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力资源管理理论论文(精选8篇)
1.人力资源管理理论论文 篇一
人力资源管理模拟题
一、填空题:
1、人力资源的特点是主动性、时效性、可再生性。
2、根据时间跨度来划分,人力资源计划可以分为长期计划、中期计划、短期计划。
3、工作分析的步骤分为准备阶段、调查阶段、分析阶段、完成阶段四个阶段
4、面试文件主要有面试记录、面试评估表。
5、影响人际吸引力的因素有态度的相似性、需要的互补性、兴趣爱好的一致性。
二、选择题:(下列题中有一个或多个正确答案,把正确的答案写在括号里,选
错或少选不得分)
1、下面哪些人不属于人力资源统计的范围(D)
A、学生B、家庭妇女C、服役军人D、丧失劳动能力者
2、(BC)是工作分析的方法
A、排序法B、问卷法C、访问法D、因素分析法
3、(AC)是绩效评中的行为法
A、典型事例法B、书面法C、固定行为等价法D、图示评估法
4、(BD)是非量化的工作评价方法
A、因素比较法B、工作排序法C、海氏法D、分类法
5、职务形状是上山型的有(C)
A、办公室职员B、工程师C、销售经理
6、(A)是不变薪酬
A、基本薪金B、绩效薪金C、红利D、股票期权
7、用海氏法进行工作评价时属于诀窍的构成因素是(AB)
A、人际关系的技巧B、管理诀窍C、思维环境D、职务责任
8、属于有益——实质性冲突的是(A)
A、两个技术人员在产品设计时发生矛盾后使各自在设计时考虑得更周到
B、人力资源部两个负责人为制定一项新的人事政策而争执不下结果制定的制度未得到真正的贯彻落实
C、财务经理与采购经理的关系不好财务经理从帐目中查出采购经理的违法行为
D、员工因个人对上级不满而故意拖延生产导致交货延期
9、人的需要的基本特征有(ABCD)
A、多样性B、结构性C、社会性D、发展性
10、在进行薪酬设计时应遵循的原则是(ABCD)
A、公平性B、激励性C、竞争性D、合理性
三、名词解释:
人力资源:推动社会发展和经济运转的人的劳动能力
终身就业制:从各类学校毕业的求职者,一经企业正式录用直到退休始终在同一企业供职,除非出于劳动者自身的责任,企业主避免解雇员工的雇佣习惯
招聘:员工招聘是指组织根据人力资源计划,按照一定的程序和方法,募集、挑选、录用具备资格条件的求职者担任一定职位工作的系列活动
沟通:是指将某一信息(或意思)传递给客体或对象,以期获得客体作出相应反应的过程
股票期权计划:企业给予其核心人才在一定期限内按照某个限定的价格购买一定数量的企业股票的一种权利
四、辨析题:(判断下列说法是否正确,并说明理由)
1、组织在选聘人员时,应该录用最优秀的人才。
错
2、组织中的冲突越少对组织发展越有利。
错
五、简述题:
2、人力资源、人口及劳动力之间的关系是什么?
课本3页:图1-13、建立新的企业文化可以从人力资源管理的哪些具体环节入手?
1. 人员调动。通过人力资源管理过程中的人员外部招聘和内部流动。将新的思想观念和新的行为带到组织中来,影响组织文化。在一些历史沉积较深的企业内,尤其应 当注意通过新成员源源不断地加入组织来增强组织的活力。有些组织的传统文化已经对组织形成了巨大的束缚力量,这时也可以考虑通过引进最高层管理人员来冲击 企业的传统文化,带来企业的新发展。
2. 员工培训。当组织需要建立并巩固一种新的文化时,可以通过人力资源管理过程中的员工培训让员工了解企业的新文化,学习如何在企业的新文化基础上改变自己的行为。
3.绩效评估和激励。为了建立和推行组织的新文化,组织可以修改绩效评估的标准和奖励的标准,以此形成对员工行为的新规范。换一句话说,可以在绩效评估和奖励中植入组织文化的因素,让员工在新文化的标准基础上产生企业所需要的新的行为。
4. 沟通。组织可以通过人力资源管理中的沟通过程来向员工阐明组织文化改变的重要性及其对员工本身的影响.这种沟通过程可以是正式的,如:会议、报告、演讲等等,也可以是非正式的员工谈话、小范围交流等。
4、跨国公司人力资源管理的基本模式有哪些?
跨国公司实施国际人力资源管理的模式有很多,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有以下四种:
1.民族中心主义原则。在这种管理方法中,跨国公司将在本**公司中的政策与*作方法直接移植到海外的子公司,这些子公司由母公司派出的本国员工 管理,同时母公司对子公司的政策实行严密的控制。在这种情况下,子公司的人力资源经理就需要在公司总部的规定与东道国当地的员工可以接受的政策之间进行协 助调,工作的难度比较大。
2.多中心原则。在这种管理方式中,母公司与子公司基本上是相互独立的,各个子公司实行适合当地特定环境的人力资源管理政策,人力资源管理人员也由当地员工担任。在这种情况下,子公司的人力资源经理有很大的自主权,因此工作起来就比较简单。
3.地区中心原则。在这种原则方式中,子公司按照地区进行分类,如欧洲区、大中华区和北美区等。各个地区内部的人力资源管理政策尽可能地协调,子 公司的管理人员由本地区任何国家的员工担任。在这种模式中,地区内部的协调与沟通的程度很高,而在各个地区与公司总部之间的沟通与协调是非常有限的的。
4.全球中心原则。在这种管理方式中,公司总部与各个子公司构成一个全球性的网
络,该网强被看作是一个经济实体而不是母公司与各个子公司的一个简 单集合。全球中心原则下的人力资源管理政策服务于整体最优化的目标,因此既可以有在整个网络中普遍适用的政策,也可以有局部适用的政策。人力资源管理和其 其他管理工作可以由最适合的任何国家的员工担任。在地区中心原则和全球中心原则情况下,子公司的人力资源经理都需要在整体的人力资源战略要求与当地具体的 人力资源管理政策之间进行平衡
5、工作特性理论的内容是什么?
2.人力资源管理理论论文 篇二
1外国人力资源管理模式
与市场经济高度发达相适应, 外国的人才市场也非常发达和完备, 市场机制在人力资源配置中发挥着重要的基础性作用, 在人力资源配置、运作等方面都体现出高度的市场化特征, 企业对人力资源的需求完全可以通过人才市场得到满足。同时外国人力资源的开发与管理体现出高度的制度化、规范化特征, 对个人素质和技术要求、工作职责、个人分工、权利以及发生问题的处理等都有具体的规章制度。在外国, 人才服务必须严格按照联邦和各州的法律运作。外国涉及人才流动和职业介绍的法律法规比较健全, 如《宪法》、《劳工法》、《雇员工作法》、《安全法》、《反种族歧视法》、《失业保护法》、《税法》等等。凡从事职业介绍及人才流动, 都必须依法进行。外国企业将员工培训作为人力资源管理与开发极为重要的一部分。外国企业视人才为公司发展的第一决定力量, 因此非常重视员工培训。一般只要员工在工作中有成绩、对公司有所贡献, 外国企业都会鼓励和帮助雇员进行各个层次的培训和教育。
虽然外国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存在着很多的优点, 但是也存在着一些缺陷, 主要表现为:过分强调能力主义、强调竞争, 在某种程度上会强化员工以自我为中心的思想, 影响员工之间的互相帮助和支持, 使企业内部很难形成和谐的人际关系。由于采用短期雇佣制, 容易使员工产生短期行为。员工流动性大, 企业职工队伍稳定性相对较差, 员工对企业的忠诚度较低, 对企业的长期发展不利。强调人力资源管理的刚性, 忽视人力资源的柔性管理等。
2建设和谐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模式的主要对策建议———基于和谐管理理论的思考
由国外典型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模式可以看出, 建设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模式必须依据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状况、社会文化背景来进行, 这与和谐管理理论的管理思路是十分吻合的。根据和谐管理理论的框架, 建设和谐人力资源模式主要应当从制度和文化两方面入手, 一方面要建立健全人力资源管理的制度体系, 另一方面要加快有地方特色的文化建设, 增强人力资源的归属感与自我发展的信念。
2.1和谐管理理论的基本框架
和谐理论的研究对象是有可持续发展特性的组织, 理论基础是任何系统之间及系统内部的各要素都是相关的, 且存在一种系统目的意义下的和谐机制。根据前面所叙述的和谐管理理论的理论框架可以看出和谐管理理论实际上是注重创造组织内外的和谐环境, 以取得最佳管理效益的理论。
和谐管理的基本思路是:基于问题导向的“优化设计”与“人的能动作用”双规则互动耦合机制。这个机制就是管理哲学中“建构”与“演化”两类倾向的实现机理。并从人们对复杂管理问题的求解方法和管理哲学的“建构”与“演化”两个角度分析了双规则机制的可行性, 因而提出了和谐主题、和则、谐则等核心概念。和谐管理采用了“问题导向”的分析思路, 引入了“和谐主题”概念, 其定义是:“组织在特定的发展时期和情境下, 为实现组织长期目标所要解决的核心问题或要完成的核心任务。”和谐管理理论将“优化设计”对应于“谐”, 而将“人的能动作用”对应于“和”。其中“谐则”定义为有关“优化设计”的机理、规律或者主张;“和则”定义为有关“人的能动作用”的机理、规律或者主张。“优化设计”与“人的能动作用”对应的工具和方法分别称为“谐则工具库”与“和则工具库”。和谐耦合定义为和则、谐则围绕和谐主题在不同层次间的关联互动, 和谐耦合是在和谐主题下对和则、谐则关系的调解。
