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会计学的发展论文

2024-07-02

金融会计学的发展论文(精选10篇)

1.金融会计学的发展论文 篇一

司诉 讼

理由

是什么?

新金融会计准则对银行监管的影响

【摘要】本文从会计目标与监管目标的差异性、会计口径与监管口径的差异性、资产减值准备计提与贷款风险管理的冲突等方面, 分析新会计准则对银行监管的影响,提出了适应新会计准则变化的银行监管的若干建议。

2006年财政部发布的《金融工具确认和计量》等四项金融会计准则在相关规定、会计核算、财务报告等方面发生了一系列变革,使我国的会计标准得到进一步科学与规范。但从国际银行业监管的实践看,由于许多监管指标依赖于会计数据,会计准则的重大变化必然影响相关监管指标的计算口径,因此,包括公允价值、资产减值损失在内的一系列变革给我国银行业监管带来了新的挑战。

一、现行银行监管体系及其监管职能的履行

我国金融监管是一种多元监管体制。目前,中国人民银行、银监会、审计机关都在不同层面履行着监管职能,形成了以银监会监管为基本出发点、相互补充的有机整体。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银行法》,目前人民银行的主要职责为“制定和执行货币政策、维护金融稳定、提供金融服务”。但为了实施货币政策和维护金融稳定,人民银行仍有监管银行间外汇市场、黄金市场等监管职责,并有权对金融机构及其他单位和个人的存款准备金执行情况以及对执行有关人民币管理规定的情况等直接进行检查。

2003年4 月, 中国银监会、证监会、保监会共同组成了中国金融监管的“三驾马车”。银监会主要负责审查、批准银行业金融机构的设立、变更、终止以及业务范围,对股东的资金来源、财务状况、资本补充能力和诚信状况进行审查,对银行业金融机构业务范围内的业务品种审查批准或备案等。

国家审计机关对国有金融机构的资产、负债、损益进行审计监督。近年来,中华人民共和国审计署连续对银行业进行审计,查出中国银行股份有限公司违规发放贷款55.14亿元,交通银行股份有限公司违规放贷19.38亿元,招商银行股份有限公司违规放贷19.04亿元等问题。

二、新金融会计准则对银行监管的影响

新的会计准则整体框架中,金融工具确认和计量、金融资产转移、套期保值和金融工具列报四项准则各有侧重、相互关联、逻辑一致,形成了有机整体。同时,公允价值计量模式的运用、衍生金融工具表内核算等具体准则的调整,也对我国现行金融监管产生了重大影响。

(一)会计目标与监管目标的差异

目前, 理论界对商业银行的会计目标主要有两种观点: 受托责任观和决策有用观。受托责任观认为: 会计应为资源所有者, 甚至是为所有的委托人提供经营者履行受托责任情况的信息,认定和解除委托方和受托方之间的委托责任。由此推论,国有银行的会计目标是向国家报告、股份制银行的会计目标是向股东报告银行管理者受托管理银行资产的责任,会计核算应用历史成本客观、准确地反映受托经济责任。决策有用观认为: 会计的基本目标是为现实和潜在的投资者、债权人和其他的信息使用者提供决策有用的财务信息,在会计计量上不仅要采用历史成本, 还要采用非历史成本。目前,我国的会计准则目标主要是决策有用观,是为了保护处于信息劣势的群体,降低信息不对称,这与维护金融稳定的金融监管的根本目标存在差异。

(二)会计口径与监管口径的差异

银监会2004 年制定的《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管理办法》中,其核心资本是实收资本或普通股、资本公积、盈余公积、未分配利润和少数股权的合计,附属资本是重估储备、一般准备、优先股、可转换债券和长期次级债务的合计,可见,监管资本是依据过去的《金融企业会计制度》划分的。2006年12月,中国银监会修订了《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管理办法》,在附属资本中增加了“混合资本债券”项目,并规定:“对计入所有者权益的可供出售的债券公允价值正变动可计入附属资本,计入部分不得超过正变动的50%;公允价值负变动应全额从附属资本中扣减”,这是结合2006年新会计准则所作的调整。但附属资本中“一般准备”项目在新会计准则中已不存在或至少说已发生变化,如《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管理办法》中的“首先从贷款账面价值中扣除专项准备”,而 “专项准备”是否还存在、如何计量等,显然与新准则的会计口径已不完全对应。

新准则将原被置于表外核算的衍生金融工具纳入表内核算,有利于金融企业及时了解高风险金融投资的有关信息,有利于防范衍生金融工具风险,但这种做法会使银行的资产负债规模发生变化或显着膨胀。在金融监管中起着重要参考作用的流动性资产/流动性负债的比例、贷款余额/存款余额的比例等资产负债比例管理的有关监管指标随着会计核算的变化将有可能失去原本意义。

(三)公允价值与历史成本的背离

目前,我们的会计目标是决策有用性,资产负债表上的金融资产更多地按照公允价值计量,而不同的计价模式对银行利润的影响是显着的。从以下金融类上市公司在编制报告时聘请境内和境外会计师事务所实施“双重审计”后的审计利润差异可见, 审计结果的利润差异较大(见表1)。

如深发展2002年境内审计净利润3.13亿元,比境外审计净利润3.87亿元低了0.74亿元,差异率为-19.6%;华夏银行2005年境内审计净利润1.3亿元,境外审计净利润1.4亿元,出现这些差异的主要原因是国际会计准则按公允价值计量金融资产与负债,而我国当时还用历史成本计量。

(四)资产负债类别与现行监管框架的偏差

新准则以持有目的为分类标准, 将金融资产分为交易性金融资产、持有至到期投资、贷款和应收款项、可供出售金融资产等四类,金融负债分为交易性金融负债和其他金融负债两类。这种划分使存款业务不再按期限划分活期存款和定期存款,也不再按存款对象区分为单位存款及个人存款,符合决策有用观的会计目标,但这种分类方法使每笔活期存款都可归入“交易性金融负债”,其间的流动性负债、派生存款数量则不得而知。而我们在监管贷款业务及防范贷款风险时,毫无疑问地要考虑贷款的流动性、安全性,考虑贷款与存款的配比。从新的资产负债表看,资产负债的项目类别与现行的监管框架不相吻合,给非现场监管的相关指标计算带来了困难。

(五)资产减值准备计提与贷款风险管理的冲突

新准则将贷款减值损失界定为贷款的账面余额与使用其初始实际利率折现得到的预计未来现金流量现值之间的差额,而且“有客观证据表明该金融资产发生减值的,应当计提减值准备”,并规定:债务工具减值损失转回可计入当期损益,而可供出售权益工具投资发生的减值损失,不得通过损益转回。这些规定缩小了金融企业利润操纵的空间,但与银行监管机构的观点存在一定差异。银行监管机构的观点是用经济增长时期贷款准备金的储备来吸收经济衰退时期的损失,以预提方式防止将来的贷款损失,如2002年《银行贷款损失准备计提指引》中指出:“一般准备是根据全部贷款余额的一定比例计提的、用于弥补尚未识别的可能性损失的准备”。2006 年6月巴塞尔银行监管委员会的《贷款信用风险的稳健评估》(Sound credit risk assessment and valuation for loans)也强调,应“确保根据信用损失估计值计算贷款损失准备金的方法合理且符合审慎性原则”。

三、新会计准则体系下的金融监管策略

(一)加强监管与会计部门的有效沟通, 减少监管与会计标准的差异

2004年,巴塞尔银行监管委员会发布《统一资本计量和资本标准的国际协议: 修订框架》表示,“委员会及其成员国计划继续与会计当局进行积极对话, 以尽量减少监管和会计标准之间不应存在的差异”。因

此,在新会计准则体系下,应加强监管部门间、监管与会计部门间的沟通、协作与信息共享。2001年巴塞尔银行监管委员会发布《银行内审、监管当局与内外审的关系》,2002年颁布《银行内审、监管当局与内外审的关系:调查报告》以及国际审计实务委员会于2002年发布《银行监管与外部审计之间关系》等报告,都为合作与协作提供了理论依据。

(二)改革相关指标及其数据统计,调整监管口径与会计口径的差异

针对监管口径与会计口径出现的一定差异,应对以会计资料为基础计算出来的关键监管指标及关键数据的统计进行改革。如“银行资本充足率”,可根据监管资本的特性,对会计准则中影响监管资本的要素进行适当调整,以适应非现场监管的需要。2006年12月,中国银监会提出《关于修改的决定》中增加了“商业银行计算资本充足率时,应将计入资本公积的可供出售债券的公允价值从核心资本中转入附属资本”,以使监管指标与新准则相协调,消除会计准则变化对监管指标的影响。

(三)研究新会计科目体系的变化,降低监管指标的偏差

金融监管当局获取信息、掌握信息是进行有效监管的前提与基础。一般商业银行根据“新准则” 并结合《企业会计准则应用指南》,重新设计了会计科目体系和财务核算办法,如有些行在“资产减值损失”科目下增设了“提取贷款损失准备”、“提取坏账准备”等二级科目,有的行在会计核算时还增设了三级科目。因此,利用现行监管指标时一定要注意这一新变化,如:分析贷款流动性指标时,则需要将资产负债表的“发放贷款和垫款”项目拆分为“长期贷款”“短期贷款”;分析存贷比指标时,则需要将“吸收存款”项目拆分为“长期存款”“短期存款”等,同时注意相应的资产负债比例,必要时还需要进一步考虑单位存款和个人储蓄问题,以综合判断其派生存款和原始存款。

