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与电能》教学反思

2024-07-11

《化学与电能》教学反思(精选20篇)

1.《化学与电能》教学反思 篇一

知识与技能:

1、通过实验探究原电池中发生的反应,认识化学能转化为电能的基本原理。

2、学会分析、推理、归纳和总结的逻辑思维方法,提高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通过实验和小组合作学习,体验科学探究过程。

4、了解各类电池在生产、生活实际中的应用,认识化学的价值。增强环保意识。

过程与放法:

1、经历对化学能与电能转化的化学实验,进一步理解探究的意义,学习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

2、通过实验探究从电子转移角度理解化学能向电能转化的本质及原电池的构成条件。

情感态度价值观:

1、发展学习化学的兴趣,乐于探究化学能转化成电能的奥秘,体验科学探究的艰辛和喜悦。

2、赞赏化学科学对个人生活和社会发展的贡献。

教学重难点:

1、认识化学能转化为电能的基本原理

2、了解各类电池在生产、生活实际中的应用

教学过程

创设问题情景

电能是现代社会最清洁、也是最重要的二次能源,人类生产、生活的各个方面都离不开它。而火力发电又在电能生产中占有相当大的比重,是电能最主要的来源。

播放录像或展示图片

提问

燃烧的本质是什么?火力发电中能量的转化方式是怎样的?火力发电又有哪些优

点和缺点呢?

学生讨论、分析

激疑

针对火力发电的缺点,能否通过某些方式将化学能直接转化为电能呢?

分组实验探究

锌铜原电池原理

实验1:把一块锌片和铜片同时插入盛有稀硫酸的烧杯里。

实验2:用导线将锌片和铜片连起来。

实验3:在导线中接入一个灵敏电流计。

将实验中观察到的现象和自己的结论记录下来。

学生交流、讨论

1、实验1和实验2中的现象有何不同?是什么原因造成的?

2、锌片和铜片用导线连接后插入稀硫酸中,铜片表面有气泡产生,你认为这种气体可能是什么?锌片和铜片上可能分别发生什么反应?如何证明?

3、灵敏电流计的指针发生偏转,说明有电流通过,你如何解释这一现象?该装置的正负极分别是什么?请你再设计一个实验证明之。

教师讲解

原电池的定义;锌铜原电池的工作原理;电极反应式及电池总反应式的书写。

设疑

通过刚才的实验我们可以体会到,化学能在原电池装置中可以直接转化为电能,

那么,符合什么条件的装置才能构成原电池呢?

分组实验探究

原电池的构成条件。

学生讨论归纳

原电池的`构成条件:

1、两种活泼性不同的金属(或一种金属和另一种非金属导体)构成电极。

2、电解质溶液。

3、构成闭合回路。

4、能发生自发的氧化还原反应。

反思与评价

在刚才的分组实验中,同伴或其他组的同学的哪些做法对你有启发?你又提出了

哪些好的思路?根据提供的仪器、药品,你现在还能设计出其它的原电池装置吗?

课后作业 制作水果电池

小结

通过前面的两组分组实验,我们了解了原电池的工作原理和构成条件,同学们对于通过实验来进行化学研究的思路、方法也一定有了更深的体会。为了满足生产、生活、科学研究等各方面的需要,科学家尤其是化学家根据原电池原理设计出了许许多多形状各异、用途不同的实用电池,极大地方便了我们的生活,也有力地促进了科学的发展。

那么,你所知道的电池有哪些呢?

学生举例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

常见电池的组成和工作原理。

巩固练习

相同条件下,纯锌粒和粗锌粒与同浓度的稀硫酸反应的速率一样吗?为什么?假如要求你设计实验来证明你的观点,你的实验方案是怎样的?证据和结论又是什么?

补充练习

1、根据Zn+Cu2+=Zn2++Cu的反应原理设计一个原电池,当Zn为负极时,正极可以选用的金属材料是:

A镁B石墨C铝D铅

2、X、Y、Z都是金属,把X投入Z的硝酸盐溶液中,X的表面有Z析出,X与Y组成原电池时,Y为电池的负极,X、Y、Z三种金属的活泼性顺序为:

AXYZBXZYCYXZDYZX

3、电工操作规程中规定不能把铜导线与铝导线连接在一起,其中的化学原理是──────

──────。

4、市场上出售的热敷袋中含有铁屑、炭粉、木屑和少量氯化钠、水等,热敷袋启

用前,用塑料袋和空气隔绝,启用时打开塑料袋,轻轻揉搓就会放出热量。试回答下列

问题:

(1)热敷袋产生热量的来源是

(2)炭粉的主要作用是

(3)加入NaCl的作用是

5、生活中,有些金属制品在使用一段时间后会失去表面的光泽,严重的会变得锈迹斑斑影响使用,尤其是钢铁制品在潮湿的空气里很容易生锈,你知道这是什么原因吗?试结合生活实际讨论防止钢铁生锈的方法。

答案:1.BD2.C余略

教学反思:

2.《化学与电能》教学反思 篇二

一、认真分析教材作用

“化学与能源”问题是当今社会的热点问题,也是化学知识与实际生产生活紧密联系的内容,深入学习部分内容能使学生深刻体会化学的重要作用。在初中学校的基础上,还将在选修模块4“化学反应原理”中,从科学概念的层面和定量的角度比较系统深入地学习化学反应与能量。因此该节内容既是对初中化学相关内容的提升与拓展,又为选修4“化学反应原理”奠定了必要的基础。因此本节的学习是学生学好能源问题的基础和关键。所以一定要让学生对化学能与电能之间的转化问题产生浓厚的兴趣。

二、详细制定三维目标

结合本节内容的地位、特点及学生的实际情况,我制定的三维目标如下。

1. 知识与技能目标

(1)通过实验探究认识原电池的工作原理和构成条件,初步形成原电池概念。

(2)能够写出电极反应式和电池反应方程式。

2. 过程与方法目标

(1)通过对化学能转化为电能的学习,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理解科学探究的意义、基本过程和方法,初步形成科学探究的能力。

(2)能对自己探究原电池概念及形成条件的学习过程进行计划、反思、评价和调控,提高自主学习化学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通过探究化学能转化为电能的奥秘,提高学习化学的兴趣和热情,体验科学探究的艰辛与喜悦,感受化学世界的奇妙与和谐。

(2)赞赏化学科学对个人生活和社会发展的贡献,关注能源问题。

三、深入研究教法学法

教育学理论认为,选择和采用教学方法时,不仅要根据学科的特点,而且要根据教学任务和学生的认知特点。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化学教学离开了实验,也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根据本节课的内容特点,主要采用实验探究法、问题探讨法、分析推理法、比较归纳法等教学方法,同时在教学中还要合理地运用多媒体辅助手段、教材、课外资料、生动的录像和图片、事实数据等教育资源,便于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最后通过课本上的实践活动———水果电池的制作,实现本课教学内容的应用和延伸,让学生体验学习化学的乐趣。

根据学生的知识结构、心理特点和教学内容的实验需要,采用分组实验探究、问题探讨、分析推理和比较归纳等方法,并结合多媒体进行辅助教学。学生能够在实验→观察→讨论→推测→验证的过程中,学习和理解原电池的概念、原理和构成条件。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能够养成善于观察、善于思考的习惯,并学会运用观察、比较、归纳等方法去分析、解决问题,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四、合理优化教学程序

教与学是有机结合而又对立统一的,良好的设想必须通过教学实践来实现。为了充分体现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探究为主线、全面优化的教学,我是这样安排教学程序的。

1. 新课导入

首先利用西红柿电池使音乐贺卡发出美妙音乐,创设新奇刺激的问题情境:为什么西红柿电池能产生电流?激起学生的兴趣和热情。然后根据新课标的要求,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以火力发电为背景,通过播放录像,研究火力发电的过程,利用学生的“化学能与热能的相互转化”的背景知识启发学生分析火力发电的利与弊。

积极引导学生思考:能不能将化学能直接转化为电能呢?给学生提出新的探究任务:如何把“化学能直接转化为电能”?

2. 原电池工作原理的教学设计

根据学生的知识储备和认知特点我精心设计了三个实验,实验1:锌、铜同时插入稀硫酸中。实验2:将锌铜用导线连接起来。实验3:将锌铜导线之间接电流表。通过实验现象使学生在原有知识的基础上发现新问题:用导线将两金属连接后铜的表面为何产生气泡?电流表指针为什么偏转?这时教师积极引导学生思考:怎样实现化学能与电能的转换?同时将实验过程用多媒体模拟动画呈现。层层深入挖掘出原电池工作的原理,使学生对问题的理解从感性上升到理性。这个阶段是本节课的关键所在,因为教学的重点和难点都蕴涵其中,所以教学中应引导学生对化学实验事实、现象进行分析、概括、总结,达到知识的升华和提高。

3. 原电池构成条件的教学设计

原电池的构成条件是本节课的难点,我采取的突破方式是:增加教材没有的开放性探究实验。设计五组不同的原电池,由学生自发组成课堂学习小组,教师组织学生进行探究实验,最后对实验事实进行整理,各小组进行讨论、交流、归纳、总结出构成原电池的条件,使学生对问题的认识更加深入,思维由起点逐渐向终点延伸,使难点的突破最终水到渠成。

4. 原电池应用的设计

在学习了原电池的原理及构成条件的基础上,由学生根据提供的材料:镁条、铁片、导线、金属夹、小灯泡、果汁等设计一套原电池装置,并动手试验,实现知识的迁移应用。使学生觉得化学就在我们的身边,让学生体验学习化学的乐趣。通过布置让学生利用网络、图书馆、找专家访谈,查询有关资料,调查日常生活中常见电池等,体会现代科技的魅力,拓展视野,深化对原理的应用。并且通过对废电池的处理问题,对学生进行环保教育。

五、及时反思终身受益

3.第25课时 化学能与电能 篇三

A. 充电电池的化学反应原理是氧化还原反应

B. 充电电池是常见的二次电池

C. 充电是使放电时的氧化还原反应逆向进行

D. 较长时间不使用电器时,最好将电池充满并保存在电器中

2. 下列制氢方法最节能的是( )

A. 金属钠与水反应:2Na+2H2O=2NaOH+H2↑

B. 焦炭与水反应:C+H2O=CO+H2

C. 太阳能光催化分解水:2H2O=2H2+O2

D. 天然气与水反应:CH4+H2O=CO+3H2

[铁][石墨][A][NaCl溶液][稀H2SO4][(盐桥中装有含琼胶的KCl饱和溶液)]3. 某原电池装置如右图所示。下列有关叙述中,正确的是( )

A. Fe作正极,发生氧化反应

B. 负极反应: 2H++2e-=H2↑

C. 工作一段时间后,两烧杯中溶液pH均不变

D. 工作一段时间后,NaCl溶液中c(Cl-)增大

4. 下图是一种航天器能量储[白天][夜晚][太阳能

电池][装置X][工作马达][装置Y][O2][H2][H2O]存系统原理示意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该系统中只存在3种形式的能量转化

B. 装置Y中负极的电极反应式为:O2+2H2O+4e-=4OH-

C. 装置X能实现燃料电池的燃料和氧化剂再生

D. 装置X、Y形成的子系统能实现物质的零排放,并能实现化学能与电能间的完全转化

[盐桥][电流计][Zu][Cu][ZuSO4溶液][CuSO4溶液]5. 右图为一原电池的结构示意图,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 原电池工作时的总反应为Zn+Cu2+=Zn2++Cu,该反应一定为放热反应

