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马克思观后感

2024-09-16

青年马克思观后感(11篇)

1.青年马克思观后感 篇一

《青年马克思》观后感

2018年是马克思诞辰200周年,也是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共产党宣言》发表170周年。2018年5月4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出席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大会并发表重要讲话,高度评价了马克思的一生。

党支部为了向这位伟大思想家致敬,于2018年5月23日组织观看传记电影《青年马克思》。

该片节选了马克思在1843年至1848年间的生活片段。这5年多时间,是马克思主义日臻完善成型的重要阶段,也是整个欧洲矛盾四起、学说林立和迷茫困顿的特殊时期。影片还原了《共产党宣言》诞生的艰辛过程,同时描绘了马克思与恩格斯之间的动人友谊,以及马克思与燕妮之间的理想爱情。

1843年,君主专制下的欧洲饥荒肆虐、经济萧条,处处危机四伏。英国的工业革命改变了世界秩序,创造出新的无产阶级。秉持博爱共产理念,工人组织陆续成立。两名德国青年,马克思与恩格斯,将颠覆这些组织的乌托邦思想,改造他们的斗争及全世界的未来。恩格斯的出现,在金钱和学识上都大大支持了马克思的思想实践。之后,两人受托起草“正义者同盟”规章,一同完成了经典政治文献《共产党宣言》。一位困苦拮据仍不改其志,一位含着金汤匙又满怀抱负。时代青年的聚首,将让全世界风云变色!

作为一名中国共产党党员,在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之际,最好的行动就是认真地研读著作,深刻地把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特别是在国际共产主义处于低潮时期,要结合新的社会实践和时代特征,总结历史经验,向前推进马克思主义,用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指导我们各项工作。

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我们要像马克思一样始终不忘初心,继续前进。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就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永远奋斗,就要不畏艰难、不怕牺牲,保持永不懈怠的精神状态和一往无前的奋斗姿态。马克思在面对窘迫的生活条件下,依然坚持为自己的初心奋斗,我们亦可以在重大挑战、重大风险、重大阻碍的情况下,顶住压力,为我们的初心奋斗。练就一身真本领,奋斗一生初心。

2.青年马克思观后感 篇二

一、人类历史性存在的四重原初关系

青年黑格尔派强调思想、观念、意识的独立性, 并把他们视为统治着人们的真正枷锁, 然而他们消除人们宗教局限性的路径, 却是依然通过如同宗教呓语同质性的观念转化与意识革命, 同样的处在观念意识牢笼中的人们依然无法获得真正的革命性解放路径。马克思早期在有关犹太人的问题文章中, 就意识到宗教局限性的消除必须依照人们所处的现实历史土壤才能得以根治, 因此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的人首先必须是现实的人, 而绝非抽象孤立化的个体。因此为了获得现实人解放的条件, 必须把理论眼光投向现实历史的相关性发展, 在他们看来, 个人的生活过程与他们的生产过程是一致的, 人们必须首先拥有物质生命的存在与发展, 在此基础之上方有精神、艺术、哲学的生命成长的源泉。

“全部人类历史的第一个前提无疑是有生命的个人的存在”, [2]以此为原点, 马克思恩格斯精确地阐述了现实的人所具有的四重规定性:第一, 自然规定性。有生命个体的肉体组织以及由此产生的个人对其他自然的关系。贯穿一切历史发展的一个基本点在于, 人首先必须维持其肉体组织的存在, 因而外在的自然环境, 包括地质条件、山岳水文地理条件、气候条件以及其他构成人类历史发展的自然基础和原始条件, 自然形态的限定是生命个体的前提性限定之一, 这也是孟德斯鸠的地理决定论所依俟的理由之一。第二, 物质生活的规定性。人们通过劳动生产生活资料, 同时也生产劳动本身, 由此人类的独特性类特征从广大的动物种类中脱颖而出, 这种自觉性的生产生产资料本身, 也同时奠定了物质生活, 人开始从蒙昧的自在动物形态转化到自觉性的人类形态。第三, 生活方式的规定性。人们用以生产自己的生活资料的方式, 不仅仅受到这种生活资料本身特征的限定, 更仰赖于这些个人一定的活动方式, 以及于此表现相一致的一定的生活方式。因此他们表现生活的方式, 妥帖于他们生产的生产物与他们生产的方式。因此这些个人的具体生活样态, 取决于他们生产的物质条件。第四, 交往形式的规定性。生产本身又基于个人彼此之间的交往, 这种交往的形式又被生产所决定。

二、存在决定意识

青年黑格尔派中, 无论是鲍威尔还是费尔巴哈, 都主张通过自我意识的自我批判, 通过相应的意识观念结构的革命性变革, 来推动自我行为的变革而引发的社会历史演变, 虽然费尔巴哈主张用“现实的人”代替宗教中的神, 用人类整体来代替神灵的位置, 但是这样的人依然是包裹在重重抽象词句统治中的人, 而绝非是有血有肉, 真实地生活在基于社会经济基础关系为基础的多重社会关系之中的人, 代表了一种抽象人本主义意义上的真空人。在马克思恩格斯的关于人的四重规定性中, 就清晰的表达了真正生产者自己的观念和思想的人, 首先是受一定的生产力以及交往形式所制约的、从事着现实生产活动的人。基于这种充沛的理由, 人们所产生的意识和观念并非空中楼阁, 只是据以自我现实社会存在的一种反应, 相应的社会存在直接影响相应的社会的意识。因此要改变一个社会人的思想意识, 必须到蕴育思想意识的现实土壤中去寻找, 他们是现实社会历史的枝蔓和生长的果实, 而绝非是改变社会历史变革的种子, 这种头脚倒置的游戏终究要被现实的哲学, 实证的哲学, 实证的历史所取代, 它将和黑格尔无所不包的大整全体系一样, 被辩证法的革命精神所炸毁。

用大脑决定现实, 这是德国哲学精神的漫长历史, 当资本主义嘹亮的号角在英国吹响的时候, 这股强大的力量隐匿在历史规律的背后, 从此登上了欧洲历史最辉煌的舞台。处于资本主义关系大变革前夜的德国社会, 用他超人的智慧瞭望到了这一伟大庄严力量的蔓延, 然而他们却束手无策, 他们只能臣服于沉重智慧的大脑。马克思恩格斯通过卓绝清新的眼光, 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结构性变革出发, 将人的历史发展从幻想的美梦中浇醒。对于现实的变革唯一的方法是从现实的前提出发, 历史的发展并不是各种抽象观念所排列的事实集合, 并不是抽象的头脑按照某种理论自由创造的浪漫幻想, 人们所处的外在的社会历史现实, 各种错综复杂的经济关系, 政治关系都是可以依照经验式的实证方法所研究的确定事实。社会和国家的发展总是在现实的人类历史活动中逐渐产生的, 因此把握这种真正的现实才是解决一切历史神秘的真正钥匙和唯一地图。最初的思想意识和观念形态是建立在现实人们物质生产活动和交往活动之上的, 它并不是古希腊神话中神的一次呼吸所激活的人的灵魂的那种传奇故事。因此哲学的思辨精神必须寻找他得以诞生的现实历史母体, 只有现实历史的具体真实图景才是一切观念意识最终的归宿。

三、实践的唯物主义者致力于实际地反对并改变现存的事物

“而且对实践的唯物主义者即共产主义者来说, 全部问题都在于使现存世界革命化, 实际地反对并改变现存的事物。”[3]青年黑格尔派的思想家们把人们在现实生活中受到的种种壁垒和限制理解为一种异化意识的产物, 认为只要观念意识进行一种真正的革命, 那么一切现实问题都可以迎刃而解, 这种基于主观意志决定论的唯心主义思维形态, 它同社会现实的搏斗如同和风影搏击的堂吉诃德一样, 它战胜的仅仅是一个魅影。马克思恩格斯指出, 只有具备了原初历史关系的四个因素、四个方面之后, 意识才得以破土而出, 然而意识从一开始就并不是一种不掺杂有任何物质杂质的纯粹意识, 外在的物质自然, 人与人之间的物质交往, 人自我的物质生产这些都是意识形成过程中同时存在的, 因而无论是人类以本能为主体的史前史时代, 还是人类的自我意识与符号运用的理性主体力量时代, 物质和意识都是彼此交缠不清的, 两者的纯粹性都只是一种抽象词句的简易化处理。因此, 真正的社会改变与历史革命都不是词句世界的某种重新调整, 必须从人类现实生活的过程本身之中去寻找这种动力和线索, 通过展开人类历史的物质生产与交往形式的历史性变革, 由分工和所有制形式来观察这种社会历史发展的不同阶段的不同形式, 社会历史发展的一切神秘面纱都被无情地揭开。因而对于马克思恩格斯来讲, 人类解放绝不仅仅是思想世界的换幕演出, 更重要的它是一种现实的历史活动, 是由工业商业、农业以及相关的交往活动所促成的历史活动。因此真正的实践唯物主义者的全部问题都在于使现存世界革命化, 从现存世界的现实经验性事实基础出发, 通过调整物质生产活动和相应交往关系来促成现实世界的革命性变革, 而并不仅仅基于一种崇高的道德力量, 去做抽象词句的呐喊, 它除了掸落一些灰尘之外, 绝不能使这个世界更干净。

