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教育名著读后感样例(10篇)
1.读教育名著读后感样例 篇一
2015年度
“读教育名著、做智慧教师”读书实践
成果形式:成果名称:作者姓名:所在单位:电 话:手 机:E-mail: gumeiling1@qq.com
成果评选 统一封面
读书实践总结研究报告
读教育名著、做智慧教师
顾 美 岭 平度市大泽山镇长乐小学 读教育名著、做智慧教师
常言道: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在本次“读教育名著”活动中,我认真拜读了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建议》、《魏书生文集》、《陶行知教育文集》等几本教育著作,从这些教育名著中我深深体会到,现代教育思想有了根本性的改变,强调多元、崇尚差异、主张开放、重视平等、张扬个性。因此,在教育教学中,如何充分张扬学生的个性,越来越成为我们教育工作者关注的一个焦点问题。
对于我们教师而言,要学的知识太多,而对于一个小学教师的我而言,知道的知识又太少了,明明知道这些道理,还是找这个借口那个接口,不去学习,不去读书。说真的,工作这么多年,没读过几本教育名著,虽然知道,读书是促进我们教师专业成长的重要的途径之一,读书会让我们教学不再心虚,充满底气,可还是一如既往的我行我素。一个偶然的机会让我在互联网上有幸浏览到魏书生老师的报告,让我彻底不在埋怨没有时间读书,当我接触到《陶行知教育名篇》时,更让我感受到了自己的教育教学理论是那么的贫泛,感受到自己需要不断的学习和积累。暑假里,我第一次认认真真的读了几本教育名著。
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建议》。苏霍姆林斯基,他的教育思想既有浓郁的人文关怀,也有丰富的科学素养。他不仅用心爱孩子,而且有科学的教育技巧。他的教育是真正的教育。
其中《给教师的100条建议》是他的著名代表作之一,是他专为中小学教师而写。书中为教师提出的100条建议,非常具有针对性和学习价值。书中每条谈一个问题,既有生动的实际事例,又有精辟的理论分析。文字深入浅出,通顺流畅,极便阅读。对这100条建议进行归纳、分类,大致可以分成以下几个方面:关于教师教育素养、关于教学方法、关于学生阅读的培养、关于“减负”、关于让学生参与创造性的劳动、关于培养学生热爱学习的兴趣和习惯、关于对学生思维的训练、关于直观的生活教育、关于关注儿童的心理和身体健康、关于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的一致、关于和谐教育及发展儿童的多元智能等等。总之,他的教育是人性化的教育,是科学的教育。
阅读中我为苏霍姆林斯基充满感情的投入和全身心实践的精神深深感动。同时也会感到非常充实和幸福,因为你从中汲取了很多营养。之前虽也曾读过类似的教育书籍,但没有像这本书一样引起我诸多的思考,书中每一条建议都是独立的,也是相互联系的,它引发了我对教育工作及许多细节的思考。我从中受益匪浅,感悟到要想做一个好老师,不但是知识上的给予,而是要付出更多的热情,来感化每一个学生,挖掘他们的巨大潜能。在阅读过程中,苏霍姆林斯基清新的笔调将他对教育的认识和体验与你娓娓道来。他不喜欢大而空的说教,而是深入你的内心,联系教育生活的实际,用了很多生动的事例和实际体会,把枯燥的教育学、心理学的基本观点阐述得生动、给我们提出许多饱含教育学、心理学知识的建议。
这本书最先吸引我的是“教师的时间从哪里来”,它确实让我产生了很大的共鸣。我的确发现时间总是不够用,每天总是备课、上课、写反思、批改学生的作业,参加教研活动等,仰望时钟,一天时间却又过去,可收获却不大。
这本书还给了我们一个很好的建议:那就是读书,每天不间断地读书,跟书籍结下终生的友谊。读书是节约老师时间有效的方法之一。读书不是为了应付,而是出自内心的需要和对知识的渴求!感动之余,我也豁然开朗。我们不应该总是抱怨时间太少、事情太多。而应该抓住一切可利用的时间来丰富自己的知识。我们只有主动地学习,不断丰富自己的知识,才能学会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才能赢得自身的发展,这是作一个‘真正的教师所不可缺的“精神底子”。要把读书当作第一精神需要,当作饥饿者的食物,要有读书的兴趣,要能在书本面前坐下来,深入地思考。
读一本好书,就是一次与大师的对话,与智者的交流,是一次难得的精神之旅,同时也会让人收获非浅。对于我们教师来说,读一些关于教育教学的经典作品,就会使我们不断的增长职业智慧,使自己的教育教学闪烁着睿智的光彩。
我还拜读了苏霍姆林斯基《怎样培养真正的人》一书。明白了一个道理,那就是教师要培养学生的爱心,尤其是能具有感受到别人的爱心(或是痛苦)的能力,进而才有可能把他培养成为一个真正的有爱心的善良的人。
爱是教育的永恒的主题。韩军的人文主义精神;教育在线中的朱永新教授高举的爱的旗帜的新教育实验;李镇西的“走进心灵”的教育,似乎无不凝聚着爱的核心。
反思自我的工作经历,尤其是在多年的教育教学实践中,所奉行的不也是爱的惟一原则吗?
