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电影文化比较

2024-12-08

中美电影文化比较(精选11篇)

1.中美电影文化比较 篇一

从电影《喜福会》看中美文化差异

姓名:徐苏淑 专业:国贸12(3+1)学号:201227920321

【摘要】根据谭恩美的同名小说改编成的电影《喜福会》给广大观众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也引起了研究者的极大兴趣。电影《喜福会》讲述了从中国内地远赴美国生活的四个女性以及她们生长在美国的四个女儿之间发生的故事。两代人在生活环境的转变中受到的文化熏陶迥异。本文针对东西方文化在友谊观、婚姻观、面子观、家庭伦理观、价值观以及信仰观所存在的差异方面进行了分析,有利于加深对美国文化的了解,以期对进行国际贸易者在跨文化交际时有所帮助。

【关键词】 《喜福会》;中美文化;差异

广义上讲,文化是指人类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然而,我们平时在生活中或是课堂上侧重的是与物质文明相对应的精神文明,即包括社会意识形态以及与之相适应的制度和组织机构。这实际上就是狭义上的文化界定。不同的文化具有不完全相同的价值观和理念。在不同文化的影响下,形成了人们不同的为人处世原则和喜好憎恶,也直接影响着人们的思维方式及语言运用,《喜福会》便是反映这种现象的一部脍炙人口的佳作。《喜福会》是美籍华裔作家谭恩美的经典之作,小说一经面世就引起巨大反响,连续九个月稳坐纽约时报畅销书排行榜,并获得全美图书奖以及洛杉矶时代周刊图书奖。根据谭恩美的同名小说改编而成的电影《喜福会》也给广大观众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影片《喜福会》讲述的是四对母女之间由于成长的背景不同,而在思想、观念等方面都存在较大的差异,充分体现了东西方文化之间存在的差异和冲突。四位母亲在中国的时候遭受了巨大的不幸,她们抱着无限期望远渡重洋来到美国。尽管她们在美国生活,然而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已经融入她们的血液以及灵魂深处,这与她们在美国出生长大的女儿有着非常明显的不同,具体表现在生活方式、思维习惯、道德观念等方面。本文针对中国文化与美国文化在友谊观、婚姻观、面子观、家庭伦理观、价值观以及信仰观六个方面所存在的差异进行了深入分析,有利于加深对美国文化的了解,以期使进行国际贸易者在跨文化交际过程中更加顺畅。

一、中美文化在友谊观方面存在的差异

子曰,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中国人向来非常重视友情。中国人相互之间往往需要比较长的时间才能成为朋友,一旦变成了好朋友,这种友谊将会伴随终生,于是便有友谊万古长青的话语。而美国人对于朋友的定义比较随便,并且有比较明显的区分,比如由于工作关系结交的朋友、同窗的朋友、运动场上的朋友、休闲娱乐的朋友等。与美国人做朋友并不是一件难事,但是要想和美国人成为挚友、知心朋友却非常困难;美国人十分热情大方、给人一种一见如故的感觉,但马上便会感觉到“人走茶凉”。由于美国的地域十分广阔,人口频繁流动,并且朋友之间是非常忌讳透露或者打探别人的私事,因而美国人之间的友情看起来更加平淡。而我们中国人,对于朋友的要求应当是肝胆相照,甚至是生死与共。中国有句俗话,不求同年同月同日生,但求同年同月同日死。中国对于朋友的分类也比较多,有君子之交,也有患难之时方见真情的患难之交等。《喜福会》这部影片就充分阐述了中国人对于朋友之情的重视程度。电影的开头部分君美的母亲往生后,君美母亲的三个好友仍然给她留了生前打麻将时所坐的位子,并把对她的思念之情用到君美的身上,安美无意之中就来一句“你的牌艺有你妈妈的好吗?”这充分说明了君美的妈妈在安美的心目中占据了十分重要的地位。实际上,她们也确实是将君美视为己出。当君美在打麻将时听到阿姨们用中文在议论,以为阿姨们在舞弊,林多十分和善地告诉君美,林多的意思是,她们是君美的阿姨,怎么可能欺骗君美呢。并且君美母亲的三个好友做出让人更加感动的行为,君美的母亲去世后,在她们的努力下,君美的母亲一直在寻找却找不到的两个孩子最终被找到了,这两个孩子是在战争期间被遗留在内地的一对双胞胎。君美的母亲的三个朋友告诉君美,她妈妈一直希望能够找到这两个被遗留的孩子。所以她死后,作为朋友应该帮她完成这个心愿。而君美则反应比较冷淡,她竟然说“我又不是很了解她,她不过曾经是我的妈妈”。阿姨们听了君美这么说感到非常生气,反驳她,“你怎么能这么说呢„„她待人诚恳„„唱歌也很好”。在阿姨们的心里,君美的妈妈是一个非常不错的人,她们不准君美这样说自己的妈妈。这充分体现了中国人非常注重朋友之间的友谊、讲义气,主动为朋友承担各种责任。这是中国人对朋友的独特理解。“道不同,不相为谋。”中国人交朋友历来讲究志同道合、互相帮助、同舟共济并能够在感情上得到依托,能够随心所欲地畅谈各自内心的想法与观点。电影《喜福会》中四位母亲之间的朋友之情证明了中国的朋友之情非常真挚。影片中四位母亲在美国30 年来都在一起打麻将,输赢并不是她们看中的,她们主要是通过打麻将在一起聚会,相互倾诉、说说各自的心里话。在中国隐私权往往与传统文化相违背的,在中国人看来朋友之间并没有什么秘密。而美国人即使成为朋友也不太愿意相互交心,美国人通常是在尽量不影响对方的情况下,在不需要承担社会责任的前提下,相互交往或者相互往来。就算是好朋友也非常忌讳打听对方的隐私,也非常忌讳干涉对方的私事。中国人出了事之后,马上会想到向朋友求助,而朋友也会伸出援助之手或者对朋友进行安慰等;美国人则往往求助专业人士,而不会去麻烦朋友。

二、中美文化在婚姻观方面存在的差异

“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这是旧社会中国主流的婚姻价值观取向。薇弗莉的母亲林多自幼被由于生计所迫的母亲卖入黄家做童养媳。直到14 岁结婚当天,才第一次见到自己丈夫的庐山真面目。这对于美国人而言,必定是抓破脑袋也百思不得其解。美国人信奉婚姻自由,结婚属于个人的私事,完全由自我主宰。而即便是现当代的中国,子女结婚仍然很在意父母的态度,期望得到父母的允许和支持。影片中即使土生土长的女儿们也深受母亲的影响。在薇弗莉身嘶力竭的呐喊中,她明确表示自己失败的第一次婚姻,就是为了取悦母亲,选择嫁给了一个中国人。当她开始第二段恋情时,尽管之前与母亲矛盾重重,但她还是将男友正式地介绍给母亲,内心渴望得到母亲的认可。果然得到母亲应允,同意出席自己的婚礼,薇弗莉最终喜极而泣。受儒家文化熏陶,旧社会婚姻中要求遵守“夫为妻纲”的生活处事原则。林多嫁入黄家大门的那一刻起,深知自己的一生将从此掌握在丈夫手中,这个男人将决定她一生的幸福。新婚第一晚,小丈夫黄少爷便言辞凿凿:“我是丈夫,我是当家的。一切由我说了算。”另外,当丽娜的母亲顾莹莹遭受丈夫百般凌辱,却也欲罢不能,因为潜意识告诉她:“如果我离开了他或是杀了他,我将一无所有。”作为丈夫的附属品,妻子只能任受摆布,毫无怨言。当矛盾激化到不可调和的时候,故事的结局只能以惨剧收场,顾莹莹最终选择残忍地溺死自己襁褓中的儿子,以此来宣泄对丈夫积怨已久的愤恨。由一出悲剧引发出了另一个惨无人寰的苦果,不禁令人触目惊心。

三、中美文化在面子观方面存在的差异

中国的儒家思想所提倡的是个人应服从集体利益,而不能张扬自我,应顾全大局。中国文化历来非常重视“参与”的礼貌面子。为家族长脸、为国家争光、无颜见江东父老、脸上有光、有面子、颜面尽失、留点面子、不看僧面看佛面,等等,是我们关于面子的定义。而美国的文化则更加尊重个人的权益,倡导个人自由、张扬自我,忌讳干涉他人自由,忌讳打探他人的隐私,能够宽容、包容他人的个性,所以更重视“独立”的礼貌面子。电影中林多炫耀女儿薇弗莉围棋方面的天赋时看起来好像是在抱怨,“她一整天就知道下棋”„„素媛也不甘示弱抱怨道:“我喊她洗碗,她只顾听音乐„„她有天赋„„”她们都认为孩子的成功可以变成自己炫耀的资本,其实这是一种虚荣心的表现。君美由于在钢琴处女秀的失败让她的母亲素媛无地自容、颜面尽失。又比如电影中林多拉着下棋胜利而归的女儿薇弗莉的手,走在大街上还非常神气,看到人炫耀“这是我的女儿薇弗莉,西洋棋王”。中国人介绍人的时候,总是喜欢提及那些地位或声望比较高的人,就算是人家与自己没有太多的关系。会觉得这么介绍的话自己好像非常有面子。而美国人则更加倡导个人主义,他们不喜欢在介绍时提及自己的父母或者往自己的脸上贴金,就算是自己的父母亲地位显赫。正如薇弗莉所不能理解的那样“为何老是拿我来炫耀”。这是因为她出生在美国,成长在美国,所受到的是美国文化的熏陶。中国人热衷于将面子与地位挂钩,好像这个人的地位越高,他的面子也就越大。主要是因为中国是一个注重人情的社会,非常注重人情往来,因而人际关系、社交圈子也就理所当然地成了评价一个人社会地位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标准。而美国人在这方面则相反。中国人往往会为了顾及对方的面子,而在谈判以及交流过程中刻意表现得谦逊,但是美国人则更加自信、更加随意。中国人注重团结一心,重视集体主义,而美国人则倡导的是一种独立,更加自我;中国人死要面子活受罪,而美国人则往往不留面子。