四、一切历史冲突都根源于生产力和交往形式的矛盾

在恩格斯的《反杜林论》中, 恩格斯明确地将历史唯物主义定义为一切历史发展的动力, 都可以归结为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相互发展的经济关系变革, 这也是一切历史事件、政治事件所依赖的真正社会现实基础。对照这一观点, 《德意志意识形态》从生产力和交往形式的矛盾这一角度来揭示历史冲突的根源和历史过程的本质, 这是唯物主义天才历史观思想的第一次展现, 他通过展现生产力的历史形态演变, 传统的农耕经济和家庭手工业到工场手工业的不断发展, 随着世界地理大发现以来, 资本主义商品市场的不断扩大, 从而引发生产力量的与日俱增, 商业经济开始成为一种强大独立的经济形态, 欧洲商业贸易的经济格局版图在这种力量的推动之下也在发生剧烈的变化, 通过描述在以分工为线索下的不同所有制形式的历史形态演变, 从而将历史发展背后的推动机制确定为生产力和交往形式之间的矛盾性变革。这是第一次用确定性的物质性事实为基础的经济形态原因来阐发历史发展的规律与动力, 它不仅仅是对旧的历史观, 把历史发展的动力归结为暴力、战争、掠夺、抢劫、征服等理论的一次彻底革命, 并且将这科学规律彻底展现在人们的眼前, 从而使处在现实物质生活条件限定中的人们, 可以依据历史发展的真正规律, 采用真正的物质性手段去获得人的真正的自我解放。马克思更是继承这一重大理论的实证与科学精神, 在《资本论》的研究中, 通过展现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 生产力的巨大发展, 以及相应生产关系的滞后性与一定的独立性, 从而生产力要求必须冲破一切阻碍其发展的生产关系桎梏与枷锁, 而获得生产力的继续高歌猛进。通过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确立和事实阐述, 历史发展的动力开始挣脱神秘的躯壳, 资本主义私有制和劳动生产力成了一对核心的基本矛盾而左右世界历史航船的航行。

摘要:资本全球化语境中, 资本的象征性维度历史性出场。历史变革的观念决定论理论占据思想版图, 其内在逻辑设定概念或观念的转型, 作为历史变革的决定性力量。本文通过历史回顾《德意志意识形态》所布展的广义历史唯物主义理论的批判路径, 包括人类历史性存在的四重原初关系、存在决定意识、物质的具体的历史的的实践力量以及生产力和交往形式矛盾互动展开的社会历史转型, 对于类同于青年黑格尔派理论逻辑的当代历史变革观念论予以批判性启示。

关键词:观念论,历史唯物主义,批判

参考文献

[1]包亚明.后现代性与地理学的政治[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2001.

[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5.

3.青年马克思观后感 篇三

摘 要:马克思的异化理论认为,其一,人生的真正价值在于从事一种有意义、有创造性的工作;其二,人是社会性的存在,要在与他人的交流合作中才能充分实现个人的人生价值。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造成金钱至上、货币崇拜,使人们偏离了真正有价值、有意义的人生,人与人相互冷漠、人与社会相分离。我们要以马克思主义和中西文化的精华,来教育和引导青年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并给青年人创造一个良好的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社会环境。

关键词:异化;青年;人生观;价值观

中图分类号:A8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13-0038-03

毛泽东曾这样对新中国的青年说:“你们青年人朝气蓬勃,正在兴旺时期,好像早晨八九点钟的太阳。希望寄托在你们身上。”然而,随着全球化日益蔓延,西方各方面影响的纷至沓来,当代青年经受着各种各样的诱惑与考验,新旧价值观之间冲突激荡,使得很多青年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出现了迷惘与混乱,拜金主义、享乐主义使得许多青年失去了人生的正确方向,这不能不引起我们的关注与忧虑。本文将运用马克思的异化理论来分析这一社会问题及其产生的原因,并以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来引导青年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一、马克思异化理论的梗概

马克思认为“劳动所生产的对象,即劳动的产品,作为一种异己的存在物,作为不依赖于生产者的力量,同劳动相对立。”“在国民经济学假定的状况中,劳动的这种现实化表现为工人的非现实化,对象化表现为对象的丧失和被对象奴役,占有表现为异化、外化。”[1]因此,异化是主体在发展过程中由于自身的活动而产生出自己的对立面——客体,而这种客体又成为一种外在的异己的力量反过来反对主体自身。马克思通过对早期资本主义国家工人阶级生存状况的调查与研究,发现了现实生活中工人的异化状态,进而提出异化理论。

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马克思对异化劳动做了四方面的规定。

(一)劳动者同自己的劳动产品相异化

劳动者生产的产品,作为异化的存在物和不依赖于生产者的力量,同劳动者相对立。“劳动者耗费在劳动中的力量越多,他亲手创造的、与自身相对立的异己的对象世界的力量便越大,他本身及其内部世界便越贫乏,归他所有的东西便越少。”[2]在马克思时代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生产条件下,工人们常食不果腹、衣不蔽体,在恶劣的工作环境下干着粗重的活计,或是简单乏味的重复性工作,年复一年、日复一日。因此,“工人生产的财富越多,他的产品的力量和数量越大,他就越贫穷。工人创造的商品越多,他就越变成廉价的商品。物的世界的增值同人的世界的贬值成正比。”[1]

(二)劳动者同他的生产活动本身相异化

“对劳动者来说,劳动是外在的东西,是不属于它的本质的东西,因此,劳动者在自己的劳动中并不肯定自己,而是否定自己,并不感到幸福,而是感到不幸。”所以,“劳动者只有在劳动之外才感到自由自在。”[2]劳动不再是自愿的,而是被迫的,它不是满足劳动的需要,而是成为满足劳动需要以外的手段。对劳动者来说,劳动是属于别人的,而不属于他。

(三)劳动者同他的类本质相异化

人是类存在物,人在实践和理论上都把类当作自己的对象,而且把自身当作现有的、有生命的类来对待。人的类本质就是进行一种自由自觉的、有创造性的活动。所以,人只有在改造对象世界中,才能证明自己是类存在物。但是异化劳动“从人那里,把自然界异化出去,也把他本身,把他自己的活动机能,把他的生命活动异化出去:从而也就把类从人那里异化出去:它把对人来说类的生活变成维持个人生活的手段。”[2]劳动者被剥夺了生产对象,也就被剥夺了类生活。在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下,劳动者不能够从事一种有意义、有创造性的工作,这在马克思看来就是一种异化。

(四)人同人相异化

劳动者同自己的劳动产品、自己的生产活动、自己的类本质相异化的直接后果就是人同人相异化。“如果说劳动产品不属于劳动者,并作为异己的力量与劳动者相对立,那么,这只能是由于产品属于别人而不属于劳动者。如果说劳动者的活动对他本身来说是苦恼,那么这种活动就必然给别的什么人带来享受和欢乐。而只有人本身才能是这个支配人的异己力量。”[2]劳动者通过异化劳动生产出一个站在劳动之外的人同这个劳动的关系,也就是工人同资本家的关系。

以上四个方面就是马克思异化理论的内容梗概。而本文将侧重探讨马克思异化观中人的类本质的异化和人与人的异化,并进而探讨这一理论对于我们今天在青年中培育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的意义。

二、青年群体中出现的价值观异化及其形成原因

马克思认为,人生的真正价值在于从事一种有意义、有创造性的工作,并在这一过程中充分挖掘自身的各项潜能素质,发挥个人的聪明才智。然而,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使人们偏离了马克思所设想的正确的人类活动方式,造成一种社会的金钱至上、享乐主义等错误的思想行为,这使得人们往往不能够从事一种有意义、有创造性的工作,不能够过一种真正高尚的、有价值的人生。另一方面,马克思所主张和向往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团结友爱、互帮互助,个人自觉地融入集体与社会,在集体社会中实现个人的价值,正所谓“人人为我,我为人人”。而“在私有制的范围内,这一切却具有相反的意义。每个人千方百计在别人身上唤起某种新的需要,以迫使他做出新的牺牲,使他处于一种新的依赖地位,诱使他追求新的享受方式,从而陷入经济上的破产……在作为人越来越贫穷,他为了占有敌对的本质越来越需要货币”[2]进而,表现为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冷漠,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甚至是争名逐利、尔虞我诈。马克思所揭示的这种价值观的异化现象,在我们今天的青年群体中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享乐主义和拜金主义

