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后大学生心理素质研究 论文

2024-08-10

90后大学生心理素质研究 论文(精选11篇)

1.90后大学生心理素质研究 论文 篇一

90后大学生时尚消费心理研究

90后大学生成长的特殊时代造就了其独特的心理特点, 他们具有较高的智商和接受新生事物的能力,他们热衷网络,信息渠道多元化,他们享受生活,追求时尚;他们不甘平凡,富有远大理想,等等,其个性心理特点会影响其生活、学习、消费等环节。在着装方面,90后大学生的自主独立性逐渐增强,依附和从众心理不断减低,对着装具有自己的选择性,喜欢在芸芸众生中彰显自我,在着装上不仅仅是追求新颖时尚,且更要追求与众不同。本文着眼于90后大学生着装特点,重点研究其服装消费心理,并探索合理引导其服装消费的策略。实现自我发展的影响。“90 后”的大学生有着强烈的尊重需求。首先,他们知道自己这一代面临着更为激烈的社会竞争,这使得他们十分重视自身素质的提高和知识的储备,为了提升自己的各方面能力,达到充实自我、完善自我,满足自我,实现自我,他们不惜花费大量的精力和费用忙于参加各类培训、考证;其次是部分大学生为了突出表现自己个性的需要,刻意包装形象。

90后大学生所购服装也有其自身的特点, 具体可以从服装款式、风格、色彩、面料等方面加以分析。在服装款式方面,大部分90后大学生喜欢穿着休闲装,其次是半休闲装和运动装,只有很少一部分穿着时装。在服装设计上侧重休闲与时尚相结合。在服装的风格方面,90后大学生喜欢的服装风格多样化,更多的90后大学生喜欢实用型的服装,优雅型的,时尚型的,经典型的服装。在服装的色彩方面,90后

大学生相对比较喜欢简洁大方的单色调服装。喜欢黑色和白色的学生比较多(主要原因是好配衣服),还有蓝色和红色分别是也很收欢迎。这几种色彩也比较容易凸显品味,通过服饰配件的搭配可以搭配出较好的效果,也有90后大学生喜欢穿着个性的渐变色和混色。在服装面料方面,90后大学生在穿着服装时经常选择穿着舒适、较为环保面料的服装。纯棉面料是最受90后大学生欢迎的,大部分90后大学生喜欢纯棉面料, 还有牛仔面料也很瘦欢迎。真丝和羊毛面料的服装优雅高贵, 穿着舒适,很多90后大学生表示喜欢这些面料的服装,但是由于经济条件的制约, 日常生活中他们很少购买。

90后大学生也很注重品牌, 但不盲目追求品牌。品牌服装的价格一般偏高, 而大学生有限的购买能力使他们不可能经常购买名牌服装。但还是好多大学生愿意选择别叫知名,价格合理的品牌,比如美特斯邦威、以纯、艾格、ES、honeys等品牌服装是最受90后大学生喜欢的,还有一些日本韩国的品牌也很受欢迎,好多90后大学生很喜欢穿耐克和阿迪达斯的鞋。这几个品牌的服装主要是针对青少年设计,比较适合90后大学生的穿着。由于购买能力有限,他们现在只能选择价位较低的服装品牌或在品牌店打折时购买。好多90后大学生很喜欢穿耐克和阿迪达斯的鞋还有一部分90后大学生表示没有自己很喜欢的品牌, 他们心目中理想的品牌服装是价格不要太高, 穿着舒适, 简约大方的同时能够彰显个性的服装。虽然好多90后也很痴迷于奢侈品,但很少有90后大学生喜欢冒牌,仿造的服装和饰品。很少有90后拿着假LV包出去。

后大学生的对服装的环保意识在不断增强。他们不仅喜欢穿着环保面料的服装, 在旧衣物的处理上也比较环保。大部分90后大学生把穿旧的或者不想再穿的衣服留着,而不是直接扔掉。还有部分的90后大学生把不想穿的衣服送人,或者捐给贫困地区那些需要它们的人, 用他们的爱心给这些旧衣服增添新的光彩。也有少部分大学生自己动手或找专业人员进行改造旧衣服,通过简单的处理使旧衣换新颜。现在好多二手服装店也很受欢迎,他们可以拿自己不需要的衣服跟、给人的交换活着便宜的卖出去,当然同样可以便宜的价格购买他们喜欢的服饰,一般二手服装店的服饰大部分是名牌、奢侈、高级时装、高级成衣和名牌包等。

90后追求个性和自我表现的着装心理需求, 服装企业可以加

强服装设计方面的创新, 通过紧随流行不断变换款式。同时要在保证 质量的前提下降低价格来刺激消费。在调查中我们发现90 后大学生 在选择服装时, 主要考虑的因素还有服装的款式造型、色彩和面料舒 适性等,这表明90后大学生看中的是服装本身的一些性质,相比而言,其它的外在因素对服装选择的影响较小,所以企业应该抓住90后大学生的消费心理特点和着装倾向, 在服装款式, 面料, 色彩, 价格等各方面都符合他们的需求,创建出一个针对90后大学生这个庞大群体的服装品牌。

政府可以构建废旧衣物回收机制, 在学校附近设置专门回收箱或 成立规范化回收网络,回收废旧衣服,交投至废旧衣物收集企业,然后进行消毒、分拣。其中符合捐助条件的衣物交由市慈善基金会处理,捐给贫困地区那些需要它们的人。其余无法用于捐助的衣物可制成纤 维制品,进而加工成服装、地毯或拖鞋、环保袋等原料,进行资源化利。90后大学生的总体消费状况而言,这部分消费人群在手机、电脑、数码商品上的消费占有很大的比例,并且有上升的趋势。高校大学生在手机和电脑上的消费比较庞大,而对数码相机有很高的预期消费。功能、价格和品牌成为了高校大学生对购买手机、电脑、数码产品时最主要的考量因素。大学生正处于追求个性发展,自我意识增强,乐于接受新鲜事物的年龄阶段,面对五彩缤纷的消费市场,他们追求独特和自由,消费行为开始向理性化转变,出现较为成熟的价值取向。90后大学生有他们这个年龄段所特有的购买心理:追求前卫与个性。在购买商品时比较喜欢追求新颖和时髦,热衷于追随时代潮流。他们往往是新产品、新品牌、新的消费时尚的追求者和尝试者。在购买电子产品时,大学生容易追求新外观、新功能、新款式的产品,尽管这类电子产品的价格较高。在现今社会,时尚和新潮所代表的是现代社会的消费观念和生活方式,广告昭示鼓惑下的消费意识,媒体、明星的示范效应,以及商场陈列的各式各样款式新颖的电子产品的吸引,也促使“时尚和新潮”消费越来越成为多数大学生的心理需求。品牌商品不仅仅蕴含经济价值,而且有文化价值。随着科技高速发达,品牌竞争已经超越了产品的功能竞争,人们更多的倾向于心理感受而不是从直观上判断某种商品的优劣。品牌代表的“质量”的权威性,“价格”的权威性,以及品牌的“文化”权威--体现消费者的身份、地位、增强消费者的自信心。同时大学生电子产品消费在一定程度上会相信

自己的真实体验,如果使用某种电子品牌产品产生好的体验,就会坚持使用,从而逐步形成固定偏好,最终形成使用习惯,保持对此产品良好的忠诚度。比如某品牌的手机,感性认识上的手机外观好,质量好,彰显个性,都会促使他们继续使用下去。

学校应该进一步倡导90后大学生理性消费, 把引导大学生理性消

费纳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之中,并充分利用校内大众传播工具,如校园网、广播电视台、校报、团讯、专刊专栏等传播媒介进行直观 形象的着装知识和服装消费教育,指导大学生合理搭配服装,在不同场合该如何着装等,不盲目追求个性着装,提升90后大学生对自身形象以及着装的认知。重视90 后大学生的消费观教育。针对“90后” 大学生复杂的消费情况和消费行为,我们应利用全国上下正在进行的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创建节约型社会为契机,引导他们牢记勤俭节约、艰苦朴素的传统美德,树立健康的消费意识和科学的消费观念,分清什么是合理消费、适度消费,反对超前消费、盲目消费、攀比消费、享乐消费、无计划消费等现象,从而改变他们的不良消费行为。作为在校大学生,着装就要符合现在的学生身份,积极营造理性消费、合理着装的校园氛围。

2.90后大学生心理素质研究 论文 篇二

一、“90后”大学生的心理特点

(一) 自我意识强, 合作意识薄弱

“90后”大多是独生子女, 他们在父母家长的娇宠下长大, 追求另类, 自我意识极强, 凡事强调个性, 拒绝平庸, 富有挑战精神, 以自我为中心, 但是因为家长的长期溺爱导致“90后”可能缺乏社会责任感。

(二) 心理承受能力弱

“90后”一直顺风顺水地长大, 没有经历过什么挫折, 导致他们一遇到挫折, 受到的伤害就是前所未有的大, “90后”大学生内心敏感脆弱, 自尊心极强。

(三) 崇尚民主、平等

“90后”生长在全球一体化的时代, 受到西方资本主义的影响, 具有强烈的民主平等意识。对于民主平等的口号, “90后”是坚定不移地贯彻落实到生活的方方面面, 遇到不平等现象, 他们据理力争, 但是他们在为平等宣扬的过程中, 容易冲动。

(四) 感情丰富, 喜欢交友, 然而缺乏交友技巧

“90后”大学生热情爽朗, 情感丰富, 愿意交友, 但是却缺乏交友的技巧, “90后”大学生爱憎分明, 对能够使自己信服的人毫不犹豫地表示钦佩, 对看不惯的人也能毫不犹豫表示不屑, 在与人交往的过程中自我保护意识过剩, 交友极其谨慎。

二、“90后”大学生的行为特点

(一) 个性张扬, 非常崇尚自由

“90后”大学生个性非常张扬, 对自己认识比较深刻, 对于自己的优点和缺点十分清楚, 自信心爆棚, 极有个性, 但是在社会责任意识方面就比较薄弱, 这使得他们在处理一些事情的时候, 只考虑自己, 不顾全大局, 考虑不周。“90后”大学生对自由的崇尚程度也是远比之前的大学生更深刻, 崇尚自由并没有什么不好, 但是崇尚自由过度, 就会使得他们憎恶集体制度的束缚, 导致不服从集体的管教, 个人主义盛行。张扬个性, 崇尚自由在一方面来说是他们的优点, 但是过度的话就会产生不好的影响, 例如遇到事情, 首先考虑自己的利益得失, 这就显得很自私。

(二) 沉溺网络, 漠视周围

“90后”大学生成长在网络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年代, 网络信息技术渗透进入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 为人们的生活带来极大的便利, 通过网络可以做到不出门知天下事, 网络成为“90后”获取信息的主要途径之一, 通过网络, “90后”大学生的视野更加开阔, 思维更加活跃, 反应更加敏锐, 网络是一把双刃剑, 为大学生带来好处的同时, 也会造成一些“90后”大学生过于依赖网络, 遇到问题, 懒于思索, 直接“内事不明问百度, 外事不明问Google”, 沉溺于网络营造的虚拟刺激之中, 对周围的人或事显得漠不关心。

(三) 独立叛逆, 内心敏感

“90后”大都是独生子女, 在家长的溺爱中长大, 顺风顺水, 没经历什么挫折, 内心孤独而敏感, 一句稍微重一点的话就使得他们义愤填膺或者心灵受伤, 虽然他们生长环境不错, 但是他们反而非常独立, 也非常叛逆, 常常做出惊世骇俗的事情来, 网络上“90后”崇尚的“非主流”文化就是代表。

(四) 现实主义, 拜金主义思想严重

部分“90后”受到社会的影响, 年纪轻轻就功利心十分重, 不谈什么风花雪月的爱情也不谈什么崇高光明的理想, 金钱至上, 推崇“宁愿坐在宝马车上哭, 不愿坐在自行车上笑”。“90后”获取资讯的途径很多, 过早地接触到社会的功利面, 使得他们看淡世间的人情冷暖, 变得十分现实, 这样导致他们遇到任何事, 首先将自己的利益放在首要地位。

三、“90后”大学生心理问题对其行为产生的影响

(一) 学习方面的影响

学校是做学问的场所, 丰富多彩的社团活动只是调剂, 学习才是高校大学生的首要任务, 专业知识学得扎实, 才能对社会建设贡献自己的力量, 有些学生在进入大学之后, 在学业上心理存在问题, 具体表现在, 大学的课程不像高中安排得那么紧凑, 学生有大量的空余时间, 这就造成学生过度放松自己, 将时间浪费在无意义的娱乐方式上, 没有明确的目标, 没有清晰的职业规划, 觉得自己的前途一片渺茫, 消极情绪在心底滋生, 还有的学生对自己选择的专业没有兴趣, 心底十分抵触上课, 一提到有关专业课程的相关内容, 就感到非常厌恶, 还有的学生挂科门数过多, 提到学习非常容易产生厌恶的心理。这些消极负面的心理, 非常容易导致学生上课不听讲甚至逃课的现象。

