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加快推进的建议(精选8篇)
1.关于加快推进的建议 篇一
关于加快推进农村土地使用权流转的建议
近年来,随着农村进城务工成为一种趋势,举家长年外出,分布在国内各地的现象越来越多,留在农村从事农业生产的农村劳动力不是年龄老就是年龄小。他们留在农村的“种不好,不愿种,种不了,管不了”的土地、林地怎么办?唯一的办法是合理、有序、规范地搞好土地使用权流转,进行规模经营,推进农业现代化、发挥土地规模经营效益,加快农村人口内聚外迁的步伐,推进城市化建设。
目前在流转中存在认识欠到位,手续不完备,机制不健全,管理不规范等问题,具体来说:一是土地流转的总量偏少,引导种植大户、工商业主开发为数不多。二是土地流转的层次较低,多数农田流转是口头协议、代耕形式,易造成农田抛荒。三是土地流转手续不规模,多数没有签订规范的流转合同,易产生纠纷,土地流转期限较短,有的承租方采取短期行为,不愿作较多投入,未能很多落实保护耕地措施。同时,流转机制不完善,中介组织匮乏,出租方找不到承租方,只好请人代耕或无偿倒贴转让,而想扩大经营规模的专业大户,又难以找到有流转意向的对象。四是农业效益比较低,农民对规模经营积极性不高,制约着土地流转。为了继续推进我县农村土地使用权有序流转,促进高效生态农业发展,建议:
1、提高认识。要把土地流转作为贯彻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推进农村改革发展的重要举措,充分认识土地流转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制定扶植政策,积极稳妥地推进土地使用权流转。
2、规范程序。建议成立县级耕地、林地流转管理服务机构,专门指导土地流转工作,土地流转应坚持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规范有序进行,不论采取什么形式,应依照农村土地承包法的规定,办理签约和登记手续,并报管理机构备案。
3、完善机制。首先要发展农业专业化经营,促进土地流转,通过“公司+基地+农户”产业化模式,促进农业结构合理调整,多方位多形式不断扩大规模种植,加大基地建设推动土地规模流转。二要积极研究把农户中经营粗放、土地效率较低的土地集中起来,发展高效生态农业的方法和途径,在政策上和开发资金上给予适当的倾斜,采取多种形式鼓励种养大户发展规模经营。三要着力于发展二、三产业加快扶贫小区建设和城镇化建设步伐,积极引导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使在家农民在稳定的二、三产业中就业,在城镇安居乐业。同时对自愿长期流转土地的农户积极探索土地承包经营权臵换社会保障政策,让农户得到实实在在的实惠,解决“离土农民”的后顾之忧。
4、加强服务。农村土地经营权流转涉及面广,政策性
强。要积极引导,加强管理。有条件的乡镇可参照建立土地流转管理机构,做好流转土地的登记、咨询、评估,推介土地流转合同的签订、合同鉴证手续的办理、合同纠纷的调解等,依法保障流转双方合法权益。
2.关于加快推进的建议 篇二
1承德生态文明建设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效果
一直以来, 承德以建设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为目标, 紧紧围绕《承德生态文明建设规划》, 努力探索具有承德特色的生态文明建设之路, 在生态文明支撑体系、彰显体系、运作体系和保障体系方面取得初步成效。
1.1生态文明支撑体系
(1) 坚持生态修复和建设, 实施了京津风沙源治理、21世纪首都周围水资源可持续利用和流域治理工程“、稻改旱”农业节水示范、绿色矿山建设、大气污染防治等一系列重点生态建设项目, 改善生态环境; (2) 科学划分生态功能区, 根据区域承担的生态功能, 因地制宜, 分类指导每个功能区的生态保护与生态建设、资源开发与产业布局。
1.2生态文明彰显体系
坚持把《承德生态文明建设规划》贯彻到城乡总体规划、专项规划及城市建设等各个方面, 加速实现城市各生态系统有机联系和协调统一, 努力建设“经济繁荣、居住舒适、生态良好、社会和谐”的现代承德。
1.3生态文明运作体系
(1) 依托毗邻京津的区位优势和自身的旅游资源优势, 大力发展旅游服务业; (2) 以壮大清洁能源产业为突破, 大力发展生态工业, 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 (3) 以生态优势为依托, 大力发展生态农业, 加快建设京津绿色有机农产品生产加工基地。
1.4生态文明保障体系
把强化体制转轨作为建设生态文明、实现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推动力, 努力建设“党委领导、政府主导、人大政协监督、环保牵头、部门协调配合、全社会广泛参与”的生态文明建设大格局, 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强有力的机制保障。
2当前生态文明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分析
2.1流域生态补偿不足
承德由于其特殊区位特点, 长期以来严格执行环境准入政策, 对承德经济发展制约性影响较大, 而生态补偿机制一直不到位, 亟需建立科学的流域生态补偿机制, 促进流域内的和谐发展, 实现承德“经济效益、环境效益、社会效益”协调统一。
2.2生态环境较脆弱
承德生态环境良好, 属于生态交错区, 生物多样性较高, 但是生态环境抗阻能力较弱, 如果处理不好开发与保护的关系, 极易造成植被破坏、水土流失、河道断流和生物多样性锐减等生态环境问题。
2.3农村环境问题突出, 环境基础设施亟待完善
由于化肥、农药的大面积使用、畜禽养殖废弃物未经处理和生活污水、生活垃圾的无序排放造成农村面源污染问题日益突出, 虽然目前全市已实现了县城以上城市的污水处理厂和垃圾处理场全覆盖, 但村镇一级的环境基础设施还亟需加快建设步伐。
2.4生态创建进展缓慢
目前全市有14个乡镇、13个城镇和12个村分别被命名为 “国家级生态乡镇”、“省级环境优美城镇”和“省级生态村”;建成国家级自然保护区5处, 省级自然保护区9处, 但这些创建成果距离国家生态创建三个“80%”的目标要求, 还相差甚远。
3加快建设生态文明的主要思路与对策建议
3.1加强组织领导
建议以市委名义成立市级生态文明建设领导机构, 由市委书记任组长, 负责对生态文明建设工作的组织、协调、检查、落实, 县区同时也要成立相应的领导组织机构, 建立有效工作机制。
3.2实行指标分包制度
将生态文明建设指标分包给市级领导, 从上到下全力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各县区及各有关单位, 按照指标要求, 将承担的建设工作与本地区、本单位工作有机的结合起来, 同谋划、同部署、同推进, 确保工作落实到位。
3.3创新考核监督机制
将生态文明建设工作纳入各级党政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综合考核评价体系和离任审计范围, 将各项目标任务完成情况与各类评优创先挂钩, 同时严格实行问责, 对因决策失误造成重大生态环境事故的, 应按照有关规定严格追责。
3.4建立资金投入机制
由于生态文明建设资金投入巨大, 应尽快建立完善的生态文明建设资金投入机制, 建立以财政投入为主体, 通过市场化手段, 吸引外资和社会资本, 形成投资主体多元化、运营主体企业化的融资体系。
3.5建立奖励扶持机制
建议出台相关政策, 对污染减排、清洁生产、绿色系列创建等重点项目以及生态文明创建予以奖励或补助, 优化财政支出结构, 充分调动全市各层次积极参与生态文明建设。
3.6加强社会参与能力建设
