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教师角色定位

2024-10-07

新教师角色定位(精选13篇)

1.新教师角色定位 篇一

新课程理念下语文教师角色新定位

今天我们大力提倡素质教育、创新教育,已进入新课程时代。新课程的实施是我国基础教育战线的一场深刻的变革,对教师的发展提出了许多要求。作为语文新课程的实施者,能否摆正自身角色位置,事关新课改的成败。为了保障新课程的顺利实施,为了语文教学的进一步完善,更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语文教师角色必须转换,因此必须对新型的教师角色做认真的思考,加以重新定位。

一、传统教育中语文教师角色定位的反思

中国是一个教育历史非常悠久的国家,教育理论家杨贤江曾指出:“自有人生,便有教育”。从“一日为师,终身为父”到将教师放在与“天地君亲”并列的地位。在传统教育中,教师角色定位甚高,尤其对肩负传播中华文化的语文教师更是非同一般。

(一)教师是“燃烧的红烛”、“吐丝的春蚕”、“辛勤的园丁”

无论是红烛、春蚕还是园丁,它都体现了教师职业的无私奉献精神,反映了社会对教师这一职业角色的崇高期待。教师的“师道尊严”应运而生。教师作为“圣人”成为权威的象征,是学生的标准。然而,红烛光亮有限,只能照亮一部分学生,甚至只能照亮学生的一部分;春蚕丝少时限,未必能满足学生日益增加的求知欲;园丁则过多按自己意愿修剪枝条,重视种子的开花结果,扼杀了学生的个性和创造力。

(二)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

语文教师向学生灌输知识,同时注重学生心灵的发展,是学生灵魂的塑造者,但学生与教师同是独立的生命个体,具有同等的生命价值,怎能按统一的标准塑造学生呢!黑格尔说:每一个人就是一个世界。这意在说明人的复杂性,学生是有思想的人,是一个又一个活生生的个体,而“工程师”式的教师却过于用整齐划一的尺度和标准来衡量和检验每一个“工业产品”。

(三)教师是课堂上的统治者

传统教学中的语文教学一直以来以效率低下的讲解法为主,教师授课一直拥有的不过是三尺讲台,三寸粉笔以及三寸不烂之舌。课堂采取“填鸭式”的教学方式,“我教你学”、“我讲你听”,学生完全受教师摆布,受教师灌输。“灌输——训练”是语文教学长期以来的主要方式,教师不怒自威,处于统治者的地位,师生关系极度失衡。一位教育家针对这种教育状况说过一段非常有意思的话:“在今天中国的教室里坐着的是学生,站着的是先

生,而在精神上,这种局面恰恰打了个颠倒——站着的教师占据着至尊地位,而坐着的学生的躯体内,却掩藏着一个战战兢兢地站着、甚至跪着的灵魂。”这种以“教师为主体”的定位必然抑制学生学语文的积极性、主动性、能动性和创造性。

以上是传统的语文教师角色,在今天,这种与时代发展极不相适应的陈腐观念还在有形无形地影响着语文教学,语文教学的改革必须从根本上突破它们的束缚,改变这种种情况。

二、新课程理念下语文教师角色新定位

古代私塾里学语文,大多是学生自己读书,教师适当点拨,既是学生自主的,又是个别化的,似乎还符合现代的理论。伟大的教育家孔子于两千年前曾提出“因材施教”“启发诱导”的教育理念,《侍坐》篇中一句“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把一个和蔼可亲、平等对待学生的现代新课程的教师形象刻画出来了。时代的步伐不断前进,新世纪,新学生,新课程标准下,语文教师更应该汲取古人精华为己所用,自觉改变形象。

(一)教师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

教育的目的在于促进学生的学习,以期促进学生的发展。教师即学生学习的促进者是教师最明显直接、最富有时代性的角色特征,但教师成为促进者是一个不断的生成过程。为此,教师要强化意识:首先是民本、人本意识。在课堂教学中,我们要以人为本,以学生为本,充分尊重和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作用,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面对源源不断出现的新知识,教师要做到“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让学生自己学会学习。其次是发展意识。陶行知先生说:“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里有牛顿,你的讥笑中有爱迪生。”我们不能以粗暴的方式对待学生,教育的目的不只在于考试成绩和一纸文凭,教师必须树立“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一切,为了一切学生”的信念,促进学生的发展。

(二)教师是教育教学的研究者

教师作为专业人员有能力对自己的教育活动加以反思、研究、改进,有能力针对自己的实际教学情境加以批判改进并提出最贴切的改进意见。“教师即研究者”是时代对教师提出的要求。新课程的出现,使教育情境中的问题变得更加复杂和不可预测,教师找不到一条放之四海皆准的应变通则。因此,教师应不断进行自身知识结构的新陈代谢,更新自己教育技术的意识,追求新知并有意识地运用于教育教学活动,这个过程是教师对自己行为的分析与研究的过程。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如果你想让教师的劳动给教师带来乐趣,使天天上课不至于变成一种单调乏味的义务,那你就应当引导每一位教师走上从事研究这条幸福的道路上来。”教师以研究者的精

神不断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其教育教学质量必将随之提高,可见,教育教学研究是一件富有“乐趣”的“幸福”的事情。

(三)教师是终身学习者

终身学习是未来社会中每个人生存和发展的需要。套用一句深有哲理的话:“我学习,因为变化了的世界在那里。”所谓“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生活处处有学问,而语文的外延正等于生活。作为“用一生时间来准备一堂课”的语文教师,理应成为热爱学习的典范,成为终身学习的带头人。终身学习的内容有很多方面,主要应加强下面几个方面的学习:一是要加强思想、政治等内容的学习,做到身正为范;二是要不断学习文化科学知识,博览群书,加强文学修养,做到学高为师;三是要坚持学习先进教育理论,适应新课程改革的挑战,获得自我发展;四是要加强信息技术的学习,在教育教学中信息技术的应用越来越普及,为开阔视野、适应全球化以及知识经济的到来,语文教师应及时补充“信息”。活到老,学到老,这应是语文教师终身矢志不渝的追求。

(四)教师是张扬自我个性者

俗话说,一千个观众就有一千个哈姆莱特,那么也可以这样说,一千个语文教师就有一千种教法。每位教师都有自己独特的个性,都应形成自己独特的教育思想、教育风格。作为心灵导航的语文教师,对课文内容的感受、领悟、理解也应深深地打上其精神世界独一无二的烙印。教师应发展自己个性的空间,在语文课堂中展现多样的教学风格:幽默风趣、妙语连珠型;踏踏实实、孜孜以求型;启发诱导、师生互动型;和蔼可亲、开放民主型等等。丰富的个性教学将让学生如沐春风,感受着教师的人格魅力。人们常说身教重于言传,有个性的语文教师拥着与众不同的教学艺术于无形中给教育教学带来帮助,有时竟是一字不着,而风韵流长。

(五)教师是学生成长的引导者

目前教育的对象以独生子女居多,因社会开放,父母大多出外觅工,子女只能寄居在长辈家,这种隔代抚养现象在现代社会尤为严重。现代社会良莠不齐,尤其互连网快速发展让学生领略了网络世界的诸多“风景”。过度受到父母及长辈的溺爱的中学生若缺乏引导,可能带来无法估量的灾难,这就需要多方面、长时期的严格管理。语文教师作为优秀精神、文化的传道者,也是一个实践者,其所作所为就是一面镜子。因此,教师不仅要积极主动地通过示范作用来有效地引导学生按预定目标发展,更应对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具有高度责任感,通过自己的文学修养和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正确地引导学生,让学生学会学习,学会生活,学会做人。或许有一天会使学生的人生由于教师的激励和引导而闪现出创造的光辉和人性的魅力。

(六)教师是学生的朋友

新课改下的师生关系完全是平等、互助、友好的朋友关系。语文教学中的师生关系,不仅表现在课堂上,而且表现在平时言行上的一点一滴、一举一动。教师要经常和学生打成一片,塑造有吸引力和亲和力的教师形象,拉近师生距离,让他们觉得教师是他们的“朋友老师”。让他们对教师产生兴趣,从而也对语文产生兴趣。教师的苦心、爱心要利用一切机会以各种方式表现出来,用自己的心去点燃学生的心,不要一味表现师道尊严,不苟言笑。古人云“亲其师而信其道”,当学生对教师产生了亲近、热爱、崇敬之感后自然会“信其道”。

语文教学是一台戏,教师只有演好自己的角色,才能提高这台戏的质量。新课程标准以其鲜明的教育理想和浓郁的时代创新气息,呼唤着语文教师的角色转变。语文教师应重新审视自己,树立正确的角色意识,以多重角色的新形象投入新一轮的课程改革,争取成为一名优秀的语文教师。

