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谈如何让学生积极有效地参与数学教学

2024-09-03

谈谈如何让学生积极有效地参与数学教学(共13篇)

1.谈谈如何让学生积极有效地参与数学教学 篇一

让学生积极有效参与数学课堂教学

摘要:新课程是一个动态化的过程,教材承载着的知识,需要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交流和体验来获得。学生的积极参与和有效参与是课程实施的核心。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要为学生的学习活动创设生动、有趣情境,让学生积极有效地参与数学课堂教学,使其成为知识的探索者和发现者。

关键词:积极

有效

参与

课堂教学

新课程是一个动态化的过程,教材承载着的知识,需要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交流和体验来获得。学生的积极参与和有效参与是课程实施的核心。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要为学生的学习活动创设生动、有趣情境,让学生积极有效地参与数学课堂教学,使其成为知识的探索者和发现者。

一、创设悬念——让学生在期待中积极参与

数学是一门思维严密、逻辑性很强的学科,如果教师对所授的内容平铺直叙,势必会使学生感到所学内容枯燥无味。而兴趣是调动学生积极思维,探求知识的内在动力,也是引导学生进入学习殿堂的向导。所以,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揭示与解决学习兴趣和理解教材的矛盾,调动学生积极主动地思维,使学生在“迷惑”、“疑问”、“好奇”的感觉中,在跃跃欲试的心理状态下,激起思维发动。古人云:学源于思,思源于疑,疑是思之始,学之端正。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善于设置一些“悬念”,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带着问题在期待中动脑思考,学生参与会更积极。

如,一位老师在教学人教版三年级下册“年、月、日”时,这样导课:“同学们喜欢过生日吗?”学生们都高兴的回答:“喜欢!”接着提问了几个学生:“你几岁了?过了几个生日?”学生依次回答后说:“同学们,一般一个人有几岁,就会过几个生日,可是小强满12岁时候,只过了3个生日。这是为什么呢?你们想不想知道其中的秘密?”学生们听了个个情绪高涨,一种强烈的求知欲油然而生。这位老师抓住学生迫切求知的心情,及时导入新课,学生的学习热情贯穿整节课的始终。从而培养学生的参与热情,提高了学习效率。

又如,一位老师在人教版四年级下册“三角形边的关系”的教学中,当学生通过实验知道“较短的两边和大于第三边就能围成三角形”时,教师出示“三条线段分别为A、B、C。A+B>C,能围成三角形吗?”学生跃跃欲试,欲言而不能。此时,教师组织讨论,学生在激烈争辩中得知“A+B>C;B+C>A;A+C>B。三种都成立,才能围成三角形”从而得出“三角形任意两条边的和都大于第三边”。

在这两个教学片段中,教师巧妙地创设悬念,从而唤起了学生的兴趣,激发了学生探究知识的欲望,产生了“逼人期待”的教学魅力。学生参与度高,教学效果好。

二、引启讨论——让学生在思辨中自主参与

在课堂活动中,教师作为教学的组织者,应经常采用课堂讨论的形式,积极鼓励学生“标新立异”,用自己的独特见解进行计算或解决一些数学问题。

如,一位老师在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十几减9”的教学中,当师生探明算法、总结方法时,有位学生突然提问:“老师,15-9,5不能减9,就倒着减,先算9-5=4,再算10-4=6,这样15-9也等于6。这样算行吗?”教师迟疑了一下,之后马上组织学生讨论,“同学们,他的算法对吗?你们有办法证明吗?”学生进行讨论后,一位学生说:“他这样算不符合常规,是错的。”另一位学生却说:“我认为是对的。”老师接着追问:“能说理由吗?”第二个学生滔滔不绝地说:“我算了几道题,结果都对。如:15-8先算8-5=3,再算10-3=7,结果是一样的;又如„„”。这时老师并没有急于给答案,而继续追问:“你们认为如何?”“再算算看。”同学们通过多次举例论证,最后达成共识:这样算不但合理,而且很有独创性。

在这个教学片段中通过讨论,学生真正明白了算法多样化,同时在此过程中,小学生好奇心得以激发,他们纷纷抢着发言,互相补充。这样,不仅使每一位学生都可以在课堂上大胆地、尽情地交流各自的看法,而且在不知不觉中学生的语言技能也得到了提高,学习潜能得到了发挥,同时也克服了学生以自我为中心、胆怯等不良品质。在讨论中把学生自主参与学习的欲望引向了高潮。

三、组织游戏——让学生在快乐中主动参与

爱因斯坦说过:“教育应该使提供的东西,让学生作为一种宝贵的礼物来享受,而不是作为一种艰苦的任务来负担。”游戏是儿童喜欢的学习方式,教学中,老师如果能借助游戏载体,把数学知识的探究过程、方法隐含在有趣的游戏中,让学生在游戏活动中主动参与数学学习。

如,一位老师教学人教版二年级下册“数的大小比较”时,他把全班学生分为两队,整节课以游戏竞赛活动为主线,通过三轮抽数字卡片组数游戏比赛,引导学生逐步探究出“万以内数的大小比较”方法。第一轮游戏,规定从低位排起,即“第一次抽到的数字放在个位上,第二次抽到的数字放在十位上,第三„„哪一队抽到的数字组成的四位数大,那一队就赢”,学生在抽数字组数游戏中逐步懂得,个位、十位、百位上的数再大,但千位上数如果小,这个数就小,从而体会到数的大小与数位的关系,高位上数字的决定性作用。第二轮游戏,规定从高位排起,即“第一次抽到的数字放在千位,第二次抽到的放在百位上,第三次„„”,学生在游戏中领悟到,千位上数大的那个数大,千位上的数相同,百位上数大的那个数大„„,让学生更加深刻地体会到高位的决定作用,以及千位相同比百位、百位相同比十位的比较顺序。第三轮游戏,自主排列,即“每次抽到的数字由抽签者自己决定放在哪一位上”,学生为了取得游戏的胜利,要费尽心思来考虑每次抽到的数放在哪位合适,怎样使最高位上的数字最大,注意力高度集中,更重要的是学生主动参与数学学习的意识得到了培养。

在这个教学片段中,有游戏扣人心弦的形式,有趣味横生的气氛,更有学生探究、发现、内化万以内数的大小比较方法的思考过程。实现了寓教于乐。

四、开展竞赛——让学生在竞争中有效参与

在数学课上适当采用竞赛是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有效手段,学生在竞赛时比平时学习更认真。竞赛时,由于学生有很强的好胜心,总希望得第一,得到表扬,利用学生的这种心理进行教学,学生参与度更高,效果更有效

如:一位老师教学“□/□=4......□,你能说出哪些不同的算式?”时,师:“看谁写得又多有快?”于是学生就积极投入到学习中,学生根据“余数比除数小”的规律,写出了不同的算式,教师也及时对填法多而又符合要求的同学给予表扬,学生受到表扬后学习积极性更高。

在这个教学片段中,学生的学习过程成了自主学习的过程,达到了积极参与和有效参与的和谐统一。

总之,数学学习离不开教师的精心施教,更离不开学生的积极有效的参与。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尽可能让学生在期待中、在思辨中、在快乐与竞争中积极有效地参与数学学习,一定能打造出充满生命激情和活力的课堂。

2.谈谈如何让学生积极有效地参与数学教学 篇二

一、突出主体地位, 调动学生积极参与

新课标的基本观点之一就是强调学生主体性发展, 调动所有学生积极参与获取知识的过程。因此, 要把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人, 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作用, 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例如, 在复习约数与倍数这一单元时, 由于这一单元知识较为复杂, 于是, 先给学生创设一种情境尤为重要, 如导入时问:“学号是1的倍数的同学请坐。”学生个个喜笑颜开地坐下了。“为什么全坐下了?”学生笑答:“因为所有非零的自然数都是1的倍数。”趁着学生余兴未了之机, 马上又问学生:“这句话还可以怎样说?”学生思维的火花被点燃了, 马上回答:“1是所有非零自然数的约数。”从而恰到好处地引出要复习的内容:约数和倍数。学生兴趣盎然, 积极参与, 教师因势利导让学生利用与生活密切相关的班级学号来复习本单元的知识点, 学生根据自己的体验自主交流, 合作探究, 全员参与, 使知识得到内化, 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调动了他们学习的积极性, 使枯燥无味的数学富有生机。