(四)制订新的贷款资产监管办法,化解贷款风险管理冲突

贷款监管的重要目标之一是防范风险。新会计准则的“借:资产减值损失,贷:贷款损失准备”使贷款损失准备不再预提。因此,应制订新的贷款监管办法,如:对商业银行进行贷款减值监管时,要检查商业银行

确定的单项金额重大的贷款标准是否切实根据自身管理水平和业务特点,整体评估贷款损失准备金的框架设计是否合理,信用风险评估和贷款损失准备金计提所涉及风险计量模型是否与实际经营状况相吻合等,以化解减值准备计提与贷款风险管理的冲突。

(五)以新会计准则及会计信息为基础,创新金融监管方式

综合的、完善的会计准则是金融体系稳健的先决条件。就目前情况看,银行监管要以会计信息为基础,并适应金融监管的需要。非现场监管是通过收集金融机构的经营管理和财务数据,运用各种模型、计算机软件及相关比例分析,研究分析金融机构经营的总体状况、风险管理状况、合规情况等,再结合监管指标发现风险管理存在的问题,因此,现场与非现场监管的结合应是今后金融监管的主要方式。

2.金融会计学的发展论文 篇二

一、衍生金融工具的特点

首先, 衍生金融工具有风险性, 而且这种风险性往往是不可预知的, 多是在没有任何迹象的情况下发生的。衍生金融工具风险事件的发生, 与公司的经营业绩无关, 不因为公司的经营效益好而可以避免风险。而且这种金融工具所带来的损失是颠覆性的, 时间上也具有突发性, 往往不能给相关企业或者投资者以避险的时间。

其次, 既然是衍生金融工具, 其风险等是衍生的, 而不是原始的。衍生金融工具是在基本的金融工具的基础上衍生而来的, 其标的物正是基本的金融工具, 衍生金融工具本身就是一种创新的举措, 是金融产品风险的重新融合, 这种整合后会有很大的不确定性, 也就是风险性。金融工具本身的创新和诞生也会给会计处理和会计相关信息的公开带来很多不困难和不透明性。如果会计信息披露不能适应金融工具的衍生和发展, 在很大程度上会影响企业财务报告的公允性, 会计信息使用者不能得到对决策有用的相关信息。

最后, 衍生金融工具还有一定的杠杆性。衍生金融工具的投资一般原始净投资极低, 保证金和全额资产之间有一定的乘数关系, 所以保证金越低, 全额资产越大, 杠杆效应就越明显, 资产的收益率就越高。而且衍生金融产品交易时的产品只是一种符号, 并没有实体资产。对投资者而言, 只要操作得当, 价格变化预测无误, 便能以保证金为筹码, 搏动十倍乃至几十倍的基本资产, 杠杆比率可达十倍乃至几十倍, 应地投资利润或损失扩大十倍至几十倍。正是这种“以小搏大”的杠杆效应使得衍生金融工具独具魅力, 并得以不断创新发展, 同时它也使得衍生金融工具成为风险高!不确定性大和价格波动剧烈的金融商品。

二、对会计发展带来的不利影响

首先是对会计要素记账带来的不便。会计要素中有资产项和负债项, 这两项是以经济利益的流入和流出为区分的。但金融衍生工具有自身的特点, 它是一种合约, 不能确定是利益的流入还是流出, 在传统的会计记账模式下, 是不能确认购销的相关业务的。而且其金额也没法确定, 因为其本身风险性大, 收益的不确定性大, 收益的金额也待定, 这样就无法在会计要素和会计报表中予以确认。衍生金融工具只是一种可能负债, 而且也许这种负债永远无法成为真正的负债"由于和传统负债的定义相去甚远, 所以很难将衍生金融工具作为负债予以核算。

其次, 在会计信息的披露方面, 也存在着潜在的问题。首先是面临金融工具记账的入项的问题, 如果看作资产, 则必须把原来的资产的概念予以更新, 但对于负债, 也存在问题。但如果不记入财务报表, 则无法真实反映企业的风险状况;如果不在财务报表中体现, 而只作为表外业务, 则会导致会计相关信息的缺失, 加剧信息不对称, 带来更大的风险。

三、应对衍生金融工具影响的建议

为了更好地对衍生金融工具带来的冲击进行应对, 可以着手做好以下方案的工作:

对会计报表的结构再完善。目前的会计报表资产、负债的分类的结构, 不能完全应对衍生金融工具所带来的复杂性和会计信息客观反映的要求, 不能体现金融资产和负债的价值。所以要考虑在原来的会计报表结构中加入相关的元素, 对衍生金融工具投资的项目进行体现, 这样使会计信息更全面, 更客观, 更能满足投资者的需要, 保护投资者的利益。

对衍生金融工具的信息披露内容和披露时间、周期等进行规范性的界定。对会计政策中对衍生金融工具的处理方法进行统一化的指导, 不同的会计政策下, 对于衍生金融工具的处理是不同的, 会计政策的差别将导致会计处理方式的差别, 如果存在着差别, 则不同的处理方式下的会计报表无法对比。另外, 对需要进行披露的风险进行明确规定, 比如利率风险和信用风险等, 因为, 风险中蕴含着潜在的损失和收益, 通过对风险的披露可以是报表使用者更好地预测公司的潜在损益, 对于做出正确的决策更有帮助。鼓励企业对衍生金融工具的使用情况、等信息披露。

摘要:随着资本市场的兴起和不断完善, 衍生金融工具出现并得到飞速发展, 对现行财务会计理论体系提出了挑战。本文首先分析金融工具的特点, 然后分析了其给会计发展带为的不利因素, 最后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应对的相关建议。

关键词:衍生金融工具,会计发展

参考文献

[1]John C.Hull.Options, Futures, and other Derivatives.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1.9

[2]徐经长.衍生金融工具会计管理研究.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 1998

[3]耿建新, 徐经长.金融衍生工具会计新论.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5

[4]王辉, 许家林.我国基本会计准则与财务会计概念框架的比较Ⅰ.财会通讯.2006 (31)

3.金融会计学的发展论文 篇三

衍生金融工具带给现行会计发展日新月异的变革,一系列震动世界的金融危机与风波足以证明,在会计核算中对衍生金融工具的不反映和不规范反映都将导致不可预期的严重后果。金融衍生工具确认、计量、披露三大难题已成为会计理论界和实务界的研究热点。现行财务会计理论已经受到衍生金融工具的全面挑战。如何正确认识衍生金融工具,它给会计界带来什么样的冲击和影响,笔者结合实际案例,针对上述问题进行分析。

一、衍生金融工具的含义及特征

衍生金融工具(Financial Deriyacion Instrument),又称为派生金融工具、金融衍生工具、金融衍生产品等,顾名思义是与金融原生工具相对应的一个概念。从财务会计的角度来看,所谓衍生金融工具,就是尚未履行或正在履行之中的合约,它是由传统金融工具衍生而来的一种投资工具。衍生金融工具具有以下特征:

1.契约性

实质上,衍生金融工具是一种经济合同,其对象为金融工具,是尚未履行或正在履行中的合约,并且该合约一般不得取消。

2.杠杆性和高风险性

在以衍生金融工具为投资对象时,只需交纳较少的押金或保证金,从而以小博大,具有杠杆性;而杠杆性也使衍生金融工具的收益与风险倍数放大,从而具备了高风险性。

3.套期保值和投机套利共存

衍生金融工具根本上说是为了规避金融价格波动的风险,而由于其以小博大的特性,使其同样成为了投机套利的工具。

4.高技术性

衍生金融工具可以是衍生金融工具的再组合,还可以是原生性金融工具和衍生金融工具的组合,其中体现了较多的技术含量,从而也在某种程度上提高了核算和监管的难度。

5.较高的价值波动性

衍生金融工具在价值方面受制于原生性金融工具的价格,并受诸多因素的影响,具有较高的价值波动性。

正因为衍生金融工具具备这些独特性,传统的财务会计处理方法被证明无法真实反映其风险与收益,因而也无法行使会计的核算和监督职能,这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财务报表的决策的可用性,动摇了传统财务会计理论的基础。为了保证会计职能的行使,就需要进一步扩展传统会计理论的内涵与外延。

二、衍生金融工具对会计发展的影响

1.对会计要素定义的影响

资产和负债在现行会计制度中均被定义为过去发生的交易事项,并在未来将带来经济利益或资源的流入或流出。而衍生金融工具是指正在履行之中或尚未履行的合约,所体现的交易并未发生,将在未来发生,是跨期进行。因此它无论采取何种合约形式,都会赋予一方到期按合约规定进行或放弃交易的权利。衍生金融工具若要属于资产范畴,固有“资产”定义也将随之颠覆。若将此工具归入负债项,有可能将或有负债转化为现实负债,而或有负债不能转化为现实负债的可能性也是存在的。传统会计理论定义下的“负债”难以囊括此点。按照现行会计制度,签订合约并不能形成企业资产或负债。衍生金融工具的出现,让人们开始重新考虑对会计的基本要素的定义问题。

2.对会计确认的影响

权责发生制是传统财务会计所依赖的确认标准,注重以权利和责任的实际发生作为会计计量的基础,而对未来发生的交易和事项则不予确认。例如,衍生金融工具在收入和费用方面,如依照“实质重于形式”原则,当合约已订立,风险和报酬已实际转移时,即应予以反映收入和费用。而现行会计所要求确认的收入,必须是过去已发生的交易事项,是已实现的,即符合“实现”原则,交换行为已经发生,盈利过程已经完成,而对未发生的交易事项一律不予反映。对费用的确认除“实现”原则外,还要求符合“配比”原则,因此将衍生金融工具排除在会计确认项目之外。

