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立地方志计算机数据库系统的初探

2024-06-18

建立地方志计算机数据库系统的初探(共7篇)

1.建立地方志计算机数据库系统的初探 篇一

建立地方年鉴数据库初探

(一)

地方年鉴是一种系统汇辑该地区一年度重要的文献信息,逐年编纂且连续出版的资料性工具书。按其收录信息的范围,可分为综合性年鉴和专业性年鉴。它除了具有工具书的收录广泛、编排系统、查阅方便等,还具有信息密集、资料权威、专业性强、反映及时、连续出版、功能齐全等优点,被誉为“集万卷为一册,缩一年为一瞬”。正是基于年鉴的这些鲜明的特色,对于了解本地区的历史、地理、人文、社会、政治、经济等方面的事件、最新动态、最新进展和准确翔实的数字统计资料、当代人物和书刊论文线索等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它反映着当地区前进的步伐,发展状况,具有战略指南的作用。它可为各级领导了解和熟悉情况,研究制定规划和进行决策提供全面、权威、精确、新颖的信息和依据;为政治宣传、文化交流、经济发展提供丰富信息;是科研、教学有学术价值的参考工具,有很高的开发利用价值和应用前景。

地方年鉴一般具有以下特点:

1.聘请专家撰写,具有一定的权威性;

2.按专业分册出版,集中反映当地支柱产业发展的基本情况,对当地经济发展具有决策、参考、指南等信息咨询作用;

3.由国家级出版社正式出版;

4.突出新意,资料性强,规范化,能达到科学性、思想性、资料性的统一,集史实性、信息性和知识性于一体,全面系统、翔实地介绍当地一年来在经济、社会和农业各方面的发展概况;

5.提供各种事实、概况和统计数字等动态性信息,以数据形式为主;

6.各分册独立出版,内容不交叉重复。

(二)

系统地开发利用地方年鉴,首先要建立高质量的数据库。机读目录数据库是控制和处理文献信息一个极其重要的现代化手段,是信息时代文献书目信息存贮和利用的必然要求。它以检索迅速,存取便利,既方便复制,又可以远距离传输而赢得社会各界用户的青睐。机读目录数据库是文献工作自动化的基础,是文献信息资源共享的先决条件,只有先建立相关文献的数据库,才有可能实现各项工作的计算机化,并通过计算机和数据库高效、细致地揭示相关文献信息资源,为读者提供优质服务。

针对地方年鉴的特点,可按分册建立数据库。每个专业数据库根据年鉴的数据特点可建立3种数据库形式:事实数据库、全文数据库和书目数据库。建库语言采用Turboc(2.0版)或Foxbase(2.1 10版)+关系数据库语言,由于后一种语言具有编程方便,结构简单,界面友好等优点,常作为编制管理系统软件的开发工具。系统运行在PC、XT、AT等386以上型计算机上。

数据库类型具体说明如下:

1、事实数据库。数据库的记录内容为数据信息,此种数据库为事实数据库。事实数据是年鉴的一大特点,而且占有绝大部分篇幅,也是年鉴的重要内容。建立此种数据库可提供事实数据,满足对此方面检索的需要,为制定本地经济建设、社会发展等方面的方针政策提供全面、权威、精确的信息和依据,为政治宣传、文化交流、科研、教学等方面的发展服务。事实数据库与书目数据库同属于参考数据库,它的作用即是提供参考性的数据信息,另外,对于数据可进行运算或排序等相应的处理。

2.全文数据库。全文数据库,即包括题名、著者、摘要、关键词、正文、参考文献和著作日期等数据的数据库,另外还有形形色色的诸如乐谱、图像、语言(音乐)等数据库。在年鉴中文字部分占极小的一部分,但字字均具有检索意义,为此不能只做书目信息。在现代社会,人们对数据库的质量要求越来越高,作为参考指示性的书目信息已不能满足读者多层次的信息需求,而全文数据库有其它类型数据库不具备的优点:时差为零,数据一经入库即能被读者全文利用,这一点是全文数据库最显著的特点;避免了二次加工人为的差错;读者可通过检索直接得到全文;简化了文献情报工作的建库工作;数据的更新剔旧简便易行;利于电子图书馆的建设等。因此,全文数据库提供给用户的是原文的全部数据,而且它能根据用户的需要编制二、三次文献或索引书目等高质量的信息,它的优点完全适用于年鉴的特点,由于它在信息化的社会中具有强大的生命力,为年鉴的进一步开发打下了基础。

3、书目数据库。它是把一本图书、一篇文献的.内容特征和外部特征记录在计算机载体上,按著录条例进行规范,成为一组书目数据。它可提供诸如题名、著者、分类、主题等多方面的检索途径和编制各种目录数据,它只能揭示文献的有关信息,以及收藏的地点等,起到参考指示的作用。在年鉴的数据库建设中,此类数据库是最基本的信息存取方式,在实际工作中应用很广泛。但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此种数据库在进一步满足人们的信息需求方面已显示出它的不足之处,因此在年鉴建库中要重质量不重数量。

(三)

系统开发前后有许多工作要做:

1、加强数据库质量建设、在数据库的建设过程中,数据录入时要力求准确,宁繁勿简,并定期进行检查。只有这样,才能达到一次录入多次输出的功能,才能使数据库资源得到充分有效的利用。

2、对人员的要求。一般图书馆上机人员都是在职培训之后上岗工作的,对于现有系统能维持现状,如果让其搞开发可能有困难,为此应加强人员计算机知识的培训。

3、重视用户教育。一个系统的开发成功后,在使用过程中可能需经一段时间的用户培训方能达到开发者的目的,因此向用户普及数据库知识以及计算机方面的知识是非常必要的,有条件的图书馆可编制用户手册。

4、利用数据库产品加强对其宣传报道,增强其社会影响。

参考文献:

