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设计 观潮第2课

2024-08-09

教学设计 观潮第2课(精选12篇)

1.教学设计 观潮第2课 篇一

观 潮

教学目标

1.积累文言词语。

2.能借助工具书和注释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大意。3.学习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的方法。教学重难点

1.积累文言词语,提升文言文阅读素养。2.学习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的方法。学情分析

八年级学生经过七年级一年的学习,已学过了16篇文言文,已经积累了一定的文言实词、虚词和句子,已初步掌握了一定的学习方法,具备了一定的文言阅读的能力。而且经过以往的朗读训练,他们很容易感受到文言文的独特之处,容易从朗读中获得学习文言文的喜悦感与成就感。《观潮》是以自读课出现,学生阅读课文没有难度。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设计(设计者:)

教学过程设计

一、传说激趣

春秋时,吴国有个大夫叫伍子胥,吴越争霸,越王勾践被吴国所俘,伍子胥多次建议杀勾践以绝后患,吴王不听,反信奸臣谗言赐死子胥,子胥死前对家人说:“请把我一双眼睛挂在姑苏城东门,让我总有一天看见吴国灭亡!”吴王大怒,将其尸身抛入钱塘江中。九年后,吴国果然灭亡,子胥悲愤难抑,乘素车白马在钱塘江上奔腾吼叫,从此便有波涛滚滚的钱塘大潮。

钱塘观潮,始于汉魏,宋朝时最盛。每年农历八月十八日都要举行观潮盛典,从宫廷到民间争相观看,万人空巷,十分热闹。今天,就让我们随着作者周密一起去“观潮”吧。

二、问答明意

1.师:请同学们大声自由地朗读课文,初步了解文章内容。(学生读课文)2.抢答比赛,检测自学和预习情况。(1)钱塘江潮观看的最佳日期是何时? 自既望(十六日)以至十八日为最盛。(2)钱塘江潮初来之时就汹涌澎湃吗?

方(当„„的时候)其远处海门,仅(jǐn几乎,差不多)如银线。(3)军演有哪些项目? 乘骑弄旗标枪舞刀

(4)文中哪个四字词最能表现军士们的技艺水平? 如履平地

(5)吴中健儿水中所持的彩旗是否仅仅作为标志? “略不沾湿”“以此夸能”(6)观潮人多不多?

车马塞途 珠翠罗绮溢目 虽席地不容间也(7)他们聚集在哪里观潮? “江干”gān江岸、水边 3.教师范读,学生批注

(1)教师配乐朗读,学生做批注。(2)指导长句子的朗读。每岁京尹出浙江亭教阅水军

既而尽奔腾分合五阵之势,并有乘骑弄旗标枪舞刀于水面者。饮食百物皆倍穹常时

(3)齐读全文,读准字音,读好节奏。

三、赏读明情

(一)潮来了!(以读为主,分析略少,抓住关键词指导学生朗读,读出“伟观”)(指导朗读品情感气势)过渡:在同学们的朗读中,我们仿佛听到了江潮挟卷着磅礴的气势奔涌而来。看!潮来了!(播放钱塘江潮视频)1.师:难怪苏轼赞叹到“八月十八潮,壮观天下无”啊!

2.师:作者为我们描绘了一幅怎样雄伟壮观的画面?推荐一生朗读第一段。3.学生互评朗读。(师适时评价)“玉城雪岭”:既写出了潮头向前推涌时排山倒海的气势,“雪岭”二字也使我们遍体生寒:既有形态,又有色彩,又生寒意。

“大声如雷霆,震撼激射”,是写其震天撼地的巨大声响。

“吞天沃日,势极雄豪”是写其包举宇内、气吞万物的雄浑气势。(此处边问边让学生朗读句子,老师范读、学生再读)(适当点拨朗读方法:重音、停顿、语调、语速,朗读细节点拨到位,点拨、范读、再读、齐读)4.找出文中准确概括作者对钱塘江大潮的感受的句子。天下之伟观也。

5.师总结:周密用精练生动的语言,让我们领略到钱塘江大潮排山倒海、呼啸而来的壮阔气势,让我们一起把这段读一遍!

(全班齐读本段,赏景之壮美,读出气势)(二)人潮也来了!(抓关键词读出繁华热闹悠闲令人难忘之意)师:“钱塘江潮雄天下,万人空巷尽观潮”,潮来了!看!人潮也来了!其实啊,人们对于钱塘江大潮的追捧不自今日始,周密就用他的生花妙笔描绘了南宋观潮的盛况,使之也成为钱塘江边一道雄奇的风景线。

1.文中哪一段描写了人们争相观潮的盛况? 2.齐读第四段,找出表现这一盛况的词句。

—— “江干上下十余里”人山人海,真是相当地热闹啊。“珠翠罗绮溢目”“塞途” “倍穹常时”“虽席地不容间”。(指导学生品出热闹、繁华、快乐的味道)(三)走!弄潮去!(读画面品精神)师:江潮的壮阔,自然的伟力,固然是吸引人们争相观看的原因,但是,如若是单单看潮水,再壮观,几分钟足矣,周密在文中对钱塘潮水的描写也仅仅只有40个字嘛,究竟是什么吸引了人们劳师动众、盛装出席,无视物价的飞涨,还要租着棚子看足三天呢?

——军演、吴儿弄潮

1.请同学们自读2~3两段,找出最喜欢的段落。——(学生自读,举手调查分组,自由组合)2 2.分组赏读赏读要求: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朗读精彩语句。(说说喜欢的理由)——水军军演: “艨艟”,是大型战船;“奔腾分合”是形容这些战船时而进击、时而防守,时而分散、时而合围,不断变换队形。这是明写船,暗写人,暗示这支水军训练有素。

水军表演分为乘骑、弄旗、标枪、舞刀等多种技艺,却都能“如履平地”。而且不是在陆地上,而是在“玉城雪岭”的大潮之上,体现水军高超的技艺,不凡的身手。

(此处指导学生读得有气势些,情感激昂,语速略快。)“烟消波静,则一舸无迹,仅有‘敌船’为火所焚,随波而逝。”演习的结果:一是敌我对比,“敌船”为炮火所焚,随波而逝,我军则一舸无迹,迅速撤离战场,表现南宋水军的卓越作战技能。二是动静对比,方才还是水爆轰震、声如崩山,现在却是烟消波静,一舸无迹,这使得观潮的场面更加变幻莫测,引人入胜。

(此处指导学生语速放慢,读出尘埃落定之后的平静。而且两部分间的停顿要略长,前后变化要明显。)吴儿弄潮:

作者对吴儿极尽赞美之情。抓住关键词:“腾身百变”“争先鼓勇”“溯迎而上”“旗尾略不沾湿”(此处的侧面描写根据学生掌握情况灵活讲解)。

“披”“文”“持”“争”“鼓”“迎”“上”“出”“没”“腾”“变”“沾”等动词蝉联而下,写出了弄潮儿生龙活虎的形象特点,表现了胆略和技艺,具有动态美。

(此处指导学生要读出吴儿弄潮技艺高超,泅水豪迈的气势,还有作者对其极力地赞美。)师总结:同学们的赏读非常精彩。原来啊,这才是观潮盛会的重要看点之一。盛会的组织者真是深谙观众心理啊,他深知人们年年追捧的远不止磅礴的钱塘潮而已,更是因为钱塘潮水激起了人们澎湃于心的热情和昂扬的斗志。精彩的军演、勇敢的弄潮儿和汹涌的钱塘江潮相得益彰,不愧为天下之伟观。正所谓“人借水势、水助人威”!奇伟磅礴的自然风景,因有了人的参与而灵动生辉!

四、拓展延伸

1.观看极限运动勇敢者视频,看到他们,你会想到我们文中的?——吴儿 他们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勇敢、技艺高超。

2.思考:文中的吴儿仅仅靠勇敢和技艺高超就能在“鲸波万仞”之中游刃有余吗? ——从小在钱塘江边长大,深谙水性,了解浪潮,亲近浪潮,才能来去自如,精彩连连,人与自然才能融合得那么壮美。

3.回扣导语:照应导语伍子胥的故事,进一步理解人与自然的壮美融合。

4.回归文本,其背全文,再次解读作者为我们精心展现的人潮合一的天下伟观。结束语

这篇散文以观潮为线索,逼真地再现了钱塘江大潮壮美雄奇的景象,形象地勾勒出水军演习的动人情景,吴中健儿的弄潮英姿和观者如云的盛况,风景画与风俗画相互交融,自然美与人情美糅为一体,给人以美的陶冶。

教学板书设计

观 潮 周密

(状)(威)(技)(盛)

涨潮 水战 弄潮 观潮

情 景 交 融

2.教学设计 观潮第2课 篇二

一、历史教学中的设疑

教师在备课时要认真研读课程标准, 钻研教材中的重点、难点、易错点, 特别要关注教材中给出的原始材料, 包括历史纵横、资料回放、插图等, 充分利用好这些原始材料的设疑价值, 不仅有利于很好地梳理教材, 使学生加深对教材的理解, 也使教师在有限的课堂45分钟之内解决教材中提出的一些问题, 提高课堂效率。如例1:

为了解决农业危机, 提高农产品价格, 罗斯福政府只得采取大规模毁灭农产品的办法。1933年, 在西部和西南部共毁掉1000万英亩的棉田, 屠宰了20万头大猪和600多万头小猪。

思考:罗斯福新政中为什么这样做?说明了什么?

(教材第85页的历史纵横) 通过这样的设疑, 很好解决了罗斯福新政的目的是什么这一重点问题。

例2:

面对严重的经济危机, 纳粹统治下的德国走的是一条迥然不同的道路, 妄图用战争摆脱面临的困境, 建立起一种军事型经济。这为即将发生的大规模侵略战争, 打下了经济和军事基础。

思考:美国和德国摆脱经济危机的方式有什么不同?为什么会有这样的不同? (从经济实力、政治、历史传统等方面思考)

(教材第86页的历史纵横) 通过这样的设疑, 让学生认识到罗斯福新政在政治上的影响是使美国避免走上法西斯道路这一教学重点。

例3:

(教材第85页的插图) 通过这样的设疑让学生对罗斯福新政的措施之一政府推行“以工代赈”有了更深的理解。

当然, 教师在设疑时要遵循先易后难循序渐进的原则, 要设置不同层次的问题, 使不同层次水平的学生都有回答和锻炼的机会, 从而全面调动学生在课堂上的积极性。

二、历史教学中的对话

现代教育的基本理念之一是课堂教学应呈现开放性、多样化, 学生应积极参与其中并有表现和展示的机会。而历史教学模式中“对话”显然达到了这一要求。它能使学生主动参与教学的全过程, 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使课堂真正成为学习的阵地。生生对话, 可让学生组成学习小组, 合作交流, 寻求答案;师生对话, 教师可引导学生积极思考, 主动探究。如例4:

罗斯福初任总统时, 接过的是一个烂摊子。有的学者认为“罗斯福之所以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 重要的原因就在于他拥有一个美国历史上独一无二的‘智囊团’并能充分地发挥它的作用”。早在担任纽约州州长时, 罗斯福就开始罗织各方面专家, 组建顾问班子。到入主白宫时, 这个班子已初具规模, 后经挑选、扩充, 日臻完善, 形成了他的“智囊团”。正是这个智囊团, 成为罗斯福作决策时的主要思想来源。

