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英语导学案必修二

2024-06-23

高中英语导学案必修二(精选9篇)

1.高中英语导学案必修二 篇一

必修3第二单元导学案

一、单元目标:

1、学习唐代诗歌,注意联系不同时期、不同创作背景和不同的创作风格解读诗歌。

2、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掌握鉴赏诗歌的技巧。

二、单元学法指导:

1、朗读背诵

2、指导学生从诗歌形象、诗歌语言分析作者的思想情感。

三、文本知识补充

《蜀道难》

1.乐府诗歌

本诗是一首七言乐府诗。乐府诗是汉武帝刘彻开始设立的掌管音乐的机关,任务是制定乐谱、采集歌词、训练乐工,以备朝廷举行祭祀,召开宴会或举行其他仪式时演奏。另外,还有一项任务就是采集民歌,供统治阶级“观风俗”。后来其含义有了变化,指一种合乐的诗歌,即“乐府诗”,简称“乐府”。乐府诗有广狭两种意义:狭义的指汉以下入乐的诗,它包括文人创作的和采自民间的;广义的包括词曲和没有入乐而袭用乐府旧题,或摹仿乐府诗体裁的作品。这首诗就属于后者。

2.背景资料

“蜀道难”是乐府旧题,属《相和歌.瑟调曲》。其歌词内容多写从长安往西南入蜀道路的艰难险阻。现存梁简文帝、刘孝威等人作品,都写过蜀道之难,但内容单薄,艺术性不高。李白这篇则以切身体验为基础,结合神话传说、历史故事,通过丰富的想象、大胆的夸张、雄放的语言和穷极变化的句式、韵律创造出奇险壮观的艺术天地,把“蜀道难”的主题表现得淋漓尽致,令人耳目一新。

此诗作于天宝初年,这时正是李唐王朝由盛转衰的前夕,诗人在表面繁荣的背后,仿佛已经预感到潜伏着的社会危机,深感于人生道路的艰难。

《杜甫诗三首》

近体诗

(1)近体诗:与古体诗相对而言的一种诗体,也称今诗。指唐代形成的格律诗体,其句数、字数、平仄、对仗、用韵等都有严格的规定,主要有律诗和绝句。

(2)律诗

①诗句字数整齐。分为五言和七言(简称五律、七律)。

②规定诗句数量。一般每首八句(十句以上者称为排律或长律)。

③中间两联必须对仗。每两句成一联,八句律诗计四联,依次为首联、颔联、颈联、尾联(末联)。其中颔联、颈联的上下句必须是对偶句。又,每联中上句称出句,下句称对句。

④有严格的声律要求。第二、四、六、八句押韵(首句可押可不押),通常押平声韵,一韵到底。每句中用字平仄相间,上下句中的平仄相对,有“仄起”与“平起”两式。

(3)绝句:每首定格为四句,以五言、七言为主,简称五绝、七绝,韵律与律诗相同,只是不一定对仗。

杜甫20岁以后可分四个时期。

1.读书壮游时期

玄宗开元十九年(731)至天宝四年(745),杜甫过着“裘马清狂”的浪漫生活,流露了诗人对一切事业的雄心壮志。曾先后漫游吴越和齐赵一带。其间赴洛阳考进士失败。天宝三年,在洛阳与李白结为挚友。次年秋分手,再未相会。杜甫此期诗作现存20余首,多是五律和五古,以《望岳》为代表。

2.困守长安时期

天宝五年至十四年,杜甫困守长安,穷困潦倒。他不断投献权贵,以求仕进,但均无结果。直到天宝十四年十月,安史之乱前一个月,才得到小小的参军之职。仕途的失意困顿和生活的饥寒交迫使他比较客观地认识到了统治者的腐败和人民的苦难,使他逐渐成为一个忧国忧民的诗人,确立了现实主义创作方向。

3.陷贼与为官时期

肃宗至德元年(756)至乾元二年(759),安史之乱最盛。杜甫也尽历艰危,但创作成就很大,现实主义创作达到高峰——高度的人民性和爱国主义精神。长安陷落后,他北上灵武投奔肃宗,但半路被俘,陷贼中近半年,后冒死从长安逃归凤翔肃宗行在,受左拾遗。不久因直谏忤旨,几近一死。长安收复后,回京任原职。758年5月,外贬华州司功参军,永别长安。759年,对政治感到失望的杜甫辞官,于年底到达成都。

4.漂泊西南时期

肃宗上元元年(760)至代宗大历五年(770)11年内,杜甫在蜀中八年,荆、湘三年,思想更深邃、诗风更沉郁。带有更多的抒情性质。760年春,他在成都浣花溪畔建草堂,并断续住了五年。765年,严武去世,杜甫失去凭依,举家离开成都。开始了“漂泊西南天地间”的生活,时间多在船上度过。770年冬,杜甫死于长沙至岳阳的船上,年58岁。

四、字词归纳(见《学习指导》第17-18页、23-24页、29-30页)

5、诗歌表现手法分抒情手法、描写手法和修辞手法三大类。

抒情手法有直抒胸臆和间接抒情两种。

描写手法主要有:

1.情景交融:间接而含蓄,景色描写之中寄寓着诗人的情感。

2.对比烘托:从侧面着意描写,作为陪衬,使所写事物鲜明突出。

3.联想想象:想象犹如天马行空,奇思遐想与自然天真相结合。

4.用典:使诗歌语言精练,内容丰富,增加表达的生动性和含蓄性,增强作品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5.象征:形象生动具体,化实为虚。

6.使用叠词:增强韵律感,起强调作用。

7.托物言志:感物抒怀,隐晦地表情达意,含蓄蕴藉。

8.细节:真实、准确、传神。9.白描:即不加渲染烘托,粗笔勾勒,真切深刻。

修辞手法主要有:

1.比喻:化平淡为神奇,化深奥为浅显,化抽象为具体,使诗歌所描绘的意象更加形象生动。

2.借代:以简代繁,以实代虚。

3.比拟:色彩鲜明,描绘形象,表意丰富。

4.夸张:揭示本质,给人以启示;烘托气氛,增强感染力;增强联想,创造气氛。

5.对偶:有音乐美,表意凝练,抒情酣畅。

6.反问:加强语气。

7.设问:引人注意,启发思考。

8.双关:意在言外,言此而意彼,含蓄蕴藉。

以下是高考重点考查的六种表现手法:

1.衬托。包括正衬和反衬,反衬又有动静衬、声寂衬、以乐景衬哀情等。

2.各种修辞手法。比喻是为更加形象生动,比拟是把事物人格化,夸张是为了强调和突出,对偶是为了增强诗的音乐美。

3.动静结合。诗人描写景物非常注重景物动态与静态的相互映衬,可以动静结合,也可以静写动,以动写静,以动衬静。

4.虚实结合。有时是相反相成形成强烈的对比,从而突出中心;有时则是相辅相成形成渲染烘托,以突出中心。

5.色彩的渲染。色彩的渲染可以传达出愉快的情感,也可以反衬感伤之情。

6.观察角度的变化。俯视,仰视,远眺,近看,由远到近或由下而上。

文本探究

1、秋兴八首(其一)这首诗中描写了哪些景物?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2、《咏怀古迹》(其三)咏叹王昭君其人其事,寄寓了怎样的情感?

3、“男儿有泪不轻弹,只因未到伤心时。”诗人白居易为何在一个素不相识的琵琶女面前泪洒青衫呢?

4、作者用了哪些手法来描摹音乐?这些手法有何好处?

5、诗人由“五十弦”的“锦瑟”想到了什么?这其中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

6、《马嵬》这首诗先有“马嵬之变”,而后才有“玄宗之悲”,最后才有“义山之叹”,但诗歌在某篇布局上却不是这样的,说说《马嵬》诗的叙事结构上的特点?

六、一法一练——反复

《蜀道难》一诗运用反复的修辞,“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一句反复出现了三次,这样一咏三叹,有助于表达强烈的情感。反复是为了强调某个意思,表达某种感情,有意重复某个词语或句子的一种修辞手法。反复的作用是突出思想,强调感情,有时能够加强节奏感,增强语势。

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行路难(其一)①

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馐直万钱。

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闲来垂钓碧溪上②,忽复乘舟梦日边③。

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注 ①此诗是李白遭到谗毁而被排挤出长安时所作。②垂钓碧溪上:姜太公未遇到文

王前,曾一度在磻溪钓鱼。③乘舟梦日边:伊尹将受商汤聘用时,梦见乘船经过日月旁边。“日月”比喻天子、皇后。

“行路难”在诗中反复出现,强调了诗人什么样的心情?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必修3第二单元学案答案

五、文本探究

1、明确:首联以秋风起兴,以枫叶凋零、秋气萧森,寄寓老大伤悲、凄苦落寞的情怀。颔联紧承首联“巫山巫峡气萧森”语意,进而描绘望中的巫峡景象和殷森气愤:骇浪滔天,似暗寓了时局的动荡不安和心潮的翻卷不息;阴云匝地,又象征着国家命运的光景暗淡和作者心情的阴沉郁闷。颈联倾诉思乡衷曲,以“丛菊两开”、“孤舟一系”的图景,现出思乡之情的深沉浓烈和欲归不得的无奈与凄伤。尾联在一亩的秋风里,一片捣衣声的环境、气氛,含茹游子无家可归之惆怅凄凉,紧承上文之“故园心”,又暗扣题目,绾结全诗。