自从我当了一名教师。在教育教学中,我首先教育孩子要学会关爱他人。因为关爱他人是现代社会中人所必备的素质之一,只有关心他人胜过关心自己的人,才能把自己融入到使周围的人都快乐的大我之中,实现自我的人生价值。人与人之间需要互相关心,互相爱护,互相帮助,相互提高。学会帮助他人,也就学会了关爱自己。我经常给孩子们讲我从我的老师那听来的故事,让孩子们明白关爱与合作对人的健康成长至关重要,在和孩子们朝夕相处的日子里,我发现了,比我的世界更动人的是孩子们的心灵世界,在那里如小石潭记中的潭水一样的清澈;在那里如桃花源记中的桃源一样的美丽;在那里像佛教中的佛心一样没有憎恨只有善良。你爱他们,他们也爱你。
爱孩子们吧,即使他暂时不能理解你,终有一天,他会明白你的爱。爱是永恒的!为了你的学生总有一天如你爱他一样能去爱别人,为了这世上的人彼此之间都能互相关爱,请你爱你的学生吧!师爱是一种激励学生个性和谐发展的无可取代的教育力量。有人曾说过爱是阳光,能融化冰雪;爱是春雨,能滋生万物;爱是桥梁,能沟通师生的心灵。有了爱,师生之间就能以诚相见,心心相印,没有爱,就没有真正的教育。
正如一首歌中唱到的:“爱别人就等于爱自己!”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当你培养出具有爱心的孩子,他就会对教师的爱很敏感,并以好心还好心;而教师的爱,最重要的是为了学生获得知识,若是学生懂得了这些,自发向上,成绩自然就好,成绩好了,那作为老师的你不也会更加快乐了吗?
通过阅读《魏书生文集》,我更是颇有感触,对魏书生的做人哲理、教育思想和教改经验的博大精深,仰之弥高。他的班级民主管理,他让学生体验生活的快乐、学习的快乐、畅谈竞争的快乐、吃苦的快乐,强化学生享受人生快乐这根神经,使学生的心理素质不断提高。无论是生活还是学习,从不感到沮丧,始终保持欢快愉悦的心态,享受“快乐人生”。立体看人生是魏书生做人哲理之一。即用宽容当宰相,用勇敢当将军,用勤劳当大臣,用明智当君王,那自己的内心世界就能国泰民安。我欣赏魏书生的乐观,是在他对逆境的态度上。“埋怨环境不好,常常是我们自己不好;埋怨别人太狭隘,常常是我们自己不豁达;埋怨天气太恶劣,常常是我们抵抗力太弱;埋怨学生太难教育,常常是我们自己方法太少。解读魏书生,更让我明白,平常要保持对生活的这份激情,永远对万事万物都保持一种好奇,永远都涌动着一种对生活的热望。注意时时保鲜自己的激情,让自己的头脑能常常激荡起来,做快乐的人,享受教育的快乐,享受人生的快乐。
通过读教育名著,我深知教学质量是我们教育工作者的立足之本。坚持教育教学质量为中心不动摇的目标,教育教学质量是学校的生命线,是教育事业健康持续发展的保障。我们将要不断地认识自我,挑战自我,超越自我。才能源源不断获取最新的信息,最广博的知识,想象的空间才会不断拓展,大脑才能打破思维定势,才会在创新的路上越走越远。教学质量才会稳步提升。
通过读教育名著,我明白了学生之间只存在差异,而不存在所谓“差生”。人的潜能是多元的,有各自的优势。“差生”与“差异”,虽然只有一字之差,但却体现了两种不同的教育理念,只有在后一种教育理念的指导下,我们才会热情地去关心每一位学生,耐心地去指导每一位学生,仔细地发现每一位学生的潜能,善意地去赞美每一位学生的闪光点。在这种教育理念的指导下,我们的工作才会更有情趣、更有奔头、更有价值。