姓名:张先兵

单位:增福乡中心小学校

职务:教师

联系电话:***

2.新教师角色定位 篇二

一、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

在传统教学中, 教师的地位是最为重要的, 教师不仅是知识的传授者, 还是学生的楷模, 师生之间是命令和服从的关系, 也是示范和模仿的关系。新课程强调教学过程是师生交流、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新的师生观强调尊重学生的人格、个性和独立地位, 教师不能凌驾于学生之上。因此, 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对学生应多一些积极鼓励和宽容。尤其在学生创造力的培养方面, 教师不再是自我权威的维护者和教材代言人, 而应是学生创造能力的激发者、培养者和欣赏者, 教师应与学生相互合作、相互支持, 使集体创造力得以发挥, 教学应在平等、民主、和谐的氛围中进行, 让学生能充分发表自己的独特见解, 教学过程应该是师生平等对话、共同参与研究的过程。

二、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新课改要求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尽可能地把时间留给学生进行探究合作学习, 教师尽量少讲。这并不意味着课堂上教师没有作用了, 学生的学习用不着教师了, 只不过是教师的角色发生了变化, 成为学生学习的指导者、组织者。学生学习的过程, 是一个求知、探究、合作的过程。学生应在教师的指导下参与到学习中去, 自己动脑、动口、动手去探究、发现新知。教师要帮助学生克服思维的盲目性, 使学生在思考问题时, 思维能集中于所要解决的问题, 引导学生寻求知识、吸取知识、运用知识。

三、教师要成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

教师成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是新课标下教师角色的根本转变, 是教师角色转变的一个飞跃与突变。这就要求教师必须从传授知识的角色向教育促进者的角色转变, 为学生的学习提供各种便利。首先, 指导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掌握多元的学习方法和认知能力。其次, 创造轻松的课堂氛围、丰富的教学情境, 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再次, 帮助学生制订一个适合于学生本身的学习目标, 并寻找和规划达到目标的最佳途径。教师作为促进者的关键在于如何采用发现式教学法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和教师的主导作用, 从而使学生成为学习活动的主角, 不拘泥于课本, 独立思考、大胆探索、标新立异, 积极提出自己的新思想、新观点、新问题、新方法。

四、多方位地、积极地参与评价

教师的评价既要注重结果又要促进学生的发展。以往, 考试成绩、升学率是衡量一个学生、一个学校的主要标准, 应试教育把应付考试和升学作为教学的目的, 统一测试自然而然就成为评估教师教学效果、衡量学生学习效果的主要手段。新课程的实施, 改变了课程评价过分依赖考试成绩的情况, 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的功能, 强调学生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 促使获得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现在的教学评估已由统一测试向综合评价转变。素质教育的核心是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实践能力。因此, 对学生的评价内容除了对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测试以外还应该包括思想道德品质和科学文化素养、学习态度和学习方法、学习习惯和思维能力、创新能力、社会实践和生存能力、探索求知能力、交际能力等的测评。评价的方式自然是多层次和多渠道的, 评价内容从过分注重学业成绩转向注重多方面发展的潜能, 评价技术从过分量化转向注重质的分析, 评价主体由单一转向多元, 评价的角度从总结性转向过程性、发展性, 更加注重学生的个体差异。这样的评价更关注学生的现状、潜力和发展趋势, 从而保证评价的全面性、公正性和有效性。

总之, 教师要从传统的角色中走出来, 不仅需要从教育教学的规律出发给自己的工作和作用定位, 而且需要了解社会对教师职业的新期待, 进而形成新的教育教学技能。

3.新课改下教师角色的定位思考 篇三

关键词:新课改教师角色定位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要正确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注重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以及发现提出问题的能力,从而提高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作为高中政治教师新课改中应该认真学习、思考、探讨。树立远大的理想和马克思主义的三观即“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要在教育教学的理念、行为、方式方法上适应新课改,更新教育教学理念、树立新型教师观,正确认识教师在教育教学中的角色。重新定位。

一、教师要从“教书匠”转变为“教育教学的研究者”

古语说“活到老学到老”。现代社会也提倡终身学习,培养终身学习型人才。现代教师不再是传统文化的继承者。给予者,应该是知识的研究者、创造者。研究、创造是教师职业内在的尊严和欢乐的源泉,没有研究、创造加入的教育教学工作将是非常枯燥的。所以,教师应具有丰富的学科专业知识、教育教学理论知识、教学情景知识和信息技术知识。要做到继续学习,终身学习,把自己培养为终身学习型教师。

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在我们的工作、学习和日常生活需要获得和处理的信息越来越多,采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充分利用计算机技术和网络资源优势,在有限的时间里,可以高效率、高质量地将大量信息传递给学生,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以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促进学生思想品德的形成,养成道德行为,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感和意志,帮助学生认识生活,了解世界。明辨是非善恶,从而提高学生的思想政治水平。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以研究者的眼光审视和分析教学理论与教学实践上的各种问题,对自身的行为进行反思,对出现的问题进行探究,对积累的经验进行总结,使其形成规律性的认识。这种“行动研究”能把教学与研究有机地融为一体。它是教师由“教书匠”转变为“教育教学研究者”的前提条件,是教师持续进步的基础,是提高教学水平的关键,是创造性实施新课程的保证。

二、教师应成为个性化教学的创新者

新课程和新教材在拓宽教师创新发展的空间和眼界的同时,也使教师的个性化教学和专业化发展成为了可能,新课程和新教材要求教师关注每个学生的全面发展、终身学习和个性差异为宗旨。创设教学情景、形成自己个性化教育教学风格的能力等。

教学中,教师应根据内容需要,举行讨论、辩论、演讲、表演等形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他们在轻松自然的气氛中,得到启迪和感悟,例如,我给学生放映了中央电视台的专题片《感动中国十大人物》,把活生生的感人事例引入课堂,使学生受到震撼,并围绕片中人物的事迹展开了人生观、价值观的讨论,引导他们结合自身的体验,思考什么是人生的真正价值,如何去实现人生的价值,从而去领悟人生的真谛,从中受到启迪。

教师要营造一个和谐的、宽容、宽松的课堂氛围,必须打破“教师中心”,构建民主、平等、合作的学习氛围,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环境。其次,教学活动的设计要遵循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原则,使学生的学习活动富有个性色彩的创造性,学生能在协商合作之后构建自己的知识。

在学生的探究学习活动中,教师应该给学生提供及时的帮助和指导,在关键时刻给予适时点拨,让他们拨开迷雾、走出困顿。迎来“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新境界,“拨开迷雾现太阳”的喜悦心情。教师应融入到学生之中,了解他们、欣赏他们,鼓励他们,成为理解学生观点、想法和情感的知音。教师作为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和合作者,要能够“蹲”下身子,以平等的身份与学生交流,同时不断完善自己,由“一桶水”向“生生不息的奔河”转变。与学生共同成长。

三、教师要从知识的“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

“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唐代文学家韩愈对教师的职责作了精辟的概括。传统教学认为教师是知识的拥有者,学生是知识的接受者。新课程标准改变了以往过于偏重课本知识和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倡导联系解决实际问题,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利用书本卜的基本观点、基本原理解决实际问题。

新课改要求教师既是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者,也是学生个性健康发展的促进者。新课程改革要求教师对学生的成长与发展做出有效的评价。不仅要评价学生掌握做事、技能的情况,而且要考虑到做事获取和技能掌握的情境状态,以全面、具体、综合地记录学生成长的过程。不能一考了之,把分数作为评价学生的唯一标准,要通过各种评价手段和技术来完成,真正开发学生的潜能,达到发展学生个性的目的。

四、教师应成为学生未来成长的参谋者与顾问

当终身教育、终身学习成为生活的一部分时,学生学习的范围不断扩大至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学习成了学生适应社会发展的必要手段。因此,学生的学习不能只停留在掌握某些知识,而应着力于培养能力:“教师的职责已经越来越少地传递知识,而越来越多地激励思考;除了他的正式职责以外,他将越来越成为一名顾问,一位交换意见的参考者,一位帮助发现矛盾论点而不是拿出现成真理的人。”教师必须与学生一道,共同谱写美好的未来。

4.新课程标准下地理教师的角色定位 篇四

全日制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和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的相继颁布,是中学地理学科实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重要标志。这两个配套的课程标准(以下简称新课标)体现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的要求,是教材编写、教师教学、考试评价的依据。新课标体现与时俱进的时代精神,无论是内容,还是形式,都比以往的教学大纲有了明显的进步。在课程理念上,新课标强调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学习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积极开展探究式学习、合作学习、自主学习,重视信息技术在地理教学中的运用,注重学习过程评价和学习结果评价的结合。在课程目标上,新课标把地理教学的总目标界定为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新课标的实施对广大地理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为适应这些要求,地理教师的角色将要重新定位。

