树立集体观念的含义(精选8篇)
1.树立集体观念的含义 篇一
法律意识的树立
姓名:王立壮
班级:15电气自动化
系别:信息与控制工程系
一、大学生应当具备的法律意识
大学生应树立与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密切联系的自由现,珍惜和维护安定团结的局面。最后,应培养公民在法律面前八人平等的观念。公民在法律面前人入平等,主要指公民不分性别、民族、种族、职业等一律平等地享有法律规定的权等地承担法律规定的义务,不管是什么人,只要是犯了法,都要依法受到追究。公民在运用法律上一律平等,不允许任何人享有特权。平等原则是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律的精髓。
树立正确的法律意识,对其个人的成长、中国的法制化进程具有重要的意义。学校是培养大学生法律意识的一个重要场所,但仅靠学校的教育是远远不够的,它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需要一个长远的规划和具体的安排,它是一个系统而复杂的社会教育工程。提高大学生的法律意识,要把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心理教育紧密结合起来,与国家的各种建设规程同步进行,形成良好的法制教育大环境,才能为社会输送具有较强法律意识的跨世纪人才,才能促进我国的现代化建设的繁荣与发展
二、大学生对法律的行使以及法律的重要性
然而仅仅实知法、守法还是不够的,我们还应该做到依法办事,在当今这个法制不断健全的社会,它要求人民必须时时处处按照宪法和法律的规定去办事,俗话说“无规矩不成方圆”。规矩就是法律,方圆便时社会,有了规矩按规矩走便是依法办事,只有依法办事社会才会井然有序,人们才能正常生活,国家才能兴旺。我们是未来社会主义建设的生力军,我们依法办事的能力和意识如何,直接关系到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国家的兴衰成败,我们要认真学好法律,不断加强“法”的观念,自觉做到依法办事,并敢于同违法犯罪做斗争,只有这样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愿望才能实现,我国的经济才可腾飞,才可向社会文明进步。可是在学会依法律己、依法办事之后,我们还应该学会运用法律来维护自己的权利,在现实生活中,由于各种原因,侵害事件不断发生,其中有相当的比例是针对我们青少年的不法侵害,然而当我们受到不法侵害时,我们应该怎么办呢?是忍气吞声,逆来顺受?还是打击报复呢?我认为这两种行为都是不可取的,唯一正确的方法是运用法律手段来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可是由于我们大多数青少年既不了解自己享受哪些权利,更不懂得如何运用法律手段来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往往在不法侵害面前不知所措大学生的违法犯罪日趋增多,这种现象已经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大学生本是文化水平较高的群体,理应知法、懂法、守法,然而由于种种原因,大学生中也有法盲,更有知法犯法者。因此,在高校中进行法制宣传不但是必要的,而且非常重要。高校应当通过法律课程深入开展法制宣传教育,提高大学生学法、守法的自觉性。同时,大学生必须增强自身的法制观念、学习法律知识,学以致用,做到行为守法,以法律武器来维护自己的权益,并能自觉与违法行为作斗争。
2.树立集体观念的含义 篇二
1 我国目前的住房消费观念误区
住房制度的改革以及住房信贷政策的放开让许多居民圆了住房梦。但由于居民消费心理的不成熟, 目前存在着一步到位、超前消费、偏爱房产及买涨不买跌等不理性消费行为, 而这些不理性行为所产生的需求则进一步拉动了房价的上升。
1.1 过分看重“自有产权”的观念
由于传统“富而置地”观念影响, 居民将“有房住”和“拥有住宅”区分开, 在租房住和买房住的选择中, 90%的人会想办法购买住房产权。从情感上来说, 在大部分中国人心里, “家”不仅是有地方住, 还包含精神寄托。很多人觉得只有住在自己的房子里, 心里才踏实。目前, 在购买住房的刚性需求中有不小的比例是由于结婚、孩子读书等原因产生的。我国传统观念中婚姻一向是和房子紧密相连的, 结婚要准备好的第一件事就是房子, 有了房子, 心才能安定。同时, 由于我们目前的户籍制度和教育制度的安排, 也让不少人为了孩子上学而买房。另外, 从经济上来说, 租房所要的租金也不少, 到头来房子还不是自己的, 尤其是在房价、房租不断上涨的趋势下, 让人觉得租房在经济上不划算。
1.2 一步到位的观念
一步到位观念就是购房者希望通过一次性购买住房解决终生居住问题。一步到位的购买者认为:买房是人生中的一件大事, 买套不满意的, 住着也不舒服, 不如咬咬牙买套好的, 这样一方面可以提前享受, 另外也少了许多搬家的麻烦。甚至有部分人, 在子女还小甚至刚出生时就早早的为其购买住房。前些日子, 搜房网推出了《2010年重庆春季购房消费调查问卷》, 截至4月8日共有10899名网友参加了调查。调查数据显示, 在接受调查的群体中首次置业者超过一半, 达到了58.76%。超过40%的市民首选90平方米以上的大户型, 其中选择150平方米以上的大户型也占了一定的比例, 选择50平方米以下小户型的不足15%。由于网民大多是年轻人, 从数据中可以看出, 年轻人购房喜欢一步到位。
1.3 超前消费的观念
超前消费是指脱离自己收入水平和收入能力的盲目消费行为。“负翁”、“房奴”现象就是超前消费特有的产物。自从“中美两个老太太买房子的故事”广为流传后, 我国居民 “量入为出”的观念开始转变, “超前消费”的步子迈得又大又快。购房者为购买一套属于自己产权的住房, 不仅把自己的存款花了, 把亲戚朋友的钱借了, 而且还把自己的后半辈子抵押给了银行。2009年年末, 上海城镇居民人均建筑面积已经超过34平方米, 这与国民经济整体发展水平及居民收入水平相比, 整个国民财富的累积水平在住房消费上已经超出了现在居民的富裕程度。消费者不仅在住房面积上追求宽敞, 同时在居住环境、房屋装修方面也过于追求“舒适、高档、豪华”。住房消费观念由“居者有其屋”向“居者有佳屋”转变, 导致住房消费出现了一种非理性化的超前消费倾向。