和谐理论的理论框架如果作用于人力资源, 就是要做到“以法治人”与“以德治人”相结合, 建立法律法规、市场机制与文化管理相结合的人力资源管理模式。
2.2建设和谐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模式的路径分析
2.2.1更新理念, 正确对待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
应当将人力资源上升到战略高度, 将人力资源的管理纳入到经济发展的总体规划中去, 真正将人力资源作为资源来使用。树立人才主权理念, 实施文化管理。文化管理是一种新兴的人力资源管理理念, 是对现代人力资源科学管理模式的一大超越。文化管理是指从影响人内心状态出发最大程度地开发人的潜能, 具有以人为本的特点, 采用自主管理模式, 对人的影响深刻而持久, 是一种高激励的人力资源管理模式等特点。人才主权理念就是人才不是被动地适应工作或岗位的需求, 应当使人才具有更多的就业选择权与工作的自主决定权。同时, 要树立“人人是人才”的观念。人力资源有着区别于自然资源的特点, 这些特点决定了在人力资源的开发与管理中不可能建立完全量化的指标去衡量人力资源的效益。所以在制度与环境的共同作用下, 每一个人都可以充分发挥其作用。作为政府部门和管理者, 不能简单地将人力资源分为无用、有用、适用, 而是应当根据经济发展的要求, 将每一个人安排到合适的岗位上, 真正做到人尽其才。
2.2.2创造和谐文化环境, 实现人力资源与环境的和谐
人力资源管理的因素不仅包括管理者和被管理者, 还包括环境因素, 或者说人力资源管理要充分考虑具体环境和环境变化因素的影响。环境因素主要包括制度环境与文化环境。与制度环境相比, 文化环境是一种软环境, 建立起来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 并且受历史因素的制约。文化是现代经济、社会发展的核心要素, 也是充分发挥人力资源作用的关键环节。我国历史悠久, 有着丰厚的文化积淀。应该在继承优秀文化传统的同时, 着力解决好传统文化因素制约人力资源作用发挥的障碍, 建设与当前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新文化。文化环境建设的取向是, 以优秀的传统文化为基础, 以发展市场经济为导向, 采取教育与自我教育的方式, 倡导和培养全体人民规则意识、诚信意识、开放意识、危机意识和创新意识, 形成求发展、与时俱进的社会风气, 建设促进人力资源培养和作用发挥的新文化。
2.2.3坚持合理开发与有效利用相结合, 使不同层次人力资源和谐共容
我国人口众多, 从人力资源发展的现状来看, 其基本特点是总量相对充裕, 但质量不高, 利用效率低下。在这样的形势下, 我国人力发展战略从总体上显然应当遵循一种以有效利用为重点、坚持合理开发与有效利用并举的发展思路, 无论偏重于哪一方面都不利于人力资源的持续发展。
所谓有效利用是指通过深化人事制度等人力资源体制改革, 制定相关政策, 促使现有的人力资源作用得到充分发挥, 改变目前人力资源利用率低的现状。所谓合理开发是指要通过教育、合理流动、科学配置等途径提高人力资源的质量。二者并举则是指从近期看, 要提高现有人力资源的利用效率;从长期看, 要充分重视人力资源的开发, 在保证效率的前提下遵循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 根据经济发展的动态合理开发人力资源, 实现人力资源的可持续发展。
2.2.4加强农村人力资源的开发与管理, 消除城乡人力资源利用鸿沟
我国农村人口众多, 要加快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 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进程, 必须加大对农村人力资源的开发力度。要加强农村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 目前需要做好两方面的工作:一是要控制农村人口数量, 二是要提高农村人口质量。在控制农村人口数量方面, 主要是继续坚持计划生育的国策, 控制农村人口数量的大幅度增长。加强农村人力资源的开发与管理中重要的是提高人口质量。首先, 要加强农村医疗保健与教育的投资, 为提高农村人口质量打好基础。其次, 要改革和完善农村的教育体制, 建立大农村教育体系。农村教育体制改革的目标应当是建立农村大教育体系, 将普通教育与技能教育结合起来, 使其相互补充、相互依存、相互促进。
2.2.5坚持政府与市场共同作用, 促进人力资源和谐发展
目前我国在加强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方面主要有以政府主导为主和以市场配置为主两种。短时期内, 政府主导型的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是可以起到立竿见影的作用的。但仅靠政府主导来推动人力资源的配置、流动、管理, 远不能满足人力资源与用人单位间自主双向选择的需要, 同时会出现不遵循市场规律办事, 甚至出现在人才使用上的主观主义倾向。同时, 仅以政府推动来进行人力资源的开发与管理是缺乏可持续发展的动力的。从国外以及我国东南沿海地区的经验看, 必须让市场机制在调节人力资源发展中起主导作用。强调市场调节的主导作用, 并不意味着完全排斥政府在人力资源发展方面应当履行的重要职能。因为仅仅依靠市场来发挥人力资源的作用也是不能达到人力资源的最优化配置的目的的。所以, 我们必须坚持政府与市场共同作用, 促进人力资源的和谐发展。
2.2.6加强人力资本投资, 促使人力资源和谐进步
促进医疗卫生事业和教育事业的发展, 建设公平的人力资源发展环境, 是人力资源全面进步的重要前提。就人力资源发展的具体内容而言, 今后的人力资本投资应注意两个问题:一是稳步增加投资规模, 二是努力优化投资结构。扩大投资规模就是要加大在教育、科学文化、医疗卫生、职业培训等方面的投入。为此, 必须增加地方财政的投资比重。但政府投资是有限的, 在医疗保健、教育投资严重不足的情况下, 仅靠政府投资远远不能满足需要, 所以在增加政府投资的同时, 要努力寻求多层次、多渠道的投资来源。这种投资来源的多元化将有助于我们克服目前资金短缺的矛盾, 保证适度的总量规模。
在保证一定的总量规模的前提下, 必须优化投资结构, 使有限的资金产生较高的效益。例如在医疗保健投资上, 要加大社会保障的力度, 目前正进行的医疗体制改革中, 应更多地关注低收入阶层与弱势群体, 以保证人力资源的基本质量。再如在教育投资中, 必须改变目前教育发展的城乡间、地区间的不均衡现象, 加大高等教育及职业培训投资的力度, 在高等教育投资中, 应加大市场急需专业的建设。在职业培训上, 加大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的力度等。
2.2.7完善人力资源制度体系, 形成和谐人力资源发展氛围
人力资源作用的发挥必须在一定的体制下才能实现。目前的一些人事、劳动制度还有不适应人力资源作用发挥的地方, 因此加快体制改革是刻不容缓的。根据我国东南沿海地区的经验, 必须加快人事制度、工资制度等关系到人力资源配置和流动的体制改革。在体制改革的同时, 应当加快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的制度体系建设。制度是约束人力资源各种行为的规范。完善人力资源制度体系, 主要包括人才立法、规范人力资源市场等。比如:建立统一规范的人才市场;实现技术资格认证的统一管理;规范吸引人才的制度, 在大力吸引急需人才的同时, 要严把质量关, 建立人才测评制度等。只有制度建设与文化建设双管齐下, 才能真正建成和谐的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模式, 实现人力资源的良性循环, 真正持续地提升人力资源的质量, 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3总结
3.人力资源管理理论论文 篇三
摘 要 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对我们来说既是一种机遇,也是一种挑战。要想在竞争中脱颖而出,唯一途径就是充分开发、科学管理人力资源。政府部门作为提供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的组织,同样面临人才竞争的巨大压力。因此政府部门必须做好人力资源管理工作,进一步加强和改进人事工作,完善育才、聚才和用才机制。本文从政府人力资源管理的含义、政府人力资源管理理论的来源、政府人力资源管理理论的运用三个方面阐述政府人力资源管理理论的来源与运用。