四、中美文化在家庭伦理观方面存在的差异

“家” 在中国人眼中是温暖的港湾,是游子的期盼。家庭和睦,儿孙满堂乃是人之大幸。为人子女,要尊长辈,孝父母,重家庭。而美国人深受基督文化影响,推崇人人平等,家庭成员亦是如此。他们关注个人自由与权力,亲情观念明显淡化,父母与子女的情感纽带联系不紧密。

四位母亲从小教育女儿要温柔贤淑,隐忍顺从。这源于她们自己从小受到的中国传统教育。林多的母亲在她即将嫁入黄家时,语重心长地告诫女儿,作为女孩子,要温柔贤惠,“吃饭要慢一些,要收拾得整洁大方,要听话”。另外,丽娜和罗斯也在母亲潜移默化的熏陶下对丈夫百般隐忍,最后失去了自己的个人空间,引发夫妻感情危机。中国父母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期待值在影片中也得以充分的展现。但是这种美好的愿望却给孩子们造成了巨大的心理负担。琼小的时候由于忍受不了母亲强迫自己学琴,大喊“我不是你的奴隶,你不能强迫我做事情。”由于家庭观的迥异,母女间的矛盾愈演愈烈,摩擦不断。琼曾对母亲抱怨:“从小到大,我做的任何事情你都不满意。”甚至于当自己即将要回中国与自己的孪生姐姐们相见时,却不知道该如何对她们描述自己的母亲,因为“我根本不了解她,她只是我的母亲而已”。薇弗莉也对母亲说:“你不知道你给我造成多大的压力。”可见,中国式母亲对女儿美好的愿望并没有按照她们既定的轨道前行;相反,孩子们却离她们渐行渐远,亲情受到重创。幸运的是,最后母女间冲破了文化差异引起的隔阂,冰释前嫌,实现了文化融合。当重新感受到久违的家庭温暖时,薇弗莉的母 亲终于破涕为笑:“现在我满足了。我们开始理解对方了。”琼也和母亲化干戈为玉帛,相拥而泣。

五、中美文化在价值观方面存在的差异

儒家思想已经深深地影响到中国社会的方方面面。儒家的中庸之道也就自然成为中国人的处世经典。其中儒家思想所追求的一种理想境界就是“中”,人生处世的道德观念和行为指南就是儒家仁、义、礼、智、信,言行举止、为人处世必须做到温、良、恭、俭、让,谦虚使人进步,反对过于表现自我。所以,群体性是中国文化的一个基本文化特征,这种特征要求个人价值应服从于群体利益。西方国家价值观在欧洲文艺复兴运动时代才逐渐开始形成。而人文主义则是文艺复兴的一个最基本的指导思想,这种指导思想倡导张扬自我个性、以个人为中心。在西方的文化中,“谦虚”一词几乎没有什么存在的价值。生活中人们更加崇尚个人英雄主义。提倡优胜劣汰、适者生存,有能力的人才能获得重用,否则就会遭到淘汰。因此,西方的价值观念所倡导的是个人价值是第一位的,群体利益是第二位的。比如电影中安美的女儿罗丝出嫁之后,她默默地、无怨无悔地为丈夫无私奉献,还特意赠送代表自己爱意的礼物给丈夫。她处处替丈夫着想。就像大多数的中国妻子那样,她为了丈夫,毫不犹豫地将爱达荷州给她提供奖学金上大学的机会也放弃了。她所做的一切事情都是为了让丈夫满意,仿佛完全失去了自我。她认为自己的最大价值就是相夫教子,其他的都无关紧要了。然而美国丈夫,却更加愿意看到自己的妻子能够更加独立自信,有自己的思想和自己的见解。所以泰德对妻子所做的一切越来越不满意,最终泰德还是向妻子说出了实情,表达了自己的不满,他认为作为一个妻子,并不是丈夫的从属物,同样需要拥有自己的思想和私人空间。这对夫妻之间所存在的矛盾充分反映了中美文化在价值观方面所存在的差异。中国的儒家文化是一种群体性文化,更加注重家庭、朋友之间的关系,中国人认为没有国哪有家,小家要服务、服从大家,个人利益以及价值必须符合集体利益;而在美国则更加倡导自我,崇尚个性的张扬,认为每个人都必须实现自我价值。

六、中美文化在信仰观方面存在的差异

在电影《喜福会》中做出了“割肉疗亲”的行为,认为这样做就可以救得自己的妈妈。事实上,这是中国的迷信说法,说如果亲人喝了最有孝心的人的肉做成的汤,病就会很快好转。说明中国人在万般无奈的情况下,只能寄希望于一些虚无缥缈的东西。影片中林多则充分利用婆婆相信祖先会来索命的思想欺骗她,说她会给家里造成血光之灾,她命里注定会克夫,假如不赶快将这桩婚姻解除的话,祖先就会来到家里索命,婆婆信以为真,因此林多趁此机会逃离了婆婆家。而安美则同样是在母亲的灵堂上,充分利用她的后爸吴亲对人死之后的三天就会来寻仇信以为真,借机成了大太太的女儿,并让吴清承诺将她当做自己的亲生女儿。这些“割肉疗亲” “生辰八字” “预知祸福”以及“阴曹地府”等主题反映中国人在无助的时候往往愿意去相信鬼神、相信迷信。而大部分的美国人则更加相信《圣经》和上帝,他们都是虔诚的基督教徒。

七、结语

文化是一个民族特有的历史性经验和规范的积淀,需要不断学习和了解。只有认识了文化的渊源与不同,才能有效减少文化差异,避免明显的文化冲突,对实现有效的跨文化交际意义深远。《喜福会》这部电影讲述的是中美文化在各个方面所存在的差异,该片主要反映了中美之间在母女代沟、家庭伦理、女权主义、婚姻价值观、礼貌、面子等方面的主题。本文对中美文化之间所存在的差异从六个角度进行了深入分析与探讨,有利于加深对美国文化的了解,以期对进行国际贸易者跨文化交际时有所帮助。语言是文化的载体,语言会受到文化的制约。因此,在跨文化交际过程中应重视文化差异,以使得相互之间的沟通会更加顺畅、更加容易。

参考文献:

[1]周彦军.解读《喜福会》中的中美文化差异[J].安徽文学,2014(5)[2]刘永清.《喜福会》折射出的中西文化观念差异[J].电影文学,2011(23)[3]李冰芷.从《喜福会》看中美文化差异[J].长江大学学报(社科版),2013(2)

[4]何华.解析《喜福会》中母女关系的冲突折射出的中美文化差异[J].读与写杂志,2009(11)[5]景晨.从《喜福会》看中美文化的冲突与融合[J].作家杂志,2013(3)

2.中美电影文化比较 篇二

对于中国动画来说, 改编更是取之不竭的素材源泉, 中国有着丰富的民间故事、夸张的神话传说, 这些都是创作动画的精彩题材。通过改编动画, 中国动画可以有效提高大众对动画的关注度, 特别是成年人群体对动画的关注, 从而摆脱中国社会对动画是低幼向的误解, 进而促进中国动画发展。对中国传统故事进行改编创作动画也是对我国传统文化的一种传承和发扬, 因此改编动画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一、中美改编动画电影剧作结构比较

《宝莲灯》在叙事结构上采用了传统的封闭式叙事结构, 通过一个个事件的推荐, 将故事逐步铺展开来。从影片开头通过画外音的方式介绍了故事发生的根本原因:神仙三圣母爱上了凡人书生, 违背了“天规”, 其兄二郎神便将三圣母压在华山下。沉香作为三圣母和书生的孩子, 在知道了母亲的下落后, 通过拜师孙悟空结识嘎妹等事件, 推动了沉香救母的情节发展, 最终在与二郎神大战劈山救母中达到影片的高潮, 最后以沉香打败二郎神而一家团圆的大完满结局所谓闭合式结局结束影片。这种叙事手法使得影片的故事情节流畅, 易于其主要观众——儿童理解剧情, 同时动画在一个个紧张的事件中穿插了沉香幼年的镜头和歌舞段落, 有效舒缓了原本紧张的气氛, 渲染氛围以感染观众。