1 孔燕 高校图书馆年鉴的收藏与利用 山东图书馆季刊,(1)

2 范青等 年鉴---信息时代的宝贵资源 图书馆论坛,1996(4)

3 周士虎 试论建立大规模的全文数据库 现代图书情报技术,1996(3)

〔出处〕 图书馆论丛 (1)

2.建立地方志计算机数据库系统的初探 篇二

地方标准备案是依法办事, 履行备案手续是地方标准的一个法定程序。《标准化法》第二章第六条规定, “地方标准由省、自治区、直辖市标准化行政主管部门制定, 并报国务院标准化行政主管部门和国务院有关行政主管部门备案, 在公布国家标准或者行业标准之后, 该项地方标准即行废止”。《地方标准管理办法》对地方标准备案规定:“地方标准发布后, 省、自治区、直辖市标准化行政主管部门在30日内, 应分别向国务院标准化行政主管部门和有关主管部门备案。受理备案的部门, 当发现备案的地方标准有违反有关法律、法规和强制性标准规定时, 由国务院标准化行政主管部门会同国务院有关行政主管部门责成申报备案的部门限期改正或停止实施”。

1999年3月8日, 国务院标准化行政主管部门 (原国家质量技术监督局) , 向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质量技术监督局, 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地方标准备案管理的意见的通知” (质技监局标函 (1999) 42号) 。通知要求地方标准申请备案材料包括:地方标准申请备案函一份、地方标准申请备案登记表一份、地方标准批准、发布文一份、地方标准批准稿一份、地方标准编制说明一份;准予备案的地方标准应赋予备案号, 地方标准出版时, 将备案号印在文本的左上角处。

2000年开始, 国务院标准化行政主管部门, 对准予备案的地方标准目录, 以《中华人民共和国地方标准备案公告》的形式发布。

2 地方标准备案管理的现状

目前, 地方标准的备案管理工作, 主要是采用手工的方式进行处理, 不仅效率低、准确性差, 而且不便于地方标准的查询、统计和分析。

截至2012年底, 共收到申报备案的地方标准累计26, 000多项, 其中, 符合备案要求予以备案的近25, 000项, 不符合备案要求不予以备案和需要核准暂缓备案两项之和有1, 000多项。

近年来, 我国地方标准的数量, 随着地区经济的快速发展在逐年增多。自2000年以来, 地方标准申报备案数, 年增长率在10%以上。自2007年以后每年申报备案的地方标准基本都保持在2, 000多项以上, 2012年度申报备案的地方标准猛增到3, 463项。

3 地方标准备案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3.1 地方标准申报备案不及时

要求地方标准在发布30日内申报备案。但是, 大部分地方标准发布2~3个月后才申报备案, 有的发布半年后申报备案, 少数地方标准发布一年到两年一次性打包申报备案。申报备案不及时影响了备案的时效性, 弱化了备案的作用。

3.2 地方标准申报备案材料不齐全

有的备案材料缺少编制说明或批准发布文, 有的备案材料缺少申请备案函或备案登记表, 有的标准文本和编制说明中缺章少页等。

3.3 同项标准的申报备案材料之间信息不一致

同一项标准在批准发布文上是一个名称, 在标准文本上是另外一个名称;有的一项标准批准发布文上是强制性的, 标准文本和申请备案函上却是推荐性的;还有的标准编号重复, 两个标准一个编号等。

3.4 非动态管理

地方标准备案以来, 对于废止、修订、各种分类等相关信息, 申报备案时提供得很少。对备案的地方标准时效查询很困难。

3.5

对暂缓备案或不予以备案的情况沟通和信息反馈不及时

4 建立地方标准备案管理信息系统

信息系统在理论和实践方面发展都很迅速, 而且功能也越来越完善, 适应性也越来越强。建立地方标准备案管理信息系统是管理地方标准的最佳选择。

地方标准备案管理信息系统, 可采用面向对象的组件化程序开发技术, 支持多用户和不同权限级别用户, 信息和文档在不同层级用户间流转。

系统可分为三级用户:省级标准化主管部门为地方标准备案申报用户, 上传信息相关文档, 提交备案申请, 同时, 为省级标准化主管部门管理本地区地方标准提供一个管理信息平台;国家标准技术审查部为地方标准备案材料审核用户, 查看与审核已接收的地方标准备案材料, 包括基本信息和附件, 统计地方标准相关的数据, 形成不同的分析报告;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为地方标准备案公告批准和发布用户。

地方标准备案系统增设和完善标准种类、中国标准分类、国际标准分类、国民经济分类、修订、废止等信息和相关的统计及查询功能。自动生成地方标准备案公告、地方标准暂缓备案和不予以备案回函等文件。

通过地方标准备案管理信息系统的建立, 既可以加快地方标准备案信息传递和交换的速度, 也可以减少重复劳动和信息失真, 解决地方标准备案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同时, 国务院标准化行政主管部门将申报备案的地方标准数据集中统一管理, 各类用户可以在线处理地方标准备案的相关工作, 逐渐替代手工和纸质的传统管理模式, 实现地方标准备案的电子化、网络化、动态化管理, 提升地方标准备案的工作效率和管理水平。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标准化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令第十一号, 1989, 4.1.)