二、重视动手操作, 促进学生积极参与

动手操作的实践活动, 改变了“耳听口说”的简单学习方式, 能够有效地促进全体学生参与到学习过程中去。外部的操作活动具有很强的直观性, 动手、动脑、动口等多种感官参与学习, 对促进知识内化、启迪思维有着特殊的功能, 解决了数学知识的抽象性与小学生思维形象性之间的矛盾, 同时让学生体会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 让学生学有价值的数学, 使不同的人在数学上有不同的发展。例如, 在教学“容积和容积单位”时, 课前让学生广泛搜集不同容量的烧杯、量筒、注射器等学具, 再让学生借助手中的学具进行操作。在操作过程中, 先让他们用注射器注入1毫升水 (带颜色的) , 倒入不同的容器中感受1毫升水到底有多少, 并举起来让大家看一看。再利用烧、量筒感受100毫升、500毫升、1升到底有多少以及升与毫升之间的关系。总之, 教师精心创设实验情境, 让学生亲身经历操作过程来获得知识, 使结论和过程有机融合在一起, 让知识和能力都得到和谐发展, 学生能用这些“数学化”的东西解决生活中的一些简单问题, 体会数学在生活中的价值, 同时也促进了学生的积极参与。

三、灵活构建教材, 保证学生有效参与

在新课程的实施过程中, 教师不是简单地执行课标和教材, 也不只是原原本本地按课标和教材进行教学。教师要用自己对课程与教学的专业理解, 创造性地组织教学, 成为课程与教学的决策者、建设者, 灵活处理教材, 充分体现主体性, 即让学生真正成为数学活动中的主人。例如, 在教学“年、月、日”这一课时, 教材中只有一张2003年年历, 不如用许多年历来归纳年、日的有关规律效果更好, 更容易体现由特殊到一般。教材中先涉及了平、闰年, 再了解其产生原因, 不如先了解产生原因, 再涉及平、闰年的认识及其判断。这样灵活处理教材, 使其更加科学, 更加适合学生的学习。而且采用了新的学习方式, 让学生自己通过观察, 发现了年、月、日一些奥秘, 给学生充分时间, 让他们大胆地阐述自己的见解, 通过自主、合作、探究学习, 从而实现主体性。同时也体现了教师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 培养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

四、及时反馈调整, 强化学生参与

教学过程中, 注意对学生信息的反馈也尤为重要, 实践证明信息反馈越及时, 教学效果就越好。但由于每个学生所处的文化环境、家庭背景和自身思维方式不同, 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 不能一概而论, 教师要随时注意学生的信息反馈, 给予调整。例如, 教学“米和厘米的认识”时, 有的同学说小红的身高是130米, 针对存在的模糊认识, 我及时调整教学方案, 作出必要的剖析, 让学生明白错误的原因, 在订正时, 强化学生参与, 即让学生亲自用尺子量一量, 从而加深了学生对米和厘米的认识。

3.谈谈如何让学生积极有效地参与数学教学 篇三

教材按照任务型教学的原则实现语言实践活动。教材每个单元都有围绕一个话题,让学生通过体验、参与、合作、交流和探索,学习和使用英语,完成英语学习任务。

【教材分析】

此课为正式篇的第十一单元第一课时,中心话题是谈论学生最为熟悉的日常作息习惯,通过对句型:

----What time is it?

----It is six.

----What time do you usually get up?

----I usually get up at six a.m.

练习时间的表达和询问方式,同时逐步地培养学生合理安排时间的能力。整个单元以谈论日常作息时间安排为主线,将日常生活中所涉及到的语言、词汇和时间的表达法融入一系列的小任务中,初一的学生通过完成一个个的任务达到交际的目的,从而能够合理的安排自己的作息时间。

【教学对象】

这个班级的学生共53人,其中男生30人,女生23人。学生从小学三年级时就开始学英语,有一定的英语基础,对英语兴趣很高,而且他们平时思维就较活跃,发言很积极。

【教学目标】

语言目标:学会不同时间段的表达法;学会用频度副词谈论自己的日常生活和作息习惯。

能力目标:能用所学知识对某一活动进行合理安排,如:周末活动,寒暑假安排,晚会等。

情感目标:学会合理安排学习和课外活动的时间。

【教学过程】

Step1 导入热身

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在英语课堂上,热身活动(warming up)是很常见的教学组织行为之一。我利用交朋友的方式与学生随意交谈、自我介绍,带领学生不知不觉地进入新课,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过来,提醒学生已正式开始上课了,应把心思放在课堂上,营造出生动和谐的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兴趣,振作精神。并且在这个环节我“无意”当中帮助学生回忆以前所学过的知识,为即将发生的学习作铺垫,使学生可以主动、积极地用英语进行思考交流。

Step2.呈现练习

通过第一个阶段的交朋友的话题,我自然地运用多媒体引出我和我的好朋友Bill的故事。利用我和Bill一天的活动很自然地呈现出关于日常作息的活动的词组以及让学生参与到谈论日常作息习惯并会询问和表达时间。

在这个阶段,我利用多媒体制作了我跟Bill在一起活动的漫画,并且在每张活动的图片上方描制表示时间的时钟。当学生看到我的漫画形象出现在多媒体上时,都对接下去图片要描述的内容表现出极大的兴趣。在接下去几个教学阶段的检测结果显示中可以得知,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对于新词汇以及时间的表达确实掌握得不错。

新课标指出:“英语课程要力求合理利用和积极开发课程资源,给学生提供贴近学生实际,贴近生活,贴近时代的内容健康和丰富的课程资源,要积极利用音像、电视、网络信息等丰富的教学资源,拓展学习和应用英语的渠道。”多媒体技术的运用已经是我们作为一位人民教师必须掌握的一门技术。利用多媒体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可以真实而又立体形象地展示将要学习的语言的背景,使得学生仿佛置身其境。

Step3.记忆力大挑战

借着上个步骤良好的气氛,马上进行另一项环节,通过记忆大挑战来检验学生对之前所学的知识的掌握程度。通过把之前给学生展示的我和我的朋友Bill的活动的图片,并且把图片相对应的时钟的指针挖空,让学生通过回忆利用新授的词汇句型进行问答。在该步骤为了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兴趣,我采用了小组竞赛的制度,即哪个最先抢答对图片对应的信息即可获得加分。

通过该步骤的检验,学生对于日常作息习惯的词汇以及询问和表达时间的句型的掌握情况良好,竞赛的机制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兴趣,调动了他们的积极性,并且使得他们认识到团队合作的重要性。但是,进行到中途,学生为了抢得回答的先机,就直接把单个的词汇或者短语脱口而出,而没能用完整的口语表达,使得操练的意义减少了许多。

Step4.听力大挑战

美国艾奇逊教授在《学英语》中曾经说过:“It is very difficult to learn English well by learning lists of words, or lists of examples of grammatical rules, you should pay attention to doing some speaking and learning.”(学好英语,仅仅学习大量的单词和英法规则是很难的。你们应该多注意一些口语和听力训练)。在英语教学中,我们永远也不能忽视听力能力培养的重要性。在这个环节上我没有采用传统的听力训练方法,采用听录音圈出你所听到的单词的方式,而是让学生把他们所听到的日常行为表现出来。

这个步骤不仅仅可以让学生巩固他们之前所学的,并且会在边听边表演的过程中获得极大的满足感,从而更好地激发他们学习英语的兴趣,使得英语听力训练趣味化。这个环节基本上全班学生都能参与进来。

Step5.角色扮演

本阶段,我给学生展示了一段关于我的朋友Bill的一段趣事,即Bill早上匆匆忙忙起床,以为自己迟到了,匆忙赶到学校,却被一直紧追其后的妈妈告知今天是星期天。通过形象地幻灯展示以及语音输出,学生仿佛身临其境,都处于一种极紧张的状态,好像迟到的就是自己一般。最后得到”Today is Sunday."后,才知道这是老师搞的一个“噱头”,全都了然一笑。通过这个语篇的展示,把这一节的关于日常作息习惯以及询问和表达时间的句型都呈现出来。然后,我让学生分角色分别扮演Bill和他的妈妈把这个语篇表演出来。鼓励有能力的同学根据该语篇自己编新故事并表演出来。

英语学习过程是语言输入和输出的过程,在英语教学中,我们应该保持“输入”和“输出”的平衡,并且我们要正确处理语言知识“输入”的量和语言能力“输出”的质在教学当中的辩证关系。新课程背景下,传统英语教学思想和教学模式表现出某些局限性,原有教学理论指导下的英语教学实践已经不能很好地适应培养学习者在真实语境中综合运用语言能力的教学目标。近年来,语篇语言学理论在西方发展迅速,其成果正广泛应用于EFL教学实践的各个层面,并验证了语篇策略在语言交际能力培养中的关键作用。因此,在英语教学过程中,我着重于把课本零散的词汇、句型的输入转化语篇输出,给予学生一个完整的语言环境,在提高学生口语的同时,也提高学生阅读和写作的能力。

【课后反思】

陶行知先生说过:“先生的责任不在于教,而在教学生学。”在新课程背景下,传统老师讲学生听的教学观念已经不能适应,如何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是我们当前必须考虑的重点。只有营造浓厚的自主学习氛围,唤起学生的主体意识,激起学习需要,学生才能真正去调动自身的学习潜能,进行自主学习,真正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人。