一、地理教师应当成为学生学习的合作者

传统教育中的教师是权威,常常缺乏对学生应有的尊重和关爱,更缺乏双方的互动与合作。新课标的实施呼唤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即师生间的民主与平等。合作学习是地理新课标中着力倡导的一种新的学习方式,它主要是指教学中师生之间、学生之间进行多向信息的交互传递,而师生关系是教学中最基本的关系。地理教师要成为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必须具有合作意识,要“摆正位子、放下架子、蹲下身子”,不再以“高高在上、唯我独尊”的权威形象出现在学生面前。只有这样,学生才能消除畏惧,活跃思维,发展个性。

二、地理教师应当成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

从地理新课标的教学目标来看,地理教学的目的不仅仅在于让学生掌握“双基”,更应当通过地理学习,开发学生终身学习的潜力。因此,地理教育的关键并不仅仅是让学生记住多少地理知识,更重要的是要通过各种有效的方法和途径,使学生学会认识地理的方法,养成正确的地理思维习惯。由此可见,地理教师应当成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一方面,应当实现由重“教”向重“学”的转变。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创设丰富的教学情境,激发动机,培养兴趣,活跃思维,提升学生的地理能力;也要引导学生进行参与式、探究式、讨论式、体验式等多种方式的学习,进一步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根本转变。另一方面,应当实现由重

“结果”向重“过程”的转变。重结果,就是教师在教学中只重视教学的结果、知识的结论,而忽视知识的来龙去脉,这必将有意无意地忽略了学生对新知识的思维过程。重过程,就是教师把教学的重点放在揭示知识形成的规律上,让学生通过“感知—理解—应用”的思维过程去发现真理,掌握规律。传统的地理教学往往只注重学生是否掌握结论性知识,注重教学效果的外在变化,忽视知识的形成过程,把形成结论的生动过程变成了单调呆板的条文背诵。这种舍本求末的做法将教学过程,庸俗化到只需听讲和凭记忆就能掌握知识的低级程度。这无疑是对学生智能的扼杀和发展潜力的遏制。现代著名教育心理学家布鲁纳认为:“认知是一个过程,而不是一个结果。”他强调,教一个人某门学科,不是要使他把结果记下来,而是要使他参与并把知识构建起来。一般而言,学生对地理的认知过程要经历“感知地理知识—理解地理知识—巩固地理知识—应用地理知识”等阶段。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要遵循这些规律,引导学生探索形成结论的生动过程,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经过一系列质疑、判断、推理、分析、总结等思维过程,同时伴随着各种观点的碰撞、争论及整合,得出理性的认识和结论,从而提高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三、地理教师应当成为教育教学的研究者

5.新教师角色定位 篇五

体育与健康课程是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以增进中小学生健康为主要目的课程。它坚持“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以学生发展为中心,始终把学生主动发展放在突出地位;通过丰富多彩的体育活动,激发学生的运动兴趣,培养学生终身体育的意识,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与不同需求,确保每一个学生受益。对学生的情

感、意志品质和行为习惯方面的要求更加具体化、显性化。体育与健康课程从育体向育体与育人有机结合、体育与健康有机联系的方向转变,这种理念与构想能否真正得到实施并取得预期的效果,关键在于《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的具体实施者—体育教师,在于体育教师在学校教育中所扮演的角色,在于体育教师对自身扮演角色的认识与理解。

“角色”是指处在一定社会环境中,承担特定社会责任,履行特定社会义务的社会人群。角色意识对人的角色活动具有支配和调节作用。长期以来,社会已经形成了对体育教师应扮演角色的期盼,体育教师受社会期盼的影响和其角色意识—对自己所担任工作的认识、态度及其行为倾向的作用,也逐渐形成了自身角色定位,在学校教育中按照自己应扮演的角色开展工作、发挥作用,并以这一角色制约自己的思想与行为。因此,认真研究体育教师在学校体育教育中的角色定位,对实施《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促进体育与健康课程改革具有重要作用。

1当前体育教师角色的错位

受传统教育思想、体育思想的影响,在长期的学校体育工作实践中,体育教师已形成的角色定位与《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指导思想下体育教师应扮演的角色相对照,显得格格不入,出现了体育教师角色错位现象。

1.1体育教师成为体育知识、技术和技能的施予者

长期以来,受培根、洛克的“感知主义’,赫尔巴特的“主知主义”等认知活动理论影响,体育教师习惯于按照体育教学大纲灌输训练的基本运动知识、基本技能,体育课成为教师进行发展体能、学习技能、强调训练再训练的场所。教师只是关注学生的体能与运动技能掌握的最终结果,使原来内涵丰富的体育课程异化为以复制系统体育知识、技术与技能为目的的流水作业,体育教师以课程知识的唯一拥有者和权威自居,学生似乎生来就是认知的工具或机器。忽视学生在体育学习过程中的态度、情感、兴趣;忽视培养和发展学生的个性,限制了学生个性在身体活动中尽情的张扬和自然的表

达;忽视“强调在整个教学活动中对学生个体的人性、人生、人权、价值的尊重、认同与重视”这一体育教学人文性的重要内涵[2〕。一项调查结果说明,“体育教师对自身角色形象的评判为‘运动型’,即以运动实践为主的角色定位,[3〕。

1.2体育教师成为教学过程的控制者

长期以来,竞技运动的教学观在学校体育中受到青睐,学校体育教学目标更多地确定在技术层面。体育教师完全变成一个从事运动技术训练的教练员,绝对控制着学生体育知识、技术和技能学习的过程,严格地按照竞技运动的训练体系来选择教学内容、运用教学方法,课堂组织教学在教师“训练式”、“控制式”的形式下进行,教师对学生成绩的评判成为最终评价;在教学过程中,体育教师崇尚师道尊严,往往将自己高高置于学生之上,命令式的口气、高昂的语调、强硬的态度比较突出,学生只能惟命是从,别无选择。漠视学生主观上有什么想法,要求学生必须按照教师的意愿和命令完成体育学习任务,学生完全成了被动接受知识的容器和再现知识的反应器,创新意识被泯灭,师生关系变得极其冷淡。一项调查表明,中学生对体育教师角色期望的第一选择为“朋友型”,说明中学生对与体育教师建立和保持新型师生关系有着较高的期望值[3〕。

1.3体育教师成为课程的执行者

长期以来,在封闭的指令性课程模式中,体育课程的开发与设计是国家意志的反映,是体育课程专家、学科家的任务。体育课程从宏观到微观层面都由国家做了相当严格的规定。体育教师对执行国家课程的认识和理解就是按部就班地复制既定的课程规范,被动和消极地执行体育课程计划,做一个“国家课程的忠实执行者’,体育教师很难结合本地区、本校以及学生的实际情况对课程目的、课程内容、课程评价、课程结构等进行课程开发和设计。另一方面,由于教师长期缺乏课程自主权,多数教师已经丧失了课程设计与课程开发的能力,体育教师已经习惯了按教学大纲规定的教学目的、内容、评价方法完成体育教学任务,毫无课程设计与课程开发的意识,从而导致了目前体育课程“目中无人’,少千篇一律”。

2《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的实施与体育教师角色的重新定位

《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的实施,不仅促进学生身体健康水平的提高,而且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和与人交往、合作能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这必然要求体育教师对自身的角色重新定位。

2.1体育教师应成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者

6.教师角色定位 篇六

学生是教师的一面镜子

作为一名学生,我们的求知从来就不是以对书本知识的理解为满足的,因为那也不是学习的终极目标。教育既是一种传播知识的活动,更是一种塑造精神的历程。所以,我们不只是在意老师的言传技能,还不知不觉地留意或讨论着老师的一举一动。这究竟是学生在注视着老师还是老师在感染着学生呢?我想这大概就是苏霍姆林斯基所言:教师的语言是教育,行动同样是一种教育。所以每当同学们的学习状态不佳时,教师就应该检查一下,是自己的教学技法不够启发人,还是自己的教学态度不能影响人?一般而言,教师若能做到先自查一遍,绝大多数的学生都能跟着调整过来。从某种意义上讲,学生的学习态度就是老师的教学态度,学生的勤奋与创新精神往往源自于老师的敬业精神,学生的学习方法折射了教师的教学方法,学生的学习成绩也反映了教师的学养水平。也就是说,学生是教师照见自己的一面镜子。所以我非常赞同教师应该从教书转为育人。教师要站在自己的位置上

