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改背景下初中生物教学的几点建议

2024-09-25

新课改背景下初中生物教学的几点建议(17篇)

1.新课改背景下初中生物教学的几点建议 篇一

浅谈新课改下初中数学教学 的几点体会

随着课改的不断深化,数学教师原 有的一些教学观念、教学方法和教学手 段都受到了新的冲击和新的挑战。如何 更好适应课改的要求,这就需要我们不 断更新教学观念,不断学习总结,才能 更好地服务于数学教学。下面具体谈谈 个人的一点肤浅看法。

一、以“人”为本,营造和谐的教学 氛围

关注人是新课程的核心理念,它意 味着:一方面,教师要树立“以人为本”的 教学观,关注学生,确立学生是学习主 体意识,真正把学生看成是生动活泼的 人,发展的人,有尊严的人。师生间在 人格上是平等的,教师要尊重学生、理 解和宽容学生,和学生建立和谐的师生 关系,让学生从教师的信任与尊重中,体会到温暖与期望,激励与鼓舞,进而 感到教师的可亲、可信;另一方面,教 师在课堂上要用平等、民主、和谐的思 想引导整个课堂,营造一种和谐的师 生、生生之间的合作学习氛围,形成一 个广泛的“学习共同体”,使学生在课堂上 敢于畅所欲言,敢于发表不同见解,真 正做到师生间、生生间的平等互动。

数学教学中,营造一个和谐、平等 的教学氛围,才能让学生获得心理上的 安全,使他们满怀热情地投入学习。

二、结合生活创设教学情境,激发 学生学习兴趣

新课标在“教学建议”中指出:“在数 学教学中,应注重发展学生的应用意 识;通过丰富的实例引入数学知识,引 导学生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经 历探索、解决问题的过程,体会数学的 应用价值。帮助学生认识到:数学与我 有关,与实际生活有关,数学是有用 的,我要学数学,我能学数学”。

学生在生活中积累了大量的生活经 验,这些经验往往与数学概念、法则、公式、数量关系等数学知识有着密切的 内在联系。因此,教师要多创设数学情 境,从现实生活中引入数学知识,使数 学知识生活化,让学生带着生活问题进 入课堂,使他们觉得所学习的内容是和 实际生活息息相关的,是生活中急待

鑫源中学(2863546456)21:15:07

新课标在“教学建议”中指出:“在数 学教学中,应注重发展学生的应用意 识;通过丰富的实例引入数学知识,引 导学生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经 历探索、解决问题的过程,体会数学的 应用价值。帮助学生认识到:数学与我 有关,与实际生活有关,数学是有用 的,我要学数学,我能学数学”。

学生在生活中积累了大量的生活经 验,这些经验往往与数学概念、法则、公式、数量关系等数学知识有着密切的 内在联系。因此,教师要多创设数学情 境,从现实生活中引入数学知识,使数 学知识生活化,让学生带着生活问题进 入课堂,使他们觉得所学习的内容是和 实际生活息息相关的,是生活中急待解 决的问题,给学生找到生活的原型。

如讲授“灯光与影子”(第二课时,九 上)时,我设计了这样的问题情境——当我们乘车在公路上往前行驶时,前方 那些高的建筑物好象“沉”到了位于它们前 面那些矮的建筑物后面去了,当经过它 们之后,又逐渐“冒”出来,这种现象如何 解释?面对这一他们熟悉的题材,学生 们兴趣很高,纷纷发表自己的看法。而 要正确回答这一问题却要涉及到本课所 要学习的“视点、视线、盲区”等与投影有 关的知识。

所以,教师在教学中,应从学生的 生活体验出发,创设引入数学情境,对 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会起到良好效 果。

三、个性化与合作学习相结合,培 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课程标准强调要关注学生的个性差 异。学生个体间在各方面都存在着差 异,特别是生活经验、知识基础、思维 能力上存在差异,这些都影响学生参与 数学学习活动的深广度,面对学生多样 化的学习需求,在教学中,加强开放性 问题的训练,既能使每个学生都得到相 应的发展,也能很好地面对学生多样化 的学习需求。

如:学习完“探索勾股定理”(八上)内容后,可安排这样的训练题:如下 图,所有的四边形都有是正方形,所有 的三角形都是直角三角形,请在图中找 出若干个图形,使得它们的面积的和恰 好等于最大的正方形面积。尝试给出两 种以上的方案。

此开放性问题不同于在固定条件下 研究固定结论,学生在寻求多种方案的 过程中,进一步加深对勾股定理的理 解。

对此类问题要给学生充足的时间,让学生既能独立思考、自主探究,又能 进行适当的数学交流活动,让他们感受 到彼此的思维方式和思维过程,以改变 自己在认知上的单一性,从而大大激发 学生的思考兴趣,拓展学生的思维空 间,培养学生求异、求变的创新意识。

四、开展数学活动,锻炼学生的动 手能力

新课程标准下的教材非常重视学生 活动的开展,尤其重视操作能力的培 养,因为它具备知识综合性强、趣味性 强、知识容量大等特性。因此,老师要 充分利用户外测量、制作活动等,让学 生在多样化的操作活动中体验数学。

如:学习完“相似三角形”(八下)后,指导学生开展“测量我校旗杆的高 度”的活动——

第一步,分组讨论测量的方法;

第二步,小组分工,分别用以上讨 论得出的方法进行测量;

第三步,讨论比较上述各种测量方 法,找出最好的测量方法(见下图);

第四步,推选代表在全班介绍解决 这一问题的过程和结论。

利通过学生动手操作、自主探索与 合作交流,逐步消除理论和实践之间的 阻隔,加深学生对“相似三角形”知识的理 解和认识,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所以,我们在教学中应向学生提供 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培养学生乐于动 手的意识,增强学生的动手能力。

五、重视应用教学,培养学生解决 实际问题的能力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 应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强调 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 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 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

数学来源于生活,最终服务于生 活。在教学过程中如何缩短数学课程与 学生生活实际的距离1密切相关的、有价值的数学呢?这就 需要我们重视应用性问题的教学,培养 学生通过实际问题构建数学模型,以求 得问题的解决。

如学习“一元一次不等式与一次函 数”(八下)后,我安排这样的训练题: 某信公司有甲、乙两种手机收费业务,甲种业务规定月租费25元,另外每通话 1min收费0.4元;乙种业务不收月租

鑫源中学(2863546456)21:35:

21(1)分别写出甲、乙两种收费标准 下每月应交费用y(元)与通话时间 x(min)之间的关系式;

(2)选择哪种业务对顾客更合算?

这一与生活密切相关的问题把学生 置于决策者的地位,需要学生借助函数 关系,建立不等式模型,然后根据计算 结果作出决断,这对于培养学生的应用 意识和科学态度都是十分有益的。

通过生活问题数学化,让学生深刻 体会生活离不开数学,数学是解决生活 问题的钥匙。加强此类问题教学和训 练,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六、借助现代信息技术手段辅助教 学,提高数学教学效益

《标准》指出,“数学课程的设计与 实施应重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把现代 信息技术作为学生学习数学和解决问题 的强有力工具”。现代信息技术可把数学 知识的产生、形成和发展的过程充分地 展示给学生,可通过生动的视听创设情 境进行概念教学,使某些抽象的概念直 观化;通过动画表现出一般与特殊、运 动与变化,让学生领悟其中的数学思想 和数学方法。而互联网的逐步普及也为 教学提供了一个强大的平台,教师在教 学中,可适当地引导学生利用互联网强 大的资源进行数学学习,如在学习“黄金 分割”后,我引导学生通过互联网了解“黄 金分割”的应用,从结果来看令我赞叹不 已。如:(1)“黄金分割”在几何作图中 的应用。如,顶角为36°的等腰三角形,作底角的平分线,与对边的交点就是该 边的“黄金分割”点,这样的三角形叫黄金 三角形;(2)“黄金分割”在建筑中的应 用。如,古埃及的金字塔,古雅典的他 依神庙,印度的泰姬陵,巴黎的埃菲尔 铁塔等等,这些世人瞩目的建筑中都蕴 藏着“黄金分割”;(3)“黄金分割”在美 术方面的应用。如,世界名画“最后的晚 宴”中犹大的位置就处在“黄金分割”点 上;等等。

借助现代信息技术手段辅助教学不 仅能够有力地促进学生学习数学的兴 趣,而且能为学生提供更多动手、动脑 和探索的机会,又能帮助学生通过课本 以外的渠道获取有用的知识,从而更好 地提高数学教学的效益。

2.新课改背景下初中生物教学的几点建议 篇二

1.新课改下对初中物理开展趣味教学的意义

在实际初中物理教学中, 有效的开展趣味教学不仅可以打破传统的“死记硬背”的物理教学方式, 还可以为学生营造一个活跃、自由、愉悦的课堂学习氛围, 使学生在快乐中学习和掌握简单的物理知识, 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但是, 在实际的初中物理教学中实施的趣味教学还需要进行不断地反思和总结, 进而提高趣味教学的教学效率, 发挥物理趣味教学的最大价值。

2.新课改下实施初中物理趣味教学的有效策略

2.1充分结合多媒体教学设备。随着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 多媒体教学设备在教学中运用越来越广泛, 不仅减少了教师的工作量, 降低了教师的劳动强度, 还大大增加了教师为学生解题的时间, 有更多的时间去关注学生的学习状态。因此, 在初中物理教学中要想有效的开展趣味教学, 教师就应该充分结合多媒体教学设备, 进行课前制作PPT, 为学生展现一些机械内部的工作原理图片或者视频等, 通过从视觉和听觉刺激学生的神经, 进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增强学生对知识的求知欲望, 这些都是传统的物理教学方式无法实现的教学效果。如:在为学生讲解电流这一章节时, 教师可以通过制作PPT, 为学生展现一些flash动画, 将水流与电流进行类比, 通过给学生演示和让学生进行观察, 进而让学生回答水泵、水轮机、水流、阀门这些物质相当于电流中的什么?进而使学生生动、形象、具体的理解和掌握有关电流知识。

2.2将培养学生灵活多变的物理变思维作为设计要点。在实际开展初中物理趣味教学的过程中, 教师应该充分考虑学生的学习特点, 以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出发点, 让学生对初中物理知识形成一种更深刻的认识, 并将培养学生灵活多变的物理思维作为教学设计要点, 正确引导学生从多角度对物理知识进行思考, 帮助学生找到物理知识中隐藏的自然规律, 进而有效的培养学生灵活多变的物理思维, 为以后学习物理知识打下坚实的基础。如:在讲解比热这一概念时, 教师可以先为学生设计有关密度、燃烧值等有关的概念, 让学生加深印象, 引导学生从公式、特点、单位等方面来观察比热有关的概念, 进而引导学生发现其中隐藏的概念——物质的特征, 最终使学生真正的掌握有关知识, 培养学生灵活多变、就举一反三的思维模式。

2.3有效开展实验教学。在初中物理教学中, 实验教学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不仅能够活跃课堂氛围, 还能够在很大程度上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激发学生对物理知识和物理实验的求知欲望, 增强学生的好奇心。因此, 在初中物理教学中, 教师要想有效的开展趣味教学, 就应该重视物理实验的演示, 使学生能够具体的观察到真是的实验现象, 活跃课堂教学氛围, 提高初中物理教学的教学效率。如:在讲解电流的热效应这一章节时, 教师可以在课堂上演示一个简单的实验操作, 即将电阻丝和铜导线相串联, 并在两条线的上面覆盖上白纸, 进而连接电流, 过一段时间后就会出现白纸燃烧的现象。在课堂上通过简单的演示实验, 可以直观的让学生感知有关概念的特点, 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使学生在教师操作的过程中充满好奇心, 最终达到活跃课堂教学氛围的效果, 加深学生对有关知识的记忆, 大大增强初中物理教学的趣味性。此外, 教师还应该积极鼓励学生自己动手操作简单的、较为安全的实验, 使学生在自己动手的过程中不断地探索有关研究知识, 总结物理现象, 进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并为学生树立自信心。

2.4走出课堂教学, 将物理与生活充分结合。在物理教学中, 大部分理论的物理知识与实际的生活密切相关, 在开展实验教学的时候, 教师可以将学生带到实验室中开展课堂教学, 在新的学习环境中, 不仅可以活跃学生的思维, 还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同时, 教师还可以鼓励学生在生活中发现物理知识, 这样可以很好地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分析能力, 进而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提升课堂教学水平。如:让学生观察雾、雪花的形成原理等。

结语

总之, 在初中物理教学中, 要想有效的实施趣味教学, 激发学生对物理的学习兴趣, 教师不仅要重视为学生传授物理的基本理论知识的教学方式和方法, 更应该重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因为兴趣是有效实施趣味教学的重要因素。因此, 作为一名优秀的初中物理教师, 应该对教学方式和方法进行不断地总结和反思, 不断创新教学模式, 进而达到趣味教学的实施条件, 进而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激发学生的创造性, 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提升初中物理教学水平。

参考文献

[1]张英明.新课改呼唤下的初中物理课堂教学的趣味性[J].新课程中学, 2012, 13:3-4.