本堂课的设计并没有单单局限于课本,而是结合课本和学生实际拓展了教材内容,并设置了情境,让学生置身情境中,在情境中学习和操练所学语言。设置的情境与学生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更好地激发了学生兴趣,并注意到了不同层次学生的差异性,照顾到了大部分层面的学生。

4.让学生积极参与化学教学 篇四

参与是责任感和主人翁精神的体现。学校教育要把学生培养成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首先要培养学生的参与精神。这就要求教育教学活动充分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培养参与的能力,创造参与的机会。下面就如何使学生积极地参与化学教学过程,谈几点具体做法:

一、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挖掘学生参与的原动力兴趣是学习的先导,它能生发学习热情,并能激发积极而持久的学习动机。

因此,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能促使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

1.理论联系实际,诱发学习兴趣。在面向21世纪的今天,现代化学正在帮助人类更好地解决能源、农业、环保、医疗、交通等方面的重大问题。这种发展趋势决定了化学在人类生活和新科技革命中的重要地位。化学教学要挖掘教学内容与材料、能源、环保、生命、农业等科学的联系,使学生感到生活中处处有化学。在科学技术和物质生产高度发展的今天,必须掌握一定的化学知识,从而激发他们热爱化学的情感和努力学习的动机。

2.设计趣味实验,激发学习兴趣。化学趣味实验能以简单的操作,鲜明的现象对学生产生极大的吸引力。因此我们要充分利用趣味实验,激发学生对化学的兴趣。趣味实验的设计常有以下两种途径:(1)简化或重组演示实验,如将氨气与氯化氢的化合反应改为“空瓶生烟”;将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钠的反应改为“变色喷泉”。(2)根据教学需要增加趣味实验。如介绍浓硫酸的脱水性时增加“黑色面包”实验;在铁盐的教学中增加“自制墨水”实验。

3.揭示化学之美,巩固学习兴趣。寓美于教,以化学所固有的和谐美去感染学生,陶冶他们的审美情操,使学生保持对化学的兴趣。不少化学实验具有美的魅力。如氨气急剧溶于含有酚酞的水中会变成红色的喷泉;铝热剂的反应火光四射,犹如钢花四溅……这些神奇美妙的化学现象能唤起学生探索化学美的求知欲望,强化他们萌动的好奇心,促进学生的兴趣沿着有趣、乐趣向志趣的方向发展。

二、教给学生学习方法,使学生掌握参与的本领要使学生主动地参与教学活动,必须使学生学会学习,掌握参与的本领。

1.指导学生阅读。不会阅读,就不善于思考,就不能顺利地获取知识,提高能力。指导学生的阅读要做到:阅读前,明确提出阅读的`目的要求:阅读中,了解学生的阅读情况,帮助学生扫除障碍;阅读后,通过提问检查学生的阅读效果。给学生一个“非看书不可,看书非钻研不可”的学习方法。

2.启发学生思考。善于思考才善于学习。在教学中要促使学生养成独立思考的良好习惯,遇到问题要能想、会想、多想、善想,甚至大胆地去猜想。为了启发学生的思考,应为学生创设适当的问题情境。如从不同侧面,不同角度设问;紧紧围绕教学内容,抓住那些牵发而动全身的关节点、疑难点设问;对较难或较综合的问题,用按认知层次分化知识点的方法中易到难步步深入地发问;对学生错误或不全面答案进行反问,不断加大问题的思考力度等等。

3.组织学生讨论。讨论是人们进行思维交流的最好形式,在教学中,鼓励学生间争论,可使学生从中相互启迪,提高思维的深刻性。如《原电池原理及其应用》的教学,在学生进行探索性实验后自然会提出:为什么有许多不同的现象,这些宏观现象与看不见

5.谈谈如何让学生积极有效地参与数学教学 篇五

学习兴趣是指学生渴望获得科学的文化知识,并主动去认识它,探索他的一种倾向,使内部动力中最实现、最活跃的成分,是推动、激励学习的最有效的动力。

只有使学生对所学习的内容感兴趣,学生才会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的过程。因此,教师在教学课堂过程中,可以借助讲故事、游戏等提出一些挑战性的问题,唤起学生的无意注意。激发学生的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数学活动中去,在愉悦的学习氛围中学习数学知识。

(一)、精心导入,激发学生兴趣,主动参与数学课堂。

引入新课的新颖,也能唤起学生的兴趣。当切入新课时,学生都抱有好奇心和浓厚的兴趣,这时,教师要抓住这个时机,以学生喜闻乐见的教学方法,引起学生惊奇、疑惑、新鲜、亲近等情感,使教学过程中自始自终对学生有一种吸引力,吸引他们自主探索数学问题,还可以利用数学知识本身所具有的美去感染学生,激活学生的情感,让学生在快乐的情境中自主地探索学习。例如:在引入《四种命题》时,通过投影演示一个故事情节:有一主人很热情地约了四个朋友一起过生日,结果只来了三个朋友赴约,主人见没到齐,便说:“该来的没有来。”过了一会儿,有一个朋友走了。主人说:“不该走的走了。”这时,另一个朋友也走了,主人见情形不对,对剩下的一位说:“我又没有说他。”结果三个全走了。动画结束之后,同学们议论纷纷,我说:“主人的朋友为什么走了?”学生们七嘴八舌地说:“如果是我,我也会走的。”“为什么?”“主人说的话表达意思容易让人误解。”“对,所以说话的目的要明确,要有一定的逻辑性。”这时学生的兴趣很高,而且很好奇,同时,激起学生的探索欲,学生的兴趣油然而生。在这个时候,自然而然地引入新课,整节课的气氛比较活跃,学生也积极主动去寻求知识。

要想上好一节课,引入新课是很重要的,刚开始就要抓住学生的兴趣爱好,营造一个宽松的学习气氛,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就能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

(二)营造课堂情景,激发参与课堂兴趣

在这种和谐愉快的氛围里,引导学生积极思维,由“被动”变为“主动”,使他们求知的欲望越来越强。只有这样,学生的思维才能始终处于积极状态,从而敢想、敢问、敢创新,才能取得最佳的学习效果。我们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做起:

1、以幽默的谈吐吸引学生

幽默感在教师的语言修养中占据特殊地位。幽默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教育手段,用风趣幽默的语言,使学生从抽象、机械的书本中看到生动鲜活的现实,教师如能做到教学语言风趣幽默,就可使抽象的内容变得生动形象,就会在学生的大脑中形成表象,便于其充分感知教材,并最终深刻的理解教材。例如:在讲《函数的单调性》时,将它比作爬山:单调递增——你每走一步,你的位置就高了,随着你步伐的增多,你的位置越来越高,那么就是随着自变量的增大,函数值也增大;单调递减——如下山,随着自变量的增大,函数值而减小。这样学生很容易理解,并能很好地掌握知识。

2、设疑、解惑、以激发学生兴趣,并主动参与数学课堂教学

学起于思,思起于疑。因此教师要结合教材内容,在重点、难点,通过设疑、释疑,激发学生兴趣。

(三)让情感充满数学教学课堂

6.让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课堂 篇六

新课改要求课堂上要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而从我从教多年以来,我也逐渐明白评价一节课成功的关键是看学生参与课堂的程度。若学生参与积极并且接受了老师所要教的内容,那么这节课就是成功的;若学生一节课都是昏昏沉沉,不愿参与课堂,那么这样的课堂无疑是失败的。那么,如何才能让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我的数学课堂呢?我认为作为教师应做到一下几点:

首先,要带着微笑上课。课堂上教师与学生的情绪往往是互相影响的,我们要让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进我们的课堂,我们就必须做到带着微笑上课。试想,若一个老师在一进课堂都“黑”着脸,那学生如何敢在老师不高兴的情况下回答问题、参与课堂呢?故带着微笑上课是学生参与课堂的前提条件。

其次,老师要做好导演而不是演员,实施自主学习,让课堂活起来。数学学习过程,就是不断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不仅要重视向学生提问,还要启发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学生的问题意识得不到发展,真正的探究性学习也就难以实现。探究性学习强调的是通过学生的自主活动,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和实践能力。因此教师要始终把提出问题的主动权交还给学生,通过再现知识产生过程,引导他们发现问题,激励他们大胆提出问题,并启发他们深入探究问题。