假如你是罗斯福总统的“智囊团” (金融委员会、工业委员会、农业委员会、社会福利和就业委员会) 成员, 请你为罗斯福总统出谋划策。

教师可以这样操作:第一阶段, 教师提出活动方案, 学生分组协作, 探究交流。将学生分成四个小组, 每个小组两桌为一个单位相互讨论, 合作探究, 组内交流, 生生对话, 形成答案。在这一过程中, 教师可深入到各学习小组中去, 师生互动, 巡回指导, 在指导的过程中渗透一些历史学习的基本方法和技巧。第二阶段, 对话交流、展示成果、收获共享。教师请每个小组派出1名代表发表本组的讨论意见, 本组其他成员可作补充, 教师对各小组的观点进行点评, 并结合教材进行综合分析归纳总结, 通过这样的师生对话、生生对话研讨交流, 最后形成共识, 从而得出罗斯福新政的措施和作用。

在这样的民主氛围下, 课堂气氛活跃, 学习变得活泼有趣, 学生也能有条不紊地得出学习的答案。在这一模式实施过程中, 学生发言大胆, 学习变被动为主动, 其潜能得到激发, 学生在“思”“动”“答”“评”的过程中真正体会到学习的快乐和成功的愉悦, 从而对学习充满信心。

三、历史教学中的延伸

历史教学中, 教师可根据教学目标进行适当的延伸, 这不仅可以拓宽学生的知识面, 增强记忆的效果, 也有助于学生历史思维习惯的养成。历史教学中的延伸可以有这样的几种类型。一是介绍型, 如例5:罗斯福新政的深远影响是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出现, 资本主义告别“自由放任”政策占统治地位的时代, 迎来了以国家干预为特征的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时期。 (教材第86页原文) 什么是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呢?教师可作介绍: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是国家政权和私人垄断资本主义相结合的一种体制, 国家以“总资本家”的身份参与到经济的运行和管理中, 并运用国家政权对经济进行干预。第二次工业革命前资本主义处于自由资本主义时代, 第二次工业革命后资本主义处于私人垄断资本主义时代, 罗斯福新政后资本主义处于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时代。二是比较型, 如例6:

有人说, 20世纪出现了两大改革家, 一个挽救了现代资本主义, 一个挽救了现代社会主义。他们是谁?为什么?他们身上有哪些共同的地方?

罗斯福通过新政使美国走上国家垄断资本主义道路, 对西方资本主义产生了深远影响;邓小平通过改革开放使中国走上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 使中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共同之处:敢于直面困难, 有坚忍不拔的意志;勇于创新, 大胆尝试;以国家的前途、人民的幸福为己任。

三是分析型, 如例7:为什么说罗斯福新政的局限性是未能完全消除经济危机呢?教师可作分析:经济危机爆发的根本原因是由资本主义制度的基本矛盾即生产的社会化和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造成的, 只要存在资本主义制度, 就存在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 也就必然会引发经济危机, 所以要彻底消除经济危机就必须要消灭资本主义制度, 这在资产阶级占统治地位的时代是不可能做到的。这里只谈到三种类型的延伸, 延伸的类型还有很多:如纵向延伸, 就是对教材本身知识点的深入挖掘;又如横向延伸, 就是联系到与课文相似或相对的内容, 呈发散状拓展。历史教学中的延伸方向广、途径多, 其深度、广度的把握值得教师在教学中仔细斟酌, 一定要掌握合适的度, 过犹不及。

3.生存训练(第2课)网络安全 篇三

正确使用电脑,上网把握好度

为了保护视力,我们使用电脑,应尽量选用大屏幕显示器,显示器屏幕中心要与双眼平齐,显示器光线既不可太强,也不可太弱:电脑不应放置在窗户的对面或背面,尽量不要在黑暗中看电脑。不要长时间坐在电脑前,玩电脑半小时,一定要让眼睛休息15分钟,四处走走,活动活动筋骨:上网一定要把握好“度”,要明白自己上网的目的,不要被色彩斑斓的网络所迷惑而身陷网中无法自拔。特别是经过了‘寒假的小“网迷”们要尽快收心,投入到新的学习中来。

密码设置保安全

波比:在网络中,我们的邮箱、QQ等,很多地方都会用到密码,所以密码安全,在我们上网时显得尤为重要。那要设置怎样的密码才能保证我们的上网账户的安全呢?来,波比教你几招。

1给自己的用户名设置足够长的密码,最好使用大小写混合加数字和特殊符号,如:Ti5~d%,不要使用纯数字密码。

2不要使用与自己相关的资料作为个人密码,如生日、电话号码、门牌号等,这样很容易被熟悉你的人猜出。

3不要使用有特殊含义的英文单词当密码,如software、hello等。

4不要将所有的密码都设置为相同的,可以为每一种密码加上前缀,如电子邮件可以使用em79-aD,emU%29。

5不要死守一个密码,要经常更换,特别是遇到可疑情况时。

安全冲浪防攻击

波比:上网冲浪,由于病毒肆虐,常常会受到电脑病毒的攻击,所以,我们上网一定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尽量不要下载个人站点上的程序。因为这些程序有可能感染了病毒,或者带有后门。

2不要运行不熟悉的可执行文件(后缀为exe的文件),尤其是那些看似有趣的小游戏。

3不要随便将陌生人加入QQ好友列表,不要随便接受他们的聊天请求,避免遭受端口攻击。

4不要随便打开陌生人的邮件附件,因为它可能就是恶意病毒文件。

网上交友要小心

1不要说出自己的真实姓名和地址、电话号码、学校名称、密友等信息。

2不与网友会面。也不要轻易约网友在你家见面。如果有与网友见面的必要,也一定要约在人多的地方,而且一定要有家长陪同。

3对谈话低俗的网友,不要反驳或回答,以沉默的方式对待。

给爸爸妈妈的建议

波比:对于上网,也是家长最为担心的问题,所以,波比也给家长们几点建议:

1不要将电脑放在孩子的卧室,最好放在家中较显眼的位置。

2控制孩子使用电脑的时间和方式,最好能陪孩子一起上网。

3经常了解孩子网上交友情况。

4与孩子共同阅读电邮来信,预先删除含色情内容的垃圾邮件。

5在电脑上安装禁读色情、暴力等内容的软件。

6非经父母许可,不要让孩子与网上结识的陌生人会面。

7控制孩子远离网上聊天室。

4.第2课《一面》教学设计 篇四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能够用自己的话复述故事情节,把握叙事六要素。

2.学习由远及近描写外貌,揭示人物思想性格的写法

3.感受鲁迅对进步青年的关心与影响。

学习重点难点:

理解、运用外貌描写揭示人物思想性格的写法

学习过程:

一、导语:

同学们,生活中人们常有这样的感受:有的人,尽管朝夕相处,一旦离开,难以给你留下一个清晰的影象;有的人,即使初见一面,却象刀刻斧斫似的,在你的脑海中留下难以磨灭的印象。鲁迅先生就属于后一种人。1936年10月19日,鲁迅先生不幸在上海病逝,举国上下,人们以各种方式表达沉痛的悼念。有一个叫阿累的人,他曾与鲁迅见过一面,先生的外貌和言行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就在鲁迅逝世当月,他把哀思诉诸笔端,写成了一篇,题目为《一面》。这节课我们就共同来学习这篇。(板书标题)

二、考考你、注音或写字

duó()步

地jiào()

镶qiàn()

困jiǒng()摩suō()

抖sǒu()

恣()情

书jǐ()

jū()躬

nüè()待

hè()然

yīn()切

ào()悔

chóuchú()tuí()唐dǒu()峭

2、解释词语:

颓唐:精神萎靡。

困软:困乏疲惫。

殷勤:热情而周到。

赫然:形容令人惊讶或引人注目的事情突然出现。

莽撞:鲁莽冒失。

懊悔:做错了事或说错了话,心里自恨不该这样。

摩挲:用手抚摩。

打眼:显眼,惹人注意。

憎恶:憎恨,厌恶。

揩油:比喻占公家或别人的便宜。

恣情:放纵感情。

不能自己:不能抑制自己的感情。

三、学生展示资料

.我了解的鲁迅:

918年,鲁迅在《新青年》杂志上发表了他的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也是中国最早的现代白话小说。《狂人日记》之后,鲁迅连续发表了多篇短篇小说,后来编入《呐喊》《彷徨》两个短篇小说集,分别于1923年和1926年出版。鲁迅还创作了散文集《朝花夕拾》和散文诗集《野草》。鲁迅一生写了《坟》《热风》《华盖集》《华盖集续编》《三闲集》《二心集》《南腔北调集》等15部杂文集。鲁迅晚年还完成了一部小说集《故事新编》。1936年10月19日,鲁迅逝世于上海。成千上万的普通人自动地来为他送行,在他的灵柩上覆盖着一面旗帜,上面写着“民族魂”三个字。

2.作者及其写作背景:

阿累,生于1909年,原名朱一苇,现名朱凡,江苏涟水人。在南京金陵大学附中、上海立达学园上过学,后考入上海同文书院学习日语,最后毕业于上海艺术大学。1931年参加反帝大同盟。1932年参加“左翼剧联”。同年8月考入上海英商公共汽车公司当售票员,不久加入共青团,接着参加中国共产党。

作者阿累当时是上海英商汽车公司一个普通的汽车售票员,他回忆了在内山书店与鲁迅先生偶尔相遇的“一面”的印象,逼真地勾画了鲁迅先生真切动人的形象,从而写出了“一面”的力量、“一面”的意义,从一个侧面深刻地反映了鲁迅先生的崇高精神。《一面》是一篇回忆鲁迅的,最初发表在1936年11月5日出版的《中流》杂志一卷五期上,当时离鲁迅逝世只有半个月时间,第二年收入文化生活出版社出版的《鲁迅先生纪念集》。在这以后的四十多年中,多次被收入各地结集出版的鲁迅回忆录里。

四、学习课文。

(一)整体感知:

请大家以自己喜欢的方式朗读,读完以后,用简洁的语言讲述出故事情节。(抓住叙述事件起因、经过、结果)

明确:四年前,“我”在内山书店和鲁迅有过一面之缘,在先生的推荐下,我用一元钱买下了两本书,同时也被先生的崇高人格所感动。

小结:按照事情发生、发展和结局的时间顺序来写,这种记叙顺序叫顺叙。

(二)研读课文:

重点分析对鲁迅的外貌描写,学习通过外貌描写来表现人物思想性格的写法,并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

.主要写的是谁?是采用什么方法来描写的?

明确:鲁迅外貌描写(板书)

2.跳读课文,找出文中描写鲁迅外貌的语句。

学生读有关文句(三处)。比较三处语句的异同点。

师总结:同:都是突出鲁迅的“瘦”,作者如同一位摄影师,对鲁迅的外貌进行了由远及近、由粗到细的摄制。异:观察的距离不同。

3、这三处外貌描写给你印象最深的是鲁迅外貌的哪一特征?

