突变阴冷,使词人发出最难将息之叹。在这偏安之朝,多事之秋,多变之日,如何养身,如何抑悲?
李清照借助时间的延续来写愁情。如果“薄雾浓云愁永昼”是写一天之愁,那么“玉枕纱橱,半夜凉初透”便将愁思延续到了夜晚,而“佳节又重阳”则将愁绪拉长为一年之久的相思成灾,于是不难理解“人比黄花瘦”的经典比喻。难怪赵明诚看到此词后有了“小嫉妒”,闭门三日做五十首诗,精挑细选后把《醉花阴》杂入其中,宴请高朋品鉴。结果惟李清照这首词脱颖而出,他不得不更佩服妻子了。
李清照还善于一笔二人来写愁。《一剪梅》里那一句“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不仅写出了自己的相思之苦,也写出了丈夫的牵挂之态。想必暖男赵明诚看了后,心都要融化了。也许正是那种最强烈的心灵相吸,情感浸润,丰盈滋养着赵明诚的心。在那孝道思想极为严重的封建时代,即使李清照一直没有育下一男半女,赵明诚却依然不离不弃。于是李清照与赵明诚的故事感动了后代无数读者,让我不禁要为陆游与唐婉的悲情感慨。
李清照还写出了思念到极致的模样。《声声慢》开头“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七对叠字生动细致地描摹出她丧夫之后的心理过程。词人一早起来,若有所失,魂不守舍。她可能是在寻找丈夫,不相信丈夫已死去。这屋里,无处不有丈夫的气息,丈夫的音容,于是不停地寻觅,一处寻不着再去一处,犹如大观园里寻找已逝黛玉的宝玉。但是,找寻结果一无所获,面对眼前冷冷清清,回顾往昔卿卿我我,恍若隔世,凄凄惨惨戚戚的心情油然而生。十四个字,无一愁字,但字字含愁,声声是愁,有一种如泣如诉的音韵效果。不由人眼前是哭丧的场面,那种阴阳两隔,永世难见的悲哀大概就是李清照笔下思念到极致的感觉。
李清照突破一贯风格,写出了含泪之笑的悲声。时代的忧伤,个人的际遇,浓云密布一样袭来,李清照感到茫然无助了。愤怒出诗人,她一改婉约风格,吟出了她唯一的豪放之词《渔家傲》:“天接云涛连晓雾,星河欲转千帆舞。仿佛梦魂归帝所,闻天语,殷勤问我归何处。我报路长嗟日暮,学诗谩有惊人句。九万里风鹏正举。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词作充满浪漫主义色彩,豪放旷达,意境瑰丽,不输须眉。但在这豪放的艺术形式之下,我们不难发现李清照悲苦的精神内核。人到晚年,虽有卓越才华,但生不逢时,前路漫漫,何方是归处?蓬莱、方丈、瀛洲三座仙山,是她拿来与现实对比的,也是她幻想中的精神归宿,词作更是她要与那个世界诀别的大胆宣言,是一个杰出女词人喊出的时代悲音。
4.李清照《摊破浣溪沙》宋词赏析 篇四
摊破浣溪沙
李清照
病起萧萧两鬓华,卧看残月上窗纱。
豆蔻连梢煎熟水,莫分茶。
枕上诗书闲处好,门前风景雨来佳。
终日向人多酝藉,木犀花。
李清照词作鉴赏:
这首词创作于作者的晚年,主要写她病后的生活情状,委婉动人。
“病起”,说明曾经长期卧床不起,此刻已能下床活动了。“萧萧”是头发花白稀疏的样子。词中系相对病前而言,因为大病,头发白了许多,而且掉了不少。至此,作者即刻打住,下句另起一意。这个处理极妙,意思似乎是说,头发已经那样,何必再去管它,还是料理今后罢。这不仅表现了作者的乐观态度,行文也更简洁。
下面接写了看月与煎药。因为还没有全好,又夜里,作者做不了什么事,只好休息,卧着看月。“卧看”,是因为大病初起,身子乏力,同时也说明作者心情闲散,漫不经心,两字极为传神。“上”字说明此乃初升之月,则此残月当为下弦月,此时入夜还浅。