改革开放以来,人们的物质生活得到了极大的改善,在物质丰富环境下成长起来的青年一代不可避免地受到了“物质至上、拜金主义”等社会风气的影响,他们不再追求崇高的人生理想和人生价值,转而关注眼前的物质生活享受,讲究穿衣打扮,盲目地进行攀比,似乎人生的价值和意义只是追求金钱和享受生活。他们不再愿意脚踏实地地学习和工作,不愿意在实践活动中付出艰苦的努力,更谈不上个人潜能的发挥和发展。这便是一种被异化了的价值观的表现。

(二)极端个人主义和利己主义

人是社会性的存在物,具有不同于动物的社会属性。在马克思主义者看来,“离群状态下不存在真正意义上的‘人,人是人与人的关系的产物。人的每一种本质特征,都来源于人类的群集生活。”[3]在社会大环境下,个人要在与他人的交流合作中才能充分实现个人的人生价值。因此,个人必须融入社会,在社会中获得支持与力量,同时,个人也要肩负相应的社会责任。然而,现实生活中,极端个人主义和利己主义在很多青年人身上都表现突出。

现在的青年人多数都是独生子女,是家里的“小皇帝”、“小公主”,从小就过着“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生活,在这种环境下长大的年轻人只知索取,却不懂得付出。他们凡事以自我为中心,以个人利益为一切行动的出发点,漠视社会的法律法规,有时甚至通过不正当手段来达到自己的目的。这便是极端个人主义和利己主义的表现。在这种状态下,他们眼里只有自己,忽略甚至漠视个人对他人、集体和社会的责任和义务,因而使自己与社会和他人相疏离、相隔绝,甚至是相对立。这也就是马克思所说的“人与人相异化”的一种体现。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和发展极大地推动了我国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与进步,但市场经济中的利益驱动、市场竞争等原则也在一定程度上对青年人的价值观形成产生了负面影响,使青年人容易禁不住利益的诱惑,产生价值观念的偏差。

其次,各级干部中存在的腐败现象也起到了毒害青年思想与心灵的作用。如今各级干部中有相当一些人丢掉了我们党“勤俭持家、勤俭建国”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优良传统。用卢梭的话来说,他们追求控制别人,借以求得更多的名利和逸乐,而在追求名利与地位时,他们还要不断窥伺、体察和迎合上级的倾向和嗜好,于是反过来被别人的喜好和取舍所左右,从而失去真实的自我品格、自我价值和自我追求。这些人甚至还败坏了社会的风气,毒害了年轻人的心灵。有相当数量的年轻人对这种生活方式和做人方式竞相效尤、趋之若鹜。这些年轻人在争名逐利的大道上竞奔,凄凄惶惶、义无反顾。其实,上述人生活得并不是真正的充实和幸福。他们的灵魂是空虚的、苍白的,而畸形的生活方式又往往损害着他们的健康。杰弗逊说:“健康、学识和美德是幸福的保障,它们能够给人带来良心的宁静、个人的尊严和社会的荣誉。”而这种异化了的生活方式却使人们丢失了这一切最宝贵、最有价值的东西。

学校和家庭教育对青年人价值观的形成具有重要的作用,但是急剧变化的社会不仅对青年人产生影响,对很多教师和家长的信仰也产生冲击。很多青年教师和家长自身的思想就比较混乱,又怎能担当起引导和教育青年的责任呢?一些主流媒体也严重失职、不作为。多年来,他们一味片面地宣传鼓动GDP的增长和超前消费,而一些被物欲腐蚀的经济学家们也通过各种媒介推波助澜,把人们心中欲望的火愈煽愈旺。在这种情势之下,本来就缺少正确引导与教育的青年们又怎能不迷失和困惑呢?

三、解决问题的方法与途径

(一)教育和引导青年学习和研究马克思主义

青年人必须认真学习和掌握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学会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去观察、分析和解决社会实际问题,这样才能更好地抵制西方资产阶级腐朽思想的侵蚀,消除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和极端个人主义的影响,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明确人生的意义和方向。

习近平同志最近强调要坚持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他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社会主义而不是其他什么主义,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不能丢,丢了就不是社会主义。历史和现实告诉我们,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这是历史的结论、人民的选择。他又说,共产党员特别是党员领导干部,要做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坚定信仰者和忠实践行者。我们既要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念,也要胸怀共产主义的崇高理想,革命理想高于天。没有远大理想,就不是合格的共产党员;离开现实工作而空谈远大理想,也不是合格的共产党员。衡量一名共产党员、一名领导干部是否具有共产主义远大理想,是有客观标准的,那就要看他能否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能否吃苦在前、享受在后,能否勤奋工作、廉洁奉公,能否为理想而奋不顾身去拼搏、去奋斗、去献出自己的全部精力乃至生命。一切迷惘迟疑的观点,一切及时行乐的思想,一切贪图私利的行为,一切无所作为的作风,都是与此格格不入的。①习近平同志的这段讲话对于我们深刻认识如何教育青年、解决青年人人生观、价值观的问题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现在,不少青年人不相信马克思主义理论,甚至错误地认为马克思主义是过时的、教条的老套。这与一些党员干部的信仰缺失、道德滑坡有密切的关系。孔子说,君子之德,风也,百姓之德,草也,“风行而草偃”。(《论语·颜渊》)他又说,做领导的,“其身正,不令则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论语·子路》)这就是说,身教胜于言教,上行而下效,领导者只有以身作则,率先垂范,才能赢得人民的支持与信赖。同时,《诗经》曰:“天生蒸民,有物有则。民之秉彝,好是懿德。”这是说:“上天生养万民,事物都有法则。百姓顺应常规,喜爱美好品德。”孟子也说:“人性之善也,犹水之就下也。人无有不善,水无有不下。”(《孟子·告子上》)这是说,人性的善良,就像水趋向下流。人的本性没有不向善的,水的本性没有不向下流的。因此,要解决青年人价值观的困惑与迷失,需要一个大环境的前提,就是各级党员干部要像习近平同志所要求的,来一个思想与作风的大转变,要坚持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胸怀共产主义的崇高理想,革命理想高于天,在这个基础上,做到勤奋工作、廉洁奉公,为理想而去拼搏、奋斗。有了这个大前提,我们才有希望教育好青年人,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二)引导青年学习和研究传统文化与西方文化的精华

马克思的异化理论一方面强调人生的真正价值在于自我创造和自我实现,另一方面强调这种自我实现必须是在社会中及与他人的交往合作中进行的,并且是为社会与他人服务的。这一点与中国传统文化及西方思想文化的精华部分是相融合的。比如先秦儒家思想的核心是“仁”,它包括“忠”和“恕”或“成己、成物”两方面。“忠”是成己,也就是自我发展、自我实现;而“恕”是成物,也就是孔子所说的“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是强调人的社会责任,这二者是完整的人的两个方面。现代新儒家的代表人物之一徐复观认为,人性发展的最高境界即是“仁”。“仁”意味着人的一种自我觉醒的精神境界,它包含两种基本要素:其一,“忠”是对于知识及对自己人格的建立与完善的一种不懈的、无限的追求;其二,“恕”是要为他人与社会尽责尽力的一种强烈的责任感。换言之,人的自觉的精神状态即是要求既要成己又要成物的精神境界。在这二者中,恕是更为重要的。成己的自觉,还不能必然地导致成物成他人的自觉。只有恕才是通人我为一的桥梁,是对于是否是“仁”和真正的精神自觉的试金石[4]。范仲淹所主张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张载所向往的“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以及顾炎武所说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都是讲的这个道理。

杰弗逊认为,人具有个人领域的幸福(privateofhappiness)与公众领域的幸福(publicsphereofhappiness)两种方面的幸福。个人领域的幸福是指人追求自我发展与自我实现,而公众领域的幸福则是指人们在为他人与社会、国家和民族做出奉献时所感受到的幸福与欢乐。这与儒家所讲的“忠”和“恕”有异曲同工之意味。他认为,教育和培养好的公民,不仅是要公民能捍卫自己的权利和幸福,同时还要能够培育人民的美德。而在他看来,仁爱(benevolence)乃是一切美德的核心和基础,是人们为他人与社会、国家和民族做出奉献的根本动因。所以仁爱也就是人的幸福之本。

卢梭在这个问题上与杰弗逊是一致的。他指出,在一个好的社会中,每个公民的利益都与他人的利益紧密相连。人们的利益与责任和义务都是相互的。你尊重别人的权利,别人也尊重你的权利。你为别人做出奉献和牺牲,别人也为你做出奉献和牺牲。这便是公平与正义。在这两种情况下,其结果都将是互利互惠,自爱与对他人的热爱融汇在每一个人的心灵中。在关注自身利益的同时,每个公民同样关注着公众的利益,在谋求公众利益的过程中实现了自我。在这里,人们实现了作为个人之我与作为公民之我的完美统一。

综上所述,东西方的哲人在思想境界的最高处是相通的。我们要以这些人类思想的精华教育我们的青年一代,使他们在追求自我发展与自我实现的同时,追求为他人与社会、国家和民族做出奉献,而在这个过程中,他们所感受到的,将不是一点点自私自利的可怜的欢乐,而是人生真正的价值和意义,感受到生命的充实、博大和壮美。

参考文献:

[1]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

[2]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

[3]丁学良.马克思的“人的全面发展观”概览[J].中国社会科学,1983,(3).