(二) 人际关系方面的影响

良好的人际关系有助于和谐校园氛围的构建, 有良好人际关系网的学生往往自信开朗, 抗挫折能力强, 所以处理人际关系也可以称得上是一门艺术。“90后”大学生在进入校园之后希望找到志趣相投的朋友, 但是面对纷繁复杂的人际关系, “90后”学生缺乏沟通技巧, 这就导致他们在人际关系的处理上稍欠火候, 交不到自己意象中性格相合的朋友, 有时候往往还将别人得罪于无形中, 有些性格内向的学生内心非常渴望结交朋友, 却往往迈不出心里的那道坎, 挫败和压抑感随之而来, 这就造成他们越发孤僻自卑, 沉默寡言, 甚至减少外出的次数, 成为一个“御宅族”。

(三) 恋爱方面的影响

在大学阶段谈一场轰轰烈烈的爱情恐怕是大多数大学生的希望, 大学时期的恋爱是大学生身心发展的需要, 也是心理成熟的表现, 处在恋爱中的人往往心情愉悦、乐观开朗、积极向上, 大学时期的恋爱有很多正面的影响, 但是由于大学生正处在心理成熟的过渡阶段, 这就导致大学生在面对恋爱中的摩擦的时候不能正确处理, 容易造成落落寡欢, 过分自责的负面情绪, 恋爱关系的恶化甚至会导致大学生精神大受打击, 情绪极度不稳, 做出不明智的举动, 对于学校和家庭造成难以弥补的伤害。

(四) 就业方面的影响

随着义务教育的深入推广, 国民的受教育面积逐年扩大, 每年的大学毕业生数不胜数, 社会上的岗位供不应求, 应届毕业生的就业形势非常严峻。“90后”大学生在学校被当成天之骄子般对待, 在家里被奉为珍宝, 这就导致他们非常自信, 对职位、薪金等期望要求比较高, 但是社会上的人才竞争激烈, 大学生由于没有什么工作经验, 在找工作的时候, 大部分企业不愿将重要职位交到初出茅庐的毕业生手上, 期望和现实之间的巨大差距导致大学生面临毕业就失业的局面。在就业难的大局面下, 大学生会产生焦虑、茫然、恐惧等消极的心理, 这些负面心理会影响大学生的精神面貌和求职表现。

四、提升“90后”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的策略

(一) 注重心理素质教育, 开展心理辅导

“90后”大学生个性张扬, 崇尚自由, 大部分大学生有比较明确的理想追求, 但是还是有部分大学生对自己的未来感到非常迷惘, 高校的管理者要重视这个问题, 注重大学生的心理素质教育, 开展心理辅导, 对有心理困惑的大学生及时引导他们走出困境, 克服心理障碍。

(二) 加强文化氛围建设, 营造良好氛围

良好的文化氛围有利于熏陶大学生的情操, 文化氛围的建设意义重大, 良好的校园文化环境和文化育人氛围能够有效提升大学生的人格和品性。比如, 高校经常开展积极向上的文化活动, 营造轻松愉快的校园氛围, 为大学生身心健康、修养提升、展现魅力创造良好的条件。

(三) 注重能力培养, 提高心理教育水平

开展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的软件条件是一支专业的心理教育队伍, 这支队伍的年龄结构、专业知识技能方面要做到平衡, 辅助教师对学生的心理问题进行专业辅导, 对学生进行心理素质教育不仅需要知识广博, 还需要具备专业的心理相关知识, 心理辅导老师要注意在平时的工作中总结经验, 针对学生的心理问题提出行之有效的处理方案, 还学生一个健康的心理, 还要不间断学习先进的专业相关知识, 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技能水平。

(四) 坚持以人为本, 开展个性化服务

“90后”大学生是一群崇尚个性的群体, 在进行心理素质教育的时候要贯彻落实“以人为本”的基本理念, 将“90后”大学生的心理和行为特点考虑在内, 开展有针对性的心理素质教育。还要做到因材施教, 对不同学生在学习、人际交往、恋爱以及就业等方面存在的问题, 要制定有针对性的辅导方案, 不仅可以突出学生的特点, 又能又快又准地解决问题。心理素质教育的形式可以更加多样化, 例如, 可以通过团队辅导、心理访谈等形式的心理教育活动帮助有心理问题的学生解决内心的困惑。

五、结束语

综上所述, 时代在进步, 社会在发展, 长江后浪推前浪, “90后”大学生作为目前大学的主力军, 承担着促进社会发展的责任, 是科技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高校要想培养高素质全方位发展的“90后”大学生, 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 了解大学生的心理和行为特点, 关爱学生的身心健康, 采用科学的方法, 完善教育理念, 引导学生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周定财.“90后”大学生的心理行为特点及教育管理对策[J].高校教育管理, 2011, 5 (15) :79-83.

[2]苏玉华.“90后”大学生思想行为特点及其教育对策研究[D].中南民族大学, 2011, 8 (17) :223-225.

3.90后大学生心理素质研究 论文 篇三

摘 要:辅导员作为高校学生各项工作的主要负责人,在高校学生的发展过程中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辅导员自身的素质高低直接影响着高校学生的发展水平。“90后”是全面接受新观念的一代,他们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以及性格、心理等表现出了新的变化,具有非常明显的时代特征。这些新变化对高校辅导员的工作带来了新的挑战,如何更好地为“90后”开展工作成为高校辅导员需要面对的一个问题。本文将主要分析高校辅导员在素质方面存在的问题,探究面向“90后”大学生高校辅导员当如何提升自己的素质。

关键词:“90后” 高校辅导员 素质提升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4)03(b)-0206-02

当前,“90后”大学生成为大学里的主体力量,他们与众不同的性格特点显示出了他们的个性,此外,他们还表现出了鲜明的时代特点。这些新变化为高校辅导员工作带来了一定的挑战。大学生是建设社会主义的高素质人才,加强对大学生的素质教育对当前的社会发展、国家富强意义重大。而高校辅导员是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主要负责者,在大学生的成长过程中承担着重要的使命。因此,必须加强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提升他们的素质,更好地做好“90后”的思想政治工作。

1 “90后”大学生表现出的新特点

1.1 思想新潮,自我意识非常强

“90后”成长在信息化和科技化高速发展的社会,从小接触的是新潮的元素,深受网络化的影响,他们往往是通过网络对社会进行了解,在网络和现实中,他们形成自己的独立的思想认识,对事情有自己的看法,对一些传统的观念比较反感,在现实生活中,他们往往喜欢标杆自己为“非主流”,并且对于一些新鲜的事物,他们总是很容易接受。此外,他们从小成长在优越家庭环境中,在家庭中处于至高无上的地位,在这种宠爱的环境中,形成了以自我中心,很少为他人考虑的特点。

1.2 功利性比较强,道德素质较差

“90后”这一代人成长在市场经济快速发展的时期,在生活中深受金钱观念以及拜金主义思想的影响,他们比较关注自己的物质生活,忽视自己的精神生活,对一些经济现象表现出了明显的功利性特点。由于他们中的一些人处于特殊的生活环境中,家人对他们的思想教育比较缺乏,造成了他们的道德意识较差,生活中喜欢攀比,不大在乎别人的感受。

1.3 对家庭的依赖性非常大

他们的生活环境也造成了他们对家庭依赖性非常强,从报纸、电视等媒体中,我们经常会看到这样的新闻,多位家长送某某学生上大学等,这些都无不反映出“90后”一代生活自理能力非常差,在生活中他们会很容易碰到与人交际问题,对家庭的依赖性非常强。但是,他们往往感觉不到父母的关心,对父母的所作所为认为理所当然,不懂得感恩。

1.4 适应能力较弱,情绪易焦虑

“90后”一代是在优越的环境中成长起来的,他们缺少面对困难和挫折的机会,相应的缺少直面挫折的能力,在生活中,他们的适应能力较弱,抗打击能力不强,在生活中很容易受到伤害。即使是一件小小的事情如:竞选学生会干部失败,他们也会深受打击。同时,在新环境中,他们的适应能力比较弱,遇到问题,他们的情绪往往易受激动,情绪易焦躁。

2 辅导员素质存在的问题分析

2.1 学历水平有待提高,科研意识缺乏

在当前的我国高校辅导员队伍中,大部分的辅导员以中青年为主,有相当一部分的辅导员是本校学生在毕业后直接留在学校,担任辅导员。从调查的数据来看,整个辅导员队伍呈现了年轻化的特点,一方面,他们乐于接受新事物、新观念,有朝气,工作动力较大;另一方面,他们中的大部分是学生直接留校工作,在有些时候缺少一定的培训工作,学历水平以本科为主,从当前的高校发展现状上来看,他们还与当前的发展需求不相适应,学历水平有待提高。

另据数据显示,大部分的辅导员很少参与学术研究,他们的学术研究意识不强,这也反映出他们缺乏学习和创新的能力,不能有效地拓展自己的知识面。此外,他们直接留校工作,职业经历相对缺少,往往不能对学生的就业进行有效的引导。

2.2 网络知识欠缺,技能水平不高

当前的社会是一个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的社会,网络知识更新速度非常快。并且从当前的发展趋势上来看,借助网络工具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也是一条新的方式。网络化教育作用的发挥与辅导员的网络知识和技能水平息息相关,而当前,一些辅导员的网络技能水平还相对较低,一些辅导员处理自己的电脑问题还需要学生来帮忙,更不用说借助网络技术对学生进行教育。这些问题主要是存在于一些年龄较大的辅导员中,他们对新事物接受较慢或者不愿意接受。

2.3 自身的心理压力较大,缺少相关的培训

当前,高校辅导员也面临着相当大的心理压力,主要表现在:第一,工作任务比较繁重;第二,感觉自己的人生价值没有实现,找不到人生的目标;第三,“90后”大学生表现出的新变化带来的挑战;第四,客观环境的影响以及社会的压力。辅导员心理压力的存在也影响了对学生的教育成效。虽然高校辅导员面临着心理压力,但是在实际中缺少相关的培训,大多培训只涉及自己的本职工作,缺少一定的心理以及管理、技术等方面的培训。

3 提升辅导员素质的对策

3.1 加快辅导员体制创新

加快辅导员体制创新,是有效提升辅导员素质的一条途径。加快辅导员体制创新,第一,选拔制度创新。辅导员在学生成长阶段承担着重要的使命,在选拔辅导员上,要根据学校的规划和学生的实际需求,严把辅导员入口关,对辅导员进行综合选拔,既要考察他们的思想政治水平,也要考察他们的学术研究、技术能力;第二,完善考核和评价机制。对辅导员的工作,要进行一定的考核,对他们的工作进行a评价,同时要完善奖惩机制,对优秀的辅导员要进行奖励,表现差的要进行处罚或者调离。

3.2 培养辅导员的科研素质

提高辅导员的科研素质是提升辅导员素质的重要方面,第一,要加强对辅导员的教育,鼓励他们对未知领域进行探索,提高自己的资料分析能力;第二,要注重辅导员的理论学习和实践学习,增强他们的实际应用能力,在理论知识的指导下,更好地开展社会实践;第三,加强辅导员的科研素质的培养,要求学校必须为辅导员提供一定的条件,组织关于“90后”大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的研讨会,组织相关专家进行讲解。

3.3 加强辅导员的网络知识的学习

现在,“90后”大学生普遍利用网络进行交流,辅导员利用网络与大学生开展交流,可以有效地了解学生的思想状况,取得学生的认可。第一,要组织相关的培训活动,组织辅导员开展网络技能培训,促使辅导员掌握网络应用技术,熟练掌握与学生开展交流的网络工具,对学生的网络生活进行有效的引导;第二,辅导员要加强网络管理,根据实际,建立一定的管理制度,对学生的网络生活进行约束和指导,利用网络,对“90后”大学生存在的问题进行网络答疑,与学生加强网上沟通。

3.4 建立辅导员教育机制,完善心理培训工作

辅导员在工作和生活中也面临着各种压力,同时,辅导员面临的“90后”也存在着比较多的心理问题,因此,必须加强对辅导员的心理培训工作,对辅导员进行心理辅导,提高他们的心理承受能力;同时促使他们掌握基本的心理健康知识,以及心理辅导的方法,增强辅导员在工作和生活中的适应能力,以及问题的处理能力;要求辅导员对“90后”大学生展开心理调查,开展相关的心理咨询工作,帮助大学生克服自己的心理问题,正确面对自己的生活和学习。

对辅导员队伍要建立完善的教育机制,学校要为辅导员的发展创造良好的工作环境,对辅导员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引导他们明确自己的工作职责,定位好自己的角色,加强辅导员的专业化建设,帮助他们树立人生目标。

4 结语

“90后”大学生的新变化给高校辅导员的工作带来了新的挑战,要求辅导员必须加强自己的综合素质建设,提升自己的素质。在新的环境中,要为辅导员的发展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对他们加强培训工作,对他们的工作进行引导,努力提高他们的心理素质、学术科研能力以及创新能力,更好地开展“90后”大学生的工作。

参考文献

[1]郭再泉,赵癸萍.高校辅导员综合素质提升与创新研究[J].无锡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4):23-26.

