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专业发展的思考与实践报告

2024-07-04

教师专业发展的思考与实践报告(精选12篇)

1.教师专业发展的思考与实践报告 篇一

淮北师范大学 省培班研修论文

以校本研修促进信息技术教师专业发展的实践与思考

六 安 市 毛 坦 厂 中 学

指导教师姓名

周 卫 国

2012年 10月 22日以校本研修促进信息技术教师专业发展的实践与思考

摘要:教师专业化新的愿景正在形成,教师专业发展的模式正在经历着转型,本文试图从校本研修的实践出发,结合反思,以教研组实践团体作为有效的学习型组织形式对信息技术教师专业发展进行若干探索。

关键词:教师专业发展;校本研修;教研组建设

苗逢春博士主持的论坛中“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师的地位和生存现状”中提到了我们赋予了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重大的历史价值,但却忽视了承担这一使命的脆弱的弱势人群——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师。他指出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师就自己的地位和生存现状讨论最为激烈。

近期某知名学校校长在浙江现代教育技术杂志上的一篇文章《信息技术教师,你会下岗吗?》,放在论坛上后引起广大信息技术老师的的强烈反响。引发我们关于信息技术教师专业发展的思考。

华东师大教育信息技术系胡小勇在电脑教育报上对信息技术教师的专业发展也提供了些建议。文中说到“对于学科教师来说,专业发展是保证和拓展该教师群体生存发展的大事。谈起教师专业发展,信息技术学科教师可谓不尴不尬、一言难尽。因为,普通学科教师只需“各人自扫门前雪,莫管他人瓦上霜”,在管好本学科教学之后便高枕无忧。而与此不同,许多信息技术教师在学校只是主任“技工”任务,而兼任教学工作。甚至于只有在为学校管理层和学科教师扫除技术操作障碍时,他们的价值才能得到“重视”。那么,信息技术教师的专业发展出路何在呢?”他从三方面谈了对信息技术教师专业发展的思考。

从以上现象进一步表明,广大信息技术教师已从“打工型”教师开始转向关注自己的专业发展方向进行转变。谋求教师自身专业发展的途径也很多,本文试图从基于团队合作的校本研修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来谈一下自己的看法。

一、关于校本研修的界定及其必要性

教师的自身发展不仅是学校教育质量的基本保证,更是学校教育内涵不断提升的动力之源。而校本研修为教师的专业化发展搭建平台。校本研修包含校本培训与校本研究两方面的含义,具体指:由学校根据本校及其教师的需要,以问题为中心,充分利用校内外的各种培训资源,组织指导教师从事适合本校教育教学需要的研究活动,促进教师专业可持续发展的一种继续教育活动。校本研修的目标是让教师从“教书匠”发展为“研究者”,实现教师专业化的发展,使教师成长终身学生的先行者、探索者和示范者。

当前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师的工作压力较大,这不仅表现在信息技术课程教学任务繁重,还表现在信息技术教师往往还承担着其他一些繁杂的工作。比如计算机维护、网络软硬件维护、多媒体教学系统维护和其他学科教师的多媒体教学支持等等。又因为学生的信息技术水平可能参差不齐,信息技术教师还要做好为部分学生补课的思想准备。这必然会进一步加重信息技术教师的工作负担。作为信息技术教师,必须做好充分的思想准备,责任所致,积极面对,在所不辞。由于动机的不同,信息技术教师个人专业发展的动力来源和发展意愿、发展方式也与其他学科教师产生了较大的差别,我们常常可以看到信息技术教师聚在一起

交流时,往往偏重于技术方面的交流居多,有很多教师具备了相当专业的信息技术专业知识但对教学不感兴趣。并且一般层面高一点的教学研修往往是骨干教师参加,而其他教师参与的就很少,所以通过校本研修,使每个教师都得到发展,就显得非常必要了。

二、建立互助分享开放有效的校本教研制度

一位教师曾经这样写道:教师是一个孤独的职业吗?教学被描述为一种孤独的工作。表面上看,我们整日和学生在一起,怎么可能是孤独的呢?但是,我们确实是孤独的,尤其是在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形式中。因为我们在课堂里的位置和身份,我们与学生的确有隔膜。同样,在办公室里,我们从不谈自己的教学,我们不想让他人知道我们的问题,因为我们害怕他们认为我们是不称职的教师。

显而易见,这种孤立是不幸的,因为我们有很多东西需要从彼此身上汲取。教师之间的合作不仅可以摆脱彼此孤立的感觉,更易于促教师个人的专业成长。在传统的教研活动中,传达布置教育教学精神、任务居多;教学理论学习多,与教学实践结合少;个体领会独立操作、盲目性多,集思广益的“头脑风暴”少。长期来,传统的教研模式使教学研讨的实效、教师专业持续发展的实效大打折扣,无法真正起到不断更新理念、从“以学生为本”的角度创新教学方式的作用。因此,重建与新课程相适应的开放的、动态的校本教研制度,才能有效地促进教师专业素质的快速发展和自主教研意识的觉醒。

(1)完善、实化教学常规活动。围绕信息技术新课程的实施,从教研过程、内容、方式等三个角度进行研究和实践,从过程中注重交流、对话在、互动和分享,在方式上采用教学案例研究,教学微格研究等。我们组有五名青年教师,我们以争创市级青年文明岗及县级优秀教研组为我们的努力目标。开展教师“六个一”活动:①、每周写一点读书摘记;②、每周向教研组(备课组)提供一个本人教学中遇到的值得探讨的真实问题;③、每月撰写一篇教育叙事研究(教学故事)或一篇教学反思或一个教学个案研究,并至少选择一篇上传到海盐教研网;④、每学期上一节校级研讨课;⑤、每学期自己制作一个课件;⑥、每学期撰写一篇教学论文或主持、参与一项校级以上课题或编制一份试卷。

(2)开发、丰富非常规的教研活动。通过区域(片)级的教研交流,促进共同提升;与不同类学校,如小学、高中的交流研讨,促进了新课程教学衔接的思考,利于上下延伸;通过县教研室的网络教研平台,促使教研突破时空限制,利入更深入进行反思与争论。

三、促进信息技术教师专业成长的校本研修策略 作为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途径,校本研修常见的模式有课题带动模式、集体充电模式、师徒结对模式、观摩听课模式、个人自修模式和校际交流模式等。在校本研究方面采用了行动研究法、教育叙事法、课堂观察法和案例教学法等。最近又出现了使用网志BLOG网络虚拟社群开展校本培训的新模式和相应的研究方法。还有网络学习共同体模式,同侪互助模式也开始受到越来越多的的关注。但由于校本研修中专业发展的提供者是学校和教师本人,是独立进行的,很容易出现校本教研泛化,重形式轻内涵的现象,所以要制定策略,提高校本研修的实效性。

1、以问题为导向,明确专题去除随意

段青老师(海南省信息技术教研员)曾调研过教研组活动情况,他说:在某重点中学的一次信息技术教师座谈会上,大家很认真地探讨了学校应该如何开展校本教研的问题。如规定每周二是教研组活动时间,每学期每位教师须听课15节以上,参加集中备课不少于4次等。但当问及这些教研活动能否回答课程教学过程中的疑问,是否有效地改善了教师的课堂教学状态时,教师们的语气中透露出明显的不坚定。的确,无论以前还是现在,大多学校均安排有各种各样的教研活动,如听课、集中备课和上观摩课等。但大多只是作为活动的空壳而存在,缺少明确的有价值的目标,缺少实质性内容,只是年复一年地在同一层次上简单重复着。因此,作为校本教研,必须革除随意讨论的弊端,突出问题意识,加强专题探讨,落实“以新课程实施过程中教师所面对的各种具体问题为对象,既注重解决实际问题,又注重经验的总结、理论的提升、规律的探索和教师的专业发展”的教研目标。

(1)理论学习确定中心发言。理论学习主要立足教研组理论学习和以论坛、沙龙等平台开展的同伴交流。教研组理论学习确立定时间、定地点、定人员、定专题,保证学习的目标明确、主题鲜明。随着新课程的实施,我们碰到了很多的实际问题,如新课程教学组织策略和技术,备课的新思维,教学的现场与教学细节的关注,信息技术的说课、听课与评课,新课程教学评价方法与设计,都给我们提出了全新的要求。所以就要求我们在实际教学中能切合教学实际,把握教改动向。在新课程实施过程中我们先后组织组内成员收集资料并交流了信息技术课中任务驱动的教学设计,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模式研究,基于信息技术的探究学习,基于信息技术的自主学习,校本课程的开发等专题理论知识。

(2)日常教学中发现问题。在实践中,我们体会到发现问题远比解决问题更为重要。这并不是指教师在教学中没有问题,而是没有关注问题的意识和捕捉有价值的问题,及把这些问题提炼为教研主题的能力。教师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过程,实质上就是深度思考与反思的过程。教师面对的课堂教学问题是复杂的、难以预测的,一味的模仿不能解决问题。如“课堂上怎样使学生不玩纸牌游戏而与自己的边讲边练达到同步”的问题,就是非常值得信息技术教师探讨的。为什么学生乐意玩纸牌而不听教师讲课?毫无疑问,在当时情况下纸牌的吸引程度要比教师上课更加吸引部分学生。那么教师是否应该反思以下几个问题:学生是否乐于接受我所采用的教学方法?如何进行更好的教学设计才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我的课堂的驾驭能力是否还欠缺?甚至是,能不能剖析游戏本身有用的价值所在,找出其吸引学生的地方(计算机游戏教学法就是其成功范例),将其引用到教学中来?等等。

(3)行动研究围绕问题。行动研究并不是一种独立的研究方法,而是一种教育研究活动,是一种教师和教育管理人员密切结合本职工作综合运用各种有效的研究方法,以直接推动教育工作的改进为目的的教育研究活动。走向行动研究,行动研究其基本目的是解决当下的实际的问题。它是由教师或行政人员来操作的,以帮助地方学校决策和教师改进教学的方法。每个行动都力求有明确的方向和研讨的专题,并形成基于问题、教师合作参与的比较式教研模式。研讨流程为:教学问题-----教学设计---教学行动----教学反思-----教学推广。近年来我们先后结合教学现状开展了如下的行动研究课题。如《网络环境下信息技术的教与学》 《分层合作在信息技术教学中的应用》等,通过这些课题的研究试图处理在教学中碰到的实际问题,以上课题先后在县市级获奖。又如,以学校“生活能力”校本课程为平台,我组开设了flash动画制作的校本课程,使教师成为校本课程的开发者和实施者,从而据推动教学学习相应的课程理论知识,调整自己的知识结构,自觉从课程结构的整体出发,全面理解分析学科知识的结构,对所学的课程有全面总体的认识。我组教师撰写的论文《在初中教学中如何更好地引导学生使 用Internet》、《在初中信息技术教学中实施“分层合作学习” 之我见》、《浅谈小组合作学习中的常见困难及其对策》、《初探网络环境下中学生网络道德品质的培养》先后在杂志上发表或论文评比中获奖。

2、基于项目驱动的团队合作研修模式

项目研修模式要求研修过程要基于某个具体项目进行。项目研修模式具有独特性、多目标性和生命周期性等三大特点。所谓独特性是指任何一个项目都有区别于其他项目的特殊性,因而在实施项目研修模式时,根据不同的项目在下图的基础上存在很多变式。多目标特性是指项目的成果性目标一般具有多重和多方面性,例如项目研修的成果性目标往往会有教材,教法和技术等多方面的目标。

如信息技术教学到高二后,参加信息技术等级考试是每个学生都要经历的一项综合测评,为了有效地提高学生复习和练习的效率,我们教研组做了一个集体的备课项目,名称是“安徽省中小学信息技术等级证书考试(二级)分类精解。我们把项目分为三个阶段:前期:自编相关复习教材一册,相关培训课件制作,中期:建立相关的复习网站,设立测评题库,以便学生的自主学习。后期:各类模拟测评系统的的制作。通过此项目的开展,使教师们对整个初中阶段信息技术课的相关理论知识有了清晰的了解,也利于新课程实施过程中相关知识的渗透,通过编写复习材料过程中对知识要点、实例分析、习题精选的设计,也充分锻炼了老师们的问题设计能力。而通过相关网站的设立真正实现了课堂学习与课外学习的结合,而在此研修过程中,学生也是项目的参与者。通过模拟测评软件的开发,使信息技术教师的相关软件开发的专业技能得到了很大的提高。组内教师开发的测评软件因此获得了六安市首届自制软件的一等奖。几年来,我们组实施了大量的团队合作项目:信息技术新课程资源网站的建设,区教育局中小学安全教育网的设计,配合教研室的动态评价测评系统的设计等,以及近期的机器人项目的参与,都极大地提升了教师们的专业技能。