1.4 用房产来保值增值的观念
房产确实兼具 “消费品”和“投资品”的双重属性。目前股市不景气, 投资渠道缺乏, 没有开征物业税, 城市化进程加快, 在房价上涨及通货膨胀的预期下, 不少人通过购买房产来实现自身财富的保值升值。尤其是在我国住房改革完全货币化以后, 我国大部分城市的房价经历了几番疯狂的上涨, 这种房价上涨带来的巨大“财富增值”诱惑着成千上万的老百姓为买房竞折腰。不少先富裕者, 在手头盈余资金找不到更好的投资渠道时, 纷纷将眼光转向了房产市场, 出于对未来房价走高的预期, 希望获得稳定的租金回报和升值回报, 于是把大量资金投向房地产。温州炒房团、山西炒房团都是例证。《深圳蓝皮书:中国深圳发展报告 (2007) 》显示, 深圳的投机性购房占到了58.42%。许多二次或多次置业者购房目的大多也是投资或投机。但是, 我们必须的理性的看到, 现阶段我国的房地产市场的发展并不健康, 高房价里的泡沫有待挤出, 并且我国目前很多商品房的使用寿命只有30多年。如果居民利用银行贷款来投资的话, 房产并不是很好的投资品种, 在贷款利率较高、物业服务费、住宅功能贬值、经济贬值的综合作用下, 投资住宅房地产可能会血本无归。国内20世纪90年代末中国香港房地产市场、目前美国房地产市场都证明了这一点。
2 我国目前住房消费观念形成的原因分析
2.1 传统文化的影响
中国人对住房具有一种特殊的情结。中国的传统文化以儒家文化为主, 儒家文化又是以“家”为核心的文化, 而维系“家”文化的物质载体则是住宅 (有私有产权的房屋) 。没有住宅就没有“家”, “家”是人们的安身立命之所, 因此, 人们可以倾其所有去购买属于自己的住宅, 年轻人结婚一般都要购买一套属于自己的房子, 这是儒家文化圈国家国民的特殊消费习惯。有土斯有财, 就是这种文化的口头表达方式。以前人们说一个人一无所有就是:“上无片瓦下无插针之地”, 可见住房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
2.2 住房需求在过度压抑后的释放
计划经济时代, 在“先生产、后生活”的指导思想下, 单位和政府建房很少, 以至于城镇人均居住面积从新中国成立初期的4.5平方米降至1978年的3.6平方米, 出现了许多住房困难户。住房消费商品化市场化后, 人们可以自己掏钱选购所需住房, 对大面积住宅的渴求瞬间可以变成现实, 于是长期被压抑的住房需求得到猛烈释放。
2.3 财富增值的诱惑
近年来, 房价节节攀升, 房价上涨所展示的巨大升值空间诱惑着人们争相购买房产。国土资源部《2009年全国主要城市地价状况分析报告》披露:2001年全国城市住宅价格均价为2017元/平方米, 2009年为4474元/平方米。从这个比较保守的数据上我们可以看到这几年间房价已翻了一翻。从我自身买房的经历来看, 房产的增值空间更是巨大, 2006年年初, 笔者在上海浦东内环边上买的一处房产是9600元/平方米, 目前, 该小区的房价已涨至30000元/平方米。房价的快速上涨让人不得不望房兴叹:存款的速度远远赶不上房价上涨的速度, 越是等待, 越是买不起房子。房产所展示的巨大升值空间不仅让有刚性需求但购买力欠缺的人们千方百计想办法凑首付, 争取早日当上“房奴”以免为下一波的房价上涨埋单, 而且更加强烈诱惑着那些手头有闲钱又没有更好投资渠道的人们竞相购买房产以期获得财富的保值增值。
2.4 超前消费的过度宣传
在房改初期, 为了改变中国人“量入为出”的消费观念, 鼓励居民用信贷购房, 一个关于中美两个老太太购房的故事流传甚广。故事的大意是:一个中国老太太和一个美国老太太在天堂相遇。中国老太太说:“我攒了30年的钱, 晚年终于买了一套大房子。”美国老太太说:“我住了30年的大房子, 临终前终于还清了全部贷款。”后面的问题就是:你觉得两个老太太哪个更幸福一些。此后的十几年, 这个故事被房地产商和银行顶礼膜拜, 改变了一代中国人 (尤其是年轻人) 的住房消费观念。很多人利用贷款住上了自有产权的房子, 中国的房地产信贷市场也因此蓬勃发展起来。这个故事用人人皆向往的“幸福”来倡导超前消费, 但却没有提及超前消费的前提及后果。要享受“超前消费”带来的幸福是需要有条件的, 其前提就是你有能力并有意愿还完贷款。在我国社会保障制度不完善、保障程度较低的今天, 面临着随处可见的失业、疾病等意外, 又有多少人能保证自己有能力还完二三十年的贷款呢!另外, 如果房价不是一直上涨, 而是暴跌的话, 又有多少人有意愿去还贷款呢!美国的次贷危机已经给了我们这方面的警示。
2.5 盲目攀比的推波助澜
所谓攀比心理, 是刻意将自己在智力、能力、生活条件等方面与别人进行比较, 并希望超越别人的一种心理状态。攀比之风在我们这个社会的任何一个时候、任何一个领域都有过之而无不及, 人们已经不满足于原有的只要能够居住就行的那种居住环境, 而是向着更高更好更人性化的方向发展。不少消费者在买房时并没有充分考虑自己的需求, 流行什么就追着买什么, 本来两夫妻住着90平方米的房子刚好适用, 却偏要四处筹钱换成140平方米的大房子;本来家里人多需要更多的房间却非要选择客厅大卧室少的“气派户型”;本来住在市中心方便自己上班、孩子上学的却为了身份的象征跑到郊区买别墅。所以, 小房换大房, 低档的换高档的, 有房的想投资更多房产赚钱, 人们的这种攀比心理在一定程度上也加速了房价的上涨。
3 树立健康的住房消费观念
科学的住房消费观念应该要能促进房地产业健康发展, 要能积极引导居民的住房消费向良性循环发展。纵观目前的住房消费行为, 确实存在一些不理性的消费行为。而住房作为重要的消费资料, 应该建立一种科学健康的消费观念才符合当前的实际和和谐社会建设的需要。
要树立健康的住房消费观念, 首先要正确意识到以下几点:第一, 社会在发展, 居住的品质、内涵也在不断深化、延伸。十年前购买的豪宅, 在今天看来可能是很普通的住宅, 甚至是不合流的住宅。第二, 人的一生, 在不同的阶段, 其收入水平是不断变化的, 能用于住宅支出的能力也是变化的, 相应的对住宅品质要求也是不一样的。第三, 家庭人口数量、结构也是变化的, 你可能由两口之家变成三口或四口之家, 然后又变回两口之家。家庭人口变化, 会促使你对住宅的要求发生变化。第四, 现代社会人才流动频繁、加速, 人们往往要异地就业、异地转换工作。意识到了以上几点, 在我们购房的人生规划中, 就可以针对不同阶段的需求进行梯度购房。
