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的有效教学心得体会

2024-10-25

新课程的有效教学心得体会(精选13篇)

1.新课程的有效教学心得体会 篇一

新课程有效教学研讨培训会学习心得 在上几天参加了新课程有效教学研讨培训会,很有感触,使我懂得了怎样进行有效教学,所谓“有效”,只要是通过教师在这一段时间的教学后,学生所获得的具体的进步或发展,也就是说,学生有无进步或发展是教学有没有效益的唯一指标。教学有没有效益,并不是指教师有没有教完内容或教得认真不认真,而是指学生有没有学到什么或学生学得好不好。如果学生不想学或者学生没有收获,即使教师教得很辛苦也是无效教学,同样,如果学生学得很辛苦,但没有得到应有的发展,也是无效或低效教学。

首先教师要更新理念,明确新课程下的新要求。包括教育观念、课程结构、课程内容、学习方法、评价观念等。其次教师要明确新课程下的教学设计。教学也是一种预设的生成。教学内容的设计要注意过程性及功能性;教学策略设计要体现灵活性。教学评价要创新。

再次课堂教学基本技能的学习要扎实。包括教学语言与教态变化技能、情境创设技能的训练。

最后教师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及时关注教学中的预设与生成的处理,以及教学中运用教材的方法,实行有效导入,还要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加强教学中的日常评价的方法学习。

在一些教师眼里存在着一些误区:

一、“灌”得越多越有效

不少教师认为:只要多给学生“灌”一点,“喂”烂一点,就可以帮助其减轻学习负担,就可提高其学习效果。这样即使学生没有学好,也自感问心无愧。这种教学,由于把学生当成了存储知识的容器,尽管教师煞费苦心,但往往向学生:“灌”得越多,他们就越不愿意动脑筋,效果常常适得其反。

二、“秀”得越多越有效

在当前教学改革中,一些教师只重形似不重神似,常常搞一些非驴非马的“伪创新”比如,为追求师生互动,用“满堂问”来代替“满堂灌”。为追求课堂气氛,用“牧牛式”教学取代“填鸭式”教学。这种作秀式的课堂教学,实际上把学生当成了演戏的道具和观众,其教学效果不言而喻。

三、“磨”的越多越有效

加班加点,是当前不少中小学教师提高教学成绩的“法宝”。实践证明:苦教苦学苦考确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学生的考分。但考试分数并不能等全于教学质量。因为教学质量不仅包括学生的分数和升学率等“硬性指标”更包括能使学生受益终身的自学能力、学习方法、学习兴趣、学习习惯和健全的人格等“软性指标”。教师为社会培养的不是“考生”而应是可持续发展的人才。那种靠“磨”出来的学生,即使一时能获得较高的考分,但往往学习无后劲,日后也很难有作为。

那么如何进行有效教学呢?我认为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起:

1、强化教学必须追求有效的意识

一个教师绝不能凭感觉、凭经验、凭苦干去搞教学,不能让学生只停留在机械性记忆、浅层次理解和简单运用上。要深深懂得课堂上的浪费是最大的浪费,课堂上的无效是最大的无效。要经常思考自己到底应该给学生一些什么东西,怎样教学才是最有效,要时时提醒自己不当那种一心只顾加班加点、两眼只盯着分数教学的教师。

2、反复尝试如何使教学更有效

要力使课堂教学有效,一是在课堂教学的理念上,应明确树立为只能而教、围绕问题而教,而不是单纯为知识而教、为考试而教。要相信学生,不仅要关心学生的行为投入,还要关心学生的认知和情感投入。只有这样,才不会上“糊涂课”。二是在教学方法的选择上,师生应善于分别学会选择到最适合自己的教法或学法,只有引导学生实现由“学会”到“会学”,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才有可能得到张扬、主题精神得到凸现,其灵活性、天性和“野性”得到保护。三是要自觉加大课堂教学“打假”力度,最大限度的减少各种虚拟教学行为和“正确的废话”,不乱抢占本该属于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时间和思维空间,让课堂教学更加和谐有效,使师生的教与学能最佳的呈现互动、互助、互进的效果。

3、注重总结进行有效教学的经验

一个教师要想搞好有效教学,除了要加强自身的努力实践总结外还要善于结合工作实际有针对性地借鉴好别人的成功经验。比如,江苏洋思中学提出的“堂堂清,日日清、周周清、月月清”的教学经验,斯霞老师总结的“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文”的教学经验。同时,还要学会反思自己和别人开展有效教学的经验,经常反思自己的各种“教学定势”和日常教学行为。

有人把教师分为五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大师:第二个层次是好老师:第三个层次是“教书匠”:第四个层次是谋生者:第五个层次是误人子弟者。这种观点不一定很全面,但是确实比较客观地刻画出了一些教师的形象。从某种意义上讲,教学是一种“双刃剑”,教的好可育人长进,教的不好可误人害人。不管你是否承认,现在有一些教师确实不适应不了学生的需要,说重点是误人子弟。强化有效教学,就会“逼”着我们去提高自身素质,尽快由传授型教师转变为科研型教师。

2.新课程的有效教学心得体会 篇二

一、有效教学的目的

(一)一切为了学生的全面发展

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是新课程所囊括的三大课程目标,学生不仅仅要掌握相关课程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同时还要学生能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来分析解决实际问题,另外还要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形成和发展。要想学生能够全面充分地发展,就要求教师在教学方面要定位在全人发展上。

(二)一切为了学生的学习

在有限的时间内要想使学生能够得到最大的发展或收获,教师在教学中应当灵活运用各种教学方法,考虑各种层次的学生的能力,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来选择教学方法,从而使课堂教学真正实现有效。所以,有效教学的重点应该放在学生的“学”上面。否则,教师教得再辛苦,学生不愿意学或学了也没有发展,这也是无效的。

(三)呼唤高效意识

有效教学侧重于“效”上,要想有效,教师要考虑到时间的合理利用,即在短时间内追求学生的最大发展。有效教学更多地关注可测性或量化,当然这是相对而言的,教学的有效要体现在学生最终的学习成绩和学习能力上。

(四)回顾反思和创新势在必行

教学过程必然要反思和创新,这是一个自觉的过程。这就需要教师不断回顾自己和他人的教学,进行高标准的比较和检验,充分发挥创造和想象,并不断修正和改进教学过程,不断总结和反思教学过程。

二、有效教学的实施

(一)有效备课

一个好老师,必然是学生喜欢的、家长满意的、学校承认的。这样的高素质教师首先必须进行有效备课。怎么才能有效备课呢?我们知道,要想备好高效的一堂课要进行充分的准备,同时做到“四备”,即备课标、备教材、备学生、备教与学方式。而在平时的备课过程中,我们往往只备课标和教材,而学生是一个个活生生的人,每个学生的层次和本身的知识储备是各不相同的,如果忽略了备学生这一方面,我想这样的备课就不是有效的,教学也不可能有效。这样势必会导致备课、上课出现断层的现象,这样的教案是“死”的,这样的备课也是无效的。所以备课是一项艰苦、复杂、具有创造性的劳动,备课的精心程度与教学效果往往是一致的。这就是为什么一节课有的人上得栩栩如生,有的人却上得空洞乏味。

(二)有效指导

有效指导关键是在教师的“导”有没有做好。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能霸占学生的主体地位,不能充当学习活动的主角。教师要让学生主动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与学生分享自己的看法和情感。同时还要给予学生启发和点拨,在学生学习遇到困难时起解惑和引导的作用。当然,教师要进行有效指导,必须做到“五适”,即适时、适度、适当、适合、适应。教师指导与新课程强调改变学生学习方式、倡导自主学习并不矛盾。事实上,学生自主学习恰恰要教师的有效指导,而有效指导也必然有利于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因此,在实施自主学习过程中,教师要做到明指向、巧点拨、善诱导、严要求、会调控。

(三)有效互动

新课程强调在教学活动中让课堂真正地“动”起来。这个“动”不是教师或学生单方面的“动”,而是一种“互动”,既有教师的“动”,又有学生的“动”,是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师生与所有教育资源之间的一种互动。有效互动应该是在一定组织形式下,教师、学生、教学内容、教学媒体等各种要素之间产生的一种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激活学生思维、体现学生生命活力的课堂教学行为。

(四)有效管理

教师要顺利完成教学任务,必须保持对课堂进行有效的管理。课堂教学效率的高低,取决于教师、学生和课堂情境等三大要素是否协调。“没有规矩,不成方圆。”管理混乱或无规矩的学校,是一无所作为、无发展的学校;管理混乱或无规矩的班级,是一个乱班;管理混乱或无规矩的课堂,则是一个无效的课堂。

(五)有效练习

有效练习是教学过程中的重要环节,它起着监控、巩固、反馈的作用。什么样的练习是有效练习呢?这的确值得我们这些处于减负增效背景下的教师反思。我认为,作业布置不应该很随意,更不能发张卷子应付了事。如果教师能针对学生的不同层次和学习能力主动地设计一些练习,效果肯定比就题论题要好很多。所以,我们不妨尝试设计不同类型的练习,从而使教学过程中的各个环节都切实有效。

教学是非常个性化的,甚至可以说是一种不断留下遗憾的艺术。高效的教学依靠有效的管理,好的学生是有效的教学造就的。

参考文献

[1]杨霖.支持学生发展的有效教学策略.教育科学论坛, 2005 (10) :22.

[2]高慎英, 刘良华.有效教学论.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 2004:78-80.

3.新课程有效教学的反思 篇三

【关键词】新课程 有效教学

【中图分类号】G42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02-0134-02

1.新课程背景下有效教学的内涵

有效教学(effective teaching)的理念源于20世纪上半叶西方的教学科学化运动[1],是“教学是艺术还是科学”之争的产物。有效教学就是在这一背景下提出来的,那么什么是有效教学呢?

所谓有效教学,是指经过一段时间的教学活动后,学生能获得具体的进步或发展。也就是说,学生有无进步或发展是教学是否有效的唯一标准。有效教学的本质是教学活动的结果与社会需要和个人需要之间是否相符以及相符程度的大小。在新课程的背景下,有效教学有着更为丰富的内涵。

1.1有效教学的“有效”是指“有效益”,而不只是“有效果”

教学是否有效并不能只看效果的有无或大小,同时也要关注取得效果的同时,付出代价的大小。如果学生学得很辛苦,但没有得到应有的发展,那也是无效或低效教学。

1.2有效教学中学生所获得的进步或发展,是指全面发展

学生的进步或发展,是在知识和技能、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三个维度所取得的进步或发展,并且,是短期效益与长远效益相结合的发展。

1.3有效教学中的有效,是指全体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都获得了进步或发展

有效教学是素质教育下的有效教学,它要求教学活动面向全体学生,对每个学生都发生作用,最大限度地满足每一个学生学习的需要,使每个学生在原先不同的基础上获得进步或发展。

因此,在新课程的背景下,有效教学是为了提高课堂教学效益,使学生在知识和技能、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三个维度获得短期效益与长远效益相一致的发展的一种教学理念。那么,在教学中如何实施有效教学呢?