3、立足课堂,反思教学重叙事研究 教师成长和发展的关键,在于实践性知识的不断丰富和实践智慧的不断提升,其实现有多种载体,但根本是课堂教学研究。

(1)专家引领,重课堂指导。专家引领是帮助教师提升的重要因素,我们教研组活动或区域性活动多次邀请县教研员来校指导,请他们深入课堂,以课堂的具体 情境引导教师自我反思、自我选择、自我改进,与教师一起在教学实践中探讨改进教学行为,使引领有针对性、可操作性。例如,在我们片的一次新课程教学展示周活动中,教师们用到基于网络的探究性学习的教学实践,但对于具体操作把握不定。刚好教研员从广州参加网络主题研讨活动回来,他从那边听了许多有先进教学理念的课,并结合我们的课进行了细致的分析,使大家对网络化课堂的教学设计策略又有了全新的认识。(2)教学反思,重叙事研究。

要求教师将结合县教研室的教师博客及学校的教育网志将反思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中,明确“行动前反思”,“行动中反思”,“行动后反思”的要求,确立反思制度,做好课后小结,实践证明经常性的反思使教师兲更加能注重思考,注意观察并能注意自身的学习,更能提出一些有见地的问题。我组教师的教学反思也先后在各项评比中获奖。(3)同伴互助,重课堂打造

教研组立足于一堂课,共同参与,一起听课、修改、提升。一堂课的打造过程,就是教学理念如何在教学实践中有效落实的过程,是教学艺术如何着现的认识过程,是教学问题如何切实解决的思考过程,是对执教的教师能力提升的过程。打造课堂,是教师成长的一个极有实效的研究方式。我组教师在教学业务上快速成长。先后获得区优质课一等奖,区多媒体公开课一等奖等荣誉。

几年来,由于强化教研组的自身建设,组内教师的业务水平快速提高,教学质量也取得满意的成绩,组内教师论文多次在省市获奖,辅导学生参加操作竞赛已连续八届获得团体优胜,辅导学生参加全国信息学奥赛有五人次分获全国一、三等奖,并在首届操作竞赛中获一等奖。教研组连续几年均评为优秀教研组,被推荐为我县教育系统唯一的争创“市级青年文明岗”的团队。

实践证明,通过校本研修,制定有效地基于团队的合作策略,确实能更快速地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追求卓越,是我们每位老师的理想,信息技术教师专业发展的探索就是我们不断学习提高的过程。

参考文献:

1.李艺《关于信息技术课程实施校本教研的问与答》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 2.王陆《大学支持下的校本研修教师专业发展模式》 中国电化教育 3.顾小清 祝智庭《教师专业发展的实现模式》 中国电化教育 4.董洪亮 《新课程教学组织策略与技术》 中国新课程教育报 5.胡小勇《信息技术教师的专业发展》 中国电脑教育报

2.教师专业发展的思考与实践报告 篇二

新课程改革十年的成果之一, 是对教师专业化发展达成了共识。随着新课程改革的理念、目标、内容、方式对教师的知识结构与专业技能提出了新的要求, 教师专业化发展、可持续发展已成为教师自身完善和价值体现的必然趋势。纵观近十年有关体育教师专业化发展途径的研究状况, 无论是培养教师的高校职前教育, 还是一线教师的职后 (在职) 教育, 均在不同方面做出了积极的努力和探索, 取得了一定的经验和成果。然而, 体育教师的专业化发展是一个长效的过程, 如何在现有的机制和条件基础上, 探索出一条体育教师 (以下简称教师) 专业化发展的有效途径, 是当前亟须思考和解决的问题。

二、研究对象与方法

1. 研究对象

全市26所高中及市区中学全体体育教师。

2. 研究方法

以各级各类教研培训活动为载体, 通过文献资料法, 了解国内外教师专业化发展现状及发展趋势;通过问卷调查法, 了解我市教师专业化发展现状、存在问题;通过观察法、行动研究法, 发现与解决教师专业化发展与教学之间的矛盾, 将教研与科研结合起来, 并对研究过程实施监测与调节。既保证研究方向的准确性, 又使研究尽可能处于最佳状态。

三、研究结果与分析

1. 建立制度, 集中学习, 提升理念, 达成共识

(1) 建立教研会双月例会制度

俗话说:“打铁先需自身硬”, 体育教研员作为新课程实施的促进者和引导者, 关系着一个地区课程实施的方向及实施的深度, 为了及时掌握各地各校实施新课程的动态, 制定了区县体育教研员双月例会制度。几年来共组织了十多次活动, 每次会议都有明确的主题, 着力研究当前亟待解决的新课程实施与教师专业化发展等问题, 会后有实施情况反馈。这样有计划、有主题、有内容、有实效的活动, 提高了教研员的“研究、指导、服务”能力。同时, 推出理论学习读书目录供大家学习参考, 提升教师对课程理念的认识, 打好理论及人力资源基础。

(2) 建立体能测试及竞赛制度

由于体育学科的特殊性, 为了确保体育教师的体能能适应教育教学需要, 市教研室每年组织“市区中学体育教师体能测试及竞赛活动”, 测试分竞赛组 (35周岁以下) 、达标组 (36-45周岁) 、参与组 (46-55周岁, 女教师46-50周岁) , 每人每年测6个项目, 对每个教师的测试成绩进行统计、评奖, 将结果公示并反馈给各校, 至今已延续15年。

(3) 建立教案检查制度

自1998年起, 市教研室每学期都组织市区中学全体体育教师教案集中会查, 制定了具体的评分标准, 由各校体育教研组长根据要求, 逐一互查教师教案, 写上简评, 打上等级, 盖上特制的教案会查专用章。最后将检查结果反馈给学校, 作为教师期末考核的依据之一。多年来, 对备课特别强调了教材的选择、重难点的定位、教学法的设计、运动负荷的把握 (每课必须含课课练) 和教学反思的撰写, 收到了明显的效果。

(4) 建立教研活动出勤及质量统计反馈制度

市教研室每学期对各项教研活动情况即参与教研活动人数、参与活动质量 (如对听课、评课人员发言记录、考核结果) 进行统计分析并公示结果, 提高教研活动的参与面及活动的有效性。

2. 创设条件, 拓宽技能, 一专多能, 全面发展 (1) 教师原专项调查

课改之初, 为了适应高中体育选项教学要求, 找准教师专业化发展的方向, 市教研室对全市26所高中教师专项现状进行了问卷调查, 以学校为单位共发放问卷26份, 受调查教师156人, 回收26份, 有效26份。

调查结果显示:我市高中体育教师在个人专项上明显存在两个问题。一是整体上教师专项过于集中。在被调查的156名教师中, 田径专项66人, 占42.3%;篮球41人, 占26.28%;排球、足球各13人, 各占8.33%;其他专项所占比率较小, 如乒乓球1人, 游泳1人, 武术5人, 羽毛球无专项教师。而现实情况是:高中田径必修模块修完后, 很少学生再选田径作为选学模块;选择乒乓球、羽毛球、体育舞蹈者较多;而游泳作为必备技能之一, 只有1名专项教师。二是教师专项地区性差异问题。如A区85%的教师均为篮球专项, 而田径作为必修模块, 专项教师只占教师数的10%。

(2) 教师第二专项培训

(1) 教师第二专项选项调查。由于我市高中教师专项存在的问题, 大部分学校都采取限制性选项的方法。为了优化教师专项结构, 给学生提供更多选项学习机会, 我市提出了发展教师第二专项方案。结合各地各校教师专项特点, 开展教师第二专项问卷调查。保证选项既有一定的宽度又有一定的技能深度。问卷还选取了能胜任培训教练之职的教师, 以解决外请教练经费不足的问题。

同时, 为了增加培训的实效性和辐射面, 减少培训成本, 营造良好的培训氛围, 我市教研室及时调整了研究规模, 要求各地直属初中和职业中学教师共同参加培训。本调查以学校为单位, 共发放问卷95份, 回收95份, 有效问卷95份, 全市共554名体育教师参与了第二专项选项调查。

调查结果显示:选择理论知识的23人占12.7%, 此为高中必修模块, 所选者皆为高中教师;选田径选项的36人占19.9%, 此选项结果以第一专项调查时篮球专项居多的地区人数最多, 17人占田径总选项人数的47.2%;选足球和韵律体操的有很明显的性别特征, 足球全部为男教师, 韵律体操只有3名男教师;选择体育舞蹈、跆拳道人数明显超过了网球, 各校也是在兼顾学校场地器材的条件下选的, 体现了一定的合理性。选羽毛球、乒乓球的人数偏多, 分别为74人和83人, 分别占13.36%和14.98%;这既与项目的普及性有关, 更与学生选项结果呈正相关。

(2) 培训方法及周期。根据选项人数多少, 确立各专项培训班, 羽毛球、乒乓球因人数较多, 均分成两个培训班。由市教研室集中全市优秀教师力量, 聘请专项辅导员, 制定好专项培训计划;以大市与各辖区集中培训相结合, 再辅以校本培训与自学的方法, 在四年内, 使每位教师在第一专项基础上形成个人第二专项, 以适应课程改革的需要。

3.探索途径, 资源共享, 相互促进, 共同进步

(1) 实施学科知识更新计划

在信息快速变更时代, 很多在高校习得的体育专业知识已不能适应新课程的需求, 为了让教师始终拥有最前沿的学科知识, 围绕新课程改革和教师专业发展需要, 启动了“体育知识更新计划”。利用教研培训时间, 有计划地在每学期开设专题知识讲座, 用三年时间, 将各项体育知识更新一遍。从2006年至今, 已作了“田径、篮球、体操、排球、足球、羽毛球、乒乓球、健美操、棒球、网球、跆拳道”等十多个专业讲座, 以及“如何备课、说课与评课、如何撰写教学案例、体育教师专业成长的途径与方法、急救知识”等专题知识讲座, 不仅有效更新了旧有知识结构, 一些新兴项目的介绍也开拓了教师的视野, 提高了教师的专业理论及实践水平。

(2) 实施有效教学课题研究

以省重点课题《体育课堂教学有效性研究》为依托, 以地区承担子课题研究的方式, 全面实施有效教学研究。改变以往一个人上课, 少数人评课的现象, 努力提高上课、听课、评课活动的有效性。结合常规教研活动, 推出了“校际间同课异构”活动, 即以各校教研组为单位, 通过集体备课的方式, 推出代表组内最高水平的精品课, 进行校际间教学展示活动;使每次开课都成为一次提升组内整体实力的过程。

从有效性出发, 在课前对听课任务进行分解, 即以学校为单位, 在全面听课的同时, 各校各有侧重。如A校着重关注教师的教学语言和评价;B校关注教学法的运用;C校关注场地器材的使用;D校关注教学组织形式;E校着重关注运动负荷等。评课时, 上课教师要说明组内备课的困惑、重难点的确定、选择教学法的依据等, 评课时大家有话可说, 既各有侧重, 又互为补充, 研讨氛围热烈有效, 提高教师的专业能力。

(3) 开展多层面学科竞赛

以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为目标, 结合国家、省、市教师各类竞赛, 如基本功 (含通识理论、专业理论、专业技能、说课、上课等) 、体操类教材教学评比、说课评比、论文及教学案例评比活动, 做好基础选拔及竞赛过程的裁判工作, 将竞赛作为教师专业化发展的生发点, 以赛代培、以赛代研, 寻求教师专业化发展新的突破点。同时, 开展35周岁以下青年教师系列活动, 有力地促进青年教师的专业成长。

4.教科研一体化发展途径初显成效

(1) 明确了专业化发展目标

在市及各区体育教研员的引领下, 我市体育教师的教育教学理念、教学行为、专业素养得到了全面提高, 从课改初期的茫然不知所措, 逐渐进入了清晰明朗阶段, 广大教师明确了教师专业化发展目标, 工作责任感、敬业精神增强, 主动寻求发展的意识、教科研能力和创新精神明显提高, 参与研究的教师, 均制定了具体的学校和个人专业发展规划, 实现了教研员与一线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双赢。

(2) 享受专业化发展成果

以省立项课题《体育教师专业化发展研究》为抓手, 利用我市教科研人力、时间、资源等优势 (如:市教研室规定每周四上午是体育教研时间, 各校教师均不得排课等) , 将教研与科研紧密结合起来, 形成了教科研一体化的教师专业发展模式, 帮助教师形成个人第二专项, 有效地保证了教师专业化发展研究的深度及其效率, 并将成果转化为一种动力机制。同时, 各校体育教研组建设得到加强, 涌现出多个研究型团队, 培养了一大批锐意进取、勇于改革创新的研究型教师人才。四年来, 在全国、省级等赛课活动中, 有6人次在全国录像课评比中获一二等奖, 有30多人次在省录像课及省教学能手比赛中获一二等奖, 名列全省前茅。更有二十多位教师相继走上了学校及教育局领导岗位, 为提高学校体育的人文环境, 作出了一定的贡献。

四、研究结论与建议

研究认为:要实现体育教师专业化发展, 首先, 要建立长效的学习机制。制度是效果的前期保障, 通过长效系统地学习, 掌握学科发展的最前沿知识, 提高教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其次, 要多方创设条件, 拓宽技能。立足学生发展及教育教学需要, 努力创设培训研究条件, 全面拓宽体育教师技能。第三, 要积极搭建平台, 为教师专业化发展提供学科内环境。通过各级各类竞赛、观摩、培训等活动, 为教师的专业化发展开辟更宽广的路径, 在学科内或跨学科寻找体育专业教师发展的动力, 实现资源的共享。第四, 教科研一体化模式是教师专业化发展的有效途径。它充分结合了教科研的现有优势, 可实现教师专业化的高位运行和高位发展。同时, 发挥团队在教师专业化发展方面的积极作用, 形成学校、地域体育特色, 成就体育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幸福感。

建议:学校领导对教师专业化发展的重视与支持, 是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最直接的动力之一, 希望各级部门能引起关注。同时, 基层教师, 特别是农村体育教师主动发展愿望与专业发展的引领问题, 仍是当前教师专业化发展过程中的焦点问题。今后, 我们将有针对性地加强研究, 希望能得到同行们及有关部门的支持与帮助。

参考文献

[1]教育部.普通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 (实验) [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3.