4.电影《青年马克思》观后感 篇四

马克思的一生,是胸怀崇高理想、为人类解放不懈奋斗的一生;是不畏艰难险阻、为追求真理而勇攀思想高峰的一生。马克思一生纵使颠沛流离、贫病交加,他仍是初心不改、矢志不渝,为人类解放的崇高理想而不懈奋斗。马克思是顶天立地的伟人,也是有血有肉的常人。他热爱生活,真诚朴实,重情重义。马克思为我们留下了具有非常价值的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的理论体系,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青年马克思观后感精选6篇青年马克思观后感精选6篇。我们要认真学习马克思主义,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的实际情况相结合,不忘初心,牢记使命。

如果给每个人都贴上标签,马克思一定是多彩的一个,是千年最伟大思想家。他立足当时所处时代,站在广大人民群众的立场,放眼整个人类发展规律,提出了剩余价值学说,不断在实践与思考中形成马克思主义,这推动了整个人类世界的发展青年马克思观后感精选6篇文章青年马克思观后感精选6篇出自我们在日常生活中也要不断学习马克思主义相关理论,丰富自己的思想,深刻理解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具体实践相结合所取得的成就,从“两半”社会到近代到改革开放再到新时代,都是在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下发展的,新时代面对新情况仍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理论,解决我国重大问题,最终实现我国伟大梦想!

纪念马克思,让我们更加深刻地感受到真理的力量是多么强大,道路的选择是多么重要,崇高的事业是多么值得奋斗,马克思主义和中华民族的前途命运是多么紧密相关。

作为一名学生干部,我们在前进的道路上要继续高扬马克思主义伟大旗帜,让马克思、恩格斯设想的人类社会美好前景不断在中国大地上生动地展现出来!

5.青年马克思培训心得 篇五

通过这次“青马工程”,让我明确了曾经不知道和一些记忆模糊的东西,曾经的苦难,让我们难以忘记,今天的伟业,让我们感到了自豪。

今天的美好生活是用先辈们的鲜血换回来的,“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回望历史,让我们心潮澎湃,在党的正确领导下,社会主义建设发展日新月异,生活富裕安康。

通过“青马工程”的学习,我更坚信了对共产主义的亲信与爱戴,我要更一步的坚定理想信念,牢固树立自己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提高马克思主义理论水平,始终保持清醒头脑,只有在党的领导下,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才能发展中国。以下是我通过学习“青马工程”的心得。

实施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就是要坚持不懈地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武装青年,通过教育培训和实践锻炼等行之有效的方式,不断提高大学生骨干、团干部、青年知识分子等青年群体的思想政治素质、政策理论水平、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组织协调能力,使我们进一步坚定跟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念,成长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首先,不断创新理论武装工作的方式和载体,坚持用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对于我们青年人来说,深入学习研究马克思列宁主义理论,将之应用于中国的具体的环境,使之成为伟大中华民族的一部分而和这个民族血肉相联,是历史赋予我们的重要使命。我们作为未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肩负着、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振兴中华民族的历史使命。对我们来说,完成这一使命,需要多方面的条件。确立并坚持科学的马克思主义观,就是一个不可忽视的方面马克思主义的经典作家们以及其他一些著名的马克思主义者,在创立、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过程中,除了对马克思主义原理、观点增添了新内容外,还留给我们一笔具有特殊意义的精神财富,这就是科学的马克思主义观。从这个意义上说,我们完成“历史使命”的情况,决定于我们确立并坚持科学的马克思主义观的程度和水平。要真正帮助我们大学生确立并坚持科学的马克思主义观,就不能不加强科学马克思主义观教育。

其次,由目前我们大学生马克思主义观及其教育的状况决定。长期以来,党和国家一直高度重视我们大学生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工作。在科学马克思主义观教育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就。我们大学生的马克思主义观从总体上说是科学的。但是,也必须清醒地看到,问题也是存在的,而且在有些人身上,在有些方面,有的时候,还很严重、很突出。第一,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过程中引起大学生价值观的变化。这些变化主要表现为认同竞争,期望创业,重视个人价值的实现,有强烈的效益意识等,大学生比以往更期望有一种多样性和包容性的环境。第二,网络已成为大学生获取知识和信息的最主要途径之一。一些学生希望通过网络来听到更多方面的声音,并自信能够对信息真伪作出判断;不少学生把网络作为在校园中发表言论、交流感情的最主要场所,从网络开始流行的一些词汇现在已成了不少学生的口头禅。网络正在极大地改变着高校学生的生活方式、学习方式、交往方式、娱乐方式甚至是语言习惯,对青年学生的学习、工作、生活和思想观念产生着深刻的影响。第三,大学生心理问题越来越突出。独生子女承受父母家庭太多的期望,加上应试教育的影响,他们适应社会的能力还不强,进入大学以后,竞争环境更为激烈,一时的不适应容易导致出现各种各样的心理问题。

6.《青年们,读马克思吧》读书报告 篇六

近期,在老师的推荐下我阅读了由内田树、石川康宏二人所著的《青年们,读马克思吧》一书,受益匪浅。读完此书,不仅加深了我对于资本主义制度了解,同时,让我对马克思主义有了更深入的认识,更加坚定了我的共产主义信仰。在他们的笔下,我惊讶地发现,马克思和我们惯常印象中的不大一样。

以内田树与石川康宏两位著名学者书信来往的形式对马克思经典理论进行阐释,本书在体裁上别具一格,这一创意可谓史无前例。通过8封书信,两位作者分别就《共产党宣言》、《论犹太人问题》、《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经济学哲学手稿》、《德意志意识形态》这些马克思经典著作中的经典问题进行了讨论,对马克思主义救世的路径进行了选择,认为在当今物质极大丰富的社会,马克思主义是一切社会行为的拯救者。资本主义国家应该摒弃马克思主义为社会主义社会所用,不能为资本主义社会所用的思路。

这本书是两个日本研究者研究马克思主义的心得体会,或者说,是他们对马克思主义的理解,就如同于丹老师的论语心得。读一读这本书,我们既能知道日本人是如何看待马克思主义的,也能大概了解一些关于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知识。

两位作者都是老师,所以他们把本书的读者群定义为“知道马克思的名字,但是并没有读过马克思的书的青年读者。”不光给中学生、大学生看,也给参加工作的人读。他们通过这本书把复杂的马克思主义分解,使马克思主义浅显易懂。所以即使像我这种没有读过多少关于马克思的书的青年读者都能感受到马克思是多么了不起的人,以及马克思的伟大之处。

两位日本作者读《共产党宣言》有他们自己的体味。他们的解读让我更加细致、正确的了解马克思主义。比如,他们认为,贯穿《共产党宣言》的根本思想是:不管哪个历史时代,经济必然会产生社会构成,构成这个时代的政治以及精神历史的基础。我理解作者的意思是,经济是一切人类社会和时代的基础,不管你喜欢不喜欢经济,是否逃避,它一直在那里起作用,所以不妨面对。

本书的两个作者就马克思《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进行了争论。其中一位作者认为,在社会中,人们通常会认为,某个特定的集团应该为一些矛盾负责,这个不能说不对,但是如果把整个社会的扭曲和不合理全部归罪于这个特定的集团,似乎也不靠谱。如果只要把这个集团清除掉,就能让整个社会干净,那社会改革就太容易了。但从经验上讲,这样一个集团实际上是不会存在的。这就像医生治病,如果病人只有一个地方有毛病,其他地方都健康,那么只要将有病的地方治好或摘除就行了。但社会问题不是人的身体,不会以这么单纯的形式呈现出来。对此,作者认为,罪恶是蔓延在整个社会中的,所以社会中的每一个人都应该为社会中存在的罪恶负责,如果想让社会变好,我们不应该去自己之外寻工具,找理由,应该先看看自己的日常行为方式是不是有错误。“这样做或许未必能使社会变好,但是至少能够防止变坏。”