衍生金融工具不是以交易发生的时间为确认标准,而是以合约的履行时间为确认标准,除了合同缔结时需要确认以外,还将存在着所谓“再确认”和“终止确认”的问题。会计一旦对衍生金融工具予以确认,随之而来的就是会计计量问题。在衍生金融工具的初始确认、再确认和终止确认中,都涉及到了如何合理地对衍生金融工具进行量化反映的问题。

3.对计量模式的影响

在会计计量中,计量对象、计量属性和计量尺度组成了一套完整的计量模式。其中最重要的莫过于选择计量属性。在传统会计理论体系中,按照会计要素的历史成本计量要求,资产的取得、耗费和转换都应以实际取得资产时的支出作为计量、计价和记录的依据;负债的取得和偿还都按实际取得负债的支出进行计量、计价和记录。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自然也是历史成本计价的,该模式坚持纯粹的历史成本计量属性。长期以来,历史成本一直以其数据易得、客观性强而占据会计计量的主导地位。但是衍生金融工具大多只是一种合约,它只产生相应的权利和义务,实际的交易事项尚未发生,自然也就没有历史成本可循。同时衍生工具的市场价值也在不断变化,对参与者来说。可能是盈利亏损并生的。而历史成本原则的局限在于当物价波动较大或币值不稳定时,历史成本就不能真实体现会计主体的财务状况和经营业绩,从而削弱会计信息的有用性,影响当前决策。金融衍生工具的价值波动性决定了其势必打破原有的财务会计的历史成本原则。

英国的巴林银行、日本的住友商社以及我国上交所的“3.27国债事件”和“中航油事件”,都是因操作衍生工具不当而陷入财务困境,但建立在历史成本计量模式上的财务报告在这些金融机构陷入财务危机之前,往往还显示“良好”的经营业绩和“健康”的财务状况。许多投资者强烈呼吁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重新考虑历史成本计量模式是否适合于金融机构。随着金融工程技术的发展和经济环境变动不确定性的增大,会计报表的使用者更加关注的是合约标的的现时价值而非签订时的实际价值。对于合约价值随市场行情变化而变化的情况,经济学家认为,以公允价值替代历史成本,可能成为未来的发展趋势。

所谓公允价值,是指熟悉情况并自愿的双方,在公平交易的基础上进行资产交换或债务结算的金额。公允价值本身并非某一具体的会计计量方法,而是一种复合计量属性,可以通过多种形式体现出来,主要表现在:未来现金流量的现值、可交现净值和现行市价等。比如可以参考类似衍生金融工具的市场价格或直接从市场上可观察到的价格来获取衍生金融工具的公允价值。衍生金融工具的独特性,使得公允价值成为作为衍生金融工具的主导计量属性的最优选择。关于这一点,国际会计界指出只有公允价值才是衍生金融工具唯一可行的计量属性。可见公允价值计量在衍生金融工具会计计量中的作用在逐渐增强,将成为与历史成本计量并重的计量方法。

但是在我国,由于目前各类要素市场的运作还不够规范,各种交易价格还难以作到真正公允,所以在现行的会计准则与会计制度中,相关处理都尽可能地回避了按公允价值计价,而改按账面价值入账。但随着衍生金融工具的发展,对公允价值的回避已不是办法,只能积极地对其加以研究和应用,才能保障会计信息的有用性。因此,在会计实务操作中,我国对衍生金融工具的会计计量也分为初始确认、终止确认和再确认时的计量。并根据扩展后的会计计量原则,呈现公允价值与历史成本计量并用的局面。

(四)对会计报表的影响

会计职能在于,现有或潜在的信息使用者通过查阅财务报告以获取对决策有用的信息从而进行决策。而财务报表是财务报告的核心。具体来说,财务报告的主体包括资产负债表、损益表、财务状况变动表或现金流量表。而金融衍生工具交易大多为表外业务,交易本身无法得以充分披露,人们无法从财务报表上直接了解到企业所从事的金融交易以及所面临的风险,传统会计体系所带来的问题一一显现。

一是在金融工具不断创新的情况下,传统的财务报表编制体系已无法满足报表使用者的需要。例如资产负债表按照现行的报表编制要求,是按流动性对资产负债进行排列并编制的。而对于衍生金融工具,如何让企业的金融资产或金融负债在财务报表中得到充分披露?很显然,财务报表结构无法容纳衍生金融工具这一新生事物,因为它不符合传统会计要素定义。

二是现行通用的会计报表的静态性决定其存在诸多局限性。例如无法反映报表数字处理的会计程序和会计方法方面的信息。而且其反映的只是一种以历史成本表现的账面信息,无法准确反映经济环境发生变动情况下的会计信息。

三是充分披露问题。会计主体依据充分披露的会计原则,应披露全部的重要经济信息,衍生金融工具信息就是其中非常重要的信息。若投资者无法在公司的财务报表中获得所需信息,就无法做出恰当决策,因而遭受巨大损失的可能性就增大。由于衍生金融工具种类繁多且不确定性,现有的会计技术无法将衍生金融工具等表外项目列入财务报表之内。为此,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规定对每类金融衍生工具都应披露如下信息:每类金融衍生工具性质和范围、利率风险、信息风险、公允价值等。足见现行会计报表中披露的信息远不能满足会计信息使用者对金融衍生工具的要求。

于是,“表外注释”就成为与报表本身共同构成财务报表基本内容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同时弥补了通用会计报表披露信息的局限性,成为提高财务报表总体水平和层次的一个重要环节,有助于报表使用者就衍生金融工具对企业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影响的重要程度作出合理评价,进而作出正确的经济决策。

衍生金融工具以其有别于传统资产和负债的独特性,突破了传统会计理论和会计原则的范畴。目前,国内会计准则中关于衍生金融工具的规范很少,内容也过于简略,而实务中各期货交易所和投资企业对期货交易的会计处理与披露又各不相同。因此,应加快研究并制定衍生金融工具的相关会计规范,一方面要结合我国的国情和金融市场现状,另一方面也要考虑其未来的发展趋势。由于我国衍生金融工具还处于初始阶段,将来各个衍生品种交易的开展也要经历一个长期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相信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和金融工具计量模式的不断完善,各种相关技术问题也必将得到解决。金融工作者要积极应对衍生金融工具对会计发展的影响,将其作为对传统会计理论进一步发展和完善的契机。[e]

4.金融企业会计学习心得 篇四

第一节 货币发行业务概述

第二节 发行基金的保管和调拨的核算与管理

第三节 货币发行与回笼的核算与管理

第四节 损伤票币销毁的核算与管理

思考题

第八章 经理国库业务的核算与管理

第一节 国库业务概述

第二节 国库业务核算的会计科目

第三节 预算收入收纳、划分、报解的核算与管理

第四节 库款支拨的核算与管理

第五节 日终、月终、年终的处理

第六节 国家债券的核算与管理

思考题

第九章 黄金业务的核算与管理

第一节 黄金业务概述

第二节 收购黄金的核算与管理

第三节 黄金上售业务的核算与管理

第四节 黄金配售业务的核算管理

5.金融会计学的发展论文 篇五

一、衍生金融工具的特性和功能

金融衍生交易是一种金融合约,而非资金借贷关系,其价值取决于现货市场上的一种或多种资产或资产指数的价值。在计算其价值时,一般可以将之分解为期货、期权、调换等基本形式。其主要目的是用于转移资产价值波动所引起的价格风险,即用于避险或投机。衍生金融工具极具风险性,按国际证券监管委员会1994年7月发布的《衍生金融工具管理指南》分为:信用风险;市场风险即市场价格不利变化而影响机构财务状况的风险;流动性风险即缺乏对手会使公司不能实现平仓或不能以同等或接近市价而平仓的风险;结算风险即公司未能于预算期内收取对手方付款或付货的风险;运作风险即公司因人为的错误或运作系统控制失灵招致损失的风险;法律风险即公司因合约不能执行或条文不当而招致损失的风险。

衍生金融工具的出现,使得金融市场极为活跃,在运作时大多采用财务杠杆的方式,即以交纳保证金的方式进入市场交易。交易者只需少量的资金即可搏动巨大的交易合约,只要操作得当,价格预测无误,便可以较少的投资成本,带来十倍或数十倍的收益,因而引来了大量的投资者。衍生金融工具这种以小搏大的财务杠杆放大作用不仅分散了企业风险,增强了企业应付风险的能力,还拓宽了企业的筹资渠道。另一方面随着金融市场自由化、一体化趋势的加强,数据处理电子化降低了支付清算方面的成本和二级证券市场的发达,证券利率的下降,企业运用新的金融工具将降低企业的筹资成本。

二、衍生金融工具对现行会计的冲击

1.对会计处理基础的冲击。现金收付实现制和权责发生制均以过去发生的交易事项作为基础。而衍生金融工具大多是待执行的合约,与合约相关的经济利益和平仓交割义务只有到实际履行合约时才能确认为资产、负债、收益,在此之前无法证明其利益和风险,况且衍生工具具有风险性、流动性、市场性,要求不断的确认和再确认。从传统的实现原则出发,这些事项在财务报表上是无法反映的,会计也失去了对它的监督职能。

