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历史的学习原则(共13篇)
1.高二历史的学习原则 篇一
要从心理学、生理学和信息论等方面,提高对主动学习的认识。如信息论认为,学习是信息通过各种感观进入大脑,进行编码、转换、储存、组合、反馈等一系列过程。就信息输入来说,有强有弱,当学习者高度主动自觉时,大脑皮层处于兴奋状态,就能主动调节感受器官,接受各种输入信息。如果学习不主动,信息没有很好输入,后面的信息处理就要发生很多问题。因此,要通过例子,使学生认识被动地学,只看老师做,听老师讲,而不开动脑筋想是学不好的。实验不动手做,也掌握不了基本技能的。学习中遇到问题,通过思考解决不了时,就主动请老师、同学帮助解决,做到勤学好问。
高二化学有哪些学习原则
系统化和结构化原则,就是要求学生将所学的知识在头脑中形成一定的体系,成为他们的知识总体中的有机组成部分,而不是孤立的、不相联系的。因为只有系统化、结构化的知识,才易于转化成为能力,便于应用和学会学习的科学方法。它是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的飞跃之后,在理解的基础上,主观能动努力下逐步形成的。这是知识的进一步理解和加深,也是实验中运用知识前的必要过程。因此,在教和学中,要把概念的形成与知识系统化有机联系起来,加强各部分化学基础知识内部之间,以及化学与物理、数学、生物之间的逻辑联系。注意从宏观到微观,以物质结构等理论的指导,揭露物质及其变化的内在本质。并在平时就要十分重视和做好从已知到未知,新旧联系的系统化工作。使所学知识成为小系统、小结构,然后逐步成为大系统、大结构,达到系统化、结构化的要求。
化学知识怎么学习
熟记基本知识内容。在平时的学习中,比如看书,做练习等,有意识地记住一些与化学相关的生活常识,物质的颜色、状态,部分方程式等。另外,注重口诀记忆或关键词记忆,如:化学反应平衡有4个关键字(等、定、动、变)。在平时学习过程中,通过题目主动记忆一些反应、现象、科普等,这比专门买本书背要简单得多。
怎么科学高效的学好高二化学
认真听课
认真听课:注意力集中,积极主动地学习。当老师引入新课的时候,同学们应该注意听听老师是怎样提出新问题的?当老师在讲授新课时候,同学们应该跟着想想老师是怎样分析问题的?当老师在演示实验的时候,同学们应该认真看看老师是怎样进行操作的?当老师在对本节课进行小结的时候,同学们应该有意学学老师是怎样提炼教材要点的?
记好笔记
记好笔记:详略得当,抓住要领来记。有的同学没有记笔记的习惯;有的同学记多少算多少;有的同学只顾记,不思考;这些都不好。对于新课,主要记下老师讲课提纲、要点以及老师深入浅出,富有启发性的分析。
复习课
对于复习课,主要记下老师引导提炼的知识主线。对于习题讲评课,主要记下老师指出的属于自己的错误,或对自己有启迪的内容。或在书的空白处或者直接在书里划出重点、做上标记等,有利于腾出时间听老师讲课。此外,对于课堂所学知识有疑问、或有独到的见解要做上标记,便于课后继续研究学习。
怎么科学高效的学好化学:集中精力
课内学习是搞好学习的关键。同学们在学校学习最主要的时间是课内。在这学习的最主要时间里,有些同学没有集中精力学习、有些同学学习方法不讲究,都会在很大程度上制约学习水平的发挥。
2.高二历史的学习原则 篇二
一、高二历史教学现状
(一)基础知识掌握不够扎实
高二处于学生学习承前启后的阶段,在此之前既有初中以及高一历史知识的积累,同时也要为高三学习奠定基础。然而,依据学生学习的实际情况而言,部分学生出现基础知识掌握不够扎实的现状,其主要原因在于学生的学习习惯没有良好养成,对历史学习的重视程度不够。高一的时候没有很好的积累基础知识,给高二的学习带来更大的压力,这阶段要倍加努力学习,不然就不能更好地为高三的学习奠定基础。
(二)教学未能与高考紧密结合
由于高二处于过渡阶段,部分教师放松警惕,没有与高三的学习紧密联系,在教学过程中未能与高考紧密结合。尤其是教师没有从高考的角度出发,重点培养学生的基础,为高三的学习打下基础,忽视了历史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与此同时,在课时和教学内容设计上也不够合理,课堂教学效果不是很理想,没有更好地让学生体会学习历史的乐趣和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导致学生出现知识体系欠缺和能力培养不足的现状,同时还出现了与高三历史教学脱节与断层的现象。
(三)课时安排不够充足
较之于其他学科相比,高二历史课时安排较少。传统意识里,把历史看的不如三大主科重要,学生将主要精力放在了语文、数学以及英语等主要科目上。课时少导致学生学习任务繁重,教师在教学安排上也出现较大困难,一堂课进行太多教学内容怕学生吃不消,可是少教了,教学计划难以按时完成,尤其对于难题无法解释清楚,学生不能很好地学习体会教学内容,导致教学效果受到很大影响。基于此,高二历史教学应该适当增加课时,丰富教学方式,寻找合适的突围策略,从而达到不断提升教学成效的目标。
二、提升高二历史教学成效的具体策略
(一)整合知识,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
教材作为学生学习的主要依据,具有系统和规范的特点。为此,教师和学生都要充分利用。依托教材,教师要善于结合实际生活,考虑学生实际,尽可能多地丰富教学方式,不要总是用那些陈旧的教学方式,而要不断拓宽学生学习资源,让学生了解更多的历史知识,将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丰富化和趣味化。这样,教师教得有趣,学生学习得也有趣,达到了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的目的。通过拉近历史与学生间的距离,积极鼓励学生参与到教学进程中,就能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提高教学质量和学习效果。
(二)转变方式,灵活运用教学方法
每个学科都有自己的特点和特殊性,历史学科也是一样。历史教学具有自身独特的教学结构和体系,同时也兼具其自身的优势和乐趣。为此,教师要结合历史学科的特点和实际,积极转变教学方式,灵活运用教学方法。具体而言,教师要学会充分运用教材设置新情境和新问题。在课堂教学时,教师可通过创设情境教学法实现寓教于乐,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更深刻地学习和掌握知识。与此同时,教师要多多提问,通过课堂和小组谈论的方式来锻炼学生的思维习惯。这样,独立思考、分析问题可以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思维意识,进而牢固掌握扎实的历史知识,为高三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而且,学生学到的知识将更加牢固,不容易忘记。
(三)善于创新,运用探究式教学理念
探究式教学作为新课改背景下运用较为广泛的教学方法,在各学科的课堂教学中其作用和地位显著,对于提升高二历史教学质量具有重要的意义。具体而言,首先,这种探究式教学注重挖掘学生的内心,有利于学生身心健康的发展。通过运用探究教学模式有利于教师在课堂构建起“精神场”,从而不断激发学生的热情和创新思维,有利于学生自主人格的培养和形成,激发了学生的探究精神,使学生不受思维不受束缚,可以更好地去思考、去学习,获得身心的健康发展。其次,有利于学生历史成绩的普遍提高。探究式教学能充分鼓励学生进行积极探索。在这一过程中,学生的探索精神达到升华,对待历史的学习兴趣也会随之不断高涨。长此以往,学生会充分领悟历史知识的精髓和魅力,更加深刻地学习和掌握历史知识,具备了较好的文综意识和文综能力水平,使得学生的历史成绩在自主探究的过程中获得不断提升,为高三的学习和高考的冲刺打下良好的基础。
三、结语
总而言之,高二历史教学作为重要的过渡阶段,一方面是对基础知识的检验,更重要的是为高三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为此必须加强重视。而高二历史教学现状不容乐观,从学生层面而言,基础知识不够扎实;从教师层面而言,教学未能与高考紧密结合;从课时层面而言,课时安排不够充足。基于此,在实践教学中,教师要整合知识,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通过转变方式,灵活运用教学方法。同时,教师还要善于创新,运用探究式教学理念,从而不断推动我国高二历史教学获得重大发展。
摘要:高中历史作为高中教学体系中的一门重点学科,其教学方法及教学效果研究成为学界关注的重点。尤其在新课改背景下,高中教师如何提高中历史教学的质量和效果成为重要议题。高二作为高中的一个过渡阶段,此时学生既有一定的历史基础,同时又面临毕业前期的知识储备工作,为此强化历史学习刻不容缓。本文以高二历史教学为落脚点,结合当前高中历史教学现状,对其教学方法进行了思考,期望具有一定的实践意义。
关键词:高二,历史教学,教学方法,策略
参考文献
[1]刘后玉.关于高中历史课堂如何有效创设探究教学情境的几点思考[J].科教文汇:中旬刊,2012(1).