前段时间,社会大众对陈光标高调做公益颇有微词,说好说坏的都有,莫衷一是。对于什么是好人,什么是坏人,马克思有他的说法,他说,“决定一个人,不是看这个人本来是什么,而是看他做了什么。”根据本书,我是这样理解的:不管是多么邪恶的人,只要做好事就是好人。不管他的本性有多善良,只要做了坏事就是坏人。如果耳边总能听人说“你那些看起来的好事,实际上都藏着卑鄙自私的动机呢”,那慢慢就没人愿意去做好事了。谁都不会给老婆婆让座,也不会在路边捡起空瓶子,谁也不愿意去袒护被虐待的孩子。谁都不想做善事的社会那肯定不是一个和谐的社会。

通过阅读《青年们,读马克思吧》这本书,以及读书报告的撰写,极大地激发了我对马克思主义的深入思考,加深了我对于马克思主义的理解,也更加坚定了我的共产主义信仰。

7.论马克思主义青年化的培养路径 篇七

一、以各级学校的思想政治课为主阵地

理论需要“灌输”, 灌输的主渠道是思想政治课。政治课教师既要增强理论自信、道路自信、制度自信, 又要探索和创新适应时代适应青年的方式和方法, 拓展和开发马克思主义青年化的实现途径和有效载体。高校是培养青年马克思主义者的重要阵地, 培养青年马克思主义者是高校党建工作的重中之重。

高等学校在培养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工作中具有独特优势。首先, 我国高校富有革命传统, 大学生总是成为时代的先锋。其次, 高等学校具备对青年进行马克思主义教育的良好时机。再次, 高等学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机制、工作队伍和丰富的经验为高校培养青年马克思主义者提供了良好的基础。

除了传统的课堂教学之外, 还应从如下几个方面入手, 发挥“大思政课”的整合优势。具体来说, 一是充分挖掘和利用“社会大课堂”这个教育资源, 组织学生开展多种形式的社会实践活动, 使大学生亲身体验我国改革开放以来所取得的伟大成就, 这是在大学生群体中培养青年马克思主义者的一个重要内容。二是充分发挥学校党委组织部、宣传部以及各级党团组织、学生处等组织机构的作用, 做好日常思想政治教育, 将“大课堂教育”与“小课堂教育”结合起来。三是大力加强在大学生、研究生中建党工作, 把更多的优秀青年学生培养成为具有共产主义觉悟和有较高文化素养的德才兼备的人才。四是加强对青年骨干教师的理论、实践教育, 通过举办青年骨干教师马克思主义理论进修班以及老教师的传、帮、带等方式, 着力打造一支高素质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师队伍。五是充分调动全党、全社会的力量, 共同构建一个培养青年马克思主义者的系统工程。

在高校中培养青年马克思主义者, 关键是要形成长效机制。有研究认为, 建设高校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长效机制, 应坚持系统性、实效性、创新性和规范性等基本原则, 可从建立健全理论学习机制、建立科学完善的组织管理机制、建立健全监督机制、建立健全激励机制和建立健全检查评估机制等方面人手。

二、以“青马工程”为抓手

在巩固以往成果的基础上, 当前应该以“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为抓手, 培养一代又一代青年马克思主义者, 为推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源源不断地培养强大的主体骨干力量。我们应该按照了解青年、引领青年、锤炼青年、服务青年、发动青年的培养教育思路, 把“青马工程”做实、做细、做长, 培养一大批坚定的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去深入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针对“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的实施情况, 一些地方和高校进行了调查研究。例如, 2008年初, 北京大学团校秘书处通过网络等渠道, 对全国部分高校实施“青马工程”的情况进行了调研。据不完全了解, 高校所采取的措施主要呈现出几个方面的特点:一是针对不同的培养对象, 采取不同的培养措施。二是在不同的培养内容中, 理论学习和实践锻炼先行。三是开办学生骨干培养学校, 形成学生骨干培养学校的层级体系和人才梯队体系。四是党建带团建, 指导团组织培养人才的基本方向。五是拓展人才培养平台, 形成人才“出口”机制。六是制度保障, 人才信息库、人才推荐制、人才评优共同保证人才培养效果。七是以训练营的方式对学生骨干进行短期集中培训[2]。但也存在着一些问题:重点培养效果明显, 但培训结构和普遍培养的效果有待完善和提高;培训内容不断拓展, 但培养形式的针对性和创新性有待增强;阶段性培训效果明显, 但培训的长期性和持续性有待提升。

深入推进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 大力培育高校青年马克思主义者, 是将大学生培养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一项重要工作。当前, 高校应针对青年大学生的特点, 积极创新培养工作的内容和模式, 建立健全约束激励机制和考评机制, 在培养的广度、长度、深度、效度上下工夫, 促进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的系统化、深入化、持续化、科学化。

在培养的广度上下工夫, 即从培养对象的全面性出发, 坚持普及培养与重点培养相结合的原则, 以确保教育对象的重点突出和全面覆盖。高校新时期马克思主义理论武装的重点对象是全体大学生, 在大学生中既要培养坚定笃信的马克思主义者, 也要培养对马克思主义感兴趣的大学生, 这样既能够夯实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群众基础, 又能够促进越来越多的优秀大学生快速成长为马克思主义者, 为普通学生树立典范, 进而辐射带动其他青年学生。

可将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作分成4个阶段进行。 (1) 普及教育阶段。从大一开始, 就完成培养对象信息库建设的工作和普及化培训, 建立优秀青年的层级体系和人才梯队体系, 实现马克思主义教育的普及化管理。 (2) 重点教育阶段。针对表现突出的学员, 可考察纳入“入党积极分子”队伍进行重点培养教育。 (3) 定点教育阶段。对预备党员, 实行党性修养夜校学习与班级、党支部的日常评价管理相结合, 实现定点化教育管理。 (4) 监督与示范教育阶段, 对已转正的学生党员, 制定常态化的监督机制, 引导党员参与各种校内外志愿服务队伍;同时, 在学生楼栋开辟党员示范栏, 设置民主评议箱, 随时接受群众对学生党员的建议和监督。

在培养的长度上下工夫, 即从培养对象的持续性出发, 坚持理论教育与实践锻炼相结合, 以确保培养动力的持久性。在培养的深度上下工夫, 即从培养者的专业性角度出发, 坚持导师培养与自我提升相结合, 并确保培养师资的专业性。在青年马克思主义者的培养过程中, 高校各类思想政治工作者, 包括党政干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辅导员和优秀校友都是培养工作的主导者, 在整个培养工作中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在培养的效度上下工夫, 即从培养结果的实效性出发, 坚持常态评价与特殊考核相结合, 确保取得良好的培养效果。首先, 要加强对青年马克思主义者的考核, 将绩效衡量的标准定位在活动的质量而非数量上, 形成科学、有效而可行的考评机制, 将优秀青年大学生培养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其次, 要采用多种考核方式并举, 进行全程科学化培养的考核评价。比如, 常态化定量考核, 即将党性修养夜校学员的考勤纪律、书面考试、提交论文情况和日常工作、实践拓展相结合, 以自评、互评、组织评价等方式纳入综合考核体系;星级党员考核等等。

三、以理论创新为重要举措

理论创新包涵理论通俗化和典型示范引导青少年两个层面。以理论通俗化、青年化增强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对青年的吸引力。列宁曾精辟地指出, “最高限度的马克思主义等于最高限度的通俗化”。这句话蕴涵着一个深刻道理, 那就是马克思主义必须通俗化。

马克思主义理论青年化、通俗化包含3个方面做法[3]:一是内容的具体化。具体方法有:第一, 要贴近青年实际。这里说的实际是指受众千变万化的思想实际和工作实际, 也是指日新月异的社会生活实际。贴近实际, 就是要求理论宣传必须紧密联系实际, 增强针对性。第二, 要贴近青年人的生活。理论宣传既应该注重解决受众在生活和工作中出现的思想认识问题, 使读者能够从理论宣传中获取信息、获得启迪;又应注重总结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实践经验, 使读者能够从理论宣传中得到指导实际工作的方法。第三, 要贴近青年认知水平。要根据不同时期人民群众的思想状况、不同群体的不同需求和自身理论水平的差异来安排和选择理论宣传的内容。要把以理论成果的实践和转化增进青年对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认同。

二是语言文字的通俗化。因为任何时代, 理论的宣传和普及主要是通过大众媒介 (报纸、广播、电视、电影以及互联网等四大媒介) 进行的。运用现代大众传媒, 语言文字的通俗化可以通过使用一些俚语和时髦语、平民化语言、电子化语言来实现。