[2]教育部师范教育司.教师专业化的理论与实践 (修订版) [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6.

[3]袁振国.教育新理念[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6.

[4]傅道春.新课程中教师行为的变化[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2.

[5]陈向明, 林小英.如何成为质的研究者——质研究方法的教与学[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5.

[6]钟智.教师专业发展学校的构建[M].北京:教师教育研究, 2005.

[7]华玉秋.高中体育分层教学的实践[J].体育师友, 2007 (2) .

3.教师专业发展的思考与实践报告 篇三

一、建设教师专业发展学校的价值必要

(一)课程改革要求教师教育的重心必须下移

中小学是教师专业发展的基地。课程改革有一个十分形象的比喻:“课程不再是跑道,而是跑的过程本身。”从跑道到跑的过程,生动地反映了当今时代教育理念的变革——从传统的认识体系走向实践体系,教育不仅反映认识和知识的传递,教师的工作不仅是呈现静态的平面知识,而是教师与学生之间发生着的一系列生活联系或者故事和事件,教育的意义则在教育发生的现场得以实现并显现出来,教师在教育发生的现场实现并创造教育的意义。在这个意义上说,教师的专业发展不可能在职前的师范课堂里完成,需要在真实的中小学教育环境中经过实践、体验,获得不断提高。因此,教师教育重心必须下移,中小学是教师专业发展的肥沃土壤与理想场所。

(二)现代教育赋予新型学校内在发展功能

中小学应当具有教师发展的功能。建设教师专业发展学校不是重建一所独立的专门学校,而是以中小学为基地进行的一种功能性建设。学校应当具有教师发展的功能,古人云“教学相长”,学校应该成为一个开放的学习化组织,为教师的发展提供机会和环境,学校应当具有促进教师专业持续有效发展的功能。

(三)教师教育必须立足一线,在行动中发展

教师专业发展根植于教育实践。教师专业发展需要本专业的理论知识、教育教学能力和相应的研究。掌握理论知识不仅需要外界的输人,还需要在真实的情景中促进教师的情境化理解;教育教学能力是在实践中生成的,产生于专业活动并生成于对专业行为的反思中;中小学教师进行的是以解决教育教学问题为主题的研究,这种研究不能离开现实,不能离开与学生、同事的相互了解和合作探索。因此,教师专业发展需要真实的教育教学情境,必须立足一线,在行动中发展。

(四)教师的专业发展需要走持续研究之路 持续、有效的研究是教师专业发展的基础。教师走上讲台,即实现教育意义。由于每个学生都是不一样的,在理解知识、获得技能的过程中,每个学生在不同时刻、不同情境中进行着不同的知识建构。所以,教师的工作永远充满着未知的因素,永远具有高度的研究和创造的性质,教育、教学、研究是其工作的整体构成。教师必须通过“持续的学习与探究历程来提升专业水平与专业表现”,形成自觉的教育反思,从而不断提高其专业发展水平。教师只有通过持续不断的研究在专业化发展上站立起来,才能真正做到自强、自立、自尊、自为,才能真正当之无愧地从事教育改革这一伟大事业。

(五)教师的专业发展需要形成专业生活方式

形成专业生活方式是教师发展学校的目标。中小学教师通过研究和学习意识到每个教学活动的教育意义并付诸实施与实现,是教师工作专业性质的具体体现。当教师以这样的态度和方式工作,他的工作是专业的;当教师总是以这样的态度和方式工作,他就是在经历和形成教师的专业生活方式。建设教师发展学校就是要促进大多数教师形成这种“学习即工作,工作即学习”、“研究即工作,工作即研究”的专业生活方式。

二、建设教师专业发展学校的有效策略

(一)建构学习型组织

构建“全民学习、终生学习的学习型社会,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文化基础,教师群体在学习型社会建设过程中,理应起带头示范作用。学校成为学习型组织的本质意义是将学习作为教师和学生发展、学校改革和发展的不竭动力。它要求:1、树立终生学习的理念。促使教师专业知识、技能持续地增长,教育观念与时俱进,顺应时代发展要求。2、确立新的生活态度、工作境界。学校是一种以学习为本质的教育生活,这种生活使师生获得共同精神享受,教学相长。它是教师基本的生活态度和工作方式。3、创建成长共同体。教师专业化不可能依赖某门学科,某个教师而孤立发展。 “由于不同学科的教师普遍缺乏其他学科的知识背景,必然会导致对其他学科教师工作价值的不正确评价。”学习型组织通过创设一种团队发展精神,营造教师之间平等对话,合作互动的环境,促进学校形成教师专业成长的共同体,形成教师专业成长的合作机制。4、整合发展目标。现代教育理论扩展了学校的办学功能,将教师专业发展作为学校发展总目标题中应有之义,学习型组织必须对学生发展、学校发展与教师发展,特别是教师专业发展的功能加以整合,形成总体发展的目标和实施规划。

(二)开展行动研究

长期以来,构成教师专业化的一个重大障碍就是研究与教育教学实际工作的分离,因此,开展行动研究是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必由选择。行动研究是具有行动特征和行动意义的研究,是教师行动者自己开展的、在日常的行动现场、伴随着行动过程进行的、着眼于行动改善的研究。当然,这里的“行动”指教师的专业行动。推动学校教育教学的行动研究,有以下多项功能:1、教师本身通过行动研究而获得专业成长的机会。2、学校教育的问题将因行动研究得以重视而获得解决和改革。3、学校教育活动尤其是课程改革,将因行动研究而得到创新。4、学校教育教学改革的理念可以靠行动研究得以落实。5、各校行动研究成果的交流、共享与应用,有利于促进学校专业的共同进步。

(三)重建群体观念

现实生活中,中小学教师的专业活动普遍着重个人的教学实践,而较少有同事间的互动关系,因而未能充分展现强烈的群体归属感与荣辱与共的深层认同。如果教师团体不能成为一种专业群体,那么教师在职进修可能形成下列几种现象:1、教师进修的动机可能侧重个人的利益。2、教师进修的内容未必符合专业成长的需求。3、教师进修的方式可能缺少团体内的互动。4、教师进修的结果可能着重个人相关资料的获得。这四种结果对教师个人的教育生涯发展固然无可厚非,但未必有利于教师群体专业进步。因此,教师在职进修过程中,一定要先使教师群体意识与群体认同成为教师进修的主要动力,让群体的互动关系成为教师进修的主要方式,更要让群体的需求与目标成为教师进修时选择内容的依据,形成全体人员具有荣辱与共的情怀。唯有这样,才能将个体的教师融人到教师专业群体中去,兼顾个人需求与群体专业发展,达到教师群体专业发展的目标。

(四)发展学校特色

学校办学特色的形成和发展是学校教育目标的具体化、生动化体现,是对先进教育理念的个性化实施,是充分开发校本资源的创意化行动,发展学校办学特色是引导学校教师专业发展的有效策略。在处理学校办学特色与教师专业发展的双向互动时,应处理好几个关系:1、学校办学特色的形成要基于对学校教师素质的现实了解和发展潜能的理性预测。2、学校办学特色的发展指标应当是教师专业发展创意的充分展现,以及主体参与的意识和能力的充分体现。3、学校办学特色的“个性”发展要有助于教师专业发展的“共性”的构建和提示。

(五)营造专业文化

文化是学校的底色。从学生成长的视角来理解教育,教师的工作是一种文化的融合,精神的建构。当下的中小学文化必须寻觅、发展新的支点,强化专业文化特征:1、教师专业文化的创新。一个优秀的教师首先是一个人,一个具有独特人格的人,一个知道运用“自我”作为有效工具进行教学的人。没有教师生命质量的提升,就难有高的教育质量,学校着眼于教师专业化建设,势必应该改善教师的文化素养。2、教师专业文化的融合与拓展。教师专业文化作为中小学整体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融人丰富多彩的学校生命,才能在校内各种文化的整体建构中取得自身的发展,因此学校必须分析思考当前学校文化特征;确定学校文化发展方向;规划并努力实施学校文化建设方案,积极塑造教师专业文化,促进教师专业能力发展。

(六)建构新型教师专业生活方式

大力实施以研究为主线的教师专业发展活动,使研究成为改进教学、改善生活的一种态度,一种习惯:1、开设各种讲座、报告,帮助教师明确发展自己专业素质的意识;2、通过讨论、交流、对话等途径设法营造“研究状态下工作”、“工作中进行研究”的氛围,激励教师养成反思的习惯,不断提高自身素质;3、组织教师申报各种层次的教育教学研究课题,定期进行专题研讨、积极撰写教育案例,在“实践——研究——再实践——再研究”的过程中,促使教师不断地接受新的教育教学观念、充实教育教学知识、完善教育教学技能,学会教育科研,享受“工作即研究、研究即工作”的乐趣。

(七)改革新型教师专业认定

教师发展学校具有丰富、深刻的思想内蕴,体现教育和教师职业的人文性质和人文关怀,它着眼于人——学生和教师的发展,汇聚着教育行政部门、学校、教师、学生、家长、社会等丰富的原生资源,要求我们重新理解教育,重新发现教师,重新认识学校,积极改革教师评价。它需要教师工作时:1、能基于学生时代的经验,2、不断地进行在职培训,3、及时对自身的教育教学进行反思,4、经常地和同事进行日常交流,5、定期参加有组织的专业活动……需要教师强化专业技能:1、提升工作的理论含量。用不断发展的学科知识,更新教育理念。2、不断扩展专业能力。关注学校教育教学实际,伴随学校提供服务质量的提高和办学功能的延伸,不断提高专业能力素质。3、积极参与开发校本课程,在开发和实施校本课程的过程中,促进教师重建新的知识体系,重构知识观,内化和升华专业素养。

4.教师专业发展的思考与实践报告 篇四

《教师专业发展的理论与实践》有感

潜江市龙湾小学 金风

作为一名小学教师,我渴望自己的专业能够得到更好的发展,但是又感觉比较无助,今天,听了王建军教授的讲座《教师专业发展的理论与实践》,又给了我很多启示。

时代向前发展,教师也要与时俱进。于是就有了“教师专业发展”的提法。今天的教师从教非常不易,既要因材施教又不能突破标准,可以说是戴着脚镣跳舞。现在的学生主动性大多不是很强,很多学生需要教师督促着学习,教师既承担教的任务,还承担学的任务,无形中压力就比较大。

一、怎样才能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呢?具体有以下做法值得尝试。

1、寻找一面思鉴的镜子

教师缺少对自己行为的了解。作为骨干教师,不是不会反思了,而是分析不出自己的主要问题在哪儿。每学期可以录一节课,自己看自己的课,找到可以改进的地方,从而改进自己的教学。如果感觉自己的课堂教学比较成功,可以问自己:为什么教学还比较成功?一个人的改变只能靠自己,不断反思,并将反思梳理成文,才能够促进自己的专业发展。

2、学以致用——学会反思

王博士说:反思是一个人与生俱来的本能,当一个人遇到前所未有的事情、任务的时候都会具有反思的本能。在学习理论的过程中学会反思。理论的本身是晦涩的,但是一旦与我们的思考相结合、与我们的实践相联系就会变得富有生机和活力,就会产生无穷的推动力。学习理论的时候不妨拿起笔来将我们的感悟、思考、体会记录下来,一个阶段之后就会产生累积效应,我们得到的往往是水到渠成的情理之中、意料之外的成功。作为教师务必养成顽强学习的习惯,养成勤于思考的习惯,教师要不断思考,形成改进方案,关键是一定要在下一步实践中努力改进,千万不要走入“课后真诚反思,纸上全面提炼,实践依然故旧”的怪圈。反思过程中“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关注实践中点滴经历,收获过程中宝贵经验,留意过程中迷茫的错失,收获实践中教师成长。

3、学会“写文摘、做文评”。

听了一节好的讲座,“火花”一闪,讲座完了就消失了;看了一本好书,“火花”一闪,书看完了就忘记了。为了让自己的学习的“火花”能够永不遗忘,王教授建议我们“写文摘、做文评”。看到一本好书,将书中对自己触动大的部分记录下来,教授们的思维与自己的思维进行碰撞,“火花”一闪时,也要快速地记下来,讲座完后再进行整理。等到自己要用的时候,从笔记中可以很快地找到相关的知识。

二、怎样才能让学习后的成长收获最大化?

