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教育的美育(共15篇)
1.美术教育的美育 篇一
美 术 课 之 外 的 美 育
美术这门学科, 在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越来越多的人都认识到它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但是,就学校教育现状来看,很多人对美术的教学却仅限于教会学生画好了几张画,就认为是美术教育的成就。同样,在很多艺术展、素质教育成果展上,几张画就代表了一切。但我认为作为美术,有它的两重性。即美和术两个方面,术,主要是培养学生观察、记忆、想象和绘画思维能力,使学生初步掌握美术的基础知识和绘画技能;美, 则主要是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 即美育, 也就是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观念和感受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的教育。除了对艺术作品的审美能力外,更应该培养学生对自然界、社会生活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形成正确的审美观和高尚的情操。这一点,也正是学校全面发展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这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德智体美劳”中的“美”。
在学校,美术课的确是学生接受美育的重要阵地。但正确的“美育”,应该是渗透在学校教育的每一个部分。
学校美育,是人生美育的最佳期。从一个人的生长发育的特点看,学校是其从家庭小天地走向社会大世界的中间环节,成长的决定性环节。这个阶段,既是长身体、长知识、长思想、求知欲最旺的时期,也是可塑性最强,世界观、道德观、审美观等的变异非常大的时期。在学校时期,与德、智、体、劳四育相结合地实施美育,是关系人生定向的大事。这个时期的孩子,感觉敏锐,感情炽烈,记忆力好,想象丰富,既是世界观、人生观等形成定性的关键性阶段,又是他们接受审美教育的黄金时期。
学校美育的任务,就是根据他们在年龄跨度、生理心理、智能结构、思想品德、审美情感、学习与生活自治能力等各方面的总体特点,围绕与德育、智育、体育、劳动技术教育等培养全面发展的新世纪的人才这一大目标,培养学生对美的兴趣、爱好和感受,鉴赏、表现、创造美的能力。其具体途径可以从课内、课外和环境三方面着眼。
1.课内美育
凡是学校所有的课程,都没有与美育无关的。梁启超说:“感情教育的最大利器,就是艺术”。美术课借助客体形色表达意识的特性,能发展空间想象力,训练视觉的敏锐性,造就感受“形式美的眼睛”,让学生感受、认识色彩美、线条美、图形美、造型美,学会观察、捕捉、表现美的事物,积极培养学生对美的创造力;是最直接的美育课程。
而其它学科的教学同样要注意对学生的美育。寓美育于学科教学中,是教师教书育人教学原则的高度体现。在教学中充分发挥各学科教学的主渠道作用,从不同学科、不同角度,全方位、多层次,有效地实施美育。如在音乐教学中,让学生认识、热爱、欣赏音乐美,积极培养学生的音乐想象力;体育教学,让学生认识人体的运动美、力量美、姿态美,在自由、舒展的运动中表现美、体验美;社会教学,让学生认识祖国美丽富饶的疆土激发学生崇高的爱国主义情感;认识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明,激发学生振兴民族、报效祖国的决心和意志;语文教学,让学生认识语言美,能够感受、欣赏作品美,并积极培养学生用自己的语言创造美;数学教学,让学生认识数学美,如几何图形的对称美、图表线段美等;使学生懂一点美的理性知识。
教师在教学方法上要注意优化和美化,即“教学艺术”或“课堂艺术”。做好这方面的问题,要根据以美引真,以美导善的原理,把讲解形象化,还要创造平等的相互交流的课堂气氛,使教师的职能越来越多地激励思考,使之越来越多地成为一个顾问,一个交换意见的参考者,一位发现矛盾论点,而不是拿出现成真理的人。
此外,老师在教学过程中还应注重从自己语音、教态、仪表、师生关系等各方面潜移默化地渗透美育,同时追求板书的书法美,做到美育与智育密切结合,使小学生丰富知识,开拓视野,发展形象思维,培养观礼力、想象力和创造力。
2.课外美育
现实生活中美无处不在,“生活中并不缺少美,缺少的是发现美的眼睛”,名川大山固然以其雄伟壮丽给我们强烈的美感享受,但对于大多数人来说,在我们身边的美熟视无睹。路边石堆中的一束小花,不但以其鲜艳的色彩给我们赏心悦目的愉悦,更能从它的身上体验到对生命顽强的追求;远处农家飘起的袅袅炊烟,给我们一种平静、安详的感受;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凉风冬有雪,四时晴雨、朝霞夕阳都能给我们不同的感受,不同的感悟……
长久的课内学习中,学生难免会产生单调、枯燥情绪,有组织地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美育活动,或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去发现美、认识美、感受美,符合青少年学生活泼、求异心理,会受到学生的热烈欢迎,学生能够积极、主动投入到这种美育活动之中,因而能够收到较好的美育效果。
课外美育是课堂教学的继续与补充,是学生学校生活的有机组成部分,课外美育能丰富学生的感情生活,能发展学生的良好个性,能调动学生的创造才能,具有多方面的功能。学生在课内获得的审美知识,需要在课外美育中消化、巩固、运用,也只有通过大量的课外美育实践活动,其审美知识才能转化为审美能力。课外美育的形式多种多样,但无论选用何种形式,都应该有组织、有指导、有节制,这样才会有好的结果。
3.环境美育
校园环境对学生的成长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和谐美好的校园环境对学生能起到“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美育效果。学校环境美育的范围很大,一切与学生学校生活、活动直接相关的场景,都属于学校环境美育之列。作为求学求知场所的学校,校园环境应当追求洁净、井然、宁静、典雅的格调,能够显示一种校园文化氛围从而对学生产生良好的影响和熏陶。翠绿缤纷的花草树木,给人以清新、恬静、生机蓬勃之感。催人奋进的标语、名言、警句,昭示一种精神,指明学生前进的方向,给学生以鼓舞、启迪,激励学生奋发向上。一幅幅科学家画像,就是一座丰碑,在无言中激励学生热爱科学、追求科学,向着科学的峰巅攀登。一个整洁、明朗、有序的教室,给学生愉悦、欢快之感,给学生美化、清新的感受。
学校环境的净化、绿化、美化,对缓和学生的紧张心情,陶冶学生的审美情趣,培植学生的审美习惯等,都会产生潜移默化的积极影响。
总之,一个人不会画画并不遗憾,社会上所有的人不可能都去从事绘画工作,但应该是所有的人都需要懂得美,会鉴赏美,这样社会才会文明、才会进步。
少年儿童是祖国的未来和希望。注重美术课之外的美育,科学而系统地对少年儿童实施美育,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一代新人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肩负着提高学生整体素质、塑造完美人格的重任。关心学生的成长,着力实施美育,是教育工作者义不容辞的神圣职责。
2.美术教育的美育 篇二
一、舞蹈教育承担着舞蹈文化传承的重任
舞蹈的学习一般均在儿童时期始直至大学, 这期间学生处于身心成长发育的关键时期, 也是学生人格形成的重要时期。这一时期, 使学生学习能力、接受能力以及对世界的探知能力较强, 也是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和塑造人格的最佳时期, 舞蹈教育可以通过肢体运动、音乐情感激发以及文化普及等手段全面塑造人格和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我国舞蹈的历史悠久, 风格迥异, 古典舞的典雅精致、民间民族舞的活泼与灵动赋予舞蹈多样的色彩与格调, 周代的韶乐, 孔子说:“闻韶而三月不知肉味”, 观《大武》“尽美而不尽善也”;汉代的赵飞燕的可作“掌上舞”;唐代杨玉环的“霓裳羽衣舞”;宋代的“队舞”;元代的“十六天魔舞”;明清的戏曲舞蹈, 构成了中国舞蹈发展的历史长河。另外世界的舞蹈也是百花齐放, 各有千秋, 芭蕾舞的优雅与华丽、街舞的力度与活泼、华尔兹的高贵与热情等等均对舞蹈研习者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与教育, 在舞蹈的教育过程中穿插舞蹈文化的教育, 使习舞者在学习的过程中接受文化的沁润, 对他们的文化学习、综合素质提升、身心健康发展、人格的全面提升也有着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而目前各地舞蹈培训机构普遍存在的现象是:舞蹈教育重视舞蹈技术的训练, 而忽略舞蹈文化传承。而舞蹈教育的重心应该从舞蹈历史传承开始, 让学习舞蹈的人们对所学舞蹈的历史产生敬畏, 以一种对舞蹈尊重的心理学习舞蹈, 以此理念长期循环, 使得舞蹈学习者、舞蹈欣赏者以及舞蹈创作者均能够感受到舞蹈艺术在心灵上的冲击与作用力。所以舞蹈事业未来的长远发展, 寄托予舞蹈教育者和学习者提高对舞蹈教育的深层次的认识, 从舞蹈教育理念的革新开始, 重新梳理舞蹈教育事业才有希望, 舞蹈教育承载着舞蹈文化传承的重任。
二、舞蹈教育对人的身体发育的促进
舞蹈艺术对于提升学生的肢体发育和气质培养有着一定的辅助作用, 正值青春期的学生身体形体训练有助于学生身体姿态的良性发展, 纠正不良体态、塑造健美的形体和高贵的艺术气质。舞蹈形体的教学训练是以人体解剖学、人体生理学和专业理论为指导, 与运动实践相结合, 根据训练对象的身体条件、年龄特点, 采用不同的教学和训练方法, 是能够有效地促进体态正常发展的一种手段。舞蹈学习者一般均处于身体发育的关键时期, 肌肉、骨骼以及筋腱都是发育的最佳时期, 可以通过舞蹈来修正身体, 舞蹈训练的根本要领是“伸长与伸展”, 任何动作须无限延长, 手、腿、腰等各个部位的伸展要无限延长, 尤其是意识上的无限延长。只有在意识上及动作的伸展与延长才可能使舞蹈的动作美丽矫健、挺拔修长, 女生的身体更加优雅美丽, 男生更加、威武雄壮。因此在舞蹈训练中要求肌肉向着顺长、骨骼要向着细长拉伸、筋腱要向着扩张拉伸, 对舞蹈学习者的身体发展成正能量的提升。而目前的舞蹈教育中教师教学存在不规范的现象, 不注重身体生物结构的科学性, 将学生的柔软度作为训练的第一要务, 不管学生的自然条件如何, 强制板腿、下腰、屈膝, 这种不科学的训练极易造成训练意外损伤。这种拔苗助长形式的教学模式对学习者的身体伤害也是较大的, 舞蹈训练必须坚持科学的方法科学的训练。
三、舞蹈教育对全面人格培养的提升作用
舞蹈教育以其肢体活动与文化提升的双重作用影响着人的思维模式, 学习舞蹈的孩子也愈加活泼与自信, 对开发学生的智力与人格有一定的作用。舞蹈教育有利于意志力、表现力、交往能力以及团结合作精神的培养等。专家认为:“身体智力是人类生存这个世界认识这个世界所有智力的核心”。舞蹈训练是培养身体智力最有效的方法之一。舞蹈训练对规范性、意志力、耐苦力的要求对培养学生的吃苦耐劳的意志力有着一定的作用, 尤其是对训练的坚持更加能提升学生德恒心与毅力, 集体舞蹈的训练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与能力及人与人交往能力的培养。舞蹈初学者的心理活动比较简单, 遵循了模仿、记忆、储存的过程, 再就是将舞蹈教育中的的身体训练、智能训练, 综合起来进行舞蹈教育, 尤其是坚毅、开朗、善良、交际, 刻苦练习、持之以恒;模仿英雄, 学习英雄;团结合作的人格培养。
四、结语
总之, 舞蹈教育就是最好的身体动觉智力训练。为使舞蹈教育正常发展, 使学舞者健康快乐成长, 还需要在认识到舞蹈教育对成长的重要性以外, 改变在舞蹈教育中过分注重技能性、忽视舞蹈文化的学习、忽视舞蹈文化修养的提高的传统意识, 注重舞蹈教育人文知识的提升、学生身体训练的科学性以及学生人格的健全发展, 加强对学舞者的人格培养和身体成长重视, 以上这些问题都需要在进行舞蹈教育中, 格外予以关注与重视。
摘要:美育旨在培养学生的健全人类, 使学生具有良好的审美能力, 懂得鉴赏美、欣赏美和发现美。在人的全面发展的教育过程中, 美育有着至关重要的地位。舞蹈教育作为艺术教育的分支之一, 在教育过程中也应遵循美育教育的原则, 是一种有目的性的审美活动, 在无形中渗透美育理念, 使学生自身在文化方面、身心方面以及心理人格等各个方面都得到沁润与感化。
关键词:舞蹈教育,美育,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隆荫培, 徐尔充.舞蹈艺术概论.上海音乐出版社, 2006.
