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的攻击性行为

2024-11-07

幼儿的攻击性行为(精选12篇)

1.幼儿的攻击性行为 篇一

如何对待幼儿的攻击性行为

章文康对班里的小朋友频频发起攻击:打人脸,捶人肚子,踩人脚,嘴里还不停地嘀咕:“把他打个西巴烂,摔死他,……”有一天,他发起了十多次攻击性行为,涉及七八名幼儿。尤其是他认准了同组的男孩吴宇豪,一上午打了他五次,不是捶他的肚子、就是踢他的腿,嘴里还反复念叨:“你是个坏蛋,讨厌鬼,我打死你……”逼得我们只好对他采取暂时的隔离。经了解,我认为造成章文康性行为的原因主要是:

一、祖辈的无原则溺爱。章文康的外婆外公一味溺爱、娇宠、造就孩子,导致他任性、蛮横、不讲道理。

二、周围不良环境的影响。章文康的外婆家是一个大杂院,居民素质不高,常常相互漫骂,甚至相互殴打,孩子耳濡目染学了一口脏话,还学会了打架。

三、父母的教养方式不当,章文康的父母大多采用恐吓、打骂的方式。当孩子犯了错误,他们往往先大声训诉,接着就是一顿痛打,从来不和颜悦色地与孩子讲道理。章文康的种种举止可以折射出其父母的教养行为。

四、被攻击者的消极反应。当章文康攻击同伴时,大多数幼儿表现为哭、向老师“告状”等消极行为。根据帕特森等人的研究发现,当一个儿童猛冲过去,去抢另一个儿童的玩具时,若被攻击者作出哭、退缩或沉默的反应,那么这个儿童还会以同样的方式去对待别的儿童。也就是说,消极的反应强化了章文康的攻击性行为。

通常,具有攻击性行为的幼儿都会因为难以与他人发展良好的关系,缺乏正常交往的经验,而影响其性格、能力等方面的正常发展。根据章文康的情况,我从以下几方面进行了干预:

一、引导幼儿正确与人交往,发展良好的人际关系

由于章文康太具在攻击性,导致班上的幼儿不愿与他接近,久而久之,大家都对他避让三分,了解他的家长们也纷纷要求自己的孩子不要跟章文康玩,让他们远离“灾难”。针对此种状况我采取了相应的措施:

1、做家长的思想工作,取得他们的支持与谅解。

首先,通过交谈我让家长了解到“受教育是每一个孩子的权力”,我们不能因为他是个“坏孩子”就剥夺他应有的权力;其次,通过介绍让家长了解到章文康也有好的一面,如他很爱看书,画画很好等等,我们应该学习他好的地方;最后,我要求家长加强对自己孩子的思想品德教育,提高孩子明辨是非的能力,因为一个人不可能永远生活在真空而无暇的.世界里,他总要经历人世间的风风雨雨,关键是看你怎么样战胜不良的影响。经过我的多次努力,家长们终于开始尝试着去接受章文康了。

2、鼓励幼儿到章文康家串门,充分发挥榜样作用。

从章文康平日的一言一行中不难看出,他极其缺乏与人交往的经验,在他的意识中,他认为和小朋友拍拍打打,你撩我、我撩你这就是一种交往,针对此种情况,我在班上物色了几名口语表达能力很强、又通情达理的小朋友,鼓励他们主动与章文康交朋友,并两两相邀着到章文康家去做客,以自身的言行帮助他学会正确的与他人交往的方法,以期改善他与小朋友的关系。经过一段时间的培养,目前章文康已交到了两名好朋友,但要想让班上所有的小朋友都接受他仍需长时间的努力。

二、坚持正面教育、慎用惩罚手段

孩子在生活中时常会受到一些挫折,这些挫折在成人看来不算什么,却会大大影响孩子的情绪。由于幼儿表达情感的能力有限,所以他们发泄心中不快的唯一手段就是攻击与侵犯。记得有一次,章文康老抢别人的玩具,在劝说无效的情况下,我把他叫到了身边让他单独玩玩具,结果他象发疯一样大喊大叫,乘我不注意还跑去攻击告状的小朋友。后来,我吸取了这次的经验教训,对章文康的攻击性行为不再武断地予以制止,而是平静的分析他打人的缘由,看看他是在怎样地情况下攻击别人的,如果没有外来刺激,他会不会有这种攻击行为。这样细心观察一段时间后,就可防患于未然,有效阻止章文康的攻击行为。如果他在一天中打人次数有所减少,或能偶尔用其它方式来表达自己的情感,我就立即给予肯定、鼓励,逐步引导章文康学会正确表达情绪情感。与此同时,我设法引起章文康对各种活动的兴趣,并通过游戏和交谈来满足他渴望被关注的心理需求。经过一段时间努力,章文康的攻击性行为已略有收敛,有时他还会主动告诉我“老师,我今天没有打人”我感到非常高兴,当即就对他的进步给予肯定。这一切说明章文康正在努力克服自己的缺点,他的自我约束能力已有很大的提高。

三、避免家庭教养方式的负面影响

家长的情绪、言行是影响孩子情绪的主要因素。为此,我和章文康家长联系,告诉家长恐吓、打骂不但对孩子的发展没有丝毫作用,而且会使父(母)之间产生隔阂。你(母)子关系紧张导致孩子故意不听家长的话,借此表示对家长的反抗,而家长则常常以打骂胁迫孩子按照自己的意愿行事。章文康如果长期受这种教育方式的影响,言行必定会有父母的影子,动辄张口骂人、动手打人,最终形成暴戾的性格。我还与家长达成共识:改变章文康的攻击性行为需要耐心和毅力,“不可救药”“无法挽回”等悲观想法是不可取的应有信心。

此外,我还建议家长教会章文康正确表达自己的内心情感,大胆说出自己的感受和攻击他人的原因。在摸清孩子情感状况的基础上,多进行一些游戏,多与孩子交谈,以帮助孩子释放自己地不良情绪,获得心理上的满足。

四、培养被攻击幼儿的自我保护能力

有攻击性行为的幼儿采取的方式往往各不相同,有的幼儿不加选择地攻击任何一个小伙伴,有的幼儿则专门向弱小的孩子挑衅,这可能是他们认识到攻击强壮的小伙伴会遭到反击的缘故吧。根据帕特森的“消极反应会强化儿童攻击性行为”的观点,我有意识地教给被攻击者自我防御的能力。如:当章文康盯着你看,想打你时,你可以提醒他不许打人,或者直接把他的手推开。如果没有察觉章文康的攻击迹象,而冷不防遭受攻击时,可明确表达自己的愤怒之情,甚至予以适度的反击。我想,这既是引导幼儿自我保护,也是让章文康遭受适度的“挫折”。同时,我故意冷淡章文康,重点关心被攻击者,用行动暗示章文康这些使人不快的行为将使自己受到冷落。

通过以上的干预,章文康的攻击性行为已有了很大改善。

2.幼儿的攻击性行为 篇二

由于幼儿期的幼儿的整体心理水平、交往方式和自我控制的不成熟, 儿童很容易因为玩具和物品而产生矛盾与冲突, 继而产生攻击性行为。教师应如何正确认识儿童的攻击性行为, 如何找到根源并有效地加以控制和引导, 使幼儿身心和谐、健康地发展, 这是我们需要深入探讨的问题。

二、个案观察

观察方式:追踪式观察

观察对象:叶子寒 (小班, 5岁)

观察时间:2011年5月12日

行为记录一:中午玩传球游戏。小朋友们坐在小椅子上围成一圈, 期间叶子寒轮到过几次。但毕竟人很多, 轮到的机会不是很多。他等了很久开始不安分了, 跑过去推开滚球的小朋友把球抱在手里, 有小朋友要拿回来, 他就狠狠地瞪着他们, 小拳头在空中挥舞了几下。我制止了他, 问:“怎么了?”他说:“他们一直不把球传给我。”我说:“每个小朋友都有玩的机会, 如果每次都传给你, 那么其他小朋友就不能玩了。”叶子寒噘着嘴说:“哼!臭小朋友。”我说:“怎么可以这么说其他小朋友呢, 我让小朋友传一次球给你好不好?你和小朋友一起好好玩。”叶子寒沉默了一会说:“谁要他们传球给我。”但是我还是征求了其他小朋友的同意, 让小朋友们传球给他, 他迟疑了一会才拿起球说:“我不传给他们 (指那些没传球给他的人) 。”就开心地玩了起来, 后来我看到他还是把球传给了“他们”。

观察时间:2011年5月19日

行为记录二:教学活动之后是自由活动时间, 幼儿可以随便在室内或室外玩。叶子寒走出教室, 拿了个皮球抱在怀里和尹博文坐在一起。过了一会听到尹博文伤心地大哭起来, 我连忙跑了出去。看到叶子寒一脸生气地瞪着尹博文, 尹博文鼻子在流血。我连忙抱起尹博文问:“怎么了?”小朋友们在旁叽叽喳喳地说:“是叶子寒打了尹博文!”我说:“叶子寒, 为什么打尹博文?”叶子寒很委屈地说:“我要和他做好朋友, 他不肯。”尹博文在一旁说:“因为他老打人。”叶子寒愣了一下, 咧开嘴大哭起来。我说:“叶子寒你看你打人了, 其他小朋友都不和你做好朋友了, 你要是不打人, 小朋友们肯定会和你玩的。”叶子寒说:“谁要和他们玩!”

观察时间:2011年5月28日

行为记录三:放学了, 小朋友们陆续都被接走了。叶子寒每次都是最后被接回家的, 每次他都不坐在自己的位置上等爸爸妈妈来接。而是跑来跑去的, 一会在自然角, 一会在图书区。老师提醒他, 他就坐好, 一会儿又离开了位置, 老师说:“一会妈妈来了就找不到你了。”我望望窗外, 刚好看到他妈妈。他开心地跑了过去, 他妈妈拿了围巾和帽子, 蹲着帮他戴上。他甩掉了帽子说:“不要!”“外面很冷的。”“我不要!”突然叶子寒用力把他妈妈一推, 他妈妈摔了一跤, 但没生气, 而是笑着说:“力气真大。”

三、原因分析

叶子寒在幼儿园是比较“有名”的孩子, 几乎每个老师都认识这个爱捣蛋的小家伙。其实他很可爱, 但是脾气太大, 又找不到好的发泄途径, 总是控制不住自己的行为。在两个多月的观察中, 我选取了一些案例分析叶子寒个性形成的因素, 以帮助叶子寒形成良好的社会性行为。

1. 自我控制能力差

叶子寒家庭条件一般, 但是是独生子女, 家长都溺爱他。使他养成不分场合、时间和对象, 想说什么就说什么, 想做什么就做什么, 完全不顾及他人感受的性格。叶子寒犯错后经常会嘴上说:“我不了。”但转眼就会又犯。

2. 为引起别人的注意

叶子寒生性活泼好动, 喜爱表现自己, 经常用各种方法引起别人的注意。有时上课时老师给小朋友们看图片让小朋友们谈感受, 因为没叫他回答问题, 他就会故意唱反调。他想和小朋友做朋友, 但选择的方法不恰当, 他看到小朋友不理他, 就以打小朋友引起大家的注意。

3. 家庭教育因素

家长的过分溺爱。叶子寒的家庭条件虽然一般, 但家里人对他很是溺爱, 尤其是他妈妈, 他要怎样就怎样, 凡事都顺着他。在家什么好东西都是他一人的, 容不得别人与他争, 也不会与别人分享, 在幼儿园常出现争玩具、抢座位等问题, 不讲道理, 也不会讲道理。