B. 原电池工作时,铜电极上发生氧化反应,CuSO4溶液蓝色变深

C. 原电池工作时,Zn电极流出电子,发生氧化反应

D. 如果将Cu电极改为Fe电极,Zn电极依然作负极

6. 研究人员研制出一种锂水电池,可作为鱼雷和潜艇的储备电源。该电池以金属锂和钢板为电极材料,以LiOH为电解质,使用时加入水即可放电。关于该电池的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 水既是氧化剂又是溶剂

B. 放电时正极上有氢气生成

C. 放电时OH-向正极移动

D. 总反应为:2Li+2H2O=2LiOH+H2↑

7. 普通锌锰干电池的简图如图,该电池工作时的总反应为Zn+2NH4++2MnO2=[Zn(NH3)2]2++Mn2O3+H2O。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封蜡][锌筒][多孔纸][石墨电极][干电池示意图][NH4Cl

溶液][MnO2

+C]( )

A. 当该电池电压逐渐下降后,利用电解原理能重新充电复原

B. 电池正极的电极反应式为:2MnO2+2NH4++2e-=Mn2O3+2NH3+H2O

C. 电池工作时,电子由正极通过外电路流向负极

D. 外电路中每通过0.1 mol电[盐桥][电流计][A][(X)][(Y)][(银)][(CuSO4溶液)]子,锌的质量理论上减小6.5 g

8. 依据氧化还原反应:2Ag+(aq)+Cu(s)=Cu2+(aq)+2Ag(s)设计的原电池如图所示。请回答下列问题:

(1)电极X的材料是 ;电解质溶液Y是 ;

(2)银电极为电池的 极,发生的电极反应为 ;

(3)外电路中的电子是从 电极流向 电极。

9. 铅蓄电池是典型的可充型电池,它的正负极格板是惰性材料,电池总反应式为:Pb+PbO2+4H++2SO42-[放电

充电] 2PbSO4+2H2O。请回答下列问题(不考虑氢、氧的氧化还原):

(1)放电时:正极的电极反应式是 ;电解液中H2SO4的浓度将变 ,当外电路通过1[外电源][A B][PbO2][Pb][30%H2SO4][铅蓄电池示意图] mol电子时,理论上负极板的质量增加 g。

(2)在完全放电耗尽PbO2和Pb时,若如图连接,电解一段时间后,则在A电极上生成 、B电极上生成 ,此时铅蓄电池的正、负极的极性将 。

10. 如下图所示,若电解5 min时,铜电极质量增加2.16 g,试回答:

(1)电源电极x名称为 。

[x·电源·y][x·电源·y][A B C][KCl溶液][Pt][Pt][Pt][Pt][Cu][Ag][AgNO3溶液][CuSO4溶液和

][K2SO4溶液]

(2)pH变化:B: ,C: 。(填“增大”“减小”或“不变”)

(3)通电5 min时,B中共收集到224 mL气体(标况),溶液体积为200 mL,则通电前CuSO4溶液的物质的量浓度为 (设电解前后溶液体积无变化)。

(4)若A中KCl溶液的体积也是200 mL,电解后,溶液的pH为 (设电解前后溶液体积无变化)。

4.第二节化学能与电能教学设计 篇四

一、教学目标

1、了解原电池的概念,掌握原电池的工作原理和形成原电池的条件。

2、体会能源与化学的关系以及化学知识在能源领域的作用。

3、体验实验探究在化学中的作用以及掌握。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原电池工作原理和形成条件

三、教学方法:实验探究、交流与分享、表现性评价。

四、教学过程:

引入:我们从电动汽车来讲

师:现在国家为什么大力发展电动汽车?

生:电动汽车的能量来源为电能,传统汽车的能量来源为汽油燃烧产生的热能,汽油的燃烧存在燃烧不完全产生能源浪费,燃烧产生空气污染等缺点,而电能是现代社会应用最广泛、使用最方便、污染最小的一种二次能源。教材第40页图2-7 和 2-8

①目前发电总量构成 ②火力发电站工作原理示意图

引导学生思考火力发电能量转化过程: 师:能否存在一种装置能将化学能直接转化为电能?

学生实验:(实验2-4)将把锌片和铜片用导线连接(导线中间接入一个电流表),平行插入到稀H2SO4的烧杯中,观察现象。

实验现象:锌片溶解,铜片产生气泡,电流表指针发生偏转。师:通过实验现象你能得出什么样的结论

生:实验中电流表指针发生了偏转说明该装置产生了电流。师:像这样的装置我们称之为原电池。板书:

一、原电池

1、定义:将化学能转化为电能的装置。

师:这是怎样实现的呢,下面我们来探讨。首先我们可以将该装置用示意图表示。板书:

2、铜锌原电池装置图:

师:大家请思考教材P41页的学与问:根据你了解的电学知识,你知道电子是怎样流动的吗?你如何判断装置的正负极?

演示:将一节标有正负极的干电池代替内电路接在电流表两头,指针偏转,根据指针偏转的方向可判断原电池装置的正负极。结论:Zn:负极,Cu:正极

师:在电路中电流由正极出发通过导线流向负极,而电子运动的方向与电流方向相反,故而电子由负极流出流向正极。因此规定失去电子一级为负极,用符号“-”表示,得到电子的一级为正极,用“+”表示。

板书:

3、原电池工作原理

(1)电极:负极(―)→失去电子的一级→发生氧化反应 正极(+)→得到电子的一级→发生还原反应(2)方向:电子:负极→正极,电流:正极→负极 师:铜锌电极在一起为什么是锌失电子,铜得电子呢? 生:锌的金属性比铜强,更活泼,更容易失电子。小结:负极一般为活泼的金属,较不活泼的金属做正极。

师:锌片为什么溶解,铜片为什么产生气泡呢?大家可以从得失电子角度思考。生:锌片失去电子变为锌离子从而溶解,金属无负价无法得到电子变为离子,溶液中氢离子得电子变为氢气,从而产生气泡。板书:(3)、电极反应及总反应(―):Zn ―2e-= Zn2+(氧化反应)(+):2H+ + 2e-= H2↑(还原反应)总反应:Zn+ 2H+ = H2↑+ Zn2+ 原电池工作原理

原电池工作时,活泼金属(负极)失去电子,溶液阳离子得到电子,从而实现电子的定向移动产生电流。因此原电池的本质是活泼金属与阳离子发生的自发氧化还原反应。板书:

4、形成原电池的条件(1)自发的氧化还原反应(2)闭合的回路

(3)两不同的金属电极(或一金属电极和石墨)(4)两不同电极需伸入电解质溶液

小结:本节课我们学习化学能与电能之间的转化,我们学习了一种直接将化学转化为电能的装置原电池,认识了其工作原理及形成原电池的必要条件。从理论上讲一切自

发的氧化还原反应均能设计为原电池,实现将化学能直接转化为洁净的电能,从而可以解决日益突出的能源危机,如何设计,我们下节课将继续学习。

巩固这节课的练习题

1.X、Y、Z都是金属,把X浸入Z的硝酸盐溶液中,X的表面有Z析出,X和Y组成原电池时,Y为电池的负极。X、Y、Z三种金属的活动性顺序为()(A)X>Y>Z(B)X>Z>Y(C)Y>X>Z(D)Y>Z>X 2.下列装置哪些可以形成原电池? 形成原电池的写出电极反应式,并指出电子流动方向。一课三练P38

同步解析与测评P39

作业:①P44-45页:

1、2、②P42实践活动:自作水果电池。

五、板书设计:

第二节 化学能与电能

一、原电池

1、定义:将化学能转化为电能的装置。

2、铜锌原电池装置图:

(―):Zn ―2e-= Zn2+(氧化反应)(+):2H+ + 2e-= H2↑(还原反应)总反应:Zn+ 2H+ = H2↑+ Zn2+

3、原电池工作原理:

(1)电极:负极(―)→失去电子的一级→发生氧化反应 正极(+)→得到电子的一级→发生还原反应(2)方向:电子:负极→正极,电流:正极→负极

(3)、电极反应及总反应

(4)、实质:自发的氧化还原反应(负极+溶液阳离子)

4、形成原电池的条件(1)自发的氧化还原反应(2)闭合的回路

5.化学能与电能(第二课时) 篇五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复习提问:下列装置哪些可以形成原电池? 若能形成原电池写出电极反应式,并指出电子流动方向。 二、发展中的化学电源 1、干电池常见的化学电池是锌锰电池负极(锌): zn-2e—=zn2+(氧化反应)正极(石墨): 2nh4++2e—=2nh3↑+h2↑(还原)   【学与问】锌锰干电池即使不用,放置过久,也可能会漏液失效(作为电解质的nh4cl的水溶液显酸性)使用和保存时应注意什么?         2、充电电池充电电池又称二次电池,它在放电时所进行的氧化还原反应,在充电时又逆向进行,使生成物恢复原状,如此充放电可循环进行,至一定周期后终止。     (1)铅蓄电池                 (2)镍-镉碱性蓄电池     (3)新一代可充电的绿色电池——锂离子电池特点:高能电池,电压高,质量轻,贮存时间长等。用途:电脑、手表、心脏起搏器等。(4)燃料电池氢氧燃料电池:负极: 2h2+4oh— -4e— =4h2o(氧化反应)正极: o2+h2o+4e—=4oh—(还原反应)总反应:2h2+o2=2h2o   【思考与交流】如何科学合理地使用充电电池?                     本节内容与前面所学过的知识的联系是电解质溶液和氧化还原反应,其次从理论上说,任何一个氧化还原反应都可以设计成原电池。氧化剂和还原剂之间转移电子要通过导线(导体)传递才能实现,这样就形成了电流,将化学能转变为电能。 化学电池的反应本质是——氧化还原反应      完成练习            自己收集废旧干电池将其破开观察干电池     为了延长电池寿命和提高其性能,人们将电池内的电解质nh4cl换成湿的koh,并在构造上作了改进,制成了碱性锌锰电池。         观察其构造   学生阅读课本p40         废电池中含有汞、镉、铬、铅等等大量毒性很强的重金属,随处丢弃会给土壤、水源等环境造成严重的污染,并通过人类的食物链给人体健康造成威胁和危害。另一方面,废电池中的有色金属是宝贵的自然资源,如果能回收再利用这些废旧电池,不仅可以减少对我们生存环境的破坏,而且也是对资源的节约。                         作业:课本p42 2、4  复习巩固上节课的原电池概念、原理、组成及应用                 理论练习实际认识日常生活中的干电池,让学生走进生活。                                                         让学生了解各种化学电源,通过介绍新型电池(如锂离子电池、燃料电池等)体现化学电池的改进与创新,初步形成科学技术的发展观。                         感悟研制新型电池的重要性以及化学电源可能会引起的环境问题,初步形成较为客观、正确的能源观。                                          板书设计【板书】第二节    化学能与电能(第二课时)二、发展中的化学电源1. 干电池常见的化学电池是锌锰电池负极(锌):zn-2e—=zn2+(氧化反应)正极(石墨):2nh4++2e=2nh3↑+h2↑(还原)2. 充电电池(1)铅蓄电池(2)镍-镉碱性蓄电池(3)新一代可充电的绿色电池——锂离子电池特点:高能电池,电压高,质量轻,贮存时间长等。用途:电脑、手表、心脏起搏器等。(4)燃料电池氢氧燃料电池:负极:2h2+4oh- -4e =4h2o(氧化反应)正极:o2+h2o+4e=4oh-(还原反应)总反应:2h2+o2=2h2o小结:化学电池的反应本质是——氧化还原反应(十)教学反思本案例通过创设问题情景,学生自主探究问题,通过分析综合提出假设,通过做实验验证假设,得出结论,从而形成新的认知结构。整个过程突出学生“创设问题情景,开展自主探究”的教学方法,而在学生自主探究的过程中体现学生相互交流合作、教师引导,师生互动的教学原则。本案例通过学生作交流,分析讨论、归纳综合,提出假设,通过实验验证的出结论,形成原电池的概念。这样使学生做到了眼到——提高观察能力,手到——提高动手能力,心到 ——提高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并体现了学生合作的精神。本案例通过科学探究实验,分别改变金属的连接方式,更换电解质溶液及电极等实验,对原电池的构成条件进行深入探究,从反复的改变条进行探索,不断使学生认知结构和不断发展,从而提高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通过学生努力得出的结果,满足学生的成功欲望,从而提高学生在自主探究学习中的自信心,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的精神,能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本案例通过让学生制作“水果电池”,进一步验证、巩固所学知识,开阔视野,培养学生创新意识,把探究教学内容迁移和拓展。   本案例是一节以学生为主体的实验探究式新课,通过创设情景,引导学生进入探索的情境之中,让他们自主体验新知识、新概念、新规律的探索与发现,让自主实验探究成为学生实践体验的一部分,通过自主实验,启发引导,小组合作,讨论分析等方法,让实验成为帮助学生开展探究活动的积极手段,并在其过程中培养他们基本技能,激发他们的探究热情,激活学生的学习内驱力。从整节课的教学过程来看,它重在探究、重在实践。在实验探究中,不仅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获得知识,更能启迪学生思维、培养科学精神和创新能力,为学生的进一步发展创造一个新的局面。在实践中学会交流,学会合作,并意识到合作是学习的有效途径,培养集体意识,很好实现化学教学的情感目标。从整体教学效果来看,通过学生的大胆猜想和有目的的实验探索,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是相当不错的,原电池的原理及形成条件,学生都能轻松、愉快地掌握并应用,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于教师的主导作用,达到了预期的教学效果,为后面的新内容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同时,通过实践——认识——再实践的亲身体验的学习过程,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更重要的是,也让学生充分展示自己的机会,使课堂围绕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活动,真正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大大激发学习积极性。