3.高二历史的学习原则 篇三
【关键词】学生 自主学习 原则
提倡“自主、探索、研究性”学习,这是新的课程理念。学校教育只有在充分尊重学生主体地位的前提下,强调自主性学习,探究、创新,才能培养出与时俱进的创新性人才,基于这样一种认识,我们在中学历史教学中必须注意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就如何更好地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创新能力,以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同行们见仁见智,有许多有效的方法和经验值得借鉴。归纳本人在教改探索中的经验,我认为应在教学中遵循下列几项原则:
第一,先学后教的原则。即学生自学在前,教师教学在后。通俗地说就是要求学生预习,但更重要的是要指导学生掌握科学有效的预习方法。可指导学生围绕着三个中心问题来预习历史课文并作预习笔记:其一,通过预习我知道了什么?其二,通过预习我不明白什么(想质疑什么)?其三,通过预习我还想了解什么?当学生围绕着上述三个问题去预习历史课文的时候,他们的预习就有了明确的目标,他们就不是在简单地熟悉课文、接受知识,而是在主动地发现和思考问题。如在预习鸦片战争这一章节时,很多学生就提出了下列一些问题:什么叫“自然经济”?什么叫“领事裁判权”和“片面最惠国待遇”?什么叫“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还有同学提出想知道鸦片战争后林则徐的事迹。在这样一个预习过程中,每位学生对课文都会有自己的理解和收获,也有了自己的困惑和期待,从而也就具备了积极参与历史课堂教学活动的思想基础。
第二,交流合作的原则。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弱化中心的地位、淡化主角的色彩。要尽力让师生及生生之间形成一种平等交流的主体关系。提倡学生之间、师生之间互相分享各自的学习收获、体会和见解,共同思考和解决各自发现与困惑的问题。可采取这样一种形式:先让学生就各自在预习中感到有兴趣、有困惑和想质疑的问题在小组内提出,并进行交流讨论(如前所述的问题)。而后将大家共同感兴趣而又迷惑不清或有争议的问题在全班提出,由教师引导全班同学共同思考、分析和解决。在上述交流过程中,要注意鼓励和引导学生,使他们形成认真倾听、互相尊重的习惯,形成积极思考、勇于表达的作风。这种教学形式能使学生更主动地去思考问题、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
第三,依问而教的原则。在传统历史教学模式中,教师主导了整个教学过程。教师在备课中已经详尽地预设了教学目标、内容与过程,因此课堂上还是学生跟着老师走,他们只能被动地接受教师预设的一切。这种教学方式没有顾及到学生学习的个性需求,没有充分尊重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地位。那么,如何让学生真正主动地参与到课堂教学过程中呢?我认为应改变课堂教学模式,要变教师讲、教师问的传统模式为学生问、师生讲的新型模式。在课堂上可先由学生将他们不明白、想知道及想质疑的问题依次提出(亦可先通过小组交流后集中问题提出),而后由师生共同思考、分析、解答。在这过程中,学生的问题构成了教学的主线,教师的工作主要是将学生的问题与自己的教学目标有机地结合起来,通过对学生问题的适当调整和补充来推进课堂教学(这叫顺水推舟)。这样一种教学方式,既能满足学生学习的个性需求,又能完成既定的教学目标,并真正实现了师生在教学中的互动,有利于增强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第四,亲身体验的原则。教学不应只是个教师单向阐释课文观点、学生被动接受教师与课文观点的过程。教学应多创设供学生体验的情景,以便让学生从亲身的体验中去获取新知。为此,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尽量少灌输结论性的东西,而要多利用多媒体等教学手段,精选与制作一些与课文内容相关的文字、图片、音像资料提供给学生,让学生在阅读、观看的过程中去获得自己的理解与结论。例如“解放战争胜利发展”一节中讲到“三大战役的胜利是人民战争的伟大胜利”。为了让学生深刻地理解这一点,我制作了一些幻灯片,内容有群众支前(人力、物力方面)的数字表格;群众支前的历史照片及群众支前的影视片段。在课堂上先将这些幻灯片投影播放,而后再让学生谈观后感想,学生自然就得出了“三大战役的胜利是人民战争的伟大胜利”这一结论--这是他们自己从内心思考中得出的结论。如此的课堂教学过程中,学生就不仅仅是在被动地用耳听、用手记,更多的时候他们是在主动地用眼看、用心想。
第五,发散求异的原则。既然要让学生主动地学习、主动地思维,课堂上就应有一种开放、宽松的学术气氛。可讨论的问题尽量讨论,可争论的问题提倡争辩,培养学生探究问题的意识,这有利于开启学生的心智、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比如在讲授鸦片战争这一章节时,就有学生提出这样的问题:“假如没有鸦片战争,中国将会是个怎样的前途?”--这是一个很有挑战性的问题,也是一个很有想象空间的问题。我认为它对于锻炼学生的思维想象、分析推理能力很有意义,因此当即组织学生开展讨论。在讨论中,学生出现了一些不同的观点,甚至发生了争论,形成了思想的交锋。尽管学生受学识所限,所发表的观点不一定很有深度、很有力度,但重要的是在于过程,在这过程中他们收获的何止是学术上的观点与结论呢!为了鼓励学生勇于思考、勇于创新,教师在课堂上应多与学生进行平等的对话与交流,而尽量少下权威性的结论与定论;要鼓励不同的观点与见解,鼓励发散与求异的思维。在这样一种氛围中,学生就会抛弃被动等待教师结论的旧习惯,而会形成一种积极主动思考问题、大胆踊跃表现自我的新精神。
第六,自问自测的原则。在传统教学模式下,课堂及课后作业均是老师布置、学生完成这样一种形式。在这种形式下,学生很难主动去思考课文知识的问题含义。若能在课堂中或课后,由学生根据自已对本节内容的理解去设计练习题、思考题,然后互问互测,定能使学生在作业与小结方面呈现出更加积极主動的姿态。这种作业与小结方式,可以引导学生主动去挖掘课文中隐含的命题,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可以让学生对课文拥有更深刻的理解,并对课文的掌握达到更高的层次。
4.高二如何学习历史 篇四
1、做好预习工作。
预习是学习的一项重要基础工作。通过预习,自己可以先对课本内容有个大概了解,能够找出其中明白的和不明白的知识点。这样,在听老师讲课过程中才可以加深印象,并有针对性地重点听自己不理解的内容。
2、课后注意对知识点的串联整理。
课文中的历史知识并不是孤立存在的,历史事件的起因、过程、发展和结果等都是遵循一定历程或规律的,一定要对知识点进行串联,这样知识点就会记得更加牢固,也不易遗漏知识点。
3、不要死记硬背。
历史知识需要记住的东西比较多,所以有些学生就开始死记硬背。为了彻底牢固掌握知识,要在充分理解历史知识框架、关系、大意等基础上,要理解着知识点去记住这些知识,即尽量在把握知识点意思基础上,可以将知识内容转换成自己的语言。
4、课上做好笔记。
做好笔记,不是一味地照搬老师各种话语、文字。而是有针对性地记录课文总体框架,填补一些自己不了解的知识点,为进一步宏观把握历史事件框架、历程提供指导。
5、独立及时完成作业。
历史作业,是对听课效果的一种检测方式,也是巩固知识点的一种方式。所以,课后要独立、及时地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达到及时巩固学业成果的目的。
6、经常性地复习。
可以安排一周复习几次,长期性地对历史知识进行多看,这样记忆效果会更好。不至于每当考试前期猛地学习,一是可能掌握程度不够;而是容易记错知识。
高二文科生提高历史成绩的方法
一、文科生应对历史产生兴趣
高三文科生历史逆袭方法之一是对历史产生兴趣。对历史科有兴趣,成绩自然好起来。如何对历史科产生兴趣呢?