5.教师专业发展的思考与实践报告 篇五

论文摘要:小学教育专业学生的教师职业技能的培训,不仅是师范教育特色的体现,更是教师专业化发展以及小学教育专业的个性的要求。在认识教师职业技能培训的必要性的基拙上,构筑科学合理的培训内容体系、优化行之有效的培训管理过程是培训有效性的保证。本科小学教育专业是我国高等教育体系中的一个新兴的专业,它既有高等教育各专业的一般特征,又具有自己独特的个性。保证办学的高等教育水准,坚持并发展小学教育专业的办学特色,应是小学教育专业建设的基本出发点。同时,应按照教师专业化发展以及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要求,探索本科小学教育专业建设的一系列问题,形成在高等教育体系中培养本科层次小学教师的途径和方法。其中,反思传统的对学生的“基本功”的训练,以新的教育理念为指导,系统设计并实施符合本科小学教育专业学生培养要求的教师职业技能培训方案,是本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值得我们深思和探索的课题。

一、小学教育专业学生的教师职业技能培训的必要性

重视教师职业技能培训是师范教育办学特色的重要体现。原国家教委师范司1994年颁布的么高等师范学校学生的教师职业技能训练大纲(试行)》中明确提出:“高等师范学校学生的教师职业技能是高等师范学校各专业的学生都应具备的,是学生必修的内容。对高等师范学校在校学生有目的、有计划地进行系统的教师职业技能训练,目的是引导学生将专业知识和教育学、心理学的理论与方法转化为具体从师任教的职业行为方式,并使之趋于规范化,对于形成学生教育和教学能力,对于学生毕业后胜任教师工作都具有重要的作用。”

(一)培养专业化的小学教师的需要

我国小学教师专业化意味着在高等院校中设置本科小学教育专业,通过系统的专业训练,使学习者具有完善的学科专业知识和教育理论知识,具有成熟的教育专业技能,形成良好的专业精神和专业道德。提升小学教师学历层次的核心在于提升其教育专业素养。教师职业技能是教师从事教育教学必备的素养,它决定了教师的专业素质的优劣。因此,加强小学教育专业学生的教师职业技能的培训,提高学生的专业化技术水平是培养专业化的小学教师的当务之急。

(二)小学教育工作的特殊性的需要

小学教育是启蒙教育,小学生正处在成长发展期,尤其是其思维的具体形象的特点,对教学活动外在表现的兴趣比对教学内在内容的兴趣高的特点等,在小学,“如何教”比“教什么”更重要的共识决定了小学教师的教学技能比中学、大学教师有更为特殊的要求。为适应基础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需要,小学教育专业比其他专业更需要对学生进行职业技能的系统培训。具有过硬的教师职业技能是小学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的富有个性的特色。

(三)本科小学教育专业生源状况的需要

培养本科层次的小学教师,应认识到处理好课程与教学模式的学术性与师范性、深度与广度、理论与实践等问题的关系的重要性。特别是面对高中起点的大学生,与三年制、五年制初中起点的专科生相比,可塑性不强,再加上长期以来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其生源质量、专业思想、教师职业技能的潜质水平等方面明显削弱。如何在本科教学中,用大学的文化影响、提升和完善小教专业的教师职业技能训练,应引起我们在专业人才培养中的高度重视。

二、构筑科学合理的职业技能培训内容体系根据原国家教委师范司1994年颁布的《高等师范学校学生的教师职业技能训练大纲(试行)》,2001年颁发的《关于印发搞等师范学校学生的教师职业技能训练基本要求)(试行稿)》的通知精神,参见浙江省高等师范小学教育专业学生的教师职业技能训练要求与考核办法,以及根据小学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由中专或大专培养的技能型的小学教师转向培养研

究型、反思型的专业化的小学教师,应重新审视本科小学教育专业学生的教师职业技能培训的内容,拓展原中师“写一笔好字,说一口流利标准的普通话,能够声情并茂地朗读、演讲”等单纯的训练项目和要求,构筑主要包括语言表达能力、文字与图形表达能力、课堂教学基本技能、现代教育技术与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美育与艺体活动技能、学生教育与班级管理能力、理论与实践的研究技能七个方面的系统的培训内容。其中,在其他基本技能培养和训练的基础上,更应注重理论与实践研究技能的培养和训练,使本科小学教育专业的学生具有反思性、探索性、研究性、总结性学习的技能。在此基础上,还应细化基本技能和专业方向技能的具体项目,既要包括教师的初级基本技能,还应包括教师的高级职业技能,由理论体系、操作体系等构成完整的整体网络式的系统结构体系,使初级阶段的基本功训练走向高一级的教师职业技能的系统培训,着力体现本科教育思想性、师范性、专业性、学术性相统一的理念。

三、优化职业技能培训管理过程

第一,制订系统的职业技能培训计划。将这一计划纳人课程建设整体中来统筹考虑,在必修和选修课程中应分别设置教师职业技能类模块,开设音乐基础、美术基础、体操、舞蹈、写字、教师口语、小学多媒体课件制作、班队工作原理、小学各门课程的微格教学、小学教育科研方法等课程。同时注重内容安排的系统性,体现一年级到四年级从基本技能训练到专业技能训练的逐步深化过程,并对学生的教师职业技能进行综合训练及考核,颁发《教师职业技能等级证书》。

第二,采取开放多元的培训方法。可以将训练内容列人教师职业技能类课程以及教育类、专业类、相关的选修课程的教学大纲之中,将一般技能训练与专业方向技能训练相结合、必修课与选修课相结合,采用课堂训练与课外自练相结合、理论指导与实际训练相结合、单项技能训练和综合技能训练相结合、自觉训练和考核评比相结合等方法进行,并重点通过安排学生自主的分散训练与有教师指导的、集中的训练等形式,将理论与实践结合、阶段性与全程性结合,做到课内有教学指导、课外有训练目标,并有多元化的展开形式,建立全方位、全程的训练体系,在理论与实践的互动中提高学生对教师职业技能的反思能力和领悟能力。第三,建立培训组织机构,完善培训质量监控。为了保证培训工作的顺利进行,要建立专门的组织培训机构,如指导测评中心等,出台培训与考核规程,由专人主抓,任课教师、学生“小先生”积极参与其中,直接掌握和管理学生的职业技能训练,形成立体式的质量监控体系。结合有关学科的学习,形成一个技能培训与考核序列,进行规范化的考核,采用优秀、良好、及格、不及格等达标考核的方法,不达到合理要求不允许参加教育实习。在各项训练获得通过的基础上,进一步开展综合性训练(如说课、试讲、见习、实习、调研、论文的写作与答辩等),使各种技能达到熟练与和谐,以形成整体的教育教学能力。

第四,建立有效的培训激励机制。为调动学生接受培训的积极性,应首先注重突出人学教育的师范性,在人学教育中突出教师意识的渗透,使学生自觉地以“教师”的素质要求发展自己,促进其从以学生身份被动地接受学习训练向准教师的身份置身于教学情境之中转变,把职业意识转化成参与训练的主动性、积极性和自觉性,变“要我练”为“我要练”,增强学生争优取胜的信念,最终实现训练目标。还可通过各种技能大赛活动,营造氛围,给学生提供展示和汇报的舞台,激发学生训练的热情,以赛促教,以赛促练。

6.汽车维修专业教师企业实践报告 篇六

实践人

实践时间:2017.12.10.-----2018.01.31 实践总结:

本次教师下企业顶岗实习收获很多,在河南东明汽配、德美华、车享家实习期间,我们主要进行了现场观摩、上岗操作,熟悉了相关专业领域的新知识、新技能、新工艺、新方法。切实感受日常教学和企业对工人的技术要求之间的差距。为以后日常工作中更好的发挥教学能动性、积极促进教学改革具有深远的现实意义。

刚到公司,公司就组织我们参观了公司的汽修车间及钣喷车间。参观结束后我被安排到机修二组进行实习。该车间主要是汽车各种故障修理,所以在实践期间,我积极向车间师傅请教,获益良多。

在实践期间,我始终保持严谨的工作态度,虚心接受工厂管理人员的指导和要求,自觉遵守各项规章制度和操作规程,遵守劳动纪律。经历了一次深刻的职业道德教育和技能培训。整个实习期间我感触颇多,主要有以下两点体会:、1、学生的技能应与企业要求相适应

通过这次企业实践,使我了解到中职学生在校所掌握的知识与企业需求相差甚远,教学设备和相关技能赶不上时代的需求,课本知识远远不够。就我实践的项目来说,汽修专业学生同样会实习钳工,但是学校教学中的钳工到目前还局限于锯锉加工和钻床上的孔加工,而目前多数企业中多采用手用工具加工。所以,以后再汽修专业的钳工实习中还应加入装配的相关知识和一些手用工具的使用。

2、课程设置和课程改革应适应企业需要

中职学校教师下企业实践,不仅能感受到课本知识与实际工作需要的差异,更能清晰地认识到我们的学校所掌握的知识技能比较落后,不能符合岗位需求。所以在教学改革中药坚持学以致用原则,突出实用性、加强实践性,学校的课程设置要想能够符合、贴近企业的需求学校教育就要走进企业。通过企业实践我开阔了视野,对模具专业相关工艺有了全新的认识。不仅是自己的技能有所替身,还为专业课程设置、改革和指导学生实习起了指导性的作用。通过这次实习我也深知自己的不足。专业技能和职教理念仍需进一步加强学习。

通过企业实践,了解了行业企业设备现状与发展趋势以及企业对汽修工专业人才知识结构、职业能力、职业素养等方面的要求,为我们制订人才培养方案、改革课程体系、整合教学内容提供了依据,使我们教学更有针对性与适应性,以便学生毕业后迅速适应工作岗位要求。结合企业要求与学校实际情况,我个人觉得学校在以下几方面的工作有待进一步加强:

1、加强学生爱岗敬业教育,干一行爱一行,脚踏实地,诚实守信,从基层做起。态度决定一切,细节决定成败。

2、加大校企合作力度,鼓励教师为企业提供技术服务,参与企业技术改造与企业管理。学校聘请更多的有丰富实践工作经验的企业工程师作为实践指导教师,共同制订人才培养方案,共同开发课程体系等。

3、进一步改善教学质量,夯实学生理论功底,加强实践教学环节,增强学生实际动手能力。

企业文化应与职业学校校园文化对接 企业文化的目的就是要企业内部倡导和营造一种积极健康,活泼、和谐的精神氛围,应该让学生提前感受到企业文化,通过校园文化感受到企业员工工作纪律要求和工作态度的严谨作风,是学生在校园内就能在一定程度上了解、熟悉并认同企业文化,企业文化也是培养学生形成良好职业素养的一条重要路径,学生在校园内通过这样文化的熏陶,潜移默化地规范自己的思想和行为,为今后在企业的立足和发展奠定基础。

课程设置和课程改革应适应企业需求

中职学校教师霞企业实践,不仅能感受到课本知识与实际工作需求的差别,更能清晰的认识到我们学生所掌握的知识技能比较落后,不能符合岗位需求,这可能也是我们中职学生不受企业欢迎的原因之一,通过企业时间可以熟悉相关的岗位职责,操作规范和用人标准,这为准确定位人才培养目标、构建专业课程体系指明了方向。通过企业实践,不仅开阔了视野,还为专业课程设置、课程改革、指导学生实习起到了指引性作用。通过这次实践也深知自己的不足,无论是专业技能还是职教理念仍需进一步加强学习,为今后自己的努力学习指明方向,同时还要利用休息时间积极参加企业实践,不断充实自己,使自己早日成为一名优秀的当代职业学校教师。