6.化学能与电能说课课件 篇六

《化学能与电能》是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2第二章第二节,学生学习了化学能与热能之后,了解了火力发电原理,进一步学习化学能直接转化为电能。

各位领导、老师们大家好!

我说课的题目是人教版化学必修二《化学能与电能》.下面我将从说教材、说教法、说学法、教学过程等几个方面展开说课。

说教材

教材的地位与作用

本节教材是教学大纲和考纲要求的重要知识点,也是高中化学的教学难点之一。在本专题的教学中,本节教材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它融合了之前所学的氧化还原反应、金属的性质、电解质溶液等知识,在学习过程中还涉及到物理中电学的相关知识,能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

教材的重点

重点:原电池的原理,原电池的形成条件,电极方程式的书写。

难点:原电池原理在生产、生活中的实际运用,电极方程式的书写。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通过实验探究,了解原电池的形成条件,能够判断所给装置能否构成原电池。

2.理解原电池的工作原理,并能够正确书写正负极的电极反应式。

[过程与方法]

通过设疑诱导、实验探索、现象比较等体会科学探究中的常用方法和一般过程,培养学生敏锐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生实验,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探究和合作学习的精神

教具准备

教学媒体、课件;有关实验试剂和仪器

说教法

本节课主要采用实验探究法,辅以多媒体教学、问题讨论等方法进行教学。以“问题”为线索,挖掘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学习兴趣,从而进行探究性实验,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启发式学习,最后通过学生自主学习而接受新知识;使学生的学习过程和认知规律融为一体,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从而理解了原电池的相关知识。

说学法

1.实验探究法 2.边讨论边比较法

学生主要运用实验观察、分析、比较、讨论、概括、练习等学习手段,通过亲自动手参与实验,分析讨论实验现象,解决问题,得出结论的过程培养其探索精神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也能够培养学生的主体性与合作精神。

教学程序

(一)导入新课,以疑激思,揭示新知

通过美国的“自由女神像”患上金属腐蚀病引出课题。设疑:她是怎么患上这种病的呢?那学完本节课——化学能与电能后,同学们就能解开这个谜团了。

(二)实验探索——原电池的概念

原电池:将化学能直接转变成电能的装置

实验1:把一块锌片和铜片,同时插入盛有稀硫酸的烧杯里,观察现象。

实验2:在上述实验中的Cu、Zn电极连上导线。

实验3:在上述的装置中连上电流表。

(三)实验探索,合作交流,探究原电池的构成条件(12min)

(1)实验探究原电池的电极:

形成条件一:活泼性不同的两个电极(导体)

(2)实验探究原电池的电解质溶液

形成条件二:有电解质溶液

(3)实验探究原电池的闭合回路

形成条件三:必须形成闭合回路

(四)原电池的工作原理

播放Cu——Zn原电池工作原理的动画(锌片溶解成为锌离子,氢离子得到电子以氢气泡的形式冒出, 电子的定向移动)。归纳:原电池的原理【较活泼的金属失去电子发生氧化反应,电子从较活泼的.金属(负极)通过导线流向较不活泼的金属(正极)。电解质溶液中的阳离子在正极上得到电子发生还原反应,从而实现了化学能向电能的转化。】并指导学生写出电极反应 。

铜锌原电池的电极反应

(五)尝试新知,反馈巩固,运用新知

(六)原电池的应用

1.交流讨论:自由女神是怎么患上腐蚀病”?同学们就做一回医生来给她诊断诊断。

2.制备各种各样的化学电源,包括常见的干电池、蓄电池,以及我们手机中使用的锂离子电池。还可以制成水果电池。

(七)课堂练习

(八)课堂小结和作业布置

板书设计

化学能转化为电能

一、原电池

1.定义:把化学能直接转化为电能的装置

负极:活泼性较强的金属

①活泼性不同的两个电极(导体)

正极:活泼性较弱的金属或非金属

2、形成条件 ②有电解质溶液

③形成闭合回路(导线、盐桥)

二、原电池原理:

负极:Zn-2e-=Zn2+(氧化反应)

电极反应

正极:2H++2e-=H2(还原反应)

总反应式:Zn+2H+=Zn2+ +H2 ↑(氧化还原反应)

三、应用:

1.金属腐蚀

2.制作各种化学电源

课后总结:

本节课包含两部分内容,一部分是原电池,一部分是电解池,相对来说综合性较强。在教学中,通过自主完成,启发引导,小组合作,讨论分析等方法,让学生掌握此部分内容,形成系统的知识网络,从而应对高考。

从整节课的教学过程来看,它重在探究、重合作。在探究中,不仅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获得知识,更能启迪学生思维、培养科学精神和创新能力,为学生的进一步发展创造一个新的局面。在实践中学会交流,学会合作,并意识到合作是学习的有效途径,培养集体意识,很好实现化学教学的情感目标。

从整体教学效果来看,通过学生的大胆猜想和有目的的探索,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是相当不错的,原电池的原理及形成条件,学生都能轻松、愉快地掌握并应用,为后面的新内容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同时,通过实践──认识──再实践的亲身体验的学习过程,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更重要的是,也让学生充分展示自己的机会,使课堂围绕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活动,真正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大大激发学习积极性。本节课立足于新课程的“教师主导,学生主体”新观念和新教学模式,通过对教材灵活的处理和整合,使得整堂课连贯,生动,趣味十足,能很好的实现新课程的三维目标。以激发学生自主学习为出发点和落脚点,让学生在感受学习主体地位的同时增强学习的兴趣,成为学习最大的驱动力。同时课堂符合学校的实际情况,不需要较高的实验条件;符合学生的实际需求,保证知识,方法,情感全面提高。

当然本节课也存在一些不足:

1. 时间安排不够合理,以至于达标训练中有1道题没来得及处理

2. 学生讲解展示解题思路时化学用语使用错误没有及时订正

3. 对于一些学生已经掌握的知识点强调过多,可以适当简略一些

4. 点拨时语速有些快,可能会有部分学生反应不过来,跟不上。

7.《化学与电能》教学反思 篇七

师:在农村除了使用化学肥料, 还可以使用什么肥料?

学生齐答:农家肥。

师:根据你们的调查与研究, 你们认为是使用化肥好, 还是使用农家肥好?

生1:化学肥料好。

生2:农家肥料好。

师:好, 既然有两种观点, 我们分成两组讨论、交流。

生1:化学肥料肥效高、清洁卫生、施肥方便。

生2:农家肥料来源广、污染少。

生3:简直胡说, 每次学校围墙外边农民挑粪时教室里臭味熏天, 弄得我们必须马上关闭窗户才能听课, 这样还污染少?

全班学生哄堂大笑, 并七嘴八舌地议论开了, 有的甚至在等着看笑话。

……

我看了看手表, 赶紧总结:使用化肥、农家肥均有利有弊, 应合理使用。

学生3显然不服气, 但屈于教师权威, 没有争辩。其他同学也似懂非懂地静了下来。

反思这一教学片断, 我觉得主要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一是备课缺乏充分的预设。新课程强调“以学生为中心”, 备课时除了对照课标、研读教材、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外, 应仔细分析学生的生活环境、思想状况和心理特征, 猜想不同学生面对某个情境可能出现的不同反应, 尽可能做到对课堂演变心中有数, 唯有这样才能减少课堂中“面对学生的意外回答”而措手不及的尴尬。上述教学片断中学生3是实话实说, 其反应不在预设之中, 如果我预先能从学校周围都是农田环境出发, 引导学生用全面的观点、对比的方法分析农民施粪肥时对空气质量的影响, 就能从容不迫地应对学生的问题。

二是课堂缺乏民主的氛围。美国心理学家罗杰斯曾说过:“成功的教学依赖于一种真诚的尊重和信任的师生关系, 依赖于一种和谐安全的课堂气氛。”虽然本教学环节中我让学生进行讨论, 但是由于缺乏相应的民主氛围, 讨论没有深入展开, 学生更多的处于观望之中。个别学生虽作了发言, 这些回答大都在预设答案之中, 而面对学生3的尖锐反驳, 教师没有正视, 缺少对学生应有的尊重, 更没有因势利导以实现有效的生成, 失去了一次让学生情感升华的良机。

三是讨论缺乏正确的引导。首先我没有发现学生3提出问题的价值。能提出该问题说明该生能够将学习与校园环境相结合进行分析, 敢说真话, 这种精神难能可贵;同时他说的是事实, 具有一定的合理性, 只不过是以偏概全。如果能因势利导、深入探究, 这将是课堂中进行情感、态度、价值观熏陶非常好的教学资源。其次, “你认为是使用化肥好, 还是使用农家肥好呢?”这一设问既无法简单定论, 也偏离课程标准“辩论:使用农药、化肥对人类是利多还是弊多?”这一活动与探究的初衷, 仅仅是特意为讲这一知识而展开的伪讨论。

那么, 如何在化学教学中更好地实现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一教学目标呢?反思本教学片断, 我觉得可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改进。