四、教育措施

1. 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

幼儿出现攻击性行为时, 我们应耐心引导、教育, 切忌在孩子有了过失或攻击性行为时, 便对孩子态度冷漠, 粗暴对待, 这样只会使孩子产生反感甚至对立情绪, 只会加剧幼儿的攻击性行为, 同时, 幼儿也会感受到教师的不良情绪。

2. 让幼儿懂得分享懂得谦让

针对叶子寒以自我为中心、喜欢独占的现象。我注意在日常生活中让他和好朋友一玩, 享受起分享的快乐。如玩皮球, 每班的皮球数量有限, 不能一人一个, 所以经常会出现争抢现象。于是我设计了一个游戏, 三个小朋友围成一圈, 一个小朋友拍5下, 然后让下一个小朋友拍, 中间不能断掉。这样三个小朋友分享一个皮球既体验了分享的快乐, 又练习了数数。

3. 通过游戏培养幼儿的控制能力

根据叶子寒自控能力差的特点, 我让他玩飞行棋。飞行棋具有竞赛性质和固定规则, 有助于提高叶子寒遵守规则的意识和自觉性。同时, 也采取了一些措施, 如遵守规则就奖一个五角星, 或中午可以看《猫和老鼠》的动画片, 经过一段时间的练习, 叶子寒学会了适当控制自己的情绪。

总之, 在对待师幼关系上, 教师不仅要尊重每一位幼儿, 还要学会赞赏每一位幼儿, 赞赏每一位幼儿的独特性、兴趣和爱好, 赞赏每一位幼儿所取得的成绩。我们要尊重幼儿, 信任幼儿, 像陶行知那样, 与幼儿交朋友, 把幼儿当做自己的老师。在课堂上我们要创设师生互动、平等参与的环境, 使幼儿在轻松、和谐的环境中健康成长。

摘要:陶行知创造了丰富的、具有中国特色的幼儿科学教育思想。文章对陶行知幼儿科学教育的意义、内容、方法、师资及对现代的启示等进行了深入的探讨, 必将有助于推动幼儿科学教育工作的开展和改革。尊重幼儿个体差异的观点是当下新课程改革的重要思想。

关键词:攻击性行为,家庭原因,自我控制

参考文献

[1]汪乃铭, 钱峰等编.学前心理学.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5.

[2]翟理红编.学前儿童游戏教程.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6.

[3]张文军.孩子为什么又攻击性行为.幼儿教育, 2001 (9) .

[4]幼儿攻击性行为产生的原因及对策.

3.对纠正幼儿攻击性行为的思考 篇三

关键词:幼儿;攻击性行为;生活环境;教育方式

理论上,生物遗传、家庭、心理和社会等可以成为幼儿攻击性行为产生的原因。攻击性行为,顾名思义,就是人因为不能满足欲望而采取的极端行为,比如损害他人利益、毁坏物品等。具体到幼儿来说,常表现出来的行为有:推人、打人、踢人、骂人、抢玩具等。幼儿一般在3~4岁时,会出现一个攻击性行为高峰,之后逐渐减少。

一、创设良好的家庭生活环境,提高幼儿的认知

有相关调查显示,影响幼儿行为产生最重要的地方就是家庭。若家庭中过分溺爱,或者家庭成员的不和谐,都会对幼儿产生攻击性行为造成影响。为了有效减少并预防幼儿的攻击性行为,家长应该在家庭中重视对幼儿的正确引导和教育,帮助幼儿的心理健康发展。

1.家庭要给孩子创设良好的心理环境

由于情绪作为人的心理活动之一,具有传染性的特点。总的来说,幼儿出现攻击性行为的频率直接受家长情绪状态的影响,所以为了给幼儿创设一种愉悦、融洽甚至民主的心理环境,家长必须努力保持积极向上的情绪状态,使幼儿出现攻击性行为得以预防。(1)家庭内部关系值得重视,特别是对于父母,父母与孩子最亲近,所以不应该在孩子面前吵架,更不可以因为矛盾而动粗,要尽量控制情绪,维持良好的家庭气氛。(2)融洽的邻里关系也很重要,所以家长与邻里之间要友好往来,通过互相帮助来保持和睦的关系。

2.良好的亲子关系可以帮助幼儿减少压抑感和挫折感

具体地说,就是当幼儿有不良情绪反应的问题出现时,家长应该在加以疏导的同时让幼儿感受到父母的爱意,从而帮助幼儿及时恢复情绪。值得注意的是,幼儿若出现令人气愤的行为时,家长一定不能采用武力去解决。

3.要给幼儿营造自由的活动环境

家长应重视幼儿情绪的波动,要给他自由释放的空间,为他们提供了一个充足的活动范围,让他们自由活动。比如可以在天气好的时候带孩子去室外进行活动,在阳光、微风等自然条件的洗礼下,帮助孩子保持良好的心情,让其在一定程度上减少攻击性行为的发生。

二、幼儿教师要重视幼儿的教育方式,增加移情能力的训练

除了家庭环境的影响外,幼儿园各种环境对幼儿的影响也是非常明显,特别是幼儿教师的教育方式。可以通过移情能力的训练,帮助幼儿认识到攻击性行为的错误。移情,也就是站在他人的角度,识别和接受他人的情绪状态。幼儿教师可以尝试通过移情训练的方法,让幼儿在体验他人感受的基础上对别人的重要性进行认识。例如,教师可以在上课期间利用“角色扮演”来培养幼儿的移情能力,也就是让比较容易产生攻击性行为的幼儿来扮演受攻击的角色,若他在受攻击时感受到心里不舒服,就可能会在以后的生活中对自己的攻击性行为自觉地控制。

另外,教师还可以以一些动画片或童话故事里面的典型人物为例子,来引导幼儿进行正确判断。比如,动画片《喜羊羊与灰太狼》里的灰太狼,它每天想着方法攻击和威胁小羊们,这种做法是不对的。教师应该鼓励幼儿控制自己生活中攻击他人的行为,不要做像灰太狼那样欺软怕硬的人。所以,移情训练也是帮助幼儿纠正攻击行为的重要策略之一。

總而言之,攻击性行为易对幼儿的身心健康造成不利影响,应得到家长和教师的足够重视。同时要采取有效的措施对其及时地加以纠正和预防,给幼儿的身心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梁玉华,苏丽.幼儿攻击性行为的应对策略[J].教育探索,2012(02).

4.幼儿的攻击性行为 篇四

攻击性行为指对他人的财产或人身进行直接破坏或攻击的行为,包括殴打、伤人、破坏物品、虐待他人或动物、抢劫等行为。在4—6岁时可表现为咬人、咬物、打人等,是儿童、青少年中一种比较常见的社会行为,它既影响儿童人格和品德的发展,又是衡量个体社会化成败的一个重要指标。

在儿童攻击行为和将来犯罪行为的关系上,有关研究认为:习惯性的攻击行为可用来解释和预测犯罪行为;年龄越小就具有攻击行为的幼童,未来发展成反社会行为和犯罪行为的可能性越高;在各种情境中都出现攻击行为的儿童比在特定情境之中出现攻击行为的儿童将来更可能发展成为发社会行为和行为偏差。虽然儿童和青少年的攻击行为一般没有成人那样残暴,比较容易受到忽视。但是随着社会中某些不良因素的发展和电视等宣传媒介的不良影响,社会中的暴力和其他形式的攻击现象正在以各种形式和途径逐渐向幼儿园、学校中渗透。再加上幼儿园学校和家庭教育的某些局限和儿童青少年心理和行为的特点,现在的儿童、青少年正在受到攻击现象的侵蚀,尤其是暴力行为正在逐年增加。据《中国青年报》1997年6月25日报道,北方某大城市的一项调查表明,在校学生中,有50%以上的学生有过被校内同学或外校学生敲诈、勒索、抢劫、欺侮和其他滋扰的经历。成都的调查也表明,有三成以上的同学曾受到过同校学生不同程度的骚扰,五分之一的学校存在学生勒索钱财等恶性事件。来自瑞典的卡罗琳斯应激研究室的研究者对北京267名12—13岁小学生欺侮行为进行了调查和研究,结果表明,6.7%的小学生回答在上学期中,每周至少一次受人欺侮过。因此儿童和青少年的攻击性行为必须引起社会和教育工作者的高度关注。近期,笔者对一个四岁半的小班男孩进行了攻击性行为的跟踪观察,以案例形式呈现,以分析儿童攻击性行为的成因和矫治措施,希望对广大的教育工作者和家长有所帮助。

教师手记

(一)“我要玩这个大球”

地点:操场“滚大球”运动场地

我和孩子们站在操场上,和孩子们讨论晨间锻炼的规则,X X的眼睛直勾勾地盯着“大球”。选择运动器械的音乐一响起,XX撒开腿,朝大球飞蹦过去。这时场地上的大球只剩下一个了,X X和新迪同时拿到这个大球。两个人你不让我,我不让你地争起来。X X大喊:“是我先拿到的。”新迪说:“不对,你是跑过来的,是我先拿到的。”X X仍大叫:“我要玩。”我轻轻地对他们说:“你们俩商量一下,想个办法,要不,这样下去谁也玩不起来。”于是新迪用商量的口气对 X X说:“我先玩,等会儿交换地时候再给你玩,好吗?”X X松开拿着大球的手,我以为他同意了新迪的方法,正想表扬他,没想到他猛地抓起新迪的胳膊狠很地咬了一口。新迪痛得立刻松开了手,哭了起来。X X见状立即拿着大球准备玩起来。

分析:

攻击有多种表现或种类,著名心理学家张春兴认为,攻击有两种表现方式:直接攻击和替代性攻击,直接攻击是对欲攻击的对象直接予以侵害。案例中XX的表现应属于这类。儿童的攻击行为有自己年龄阶段的特点,即以工具性攻击占优势。儿童具有一定认知能力,在一定情境中,能够对各种环境因素,进行评估、判断,从而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预测通过攻击手段产生的结果,因此儿童有时会受到外在诱因的驱动(如玩具、同伴中的领导地位等),为达到某种目的而发动攻击。XX的攻击性行为其攻击的意图主要不在于伤害他人,而是为了得到“大球”,他的想法非常简单,就是“我咬他,我就能得到大球。”攻击只是他达到目的所采用的手段。

教师手记

(二)“他先打我的”

地点:盥洗室

午睡时间到了,小朋友在准备入厕。男孩子有序地站在小便池前排起队,XX站在伟伟后面挨得很紧。伟伟转过头对XX说:“XX,你往后面站一点行吗?”XX没理他,仍然贴在伟伟身身上。伟伟上完厕所拎裤子的时候,胳膊肘不小心碰到了挨着他的XX,XX不由分说从背后紧紧勒住伟伟的脖子,伟伟大喊:“放开我,你干吗?”我立刻走上前,一边叫XX松开手,一边观察着伟伟的脖子。幸好及时,要不准得出事。我问XX:“你为什么要勒伟伟的脖子?”XX理直气壮地说:“他用膀子打我。”

分析:

儿童攻击性行为的发生主要依赖于具体情境和儿童的认知因素。认知行为理论认为某些具有攻击行为的儿童可能缺乏社会信息的处理能力,或者是对社会信息的解释出现了偏差。高攻击性的儿童在社会交往中,倾向与带着敌意的眼光去解释伙伴的行为和意向,存在着归因偏差。具体来说,他在下列五个步骤的社会信息处理模式中容易发生错误或偏差:对环境中社会交往线索的译码;做出相应的解释和归因;搜寻可能的行为反应;决定一种可能的反应;执行这种反应。如果儿童在以上任何一个步骤上出现偏差或有缺陷,都可能导致攻击行为反应。此案例中XX的行为可以用这种理论来解释,他将他人一个无意的动作看成是对自己的“威胁”,错误的判断使他做出了错误的攻击反应。