明确:瘦,6处写“瘦”

作者为什么着力刻画鲁迅的这一外貌特征?请你从课文中找出答案。

明确:“我们这位战士的健康,差不多已完全给没有休息的艰苦工作毁坏了。”鲁迅翻译外国作品,窃得外国革命的火种,来照亮中国革命前进的道路。

明确:瘦——突出鲁迅把整个生命贡献给革命事业的崇高品质和顽强意志。

4、作者是一个被人轻视的工人,但是鲁迅先生却赠书给他,这表明鲁迅具有怎样的品质?

明确:热爱劳动人民,关心进步青年。

5、小结,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

同学们,鲁迅被誉为伟大的革命家、思想家、文学家,受到人们的爱戴与尊敬,就是因为他具有把整个生命献给革命事业的崇高品质,就是因为他具有热爱劳动人民、关心进步青年的高尚情操,“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鲁迅伟大的一生再次表明:有益于人民的人,人民永远记住他。我们要以鲁迅为楷模,做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

通过对三处外貌描写的分析,我们知道了:与观察对象的远近距离不同,观察到的结果也不相同。这一点在写作中应当注意。

举生活中一事例进一步说明。(或学生习作中的病例。)

五、写作练习:以同学为观察对象,练习外貌描写(思想性格允许揣摩)。小组交流后,请前、中、后三排代表同学读写作片段。

六、布置作业:

从远及近写一个同学或老师的外貌。

第二课时

一、品味语言:

导入:通过上一节课的学习,我们对鲁迅的形象有了一个大概的了解,用他的一句诗来说,就是“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因此鲁迅才是我们的“同志、朋友、父亲、师傅、战士”,那么对于这些称呼,你是怎么样理解的呢?

明确:“同志”,表示志同道合,鲁迅和广大革命者包括广大的共产党人有着共同的革命志向。“朋友”,表示亲密无间,鲁迅热爱广大革命人民,“俯首甘为孺子牛。”“父亲”,表示崇敬和热爱。“师傅”,表示循循善诱,鲁迅热忱地指导广大革命青年。“战士”,表示顽强战斗,鲁迅“横眉冷对千夫指”,在战斗中总是呐喊着前进。

中还有许多语言值得我们去仔细体会品味,请找出你认为写得比较恰当的词语,在课本上做出批注。

例如:我费力地从里衫的袋里掏出那块带着体温的银元,放到他的手里——他的手多瘦啊!我鼻子里陡然一阵酸,像要哭出来。我恭敬地鞠了一躬,把书塞进帆布袋,背起便走出书店的门。

赏析:“费力”表明我生活艰难,但还是拥有着高尚的精神追求,我是一名追求进步的青年。“——他的手多瘦啊!”是从我的观察得出的结论,在此也有强调的作用,突出了鲁迅的瘦,表现了我对鲁迅的关心,既写出了作者为鲁迅的崇高品质和自我牺牲精神所感动,也表达出作者对鲁迅由衷的感谢和崇敬之情。

明确重点句子:

.赫然印着“鲁迅译”三个字,我便像得到了保证似的,立刻从书架上抽下一本。

明确:由于书脊上“鲁迅译”三个字鲜明醒目,更由于“我”心目中早有鲁迅的伟大形象,对鲁迅怀有异常崇敬的感情,因而我心情异常兴奋激动。

2.平素看贯了西装同胞的嘴脸,现在忽然受着这样的优遇,简直有点窘了起来。

明确:这一句是写内山,也是衬托鲁迅。内山与“西装同胞”不同,意味着鲁迅也与西装同胞有异。侧面表达了鲁迅先生的人民大众立场。

3.你买这本书吧-----这本比那本好。

明确:鲁迅推荐《铁流》,表现鲁迅的自谦,对战友的支持,对读者的诚恳。

4.那个名字在我的心里乱蹦,我向四周望了一望,可没有蹦出来。

明确:由于置身于狼犬密布的黑暗环境里的警觉,表现了对鲁迅先生的爱护。

二、质疑:

在课本上有这样一些句子,老师点疑问:

例如:先生明明去世了,我们本该十分悲痛,但作者却不愿恣情悲痛,还写到“这还不是恣情悲痛的时候”,这不是矛盾的吗?

明确:“不愿恣情悲痛”表示在鲁迅逝世后,仅仅感到无限悲痛是不够的,一定要化悲痛为力量;“不是时候”是指当时社会太黑暗,要赶快顽强战斗。因此“我们只有踏着他的血的足迹,继续前进”这儿又进一步显示了“一面”给“我”的精神力量。

学生质疑,老师解答。

将重点移至最后一部分。

三、学习写作技巧:

.本文所写的事情是极平常的,但是具有典型意义,小中见大,于细微初见鲁迅的伟大品格。“以小见大”的写作方法经常运用在一些短小精悍的散文中。“小”,既指篇幅的短小,更指选题的小。生活中的常情常事,常人常物,都可以成为抒写的对象。“大”,是指“小题”背后蕴藏的作者对人生的深刻感悟,对社会的透彻思考,对将来的丰富设想。请同学们找一找,哪些地方能表现这种写作技巧?

明确:作者仅仅与鲁迅见了一面,但作者又仔细观察,表现出鲁迅的伟大人格魅力;极力渲染我想买书但又无钱购买的窘态,描写鲁迅“慈祥的眼光”、“奖励似的微笑”、“无偿的赠书”,这就表现出鲁迅对青年的关心、爱护和鼓励;描写鲁迅的肖像,突出头发精神抖擞地直竖着等细节,指出鲁迅虽然瘦但是很有精神,这就表现出鲁迅对旧社会的不调和战斗精神。

2.词语的感情色彩强烈,也是本文的一个写作特点,请同学们找出这些词语来。

例如:“正直”“严肃”“慈爱”等词充满了对鲁迅先生的尊敬、爱戴之情。

3.老师口头说出抓住特征写外貌也是一个特点,再次总结上节课所学过对鲁迅肖像的描写。

总结:本文的这三个特点我们可以学习并在以后的写作中借鉴这种方法。

5.教学设计 观潮第2课 篇五

1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学习了解版式设计的基本法则、规律。

2、运用版式设计知识设计一份简单的壁报版面。过程与方法

从设计报刊的过程中,发展学生的形象思维,使学生充分体会美术与自己的学习、生活息息相关。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壁报设计制作的学习,培养学生热爱校园文化生活的情感和同学之间良好合作精神。2教材分析

本课属于“设计·运用”学习领域,通过对设计精美的报刊、杂志、画册、挂历、招贴、网页、唱片封套的鉴赏,了解版式设计在生活各个领域中的运用,以及版式设计所包含的视觉要素、构成要素;采用设计制作与学生生活息息相关的感恩节剪报、自我宣传手册等方法,探索版式设计的基本原则与规律,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与动力,培养学生的平面设计意识与能力,初步形成设计方面的基本素养。

活动一:“欣赏与了解”通过欣赏优秀的报刊杂志等版式设计作品,认识版式设计中图片、文字、色彩等视觉元素,了解标题、栏目、文章、图片等各构成要素在版式设计中的编排处理方法。

活动二:“体验与实践”运用所学的版式设计知识,分组自拟主题尝试用拼贴、手绘等方式,设计制作一份的校园剪报。3学情分析

本课授课对象为七年级学生。基于学生兴趣、能力和需要考虑,本课教学从面向全体学生出发,尽可能地使课堂具有开放性、互动性、主体性。本课主题是围绕报刊设计基本知识的学习,通过让学生看、听、想、赛、练等教学活动,引发学生对春天的认识和了解报刊设计基本知识,激发学生创新设计的欲 望。4重点难点

了解版式设计的基本知识、技巧、方法。版式设计创意 5教学过程

活动1【导入】课题引入

1、出示报纸、杂志、网页、招贴、宣传展板等有关图形图像资料教师引导学生欣赏并感受设计的精美。

2、导入新课的内容出示课题《精美的报刊》----版式设计。活动2【导入】教学目标

1学习了解版式设计的基本法则、规律。

2、运用版式设计知识设计一份简单的壁报版面。活动3【讲授】讲授新课

1、版式设计的概念

版式设计是指在平面上,把与主题相关的文字、图形、色彩遵循“美”的形式法则进行有机的排列组合,使其出生感官上的美感。版式设计的范围涉及报纸、刊物、书籍、画册、挂历、招贴、网页等各个领域。

版式设计的视觉元素——文字、图片、色彩

2、版式设计的基本法则

对称与均衡 变异与秩序 空白与疏密 比例与分割 对比与调和 节奏与韵律

3、什么是壁报?

壁报是在墙壁上开辟的信息传递的媒体,它用图文并茂的艺术形式呈现。

4、设计壁报.问:我们再来找一找,这个版面里除了文字、图片、色彩外还由哪些要素构成呢? 版式的要素:刊名、报头、栏目、信息文章、插图、尾花等(多媒体出示壁报的构成)版式设计的一般步骤——

a确定报头和主题性大标题的位置;

b确定栏目的数量和形式,制定各栏目的块面空间;

c安排文章、插图的位置,确定其所占块面的形状和大概面积; d进行版面总体调整,装饰美化边角;

e根据剩余空间,安排设计尾花和其他美化装饰。活动4【练习】课堂体验 活动 运用所学壁报设计知识,小组合作自拟主题尝试设计一份壁报的版面。要求只设计版面报头、刊名、栏目、插图、尾花,信息文章内容留白。(教师巡回指导)

(活动目的:通过该活动使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实践,提升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培养其热爱校园文化生活的情感和同学之间良好合作的精神。)活动5【练习】评价作业

1、学生自评互评。抽2-3组的作品小组长讲解本组的设计意图。

2、教师点评。围绕板报的创意和整体效果评价,肯定学生的优点以鼓励为主。活动6【作业】拓展小结

6.教案设计 将相和第2课 篇六

1.学习第一个故事,了解蔺相如与秦王斗争的经过以及故事的结果。2 抓住人物言行,概括人物特点。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蔺相如机智勇敢、不畏强暴的斗争精神。

抓住人物言行,概括人物特点。感受蔺相如机智勇敢、不畏强暴的斗争精神。

1.听写生字及本课的成语。2.学习课文第一段。

(1)指名读第1自然段,思考文章一开始作者告诉了我们什么。

(2)自由朗读课文第2-10自然段,同学们边看边想,将这部分内容分成四层意思,每层意思用两个字的小标题来概括。

(3)交流“骗玉”、“解难”、“智斗”、“归赵”。

(4)逐层讲读课文。

a.赵王碰到了一个什么棘手问题?你能用上“如果„„就,如果„„就”来说好吗?(学生自说。)

b.面对如此棘手的问题,蔺相如怎么说、怎么做的呢?请你划出描写蔺相如语言、动作的句子,钻研一下从这些句子中可以看出蔺相如是个怎样的人。想好了的同学可以互相讨论。(板书:愿意,如果„„就,如果„„一定,理直气壮,撞碎,举起等。)

c.学生互相交流,教师归纳:在赵王为难之际,蔺相如挺身而出出使秦国。从蔺相如取回宝玉拿在手中到理直气壮地揭露秦王,从扬言要把“脑袋和宝玉一块撞碎在柱子上”到巧妙地想出举行授璧典礼的主意,这一系列语言动作,都表明了蔺相如的(随机应变、大智大勇)。

d.指导朗读:指导学生用理直气壮、大大方方的语气读蔺相如与秦王的两段对话。

c.故事的结果怎样?(板书:归赵。)顺势完成作业本第5题的第1小题:蔺相如之所以叫人带着和氏璧抄小路先回赵国去,是因为

。秦王

之所以客客气气地送蔺相如回国,是因为。

(5)学生参照板书复述智斗经过。小结课文第一段。

投影片

7.教学设计 观潮第2课 篇七

1.精读课文, 赏析藤萝之美;

2.品读课文, 感受藤萝的悲剧。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师:大自然是美好的, 虫鱼鸟兽、花草树木, 常常引发我们的想象, 触动我们的心灵, 让我们为之喜, 或为之悲。一株藤萝的命运牵动了著名学者季羡林的情思。今天让我们继续品读《幽径悲剧》这篇散文。 (板书:幽径悲剧)

关于悲剧, 鲁迅先生有过怎样的论说?

