尝试“体验式教学”提高课堂实效性

2024-10-09

尝试“体验式教学”提高课堂实效性(14篇)

1.尝试“体验式教学”提高课堂实效性 篇一

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尝试

----写在教学研讨课前的话

一、教学现状分析:

一个学期很快就过去了,检查了教学进度,算了下时间,不由得感叹:时间很紧,上完新课后用来进行期考复习的时间只有一周的六个课时,比期初制定的教学进度计划少了两周的复习时间,期考复习工作做得不扎实,期考质量就不会好。那么,是什么原因造成了这种状况?带着这个问题,我们初二数学备课组的三个老师进行了多次集体备课,分析教与学的情况,试图探索一条既能使老师按正常教学进度完成教学任

务,又能使学生有效学习的路子。

过去,我在071班上数学课时,参考课程标准的要求,每一节课都认真备课,写好教案,在课堂上采用“问题情境—建立模型—解释、应用与拓展”的模式展开所教的数学内容,课堂上有知识讲解分析,巩固的练习,课后布置作业,认真批改,进行一些个别辅导。这是我们教学常态模式,看起来很正常,学生的课堂纪律良好,课后的作业也能完成。但仔细观察了解,会发现由于学生水平参差不齐,相当一部分学生在课堂上是旁观者,而不是参与者,而一部分参与者处于被动的学习状态:老师讲,学生听,老师写,学生抄,不能主动提出问题,积极思考。大部分的学生学习数学所采用的方法是背诵加练习,很多认真而勤奋的学生是“勤劳而不致富”,不认真的学生就是在听天书了。教师上课处于两难境地,顾了课标的目标和进度,就顾不了学生的实际水平,常常为了迁就学生的状况而放慢进度,所以就达不到计划要求。学生的考试成绩也不好,在本学期的段考中虽然试卷中有23分的难题,但最高分只有74分,70分以上的只有3人,及格的只有10人,优秀率为0,及格率为18.87% ,低分率达45.28% 这就说明了教学效率低下,要改革常

态的教学方式才有出路。

二、改进的策略:

教师在上课时都有这样的体会:如果教师不能恰当组织学生选择恰当的学习策略,一旦参与课堂交流的学生发言或者到黑板练习作业出现“意外”,教师将很难完成教学任务。即使教师完成了教学任务,也只是少部分自然适应教学的学生配合教师完成了教学任务,广大的没有机会参与课堂公开交流与沟通的学生的学习困难也就只能被排挤到课堂之外。所以要组织学生选择有效的学习策略,合理经营课堂学习时间。

为此,我们备课组经过探讨,决定对课堂教学进行了如下几个方面的改进:

1.要求学生先预习,后上课。学生预习要学会阅读教材,教师要让学生明白把学习搞好不能是“把希望寄托在上课能听懂上,”而是“课前能把基础知识基本掌握;”指导学生学会看课本中和概念和例题,试着完成课本中的练习中的习题,这样到上课时学习就有目标和方向了,减少了盲目性。当然,为了给学

生在课余时间有主动性,老师不再布置统一的课后作业了,但老师要及时抽查学生的预习情况。

2.分成适当的学习小组,以有利于合作交流,互相帮助,互相促进,共同提高。课堂上以前后三桌六人为一组,这六人的数学水平是不同的几个层次,可以互相帮助,会的帮助遇到困难的,这是同组异质的学习小组,通过这样的九个小组改变了过去一个老师面对50多个学生的局面,班上有了十多个小老师在教

学,课堂效率也得到了提高。课后的小组是同一个层次十多人组成的小组,以利于培优补差。

3.改进课堂教学的环节,使学生像考试那样紧张地学习。首先,将上课开始阶段的情景问题导入新课为主,改进为对前一节课的复习巩固与问题纠正和导入新课相结合,尽量对前一节课学生学习后存在的知识漏洞和问题做出修正。其次,在讲解基本概念和例题的环节,由老师详细讲解引导为主,改进为由学生自主学习,小组合作交流解决与老师对全班性的引导讲解相结合。最后,在每节新课的后十分钟,进行一次分层检测,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分配不同的检测题,批改后给予相同的评价,这个环节是改进课堂教学,使学生紧张学习的关键所在,要科学地编好测试题,当天批改,及时反馈,使所学内容在当堂达标,或课

后达标。

以上是笔者在课堂教学过程控制中进行教学内容调控和教学方式方法调控的肤浅认识,通过从第十五章《整式的乘除与因式分解》开始的教学情况观察,具有一定的效果,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有了提高,各个层

次的学生在作业和练习上的质量都有进步。但也存在不少需要改进的地方,请老师们指出。

2.尝试“体验式教学”提高课堂实效性 篇二

在初中历史八年级上册第13课《抗日救亡运动》这节课中, 第二个子目:全国抗日救亡运动的高涨, 教材原文如下:“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 激起了全国各界同胞的抗日怒潮。北平、上海等地纷纷建立抗日救国会, 开展抗日募捐, 举行反日游行。工商界提出对日经济绝交, 开展抵制日货运动。南京等地学生举行抗日大示威, 声讨日军罪行, 要求国民政府收复失地。未撤走的东北军和东北民众组织了抗日义勇军。中国共产党派杨靖宇等在东北组织抗日游击队。抗日的烽火燃遍了东北大地。随着日本侵略的扩大, 全国抗日救亡运动不断高涨。”

这一段内容出现在九一八事变之后, 西安事变之前, 是学生在情感上理解“国家兴亡, 匹夫有责”这个道理的关键部分, 如若情感认识不到位, 对于后面张学良发动西安事变的理解便不会到位。但是教材上就是寥寥数语, 要从这段内容中解读出全国抗日运动高涨的情绪, 还必须做一些巧妙的设计, 因此, 我想到了学生表演。

在上课之前, 针对这一段教材教师做了如下安排和布置:

1、将选出参与表演的同学分成四个小组。

2、给每一个小组布置一段解读教材并最终表演的任务。具体任务如下:第一组:表演北平、上海的抗日活动情况;第二组:表演工商界开展的活动;第三组:表演南京的学生们做了哪些活动;第四组:表演东北的状况。

3、要求四个小组的表演要有连贯性, 一气呵成。

4、表演时间限定在5分钟左右。

5、在准备的过程中如果需要帮助, 可以求助老师和其他同学。

在这里, 教师首先对教材进行了初步分析, 将教材内容分成四个可表演的内容, 变成四个组的任务, 把表演难度控制在学生的能力范围之内。这样, 学生在准备表演的时候便有的放矢, 不会因为难度太大而畏怯, 也不会因为没有难度而兴趣索然。经过一天时间的准备, 最后在课堂上出现了这样的表演成果:

生一: (旁白) 1931年9月18日, 日本在我国东北挑起了九一八事变, 占我国土、辱我同胞, 祖国在哭泣。人们在流血, 三千万的东北人啊, 变成了亡国奴, 他们流浪、呼喊!但是蒋介石政府对日实行坚决不抵抗政策, 任由日本人在东北恣意妄为!政府不抵抗, 但是人民不答应, 看!在北平、在上海:

第一小组表演:

生二: (手捧抗日募捐箱) 同胞们, 日本人侵我国土, 辱我同胞, 作为中国人, 我们理当有钱出钱, 有力出力, 把日本鬼子赶出去。今天我们走上街头, 为抗日斗争募集资金, 希望大家都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吧!

第一小组其他成员:从各个方向来到募捐箱旁向箱内投放金钱。

生一: (旁白) 与此同时, 工商界也开展了抵制日货运动。

第二小组表演:第二小组成员: (右手举拳头) 我们工商总会宣布, 从此不卖日本货!现有的日本货, 我们决定当众销毁 (在黑板上将代表日本货的图片用粉笔进行叉画) 。

生一: (旁白) 在南京总统府前, 有一群爱国的学生在呼喊。

第三组表演:

第三组成员: (手拿书写着“收复失地”、“打倒日本帝国主义”、“坚决抵制不抵抗”、“联共抗日”等标语的纸板, 从讲台位置向教室后面做游行状) 打倒日本帝国主义、收复山东、坚决不做亡国奴、联共抗日……

生一: (旁白) 在东北, 战火在燃烧。

第四组表演:

第三组全体走上讲台, 排成一队。

生三:我是共产党员杨靖宇, 我们来自东北抗日游击队。同胞们, 日本人欺人太甚, 我们必须还以颜色, 用手中的武器他他们赶出去。同胞们, 你们是有血性的中国人吗?

全班:是!

生三:你们愿意加入我们, 一起打日本鬼子吗?

全班:愿意!

生三:那就拿起你们的武器, 跟我走!

掌声!

3.体验式教学在语文课堂中的尝试 篇三

一、依托故事,引领体验

小学生走进阅读,多是因为被故事所吸引。体验式教学最可贵之处便是可以投其所好,利用语文教材中故事性强、寓意深刻的课文,将语言的揣摩、感情的体会、道理的感悟都寓于故事的形式当中。

教学《圆明园的毁灭》时,我精心备课,设计课件,剪辑了电影《火烧圆明园》的部分镜头。首先,让学生通过对课文的学习,感受到圆明园的宏伟壮丽、富丽堂皇;然后,让他们观看电影剪辑片断。强烈的落差,诱发了学生强烈的情感体验。

生1:洋鬼子太可恨了。他们好像就是靠掠夺“发家”的。

生2:这也正说明中国地大物博,可惜宝贝还得好好保护。

生3:我们没有洋枪洋炮才遭人欺负。

生4:我们得靠自己保护自己才成,“把江山和子民丢给凶残的敌军”,所谓的皇帝根本靠不住,关键时候只顾自己逃命。

……

教师无需多谈自己的阅读感受,展示自己的阅读体验,关键是为学生提供支撑平台,为学生提供阅读资源。教师的引领作用就是遴选甄别优秀的教学素材,将它们有机地组织起来,在合适的时机向学生展示出来。在内涵丰富的故事情境中,学生会产生属于自己的独特的阅读体验。

二、依托实践,丰富体验

《义务教育语文课标》是这样定性语文课程性质的:“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阅读水平和能力的提升不是靠教师的精心讲读就能达成的。既然被定位于“运用”,就要心维手摹,才会熟能生巧,即叶圣陶先生所说的“历练”和“习得”。只有在实践中产生的营养才能为学生所汲取,才能转化为学生的语言素养。

《珍珠鸟》描写了“我”为珍珠鸟创造了自由自在的生活环境,它由怕人到能与“我”和睦相处,说明了“信赖,往往创造出美好的境界”。这种生活经历和境界,其实并非冯骥才独家“特产”。我们如果多关心儿童的世界,会发现他们可能会做得更多更好。教学中,我有意将“橄榄枝”抛给了学生:

师:同学们,我们每个人都是冯骥才。我们家里的玩乐世界里可能没有这个有趣的珍珠鸟,但是,我们有阿猫阿狗,金鱼小兔什么的。同学们家里有吗?喜欢它们吗?(学生几乎是异口同声的回答喜欢)

师:(我狡黠地笑笑)我不信。(有学生急了,七嘴八舌地抢答。我示意他们安静)老师相信,不要急。慢慢来,一个一个说。

生:我家里养了一个小猫。它就像我的小弟弟,吃饭的时候偎在我怀里,睡觉时钻进我的被窝里。我总喜欢摸着它柔软的毛,好舒服。

……

师:同学生说得真好,老师真有耳福!可惜冯爷爷不在场,他可没有老师的好福气,能知道这么多小宠物的故事。同学们出出主意吧?

生1:我们去冯爷爷家,把我们的宠物故事讲给他听。

生2:不可能的,冯爷爷在北京,离得太远了。

生3:那我们就给冯爷爷写信!

师:同学们的主意真好,那就快快动笔吧!