2.实施有效教学的基本原则

要实施有效教学,最重要的是要贯彻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原则。

根据建构主义理论,学生的学习是一种自主学习,是在各种教学条件的支持下,经过生生互动、师生互动,进行自我内化的结果。因此,无论是知识和技能的学习和获得,还是过程和方法的体验和掌握,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形成和发展,都是学生进行自主学习,自我建构的结果。没有学生的积极参与,无论教师教得多么辛苦、多么卖力,结果都是吃力不讨好,教学是无效的、低效的,甚至损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造成事与愿违的结果。

贯彻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原则,实施有效教学,我们的课堂教学还必须符合有效教学的基本原理。

3.有效教学的基本原理

有效教学的实施,必须符合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符合教育教学的一般规律和原理,具体说来,主要有下面几点。

3.1情意原理

学生的心理活动包含着互为前提、互相促进的认知结构和情意状态两个方面,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兴趣,加强师生间的感情交流,构建和谐的、积极向上的课堂教学氛围,是实施有效教学的重要前提。

3.2序进原理

来自外界的知识和经验可以相应地转化为学生的认知结构、情意状态和行为结构,教师根据不同学生的发展水平,有步骤地提高知识和经验的结构化程度,组织好从简单到复杂的有机、有序的累进过程,是提高教学效率,实施有效教学的基础。

3.3活动原理

学生外部的行为结构与内部的心理结构之间有着直接的互化关系,教师必须精心组织各类行为活动和认知活动,并使之合理结合,充分发挥学生活动的自主性,在活动中促成行为结构与心理结构迅速互化,是实施有效教学的重要途径。

3.4反馈原理

学生的心理和行为向预期目标发展,都需要依赖反馈调节。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及时地组织学生进行形成性评价,并根据评价的结果,有针对性地对教学活动进行调节,可以大大改善学习的进程,使学生的心理和行为顺利地向预期目标发展。因此在教学中实行有效的反馈调节,是实施有效教学的必要保障。

根据实施有效教学的基本原则和基本原理,提出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若干策略,大家可在教学实践中灵活运用。

4.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若干策略

4.1备课时,备学生与备教材并重,对课堂教学进行充分的预设

传统的教学把目标定位在引导学生掌握知识上,视学生为接受知识的“容器”,向学生灌输知识,因此传统教学要求教师吃透教材,强调“给学生一杯水,自己首先要有一桶水”。

新课程则把学生看成是能动的主体,在教学目标的定位上更趋于全面, 是“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方面的有机结合。

新课程不仅强调知识与技能的理解掌握,而且强调让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经历知识与技能的形成和应用过程;不仅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而且注重让学生从现实生活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让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学会合作与交流,发展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在关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的同时,关注学生学习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使学生在学习活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最大限度地满足每一个学生学习的需要,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得到发展。

不同的学生观和教学观必然对教师的备课活动有着不同的要求。实现有效教学,必须在吃透教材的同时,充分了解学生的“学情”,如不同班级学生的不同特点,在同一个班的学生中,各种层次学生的知识结构特点、学习方式、学习兴趣,以及适合各种学生发展的教学方式、教学方法、教学模式等。

随着课堂教学目标的多元化,教师在备课时,一方面要致力于把外在的教学目标转化为内在的学习需求,以引起学生强烈追求和积极进取。另一方面不能脱离学生原有基础,充分反映学生主体性的要求,坚持以启发式作为指导思想,坚持各种教学模式、教学方法的有机结合、灵活运用,建构多样化的、最优化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体系。

其实,课堂上发生的教学低效问题,大多不是学生引起的,而是由教师的不恰当的教学设计或者不适当的引导而形成的。因此,教师必须改变观念,将备课的重点从传授知识转向指导学生学习,教服务于学。

只有在吃透教材同时,吃透“学情”,我们在备课时才能选择合适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对课堂教学进行充分的预设,有针对性地创设情景,生成符合学生最近发展区的问题或问题组,在适当的时候进行师生和生生互动,在浓郁的学习氛围中,调动所有的学生参与到课堂教学的全过程,实现有效教学。

4.2正确处理师生关系,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凸现课堂教学中学生的自主参与,让教学活动在预设的基础上灵动地生成

在传统的教学活动中,教师往往“喧宾夺主”,教师是课堂教学的权威和主宰,决定着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教学进程等等,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的地位。学生主体意识缺乏,对自己的学习行为缺少自主控制。

而在现行课堂教学中,不少教师为了让课堂教学按照自己的预设顺利展开,往往忽视学生的需要,把课堂变成在学生面前展现自我的舞台。

要实施有效教学,教师必须树立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新课程理念,承认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必须按照新课程的要求,自觉转变自己的角色,正确处理师生关系,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使自己成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指导者、合作者和帮助者,与学生一道共同完成学习任务。

新课程要求学生转变学习方式,以探究学习为主。而自主性是探究学习的立足之本,因此,探究学习重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尊重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在探究学习过程中,教师必须给学生一个自己的思考空间,给学生一个自主的选择机会,给学生一个自我的展现机会。教师只是提供必要的帮助和指导,对学习过程中的学习事件,让学生自己做主,自主决定,切不可“越俎代庖”。这样,学生可以不拘泥于书本,不迷信权威,不墨守陈规,大胆想象,有充分的机会通过自己的思考提出新思路、新方法和新观点,展现个性、展现能力,展现成果,并在展现的满足中认识、规范、评价和发展自我。

只有教师主动放弃自己的主宰地位,让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的全过程,才能真正体现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让教学活动在预设的基础上灵动地生成。学生在课堂上不再是旁观者,被动接受者,他们的智慧得到启迪,能力得到发展,创新意识得到培养。

4.3营造和谐的教学氛围,加强教学的互动性

在现行教学中,学生往往缺乏合作、互动、共享意识,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往往仅靠自己的冥思苦想,生生之间、师生之间的交流互动并不多见。

要想提高教学的有效性,必须改变以往教师——学生之间单向的教学互动,寻求建立一种有效的双向或多向的师生教学互动。

加强教学互动,教师的角色转变是关键。教师不再是权威,而是以平等的姿态加入到与学生的交往中,这是营造和谐的教学氛围,加强教学互动性的重要的前提条件。

备课时,教师要预设多种方式、多种层次的互动。新课的导入,情境的创设,迁移过渡,操作安排,练习设计,活动组织等都可精心准备,预设互动。

教学中根据具体情况,联系学生的生活环境,立足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创设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互动交流的情境,灵活地展开教学的互动活动,让全体学生充分参与到互动探究学习的全过程,使教学内容鲜活化、教学过程活动化、活动过程探究化、交流过程互动化,让学生在交流互动中迸发出思想的火花,体会到交流互动、成果共享的乐趣,同时获得各种积极的情感体验,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4.4注意反馈原理的应用,不断修正学生的成长轨迹

传统教学中,教师往往缺乏情感意识,忽略学习过程中学生的情感体验和人格培养;缺乏反馈意识,不能自觉地、多元地与学生反馈交流信息,如此等等,久而久之,导致学生苦于学、倦于学、厌于学的现象普遍存在。

在课堂教学中,除了通过提问、练习、小测验等形式获得学生的学习信息,调整学生学习的进程外,还应注重学生之间、师生之间的通过反馈原理进行情感交流。一句温暖的问候、一个会意的眼神、一丝赞许的微笑……都会在学生的心灵荡起涟漪,产生意想不到的效果。很多时候,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就是在这一举手一投足的不经意间形成和发展的。

有效教学是课堂教学的永恒追求,是新课程实施成败的关键,关系到各个方面,以上仅对其实施的基本原则、基本原理和策略等作了初步的探索,希望能对大家有所裨益。

参考文献:

4.高中地理新课程的有效课堂教学 篇四

常燕燕,宁夏固原彭阳一中

高中地理新课标的实施,给教师带来了巨大的挑战。新课程理念要求教师成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学生发展的促进者,学生学习过程的合作者和研究者,让学生在练中学,在学中用。通过观察、体验实践,以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促使学生主动地思考,培养他们的思维能力,并最终将所学知识运用于实际。以上这些都有赖于有效课堂教学的实施,而实施有效课堂教学首先必须具备高超的设计策略。

1.潜心钻研教材,优化课堂教学内容。课堂教学内容的优化是保证课堂教学有效的前提,教材内容并不等于教学内容,教师只有认真研读、感悟、领会教材,把握教材所提供的教学活动的基本线索并根据学生的实际,考虑学生的知识背景和教学需要,抓住地理的主干知识,结合自己的教学经验和教学智慧,围绕知识的发生和发展过程来进行合理的教材整合,对教材进行再加工、再创造,才能使教学内容基于教材但又不完全拘泥于教材。做到不只是教教材,还要用教材教,使教学内容突出基础性和示范性,从而更有利于学生学习。例如地球运动一节没有地转偏向力的相关知识,而这一知识点又是后面学习大气运动、洋流等知识的基础。因此,在教学过程中,笔者联系教材内容的联系,进行了必要的补充,为之后的学习做了必要的铺垫。

2.创设问题情境,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新课程标准提出了“学习对学生终生有用的地理”的理念,就是要让学生明白学习地理的目的不是为了记忆和理解,而是为了实际应用。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尽可能依据教学内容,创设以问题为引导、体验为中心的情境,培养学生的地理应用意识。例如在学过“正午太阳高度角的规律”知识后,笔者就创设这样的问题,有一座楼房(北楼),现计划在其正南方米处兴建一幢商品住宅楼(南楼),为了使北楼所有朝南房屋在正午时终年都能被太阳照射,应对南楼的高度作出怎样的限制。这一情境贴近生活,为学生所熟悉,引起了他们的极大兴趣。他们纷纷查找本地的经纬度,利用正午太阳高度角计算出了满足条件的南楼最高高度。可见,以问题情境贯穿教学过程,既保证了知识内在逻辑的严谨性,又有利于学生感受地理学习在生活中的价值,使他们体验到用地理知识解决现实问题的成功和快乐,调动了参与认知的主动性。

3.巧设探索机会,促进学习方式的转变。地理新课程并不是简单地换了一本教科书,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是新课程教学中一个重要的内容。学生是学习的主动探索者,学习过程便是研究、创新和收获的过程。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大力倡导以合作、探究为主要特征的学生自主学习活动。要善于挖掘教材中蕴含的创造性因素,根据一定的教学内容设计适量灵活性较大,能引发共鸣的探索问题,并巧妙选择探究内容和探究时机鼓励学生独立思考。自己发现,研究问题,探索知识使他们从同一来源的材料或信息中探求不同的答案。课堂上的探究活动要注意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尊重学生的独立人格,关注各个层次的学生。通过多种途径,引导和激励全体学生主动参与 以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形成锐意创新,畅所欲言,各抒己见的局面。而应力求避免探究活动成为少数学生的表演,同时,还要想方设法培养全体学生独立获得知识,创造性地运用知识的能力从而提高课堂上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实效。

4.走进学生心灵,探究展示教学艺术。教学过程不但是信息交流的过程,同时也是情感交流的过程,教师应该走进学生心灵,自己把自己当作学生,用一颗童心去探知学生的想法和情感。做到“爱学生之所爱,想学生之所想,乐学生之所乐”。要探究和展示高超的教学艺术,满足学生的求知欲,使他们产生新鲜感,时时处于学习的最佳情绪状态。例如,在学习“世界主要的气候类型”时,笔者先为学生设计了两条以赤道为起点的旅游线路,利用多媒体边走,边看景观,边思考,到了热带雨林区。提出问题:这是一片莽莽丛林树上终年既在开花,又有果实,这是哪儿呀?它是什么气候类型?为什么和我们生活的地方有这样大的差异呢?到了热带草原区,笔者又提问:这是一个美丽的地方有的季节有树、有草、有长颈鹿、有斑马,一片生机盎然。但有的季节却一片萧条,我们到了什么地方?这种现象是由什么原因造成的呢?这样引导学生边走,边看边问,边想,教师以提问代替了灌输,学生有新鲜感思维活跃,在相容而和谐的氛围中完成了学习任务。

5.新课程的有效教学心得体会 篇五

【摘要】新课堂教学更注重提高学习主体的自主性和单位时间内的教学效果,它更符合素质教育的要求。而教育投入不足,教师素质的良莠不齐等因素在客观上制约了课堂教学的改革力度。在新课程理念下,笔者认为提高初中化学教学的有效性在于激发学生持续学习的兴趣、活用教材、因地制宜、培养学生有效自主学习的能力,而这些都有赖于教师专业化能力的提升。

【关键词】有效教学 内外因 初中化学 策略

我们知道现实教学有没有效益,并不是看教师有没有教完预定内容或教得认不认真,而是指学生有没有真正学到什么,学得好不好。学生有无进步或发展是教学有没有效益的衡量标准。化学作为自然学科的重要分支,如何提高有效教学就显得非常重要。

一、激发学生持续的学习兴趣是有效教学的前提。

毛泽东在《矛盾论》中论述道:“唯物辩证法认为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内因是变化的根据,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因此,提高有效教学的前提要注重“内因”。学生是教学核心的组成部分之一,如果学生不想学或者学了没有收获,那只能说是无效教学。引起学生学习的意向,教师首先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在学生“想学”的基础上进行教学。如何吸引学生“想学”呢?爱因斯坦有句名言:“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我们生活中的很多现象都跟化学紧密相连。如:化肥和农药可以增加粮食产量;药物可以抑制细菌和病毒,保障人体健康;新能源、新材料可以改善人类的生存条件;综合应用自然资源来保护环境,使人类生活得更加美好等,生活中的这些点点滴滴都离不开化学。针对这情况,教师应可以从和学生们密切相关的生活现象入手,结合初中生兴趣广泛、思想活跃、好奇心强等性格特点,精心设计课堂,因材施教。教师通过把学生引入与教学问题有关的情景中,激起学生对新异事物的好奇心和探究心理。比如在学习燃烧的条件时,可以通过演示“烧不坏的手帕”这个实验,引导学生分析燃烧的条件有哪些;通过做“水变牛奶” 的实验学习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道理;通过“大气吹球”的实验明白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钠反应烧瓶内气压降低可使瓶内气球胀大;通过“红墨水加水变色”的实验明确滴有无色酚酞的氢氧化钠的红色混合液与稀盐酸反应后碱性消失的原理。这一系列魔术化的实验,极大的激发了学生探索科学、揭示奥秘的兴趣,从而使学生进入了学习的最佳状态。