教师手记

(三)“我是奥特曼”

地点:活动室

小朋友陆续离开幼儿园了,活动室里还有五六个孩子坐在一起玩雪花片。XX刚用雪花片插了一把“宝剑”,他的妈妈来了。我摸摸XX的头说:“看,妈妈来接你了。”XX抬起头,看着妈妈说:“我还要玩一会儿。”妈妈站在门口说:“不行,赶快走!”XX大喊:“我要玩。”妈妈生气地说:“你再不走,我走了。”“不,我还要玩一会儿。”„„我见状立即对XX说:“妈妈回去还要做饭,我们就玩一小会儿,好吗?”XX高兴地答应了。于是,我示意让XX的妈妈到活动室里等他一会儿,XX的妈妈一脸不高兴地坐在XX的边上。XX拿着他插的宝剑在冰冰身边走来走去,说:“我是奥特曼,打死你这个怪兽。”说完,他用“宝剑”刺向冰冰的胸口。“宝剑”断了,于是XX用手当宝剑,在冰冰身上乱打,冰冰哭着喊:“老师,他打我。”XX的妈妈看见冰冰哭了,站起身来,“啪啪”给了XX两个耳光,气愤地说;“打呀,你再打打看。”XX嘴巴一咧,大哭起来„„XX的妈妈生气地拉起XX的手,一边朝活动室门口走去,一边说:“看我回家怎么治你。”

分析:

社会学习理论认为,儿童的攻击行为主要是通过两条途径获得的:一是观察学习,二是直接学习。其中观察学习是儿童行为获得的最主要来源,也就是说儿童是在各种社会情境中,通过观察他人的行为和行为后果所受的强化,间接地习得攻击性行为的。心理学家班杜拉著名的攻击玩偶实验表明:观看过他人攻击行为的儿童比没有观看的儿童,在之后相似的情境中表现出更多的攻击行为。因此,社会因素是诱发儿童攻击性行为的重要因素之一。而在诸多社会因素中,电视对儿童的影响是不可忽视的,它往往是其他社会影响的媒介。随着现代媒介和媒体的日益普及,儿童观看电视的时间越来越长,并且已经成为我国儿童和青少年生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即使把儿童关在家中,也不能抵挡社会环境对儿童的影响。电视节目,尤其是暴力电视节目对儿童心理影响已经成为许多心理学家研究的课题。美国心理学会1993年的一份报告指出,电视暴力片对儿童就像抽烟和酗酒一样危险,儿童观看电视暴力片对导致攻击性态度和行为的影响,就像抽烟会引起肺癌一样。此外,父母的教养方式粗暴、经常体罚儿童,儿童的攻击性行为发生率也比较高。

儿童辨别是非的能力差,但模仿性强。在此案例中,XX对动画片中暴力行为的模仿以及妈妈不恰当的惩罚方式都强化了XX攻击性行为的发展,起到了增加儿童攻击的消极作用。这是因为某些惩罚手段本身就具有攻击行为榜样的性质。儿童在“适宜”的情况下,会把别人惩罚他的这些手段用来攻击他人。

在日常生活中,有不少像XX这样的儿童,攻击性行为屡屡发生。曾经有人在某个幼儿园两个班级进行观察时发现,从上午8点半到11点半3个小时里共发生30起打架事件,平均每6分钟发生一次。这种频繁发生的攻击性行为如果不加以矫治,将不利于儿童健全个性和心理品质的养成。更重要的是攻击性行为容易对他人和自己造成伤害、影响伙伴关系和幼儿园、学校的教学秩序,严重的可能导致棘手的法律问题。因此,对于儿童的攻击性行为应首先积极预防,对于已经发生的攻击行为要及时地处理,防止造成更恶劣的后果。具体说来,可以采取以下措施:

措施〈一〉控制环境影响重视成人的榜样示范作用

控制环境影响,重视成人的榜样示范作用。这是从观察学习角度提出的控制儿童攻击行为的一个策略。从社会环境中寻找那些可能导致儿童攻击性行为的因素,并予以控制和消除,如禁止儿童看暴力影视等,同时要求成人自身的行为符合社会规范和道德准则,不具有攻击性,并通过成人的教育使儿童形成对有关攻击性行为的正确认知,帮助儿童提高辨别是非的能力,鼓励儿童学习、模仿影视中的积极行为,批评攻击性行为。这样,儿童在其他的情境中就能根据内部良好的认知结构调节、控制自己的攻击行为,逐步提高自我调节能力的水平。

措施〈二〉创设良好条件降低攻击性行为的发生

儿童获得攻击性行为后,以表象的形式存储在头脑中,并重新整合成一种反应模式。只有在一定的情境中,经由特定的内外因素的启动或激发,实际的攻击行为才能发生。儿童年龄小,大多数攻击性行为发生在争抢玩具等一些为达到自己的目的时。鉴于上述特点,教师在设置环境时,应给儿童创设一个尽量避免冲突的空间。提供数量充足的玩具,以减少儿童彼此争抢玩具的矛盾冲突。设置的活动区域应稍有间隔,防止儿童因空间过分拥挤,引起无意的碰撞而造成摩擦。此外,教师还要努力营造一个宽松、民主的心理环境,让儿童能愉快地接受老师、同伴的建议,使儿童形成正向情绪和经验,善待他人。

措施〈三〉教育方法得当培养积极健康的心理品质

家庭是儿童主要的生活场所,因此家庭在矫治儿童攻击性行为中具有重要的意义。父母的教育方式直接影响到儿童攻击性行为的发生和发展。在家庭管教方面,父母用忽视放任或严厉的惩罚来管理儿童的攻击性行为都是不正确的,因为这两种态度都鼓励和强化了儿童的攻击性行为的发展。当儿童出现攻击性行为时,需要给儿童一些惩罚,但惩罚时应注意:

1、惩罚要及时,使儿童的攻击性行为能得到迅速的反馈。在惩罚时应向儿童讲清楚错在哪里,应该怎么做。

2、惩罚应和鼓励结合。对儿童的惩罚并不是“以其人之道还制其人自身”,而是可以采取停止玩玩具、看动画片等“惩罚”手段。当儿童表现出家长所期望的良好行为或行为有明

显改进时,家长要及时给予表扬和奖励,以期儿童的攻击性行为有进一步改善,形成行为的良性循环。

措施〈四〉重视内部因素培养自我调节控制的能力

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的强调个体的主动性,他认为个体能够自发地预测自己行为的后果,并依靠反馈进行自我评价,所以个体的行为即使未受到外来的强化,自己也具有调控行为的可能性。个体对攻击性行为的自我调节机制实际上有一个自我强化的过程,主要由三个子过程组成:

1、自我观察。个体对自己攻击性行为造成的结果进行观察。

2、判断。个体根据自己内部的认知结构和道德标准,判断行为后果的价值大小,以此确定自己在相同或类似情境中的反应模式。

3、自我反应。通过判断,个体对自己的行为得出积极或消极的评估结果,它从认知上制约着自身是否做出攻击行为。如果判断结果是积极的,那么个体的这种判断便会对其攻击行为起奖赏作用,驱使其发生攻击性行为;反之,则起到抑制攻击行为发展的作用。儿童虽然自我意识发展水平较低,认知成分在行为调节方面起的作用不大,但是成人也不要忽视儿童内部因素对控制攻击性行为的影响。首先教师、家长要使儿童知道攻击性行为的危害性,再通过移情训练,让儿童体验到自己的攻击行为给他人带来的痛苦。认知和情感因素的结合会产生内在的动力,使儿童对自己的攻击性行为感到羞愧,促使儿童自觉地减少攻击性行为。

5.幼儿的攻击性行为 篇五

摘 要:中职阶段学生正处在个体生理和心理快速发展的关键时期,也是心理危机的高发期。近年来,中职学生攻击性事件频繁发生,一些中职生对他人和自身的攻击行为往往超出了学校和社会的意料。因此,对中职生群体的攻击行为成因进行分析,提出建设性干预策略,可以帮助中职生顺利度过心理危机期,更好地与社会融合。

关键词:攻击行为;成因分析;干预措施

攻击性的发展与控制问题一直是发展心理学最重要的研究领域之一,针对中职生的攻击行为来说,它是指有意伤害他人的言语或身体行为,并且其指向的对象在知晓的情况下通常有避免伤害的动机。攻击行为不仅包括了直观的身体攻击,也包括了其他形式,比如:言语伤害、情感上的敌意情绪等。大量研究显示,攻击行为不仅影响他人,更会妨碍青少年一生的发展。

一、中职生攻击行为的成因

1.家庭环境

家庭环境对中职学生个体素质的发展有着重大而深刻的影响。中职学生的家庭环境相对来说,较为复杂,有的父母离异或是单亲,有的父母忙于生意撒手不管,有的父母文化层次低教育无方(或溺爱或粗暴对待),在这样的环境下成长,不但不利于自身心理健康成长,而且使他们逐渐形成性格暴躁,情绪不稳定等不良表现。有时一旦某种需求得不到满足,就会以反抗来达到目的,从而导致了攻击行为的产生。有些学生受家庭暴力的影响,会模仿父母对他们的暴力行为去施加给其他同伴。

2.学校环境

学校是育人的环境,影响学生的最主要方面就是教师。教师的教育方式是否恰当,也是中职学生产生攻击性行为的直接因素。例如,在培养学生的合作性方面,教师采用玩游戏的方式,但在游戏前,没讲清楚游戏规则,没准备足够的活动材料,导致学生发生攻击性行为。又如,一些教师在课堂上,采用严厉的批评方式,也会产生学生顶撞的攻击性行为。

3.社会环境

社会环境对中职生影响最深刻。随着社会的进步,在信息时代的今天,大众媒体中不健康内容已经成为危害中职生心理健康的重要因素。电视电脑游戏的搏斗、暴力厮杀的画面挑起中职生的好奇心和模仿力,在现实中欺负弱小的同伴,采用打架斗殴、毁坏物品来发泄情绪,尤其打架斗殴是中职生极易发生的一种攻击性行为,有时甚至演化为暴力犯罪,这也是影响最为恶劣,破坏力量最为严重的一种攻击性行为,常常使家长们忧心忡忡,且因为无法预测而让长辈头痛。

二、中职生攻击行为的干预措施

1.有针对性地加大学生攻击性行为的宣传和教育

(1)普法教育,是种入学生心灵的一颗正义种子

针对中职生的攻击性行为,学校可以通过班会课、晨会课、或在学科教学中渗透法律知识,列举身边的攻击性行为所导致的各种后果,对学生进行宣传教育,使每一位学生都能初步了解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法律常识,逐步做到学法、知法、懂法、守法,并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此外,还可以通过了解和学习榜样的优良品行和先进事迹,使学生从这些富有形象性、感染性和可信性的榜样人物的事迹中受到深刻的教育。