[2]李春平.新课改下初中物理趣味教学的几点建议[J].数理化解题研究, 2015, 13:8-7.

[3]邢凤霞.关于新课改下初中物理趣味教学的几点建议[J].学周刊, 2013, 14:1-3.

3.新课改背景下初中生物教学的几点建议 篇三

关键词:初中历史;优化教学;教学方式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推进,对初中历史教学提出了更高、更新的要求。作为初中历史教师,要彻底改变传统单一乏味的教学方式,采用多样化教学手段,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下面,本人将结合自身多年实践教学经验,针对如何提高初中历史课堂教学质量,提出几点建议和看法。

一、新颖素材导入新课,调动学生的发散思维

在教学“八国联军侵华战争”这节课时,笔者采用了一幅独具特色的历史图片来进行新课导入。该图片描述的是一队侵华的外国军队从一个下水道口大摇大摆地开进村落,聚集在村落外面的围观百姓对入侵的军队却“漠不关心”。然后我告诉学生,这幅图描述的是八国联军入侵北京时的画面,学生都感到非常惊讶,并马上提出自己的质疑:为什么外国军队能够如此顺利地开进北京城?为什么看不到百姓的反抗呢?这幅图片一下子集中了学生所有的注意力,马上展开激烈讨论,并提出如下问题:这幅图说明了一个什么问题?经过积极讨论和深入思考,学生提出了很多创新性的观点:百姓漠视战争、百姓内心无国等,我肯定他们的观点,并继续提问:为什么会这样呢?学生回答:清政府对外腐败无能,对内欺压剥削,并得出政府不察百姓疾苦,百姓内心无国家的结论,如此就能很好地导入新课。因此,一旦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自主思维,就能够得出创造性的结论。

二、积极开展合作学习,提高学生学习能力

在教学初中历史时,教师要以合作学习为基础,想方设法引导学生积极开展创新性思维活动,避免出现滥竽充数的情况,并在小组合作学习过程中帮助学生深化理解历史知识。为了有效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教师要高度重视布置作业这一重要环节,因为这样能够促使学生把课堂知识带回家进行复习。如,在教学“赤壁之战”这一历史史实时,我们可以安排各学习小组提前预习教材内容,并利用互联网搜索、到图书馆查阅、向学哥学姐请教等方式获取相关知识,这个过程需要各组员积极开展分工合作,搜集、整理和归纳,学生在动手搜集查阅和动脑思考分析的过程中获取了丰富的知识,知道赤壁之战是发生在公元208年,促成三国鼎立局面的关键战役,其中孙刘联军打败曹操。各小组总结出曹操大军在赤壁之战中惨败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曹军多来自北方,不习水战;曹操轻敌大意,指挥失误;孙刘联军火攻奇袭,战略得当。学生还总结出当时所处的政治经济军事等整体态势,还不具备完成国家统一的条件,最终该战役促成了三国鼎立局面的出现。上述内容就是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学习总结出的有关赤壁之战的知识。这样到了教师课堂授课时,学生就可以非常熟悉大体内容,找到自己所掌握内容的不足之处。由此得出,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能够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提高他们的学习成绩。

三、注重优化教学评价,培养学生积极心理

有位教育学家曾经这样说过:“每个人都具有在生活中取得成功的能力;每个人天生都具有独特的视、听、触以及思维的方式;每个人都能成为富于思想与创造的人、一个有成就的人、一个成功者。”可见,教师对学生的评价,相当于学生情绪的晴雨表,如果学生能够及时获得教师的肯定和鼓励,那么会树立学生良好的自信心,帮助学生更加积极地面对学习活动。反之,学生的自尊心会大受打击,不利于学生身心的健康成长。因此,作为历史教师,应始终坚持以生为本的教学原则,立足于学生的发展基础上,真正做到促进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要为学生提供展示个性的舞台,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和思想动态,引导学生自主探究问题、解决问题,并提出鼓励式评价,增强学生的自信心,让学生充分体会成功的乐趣,让学生从“要我学”转变为“我要学”。例如,在教学“三国鼎立”时,当教师将魏、蜀、吴三国的分立情况按照时间和建立时间依次以表格形式呈现出来以后,有个学生站起来说:“虽然老师的表格已经非常清楚了,但是美中不足的是,没有充分体现‘三国鼎立的局面。”此时教师可以让这个学生上台将自己心目中理想的表格画出来,然后组织学生共同探究和讨论,最终形成更加完善、更加完美的图例。

总之,历史教学的创新并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广大教育工作者不断的努力和创新,一方面注重转变师生之间的关系,另一方面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同时还要注重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参考文献:

[1]魏雅文.初中历史教学中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研究[J].教育革新,2009(8).

[2]高建斌.新课程改革中初中历史教学的几点心得[J].雅安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2).

4.新课改背景下初中生物教学的几点建议 篇四

论文关键词实验内容 教学方法 科学实验的方法

论文摘要初中科学实验教学是培养自主、创新人才的重要途径,要实现这一目标,就需要实验课教师充分地认识到现有教学模式、内容、方法的不足。改进实验课教学方法。本文围绕这个主题,从实验的内容、仪器和设备、教学的方法入手,提出了新课程背景下初中科学实验教学改革的若干思考。

1新课程改革的科学实验与原教材实验的对比

(1)新课标教材无论从实验的内容、呈现形式,还是对实验的要求上,都有了很大的变化。科学实验改革的主要方向是由验证性实验向探究性实验的转变。

(2)新课程中的实验和以老教材中的实验有很多不同之处:第一,比以往更注重从生活中寻找资源进行实验,从身边的事物中理解科学。第二,注重科学知识的应用,让学生把学到的知识应用于生活,利用学习的知识处理生产、生活中的遇到的问题。第三,改变以往的实验课模式,更加注重让学生自己动脑思考如何设计实验。第四,更加注重学生的主导地位,让学生自己通过动手实验,从实验的现象中总结、归纳出新的知识,激励他们探究的兴趣。

(3)新课程注重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让学生体会探究的过程,通过学生的自主学习,提出自己的方案,强化了实验方案的设计、注重实验中出现的误差以及对误差的处理分析等等。

2初中科学实验教学的现状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进一步深化,我们国家不少专家学者和广大科学教师对中学科学实验的重要性的认识逐步加深,科学教学改革也正在紧密锣鼓地进行着。但到目前为止,我国科学实验教学的现状还是不容乐观的。(1)学校和教师受传统教育的影响,普遍存在着重理论轻实验的思想不少中学学校的教师对科学实验重视不够,而且实验教学的效果也不理想。有的老师甚至认为学生不会动手做实验不要紧,只要会动笔考实验就行。由此而引发了“做实验不如讲实验”,“讲实验不如背实验”的荒谬理论。(2)实验教学模式僵化,科学实验教学的基本原则没有得到充分的体现,教学方式呆板。以上实验教学的现状,不符合素质教育的要求,对于学生各种能力尤其是创新能力的培养收效甚微,必须予以改革。

3实验教学的改革措施

3.1实验课教师观念的改革

以往的教师总是按照教材按部就班地把实验的原理、方法、步骤、仪器使用、数据记录、数据处理等等,认为这样的教学效果很好。其实不然,学生在这个过程中失去了自主思考的机会,限制了学生的思维。所以这种教学观念应该予以改革。

在实验课中,教师应该作为一个引导者,应该学会将学习的任务逐步转交给学生,最终在有效的引导下,学生能学会自己进行实验和探究。这个过程比较复杂,需要有耐心。同时要有精心的设计,又要保持自然,不能让学生觉得很“做作”。可能在很长的时间内,教师要向学生要求学生必须掌握的各种行为,如提出问题、操作技巧、自我反思、合作交流、倾听别人的意见、良好地表达自己的看法等,直到学生展现出他们独立的实验能力为止。学生在进行实验的过程中,教师要与各小组进行交流,听听学生的问题与想法,适时地评价学生的实验过程。必要时教师可以把学生集中起来,通过讨论、示范、演讲等形式让学生获得更多的信息,进而逐步达成共识。

3.2教学方法的改革

教师面对的是活生生的学生,科学实验教学本身就是创造性工作。新课程的.实施,又为教师创造性工作提供了更加广阔的舞台。信息瞬息万变,要求教师学会批判、选择、加工,现有的科学实验理论与方法不能照搬,必须经过教师个性化加工,才能适合自己的学生。实验课教师应该依据课程标准的要求,确定教学目标,设计实验方案,使之适合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认知特点;善于与学生共同创造实验的方案,为学生提供讨论、质疑、探究、合作、交流的机会;善于引导学生创新与实践。新课程需要创造型的教师;创造良好的教学环境,创造新型教育理念,创造性使用教学资源。我们要在教学的内容和方法进行改革。围绕培养学生的综合实验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规划设计新的课程体系、实验内容和实验方法。根据教学目的的侧重点不同,可把普通科学实验按基本型实验、提高型实验、研究创新型实验三大模块进行建设。

3.3培养学生做课外科学实验的习惯,促进实验教学有效性的改革

目前有很多中学的实验室紧张,管理人员紧缺,实验教师也配备不足,导致很多实验不能正常开设。这势必会影响到中学的实验教学,挫伤学生学习科学的积极性,导致科学教学效果下降。因此,可通过学生做课外科学实验的方法来弥补其不足。但学生做课外实验的习惯并不是天生固有的,需要培养、逐渐养成的。要培养学生这种习惯成功与否的关键是取决于指导老师的方法,具体是:对学生要做好动员工作,与学生家长也要沟通到位,还要取得社会的信任,而最重要的是提供的实验素材一定要科学合理,能激发起学生的兴趣。一旦学生养成了做课外实验的兴趣,就可以进一步提高他们对科学的学习兴趣,实验操作能力、自主学习能力等。同时,学习方法也会得到改进。这对培养学生今后的自主创新能力,提高科学素养,有着深远的意义和广阔的前景。

3.4科学实验课教学资源的改革

科学实验需要利用教科处以外的资源。除了充分地利用学校内的实验设施、图书馆资料等实验资源以外,还要寻求更多实验资源的帮助。(1)发挥校外科研人员对实验课的指导作用。(2)重视利用校外自然物质资源。(3)通过多种媒体获取丰富的实验资源。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仅仅通过互联网,人们就几乎可以获得大部分想要的信息。当然,因特网只是众多媒体中的一种,只要有心,总是可以得到有用的实验资源的。

3.5实验教师自身素质和培训体系的改革

战斗在教育第一线上的教师是实施教育的直接参与者,作为一名中学教师不仅应具备一定的学历、资历,同时还要具有广博的科学知识,具有设计、改进、自制教具的科研实践能力;不仅能讲好理论知识,而且还要善于运用科学实验培养学生良好的实验能力和实验技能。所以,每一位教师要通过不断的学习充实自己,提高自己的知识水平和实验教学能力。通过学习,不断地更新、完善已有的知识结构,既要学有所长,又要广泛涉猎;既要精通一门学科,又要研究相邻学科;既要有理论家分析、综合、雄辩之才,又要有艺术家想象、概括、表演之才。同时各地区教育部门应组织力量定期对在职的科学教师进行培训。其他教育教学方面的培训在部分地区已经开展,但针对科学实验教学的相对较少。可以针对科学教师在设计实验、实验操作技巧、改进实验等方面进行培训,还可以通过举行各级研讨会,给广大教师提供交流与探讨的机会,相互促进。

4总结

要完成改革老式的实验教学理念,就要注重实验教学的内容、方法等,注重它们之间的联系,进而全面提高学生的实验能力。要想有效地改革,首先,我们要从观念上改革,认识现有观念的局限性。改变传统的思维、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构建和思考问题要有整体观念。其次,应该以培养高素质,全面发展的人才为目的,代替过去只强调智育发展的质量观。在改革中,要始终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发挥学生主观能动的作用,把整个实验教学过程看成是教师引导、师生合作共同探究的过程。

参考文献

[1]田明丽.基于现代教学论的普通物理实验教学模式[j].物理实验,,20(12):22-23.