二、培养学生自主的学习能力是有效教学的关键。

在传统教学中,学习方式以“接受性学习”为主,学习以“识记”与“掌握”为基本追求。随着信息膨胀、传输手段多样化时代的到来,新课程理念在教学中明确提出 “注重科学探究,提倡学习方式多样化”,认为课程应改变过分强调知识传承的倾向,重视学生经历科学探究的过程,学习科学研究方法,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实践能力以及创新意识。改革以书本为主、实验为辅的教学模式,提倡多样化的教学方式。“有效教学”要求教师从关注信息传递的科学性、准确性、生动性转向关注学习者学习的主动性、选择性、学习方式的多样性及信息加工能力。按这一理念的要求,我们的课堂教学必须是以学生“学”为主,老师“教”为辅的课堂教学,即由“授之以鱼”向“授之以渔”转化的教学模式。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创设模拟生活场景、创设游戏情境,使学生在生动有趣的教学氛围中深入浅出的开动脑筋去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还可以通过开展一些小组活动,把竞争引入课堂,让学生参与其中,这样既增加了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又培养学生自学能力。

如:在《酸和碱的反应》的教学中笔者设计了以下三种教学设计: 方法一:中和反应的定义→微观解释→类型判断→盐的定义→中和反应的应用

方法二:

1、复习酸和碱的性质

2、学生分组实验:氢氧化钡和硫酸、氢氧化钙(浑浊液)和盐酸;引导学生分析现象,指出确实有反应的证据。

3、教师演示:氢氧化钠和盐酸混合,无明显变化

4、讨论:怎样证明此反应确有发生?经过讨论,学生提出了用酚酞、石蕊、pH试纸测定等方法。

5、分组进行实验验证。

6、微观分析后,提出了中和反应的概念,并进行化学方程式练习。方法三:

1、复习酸、碱、盐性质,从电离方程式的角度分析酸、碱的特点

2、引入新课

3、教师演示:(1)生石灰+水,后加入盐酸;(2)氢氧化钠溶液+酚酞,后逐滴加盐酸;(3)酚酞作画,后喷氢氧化钠溶液,再喷稀硫酸

4、动画分析:微观原理

5、完成上述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6、归纳出中和反应

显然,方法二更注重学生学习的自主性,让学生在体验中获取知识,在验证知识中感受成功,这就使学生的自主学习更有效。我们还要善于指导学生阅读课本,抓住课文的核心,引导学生在课堂结束之后懂得归纳总结。化学知识既有各自的独立性又存在着内部的联系,学生在学习一段化学知识后应及时进行归纳总结。教师有必要在每一章节讲完之后,引导学生通过对知识进行类比、分析,用提纲法、列表法理清知识的内在联系,提炼知识的精华部分。

三、活用教材、因地制宜是有效教学的核心。

“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内因是变化的根据,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毛主席《矛盾论》),但变化如何,是否与人的愿望或发展目标相一致,则不是单纯由内因决定,它取决于内外因的互动。教学策略则是提高有效教学的“外因”,而影响教学策略的实施程度效果高低,教学教材及实践操作的创新是很关键因素之一。初中化学教育要求以实验化学教学相配套,然而,现实我们时常遇到“化学实验没有药品,实验的现象表现不出来的苦恼。在教学设计时常常遇到设计好教学方式没有相配套的教学设备及化学用品。许多教师常有“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的尴尬境地。在现有条件下,要提高教学效果我们就要懂得活用教材、因地制宜,提高创新能力;初中化学编入了大量与社会、生活、生产实际相联系,化学显得富于时代气息。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可以结合农村学校现有的资源,让学生感到化学就在我们身边,这也将极大的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例如在讲炭的吸附性时,可以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应用炭的这个特性,学生就会想到可利用它们除去家庭冰箱中的异味。我们到超市购一盒冰箱除臭剂需要四五块钱,而我们可利用常见的木炭,放在冰箱里,即节约经济,而且除臭效果显著还可循环使用,这也符合了现在“低碳生活”的理念。学习“铁和氧气的反应时”,可设问:家里哪些铁制品易生锈?在什么情况下最易生锈?如何防止生锈?指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为家里易生锈的器具做好防锈工作。如为自己的门窗刷漆,将菜刀清洗干净后保持干燥,用油布搽拭自己的自行车。针对器材的紧缺,我们可以选择一些生活用品来完成分组实验:用贝壳、墨鱼骨鸡蛋壳代替大理石;食用白醋可代替酸类;纯碱(碱面)可代替碱性物质;医用碘酒中有碘;医院的双氧水、高锰酸钾、食品袋中的干燥剂生石灰制石灰水;食用盐代替氯化钠;生锈的铁钉、废弃电池中的石墨棒、铜帽和锌皮、还有生活中铁、铝等许多金属都是很好的替代材料......。

通过学习使学生真正体验到化学知识的实用价值,提升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学习的有效性得到了有效落实。

四、增强教师过硬的专业能力是有效教学的保障。

有效教学,要求教师要有时间与效益的观念。教师在教学时既不能跟着感觉走,又不能简单地把“有效”理解为“花最少的时间教最多的内容”。有效教学不取决于教师教多少内容,而是取决于单位时间内学生的学习结果。这需要教师具备一种反思的意识。

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必须具有驾驭课堂教学的实际能力,掌握有效教学策略的基本技能,在具体的教学情境中寻找有效的策略。按照新课程的要求,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必须努力学习教育理论,优化知识的结构,深入钻研教材内容,增强教材整合能力;我们要全面了解学生状况,探索新的教学方式和方法,不断形成有效的教学基本技能,提高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有机结合的能力;我们要精心设计好新课程课堂教学的每一个环节,以达到优化教学过程的目的。如:在《质量守恒定律》的教学中笔者设计了五种的教学模式:

1、概念——记忆——应用范围——应用练习

2、演示实验——观察——记录——分析——概念——记忆——注意点——微观解释——练习

3、指导学生实验——报告——异常分析——得出概念——归纳方法

4、指导自学——设计验证实验——实验——异常解决——改进实验——得出结果

5、复习微粒组成——电解水微观动画——电解水模型实质——分析质量变化——学生回忆生活中的事例——学生观看分析教材实验——学生分析蜡烛燃烧、镁条燃烧的实验——分析原因。

显然,五种教学设计各有优缺点。尽管第五种教学比较繁琐,设计要求比较高,但我认为第五种更贴近学生学情,更能有效的实现教学目标。

构建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的,这也是提高课堂效率的有效途径之一,别林斯基说过:“爱是教育的工具和媒介,对孩子的信任是教育成功的保障。”课堂教学中,教师必须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努力创建平等合作、和谐亲密的师生关系,以教师的良好情绪使学生形成一种良好的心理定势,以教师的乐教促进学生的乐学。与此同时,教师要特别注意遵循“表扬+鼓励”的原则,避免批评与训斥。努力发现学生的“闪光点”,为他们学习的成功创设条件。以饱满的精神状态,端庄亲切的仪表,简练幽默的谈吐,富于形象的体态语言。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

6.新课程的理念下的有效课堂教学 篇六

以上课堂的实质只是知识的灌输,其表现是课堂教学对真实生活的遗忘。这里没有对智慧的刺激,没有对道德、审美的体验,没有对生活的感悟,课堂变得机械、沉闷,死气沉沉,缺乏生机,缺乏意义的呈现。说得更严重些,这样的课堂教学就如同产品的加工,课堂是加工厂,学生就是有待加工和塑造的产品。课堂不再是人的活动的场所,不再是养育人的乐园,而是成为了人的“鸟笼”。

三、“有效课堂教学”的基本特性

“有效课堂教学”的基本特性有“四性”:

发展性:课堂教学以人的发展为本,学习成为一种发展需要。生活性:课堂教学充满生活气息,学习成为一种生活需要。

生命性:课堂教学充满生命气息,学习成为一种生命需要。反思性:课堂教学充满真实气息,学习成为一种重建需要。1.有效课堂的发展性

“教学与发展”是教学理论与实践的一个永恒主题。有效课堂的核心理念是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关注每一位学生的学习状态,促进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是有效课堂教学的根本任务。

因此,首先要求教师有“对象”意识。教学不是唱独脚戏,离开“学”。就无所谓“教”,也就是说,教师必须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树立“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的思想。其次,要求教师有“全面发展”的概念。学生的发展是人的全面发展,而不是某一方面(如智育)或某一学科(如英语、数学等)的发展。

有效课堂不是不要知识,而是要使知识及其理解和掌握从属服务于发展。发展是什么?按照建构主义的观点,发展不是外界强加的,发展是一个主动的建构的过程。

有效课堂教学的走向:传统的知识性教学转向现代的发展性教学。知识性教学以学科为本位,旨在传授知识;发展性教学以人为本位,旨在促进人的发展。

2.有效课堂的生活性

生活不直接等同于教育,但教育若是离开了生活,那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长期以来,人们往往习惯于将课堂教学仅仅作为一个知识授受的简单过程,将学生丰富多彩的课堂活动简化为一种特殊的认知活动,以致课堂教学渐渐远离了学生的现实生活,远离了学生的道德生活,远离了学生的情感世界和审美生活,从而也就失去了不断促进学生创新与发展的生命活力。人总是生活中的人,离开人的生活去谈人的培育,等于把人抽象化、简单化,换言之,教育对象在此时此地的教育中便没有被当人看待。

对于有效课堂的生活性,德国一位学者有过一句精辟的比喻:将15克盐放在你的面前,无论如何你难以下咽。但当将15克盐放入一碗美味可口的汤中,你早就在享用佳肴时,将15克盐全部吸收了。

生活之于教育,犹如汤之于盐。盐需溶入汤中,才能被吸收;教育需溶入生活中,才能具有生命活力。回归生活,体现生活性是有效课堂教学的基本特性。

3.有效课堂的生命性

教育是基于生命的事业。教育除了有鲜明的社会性之外,还有鲜明的生命性。在一定的意义上,“教育是直面人的生命、提高人的生命、为了人的生命质量而进行的社会活动,是以人为本的社会中最体现生命关怀的一种事业”(叶澜)。有效课堂可以充分地唤醒每一个学生的生命意识,开发每一个学生的生命潜能,增强每一个学生的生命活力,提升每一个学生的生命境界,让每一个学生都能自由地、充分地、最大限度地实现自己的生命价值,让每一个学生的生命之光把世界和人自身照亮应当是教育最真切的意义和使命。

把教学提升到生命层次,使教学过程成为生命被激活、被发现、被欣赏、被丰富、被尊重的过程,成为生命的自我发展、自我生成、自我超越、自我升华的过程,这是有效课堂教学的最高境界、有效课堂的反思性

“教”是为了“学”,检验“教”的有效是积极地“学”。有效的课堂教学应该是高质量地完成教学任务的教学;是动态生成师生教与学的智慧的教学;是关注师生双方生命健康发展的教学。对有效课堂的反思就会“逼”着教师们提高自身素质,尽快由教书匠型教师转变为科研型、专家型教师。强化自己的有效意识,使其内化为自己的教学行为。一个教师绝不能凭感觉、凭经验、凭苦干去教学,不能让学生只停留在机械性记忆、浅层次理解和简单运用上。而是要持续不断地追问自己:“怎样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什么样的教学才算是有效的?”“我的教学有效吗?”“有没有比我的教学更有效的教学?”等等。

四、构建有效的课堂教学的理念

课堂教学是一个非常复杂的综合体,构建有效课堂,一定要全面确立学生主体观。要以学生发展为本,更多去研读自己的学生。学生是课堂学习的主人、主角,课堂教学的一切活动都要围绕学生这一中心来组织;教师不再是课堂教学的主宰者、评判者,而是学习活动的参与者。因此,老师不要去一味追求什么一鸣惊人的新招,要以无微不至的教学态度,热爱、尊重、关心学生,以情育情,在师生之间建立起和谐的关系,学生“亲其师,信其道”,具有强烈的求知欲望、高涨的学习热情,乐于学习,主动学习。也就是,尊重学情、因学定教;二要有效组织,根据学情确定“三维”教学目标,使之处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营造民主课堂,创设真本、有效的教学情境,在预案生成过程中更多地关注学生的发展(发展学生的语言、思维、情感、态度价值观等),开展教育性对话;要善于彰显教师的主导作用,恰如其分的讲解与“牵”有着本质的区别,教师根要据课堂生成实际,不断调整,创设学生参与探究的时空,让学生动起来,主动参与,主动探究;特别学生学习发生困难,须诊断,敢调整,敢引导,敢追问,敢讲解,把学生思维和情感引向深入。这样才能增强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要灵活选择、优化教学组织形式和方法,要能发现、重组课堂自然生成的资源,让生成走向有效,增强教学目标实现的效果。三要提升评价效度。着眼于学生全面、多元、有差异发展,更多地采用即时的、多元的、极富个性和针对性的评价,用赞美的语言激励学生,用委婉的语言批评学生,用具体的语言启迪学生打开思路,让学生获得成功的快乐和前进的动力。教师要研究把握考试评价改革方向,学会编制个性作业和试题,采取多样化训练方式和分层训练设计,优化交流、反馈和评价手段,从学生层面上看,有效教学应该让他们乐起来、动起来、活起来,让学生的生命价值在教学中实现。有效的课堂教学就是要寻找知识、思维、情感三维统整的教学目标(当然三维目