[2]魏杰,吴若旻.浅谈高校辅导员素质提升的途径[J].河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3):158-160.

[3]卿臻.高校辅导员开展“90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探析[J].教育与职业,2011(15):49-51.

[4]彭丽娟,杜經纬.“90后”大学生对高校辅导员的挑战及对策研究[J].甘肃科技,2010(17):185-186,216.

4.90后大学生心理健康调查问卷 篇四

1.你对别人的看法在意吗?

□.很在意□.偶尔在意□.从不在意

2.在与异性交流过程中,你会感到不自在吗?

□.总是不自在 □.偶尔不自在□.从容自在3.你觉得目前你是哪一类大学生_________

□.有理想有抱负,积极为自己的目标努力着

□.知道未来形势严峻,但现在很茫然,不知道该如何努力

□.无所追求,随遇而安,过一天算一天,不为将来担忧

□.对自己的前途很悲观,不知道什么才是真正有意义的4.对于大学生活,你觉得需要哪些方面的指导?_________

□学习□现阶段对待生活的心态 □ 未来的人生取向□人际交往方面

5.你与同学相处的状况是否会让你感到压力?

□经常会□ 偶尔会 □ 根本不存在6.遇到压力你会最先向谁救助?

□家人□知心朋友□专业人士□.自己解决

7.有时候我会改变自己的行为或思想方式去迎合他人?

□非常赞同□有点赞同□有点反对□非常反对

8当好有成绩超过你的时候,你会感觉:

□很嫉妒,心里不太舒服□是件好事,学习更有动力 □很淡定,无所谓

9.别人很难说服我去做不想做的事?

□非常赞同□有点赞同□有点反对□非常反对

10.如果你遇到心理上的问题或者不顺心的事儿,你会:

□顺其自然□自我疏导□找父母或朋友 □找心理咨询机构

11.生活中与同学产生矛盾是难免的,你认为产生矛盾的原因是

□经济利益□感情问题□生活中小摩擦的累计□其他因素

12.你如何看待学生的自杀事件?

□非常鄙视自杀之人,对不起父母和社会的栽培

□可以理解他们的困难或者压力,但是觉得他们的行为有点偏激□没有什么想法,觉得还算正常

13.你认为大学生恋爱对自身的影响

□学习生活更有动力□分散精力,浪费时间,学习下降□两人世界,正常交往□其他

14.将下列几项所带来的心理压力由大到小排序”

_学业_与人相处_感情问题_经济状况_家庭状况

15.您认为自己在人与人间的沟通交往上是否存在障碍?(单选)□有很大障碍 □.有时有障碍 □比较少 □.无

16.你对生命的理解是

□生命只有一次,应该好好珍惜

□生无可恋,不如死了干净

□生命的意义在于获得他人的承认

□人应该为自己而活

17.你觉得大学生应该履行哪些社会责任?(可多选)*

□ 对得起父母的栽培,努力成才

□ 热心参加公益活动,努力帮助他人经常参加社会实践,出自己的一份力努力学习专业知识,吸收其它知识,成为人才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 □其它 □ 不知道

18.你认为一个心理健康的人最典型的特征是什么?

□处世乐观,热情诚恳□心平气和,与世无争,乐于助人□有良好的人际关系 □吃得下,睡的香

19.你觉得下列哪项是决定心理健康的最主要因素?

□先天心理素质 □后天家庭教育影响

□日常学习生活环境的影响 □其他因素

20.现在在大学生活里你最经常的感觉是什么?

□新鲜有趣□比较充实□无所事事

5.90后大学生心理素质研究 论文 篇五

一、调查意义及背景

大学生择业心理问题是大学生在择业过程中出现的负面问题,大学生的择业观既是大学生择业目标的直接体现,也是大学生的人生态度、人生目标在择业方面的具体表现。正确的择业观,对大学生就业来说是一个好的开始。在我国目前的就业形势中存在着这样的矛盾现象,一方面各个企业等用人单位招聘相关人才,而另一方面市场上却有相当数目的大学生找不到工作。而作为现阶段主要的求职人群的“90 后”大学生来说,他们所经历的金融危机、就业模式改革、经济飞速发展等社会变迁,其个性特征与“80”、“70”后有着鲜明不同:他们敢于提出独特的想法。然而也正因为有了这些独特的个性特质,他们的择业观在某些方面也与传统观念有所不同,其呈现出来的择业心理问题也吸引了社会各方面的关注。

为了解“90 后”大学生择业心理问题,我们从“90 后”大学生择业观入手,对吉林省3所大学部分学生进行抽样问卷调查,从择业观入手分析当前“90 后”大学生择业心理问题的具体表现,帮助大学生正确认识并避免择业心理的典型问题,以期为“90 后”大学生就业提供有益的帮助。

二、研究方法

本研究主要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首先,通过资料搜索,选择了《“90 后”大学生择业观调查问卷》 ,内容涉及调查对象的基本情况、择业理想、择业心理动机的认识等。然后,以吉林省高校90 后大学生为总体样本,随机抽取380 名“90 后”大学生作为调查样本发放调查问卷,收回问卷335 份,得到有效问卷300份,有效率为89.6%。之后,对问卷结果进行分类整理,并用SPSS17.0统计软件进行了分析。调查基本情况如下:有效问卷的300名大学生中,男生142名,所占比例为47.3%,女生158名,所占比例为52.7%;文科生95名,所占比例为31.7%,理科生205名,所占比例为68.3%。

三、调查结果与分析

1.“90 后”大学生择业理想

根据问卷问题结构从四方面进行分析。

毕业后打算人数比例直接求职找工作13444.7%考研12240.7%考公务员289.3%自主创业165.3%

后大学生并未像几年前一样对直接找工作或者考公务员趋之若鹜,相比之下呈现出了比较合理的毕业打算的结构比例,相当比例的大学生选择了直接找工作或考研,考虑到“90”后大学生个性独特,敢于创新等特点,有5.3%的学生选择自主创业。

向往的就业地区人数比例家乡8428%直辖市/省会等大城市10334.3%沿海开放城市9832.7%国外82.7%农村及边远地区72.3%

呈现出的数据显示大多数大学生选择去往省会、沿海城市,以及回到自己的家乡参与工作,而只有少部分大学生愿意去往农村及边远地区参加工作,这也体现了工作地区对大学生择业的影响,这种供需矛盾需要国家加大此方面的教育引导,提高大学生的奉献自我,投身教育的理念。

大学生希望的工作单位性质工作单位性质人数比例外资企业5016.7%政府机关6421.3%事业单位9431.3%国有企业6622%民营私营企业217%基层单位51.7%

后大学生把进入政府机关、国有企业和事业单位作为首选,“90”后大学生在历见金融风暴引起的就业困难的问题后,只有一些大型的国有企业经历了市场和金融危机的考验,此外事业单位可以给大学生提供更好的就业平台,因此三者成为很多大学生心仪的择业单位也不足为奇。与此同时,选择事业单位的学生约占总人数的三分之一,可见工资待遇和工作稳定程度仍是大学生追求的目标。然而对于基层单位,虽然国家近几年一直提倡大学生到基层单位工作,但受工作条件差,基础设施不完善等因素影响,愿意到基层工作的大学生只有1.7%,但这不仅仅是“90”后大学生拥有的择业心理,值得我们反思。相比之下,愿意到民营私营企业工作的比例只占到7%,但其每年的招聘活动量却远多于事业单位、国有企业和政府机关,这其中体现出的择业心理问题指向茫然心理,大学生为确保未来的工作的稳定,一味选择那些拥有“铁饭碗”的单位去求职。

关于大学生对于期待薪资的数据如下:期待薪资在4000元/月以上的人数为209人,所占比例为69.7%,3000元~4000元/月的人数为82人,所占比例为27.3%,选择元~3000元/月的人数为9人,所占比例3%,没有人选择1000元~2000元/月。以上数据可以看出“90”后大学生多希望未来薪资在3000元/月以上,其中近7成学生期望薪资在4000元/月以上,这体现出“90”后大学生择业的功利性的一面。也正是因此,大学生往往期望过高而并不能很好地找到心仪的职位,目前多数用人单位对新入职的大学生提供的薪资在2000元/月左右,这与大学生期望产生了不小的差距,不少大学生在家庭传统思想和观念的支配下,家长希望自己子女选择的职业报酬高,这种现象也体现出“90”后大学生择业时的又一心理问题——盲目攀高的心理。

2.“90 后”大学生的择业心理动机

择业考虑的主导因素人数比例个人能力9230.7%个人兴趣10234%专业5819.3%个人价值观289.3%其他206.7%

后大学生在面对择业时近7成考虑的是个人能力与个人兴趣,其次是专业、个人价值观,这说明大学生已经意识到在未来的.职业中,选择个人兴趣所在以及个人能力优势所在的职业是十分重要的。但也有部分大学生会考虑个人价值观为主导因素,这也是“90”后大学生身上体现出的个性特色所在。

(2)关注用人单位的哪些条件。如表5:

目前对于“90”后大学生,招聘单位所提供的工作条件,例如薪资待遇、个人发展前景、企业的发展前景以及弹性的工作时间等更受关注。调查发现,“90 后”大学生的择业取向有以下几个特点:以经济报酬为主导;以个人兴趣爱好以及个人价值的体现为目标;以企业提供的个人发展空间和弹性的工作时间为参考。对于大多数的“90 后”大学生而言,个人方面的因素如兴趣爱好、价值体现以及未来发展空间是主要关注方面,而报酬则是择业时关注的最主要方面,这里也再次体现了“90”后大学生择业心理中功利性为主导的问题。

关注用人单位的条件响应数量比例个案比例报酬23917.9%79.7%学习知识技能的机会16312.2%54.3%个人兴趣爱好16112.1%53.7%个人价值的体现14210.7%47.3%企业发展前景14611.0%48.7%个人发展空间17613.2%58.7%劳动强度和劳动环境886.6%29.3%所从事职业的社会地位745.6%24.7%工作时间有弹性,自由度14310.7%47.7%总计1332100%444.1%

四、关于“90”后大学生择业心理问题的对策

1.提高自身能力,树立择业信心

大学生择业过程中很大程度上表现出自信心不足的问题,这种现象归根结底是对自身能力的怀疑,若大学四年自身能力得到了充分的锻炼与提升,对自己有充分的认识,一方面明确自身优缺点,另一方面对自身职业规划发展轨迹有清晰的思路,这就要求大学生在平日的学习生活中有意识地培养自身各方面素质,也只有在这样的基础之上才能在择业就业活动中充分展示和表现自己,最终实现自己的追求目标。

2.扩大就业信息获取渠道,更新择业观念

大学生在择业活动中体现出来的各种心理问题往往是由于择业观念不正确造成的,因此大学生在择业过程中充分认识个人理想与社会现实需要之间的关系,也就是在注重个人价值实现的同时,考虑其与社会现实需求之间的差距。其次大学生也应拓宽择业信息获取渠道,尤其是近年来除传统招聘形式外新兴的网络电视媒体等形式的就业信息获取途径。

3.加强就业培训,提供就业心理指导

大学生在择业过程中产生的心理误区和心理问题,主要原因在于对新出台的就业政策的不了解,对择业环境的认识不足。针对这个问题,就业指导活动的开展是必须要得到加强的,一方面相关部门应增设或增加就业指导课程的配置,定期宣传国家最新出台的就业政策以及就业形势,还可对某些职业进行专业知识与能力的培训,使应届毕业生充分理解认识相关政策与形势,并为择业做好硬件准备;另一方面要在往届优秀毕业生中挑选出勤奋刻苦、业有所成的学生榜样,与应届毕业生进行相关交流与沟通,为应届毕业生提供一个高素质榜样。

6.90后大学生心理素质研究 论文 篇六

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09级思想政治教育4班孙雷***

关键词:90后性格特点思想政治教育对策

摘要:面对90后这个个性鲜明、勇于表现自我,知识丰富,思想独立,喜欢理性,但又有缺乏合作、对网络过分依赖、心理较为脆弱等特点的这个群体,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开展应该改变传统的教育方式、师生关系、教育理念、教学环境等方面都应有所创新,才能更好的开展工作。