关键词 政府部门 来源 人力资源管理
一、政府人力资源管理的含义
政府人力资源管理,又称政府部门人力资源管理,它是指政府部门以人力资源(在我国主要指公务员)为主要研究对象,以提高国家行政管理机关的工作效率为目的,依据特定的法律法规对其所属的人力资源进行规划、录用、培训、任用、开发、保障等系统性管理活动过程的总和。
政府人力资源开发分为微观系统和宏观系统。微观系统是指对政府内部人力资源的开发,即对公务员和行政管理人才的开发。宏观系统是指政府对全社会的人力资源开发。本文阐述的主要是微观系统。
我国政府在应用人力资源管理理念时,应当将政府需求与个人需求在最大程度上结合起来,从而保证吸引人才,留住人才,建设一支高质量的管理队伍。
二、政府人力资源管理理论的来源
笔者认为对政府人力资源管理理论来源的探讨应从人力资源理念的产生开始,人力资源理念产生于十九世纪后半叶英国发生的产业革命时期,100多年来,不少社会学家、管理学家、心理学家对“人”进行多方位的研究和探讨,人被列为所有资源之首已成共识。
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经济全球化步伐的加快,新技术革命的兴起,国与国之间经济竞争和公众民主意识的增强,调整政府与社会、市场的关系,优化政府职能,并实现公共行政服务化,已经如火如荼,公众对政府期望的提高,大众传播媒介对政府的影响。政府部门人力资源开发取代传统人事行政管理已成为主旋律。
(一)公共选择理论
公共选择理论产生于20世纪40年代末,并于五六十年代形成了公共选择理论的基本原理和理论框架,60年代末以来,其学术影响迅速扩大。英国经济学家邓肯•布莱克被尊为“公共选择理论之父”,他于1948年发表的《论集体决策原理》一文(载《政治经济学杂志》1948年2月号),为公共选择理论奠定了基础。他在1958年出版的《委员会和选举理论》被认为是公共选择理论的代表作。
公共选择作为一个独立的学术领域,它被称为行政学中的一个思潮或学派。它的特点是用经济学方法来研究政府的管理活动以及各个顿域公共政策的制定和执行,用经济学的理论、模型和方法对政府行政管理活动进行分析之后,公共选择对政府困境及其原固作出诊断.其中关于人事管理的内容有两个:第一,公共机构内部的规章制度既严格又死板,同时缺乏有效的激励机制,从而在公务员内部形成了逃避风险、不求有功、但求无过的普遍心态,使公共机构失去追求散率的内在动力。第二,理想的官僚已不复存在。个人主义、利己主义在追求公共利益的同时也追求个人利益的最大化,这种公共选择关注的重心是政府与社会的关系。它认为没有任何逻辑理由证明公务服务必须由政府官僚机构提供。因此使公众得到自由选择机会的方法是打破政府的垄断地位,建立公私之间的竞争。这样,这种理论所带来的后果必然是政府要出让它自身的既得利益.但“政府也是经济人”,政府官员也是社会中的官员 “他们不可能完全集中精力,一心一意为公共利益服务,他们也存在生存发展的问题。所以,政府为了避免这种后果,解决的方法就是政府要提高它的服务质量和效率。
(二)新公共管理理论
新公共管理(new public management,NPM)是80年代以来兴盛于英、美等西方国家的一种新的公共行政理论和管理模式,也是近年来西方规模空前的行政改革的主体指导思想之一。它以现代经济学为理论基础,主张在政府等公共部门广泛采用私营部门成功的管理方法和竞争机制,重视公共服务的产出,强调文官对社会公众的响应力和政治敏感性,倡导在人员录用、任期、工资及其他人事行政环节上实行更加灵活、富有成效的管理。
公共管理理论主张‘政府有限’必须以时常解救政府失灵的现象,私营部门的管理策略可以适用于公共部门,以形成一个企业政府。这样,新公共管理学派关注的重点在于政府的内部,即主张通过引进市场机制来完善政府。一位德国学者指出,当代行政改革中存在两种发展趋势:一是物质私有化即行动责任从国家向市场的转移;二是内部理性化即提高行政管理活动的经济效率。
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后,英国及其他经合组织成员国家纷纷掀起政府改革运动。1991年经合组织声称,绝大多数成员国不再通过法规和专制权威来控制行政活动,而是遵循两条“宽广道路”来进行公共物品的生产和供应。第一条道路就是“提高公共组织的生产绩效,以改进包括人员、发展、合格人才的甄补,以及绩效薪俸制在内的人力资源管理,是组织成员更多介入决策和管理”。这种视角不仅从逻辑上验证了政府人力资源管理出现的合理性,也在实践上证实了它的影响力。因此说公共选择理论给政府人力资源管理提供了技术上的支持,新公共管理学派在理论和实践上验证了政府人力资源管理的台法性。正是有了这种合法性的保证,才使政府人力资源管理可以进入各国政府的改革日程。
三、政府人力资源管理理论的运用
政府部门是建立在人民的公意达成和公意授权的基础上的一种公共组织。政府组织的一切行为,都必须符合并有利于公民的意志、利益和需求,如果有悖于公民的意志、利益和需求,政府必然丧失其存在的基本依据。因此,政府人力资源开发和管理的目标,必须紧紧围绕为社会提供公共产品和服务,公共性、服务性是政府部门人力资源管理的根本属性。政府部门对人力资源进行管理,提高公共人力资源的素质、提升公共人力资源的价值,其目的是为全体公民提供服务,为社会公众谋求公共利益。政府服务质量的提高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政府人力资源的劳动积极性、工作创造性和职业化程度,而这正是公共组织人力资源管理所要解决的问题。政府可以说是由公众授权而形成的一种社会管理集团,它是代表社会公众对政府人力资源进行管理,要向社会公众负责,同时接受社会公众监督,因此,政府的人力资源管理应该对社会公众是透明的。
政府人力资源管理作为整个社会人力资源管理系统的一部分,随着行政机构在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管理功能的逐渐扩大,其地位和作用也日益重要。政府人力资源管理水平的高低直接决定吸引人才的数量和质量的高低,决定人才能力的发挥,决定人才的态度、创新和绩效,只有大力提高人力资源管理水平,引进现代人力资源管理的基本理念和基本技能,才能使最优秀的人才汇集到政府中,才能使政府的工作水平适应经济发展的要求。高标准、高要求决定了人力资源管理者远远不是政策的执行者,而是需要很强的交际和沟通能力、综合协调能力、调查分析能力、政策分析和领悟能力,富于创新、服务的意识,视野宽阔,具有很高的综合素质。既要求有良好的个人道德和政策水平,又要有人力管理的专业知识,高学历、高素质、知识全面、经验丰富的人力资源专业人士才能胜任这一工作,人力资源管理将随着其作用的大幅提高而越来越重要。
总之,无论是对企业还是对政府机关而言,不讲效益的年代已经过去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事业成功的根本是人才,而人才是事业成功的基石。因此,政府部门要加强对人力资源管理的研究,以确保公务员队伍的建设既能够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又能够符合 “精简、效能”的原则,降低政府运营成本,提高政府工作效率。
参考文献:
[1]宋斌,谢昕.政府部门人力资源开发的理念与趋势.中国行政管理.2002(11).
[2]徐美珠.新公共管理视野下中国公共人力资源管理的困境及其路径选.巢湖学院学报.2006(4).
[3]李文良.公共部门与人力资源管理.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3.
[4]黄弘毅.市场取向:政府人力资源管理的理念与手段选择.云梦学刊.2008(7).
[5]徐瑞,王岚.政府人力资源管理激励机制研究.价值工程.2008(7).
[6]李宝元.现代政府机构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通论.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3.
[7]吴春波.政府机构的人力资源管理体系建设.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03.
4.人力资源管理师薪酬管理 篇四
第五章薪酬管理
1、工作岗位评价的原则:
系统性、实用性、标准化、能级对应、优化原则。
2、岗位评价的功能:
1、为实现薪酬管理的内部公平公正提供依据。
2、对岗位工作任务的繁简难易程度,责任权限大小,所需的资格条件等因素,在定性分析的基础上进行定量测评,从而以量化数值表现出工作岗位的特征。
3、使单位内各个岗位之间,能在客观衡量自身价值量的基础上进行横向纵向比较,并具体说明其在企业单位中处的地位和作用。
4、系统全面的工作岗位评价制度为企事业单位岗位归级列等奠定了基础。
3、岗位评价的步骤:
1、按岗位工作性质,将企事业单位的全部岗位分类。
2、收集有关岗位的信息。
3、建立工作岗位评价小组,培训有关的评价人员。