识整体教学中充分体现)三者之间的平衡。

五、有效课堂教学的实施

美国当代著名教育心理学家罗伯特·加涅对有效课堂教学提出过九大教学步骤:1.引起学习注意 2.交待教学目标 3.复习相关旧知 4.呈现新课内容5.提供学习指导 6.引发行为表现 7.给予信息反馈 8.评估行为表现(6-7循环)9.强化保持与迁移。浙江大学教育学院盛群力教授将有效课堂教学结构分为五大步骤:1.启动——动机/兴趣/注意/目标 2.导入——复习/提示回忆/补缺 3.展开——呈现/编码/练习/反馈 4.调整——补救/补充 5.结束——小结/照应/提示课后作业。

课堂教学是否有效,关键要看学生的学习成效。它将是我们探讨有效课堂教学的重要依据。具体到某一节40分钟的课堂,要让它变成有效课堂,可以从以下几点入手:

1.有效课堂教学应具有明确的教学目标

在“学生中心说”和“生成性课堂”观念的影响下。预设教学目标的做法受到了质疑。有效教学的研究成果肯定了教学目标设定的必要性和重要性,认为教学目标的合理设定是有效教学的要素之一。加里•鲍里奇在论述有效教学的五种关键行为时,其中之一就谈到了“任务导向”,即定制教学目标。因此,不是要不要设立课堂教学目标的问题,而是怎样设立合理有效的课堂教学目标的问题

2.有效课堂教学应选择适切的教学策略

课堂教学策略是一堂课中所有教学方法的有机整合。课堂教学方法种类很多,每一种方法都具有其适用的有效范围,它的选择受制于教育理念、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学生的具体特征以及教学环境等,对于同样的教学内容教师可以选择不同的教学策略,但是一定不能违背适切性的原则。

3.有效课堂教学应处于最佳的投入状态

课堂中学生的投入状态指学生自觉学习的程度。一般说来。主动投入学习的效果优于被动

于表层参与。

目前,研究者普遍将是否引发了学生主动的学习行为以及学生学习的实效作为评价教学有效性的重要指标。国内的学者有实验研究揭示:学生主动参与思考并进行讨论的课堂教学其效果优于教师主讲学生听讲的被动参与学习状态。要使学生主动参与教师必须做到:(1)引发学习者情感体验,激发合理适度的学习动机;(2)让学习者明确学习的目标;(3)提出富有挑战的任务,引发学生积极思考与积极行为;(4)给予学生适当的鼓励。有效的课堂教学应当激发并保护学生主动学习的动机,课堂教学结束后又能保持学生继续学习和探究的愿望。

4.有效课堂教学应具有良好的课堂管理

良好的课堂管理指教师能紧凑而富有节奏的安排学生学习活动,促进学生参与课堂,同时采取有效措施排除不必要的课堂干扰,维持课堂秩序,保证课堂进程的时效性。它包括预防性的管理与应对性的管理。

5.有效课堂教学应呈现精细的教学环节

关注细节”才能真正实现“有效教学”,在育人目标的大前提和课程标准的规范下,40分钟课堂的每一环节的目标、内容、活动等的精心设计与准备,才能真正创建“有效的课堂”。就班级授课制而言,复习旧知、引入新知、讲授新知、课堂小结、布置作业等教学环节仍是有效教学必须遵循的最基本的教学环节。

6.有效课堂教学应满足好课的基本条件

所谓好课就是有效教学的课。叶澜教授认为“扎实、充实、丰实、平实、真实”的课就可以算是好课了。“扎实”的课是有意义的课。“充实”的课是有效率的课。“丰实”的课是有生成性的课。“平实”的课是常态下的课。课堂里要有相互的讨论、思维的碰撞,在这个过程中,师生相互的构成生成许多新的东西。“真实”的课是有待完善的课。这种课是真实的、不粉饰的,因此是值得反思的,需要去重建的。有效的课堂教学应该是需要我们高质量经常反思自己的日常教学行为,常问自己“什么样的教学才是有效的?” “我这节课的教学有效吗?”“有没有比我这样更有效的教学?”

因此,“有效课堂教学”实施过程中,正确而恰当的教学目标是有效课堂的前提、生动而有趣的学习情境是有效课堂的关键、丰富而开放的课堂活动是有效课堂的主线、灵活而多样的作业练习是有效课堂的保证、课后的有效反思是有效课堂的助推剂。

7.新课程理念下的小学数学有效教学 篇七

一、有效教学的标准

(一) 课堂氛围.

有效教学首先教师要把握学生学习的物理环境与心理环境.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要让学校的每一面墙壁都会说话.因此, 教师要善于为学生创设宽松、愉悦的学习情境, 营造出具有真诚接受和理解为特征的课堂教学氛围, 注重情感投入, 加强师生情感沟通.根据学生的年龄与心理发展特点开展教学活动, 努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让学生乐于学, 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竞争意识和自主意识.

(二) 教学过程清晰度.

课前教师要提出明确的学习目标, 清楚简捷表达教学内容, 教学设计富有条理性, 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实施教学, 尊重学生, 唤起学生的自律意识, 发展学生的个性特点.

(三) 教学方式多样性.

在实施数学教学中, 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学习需求, 教师能适时采用现代信息技术开展教学活动, 做到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相结合, 在合作学习中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意识, 不断增长智慧, 发展能力.

(四) 学生参与.

学生的参与度就是学生用于学习各种资料或参与学习活动的时间与全部教学时间之百分比.在课堂教学中, 教育者唯一要做的事情, 是保护甚至捍卫孩子的主动性.教师表现出来的教育素养就是“无为”, 因为只有真正做到无为, 才能切实保护孩子的主动性.教师要巧设问题, 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把课堂还给孩子, 让学生真正参与学习活动的全过程.

(五) 高品质思维.

教给学生学习知识的思维方法, 通过思维发展认知技能, 培养学生批判性思考、正确判断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训练活动, 在不断的纠正错误中提高自己.

(六) 学习效果.

立足于学生已有知识基础与理解水平, 积极评价与及时反馈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据专家实验结果表明:对学习效果的强化, 最佳时间是学习新知的第2天内真正的教育, 绝不仅仅是讲道理、传授知识, 更不仅仅是开发孩子的智力, 尤其是要把自己精神的能量传递给孩子, 维护孩子的心力, 让他成为一个内心强大的人, 一个能承担后果、改善自身和环境的人.

二、有效教学的策略

一组调查结果显示:在平时的教学中存在同桌之间合作交流最短的时间为3秒钟, 最长为15分钟, 教师设计的问题太简单、无价值等现象, 像这样的教学都是无效的教学.开展有效教学时, 首先应回答三个问题:1.教学的目标是什么?解决我要到哪里去的问题?2.过程、方法、途径怎样?我怎样到那里去?如何评价?3.我是否真的要到那里去?使学生在学习活动中有所得、有所悟, 真正达到有效用、有效果、有效益的目标, 从而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和谐发展.

(一) 创设有效的数学学习情境

数学学习情境是教师为了支持学生的学习, 根据教学目标和内容有目的地创设的教学情境.有效教学情境的创设可以使学生学习的枯燥的、抽象的数学知识变为生动形象、饶有兴趣的学习材料.

1. 情境创设要有针对性.

学习材料或活动的情境创设应针对教学内容的特点和学生存在的问题, 为实现教学目标服务.教师在备课时, 一定要认真钻研教材, 把握教学内容与生活实际的有机结合.

2. 情境创设要有思考性、探究性.

解决数学问题的核心是要引导学生的思考, 提高学习活动的思维含量, 解决问题的过程应该是一个积极思考的过程.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教师重在发挥对学生的激励、引导作用, 把自己精神的能量传递给孩子.

3. 情境创设要联系学生生活实际, 具有趣味性.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应创设与学生生活环境、知识背景密切相关的, 又是学生感兴趣的学习情境.”这就要求我们教师要认真钻研教材, 把握教学内容与生活实际的有机结合, 设计生动有趣、直观形象的数学学习活动, 使学生全身心地置身于学习活动之中, 增加体验, 切实感受数学.教师在教学中注意以学生的已有经验为基础, 提供熟悉的具体情景, 以帮助学生理解、学习数学知识.

(二) 营造民主、和谐的人际关系, 增强师生的互动

有效教学首先要致力于营造一种平等、和谐的学习氛围研究表明:教师和学生之间的相互交流时间和机会越多, 学生参与学习的时间就越多, 有效教学的可能性就越大.

现代教学论指出, 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没有交往、没有互动, 教学就不存在.“学然后知不足, 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 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学记》中详细阐述了教与学的辩证关系在课堂教学中交往是建立在良好的师生关系基础之上, 师生是学习的伙伴, 教师与学生在不断的交往中获得成长.学习活动是在教师的介入下, 学生独立地、合作地进行的活动.

(三) 开展自主探究学习, 促进学生充分发展

以学生为主的探究式教学, 其代表人物是法国启蒙思想家、教育家卢梭和美国教育家杜威.自主探究是学生学习数学的一种重要方式.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有效教学是在实现效果、效率的基础上, 追求有效益, 这种追求是以人的发展为出发点, 在完成教学任务的同时, 实现学生道德品质、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等综合素质的全面提高, 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教师关怀每一名学生, 尊重学生的学习需要, 使每名学生都在原有基础上得到充分的发展, 得到新的提高, 同时获得成功的学习体验.

(四) 创造性地使用教材, 提高教学目标达成的有效性

有效教学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对教育目标, 尤其是课程标准的理解与把握.换言之, 教师对教育目标和课程标准的理解与把握越好, 教学的有效性就越强.教师要以新的理念为指导, 自主地、创造性地使用教材, 给学生创设良好的学习环境, 以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使之积极参与学习活动.

8.新课程理念下有效教学的理性思考 篇八

摘要:新一轮课程改革不仅仅是更换一套教材那么简单,它要求课堂教学实现多方面的、实质性的转变。而转变教学方式的目的又在于实现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实现学生“学会学习”的目标。这些变化都对课堂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教师只有掌握适合时代需要的教学策略,并善于在实践中灵活运用、科学组合,才能实现“有效教学”,适应课改需要。走在教学的前沿。

关键词:新课程;有效教学;课堂教学

中图分类号: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843(2009)01-0056-03

新课程体现着全新的教育思想和理念。但是,无论教育思想如何更新,教学内容如何改革,都要体现于教学过程,要体现于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最终体现于教学效果。如果教学没有成效,或少有成效,一切教学的目标都会落空,课程改革的构想只能成为美丽的幻影。因此,教学的有效性研究是课程改革的基础和归宿。

一、新课程理念下的有效教学内涵

有效教学是指教师遵循教学活动的客观规律,以尽可能少的时间、精力和物力投入,取得尽可能多的教学效果,从而实现特定的教学目标,满足社会和个人的教育价值需求。有效教学包含三重意蕴:教学要有效果、有效率和有效益。有效果,指教学活动的结果与预期的教学目标相吻合;有效率,指教学的投入与产出应符合—定的比率;有效益,是教学活动的收益、教学价值的实现,是指教学目标与特定的社会和个人的教育需求是否吻合以及吻合的程度。

在传统的教学中,人们对教学的有效性的关注主要集中于教学活动结果与预期的教学目标是否吻合以及吻合的程度,这样就把教学结果窄化为知识的掌握,并通过考试分数的高低表现出来。在新课程背景下,有效教学的本质和内涵有了进一步的发展,人们关注的是教学效益,即教学能否满足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对个体主体价值的实现。教学的目标也不仅仅限于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掌握,而是要体现出对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位一体的教育价值目标的追求。

教学要有效果、有效率和有效益是有效教学的本质特征。在新课程理念下,有效教学还包括几个方面的含义:首先,教学的有效性要以学生的进步和发展为宗旨,教师在教学中必须树立学生的主体地位,促进学生全面和谐地发展;其次,教师在教学中要有效率观念,教学效率是有效教学时间和实用教学时间的比率,只有努力提高有效教学时间才能提高教学的效率;再次,有效教学要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发展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能力,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最后,有效教学要以教师自身的发展为基础,教师是影响教学有效性的重要条件,教师的教学观念、教学行为、教师的科研能力等都将影响教学的效益。