一、贴近实际, 科学预设

预设要为教学过程中学生的情感升华创设条件。教学预设就是教师的教学设计, 它集中体现教师的理念、智慧和经验。教师必须在课前对课程标准、教学任务有一个清晰、理性的思考与安排, 预设要做到“设身处地”、“心中有人”。当然这种预设应是“柔性设计”, 在教学方案设计中要有“弹性区间”, 为学生的主动参与留出时间与空间, 实行多维的、灵活的、开放的、动态的设计。教学预设应充分挖掘和培养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元素, 如化学家故事、化学史、资源环境现状、与化学有关的社会热点问题、化学实验等。本教学环节如果从学校地处农村周围都是农田这一有利条件出发, 创设真实情境, 组织学生走出校园走进田野, 请农技员讲授化肥农药的利弊, 一定能增强学生对生活和自然界中化学现象的好奇心和探究欲, 培养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二、机智应对, 民主和谐

“教育技巧不在于能预见到课堂所有的细节, 而在于根据当时的具体情况, 巧妙在学生不知不觉中做出相应的变动。”新课程下, 学生思维活跃、视野开阔, 课堂上时不时会跳出不和谐的音符, 对此, 教师必须具有敏锐的观察力和随机应变能力, 这是课堂情感升华的重要前提。同时, 教师还必须发扬教学民主, 努力构筑自由、平等对话的平台, 使学生进入积极、活跃、自由的状态。教师应该学会“蹲下来跟孩子说话”、学会倾听、学会理解、学会宽容、学会欣赏、懂得赞美、善于交流, 成为学生成长的伙伴、引导者, 真正成为平等中的首席。如在本教学环节中, 教师首先应该肯定学生3的提问具有一定的合理性, 从而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其次, 讨论时可以自由组合、分组进行, 然后请各组派代表汇报小组观点, 争论不下的观点不回避, 也不急于求成, 可以组织学生课后深入农村开展调查研究。通过自由讨论、调查、对比、分析, 能够使学生进一步学以致用、明辨是非、达成共识, 这肯定比教师空洞地照本宣科的教学效果要好。

三、正确引导, 深层探究

8.浅谈初三化学教学的实践与反思 篇八

关键词:初三化学;实践;思考 作为学生升入初中后才开设的新科目,化学的学习是陌生且跨度较大的,这不仅给学生的学习提出了新要求,对教师的教学来说也是一个新的挑战。经过了一段时间的学习,临近中考,学生和教师的首要任务就是提升化学成绩,在考试中交一份完美的答卷。

一、丰富教学方式,调动学习热情

相对于数学、物理等科目来说,化学其实并不难学,而且各种各样的实验充满了乐趣。但有些教师的教学方法过于单一,反复做同一类实验,生硬地逼学生背诵元素周期表和化学公式,导致学生觉得化学学习困难,继而对学习化学望而却步,产生惧怕心理。带着这种心理做题,尤其是遇到化学实验设计题,便是“一个头,两个大”了。

因此,在临近中考的最后一年,教师需要改变以往单一的教学方式,多元化、多角度地展开教学,大力提高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让学生带着热情、带着冲劲学习化学,体验化学的奥妙,提高化学成绩。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除了经常运用做实验的方法外,还可以有效利用多媒体进行教学(有些教师认为多媒体教学和化学关系不大,单纯地依赖实验设备,这是不对的)。例如,笔者会提前下载好电视节目《是真的吗》中“曼妥思和可乐同食会在人体内发生化学反应”的相关片段,然后问学生:“我们学过碳酸的知识,谁能帮老师分析一下这种说法正不正确?”为学生设置悬念,调动学生的求知欲,再慢慢引导学生回想旧知识,了解新知识。

二、量体裁衣,划分作业层次

要想学好化学,需要不断练习巩固。于是很多化学教师在课下为学生发放大量的化学中考真题、模拟试题。这让学生和家长极为头疼。这些试卷占据了学生大量的课余时间:完成化学试卷,其他科目没有时间复习;各科时间均分,化学试卷做不完。

对此,笔者认为化学教师不应采用题海战术,而应该量体裁衣,根据每个学生的不同情况设置不同的作业题目。笔者会在课下精心选择,选典型题目,且每个题目类型不会重复出现。笔者将选出来的题目划分为基础知识题型、发散思维题型和综合创新题型。学生可以根据自身情况自主选择。这样,水平较高的学生,在时间充裕的情况下,轻松完成了基础知识的题目,继而转战发散题型,搞定后可以挑战综合创新题,而水平较低的学生,完成基础题目就可以巩固所学知识,而不会出现题目太难想破头都做不出的情况,打击学生的学习自信心。

三、效率教学为主,查漏补缺

课堂上大量的知识灌输、课后繁多的作业负担,会给学生太大的精神压力,影响学生的身体健康。笔者认为,高效教学、高效学习才是初三最后的复习时间里教师和学生需要的。

在高效教学实践中,笔者十分重视查漏补缺。首先是基础知识的把握。让学生将以前做过的练习册、试卷都找出来,做对的题目不看,专攻做错的题目,这道题为什么错?错在哪里?掉进了题目的何种陷阱里?对这道错题进行方方面面的研究,把题目吃透、吃“活”,能举一反三,而不是大量做题,浅尝辄止。

笔者分析近几年的化学中考试卷,发现考题和我们当下的生活实际联系得越来越密切。因此,笔者搜集了一些关于PM2.5、甲醛消除剂、吸氧增强记忆力、食物干燥剂等社会热点、焦点话题,和学生一起分析、解读,希望能在实际应用和考试中切实帮到学生。

参考文献:

9.化学键与化学反应教学反思 篇九

石嘴山一中:贺学明

首先,化学键对高一的学生来说有一定的难度,学生不能很好地理解。本节课内容是学习了原子结构知识、元素周期表及电解质等内容后安排的。在初中,学生已经了解了原子、分子、离子是构成物质的基本微粒,知道化学反应的本质是分子再分、原子的重新组合,但并不清楚分子再分、原子重新组合的原因,并不清楚这些微粒之间是通过怎样的相互作用构成物质的。因此,在教学中把一个问题设计成一个个学生可以很容易回答的问题,降低难度。其次,内容过于抽象,于是教学中在水的电解、氢气在氯气中燃烧和钠在氯气中燃烧的分析中采用了较为通俗的动画便于学生学习与理解,有利于活跃课堂气氛。以往的教学中都是按教材“离子键→电子式及化合物形成过程→共价键→化学键”的顺序来学习,但经常出现学生把离子键、共价键、离子化合物、共价化合物混淆的情况。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本节课设计将离子键和共价键同时对比学习,突出两种化学键的形成微粒、构成元素、成因及判断等,对比他们的不同之处,学生的混乱情况有所改善。

10.《化学与电能》教学反思 篇十

教学目标:

1、通过实验研究使学生认识到化学能可以转化为电能,初步认识原电池的结构和工作原理。学会判断原电池的正、负极,初步认识电极反应式及原电池反应方程式的书写。

2、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和依据实验事实得出结论的科学态度,训练科学的学习方法,渗透环境保护意识。

3、培养学生探究式的思维能力、自学能力和动手能力及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原电池原理,构成原电池的一般条件。

教学过程:【导入】图片放映(电池、电板等)

【提问】上述图片上的东西大家都不陌生,那么电池释放的电能来自哪里?

【引出】原电池

【知识拓展】付打与付打电池

【实验探究】

(实物投影实验)

实验1:把一块锌片和一块铜片分别插入盛有稀硫酸的烧杯里,观察实验现象

实验2:把一块锌片和一块铜片同时插入盛有稀硫酸的烧杯里,观察实验现象 实验3:用导线把实验2中的锌片和铜片连接起来,观察实验现象 实验4:在导线中间连接一个灵敏电流计,观察实验现象 【提问】(学生讨论)1,铜与稀硫酸不反应,但是与锌片相连后,铜片上有气泡产生,是如何生成的? 2,电流计指针偏转方向如何?和干电池对比确定电极名称 3,试从能量角度分析此装置与锌片单独与稀硫酸反应有何不同

【教师归纳总结】(板书)

一:原电池

1、概念:将化学能转化为电能的装置称为原电池

2、电极名称及电极反应:负极(锌片):Zn-2e=Zn2+(氧化反应)

正极(铜片):2H++2e=H2(还原反应)

原电池总反应:Zn+2H+=Zn2++H2(氧化还原反应)

3、电子方向:由负极经导线到正极

电流方向:正极到负极

4、实质:氧化还原反应分开在两极进行,还原剂所失去的电子通过导线转移到氧化剂 【实验研究】

构成原电池的一般条件(实物投影实验)

注意观察指针是否偏转,若偏转,方向如何?正、负极分别是什么?若不偏转,可能的原因是什么? 参照实验:在一装有稀硫酸的烧杯里分别在两边插一铜片和一锌片中间用电线连接一灵敏电流计,观察现象 实验1:在一装有稀硫酸的烧杯里分别插一铁片和一锌片中间用导线连接一灵敏电流计,观察实验现象 实验2:在一装有稀硫酸的烧杯里别在两边插一碳棒和一锌片中间用导线连接一灵敏电流计,观察实验现象 实验3:在一装有稀硫酸的烧杯里分别插一铁片和一铜片中间用导线连接一灵敏电流计,观察实验现象

实验4:在一装有稀硫酸的烧杯里插两锌片中间用导线连接一灵敏电流计,观察实验现象 实验5:在两装有稀硫酸的烧杯各插一铁片和一铂片中间用导线连接一灵敏电流 计,观察实验现象 实验6:在一盛有酒精的烧杯中分别插一铜片和一锌片中间用导线连接一灵敏电 流计,观察实验现象 【提问】

通过电流计指针偏转情况判断以上装置哪些构成了原电池,并结合所给装置图分 析组成原电池的条件和原理 【学生讨论】 【教师归纳总结】(板书)

二:构成原电池的一般条件

1、有氧化还原反应

2、两个活泼性不同的电极

负极:较活泼的电极(氧化反应、电子流出)

正极:较不活泼的金属、石墨等(还原反应,电子流入)

3、同时与电解质溶液接触

4、形成闭合回路

以上几个条件需同时满足

【课堂练习】

【拓展学习】

钢铁的电化学腐蚀,环境保护

板书设计:

一:原电池

3、概念:将化学能转化为电能的装置称为原电池

4、电极名称及电极反应:负极(锌片):Zn-2e=Zn2+(氧化反应)

正极(铜片):2H++2e=H2(还原反应)

原电池总反应:Zn+2H+=Zn2++H2(氧化还原反应)

3、电子方向:由负极经导线到正极

电流方向:正极到负极

4、实质:氧化还原反应分开在两极进行,还原剂所失去的电子通过导线转移到氧化剂

二:构成原电池的一般条件

5、有氧化还原反应

6、两个活泼性不同的电极

负极:较活泼的电极(氧化反应、电子流出)

正极:较不活泼的金属、石墨等(还原反应,电子流入)

7、同时与电解质溶液接触

8、形成闭合回路

11.《化学与电能》教学反思 篇十一

摘 要九年级化学绪言课对于学生学好化学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本文介绍了当前九年级化学绪言课的几种典型课型,并对这些典型课型背后的原因进行了较深层次的剖析,对九年级化学绪言课的核心要义进行了探讨和反思。

九年级化学 绪言课 教学现状 功能价值

九年级化学是学生学习化学的启蒙阶段,九年级化学绪言课通常是学生学习化学的第一课。第一节化学课,学生对化学充满好奇和期待,是教师将化学学科的研究对象、研究内容、研究手段和学科价值等鲜活地呈现在学生面前,从而让学生对化学学科特质留下深刻第一印象的良好契机。绪言课将直接影响学生后续的化学学习。但由于绪言课往往没有具体的学习目标要求,根据不同教师的理解就有许多不同的处理方式,其效果也就大相径庭,如果没能深入理解和把握绪言课的功能和价值,绪言课就很容易流于形式,起不到应有的作用。基于长期的教学实践,笔者对当前绪言课教学的现状进行了观察、分析与总结,并试图提出解决的对策。