总之,热爱学生、教育学生是个艰巨的灵魂、性格塑造工程,作为一名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在培养教育学生的过程中,应该像魏书生所说:“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们”,“要教书就要先育人”,多年来的教育教学工作实践,使我认识到:真诚的师爱是促进学生上进的动力。“爱满天下”是陶行知先生毕生追求的教育真谛;“热爱每一个学生”这是陶行知的人生格言;“为了孩子,甘为骆驼。于人有益,牛马也做”。在所读的这些教育名著里,专家们都建议老师应该用欣赏的目光去看,用赏识的语言去说,要善于发现他们身上的闪光点。它能增强孩子的自信心,不断走上成功之路。读教育名著,让我意识到教师应该充盈着一颗爱心,把爱的阳光洒到每一个学生的心田,让思想与思想撞击的火花,架起心灵与心灵沟通的桥梁,一起拉响生命的琴弦。用我们的爱托起明天的太阳,只要教师都献出一份爱,我们一定能奏响一曲教育的新乐章。而教育名著的引 领──将是我们前进的动力。
2.读名著读后感精选 篇二
书中阐述环境从原来的复杂变成了现在错综复杂,原来的直线型或职能型组织结构无法敏捷地应对现今错综复杂环境,通过还原式科学管理方法做铺垫到作者核心关注的网络型敏捷型组织,以美军的组织变革如何高效应对了基地组织的圣战、摧毁基地组织的行动、瓦解基地组织成员等等。作者一直围绕学习基地组织,网络型组织变革的整个过程,不管是信息共享还是赋能,以美军整个过程中发生的变化,论证该理论的正确性,个人觉得,在管理中,并不要太在意到底是泰勒管理法更优,还是网络型管理法更敏捷,而应该从效率本质出发,首先要保证目标的一致统一,目标一致才能互相信任,这样组织自然会朝着好的形态成长,内部损耗才会减小,矛盾才能缓和,不管是以什么样的管理方法,才能行之有效的开展,这样的管理方法在我们的测试团队项目过程管控中同样值得借鉴。
敏捷模式依靠的是能力加高质量的沟通,在敏捷价值和原则中,当团队成员可以随时接触到所有其他团队成员、易于获得所有项目进度、在鼓励交流的环境中时,团队可以更好的工作,所以应该提供促进交流的机会,提供一个所有团队成员坐在一起的空间,作为敏捷团队,必须有单独完成项目所需的所有能力,团队的成员要以团队为单位,去冲刺,完成共同的目标,而不是各自为战。赋予团队一定的授权,自主权,激发活力,提升团队的自我驱动力,价值认同感。
说了这些,就是想说明人在某种程度上,是环境的产物,是某种制度规则的产物,给团队营造一个积极,快乐,向上的氛围,对于团队成员来说非常重要。毕竟,自我驱动力,才是提升效率最有效的方式,自我驱动,做提升自我价值感的工作。
3.读名著读后感选读精选 篇三
最值得深思的是伟大的友谊,他们之间的关系:
初读像流氓骗了少女;再读,像少女爱上了流氓;
再读像少女变成了流氓;再读又像流氓的相亲相爱;再读又像高级流氓的各自安好,如此这般,多么可贵。
有性,有情,有志,有趣,有始,有终,有欲,有愿,有行,有幸,有规。
王二的流氓气和痞气里包裹着细腻纯真美好的灵魂,正如他有着丑陋的性器官同时有着修长灵巧的双手,它们各自受着男人两个大脑的支配。他看懂时代的不堪又无力改变,貌似苟活实则一直清醒,甚至以自嘲与沉默玩着与环境幽默的对抗。
他不放弃活在当下的每一次快乐,这个快乐的表象是荷尔蒙旺盛支配的男欢女爱,内里则是对黑白混淆众生皆苦的世道的挣扎。
我没有权利选择被世道和众人怎么对待,但我有权利选择我的快乐和快乐的方式,谁也夺不走,谁也管不着。
陈清扬的知识,高冷,优雅,美丽,全部的人生观,价值观在外界的认知里被随意蹂躏与践踏,她一直被流言强暴,她的孤单是一种哀鸣。
她被王二洗脑今朝有酒今朝醉,却不是一种破罐子破摔,反而是觉醒,不负时光不服输的觉醒。
她这样的女知识分子当然是鄙薄苟且之事,不会认同无爱而性的,然而她的佩刀行事,在批斗会上的配合和每一次会后的疯狂,都像是泥淖里无法游动的白天鹅在声嘶力竭的哀鸣,表达自己的存在,也表达自己仍认得出自己。
她所有的世俗道德观定义的灵性与贞洁,被她自己亲手摔碎,却在重复的男女之事里一再升华。
正如她最后的交代材料,一字不改:她爱上了能证明她的清白与存在的王二。爱,与搞破鞋,绝不可能同日而语。她终于明白自己的意义,于是从污泥中开出清雅的莲。