首先,历史事件和文科生息息相关。例如:香港的一九九七问题和1842、1860及18的中英条约有关;今天南斯拉夫的内战与第和第二次世界大战关系密切。所以,只要留意时事并探本寻源,定能巩固书本上的知识。
二、掌握历史学习方法为主
高三文科生历史逆袭方法之二是掌握历史学习方法,具体的学习方法如下:
1.读历史教材。“读历史教材”需要“读”目录、引言、课文、插图、材料、地图、引文、注释、思考题和大事年表。第一,文科生在理解章节目录及内在联系的基础上明确此章节讲了什么问题,以及围绕此问题讲了哪几方面的内容。第二,根据历史教材,分析、归纳每个方面讲了几点,每点都包括哪些基础知识,并用简明扼要的文字表达出来。第三,找出历史书上的核心词、关键语,明确哪些是必须记住的,划出来加强记忆。
2.上课要专心听,下课后多记、多背,对一些历史年代要联系上下文的内容来记忆。学到某个历史事件时,文科生首先要对历史事件的背景有个清晰的了解,然后弄清它的意义、作用、影响等,做到理解记忆。多阅读一些历史课外书,除了能增长见识外,还帮助你理解高三历史课文。
三、各类历史概念中需要掌握的要素
高三文科生历史逆袭方法之三就是掌握高三历史可能出现的所有要素。
1.人物:文科生掌握名称(称谓),生活时代、国别、民族、主要活动(含结果和影响)。
2.团体(包括正常、组织):文科生掌握团体的性质、建立的原因(目的或背景)、时间、地点、创始人(国)、成员(成员国)和成份、宗旨(纲领)、主要活动(含作用)。
3.事件:包括性质、发生的背景(原因或条件)、发生的时间、地点、参与的人物、简要过程、结果和影响。
高二历史成绩怎么提高
阅读,大量的阅读对于可以提高历史成绩有非常大的帮助。诗词歌赋,历史小说,历史课本,都可以,他会让你对历史有自己的认知,形成自己的价值观与判断力,对于做历史选择题有相当大帮助。
试题,其实我是很反对题海战术的。不过对于历史大题似乎也没有更好的办法。只能去做大量的试卷题,反复的去做,去对答案,目的是学习它的表达方式,学会如何用所需要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意思。
复习,其实所谓的复习就是把老师上课讲的东西在回顾一遍。正所谓温固而知新。历史这玩意是相通甚至是重复的。你今天复习是帝王将相,明天复习是将相王侯,就这点东西,翻来覆去。
5.高二历史三点学习建议 篇五
一、博采厚积,品味畅游历史知识长河的快乐
历史学习的过程是一个由感知到积累并理解历史的过程。如果人类历史文明发展的进程是一条长河,那么中华文明就是长河中一股源远流长永不间断的涓涓溪流,她流淌着中华民族的崛起兴衰、悲欢离合、失落荣辱、艰辛发展、智慧梦想……而所有这些对我们未来成长有用的历史知识都可以通过我们的历史课程、历史教材、名胜古迹、文物遗存、媒体网络以及历史典籍等来广泛涉猎、博采厚积,可为我们进一步感知历史的本真做好积淀。而今天我们能有幸畅游于历史知识的长河,从我国古代历史的学习中,我们会为北京人能吃上烧熟的食物而激动不已,为商代人把文字刻写在龟甲兽骨上而兴奋莫名,为汉代人们第一次穿上薄如蝉翼的丝衣而快慰,为南朝祖冲之第一次把圆周率精确到小数点后第七位数字而喜悦,为唐时开明盛世万民归一文化辉煌中外往来频繁而惊叹,更为明时郑成功收复台湾捍卫祖国的统一而骄傲,为祖国古代文化艺术的累累硕果而自豪;从我国近现代历史的学习中,我们也会因祖国的贫弱而被动挨打甚至签订丧权辱国的条约而羞愧,为近代先进的国人艰辛求索中国革命的道路甚至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而喟叹,更为共产党人多次使中国革命转危为安,使多难的祖国终于崛起复兴而振奋。上述这些让我们每一个炎黄子孙感到心灵悸动的历史信息,我们积累的越多,我们的人生就会越充实快乐智慧。
二、体验亲历,品读探究历史本真的情趣
《论语》有云,“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未来的文盲不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不会学习的人。对历史的学习,我们拥有广博的知识还不够,更要灵活采用一些有效的学习途径和方法,以此来帮助我们更好地品读探究历史本真的情趣。如“西安事变”一目,为更好地理解事变相关史实,我们可以按照历史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史论等历史要素来编演情景剧,同学们想象穿过“时空隧道”神入历史情境,让自己成为当时的张学良、杨虎城、蒋介石、周恩来等历史人物,象演员进入角色一样去体验探究他们当时的心境,可以帮助我们感悟历史的本真,夯实我们的历史记忆。所以,课堂上老师为我们创设的一些讨论、展示、游戏和讲故事等活动,我们除了要积极参与,踊跃发表自己的见解和展示学习收获外,还要尊重他人的看法,分享他人的智慧,激发、拓展自己的思维。而下列“提纲挈领,仔细研读”、“织网串珠、梳理架构”、“易思善疑、观察联系”等都是很好的历史学习方法,只要我们在学习中能灵活运用,就能帮助我们把握历史发展的总体脉络、基本线索和历史的学习要点等,并促进我们养成归纳综合、勤思善疑的学习好品质。
三、感悟践行,品尝汲取历史智慧的硕果
历史是一种记忆,皇城古道、爱恨情仇;历史是一种知识,四大发明、唐诗宋词;历史更是一种智慧,存续文化、鉴往知来。我们的先人在不断吸纳、创造和丰富历史文化中,也使人类从愚昧野蛮走向了进步文明。历史上数不清有多少英雄豪杰、仁人志士,不仅对我国历史的发展影响深远,而且也实现了其人生的价值,而这些都与历史的陶冶感悟启迪分不开的。如为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表现了大禹公而忘私的高贵品质,“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表明了文天祥视死如归的凛然正气和万丈豪情。我们景仰他们,珍惜他们留给我们的精神遗产,细细品尝从中汲取到的历史养分,并用强烈的历史使命感和责任感来践行他们的品行,必会为我们未来健康、美好的人生涂抹上绚丽的神彩。而历史上更有诸多发明、改革、战争等重大史事,均会给我们未来的人生以启迪和警示,把历史与现实生活紧密结合的做法,同样会使我们从中悟出许多道理,学会怎样做事和做人,进而使自己变得更聪慧起来。
高二年级历史学习方法汇总
方法一: 三个境界和四个方法
什么是历史?历史不仅仅指历史上客观存在着的史实,还包含着人们对这些史实的评价;不仅仅是“是什么”的问题,还有“你认为是什么”的问题。也就是说,历史由史实和史论两部分构成。既然如此,那么历史学习就不能只是单纯的、简单的、机械的记忆一些历史知识,还应该追求更高层次、更高境界。
方法二: 预习—笔记—思考—温习
我们常说,习惯影响性格,性格决定命运。可见良好的习惯多么重要。学习更是这样,好的学习习惯可以提高学习效率,激发学习兴趣,培养学习能力。历史学习要养成四种好习惯:即不经预习不上课,不动笔墨不看书,不经思考不提问,不经温习不作业。要养成预习、笔记、思考、温习的习惯。
方法三: 归类记忆法
整理、归类历史知识,可使知识条理化、系统化,不仅便于学生记忆,而且还能培养学生的归纳能力。例如,中国古代史讲完之后,可把教材内容按中央集权制度、社会经济发展、赋税制度的演变、土地制度的发展、科技文化的发展、民族关系、对外关系、农民起义和农民战争等进行归类。
如何记忆历史知识
有人不是说“历史不就是靠死记硬背吗?”,有一点道理,历史知识是需要记忆的,不记忆基础知识可是大失误。怎麽记呢?试试下面的方法:
1、机械记忆,就是死记硬背了,但是学死,不是死学,用死知识回答活问题。
2、理解记忆,对内容理解越深,记忆效果越明显。记忆的知识越多,理解能力越强。
3、直观记忆,可以利用图、表等进行比较归类,帮助记忆。
6.坚守原则作文高二600字 篇六
他姓王,大家都称他“老王”,但我总喊他“王爷爷”。他皮肤黝黑,身体强壮。每天清晨,总能看见他在院子里扫地。这时候出去,我总会和王爷爷搭上几句话:“吃早餐了吗?”“吃了什么呀?”……
王爷爷当过兵,有退休工资,能养活自己,可他的儿子却整天喝酒,不务正业,天天找王爷爷要钱,王爷爷的一点积蓄全都给了他。
冬天的腊月,大雪纷飞,院子里的湖面结了一层冰。邻家孩子跑到湖心亭去捅冰,一不小心就栽进了湖里。众人担心,却爱莫能助。孩子父亲急得直跺脚,母亲已瘫坐在地上大哭不止。老王把棉袄一脱,跳入水中把孩子拖上了岸。后来那家人去感谢他,给他带了好多东西,他都一一退回了。也从那之后,老王的腰落下了风湿,每次扫地都佝着身子,慢慢地扫。
我曾问王爷爷为会么不去别的地方找工作?他说:“我在这可以整天下棋,还可以看电视,聊天,哪里还有比这儿更舒服的工作呀!如果有,那王爷爷也做不了啊!”十几年了,邻里对他如亲人般,他也对大家很好。谁家需要帮忙,他总会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给予帮助。落下风湿后,他就只能帮大家收一收垃圾,看一看菜园了。
后来听人说,老王的妻子和亲弟弟就葬在不远处。有时他会去那里抽根烟,说说心里话,不知道是向谁倾诉。我这才明白,他不愿走,是为了能与妻子和弟弟多讲讲话。这十多年来,他坚守在院子里,原来是守护着妻子和弟弟的魂灵。他爱这里,更爱不远处那两座堆起的土山。
他不会离开了,直到他生命的尽头。
7.高中历史教学中史料选择的原则 篇七
历史是对人类社会过去的事件和行动有系统的记录、诠释和研究。历史是不能够重现的。要了解和研究历史, 就必须借助于史料。史料, 即人类历史发展过程中所遗留下来的痕迹。史料是历史学研究的基础。中国近代著名学者傅斯年提出“史学便是史料学。”梁启超也提出“史料为史之组织细胞, 史料不具或不确, 则无复史之可言。”历史学研究离不开史料, 有合理的史料才会有鲜活的历史。为了使历史恢复原来的面貌, 使学生能够了解历史、想象历史和深化历史, 应充分发掘和利用史料资源, 运用史料进行教学活动。史料教学不是单纯的史料堆积, 而是从教学目标出发, 借助史料来认识历史、感悟历史研究的过程。史料教学不同于历史研究, 由于教学时间有限, 无法在课堂上做到面面俱到,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必须对史料进行选择, 要注意史料选取的角度和对史料的取舍。
二、史料选择的原则
1.权威性
史料的来源应以权威性为第一要义, 即在现有条件下, 尽量从有权威性的专著或史论中选取史料, 这样才能尽可能地展现历史原貌。比如在上“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时, 为了让学生更好地了解和掌握分封制和郡县制, 我选取了《史记》卷六《秦始皇本纪》中君臣对分封制和郡县制的讨论。通过阅读材料, 学生对分封制和郡县制的认识加深了。
2.真实性和准确性
历史学注重“以史为证”, 论述问题必须要以真实的史料作依据。郭沫若在《十批判书》中提到:“无论做什么研究, 材料的鉴别是最必要的基础阶段。”所以在选取史料时要特别注重史料的真实性和准确性。历史教学的过程实际上是历史知识的普及过程。“历史知识的普及决不能以牺牲历史学的科学性、实证性和准确性为代价。”
3.多样性
《历史课程标准》规定:“普通高中历史课程的设置, 应体现多样性, 多角度、多层次、多类型、多形式地为学生学习历史提供更多的选择空间, 有助于学生个性的健康发展”。这就要求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 对于史料的选择要体现多样性。史料的多样性指的是要运用多种形式的史料。文字史料、图像史料、图片史料、照片史料、表格资料、口碑史料、口述史料、艺术作品、名言警句、诗词楹联、民间传说等都属于史料, 将各种形式的史料结合起来使用, 会使课堂教学充满生气。
4.典型性和针对性
“历史教学离不开史料, 但历史教学不能滥用史料。”因此, 在教学时, 要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和知识储备情况, 选用那些具有典型性和针对性的史料作为素材。“所谓典型性, 就是选取那些经典的、大众化的且具有说服力的史料。”“所谓针对性, 就是选取的材料最好是能集中说明要论述的观点, 最好能围绕教材的重点、难点, 围绕课程标准的要求选择史料。”典型的、有针对性的史料能帮助我们在有限的时间内更快地解决相应的问题, 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教学内容。德国的第斯多惠就曾经提出过:“课堂教学内容要精当, 教给学生最本质的最主要的东西, 才能加深学生的印象, 切切实实掌握教材。”
5.渐进性
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有不同的认知水平, 对同一史料的感知程度也不同, 在运用史料教学时, 不仅要做到因材施教, 还要做到因“生”施教。低年级的学生应选择一些直观性较强的历史图表、文物图片和实物史料等非文字史料;高年级学生则可以用一些理论性较强和原始的、第一手的史料。
8.浅析历史课堂有效提问的原则 篇八
【关键词】历史课堂;有效提问;原则
一、问题的提出
随着新课改的深入,课堂提问尤其是有效的课堂提问被越来越多的教师重视。那我们为什么要重视课堂提问的有效性呢?