[2]冯显灿.普通物理实验教学改革的几点思考[j].物理实验,2000,20(9):27-29.

5.新课改背景下初中生物教学的几点建议 篇五

论新课改下高中地理教学的几点思考

迎着世界高中课程改革的滚滚洪流,我国新一轮高中课程改革以素质教育为鲜明旗帜拉开了帷幕。常言道“不破不立”,只有打破传统的应试教育模式,才能树立起地理素质教育的新旗帜。但素质教育在中国倡导了多年,都是雷声大雨点小,没有取得实质性突破,究其根本原因是考试制度和教材没有从根本上进行改革,教学方法和教育手段没有突破传统的地理教学误区。新一轮课程改革给高中地理教学带来了机遇,同时也带来了挑战。

新课程改革提出的新的理念,包括新的课程观、教材观、学生观、教学观等,对提升地理教学思想、深化地理课堂教学改革、指导和丰富地理课堂教学行为都有重要的指导作用。作为一名教学实践者,必须在新课程改革理念下不断结合学校学生实际,不断探索尝试新的教学理念、方法,从而提高教学组织能力,提升学生的学习成效。

结合我的地理课堂教学实际,有以下几点思考:

一、充分利用现代教学资源对教学的辅助,让抽象的变得充实形象

新课程的地理教材有很多内容,主要是一些概念、地图,对学生来说很抽象。我们老师就要去发挥多媒体的作用,力图去展现地理信息的多样性。要充分发挥多媒体丰富的表现力,根据教学的需要把教科书中的一些不好理解和抽象的地图变成融解说词、背景音乐、动画、视频为一体的电子地图,把教科书中的插图由静态的平面图变成动态的三维模型,把原本单调、枯燥的描述地理事物的地图变得更充实、更形象、更具有吸引力。

例如:在山地形成的教学中,把教科书的地球岩石圈板块示意图制作成多媒体课件,以动画的形式展现褶皱山、断块山、火山的形成。在《常见天气系统》教学中,把锋与天气制作成三维动画的形式,来模拟锋面的形成,让学生更加直观地去理解锋面的形成及其影响。另外,气旋与反气旋、气压带与风带、世界洋流运动规律等知识都可以利用多媒体制作成动画的形式,可将抽象的知识具体化、形象化,更能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

二、充分激发学生的思维性,提高课堂活动的质量

新课改要求学生有更多的自主活动的机会,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增加课堂活动,同时要考虑到课堂活动带给学生的思维活动。在课堂设计时要让学生全员参与到课堂活动中,对探究问题或任务的设计要符合学生的经验水平,情境的创设要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并能引起学生的共鸣,活动过程中要多加鼓励、创造气氛,激发全员的参与欲望,并注意适时评价。

例如:在《以种植业为主的农业地域类型》教学中,教材中要求对美国商品谷物农业进行分析。由于对美国中部平原缺乏基本的认识,导致学生在分析时无所适从。因此,我课前搜索了美国中部平原的视频,课堂上,让学生先看视频,边看边观察。同学们参与意识很强,在讨论过程中大部分同学都能发表自己的见解。

三、转换师生角色,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新课程要求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师生角色的转换,变学生被动地接受为主动的合作,进行探究式学习,由过去教师的权威变为学生共同学习的伙伴、朋友、指导者。在教学过程中要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发展,同时又满足不同学生个性学习的需要。

例如:在复习《大洋洲与澳大利亚》的过程中,因为初中阶段学过大洋洲的知识,我先让学生通读每一个区域,然后让不同的学生来归纳讲解其地理位置、气候、地形、植被、工农业等知识,每个同学都有机会,提高了学生的.读图能力、分析问题的能力及表述能力,充分调动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四、注重教学和生活的结合,注重把身边的实际运用到教学实际中

由于学生知识基础的局限性,地理课本中的部分案例并不符合学生的经验基础,因此如何利用好身边的实际和学生已有的经验基础以及知识背景来设计教学,对于提高学生对知识的认知理解有很大的帮助。

例如:在讲《城市内部空间结构》一节时,我用绵阳市商业区、住宅区、工业区的布局来分析城市内部功能分区及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形成和变化。在讲《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时,为了让学生能更准确地理解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我用乡土地理作为实例:我们绵阳为亚热带季风气候,冬季最低气温0℃以上,年降水量较丰富,形成了亚热带常绿硬叶林,河流水量较丰富等。教学的目的都是一样的,但方式不同,教学效果就不一样。有了鲜活的实际案例,学生的兴趣就容易被激起,探究心理得到了加强,从而有利于学生掌握地理原理,并能将原理运用到实际问题的解决过程中。

6.新课改背景下初中生物教学的几点建议 篇六

摘 要:在新课改背景之下,学校对初中语文文言文给予了充分的重视。但在教学过程中依然存在着一些问题,这不利于贯彻新课改中“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以学生为主,创新教学模式,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学习,从而构建高效语文课堂。根据学生当前的发展特点就如何提高初中文言文的学习效率进行了简要分析,希望对其他教师提高教学质量有所帮助。

关键词:新课改;初中语文;文言文;教学策略

本文笔者主要谈谈引导初中生学好文言文的有效策略:

一、建立以兴趣为主的教学模式

西拉士曾经说过:“对自己抱有兴趣的人使我们感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只有对文言文产生浓厚的兴趣时,才会积极地投入其中。文言文的学习是从初中阶段开始的,学生刚开始接触,难度较大,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会遇到许多困难,如果教师没及时、有效地引导学生学习,久而久之,学生在语文课堂中会对文言文失去学习兴趣和动力。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可以利用多元化的教学模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其参与课堂学习的积极性,从中获得乐趣,让学生爱上古文。以九年级下册《邹忌讽齐王纳谏》为例,这一课的教学重点是体会邹忌设喻说理的方式并探究故事的现实意义。首先,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身心特点、学习状况等将学生分成互相帮助的学习小组并让学生仔细阅读课文,疏通文章,翻译课文的大概意思,掌握文中的重点文言文词汇。然后从课文中选择自己的人物在小组内进行角色扮演,十分钟之后,让每个小组轮流表演;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对这篇古文产生浓厚的兴趣,积极地在小组中进行角色扮演。最后,教师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并深入了解课文所包含的真正意义。这样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不仅能够对文言文产生兴趣,还能让学生在小组合作、角色扮演的过程中轻松地理解文言文内容。

二、重视学生的文言文朗读,培养语感

古人曾经说:当一个人多次朗读文章的时候,就会明白其中的内涵。由此可见,文言文朗读对学生至关重要。而且朗读是学习文言文的前提条件,学生只有通多反复的朗读,才能了解文章大致意思并进入下一个学习环节。但在当前的初中课堂上,教师为了快速地完成自己的教学任务,在学习文言文时没有给予学生充分的课堂时间去阅读课文,使得学生还未理解文章就开始听课,导致学生跟不上教师的步伐,这不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反而会导致教学效率不断下降。因此,教师在语文课堂上要给予学生充足的时间去朗读课文,这样才能有效地引导学生学好文言文。而在我们的语文教学中,阅读文言文一般有大声朗读、默读、边译边读等方式,教师在引导学生学习文言文时可以先让学生采取边译边朗读的形式,然后在班级进行巡视,观察学生的朗读情况,及时纠正某些同学发音不正确的字词,引导学生学会断句,帮助学生解决在阅读中遇到的疑难等,然后当学生翻译过一遍之后,让其再次大声朗读,感受文章的内涵。最后教师引导学生深入学习课文,掌握学习重点。这样学生通过朗读之后,就能轻松进入下一环节,彻底了解这篇文章的中心思想,轻松掌握文言文知识。

三、引导学生掌握学习文言文的技巧

在语文教学中,掌握好学习技巧至关重要。学生只有掌握好学习方法,才能快速地进入学习状态,主动地配合教师,这样有利于形成良好的课堂氛围,从而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但当前的很多教师在教文言文时按照自己的思维模式来引导学生进行学习,认为学生会翻译即可,其实教师的观点具有极大的片面性,不利于?W生正确掌握学习文言文的技巧。为改变这一现状,教师在教学中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指导:一是引导学生学会使用工具书。课本上一般会给出一些文中字词的解释,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依然还会遇见自己不会的生字词,这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使用工具书来帮助自己读懂课文,查找自己不会的词汇,长此以往,学生在学习其他文章时,能根据工具书快速地去理解课文意思,从而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二是积累文言文字词。教师在语文课堂上可以引导学生建立一个笔记本,将学过的字词整理在上面,像在课文中出现的通假字、古今词、一词多义等,这样可以让学生快速地记忆、理解文章意思。例如,在学习九年级下册《鱼我所欲也》这一课时,像文中的“辩”通“辨”、“得”通“德”、“万钟”是指俸禄的意思等重点字词,就可以整理在笔记本上,方便学生查阅、复习,以便更好地学习文言文。

文言文是初中语文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学好文言文不仅能够让学生更好地继承民族文化,还能提升学生的人格修养。所以,教师应遵循新课改的教学理念,优化教学模式,激发学生对文言文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积极地参与到课堂学习中来,从而让学生更好地弘扬古典文化。另外,教师也要丰富自己的文言文知识以及专业素养,为学生构建高效语文课堂,进行下一步的探索和创新。

参考文献:

7.新课改背景下初中生物教学的几点建议 篇七

随着高中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其也对高中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新课改背景下,如何改进高中历史教学方式,提高历史课堂教学质量则成为广大一线高中历史教师面临的重要课题。下面,笔者结合教学实践谈几点个人的认识。

一、正确领会新课程理念

高中新课程改革提出了学科教学的三维目标,其集中体现出“育人为本”的理念,这也要求教师要树立“以人为本”及“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为核心”的课程理念。在历史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变“教教科书”为“用教科书”,要根据学生个体差异因材施教,关注每一位学生的情感体验和人格养成,并与学生积极互动,指导他们进行富有个性的学习,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让他们学会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而要做到这一点,教师应加强学习,正确领会新课程理念,尽快提高自身专业素养,以适应新课程改革的需要。

二、准确认识和把握教材

新的高中历史教材采用了新型的编写体例,强调内容的综合性、专题性和选择性。教材以专题式知识体系取代了传统的通史知识体系,具有综合性强,时间跨度大,知识容量大,古今中外贯通的特点,尤其是必修教材,其知识容量更大,概括性更强,但教材的叙述篇幅却比老教材要少。历史教师该如何才能在有限的课时内高效地完成教学任务呢?这就要求教师要在理解课标的基础上,准确地认识和把握教材,认真备课,学会取舍,以灵活使用教材。

三、努力实现教师角色的转变

新课程改革要求教师正确认识和处理教与学的关系,既要突破“教师中心论”的束缚,又要摒弃“唯学生论”的偏见。这就需要教师根据新课程的要求自觉调整教学行为,重建师生关系,优化课堂教学结构,把新课程所体现的教学思想、观念落实到具体教学中。为此,教师应努力转变自身角色,由教学中的主角变为“平等者中的首席”,成为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参与者、指导者。新课改背景下的高中历史教学是师与生有效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互动意味着人人参与,意味着平等对话,意味着师生分享知识。有专家认为,在未来的课堂教学中,知识将由三部分组成,即教科书及教学参考书提供的知识、教师个人具有的知识、师生互动产生的知识。其中,师生互动产生的知识比重将会大大增加,教师具有的知识也将被激活。当前新课改把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置于突出地位,提倡学生进行探究性、体验性的学习,这打破了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教学模式,为一线历史教师转变自身角色提出了新要求。教师不仅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还是教学情景的创设者、学生动手操作的指导者,历史教师只有真正实现角色的转变,才能适应课程改革发展的需要。