(1)个性鲜明,敢于表现自我,但缺乏团队精神

90后大学生在各方面都喜欢彰显个人特色,标新立异,喜欢新颖有个性的事物。从衣着外表、兴趣爱好都追求独树一帜,喜欢标新立异,比其他年代的年轻人更乐于表现自己、证明自己,展示自己的才华,也正是因为对个人的过分关注,导致对集体的冷漠,集体归属感不强,团队协作意识较差。

(2)知识丰富,求知欲强,但对网络过分依赖

由于网络的普及,90后大学生群体较早的接受了这一信息交流平台,及早掌握了获取知识信息的方法,在网络中汲取了丰富的知识和信息。网路已经成为他们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他们对未知的事物充满好奇,并且乐于善于借助网络寻求新的知识,获取问题的答案。但是由于网络所传递的信息良莠不齐,各种不同的文化、不同的价值观、消极的积极的思想可以在同一过程中出现,增加了大学生辨别真伪善恶的难度,无疑对大学生的思想观点、价值观点产生影响,网络的虚拟性更使不少大学生沉迷其中[1],丧失现实感,从而丧失目标、迷失方向,对网络的过分依赖使他们缺乏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部分出现了交流困难等问题。

(3)思想独立,但心理缺乏依靠,较为空虚

90后大学生在学校的各种活动中比较抢眼,但是他们的内心却不像他们的思想和行为那样个性鲜明。大多数人内心缺乏安全感、缺乏对他人的信任,很难轻易对人敞开心扉。

他们追求独立、自由、渴望有成人感,甚至故意装成熟装老成,但事实是表面上的成熟掩饰不了他们内心的幼稚。处于从幼稚到成熟转折点的90后大学生,其实远没有走出他们的心理断乳期,长期以来家庭对他们过度的关心、保护,促成了高度自我关注的心理,依赖心理严重,缺乏独立性,社会经验的贫乏,生活阅历的肤浅,使他们对当代多元社会的各种嬗变和冲击缺乏足够的心理准备,他们在遭遇挫或遇事不利的时候往往自信心受挫,缺乏自我调适的能力,心理极为脆弱,容易走向极端。

(4)主流价值观积极向上,勇于承担社会责任

改革开放成为90后大学生的价值观形成的时代背景,社会变革的潮流和由此导致的社会震荡必然经过学校、家庭等各种途径对他们产生影响,面对这种形势,大学生价值观呈现多样化和分散化的趋势,但值得肯定的是,大学生价值取向的主流是健康的、积极向上的。大部分大学生注重个人与社会并重,奉献和索取统一,事业与利益并取,愿意他人和社会服务,同时注重社会的最终和他人的回报。

(5)关注社会思潮,价值观更加务实

处于市场经济和社会变革这个大环境中,信息出现开放和透明化,使得90后的大学生群体对社会的认知更加趋于理性,但也更加趋于功利,更加务实,讲究实用,追求实惠,例如在大学生入党动机调查的活动中,他们大部分人更加趋向于入党能给个人带来好处和实惠。

(6)人生态度与目标设计更加理性

由于社会开放带来的信息通畅,网络交往的社会性,青年群体往往能更早地了解社会,感受社会生活的各种样态、规则和潜规则,加上当今社会竞争日益烈,生存发展压力逐渐增大,催生了他们更加清晰、理性、务实的人发展意识和生涯规划设计。

针对90后大学生的特点,对其思想政治教育对策如下:

一.转变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方式,更新教育手段

(1)中国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注重理论层面的灌输,体现为一种“灌输式”或者“填鸭式”的教育方式,在这种教育中,学生的主体性没有得到重视,积极性没有被很好的调动。同时,我国的德育注重道德知识的传授,使道德教育具有强调政治性,注重规范性和系统统一性的结合。在这种教育中,更加注重知识层面的学习,而学生并没有内化为自己的行为规范,因此,我们需要将传统的正面的理论灌输转变为一种体验式的、渗透式的思想政治教育方式,引导学生主动参与

到教学过程中,真正的学习并内化我们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

(2)建立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体系

步入21世纪这一信息时代,网络这一信息传媒工具毫无疑问的获得了90后大学生青睐,所有这些表明,思想政治教育必须紧跟时代的潮流,建立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体系[2]。充分利用网络平台,拓宽思想政治教育的渠道,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改变了传统的教育主题单方面向教育客体输出教育信息的方式,主客体之间可以在这个平台上双向的、平等的交流对话,网络平台具有信息传递量大、传递速度快、可以更好的实现资源共享,使教育主体更乐于接受教育,网络的灵活性还可以使教育主体游刃有余的针对教育客体的具体情况立即做出判断和调整,因此,应加快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建设的速度。

(3)注重心理健康教育

重视心理咨询和指导,及时进行心理调适 90后大学生中普遍存在的脆弱、敏感的心理特质需要引起特别关注,应进一步拓展高

校心理咨询与辅导的渠道,开展多样化的有效的心理咨询指导,并适

时进行挫折教育,帮助学生完成心理调适,以健康阳光的心态积极面

对大学学习和生活

二. 教学理念上

(1)坚持目标引导与层次化教育相结合的教育理念

明确的目标是前进的积极动力,高校应给大学生以明确的目标引导,明确自己的奋斗目标并积极努力实践,使他们充分认识到自己不再是“天之骄子”,都需要努力奋斗,在认真学习专业课程的基础山,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同时,注重层次化教育,注重90后群体的个性特点,做到因材施教,可采取问卷调查、集体谈心、个别交流等多种方式和途径。

(2)坚持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

面对90后这样一个个性多样的群体,只有了解他们的思想才能用他们能接受的方式对他们进行教育,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注重大学生的自身发展,让思想政治教育与他们的生活更近,要围绕他们在学习、生活、健康、交友、求职、恋爱等各个方面遇到的现实问题,有针对性的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亲和力,才能更加有效的将思想政治教育与大学生自我管理、自我教育更好的结合起来。

(3)针对90后开展有针对性的思想政治工作

过于 “理性” 的思考模式导致了一定程度的信仰缺失,出现了所谓的 “信仰危机”,这使他们很难凝聚在一起,并可能在一些重大人生点上出现动力不足、惘然彷徨的情况;自我意识的过分膨胀,造成其团队协作意识薄弱,也使他们过于注重实效,蔑视形式和口号,大学生喜欢挑战权威,民主意识强烈,希望听从自己的想法[3],另外,由于90后大学生获取信息的方式多样化和受教育机会增加,很有可能会出现他们对知识信息的把握在量上及质上超过教育者的情况,这在某种程度上会影响到教育者的权威性。

这就要求我们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不仅要有广博的知识,也应当注重自身素质的全面发展,促进师生心理和谐,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心理和谐是指两者在言谈举止、思想观念、个性特征等方面能互相接受、认同或肯定,相互尊重而不抵触,如果能做到这点的话,那么教育者所做的努力常容易被学生所接受 有利于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之间的相互吸引 相互支持,有利于发挥双方的主观能动性,从而增强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这就要求我们的思想政治教育应更加注重实效性,注重与当代大学生的现实生活相联系,教师不应回避反应现实的东西,而是加强引导,运用灵活的教学方法,解决学生的现实困惑。成为学生的思想教育者、学业监督者、心理疏导者、日常管理者、职业规划者等。

三.教育环境

高度重视校园文化建设,创造良好的思想政治教育环境

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使良好的校园文化为加强和推进思想政治教育建设创造良好的环境。加强校园文化建设,要突出大学生群体在校园文化中的主体地位,努力营造一个更好的人文环境,使校园文化与大学生的学习、科研、社会实践相结合,使大学生学习知识、开阔眼界、锻炼身体、陶冶情操、提高素质。参考文献:

[1]90后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J].中国高教研究,2008(9).[2]高中建,孟利艳“90”后现象的归因及对策分析[J].中国青年研究,2007(10).[ 3 ] 张耀灿 ,等.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 [M ].北京:人民

7.90后大学生心理素质研究 论文 篇七

关键词:“90后”大学生,综合能力素质,关键问题

“90后”大学生是指1990年到1999年年底为止出生的进入大学的中国公民。翻阅东北农业大学新生入学记录可见, 2008年入学的大一新“90后”大学生生中, 大部分出生于1990年, 这也意味着大学已经迎来首批““90后””学生。调查发现, “90后”大学生总体上个性张扬、乐于表现, 目标明确、意识客观, 但是他们的综合素质能力培养的问题需要引起高校教育工作者重视[1]。“90后”大学生综合能力素质培养过程中主要面临学习方法与思维模式、精力投入与综合效率、行为目的与行动原则、解决与问题思路方法、知识学习与实践应用等基本问题。

一、正确的学习方法和思维模式

以东北农业大学经管学院为例, 即将毕业的本科生通常面临着找工作和读研的两种选择。

对于读研的同学来说 (尤其是选择考研的同学) , 如何将学过的专业知识在最短的时间内掌握并能灵活运用至关重要, 这就要求大家培养出一种正确的复习方法。简单重复的书本学习不仅会让复习过程变得事半功倍, 浪费宝贵的学习时间, 也不可能为知识的运用带来突破性的进展。能够检验和强化所掌握的知识理论的方法只有实践, 在复习的过程中则集中的体现为运用最大偏差消除法来做题。具体的步骤是:首先, 通过综合题型的训练, 找出自己不熟练或不知道的部分;其次, 针对上述生疏部分的查找并复习书本上的相关知识[2];再次, 对于综合题型中没能正确、快速、清晰解答的题型有针对性的进行专题练习;最后, 在对专题练习中不熟悉的细节进一步学习。通过这样一个复习过程, 真正完成知识的积累和灵活运用, 同时也可避免出现遗漏。

对于找工作的同学来说, 同学之间的竞争十分激烈, 这主要是由于大家所表现的行为一致性造成的。思维方式的倒退是造成这种行为一致性的原因, 是“思维一致性—目标一致性—行为一致性”。每年600万的大学毕业生中有400万 (约67%) 的学生由于上述思维固化问题需要接受再培训。因此, 我们经管类的学生要想在求职的竞争中脱颖而出, 开辟“蓝海”, 获得核心竞争力, 就必须学会从自然科学出发, 运用经管类的专业知识, 多学科综合解决实际问题的思维模式[3]。

二、精力的分配和效率问题

现在的用人企业普遍反映本科毕业生缺乏经验, 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之一就是本科生精力分配的不合理。目前, 很多大学生将自己大量的时间都安排在课堂理论知识的学习方面以应付考试, 即出现所谓的“用功过度”现象。这种情况的出现就导致大学生缺乏足够的精力去吸收来自于外面的信息 (如企业、行业、产业、社会等方面的相关信息) , 造成了其实际经验的匮乏。因此, 大学生应首要关注的问题就是精力的合理分配[4]。

另一方面, 可从增加有限的精力角度来解决问题, 即增强时间的有效使用, 提高效率。提高效率, 就要求大家培养一种学习习惯, 以最短的时间去学习最核心的知识或完成工作。良好的学习习惯是提高效率最有效的途径, 它可以通过一些简单的训练来形成。例如, 通过纪要的整理:对于所要整理的内容, 首先, 凭记忆罗列出整体结构, 强化自己短时间捕捉讲课或谈话要点的能力和对关键知识点的记忆力;其次, 依靠笔记进行内容的扩充;最后, 再利用录音查缺补漏, 对纪要的内容进行补充。

三、做事的目的性、科学性和情景性原则

除了上述的学习方法、思维模式、精力分配、行事效率的问题外, 做事的目的性、科学性和情景性原则也是重要的问题之一。具体包括:一是我们在做每一件事时, 首先要有明确的目标, 只有在正确的方向指引下才有可能获取成功;二是解决科学性问题, 在科学依据的约束下寻找尽可能多的实现路径, 以便下一步找出最优的目标实现方案;三是对所有可能的路径进行情景分析, 在现实情景的条件限制下, 建立评价体系, 以有效性、成本、实现难度、可能的代价和风险以及方案的局限和负效应5方面的指标为标准, 对可能的路径进行评价、筛选, 实现路径的优化选择[5]。

四、解决问题的方法论

在实际教学和管理中我们发现, 解决问题的关键不在于你拥有多少条件, 而是掌握、获取这些条件, 对其进行选择、组合并加以利用, 以使自己和相关主体在条件应用过程中创造价值的方法, 即“方法论”。这种“方法论”的建立就要求我们在日常的学习过程中, 不应只是简单的知识学习, 更重要的是学习获得、利用并进一步创造知识的思想方法。利用这种思想解决问题的具体的步骤为: (1) 针对所有可能方法实现的难度、风险等基本问题进行初步的筛选; (2) 将通过筛选的方法根据其特性的不同进行类别的划分; (3) 对每一类方法进行比较分析, 依据其优劣排序; (4) 方法的情景选择和灵活运用。

五、学会抓住事物的本质

在对“90后”大学生的教育过程中发现, 平时我们在看事情、想问题时应当注意抓住事物的本质, 看清其背后隐藏的规律, 才能帮助我们去真正的认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看待问题, 就如同电影导演剖析故事情节和电影结构, 通常都是基于人性、文化和制度三者之间出现的冲突展开故事情节的。如图1所示, 其中制度的约束力最高, 但约束范围较窄;而人性的涉及面最广, 但约束的力度较低。当出现变革时, 制度会由于革命变得混沌, 从而变宽;而此时人性会由于强化作用变高。

在此基础上, 可见认识事物的本质, 是获取知识、挖掘规律和解决问题的根本抓手。

六、知识的学习与应用

知识的学习是一个对知识进行拆分的过程, 将整体性、体系化的知识拆分成一个个的关键点并掌握;而知识的应用则是一个融合过程, 将头脑中的关键点在一定的载体或对象基础上进行连接和融合, 从而解决问题。针对不同人对知识的反应的不同, 可以将人分成3类:如图2所示, A、B和C分别是本文作者选择的3类学生, A属于适合搞科研的人, B属于对知识一知半解的人, 而C属于对知识完全无反应、无效应的人。

七、养成良好的学习与生活习惯

习惯是指人在无任务或非刻意的情况下的行为。

1. 习惯的特点

习惯一旦养成就很难改变。比如, 当我们养成用右手写字的习惯之后, 就不会去用左手写字, 无法更好地锻炼左手和右脑。习惯可以锻炼人的专向能力。比如, 某些没有手的残疾人的脚会异常灵活, 盲人的听力特别敏感等。

2. 养成良好习惯的必要性

通过上述对习惯的分析, 在大学生中素质较高的人争取全面发展, 暂时没有条件的人可以利用良好的习惯专向发展。比如, 在工作前夕, 学习非专业知识, 增加自己的转向能力, 使自己可以很快地进入角色。

参考文献

[1]王小丽, 胡代弟.根据九零后大学生特点因材施教[J].新西部:理论版, 2013, (Z2) :168-180.