所谓梯度购房, 要根据消费者自身的年龄、收入来确定自己的住房消费层次, 不要盲目追求住房高消费;同时, 消费的形式也可以按照自己收入的增长逐步由租赁到自用再到投资转变。就是在一个房地产市场中, 购房者根据自己的收入及需求, 先租后买、先买旧后买新、先买小后买大、先买普通后买高档、先投资创业后安家养老的购房理念。我们可以简单地这样理解它的含义, 一个年轻人大学毕业踏入社会, 这时他首先用租房的形式解决居住问题。经过一段时间工作踏上正轨手中也有了一些积蓄, 这时候可以考虑买上套五六十平方米的二手房先安个家, 这样结婚用房的问题也就迎刃而解。再过几年孩子长大了而你的收入也可能有了较大幅度的提高, 这时你就可以卖掉旧房子, 根据自己的能力买入一套居住舒适度相对较高的住宅, 面积大一些、房型好一点, 这时你可以说拥有了一个像模像样的“家”了。若干年后, 也许你已经成了一位“金领”级的人物, 这时你就有资格和能力考虑一下你个性化的居住需求了, 这可能会是一套高档的复式住宅甚至是一座别墅, 从而最终实现自己的居住梦想。
从国外的情况来看也是如此, 美国人平均一生换7次房, 很多美国人在30岁、40岁、60岁时会按不同的收入情况和需求特点购置不同的住房, 从普通公寓到连体别墅, 再到更高档的单体别墅。在国外成熟的房地产市场, 都经历并演绎着一个“梯度消费”市场。有的人一生可能永远租房而不去买房;有的人多次置业、异地置业, 不断调整自己的居住环境。人们根据各自的实际情况决策自己的置业计划, 市场很自然地形成了“梯度消费”特色。
另外, 梯度购房消费观念不仅与个人成长规律相适应, 也与我国住房供应体系相适应。目前我国住房供应体系是商品房主要面向中高收入家庭, 特别是高收入家庭;经济适用房面向中低收入家庭;廉租房主要面向较低收入的困难家庭。当我们收入较低时, 我们可以先申请廉租房, 随着收入的增加和财富的积累, 可以由购买具有保障性质的经济适用房向商品房甚至高档商品房过渡。
这种梯度购房消费观念对于居民来说, 既能让我们“有房住”, 又不至于让我们由于超前消费背上过重的经济和精神负担;梯度购房消费观念对于房地产市场来说, 有助于房地产市场的健康发展, 避免房价的暴涨暴跌;梯度购房消费观念对于社会公平来说, 可以避免由于房价涨跌所造成的穷人的财富向富人转移的现象。总之, 梯度购房消费观念有利于我们个人的身心发展, 有利于房地产市场的健康发展, 更有利于社会的和谐发展。
参考文献
[1]上海市统计局.上海市2009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EB/OL].百度文库, (2010-3-2) .http://wenku.baidu.com/view/df7090956bec0975 f465 e236.htm.l
[2]欧阳洁.“认房不认贷”配套措施:需实现购房信息共享[N].人民日报, 2010-5-24.
[3]张平石, 祝平衡.住房消费观念及其对经济社会的影响[J].统计与决策, 2009 (1) .
3.树立语文教学的立体观念 篇三
所谓语文教学的立体观念,就是教师在教一篇课文时所确定的主要教学内容和目标,并以此作为教学的中心,整个教学过程的设计都必须围绕这个中心。
应该怎样树立教学的立体观念呢?我觉得应该遵循如下几个原则:
一、以新知识为主。对于旧的知识,即学生原来学过的知识,当然是应该不断复习巩固的,但是与新的知识比较,就是次要的了。实际上,教材所编写的课后单元知识,都是新知识。让学生掌握单元知识,就是教学的目标之一,要达到这个目标就是课堂的主体观念,正因为这样,现在有人就提倡“单元教学法”。这个“单元教学法”就体现了以新知识为主的原则,是可行的。新知识在教材中刚刚出现,是学生比较生疏的,有一定的困难,但同时学生具有新鲜感,有兴奋点,这就要求教师及时的掌握学生的兴奋点实施教学。比如同是议论文,一开始讲议论文就应该以论证结构为主体,对于字、词、句及写作技巧等几方面来说都有很多东西可讲。但这都只能略讲甚至不讲,让学生自学,以腾出时间突破结构关,基本弄清论证的几种结构形式。以后再讲议论文,则论证结构就是退居次要地位了,只需略讲,点到为止,而论证方法就成了主体,要学生基本掌握论证方法的使用。
二、以重要的为主。在确定了以新知识为主体后,由于新知识中还存在着主次的区别,因而还应遵循以重要的为主的原则。例如,学生刚学戏剧,新知识点就是戏剧冲突、戏剧情节、戏剧语言、人物形象、作者观点等等,如果对这些样样精讲,恐怕三、四节课也讲不完。应该说,戏剧的人物形象及富有个性化的戏剧语言是主要的。然而,人物形象的分析必然离不开戏剧情节,戏剧情节我们定为次要的。戏剧情节只能由老师边提示边分析边作简要介绍,作为分析人物形象的基础就行了,而腾出时间去把握人物形象和朗读课文,体会个性化的戏剧语言。这样,就能以主带次,花时少,收获大。
三、以难学的为主。依照上述两个原则确定了以重要的新知识为主体后,还存在着难与易的问题,容易的,只需略讲,难的呢,自然就要重点讲。难点的确定,教师同样要付出大量的时间,不仅要吃透教材,对课文反复琢磨推敲,而且还必须作调查研究,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如教议论文的结构方式,综合结构就是难点。一篇议论文既可以是总分式,又可以同时是递进式,是并列式。学生只有弄懂了综合结构,才算得上真正弄懂了议论文结构方式的知识。难点突破了,其他知识就在其中了。
4.我们应该树立怎样的教育观念 篇四
著名教育家裴斯塔洛齐讲过这样的一段寓言:
有两匹长的一模一样的小马。一匹交由一位庄稼人去喂养。但那个庄稼人非常贪得无厌,在这匹小马还没有发育健全时就被使用来赚钱。最后,这匹小马变成了无价值的驮马。与上述这匹马命运迥异的事,另一匹小马托付给了一个聪明人,最后在他的精心喂养下,这匹小马竟成了日行千里的骏马。
不同的观念竟产生了截然不同的命运。可见,观念在教育孩子上起了多么大的作用!