病中的人当然不能睡得太晚,写得极为逼真。上句写的是衰象,此句却是乐事,表明作者确实不太以发白为念了。“豆蔻”为植物名,种子有香气,可入药,性辛温,能去寒湿。“熟水”是宋人常用饮料。分茶是宋人以沸水冲茶而饮的`一种方法,颇为讲究。“莫分茶”即不饮茶,茶性凉,与豆蔻性正相反,故忌之。
以豆蔻熟水为饮,即含有以药代茶之意。这又与首句呼应。人儿斜卧,缺月初上,室中飘散缕缕清香,一派闲静气氛。
下片写白日消闲情事。观书、散诗、赏景,确实是大病初起的人消磨时光的最好办法。“闲处好”一是说这样看书只能闲暇无事才能如此;一是说闲时也只能看点闲书,看时也很随便,消遣而已。对一个成天闲散家的人说来,偶然下一次雨,那雨中的景致,却也较平时别有一种情趣。俞平伯说这两句“写病后光景恰好。说月又说雨,总非一日的事情。”(《唐宋词选释》)所见极是。末句将木犀拟人化,结得隽永有致。“木犀”即桂花,点出时间。本来是自己终日看花,却说花终日 “向人”,把木犀写得非常多情,同时也表达了作者对木犀的喜爱,见出她终日都把它观赏。“酝藉”,写桂花温雅清淡的风度。木犀花小淡黄,芬芳徐吐,不象牡丹夭桃那样只以浓艳媚人,用“酝藉”形容,亦极得神。“酝藉”又可指含蓄香气而言。
5.《唐宋词简释》--李清照 篇五
作品简介
《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是宋代女词人李清照的作品。此词作于词人与丈夫赵明诚离别之后,寄寓着作者不忍离别的一腔深情,反映出初婚少妇沉溺于情海之中的纯洁心灵。作品以其清新的格调,女性特有的沉挚情感,丝毫“不落俗套”的表现方式,给人以美的享受,是一首工致精巧的别情词作。
作品原文
一剪梅
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作品注释
①玉簟(diàn)秋:意谓时至深秋,精美的竹席已嫌清冷。
②兰舟:《述异记》卷下谓:木质坚硬而有香味的木兰树是制作舟船的好材料,诗家遂以木兰舟或兰舟为舟之美称。一说“兰舟”特指睡眠的床榻。
③锦书:对书信的一种美称。《晋书·窦滔妻苏氏传》云:苏蕙织锦为回文旋图诗,以赠其被徙流沙的丈夫窦滔。这种用锦织成的字称锦字,又称锦书。
作品译文
荷已残,香已消,冷滑如玉的竹席,透出深深的凉秋,轻轻脱换下薄纱罗裙,独自泛一叶兰舟。仰头凝望远天,那白云舒卷处,谁会将锦书寄来?正是雁群排成“人”字,一行行南归时候,月光皎洁浸人,洒满这西边独倚的亭楼。
花,自在地飘零,水,自在地漂流,一种离别的相思,你与我,牵动起两处的闲愁。啊,无法排除的是——这相思,这离愁,刚从微蹙的眉间消失,又隐隐缠绕上了心头。
创作背景
这首词的创作时间,是一个首先要辨明的问题。根据题名为元人伊世珍作的《琅嬛记》引《外传》云:“易安结缡未久,明诚即负笈远游。易安殊不忍别,觅锦帕书《一剪梅》词以送之。”有的词选认为,此说“和作品内容大体符合。上片开头三句写分别的时令和地点;下片起句‘花自飘零水自流’回应这三句。这些都是写分别时情景,其他各句是设想别后的思念心情”(见1981年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唐宋词选》)。有的选本则认为,“就词的内容考察,是写别后的思念,并非送别”;开头三句也是写“别离后”的情景(见1981年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的《李清照诗词选注》、1982年北京出版社出版的《唐宋词选注》)。玩味词意,比较两说,似以后一说为胜。