(2)心理健康教育,为学生敞开一扇崭新的心灵之窗

在心理健康教育中,最为重要的是群体辅导和个体辅导,群体辅导中的心理辅导课是为学生敞开一扇崭新的心灵之窗,为此,心理教师在备课前,要有的放矢地设计活动,以互动的形式提高他们对攻击性行为方面的认识和教育,对于群体中出现的报复滋事、排斥、敲诈勒索等,应给予正确的引导。如:针对学生中的欺负排斥弱小同学的事件,可以选择《假如我是他》的主题,选取身边的案例,让学生思考当我是那位常被欺负排斥的同学,我应该怎样做?如果我是欺负排斥弱小同学的人,我的感受是怎样的,为什么?通过针对性的备课和上课,可以让他们学会站在别人的立场上考虑问题,学会调节自己的情绪变化。而在个体辅导方面,要关注两极的学生,即高攻击性学生和经常被欺负的学生,及时避免恶性事故的发生。

2.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让学生在享受快乐的同时得到心灵的洗涤

(1)定期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

如:十大校园歌手、唱红五月、体操比赛、运动会、元旦晚会、五四青年节活动等等,寓教于乐,不但提高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还把他们的注意力吸引进来,使他们在健康的团体活动中感受积极向上的心理体验和集体归属感,避免和减少由于不良情绪导致的攻击性行为。实践证明,丰富的活动可以满足学生交往的需要,使他们在交往中培养健康的感情,学会处理各种人际关系。

(2)家庭、学校、社会合一,创设良性的成长环境

学校、家庭、社会是中职学生健康成长缺一不可的组成部分,三者要各司其职,密切配合。如把民间的志愿者等公益团体带进学校,学校下足力度抓校园文化建设,创造最佳的教育空间,家长要积极配合学校工作,关注子女的心理变化。共同努力,让中职学生在一个健康、和谐的环境下成长,从而减少攻击性行为的产生。

参考文献:

[1]张文新.青少年发展心理学[M].山东人民出版社,2003.[2]唐平.攻击行为的心理基础及其临床意义[J].中国行为医学科学,2005(3):284-285.(作者单位 广东省东莞市纺织服装学校)

6.幼儿的攻击性行为 篇六

孩子们爱看的动画片很多,大人不可能总是陪着孩子去看,让孩子给大人讲他从电视上看来的故事,就可以使大人知道其中是否含有不健康的东西,包括暴力内容。

校园暴力

2、了解孩子受到哪方面影响较深。

孩子在看电视的过程中。对他们感兴趣的内容往往记得特别清晰,在讲故事的时候就会对这部分内容讲得非常详细,家长就可以从中了解到孩子受哪方面影响较深。比如,强强在讲“悟空与阿修罗比武”的情节时特别绘声绘色,可以看出,强强对暴力内容非常感兴趣。

3、让孩子明白现实社会是“法制杜会”。

发现孩子心中的“暴力隐患”怎么办?一般家长可能会立即进行严肃说教,严厉禁止。但是,对孩子来说,单凭说教是不会取得好效果的,正确的做法应该是寻找活生生的事例来说服孩子,教育他不能凭个人武力去解决问题,让孩子分清现实世界与动画片里的幻想世界的区别。

4、释放掉在暴力内容刺激下活跃起来的体内能量。

大部分男都对打打杀杀的场面感兴趣,而且看过以后喜欢模仿。父母可让孩子参加业余武术训练班接受正规的武术训练。训练班一般都是武德教育与武术教育并重,因此,在这样的环境中,既满足了孩子对打打杀杀的好奇心,又受到了道德规范的教育。从而避免了孩子在其他场合盲目模仿带来的危险。

5、教会孩子自已正确处理孩子之间的纠纷。

父母的着眼点在于教会孩子自己正确处理孩子之间的纠纷。这样,既保护了孩子的自尊心,又教会了孩子怎么处世做人,消除了孩子心中的“暴力隐患”。

7.幼儿攻击性行为对策研究 篇七

一、幼儿园引导方面的策略

解决幼儿行为方面的问题,一定要让他有情感方面的体验。 例如,玩区域游戏时,要告诉幼儿应该遵守的规则和游戏的方式。 如果看到自己想玩的玩具或者想扮演的角色,可是别人却在玩, 那么不应该通过语言或身体方面的攻击去抢自己喜欢的东西,而是应该和别人用商量的语气说“:可以给我玩下吗,我玩一会儿再给你好吗?”同时,还可以换个角度进行引导“:如果别人一直在玩你喜欢的东西,不给你玩,你的心里会很不开心,同样的道理,如果你一直在玩别人很喜欢的玩具,不给别人玩的机会,别人一样会很失落的。”又比如,当幼儿用语言对别人进行攻击,别人哭了, 就让他也体验一下难受的感觉。当然,不能通过相同的方式去对待他,让他通过被骂来体验这种感受,但是可以让他通过回忆平时父母对自己的训斥或与同伴争执时被骂的感觉,来体验别人不开心的心情。所以,具体可以从以下两方面入手。

(1)正面引导、矫正幼儿的攻击性行为。应该减少幼儿在环境中的不利因素的刺激,并优化幼儿的活动环境,比如,在玩自主游戏时,要给幼儿提供足够的活动材料,避免幼儿间相互争吵出现语言或行为上的攻击,避免提供有攻击性倾向的玩具(如刀子、棍棒等),以免幼儿间发生攻击性行为。可以选择富有教育意义的健康的视频,而非有攻击性行为的视频,来正面教育幼儿,避免幼儿对不良言行的模仿和学习。幼儿年龄尚小,辨别是非的能力差,教师要让幼儿懂得什么是好、什么是坏,知道哪些行为是正确的、别人称赞的,哪些行为是错误的、遭人厌恶的。在幼儿懂得这些的基础上,当发生矛盾和纠纷的时候,在实际环境中让幼儿学会用商量、换位思考等多种形式来解决问题和矛盾。

(2)矫正幼儿的攻击性行为应通过正面教育和反面教育相结合。矫正幼儿的攻击性行为,要将科学合理的规则和轻度的惩戒相结合。在实施惩戒时,要运用科学、合理的规则,帮助幼儿减少并改掉攻击性行为。可以通过班级每周的区域游戏整理的规则,促使幼儿以规则来约束自身的行为,自觉遵守区域游戏中的规则,让幼儿知道在游戏中应该怎么做,从而引申到其他事情上,从而减少并避免攻击性行为的出现。

二、家长引导方面的策略

通常很多家长在幼儿出现攻击性行为的时候,都会对幼儿进行一系列的惩罚现象。惩罚虽然是控制幼儿攻击性行为的一个比较有效的手段,但也要注意惩罚的方法。惩戒时要强度适当并家长态度一致。

(1)惩罚强度要适当。在幼儿出现攻击性行为时,对幼儿进行打骂,并不是一种合理的惩戒方式。如果幼儿在家里出现攻击性行为后,受到了家人非常严厉的责备、警告和打骂,也许在家里他会乖乖的,不再发生攻击行为。可是一旦离开家以后,他并不会像在家里一样小心翼翼,甚至比之前的行为更加变本加厉、更具有爆发力和攻击性。所以,家长惩戒幼儿攻击性行为的强度一定要适当。

(2)惩罚要一致。幼儿肯定有一些自己所喜欢的玩具、贴纸, 或者特别爱看的动画片和喜欢去的地方,恰好家长可以利用这一点。一旦幼儿出现了攻击性行为,家长可以没收幼儿最喜欢的贴纸、玩具,或不准幼儿观看平时最喜欢的动画片等,让幼儿知道做错事情是要为自己的行为付出一定代价的。另外,在惩戒幼儿的同时,父母的意见必须是呈一致性态度的。万万不能出现当幼儿做错事情了,父亲在对他进行惩戒的时候,母亲却阻止父亲并帮着幼儿,为幼儿说话。这样,反而会让幼儿觉得不知所措,不清楚自己的这种攻击性行为是正确的,还是错误的。所以,在对幼儿的攻击性行为进行惩戒的时候,家长的所有想法、 意见和做法都一定要一致。

三、社会引导方面的策略

应尽量为幼儿创造一个好的、相对和谐的环境,让他们对处理事情的方式有可参照和学习的榜样。当前媒体众多,信息传播渠道多样,社会上良莠不齐的信息纷繁复杂,社会相关部门应为幼儿考虑,规范不严肃的视、听传播内容,净化社会环境。一方面,对幼儿的玩具、书籍等应该加强管理,书籍中应避免出现血腥、暴力内容,要杜绝出现和买卖仿真剑等具有危险性、伤害性的玩具。另一方面,应禁止一些打斗、血腥杀人等场面出现在幼儿节目中,以免幼儿看到,进行模仿,并且不知道这些是不好的行为。另外,家长在看成人电视时,幼儿也在一旁进行观看, 如果观看到暴力、打斗的不良行为时,应该制止幼儿进行观看。 万一看到了,一定要告诉幼儿这是不对的行为,是不该做的,在生活中绝对不可以模仿。总之,通过上述方式,社会各方面应共同努力,减少暴力现象对幼儿的影响。

参考文献

[1]刘海燕,王艳.幼儿攻击性行为的成因与应对策略[J].济南职业学院学报,2011(05).

8.幼儿的攻击性行为 篇八

关键词:家园合作; 幼儿攻击性行为; 矫正探讨

中图分类号:G61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3315(2014)03-108-001

如何矫正幼儿的行为问题,培养幼儿积极的情绪情感,提升幼儿的社会交往能力,是教师和家长共同关心的话题。

一、发现问题,寻找线索

事件一:一天,豪豪和洋洋正在玩积木,洋洋拿了一根豪豪暂时不用的长棒。豪豪一见便迅速抢回,还狠狠地打了一下洋洋的手,吼道:“不许拿我的。”

事件二:晨间活动,豪豪在跟明明下棋。一旁的晨晨出于好奇,动了动豪豪的棋子。豪豪很生气:“不准碰我的棋。”说着就把棋盘掀了。

一系列类似事件的发生引起了教师的注意。豪豪每次出现攻击性行为后,教师都会问他为什么会这样做。豪豪会说:“这本来就是我的。”“是他先打我的!”“都是他惹起的!”“是他插队!”等。通过一段时间的观察,发现豪豪平时不会主动打人,一般在自己的东西被别人侵占或看到别人违反规则时容易出现打人行为。教师觉得有必要找豪豪家长谈谈,进一步了解情况。

一天离园时间,教师和豪豪爸爸进行了沟通:“豪豪很聪明,我们都很喜欢他。但最近我们发现豪豪在自己的东西被别人侵占或是看到别人违反规则时会打人,他在家里也这样吗?”爸爸说:“他在家也会这样。但我们家还是有规矩的,他要是不守规矩,我们会反复跟他讲道理。”教师追问道:“讲道理的效果好吗?”爸爸表现出一脸的无奈:“不太好。有时我们对他也没有办法,他很倔。不过,我小时候也很倔,后来长大就懂事了。”

通过此次沟通,教师了解到,爸爸习惯性地将豪豪出现攻击性行为归为遗传因素,而没去进一步思考其真正的原因,因而有时会回避问题,甚至不满足其要求,会大吵大闹。家长的这种态度可能会导致豪豪的攻击性行为愈演愈烈。当教师将这一做法的不妥之处向爸爸说明时,爸爸表示认同并愿意与教师一起寻找豪豪出现攻击性行为的真正原因。

二、提供示范,树立信心

事件三:一天早上入园时,豪豪一脸的不高兴,爸爸拉着豪豪说:“跟老师说早上好呀。”豪豪不乐意地转过身去,还推着爸爸往外走。僵持间,豪豪突然用手拍打爸爸,还喊着:“打死爸爸,我要打死爸爸。”但爸爸还是和颜悦色地和豪豪做着沟通。教师走过去问:“豪豪怎么了?”爸爸有些不好意思:“今天是玩具分享日,他少带了玩具火车的车头。”教师笑了,蹲下来拉着豪豪的手说:“就为这点事情你就要打爸爸啊?带玩具是自己的事,忘记了不能怪爸爸。要不是爸爸,谁给你买玩具火车啊?”豪豪听了教师的话,心情平静下来,接受了自己没带火车头的事实,并表示此事的确不能怪爸爸……但是,中午爸爸还是把玩具火车头送来了。