小说结构严谨,白描感的文风带着那个年代特有的素净又肃穆的味道,文末最后的交代材料再次掀起故事的高潮:白色冰雪女王般的陈清扬带上堕落的黑点更加丰富立体。
4.读名著后感 篇四
《西游记》是一部家喻户晓的古典小说,想必每个人小时候都曾目不转睛地盯着电视守在电视机旁边,模仿着孙猴子的动作。诚然,《西游记》确实就有这么强大的吸引力。原因是它比《红楼梦》更有动作性,它比《水浒传》更浪漫与善良,它比《三国演义》更通俗易懂。
然而,正是电视剧的广为流传才引得极少数人去看原著,大多数人会觉得看书主要以看情节为主,既然已了解故事,就不必看原著了。但《西游记》之所以能被成为名著,能够跻身古典四大名著,定是因为它有超凡的魅力。
(一)袈裟之争
记得否,曾有只黑熊怪和一位老和尚争夺袈裟,最后老和尚烧死火中,黑熊精被观音菩萨收去受山。唐僧和悟空才得以继续西行。
但再挖掘一些,这件事的起因是什么?原来是悟空虚荣心强,向老和尚炫耀自己的袈裟。这才引起这些事情。可见,炫耀才是罪魁祸首。我们为人处世,应当以低调的态度,谦虚的品质,勤奋实干的精神,来对待生活中的功名与利益,对待诱惑与嘲讽,这样才能拥有朴实、淡泊、安宁的生活。如果一味地炫耀自己、自吹自擂,就会容易招来祸害。远至晋朝陶渊明,近至现代闻一多,都是淡泊宁静的人。而他们,都能“赢得生前身后名”。
接着,导火索被点燃,老和尚的贪念就将这火花传导下去。可怜那老和尚,一生念经信佛,修生养性了几十年,却终也没能战胜贪欲。所谓“当局者迷,旁观者清”,在我们看来,这和尚多傻啊,为了一张袈裟放火烧了寺院,还使自己葬身火海。而黑熊精也很不理智。其实,黑熊精本质上不同于别的妖精,他并不害人,一心想修成正果,却也因贪恋袈裟而弃善投恶。其实,利益与钱财对我们并没有太多的好处,它们只会使我们的人生行囊越来越重,最后压死自己。把心胸放宽点吧,把一切尘俗的东西看得轻些,让自己美好的生命宣泄在天地间,只有这样,生活才会愉快自在。
(二)是杀是留
《西游记》中还有这么一个情节,悟空在一家投宿时,发现强盗杀害了人,在第二天的路途中,又逢强盗来拦路打劫,于是悟空便一棒打死了强盗,却遭到师傅的指责被赶出了西行的队伍。由此才引发了真假美猴王的故事。
对于这些强盗,是杀是留一直是一个值得争论的问题。
从悟空的角度出发,杀或许是对的。因为如果悟空不杀了强盗,那么强盗还会继续祸害
好人,那些无辜的百姓还将遭到伤害。诚然,对于邪恶势力我们应当除恶务尽,不抱有幻想,也不应有所妥协。为了维护世界的和平,为了保护和善的人民,这些强盗是应当除掉的。可以说这样的杀人是善意的,正如士兵保卫国土一样。不因手刃恶人而耻辱,反而以此为荣,以此为自己对世界的奉献。
但换一个角度,强盗或许十恶不赦,但他们有没有改过的可能?所谓“放下屠刀,立地成佛”,“浪子回头金不换”,只要他们肯悔改,又为什么非要杀了他们,当你一刀挥过时,手上沾的依旧是鲜血。有人说:“强盗本性难移,怎么会悔改行善?一切只是徒劳!”那么敢问,唐僧师徒四人一行的目的是什么?就是要取得真经拯救世人,净化世人的心灵,教人行善,引导世人回归正途,从灵魂深处挽救强盗这些恶人。如果为了这个目而前行,就不应该手沾血腥,杀死强盗,这样做就有违取经的初衷了。
第一种说法具有现实主义,第二种说法具有浪漫主义。第一种可以说是直接将邪恶清除,而第二种却是将邪恶转变为正义与善良。结果不言而喻,必定是第二种好,但要完成第二种却极为困难,正是如此,西天一路才如此多惊险与荆棘。
(三)钵盂换经
在《西游记》如此多的故事中,我还有一个情节理解不清。那就是当唐僧到达西天,在领取真经时,竟然要付款!无奈!唐僧将紫晶钵盂抵当。难道连神佛也那么爱慕钱财?难道在我心中豁达、脱俗、赐福人类、品德高尚的神也„„?为什么作者在这么一个浪漫主义故事的最后要加上这样的一幕?难道师徒四人一行八十一难还不足以换取一部真经,来普度众生?