首先,《琅嬛记》的记述本不可靠,如王学初在《李清照集校注》(1979年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中所指出:“清照适赵明诚时,两家俱在东京,明诚正为太学生,无负笈远游事。此则所云,显非事实。”何况《琅嬛记》本是伪书,所引《外传》更不知为何书,是不足为据的。当然,更重要的是应就词句本身来寻绎它的内容、推断它的写作背景。从上阕开头三句看,决不像柳永《雨霖铃》词所写的“留恋处,兰舟催发,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咽”那样一个分别时的场面,而是写词人已与赵明诚分离,在孤独中感物伤秋、泛舟遣怀的情状。次句中的“罗裳”,固明指妇女服装;第三句中的“独上”,也只能是词人自述。至于以下各句,更非“设想别后的思念心情”,而是实写别后的眼前景,心中事。
作品鉴赏
词的起句“红藕香残玉簟秋”,领起全篇。一些词评家或称此句有“吞梅嚼雪、不食人间烟火气象”(梁绍壬《两般秋雨庵随笔》),或赞赏其“精秀特绝”(陈廷焯《白雨斋词话》)。它的上半句“红藕香残”写户外之景,下半句“玉簟秋”写室内之物,对清秋季节起了点染作用,说明这是“已凉天气未寒时”(韩偓《已凉》诗)。全句设色清丽,意象蕴藉,不仅刻画出四周景色,而且烘托出词人情怀。花开花落,既是自然界现象,也是悲欢离合的人事象征;枕席生凉,既是肌肤间触觉,也是凄凉独处的内心感受。这一兼写户内外景物而景物中又暗寓情意的起句,一开头就显示了这首词的环境气氛和它的感情色彩。
上阕共六句,接下来的五句按顺序写词人从昼到夜一天内所作之事、所触之景、所生之情。前两句“轻解罗裳,独上兰舟”,写的是白昼在水面泛舟之事,以“独上”二字暗示处境,暗逗离情。下面“云中谁寄锦书来”一句,则明写别后的悬念。词人独上兰舟,本想排遣离愁;而怅望云天,偏起怀远之思。这一句,钩连上下。它既与上句紧相衔接,写的是舟中所望、所思;而下两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则又由此生发。可以想见,词人因惦念游子行踪,盼望锦书到达,遂从遥望云空引出雁足传书的遐想。而这一望断天涯、神驰象外的情思和遐想,不分白日或月夜,也无论在舟上或楼中,都是萦绕于词人心头的。
这首词上阕的后三句,使人想起另外一些词句,如“日边消息空沉沉,画眉楼上愁登临”(郑文妻孙氏《忆秦娥》),“凭高目断,鸿雁来时,无限思量”(晏殊《诉衷情》),“困倚危楼,过尽飞鸿字字愁”(秦观《减字木兰花》),以及“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李煜《相见欢》),“玉楼明月长相忆”(温庭筠《菩萨蛮》),“明月,明月,照得离人愁绝”(冯延巳《三台令》),其所抒写的情景,极其相似。如果联系这首词的起句,还令人想到李益的一首题作《写情》的七绝:“水纹珍簟思悠悠,千里佳期一夕休。从此无心爱良夜,任他明月下西楼。”词与诗都写了竹席,写了月光,写了西楼,同样表达了刻骨的相思,对照之下,更觉非常相似。
词的过片“花自飘零水自流”一句,承上启下,词意不断。它既是即景,又兼比兴。其所展示的花落水流之景,是遥遥与上阕“红藕香残”、“独上兰舟”两句相拍合的;而其所象喻的人生、年华、爱情、离别,则给人以“无可奈何花落去”(晏殊《浣溪沙》)之感,以及“水流无限似侬愁”(刘禹锡《竹枝词》)之恨。词的下阕就从这一句自然过渡到后面的五句,转为纯抒情怀、直吐胸臆的独白。