[2]温柔.舞蹈生理学.上海音乐出版社, 2004.
3.挖掘美育元素,渗透美育教育 篇三
一、挖掘优美的物象
人是自然的一部分,人对于养育自己的大自然都会产生某种深深的爱恋,因而,异彩纷呈的自然美就成为作家笔下描绘的重要对象。从“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到“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从“桃之夭夭”的春天到“碧云天,黄叶地”的秋天,从“一览众山小”的古老泰山到“采菊东篱下,悠悠见南山”的美丽田园……既有雄伟壮阔、险峻奇特之美,又有幽深静雅、明媚秀丽之美。可以说春夏秋冬、日月星辰、沧海桑田、墟里村落等自然景象无不被作家们收纳其中。
文学作品是经过作家加工的“第二自然”,因而更加优美、生动,足以让读者“游目骋怀,极视听之娱”。朱自清先生的《荷塘月色》给我们展现了一个朦胧、淡雅、恬静的月下荷塘,现实中我们又能否看到这时如果我们可以展示根据凤凰传奇组合演唱的歌曲《荷塘月色》拍摄的Mv影像资料就能让学生展开想象使其情景再现。语文教学的任务就是引导学生通过形状、线条、光泽、色彩等美的元素欣赏,多角度、多层次地品味,就会得到美的陶冶和享受。
二、挖掘课文中动人的情感
中学教材所选篇目无不渗透着社会美,其表现内容也是多方面的。从古往今来的政治斗争到各个阶层的精神面貌,从叱咤风云的英雄豪杰到日常生活中的贩夫走卒,其中的真善美与假丑恶的激烈交锋,都激发了读者丰富的情感体验,给人以有益的心灵启迪和思想教育。
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从课文具体内容出发,把握时代脉搏,挖掘美的事件和美的灵魂来陶冶学生情感.例如《岳阳楼记》和《离骚》中所表现出来的忧国忧民、以天下为已任的抱负,可以培养学生“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位卑未敢忘忧国”的社会责任感;《回忆我的母亲》中所体现出来的母子深情,可以培养学生“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的社会亲情美;《岳飞》一文中所展现出来的矢志不渝的爱国情感,可以培养学生“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的社会节操美;《飞向太空的航程》则从另一个侧面讴歌了中国几代航天人为了圆中华民族的飞天梦,经过近半个世纪的不懈努力终于遨游太空的壮举,可以激发学生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梦而读书的热情。课文所表现出来的社会美,以其健康的内容、感性的形式进一步培养了学生感受美的能力,对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大有裨益。
三、挖掘课文中精妙的语言
文学是语言的艺术,表达的艺术。无论是屈原的浪漫,杜甫的沉郁,柳永的婉约,苏轼的豪放,还是鲁迅的深刻,朱自清的清新,徐志摩的缠绵,舒婷的真挚,都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让人感受到语言美产生的巨大艺术魅力。它们或纯粹,或精微,或谨严,或飘逸,无不是经过作家们精心地推敲,细致地打磨,才如珍珠般熠熠生辉。
吴均的《与朱元思书》写了从杭州附近的富阳到桐庐航行时所见沿江的山水奇景。我们阅读时,越读越觉得自己的身心进入那“风烟俱尽,天山共色”,“天下独绝”的奇妙异常的自然景象之中。当读到“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处,我们仿佛也置身于富春江上那种宁静幽深的境地,领略、享受那种静态之美,整个身心获得怡情欢愉的享受;赵丽宏的《周庄水韵》中“在阳光下,积雪正在融化,到处可以听见滴水和流水的声音,细细谛听,水声重重叠叠,如泣如诉,仿佛神秘悠远的江南丝竹,裹着万般柔情,从地下袅袅回旋上升。这样的声音,用人类的乐器永远也无法模仿。”;作者描写水声所运用的比喻、拟人等修辞和表现力极佳的词语,使得语言优美,形象生动,认真一读,就会产生心灵的愉悦。
四、挖掘课文中多彩的形象
这里所说的形象是指典型形象,即那些带有鲜明独特的个性,又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社会本质的人物形象。无论是鲁迅笔下的阿Q,还是巴尔扎克笔下的葛朗,无论是《柳毅传》中的美丽善良的小龙女,还是《西厢记》中的多愁善感的崔莺莺,都是鲜活可感的人物形象,都具很高的审美价值,成为艺术感染的起点。可以说,教材中那些栩栩如生的艺术形象比比皆是,他(她)们如同百花园中千姿百态、姹紫嫣红的鲜花,以其独有的色和香,给读者难以忘怀的艺术享受。
五、挖掘课文中清幽的意境
意境融合着作家的思想感情,是客观与主观的有机统一。它能产生诗情画意的效果,启发我们产生联想和想象,让人产生身临其境、余味无穷的感受。“画中有诗,诗中有画”的唐代诗人王维的《山居秋暝》,表现的安谧恬静的意境真是令人陶醉。诗人仅用了40个字便展示了一幅清秀的山水画:秋雨过后的傍晚,空灵宁静的青山,柔和皎洁的月光,清澈的泉水,翠绿的竹林,浣纱归来的少女,渔歌唱晚的小船……画面中还有那侧耳倾听、凝神注视、陶醉其中的诗人,真是诗情洋溢,画意盎然!教材中像这样表现意境美的诗歌、散文真是不胜枚举。
4.高校美育教育的重要作用论文 篇四
一、高校美育教育的必要性
(一)有助于提高审美能力,健全审美观念
正确的审美观念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打开了一扇窗,美育不是抽象的,而是运用艺术作品中具体的可感的艺术形象来感化人、愉悦人。随着社会发展的多元化,艺术作品的审美观逐渐个性化,因此我们必须通过正确的美育教育来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意识,形成符合时代发展要求,富有民族传统审美标准的审美观念,避免以丑为美、以怪为美的不良审美观的出现。在教学活动、日常生活、艺术实践等活动中培养学生鉴别美与丑的能力,不断提升学生的审美情趣和需求。
(二)有助于培养想象力,开发创造力
美的事物总会让人浮想联翩,让人产生无限的遐想,艺术作品为人们的想象力提供了广阔的平台,让人们可以在各种艺术活动中展开想象的翅膀自由飞翔。正确的美育教育有助于开发学生的创造力,将个体独特的情感依照一定的美学思想,有规律、有意识的通过不同形式表达出来,也就是创造美的过程。通过创造美的过程中提高学生的感知力、观察力、理解力,学会深入观察生活,用心感受世界,理解美的真谛。
(三)有助于身心和谐发展,健全人格
席勒在《美育书简》中提出:“人类存在着感性与理性相脱离的现象,感性服从于理性,理性脱离感性使人变得僵死。”在社会迅速发展、生活压力不断增加的今天,美育教育成为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一剂良药,在潜移默化中感化人的心灵,陶冶认得道德情操,健全人的品格修养,促进身心的和谐发展。
二、高校美育教育的重要作用
(一)陶冶情感
美育教育不同于其它教育形式,美育教育即情感教育,人的行为多数受情感的控制,梁启超曾经说过:“用情感来激发人,好型磁力吸铁一般,有多大的分量的磁,便能引起多大分量的铁,丝毫容不得闪躲。”处于大学时期的学生正是情感发展的高峰期,在开发学生智育的同时更要注意情感的培养,美育是连接情感和道德的纽带,在鉴赏美的过程中产生情感的共鸣,获得精神上的愉悦感,进而美化自身、净化心灵,升华情感。这也是其它教育形式所无法比拟的教育功能。
(二)调节心理
美育教育的重要性跟体现在于对当代高校学生心理健全的作用上。培育学生的正确审美,纠正学生不正不纯的心理审美,让学生真正理解美的定义,让学生知道什么是美,更进一步的在高校中弘扬了正能量,净化高校环境。而让学生在美育教育后,能够拥有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三)提高素质与自身修养
对于当代高校学生的素质与修养问题一直以来争议很大。然而通过美育教育和教师的正确引导,对于提高当代高校学生自身的素质和修养十分重要。美学是人类社会实践、审美实践、创造美实践的产物,美育教育在教育当代高校学生的审美的过程也正是引导当代高校学生认识美和学习美学的过程,美育教育更有利于丰富学生的感性世界,不仅培养和发展学生丰富的感受力和想象力,更有利于健全学生的人格,在美学教育中美的影响下,使学生自助向美的事物靠拢,提高其素质与自身修养。
三、高校美育教育的性质与意义
5.谈谈数学教育中的美育功能 篇五
谈谈数学教育中的美育功能
数学中是否包含有美的因素?对此,大部分学者的回答是肯定的.对于职业学校的.学生,通过数学美的教学与启发,能够引导学生对数学产生兴趣,克服学生感到数学难懂而且单调乏味的心理障碍.