这件事给我很大的触动,我意识到,是家长的妥协加剧了豪豪的攻击性行为。因为豪豪渐渐发现,只要闹得厉害,就可以达到目的。因此,教师觉得当务之急是要让家长学会坚持原则,使豪豪无法通过大吵大闹达到目的。此外,教师还建议家长一起教会豪豪正确表达愿望的方式和策略:(1)当孩子吵闹任性时,可以通过转移注意力的方式制止其不良行为。(2)一旦看到孩子能通过恰当的方式表达愿望,就要及时给予表扬和肯定,从而强化这种良好行为。通过和教师的一番交流,爸爸对豪豪行为的矫正充满了信心,也知道如何積极配合教师的工作了。

三、优化环境,改善关系

事件四:这天是家长开放日。晨间活动时,豪豪用自己带来的玩具搭了一把“枪”,小小想借来玩一会儿,豪豪断然拒绝。过了一会儿,豪豪去上厕所了,等他回来时发现小小拿着他的玩具枪,便愤怒地大叫,还抡起双拳使劲打小小。教师见状连忙拉住豪豪,但豪豪还是一个劲儿地往前冲,嘴里喊着:“打死你,打死你……”

这一幕就发生在豪豪爸爸眼前。豪豪爸爸悄悄用摄像机把豪豪的行为记录了下来。经过一上午的细心观察,爸爸发现小朋友都不太愿意跟豪豪玩。活动结束后,爸爸忧心忡忡地找到教师。教师觉得当天的事一定对爸爸有很大的触动,便借机询问爸爸在家是否听豪豪说过“打死你”这样的话。爸爸反映:豪豪在看动画片时偶尔会喊“打死你”。这使教师意识到类似《铠甲勇士》这样充斥着打斗场景的动画片可能是豪豪的不良模仿源。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教师建议:(1)多陪陪豪豪,以减少他看动画片的时间。还可陪豪豪外出打球等豪豪喜欢的活动来代替看动画片。(2)可以陪豪豪一起阅读“小兔汤姆”系列图画书等,在阅读过程中引导他思考,为豪豪提供良好的模仿对象。

四、家园协作

有了前面的沟通基础,教师还充分利用身边的资源,给家长提了一些建议。

1.家庭教育:孩子个性的形成会受亲子关系、教养方式、家庭环境等多方面的影响。处于不良亲子关系中的幼儿往往情绪不佳,因此易出现攻击性行为。不良的亲子关系易使家长在养育中失去耐心,从而以简单粗暴的方式进行干预,这无形中给孩子提供了攻击行为示范。因此,努力营造一个宽松、民主的家庭教育环境,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使孩子形成正向情绪非常重要。同样,父母统一教养方式也很重要,充满爱的、民主的教养方式更易培养幼儿良好的行为习惯。当豪豪出现攻击性行为时,父母不妨抱住他,给以“爱的力量”,同时控制自身情绪,清醒地认识到自己与孩子之间不是“敌我关系”,从而冷静地处理问题。对于豪豪控制力弱、容易兴奋这一点,父母平时可让豪豪通过自我控制类的游戏进行练习,如慢慢走过独木桥、玩多米诺骨牌、拼图等。

2.幼儿园教育:豪豪出现攻击性行为主要是因为没有习得恰当的沟通技能,常常将攻击当作解决问题的首选策略、万能策略。因此,教师可以通过角色表演、情景再现等方式,改变他的认知,帮助他学会正确的沟通技巧和交往策略,从而逐步形成良好的社会交往行为。

经过家长和教师的共同努力,豪豪的攻击性行为明显减少了,情绪自我控制能力也增强了。豪豪的案例给我们的启示是:教师在面对幼儿行为问题时,必须争取家长的支持,使家长认识到问题及其背后的原因,并施以积极的影响。幼儿园则要营造良好的环境,建立一个有利于双方(家长、教师)互动的平台,这对于矫正幼儿的行为问题是极其重要的。

9.小班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 篇九

小班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

叶城幼儿园 王燕萍

英国作家萨克雷说过:“播种行为,收获习惯,播种习惯,收获性格,播种性格,收获命运。”此话道出了培养良好行为习惯的重要性。行为日久成习惯,习惯日久成性格,性格日久定前途。我国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曾说:正如陶行知所说的“好习惯养成了,一辈子受用,坏习惯养成了,一辈子吃它的亏。”的确,良好的习惯是孩子进步的阶梯,而不良的习惯一旦形成,等长大了,再想纠正已十分不易。俗话说:“三岁看大,八岁看老。”正是这个道理。孩子早期获得的经验,将在一生中留下深刻的痕迹。因此,对幼儿进行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是当前幼儿教育的重要任务之一,是幼儿品德教育的重点。

根据小班幼儿思维的具体形象性,注意力的不稳定性以及好模仿的心理特点,针对幼儿目前的需要,对幼儿进行良好的行为习惯培养,是小班学期中的重中之重。本文主要结合自己工作以来的幼教经历,联系自己教学实际,针对如何培养小班幼儿良好行为习惯,初浅谈谈自己体会和见解。

一、良好的行为习惯主要是指什么,包括哪些方面?

良好的行为习惯,主要指幼儿的自我服务能力。其中包括生活行为习惯,卫生行为习惯,礼貌行为习惯,爱学习、爱劳动的好习惯,礼貌交往、文明举止等等。

二、在一日活动中,小班幼儿呈现的行为习惯。

行为习惯始终呈现在小班幼儿的一日活动之中,按其呈现的形式归纳为:生活活动行为,运动活动行为,学习活动行为和游戏活动行为。

生活活动暂不作交流。运动活动:

1、不独占、争抢活动器械,学习轮流使用器械和与同伴一起玩。

2、行动时能听从指挥,集合时能迅速找到自己的位置;分散活动时能认真活动,不在场地内任意追逐。

3、爱护体育器具,轻拿轻放,玩后会放回原处。

学习活动:

2007学第二学期专题讲座

1、能正确的搬椅子,不推挤,椅子轻轻放。

2、能保持正确的坐姿(以感觉自然舒服为宜)。

3、安静的倾听,说话先举手,发言时站姿自然大方。

4、活动时不乱动桌上放置的学具。游戏活动:

1、能与小朋友一起友好地玩,不大声喊叫。

2、知道玩具是大家的,不争抢和独占玩具,学习轮流着玩,会互相谦让。游戏中能运用“请”“谢谢”“不用谢”“请你给我玩好吗?”等礼貌用语,与同伴商量着玩。

3、爱护玩具,不把玩具放在嘴里,轻拿轻放玩具,能自觉拣起地上的玩具,不擅自将喜欢的玩具带回家。

4、游戏时,愿意听信号做相应的事情。

5、自由活动中会和同伴友好地玩,不推人、打人,不在场地上乱跑。

6、自由活动时能注意保持衣服的整洁,不故意在地上爬滚,不玩脏物。

7、不摘花草树叶,爱惜公物,不随地涂痰,乱扔纸屑、脏物,注意环境整洁。

三、从实际案例中分析与思考

实录一:在玩大型玩具的时候,孩子们总喜欢停留在上面的小亭子里面不肯下来,于是出现了推挤的现象。

实录二:在一次户外游戏活动中,旗旗站在那大声的哭了起来,我连忙跑过去,问怎么了,旗旗边哭边指着祯祯手说:“这个红色的圈是我的,她抢我的圈。”

实录三:乐乐是个控制能力和约束力比较弱的孩子,在一次户外活动结束时,我请小朋友把器具整理好,然后排队。当我带着孩子们排好队准备回活动室时,发现乐乐还在原地玩皮球,当看到我们集合了时,乐乐把球一扔就跑了。

实录四:在一次谈话活动中,孩子们都安静的坐着,突然,华华连着坐着的椅子噗咚一下翻倒在地。孩子们都惊讶的看这华华。

实录五:集体活动时,老师请小朋友们都坐到前面来,乐乐飞快的揣起小椅子连拉带拖的往前走,在这过程中不小心碰到了几个小朋友的椅子。

实录六:游戏活动时,君君在追逐并大声尖叫着,其他小朋友捂起了耳朵。

2007学第二学期专题讲座

实录七:游戏活动中,浩浩着急的跑到老师跟前指着利利大声的说:“老师,她拿东西藏口袋里了!”

这些实录都是来自我们的一日活动中,反复的存在着每个环节,教师要及时的捕捉到孩子的点滴行为,及时的进行分析思考与处理,从而帮助幼儿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针对这些实录,我们应该来分析处理呢?

(一)、寓理于生动活泼的谈话中。幼儿年龄小,对良好的习惯的形成并没有多少认识。因此老师在平时教学活动中要通过讲故事,唱儿歌等幼儿易于接受的方式,使幼儿明白不好的习惯会给人们带来危害。针对实录一,我会通过一个小小的谈话活动,通过挂图、事例的讲解,使幼儿了解不同做法的后果,让幼儿明白大家一起运动时不能拥挤,通过比较式的谈话让幼儿感受与同伴一起游戏的快乐,愿意与同伴分享游戏空间。

(二)、寓教于深动的角色扮演。通过扮演角色来再现活动场景,让孩子自己来判别对错,在角色中,通过教师或同伴正确的示范来帮助孩子解决活动中的存在的问题,为幼儿树立初步的判断意识和简单的处理方法。如实录二。

(三)、寓教育于反复的操作中。良好行为习惯并不是一下子就形成的,需要有一个从陌生到熟练,再由熟练到自由化的积淀与形成过程。要完成这一过程必须反复操作,对控制能力相对弱的幼儿来说,重复操作尤其重要。正如实录三,乐乐没有把器具放回原处的习惯,我就会有意识的在一次次的运动游戏中反复让乐乐进行器具整理,从而形成不用提醒的前提下,乐乐会自觉、及时地将玩具放回去的好习惯。如果同时辅之以鼓励教育,充分发挥同伴的鼓励肯定作用,那么乐乐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就更有动力与信心了。

(四)、寓巩固于教师的身传言教中。实录四,当看到孩子连同椅子一起摔倒时,老师很多会因为自己教学的正常进展而轻描淡写的忽略了孩子这一行为,而以为是孩子不小心造成的。但是,值得关注的应该是这个现象的背后,到底是什么原因?或许是别的小朋友恶作剧,或许是这个孩子没有好好的坐造成的。而孩子的行为习惯的纠正与培养是不能忽略的。像这样的行为一般都是些顽皮的孩子造成的,单靠老师的说教是不足以要求孩子的,更要靠教师平时规范行为上潜移默化地引导和鼓励,同伴的榜样,以及及时的表扬与肯定才能逐渐养成的。同样,实录五中,教师的以身作则和对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赞许,可以使正确的幼