德国天才卡尔•威特的父亲在《卡尔•威特的教育》一书中写道:“如果教育得法,大多数孩子都会成为非凡的人才。”正因为他始终坚持这种信念,他才把一个生下来还是一个低智儿的卡尔•威特奇迹般的培养成闻名全德意志的“奇才”。威特8、9岁时,已能自由运用德、法、意、拉丁等6种语言,通晓动物学、植物学、物理学、化学等多门学科,9岁考入莱比锡大学,14岁不到获得博士学位,16岁被任命为波莱大学法学教授。
而我们的家长普遍认为:孩子在6、7岁时不能让他们学习的,即使6、7岁后上了学,除了书本上的知识,也不给他们施加压力,应让他们又充分的时间玩耍,以使孩子的童年过得丰富多彩,不能剥夺孩子玩耍的时间,剥夺孩子玩耍的时间,就是摧残孩子的健康。甚至现在广播、电视、杂志,大街小巷的广告牌„„到处都在宣传这样的一种思想。于是让孩子无忧无虑的过完了自己的童年。到了初中,这些孩子玩兴未灭,依然童心犹在,坐卧不住,成绩一塌糊涂,而徒然羡慕那些多才多艺、见识广博的、有良好学习习惯的人。终其一生不是那些在孩童时期无忧无虑渡过自己童年的幸福一生,而是那些在童年时期博学多闻的人一生充实,论及童年侃侃而谈。而这些人以后的健康状况呢?根据资料统计,天才比一般人寿命更长。有人对500个天才人物进行调查,其结果是:平均寿命为65岁;而一般人平均寿命为51岁。而天才长寿的秘诀就在于是有知识、有兴趣的人,天才人物往往带着兴趣从事工作,这是一般人所享受不了的幸福。他们在贫困和饥饿之中却能够说:“我有你们所不知道的精神食粮。”
而人的兴趣在于培养,一个生下来就聋哑的人,不可能对音乐感兴趣;从没上过学的人,不可能对小说如痴如醉;从没有见过萨克管的人,不可能对萨克管感兴趣。而人的兴趣来自于环境的耳濡目染。俗话说:挨着和尚会念经。音乐家的孩子容易成为音乐家;学者的孩子容易成为学者;老布什的儿子小布什又成为总统„„孩子是在那样的氛围里,天天看,天天听就会引起兴趣,有了兴趣才会入迷。伽利略的父亲是一名数学家,伽利略之所以成为数学家,是因为从小就对数学有所见闻的缘故。不过,伽利略的兴趣起初并没有得到他父亲的支持,因为他父亲自己的经验,认为搞数学不能养家糊口,所以设法阻止他,不让他当数学
家。但结果无济于事,因为它的热情之火已经旺盛的燃烧起来了。由此可见,孩子的热情之火一旦燃烧起来,以后他们就会表现出惊人的勤奋和毅力;就会自然而然地称为天才。热情是一种魔力,是可以创造出人间奇迹来的。这种强烈的热情,如果不是在孩子时期是很难产生出来的。从天才人物的传记来看,他们大多数都是在孩子时期就强烈的着迷于某一事物的人。
5.树立正确观念,把握好自己的前途 篇五
树立正确的前途观,正确看待成长进步,是革命军人应有的态度,是走好人生之路必须解决的重要问题。如果这个问题处理不好,就会成为事业上的索绊。每个革命军人都应该以严肃认真的态度,正确对待和处理这个问题,自觉地把个人前途融入国家、民族和军队的前途之中。
一、革命军人必须树立正确的前途观
所谓前途,是指人们前面的路程,将来的光景。一个人有没有前途,就是我们通常讲的有没有出息,理想是否得到实现,所作所为能否得到社会的承认和器重。
前途观是世界观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指一个人在对待个人问题上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是和人生目的紧密相联的,有什么样的人生目的,就不然有什么样的前途观。作为革命军人,个人前途与国家民族的前途精密相联,与军队的建设和发展息息相关,必须树立正确的前途观。
1、正确的前途观是革命军人健康成长的“方向盘”。追求理想前途,需要有一个正确的指导思想和明确的目标,否则,就不会有自觉的行动和良好的效果。正如狄德罗所说“没有目的,就做不成任何大事。”大家所熟知的朱德、贺龙同志,为什么放弃国民党的高官不做,厚禄不收,脱下皮鞋穿草鞋,脱下将军服穿粗布衣,用贺龙回答他叔叔的话就是“我要的不是个人的前途,我要的是国家和劳苦大众的前途。”正是有了视人民利益高于一切的前途观,朱德和贺龙同志才成为深受人民群众爱戴的无产阶级革命家。而现实生活中,我们有的同志经受不住“酒绿灯红”和现实问题的考验,把个人的私欲当前途,把一己之利当前途,一旦目的达不到,就悲观失望,个别的甚至走向极端,为了所谓的个人前途而葬送前程,沦为人民的罪人。这说明,能否树立正确的前途观,事关一个人的成长进步,我们每个革命军人必须以正确的态度对待前途。
2、正确的前途观是革命军人履行职责的原动力。没有动力,火车就起动不起来,动力不足,就不能高速运行。我们要干好工作,履行好自己的职责,也需要动力,这种动力就来自对崇高理想的追求,对美好前途的奋斗。有了这种精神动力,才能够激发起高昂的斗志和无穷的力量,自觉地去为事业去拼搏、去献身。长征途中,革命先烈之所以能爬雪山,过草地,天作被,地作床,吃草根,咽树皮,用小米加步枪战胜敌人的飞机、大炮,关键是树立了共产主义前途观,有一种巨大的精神动力。新时期领导干部的楷模孔繁森,为了支援边疆建设,远离妻儿老小,两次赴藏,最终把生命都献给了阿里人民,这也取决于他有崇高的追求。雷锋、李国安、许虎等英雄模范人物之所以能在本职岗位上兢兢业业作出了突出贡献,也都是从树立正确的前途观中获得强大精神动力的。我们每个革命军人都要象他们那样,把个人前途融入国家和部队建设之中,切实履行好保卫祖国的神圣职责,干好自己的本职工作。