此诗以描绘秋景为外在的行文线索,以抒发悲愁之情作为连通各联的内在联络,以情感的起伏流转,贯穿次第展开的各组景物,形神教诲,浑然一体。

2、颔联营造出悲凉萧瑟的氛围,与前两句形成生地和死地的鲜明对照,概括了昭君一生的遭遇。诗人在对昭君埋没宫中,葬身塞外,一生孤苦独幽的际遇深表同情之时,也借以抒发自己怀才不遇的感慨。

3、诗人泪洒青衫,主要来自两个方面:

伤琵琶女:正如诗中云:“我闻琵琶已叹息,又闻此语重卿卿。”琵琶女愤激幽怨的曲调本引发诗人情感的共鸣,在听了琵琶女的苦楚身世的倾诉后,更是激起诗人深深的怜悯。(琵琶女也深深怜悯诗人)

伤己:诗人才华横溢,誉满天下,然而今朝沦落,幽愁悲愤;再加上朋友一别,更感孤寂难耐。

两人有着相似的遭遇,因而情感相通,“同是天涯沦落人”。伤人,伤己,两重感伤交融一体,积累沉淀,诗人怎不悲怆满怀,泪洒青衫?这“泪”,既是诗人对被压迫妇女的同情与尊重,又是对当时社会的控诉。

4、A、大量运用比喻,化抽象无形为形象可感;B、巧用拟声词和叠词;

C、正面描摹与侧面烘托结合;

D、带着感情去描摹音乐。

5、诗人由“五十弦”的“锦瑟”想到了年已半百的自己,进而由“锦瑟”想到了自己的美好的青年时期。运用了传统的比兴手法。

6、倒叙,从整体上倒叙使尺幅之间,一波三折;从局部上看倒叙突出因果。

六、答案:“行路难”的两次出现,强调了诗人因前途渺茫,不知何去何从,无助苦闷的心情。

2.高中英语导学案必修二 篇二

一、“导学案”简介

不同的学者对“导学案”的定义不尽相同, 但其本质是一样的, “导学案”秉承以“学生为中心, 教师为主体”理念, 教师根据教学任务、学生认知背景, 从学生角度出发编写的一种学习方案, 创造一种“互动—探索”模式, 学生依照学案进行自主学习、主动探索的优质课堂。在这种模式中, 学生依据“导学案”先进行自主预习, 阅读了解教材, 之后完成“导学案”要求的相关内容, 最后课堂上“师—生”或“生—生”之间进行相互探讨共同学习, 当然随堂检测与课后巩固环节也是必不可少的。“导学案”能够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学生进行自主学生, 同时教师更加注重学法指导, 强化能力培养, 合作学习机会增加, 学生由被动学习转为主动求知。

二、高中英语课堂“导学案”运用现状

虽然“导学案”为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 但实际高中英语课堂中发现在“导学案”的实施过程中存在着一些问题。

(1) “学案”变成了“习题集”。这是普遍存在的一个问题, 笔者在实习过程中观察到大部分的高中英语课堂, 教师设计的“导学案”仅仅是将英语教材内容整理为各种题型, 学生也只是从课文中找答案, 教师在课堂上机械对答案, 对于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索”的要求完全没达到, “学案”最终变成了“习题集”。

(2) “导学案”代替“教材”。现在高中英语课堂另外普遍存在的一个问题是教师将编制的导学案代替为教材。虽然导学案的本质是“总结教材知识点、同时引导学生更好的习得教材文本知识”的学习方案, 但并没有完全取代教材, 英语教材的是由大量的对应学科的专家学者投入大量精力编写, 符合高中生英语方面的认知水平、认知背景, 遵循循序渐进、层次性原则。因此教材是学生进行学习的基础, 需要我们尊重教材、敬畏教材, 不能脱离教材, 仅仅根据学案进行教学是不完整的。

(3) 忽视“学习方法”的体现。目前高中英语课堂的“导学案”侧重于“学什么”, 仅仅是一些语言知识点的呈现, 但对于“如何学”体现较少, 学生的学习方法不得当, 课堂学习效率也很难提高。正确适当的英语学习方法可使学生的英语学习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既然“导学案”是从学生的角度出发进行编写的, 注重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 那么学习方法的体现是不可缺少的。

三、“导学案”设计原则

(1) 主体性原则。“学生为主体, 教师为主导”是“导学案”的核心灵魂, 这就要求英语教师在设计“导学案”时将传统的“教师为中心”的课堂转型为“学生为中心”, 学生被动地接受知识转为主动的求知, 教师设计的任何一切英语课堂活动都要围绕学生展开, 同时鼓励学生积极主动合作探讨。而教师是一个指导者, 要求英语教师创造一个宽松民主的学习环境, 各种层次的学生都能积极主动的参与到课堂活动中, 而不是胆怯或者没兴趣开口讲英语, 同时教师要充分尊重学生, 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最大程度地突出学生的主体性, 最终学生才能在认知层面对英语知识的学习有全新的认识, 学习态度由被动消极的“接受知识”转为“主动的求知”。

(2) 层次性原则。英语导学案的设计过程中, 要充分考虑到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 遵循因材施教原则, 让优等生挑战自我, 中等生激励自我, 学困生鼓励自我。学生整体都能在导学案的帮助下得到发展, 自主进行学习、获取知识。即“导学案”设计要有梯度, 学生可以由浅入深、层层递进认识教材、理解教材。

(3) 方法化原则。“导学案”在设计过程中要明确有英语学习方法的体现, 包括学生预习、合作探讨、解决问题甚至巩固提高各个环节中, 教师从学生认知水平、认知背景角度出发, 适当的提供方法使学生能顺利的自主学习。“导学案”中可设计恰当的学习目标、重难点、解题思路或方法等指导性知识, 这样学生就可以向明确的指导性方向学习。

(4) 启发性原则。在编写“导学案”时, 大部分的高中英语教师一般将教材的知识点以题型的形式呈现, 比如在阅读教学中采用的任务型教学法, 那这些问题需要具备启发性原则, 具有启发性的问题可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学生能积极进行探讨, 这样可在讨论中得到启发, 学生自行总结学习的知识比教师直接呈现的知识更容易接受, 长时记忆持续时间更长, 内化为自己的认知。通过启发、质疑、探讨、解惑, 可激起学生的好奇心与求知欲, 让学生进行积极思考。

总之, 任何的英语教学法在实施的过程中都或多或少存在着问题或缺陷, 但“导学案”是目前任何课堂最有效的教学模式, 这样就要求我们英语教师最大程度地将“导学案”设计的尽善尽美, 最终才会创造更高效的英语课堂。

摘要:“导学案”是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新型教学模式, 旨在创造一种师生“互动—探索”, 学生依照学案进行自主学习、主动探索的优质课堂。但在实际教学中, 英语课堂“导学案”仍存在一些问题, 本论文主要探讨高中英语课堂“导学案”的运用现状及编写“导学案”的基本原则。

关键词:“导学案”现状,编写原则

参考文献

[1]Johnson D.W.&Johnson, R.T.Circles of learning[M].MN:Interaction Book Company, 1993.

[2]崔纪伟.学案教学中如何实施导学[J].中学化学教学参考, 2001 (8) .

[3]于春祥.导学案问题亟需诊断与矫正[J].中国教师, 2012 (2) :8.

3.高中英语导学案必修二 篇三

1、培养学生从文中筛选有用信息的能力,整体把握文意的能力。

2、学习作者在细碎的生活琐事中展现人生哲理的方法。

3、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

课前助读:1、作者简介

丰子恺(1898-1975),中国浙江省人。原名丰润,又名仁、仍,号子觊,后改为子恺,子恺少好书画,师从弘一法师(李叔同),又从夏丏尊游,诗书绘画皆有所成。

主要文学作品有《缘缘堂随笔》、《缘缘堂再笔》、《车厢社会》等。丰子恺的散文只用平常的字句,务求明白,不喜欢装修粉饰,文字有一种朴讷而又明亮的味道,可分为三类:探究人生和自然奥秘;写儿童情趣;写本人生活经历和社会的炎凉世态。

(11月9日,丰子恺先生,诞辰117周年纪念日。7日,首届全球丰子恺散文奖颁奖典礼在桐乡举行, 奚美娟尤今等到场领奖。)

丰子凯的漫画成就也非常高。往往是寥寥几笔,就勾画出一个意境,比如《人散后,一钩新月天如水》,几个茶杯,一卷帘笼,便是十分心情。丰先生的许多漫画,都是以儿童作为题材的,例如《阿宝赤膊》,《你给我削瓜,我给你打扇》和《会议》,《我的儿子》。读丰先生的儿童漫画,让我们这些所谓的成人都觉得惭愧。什么时候,我们这个世界,能少一些欺诈,多一些执着,多一些自然,多一些淡泊。画集《子恺漫画》。

2、散文的阅读思路与方法

散文虽是种侧重于表现内心情感与思想体验的文学样式,但作者主观感情的抒发又总是不脱离具体的人、事、景、物,记事性散文要寓情于事,写景状物散文要赋山水以性情,议论性散文要把观点“渗透”到某一具体的人物事件中去。散文艺术构思的终极目的就是要形成情景交融的、主观与客观契合的、充满哲理思想的审美境界。所以,散文阅读和鉴赏就必须缘人、事、景、物而探寻感情、思想和意蕴,逐步进入哲理思考和审美判断的精神境界。也就是阅读散文,一般首先应区分文章所记录的主要对象的基本特征,即记事、抒情、明理的过程,也就是作者在散文中“写了什么”;其次,应梳理文章的结构线索,如时空转换过程,情感变化过程,认识和思考推进过程等,即作者在散文中是“怎么呈现的”,最后,还应探讨文章的记录对象和与记录过程和手法的内在联系(艺术美)、语言特点,即“记录得怎样”。