7.如何让学生积极地面对失败 篇七

心理学的跨文化研究表明, 人类有一个共通的天性:总希望自己能积极地看待自己、欣赏自己、喜欢自己[1], 这种天性给了每个人自信心, 确保个体在人生的路上有勇气和力量应对生活的各种挑战。但是, 世事不总是如愿, 人会不可避免地碰到各种挫折, 比如求学求职受挫, 被心爱的人拒绝, 人际关系发展受阻, 等等。在面对这些失败的时候, 人或多或少会产生沮丧、失落的情绪, 威胁到对于自身积极的看法, 此时人就会产生自我增强和自我保护的动机和行为, 歪曲、逃避或美化这些失败。这虽可以暂时让人维持积极的自我态度, 但是由于个体没有正视这些失败及其原因, 从而失去了从其中吸取经验、教训的机会, 也不能避免以后相似的失败情况再度发生。人为了让自己能够积极地看待自己, 而选择逃避失败, 虽是一种天性, 但也可以说是大多数人的一种生存和发展困境。[2]

虽说失败对于常人, 是一种威胁、一种负性体验的前兆, 但在积极心理学看来, 倒不如说失败是一种学习、成长的契机。因为从中可以分析前因后果, 扬长避短, 更加清楚地认识、提升自己, 从而为以后个体成功做好准备。但是要从失败学习经验, 克服人自我防御的天性, 谈何容易?积极心理学不仅一直强调人要积极、开放、充满勇气地面对各种艰难困苦, 并把失败当做学习、成长的机会的思想, 而且有大量对于如何积极面对这些失败的理论和实证研究、实践方法。本文介绍几种当今最新的积极心理学关于如何积极面对失败的研究成果, 以期对广大的中小学教育工作者的学生教育工作起到一定的借鉴作用。

二、发展低权变性的自尊

喜怒哀乐, 乃是人之常情。成功了, 人会喜悦、兴奋甚至激动;失败了, 人会沮丧、痛苦甚至抑郁。产生的情绪变化性质有正有负, 而且强度也有强弱之分。其中的一些变化, 我们是无法控制的, 比如我们很难让人失败之后变得快乐, 胜利之后沮丧, 违背常理, 不顺应人性规律;但是我们个体产生情绪的强度是可以控制的, 自尊权变性就是一个相关的概念。

(一) 自尊的权变性

自尊的权变性[3], 主要指的就是个体的自我评价、对待自己的态度取决于外界特定结果的程度。自尊为高权变性的个体, 对于任何他所重视的、对自己价值感有重要意义的领域 (自尊权变域) 发生的事件都会全神贯注, 这些领域内的成败, 表现的优劣, 都是他们自身价值感的一种体现:成功了, 他们会体会到巨大的愉悦感, 认为自己是一个有价值的人;失败了, 他们会非常痛苦、沮丧, 认为自己一无是处。对于他们来说, 任何在自尊权变域内的行为都好像是一种投资行为, 因为这些行为的结果是他们自我价值感的一种证明, 充满了风险;失败对他们来说就是说明自己的无价值, 因此这些个体往往在面对失败时很难保持开放的态度, 更多的是进行自我防御。更加不幸的是, 一个人如果自尊权变性较高, 那么自尊水平往往比较低, 因为最近就有研究发现在个体价值感非常重要的领域内的成功带来的自尊提高比失败带来自尊的下降值小很多。[4]而低自尊在心理学被一直认为是各种问题的代名词, 往往和抑郁、焦虑等心理疾病高度联系[5], 在人生成就、幸福感、人际关系、生理健康上也表现得很糟糕。[6]而低权变性的个体, 往往对于外在结果的依赖性较小, 因此在面对失败的时候往往负性体验更小, 能够更加开放地应对, 因此我们推荐培养低权变性自尊。当然, 我们这里推荐发展“不以物喜, 不以己悲”的人格特质, 心理学上更为贴切的描述应该是一种非权变性自尊 (任何失败成功都不会引起情绪和价值感的大变化) , 但是因为心理学中非权变性自尊的个体是否存在仍是一个有争议的话题[7], 因此我们推荐发展低权变性的自尊, 以此来更积极地面对失败。

(二) 发展低权变性的自尊

具体到教师该如何帮助学生发展这种人格特质, 或许关于自尊权变性来源的研究可以给我们一些借鉴。早年有人发现自尊的权变性与个体幼儿时期和母亲的依恋互动密切相关[8]:有些母亲比较随意地对待孩子, 比如孩子表现符合母亲心意, 母亲则赞赏有加, 孩子不如意, 母亲则对其态度消极, 这会使孩子有不安全感, 进而发展出一套如何满足父母的期待, 使得自己保持安全的行为方式, 这些孩子自尊的权变性往往较高;那些对于子女呵护有加、毫无保留的家长, 不会因为孩子的表现而存在许多差别对待, 往往他们的子女长大后的自尊权变性较低。作为教师, 日常中会对同一学生的态度发生一些波动, 比如学生考试考得好, 会更加喜欢他, 考试考得不好, 会为他担忧, 但是积极心理学认为, 教师应该在日常中毫无保留、前后一致地接纳学生。可以根据学生成绩上的成败而对学生进行相应的鼓励、批评、教导, 但是不应该因为其成绩上的起伏而选择喜欢或者疏远他们。这样, 才能让学生在以后的失败中, 保持更多的开放性, “不以己悲”, 更好地促进学生的成长和发展。

三、发展自我同情的人格特质

(一) 自我同情

诚然, 失败之后, 学生可能会非常苛刻地自责, 感到羞愧、痛苦, 自信、自尊受挫, 无法接受失败, 接纳自己。对此, 一方面我们可以培养学生养成一种不以成败论英雄的低权变性自尊, 重塑自己重要性 (自尊) 的来源;另一方面我们也可以直接让学生在更宽广的比较背景中来平和、宽容地接纳、认识这些失败。这便是积极心理学研究中另外一个重要的概念———自我同情。自我同情虽然在西方心理学中有大量的研究, 但其实最初是由Neff根据东方传统的儒家文化、佛教文化引入到心理学的[9], 核心的思想就是指一种宽容地对待自己失败经验、痛苦体验的态度, 把它们视作是人类共同经验中的一部分。自我同情, 通俗来说就是以宽容的态度对待自己:失败时, 把它当做是人类共性的一种体验, 人非圣贤, 谁都会有失败, 因此不必把失败看得太严重, 不用去逃避、掩盖这些失败, 而只需要正视他们, 从中吸取教训即可。高自我同情特质的个体, 在对待自己的失败的时候, 往往更能做到心平气和, 接受自己不如意的方面, 降低消极事件对自己的不利影响, 也更容易体会到幸福感。最近的跨文化调查研究就表明自我同情现象具有人类普遍性, 而且往往个体自我同情水平越高, 自我防御行为就越少[10], 心理幸福感也越强[11]。在面对失败时, 自我同情高的个体往往产生的负性情绪较少, 对于这些消极情境有重要的缓冲作用[12], 更少需要通过自我防御来逃避这些负性体验, 也因此表现得更具有开放性。

(二) 如何发展学生的自我同情特质

对于教育工作者, 该如何发展学生的自我同情特质, 或者说如何让学生以自我同情的方式来更开放面对失败呢?Neff等研究者提出了许多相关的训练方式[13], 笔者推荐其中一种非常利于教师操作的方式———通过学生的写作来发展自我同情。该方式主要内容是深入地挖掘学生内心深处不安全的、羞耻的、自我不能接纳的部分, 告诉他们这些都是人性共同、共通的问题, 鼓励学生写出来, 并且描写出对这些负面成分的情感感受。假设有一个完全了解、接纳、喜欢自己的朋友, 以这位朋友的立场来给自己写信, 思考他会如何评价你的缺点或失败, 写完之后再阅读这些信件, 最后学生会有效地感受到自我同情的态度充满全身。教师可以有效地利用这些方法来培养学生的自我同情特质, 从而让学生能够更好地正视挫折和失败, 有勇气从中学习经验教训。

四、自我肯定

(一) 自我肯定

近年来, 另外一种积极心理学大量关注的技术便是自我肯定。这个概念最先由Steel、Sherman等人提出, 主要是指个体在面对失败、威胁时, 采用一种非直接的应对方式, 包括回忆与失败领域不相关, 但对人有重要意义的成功经验, 或者做一些与失败领域不相关, 但仍然可以给人带来价值感的事[14], 从而弥补失败带来的负性自我体验, 修复自我的完整感。这个过程可以降低个体的自我防御水平, 使其能更开放地对待当前的失败, 在失败中吸取经验教训。自我肯定理论认为人都有维持自我价值感和自我完整性的动机 (整体上, 个体是一个好人, 有价值的人) , 当个体面对威胁自我价值感或完整性的信息时, 比如考试失败, 大致会有三种应对策略:第一种是顺应这些信息, 把它们整合入个体的自我概念中, 认为自己就是一个失败的人;第二种是通过直接的心理调整, 主要指的就是防御性的策略 (比如否认、逃避、歪曲等) 来维持自我完整性;第三种属于间接的调节方式, 即自我肯定。[15]“天生我才必有用”, 便是自我肯定。比如让学生在面临失败的时候, 回忆自己在其他方面的成功经历。比如在考试中成绩不理想, 可以想想自己慈爱的父母, 或者回忆那些对自己充满信任的朋友。同样, 如果数学考试失败了, 可以回忆之前的体育运动会上表现的成功等。这样可以暂时舒缓情绪, 从而激活更多的心理资源, 以更开放、更现实的态度对待失败。