一、当前九年级化学绪言课的几种典型课型

1.“实用”为主,直入“考点”型

有些教师的绪言课只是简要叙述一遍化学的定义,即化学是一门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及变化规律的自然科学。然后从定义中提炼出“考点”:性质——包括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变化——包括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接着配以大量练习训练学生辨析以上两组概念,以求达到考试要求。这一类型的第一节化学课其实不能称之为绪言课,它看上去最“实用”,但实际上没有体现化学学科的特征。

2.满堂资料史实,说教叙述型

该类型的绪言课,通过图片展示,列举史料,从化学的发展史开始阐述化学与人类文明的密切关系,体现化学学科的重要性。教师的讲述占用了课堂的始末,于学生而言只是听了一场科普讲座。实践表明,试图仅仅通过介绍化学与生活的联系达到激起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不现实。

3.有声有色,热热闹闹型

不少教师认识到化学的趣味性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有效途径。在课前精心设计了许多奇趣小实验,如“清水变牛奶,牛奶变清水,牛奶变可乐”“大象牙膏”“魔棒点灯”……这些小魔术让学生兴奋新奇,但其中原理学生无法理解,教师又暂时不适合解释,这种一时的好奇不等于激起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当前九年级化学绪言课存在的问题

1.唯中考论,对绪言课功能和价值认识不足

绪言课旨在让学生了解化学的概貌并初步渗透化学学科的思维方法。不少教师把考点作为授课的唯一“指挥棒”,考什么就教什么,而忽视了渗透化学学科思维方法的重要性。在多年的初中教学实践中,目睹了许多学生很艰难地学习化学的过程。他们面临的主要困难是:学生认为教师每节课都罗列了太多需要他们去“死记硬背”的事实性知识材料和内容、学生所学到的化学知识之间的逻辑结构不甚清楚、在学生看来化学知识过于抽象等。这不仅是学生的学习困难,也给教师的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据观察,许多初中学生学化学只是在“背化学”,由于初中化学的知识容量少,对综合应用的要求也不高,所以学生不用化学思维思考,只要记住相关知识点,在考试中也能获得较好的分数。但进入高中,知识体系变得繁杂,综合应用能力的要求提高,对于没有形成化学学科思维的学生,学化学将变得举步维艰,高中教师的教学效果也将事倍功半。

2.教材无绪言课,缺乏教材二次开发能力

教材的“二次开发”,是指为了更好地适应不同学校教学的需要和学生的需要,教师基于课程标准的要求,对所选用的教材内容进行适度增删、调整和加工,并辅以其他教学资源[1]。目前各地所使用的教材中,有些版本是没有编写绪言的,这就要求教师根据自己对绪言功能价值的理解,选取设置合适的内容,对教材进行二次开发。由于所选取设置的内容必须综合学生现有的认知,既要让学生有兴趣参与,更要有能力参与,这无疑是一个需要精心设置,通盘考虑的过程。缺乏对教材进行二次开发的能力,应该说是许多教师没能上好绪言课的关键因素。

3.重视化学趣味性、有用性,忽略化学学法指导

很多教师认为只要展示了化学学科的趣味性、重要性,就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这是对绪言课所承载的功能认识片面化的结果。我们知道化学课不总是有趣、热闹的,教师应该注意围绕“学化学”的话题展开教学活动,帮助学生解开“化学重要”“我要怎么学”的问题,帮助学生获得认识与体会。否则,所谓的趣味性只能引起学生的一时新奇。学生随着学习进程的推进会有一种“上当受骗”的感觉,认为绪言课和真实的化学课堂离得太远,绪言课只是教师的一种“作秀”。因此,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兴趣应建立在学生通过科学的方法,获得知识的体验中,这样的热情和兴趣即使在今后的学习中遇到困难(这是必然的)也能够得以维持和发展。

三、基于化学学科特质的绪言课实践与反思

1.绪言课应具有的功能与价值

义务教育阶段的化学课程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为主旨,注重对学生进行化学教育的启蒙,培养学生对化学的兴趣。九年级化学绪言课的功能是让学生了解化学的概貌,了解化学是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和变化规律的科学,了解实验是化学学习的重要途径和手段,意识到化学要联系生活和生产实际;其价值是帮助学生形成关心物质及其变化的兴趣和习惯,培养其对自然、对社会的责任感。

2.体现化学趣味性和实用性,要让学生体验如何“学化学”

结合一节绪言课教学设计案例对如何体现化学趣味性和实用性,让学生体会感悟如何“学化学”进行分析。

环节一:联系生活的实验探究活动

近年来市场上出现一款热卖产品“暖宝宝”。其成分:铁粉、水、活性炭、盐。功能:短时间发热,40℃以上保持12小时,可用于防寒、户外保暖。发热原理:铁为粉末状,铁、碳、水和盐构成原电池,形成原电池效应,大大加快氧化还原的速率,使铁短时间生锈放热。

“暖宝宝”主要成份之一是铁粉,利用其发热原理设置如下情境:以实验探究的方式引导学生层层深入认识其性质、变化,让学生切身感受化学学科的趣味性,体验实验这一研究化学的重要工具在化学学习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①研究铁粉的性质

a.观察铁粉(色、态、味);

b.将铁粉洒入水中[密度(与水比较)、溶解性];

c.将铁粉洒入食醋中(比较与洒在水中的区别);

d.将铁粉洒向酒精灯火焰(这就是节日里绽放在夜空的烟花)。

教师及时小结:通过实验获得有关铁粉性质方面的认识:颜色、状态、气味、密度、溶解性、可燃性等。

②深入研究铁粉的生锈变化(教师演示)

a.对比观察使用前后的“暖宝宝”,根据生活经验及实验检测判断出铁粉变铁锈。

b.通过使用说明的简单介绍,引出“空气”这一使铁粉生锈的条件,接下来的环节就是让学生感受空气参与铁粉生锈过程的事实。

c.“看见”空气的环节设置:根据气压差原理认识气体被消耗。该知识点虽是学生初二物理学过的,但这个知识点本身抽象,许多学生依然不是很理解。所以,这个环节为理解下面的实验作铺垫,减少学生理解上的困难。

d.验证空气参与铁的生锈过程。

实验设计:将“暖宝宝”装入锥形瓶,塞好带导管的橡皮塞,夹好止水夹。导管另一端插入盛水的量筒(滴几滴红墨水,并记下此时刻度),待锥形瓶冷却后,打开止水夹,观察量筒液面变化。

教师及时小结:关注探究过程中铁粉的变化,包括颜色变化(由黑色变为棕褐色)、某些特性的变化(不能再被磁铁吸引)、能量变化(放热)等。

③总结:研究物质的基本方法

a.关注物质的性质;

b.关注物质的变化;

c.关注物质的变化过程及对结果的解释与讨论。

环节二:让学生体验奇妙的微观世界,欣赏简洁的化学语言

中学化学学习的思维方式,是从物质及其变化的宏观现象入手,从原子、分子水平进行研究和探索,用化学符号系统进行描述。从宏观、微观、符号三者联系的角度认识和揭示物质及其变化的本质和规律。

①建立模型,体验奇妙的微观世界

化学的本质是在分子、原子水平上研究物质,所以,要让学生在初次接触化学时就对微观世界有所体验。在学生所处的认知阶段,以搭积木类比建立模型是比较恰当的形式。物质都是由大量我们看不见的微粒构成的,一种物质变成另一种物质,就像小孩子搭的积木模型,当你往模型上添加积木块或减少积木块时,一种模型就变成了另一种模型,甚至相同的积木块也可以组合成不同模型。

②欣赏简洁优美的化学语言(元素符号、化学式、化学方程式)

告诉学生,今后学习化学的过程中,我们不仅要对宏观现象进行描述,要从微观层面进行解释,还要用化学符号进行表征,化学语言简洁优美,也是我们学习化学的重要工具。

环节三:通过展示史实与应用,感受化学学科价值与魅力

展示从古至今,化学史上的重大成就,让学生体会,如果没有化学家研制出的化肥和农药,全球粮食产量将要减半;如果没有化学家研制出的抗生素等药品,人类的平均寿命将缩短25年;如果没有化学家研制出的各种新型材料,人类文明的进步将举步维艰。

3.绪言课的教学中应渗透化学学科核心素养

《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提出要引导学生认识物质世界的变化规律,形成化学的基本观念[2]。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应重视以化学基本观念为线索,将化学的基本观念渗透在教学中。在绪言课实例中,始终以铁粉为主线,在学生通过实验获得学习体验的过程中始终关注化学基本观念的渗透。通过认识铁粉的性质及其变化,让学生明确化学的研究对象是物质及其转化,渗透化学转化观、能量观;教学过程中采用实验体验、搭建模型等手段,让学生体会实验是化学学科的研究方法和认识活动,渗透实验观、微粒观、科学本质观;最终通过对铁粉生锈原理的认识和分析,让学生明白化学学科研究的目的是促进社会进步和可持续发展,渗透化学的价值观、STS教育。整个教学设计过程将三维目标精心提炼与整合,把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提炼为能力,把情感态度价值观提炼为品格,能力与品格的形成即是三维目标的有机统一[3],而这一过程实际上就是当前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所提倡的化学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

4.实验是让学生体会化学基本观念的有效途径

实验是生生合作、师生合作的良好平台,是培养学生观察能力的基本途径,也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最好载体,而教师在实验设置中,往往过多注重知识目标的落实,过于集中论证结果,体系的变化过程往往被忽略,这也是导致学生逐渐对实验失去兴趣的重要原因。

例如,前文提到的实验要从“暖宝宝”中分离出铁粉,可提醒学生思考两个问题:一是怎么分离?使用磁铁的具体操作细节?如果直接用磁铁吸引,会发现铁粉很难从磁铁上分离下来,要用包上塑料袋(或滤纸)的磁铁吸引,然后小心收拢塑料袋(或滤纸),移开磁铁,就能很好地将铁粉与磁铁分开。二是为什么要分离?要让学生明白,要研究一种物质首先要获得尽可能纯净的物质,这种理念在后面的教学中也会涉及。

5.让学生感受化学学科价值

通过前文的实例,请学生根据“空气是导致铁生锈”的认识,列举生活中铁制品的防锈措施,体会其中的防锈原理,用鲜活的实例,让学生感受化学知识在生活中实实在在的应用价值。一直以来,化学学科饱受误读,被当作是污染、危害的代名词。通过列举古代、近代的典型化学史实,播放现代化学在高科技材料上的应用视频,让学生感受化学在人类文明发展历程中的重要作用。让学生们认识到:“科学这把钥匙既可以开启天堂之门,也可以开启地狱之门”[4],而具体打开哪一扇门,决定于拿着这把钥匙的人的素养!

参考文献

[1] 俞红珍.教材的“二次开发”:涵义和本质[J].课程·教材·教法,2005(12).

[2]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3] 余文森.从三维目标走向核心素养[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6(1).

[4] 理查德·费曼.科学的价值[J].中文自修,2000(1).