生:鲁迅先生说过:“悲剧将人生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

师:“悲剧”就是美的毁灭, 越美的东西被毁灭, 其悲剧性就越强烈。

上一节课我们已经初步感受到幽径的美丽, 接下来我们进一步说说幽径之美。

活动一:复习旧课, 说说美景。

师提示:用“幽径真美, 美就美在____________________”的形式, 说说幽径之美。

生自主思考、班级展示。

生1:幽径真美, 美就美在山上小花从春天一直开到秋末, 过一阵换一个颜色。

生2:幽径真美, 美就美在山上夏天一团浓绿, 人们仿佛在一片绿雾中穿行。

生3:幽径真美, 美就美在山上秋天别具一格的生机, 红枫、苍松、翠柏相映成趣。

生4:幽径真美, 美就美在林中小鸟, 枝头鸣蝉, 仿佛互相应答。

生5:幽径真美, 美就美在湖中夏天绿叶接天, 红荷映日, 有一股无比强烈的生命力。

师:真可谓“接天莲叶无穷碧, 映日荷花别样红”啊!

生6:幽径真美, 美就美在冬日山上松柏精神抖擞, 绿色浓烈。

师:美在它强烈的生命力!

……

过渡:师:幽径真美, 同学们表达得也很美。但这美丽的幽径上最美的是什么呢?

生齐说:是一株古藤萝。

师:好, 接下来我们共赏藤萝之美。

活动二:精读课文, 赏析美景。

(1) 师提示:找出文中描写藤萝之美的文字, 赏析藤萝之美;

(板书:藤萝之美)

生:自主思考—组内交流—小组班级展示。

小组一展示:

生1:“它既无棚, 也无架, 而是让自己的枝条攀附在邻近的几棵大树的干和枝上, 盘曲而上, 大有直上青云的气概。”

生2:我觉得这一句写出藤萝的形状, 写出它有气势的美。

生3:“然而一股幽香蓦地闯入鼻官, 嗡嗡的蜜蜂声也袭入耳内……”

生4:这里从嗅觉和听觉的角度写出藤萝的幽香和美丽, 藤萝的香与美引来很多蜜蜂。

生5:“在一团团绿叶中……一朵朵紫红色的花, 颇有万绿丛中一点红的意味。”

生6:“绿叶、紫红色的花、万绿丛中一点红”从色彩的角度写出藤萝之美。

师:这一小组同学从不同角度赏析藤萝之美, 这样的藤萝有形有声有色, 可观可闻可嗅。

还有小组补充吗?

小组二展示:

生1:“……一段苍黑古劲像苍龙般的粗干外……”

生2:这里运用比喻的修辞, 写出藤萝的干刚劲有力。

生3:“它在这里已经呆了两三百年, 同他所依附的大树一向和睦相处。……以自己的花朵为人间增添美丽。

生4:藤萝很善良, 奉献着自己的美丽。

师:哦, 原来藤萝外在美, 内在更美啊!

(2) 师:藤萝之美, 带给作者怎样的感受?可见作者对藤萝怀有怎样的感情?

生自主思考、班级展示。

生1:直到此时, 我才清晰地……, 顾而乐之了。

师:还有吗?其他学生补充。

生2:每次走到它下面, 嗅到淡淡的幽香, 听到嗡嗡的蜂声, 顿觉这个世界还是值得留恋的, 人生还不全是荆棘丛。

师:由此可见, 作者对藤萝的感情是怎样的?

生3:喜爱。

师:好, 美文需要美读。接下来, 我们就带着对藤萝的喜爱之情, 读出藤萝之美。

(3) 小组朗读PK, 读出美感与感情。

学生小组讨论朗读要点, 尝试合作朗读。

小组一:

生1:“它既无棚, 也无架……盘曲而上, 大有直上青云气概”, “盘曲而上, 大有直上青云气概”要读出气势, “直上青云气概”重复两次, 从而体现藤萝的气势美。

生2:“绿叶”“紫红色”“万绿丛中一点红”等词必须重读, 体现出藤萝的色彩美。

生3:……我们小组首先尝试一下。

小组一齐读。

小组二:刚才小组分析得好, 但美感读得不够, 我们来挑战他们, 把美感和喜爱之情读得更浓烈些。

小组二齐读。

过渡:师:同学们都读得很有感情, 很美。这么美丽的紫藤萝按理我们应该尊重它、呵护它, 但它却逃不了悲剧的命运, 接下来同学们找出文中描写藤萝被毁之后的语段, 画出你认为最能表现其被毁后惨状的语句, 品读、赏析。

总结:就是这么一株美得有神韵、美得有内涵的古藤萝被毁了, 美的毁灭就是悲剧。 (板书:悲剧) 悲剧没有人愿意它发生, 愿意看到它, 但悲剧的意义在于它给人以启迪, 给人以警醒。是谁酿造了悲剧?带给作者怎样的震撼?带给我们怎样的思索?我们下节课再探讨。

反思:美文需要美读, 作为一篇散文, 写藤萝被毁的悲剧, 只有去充分品读有关藤萝之美和藤萝之死的文字, 两相对照, 才能让学生在品读中自然去感悟悲剧的魅力、悲剧的力量。所以本课的重点不仅在赏析, 更是在诵读。活动一:复习旧课, 说说美景, 为赏读藤萝之美、感悟藤萝悲剧作铺垫;活动二、活动三都是先赏析, 再诵读。有了精确的赏析, 才能对文本有较深刻的理解, 诵读才能有进一步升华。那样才能读出魅力, 读出味道。

8.教学设计 观潮第2课 篇八

一、指导思想

本课依据《体育健康标准》的理念,以“健康第一”为指导思想,以学生为主体,根据学生生理、心理特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运用自主、探究、合作等学习方式,遵循由易到难,由浅入深,层层递进的教学原则,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实践能力,让学生在自主、互动、尝试和体验的过程中获得参与体育运动的乐趣,从而在体育学习过程中增进学生之间的交流,增强学生的团体意识,共同感受体育运动所带来的快乐。

二、教材分析

本节课根据课的目标,依据(水平一)学生的学情,选择了跟随音乐节奏复习简单的拍拍操和复习上节课的队列队形——立正稍息、三面转法。拍拍操动作简单乏味,但动作随着音乐的节奏而变得生动娱乐,把音乐带入课堂,让学生感知运动的魅力,发展个性,陶冶美的情操,使课的各部分联系紧密、过渡自然。

三、学情分析

一年级的学生对体育课特别感兴趣,课堂上有很强的表现欲望和竞争意识,乐学、好动、爱模仿、喜欢游戏。但他们对技术动作的学习兴趣不大,认知比较粗浅,注意力不够集中,情绪不太稳定,对体育活动的兴趣和热情来得快,去得也快,难以持久。根据这些特点我在设计本节课时,加入了“请你跟我这样做”的游戏,以生活化的情境使他们时时有新鲜感。经老师的调控,使学生始终保持在最佳状态下学习、锻炼和娱乐。在整节课中始终把增进学生身心健康、适应社会能力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作为目标和归宿,为学生营造平等、民主、宽松、和谐的学习气氛,使学生在课堂上参与、体验、创想、感受,达到目标要求。

四、教学目标

根据体育课程标准的学习领域目标,以及一年级学生的特点,我初步预设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熟悉拍拍操动作韵律

2.技能目标:80%的同学能跟随音乐的节奏做拍拍操动作,其他同学在老师的帮助下能

够跟上音乐的节奏。

3.情感目标:通过拍拍操练习,提高学生身体的协调、灵敏能力,培养学生的团结合作

精神。

五、教学重难点

重点:拍拍操动作的节奏感

难点:动作的衔接性和连贯性

六、教法与学法

1、教法:

(1)示范法:规范技术动作

(2)练习法:组织学生在老师喊的拍子下和音乐节奏下练习

(3)纠正法:纠正学生错误动作

(4)游戏法:通过“请你跟我这样做”游戏,提高学生的运动兴趣

(5)评价法:教师评价学生的学习情况

2、学法:

(1)观察法:学生观察老师的示范动作

(2)模仿法:学生模仿老师的动作

(3)评价法:学生之间相互评价

五、教学流程

1、准备部分:教师宣布本节课的学习内容,教师带领学生徒手操练习,达到热身的目的,运用“请你跟我这样做”游戏,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运动激情,为接下来的学习做铺垫。

2、基本部分:复习上节课队列队形——立正稍息、三面转法,跟随音乐练习拍拍操。课课练深蹲练习、原地高抬腿练习

3、结束部分:课堂小结,评价学生本堂课的表现。

六、安全措施

1、跑步时前后距离取好

2、对上课场地进行检查

3、在上课中时刻关注学生,防止学生打闹

七、预期效果

1、强度:密度40%--45%估计; 2、80%的同学能跟随音乐的节奏做拍拍操动作,其他同学在老师的帮助下能够跟上音乐的节奏。

八、本课特色

教学过程起点低、步子小、活动多、反馈快,较好的体现了新课程理念,让学生愉快地进行活动,富教于乐。抓住学生乐于好动,善于模仿,爱表现的个性特点,在体育课上加上音乐,运动中添加了音乐的喜悦节奏。

十一、安全防范

1、课前清理场地

2、严格要求队列的整齐性,防止碰撞打闹

9.观潮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篇九

“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打造高效课堂”教学设计

课题 学科 教 学 目 标 教学 重点 教学 难点 教学 方法 教学 资源 授课班级 观潮 授课时数 设计者 教授者 课型

1.能正确、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按“潮来前、潮来时、潮过后”的顺序给课文分段。2.能发挥想象, 有条理地说说江潮来时的情景。3.学习作者有顺序,抓特点的观察方法,培养留心周围事物, 注意积累材料的习惯。4.能通过思考所提供的问题,理解长句子的意思。5.练习有感情地 朗读课文,背诵三、四自然段。6.了解钱塘江大潮的壮丽奇特的自然景色,激发热爱祖国大好山河的 思想感情。7.能按一定顺序,有条理地介绍一处景物。

了解钱塘江大潮的壮丽奇特的自然景色。 有条理地说说江潮来时的情景。

1、引导学生认真读书、揣摩、品味语言,从字里行间感受大自然的美。 2、引导学生边读边想象,从作者生动的描写中想象画面 1、教师准备: PPT 2、学生准备:搜集有关钱塘江大潮的资料