3、正确的前途观是革命军人走向成功之路的“导航灯”。对于每个人来讲,在实现美好前途的道路上,总是有顺利的时候,有曲折的时候;有成功,也有失败。正确的态度应该是胜不骄、败不馁,认真总结经验教训,把每一次成功和失败当作实现美好前途的“加油站”,经受住成功和失败的考验。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梅兰芳,从艺之初三个月没有学会一句话,包括师傅在内的人都说“老天爷没有给你这碗饭吃”,但他抱定要走艺术报国之路的信念不动摇:“我偏要向老天爷要这碗饭吃!”经过刻苦努力,终于成为代表中国传统文化的“京剧四大名旦”之一。《解放军报》曾刊登过一篇《不登我也写》的文章,讲的是某部一名战士,连续写了一千篇稿件都石沉大海,但他毫不气馁,始终抱定走新闻成材之路的信心,不顾别人讽刺和讥笑,坚持给报纸写稿,结果写的第一千零一篇稿件变成了铅字。由此可见,树立正确的前途观,对于一个人成就事业,不断进步,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二、坚持用辨证的观点看待前途
在对待前途的问题上,每个人豆油各自不同的看法,正确的态度应当是用辨证的观点看待前途,既不能把个人的前途看得过重,也不能不讲个人前途,要把个人前途与国家和军队前途联系起来、统一起来,具体来讲要作到以下三点:
一是要把个人前途与国家、军队前途紧密联系起来。这是我们对待个人前途的基本观点和正确态度。因为国家和军队的前途是个人前途的基础,个人前途依赖于国家和军队的前途,二者息息相关,紧密相连。只有有了国家和军队的前途,才有我们个人的前途。人们常说:“大河有水小河满,大河无水小河干“,就是这个道理。旧中国国家制度腐败、军阀混战、外敌横行,国家处于一片混乱和黑暗之中,那时人民饥寒交迫,任人欺凌,连生命都没有保障,哪里还谈得上什么个人前途。即使那些才华出众的专家也同样受到迫害和压抑,没有前途可言,有的报国无门而被迫流亡海外;有的想把自己的本领贡献给祖国,也找不到用武之地。新中国成立之后,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使我国的发展和强盛出现了光明的前途,人民的政治权利和经济利益得到了保障,也为人们发展个人前途提供了条件和可能。事实证明,国家的兴旺、军队的强大,是我们个人光明前途的根本保证。没有国家和军队的前途,就不可能有我们个人的前途。作为革命战士,我们一定要认清个人前途和国家、军队前途的关系,把二者紧密结合起来,以能为国家和军队做出贡献作为个人的前途。只有把个人的前途融入国家和军队的前途之中,贡献越多、成绩越大,前途才越光明,人生的价值才越大。
二是要认清个人前途不完全取决于职业岗位。我军是一个担负保卫祖国、建设祖国任务的有机战斗集体。在这个集体里,工作有千百种,种钟都很重要,少一种也不行。有没有前途,不在于干什么工作,而在于有没有贡献和贡献的大小。一个部队,如果只有炮兵、坦克兵,没有步兵配合就不能打胜仗。一个连队,只有战斗员,没有炊事员、卫生员,这个连队就不能成为一个强有力的战斗集体。对于每个革命军人来说,不论你在部队里担任什么职务,从事什么工作,只有分工不同,没有地位高低、人格贵贱之分。不可否认,工作分工对一个人的发展有一定影响,但起决定作用的还是个人主观努力。俗话说:“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只要我们勤勤恳恳去努力,兢兢业业去工作,尽心尽力尽责,不论在哪个工作岗位都会有所作为,都是有前途的。被中央军委授予“模范饲养员”称号的某部饲养员叶洪海,他原来的志向和兴趣也不是养猪,组织上分配他养猪,他还闹过情绪。但是他根据革命的需要来调整自己的志向和兴趣,终于在猪圈里做出了大文章,发明了“中曲”长效发酵饲料,为养猪事业的发展闯出了新路。从我们身边大量的事迹也可以看出,无论干什么,只要能够干一行,爱一行,专一行,为部队建设作出贡献,就会有出息、有前途。
三是不能不入党、提干、转改专业军士等作为有前途的唯一标志。在对待前途问题上,有些同志存在一些模糊认识,他们常常把入党、学技术、考军校、转专业军士等看作是有前途的唯一标志,认为只有当个什么“长”,做个什么“官”,才有前途;只有入党提干、立功受奖才有前途,一旦目的达不到,就悲观失望,认为前途无望。这种认识是不全面的。应该说,前途和立功受奖、入党提干等有一定的联系。它是对个人某种才能和贡献的一种肯定,但决不能因此得出结论说,没有立功受奖、入党提干就没有前途。领导干部的楷模孔繁森,在部队服役期间就没能入党,大他回地方后经过不懈努力,不仅入了党,而且成为一名党的高级领导干部。青岛“双星”集团总裁汪海,专业时也不过是个连队指导员,大他靠着在军营培养出的吃苦耐劳精神,较强管理能力,把“双星”带入了全国五百家“明星企业”行列,成为誉满还内外的“中国鞋王”。大量的事实都说明,看一个人的前途,不能光看眼前利益得到了多少,个人的某些愿望达到了没有,更重要的是看自身素质有没有提高。只要素质得到了提高,就为实现美好的前途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三、在时间中努力创造美好的前程
我们每个同志入伍来到部队,都抱着美好的理想,为了实现个人的前途,可为什么有的同志苦苦追求却难以实现呢?这里固然有客观条件的差异,更主要的还是个人的主观努力不够。时间告诉我们,前途永远属于那些自强不息、顽强拼搏的强者,而不属于那些怨天尤人、躲避困难、意志消沉的弱者。我们革命军人要实现个人的美好前程,需要在以下几个方面努力。