四、积极引导学生转变学习方式

8.新课改背景下初中生物教学的几点建议 篇八

随着物理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教师的教学观念、方式和方法已有一定程度的改变,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显著提高。这给我们的物理课堂带来活力,也使目前新一轮的课改呈现出美好的发展前景。但当我们在深思课堂学习的效益及如何为学生的一生可持续发展之后,便会发现:课堂上的思维训练浮于表面的东西较多,也就是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尚需质疑。那么如何让课堂教学更有效,实现学生自主学习、主动学习,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为学生一生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作为每位物理教师在实施教学的过程中应关注以下几个问题。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营造宽松和谐的课堂氛围

任何学科的教学,要想创造最佳的教学效果,都离不开好的课堂环境,对于内容比较抽象、枯燥的物理来说,创设一个生动形象的教学情境尤其重要。在教学中,根据物理学科的特点,教学方法主要体现为如下三种:即实验教学、知识教学和习题教学。物理基础知识中最重要最基本的内容是物理概念和物理规律,物理概念和物理规律的教学是个比较系统的过程,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或知识基础创设物理环境,引入物理概念和规律。在获得感性知识的基础上,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进行分析、综合、概括,使学生正确的形成概念、掌握规律。课堂情境的创设者是教师,一堂课上得好与坏,这跟教师所采取的教学步骤、方法以创设的课堂情境有很大联系。在创设教学情境中,教师首先要根据学生求知、求动、求趣、求异、求新的心理特点,精心组织和设计课堂讲授内容,把课本知识和生活实际联系起来,创设出引人入胜、妙趣横生的情境。

二、动手动脑,开展小组探究活动

学生自我建构知识的前提是参与的意愿。“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因而教师要熟练地驾驭教材以及与之相关的课外知识,把科学性、兴趣性和物理的实用性有机地结合起来,有效地激发学习物理的兴趣。对于学生自我探究问题的设置、自我建构学习过程的维持等等,教师可通过物理趣闻、名人轶事,物理学与生产、生活、农业生产、科技、环保等领域的联系结合在模块章节的教学中,或者让学生动手进行探索实验等活动,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使学生积极地参与探索新知、建构能力的活动。实践证明:科学知识并不是全是教师讲懂的,往往是学生自己开动脑筋悟懂的。当学生对课堂所学的知识有兴趣,思维也就活跃起来了,所以获得的知识也就最牢固。

为了更有效地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激发求知兴趣,可按座位前后四人结合成课堂活动小组,认真选举好组长,教学中凡是学生能通过讨论解决的问题尽量交给他们自己解决,凡是能做成的学生实验和可见度小的演示实验,尽量安排学生去做。总之,教师要促进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学习。

三、重视观察实验和动手实验

物理是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物理实验在物理教学乃至整个科学中占有重要地位,其教育功能也是丰富的,作用不容轻视。研究物理问题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但最根本的一条是进行观察和实验。大量事实说明实验对学生具有特别强烈的吸引力,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重要手段,物理教师的任务不仅要创造条件为学生提供尽可能多的观察实验机会来激发学习兴趣,更重要的是把学生单纯的对实验的兴趣引到正确的轨道上来,使之具有较强的观察能力,熟练的实验技巧,科学的分析方法。当然在高中阶段的物理教学中,不是所有课本上的实验器材学校都能得配上,尤其是贫困山区的农村高中,这时就要发挥物理教师善于观察、动手能力强的特点:带领学生一起利用乡土资源自制实验仪器(本人曾经和学生一起利用大竹的“特产”竹子和木板自制了一个研究平抛运动的仪器,操作简单方便,效果也很明显)既弥补不了学校仪器的不足又让学生进一步巩固了所学的知识,一举两得。

作为实验不能只停留在会做、会看,还必须开动脑筋思考,为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动手能力,在教学中所有的演示实验,学生实验,我们都应改引导学生自己通过观察到的实验现象进行分析推理(为什么会这样,产生这种现象的根源是什么),再总结实验结论。学生没有在解题中遇到疑难问题,我们都尽量创造条件要求学生自己设计实验得出规律。只有将观察实验惯穿整个教学过程,才能激发求知兴趣,养成良好的物理素养,提高物理教学质量。因为完成一个实验,是对学生的能力、心理、意志、品质的全面锻炼,在完成实验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取得实践经验和亲身体会,通过设计实验方案、总结和分析实验结论、交流与合作等过程,帮助理解和掌握物理知识和技能,启迪学生进行实验研究的科学方法,培养学生科学的态度和价值观。所以在教学中,教师应结合模块内容的特点强化物理实验,充分发挥实验的教学功能。

四、教师少讲,精讲

9.新课改背景下初中生物教学的几点建议 篇九

摘 要: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发现初中地理和高中地理衔接出现了问题,初中地理知识过渡到高中地理知识存在较大的跨度,导致学生难以适应高中地理的教学,进而使学生成绩不理想。因此,高中地理教师应该意识到初中和高中地理知识衔接问题的重要性,采取相应的教学策略,将高中地理和初中地理知识衔接起来进行教学,从而提升高中地理教学的质量。

关键词:初中地理;高中地理;衔接策略

初、高中地理课程具有非常密切的联系,但在现实的高中地理教学中,存在与初中地理不衔接的现象,始终困扰着绝大多数高中地理教师。由于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化,教师将高中地理和初中地理衔接的问题作为重点研究的对象,进而不断完善高中地理教学的模式和手段。本文主要分析了新课改背景下初、高中地理的衔接问题,探究出切实可行的教学策略。

一、导致初、高中地理脱节的原因

1.师资问题

根据调查显示,我国目前初中地理师资力量有限。因为受传统思想和初中升高中考试要求等因素的影响,导致大部分初中学校对于初中地理的教学不够重视,在初中教学中,地理通常被看成副科,导致一部分初中尤其是农村初中缺乏专业的地理教师,由其他教师代教地理课程。由于教师的专业能力较低,导致初中生地理基础普遍较差。另外,因为教师地理专业文化程度不高,并且对于初中地理课程缺乏整体了解,导致其在初中地理教学中无法把初、高中地理的内在知识联系起来,这也就造成了初中生在升入高中后无法适应高中地理教学,以致对高中地理教学的效率造成一定影响。

2.课程时间安排不合理且内容存在较大差异

通常,根据新课标的安排,初中学校一般都在学生初一和初二时开设地理课程,在初三就不再作安排。这样就造成一年时间学生没有进行地理知识的学习,必定会导致学生遗忘之前所学的地理知识,这是造成初中地理与高中地理无法很好衔接的原因

之一。

初中阶段的地理课程主要强调的内容是中国以及世界地理,重点是描述区域内的地理现象和现实,所涉及的问题层次较浅,系统以及理论性都相对较差,对于学生的要求也较低。

二、衔接初、高中地理的有效策略

由于初、高中地理知识衔接不到位,使学生学习地理知识受到了较大的影响,导致高中地理的教学质量无法保证。因此,高中地理教师必须采取相应的教学策略,使学生在学习高中地理知识的过程中和初中的地理知识有效地衔接起来。

1.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

教师是教学的主导,而学生则是学习的主体,新课改要求学生的主体作用得到充分的发挥,同时,不能忽视教师主导作用的发挥。在将初、高中地理进行衔接的教学中,教师必须使自身的主导地位得到充分的发挥,了解学生掌握初中地理知识的程度,同时还要关心学生心理以及学习的状态。注重学生之间存在的差异,进而因材施教,从多个方面和层次有针对性地展开教学。帮助学生温故知新、夯实基础。比如,在高中地理教学前一周,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回顾和回忆初中有关地球仪、经纬网的知识,以备与高中“地球运动”知识相衔接。

2.钻研教材,把握课标

初中地理的教学理念就是让学生学习对生活和未来发展有作用的地理知识,让学生在生活中发现地理的问题以及以地理的角度去考虑问题,从而使生存的能力得到增强。而高中是为了培养学生成为具有地理素养的公民,同时,还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以及实践的能力,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和积极的探讨以及合作交流。通过进行自主、合作、探究学习,从而使学生掌握应该具备的地理知识,不断提升学生的地理学习能力,使学生树立正确的地理观念以及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3.拓展思维,提升能力

随着学生年龄的增长,学生的身心都比初中时成熟,因此,要使学生在获得基本技能的同时发展地理思维的能力,全面掌握学习以及探究地理知识的方法和手段,这些也是高中地理教学的目标之一。

(1)提升学生的空间思维能力

在地理思维能力中空间思维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由于初中生的空间思维能力还比较弱,在学习地图知识和等高线以及区域地图和地球运动时,都相对困难。由于学生很难理解地理事物的组合结构以及空间形态,从而对其掌握不够好。因此,在进行高中地理教学时不仅要顾及学生的基础知识还要在教学中增强其直观性。在教学中可充分利用地球仪、挂图、双手、板书等进行演示。在讲解地球自西向东转,从北极上空俯视,呈逆时针方向旋转;从南极上空俯视,呈顺时针方向旋转,①可以充分利用地球仪进行演示,鼓励学生课后自行演示与思考;②让学生拿出双手合十,按地球转的方向,从上俯视,从下仰视,观察地球自转情况。除此之外,还可借助多媒体帮助学生构建空间的概念。

(2)培养学生析图能力

“无图不成地理”,因而看懂地图特别重要。初中地理的教学中含有较多的图像资料,但是由于学生知识和智力发展有限,因此,初中生对于地理中的图像分析以及解读的能力普遍较弱。高中地理教学应该在初中教学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升学生对地理图像的观察以及分析能力,使学生通过观察以及分析图像来获取地理的信息,并要求必须要快速、全面和准确。同时,还要利用所学的知识将其进行概括和分析并进行描述与阐释,并且进一步论证以及深入探讨地理问题,从而使学生图文转换的能力得到提高。

4.改善教学方法

学生的学习方式以及教师的教学方法能够体现教师的主导地位以及学生的主体作用,想要做好将初中地理和高中地理的衔接工作,必须要善于运用各种教学手段与方法,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进一步优化课堂的教学。

(1)激发学生兴趣

初中生通常对于地理产生兴趣源于感性认知,例如,一些地理的奇闻轶事和各个地区不同的风土人情都会引起学生的兴趣。高中生对于地理的学习动力不仅来自理性的认知,并且还来自于感性的认知,因此,需要不断增强其感性认知。例如,可以在高中地理教学中,利用多媒体播放图片和视频以及热点话题等来进行情境的创设,从而引发疑问。例如,在教学必修一第三章第二节《大规模的海水运动》时,就先引出马航MH370失联的报道,并利用多媒体投影出来。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北京时间3月8日1时20分,马航MH370从吉隆坡至北京的航班在越南胡志明市空中管制区失联,地点为北纬6°55′15″,东经103°34′43″。

材料二 中国海军舰艇队航线示意图(图略)

问:马航失联地点附近发现了大量的油污,该季节油污扩散的方向是,原因 引发兴趣,然后就讲解课标要求的相关的地理知识,避免对高中地理产生枯燥乏味的印象,进而使学生还能够适应高中地理的教学。

(2)开展活动激发思维

改变高中地理课堂中学生被动学习的方式,可以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以及地理学习能力,同时,教师还要改变教学方式,采取自主学习以及合作、探究式学习的形式,重视活动教学,开展地理观测以及考察和实验等实践类活动,这样可以锻炼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

(3)强化教学直观性

在高中地理教学中,要求教师必须结合现代的教育手段,从而使教学更加直观,为学生建立地理空间的概念,使学生能够更好的理解抽象的地理动态,如,在教学“等高线”时,在手上画等高线,把手伸开就是平面的等高线,握住拳头就是立体的地形,学生对山顶、山脊、山谷、鞍部等一目了然;在教学地理必修一中重点的示意图:热力环流形成图、大气的水平运动的一力、二力、三力作用下的风向图、地球上七个气压带与六个风带的形成图时都可采取边讲边画的形式,要求学生跟着教师一起仿绘,在教学常见天气系统气旋与反气旋时,可以用“左右手定则”判断气旋与反气旋运动方向。