……

这样,将教学自然地引向语言实践,有效地进行读写结合,让学生对自己的生活进行挖掘和描绘,会进一步感悟到冯骥才的情趣和感受。实践表明,这一次语言训练很有效果。学生受到冯骥才思想和写法的启发,将小动物以及自己与小动物之间的感情关系写得细腻曲折,富有情趣。

三、依托联想,深化体验

“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阅读是一种个性化行为,不能以教师的解读代替学生的感受、体验与理解。因为,阅读者在阅读的过程中,总会情不自禁地联想到自己相似的情感、自己熟悉的生活,甚至自己所处的社会。“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也就成为阅读过程中的必然。学生的“自求得之”是弥足珍贵的体验。在语文教学中,要想方设法让学生“把自己摆进去,读出自己”。这就需要我们教师引导铺垫。

《匆匆》是朱自清的散文名作。作者把看不见,摸不着的时间形象生动地描述出来,表达了对时光流逝的无奈和惋惜。文章中有很多句子值得我们品析和深思。比如,“燕子去了,又再来的时候;杨柳枯了,又再青的时候;桃花谢了,又再开的时候。”“像针尖上一滴水滴在大海里,我的日子滴在时间的流里,没有声音,也没有影子。”这些需要调动学生的生活经验,启发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经历,依托联想,通过回顾式体验,才能深化对文本的体验与理解。

新课程背景下的语文教学,只有开展体验式学习,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才能真正让学生成为阅读的主人,获得审美的愉悦、情感的同化和人格的升华,从而达成语文的教育教学目标。

4.“体验式”教学的尝试 篇四

“体验式”教学的尝试

“体验式”教学是学生通过自主参与阅读实践活动达到自我体验的一种学习方式。体验,是通过实践活动来认识周围的事物。“体验式”教学是在阅读课上,学生以教材为载体,在教师的指导、点拨下,自主参与、自我体验的一种阅读实践活动。它要求学生一定要通过参加各种教学活动,用眼、耳、鼻、手、脑多感官去体验,从而获得种种发现,继而进行各种思维活动,最后用语言表达出来。从而,不仅能逐渐学会以语言文字为依托,分析语言现象,善于从段与段、句与句、词与词的联系中去揣摩语言文字的内涵,准确地把握在一定语言环境中所表达的特定的含义,理解语言文字的“弦外之音”、“言外之意”、“不言之语”。而且,学生还能在体验生动的问题情境之中,丰富他们的人生经历,让他们在身临其境中发展思维,增长解决问题的才干,学会从体验中认识世界和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并发展学生的个性、情感、意志、态度。 正由于“体验式”教学在阅读教学中具有如上的`优势,我尝试在小学语文第十册《记金华的双龙洞》一课运用“体验式”教学,并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记金华的双龙洞》一文作者是我国著名作家、教育家叶圣陶,课文节选自作者《小记十篇》中的《游了三个洞》。这篇讲读课文记叙了作者游览金华双龙洞的经过,按游览顺序依次写了游金华双龙洞的路上见闻、游外洞、由外洞进入内洞、游内洞、出洞,表达了作者多祖国山川景物的热爱。全文线索清晰条理分明,学生理解起来很轻松。针对本篇课文的特点,我设计如下“体验式”教学活动:一、整体感悟,朗读体验注重学生朗读能力的训练好似新大纲的一大特点,它是学生眼、口、耳、脑并用的综合性活动,《记金华的双龙洞》是一篇游记,内容并不复杂,但深厚的感情是隐含在课文中的。我以朗读为突破口,分三步引导学生体验作者的情感。第一步:在解决课文生字新词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读准、读通全文。第二步:以小组自学方式,读课文,画出作者的旅游路线图。把自己在读课文过程中产生的疑问在小组中提出,组内解疑。此时教师每组巡视,适当地加以点拨帮助学生正确、深入地理解课文内容,引导学生品析课文中的语言文字、体验作者遣词造句的准确。第三步:在读懂课文的基础上,练习有感情朗读。通过琢磨怎样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自然而然地体验、意会课文中的思想情感,完成外化――内化――外化的完整心理过程变化。二、创设情景、换位体验。小学生的思维处于表象思维的阶段,在阅读教学中创设情景,学生会情不自禁地用眼睛去看,用耳朵去听,用脑子去想,置身于老师创设的特定的情境中,对具体情境的体验、领悟,一般比表达的语言更加深入。《记金华的双龙洞》是一篇极典型的参观游记,以明显的参观游览顺序为线索。针对这个特点我设计了学生做导游讲解员带领全班同学模拟参观金华双龙洞的体验活动。首先,在朗读体验过程中画路线图的基础上,选定一名有较好绘画基础的学生在黑板上画出一幅较生动具体的参观路线图。然后我把整个过程分为“路上见闻”、“外洞”、“孔隙”、“内洞”四个部分,各学习小组任选其中的一部分作为自己的导游讲解内容。在四人学习小组充分练习讲解的基础上,每组再选出一名代表,5分钟时间内小组其他成员帮助他(她)进一步完善导游讲解词。接下来全班同学组成“金华双龙洞旅游参观团”,各组代表到教师前担任一次导游。最后全班同学进行评论,总结经验,改正不足之处。此时,学生无论是扮演角色,还是在座位上观察,都会借助情感去体验、感受、思考,从而得到提高和发展。三、课后作业,实践体验。课文学完后我布置了自主选择性作业:你可以做一次小导游,带你的好朋友或父母模拟参观金华双龙洞;你可以学习课文的写作顺序自己试着写一篇游记;你可以摘抄文中好词好句;你可以写读后感;你还可以结合课文,展开合理想象,用连环画形式介绍游览双龙洞的经过。多样化的作业照顾到学生个体差异性,结果第二天孩子们纷纷按自己的喜好交上作业:喜欢绘画的交上一幅幅美丽的图画;文笔好的交上一篇小游记;爱思考的交上读后感;爱动笔的则交上一页页好词好句;最令人兴奋的是四位学生主动在班会上有模有样地表演了一次“导游大比拼”。总之,以丰富多彩、形式各异的作业设计,把有限的课堂内的知识扩展到广阔的家庭生活、社会生活中去。“体验式”教学注重学生自主学习、自悟学习、自得学习,让学生在言辞实践活动中真正“动”起来。人人动脑、动口、动手,开动各种感官,开动大脑机智,使思维活起来,语言也活起来。“体验式”教学教学在立足于全面提高学生素质,促进学生整体发展,改革小学语文教学中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

5.体验式情趣作文的探索和尝试 篇五

袁秀玲

作文是语文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但在作文教学中,我常常听到这样的抱怨:一写作文就头疼,没的写,不知怎么写,或者写写就写不下去了„„对于学生的这些症状,我不断地思索,难道作文就真的那么难写么?

通过长时间的研究和探索,我总结了三大症结:一是角色问题。在传统作文教学中师生关系是对立的、不平等的,学生大都处于要我写的位置,没有思想,没有个性,没有激情,可以说他们的写作欲望和兴趣被传统学习方式禁锢着,有待唤醒。二是情趣问题。学生们在学习上习惯了说教和服从,对生活和学习缺乏普遍的热情,更难说追求的激情,自己极少尝到创作的甘甜,因而对作文没有多少兴趣,而兴趣是成功的先导。三是积累与能力问题。乡镇中学的学生由于家庭、学校和环境等因素的影响,查阅资料比较困难,课外阅读的数量和时间都有限。由于知识积累较少,所以在作文中往往捉襟见肘,很难写出文质兼美的文章。

反思了作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把准了病脉,我便进行了作文教学的探索和尝试。

第一,转换角色,张扬写作的个性。

新课程要求教师应该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同时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我要做的就是建立平等、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把自己定位在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和促进者,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让学生成为生活和创造的主人。在作文教学中,教师要尊重学生的情感需要和独特个性,重视学生和赏识学生,学生感受到生命的可贵和可爱,从而产生表达自我和表现生活的热望。

具体操作为:师生共同确立写作话题,学生自主选择写作话题,自由抒发情感体验,师生平等合作评改学生习作或教师“下水文”,教师在审题立意、布局谋篇、语言表达、作文评改等方面给予学生有效的指导,学生对教师的评语给予再评价等。转换角色,使学生作文从“要我写”到“我要写”,实现了“我手写我心”,从而使作文教学发生了质的变化。

这种作文教学模式突出了学生的主体性,障显了“我”之个性,凸现以学生为本的人文性,从教育本质上解决了作文的主体问题,在这里,生命个体——学生是写作实践活动的主人,教师则是他们的引路人。

第二,培养情趣,点燃创作的火焰。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然而兴趣不是与生俱来的。兴趣需要发掘和培养。作文写作更需要培养情趣,少情寡趣是万万写不出好作品的。

怎样培养情趣呢? 角色转化,“我手写我心”为培养情趣提供了前提,但是,情趣的培养是一个漫长而艰辛的过程,是一个不断体验、积累、升华、历练的过程。

第一步开启情感之门。

人非草木,孰能无情?现代中学生缺的不是情感,而是缺乏对生命的热爱和对生活的关心,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语文教师就有义务和责任引导学生成为一个情感丰富而高尚的人。

情感从何而来?从生活的源头中来,从学生的内心深处而来。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一个“活”字道出了生活的哲理、学问的玄机。我认为作文的源头“活”水包含三层含义:一是生活。生活是艺术创作的不竭的源泉,艺术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二是活动。作文不是单纯的文字表达,而是一个过程,是一个体验生活和生命、表达和展示生活和生命的过程。它是一项综合性的活动。三是活力。在作文活动中要充满着激情和活力,活力往往会爆发写作的灵感。因此每一次的作文我都让它变成一个动态的活动过程。在作文中给学生提供充足的时间和可能的空间,让学生观察生活、体验生活、感悟生活和抒写生活。生活是源泉,活动是载体,文章是成果。为此我搞了几次大的作文活动,而每一次的作文活动都是一个充满激情和活力的认识生活和体验生命的过程。

第二步开启智慧之门。

说实在话,我们现在的学生几乎没有不聪明的,但很少有智慧。

“聪明”和“智慧”不是一个层次,“聪明”属于天赋,是浮在表层能够感知到的;“智慧”属于后天打造,是经过培养和积淀,沉淀于一个人气质内涵里面的。我们的孩子够聪明,但是不明智,缺少睿智,为此,教师就要把孩子培养成智慧的学生。

如何培养?我觉得关键在于培养孩子的学习品质和学习习惯。这似乎与作文无关,但没有智慧的思维是很难写出有深度和厚度的作品来的。

学习品质主要是指一个人在学习方面表现的学习心态。学习习惯是指学生在学习方面的具体行为表现。学习品质和学习习惯有机融合在一起,构成了一个人学习的态势。

首先,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做真正的主人,而不是听话的孩子。“我要学”和“要我学”不是一个境界,聪明的孩子能够乐于接受别人的意见,理解别人的意思,能够按时完成作业,这些是好的。但是还不够主动,孔子云:“好知者不如乐知者”,我觉得勤学者不如善学者,善于思考,长于出击,能够提出问题并善于反思、总结,才能比别人获得更多的体验、知识和能力。所以,我们做老师的,首先要调整好自己和学生的心态,摆正位置,引领学习,引领成长。

其次,培养学生的自学感悟习惯。聪明的老师是不越俎代庖的,那样孩子就失去了很多体验的机会。学习说穿了还是一种个体的行为,只不过在老师的指导下,孩子学得更快些、更好些。“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孩子在自学的过程中发现的问题、获得的经验至关宝贵,老师要做好孩子自学习惯的培养。

有了好的学习心态,再有好的自学感悟习惯,带着这样的一个团队,我们一定无往而不胜。当我们把聪明孩子变成智慧学生时,我们就成功了。

第三步开启快乐之门。

所谓“乐”,就是快乐地写作和写作的快乐。无论是作文还是日记,我并不强迫学生硬写,而要他们随心所欲地写。比如有的学生不想写命题就可自拟题。尤其是写日记,学生享有完全的自主权,写多写少,写什么内容,用什么形式,完全由他们自己决定。有些学生很乐意接受,养成了平时观察、思考、练笔的好习惯。对于那些不愿意记的学生,我拿出自己和同学们的日记给他们示范,并且和他们商量试着坚持写一个星期,学生一般不会拒绝。一个星期下来,我再找他们谈话,谈体会,谈收获,学生一般都有或大或小的收获,然后我再让他们坚持一个星期,久而久之,他们也喜欢上了日记。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们体会到了日记的好处,很多学生由不乐写到乐写,还有的把日记写成了故事连载。

学生们体会的另一种快乐就是写作的快乐。在这方面,我给学生们创造了诸多机会。例如把作文活动优秀作品装订成集,把优秀作文、优秀日记辑录成集,或把作品推荐到校报或校外杂志上,或推荐给全班同学,或让其登台朗诵等等。成功的快乐的情感体验积累多了,学生的兴趣也就大了,写作不再是难事,而是乐事了。

情趣是火种,智慧是柴薪,快乐是风力,当一个学生在写作园地中感到了自在和快乐,教师还愁写不出好作文吗?