教师之所以能传道、授业与解惑,那是因为教师占有一方讲台,学生都是坐在讲台下面,教师这才显得高人一等。实则是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那他人为什么要给教师这一方讲台呢?我觉得只有教师站在一个较高的角度才能正确面对自己的学生,才能对他们有一个客观的把握和科学的引导。只有当教师清楚他们有谁缺钙、谁缺铁时,才能开出科学的处方来。一个教师若读不懂自己的学生就势必会误人子弟,说明你尽管人在讲台上,却没有找准自己的位置。位置不对有两种原因:要么是自己修炼不到家,要么是你所站的角度不对、姿态不高,在那里自我陶醉,不知同学们的进展已超越了自己的认识。说实话,这一讲台本身就是同学们给教师的,一旦离开这一讲台,教师真的就比学生高吗?在同学们前进的过程中,哪怕教师是他的教练,也只是他的一根拐杖,也只能在他需要你的时候从后面去扶他一把。在他不需要你的时候,就不要挡在他们的前面,自以为还可以去拉他们一把,那其实是阻碍了他们的前进。所以,教师,你千万要站在自己的位置上。

7.开放学习中教师的新角色定位 篇七

提到学生的学习, 我们能够联想到的通常会是课堂、黑板、教师、课本、学生、讲授、听课、笔记、作业等。在教学过程中, 我们对于学习的理解大多定位在:教师讲授知识、学生接受知识, 二者构成了知识传承的主要环节。基于这种理解, 经过多年的教学实践, 每位教师对于如何把知识更好地传授给学生, 都积累了很多自己的经验。然而, 世界是不断变化的,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技术的进步, 知识观和学习观也在不断演变。近年来, 迅猛发展的信息技术不断改变和重塑着“知识”和“学习”这些传统概念, 同时改变着我们教学和学习的方式。例如, 面对浩若烟海的网络信息, 作为教师的我们常常会有目不暇接的感觉。而成长在这个时代的学生, 他们更善于利用现有设备来搜寻自己感兴趣的信息, 通过微博、博客、SNS、即时通软件等来展现自我。他们的思维方式、交流方式, 乃至他们获取知识的方式都和我们不一样。他们被称作“数字原生代”, 比我们更善于运用网络上的海量信息。在信息时代, 作为“数字移民”的教师, 在课堂上为“数字原生代”授业解惑, 面对与数字时代一起成长起来的学生, 如何深入挖掘学生的学习潜力、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是我们一直在考虑的问题。面对新的知识观、学习观及学生观, 我们教师需要思索和寻找一个合适自己的角色定位。

多媒体技术替代了过去书本上单调的文字, 以音频、视频和动画相结合的方式使课堂由索然无味变得有声有色, 更加容易被广大教师和学生所接受。网络技术的发展, 则使在线学习成为可能, 基于网络的自主学习、协作学习等新的学习方式代替了过去学生对知识的被动接受。各种制作精美、生动有趣的网上学习资源也部分替代了过去的书本, 成为重要的知识来源;BBS、博客、微博、学习社区等新兴的交互方式替代了传统的课堂提问、发言和讨论。我们正在前所未有地全方位接收、传播和分享着知识。作为教育者, 应如何转变传统教学观念, 尽快适应和掌握新的教育技术, 利用新技术和新工具拓展自己的思维, 实现更加有效的学习?深入理解和学会使用不同的工具和技术, 在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协作学习过程中做一个合格的指导者, 应该是教师在开放学习中的新角色。

做好这些, 首先要尽快熟悉所有可用于实现高效学习的技术, 这正是《世界是开放的》这本书能够带给我们的。阅读这本书最大的收获便是作者教会我们网络技术环境下学习的本质是什么以及学习者如何利用网络技术去学习。这本书的作者正是通过他所说的开放世界的十把金钥匙——十种能够改变我们学习方式的技术, 为我们提供了个人达到学习目标所需的技术手段和资源, 帮助我们真正理解和树立以个人为中心的学习理念, 让我认识到网络技术环境下教育的形式、方法、理论均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因此, 网络技术给教育所带来的影响是巨大而深远的。正如这本书的副标题所说:网络技术正在变革着教育。作为教师, 为了能够尽快适应变革中的教育, 更快地明确自己在开放学习中的角色和作用, 我们有必要认真而深入地探讨各种不断涌现出来的网络技术在学习中的作用, 以及这些技术究竟是如何使教育发生革命性改变的。

作为现阶段的教师, 我们应该如何应对这种网络时代的变革?也许我们每个人都曾读过学习理论方面的书籍, 充斥于其中的“建构主义”、“行为主义”、“认知主义”之类的抽象概念以及基于这些概念的严谨而深奥的教学理论体系往往使我们望而生畏。普通的学习者和教师往往纠结于那些概念及其拗口的解释之中, 需要付出大量的努力才能领会其实质并将其与实际的教学过程联系在一起, 这往往会阻碍我们去学习和掌握那些全新的技术。但是《世界是开放的》与那些我们经常见到的枯燥的教育理论或者其他的技术类书籍不同, 这本书并没有简单地提出和分析一些概念和理论, 也没有试图建立一个严格的对于技术支持下的学习理论体系的定义。在这本书中, 更多地是通过大量生动、具体的事例, 描述一个“探索将网络技术应用于任何年龄、性别、民族或文化的人的学习之可能性的旅程”。例如, 书中对于Web2.0技术的描述中, 通过CommonCraft公司的在线教育视频资源在其他国家受到的欢迎、舞者Matt如何通过在线视频网站分享他有趣而惊险的经历、Karl Fisch及其教育博客所带来的巨大影响三个例子, 我们很容易理解在当今高度发达的网络技术支撑下, 信息和知识如何产生、如何被共享以及如何影响更多人的过程。这种有趣的实例远比枯燥的说教更能使我们理解知识共享和在线资源的重要意义。

因此, 阅读这本书对于我们每位教师来说, 都是非常有帮助的。这本书中的很多内容都是对我们所研究的学习理论和学习技术的生动诠释, 是对我们研究方向的指引。对于普通学习者来说, 书中的各种事例和对各类学习工具深入浅出的描述, 也可以帮助他们学会如何更好地利用工具使自己的学习更加有效。正如译者焦建利教授在译后记中所归纳的, “作者用大量鲜活、生动的故事和精彩、真实的案例, 为我们展现了打开开放世界的十把金钥匙。”“会令每个读者深思, 帮助他们掌握开启自己学习世界的有效方法。”

8.新课改下英语教师的角色定位 篇八

关键词:自主学习;组织;英语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03-297-01

面对新课程赋予教师教学工作新的内涵和新的要求,我们必须改变原有的教育理念、教育行为和方式,及时做好角色转型定位,以保证英语新课程的顺利实施。

一、教师应成为学生自主学习的促进者

建构主义教学论认为:学生是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教学过程的实质是在教师主导下的学生个体的认识过程、发展过程。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由知识的传授者转变为学生自主学习的促进者,倡导学生自主学习。在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过程中,教师要善于帮助学生确立能够达成的目标;帮助学生寻找、搜集和利用有效的学习资源;帮助学生树立完成学习任务的信心。

二、教师应成为学生学习策略的指导者。

教师不仅要教给学生知识、技能,更要指导学生掌握和运用学习策略,成为学生学习策略的指导者。一是指导学生掌握注意策略,要求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学习,课堂上全神贯注,集中注意力,学习中一丝不苟。二是指导学生运用组织策略,建构英语知识。三是指导学生掌握交流策略。指导学生主动地与他人交流。四是指导学生掌握监控策略。教会学生对自身采取的学习策略的适应性进行评价,对学习目标和学习过程进行监控,优化学习过程。

三、教师应成为英语课程资源的开发者。

首先,教师要从课程的被动执行者变为编制、组织、实施、评价课程的主人。要善于开发教材这一重要的课程资源,围绕教学目标,对教学内容重新组织、加工选择、利用。第二,加强条件性课程资源的开发。要充分利用学校现有教学设备,设计富有创造性的教学活动,发挥教学的最大效益。第三,拓展知识信息的获取途径和渠道。利用学校图书馆这一重要课程资源,扩大学生知识面,培养学生搜集信息的能力。第四,开发媒体资源和网络资源。报纸、杂志、广播、电视等各种媒体上关于英语学习的信息量很大,但这些信息在教科书上不可能全面地反映,需要教师大力开发。

四、教师应成为教学过程的设计者。

英语教学的目标是全面提高学生的英语素养,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在师生角色上,教学设计要突出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主体价值;在课堂交往的方式上,教学设计要强调师生之间和学生之间的多边互动;在发展能力上,教学设计要倡导学习的创造性,形成创新的本领;在教学结构上,教学设计要强调合作、竞争和个体行为兼容并存;在教学评价上,教学设计要坚持对学生的积极评价。

五、教师应成为教育教学的研究者。

9.新教师角色定位 篇九

摘 要:本论文主要探讨智慧教育背景下的数学智慧课堂教师的角色定位:教师要成为智慧的“助产士”,唤醒课堂智慧;教师要成为智慧的“引路人”,彰显课堂智慧;教师要成为智慧的“创造者”,引爆课堂智慧;教师要成为智慧的“守望者”,呵护课堂智慧。