作 者:王建军 作者单位:太原财政金融职业中专学校,山西,太原,030002刊 名: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英文刊名:JOURNAL OF TAIYUAN URBAN VOCATIONAL COLLEGE年,卷(期):“”(4)分类号:G718.2关键词:数学教育 美育功能
6.论美育在大学教育中的作用 篇六
一、美育和素质教育
美育是以塑造完美人格为最终目的,以艺术和现实美为教育手段的审美教育。其性质是培养人的正确高尚的审美观念,提高人的审美与审美创造能力,进而塑造完美人格。马克思主义认为:美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人也按照美的规律来塑造物体”。审美从人类开始与客观世界发生关系的时候就开始了。美育实际上一直在不自觉的进行着,并逐渐成为自觉的劳动,可以说美的思想是人的最基本的思想之一。从这个意义上来讲,人类社会的发展过程实际上就是按照美的思想改造客观世界的过程。
素质教育是以培养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综合人才为目的的教育。在应试教育模式下,不管是学校还是学生都有只关注考试得分的多少,忽视内在素质提高的倾向。哲人曾经说过:“知识弥补不了道德的缺陷”。确实,一个技术高超而道德素质败坏的人不仅不能帮助社会进步,有时候还会阻碍社会的发展。应试教育的弊端是显而易见的。人的素质构成有先天后天之分,先天素质提供了人发展的生理基础,而后天的素质教育能够影响先天的素质,发展先天的潜能,使人获得稳定的、长期发挥作用的基本品质结构,提高和完善人的思想、知识、身体和心理素质。
在中国这样的教育体制下,我们接受硬式教育很有关键,它决定着我们是否可以接受更高的教育,但在大学仅仅接受素质教育还是远远不够的。面对即将走向社会的压力,我们很有必要去接受美育,让我们在社会在区别美丑,坚持自己的方向,不可美丑不分,黑白不辨。下面我们来看看美育的特点:
二、美育的特点
美育是一种情感教育,它的任务是要塑造和形成人们优美、高尚、丰富的感情、趣味、心灵和精神境界。美育的这种职能注定了美育不是一朝一夕能够完成的事情,需要我们持久的关注。美育过程中存在专职进行审美教育的课程,如美术和音乐。但我们千万不可将美育和音乐、美术教育等同起来,美育这个庞大的系统工程绝非几堂音乐、美术课能够完成的。音乐和美术只是我们引导审美教育的手段而不是目的,通过这些教育我们可以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我们之所以能够感受到美,是因为在审美活动中我们把握了具有节奏、平衡和有机结合的完备形式,这种形式积淀了人类情感、理想等特定的社会性内容,这些内容会同时作
用于人的感知、想象、情感、理解等心理能力,使它们处于一种自由和谐的状态。通过对美育特点的了解我们知道接受美育对我们以后的学习和生活有很大的帮助,下面我们就来分析美育在大学教育中的作用。
三、美育在大学教育中的作用
大学生素质教育是现代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长期以来我们的大学教育途径单一,方法相对简单,一味着眼于生硬的灌输,而忽视了学生在受教育时的主观能动性,导致学生动手能力差,缺乏社会实践经验。这与21世纪创新人才的培养目标是矛盾的。当大学教育陷入这种困境时,美育可以使大学生素质教育真正落实到实处。国家提倡大学生素质教育虽已得到国内教育界的普遍认可与赞同,但在实践中,还有待落实与提高。美育是促进大学生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高等学校是否真正开展美育学科,学生们是否了解美育的重要意义,学生们在接受美育过程中收获多少和自身思想境界的提高程度如何等等,我将针对这些实际问题,深入学生内部做重点调研。研究审美教育,要在审美理念、审美体验与审美创造三方面进行。审美理念,就是让学生在理论中了解什么是审美,进而提升到哲学的高度来培养审美意识和审美理念。审美体验,就是让学生在实践中真正接触美,知道怎样才叫做审美,以提高学生自身的审美能力。但这里要指出的是,理论与实践,不分先后,相辅相成。学生们可以在理论的指导下进行实践,也可以在实践的基础上深入学习理论,提高思想水平。审美创造是建立在审美理论与审美体验的基础之上,是滞后的过程。当学生达到审美创造的境界,就会自发的在日常生活中甘于奉献,自发的感受大自然的美妙,自发的领悟出艺术的高尚。我们的理想社会是共产主义社会。在没有剥削,没有阶级,实现人人平等的和谐社会中,教育更加离不开美育。因此,人们追求高尚情操、美好心灵与完美人格的理想境界,是长久的永恒的。我们要在社会实践中不断积累经验,不断继承与发扬优秀的传统美德,不断创造出新的理论思想,将他们广为传播。所以,美育是一个永恒的话题,他将永远处于不断发展与进步的过程中。文章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论述美育的发展、内涵及特点,并重点阐述大学美育的特点;第二部分主要探讨大学生素质教育的必然性和目前存在的问题;第三部分论述美育与大学生素质教育的关系和促进作用;第四部分结合对大学生美育的调查问卷情况,分析大学美育的现状,从而制定确切的方案和实施建议,以符合美育促进大学生素质教育的要求。大学是社会高端人才的储备基地和培养基地,大学生是推动社会发展的主力军,他们的思想决定着社会未来的发展方向。美育能够充实大学教育的内容,促使学校开展各种各样的活动以满足学生对于审美的需求。美育能够使学生树立共产主义信念,建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同时让学生在德育、智育、体育的发展更加完美。美育又是一种情感教育,它主张“以情动人,以情感人”。美育用其自身的特
7.论音乐教育的美育功能 篇七
随着时代的进步和发展, 社会对人才综合素质的要求越来越高, 素质教育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 并业已成为学校教育的基本取向。因此, 充分发挥音乐教育的美育价值, 利用艺术作品特有的形象性、感染性、愉悦性等特点促进学生的全面健康发展, 充分发挥音乐教学的美育功能, 成为现代音乐教育教学研究不可忽视的课题。音乐教育的美育功能是多方面的, 它对人们的情感发展、德性发展、智能发展和身心健康等方面都有积极的意义。笔者主要从以下四个方面具体论述音乐教育在音乐教学中的美育功能。
一、美化情感
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曾说:“节奏与乐调有着强烈的力量深入心灵的最深处, 如果教育的方式适合, 它们就会用美来滋润心灵, 使它因此美化;如果没有这种适合的教育, 心灵也就因此丑化。”音乐所演绎的情绪与意境, 带给人的精神享受是无穷无尽的, 优秀音乐作品的美化情感功能也是难以估量的。
音乐的美育功能之所以能起到美化情感的巨大教育作用, 就在于“音乐是最情感的艺术”。音乐美育以这种“最情感的艺术”为观照对象和教育手段, 使受教育者能够以感性的方式 (无论是聆听欣赏还是唱奏表达) 直接体验音乐作品蕴含和表现的情感, 获得情感上的感染、满足、宣泄、升华, 形成一种精神上的“高扬状态”。例如, 在战火纷飞的年代, 一首《义勇军进行曲》就曾鼓舞了多少爱国志士抛头颅、洒热血, 为了祖国, 为了人民战斗到最后一刻;在今天, 一曲《爱的奉献》唱出了人们心中共同的心愿和大爱的情怀, 多少人慷慨解囊支援灾区, 资助那些素不相识的失学儿童, 关心那些失去亲人家园的灾民。
音乐美化情感的功能, 还能激发人对美好生活不懈追求的热情。音乐审美作为人类实践的精神超越层面, 是一种创造性的、自由的活动, 它的创造性可以使人从自然的, 甚至“异化”的存在状态中超拔出来。当今的大学生承担着繁重的课业和就业压力, 再加上错综复杂的人际关系, 往往使他们终日忙碌, 疲惫不堪, 无所适从, 出现精神上的困惑、偏差、焦虑, 而优美的音乐常能使人从现实的羁绊和精神的桎梏中解脱出来, 得到感情的释放和精神上的超然。音乐以它独特的功能———乐曲的旋律美, 歌词的语言美, 音响的意境美, 表演的形态美来感染和影响着人们, 促使人们树立起健康向上的人生观, 建立良好的审美情趣。
二、塑造德性
音乐的美是以善 (道德伦理) 为前提的, 并且总是表现着善的内涵、以善为旨归的, 正如别林斯基所言:“科学和艺术也是为最高的善服务的, 而这最高的善同时就是最高的真和美。”音乐艺术是人类精神文明的瑰宝, 它与文学、美术、舞蹈等艺术门类一样, 浸透了社会精神, 一切高尚优美的音乐艺术都包含着符合历史发展方向的道德情操和道德理想。对音乐的这种伦理内涵, 安塞尔美的说法是:“音乐的形成力是人的伦理的本质的表现行为, 也可以说音乐是人的伦理的美的表现。”音乐作品必然以音乐美的形态把这些具有教化意义的内容外化出来, 作用于人们的道德人格。
中国古代也十分重视音乐的教化作用。孔子认为“移风易俗, 莫善于乐”, 并强调音乐在人格塑造、立国兴邦中的作用, 提出“兴于诗, 立于礼, 成于乐”。孟子说:“仁言不如仁声之入人深也。”他们都认为音乐可以修身养性, 培养品德。现代教育家蔡元培先生曾提出“没有音乐的教育是不完全的教育”的理论, 强调音乐在国民教育中的地位, 肯定音乐对于改造社会、教育人等方面的作用。优秀的音乐作品是人类文化的精华, 它让人的心灵得到净化、升华, 是沟通人类情感的桥梁, 能够让人得到一种高尚的感动与共鸣。
三、开发智能
音乐教育的美育功能还有助于铸造智能人格, 历史上许多有成就的人物都曾受过音乐方面的训练, 或在音乐方面有一定的造诣。中国古代著名思想家孔子同时又是音乐家;中国著名的地质学家李四光是位小提琴手;中国著名物理学家钱学森有极高的音乐修养;英国前首相希思是指挥家;西德前总理施密特是一个很好的钢琴手;波兰前总统帕德莱夫斯基是著名钢琴家;尤其是世界著名的物理学家爱因斯坦不仅从小学小提琴和钢琴, 而且他还认为音乐有助于科学活动, 它能帮助科学家们造成适合创造思维的情绪。正如爱因斯坦所说:“我的科学上的成就, 很多是由音乐启发的。”智能即人的认知能力, 它主要由感知力、记忆力、想象力、思维能力等因素构成。音乐教育的美育功能对这些能力都有着或多或少、或深或浅的开发作用。
音乐教育的美育功能对智力和创造力的影响最明显的地方就在于促进以听为主的感知觉的深化。在音乐教育的过程中, 受教育者通过聆听欣赏和唱奏乐曲, 对音高、音色、音响的强弱等的差别, 感受日渐敏锐、反应日渐准确、把握日渐细微, 其感官、大脑皮层在乐曲变化万千的音响的良好刺激下, 功能愈益完善, 处理和分析听觉信息的能力得到有效的提高。