[2]黄京华, 王笛, 滕藤.兼容并包的多元化需求——解读九零后大学生喜爱的电视剧[J].中国电视, 2012, (1) :75-78.

[3]黄京华, 赵晓初, 钟活灵.九零后大学生的网络认知定势对其微博应用的影响[J].现代传播 (中国传媒大学学报) , 2012, (4) :99-104.

8.探析90后大学生应具备的素质 篇八

关键词:奉献精神;能力;知识;创新;诚信

中图分类号:G651 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2—2589(2010)14—0235—02

2008年,20世纪90年代出生的大学生开始走进人们视野,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由武汉大学做的全国首份 “90后”大学新生调查报告表明,这是一个新的、充满活力与朝气的群体,时代的变化投射在他们身上,他们个性独立,心态开放,追求成功,但与人合作及沟通的能力、心理抗挫能力普遍不强。作为伴随着祖国经济腾飞成长起来的一代,“90后”已成为大学生的主体,今后将成为社会主义建设的主要力量,他们应该具备什么样的素质以迎接时代的挑战,承担历史所赋予的使命呢?本文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探析:

一、奉献精神的培养

90后大学生要实现自我价值和承担历史使命,应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其中首要的是思想政治素质,即树立科学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特别是要培养奉献精神。“一个人的价值,应该看他贡献什么。”[1]自我价值是通过社会价值来体现的,一个人只有在满足了他人和社会的需要,为社会做出贡献后,才能得到他人和社会的承认,由此获得相应的补偿,满足自我生存和发展的需要。因此,要“取得”必先“给予”,只有每个人的付出大于索取时,社会才能不断积累财富,向前发展,更好地满足每个人的需要,促进人们的全面发展。反之,如果人们只讲索取不讲奉献,社会财富就会坐吃山空,人的生存和发展也就失去了基本保障。正如歌德所说:“你若喜爱自己的价值,就得给世界创造价值。”对他人和社会的贡献越大,自我价值也就越大。

90后大学生崇尚成功,自我意识更强,期待着有所作为,实现自我的人生价值,但由于大多数是独生子女,父母、爷爷奶奶、外公外婆高度关注他们的成长,再加上市场经济中的一些负面影响,他们习惯于把自己当成中心,认为自我感受最重要,过度追求个人利益,缺乏奉献精神。改革开放以来,尽管我国经济发展取得了显著成就,但仍然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建设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将是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在这一伟大的事业中,90后大学生应将实现自身价值与服务于祖国人民统一起来,在奉献中实现自我的人生价值,这才是有意义的价值。

二、注重能力的全而强

人生的价值在于奉献,而“奉献的有无和大小,主要取决于能力的有无和大小。”[2]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迅速发展和市场体制的进一步完善,人才之间的竞争将日益激烈,因此,作为当代大学生,仅有知识是不够的,具体知识随时代发展不断更新,往往几年过后就显得陈旧过时,只有知识而无能力就如一个书架,不能创造任何价值,对待知识本身也需要能力,“读书破万卷”的“破” 就是一种能力,所以能力比知识更重要。90后大学生个性独立,充满自信,但要更好的适应社会,还应在提高素质的基础上,加强各种能力的锻炼。

1.学习能力,包括获取和处理信息的能力、独立思考的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创造能力等。总而言之,就是学会学习的能力。现代社会的发展一日千里,人们在不同行业、不同领域之间频繁流动,其职业甚至身份经常变换,因此需要不断补充新知识,学习将伴随我们一生。没有了老师的引导,自己就是教育者,只有学会学习才能更好地适应社会。

2.社会活动能力,包括社会交往能力、语言表达能力、规划运筹能力、沟通合作能力等。“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3]每个人都不能孤立存在,都要与周围的人交往,参加各种社会活动。培养较强的社会活动能力,可增进彼此之间的了解,构建和谐的人际关系,以帮助自己更好地学习和工作,促进自身的健康成长。

3.心理承受能力,包括应变能力、抗挫折能力、心理平衡能力等。人的一生不会一帆风顺,没有乐观的精神和健全的心理,就无法面对人生的种种困境。改革开放的深入进行将带来全方位、多层次的大变革、大发展,90后大学生所面临的学习、情感、就业等方面的压力越来越大,由于缺少磨练,难免会出现各种心理问题,如何在激流奔涌的社会潮流中站稳脚跟,克服各种困难和矛盾,具有较强的心理承受能力是必不可少的。

三、注重知识的博与精

在信息技术和现代传媒迅速发展的今天,知识更新周期日益缩短,知识总量则迅猛增加,知识改变命运、知识创造财富已成为人们的共识,但至于应该学习和掌握什么样的知识,90后大学生却未必清楚。部分大学生认为只要学好专业课就行了,对于公共理论课则不重视,殊不知,现在社会对于人才的要求不再是仅掌握一门专业知识,社会的发展使得各个领域间的联系日益紧密,在复杂多变的环境中,只靠专业知识是无法应付的,知识面过于狭窄会成为今后生活和工作的一大障碍。因此,作为新时期的大学生,不要因个人的好恶而偏科,应不断拓宽知识领域,构筑合理的知识结构,注重知识的博与精。

1.学好专业性知识,“知类通达,不贵乎有专技之长”,市场经济的发展使社会分工越来越细,对人才的专业化要求也越来越高,从社会需求的角度而言,90后大学生首先要掌握精湛的专业技能,成为专业型人才,同时还应灵活掌握,达到触类旁通,举一反三的效果。

2.掌握各类工具性知识,如外语、计算机、法律常识等,这些知识涉及到各行各业,应用范围越来越广,已成为现代社会所必须的“通行证”。各部门各行业在分工的同时,彼此的合作甚至是交叉日益明显,如果只有一门专业知识,在社会发展中就无法适应社会的变化,会更快的被淘汰掉。学习专业以外的知识,可以拓宽视野,有利于自身发展。

3.丰富社会实践知识,书本上的理论来源于对现实的抽象总结,具有普遍性,而社会实践是具体的、特殊的,两者之间有一定距离,在学习过程中要善于把二者结合起来,并且人们在实践中面临的问题是多方面的,要适应不同的环境,应掌握一些具体实用的知识,如社交礼仪知识、环保知识等。

四、增强创新意识

江泽民同志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一个没有创新能力的民族,就难以屹立于世界先进民族之林。”今天,我们已进入知识经济时代,创新是知识经济发展的动力,实践证明,一切创新活动都是以创新意识为先导的,创新意识成为当代人才最重要的素质。创新的实质在于敢于创造,敢于面对新事物,研究新问题,开辟新路子,不断地探求真理。90后大学生掌握了较为先进的科学文化知识,思维活跃,信息灵通,受传统习惯势力约束较少,容易接受新事物,敢于探索,渴望创新。但是,增强创新意识仍然是他们当前的迫切任务,原因在于:

1. 90后大学生虽然有“初生牛犊不怕虎”的创造勇气,但在今后的人生道路上毕竟会面临各种错综复杂的现实问题和难以想象的困难,仅凭已有的书本知识和过去的经验是无法应对的,解决新问题要有新方法,必须要有创新意识。

2.中华文明上下五千年,具有悠久的文化传统,然而“一切已死的先辈们的传统,像梦魇一样纠缠着活人的头脑。”[3]传统思想既是我们的宝贵财富,也会成为束缚我们前行的桎梏,大学生也会或多或少地受到影响,因此,90后大学生要始终保持清醒地创新意识,避免受到陈旧观念的浸染。

3.我国正处于新旧体制的转换时期,各种矛盾相互交织,深层次问题逐渐显露,实践无止境,创新也没有止境,90后大学生作为今后社会建设的中坚力量,应站在时代的高度去研究社会发展中出现的新问题、新情况,敢于突破陈规,善于应变,知现状之不足,创未来之常新,因此尤其需要有创新意识。

五、塑造诚信品质

1.诚信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将这一美德发扬光大,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本要求。“诚信是规范个人与个人、个人与社会之间相互关系的道德品质和行为准则。”[2]我国的《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中把诚信作为公民应该遵守的道德规范, 二千多年前的孔子就在《论语》中说:“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孟子说:“诚者,天之道;思诚者,人之道”,从天道诚信来说明人必须诚信的道理。诚信是人们之间相互交往的需要,只有得到别人的信任,做事才能成功,人人讲诚信,社会生活才能正常运转,否则,一旦人们丧失诚信,整个社会秩序就会陷于混乱。

2.诚信是市场经济建设的内在要求,在市场经济中,人们通过商品交换满足自己各方面的需求,商品交换成为普遍的、长期的行为,交换各方为使这一活动持续下去,就要获取他人的信任。诚信原则对于保障交换双方利益并维系良好的合作关系具有重要作用,诚信缺乏,无疑会扰乱正常的经济秩序,如2008年的“三聚氰胺”事件,导致全社会对于乳制品行业的信任危机,无论是生产者、销售者还是消费者,其利益最终都没有得到保障,社会花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去维护交易秩序和交易公正,从而增加了市场交易成本。

3.诚信是当代大学生立身处世之本,近年来,失信行为在我国各个领域蔓延开来,从市场到学校,甚至于少数地方政府都面临着公信力的缺失,诚信危机已成为社会公害,严重制约我国经济社会的进一步发展。当前在高校中也面临着诚信危机,如在各种考试中愈演愈烈的作弊行为,使得人们怀疑一纸大学毕业书的分量,教育部决定从2004年全国普通高校招生开始,在考试前,每个考生都要签订承诺考试诚实守信的协议书,各个高校也加强了对在校学生的诚信教育。“人无信不立”,90后大学生是将来建设祖国的栋梁之才,其诚信意识、诚信品质关系到良好社会风尚的形成,关系到民族的未来,诚信是他们走入社会的通行证,是促进自身全面发展的根基。

一百多年前,梁启超先生在《少年中国说》中指出:“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90后大学生身处变革时代,承担着继续推进改革开放,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这一神圣的历史使命,只有具备了适应社会需求的高素质,才能顺应时代呼唤,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中建功立业,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参考文献:

[1]爱因斯坦文集:第3卷[M].北京:商务印书馆,1979:68.

[2]袁贵仁.价值观的理论与实践[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52-321.

[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60-585.