2007学第二学期专题讲座

儿肯定自己,使其他的幼儿看有形象,学有榜样,这不但有助于幼儿良好习惯的养成,更是极大地促进了幼儿好习惯的巩固与提高。

(五)、寓教于儿歌与故事,音乐等多形式的活动中。

实录六中,孩子在随意性较大的区域游戏中大声的尖叫,那是小班幼儿固有的年龄特点决定的,很多时候教师会用“请轻声的说话”来引导孩子小声一点,但仅在这么一句提示的语言上对孩子的触动并不大,而且维持的效果也不长。针对这样的孩子,可以利用儿歌《小猫走路静悄悄》,故事《不打搅别人有礼貌》,让孩子从喜爱的活动中感受其中的乐趣,借助音乐活动中对节拍的控制来提高孩子自我的控制力与约束力。从而帮助幼儿养成轻轻说话,轻轻走路的习惯。

(六)、寓教于家园共育。

实录七中,针对孩子将材料藏于口袋中的现象,首先要分析孩子的出发点是什么,为什么要拿?可能是孩子喜欢这样的材料,可能孩子不是喜欢材料而是一个习惯性藏东西。对于这样一个不定性的可能,教师不能对其进行批评,而是要心平气和的与孩子沟通,了解孩子的意图,从而与孩子进行商量:“如果喜欢的话,老师把它会送给你,但你要先让老师知道你喜欢它好吗?”在与孩子沟通好之后,不能忽视的是家长工作,当孩子离开幼儿,在家里时也不排除会有藏东西的现象存在。与家长取得一致的教育,确保孩子得到家园双方教育保持同步,才能提高教育的有效性,真正提高幼儿的良好的行为习惯。

四、总结:在培养幼儿良好行为习惯中教师的作用:

(一)、教育环境的创设:利用故事、儿歌等孩子喜欢的形式对幼儿进行教育

小班幼儿年龄小,喜欢模仿,所以我们老师可利用故事、儿歌等教育幼儿。《玩具送回家》则可以让孩子们知道要把物品归放好,除了儿歌、故事,我们还可以通过图片教育幼儿,如:在楼道张贴正确行走的图片,提醒幼儿安全行走。户外排队,随机性较强,老师可以与孩子边念儿歌:“小手小手拉一拉,眼睛眼睛看一看,小脚小脚站站齐,火车火车要开了”等,小朋友就会很自然的跟着做了。又如在区角活动中,各个游戏中又蕴含着不同的行为习惯培养,如:游戏开始时搬小椅子,老师可提醒轻拿轻放,还可以以拟人化的口吻“抱抱小椅子,把你轻轻放”等。

2007学第二学期专题讲座

(二)、关注一日活动细节。

抓住日常生活的各个细节,把行为习惯教育始终渗透在一日活动中。一个人的良好行为习惯并不是一下子就形成的,需要有一个从陌生到熟练,再由熟练到自由化的过程,要完成这一过程必须反复训练,逐步强化。一日活动包括了孩子在园的所有的活动,教师细微敏锐的关注是培养孩子良好行为习惯的关键。

(三)、艺术的沟通。

不管孩子还是家长,他们都是一个完整的具有思维的复杂体。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自尊,自己的想法,如何去站在他们的角度上进行艺术的沟通是需要我们老师在平时的教学中不断的积累的。用我最为通俗的话来说,首先是要去尝试理解,其次是为他们找可得益之处,再次是建议如何得意,最后是肯定他们的配合。我们很难向作家一样拥有华丽的辞藻和艺术的语言,但求我们老师有真诚的心。

五、对幼儿终身发展的可持续行为习惯教育

培养幼儿良好的行为习惯,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成功的,而是存在于生活的每个点滴中,是需要我们持之以恒的关注和引导的。我们老师(特别是新教师)在平时的工作中要有一双敏锐的眼睛去捕捉孩子的活动,要有一双灵巧的双手去创设环境,要有智慧型的分析与思考去反思活动,抓住一切时机,尊重孩子的个性,让不同的孩子都受到最好的教育,在帮助孩子塑造个性与习惯的同时,为孩子的终身发展考虑,让他们成为国家、民族的有用之材,成为对社会、家庭负有责任的人,这样才无愧于教育的真谛。

10.幼儿的攻击性行为 篇十

关键词:幼儿;攻击性行为;对策

幼儿的攻击性行为在其成长过程中会逐步显现。这需要老师和家长的共同努力,在消除儿童攻击性行为的过程中采取必要的措施,在对其的教育活动中融入一些教育措施来逐步引导孩子形成良好的心理素质和道德品质。

一、幼儿攻击性行为的原因

经过长期对幼儿行为的观察,研究发现导致幼儿出现攻击性行为的诱因有很多种,诱因也是多方面共同影响的结果,其中包括生理因素、社会因素以及幼儿的家庭因素。

家庭给幼儿的影响时最大的,家庭的和睦对幼儿的攻击性行为有着很好的教育作用,但是如果家庭长期处于争吵、打闹、指责等不良因素的环境中,孩子就会出现比较强的攻击性行为,特别是在父母对孩子的态度比较冷漠,经常拒绝孩子合理要求时,都

会进一步激发孩子的攻击性行为。这是因为在这种环境中成长的孩子,在一定程度上都会有情感受挫的情况发生,他们在感觉不到父母关心的情况下会增加攻击性行为的可能性。

在当今这样一个网络发达的年代,网络中的一些暴力行为也成了幼儿的反面教材,当还在处于幼儿时期,其模仿能力很强,但是其道德观还未完全形成,所以错误的模仿网络中的暴力行为,并且在没有人制止时,很容易造成幼儿产生攻击性行为,这时候身边的小朋友就是他们攻击的目标,这样的情况下会给周围的小朋友做错误示范,从而影响其他幼儿的攻击性行为。

二、幼儿攻击性行为控制对策

1.家庭方面

(1)要保证一个温馨和谐的家庭环境

在计划生育政策下现在家庭子女状况一般为独生子女,这样的家庭情况促使父母出现对子女的溺爱,家庭的中心是孩子,家长每天都要围着孩子转,这样逐渐形成了孩子以自我为中心的习惯,独占,独霸的习惯也随之而产生,不会与人分享,在遇到争夺的时候,通常会诉诸武力,诱发攻击性行为。在孩子遭受攻击时,父母的态度和教育方法都会对孩子以后处理这种情况造成影响。

(2)减少幼儿接触暴力题材

现在网络流行的时代,孩子接触网络的途径日益增多,影视作品中也充斥着很多暴力元素,很多游戏作品中也有一些攻击性元素,这些攻击性元素在幼儿眼中都是模仿的对象,而且幼儿的辨别能力差,道德观还没有完全形成,容易在成长过程中增强攻击性,好打斗。而且学校周边会存在一些仿制刀枪,都与攻击相关。男孩比女孩更喜欢这类攻击型武器,多以男孩攻击性强,女孩相对较弱。

(3)正确对待孩子的攻击性行为

父母在孩子进行攻击性行为时,需要及时制止并且劝导甚至惩罚已达到警告和说服作用,并且要有一定的连贯性。同时主要平时在幼儿观看电视节目及上网活动时,注意其观看的内容,如果掺杂了暴力元素,需要及时阻止其观看,并且细心劝导其以后不要在观看类似内容。而且家长需要定期检查孩子的玩具,确定其没有攻击性。

2.教师方面

(1)教师在幼儿成长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

要在平日的教学过程中逐步提高幼儿的认知水平,在发生攻击性行为时,在弄清楚事情发生原因后,通过正确的劝导让幼儿认识到其行为是错误的,并让其深刻认知其攻击性行为可能造成的严重后果,以此警示幼儿在以后的生活中避免产生攻击性

行为。

(2)当发现被攻击的幼儿时需要及时开导他们

避免时产生自信心丧失等心理问题,同时培养其自我保护能力,一般被攻击者极少有反击行为,因此我们从培养自我保护能力着手,有意识地交给被攻击者一些自我防御能力。

(3)以身作则,树立正面的榜样示范

幼儿有攻击性行为是受环境及父母所影响的,是后天形成

的,作为老师和家长都有责任加强自身修养,为幼儿树立良好的榜样,模仿能力很强是幼儿阶段的特征,攻击性行为是通过模仿学习形成的,那么培养幼儿谦让,互帮互助等优良品质时,也可以从这方面入手,通过让幼儿模仿家长的榜样加以学习和养成优良的品質。

(4)说服教育,形成良好的习惯

在幼儿出现不良行为应及时给予指出并教育,幼儿在班级里都会有一些兴趣爱好,例如:画画、唱歌、跳舞等,当他出现攻击性行为时,教师也可以适当地让他停止参加这些活动,让他的兴趣爱好得不到满足,同时也让他知道攻击性行为给他带来的后果。当幼儿出现不良行为时,教师要引导他学会友善对待同伴,如幼儿对别人友好,教师应及时给予肯定,这样可以使幼儿获得相应的情感体验,逐步形成良好的行为。

大量观察数据显示在幼儿期出现攻击性行为是正常的,但是这种行为是需要避免的,也是可以通过一定的方法进行控制和抑制的。关键在于家长和老师的教育和培养,在正确引导和耐心培养下很多攻击性行为都会得到有效控制,只有树立了正确的道德观,才会形成正确的行为模式,成为一名符合社会要求,品格高尚的人。

参考文献:

陈帼眉.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5.

11.幼儿的攻击性行为 篇十一

案例二:宝宝已经17个月了, 喜欢抓人、打人, 妈妈感觉儿子太过分了点, 老伤到别的小孩。只要儿子跟别的小孩接近, 妈妈就要盯牢他, 现在骂也不能骂, 打重了哭, 还不知道自己为什么挨打, 打轻了还笑。限制孩子与别的小朋友接近, 又怕时间长了, 影响孩子的行为能力。那么在这一特殊阶段该用什么方法对待这种类型的孩子呢?

这两个案例中所描述的都是幼儿攻击性行为。Arnold Buss (1961) 认为, 攻击是对另一有机体施加有害刺激的一种反应。0—3岁幼儿期是人类个体心理发展的重要时期, 幼儿的攻击与冲突主要是由物品或空间争夺引起的。观察和研究发现, 幼儿天生带来的活动或行为模式是可以改变的, 因为他们的神经系统和心理活动正处在不断发展、变化过程中, 具有较强的可塑性。可见后天环境和教育对其发展的影响是至关重要的。[1]

如何用科学的方法来应对幼儿阶段的攻击性行为呢?孩子在3岁前, 心理发展还处在初始阶段, 他们很难把社会道德准则内化到自己的认知中, 此时用说服教育或是让他们内省的方法纠正幼儿的攻击性行为似乎收效甚微, “孩子们要么听不懂, 要么听了也不理解”, 这是让很多妈妈和老师头疼的问题。

研究发现, 对于幼儿阶段的孩子来说, 除了说教外, 还可以通过一些游戏的方法来应对攻击性行为。游戏具有主动性、社会性、愉悦性、非生产性等特征[2], 在这样一种活动中, 幼儿的主体性、独立性、创造性得以发挥, 不至于因紧张、焦虑而使觉醒水平处于高度亢奋状态[3]。下面就介绍几个能够科学应对幼儿攻击性行为的小游戏。这些小游戏的原理大都是:从外部入手, 由成人对幼儿的攻击性行为进行强制性引导, 使幼儿脱离正在或即将进行攻击性行为的环境, 目的是转移幼儿的注意力, 缓解孩子的激动情绪, 在愉悦的情绪和假想的情境中, 帮助幼儿减少潜在攻击性行为的升级。

1. 为孩子准备一个大玩具, 如:

大枕头、大玩偶等。然后给这个玩具起一个名字, 名字要发音简单, 符合孩子该阶段的语言发展水平, 以孩子能顺利说出为好, 如“波波”、“达达”等。当孩子出现咬、推、抓等攻击性行为时, 把这个大玩具给他, 并告诉他:“不可以打人。你要是想打架, 就和波波打吧。”必要时, 还可以告诉孩子拍打玩具的方法。这么做的主要目的, 就是置换儿童攻击的对象, 避免孩子用对他人或财物造成伤害的行为来获得满足。