尽管影响教学有效性的因素是多方面的,但是。衡量教学的有效性的唯一标准是学生有无进步或发展,而不是教师有没有完成教学内容或教得认不认真。如果学生在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之后没有收获,没有取得相应的进步或发展,即使教师教得很辛苦,教学也是无效的。

二、新课程改革下有效教学的现状与问题

当前,课程改革在课堂教学层面遇到的最大挑战就是无效和低效问题。

(一)三维目标的割裂

三维目标的有机统一是促进学生发展进而保证教学有效性的内在机制。但是,课程实施中却出现了三维目标的割裂现象:其一,游离于知识与技能之外的过程与方法。为活动而活动。这种活动既不利于知识与技能的掌握,又无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是没有价值的,因而是无效和低效的。其二,“贴标签”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即脱离教学内容和教学情境,孤立地、机械地、生硬地进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育。这种教育是空洞、无力的,因而也是低效的,甚至是无效的。其三,只关注知识的授受和技能的训练。这种教学在强化知识与技能的同时,忽视了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从而在根本上阻碍了学生的发展。

(二)教学内容的泛化

课程意识的确立和课程资源的开发使教学从内涵到外延都产生了很大的变化。但是,由于对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缺乏有效把握的经验,在实施层面上便出现了教学内容的泛化现象,其突出表现就是学科味不浓、教材受冷落、学科特有的价值没有被充分挖掘出来。

(三)教学活动的形式化

新课程实施以来,课堂变活了,这在一定程度上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热情,但在“参与”和“活动”的背后,课堂却表现出浮躁、盲从和形式化,学生内在的思维和情感并没有被真正激活。这典型表现在“自主”变成“自流”,只赋“权”却不增“能”:课堂展现的是学生肤浅表层的、甚至是虚假的主体性,失去的却是教师有针对性引导、点拨和具体帮助的重要职责;合作有形式却无实质,学生之间在缺乏问题意识和交流欲望的前提下,应付式、被动式地进行“讨论”,缺乏平等的沟通和交流,尤其是缺乏深层的交流和碰撞;探究有形无实,学生只是机械地、按部就班地经历探究过程的程序和步骤,缺乏好奇心的驱使和思维的“探险”以及批判性的质疑,从而导致探究的形式化和机械化。

(四)预设和生成的冲突

预设和生成是矛盾统一体,课堂教学既需要预设,也需要生成,预设和生成是课堂教学的两翼,缺一不可。没有预设的课堂是不负责任的课堂,而没有生成的课堂是不精彩的课堂。但是,当前课堂教学却出现了两者的冲突现象:表现之一就是预设过度,挤占生成的时空。表面看教学有条不紊、井然有序,实质上这是以教为中心、以知识为本位的传统教学观的表现。这种教学由于缺乏学生的独立思考、积极互动和个性化解读,学生只能获得表层甚至虚假的知识,这种知识缺乏活性,不能转化、内化为学生的智慧和品质,所以,从根本上讲,这是低效的教学。表现之二,生成过多。一方面,生成过多必然影响预设目标的实现,从而导致教学的随意性和低效化;另一方面,生成过多会使教学失去中心、失去方向,同时也会导致教学泛泛而谈、浅尝辄止,从而最终背离生成目的。

(五)个性化发展关注不够

传统的教学是大一统的教育,学生的个体差异没有得到尊重。传统教学受技术理性的影响,追求对学生的全面控制,教学的最大特点是热衷于千篇一律:统一的培养目标,统一的教学进度,统一的评价标准。这种整齐划一的教学严重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忽视了学生之间的个别差异和个性特征。由于学生的个差异没有得到尊重,个人的独特需要和兴趣没有得到合理的满足,致使学生严缺乏幸福的感受和成功的体验,扼杀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使本应丰多彩的课堂变得呆板。

三、有效教学的实施策略

(一)建立互动的师生关系

新课程以交往为教学的落脚点,重构师生关系,要求师生互动,在沟通与对话中寻求共同发展。教学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统一,这种统一的实质就是交往,交往是

教学活动的最基本形式。它有三个方面的属性:主体性、互动性和互惠性。主体性是指它承认教师和学生都是教学过程的主体,都是具有独立人格价值的人,两者在人格上完全平等,没有高低贵贱之分。互动性是强调师生间、学生间动态的信息交流,通过信息交流实现相互沟通、相互影响、相互补充。互惠性是指交往双方相互接受对方,受到对方的影响并有某种收获,真正实现教学相长、共同发展。对教学而言,交往意味着对话,意味着参与,意味着相互建构,它不仅是一种教学活动方式,更是弥漫、充盈于师生之间的一种教育情境和精神氛围。对学生而言,交往意味着心态的开放,主体的凸现,个性的张显,创造性的解放。对教师而言,交往意味着上课不是传授知识,而是一起分享理解;不是无谓的牺牲和时光的消遣,而是生命活动、专业成长和自我实现的过程。交往还意味着教师角色定位的转换:教师由教学中的主角转向“平等中的首席”,从传统的知识传授者转向现代的学生发展的促进者。建立互动互惠的师生关系,在交往中实现师生的共同发展是新课程改革要解决好的重要课题。因为,如果师生关系这一问题不首先解决,什么学生的主体地位,什么教学过程的优化。什么有效的教学,什么促进学生全面和谐地发展全都是一种奢谈。

(二)创造宽松和谐的教学气氛

有效的课堂教学在于创造和谐课堂,突出教学过程中的人文性、和谐性学生对问题产生困惑并产生求解问题的愿望,是创造和谐课堂的前提。教师要创造性地设置问题的情境。营造一种让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氛围。传统的教学活动以“告诉”的方式让学生“占有”人类已有的知识经验,造成了学生被动的接受方式。和谐的教学过程是师生共同探索的过程。教学中师生要积极开展双向交流,各抒己见,开放彼此对问题的认识、观点、看法,阐明各种观点、看法的原因和理由;平等、公正地进行讨论、验证各自不同的观点和看法。要让学生在探究的氛围中发现问题,总结规律。没有个性,就没有创造,就没有特色。创造和谐课堂要营造一个个性得以自由发展的宽松氛围。要使优生发挥特长优势,使后进生不因为有错误观点而受到冷嘲热讽,要消除后进生对学习的“恐惧”,每个学生都体验到学习的快乐,享受到成功的喜悦。

互动、合作不仅是一种形式,更重要的反映了课堂教学的本质。描述了教学中师生、生生以及与自身的认识、思维、思想情感的流动情况。没有这些内容的流动,甚至是碰撞就不可能形成有意义的学习。

所以有效教学的课堂势必是在一种和谐、自然的教学氛围中展开,以互相尊重、互相坦诚的民主的课堂互动为主要形式的,以具有挑战性智慧活动为载体的,师生愉悦、积极地心理状态下的教学过程。这样的教学学生不仅得到的是知识建构,还是内心精神世界的建构。

(三)转变教师的角色

课程改革能否落到实处的关键在于教师,教师是改革最有力的支持者,也是最坚决的拒斥者,如果没有教师的积极参与,任何美好的课程改革都只能流于空谈。教师对新课程的理解与参与是课程改革的前提,他们也将决定新课程实施的最终走向。“新课程倡导一种课程共建的文化。需要教师重新认识自己的角色。教师再也不是由专家编写的教科书的忠实执行者,而是与专家、学生以及家长、社会人士等一起共同建构新课程的合作者;教师也不是一种只知‘教书的匠人,而是一批有正确教育观念、懂得反思技术、善于合作的探究者。”在新课程实施过程中,教师的角色要进行多重变换。具体到教学上,新课程要求教师要变单纯的知识传授者为学生发展的促进者:变学生学习生活的管理者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变居高临下的权威者为“平等中的首席”;变“教书匠”型教师为研究型教师。在知识经济时代和信息化时代,“教师的职责已经越来越少地传授知识,而越来越多地激励思考;除了他的正式职能以外,他将越来越成为一位顾问,一位交换意义的参与者,一位帮助发现矛盾论点而不是拿出现成真理的人。他必须集中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从事那些有效的和有创造性的活动。”教师角色的转变,意味着教师与学生真正意义上组成学习共同体,促进学生全面和谐地发展的同时师自己也获得收益,使教学更具有效性和创造性。

(四)沟通书本知识与生活世界的联系

传统的学校课程中,学科课程占了绝对主导的地位,而经验课程却微乎其微。从课程的功能上看,学科课程主要是人类积累起来的知识,主要是间接经验,目的是传递和发展人类千百年来积累的文化遗产;而经验课程则是以学生主体性活动的经验为中心组织的课程,它以开发和培育主体内在的价值为目标,目的是使学生获得关于现实世界的直接经验和真切体验,以培养具有丰富个性的主体。教学实践表明,脱离学生生活世界的间接知识传授所产生的结果往往是低效,甚至是无效的,而教学内容越是接近学生的经验,越是与学生已有的现实生活联系紧密,教学就会越有效。新课程在教学改革上的一个重要举措就是要促进学生学习过程中的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的交融。加强书本知识与生活世界的联系,进一步关注学生的经验,强调教学要反映社会科技进展。以满足学生多样化发展的需要。所以本次课程改革在内容上强调联系生活、社会、学生实际,把综合实践活动作为从小学三年级到高中的必修课程:在方法上强调探索、实践、活动,把研究性学习提到了比较高的地位,既把它作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形态的四大领域的最基本的领域,又把它作为一种学习方式贯彻和渗透到各领域的学科课程的教学中去。综合实践活动是此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一大亮点,它是基于学生的直接经验、密切联系学生自身生活和社会生活、体现对知识的综合运用的一种课程形态。它是一种以学生的经验与生活为核心的实践性课程。新课程通过开设综合实践活动和研究性学习。为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的交融提供了场所,架设了从书本世界通往生活世界的桥梁。

(五)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

转变学习方式是此次课程改革的显著特征,也是教学改革的核心任务之一。在知识爆炸的今天,掌握知识的多寡已经显得越来越不重要,重要的是如何掌握这些呈几何级数增长的知识,所以科学的、合理的学习方式就变得比较重要了。《纲要》提出,要改变学生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的学习方式。传统学习方式把学习建立在人的客体性、受动性、依赖性的一面上,从而导致人的主体性、能动性、独立性的不断销蚀。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就是要转变目前存在的单一、他主与被动的学习方式,提倡和发展多样化的学习方式,特别是要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使学生的主体意识觉醒,能动性和创造性不断得到发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在本质上是教育价值观、人才观和培养模式的变革,它取决于教师的教学行为,教师要为学生提供适宜的环境,比如注重培养学生的批判意识和怀疑精神,鼓励学生对书本的质疑和对教师的超越等,这样学生才能切实提高学生的各方面能力,转变学习方式。

总之,有效教学是一种策略,但更是一种理念。人们对有效教学的理解经了从“如何有效地教”到“如何有效地学”的转变,最终把有效教学的内涵聚焦于“促进学生有效地学习”之上。因为衡量有效教学的唯一标准是学生有没有在原有基础上获得进步或发展,而并非教师有没有完成教学任务。

9.新课程的有效教学心得体会 篇九

王秋波

《新课程背景下有效教学策略的研究》阶段总结

为了不断深化新课程改革,深入实施素质教育,强化教学精致管理,提高教学质量与效益,对开展课题研究以来的工作做以小结:

一、明确有效教学的基本要求

1.教学时关注学生需求。教师深入了解学生的性格、学习特点和兴趣爱好,与学生建立深厚的师生感情。坚持“以学生为本”,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教学过程,主动参与问题解决,满足学生的认知需求和行为需求。使教学更具有针对性和实效性,切实提高教学效果,满足学生的升学、发展需求。

2.教学讲求效益。教师有时间与效益的观念,从学生整体利益出发,考虑到学生整体素养的协调发展。提倡为学生节省时间,每门学科应最大限度地在规定时间内达成教学目标,关爱学生身心健康,反对用过度耗费学生时间、精力的做法去换取考试成绩;提倡最大限度地因材施教,分层教学,分类指导,反对缺乏针对性的低效教学.3.教学时建立目标反馈机制。一节课要留有充足时间给学生答疑或进行小练习、小测验,实施“课堂达标”考查。要及时批改学生作业和阶段测验,并根据批改情况和存在的问题调整教学内容和方法,不使问题积累起来。要掌握学生的学习“病历”,以便分析学习动态,有的放矢地辅导。教师制定教学目标要尽可能明确、具体,以便于测量和落实。

4.教学时注重反思。没有反思性教学,便没有有效教学。有效教学迫切需要教师自觉养成经常反思与总结的习惯,做到天天反思、课课反思,要不断地思考“什么样的教学才是有效的?”“我的教学有效吗?”“有没有比这更有效的教学?”等问题。