构建承德市生态文明地图信息系统, 提供显示承德全景地图、生态文明属性查询、信息更新、信息反馈等各项便民功能, 拓展政府采集舆情民意的渠道, 实现民主决策, 促进社会和谐。
3.7加强生态文化建设
从政府、企业、家庭、学校、社会各个层面出发, 广泛开展“生态、绿色、低碳、环保”为主题的生态文明教育, 全面推进承德的生态文明教育, 在全社会弘扬生态文化, 形成资源节约、环境友好、 生态文明的良好风尚。
4结语
总而言之, 生态文明建设是一个不断探索、提高、丰富、完善的过程, 承德还将按照生态文明建设的理念和要求, 继续探索将生态文明建设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 不断提升生态文明水平。
摘要:多年来, 承德始终坚持生态文明建设, 探索出一条具有承德特色的生态文明建设之路, 通过对生态文明建设现状分析, 提出加快建设生态文明建设的建议。
3.加快推进信息消费的四点建议 等 篇三
建议一:推动政府数据公开,鼓励社会化组织共享数据资源
我国政府部门掌握了大量高价值的数据信息资源,但绝大部分数据信息资源沉淀在政府部门内部。可借鉴国外政府数据公开促进信息消费的经验,明确政府数据信息资源默认开放原则,推动我国政府数据公开。同时,通过财政补贴、税收优惠等措施鼓励社会化组织共享数据信息资源,解决数据来源问题。重点要破除基础数据信息资源垄断和制度、技术壁垒,例如,数据开放共享的标准、原则和接口规范,统一的元数据映射规范,通过利益驱动促使商业机构开放共享数据和资源等。强化《政府信息公开条例》的法律效力,明确政府、事业单位以及国有企业等在公共领域数据开放共享的法定义务。
建议二:降低信息消费成本,提升居民信息消费能力和水平
降低信息消费成本主要从三面着手,一是降低信息消费过程费用,大力推动“三网融合”和“宽带中国”工程建设,提升3G/4G网络质量和覆盖区域,并着力降低通信资费;二是降低信息产品和服务费用,适当降低具有公共服务属性的信息产品和服务资费,鼓励创新和规模化提供信息消费产品和服务;三是降低信息消费产品和服务的提供成本,明确信息消费产品和服务适用《进一步鼓励软件产业和集成电路产业发展的若干政策》(国发〔2011〕4号)的扶持政策。提升信息消费能力和水平可考虑推出信息消费的税收优惠、财政补贴等政策措施,加大对农村居民和中小企业信息消费的支持力度,提升政府利用信息产品、服务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促进企业利用信息消费实现转型升级和节能减排,推动业务流程优化和再造。
建议三:优化市场竞争环境,加强对创新型小微企业的扶持
良好的市场竞争环境是激发创新活力、满足信息消费需求多样性的基础。建议降低信息消费产品和服务的进入门槛,加强数据和接口规范制定和使用;加强网络化市场竞争环境及其治理的研究,强调信息消费产品和服务分发的公平和非歧视原则,加强信息消费领域的反垄断和反不正当竞争查处力度;推动政府部门信息消费向市场化转变,通过公平、公开、公正面向市场购买服务的方式进行。创新型小微企业是满足信息消费需求多样性和个性化的重要力量,因此,建议优化投融资环境,考虑成立针对小微信息消费产品和服务提供企业的投资公司;推动《公司法》修订,强调按实际出资额享受股权的同时,允许给予创业团队不需要出资的股权分配,促使小微企业焕发竞争活力。
建议四:加强信息消费监管,促进信息安全和隐私保护立法
建议对信息消费产品和服务分类进行系统化研究,并分类制定相应类别产品与服务的安全和隐私审查标准与规范;建立信息消费产品和服务备案与抽检制度,制定相应的违规处罚措施;适时将信息消费纳入一般性产品和服务监管,扩充《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在新兴网络环境下信息产品和服务消费的消费者权益保护;以《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加强网络信息保护的决定》为基础,完善信息安全和隐私保护立法及其司法解释,推动向更高的立法层级发展。
4.关于加快推进的建议 篇四
工业园区是项目建设、产业发展的重要载体,也是实施新旧动能转换重大工程的主阵地。近年来,我市不断加强某某园区基础设施配套,完善园区管理服务,园区承载功能明显增强,园区经济成为拉动全市经济增长和转型升级的重要引擎。为更好促进园区发展,发挥园区经济的主导作用,促进某市市工业经济提档升级,我们对某某工业园区进行了调研,现将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一、某某园区的基本情况
某市某某园位于某市市王店镇,距某市城区20公里、宜昌伍家岗25公里、荆门60公里、荆州50公里、襄樊保康60公里,已建成通车的荆宜高速、正在建设的宜巴高速和保宜高速、即将开工建设的宜张高速等四条高速公路在园区交汇。区位规划总面积约496公顷,其中建设用地约487公顷。某市某某园是宜昌垂江产业带和某市市经济开发区“一区多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某市市区域经济发展的桥头堡和增长极。园区重点以发展装备制造业为主,预计到2020年基本建成,建成后可实现工业总产值200亿元。目前园区已有部分企业入驻。从园区的发展现状来看,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规划先行先导。市委市政府购买第三方服务,制定了某市市某某装备工业园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同时也制定了湖北某市经济开发区产业发展规划,明确了某某工业园区的基础设施和产业定位等相关内容。
(二)功能定位明确。按照园区规划,某某工业园区依托现有资源优势,产业基础和交通区位情况,确定工业园区主要发展冶金、绿色建材、环保、装备制造业、新材料和仓储物流业。其中绿色建材产业方面,市委市政府已与中材集团就超低能耗建筑“研发+产业+运营示范”项目、新型多功能节能环保墙体材料研发项目达成初步合作意向。
(三)项目建设条件。工业园区项目建设规划总用地面积为965604.83㎡。场地南北长约
745m,东西宽约
1460m,地块基本呈较规则的方形,用地北侧与王双公路相邻,西北侧为荆宜高速某某出入口,交通便利,地理位置优越。现状用地地势较为平缓,以农田、旱地为主。用地周边市政道路已建成并投入使用,基础设施配套齐全,拥有良好的市政给水、排水、电力等管线的接入条件。
总体来说,某某园区建设条件良好,有较好的发展前景。工业园区的建成,对扩大城镇就业,拉动某市市工业经济增长,推进某市市产城融合发展和经济结构的调整、优化和升级,促进某市市兴业宜居生态工业新城建设,促进某市市经济的持续、健康、快速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
二、园区建设存在的困难与问题
(一)管理体制不顺。
我市所用的管理体制和模式是在市委、市政府领导下,由开发区管委会负责管理。这样的管理机制,管委会职能有限,只有做大量的协调工作或求人办事工作,效率低下,影响项目引进、落地进度。管委会对各职能部门、乡镇没有制约能力,只有处于被制约的尴尬局面。(二)基础设施不强。
工业园区前期建设投入大,短期内需要政府投入大量财力、人力、物力,而目前资金来源渠道少,还无法满足工业园区建设对资金的需求。园区主干道、水、电等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建设硬件薄弱,配套服务功能不完善,现有条件难以满足标准厂房等项目建设需要,很大程度上制约了招商引资和项目建设的推进。(三)项目支撑不足。
国家实施宏观调控政策,严格控制工业园建设用地,而县一级政府掌握的政策资源又有限,导致工业园区对科技含量高、带动能力强、辐射作用大的龙头型企业吸引力不够,目前有入驻意向的多为小微型企业。三、几点思考与建议