音乐教育的美育功能还有利于发展人的形象思维能力。音乐心理学家梁承谋教授认为:音乐虽然看不见摸不着, 却因其听觉刺激的瞬时变化特点和起伏波荡的旋律、节奏而非常容易引发联觉和联想, 易于改变人们惯常的固定认知模式并触发想象, “使人进入一个无意想象丛生的幻想世界”。音乐教育的美育功能之所以有助于想象力的提高, 根本原因就在于音乐能激发起人的情感活动, 是情感“点化”出了丰富的想象, 是情感在“浇灌”着想象力的生长发展。由此可见, 音乐教育对于学生智力、创造力的开发, 对于开拓型人才的培养是非常有益的。音乐教育能促进智育的积极发展, 它可以启发灵感, 刺激想象力、创造力, 与智育相辅相成。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 因为知识是有限的, 而想象力却是无限的, 它推动着世界的发展, 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爱因斯坦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 我如果没有青少年时代的音乐教育, 就不可能有我现在这些科学上的成就。”
四、保持身心健康
音乐教育的美育功能的另外一个表现就是它可以促进人们的身心健康。对于音乐的保健医疗作用的认识古已有之。在中国古代论述音乐医疗作用的书籍很多, 《左传》论述有音乐和疾病关系的文字:《乐记》中有这样的记载“五端冕而听古乐, 则惟恐卧;听郑卫之音, 则不知倦”。古希腊著名思想家毕达哥拉斯认为, 可用音乐, 用某些旋律、节奏治疗人的脾气和情欲, 并恢复内心能力的和谐。他还认为, 适当享用音乐可以大有助于人身健康。
优美的音乐可以使人调整心理, 解除疲劳, 修养身心, 获得精神上的放松, 促进人的身心健康。悠扬的音乐可使人的愉悦心情得以升华, 获得心理上极大的满足感, 也可以使不良的情绪得到宣泄。研究结果表明, 不愉快情绪会使体内产生对神经、心血管等组织有害的物质, 能引起各种溃疡、癌症、心脏病等;而愉快的情绪则能使血液中有利于健康的化学物质增加。许多音乐家的长寿无不与愉快欢乐的情绪有关。另外, 体育表现为外在的情感运动, 它与音乐从不同的方面促进人的身心健康发展, 二者相互促进, 相得益彰。音乐以其和谐、起伏的律动使人获得一种快感, 它能使人的自身能量随着音乐情感的引发而得以释放, 从而获得能量转移后的快乐, 得到积极的休息。同时音乐也能使人生变得更加丰富多彩起来。由此可见, 广泛地培养音乐人材, 不断提高人们的音乐水平, 对于把音乐应用于促进人们身心健康等方面具有重要的意义。
五、开发特色
高素质人才的培养, 是全新教育理念的体现。当前, 世界正处在经济高速发展时期, 国与国之间综合实力的竞争, 就是高素质人才的竞争。培养具有高素质人才的教育在关注必不可少的职业准备等应用层之外, 还应该注重人文知识的吸纳和内化, 深化为人文精神。音乐教学应充分发挥音乐的人文关怀精神, 把学生培养成既有良好的文化素养又有深厚的人文精神, 既有专业知识, 又有健全人格的人。要做到这些, 音乐教育就要充分发挥其美育功能, 结合当今音乐教育的实际情况, 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途径来充分发挥音乐教育的美育功能。
首先, 需要营造一个美的氛围。校园精神文化建设是校园文化的核心内容, 是人文素质教育的主要环节, 对学生的精神世界产生深刻的影响。建设人文校园, 营造一个美的氛围, 就是全面营造人文教育的环境。加强校园艺术文化建设是实现人文素质教育引导和文化启蒙的主要形式, 校园艺术文化具有提高人文素质教育的天然功能。从幼儿园到大学, 人生启蒙有意义的大约三分之一的时间都是在校园中度过的, 校园文化直接影响着人的思维品质、行为价值及认知能力的形成与发展。因此, 积极进行音乐学科建设, 设置必修课、选修课, 组建合唱团、舞蹈队及其他文艺团体, 定期举办校园艺术节等活动, 是提升音乐教育美育功能的重要途径。
其次, 要对音乐课程进行整合。将音乐课程与其他课程以及实际生活联系起来, 在其他课程中适当引入音乐教学的一些手段, 这样可以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 美术鉴赏中的相关音乐欣赏;诗歌朗诵中的配乐诗朗诵等。这是提升音乐教育美育功能的一个崭新的途径。另外, 教师还要从生活中寻找新鲜的切入点, 融会贯通, 从生活中寻找灵感, 使学生在欣赏或创作音乐的同时回归生活, 回到自我。长期坚持这样做, 学生就会在几年的音乐学习中形成一条完整的音乐思维链。这种综合的贯通过程即人文主题的呈现过程和音乐体验的过程, 其最终走向就是音乐能力和人文素养的获得。
最后, 需要开设一些特色的课程。随着我国教育制度改革的不断深入, 为了适应自身发展以及应对校际间竞争的需要, 各学校应适时开设特色课程。特色课程可依据各高校的区位优势, 结合所在地区的民俗、文化、民族等地域人文特点, 充分注意挖掘与吸收教学内容的人文因素, 开设创新性强、教学效果突出的课程。尤其是深受青少年喜爱的流行音乐, 教师应加强对其时代感的正确理解及相关技术的感悟和学习, 积极主动地组织和引导学生把握流行音乐, 提升欣赏水平, 填补流行音乐教育的空白。教师可以根据新的课程和教学模式进行教学研究, 结合音乐教育与人文科学教育的有关特点编写系统的教材, 以满足新形势下的教学需要。
总之, 音乐有着非凡的魅力、奇特的功效, 它是每个人不可或缺的精神食粮。音乐教育的美育功能也是其它学科无法替代的。21世纪人类科技、交通、信息及经济高速发展, 人才成为生产力要素的关键因素。对人的综合素质的培养, 是我国高校教育改革的出发点和归宿。在素质教育中, 艺术教育是一个重要领域, 而音乐教育是以音乐作为独特艺术形式的审美教育。重视实践音乐教育的美育功能, 重视音乐对学生审美素质的培养, 这样才能充分发挥音乐的美育功能, 提高和完善学生自身的综合素质, 最终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蔡元培.教育大辞书:美育条目[Z].商务印书馆, 1974.
[2]黑格尔著.朱光潜译.美学 (上册) [M].北京:商务印书馆, 1979.
[3]廖家骅.音乐审美教育[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 1995.
[4]王次沼.音乐美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1.
8.美育是教育的终极目标 篇八
功利化的教育培养不出美
功利化的教育追求分数,不追求美,甚而,美反过来还会拉分数的后腿。青春期的男生开始注重外表,是好事还是坏事?从美育的角度看当然是好事,值得鼓励;从应试教育的角度看是坏事,心萌动了,会影响学习,得遏制。
我一位朋友的女儿去英国一所女子学校读高中,我在她的微信上常看到她女儿的美照,成人味十足。我问她:你不担心吗?她反问我:担心什么?那所英国女子高中要求学生每天要化淡妆。学会打扮自己,是学校的培养目标。换成我们的学校,老师看到女生化妆,还不打电话给家长?
美育是什么?按照中国青少年美育协会的观点,美育有四大任务:一是培养和提高学生感受美的能力,二是培养和提高学生鉴赏美的能力,三是培养和提高学生表现美、创造美的能力;四是培养和提高学生追求人生趣味和理想境界的能力。有人将美育等同于艺术教育,岂不知今天的艺术教育也是功利化的。我认识一些艺术院校毕业的学生,外表看起来有些艺术气质,但一举手、一投足、一张口,就让人倒胃口。很多学艺术的学生当年都是文化课成绩不行,为上大学而走了艺术教育的道路,在专业技艺方面比普通学生多下了点工夫,知识底蕴与人文素养却很浅薄,他们只是“看上去很美”。
教育的目标是培养气质
美国教育学家Lilian Katz教授认为,任何一项学习活动都在三个层面进行:知识、能力与气质,而气质是最重要的目标,也是教育的终极目标。
今天流行一个网络词,叫“颜值”,在我看来,“颜值”包含两个方面——容貌与气质。容貌是天生的,气质却可以后天培养。中国与西方基础教育一个显著的不同,就是对学生的气质培养。同样是普通人,我们的孩子和西方孩子站在一起,气质差得太远。当然要是论解题能力,我们的孩子可能高不止一个层次。
我有时候在想,学校把孩子们培养得漂亮一些,气质优雅一些,难道不是很重要的任务吗?在职场,分数与知识技能还真不如气质来得重要,我们的教育太短视。我不知道别人怎么想的,看到我教的男生英俊挺拔、女生妩媚动人,我就觉得我的教育挺成功。事实上,学校之间的不同,更体现在学生气质的不同上。学校不能改变孩子的基因,但可以改变孩子的气质。
当然,更重要的是,一个气质出众的人,必然具备很高的审美素养。而一个懂得审美的人,更可能过幸福的一生。幸福不是物质层面的享受,而是精神层面的追求,能感受到美,懂得欣赏美,精神才不会空虚,才能有更多的心灵愉悦。
美育是全方位工程
对于学校教育来说,美育是一个全方位的工程。
首先,美育课程要开齐。音乐、美术、形体、舞蹈、话剧、朗诵、演讲等课程应该更多开设。评价体系作为指挥棒,非改不可。当学生的美育素养在其升学过程中也能和应试成绩一样起到作用时,美育课程在学校的地位当会大大提高。
其次,美育是一种综合素养的提升,是全人教育。气质不是一种确定的技能,而是一种由内而外的自然流露,需要坚实的人文底蕴。西方国家的基础教育乃至大学本科,都以通识教育为主要目标,将分数与技能的目标反而放在次要地位。美国耶鲁大学校长理查德·莱文曾说过:如果一个学生从耶鲁大学毕业后,居然拥有了某种很专业的知识和技能,这是耶鲁教育最大的失败。而“自由地发挥个人潜质,自由地选择学习方向,不为功利所累,为生命的成长确定方向,为社会、为人类的进步做出贡献”,才是耶鲁对学生的期望。
最后,如果把学生比喻成鱼,学校就是水,养鱼先养水。学生是浸润在校园中的,校园中的一切,包括校园环境、校园文化、教职员工、规章制度等,无一不对学生的心灵产生影响。我们希望培养出美的学生,先要问一问:我们的校园美吗?校园文化美吗?教师美吗?如果都是否定的答案,“加强和改进”美育终究还是一场空谈。
9.美育教育 篇九
自古以来,中国就十分重视美育。孔子提倡诗教、乐教,诗教、乐教就是美育。他提出一个人的人格塑造的步骤是“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在他看来,美育在整个人格的塑造中有十分重要的作用,美育和艺术教育能影响一个人的情感、趣味、气质、胸襟,能影响人的无意识的层面,这对于培育全面发展的、健康的人格是非常重要的。