第三,厚积薄发,提高写作的能力。

没有知识积累,作文是无米之炊。要想提高写作水平必须积累丰富的知识。关键是如何积累知识?学生获取知识有两条途径,一是向书本学习,一是向生活学习。因此我在以下方面指导学生作了积累。

1、坚持做好“三个一”。即:每天读一篇好文章(或名著的章节),做好读书笔记;每天观察和感受生活,写一则好日记;每周拿出一节课作为阅读与写作交流课,做一次好发言。“三个一”能将语文与生活、课内与课外、听说与读写紧密结合起来。

2、听说读写并重,注重学习过程。坚持课前3分钟演讲,给学生提供一个展示自我的平台,让学生领略掌声。在阅读中贯穿写作,每学完一篇新课文,或学完一个新单元,除作文课外,我布置学生写学习后记或随笔。有时让学生仿写或续写。

3、拓展学习领域,课内外结合。教科书不再是惟一的课程资源,我利用学校资源开展课外阅读,举行了朗诵会,演讲比赛;利用自然和社会资源组织了“四季的故事”、“金秋时节话国庆”、“重阳节漫谈”等综合性作文活动;利用现代多媒体教学资源,组织学生欣赏经典电影作品、看电视新闻和有价值的视频资料,写影评和观后感。

4、变革作文讲评,总结作文经验。我改革了以往学生作文教师评改的旧模式,模拟电子公告板留言的方式,让全体学生参与作文评改。作文评改过程本身就是一种体验,学生在其中品尝了乐趣和艰辛,从而学会了尊重和得到了历练。

5、注重作文修改,尤其是修改考试作文。作文犹如十月怀胎,写作的过程有着创作的冲动、痛苦和快乐,在文章草成后还要回味和咀嚼,把痛苦和欢乐加以提炼,变成一种认识,变成一种经验,而自己读自己的作文,自己修改自己的作文,这是很好的途径之一。考试作文由于时间紧,任务重,是急就章,因此修改考试作文,总结经验和教训意义尤大。我们专门准备了一个考试作文修改本,经修改后的作文95%能达到考试一类作文水平。

作文是一项综合性的语文实践活动,是一个复杂的思维过程,是一个知识输入与成果输出的过程,因此必须化知识为能力。知识积累与能力提高是相辅相成的,在这一动态过程中我注意锻炼和提高了学生以下几方面的能力:认知与思辩的能力,审美与表现的能力,文字表达能力,还有书写能力。

6.体验式课堂教学研究与探索 篇六

王琛芳

生态体验让每个人都会经历生命感动,体会美好人生,在体验着自我成功的过程中逐步树立理想与信念。我校以生态体验课题为切入点,在课堂教学中渗透德育,体现人文关怀,关注学生个性发展,培养健全人格,以原生态的课堂为依托,融通三重生态,促进师生共同发展,努力打造具有生命活力的魅力课堂。我们信守一个诺言:“我负责我的课堂,我研究我的课堂,我创新我的课堂,我享受我的课堂。”

一、专家引领,净化心灵

“只有先感动自己的生命,才可以谈论和实施教育。”感动是教育,也是生命最动人的节拍,是教育得以发生的精神引线。有句教育谚语:“教育是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颗心灵唤醒另一颗心灵。”只有感动生命,教育才有魅力。一个教师,如果没有感动自己生命的体验,何来力量去推动、摇动和唤醒学生,诱发他们的生命感动呢?因此我校多次请来央教科所刘惊铎、姚亚萍两位教授为我们作有关生态体验的报告,在一次又一次的交流互动中让我们进一步领略了生态体验的真谛,在一个接一个的亲验活动中,震撼着教师的心灵。

二、理念支撑,焕发活力

在专家的引领下,我们用心诠释着生态体验的内涵,生态体验主张在师生、生生的互动与反思性对话中,引导体验者(学生)经历生命感动,在体验者自我成功积累的过程中逐步完成知识的学习和内化。生态体验是实现教育由教授、灌输走向引导、体验、感悟的过程。在教学中,我校教师积极寻找生态体验的核心理念与课堂教学的结合点,从“情境体验,角色体验,主题体验等”多个教学场景中,努力在课堂上实现师生的互动对话和共同发展,使课堂教学呈现出崭新的样态。我校教师经过多次培训,研究、探讨,使我校的课堂焕发出新的活力:

1、营造生命律动的体验课堂

没有生命感动的课堂教学是缺乏动力支持,很难入脑入心。因此,我们努力打造有生命律动的体验课堂。我们在生态体验教育的课堂教学探索中发现,科学知识的教学也可以成为让师生“怦然心动”的过程,日常教学也可以充满精神魅力,焕发生命的活力。老师在语文教学中,实践着我们的课题探索,学生在课后这样写道:“您的声音虽轻,却有一种韧性。您丰富的表情加深了我们对课文的感悟,您充满活力的语言使我们身临其境、如醉如痴。”学生在这种情景和氛围中,熏陶日久,学生便会渐渐地用心灵回应着教师的真情感动,师生之间会出现高频度的心灵对话,生命的音符在不停地跳动。

2、创设情感互动的人文课堂

真心地走进我们的学生,和他们一起选择诗意的栖居,他们洋溢的热情和全部的信任,真的能将人融化。在课堂中,蕴涵着十分丰富的教育资源,我们力求充分发掘教师内在的道德潜能,在教学中我们以平等、尊重、公正的价值为引导,以身示范,以情动情、以情传情,师生共同体验,学生情动于心,以此促进学生对教师及学科的情感认同,只要我们相信学生,相信在他们的心里,潜藏着人性的光辉;只要我们多一些褒扬,少一些否定,多一些唤醒,少一些压抑我们的课堂定会充满人文精神的温馨,定会生成五彩缤纷的精彩世界。进而使课堂教学与学科教育焕发出生命与人性的光彩。

3、构建师生共赢的个性课堂

新课程背景下的课堂应该是师生生命成长的最佳生态园地。在这个生态园地里,教师不断的挖掘自身的潜力,吸取丰富的知识,以自己的思想、情感、语言、技巧给学生有效的指导,同时也使自己的生命逐渐成熟,绽放绚丽的花朵;学生在教师智慧的引领下,在优秀作品的滋养下,在积极主动的体验探究下,生命之树日益长高、茂盛。这样的课堂才会拥有最灿烂的阳光,最清新的空气,最甘甜的泉水,这样的课堂才会成为适合教师创新发展、学生个性飞扬的生命成长园地。

4、挖掘生成资源的智慧课堂

课堂是一个多变、复杂的动态场,教师要具有足够的创造性教学智慧,随机应变、敏锐捕捉,用细致人微的心去发现每一个新的课堂生成点,运用教学机智、以深厚的人文底蕴和智慧驾驭课堂,顺学而导,在教师的捕捉、点拨、引导下,使学生受益终身。这样的课堂生成虽然也许只是昙花一现,但那似流星闪现的光彩却有可能成为永恒„„

三、付诸实践,异彩纷呈

再多的理论,最终还是要付诸于实践,我校教师努力在实践中丰富着生态体验的内涵:

1、生态课堂铸就人格培养的体验场

所谓体验,就是给学生创设一个情境,让他们全身心地投入其中,自己去感悟,去提升生命智慧,唤起生命的感动,让生态体验以它最纯朴,最自然的形态达到心灵与心灵的对话,生命与生命的感动,在充满体验的生态课堂里,我校教师千方百计地创设与教学内容相应的各种有效的情境,创造和渲染气氛,使学生产生身临其境之感。使学生在融通自我、自然、他人的三重生态中感悟生命,蜕变重生。

生态体验讲究的自然生态是人生命的物质滋养,类生态是人生命的社会依托,内生态是人生命安顿的心灵居所,三重生态圆融互摄,对生命健康发展具有基础性的意义。

(1)亲近自然,回归本位,打造自然生态课堂

教学的“自然生态”强调的是真实、自然,追求的是和谐。我校教师在教学中巧妙地处理了“知”与“智”的关系。智育是教学“原生态”的根,忽略它,教学中就会出现让人看到石头就是一块石头,一粒沙子就是一粒沙子,那只能称作在完成教学任务。如果在教学中保持了“智”的开发,智慧就能让学生从一块石头里看到风景,从一粒沙子里发现灵魂!教学“原生态”建设的目的,就是为了发现石头里的风景、沙子中的灵魂,去开创有意义的教育活动,体现教学的文明。

我校科学教师在执教《认识大树》一课时,让学生走出课堂,亲近自然,在摸一摸、闻一闻、看一看、抱一抱之中感受生命的力量,让学生与自然亲密接触的同时了解大树,热爱生活。有的学生索性躺在了大树底下,仰视那树冠,那参天的大树顽强的生命力给学生以震撼,在感悟人类渺小的同时,了解了自然的伟大,在这样的课堂上,学生获得的不仅仅是课本上的知识,更重要的是生命的感悟,爱的萌生。

在日常生活中,道路旁、大树下,小河边„„不起眼的卵石到处可见,张旭老师组织学生经过挑选,再把捡回的卵石洗干净后,根据卵石的形状进行造型游戏。本节课,老师把大自然赐予我们的礼物作为丰富学生体验的媒介,遵循审美规律,多给学生感悟艺术作品的机会,引导学生展开想象,通过比较、讨论等方法,引导学生体验、思考、鉴别、判断,提高他们的审美趣味。同时以各种生动有趣的教学手段,引导学生增强对形象的感受能力,激发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鼓励学生在自然与生活中寻找美、发现美。

叶圣陶先生说:“写作的根源在于自身的生活”,还说:“生活犹如源泉,文章犹如溪水,泉源丰盈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泼泼流个不歇。”现实的生活情境是小学生感受生活的一个朴实而开放的大课堂。张惠玲老师在作文课上让学生写自己,把观察、表达融为一体,学生在这种宽松的氛围里诉说着自己真实地感受,把眼中的老师描写得栩栩如生,刻画得淋漓尽致。张老师关注学生的生命轨迹,紧扣学生的生命发展,切实把学生放在习作教学的主体地位,让学生自由地、自主地、自发地写,用自己的心灵抒写人生,让作文展示他们的生命活动,表现原生态的自我。在这样的课堂里,学生无拘无束地发表着自己的见解,在欢声笑语中,学习作文,学会做人。我想,这样的作文课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原生态”作文教学。

在朴实的课堂上,也许没有热热闹闹的场面,也许没有令人拍案叫绝的设计,然而却流淌着行云流水般的自然美,以其独特的魅力吸引着学生。朴实往往是在我们自然、随意的教学细节中不经意流露出来的。在朴实的课堂教学中,没有豪华的课件,老师更多的是关注学生人格的养成。

我校刘洋老师在教学《统计》一课时,通过对校园里树木的统计,不仅使学生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还产生了爱校、爱树的情感。课后,通过统计塑料袋个数的活动,不仅加深了对不同统计量意义的理解,还在活动中感受到了丢弃塑料袋的行为对大自然的影响,唤起学生的环保意识。而这些内容的体现又丝毫没有刻意安排的痕迹,而是自然的、和谐的流露,可以说是不经意间见真谛。

(2)相互交流,沟通你我,创造类生态环境

所谓类生态是指人与他人、人与社会、人与文化之间的关系。我校教师十分重视在课堂中为学生营造一个与他人交往的类生态环境。走进我校的课堂,感受到的是亲切、和谐、活跃的气氛,充满爱的旋律,教师已作为学生学习的伙伴参与到学习过程中,他们和学生在游戏中学习,在讨论中学习,在学生每一次发言后,教师都为学生的精彩发言而喝彩,学生的个性得到充分的张扬,在信息传递中达到情感互动。教师就是学生最亲密的朋友,教室就是学生最快乐的学园。

胡艳老师注意小组合作学习,在小组合作中渗透人文教育,她提出小组合作中的几要素,关键词为:学会交流、学会协作、学会赞赏、学会感激、学会倾听、学会低声讲话。这些关键词学生都记在了数学书第一页,学生张口就可以说出来,学生对这些要求已经烂熟于心,这不正是良好的育人教育吗!黄老师的写字课上不仅教学生写字,还注意学生的写字习惯,同时更注重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能力,在书法作品的互评过程中让学生展示自己,欣赏他人。

(3)启迪心灵,产生共鸣,诱发内生态感动

内生态是指人生命安顿的心灵之地,它包括人与其身心的关系,情感等。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只有关注情感上的学习才能描绘出人类认知的性能和局限。”而音乐教育本身就是一种情感教育,其本质在于“以美引真”、“以美导善”、“以美化情”。我校音乐教师在教学欣赏《歌唱二小放牛郎》的过程中,先给孩子们介绍这个动人故事的发生背景,之后再让他们欣赏音乐。在学生有了深刻的情感体验的基础上,田老师进一步启发:“为什么这个音乐可以带来忧伤的感觉?同一种旋律经过节奏变化,会产生不同的音乐感觉吗?”等等,利用多种手段引导学生体会作曲家的创作意图和表达方式,使他们逐渐养成“欣赏音乐作品——情感体验——延伸思考”的思维方式,慢慢拥有“日渐丰富的情感体验”。当音乐融入情感,心灵产生震撼,你能感觉到学生的真情随音乐涌动——很多孩子在听这首歌曲的时候,小脸蛋上挂满了晶莹的泪珠。这种人性的感动,将会以稳定的状态定格于学生内心,并伴随他们终身。