教学过程 一、引入谈话

钱塘江大潮自古被称为“天下奇观”。我们盼望着能亲眼看到这一奇景。 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观潮》。上节课,我们初读课文,了解了什么?(板 书:潮来前、潮来时、潮过后)在这节课的学习中,我们通过阅读课文,展开 想像的翅膀,来感受大自然创造的奇异景象。 二、检查预习,反馈交流 师: 昨天, 大家回家预习了课文还查阅了有关资料, 谁来说说, 你查到了什么? 生:汇报搜集到的资料 师:有了这些资料,同学们学习起课文就更加游刃有余了,下面自己再把课文 读一读,边读边在大脑里想象钱塘江大潮的景象。

设计意图 谈话导入激 发学习兴趣

调整与思考

教学过程

三、观看录像,感受情景 师:学得真不错,你们对钱塘江大潮一定很感兴趣吧有没有见到过? 生: (遗憾地摇摇头)没见过。 师:别遗憾,我呀,把这大潮给录下来了,想不想看? 生:想。 师:我们就一块儿来看看画面,听听声音,感受一下这一天下奇观。 (学生看钱塘江潮录像,不时发出惊叹声。 ) 四、突破重点,指导朗读 师:刚才录像里潮水的景象,咱们课文里也有,在哪儿呀? 生:课文 3、4 自然段。 师:自己读读 3、4 自然段,你觉得那些描写潮水的语句你特别喜欢的, 就努力地把它读得精彩些,待会儿读给大家听。 生: (自由读) 生:我特别喜欢这个句子。 “那条白线很快地向我们移来,逐渐拉长,变 粗,横贯江面。 ”师:读得不错。白线“拉长,变粗,横贯江面” ,气势越 来越大,你的心情越来越??生:激动。 师:读出这种感觉来。 生: (齐

读) 生:我特别喜欢这个句子。 “再近些,只见白浪翻滚,形成一道两丈多高 的白色城墙。 ”师:两丈多高的白色城墙,多么壮观!你们能读出壮观的 感觉吗 生: (分组比赛读) 生: (齐读)

设计意图

我运用了现代 化的教学手段, 给学生直观的 感受, 从而为后 面的朗读铺垫, 提高课堂效率。 但是录像占用 时间过长, 影响 了课堂质量。

调整与思考

让全体学生用 具体生动的表 演来体现对 “沸 腾” 这个词的理 解, 然后又从这 一情境中巧妙 地引出另一个 词语“人声鼎 沸” ,从概念到 形象, 又从形象 到概念, 这样学 词语, 学生印象 深刻,理解正 确, 也便于今后 运用。 但是我觉 得 疏 忽 了 对 “鼎”字的教 学, 以致部分学 生没有正确掌 握字形和字义。

教学过程

生:我特别喜欢这个句子。 “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 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那声音如同山崩地裂,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颤动 起来。 ” 师:多精彩的语句呀!不过,要把它读好还真不容易。你们在下边也再准 备一遍,待会儿我们来比赛,看谁把这种雄伟的气势给读出来了。 (指名 学生个别赛读, 教师加以鼓励, 并与学生一起为朗读进步者、优秀者鼓掌。 ) 生:我特别喜欢这句。 “午后一点左右,从远处传来隆隆的响声,好像闷 雷滚动。 ”师:课文中用这个词语来形容潮水的声音,用得多形象啊!我 们一块儿来读读这个句子。 师:读得真好,再来一遍,闭上眼睛,想象一下。 生:我特别喜欢这一句。 “过了一会儿,响声越来越大,只见东边水天相 接的地方出现了一条白线,人群又沸腾起来。 ” 师:人群又沸腾起来。看到那条白线,人们怎么沸腾的咱们来演演看,好 吗 生:好! 师:准备,开始! 生: (跳着,叫着,挥舞着手,有的喊: “噢! ”有的喊: “快看,潮来啦! ” ) 师:沸腾了!刚才这场面还可以用一个词形容,就在这个自然段里。 生: (齐答)人声鼎沸。 师:来,我们读出这种沸腾的感觉来。 生: (齐读) 师:把出现白线和白线横贯江面这两个句子连起来读读。 生: (齐读) 师:这些语句写得多精彩!正如课文提示中所说,作者把钱塘江的大潮写 得雄伟壮观,有声有色,使人如临其境。

设计意图 调整与思考

教学过程 设计意图

读后背, 先扶后 放, 先分解再综 合, 最后学生水 师:刚才大家很有感情地朗读了这些描写潮水的语句。不过,把“观潮” 到渠成, 很轻松 地 将 这 一 段课 的顺序给打乱了。其实,作者写得可有顺序了。下面,我们就先来做一个听的 文背诵下来。 这 练习。

样达到了及时 将学到的精彩 师:听老师读这段话(出示) ,看谁本事大,能听清作者是用哪些词语把 的 语 言 积 累 起 来的目的。 这四处的描写给连接起来的。待会儿,请你把听到的词语写下来。 五、听听读读,体会顺序 师读生听: 午后一点左右,从远处传来隆隆的响声,好像闷雷滚动??过了一会儿, 响声越来越大,只见东边水天相接的地方出现了一条白线。那条白线很快地向 我们移来,逐渐拉长、变粗,横贯江面。 (再近些) ,只见白浪翻滚,形成一道 两大多高的白色城墙。 (浪潮越来越近) ,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 荡荡地飞奔而来。那声音如同山崩地裂,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 生: (动笔在练习纸上填写) ( ) ,从远处传来隆隆的响声,好像闷雷滚动。 ( ) ,响声越来越大,

调整与思考

只见东边水天相接的地方出现了一条白线。那条白线很快地向我们移来,逐渐 拉长、变粗,横贯江面。 ( ) ,只见白浪翻滚,形成一道两丈多高的白色城墙。 ( ) ,犹如千万

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那声音如同山崩地裂,好像大地 都被震得颤动起来。 (教师用投影打出一位学生的作业,集体反馈校对。 ) 师:发现没有,作者是按什么顺序来描写潮水的。 生:作者从远到近描写潮水。 师:是啊!作者由远及近地观察,随着位置的转变和时间的推移来描写潮 水的`变化。来,我们一块儿读读这段话,再来体会一下。 (师生齐读这段话) 师:背诵得多有感情啊!我们仿佛站在钱塘江畔,和作者一起感受到潮水越来 越近,声音(越来越响) ,浪头(越来越高) ,气势(越来越大) 。钱塘江大潮 真不愧为(天下奇观) !我们为之自豪,为之(骄傲) 六、创设情境,运用语句 师:今天,我们学习的两个自然段里词语非常丰富,我们要根据意思来写

词语,你行吗?

我没有满足于 形容人的说话声,喊叫声,欢呼声,如锅中之水,一片沸腾。 ――人声 让 学 生 填 写 正 确, 而是鼓励学 鼎沸 生发挥聪明才 智, 在同一个括 风和浪都很平静――风平浪静 号内运用不同 的词语, 对于运 形容水面辽阔,和天似乎连接在一起――水天相接 用正确的予以 形容同时出发,同时前进――齐头并进 肯定, 运用错误 的加以纠正。 既 山上的岩石和土壤塌下来,地也裂开来,形容声音很响很响――山崩地裂 体 现 出 学 生 学 师:我这儿有一段话,可是不完整,你们能不能在括号中用上今天学到的习的 主 动 性 和 创造性, 又发挥 了教师的指导 词语,使这段话表达得清观潮第二课时教学设计楚通顺呢师出示一段话

: 作用。 这也是构 今天,我去海宁观潮。潮来之前,江面上 。可潮来时,却一浪一浪() , 建活力课堂中 的教师帮学的 一浪一浪() 。湖水声犹如() ,海堤上尽管() ,但竟听不出他们在说些什么。 运用。 渐渐的,潮过去了,消失在()的地方。 (学生分四人一小组讨论,然后选派 一代表发言。 ) 生:今天,我去海宁观潮。潮来之前,江面上(风平浪静) 。可潮来时, 却一浪一浪(像两丈多高的白色城墙) ,一浪一浪(像千万匹白色战马) 。潮水 声犹如(山崩地裂) ,海堤上尽管(人山人海) ,但竟听不出他们在说些什么。 渐渐的,潮过去了,消失在(很远)的地方。 (师生共同评价) 师:每个人再练习说这段话。 (学生自由说这段话,进行巩固) 师:今天,我们如临其境,观赏了被称为天下奇观的钱塘江大潮,我们通过 有感情的朗读,理解并积累了好些语句,还学着用了用。你们学得真棒!

作 业 设 计

观潮

天下奇观

潮来前

板 书 设 计

潮来时

潮头过后

10.教学设计 观潮第2课 篇十

一、“1+2+3”实践教学模式的内涵

所谓“1+2+3”实践教学模式是指在实践教学过程中贯穿“一条主线”、抓好“两个实践教学环节”,通过“三段式”的实践教学方式来达到理想的实践教学效果。“一条主线”是指在“概论”课的实践教学中要始终围绕提高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培养学生的能力这一主线。因为在今天“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绝不是要单纯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某个观点,而是要从总体上坚持、继承其基本立场、基本方法和基本观点”[1]。也就是说,“概论”课的目标是要培养学生的崇高的社会理想,即,树立为实现物质财富极大丰富、人民精神境界极大提高、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共产主义社会而奋斗的最崇高的社会理想[1]。而这种崇高理想的培养就离不开实践教学的环节,因为马克思主义的学习,并不是要学习其中某个观点,而是要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用来分析社会问题,培养学生的能力,而这一切只有通过实践活动才能完成,这也是为什么在实践教学中要贯彻这一条主线的原因之所在。

“两个实践教学环节”指课堂实践教学环节和课外实践教学环节。本文所提出的“1+2+3”实践教学模式侧重于课堂实践教学环节与课外实践教学环节的衔接功能。因为从“概论”课的特点来看,它是一门系统化、理论化很强的学科,对这一门学科的把握离不开系统的课堂教学,而课堂教学并不仅仅指课堂的理论教学,因为在理论教学的过程中,仍然可以用典型案例的形式、可以用讨论的形式、可以用模拟课堂的形式来加深学生对相关概念的理解,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而仅有课堂实践活动是不够的,更需要学生到更广阔的天地去用自己所学习的马克思主义的理论、观点和方法去观察、去分析、去解决社会现实问题,从而提高自己的思想政治素养,提高自己辨别是非的能力、分析问题的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所以,两个实践教学环节是相辅相成的,谁也离不开谁。如果说,课堂教学实践活动是一个把课本知识内化为学生自身的知识的过程,从而加深对这一类知识的理解,以期形成自己的系统的知识体系的话,那么,课外实践活动则是一个外化的过程,即把自己的知识外化为自己的行为的过程。所以二者缺一不可。

所谓“三段式”实践教学方式,是指“概论”课的实践教学大概遵循课堂模拟实践—社会调查—社会服务或生产劳动这样三个阶段。这三个阶段是具有内在关联性的三个阶段,它按照学生社会参与程度的高低依次进行,以使学生在实践活动中能够循序渐进的提高能力。因为任何思想政治素质的养成,任何能力的培养都不是一次完成,都有一个辩证发展的过程,有一个从浅入深的过程。所以说,“三段式”实践教学方式是符合教育教学的规律的。