自主探究:

一、找出每段与题目“渐”有关的句子,并揣摩其具体含义。(解决“写了什么”的问题。)

1、

2、

3、

4、

5、

6、

7、

指点迷津:

二、文章如何让我们真切感受到“渐”的?(解决“如何写”的问题。)

指点迷津:

三、作者写作此文的目的是什么?(解决“为什么写”的问题。)

自主质疑:

1、

2、

3、

自主拓展:

作者说:“然人类中也有几个能胜任百年的或千古的寿命的人。”结合课本,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试试找出两三个你所熟悉的历史人物来说明你的观点。(课后练习四)

我的收获:

落实巩固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4题。(22分)

窗(钱钟书)

①又是春天,窗子可以常开了。春天从窗外进来,人在屋子里坐不住,就从门里出去。不过屋子外的春天太贱了!到处是阳光,不像射破屋里阴深的那样明亮;到处是给太阳晒得懒洋洋的风,不像搅动屋里沉闷的那样有生气。就是鸟语,也似乎琐碎而单薄,需要屋里的寂静来做衬托。我们因此明白,春天是该镶嵌在窗子里看的,好比画配了框子。

②同时,我们悟到,门和窗有不同的意义。当然,门是造了让人出进的。但是,窗子有时也可作为进出口用,譬如小偷或小说里私约的情人就喜欢爬窗子。所以窗子和门的根本分别,决不仅是有没有人进来出去。若据赏春一事来看,我们不妨这样说:有了门,我们可以出去;有了窗,我们可以不必出去。窗子打通了大自然和人的隔膜,把风和太阳逗引进来,使屋子里也关着一部分春天,让我们安坐了享受,无需再到外面去找。古代诗人像陶渊明对于窗子的这种精神,颇有会心。《归去来兮辞》有两句道:“倚南窗以寄傲,审容膝之易安。”不等于说,只要有窗可以凭眺,就是小屋子也住得么?他又说:“夏月虚闲,高卧北窗之下,清风飒至,自谓羲皇上人。”意思是只要窗子透风,小屋子可成极乐世界;他虽然是柴桑人,就近有庐山,也用不着上去避暑。所以,门许我们追求,表示欲望,窗子许我们占领,表示享受。这个分别,不但是住在屋里的人的看法,有时也适用于屋外的来人。

③世界上的屋子全有门,而不开窗的屋子我们还看得到。这指示出窗比门代表更高的人类进化阶段。门是住屋子者的需要,窗多少是一种奢侈,屋子的本意,只像鸟窠兽窟,准备人回来过夜的,把门关上,算是保护。但是墙上开了窗子,收入光明和空气,使我们白天不必到户外去,关了门也可生活。

④屋子在人生里因此增添了意义,不只是避风雨、过夜的地方,并且有了陈设,挂着书画,是我们从早到晚思想、工作、娱乐、演出人生悲喜剧的场子。门是人的进出口,窗可以说是天的进出口。屋子本是人造了为躲避自然的胁害,而向四垛墙、一个屋顶里,窗引诱了一角天进来,驯服了它,给人利用,好比我们笼络野马,变为家畜一样。从此我们在屋子里就能和自然接触,不必去找光明,换空气,光明和空气会来找到我们。所以,人对于自然的胜利,窗也是一个。不过,这种胜利,有如女人对于男子的胜利,表面上看来好像是让步--人开了窗让风和日光进来占领,谁知道来占领这个地方的就给这个地方占领去了!门的开关是由不得你的。但是窗呢?你清早起来,只要把窗幕拉过一边,你就知道窗外有什么东西在招呼着你,是雪,是雾,是雨,还是好太阳,决定要不要开窗子。

⑤我常想,窗可以算房屋的眼睛。刘熙《释名》说:“窗,聪也;于内窥外,为聪明也。”正和凯罗《晚歌》起句所谓:“双瞳如小窗,佳景收历历。”同样地只说着一半。眼睛是灵魂的窗户,我们看见外界,同时也让人看到了我们的内心。眼睛往往跟着心在转,所以孟子认为相人莫良于眸子,梅特林克戏剧里的情人接吻时不闭眼,可以看见对方有多少吻要从心里上升到嘴边。

⑥窗子许里面人看出去,同时也许外面人看进来,所以在热闹地方住的人要用窗帘子,替他们私生活做个保障。晚上访人,只要看窗里有无灯光,就约略可以猜到主人在不在家,不必打开了门再问,好比不等人开口,从眼睛里看出他的心思。关窗的作用等于闭眼。天地间有许多景象是要闭了眼才看得见的,譬如梦。假使窗外的人声物态太嘈杂了,关了窗好让灵魂自由地去探胜,安静地默想。有时,关窗和闭眼也有连带关系,你觉得窗外的世界不过尔尔,并不能给与你什么满足,你想回到故乡,你要看见跟你分离的亲友,你只有睡觉,闭了眼向梦里寻去,于是你起来先关了窗。因为只是春天,还留着残冷,窗子也不能整天整夜不关的。                                                      (节选,有改动)

1、下面对散文内容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4分)(      )(      )

A 《窗》是一篇充满哲理性的散文,作者以自己的情感体验、观察理解为基础,通过我们平时所常见的窗,引发了对生活和人生的思考。

B 本文以小见大,见解独到,语言妙趣横生,庄谐杂出,或似是而非,或似非而是,或正经话作荒唐语,充满了理趣,具有启人心智的作用。

C 第①段作者从“春天”入笔,通过对春天阳光的细腻描写,自然引出了“春天是该镶嵌在窗子里看的”的独特感悟,突出了窗的作用。

D 第⑤段“眼睛是灵魂的窗户,我们看见外界,同时也让人看到了我们的内心。”意在说明我们通过别人眼可以观察别人的心理,别人通过我们的眼也可以观察我们的心理。

E 文章的结尾“因为只是春天,还留着残冷,窗子也不能整天整夜不关的”一句,既与文章的开头形成了首尾呼应,又总结了全文,形象地道出窗对于屋内与屋外人的意义。

2、 作者围绕“窗”抒发了哪些独到而深刻的见解?请根据②-⑤段内容,分条概括。(6分)

3、结合文章,回答下面问题。(6分)

(1)第②段引用有关陶渊明的材料有什么作用?(3分)

(2)怎样理解第⑥段“窗子许里面人看出去,同时也许外面人看进来,所以在热闹地方住的人要用窗帘子”这句话的含义?(3分)

4、请结合本文及下面的材料,任选角度谈谈你对钱钟书文章风格的认识。要求观点明确,阐述合理,有说服力。(6分)

中国诗是早熟的。早熟的代价是早衰。中国诗一蹴而至崇高的境界,以后就缺乏变化,而且逐渐腐化。这种现象在中国文化里数见不鲜。譬如中国绘画里,客观写真的技术还未发达,而早已有“印象派”“后印象派”那种“纯粹画”的作风;中国的逻辑极为简陋,而辩证法的周到,足使黑格尔羡妒。中国人的心地里,没有地心吸力那回事,一跳就高升上去。梵文的《百喻经》说一个印度愚人要住三层楼而不许匠人造底下两层,中国的艺术和思想体构,往往是飘飘凌云的空中楼阁,这因为中国人聪明,流毒无穷的聪明。 (钱钟书《谈中国诗》)

钱氏以最经济曼妙的文字,凝聚长年累月的心得,将浩浩如长江大河的古籍经典,点化评析,萃于一编,正是量体裁衣、称身惬意的形式,更便于流传久远,嘉惠后人。 (邹文海《名家评说钱钟书》)

市中

4.高中英语导学案必修二 篇四

1. 了解《诗经》的基本常识,了解赋、比、兴的艺术手法。

2. 反复朗读,疏通字词,理解文意,背诵全诗。

3、了解重章叠句的手法。

【重点难点】

1.学习重点:反复朗读,疏通字词,理解文意,背诵本诗。

2.学习难点:了解赋、比、兴的艺术手法。了解重章叠句的手法。

【学法指导】

反复朗读,体会诗歌的情感意境

【知识链接】

1、关于《诗经》的组成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共收入自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大约五百多年的诗歌305篇。《诗经》按内容可分为“风”、“雅”、“颂”三部分。

“风”又叫国风,分十五“国风”,共160篇。《诗经》中的“国风”和《楚辞》中的《离骚》在文学史上并称“风骚”,后用来代指文学才华。

“雅”包括“大雅”31篇,“小雅”74篇,共105篇,多系西周王室贵族文人的作品内容大都是记述周贵族历史,用来歌功颂德的。

“颂”包括“周颂”31篇,“商颂”5篇,“鲁颂”4篇,共40篇,多为贵族统治者祭祀用的乐歌舞曲。

2、关于《诗经》中的表现手法

赋:赋者,铺也,即铺陈其事而直言之者也。如《木兰诗》中“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长鞭,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即是。

比:以彼物比此物也,即比喻。如《离骚》中“众女嫉余之娥眉兮,谣诼谓余以善淫”以“众女”喻指许多小人,以“娥眉”喻指高尚德行。

兴: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即引发联想 。《关雎》中“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由“鸟情”到“人情”,即是。