《花木兰》在情节设置上布置了数条故事线, 通过这些故事线的交叉产生矛盾, 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一条在明的故事线是花木兰替父从军——军中受训——建功立业——功成身退, 而在暗的故事线则包括木须龙擅自离开家族伴随花木兰, 最终在结尾重新回到祠堂和匈奴单于率领大军在边关入侵和偷袭皇城等, 这些故事线的交叉处则是花木兰建功立业功成身退等事件。《花木兰》作为美国迪士尼的改编动画, 在叙事手法上对原著进行了非常大的改编, 美国商业动画在叙事上有着鲜明的特征:初始的失意失衡状态, 进而是找回平衡的种种方式, 最后是达到找回自我的实现状态。按照这种手法来分析《花木兰》这部影片, 我们可以看到一个非常清晰的故事脉络。花木兰初始的失意失衡源于自身相亲的失败及其给家族带来的阴影, 找回平衡的种种方式则包括替父从军、军中夺魁、挫败匈奴等, 最后实现了拯救国家、拥有爱情、光耀家族等找回自我状态。动画通过数条故事线交织出丰富的内涵, 讲述了精彩的故事, 可以发现迪士尼的动画大都拥有上文中所述的相似的剧作结构, 但并没有让人感觉单调乏味, 相反的是其通过在不同动画中加入不同的元素, 配合恢弘大气的音乐、精妙绝伦的对白等固有元素, 给了观众一个纯净而精彩的童话梦。

二、中美改编动画电影角色改编比

(一) 外形差异

《宝莲灯》中少年沉香的造型设计应该说颇为成功。人物服装色彩层次鲜明, 与沉香活泼好动的习惯特征相映衬。颜色鲜艳的短袖上衣与暗色调的裤子相搭配产生了较大的视觉冲击力, 使得角色较为单调的服装更加协调。在人物配饰上, 简单的服饰配合熄灭的宝莲灯, 表现出一种质朴的美感, 从而与天庭服饰的华美形成强烈的对比。同时沉香匀称的身体比例展现了角色积极向上的整体精神状态。在发型设计上, 采用复古的造型, 按照古代礼仪设计了束发等, 刻画得非常贴合实际。

《花木兰》在造型上沿用了美式动画常见的造型原则, 即正面角色多以长方形和圆形脸为主, 而反面角色大都则是三角形脸, 头顶较尖。

花木兰的造型可以分为从军前和从军后两类。从军前, 花木兰是以女儿身登场, 因此体型比例匀称, 眉眼细长, 五官娇小柔媚, 体现了西方社会对东方女性的一种审美观。在服饰上也遵循了中国古代服饰礼仪, 以短袖襦和束腰长裙为主, 体现了中国古代女性的着装风格, 在配色上也多以素雅为主。

总的来说这些设计都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 简约而又富有美感。两部动画电影中的主要角色虽然都是中国人, 但是由于制作方的作画传统和审美差异, 设计出的人物外形存在着极大的不同, 形成了两部动画各自独特的魅力。《宝莲灯》中的人物设计在中国传统动画人物设计的基础上吸收借鉴了国外先进动画的制作经验, 《花木兰》则是在美国动画角色设计传统风格中糅合了中国风格, 展现了典型的美式东方审美。

(二) 性格差异

《宝莲灯》中沉香的成长过程也就是救母的过程, 拜师学艺、劈山救母等情节都体现出了沉香的大智慧大毅力, 符合人们对少年英雄的期望。随着《宝莲灯》故事剧情的一步步推进, 沉香的角色也随之饱满, 从幼年时候对亲情的盼望, 到少年时代对天庭的反抗, 到最终劈开华山救出母亲, 沉香的成长中始终贯穿着勇敢执着与信念。《花木兰》中用浓墨重彩在花木兰的外貌、言行举止等多方面体现出了她鲜明的个性特征。通过影片中的生活事件与一系列的矛盾冲突, 刻画了花木兰的内在形象, 也展示出了她的性格特长。

在分析中可以发现, 相比于花木兰丰富的性格, 沉香性格未免太过单调。与原著《木兰辞》中花木兰忠孝两全忍辱负重的形象相比, 动画电影《花木兰》中花木兰的形象更像一个邻家女孩, 调皮、活泼、机智等充满现代感的性格设置, 拉近了观众与人物的距离。反观《宝莲灯》中的沉香, 创作者赋予其的性格粗看起来高大全, 但细究之下难免让人觉得空洞, 仿佛沉香也是高高位于神坛上而不是我们日常生活中能见到的活泼少年, 让观众产生距离感。

三、中美改编动画电影情节比较

(一) 故事线改编差异

通过比较两部动画的改编情况可以发现, 《宝莲灯》的改编似乎有点束手束脚, 在原著的基础之上并没有太大的发挥。这种保守的改编手法, 如果对象本身的故事情节精彩人物形象丰满, 观众追求的就是原汁原味, 但是《宝莲灯》的原著故事情节是线性化的, 人物形象也比较单薄和脸谱化, 这种“忠于原著”的改编就有点让人失望。动画故事中虽然也加入了小猴、嘎妹等角色, 试图使得角色感情更加丰满, 但是都处在浅尝截止的层面上, 甚至说连加入的这些角色本身就缺少足够的感情, 只是为了存在而存在。

(二) 音乐情节差异

《宝莲灯》动画中出现了数脍炙人口的歌曲:《天地在我心》《爱就一个字》《想你的365天》和《望月节》, 这是中国动画电影中首次将歌曲作为卖点之一, 并且起到了非常好的明星效应。在片中, 插曲《想你的365天》和《望月节》配合上其他角色的舞蹈, 将动画带入了高潮部分, 引出了之后的剧情。这种在动画中对音乐的应用无疑也是对美国动画的模仿, 以迪士尼动画为例, 从《白雪公主》开始到《花木兰》再到最近的《冰雪奇缘》, 歌舞部分都是必不可少的元素, 在迪士尼动画中歌曲不光起到烘托气氛的作用, 同时也是整个故事叙事的一个重要环节, 部分人物独白和背景描写通过歌曲的歌词娓娓道来, 可以说是“歌以叙事”。与之相比, 《宝莲灯》中的音乐更加侧重于情节渲染, 沉香等角色没有与歌曲实时互动, 《想你的365天》等歌曲都是通过插曲的形式来表现角色情感和周边氛围。

四、结语

《宝莲灯》和《花木兰》两部动画在取材上源自中国传统故事, 但两者由于所处的文化环境和创作方向的不同, 对动画的改编各具特色。《花木兰》作为迪士尼首次尝试中国元素的动画电影, 无论是出于艺术还是票房的考虑, 都对动画进行了大量加工和改编, 试图打造一个中国风格的美国动画, 现在看来迪士尼这部《花木兰》无疑是成功的。迪士尼通过《花木兰》这部动画, 尝试了中国故事的改编形式, 为之后的动画《花木兰2》积累了经验, 也为中国动画工作者该如何处理本土题材探索了道路。《宝莲灯》诞生的时候, 正处于中国动画日渐式微之际, “中国学派”的影响力越来越弱, 在这样的情况下, 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尽全力打造了《宝莲灯》这部电影, 希望能振兴中国动画。然而与《花木兰》创作思路不同的是, 《宝莲灯》在创作中借鉴了大量迪士尼动画风格与经验, 试图走出“中国学派”的影子。

摘要:改编动画是常见的一种动画创作形式, 其取材范围广泛, 传统故事、童话小说等都是素材来源。国内和国外都有根据中国文学作品改编的动画诵现, 由于文化背景思维方式等差异, 对故事的处理手法大相径庭, 但是随着文化交流的加深, 国内外的动画也在互相学习。本文选择中美两部具有代表性的改编动画《宝莲灯》和《花木兰》为例, 结合国内外文献资料, 从剧作结构、角色改编、情节改编几个角度对两部动画进行比较分析。

关键词:改编动画,《宝莲灯》,《花木兰》,比较研究

参考文献

[1]颜欢.中美亲情题材动画电影比较研究——以中国的《宝莲灯》和美国的《卑鄙的我》为例[J].东南传播, 2014 (3) .

[2]李晓庆.讨论中西合璧的动画《花木兰》[J].文学教育, 2007 (1) .

3.中美日动画电影音乐之比较 篇三

关键词:中美日动画电影 音乐特点 情感

中图分类号:J64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3359(2016)19-0146-03

动画电影是用动画的方法制作出的电影,与儿童动画片存在着明显的区别。这种电影形式对绘画、特效等技术存在着较高的要求。美国和日本所出产的动画电影在世界范围内均存在深远的影响力和号召力。相比之下,我国的动画电影起步较晚,在技术水平上也存在着较大的差距。电影配乐是动画电影的重要构成,有助于表达人物情感,展示故事发展走向。由于文化背景和发展进程的不同,美中日三国的动画电影中的电影配乐也均存在着鲜明的特点,对动画电影的质量和呈现效果存在不同的影响。

一、中国动画电影的音乐特点分析

首先,从电影音乐的展现风格来分析。中国动画电影的音乐存在着比较鲜明的东方文化的特性,音乐中一般存在着十分鲜明的民族音乐特色。这种特点在很大程度上是由国产动画电影的形式题材以及民众的音乐审美习惯所决定的。从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的动画电影事业不断进步,但是题材大多围绕着中国古代英雄人物、神话等展开。比如《神笔》《骄傲的将军》,再比如近年来大热的《大圣归来》《小门神》《秦时明月》等作品,其中的人物和场景均来源于中国古代的故事和传说,或是取材于古代背景。因此在电影配乐中含有大量的戏曲音乐或是中国传统管弦音乐的元素,比如竹笛、扬琴等。比如在动画电影《大闹天宫》中,使用了大量的戏曲音乐以及锣鼓音乐,节奏快速,情感色彩鲜明,充分展示了一个活泼、生动、爱憎分明的孙悟空的形象。而在电影《大圣归来》中,融入了西方打击乐器的音色,鼓点激烈、节奏感强烈,并用中国风的歌词进一步表达了孙悟空的人物情感和特点。