2.对会计要素定义及其确认的冲击。传统的会计理论确认一个要素,应满足两项标准:(1)与拟被确认的项目有关的未来经济利益可能流入或流出企业,(2)拟被确定的项目的成本或公允价值(Fair Value)能可靠地予以计量,其共同点是立足于过去发生的交易事项而且在未来期间又必定有经济利益或资源流入流出企业。衍生交易尽管为企业所控制,但其立足点在于未来期间合约的履行情况,其风险性导致未来期间经济利益和资源的流向、金额具有不确定性,难以准确计量。若要把衍生工具列为企业的.资产或负债,对它们则必须重新定义,其他财务会计的基本概念也将发生一系列变化。

3.对历史成本原则的会计计量基础的冲击。历史成本原则属性只确认交易和准交易的事项,并且在确认时,通常只以市场交易价格为依据,入帐后,一般不再变动。金融衍生交易不像传统交易那样可在一个时点完成,从合约的签订到最终交割或平仓,都需要一段时间,此间衍生金融工具的价值可能随时发生变化。合约价格反映的即是订约时的价值,如果不对随时变化的市价作及时反映,就无法反映交易的风险。

4.对会计报告的冲击。衍生金融工具由于自身的特点,加之现行财务报表的固定模式,使得衍生金融工具很难在表内充分反映,只能在表外作重大信息说明。如按现行资产负债表的项目及分类,金融资产和负债无法得到充分的披露。然而衍生交易的规模及风险以及企业未来的巨额现金流量足以影响企业的存亡,如此重大的信息若不能揭示反映,显然与充分揭示原则相悖,不利于投资者和潜在投资者进行决策,也不利于企业会计人员对风险进行监管预测,会计信息的有用性也将大打折扣。

三、对现行会计制度的改革

1.对权责发生制的改革。衍生金融工具实际上就是体现债权债务关系的金融合约,合约交易结算是通过独立的结算系统来完成,结算系统根据市价的变化决定交易者保证金帐户金额的增减与否,可见进入了结算系统,合约的风险和报酬就已经转移,根据“实质重于形式”的原则,应开始确认、记录、列报和揭露。把合约从订立到履行过程的全貌反映在报表上。也就是在确认金融资产和负债时采用“转移原则”代替“实现原则”。

2.对财务会计要素的重新定义。资产不仅要包括由于过去的业务引起的企业拥有或控制的可带来未来经济效益的经济资源,还包括约定的未来可直接为企业带来经济利益的经济资源;负债不仅包括过去业务引起的由企业承担的可用货币单位准确计量的经济责任,还包括约定的未来由企业承担的经济责任。经过新的定义,会计要素的内涵和外延均包容了金融资产和金融负债,这样会计要素就可分为金融性要素和非金融性要素,以利于报表信息的揭露。

3.采用多种计价基础。衍生金融工具没有历史成本可循,不能采用历史成本计算。为了客观、公允地反映出被计量对象的价值,以提供有用的决策信息,可采用公允价值。公允价值应从有效的市场取得,它是通过市场价格或未来现金流量的贴现体现出来的,也就是我们通常的终值、现值换算关系。

4.对财务报表的改造。由于会计要素的重新定义,我们有必要对报表项目按双重标准进行分类,先按金融资产或负债和非金融资产或负债分类,再按流动性大小分类。在报表的排列上,金融性项目按风险程度大小排列;对非金融项目按其流动性大小排列。为了适应金融工具的特殊需要,可增编一张“金融头寸表”。必须改变“附注”的观念,报表附注不仅仅是附加注释,而是与报表本身共同构成一个完整的报表体系,其作用明显的在提高。附注内至少应包括金融工具的类别、特征、风险系数、帐面价值、 本论文来源于( www.51lunwen.org/ )公允价值、到期日、持有日等重大信息。

6.金融会计学的发展论文 篇六

一、金融工具会计的内涵

金融工具概念的引入对金融资产和金融负债的分类、确认和计量有着重要作用。按复杂程度来分, 金融工具可分为基本金融工具和衍生金融工具。基本金融工具通常指现金、应收应付账款、债券、股票等基础性金融工具, 在取得或发生时通常伴随着资产的流入或流出, 价值由标的物本身的价值决定。而衍生金融工具是具有衍生性质的金融工具, 具有如下特征: (1) 其价值随着特定利率、证券价格、信用等级或类似变量的变化而变化; (2) 不要求初始净投资, 或相对于其他类型的合约所要求的初始净投资较少; (3) 在未来日期结算。在近二十年的会计改革历程中, 我国未曾专门针对金融工具的处理方式制订会计制度或准则, 相关规范只是分散地见于金融企业会计制度、若干具体会计准则以及监管部门的规章中。2006年, 财政部发布了由1项基本准则和38项具体准则构成的新企业会计准则体系, 其中四项针对金融工具会计处理的具体准则 (CAS 22《金融工具确认和计量》、CAS 23《金融资产转移》、CAS 24《套期保值》和CAS 37《金融工具列报》, 是我国金融工具会计处理中质的突破。

二、我国金融工具会计和风险管理的发展现状

(一) 金融工具会计标准的国际化进程日益推进

近年来, 世界贸易组织、巴塞尔委员会、世界银行等国际或区域性组织纷纷发表声明, 希望各国银行、企业等采用国际会计准则。目前全球有100多个国家 (地区) 已经要求或允许使用国际财务报告准则 (IFRS) , 会计标准的国际化已是不容回避的客观事实。统一会计标准能够解决长期困扰我国的会计准则与会计制度、企业会计制度与行业会计制度及其有关专业核算办法等之间的关系问题, 有利于提高企业会计信息的可比性、真实性和相关有用性, 对我国金融现代化进程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

(二) 我国存在利用金融工具准则操纵利润的现象

长期以来, 我国零散不成体系的金融工具会计规范受国内金融市场高速发展与国际经济、金融环境日趋一体化所驱动, 并在改革的各个阶段均有深刻表现。传统的原则导向金融会计准则需要会计人员进行大量的职业判断。套期保值会计从套期关系建立, 到套期关系有效性的判断, 均反映企业管理层的意图对套期会计处理的人为影响和干涉。尤其是对于预期交易的判断, 其是否发生、发生金额多少几乎完全依靠管理层的判断, 这使得企业仍然有利用金融工具准则进行“操纵利润”的空间, 而公允价值的确定、估值技术的运用和金融资产的相互转化进一步加大了企业利润操纵的空间。

三、新金融工具会计的主要创新和改进之处

(一) 按持有金融工具的意图和能力对金融资产和负债进行计量

相比旧企业会计准则和《金融企业会计制度》按照流动性划分资产、负债类别的做法, 金融工具会计准则对资产、负债的分类方法与国际趋同, 它首先将资产和负债按其金融属性分为金融资产和非金融资产、金融负债和非金融负债, 然后再按持有金融工具的意图和能力对金融资产和金融负债进行进一步的划分。

(二) 全面引入公允价值计量属性, 提高金融工具会计信息相关性

旧企业会计准则和《金融企业会计制度》主要采用历史成本计量属性, 反映资产和负债过去价值的做法, 而新金融工具会计准则对金融工具的初始确认和计量、后续计量、期末估价、减值测试等基本都以公允价值为标准, 公允价值计量属性的引入, 提高了会计信息的相关性, 反映的是资产和负债的真实价值, 有利于全面揭示市场风险。

(三) 衍生金融工具由表外移至表内进行核算, 揭示潜在风险

随着新企业会计准则的施行, 金融工具会计准则通过引入金融工具的概念, 突破了传统会计理论对衍生金融工具的束缚, 拓展了金融资产和金融负债的内涵和外延。考虑到金融合同所包含的权利和义务, 认为面向未来的衍生金融工具所隐含的权利和义务也应该确认为相应的资产或负债。金融工具会计准则要求将衍生金融工具在签约时即作会计确认, 列入表内反映, 以充分揭示衍生金融工具的真实价值和潜在风险。

(四) 按现金流量折现法计提金融资产减值准备

在按现金流量折现法计提金融资产减值准备方面, 具体的改进方面为:一是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其变动计入当期损益的金融资产不计提减值准备;二是必须有客观证据表明该金融资产发生减值的, 才计提减值准备;三是对单项金额重大的金融资产单独计提减值准备, 对单项金额不重大的金融资产可单独或包括在具有类似信用风险特征的金融资产组合中计提减值准备。

四、基于金融工具会计的风险管理措施建议

(一) 加强风险管理, 建立健全内部风险控制系统和制度

理论和实践证明, 当缺乏必要的内部和外部控制时, 会计政策选择的科学性和合理性就不能得到保证, 会计信息的质量就会大打折扣。金融工具按持有意图分类、金融工具采用公允价值计量、金融资产计提减值准备等往往因为市场经济环境所限, 最后如何执行需要会计主体的管理层或会计人员进行主观判断, 判断标准不同对会计主体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的影响就不同。因此, 健全的公司治理结构是提高会计信息质量的基础, 是解决会计信息失真问题的有效制度保证。企业应当建立自我约束机制、风险管理机制来防范风险。今后, 需要在股东大会、董事会、监事会以及经理层之间形成权责分配、激励约束和权力制衡关系, 使得涉及公司所有利益相关者之间在责、权、利上的划分是双向的、相互的控制关系和制度结构。具体可采取多种措施, 包括优化股权结构, 完善董事会决策程序, 强化监事会监督职能, 建立科学的经营者约束激励机制等。总之, 只有建立有效的内部监督, 才能实现对会计信息披露的有效控制, 对人为操纵和投机行为形成有效制约, 使金融工具会计准则得到全面执行。