(附:《诗经》“六义”--风、雅、颂、赋、比、兴)

3、关于《采薇》的文本解读

这是《诗经小雅》中的一首戍边之歌。全诗分为六章,每章八句,比较完整地展现了征人由久戍思归到归时痛定思痛的感情历程。

从结构上看,全诗可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包括前三章,主要表现思归之情;第二部分包括第四、五章,主要写将帅车马服饰之盛和戍卒的辛劳;第三部分即最后一章,写归途的情景。全诗以“采薇”开篇,以“行道迟迟,载渴载饥”结束,首尾照应,突出地表现了戍卒所遭受的身心痛苦,笔端始终萦绕着浓重的悲怨情调。

这首诗的主题是严肃的。玁狁的凶悍,军士严阵以待,作者以戍役军士的身份描述了以天子之命命将帅、遣戍役,守卫国土,军旅的严肃威武,生活的紧张艰辛。作者的爱国情怀是通过对玁狁的仇恨来表现的,更是通过对他们忠于职守的叙述--“不遑启居”“不遑启处”“岂敢定居”“岂不日戒”和他们内心极度思乡的强烈对比来变现的。全诗再衬以动人的自然景物的描写--薇之生,薇之柔,薇之刚,棠棣花开,依依杨柳,霏霏雨雪,都烘托了军士们“日戒”的生活,心里却是思归的情愫。这里写的都是将士们真真实实的思想,忧伤的情调并没有降低本篇作为爱国诗篇的价值,恰恰相反,它变现了人们的纯真朴实,合情合理的思想内容和情感;这正是这种纯正的真实性,赋予了这首诗强盛的生命力和感染力。

4.重章叠句:

“章,音乐名称。‘乐竟为一章’(许慎《说文解字》),即乐曲奏一遍为一章。《诗经》中的诗是合乐歌唱的,所以每一篇诗都分若干章,犹如今天歌词的分段。章与章往往句型重复,字面也大体相同,只在关键处更换个别字。这一章法叫作重章叠句。”(《先秦文学史》,人民文学出版社1998年版)使用重章叠句的手法,一是使得抒发的情感在回旋中有递进,一是突出了主题。

【学习过程】

《诗经 卫风 氓》

(一)整体感知

1.初读本诗,要求读准字音,读出节奏,读出感情。(小组内比读,要求读得准确、流畅、有感情,并评选小组诵读明星)

诵读明星:

评选理由:

2. 注意读准下列加点字的字音,并理解加点词的含义。

匪我愆期(               )       将子无怒(               )

载笑载言(               )       于嗟鸠兮(               )

犹可说也(               )       体无咎言(               )

自我徂尔(               )       淇水汤汤(               )

渐车为裳(               )       靡室劳矣(               )

隰则有泮(               )       总角之宴(               )

3. 再读课文,在小组内开展合作学习,完成下列表格。

六    节 生活

经历 身份

地位 感情

色彩

概括节意 中心句

1、男子求婚,女子许婚。 恋爱结婚 恋人

2、相思相恋,结为夫妻。 妻子

3、劝诫女子,不要痴情。

婚变遭弃

弃妇

4、控告男子,移情别恋。

5、既失爱情,又失亲情。

6、今昔对比,毅然决然。 决绝离开

(二)局部探究

1.学习诗歌第一、二章。

(1)在第一节中,诗作的叙事节奏颇似电影蒙太奇手法,选取了三个视觉效果极强的场面来表现。请用简练的语言概括出这三个场景。

(2)在诗的第二节中,绘声绘色地描述了热恋中的少女的种种情形,把相关的细节描写的句子找出来,并作简要赏析。

2.学习诗歌第三、四章。

“比兴”是《诗经》中常见的表现手法。在这两章中分别找出例句,并作简要分析。

3.学习诗歌第五、六章

从这两章中,可以看出女主人公什么样的性格特点?试用诵读的方式表现出来。(提示:重点读好六个“矣”字和感叹句)

《采薇》

(一)整体感知

1.初读本诗,读准下列加点字的字音,理解加点词的含义。

(1)字音

岁亦莫止(   )   玁狁之故(   )   载饥载渴(   )  我戍未定(   )

王事靡盬(   )   不遑启处(   )   忧心孔疚(   )  四牡骙骙(   )

小人所腓(   )   象弭鱼服(   )   雨雪霏霏(   )

(2)释义

薇亦作止                         岁亦莫止

靡室靡家                         不遑启居

岁亦阳止                         靡使归聘

王事靡盬                         忧心孔疚

彼尔维何                         彼路斯何

四牡业业                         四牡骙骙

小人所腓                         今我来思

雨雪霏霏

2.再读课文,用简洁的语言概括诗歌的主要内容。

3.小组比读(准确、流畅、有感情),评选小组诵读明星。

诵读明星:

评选理由:

(二)局部探究

1.熟读课文,想一想这首诗表现了士兵对戍守边防的态度是怎样的?从哪些诗句可以看出来?

2.诗的前三章采用了重章叠句的手法,结合诗句,说说这种手法有什么特点。

3.诗的最后一章在内容和写法上都与前面各章大不相同,请谈谈它在整首诗里所起的作用。

(三)能力提升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是《采薇》中广为传颂的名句,结合诗歌内容作简要赏析。(提示:诗句中包含了几个画面,情景之间有什么样的关系)

5.高中英语导学案必修二 篇五

1. 进一步了解“怀古咏史诗”的基本写法--用典,借古讽今和感人伤己

2.深度理解辛弃疾的“爱国”情感

一、诵记名言警句--英雄的失意悲歌

1.逢时独为贵,历代非无才。(陈子昂)   2.文章憎命达,魑魅喜人过。(唐杜甫)

3.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李商隐)

4.元知造物心肠别,老却英雄似等闲。(陆游)

5.最苦无山遮望眼,淮南极目尽神州。(戴复古)

6.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辛弃疾)

二、了解文学常识

(一)走进作者

辛弃疾一生坚决主张抗金,曾上《美芹十论》均未被当权者采纳。其词抒写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热情,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对南宋当权者的屈辱投降进行揭露和批判;也有不少吟咏祖国河山的作品。词风豪放悲壮。

(二)了解背景

《读史方舆纪要》:“北固山在镇江城北一里,下临长江,三面滨水,回岭斗绝,势最险固。晋蔡谟起楼其上,以贮军实,谢安复营葺之,即所谓北固楼,亦曰北固亭。大同十年,武帝改名北顾亭。”盖取其不忘中原之意也。

这首词写于南宋宁宗开禧元年(1205),当时宰相韩侂胄想用北伐做幌子来笼络世人。辛弃疾以65岁的高龄来到镇江任职,他本以为到这里能有所作为,但很快他便发觉韩侂胄是为了邀功,只想草率出兵,而朝廷则毫无北伐复国之意。于是作者深感失望和气愤!遂以怀古为名,借用历史典故,把自己的一腔怒气和怨恨通过这首词尽情地发泄了出来。

三、夯实基础--疏通文意,初步思考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⑴舞榭            ⑵巷陌          ⑶封狼居胥          ⑷佛狸祠

⑸拓跋焘          ⑹元嘉

2.解释下列加点的文言实词。

3. 写出下列句中古今异义词的古义。

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

古义:                     ;今义:多指跟男女间情爱有关的。

4.指出下列句中活用的词语并解释。

⑴赢得仓皇北顾

⑵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5.文言句式

⑴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

⑵英雄无觅,孙仲谋处

⑶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

6.文学常识填空。

辛弃疾(1140~1207),山东历城人,     宋词人,字      ,号      。与      同为豪放派的代表,合称“      ”。其词意境雄放阔大,气魄宏伟,沉郁顿挫,豪迈非凡。内容多为抒发抗敌救国的爱国热情与壮志难酬的悲愤之作,我们曾学过一首反映他梦回沙场的作品《                   》。

7.名句名段填空。

千古江山,            ,            。            ,            ,雨打风吹去。            ,            ,            。想当年:          ,            。

,          ,            。四十三年,            ,            。可堪回首,            ,               。凭谁问:            ,            ?

8、借助“注释”,了解作者运用了哪些典故,并初步思考运用这些典故的作用。(什么是用典?用典是借用历史故事来表达作者的情感,借古人来抒发自己的情怀。

课堂读写探究       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一.重点突破

(一)研习课文,品味用典

1.上片,写了孙权和刘裕两个人,这两个人的共同点是什么?用此典故,有何作用?

2.下片,运用刘义隆的典故,有何作用?

3.作者写佛狸祠一幕景象,表达了什么心情?

4.作者用廉颇的典故,用意是什么?

(二)深入阅读,思考以下问题

《念奴娇赤壁怀古》与《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都是借咏怀历史抒发感情,试讨论这两首词的异同。

二、当堂训练

下面一段文字是对全词的总结,请结合理解填空

这首词运用      的手法,对孙权、刘裕的赞扬,就是对       的指责,慨叹英雄难觅;对     的讽刺,就是对韩佗胄草率冒进的警告;对佛狸祠下的感叹,就是对       的不满。最后以廉颇自比,则是一个     、一个大英雄泣血的内心独白!这是一首怀古之作,更是一首     之作!

课后拓展读练        素养积淀,拓宽视野

〈水龙吟过南剑双溪楼〉(辛弃疾)举头西北浮云,倚天万里须长剑。人言此地,夜深长见,斗牛光焰。我觉山高,潭空水冷,月明星淡。待燃犀下看,凭阑却怕,风雷怒,鱼龙惨。

峡束苍江对起,过危楼、欲飞还敛。元龙老矣!不妨高卧,冰壶凉簟。千古兴亡,百年悲笑,一时登览。问何人又卸,片帆沙岸,系斜阳缆?