在教学时还要多加利用教学挂图,教学区域地理时,把重要的经纬线用粗色笔直接划在挂图上,运用多媒体向学生展示区域地图,以此作为教学的辅助。通过各种途径以及长时间的教学的影响,使学生熟悉区域地图,从而消除学习高中地理的障碍。

基于新课改的背景,通过营造良好的学习气氛以及开展教学活动,进行地理知识的传递,能培养学生的地理能力以及思维能力,进一步达到新课改的要求和目标,使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充分的发挥,解决初中地理和高中地理脱节的现象。这样有利于提高教学的质量以及教学的效率,从而加强师生间的良好沟通与

交流。

参考文献:

10.新课改背景下初中生物教学的几点建议 篇十

化学新课标降低了对化学事实性知识的学习要求,突出了对化学学习过程与方法的体验和基本观念的形成。这就要求教师要在课堂教学设计中站在学生的角度,充分了解学生的知识水平,以学生为主体进行化学教学设计。提高学生化学学习的兴趣。

一、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出发进行化学教学设计

新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之一:注意从学生已有的经验出发,让他们在熟悉的生活情境中感受化学的重要性,了解化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关系,逐步学会和解决与化学有关的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对教师来说,进行化学教学设计重在如何促进学生理解,所以应站在学生的立场上,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出发进行教学设计,而不是从教师教学方便的角度出发。但后一种情况在教学中却时常发生。一些重要的化学概念常常通过背诵的方式让学生“理解”概念。

例如,在上册书《分子与原子》的教学中,学生尽管记住了原子和分子的概念,也知道分子与原子的几点性质:

1、分子的质量和体积都很小。

2、分子在不停的运动。

3、分子之间有间隔。但当其面临真实的问题情境时,仍然不能用微粒的观点解释化学现象。教师要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和当前需要理解的学习内容之间的人事冲突,激发学生对常见问题深入探究的欲望。让学生在新的问题情境中对熟悉的内容进行重新思考,那些看似简单但实际复杂的知识才会显示出其固有的科学价值和教育意义。从而被学生理解并接受。

二、精心设计问题,引导学生思维,实现教学反馈

教师在教学中应尽量提出具有思考价值的基本问题,让学生基于已有知识经验对基本问题做出解答,这就要求教师针对需要深入理解的核心概念,设计好问什么、何时问、怎样问。达到让学生充分理解的目的。

例如,元素是中学化学课程中一个核心概念,在初中化学元素知识的教学中,尽管元素的定义比较抽象,但这并不妨碍学生建立起元素是组成物质的基本和物质的元素组成是物质性质基础的基本认识。为使学生产生上述基本认识,可向其提出以下基本问题:

1、假如将一宏观物质进行无限次的分割,你认为最终得到的将是什么?

2、水是由水分子构成的,电解水可得到氢气和氧气;水可以灭火,氢气可作燃料,氧气可助燃。你认为组成上述三种物质的基本成分各是什么?在电解水的过程中组成物质的基本成分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如何将这一变化表示出来?

3、金刚石和石墨看上去是截然不同的物质,但其在氧气中燃烧,产物都是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一氧化碳可以燃烧,二氧化碳却可以灭火---------,庞大的物质世界和有限的物质基本单元之间有什么关系?为什么要了解他们之间的关系?上述问题都是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出发,涉及学生熟悉的物质和现象,是学生感兴趣并且经过思考就可以对元素获得深层理解的内容。

学生经过对以上问题的思考,在头脑中建立起需要给一类原子一个统称的认识,意识到物质是由最基本的成分——化学元素组成的;在化学变化中元素的种类保持不变,化学变化的实质是元素之间的重新组合;每种元素都有特定的表示符号,元素符号不仅表示一种元素,还表示该种元素的一个原子,学习化学需要在宏观物质、微观粒子和化学符号间建立联系;物质的元素组成决定了物质的性质,可以从物质的元素组成方面对物质进行分类。学生还可以认识到即使组成物质的元素种类相同,但物质的性质也可以千差万别。

三、针对所学知识设计真实情景,实现学有所用

有一句谚语:听了容易忘,看了才记住,做了就明白。这句谚语深刻反映了实践应用对于促进知识理解的作用。在教学设计中,设计真实的教学情景,以激发起学生应用知识并对其理论进行提升的意识。同时实现了学生为主体、教师主导的教学理念。

例如,在初中化学“燃烧与灭火”一节的教学中,燃烧是学生日常生活中司空见惯的现象,学生已具备一些促进燃烧和灭火的经验与方法,教师可设计应用燃烧知识解决相关问题的情景,利用活动的形式让学生扮演消防人员,热电厂工程师等角色,对学校实验室和家庭居室提出合理的防火措施以及对热电厂锅炉燃烧提出有效的改进建议,把新知识的学习与问题的解决有机结合起来。这样,在课堂教学中把学生放在主体地位,极大地激发了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并实现了“从生活走进化学,从化学走向社会”的教学目标。学生在实践应用中达到对知识的持久性理解。

11.新课改背景下初中生物教学的几点建议 篇十一

关键词:教学理念;学习兴趣;教学效果

一、教师要深入理解新课改的教学理念

新课程改革在重视基础知识的基础上,着眼于学生的长远发展。课程具有一定的弹性,能够满足不同学生的不同需求。课程改革预期目标的实现,教师发挥着关键作用。所以,高中数学教师要深入理解新课改的内涵,并将新课改的理念内化,灵活地运用教学方法。首先,教师要活学、活用教材。在新课标的理念下,教材只是一个教学媒介,不只是教教材而使用教材教。作为教师要深入地理解高中数学教材,可以适当地对教学内容进行修改,对于脱离课标要求的内容可以适当地进行删除或修改,对于不足的可以进行适当地补充。不断改进教学方法,最大限度地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积极地融入课堂中,勇于表达自己的想法和见解,不断地扩大学生的发展空间。

二、教师善于观察学生,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师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作用至关重要,教师的一举一动对学生都有潜移默化的作用,所以老师要从自己开始培养对数学的兴趣,通过数学课堂上的每一分钟的培养,激励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学生浓厚的学习数学兴趣的产生依赖于教师的做法,所以,教师为了培养学生的兴趣要全力以赴,将学生的生活经验与书本知识联系起来,比如说在讲高中数学必修二(人教版)第一章的空间几何体时,如果教师让学生自我想象那么很难对空间几何体有形象化的理解,这就需要教师要考虑学生兴趣,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往往有着浓厚的观察兴趣,教师可以从学生熟悉的周围事物出发,寻找空间几何体的原型,让学生在原型的基础上进行空间想象。例如,教师可以拿学生的水杯、铅笔盒以及教室里的桌子等物体举例,水杯是圆锥形的,铅笔盒与桌子是柱体形状的,还有男生喜欢打的足球和篮球是球体形状的,这些东西都在学生周围。让学生充分利用这些生活原型来理解空间几何体,要比让学生单纯观察和想象这一章节的内容更易让学生理解和掌握,更有助于提升课堂教学效果。同时,还能让学生觉得日常生活中数学到处存在,他们会意识到我们的生活离不开数学,从而发现数学知识中蕴含的乐趣,激发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为数学课的学习提供强有力的兴趣,学生开始主动、积极参与数学课堂教学。

三、尊重学生主体地位,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新课程改革之下,高中数学教学的教学需求越来越高,教育部对高中教学的要求也随之提高。高中阶段是学生形成人生观和价值观的重要阶段,对以后的大学生活和工作具有重要意义,所以我们必须要重视培养学生积极参与的精神,这样为学生以后的学习和工作都有好处。传统的高中数学教学主要以“灌输式”的應付教育为主,对学生的学习方法有严重的主宰性质,教师不仅是课堂的主导者、组织者,教师又是课堂的主体,课堂上的一切学习或研究活动都围绕老师的意愿进行,课堂上学生几乎没有发表意见的机会,学生感到数学课非常枯燥无味,很容易失去对数学课的兴趣,课堂上都是被老师刺激,被动地进行数学学习活动,很难提高学生的数学成绩。因此,高中数学教学中教师要体现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才是学习数学的主体,而不是老师,课堂上尊重学生的意见,一切教学活动要围绕学生的需求进行,这样就可以培养学生的主动性,学生会积极参与数学教学活动。

四、鼓励为主,营造民主、和谐的课堂气氛

高中教师在培养学生积极性的作用极其重要,千万不能忽视教师对学生的作用,必须要从教师开始培养自身的良好素质,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影响学生,从而培养出学生对数学的学习兴趣。教师的一丝认可的眼神、一次欣慰的表扬,对学生的意义非常重大,因此,在数学课堂上教师要慷慨大方地表扬、鼓励学生,这样学生会感到自信,相信自己学好数学。教师不再是以前的领导式的教师,课堂上学生和教师的地位平等,教师不能把自己放在高人一等的位置,必须要亲切对待学生,营造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让学生感到数学课堂的亲切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积极性。比如,在讲高中数学必修一(人教版)第一章的内容时,学生对函数与集合的概念很陌生,为了强化学生的理解和记忆,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认识集合和函数的构成及内涵,引导学生了解函数和集合是怎么得来的?然后让学生尝试概括集合和函数的概念。鼓励不同的学生回答该问题,在课堂上学生答错问题时,教师要露出鼓励、宽容、安慰的笑容,不能批评学生,要给予适当的纠正,提高学生主动学习和思考的积极性,让学生在错误的回答中反思,最终正确地理解相关的概念知识。

五、合理布置作业,巩固课堂教学效果

从教学实践中可知,大部分高中生为了考上心目中的大学被动地学习数学,每天不停地做题,深入题海战术,没有积极地研究探索的积极性,学生极度缺乏对数学的积极参与,学生的成绩很难大幅度提高,很多学生都会放弃学数学,把目标定在其他自己喜欢的课程,造成学生的课程成绩不均匀的局面。教师课后布置作业量不能太多,必要布置具有探究意义的、能激发学生兴趣的题目,比如,在讲高中数学必修三(人教版)第一章算法初步时,教师要考虑到当节课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要考虑到不同程度学生的差异,然后给学生布置分层作业,比如,可以布置难、中、易三个层次相结合的作业,这种作业布置方法,能够兼顾不同层次学生,让全体学生都能得到有效的锻炼。教师布置作业要考虑作业的合理性和科学性,必须围绕学生的实际需求,布置对学生有复习意义的典型题目,不能让学生在题海中劳累,否则会很容易失去对数学课的参与积极性。

总而言之,新课改下高中数学教学必须要认真学习新课标要求,必须要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念和课堂教学方法,要想尽一切办法激发学生的积极性,提高学生的参与兴趣,这样才能提升课堂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秦振瑜.探讨新课改背景下高中数学的改革[J].课程教育研究,2013(34).