美感教育即美育。它不仅仅包括绘画、雕刻、建筑等方面,而“凡有美化的程度者,均所在包”,所以说这是一种广义的“大美育观”。它与上述所说的人格教育密切,人格教育强调教育是对人的教育,是对人的全面的、健全的人格进行培养和塑造,这本身也是美育的方向和前提。蔡元培说,“美育者,应用美学之原理于教育,以陶养感情为目的者也。”(《蔡元培美育论集》)他认为,在现象世界,凡人皆有爱恶惊惧喜怒悲乐之情,这种感情随离合生死祸福利害之现象而流转,只有美感教育能够使人脱离杂念,脱离现象世界相对之感情,与造物为友。因此,这种教育的目是在于超越现实利害,架起进入绝对自由的观念世界之桥梁。
蔡元培在《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中说道:“所谓健全的人格,内分四育,即体育、智育、德育、美育。”美育以陶冶我们的情操为目的,从而使我们具有美的理想、美的情操、美的品格、美的素养,具有欣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欲知更详尽的答案请参考百度百科。
10.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美育教育 篇十
一、语文美育教育的内涵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这句古老的中国谚语告诉我国,教育是人类最重要、最艰辛和具有重大责任的一项事业。我国是四大文明古国之一,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我国自古以来就重视语言文字的教育,这是承载我国优秀文化的载体,没有了语言和文字就没有中华民族的文明,所以,人文教育是我国文化教育的根本。小学语文的教学工作是整个九年制义务教育阶段最重要和最关键的环节,由于小学在孩子的成长阶段是关键而且是起决定作用的一个学习阶段,所以,这一阶段的语文教育工作有着非常重大的意义。总的来说,语文教育承载着塑造人生的重要任务,语文中包含的中国传统的文化思想和爱国主义思想是小学生阶段重要的美德教育内容。小学语文教育在教育孩子学习文字和语言的同时,也给孩子打开了通往更加丰富多彩的世界的大门,让孩子领略到中国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明,这对孩子建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并且,语文通过育德的方式向孩子传授中华美德故事也在潜移默化当中影响了孩子以后的行为和品质。可以说语文教学是爱国主义教育的主要阵地,也是培养孩子全面发展的开端。语文与美育结合起来是教育现代化的要求,这种教育内容的结合能够培养孩子的创新能力和良好的审美情趣,培养孩子健全的人格和品质,同时也让孩子在受到美育教育的同时,增加对自身能力的认可,提高孩子的自我认知能力,为孩子自身人文素养的提高打下坚实的基础。这种教学内容的结合同样也会让孩子的身心得到平衡发展,使孩子在受教育的过程中建立健全的人格。同时能够加强孩子对本民族文化的认可,培养和增强孩子对于语文学习的兴趣。
二、语文美育教育的策略研究
美育是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重在小学语文阶段对孩子的熏陶。让孩子在潜移默化中塑造学生,了解学生,培养学生,升华学生。这是美育教育之于语文教学的重要意义。美育教育主要让孩子在现实中感受到世界的美好,学会感受美,认识美,接受美,并且创造美。课堂教学是我国教育的基本形式,所以语文教育与美育教育的结合要注重教育形式的改变和融合。总体上来说,语文教育与美育教育的结合大致有四个方面:
(一)注重课堂教学与室外教学相结合,营造语文教育和美育教育的多重环境。课堂教学是我国传统教学的模式,这种教学方式有其自身的优点,也有一些不足。课堂教学的主体是老师,教学的重点是老师所传授的知识,所以学生主体意识的缺失导致孩子对于知识的接受兴趣不高,这样很难提高语文的综合能力。语文教育和美育教育的结合就是要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让孩子去感受美育教育的内容和内涵。世界不缺乏美,只是缺乏发现美的眼睛。所以,让孩子走出去,让她们睁开自己的眼睛去看看外面的世界,让她们去感受,同时把语文教学的内容融入其中,这样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比如,春天组织孩子到花园里去玩耍,让孩子感受春天的气息,然后让孩子写一篇作文,或者口头表达自己对于春天的感受。或者举办一些文化交流活动,让孩子在丰富的文化中发现语文,学习语文。这样不仅达到了让孩子自主学习的目的,同时也让孩子真正地领略到大千世界和语文的魅力。
(二)注重对语文教学课堂中教学氛围的营造。语文教学本身就是一个审美的过程,体会语言的旋律美,体会字体的形态美。所以语文教学与美育结合应当重点营造出优美和丰富的环境,让学生在美的语言中得到熏陶和升华。在教学中可以借助其他工具比如音乐播放工具,选择较为优美的音乐进行播放的同时,选择学生进行朗读,或者由老师亲自来为学生朗读,这都是为孩子营造良好的语言教学环境,把孩子的感情全部调动起来,活跃课堂的氛围,让孩子真正体会到语言和语文的美。
(三)注重学生自身的鉴赏能力和能动性。对于孩子来说,自身的能动性是语言学习的基础。所以,老师应当在课堂中注重培养孩子对文章和诗句的鉴赏能力,并且让孩子在鉴赏的环节中学会如何去鉴赏,如何欣赏美,如何体验美,如何描述美表达美。比如在阅读理解的环节教学中,老师应当引导孩子,从不同的角度体会作者写作的心情、写作的背景以及写作中所运用的表现方式、表达手法,让孩子在不知不觉中学习到如何鉴赏文章,领略文章的精神内涵。
(四)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对学生创造美的能力的培养。创造美是一项伟大的事业,它是让孩子在具体的实践中学习到创造美的方法,并且能够表达出自身对于美的理解。比如,语文教学中应当引导学生养成记日记的习惯,把自己身边美好的事物记录下来,并且拿到课堂上朗读和展示,在这样的教学环节中能够让孩子有意识地、主动地去发现美并且创造美的事物。同时结合书本文章内容让孩子画画,根据文章内容进行绘画不仅能够让孩子加深对文章内容的把握,同时也让孩子切实地去创造新的美的事物。
三、结语
11.音乐教育中的美育渗透 篇十一
从我国音乐美育的发展状况看,每个时代对学校音乐美育的认识与理解都各有侧重。学校音乐不是狭义的“技艺性”教育,不应局限于培养训练学生的音乐才能和技巧,应注重开发学生的智力,培养学生审美意识和高尚情操,从而使身心获得健康发展。
“音乐美育”,也叫“审美教育”。是培养人对自然界的美、社会生活的美和艺术作品的美的感受、鉴赏、评价、创造及爱好的教育。作为一名音乐教师,怎样在音乐教学中发挥美育的功能和作用,怎样建立健全学生完美的心理结构,提高音乐教育,教学的整体效应是社会给我们提出的新的要求,所以应重视在音乐教学中进行美育的渗透。
一、生活展示音乐自然美
音乐教学不能只把学生拘泥于室内的学习,应当让他们回归生活,走进大自然,在大自然中体味音乐的存在。我们的家乡有山有水,课外郊游时,带领同学们在山林里漫步,树叶沙沙作响,小溪欢快地流淌,鸟儿放声歌唱,在不知不觉中,同学们都随着这美妙的自然音响哼唱起来,脸上露出了幸福的微笑,感受到生活的美好。
二、发掘教材感知美
音乐是培养情感重要途径之一。它充分利用鲜明的节奏,优美的旋律,丰富的和声,美妙的音色来表情达意,因而能直接触动学生的情感中枢,震撼学生的心灵,影响学生的情感世界、思想情操、道德观念。为此,我在平日教学时,时时刻刻注意从美的音乐、美的旋律、美的节奏着手,提高学生的情趣,从而欣赏美、感受美。
三、歌曲学习中认识美
唱歌和欣赏是学校音乐教学中的重要环节之一,它是学习者情感的表达与灵魂的体现。当学生对其音乐作品产生共鸣时,就会潜移默化地提高他们的道德修养和思想境界,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浸透他们的的心脾。例如:现在的学生,从未有过战争的经历,但是每当他们演唱和聆听到《游击队之歌》等描写抗战的音乐作品时,会自然地产生一种对战争的感受,当听到《数鸭子》、《如今家乡山连山》等反映农村生活情景的音乐作品时,也会感受一种从未有过的乡村气息。这些情感都是学生们过去从未有过的。因此,他们的情感世界得到了拓展丰富,认识水平也就愈来愈高。当学生体验到音乐作品的这些情感时,他们原有的情感也会随之变得深刻而强烈。例如:每一位中华体育健儿都在大赛中战胜对手获得冠军为此奏响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时,这种爱国情感顷刻便会大大得到加深和强化。此时此刻,学生真正体验到了国旗升起的价值和意义,感受到了祖国在自己心中的位置。
四、多媒体、录音再现情境美
在歌曲教学中,适当给学生设置情境,能收到良好的效果。比如:我在教《春天举行音乐会》这首歌时,先让同学们想象春天的景色,然后播放春景。伴随美妙的音乐,学生们看到了碧绿的田野,烂漫的山花,快乐的小鸟,听到了流水声,仿佛置身其间,感受到了浓郁的花香和青草的气息,加深了对歌曲内容的理解,然后再教唱此歌,学生们很快进入了歌曲的意境之中,学得非常认真,课堂气氛十分活跃,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也唤起了学生对美的追求和向往,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五、音乐实践中表现美
音乐作品的艺术性和思想性融为一体,隐性的德育因素潜移默化相互渗透。如在课外合唱、器乐排练中,只有讲究方方面面的协调配合,才能把艺术性很强的声乐和器乐作品完美地表现出来,在此基础上,教师因势利导,对学生进行集体主义教育。
音乐美育渗透作为一种特殊的教育手段和途径,能够陶冶人的高尚情操,培养人的道德情感,塑造一种完美的高尚的道德人格,使人的身心得到和谐的发展。
12.小议美育(艺术教育)的育人意义 篇十二
全国第三次教育工作会议明确了我们的教育方针是要使学生“德、智、体、美”得到全面发展, 这是素质教育的基石, 是学生成长的最低基础性纲领。其中美育对于人的知识体系、文化素养、人的整体素质会起到终身作用。