4、制定工作岗位评价的总体计划,并提出具体的行动方案或实施细则。
5、找出与岗位有直接联系、密切相关的主要因素及其指标,列出细目清单。
6、通过评价专家小组的集体讨论,设计有关调查问卷和测量评比的量表。
7、先对重要岗位进行试点,以便总结经验,发现问题,及时纠正。
8、全面落实评价计划,逐步实施。
9、撰写出企事业单位各个层级岗位的评价报告书,提供给各有关部门。
10、对工作岗位评价工作进行全面总结,吸取经验和教训。
4、工作岗位的评价要素的分类:
1、主要因素;
2、一般因素;
3、次要因素;
4、极次要因素。
5、工作岗位评价指标的构成:
1、劳动责任要素;
2、劳动技能要素;
3、劳动强度要素;
4、劳动环境要素;
5、社会心理要素。
6、工作岗位评价要素和指标的基本原则:
1、少而精的原则;
2、界限清晰便于测量的原则;
3、综合性原则;
4、可比性原则。
7、工作岗位评价指标的分级标准的制定方法:
(1)劳动责任要素所属的工作岗位评价指标的评价标准。分为质量责任指标、产量责任指标、看管责任指标、安全责任指标、消耗责任指标、管理责任指标标准、知识经验要求、操作复杂程度、看管设备复杂程度、产品质量难易程度、处理预防事故复杂程度分级标准。(2)劳动强度、劳动环境和社会心理要素所属评价指标的分级标准。分为、体力劳动强度、工时利用率、劳动姿势、劳动紧张程度、工作轮班制、粉尘危害程度、高温作业危害程度、噪声危害程度、辐射热危害程度、其他有害因素危害程度分级标准和社会心理评价指标。
8、工作岗位评价指标的计分标准的制定方法:
(1)单一指标计分标准的制定。可采用自然数法和系数法。(2)多种要素综合计分标准的制定。包括简单相加法、系数相乘法、连乘积法和百分比系数法等。
9、工作岗位评价指标的权重标准的制定方法:
评价指标权重标准的制定是指各类权重系数的设计。权重系数通常是预先规定的,将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有效地结合起来,使用概率加权法。
10、工作岗位评价结果误差调整的方法:
分为事先调整和事后调整两种。事先调整主要是通过加权来解决,而事后调整多采用平衡系数调整法,平衡系数可用于调整总分,也可用于调整各要素结构和积压项目指标,适用于测评过程初始调整、中期调整和终结调整。
11、岗位测评信度和效度检查:
(1)信度的检查,是通过信度系数即两次测评得分的相关系数来完成的。(2)效度的检查。
1、内容效度,主要依靠专家来完成,有时也可以采用一些数量化指标。
2、统计效度,通过建立一定指标来检查测评结果的效度。
12、各种排列法的步骤:
(1)定限排列法。工作程序:将最高与最低的岗位选择出来,作为最低界限的标准。(2)成对排列法。工作程序:将企业中所有工作岗位,成对地加以比较。
13、分类法的步骤:
(1)确定岗位类别的数目;(2)对岗位类别的各个级别进行明确定义;(3)将被评价岗位与所设定的等级标准进行比较,将它们定位在合适的岗位类别中的合适的级别上;(4)当岗位评价完成以后,就可以以此为基础设定薪酬等级了。
14、因素比较法的步骤:(1)获取岗位信息;(2)确定薪酬要素;(3)选择关键基准岗位;(4)根据薪酬要素将关键岗位排序;(5)根据薪酬要素确定各岗位的工资率;(6)根据工资率将关键岗位排序;(7)根据两种排序结果选出不便于利用的关键岗位;(8)确定岗位薪酬等级;(9)使用岗位比较等级。
15、评分法的步骤:
1、确定工作岗位评价的主要影响因素。
2、根据岗位的性质和特征,确定各类工作岗位评价的具体项目。
3、对各评价因素区分出不同级别,并赋予一定的点数,以提高评价的准确程度。
4、将全部评价项目合并为一个总体,根据各个项目在总体中的地位和重要性,分别给定权数。
5、为了将企事业单位相同性质的岗位归入一定等级,可将工作岗位评价的总点数分为若干级别。
16、人工成本:
企业人工成本,也称用人费,是指企业在生产经营活动中用于和支付给员工的全部费用。人工成本的构成:从业人员的劳动报酬(含不在岗员工生活费)、社会保险费用、住房费用、福利费用、教育经费、劳动保护费和其他人工成本。人工成本的影响因素:企业的支付能力、员工的标准生计费用和工资的市场行情。
17、人工成本核算的意义:
1.通过人工成本核算,企业可以知道自己使用劳动力所付出的代价,可以了解产品成本和人工成本的主要支出方向,可以及时、有效地监督、控制生产经营过程中的费用支出,改善费用支出结构,节约成本,降低产品价格,提高市场竞争力。2.通过人工成本核算,企业可寻找合适的人工成本的投入产出点,达到既能以最小的投入换取最大的经济效益,又能调动员工积极性的目的。
18、人工成本核算的程序和方法:
(一)核算人工成本的基本指标。
1、企业从业人员平均人数;
2、企业从业人员年人均工作时数;
3、企业销售收入(营业收入);
4、企业增加值(纯收入);
5、企业利润总额;
6、企业成本(费用)总额;
7、企业人工成本总额。企业从业人员人均工作时数=(企业年制度工时+年加班工时-损耗工时)/企业从业人员年平均人数纯收入(1)生产法:增加值=总产出-中间投入(2)收入法:增加值=劳动者报酬+固定资产折旧+生产税净额+营业盈余人工成本=企业从业人员劳动报酬总额+社会保险费用+福利费用+教育费用+劳动保护费用+住房费用+其他人工成本
(二)(二)核算人工成本投入产出指标
1、销售收入(营业收入)与人工费用比率人工费用比率=人工费用 / 销售收入(营业收入)=(人员费用/员工总数量)/(销售收入(营业收入)/员工人数)=薪酬水平/ 单位员工销售收入(营业收入)
2、劳动分配率=人工费用 / 增加值(纯收入)
19、企业如何确定合理的人工成本?
1、劳动分配率基准法(劳动分配率是指企业人工成本占企业附加价值的比率)计算附加价值扣除法:附加价值=销货(生产)净额-外购部分=销货净额-当期进货成本(直接原材料+购入零配件+外包加工费+间接材料)
相加法:附加价值=利润+人工成本+其他形附加价值的各项费用=利润+人工成本+财务费用+租金+折旧+税收
合理的人工费用率=人工费用 / 销货额 =(净产值 / 销货额)X(人工费用 / 净产值)=目标附加价值率X目标劳动分配率
(1)用目标人工费用(也称计划人工费用)和目标净产值率(也称计划净产值率)及目标劳动分配率(也称计划劳动分配率)三项指标计算目标销售额(也称计划销售额)。
目标销售额=目标人工费用 / 人工费用率=目标人工费用 /(目标净产值率X目标劳动分配率)
(2)运用劳动分配率求出合理薪资的增长幅度。具体办法:在计算上和确定本目标劳动分配率的基础上,根据本年的目标销售额计算出本年目标人工费用,并计算出薪酬总额的增长幅度。目标劳动分配率=目标人工费用率 / 目标净产值
2、销售净额基准法(根据前几年实际人工费用率、上年平均人数、平均薪酬和本年目标薪酬增长率,求出本年的目标销售额,并以此作为本年应实现的最低销售净额)目标人工成本=本年计划平均人数X上年平均薪酬X(1+计划平均薪酬增长率)目标销售额=目标人工成本 / 人工费用率
A.利用人工费用率(人工费用/销售额)还可以计算销售人员每人的目标销售额。步骤:先确定推销员的人工费用率,再根据推销员的月薪或年薪及推销员人工费用率计算推销员的销售目标。
销售人员销售目标=推销人工费用 / 推销员的人工费用率
B.还有一种根据毛利率及人工费用率,计算推销员目标销售毛利额及推销人员毛利与工资的大致比例。推销人员人工费用率=推销人员人工费用总额 / 毛利额目标销售毛利=某推销员工资 / 推销员人工费用率
3、损益分歧点基准法(即损益平衡点或收支平衡点。指在单位产品价格一定的条件下与产品制造和销售及管理费用相等的销货额,或者说达到这一销货额的产品销售数量。也可概括为公司利润为零时的销货额或销售量。
销售收入=制造成本+销售及管理费用 如果将制造成本和销售成本及管理费用划分为固定费用(也称固定成本、是指不随生产量多少而增减的费有用,如折旧费、房租、间接人工费用等)和变动费用(也称变动成本,是指随产销数量变动而增减的费用,如材料费、保管费、直接人工费等)。
销售收入=固定成本+变动成本为便于表达,上式各因式可用符号表示。P—单位产品售价;V—单位产品变动成本;F—固定成本;X—产量或销售量。损益分歧点可用代表式表示为:PX=F+VX在损益分歧点所要达到的销售量为:X=F/(P-V),式中,P-V为每单位产品边际利益。每单位产品的边际利益除以每单位的产品价格,为边际利益率=(P-V)/ P以销售金额表示的损益分歧点,用公式表示为:损益分歧点之销售额=固定成本 / 边际利益率,PX=F/(P-V)/ P = PF /(P-V)损益分歧点基准法可应用于三种目的:以损益分歧点为基准,(1)计算一定人工成本总额下的损益分歧点之销售额及薪酬支付的最高限高。(2)计算损益分歧点之上危险盈利点所应达到的销货额,并继而推算出薪支付的可能限度,即可能人工费用率。(3)计算出损益分歧点之上剩余额保留点之销货额,并进而推算出人工费用支付的适当限度,即合理人工费用率(也称之为安全人工费用率)。20、工资奖金调整测算的具体步骤有哪些?