12.新课改背景下初中生物教学的几点建议 篇十二

一、高一新生学习困难的原因

(一) 学法的原因

从跟学生交谈的结果分析, 造成高一新生学习困难的原因之一是“学法的原因”。初中教师讲得细, 类型归纳得全, 练得熟, 学生习惯于你讲我听, 不喜欢独立思考和对规律进行归纳总结, 缺乏学习独立性。到了高中, 数学学习要求勤于思考, 善于归纳总结规律, 掌握数学思想方法, 做到举一反三, 触类旁通。如果继续沿用初中学法, 就会出现学习困难的问题。尽管新教材降低了难度, 但对一些学生仍无济于事, 每做一题都会遇到困难, 甚至一道题中会出现多处错误。部分新生在心理上也发生了微妙的变化, 产生了闭锁性, 上课不爱举手发言, 课内讨论气氛不够热烈。部分新生存在“只看不想, 只想不练, 只练不思, 只思不悟”的缺点, 缺乏良好的心态, 情绪浮躁。

(二) 教材的原因

通过对《新课程标准》的研究, 我们发现造成高一新生学习困难的原因之二是“教材的原因”。初中教材对内容进行了大幅度的调整, 数学学习内容由“基本内容”、“拓展内容”和“专题研究与实践”三个部分组成。而“拓展内容”是进入普通高级中学学生所必须修习的, 但是有些初中学校对于这些“可教不考”的内容作了弱化和删减处理, 这样就出现了初高中知识衔接上的缺漏。初中教材内容通俗具体, 对许多概念采用描述性定义, 教材坡度较缓, 直观性强, 题型少且简单, 多为常量, 偏重知识的基础性和普及性;而高中内容注重逻辑性、抽象性, 教材叙述严谨规范, 知识难度加大且习题类型多, 解题技巧灵活多变, 计算繁冗复杂, 多研究变量、字母。与初中数学相比增加了难度, 虽然初高中教材都降低了难度, 但相比之下, 初中降低的幅度更大, 而高中阶段由于受高考的限制, 教师都不敢降低难度, 便造成了高中数学实际难度没有降低的现实。因此, 从一定意义上讲, 调整后的教材不仅没有缩小初高中教材内容的难度差距, 反而加大了。这样, 不可避免地造成学生不适应高一数学学习。

(三) 教法的原因

通过对不同程度学生的访谈, 我们认为造成高一新生学习困难的原因之三是“教法的原因”。初中数学内容少、题型简单、课时较充足, 因此课堂容量小、进度慢, 对重难点内容均有充足时间反复强调, 对各类习题的解法, 教师有足够的时间进行举例示范, 学生也有足够的时间进行消化。进入高中以来, 教材内涵丰富, 教学要求高, 教学进度快, 题目难度加深, 知识的重点和难点也不可能像初中那样反复讲解演练, 且高中教学往往通过引导、探索、发现, 然后由学生自己去思考解答, 比较注意知识的发生过程, 侧重对学生思想方法的渗透和思维品质的培养, 这使得刚入高中的学生不容易适应这种教学方法。高中教师在教学中, 不仅要对教材中的概念、公式、定理和法则加以认真讲解, 还要重视学生各种能力的培养;教学中不但要重视书本上内容, 还要补充课外知识。这对习惯于“依样画葫芦”缺乏“举一反三”能力的高一新生, 显然无法接受。初中教师比较习惯于手把手地教学生, 对作业、练习的检查、督促抓得较紧;而高中教师则对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自觉性有着较高的期望和要求, 因而也往往会造成一部分自觉性不高的学生缺少压力, 放松对自己的要求。

二、初高中数学教学衔接的措施

(一) 学法的衔接

针对高一新生学法上的问题, 我们采取“二本三习”的学习方法。“二本”指的是笔记本与错题本, 具体方法是:

1.教会学生做课堂笔记以及读书笔记。在听课的时候要集中注意力, 把老师讲的关键性部分听懂、听会。听的时候也要注意思考、分析问题。光听不记, 或光记不听必然顾此失彼, 课堂效益低下, 应适当地有目的性地记好笔记, 领会课上老师的主要精神与意图。

2.引导学生学会反思, 自觉将—些典型的错误收集在一本错题集上, 并进行适当的注释。“三习”指的是预习、练习、复习, 具体方法是:

1.强化预习习惯, 课堂教学中安排一定的环节, 以检查学生的预习情况。

2.引导学生在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以外, 自己有选择地进行一定的课外练习。做作业时, 不但要做得整齐、清洁, 还要有条理, 这是培养逻辑能力的一条有效途径。作业应独立完成, 这样可以培养独立思考的能力和解题正确的责任感。在作业时要提倡效率, 应该二十分钟完成的作业, 不拖到一小时完成, 拖沓的做作业习惯容易使思维松散、精力不集中, 这对培养数学能力是有害而无益的。

3.强调及时总结复习, 增强理解。总结复习时要学会归纳、整理, 真正做到“由薄到厚”又“由厚到薄”。尝试写知识框图, 建立知识结构, 做好总结, 把握规律, 以便理清概念, 使其系统化, 从而更好地记忆及掌握运用。同时对所学的思维方法和解题方法也应进行分类总结, 找出其共性与个性, 区别与联系。

(二) 教材的衔接

就初高中教材衔接的问题, 我认为在教学中要正确处理好二者的关系, 利用好初中的知识点, 由浅到深地过渡到高中知识。知识之间是互相联系的, 高中数学的内容大多是在初中知识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 但它又不是简单的重复, 它是初中数学知识的延展和提升。

1.开学初用一周时间补习相关的初中知识, 从而把初中知识与高中教学内容衔接起来。对一部分初中内容要提高一点要求, 切实提高学生素质。复习的主要内容有: (1) 分式、根式及其运算。 (2) 乘法公式。 (3) 因式分解。 (4) 函数与方程。

2.在高一教学过程中采用“低起点, 小步子”的指导思想, 帮助学生温故而知新, 恰当地进行铺垫, 减少坡度。

(1) 在讲解一元二次不等式解法时, 可以先详细复习二次函数的有关内容, 然后和二次函数、二次不等式、二次方程联系起来进行解决。当函数取一确定值时, 求自变量的值即为解方程;当函数值在某个范围内变化时, 求自变量的值的范围即是解不等式。

(2) 在讲函数的定义时, 可从初中函数定义 (衔接点) 出发, 结合初中所学具体函数加以回顾, 再运用集合的语言来揭示“对应”, 给函数以新的解释, 在此基础上对函数重新定义, 使新定义的出现水到渠成, 易于理解, 使学生的认识得以深化, 培养思维的严谨性。初中给出了用“变量”描述的经验型的定义, 而高中则从“对应”的高度给出了一个理论型的定义。但后者并不摈弃前者, 而是把前者作为可供对比, 有待深入认识的对象。这一差异导致初中只需求函数表达式和自变量的取值范围, 而高中研究的范围更加广泛:形式多样的函数表达式、定义域、值域、对应法则及抽象函数等。

(3) 在讲函数的单调性时, 可以先提初中教材中的说法:图像呈上升趋势, 即函数值y随x的增大而增大;图像呈下降趋势, 即函数值y随x的增大而减小。然后结合图形引导学生用数学符号语言表示, 也就完成了从动态描述到静态刻画的过渡。

(三) 教法的衔接

为了让高一新生尽快适应高中教学, 达到“平稳过渡”的目的, 应采用“低起点, 小梯度, 多启发, 分层次”的教法, 重点抓好学生的数学基础教学。

1.高一刚开始, 可适当放慢进度, 让学生有一个逐步适应的过程, 决不能为了应试的需要而在一开始就抢进度、赶课时, 否则只会适得其反。要一步一个脚印, 尽量做到节奏慢一点, 坡度缓一点, 扎扎实实地打好高中数学的基础, 使学生早日适应高中数学教学的节奏, 为后面的学习创造良好的条件。上课的语言要有紧慢疏密、轻重缓急;讲到教材的重点、难点或关键的地方, 语言应该放慢, 语气应适当加重;讲到疑点之处, 声调可以提高, 尾音适当拖长。

2.在知识引入上, 需要精心构思, 创设新颖有趣、难易适度的问题情境, 充分发挥直观表象的作用, 帮助学生把研究的对象从复杂的背景中分离出来, 突出知识的本质特点, 讲清知识的来龙去脉, 揭示新知识的提出过程。譬如, 在讲函数知识前我给学生布置一个任务, 记录早上八点到晚上八点这段时间内整点时刻的气温。于是, 有的学生将数据制成了表格, 有的学生将数据描绘成了一张折线图。经过这一实践活动, 学生对函数的表示, 函数图像的特征, 以及函数的单调性这些抽象的概念增加了感性认识, 从而为进一步理性思考打下基础。

13.新课改背景下初中生物教学的几点建议 篇十三

【摘 要】:本文通过分析物理新课标的要求和当前高中物理实验的教学现状,提出了改革物理实验教学的几点尝试,包括认识验证型实验、探索开放型实验和巩固应用型实验三个方面,旨在改善当前教学情况,提高学生整体物理水平。

【论文关键词】:新课程 高中 实验教学

新课程标准提出要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三个方面培养学生,关注学生的终身发展。中学物理作为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以向学生传授物理知识、培养学生应用物理的能力为目标。物理概念和规律大都与实验有着紧密联系,故实验教学在培养学生物理素养方面起着全方位的作用,是判断物理常识是否成立的标准。

当前高中物理教学存在着诸多问题。首先,在教学中,教师把实验的结果作为目标,忽略科学探究的过程教学,无法发挥实验教学的效果;其次,近年高考的实验题趋向于“源于教材而不限于教材”的趋势,针对性的实验练习已经不能适应高考的要求;再次,实验教学受时间、空间、实验条件、实验难度、学生的认知程度和动手能力等的影响。那么,在新课程背景下的教学中,可采取哪些应对措施?笔者做了以下几方面的尝试。

一、认识验证型实验

高中生虽然已有一定程度的物理基础,但面对高中物理的复杂过程,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和对过程的想象力有限,不进行直观教学,很难使学生领会和掌握。在认识验证型实验教学尝试中,我们以演示型为例来具体讨论。

演示型实验教学是以师生双方为主,包含各种教学要素的一个互动过程,是学生获得直观认识的重要形式和手段。演示实验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对提高物理教学的有效性有着积极作用,是学生建立物理概念、理解和掌握物理规律的必备环节。演示实验的方式主要指教师用仪器或实物进行演示,包括实物、模型、投影、幻灯片和多媒体辅教等,利用演示实验创设教学情境,使学生的知识得到巩固和应用。

二、探索开放型实验。

探索开放型实验是指以学生为中心,由学生独立制作实验方案:提出问题——假设猜想——确定目标——设计实验——分析数据——得出结论。探索开放型实验与传统实验最大的区别在于:它是由学生根据已有物理知识和背景,在实验过程中充分发挥想象力和主观能动性,自主选择仪器和工具来搜集数据,独立完成实验项目。在这个过程中,实验成为一种积极的探索行为,学生在这个过程中得到极大的满足,提高了学习积极性。

人教版物理必修1教材《力的合成》教学中,教材改变了内容的引入方式,采用探究求合力的方法,即由实验归纳得到平行四边形法则,变“教学生做实验”为“让学生自主探究”。鉴于学生经验不丰富,可参考的理论知识不多,实际操作比较困难,可在给学生必要的提示和的前提下,在实验室采取小组合作的方式,开设“探究求合力的方法”的实验。

在进行探索开放实验时,教师要尽量为学生提供科学探究的机会,提供完备的实验条件。学校应加强物理实验室建设,为学生提供充分的物理实验时间,尽量多学多练,在试验中发现并创造性地解决问题。

三、巩固应用型实验。

物理实验并不仅仅局限于实验室和课堂,现实生活中的许多实际问题和现象都蕴含着物理概念和规律,而且我们学习物理知识的最终目的是将其运用到实际生活中。物理实验与生活体验的有效结合,可以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奠定良好的物理基础。

现实生活中有许多学生感兴趣的问题,但由于认知有限,无法构造出具体的物理模型,这就要求教师以实际问题为载体,引导学生利用已掌握的知识技能应用于实际生活,发展学生的发掘能力和动手应用能力。可采取的形式有:设计趣味小实验;鼓励学生动手进行小制作。

课外活动和生活实践实验是我们物理课堂实验教学的有力补充,学生通过动手操作,不但可以实践物理常识,还可以提高生活技能。

四、结语

上述物理实验教学方式在实践中收到了良好的效果,学生的积极性增强了,自主学习的能力也得到了培养,物理实验教学的状况也得到了改善。但任何教学模式都有利有弊,我们要发扬其优秀的一面,同时也要改进其局限性。

新课程的实施,带来新的理念和要求。物理实验教学模式是一个开放的体系,在具体教学中要整合各种教学方法,做到扬长避短,体现新课程的基本理念。研究新课程理念下物理实验教学,对优化高中物理整体教学水平,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此文由才子城毕业论文网搜集

参考文献:

14.新课改背景下初中生物教学的几点建议 篇十四

内容摘要:创设有效、高质、创新的课堂,是所有高中语文教师的理想与追求。理想无论多么高远,最终都要落实到具体的教学实践中、落实到课堂上。在新课程背景下的高中语文教学中,教师普遍采取“学案型”的教学模式,但课堂教学的实践中,教学有效性却并没有得到显著提升。本文即针对现阶段高中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缺失的表现、原因分析谈几点管窥之见。