笔者认为出于三个方面的缘由:首先,为了贯彻新课改的精神。新课改的目标是要改变教师满堂灌输、学生死记硬背的不良教学现象,培养思维活跃、富有创新能力和意识的人才。其次,为了改善当前课堂提问无效或低效的现象,提高教学效果。虽然在新课改指导思想下,大多数教师重视课堂提问,但是还存在一些问题,如提问过于随意、过于简单或复杂、没有注意层次性、用词不当等。这样的提问就容易导致课堂气氛不活跃,学生不愿主动回答,就算有学生回答也多是照本宣科。而有效的提问不仅有利于组织教学还有利于加深学生对历史问题的认识,从而提高教学效果。再次,为了学生的主体性发展。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和发展学生的主体性。所以教师最重要的任务是培养学生掌握学习的能力。而有效的课堂提问能对于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解决问题等学习方面的能力会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二、有效提问的原则
既然有效的课堂提问不仅能提高教学效果,还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学习的能力。那么如何使课堂提问有效呢?笔者认为有效提问应该遵循以下原则:
(一)民主性原则
在教学活动中学生是主体,教师是引导者。教师要多和学生沟通,要平等地对待每一位学生,让学生觉得师生的地位是平等的,都是学习活动的参与者;教师不要总保持严肃的面孔,要多点微笑多一点肢体语言,让学生感到温暖;教师对于学生的回答点评以鼓励、肯定、表扬为主,从而创造一种平等、宽松、民主的氛围。这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就被调动起来,他们就会积极主动的参与教学活动。
(二)针对性原则
课堂提问要根据教学的实际需求,围绕教学目的,针对重难点和学生学习特征进行提问。首先,由于受到教学时间限制和大纲的约束,所以提问要围绕教学内容,从重难点入手,避免乱问、滥问,通过问题的提出和解决来突破重难点,从而使学生牢牢的掌握重要的知识点。如《古代希腊民主政治》一课,其重点是古希腊民主政治产生的历史条件以及伯力克里改革的内容和作用,难点是雅典民主政治的基本特征、实质和历史作用,热点是当前民主政治改革和世界文化的多元化发展,所以教师在教授这一课时要围绕这些方面来提问。其次,由于不同层次的学生在学习心理和知识水平方面存在一定差异,所以提问要针对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心理特征和原有的知识水平进行,并且所提问题要指向学生的潜在水平到现实水平的最近发展区,做到关注不同层次的学生。对于历史事实、概念等低层次认识问题,如“‘斯大林模式’的内容有哪些?”可以让学习比较困难的学生回答;而综合理解、概括评价类的高层次认知问题,如“谈谈你如何认识‘斯大林模式’的历史功过?”应该让比较优秀的学生来回答。这样有针对性的提问能照顾到不同层次的学生,从而使每位学生都有所收获。
(三)准确性原则
课堂提问的范围和用词要准确,切忌模糊不清,以免影响学生的思考和回答。这要求教师准确理解和把握大纲、教材和知识点,精心设计问题。如“第一次工业革命开始和发展到新阶段的标志分别是什么?”中的“开始”“新阶段”两个词的运用,使得该问题具有准确性,这能够锻炼学生思维的周密性。若为“第一次工业革命的标志是什么?”,那么问题就含糊不清,学生便难以作出精确的回答。
(四)渐进性原则
课堂提问应由易到难,循序渐进,引导学生一步一步的深入思考。如果基本上都是过于简单的问题,那就无法激起学生思考的积极性;但如果第一个问题就难度过大,又会使学生思考的积极性受打击。例如:“谈谈你如何认识‘斯大林模式’的历史功过?”这个问题难度较大,教师则可以把题目分解为三个小问题:“‘斯大林模式’实行时的国内外环境如何?”、“‘斯大林模式’的内容有哪些?”、“‘斯大林模式’实行后苏联取得了哪些成就以及出现了哪些问题?”然后再启发学生思考。
(五)经验性原则
现行的历史教材内容和当下的政治、经济、文化生活联系紧密,所以提问时要注意和学生的生活经验联系,有助于改变死读书读死书的弊端,并能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如“谈谈互联网对青少年的影响”,由于几乎每个学生都接触过网络,所以这个问题完全可以让学生根据自己的体会去回答。不但解决了问题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兴趣还能起到教育作用。
(六)趣味性原则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任何一个优秀教师,他必然是一个善于激起学生对自己课程感兴趣,确立课程吸引力的教师”。在课堂提问时如果把问题设计得新鲜有趣就很容易吸引学生注意力,从而激发他们的思考、回答的积极性。一般可以采用有趣的表达方式或者和学生熟悉的事物相联系来增加问题的趣味性。如“宋朝商业有哪些新发展?”这一问题可以让学生边观察《清明上河图》边思考,通过观图他们会发现宋朝的商业活动突破了时空的限制。这样的提问使学生感到新鲜有趣,就会激起思维的火花,在趣味盎然的氛围中轻轻松松的掌握知识。
(七)开放性原则
开放性问题的特点是答案没有一个具体的标准,只要有理有据即可。这种情况下学生只能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根据自己的理解去思考、归纳和总结。这样的问题能引导学生去思考,去发现,去探索,经过长期的锻炼能开阔学生的思维,使学生的创新能力得到培养。甚至对于一些非开放性问题,教师也应鼓励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去分析,只要回答的有理有据,就应当肯定。但是教师在设计开放性问题时要注意问题内容应该是学生所熟悉的、利用现有的高中阶段的知识能够解决的。
(八)即时点拨、评价原则
在学生回答问题思路受阻时教师要及时点拨,这样学生的思路就会豁然开朗,从而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学生回答完了,教师要及时给予简短而确切的评价。学生回答正确时要肯定;回答得不完全正确时,肯定正确的部分,再指出错误之处并纠正;回答完全错时,也不要打击学生,可以肯定学生能积极思考、回答问题的态度。这样能增强学生的自信心,调动他们的积极性,让他们积极参与教学活动,从而使他们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
三、结语
课堂提问是日常教学活动中一种常用的有效的教学手段。为了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培养和发展学生的主体性,笔者认为广大教师有必要探讨如何提高课堂提问的有效性,并付诸实践。本文结合笔者自己的教学实践体会,对历史课堂有效提问的原则进行了分析,总结了一些看法。由于笔者的水平和经验有限,对这一问题的研究仍有许多不足,还有待更进一步的完善。
参考文献:
[1]齐健.《走进高中历史教学现场》.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年版。
[2]刘晓明.《学习理论与有效教学》.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年版。
[3]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
[4]叶小兵.《历史老师的提问》.《历史教学》.天津古籍出版社,2005年11期。
作者简介:
晋成(1982~),男,安徽全椒县人,中学二级教师。
9.高二历史教学的工作计划 篇九
全班共52人。31个男生,21个女生,32人住宿20人外宿,2名体育特长生。班上男学生比较多,要面对学习自觉性差的问题,需要更多的检查督促。女生尽管少,然而要关注思想情绪问题。全班总平均成绩不是很理想,尖子生也不突出。
二、认清形势,做好班级稳定工作
从思想上给学生讲清我们面临的高考的严峻形势。高二就像是一个跳板,是一个承前启后的阶段!高二是高中生活的关键,高二可以说是高中三年中最难把握的一年,针对这种情况一要抓好立志教育,立志立大志,立坚韧不拔之志;二要培养学生打持久战的思想准备;三要培养学生的吃苦耐劳的精神。使学生明白只要有信心,再加上刻苦努力的学习,朝着自己的目标发展奋力拼搏不尽就一定能够成功。
三、本学期工作重点
指导学生干部工作,依靠干部及班集体的力量,进一步形成良好的班风、学风。加强后进生的教育转化工作,用“激励教育”、“成功教育”等方法引导、转化后进生。
组织学生进行安全、卫生、纪律、法制、理想及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等思想教育;广泛开展爱校、爱班等活动;组织好每次主题班会团会;学习“校规”、“校纪”,切实落实《中学生守则》和《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实施细则》,加强毕业前心理辅导。
四、采取的措施
1、重视养成教育: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生活习惯,对学生的成长进步是十分必要的,良好的行为习惯使一个人的终生发展受益非浅。因此,在班级进行良好品德的养成教育是十分必要的。根据学生的思想实际情况,与学校的德育工作密切配合,本学期,将从不同的方面和角度对学生进行规律性的常规训练。重点落实好《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使学生逐步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行为习惯,学习习惯和积极的学习态度,不使一个学生掉队。
2、加强后进生管理:面向全体学生,分类施教,加强对后进生的辅导,要从关心、爱护学生的角度出发,了解关心学生。多与学生和家长交流及时了解学生的心理变化,掌握他们成长道路上的发展情况。
3、及时了解学情:准确把握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因材施教,在重点难点上下工夫,以促进全班成绩的平稳、扎实地上升。
4、家教结合:经常保持与否学生家长联系,使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要不厌其烦的做好后进生的转化工作,抓两头,促中间,使全班真正成为一个团结向上的班集体。
5、培养班级干部:及时召开班干部会议,针对他们在工作中出现的问题,教给他们工作方法,使他们明确自己的职责,指出他们的优缺点和今后努力工作的方向。同时,还要求他们注意班干部成员之间的合作,同心协力,拧成一股绳,尽力在同学之间树立他们的威信,创造机会,锻炼和培养他们的能力。