(1)根据员工定级、入级规定,根据岗位评价结果或能力评价目结果或绩效考核结果给员工入级;(2)按照新的工资奖金方案确定每个员工的岗位工资、能力工资、奖金;(3)如果出现某员工薪酬等级降低,原来的工资水平高于调整后的工资方案,根据过渡办法中的有关规定,一般是本着维持工资水平不下降的原则,维持原有的工资水平,但薪酬等级按调整后的确定;(4)如果出现员工薪酬等级没有降低,但调整后的薪酬水平比原有的低,则应分析原因,以便重新调整方案;(5)汇集测算中出现的问题,供上级参考,以便对调整方案进行完善。
21、影响员工个人薪酬水平的因素:(1)劳动绩效(2)职务(或岗位)(3)综合素质与技能(4)工作条件(5)年龄与工龄
22、影响企业整体薪酬水平的因素:
5.人力资源管理—PDCA绩效管理 篇五
绩效管理在现代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中占据核心地位,绩效主要体现为“效率”(努力用正确方法做事)和“效果”(做正确的事),具体讲是员工一段时期工作结果、工作行为、工作态度的总和及部门一段时期完成的情况以及企业在一定时期内目标管理工作完成的数量、质量、效率、赢利情况。即通常人们所说的员工绩效管理考核与组织绩效管理两大企业管理运作系统。PDCA是管理原理与全面质量管理(TQM)ISO9000演变与发展的结果。
绩效管理实际上就是企业力求“打破现状实现管理突破”螺旋上升,挑战企业更高前景目标的过程。通过企业根据前期运作情况与发展愿境、内外环境的分析与预测,制定企业预期目标(MBO)、发展战略、各种预算、规范企业中各单位绩效活动,追踪校验并定期汇总分析与综合评估。可以讲是企业最高层表达企业文化、实施管理的重要途径,向员工表达了企业所推崇的做事方式,鼓励什么行为,什么是企业对员工的期望,员工能为企业创造什么价值,维持良好工作环境等。通过绩效管理工作中的指导、管理、奖励与发展、诊断与协调来发现企业管理的不足及影响工作绩效的组织系统因素和员工个人因素,有利于提高管理者与全体员工的综合能力。通过绩效管理有利于协调部门关系,协调员工关系,提升企业团队精神。在整个的绩效管理中,员工都是主动参与的,被鼓励发表意见,提出自己对工作的看法及建议,员工得到了企业充分的尊重,管理者与被管理者是一个工作业绩的“生命共同体”、负有共同完成即订工作目标的责任、能最大限度调动工作积极性,所以员工易获得工作的快乐感与成就感,从而提升企业员工归属感,优良企业“雇主品牌”的建立也利于提升企业对外人力资源总体竞争优势。这也是现代企业管理中“利克特管理方法Ⅳ”即“集体参与法”的体现。在企业员工绩效管理中,人力资源管理部门应为员工不断改善影响员工绩效的组织因素,如岗位轮换、工作气氛、学习氛围的营造、员工个人能力、态度、工作环境条件,工作任务与目标等。同时在企业员工绩效管理中持续不间断运用“头脑风暴法”、“脑力激荡术”、“期望与过程激励”等强化手段以及正确使用目标控制与纠正偏差措施尤为重要。总之,绩效管理是一个过程与结果并重的动态管理,但是,对员工的绩效管理是提高企业组织绩效的前提。
企业绩效管理经过持续“PDCA戴明环”的循环管理,最终应达到的目标是:
1、培养企业优良绩效文化氛围;
2、立足市场制胜业绩并维持螺旋上升;
3、建立企业高素质、高效率的员工团队;
4、鼓励并不断激励先进,健全优秀员工个人职业生涯规划;
5、不断挑战创新为企业追求卓越成效;
6、建立企业生产经营管理与人本管理相联系的循环系统。
具体讲,企业进行员工绩效管理与绩效考核的目的在于:时刻掌握员工第一手的资料,考察员工工作目标完成情况,检讨工作质量,通过各种考核手段的实施、各种考核资料的汇总分析,有利于评价企业人力资源的优劣,考察员工发展潜力,为企业人力资源计划提供依据;有利于企业人力资源管理部门正确客观地评估企业各岗位所承担的风险、贡献的大小,推动企业员工薪酬福利待遇的公平、公正合理定位。同时,通过系统循环对企业各岗位工作说明书的反复回顾与修订,为完善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中工作分析提供了详细依据;有利于企业为鼓励员工开展奖励工作;通过考核资料的收集建档,有利于企业面对产生职位空缺时进行及时调整选拔可用人才;同时,通过定期或不定期的员工考核,及时发现企业组织结构、工作分工与员工能力等缺陷问题,调整企业组织人员,制定企业员工培训计划,有针对性地组织开展员工培训工作,并通过绩效管理系统论证培训效果。可以认为:考核工作贯穿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各个环节。
在制约企业绩效发展与达成因素中,关键是:
1、员工个人:能力、知识、技能、性格、工作态度等;
2、企业组织系统:工作任务的一致与合理性、目标的复杂性、困难程度、目标间的冲突、企业运行工作准则及奖惩制度、工作环境与条件、部门划分与人员配备、工作职责详尽程度与冲突、集权与分权、工作同事、上司素质与管理艺术、团队凝聚力、各方面支持、企业稳定程度、企业价值观、企业运作方式等。个人因素与企业因素共同构成员工在具体工作中的行为,将直接作用企业整体绩效。也是企业指导与领导、控制工作环结、纠正偏差、进行绩效评价应注意的细节问题。
在绩效管理系统中,人力资源管理部门全面负责所需各种技术表格的开发设计,在其它职能部门的共同参与下,承担总体控制的责任,但因此产生的管理突破将直接受益于各职能部门。
现代企业管理中,控制工作占有举足轻重的作用,绩效管理系统的“PDCA”循环正是含盖了前馈控制、同期控制、反馈控制三个环节,从零开始,以滚雪球方式不断循环,一阶段终点即为新循环的起点,螺旋上升。在系统中,员工不是处于简单的被管理和被监控的位置,而是被充分调动积极性,参与企业绩效管理系统的建立与运行,系统强调的是员工绩效目标的提高和进步、员工个人及组织的共同发展,不是对历史的考核和算帐,通过运行绩效管理,让企业和员工在发展过程中,明确目标、及时发现问题、分析原因、解决问题、不断前进,提高员工满意度及成就感,叠加企业组织绩效的提高。“PDCA”循环流程图如下: 各阶段主要工作任务如下:
P阶段:进行绩效管理的准备、计划及系统设计
1、重新回顾公司经营指导方针,经营理念、现有组织结构,各岗位岗位任职说明书;评估公司一切与绩效管理有关的制度(如原有绩效考核制度、现行员工薪酬与福利制度,奖惩制度、劳动纪律管理规定等)的合理性;调查全体员工(含各管理层)对绩效管理的认识度与态度以及对公司的满意度;分析目前员工工作环境与状况;并对有关问题做调查问卷,整理意见。
2、设计系统循环各个细节,并作到程序化、表格化的系统硬件环境,确定循环周期。
3、统一认识,必要时组织员工培训(介绍系统运行时间安排、意义、程序、范围、表格和需要工具、确定推行总控部门及具体实施部门、督导者、员工的权利与义务等)。
4、分析过去,总结经验,通过绩效面谈确定员工绩效合约,建立目标管理卡。
D阶段:系统实施
1、部门督导主要工作:根据统领下属的性格、学历、知识、经验、能力明确不同的指导方法,既是管理者又是辅导者与参与者;根据具体实施情况,保持持续绩效沟通,掌握进度、纠正偏差、解决一切困难、并保持必要的强化手段,鼓舞士气;另外作为管理者日常工作的是收集质量、成本、客户投诉、员工能力及工作态度、生产流程及公司制度与目标完成关系、制约目标达成的原因、员工意见反馈等数据,并就完成情况、成绩优劣的KPI证据(如革新方案、合理化建议)、谈话记录、奖惩情况等做好建档汇总分析,并上报人力资源部;保证强化激励的同时,针对优劣员工以经验分析研讨会做好临时短期培训工作,激励先进、鞭策落后者。
注重聆听,以相互关心的态度开展绩效沟通,解决执行中的问题,同样以“pdca”循环方式检讨,p:部门督导领导与员工一道分析讨论问题(必要时可提请人力资源部会同相关部门共同处理),制定方案、解决方法、解决的时间期限及标准;d:被管理者执行方案,解决问题;c:部门督导在具体时间就执行中问题解决程度验证,确定状况;a:双方总结解决问题情况,提取经验,未解决的问题进入新一期循环解决。具体方法坚持正式与非正式结合的沟通,可采用:定期会谈、闲聊、聚会庆祝、晨会、周会、月总结会、定期书面报告等。
建立员工对话记录,就岗位职能、绩效回顾、未达标分析、潜力预测、未来任务及目标设定、员工为完成工作要求、员工对公司及个人职业发展看法,双方协商问题及措施等记录在案,并有考核期末整理成书面材料,双方签字后报送人力资源部作为公司经营决策会议参考。
2、员工主要工作:充分利用领导赋予的权利及自己综合能力,在团队力量下,学习“PDCA”绩效循环人类行为模式相关知识,并自觉运用到工作中提高个人工作成效。P:确定个人绩效目标,并在实施中对出现的问题制定相应纠正计划;D:实施绩效目标及纠正计划;C:日常检查,校验实施情况及纠正情况;A:总结,进一步提出改善措施。
C阶段:绩效评价与控制、诊断纠正绩效管理目标与计划偏差
运用绩效评价表格对原定绩效目标达成情况逐项对照评价(主管与员工双方评价),待完成后,主管与员工双方共同找出影响绩效达成的原因、存在的问题,解决的方法,并形成书面材料为A阶段提供依据。
在进行绩效诊断时,应作到:使用“头脑风暴法”穷尽所有问题之后,再针对每一个问题提出一个为什么,然后找出可能原因,再对每一个可能原因问为什么,如此反复最终找到问题主要原因。部门负责人与员工一起应重点考虑的是:员工是否理解目标?是否授予了足够权利?过去业绩如何?问题是新发生的吗?员工技术如何?采取过什么补救措施?培训能解决问题吗?员工工作态度如何?