谈到素质, 通常指人的才能。如人的学问、能力、见识等等。前国家教委副主任柳斌同志在《关于素质教育问题的思考》 (1995, 7-8 (人民教育) ) 中谈道:“素质”的解释有两种。一种是个人先天具备的解剖生理的特点, 包括神经系统、感觉运动器官、大脑的特点, 而且这种特点是通过遗传获得的, 所以也叫遗传素质, 或叫禀赋。这种遗传素质对人的能力的形成和发展会产生重大的影响。另一种解释, 素质是公民或某种专门人才的基本品质, 是个人在后天环境或教育的影响下形成的。素质教育是指人在后天通过环境影响和教育训练所获得的稳定的、长期发挥作用的基本品质结构, 包括人的思想、知识、身体、心理品质等。
我们所说的素质, 主要是指后者。即人在经历幼儿园、小学、初中、高中与大学等这段后天的学校教育中, 所获得的包括思想道德、知识智能、劳动技能、体能体魄、身体心理、人生观、价值观等系统文化结构, 使学生获得适应社会能力的素质。可以这样说:人后天教育接收的文化层次越高, 其适应社会的能力就越突出, 为社会服务的能力就越强。教育家蔡元培 (1868—1940) 说:“一个健全人格, 德、体、智、美四育并重, 将教育普及全民化, 以提高国民素质。”
在整体知识结构中, 美育是一个人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一个人常常由其外在的仪表、神态、眼种、精神面貌等方面, 反映出他的内心个性、审美需求与审美层次, 同时也会反映出他认识问题的角度与态度、处理问题的方式方法等。
一个人一生中的基本意识结构应该具备这样几点:法律、宗教 (我国的国情在这一点上例外) 和艺术。法律是社会赋予它的社会安定职责, 属于“他律”的范畴;宗教是学生自身的信仰与崇拜, 使自己自身得到“自律”;而艺术则是自我内心的精神世界, 它对“自律”与“他律”起到一种精神上的支撑作用, 在这样一个综合的人的素质条件下, 学习自己的学科专业并成为综合素质的社会一分子。一个人建立起完整的精神意识体系和文化技能体系, 他才具备人的生存基础, 首先需要的是综合文化底蕴 (注:有知识不一定就是有文化) , 在文化的基础上生成智慧, 转而形成服务于社会的劳动技能, 投身于社会, 使社会得到公益、再回报自我 (升迁、涨工资等) 。这就是人依赖于社会而生存, 社会又依靠人的建设而发展。“生存—发展”的“轮回”规律, 促使社会的进步, 又在生产中发展。这有序的良性循环的社会, 才会使社会和谐地、可持续地发展。
但目前我们所处的社会意识 (主要是对教育的认识, 包括家长、学校、教育行政部门的个别行政人员还存在某些偏颇, 这里不排除对转型阶段的社会体制与结构的片面理解, 法律制约的无力。某些学校的主事者应该在执事教育教学同时, 调整对素质教育概念的片面认识:并非是学习一点儿音乐、体育、美术, 就是素质教育了。这是一个荒谬的认识误区。仅举几例: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大画家达·芬奇, 它不但是一位伟大的画家, 同时是桥梁设计师;米开朗基罗是世人皆知的大雕塑家, 他伟大的作品《大卫》几百年来一直为世人视为珍奇, 他的天顶画至今被游人所仰慕, 同样他对人体的骨骼、肌肉了如指掌, 他的人体解剖理论甚至还在影响着当今的外科医生;爱因斯坦是伟大的物理学家, 他与小提琴终生为侣, 著名的“相对论”就是他从梦幻的音乐中获得了灵感而产生了伟大的理论;清华大学建筑系的学生们所设计的建筑, 无论从外观造型到内外结构、透视比例都不亚于技法娴熟的画家……[1]
现代社会是多元的、开放的、信息化的学习社会, 社会也需要综合素质的人。“香港汇丰银行在招聘新职员时, 不但招收金融经济、信息等方面的人才, 还招聘学音乐、学艺术的……因为学这些专业的人, 艺术想象力和审美直觉能力很强, 有创意能力, 如果再加上金融知识等方面的培训, 有可能成为很好的金融家。”[4]
教育要全方位的教育, 通过艺体教育过程, 达到全脑开发、全脑思维的全脑教育, 提高人的技术技能的同时, 不可忽视精神世界构建异常重要。提高人的整体素养, 其中情商是引导人们健康的情感价值观、道德观、人生观发展的重要基础。学会学习, 培养创造意识, 养成思维习惯, 养成动脑动手能力, 了解世界经典文化与艺术精品, 寻求自我发展道路, 是我国现行教育方针的方向性的倡导精神。
下面我就几个侧面, 谈美育在人的整体素质中所起到的连带关系:
美育的德育因素。在学校教育中, 美育内容包括音乐、美术 (和艺术) 课程 (事实上, 其他学科课程也都含有美育的内涵) , 同时, 学校艺术节活动、各种专业性较强的艺术活动, 如合唱、舞蹈、器乐、书法、绘画、冰 (雪) 雕等等。校外活动也丰富多彩, 除了政府部门设置的艺术教育行政组织外, 各级各类带有文化教育性质的学会、影视、广播媒体等所组织的比赛等等, 大多含有美育内容。这些活动, 组织者都是筛选和有目的性地选择思想性较强、内容健康的文学艺术作品作为比赛内容。在活动中, 突出目的性, 目的就是培养学生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守纪律和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热爱社会主义的接班人和建设者。在现时代学生情感方面, 培养学生积极向上地、正确地认识生活、对待生活、处理生活, 使学生的心灵在美好的境界中得到升华。
美育对智育有着直接关联。校内外和社会上的艺术教师通过设定的教学内容的学习与掌握, 使学生了解各类艺术知识;通过艺术作品了解诸多人类文化。如与艺术作品关联的历史、地理、人文、风土人情等等。在学习过程中, 不断提高学生对艺术作品及相关的姊妹艺术的鉴赏力、感受力, 增加学生对“真善美”与“假恶丑”的辨别能力与审美情趣, 使学生的身心在美育中得到健康成长。
“一个人最后在社会上占据什么位置, 绝大部分取决于非智力因素。”[2] 这是心理学家霍华·嘉纳在《情商决定成败》中说的一句话。非智力因素在促进人的智力发展上, 有着独特的功能。离开非智力因素的支撑, 人的才能只能停滞在先天的生理功能圈中。只有非智力因素与智力因素协调发展, 人才能借助于后天的教育, 有机地与社会群体和谐共振。美育对人的非智力因素 (如自制力、毅力、细心专注、适度……) 的培养能够起到关键性作用。学生从小学到大学, 在这一学习过程中, 非智力因素对他的智力因素会起到重要作用。艺术教师在课堂教学与课外教学活动中通过教学内容的传授, 可以很好地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 (亦是非智力因素) 。“兴趣是一个人事业成功的动力“, 只有有了兴趣, 产生了爱好, 他才能产生追求理想中目标的动机, 并执著地去追求理想中的目标。举一学校音乐教学的例子:在教学中, 音乐教师同学生学唱一首 (或多首) 歌曲或一同演奏一首 (或多首) 器乐曲, 在其过程中, 无形并必然地涉及到作曲家及作品的内容与作品的思想性。通过他们的作品, 了解他们的爱国事例等等, 这就又会牵出连锁的相关文化, 如作曲家的国籍、地域、民族、所处的时代背景等等。在持续地完成所应掌握的教学内容与训练的过程中, 磨炼了学生的毅力;在学习中遇到必须解决的难题而坚定其解决困难的信心, 又增强了学生克服困难的意志。这一过程又在无意识中培养了学生面对困难、承担困难、克服困难的勇气, 从这个意义上讲, 音乐学习的过程也是某种心理承受力的体验与训练的过程。利用可能的机会与条件, 鼓励他们表演自己创作出来的音乐作品, 如歌曲的处理与演唱、舞蹈的编排与表演等, 充分发挥他们的创造力与表现力, 使他们敢于展示自己, 树立起自信、自立、自强、自尊的精神, 驱动他们敢于表现自己、敢于推敲自己。这样的音乐教育教学过程, 不但培养学生健康的认识观, 同时也培养、锻炼着学生们的意志、毅力等品格。音乐学习同时训练学生记忆力, 也是培养学生健康情感的良好途径。
美育的全脑开发功能作用。艺术教育过程可以培养学生掌握学习方法的能力, 使学生从教师的知识技能、艺术表现与鉴赏能力培养的功能圈内解放出来, 变被动接受为主动学习, 使学生学会学习而想学、爱学、会学, 善于将所学知识用于实践, 并做出创造性的发展。在学生具有了一定的艺术表现能力后, 要表达自己创造的作品, 如演唱一首歌、绘一幅图画, 在限定的时间与篇幅内, 完整准确地完成, 这一表现过程中的方式方法无疑对学生的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具有促进作用。在表达中, 学生会自我发现并开拓一个发展个性的广阔天地。可以看出, 通过艺术教育又在培养学生对事务处理的综合能力。非智力因素的培养此时反作用于智力因素的利用开发, 促进学生利用科学的学习方式方法去理解掌握所学知识, 并有效地运用于今后进入社会后的科学生产生活实践中。
在发达国家中, 评价人的文化素质尺度是看其人对艺术的审美水准。一些资料表明, 发达国家之所以非常重视对学生的艺术教育与培养, 其原因不单是艺术教育蕴涵着人文的文化, 同时对一个人的整体素质的诸多方面健全成长, 都是全面考虑、通盘设计的, 如一个人的协调性、控制力、合作意识, 包括人的社会交际等等, 都可以从艺术教育之中潜移默化地得到培养, 好的艺术品, 包括小说、诗歌、散文、电影、戏剧、舞蹈和美术等, 都能启迪人的智慧。大文学家歌德对同时代的音乐家贝·多芬说过:“我用文学不能表达的, 请你用音乐来表达吧!”“音乐最充分地显示出艺术的价值, 因为它没有材料须考虑……凡是它所表现的东西, 它都加以提高和改进。音乐, 它能使愤怒的铁拳变温和, 使赫赫的野猪驯服。”音乐艺术是一种特殊的艺术形式, 它往往能够起到其他艺术形式所起不到的甚至连作曲家本人也始料不及的作用。前苏联伟人列宁评价贝·多芬的《热情》钢琴奏鸣曲:“我还不知道有比《热情》奏鸣曲更好的音乐, 我真想每天都听它, 这真是了不起的非人间的音乐, 我永远引为自豪, 甚至会天真地说道, 看!人能创造出这样的奇迹来啊!”[3]伟人对艺术如此心动, 我们如果不把国家设定的艺术教育课程还于学生而只是以“应试”、“升学率”为所谓的工作重心, 数年以后, 良心会谴责自己:愧对寄全部希望于“操权者”的家长、学子们。呼吁:认真全面地贯彻落实国家的教育方针, 使我们的后代得到全面发展。
摘要:从目前应试教育为主流的现象, 谈“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素质教育的总趋势, 议美育 (其中的艺术教育) 的育人意义。呼吁掌握学生教育教学的操权者, 注重孩子们的全面发展与成长, 为民族的发展前途而提高素质教育的认识水平。
关键词:美育, 素质教育,教育方针,育人意义,德育、智育,非智力因素,呼吁—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沈建军.《音乐与智力》第二部分:爱因斯但的音乐脑[M].武汉:华中工学院出版社, 1987.