(一)明确职责,健全园区管理体制机制。一是成立全市某某工业园区建设发展统筹协调小组,加强对园区建设的统筹;二是建立健全园区建设的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推动园区的加快发展;三是建立支持和促进园区发展的市级层面的投融资公司和集团,帮助园区发展。三是紧筹建各工业园区的投融资公司,解决园区建设资金难题。
(二)快马加鞭,加快园区建设步伐。
加快园区的建设步伐,使之加快形成企业入驻条件是当前我市工业经济发展、招商引资工作的关键,也是当前园区建设的重点。一是加大园区的扩展力度。要根据园区发展的规划和产业布局规划,以满足企业入驻为需求,大力拓展园区发展空间,千方百计争取园区建设土地指标,搞好征地拆迁工作。二是加大园区的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切实加强道路、交通、通信管网、排污处理等基础设施建设,达到“七通一平”的要求。三是加快标准厂房的建设步伐,尽快形成满足各种企业入驻的需求条件。四要加快生活配套设施建设,为入驻企业提供良好的生活服务。(三)筑巢引凤,强化园区要素保障。
要在资金、土地、水电气等生产要素上给予足够的保障和相应优惠,吸引企业落户工业园区展。一是加大园区的资金保障。要千方百计争取上级资金和项目支持;要充分发挥我市国有资产企业的优势,积极帮助园区投融资公司拓展融资渠道;要大力吸引社会资本参与园区建设发展。二是加强园区的土地、水电气、通信、治污等生产要素的保障,并给予一定优惠。三是优化发展环境。要坚持把优化服务、执法、社会治理等发展软环境作为加快园区建设的助推剂,主动作为,充分利用各种资源,整合提升各种优势,形成良好的发展环境。四是建立健全各种良好的互动机制,加快园区的建设步伐。五是制定独具地方特色的优惠政策,形成政策洼地。5.关于加快推进的建议 篇五
一、高质量推动经济平稳健康发展
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深入落实“巩固、增强、提升、畅通”八字方针,在稳增长、调结构、抓创新、促协调、增活力上下功夫,努力构建现代化经济体系。
(一)着力保持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确保2020年全市生产总值比2010年翻一番。
1.强化高质量投资拉动力。着力推进“双基”工程建设。抢抓重大国家战略和国家大事实施带来的巨大投资需求,加大基础设施、生态环保、新型城镇化等重点领域补短板力度。着力推进产业项目建设,坚持把产业项目作为发展实体经济、优化投资结构的重中之重,加快推进正大肉鸡、东旭环保产业园、宁慈智能安防设备、舜鑫现代智能物流装备等重大项目建设。着力提升项目建设速度。优化项目审批服务,在全市省级以上园区,开展“标准地+承诺制”改革。围绕政府投资的基础设施和基本公共服务项目,试行“一会三书一证”模式,叫响“环节最少、开工最快”的项目建设衡水速度。在保持全市固定资产投资平稳增长的基础上,力争结构持续优化、效益不断提升。
2、强化消费需求主动力。贯彻落实《关于完善促进消费体制机制进一步激发居民消费潜力的实施意见》(衡发〔2019〕10号)和《衡水市关于完善促进消费体制机制分工方案(2019-2020年)》(衡政办字〔2019〕12号)精神,坚持供需两端发力,着力破解制约我市消费扩大和升级的体制机制障碍。提升吃穿用、住房、出行、信息、绿色五大实物消费热点,拓展旅游、教育、文体、康养、家政五大服务消费热点,培育包括共享经济、数字经济、体验经济三大新兴消费热点。健全产品和服务标准体系,健全消费后评价制度和消费领域信用体系,营造安全放心诚信消费环境。
3.强化实体经济支撑力。深化“双创双服”活动,完善重点企业和重点项目帮扶机制,一企一策、一事一议解决企业实际困难和问题。加快培育“专精特新”中小企业,扎实落实全省民营企业‘百千万’提升工程。全面落实减税降费相关政策措施,建立民营企业纾困基金。深入开展“政府陪行长走企业”活动,推动完善融资担保体系建设,推动设立股权投资引导基金和金融资产管理基金,支持中小微企业发展。支持企业上市融资,鼓励符合条件的企业发行短期融资券、中期票据等进行债务融资工具,拓宽直地接融资渠,促进实体经济发展。
(二)着力加快新旧动能转换。把提高供给体系质量作为主攻方向,优结构、促转型、育动能,加快构建现代产业体系。
1.加快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依托中科绿色技术产业研究院,在衡水高新区成立“工业医院”,在特色产业集中县建设“工业诊所”,引导推进全市规上企业实施“千企转型”。高标准谋划建设市级工业设计中心,打造树立一批工业设计标杆企业。充分利用“技术+市场”两个要素,搭乘“互联网+”快车,走差异化、高品质化、绿色化道路,推动企业技术改造。全力打造“升级版”开发区,衡水高新区力争年内晋升国家级高新区,其它开发区在基础设施等方面提档升级,引入高端要素、高端项目。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积极争取我市项目列入省、国家制造业技术改造和转型升级重大工程。
2.大力培育新动能。着力构建“3+2”产业新体系,加快产业重构、布局重廓、企业重组,努力向产业链、技术链、创新链、价值链中高端迈进。在完善新兴产业链上下功夫,研究制定专项规划,明确主攻方向。在未来产业布局上下功夫,把发展数字经济作为突破口,加快建立促进数字经济发展的政策体系,全力推进九次方衡水京南大数据清洗基地、雄安(衡水)超级计算中心项目建设,重点培育数字经济智慧产业引领企业5家以上。深入实施战略性新兴产业三年行动计划,大力发展高端装备制造业、新材料、生物医药与医疗器械及新一代信息技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推进新型功能与复合材料战略性新兴产业示范基地建设。
3.推进服务业提档升级。加快制造业与服务业深度融合,在大数据、研发咨询、工业设计、电子商务、智慧物流、医疗休养等领域培育发展一批特色产业项目,推动服务业总量增长、结构优化、效率提升。抓好京东衡水电商产业集聚中心项目,推动安平丝网聚成物流园改造升级,加快爱琴海国际购物中心、饶阳新发地等农副产品特色物流园等项目建设,打造京津冀区域交通物流枢纽。大力发展全域旅游,持续打造“五大旅游片区”,加快培育闾里·汉民俗文化小镇、周窝音乐小镇等文化旅游景点,支持滨湖新区建设国家5a级景区。立足衡水教育优势,积极推动教学器材和装备研发制造等产业发展。
(三)着力提高科技创新能力。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强化创新第一动力支撑。2020年,力争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投入强度达到0.8%。
1.打造创新载体,搭建创新平台。一是发挥创新平台作用。依托“一谷一港一中心”,推动与中科院、中国农科院等战略合作协议落地落实,新建一批重点实验室、技术创新中心、工程研究中心和企业技术中心。二是推进农业科技园区建设。出台《关于推进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发展的若干措施》,促进国家农业科技园区提档升级。争取安平县、故城县建成省级农业科技园区。三是提升创新创业孵化平台。重点提升现有孵化器、众创空间(星创天地)的服务水平和档次,提高服务能力和产出水平。
2.培育创新主体,激发创新活力。依托中科院过程所、天合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中心等成果转化平台,深挖企业技术需求,每年会诊企业不低于100家。继续加强与国家知识产权局专利检索咨询中心的深度合作,开展产业专利分析,为企业和政府提供决策服务。充分利用好省、市“科技创新券”,对科技型小微企业购买检验检测、研究开发等费用予以减免。