通过近两个月简短的实践,我觉得教学一定要贴近企业的实际情况

现在的汽车行业有比较多的工具,在实际教学中没有,而且学生毕业的时候,到用人单位手里面的证书也没有几个,用人部门的主管问几个简单问题,很快就发现在学校基本上什么也没有学,到了工作岗位还得从头学起。

带我们的师傅这样说:不管什么学校毕业,只要肯吃苦,在一线学三年,肯定比在学校学三年管用。在实践过程中,我边实践边思考便提高,有以下几点收获:

1、企业实践丰富了专业教学资源,使教师们了解了车桥制造业的现状和发展趋势,熟悉了企业的现场环境。收集了相关的工作流程、岗位操作技能,进行了详细的生产过程记录,并且拍摄了许多生产管理制度的照片。一方面,为专业教学提供了丰富而宝贵的资料,更为专业实训室的建设提供了大量实际、生动的素材,丰富了专业教学资源库;另一方面,这些资料还可充分应用于专业核心课程的建设,以利于提高教学质量。

2、实践经验的获得促进教学水平的提高

对下企业实践,我们提出了要求,学习中要带着课堂教学改革的问题和任务去学,深入生产一线。教师们了解和实践了车桥制造中先进的技术,凡在专业教学资料中讲解的知识,在这里基本 上都能看到,而且在工作中还亲手操作了。经过这次锻炼,教师们表示专业课程中将不再是纸上谈兵,可以非常自信的跟学生介绍这些设备的功能和使用,并且马上把实践操作的经验写入校本教材。

7.教师专业发展的思考与实践报告 篇七

一、诊断的意义

职初教师在入职后,能否顺利实现角色转变,能否独立进行科学的教学设计,课堂掌控基本规范是否能够做到等方面,期盼得到一个客观全面的评价。这种评价,其目的不是综合评判职初教师个体的整体优劣情况,不是那种传统的指向狭义的终结性评价,而是肩负诊断任务,让职初教师在起步阶段,就能较清楚地了解到自己在入职一段时间里,哪些方面有了长进,哪些方面还有不足,如何在欠缺的方面继续努力的发展性评价。这一评价的主旨在于“诊断”,它在评定教学技能等各个单项情况优劣的同时,更注重客观分析其中原因,提出改进的建议。

二、诊断工作的实施主体

谁最适合为职初教师作专业发展的诊断?

职初教师本人固然可以进行自我诊断,但是诊断的客观性不够,自我诊断能力的个体差异性太大;其所在学校的带教教师或教研组的同行们可以帮助诊断,但是各个学校的力量参差不齐,特别是一些小学科只有一两个人,诊断力量薄弱。

如何才能找到一个专业性很强且有力量为职初教师进行诊断的实施主体呢?我们聚焦到浦东新区的教师专业发展学校。浦东新区教师专业发展学校早在达标建设中,就要求具有较强优势或特色的教师专业发展项目,并积极、主动地通过各种形式将本校的优势或特色辐射到其他学校,影响、指导其他学校的教师发展,具有为教师提供实践和研究基地的任务。鉴于此,我们认为,教师专业发展学校有足够的诊断能力担负起诊断职初教师专业发展状况的任务。所以,我们将职初教师诊断工作的实施主体,确定为浦东新区各教师专业发展学校。

三、诊断的主要内容

职初教师从学生角色转变到教师岗位,需要诊断的内容是多方面的,例如,其在职前的高校学习中,关于本学科的本体知识是否扎实?其在教学实习等过程中,习得的教师职业必备的一些条件知识是否真正具备?然而,在我们进行的试点诊断工作中,第一阶段是倾向于职初教师更迫切需要的实践知识,目前进行试点的只是其中“三个一”的诊断工作。

首先,根据全区统一分派,职初教师与教师专业发展学校相同学科资深教师进行访谈,并根据访谈对象的专业发展情况,进行对照反思、自我诊断,形成一篇不少于一千字的书面自我诊断报告,重点从专业发展现状、阻碍发展的瓶颈问题、解决问题的想法等方面阐述,然后由被访谈教师对其进行书面点评。其次,职初教师通过与教师专业发展学校教研组资深教师的合作,共同完成一篇教学设计,在设计过程中,接受诊断,发现问题,辅导帮助。再次,职初教师通过与教师专业发展学校指定的教师互听一节课,进行课堂教学基本功的现状诊断。

8.教师专业发展的思考与实践报告 篇八

【关键词】职业学校 企业实践 专业教师 有效性

《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实施职业院校教师素质提高计划的意见》文件提出2011~2015年,组织遴选2万名中等职业学校青年教师到企业进行专业实践,以提升中等职业学校教师综合素质及技能水平。

企业实践给职业院校教师带来很大的收获,取得了宝贵的经验,但在具体实施过程中也存在着一些预想不到的问题和困难。除了教师自身有诸多困难不说,学校及企业也有着力不从心的感觉,这些问题将直接影响企业实践的效果。本研究追踪调研了2012年“国培项目”企业常州新誉能源有限公司(后简称新誉集团)及参与实践的94名专业教师,以他们为案例分析企业实践存在的问题与困难、学员的收获、企业实践成果的转化以及推进教师到企业实践的策略。

一、常州新誉集团企业实践案例调查与分析

(一)研究对象与方式

新誉集团是一家民营股份制企业集团、国家高新技术企业,专业从事轨道交通、新能源、数控设备、现代物流、办公用品五项核心业务。集团总资产50亿元,拥有近20家子公司、员工5000余人。新誉集团在本次实践项目中承担专业14项,参与教师94人,都是从事职业教育教学工作2年以上、35岁以下的中等职业学校专业课教师。研究主要以问卷调查及访谈两种方式进行。

(二)专业教师问卷调查

为了能实际了解企业实践项目的具体情况,对实践教师进行问卷调查,问卷内容包括教师的基本情况,企业实践接受性、适应性及参与度,预期的目标,目标完成情况及对教学是否有帮助等方面。发放问卷94份,回收85份。

1.教师基本情况

参与实践教师来自全省十三个城市,其中男教师65人,女教师29人,涉及机电、数控、电子、汽车、市场营销、电子商务、国际贸易及物流等十余个专业。教师按专业及自己意愿被安排在电装、电器、空调、金加工、钣金、新瑞重工、焊接、物流及动能九个部门。培训以全脱产形式开展,一师带多徒,时间长达六个月,教师与企业工人一样每天四次考勤,实现由教师向岗位工人的角色转变。

2.教师对企业实践接受性、适应性及参与度

调查分析显示教师的年龄、教龄、职称会对企业实践有较大的影响。48%的教师能接受企业实践,适应性较强,参与度较高;37%的教师表示是被学校安排参加企业实践,思想上有顾虑;15%的教师表示没有热情,不想参加。其中,年轻教师、教龄在5~10年的教师较能接受企业实践,适应性也较强,思想压力较小;教龄长、职称高的教师思想顾虑多,缺乏参与热情;部分女教师因孩子较小,思想压力较大。

3.教师企业实践预期的目标

35%的教师选择在企业生产岗位上接受技能培训,提高操作技能;32%的教师想参与企业产品开发和技术改造;17%的教师想了解行业、企业工艺流程及市场需要什么样的人才;10%的教师想加深对专业知识的理解;只有6%的教师没有什么目的,只是为了完成学校的任务。

4.企业实践预期目标完成情况及实践内容对教学是否有帮助

5%的教师认为全部达到目标,对教学有很大帮助;18%的教师认为没有达到目标,对教学无任何帮助;77%的教师认为达到部分目标,对教学稍有帮助。从中可以看出大部分教师认为企业实践是对教学有帮助的,但也有少部分老师认为企业实践对教学没有任何帮助,这不得不引起我们的思考。

5.企业实践成果转化为教学实效的具体方面

图1

教师企业实践的成果只有落到教学实处才能发挥实效,教师通过锻炼感受到书本知识和实际工作需求存在的距离,实现了教学理念突破、教学能力提升;了解企业操作规程、新工艺、新设备、新方法、新标准,提高专业实践能力;结合企业的人才需求标准,调整专业设置,使学生知识、能力及素质与企业需求同步;根据企业工作任务开发校本教材,更新教学内容;将企业文化引入中职校园,实现企业文化与校园文化的有效对接。但是,根据培训全程及后期的跟踪调研,大部分教师并没有将企业所学的知识服务于教学,服务于学生,教师企业实践大部分还是流于形式并没有达到应有的效果。

(三)追踪调研及访谈——企业实践形式和内容

1.企业的培训方案

常州新誉集团接到“国培项目”任务后非常重视,企管部立即为培训学员制订了翔实的培训计划、培训模块,将六个月的实践内容分为入职教育、岗位培训、岗位实践、活动沙龙四大模块。企业实践的内容见表1。

表1 专业教师企业实践培训方案

2.企业的工作流程

企业某产品开发销售的流程,包括接单→研发、人事、行政→组织生产→进行生产→包装→装车→运输→南车(买家),整个流程要遵循6S的管理理念,企业员工工作过程要有全员性的意识,要发现工作的不足,不断改善。工作的要点集中体现在上司的指示、部门的委托、公司要求的日常工作及改善、课题的寻找与落实四个方面。

3.企业的人才需求标准

访谈中企业管理人员表示,现代社会的职业岗位需要知识结构合理,能根据当今社会发展和职业的具体要求,将自己所学到的各类知识科学地组合起来,适应社会要求的人才。图2总结归纳了人才成长的基础——学以致用的知识结构。

图2

4.企业对实践教师的评价

考核采用多元化的评价方式,教师参加挂职部门的当月绩效评估(个人月度绩效考评KPI指标、部门管理、工作总结与计划、临时任务、TPS活动、部门职责履行、部门配合、关键事件等),实践锻炼结束后,企业根据绩效考核进行总体评估。

二、企业实践的问题与困难分析

(一)学校层面

1.制度不健全、缺乏监管评价机制

《教育部关于建立中等职业学校教师到企业实践制度的意见》指出,学校要按教育行政部门的工作要求制定本单位教师企业实践的实施方案,做好组织、管理和指导工作,学校管理人员要定期到企业进行考察、调研。但笔者发现六个月的企业实践过程中很少有学校对教师进行走访、过程管理及监控,大多是“放散羊”,学校把企业实践作为应付上级领导的任务,缺乏推进教师企业实践的整体安排、具体举措及评价机制,学校考核教师也只是流于“收总结、听汇报”的形式,并没有将企业实践纳入年终考核、职称晋升、专业带头人及出国进修等评选的重要参考条件,从而激励教师愉快地投入、积极地参与。

2.学校环境具有局限性,实践成果转化困难

实践过程使教师了解行业的需求、企业的用人标准及工作流程,但是由于学校环境的局限性往往不能收到预期的效果。以某计算机专业教师为例,他在实践中负责设计产品的包装,从接待客户、作品设计、按要求进行作品修改,到最终产品的交付,一套完整的过程都体验了。培训结束返校后他所授的课程为图形图像处理,他试图模拟企业的场景,但由于没有客户和经济的压力,学生根本无法体会到市场的竞争,似乎又回到了那个单纯的课堂。

(二)企业层面

1.企业立场、需求不同,教师实践存在局限性

企业的本质是讲究效率、追求成本,创造良好的经济效益,在实践教师的组织管理上,企业主要表现出不求有功,但求无过。虽然实践前企业、政府、学校及教师签署了四方协议,企业也提前设计了培训方案,但笔者发现实践过程中企业为了追求利润,大多是将实践教师安排在无足轻重、不影响生产的岗位上。因为如果给教师关键岗位,他们并不一定能胜任,当经过企业精心培训能上岗时,也许教师的企业实践就要结束了,不能为企业带来效益,因此企业大多采用的是一师带多徒的培训模式。企业的师傅与学校的教师不同,学校的教师是想尽办法毫无保留地将知识传授给学生,但师傅是靠手艺吃饭的,他们会有所保留,还要考虑到师傅的工作效率,因此很多时间教师只能待在车间的休息场地了解一些工艺流程、管理规定及企业文化等,大多数教师关心的操作技能及新产品开发,在企业实践中并没有接触,师傅也只是起到管理、考勤作用。

2.企业担心核心技术泄密,缺乏深度的校企合作

深度校企合作模式表现为企业需要学校高素质人才参与产品研发,学校需要企业培养专业师资、提供岗位需求、指导课程体系建设及开发校本课程等。但对于高新技术企业来说,技术是企业的核心,他们既担心教师没有研发的能力,又担心核心技术泄密被竞争对手获取。因此,实践过程中企业并没有安排教师到企业研发部,也没有安排研发的项目。