在苦苦寻觅答案中,日月轮回,我也渐渐长大,闪着寒光的双眼中,暗室也被世界的污垢染得漆黑。
终于当我再次看到你——那最为家喻户晓名著时。我明白了。其实世界并非那么的光明与善良,光的另一面就是暗。人生路上有那么多崎岖坎坷,有时即使你付出全部的努力,却仍得不到回报,甚至被人误会,为了你心中的信念,你必须承受苦难与折磨,正如唐僧师徒四人,一路风雨飘摇,因为他们那个矢志不移的信念——取回真经,拯救世人,他们再苦再累也不后悔。而且,你不能索要别人的给予,任何人都没有义务去承认你的付出,去支持你的付出,你不能因为自己付出过努力就奢望别人会同情你,被你感动。你的付出不能成为你得到施舍的理由!正如唐僧,即使千辛万苦,但他还是要付出他该付的。况且,只有善良的人才会施舍,而那些不善的人会理解你的付出吗?他们对于你的努力或许只会置之一笑,或者视若无睹,或者挖苦嘲笑。所以,为了成功,就必须忍辱负重,有百折不挠的精神。
唐僧明白这一切,他胸怀广阔、慈悲为怀,真正能做到上善若水的境界。所以他成功了,他完成了唐太宗交给自己的任务,也达成了普度众生的愿望。
人生之路苍苍茫茫,无尽的诱惑、失败、讽刺、痛苦以及那些模棱两可的问题在等着我们,只有拥有高尚的人格与优秀的精神品质,我们才能到达胜利的彼岸。
作者:魏泽校
学校:珠海市香洲区第九中学班级:初一十一班
电话:2631126
邮政编码:519075
5.读名著品魅力的读后感 篇五
小说围绕主人公于连个人奋斗的经历及最终的失败,尤其是他的两次感情的描述,广泛地展现了“19世纪初近30年间压在法国人民头上的历届政府所带来的社会风气”,小说强烈地抨击了复辟王朝时期贵族的反动、教会的黑暗和资产阶级新贵的卑鄙庸俗、利欲熏心。
全书最耀眼、也在文学史上着名的人物自然是于连·索雷尔,“平民出身,较高文化,任家庭教师,与女主人发生恋情,事露,枪杀恋人,被判死刑”是他一生的骨架,“追求”幸福的“热情”和“毅力”、对阶级差异的反抗所表现出近乎英雄的气概就是动人的血肉。作者着笔于人物心灵的跟踪的手法出心灵跟踪的手法强,正是突出了于连处在冲动下追求“英雄的梦想”心理历程,这是对那个社会形态的反抗,也是对碌碌无为、虚度青春的反抗。
于连的一生都在追求幸福。所以他日后能跻身在所谓的上流社会中。什么是幸福,怎样得到幸福,是困惑着人类几千年的问题,也同样困惑着于连。在他心目中,幸福并没有确切的标准,只是在他的心计、在他的警觉、在他的一个又一个的“作战计划”及其实施当中的。他因为第一次摆脱了父兄的虐待而幸福,为德·莱纳夫人面前履行“某种职责”而幸福,为骄傲的玛蒂尔德在自我面前屈服而幸福,为一次次地发迹而幸福得要命。他渴望幸福,渴望成为上流社会的一员,渴望飞黄腾达,他发誓宁可死一千次也要飞黄腾达,他想要拥有尊贵的地位,众人的钦羡。为此,他制造了一个又一个“作战计划”,使出各种卑鄙、虚伪的手段,这一切都使他超人的智慧发挥的淋漓尽致。但他毕竟内心还保留着真、善的一面,所以在每每幸福之时,他又会扪心自问,陷入深深的自责。因此,他的计划又总会漏洞百出,总会让人怀疑。开题报告