三是理论表达方式的视觉化、形象化、艺术化。电视传播是现代社会最具活力的大众传播工具, 时至今日, 收看电视已经成为人们日常生中最主要的活动之一。因此, 推进马克思主义大化、通俗化, 必须要借助于广播、电视、电影等媒介的影响, 把理论内容视觉化、形象化、艺术化。通过形象化、艺术化的电视节目传播社会主义价值观, 引领各种社会思潮。

以典型示范引导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青年化方向。典型事例是具有感染力和说服力的教育案例。人民群众是推动历史前进的动力和主体。在伟大事业建设的实践中, 涌现出了许许多多可歌可泣的感人事迹和模范人物, 如杨利伟、许振超、任长霞、牛玉儒、宋鱼水、王顺友、丁晓兵、王乐义、孟二冬、华益慰、方永刚、袁隆平、邱光华、长江大学舍己救人群体等, 一个个响亮的名字和群体, 在祖国大地上广为传颂。这些英雄模范, 成为了可亲、可敬、可爱、可信、能学的时代榜样。近年来, 通过评选感动中国人物、全国道德模范、全国巡回报告会等形式, 以及开展“我推荐我评议身边好人”活动, 把他们的先进事迹和高尚道德向全社会进行了表彰和宣传。扩大模范人物的社会影响, 把他们的精神融入民族精神之中, 形成崇尚先进、学习模范、争先创优的浓厚社会氛围, 是“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 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的具体体现, 是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工作。

参考文献

[1]胡锦涛.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M].北京:人民出版社, 2011.

[2]石国亮, 黄尹, 廖艳琳.新时期青年马克思主义者研究综述[J].中国青年研究, 2009, (12) .

8.青年马克思观后感 篇八

正是在“青马工程”的大力推动下,全国高校掀起了新一轮学习研究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热潮。但“青马工程”这一政策背后广大青年学生思想上的成熟以及我国综合国力的不断增长,或许才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在全国高校再次勃兴的深层原因。

6月14日,星期日。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数学系的研究生小李起了个大早,简单吃过早饭,他便带着一摞复习资料来到了自习室。因为两天后的一场期末考试,来自习室上自习的同学明显地多了起来。

但小李身上带的并不是数学资料,而是一摞马克思主义理论教材。再过几天,迎接他的不仅有一场期末考试,还有北京航空航天大学青年马克思主义研究会的一次理论学习讨论会。

“所以,要抓紧时间复习一下”,小李说,“要不然拿什么去参加讨论会呀!”

高校马克思主义社团的“第二春”

在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的校园里,像小李这样经常参加马克思主义理论学习和讨论的理科生显然并非个例。

“虽然现在并没有权威的统计数字。北京航空航天大学青年马克思主义研究会的一位成员告诉记者,“但可以肯定的是,像这样的同学为数不少,而且,按照目前的发展趋势,未来还会越来越多。”

“最近两年,是我们社团历史上发展最快的两年,无论在会员数量还是社团影响力上都有了很大的提高。”这是记者在对全国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社团发展情况进行调查时听到最多的一句话。

以北京大学的青年马克思主义研究会为例:2001年夏,研究会刚刚成立时正式会员只有几十位,其中大多数都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相关专业的研究生,党员比例也很低。而截至今年夏天,研究会的正式会员已经达到了183人,会员的专业分布涵盖了全校文理科10多个专业,学历范围也扩大到本硕,博各个层次,会员中的党员比例超过了60%。当然,这一数据并没有包括那些末在我们研究会里正式注册,但却经常参加我们所组织的各种理论学习和实践活动的同学。北京大学青年马克思主义研究会现任会长王凛然告诉记者,“在北大,这种。非正式会员’的数量并不在少数。”

谈到加入“青马研”(“青年马克思主义研究会”简称,下同——编者注)时的情景,北大马克思主义学院的小王仍然记忆犹新“以前我对马克思主义理论并不感兴趣,但后来我认识了一位来自陕西的同学,我们经常在一起谈论社会热点,甚至就一些问题进行辩论。我发现他能够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把一件事情分析得十分透彻,很是佩服,后来便开始研究马克思主义理论,参加‘青马研的活动,成了“青马研”的一名会员。

除了在本校的大发展,北京大学的青年马克思主义研究会还与清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习研究协会中国人民大学青年马克思主义研究会共同发起组织了’北大清华人大三校博士生论坛 定期组织三校的青年马克思主义理论骨干进行交流和研讨,并就青年学生们所关心的重大理论问题进行宣讲。

“在上个世纪”五·四运动前后以及新中国成立初期,北大曾经历过两次马克思主义理论大发展,大传播的阶段。那时候,在北大校园里随处可以见到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讨论国家发展的场面。”王凛然告诉记者,我们现在正试图恢复北大在上个世纪的那种心忧天下活学活用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优良传统,从现在社团的发展情况来看,效果还不错。

在北京师范大学西方哲学博士季雨看來,全国高校学生中的这股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学习热潮还将持续。“我身边所接触到的一些同学,不仅是一些大学生骨干,理论社团’,马克思主义哲学专业的同学在学习、研究马克思主义,其它专业甚至是理科专业的很多学生,也在研究马克思主义。“她说。

同时,从全国范围来看,马克思主义在各地高校的影响力也在进一步扩大。2007年5月,团中央”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启动以来,团中央、全国学联专门组建了“中国大学生骨干培养学校”,对大学生骨干进行有针对性的培养,至今已举办两期,为全国各地190多所高校培育学生骨干400多人。

全国各省市及各高校团委也纷纷筹措资金成立了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学院和各级,各类的马克思主义主题网站,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教学宣讲以及各类实践调研活动也在全国高校火热展开。

以浙江大学为例,为了落实团中央“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该校将2008年确定为“学生骨干培养年”,颁布了《浙江大学青年马克思主义培养工程学生骨干培养计划的实施办法》,还在校团委的主持下成立了浙江大学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学院。而在北京航空航天大学,马克思主义学会的会员们则成立了野外考察团,深入中西部落后地区进行实地调研。

及时到来的“青马工程”

“在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随着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我国的经济体制,社会结构、利益格局和社会思想观念正在经历深刻的变化。同时,在各种思想文化相互激荡的环境中,广大青年思想活动的自主性,选择性、多变性、差异性明显增强,在此背景下,能否培养和造就一大批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武装起来的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将关系到我国改革开放伟大事业的成败。”

2007年5月15日,在全国大学生“学习科学发展观,共建和谐社会”汇报交流会暨“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启动仪式上,时任团中央第一书记的胡春华这样表述实施青马工程”的重要意义:

党和国家历来重视青年马克思主义人才的培养。事实上,早在2006年10月召开的中共第十六届六中全会上,胡锦涛总书记就指出:“要从赢得青年,赢得未来的高度,抓好大学生理论学习,深入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工作,让青年知识分子了解和相信党的理论,在广大青年中培养一大批坚定的马克思主义者。

对于团中央实施的“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北大青年马克思主义研究会的负责人王凛然认为:非常必要,也非常及时。以前我们在开展工作时,常会发现些同学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社团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误解。他们认为马克思主义理论社团的日常工作就是讲讲理论,读读报纸,没有吸引力。

在这种种的误解背后 其实反映了近年来社会大众尤其是广大青年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理论以及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国化的成果的忽视与淡漠。

中国社会科学院青年人文社科中心2005年初发表的《青年学生马克思

主义信仰状况调研报告》认为,当代青年学生对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的掌握与我们的预期存在着较大差距。

在对山东大学、广州大学北京青年政治学院,东北电力大学和四川成都医药大学等五所高校的青年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状况进行调查时他们发现对于马克思主义三个组成部分的回答有25.6%的学生认为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三个组成部分是。法国的空想社会主义,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和德国古典哲学’,23.1%的学生认为是‘历史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和劳动价值论。在分析问卷时,我们发现文科生对于该问题的认识状况显然要好于理科生。文科生回答此题的正确率为69.2%,理科生的正确率为39.8%,而理科研究生的正确率仅为20%。

经过多年的政治理论学习,仍然有众多青年学生不能准确把握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基本内容,这在一定程度上表明我们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人才培养方面存在着不容忽視的问题。

哈尔滨师范大学党委书记张少杰认为实施“青马工程‘的意义非常重大:“我们师范院校的毕业生大部分活跃在教学第一线,通过“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把其中的骨干培养成坚定的马克思主义者,再通过他们的影响和宣传,可以引导和教育更多的青少年成长为党的事业的可靠接班人。