二、落实有效教学的基本策略

(一)提高教学准备的有效性

在做教学准备工作时,必须要解决下列问题:教学目标的确定、教学材料的处理(包括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主要教学行为的选择、教学组织形式以及教学方案的形成等。

要切实做好有效备课工作。备课笔记必须课时齐全,内容详实,格式规范,注明总课时数和上课时间。复习课、习题课、试卷评讲课必须按要求备课,并写好备课笔记。各种课型备课笔记的编写要强化“四有”:有教学流程安排、有学生活动安排、有教与学的方法设计、有教后反思记录。

(二)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1、明确教学目标,提高教学内容的有效性。教学目标在关注知识与技能的同时,还要关注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使学生在学习活动中获得知识和成功的体验,最大限度地满足每一个学生学习的需要。课堂教学内容的选择要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和学生发展的需要,依据教学目标,确立重点,优化选择。在强调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的同时,不能忽视知识教学,应切实保证知识教学的有效性。

2、优化教学设计,提高教学活动的有效性。新课导入、情境创设、迁移过渡、操作实验安排、练习设计、活动组织等都应精心准备,周密布置,努力达到设计最优化、解题探索化、交流互动化、思维多样化、体验有效化的要求,从多个层面激发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全过程。要切实开好中学理化生和小学科学实验课,让学生在观察和动手实验中理解掌握知识,培养动手能力。

3、活用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方法的有效性。活用教学方法要求教必须致力于“导”,服务于“学”,要依据特定教学目标的实现来选择特定的教学方法。要根据学生学习的特点,致力于把外在的教学目标转化为内在的学习需求,把“启发式”思想贯穿于教学方法选用的整个过程,充分反映学生主体性的要求。

4、融洽师生关系,提高教学交往的有效性。要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积极创设和谐、激情的课堂氛围,增强师生之间的教学互动。通过师生、生生之间多层次的富有成效的互动、交流,让学生掌握知识,发展能力。师生间的互动交往不追求形式上的热闹,而应追求实实在在的质量和效果。、恰当运用教学手段,提高教学手段的有效性。多媒体和教具等教学手段的运用,要用在该用之处,使其真正起到辅助教学的作用。

6、精炼教学语言,提高课堂语言的有效性。教师要精心组织教学语言,增强语言表达的科学性、针对性、准确性和感染力,做到清晰精炼、重点突出、逻辑性强。

7、精心设计问题,提高问题设计的有效性。要围绕教学重点难点,设计富有启发性、探究性的课堂提问,通过有效的问题激发学生学习探究的兴趣,推进教学目标的实现。

8、适时全面评价,提高教学评价的有效性。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及时、适度、多元地评价学生。评价既要注重过程,又要注重结果。评价语言要真诚、实事求是、因势利导、恰到好处,真正起到评价的激励和引导作用。

(三)提高学科作业的有效性

1.精心布置作业。教师对学生布置的作业必须紧扣教学内容和目标,所布置的习题必须在广泛占用资料的基础上精心选出,力求针对性强,有实效。对新题或心中无底的题,教师必须先做一遍,然后再决定是否布置给学生。要根据所教班级学生实际,实行分层次布置作业。

2.认真批改作业。各科作业要认真及时批改,批改要正确,批语要具体明确,重在指导和激励,评价要恰当。

3.科学讲评作业。教师应建立作业情况记载本,随时摘记作业中的独特见解和典型错误。讲评要有针对性、时效性和激励性;所有作业必须有错必纠,学生订正后,要进行二次批阅。要指导学生建立纠错本,对纠错的内容及时进行阶段性跟踪检测,巩固纠错效果。对拖欠、缺交、马虎、抄袭现象要及时批评教育,并要求补作或重作。

(四)提高课后辅导的有效性

1.明确具体辅导任务。课后辅导的主要任务是:解难释疑,查漏补缺;发展个性,培养特长;打稳基础,讲求实效;端正态度,指导方法。教师要根据不同的辅导对象,确定具体的辅导任务。

10.新课程的有效教学心得体会 篇十

初中物理教学是学生学习物理知识的入门和启蒙,是培养学生学习物理兴趣,具有初步观察事物、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关键。新课标的实施要求教师重新思考,更新观念采取有效策略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来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促进学生的有效学习,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努力实现有效教学,构建高效课堂。让教师教的轻松,学生学得愉快。有效教学的核心就是教学的效益。即什么样的教学是有效的所谓“有效”,主要是指通过教师在一段时间的教学之后,学生所获得的具体的进步或发展。也就是说,学生有无进步或发展是教学有没有效益的唯一指标。教学有没有效益,并不是指教师有没有教完内容或教得认真不认真,而是指学生有没有学到什么或学生学得好不好。如果学生不想学或者学了没有收获,即使教师教得很辛苦也是无效教学。同样,如果学生学得很辛苦,但没有得到应有的发展,也是无效或低效教学。

我们所追求的是,教学效果要好,教学效率要高,且教育投入与产出之比要合理。物理教师应该充分利用本学科特点,勤于思考,勇于探索,实施有效策略提高初中物理教学效率,实现初中物理的有效性。具体策略有:

一、导入精心

新课的导入,是教师在一项新的教学内容或活动开始前,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的行为方式。“万事开头难”,“万事贵乎始”,“良好开端是成功的一半”。精彩的导入无疑会为课堂教学的进行奠定良好的基础。它可以唤醒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实现兴奋中心的转移,使学生离开正在从事的活动,全身心转移到课堂上来。精彩的导入会使学生如沐春风,如饮甘露,进入一种美妙的境界,使学生产生浓厚的兴趣。导入既是传授知识的开始,又是师生沟通感情的开始,教师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都影响着学生的情感,牵动着学生的心弦,使学生怀着一种期待、迫切的心情渴望新课的开始。导入有法,但无定法。随着教学内容与教学任务的不同、学生年龄和班级班风的不同、教师自身素质和个性爱好的不同以及教师现有的教学资源的不同,导入的方法也就各不相同。我们常用以下几种导入方法: ⒈实验导入法

物理是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用实验的方法不仅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知识的兴趣和求知欲望,而且可以使学生受到物理思维和物理方法的训练。实验导入法中有教师演示实验、学生演示实验。

例如,导入“大气压强时”,教师先让学生做一个小实验。学生每人一只注射针管,让他们来回拉动针管里的活塞.然后请他们用橡皮套把针尖套住。再次让他们拉动活塞,问他们的感觉。有此引出大气压的课题,由于学生有了亲身的体验,对于抽象概念的学习就有了理解的基础。

又如,导入“力的作用是相互的”时,教师可以先让学生做这样的实验。教师请两位大小不同同学上讲台,让他们各穿一双旱冰鞋面对面站着。然后教师让力气小的同学推力气大的同学一把,结果两人同时都向后退去,全班大笑。教师因势利导问学生:“如果让力气大的同学推力气小的同学会怎么样?”以学生为道具的实验,让学生们感到格外亲切有趣,课堂异常活跃,导入的效果颇佳。

不论用哪种方式的实验导入,其目的都是引起兴趣,引导思维,更好地进入新内容的学习。

⒉直观导入法

直观导入法是利用实物、模型、教具、图表多媒体等手段来引入新课的方法。实物、模型、教具让学生亲临其景地感知物理的应用成果,直观地了解其结构原理。多媒体是形声化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它不受时间、空间、宏观、微观的限制,直观、形象地展示物理现象,让学生深入地感知和探究物理。

在进行“电动机”教学导入时,教师出示自己制作的电动机模型,立刻抓住全场的注意力。当通电后转子转动起来时,课堂顿时也轰动起来。接着学生开始纳闷:几匝线圈、一个司空见惯的蹄形磁铁,电动机原来这么简单?教师顺势在学生悬念中展开新课教学。

又如为了导入“声音”的教学,教师上课伊始播放“神八”与“天宫一号”对接的视频。形声并茂的艺术享受刚开始时,教师突然关闭了音频通道。学生齐声叫道:没有声音了!这时教师故弄玄虚:哦,声音有这么重要吗?那我们今天就来研究“声音”的知识。⒊生活情景导入法

一方面,采用学生熟悉的现象和生活实例引入新课,学生会觉得亲切具体,易于接受。另一方面,在教学中以物理知识在实际中的应用导入新课,使学生会对暂时无法解决提出的问题,会更加唤起学生的兴趣,学生会带着浓厚的兴趣和明确的求知欲望投入到新课的学习中。例如,由沙滩上不同鞋印的深浅导入压强的教学,由生活中的热水器导入焦耳定律的教学。⒋故事导入法

针对学生爱听奇闻异事的心理特点,引用一些与教学内容有关的故事、趣闻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陶冶其情操。例如,通过讲奥斯特的故事,导入磁场。⒌诗词谚语导入法

诗词语言精练,浅显易懂,合辙押韵,便于记忆和朗读。以诗词开讲,既可以让学生有一种新鲜感,还可以加强知识间的横向联系。例如,用李白的《早发白帝城》导入物体的运动;导入比热时,引用谚语“雁门关外野人家,朝穿皮袄午穿沙。” ⒍对比导入法

物理学中有许多互为相异的内容,学习了一方面,再学习另一方面时,可以按在“对比中求不同”的思路成“逆向思考”方式导入新课。例如,由电生磁导入磁能否生电。又如:由密度导入比热容。

师:我们知道物体或物质本身固有的性质为特性或属性。(幻灯片:铜、铁、铝)同学们我们根据物质的什么特性来区别他们? 生:密度

师:对,为了反映物质的疏密程度这种特性,我们引入了密度的概念。

师:(幻灯片:海边沙滩)同学们,水和沙吸热升温的快慢不同,这种现象反映了物质的什么属性?

师:物理学上用比热容反映物质的这种属性。,现在我们来学习有关比热容的知识。导入新课学习。

二、科学探究

科学探究教学是在教师的启发诱导下,按照一定的科学思维程序去探索学习的过程。科学探究教学是以学生为主体、以现行教材为基本探究内容、以学生周围世界和生活实际为参照物,让学生有充分表达、质疑、探究、讨论问题的机会,让学生通过个人、小组、集体等多种解难释疑尝试活动,将自己所学知识应用于解决实际问题的一种教学。我们通过以下方法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

㈠ 巧设问题情景,激发学生探究意识

提出问题是科学探究的起点,在物理科学探究教学中,教师首先要创设物理问题情境,让学生在物理问题情境中发现并提出科学探究的问题,激发学生的探究意识。教师可以用以下方法创设问题情境。⒈ 通过悬念创设问题情境

在物理科学探究教学中,教师在学生已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上,通过创设悬念情境,激发学生探究新知识的欲望。例如,在探究液体沸腾时,教师可先问学生:把一杯冷水放在一锅烧开的水里,不让开水进入,也不让冷水杯触及锅底,经过一段时间的烧煮,杯中水能否沸腾?大部分学生认为是可以沸腾的,教师再进行实验让学生观察。当学生发现结果出乎意料时,激发他们探究的欲望。⒉ 通过猜想创设问题情境

猜想是一种创造性的思维。在物理科学探究教学中,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大胆猜想,创设问题情境。

例如,探究影响滑动摩擦力的因素

师:今天我们探究影响滑动摩擦力的因素请大家根据已有的知识和经验,思考后分小组讨论,然后派代表发言,做出猜想。

生:我们觉得滑动摩擦力的大小可能与物体运动的快慢有关。生:我们觉得滑动摩擦力的大小可能与物体接触面积的大小有关 生:我们觉得滑动摩擦力的大小可能与物体接触面性质有关。生:我们觉得滑动摩擦力的大小可能与物体物体所受压力有关。同学们通过猜想进入了问题情境。⒊ 通过实验创设问题情境

物理是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实验对激发学生兴趣,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的学习方法起着重要作用。因此,教师可以充分运用演示实验和学生实验创设问题情境。

例如,在《阿基米德原理》一节,教师可以先向学生演示几个小实验:把充满空气的空牙膏皮放入水中,它浮在水面;而把此牙膏皮的空气排除后再放入水中则会下沉;把鸡蛋放入纯净水中下沉,而放入盐水中却悬浮。此情此景,学生可能会产生疑问:同一物体为什么受到的浮力不同?浮力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于是进入问题情境。

创设问题情境的方式很多,诸如:通过生活实际、通过矛盾、通过例题或习题趣事、巧用多媒体,等等。

通过科学探究的教学,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使学生掌握发现问题的基本方法。能使学生了解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培养科学探究能力。能使学生牢固掌握科学知识以及获得科学知识的方法,提高学习的效率。能培养创新精神,为终生学习打基础。