不难发现于连的这种幸福标准是以社会和他人标准为标准的,是为了追求他人和社会的承认。实际上,他并没有获得多少快乐和幸福,反而使自我时时刻刻都处于一种紧张状态,感受不到踏实、安定,仅仅是自我告诉自我感觉到“快乐的到了极点”,兴奋地跑来跑去,就像“野心家实现后的狂喜”,只是片刻激情而已,剩下的就是想紧之后就应怎样制定并实施下一个计划。这些所谓的幸福仅仅是表象而已,暂时的满足,暂时的安慰,于连为了表象而牺牲了本质,迷失了自我。当他得知德·莱纳夫人的一封揭发信断送了他的幸福,把他历经千幸万苦打开的通往上层社会的门无情的封锁时,他想到了报复,他选取了最直接、却又最愚蠢的方法——结束了德·莱纳夫人的生命,也把自我送上了断头台。在监狱中的那段时间,使于连想了很多,他从自我禁锢的思想中解脱出来,从社会的束缚中解脱出来,获得了精神的自由,获得了灵魂的重生。他脱下了往日一切伪装的面具,找到了迷失的自我,也找到了最真实的幸福。他放下了逃跑和上诉,能够真诚地对待每一位朋友,坦然地应对死亡,安静的等待死后的再一次轮回。
作为一部伟大的批判现实主义小说,《红与黑》并没有从概念出发,将主人公于连图解成一个追求功利的符号。相反,作者却给予了他深切的同情,透过人对欲望的执着追求与追求不到的痛苦来批判那个时代特定的社会现实,这大概也是《红与黑》流传至今,魅力长存的原因。
对于书名人们以前也引起了一番争论,通常,人们认为书名中的“红”是象征拿破仑时代的军服;“黑”是王政复古年代的僧侣黑衣。也有人认为,“红”是德·莱纳夫人的鲜血,“黑“是玛蒂尔德的丧服;红与黑是象征赌盘上的黑点红点,而轮盘则象征人生的游戏等。我想红色是否还能够象征于连对人生的不懈追求,而黑色就代表社会中形形色色为了自我的利益而拼命奔波,却不理解自我存在真正好处、真正价值的生存状态吧!
在社会现实重重阻碍而又想要实现抱负时只有两种选取:退缩或是反抗。那些不求上进、整天抱怨生活乏味的青年就是退缩者,他们享受着平庸的生活,最后却难逃社会进步被淘汰的命运。能不断地树立人生目标、决心要实现人生理想的便是和于连有同样气概的反抗者。这个时代显然使不欢迎虚伪的言行、卑鄙的手段,但仍然需要对生活的热情来反抗空虚的度日。
我想,在人们一味的批判社会的黑暗、同情于连成为社会的牺牲品时,是不是也该想想于连的反抗精神。
6.读教育名著有感 篇六
土门关小学
韩建虎
我读了苏霍姆林斯基《怎样培养真正的人》一书。明白了一个道理,那就是教师要培养学生的爱心,尤其是能具有感受到别人的爱心(或是痛苦)的能力,进而才有可能把他培养成为一个真正的有爱心的善良的人。
爱是教育的永恒的主题。韩军的人文主义精神;教育在线中的朱永新教授高举的爱的旗帜的新教育实验;李镇西的“走进心灵”的教育,似乎无不凝聚着爱的核心。
反思自我的成长工作经历,尤其是在多年的教育教学实践中,所奉行的不也是爱的惟一原则吗?