[点评] 这是辛弃疾爱国思想表现十分强烈的名作之一。作者登览双溪楼,想到被金人侵占的中原广大地区,于是联想到传说中落入水中的宝剑。值此危急存亡之秋,多么需要有一把扫清万里阴云的长剑呵!然而,词人之所见,却只是莽莽群山,潭空水冷,月明星淡。欲待燃犀向潭水深处探看,却又怕水面上风雷怒吼,水底里魔怪凶残。意在表明恢复中原是会遇到重重阻挠与严重破坏的。下片即景抒情,虽然流露出壮志难酬、不如闲居高卧的隐退思想,但这一消极思想之产生,是与他当时的处境,与南宋王朝整个政治形势分不开的。南宋小朝廷偏安一隅,不图恢复进取,一味妥协投降;对爱国抗敌的有识之士却百般压制打击,直至迫害镇压,使统一中原的伟大事业付之东流。因此,在指出辛词中经常流露的隐退闲居这一消极思想的同时,还必须指出这种思想之所以产生的客观原因。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郁孤台之魂

徐南铁

我与辛弃疾在郁孤台上相会。

八百年的时光衔枚疾走,郁孤台几番修修废废,辛弃疾凭栏远眺的凝重身影却仍在台上徘徊。

你还在俯望着江水吗?这江当然不是八百年前的江。八百年前,金兵入侵,生灵涂炭。你叹息那清清的江水中有多少行人泪。如今,废城墙外建起了一座华丽的人行桥,桥上行人不断,桥下木船相连。

你还在倾听对岸山中的鹧鸪声吗?对岸的鹧鸪曾为你的壮志抱屈,与你“天凉好个秋”的心曲唱和。今天,你的鹧鸪已飞入历史深处。对岸陈列的是工厂、民居,鹧鸪的子孙们只在更远的山林中吟哦古调。

幼时就读过你的“郁孤台下清江水”。那时住在赣州,却不知这郁孤台就在赣州的西北角。及至知道了城内田螺岭的高阜就是你“西北望长安”的高台,我急匆匆兴冲冲地骑车奔向那里,想依着你的英魂去领略“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的沉郁,苍凉以及辽邈的历史感。没想到红漆剥落的院门被一把铁锁紧扣。抬眼望去,郁孤台一派败落不堪风雨之貌,灰冷、凋敝,连板壁也不全,只有晾在台上的几件艳丽的衣服才见出一分亮色。但是,在蓝色天幕的衬托下,郁孤台的飞檐高高翘起,依然孤傲、挺拔、风骨凛然……

今天,我们终于在郁孤台上相会了!

今天的郁孤台披红点翠,焕然一新,好一副古装的雍容贵态。我相信,作为一个“横绝六合,扫空万里”的词人,你不会为一座郁孤台的兴衰慨叹。你的身影不是因台的兴衰而兴衰的。

三层的郁孤台高不过15米,但因建在高处,赣州尽收眼底。赣州不居交通要冲,除了当地的文人墨客偶尔雅集,郁孤台游人不多。这更好,我可以静心同钟爱的词人一起面对这无限关山无限江天,让无限思绪扑面而来。

我问辛弃疾,在郁孤台一千多年的历史中,它接受过那样多的咏唱,苏东坡,文天祥、戴复古、李梦阳……都是文坛巨子,为什么只有你的一首《菩萨蛮》成为千古绝唱?

辛弃疾不语。我久久凝望着他极目天外的侧影,那非常熟稳的神情渐次幻化为屈原、杜甫,白居易,陆游,龚自珍……我猛然明白了!

“可怜无数山”的襟怀,“江晚正愁予”的情愫,不就是中华文化脉搏上激越的音符吗?以天下为己任的精神在江风中猎猎作响。人去,这种精神不去;台颓,这种精神不颓。即使滔滔江水干了,这种精神也将奔流不息地传衍……

辛弃疾依然徘徊在郁孤台上。我走下台来,久久地回望郁孤台。也许,历史上人们屡屡修复它正是为了辛词中的一片丹红。

郁孤台郁结着民族魂!

1.本文第五段先说“郁孤台一派败落不堪风雨之貌”,后来又说郁孤台“依然孤傲、挺拔、风骨凛然”,作者这样写是为了说明什么?

2.倒数第四段中,作者写“我猛然明白了”,作者明白了什么?

3.文章第一段写“我与……相会”,结尾二段写“辛弃疾依然……回望郁孤台”“郁孤台郁结着民族魂”。分析作者这样写的意图和好处。

4.下列对这篇散文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

A.本文以辛弃疾的《菩萨蛮郁孤台下清江水》贯穿全文,不仅起到组材的作用,更起到凝结悠悠历史所沉淀的民族之魂与彰显文意的作用。

D.第四段写“鹧鸪已飞入历史深处”,“鹧鸪的子孙们只在更远的山林中吟哦古调”,形象地写出了八百年前的那一段民族屈辱史已经成为过去。

C.作者用“披红点翠,焕然-新”来形容今日的郁孤台,和过去“灰冷,凋敝”“败落不堪”的郁孤台相对比,突出了国盛则台兴的道理。

D.倒数第二段写“历史上人们屡屡修复它正是为了辛词中的一片丹红”前加“也许”,有推测的语气,这比不用“也许”的肯定语气更恰当些。

E.本文选取的角度十分新颖,把800年的历史人物拉到眼前,与之对话,更能表达作者因仰慕辛弃疾而抒发自己的怀古幽思这一旨意。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参考答案

[课前]

1.⑴xiè  ⑵xiàng mò  ⑶xū  ⑷bì  ⑸tāo  ⑹jiā

2.⑴回头看,动词 / 看望,拜访,动词 / 反而、难道,表反问

⑵阳光,名词 / 山的南面,名词

⑶似,像,动词 / 及,比得上,动词

3.繁华的景象,流风余韵。

4.⑴北:名词作状语,向北。

⑵饭:名词用作动词,吃饭。

5.(1)被动句,“被”字表示被动。

(2)倒装句,现代汉语的正常语序为“无觅英雄孙仲谋处”。

(3)倒装句,现代汉语的正常语序为“望中犹记,四十三年,扬州路烽火”。

6.南  幼安  稼轩  苏轼 “苏辛”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7. 英雄无觅 孙仲谋处 舞榭歌台 风流总被  斜阳草树 寻常巷陌 人道寄奴曾住  金戈铁马 气吞万里如虎     元嘉草草 封狼居胥 赢得仓皇北顾 望中犹记 烽火扬州路  佛狸祠下 一片神鸦社鼓 廉颇老矣 尚能饭否

[课堂]

一、(一)1.明确:孙权、刘裕。孙权是三国时吴国的皇帝,他在京口建立的吴国的首都,并且能够打垮来自北方的侵犯者曹操的军队,保卫了国家。辛弃疾怀古,第一个想到的就是三国时期的英雄人物孙权。“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从孙权到辛弃疾已有千年,当年孙权的风流余韵已荡然无存。江山本应代有英雄出,但是现在却没有孙权这样的英雄了。

“斜阳草树……曾住”刘裕生于寻常百姓人家,出生低微,但并不妨碍他建功立业,一句“想当年”,刘裕率领兵强马壮的军队,驰骋中原,何等豪迈气概。作者借此隐约表达自己抗敌救国的心情。

共同点---他们都是能够建功立业的英雄人物,而且他们的业绩都在京口起步

明确:“觅”、“英雄”、“风流”、“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等词语、句子准确地表现了作者对英雄人物的崇敬、仰慕与向往。

表达自己力主抗金和决心恢复中原的宏大抱负,同时借古代帝王来讽刺南宋统治者昏庸无能,屈辱求和。

2.以史为鉴,告诫韩侂胄及南宋朝廷不要草率出兵,体现自己正确的抗金作战思想。

3.作者的心情是沉重的,表达了自己的隐忧:如今江北各地沦陷已久,不迅速谋求恢复,百姓就安于异族统治,忘记了自己是宋室臣民。表达自己对南宋政府不图恢复中原的不满。

4.抒写了自己虽有远大抱负,而朝廷却不重用,壮志未酬的苦闷。

(二)提示 1.相同点:结构上均为“地点+怀古”,意境上均为雄浑壮阔,主旨上均为借古喻今。

2.不同点:(1)《念奴娇赤壁怀古》上阕中,用“千古风流人物”“三国周郎赤壁”和“一时多少豪杰”从景中逐层托出人物,为下阕的议论作好铺垫;《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上阕写景中就含有议论,下阕议论之中也有写景的地方。

(2)议论涉及的问题不同,深度不同。苏轼词作纵横跌荡,议论能思索宇宙人生的积极意义。辛弃疾的词作扣紧现实,借咏史谈自己的战略见解,表现自己的爱国情怀。

(3)苏词多铺叙显得开阔明朗,旷达乐观;辛词用典多,层层转折,显得隐晦。

二、这首词运用借古讽今的手法,对孙权、刘裕的赞扬,就是对南宋统治者的指责,慨叹英雄难觅;对刘义隆的讽刺,就是对韩佗胄草率冒进的警告;对佛狸祠下的感叹,就是对统治者不思收复中原的不满。最后以廉颇自比,则是一个报国无门者、一个大英雄泣血的内心独白!这是一首怀古之作,更是一首伤今之作!