关键词:智慧;智慧课堂;教师角色定位;唤醒;彰显;引爆;呵护

中图分类号:G42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5-9214(2016)05-0068-02

一、“智慧”释义

何为智慧?古今中外皆有论之:有孔子的“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有亚里士多德的“智慧是‘就那些对人类有益或有害的事情采取行动的真实的、伴随着理性的能力状态’”;还有美国学者的“智慧是一种能力,主要是:抽象思考能力,适应环境能力,适应生命新情境的能力,获得知识的能力,从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中获取教训的能力”等等。不难发现,无论是亚里士多德还是美国学者对于“智慧”的解读重点都放在了“能力”两个字上。将智慧概括为“能力”二字的意义是告诉我们智慧是实实在在存在的并非空虚摸不着,它既可以意会又可言传。《辞海》中对智慧的解释是,“智慧是指对事物认识、辩解、判断、处理和发明创造的能力”。国家督学成尚荣先生初步概括了智慧的要点:智慧是一种整体品质,它在情境中诞生和表现,以美德和创造为方向,以能力为核心,以敏感和顿悟为特征,以机智为主要表现形式,科学素养与人文素养的结合赋予它底蕴和张力。

对学生来说,智慧表现为:以其具备的知识为基础,具备的能力为核心,加以正确价值观和品质为保障等表现出的人的整体素养。所以我们说,知识和智慧是不能划等号的,因为智慧不像知识那样可以直接进行传授,它需要在获取知识、经验的过程中经由教育的悉心呵护而不断得到开启、丰富和发展。因此,智慧的发展只能在富有智慧的教育条件下才能实现。

二、“智慧课堂”探微

“智慧课堂”与“知识课堂”作为两个对立面,有极大的区别。所谓“知识课堂”是在应试教育中应运而生的,各项活动均以知识为核心,课堂的中心为知识讲授,作业联系的中心也是巩固知识,考试的内容也是知识。在这种状况下,课堂成为知识传播的中转站,老师是传授者,学生是接收者。这样一来,使本身具有丰富趣味性和智慧性的求知过程变成了枯燥乏味的知识被动接受过程,教师的教学设计变得机械简单,学生成了名符其实的装载知识的容器,课堂教学也随之失去了生机和活力。

所谓“智慧课堂是以完善学生的人格成长,促进学生的智慧发展,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为目标的理想课堂。”因此,智慧课堂是基于知识学习、有效教学、唤醒智慧的课堂;智慧课堂是引导争辩、充满疑问、彰显智慧的课堂;智慧课堂是充满磁力、迸发活力、激发张力、引爆智慧的课堂;智慧课堂是凸现探究、完善人格、呵护智慧的课堂。

三、“智慧课堂”教师的角色定位

智慧课堂的基本追求应是:知识与智慧同步生成、道德与智慧同步发展。智慧教育需要智慧课堂,智慧课堂需要智慧教师,智慧教师需要对教师角色的重新定位。教师应扮演怎样的角色,才能实现真正的“智慧教育”呢?

(一)教师要成为智慧的“助产士”,唤醒课堂智慧。

希腊哲学家、教育家苏格拉底把自己的教学法则称之为“产婆术”。作为教师,就应该成为学生智慧的“助产士”,为学生的课堂智慧“接生”,唤醒学生的课堂智慧。

案例1 在学习“代数式的值”时,让全体学生参与数学活动:“猜你想的数”。

规则:任意选择一个不为0的数字,将这个数和它本身相加,得出的结果再和自己相乘,然后将结果和自己做减法,最后除以本身,将得出的结果告知老师,老师能够立刻猜出你想的数字。

1.让全班每一个学生各自任想一个数,按规则正确算出最后结果,分别抽男女学生5名,检验其猜想的数,激发起学生探究数学“神秘”之处的兴趣。

2.活动揭“谜”,让学生体会字母表示数的优越性。假设你想的数是,那么有(x+x)x-xx=2x-1=“最后结果”,从而x=“最后结果”+12,就是你任想的数。原来奥秘在此:把算出来的最后结果加上1后,再除以2的商就是你任想的数。

3.验算你任想的数:将学生任想的数代替2x-1中的x,计算得出结果简便快捷。同时x取不同的值时,其结果也不相同。

在该案例中,教师通过看似平淡的数学活动使学生完成了学习生涯中第一次“从具体到抽象”的全面跨越,在经历了数不清的姿态各异的计算和表示之后,一下子通过字母表示,用一个“式”就表示了几乎无穷的具体算题。同时,教师通过活动,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领悟、积淀,不断形成一些观察、认识世界的新视角并真正做到了深入浅出,人人参与,唤醒了学生的课堂智慧。

(二)教师要成为智慧的“引路人”,彰显课堂智慧。

教师除了要帮助学生进行课堂智慧的抉择,还要注意帮助学生实现课堂智慧的引申,促使课堂更有活力。通过教师智慧地引申,可以架设起师生、生生、生本互动的平台,形成人人参与、自由对话,真诚沟通的学习氛围,开创学生思维任意驰骋、不断创新的境界。

案例2 方程的学习是初中数学的重要内容,而列方程解应用题又是重中之重,是学生感到头疼的事情。在学习“列一元一次方程解应用题”的小结课中,老师引导学生将“列方程解应用题”的重点步骤归纳成“七”个字:“四审两列双检验”。其具体内容为:

一审基本类型,二审基本公式;三审已知未知,四审相等关系。

一列相关数式;二列方程等式。一验方程的解;二验符合题意。

不断建构,归纳总结是学生重要能力之一。在数学课堂教学中适时引导学生进行知识的建构,方法、技巧的总结,一定能够达到彰显课堂智慧之目的。

(三)教师要成为智慧的“创造者”,引爆课堂智慧。

在日常的课堂教学工作中,教师应当具有的教学智慧是具有创造性的,并且能够比较理智的对待现有的教学资源,从而真正的激发学生的各项积极性。

案例3 有这样一个问题:有一个如图所示的零部件,按照制作标准∠A、∠B、∠D应分别等于80°、30°、30°,小张量得∠BCD=142°,就判断说这个零件是不合格产品,请说出其中的道理。

老师问:小张量得的∠BCD=142°、合格的度数是多少呢?这个问题相当于要计算哪个角的度数呢?

马上有学生回答说:合格的度数应根据计算∠BCD的度数后决定。

老师引导:先不管零件需要测量的角度,当前的条件下,如何求得所需要测量的角度。

经过学生的烈讨论,最终在课堂上得到了如下解法(因篇幅有限,仅提供图形):

聪明的学生,聪明的孩子们,用他们的智慧构建了一个美丽的、金碧辉煌的数学殿堂。所有的思考,都出自他们自己的大脑;所有的意料之外,都令人拍案叫绝!孩子们用他们的纯真、聪颖、睿智和强烈的探索欲望给老师上了生动的一课。这也正是因为教师成为了智慧的“创造者”,才引爆了课堂智慧。

(四)教师要成为智慧的“守望者”,呵护课堂智慧。

守望是一种难得的情怀,一种勇气,一种姿势,又饱含着一份期待。我想这也是霍尔顿可爱的地方。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去守护一种美好这才是真正的大善良,这种大善良让霍尔顿在颓废中也显得那样的可爱,就像在一片沼泽地中让我们看到了闪光的美好的东西。作为教师,我们更应该成为智慧的“守望者”。智慧课堂就好象是塞林格笔下的“麦田”:有一群孩子在课堂“麦田”里自由自在地游戏、狂奔、乱跑,新的活动不断生成,课堂里除了教师没有一个大人,教师守望着这片麦田,哪个孩子往悬崖边奔来,就把他捉住,不让一个孩子掉下“悬崖”做一个耐心、宽容的“课堂麦田”守望者。

智慧的课堂至少应该具备以下三个方面的特征:一是思维性,促进学生们真正的动起头脑,从而提高他们的智慧生成;二是情感性,在智慧的课堂上,不是一个老师传播学生接收的过程,而是一个老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学生与知识间的交流过程,这是一个产生真感情的过程;三是生活化,智慧课堂活动的主体是生活,只有将学生们放到真是的生活中,才能真正提高他们的智慧。

总之,“智慧教育”离不开“智慧课堂”,“智慧课堂”离不开充满智慧的教师和一群聪颖、睿智的学生。只要我们充分相信学生,相信在他们的心里,潜藏着人性的光辉;闪烁着智慧的光芒;多一点唤醒,多一点引领,多创造机会;多一点耐心,多一点爱心,多一份宽容,定会成就智慧的学生。

参考文献:

10.在课堂教学中如何定位教师角色 篇十

有人说,教师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是个演员。那么作为“演员”就应该能够根据“剧本”的情节要求,能够扮演符合要求、观众喜欢的角色。

教育到底是为人服务还是为社会服务?