该阶段流程为:
手的资料,考察员工工作目标完成情况,检讨工作质量,通过各种考核手段的实施、各种考核资料的汇总分析,有利于评价企业人力资源的优劣,考察员工发展潜力,为企业人力资源计划提供依据;有利于企业人力资源管理部门正确客观地评估企业各岗位所承担的风险、贡献的大小,推动企业员工薪酬福利待遇的公平、公正合理定位。同时,通过系统循环对企业各岗位工作说明书的反复回顾与修订,为完善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中工作分析提供了详细依据;有利于企业为鼓励员工开展奖励工作;通过考核资料的收集建档,有利于企业面对产生职位空缺时进行及时调整选拔可用人才;同时,通过定期或不定期的员工考核,及时发现企业组织结构、工作分工与员工能力等缺陷问题,调整企业组织人员,制定企业员工培训计划,有针对性地组织开展员工培训工作,并通过绩效管理系统论证培训效果。可以认为:考核工作贯穿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各个环节。
在制约企业绩效发展与达成因素中,关键是:
1、员工个人:能力、知识、技能、性格、工作态度等;
2、企业组织系统:工作任务的一致与合理性、目标的复杂性、困难程度、目标间的冲突、企业运行工作准则及奖惩制度、工作环境与条件、部门划分与人员配备、工作职责详尽程度与冲突、集权与分权、工作同事、上司素质与管理艺术、团队凝聚力、各方面支持、企业稳定程度、企业价值观、企业运作方式等。个人因素与企业因素共同构成员工在具体工作中的行为,将直接作用企业整体绩效。也是企业指导与领导、控制工作环结、纠正偏差、进行绩效评价应注意的细节问题。在绩效管理系统中,人力资源管理部门全面负责所需各种技术表格的开发设计,在其它职能部门的共同参与下,承担总体控制的责任,但因此产生的管理突破将直接受益于各职能部门。现代企业管理中,控制工作占有举足轻重的作用,绩效管理系统的“PDCA”循环正是含盖了前馈控制、同期控制、反馈控制三个环节,从零开始,以滚雪球方式不断循环,一阶段终点即为新循环的起点,螺旋上升。在系统中,员工不是处于简单的被管理和被监控的位置,而是被充分调动积极性,参与企业绩效管理系统的建立与运行,系统强调的是员工绩效目标的提高和进步、员工个人及组织的共同发展,不是对历史的考核和算帐,通过运行绩效管理,让企业和员工在发展过程中,明确目标、及时发现问题、分析原因、解决问题、不断前进,提高员工满意度及成就感,叠加企业组织绩效的提高。“PDCA”循环流程图如下:
(人力资源部在该阶段可以组织一些调查工作,如向全体员工询问公司需要改进的问题、员工对公司经营管理的意见及不满等,让员工感到公司给予的关怀,收集问题应及时交有关责任部门整改,并随时检查完成情况。)
A阶段:汇总整理及综合评估,提高绩效措施
主要工作:利用各部门汇总资料,洞悉企业隐藏的深层问题、D阶段未解决问题作出分析,制定纠正措施;进行奖励和处罚,组织员工及负责人开展培训;通过调查汇总情况及时改进组织系统。作出书面及图表分析报告,呈报公司高层,并能作为公司员工培训,验证招聘结果、建立动态员工薪酬体系、培养接班人、淘汰不和格者提供依据。奖励可以是财务工资奖励,也可以是对员工的升迁、或是心理上的激励;惩罚一般先作出绩效警告,不予调资或工作调动,不能享受公司部分福利等,屡教不改可以辞退或除名。
该阶段工作流程为:
至此,完成了一轮循环周期,可以看到公司已经站在了一个全新的高度,以更高的目标要求进入下一轮新的循环周期。
在绩效管理中,较难的工作,也是工作的重心是绩效目标的设定,即目标管理卡的签订。通过管理者与员工共同商谈确定目标的过程,易于彼此加强工作了解,改善上下级关系,获得更多支持。在确定目标时我们应坚持的原则是:挑战性目标比简单目标更优秀,但必须是可行的、有执行人;具体目标比笼统目标优秀,员工更容易明确工作方向,且更易于考核;一般说来,目标应是具体的(定义相关工作)、可衡量的、可评估的、可达到的、可接受的、与公司总方针一致的、实际可行的、有标准的,有时间限制的。
在公司的上、中、基各层构成了管理运作组织结构,因而日常工作的重心点也有一定差异,1、上层(总经理、副总经理、总监)一般关注的是:新事业的开发、新技术新产品的开发,新工艺的开发、新销售渠道的开发、新人事管理系统的导入。在日常工作例如:组织市场调查、规章制度的完善、系统引进、人员素质的提高等。
2、中层(部门负责人)关注的是:工作错误减少、作业标准化建立、浪费的排除、材料节约、工作环境改善、工作的安全性、产品质量和工程质量、节约时间等,具体体现为:公司成本、销售额、生产额、客户数、增加率、减少额、缩短时间、周转次数等;下层人员主要是处理固定工作。可以看到,上层关注目标多为难以定量化的定性目标,这种目标制定存在较大难度,某些方面实在难以量化,其制定方式可以用制定日程及内容并组织实施,实施中进行追踪调查和意见调查,并记录成果。中、下层目标一般可以获得量化指标。
获得目标的一般方法:
6.人力资源管理理论论文 篇六
1 战略性人力资源管理的内涵
1981年,戴瓦那等人在《人力资源:一个战略观》一文中最早提出了战略性人力资源管理理论。所谓战略性人力资源管理,就是围绕企业经营战略的制定和实施,通过提高企业人力资源活动的内部一致性及与企业经营战略的一致性而进行的人力资源管理和开发活动,以获取和维持可持续竞争优势[2]。
(1)将人力资源视为组织获取竞争优势的一种首要资源。现代管理学认为,核心竞争力的掌握和拥有是决定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取得成功的关键因素。核心竞争力的形成依赖对企业内部各种资源的合理配置和高效运营,人作为知识和技术以及其他资源的载体,必然在所有的资源中处于核心地位,将成为决定组织成败的关键因素。
(2)以企业战略为根本导向。企业战略是组织根据企业的使命和目标,确定存在的机会和威胁,认清企业经营的优势的劣势所做出的一种方向性和整体性的规划。在战略性人力资源管理模式下,人力资源管理不再受限于常规的事务性工作,而是直接融入企业战略的规划和执行之中,实现人力资源管理目标和企业战略目标的一致,通过人力资源管理系统与企业战略的高度整合,在实现人力资源收益最大化的同时积极地推动组织战略的实施。
(3)人力资源管理实践活动与企业战略垂直匹配并相互间水平匹配。在战略性人力资源管理模式下,人力资源管理的相关活动,包括人力资源规划、工作分析、招聘与培训、绩效评估,薪酬管理以及职业生涯规划等实践活动的进行都以实现战略为根本目标并与组织战略高度匹配。同时,各活动之间相互支持、相互制约,这些活动以“捆绑”模式进行,共同服务于提高组织绩效和获取竞争优势这一特定目标而协同发挥作用。
2 战略性人力资源管理的理论基础
20世纪90年代中期,企业资源基础理论开始与战略性人力资源管理研究相联系[3]。该理论基于企业的资源和能力是异质的这样一种观点,强调组织持续竞争优势的获取主要以组织内部的一些关键性资源,这些资源因其价值性、稀缺性、难以模仿性及不可替代性而被称为战略资产。
(1)价值性。战略性人力资源管理与一般人力资源管理的重大区别在于它强调人力资源管理活动与企业战略紧密结合,其各项功能包括获取、开发、评价和激励直接融入企业战略的规划和执行过程。人力资源管理被提高到战略的高度,这本身对于人力资源管理人员也是一种强大的激励,将促使他们转变思维,开阔视野,从全局出发,有效整合人力资源管理系统并使之高效运转,人力资源管理将成为价值创造的源泉。
(2)稀缺性。每个组织的人力资源管理都根植于企业的组织文化和一定的社会规范,并且由对企业的内外部环境进行综合分析所做出的战略来引导,这本身就是独特的,组织专有的,因而也是稀缺的。
(3)难以模仿性。战略性人力资源管理强调的是人力资源管理与企业战略的系统结合,每个组织所处的发展阶段以及依靠自身资源去创造竞争优势能力是不同的,此外,人力资源管理建立于过去经历基础之上,本身是一个不断发展演化与再积累的过程,可见组织间的人力资源管理系统也是存在巨大差异的。战略性人力资源管理注重人力资源管理与企业战略保持纵向匹配的同时实现其各项实践活动之间的横向匹配,组织所处的内外部环境的不确定性又决定了其匹配应该是动态的、富有弹性的。这种动态的匹配嵌入在特定的组织环境之中,因其独特性而难以被竞争对手所模仿。
(4)不可替代性。战略性人力资源管理强调人力资源管理与企业战略形成一体化,站在战略的高度部署人力资源。人力资源成为组织中的第一资源,物质资源等都要通过人力资源的作用,其价值才能得以最终体现。所以,企业在面临重大决策时,资金、技术等生产要素要考虑,但相比人力资源问题对组织决策产生的重大影响,它们对人力资源的替代是不可能实现的。
3 战略性人力资源管理对管理活动的影响
战略性人力资源管理,它是关注人力资源系统性的、整合性的、方向新的,政策新的主题,而不是琐碎的细节和具体的操作技术,这使人力资源管理从相对“低等”的事务性工作中脱离出来,定位在与组织经营核心更为贴近的主题上,因而具有更加重要的战略地位和作用[4]。所以,战略性人力资源管理不仅是一种全新的管理模式,更应当是一种先进的管理思想和理念。这种思想和理念毫无疑问会对当前的人力资源管理产生深远的影响。
(1)工作重心的转移和工作职能的扩大。人力资源管理的工作重心将定位于那些对组织长期可持续发展更重要的主题,它不再局限于为组织获得核心劳动力并对其进行开发激励,进而评价其工作绩效,并以此作为给予薪酬的依据,而是在组织战略的决策方面扮演更加积极主动的角色,具体包括改造组织的结构、重构优化组织的运作流程、培育建设组织的文化、转变组织的领导方式、调整组织的沟通、营造组织的工作氛围、研究组织的员工心态、提高组织的员工工作满意度、强化有效的组织发展手段,赢得组织和员工双方价值的共同增长等诸多方面。此时,人力资源管理人员承担着战略伙伴、管理专家,员工激励者以及变革推动者4种角色[5]。