语文课上,张荣老师动情地朗诵,优美的解说,顷刻间赢得了学生的敬佩,接下来在指导学生朗诵《美丽的集邮册》时,张老师使学生在情绪的勃发与激动中进入审美的境界,体验语言文字的灿烂,悟出言中之意,文中之情,在深悟美读中享受着语文。

《成吉思汗和鹰》是“面对错误”主题单元的第二篇主体文章,讲了成吉思汗一怒杀鹰又后悔的故事,从文本的语言来看,描写通俗生动,易于理解;从文本包含的人文教育来看,贴近生活,符合现实。陈莉娜老师在教学中始终把体验阅读作为重要的学习手段,通过教师的引导,加强学生自我感悟。对于课文主题的处理,陈老师并没有仅仅定位于“不要在盛怒的时候处理任何事情”,而是将主题进一步深化,通过结合生活实际谈谈切身感受的环节,使学生与文本产生共鸣,让文章所揭示的道理深入学生的心灵。

2、个性飞扬打造师生发展的动态场

在教学实践中,我们体会到,新课堂应是充满生命活力的课堂,是充满人文关怀的课堂,是促进学生发展的课堂,是激励、赏识、尊重学生的课堂,是师生共同发展的动态场。

如果说让学生得到尊重、得到关爱是学校需要营造的基本生态,那么,满足学生生命涌动的需要,则是在另一种境界上给与学生生活的高质量。教师的教学过程应该成为师生共同的创造过程。教师要努力激发学生积极思维,鼓励学生大胆质疑,作另类回答;学生智慧的激活,会反作用于教师和其他学生,使其能在更高层次上积极思维,从而在师生、生生间积极的思维互动中,不断闪耀出智慧光芒和个性色彩的绚丽。师生可以从中尽情地去体验教学创造美的特殊乐趣,并可获得教案预设目标外的丰富收获。自主、创造和潜能的释放是满足学生生命涌动的基本音符;心灵的自由驰骋、智慧灵光的不断闪现和生命色彩的斑斓是学生生命灿烂的共同旋律。

(1)和谐发展、构建学习共同体

在教学中,教师要千方百计构筑有关学习的“共同体”,这个共同体是基于差异的共同体。如教师让学生共读一本书,各人按自己不同的理解,各抒己见,每一个同学发出声音犹如交响乐团在和谐地演奏,音色、音阶都不同的乐器发挥其差异性,和谐地发出音。

构建和谐的学习共同体,教师要激励每一个学生主动参与,共同合作,协同努力,充分发挥自身的学习优势。在学习共同体中,要让每一个学生学会欣赏,欣赏别人的优点,宽容别人的不足,取长补短,共同进步。学会接纳,善于取人之长,补己之短,学会接纳不同的人,与不同的人相处、交流。学会承担,不仅对自己负责,而且要对“共同体”其他成员负责,协同努力,为“共同体’,目标的实现而竭尽全力。学会交往,在参与共同体学习过程中,学会交往、沟通的技能。

在数学课堂上老师们营造了学生自主学习的浓厚氛围,启迪学生主动发现,让学生体验探究的过程,感悟解决问题的多样性,引领学生进入忘我的数学探究世界,打造魅力课堂,铸造了师生共鸣的思维场。在语文课堂上教师注意了学生个体感悟的差异性,给学生创设了发展自我的空间,把提问题的权利给了学生,充分体现了教师以学生为主体的学生观。我们想只有这样的课堂学生才会有发展。

王先梅老师的《乘法计算》一课,创建恰当的情境,引导学生通过独立思考、小组讨论等方式交流、探索,然后对比、评价,由学生自己探索出乘法竖式的计算方法,教师只是在旁边予以组织、引导和画龙点睛的评价。教学语言简练、准确,逻辑性强,学生的参与度比较高,参与比较有效。在听课时,我们也主要观察了学生的表现,重点观察了学生对教师组织的活动参与是否积极,参与是否有效,思维含量有多高,是流于表面还是深入实质,通过观察我们发现,老师的教学具有很大的开放性,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可以充分发挥自主学习的能力,在课堂上不同层次的学生都会有不同的收获,都在发展。

(2)凸显智慧、塑造魅力教师群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仅要把学生看做“主体”。还要把他们看作是教学“资源”的重要构成和生成者。这样才会不把学生在课堂中的活动、回答看做是一种对教师的配合,而是看做对教的过程的积极参与和教学过程创生的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角色不仅是教学情境的“创设者”、对话的“组织引导者”、学业的“评价者”,还是课堂教学过程中呈现出新信息的“重组者”、动态生成的“推进者”。教师不仅要善于倾听,并且要教会学生学会倾听。要善于从学生的角度去看待学生的问题和观点。只有向课堂的每一颗心灵都敞开温情的怀抱,给予他们充分的理解和尊重,对话教学的课堂才能散发出浓浓的充满人情韵味的温馨;才能听到发自学生内心最深处、最真实的语言。

在经过一段时间的实践后,“让课堂的每一分钟成为师生共享的生命历程。”已经成为我校教师的座右铭。因此,在很多课上你都会看到老师们独到精巧的设计环节,都能体味到教师们的良苦用心。安学文老师的体育课既有规范的训练内容,又融入一年级孩子喜爱的游戏活动,扔纸飞机看似游戏,实际又包含了投掷技巧的训练。黄丽芳老师的《马到成功》以“马”字在中国文字历史中的演变为开端,既引发了学生的兴趣与好奇又渗透了中国古老文明发展史,最后以自己制作精美的书签为提升,练习的过程中配之以舒缓的古筝乐曲,调养情趣,相得益彰。秦莹作为一名工作不足三年的教师在自己的刻苦努力下,取得了很大进步,她将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整合,为电脑课注入了兴奋剂。张颖老师的《小数性质》一课从学生熟悉的生活实际超市价签引入,题材贴近学生生活。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学具,让学生去猜想、验证。在交流过程中,学生发言面广泛,注意面向全体学生。同时在教学中注意给学生适度的自己阅读理解的时间,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独立阅读的能力,体现了新课程的理念。在学生发言后注意发动学生对其发言给予评价,使学生在互相评价的过程中进行了自我教育。曹东梅老师《一夜的工作》注重从内到外多维拓展,在引导学生体会周总理一夜工作的意境中,适时适当地引入一些背景资料,有效地帮助学生更好地解决疑难,有助于学生对文本的深入理解。韩续辉老师以春天的图片引入新课《春天的手》,将学生带入春天的情景中,从而引发了学生的阅读期待。杜军芹以猜谜语引入新课,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李梅老师在指导学识字中,抓住学生喜欢游戏、喜欢争强好胜的心理特点,让学生在“放鞭炮”、“击鼓传花”的游戏中快乐识字。儿童时期的想象力表现最活跃,一切创新活动都是从创新的想象开始的。温静老师巧妙地挖掘了教材的空白处,引导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和老树爷爷一起讲故事,让课文更加丰满,课堂更加丰实。崔颖老师的《理想的翅膀》从图片和音乐的适时地引入,创设情景,引导学生进入文本,与文本对话多向感悟,引导学生想象,把文本中简约的语言变为生动,变为丰满。许多老师在讲《方向》一课时都把学生关在教室里纸上谈兵,而李辉老师打破已有的教学模式,把学生带到了操场上,在与自然亲密接触的同时认识了方向,在同学们排队上楼的过程中,老师在每一个转弯处不失时机地让学生再次辨认自己前进的方向,在亲身体验的过程中领悟方向的变化。

正是这一个个充满睿智的课堂,验证了我们教师的成长。

“生态体验,一路如歌”就让我们在生态体验课堂中,相生相惜,共生共荣,同创和谐美善人生境界。在体验中珍惜各自的生命感动,在体验课堂的平台上诉说、对话沟通和互动分享,在人生交往中打开友情之门,在合作探索中相扶前行。让我们在这片谐美的生态体验课堂绿洲、心灵绿洲里,不断陶养自己的心性,一同拥有更加健康的人格、靓丽的生命样态。以上就是我校在生态体验下课堂教学的初步探索,我们把点点滴滴的思考梳理成章,与大家交流,也真诚地希望能得到各位领导的批评指正。

7.尝试“体验式教学”提高课堂实效性 篇七

一、高中地理体验式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 教师没有合理掌握体验式教学的课堂节奏

在开展教学活动时, 由于学生沉迷于某一体验活动, 在这个情境中停留的时间太长, 加上教师又没能及时调整课堂教学节奏, 使课堂容量减少、教学效率降低。比如说, 在讲到《中国地域文化》这一单元时, 教师为了让教学内容更加丰富, 将学生带到多媒体教室进行授课, 在大屏幕上展示中国各地的典型民居, 有:四合院、蒙古包、竹楼、窑洞等, 学生沉浸在这些多姿多彩的影像世界中, 完全忘记要深入体验和思考这些图片与地域文化之间的关系。这时候, 教师没能很好地控制教学节奏, 及时引导学生思考和总结知识, 导致本节课的知识量不够, 没能完成教学任务。

(二) 教师没有对学生的体验活动作出评价和引导

在体验活动中, 学生的个人体验以及总结知识的能力还很有限, 如果教师没有及时了解他们的体验过程, 就不能及时评价和纠正学生错误的想法和做法。考虑到不同学生的理解能力、知识层次、兴趣爱好等方面的差异, 使其对教师所讲述的地理事物会有不同的理解,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体验。教师通常会关注那些课堂上较为活跃的学生, 不能照顾到所有学生, 忽视了学生之间的差异性。

二、如何实现体验式教学在高中课堂中的有效应用

首先, 教师要改变自己的教学思维和教学方法, 要学会与学生进行换位思考。我们经常发现, 教师认为学生应该掌握的知识领域和他们实际掌握的知识范围不相符。随着信息化时代的来临, 学生利用互联网来拓宽自己的视野, 教师一方面要补充更多的课外知识, 有助于深入了解当下学生的内心世界;另一方面, 教师将自己当做学生, 从而设计出能被学生迅速接受的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

其次, 通过绘制地理图表能让教学内容变得更丰富。与传统的语言教学相比, 地理图表作为地理知识的主要载体被应用到教学课堂中, 可以将地理知识直观、具体地体现出来, 培养了学生的空间思维能力。比如说:在讲到地球的公转与自转, 地球上四季的变化、世界河流分布以及人口密度等, 都可以在图表上表示出来。这种方法能够让学生的地理知识更加丰富, 帮助学生理解, 提高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

通过在课堂上提问, 来促进体验式教学的教学效果。教师在实施课堂活动的时候, 要为学生提供更多的表现机会, 尊重学生的意见和想法。在师生互动的过程中, 教师引导学生亲身体验地理学习, 使他们的思维方式更加全面, 而且教师在表达自己的看法和观点时, 也能有效启发学生思维, 让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和自主发现, 找出解决问题的各种方法。在进行体验教学的同时, 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逐渐整合自己的地理知识体系, 形成有用的地理教学模型, 提高了学生学习地理的自信心。比如说:讲到“资源开发与可持续发展”这个主题时, 教师将德国鲁尔区为例来提出相关问题:既然德国鲁尔区为什么将炼焦厂卖掉、钢厂拆掉呢?当初又为什么要建它们呢?之后, 教师就引导学生对德国鲁尔区的地理环境进行研究和分析, 然后开始提问鲁尔区优越的发展条件是什么, 如何对鲁尔区进行合理开发?引导学生通过自主思考和交流讨论, 让学生提出具体的可持续发展方案。

结束语

总而言之, 体验式教学在高中地理教学中有着重要的地位, 为了能够充分发挥它的效果, 要以学生为中心展开体验式教学, 切实提高教学效果和教学水平。教师要合理运用体验式教学,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让学生主动参与到课堂活动中来, 在亲身体验的过程中学到更多的知识。教师也要提高自身的教育水平和专业素养, 不断积累教学经验, 全面提高高中地理教学效果和教学水平。

摘要:新课程理念下的高中地理教学, 更关注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体验、感悟和理解, 主要通过教师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探究和自主学习。体验式教学正是遵循这样的教学理念展开教学活动, 目前体验式教学在高中地理教学实践中处于尝试阶段, 在教学活动中会遇到很多问题, 结合实践提出的理论发展得还不成熟。新课程理念下的高中地理教学, 要改变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的局面, 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 在学生理解、体验和感悟的基础上进行探究式、批判式和反思式的教学。

关键词:体验式教学,新课改,高中地理,效研究

参考文献

[1]陈艳霞.浅谈高中地理的体验式教学的运用[J].新一代 (下半月) , 2012 (10) .