3.建立地方志计算机数据库系统的初探 篇三

1 公共图书馆文献信息资源建设存在的问题

公共图书馆的文献信息资源建设,是一项直接为当地经济建设服务的重要基础性工作。以辽宁省对外开放的重要窗口―――开发区为例,到目前为止,全省已有国家级经济开发区6家,省级开发区13家,基础设施投入138亿元。多数开发区现已进入产出期,在生产、技术和管理水平上日渐成熟,取得了较好的产出效益,成为当地经济最活跃的区域。然而,公共图书馆在文献信息资源建设方面还不能适应当地经济发展的需要,具体表现在以下三方面

(1)文献采购数量不足。由于受文献购置经费的制约,加之书刊大幅度涨价,致使多年来公共图书馆文献资源建设未能走出低谷,文献采访的数量严重不足,不能满足经济快速发展对经济信息、科技信息等的迫切需求。以辽宁省图书馆和沈阳市图书馆为例,辽宁省图书馆采购中文图书29008种93379册、外文图书1888种2071册、外文期刊335种335册,采购中文图书28163种62953册、外文图书2194种2310册、外文期刊557种560册,其中中文图书种、册增长率分别为 2.91%和 32.58%,外文图书种、册增长率分别为16.21%和11.54%,外文期刊种、册增长率分别为66.27%和67.16%;沈阳市图书馆20采购中文图书16091种36823册、外文期刊9种110册,20采购中文图书15709种26503册、外文期刊10种123册,其中中文图书种、册增长率分别为 2.37%和28.03%,外文期刊种、册增长率分别为11.11%和11.82%。

(2)馆藏文献信息资源质量欠优。许多公共图书馆由于受传统的“重藏轻用”观念的影响,藏书建设质量不高。调查显示,无论藏书规模有多大,能够经常高频率地被读者查阅的图书数量,往往只占藏书总量的极少部分。近年来,藏书的积累性和保护性成份变得愈加明显,而读者的利用率并未相应提高,从而制约了图书馆为本地区经济、文化发展服务。

4.建立财务分析系统初探 篇四

[摘要]本文就财务分析系统建立的原则、内容等进行了探索,力图建立财务分析的指标体系。

财务分析应该就哪些方面进行,这个问题是我国财会界最近讨论的热点问题之一,这主要是由于我国财会学科体系在内容上一直存在交叉重复、界限不清的现象。建立独立的财务分析学,必须将财务分析的内容作为一个独立的问题进行

系统深入的研究。

一、财务分析的内容

(一)财务分析内容确立的原则

笔者认为,财务分析内容确立的原则有三:第一,符合国际惯例,第二,符合本国国情,第三,满足多主体的信息需要。

(二)决定财务分析内容的因素

决定财务分析内容的因素很多,笔者认为主要因素有:

1学科属性界定

学科属性界定是指学科研究领域的划分、范围的大小,全面和部分的区别等。好范文版权所有!

2财务分析主体的需要

财务分析主体是与企业主体有关的、需要分析信息的部门、单位、法人、自然人等。可分为外部和内部两大类。外部分析主体一般包括债权人、股东、其他企业、会计师事务所、政府及其有关机构;内部分析主体一般为企业管理者、企业所有者、职工等。财务分析主体不同,其分析的内容亦有所侧重,财务分析主体决定财务分析的内容。

3财务分析目标限定

由于企业财务分析主体构成的多元化导致了目标的多元化,从而构成财务分析的目标体系,分析目标的不同又导致了分析内容的不同。如投资者投资的目的都是为了取得盈利,但在盈利过程中伴随着投资风险,所以它们的分析内容是企业经营趋势、投资风险、收益的稳定性和盈利能力的大小。而债权人在确定或修正与企业的借贷关系时,为了保证其债权能如期完整的偿还,则要分析资产的安全性、企业的偿债能力和盈利能力。从企业的管理者看,企业使用这些资产的目的是追求最大限度的利润,企业向所有者及债权人承担着资产经营管理的责任,即资产必须保值和增值,对资产的运用要能够使得企业自我生存和发展、并向所有者提供投资收益、按约定条件向债权人偿付资产。要达到这些目的,管理者必须通过常规不懈的分析来对企业经营和理财的各方面工作进行评价,剖析企业当前财务状况和财务成果产生的原因,洞察企业经营中的风险性、资产运用中的安全性和效益性,把握企业的发展趋势,为企业经营决策和控制提供依据。其他方面如会计师事务所,目的是向投资者及有关单位确定企业提供的经营成果和财务状况的真实性、合法性、一致性等,要对企业财务报告进行查证、分析;财政、税收部门、银行等为了取得宏观调控需要的资料,也要对企业税金的(三)财务分析的内容

财务分析的内容主要据信息使用者的不同而分为外部分析内容、内部分析内容,另可设置专题分析内容。由于只有在企业提高了经济效益时,企业才可能有较强的偿债能力、盈利能力,国家、投资者、债权人及社会各方相关者的利益实现才有保证,因此现代财务分析的重心由外部分析转向内部分析。财务分析的内、外信息使用者进行财务分析时虽有不同的侧重,但也有共同的要求,都要求财务分析能够揭示出企业的经营趋势、资产与负债,及资产与所有者权益之间的关系、企业的盈利能力等。笔者认为:企业的内部分析内容可包容外部分析内容,反之则不然。这主要是因为外部信息需求者目标的不同及对内部信息资料的不可得。企业的外部分析是企业外部利益集团根据各自的要求对企业进行分析,内部分析则主要为管理当局制定政策提供依据。此外,针对企业县体情况还可设置专题分析。具体说来,企业财务分析的内容有:

1外部分析内容

企业偿债能力分析;企业盈利能力分析;企业资产运用效率分析;社会贡献能力分析;企业综合实力分析。

2内部分析内容

除以上外部分析内容外,还包括:企业筹资分析;企业投资分析。另外,内部分析内容还应有:企业经营预算执行情况分析;财务状况和财务成果形成原因分析。

3专题分析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企业将会遇到许多新情况、新问题。企业和外部信息使用者可根据自身的特点,结合特定的目标选取特定的资料及内容,有针对性地进行一些专题分析。如公司财务信息质量分析、资本资产结构优化分析等。