13.幼儿园美育教育 篇十三
幼儿美育是运用自然美、社会美和艺术美培养幼儿正确的审美观念,使其具有感受美、鉴赏美、表现美和创造美的能力及培养健康审美态度的教育。美育在提高幼儿素质,促进幼儿全面发展方面有着其它教育不可替代的作用。
一、融合美育到各科教学中,全面实施美的教育
1、重视音乐教育
音乐是以声音塑造形象的听觉艺术,它以一定的节奏和旋律通过听觉影响着幼儿的情感,同时又使幼儿的听觉在音乐中获得更好的发展。音乐教育对于开发幼儿智力,发展其想象力、记忆力,活跃思维及培养良好的道德情操都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在音乐教育中教师要通过唱歌、欣赏音乐、游戏和舞蹈等内容教给幼儿有表情地唱歌并迎合音乐做出优美协调的节律动作或舞蹈动作,培养初步的音乐欣赏和唱歌、跳舞的简单技能,发展其音乐才能和音乐艺术的想象力、创造力。
2、强化美术教育
幼儿园的美术教育包括和欣赏等内容。美术是一种造型艺术。由于它色彩协调,线条清晰,形象生动,有助于锻炼幼儿的视觉,又能够发展幼儿的观察力和艺术想象力。幼儿对形象美好、色彩鲜艳的玩具和图片能表现出极大的欣赏欲,喜欢用画笔涂画出一些他们想象的图案来,所以教给幼儿简单的绘画、泥工、手工、纸工、制作玩具的技能,使他们能够从事一些简单的美术,可以培养幼儿对美术的兴趣,并激发他们的美术创造能力。如:幼儿最初画花朵时,所有孩子画的花朵几乎一个模样──“五瓣一芯”,画面单调。当幼儿掌握了一定的技能并经过对各种花的观察之后,再动笔时,就会画出不同颜色、不同形状的花来,这时幼儿已经进入了创造美的境界之中。
3、普及文学艺术教育
文学是以生动形象的语言塑造人物形象和情节的艺术,对幼儿的情感发展有重要影响。幼儿园中的文学艺术教育主要是通过听故事、听童话、朗读诗歌、观看儿童题材的影视作品等进行的。儿童文学作品内容丰富、语言优美,不仅能丰富幼儿的知识,发展语言艺术,而且可以使儿童受到美德教育,提高幼儿辨别真假、善恶和美丑的能力。如:童话《白雪公主》能激发幼儿的爱心和善良的品质,培养疾恶如仇的情感。又如故事《诚实的列宁》,能教育幼儿做了错事要勇于承认的诚实品质,等等。通过讲、读、看、听等形式,让幼儿多学习一些喜闻乐见的儿童文学作品,既能增长幼儿的知识,又能培养做人的美德,使幼儿身心健康成长。
4、发展幼儿的体育 体育是促进幼儿身体健康,增强体质的主要手段。也是培养幼儿形体美、姿态美的主要教育途径。在体育教学中要根据幼儿年龄和生理、心理特点教给幼儿一些简单的体育活动技能,使他们能够在简单的体育活动中提高运动能力并促进体质的增强。幼儿园的体育教学还可以结合音乐或模仿小动物等手段进行。如:学免跳动作时,播放节奏强的乐曲,让幼儿随着优美的音乐节奏,模仿小兔跳,幼儿不仅跳得认真,活泼,而且都希望自己的动作优美协调,争取得到老师的表扬。而经常开展幼儿体育锻炼活动,可以提高幼儿的身体机能和对外界的适应能力,还能锻炼幼儿的坚强意志,提高身体的健康素质。
5、深入进行常识教育
幼儿教师要对幼儿进行常识教育,通过综合性的知识教育的活动,引导幼儿了解周围生活中的知识,充分积累知识,掌握技能,并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幼儿教师要经过长期和自然界的教育活动,利用常识进行教学,对幼儿进行热爱科学和爱护环境的教育,实施科学常识的教育。幼儿教师可以带领幼儿参观游乐场所,并领悟欣赏美丽自然的乐趣,重视丰富幼儿的情感,全面保护环境。
二、通过日常教育活动对幼儿进行美的教育
日常教育活动是美的教育的源泉,在幼儿美的教育中,起到重要作用的是幼儿对周围环境的无知。教师要积极创造好的培养人的环境,让幼儿受到潜在的影响,全面实施对幼儿的美的教育。幼儿园要提高幼儿的学习能力,丰富幼儿的生活,重视幼儿的整体设计,美化室内在的装饰和布置,并按照美的规律进行科学合理的构思,并关注激发幼儿的童趣。教师可以在围墙上装饰动物图画,给幼儿创造童话的世界,教师可以在墙上画出有内容的童话,对幼儿进行美的教育。教师可以教育幼儿产生愉悦的感觉,发展幼儿的能力。教师可以深入到园内的各个环节,重视园舍管理、教育环境管理等,深入到生活场所去进行教育,重视对幼儿美的教育的影响,并用一系列美的教育来发展幼儿的能力,帮助幼儿获得健康和谐的美的教育,丰富学生的内心世界。
此外,通过社会生活和自然环境对幼儿进行美的教育,重视在美的课堂中,选择美好的事物对幼儿进行教育,陶冶幼儿的情感,提高幼儿感受美、欣赏美、创造美的能力。
美是无处不在的,我们应该充分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条件,多渠道,全方位地对幼儿实施美育,才能够促进幼儿全面和谐地发展,以提高未来社会的人才素质。
14.美育教育观后感 篇十四
一、教育工作者未能深刻认识美育的重要性,不了解美育的根本目的,不明确美育的实施形式,教育工作者有必要提高对美育有关理论和实践问题的学习认识。
二、美育教育不是“应试教育”,不应等同于艺术教育。美育的本质是“以美育人”,不是单纯为了给艺术领域培养、输送艺术创作人才,也不是要培养艺术家拿大奖,目标是强化审美意识、完善人格,从而自我建立审美人生,培育本真人性。
三、老少边穷、乡村留守儿童很少接触到美育课,不利于当地开始具备必须审美情趣和审美本事的青少儿培养综合素质和创新性思维。
四、家庭教育普遍重视智力开发,对审美教育的关注重点仅仅放在各种技能特长的考试上,以期在未来的升学和求职中有一技之长,功利倾向明显。
五、青少儿美育教育行业,机构多,规模众,模式寡,体系乱,师资水平参差,形式重于教育,参加艺术类比赛拿大奖是终极目标,以“认识美、体验美、热爱美、创造美的本事”为教育核心的行业标准并未构成。
六、美育不等同于画画、唱歌、跳舞等简单的艺术技法教育,为了升学率,盲目增加艺考分量,把“艺考”当成“低分考生出路”进行职业化专业培训,把“特长生”的长处变成了美育教育的短处,已远离美育的本质。
15.高职语文教学中的美育教育 篇十五
关键词:高职学生,美育教育,高职语文教学
一、什么是美育
美育亦称审美教育, 是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观点以及感受美、鉴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 提高学生正确地分析、看待周围的事物, 增强分辨美丑善恶能力的教育。我国近代著名教育家蔡元培说:“美育者, 应用美学理论于教育, 以陶养感情为目的者也。”可见, 美育是审美与教育相结合的产物, 它的本质特征就是情感性, 它可以使人的情感得到解放和升华, 使人的感性具有文明的内容, 使人的理性与人的生命沟通, 从而使人的感性和理性协调发展, 塑造一种健全的人格。因此, 美育对提高一个国家整体的国民素质, 鼓舞和振奋民族精神, 培养爱国主义情感都具有重大意义。
然而, 对美育存在的错误理解很多, 比较流行的观点是认为艺术就是美, 从而把美育和艺术教育等同起来, 认为美育就是艺术教育, 艺术教育就是美育。美育就变成诸如书法、美术、音乐、舞蹈课等孤立、单一的任务。但是, 艺术教育并不是美育的全部内容。美的形态就包括多种多样的形式, 如自然美、社会美、艺术美、科学美等等。蔡元培还指出:实施美育的途径主要有三个, 即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学校是进行系统、全面的美育教育的主要场所, 美育在各门课程中同时存在, 但在语文教学中却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二、高职教育的功利化导致美育缺失, 大学生人文精神缺失
由于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发展的不同步性, 当今在物质文明飞速发展的情况下, 精神文明表现出了某种落后性, 传统美德丧失, 在高校学生当中主要表现为拜金主义的极度盛行, 享乐主义和极端个人主义思想的广泛蔓延, 求知欲不高, 社会责任感不强, 懒散成性等。
高校肩负着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重要使命, 高校的精神文明建设在整个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中有着重要的地位和广泛而深刻的影响。高职教育作为我国高等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就应该把人文精神教育当作一项重点工作常抓不懈。然而, 在实际教育、教学过程中, 笔者发现一些高职院校在这方面还有许多不尽如人意的地方:第一, 在思想认识上, 学校只重视学生职业能力的提高, 以满足学生的当前就业为目标, 只把就业率当作学校主要任务来完成, 没有考虑学生未来职业变换所需要的素质, 忽略了育人的根本职责, 把美育当作可有可无的东西;家长也受到功利主义的影响, 家庭缺少正确的教育, 结果孩子也变得急功近利, 只看眼前、不看未来;第二, 在课程设置上, 过分注重专业理论和专业技能的学习, 如在课程教材方面, 当前的高职专业课教材在内容体系上主要是单纯的专业理论知识, 缺乏与专业理论知识相匹配的基本的人文资源。表现在课时方面, 就是专业技能理论课时占主导地位, 在三年制中占据两年的课时, 实践课时占到半年到一年, 相应的文、史、哲等人文课程基本没有。即使一些学校开设了人文社会方面的课程, 一些老师由于自身观念陈旧、方法落后、责任心不强等原因也使这一重要课堂变得枯燥乏味, 学生更是因为把主要精力投入到专业课程上也出现了学习的懒散表现。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要求:“高等教育要重视培养大学生的创造能力、实践能力和创业精神, 普遍提高大学生人文素质和科学素质。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要使学生在掌握必需的文化知识的同时, 具有熟练的职业技能和适应职业技能变化的能力。”这一精神凸显了大学生人文精神的必要性。一些高职学校重技能、轻人文的做法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离不开美育教育。
三、在语文教学中要注重美育教育
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实用型、技能型的高级专门人才, 而从事任何一种专业工作的高级人才, 其业务知识和技能的发挥都离不开良好的统一而完整的人格、健康的情感、高尚的道德等非业务素质的支持。哲人曾经说过:“知识弥补不了道德的缺陷”。美育是以塑造完美人格为最终目的, 以艺术和现实美为教育手段的审美教育。其性质是培养人的正确高尚的审美观念, 提高人的审美与审美创造能力, 进而塑造完美人格。因此, 高职教育应该注重美育教育, 注重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的教育、理想与追求的教育、忠孝的教育、诚实守信教育等等。《国家“十二五”规划发展纲要》第二十九条强调, 全面推进素质教育, 遵循教育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 坚持德育为先、能力为重, 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
得益于《国家“十一五”时期文化发展规划纲领》第三十条提出的“高等学校要创造条件面向全体大学生开设中国语文课”的规定, 如今各类学校普遍开设了以传统文化知识中包括文、史、哲在内的汉语言文化课, 其中以《大学语文》最为普遍。笔者认为, 《大学语文》不是简单的传授语言文字、文学艺术等方面的基本知识, 还应该是对人们进行思想情感的培养与陶冶, 即教育人们正确地对待世界、对待人生、对待工作、对待他人等等, 这两个基本方面主要就是美育与智育的结合。也就是说, 语文教育的两个主要内容就是智育与美育。由此可见, 美育是语文教育的一个中心环节, 是不能被忽视的, 不可或缺的, 语文教育中的美育与智育相辅相成。
语文学科同美育结下了不解之缘。“文质兼美”的语文教科书展现了一个璀璨夺目的“美的世界”:崇高理想境界的美、爱国主义精神的美、艺术形象的美、文章结构的美、风格情调的美、语言形式的美等等, 异彩纷呈、美不胜收。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高职院校语文老师, 我们应该怎样进行美育教育?