6、重视关怀教育:要关心学生的生活,及时和家长联系,体贴他们的冷暖,了解他们的心理,建立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做学生的知心朋友,以使班主任工作做的更好。
7、抓好团队工作:班级工作的一个重要部分,就是班主任工作,是充分发挥学生特长、张扬学生个性的有效途径。本学期将积极配合学校,结合实际搞好各项活动。
8、加强心理辅导:高二年级是学生成长的一个分水岭,学生思想问题多,有部分学生很紧张,有部分学生高一基础不好,现在跟不上就有点自曝自弃,有部分学生自认为聪明,学习动力不强,原地踏步。在工作中通过多种渠道,了解学生,多与学生谈心,找到问题所在,力争让学生放下包袱,轻装上阵。
高二历史教学的工作计划(2)为了更好的完成新学期的教育教学工作,使各项工作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顺利的进行,根据高二文科班的实际情况特制订本学期教学工作计划如下:
一、侧重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改革的潮流促使中学历史教学的观念不断更新,教学方法不断改进,综合能力培养已成为当前历史教改的热门话题。所谓“综合”大致包括:学科内的综合、学科之间的交叉、渗透与综合,理论与实际的结合、教学中渗透现代意识等。其中选择题以若干中心论题为主线,牵连、延伸出包含能力要求的小问题,如“罗斯福新政”从基本内容到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松江棉纺织业”从兴盛到衰落的原因及后果,明显体现出从基础知识到历史概念,从古代到近代的综合性和跨时代性,学科能力的特点十分明显。什么是学科能力要求呢?“历史学科能力是我们要求人们所能达到的对历史认识的某种水准”。文科班历史教学不仅要求学生记住历史,更重要的是正确认识和理解历史,所以,我们过去强调重视学科能力培养作为教改和教学的主要方向。
历史学科从本质上看是一门综合性的学科,它与人类社会各方面有着密切的联系,与政治、地理、语言文化和其他自然科学血肉相连、密不可分。高考强调跨学科综合能力要求,体现了历史学科的本质特征、是历史教学深层次能力要求的反映。因此我们在教学进程中,应该有目的地选择新材料和设置新情景,有目的将史、政、地知识有机地结合起来,培养学生综合运用各科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将现实问题与历史问题相结合,体现学以致用的教学风格。
二、建构历史知识体系,重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
高二历史教学应注重与历史发展的连续性和阶段性,应将学生已有的知识融于历史发展的长河中,将学生零星的、孤立的知识与历史发展主线相结合,逐渐形成知识体系网络。这种网络是多方面的,教学应侧重与专题性知识线索,强化专题复习,比如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发展线索,中国近现代民族资本主义工业兴衰的线索,世界近现代史中某一国家的经济发展或政治制度演变的线索等等。这些内容是极其丰富的,教学中应突出重点、兼顾基础知识、侧重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为了使学生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教学中可把复习内容划分为若干单元。横向的单元是局部的‘面’。纵向的单元是‘线’,‘线’的交织形成立体的知识体系。在学生具备基本的历史体系基础上,教师应加大能力训练的力度,讲清历史概念的内涵与外延,探求历史事件之间的内在联系、鼓励学生把握由“知”到“识”的飞跃,让学生自己去探求历史的启示。教学中应鼓励学生质、思考和辩论,应给学生预留思维的空间,鼓励学生多角度、全方位思考问题。
历史发展的阶段性使历史呈现出它的阶段性特征,这特征将导向对历史发展的本质性和规律性问题的认识。中国古代封建社会的历史就表现出明显的阶段特征如封建社会的形成和发展时期战国秦汉;封建社会的繁荣阶段隋、唐;封建社会的衰落时期明清。同一历史现象在上述各时期中所起的作用是不尽相同的,如封建中央集权政治制度。而各个时期表现出来的相同历史现象也各具特色,如农民起义,表面上看,他们都成了封建王朝换代的工具,实质上其口号和纲领,也就是斗争水平呈现不断提高的趋势。我们在教学中,应强化和突出历史的阶段特征,将具体历史事件放到这种特征中去考察分析,让学生自己去深化认识,受到教育、得出启示、发展他们的创新思维能力。
三、正确处理全面复习和重点复习的关系
文科综合考试中历史学科在高考中的比列,已由原来的20%下降到14%,考试时间也大为缩短,这种客观条件使考试对知识的覆盖面降低。我认为要解决这点必须从两个方面来认识,首先是进一步转变观念,正确认识高中历史教学的主要目的,即为培养综合型创新性人才奠定良好的素质基础,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正确对待高考覆盖面降低这一新问题。其次,还要根据实际情况,正确处理全面复习与重
点复习的关系,不能因覆盖面降低而漠视全面复习,也不能无视新情况的出现而照搬原来一套复习方法,重点复习应建立在全面复习的基础之上。原有的三段式复习,即基础复习,专题复习和重点复习方法仍可沿袭,但教学计划应作调整,侧重点在后两段上,以增强能力训练的力度。
四、正确处理高考复习中的标高问题
当前高校扩招,高等教育大众趋势日益明显,高考招生矛盾渐趋缓和,这可能导致高考试题难度降低,促使我们重新审视高二复习的标高问题。应该依据教学大纲及考试说明,制定科学合理的教学标高。我认为以下三点必须注意:教育要面向世界、面向未来、教育要有利于一个国家的国际竞争。而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的竞争。当前新形势下出台的“3+x”高考方案,正是为适应培养综合型、竞争型人才的举措之一、它必将对普通中等学校的教育教学改革产生重大影响。现就我区实行文科综合考试以来与我们高二历史教学的实践和体会谈谈自己的看法。第一,适当降低教学难度不能以削弱能力要求为前提,恰恰相反,应以能力的培养作为高二。高二历史教学的中心环节。第二,不能放弃全面复习而去猜题、押题,对基础知识中一些死记硬背的内容可不作统一要求,而重在基础知识的灵活运用,重在基础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重在基础知识向能力的转化。第三,高考中整体难度的降低,并不排除个别学科难度的增强。高校扩招并未改变高考的选拔性考试性质,其考试成绩区分度的高低对高校新生质量仍将起着重要的影响,故寄希望于靠大幅度降低难度不太现实。应该看到,实施3+x高考后,应该是有力推动中学历史教学改革,有利与素质教育的推进,有利于历史教学质量的提高“降低难度,是要适当考试题历史思维水平要符合中学生特点,但减低难度并不意味着改变方向。”也不等于放弃过去在历史教学改革中取得的成绩。
高二历史教学的工作计划(3)一、指导思想
为进一步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深化教育改革,本学期的历史教学工作以优化教学过程,提高教学效率为重点,努力把本期的历史成绩提高到全市的中等水平。
二、工作任务
1、初二⑴⑸班历史,每周两节。
2、《中国历史》第三册,共27课。
三、教学目标
1、平均分达到60分;
2、合格率达到2/3;
3、优良率达到1/3;
4、名次力争上到中等。
四、学生情况分析
1、学生普遍对历史科认识不够,学习态度不端正。
2、综合分述史实的能力较差,有待在这方面的提高。
五、教材分析
1、本期历史第三册教材内容有所删改,在全面贯彻基础知识、能力培养和思想教育三大目标的前提下,突出了三点:(1)减负,降低难度;(2)增加启发性和生动性;(3)培养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2、本册内容叙述了从清朝到国民革命失败的历史,共27课,每课一课时,有星号的为弹性课,由提示、正文、阅读、图表、资料、注释及课文中思考题和课后练习、活动建议等部分组成,其中正文部分是必掌握的内容。
六、教学措施
1、采用堂上奖分积分制,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同时约束课堂纪律。
2、通过堂上练习、小测、设问等方式进行知识的反馈及巩固。
3、充分利用图片,投影,小黑板等教具,突出每课的重点、难点、以增强直观感。
4、在教学过程中渗入环保教育,例如在学习中国古代史部分教育学生:经济的发展,人口的增长,令到人多地少,不利于社会发展,学习中国近代史部分。教育学生:战争严重破坏了生态平衡,破坏了社会的发展,环境受到重大的污染、破坏,我们要珍惜,保护自然环境。
10.有关中国历史的高二作文800字 篇十
1976年,十月革命的曙光照亮了世界,同样也给处于黑暗中的中国人点亮了一盏有微弱光亮的灯。中国的一些先进人士开始学习宣传马克思主义。
19,北京“外争国权,内惩国贼”的呼声,震撼了中国大地,一批青年学生为中国历史翻开了崭新的一页。此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广泛传播。
19,在南湖船上举行了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宣告了中国共产党的成立。1927年8月1日,这个永远都不会被历史遗忘的日子,周恩来、叶挺等领导的南昌起义,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
1937年7月,抗日战争爆发,中国共产党员抛头颅洒热血,已不怕牺牲的精神和心中崇高的信仰终于在1945年击退了日本侵略者,又在短短三年多的时间里击退国民党反动_派,成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
改革开放是中国走向繁荣的重要抉择。青藏铁路的修建、奥运会的举办、世博会的开展,这些都证明了中国人民争在用自己的汗水于智慧来完成一件壮举。
真不敢想象,的我看着于中国繁荣的种.种,想象着美好的未来。没有饥饿、战争、有的只是和谐的社会环境和稳定的国家政策。在党的正确领导下,中国正一步步走向世界前列。
作为新时代的新青年,我们更应该继往开来,坚持改革开放,坚持“四小基本原则”,艰苦奋斗。为祖国美好的明天而奋斗。
穿岁月峰头,伴历史云烟,作好时代先锋我们应该不忘初心,牢记肩上的责任和使命,为把祖国建设成和谐民主自由和谐美丽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国家而奋斗!