(三)教师层面

1.教师到企业实践的态度矛盾

企业实践政策的出台让教师有机会走出学校走进企业,了解企业的工艺流程、用人标准等,企业的培训方案内容也比较丰富。但在具体实施中,大部分教师期望的提高专业操作技能及参与产品的研发并没有达到预期的目标,因此教师对企业实践的期望值也逐渐下降。

2.实践任务不明确,教师缺乏自我价值

实践开始前企业并没有调研教师的培训需求,有的教师被安排的任务与自身专业无丝毫关系,技术含量低;有的教师被安排随便看看,不允许动手操作,这些现象让教师不得不对企业实践的价值产生怀疑。

3.配套措施不完善,教师思想负担大

《教育部关于建立中等职业学校教师到企业实践制度的意见》中明确规定教师企业实践期间的工资福利待遇、培训费、差旅费等相关费用的支付按照《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规定》执行。目前大部分学校都实行了绩效考核制度,笔者调研了几个学校的教师,待遇不尽相同,有的学校有一套完善的实践激励制度,教师参与积极性高;但有的学校教师培训六个月只报销了一次来回路费,绩效的工作量也是按学校的基本工作量考核,并没有将此项工作列入职称评聘、绩效考核等主要工作的必要条件,使得参加实践的教师思想负担较大。

三、促进专业教师企业实践的思考

(一)进一步完善企业实践配套制度,设置监管、评价机制

1.政府提供政策支持

《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及《教育部关于建立中等职业学校教师到企业实践制度的意见》都做了企业实践制度的相关规定,政府部门还可以进一步完善相关配套制度,给予相关合作企业税收、信贷等方面的优惠条件。

2.学校建立监管、激励及评价机制

学校应设立专门部门制订企业实践计划,明确培养目标,对实践教师进行过程监管、走访、考核、登记及评价机制,出台激励政策,将企业实践与教师专业发展、绩效考核、职称评定、学科带头人评选等紧密相连,让教师由被动的“要我去”变成主动的“我要去”,确保企业实践工作落到实处。

(二)提升教师下企业实践的价值感与自觉性

参与实践的青年专业教师往往都是刚从大学毕业,他们的理论知识较为系统,但缺乏实际岗位的锻炼。企业实践让专业教师能够接触企业岗位,可以向一线的师傅学习操作技术,利于教师了解新工艺、新设备、新技术、新方法。但是由于种种原因部分教师的工作成果没有体现出价值,就产生了消极怠工的现象,对企业实践失去信心。职业学校的教师应当将参加企业实践变成自觉行为,在实践活动中多方位地寻找学习的机会,体现自身的价值。

(三)搭建合作交流平台,实现校企深度融合

1.明确实践内容,制订具体的实践计划

实践内容由企业、学校和教师三方共同决定。学校要弄清楚教师的培养目标,企业要事先做好实践教师的情况调研,听取学校、教师的意见,结合学校、教师的水平及需求拟定实践计划、方案及实践成果,因才实践,充分发挥每个教师的能力。

2.企业实践与项目开发、课题研究相结合

专业教师可以带着项目开发、课题研究进企业,企业提供相应的软硬件资源,要提供真实的岗位给教师,让教师真正参与生产、经营、管理、企业研发及技术革新等。这样可以解决教师下企业实践的盲目性,又可以增强教师成就感。教师可以将项目开发、课题研究的成果转化成校本教材,应用于教学实际,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有助于其专业发展。

3.切实抓好企业实践后期成果转化

教师企业实践最终要回到教育教学,教师要及时将实践收获带到教学中。教师可以模拟生产实际教学,营造真实的工作气氛,把企业对人才的需求标准转化为学生的学习要求,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有效缩短学校学习与企业要求的距离,使学生一毕业就能较快适应企业岗位,将企业实践真正地落到实处。

4.注重实践后的经验总结

教师在企业实践期间,企业要严格管理,对教师的工作态度、敬业精神、技能水平及工作成效等加强考核,学校要与企业定期沟通,必要时有所调整。企业实践结束后组织有效的经验总结,如企业实践的技能收获、学校与企业的差距总结、实践环节的不足总结等,起到示范辐射效果,为后期实践提供借鉴。

职业教育是一种技能性教育,组织教师到企业实践是中职教师在职培训的重要形式,是提高教师专业技能水平和实践教学能力的有效途径,因此中职专业教师下企业实践是必需的,应当坚持执行下去,而且要在现有的基础上对具体的做法进行经验总结,提高教师到企业实践的有效性,建设高水平的“双师型”教师队伍。

【参考文献】

[1]连榕.教师专业发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2]李彩金,苏德胜,王扶明.校企联合开展继续教育的探索与实践[J].中国成人教育,2007(7).

9.教师专业发展自查报告 篇九

为了使自己的职业道德、专业知识、专业技能、专业素养等实现有序化、提升化发展,使自己能更好的胜任本职工作,对照《小学教师专业标准(试行)》及《教师专业发展规划文本》自查自纠,特写自查报告如下:

一、专业理念与师德方面:

在教育教学工作,遵守教育法律法规;爱岗敬业,注重自身专业知识的更新;为人师表,注意在学生面前的言行表率;团结同事,积极参加学校组织的各项活动,注重自身专业发展;热爱教育事业,具备服务育人的思想。

尊重学生,信任学生,尊重学生的个性与个体差异,尊重教育规律和小学生身心发展规律,主动了解并满足有益于小学生身心发展的需求,平等对待每一名学生,不讽刺、不体罚或变相体罚学生。

注重小学生知识学习与能力发展、品德养成相结合,使学生全面发展。注意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团队合作精神、动手能力与自学探究能力引导小学生学会学习,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二、专业知识方面:

了解关于小学生生存、发展和保护的有关法律法规及政策规定;了解不同年龄小学生学习的特点,能够培养小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了解小学生在我课堂上安全防护的知识,掌握可能出现的伤害行为的预防与应对方法。

掌握本学科知识体系、基本思想与方法、课程标准,了解小学教育教学基本理论,能够合理制定教育教学计划,编写教学方案。了解与其他学科的联系,课堂教学中,尽量进行科学合理的进行学科整合,使学生全面发展,拓宽视野。

三、专业能力方面:

在工作中,我能与学生建立良好关系,并帮助同学间化解矛盾,建立良好伙伴关系;能够根据小学生的反应及时调整教学活动。在教学中,能够发挥学生主体性,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学习兴趣,能够灵活运用探究式、启发式、讨论式、合作式等教学方式;能够灵活使用多元评价方式,给予小学生恰当的评价与指导,并能让学生积极的自我评价;能与学生沟通交流,倾听学生的意见和问题,关注学生行为和思想动向,用科学的方法防止和有效矫正不良行为,使每一个孩子健康成长。能积极参加教研活动,与同事交流经验,分享资源。

四、不足之处

10.教师专业发展调查报告 篇十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学校发展的关键是教师,特别是青年教师如何成长发展,成为各个学校抓教师队伍建设的首要工作。青年教师既是学校未来的希望,又是学校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一生之计在于“青”。当教师一辈子能否获得较理想的成长发展,能否有所建树都赖于踏上工作岗位的青年教师时期,这一时期的播种决定着日后的收获。目前,陈堡中心小学共有青年教师40多人,占教师总数的49%左右。提高青年教师的素质,促进他们的专业成长,对提高学校教师队伍整体素质、加快教育发展和改革步伐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本调查旨在了解陈堡中心小学青年教师的基本情况,分析他们专业成长过程中一些共性的问题,试图在今后工作中为青年教师的培养和青年教师个体的发展提供有一定价值的参考信息。

本次调查由陈堡中心小学工会设计调查问卷,调查前征求有关专家和学校领导的意见。问卷由各工会小组负责发放和统一回收。本次调查共向42名青年教师发放问卷42份,回收42份,回收率100%,为有效问卷。

二、青年教师专业成长基本状况

1.被调查者基本情况

本次被调查42位青年教师年龄为40岁以下。其中,36—40岁5人,占12%,30—35岁25人,占59.5%,29岁以下12人,占28.5%;被调查者中,普通教师36人,占86%,校级和中层领导6人,占14%;被调查者学历均专科以上,本科16人,占38%;在职称分布上,中级14人,占33%,初级28人,占67%;在三级骨干教师评选中,教坛新秀占9.5%。

2.工作、学习任务偏重

在被调查对象中,工作日每天在校时间9小时左右的占49%,在校时间10—11小时的占20%,明显多于8小时工作时间;有10%的调查对象周课时量11—13节,周课时量7—10节的占10%,周课时量14节以上的占80%。同时,他们还有如备课、撰写材料等许多工作需要在下班后抽出时间完成,有5%的调查者课外用于工作的时间为1—2小时,课外用于工作时间2—3小时的占95%,这与大多数调查对象担任班主任工作和领导职务有关。座谈中有的教师觉得每天在

学校忙得连午饭后的时间都用上了,备课和学校的各项创建任务还得加班来完成,遇上开课或外出听课就更忙了。调查中发现,优秀的青年教师都有良好的阅读习惯,有30%的调查者有每天阅读的习惯,其余的表示只要有时间就会阅读,说明陈堡中心小学青年教师有很强的上进心和求知欲,也有很强的危机意识。在阅读内容方面,每年阅读教育专业书籍1—3本的占60%,3本以上的占40%。在写读书笔记方面,100%的青年教师参加了读书活动,坚持写有一定质量的读书笔记和教学反思的占80%。可见,陈堡中心小学教育教学质量之所以不断提高,与青年教师自身知识的不断积累和平时工作的不懈努力是分不开的。

3.教科研成绩喜人

近几年,“科研兴校”的意识已深入人心,无论是校级领导还是普通教师,都十分重视教科研工作。调查发现,42位调查对象中,94%的调查者都参与课题研究,5%的调查者主持过泰州市级及以上立项课题,61%的调查者是泰州市级及以上立项课题的核心成员;100%的调查者在省级以上论文评比中获奖,其中获一等奖的占43%,还有1人在江苏省“教海探航”征文中获奖;66%的调查者在兴化市级以上赛课、技能比赛中获奖,其中获一等奖的占30%;73%的调查者在各级各类报刊上发表教育教学论文;91%的调查者指导学生在兴化市级以上比赛中获奖。

4.教书育人、为人师表并重

师德是教师的第一智慧,师爱是师德的灵魂,教师只有对学生倾注了真心的爱,教育才能取得成功。调查者中,表示很喜欢学生和比较喜欢学生的各占50%,说明能够成长为一个优秀教师,对职业、对学生的热爱是不可或缺的。有41%的调查者与学生关系密切,59%的调查者与学生关系良好,可见青年教师有较强的凝聚力和亲和力。在专业思想方面,有51.5%的调查者表示,如果重新选择,他们仍愿意做教师,34.5%的调查者表示在找不到工作的情况下还做教师,当然也有14 %的调查者表示坚决不再做教师,这与工作压力太大、实际待遇不及公务员有很大的关系。在为人师表方面,有41.5%的调查者很注重自身的仪表形象,有58.5%的调查者比较注重。座谈中,青年教师们都认为一定要注重言传身教,教师要做学生的榜样,要用自己的人格魅力感染学生,所以他们会用心捕捉教育的每一个细节,这也是他们能受学生欢迎、教育效果良好的原因之一。

三、青年教师专业成长过程中所遇问题

1.身体和心理健康状况不容乐观

在身体方面,感觉自己身体很好的只有9.5%,感觉较好的占51%,感觉一般的占39.5%,基本处于亚健康状态。在所患疾病的调查中,患病率最高的是颈、腰椎疾病,占55%;其次呼吸系统疾病,占21.5%,这比前几年教师健康状况调查结果中的数据35%有所下降,这与近几年教育设施改善、电化教育普及有关。青年教师参加体检情况良好,学校每年都安排一次全面,平时如遇不适,他们会及时去医院检查。

在心理方面,上班时心情轻松愉快的占30.3%,感觉有压力但能自己排解的占55.5%,感觉身心疲惫的占11.6%,还有个别调查者经常有烦躁易怒、无助和孤独感。

2.多方压力困扰

有75.5%的调查者认为压力来自工作,8 %的调查者认为压力来自子女教育问题,11.6%的调查者认为压力来自经济状况,其余少部分调查者表示压力来自家务、人际关系等,有不少调查者的压力同时来自几个不同的方面。本次调查对象的年龄大多集中在30—40岁,正处于事业发展和人生的最佳阶段,激烈的竞争使大多数人觉得工作压力太大,甚至有无法承受之苦;这个年龄段的青年教师子女往往都还小,经济收入也不高,还要还房贷,有不少人认为自己已经进入了一个恶性循环,工作压力和经济状况影响自己的情绪,自己的`不良情绪又影响工作质量、对子女的教育和家庭的和谐,最终对自己的工作、学习、生活都产生了一定的负面影响。