3.加强产学研对接,促京津冀协同创新。积极推进与中科院、中关村等京津院校、科研单位的全方位、深层次合作,大力引进京津新技术、新成果、创新团队和高端人才,共建一批协同创新共同体。全面推广衡水高新区产学研深度融合和科技成果转化模式,加速推进中科院过程所的中科钒钛产业全系,工程热物理所的超临界co发电装备等高科技项目落地。全面落实《京南国家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示范区建设实施方案》。大力度引进院士团队和高端创新团队等,不断提升合作层次,提高合作实效。
(四)着力推动区域城乡协调发展。加快培育新的区域增长点,增强城镇聚集能力,促进城乡融合发展,形成多点支撑的高质量发展动力源。
1.加快县域经济发展。着力培育“9+5”县域特色产业集群培育,推进枣强玻璃钢、景县铁塔钢构等重点产业集群建立国家级研发中心。实施特色产业迭代升级“五个一”工程,推动企业提质增效。支持景县、深州、安平等县市树立更高标准,在全市实现率先发展。选择基础较好、优势明显的乡镇重点培育,形成县域经济新的增长极。
2.推动乡镇“强身健体”。抓规划,筑蓝图,科学做好乡镇各项规划,抓紧开展全国第三次土地调查工作。抓试点,树标杆,加快推进30个特色乡镇、“三区同建”等试点,打造一批示范工程,争取在全省乃至全国出典型、树标杆。抓改革,增活力,深入推进扩权强镇工作,尽可能地将财权、事权等下放到乡镇,释放乡镇活力。抓要素,强保障,推动土地、资金等优先向乡镇倾斜,充足保障乡镇重点项目要素供应。
3.扎实推进乡村振兴。每个县市区建设1个乡村振兴示范区,建设3个乡村振兴示范点,突出抓好村庄人居环境整治工作。积极发展现代都市型农业,重点抓好一带、一区、一线,形成带、区、线结合,多节点支撑的现代都市型农业发展格局。以一二三产融合发展为主线,进一步调整优化产业结构。积极布局建设发展一批田园综合体、特色小镇、精品农业园区,形成全市域点状分布、区域相对集中的节点、亮点、景点。
4.推动城乡融合发展。坚持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建立健全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推进机制,促进城镇公共服务常住人口全覆盖。以枣强县、安平县、枣强县大营镇、武邑县清凉店镇为试点,破除妨碍城乡要素自由流动和平等交换的体制机制壁垒,推动城乡要素互动融合,建设双向畅通的要素市场。完善全面覆盖、普惠共享、城乡一体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推动基本公共服务向农村延伸,社会事业向农村覆盖。推进城乡基础设施一体化发展,加快推进统一规划、统一建设、统一管护、统一运营。
(五)着力激发经济发展内在活力。全面落实省、市关于新时代进一步深化改革扩大开放的决策部署,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注入强大动力。
1.全面深化重点领域改革。深化“放管服”改革,落实“双随机、一公开”,加快“互联网+政务服务”体系建设,完成企业开办全程网上办、行政许可审批服务标准化两个国家试点改革任务,在省级以上开发区施行“标准地+承诺制”模式,对政府投资的“双基”项目,实施“一会三书一证”模式。加快教育文化卫生领域改革,促进教育全面、规范、有序发展,深化“四医”联动改革,着力解决群众看病难、看病贵问题。推进农业农村改革,探索推动“三块地”改革,盘活农村资产资源。积极争列国家城乡融合发展试验区试点,打造全省乃至国家城乡一体化发展的先行区。
2.坚定不移扩大高水平开放。积极应对中美贸易摩擦,完善政策储备和应对预案,实施外贸企业培育工程,推动出口市场多元化。办好衡水湖国际商务洽谈会。抓好经开区、高新区等园区建设,推动省级开发区高质量发展。开展精准招商,以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欧美日韩以色列(美国硅谷)等发达国家和地区为重点,加强国内国际产业合作园建设,用好省香港招商活动、廊坊5·18经洽会等重要平台,举办衡水京津产业转移大型招商会,切实提高招商实效。积极融入“一带一路”建设,全方位拓展对外合作交流,推动公铁装备、物流输送设备等产业产品“走出去”。
3.深化京津冀协同发展。精准承接非首都功能。以滨湖新区为依托,高标准抓好基础设施建设,吸引教育、医疗、文化、旅游、休闲等非首都功能疏解,形成一批高水平的专业服务功能聚集区,打造京津教育医疗休闲养生功能疏解基地。加快融入“轨道上的京津冀”。以石济客专、雄商高铁为主,以石衡沧港等城际铁路为辅,以京九、邯黄、衡潢铁路等为补充,谋划推进津衡、保衡、邢衡等城际铁路。完善畅通公路网。重点实施石衡、邯港等高速公路建设,加快跑办京德高速,谋划雄衡快速通道,完善东出西联、南北通衢的公路交通网布局。
4.加强雄安新区对接。牢牢抓住雄安新区大规模建设第一年重大机遇,继续做好“升级发展、承接发展、对接发展、服务发展”四篇文章。围绕“雄安研发、衡水配套”,谋划建设衡水·雄安新区体外配套产业孵化基地、雄衡合作产业园等战略平台,为雄安新区重点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现代生命科学和生物技术、新材料、高端现代服务业等高端高新产业做好配套服务,力争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落户衡水。
二、高质量打好三大攻坚战,确保重大目标任务如期实现
打好三大攻坚战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底线要求,是今明两年必须完成的硬任务。要按照中央、省市部署,标本兼治、精准发力,确保全部贫困人口如期脱贫、生态环境质量明显改善、重大风险隐患得到有效防范化解。
(一)打好精准脱贫攻坚战。确保所有贫困人口脱贫,小康路上一个都不能少。
1.扎实推进重大扶贫工程。坚持扶贫与扶志扶智相结合,发挥典型带动作用,注重激励约束并重,动员贫困群众主动参与脱贫攻坚。增强产业扶贫针对性,结合县市区资源优势和产业基础,加强扶贫产业基地建设,实施一村一品、一户一策。突出抓好职业培训,整合各类培训资源,开展订单、定岗、定向式培训。突出抓好就地安置,通过扶贫车间、公益岗位安置就业,促进贫困劳动力就地、就近就业。2020年,各县市区形成1-2个特色鲜明、带贫面广的扶贫产业,有劳动能力贫困人口就业率达40%以上。
2.完善防贫常态长效机制。对退出的贫困县、贫困村和脱贫户,实行脱贫不脱责任、不脱政策、不脱帮扶、不脱监管,继续加大产业就业扶贫、教育扶贫、健康扶贫、保障性扶贫等方面政策支持力度,保持支持政策一段时间稳定不变。加强贫困预警监测,对非建档立卡低收入户和非持续稳定脱贫户,实施针对性扶持和救助。将农村特殊困难群体及政策边缘人群全部纳入监控范围,符合社会救助条件的及时纳入。
(二)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确保到2020年生态环境显著改善,污染物排放大幅减少。
1.坚决打赢蓝天保卫战。开展“散乱污”企业动态“清零”行动,依托信访举报线索,完善发现、交办、取缔的联动机制,确保实现动态清零。开展柴油车污染治理,加强对禁止使用高排放非道路移动机械区域管理,非道路移动机械排放严格执行规定标准。有效应对重污染天气,加强与京津及周边地区重污染天气联合会商和措施联动,统一预警分级标准、信息发布、应急响应,提高区域应急响应协同能力;
建立重污染天气城市联防联控机制,将区域应急联动措施纳入应急预案。修订重污染天气应急预案,充分考虑企业污染物排放绩效水平和产业技术水平,实施差异化管理,提前2-3天发布预警信息,给足企业应急响应准备时间,严禁“一刀切”式停限产。2020年,确保为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率达到63%,pm2.5达到58微克/立方米,不断增强广大群众的蓝天幸福感。