从音乐情感来看,中国动画电影音乐保持着与故事一致的情感特点,并渲染了整个故事的氛围。比如《大圣归来》中的秦月铿锵、昂扬。《喜羊羊与灰太狼》系列电影的配乐大多充满童真趣味,生动可爱。而《秦时明月》《大雨海棠》等作品,在音乐风格上更加悠扬绵长,与故事发展的脉络以及人物冲突息息相关,在弘大的背景下显示了人物内心悲伤、苍凉但是不失希望的情怀,音乐的整体层次结构比较复杂。

二、日本动画电影音乐的特点分析

日本是动漫大国,其出产的动画电影作品在全世界范围内均有大量的追随者。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日本动画电影的配乐存在着比较明显的东西方融合的特点。日本动画电影的取材也大多数来源于古代传说及神话故事,动画音乐的表现也存在着比较鲜明的日本传统色彩,比如宫崎骏动画作品《幽灵公主》的美声主题曲演唱、《龙猫》中的民族打击乐等表现方式都体现了比较典型的日本风貌和音乐特色。

除了彰显人物自身的聪慧、勇敢等优秀品质以外,日本动画电影在很大程度上体现了一种人文理念与关怀,比如《悬崖上的金鱼姬》《天空之城》等动画作品,都在一定程度上展示出了对人与自然关系、环境保护等问题的深刻思考,因此在音乐情感上层次更加丰富,更加细腻幽深,仍旧以宫崎骏动画电影为例,在他的作品中,应用了大量的交响乐、童声合唱、女声独唱、钢琴音乐、合成器音乐等形式,将东方传统音乐与西方乐器的声音融合,进一步渲染了电影氛围,体现了浓郁的浪漫主义色彩,也让整个音乐作品更富有欣赏性和审美价值。日本动画电影中也不缺乏《哆啦A梦》《灌篮高手》《名侦探柯南》等基于现实生活的作品,在现实生活的基础上,融入悬疑、奋斗、魔幻等因素,这也是日本动画电影受众广泛的原因之一。此类型动画电影作品的音乐通常使用了流行音乐的元素,使用先进的音频设备进行音乐的融合,进一步丰富了不同乐器的音色,提高了电影音乐的魅力。

三、美国动画电影音乐的特点分析

美国动画电影取材广泛,世界各个国家的神话故事均为美国动画电影的创作带来了灵感。比如《花木兰》《功夫熊猫》均取材于中国传统文化及传说故事,《埃及王子》《阿拉丁神灯》等作品也都来源于其他国家的传说故事。但是创作者将美国本土文化的特色与其他各国的文化特色有效的结合起来,呈现出了更加多元化的文化色彩,这也是美国动画电影受到广泛喜爱的原因。比如,在经典的美国动画电影《米老鼠和唐老鸭》中,电影配乐主要为交响音乐以及一些民间曲调,节奏鲜明、快速,从而烘托出了一种喜剧性的氛围。另外,美国动画电影十分擅长于将不同类型、不同民族风格的音乐融合在一起,这不仅与电影的故事情节更加紧密的联系起来,也给观众带来了更富风情的听觉享受,在或生动、或欢乐的音乐中更好的彰显出了动画电影的核心和内涵。

与日本动画电影不同,美国动画电影经常以一种喜剧化的特点展现出来,也正因如此,美国动画电影中的音乐更加富有娱乐性的特点,比如在《精灵旅社》系列电影中出现的人物共同舞蹈的画面,其配乐既符合当时的故事情节,也能够对观众起到一种感染的作用,使整个故事更加深入人心。同时,美国动画电影音乐与整个电影的融合更加完美,可以说是整个电影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不同类型的音乐通常视为是人物的一种象征,与人物的情感、行为保持一致。

四、中美日动画电影音乐的发展现状分析

动画电影的发展水平与动画电影本身的发展水平存在着紧密的联系,从目前的发展情况来看,日本动画电影和美国动画电影已经发展到了一个较高的水平,中国动画电影仍旧存在着非常大的不足,但是其进步也是让人惊喜的。近年来,中国动画电影已经逐渐摆脱了“给小孩子看”的认知,在故事发展和人物设定上都有了更加明显的进步,动画电影的配乐水平也随之得到了提升。比如过去谈起中国动画电影,一般会想到《喜羊羊与灰太狼》这种儿童片,其电影配乐的受众也主要是儿童,所引起的影响也并不广泛。而近年来,中国动画电影在题材和形式上都在不断的创新,电影音乐的层次和水平也在不断的提升,比如电影《秦时明月》系列中的《追月》《遥远的重逢》,电影《大鱼海棠》中的《大鱼》《在这个世界相遇》等等,均具有较高的传唱度和影响力,这也在一定程度上表明,中国动画电影音乐除了是电影的重要表达手段外,更是动画电影的一张“名片”,对电影的宣传起到了良好的作用。

nlc202309082319

日本动画电影无疑是最为成熟和成功的,这在动画电影的音乐的成熟度上也得到了凸显。并且日本动画音乐已经形成了一条完整的产业链,动画音乐OST、单曲等,均为电影带来了票房之外的更大的经济收入和良好口碑。日本动画电影和电影音乐可以说是不可分割的,每当人们听到或是看到其中的一方,就势必会带动对另一方的联想。关于这一点最为突出的也是最为人熟知的就是宫崎骏动画,而他的动画电影大多数由久石让完成配乐,《幽灵公主》《龙猫》《天空之城》等作品,除了自身故事的魅力之外,其电影配乐也取得了巨大的成功,这也是宫崎骏动画电影经久不衰的重要原因。

美国动画电影音乐的发展日臻完善,这也是一个相对漫长的过程。在最初阶段,美国动画电影音乐最主要的作用就是为了电影而服务,也因此出现了大量的复制式的音乐。但是目前,美国动画电影已经逐渐摆脱了这种辅助性的角色,创作者对电影主题曲、插曲、片尾曲等每一部分的let it go,无论是作为电影主题曲,还是作为单独的音乐作品,都取得了巨大的成功,无论在儿童还是在成年人中间,都有较高的传唱度和知名度。

五、中美日动画电影音乐的未来发展分析

中国动画电影仍处于发展和上升阶段,动画电影音乐的发展也需要创作者付出更大的努力。一方面,我国拥有悠久的历史文化和多样的民族风情,在电影配乐中,应该更加注重凸显这些元素,这可以让中国动画电影更具辨识度,从而逐渐形成自身的特色。另一方面,中国动画电影音乐需要不断的取长补短、扬长避短,在体现本民族文化风情的同时,也要学习美国及日本动画电影成功的经验,使用更加先进的设备,融入其他优秀的音乐元素,在配合电影发展及人物情感的同时,也要融入现代化流行音乐的元素,形成音乐本身的特色和内涵,提高音乐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并逐渐发展成为一条完整的动画电影音乐产业链。

美国和日本的动画电影音乐已经具备了比较成熟的发展体系,在未来发展中,其动画电影音乐的发展最主要的就是面临市场运作方式的创新,将经济与电影音乐结合起来,不仅可以扩大电影的影响力,也是获得更大经济利润的重要手段。在创新中寻求更大的发展是未来阶段内美国及日本动画电影重点探究的方向。

六、结语

综上所述,中美日三国的动画电影音乐在风格、情感、作用上均存在一定的差异,但是只有坚持不断创新、精益求精,才是其获得更好发展的根本保证。

参考文献:

[1]刘剑楠.久石让电影音乐研究——以动画电影音乐为主[D].保定:河北大学,2013年.

[2]王龙.久石让动画电影音乐和声技法研究——以宫崎骏八部动画电影代表作的音乐为例[D].济南:山东师范大学,2014年.

[3]尹娜.试论早期中国动画电影音乐及其历史地位[J].科技经济市场,2016,(01).

[4]吕林烨.久石让音乐作品研究——以9部电影音乐中的钢琴作品为例[D].成都:四川师范大学,2013年.

[5]冯安君.民族风格的音乐在我国动画电影中的运用[J].大舞台,2011,(12).

[6]蒋海丽.久石让动画电影音乐中和声特色分析[J].北方音乐,2016,(09).

[7]程亮,栾恋.普瑞斯纳与电影《蓝白红三部曲》的音乐创作[J].北京电影学院学报,2013,(05).

[8]陈莹.当中国电影爱上民族器乐——兼论美术片《三个和尚》的电影音乐[J].大舞台,2010,(03).

4.中美电影文化比较 篇四

?

?