3.家庭状况良好、支持系统薄弱

调查对象大多数是已婚者,在对目前婚姻家庭状况的满意度进行调查时,很满意和比较满意的各占49%,不满和其它的占5%,这说明幸福的家庭是事业成功的强大后盾。当教师遇到自己无法解决的困难时,有61%的人想到向家人求助,37.8%的人向朋友求助,而很少有人向单位领导和工会组织求助,可见优秀青年教师们交往的空间比较狭窄,同时,也反映出对青年教师帮助和支持系统薄弱,在这方面,工会组织还有很多可以做的工作。

4.诸多因素影响青年教师的专业成长

对于“影响专业成长的环境因素”进行调查时,我们提供了8个可供选择的因子,认为领导重视、培养最重要的占81%,其次是良好的团队氛围,占60%,

不少青年教师认为良好的家庭环境对专业成长非常有利,占61%,如学校管理、同伴互助、机遇、竞争机制等因素都在青年教师个体的专业成长过程中发挥着不同的作用,但不是最主要的。值得高兴的是,有91.8%的调查者认为目前学校的环境有利于自身的专业发展,说明学校已经为青年教师的成长创造了适宜的环境并得到了大家的认可。有93.5%的调查者认为主观努力在专业发展过程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说明青年教师有良好的自我意识、自信心和主观努力的愿望。在进行“专业成长过程中最大的困惑”一题调查时,有87.4%的调查者认为目前学校中事务性工作太多已经成为专业成长中最大的困惑。从上述情况可以看出,个体自身的职业道德、主观愿望、领导的民主意识和用人观念、积极向上的合作团队、良好的家庭氛围、健康的身心素质都影响着青年教师的专业成长。

5.希望减轻负担、提高待遇

调查要求每人列举三个目前最大的心愿,虽然调查者所列的心愿五花八门,但也相对集中,有55.6%的人希望提高待遇,18.8%的人希望减轻工作压力,有17%的人希望有更多学习、培训、锻炼的机会,有8.6%的人希望减少事务性工作,能有更多的看书、实实在在做教科研的时间和精力。不同年龄段的调查者心愿是不同的:30岁以下的人希望提高待遇、减轻工作压力、有休闲活动的时间;30—40岁的人希望提高待遇、有更多的学习培训机会和减少工作量可以有时间辅导子女学习。这说明人生在不同的时期,会根据家庭、社会角色的变化而产生不同的心愿。

四、青年教师专业成长过程中所遇到问题之对策

1.青年教师个体应保持积极向上的心态

一要充分认识自己的长处,并且在工作与生活中充分发挥它,不断取得进展。二要不断改善镜像自我,进行积极的自我暗示。人的大脑蕴藏着无限的潜能,只要你善于改变自我镜像,就能取得意想不到的收获。心理学上有个定律叫“预言的自我实现”,就是说当你预言你会成功时,你就会有自信心,努力去实现它,它就会成功,预言就实现了;反之,亦然。因此,“目标确定,坚定信念!”“成功、胜利!”“我能行,我应该发展在他人前面”等鼓励性的话,对增强自信心、改变自我镜像会有很大的帮助。三要不断清除自身的消极想法。消极想法常常是一个人成长发展的“拦路虎”,当你出现怀疑自己发展潜能的消极想法时,要驱逐它,最好不要理会它,忽略它的存在,或用积极的想法战胜它。多看写励志书、

名人传记及相关心理学书籍是一条有效的方法。

2.工会组织要为青年教师专业成长提供服务

工会组织要改进工作作风,注重调查研究。要深入到青年当中,及时掌握他们的各种信息。优秀青年教师在工作上虽然取得了不小的成绩,但由于家庭、子女教育、工作、身体等多方面的原因致使每个人都有不同的困惑和无奈,工会组织要在了解情况的基础上,拓展和丰富工作内容,把对他们的心灵关怀作为工作的重要内容之一,更全面地做好服务,做他们名副其实的娘家人。

工会组织要在优秀青年教师的进一步发展中有所作为。不少青年教师普遍反映,学习、培训、锻炼的机会太少,工会组织可以为他们创设一些机会,如争取学校行政支持,邀请专家讲座、组织各类竞赛等。同时,工会组织要把通过多种渠道扶持、发现的优秀人才向学校和教育行政部门做好推荐工作,并把了解到的优秀青年教师成长过程中的现状、特点、问题等及时向相关部门反映,以引起社会各方面的共同关注。

3.工会组织、教育行政部门、政府部门要为青年教师创造良好的成长环境 青年教师目前最大的三个心愿按比例排列分别是提高待遇、减轻压力和有更多学习、培训、锻炼的机会。为此,政府、教育行政部门、工会组织应该在进一步了解情况的基础上,更多地关注教师的内心感受,要给予教师心灵的关爱,为青年教师甚至全体教师的身心健康、专业发展、幸福生活服务。

一是教育行政部门要为青年教师的专业成长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青年教师有很强的自尊心、上进心和责任心,他们总是希望自己做得更好,教育行政部门要满足他们这种自身发展的需求,为他们的专业成长提供适宜的土壤。要创设一个民主、宽松、科研意识浓厚的氛围,为青年教师提供各种学习、培训、锻炼的机会;扎扎实实地组织好继续教育活动,要让青年教师选择形式灵活、时间方便、内容多样、方法多变的适合自己的提高方式;以教学为中心,注重教科研活动,把青年教师从事务性活动中解放出来;要多角度全方位对青年教师的创造性劳动作出综合评价;对优秀青年教师的成长历程、教育教学成果等进行宣传,营造适合青年教师专业成长的舆论氛围。

11.教师专业发展的思考与实践报告 篇十一

[关键词]专业成长 学习 反思 研讨 展示

[中图分类号] G62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5)03-001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可见,教师素质是提高办学水平、丰富教育内涵的关键点和支撑点。教师的专业发展是教育教学改革发展的原动力和生力军,引领和决定着学校发展的质量、内涵与高度。

“谁重视教研,谁就能在学校发展中领先一步!”作为农村学校,我们始终坚信和笃行“唯有教师发展了,学生全面发展才有可能,学校和谐发展才有保障”的理念,用心奏响成长“四部曲”,精心引领教师追寻“名师梦”。在教育教学实践中,我们学校本着“为教师成长提供服务、让教师体验成长快乐、让教师享受职业幸福”的美好初衷,坚持“着手现实问题、着重提升档次、着力增强素质、着眼整体优化”的原则,紧抓“学习、反思、研讨、展示”四大关键词,进行如下探索。

一、在学习蜕变中唱响“好声音”

提供学习机会是给教师最大的福利。在引导和服务教师学习蜕变中,我们学校主要抓以下三件事。

1.“沉下来学习”——更新教育理念,营造研修氛围

三年来,我们在组织全体教师参加“教育发展形势报告”和各种学科培训、通识培训的基础上,突出《实施有效教学 构建和谐课堂》的研究课题,有针对性地组织学习《实施有效教学指导意见(试行)》,使教师明晰了职业追求,更新了教师的教育教学观念。同时,学校积极为教师搭建学习平台,营造学习氛围。在资金紧张的情况下,根据教师的需求定购《中国教育报》《小学教学参考》《福建教育》等报纸和刊物,通过学习并撰写心得体会,使全校教师的从教理想、职业信念更加坚定,理论水平得到了大幅度提高。

2.“请进来互动”——倡导同伴互助,实现共同发展

首先,我们积极邀请进修学校教研员及高校课程改革专家到校开设讲座和进行课堂诊断,为教师发展提供专业支持。其次,学校依托教学专业成长视导组,建立骨干教师导师制,重视随堂听课、评课,并与教师面对面进行课堂教学研究,把有关信息及时反馈,增强与教师的信息交流和沟通,促进教师间的以老带新、互助互学,实现全体教师的共同发展。

3.“走出去取经”——进行网络研修,实现资源共享

我们通过建立教研QQ群、参加网络教研、注册全国知名教育研修网站等途径,以现代信息技术弥补农村学校的“先天不足”,让教师能够接触最新的教研动态,紧跟课程改革潮流,分享教育智慧。在这个基础上,我们以“学习报告”“书香溢满校园”“名著推荐”“骨干论坛”等活动为载体,开展“造就智慧型教师,构建学习型学校”的读书活动,广泛举行“新课程学习”“常态教学我有招”等主题的交流座谈活动,在读书活动中,实现教师的“头脑风暴”。同时,通过学习让教师感受到当今教研的滚滚洪潮和空前繁荣,避免教师出现盲目的自恋、自信和自居,引领教师在学习蜕变中正确认识专业发展的必要性和紧迫性。如今,“床前案头有书报,茶余饭后谈教学”的“草根教研文化”和“参与教研为乐,建树教研为荣”的良好氛围逐渐形成。尤为可喜的是,我们团队在学习讨论、实践研讨中总结出教师专业成长的“十大要诀”,即握紧“鼠标”——找工具、建立“链接”——找资源、删除“垃圾”——找不足、自觉“刷新”——找优势、扩大“内存”——找突破、优化“程序”——找路径、改进“配置”——找匹配、定期“更新”——找先进、及时“杀毒”——找耗费、完善“显示”——找平台,已成为教师专业自主发展的“好声音”,集聚着强大的发展“正能量”。

二、在反思梳理中点亮“方向标”

“经验+反思=成长。”教师对教育教学工作的科学反思,是自身专业成长路上求真务实、趋利避害的“润滑剂”,是理性提升、动态刷新的“净化剂”,是追求成功、成就名师的“催化剂”。自我反思是以校为本的教研基础,校本研究只有转化为教师个人的自我意识和自觉自愿的行为,才会真正得以落实和实施。为此,我校特别设置了“教后反思卡”“问题会诊卡”“典型案例卡”“教学故事卡”,要求教师结合日常教学活动进行自我反思,每月选取一两个有意义的案例进行填写,并围绕这一典型案例或其中的教学细节,用新课程的理念和观点进行剖析。同时,每学期末举行一次“教研沙龙”——“讲述我的教育教学故事”,通过活动进行总结交流,使大家有共同的关注点、共同的兴趣点,实现话题一起交流、行动一起策划的目标。活动中教师们各显神通,如理论验证、资料搜集、案例整理、问题查摆、教学探索、经验梳理等,每个人都积极调用和借用各种资源,使“问题研究”因教师的激情演绎而成为校园里一道亮丽的风景线。这样可引导教师关注以往熟视无睹、习以为常的教学事件,并以研究的姿态、视角进行开发和利用。

此外,我校十分重视“文化场”的建设,鼓励教师与书本为友,与大师对话,引导教师向同行学习、与写作结缘,将校本教研引向深入。(1)与经典为友。精心选择并向全体教师推荐现当代教育名著,及时更新教育图书,丰富教师的学习资源,并通过举办读书征文活动,引导教师阅读的同时内化吸收。通过各种形式展示教师的读书成果,并创造交流学习体会的机会,进一步培育教师的人文素养,为教师的专业发展打造亮丽的精神底色。(2)与写作结缘。引导教师不仅多读、多思、多实践,还要多总结、多练笔。同时,鼓励教师参与网络互动,参与争鸣,发表见解,提升自我。此外,我们还开展“两读”活动,即“我是这样解读课程标准的”“我是这样解读教材的”,让教师学会在传统与现代、改革和保守中理性诠释中庸之道,探寻有效教学的“方向标”。

三、在研讨互动中构建“助推器”

“我思故我在。”引领教师成长,关键要让教师体验到自身的存在感、参与感和归属感。作为教师,自身存在感源于专业上的发言权和影响力。教师专业成长,需要有可调用的资源,需要有可借力的“助推器”。于是,我们立足学区规模小、距离短、资源散等特点,化零为整、有效整合,实施“643”教师专业服务工程,即六个联动、四个着力、三个平台,成为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强大“助推器”。

六个联动是以推进实施教师队伍建设的“目标启动、骨干带动、活动促进、科研推动、机制驱动、关怀感动”的“六动方略”为途径。

四个着力,即着力构建“骨干教师主动引领辐射、中年教师主动梳理提升、青年教师主动承接跃升、年轻教师主动融入发展”的良好教研态势,期待形成“学习统一体”和“发展共同体”。