[2]周华灿.高中地理体验式教学情境创设探讨[J].神州 (中旬刊) , 2010 (10) .

8.尝试“体验式教学”提高课堂实效性 篇八

关键词:问题式教学;基础知识;启发思维

在高三复习课中,多数老师采用“讲了做,做了讲”这一教学模式,教师讲得滔滔不绝,学生听得昏昏欲睡,教学效果不理想。如果采取问题式教学开展高三物理复习,那么教学有效性就能得到提升,笔者从实践的基础上进行总结,谈谈问题式教学在高三物理复习课中的应用。

一、以“问题串”形式,夯实基础知识、构建知识网络

高中物理知识有个鲜明特点是比较系统,但学生恰恰没有这样的认识,甚至感到有点“乱”,知识点和公式多得记不住,还混淆了。如果以问题串的形式展开复习,学生的知识得到夯实,知识网络得到构建,教学有效性得以提升。

例题:甲是不带电的绝缘物块,乙是带负电的物块,甲、乙叠放在一起,静止在粗糙的绝缘水平地板上,地板上方空间有垂直纸面向里的匀强磁场。现加一水平向左的匀强电场,发现甲、乙一起向右加速运动。在加速运动阶段甲、乙两物块受力情况与运动情况如何?

在复习课中讲解此题前设置了连串问题夯实基础知识,构建知识网络,问题1:本题中可能涉及的接触力和场力分别是什么?生:接触力是弹力和摩擦力,“场”力是重力、安培力、洛伦兹力。问题2:力的大小是什么,朝哪个方向?生:重力大小G=mg,方向竖直向下;电场力F=Eq,方向与电场方向相反或相同;安培力F=BIL(B、I、L两两垂直),方向用左手定则判断;洛伦兹力F=qvB(B、v相互垂直),方向用左手定则判断。滑动摩擦力F=μN(静摩擦力大小范围从0到最大静摩擦力),方向与相对运动方向相反。问题3:遵循哪些运算方法与法则?生:力的合成与分解,遵循平行四边形定则。问题4:产生效果?生:形变、产生加速度。问题5:受力后产生怎样的运动情况?生:直线运动(匀速、匀加速、匀减速、变加速)、曲线运动(平抛运动、圆周运动、普通曲线运动)。问题6:解决问题涉及哪些知识?生:牛顿运动定律、匀变速直线运动知识,把相应的知识逐一板演在黑板上形成知识网络。

二、巧设变式问题,追求理解、运用的实效

曾经有高三学生问过笔者:物理课一听就懂,一做就错,怎么回事?笔者认为关键是对知识理解不到位,不能有效运用知识解决问题。为了加强学生对知识理解的深度,能够有效运用知识解决问题,需要巧设变式问题。

如,在复习闭合电路的欧姆定律时,我设计了如下变式问题:电源、电阻和滑动变阻器串联成的电路,电源电动势E=2V,内电阻r=1 Ω,定值电阻R1=1 Ω,滑动变阻器R2的最大阻值为5 Ω,请分析当R2满足什么条件时,电阻R1消耗的功率最大?尝试计算R1消耗的最大功率为多少?

变式1:当R2的阻值为多大时,变阻器消耗的功率最大?

变式2:当变阻器的阻值为多大时,电源输出功率最大,最大功率是多少?

变式3:滑片在向左缓慢滑动过程中,R1、R2两端电压变化量是否相等?

变式4:甲、乙、丙三个电动势E相同而内电阻r不同的电源,分别给同一个定值电阻R供电。已知甲、乙、丙三个电源内阻的大小关系为r甲>r乙>r丙,则将R先后接在这三个电源上时的情况相比,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接在甲电源上时,通过R电流最大

B.接在乙电源上时,通过R电流最大

C.接在乙电源上时,电阻R获得的电功率最大

D.接在丙电源上时,电阻R获得的电功率最大

分析:例题及变式问题涉及求功率的基本知识,本质是一样的,分析方法相似,但很多学生对公式的运用只停留在记忆上,只知道套公式,忽视公式的推导过程,结果在做题时就发生错误,而通过以上变式问题设计,使母题一题多变,启发学生思维,加强对知识的运用、理解,就能够很好地解决这一类问题,并且能激发学生兴趣,使学生愿意主动思考。如此一来,可以规避一节课不断变换题目,跳出了题海,减轻了学习负担,让学生感觉抓住了重点,提高解题实效,也提升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三、设计发散问题,启发思维,提升分析、解决问题能力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真正的学校是一个积极思考的王国。”在课堂教学中教师精心构建发散问题,能使学生的求知欲由潜伏状态转入活跃状态,有力地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升分析、解决问题能力。现以课堂设计一题多解的发散问题为例:

现有半径为2.5m的光滑半圆轨道ABC与倾角θ=37°的粗糙斜面轨道DC相切于C点,半圆轨道的直径AC与斜面垂直。质量为1kg的小球从A点左上方距A点高0.45m的P点以某一速度v0水平抛出,刚好与半圆轨道的A点相切进入半圆轨道内侧,之后经半圆轨道沿斜面刚好滑到与抛出点等高的D点。已知当地的重力加速度g=10 m/s2,sin37°=0.6,cos37°=0.8,不计空气阻力,求:

(1)小球从P点抛出时的速度大小v0;

(2)小球从C点运动到D点过程中摩擦力做的功W;

(3)小球从D点返回经过轨道最低点B的压力大小。

展开小组讨论,提出了从P到A过程利用动能定理求解方法。在求小球从C点运动到D点过程中摩擦力做的功W时,让学生讨论解决方法,学生列举了选择不同过程利用动能定理解决问题:如A到D过程或者P到D过程或者P到B过程和B到D过程结合,并提出了P到D过程的最简单方法,通过讨论展示学生深刻领悟运用动能定理解决问题时确定研究过程的重要性,提升了运用动能定理分析、解决多过程问题能力。教学过程中过于实在,往往只能使学生记住条条框框,一味地生搬硬套。惟有使问题发散,使教学中有问题可供学生思考、探索,才能形成无穷的意味、幽远的意境。

问题式教学运用到高三物理复习教学中改变了“教师滔滔不绝,学生昏昏欲睡”的格局,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注重了学生思维能力的启发,提升了学生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水平,提高了高三复习教学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1]林勤.物理教学中培养高中生高阶思维能力的思考[J].中学物理教与学,2015(2).

[2]徐招茂.让“问”紧贴物理课堂教学[J].物理通报,2015(2).

9.尝试“体验式教学”提高课堂实效性 篇九

“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是学生学习的一次革命,它呼唤着学生个性的张扬,更呼唤着教师个性的展现。在这热烈的呼唤声里,传统的教育理念正在悄然更新;在这热烈的呼唤声里,我又开始了语文教学改革的摸爬滚打。?

课堂教学是语文教学的主要形式,所以要想让学生由过去的被动接受式学习,变为以主动学习为核心的“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必须从课堂教学入手。具体做法如下:?

一、建立多种形式的学习小组?

一个学习小组一般有四个人,由邻位同学组成。根据学习内容的不同,又可组成二人小组或八人小组,有时也让学生自由结组。学习小组的建立是为学生提供了“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的外部环境,便于将这种学习行为落到实处。?

课堂探究问题,一般采用四人小组形式,大家一转身就可交流,十分方便。有时的小问题或者只需合作不需探究的内容,如复述课文、背诵比赛等可采用二人组形式,特别便利。若容量大、难度大的学习内容则采用八人小组活动更好,如教学鲁迅的《风筝》一文,在设计探究质疑这一教学环节时,考虑到课文难度较大,学生会提出较多的问题,若四人小组活动,全班交流时将会耗时过多。于是便采用八人小组的活动形式。先是在小组活动时,让每个学生提出问题在小组内讨论,然后通过大家的归类、化解,由小组确定一个最有价值的问题班内交流。实践证明,八人组探究问题的能力更强些,也更节省教学时间,特别适合于探究难度大的学习内容。?

学习小组一旦形成,由小组成员推举出组长,小组长负责组织平时的学习活动,教师只需做些指导便可。?

二、激发自主、合作、探究的兴趣?

我们的学生大多有被动接受式学习的经历,要让他们一下子学会主动学习,不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这需要教师将“以人为本”的原则,渗透到教学的各个环节中去,时刻关注学生学习的需要,揣摩学生的心理需求,设计出能激发其主动学习兴趣的问题。?

安徒生的《丑小鸭》是一篇著名的童话故事,它有着深刻的寓意、幽默而睿智的人物对话和意境优美的写景文字,可以说处处都闪烁着大师智慧的光芒。而学生的阅读兴趣一般只停留在很肤浅的层次上。怎样引导他们去深入体味文章蕴含的人生哲理呢?若设计出一个能激起他们探究兴趣的问题,就不愁他们不去读文章。苦思冥想,我设计出了这样一个问题:?

丑小鸭的结局可以有三种:(1)变成白天鹅;(2)死;(3)仍是一只丑小鸭。请你选定一种结局并结合生活经验和课文阐述你的理由。?

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马上展开了热烈的讨论。选定其结局为“变为白天鹅”学生,阐述的理由很简单:因为它本来就是一只天鹅蛋孵的。课文中也说:“只要你是一只天鹅蛋,就算是生在养鸭场里也没什么关系。”?

于是我给他们讲了“狼孩”的故事,并引导他们思考:生活在狼群中的小孩为何没有成为一个真正的人,而生在鸭群中的丑小鸭却变成了白天鹅?我们能从丑小鸭的经历中找到答案吗?于是,探究继续进行,他们开始一遍遍地看课文,在合作与探究中他们深刻理解了故事的寓意。?

三、不断丰富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的形式和内涵?

中学生的兴趣往往产生于多变的形式中,所以教师从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去处理教材,是他们已有的兴趣能得以不断的提高,是这种学习行为逐渐成为他们的一种学习习惯。?

《假如生活欺骗了你》是俄国诗人普希金的一首哲理诗,本课的教学重点是让学生感悟诗人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这首诗没有具体的形象,只是以劝告的口吻说理。它感情真挚动人,采用诵读法教学最为恰当。?

我一改朗读教学的常规做法,设计了这样的教学活动:二人自由结合,设想对方就是一个被生活欺骗了的伤心人,他是你最要好的朋友,请你借这首诗来开导开导他。?

于是学生自由结合,马上开始了感情朗读。接下来我又进一步引导:这样拿着书读是不是觉得不够自然真实,感情表达难以畅快?那么我们用三五分钟时间背下来,再加上手势、表情来试一试。三五分钟后学生自由登台结对表演,在热烈的诵读过程中,学生已极自然地开始了自主合作式学习。?

四、抓住综合性学习的绝好机会?

新教材每个单元都有综合性学习,它的设置意在拓展学生语文学习的天地,培养学生搜集整理和利用资料的能力、口语表达能力、写作能力、团结协作能力等。这种学习本身就是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习惯的绝好途径,所以我力争上好每一次综合性学习课。?

综合性学习课一般容量较大,学习难度较高,学生必须团结协作才能完成学习任务。所以教师应抓住此特点,引导学生学会合作性学习。?

在《黄河,母亲河》的活动中,我做了如下策划:(1)搜集资料;(2)利用资料办手抄报;(3)才艺展示。?

搜集资料的任务十分繁杂,我将资料分为两大类,学生可任选一类搜集,全班学生便分成了两大组,然后每个大组的学生,依据自己搜集资料的途径和整理利用资料的能力自由结成小组。这时我将每一大类资料又分成若干小类,引导学生做好小组内的分工协作。?

办手抄报时,我介绍了办手抄报的基本知识,让各小组自己商定手抄报的栏目开设,并根据各人的特长做细致分工:有编辑,有美工设计,有撰稿人,有誉写,有校对。?

才艺展示,是全面展示小组学习成果的大舞台,各小组至少出一个节目。为编辑节目,小组成员既要群策群力,又要“八仙过海,各显神通”。?

此次综合性学习使学生们又一次品尝到了“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的快乐。?