4关于财务分析与相关学科关系的探讨

5.建立地方志计算机数据库系统的初探 篇五

关键词:计算机基础,课程标准,公共基础课程,信息素养

大学生是信息化社会事业的生力军, 其信息技术水平决定了他们在信息化环境中工作的能力, 为此普通高校普遍开设计算机基础公共课程及相关专业课程, 旨在帮助大学生丰富信息素养、提升信息技术能力。现实状况表明大多数普通高校计算机基础公共课程的开设效果不理想, 因此有理由为此谋求革新, 建立普通高校计算机基础公共课程标准就是可行的解决方案之一。

一、课程标准概述

课程标准这个术语源于新一轮基础教育改革, 这次改革的核心是采用国家课程标准代替传统教学大纲。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 (试行) 》中指出:"国家课程标准是教材编写、教学、评估和考试命题的依据, 是国家管理和评价课程的基础。[1]。"可见课程标准是关于课程的纲领性、指导性、规范性教学文件。国家课程标准体现国家意志, 具有统一性、普遍性和强制性等特性[2]。统一性是指课程标准所规定的公民素质基本要求, 普遍性是指课程标准适用于所有学生和我国范围内、某教育阶段内所有开设这门课程的学校, 强制性是指每个学生必须达到课程标准所规定的基本要求。从这个意义上看普通高校建立计算机基础公共课程标准也是可行的, 因为信息社会的大学生有统一接受计算机基础教育的权利和必要。

二、普通高校计算机基础公共课程开设状况

我国普通高校普遍开设计算机基础公共课程, 但课程名称繁多, 如《计算机基础》、《计算机导论》、《计算机文化基础》、《信息技术基础》等, 课程教学内容包含计算机基础知识、操作系统基本理论与实践技能、办公软件操作技能、计算机网络基本理论与应用技能等。自从我国推出计算机等级考试制度以来, 高校计算机教育就逐渐"变味", 使这些课程逐渐蒙上功利色彩, 很多高校的课程教学目标转变为通过等级考试拿到合格证书。大多数大学生通过等级考试后不再深入学习和探究计算机知识与技能, 虽然他们仍大量使用计算机, 但大多是利用计算机通过网络查信息、发邮件、玩游戏等, 计算机逐渐成为收集学习"素材"和娱乐消遣的工具, 大学生信息素养普遍维持在较低水平。

由于等级考试等缘故, 大多数高校对计算机基础公共课程的重视程度很高, 通常把它作为校级课程来处理, 而且已有多所高校把这类课程作为精品课程来建设。然而由于各高校的教育理念、师资力量、学生状况、硬件条件等不一致, 导致这类课程的教学效果与社会效益存在较大差异, 这与国家课程标准所倡导的统一性、普遍性等要求相去甚远, 事实上造成了教育不公平现象。因此对普通高校计算机基础公共课程制定具有强制性的国家课程标准很有必要且意义重大。

三、普通高校建立计算机基础公共课程标准的需求分析

(一) 普通高校建立课程标准的状况和需求

课程标准随基础教育改革而诞生, 但为普通高校各类课程全面建设课程标准既不现实也没有必要, 可选择具备公共性质和普遍需求的基础课程作为尝试对象, 开发适用于不同学科专业和培养层面的课程标准, 诸如公共外语类、信息技术类、高等数学与普通物理类等课程都可作为课程标准建设对象。当前国内高校还没有课程标准, 课程纲领文件依然是教学大纲, 而教学大纲由各高校自行制定且大多由任课教师撰写, 随意性较大, 不能真正起到约束、引领和控制作用。为公共基础课程制定适用于一定范围和领域的课程标准, 利于这些课程的有效开展和公平实施。课程标准规定课程的基本要求和目标, 以此为基础高校教师和学生可根据自身情况进行提升和扩展, 这既为条件薄弱的高校设定课程参照指标, 又为条件较好的高校提供发展空间, 对大学生而言既有共性的课程基本要求, 又有自由发挥的个性空间, 因此在追求教育公平的前提下建立计算机基础公共课程标准能很好地迎合高校师生的需求。

(二) 普通高校课程改革与促进教育信息化的需求

为了适应社会发展和科技进步, 我国高等教育领域持续进行以课程改革为核心的改革, 其重要任务是在高校中实施教育信息化工程以促使课程改革出成效显特色。教育信息化影响到教育的方方面面, 高校应主动引入信息化技术手段来实现课程的优化和发展。课程信息化对教师和学生必然提出信息意识和计算机技能等要求, 这是实施课程信息化的前提, 然而当前大多数普通高校师生离这个要求有距离。高校教师自身应加强信息化技术手段的能力培训, 而大学生应通过计算机基础公共课程及相关课程来培养信息意识及技术能力。当前普通高校应试式的计算机教育模式不可能实现这样的目标, 因此改革计算机基础教育课程体系是当务之急, 研究和建立计算机基础公共课程标准是可行之路。

(三) 改变当前计算机基础公共课程设置混乱的需要

如前所述, 当前我国普通高校计算机基础公共课程开设状况较混乱, 不能很好地实现课程教育目标, 如果这种状况延续下去, 必然对社会、学校、教师、学生等造成不良后果。普通高校课程改革应该注意到这个问题的存在, 由教育行政管理部门出面组织制定一个符合我国国情和未来发展需要的纲领性的课程标准能较好地解决这个问题。通过课程标准规定统一的计算机基础公共课程名称、目标、要求、内容、模式和评价等, 并在此基础上留出发展空间由高校根据自身情况、专业特征及地区差异等进行拓展和调整, 营造适于学生提升信息素养和发展计算机技能的学习环境和氛围。