2.实施碧水净土保卫战。深入实施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加快推进重点河流流域综合治理、工业污水达标整治、衡水湖水质保护专项行动等专项行动,确保2020年地表水国省考断面Ⅰ-Ⅲ类水体比例达到40%以上。严格建设用地准入管理。动态更新我市疑似污染地块名单和污染地块名录,督促土地使用权人开展土壤环境初步调查、详细调查、风险评估、风险管控、治理修复等工作。做好危险废物管理工作。提高发现和识别风险隐患的能力,明确风险管控的重点,筛选重点风险源企业名单,建立管控档案;
加强现场执法巡查排查,建立长效管控机制,不忽视任何一个风险隐患,严控非法转移倾倒违法行为。
3.加大生态修复力度。强力推进地下水超采综合治理,2020年地下水压采能力达到9.5亿立方米。加强衡水湖及周边地区生态保护与修复,实施工业用地、农用地治理修复等工程,推进生态园林城建设。实施大规模国土绿化行动,大力度开展环湖、环中心城区、县城、镇村林带建设及沿交通干线廊道国土绿化,积极开展国家森林城市创建,持续推进重点生态建设工程,提高生态环境承载力,2020年,森林覆盖率达到33%。
4.大力优化能源结构。强化限煤、减煤、节煤、代煤措施,积极稳妥推进农村清洁取暖工程,提升现有安平县供气枢纽输送能力和安全水平,加快推进鄂安沧管道支线等项目建设,提升天然气保供能力。积极推进冀州鑫煜光晟120兆瓦农光互补光伏发电项目建设,加快华润阜城50mw风电、中能国电景县南运河200mw风电场项目等已核准风电项目建设。依托衡水中广核生物天然气项目,力促生物天然气产业化示范基地建设。支持推动充电基础设施项目建设。以安平县河北中电京安生物质热电联产项目为试点示范,鼓励支持生物质热电联产项目建设。2020年,确保非化石能源能源占能源消费总量的5%。
(三)打好防范化解重大风险攻坚战。坚决守住不发生系统性区域性风险的底线。
1、坚决防控金融风险。强化金融风险属地和属事处置责任,扎实做好防范化解金融风险各项工作。重拳打击取缔非法金融机构和非法金融活动,严厉打击非法集资、违规融资担保等行为。充分利用“河北金融云”监管服务平台,突出抓好投资咨询类公司、网络借贷机构等重点领域风险排查整治,确保全市金融风险平稳可控,坚决守住不发生区域性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底线。
2.严格控制债务风险。制定出台相关政策措施,严守政府举债融资正负面清单,严禁一切政府违规变相举债、融资、担保行为,坚决遏制隐性债务增量。全部政府债券纳入地方政府债务管理系统。加快政府债券资金支出进度,重点用于在建项目和补短板重大项目。加强信息公开,通过地方政府债务管理系统进行政府债务信息公开,增强政府债务信息透明度。
3.积极防范房地产等领域风险。坚持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定位,防止房地产市场出现大起大落,确保我市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针对各类需求实行差别化调控政策。做好调控政策的储备方案,提高精准调控的能力和水平,防范市场剧烈波动。加强对商品住房楼盘的监管,维护社会稳定。加大市场秩序规范整顿力度,加强市场检查和开发经营行为、交易行为的监管。有效防控社保基金风险,确保社保基金运行安全。
四、高质量办好民生实事,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认可度
坚定不移落实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促进居民收入与经济同步增长、劳动报酬与劳动生产率同步提高,确保2020年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
(一)大力提高就业质量。切实把稳就业作为首要任务和头等大事,突出重点群体就业创业,支持创业带动就业,保持全市就业局势总体稳定,十三五期间,确保城镇新增就业人数累计达到20.8万人。一是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使用失业保险基金支持企业稳定岗位,完善创业担保贷款政策,积极实施青年见习计划,支持参保职工提升技术技能,确保各项政策落实到位。二是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持续推进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促进计划,深入实施“三支一扶”计划。按要求组织开展好高校毕业生就业服务月、大中城市联合招聘等活动。三是扎实做好就业扶贫工作。对未就业贫困劳动力开展引导性培训,多方式提供个性化培训。拓宽就业渠道,提高贫困劳动力就业稳定性。四是加强全方位就业服务。组织好就业援助月、民营企业招聘周、农民工服务春风行动等系列活动,为城乡劳动力提供人岗对接平台。
(二)增加城乡居民收入。全力保障农民工拿到应得报酬,畅通技术工人晋升通道,健全最低工资标准正常调整机制。认真落实国家工资政策规定,逐步提高机关事业单位工资收入,缩小与全国平均水平的差距。规范收入分配和劳动力市场秩序,完善促进劳动力、人才自由流动的体制机制。
(三)优化公共服务供给。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巩固提高九年义务教育水平,到2020年,全面提高普及水平;
完善公共体育服务体系建设,支持社会团体举办全民健身赛事活动,扩大赛事覆盖人群,每年组织大型赛事活动20项次以上;
加快推进奥体中心篮球馆和全民健身中心建设,打造城市社区“15分钟健身休闲圈”,到2020年,全市人均体育场地面积达到1.8平米以上;
完善城乡低保救助制度;
进一步推进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补充、医养相结合的养老服务体系建设;
增强公共文化设施服务效能,推动全市公共图书馆、文化馆、博物馆、剧院等建设,完善网络布局;
进一步推进公共文化单位免费开放工作,让群众共享社会发展带来的文化发展成果;
到2020年底全市村级综合文化服务中心覆盖率达到90%。
(四)提高社会治理水平。坚持社会治理为人民,夯实社会治理基层基础。加强乡镇综治中心建设,打造基层社会治理前沿实战指挥平台。深化法治乡村建设,促进基层社会治理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全力做好维护稳定各项工作,强化信访工作,落实领导包案、属地负责和信访接待日等责任制,充分发挥网上信访和群众工作中心作用,及时有效化解问题和矛盾。强化宗教管理,依法坚决稳妥治理非法宗教活动。强化扫黑除恶专项斗争,严厉打击各类犯罪行为,深挖核查各类黑恶线索,深化打击确保除恶务尽,保障群众生命财产安全,深入推进法治衡水建设,全力维护公平正义。强化公共安全隐患排查整治,完善安全生产、食品药品安全、产品和服务质量等监管长效机制,提升防灾减灾救灾能力,努力做到早发现、早预防、早处置,坚决遏制重特大事故发生。
6.关于关于加快旧城改造的建议 篇六
近年来,南昌市按照“一江两岸,南北双城,沿着赣江,两头延伸,张开双翼,敞开四门,内外有环,外带五个组团”的规划进行城市建设,城市面貌发生了深刻变化。尤其是在红谷滩新区的建设上,始终坚持高起点规划、高水准统一开发,一座现代化新城拔地而起。但是与新城区建设开发的力度和速度相比,旧城区的改造则显得相对滞后。而旧城开发的迟缓,不仅严重影响南昌作为“省会城市、英雄城市、动感城市”的形象,而且容易引发消防、卫生、治安、交通堵塞等诸多社会问题,形成安全隐患,造成群众居住环境恶化,制约经济的快速发展。旧城改造已经成为一道亟待破解的难题。
一、旧城改造——难在哪里
由于受政策、体制和拆迁成本高、安置难度大等多种因素制约,旧城改造进展缓慢,问题的根源主要在于:
1、政策限制严。由于市政府决定对旧城区实施只拆不建的政策,致使招商引资改造旧城项目被搁置,政策限制已成为城区旧城改造进展迟缓的一个重要原因。此外,对一些处在成片地块外的危旧房维修,因为市有关部门对审批控制较严,要求不倒架维修,不但施工成本过高,而且不能彻底排危,使城区的危房不能得到大面积的彻底改造翻修。