课后读练

1.参考答案:从外表上看,郁孤台有一种不堪风雨的败落之貌,但是它有一种不因兴衰而兴衰的精神。

解析:只要从外表和精神两个方面说即可。

2.参考答案:明白了辛弃疾的词中所贯穿着的以天下为己任的民族精神。

解析:联系下文“以天下为己任的精神在江风中猎猎作响……”可得出答案。

3.参考答案:①这样写更易于表达作者在与历史人物的接近中探讨郁孤台所凝结着的民族精神。②形象地表现了辛弃疾与郁孤台长存及作者对诗人辛弃疾和郁孤台精神的无比崇敬。③结尾照应开篇,且点明题旨。

解析:可以从内容的表达上、结构的照应上以及作者的情感几方面分析。

4.CE。解析:C项,写今昔郁孤台之兴衰,是说郁孤台有一种永恒的精神,即郁孤台之魂,它不会因为台的兴衰而兴衰,说“突出了国盛则台兴的道理”,不妥。E项,“抒发自己的怀古幽思这一旨意”欠妥,因为旨意是作者所抒发的对郁孤台凝结着的民族之魂的赞颂。

侯晓旭

6.高中英语导学案必修二 篇六

一、背景介绍

高中英语教学的最终目的是培养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 包括语言知识和语言技能。英语阅读技能是语言技能的一种, 对学生的日后发展有重要作用, 这就需要教师努力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但高中英语阅读教学的现状是教师缺乏系统的理论指导, 教学方法落后, 阅读教学效率低下。学生常常花费大量时间进行阅读训练, 但效果不明显, 这是因为学生的阅读速度慢、理解力弱, 呈现“高耗低效”的状态。在这种情况下, “学案导学”这种教学模式逐渐受到广大教育者的关注, 这种方法能够让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独立思考、自己探索, 还能启发学生的思维能力, 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二、学案的特点

1.主体性。现代教学理念强调在教学过程中, 学生是课堂的主体, 教师是引导者、传递者。教师在编写导学学案时要坚持学生的主体地位, 充分考虑到学生的认知水平和生活经验, 与学生共同完成学案的设计。让学生共同参与学案的设计, 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创作热情, 还能让教师及时发现学生存在的问题, 有助于教师开展针对性的教学活动, 还可以让学生复习学过的知识, 让学生学会学以致用。

2.引导性。学生主体地位的确立不是指教师可以不管学生, 而是指教师要从引导者的角度对学生的能力水平进行分析, 与学生共同编写出最合适的导学方案。教师运用学案进行阅读教学的目是对学生进行启发和引导, 让学生进行自主学习, 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因此, 学案中设计的问题应该要具有启发性, 要能够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和求知欲, 要能够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敏性。

3.延展性。传统教学过程中, 教师在课堂上讲解的知识一般都是固定、直接的, 学生被迫接受知识, 没有主动探究的过程, 这就抑制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探究能力。因此, 设计导学学案时要源于书本, 却高于书本。学案中的问题要尽量灵活多样, 要有延展性, 要能起到拓宽学生知识面的作用, 要能够开放学生的思维, 让学生学会主动探究知识, 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 从而达到教学的最终目的。

三、学案编写流程

1.师生交流。由于教师不了解学生在阅读时遇到的困难与疑惑, 所以, 教师根据自己的教学经验与教学目标设计的导学学案就无法解决学生在阅读时遇到的问题, 使得教学效果不理想。因此, 教师在编写学案前要先了解学生的阅读材料, 与学生进行交流, 了解学生的兴趣和疑惑, 然后进行针对性教学。另外, 教师还可以让班级里英语成绩较好的同学参与到学案的编写过程中, 这样可以充分挖掘学生的潜能。这种“从学生中来, 到学生中去”的学案编写方法, 能够使得教与学紧密结合, 从而提高英语阅读教学的效果。比如, 新教材第五册的Unit3的A Yong Girl’s Impossible Idealism, 教师在编写之前, 可以先问学生觉得这篇课文的阅读目标, 并且让学生提出一些跟课文有关的问题, 接着教师可以自己的观点, 如 (1) What is the main idea of this article? (2) answer some questions about detailed information; (3) What can you learn from this article?然后将教师与学生的想法结合, 就能编写出一份较好的导学学案。

2.学生自学完成。利用导学学案进行教学就是为了让学生将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学习, 所以学案编写好之后, 教师就可以让学生进行自主探究, 完成学案。完成学案的过程可以在课堂上进行, 也可以在课后进行。学生在此过程中遇到问题, 可以向教师寻求帮助, 但教师不能直接给出答案, 而是要对学生进行引导与启发, 尽量让学生自己完成, 从而让学生体会到完成任务的满足感与喜悦感, 增加学生进行自主学习的信心。让学生参与学案的编写, 这种方法极大地促进了学生完成学案任务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能够改变学生被动学习的状态。长此以往, 每当有学案任务时, 学生就会自主学习阅读材料, 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从而获取知识。

3.小组讨论。自学是指学生凭借自身的主动性与积极性自己去寻求知识的过程, 但这并不表示学生要完全靠自己, 把自己封闭起来, 不与外界交流, 相反, 自学仍然需要学生与人互相交流自己学到的东西, 力求取长补短。因此, 教师进行阅读教学时, 可以在学案中设计开放性的题目, 让学生展开小组合作。首先, 教师对学生进行分组, 然后让学生组内互相交流讨论, 最后字课堂上展示小组的结果。这样, 既能让学生习得知识, 还能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比如, 新教材第四册的Unit4, 主题是Friendship。在课前, 教师可以先让学生通读全文, 接着教师提问 (1) What are the proverbs related to friendship? (2) According to the text, to tell the difference of friendship between boys and girls.然后让学生小组讨论, 最后展示讨论结果。

4.反思改进。反思是指教师在学案中引导学生进行自我反思, 要设计出评价表格和反思内容, 使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提供学生归纳总结的能力。改进是指教师在总结教学结果之后, 对该次学案进行修改, 为下次更好的编写导学学案做好准备。这个过程需要教师将学生的反思结果和自己的反思结果相结合, 不断完善学案的设计, 从而提高阅读教学的效率。

7.高中英语导学案必修二 篇七

【学习目标】

1、理解并说出哲学的起源、哲学的功能

2、初步具有用理性和智慧的眼光认识自然、社会和人生的变化和发展的能力

3、切实体会到生活需要智慧,生活需要哲学,激发对哲学的兴趣 【学习重点与难点】

哲学产生于人类的实践活动,产生于人们对世界的追问和思考

【使用说明与学法指导】

1、带着预习案中问题导学中的问题自主设计预习提纲,通读课本内容,对概念、关键词等进行梳理,作好必要的标注和笔记。

2、认真完成基础知识梳理,在“我的疑惑”处填上自己不懂的知识点,在“我的收获”处填写自己对本课自主学习的知识及方法收获。

3、熟记基础知识梳理中的重点知识。

一、问题导学

1、列举对你影响较大的、具有哲理的名言警句或寓言故事

2、哲学就是智慧吗?

3、是否所有哲学都可以为生活和实践提供积极有益的指导呢?为什么?

二、知识梳理

(一)哲学就在我们身边

1、哲学的产生

(1)哲学的智慧产生于。①生活需要智慧,需要哲学。

A.认识世界、办好事情,都需要哲学智慧。

B.人们对问题的高明认识、解决问题的巧妙方法,都和一定的哲学智慧联系在一起。

②哲学的智慧不是从人们的头脑中凭空产生的,而是人们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中,在处理人与外部世界关系的实践中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2)哲学源于人们对 和对世界的思考。

①在生活实践中,人们会自觉或不自觉地思考世界,思考周围的人和事,并用自己在思考中形成的观念来指导自己的生活和实践。

②在这些思考中,会触及这样或那样的具有哲学性质的问题。2.哲学与生活的关系(P5第二段)

(二)哲学是指导人们生活得更好的艺术(哲学的作用)

(1)哲学的本义:哲学是一门给人、使人 的学问,是爱智慧或追求智慧。

(2)真正的哲学的意义(作用):

①可以使我们正确地看待、和 的变化与发展,用政治学习巩固资料

政治学习资料

睿智的眼光看待生活和实践;

②正确对待 与,正确对待 与个人利益的关系;

③正确对待进与退。哲学的任务是指导人们

三、预习自测

1.我们常见的许多成语本身就包含着哲理,如“画饼充饥”包含着“物质是客观存在的,意识不能代替物质”的哲理,“拔苗助长”的故事告诉我们“发挥主观能动性要以尊重客观规律为基础”,“杞人忧天”否认物质运动是有规律的,等等。这说明()

A.哲学与生活息息相关,它来源于生活。B.哲学就在我们的身边。

C.哲学主宰着我们的生活 D.哲学是一门给人智慧、使人聪明的学问 2.有人认为,神秘而深奥的哲学智慧产生于哲学家聪明的大脑,这种观点()

A.是正确的,肯定了哲学的产生必须以聪明的大脑为基础。B.是正确的,肯定了哲学是一门给人智慧,使人聪明的学问。C.是错误的,没有认识到哲学即生活,生活即哲学。D.是错误的,否认了哲学的智慧产生于人类的实践活动 3.哲学的本义是指()

A.智慧 B.聪明的人 C.真理 D.爱智慧或追求智慧

4.恩格斯说:“人在怎样的程度上学会改变自然界,人的智力就在怎样的程度上发展起来。”这句话主要说明()A.哲学智慧产生于人类的实践活动

B.认识世界需要智慧

C.哲学是从人们的主观情绪中凭空产生的D.改变自然界,需要发展人的智力 5.马克思说:“没有哲学我就不能前进。”这句话主要是强调()A、马克思是研究哲学的哲学家

B、哲学与生活是不可分割的 C、哲学能指导人们正确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D、不懂哲学的人就不能进步

四、知识体系构建

政治学习巩固资料

政治学习资料

探究案

一、合作探究 探究

1、走进生活:

镜头一:有一次,司马光跟小伙伴们在后院里玩耍。其中一小孩不小心掉进盛满水的缸里。缸大水深,眼看那孩子快要没顶了。别的孩子们一见出了事,吓得边哭边喊,跑到外面向大人求救。司马光却急中生智,从地上捡起一块大石头将水缸砸破,把那个小孩也救了出来。那大家想想,司马光的这种哲学智慧是从哪里来的呢?是不是从天下掉下来?我们小时候有司马光这样的智慧吗?