(二) 重新设计会计科目核算体系方法和信息系统

重新设计会计科目核算体系方法和信息系统是基于金融工具会计风险管理的必要条件。目前, 我国商业银行正在进行交易的衍生金融工具有互换、期权及少量的外币远期合约, 股指期货、股票期权也正在考虑之中。在国内发展衍生金融工具呼声高涨的大背景下, 改革企业有关金融衍生品的会计核算制度显得日益紧迫。对于公允价值来说, 目前在我国出现的各项具体准则, 新旧准则之间存在的不一致和混乱的局面, 在相当程度上是因为概念上的混乱造成的。今后, 需要根据新准则的要求重新设计会计科目核算体系方法, 如增加相应的资产、负债及价值变动科目, 改进会计报表结构, 在资产负债表中增加金融资产估价增值, 在损益表中增加公允价值变动损益等。在信息系统的研发上, 企业则需要加大投入, 对有市价的金融工具可通过相关系统与市场交易机构进行链接, 对无市价的有系统地设计相关模型来计算其公允价值。

(三) 继续完善和健全金融衍生工具的信息披露机制

今后, 金融工具会计的信息披露机制有待健全。特别是对于金融衍生产品而言, 建立健全我国金融衍生工具的信息披露制度, 制定相关的会计准则, 建立相应的会计控制系统, 已成为防范金融衍生品交易风险的一个重要措施。以银行业为例, 信息披露是银行监管的重要内容。新会计准则对信息披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在信息质量和信息内容两方面规范银行信息披露行为。比如, 会计准则要求披露经营业绩、财务状况、风险管理策略及做法、风险管理量化信息、会计政策、主体业务经营管理与公司治理结构等, 比现行会计披露的内容更多、标准更高, 可以多视角全方位地反映银行的经营状况及风险状况。新会计准则要求对衍生金融工具进行表内确认和计量, 而这种确认和计量依赖于完善的风险管理政策、金融工具估值技术、有效的内部控制制度等, 否则无法达到表内确认和计量的要求。

(四) 加强专业培训工作, 提高会计人员职业道德

在全面改革金融工具会计的形势下, 开展企业全体财会人员的业务培训更要先行一步。提高财会人员的职业判断水平, 有利于及时掌握市场行情, 避免出现计量的价值严重偏离公允价值的情况。同时要提高会计人员的职业道德, 避免人为操纵利润行为的出现, 给金融工具会计准则的施行提供一个良好的环境。企业财会人员不仅要熟悉掌握现有的各项业务及其变化, 更需要掌握衍生金融工具形成的相关业务及套期保值会计方法;掌握预期交易的判断和公允价值的计算方法、估值技术等。企业可以考虑聘请有经验的国外专家提供培训支持, 使会计从业人员和监管人员熟悉和掌握国际会计准则, 促进与国际会计准则的协调和过渡, 还可以提升执业会计师队伍素质, 培养符合现代会计准则要求的人才队伍。

五、总结

可以说, 金融工具会计准则填补了我国企业会计准则体系的一个空白, 为目前企业涉及到的金融工具业务的会计处理提供了完整的指引。金融工具会计准则充分借鉴国际先进经验, 引入科学管理理念, 实现与国际准则的实质性趋同, 对于我国企业提高风险管理意识, 改善经营管理具有积极意义。同时, 作为新企业会计准则中最复杂的部分, 金融工具会计准则涉及大量专业术语以及新的会计处理原则和方法, 对其从初步理解到全面掌握和有效执行, 进而在风险管理实践中充分发挥应有的作用是一个循序渐进的长期过程。

参考文献

〔1〕陈秧秧.中国金融工具会计规范沿革与评述〔J〕.财会通讯 (学术) , 2008 (5) .

〔2〕毕立民.金融工具会计准则实施对我国银行企业的影响〔J〕.商业文化, 2008 (7) .

〔3〕马飞.会计准则国际化对银行业监管的影响〔J〕.南方金融, 2005 (10) .

〔4〕施其武, 邵兵.银行业监管如何在新会计准则下谋变〔J〕.银行家, 2006 (6) .

7.建立我国金融工具会计的探讨 篇七

【关键词】衍生金融工具 会计 冲击 会计科目 风险

一、衍生金融工具的特性

(一)风险性

从本质上来讲,衍生金融工具产生的原因,就是为了进行利率、汇率波动的规避。所以,利用衍生金融工具可以进行金融风险的降低。而作为本身就具有一定的风险的金融工具,衍生金融工具统共具有市场风险、操作风险和信贷风险等多种风险。

(二)时态的未来性

利用衍生金融工具可以进行利率、汇率和股价等市场经济因素变动的预测,从而使交易双方在未来时间点上按照约定条件进行交易或交易合约的选择。所以,相较于传统即期交易,衍生金融工具具有时态未来性。而在进行未来交易预测的过程中,由于时长经济因素的变动,有可能引发相关的损益。

(三)特殊性

不同于传统金融工具,不能用传统的会计计量和确认标准进行衍生金融工具的衡量。就实际情况而言,需要采用新的会计核算办法进行衍生金融工具的确认和计量,所以衍生金融工具本身具有一定的特殊性。

此外,专业性和繁琐性也是衍生金融工具的特点。

二、金融衍生工具对传统财务会计的冲击

(一)传统会计确标准的失效

在企业会计准则中,由企业拥有或控制、企业过去的交易或事项的形成的和预期能够为企业带来经济利益的资源被定义为资产。而企业在过去交易或事项中形成的、预期将导致经济利益流出企业的现时义务被定义为负债。二者都强调“过去的交易或事项”,而金融衍生工具立足于未来的结算或行权。资产还要求是“由企业拥有或控制”,金融衍生工具虽由企业控制,但它常常体现为一种合同,企业是否获得利益或承担义务取决于未来事项,从这点看,企业无法控制其结算日和预期收益或损失。

对于收入和费用要素,准则要求是已实现的经济利益的流入或流出,而金融衍生工具预示着未来一系列的财务变动,并且也无法确定最终是经济利益流入还是流出,也不能将其归为收入或费用要素。所以确定收入和费用的两种会计记账基础:权责发生制和收付实现制对金融衍生工具也不适用。

(二)金融衍生工具不符合传统会计计量的标准

会计计量包含的第一个内容是计量属性,传统财务会计对会计要素计量通常采用历史成本模式,而金融衍生工具价值随标的价值变化而变化的特征决定了其需要采用公允价值计量模式。第二个内容是入账金额,金融衍生工具自身的属性决定其价值只有在结算日或到期日才能确定,合同签订时不能确定其带来的损益。

(三)金融衍生工具不符合传统会计披露的标准

长期以来,金融衍生工具一直作为表外项目存在。而在这种情况下,货币化的数量信息可以被传统会计报表纰漏,而非货币的会计信息则不能由传统会计报表反映出来。此外,由于金融衍生工具具有特殊的经济业务,所以无法被具有固定格式、项目和列报方法的现行财务报表反映出来。然而在信息时代,人们不仅仅关注企业的历史信息,而更多的关注未来信息,当然要求企业披露未来可能给企业带来收益或损失的事项,有时甚至需要对该事项更准确的估计,此时金融衍生工具仅仅在表外披露已不满足信息使用者的需求。

三、金融工具会计的建立

(一)会计科目的重构

就目前来看,衍生金融工具的核算基本上都是通过相应的“衍生工具”科目来完成的。但是,这一科目设置较为单一,而企业的衍生工具的允生价值又随时会随着市场条件的变动而变动。而在这种情况下,将这些变动计入到“衍生工具”科目中,将导致财务报表使用者难以进行财务报告的理解。所以,可以进行“衍生金融工具”和“应付金融负债”等科目的建立,从而使财务报表得以细化。而在进行金融工具分类时,则需要以按投资类型和收益为前提进行分类。具体来说,则可以根据股权和债权投资中的长期投资和短期投资的分类方法来进行衍生金融工具的二次分类,也可以根据会计处理方法完成分类。此外,也可以根据企业持有目的、到期日长短和时间长短因素来进行衍生金融工具的分類。就目前来看,主要可以将衍生金融工具分成长期持有或持有至到期日、为保值目的而持有和不打算长期持有至到期日或为保值持有这三种类型。

(二)金融衍生工具的会计计量

从金融衍生工具的特性角度来看,可以利用公允价值来进行会计计量。CAS22规定中指出,在进行金融资产或负债情况确认时,企业应该进行公允价值的计量。而在进行当期损益的金融资产或负债的确认时,如果以公允价值计量,并进行变动的计入,那么当期损益就应该计入相关交易费用。而在进行后续计量工作时,正常情况下,企业还应该进行公允价值属性的应用,并不进行未来处置金融资产的交易费用的扣除。此外,企业应该利用实际利率法完成后续计量工作,从而按照摊余成本进行金融负债的计量。

(三)金融市场环境的建立健全

想要进行金融市场的发展,就要获得国家政策的支持。所以,想要进行会计问题的解决,也需要进行相应的规章制度的建立。一方面,政府应该进行相应的会计内容的法律法规的制定,从而使衍生金融工具具有较好的金融发展环境。另一方面,政府应该进行产权制度的改革深化,从而使衍生金融不受到行政单位的干涉。而进行政企分离制度的实施,则可以避免衍生金融风险的出现。

(四)风险监控体系的完善

企业在享有衍生金融工具为其带来的收益的同时,也需要承担相应的金融风险。而这些风险,使得衍生金融工具的业务发展遭到了制约,并且引发了商业银行监管部门和投资者的关注。在出台的《商业银行会计报表附注特别规定》中,要求商业银行在财务报表附注中进行与衍生金融工具项目对应的会计资产和表外负债年末余额的纰漏。此外,还要求各银行严格进行衍生金融工具的分类,并进行了相应的会计核算标准的统一。具体来说,首先就是掌握金融工具业务的概念,并在进行金融工具类别的划分的同时,将金融工具业务会计科目增加在资产负债表中。其次,需要采用资本充足率的管理方法进行金融工具业务的监督,并进行各类工具风险比重和风险资产转移系数的确定。再者,要利用统一会计核算方法和评价体系进行金融工具的核算,从而使市场进行量化指标的定期公布。

(五)专业人才的培养

想要顺利开展衍生金融的会计管理工作,就要进行从业人员的专业素质的培养。在目前的经济形势下,为了满足金融市场的发展需要,企业应该进行会计人员技能和专业素养的培训。而这样一来,企业拥有既具有金融知识又具有专业技能的信贷队伍,就可以使企业的信贷业务得到更好的发展。

四、结语

总而言之,衍生金融工具不仅为企业带来了利益,也为企业带来的风险。而在衍生金融工具得到不断发展的情况下,传统会计工具和理论也必将受到一定的冲击。所以,只有不断进行金融工具建设的完善,并进行衍生金融会计处理体系的规范,才能够促进衍生金融市场的发展。

参考文献

[1]王海红.试论金融工具创新对传统财务会计理论的冲击[J].中国总会计师.2011(08).