5.《雪人奇缘》观后感中美合拍电影 篇五

《雪人奇缘》由CMC Inc.华人文化成员企业东方梦工厂携手美国梦工场动画共同打造,北京聚合影联文化传媒有限公司联合出品,吉尔·卡尔顿(Jill Culton)担任导演及编剧,托德·维尔德曼(Todd Wilderman)担任联合导演。提姆·约翰森(Tim Johnson)担任执行制片人,苏珊妮·伯尔基(Suzanne Buirgy)及周珮铃(Peilin Chou)担任制片人,电影将于10月1日全国公映。

6.中美写作比较 篇六

(1)书信,包括正式书信和非正式书信、(2)计划、(3)梗概、(4)报告、(5)评论、(6)创作。美国语文教学则倾向于从写作能力要素的角度对文体进行分类。对各文体的训练要求可以较明显地反映这一特点。例如“梗概”的写作要求是:“记下主要的事实,接着要用完整的句子写下来,用不同的方式将它们连接到一起,然后去掉一些不必要的形容词和材料。最后使文字比较简洁。”从这一段介绍来看,“梗概”的写作主要是训练学生的语言概括能力,相当于我国作文教学中的缩写。再如,对“创作”并没有严格的文体形式上的要求,而是把它定义为“创造性写作”,并提出了“真诚、感情、独特性”三点要求,指出:“说明性文章倾向于使读者思考,创造性的写作则是让读者感觉。创造性作品所表达的情感和态度,没有哪两篇文章是完全相同的。”这里所说的“创作”并非我们通常意义上的文学创作,而是指写作中的创造能力。美国语文教学中的“实用文”并不是严格意义上的文体概念,而是突出各类文体中的“实用性”。这与我国语文教学中的“应用文”是有所区别的。我们所说的“应用文”是指实用功能很强的一类文体,可以划分出若干种具体的文体,每种文体都有形式上的特殊要求。从逻辑上看,美国语文教学对文体的分类显得不够严谨。但各种训练文体都从社会生活的实际需要出发,提出了具体要求。这一点很值得我们借鉴。

中美实用写作教学比较研究:

7.中美电影文化比较 篇七

一、电影片尾的功能

电影片尾的功能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 一) 向拍摄团队致敬

任何一部电影, 都是团队智慧的结晶和团队协作的成果。在电影的拍摄过程中都有众多的参与者, 比如导演、编剧、演员、摄影师、灯光师、服装师、美工、作曲、剧务等等众多人员。除此之外, 也许还有专业人员的参与, 比如动作片中的武术指导, 替身等。他们都为电影的拍摄付出了心血, 作出了贡献, 因此在字幕里留名是对劳动的尊重。

( 二) 鸣谢

片尾的鸣谢通常有两种类型, 一种是特别鸣谢。往往是感谢那些在影片创作过程中, 给予重大贡献的专家学者或个人。还有一种是鸣谢单位, 往往是制片者向赞助商或为影片拍摄提供支持的企业表达谢意。

( 三) 保护知识产权

电影作为继文学、戏剧、音乐、舞蹈、绘画、建筑之后出现的新的艺术形式, 也是人们智力劳动成果。理应受到知识产权的保护。一般来说, 在电影片尾都会对其版权的归属、侵权所带来的后果等进行说明。除了对电影的版权归属和侵权后果加以说明之外, 电影制片方也会在片尾就影片中所使用的非原创文化元素加以说明, 从而避免招致投诉甚至是对簿公堂。

( 四) 浓缩电影精华的片尾乐

伴随电影片尾字幕播放的是扣人心弦的片尾乐。电影作为一门综合的艺术形式, 音乐一直都是电影当中一个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片尾乐作为整部电影的结束, 它浓缩了整部电影的精华, 就如同用音乐在讲述故事, 甚至能够升华整部电影的主题, 让观众在美妙的音乐声中回顾整个电影。

二、中美电影片尾对比: 以《风声》和《极速天劫》为例

( 一) 《风声》和《急速天劫》简单介绍

现在笔者就以2009 年上映的国产片《风声》和2014 年上映的美国影片《极速天劫》两部影片为例, 进行个案研究和对比。笔者之所以选择这两部电影, 主要是考虑到这两部电影的类型非常相似, 都属于惊悚片和悬疑片, 且里面都有一些暴力和吸烟的镜头。因此, 对这样两部影片的片尾加以对比, 更具可比性。

《风声》是根据麦家的同名小说《风声》改编的中国大陆第一部谍战大片。著名导演冯小刚担当该片的兼职, 陈国富和高群书担任该片的导演, 主要演员有周迅、李冰冰、张涵予和黄晓明等众多华语电影明星。电影的背景设置在1942 年。中共地下党人暗杀了一系列高官, 引起了日军的高度重视。以日军特务机关长武田 ( 黄晓明饰) 为首的一干人对顾晓梦 ( 周迅饰) 、李宁玉 ( 李冰冰饰) 、吴志国 ( 张涵予饰) 、白小年 ( 苏有朋饰) 和金生火 ( 英达饰) 五人进行了残酷的审问。其间经历了激烈的心理战和酷刑。

《急速天劫》是由佐米. 希尔拉执导, 连姆. 尼森和朱丽安. 摩尔主演的一部动作悬疑片。故事讲述了连姆尼森饰演的空警和搭档登上了飞往伦敦的航班, 却在飞机上收到匿名短信, 要求把1 亿5000 万美元在规定的时间内转往一个账户。否则就每20 分钟杀一个人, 直到把人杀光为止。连姆尼森展开了一系列的调查, 最后拯救了所有的乘客, 让大家幸免于难。

( 二) 《风声》和《急速天劫》片尾对比

电影《风声》和《极速天劫》电影的片尾都包含了演职人员介绍, 鸣谢、和片尾音乐等。但是两部电影的不同之处在于, 电影《极速天劫》在结尾处多了下面的一段声明文字:

The depictions of tobacco smoking contained in this film are based solely on artistic consideration and are not intended to promote tobacco consumption.The surgeon general has determined that there are serious health risks associated with smoking and secondhand smoke.

The characters and events depicted in this photoplay are fictitious. Any similarity to actual persons, living or dead, is purely coincidental.

This motion picture is protected under the laws of the United States and other countries, unauthorized duplication, distribution or exhibition may result in civil liability and criminal prosecution.

Studiocanal S. A. is the author and creator of this motion picture for the purpose of copyright and other laws in all countries throughout the world.

2014 TF1 Films productions S. A. S. Studiocanal S. A. All Rights Reserved

该声明翻译成中文的大概意思是: 影片中所包含的对于吸烟的描绘都是基于艺术需要的考虑, 并无意促进香烟消费。医生已经证明吸烟或吸二手烟都有害健康。

影片中所描绘的人物形象和事件都纯属虚构。如果和真实的人物相似, 无论是健在的还是离世的, 都纯属巧合。

影片受美国法律或其他国家的法律保护, 任何未经授权的复制、发行或上映都有可能导致民事责任和刑事诉讼。

风声的片尾只有如下的说明文字:

2009 All Rights Reserved by Huayi Brothers Media Corporation Shanghai Film Group Corporation

本片著作权由华谊兄弟传媒股份有限公司上海电影 ( 集团) 公司享有

三、中美电影片尾折射的中美文化差异

( 一) 知识产权保护方面的差异

从《急速天劫》和《风声》两部影片片尾对有关知识产权保护的说明文字来看, 美国电影的说明更详尽、确切, 而中国电影的说明相对较笼统、概括。差异背后的深层原因在于, 1790 年, 美国国会就通过了美国的第一部版权法。而且, 随着时间的推移, 美国版权法的保护范围和保护年限都在不断延长和扩大。起初, 美国版权法的保护期限是作品发表之日起14 年, 到1976 年时, 如果作者是自然人, 版权期限延长至作者死后50 年;而到1998 年时, 美国把版权期限延长至作者死后70 年。从某种意义上来说, 美国的版权法伴随着美国一起成长。因此, 知识产权保护在美国已经成为人们一种普遍的, 深入骨髓的意识。而这种意识在影片的结尾也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近代中国版权制度的雏形是《大清著作权律》。新中国成立后的第一部有关版权保护方面的法律是1991 年6 月1 日起开始实施的《著作权法》。1992 年之后, 我国还加入了一系列的国际版权保护公约。2001 年, 著作权法经过大幅度的修改, 之后又于2010 年和2012 年先后经历了相应修改。

总的说来, 美国版权法立法较早, 是伴随着美国一起成长起来的; 而中国的版权保护开始较晚, 而版权保护踏上真正意义上的法制轨道就更晚了。因此, 中国两国在版权保护方面存在着许多较大的差异, 主要体现在对版权保护的重视程度和版权保护意识方面。而这些差异也在中美两国的影片结尾部分充分的展现了出来, 这就是为什么在影片《急速天劫》片尾处, 有关于版权保护方面的详细声明, 并详细阐述了违反版权保护条约有可能产生的后果; 而在国产影片《风声》片尾之后仅仅只有寥寥数语是关于版权保护的。

( 二) 电影分级及审查方面的差异

作为一种非官方、行业自律形式的美国电影审查制度, 伴随着“海斯法典”的诞生就开始了。“海斯法典”从猥亵、粗俗语言、性、犯罪、服装等十二个方面对电影的内容进行限制但是面对外国电影的冲击和国内政治经济方面的变化, 保守的“海斯法典”已经无法适应新的形势。1966 年, 杰克. 沃伦蒂担任“美国电影协会” ( MPAA) 主席后, 开始实施电影分级。在经过一系列的调整后, 美国现行的电影分级制度由8 - 13 名成员组成的“定级委员会” ( Rating Board) 评定, 评定的等级依次为:

G级、PG: 级、PG - 13 级、R级、以及NC - 17级。美国电影分级给广大父母提供观影指导, 以最便捷的方式告诉父母哪些影片适合孩子观看, 哪些影片不适合孩子观看。当然, 不同的人对美国电影分级的观点也截然不同。美国的父母大多支持电影分级, 但是有些电影人却认为分级实际上是带来了对电影的审查。

而中国电影的分级与审查主要经历了如下几个重要节点: 第一, 1989 年5 月1 日正式实行的《关于对部分电影实行审查, 放映分级制度的通知》, 颁布了“少年儿童不宜观看的”的电影内容;第二, 1997 年广电部发布的《电影审查规定》, 设立电影审查委员会和电影复审委员会; 第三, 2001年颁布《电影管理条例》, 规定所有电影剧本必须送达广电总局进行审核, 在通过立项之后领取《拍摄许可证》; 拍摄完成之后必须将影片胶片送到专家委员会进行复审, 复审合格之后颁发《电影片公映许可证》, 只有两证齐备才能进行冲印和拷贝发行。

与美国的非官方、行业自律形式的分级制度不同, 现行的中国电影审查制度是典型的官方行为。电影审查权由国务院广播电影电视行政部分的电影审查机构实施, 未经审查的影片不得发行、放映、进口、出口。电影片审查内容包括了淫秽、赌博、暴力或者教唆犯罪的, 宣扬邪教、迷信的一系列内容。

事实上, 电影如同其他任何形式的艺术作品一样, 一部作品不能满足所有的人需求, 影视作品也并非适合所有观众。因此, 中国电影应该积极借鉴国外的做法, 通过细致合理的等级划分, 为有不同需求和接受度的观众做出选择提供指导, 并最大限度地保护我们需要保护的观众, 尤其未成年人。

( 三) 儿童保护方面的差异

1989 年11 月联合国通过了《儿童权利宣言》。在宣言中明确阐述了: “儿童因身心尚未成熟, 在其出生以前和以后需要特殊的保护和照料, 包括法律上的适当保护”。儿童保护的重要性无庸赘述, 但儿童保护的意识缺乏也是普遍存在的现象。因此, 在当今多元社会环境之下, 更应增强儿童保护意识。电影人在追求电影票房的同时, 也要警惕荧屏给孩子带来的不良影响。邱霞等就南京仙林小学3 - 6 年级的在校小学生的媒介接触情况进行了抽样调查, 调查结果表明, 小学生中接触最多的媒介是网络, 有30. 7% 的小学生每天花2 小时以上在上网, 其次是电视, 14% 的小学生每天花2 小时以上的时间。以上是对南京这个大都市小学生的抽样调查结果, 笔者以为, 在广大的农村地区, 由于网络覆盖率相对较低, 但是电视的覆盖率却基本上达到了100% , 因此, 可以断言, 农村地区的儿童接触电视等媒介的时间要远远多于城市儿童。因此, 总的来说, 儿童接触电影电视屏幕的时间是很多的, 因此, 净化荧屏, 保护孩子的身心健康就尤其重要了。

仅就《急速天劫》和《风声》两不影片而言, 因为两部影片都属于悬疑和惊悚片, 因此, 基于创作的需要和渲染影片气氛, 两部影片都包含了吸烟的镜头。然而在电影和电视剧日益成为青少年日常休闲最主要方式的社会背景之下, 电影和电视剧对青少年的影响也越来越大。充斥着荧屏的吸烟镜头会误导尚未形成对立价值观的青少年, 让青少年误以为吸烟是一种时尚, 给青少年带来不良影响。因此, 控制影视剧中过多的的吸烟镜头, 倡导积极健康的生活方式, 其重要性也就不言而喻了。笔者对两部影片中的吸烟镜头进行过不太精确统计, 影片《急速天劫》大概有6 次左右吸烟镜头, 而影片《风声》中的吸烟镜头竟高达40 次。然而, 在影片《风声》的任何时候都未出现过任何有关吸烟镜头的说明或对青少年的告诫, 似乎如此之多的吸烟镜头出现在影片中纯属理所当然, 完全没有考虑到对未成年人的负面影响。而影片《急速天劫》在结尾部分却有一段文字是对吸烟镜头的说明, 并告诫公众吸烟有害健康。文字描述如下:

The depictions of tobacco smoking contained in this film are based solely on artistic consideration and are not intended to promote tobacco consumption.The surgeon general has determined that there are serious health risks associated with smoking and secondhand smoke. ( 影片中所包含的对于吸烟的描绘都是基于艺术需要的考虑, 并无意促进香烟消费。医生已经证明吸烟或吸二手烟都有害健康。)

因此, 从两部影片对吸烟镜头的声明这个角度而言, 美国电影人对儿童保护的意识更加强烈, 而国产影片在儿童保护意识方面相对较弱。因为美国电影中有明确的说明, 告诫青少年不要模仿, 吸烟有害健康; 而中国电影中尽管充斥着大量的吸烟镜头却未作出任何的声明。

四、结论

电影片尾对影片起着重要作用, 其功能主要有向拍摄团队表达敬意、鸣谢、展示片尾音乐等。因此, 在探讨电影片尾功能的前提下, 笔者就《急速天劫》和《风声》两部影片的片尾加以对比, 找出异同, 并探讨了差异背后所体现的中美文化差异。片尾所体现的文化差异主要体现在以下三方面: 版权保护、电影审查和分级以及儿童保护。

参考文献

[1]李明山.中国近代版权史.河南大学出版社, 2003.

[2]潘先伟.论中国电影分级制度难产的深层原因[J].电影文学, 2008 (3) .

[3]邱霞, 唐菲.儿童媒介接触状况调查报告[J].大众商务, 2010 (4) .

[4]邢丹丹.中国版权制度变迁的历史考察[J].法制博览, 2014 (9) .

[5]徐红.从X级到NC-17级——谈美国电影分级制度的发展变化[J].艺术百家, 2003 (4) .

[6]张昌兵.美国版权产业保护政策的历史演变与启示[J].产业经济, 2010 (7) .

[7]拿什么保护你, 我的孩子! (A) , http://www.yaolan.com/talk/dianyingfenji/.

8.文化视角下的中美电影对比研究 篇八

【关键词】文化 中国电影 美国电影

随着国际间的交流日益频繁,经济全球化的趋势进一步加深,国际间的文化交流也日益频繁,电影作为跨文化传播的一种媒介,在跨文化传播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广义的文化是一个很宽泛的概念,指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电影文化是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指的是通过电影这种有声有画的活动影像即电影艺术对社会产生的影响;广义的电影文化泛指以电影方式所进行的全部文化创造。

一、中国电影的文化特征

1.儒家思想。儒家思想的核心是仁、义、礼、智、信,儒家思想对于中华传统文化的现代化和国际化都有十分重大的意义。儒家文化对中国电影在题材、主题、风格和思潮等方面都有重要影响。源远流长的儒家文化丰富了中国的电影艺术,中国电影向世人展示着历史悠久的儒家文化。中国的历史题材电影《孔子》、《花木兰》、《杨门女将》和《赵氏孤儿》等深深地印有儒家文化的烙印。这些影片通过主人公故事的展开精彩地演绎了儒家思想的核心。儒家文化代代相传,已经成为中华民族宝贵的文化财富,无形中也影响着中国电影人的电影创作。中国电影人在创作电影作品时,他们的思想意识里都或多或少地烙有儒家文化的印记,他们的电影作品也会体现儒家文化。儒家文化给予中国电影人创作电影的灵感,是他们创作电影的源泉。

2.中国功夫。功夫的英文是kung fu,又称中国功夫、中国传统武术,是在中国清朝末年关于武术的别称,主要体现在个人在武术上的应用和造诣,以制止侵袭为技术导向、进入认识人与自然、社会客观规律的传统教化方式和个人修为。中国功夫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是中华传统文化的体现,也是中华文化的瑰宝。中国功夫对中国电影的影响也是巨大的,国内外出现了大量以中国功夫为题材的中外影视作品。中国功夫承载着中华民族灿烂悠久的历史文化和民族精神,中国电影人在中国电影中很好地宣扬和传承中国功夫。中国的功夫明星李小龙、李连杰和成龙等明星通过电影这一媒介把中华武术精神传播到世界,而中国的功夫电影也受到了全世界人民的欢迎和喜爱。武术是一种艺术,电影也是一种艺术,将武术和电影结合起来,不但可以起到电影的娱乐效果,同时也能宣扬中华文化。

二、美国电影的文化特征

1.美国梦。自美国建国以来,美国梦一直是美国电影不变的话题。美国人认为只要经过不懈的努力奋斗就能够获得更美好的生活。美国梦一直激励着美国人怀揣梦想,通过自身的勤奋、努力、决心和毅力走向成功和幸福。有关美国梦的好莱坞电影代表作有《大地雄心》、《阿甘正传》和《当幸福来敲门》,这三部影片分别由好莱坞明星汤姆克鲁斯、汤姆汉克斯和威尔史密斯主演。美国电影向世人展示了美国的民族精神、历史使命感和大国形象,让世人折服于美国的文化与美国人的精神。