什么是哲学呢?虽然我们并不知道哲学是什么,但是我们在看问题、解决问题的时候,却自觉不自觉地与哲学的智慧联系在一起了。

镜头二:同学们,还记得小时候的事情吗?可能大家都忘却了,不过,我们观察那些刚出生的婴儿,他们总是用好奇的眼光观察这个世界,可惜他们还不能说话;稍大一点的时候,他们就会开口问一些让我们觉得不可思议的问题,他们就会问,妈妈 妈妈,为什么太阳会从山那边落下去呢?为什么会天黑呢?他们会问,爸爸 爸爸,这是什么?那是什么?为什么人会死亡啊?这些问题看起来是很简单的,不过,这些问题却触及了哲学方面的东西,我们的哲学就是来源于这里。

1、司马光的这种救人方法好吗?为什么他能够想到这种方法救人?有人说,司马光把水缸砸坏造成了损失,也不好。你怎样评价这一事件?

2、从镜头一、二中感悟归纳出哲学的起源。

3、谈谈从司马光砸缸的思维方法中感悟到什么是哲学?试举出类似的例子。

思路小结:

探究

2、如果我们对这个世界、社会更了解,对人生能有一个正确的认识,无疑能让我们生活的更美好。比如说,我们常常听到某某同学因为考试考得不好,而一时想不开,自杀了。在这里,他就是对人生的挫折没有正确的认识,所以才会轻生。我们学过哲学后会明白,人生并不是一帆风顺的,总是充满着挫折,但我们在挫折中会一步一步地迈向前进,走向成功。

政治学习巩固资料

政治学习资料

又比如说,我们现在大家重新分班了,宿舍也重新分了,每位同学将会与新的同学相处,这时候,你和其它同学能不能和睦相处、共同提高呢?这里也需要我们的哲学智慧——如何去看待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只有当你对这个问题有了正确的认识之后,你才会有正确的做法,你才会和其它同学相处得更加愉快。

从上述材料中感悟

1、学习真正的哲学有什么作用呢?

2、哲学的任务是什么?

思路小结:

二、总结整理

1、核心知识:

2、重点问题解决:

训练案

一、课中检测与训练(5分钟之内完成)1.哲学产生于()A.主观想像

B.实践活动 C.独立思考 D.外部世界

2.有人认为,神秘而深奥的哲学智慧产生于哲学家聪明的大脑,这种观点()A.是正确的,肯定了哲学的产生必须以聪明的大脑为基础 B.是正确的,肯定了哲学是一门给人智慧,使人聪明的学问 C.是错误的,没有认识到哲学是与生活密切相关的 D.是错误的,否认了哲学的智慧产生于人类的实践活动

3.科学家说哲学是科学之王;艺术家说哲学是艺术之母;社会学家说哲学是领导社会秩序的掌舵者;诗人说哲学的终点往往是诗歌的起点。哲学可以从多方面来理解,但归结到一点就是()A.哲学是悬于空中的楼阁 B.哲学总是与人们的主观情绪联系在一起 C.哲学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学说 D.哲学是一门给人智慧、使人聪明的学问

二、课后巩固促提升

1、反思提升:熟记重点知识,反思学习思路和方法,整理知识框架

2、完成作业:《课时作业》Px-x页:x题、x题 政治学习巩固资料

政治学习资料

3、温故知新:阅读课本,并完成新发的预习案

8.高中英语导学案必修二 篇八

你校要举行一次英语演讲比赛,话题是“畅想未来生活,享受人生欢乐”。假设你已报名,请用英语写一份120-150词的演讲稿,准备参加比赛。你可以从科技发展给人们未来的生活、学习和工作带来的影响,以及如何准备迎接挑战,适应新生活等方面展开描述和讨论。

注意:演讲稿的开头和结尾已给出,但不计入总词数。

Hello, everyone!I am glad to be able to give a talk about the future life and study here.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That’s all.Thank you!

分析:

1.仔细审题,明确任务。本写作任务要求根据提示话题和主要信息写一份演讲稿,属于描述类的应用文。演讲稿的最大特点是其很强的实用性,这也是该类文章写作的最基本的要求。由此,该类文章的篇章结构和语言表达显得尤为重要,它们除了要显示作者基本的语言基础知识外,还要能很好地体现作者的逻辑思维和表达能力。为了便于口头表达,该类文章的语句不要过于复杂,要尽量使用口语化的语言,这样读起来顺口,听起来也容易理解。

2.根据提示,确定要点。该演讲的主要话题首先要对“未来的生活、学习和工作等情况”加以想象和描述,并根据题目提示的“科技发展给未来生活、学习和工作带来的影响”,简要说明其原因。文章的第二个主要内容是要表达“如何准备迎接挑战,适应新生活”,这也是个人观点和看法的表达。要认真分析未来生活变化给我们带来的机遇和挑战,作为未来世界的主人,我们应该怎样做,等等。

3.遣词造句,灵活表达。根据审题所得,将要表达的有效信息用灵活的句式表达出来,如:

1)作为演讲内容的总括和概述,也是文章的主题句,开篇可以表达“科技发展给未来生活、学习和工作带来很大的影响”。可以运用如下几个句式:

Thanks to the great development i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we are sure to live a happier and more wonderful life in the future.或The great development i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will have a great effect on the future of our lives, work and study.等。

2)仔细分析未来生活及其巨大变化时,可以从人们的衣食住行以及学习、工作等方面加以分析与描述,可以运用not only...but also...等来连接这些变化,例如:Not only will we be provided with enough food and clothing, we can also spend more time traveling around the world and enjoying other amusements.以及We will have less stress in the future, either from our study or from the work.等。

3)在发挥个人观点,叙述“准备迎接挑战,适应新生活”的建议时,可以表达为:We

should work harder today, making preparations to make more contributions to the development of the future society and the world.等。

4.巧妙过渡,自然衔接。将表达的信息用一些过渡词或短语连接成文,注意逻辑思维和行文的连贯。可以借鉴的表达有:further more, however, therefore, only in this way等。

初稿:

Hello, everyone!I am glad to be able to give a talk about the future life and study here.As we all know, science and technology has greatly developed, so we are sure to live a happier and more wonderful life in the future.We will be1

provided not only with enough food and clothing, but also more convenient ways of traveling and living.Besides, we will have less stress both from our study and from work, because we can work and study more efficiently.However, our future is full of challenge as well.So we should work harder today.We should try to become more knowledgeable.Only in this way can we develop more skills and earn more money for the future use.We can also enjoy a more interesting and colorful life even when we are old.That’s all.Thank you!

教师点评:

1.初稿的文章结构完整,谋篇布局合理,内容表达比较全面,语句间使用了一些过渡和衔接词语,如besides、how-ever等,表达句式有几处还算精彩,如长句As we all know,..., so...以及由连词not only...but also...连接的并列句等的使用,表明作者有一定的英语表达能力。

2.文章存在的问题:

①部分表达词句过于随意,没有经过认真的思考和组织,甚至是按照汉语的表达习惯来安排句子结构的,例如:We will be provided not only with enough food and clothing, but also more convenience of traveling and living.第二个分句中缺少介词with,句子显得就不对称,也不完整。再如,在...we will have less stress both from our study and from work, because we can work and study in a more efficient way.一句中,both...and...就不如用either...or...表达得更准确。

②文章的思想性不强,或者说思想格调比较低。特别是文章的结尾,谈到未来生活的打算和建议时,仅仅满足于个人的利益,如:develop more skills and earn more money以及enjoy a more interesting and colorful life even when we are old.等显得作者思想很狭隘,没有达到一定的思想境界。

成稿:

Hello, everyone!I am glad to be able to give a talk about the future life and study here.Thanks to the great development i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we are sure to live a happier and more wonderful life in the future.Not only will we be provided with enough food and clothing, we can also spend more time traveling around the world and enjoying other amusements.It will make our spare time more interesting and colorful.Furthermore, we will have less stress either from our study or from the work since we can work more efficiently.However, our future life is not just full of amusement and joy, but also of challenge.Therefore, we should work harder today, making preparations to make more contributions to the development of the future society and the world.Only in this way can we adapt to the future life and enjoy ourselves when it comes.That’s all.Thank you!