8.金融会计专业大专生的自我评价 篇八

我具备了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系统地掌握了与金融、会计等有关理论;熟悉涉外工作常用礼仪;具备较好的英语听、说、读、写、译等能力;能熟练操作计算机办公软件。同时,我利用课余时间广泛地涉猎了大量书籍,不但充实了自己,也培养了自己多方面的技能。更重要的是,严谨的学风和端正的学习态度塑造了我朴实、稳重、创新的性格特点。

此外,我还积极地参加各种社会活动,抓住每一个机会,锻炼自己。即将步入社会,我深深地感受到,与优秀学生共事,使我在竞争中获益;向实际困难挑战,让我在挫折中成长。祖辈们教我勤奋、尽责、善良、正直;****大学培养了我实事求是、开拓进取的作风。

9.衍生金融工具交易风险的会计监管 篇九

关键词:衍生金融工具;会计监管;制度安排

中图分类号:F830.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176X(2012)10—0051—05

衍生金融工具就像一把“双刃剑”,在给金融业注入无穷活力的同时,也显现了巨大的杀伤力[1]。从巴林银行倒闭到次贷危机等一系列事件的发生,客观地说,会计监管部门监管不力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危机之后衍生金融工具交易风险的会计监管成为人们反思的焦点。按照新制度经济学观点,会计监管实际上是对会计活动(指广义的会计,包含会计信息的加工、鉴证和披露等活动)进行的监管,而这些监管手段是通过制定一系列的制度安排来对会计活动进行干预、调节和控制。

一、会计监管——新制度经济学视角下的一种制度安排

作为一门主要研究在社会经济活动中组织制度是如何影响人们行为效率的学科——新制度经济学始创于科斯1937年发表的《企业的性质》[2],20世纪60年代后经威廉姆斯、德姆塞茨、诺斯和张五常等的不断开拓发展,这一学说日益发展为经济学体系中最具活力的分支之一。在新制度经济学中,制度是由正式规则、非正式约束及其实施机制组成的规范体系,在决定一个国家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方面具有决定性的作用[3]。诺斯认为,制度安排是制度的具体化,在会计监管中具有三项功能:一是传递信息的功能;二是对个体和组织行为一致的激励功能;三是约束有悖于组织行为的个人自利行为,而这种功能的实现主要借助于两种形式:正式规则和非正式约束。前者主要依靠他律,利用外部权力机构制定会计法规和会计准则等正式制度来约束人们行为关系的有意识的契约安排,使超越活动边界的行为得以矫正;后者是利用价值信念和道德观念等意识形态,使人们放弃超越边界的冲动,实现自律[4]。在对衍生金融工具会计监管的制度安排中,四个较现实的前提假设经常被人们忽视:(1)有限理性,即人们只有有限地获取和处理信息的能力。(2)效用最大化,即个人可支配资源的约束条件下最大化自己的效用。(3)交易费用大于零,即由于人们都是经济人,在交易过程中会产生各种各样的费用,无费用的交易是不存在的,衍生金融工具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更导致交易费用的增加。(4)机会主义,即人们具有一种潜在的、狡诈的自利行为倾向[5]。为了保持衍生金融工具市场的有效性,保证衍生品公司提供高质量的会计信息,进行有效的制度安排是衍生金融工具交易风险会计监管的必然选择。因此,本文从正式规则、实施机制和非正式约束三个方面对我国衍生金融工具交易风险的会计监管现状进行分析,并结合最新发展趋势提出在后金融危机时代如何创新和完善衍生金融工具交易风险会计监管的制度安排。

二、我国衍生金融工具交易风险的会计监管现状

(一)正式规则

会计监管正式规则主要是相关会计准则、制度和会计法律规范等。目前,相关法律主要有《会计法》、《证券法》、《公司法》、《注册会计师法》等。准则、制度规范主要包括《企业会计准则》、《企业会计制度》、《商业银行信息披露暂行办法》、《金融机构衍生工具交易业务管理暂行办法》等。但就正式规则本身来看,还存在不少问题。首先,金融衍生工具本身的复杂性和风险性使长期以来我国在其发展上采取谨小慎微的态度,反映在规则制订上缺乏长期规划和前瞻性,很多规则的出台往往是应一时之急,缺乏系统性和连续性,且以禁止、限制性的规范居多。例如我国商业银行在20世纪80年代末就从事了衍生金融工具业务,但至今没有一个统一且具权威性的会计规范,造成衍生金融工具会计业务处理不完善,处于表外和各自为政的状态,会计信息质量无法保证。其次,我国现有对金融衍生工具交易的法规层次不高,效力较低,缺乏权威性。迄今为止,我国对金融衍生工具法规层面的关注仅限于2005年10月通过的新修订的证券法,作为一种重要的金融交易形式,没有专门的《衍生金融工具交易法》或类似法规,而且《证券法》对金融衍生工具交易的新增规定也是只言片语地概括。最后,各规则之间的层次关系模糊不清,规则散乱,不系统,内容条文较概括,缺乏相应的配套细则。如银监会于2004年2月4日正式出台的《金融机构衍生工具交易业务管理暂行办法》,是目前关于衍生金融工具交易较全面的一个规则,但其条文较概括,没有相应的配套细则,缺乏可操作性。更为重要的是,这些立法规则将我国市场参与主体限定在狭小的范围内,不符合当前衍生交易的全面性和创新性的要求。

(二)实施机制

实施机制直接影响着制度的有效性。在衍生金融工具交易风险的会计监管制度建设中不但要关注是否制定了相应的规则,而且也要关注实施机制的有效性。现阶段我国衍生金融工具业务的会计监管基本以政府监管(如财政部门)为主的“一行二会”(中国人民银行、银监会、证监会)的会计监管机制模式。但这些部门对衍生金融工具交易风险会计监管的重点、方式、途径和目标等有许多交叉,特别是有的监管部门从自身监管需要制定了衍生金融工具相关的规章制度,对会计信息质量也产生了不同的影响。从表面看我国会计监管制度实施机制具有分权明确的特点,似乎形成了多头共管的良好局面,但从实际效果来看却并不理想。会计监管主体角色定位不明确,政出多门,相互扯皮,重复监管与监管真空同时并存,也缺乏对监管者的“再监管”,并且我国企业长期以来普遍存在的产权归属不明,法人治理结构不完善等问题,导致高层中个人权限失去控制。在这种情况下,高层中个人权力凌驾于部门职权之上,一旦这种企业内部的“独裁者”成为金融衍生品投机交易的主导者,所有的风险管理机制也许都将失效。

(三)非正式约束

非正式约束包括价值观念、道德习俗等意识形态因素。在衍生金融工具交易风险的会计监管中,不同的价值思想观念将影响从事会计工作的组织结构或个人的会计行为,也影响人们对会计职业的看法、态度、社会地位以及会计工作结果的可信度。会计实务和会计理论工作者的品行、素质、技能、行为也受到道德习俗的约束和影响,从而也会影响会计工作的质量和会计理论研究的质量及其发展。对于双刃性的衍生金融工具来说,其有利的一面是能调动企业或个人的积极性,为企业或个人创造价值。其不利的一面是,给了人类贪婪心一个施展作用的大舞台,在贪欲的引诱下,人们会罔顾风险,铤而走险。正像马克思在《资本论》里面所讲的那样,有50%的利润,它就铤而走险,为了100%的利润,它就敢践踏人间一切法律,有300%的利润它就敢犯任何罪行,甚至冒着绞首的危险。目前,我国不少衍生品公司的管理层、相关业务人员、注册会计师行业的执业人员以及监管机构的监管者存在价值思想观念陈旧,专业胜任能力不足,责任心不强、业务素质不高和职业道德低下等问题。

三、我国衍生金融工具交易风险会计监管的制度安排

(一)创新正式规则

根据新制度经济学原理,衍生金融工具会计监管的制度核心在于国家权力机构制定的会计、审计及惩戒制度等规则安排是否“合适”和“必要”,以及这些制度的执行力和规范性对会计监管行为的控制和会计信息质量的影响。因此本文从上述会计监管的制度核心方面来讨论如何创新正式规则。