2.个人主义。个人主义是美国文化的核心,是美国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美国电影取材于现实的生活,能够反映美国社会文化生活的各个方面。通过美国电影,我们可以进一步了解美国社会最为推崇的个人主义精神。体现个人主义精神的美国电影非常多,比如《与狼共舞》、《燃情岁月》和《亡命快递》等。个人主义精神在美国建国之初就开始萌芽,个人主义随着美国的西进运动而得以发展,逐步成为美国文化的核心和民族精神。电影《勇敢的心》、《肖申克的救赎》、《速度与激情》和《谍影重重》系列都将主人公对自由的渴望表现地淋漓尽致。好莱坞电影成功地将美国的文化价值观和民族精神灌输到其他国家,而且好莱坞电影把在美国精神中占有重要地位的个人英雄主义更是刻画地淋漓尽致。

三、中美电影的对比分析

通过对中美电影进行比较分析,发现爱情是人类永恒的主题。人的一生都离不开爱和情,无论是得到别人的爱亦或是给予别人爱,人的一生都被爱包围着,情可以是亲情、友情和爱情。电影制作者将唯美和浪漫的爱情搬上大屏幕,对爱情的主题进行加工和美化,向世人展示了美好、浪漫、悲壮和凄美的爱情故事。从美国的《罗马假日》到《泰坦尼克号》,中国的《梁山伯与祝英台》到《山楂树之恋》都向世人展示了美好的爱情。

中美电影都有很多表现英雄人物的电影,英雄主义通过电影当中的英雄人物演绎出来。美国影片《虎胆龙威》和《碟中谍》都塑造了技艺超群、力挽狂澜的英雄人物。中国影片《黄飞鸿》和《叶问》等也都塑造了英雄形象,这些英雄都是正义的化身,英雄形象受到广大观众的喜爱。

总之,中美电影存在很大的差异,我国的电影从业者要借鉴美国电影业成功的经验,学习美国电影制作的套路、影院的建设和影片的推广等,将美国电影制作的成功经验与中国的国情相结合,逐步发展强大我国的电影业。国民经济的发展能够促进科技的发展,而科技的发展会影响电影的艺术效果。所以,电影业的发展离不开我国综合国力和经济实力的发展。我们需要对电影制作的整个环节进行包装和营销,将中国优秀的电影推荐到国外,传播悠久灿烂的中华文化。

参考文献:

[1]郭兴.中国电影中的中国元素以及中西文化的交融[J].电影文学,2011(19).

9.中美政治制度的比较 篇九

中国与美国地处世界的两大洲,虽隔海相望,但走的不是相同的道路。中美之间的政治制度也存在着较大的差异。

(1)国体与政体的比较

中国国体(国家性质):人民民主专政。《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一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社会主义制度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根本制度。禁止任何组织或者个人破坏社会主义制度。”后香港、澳门回归,因历史原因,实行“一国两制”,即在中国大陆地区实行社会主义制度,在香港、澳门实行资本主义制度,台湾由于内战原因未能统一,现为资本主义制度,回归后也适应“一国两制”,仍实行资本主义制度。

政体:政体指一个国家的政权组织形式,即统治阶级采取何种形式组织反对敌人、保护自己的政权机关,也叫国家的根本政治制度。中国宪法对中华人民共和国政体作了如下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行使国家权力的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这就是说,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政体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国体与政体的关系是内容与形式的关系,国体决定政体,政体反映国体,适当的健全的政体对维护统治阶级的统治具有重要作用,政体又有相对独立性.国人民民主专政的国体(人民民主专政的本质是人民当家作主),这就决定了要实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政体,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政体反映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性质。

美国,一个年轻的国家,其历史充其量不到三百年,其第一任总统华盛顿于1789年宣誓就职,作为英国的殖民军官和奴隶主,成了美国的总统,建立的还只是奴隶制国家,这一奴隶制国家在疯狂屠杀印第安人后差不多将美国境内的印第安人减少到濒危动物并关到保护区去了,或许这就是美国白人对印第安人的感恩吧。

美国从奴隶制国家迅速成为资本主义国家得益于原宗主“日不落”帝国―――英国,但少走了一个社会发展阶段―――封建社会,却在继承了英国的强盗本性,通过贩卖黑奴、参与鸦片战争、发动侵略战争迅速走上了资本主义道路直到帝国主义道路上了。也许因为美国的短暂血腥建设道路,其国体、政体有着与别国明显区别的特征。从阶级观点分析美国的国体,美国是在经历一个短暂的奴隶社会由华盛顿之类的奴隶主进行统治后逐渐过渡到资本主义国家,实行资产阶级专政的国体,这样的国体,曾经有一位电影大师卓别林用无声电影展示了美国这个资本主义国家的国体本质,即使是现在还有类似于“占领华尔街”行动表达美国的资本主义国家的国体的本质、侵略阿富汗、伊拉克、利比亚、索马里等国家的帝国主义的国体的实质。

美国的政体是实行代议、宪政与联邦制的共和政体,而非一个雅典意义上的纯粹民主政体。美国的建国者们当然知道被治者的同意是政府的基础,但是反对把这种同意理解成一切都由多数人说了算。忘记美国政体的共和性质,是对美国政体的最大误解。

(2)政党制度

中国:实行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中国是一个多党派的国家。除了执政的中国共产党外,还有八个民主党派。这些民主党派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之前就已存在,它们在政治上拥护共产党的领导,这是它们在与共产党长期合作、共同奋斗过程中作出的历史选择。中国共产党和各民主党派都必须以宪法为根本活动准则。各民主党派在组织上都是独立的,享有宪法规定范围内的政治自由、组织独立和法律地位平等。中国共产党与各民主党派合作的基本方针是“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

各民主党派不是在野党,也不是反对党,它们是参政党。民主党派参政的基本内容是:

参加国家政权,参与国家大政方针和国家领导人人选的协商,参与国家事务的管理,参与国家方针、政策、法律、法规的规定执行。

在国家采取重大措施或决定国计民生的重大问题时,中国共产党都事先同民主党派和无党派民主人士进行协商,取得统一认识,然后再形成决策;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在国家权力机关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委会、常设专门委员会中,在地方各级人大中,均有一定比例的代表,以更好地参政、议政并发挥监督作用;在人民政协中充分发挥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的作用;举荐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在各级政府及司法机关担任领导职务。这就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美国:实行两党制,民主党和共和党长期轮流执政。

美国是一个标榜宪法至上的国家,两党民主被吹嘘为美国民主的精髓与光荣。然而有趣的是美国宪法并没有规定政党的地位,美国早期领导人对政党都不抱好感,厌恶政党政治,认为政党代表小集团利益,认定政党就是阴谋、腐败、分裂、党争的同义词。

但是,在实际政治发展过程中,两党制却逐渐发展起来,成为美国一项极为重要的、不成文的宪政制度。美国的两党共和党和民主党,谁成为执政党取决于谁的总统候选人在总统选举中获胜。至于在议会中是否成为多数并不重要。

两党制的两个党互相制约、监督,形成了对权力的一种制约机制,确保了政局的稳定,具有进步意义。但两党制并不是完善的制度。两党轮流坐庄,交替上台,特别是当资产阶级统治出现危机、人民严重不满时,两党之间的争吵就会加剧。当危机加重,或执政党严重失误时,通过换马让台下的党上台执政,来转移视线,缓和矛盾,会使普通选民觉得不是这个制度不好,而是某个政党不好,现在已经选出一个好的党,于是一切问题都会迎刃而解。布莱斯直言不讳地说:资本主义政党制度是“民主政治所能设计出来用以压制不同政见的少数派的最好工具。”

(3)国家结构形式

中国:我国宪法明确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全国各族人民共同缔造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在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各民族自治地方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不可分离的部分;中央和地方的国家机构职权的划分,遵循在中央的统一领导下,充分发挥地方的主动性、积极性的原则;全国人大批准省级地方的建置,国务院批准省级地方的区划并批准省以下地方的建置和区划,全国人大决定特别行政区的设立及其制度;省、直辖市人大及其常委会可以在不同宪法、法律、行政法规相抵触的前提下制定地方性法规,但须报全国人大常委会备案;自治区人大有权制定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但须报全国人大常委会批准后生效;地方各级人民政府既要对同级人民代表大会负责并报告工作,也要对上一级国家行政机关负责并报告工作,国务院统一领导全国地方各级行政机关的工作,全国地方各级人民政府都服从国务院。

10.中美煤矿安全比较论文 篇十

【摘 要】中国社会就目前的现状来看还是一个以煤炭为主要能源的国家,虽然近几年国家开始使用了一些其他能源,也对一些以煤炭为主的企业进行了调整或停业,但是煤炭的使用还是占据着主导地位。而就煤矿生产而言仍然是一个高危行业,虽然现在的煤矿生产安全比以前有了很的提高,生产环境也有很大的改善,但是每年的矿难事故还是时有发生。中国还是一个发展中国家和一些发达国家相比还是有很大的差距,特别是和美国相比。

【关键词】煤炭行业;矿难分析;百万吨死亡率

11.中美电影文化比较 篇十一

一、 灿烂的历史以及触手可及的“美国梦”