北京师范大学08级研究生小单一直是位马克思主义理论爱好者,他认为,团中央实施“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通过教育培训和实践锻炼等方式对大学生骨干,团干部、青年知识分子等青年群体的思想政治素质,政策理论水平,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组织协调能力进行培训,正好可以弥补近年来我们在马克思主义人才教育和培养上的历史欠账,是一场“及时雨”。

勃兴的背后

在“青马工程”的强力推动下,全国各地高校纷纷加强了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教学和研究,一大批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学院,青年马克思主义研究会纷纷成立,马克思主义理论社团在全国高校的勃兴似乎是理所当然。

但王凛然却向记者表达了不同的看法:“社团数量的增加和物质条件的改善并不是真正的勃兴。”他说,“骨干会员的增加和社团影响力的不断扩大才是。

的确,与其他的课外兴趣活动社团不同,高校理论社团的发展必须要“真学,真信”才有发展前进的动力。许多时候,理论社团不仅有理论的学习研讨,还有专题的实践调研活动,这个时候往往会遇到许多困难。而要克服困难靠的更多的其实是一种信仰的力量。

北大马克思主义学院基本原理研究所2007级硕士研究生杨哲吴曾经是北大青年马克思主义研究会的负责人。今年春天,他以笔试和面试成绩双第一的优异成绩考上了北京市公务员。但临近毕业时他却主动放弃北京优越的工作条件,申请到重庆市北碚区的一个基层单位工作。对此,杨哲昊解释道:“人各有志吧,北京的工作条件很优越,但我觉得到了基层或许能做一些更有意义的一些事情,重庆的舞台也不一定就比北京小。

相较于“青马工程”的政策推力,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所取得的举世瞩目的发展成就,广大青年学生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热切期盼,或许才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社团在全国高校再次勃兴的更深层次的原因。

孔卫涛,也曾经是北京大学“青马研”的一名会员。两年前从北大毕业以后,他进入甘肃省委政策理论研究室工作。他认为青年学生在校期间进行一些马克思主义理论方面的学习非常必要:在北大‘青马研’的那段经历对我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当时在青年马克思主义研究会里与大家一起参加理论学习实践调研,我觉得自己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理解更加深入了对我国的国情认识也更加清楚了。我现在刚好在从事政策理论方面的研究工作,那些经历对我现在的工作帮助很大。”他说。

而著名“三农”问题学者河南大学马列主义研究部的袁庆濮教授认为我国改革开放30年来的巨大成就和近几年来国内外形势的重大变化,是促使当代青年掀起新一轮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热潮的另一重要原因。

“我国改革开放30多年来的巨大成就及新近发生的金融危机引起了广大青年的关注和思考,让广大学生对资本主义世界的现实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对马克思主义理论学习的积极性也更加高涨。”他说。

北大“青马研”的负责人王凛然也认为,正是我国综合国力的不断提升才使得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在全国高校重新焕发了活力。

9.青年马克思主义论文 篇九

老师、同学们大家好,很高兴能在此次青马班结业典礼上交流我的毕业论文,我今天讨论的题目是《浅析大学生考研热潮》,希望我的见解能对大家有所帮助。

总体来说,更多的大学生选择考研是为了减缓就业压力,同时也是为自己镀一层金,让自己走出校园以后一路顺利,对于现在这个复杂而多变的社会来说,这无疑是一个好的方法,而且比较稳定。但是,现在的考研热潮正在愈演愈炼,我认为有三个理由导致考研人数持续增加:第一,现在的大学生越来越多,这就使得大学生的素质越来越不尽如人意,而且大学生明显是供大于求,这就使得毕业后存在着很大的就业压力。为了减缓这种压力,更多的大学生选择了考研。第二,社会中出现了一些对学历有硬性要求的公司,有些人为了获得更多的选择机会,只能努力考研来取得高学历的毕业证。第三,是为了完成自己或者父母的愿望而去考研,没有具体的目标,一切等到考研以后再想。不论怎么说,大学生最根本的目的就是要有一个好的出路,使自己以后可以轻松的面对现实生活。

究竟应不应该考研需要适情况而定。首先,要考虑自己所追求的是一种什么样的生活。每一个大学生都有自己不同的理想,有些人想平凡的度过四年后找一份平凡的工作,而有些人满腔的壮志豪情想要毕业后闯出一片属于自己的天地。所以知道自己想过什么生活,非常重要。

其次,我们的社会需要各种各样的人才,不是学历越高就会越有前途。据有关部门的调查显示,现在的社会中,学历与就业率是成反比关系的。所以,权衡之下,三年的青春时期和一个毕业证书究竟孰轻孰重呢?

最后,需要考虑考研可以对我们的能力产生多大的影响。高学历要有对应的高能力,学历不是一个人的全部,如果确定自己有能力在三年的读研时间中让自己的各个方面得到长远的提高,那么这样就是值得的。反之则是在虚度年华。

我们现在的大学本质是一个素质教育的过程,但因为有些盲目而随大流的人的做法,大学教育已经偏离了它原本的轨道,而变成一种应试教育。现在就连中学都在响应国家政策的号召而实行新课改,想要把中学变为一种培养全面人才的素质教育。而我们大学生又为什么要反其道而行之呢?现实需要的是有相应实力的高学历人才,只有这样全面的人才才会走的更远。所以,面对考研我们要客观的看清现实本质,做出最适合自己的选择。

10.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 篇十

张新童

201084074059

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2班

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

一、采访计划安排:

采访时间:2012年10月24日

采访方式:电话、面谈

采访题目:大学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

采访目的:在当代社会的大背景下,能否培养和造就一大批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武装起来的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将关系到我国改革开放伟大事业的成败,在校大学生开展青马工程具有十分迫切与必要的意义。实施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就是要坚持不懈地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武装青年,通过教育培训和实践锻炼等行之有效的方式,不断提高大学生骨干的思想政治素质、政策理论水平、实践能力、组织协调能力。

采访对象:宝鸡文理学院团总支副书记、青马班班主任党建波老师,参加过青马班培训的学生和未参加过培训的学生。

重要内容:通过教育培训和实践锻炼,不断提高学生干部的思想政治素质、政策理论水平、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组织协调能力,努力培养和造就一支政治坚定、作风过硬、素质全面的学生干部队伍。

二、采访语录:

1、采访青马班班主任党建波老师:

我:党老师,您好!我能占用您些时间问些有关青马培训班的问题吗? 党老师:你好,我现在正好不忙,问吧。

我:我想问问咱们学校是从什么时候开始有了青年马克思工程培训班的?

党老师:咱们学校是从2009级的学生开始的第一期,到现在已经开展了3年了,现在是第六期。

我:嗯,好的,老师,咱们学校为什么会突然想到开展青马班的培训呢?

党老师:嗯,这还得把时间拉回到2007年的5月份,当时由共青团中央、全国学联共同主办的全国大学生“学习科学发展观,共建和谐社会”汇报交流会在北京举行。以此为标志,“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正式启动。团中央书记处第一书记胡春华出席会议并讲话,他热情勉励青年学生深入学习党的理论创新成果,努力成长为坚定的青年马克思主义者。为了响应共青团中央的这一举措,我院结合全院的实际情况,决定实施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武装青年,通过教育培训和实践锻炼等行之有效的方式,不断提高大学生骨干的思想政治素质、政策理论水平、实践能力、组织协调能力。

我:那咱们学院青马班课程都是怎么设置的?

党老师:咱们主要是通过四个阶段来完成一期的学习:

第一阶段:会在规定的时间进行集中授课,进行理论培训,授课的老师均为我院的骨干老师,他们有着自己的讲课风格,通过各自富有个性的讲课模式,让学生从中受益。要求学员必须认真做好学习笔记。

第二阶段:把学员分为若干组,要求各小组组织开展管理学、心理学的自学活动,各组织联合开展专题工作研讨会,并就相关问题进行讨论和研究,有丰富经验的学生干部就工作与大家广泛交流和分享。

第三阶段:全体学员外出参观学习,去一些国有、私有企业,去学习人家的管理模式,经营理念,服务理念等内容。并且定期组织学员参与素质拓展训练以及团体心理辅导,让他们在拓展活动中懂得如何团结、合作、如何去应对自己所遇到的各类突发事件。并撰写心得体会。

第四阶段:各小组针对给定的课题进行分组讨论,并撰写研讨报告。

培训结束后,各学员上交一份培训心得,电子稿纸质稿各一份,每篇字数不得少于2000字。

我:谢谢党老师的回答,让我也从中受益匪浅,那作为班主任,您最终想通过青马班的理论

和实践的学习,让学员达到一个什么效果呢?