二、“1+2+3”实践教学模式的必要性分析

(一)必要性之一:“概论”课自身特点的需要

“概论”课作为思想政治理论课之一,与其他思想政治理论课相比较而言,其内容更加具有抽象性、学理性、系统性等特征。但就思想政治理论课总的特征来说,“它是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武装大学生,构建学生精神世界的一门学科”[2]。这在“概论”课的教学中更是如此,因为“它集科学认识功能和价值导向功能于一体,它是科学理论与意识形态的辩证统一,是知识教育与素质教育的辩证统一”[2]。所以说,对“概论”课的学习并不简单就是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的学理方面的学习,也并不简单就是对知识点的学习,归根结底更是一种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形成过程。这就要求教师的“课程教学既要求学生掌握一定的理论,同时也要培养学生一定的信念,并且还要求人们在实际生活中自觉遵守和运用。因此,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学习过程是一个知、情、意、信、行的完整过短”[2]。而“1+2+3”实践教学模式所设计的两个实践教学环节,三个相互联系的实践教学方式,更能完整的体现“概论”课教学中的知、情、意、信、行这样的一个完整的教学和实践过程。因为“人在实践活动之前,不仅要预知被改造对象的属性、本质和规律及可能的活动结果,而且要掌握自身进行活动的程序、规则、途径———实践的方式与方法。由于知识不能满足实践‘怎么做’的客观需要,知识与实践的关联具有间接性,方法与实践的关系具有直接性。由于知识作为关于客体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的理论观念,其本身并不包括关于如何科学地认识对象、如何有效地改造客体的规则、途径、程序的规定性。因而,它必须转化为方法进而转化为实践观念,才能现实地指导具体的实践活动。在此意义上,方法是知识转化到实践、实现其指导实践功能的中介”[3]。所以,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在“概论”课的实践教学中,实践教学的方式方法的探索有着重大的理论意义。

(二)必要性之二:新时期学生自身特点的需要

每一个时代的青年学生的思想特点都烙下了时代的印记,对于当今“80后”和“90后”的大学生来说,更是如此,因为他们正面着由于西方消费主义流行而导致的日常生活的殖民化而带来消费方式的变化,因为他们正面临着由于科技的发展、网络的发达从而带来的交往方式的变化,因为他们正面临着由于巨大的就业压力而带来的就业方式的变化。这些都不可避免地影响了当代在校大学生的价值观念的变化,总体上来说,“大学生关注的视野从宏观转向微观,从关注国家大事转向个人生活领域,从抽象理念问题转向具体生活问题,从国家哲学转向生活哲学;大学生追求的价值目标从理想转到现实,从追求崇高、长远、理想的目标,转向现实、具体、世俗的目标,出现价值目标世俗化、短期化和功利化倾向”[2]。可以说,当代大学生的这些变化对思想政治理论课,尤其是对“概论”课的实践教学具有很大的挑战。因为“概论”课的教学内容更多的关注的是“全局、宏观、长远的问题”[2]。如世界是怎么样的问题,科学社会主义的远大理想的问题,宏观的经济运行的问题等。而今天的学生更加关注“小我”的价值实现问题,个体心理层面的需要满足问题,这也与今天后现代主义的流行风所鼓吹的消解一切宏大的意识形态叙事无不相关。那么,“概论”课的教育教学要达到培养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和提高学生的相应能力的承诺就必须遵循学生变化了的思想观念的新特点,有的放矢地开展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育教学活动。具体到“概论”课的实践教学来说就是,在课堂实践教学环节要解决教材内容的全局、宏观、长远的问题,而在课外的实践教学环节,要解决学生所关注的“小我”问题,具体来说,在实践教学环节的设计过程中,要有针对性的开展,强调二者的结合,而二者的结合就是要解决“概论”课教学内容所关注的全局、宏观和长远问题与学生个体所关注的小我、微观和近期利益的对立问题。

(三)必要性之三:教育教学规律的内在需要

“概论”课的教育教育学过程,首先是一种内化过程,即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观点和方法通过同化与顺应的心理机制,使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观点和方法逐渐形成为知识的内化、方法的内化和观念的内化等。但任何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都是强调知行合一,仅有知识、方法、观念的内化是不够的,在此基础上,还需要有一个把内在的知识、方法和观念外化为行为的过程,所谓的外化是指人的个体意识,内部的心智活动向外部的实际行为活动的转化。所以,在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过程中,是内化与外化的统一。而这种统一表现在实践教学的模式上就是要求课堂实践教学环节与课外实践教学环节的统一。如果说在课堂实践教学环节上强化了青年学生的观念、知识和方法的内化,那么,课外实践教学环节就是把这种内化的知识、观念和方法,通过社会实践活动而外化为学生的良好行为的过程,此其一。其二,“个体思想政治观念的形成和发展并不是一次就能够完成的,而是需要不断地进行理性化和社会化的过程,在一次次螺旋式上升的过程中,不断修改完善,直到相对稳定和成熟。在个体理性化和社会化的过程中,个体思想政治观念呈现出阶段性的特点。”[2]这就要求实践活动有一个阶段性的步骤,先是课堂实践,然后是社会调查,再然后是社会服务或生产劳动。具体来说是,在模拟实践课堂上,以分析和解答社会实践问题为主,当然这种分析是紧密结合课堂教学讲授的内容来进行的。在具体的教学形式上采取课堂辩论赛、课堂讨论等形式,以求变静态的知识接受的过程为动态的知识的内化过程,此为第一阶段。在此基础上,要求学生做社会调查,这种社会调查是对模拟课堂实践所讨论的问题的进一步深化,具体做法是组织学生到校园、某一部门、工厂、社会开展调研活动,形成专题调研报告,以加深对模拟课堂上讨论问题的理解,以便更好的把马克思主义的观点、方法内化为学生本身所固有观念和方法,此为第二阶段。第三阶段是在前两个阶段内化的基础上,还需要通过进一步的社会实践活动,比如社会服务和生产劳动等活动,把内化的知识和观念外化为具体的行为。这是一种深入地参与到社会实践的活动方式。从总体上来说,这种“三段式”的实践教学方式和方法,是在遵从教育教学规律的基础上提出来的,它同时也符合学生心理成长与发展的规律。

三、“1+2+3”实践教学模式的特色与意义

(一)“1+2+3”实践教学模式的特色

“1+2+3”实践教学模式是围绕提高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及其能力这一主线,来具体设计“概论”课的实践教学内容、方法和手段,可以说是有的放矢。从“三段式”的实践教学方式来说,既做到了与其他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统一与衔接,又做到了根据各实践教学方式与学生参与实践的程度不同来决定依次进行实践活动的顺序,从而能逐步提高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及能力。更重的是,这种模式从总体上看具有内在的统一性,后面的“两个实践教学环节”和“三段式”的实践教学方式都是围绕前面的“一条主线”服务的,而“三段式”的实践教学方式更是对“两个实践教学环节”的进一步展开,通过这样的内在关联度颇高的设计以求达到学生实践活动的连续性。

(二)“1+2+3”实践教学模式的意义

通过对“1+2+3”实践教学模式的构建与研究,突出在“概论”课的实践教学中以提高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和能力为最终目的。即它将满足不同专业大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观点和方法来提高自身观察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各专业的学生通过本门课程的实践学习获得良好的思想政治品德与相应的抵制各种错误思想的能力,此其一。其二,通过对“1+2+3”实践教学模式的研究与实践,引导学生把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方法论内化为自身的思想道德素质,在此基础上,外化为自身良好的社会行为和行为习惯。从而较好地增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它将针对有志于社会服务的大学生,通过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的社会实践活动奠定其日后参与社会服务活动的良好基础,以增加其社会责任心和社会责任感。其三,通过对这种模式的研究与实践,以期探索出便于操作、运用的“概论”课实践教学的环节和方式方法,进而解决教师在“概论”课实践课教学中怎样引导与学生怎样做的问题。它将极大的改变理工科类和艺术类学生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的原有看法,从而改变部分学生因对该门课程的枯燥而产生的畏惧感和无聊感,以缓解其厌学情绪,从而真正解决思想政治理论课入脑的问题。最后,通过对“1+2+3”实践教学模式的研究与实践,扭转长期以来高校思想政治课实践教学的形式化和被动化的局面,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焕发新的生机与活力而探索出一条新的途径。

综上所述,在“概论”课的实践教学中很好的贯彻“一条主线”、“两个实践教学环节”和“三段式”实践教学方式方法对于提高“概论”课实践教学的有效性大有裨益。虽然“概论”课的教学内容是既定的,但其教育教学的方式方法的探讨却是动态的,本文就力求在“概论”课的实践教学方式方法的探索上尽一点绵薄之力。

参考文献

[1]逄锦聚《.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修订中的一些理论认识和对使用该教材的建议[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8,(5):30.

[2]骆郁廷.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论[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6:34-217.

11.教学设计 观潮第2课 篇十一

课题:我认识的环形花边——巧饰环保袋 课时:1课时 课型:剪贴 年级:二年级

教材:书画版美术教材 二年级第二学期

------教材分析:《我认识的花边》是小学美术书画版第四册第二单元第3课的教学内容,通过学习了解花边的特点,学会用单个纹样通过有规律排列组成花边的方法。学生用拓印的方法完成了横向和纵向的花边制作。而环形花边是条状花边的拓展与延伸,作为第二课时的教学内容。学情分析:学生已经了解花边的知识,知道一个纹样或一个单元纹样重复有规律排列行成花边。本课在此基础上拓宽花边的形式,学习用剪贴的方法来制作花边。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复习花边的排列特点,了解环形花边的特点,学习用剪纸的方法制作环形花边。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发现环形花边的特点及花边图案的变化规律,学会用剪纸的方法来制作自己喜欢的环形花边并将其装饰到环保袋上。

情感与态度:体验制作环形花边的乐趣,感受花边的装饰美。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掌握环形花边的特点以及制作方法。难点:用剪纸的方法制作花边。

教学准备:

教具:手工纸,剪刀等。学具:手工纸,剪刀、环保袋等

教学设计思路:本课学习制作环形花边的难点在于如何剪出一个圆环,教师可以设计小组探究、教师示范和巩固练习等环节帮助学生解决这 书画版 二年级第二学期 《我认识的花边》

一难点。“你能又快又好地找到这张正方形手工纸的中心点吗?”由于学生有折纸经验,所以利用对边折和对角折的方法都能很快找到正方形的中点。然后可以通过“折一折,找一找”的小游戏,让学生在完成折纸的同时始终牢牢抓住中心点不放,并用笔在中心点画上自己的小标记。完成了这一步,剪圆环最难理解的一个步骤就解决了。之后教师可通过媒体演示,画上两条平缓的小弧线,用剪刀一剪,当一个个圆环展现在自己面前的时候孩子们都欣喜不已。本课的第二个难点是“如何剪出连续的图案变成一条环形花边”。要使花边连起来,图案必须碰到左右两条边,教师可利用错误示范的方法引导学生发现问题,“你有什么好办法可以帮老师一下吗?”小朋友很快找到了放大和添加两种方法。有了老师的错误示范,学生在作业的时候就不容易犯同样的错误。本环节突出了学生自主学习、主动发展的思想。学生在自身获取知识的同时更有成就感,印象也更加深刻。