(二) 教会学生自我肯定

对于学校的教师而言, 自我肯定是一种比较实用、操作方便、灵活的方法。以一次数学期中考试为例子, 教师可以在考试之前让学生进行自我肯定的训练, 也可以在考试结果出来之后进行。当然, 教师可以直接告诉学生他们在某些方面的优势, 值得肯定的地方, 也可以让学生自己对自己说, 甚至可以用笔记、日记、周记的形式, 来描述自己的优势。这里, 还有两个地方需要教师注意。一是引导学生肯定的领域, 与失败、威胁的事件不能相似。最近就有研究发现, 如果寻求与失败领域存在高度相关的经历进行自我肯定, 比如在学生数学考试失败后引导他们回忆上次期末数学考试的成功, 或者这次语文考试的成功, 都会让自我肯定效果大打折扣, 有时甚至会得到适得其反的效果, 让他们的失败体验更加强烈, 防御倾向更严重。[16]我们应该引导学生肯定那些和当前领域无关或者关系甚微的领域, 自我肯定才更有效。二是意识问题, 如果让学生意识到或者告诉他们自我肯定的一系列操作是为了保护自己的自尊和完整性, 避免失败的情感反应, 自我肯定也会收效甚微, 这方面教师也应该注意。[17]

“天生我才必有用”, 并不是让学生忽视、否定当前的失败对于自己的意义, 而是让学生知道自己还有许多有价值的地方, 激活学生本身丰富的心理价值资源, 避免单一化、绝对化地评价自己, 从而使得学生在看待这些失败时的视角变得更加开阔、开放, 既了解自己的长处、优点, 又能坦然接受自己的缺点和失败, 从而正确地看待失败。

8.谈谈如何让学生积极有效地参与数学教学 篇八

关键词:数学课;教学活动;学生参与

随着社会的发展,新课程实施的不断深入,多年的教学实践使我深深地认识到,教学要以学生为本。要为每位学生提供有效参与数学活动的机会,给学生创造主动合作与交流的平台,只有这样。才能为数学活动的开展打下良好的基础。课堂教学是否真正以学生为本,教师先进的教学理念是前提。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全过程是关键。那么,如何让学生真正有效地参与教学活动,使我们的课堂成为学生积极参与的乐园呢?

一、激发参与兴趣,调动学习的积极性

兴趣是求知的先导,是成才的先兆。是追求真理的第一步。学生一旦对学习产生了兴趣,就会激起强烈的求知欲望。怎样激发学生参与学习的兴趣呢?除了教师自身的素质、教学的恰当安排外,教师还要重视运用灵活的教学方式。如新课开始,教师利用恰如其分的导语激发起学生对本节课的兴趣。课前可以充分挖掘教材本身的故事性、趣味性,也可以运用电教手段,引起学生注意,诱发学生的兴趣,使学生处在兴奋状态,从而产生求知欲及参与意识。如我在教比例尺时,首先提出这样一个有趣的问题:小明看到地图,不用实地测量就可以知道石家庄到北京的实际距离,那为什么呢?学生虽然对比例尺还不理解,但是通过一张小小的地图,已经认识到了“比例尺”的作用。有趣的导语,激起了学生求知欲望。他们就会积极主动参与知识的探索。

二、创设探索问题情境,让学生学会学习

数学知识新旧之间联系较为紧密。教学中,教师一定要善于设计恰当的问胚,引起学生的兴趣。在新旧知识之间搭建一座桥梁,帮助学生寻找思维的突破口。教师不仅要尽量给学生提供充分的参与条件,而且还应该创设探索问题的情境,加强参与方法的指导。例如关于减法的教学。学生刚刚学了二十以内的加减法,教师不妨创设这样的教学情境:老师共有10枚硬币,分别放在左右两只手中,现在打开右手,里面有6枚硬币,左手还没有打开,大家猜一猜左手里面有几枚硬币?在此之前,小学生只学过加法,免不了马上会想到运用加法。有的学生就脱口而出10+6=16。教师就此反问:总共有10枚,怎么会得出16枚呢?学生急于解决这个问题,产生了探索的兴趣,促使他们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

三、融入参与情感,让学生学得愉快

教学过程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对问题认识、理解、思考的过程,也是师生双方情感交流的过程。小学生的学习过程,也应该是情感体验的过程。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采用多种形式,创设良好的感情氛围,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从而对学生的参与程度发生重要作用。如教学“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时,教师可让学生出任意数,教师马上作答,让学生产生疑问,老师为什么回答得如此快呢?师生共同参与,融入了师生情,促成了教与学的同步,从而使学生获得认识与情感的全面发展。

四、培养观察与动手习惯,帮助学生去学

小学生的思维以形象思维为主,随着年龄的增大,逐步向抽象思维过渡,在这些思维中还包含着动作思维的成分。所以,在教学中,教师要依据教材的特点。根据小学生的心理特征,组织好动手操作活动。动手操作一方面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另一方面通过让学生摆一摆、看一看、想一想,寓思维于活动之中,帮助学生积极主动去追求知识,促进学生思维发展。例如学习“有余数的除法”一节时,学生往往对“余数要比除数小”的道理不明白,常常出现15÷4=2……7这样的错误,针对这种情况,教师可以让学生用摆木棒的方式理解余数的概念。教师要求每个学生拿出10根木棒,摆成不相连的正方形,学生经过实际摆放,发现摆成了两个正方形还多出了两根。教师趁此机会,引导学生明白,余下的两根在教学中把它叫做余数。通过观察和操作,学生在获取知识的过程中,产生了积极主动探求知识的兴趣,

9.谈谈如何让学生积极有效地参与数学教学 篇九

教育部新颁发的《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修订》中指出,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是“提高全体学生的心理素质,培养他们积极乐观、健康向上的心理品质,充分开发他们的心理潜能,促进学生身心和谐可持续发展,为他们健康成长和幸福生活奠定基础。”

小学阶段,儿童的身心健康发展尤为重要,学校教育在一定程度上起着相当重要的作用,而家庭教育则更加重要,因此,作为教育者,我们应该尽可能地帮助家长进行家庭教育,让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相结合,使孩子能够拥有健康、积极、阳光、向上的心理成长环境。积极心理学是当代一种全新的心理学理念,其泰斗塞利格曼

(Seligman)认为培育积极感情和情绪是使孩子们健康成长必要和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它主张研究人性的积极方面,研究重点是挖掘人自身的积极因素,以积极的心态生活,并最大程度地挖掘人的潜能,获得幸福的生活。

小学阶段,学校在实施教育行为时发现,目前,很多家庭教育还存在着和儿童成长需要不相适应的方面,一部分家长不了解儿童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而导致儿童在心理成长过程中出现一些问题。积极心理学在这方面为我们提供了很大的帮助,其研究重点是挖掘人自身的积极因素,以积极的心态生活,并最大程度地挖掘人的潜能,获得幸福的生活。

那么怎样才能让积极心理学充分发挥作用,帮助家长树立正确的家庭教育观念,从而促进孩子的身心健康成长呢?在研究中我们找到了一些颇具效果的好方法。

一、帮助家长塑造积极心理学中的积极、健康、阳光的心态。

在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我们忧心地看到:孩子的很多问题是家庭问题的折射,家长的意识亟待提高。在我们的“知心姐姐信箱”里,很多孩子的来信都提到了家庭的问题,不幸的家庭环境或不和谐的家庭氛围都给如此小的孩子们留下了深深的阴影。因此,我们利用家长会、“给家长的一封信” 或校讯通等方式让家长树立积极阳光心态,帮助家长学习并理解积极心理学的理念,让家长明白:任何事情都有积极的意义,我们需要做的就是找到它,并在日常生活中联系应用这些天生的优点去获得幸福的生活,让家长在迷茫中有一个总体的方向感。

二、班主任熏陶感染,促动家长互相学习,共同提高。

我校的“家长学校”已经办了很多年,在家长学校中,我们会邀请在家庭教育方面做得出色的家长与大家共同分享。同时在以班级为单位的家长会当中,各班主任会以积极的心态感染家长,并请有经验的家长做经验介绍,传授家庭教育的某些方法,培养孩子满意地对待过去、幸福地感受现在和乐观地面对未来。同时拓展家长从更广阔、更长远的角度看待孩子的未来,培养自己良好的心态,在对孩子的问题上尽量以理解、宽容、鼓励为主。现在我校每个班级都有QQ群,在家校沟通之余,家长们之间也会针对一些问题,互相询问,借鉴经验,共同面对孩子阶段性的问题。