三、自主学习

“以自主学习为中心的课堂教学,旨在唤起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在完成必要的知识教学和技能培训目标时,形成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自主学习能力是学生各种学习能力中最重要的学习能力,它可以使学生学会学习,甚至是学会终身学习。在传统的课堂上,教师的行为是“带着知识走向学生” ;而在自主学习的课堂上,教师的行为将是“带着学生走向知识”之所以这样,是因为教师不仅要教会学生知识,更要教会学生学习;之所以这样,是因为学生可以在自主性课堂上形成并提高自己的自主学习能力。例如,水果电池小实验

让学生利用业余时间走进实验室,探究他们用苹果、梨子、西红柿、白菜、马铃薯等做成的水果电池。让学生用事先准备好的小灯泡、导线同电池连接起来,结果大失所望。很多学生对电压的相关结论提出质疑,并互相争论,寻求另外的解释。

当实验现象与所学的物理知识不一致时,大大激发了学生自主探究的兴趣,并能提出很多合理的质疑,有助于更加深刻地理解电压的概念。在学生对上述实验提出质疑和不同解释的基础上,教师解释要继续鼓励学生自己想办法来解决问题,并动手验证自己的猜想是否合理。

教师引导学生:大家可以测量一下水果电池有无电压。学生纷纷用电压表进行测量。

生1:有电压!就是太低。我的0.7v 生2:是的,我的只有0.5v 师:不是水果电池没有电,而是电压太低不能使灯泡发光。

教师鼓励学生提出质疑、引导学生自主解决问题,不仅激发了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同时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也提高了学习效率。

要让中学生能自主地学习物理,首先要让他们喜欢物理,了解物理的研究方法。教师可以通过指导学生阅读科普书籍和一些物理杂志、让学生在互联网上查找有关物理资料等形式,使学生理解物理的含义,了解物理发展的历史,以及物理学在促进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所表现出的魅力,以激发他们对物理的兴趣,同时也有利于培养他们自主学习的能力。

四、激励评价

《标准》指出:对学生的日常表现,应以鼓励表扬等积极的评价为主,采用激励性语言,尽量从正面引导。现代心理学研究表明,当学生某种良好的行为出现时,如能得到相应的认可,就会产生某种心理满足,形成愉悦的心境,并使同类行为继续向更高层次需要作出积极努力。我们物理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为不同的学生提供不同的展示自己的机会,并作出相应的评价。这里的评价以鼓励性评价为主,即变批评为激励,目的是帮助学生认识自己,建立自信,激励自己的学习热情。学生几乎是伴随教师的评价,在课堂上进步与成长起来的。人们都说:“一位优秀教师要有一双慧眼,要善于捕捉、挖掘和发现学生身上的闪光点、优于他人的地方,及时给予肯定和鼓励。”这样做可以帮助学生增强自信,并在评价中呵护学生的自尊,让学生对以后的学习产生更大的兴趣和热情。教师要尊重每一位学生,鼓励和支持每一个学生的独创精神,哪怕是微不足道的见解,教师也要给予充分的肯定,特别是对物理学习有困难的学生,更要加倍关注。要着力培养他们成功的心理、自信的心理,使每个学生相信自己能学习、会学习,“我能行”

例如:有的同学爱提问题,善于钻研,可以鼓励他:“你的问题提的好!你非常敢想!这是一种非常重要的科学素养!能提出问题就说明你动脑筋了,提出问题就是解决问题的开始,比解决问题更重要,只要你继续努力下去,你将来一定会有所作为的。” 的确,著名物理学家爱因斯坦曾说过:“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有的同学设计实验、动手操作能力强,可赞扬他:“你肯动脑筋,思维独特,有创新意识,如果大家都能这样就更好了”

11.新课程下高中生物的有效教学初探 篇十一

关键词:创设问题情景;高中生物口诀;建构概念模型

中图分类号:G633.9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3)13-0033

生物学是自然科学中发展最为迅速的科学之一。21世纪,人类将进入生物科技时代,生物科学已经日益呈现出主导学科的地位,生物科学在解决人口增长、资源危机、生态环境恶化、生物多样性等诸多方面发挥的作用越来越大。新教材按照自然、社会发展的要求,将人与生物圈和谐发展作为教材的核心内容,贯穿于整个教材。

一、善于创设问题情景,激发学生自主探究

在教学过程中,创设开放性的、挑战性的问题,更能激发学生对问题的探究与思考。特别是提倡把课堂还给学生,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这就要求教师认真分析教材,精心设计,善于创设问题情景。

如:光合作用的“光反应阶段”教学时,可以这样设计问题:1. 若用H218O参与光合作用,则18O能否出现在(CH2O)中,为什么?2. 若停止光照,[H]、ATP能否产生?光反应的条件有哪些?3. 光反应阶段的物质变化与能量变化是怎样的?让学生对这些问题进行自主探究,然后总结出光反应阶段进行的场所、需要的条件以及物质变化和能量变化。通过对问题的自主探究,使学生对问题的实质有深刻的认识。其效果远远好于教师讲授式的教学方法。

二、开发高中生物口诀的常见方法

遵循科学、精简、易记等原则,结合生物知识的内在本质要求,即可寻找到开发口诀的方法:

1. 关键词法:新课标高中生物教学非常重视核心概念的教学,口诀的精简特征,决定了开发生物口诀则应重视核心概念,紧抓核心概念,从而让口诀直指生物知识、过程、原理、理论的关键。比如在新课标高中生物必修二第一章与第二章,解决相关遗传系谱图以及概率计算相关问题,经过大量观察、对比,总结出了解决此类问题的顺序和步骤的口诀:“方式、显隐、基因型;先亲、后子、逐对乘”;同时在解决自由组合类型遗传方式判断时,创造出“控制性状、同类合并”这一口诀,为学生解决大多数相关问题提供了行之有效的解决思路,经不同平行班对比试验,试验班学生对相关问题的理解层次、思维和解题速度和能力,甚至表达能量都有显著提高。2. 谐音法:有时初步创造出的口诀无法产生明显意象,则需要利用谐音、加减字词、调整顺序、趣味性修饰加工等多种方法,使口诀易记、易于回忆。如前所述的自由扩散“水氧碳氮,尿苯乙甘”八字口诀,即可结合谐音进行意象联想,但必须向学生指出,书写务必严格按照文本中8种实例的名词书写,谐音等仅仅是促进记忆的手段,知识本身才是关键。3. 对仗法:按照汉语的音韵和拼读规律,词性对仗的,上下句字数相等且押韵的口诀,能够有效促进记忆。

三、显微镜的使用

1. 显微镜使用中的程序

(1)应严格按照取镜→安放→对光→压片→观察的程序进行。(2)对光的程序。(3)低倍镜观察的程序。(4)高倍镜观察的程序。(5)视野中异物位置确定的程序(异物的位置有三种可能:一是目镜,二是物镜,三是标本):移动装片,异物不动→移走低倍物镜,换上高倍物镜后,异物仍在说明,在目镜上。

【画龙点睛】①视野的亮度不仅与光源有关。还与物像放大倍数有关,由低倍镜换上高倍镜,视野会变暗。这是因为物镜放大倍数越高,透镜的直径越小,透过的光量越少。②在观察颜色较深的标本时应将视野调得亮一些,在观察颜色较浅的标本时,应将视野调得暗一些,以增加对比度,有利于物像清晰。

2. 正确把握几种关系

(1)镜头长度与放大倍数的关系:目镜的长度与放大倍数成“反比”,物镜的长度与放大倍数成“正比”。

(2)物像移动与载玻片移动的关系:由于显微镜下成的像是倒立的像。所以,物像移动的方向与载玻片移动的方向是相反的。

(3)显微镜放大倍数与视野中观察到的物像数目的关系:放大倍数越大,所观察到的物像数目越少,放大倍数越小,所观察到的物像数目越多。

四、建构概念模型,有效达成教学目标

概念模型是以抽象思维方法构建的模型,是人们抽象出生物原型某方面的本质属性而构思出来的。建构概念模型一方面可以使学生理解相关概念,另一方面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归纳、概括、语言表述能力。血糖平衡的调节是一个重要但比较抽象的教学内容,如果仅仅由教师讲述,学生局限在识记水平上,很难真正理解。建立血糖调节概念模型就很好地突破了此教学难点。首先引导学生预习血糖调节的基本原理,思考三个问题:1. 血糖平衡调节过程中涉及哪些概念?2. 这些概念之间有怎样的联系?3. 血糖平衡是如何实现的?画出图解式模型。学生经过思考讨论,写下了血糖、胰岛素、胰高血糖素、胰岛B细胞、胰岛A细胞、胰岛等概念,然后将这些概念进行排列,画出了模型图。

有的学生认为还可以在此基础上添加肝脏和肌肉等器官组织、肝糖原、肌糖原、糖尿病、下丘脑等概念,并通过这种模型解释糖尿病及其病因。通过概念模型的建构,不仅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人体内是如何对血糖含量进行调节的,并在此基础上理解体内激素如何对生命活动进行调节,而且培养了学生结合已有的知识储备和生活经验主动地思考、讨论、建构模型,并能运用所建构的模型解释生活中的具体问题。

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涉及到的生物学相关概念、技术流程等是非常多的,通过建构概念模型可以帮助学生理解基础知识、辨析知识点之间的联系与区别,使知识结构化,并使知识在头脑中的表征更加清晰;帮助学生理解知识,长期保持知识,并在复杂的情境中能够快速搜索出所要应用的知识,综合运用并进行分析、判断、推理和评价,提高解决问题的速度和能力。

12.浅谈新课程下的数学有效教学 篇十二

一、注重情境创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布鲁纳说过:“学习的最好刺激是兴趣. ”现代教育理论认为,教学中“教师不在于要讲授多少知识,而在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唤起学生的求知欲望,让他们兴趣盎然地参与到教学全过程中来,经过自己的思维活动和动手操作获得知识”.

在教学“平均变化率”一课时,我先让每名学生回忆自己每年的身高情况,然后让学生分阶段计算他们的每年平均变化情况. 在课前我还收集了姚明每年的身高情况,让他们也来帮助姚明计算身高分阶段变化情况,然后与他们各自的情况相比较,一下子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同时对平均变化率的概念也有了大概的了解. 学生在这样的情境中,思维好像一下子被激活了,然后经过观察、分析、探究、归纳、总结轻松地完成了本节课的教学,收到很好的效果.

二、注重好奇心的培养,激发求知欲

心理学认为:好奇心是个体遇到新奇事物或处在新的外界条件下所产生的注意、操作、提问的心理倾向. 好奇心是个体学习的内在动机之一,是个体寻求知识的动力,是创造性人才的重要特征.

好奇心是人类的天性,记得还是在教学“平均变化率”一课时,我先给学生播放了一段刘翔在2004年8月27日,雅典奥运会男子110米栏决赛上以12秒91平由英国选手科林·杰克逊创造的纪录夺得了金牌的视频,然后引用了法国《队报》的一篇报道,文章称“刘翔以不可思议的速度统治了赛场. 这名21岁的中国人跑得几乎比炮弹还快”. 学生感到好奇,心想人的速度怎么能比子弹的速度快呢? 一下子调动了他们的好奇心,激发他们探索新知的欲望. 通过学习他们知道这报道只是感叹刘翔的速度之快,从而培养他们的爱国热情.

三、发扬民主,创建和谐的师生关系

现代教育思想告诉我们:师生关系健康、和谐,学生才会接受教育,才有可能培养成为符合社会发展需要的高素质的人才. 课堂上要显出亮色,首先要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 师生关系要从陈旧的“师道尊严”的堡垒中解放出来. 教师和学生之间相互沟通与交流,形成平等而不是对立、合作而不是孤立、对话而不是单向活动的双主体关系,平等、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是实施数学有效教学的根本保证. 教师能否胜任教育教学工作,学生能否全面、主动地发展,最终完成学习任务,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师生关系是否良好. 有效的教学过程是师生互相交流、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 在新课程中,传统意义上的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将不断让位于师生互教互学,使之形成一个“学习的共同体”.

四、注重合作交流,激发自主探究

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并非是单纯依靠模仿和记忆,动手操作、合作交流与自主探究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建构主义理论认为,数学学习并非是一种被动的接受过程,而是在已有的知识结构基础上主动建构的过程,也是一个主动创造的过程. 因此,我们在平时的数学教学中,创设符合学生认知规律的轻松愉快的课堂氛围,鼓励他们合作交流与自主探究,最终解决数学问题. 只有通过学生不断自主探究以及与他人的合作交流,才能准确获得认知过程和情感体验,并激发其潜能和创造性.