党老师:通过教育培训和实践锻炼,不断提高学生干部的思想政治素质、政策理论水平、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组织协调能力,努力培养和造就一支政治坚定、作风过硬、素质全面的学生干部队伍!

我:好,我明白了,党老师也是为了通过这些学习,让学员们树立一个正确的人生观、价值

观和世界观,那让我们一起祝愿文理学子拥有一个美好的明天吧!谢谢党老师接受我的 采访。

党老师:不客气,再见!

我:老师再见!

2、采访参加过青马班培训的学生:

我:学长您好!作为第五期青马班优秀学员的代表,我想采访您几个问题。

马煜伟:你好,我很乐意接受你的采访。

我:学长,您是怎么参加青马班培训的?

马煜伟:嗯,我当时是咱们文传院学生会生活部副部长,积极上进,系里老师就推荐我去上了。

我:那你们都在青马班进行哪些知识的学习?

马煜伟:嗯,我们通过不同方式,比如说文字、影片等,来学习革命先辈的一些先进事迹,和他们的重要思想,如: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思想。

我:那你觉得所学的这些枯燥的党政理论思想文化,对自己文化课与平时生活有用吗? 马煜伟:在我看来,我很喜欢学习这些方面的文化知识,因为我本人就比较关注时事政治,即使我不喜欢,那我也觉得这些伟人的世界观、方法论,都能影响到我的生活,让我懂得遇事冷静,为人宽厚等优秀品质。

我:那你们一般实践科目都去过哪些地方呢?

马煜伟:我们曾经去过蒙牛的工厂,学习他们先进的管理理念,管理模式等,还去过一些福利机构,去和那里的老人、小孩沟通、聊天,帮他们解决我们力所能及的事情,培养我们的道德情操。

我:那你是怎么脱颖而出成为优秀学员的呢?

马煜伟:呵呵,这个其实没什么,我只是在学习和实践期间,比其他人多一些专心和投入罢了,觉得能够来到这个培训班,就要让我这段时间升值,让我有所获。

我:哈哈,马哥说的真有哲理性,我现在是第六期的学员,我也定会像你一样多一份专心和

投入,让自己有所获,谢谢马哥接受我的采访。

马煜伟:哈哈,好的好的,我们日后再见,再见!

我:再见!

3、采访未参加过培训的学生:

我:学姐你好!我是文传院的学生,想采访你几个问题可以吗?

学姐:你好,当然可以。

我:学姐,你知道我们学校有一个青年马克思培养工程吗?

学姐:知道呀!

我:那你是如何看待这个青马班的呢?

学姐:我觉得挺不错的,这个培训班它能够集中一部分思想先进的学生,进行集中学习,培养他们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毕竟在这个物欲横流的社会,人们的思想参差不齐,没有很高的思想意识,往往为了自己的一些私利,损人利己,青马班的学习,是对他们思想的一个净化,人格的一个提升。

我:那你觉得课程设置怎么样呢?

学姐:我个人反正挺喜欢他们的社会实践这一科目的,因为我们现在的大学生,没有多少人会主动出去走走,一个合格的大学生,除了学好文化知识外,还要有丰富的社会实践经历,这样才能才竞争激烈的当下社会有容身之地。

我:好的,那如果有机会你会接受青马班的培训吗?

学姐:当然啦,我一定会的。

我:好,那祝愿学姐早日成为青马班的学员,再见哦学姐。

11.青年马克思观后感 篇十一

关键词:社区青年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教育途径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925X(2012)O9-0194-01

“社区青年”群体不仅仅是传统意义上的“无业”“失学”“无所事事”的“问题青年”或“闲散青年”,他们有的来自单亲或离异家庭,有的是未完成学业就进入社会,有的是无法顺利就业的,有的学历较低,有的学历较高等等,鉴于社区青年的“失业”“失学”“失管”的状态、年龄因素、以及其构成、类型的复杂多样性,构成了社区青年比起在校或在职青年更加难以管理。

一、对社区青年群体进行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教育存在困难与问题

(1)理论学习热情不高

中国社会转型进入了加速时期,伴随社会转型更是出现的各类问题,比如社会贫富差距日益加大,实用主义、功利主义等思想潮流使得社区青年作出马克思主义、共产主义理想信念对自己的发展“价值不大”或“无用”的判断。这就造成了部分社区青年学习马克主义理论没有积极性,只是消极被动的接受马克思主义。

(2)网络理论教育的管理缺失

目前网络文化飞速发展,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教育对象正在一步步地“被网络化”,而教育者却没有在第一时间意识到网络文化带来的影响,没有及时改进工作方法,导致网络文化传播缺乏监管机制。同时一些年龄相对较大的教育者尚未适应网络时代带来的影响,信息优势有所削减,其在被教育者心中的威信和地位也相应有所降低,这就相应降低了理论教育的效果。

(3)社区青年成为理论教育领域的空白点

目前,社区青年群体中已经开始呈现出一些社会隐患,他们可能经历过家庭变故,失学或失业等等打击,但他们得到的社会支持和关注都较少,因此社区青年比同龄在校或在职青年对社会、对他人有着较大的敌意。要消除这种敌意,引导其正确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形成,就必须着力于解决社区青年“无业”、“无学”、“无管理”的三无状态,并在其过程中,隐形的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对其进行教育。而目前我国在对社区青年群体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尚是一片空白。

二、对社区青年进行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教育的途径和方法

社区青年作为我国青年群体中的一个特殊群体,对我国青年群体的这个素质和整个发展的进程都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如果对这一部分人的理论教育工作出现了漏洞,将会给我国未来社会主义建设造成极大的影响,相反,如果能够给予其正确的引导和帮助,提高其职业素质、文化素质和思想素质,则会给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提供新鲜血液。

(1)利用人际交往提高社区青年对马克思主义的兴趣

人在社会中,人与人的交往一直以来都是一个双向选择的问题,人与人之的合作与交流是否顺利、愉快,是人际交往之间的重要判断指针。如果社区青年交往的群体有积极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对社区青年自然有积极的影响。然而目前,社会中的部分人群对社区青年报以不理解甚至是蔑视、厌恶的态度,这对社区青年树立自信、建立对社会的归属感是极大的障碍。

因此,要使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教育在社区青年中能够展开,首先应当注重人际交往,对社区青年进行提高人际交往的能力教育。如:在人际交往教育中,可以对日常人际交往的礼仪为重点进行教育,这不仅仅有利于改善其在人际交往中的社会形象,更有益于他们适应就业环境,顺利就业。

(2)建立健全社会保障机制,保证对社区青年就业

社区青年之所以会成为社会的潜在不良因素,最主要的原因是他们“无业”、“无学”、“无管理”的状态,要使其对社会产生认同,对马克思主义报以信赖,就必须先解决这一问题。当一个人连温饱都还无法实现的时候,其必然降低精神追求。因此,要在社区青年中推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就必须建立健全社会保障机制,保证社区青年成功就业。

目前,找工作托关系俨然成为一种常态,多数青年承认自己的求职是通过亲友熟人的社会关系。这种社会现象对于来自农村,或没有任何社会背景的社区青年来说是不公平的。此外,社区青年或对其职业生涯缺乏系统规划,工作就业不如意,心态比较浮躁。因此,在对提高社区青年就业能力时,必须先引导其职业生涯的规划,提高社区青年的就业理性和就业竞争力。

(3)完善社区青年的理论教育

社区通常指以一定地理区域为基础的社会群体,目前我国对社区的研究中对社区青年发展状况的关注并不多,但事实上,好的社区环境会为青年的健康成长产生正面的影响。因此,营造良好的社区环境,能够促进社区青年的健康成长,也能为针对社区青年进行理论教育提供基础。

如何营造良好的社区环境?应着重加强社区的服务建设。社区服务直接关系社区青年日常工作、生活和学习,是社区青年最为关心的一项社区建设内容,抓住社区服务工作,也就能自然地增强对社区青年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吸引力和战斗力。在社区建设和社区服务活动的过程中,社区青年渴望被认同,渴望被肯定的心理得到满足,会进一步的促进他们社会责任感的萌发,进而为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者对其进行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打下基础。

综上所述,要保证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在社区青年群体中顺利推行,不仅要注意从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方式上的创新,还要注意到社区青年自身的需求,从解决他们的就业和继续接受教育方面入手,以良好的社区环境为载体,通过灵活的方式隐形地对社区青年进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帮助其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参考文献:

[1]沈昕.社区青少年概念分析[J].青少年犯罪问题.2005.04

[2]肖建国,林志强.社区青少年法律概念的界定及意义[J].青少年犯罪问题.2006.2.5

[3]赵耀.让马克思主义在青年中扎根[J].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09

上一篇:充分发挥朗读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下一篇:教育综合案例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