三、用积极心理学的理念教育引导孩子。

孩子的任何转变,都离不开他自身的转变和努力,我们在心理健康课上渗透积极心理学观点理念,激发学生自身的积极力量;通过开展各种体验、探究、合作的学习活动,让他们客观地认识自己,挖掘自身的潜力,获得学习中的积极情感和态度,实现人格的完善。通过体验性的团体活动,让他们关注到自身,关注社会、体谅父母、老师、朋友,从而获得属于自身的幸福、快乐及有意义的人生。通过观察、讨论、角色扮演等提高了他们的抗挫折能力,通过沙盘游戏让孩子认识自我。

四、多种渠道,帮助家长和孩子共同成长。

在孩子的教育中,家长对孩子的影响也是有时间期限的,孩子越小受家庭影响越大,因此,作为教育者,我们会与家长们勤沟通,通过多种渠道,抓住有效契机,帮助家长与孩子,让他们共同成长,体验感受共同成长带来的快乐与幸福感。

1、家长自己要转变教育观念,首先塑造积极阳光心态,然后去熏陶感染孩子。

作为家长,要尊重孩子,在更大的程度上接纳孩子的不足,并在此基础上扬长避短。孩子是有自主能力的人,他们并不是大人的附属品,他们有自己的思想,当他做不到的时候,委婉地提醒他,因为他也有疲劳的时候,作为家长尽可能地理解他就好。要懂得孩子是一个多方面发展的人,不能只用学习成绩来评价孩子,而应该用长远的、发展的眼光看待孩子,帮助他们找到适合他们的学习和生活方式。

2.家长需要坚持不懈的自我学习,自我成长,自我完善。

小学阶段的孩子们,他们有他们心理成长规律,尤其到了四、五年级,这时的孩子们的表现开始从“听话”转向“不听话”,其实,这正是孩子们的自我意识的成长。六年级的孩子更是有了青春期初期的性意识,开始注意异性。因此,家长们要不断学习,了解他们的成长规律,坚持不懈的自我成长与完善,如此才能为孩子营造一个和谐、积极、向上的家庭氛围,达到与孩子共同成长的目的.。此时,我们会给家长们提供一些有关方面的经验或介绍一些好的书籍给他们。比如:什么是真正的爱?真正地爱:①无条件的爱②尊重孩子的独特性③了解孩子需要什么④给孩子一个边界⑤给孩子成长的空间⑥教会孩子爱别人⑦适当的挫折教育⑧负责的爱等;我们需要什么样的教育:《窗边的小豆豆》当中的小林校长是如何对待小豆子种种出格的事情的;怎样塑造良好的自我概念等等;

3.通过多种途径学习家庭教育的有关知识。

在我市有一些公益性的组织,比如“红城亲子成长群”(QQ群),群中的志愿者都是我们这些心理咨询师、法官、检察官和学校的老师等等。在群里每周都会有关家庭教育的公益讲座,我们会推荐家长们去参加这些活动,这些活动可以让家长更多地认识自己,了解自己,梳理自己。通过学习,很多家长也都找到了自己家庭教育失误的原因,如:①父母自身带着创伤长大②父母个人感情存在问题③父母自身压力过大,把焦虑转嫁给孩子④父母既往有创伤性的养育等等。因此父母必须先调整自己,让自己有个健康的心态,这比教育方法更重要。 4.帮助孩子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和生活方式。

有资料显示,孩子可以大概可以分为三类:一类表现为听话,上课认真听讲的,积极思考,举手发言,认真参加班级集体活动,认真看书、学习、回家写作业,然后一考试前3名、前5名、前8名,这样的孩子看书能记住,到时候能写出来,这属于视觉最优型,这样的孩子占33%的比例。今天的教育适合他们,善于看书背书,学习时都是好孩子,到工作的时候,成就就不大,缺少创新精神;二类,这样的孩子跟小老头似的、每天慢悠悠,晃晃荡荡,不爱发言,什么都慢,什么都处于边缘,回家也比较慢慢悠悠的,比较敏锐、敏感、脆弱,他的快乐源自内心,这样的孩子属于听觉型,适合当艺术家,这样的孩子占20-24%的比例,这种小孩,不爱说话,能点头就点头,他们不出声,即使很激动。老师一般不喜欢这样的孩子,他敏感,要求完美,作艺术,高科技领域的最好,包括陈景润、包括爱因斯坦都是听觉型的;三类,这样的孩子一早背着书包就来了,人到声到,一到班级就能看到他招猫斗狗,上课不太注意听讲,老师让他向东他向西,老师让他抓狗他就摸鸡,不愿看书,总愿意说话,玩没问题,劳动也没问题,一考试就班级倒数,这样的孩子是动(触)觉型。3岁以后就精力旺盛,不爱睡觉,生命能量强,创新精神强。目前的教育方式不一定能都适合这些孩子,所以家长要知道自己的孩子是属于哪种类型,因材施教,帮助他们找到适合他们的学习和生活方式。

10.如何使学生有效地参与学习过程 篇十

【关键词】有效参与 思维参与 主动探究 

美国教育家彼得克莱恩说:“学习的三大要素是接触、综合分析、实际参与。” 新课程倡导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性学习,也是以学生的积极参与为前提。实践证明,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积极性,参与的深度与广度,直接影响着课堂教学的效果。正如有的教师所说,“没有学生的主动参与,就没有成功的课堂教学”。然而,在平日的听课时经常发现这样的情形:①一个班的学生中部分学生没有机会发言,而个别学生却发言5次、6次,甚至更多;小组讨论时,有的学生抢着发言,有的学生却一言不发,甚至脸上连一点笑容都没有;有时一个学生发言,其他学生不认真倾听,而是各说各的;②有的教师在课堂上依然采用简单的问答式,一问一答,学生好像忙得不亦乐乎,但实际上学生的思维仍在同一水平上重复;一些课表面上看热热闹闹,学生能准确地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但很少有学生提出自己的见解;表面上看是师生互动,实际上是用提问的方式“灌”,直到让学生认同教师事先设计好的答案。这些现象说明,部分教师只满足于学生表面的、形式上的参与,缺乏实质性参与,师生、生生没有真正地互动起来,学生合作学习的价值也就没有体现出来。那如何保证学生有效的、主动的参与学习过程呢? 

一、营造参与的氛围,激发兴趣,激活思维 

有关专家认为:“站起来发言只是一种行为的参与,而真正的参与关键要看学生的思维是否活跃,学生所回答的问题、提出的问题,是否建立在前一个问题的基础之上,每一个学生的发言是否会引起其他学生的思考;要看参与是不是主动、积极,是不是学生的自我需要;要看学生交往的状态,思维的状态,不能满足于学生都在发言,而要看学生有没有独立的思考。”由此可见,激发学生兴趣,使学生“思维参与”才能使学生有效地参与课堂教学。 

教学中教师有意识设问,学生为求确解,就会不由自主地介入讨论,参与到求解的行列中来。在教学“有余数的除法”时,有的学生 总结 说:“余数不能大于除数”,有的学生总结说:“余数一定比除数小”,老师不动声色,说:“哪一种说法是对的呢?”这时学生情绪激动,纷纷举手发表自己的见解。经过教师的引导,学生的再次探究得出:“余数一定比除数小”。 

创设情景,巧妙地提出问题,引发学生心理上的认知冲突,使学生处于一种“心求通而未得,口欲言而弗能”的状态,也是激活学生思维的一个有效措施。 

二、相信学生,尊重学生,还给学生探究的自由 

过去,由于教师在教学中不敢放手,课堂上始终让学生跟着自己走,学生也就不可能主动参与进来,大大降低其参与的积极性和欲望。而且随着学生年龄的增长,由于心理成长的原因,其参与度会更为下降。结果虽然完成了教学任务,但由于学生是被动参与和接受,学习的效率不高,效果不明显。因此,相信学生、尊重学生,为他们提供参与的时间和空间,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才能使学生有效地参与学习过程。 

1.还给学生探究的时间 

课堂教学要在有限的时间内完成规定的教学内容,每一分一秒都十分宝贵。有的老师为了赶进度,快节奏的提出问题,没等学生反应过来就指名回答,有时学生回答不出或答错了,急忙把结论交代给学生,用老师的思维代替学生的思维,剥夺了学生探究的时间。作为教师应该转变观念,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在充分探究的基础上学习知识。 

2.还给学生探究的空间 

教学中,教师不能牵着学生的鼻子走,不能硬将学生的思维纳入自己的思维轨道,而是千方百计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動手操作、推理想象、创造应用等,使学生能够大胆怀疑,大胆猜测,敢于发表不同意见。 