(2)人力资源管理部门将在提高组织绩效方面发挥基础性作用。战略性人力资源管理认为人力资源是组织实现其目标、持续发展的最重要资源,即人力资源是组织决策的关键考虑因素;相继人力资源的获取、开发、评价和激励就应该匹配于组织战略目标,成为组织管理中至关重要的一环。而组织中的人力资源管理部门作为最直接和重要的人力资源管理活动实践者,将成为整个组织管理的核心部门。人力资源管理部门必将加强其自身建设,将更多的精力集中于组织绩效的提高尤其是对组织绩效起决定性作用的关键绩效上,从而提高人力资源部门自身的绩效在企业战略运作中的有效性,推动组织战略计划的完成。
4 实施战略性人力资源管理的途径
战略性人力资源管理,意味着人力资源管理将与组织战略系统地结合,以组织战略为根本导向来整合人力资源的获取、开发、评价、激励等实践活动。传统的人力资源管理已经暴露出了系统内部联系性不强等缺陷,要使组织获得和保持实现战略的竞争力,必须实现向战略性人力资源管理的转变。
(1)树立“以人为本”的核心理念。战略性人力资源管理提倡人是组织获取竞争优势的首要资源,认为企业的发展与员工职业能力的发展是相互依赖的,企业鼓励员工不断提高职业能力以增强组织的核心竞争力,而重视人的职业能力必须先重视人本身,应把人提高到资本的高度,对人力资源进行长期的人力资本投资以增强企业适应环境和抵御风险的能力。
(2)夯实战略性人力资源管理的基础。一是制定明确的组织战略目标。战略目标指明了组织发展的方向,是组织使命的具体化和定量化。制定战略目标,能够实现内外部环境和组织能力的动态平衡,使企业获得长期稳定和协调的发展。二是强化基于战略的人力资源规划系统。战略性人力资源规划是企业战略在人力资源领域的承接点,它在把传统意义上聚焦于人员供给和需求的人力资源规划融入其中的同时,更加强调在对内外部环境进行理性的基础上,持续和系统地分析组织在不断变化的条件下对人力资源的需求,并制定与组织战略一致的人力资源管理政策。三是完善基于战略的人力资源配置系统。以科学的工作分析为基础,建立员工胜任力模型,优化招聘流程以及各种人力资源测评和甄选技术,在严格控制成本的前提下,实现人力资源的最佳配置,实现劳动力和其他生产要素的有机结合。同时,尽快建立人力资源跟踪评价系统,根据员工的实际贡献率与员工市场价格的比较来判断配置的合理性。四是健全基于战略的人力资源开发系统。首先,企业应根据组织战略目标来确定培训人员的方向,对于决策层人员、管理层人员,操作层人员有针对性地制定不同的培训计划,以提升他们最需要的技能;其次,在确定培训内容时,必须把组织战略同当前的生产经营结合起来,具体到个人则应结合岗位目标来进行,做到“按需培训”,以确保资源的合理利用,实现收益最大化;最后,和员工一起进行职业生涯设计,了解员工的个人需求和发展方向,将员工职业生涯管理与组织战略和人力资源规划相衔接,使员工和组织保持同步成长。
(3)打造战略性人力资源管理的核心。一是绩效管理战略化。战略性人力资源管理中的绩效管理关注个人绩效和组织绩效两个层面,将雇员个人目标和组织战略结合,进而改善组织绩效。首先,将组织战略分解为基本的目标,落实到各个岗位上,并结合已有的工作分析来确定员工的工作目标;其次,在绩效实施的过程中,当组织中某一要素发生了变化,绩效目标应适时调整,保持与战略的动态一致性;最后,绩效评估时,所选取的指标须反映组织的战略,运用关键绩效考核法确定与战略相匹配的多种指标,如人力资源结果(流动率、工作满意感)、组织结果(生产率、质量、服务)、财务结果(获利能力、利润、资本收益率)和资本市场结果(股票价格、增长回报),并将它们量化,保证考核的公正与客观;最后,绩效反馈目的在于让雇员更加明确组织战略所要求的绩效目标,更加明确当前绩效与目标间的差距以及差距存在的原因,为制定绩效改进措施和新的绩效目标提供依据。二是薪酬管理战略化。首先,要以岗位评价、能力评估、创新力评估等为基础,合理拉开差距,分配向管理、技术、知识等决定企业核心竞争力的要素倾斜,开发全体人员的潜能,激发大家的创造性,从而逐步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薪酬制度设计和组织战略相结合,明确要实现组织的战略目标需要什么样的人力资源,在吸引和保留这些核心人才的过程中,薪酬到底起什么样的作用。其次,按照“以人为本”的基本原则和经营理念,变革企业产权制度和治理结构,把按劳分配与按其他生产要素分配结合起来,通过推行员工持股计划或股票期权计划等,实现人力资本股权化运营,全面提升企业的执行力和竞争力,确保企业经营战略目标的实现。
[编辑:郝志敏]
参考文献
[1]杨清.人力资源战略[M].北京: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3.
[2]吴道友.战略性人力资源管理研究现状与进展述评[J].科技和产业,2008,8(2):33-36.
[3]颜士梅.战略人力资源管理[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3.
[4]加里.德斯勒.人力资源管理[M].吴雯芳,刘昕,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
7.新木桶理论与人力资源管理误区 篇七
木桶原理告诉我们,如果把企业的管理水平比做四周的挡板高低不同的一只木桶,而把企业的生产率或者经营业绩比做桶里装的水,那么影响一家企业的生产率或绩效水平高低的决定性因素并不这只桶上高度最高的那块板,而是高度最低的那块板。具体到人力资源管理上来说,由于人力资源管理水平对于企业的生产率或经营绩效显然有很大影响,因此,我们权且将位于这只桶四周的挡板缩小到仅仅代表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水平。木桶上的这些木板分别代表人力资源规划、工作分析与职位设计、人员的招募甄选和雇用、绩效管理、薪酬管理、企业文化等人力资源管理领域中的各方面内容。
然而,仅仅有上面的这一只木桶还无法解释我国企业在吸收、引进各种新型的人力资源管理理念、方法和工具时所存在的效果不佳的问题,需要再引入另外一个木桶。这个新的木桶所代表的是绩效优异企业(既可以是国外先进企业,也可以是国内人力资源管理水平优异的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状况。通常情况下,这些绩优企业的整体人力资源水平以及绩效水平都高于问题企业。也就是说,绩优企业的木桶挡板更高,盛水的垂直高度也更高。于是,可以把我国很多企业目前的人力资源管理改善过程,比喻为一个学习利用绩优企业的木桶构建来建造自己的木桶的过程。也就是说,在这一过程中,问题企业以绩优企业为标杆,力图营造一个像别人那只木桶一样高、一样好的新木桶。
这种学习加改进的做法本身是没有任何错误的,然而,问题在于,很多企业所看到的绩优企业的木桶是一只近乎完美的木桶,它们无论是在组织结构设计、流程再造、绩效管理方面,还是在人力资源开发、薪酬管理方面,水平看上去都那么高。在迅速提升本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水平的强大动力推动下,盲目地根据人家的绩效管理那块板来拔高自己的绩效管理这块板,根据人家的薪酬管理那块板来拔高自己的薪酬管理这块板,总之,最好是全面提升本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水平。但是,这种过于刻板的一对一拷贝的做法(尽管很多时候也加上自己的一点创新),却为日后的人力资源管理改善埋下了失败的种子。
首先,很多企业在改善和提升人力资源管理水平时,看不到人力资源管理系统内部所存在的各种联系和逻辑关系(其中有些是显在的,还有很多则是潜在的,本来就不是很容易看到的),单纯以绩效考核或者薪酬设计这些单项的改革作为加高木桶的突破口。然而,这些企业忽略了一点,尽管自己的绩效考核或者薪酬设计这两块板子确实比人家的低很多,并且很多企业都在宣扬自己的绩效管理制度如何如何好,但是对于本企业来说,自己最短的那块板子却很可能是设计不合理的组织结构,这是一块比绩效和薪酬还要短的板子。事实上,绩优企业的木桶也不是一次造好的,它们是通过不断地交替式地弥补短板才一步一步地将自己的木桶加到这么高的位置上的。因此,有些企业现在之所以大谈企业文化如何重要,这可能是因为这些企业的组织结构、绩效管理体系、薪酬体系等板子已经很高,但是惟独组织文化是它的一块短板。因此,由于弥补了这块短板而使企业绩效水平大增。这个时候,如果认为绩优企业是搞企业文化这么有效,我也马上去搞企业文化,那可能就要犯错误了。这是因为,你最短的那块板子可能并不是企业文化,而是另外一些对其他企业来说早已做过的基础设施建设,比如工作分析。因此,不要盲目跟着跑,关键是要搞清楚到底什么才是自己真正的短板。
其次,现在有很多企业在提升人力资源管理水平的时候,普遍存在拔苗助长的急躁心理,认为拿个“最先进的壳子”一套,就万事大吉了。其实管理是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只有到了某个阶段,才能去做那个阶段的事。比如大企业往往必须有一套精密而系统的薪酬、培训、晋升、绩效管理等人力资源制度体系。但是对于小企业而言,粗线条的管理可能反而是更有效,很多小企业甚至连专门的人力资源部门都不需要。如果小企业也学着去引进大企业的“精密”管理方法,其效率不仅不会提高,反而会加大管理成本。再拿绩效管理来说,人家可能最早首先做到了对工作职责和岗位工作规范等静态绩效的严格考核,后来又发展到了以目标管理为中心的动态绩效考核,再后来又发展到360度绩效反馈。近些年来,为消除单纯考核财务指标对企业健康发展的不利,又从战略的高度出发,以实现企业绩效、部门或团队绩效以及个人绩效的紧密结合为目的,发展出了平衡计分卡这种新的绩效考核思路。那么,我们在学习他人的造桶技术的时候,应当怎样下手呢?是直接把别人当前最好的东西拿过来吗?是直接在企业中全面铺开360度绩效考核体系或者平衡计分卡考核方法呢,还是应当先把岗位职责的履行以及目标管理扎扎实实地做好,然后再一步一步地朝着更为全面而完整的绩效管理体系靠拢呢?遗憾的是,大多数企业都在有意无意之间选择了前者。360度绩效考核和平衡计分卡都可以算在国内目前最热闹的人力资源概念之列了,许多过去从来都没有搞过规范的绩效考核,甚至连基本的岗位职责都不清楚,目标管理从来就没有到位的企业,也上来引进所谓最新的技术,其后果自然是可想而知了。