9.90后大学生心理素质研究 论文 篇九

为响应校团委的号召,关于开展“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和“大学生骨干培养计划”的精神,在青年学生中深入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和团的基础知识教育,增强共青团员意识教育,培养和发展优秀的团学干部,我们参加了医学院与材冶学院合办的团校学习班。在学习团校相关理论知识的同时,我们通过学习辅导、专题讨论交流、社会调研与实践活动等方式,做到集中辅导与分散自学相结合,理论联系实际,提高学习效果。为巩固加强二级团校学习效果,我们结合学校实际情况,选取“90后”大学生就业择业价值取向研究为课题成立专题调研小组,就90后大学生就业择业价值取向进行研究。

一、调研需要探求的几个主要问题:

1、了解90后大学生目前状况下的思想追求

2、了解90后大学生现阶段就业面临的严峻形势

3、近年来大学生就业择业价值取向变化的趋势

4、调查90后大学生的就业择业价值取向

5、如何促进90后大学就业择业(自身,学校,社会)

6、调查现阶段大学生有无明确的职业定位发展目标

7、对自身就业前景的评价

8、关于专业对口和就业态度

二、调研形式:本次调研以访问调查为主,辅以网上查资料,论坛讨论,并进入学校就业信息服务网,咨询学校就业咨询服务部老师开展调研

我们从身边的同学进行就业择业价值取向调查的基础上,从毕业后的去向选择、就业价值目标、地域选择、行业选择、择业薪酬期望、职业选择因素等方面,综合考察我们武汉科技大学学生毕业后就业价值取向的变化趋势,通过老师的指导分析从而得出“90后”大学生就业择业价值取向的研究结果。

大学生就业择业价值取向是大学生在就业择业过程中对职业价值追求、定位、评价和选择的一种倾向性态度,这是人生价值观在就业择业过程中的现实表现,这对大学生未来人生路起着极为重要的影响。

一个时代的青年有一个时代的鲜明特征,不同时代的大学生需要不同的教育方式,这对高校就业指导工作人员来说,也应调整视角,充分分析了解受教育者的不同特点,在此基础上开展有针对性的教育引导,打造适应90后大学生特点的就业指导教育模式。

如今的社会,发展越来越快,人才越来越多,竞争也越来越激烈了。面对日益严峻的就业形势,大学生作为一个特殊的群体,面对生存和发展的问题,备受社会关注,而他们又有自己的价值取向。大学,是蜕变成熟还是走向堕落,它是人生的转折点。

伴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进步,大学生的就业择业价值取向不断发生变化并呈现出一些新特点。通过研究90后大学生的就业择业价值取向,把握其变化趋势,及时掌握相关信息,可以为大学生就业与就业政策的实施及教育实践提供重要的参数,给学校学工处提出宝贵意见和建议,促进学校帮助解决现阶段大学生就业难的实际问题,从而针对性地做好大学生就

业择业的指导工作,这对教育引导90后大学生形成良好的就业择业价值观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三、研究内容、对象与方法

在参考有关文献资料并上网查资料了解现阶段大学生面临的就业形势严峻的基础上,我们通过与身边同学的访谈,并进入学校就业信息服务网,咨询学校就业咨询服务部老师关于近年来近年来大学生就业择业价值取向变化的趋势来开展此次调研活动

四、研究过程与结果

大学生就业价值取向变化的趋势

(一)毕业后的去向选择:大学生面临着毕业后是考研还是就业的两大主要选择。现今“考研热”愈演愈烈,大多数同学选择毕业后考研,他们希望通过加强自身专业素养来提高未来的就业筹码。还有有很多同学想通过自主创业来发展自身,但由于各种原因不敢轻易尝试,这说明了我们有创业意识但创业意志较弱,这很大程度上说明了现阶段的大学生没有过硬的创业素质和心理素质。

近年来大学生“考研热”的主要原因,一是知识经济时代对人才素质要求的提高;二是就业形势严峻,竞争激烈,缺乏高素质专门人才和拔尖创新人才;还有一些同学是盲目跟风,并且对就业难的形势感到恐慌,想通过考研继续学习来暂时逃避就业难的状况。还有很多同学表现出创业意识,但当问到毕业后是否会去创业时,很多人都摇头。导致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社会总体缺乏大学生创业的良好环境,包括社会舆论、政策保障、社会支持条件等,还有就是学校的创业教育力度不足,学生创业能力欠缺,创业实践经验不够丰富等。

(二)就业价值目标:大多数学生选择职业的动机是锻炼自我,提高自身能力,获得经济收入。这些以个人发展观为择业标准的,注重趋向于给自己带来实际物质财富的工作,而回避对社会有贡献的工作。当然也有一些同学希望能够通过自身努力,在实现自身价值的基础上以己微薄之力为民族国家社会做出一定贡献。这反映了大学生在择业标准的评价上,仍然十分看重个人的发展,特别是“以自我中心”作为择业标准。因而加强对大学生的就业择业观的教育,引导毕业生树立科学合理的价值观,促进大学生正确选择职业实现就业,这是社会、高校和家庭共同面临的重要问题。

(三)地域选择:大多数同学在被问到以后准备去哪工作时,都会选择离家近的城市就业,有些人则表示想去大都市但基于就业竞争压力过大而避免。他们表示大都市虽然繁华机遇大但同时挑战也很大,而且物价水平高,几年打拼下来也无法安居稳定下来,因为大都市房价过高根本买不起。只有极少部分人愿意到基层就业,这些人大多数是贫困山区的孩子,虽然他们想走出那偏远的山区,但他们明白家乡孩子上学难的严峻形势,他们想尽自己的努力反哺家乡,让更多的孩子有上学的机会,走出家乡上大学,然后共同建设他们美好的家园。

总体来说,毕业生择业的首选地区是“沿海经济发达地区”,毕业生择业的地区意向具有明显的城市化趋势。只有极少的大学生表示愿意选择去西部或基层就业,不过也有同学表

示可以先去西部支教支农支医几年再回来工作,因为近年来“西部计划”政策方针的出台,包括生活和交通补贴及综合保障,鼓励和优惠政策等。在与这些同学面对面谈心过程中,他们大多告诉我们因为参加西部计划有考研鼓励政策,考公务员鼓励政策和享受助学贷款减免政策,这对他们以后的就业有促进作用。可见绝大部分毕业生求职的地区目标都集中在沿海经济发达地区以及内地省会城市或大城市,愿意到西部等边远省区工作的毕业生极少。

导致这种现象的原因最主要的就是经济发达的沿海地区能够给毕业生提供更多的发展机会和更大的发展空间以及便利的生活条件。但这些地方竞争压力大,就业难的局面普遍存在,而且物价高房价高的现状仍旧存在着,这也在一定程度上遏制着毕业生趋之若鹜的步伐。我觉得国家和学校仍应在积极鼓励大学生到西部、到基层就业,西部地区也出台更多吸引人才的政策,以积极调动引导毕业生去西部、基层就业,促进国家地域性贫富差距的相对减小。

(四)行业选择:大多数学生在被询问到如何选择未来就业行业时表示想考公务员进入政府机关或国有企业等传统优势稳定的职业。不过由于近年来随着我国非公有制经济的快速发展,民营企业和外资企业、合资企业等非国有企业发展形势良好,并且就业容量大、人才需求旺盛、待遇优厚,越来越多的同学表示这些地方就业,因为有相当一部分大学生对国企、非国企的认识发生了变化,认为外企、私企机制灵活,发展环境较好,相对来说发展空间较大。不过大家在选择行业企业时仍看重经济和城市因素,这已经成为一个不可回避的现实。这进一步反映了现今社会下大学生的就业择业观更加实际,物质功利化。我觉得学校和有关就业主管部门仍应加强大学生就业指导的力度,帮助毕业生转变就业观念,鼓励毕业生到非公有制单位就业。

(五)择业薪酬期望:大多数学生对薪酬期望开始趋于合理,但仍有部分毕业生在待遇水平上有过于理想化趋向。这与学校加强对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培训和就业指导分不开,而且现阶段网络技术发达,大多说同学通过网络基本对所选职业有一个基本认识,能较合理定位自己.但同时部分毕业生过分追求高薪的现象也不容忽视,他们表达了较高的薪酬期望,不能正确对待社会需求的现实,因而使得一些毕业生面临就业机会流失就业难,进入“高不成低不就”的尴尬境地。我觉得学校应在这一方面加强教育引导,帮助同学们较科学合理地定位自己.(六)职业选择因素:大多数人在选择职业时看重经济因素,注重个人发展,抱有实用主义的择业观念,片面追求单位现实的福利待遇而忽视其长远发展前景,割裂了理想与现实的密切联系,存在着突出的功利主义择业价值取向。对“薪酬福利、经济效益以及城市因素和工作环境”等因素注重也导致了拉关系走后门等不健康的就业观念的形成,这不仅损害了就业市场的公平竞争观念,也将对90后大学生的就业发展和长远发展造成影响,也不利于大学生树立良好的形象。

1990年后的中国处于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黄金发展期”,这一时期也是中国的“矛盾凸显期”,加之网络信息环境的开放性,多元文化,多元价值观在网上交汇,90后生长的环境使得他们的价值取向关注于具体的事情,而非抽象的哲学。他们更关注工具理性,而不是

信仰层面上的东西。这就不难理解90后大学生就业择业日趋物质化,功利化。因此如何引导毕业生树立社会需求与自身发展相结合的正确择业观仍旧是高校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应该研究的重要课题。

五、结论及建议

通过此次我们对90后大学生就业择业价值取向研究的调研分析可以看出,90后大学生在价值取向上表现出:个体与集体之间更重个体,物质与精神之间更重物质,理想与现实之间更重现实,传统与时尚之间更重时尚。但同时大学生的就业择业价值取向呈显著的多元化趋势,主要体现在大学生既注重个人事业的发展,又兼顾国家和社会的需要;既能正视就业压力,又存在消极心态;既偏重个人兴趣,又追求理想化的薪酬待遇;既看重经济因素,又存在急功近利心态;就业意向城市化趋向加重,社会奉献意识淡化。所以大学生就业择业价值取向总体上是积极健康的,但同时存在着的不正确的就业价值观念、消极的就业意识以及盲目的择业行为仍引起大家的关注,是我们亟待解决的问题。

同时“90后”大学生就业观呈现出新特点,历经了市场经济发展、就业模式转变、WTO加入、金融风暴洗礼等社会经济变迁,“90后”大学生的个性上印刻着鲜明的时代特征:思想解放、积极上进、求真务实、敢说敢干、独立负责,同时他们自我意识强,接受新事物能力强,功利心也强。经济全球化和市场经济带来的多元意识形态,在不断冲击着“90后”大学生的职业兴趣,从而出现“90后”大学生职业兴趣的多元化倾向。因此,当代大学生需要一个正确的引导,只要真正了解社会、了解自己,我们才有能力作出自己的判断。因此创新大学生择业价值取向、认清就业形势,多渠道促进就业途径成为改善大学生就业顺利与否的关键。从自身出发:我们只有结合自身的特点,合理选择岗位在面临就业之时,大学生不可盲目的投简历、或者过于依赖于他人的建议和安排。首先应了解个人的性格特点,准确地进行自我定位;其次明确自身对专业的掌握程度,了解所学专业适合什么样的岗位;最后在选择岗位前积极收集有意向的企业信息资料,知晓所选企业的文化。将自身的特长与专业适度的融合起来,并且学会如何表达自身的优势、更好的展示自我,从而找准自己的就业方向,找到适合自己的岗位在择业过程中坚定立场,不随波逐流。参与工作后,应脚踏实地的工作,学会从基层做起,不断的积累经验,减少频繁更换工作的现象。

从学校出发:学校应该在课程安排方面适度增加职业规范、就业指导等方面的课程,并培养具有专业指导就业的教师队伍,以传授大学生就业中的面试技巧,如何规范自己的就业方向,积极引导大学生提早做准备。我们学校建立了网络化的就业信息发布平台,为广大学生提供充分、及时、有效的就业信息。有条件的学校可根据心理学的相关理论对中职学生进行与就业活动有关的心理测量、社会适应性测量,帮助中职生更客观、更全面地认识自己,分析自己的优点、缺点,指导学生如何提高自身的整体素质,加强各方面能力的培养,并对有心理障碍的学生进行辅导和咨询,以调适其心理状态。如组织学生到工厂、企业开展务工务农劳动,锻炼学生的意志品质,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劳动能力,在实训和实习中系统地对学生进行抗挫折教育。

从国家社会出发:当前在大学生就业工作中,迫切需要对大学生加强就业价值取向的正确引导,国家和社会应该要转变观念,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努力通过国家政策的调控,完

善与优化大学生的就业政策体系,特别是要制定出引导毕业生创业和面向基层就业的鼓励政策;要推进大学生全程就业指导,加强毕业生的理想信念教育、奉献意识教育、道德品质教育、职业素质教育与创业意识教育;要积极营造大学生就业的社会舆论氛围,转变家庭的传统就业观念。

所以我们90后大学生要树立正确的择业观。择业时,我们首先要考虑社会需求,要与社会需要有机地结合起来,因为个人无论如何优秀,如果不融入社会,都无从发挥聪明才智,社会才是你大展宏图的天地。大学生求职择业,其次也要根据自己的专业特长,选择擅长的领域,才能有施展才华,实现抱负的机遇与环境。比如擅长口才的,可以选择培训或演讲类的岗位。综上所述,大学生求职择业,一定要统筹规划,全面考虑,根据特长,抓住重点,这样就增加了成功的机会。