2、综合协调难。旧城改造是一项情况复杂、涉及面广、政策性强的社会系统工程,但是我市一直缺乏一个强有力的行政领导机构进行综合协调,造成责权利难以统一。在旧城改造中的政策措施、规划审批、土地拍卖出让及收益权均由市政府及有关部门控制,而按照属地管理的原则,旧城区危旧房的管理维修和安全责任则落在区里,区里权力有限,有些问题不能得到及时有效解决。而市、区有关部门由于各自职能不同、侧重点不一,在旧城改造中往往表现为各自为政,工作上有利则争、无利则推,仅仅靠
一、两个部门主动往往难以推动,必然滞后整个旧城改造的工作进展。
3、拆迁安置难。旧城区一般均为中心城区,在居住生活各方面都比较方便,虽然百姓也希望旧城改造,改善居住条件,一旦真正拆迁,也还存在许多矛盾。
一是拆迁补偿和安置与群众心理承受能力有较大差距。群众对旧城的拆迁补偿认为差距较大且不够合理,加上老城区原房屋面积较小,当前市场上所开发出售的商品房均以大户型为多,群众想购理想住房不易,一旦拆迁,面临无房可住,造成不愿搬迁。
二是目前我市在拆迁中采取异地期房安置办法,由于安置房均已不在本区或处本区边缘,造成生活不便。加上期房安置,尚存在不少建房质量、交房时间等不确定因素,大多数群众对异地期房安置不满意,对拆迁积极性不高。
三是在旧城区居住的群众收入较低,有的是低保户、残疾人员,这部分群众经济承受力低,对于这些人的拆迁安置就更加困难。
二、旧城改造——出路何在根据目前现状,为进一步加快旧城改造的步伐,建议:
1、把旧城区改造摆到城市建设的重要位置。旧城改造,是一项十分重要的民心工程,事关老百姓的日常生活和切身利益,要充分认识到旧城改造越快越好、越早越好,否则今后改造的政治成本和经济成本将更高。要调整对旧城区只拆不建的政策,把旧城改造摆上城市建设的重要位置,不但要重视新区的建设,拉开城市框架、搞开发区、建新区,而且要把旧城改造摆在与开发新区同样重要的位置,各有侧重。
2、成立专门机构。根据责权利相统一的原则,合理划分市、区两级职能部门的事权。鉴于旧城改造工作是一项情况复杂、涉及面广、政策性强的系统工程,建议市、区两级成立由政府领导挂帅的旧城改造领导小组,成员由规划、土地、房管、城建、工商、税务、城市执法、纪检、监察等有关部门负责人组成,负责制定旧城改造的优惠政策、计划及项目审批,加大对旧城改造的综合协调力度,研究协调解决旧城改造工作中存在的重大问题。在工作上采取强有力的措施保证改造的顺利进行,对重要的改造和招商引资项目实行领导负责制,成立专门机构,赋予部分政府职权,并从各部门抽调干部参与。
3、实行政策倾斜。当前突出问题是调整对旧城区只拆不建的政策,抓紧启动对旧城的改造。
一是明确改造主体。要以区一级政府为旧城改造主体,制定旧城改造工作目标,对旧城改造项目要适当放宽规划条件,以灵活的规划及政策平衡较高的拆迁密度,将有开发价值的地块列入当年市政府土地出让计划,以项目为依托,进行整体招商,引进资金进行开发。在项目开发的同时,还必须由政府出资相关部门牵头对片区的基础设施、地下网管、道路建设等配套进行改造。
二是给予资金支持。由市政府在土地拍卖出让收益中划出一部分设立旧城改造专项基金,用于旧城改造,并对项目产生的收益由市政府全额返还给区一级政府。在具体操作上,除土地拍卖获取拆迁资金外,也可由区政府组织开发企业先行拆迁,待土地拍卖后,用土地收益补偿投资企业的拆迁费用;对涉及旧城改造的基础设施建设规费、开发规费一律予以免交。
三是妥善拆迁安置。在旧城改造中的拆迁安置,宜采取货币安置和拆迁户较为满意的区内就近现房安置办法,准予区政府按拆迁安置需要在区内选择适当地块先行建设一批经济适用房和拆迁安置用房,必要时还应向市政府申请跨区划地建安置房。
四是相关权限下放。应争取市政府支持,将危旧房维修、改建行政审批权下放至区。对分布在成片改造范围外的部分危旧房改造,应放宽政策,在不影响《南昌市总体规划及近期规划建议》的前提下,原则上都给予原址、原面积、原楼层、原高度的维修、改建审批。
4、注重建设规划。在旧城改造过程中,要针对不同地块的不同条件和特点,因地制宜、注重规划,突出各自特色。
对成片地块进行系统性改造。要在对成片地块进行项目包装、整体招商的同时,由政府投资实施配套基础设施建设,拓宽改造旧城区的交通网络,规划建设一批公共绿地和休闲广场,使道路沿线及周边旧城地块升值,有针对性地改造道路两边的危旧房,高起点地打造几条商业特色街区。
对万寿宫、绳金塔等历史文化街区,以修旧如旧为原则,由政府、开发商和原有业主多元化投资的方式进行维修和保护性改造。由政府出资相关部门牵头对片区的基础设施配套进改造;政府对业主进行引导,促进业主对自身房屋在原有格局上进行改造;对无能力按上述方案实施的业主,引入投资者对其房屋进行收购后按方案实施改造。
对旧城零星地块则应进行综合整治。由于零星地块面积狭小,根据现行规划指标不具有开发价值,所以,只能对原破旧外墙进行粉刷,规范店招、拆除违章搭建。财政部门要适当增加维修资金投入,安排一定数量的基础设施建设基金;对单位公产房,应责成业主单位增加维修改造资金;另一方面,还可利用居民集资和住户筹资的办法,对经济条件允许的业主,给其政策允许自行翻修,对公房住户请居民住户按成本价出资,由辖区房管所进行维修。
5、实行人性化拆迁。在拆迁中严格执行拆迁法规,做到法、理、情相结合,认真宣传拆迁政策,耐心做好群众工作,以赢得广大拆迁户的理解和支持,赢得开发单位的大力支持和密切配合。
一是推行公示制度。实行拆迁公示制度,即《房屋拆迁许可证》、房屋拆迁公告、拆迁法规、安置房屋平面图、安置模型、安置方案、奖励办法、办公时间、工作人员守则、被拆迁房屋评估价、安置房评估价、工作人员上岗证、阳光拆迁承诺书等全部公开上墙,坚持以“一把尺子、一个标准”,聘请由住户代表选出的义务监督员参与监督,同时还应接受社会新闻媒体、纪检、监察部门的监督,实行阳光拆迁,杜绝暗箱操作。
二是实行有情操作。出台一系列鼓励进行旧城改造的优惠政策和规范的拆迁奖罚办法,对拆迁户采取一系列人性化的安置。可由全体拆迁户投票选出拆迁评估机构,对拆迁户的房屋进行合理评估,选出参与监督拆迁的义务监督员,参与拆迁的监督。就当前较为通行的做法,应采取货币安置和区内就近现房安置的办法由拆迁人自选,以免减少拆迁纠纷。适当考虑拆迁面积较小、经济困难、低保户及残疾人的利益,在安置补偿面积和楼层方面给予适当优惠。对经济困难及低保户,则宜采取较为灵活的二手房、廉租房等安置办法。对一些违章搭建则应根据实际情况,实事求是地予以妥善解决
7.关于加快推进的建议 篇七
发达国家的实践证明,保障型民营养老机构是介于“政府”与“家庭”之间的一种有效的、必不可缺的养老形式,凭借其规模化、产业化与灵活化的特点能较好适应社会老龄化趋势的需要,是有效应对人口老龄化挑战的理性选择。但是调查发现,目前国内保障型民营养老机构在运行过程中普遍面临一些困境,如资金紧张、人才匮乏、入住率低、亏损严重等问题。一个尴尬的现实是,一方面是公立养老机构“一床难求”,另一方面是大多数民营养老机构“门可罗雀”,夹在中间的是大量的低收入或贫困老人老无所终。因此,加快推进保障型民营养老机构的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中国保障型民营养老机构面临的困境
(一)盈利困难、经营不足
尽管近段时间,休闲养老地产被炒的火热,但民营养老机构的建立运营,实际上困难重重。首先前期投入资金大,运作周期长,资金周转较慢;其次后期的养老条件和服务质量又阻碍养老机构的整体运营水平,所以目前民营养老机构整体的运营状况不容乐观。据数据统计,中国现有建成运营的民办养老机构,只有9%能够自负盈亏略有盈余,51%基本持平,而亏损的则高达到40%左右。
(二)竞争压力大,入住率低
目前中国养老机构总量不足和结构性短缺问题并存,其中结构性短缺问题表现尤为突出。一方面,老人们对收费适中、条件较好、由政府提供补贴的“福利型”养老院趋之若鹜, 可能够提供的床位数远远供不应求;另一方面,那些收费低廉但设施较落后的保障型民办养老院,却少有人问津,床位空置率非常高。