(四) 社会对大学生信息素养提出更高要求的需要

当代社会对大学生的期望是务实的, 希望他们上岗就能发挥作用。然而随着高等教育越来越大众化, 这种希望的兑现变得越来越困难。各行各业对信息技术的依赖程度越来越高, 要求从业人员具备较高的信息素养。然而当前很多非计算机专业毕业生在此方面拥有的素质能力并不能有效满足社会和企业的需要, 导致社会和企业对大学生的失望度在逐渐提高, 这给毕业生就业造成了一定的压力[3]。信息素养需要长时间的积累和熏陶才能逐步养成, 这需要在不同教育领域和层面实施有效的教育来辅助和推动。然而当前高校课程体系并没有完全考虑到这些, 大多数大学生自身也没有意识到这些, 因此如何通过课程对大学生实施信息素养培养已经成为迫切需要解决的现实问题。当前高校信息技术类课程如计算机基础公共课程等存在严重缺陷, 不能有效实现提升信息素养、培养信息意识、完善信息技能的目标, 但制定规范的信息技术类课程标准能够有效地改善这种局面。

(五) 高校计算机基础公共课程教师的实际需要

大学计算机基础公共课程的教师以计算机专业课程教师为主, 他们大多用计算机专业的眼光和态度来对待这类课程。随着信息技术飞速发展, 高校计算机相关课程的教学内容也跟着变化, 于是等级考试的内容和形式也在不断改变, 使得很多教师围着这个"指挥棒"乱转, 时常搞得大家无所适从。因此高校计算机基础公共课程教师对于制定课程标准有较强的期盼心理, 因为通过实施国家标准可较好地解决当前教学工作中的诸多问题和烦恼。在课程标准的基础上, 教师可潜心考虑如何通过课程实施来有效提升学生的素质能力, 有机会根据学校和学生的实际情况考虑该采取怎样的教学模式和教学内容等。通过课程标准平台可为教师之间创建更加广阔的自由交流空间, 从而更好地促进课程的健康发展。

(六) 与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衔接的需求

随着高中新课程改革的全面实施, 高中生普遍接受了系统的计算机基础教育而跨入高等院校, 但这不是计算机教育的终结, 他们需要在大学中接受更高层次的计算机教育。如果高校计算机课程不能与高中新课程体系有效接轨, 必然对新一代大学生造成巨大影响。仔细考察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标准, 可清晰地看到仅通过基础教育阶段的课程教学来实现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和提升比较困难, 根据学生生理心理发展特性分析也可得出相同的结论。基础教育阶段主要要求学生建立信息意识、掌握基本计算机操作技能、形成初级信息素养和能力结构。高等教育阶段必须承袭基础教育对大学生开展信息技术高层次教育, 进一步培养信息意识和提升信息素养, 从更宽广的层面、更丰富的应用和更灵活的思维方式来提高他们的信息技术能力。然而当前高校计算机基础公共课程却大量重复着应该在基础教育阶段完成的教学内容, 制定与基础教育接轨的高校信息技术类课程标准可以解决这些尴尬问题。

四、普通高校计算机基础公共课程标准应涉及的主要问题

鉴于以上分析, 在制定普通高校计算机基础公共课程标准时可重点考虑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1) 根据学科大类制定不同的课程标准。文科、理科、工科、医学等学科间存在较大差异, 对计算机技术的需求和依赖程度不同, 侧重点不一样, 应区别对待。

(2) 充分考虑与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衔接。既不要简单重复高中信息技术课程的要求, 又要适当考虑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教育的差异性和延续性。

(3) 考虑大学生身心发展的特征和实际需求, 充分考虑课程的深度、广度和灵活性, 充分考虑计算机技术框架的完整性、系统性和前瞻性。

(4) 正确把握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有效提升大学生信息素养。信息素养包含理论素养和实践技能素养, 关键是如何在二者之间架起沟通的桥梁。

(5) 充分考虑具体技术选型。尽量挑选能够学得上、用得上、用得好的技术是务实之举, 通过具体技术把相关的理念和思维方法渗透进去是关键所在。

(6) 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是重点, 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思维能力、动手能力是课程的核心。

(7) 充分考虑学生可持续发展性学习能力的培养。

(8) 充分考虑计算机技术发展前沿与研究方法的渗透。

五、结语

高校计算机基础教育教师深刻体会到课程指导理念对于教学的重要意义, 深切地感受到大学生对高校计算机教育的期望, 然而由于历史原因和条件限制, 计算机教育课程并没有到达理想的状态。高校计算机教育工作任重道远, 制定切实可行的符合我国实情和高校师生需求的课程标准是可能也是可行的, 这将为计算机教育规划一条健康发展的道路, 为培养符合社会需求的大学生提供可靠的保障。

参考文献

[1].技术课程标准研制组.普通高中技术课程标准[实验]解读[M].湖北:湖北教育出版社, 2005, 10-12.

[2].张明萍.浅谈新课程标准下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J].中小学电教, 2008[2].

6.建立地方志计算机数据库系统的初探 篇六

红外热成像技术能快速、实时地采用非接触手段在线监测和诊断出带电运行电力设备的大多数过热故障,防止电力设备损坏和由于这些设备损坏而导致的电网大面积停电事故,在电力系统内已经得到越来越广泛的应用。

目前,陕西省电力公司系统内各单位均开展红外测温工作,但尚无统一的红外图像采集标准和图库建设标准,没有1套完整的红外数据库管理系统[1,2,3,4,5,6]。

信息系统在电力系统的广泛应用和红外采集技术的发展为建设基于计算机信息系统的红外图库创造了有利条件。建立以PMS系统为平台的智能化红外图库对于提升电网安全运行水平,加强电网设备管理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1 红外检测现状

1.1 红外检测方式

目前陕西省电力公司系统内各单位采用红外热像仪进行巡视后,针对有疑问设备或重点设备选择性拍照,存在以下问题:

(1)对大多数测量点,只巡视不拍摄,实际保存的红外图片数据量太少,无法保障每个设备都有红外状态的记录;大型设备的红外图片少,难以获得全面数据。

(2)对于一些电压致热设备的判断,需要三相对比或与同类设备对比分析,选择性拍照必须先判断出是否有疑问才进行拍摄,专业要求太高。

(3)巡视工作难以量化,工作中拍摄少,巡视时间占工作时间的90%。

1.2 红外数据的管理方式

国家电网公司下达的电力设备红外导则,要求每年对电力设备进行全面的红外精确测量,获得各设备的运行温度数据并建立数据库档案。

但是目前国内各供电公司建立完善的红外热像数据库存在诸多困难,首先每年进行的红外精确检测的检测时间紧任务重,获得的红外数据数据量巨大,数据的归档整理也很困难,只能按照时间或地域分文件夹保存管理,不能实现快速人性化的查询和调用。

2 红外摄像技术的优势

2.1 拍摄方式

(1)摄像数据量是热像仪拍照的数百倍,数据保存全面,有助于档案管理和设备分析,生动全面的影像也更有助于分析。

(2)巡视中全程记录设备的红外状态数据,工作效率比红外热像仪高3倍以上。

(3)红外摄像获取的生动红外影像对目标的描述更为全面、直观和严谨。

2.2 红外数据分析管理

(1)红外摄像仪为一键式摄录,数据文件按间隔保存。

(2)利用变电站基础数据库资料对红外数据进行命名处理,格式统一规范,无需手工输入,鼠标点击选择即可完成全部数据的命名处理。

(3)利用数据库对红外数据进行管理,实现按照关键字查询功能,方便对历史数据的调用;实现同一设备历史数据和同一间隔设备的三相对比分析。

2.3 智能化的动态红外数据流分析系统

红外影像数据流的计算机辅助人工的分析过程,对海量数据的分析处理极为便捷。

2.3.1 电流致热型隐患

对数据流影像的每一帧进行温度数据提取,并生成特征量随时间变化的特征曲线,根据判据立即实现对电流致热隐患的发现。

2.3.2 电压致热型隐患

由于变电站设备众多,红外拍摄的背景异常复杂,大多数时间要求晚上拍摄,而电压型缺陷的设备温度差异又非常小,是目前红外检测工作的重点和难点。

在对每一个电压型设备进行命名后,使用查询检索功能,对全站所有的电压型设备进行统一色标的横向对比,可以大大提高分析人员对电压型设备隐患的发现率,比原有人工逐张分析的方法工作效率提高10倍以上。

2.3.3 综合致热型隐患

由于综合制热型缺陷的发热原因比较复杂,热缺陷的特征不具有规律性,现场判断比较困难,容易造成误判断,因此采用Research-N1在线式红外温度趋势分析系统加强监视和跟踪就显得很有必要,如图1所示。

在某110 kV变电站,工作人员发现1号主变压器35 kV出线AC相存在温度异常,其中A相更为严重;为了解动态在线分析系统的性能,要求现场对该出线ABC相进行连续时间的监测。A相温度随负荷的变化而变化较大,属于电流致热型设备缺陷;B相温度随负荷的变化而缓慢变化,未见明显温度差异;C相温度一直偏高,且不随负荷的变化而变化,疑似温度由内部传出,属于综合致热型设备缺陷,该缺陷比A相难处理。

如果该案例采用常规热像仪拍照,得到的结果见图2。

通过现场对比可得出:采用全数字动态在线分析系统采集设备的时间段温度数据,形成时间温度趋势曲线,能够全面了解热异常设备的温度变化规律,对于设备缺陷类型的判定提供更加充足、科学的数据依据;如果采用常规红外检测仪器,采集某时间点单帧的红外热图,无法为检修工作提供有力的参考依据,则会对某些设备的缺陷造成误判。

3 智能化红外图谱数据库的功能

3.1 建立红外图谱数据库的条件

目前,电力系统PMS系统的设备台账模块对红外图库开放接口,可将设备基础资料直接导入到红外图库中,减少红外报告分析命名的重复工作;红外采集技术也从静态单张拍照向动态连续摄像过渡,一方面摄像方式对电气设备采集数据更加完备,另一方面,隐患设备详实的动态连续红外温度数据流为客观严谨的科学研究提供了重要依据。因此,建立以PMS系统为平台的智能化红外图库对于提升电网安全运行水平,加强电网设备管理有重要的意义。

3.2 红外图谱数据库实现的主要功能

输变电设备红外数据库系统包含3个功能界面:媒体播放模块、设备管理模块和设备查询模块。系统可以快速调用、分析红外温度数据,对红外数据分析报告可快速上传,并且与设备PMS系统台账模块数据一一对应。

该系统的构思见图3。通过这套系统可将红外分析报告直接上传PMS系统,与PMS系统设备台账模块数据相关联。实现在PMS系统直接调出设备红外数据分析报告,查看设备缺陷情况,并且可将有缺陷的设备分析报告以附件的形式直接上传到设备缺陷模块,实现与输变电设备监测系统关联。

4 主要建设方案

4.1 红外图的采集、命名和分析

4.1.1 输变电设备红外热图的采集

红外图库建设是以电网输变电设备为采集对象。对于变电站内各电压等级设备,以设备为单位进行温度数据采集,涉及设备有变压器、断路器、隔离开关、四小器、组合电器、电抗器、电容器组、电缆终端、母线、绝缘子、导线及线夹等变电一、二次设备;对于输电线路红外数据以杆塔为单位进行温度数据采集,涉及线路耐张塔有大号侧、小号侧,电缆终端有电缆终端上部出线接头、电缆终端本体、电缆尾管、电缆分支套等。

根据设备的发热特征类型和数据分析的需求将检测方式分为以下4类:

(1)电流致热型设备检测方式:使用红外热成像仪器对电流致热型设备三相进行多帧频红外拍摄并保存红外图像数据流。

(2)电压致热型设备检测方式:使用红外热成像仪器按照变电间隔对电压致热型设备单相进行多帧频红外拍摄并保存红外图像数据流。

(3)缺陷设备拍摄方式:对判断出有缺陷的设备,采集设备360°全景红外温度数据流影像细节。

对危急缺陷设备还须进行8 h以上定点连续监测,获取定点连续监测的时间温度趋势分析数据影像资料,提供设备的时间温度趋势分析数据报告。

4.1.2 实现输变电设备红外热图的集中管理

(1)输变电设备台账基础数据建立完备:建立输变电红外图库管理系统与PMS的接口,共享设备台帐数据,两系统的数据实时同步或定期同步。依靠PMS中完备的台帐数据,实现变电设备、输电线路设备名称唯一,使得设备红外图片和报告的命名规范统一,为实现输变电红外热图集中管理创造条件,避免红外系统中设备台帐的重复录入。

(2)实现输变电红外热图集中管理:红外图库按电压等级建立或以地区管理单位建立设备台账基础资料,可根据国家电网红外导则中设备缺陷程度对拍摄的数据进行分类(一般分为缺陷设备、严重:缺陷设备、危急缺陷设备、关注设备、正常设备),实现对于设备红外热图的集中管理。可查询设备所属的电压等级、设备名称或缺陷类型,对设备的红外管理更为便捷高效。

4.1.3 实现输变电红外图的分析和查询

将拍摄下来的红外数据通过计算机进行高速分析,形成温度的峰值曲线积分,对于数万帧的红外数据,只需要几分钟的时间即可完成红外数据的分析,并根据分析完毕的特征,两温度趋势曲线自动调出异常的设备,自动生成规范的红外报告。报告包括的信息有拍摄距离、环境温度、相对湿度、风速、电压、电流、分析者、关注区域温度分析。对于疑似隐患设备周期性连续监测的数据可调用分析,并形成随时间变化的温度趋势曲线,对隐患设备进行定性分析。在红外图库系统可直接以下拉菜单方式选择设备名称或者缺陷类型进行设备搜索、查找。

4.2 数据库的建立与管理

4.2.1 数据库建立

(1)基础资料录入(变电站、线路):PMS系统设备台账模块直接对红外图库开放接口,将设备基础资料导入到红外图库系统,输变电设备基础资料建立完备,减少后期设备的分析命名重复性工作。

(2)数据分析:在红外数据库管理系统内可实现对红外基础数据快速分析、查看;对红外基础温度数据进行批量分析,采集每一帧红外数据最高温度,形成随温度变化的趋势曲线,通过趋势曲线,可快速查看隐患设备红外图片并可进行分析。

(3)命名便捷:直接以下拉菜单的方式进行设备的命名,便捷高效。

(4)报告自动生成:在设备的分析完成后,将数据直接上传到数据库便可快速生成相应的报告。

(5)隐患设备精确分析:对于隐患设备多角度摄像,以反映缺陷设备全貌,还可对疑似隐患发热设备周期性连续监测,并形成随时间变化的温度趋势曲线,对隐患设备进行定性分析。

4.2.2 数据库管理

(1)快速搜索、查找设备:直接以下拉菜单方式选择设备名称或者缺陷类型进行设备搜索、查找。

(2)缺陷类别管理:对于设备的缺陷可进行分类管理,对一般缺陷、严重缺陷、危急缺陷设备分类查看,可掌握设备消缺情况、执行情况、消缺方式、消缺时间。

(3)设备横纵向数据对比:对发热设备缺陷进行纵横向分析,可选择相同型号同类型设备、相同负荷、相同运行环境的ABC三相分析对比,纵向分析设备在不同的时间段的运行情况。

4.3 建立网络化的热图管理平台

为电力系统负责红外测温的部门和上级与下级单位相关部门之间的检修工作提供支持,是构建图库管理面向网络化制造的资源共享服务平台的根本目的。资源共享服务平台支持下的红外测温部门存在2类站点,即提供超文本传输协议(Hyper Text Transport Protocol,HTTP)及相关服务的红外图库管理系统服务器(资源共享服务平台)和开展检修部门、生技管理等部门的发起要求方。检修部门或生技管理部门等作为客户端发起调用设备红外分析报告请求,红外测温部门资源共享服务平台的红外图库管理系统服务器提供了检修工作中需要的分析报告数据和红外原始数据,可供相关部门在需要时调用下载。同时,检修部门和生技管理等部门还可同时对红外测温部门资源共享服务平台的红外图库管理系统服务器调用、查看、下载红外分析报告。一方面,生技管理部门可实时查看调用设备检修情况,追踪设备的复测情况;另一方面,检修部门可根据缺陷报告合理安排检修工作。

4.4 与相关系统的关联

通过与PMS和输变电监测系统进行有效的衔接,在PMS系统的设备台账模块,可将设备台账基础资料导入红外图库中;在PMS系统还可以在电脑上快速地调出隐患设备的报告,并以附件的形式直接发送到检修部门;在输变电设备监测系统中,管理人员可以快速查看并调出缺陷设备红外原始数据,并可直接进行分析,实现对输变电设备红外热图的集中管理。

5 结论

建立电力设备红外数据图库是电力系统发展的需要。输变电设备红外数据库系统的建立,对电力系统电气设备优化管理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无论是从数据分析上还是从红外数据的管理上都能够实现电力系统对设备管理的要求,提升电网的安全运行水平。随着电力系统对状态检修管理自动化的发展,克服目前人工只对部分数据存档,无法对所有输变电设备进行存档管理的困难。建立输变电红外数据库系统,可实现所有输变电设备红外数据的存档、分析、管理,并可对缺陷的设备进行分类管理,对状态检修提供了可靠、详实的信息支持。输变电红外数据分析系统对状态检修管理自动化的发展创造了有利的条件。

参考文献

[1]DLT664/2008,带电设备红外诊断技术应用导则[S].

[2]GB/T19870—2005,工业检测型红外热像仪[S].