三个平台:一是课改互动平台。俗话说:“如果你要走得快,你就一个人走;如果你要走得远,那么大家一起走!”这里说明个人的成长离不开集体。在一个好的团队里,教师会成为主动的学习者、幸福的共享者。教师团队发展模式,既有利于将教师个人潜在的、隐性的成长经验显像化、明晰化,又有利于促进团队成员之间问题共商、经验共享、发展共赢,最后实现共荣的目的。因此,我们积极搭建课程改革互动平台,以省、市、县立项课题为载体,选取有代表性的教师、课例、主题,开展“类型课”“同课异构”“片段教学”等互动研讨活动,促进教师在互动中交流共享,共同成长。二是网络交流平台。推荐“海西教育网”等资源网站,引导教师开启教育博客、教学110等,积极参与网络中的研讨、交流,实现共同进步。特别是教师在交流中创生的“教后反思卡”“问题会诊卡”“典型案例卡”“教学故事卡”等富有“草根教研文化”特点的研究载体,已成为教师专业成长的丰富“营养”,使教师自觉地以研究者的身份进行开发和利用,不断丰富着研究的资源。三是校本研训平台。校本研究向纵深发展的关键,就是要有强大的理论支撑作为后盾。于是,应运而生“教研沙龙”这一校本研训形式,即教师根据学校拟定的主题,结合自己的实践,总结自己的经验,阐述自己的观点、看法,并为自己的观点寻找理论支持。近年来,我校开展“教研沙龙”的主题有“教学中如何用好、用活教材”“点拨在教学中的作用”“教学细节成就课堂精彩”“怎样创设有效的教学情境”“我的教学一招”等,在交流过程中,教师潜移默化地接受理论的熏陶,达到相互启发、相互促进的目的。同时,“教研沙龙”的举办,让教师把教学体会说出来,把研究观点亮出来,把教学问题和困难露出来。每次研训从内容选择、板块设计、细节打磨、操作完善到理念渗透、整体效果、个性展示等都是群体的智慧,大家共同探索教育教学的新路子,在研究中不断走向深入。以课题为载体,以课堂为舞台,以课例为抓手……我们在行动中构建专业成长有力的“助推器”,搭建了专业成长的“大舞台”。

四、在展示共享中体验“幸福感”

我们谨记:教师有教研成果,要大力宣传;教师有进步需求,要尽量满足;教师有教研热情,要倍加呵护。只要教师有一分热情,学校就要给予百倍呵护,努力让一部分教师先优秀起来,然后带领群体共进。让教师拥有、体会从教的“幸福感”是激发内驱力的重要因素。因此,我们将成果激励作为给教师专业发展的最大奖赏,把教师教育科研成果、自身专业成长成果以“教学特长大展示”“教育思想大论坛”“教学成果大推介”“业务技能大练兵”“感动基层大访谈”五大系列全程、全面进行宣传和展示。这样在为优秀教师脱颖而出创设条件的同时,搭建了广阔的共享平台。校本培训就是要把教师的创造潜能诱导出来,将教师的生命感、价值感从沉睡的自我意识和心灵中唤醒,让他们在广阔的展示平台中体验成长的“幸福感”,在研究、发展中一起追寻“名师梦”。

为了让教师品尝到校本培训的甜头,使他们体验到发展的成功喜悦,我们采取展示激励的办法,为教师搭建广阔的展示平台,促进他们在展示中交流、在交流中分享。

1.架设成长平台

为了让教师与专家零距离接触、与名师面对面交流、与新秀无保留切磋,我们聘请专家、本学区名师及省、市、县级骨干教师和学科带头人开设专题讲座,答疑解惑;通过举办“教学开放日”和“课题展示研讨会”,教师一同“问诊”课堂,“把脉”问题;开展“同课异构”式研讨,即同一教学内容由两三位教师同时上课,先通过对每节课的深入观察、比较和分析,提出改进建议,再通过反思来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举办“常态课例研讨和优秀课例赏析”活动,让执教教师与听课教师共同切磋,说课磨课。

2.搭建亮相舞台

通过教导论坛、中年教师教学展评、骨干教师风采展示、新教师业务汇报、优秀论文评比和汇编等活动,建立骨干教师论坛、骨干教师送教下校、骨干教师导师等机制,健全青年教师展示课、骨干教师示范课、中年教师特色课、新教师汇报课的“四课制度”,在探索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同时,为优秀教师脱颖而出搭建亮相的舞台。如今,我们常规开设“骨干风采展示”“课题成果呈报”“讲述我的教学故事”“推介我的教学绝招”等展示交流活动已融入教师的日常生活中,成为教师教学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很多教师常幸福地说“教科研,我选择、我喜欢”,脸上洋溢着从教的乐趣和成长的自豪。这样,以观摩、研讨、竞赛、考核、评比等形式,给青年教师以成功的机会,让其从中获得成功的有效激励和心理满足,不断体会成长的幸福,催生成长的自觉。“如果你想让教师的劳动能够给教师带来乐趣,使天天上课不至于变成一种单调乏味的义务,那你就应当引导每一位教师走上从事教育科研这条幸福的道路上来。”有了“名师梦”的指引和共同体的依托,个人零散的研究有了规划,教师在展示共享中体验着专业成长的“幸福感”。

助推农村教师的专业成长要抓住“学习、反思、研讨、展示”四大关键词,以紧紧依靠教师、热情服务教师、真诚成全教师为原则,以典型带动为依托,以群体参与为特性,引导教师在学习蜕变中唱响“好声音”、在反思梳理中点亮“方向标”、在研讨互动中构建“助推器”、在展示共享中体验“幸福感”,使教师在追寻“名师梦”的研究路上不断成长,谱写出农村教师专业发展的动人篇章。

12.教师专业发展的思考与实践报告 篇十二

一、从“职业”出发分析专业教师队伍建设的现状

1. 职业的概念

职业是“个人在社会中所从事的作为主要生活来源的工作” (现代汉语词典) 。职业的内涵既规范了职业劳动 (实际的社会职业或劳动岗位) 的维度, 又规范了职业教育 (职教专业、课程和评价考核) 的标准。

2. 中等职业学校专业教师队伍的主要不足

专业教师数量不足, 结构不合理;专业教师的“职业”能力有待提高;专业教师的教学设计能力有待提高;专业教师的教学实施能力有待加强;专业教师团队的协作机制有待完善。

二、基于工学结合、校企合作、顶岗实习人才培养模式下专业教师队伍建设的实践

1. 以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为核心, 搭建专业教师队伍建设平台

推进“工学结合、校企合作、顶岗实习”人才培养模式是为了培养真正能适应社会需要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2006年, 江苏省靖江中等专业学校紧紧围绕专业人才培养目标, 形成决策层 (校长室、专业指导委员会及学术指导委员会) 、管理层 (教务处等部门) 以及执行层 (骨干教师队伍带领的各专业教师队伍) 的专业教师队伍建设机制。

2. 以课程改革的任务为引领, 加强以“双师型”为主的专业教师队伍建设

(1) “双师型”教师的内涵。“双师型”教师是指既有一定理论教学能力, 又有一定相关专业实践指导能力, 并能把这两种能力有效付诸教学实践的教师。“双师型”教师应具有一定的现代教育理论和教育实践能力、一定的专业理论知识, 又具有一定的专业实践能力和专业操作指导能力。

(2) 专业教师队伍建设的成果。按照江苏省教育厅提出建立“以能力为本位、以职业实践为主线、以项目课程为主体”的模块化课程体系的要求。2006年7月, 我校以机电技术应用专业为试点开展了课程改革实验工作, 并以此为契机, 加强专业教师队伍的建设工作, 专业教师的数量和质量取得了长足的进步, “双师型”教师的比例显著提高, 涌现了一批在省级技能大赛、论文竞赛以及参与省级以上课题、课程开发研究工作的名教师和学科带头人 (见表1) 。

三、基于工学结合、校企合作、顶岗实习人才培养模式下专业教师队伍建设的思考

1. 存在的主要问题

专业教师下企业锻炼的指向性不够强;专业教师的评价手段和激励机制有待进一步完善;兼职教师教学实施能力和工作积极性不够高。

注:国家、省级名师数按江苏省教育厅有关认定要求计算。

2. 对策措施

(1) 科学组织和引导专业教师带着任务 (课题) 深入企业锻炼。积极加强校企合作平台的建设, 建立稳定的校外实习和培训基地, 让专业教师带着任务 (课题) 下企业顶岗操作或跟班研讨, 到一线了解生产设备、工艺流程, 生产管理及行业发展的动态等。充分了解专业教师自己所教专业涉及的职业新观念、新方法、新工艺、新技术, 接受新信息、新知识、新观念, 分析新情况, 解决新问题, 不断更新知识体系和能力结构, 积累教学所需要的实践经验。教师深入现场的过程就是备课的过程, 这样在教学中能紧密联系生产实际, 使教学内容更加丰富, 避免纸上谈兵。

(2) 以适应现代职业教育科学发展为要求, 建立、完善专业教师队伍评价和激励机制。以活动项目为载体, 丰富充实专业教师队伍评价和激励机制的内容。例如, 组织开展每年一届的教师技能竞赛 (专业教师) 、每学期一次的教学设计竞赛 (所有教师) 、每学期一次的示范公开课活动 (注重面向社会) 、每学期两次的学生调查评价 (所有教师) 、每年一届的教学论文评比 (所有教师) 。

以校本培训为基石, 形成具有学校自身特色的专业教师队伍评价和激励机制。例如, 教研活动做到程序化、有记录、有任务, 任务要分解到人、责任到人, 争取通过名师、骨干教师、课程负责人、兼职教师等纽带将教研活动开到企业去 (每学期一次) ;立足专业、立足课程, 以参加职业技能鉴定为载体, 让专业教师参加专业技能训练成为目前校本培训及评价考核的重中之重;高度重视新进教师的专业技能训练, 制定相关规定并切实执行, 比如, 新进教师一年内达不到“中级工”的要求延期转正等;充分发挥名师、骨干教师、课程负责人、兼职教师的作用, 做到各尽其能, 让他们成为校本培训的主要力量;以系 (部) 为单位, 建立每学期至少一次邀请企业技术骨干人员来学校作讲座或者交流活动的制度, 在讲座或交流活动后利用教研活动时间展开讨论。

以“名师工作室”等为引领, 建立完善专业教师队伍评价和激励机制。例如, 建立名师、专业负责人、课程负责人的评聘制、任期制、薪酬制及其相关职责。“名师”是骨干教师的标杆, 更是教师的榜样, 应该是先进职教理念的传播者、课程改革实践工作的先行者和具体指导者、产学研成果丰硕, 在经济社会中具有一定影响的实践者;专业负责人、课程负责人是具有先进职教理念, 在某个专业、某类课程具有较深造诣的骨干教师, 他们应该是当今职业教育发展最关键的执行者。

以发挥社会效益为目的, 建立完善专业教师队伍评价和激励机制。高水平的专业教师等同于高水平的员工 (技师、工程师、管理者) , 学校应积极鼓励和支持高水平的专业教师作为企业的编外员工, 以主要为企业从事技术支持服务工作为方向, 充分发挥职业学校的社会效益, 进一步扩大社会影响。这应该成为将来职业学校专业教师成长的方向与目标, 因为, 职业学校的专业教师不仅要承担起学历教育, 而且要承担起大量社会培训的重任。

(3) 高度重视兼职教师的引进工程。兼职教师是职业学校教师队伍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 他们不仅可以弥补学校专业教师的不足, 有利于缓解专业转换过程中新专业教师短缺的矛盾, 而且他们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和操作技能, 熟悉本地区、本行业情况, 能带来科研和生产第一线的新技术、新信息, 使职业学校能及时掌握经济发展的动态, 加强与企业、社会的联系。切不可以将聘请校外兼职教师作为解决即时问题的权宜之计, 而应该作为一项发展职业教育、推进课程改革的策略来抓。一方面, 通过教师随堂观摩等形式的交流活动促进其教学实施能力的提升;另一方面, 通过学生、教师等多元化、多视角的评价及考核, 在国家政策还没有完全落实到位这样的客观现实条件下, 加大激励幅度, 充分提高其投入职业教育的工作激情和积极性。

摘要:文章探讨中职学校如何进一步加强专业教师队伍建设, 建立提高教学质量的长效机制, 以适应变革下的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

关键词: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变革,实践

参考文献

[1]叶华, 孟敬.基于专业影响力的高职专业教学队伍建设[J].科学与管理, 2008, (1) .

[2]刘勇.论结构型“双师”教师队伍建设[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2007, (29) .

[3]刘义.职教师资“双师型”的内涵及建设途径[J].武汉船舶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4, (3) .

[4]周燕莉.中等职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探析[J].教育与职业, 2007, (12) .

上一篇:田野的秋天作文下一篇:江苏省医疗纠纷预防与处理条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