一要坚定信心、矢志不谕。信心就是一种信念。一个人哟啊想成就一番事业,实现美好的前途,无不经过千险万难,而具有必胜的信心是实现前途必不可少的精神支柱。有了信心,就有了勇气,就能在成功的道路上把阻力化为前进的动力。全军两用人才标兵、某部自动化研究站研究员沈志斌,在他还是一名战士修理工时,看到坦克发动机修理后测定功率十分麻烦,便大胆地向连里提出,自己设计一台发动机不解体测功仪。连队干部望着这个嘴上没毛的小战士,不禁摇了摇头。可这没有动摇他的信心,经过两年多的实验,测功仪终于成功了,填补了国内的一项空白。之后,他又自信地进行只有少数专家才敢问津的汉字编排计算机程序实验,又获得成功。他在谈体会时说:“我没有什么经验体会可谈,在认准了要搞的项目后,除了信心,还是信心。”事实证明,即使我们是普通一兵,只要树立坚定的信心,也一定会实现美好的前途。
二要立足本职、顽强拼搏。我们服役在军队,生活在军营,就应当热爱它并为之续写新的篇章,增添新的光彩,在为其创造辉煌的同时,实现自己的美好前途。有的同志认为,部队不是实现自己前途的地方,这是不对的。自古军营多俊才。缔造和领导了我们这支军队的毛泽东、周恩来、邓小平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堪称一代英才。雷锋、李向群等也是从我们这支部队走出来的影响模范人物,成为全民族引以自豪的楷模。因此说,军队建设是一项前景无限广阔的事业,部队是一所锻炼人、造就人的大学校。只要我们立足军营,发奋努力,就一定能创造出不平凡的业绩。李润虎,自入伍起就抱定了这样的信念:此生此世,惟有发奋努力,把党和人民分派的岗位,作为实现人生追求和价值的舞台。他象一颗螺丝钉,组织拧到哪,就在哪里发挥作用。当兵20年,始终如有一,脚踏实地,勤奋工作。当炊事员和炊事班长,在全师或是比武中获8项第一;当班长,班里荣立集体三等功;代理排长,3个班5次立三等功。他本人曾先后5次荣立三等功,21次被师以上单位评为“优秀修理工”、“模范党员”、“优秀志愿兵”和“学雷锋标兵”。我们每一个同志,都应该立足军营本职岗位,尽心尽职干工作,默默无闻做奉献,靠发奋努力、顽强拼搏,实现自己美好的前途。
三要自强不息、百折不挠。如何对待失败、失意和挫折,也是实现个人前途必须解决的课题。人生不能常如意。在实现美好前途的道路上,不可能一帆风顺,革命战士的正确态度应该是承认失败,不怕挫折,始终不放弃追求的正确目标,百折不回,自强不息,一步一步迈向成功的彼岸。有许多同志把加入党组织当作自己人生的崇高追求,入伍三年工作积极,训练刻苦,但都因为种种原因未能如愿,但他们回地方后仍苦苦追求不止,自觉用党员标准严格要求自己,最后终于光荣地加入了党组织,实现了夙愿。在现实生活中,类似有志者事竟成的事例还有很多。这就告诉我们,只要认准了目标,百折不挠,奋斗不息,就一定会做出成绩,实现美好前途。
讨论题:
1、针对教育内容,各班组织讨论,谈谈各自对前途的看法。
2、如果自己的发展与本单位的利益产生了冲突,你该怎么办?
要目
课
题:树立正确观念,把握好自己的前途 授 课 人:谢
通 授课对象:全连官兵 教学时间:30分钟 授课地点:连俱乐部
教学目的:通过教育,使全连战士树立正确的前途观,摒弃社会上一些庸俗的前途观,走出误区,正确看待自己的成长进步,自觉把自己的前途与国家和军队的前途联系起来,教育战士靠自己的奋斗实现自己的追求。
内容提要:
一、革命军人必须树立正确的前途观
1、正确的前途观是革命军人健康成长的“方向盘”
2、正确的前途观是革命军人履行职责的原动力
3、正确的前途观是革命军人走向成功之路的“导航灯”
二、坚持用辨证的观点看待前途
1、要把个人前途与国家、军队前途紧密联系起来
2、要认清个人前途不完全取决于职业岗位
3、不能把入党、提干、转改专业军士作为有前途的唯一标志。
三、在实践中努力创造美好的前程
1、坚定信心、矢志不谕
2、立足本职、顽强拼搏
3、自强不息、百折不挠
方法步骤:
1、授课
2、讨论 教学保障:
6.牢固树立生态文明观念 篇六
编辑:admin 时间:2008-7-15 15:33:00
生态文明是人类对传统文明形态特别是工业文明进行深刻反思的成果,是人类文明形态和文明发展观念、道路和模式的重大进步。党的十七大把“建设生态文明”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新要求正式提出,并做出了明确部署,这是党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规律的新认识,是党执政兴国理念的新发展。
一、建设生态文明是由我国基本国情所决定的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发展相对落后和人口众多、人均资源紧缺、环境承载能力较弱。我国耕地、淡水、能源、铁矿石等重要战略资源的人均占有量均不足世界平均水平的1/2到1/3;水、土壤、大气等污染严重,主要污染指数已居世界前列;生态系统整体功能下降,抵御各种自然灾害的能力减弱,等等。这种状况决定了我们必须大力建设生态文明,力争以较少的资源和环境代价实现既定发展目标。
二、建设生态文明是实现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需要