“一种相思,两处闲愁”二句,在写自己的相思之苦、闲愁之深的同时,由己身推想到对方,深知这种相思与闲愁不是单方面的,而是双方面的,以见两心之相印。这两句也是上阕“云中”句的补充和引申,说明尽管天长水远,锦书未来,而两地相思之情初无二致,足证双方情爱之笃与彼此信任之深。前人作品中也时有写两地相思的`句子,如罗邺的《雁二首》之二“江南江北多离别,忍报年年两地愁”,韩偓的《青春》诗“樱桃花谢梨花发,肠断青春两处愁”。这两句词可能即自这些诗句化出,而一经熔铸、裁剪为两个句式整齐、词意鲜明的四字句,就取得脱胎换骨、点铁成金的效果。这两句既是分列的,又是合一的。合起来看,从“一种相思”到“两处闲愁”,是两情的分合与深化。其分合,表明此情是一而二、二而一的;其深化,则诉说此情已由“思”而化为“愁”。下句“此情无计可消除”,紧接这两句。正因人已分在两处,心已笼罩深愁,此情就当然难以排遣,而是“才下眉头,却上心头”了。
这首词的结拍三句,是历来为人所称道的名句。王士禛在《花草蒙拾》中指出,这三句从范仲淹《御街行》“都来此事,眉间心上,无计相回避”脱胎而来,而明人俞彦《长相思》“轮到相思没处辞,眉间露一丝”两句,又是善于盗用李清照的词句。这说明,诗词创作虽忌模拟,但可以点化前人语句,使之呈现新貌,融人自己的作品之中。成功的点化总是青出于蓝而胜于蓝,不仅变化原句,而且高过原句。李清照的这一点化,就是一个成功的例子,王士禛也认为范句虽为李句所自出,而李句“特工”。两相对比,范句比较平实板直,不能收醒人眼目的艺术效果;李句则别出巧思,以“才下眉头,却上心头”这样两句来代替“眉间心上,无计相回避”的平铺直叙,给人以眼目一新之感。这里,“眉头”与“心头”相对应,“才下”与“却上”成起伏,语句结构既十分工整,表现手法也十分巧妙,因而就在艺术上有更大的吸引力。当然,句离不开篇,这两个四字句只是整首词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并非一枝独秀。它有赖于全篇的烘托,特别因与前面另两个同样工巧的四字句“一种相思,两处闲愁”前后衬映,而相得益彰。同时,篇也离不开句,全篇正因这些醒人眼目的句子而振起。李廷机的《草堂诗余评林》称此词“语意超逸,令人醒目”,读者之所以易于为它的艺术魅力所吸引,其原因在此。
词牌说明
一剪梅,双调小令,六十字,有前后阕句句用叶韵者,而李清照此词上下片各三平韵,应为其变体。每句并用平收,声情低抑。此调因李清照这首词而又名“玉簟秋”。
格律对照
中仄平平中仄平。
红藕香残玉簟秋。
中仄平平,中仄平平。
轻解罗裳,独上兰舟。
中平中仄仄平平,中仄平平,中仄平平。
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中仄平平中仄平。
花自飘零水自流。
中仄平平,中仄平平。
一种相思,两处闲愁。
中平中仄仄平平,中仄平平,中仄平平。
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格律说明:(说明:平,填平声字;仄,填仄声字(上、去或入声);中,可平可仄;加黑体字有韵脚所在。)
作者简介
李清照(1084年3月13日—1155年?),号易安居士,汉族,齐州济南(今山东省济南市章丘区)人。宋代女词人,婉约词派代表,有“千古第一才女”之称。
【《唐宋词简释》--李清照】推荐阅读:
唐宋文学复习资料06-10
唐宋诗词中的经典01-13
唐宋时期的茶文化02-09
唐宋文学复习资料剖析02-15
佛教莲花的传入对唐宋诗歌的影响02-06
唐诗宋词07-13
苏轼的宋词09-27
六年级宋词10-28
山水的宋词10-30
唐诗宋词论文01-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