3.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 

师生间互相尊重,互相学习,才能形成融洽、和谐的氛围。在和谐的师生情感中,学生大都能积极主动参与教学。教师在教学时若绷着面孔,不苟言笑,或者是高高在上,摆出一副真理化身的模样,教室的气氛则必然会趋向紧张,师生之间就容易产生一种压抑感,学生必然不敢也不想表达自己的想法。因此,教师教学时态度应和蔼可亲,注意微笑面对学生,保持适度幽默。

三、教给学生参与的方法,培养学生的参与能力 

教学活动是一种有序活动,为保证其有序 发展 ,学生参与其中必须掌握一定的方法,比如如何与教师的引导辅导配合好,如何表达自己的看法,如何提出与别人不同的见解,如何在合作学习中与组内同学沟通、交流,如何倾听别的同学的发言,如何抓住其发言要点,明了其见解,发现其不当之处,如何使自己动口、动手、动眼、动脑协调起来等等。学生的参与能力一方面通过学生的参与活动来形成,另一方面教师要教给学生参与的方法,要注意的问题,使学生会参与、善于参与、人人参与,在参与中体验到成功。

实践证明,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积极性,参与的深度与广度,直接影响着课堂教学的效果。正如有的教师所说,“没有学生的主动参与,就没有成功的课堂教学”。 

(1)营造参与的氛围,激发兴趣,激活思维 。站起来发言只是一种行为的参与,而真正的参与是思维参与。 

(2)相信学生,尊重学生,还给学生探究的自由。① 还给学生探究的时间。②还给学生探究的空间。③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 

(3)教给学生参与的方法,培养学生的参与能力。学生的参与能力一方面通过学生的参与活动来形成,另一方面教师要教给学生参与的方法。 

总之,引导学生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使学生动口、动手、动脑、主动的思索,有序地将操作、思维、语言表达有机结合,使学生既学到知识又学会方法,还发展了思维能力。学生主动活泼地参与学习,主体地位得到充分保证,这正是素质 教育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体现。 

参考文献:

[1]《数学课程标准教师读本》 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 

[2]《走进新课程》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

11.谈谈如何让学生积极有效地参与数学教学 篇十一

一、运用多媒体, 创设直观的情境

多媒体计算机可展示优美的图像、动听的音乐、有趣的动画, 引起学生的好奇心, 激发学生求知欲, 活跃学生的思维, 是创设情境的最佳工具。

如《女娲补天》是一篇神话故事, 学生难以走进故事所描述的情境之中, 因此, 感受就会不真切。这时我们可以通过创设山林大火昼夜燃烧, 洪水喷涌而出, 各种猛兽都出来残害人类的动画情境, 把教材内容迅速表象化, 帮助学生更快地理解课文, 迅速进入世界仿佛到了末日的情境之中, 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想象人们当时的心情, 感受真切, 借助残酷的画面渲染情境, 为体会人类母亲女娲的心痛做了很好的铺垫。

二、使用绘画, 创设宽松的情境

在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 教师必须开放学生的情感, 为学生创设民主、宽松的课堂教学情境, 留给学生学习活动较大的自由空间。绘画是最受小朋友喜爱的, 因为它是具体的, 最容易为他们所接受。几乎每个小朋友都爱绘画, 绘画能让他们快乐、自由地表现自己的独特的创新个性, “白纸”是他们自由的天空, 画笔是他们自由的思想。

如在上《月亮湾》一课时, 我让小朋友根据课文的描述, 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进行绘画, 描绘自己心目中的月亮湾, 学生纷纷拿起了画笔。“栽满各种果树的山坡, 弯弯的小石桥, 月牙一样的小河, 火红的桃花, 五颜六色的房子, 绿油油的田野”在学生的画纸上一一出现了, 可是学生并不满足于课文中的这些景物, 有的小朋友在河岸上那片桃树中又添了几棵柳树, 他们说这样会更美;有的在绿色田野的上空, 添了几只飞翔的燕子, 说这么美丽的田野, 一定会吸引许多燕子和小鸟;有的在田野的路上还画了几辆小轿车, 他们说这代表村里的人很富有;有的在桃花上添画了蜜蜂、蝴蝶, 在空中添上了飞机……同学们越画越美, 越说越生动。通过这样的绘画, 学生在轻松自由的氛围中理解了课文, 同时又使学生思维活跃, 敏于发现。创新的见解, 独到的思维也就在这情境中潺潺而出了。

三、利用音乐, 创设欢乐的情境

音乐是一种以系统的声音旋律为媒介来塑造形象、传达情感、反映生活时间的艺术, 与文学有共同之处。运用音乐来创设情境、烘托气氛, 可以让学生更好地感受到课文中的形象、画面及表达的感情。

《快乐的节日》一课是一首诗歌, 描绘的是节日快乐的场面以及孩子们高兴的心情。我选用了歌曲《快乐的节日》来创设欢乐的情境, 表现形式为播放乐曲和学生哼唱。学生对旋律比较熟悉, 对歌词比较生疏。第一次播放后, 教师就可以告诉他们这首歌的歌词就是由今天学的课文改编的。小朋友们听到这快乐的歌曲, 巴不得马上就会唱, 于是他们学习情绪高涨, 主动进入学习状态。在理解课文基础上, 再教学生们哼唱这首歌, 巩固教学内容并获得美的感受。

四、巧设疑难, 创设探究的情境

儿童都有着强烈的好奇心, 对任何事情总喜欢问个为什么, 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 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 这种需要特别强烈。这就要求教师要善于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兴趣和爱好, 灵活处理教材, 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和感兴趣的事物出发, 设置疑难问题, 让学生处于认知的冲突中、悬念中, 产生“新奇”, 唤起学生的求知欲望, 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教师要通过不断的设疑激趣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调动学生的主动学习意识。

针对小学生好奇心强的心理特点, 我在教学《鲸》这一课时, 故设疑难, 创设了这样一个有趣的情境:我故意绘声绘色地对学生说:“昨晚, 我在电视上播放的《动物世界》中看到了世界上最大的鱼———鲸, 并且知道了因为它在海洋里生活, 长得跟鱼一模一样, 所以人们都叫它‘鲸鱼’。”此时, 有不少学生否决我的说法。之后, 我采用“激将法”引导学生说出反对的理由。全班学生的积极性都很快地被调动起来了, 主动地从课文中找出了反驳的理由。这样的问题情境贯穿了整个教学, 学生在释疑中充分发挥了自主性, 也体现了自主、合作和探究学习方式的新理念。

12.谈谈如何让学生积极有效地参与数学教学 篇十二

摘 要:在英语学习中学生没有学习动力是一个普遍的现象,由于这个问题会发生链式反应,出现一系列英语学习的问题,本文针对分析了学生学习英语没有积极性的病因,并对提出了提高学生学习英语动机的策略。

关键词:调动;英语学习;积极性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04-379-01

显然,在英语教学实践中,如何提高学生的学习动机英语已成为英语教学的一个关键问题。教师除了对教材进行深入研究,精心准备教案,还不得不利用各种方法来调动学生对英语学习的主动性。这也是激发学生学习英语兴趣的一个有效措施

一、强调师生交流的重要性

“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技艺,而是关心,鼓励,唤醒,鼓舞”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如是说:为了学生产生积极的情感体验,教师要尊重学生的情感,创造一个愉快,宽松平等,合作的课堂气氛。在教学过程中,为了缩短师生之间的距离,教师看到同学们更多的优势要给予学生有信心。当学生滥用陈述出现发音,拼写等错误时学生由于胆小,害羞导致不敢说话,这时教师不要嫌他们“不聪明”,不能责怪他们“延迟时间”,应给予充分的理解和适度的宽容。教师要引导他们,让他们自己主动学习,这样才能如教师所愿,获得成功的经验,这都可以增强学生和教师的信心,并提高了学生学习英语的动力。

二、与学生进行眼神交流

我们的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教师应针对不同学生给予不同的评价,让每个学生主动学习。在新世纪,高中学生有较强的自尊心和自我意识。高中生有较强的满足感,所以在其言行上必须得到肯定和赞赏,才会满意,相反,易产生强烈的挫折感。因此,教师要与学生进行眼神交流,给予他们肯定。年复一年,老师可以学会欣赏的目光来看待不同性格的学生,也要肯定学生的自我评价,不过这要取决于你心胸的宽容程度。世界上没有一个完美的人,更何况在各个方面都不成熟的孩子呢?教师不仅要从学生的角度发展学生,还要从学生的角度出发来看负责人。教师要学着用动态灵活的标准来评价学生,放弃用单一的标准来评价他们的做法。当老师用欣赏的眼光看待学生时,学生系自己会有更高的标准和期望,这样他们会有超越平时学习的动力。相反,当老师用厌恶的眼光看待学生,学生往往会产生抱怨的塔读,对学习失去兴趣和动力。学教师不仅要学会欣赏,还要学会倾听学生的心声,用行动传递爱心,要和学生多沟通,尊重和关心他们,努力去了解他们的想法,并寻求方法解决他们的不满,悲伤,悔恨,让他们发现自己的亮点,同时了解到你对他们缺点和失误的看法,从而缓解在他们的心目中的焦虑和自卑感,这将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学习起来更轻松。在这些年的教学中,我从我教的一些学生发现他们的英语水平出现了阶级分化,还发现学生虽然有时候调皮,但很聪明,他们对英语的理解不错。有时在课堂上,让他们讲一些简单有意思的英语新闻,使学生的知识面越来越广,我借此他们表现好,会鼓励他们。这大大增强了他们的自信心和积极性,有利于学习英语的快速进步。