关键词:新课程 高中语文 课堂教学 有效性 思考

经过广大语文教师多年的探索与实践,新课程改革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但在前行的道路上也出现了一些困惑,从而抑制了课堂教学功能的整体实现。

一、现阶段高中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缺失的表现

1.班级学习机会差异悬殊,部分学生课堂有效学习时间少。有些学生不会听课,不会学习,课堂上我们常常看到这样的情景,讨论时,有些小组时,争的不亦乐乎,但只顾说自己的,完全没有把别人的观点记在心里;而有的小组却“默默无闻”,都在期盼别人先开口;有的组员不参与,不合作,扰得小组学习无法正常进行;有的小组则是“离题千里”,?论看似热烈,但毫无结果;有的小组干脆变成了学习好的学生的一言堂……这样的“自主、合作”失去了它的本来价值。

2.教学中片面强调感悟过程而缺乏理性分析。时代在发展,社会在进步。现在的许多学生自我意识非常强,但这种意识也很不恰当表现在了学习中,如阅读学习中以自我意识取代主体意识,以闲适的故事阅读取代严谨的科学阅读,缺乏整体意识、语境意识,喜欢钻牛角尖等等,从而加大了教师的指导难度。

3.教学模式程式化,缺少随教学内容改变的相应变化。形式是为内容服务的,但是,在新课程的推进中对传统的教学方式一概推翻,把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简单等同于预习、讨论、总结的教学模式,教学中放弃了教师的主导、课堂走向了形式主义。

4.学案编制水平不高难以实施教学目标。为了适应新课程,许多学校采取了“学案型”的教学模式,但是,由于学案命制人在时间、精力、经验、能力等方面缺乏有效保障,因此,在实际应用中缺乏高质量的学案,本应具有引导、启发价值的学习的平台、学习流程成了可有可无的鸡肋,更重要的是挫伤了师生参与的积极性。

二、高中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缺失的原因分析

1.有效的语文教学缺乏新的学科理论支撑。语文作为一门课程,它应该有自己的教育理论体系和知识体系,但是现在的基础教育阶段缺乏一套系统的、科学的、完善的现代语文学科理论体系,这也就难怪许多学生学了十几年语文竟然连语文是什么都不知道,更不要说学了什么内容,或许,他们的老师也不清楚自己在语文课堂上正在教什么、应该教什么。正如一位语文界的专家所言,语文教学的效率问题表现在“教学”上,而根子往往是在对“语文”的准确、深入的理解上。怎样使语文课程在清晰的思想指导下实践,怎样才能使我们每一位教师每一天的语文教学少走弯路、提高效率,这需要语文理论工作者与语文实践工作者联合攻关。

2.“不谋全局者不足谋一域”。语文学科内容繁多、涉及面广而又灵活多变,但其核心知识与能力是不变的。然而,现在的语文教学缺乏全局意识、整体意识,缺乏科学合理、完善有效的建构体系,没有将语文教学作为一项系统工程来经营。具体表现在初高中知识、能力层级不清晰;高

一、高二与高三培养目标不统一,教学中,往往是“铁路警察各管一段”,只抓一点不及其余;教师个人素养有差异,对教学目标、内容、任务、过程的理解不同;评价体系不统一、不健全缺乏可操作性……这些已经成为语文课程改革的重要瓶颈。

3.现在的语文教学缺乏“语文意识”,缺少必要的语文知识教学和必要的能力训练。语文教学的最终目的是要使学生形成一种运用语文的能力,但是现在初中阶段片面强调语文的人文特性,强调读书的“自悟”,忽视基础知识(尤其是语法、修辞等基本不讲),过分重视对文章的领悟,过早进行应试作文训练,致使学生根基不深、理解能力不高。因此,我们的语文教学不是语文知识过了头,而是需要大力研究中小学的语文需要每个阶段教什么知识、训练什么能力。所以,我们不应该回避“必要的语文知识”的教学。必要的语文知识教学和必要的能力训练正是课堂教学有效性的体现。

4.语文课堂呈现功利化倾向。语文教学是滴水穿石的功夫。教学过程不是自来水,更不是高山流水,而是屋檐滴水。只有坚持不懈、持之以恒的滴水功夫才能把一碗水装满,才能把坚石穿透。但是现在的课堂略显浮躁,无论家长还是学生都想探求终南捷径,都想在最短的时间内取得最大的成效,教师也面临成绩的重压,这就使语文教学在夹缝中求生存,无形中使智慧启迪智慧,思想演变思想,能力转化能力的充满活力的语文课堂异化。

三、对于高中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几点思考

1.课改不是全盘否定、推倒重来,我们应该继承、发扬几十年来形成的优秀的教学经验,坚持几千年来优良的教育传统。比如教学中要遵循“因材施教”“寓教于乐”的原则,学生要“循序渐进”“持之以恒”,学习规律中的“温故知新”“学而时习”等等。只有在继承的基础上才谈得上革新,才能少走弯路,才能走的更远。

2.树立学生的文本意识。课程改革是传承基础上的创新,无论教学模式怎样不同、学习方法如何变换,我们都应该坚守语文的本质,用语文的思维、语文的方法处理语文问题。在实际操作中,既不能将语文泛化(如将语文简单等同于生活),也不能将语文肢解、归纳为死板的模式。

3.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要使学生养成书写清楚、规范、卷面整洁的习惯;养成多向思维构思的习惯(多问几个为什么、假如);养成勤练笔的习惯;养成观察生活的习惯;养成边读边思考的习惯;养成勤于积累的习惯……良好的学习习惯的养成不是一朝一夕就能成功的,需要所有语文教师的共同努力,更需要从小学到初中到高中的坚持。

4.选择能引发学生思维或情感的学习情境,并且把学习主体、组织形式、学习方式、学习内容、学习目标整合起来,促进学生的学习向纵深发展。形式为内容服务,教学方法是否有效,就要看能否使学生进行深层的语文学习活动。在实施教学设计过程中,教师要根据课堂的生成实际,不断调整教学方法展开教学,而不必拘泥于一种模式。

5.通过分层递进教学、重视自主行为培养、加强教学的情感性设计和情感教学等措施,营造浓郁的学习情境、思考氛围,使学生感悟到学习本身也是一个使人获得乐趣和享受的过程,从而让课堂焕发出生命活力,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时效性,这是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有力保障。

总之,新课程改革是一项实验,也是一种探索,它最终要落实到教学中来,而衡量语文教学有效性的基本标准是学生语文能力、语文素养的发展。从大量成功的教学实践看,有效的语文课堂教学无论怎样改革,都应当坚守三种意识:生本意识,语文意识,思维意识――即关注学生的发展,回归语文的本质,注重思维的培养。

15.新课改背景下初中生物教学的几点建议 篇十五

一、教师的角色要转换

义务教育生物新课程标准要求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自主完成探索性实验, 独立进行科技制作, 探究一些新科技问题并完成相关科研学习报告, 进行社会调查及扩展性学习等多项课题研究工作, 这是旧课程无法比拟的。与此同时, 新课程能让老师们的教学能力、应变能力、实践能力、适应能力得到进一步提升。学生开展课题研究工作的质量的关键取决于教师 对研究课题的内容、过程、方法及相关综合信息的熟悉和掌握程度。因此, 要想有效指导学生开展课题研究工作, 教师必须转变角色, 由“教书匠”转变为“教研型教师”。要培养高素质学生, 教师自己首先必须是一个高素质教师, 要善于“反思”, 丰富内涵, 提高教师的学识和能力, 增强教学效果。在生物教学过程中, 教师要尽快转变观念, 完成角色转换, 尽力发挥好自身的主导作用。

二、突出师生互动, 提高教学质量

随着新课改实验的不断深入和推进, “师生互动”这种比较普遍的教学方法在课堂教学中日益受到关注和重视。“师生 互动”的根本目的是引导和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因此, “师生互动”是否成功就要看学生是否进行了积极思维。实施“师生互动”, 教师一定要了解学生的发展水平, 从学生实际出发, 激发学生强烈的兴趣和求知欲望, 让他们通过自己的实践、心理、情感和体验, 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这样, 才能使学生进入到积极思维的状态之中。

例如, 在学习“伸肘和屈肘”时, 可事先激励学生制作“肘关节模型”。课堂上, 教师不急于讲解, 而是先展示挂图和模型, 同时演示自己的上肢, 让学生一边实验一边分析, 而后产生共鸣。因此, 教师可以综合运用情境激发, 师生互动, 直观演示, 将模型、挂图及自己的上肢对照起来, 逐一指出肘关节、肱二头肌、肱三头肌、尺骨、桡骨等各结构的位置及名称, 再演示部分结构的作用, 让学生仔细观察和探讨, 从而得出伸肘和屈肘动作是怎样完成的结论。

三、突出情感调节, 提高学生的认知水平

情感往往直接影响学生的认知水平。一个人在愉快时, 容易通过感知觉接受外界信息, 而一个人在忧郁、苦闷时, 往往不能接受外界信息, 更会出现“视而不见”、“听而不闻”的情形。教师要根据情绪对学生认知活动的影响, 在教学过程中, 充分利用正面情绪推进学生的认知过程, 提高教学的效率。

例如, 在学习“遗传与变异”时, 关于细胞核、染色体、DNA、基因的知识, 学生觉得枯燥抽象、难以理解和掌握。如果教师在讲此知识之前, 先讲个故事或谚语, 比如说, “龙生龙, 凤生凤, 老鼠的儿子会打洞”、“克隆”技术、“一母生九子, 子子不一样”等, 就能激发学生的兴趣, 使学生处于愉快、兴奋的正面情绪状态, 再画出若干个从属关系的包涵图表解释细胞核、染色体、DNA、基因的关系, 学生就容易理解, 从而及时掌握所学知识。

四、善于设计演示实验, 创设情境

教师在教学中, 要从创设情境入手, 设计合理的小实验, 着眼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才能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思维能力。

教学实践告诉我们, 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有意识地创设情境, 将学生引入情境之中, 就容易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动机, 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在生物教学中若能辅之设计合理的小实验, 则势必容易达到教学目的, 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例如, 在学习“食物的消化”其中的酶的催化和胆汁的乳化如何区分时, 确实有一定难度, 不妨通过一些小实验, 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思维。教师可以捏一段小粉笔头成粉末状, 再烧一张小纸片, 让学生产生好奇心, 分析及讨论这个实验的现象和成分的变化, 在教师的指点下, 酶的催化和胆汁的乳化就容易分辨和掌握了, 这无疑达到了寓教于乐的目的, 提升了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五、让你的学生对你有信心和兴趣

每一位教师都处在学生视野的横向和纵向比较之中, 修为、人格魅力和教学技能至关重要。著名教育家孙敬修先生 说:“学生的眼睛是‘录像机’, 耳朵是‘录音机’, 脑子是‘电子计算机’。录下来的信号装在‘电子计算机’里并储存, 然后指导行动。”这说明教师对学生具有很大的影响力。

1.树立形象。不仅在课堂上, 在平时的一言一行中也要注意“言传身教”。一般来说, 学生都较信服“知识渊博”的老师, 甚至作为“偶像”崇拜。为此, 老师要努力钻研业务, 严格要求自己, 不仅要设计好每一堂课的教学, 而且知识面要广。除此之外, 还应该注意自己平时的一举一动, 如说话文明、举止端庄、尊重他人等。

2.放下架子。即与学生“打成一片”, 同他们交朋友、做游戏、说心里话, 使学生不仅觉得你可敬, 而且可亲。

3.因势利导。实际上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动之以情, 晓之以理”。活泼、天真是学生的本性, 可他们也有多愁善感的一面。因此, 我们要及时针对他们的苦恼做好思想工作, 消除他们的烦恼, 给他们以战胜困难的信心和决心。

试想一个对自己都没有信心或信心不足的教师, 怎能通过课堂让学生对自己有信心和兴趣呢?教师, 任重而道远, 一定要用心做好工作中的每一件事, 让学生钦佩, 赢得学生的好评, 这样教学的实施才能顺畅。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师只要在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中, 有计划、有目的地培养学生的兴趣, 并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 积极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 就能获得令人满意的教学效果。