记得,我还是学生的时候,我就发誓成为一个善良的人。我要用我的善良感染周围的每一个人。那时候,在与同学交往中,我的人缘很好。因为,我做人的准则就是:无论是谁,只要有事求我,我就必须答应他;人家既然求我肯定就有难处,因此我就要帮助每一个有困难的人。小时,我家里也不富裕,全家六口仅靠父亲一人微薄的薪水维持生活,我吃和穿都很节省,可是只要有同学跟我借钱或学习用品,只要我有,我就一定会立即借给他。尽自己所能给别人帮助,看到别人舒展的眉头,渐渐地,我发现我眼中的世界似乎变了,每天我都会有无穷的快乐,每当我躺在床上要入睡的那一刻,我似乎都能感受到明天又是一个灿烂辉煌的日子。
再后来,我当了一名教师﹙班主任﹚。在教育教学中,我首先教育孩子要学会关爱他人。因为关爱他人是现代社会中人所必备的素质之一,只有关心他人胜过关心自己的人,才能把自己融入到使周围的人都快乐的大我之中,实现自我的人生价值。人与人之间需要互相关心,互相爱护,互相帮助,相互提高。学会帮助他人,也就学会了关爱自己。我经常给孩子们讲我从我的老师那听来的故事,让孩子们明白关爱与合作对人的健康成长至关重要,故事是这样的:有一天上帝到天堂和地狱去考察,发现天堂里的人同地狱里的人一样都是围着一口锅,拿着两米长的勺子喝着相同的肉汤。但是,天堂里的人却精神焕发,满面红光,地狱里的人却萎靡不振,面容憔悴,这是什么原因呢?原来,地狱里的人心中只有自己,手里拿着长勺子舀汤喝,勺柄太长,总是喝不上,而天堂里的人则相反,他们的心中有他人,手拿长勺子舀汤第一口总是先喂他人,然后再被别人喂。由于有了先己后人和先人后己之别,于是也就有了天堂地狱之分。在和孩子们朝夕相处的日子里,我发现了,比我的世界更动人的孩子们的心灵世界,在那里如小石潭记中的潭水一样的清澈,在那里如桃花源记中的桃源一样的美丽;在那里像圣经里的天堂一样没有苦难只有关爱,在那里像佛教中的佛心一样没有憎恨只有善良。你爱他们,他们也爱你。
爱孩子们吧,即使他暂时不能理解你,终有一天,他会明白你的爱。爱是永恒的!为了你的学生总有一天如你爱他一样能去爱别人,为了这世上的人彼此之间都能互相关爱,请你爱你的学生吧!师爱是一种激励学生个性和谐发展的无可取代的教育力量。有人曾说过爱是阳光,能融化冰雪;爱是春雨,能滋生万物;爱是桥梁,能沟通师生的心灵。有了爱,师生之间就能以诚相见,心心相印,没有爱,就没有真正的教育。
7.读教育名著有感 篇七
“辛勤的园丁、渡人的小船、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是人们对教师职业的赞誉。“以天心点燃烛光,引导人类走向光明”更道出了为人师表的神圣和职责。在所读的这些教育专著里,专家们都建议老师应该用欣赏的目光去看,用赏识的语言去说,不论什么孩子,他们身上有优点,也有缺点,要善于发现他们身上的闪光点。它能增强孩子的自信心,不断走上成功之路。曾有一位大学生回忆他的老师时说,他的启蒙老师从来不批评打击任何一个成绩不好的学生,碰到每个同学成绩不好时,总是说自己没有教好,请同学原谅。看到这些,我感到非常惭愧和不安。
热爱学生。教育是个艰巨的灵魂、性格塑造工程,作为一名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在教育的过程中,应该像苏霍姆林斯基所说:“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们”,也应该像斯大林所说:“要小心翼翼地培养人,就要像园丁栽培心爱的花木一样。”几年的教育教学工作实践,使我认识到:真诚的师爱是促进学生上进的动力。曾经有一位学生,因父母工作均在外地,无暇照顾他,他便自我放纵,学习不认真,作业不做,和同学打架。当了解到这情况后,我立即向他伸出关爱之手,找机会与他谈心,时常抚摸着他的小脑袋问寒问暖,鼓励他学习。慢慢的,他对学习不再马马虎虎了,一天天进步起来。