Powerful sentences:

9.高中英语导学案编制中的“布白” 篇九

一、“布白”的艺术含义

“布白”, 是艺术的表现手法之一, 是指在艺术创作中为了更充分地表现主题而有意识地留出“空白”。这种“空白”并非空而无物, 而是虚中求实、虚实相生, 使“无画处皆成妙境”, 给人以启迪和美的享受。课堂教学本身也是一门艺术, 而它的艺术力量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导学案编制的艺术性, 若能在导学案编制过程中巧妙地运用“布白”艺术, 做到实处含虚、虚中探实, 给学生充分理解、分析的时间和空间, 加深学生体验, 那么教师在稍后的课堂教学中就有可能追求到“不着一字, 尽得风流”的境界。

二、“布白”的心理学依据

按照格式塔心理学完形理论的解释, 人们在面对一种不完美即有缺陷或有空白的格式塔刺激物时, 会情不自禁地产生一种急于要改变它们, 并使之完满的趋向, 从而倾向于知觉到、经验到完美的格式塔整体, 即完形整体。在这个改造、补充为完形的知觉过程中, 实际上是激起了大脑的冲动力, 提高了知觉的兴奋程度, 从而引起一种进取追求的充满紧张感的“内驱力”。在这种内驱力的驱动下, 人们会积极主动地去“填补”和“完善”所知觉到的不完美刺激。这种对“完形”结构的追求一旦实现, 便给人极为愉悦的感受。

三、导学案中“布白”的必要性

导学案是教师编制的用于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究的学习方案。导学案为学生的自主学习提供了六个作用:1.学生自主学习的路线图, 为学生高效地自主学习提供了有效途径;2.课堂知识结构体系的呈现表;3.学生课堂展示的备份材料;4.学生课堂学习的随堂记录本;5.自我反思小结的文本材料;6.以后复习巩固使用的学习材料。导学案设计质量的高低决定了学生的学习质量, 要让学生能够通过教师设计的导学案增长知识、形成能力。因此, 导学案的设计尤为重要。如何将教材中的知识点、德育点隐入创设的一个个具体的材料情景 (尽可能创设真实的生活场景) 或课堂活动中, 通过一个个具有探索性的问题, 即适当“布白”, 引导学生进入自主学习之中这是每个教师的期待也是新课程的理想目标之一。传统教学过分突出和强调接受和掌握, 冷落和贬低了发现和探究, 使学生学习书本知识变成了仅仅是直接接受书本知识 (死记硬背即为典型) , 学生学习纯粹变成了被动接受、记忆的过程。这种学习窒息人的思维和智力, 摧残人的学习兴趣和热情, 它不仅不能促进学生的发展, 反而成为学生发展的阻力。基于此, 新课程倡导和突显探究学习。

四、导学案编制中“布白”的运用

下文拟以我校高二备课组编制的译林出版社《牛津高中英语》模块六, 第一单元阅读部分“Stand up for your health!”的导学案为例, 谈谈笔者对该导学案中“布白”运用的理解。

Unit 1 Laughing is good for you Reading:Stand up for your health!

Teaching aims:

After reading the passage, the students will be able to.

1. tell different types of stand-up and their characteristics.

2. learn something about Billy Crystal and make comments on him and his performance through group work.

3. share their views about the topic“Stand-up for your health”.

Important and difficult points:

Students are expected to make comments on Billy Crystal and share their views on the title.

Teaching procedures:

Step 1:lead in

1.Students are asked to tell their feelings after reading through the following jokes.

(1) An Absent-minded Professor

When they pulled the absent-minded professor, half drowned, from the lake, he sputtered, “How absent-minded I am!I have just remembered that I can swim.”

(2) Father’s Motto

Teacher:My Children, remember this motto.“Give others more and leave for yourself less.”

Jack:It’just my father’s motto!

Teacher:How noble your father’s quality is!What’s his occupation?

Jack:He is a boxer.

2.Students are encouraged to come up with more jokes to share with each other and think of:“Besides jokes, what else makes us laugh?”

Step 2:First reading

1.Students are to read the first paragragh and give a definition of“stand-up”.

2.Students are to read the subtitles and predict the main idea of the text.

Step 3:Detailed reading

1.Read the part of“Types of stand-up”

(1) Students are asked to find out the different types of stand-up and explain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m.

What are the main characteristics of stand-up?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Students are encouraged to worked in pairs and do the asking and answering part on C2, Page 4 to check their understanding of the text.

2.Read the part of“A famous comedian”

(1) Students are to read the first few lines and answer the question“Who is mentioned here as a famous comedian?”

(2) Students are to work in groups to complete the file for Billy Crystal and later on, compare notes with their partners.

(3) Students are to discuss in groups of 4:“What special qualities should a successful comedian have?”

3.Read the part of“Laughter is good for your health”and complete the following two questions.

Step 4:Assessment

1.Students are to complete the following chart and see how much they have learned about the passage.

2.Students are to make an assessment about their own ability to keep up a good feeling by asking themselves questions like:“Do I often get angry?If so, how long does the anger usually last?”“Do I often talk about troubles with friends?”“Do I feel good about my appearance, study grades and the relationship with others?”“When something unpleasant happens, do I just laugh it off?”“What do my friends think of me?Do they think I am an optimistic person?”

3.Students are encouraged to keep an optimistic attitude by appreciating the following sayings about laughter.

★Laughter is the closest distance between two people.

★A man isn’t really poor if he can still laugh.

★You’ll be ten years younger with a laugh.

从以上的导学案设计过程可看出, 从学习目标的设置一直到最后步骤的评价, “布白”艺术在其间得到了恰如其分的运用。

1.学习目标设计中处处“布白”

从目标1的“布白”设计, 学生想必会产生疑问:“单口喜剧有几种?它们共同的或各自的特点是什么?”这样带着疑问去看书, 更能增强读书的针对性, 帮助学生抓住文章的阅读重点。目标2、3的设置既有文本本身的信息性问题 (如关于Billy Crystal的个人信息) 又有突显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独立性、弘扬人的主体性的设问 (如征求学生对Billy Crysta的评价和对标题内容的解读) , 同时期间又穿插了学习的交往性、互动性、分享性 (如学生个性化解读文本人物及内容之后的观点分享) 。这样的“布白”设计很具有思维能力的挑战性, 同时又处处彰显出新课程所提倡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2.导学过程设计中的精细“布白”

纵观整个导学过程的设置, 由意境创设 (欣赏笑话) 导入, 之后进行“布白”。通过学生间交流笑话故事及收集的让人发笑的种种因素会使学生的思维处于异常兴奋、活跃的状态, 而且这样开放式的问题没有刻板的答案, 由学生自己去理解和评价, 更利于提高学生兴趣、激发学生的智慧潜能。快速阅读部分的“留白” (give a definition of“stand-up”;read the subtitles and predict the main idea of the text) 重在培养学生的归纳和预测课文内容的能力, 这两种能力是高中英语七级学习策略目标的重要内容。三个副标题内容的阅读方面, 问题的设置体现了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的交叉性, 比如对Billy Crystal的个人信息的设空及笔记完成之后的学生间笔记内容的交流, 体现了七级学习策略目标中所描述的“在学习中, 善于抓住重点, 做好笔记, 并能对所学内容进行整理和归纳”。紧接着第三问题的“布白”:Students are to discuss in groups of 4:“What special qualities should a successful comedian have?”更是在预设的导学案中开放地纳入了直接经验和弹性灵活的成分, 不让青春好动、思维活跃的学生围绕死的教材转, 老师们在该导学案的编制中力求过程的开放, 特别注重提高学生用英语进行思维和表达的能力。环顾阅读部分的“布白”, 我们不难看出以上“布白”的形式丰富多样, 既有单一的问句又有空间概念强的图表类检验形式;既有口头活动, 又有笔头活动;既营造了鸦雀无声的个体沉思氛围, 又积极创设各抒己见、百家争鸣的热烈讨论氛围, 为学生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的交融创设了很多机会。

3.评价部分“布白”的多元化

该导学案评价部分 (Assessment) 的“布白”内容上既关注了文本本身又注重了学生个性意识的引导;在形式上注重了书本知识向生活的回归;在评价对象上兼学生自评和学生间的互评 (如问题的最后一问就是征求朋友的意见) ;在评价的实施过程中, 教师有意识地设置了一些关于“laughter”的名言名句, 以期对学生正确人生观的形成有一定的引领作用, 帮助其建立或增强积极的生活、学习态度。

一份优秀的导学案是一节课获得成功的重要保证, 编制导学案的第一要求就是教师要有高度的责任感, 在此前提下寻求一些好方法, 而恰当运用“布白”能产生一种“此时无声胜有声”的共鸣效应。但是, 导学案中的任何“布白”, 应当遵循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的原则, 充分考虑学生个性和认知规律, 问题的针对性要强。设置的问题既要有利于扎扎实实打好文本知识基础又要有利于加强知识的拓展, 强化与生活的联系, 从而有效地把学生引入课本, 把生活纳入课堂, 激发学生自主学习, 引导其交流讨论又学会看书。“布白”活动的设置力求做到“对话”而不是“问答”, 让学生“自主”而不是“自流”, 有活动就要有体验。在新课程改革理念越来越受重视, 导学案应用越加广泛的今天, 对导学案编制中的“布白”艺术我们更应予以足够的重视。

参考文献

[1]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 (实验)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3.

[2]余文森, 吴刚平.新课程的深化与反思.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4.

[3]李如密.中学课堂教学艺术.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2.

上一篇:作文这就是我200字下一篇:最后一课小学阅读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