(一) 教材的选择上, 选出精品。
在高等教育中, 影响教学的因素是多方面的, 其中教材作为知识载体, 在教学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在偏重职业能力培养的高职院校里, 没有高水平的大学语文教材, 就很难让学生接受这门课程的。教材一定要贴近青年人, 兼顾学术水准与时尚性。
作为任课教师应该在教材的选择上下功夫。有专家调查, 国家图书馆里标着“大学语文”的藏书达到1, 000余种。这可谓数量庞大, 品种繁多, 令老师们眼花缭乱, 难以选择。这些教材有的偏爱工具性, 有的侧重人文性, 有的强调文学性, 有的只选“好文章”。教育部中文教学指导委员会为此也请来名师专家研究讨论, 推荐了5~6本风格多样、品位高的精品教材, 如华东师范大学徐中玉教授、南开大学陈洪教授、东南大学王步高教授等分别主编的《大学语文》, 这些教材从封面到内容都非常精美, 大部分的学生都非常喜欢。
(二) 教学过程:
注重实施美育教育。语文教材中绝大部分是文学作品, 无数伟大的文学艺术家所创造的不朽典型, 蕴含着丰富的审美内容, 蕴藏的人文精神比其他学科丰厚而广阔, 这是其他学科所难以比拟的:她千姿百态的自然美、变幻莫测的社会美、奥妙无穷的科学美、情真意切的情感美、隽永深邃的语言美, 每一篇文章都有无数“美”的因素, 无不给人以诱惑、启迪、机智、熏陶。《阳货篇》载:“子曰:‘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 可以观, 可以群, 可以怨。迩之事父, 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其主要是突出诗的技巧所产生的对情感的启迪、感染、鼓舞、引发、联想诸作用, 突出表现了文学作品具有审美价值。文艺与语文教学既有如此密切关系, 那么语文教学就应该通过一堂堂语文课的进行和一篇篇文学作品的感受、领悟、理解来作为向学生进行美育的重要手段。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审美教育, 最大限度地发挥语文教学的美育功能, 充分展现语文课堂魅力。
美育的实施应遵循它自身特殊的规律, 在语文审美活动中以感受美为主要活动方式, 培养学生的美感和对美的评价标准, 才能为学生鉴赏美以及创造美奠定基础。美要靠心身去体验去感受, 作为学生审美能力培养大多在课堂上。语文教育工作者应该积极地探索美育实施的原则, 这样美育在教育过程中才能有效地实施。
1、创设适宜的情境, 引导学生以积极的态度和美的形式参与活动。通过创设适宜的情境, 引导学生以积极的态度和美的形式参与活动。例如, 在老舍的《想北平》教学中, 教师可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展示北京的名胜古迹, 比如故宫、颐和园、天坛、什刹海、玉泉山、陶然亭、香山等, 让学生对北京有了更多的了解, 激起学生对自然美的感受。然后, 教师再通过播放配乐朗诵的录音或在配音下教师声情并茂地朗读, 从而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 激发学生对北平的热爱。然后, 教师提问:北平美吧, 可就是这么美的一个地方假如落到日本鬼子的手里, 你会有什么样的感受呢?在创设情境后提出以上问题, 能使学生更好地身入其境, 更好地感受作为一个热爱北京的爱国知识分子的此时的忧愁。同时, 展示1936年、1937年日本侵略中国、屠杀中国人民的一些图片, 讲述文章写作背景:1936年, 作者当时在青岛, 不在北京。那时日本帝国主义已经加紧了对中国的侵略, 丧权辱国的“何梅协定”的签订, 战争即将爆发, 都说明华北危急、北京危急。这样, 通过视、听等颇具美感和情趣的方式, 使学生的身心整体极好地受到了陶冶和感染。课本最后的这句“好, 不再说了吧, 要落泪了。真想念北平呀!”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最后, 播放张明敏的歌曲《我的中国心》, 激发爱国热情。相信在前面情境创设之后, 所有的学生都能感受到老舍强烈思念家乡之情, 这一声呼唤, 也唤起了学生的民族忧患意识, 震人心弦。若缺乏这样的感受, 学生则不能在美的熔炼中受到熏陶——感受是全身心的体验, 把整个人都沉浸在一种特定的气氛和情调中去。
2、分析人物形象时渗入美育教育。社会美也是美育的一个重要内容, 人格美属于社会美, 它包括心灵美、行为美, 大学语文教材中有许多以此为表现中心的文章, 这些文章是对学生进行思想和行为美学教育的主要内容。
如, 茹志鹃的《百合花》, 小说以战争时期为背景, 写了解放军一名年仅19岁的通讯员为掩护几名抬担架的民工, 扑在敌人突然撂下的手榴弹上壮烈牺牲, 一个新媳妇用自己印有百合花的新婚被单为他送了葬。小说所描绘的不是枪林弹雨、硝烟弥漫的战争场面和惨不忍睹的景象, 相反, 它使人感到一种温馨的情, 诗意的美。小通讯员为了人民的利益, 甚至牺牲生命也在所不惜, 赢得了人民群众的衷心爱戴。又如, 《世界上最美的坟墓》通过娓娓动听的倾诉, 赞美了托尔斯泰崇高的精神和朴素自然的生活作风, 让我们深切地感受到了托尔斯泰工作的“真”、生命的“善”和心灵的“美”, 无不为这位文学巨匠的伟大人格所深深地折服。
作品中这些不朽的栩栩如生的艺术形象, 在潜移默化中, 熏陶着学生的心灵, 富有强大的启发人、感动人、鼓舞人的艺术魅力和极高的美学价值。因此, 教师应注意引导学生以正确的审美思想为指导, 分析、欣赏文学作品中一系列人物形象, 尤其是带有普遍的社会意义的典型化形象的美。语文教师在对人物的性格等方面进行分析时, 不能只从语文的角度归纳其特点, 更应弘扬真善美、鞭挞假丑恶, 利用这一时机联系现实生活中存在的类似现象及时表扬或批评。在这一教学步骤中要努力营造教学中的民主氛围, 创设一种平等对话的环境, 使学生感受到教师对他们的热爱尊重, 让学生的思维在宽松愉悦的状态下一步步向纵深发展, 并让学生的思想情操在教学中升华, 促进他们的政治品质、道德面貌和思想感情健康地成长。
3、品析重点词句, 让学生受到美的教育。“用审美的眼光来观察, 语文课就是一个琳琅满目的美的世界!用审美的心灵来感受, 语文课就是一个满足人的精神需要的无尽的宝藏!”祖国语言文字的美具体体现在准确、生动、优美的遣词造句以及清晰合理的篇章结构之中, 对文章的语言文字理解得正确、透彻, 其中的美感也就能体会出来。如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上阕写道, “大江东去, 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词一开始, 以一泻千里、日夜东流的长江着笔, 给人以突兀峥嵘、震惊耳目的感觉。“乱石穿空, 惊涛拍岸, 卷起千堆雪。”一“穿”将陡峭峥嵘的石壁直插云天的险峻形象贴切地再现在我们眼前, 一“拍”将急流澎湃的波涛展现出来、一“卷”将浪花飞溅的奇丽景象描绘了出来。这三句写景, 真是字字珠玑, 历历在目, 表现出冲破一切阻力不可遏止的伟丽, 让人隐约可见当年赤壁大战的激越雄壮。此描写有音响、有色彩、有态势, 气象阔大, 笔力飞动, 可谓用词精妙的典范。因此, 我们要特别注意把握文学语言的关键词语的内涵和外延, 注意它们创造的深远的意境和美学情趣。
(三) 语文教师应提高自身的审美修养。
语文教师不能只懂一些汉语知识或修辞等的语文理论知识, 还要加强修养, 培养良好的人文精神, 这样才能把自己的人文精神渗透到学生身上。作为一名语文教师, 首先应该具备高尚的人格, 努力塑造美的讲台形象和人格形象, 努力将自身的师表之美作为教育手段, 热爱教育事业。许多优秀教师的经验证明, 他们之所以能在教育工作中做出卓著的成绩, 主要是因为他们热爱教育事业, 愿意为教育事业贡献自己的毕生精力, 无怨无悔;第二, 热爱学生, 贴近学生, 具有较强的亲和力, 建立一种平等民主和谐的新型师生关系, 尊重学生人格和个性。高职学生在高中阶段成绩一般都不是非常理想, 容易被老师漠视, 上了大学, 进入一个新的学习环境, 他们更希望得到老师的认可和赏识;第三, 语文教师在日常生活中要正直善良, 谦虚谨慎, 表里如一, 言行一致。敢于承认和改正错误, 具有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良好的情操修养, 成为学生仿效的榜样。教师的人格魅力、气质修养对学生的影响远比教师向学生传授的知识的影响更深远。
罗丹说过, 对于我们的眼睛, 不是缺少美, 而是缺少发现。语文是一条美的长廊, 语文的领地处处有美。要在高职语文教学中让教材的美感因素大放异彩, 应以美的语言和手段进行教学, 滋润学生们的心灵, 引导学生们去感受、去体验并正确鉴别这无所不在的美, 乃至掌握创作美的方法和手段, 养成爱美护美之心, 从而成为智、德、美等全面发展的人, 是语文教育责无旁贷的职责。
参考文献
[1]李春艳.谈高职语文教学中的人文素质教育.教书育人, 2009.11.
[2]杨辛, 甘霖.美学原理.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3.
[3]王宁.高校人文素质教育第一课[J].教学与管理, 1999.6.
【美术教育的美育】推荐阅读:
学校美育教育工作方案08-08
美育教育观后感08-27
幼儿园美育教育计划09-05
美术的审美教育内容07-26
美术教育中的合作教学小学美术教学反思10-29
幼儿园美术教育的现状及其思考10-28
幼儿园美术教育中幼儿兴趣的培养08-10
第五章 幼儿园美术教育活动的设计11-02
幼儿园美术教育活动存在的问题及对策06-23
高中美术教学同生活审美教育的融合论文06-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