学高为师、身正为范。藤野先生那严谨的治学态度,公正无私的师德深深地影响着鲁迅先生,时刻激励着他去英勇斗争;陶行知先生一生为师,注意表率,良好的师德风范给世人留下了深刻印象,因此被人们誉为“万世师表”,成为世人学习的典范。我们要以前辈为楷模,并向身边的优秀教育工作者学习,建立起以教为荣,以教为乐的专业思想情感。面对着不成熟的少年儿童,面对着正处于动态发展中的他们,我们要注意一言一行,一举一动。俗话说:“教育无小事,事事是教育;教育无小节,节节是楷模。”为人师表,身教重于言传。我们要以《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修养》规范自己的言行,用自己丰富的知识,风趣的谈吐来征服学生的心;用自己端庄的仪表,得体的举止感化学生的行为;用自己高尚的师德,真诚的师爱塑造学生的灵魂,真正负起“三钱粉笔,万钧重担”的为师之责。
8.读四大名著读后感800字 篇八
它能让我们开拓视野,让我们丰富感情,让我们增长知识等等。
在我看过的书中,《三国演义》印象最深,它里面的《火烧连营》更是让我深有感触,得到人生的启示。
《火烧连营》主要讲了在三国时期,蜀国的皇帝刘备因为东吴杀死了自己的结拜兄弟关羽和张飞,心生悲愤,于是就一赌气率领七十五万大军进攻东吴。
9.借鉴的高中读名著目送读后感 篇九
在散文《目送》中,龙应台写到: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不断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你站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诉你:不必追。这是多么令人深思的感悟啊。人的生命是渐行渐远的,是一去不复返的,怎么追都追不上的。所以,现在的我们要珍惜与家人在一起的时间,要和谐相处,不要因小事而与家人争吵。
在散文《为谁》中,龙应台的父母把所有的希望,孤注一掷地投在对她的教育上,她从小就不被要求做家务事。而作为不会干家务事的龙应台在做了母亲之后,却马上变成一个很能干的人,变得很会“有效率”做菜。孩子大了,龙应台发现独自生活的她又变成一个不会烧饭做菜的人。她的儿子安德烈带她去超市买菜,回家后要求龙应台在旁边看他做菜。龙应台看完之后,说了句:“好,我学会了,以后可以做给你吃了。”谁知,安德烈却认认真真地说:“我不是要你做给我吃。你还不明白吗?我是要你学会以后做给你自己吃。”看完这篇散文,我明白题目《为谁》的真正含义。很多时候,父母都是为了孩子,为了他们有一个更好的未来,做了很多很多,会变得很强大很能干,特别是妈妈。在现实生活中,我的妈妈也是这样的,她真的是下得了菜场,上得了课堂,做得了蛋糕,讲得了故事,教得了奥数,讲得了语法,改得了作文,做得了小报,懂得了琴棋,会得了书画……安德烈对龙应台说的那句话,也深深地感动了我,我要向他学习并努力做到和他一样,关心自己的父母,为他们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情。
10.读寒夜名著读后感800字 篇十
提及汪文宣的名字,我总会不自觉的同时想起孔乙己,一样悲剧的性格,同样凄惨的命运。可是巴金笔下的汪文宣的性格似乎更为复杂,被黑暗社会毒害和侵蚀的更为彻底。巴金在后记中说道:“我从来不是一个伟大的作家,我连做梦也不敢妄想写史诗。诚如一个‘从生活的洞口……’的批评家所说,我不敢面对鲜血淋漓的现实,所以我只写了些耳闻目睹的小事。”汪文宣也是一个热爱生活又怀有远大理想的新知识青年,但理想却逐渐被岁月侵蚀的变换了模样。他有爱心,奉献着爱也拥有着爱。可生活却极度痛苦,在痛苦中他与妻子决裂,在一切的就急于苦难中更加渲染了他的彷徨与苦闷,就这样在悲苦中死去。有时感觉文中的主人公与自己有很多相似之处,有着同样的迷茫。
5月,大一的我在江南小城浑噩的过着学习生活,可取不知如何变得更好,依稀记得在寒夜的街上,我一个人孤独度过。其实我们不必奢望别人给予自己温暖,自己给自己温暖才是最好的选择。其实有些是不必计较。11月8日,立冬,身处寒夜,温暖却在心间。每一天我都提醒自己要变得强大,比昨天的自己强大,充实的度过美好的时光。
【读教育名著读后感样例】推荐阅读:
读论语名著读后感作文09-25
读名著的读后感英文版10-09
教育名著导读作业08-08
陶行知教育名著06-25
教育教学名著导读06-30
教师如何阅读教育名著08-24
有关教育名著的论文08-26
读名著演讲比赛主持词08-23
读挪威名著《苏菲的世界》有感08-14
读《中国文化名著之论语》有感10-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