2. 降低攻击性行为比较有效的方法之一就是用玩水、沙、黏土的方式转移孩子的注意力。

在气候温暖的时候, 如果有条件的话, 可以把孩子像洗澡一样放在干净的水里, 或是洁净的沙上。一岁半到三岁的孩子很乐于体验把水、沙从一个容器倒到另一个容器里的过程, 专注其中, 可以使孩子的心境变得逐渐平静。

3. 缓解儿童由于攻击性行为而产生的激动情绪的方法, 还可以让孩子用黏土或是橡皮泥进行造型活动。

可以在孩子很小的时候, 就教给孩子如何用黏土或橡皮泥攒成一个小球。在孩子玩黏土或橡皮泥时家长可在孩子旁边提醒孩子遵守操作规则, 如:在指定的地方 (可以是一张硬纸板或是塑料板等) 、不要弄得到处都是, 等等。

4. 互动性运动游戏。

当孩子出现攻击性行为时, 成人可以立即对攻击双方实施干预, 并组织孩子进行一定量的体育活动, 如:追赶、蹦跳、抛物等, 能够降低、转移孩子的紧张情绪。通常孩子很乐于和成人一起玩这些游戏。这些游戏不仅可以有效舒缓孩子的攻击性情绪, 而且可以为孩子提供一种宣泄不快的良好途径。

在适量运动游戏告一段落后, 可以让孩子休息一下, 做些放松运动。如:小憩一会或是全身放松地趴在柔软的垫子上。这个过程不需要很长, 1—2分钟就够了。

5. 涂色绘画。

手指画是个不错的选择, 手指与颜料、纸张及眼睛与色彩的多感官接触转移了孩子的注意力, 降低了他们的不良情绪值。这种绘画最好在一张大纸上, 废旧的报纸、壁纸都可以。父母可以为孩子准备绘画用的工作服。为孩子准备的颜料应当是无毒的, 对孩子健康无害的。

此外, 幼儿因各种原因产生的焦虑心理也会导致攻击性行为的产生。我们可以用按摩的方法来减少这些潜在的攻击性行为的发生。按摩可以缓解身心紊乱的状态、有助睡眠、减少烦躁情绪, 增进亲子感情。所以, 在睡觉前或是洗澡后, 可以给孩子做轻柔的按摩, 背部、脚、手的按摩都可以。2岁多的孩子很乐于做这种按摩游戏。但如果当时孩子对按摩没有兴趣甚至是排斥, 大人也不要强迫孩子, 这样会适得其反。要让孩子处在一个完全放松的心理、生理状态中。在按摩的过程中, 大人可以用很轻柔的声音告诉孩子你正在做什么。大人在按摩时可以发挥想象力, 灵活地用不同的描述和比喻配合相应的动作。

需要特别指出的是:儿童攻击性行为受到儿童所处的社会环境的刺激, 首先就来自他的照看者, 通常是孩子的母亲。孩子需要母亲充满人性化的关爱, 母亲的冷漠和呵斥都会引起孩子的消极情绪, 激发逆反心理, 从而助长孩子的这种负面行为[4]。所以当孩子攻击性行为出现时, 母亲需要用更多的关爱和耐心去疏通和引导。这不仅要求妈妈能压抑自己的愤怒, 而且要了解孩子不同年龄阶段的特点, 认真思考自己的孩子性格特点是什么, 然后在此基础上有针对性地制订自己的教育方案。

此外, 游戏活动的开展还离不开良好心理氛围的建构, 压抑的环境会成为攻击性行为的诱因。所以, 家长应当注意尽量让幼儿处在身心放松的环境, 让孩子感到温暖、安全、愉快的心理体验。在用游戏的方法应对孩子攻击性行为时, 家长可以参与进游戏, 游戏中对孩子的指导要有度, 既要以预防或降低孩子攻击性行为为目标, 又要遵循科学的游戏方法, 注重互动, 避免对孩子游戏的自由放任或过度干预。

摘要:本文作者以两个案例引入幼儿攻击性行为, 提出了运用游戏的方法科学应对幼儿攻击性行为的观点, 原理是:从外部入手, 由成人对幼儿的攻击性行为进行强制性引导, 使幼儿脱离正在或即将进行攻击性行为的环境, 从而转移幼儿的注意力, 缓解幼儿的激动情绪。

关键词:游戏,幼儿攻击性行为,科学应对

参考文献

[1]庞丽娟, 李辉.幼儿心理学.浙江教育出版社, 1993.

[2]黄人颂.学前教育学.人民教育出版社, 1989.

[3]丁海东.学前游戏论.山东人民出版社, 2001.

12.培养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儿歌 篇十二

小朋友们来排队,轻轻拿好小水杯,接好一杯水,咕咚咕咚都喝光。2.洗手歌

洗小手,别忘记,认真搓来认真洗,打开毛巾擦干净,保证健康心欢喜。3.开饭歌

拿放餐具有秩序,就餐礼仪不忘记。安安静静来进餐。不挑食来不剩饭,细嚼慢咽身体好。4.做操好宝贝

小朋友们来做操,伸伸手臂弯弯腰。认真做操身体好,我是健康好宝宝!5.进餐礼仪歌

要做文明好宝宝,就餐礼仪不能少。筷子勺子不乱敲,讲话嬉笑更不好。餐后桌面要干净,文明进餐要做到。

6.游戏

玩玩具,真有趣,从哪来,放哪去。互相谦让有秩序,共同游戏真有趣。7.节水歌

小龙头,流水啦,小朋友们关好它,节约用水不忘记,争做节水好娃娃。8.美丽环境靠大家

花儿美,草儿绿,大家看了真欢喜,不摘花,不踏草,果皮纸屑更是不能乱丢弃,美丽环境靠大家,人人都要出份力。

9.保护环境

垃圾废纸装进箱,地面保持洁又亮,争做环保小卫士,保护环境我真棒。10.滑滑梯

排好队呀滑滑梯,上下滑梯有秩序,大家不推也不挤。慢慢上,别着急,安全游戏要牢记。

11.我的名字叫轻轻

走路轻轻,说话轻轻,进餐轻轻,轻轻拿,轻轻放,你轻轻,我轻轻,我的名字叫轻轻。12.刷牙歌

你拍一,我拍一,上下刷刷要牢记。你拍二,我拍二,里外刷刷。你拍三,我拍三,刷牙别忘刷里面,你拍四,我拍四,一二三四,上下刷,二二三四,里外刷,三二三四,横着刷,四二三四,左边刷,五二三四,右边刷,六二三四,早晚刷,七二三四,饭后刷,八二三四,牙齿好,保护牙齿,人人记。13.果实营养串串烧 1)水果营养多

水果颜色真漂亮,酸甜可口味道鲜,维C含量它最高,多吃水果皮肤好。2)干果营养多

干果营养多又多,外壳坚硬果仁香,蛋白含量属它高,天天吃了身体棒。3)农作物营养多

粗粮细作味道好,纤维含量多又多,排出毒素身体爽,我们身体更健康。14.楼梯歌

小小楼梯高又高,手扶把杆不乱跑,按照顺序轻轻走,靠右行走不忘掉。

15.站队歌

抬起头挺起胸,小脚立正要站好,不推不挤要安静,站好队伍就出发。16.吃饭

小筷子,手中拿,自己吃饭顶呱呱。安静进餐不讲话,大家不做漏嘴巴。17.别让龙头掉眼泪

一滴水,一个点,小小龙头泪涟涟,小朋友们不浪费,别让龙头掉眼泪。

18、礼貌歌

按时来园不迟到。见到老师问声好,小朋友们互问早,文明礼貌好宝宝。

19、待客歌

客人来了,问声好,“您请坐,您喝茶”。热情待客,面带笑,这样的主人才算好。20、不打架

宝宝不小心,踩了我一下。我不把他骂,也不把他打。打骂都不好,不是乖宝宝。宝宝赶忙道个歉,大大方方原谅他。

21、生日歌

妈妈过生日,我要送个礼。不送大蛋糕,不送小玩具。画上一幅画,写上祝福语。唱支生日歌,妈妈多欢喜。

22、文明用语歌

好孩子,懂礼貌,早上见面问个好,需要帮助要用“请”,称呼长辈要用“您”,向人道歉“对不起”,助人常说“没关系”,若是有人感谢你,我们要说“不客气”!

23、上幼儿园

早早起,不迟到,遇见老师问声好。小朋友们互问早。大家都要讲礼貌!

24、孝亲歌

爸爸工作真繁忙,妈妈做饭香又香。分享QQ:2710235696工作一天辛苦啦,宝宝心里要体谅。我给爸爸倒杯茶。

再给妈妈捶捶背,孝父母,敬长辈,我们都是好宝贝。

25、同伴交往

幼儿园,朋友多,做游戏,唱儿歌。好玩具,一起玩,大家分享真快乐。

26、有 序

遵守秩序做得好,轻声做事不吵闹,主动排队不拥挤,大家夸我好宝宝。

27、养成看书好习惯

v书可不好。坐姿正确认真看,从小养成好习惯。

28、排队歌

小朋友们排队走,你在前,我在后,轻轻走,不回头,老师夸我真优秀。

29、安全歌

小朋友,请坐好,安全歌,请记牢。过马路,左右看,遵守红灯不抢行。坐汽车,不要挤,先下后上有秩序。交通安全很重要,我们时刻记心间。30、升国旗

国旗国旗真美丽,天天升在朝霞里。奏国歌,升国旗,立正站好注目礼,唱国歌,多神气,祖国祖国我爱您!

31、滑滑梯

大家来玩滑滑梯。你不推来我不挤,扶稳坐好屏住气,哧溜一下滑下去,小朋友们请注意,安全游戏要牢记。

32、走路静悄悄

我学小花猫,走路静悄悄。楼下小妹妹,最怕吵和闹。脚步声音大,吓得她心跳。心里有他人,才是好宝宝。

33、回答

小朋友来叫我,半天不理他;老师呼唤我,我不要回答。等我想要回答时,老师同学走远啦。以后再叫我,我得马上答。

34、交通规则要记牢

小朋友,要记牢,交通规则不忘掉。红灯停,绿灯行,黄灯亮了等一等。

35、娃娃有礼貌

娃娃有礼貌,问声老师好,见到同伴把手招,小朋友早上好.娃娃有礼貌,说声老师再见了,回家挥挥手,小朋友们再见了。

幼儿园文明礼貌拍手歌

你拍一 我拍一 大家来比谁有礼,你拍二 我拍二 游戏说话小声点,你拍三 我拍三 别人说完再发言,你拍四 我拍四 玩具取放有顺序,你拍五 我拍五 废物要扔垃圾筒,你拍六 我拍六 喝水排队要遵守,你拍七 我拍七 请求帮忙要客气,你拍八 我拍八 节约用水记住啦,你拍九 我拍九 上下楼梯靠右走,你拍十 我拍十 饭后桌上要收拾,文明礼貌要知道,做个时代好宝宝,好宝宝!一条小鱼游来了