1.衍生金融工具会计制度的安排

衍生金融工具会计制度是与传统会计制度相比,在会计确认、计量和信息披露等方面均存在较大差异,因此,衍生金融工具会计制度在安排上主要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拓展会计要素概念。传统财务会计中会计要素及概念不能涵盖衍生金融工具,因为它将“资产”限定为由过去的交易和事项所产生的经济利益,将“负债”限定为过去经济业务产生的现在由企业承担的经济责任。鉴于衍生金融工具的不确定性和未来性,新的概念应扩展原有的资产和负债的内涵,绕开“过去的交易和事项”的约束,着眼于“未来的经济利益和损失”,将新概念下的资产和负债分为“现实资产”与“或有资产”和“现实负债”与“或有负债”。

(2)修正会计确认标准。传统会计确认遵循实现制原则,将未来发生的预期收益和潜在风险等业务活动排除在报表之外,只对已经发生的交易活动进行确认,这已不适宜当前的发展,因此非常必要对未来“不确定性”进行会计确认。但由于衍生金融工具交易的相关风险与报酬及其转移的程度存在着高度的不确定性,因此决定了衍生金融工具会计确认标准的复杂性。笔者认为可以参照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IASC) 的金融合成分析法(Financial Component Approach)对衍生金融工具进行初始确认、再确认和终止确认。该方法强调“可控制性”对资产确认所提出的要求,即以企业对衍生金融工具的控制权的获得或丧失为初始确认、再确认或终止确认的标准,将确认时点明确化,不再从风险和报酬实质上是否全部转移的视角去进行判断,而只要企业成为金融工具合同条款的一方时,就应在其资产负债表上确认金融资产或金融负债。例如金融期权,其在订约时,不受合同是否履行的影响,因为期权买方的权利与卖方的义务已很明确,可认为期权在订约时投资者已成为合约性条款的一个履行方,应该在资产负债表上确认一项金融负债或金融资产。金融合成分析法模式下的确认标准,侧重从衍生金融工具合约的权利、义务出发,方便了企业对衍生金融工具所有权的判断,更符合实质重于形式的原则。

(3)重塑会计计量属性。目前会计实务中对衍生金融工具会计计量属性主要有两种选择: 一是单一的历史成本;二是混合计量属性(历史成本和公允价值)。笔者认为这两种选择都不适合对衍生金融工具的会计计量。以历史成本为计量基础,它是以交易中发生的实际现金流量作为入账依据,要求会计主体保持历史成本直到相应资产已耗用或负债已经清偿为止,但衍生金融工具是对未来利率、汇率等相关经济因素的主观预期为基础的,与金融市场紧密相连,其价值往往随市场的变化而不断地变化,所以历史成本并不能对其进行正确的计量。而混合计量属性是将衍生金融工具纳入报表核算后,表内核算项目既有以历史成本为计量基础的数据,又有以公允价值计量的数据,导致计量口径不一致,经济意义不一样,影响了财务报告的可比性,财务报表使用者也无法比较和了解各企业真实的财务状况,无法作出合理的投资决策。IASC和FASB对采用单一公允价值来计量衍生金融工具给予充分肯定,并在会计准则中明确规定:针对衍生金融工具这一特殊金融产品,公允价值是其唯一相关的计量属性,也是最佳的计量方法。公允价值发生变化反映着市场对衍生金融工具的价值认可发生变化,它动态的会计属性符合衍生金融工具的特点和瞬息万变的金融市场[6]。这种计量模式计量不仅能增强会计信息的相关性、可比性和预测性,还能将整个市场的情况反映在企业的报表中,能够充分反映企业在某一时点的价值,便于管理者及时了解整个市场的信息,为管理层业绩比较和决策提供良好的依据。另外公允的价值体现了未来现金流的现值,从而便于投资者进行决策或进行合理的风险组合降低非系统风险。因此,公允价值在衍生金融工具的计量中有着其他计量属性不可替代的作用。鉴于此,笔者认为我国对衍生金融工具的会计计量应该全面采用单一的公允价值计量属性,以便更好地为我国金融业发展服务。当然,衍生金融工具公允价值计量在实际运用中也存在公允价值取值难,实际操作难度大,估价模型过于复杂等方面的不足。但我们应扬长避短,制定专门的衍生金融工具公允价值会计准则和具体操作指南,以解决公允价值计量中存在的不足。

(4)改良会计信息披露。由于传统的会计报表无法适应衍生金融工具不断创新的情况下报表使用者的信息要求,因此衍生金融工具会计信息披露一直困扰着会计界。如何完整准确地披露与决策相关的全部信息,笔者认为,具体的信息披露可按如下模式进行改良:①改进现行会计报表结构,便于报表使用者直接读取信息,例如,将资产负债表中资产负债类项目按“金融资产”和“非金融资产”分类,权益类项目增设“衍生金融工具影响权益”项目,在编制利润表时加上“衍生金融工具投资损益”项目,编制现金流量表时增加有关由衍生金融工具引起的现金流量变化的信息。②在原有资产负债表的基础上,编制一张按金融、非金融分类的第二资产负债表。③在报表附注中增加“衍生金融工具明细表”,表中详细列明衍生金融工具的公允价值、账面价值、类别、到期日、持有日、特征和风险系数等内容,以方便投资者做出判断决策。④增加一张综合收益表,将衍生金融工具已确认未实现的利得或损失与已实现的损益合并。⑤报表披露内容引入VaR(Value at Risk)价值风险,通过VaR值的参考,投资者与企业经营者可以看到他们所面临最大潜在损失额,以增强经营衍生金融工具的风险意识。

(5)创设会计准则解释委员会。金融创新日新月异,衍生金融工具不断发展,只依靠一部制度来规范所有的衍生金融工具的会计核算显然是不现实的。我国在制定相应的会计制度之后,应借鉴IASC的经验设立专门的会计准则解释委员会, 委员由银行、会计师事务所、高校、企业及相关政府部门等专家组成,专门负责制定准则的解释意见,发布解释公告。

2.衍生金融工具审计制度的安排

衍生金融工具的不确定性、虚拟性和复杂性为审计工作带来了巨大的风险,面对此挑战,笔者认为应在如下几方面对衍生金融工具审计制度进行安排:第一,确立现代风险导向型审计模式,准确把握风险等级、确定审计重点、 优化审计计划。第二,及时修订审计准则和注册会计师法,创新中国独立审计准则,使新制定的独立审计准则建立在现代风险导向审计模型基础之上,突破传统审计风险模式本身存在的局限性。修订《注册会计师法》,提高注册会计师的违法成本,加强对注册会计师的审计行为引导,促进衍生金融工具审计质量的提高。第三,革新审计技术、方法与程序。由于传统的审计方法对衍生金融工具往往无能为力,我们应当对审计技术进行改革,运用新的审计方法和程序,如EDP审计、风险模拟测试模式、VaR分析模式和实质性测试程序等来审计衍生金融工具。第四,作出有利于审计发挥监管作用的其他相关制度安排,如建立对衍生金融工具审计的会计师事务所和审计人员的资格审查制度、指导监督制度、金融监管部门与国家审计部门交流通报制度以及对衍生金融工具审计结果的信息披露制度。若对上述安排在审计制度中加以规定,则能规范衍生金融工具的审计工作,减少审计风险,提高审计效率,鉴定衍生金融工具会计信息的质量。

3.衍生金融工具惩戒制度的安排

这种安排主要在于创新法律监督制度,只有建立了强有力的法律监督制度,才能在较大程度上制约企业会计主体使用衍生金融工具用于盈余管理的实际行为取向,才能让那些不遵守会计监管制度者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鉴于我国衍生金融工具交易中的违法总成本低于净收益的现状,本文从以下方面进行制度安排:第一,加强对民事、行政和刑事责任中衍生金融工具交易违规惩戒立法工作,将衍生金融工具交易的相关法律关系在民事、行政及刑事法律规范之中进行明确的规定,便于责任追究。第二,尽快制定专门的《衍生金融工具交易法》,以规范衍生金融工具交易行为,做到有法可依。第三,完善民事赔偿诉讼机制,没有救济就没有权利,民事责任追究制度的完善,离不开与之相配套的救济制度的构建,首当其冲就是要将衍生金融工具交易产生的纠纷纳入到人民法院的司法救济之中。唯有如此,才能创新衍生金融工具的法律监督制度,重塑法律威慑力,加大处罚力度,提高违规成本。

(二)完善会计监管实施机制

实施机制是制度构成中的关键一环,要完善衍生金融工具会计监管的实施机制,关键在于建立有效的会计监管模式。目前世界有行业自律监管型、政府监管型和独立监管型三种会计监管模式[7]。独立监管型是前两种会计监管模式的综合。该模式是本世纪初才出现的一种新型会计监管模式,其核心在于使建立的独立会计监管机构能够真正地把投资者与公众利益置于第一位。独立监管型相对于行业自律监管型具有更高的独立性和权威性,可以对注册会计师职业服务市场的全部领域实施管制;独立监管能有效克服官僚化,解决政府监管不当问题,从而具有高于政府监管的管制效率和更强的专业属性,其在一定程度上能避免完全集中监管下的政府监管“失灵”。

美国SOX法案颁布后的会计监管模式属典型独立监管型,成立了具有权威性、独立性和代表性的公众公司会计监管委员会(PCAOB),该机构在美国的会计监管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我国可借鉴这种思路,建立以政府为主导的独立监管模式并明确各部门的监管权责,成立美国式的独立监管机构——公众公司会计监管委员会,在建立这种模式时应该确保监管机构的权威性、独立性和代表性。就权威性而言,可考虑将监管机构纳入全国人大或者国务院的直接领导下,负责监管委员会的人事任免和经费审批;就独立性而言,要求监管委员会的全体成员由专职、高薪的专业人士组成,经费单列,独立进行决策;就代表性而言,可以通过吸收政府部门、信息使用者、信息提供者和信息鉴定者等代表组成会计监管委员会。公众公司会计监管委员会的主要任务是监督会计、审计等规范制定权使用的效率和效果;对监管部门之间的扯皮问题做出裁决;监督注册会计师审计的质量和会计人员的职业道德情况。这样公众公司会计监管委员会可以形成会计监管的合力,避免了会计行业的本位主义、多头监管及权力之争。