10.尝试“体验式教学”提高课堂实效性 篇十

科学课注重学生动手操作能力的培养,强调让学生亲身经历科学探究的全过程,从中获取科学知识,增强科学技能,帮助学生构建良好的综合素质,提高科学素养。因此,小学科学课程应以探究为基础,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过程中的主动探究者。

一、快乐体验,发现问题

小学生年龄小、阅历浅,学习的习惯尚未养成,他们还保留了好玩爱动的特点,学习也往往凭兴趣。针对这一特点,教师应首先从激发兴趣入手,充分运用各种教学手段(如猜谜、讲故事,做实验、看课件、听录音等),设置教学情境,让学生在情境中体验,在玩乐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如教学《太阳和影子》(青岛出版社3年级下册8)一课时,先组织学生到室外捉影子、踩影子,有些学生大声呼喊起来,课堂上教师又引导学生到投影仪照射的银幕前做小狗、小兔、小鸽子、老鹰的手影。游戏后,学生主动提出“什么条件下有影子?影子是在什么时候、什么地方产生的?影子有何变化?”等问题。学生积极发言,一下子把课堂气氛活跃起来并主动参与到游戏中。

再如《有趣的磁铁》(青岛出版社3年级科学下册5)一课,面对各种各样的磁铁,学生的第一需求就是玩,老师应放手让学生尽情地玩一玩,说一说玩的乐趣,鼓励学生提出感兴趣的问题:磁铁为什么能吸铁?为什么能指示南北方向?为什么两端吸铁能力强?面对新问题,进一步引导学生探究的方向,你打算怎样去揭开磁铁的秘密?同学们议一议、猜一猜,探究活动也就开始了,老师先让学生用一块磁铁去研究。问他们:发现了什么?然后用两块磁铁、3块磁铁进行实验。问他们:又能发现什么?比一比哪个组研究的方法多,发现的秘密多。把他们的玩法和发现用简笔画的形式记录下来,此时的“玩”说明学生是在有目的地去玩,他们正在积极地寻求问题的答案。

实践证明:通过以上做游戏活动,创设情境,激发兴趣,让学生自主地进入情境,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是学习新知的重要前提。

二、“探究体验”,获取新知

《科学课程标准》指出:“探究既是科学学习的目标,又是科学学习的方式。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是学生学习的主要途径。科学课程应向学生提供充分的科学探究机会,使他们像科学家那样,在进行科学探究的过程_中,体验学习科学的乐趣,增长科学探究能力,获取科学知识”。小学科学课提倡“探究一研讨”的方法。即注重指导学生动手、动口、动脑,在观察实验中,思考质疑,自行获取知识。我认为达到此目的应分三步走:

1,准备有结构的材料,诱发学生探索的欲望。材料是学生探究和发现的源泉。所谓有结构的材料,就是材料之间有其内在的联系,使用时能揭示自然现象间的某种关系。陌生的材料,都会使学生产生一种摸一摸、试一试、探索一下的愿望。想想它到底能做什么,意想不到的现象,能使学生提出问题,更深地卷入思考和产生感情。因此,教师要在深钻教材和参考书的基础上,根据教学目的和儿童的心理特点,精心设置材料,诱发探索的欲望,朝着所期待的目标前进,这是成功运用“探索一研讨”教学法进行科学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如教学《各种各样的声音》(青岛出版社5年级科学上册15)一课时,教师为学生准备了瓶子、铃铛、双响筒、盛水的杯子、口琴、长短铁管等有结构的材料,促使学生产生求知探索的欲望。质疑问难,创设自由探究的情境。亚里士多德说:“思维自疑问和惊奇始。”,设计疑难的目的是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便于突出重点,克服难点,疑难要有一定的深度,要有明确的内容,能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创设学生自由探究的情境,诱发学生去拨弄所设置的材料。如同样教学上一篇课文时,教师让学生回忆早晨醒来到现在听到的声音,问:“这些声音有什么不同?”并要求学生自己设计实验进行探究,激起学生探索声音不同秘密的强烈愿望,于是,学生们有的用铅笔敲长铁管;有的敲短铁管;有的用文具盒箍上皮筋拨动;有的吹口琴;有的往瓶子里倒水……学生陶醉在拨、弹、吹、倒自由探究的情境中,使他们在自由探究中,享受着发现的快乐。通过一系列实验探究,使学生在各自的思想水平上,形成了“声音有强弱(音量大小)、高低(声调高低)不同”、“有悦耳和嘈杂之分”的概念,从而解除了疑难。组织集体讨论,归纳综合科学结论。“探究”是学生对事物的感性认识阶段,而研讨则是学生对事物的理性认识阶段。教师必须在充分探究的基础上,认真组织好集体讨论,将学生的思维化成语言,把每个人的发现转化为全班同学的共同财富,推动学习者沿着概念箭头前进,使学生在研讨中,感到是一种令人振奋的探索,这是运用“探究一研讨”教学法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阶段。

如教学《谁的本领大》(青岛出版社3年级科学下册13)一课时,有的同学认为:“导体就是导电的物体,绝缘体就是不能导电的物体。”针对这些认识,可以让学生各抒已见,启发学生尽可能地把自己的想法大胆地说出来,结合日常生活遇到的一些实例来阐明自己的观点,最后引导学生归纳,绝缘体只是不容易导电,并不是说绝对不能导电。如干木头是绝缘体,如果潮湿了,便能导电,空气也是绝缘体,但在电压很高时(如放电)可能被电击穿,使电从空气中流过。因此我们用“容易导电”和“不容易导电”来描述导体和绝缘体这两个概念。经过大家讨论,领悟到导体与绝缘体之间的变化规律。

三、拓展延伸,强化新知

拓展延伸是小学科学教学策略的最后一个环节,它能巩固当堂获得的知识和技能,并能应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这一阶段需要设计不同形式的作业练习,以达到巩固强化新知的目的。如教学《沸腾》(5年级上册)一课,我抓住水的蒸发与沸腾这两个不同和相同点,让学生分析、比较、归纳、列出图表。在《教学冰的浮沉现象》(3年级上册)一课时,让学生根据水的浮沉规律,用橡皮泥制作各种形状的潜水艇,既巩固了知识,又发展了技能,达到了“一举多得”的教学效果。

11.体验式教学在阅读教学中的尝试 篇十一

作为一种有效教学理论,体验式教学近年来颇受人们重视。所谓体验式教学就是让学生亲自参与知识的建构,通过若干途径进行学习,达到领悟知识或对所学内容形成个人化理解的目的。体验式教学以实践论为指导思想,以心理学、教育学的原理为基本理论,注重体现学生认知、思维等心理活动过程,促使学生对学习的全过程进行充分的体验,并在体验中既运用知识、能力及经验,又获取新的体验、进而获得解决实际问题的实践能力。它要求教师以组织学生“出乎其外”的实践性学习为基本载体,以追求学生学习“入乎其内”的深刻体验为教学目标。它要求教师要结合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背景,向他们提供充分的从事学习和交流的机会,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拓展学生自由学习、思考、体验的时空。体验式教学拓宽了以往教学过分看重知识传授、技能训练的狭隘的功利性视野,注重培养学生学习、实践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是一种体现了21世纪人文理念、教学理念、教学方式、培养目标的新的教学方式。

实施体验式教学的方式方法多种多样,在阅读教学中,我主要从以下几方面进行尝试:

一、为学生创设情景,让学生在诵读中体验。

俗话说:“书是读出来的。”这句简单而又朴素无华的话却包含着深刻的哲理,令人深思。确实,不管我们引进了多少先进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模式,也不能抛掉“让学生读书”这一重要环节,否则再新颖的教学形式也达不到理想的效果。只可惜在应试教育中,为了不“误人子弟”,只好牺牲大部分诵读时间了。而中等师范教育毕竟没有很大的高考压力,就有理由也更应该还语文教学的本来面目,对教材的处理可以更灵活些,优美的文章、学生喜欢的文章也不妨多花一些时间让学生充分体验学习。学生可以放开心灵,不拘一格地去参与体验,让心灵走进教材、走进生活,在不断地感受、理解、领悟、欣赏中体味祖国语言文字带来的语言美、人文美、精神美,沉醉于这种心灵的震撼中,从而充分享受生命的充实,充分享受语文学习的快乐。学生在阅读中经历入情——动情——移情——延情的情感过程后,情感态度与体验将更为明确,更为深切,从而使他们的审美情感、道德情感和理智情感受到很好的陶冶,形成良好的情感品质,也为她们以后从事幼教工作提供一种借鉴,因为幼教课堂几乎都是以“情”和“趣”串起来的。

在幼师的教材中,不管是《阅读和写作》中的篇目,还是《阅读文选》中的文章,几乎都是名家名作,具有浓厚的人文色彩,抒情性哲理性很强,如《荷塘月色》、《都江堰》、《故都的秋》、《地下森林断想》等等。对于这类文章应该通过诵读去体验,体验语言文字的美,包括节奏、韵律、修辞逻辑的美;体验鲜活的文学形象,包括动人的生活图景和鲜明生动的艺术形象。让学生以自己的方式去感受文学世界的精妙,在体验中得到精神愉悦和心灵感悟,获得一种生命意识的觉醒和对人性人情的感悟。

如《我的空中楼阁》,作者以优美的文笔描绘了自己理想中的世外桃源,勾画出一片令人留恋的净土,寄寓自己美好的追求。像这样意蕴丰富的文章,与其进行详细的分析,不如给学生营造氛围,让学生在诵读中品味。与其让学生死记一些条条框框的知识要点,不如让他们在诵读中获得一种深刻的情感体验。再如,史铁生的《我与地坛》,整篇文章洋溢着厚重的哲理意味,包含着作者深刻的人生体验和丰富复杂的思想感情。因此可以向学生介绍作者的有关背景资料和有关地坛的历史资料,把学生引入到文章所营造的情感氛围中,让学生自主诵读。结果显示,学生在诵读体验中所获得的比听教师讲解要真切得多,深刻得多,丰富得多,有不少学生为作者的遭遇而同情,被伟大的母爱所感动,以至于潸然动容。学生在反复的品味中感悟到看似沉寂、荒芜、萧瑟的地坛所蕴涵的厚重博大的历史和生生不息的生命意识,感悟到那荒芜与喧嚣、古老与新鲜、博大与纤细的双重境界,从而获得心灵的滋养和理性的提升。这样的诵读体验,学生也许不能掌握所谓的知识点,但我相信,学生在诵读过程中所获得的心理体验和情感感悟将永远留在他们的心里。

而在古文和诗词曲的教学中,诵读就更加重要了,这是尽人皆知的。因此,在古文和诗词曲的教学中,我都会对学生进行诵读指导,并在学生中举行古文诵读比赛、诗词朗诵会等活动,并把学生诵读情况作为他们成绩评定的标准之一。

二、成立备课小组,让学生尝试备课和讲课。

美国教育学家奥苏伯尔认为,当学生不愿意在处理学习材料上主动地付出必要的努力,不愿意从不同角度观察材料时,学生也就只能被动地接受知识。更令人担忧的是这种被动的角色不仅消除了学生学习的热情和兴趣,而且使学生感觉这些知识只是他们沉重的负担,与他们的个人的思想情感没有关系,学生很难体验到求知的意义和快乐。为了改变这种状况,在每个单元的教学中,我都会先介绍该单元的学习重点,介绍相关的文体知识,并把两篇要求讲读的课文作为例子在课堂上进行讲解,而对自读课,我则做了必要的阅读指导,然后让各个备课小组就其中的一篇自读课文进行备课,并腾出一个或两个课时让学生到台上讲解。当然,一个班级一般有5-7个备课小组,虽然每个小组都备了课,但由于时间的关系,不可能每个学生都有机会到台上去讲课,他们备课的内容就作为作业并在课余时间进行交流。在台上讲课的学生也只是就其中的某个专题进行讲解。虽然如此,学生还是表现出极大的热情和积极性,学生的学习自主性和创造性也得到了极大的发挥,他们可以自己选择感兴趣的问题来讲,可以决定要怎么讲,感到非常兴奋。而活动的结果也总能给我带来意外的惊喜。大多数学生在讲课时能够做到思路清晰,结构完整,顾及到各个环节:导入、板书、提问,更可贵的是在讲完内容后,作为课堂的延伸,或者提出一两个问题让大家讨论,或者台上台下互动提问,问题的开放性激发了学生的创新思维和想象力,给学生提供了多元体验课文的空间。例如,有的学生就提出小说《项链》的主题是对真爱的赞颂,《项链》是一曲爱的赞歌。认为路瓦栽夫妇很可贵,他们在灾难面前能够共患难、渡难关,而不是互相责难

或劳燕分飞。有的则把罗密欧朱丽叶的悲剧与刘兰芝焦仲卿的悲剧结合起来,比较两者之间的异同。

事实表明,学生尽管阅历、知识水平有相当局限性,看问题和对文章的理解会有失偏颇,但是,学生在活动过程中获得了丰富的心理体验,学习的潜能被激活,这才是最重要的。

三、自编剧本,在表演中体验。

幼师二年级的教材以文学作品为主,小说、戏剧、戏曲等单元中大部分篇章情节性强,故事生动。如果依然采用传统的讲授方法,效果很不理想,结合视听媒介,看电影、看录像,学生对相关篇章有了更直观、形象的体验,效果比较好,但不足之处是学生依然只能被动地接受,而不能主动地体验。因此可以让学生通过演戏的形式,体验课文丰富的思想感情和优美的语言形式。所以我们尝试在年级中举行了戏剧表演比赛,由学生自主组合成若干小组,自选演出的脚本,自编、自排、自演。先在各班举行初赛,选出优秀小组参加年级决赛,请学生代表和语文教研组的老师担任评委。