美术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在引导学生欣赏了生活中的花边之后,教师可为学生创设情境,让学生能结合生活实际来设计花边,既能体现美术学科“体验——创新”的教学风格,又对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大有益处。教学过程 :

一、欣赏与回忆: 1.欣赏小鸭花边

2.回忆花边的特点:重复、有规律

二、观察与讨论 1.了解环形花边的特点 2.讨论环形的制作方法

(1)讨论寻找中心点(对边折、对角折)(2)教师示范剪环形(画弧线——剪)(3)学生尝试,发现环形的大小变化

三、交流与尝试

书画版 二年级第二学期 《我认识的花边》

1.设计花边纹样

(1)讨论哪些图形适合用于剪纸花边设计(2)讨论怎样剪出连续的纹样 2.作业步骤:

(1)设计一个简单的纹样(2)画到圆环上(注意左右连接)(3)剪下并打开

3.学生作业一:尝试设计一条环形花边

4.情境创设:巧用环形花边——华师大附小环保袋设计比赛

温馨提示:

(1)分工合作提高效率(2)回忆旧知增加美感

(重叠排列,分开排列,疏密变化,大小变化)(3)巧用画笔画龙点睛

(少而精)(4)留下印记一举成名

(校徽、班徽、小组名称,任选一)5.学生作业二:小组合作,巧用环形花边装饰环保袋

四、评价与小结 1.小组展示环保袋作品 2.自评互评:师生投票评选出

*最佳创意奖

*最佳设计奖

*最佳团队奖

五、拓展与延伸 1.出示图片欣赏

12.教学设计 观潮第2课 篇十二

教学目标

1、整体感知课文内容,了解故事情节,体会作者的感情。

2、理解父亲形象的特点,学习作者命题立意、组织材料的方法。

3、培养学生热爱父亲,尊重父亲的感情。教学重点:

1、了解中国农民勤俭和坚韧的性格。

2、体会作者对土地家园和父老乡亲的深厚感情。教学难点;体会作者把浓厚的情感蕴含在叙述中的叙事手法。教具准备:多媒体 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有九亿农民。关心国事就不能不了解一下中国广大的农村和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农民。今天,我们所学的《台阶》就为我们刻画了一个中国农民的典型形象,为我们展现了父辈们现实的生活画卷和深沉的精神世界。

作者简介:

李森祥(1956一):衢州人。1975年入伍,曾在嘉兴军分区某部工作,少校。1991年调南京军区政治部创作室任专业作家。1986年《烟雨楼》杂志发表处女作《半个月亮爬上来》后迅速成长。近年来发表小说颇多。

李森祥的小说以农村、军营两大生活为主要题材,塑造出一系列生动的普通人尤其是农民的质朴形象。《小学老师》被《小说月报》等选载,获1991年《小说月报》第四届百花奖、1990—1992浙江省优秀文学奖。

出示学习目标:

1、体会作者对土地家园和父老乡亲的深厚感情。

2、体会作者把浓厚的情感蕴含在叙述中的叙事手法。

二、诵读感知,整体把握

1.出示投影检查学生的字词预习情况。(1)注音:

凹凼(dàng)揩(kāi)黏(nián)尴尬(gān gà)硌(gè)烦躁(zào)(2)释义

揩:擦、抹。

尴尬:神色、态度不自然。

烦躁:烦闷急躁。

微不足道:非常藐小,不值得一提。

大庭广众:人很多的公共场合。

2.学生通感全文,指名学生简要讲述故事情节。3.教师出示自学指导:

(1)父亲为什么要造一栋有高台阶的新屋? “台阶高,屋主人的地位就相应高。”父亲渴望受人尊重。(2)父亲怎样造起一栋有高台阶的新屋?

他终年辛苦,准备了大半辈子,一砖一瓦的捡,一角钱一角钱的攒,终于盖起了新屋。(3)新屋造好了,父亲怎么样了?

父亲坐在新台阶上感到十分不自在,他衰老了,累垮了。

(4)故事的叙述线索是什么?(台阶)“文眼”是什么?(台阶高,屋主人的地位就相应高。)

4、学生速读全文,就课文内容提出疑难问题,分析评价和心得体会。

教师启发、引导、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对交流中不太准确的理解,一般不予纠正,留待深入理解课文时解决。

学生的感知可能有:

(1)小说以农民的儿子为故事叙述者,采用第一人称的写法。

(2)课文围绕“台阶”命题立意,安排材料的详略。“台阶”是全文的焦点,显豁突出。

台阶 李森祥 教学目标

1、整体感知课文内容,了解故事情节,体会作者的感情。

2、理解父亲形象的特点,学习作者命题立意、组织材料的方法。

3、培养学生热爱父亲,尊重父亲的感情。教学重点:

1、了解中国农民勤俭和坚韧的性格。

2、体会作者对土地家园和父老乡亲的深厚感情。教学难点;体会作者把浓厚的情感蕴含在叙述中的叙事手法。教具准备:多媒体 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有九亿农民。关心国事就不能不了解一下中国广大的农村和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农民。今天,我们所学的《台阶》就为我们刻画了一个中国农民的典型形象,为我们展现了父辈们现实的生活画卷和深沉的精神世界。

作者简介:

李森祥(1956一):衢州人。1975年入伍,曾在嘉兴军分区某部工作,少校。1991年调南京军区政治部创作室任专业作家。1986年《烟雨楼》杂志发表处女作《半个月亮爬上来》后迅速成长。近年来发表小说颇多。

李森祥的小说以农村、军营两大生活为主要题材,塑造出一系列生动的普通人尤其是农民的质朴形象。《小学老师》被《小说月报》等选载,获1991年《小说月报》第四届百花奖、1990—1992浙江省优秀文学奖。

出示学习目标:

1、体会作者对土地家园和父老乡亲的深厚感情。

2、体会作者把浓厚的情感蕴含在叙述中的叙事手法。

二、诵读感知,整体把握

1.出示投影检查学生的字词预习情况。(1)注音:

凹凼(dàng)揩(kāi)黏(nián)尴尬(gān gà)硌(gè)烦躁(zào)(2)释义

揩:擦、抹。

尴尬:神色、态度不自然。

烦躁:烦闷急躁。

微不足道:非常藐小,不值得一提。

大庭广众:人很多的公共场合。

2.学生通感全文,指名学生简要讲述故事情节。3.教师出示自学指导:

(1)父亲为什么要造一栋有高台阶的新屋?

“台阶高,屋主人的地位就相应高。”父亲渴望受人尊重。(2)父亲怎样造起一栋有高台阶的新屋?

他终年辛苦,准备了大半辈子,一砖一瓦的捡,一角钱一角钱的攒,终于盖起了新屋。(3)新屋造好了,父亲怎么样了?

父亲坐在新台阶上感到十分不自在,他衰老了,累垮了。

(4)故事的叙述线索是什么?(台阶)“文眼”是什么?(台阶高,屋主人的地位就相应高。)

4、学生速读全文,就课文内容提出疑难问题,分析评价和心得体会。

教师启发、引导、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对交流中不太准确的理解,一般不予纠正,留待深入理解课文时解决。

学生的感知可能有:

(1)小说以农民的儿子为故事叙述者,采用第一人称的写法。

(2)课文围绕“台阶”命题立意,安排材料的详略。“台阶”是全文的焦点,显豁突出。

(3)文中着力塑造了父亲这一非常要强又老实厚道的农民形象。

(4)课文的关键句是“台阶高,屋主人的地位就相应高”,父亲对高台阶新屋的追求,深层地说是对社会地位的追求,突出父亲希望受人尊重的思想性格。

(5)新台阶砌好后放鞭时,父亲喜悦的神情描写是非常个性的,很有特色。5.合作研讨。

自学指导:学生小组内研讨以下问题,然后把讨论的结果在全班交流。(1)为什么“父亲总觉得我们家的台阶低”?(2)“新台阶砌好了”,为什么父亲反而处处感到“不对劲”了?(3)作者为什么在老屋的三级石板上用了那么多笔墨?

(4)“父亲坐在绿阴里,能看见别人家高高的台阶,那里栽着几棵柳树,柳树枝老是摇来摇去,却摇不散父亲那专注的目光。这时,一片片旱烟雾在父亲头上飘来飘去。”这一处描写表现父亲什么样的思想感情?为什么不作心理描写?

(5)为什么新屋的主体工程写得简略,造台阶反而写得详细?父亲放鞭炮时的神情有什么特色?

(6)为什么“回来时,一副若有所失的模样”?这种心态怎么理解?

(7)从父亲苦干大半辈子盖起新屋,砌上了九级台阶的生活经历,你受到怎样的启示?你是如何看待父亲这个人物形象的?

教师点拨、明确:

(1)因为台阶是地位的标志。人家高的有十几级,自家台阶只有三级,被人小看,“没人说过他有地位,父亲也从没觉得自己有地位”,想有地位而没有地位,所以总觉得自家的台阶低。

(2)台阶低,意味着经济地位低下,父亲由此形成了自卑心理。这种自卑心理长期存在,难以一下子消除,所以台阶高了,反而处处感到不习惯,不对劲。

(3)这篇小说题为“台阶”,先在老屋的台阶上做文章有多方面作用。

第一,写三块青石板的来历,可以写出当年父亲的力气是多么大,后面写造新屋的时候托石板闪了腰,前后就形成对比。

第二,写石板粗糙,可以暗示当年经济条件更差。

第三,写“我”在台阶上跳来跳去,表明那时年幼,而新屋造好,“我已长大成人了”,说明准备盖房前后用了一二十年。写小孩能连跳三级,可见台阶之低。写父亲在台阶的坐姿,又是写台阶之低。

第四,写父亲的脚板,写出了父亲终年辛劳的形象,也说明家庭的贫困。

(4)这篇小说是用第一人称写的,不允许写别人的心理活动,只能以形写神。父亲抽烟时专注地望着别人家高高的台阶,他羡慕,他向往,他在谋画怎样加快准备,争取能早日造起高台阶的新屋,像人家一样气派,也叫人羡慕。

(5)文章的详略是由中心而定的,题目是“台阶”,所以主体工程可以略写,造台阶则要详写。

父亲的神情很有特色。他奋斗了大半辈子,高高的台阶就要砌起来,新屋就要完工,他心里的高兴是无法形容的,他一辈子老实厚道低眉顺眼,高兴起来也自有他高兴的样子。作者微妙地写他左也不是右也不是、异乎平日而又与众不同的样子,他手足无措,想挺胸挺不直,笑也是尴尬的笑。这副喜悦的样子是非常个性化的。