12.《化学与电能》教学反思 篇十二

关键词:新课标,高中化学,课堂教学,教学反思

一、组织好新课程理念下的课堂教学

现阶段,班级授课制仍是新课程教学的主要方式,课堂仍是学科教学的主阵地。教师的专业素质和课堂组织能力直接影响着课堂教学的效益和质量。为了让教师能用好新教材,搞好新课改,我们除强化课程新理念的学习,搞好新教材的培训,认真开展新课程教学方法的研究,抓好教师专业知识的学习和教学基本功的训练外,还应重点引导教师组织好化学新课程的课堂教学,努力提高课堂教学效益。经过一年的探索,我们取得了明显的实践效果。要组织好化学新课的课堂教学,我认为教师要注重以下几点:

1. 更新理念是前提。

理念是实践的前提,行动的先导。化学新课程的基本理念是面向全体学生,给每一个学生提供平等的学习机会;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为主旨,使学生学习适应现代生活及未来社会所必需的化学知识、技能和方法;倡导以科学探究为主的多样化的学习方式,使学生在熟悉的生活情景中感受化学,在“做科学”的探究实践中逐步形成终身学习的意识和能力。面对全新的课程理念,教师要组织好课堂教学,就要从潜意识里转变教育思想、更新教学理念。

2. 重视设计是基础。

教学设计是课前对教学活动进行系统规划的过程,是组织好课堂教学的基础。教师组织新课程的课堂教学,要以新理念为指导,按新课程要求统筹安排好“教的设计”和“学的设计”,尤其是指导学生学,引导学生探究和发展。

3. 转变行为是关键。

有人说,课改成功的关键在教师。这是因为教师是课程改革的主力军,只有教师的教学观念和教学行为发生转变,才有学生的地位和行为的转变。课堂上只有教师讲、学生听,教师做、学生看,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就得不到发展。教师要逐步培养学生的独立性、自主性、创造性,使学生达到知、情、意、行的统一。

4. 改变方式是核心。

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的改变是新课程改革的显著特征,教学方式的变革最终要落实到学习方式的改变上。化学新课程的核心理念就是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为主旨,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也就是要改变传统的单一、死记硬背、机械训练、被动的学习方式,建立和形成能充分发挥学生主动性的,以探究学习为主的多样化的学习方式,促进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这也是新课程改革的核心任务。因此,在化学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学科特点,以及学生的知识基础和生活经验,选择不同的教学方法,设计学生自主参与、乐于探究、合作交流、主动接受等多样化的学习方式,改变以教师传授为主,学生“听、记、背、练”的被动状况。

5. 优化实验是重点。

“以实验为基础”是化学学科的基本特征。化学实验是化学学科发展的最现实、最生动、最有效的载体,“是进行科学探究的主要方式,它的功能是其他教学手段无法替代的”。所以化学新课程把化学实验作为化学探究学习的重要手段,要求教师不仅要让学生动手实验,而且要让学生学会设计简单的实验方案,从实验中收集证据,验证假设,使问题获得解决或取得探究的结果。

二、新课标下高中化学的课堂教学与反思

教学反思被认为是“教师专业发展和自我成长的核心因素”。我认为教学反思不仅仅是课后反思,还包括课前反思和教学过程中反思,而且教师要注意他人的反思,相互交流反思内容。

1. 课前反思:研究教材,确定教学目标,研究教学方法。

课前反思很重要,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课前反思主要是反思过去的得和失。我们总感觉新教材内容不多,却有说不完的话题,如人教版《化学.1》“化学计量在实验中的应用”一节的第一部分:“物质的量的单位———摩尔”,教材内容虽然简化了“阿伏加德罗常数”的概念,没有出现物质的量与微粒数、物质的量与物质质量的计算例题与练习,但在“学与问”中出现了相关的问题(计算),并且学生也很有必要掌握这部分知识,也就是说教师有必要下功夫让学生掌握它。

2. 教学中反思:注重学生反馈,控制教学进程,优化师生行为。

课堂教学中的反思看起来有点“为时过早”,但它其实是教师调控教学过程的最佳时机。教师在课前备课了、准备了,课前想好了教师要问学生的问题,但学生却“一问三不知”,这说明教师的设计不符合学生的现有知识水平,教师就得改,就得变。教师可以反思是否站在学生的角度思考问题,是否把自己当成学生在处理问题。我在教学中采用“创设情境—启发引导—自我实践—讨论深化—归纳总结”的情境导学式教学模式,旨在为学生创设一个个问题情境,让学生沿着一级级的情境台阶去养成“问题意思”,探求解决问题的方法,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3. 课后反思:总结整个教学过程中的得和失,为以后的教学服务。

对于课后反思,一些教师总认为它是亡羊补牢,其实不然,教师不但要反思自己在教学过程中过失和不当的地方,而且要反思成功的地方。自己在教学过程中得到了哪些启发,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是否适合学生,师生配合是否默契,学生学得是否轻松愉快……教师都要加以回顾和总结,为以后的教育教学服务。

13.初中化学实验教学反思与策略范文 篇十三

摘要:本文旨在结合自身的教学实践,浅谈实验教学的重要性及如何进行有效的实验教学。在实际教学中,实验教学在化学学科中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化学实验和化学学科不可分割。因此,加强初中化学实验教学是提高化学教学质量的重要一环。“以实验为基础”是化学学科的基本特征。实验是化学学科的灵魂,是化学的魅力之所在,是有效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重要源泉,更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进行有效的实验教学应从强化课堂演示实验教学;重视学生分组实验课堂教学;开发家庭小实验;运用多媒体技术辅助实验教学等方面努力。

关键词:实验教学

实验技能

思维能力

创新能力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化学的许多重大发现和研究成果都是通过实验得到的。学习化学是一个重要途径是实验,通过实验以及对实验现象的观察、记录和分析等,可以发现和验证化学原理,学习科学探究的方法并获得化学知识;同时可以提高学生的动手动脑能力,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通过以化学实验为主的探究活动,使学生体验科学研究的过程,激发学习化学的兴趣,促进学习方式的转变,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同时,通过实验形成概念,得出规律,认识物质性质有利于人们更好地利用物质和改造物质。通过实验能使学生感受到真实的化学、有用的化学。掌握实验技能,提升实验综合能力,为从事科学研究、工业生产等奠基。在初中化学教学活动中,如何让学生掌握好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提高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是整个教学能否取得实效的关键。实验是化学学科的灵魂,是化学的魅力之所在,是有效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重要源泉,更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在实际教学中,教育工作者们认识到实验教学在化学学科中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从多年的实践经验中也证实了实验教学的重要性,为此化学实验和化学学科不可分割。因此,加强初中化学实验教学是提高化学教学质量的重要一环。“以实验为基础”是化学学科的基本特征。当今,化学实验仍然是化学学科发展的最现实、最生动、最有效的物质载体。化学实验是一项既动脑又动手的技能性学科活动,它不仅是对化学现象和规律的认知活动,还是对未知化学世界的探求活动。领会新课程,就必须充分重视化学实验教学。

如何进行有效的实验教学,是非常重要,也是非常必要的事情,这关系到实验的真正教学效果,同时,也是对学生从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体验等方面进行教育的良好机会。新的化学课程标准对实验的要求有了新的内涵,不只局限于以往教学大纲所强调的基本技能目标,还包括尝试科学探究的要求,即学生不仅要会动手做实验,而且要学习像科学家那样去思考和研究问题。在化学课上,学生的学习兴奋点、兴趣点往往集中在实验方面。而传统的实验教学中,部分教师对照考纲的必做实验,是一支粉笔、一张嘴,从目的、原理、步骤、实验的注意事项等在黑板上画实验、讲实验,学生听实验、背实验。有些教师认为中学阶段,不是搞科学研究,学生做不做实验妨碍不了多大事情,只要不影响考试成绩就行,他们对学生实验不予重视,带有应付心理;部分教师做实验时按课本照方抓药,缺少趣味性,缺少能引发学生主动思考的问题,类似于详细周全的“菜谱”;部分教师对某些实验采取回避的方式,实验与生活脱节,缺乏学习的价值体验;有的教师完全用计算机演示代替化学实验,一张接一张的投影片和动画播放,进行“电灌”,化学实验中的多种新鲜感觉只剩下视觉和听觉,实验的真实性大大打了折扣,学生对实验本身的体验几乎相当苍白。结合多年的教学实践,我认为进行有效的实验教学,应从以下方面努力。

1、强化课堂演示实验教学

演示实验最能调动学生的情绪,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和求知欲。例如,绪言课时,与其滔滔不绝的说教,不如做几个有趣的化学实验:像溶液颜色变化的反复无常、魔棒点灯、烧不坏的手帕、清水变牛奶、葡萄汁变红酒等能让学生的学习兴趣空前高涨,这就让学生不自觉中对化学产生浓厚兴趣,激发他们的探索欲望,坚定他们学好化学的信心和决心。演示实验是由教师在课堂上结合教学内容进行的实验。演示实验能紧扣课堂教学环节,以其形象、生动的教学效果,灵活多变的实验方式,有效的配合化学课堂教学,提高学生的兴趣,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启发学生的思维活动;更重要的是演示实验能发挥演示教学的“示和范”作用,培养学生正确的实验方法、实验操作的规范性和精确性。

2、重视学生分组实验课堂教学

学生分组实验是在教师指导下,学生利用一定的仪器设备和材料亲自动手、独立操作的实验。这类实验着重培养学生实验操作能力、数据分析能力、归纳总结能力,同时又是培养实事求是、严肃认真的科学态度的一种途径。实验课是最能体现学生为主体,教师是主导。在实验课堂教学中应注意加强“动手”能力训练,结合本学科及相关学科的知识,注意实验操作的每一个细小环节,真正做到规范操作。这有利于提高实验成功率,在培养动手操作能力的同时也培养了学生在自行设计时的规范性、系统性和完整性。为达到实验课堂教学的最大效益。我们应做到每次实验前教师应提前布置学生预习,留有一定的时间让学生做好准备。预习并不是简单的浏览。教师可通过设计一些思考题,让学生通过预习来解答。实验课内容多而时间少,有的实验原理复杂,学生对实验仪器很陌生。如果在课前对实验不做好充分的预习,实验时必将会难题百出、障碍重重。学生们或束手无策,或忙乱一团,或只能呆板的按教师列好的程序机械的操作。其结果,只能使学生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很难达到实验课的教学目的。因此,在进行每个分组实验前,都让学生充分认真地做好预习,甚至到实验室对照仪器进行预习,尽量使学生对实验应该达到的结果、所用的实验方法做到心中有数,从而收到理想的实验效果。实验课突出的特点是个人活动。如果学生对实验无兴趣,或是因人多仪器少而无机会动手,或是教师对实验施加过多的干预,剥夺学生个人操作的机会,造成学生“假参与”等,都将影响到实验课的效果,丧失实验的意义。因此,必须设法避免和防止“不动手”和“假参与”现象的发生。教师在设计实验教学程序时,应认真构思好学生观察过程中的每一个环节和符合学生实际的教学方法,对实验中出现的问题、现象、失败的原因要尽可能考虑细致,尽可能多设置几个“为什么”,以激发学生思维加强实验教学的课堂组织管理。实验课并不单单是训练学生的动手能力,更重要的是学会思考,学会学习。因此,实验后可进行讨论与小结。多数学生把观察简单地理解为“看”,对看到的现象缺乏分析和思考,实验完毕后往往答不上产生现象的原因和实验的结论。故在每个实验完毕后,教师要及时总结实验中存在的问题和问题存在的原因。实验证明,让学生参与实验教学,比教师唱“独角戏”要好得多。首先,要有意识、有目的地通过一些具体的观察活动,从一点一滴做起,对学生进行长期培养,并在观察过程中提出各种有启发性的问题,加以具体的指导,使学生逐渐学会观察的方法,养成观察的习惯。在实验过程中,鼓励学生开动脑筋,大胆质疑。抓住现象的本质,找出与该现象相关联的问题,进行认真分析。其次,教师在实验中要经常启发学生进行分析、讨论,以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经常分析常见的化学现象,就可以逐步提高学生分析实验现象的能力。化学实验教学中,学生真正参与实验,有效与积极参与的和谐统一,能使实验探究在培养学生三维目标中最优化。