11.高二理科历史“小高考”备考策略 篇十一
一、营造冲A的氛围,指导学生充满信心全力冲A
“小高考”毕竟也是高考,同行们调侃高二理科历史地位比高三还要重要,因为冲到A就可实现高考加分。而在江苏高考多一分总分全省排名就上几千名。课堂上教师要努力营造冲A的氛围,指导学生有冲A意识、目标和信心,激励学生要有“我就是为A而生”的勇气与豪迈感。学生的学习潜能无限,但要靠我们教师用爱心、耐心、智慧去唤醒、激发、点燃他们的无限潜能,引导他们树立信心,明确奋斗目标。正如陶行知先生所言 ,“真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动。唯独从心里发出来的,才能打到心的深处”。
二、抓纲抱本夯实基础,做到记忆准确、理解到位
信心源自实力,只有知识基础扎实到位才有可能实现心中目标。“小高考”历史试卷说白了就是活材料、死知识。对基础知识要做到“死去活来”。在“小高考”冲刺阶段,3本书、25个单元,平均每天按考点要复习一个单元,还要对前一个单元进行滚动式复习,与遗忘作斗争。这么多知识如何读?每一单元可以按照“总—分—总”的原则来进行。第一个“总”即从整体上驾驭知识单元,形成知识网络,从宏观上把握教材;“分”即对任何一个知识点,按照“是什么?”“为什么?”“还有什么?”的认知规律边读边思,从微观上落实具体知识点。读书时特别要注意阶段特征、时空概念、关键词句,做到在理解的基础上准确记忆,并把不熟的知识点标注在考点上,下次复习再拿出来读,千万不能熟的依然熟,不熟的永远都不熟。最后的“总”即再次将本单元知识进行提炼、升华,并形成对本单元的规律性认识。冲刺阶段的20多天里,我们每节课都要检查基础知识落实的效果,并把它称为“地毯式”扫雷。这是备考成功的关键。
三、科学训练,尤其注重材料解析题的训练,提升解题能力
苏霍姆林斯基说:“在学生的脑力劳动中,摆在第一位的并不是背书,不是记住别人的思想,而是让学生本人进行思考,也就是说,进行生动的创造。”历史“小高考”中还有10%左右的分数在书外,要求学生本人进行思考,它侧重检查在新材料、新情境中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运用新的史学观点及方法等,例如文明史观、近(现)代化史观、全球史观,以及论从史出、史论结合的史学方法等。除了课堂上教师要对以上史学观点、方法进行渗透外,还要通过典型题目训练来提升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冲刺阶段,学生不能只做选择题、判断题,后面3道大题一定要做,而且要认真做,因为这3道平均每道只能扣1分,分析、归纳、结合材料提炼、上升认识等能力均在此体现。如果不做,这些能力就得不到训练。
特别是材料解析题,学生往往失分较多,平时训练时往往存在畏难情绪,其实调动非智力因素,克服心理障碍,认真审题,掌握解题技巧,这样的题目还是可以迎刃而解。一般来说,材料解析题有三种答题要求:一是依据材料,二是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三是结合所学知识。第一种是纯材料考查,要求学生紧扣材料,从材料中提炼、概括答题的关键句、词,特别注意标点符号,一般几个句号就有几层意思,尤其是省略号后面一定有答案。材料的出处也要引起重视,时间、作者、作品名称有时对解题有提示作用。最后还要结合分值答题,历史学科的分值一般较小,几分尽量就要答出几点,并按序列化规范答题。这种考查要求切忌不顾材料,生搬硬套课本知识。例如,2013年江苏学业水平测试第37题有关孔子及评价题,共4小题,第二、第三小题的第一问,第四小题均要求从材料中提炼答案。按照不仅依据材料还要结合所学知识的方法,这里有两种情况,一是除结合课本所学知识,还需照应材料所揭示内容作答。二是材料只是提供新情境,起抛出问题的作用,这种解法类似第三种答题要求。上文中提到的第37题的第一小题则属于第一种情况。最后一种,材料只是“引子”,所答要求从所学知识中提取。上题中第一小题的第二问,第二小题的第二、第三问,第三小题的第二问皆属于此种情况。这种题型一定要有信心,有历史的领悟能力,即学历史的小智慧,再难的题目也能从书中找得到答案的影子。讲评试卷时,要求学生一定要认真听、说、写,解题方法、技巧及如何规范答题均在讲评课中渗透。总之,方法的引领在备考阶段非常重要。
当然,“小高考”试卷为体现时代性,从来也不回避热点问题,备考阶段还要关注重大热点问题,如周年、民族复兴、转变政府职能、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经济全球化等都要引起高度重视。
12.例谈历史课堂教学的“四精”原则 篇十二
一、知识结构求“精干”
历史教材的每一节内容都是可以再浓缩的, 如果不能教给学生提炼知识结构的方法, 轻则导致学生浪费时间和精力, 重则影响学生的思维品质。以《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与强化》一课的知识结构为例:
1. 中央政治制度
(1) 皇帝制度
(2) 中央行政制度或机构
(1) 汉朝“中朝”机构的设立 (或“内外朝”制度)
(2) 隋唐的三省六部制度
(3) 北宋的中书门下、参知政事等
(4) 元朝的中书省、枢密院、宣政院等
(3) 监察制度:秦朝、汉朝、唐朝、宋朝、元朝、清朝
(4) 选官制度:世官制、察举制、科举制
2. 地方行政制度和行政机构
(1) 行政制度:郡县制、行省制
(2) 行政机构:秦朝、汉朝、唐朝、宋朝、元朝、明朝、清朝
3.