希望此次对90后大学生就业择业价值取向研究的调研能对学校就业指导中心关于开展学校学生就业指导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调研人员:徐琳欣 李晨 翟蕾蕾 蒋功括 邹晓林 郭凡凡 李越铭 周柳宏 龚潘 翟毅

10.90后大学生心理素质研究 论文 篇十

作者: 张玉国

学校: 山东科技大学

年级: 化工学院矿物加工工程09级1班

学号: 0901110935

指导老师: 刘丽威

调查组成员: 张玉国 赵楠 田景文 齐超

日期: 2011-11-24

【摘要】 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社会对当代大学生的要求越来越高,特别是近些年来随着高校的扩招,当前大学生的就业形势日益严峻,加之国家对职业教育和职业技能培训的重视和相关政策法规的出台与实施,培养了大批学历不高但是动手操作能力强的实用型技能人才,其中以80、90后新生代农民工最为突出。他们的出现,给当前大学生的就业形势又加重了一笔,80、90后农民工进军城市,抢占工作岗位,给大学生的就业心理和就业形势造成的冲击不容忽视。我们进行此项调查研究的目的旨在通过对比研究当代大学生与农民工的就业形势来端正大学生的就业观,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发现当前这两大群体就业中的相关问题,并提出一些缓解当前就业形势的措施,引起政府相关部门的重视。

【关键词】 80、90后 大学生 农民工 就业形势

【正文】近年来,中国高校毕业生的数量逐年增多,大学生面临严峻的就业形势,加之世界经济整体不景气,大学生的就业受到前所未有的挑战,大学生毕业后能否顺利就业,已经成为全社会普遍关注的热点问题。造成当前大学生就业压力增加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我们基于调查结果,就大学生就业难的成因做了以下分析:

(1)结构性因素所致。由于我国以制造业为主,服务业等第三产业严重滞后,从而导致了国家经

济增长率虽高,但就业率却不高。大学生就业难的根本原因是我国的经济结构问题,加快产业升级,调整经济结构,大力发展第三产业是解决大学生就业难的治本之策。

(2)高等学校与用人单位之间缺乏有效的人才培养沟通和交流。当前社会出现了毕业生就业难和

用人单位招人难的矛盾现象,其原因是校企之间缺乏沟通和了解,信息不通畅,根据我们的调查,对于“导致当前大学生就业形势严峻的主要原因”这一问题的回答,“政府、学校、用人单位及学生之间相互沟通和了解的不够,就业信息渠道过少”的选择占到了75%,说明高校在这一方面需要做出更多的努力。具体的解决方法是,高校应主动与用人单位联系,搭建起有效沟通的平台,让企业用人单位更全面地了解高校的专业设置和培养方向,了解毕业生的情况让学校更多的了解企业用人单位的需求,并在此基础上让双方建立起一种长效的供需关系,为高校推荐毕业生就业和用人单位选择合适人才提供服务,促进学校、毕业生、用人单位之间的交流和沟通。

(3)国家统计大学生就业的统计方法过于简单,当前我国统计大学生就业的统计方法是依照教育

部2004年6月重新修订的《毕业生就业状况统计办法》,以签订就业协议书为最主要的就业统计形式,但是在民营、私营单位就业的大学生,用人单位和学生不用签订就业协议书,只签订用工合同,因而不在该统计范围之内。因此国家公布的就业率并不是十分准确,然而通过我们的调查,高达90%以上的大学生对于国家统计大学生就业的统计方式毫不了解,因此导致了部分学生对就业的严重恐慌。

(4)大学生就业期望高,存在就业误区。当前大学生的就业去向以国有单位和集体单位为主,据

国家相关部门统计显示,2003年和2005年,我国大学毕业生在国有单位和集体单位就业的比例分别占74.1%和62.9%,而乡镇个体和城乡私营企业所吸纳的就业人数比例平均为7.5%和6.3%,我国城乡私营企业和城镇企业主要以中小型企业为主,因此,各类中小型企业和非公有制企业是高校毕业生就业的主要渠道。通过我们的调查,58.4%的大学生选择去国有企业单位,原因主要是国企工资稳定、福利高、待遇好等,31.5%的大学生选择去民企,原因主要是民企的机遇多、工作灵活、升职空间大等,还有少数大学生选择去外企或者出国等。

(5)大学生自身的知识结构与能力与社会需求有一定的差距。据国外的有关机构调查显示,目前

我国大学生的就业能力满足工作要求的程度只能达70%,尤其是敬业精神、沟通能力、解决基本问题的能力等软能力亟待提高。一些高校的办学方法和教学观念落后,没有市场意识,专业设置与市场需求脱节,大学所学专业不符合市场需求,出现了供需的结构性矛盾。此外,部分高校对毕业生就业的重视程度不够,就业工作还缺乏系统性和科学性,就业工作往往毕业前才进行,就业指导仅仅是一种职业介绍,而在某种程度上还是脱离实际的泛泛之谈。调

查显示,需要职业指导的大学生对于本校就业指导机构的了解程度多寡不一,非常了解和比较了解的只有1/3的人,而超过10%的大学生根本不知道学校有这样的指导机构。对此高校和大学生都应做出深刻的反思,并且做出相应的实际行动来改变这一现状。高校应根据市场需求,在为学生传授知识的同时,进一步调整教学计划,完善学生的知识结构,以市场为导向,不断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同时,高校应将就业指导工作做到实处,而不是仅仅设置一个部门机构那样简单。大学生在校期间,在学好本专业专业知识的同时,应努力学习相关专业知识,积极参加各种比赛和活动,拓宽自己的专业领域;应该走出校园,多接触社会,参加社会实践,提高自己的交流沟通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和解决基本问题的能力等各方面的能力,全面提高自身综合素质,适应当代社会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人才需求。

造成当代大学生就业形势严峻的原因十分的复杂,远不止以上几点,还有市场经济下日益激烈的竞争,其中来自新生代农民工的就业岗位的竞争和其他多方面的竞争日益引起大学生们的关注。调查显示,55%的大学生认为“80、90后农民工对大学生就业”有很大影响,20%的大学生认为“80、90后农民工对大学生就业”有一定影响但是不大。

农民工是我国改革开放和工业化、城镇化进程中成长起来的新型劳动大军,为我国现代化建设和城乡协调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农民工是以农民的户籍身份在城市务工的一个群体。随着工业化进程中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持续转移,时至今日,20世纪80年代以后出生的农民工逐渐成为农民工群体的主力军。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2009年,全国农民工总量为2.3亿人,外出农民工数量为1.5亿人,其中16-30岁的占61.6%。据此推算,2009年外出务工的新生代农民工数量在8900万左右,如果将8445万就地转移农民工中的新生代群体考虑进来,我国现阶段新生代农民工总数约为1亿人左右。这表明,新生代农民工在我国2.3亿农民工中已经占将近一半,他们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日益发挥着主力军的作用。○

处在社会转型期的新生代农民工的价值观具有多元、异质、矛盾、失衡、冲突等共性特征,传统与现代的交织,城乡文化的碰撞,不同身份差别的待遇等引起的价值观冲突是其典型的特征,具体体现在对社会的认识、工作与职业、文化与教育、尊重与诉求、交际与交流、婚恋与生育等诸多方面。新生代农民工于旧式农民工相比,他们的维权意识更强,受教育程度更高,对城市更加向往,开放意识更强。他们的就业推动着现代城市化的进程,影响着城乡社会的和谐程度,也很大程度上加剧了当代大学生的就业形势。

我们基于调查研究,对80、90后农民工的就业现状做出以下分析:

(1)理想和目标。新生代农民工大多有自己的理想和比较明确的目标,虽然大多数人的工作现状

并非自己所想要的,但是他们表示自己要通过现在的工作积攒经验和资本,希望将来能够拥有一个更好的工作环境和待遇。调查显示,75%的人表示自己将来要“自己开店”或者“进入管理阶层”,只有不足10%的人表示“没什么想法”,这表明新生代农民工是一个有理想、不甘于现状、有追求的群体,他们同样在为了自己和家人的幸福生活而努力。但是,对于自己的职业规划和人生规划,调查结果却不容乐观,近80%的人不清楚如何进行正确的人生规划和职业规划,只有8.5%的人表示自己有着比较清楚地人生规划和职业规划。导致这一结果的出现有多方面的原因,一是由于新生代农民工的受教育水平普遍还不是很高,其中初中及初中以下文化程度占到了79.8%,他们没有接受过专业的人生规划和职业规划指导;二是政府相关部门对农民工的重视程度不够,忽视了对他们的人文关怀和相关教育。

(2)对于工作和职业的期望与实际情况。对于工作和职业,新生代农民工对工作薪水的期望值较

高,但是由于自身的工作熟练程度、职业技能水平较低,加之受学历等多方面的限制和影响,他们的实际工资与期望值有一定的距离。就我们基于对山东省内潍坊、济宁、青岛等三市农民工的调查显示,66.8%的人对工资的期望值在3000元以上,但是85%的人的实际工资却只在1000至2000元之间,有7.5%的人的实际工资在1000元以下。同时,由于物价上涨和自身对于生活水平的追求,他们对于工资增长的愿望也十分强烈,非常渴望能够逐年增加,不

过往往难以完全如意。在择业方面,新生代农民工除了工资外,越来越多地考虑工作环境和雇主的人品等,调查显示,在回答“您在择业时最看重什么条件”这一问题时,72%的人将工作环境和雇主的人品纳入其中。他们大部分不愿意从事工作条件差,在别人眼里看来“不好”的职业。工作环境可以自己直观的感受到,雇主的人品主要是依赖老乡或者是朋友的途径知晓,尽可能找人品好的雇主,免得自己的权益受到伤害。但是由于工作待遇所具有的刚性特点,不管新生代农民工怎样去保护自己,实际上他们的弱势地位依然没有实质性的改善。

(3)劳动强度与工资待遇失衡。调查结果表明,农民工大部分在苦、累、脏、险的建筑业和制造

业工作,平均每月工作26天,每天平均工作9小时,37%的农民工每天工作时间超过10个小时。但农民工的收入水平远远低于在岗职工平均工资。一方面农民工自身的素质和能力使他们大多在报酬较低的产业部门就业,另一方面尚不健全的制度因素导致农民工在就业时受到不公平的待遇。因此,建议在加大最低工资标准查处力度的同时,严格劳动法有关条令条例的执行力度,建议政府整合培训资源,根据市场需求进行培训,多开展一些农民工愿意参加、真正用得上的培训,加强职业技能和职业规划的指导,提高新生代农民工职业技能水平,增加其在就业和择业中的优势。

(4)社会尊重和社会的公平感。在尊重方面,新生代农民工进城打工,除了想赚钱使自己和家人

生活得更好外,也想通过个人的辛苦打拼,提高自己的社会地位,实现自己的目标和理想,真正地融入到城市生活中。但是,他们的人格尊严往往得不到尊重,他们会不同程度地受到社会的歧视,不管他们怎么努力,还是要被贴上农民工的标签。调查显示,75%的新生代农民工认为自己属于工人群体,只有8%的人认为自己是农民,而且超过80%的人对于“农民工”这个称谓表示不满,不足10%的人表示可以接受,还有部分人认为无所谓。“农民工”是一个带有时代局限性和歧视性的概念,“农民工”称谓与当期中国社会发展趋势相背离,其消极影响正在增大,“农民工”称谓对他们的社会认同带来了明显的负面影响,这一称谓不宜再提,应改变农民工称谓,转变农民工身份,从而改善群际关系,实现社会公正;提高这一群体的社会地位,赋予他们普通公民的身份,必须改变相关制度设置,消解对农民工的话

2也就是说我们要逐步取消“农民工”这一称谓,就其语建构,消除对农民工的社会合意。○

工作给他们以“工人”、“职工”等相关称谓,这也是体现我们党的人文关怀和以人为本的重要工作指导思想。新生代农民工的社会不公平感很强,这其中有社会的原因,也有其自身的原因。社会原因主要是,现实中仍存在的腐败、治安、贫富差距过大等社会问题,以及部分企业对于用工条件的限制,使他们感到不公平;自身原因主要是,新生代农民工由于年龄普遍较小,其价值观和世界观尚未成熟,在工作和生活中遇到的一些麻烦和问题,会使他们认为是社会中的不公平引起的,再加上他们与所在的城市存在交流和互动上的缺乏,也会导致他们对社会的不公平的印象深化。