实现又好又快发展必须解决好以下两个基本问题:第一,要解决好资源短缺影响国家经济安全的问题。当前,我国一些主要资源的进口依存度正在逐步提高,有些资源已超过50%,随着经济总量的扩大,把资源供给问题的解决完全寄托于国际市场将面临很大的风险。一是无法获得稳定的资源来源。当今世界各国都面临着资源供应紧张的问题,世界各国尤其是大国加紧对一些重要资源的争夺。在日益激烈的资源争夺战中,完全依托于国际市场很难保证资源的长期稳定供应。二是资源获取方式不合理。我国对国际资源的利用,基本上都是从国际市场上直接购买,资源的获取受国际价格的波动影响很大,如果石油等重要的资源价格普遍大幅上涨,将对中国经济运行安全产生很大影响。三是庞大的资源进口受运输能力的影响巨大,一旦遇有紧急情况,关键时期的资源运输问题很难得到解决。综上所述,中国资源安全问题的解决必须立足于国内。第二,要解决好环境污染使经济可持续发展能力降低的问题。西方发达国家在工业化进程中,以占世界15%的人口消耗了世界60%的能源和40%的矿产资源,可以说这是建立在对能源和资源高投入、高消耗基础上的发展模式,也是一种先发展后治理的模式。但中国不能按照这种模式实现工业化。因为中国人口资源环境的结构较差,别的国家能够发展到人均8000美元到10000美元时解决环境问题,但我们在人均2000美元时环境危机已提前来到。因此,我们必须走出一条边发展边治理的新路,而建设生态文明是这种新发展道路的必然选择,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基本途径。
三、建设生态文明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需要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包括人与人和谐、人与社会和谐和人与自然和谐,生态文明同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一道,构成和谐社会不可或缺的物质基础、政治保障、精神支撑和生态条件。但当前严峻的资源环境形势却引发了大量社会问题,影响和谐社会建设。一是导致大量的环境纠纷。目前全国每年发生几万起资源环境纠纷,每年以30%的速度在递增,有些纠纷还导致了群体性事件的发生,严重影响和谐社会建设。二是引发了严重的人体健康问题。目前,水污染使农村3亿多人口喝不到符合标准的干净水,空气污染使城市4亿多人口呼吸不到符合标准的新鲜空气,每年有1500万人因此患上各种呼吸道疾病,而像甘肃的血铅中毒等事件更是在社会引起了强烈反响,影响社会稳定。三是引发环境公平问题。如:城乡不公平、区域不公平、人群不公平等,环境不公必然促成社会不公,影响和谐社会建设。因此,建设生态文明有利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四、建设生态文明是营造良好国际发展环境的需要
随着对外开放的深入,中国经济的对外依存度已高达70%左右,良好的国际发展环境对国内经济的影响越来越大,但严峻的资源环境形势却对营造良好的国际发展环境带来了较大影响。一是能源、资源问题成为了当今“中国威胁论”的主要由来之一。西方国家认为,中国如果仍然走西方国家曾经走过的传统工业化的老路,必将对世界资源和环境构成严重威胁。因此,他们推断,中国必然会插手全球资源开发,为保护资源能源通道必然会发展国防力量,特别是海军,必然会卷入一些地区的政治问题,这便是“中国威胁论”的主要由来之一。因此,对中国来说,实现“和平崛起”还不够,必须实现“绿色和平崛起”。二是中国环境问题引起各国的广泛关注。如:韩国、日本认为他们国家的沙尘暴主要来源于蒙古和中国,而落在他们头上的酸雨50%来源于中国,东南亚一些国家认为我国在上游修水电站破坏了他们的生态,俄罗斯、马来西亚、印尼认为我们的造纸业毁坏了他们的原始森林,美国则认为我们10年内会成为他们西海岸的主要污染源。世界各国普遍关心二氧化碳排放问题,在二氧化碳排放上,美国现在是世界第一,我国是第二,但如果我国不改变目前的能源生产结构和消费结构,5年内我们有可能超过美国成为世界第一。虽然这些说法或名不副实,或夸大其辞,但也提醒我们,不能成为国际环境问题的众矢之的。因此,建设生态文明,有助于我们更好地树立中国负责任的大国形象,赢得发展的良好国际环境。
综上所述,必须在全党全社会牢固树立生态文明的观念,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为全社会各项事业的发展奠定良好的生态条件。
作者:张 艳
7.树立集体观念的含义 篇七
一、尊重幼儿的自由
幼儿的自由包括身体自由和精神自由两方面。教育中的自由对幼儿成长具有重要意义, 不仅有助于幼儿对知识的探索,而且能促进幼儿个性发展。因此,教师在区域活动中要充分尊重幼儿的自由, 给幼儿提供面对多种可能性自主选择的机会,促进他们自由发展。
1.构建 自主 选 择 环境
自由意味着幼儿能在教育活动中自主选择, 从而决定做什么、不做什么及怎么做。充满童趣的活动区名称、丰富多样的操作材料、充裕的活动时间、可以自由掌控的活动内容,使区域活动成为孩子们向往的乐园。许多教师组织区域活动时认为幼儿观察力、判断力、思维能力尚不成熟,不具备自主选择能力,或出于其他因素考虑,往往代替他们选择。一次参观学习中,笔者看到几个孩子在表演区玩“我的舞台我做主”,台上的孩子重复唱着一首歌,台下的小观众无精打采地坐着,没有丝毫热情。笔者不禁走上前去探个究竟:
笔者:这首歌真好听! 下面还有什么精彩的节目呢?
幼1:老师说就让我唱这首歌。
笔者:台下的小观众想上台表演吗?