教育是最终目的还是为了人。尽管人们要认识世界,改造社会,但最终目的还是为了人,也就是说通过社会的发展为人服务。

我们做教师的不能仅仅按照自己的备课情况为学生提供教学服务,而是应该根据学生的要求和培养目标来确定要提供什么样的服务。

是教师适应学生还是学生适应教师?

新课程实施以来,要求教师在新理念下转变教育教学行为。可是,对一些教师来说,他们并没有真正地理解新课程,在旧的教育教学观念与行为还没有得到根本改观的同时,现在又陷入了新的误区。

新课程强调以能力为中心,倡导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如“做中学”。让学生亲身体验、感悟、改变“我讲你听”、“满堂灌”的教学,通过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增强学生的学习力,改善教与学的关系。如果我们的教师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该讲的知识内容没有讲了,该有的讲授环节给忽略掉了,该掌握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也强调不了,那么,学生在缺乏应有的基本能力的情况下,与其他同学、教师互动,提高分析问题,解决的问题的能力便是一句空话。

教师教育教学行为的转变需要在创新实践中去感悟。

学科教学应该根据需要突破本学科的限制。教师可以突破教材的限制,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把教材当成一个例子,但又不能喧宾夺主,不能偏离主题,所以选择的内容、难易程度要恰当,使教学放得开、收得拢;在学科教学中,教师既“求同”又“求异”,不能以“求同”的思维定势扼杀学生的鲜活、新颖的思想和个性表达,使得原本可以有更多遐想的空间变得狭小,学生的思考能受到打击。

教师能否把握其所教学科的核心,能否将所引用的其他学科的知识有效地应用到本学科教学之中,为本学科服务?

聪明的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能够把握好自己的角色,启发学生畅所欲言、个抒已见,使学生独立思考后个性思维得以充分展示,教师成为学生学习活动的参与者、引导者和合作者。

教师的角色因其所承担的教育教学工作的不同而不同,但就其共性,教师的角色应该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教师即研究者。应该由教书匠向反思型教师转变,教师应该是教育教学活动的积极参与者与者、实践者。

教师是引导者。教师要从根本上改善与其工作对象----学生的关系,实现教师是教学的主宰者到师生学习共同体关系的转变。

教师也是管理者。教师是构成学校的主要部分,也是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主要参与者,教师有对学生管理的职责,它渗透在学生生活的各个方面。

教师还是学习者。教师和学生在教育教学中构成学习的共同体,就像陶行知所说的那样,“先生创造学生。学生也创造先生,学生先生合作创造出值得彼此崇拜的活人”教师相长是教师专业发展的道路。当然,我们强调师生的平等地位,且在保持两者人格都得到尊重的前提下去履行自己的责任。教师不能因为“师生关系”平等忽略、放松对学生的教语指导、严格要求的责任;学生也不鞥要求“平等”,就不尊重教师以及教师付出的劳动。师生平等应该体现在人格平等上,都视对方为人,双方都应该得到充分的尊重。

辩证唯物主义告诉我们:“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内因是变化的根据,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而人的主体能动性是决定人的变化的内因。因此教育学原理中指出:学生个体的主观能动性是其身心发展的动力。

教学过程,准确地说,应该是促进“自我发展”、“自我完善”的变化过程。教学的对象是具有潜在智能,充满着情感和个性差异的人。教学目的只有通过学生本身的积极参与、内化、吸收才能实现。那么如何在课堂教学中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呢?

一、改变旧的习惯的教学模式,确立学生主体地位。

课堂教学中应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这是多年来形成的共识。但教学的实际情况却并不乐观,教师“包办”,以“主导”作用代替“主体”地位的现象还相当程度地存在。因此,要在课堂教学中真正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学生的主体精神,必须改变多年来形成的习惯的课堂教学模式。教学中,教师首先要在心中建立“学生主体观”,视学生为学习的主人,教师重在“导”,让学生自己探索,主动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形成一种“学生带着教材走向教师”的教学模式,这样才有利于学生个性的健康发展。其次,教师还要教育学生树立自我主体意识。长期满堂灌、填鸭式教学使学生形成一种习惯于被动接受,安于当听众的不良状况。要改变这一状况,就需要唤醒他们的自主意识,让他们懂得教师只是他们的导师,让他们从被动接受知识的阴影中走出来。

二、构建新的有效的教学策略,激发学生的主体情感

面向21世纪的学校教育要把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落实到实处,就必须更新教育观念,构建新的教学策略。1.营造教学氛围,使学生乐学

教学过程是师生情感交流、彼此感染的过程。教师的情绪表现不可避免地会影响学生的心理状态,和谐的师生关系有助于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反之,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就要受到压抑。加里宁说过:“再也没有任何人像孩子的眼睛能捕捉一切最细微的事物。”教师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会增进师生的情感交流,加速激活认知过程。所以,教师要善于控制自己的情绪,不要把不愉快的心情带进课堂。要尊重每一个学生,让每一个学生都有平等的受教育的机会。要牢记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不要居高临下,盛气凌人,使学生望而生畏。课堂教学中应提倡:答错了的允许重答;没想好的充许再想;不清楚的允许发问;不同意见允许争论;教师错了允许批评。总之,教学中应努力营造最佳的学习氛围,调动学生最佳的精神状态,从而使学生能以最佳的主体精神参与学习活动,真正做到“亲其师,信其道,乐其学。” 2.灵活运用方法,激发学生想学

在教学中,教师必须想方设法,根据教材特点、学生年龄特征和个性特点,以教材为载体,以灵活运用方法手段,以教更好地为学服务为目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可运用综合的方法,在一课中变换教学方法,也可以因文制宜、因人制宜、因需制宜,灵活运用方法使学生常有新鲜之感。3.注重学法传授,让学生会学

教学的目的不仅是让学生获得结论,更重要的是让他们在获得结论的同时,情操得到陶冶,智力得到开发,潜能得到挖掘,能力得到培养,素质得到提高,而学生的这一认识过程教师是无法代劳的。古人云:“授人以鱼,只供一餐;授人以渔,可享一生。”为此,教师只有让学生掌握一定的学习方法,并能选择和运用恰当的方法进行有效的学习,才能确保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要恰当地发挥“主导”的作用,努力提高“导”的艺术,从而在教学中恰到好处地去启发、点拨、设疑、解惑。少一些讲解、分析、提问,多一些引导、点拨、激励,改变那种牵着学生走的状况,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从而达到教师从“教”到“教会”到“不教”,学生从“学”到“学会”到“会学”的效果。三.加强个体活动,促进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训练的主人,其认知的过程、情感的长华、思维的发展、学法的领悟都不能越俎代疱,只有通过学生个体积极主动的求知、充分的实践活动才能落实。因此要确保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其主体作用,必须加强学生的个体活动。首先,要根据教材的不同,设计个体活动,如带问题的阅读活动;走出教室的观察活动;强化实践的动手活动;气氛活跃的讨论活动;灵活多样的练习活动„„其次,在教学中个体活动时间要到位,一般说,一堂课学生个体活动时间不少于20分钟。再次,个体活动的目标和过程要到位。这样才能真正收到促进学生主体作用发挥的效果。

世纪之交,中小学教育的转轨为我们教育工作者提供了施展才华的机遇和舞台。只要我们大胆探索,勇于创新,紧紧抓住弘扬学生的主体精神,努力创造一种适合儿童的教育,就一定能在教学中真正落实素质教育,培养出跨世纪的一代新人。

如何在教育中突出以人为本呢?我认为新课改、新教材、新理念、新起点,对于一线的教师来说一切都是新的,有很多新的东西要学,有很多旧的东西要改。1.更新教学理念

新课改以人为本,关注学生的发展,课堂教学注重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因此教师要改变陈旧的观念,重构一种崭新的课堂教学理念:教师的角色由权威转变为伙伴,课堂教学由教师表演的舞台转变为师生平等互动的舞台;课堂由个体孤立接受性学习转变为合作学习,重视探究知识的过程;课堂教学由忽视学生生命个体转变为关注凸显学生主体,关注学生生活世界,沟通书本知识与学生现实生活的联系;课堂教学时空构成由师生单一互动转变为师生、生生的多维互动。教师不能再像以前那样“满堂灌”、“一言堂”,把学生当作知识的容器,而应该把他们视为需要点燃的火把,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让学生生命的主体在课堂中灵动起来。