中国封建社会政治制度的特点
二、知识点讲解求“精要”
由于教学时间的压缩, 教师在课堂上不能面面俱到, 知识讲解的“精要”原则应突出如下几点。
一是重点。
历史知识纷繁琐碎, 教师必须提炼出重点好让学生把握。例如《伟大的抗日战争》, 我们梳理如下重点:侵华“事变”、侵华“罪行”、重大“战役”、“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面战场和敌后抗战、“胜利”及“意义”。
二是难点或疑点。
存在学习难点或疑点一般是由于学生思维能力或知识储备不足而造成的。因此, 教师或教给学生新知, 或引导学生分析问题的关键、探求问题的规律而解决问题。例如“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既是重点也是难点, “统战”形成的关键是“国共合作”的实现, 国共两党是全国的大党, 这两个党走向了合作, 全国人民自然会“附集”其周围, 从而形成“统一战线”, 所以紧扣“国共合作”这个关键去组织材料就会变得简单。
很多学习疑点的存在是因为学生的知识储备不足造成的, 建议教师追加讲授新知。例如“宗法制”的核心是“嫡长子继承制”, 要理解这点就得传授学生原始社会的“父系家长制”的知识。
三、教学语言求“精准”、“精彩”
语言基本功是教师专业素质的重要参数。
一是语言要力求精准、精彩。
用简洁的文字概括丰富的内容, 能收到好的效果。在适当的内容恰时出彩, 既可以鲜活历史知识、活跃课堂气氛, 还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例如对“欧洲的联合”我们可以简要概括为“一二三四”:一个特点 (由经济联合走向政治联合) , 二种性质 (既是经济合作组织又是政治合作组织) , 三个内涵 (经济联合、政治联合、货币一体化) , 四大意义 (有利于成员国的经济发展, 使欧盟与美、日并立为世界经济三强, 对世界经济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产生重要影响, 推动了世界经济全球化趋势) 。又如长征的意义是“为革命锻炼和保存了一大批骨干”, 这时候再补充一句“确实如此!因为浓缩的就是精华”!学生在会心一笑的同时能更好地领悟“骨干”的内涵。
二是语言要富有哲理、思辨意义。
教师要对辩证唯物主义中的全面、辩证、发展等观点了然于胸。历史唯物主义中的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阶级与阶级斗争、个人与社会等原理, 常被运用于历史思维过程及历史解题中。例如评价历史人物要运用到全面、辩证的观点 (即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 以及科学的阶级分析法等。从《天朝田亩制度》、《资政新篇》、三民主义、新三民主义、中共民主革命纲领的实践要认识到“科学理论对实践具有指导作用”。从社会形态的变更中更深刻地理解“物质生产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生产方式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
四、练习求“精典”
课堂习题应力求“精典”, “精”是精粹, “典”是典型。题目的设计力求有梯度、深广度、延展性、开放性。例如“历史人物评说”中的“东西方的先哲”, 我设计了三个问题。
13.高二历史的学习原则 篇十三
第二节
亚洲非洲的民族解放运动
教案
教学目的
一、要求学生掌握的基础知识
战后亚非民族解放运动高涨的原因及特点;日本帝国主义对朝鲜的残酷统治;“三一”运动的爆发;朝鲜反日民族大起义;阿姆利则惨案;甘地和他倡导的非暴力不合作运动;一战后初期土耳其面临的形势,凯末尔革命及其资产阶级民主改革的主要内容;埃及的华夫脱运动。
二、要求学生认识
1.通过对亚非民族解放运动原因的分析,使学生认识到一战后亚非民族解放运动高涨是帝国主义战胜国重新瓜分殖民地、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人民同帝国主义之间的矛盾进一步激化的结果。
2.通过对战后亚非民族解放运动新特点的讲述,使学生认识到: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开辟了殖民地半殖民地民族解放运动的新时代。
3.中国等亚非国家民族不断觉醒,成立了无产阶级政党,开始探索符合本国特点的民族解放道路。印度、土耳其等国家建立了资产阶级政党或组织,领导本国的民族解放运动。
三、要求培养学生的能力
1.通过引导学生分析甘地及国大党领导的非暴力不合作运动,培养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评价领袖人物与人民群众的关系及其作用的能力。2.通过引导学生对一战后印度、土耳其、埃及等国资产阶级政党领导的民族解放运动的分析、比较,培养学生运用共性和个性、现象和本质等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分析问题的能力。
重点、难点
一、本课重点:朝鲜的“三一”运动;土耳其凯末尔革命。
二、本课难点:战后亚非民族解放运动的新特点。
教学设备
投影片、教学挂图。
教学要点
第二节亚洲非洲的民族解放运动
一、战后亚非民族解放运动的高涨:
1.战后亚非民族解放运动高涨的原因
2.战后亚非民族解放运动的新特点
二、朝鲜的“三一”运动
1.日本帝国主义对朝鲜的残酷殖民统治
2.“三一”运动的爆发
3.反日民族大起义
三、印度的非暴力不合作运动
1.阿姆利则惨案
2.甘地及其倡导的非暴力不合作运动
四、土耳其的凯末尔革命
1.战后土耳其的形势
2.凯末尔革命
3.凯末尔政府的改革措施及其意义
五、埃及的华夫脱运动
教学过程
复习提问,导入新课
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有关俄国十月革命的内容,请同学们回忆一下十月革命的意义是什么?(学生回答:十月革命开辟了无产阶级革命的新时代,开辟了民族解放运动的新时代等。)为什么说十月革命开辟了民族解放运动的新时代?(学生回答)我们知道,帝国主义的本性就是侵略,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帝国主义战胜国为了重新瓜分世界,加紧了对亚洲、非洲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的控制;而亚洲、非洲的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由于一战时期的经济发展,无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已经开始登上政治舞台,领导本国人民开展反对帝国主义侵略的斗争,一轮新的轰轰烈烈的民族解放运动在亚洲和非洲兴起。这节课,我们学习第二节亚洲、非洲的民族解放运动。
讲授新课
一、战后亚非民族解放运动的高涨
1.战后亚非民族解放运动高涨的原因
第一次世界大战给欧洲造成了怎样的创伤?(学生回答)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英、法、美、日等帝国主义战胜国,为了稳定政权,更加穷凶极恶地加紧控制和掠夺殖民地和半殖民地,并且与殖民地、半殖民地的封建买办阶级相勾结,更加残暴地奴役和压榨当地的广大人民,日本帝国主义疯狂侵略中国、朝鲜。同学们,日本帝国主义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对德宣战,却出兵中国,大家还记得日本占领了中国的什么地方?(学生回答)美帝国主义加紧奴役、压榨亚洲和太平洋等地区的人民;英法帝国主义竭力控制、掠夺中东、北非等地,帝国主义重新瓜分和控制殖民地半殖民地的强盗行径,导致亚洲、非洲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无产阶级、资产阶级和广大人民群众与帝国主义及其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代理人的矛盾进一步激化。另外,我们知道,十月革命是一次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无产阶级革命,它开辟了民族解放运动的新时代,为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的民族解放运动注入了新的生机和活力,为亚洲、非洲人民推翻帝国主义及其仆从的统治树立了一个光辉的榜样。由于苏俄的存在,它也为各国的民族解放运动提供了广阔和稳定的后方,极大地改善了民族解放运动的国际环境,形成一条新的反对世界帝国主义的革命阵线。苏俄和共产国际,对各国的民族解放运动给予了精神上、物质上、道义上的援助。十月革命前,亚、非各国的先进知识分子,曾向西方寻求救国道路,但屡遭失败。大家是否还记得孙中山先生,他领导中国辛亥革命,但只赶走了皇帝,而没有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性质。十月革命后,一批先进的知识分子把马列主义传播到亚非各国,他们也逐步由革命的民族主义者转变为共产主义者,把马列主义运用于本国革命的实际,推动了工人运动和民族解放运动的结合,亚非民族解放运动出现了新的局面。
2.战后亚非民族解放运动的新特点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各帝国主义忙于在欧洲厮杀,为了稳定殖民地,对殖民地政策作了某些调整,使亚非一些国家新兴的民族工业得以加快发展,中国和印度的民族资本主义分别进入了大发展时期。大家还记得学习中国近代史时学过的“中华民族工业的春天”吗?(学生回答)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使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的社会经济结构和阶级关系发生了深刻的变化;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同帝国主义宗主国的利益发生了尖锐的矛盾冲突。殖民地半殖民地民族资产阶级,随着经济实力的增长和本阶级队伍的壮大,强烈要求摆脱帝国主义宗主国的束缚,自由发展民族资本主义经济,政治上要求建立自己的独立国家。由于民族资本主义发展得较晚,大多数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的无产阶级力量相对弱小,民族资产阶级掌握了民族解放运动的领导权,但十月革命的胜利也给了它们极大的鼓舞和影响。有些民族资产阶级的政治代表从向西方学习转向向苏俄学习,中国的孙中山先生改组国民党,提出新三民主义就是一例。这是战后民族解放运动中出现的新特点。另外,在一些国家,一战后无产阶级开始登上历史舞台,共产党组织纷纷成立,使亚非民族解放运动中出现了新的领导力量,由于殖民地半殖民地帝国主义政府及其帮凶的残酷镇压等原因,共产党的活动受到各种限制,但无畏的共产党人仍坚持不屈不挠的斗争,对各国革命运动起了推动作用。