因此,如果我们仔细观察绩优企业,那么我们可以清晰地在木桶的每一块板子上看到一条一条地逐渐加高的历史水位线,这是人家的管理水平在每一个不同的历史阶段不断提升的结果。今天,在这些绩优企业的每一种人力资源管理职能中最耀眼的那些东西,都是位于每一块扳子最高处的那些东西。因此,即使你现在发现绩效管理确实是你的木桶的最短的那块板子,你也不能眼睛盯着人家的绩效管理这块板子的最高峰,妄想把那块最美、最耀眼的板子直接搬到自己的木桶上来,一下子把企业的绩效管理提升到国内甚至国际先进水平上去。睁开眼睛好好看看,在人家那块板子上最炫目的顶点之下,是有坚实的基础在支撑着的。总之,即使是在找到自己的短板或者弱点的时候,也不能指望一次到位式地把这块板子补上。正确的思路应当是,一方面知道自己最终要到哪里去,即在心目中很清楚绩优企业的“木桶”是个什么样子;另一方面还要有耐心,工作需要分步骤地做,有时甚至不得不停下来,必要时可能还要走点弯路。
因此,要做好人力资源管理就必须做到:
第一,必须认清一个道理,人力资源管理不是一项利用某种新的理念、工具和方法就可以一蹴而就的工作,它实际上是一个根据企业本身的经营环境、成长阶段、业务性质以及人力资源状况等不断发展和演变的过程,同时更是一个依靠常年的日积月累不断改善的过程。事实上,在国际上流行的任何一种新的管理理念、管理方法以及管理工具都是有其发展过程和实施的背景要求的,如果不考虑它们在什么条件下有效,就盲目地引进所谓的新理念以及新技术,结果反而可能导致相反的效果。由于中国企业特定的历史发展历程,我们在许多领域都缺乏最原始的基本制度和设施建设,所以,国际上很多流行的东西在中国可能都要变通地使用,甚至是必须要等到条件成熟之后才能使用。
第二,要想提升企业的总体人力资源管理水平,扩大人力资源管理人员及其部门所在企业中的影响力,是需要掌握一定的艺术的,这一点在人力资源问题长期得不到重视的中国企业中,是尤其需要注意的。当前,在我国的许多企业中,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要性并未被企业领导者和一线部门经理人员所认识,在这种情况下,人力资源管理者必须了解并利用专业知识和经验解决管理者认为最棘手的问题,才能使他们认识到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要性,从而改变管理层对人力资源的看法。而不能一味地用苍白的新名词、新概念和新理论去说服老板,甚至与其他管理人员发生管理冲突。
8.人力资源管理理论论文 篇八
很幸运能一次过了一级考试。有不少人问我怎么能一次过,我通常的回答是“运气好”。确实,运气占了很大的比重。但是也并非全依赖于运气。我很赞同周钟杰老师归纳的三个决定通过的因素,基础、勤奋和运气。
首先讲基础,总体而言,考一级的朋友,基础不会太差,毕竟是通过二级的考核筛选过的,其次在工作上担任一定级别管理职务岗位的,不论是理论还是实践都有相当基础的,所以,在基础的问题上,应该都是可以的,也不会落差太大。如果一定要说基础有差别,我个人觉得并不是存在于人力资源实务上,而是你对于人力资源管理理论,甚至是企业管理的思维高度与深度的问题,是综合能力素质的问题。所以,想要尽力补足这块的,就是要泛读多种管理文章,了解管理知识,微信里有很多这类文章,可以多看看,全面提高自己看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其次,在日常工作中多注意公司的运作,尽可能多参与部门间的协调,并且多思考,这也是非常有利于你的面试的。
再则讲勤奋,我们说了基础都差不多,运气又没法控制,完全可以掌控的就是勤奋。既然选择了来考一级,大家都是冲着尽快通过考试来的,否则费钱费时间费精力。勤奋这事,也挺不好说的,我来介绍一下我自己的操作方法吧,至于称不称的上勤奋,另说。
1、关于出勤,不多说,必须的每次准时,尤其是参加模拟考试和模考分析。
2、关于作业,也不多说,必须每次按时做按时交。特别是策划题,对掌握答题思路非常有帮助。
3、关于看书,我自己是读了3遍,一遍细读、划重点,和老师上模块课同步;接着做一遍课后思考题,相当于又翻了一遍;最后笔试前2周,把自己所划的重点再看一遍。以上说的3遍是一级的书,二级的书也要看一遍重点,毕竟二级考试至少已经过了2年了。
接着来讲运气,其实这个挺难讲的。但是我归纳几点,这样你的运气就会大大提升,万一还不好,那是概率问题,因为概率问题依托于一级考试的合格率。第一,花时间。勤奋不是吗?那还不完全,时间要进行管理,要做计划,要警钟长鸣。不能等到考试前才开始准备,那是绝对不行的。无论从战略上还是战术上都要重视,所以要根据自己的作息制定计划。我的经验是:计划一般从考试前60-90天开始,5点下班,看书到6点半,正好错开下班高峰,回家也不堵车;还要列一张todolist,把要准备干的事情写下来,做完勾掉,比如在几月几日前看完第几章节。我还另外每月请一天年假,在图书馆看书。个人觉得自从高中毕业以后,家里已经没有读书的环境了,所以要找一个安静的环境,沉下心来才能事半功倍。第二,花心思。时刻都要做有心人。勤于思考,很多事情都可以为我所用,为考试所用,特别是面试。
凡事要想要成功,无非就是8个字,“找对方法,摆正态度“。不要给自己太大的压力,还是要引用一句周老师的话,考不过的总比考过的多。所以,尽人事听天命。
最后再给大家一些针对一级考试的小贴士:
1.策划题:摸清答题的思路是关键。一般答题脉络通过平时作业可以完全掌握。并注意答题时条理清晰,让考官一目了然。
2.策划题:考试时除了脉络保证以外,把涉及题目信息的能想到的点尽可能都点上。让考官有些耳目一新的小惊喜,就更锦上添花了。
3.策划题:时间一定要把控好。一般而言,时间非常赶。合理分配控制好2道题的时间。
4.策划题:题目一般都蛮长的,有利有弊。边读边画,把关键信息标示出来,会有帮助的。关键信息标出来的同时,就可以写出信息涉及的模块了。5.论述文:一般题目不会有很大变化,所以注意考前准备好一篇。
6.论述文:近期的关键词:战略、创新、变革等,所以要提前准备符合关键词的案例,当然,案例还要有特色。
7.论述文:写文章的基本要求:拟准题目+内容切题+框架有条理+论证要充分+语句要通顺。相对更重要的是前三点。
8.论述文:题目要简洁明了,突出重点;分段要清晰,体现你的逻辑和条理;每段写个小标题,要有概括性;论据要有新意并且切题;字迹要清晰。9.论述文:由于事前又准备,时间会很充裕。我个人的做法,抄了一遍,为答辩做准备,不过,真心很累,手都快断了。
10.答辩:说答辩比面试更确切些。因为据我们同学们的普遍反应,面试主要是围绕论述文展开的。
11.答辩:准备阶段?A.书面材料,这个跟着培训机构指示操作即可。小结要认真写,不管面试时是否问到,更重要的是让自己的思维以一定高度来总结工作,这是一个提炼整理拔高的过程。B.一般问答准备,主要准备个人的简介,工作和单位情况。这个和一般应聘面试有相似之处。但是建议大家准备一些亮点或者与众不同的地方,可以增加与面试官的话题。比如单位行业特殊的,管理模式特殊的,盈利模式特殊的,也可以是个人经历特殊的等等。当然,除了出了题目,自己还要负责把答案想好,把事情说圆了。此外,常规性的问题,也要准备一下,读一级的目的是什么?一级和二级的区别是什么?等,还有理论知识问题,看书的重要性就在这里体现了。建议:模拟场景,做角色扮演,互相提问。C.关于论述文的答辩准备,如果你抄了文章,建议给培训老师看一下,让老师给你一些答辩建议,补充文章中的疏漏。如果没有抄,那也写个大纲,咨询一下培训老师。对面试官可能会问的问题,做事先的假设和练习。
12.答辩:一般情况,面试官会问你,如何构思这篇文章的,回答时一定要有逻辑,从读题析题开始,拟题,构思框架,到每个举证如何呼应论点。答辩前自己先构思好怎么说。如何有逻辑性的回答,使之显得有章法条理呢?建议从4维角度来讲:1)横向和纵向角度;2)从个体和组织角度;3)正反两面角度;4)近期和远期角度。这样就凸显你思维的缜密性、逻辑性和全面性。13.答辩:只要是说到论述文,把你审题的关键词,着重和面试官有技巧的阐述一下。如何有技巧?假设说”创新“,可以这么说”创新是发展的基础,但是创新的标准是见仁见智的“,这样面试官就不会太挑剔你的创新不是创新了,不过也别真一点新意也没有,不怪面试官见多识广,只怪自己井底之蛙。再假设说”变革“,可以说”人类的进步是依靠不断求新求变中产生的,人力资源也需要与时俱进,不断变革,但是如何证明变革是正确的,要通过在不断尝试中积累,在不断失败中摸索的“,这样老师也就不会太纠结你变革的对错,或者变革步伐太小的问题了。总体来说,关键词的定义,不能离开你企业的大环境,你肯定比面试官了解你的企业,所以在举证切题的情况下,点一下关键词,让面试官了解你对题目的理解,同时给自己的论述留些活口,不让面试官太揪小辫子。
14.答辩:答辩过程中,保持微笑和态度谦虚。毕竟生杀大权在他们手上。如果面试官非要刁难某些问题时,必须一定要态度谦虚的接受,能做解释的可以给予适当的解释,前提是解释的清楚,也有能力解释的清楚。有些刁难,只是看看你的应对和处置反应,就以不变应万变,也不要过分紧张。15.答辩:尽量把时间掌控在自己手里。可以把事先准备的话题,穿插进回答中,让回答充实,有条理。也可以把话题转移到你准备好的话题上,包括你写的工作小结中。话题一多,内容一充实,提问的时间就少了,面试官要想问题提问也是蛮累的,这个大家都懂的。
【人力资源管理理论论文】推荐阅读:
论文 人力资源管理07-06
人力资源管理岗位论文07-03
民企人力资源管理论文07-21
一级人力资源管理论文08-26
人力资源管理学年论文09-27
人力资源管理学论文06-13
人力资源绩效管理的论文09-08
人力资源管理自考毕业论文06-26
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外包模式分析论文07-29
信息系统项目管理师论文—人力资源管理06-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