2.改进教学实践

教师应有意识地在平时的各个教学环节中贯彻新课改“以生为本”的理念,使自己的教学适应新课改的要求,体现新课改的精神;同时重新思考定位自身的角色,及时调整转变教学策略并指导学生相应地改变其学习方式,以充分发挥他们的主体性,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角、学习的主人;此外,教师还要改进工作方式,善于合作、勇于探究,让课改成为自身专业成长的“加速器”。l 以学生为中心

教师首先要 “心中有学生”,以学生为本,处处体现以学生为立足点和出发点、以学生的发展为中心的人文主义教育观。在备课中既要“备教材”,更要“备学生”,不要“只见书本不见人”,教师要从学生的实际水平和教学现状出发制定教学目标和要求,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年龄特征设计相应的教学内容和组织形式,注重教学的趣味性和生活化,贴近该年龄段学生的生活实际。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用教材教”,而非“教教材”,要充分关注学生这个主体,根据学生的情绪、状态等实际情况组织开展教学,乃至因地制宜,临时改变教学内容、重新调整教学计划,改变自身的教以适应学生的学。课后教师还要及时总结,特别当教学效果与预期目标相悖时,更要好好分析原因,多从自身的“教”上找问题,调整、改进教学,不要一味责怪学生。l 注重因材施教

教师不仅要针对不同年龄阶段学生的实际情况开展教学,还要关注同一群体内部学生的个体差异,注重因材施教、开展分层教学,把学生按实际水平并兼顾自愿的原则分层或分组,在目标要求、课堂提问、教学活动、作业布置和评估检测等方面提出不同层次的要求,实施有梯度的教学方案,使每个学生都能充分感受成功的喜悦,增强自信,从而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l 重新定位角色

在教学实践中,教师要不断反思教学,重新定位自身的角色,应由以前的传授者转化为促进者、由管理者转化为引导者、由居高临下转向“平等中的首席”。课堂不再是教师的“一言堂”,独霸的舞台,而是师生、生生多维互动的场所,充满了民主平等的气氛、洋溢着合作探究的精神。教师要“蹲下来”,融入到学生中间,参与指导学生的活动,成为他们的一份子;教师要“退回去”,把课堂这个舞台让给学生,引而不发,让学生尽情、尽兴地释放个性、施展才能、放飞理想,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l 转变教学策略

教师的教学策略也要相应变化,由注重知识的传授向重学生的发展转变、由注重自身的“教”向重学生的“学”转变、由注重结果向重过程转变、由注重统一规格教育向重差异性教育转变。在教学中,教师要注重教学内容的开放性、时代性和生活化以及教学形式的趣味性、活动性和多样化,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思维、开发心智,拓展视野;改变单纯讲授式的教学方式,倡导学生体验探究,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注重使用形成性评价,帮助学生建立学习的成就感和自信心,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真正体现以生为本的人文主义教育观。l 改变学习方式

此外,教师还要指导学生改变传统的学习方式,开展研究性和探究性学习,发展学生勇于质疑、乐于探究、勤于动手的能力,提高科学素养,培养创新精神;注重学生的体验和感悟,帮助他们形成积极的情感态度,提高人文素养,发展健康和谐的人格;提倡合作学习,锻炼学生与人交流、分享和合作的能力,培养合作精神和乐于助人的品质;引导学生善于将知识转化为能力,发展他们的思维能力,动手实践的能力和灵活应变的能力。只有学生的学习方式发生了根本性地转变,才能逐步摆脱对教师的依赖,发挥自身的主体性,变“要我学”为“我要学”,真正学会学习。

l 改进工作方式

11.互动英语教学中教师角色新定位 篇十一

【关键词】互动英语;教师角色;定位

一、传统教学模式中的教师角色分析

在传统的英语教学模式中,英语教师通常是一个人在唱“独角戏”,他们是课堂的“主角”、是课堂语言的“独裁者”,用“以教师为中心”的“满堂灌”教学模式,垄断了整个英语课堂;而学生却始终处于被动地位,充当了课堂的“配角”,成为被垄断的对象,他们所学的英语成了“聋哑英语”。传统的英语教学过程不外乎是这样的:教师往往先讲解单词,课文释义、搭配及用法,列举相关例子进行词汇拓展;在讲语法时,先介绍语法定义、现象及基本模式,然后做大量练习加以巩固;在讲解课文时,根据参考书的重点词组、句子、段落及相关用法,逐一对照翻译,外加课外阅读训练等等。不难看出,在传统的英语教学模式下,英语教师的角色仅局限于英语语言知识的讲解和学业成绩的评定,教师意识里只有学期授课任务的完成与否和学生考试成绩的高低之分,这严重加剧了英语教学中对学生语言应用能力造成的负面影响,从而导致了英语互动教学的失效。

二、互动式教学模式下教师角色的移位

新《英语课程标准》的逐步实施不断呼吁教师的角色要做出彻底转变,这种转变是随着中国基础教育改革的实质性推进而发生的,是英语教师面向未来的发展性建构[1]。这就需要我们理性地审视和反思英语教师的传统角色,尽早实现“单一”向“多元”的转化。

1.学生学习的促进者 教师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这是教师最富时代的核心角色特征[2]。好的老师是能教会学生怎么学(how to study)而不是学什么(what to study)的老师。在互动式英语教学过程中,教师不应再把知识传授作为自己的主要任务,不应再把精力放在对学生语言知识的考核上,而更应该注重学生“学”的过程,给予学生正确的学习方法指导,实现真正的“教师为了不教”。另外,还要关注学生的健康成长,尊重学生的兴趣和爱好,鼓励、赏识和信任学生,提供给学生丰富多彩的教学资源,创设轻松和谐的学习氛围,让他们学会自主学习和自我发展。因此,英语教师要脱离传统教学中作为知识传授者的角色束缚,注重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挖掘学生的学习潜力,引导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从而提高互动式英语教学的实效性。

2.学生学习的情感调节者 强调互动性的英语教学模式下,师生关系应该是“双向”的平等关系,学生的学习兴趣、动机和态度通常也是在这种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中产生的。传统的英语教学中,教师只注重知识信息的交流,“上课只见背影,下课不见踪影”,师生关系中永远隔着一道无形的“墙”,“知与情”的脱节往往影响英语互动教学的效果,这就是所谓的“情不通则理不达”。因此,在英语教学过程中,以学生为中心,以情感为基调,充分调动和利用情绪、情感的积极因素,发挥情感的感染力,创设“师生共鸣”、“其乐融融”的英语学习氛围;在相互信任、相互尊重的前提下建立和谐的“对话”关系,从“独白式”向“对话式”转变,实现课堂教学的“退耕还林”,跨越教育者和被教育者之间的“鸿沟”,用自身的专业素养和敬业态度感化学生心灵,避免师生之间陌生感、恐惧感和距离感的产生,全面施展学生的主体性,从而有效促进互动式英语教与学的良性循环。

3.学生语言内化的设计者

英语语言学习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运用英语语言,单纯地教授语言知识早已不是英语互动教学的目的,英语教师的角色也应由知识复制者转变为学生建构语言知识的设计者[3]。因此,在互动式英语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充分利用现代教学设备和教学手段对教学内容进行精心的设计,组织和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互动,从而促进学生英语知识和语言能力的构建。教师好比“总导演”,课前做好充分准备和精心设计,课堂做好周密组织和活动教学,课后做好完整督导和细节反馈,注意引导学生英语知识的“内化”和“活化”,学生自然习得英语文化知识,将英语知识转化为内在语言经验、语言体验和语言智慧,在丰富多彩的英语互动教学活动中提高学生实际语言交际能力[4]。

4.学生非智力因素的激发者

英語学习作为一种语言认知活动,是需要学生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相互作用的过程,而在强调互动“实效性”的这种英语教学过程中,学生的非智力因素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重要的决定作用。因此,英语教师要充分调动学生的非智力因素,让学生明确学习动机、提高学习兴趣、促进情感体验、树立自信心、培养意志品质等,让学生在这种“内驱力”的作用下自然地习得英语知识,提高学习英语的积极性,并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合作意识,师生投入饱满热情共同参与到整个互动教学过程中来,实现互动式英语教学的“实效性”,促进整个高中英语教学改革稳步发展。

5.教学研究的反思者 英语教师在由传统的“传道”、“授业”角色向“多元”、“复合”角色转变过程中,还要善于对教学行为进行反思,关注最新发展动态,更新学科前沿知识和科研思维,积极投身课程教学方法的理论和实践研究,主动参与英语课程改革,全身心投入“互动式”英语课堂教学,创建具有本土特色的教学艺术风格。这种教学研究的反思,是教师对自己教学活动的反省和评价,是实现教师自我认识、自我管理和自我激发的有效方式,旨在追求更为合理的“互动式”教学实践过程,让英语教师获取一种内在的启蒙力量,创造崭新的思考纬度和探究方向。

总之,在“互动式”英语教学过程中,师生之间互为主客体,英语教师要以齐备的专业态度和理论素养,用全新的视野引导课堂教学新方法,实现传统角色的实质转变,以“多元”身份带动和激发英语教学的生命活力,真正做到“授之以渔”,在“对话”中将学生“应试”能力培养转化为英语语言的“应用”能力。

参考文献:

[1]何心勇.论英语“对话”教学中教师的角色[J].科技信息(学术研究),2008,4:156-158.