两个老师双手相拉,至头顶、做拱桥状当鱼网,所有的幼儿排好纵队手拉前面幼儿的衣服当小鱼。当老师说“一条小鱼游来了、、游来了”的时候,小鱼们一个一个的拉着网鱼网里面穿过。当老师说“我们快点抓住他”的时候,老师双手圈住正巧经过的幼儿,那么他就是被捕住的小鱼,放在一边,继续放小鱼游过,大概捕到4,5条的时候就可以停止了、、接着烤鱼,问幼儿想吃鱼么?然后老师烤鱼来给他们吃。2个老师一起抱住一条小鱼说“烤鱼,烤鱼,熟拉”把幼儿半抛半放在地上,幼儿们做出吃东西的样子、、知道最后一条小鱼被吃完,游戏结束。附:一条小鱼游来了,游来了,游来了,一条小鱼游来了,我们快点抓住他。

大灰狼来了

老师扮演大灰狼,幼儿扮演小羊。大灰狼背对着小羊的时候小羊全部站着,当大灰狼突然转身的时候,所有的小羊都要蹲下来,没有及时蹲下来的小羊会被大灰狼抓住。然后大灰狼吃羊,之后继续背对着幼儿循环。(自己随意创设些故事情景,如:在一个大草原里,有一只大灰狼和一群小羊,大灰狼总想着抓羊吃,可是只要小羊蹲下藏起来,大灰狼就抓不到小羊们,这一天,大灰浪非常饿了,他又来抓羊了,这次,他能抓得到小羊么?游戏开始。)

一节:

一只小鸡叽叽,抵抵头(鸡嘴状点桌面三下)吃米米(碰碰食指三下);

来了(先伸出右手手心向下)一群(再伸出左手手心向下,放在右手上)小鸭鸭(做鸭嘴状三下),游游泳(两个大拇指交杈,其余手指并拢晃动)呷呷呷(做鸭嘴状三下);

二只小象(两只手的食指和小指同时伸直)走过来(放在桌面做走的动作),钩钩鼻(大拇指碰碰)做游戏(两个大拇指绕一绕);

一群(先伸右手)小鱼(再伸左手)游过来,游到东游到西,游到(两手游泳状打开)大海妈妈的环抱(两手交杈放胸前)里。二节:

一个手指(右手)一个(左手)手指变成大山(两食指*一起),二个(右手)手指二个手指变成剪刀(剪二下),三个手(左手)指三个手指变成水母(两食指*一起、中指无名指并拢动一动),四个(右手)手指四个手指(左手)变成胡须(合并放下吧位置),五个(右手)手指五个(左手)手指变成海鸥(手心面向自己、大拇指交杈向上飞)。三节:罗老师QQ:2710235696

一个手指(先伸右手)五个手指(再伸左手合拢当做小碗)小朋友(右手有节奏上下运动)吃水果,二个手指(右手筷子)五个(左手)手指小朋友吃面条,三个手指(右手--杈子)五个手指(左手)小朋友吃蛋糕,四个手指(右手勺子)五个手指(左手)小朋友吃米饭,五个手指(先伸右手)五个手指(再伸左手)小朋友做馒头(双手左右晃动),大家一起吃(两手胸前换位拍手,最后啊呜吃掉)。四节:

你拍一我拍一,伸出大拇哥碰碰头,你拍二我拍二,伸出食指哥摆一摆,你拍三我拍三,伸出中指哥弯弯腰,你拍四我拍四,伸出无名指搭拱桥,你拍五我拍五,伸出小指头拉拉钩,五个手指伸出来,小朋友(两手胸前交杈)来做玩乐操(翻手腕后伸出两大拇指)。五节:

(两手并拢)一门开(两个小指头先开)进不来,二门开(两个无名指再开)进不来,三门开(两个中指开)进不来,四门开(两个食指开)进不来,五门开开(手指都开)我进来了(手腕*一起做花状、小朋友的头对着手心点点头),见到我的好朋友(十个手指弯弯动动),拉拉钩(拉小指)敬个礼(除大拇指外手指动动)碰碰头(大拇指碰碰),相亲相爱(手腕磨擦)不分手(两手握一起)。

六节:

一个手点点(二个食指碰碰),二个手指剪剪(做剪刀状横剪一下竖剪一下),三个手指(食指中指无名指)弯弯,四个手指插插(二手交插),五指开花(做花状托住下吧)。木头人 游戏目标:

培养了幼儿的表演能力和自控能力,游戏也充满了生活气息。

游戏方法:

幼儿边念儿歌边做动作,念玩儿歌后,幼儿能逼真的做出各种不同的造型,变形金刚,超人,老人,小动物等等,并保持持久的不动,使此游戏情趣颇足。

游戏规则:

幼儿念儿歌,儿歌念完后,立刻静止不动,不说不笑地对视,谁先忍不住动或笑了,就算输。

温馨提示:

幼儿有一定的常规意识和控制能力。

附:儿歌

1、山上有个木头人

山,山,山,山上有个木头人。三,三,三,三个好玩的木头人,不许说话不许动。

2、我们都是木头人

我们都是木头人,扛起枪来打敌人,一不能动,二不能笑,谁动谁笑就打谁。切西瓜

游戏目标:发展孩子的奔跑能力,提高灵敏躲闪的能力。

适合年龄:4岁左右的幼儿。

游戏规则:罗老师QQ:2710235696

1、幼儿手拉手,变成一个大西瓜;边念儿歌边围着圆圈走;

2、一个幼儿在圈外做切西瓜的人,随儿歌节拍切西瓜。(“刀”要切在小朋友拉手处)

3、当念“二”时,切西瓜的人切到哪两个小朋友中间,那两个小朋友就马上向相反的方向围圈跑,谁跑回来得慢,谁就来当下次游戏的切西瓜人。

附儿歌:切切切,切西瓜,西瓜西瓜哪里来,农民伯伯种出来,我把西瓜一切二,一切二!

老狼老狼几点了

一个人扮演老狼,其余的人都是小白兔。然后在不远处划出一个地方,那是小白兔的家。

“老狼”背对着大家,然后大家围在他身后,拍手喊:“老狼老狼几点了?”

“老狼”随机回答几点了,假如老狼说:“十二点了。”就表示他要转身吃小白兔了,大家要赶快往“家”里跑。

老狼说完“十二点”,就立即去抓小白兔。

被抓到的小白兔要表演节目。

9个大班识字游戏

(1)、游戏名称:海底探宝

目的:复习学过的字,培养幼儿的识字兴趣

准备:字卡、椅子、小奖品

玩法:教师先将字卡四散摆放在室内。幼儿站在小椅子上,集体念儿歌:“我是小小潜水员,练跳水,真勇敢;不怕风浪大,不怕海水寒;跳进大海里,来把珍珠捡。”然后,幼儿跳下来,捡起“珍珠”(字卡),大声念出珍珠宝宝的名字。如念对,得一小奖品。

注意事项:游戏要分组进行,每组幼儿不超过8人。

游戏规则:必须念完儿歌,才能往下跳。(2)、游戏名称:摆图形

目的:培养幼儿的识字兴趣

准备:字卡

玩法:教师将所学过的五六个字卡摆成一排请幼儿按顺序叫出字卡的名字,然后教师将字卡任意摆成正方形、长方形、梯形等,请幼儿说出某某边上的字卡名字叫什么?(3)、游戏名称:看字卡作动作 目的:复习所学过的字卡。

准备:字卡

玩法:老师事先准备若干写有动作的卡片,如笑、跳,拍手...游戏开始,幼儿全体起立,老师一张张出示卡片,幼儿看卡片上的字词做动作,做对的教师和幼儿一起拍手庆贺,作错的在黑板上記上一个符号,最后看看谁做的全对。(4)、游戏名称:抢椅子

目的:培养幼儿的识字兴趣

准备:字卡

玩法:教师将字卡贴在椅子背上,将椅子摆成圆圈,并请比椅子多一的幼儿站在椅子前面听音乐沿椅子作动作,音乐止,幼儿抢椅子,没抢到椅子的幼儿失败回到座位上,抢到椅子的幼儿念出自己椅子上的字卡,念对的继续做游戏,念错的回到座位上,游戏继续进行,最后一名幼儿胜利。

(5)、游戏名称:飞行试验

目的:复习所学过的字卡

准备:字卡罗老师QQ:2710235696 玩法:教师将字卡贴在黑板的四周,其中每一张字卡都代表飞机飞行试验基地,开始,总指挥宣布飞行试验开始,随即飞机到达第一实验厂,如幼儿说出字卡飞机就继续进行飞行实验,如说错了飞机则停止进行修理直至学会这个字后方才继续飞行,最后到达目的后一起欢呼跳跃。(6)、游戏名称:海底探宝(适用班级:中、大班)游戏目的:复习学过的字,培养幼儿的识字兴趣。

游戏准备:字卡、椅子、小奖品

游戏玩法:

教师先将字卡四散摆放在室内。幼儿站在小椅子上,集体念儿歌:“我是小小潜水员,练跳水,真勇敢;不怕风浪大,不怕海水寒;跳进大海里,来把珍珠捡。”然后,幼儿跳下来,捡起“珍珠”(字卡),大声念出珍珠宝宝的名字。如念对,得一小奖品。

注意事项:游戏要分组进行,每组幼儿不超过8人。

游戏规则:必须念完儿歌,才能往下跳。(7)、游戏名称:点兵点将

游戏目的:复习已经学过的字词。

游戏准备:字卡、小筐。

游戏玩法:两名幼儿将一小筐字卡反扣在桌上,并一字排开(根据字卡数也可并列几行)。用猜拳的方法分出胜负,胜者先开始游戏。边说儿歌“点兵点将,谁是我的好老将”边用右手食指从左向右点数字卡,点一个字读一个字音,当说到“将”时立即将右手食指所指的字拿起来认读,认对了,字卡放到自己跟前,认错了,继续反扣在原处,有第二名幼儿开始游戏,一人一次轮换

进行。如数完字卡,儿歌未说完,继续返回从左向右点数。(8)、找朋友

幼儿手执一张字卡,跳“找朋友”,找到能和自己手上的字组成词语的,站在一起,大声念,我们是“**”即词语(9)、“登山”游戏:

教师在黑板上画一座山,山顶上画了一面红旗,然后把学生分为两组参加游戏,一组取名“神奇宝贝队”,一组取名“数码宝贝队”(队名是学生们自己取的),每组学生轮流认一个字,每认对一个字,一方就向山顶前进一步,看哪一队先登上山顶,拿到红旗。

锤子、剪刀、布 游戏目标:

锻炼幼儿的反应能力很身体协调运动能力。

游戏方法:

四人参加游戏,两人一组,一人做猜拳人,一人做走步人,走步人站在起点线上。猜拳双方相对而立,边原地跳边说“锤子、剪刀、布”,当说到“布”时,双方用脚做出想做的动作(“锤子”为两腿并拢,“剪刀”为两腿一前一后,“布”为两腿向两侧张开),以动作决出胜负,胜者一方的走步人向前跨一大步。

游戏规则:

游戏反复进行,直至走步入到达终点,先到终点为胜方。

温馨提示:

幼儿会做“锤子、剪刀和布”的肢体动作。

小游戏 抢椅子

在室内将椅子向外围成一个圆圈,用的椅子的数量要比参加游戏的人数少一把或者两把。参与游戏者围着椅子转圈,由一人在旁边喊“停”,“停”字一出口,大家就争抢着坐椅子(也可以放音乐来进行游戏)。没有坐到椅子的人被淘汰出局,同时带走一把椅子,这样人与椅子渐渐减少,最后只剩两个人抢一把椅子。发展幼儿的快速反应能力和集中注意力的能力。

揪尾巴

上一篇:《加减法的一些简便算法》一课反思下一篇:瑞士留学洛桑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