实践证明,自编自演活动是一种很有效的体验学习,学生必须调动自己积累的知识和经验,主动参与到活动中去。例如,有一个小组为了了解窦娥冤情的前因后果,不仅反复诵读课文,还到书店查阅资料,为了演出,利用休息时间自制道具、服装、在网上下载音乐作为配乐等等,毫无疑问,在这过程中学生所获得的知识和体验,是在传统课堂上所不能得到的。

通过表演活动,学生不仅加强了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记忆,还能提高创造能力和鉴赏能力。学生能够在课文情节的空白处拓展想象,用自己的理解力、自身的体验和情感去解读作品,又通过自己重新塑造的形象去展示作品中的人物。有一个学习小组把小说《围墙》改编为舞台剧,扮演各派人物的演员在台上滔滔不绝,几乎把小说中人物的对话都说了出来,而且更生活化、形象化,扮演“吴所长”的学生更是把无所作为又拿腔拿调的平庸官员演得酷肖,还增添了许多细节,如用一个手指轻敲桌面,翘起二郎腿等。如果对课文内容没有透彻的理解,如果对小说中的人物心理没有深刻的体会,是不能做到的。

要强调的是,学生个体的体验虽然蕴含着学生独特的智慧与创造的萌芽,但大多停留在感性的层面,作为教师,在鼓励学生主动体验的同时,更要引导学生把感性体验上升到理性认识。如引导学生在诵读后把自己的阅读感受进行交流讨论,写读后感;在讲课后、表演后组织学生进行评论,写活动感受,总结经验与不足,可以深化体验,使认识条理化、清晰化。

另外,在体验式教学中,学生的主体性地位得到尊重和体现,而教师的主导作用也更明显,表现在:必要知识的补充与介绍,如与课文相关的背景材料、有关文体的基础知识、表演的基本常识等等;方法的指导,如诵读方法、排演过程中的协调等;帮助解决困难和问题;还要解答疑惑、及时纠正学生的过错。总之,在体验式教学中,教师应该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和指导者。

12.尝试“体验式教学”提高课堂实效性 篇十二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引入新课时, 尽可能设计一个与新课内容有关的前沿科学情景,吸引学生的视线,激发学习兴趣,便于迅速进入学习状态。例如,在讲力的作用是相互的知识时,可提问:嫦娥三号为什么能飞上天空?为什么能稳稳地降在月球上? 这样一下子就引起学生探索问题答案的兴趣。其次,要注重营造有利于思维发展的氛围。例如,在讲授“电磁感应产生的条件”时,自制半径较大的螺线管且与演示电流计相连, 接着左臂伸入螺线管中,电流计不动,然后右臂伸入,电流计却动了。学生产生惊奇之情, 激发他们心理上的冲动, 让他们处于积极的思维状态,然后挽起衬衣袖子,原来右臂上绑了几条长形磁铁。

二、让学生学会质疑,并大胆地进行猜想和假设及学会设计实验进行探究

要上好一节实验课,课前可让学生大胆提出问题,并进行猜想和假设。如:在做小型电动机实验时,让学生提出问题:(1)有电流无电流电动机是否都会转动 ; (2) 转动方向与电流方向有何关系;(3)转动速度与电流大小又有何关系。并让学生猜想假设:(1)有无电流电动机都会转动吗;(2)电流大转速快还是电流小转速快呢;(3)电流方向改变,转动方向改变或是不改变。然后根据这些猜想和假设设计实验加以验证,这样就能让学生通过动脑、动手提高自主学习的能力和探究问题的能力,从而大大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

三、创设生活化情境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有目的地将物理问题从生活中提炼出来, 再将物理知识回归生活,既能让学生感受生活化的物理,增强学生在生活中的物理意识,又有利于挖掘学生自主学习的潜能,更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物理的积极性。例如教学热学知识后,可提出这样的问题:(1)夏天,自来水管上常有水珠,这是为什么? (2)为什么许多电冰箱的后背都涂成黑色? (3)烧水的铝壶壶底有凸凹不平的同心圆,这些同心圆圈起什么作用? (4)油炸食品时,油锅中滴入水滴会发生爆裂,并把热油溅起;沸水中滴入油滴却没有类似的现象。这是为什么? 又如学习声的现象的有关内容后,提出问题:有人想买一粒熟透的西瓜,怎样才能快速挑选出来呢? 如果你是卖瓜人,你会帮助他人挑选吗? 教师通过寻找生活中的物理因素,创设有“趣”的情境,形成良好的心理态势和思维环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使学生积极地开动脑筋思索、探究。“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可创设有“疑”的情境激发学生探究欲望,让学生把生活体验同物理知识结合起来,并且上升为理性认识。

例如在对“大气的压强”的教学中,除了做一些演示实验之外,我们还应引导学生到生活中找原型,说出证明大气压存在的有关生活事例。学生经过回忆可以列举出大量事例,仅与“吸盘”有关的常见事例就有 :(1)把带有挂钩的塑料吸盘按在玻璃上,能挂很重的衣服而不掉下来;(2)疏通下水道用的橡皮吸盘,挤压出空气后,需要用很大力气才能向上提起;(3)带有塑料吸盘的玻璃茶几,能把桌架和桌面紧紧吸附在一起,甚至只抬桌面就能把桌架带起来。这些事例既配合补充了教材内容,又激发了学习探究的欲望。

四、实验游戏化

现行初中物理教材比以往物理教材增加了许多实验,其中添了不少探究性实验与小实验。为了使学生在实验操作中培养观察能力,得到科学知识,提高基本技能,我认为,可将部分实验精心包装游戏化,“寓教于乐”,如小魔术、趣味小游戏、小制作等。另外,可将部分演示实验制作成类似游戏软件,利用计算机、投影TV等电化教学设施的再显性重现实验的基本情况。

五、有意地制造“矛盾”,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在教学中,把学生置于是非徘徊中,诱导他们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发挥其创造性。要鼓励学生敢于联想,敢于发表不同的见解,有意地制造“矛盾”,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比如在九年级的串、并联电路实验后,利用串联电路中只要有一处断开, 整个电路中没有电流这一特点及开关与用电器一般只有串联这些学生已有知识,提出这样的问题:一个电路有一个电源,一个开关S两个灯泡L1、L2,这两个灯泡串联,当开关S断开时,L1,L2均发光,但S闭合后,L1不发光,L2发光。这种情况可不可能存在, 画出可能的电路图。由于已有知识的干扰,将学生置于“矛盾”之中。学生只有敢于想象,冲出“开关只能与用电器串联”的定势,才能解决这个问题,既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又锻炼他们思维的深刻性和广阔性。

六、开辟“第二课堂”是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有益补充

“第二课堂”是相对于第一课堂而言的 ,具体是指在课堂之外开展的学习与实践活动。第二课堂活动是实现教育目标的途径之一,是教学工作中不可缺少的环节,是课堂教学的合理延伸和必要补充。“第二课堂”与课堂教学的目的是一致的,但不同于课堂教学,而且不受教学计划的限制,比课堂教学有较大灵活性,可以是集体活动,也可以是小组活动,重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动手能力,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扩大知识视野,加深拓宽知识,促进学生爱好的健康发展,培养他们的探索精神和创造能力。我所在学校成立的物理兴趣小组及物理社团小组,取得的效果比较明显。小组成员在教师的帮助引导下,通过上网查询资料辅助而自行制作的软尺、简易天平、弹簧测力计、潜望镜、万花筒、电动机等,用的材料都是废弃的木板、铁皮、铁钉、铁丝、木板、塑料片、线泥团、石蜡、钢丝等材料制成的;上网搜集关于爱迪生、瓦特、爱因斯坦、牛顿等发明家、科学家的传记;写生产生活中涉及的有关摩擦力、压强、重力、浮力、杠杆、物态变化、电学磁学的物理知识的学习笔记;参观气象站、参观水电站、环卫处垃圾处理厂等;对学习用品、家庭生活用品或生产工具提出改进意见。小组活动丰富多彩,学生热情高涨,动手动脑能力得到极大提高,学生的个性得到充分张扬,合作探究能力大大提高。“第二课堂”的成功开展加深了学生对知识的掌握,进而促进了第一课堂高效性的提高。

总之,提高初中物理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核心问题,是如何把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有机结合起来。充分调动主体———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他们爱学、乐学、会学。作为主导的教师在整个物理教学过程中要把自己的教法和指导学生的学法有机统一起来,同步进行,实现教学的优化,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摘要:依据新课标的要求,教师应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学会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在教学过程中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学科的特点及实验教学,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

13.尝试“体验式教学”提高课堂实效性 篇十三

让课堂焕发出生命活力

——《富饶的西沙群岛》教学设计说明

●教材内容分析:

《富饶的西沙群岛》是第六单元第二篇课文。本组教材围绕“壮丽的祖国山河”这一主题,歌颂祖国大好河山、展现祖国发展成就,培养学生爱祖国的思想感情。本文篇幅较长,以优美的语句描写,通过海水、海底、海滩、海岛四个方面生动形象地向学生介绍了西沙群岛的富饶和美丽,是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好教材。全文共有七个自然段,条理清晰,按先总述后分述的顺序叙述。分述部分又按照“海水──海底──海滩──海岛”这样的层次围绕“风景优美”、“物产丰富”展开具体叙述的。着重写了物产丰富,从而突出了主题“美丽、富饶”,课文又抓住每一事物的特点来描述。用词准确、生动、形象,是本课表达方法上的特点。●教学设计理念: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新标准》倡导从语文阅读教学的特点出发,强调阅读教学活动的“主体对话”特性和学生的主体地位,认为阅读活动本质上就是学生主体体验、生命成长的过程。体验式阅读教学的主要机制就是引导学生在体验中感悟、在体验中创造、在体验中提高语文修养,其关键在于如何顺着文本内部的情感体验线索,激发起学生相应的体验,从而产生强烈的情感共鸣,使教学达到和谐共振的境地。实施体验教学,也就是引导学生借助体验进入课文内部世界的问题。我执教的第一课时主要是引导学生初步整体感知课文和品读词句,体会海水的瑰丽。就教材内容和学生的年龄特点,我尝试了以下几个特色教学设计理念:

一、情绪蕴染,整体感知

在体验式阅读教学中,学生感知一篇课文关键在于能不能激发起与作品的情感内容相通的自我情绪体验。阅读也需要一种心境,较好的环境更容易产生高峰体验。西沙群岛是一个风景优美、物产丰富的地方,但对大海难得一见的山区孩子来说,更是个遥远、模糊、神秘的地方,对课文中描写的景物的理解有一定的难度。因此,在第一课时的教学中,我非常重视对教学情境的营造,利用多媒体课件声像并茂,视听结合,能以直观的图像、艳丽的色彩营造教学情境,让学生以一种纯净的心境去面对课文,进而沉入到课文所设定的情境之中,向与课文相应的情感转移,进入角色,诱发“预备情感”和“接受心境”。组织学生在美妙的音乐图像情境中慢慢品读领悟,感受西沙群岛的美丽与富饶,丰富了感知形象又积累了语言实践,增强了阅读体验。