[2]陈琰.新课程背景下英语教师角色转变之我见[J].科技向导,2011,6:124.

[3]张凯,于洁,邢敏.交际式英语教学模式下教师的角色扮演[J].科技信息,2009,11:958.

12.新课程改革中的教师角色定位 篇十二

一、学生学习的组织者。

在教育过程中,教师常常把学生作为教育的对象,忽视了学生主体性的培养和发挥。教师处于主体地位,而学生只是接受知识的“容器”,完全处于被动的地位。在新课程实施的过程中,教师再也不能固守原有的“教师中心”的做法,必须走到学生中间,从学生的经验出发并指导学生的实践活动。教师作为组织者,要面向全体学生,了解和研究每名学生的需要,及其发展的可能性,注重个别指导,尽可能满足学生的各种不同需求,促进学生的心智同步提高发展。

二、学生学习的引导者。

新课程改革的一项重要任务,就是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这就必须要求教师教学方式的转变,由以讲授为主的教学转变为提倡自主探究、引导和发现的教学。在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的转变过程中,教师的角色也必然发生转变,由单纯的知识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学生的学习需要引导,尤其是学习新教材的过程。因为有些课程就是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自主探究,这种探究活动需要教师进行积极的引导,包括研究题目的选择、研究活动开展的计划、具体研究活动的进行、对研究成果的处理,等等。教师要清醒认识到,引导学生学习是自己的职责,教师的引导对学生的发展极为重要。

三、学生发展的促进者。

新课程要求教师是学生发展的促进者,这就要求教师不仅作为文化知识的传授者,更要成为学生个性发展的催化剂,促进学生完成质疑、分析、解决问题的活动,要求他们进行不断的反思,在反思中获得内涵更丰富的东西。教师还要注意培养学生的自律意识,教育学生按学校要求约束自己,与人为善,要有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教师应主动参与学生开发式的探究,引导学生掌握进行研究的方法和步骤,学生学会知识是一方面,他们学习动手、动口、动脑的技能进行自主学习和探究是另一方面,这是教师最富有时代特征与挑战性的角色特征。

四、学生学习探究的合作者。

学生在探究性学习的过程中,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甚至是学生一时无法解决的问题。这时,教师要努力做到与学生融为一体,并且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对学生进行适当的指导,并真正成为学生探究性学习的一员、学生的亲密合作伙伴。只有这样,才能激发学生的求知热情,加上教师科学引导,学生才会切实学到知识,掌握技能,才会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强调,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和参与者,这就要求师生之间互教互学,彼此间真正是一种“学习共同体”,新课程的教学过程应该是师生间平等交流、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同时,在师生合作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经常进行自我反思与总结,和学生分享自己的教学成果,分享学生学习知识的喜悦。

五、个性化教学的创新者。

新课程和新教材带给教师的不仅仅是挑战,更是机遇。新课程和新教材在拓展教师发展空间的同时,也使得教师的个性化教学和专业发展成为可能。新课程和新教材要求教师以关注每个学生的全面发展、终身学习和个性差异为宗旨。作为新课程的主体之一,教师不再是新课程和新教材的被动执行者,而是一个主动的决策者和建设者。新课程和新教材对教师专业化也提出了更多的要求,比如:与其他老师、学生家长、教育管理者的合作能力,对自己的教学行为进行反思和“专业性评价的能力”,创设教学情景、进行行动研究并形成个性教学风格的能力,等等。

六、新课程的开发者。

面对新课程改革,教师不仅要在学生面前转变角色,还要在新课程和新教材面前转变角色。这就要求教师不再仅仅作为新课程和新教材的接受者,更不是新课程的旁观者,而是积极的课程开发者。开发新课程是教师专业领域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教师是课程的实施者,有课程开发的权利和义务,并承担课程开发的责任。作为一种专业活动,课程开发需要一定的理论指导和专业素养,教师作为课程开发者拓展了自身专业活动的权利,尤其在校本教材的开发上,教师更应该发挥其主体性作用。教师要从课程开发的外围逐步走向参与,以课程开发者的姿态承担责任,从根本上转变消极的课程实施者的角色,从而为新课程改革的成功,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13.教师在区域活动中的角色定位 篇十三

教师在区域活动中的角色定位

文/吉彩利

摘 要:随着现代教育理念的日渐更新与发展,区域活动这一教学形式已逐渐被幼儿教育中的有识之士所广泛采用。结合教学实践感悟,围绕区域活动这一新型幼儿教学模式展开了分析与探讨。

关键词:幼儿教育;区域活动;教师角色定位

随着现代教育理念的日渐更新与发展,区域活动这一教学形式已逐渐被幼儿教育中的有识之士所广泛采用。那么,究竟什么是区域活动?幼儿教师在区域活动中又处于什么样的角色与地位呢?这成了幼儿一线教师所共同关注的热点话题。以下,笔者将结合自身的幼儿教学实践感悟,就教师在幼儿区域活动中的角色定位进行初步的分析与阐述。

一、区域活动的内涵

区域活动也被称为活动区活动或者开放教育活动,即给予幼儿小范围的活动空间,让他们根据自己的意愿自主选择活动位置、活动内容、活动材料等,以此促使幼儿在具有操作性及探索性的独立活动中积极、主动地进行思考、感知与认识,并在此基础上获得直接的经验,着重发展自身的能力与个性。区域活动蕴含着尊重幼儿主体、顺应儿童发展需求等种种特征,在培养与发展幼儿创造力及探究能力等综合素质方面有着非常积极的促进作用。

二、教师在区域活动中的角色定位

1.教师是幼儿区域活动的创设者

为幼儿创设、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是区域活动得以顺利开展的首要前提。鉴于幼儿这一受教育对象的特殊性,教师毫无疑问成了幼儿区域活动的主要创设者。这就要求教师在开展区域活动之前,必须对区域的布置、材料的提供以及具体活动的安排等方面都进行精心的设计及巧妙而周详的计划安排。结合我个人的幼儿教学经验,作为创设者角色的教师在区域活动的布置上,可以尝试从以下两个方面入手:

(1)必须保证区域活动空间的独立性

区域活动空间的独立性是保证幼儿之间互不影响、互不干扰的基础。教师可以用桌子、柜子等工具将区域与区域相互隔开,在保证各区域有相对独立活动空间的同时提供给幼儿自主思考、独立探索与体验的机遇。

(2)必须保证区域环境在布置上有着内在的密切联系

教师在保证区域活动空间相对独立性的同时,()还必须使各区域之间在环境布置及氛围营造上有着内在的密切联系。这是扩宽幼儿视野范围、丰富其见识、将区域活动效益发挥到最大的有效措施。

2.教师是幼儿区域活动的.引导者与参与者

《3――6岁幼儿发展指南》教育理念中指出,幼儿是学习活动中的真正主体,教师则是幼儿学习活动中的组织者与引导者。这就要求我们幼儿教师不但要充分尊重幼儿在区域活动中的主体地位,更要彻底摒弃以往认为自身高高在上的指导者与操纵者想法,在重新审视自身教学身份与地位的基础之上,将活动的主动权真正交还到幼儿手中。

但是,尊重幼儿的学习主体,并不等于教师在区域活动中“全权放手”,放任幼儿在区域活动中随心所欲、为所欲为。其科学的做法在于教师应在不干预幼儿主体地位的前提下,以参与者的身份同幼儿一起进行活动与学习。例如,当幼儿在活动过程中遇到问题或困难时,教师应对他们进行必要的支持与引导,促使幼儿得以继续进行思考与探索活动。这样既避免了幼儿不得要领、漫无目的的无效探索活动,与此同时,更是保证了幼儿能在教师有效指导的基础上最终找到科学问题的答案,真正达到掌握科学文化知识、提高幼儿创新意识及科学探究能力的教学效果,可谓一举多得。

教育实践表明,幼儿教师角色定位直接影响到幼儿区域活动的效果及实际质量。因此,幼儿园教师必须对自身在幼儿区域活动中的角色定位进行积极调整。这样才能真正满足幼儿实际发展的需要,从而推动他们自身素质的协调与平衡发展。

参考文献:

郝萍瑞,徐莉论。区域活动中教师的角色定位[J].基础教育参考,,9(01)。

上一篇:经济社会发展目标下一篇:安全技术措施方案汇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