在课堂上我们教师要如何组织学生合作交流,自主探究呢? (1)合理分组. 按学生不同的知识水平和不同的品质分成不同的层次,实行最优化组合,建立合作小组. (2)提出的问题要明确具体且有思考价值. 提出的问题应当在学生原有的认识基础上,符合学生的最近发展区,这样才能激发学生主动合作,主动探究. (3)指导和训练学生合作的技能.即提出合作建议让学生学会合作,小组合作要充分体现学生的自主性. (4)教师要学会及时给小组激励性的评价,使学生保持好合作的积极性. (5) 教师要参与小组的活动. 小组活动时,教师既要巡视并检查学生对问题的解决情况,要及时收集各小组研究的信息,以便适时地给他们指导、点拨使其研究不断深化.

五、注重加强师生互动,引导学生自主探究

著名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说过:“不好的教师传授真理,好的教师让学生发现真理. ”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活动的过程中来,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学习品质,使他们做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主人.

例如:如图,在底面为菱形的直四棱柱ABCD - A1B1C1D1中,E,F分别为A1B1,B1C1的中点,G为DF的中点. 求证:EG∥平面AA1D1D.

在讲解此题时,我首先应引导学生进行审题,分析已知条件和图形的特征,启发学生进行思考、讨论后,再让学生去证明.

我引导学生探究的过程是:要证明EG∥平面AA1D1D,可转化为证明面面平行,学生容易想连接D1F并取D1F的中点M,连接GM,EM,由中位线性质知GM∥DD1,EM∥A1D1,从而得出平面EGM∥平面AA1D1D,至此问题得证. 这是学生容易找到的证法. 到此我没有立刻指出还有第二种证法,而是继续引导学生再去探讨已知条件与图形的结构特征,从而启发学生思考,能否找到其他证法呢? 此时,学生的探求积极性又高了,纷纷尝试各种方法,学生很快地又找到了另一方法:延长FE,D1A交于点N,连接DN,由中位线性质知GE∥DN,也就得出EG∥平面AA1D1D. 在这种师生共同交流的学习方式中,学生不仅能主动地获取知识,而且能不断丰富数学活动的经验,学会探索,学会学习.

13.新课程的有效教学心得体会 篇十三

贵州省毕节第三实验高中(553100)胡道成

摘要:高中物理新课程改革要求教师充分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在遵循学生认知心理发展的规律下,合理组织教学内容,建立合理的物理习题训练系统,引导学生探索新知,使学生不仅获得物理基础知识,基本技能,更要获得物理的思想和观念,形成良好的品质,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本文拟对新课程理念下提高物理习题教学有效性作一些初浅的探索。

关键词:高中物理 新课程习题教学

新课程改革使广大教师面临诸多困惑,许多教师都有一种“缺乏可操作性”的感觉,尤其对习题教学普遍感到难以把握。习题教学是课程教学的重要环节,是对概念、公式和原理教学的延续和深化,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有效教学活动。

一、习题教学中存在的问题透视

1、教师要求学生做的习题数量多、难度大

大多数学校都给学生定有各种教辅或学辅资料,这些资料在每节课后都有至少够学生做2-4个学时的习题,有的是历年高考题,有的是粗制滥造的“瞎编”题,甚至是错题,数量多,难度大。足以达到摧残学生身心健康的程度。讲解这些资料真是“老师教得辛苦,学生学得痛苦”。我县某中学去年高一半期考试,有一个班的物理均分只有3.5分,无论从哪个角度都值得深思!

2、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忽视了循序渐进原则

很多教师把新课教学、章节复习或期中、期末复习等不同层次的习题教学,都定位在高考这个水平层次上,以期“一步到位”;有的教师在新课教学中还来个“高考链接”。还有的教师不太注意了解学生的现状,把所有的学生都视为“北大、清华”的材料,用80%的精力来面对20%的学生,其效率可想而知。其实,各个不同阶段的习题教学任务要经过不断循环往复的螺旋式上升,需要经过多次重复才能达到高考的层次要求。只有“每天进步一点点”,才能取得“最后的辉煌”。

3、习题教学中教师“讲”得过多,学生“思”得过少

教师为了让学生“见多识广”,会准备大量的习题在课堂上去讲授,而在讲解的过程中,教师自己抑扬顿挫的读题以帮助学生审题,题目念完后,很少留有时间给学生思考,有时学生思考不出来,为了不浪费时间,就开始匆匆的讲起答案来,学生则抄起答案来,久之,老师再出示习题,学生就等待老师讲答案也就不会去思考了;在试卷讲评过程中,学生只关心正确答案是哪个而不关心其它选项为什么错。其实老师讲得太多,学生囫囵吞枣,至多满足一个心理安慰:我都讲过的,学不懂就怪不得我了!有的教师也会责怪学生:“这次考试的那道题我讲过原题的,你们居然做不成,气死我了!”。其实,学生不可能记得住那么多没有经过思考,根本就没理解的解题过程与方法,这种强调机械记忆与模仿,不关注过程与方法的高强度训练往往是不能奏效的。

4、习题教学中存在重数量、轻质量的现象

不少教师布置给学生做的习题并没有经过筛选,也不去把握适当的题量,或者就干脆要求学生全做整本资料,学生根本做不完,况且很多习题其实只是变换已知量与待求量的问题,都是使用同一个方程,这类题何必要学生去做几道呢。

二、提高习题教学有效性的策略

1、课堂教学中要精选例题

高中物理新课标中关于“优化练习和习题的选择”的实施建议是“一个好的习题,就是一个科学问题。在设计练习和习题时,应多选择有实际背景或以真实物理现象为依据的问题,既训练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又联系科学、生产和生活实际,因而具有生命力。切忌那种脱离实际的纯‘思辨游戏’式的题目”。对此,我们不难得到如下措施。首先,课堂例题的设计要有层次性,应从学生的认知规律出发,由浅入深地进行,便于各类学生都能获得成功。教师可以设计一个母问题,由此加以变换而形成很多子问题,并按由易到难的顺序编排,以利于学生的理解、迁移和应用。比如“转盘模型”就可以由转盘光滑—转盘粗糙—小物体受绳子拉力—两个小物体间有拉力—小物体置于转轴两边,这样层层展开。

其次,例题的设计应具有探究性,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灵活性与变通性,可设计形同质异的情境,加以探究讨论,培养学生应用物理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比如在牛顿运动定律的应用复习时,可以设计这个情形:当你看到一个人拉着人力车艰难前行时,你想帮助他,那么你是帮他推还是拉更有效呢?

再次,例题的设计应具有趣味性,关注“生活化”的成分,提高学生的参与性。我们要尽可能自己设计有趣味性、紧密联系生活实际的题目,引导学生从生活走向物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性。只有这样学生才会积极思考、热烈讨论,使问题得以轻松解决。学完平抛运动后可设计这样一道题:排球场总长18m,网高2m,运动员在3m线正上方水平击球(方向垂直于底线),假如球做平抛运动,问:(1)在什么高度击球,无论球速多大,要么出界,要么就触网?(2)分析运动员在后排进攻时,为了达到较大的成功率,应该怎样击球? 最后,例题的设计还应具有迷惑性和开放性,以促进学生加深对物理概念和规律的理解,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教师平时应多收集那些学生容易出错或易受思维定势影响的内容,加以分析研究,设计出有针对性的例题,帮助学生澄清物理概念,理解物理规律。比如:你站在黄果树瀑布旁边,看到瀑布飞流直下,小鸟在空中自由的飞翔。这时,如果重力突然消失了,你将会看到怎样的景象?说说你的想法。

2、布置作业时,要选用好的习题

(1)习题背景要力求联系生产、生活实际和现代科技等方面的真实情景,要有利于巩固学生所学知识,又能辅助学生拓展知识面。(2)习题要有梯度,并能进行发散性思维,既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也有助于学生对学习内容的不断深化。

(3)习题要既符合学生的实际,又符合新课标的要求。可以从教材、教辅资料、网络等方面去挑选那些让学生在解答过程中能够感受到物理学家探索真知时是怎样巧妙的设计实验,创造性地剖析问题;或是能体现物理思想与方法的习题。介于目前市场上没有一本教辅资料适合我们的学生使用,建议老师们只选用其中的一部分,彻底抛弃那些意义不大的习题。教师们还可买一个书号来,几个教师或几所学校编一本适合自己学生实际的作业本,年年修订、更新。

(4)习题的设计或选用要关注科技发展的新成就。可以通过电视、报纸、网络中获取的相关内容,进行提炼、加工,然后再与高中物理的主干知识建立联系,从不同的角度,不同层面设计问题,让学生增强实践意识,培养学生关注我国科技发展前沿这种良好的公民素质,提高学生的科技素养;同时也让学生感受到“新题不难”,培养学生面对高考新情景题的良好心理素质。比如:2010年10月1日18时59分57秒,我国自行研制的“嫦娥二号”卫星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发射升空。“嫦娥二号”与“嫦娥一号”的工作轨道都近似为圆形,轨道半径分别为100km和200km,其质量分别为2480kg和2350kg。两者相比()A、“嫦娥一号”受月球的万有引力较大 B、“嫦娥二号”绕月球运行的周期较小

C、“嫦娥一号”绕月球运行的向心加速度较大 D、“嫦娥一号”运行时的动能较小

(5)设计与STS的研究相关的习题。引导学生用所学到的物理知识来认识、解释、分析和解决社会生活中的一些问题,将研究性学习作为一种学习方式渗透到物理教学中。比如假期我回到农村老家,看到不少饮水工程都不能用,原因是水管某处断了,接上后水也不来了(有大量空气进入了水管),农民们认为:“只要进水管口的高度超过出水管口,无论水管怎么埋水都应该会来的”。这与实际情况不符,请你通过研究,给农民伯伯们提供一个填埋水管的技术支持!

3、把握阶段目标,有效使用习题

在新课教学中,通过习题的训练,达到对所学知识的复述、转化和具体应用的目的,以巩固、活化和深化所学新知识;单元复习中的习题,要有利于发现学习中的知识缺陷,如知识的结构,方法的渗透,情感体验等,实现对学习和教学的反馈,便于及时查缺补漏;阶段建构则要通过程序化的习题,从各个层面全面理解这部分知识,完善学生的知识结构网络,达到让知识融会贯通,方法上能灵活运用的程度。

4、研究高考试题,寻求习题教学的启示

2010年全国很多省市区步入了新课程高考,纵观这些高考试题,可以看出一些变化趋势:(1)重视物理学与生产、生活和科技的联系,虽然考查的都是基础知识和基本方法,但却隐含着对考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的较高要求。(2)突出主干知识,突出力、电知识的主干地位,《必修1》、《必修2》、《选修3-1》、《选修3-2》为必考部分,占95分的高分值。(3)注重过程与方法,渗透物理思想。体现了物理教学新理念,加强了对考生解决实际问题的基本方法、思维方式的考查力度,象2009年北京理综第20题,要通过取特殊值代入;看物理量变化趋势;看物理量单位等“物理分析”才能作出判断。(4)计算题情景新颖,着重考查运用数学、物理知识和基本模型的迁移能力。尤其增加了“数学计算”能力的要求,这部分的分值定得较高。

5、注重培养学生的审题能力

不管题目信息是是语言文字,公式符号,还是图像图表,教师都不要事先给学生读题,要让学生逐字逐句看清楚,弄清条件(隐含条件),甚至从语法结构,逻辑关系等方面去分析,思考从何入手,是什么模型,与哪些知识相关,以便提取与之相关的解答方法,通过建立思维链,整合知识与方法,找到解题途径。平时就要养成“读-思-画”的良好习惯。把握好“阅读文字、图像—形成情景—抽象过程模型—找出过程特征—确定物理规律—寻找几何关系或列出方程—解出数学解—经过判断得出物理解”的思维操作规范。

6、(1)弄清解答物理习题的书写操作规范

关于“必要的文字说明”是指:对非题设字母、符号的说明;

对物理关系的判断说明,如极值状态,临界状态及守恒规律等;说明方程的研究对象或所描述的过程,既这是关于“谁”的,“哪个过程”的(时间和空间),“什么方程”;说明作出判断或列出方程的依据,比如“牛顿第二定律”;说明计算结果正、负的意义,说明矢量的方向;说明结论或者结果,对于那些“满足什么条件”,“在什么范围”这类开放性问题,更要具体的说明你的理由。(2)解题过程中的方程要象“诗”一样分行列出

(3)分布列示,晚代数据,不要列成综合算式,一旦错了损失惨重(4)学会用“物理语言”答题,切忌使用生活语言 参考资料:

1、廖伯琴等《高中物理新课程远程研修》(专题七)高中物理疑难问题案例剖析

2、李 进 关注“嫦娥二号”探月之旅《物理教学探讨》2010.12

上一篇:《假乐》译文及赏析下一篇:互联网利弊辩论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