(6)父亲干了一辈子,劳动就是生命,在他的精神世界中,劳动是创造,劳动有收获,劳动体现了自己的价值,一旦不能干活,就失去了这一切,所以感觉若有所失。

(7)父亲是一个非常要强的农民,他有志气,不甘人后,他要自立于受人尊重的行列,他有长远的生活目标,他有愚公移山的精神和坚韧不拔的毅力。

父亲又是一个老实厚道的农民,他用诚实的劳动兴家立业,不怕千辛万苦。同时,父亲身上有着中国传统农民所特有的谦卑。当九级台阶砌好后,他却不好意思坐上去。

6.研读赏析

(1)哪些情节最能表现父亲的形象?父亲的形象有什么特点? 立下造屋目标,并为之付出长期艰辛的劳动——勤劳、顽强 建成新屋后的喜悦、局促、不自在——淳朴、善良、谦卑 建成新屋累垮身体,不服老——倔强(2)教师引导分析父亲形象的意蕴。

A:从人类需要层次论的角度:人都有获得社会和他人尊重的需要,提高地位,赢得尊重,是父亲最大的心愿。

造新屋,当然首先是为了改善居住条件。但是,建筑物,无论大小,都具有人文性。“台阶高,屋主人的地位就相应高”,这篇小说着眼在台阶,写父亲对台阶的要求,就是对地位的要求,就是对尊重的要求。

人的需要总是在自己视野的范围里,由比较而产生的。父亲看别人家高高的台阶,目光那么专注,他羡慕那个气派,他感叹“我们家的台阶低!”尊重的需要使他产生希望和理想。

人的需要是建立在现实可能性的基础上的。父亲以他的力量,要造一栋有高台阶的新屋,可谓理想远大。他的血管里有民族特质中拼命硬干、坚韧不拔的精神。

B:从生产力发展水平的角度:父亲创业之所以如此艰难,根源在于生产力水平低下。这篇小说固然讴歌了父亲坚韧不拔的毅力和艰苦创业的精神,但是更有一种凄楚、辛酸的情感笼罩全篇。

父亲造的新屋,规格并不很高,不过是屋基高些,台阶从三级增至九级。但是他为此付出了大半辈子的辛劳。年轻时,三百来斤的石板一下子能背三趟,也没觉得花了太大的气力。新屋造好了,人也老了,身体也垮了。

小说告诉我们,父亲创业的艰难困苦,根源在于农村经济极端落后。小说深沉地响着时代对先进的生产力的呼唤。

(3)变换人称练习。

请学生速读全文,试用第三人称说说小说的故事梗概。教师示例:

××家的老屋只有三级台阶,他眼看人家台阶高,受人尊重,决心造一栋有高台阶的新屋。可是凭他的经济条件,要造这样的新屋得准备大半辈子。他想聚沙可以成塔,凭自己一身力气,干他十年二十年,总有一天可以造成新屋。他苦干了大半辈子,一砖一瓦地捡,一角钱一角钱地攒,终于盖起了新屋,砌上了九级台阶。屋造好了,人却老了,身子也垮了。

三、说话延伸:

请学生从家居住房变化的角度,谈谈自己对社会发展引发的人们思想观念(如按揭买房)和生活方式的改变的独特的体察和感悟。

四、课堂小结:

从凄楚、辛酸中走来的父辈,可能他们的愿望、追求,在儿子的眼里,不是耀眼、精彩的。但却是实实在在的,他们血管中流淌着的那份坚韧不拔、拼命硬干的生命因子,恰是撑托事业辉煌的砥柱。让我们从心底祈愿,造好了新屋、砌上了九级台阶的劳苦的父辈们能尽享这份收获和喜悦,感谢父亲!

五、当堂训练:

1、“感悟亲情”练习

请同学们仔细观察父亲和母亲,作一次肖像描写。然后,向父母征要他们结婚或年轻时的照片,作一次肖像描写。把两次肖像作一个比较,以书面形式发表随感。

2、结合篇目特点,为学生推荐关于亲情的感人文章或电影(如:《背着爸爸上学》《世上只有妈妈好》等),鼓励学生利用校园网,建立校园亲情主题网页

教学反思:

(3)文中着力塑造了父亲这一非常要强又老实厚道的农民形象。

(4)课文的关键句是“台阶高,屋主人的地位就相应高”,父亲对高台阶新屋的追求,深层地说是对社会地位的追求,突出父亲希望受人尊重的思想性格。

(5)新台阶砌好后放鞭时,父亲喜悦的神情描写是非常个性的,很有特色。5.合作研讨。

自学指导:学生小组内研讨以下问题,然后把讨论的结果在全班交流。(1)为什么“父亲总觉得我们家的台阶低”?

(2)“新台阶砌好了”,为什么父亲反而处处感到“不对劲”了?(3)作者为什么在老屋的三级石板上用了那么多笔墨?

(4)“父亲坐在绿阴里,能看见别人家高高的台阶,那里栽着几棵柳树,柳树枝老是摇来摇去,却摇不散父亲那专注的目光。这时,一片片旱烟雾在父亲头上飘来飘去。”这一处描写表现父亲什么样的思想感情?为什么不作心理描写?

(5)为什么新屋的主体工程写得简略,造台阶反而写得详细?父亲放鞭炮时的神情有什么特色?

(6)为什么“回来时,一副若有所失的模样”?这种心态怎么理解?

(7)从父亲苦干大半辈子盖起新屋,砌上了九级台阶的生活经历,你受到怎样的启示?你是如何看待父亲这个人物形象的?

教师点拨、明确:

(1)因为台阶是地位的标志。人家高的有十几级,自家台阶只有三级,被人小看,“没人说过他有地位,父亲也从没觉得自己有地位”,想有地位而没有地位,所以总觉得自家的台阶低。

(2)台阶低,意味着经济地位低下,父亲由此形成了自卑心理。这种自卑心理长期存在,难以一下子消除,所以台阶高了,反而处处感到不习惯,不对劲。

(3)这篇小说题为“台阶”,先在老屋的台阶上做文章有多方面作用。

第一,写三块青石板的来历,可以写出当年父亲的力气是多么大,后面写造新屋的时候托石板闪了腰,前后就形成对比。

第二,写石板粗糙,可以暗示当年经济条件更差。第三,写“我”在台阶上跳来跳去,表明那时年幼,而新屋造好,“我已长大成人了”,说明准备盖房前后用了一二十年。写小孩能连跳三级,可见台阶之低。写父亲在台阶的坐姿,又是写台阶之低。

第四,写父亲的脚板,写出了父亲终年辛劳的形象,也说明家庭的贫困。

(4)这篇小说是用第一人称写的,不允许写别人的心理活动,只能以形写神。父亲抽烟时专注地望着别人家高高的台阶,他羡慕,他向往,他在谋画怎样加快准备,争取能早日造起高台阶的新屋,像人家一样气派,也叫人羡慕。

(5)文章的详略是由中心而定的,题目是“台阶”,所以主体工程可以略写,造台阶则要详写。

父亲的神情很有特色。他奋斗了大半辈子,高高的台阶就要砌起来,新屋就要完工,他心里的高兴是无法形容的,他一辈子老实厚道低眉顺眼,高兴起来也自有他高兴的样子。作者微妙地写他左也不是右也不是、异乎平日而又与众不同的样子,他手足无措,想挺胸挺不直,笑也是尴尬的笑。这副喜悦的样子是非常个性化的。

(6)父亲干了一辈子,劳动就是生命,在他的精神世界中,劳动是创造,劳动有收获,劳动体现了自己的价值,一旦不能干活,就失去了这一切,所以感觉若有所失。

(7)父亲是一个非常要强的农民,他有志气,不甘人后,他要自立于受人尊重的行列,他有长远的生活目标,他有愚公移山的精神和坚韧不拔的毅力。

父亲又是一个老实厚道的农民,他用诚实的劳动兴家立业,不怕千辛万苦。同时,父亲身上有着中国传统农民所特有的谦卑。当九级台阶砌好后,他却不好意思坐上去。

6.研读赏析

(1)哪些情节最能表现父亲的形象?父亲的形象有什么特点? 立下造屋目标,并为之付出长期艰辛的劳动——勤劳、顽强 建成新屋后的喜悦、局促、不自在——淳朴、善良、谦卑 建成新屋累垮身体,不服老——倔强(2)教师引导分析父亲形象的意蕴。

A:从人类需要层次论的角度:人都有获得社会和他人尊重的需要,提高地位,赢得尊重,是父亲最大的心愿。

造新屋,当然首先是为了改善居住条件。但是,建筑物,无论大小,都具有人文性。“台阶高,屋主人的地位就相应高”,这篇小说着眼在台阶,写父亲对台阶的要求,就是对地位的要求,就是对尊重的要求。

人的需要总是在自己视野的范围里,由比较而产生的。父亲看别人家高高的台阶,目光那么专注,他羡慕那个气派,他感叹“我们家的台阶低!”尊重的需要使他产生希望和理想。

人的需要是建立在现实可能性的基础上的。父亲以他的力量,要造一栋有高台阶的新屋,可谓理想远大。他的血管里有民族特质中拼命硬干、坚韧不拔的精神。

B:从生产力发展水平的角度:父亲创业之所以如此艰难,根源在于生产力水平低下。这篇小说固然讴歌了父亲坚韧不拔的毅力和艰苦创业的精神,但是更有一种凄楚、辛酸的情感笼罩全篇。父亲造的新屋,规格并不很高,不过是屋基高些,台阶从三级增至九级。但是他为此付出了大半辈子的辛劳。年轻时,三百来斤的石板一下子能背三趟,也没觉得花了太大的气力。新屋造好了,人也老了,身体也垮了。

小说告诉我们,父亲创业的艰难困苦,根源在于农村经济极端落后。小说深沉地响着时代对先进的生产力的呼唤。

(3)变换人称练习。

请学生速读全文,试用第三人称说说小说的故事梗概。教师示例:

××家的老屋只有三级台阶,他眼看人家台阶高,受人尊重,决心造一栋有高台阶的新屋。可是凭他的经济条件,要造这样的新屋得准备大半辈子。他想聚沙可以成塔,凭自己一身力气,干他十年二十年,总有一天可以造成新屋。他苦干了大半辈子,一砖一瓦地捡,一角钱一角钱地攒,终于盖起了新屋,砌上了九级台阶。屋造好了,人却老了,身子也垮了。

三、说话延伸:

请学生从家居住房变化的角度,谈谈自己对社会发展引发的人们思想观念(如按揭买房)和生活方式的改变的独特的体察和感悟。

四、课堂小结:

从凄楚、辛酸中走来的父辈,可能他们的愿望、追求,在儿子的眼里,不是耀眼、精彩的。但却是实实在在的,他们血管中流淌着的那份坚韧不拔、拼命硬干的生命因子,恰是撑托事业辉煌的砥柱。让我们从心底祈愿,造好了新屋、砌上了九级台阶的劳苦的父辈们能尽享这份收获和喜悦,感谢父亲!

五、当堂训练:

1、“感悟亲情”练习

请同学们仔细观察父亲和母亲,作一次肖像描写。然后,向父母征要他们结婚或年轻时的照片,作一次肖像描写。把两次肖像作一个比较,以书面形式发表随感。

2、结合篇目特点,为学生推荐关于亲情的感人文章或电影(如:《背着爸爸上学》《世上只有妈妈好》等),鼓励学生利用校园网,建立校园亲情主题网页

上一篇:王文卓:未来三年职业发展规划下一篇:公司文案工作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