(三)培植非正式约束

非正式约束尽管不是被人有意识地设计的,但它是人们价值信念、道德观念等意识形态以及从业人员专业能力素质的表现,它的作用显而易见,在正式规则没有“规范”之处起着约束人们行为关系的作用。要培植衍生金融工具交易风险会计监管的非正式约束,我们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第一,加强从业人员的专业知识教育。主要是培训会计、金融以及法律等相关知识,使从事衍生金融工具交易的业务人员有更强的专业胜任能力。第二,加强从业人员职业道德理性化建设。一是通过建立健全衍生金融工具信息披露诚信机制和中立的评级机制,来有效抑制衍生金融工具交易风险的发生。二是通过建立可行的市场职业道德规范、创建良好的会计职业道德环境以及树立榜样示范教育,来增强衍生金融工具交易从业人员的价值思想观念和道德观念,使得参与交易的各方均能从内心感到违规的可耻,认为没有必要为违规而去冒险。第三,加强社会公众舆论监督制度化建设,主要发挥市场参与者和公共新闻媒体的监督作用,形成强大的威慑力。第四,加强会计监管的国际协调与合作,建立国际协作机制,提高监管水平,真正实现信息和资源共享,维护衍生金融工具市场的稳定发展。总之,通过上述各项的制度安排,最终使我国形成和谐均衡的衍生金融工具会计监管局面。

参考文献:

[1] 熊明良.衍生金融工具会计监管的博弈分析[J].江西社会科学,2010,(8) :75—80.

[2] 罗纳德·哈里·科斯.企业的性质[A].路易斯·普特罗,兰德尔·克罗茨纳.企业的经济性质(中译本)[C].孙经纬译,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0.

[3] 卢现祥,朱巧玲.新制度经济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

[4] 马颖.衍生金融工具会计监管体系与制度变迁研究[D].成都:西南财经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8.

[5] 刘明辉,张宜霞.上市公司会计监管制度及其改进[J].会计研究,2002,(12):16—21.

[6] 黄世忠.后危机时代公允价值会计的改革与重塑[J].会计研究,2010,(6):13—19.

[7] 谭遥.衍生金融工具会计监管问题研究[J].学术论坛,2011,(8):114—118.

10.金融会计学的发展论文 篇十

关键词:中小金融机构,会计管理,对策

一、农村中小金融机构会计管理现状及问题

(一) 重视不够, 内控意识淡薄

当前, 在农村中小金融机构普遍存在一个问题, 无论是基层员工还是领导层面都不重视内部会计控制。部分基层机构的负责人法律意识淡薄, 对法律知识的学习不予重视, 对于内部控制的重要作用缺乏正确合理的认知。众多会计人员错误地认为会计工作的业务事项只是收付、算账、记账等, 只须懂得简单的业务即可, 因此忽视了业务素质的提高, 一味的认为“账平表对”是会计核算的关键。在内部管理方面, 重点关注费用指标和信贷资金管理。关于会计内部控制制度方面, 贯彻执行也只是停留在检查的层面上, 并没有从机构自身目标出发制定出明确合理的目标, 由此制度仅仅是一种形式, 无法真正体现出会计内部控制制度主动性。

(二) 会计行为规范程度不高

在农村中小金融机构的分支机构中, 会计人员多是来自本地社会招聘及职工亲属, 严重的本地化现象及浓郁的人情现象使得从事银行会计工作的人员为非专业人员, 而这些应聘人员往往缺乏良好的专业素质。此外, 对于刚上任的任职人员由于缺乏相应的从业经验, 加之条件限制没能及时给予必要的岗前培训, 使得会计人员对会计制度认知不清, 一些违法的行为和不应有的低级错误经常出现。另外, 会计人员业务操作技能的高低是相应的领导层所在意的问题, 他们往往不重视制度、金融政策法规等方面的业务训练, 一些会计人员无法清晰的认识风险, 会计工作进行起来比较迟缓。

(三) 违法违章行为时有发生

现在, 很多会计从业人员缺少相应的法律意识, 在进行账务处理及会计操作上往往存在违规操作。由于没有很好的责任意识, 无法实现重点把控, 制度执行起来往往大打折扣。在处理业务时不按照规定执行, 不走正常程序, 会计操作人员的主观意识很强, 制约了会计内部控制制度执行力的有效提升。同时, 某些基层金融机构会计从业过程中, 在会计科目的使用、备份数据、空白凭证、密押口令、会计科目的使用、账户开销户环节等方面多多少少存在一定的缺陷。管理问题层出不穷, 监控不得当, 会计工作岗位无法匹配制度的规定, 种种问题严重影响了资金的安全和业务的正常开展。

(四) 会计监督检查不力

首先自控意识淡薄, 无法自觉的贯彻执行相关制度。一方面, 会计人员存在业务素质不强, 警觉意识较差, 制度贯彻执行不力等诸多方面的问题。另一方面, 会计人员不能良好的监督自身, 有的甚者只是关注业务而舍弃监督, 导致不能快速找到问题所在。其次, 很多地方都无法正确地行使自身责任, 例如稽核检查、会计检查辅导、内勤主任、会计复核等。而那些出现的违规现象, 会计检查辅导和内勤主任没有胆量去管理和处理, 无法发挥检查辅导的作用, 监督检查的效能还有待进一步提高。

二、农村中小金融机构会计管理发展策略

(一) 增强内部控制和风险防范的意识

农村中小金融机构会计风险存在的缘由有很多, 例如道德、思想和管理等方面的问题。所以说, 会计人员要充分认识到会计工作中存在的各类风险。详细来讲, 一是要进一步加强制度教育, 达成心理控制防线。道德和法制教育开展起来要具备一定的针对性和惯用性, 学习各类制度的运用, 要注重加强自我保护和化解风险的思想。二是关于风险防范问题, 领导干部要强化识别度, 高度重视银行监管加重认识, 业务管理逐步淡化等问题, 以身作则形成防范观点。

(二) 健全内控制度, 规范会计行为

关于会计内部管理问题, 首先要做的是从会计内控制度上下工夫。要完善第一岗位责任制, 确立责任目标。第二是要健全规章制度, 针对各个环节确立可以量化的明细考核指标, 确保操作易行, 从而让其规范遵循规章。第三操作规程要严格起来, 从而达到资金的最大安全性。第四执行好各类制度, 确保按照规程和制度办事, 严格不按照规定做事的行为。第五关于重要岗位问题, 要实现定期轮换, 从而实现自我控制的结果。第六是会计内控制度的评估制度要建设起来, 并按照期限进行相应的评定, 从而实现内控制度最大高效化。

(三) 强化监督检查, 建立监督约束机制

对外营业部门、会计部门要完备监督约束机制, 从而让监督检查的作用尽情发展起来。第一要强化自我监督, 会计人员在进行办事的时候务必要按照规定执行, 根据程序进行制作和审核会计凭证, 要按照会计制度的需求来执行会计核算、账务处理和会计记录等, 从而实现真实合法记录账表资料。第二要建立会计综合复核员, 监督业务问题的符合性, 逐步审核交换员出具的各类凭证票据。第三内勤主任的监督检查要强化起来, 要低每天的会计业务进行仔细审核, 更要一个一个的审查各种支付事项、大额资金的汇划。第四是强化会计主管的关键环节检查问题, 重点审查每月的票据交换、汇票业务、联行往来、会计出纳业务、制度贯彻情况等。第五对于主管部门务必要强化检查, 从而更好的执行会计制度。

(四) 提高会计人员的综合素质

会计内控出现的效果, 主要依靠的是会计人员所拥有的素养, 其整体素质的大小直接影响了会计工作的水准。因此, 要强化队伍建设力度, 管理水平也务必要提升起来, 一是法制教育应该强化起来, 思想道德水平也要进一步提升, 法制和法律观念应当强化。二是一些财务政策、出纳制度和会计政策等, 会计人员要多多学习, 从而实现较好的知识储备量, 以此来提升素质, 从而符合农村金融体制改革的需求。要执行岗位职责, 确保支农资金的安全。三是会计人员的考核制度要进一步完善, 懂得并知晓其思想动态和工作情况, 适时对会计人员做出合适的调整。只要这样, 队伍就能实现较高的纯洁性, 而且能够实现内部控制要求, 从而有效的贯彻落实控制制度, 畅通完善高效的制约机制。

三、结束语

农村中小金融机构的业务已经逐步走出本土区域, 甚至走向区外、省外, 经办的业务变得日益繁杂, 这就要求农村中小金融机构务必对会计管理强化监督和检查力度, 利用理论知识和会计管理方法参与到农村中小金融机构的会计管理实践中, 最终达到合理运作, 从而确立和完备会计管理模式, 强化会计管理工作, 从而更好的符合现代企业发展的需求。

参考文献

[1]汪小亚.发展新型农村合作金融[J].中国金融, 2014 (03) .

[2]程小平.浅谈我国农村合作金融机构的发展[J].现代商业, 2014 (01) .

上一篇:招待物品管理规定下一篇:开讲啦女排观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