摘要:新课程标准下的课程改革既要求教师更新观念, 又要求教师转变角色, 其中教学方法的更新更是迫在眉睫。

16.新课改下初中数学教学的几点策略 篇十六

关键词:初中数学;思维;情感教学

一、把握情感因素,促进教学

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是否符合自己需要的态度的体验,情感产生于认识过程,而积极丰富的情感又能促进认识过程。新课程意识到了这一点,把教学改革的视线拓宽到包括情感因素在内的广阔视野里。

师生间融洽的感情是教学活动获得成功的重要前提。“亲其师,信其道。”所以人的情感具有迁移功能,特别是对中小学生而言更为强烈。教师要经常深入学生,接近学生,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要认真、细致地讲解,尤其对差生,不仅要有耐心,更要有爱心;要特别注意尊重学生,只有这样,学生才会有自尊,学习中遇到困难才不会轻言放弃。教师要关心、体贴、爱护学生,让学生感受到老师就是自己的知心朋友,是自己的亲人。

优秀的教师不只是传授给学生知识、技能、获取知识技能的方法和能力,而且还将自己对学科的深入探索和执著追求的精神、热忱和感受随着教学内容一道带给学生。数学教师的课堂语言要力求生动、有趣、赋予激情以感染带动学生,引起学生的共鸣,使学生有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如临其境的感觉。如我在讲“勾股定理”时注重阐述我国古代对勾股定理的贡献,让学生在数学课上也得到爱国主义教育。诙谐地讲述有关“毕达哥拉斯定理”即“百牛定理”的故事,使学生学得其乐融融。我深情地说:“同学们,你可曾知道,勾股定理是我国古代数学史上一颗璀璨的明珠,它的证明给人们带来了丰富多彩的智慧。”然后,我让学生用事先准备好的直角三角形纸片想办法证出勾股定理。顿时,学生激情高昂,一边操作一边讨论,沉浸在“寻找新大陆”的学习氛围中。

二、“自学—讨论”是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一种非常有效的教学模式

它能积极倡导学生自主阅读、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本文结合初中数学“自学—讨论”式教学模式的实践,提出了实践过程中应该注意的几个问题。

1.把班级进行科学分组,这样可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小组成员的构成应充分考虑学生的能力、兴趣、爱好、性别、思想状况、个性特长、家庭文化背景等因素,遵循“组间同质,组内异质”的原则。这样,既有利于组间竞争,又有利于组内优势互补、相互帮助、相互促进。小组的成员分工也要根据每人的特长来分派任务,这样才有利于发挥学生各自的长处,也让每个人在合作中找到成功感,增加学习的信心。

2.科学的设计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是“自学—讨论”式教学模式的核心

提问是每一个教师课堂教学中最常用的方法,是引导学生积极思考的最直接的手段。但是,教师问什么、怎样问,却有很大的技巧,不同的问题采用不同的问法,往往会产生不同的效果。因此,只有设置的问题新颖、独特、富于趣味性,才能对学生产生强大的吸引力,激发他们探索的欲望和思考的兴趣,使他们产生学习的愿望,形成学习的期待。

3.《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要求“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不应只限于接受、记忆、模仿和练习,初中数学课程还应倡导自主探索、动手实践、合作交流、阅读自学等方式。”而课前预习正是贯彻这一要求的良好体现。课前预习的过程是一个自主学习的过程。预习时,学生能动手实践、自主探索、独立思考,用自己的方式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独立地接受新知识,从而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创新意识。

课前预习能够使学生初步理解新课的内容、重点和难点,做到听课时有的放矢,降低学习新课的难度,减少听课的盲目性、紧张感,为课堂讨论提供必要的知识准备,从而节省很多不必要的讲授时间,提高课堂效率和学习效果。

数学作为一门思维缜密的学科,我们传授的不仅仅是知识,更是让学生学会如何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让他们养成一个良好的习惯,这对以后的更加深入的学习都是有帮助的。课堂效率的提高需要我们广大一线教师不断探索研究,把新课改真正落到实处,让学生爱学习,让老师爱教学。

17.新课改背景下初中生物教学的几点建议 篇十七

摘要:实施新课程改革,关键是课堂,课堂教学应怎么发展,是摆在每一位教师面前的急待研究的课题。在全新的教育理念下,教师的教学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都与从前有很大不同。然而,通过我的调研发现课改新理念和实际有效教学之间仍然还有很大的差距,老师们还有许多困惑,也有许多担忧,下面我就此种教学观念下的课堂教学,我们应该怎样去积极应对,如何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解决传统高中政治课堂教学的弊端和实践中遇到的新问题,以顺利实现课堂教学目标,是本文所要探讨的。

关键词:新课程理念 教学内容 构建 引导学生 课堂学习评价机制 教学资源 思想政治课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传统的教学模式慢慢的退出了历史舞台。师生之间不再是简单的“教”与“学”的关系,而是互动、和谐的关系。教学形式变得灵活、开放、不拘一格,教学手段也变得先进、丰富多样,课堂气氛也活跃了,学生不再是被动接受知识的“容器”,而是在学习中有了更多自主选择的机会,自主、合作、互动、探究的学习方式正在逐步形成。然而,面对层出不穷的新教育理念,教师感到眼花缭乱,不知哪种适合课堂教学,能否被学生接受,在课堂上有时便出现一些令人尴尬的失衡现象。我们必须冷静的审视和反思当前思想政治课堂教学的现状,客观地传承积极有效的教学经验,在探索教学创新的同时保持思想政治教学的优良传统。

一、新课程理念下的课堂是自主化的课堂,但忽视教师的主导地位,自主学习、探究学习流于形式

“记录在纸上的思想如同某人留在沙上的脚印,我们也许能看到他走过的路径,但若想知道他在路上看见了什么东西,就必须用我们的眼睛。”德国哲学家叔本华的话道出了自主学习的重要性。在教学过程中,学生作为活生生的有意识的人,是学习认识活动的主体。因此,教师要让每一位学生带着自己的知识、经验、思考、灵感等参与课堂教学,让学生先看、先想、先说、先练,使学生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更多地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但一些教师认为,既然倡导学生自主学习,就应该把更多的时间交给学生,可以让他们组成几个小组互相讨论、探讨。自此课堂上教师谨小慎微,话语不多了,做出一副民主的姿态,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不时听到“你们可以自主讨论”,“敢于发表自己独到的见解”,“畅所欲言,不要拘谨”,却难得听到他们分析与讲解的声音。新课改虽然强调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学习,但是并不否定教师讲授的主导地位。其实,自主、探究学习不等于让学生放任自流,学什么,怎么学,学到何种程度仍然需要教师的指导。为了强调学生学习的自主性而弱化甚至漠视教师的指导作用的教学行为,就是把自主学习给“泛化”和“异化”,是把自主演变成了一种放任。在高中思想政治教学过程中,对于脱离学生生活经验的理论知识不可能让他们自己去思考,讨论或搜集资料,否则可能会浪费大量的实践和精力,完不成预定的教学目标。在这种情况下,教师的主导地位显得尤为重要,教师生动地举例,恰当的讲授在启发学生思考的同时也会有事半功倍得效果。

在新课程理念下,政治课教师要以素质教育为导向,树立“以人为本”的新课程观,摆正学生和教师的位置,处理好学生主体和教师主导的关系。其次,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做到“导放”有度,让学生的自主与教师的指导合二为一,而不是让“自主”流于形式。最后,在课堂教学中加强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与心灵沟通,发挥言传身教、潜移默化的影响作用,使学生在平等、宽松、民主的学习氛围中满足学习需求,激发学习热情,体验学习兴趣,从而实现教学相长。

二、莫让教学手段模式化,忽视课堂实效 学习是学习者、教师和其他学习者之间相互作用的结果。只有通过学习中的合作与竞争,个体的知识结构才能更趋于合理、丰富和全面。学生学习的内在需要要求课堂教学提供足够的多向交流机会。因此,新课程强调要注重活动教学。但是,很多教师将其片面化理解,认为一节课当中活动越多越好,或者用几个案例或一个话剧构成一节课,完全流于形式。这样既导致预定教学目标没有完成,也会导致师生对课本知识不去分析,对社会生活不去思考,不作评价,不去解析,讨论中也没有达成共识,没有把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上升到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高度,从而失去了思想政治课教书育人,注重培养学生知、情、信、意、性的功能。陶行知说过,教育的方法要采用自动的方法,启发的方法,手脑并用的方法,并且要使学生注重全面教育以克服片面教育,注重养成终身好学的习惯以克服短命教育。“活动”的目的是让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体会过程与方法,培养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而不是只注重课堂好看,热闹而不讲求实效。

三、促进评价标准多元发展 高中思想政治新课程标准已经正式颁布,以新课程理念为灵魂的高中思想政治新教材在全国部分省、市试行。新课程倡导的是一种激励性的评价,通过这种评价来激发和调动学生学习政治的积极性,这无疑是正确的。但是没有科学的评价方法,没有正确的考核方案,仍以分数作为评价教师工作和学生学习效果的唯一指标。在课堂上,对学生一些有悖于正确价值取向的观点依然受到老师的肯定与赞扬,有些教师认为这是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是激发学生的灵性和智慧。这些无疑背离了新课改激励性评价机制的初衷。在教学实践过程中,教师们一致认为“等级+特长+评语”的评价方法克服了学生间分数竞争的现象,可以让每个学生发挥各自的优势,激发了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学习、全面发展的积极性,让他们都有一种独自优越感。

四、探索课本去粗取精、体现案例选编的典型性

案例堆砌,为案例而案例,是案例教学法的大忌。运用案例的目的是为了使抽象理论具体化,书本知识生活化,从而有利于学生的理解接受、活学活用。不加选择地大量罗列案例,表面上看热热闹闹,学生兴趣盎然,实际上根本就目不暇接,更谈不上对案例进行思考和分析。这不仅加重了学生的学习负担,也容易冲淡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识记、理解和运用,难以实现思想政治课的教学目标和教育功能。因此,案例并不在多,而在于精。

“精”,一方面体现在案例的质量要高,辐射面要广。社会生活纷繁芜杂,新鲜事件层出不穷,而课堂时间有限,教材内容有限。我们应当尽可能挑选、使用那些能“最贴切地说明概念和原理、最大程度地引起学生关注、最集中地反映某方面社会问题、最具教育意义”的典型事件作为案例。例如:当讲到《中华民族精神》时,正值我国第一颗绕月卫星“嫦娥一号”的成功发射之际,学生对相关信息极为关注,国内外反响也非常强烈。笔者考虑再三,放弃了原先收集的大量材料,对中央电视台《共同关注》栏目正在播放的系列片《追月人》进行剪辑,精选出几个“嫦娥一号”研发过程中的典型事例编辑了一段视频材料,启发学生通过合 作探究,从案例中发现航天工作者的精神境界,以及这些精神对卫星发射成功所起的作用。然后引导学生举一反三,思考这些精神的核心是什么?古往今来这些精神还体现在哪些方面?这些精神对整个中华民族的生存和发展有何意义等系列问题,从而收到了以小见大、以点带面的良好效果,缩短了理论和现实之间的距离。另一方面,“精”体现在案例的数量要少,可挖掘度要深。案例不同于举例。举例是教师讲解知识的一种手段,既可以精心准备,也可以信手拈来的。而案例是培养学生主动学习和生成能力的重要载体,是师生共同活动的对象,它要能通过层层挖掘,尽可能多地引起学生的思考和感悟。

总之,教师在新课改理念下,勇于探索课堂教学的策略,并树立必胜的信念,处处留心观察,做个有心人,则教学效益的提高、学生能力的增强将是指日可望的事,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圆满完成新一轮的课改任务。

参考文献

[1]徐贵权.走进高中新课改―政治教师必读,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7-3.[2]教育部.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实验.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1-6.[3]张明生.普通高中研究性学习案例.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2001.新课程背景下

思想政治课教学的几点思考

地市:平顶山市 县: 舞钢市 单位:舞钢二高 姓名:李新敏

上一篇:营销通讯稿下一篇:销售岗位人员工作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