(5)权益维护。在利益诉求方面,新生代农民工的维权意识越来越强,他们不再像传统农民工那

样自我维权意识薄弱,维权能力不强,在权益被侵害的时候选择忍气吞声或者被动恳求的方式解决。调查显示,新生代农民工中因害怕被报复而不向有关部门投诉的只有6.5%,在采取投诉行为时,以集体投诉方式(几个人一起去投诉)的新生农民工为45.5%,运用手机、网络、即时通讯等现代技术进行投诉曝光的占58.5%。这说明新生代农民工的维权意识增强,维权手段也更加理性化,但是,他们仍然是权益最容易受到侵害且权益保护最为困难的群体之一。在权益受到侵害时,他们虽然可以通过个体和群体方式向单位进行反映,请求仲裁和打官司等方式来维护,但是在实际操作中,新生代农民工常常处于弱势,他们没有大量的金钱和时间保障,也无力打官司,哪怕是官司打赢了,有时也会面临执行方面的难题。当他们的合理诉求得不到满足,情绪得不到宣泄时,他们对社会的不公平感就会增强,很容易使部分新生代农民工走向一个极端,对社会产生失望甚至仇恨的价值观念,甚至有少数人会采取极端的、不合法的方式去解决,影响社会的治安和稳定。因此要加大力度保护农民工的合法

权益,党和政府要关注农民工权益,制定严格的法律法规条文,有关部门要采取有力措施查处克扣和拖欠农民工工资的企业和个人,有效地保护农民工的合法权益,使克扣和拖欠农民工工资现象有所减少;建议各级政府、工会组织和社会各界继续加大对农民工的合法权益保护力度;为农民工生活与劳动创造良好环境和有利条件;加大对农民工的法制宣传力度,提高农民工的法律意识,使之知法、懂法、守法,用法律手段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同时也会降低农民工的违法犯罪率,为构建和谐社会奠定基础。

(6)教育培训。随着经济的发展,大规模的机械化生产代替了体力型的手工生产,更多高学历、懂技术的大学生进入市场,金融危机的持续,企业经营不景气直接导致缺乏一技之长的农民工找不到工作或者失业。调查显示,初高中毕业生中,约30%的人没有经过必要的职业培训和职业教育,劳动技能缺乏,就业范围狭窄,不能满足劳动力市场的需求。而据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发布的信息表明,2009年,大多数用人单位对从业人员素质有明确的要求,95%以上的就业岗位要求具有初中以上文化程度,其中30%以上的岗位要求高中以上文化程度,60%的岗位需达到初级工以上的条件,其中17%的岗位需具备中级工的职业资格,一般农民工很难达到要求。调查显示,85%的新生代农民工认为相关的职业技能培训对自己的就业会有很大帮助,55%的人计划通过相关的职业培训来提高自己的职业技能,增加自己的就业机会和就业优势。因此,我们建议政府相关部门应采取多种措施做好农民工的技能培训工作,特别是80、90后新生代农民工的技能培训,要围绕市场需求开展订单培训和定向培训、围绕企业在产业结构调整和技术革新中的需求来开展相关的技能培训和实用技术培训,通过灵活多样的学习培训,如开设培训班、就业指导课,发放相关学习材料、举办专业讲座和技能大赛等方式,进一步提高新生代农民工的择业竞争能力、就业适应能力,掌握一定的专业知识和就业技能,适应更多的岗位需求。

在社会转型和市场经济条件下,利益主体的多元化导致了人们在价值取向上的多元化,价值判断的矛盾性和价值评价标准的复杂性,对人生观和价值观尚未成熟的80、90后大学生和新生代农民工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如面对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的泛滥,如何树立正确的人生目标和人生价值观;面对社会上少数干部贪污腐败,如何看待党的领导作用,面对金钱的“横行霸道,无往不胜”,如何守住内心的信念等问题;面对财富差距从社会蔓延到了校园,如何认识这种贫富分化的合理性和不合理性;面对大学生的高消费和农民工的高节俭形成的强烈对比,如何进行理财规划,树立健康的消费观等问题。面对这些现实而又尖锐的问题,大学生和新生代农民工在多元化的道德选择中徘徊,思想水平参差不齐,表现在财富观上的犹豫不决,摇摆不定,形成各自不同的、优劣不等的财富观;就业上可能会更看重工资水平,忽视个人发展,甚至通过有违道德和法律的手段来获利,树立起不正确的就业观。

那么,面临如此严峻的就业形势,80、90后农民工自身应该如何突破就业困境呢?我们基于调查研究,就大学生和新生代农民工应该如何去做提出了部分建议。

当代大学生应重视专业知识的学习,在校期间,认真学习专业课程,打好专业功底,为自己将来的就业夯实理论基础;重视学校安排的实习机会,在实习过程中锻炼自己的动手操作能力和知识运用能力;通过参加社会实践,把理论知识应用到实践中,在实践中提升自己的专业能力;学好专业知识的同时,学习并掌握一些工具类的技能,如计算机、外语等;通过参加各种校园活动和社会活动来锻炼自己的交流沟通能力、人际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等;积极参加学校组织的有关就业指导和就业培训的相关课程,参加模拟招聘会等,增加有关就业方面的知识和技能,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和择业观;通过多种途径了解国家有关政策法规,了解就业的最新动态,掌握就业的最新信息;结合实际情况和自身优势,给自己正确的定位,参加有关职业规划和人生规划的课程,做好人生规划和职业规划;增强心理素质,做好踏入社会的准备。

新生代农民工应该积极参加相关的职业技能培训,增强自己的就业能力和职业转换能力;学会通过多种途径来了解市场需求和就业信息,结合市场需求,不断的学习,抓住机遇;通过参加补

习班、夜校等,提高自己的文化水平和综合素养;了解学习国家相关法律法规,提高法律意识,增强法制观念,学会用法律的武器来维护自己的合法劳动权益;掌握必要的创业知识和劳动技能,以适应更多的岗位需求;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和择业观,结合实际情况和自身优势,给自己正确的定位,做好人生规划和职业规划。

80、90后大学生与农民工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两个有着举足轻重作用的年轻群体,他们的就业情况和个人成长关系着我国现代化建设的未来和希望,他们又同为渴求发展渴求进步并努力迎合社会的一群,他们都具有朝阳般的气息和生命力,我们的社会也需要这种生机勃勃的干劲和理想才得以不停地往前发展,他们不甘平庸,积极创造,追求新生活的精神特质是现代青年身上非常可贵的品质。我们政府、高校、社会各界要给予80、90后大学生和农民工更多的关心和帮助,努力为国家培养更多的有用之才,使社会呈现出一种全民为建设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奋斗的美好景象。

【参考文献】

1李德顺.价值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199 ○

11.90后大学生心理素质研究 论文 篇十一

关键词:“90后”大学生 心理辅导 心理特征及对策方法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4)01(b)-0203-01

1 “90后”大学生的心理特征及其成因分析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社会对人才的素质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我国的应试教育往往都忽略了对大学生的心理素质和道德理想等方面的培养工作,在中学阶段,我国的“90后”大学生所接受的素质教育是极为不均衡的,他们在进入大学后,无法迅速的适应自主的学习模式,他们在人际交往方面也是存在一定的问题的。而他们的行为方式以及价值观对其个性特点是有着决定性的影响的,也就决定了“90后”大学生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心理特征。

1.1 在家庭环境的影响下,“90后”大学生较为自私和冷漠

我国“90后”大学生的家庭结构形式大部分都是独生子女家庭,由于家中就这一个孩子,所以家长就会对他们过分的溺爱,这就导致了孩子大都以自我为中心,并且缺乏团结合作的意识。一旦他们遇到了困难,第一反应就是寻求父母的帮助来解决问题,在性格上十分缺乏独立性的意识。另外,由于我国现在的离婚率越来越高,很多大学生在很小的时候就已经处于单亲的状态了,在心理和情感上会对他们造成伤害,因此,他们就很缺乏安全感,性格上变得较为自私和冷漠,情绪容易产生波动,也就容易产生心理问题。

1.2 在学校教育环境的影响下,“90后”大学生产生了厌学的心理

随着近些年来我国不断的推行素质教育,传统的教学方法、教学理念以及教学内容都受到了严重的冲击,素质教育的观念基本上得到了普及,高考制度也越来越完善了。而我国的这批“90后”大学生在素质教育和应试教育的双重压力下,学习的任务量非常大,在进入到大学后,很多大学生就会放下原有的学习重担,而由于本身的学习基础就很薄弱,大学课程的学习难度有很大,因此,“90后”大学生根本没有学习的兴趣,产生了厌学的心理。

1.3 在社会环境和网络环境的影响下,“90后”大学生沉迷于网络

现阶段,“90后”大学生的交友方式已经不再局限于传统的家庭聚会和同学聚会等方式了,而是呈现出了多元化的趋势,并且他们大多个性鲜明张扬自我,在群处的过程中更喜欢表现自己,因此他们的合作意识就很匮乏,同时心理承受能力较为薄弱。所以,“90后”大学生更喜欢网络聊天这种异地的交友方式,他们的虚拟沟通能力很强,但实际的沟通能力就很差了,并且如果脱离了网络和手机,他们就好像没有了朋友,在实际的生活和学习中缺少知心的朋友。

2 “90后”大学生心理辅导的对策和方法

现阶段,“90后”大学生的心理问题可以说已经引起了全社会的广泛关注,而要想有效的解决“90后”大学生的心理问题,那么就需要社會、学校以及家庭之间紧密的配合,我国的高等院校应密切关注“90后”大学生的个性特点,根据他们性格特点的差异性和独特性,不断的健全和完善高校的教学理念和教育方式,大力的推广和应用个性化的教学模式,提高心理辅导工作的有效新,真正的解决“90后”大学生的心理问题。

(1)心理辅导工作应因材施教,要想做好对“90后”大学生的心理辅导工作,那么首要的条件就是要保证他们具备正确的人生观,而人生观又是与学生们的个性化的因素以及实际情况紧密相关的。每一名学生都有着各自的性格特点,并且他们的能力素质也是完全不同的,自身都有着优点和缺点。所以,在对学生进行心理辅导工作时,应先上学生们充分的认识到自身的优势和劣势,在心理辅导工作中应做好提高学生的心理调节能力以及塑造学生健全人格这两个方面的工作。进行心理辅导工作时,应以提高每一名学生的心理素质为基本原则,使学生们充分了解心理健康的基础知识,提高他们心理调节能力以及适应社会的能力。同时,教师应根据每一个学生实际的情况的不同,制定出有针对性的心理辅导对策,定期的安排一些测验来帮助学生们更好的了解自身的心理品质,从而积极的调整自己的心态。

(2)大力的宣传心理健康知识,使学生们认识到有一个健康的心理对于自己的人生之路是有着重要的意义的。向学生们介绍增进心理健康的措施和方法,从而促进这些“90后”大学生形成良好的心理品质和自律、自强、自爱以及自尊的优良品格。解析心理现象,重点关注社会上的一些热点问题以及常见的心理问题,并且同学生们共同分析问题出现的原因及其表现形式,并且应用科学的态度来对待这些心理问题。想学生们传授调试心理的方法,及时的消除大学生心中存在的问题和困惑,同时应进一步的提升“90后”大学生心理承受能力以及克服困难的勇气,让他们认识到关爱集体、善待他人的重要性。

(3)在学科教学中也应渗透心理辅导工作,心理辅导工作应不仅仅只是心理老师一个的教学工作,同时各个学科的教师在教学时也应有目的的进行心理辅导工作,在各个学科的教学实践中也要渗透心理辅导的教育工作,这样在提高了学生在本专业基础知识和实践技能的基础上,也提高了学生们的心理素质。而在各个学科的教材体系中,我们往往也可以找到适用于心理辅导工作的教学内容,因此,这就要求了教师要善于发现这些与心理教育相关的内容,并且定期的学生们进行心理辅导工作,在潜移默化的过程中健全学生们的人格,同时使他们具有良好的心理品质。

(4)在进行心理健康的辅导工作时,应以专业学习为核心,就业为导向来开展各项心理健康的辅导活动。在大学中的每一个阶段都应有不同的辅导目标,重点做好对学生们的就业指导工作,为学生们提供有效的并且优质的就业信息服务工作,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这样在他们毕业走向社会后,面对着激烈的竞争环境以及巨大的工作压力,才能有足够的抗压能力和良好的心理调节能力。

3 结语

通过以上的论述,我们对“90后”大学生的心理特征及其成因分析以及“90后”大学生心理辅导的对策和方法两个方面的内容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和探讨。作为现阶段我国大学校园中的核心力量,“90后”大学生的心理问题已经引起了全社会的广泛关注,“90后”大学生的就业压力越来越大,他们已经感受到了社会竞争的激烈性和残酷性,因此,他们的人生观、世界观以及价值观都受到了严重的冲击,而要想保证“90后”大学生的健康成长,我们应认真的研究“90后”大学生的心理特征和形成的原因,并且制定出心理辅导工作的有效对策,从而真正的做好大学生的心理辅导工作。

参考文献

[1]林婕.90后大学生心理健康及健全人格培养初探[J].时代教育,2010(10).

上一篇:老师简介闫宝龙下一篇:合同终止协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