[3]黄明亮,宋义,王刚峰.变电设备红外诊断技术在咸阳供电局的应用[J].陕西电力,2009,37(9):48-51.

[4]吕亮,章岩,罗建勇,等.高压电气设备典型热故障模拟及应用研究[J].陕西电力,2010,38(8):41-45.

[5]汤世洪,刘成安,陈泉根.基于FPGA的高分辨率红外触摸屏的设计[J].电子设计工程,2011,19(22):163-166.

7.建立地方志计算机数据库系统的初探 篇七

为加快信息化建设步伐, 国家提出启动人口基础信息库、法人单位基础信息库、自然资源和空间地理基础信息库、宏观经济数据库建设的要求, 明确法人单位基础信息库为国家信息化建设战略性、基础性信息数据库之一。

1 法人库简介

法人单位基础信息库简称为法人库。是以计算机网络技术为基础, 以组织机构代码为唯一标识, 采集具有民事行为能力、依法独立享受民事权利和承担民事责任的组织及其分支机构等行业基本信息而形成的公共基础信息数据库。它标识出法人单位基本身份特性的数据。其字段包括组织机构代码、单位名称、 单位地址、法定代表人、经营范围或职责、经济类型、经济行业等信息。

2 法人库在电子政务系统中的作用

(1) 数据量大。法人库数据涵盖机关、企事业、社团、工会、民办非企业等各类组织机构信息。这些数据在电子政务服务平台整合利用后, 以共享服务的方式向其它应用系统提供数据和业务支撑。

(2) 数据合法准确。法人库部分数据来源于组织机构代码系统。其承继了组织机构代码赋码办证的理论依据, 即“一数多源”, 一条数据库来源于多个部门的原始信息。

(3) 宏观统计分析, 为政府提供决策依据。通过法人库相关要素数据, 建立数据分析、挖掘模型, 利用基础数据生成各类汇总报表、图形分析, 并对专题数据进行预测分析, 从而为政府及有关部门掌握本地区的经济发展状况提供动态信息。

(4) 具有信息标准化和互联互通作用。法人库采取统一的建库标准和规范, 从通用要求、技术要求和管理规范三方面对术语、信息分类、数据采集、系统运行与维护等方面做出了严格规定。通过四级联网工作模式, 能够及时反映出各类单位的动态信息和数据库自动比对, 确保组织机构信息无重名、无重码等。

3 法人数据库在政务系统建设中的总体构架

(1) 总体构架

荆州电子政务系统法人库整体架构采用六层模型。即基础层、数据层、支撑层、应用层、表现层、接入层。

基础层是系统运行的物理基础, 包括网络、软硬件、需整合的各项信息资源以及与全市的数据中心、GIS系统、视频监控等系统为其支撑。数据层是各部局的法人数据库, 主要为质监和工商部门的法人数据库。支撑层主要为上层应用提供基础软件的应用支撑。应用层是规划的应用系统, 主要包括法人信息交换比对系统、网格员法人信息管理系统等。表现层主要是为公众提供法人信息服务。接入层是为不同的用户角色通过相关的认证后登录系统。

为适应数据保密要求, 采用VPN隧道技术实现网络连接。系统共设置一个法人库工作区和一个前置服务器, 实现点对点直连。前置服务器再通过光纤与荆州市电子政务外网直连。 (见图1)

(2) 数据传输与交换

按照荆州电子政务法人库建设要求, 采用VPN隧道技术实现网络连接, 开发“法人库应用服务系统”, 实现数据动态、可监控传输。数据落地采用Socket报文传输, 通过建立一个通讯的服务端和客户端, 将数据封装成报文进行通讯, 报文以XML为数据交换格式。采用时间戳方式自动检索最新数据, 一旦发现, 则将数据传递给前置服务器中。

(3) 数据管理与维护

法人库不是一个简单的数据分拣、数据传输过程。它是以技术标准集聚、整合各相关部门、政务系统中涉及的法人基础而建成的统一标识、实时更新动态管理的专用数据库。其重要性主要体现在:数据实时性和数据安全性。

①从技术途径解决数据实时和安全。荆州市法人数据库来源于两部分, 一是质监部门组织机构代码数据库。二是工商部门企业注册信息系统。质监部门数据通过各地数据采集, 网络平台录入、上传, 由省级集中管理、分类打包分装传输, 确保数据安全有效。

工商部门通过注册信息、年检信息、行政处罚信息推送到工商前置服务, 由数据交换平台将数据交换到数据中心, 在数据中心将质监部门数据和工商部门数据进行比对、清洗, 不一致的数据返回各自业务系统最终确定, 再次上传清洗比对, 最终形成荆州市法人基础数据库 (见图2) 。

②从制度上确保数据动态和安全。法人库建设各参与部门应建章立制, 加强组织领导, 明确岗位职责和工作要求, 确保法人库建设及后期正常运行与维护。

4 探索法人数据库在电子政务中的深层次应用

(1) 充分发挥网格员进驻社区优势, 由网格员对所负责社区的各类组织进行调查摸底登记, 核实组织是否存在, 证照是否有效, 是否有变更等, 并督促及时到相关部门办理。

(2) 电子政务管理平台自动过滤法人库失效数据、拟失效数据信息, 提前以消息通知方式告知网格员。网格员依据系统提示到的相关所在地进行巡视核查, 并告知及时办理相关手续, 确保法人基础数据库的动态、准确、有效。

(3) 法人数据库建成后关键在于应用, 如何整合各方面数据资源, 如何向政府和公众提供服务, 是法人数据库建设的主要目的。

5 结束语

随着政府和社会对信息资源日益增长的需求, 加快数据整合, 实现资源共享, 对解决民生问题, 增强宏观调控和决策能力, 推动信息化建设有着重要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上一篇:2020班主任安全工作计划下一篇:北京师范大学学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