3、开发家庭小实验

教学实践表明,家庭小实验的引入使课堂教学延伸至课外,它对激发学习兴趣、巩固知识技能、培养能力、开发智力起到一定作用。化学实验是化学理论应用于实践的桥梁,为了拓宽学生的视野,体现化学实验的生活化,因此要重视家庭小实验和习题类实验。家庭小实验和习题类实验是学生实验的拓展和延伸。化学是一门实践性和应用性很强的科学,化学知识广泛渗透进个人和社会的各个方面。化学物质、化学现象、化学变化无时不在、无处不在,因此要开展社会实验活动,通过贴近生活、贴近社会的一些家庭小实验、习题类实验陶冶学生情操,培养社会责任感,认识和理解化学学科对个人和社会的贡献和价值。当我第一次向学生布置家庭小实验--观察蜡烛色态、构造及点燃时的现象时,学生感到很新奇。而第二次布置家庭小实验——用玻璃杯、白糖,水来做分子间有间隔的实验时,学生开始产生浓厚兴趣,大多数学生在家里动手做了这个实验,都很成功。第二天到课堂上七嘴八舌相互讨论实验现象和结果,学习化学的兴趣也随之激发出来。后来,每逢做演示实验时,学生往往会问老师:“我们什么时候做?”十几个家庭小实验的开发,不仅丰富了学生的课余生活,使学生扩大了视野,培养了动手实验能力和观察分析能力,而且由于它们与课堂教学内容同步,也对知识的理解和巩固起到促进作用。我还把铁钉生锈课堂实验当作家庭小实验,提前一周布置给学生在家里做。到了探究铁生锈条件这节课时,找几个做的现象比较明显的同学到黑板前面汇报。再找几个没有做成功的同学的实验让他自己先分析实验失败的原因,然后再由其他同学为他找原因。通过大家的相互交流后学生很自然就接受了“铁在潮湿的空气中能跟氧气发生化学反应,生成铁锈”这一事实。进而再请学生思考:“一半浸在水中的铁钉,哪一部分锈斑最明显,为什么?”启迪学生并让他们对铁生锈的原因和防止铁生锈的方法有较深入的了解。

4、运用多媒体技术辅助实验教学

多媒体技术的使用能使化学教学更加丰富多彩、直观生动。运用多媒体技术可以实现以学生学习为中心,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培养学生适应信息化社会需要的信息,收集、选择、处理的能力。同时也促进了他们之间的交流。传统的实验教学遇到一些要求高、难的实验往往难以进行,多媒体却可以弥补这一缺陷,例如:(1)爆炸、毒性较大且不易控制的一些危险实验。比如面粉爆炸实验,一氧化碳的可燃性实验都可以用多媒体展示具体的过程。(2)学生易出错误的实验,多媒体模拟一些错误的实验,可使学生亲眼感受错误操作的危险性,从而避免错误的发生。比如用Flash动画模拟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铜的实验,可以通过多媒体效果模拟:如果反应前先加热后通一氧化碳会使玻璃管炸裂;反应完后如果先停止通一氧化碳后停止加热会使新生成的亮红色的铜重新被氧化成黑色的氧化铜等等。(3)微观物质结构及其运动的实验,有时通过语言描述比较难理解,结构模型的使用又不方便,而借助多媒体三维图功能则可以有利于学生对微观世界的理解,有利于空间想象能力的培养。比如用Flash动画模拟质量守恒定律的微观解释。水电解过程中的原子分子之间的转化就一目了然,也可以让学生得到化学反应前后原子种类没有改变,原子数目没有增减,原子的质量也没有变化的结论。但对多媒体技术的应用必须把握一定的度,因为化学毕竟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实验是形成基本操作技能和树立培养科学态度的过程,而多媒体无法代替否则可能产生适得其反的结果。

14.《化学式与化合价》教学反思 篇十四

在元素化合价的教学中,我首先让同学们熟记前二十号元素的原子结构示意图,特别关注的是最外层电子数,因为最外层电子数决定元素的化合价。一般情况下,⑴当元素的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是1、2、3时,与其它元素相互化合时,容易失去最外层上的1、2、3个电子,分别带1、2、3个单位的正电荷,对应形成的化合价为+

1、+

2、+3价;⑵同理当元素的原子的最外层的电子数为5、6、7时,与其它元素化合时,容易得到3、2、1个电子,分别带3、2、1个单位负电荷,对应形成的化合价为-

3、-

2、-1价;⑶有些元素的原子具有可变的化合价,一般情况下用已知元素的化合价求得,其根据是化合物中正负化合价的代数和为零;⑷辅以常见元素的化合价口诀:一价钾钠氯氢银,二价氧钙钡镁锌,三铝四硅五价磷,二、三铁、二、四碳,二、四、六硫都齐全,铜、汞二价最常见。

15.《化学与电能》教学反思 篇十五

一案例描述

课堂伊始, 我说道“同学们上节课学了生活中最常见的盐——食盐, 今天我们来学习常见的碳酸盐, 生活中哪里有他们呢, 你们收集的样品都带来了吗?”“带来了!”“请展示!”我怀着忐忑的心情期待着:孩子们会去找吗?找得到吗?找得准吗?学生1指着一个瓶子说:“我吃的钙尔奇里面就有碳酸钙。”学生2拿着鸡蛋壳说:“妈妈告诉我鸡蛋壳里有碳酸钙。”学生3争着说:“贝壳里面也有碳酸钙。”

我看着孩子们争先恐后的劲儿, 就故意考考他们, 说到“看来生活中很多地方都有碳酸钙, 碳酸钠和碳酸氢钠生活中有吗?”

学生4站起来指着面条神气地说“这面条中有碳酸钙、还有碳酸氢钠。”学生5拿了一袋发酵粉, 说到:“奶奶告诉我, 发酵粉中有纯碱。”学生6拿着瓶子指着标签说:“洗涤剂中有碳酸钠。”学生7站起来指着矿泉水瓶子小声地说:“苏打水中有碳酸氢钠。”同学们怔住了, 因为他性格内向, 初中三年他课堂上从未发言, 我表扬了他, 教师里响起了掌声, 他的脸上露出了少有的微笑。

课堂在进行中, 接下来同学们通过阅读教材、观察分析。桌上的药品分别为碳酸钙、碳酸钠、碳酸氢钠设计说明书。课堂仍在继续, 学了碳酸盐的化学性质和碳酸根离子的检验后, 我说到:“同学们, 你们带来的样品真的含有碳酸盐吗, 想检验吗?请你们用自己准备的仪器检验并展示检验结果。”学生们可积极了, 有的用玻璃杯加上盖子再插了根吸管通入;有的用矿泉水瓶插入吸管的, 也有的用该片盒子的, 有一组吸引了我的目光, 他们用医疗上的输液管插入药瓶上再加上注射器, 整套装置 (如图) 来源生活、操作简单、方便、快捷。

到了展示的环节, 拿钙片的学生兴奋地说“石灰水非常浑浊, 真的有碳酸盐”; (尝到了成功的喜悦) , 发酵粉的、鸡蛋壳的, 面条的……现象都很明显, 余下苏打水的那一组了, 大家的目光都集中在那里, 学生7主动站起来失望地说“我们的石灰水不怎么浑”, 我拿过石灰水说道:“很好, 你们尊重事实, 这是科学家的态度, 接下来我们一起查找原因。同学们有的说可能装置漏气, 可能是操作不当, 最后他们这组的发现了碳酸氢钠的含量太少。第二天早上, 学生7来到办公室告诉我他打电话咨询了苏打水公司碳酸氢钠的含量为1%。我在课堂上请他到讲台上谈打电话咨询公司的结果, 教室里响起了经久不衰的掌声, 他有点自信了!到了学以致用的环节, 同学们积极回答了“面包中为什么要加入发酵粉?如何区别厨房中的苏打和食盐?有些面条中加了适量的添加剂碳酸钙、苏打, 可以吗?为什么?”这三个问题后, 学生7举手了, 声音洪亮地说, “面条中还可以加入碳酸氢钠吗?我认为碳酸氢钠还中和掉过多的胃酸……”最后, 到了盘点本节课“收获与体会”的环节了, 有的说他知道了三种物质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有的说知道了碳酸盐的检验方法, 有的说学会了设计说明书……是什么让同学们有如此高的积极性和兴趣呢?是什么让学生7有这么大的变化呢? (他由从不敢发言—小声地说—主动站起来说—到办公室找我说—主动站起来大声说) , 我陷入了深深的反思中。

二教学反思

1. 引用生活实例, 激发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学生们能够收集如此丰富的样品, 自豪地展示, 学生7也消除了恐惧, 敢于发言。从学生熟悉的生活经验出发, 将学生熟悉的、感兴趣的生活实例, 引入化学课堂教学, 消除了对知识的陌生感、恐惧感, 增添了亲切感和新鲜感, 从而激发了学生强烈的求知欲。

2. 运用化学知识, 解决生活问题, 培养实践能力, 激发学习热情

学生学了碳酸根离子的检验后, 立即检验自己所带的样品是否是碳酸盐, 成功的, 体验到了幸福;没成功的激发了他们探索的欲望。当他们能够轻松地解决“面包中为什么要加入发酵粉?如何区别厨房中的苏打和食盐?有些面条中加了适量的添加剂碳酸钙、苏打, 可以吗?为什么?”这些问题, 体会到了学习化学的价值。《初中化学课程标准》要求, 让学生“正确认识科学、技术与社会的相互关系, 能运用所学知识解释生产、生活中的化学现象, 解决与化学有关的一些实际问题, 认识化学在促进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化学源于生活, 又服务于生活, 学生结合现实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运用化学知识和化学的思维方式去看待分析与解决, 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实践能力, 也让学生体验到学习化学的乐趣和价值, 增强了学习化学知识和技能的信心和动力。

3. 布置生活化的作业, 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创新意识

16.《化学与电能》教学反思 篇十六

一、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二第二章第二节的内容。化学能与电能属于化学原理范畴,是化学学科的重要原理性知识之一。初中化学初步介绍了“化学与能源”,在上一节已经介绍了化学能与热能,在选修模块四将系统深入地介绍化学反应与能量、电化学基础,本节课既是对初中化学相关内容的提升与拓展,对前一节课的补充和完善,又为学习选修模块奠定必要的基础,起到承前启后的作用。

从反应物之间电子转移的角度看,原电池概念的形成是对氧化还原反应本质的拓展和应用;从思维角度看,将化学能直接转化为电能的思想,是对化学能——热能——机械能——电能思维方式的反思和突破。

二、学情分析

本节课涉及到了生活中常用的电池,是学生熟悉的物品,容易激发起学生的探究热情。同时学生已掌握氧化还原反应和金属活动性顺序的有关知识,也具备基本的电学知识,这就为原电池原理的探究储备了必要的知识基础。

根据高一学生的心理特点,虽具有一定的理性思维能力,但抽象思维能力较弱,还是易于接受感性认识。因此,教师要充分运用实验,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使抽象知识形象化,以降低学生学习的难度。