三、激发学生学习欲望,明确教学目标

教学中,如果我们让学生清楚地知道自己的教学活动的特殊目的,可以提升大大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这就要求教师在备课过程中,明确教学的目标,给不同的学生安排不同的学习任务,并且安排每个学生确定自己的学习目标,让他们体会到学习英语的必要性,它可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利用来自外界的影响使从“我在学”变成“我要学”。

四、充分调动家长和老师的积极性

对于学生来说,很多学生学得快忘得也快。学习的最大困难是缺乏英语语言使用的环境。如何整合这两者之间的关系是一个大问题。为此我为低年级学生布置了专门的家庭作业,要求学生回家的当天把学习的知识,教给爸爸和爸爸,并将英语作业以录音带的形式上交,然后第二天进行评估。这个举动得到家长和学生一致好评,很多家长还特地前来表达对我们的感激之情,我认为现在的孩子在家说英语能与父母有更紧密的沟通。

五、充实教学内容

教学过程没有必要用固定的教材,可以充分利用当前发达的网络资源,让学生听一些英语短文,也可以让他们听一些英文歌曲,还可以放一些英文电影,让他们了解到,英语具有的语言优势,这样才能让他们想学习英语,并产生,发展学习英语动机和欲望来这些理解电影或歌曲。

六、充分发挥教师在英语教学中的作用

新课改的目标要求我们必须改变传统的教学观念,教师应帮助学生学习并了解英语是什么,而不是仅仅传授知识。在教育过程中,教师要为自己的导向定位,老师可以给一些提示,当学生不知道如何开始一个活动,不知道如何进行每一步。老师的责任是造就学生的先验知识,承认和尊重在学习过程中的学生之间的差异,为他们提供平等的机会,从公平和公正的评价的各个方面的学生,确定每个学生的兴趣,并帮助他们发掘自己的潜能。在自学过程中,学生学会运用语言知识,并转换为己用,并在空间上获得独立研究,这样就可以让他们充分体验到学习英语的乐趣。让学生认识到语言知识和语言能力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并且只有主动学习英语,才能最终提高学习成绩。

总之,有许多调动学生学习英语积极性的方法。我相信,只要我们对平时的英语教学时给予学生更多的爱,关怀和耐心,并用自己满腔的爱心赢得学生的信任;教师需要根据不同年龄学生的心理特点,不断优化教学方法,以帮助学生掌握学习主动权,让学生体验成功,建立他们的心理优势来学习英语,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这对学生的学习英语肯定会有大大调动。

参考文献:

[1] 熊欣,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科版),2011(12).

[2] 付英,教师的情感启发和引导对大学英语教学的影响.中国成人教育,2012.10.

13.如何让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活动 篇十三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已是语文课堂教学研究的主题,时代的呼唤。语文教师课堂教学的方式和手段是能不能把学生推向主体地位的关键。这就需要我们把主体教学思想贯穿到整个教学过程之中。主体性教学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做到全员参与,全程参与。只有让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才能使他们的智慧得到启迪,能力得到发展,创新意识得到培养,那么如何让学生参与教学活动呢?最重要的就是教师不宜以自己的思想去束缚或代替学生的思想,以自己的思维模式去限制和规范学生的思维活动,而应尊重学生自主学习的愿望,尽可能地在学习上给学生自由选择的权力,把教学真正从教师移到学生,这样才能发挥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作用。

一、把评价权还给学生

1.有利于个性的张扬

教育的对象是一个个具有个性的活生生的人,素质教育就是目中有“人”的教育,它应让每个人的能力、气质、性格得到充分的张扬,知识经济时代已经到来,这就要求教育要更加重视个性的发展,注意人的个性化、多样化,以适应社会多样化的需要。

2.有利于听说能力的培养

听、说、读、写作为学生的全面语文能力的四个方面,是整个语文教学中着力需提高的。我们把评判权交给学生,使其吸收原句的优点,同时明确指出存在的不足。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必须仔细地进行听辨,指出自己与他人的异议所在,并在头脑中迅速进行思考,组织成一段合理的语句,如“我认为某某在哪儿说得很好,但有一点我不同意……我的想法是这样的……”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他们使用评价性语言进行表达的能力就会有很大的提高。

3.有利于师生间民主氛围的形成

把批判权给学生,教师不再是管理者、领导者、信息传递者,而是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帮助者、合作者、激励者。学生不迷信老师口中的“标准答案”,他们用“我觉得(或我认为)……因为…… ”这样的句式来表达自己的见解,使学生在民主平等的氛围中生活,成为开启儿童智力、发挥儿童创造力的最佳土壤。

二、把提问权交给学生

1.有利于激发学习兴趣

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他还说:“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这正是他们探索真理的开始。如果我们在课堂教学中创设一种使学生好奇的氛围,使学生对授课的内容具有热情,在热情的驱使下产生需要获取知识的渴望,他们就会自觉地成为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有位教师在教《鼎湖山听泉》时,首先让学生看着课题质疑,然后,总结为以下几个问题:(1)鼎湖山在哪儿?(2)泉声怎样?(3)作者几次听泉,分别在什么时候?后用寥寥几笔板书于黑板,并统领课文的学习,深入学习后逐个擦去,学生自己问自己答,成了学习的主人。

2.有利于展开想象的翅膀

爱因斯坦认为,“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的源泉。”学生发挥自己的想象,找出文中的空白之处进行提问,有利于培养学生思维的广泛性、深刻性和创造性。

3.有利于培养求异思维

求异是儿童的天赋,他们乐于表现得与别人不同。语文教学必须注意发展学生创造性思维,要爱护和培养学生标新立异的思维方式,鼓励学生“异想天开”,即使错误的想法,也要给他们一个说明理由得机会,找出闪光点,使学生在不断纠正错误中提高创造性思维能力。如授完《田忌赛马》一文后,学生提出:田忌可以换马,为什么齐威王就不能换?马的出场顺序还有几种?结果会怎样?我们再评再议,学生在探索中获得了知识。

三、把设计权留给学生

作业是教学反馈方式之一,教师从设计到布置到批改,每天耗费了大量的时间。但有的学生面对作业,草草了事,甚至有的厌恶反感,索性两手一摊,没做。究其原因,多年来,作业延续了教师设计,学生完成的传统。设计上缺乏新意,学生一直处于一种被动的状态,不敢提出异议,孩子怎么会有兴趣?如果让学生自己设计作业,就打破了条条框框,学习主动性自然得以提高。

1.有利于发挥学生主体性

家庭作业是学科内容的扩展和延伸,学生自己设计作业,不受课内学习内容的限制,不拘泥于教学大纲和教材,更具有让学生自主创造的空间,学生自己选择计划、探究、体验,自主地学,自觉地学,学习效率比强迫学习高出许多倍。学生在自主学习、自主探究的过程中,多方面的能力和技能都会有所提高。在学习完《蟋蟀的住宅》后,学生设计了一组题:画画、讲讲、编曲唱唱蟋蟀的住宅和蟋蟀的勤劳,这个题目使多学科渗透于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学生在画中为蟋蟀的通道安装了路灯,设计了卫生间、厨房,更绝的是,用树叶给蟋蟀做了张“席梦思”床;有的学生配合《粉刷匠》欢快的乐曲,为蟋蟀演奏了一曲赞歌:“我是一只小蟋蟀,建房本领高,前足扒土后足推,后足推土呀……”

2.有利于培养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学生自己设计的作业无现成的东西照搬无固定的模式可遵循,恰恰给学生创造了大量的实践机会,满足学生活泼好动、渴望自主,希望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愿望,为学生的创造思维发展提供了机会。学生自己设计作业,冲破封闭的圈子,向课外延伸,跟生活接轨,迸发出创新思维的火花。如学习完《只有一个地球》后,学生们做社会调查,了解浏阳河水质情况,写出调查报告;了解旧电池的危害,提出活动方案。

上一篇:庆祝建国60周年优秀征文下一篇:学生星级评选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