二、朝鲜的“三一”运动
请同学们回顾一下,日本帝国主义是怎样一步一步把朝鲜变为殖民地的?(学生回答,教师简单回顾)现在我们就来看一下,日本是怎样对朝鲜人民进行残酷的殖民统治的。
1.日本帝国主义对朝鲜的残酷统治
日本帝国主义吞并朝鲜以后,派出由日本现役海、陆军将领担任朝鲜总督。总督是朝鲜实际上的最高统治者,直接隶属于日本天皇。日本在朝鲜推行残暴的“武断政治”,实行残酷的军事警察制度,剥夺了朝鲜人民的一切民主权利。另外,日本殖民当局任意强占朝鲜人民的土地和森林,朝鲜全国土地的1/4和森林的4/5被日本霸占;大批失去土地的农民逃亡山林,变成刀耕火种的“火四民”;地租苛重,1918年达到1156万元,占总督府财政收入的一半;日本殖民当局还颁布了限制和扼杀朝鲜民族资本的“公司法”,其中规定未经总督批准,不许朝鲜建立股份公司,总督有权解散任何企业等;日本殖民当局还颁布了“矿业法”,控制了朝鲜80%的矿产资源。更为严重的是,为了同化朝鲜民族,规定日语为“国语”,朝鲜人不准办学校,朝鲜人名日本化,摧残朝鲜的民族文化。
2.“三一”运动的爆发
日本帝国主义对朝鲜的残酷殖民统治和压迫,使朝鲜民族忍无可忍,日本统治者和朝鲜民族矛盾日益激化。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和十月革命的影响下,朝鲜的工人、农民、青年知识分子的反日斗争不断高涨,终于导致了“三一”运动的爆发。1919年1月22日,被日本幽禁的朝鲜前国王高宗李熙突然死亡,传说是日本统治者毒死的。消息传出,朝鲜全境震惊,群情激愤,此事成为“三一”运动的导火线。1919年2月8日,600多朝鲜留日学生,在日本东京召开争取独立大会,被日本警察打散。朝鲜国内,资产阶级民族主义者在人民群众反日情绪的鼓舞下,起草了《独立宣言书》,决定利用高宗李熙国葬之机,于3月1日下午2时在汉城塔洞公园集会,发表独立宣言,举行游行示威。3月1日,成千上万的学生、工人、农民在塔洞公园集会,当众宣读《独立宣言书》,高呼“朝鲜独立万岁”、“日本人和日本军队滚出朝鲜去”等口号,会后约30万人举行了声势浩大的游行示威。3.反日民族大起义
汉城示威群众同前来镇压的日本军警发生了冲突,赤手空拳的示威群众与武装军警进行搏斗。当天,平壤、元山等地也爆发了游行示威和武装暴动,斗争浪潮迅速席卷全国。起义者到处袭击日本侵略者及其朝鲜走狗。海外的朝鲜人也积极声援国内。一时间,日本人在朝鲜处于危急之中。日本帝国主义向朝鲜增派大批军队,镇压朝鲜人民起义。朝鲜人民的正义斗争,得到了中国人民和世界许多国家人民的支援(请学生阅读小字部分)。“三一”运动有力地打击了日本的殖民统治。直到这年秋天,日本帝国主义才把起义镇压下去。
三、印度的非暴力不合作运动
印度是一个古老的国家,但近代以来印度逐步沦落为英国的殖民地。大家回顾一下,19世纪中期和20世纪初期,印度发生了哪些大的历史事件?(学生回答)一战后,印度的民族解放运动受世界形势的影响,再一次走向高潮。
1.阿姆利则惨案
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英国为维持对印度的殖民统治,继续采取残酷镇压与欺骗、改良相结合的两面策略。1918年7月,英国殖民当局抛出了使印度“逐渐发展自治体制”的改革方案,以此来笼络和利用印度的买办阶级、地主阶级等既得利益者阶层,分裂和破坏印度的民族解放运动。1919年3月,英国法官罗拉特在英国总督的授权下,颁布了一项法案,该法案规定,警察可任意逮捕官方所怀疑的任何人,对这些人不经公开审理,可长期监禁,这就是臭名昭著的罗拉特法案。这个法案意味着印度人民完全失去了政治权利,激起了全印度人民的强烈反对。4月1日凌晨,在旁遮普邦的阿姆利则市两名民族主义者被当局逮捕,随后约有三万市民聚集到市政府,要求释放被捕者。示威群众遭到军警镇压。4月13日,五万多人在阿姆利则市广场集会,继续抗议。群众的集会是和平的,英国军队没发任何警告便下令开枪,打死近四百人,伤千余人,这就是阿姆利则惨案。阿姆利则惨案进一步激怒了印度人民,甘地领导的非暴力不合作运动由此而起。
2.甘地及其倡导的非暴力不合作运动 甘地是一战后印度民族独立运动的主要领导人,他代表印度民族资产阶级的利益,发动和领导了声势浩大的印度人民反英斗争。他比较注重实际,提出一整套印度民族解放运动的理论、纲领和策略,自始至终举着民族的旗帜,进行了不屈不挠的斗争。他是印度国大党的核心人物,他在斗争中善于把印度各阶级、各阶层、不同种姓和不同宗教信仰的人们团结起来,使非暴力不合作运动有了广泛的群众基础,因此受到印度人民的广泛尊敬,后来被人们尊为“圣雄”和“国父”。阿姆利则惨案发生后,印度的反英情绪高涨,1920年上半年各地罢工达200多次,参加人数达150万人。1920年12月,国大党通过了甘地提出的“非暴力不合作计划”,规定运动采取渐进方式,大体分三步走:
(一)印度人放弃英国殖民当局给予的头衔和名誉职位。
(二)对英国人的立法机关、法院和学校实行普遍抵制,号召家家户户恢复手工纺织并抵制英货。
(三)逐步进行抗税斗争。甘地的计划得到了各阶层人民的支持,1921年非暴力不合作运动进入高潮。这一年各地罢工396次,参加者60余万人,甚至部分地区出现农民拒缴租税和武装暴动。但是,到了1922年,由于群众斗争突破了非暴力的界限,甘地及国大党决定停止这次非暴力不合作运动,使印度的民族反帝运动暂时走向低潮。这反映了印度民族资产阶级在反帝斗争中的动摇性和妥协性。
四、土耳其的凯末尔革命
大家还能记得13世纪兴起于小亚细亚半岛、后来地跨亚欧非三洲的奥斯曼帝国吧?今天我们就来讲一战后土耳其的变化,请同学们注意它是在什么条件下走上民族独立、资本主义发展道路的。请同学们注意比较它和中国的不同情况,注意各国发展道路的不同。
1.战后土耳其的形势
作为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战败国,土耳其损失惨重,精壮人员损失150余万,还有250万人死于饥饿和疾病。战争结束后,国家债台高筑,物价飞涨。《色佛尔条约》签订后,10多万协约国军队占领了土耳其绝大部分领土。土耳其面临亡国的危险,土耳其民族处于生死存亡的紧要关头。(指导学生阅读小字部分。)
2.凯末尔革命
凯末尔全名是穆斯塔法·凯末尔·阿塔图尔克。土耳其共和国的缔造者,首任总统,生于希腊,伊斯坦布尔陆军大学毕业。他思想进步,积极参加政治活动。1916年获准将军衔。战后在民族危机的形势下,建立土耳其军队,将各地的农民武装和部分军队统一改编为国民军。1920年3月,协约国军队占领伊斯坦布尔,素丹(请学生阅读注释)在英国的唆使下解散议会,宣布凯末尔为“叛徒”,对他进行“讨伐”。同年4月,凯末尔在安卡拉召开国民议会。凯末尔当选为主席兼国民军总司令,并组织了以他为首的国民议会政府,领导人民同协约国支持的素丹政府和希腊入侵军队作战。土耳其军队歼灭了希腊军队主力,俘获其总司令。1922年11月,大国民议会宣布废除素丹制度。1923年7月,土耳其同协约国签订了《洛桑条约》。这个条约废除《色佛尔条约》的一些不平等条款,维护了土耳其领土的完整和统一。1923年10月29日,大国民议会宣布土耳其为共和国,凯末尔被选为总统。土耳其共和国的成立,标志着凯末尔革命即土耳其资产阶级革命的胜利。
3.凯末尔政府的改革措施
在取得了反帝民族独立战争胜利后,凯末尔政府进行了一系列重大的改革,使土耳其走上了现代化的道路。(指导学生阅读课文改革措施部分。)第一,政治方面:凯末尔政府在1922年废除了素丹制度;1924年废除了哈里发制度,实行国家制度世俗化;完全实行政教分离。原来的奥斯曼帝国是一个政教合一的封建神权国家。素丹不仅是帝国的最高统治者,是臣民的君主,而且兼任伊斯兰教的最高首领哈里发,是穆斯林的精神首脑。这一做法加强了奥斯曼帝国的封建制度,极大地束缚了土耳其人民的思想,是造成土耳其贫困、落后和阻碍土耳其进步的主要原因。新宪法规定了共和国制度,彻底否定了各种神职人员的统治权和政治特权。所以在今天的土耳其,原教旨主义是没有多少市场的,这应归功于凯末尔的改革。第二,经济方面:政府以“国家主义”来发展民族经济,主张“经济应该由国家控制”。国家以国营银行为经济杠杆,调节公私企业的经济行为。对外国资本采取了利用、限制的政策。第三,教育和文化方面,扩大世俗教育。凯末尔说:“一个国家不论在战场上取得多么辉煌的胜利,如果没有知识大军,这个胜利成果就不能巩固和持久。”实行宗教与教育相分离,由政府管理教育,实行男女同校。实行文字改革,实现了土耳其字母的拉丁化。1928年11月,大国民议会正式通过改革字母的法律,凯末尔还身体力行,亲自授课,教人们如何掌握新字母。(指导学生看图)第四,废除各种陈规陋习,如妇女出门必须戴面纱,一夫多妻,等等。
4.凯末尔革命的意义 凯末尔革命是一次成功的资产阶级革命,鲜明的反帝性质是这次革命的突出特点。在反对帝国主义侵略的同时,推翻了素丹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凯末尔进行的资产阶级改革,开创了土耳其历史的新时期,奠定了现代土耳其国家的基础。
五、埃及的华夫脱运动
1.埃及的华夫脱运动
(指导学生阅读课文注释“华夫脱”及华夫脱党。)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埃及是英国的殖民地。战争中,大批的埃及人被强征为英军服务,大批的物资被强征充军。埃及人民在死亡线上挣扎。埃及各阶层人民强烈要求摆脱英国的殖民统治,实现民族独立。大战结束后,埃及民族资产阶级企图通过和平方式谋求埃及的完全独立。以扎格鲁尔为首的埃及民族资产阶级代表人物与英国殖民当局的高级专员会见时,要求英国撤销战时法令,并请求派代表赴伦敦同英国政府谈判埃及独立问题,竟然遭到拒绝。于是,扎格鲁尔便组织了“华夫脱”(指代表团),准备与英国进行关于独立的谈判。华夫脱党的主张得到了广大人民的支持,200万埃及人民在“委托书”上签字。1919年3月8日,殖民当局逮捕了扎格鲁尔等人。这一事件成为导火线,引发了埃及人民的反英大起义。(请学生阅读小字部分)4月中旬,起义被镇压下去。
2.英国承认埃及独立
3月起义虽然失败了,但是它充分反映了埃及人民要求民族独立的愿望,显示了埃及人民的团结。直到1922年2月28日,英国政府被迫发表英埃关系宣言,承认埃及“独立”。但英国仍保留四项特权:①英国负责埃及的国防;②对帝国交通线的控制权;③对外国人权益的保护;④维持对苏丹的统治。埃及人民为争取取消英国在埃及的特权和争取埃及的彻底独立,继续斗争。
本课小结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特别是俄国十月革命后,亚非地区民族解放运动的发展,出现了新的高潮和特点。各国人民根据本国实际,争取民族独立和进行民主改革;他们相互支援,推动了世界民族民主革命进程的不断发展,为世界各民族独立、平等的发展,掀开了新的篇章。布置作业
1.战后亚非民族解放运动的新特点是什么?
【高二历史的学习原则】推荐阅读:
高二历史教案优秀07-23
高二历史午练08-19
高二年历史方法10-15
高二历史联考试卷分析06-27
高二历史月考题二汇总07-20
高二历史4月月考试题07-04
高二历史改革迫在眉睫08-31
高二历史9月月考试题10-05
高二上学期历史教师工作总结06-28
高二上半年历史知识点07-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