二、多次阅读实践,积累语言

一堂好的语文课应充分体现十六个字:书声朗朗、议论纷纷、高潮迭起、读读写写。在本课的学习中,我选用“读中感悟”的教学方式,采用情境创设法、情感诵读法,引导学生自主讨论、交流。充分利用教育资源制作学习课件,为学生营造一个民主、生动、活泼的学习环境,使学生主动参与到阅读体验中,满足了学生的视觉又提高了学生的自主阅读能力。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我非常重视学生对西沙的第一感官形象。我利用课件出示中国地图,直观形象,又让学生很快理解了群岛的意思。接着我又播放《西沙群岛的美丽风光》的音乐视频,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到西沙群岛的魅力风光和富饶物产,激发了学生强烈的学习愿望。在初读课文自主识字这一环节,我请学生自由读课文,划出词语,并让学生借助拼音读读和说出哪些较易读错的字让生再读读及“摘星星”游戏等多种形式学这些生字词,真正地做到识字教学和品读课文相结合,让学生在阅读中积累语言运用语言。学完生字后,我又组织学生再三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理清文章脉络。我先让学生边读边“找出了一句能概括西沙群岛特点的句子,并用——画出来。”和“课文是从哪几方面介绍西沙群岛的风景优美、物产丰富写的?”。由这两个问题铺路,学生自主读文,自主感悟,理清了课文的主要脉络。这样既充分尊重了学生,又教给了学生读书的方法,学会质疑解疑,学会边读边思考。接着在品读词句,体会海水的瑰丽这个环节。我先让学生读课文找出中心句,并使用多媒体,将词语所表示的意思、意境直观地再现在学生眼前,起到变静态为动态,化抽象为形象,便于学生准确生动地理解。又在教学“五光十色“这个词语时,我适时出现“五光十色的海水课件”,学生从课件上看到海水有深蓝的、淡青的、浅绿的、杏黄的,在阳光照射下,闪闪发光,明白了这就是“五光十色”,并通过比较体会了作者用词的准确性。在学生感受到海水的颜色多而美,弄清了原因后,我又创造机会,让学生亲历语言实践。我巧妙安排了用“因为„„所以„„”的句式说话,不仅让学生快速把握了句子之间的内在联系,更好地巩固了“因为„„所以„„”的表达方式。朗读是语文课的主旋律,既培养学生敏锐的语感,又可以提高学生的言语素养。因此在学生学完这段后,我又让学生进行分角色朗读。让学生在琅琅书声中,用心灵去拥抱语言,品读体验,最终达到积累语言。通过以上的反复语言实践,熟读文本,学生既积累发展了语言,又激活了思维的片片涟漪,西沙那美丽的影像植入了学生的心田。

三、直观体验,教学字词

字词是构建语文大厦的基石,写字指导是语文教学中必不可少的部分。但由于三年级写字量大,因此教师不可能每个字都范写,只能抓住典型的字进行范写,让学生直观体验到字形的难点所在,避免错字。所以我结合本班的情况在这里范写“懒”“威”“武”。其他的生字让学生自主观察分析,自己感悟,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生字的能力,养成良好的书写习惯,观察——思考——仿写——完成书写,做到把字写正确、端正、漂亮。

14.尝试“体验式教学”提高课堂实效性 篇十四

内容提要:

新课程理念告诉我们,学生的学习活动不应是单纯的接受知识,而应是一个主动建构知识的过程,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采用体验式教学,让学生有充分的情感体验,对学生的学习有很大的推动作用。就好像一个学游泳的人,听再多的理论知识、看再多的游泳事例,还不如让他直接到水中去游泳去实践,效果来得好,来得快。这就是体验对一个人学习的影响。关键词:

中职德育课、体验式教学、创设情境 正文:

中等职业学校德育课是学校德育工作的主渠道,是各专业学生必修的基础课,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法制教育、职业道德和职业指导教育、创业教育以及心理健康教育等的主阵地。中职德育课是为中职生德育健康发展奠定基础的一门综合性、人文性的必修课,它不仅要传授知识和技能,更要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新课改要求德育课教学应遵循“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的原则,注重实践教育、体验教育、养成教育,做到知识学习与能力培养和行为养成相统一。而心理学家也反复强调:没有体验,就没有内化。在德育知识的传授过程中,学生只有产生了相应的情感体验,才会真正理解和感悟这些知识的价值和意义,从而内化为自己的行为准则。体验式教学作为一种教学方式,具有其自身的理论基础和优越性。

一、什么是体验式教学

所谓“体验”,是指通过实践来认识周围事物的过程。体验式教学就是课程实施不仅是学生凭借书本,还要在教师的指导下,把知识对象化,以获得客观、精确知识的过程,更是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凭借自己的感情、直觉、灵性等直观的感受、体味、领悟去再认识、再发现、再创造的过程。中职德育课体验式教学是指在德育课的教学过程中,根据学生的认识特点和规律,以培养学生具有独立、自主、创新等主体精神为目标,以营造教学氛围、激发学生情感为主要特点,以学生自我体验为主要学习方式,力求在师生互动的教学过程中,达到认知过程和情感体验过程的有机结合,让学生在体验教学中学习有关的知识内容,领悟做人道理,选择行为方式、实现自我教育,同时在学习的过程中,体验认识提高的快乐,参与合作的快乐,获得相应审美、价值与情感体验,从而使教学过程在学生主动积极的体验中生动、活泼地完成教学任务,实现教学目标的教学方式。体验使学习进入生命领域,使学习扩展到情感、生理和人格等领域,使学习过程既是知识增长的过程,又是身心和人格健全发展的过程。

二、中职德育课教学中实施体验式教学的原因

1、中职德育课现状

纵观当下的德育课堂教学,德育教育注重灌输式教学,学生感到德育课枯燥乏味,课堂气氛沉闷,内容抽象难懂,学生无法理解和接受,甚至反感,教师缺乏激情。教学过程中,教师主导地位严重越位,学生很少拥有发挥能动性、独立性和创造性的时间。或者学生“学而不信,知而不行”,在课堂上说得头头是道,课外表现的又是一套;学生懂得是非善恶的评判标准,在课堂里、在试卷上能作出正确的道德判断,却未必能把它转化成具体行为,存在书里书外“两层皮”的现象。当然,造成这些现象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包括社会的、家庭的、个人的),但学校教育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现代教学论认为,知识学习只有经过学习者的内心体验,才能产生真切感悟,达成自我建构。“道德品质的形成与发展,需要学生的独立思考和生活体验;社会规范也只有通过学生自身的实践才能真正内化”,教师在教学中为学生设立各种全过程亲身体验、实践、主动探究的学习活动,让学生通过“躬行”去获得“亲知”。

2、课程改革的要求

新的教育理念呼唤新的课堂教学方式,实施新课程必然要采用新教法。新课程改革特别强调“活动”、“实践”、“调查”、“探究”、“经历”等的体验性学习,因此,学生在学习中要身体力行,用心感悟。教师要结合每节课的具体教学内容,精心设计能激发学生兴趣,实现教学目的的教学方法。新课程强调从学生的经验和体验出发,引导学生不断深入地观察和体验真实社会。体验式教学倡导学生对学习活动的思考与体验,肯定学生以自己独特的方式感知世界的能力,体验式教学强调课堂教学的动态化,改变教师讲学生听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在生动的教学情境中,在感情认识提高基础上进行学习。

3、人的认知规律 当一个人在接受信息知识的时候,接受渠道多种多样,如看、听、写„„那么,什么情况下可以让一个人对某个东西有比较深刻的感悟呢?据统计,你听到的可能记住25%,写下来的可能记住50%,自己亲自做一遍的可能记住70%,和别人一起做过的可能会记住90%。由此可知,体验到的知识比被灌输的知识深刻的多,而平时教师上课用得较多的是讲授法,容易使知识停留于口头,使学生嘴里会说,但心里却不服,脑子里思路也不清晰。要克服这一弊端,必须使讲授具有一种独特的征服人的力量,能使学生听得身心舒畅,豁然开朗。也就是说,在听之时,学生如果在特定的课堂情境下获得一种内心的共振,无论教师是用讲授法还是用其他的教学方法,学生在师生心理相容的体验中,就能真正接受教育,接受知识,从而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4、寓教于乐,激发兴趣

体验式教学容易激发学生的兴趣,激活课堂教学。以往以说教为主的教学方式,学生普遍感到厌烦,因为整节课上下来,学生都没有感到能够激起他们兴趣的兴奋点,因此感到困乏。故在课堂中教师应该多创造一些兴奋点,那就是多创造一些学生体验的过程,让学生能够真正参与课堂教学,能够在体验中学到知识,这样学生上课就能够很“愿意”很自然地学到知识,教师也能够轻松有效地引导学生学好知识。

三、体验式教学在中职德育课教学中的应用

体验式教学与传统的教学模式最根本的区别是它不是以学生为中心或教师为中心,而是强调师生的共同参与。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进行“学习”,而不是被“教”。因此,挑战在于教师和教学过程在多大程度上调动学生运用自己的头脑去“学习”,最终形成自己的结论,并运用到现实环境中。

1、创设情境——发现问题。

在体验式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特定的学习内容和学生实际,恰当地运用实物演示、直观音像、音乐作品、故事诗歌小品等形式和手段来创设情境,尽量让学生在真实的生活情景中,感受生活,引发学习兴趣,借助这些情境的直观性、形象性,对学生的感官产生刺激,使之进入所创设的情境氛围中,激起相应的直觉情感,发现情境中存在的问题,提出自己的看法,谈出自己的感觉。这时候,教师应是平等的参与者和协作者,引导学生感受情境,从情境中发现问题。例如,在《职业道德与法律》中,在讲授《人生重知己 万里同一乡》这一课的介绍礼仪时,我让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谈谈他的做法,然后我再对学生的做法进行点评。几乎每个学生都积极发言,课堂气氛活跃,学生既学到了知识,又激发了他们对德育课的兴趣。在讲授《会面礼仪》时,每组选两位同学扮演我指定的角色表演握手礼,其他同学仔细观看并发表意见。整堂课师生始终置身在一种民主、宽松、和谐的教学环境中,学生的积极性都很高,纷纷进行了会面现场摸拟。这样的学习兴趣,我觉得是推动学生学习的一种最实际的内部动力,使学生自己真正在找寻他们心目中的正确答案,而不用教师教给他们正确答案。但是我们不能为了创设情境而创设情境,而要考虑教学内容及学生的实际情况,如果创设的情境已游离于教学之外,只追求表面形式,那么就会远离新课程的要求,达不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2、融入情境,启发联想——寻求解决问题的途径。

引导学生融入到所创设的情境当中,让他们的情感在情境中得到体验,就能给学生带来丰富的知识体验,从而深刻地掌握知识。当学生唤起学习和情感的需要后,教师可以运用图文、小品、游戏等手段,让学生在情感中通过想象来体察形象的思想感情,引导学生把教材中的知识点和脑海中已有的品德表象联系起来,把教材中蕴含的情感在自己身上做想象性投射,通过想象感受自己生活在某种氛围中,设身处地设想自己成为体验的对象,产生与体验对象相一致的移情体验,并从中领悟和把握知识,感悟其中的道理,使“理”通过“情”进入学生的心灵。比如在讲《友谊与诚信》时,我先让同学们以小组竞赛的方式罗列出了他们认为做为一个好朋友应当具备的条件。然后,让同学们表演小品:小明在周五的时候和好朋友小波约好周日下午一起去图书馆看书,结果小明在周日把这事给忘了,和爸爸一起去看电影了,让小波一个人在图书馆外等了足足一个半小时。周一小波询问小明时,小明说轻描淡写的说“我忘了这事,我和爸看电影去了,没关系,咱们下次再去。”在小品表演完后,我让同学们谈了自己的看法,并说说自己在实际生活中的遭遇和做法。同学们纷纷发言,说出了自己的类似经历及当时心里的感受,同时,有很多同学也当着全班同学的面向自己曾经失信于他们的同学道歉。如此,让同学们真正感受到诚信在生活、友谊中的重要性。这样的教学效果远要比教师耳提面命强的多。

3、超越情境——解决问题,获取创造性情感体验。

当学生在情境中能够把自己的情与景结合,能够融入情境中学到教材的知识点后,还要能够将自己在情境之中体验到的情感,学习到知识点应用于情境,解决情境中存在的一些问题,甚至能根据教材的要求创设有利于学习知识点的情境来,才能达到在情境中学习,在情境中提高能力的目的。比如在普及紧急救险、安全逃生的知识时,我给出四个情境:发生交通事故、发生拦路抢劫、发生食物中毒、发生火灾,让学生自己选择情境设计具体情节并表演出来,其他同学根据他们的表演,猜测内容并评价分析按照表演同学的求救方式,能否及时有效地获得救助。在讨论分析后,让学生明确懂得紧急救险、安全逃生的重要性。

4、走出课堂,在实践体验中开发创造潜能

要使学生熟练地掌握体验习得的知识,对自己所学知识加以证实,将所学知识合理应用,还得通过实践练习方能达到目的。例如,在讲授《珍惜在校生活,奠定终身学习基础》时,给学生一定的时间让学生自主学习,独立思考如何进行校园生活规划,然后我再对学生的规划进行点评。同时,我还会布置课后作业,让学生多多参与社会实践活动,利用丰富的社会实践活动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把课堂与课外相结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果。生活是最好的教育环境,生活在人的发展中起重要作用,学会做人主要在生活中体验实现。

总之,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用新的教育观来培养和指导学生,选择合理的教学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自觉地去做学习的主人,以积极的情绪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从而提高德育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新一轮中职学校德育课课程改革方案出台》教育部网站 [2] 《新课程教学实施指南》

[3]《试论提升中职学校德育课教学有效性探索》符翠铃

[4]《引生活之源 活课堂之水---中职政治课堂教学生活化的方法初探》云和职技校 张清风

上一篇:小学语文部编版一年级下一篇:实施工程师培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