为吸引老人们入住,很多民办养老院只得降低收费标准,并尽力提供特色化服务,然而价格战又加剧了民办养老院之间的竞争,并导致其盈利能力的进一步下降。
(三)资金紧张,周转困难
资金短缺和融资困难是保障型民办养老院发展壮大的主要瓶颈。民办养老机构没有资格享受政府拨款优惠,向银行贷款的条件不够,难度很大。如湖北省黄冈市黄州区康寿福利院建院十年来,累计投入800多万元,没有取得过银行贷款,全部是靠自有资金和民间借贷。对于微利的保障型养老服务机构来说,要改善基础设施条件和扩大规模,其难度可想而知。
(四)员工队伍不稳定,专业护理人员匮乏
由于不能提供正式编制,专业人员很难引进,目前民营养老机构的护理人员大都是农村进城务工劳动力和退休人员,普遍存在着年龄偏大、专业知识储备不足、不易接受科学护理理念、护理技能不够过硬等问题;同时,由于收入低、劳动强度大,员工队伍非常不稳定,人员流动频繁,整支队伍实际是由一批又一批的“新手”组成,难以提供专业化服务,整体管理水平和服务质量难以满足老人们的特殊要求。
二、提升保障型民营养老机构发展的有效对策
要想提升保障型民营养老机构的整体发展问题,不能单靠政府,中国人口多、基数大,需要投入的财政压力也大。所以更需要社会以及社区养老机构等各方的共同努力。国家应做好社会化养老制度的顶层设计,进一步加强相关制度建设,大力推动保障型民营养老机构健康发展,更好地满足低收入和贫困人口的养老需求。
(一)解决理念困境:统筹规划,加大宣传
建议政府对民营养老机构按照保障型和盈利型进行分类管理,并将保障型民营养老机构纳入本地区的养老服务体系建设规划中,对其布局、规模、服务结构等进行科学合理安排,并实现养老联网以保证其信息流通顺畅。
同时,要多渠道提升公众对民办养老机构的认知度。据走访调查,普遍存在着政府主管部门对公办养老院关怀备至,对民办特别是私人办的养老院不闻不问的现象。逢年过节政府部门领导人慰问只去公办养老院,使民办养老院有低人一等的感觉。因此,不仅新闻媒体要加大对民营保障型养老机构宣传,逢年过节,老龄委、红十字会、民政等组织和部门应多到民营养老机构去慰问,政府制订和颁布实施的有关兴办社会养老机构的政策、办法也应通过新闻媒体进行宣传,提高公众对民办养老机构的认知度。
(二)解决政策困境:整合政策,扶持加大
目前,民营养老机构的非营利属性,使得生存和发展充满不确定性。一部分机构借助国家的优惠政策为自己或企业谋私利,而另一部分机构无法分清运营活动中的营利和非营利的标准,操作束手束脚。这就像一块看起来诱人、吃起来乏味的蛋糕,归根结底,还是由于民营养老机构的基本收益和必要的回报无法得到保证的缘故。只有采取积极措施,才可能将这个尚待成熟的投资蓝海引上健康发展的道路,也只有这样才能降低保障型民办养老院的运营成本,以吸引更多的社会资本投入。
首先,各级政府要落实扶持政策,加大对保障型民办养老机构的补贴支持力度,如新增床位补贴、营运费用补贴、意外伤害投保补贴、专业人才培训费补贴等要落到实处,从而刺激社会投资,增强供给能力。鉴于有些地方基层财政困难, 如黄冈市由于财政困难,上述补贴费多年来一直都没能兑现, 因此,建议相关补贴费用由省级财政统筹安排。
第二,在资金、土地、税收、水电、煤气、数字电视、电信业务收费标准等方面予以支持,尤其是减免税收、降低公用事业收费标准等方面的优惠政策做到明确化、机制化,并加大督察力度,确保有关优惠政策能得到落实,让民间资本不但放心地进入养老服务领域,更能在这一领域发展壮大。
第三,在鼓励社会资金进入的同时,应大力推广“民办公助”的经营方式,选择和培育专业化、规范化、产业化的保障型民营养老机构实施经营。政府给予一定的资金,统一规划, 变政府主导为政府引导,将直接经营的职能交给市场,既调动社会参与积极性,又减少政府在直接运营中的行政事业编制和财政支出。
(三)解决管理困境:完善法律法规,加强管理职责
目前,大多数民营养老机构的管理方式极端落后,以家庭式的松散管理与服务为主。提高民营养老机构的服务质量和专业水平要从细节入手,应根据《养老机构设立许可办法》和《养老机构管理办法》,加强对保障型民办养老机构准入、运营、管理、服务等各个环节的监管,探索建立第三方评估制度,构建以老人和社会满意度为评价指标的养老院质量管理体系。
首先,要加强法律监督,加大执法力度,依法处理和打击侵犯老年人合法权益的不法行为。目前,一些民营养老机构对于法律所知甚少,与当事人签订的入院合同设置不规范,矛盾和民事责任纠纷经常发生在老人与养老机构之间、家属与养老机构之间。因此,应根据实际情况,制订老年人权益保障法和老年人社会福利法,和与之相关的法律法规、部门规程及操作细则,并且加大执行力度,确保各部门依法行政。
其次,政府应制定《养老机构服务标准办法》,通过法律的形式将民营养老机构性质地位、各方权利、义务关系纳入国家保障体系,推进可持续发展。一方面从立法和司法的角度将老年服务并入法治化的轨道;另一方面,民营养老机构方面更应该建立行业协会来发挥行业的管理作用,制定相应的服务标准。这样有效提升了民营养老机构的竞争力。
(四)解决人才困境:加强队伍建设,提供人才保障
一是完善人才培养和就业政策。教育、人力资源社会保障、民政部门要支持高职院校和中等职业学校增设养老服务相关专业和课程,加快培养老年医学、康复、护理、营养、心理和社会工作等方面的专门人才;同时,建议制定优惠政策,如学费减免、返还,或制定类似大学生“三支一扶”的相关政策, 鼓励毕业生到保障型民主办养老机构从事养老服务工作。
二是加强现有老年护理人员的专业培训。可以通过相关高职院校、中等职业学校、养老机构行业协会或公办养老机构来承担培训工作,不断提升养老服务队伍的职业道德、服务意识和业务水平,对符合条件的参加养老护理职业培训和职业技能鉴定的从业人员按规定给予相关补贴。
三是在保障型民营养老机构设立公益性岗位,其薪酬待遇由政府解决,吸纳农村转移劳动力、城镇就业困难人员等从事养老服务。将保障型民营养老机构和商业医疗机构、公办福利机构的政策对接起来,使在保障型民营养老机构就业的专业技术人员,可以享受同样的执业资格、注册考核政策。
四是要高度重视社会工作者的引入。老年人照护不仅局限于物质上的满足,还需要心理和精神抚慰,因此,应鼓励引入社会工作者,在康复治疗、精神慰籍、临终关怀等方面为老人提供专业化的帮助。
五是积极推行志愿服务时间储蓄制度。韩国、法国、美国、新加坡等国家已经有较完善和成功的志愿者服务制度。2012年10月底,民政部印发了《志愿服务记录办法》,该办法鼓励建立健全志愿服务时间储蓄制度,以部门法的形式维护志愿者和志愿服务对象的合法权益,有力推动养老志愿者服务健康有序发展。
8.关于加快推进的建议 篇八
关键词:哈密地区 基础设施 现代化 对策建议
哈密地区位于新疆东部,是新疆通往内地的门户。地区总面积15.3万平方公里,辖两县一市,总人口60万,城镇化率65%。哈密地区处于全国十大资源集中区,资源优势突出。近年来,哈密依托丰富的资源和良好的区位条件,基础设施不断完善,经济社会发展取得显著成绩。在国家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的战略背景下,加快基础设施建设,积极融入丝绸之路经济带发展战略,无疑是哈密所面临的重大课题。
一、现状与问题
(一)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初步形成,但对内外支撑能力仍显不足
“十二五”时期,围绕建设东西双向开放的综合交通枢纽和现代化商品物流集散地的目标,区域内铁路、公路、民航机场等项目加快建设,提升了哈密对内外交通运输联系能力和出入疆交通枢纽的地位。但是,在当前国家向西开放和推进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的大背景下,哈密地区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对内外支撑保障能力不足的问题依然十分明显。一方面,对外通道网络结构单一。目前虽有兰新铁路、连霍高速等国家级通道过境,但是跨区域、跨地州、跨县市快速通道仍然缺乏,特别是跨越天山、连通口岸和南疆的南北向通道建设严重滞后,与哈密特殊的地理位置和交通枢纽的地位不相称,已成为哈密地区开放发展的重大“瓶颈”。另一方面,地区内部便捷快速的路网结构尚未形成,交通方式单一、可选出行线路有限、出行可靠性和抗灾害能力不足等问题依然突出。