幼2:老师让我们当小观众坐坐好。
幼3:我想去小巧手工作室玩,可是老师不让去……
如上所述,当区域活动只存在一种可能性,无需个体做出选择,幼儿失去身体和精神自由,游戏精神对孩子来说只是一句空谈。
2.确 立 必 要 的 游 戏 规 则
对幼儿来说,他们喜欢自由,但这里的自由并不是任意妄为的自由,而是一种相对的自由。要使每位幼儿都享有自由,只有诉诸纪律保障, 唯有如此, 才有助于幼儿获得真正的成长。所以在区域活动中幼儿个体的自由不能妨碍其他幼儿的自由,不能损害自己的发展,这就离不开教师的指导。
区域活动时间到了, 孩子们在优美的音乐声中排队走到“选卡区”选择自己想要参加的区域活动 ,如果首选的区域卡用完,就自觉选择其他区域活动。进入各区域后,大家依照各区域制定的规则轻声与同伴交流,相互合作游戏,物品轻拿轻放……区域活动时间结束了, 孩子们在提示音乐的背景中整理各区域物品,安静走到放松区域和老师一起做舒展运动,等待尚在整理的孩子,活动井然有序。幼儿在自觉遵守游戏规则的同时享受游戏的快乐,身心得到健康发展。
二、唤醒幼儿的愉悦体验
体验是幼儿沟通世界的桥梁。在区域活动中,幼儿通过自主探究,体验探究发现的乐趣,从而获得全面和谐的发展。这是游戏精神融合于区域游戏的根本, 对幼儿身心成长有重要意义。因此,教师在区域活动中应关注和唤醒幼儿的愉悦体验。
首先,教师要引导幼儿主动体验。区域活动不能仅停留在材料操作和知识积累上, 还需要教师关注幼儿学习愿望和热情、对生活的喜悦和憧憬,只有这样,幼儿教育才能打动幼儿的心灵,激活他们的潜力。
其次,教师要理解体验的独特性,尊重幼儿在区域活动中的不同体验。一方面,幼儿的体验与成人存在不同,如果以成人视角衡量,很难洞悉幼儿的内部世界。另一方面,不同幼儿个体的体验具有独特性。在区域活动中,教师要了解每位幼儿的独特性,尊重他们的感受和兴趣。只有树立这样的观念,才能帮助幼儿获得属于自己的成长体验。
三、鼓励幼儿自主探究
自主探究指幼儿在兴趣和求知欲的驱使下, 产生问题意识,并主动探索、解决问题,从而获得有益经验。我们要以自主探究游戏精神引领幼儿区域活动, 在这一过程中教师是幼儿自主探究的引导者、支持者、促进者。
首先,尊重幼儿的问题,引导幼儿发现学习。问题是幼儿认识世界、探索世界的金钥匙。有了问题才有思考,有了思考才有创造。如在一次“手工坊”区域活动中,当大家都沉浸在用石头作画的乐趣中,一个孩子突然对我说:“老师,这块石头怎么是火红的颜色呢? ”“这是哪里的石头? ”“像头狮子。”“这些石头怎么像被刻过? ”他们的议论声越来越大,问题越来越多。对孩子们的问题我耐心倾听,组织孩子共同讨论、交流,对他们善于观察、勤于思考的精神给予肯定,并鼓励他们带着自己的问题继续搜集资料,互相交流。于是,在接下来的几天时间里,孩子们沉迷于对各种石头的探究当中,学习着,并快乐着。可见,在区域活动中,教师要善于发现幼儿感兴趣的事物,让他们大胆提出自己的疑惑, 并尊重幼儿每一个问题, 认真倾听,积极引导幼儿发现学习,只有树立这样的观念,才能更好地促进幼儿探索精神发展。
8.树立以人为本,以德育人的观念 篇八
一、以人为本,抓好养成教育
以人为本,就是一切从人的需要出发,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德育育人是以人为本的延伸,它是塑造人的工程,它把人放在第一位。过去德育工作,主要是以事、以任务为本,缺乏针对性,难以摸准学生跳动着的思想脉搏,难免把学生当作德育工作的“局外人”。因此,德育工作的成效不大,既然德育工作的对象是学生,学生是活生生的具有主体意识的人,那么,德育工作就要以人为本,强调学生的主体性,把理解人、关心人、尊重人、帮助人作为活动准则,我们具体的做法是建立与学生交谈日,校长与学生座谈制,每个班主任兼上心理教育课一节,树立一种“知我者之老师也”的师生关系。
二、以人为本,快乐育人
快乐既是一种心情,也是一种“性格”。学校的根本任务是教书育人,教书是载体,育人是根本。有一个班因换老师,新老师严厉、刻薄,结果这个班越搞越糟,不可收拾。后来与学生坦诚的交流,学生说“我们快乐没有了。”这才意识到,学生是在快乐中成长,通过改变思路,调整策略,很快与学生打成一片,学生的自觉性调动起来了。
通过以上寓教于乐的事例,说明只有充分调动两方的积极性,使教师善教,学生乐学,在师生融洽、合作的气氛中,全体学生才能得到生动、活泼、主动、全面的发展。
三、以人为本,情境育人
作为一种学校德育模式,情境德育具有很强的可操作性,在我们的教育实践中,情境育人主要是创设情境,情境互动,模拟角色,畅谈感受。例:有一个学生不好好学习,叫到办公室与他谈话,通过询问家庭情况,要求他以“妈妈的手冻了”为题写一篇作文。一个不爱学习不爱作文的学生,竟一下写了三四百字,里面写道:妈妈的手冻了,看在眼里,痛在心里,动在心里,学在心里。这篇作文写出了对妈妈的愧疚,写了自己的悔过自新,很有教育意义,我把这篇作文贴在了与学生座谈记录本上。
四、以人为本,三结合育人
家庭在德育中应发挥枢纽作用。在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德育网络中,家庭具有独特优势,其相对亲和力最强大,家庭对子女的成长影响是潜移默化的,如果说学校是学生精神的乐园,社会是学生思想的舞台,那么家则是学生灵魂的港湾,在家庭这片安全、自由的空间,孩子的心灵得以憩息、修整。学校也要召开家长座谈会、单独交流和致家长一封信以及走出去家访。建立心理教育档案,在学生幼小的心灵播下无私奉献的种子,让他们从小知道:有德有才是圣人,有德无才是君子,有才无德是小人,无德无才不是人。
总之,以人为本,要处理好人际关系,和谐发展,和谐共处,给师生创造一个宽松而有秩序的环境,用我的宽厚、朴实、真诚相待,严于律己,宽于待人,关心同志,平等待人,以理服人,以情感人,让我们盛开和谐、健康、向上的灿烂之花,并结出以生为本、与时俱进的丰硕之果。
【树立集体观念的含义】推荐阅读:
正确树立五种观念 切实增强党性修养11-01
树立向英雄学习的志向06-21
如何树立学生的自信心10-04
高一树立正确的语文学习观07-10
树立教师树形象的演讲稿07-12
树立目标的重要性英语作文08-02
如何树立良好的第一印象11-03
树立正确的消费观的教学反思11-19
树立正确的权力观学习体会06-25
树立良好考场心态的十个方法06-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