美国两位著名的人类学家将时间去向分为三种类型:其一,以强调以及尊重历史的过去去向;其二,注重眼前以及短期的现在去向;其三,注重计划和安排发展的未来去向。

过去时间去向是中国人普遍认可的时间观念,形成这种观念是受到灿烂悠久的历史以及农耕文化的熏陶原因。[1]经过五千年的文明,华夏子孙收获了大量的文化类遗产,由于对此怀着尊重之情,因而形成了信奉前人的经验和教训;也由于中国历来以农业为主,通常农民在耕种田地的时候都要根据气节和四季交替规律,以及前人的宝贵经验,可以说要靠着老祖先的经验进行耕种的指导,具体的史料记载就不详细列举了,但有一点是确定的,即中国文化的各个方面已渗透了这种过去时间观的去向。著名导演冯小刚在看到小说《温故1942》就有将此拍成电影的想法,但其他导演均不同意,认为其不太适宜改编成电影,然而历经18年的坚持,冯小刚终于将这部小说搬上了银幕,造成他如此坚持的最大动力就是良知,一个重视和尊重那段苦难历史的导演的良知,且希望以史为戒、珍惜现在。在以往的记录大片中,中国电影大多数为记录形式的,如《唐山大地震》等,均用真实的历史事件作为艺术素材加以刻画。

而有所不同的是美国人比世界上多数国家的人民更加看重未来时间,形成这一现状与其历史渊源有着直接的关系,当年,以避难或许是寻找新机遇为目的首批来到美洲大陆其先祖们,还有带着淘金梦以及“美国梦”后来的世界各地子民,他们的个人性格以及身世背景都各不相同,但他们都有共同的理想,即打破陈规陋习、与权势抗争,他们带着强烈的求索欲望,对未来的期待以及探索心理永不停息。因此,美国电影注重对未来时间的渲染。但近年来世界格局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同时自然生态也遭受了较大程度的损坏,如今的美国人,大多数对未来表现出前所未有的茫然以及困惑,以致将《圣经》中“世界末日”的灾难刻画,作为本电影创作的重点,以此迎合美国人的未来心理。另外,大部分美国人信奉基督教,这也是其未来时间观形成的因素之一。末日电影《2012》是一部典范作品,其中用玛雅预言作为招牌,同时利用大众的对未来的茫然心态以及未知,从而增加电影在观众心目中的关注度。

二、 中文化电影与美国电影的差异

导演冯小刚用一个“人”字概括了《1942》的主题,这是对广大的人民群众的尊重,因为他们才是一切事物的主题,历史会因他们而改变,他们会改变世界的未来。这部电影中有较多的人物塑造,但主角就达19个之多,而每一个角色都有各自不一样的情景安置,他们均默默行进在自己的轨道之上,没有出现波澜起伏以及高潮迭起的场面。充分表现出芸芸众生或只是沧海一粟的历史再现。在本片中有一个情节是对这一问题详细刻画,时任河南省主席的李培基向时任国民党高级将领的蒋鼎文进行灾粮申请时,蒋是这样回答的:“若灾民饿死了,地方依然是中国的,但若死的是当兵的,我们的国家就有灭亡的危险。”此话听起来好像无懈可击,然而对三千万将要饿死的鲜活生命而言,残忍程度可想而知。电影《1942》和《集结号》均以冯小刚为导演的灾难巨作,其中都蕴含着悲情的集体主义观点。由于孔孟文化的熏陶使中国人的集体主义观点都比较浓厚,何况儒家思想将群体价值标榜为君子形象。[2]从孟子的许多言行能够清楚的看到,其反对个人价值以及个人利益,认为如果坚持以上观点会造成亡国的后果,倡导人们在群体价值与自我价值发生冲突的情况下,要选择前者。因此,绝大部分中国影片都宣扬集体主义风格,塑造了许多为团体以及他人的生命财产安全而抛头颅、洒热血的鲜活形象。

在影片《2012》中,重笔渲染了许多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其中人物的身份以及职业都呈现着极强的英雄主义和个人主义的气息。他们每一个人都有着各自的生存价值,同样需要给予认同和尊重,上帝和超人永远是他们的崇拜。这里应该说明,此处的“个人主义”与我国传统意义上自私自利的行为是不同的,其是指社会中的每一个人都有自我决定的权利,绝不妥协于政府以及权势的控制。如影片中,灾难即将来临,慈祥的父亲要求女儿随他一起去避难,然而父亲的劝说却没能说服女儿,倔强的女儿因别人需要她的照顾而拒绝了父亲的请求,这就是美国人,以内心的召唤作为行为动力。其个人英雄主义的形成是源于那段移民历史,他们的先祖以开拓者的姿态,在新大陆上创建了一个独立的国家,这其中的不屈不挠的精神坚持和对自由的渴盼成为美国英雄的模型。通过蜘蛛侠和变形金刚的男主角的塑造,说明美国人心里的英雄已向平民化方向发展,他们同样会有失业、失恋以及缺点,所谓的个人英雄主义也就是“美国梦”的一个乐章。

三、 中美灾难片文化根源之异

电影是一种特殊的文化载体形式,其也将本民族的精神以及文化进行了传承。带有悲剧色彩的灾难片也是电影表达形式的一种,剧情通过悲剧式的震撼作用,从而唤起观众较为强烈的长久危机意识。悲剧在西方文学中具有较高的美学意义,且经久不衰,其在发展过程中经历了崇高的英雄→人生的否定→生命的意义。

作为西方人的悲剧应该追溯到古罗马的希腊时期,当时古希腊人勇敢善战,且把猎奇探险作为大众化的趣味,古希腊人的这种普遍趣促成了强烈震撼心灵的悲剧艺术的发展。以文艺复兴的悲剧发展成绩为基础,莎士比亚创作出四大悲剧巨作,其中将人物刻画的淋漓尽致。接着启蒙运动精神被悲剧艺术所继承且融进了叔本华形而上学式的艺术风格。然而,尼采作品的问世,就标志着西方人已开始重视对悲剧艺术的研究工作。尼采认为,古希腊的日神和酒神在艺术冲突中产生了悲剧艺术,且希腊人将此作为肯定生命以及战胜悲剧的文化特定样态。王江松教授认为西方悲剧是一脉相承的结果,西方人认为悲剧是通过引起观众的恐惧和怜悯,从而实现净化心灵的目的。又因近代西方工业的快速发展,因而加快了对自然的破坏,以致造成的生态危机和生态失衡,且逐渐蔓延到人类的精神世界。著名的生态学家多·利奥波德创立了针对环境的“大地理论”学说,其中认为人类是从当初的征服者转化为现在的共同体中平等成员。

西方悲剧重现的是剧中的惊心动魄的美,而中国式的悲剧将表现重点放在大团圆以及因果报应方面。加之中国古代的戏剧开始时,就是为了满足市民的审美要求而产生以及发展的,在这种情况下,由于剧作家以及演员对于观众来说具有生存依赖感。如此一来,欣赏的意志需求就成了创作的方向,当表演完一段大悲大痛之后必须添加一段抚慰性小喜剧,以此变相的完成大团圆结局。[3]对此,邹红教授认为:中国文化在怀疑和否定方面表现软弱,保守性极强,通常采用容忍的态度对待不合理的东西,不愿意看到矛盾激化。因其意志力的薄弱,从而借用外力以及生命转化的方法进行相关的处理,如借用“善有善报”的技巧,让作品中淡化了悲剧色调。又如《梁祝》中主人公的爱情誓言在现实中没有得到实现,作者就将他们幻化成一对翩翩飞舞的蝴蝶,以此实现了中国人心目中的大团圆结尾。

危机意识在中国的悲剧中较少出现,却将人格的自我完善浓笔重染,以春秋时期的“杞人忧天”为例,本来是杞人对未来存在危机感,但被世人认为是心胸狭小、多愁善感之流。从中国的数千年文化中不难看出,多数资料都宣讲寄托未来之说,可以认为就是“乐感文化”,古人认为:自然界充满了乐观向上的力量,虽千辛万苦,然终会否极泰来。对柳暗花明而言可解释为乐于眺望未来,其中表现的是一种积极向上、豁达乐观的生活态度,还有很多的古语就不详细列举,但从中可以概括出中国文化的核心内涵,即乐感。中国悲剧的结局也因乐感文化而变得不悲,乐观代表了中国人的精神,这种精神的支撑下,中国人相信泰山压顶不弯腰,这句话表面山看起来是对一种精神的标榜,但实际说明中国人缺乏危机意识以及积极进取的动力,中国人崇尚传统的中庸心态,即“怨而不怒、哀而不伤、乐而不淫”,这就造成了国人不思进取,以及安于现状的思想,如此会严重影响我国经济建设的发展,不能给社会提供正能量。

结语

以上说明美国人具有更强的危机意识,主要是对自然和人的忧患。但中国人由于受到儒家文化和道德观的熏陶,在理想的实现过程中不愿付诸行动。正如中国悲剧文学作品的叙述,当善良的人在受到无情打击之后,常会希望用因果报应来实现对坏人的惩罚,以此慰藉自己的心灵,然而在现实中几乎没有解决的方法可取。所以,中国人应打破世代留下的乐感文化,学习美国人的危机意识,崇尚使人奋进的悲剧精神,让自己行动起来,关注气候、关注人类、关注世界、关注未来。让更有渲染作用的影视作品发挥其应有的作用,从而树立起社会的正能量。

参考文献:

[1]梁若雪.中美电影中的英雄主义旋律[J].大众文艺,2015(13):186-187.

[2]陈林侠.现代性反思与当下中国电影的文化竞争力——以北美市场外语片与中国电影的比较为核心[J].社会科学,2015(6):165-174.

上一篇:镇长在全镇领导干部廉政党课上的讲话下一篇:课堂教学模式创新之学生自主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