(二)水利基础设施明显改善,但水资源供需形势依然严峻
由于地处降水量极度稀少的干旱地区,水资源短缺历来是哈密地区发展顽疾。哈密区域内水资源总量为16.86亿立方米,单位面积产水量是全国平均水平的1/33,全疆平均水平的1/6。区域内人均水资源量是全疆人均占有水资源量的1/2。近年来,哈密地区以提高水资源支撑保障能力为目标,推动一系列控制型水利工程、城乡饮水安全和防洪体系建设,有效保障了工业化、城镇化和广大农牧民的用水需求,但是,就未来地区的水资源需求而言,资源型缺水和由于水利工程建设不到位所导致的工程性缺水,仍将是重大限制因素。
(三)能源设施建设成效显著,但外运通道建设仍有较大空间
哈密煤炭、风力、太阳能等能源资源丰富,是国家重要的能源基地和“西电东送”的重要通道。近年来,哈密地区电力建设成效显著,开工建设了一批110千伏、220千伏、750千伏、±800千伏电网项目和输变电工程,区域内电网得到有效加强和延伸。从长远发展来看,哈密地区能源资源特别是太阳能、风能的清洁可再生能源仍有着巨大的潜力可挖,通过内生资源优势的挖掘和对外能源开发合作相结合大力推动煤、光、電产业集群的做大做强,仍将是未来哈密发展的重要方向,而与能源生产能力提升相适应的能源外送能力建设,也将是哈密地区发展的一项长期艰巨任务。
(四)信息网络体系基本建成,但信息化水平仍需提高
哈密地区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发展势头良好,目前已基本建成技术先进、运行高效、覆盖面广的现代化信息网络体系。尽管如此,随着信息技术加快发展以及经济社会发展方式转型、全方位对外开放对信息化要求的不断提高,哈密地区当前的信息基础设施建设仍然存在着明显的差距,信息基础设施技术的现代化和网络体系的不断完善应该成为未来哈密地区努力的重要方向。
二、对策建议
(一)依托快速交通网,构建现代化综合交通运输体系
1、加快推动对外陆路大通道建设
在北向通道建设方面,要紧密依托老爷庙国家一类口岸,将对蒙合作为优先发展方向,推动口岸境内段铁路和高速公路建设;同时争取国家支持,加强和蒙古国铁路和高速公路建设合作,争取尽早建成满足大宗货物运输需求和人员往来需要的国际综合运输通道。在西向通道建设方面,以国家推进与中亚地区合作和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为契机,研究论证并积极争取国家支持,推动哈密-若羌-和田-喀什铁路和高速公路的全线贯通,促进形成穿越南疆地区、连接正在规划建设中的中吉乌铁路的新国际大通道,为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国际合作通道增加新的选择。
2、高起点谋划哈密空港建设
加快巴里坤大河机场、伊吾通勤机场建设的前期论证和规划工作,及早谋划哈密基地机场(哈密国际机场),为未来哈密与中亚及蒙、俄等国家和地区的互联互通提供强大的航空服务能力。围绕机场建设,积极创造条件,推动空港物流业、空港服务业等通用航空产业的发展,努力打造以哈密国际机场为核心、大河机场和伊吾机场为辅助的空间经济圈,使之成为哈密产业升级、经济转型的重要引擎和对外开放合作的重要平台。
3、优化区际和区内路网结构
顺应区域合作和一体化发展趋势,同时围绕哈密地区资源开发、产业布局和区域空间结构优化的要求,强化骨架路网的支撑作用,提高农村路网密度和通达水平,全面提升区际、区内交通运输联系的能力和水平。
(二)突出电力外送通道建设,建设资源能源保障体系
1、拓展能源输送通道
围绕哈密地区能源基地建设,重点加强以电力、油气资源为主的陆路能源大通道建设,加快实施哈密山北“疆点外送”第三通道、“西气东输”四线和五线建设,加快推进地区智能电网、高速网络等建设。
2、完善区域电网建设
结合电力生产供应格局,统筹规划,完善输供电配套网络建设,提高电网供电可靠性。加快城网、农网的升级改造,依托220千伏变电所,逐步打开110千伏环网,形成覆盖哈密两县一市、结构简明、清晰合理的110千伏配电网。加快完善各工业园区和农村电网,提高电网装备技术水平,建设与环境相协调的节约型变电站。
3、积极推进低能耗、洁净能源设施的推广
积极推进节能减排与生活用能洁净化。重点推进建材、化工、煤电等高耗能产业领域的节能降耗,加强节能设备的推广利用。积极利用国家天然气发展规划与布局的实施,以及在农村地区推广太阳能热水器、推进大中型沼气工程建设和生物质燃气工程建设,推进城乡生活用能的洁净化。
(三)强化水利设施建设,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
1、进一步加强水源工程建设
谋划多水源联合供水模式,进一步加强水源点工程建设,逐步减少地下水在常规供水中的比重,将地下水作为备用应急水源,提高供水安全性。加快推进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工程,完善水库配套设施建设,积极推进中小型重点水源工程和小微型蓄、引、提水源工程建设,积极研究和适度推进区域性调水工程建设,为城市、重要的工业区和成片的农业灌溉供水提供可靠的供水保障体系。
2、优化城乡供水网络
优化现有供水系统,建成一批主要城镇供水工程,形成灵活调度的多层次供水网络,按照“以集中供水为主、分散供水为辅”的模式,加大水资源配置工程建设力度,通过城乡一体化建设,实现供水管网联通,保障城乡供水安全。加强城镇非常规水源工程建设,促进节水器具和设备的利用;提高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减少用水量和污水排放量;大力开展节水型社会试点建设,努力建设一批节水型社会示范社区。
3、加强水资源保护和相关设施建设
继续强化小流域治理力度,建立、健全生态监管体系。严格污染物总量控制,源头控制和末端治理相结合,保障供水安全优质。强化水源保护区保护和建设,合理布局建设污水处理厂,提高城镇废污水处理率,加强中水回用。加强农村改水改厕管理,控制农村水源污染。
(四)加快信息网络建设,提升信息化服务能力
1、推进特色信息服务产业化发展
拓展信息系统运行维护服務,强化信息系统集成服务,积极发展数据服务产业,特色高端信息系统服务外包产业以及全面开展信息服务业提升工程。积极引进移动互联网、三维产业、云存储、云计算、物联网应用等战略性新兴网络应用软件产业。
2、打造区域大数据服务中心
依托能源基地建设,做强能源类应用软件。重点开发面向煤炭、风电的智能勘探开发、工业控制、储运管理、销售管理等系统,发展壮大能源行业应用软件研发业。以率先建设大数据平台为先导,强化“大数据强政”、“大数据惠民”与“大数据兴业”理念,推进大数据系统的建设。
3、推动智慧哈密建设
推动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城市发展深度融合。加快宽带普及提速,逐步实现公共热点区域免费上网全覆盖。加快推进智慧社区建设试点和推广工作,建立基于宽带多媒体通信网络的综合服务平台。
【关于加快推进的建议】推荐阅读:
关于加快推进宜宾城镇化建设的建议09-06
关于加快推进铁路建设的调研报告07-07
关于加快推进城镇和谐社区建设的意见08-16
关于加快推进重点项目有关工作的汇报10-05
关于加快推进信息化建设的情况汇报11-14
关于重庆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的思考11-17
关于加快推进农业综合执法体系建设的通知12-16
关于加快发展新兴服务业的建议09-21
关于加快推进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的意见09-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