三、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了解原电池的概念,理解原电池的工作原理,掌握原电池的构成条件

【过程与方法】

学习科学探究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验到化学的有用性,增强为人类的文明进步学习化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四、教学重、难点

重点:原电池的工作原理和构成条件

难点:原电池的工作原理

五、教学方法

讲授法、实验探究法、指导阅读法

六、教学过程

从生活中电能的重要性切入,指导学生阅读课本火力站工作原理示意图,通过分析火力发电中的能量转化过程,让学生感到为了提高能源的效率,减少能量损失,必须要减少能量转换步骤,使化学能直接转化为电能,这样顺利成章的引入本节课的课题——原电池。在导课的过程中使用阅读指导法,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在新课讲解时,首先,通过Zn-Cu-稀H2SO4实验装置的探究,引导学生探究出原电池的概念。然后,进一步对Zn-Cu-稀H2SO4原电池分析,探究出原电池的工作原理:外电路电子的定向转移和溶液中离子的定向移动形成闭合回路,从而产生了电流,使化学能转化为电能。最后,通过改变Zn-Cu-稀H2SO4原电池装置中的一个条件,探究出原电池的构成条件——两极一液一连线。在实验探究中,让学生体会科学探究的方法,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的能力。

17.《化学与电能》教学反思 篇十七

在学习吴兰、胡玉娇老师的《初中化学概念原理教学过程与策略》讲座后后,有以下几点收获:

1、概念的形成过程:感性的具体思维抽象思维具体,对教师在化学概念原理课型中,实施新课程理念中强调的“过程教学”具有很强的指导意义,有利于教师选择合适的切入点,把课堂的空间和时间教给学生,实现学生学习运用科学方法,发展能力的教学目的。

2、对“教材内容静态分析的程序”印象最深。学会了分析教材的方法,即分析的角度、目的及途径,是教师准确、全面地制定和完成课时教学目标的前提。

18.《化学反应与能量》化学教学反思 篇十八

第二,授课过程要简练。这里的简练包括两个部分:一是教师语言要简练,切忌多次重复;二是例题不在多而在精,切忌使用题海战术。我在带领学生复习可逆反应时,为了加深学生的记忆,将可逆反应的两个特点重复了四五遍。虽然重复了很多次,却没有达到我想要的效果,通过跟学生的沟通我了解到,很多学生掌握了这个知识点时老师还不断重复,学生容易走思出神从而影响到后续的听课。所以,在复习课中教师最好采用放慢语速、加重语气的方法来引起学生注意,切忌不断重复。其次,例题挑选要有针对性。虽然大量的习题会帮助学生巩固知识,但是盲目的大量练习则是弊大于利,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激情会在“题海战术”中消磨。适当的习题是必要的,所以这就要求教师在选择例题时要有代表性,力求精简。

第三,在整个的复习过程中要牢牢以学生为主体。一是在课堂中让学生回忆知识点、让学生进行展示,教师在其中起指导作用,切不可越俎代庖替学生回答问题;二是充分了解学情,对学生的不足之处做到心中有数,从而进行有针对的复习。在讲解化学反应速率的相关计算时,我请一名学生来给出答案。学生本来想展示一下自己的做题思路,但是这时候我为了节约时间直接告诉其他学生这个题使用排除法。虽然节约了时间,但是我的做法一是让回答问题的学生感到失落,二是没有给同学们留下思考的时间。很多学生因为我给出了答案自己也就不在深入思考了,从而阻碍了学生思维深度的发展。所以,在复习过程中,一定要时刻以学生为主体,从学生的角度出发去进行授课。

最后,一定要给学生留下思考、整理的时间,让学生自己回顾整节课的知识,进行查漏补缺。学生在听老师的讲解时往往十分明白,但是一到自己总结、做题时就开始犯迷糊。这说明学生对于知识的理解还是不透彻的,所以教师在课上给学生留下五分钟左右的回顾时间一是让学生弄清疑惑,二是有助于学生自己梳理知识,有效地构建知识框架。

19.高一化学新课程教学反思 篇十九

实施高中化学新课程必须以《高中化学课程标准》为依据, 以促进学生的发展为本, 以提高全体学生的科学素养为核心, 为学生的进一步发展打好坚实的基础;以高中课程改革为契机, 通过培训和校本研究, 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和教学的实施水平, 在地区内形成有影响的课改先进学校。

二、教学内容安排

教学课时建议:每周至少安排3课时。

内容安排建议:理科学生上学期完成必修模块1与必修模块2 (1~2单元) , 下学期完成必修模块2与选修5 (有机化学基础) 。文科学生上学期完成必修模块1与必修模块2 (1~2单元) , 下学期完成必修模块2与选修1 (化学与生活) 。

从内容上来看, 必修模块几乎包括了以往高中化学三年所涉及的所有内容, 但由于必修模块只是为进一步学习选修模块打基础, 因此具体的知识点作了精简, 并且教学要求作了调整, 大多数只是形成一般的概念, 了解基本的研究方法, 相关内容在选修模块中都将进一步深化。

三、化学新课程教学中的主要困难、困惑及对策

首先是化学新课程的知识呈现方式和顺序变化了, 知识内容的教学目标要求变化了, 造成学习内容与学习时间之间产生了很大矛盾, 特别是在高考要求不明晰的情况下, 更感到难以适应。其次是尽管普遍认同了新课程的理念, 但却欠缺实施时所需要的教学技能。如何根据新的要求, 利用我校化学教学多年研究成果, 在实践中不断提高组织学生开展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和合作学习的课堂教学能力, 提高落实三维教学目标的教学技能, 成了新、老教师都面临的问题。

这些问题的解决主要从三个方面落实:

1. 制定好教学要求是解决这些问题的关键。

教学要求的弹性是新课程一个重要特征。在教学中首先应该保证所有的学生掌握好课程标准规定的最基本的内容。在此基础上, 对学有余力的学生, 完全可以在时间允许的情况下, 对教学提出高一些的要求, 以更好地理解知识以及为后续学习预留空间, 但这种对教材内容的弹性增补, 前提是首先要“保底”, 而且增补不能搞“一步到位”, 不能增加学生负担。

2. 深入研究教材中知识呈现主线, 合理重组教学内容。

教材采用了专题式的模块结构, 一定程度影响了知识的内在逻辑关系。比如其中的“金属的化学性质”, 教材包括三部分内容:金属与氧气的反应、金属与水的反应、铝与氢氧化钠溶液的反应。在“金属与氧气反应”中, 在学习了钠与氧气、铝与氧气反应的性质后一定要结合初中知识, 对整个金属活动顺序表中的金属与氧气的反应进行归纳, 形成整体知识。在“金属与水的反应”中, 教材重点介绍的是钠与水和铁与水两个反应, 在教学上, 就应充分利用“金属的活动性不同, 与水反应的难易程度不同”这条主线, 引导学生在比较中学习。教材安排了“设计铁粉与水蒸气反应装置”的科学探究活动, 其实冲淡了这一主线, 况且前面已有观察方法的训练 (钠与水反应) , 同一堂课中进行两个这么高难度的实验训练, 时间紧, 探究学习难以充分展开。因此可考虑重组教学内容, 调整教学顺序, 把“钠与水反应和铁与水反应”与“铝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放在第一课时, 将“设计铁粉与水蒸气反应装置”的科学探究活动与实验操作放在第二课时, 这样既突出了知识主线, 又保证了科学探究的完整性和合理性。

在新课程中, 教材仅是学习的一个范例和文本, 教师要突破多年来“紧靠课本”、“忠实教材”的观念, 教学中如何选取知识, 知识如何呈现, 都要靠教师进行二次创作, 根据课程标准和学生的学习需要, 重新整合教学资源, 灵活处理教材。

3. 以科学探究作为突破口, 优化学生的学习方式。

转变学生过于依靠接受式学习的学习方式是本次课程改革的重点任务之一。高中化学课程标准中提出, 在课堂教学中引入科学探究来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 从而全面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达到提高全体公民整体素质的目的。在实施中, 首先要对科学探究或探究式学习有一个正确的认识, 才能科学、合理地运用于课堂教学。

科学探究是新课程大力倡导的重要的学生学习方式, 但是, 科学探究并不是学生学习的惟一方式。学习任务的复杂性决定了人类的学习方式是多样化、个性化的, 尤其是在校学生, 要在有限的时间和空间里, 掌握几千年来人类文化的精髓, 只用一种学习方式是不可想象的。接受学习、探究学习等都是人类常用的学习方式, 并没有绝对的优与劣, 课堂教学中教师的任务之一, 就是优化学生的学习方式, 引导学生综合应用各种学习方式 (包括接受式) 来积极、主动、高效地获取知识。

在具体实施过程中要注意以下三个问题:

(1) 选择核心内容进行探究。

科学学习强调亲身体验, 在“做中学”, 但由于时间和学生知识基础的限制, 不可能把课本上所涉及的所有知识的产生过程都模拟科学史重复一遍。要选择那些最有探究价值而且学生在现有的知识基础上能够探究的内容进行探究, 这些内容应该是本模块的主干知识。

(2) 重视学生在已有知识基础上建构知识。

高中化学必修模块学习中, 学生最重要的知识基础是义务教育化学课程内容。在教学内容的处理上要注意初、高中知识的衔接点;在教学方式上要延续义务教育化学新课程的要求, 以科学探究作为突破口, 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 并在探究能力的要求上有所提高。

(3) 探究要面向全体学生。

科学探究要求学生能够在短时间内调用已有知识解决新的问题, 学习过程中思维活动量大, 跳跃性强, 具有很强的挑战性, 特别有利于尖子生的发挥, 但对于基础知识不太牢固的学生存在一定的困难。因此探究活动中如果教师把握不好就容易成为少数学生的“表演”, 长此以往, 大部分学生就会失去学习的兴趣。

教学中首先注意探究问题的设计要有梯度, 让更多的学生能够真正参与探究。其次, 留给学生探究思考的时间要充足, 交流展示的范围要广。

20.《化学与电能》教学反思 篇二十

关键词:高中化学;课堂教学;课堂效率

新课程改革的实施和全面推进,为高中化学课堂教学带来了巨大的改观。高中化学课堂已不再是传统教学下枯燥、单调的教学氛围,死板的教学方法,陈旧的教育理念,新课改下的高中化学教学强调激发学生对学习的兴趣,由被动学习转变为主动、积极向上地参与学习。教学的目的不再是分数,而是进一步转向了对能力提升的考察。学生无需再做“分数的奴隶”,而要学会做“学习的主人”。与此同时,这种改变也对广大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要成为优秀的高中化学教师,就要在教学模式、教学理念上做出全新的改变,在教学中不断反思总结,吸取教训,不断进步,引导学生自主地进行探索,注重学生自己的内心世界,将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活跃学生头脑的知识建构,从而提高教学水平,提高课堂效率。

一、自己动手,实践出真知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以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和应用为研究对象的一门科学。“以实验为基础”是化学学科的基本特征,其本身就是科学探究的过程,这种学科性质决定了它与生活实践、社会发展等多方面都有着密切的联系。所以当学生在学习化学知识时,通过设身处地的亲身实践,自己主动积极地寻找规律,并进行归纳总结,经过这样的过程得出来的结论更能让学生印象深刻,记忆起来也会事半功倍。亲身实践获取经验,有利于养成科学精神和态度,有利于学生从目前教学的死记硬背中解放出来,增强社会实践能力。而在过去的化学课堂教学中,很多教师都认为实验费时费力,也不是高考的重要考查点,忽略了实验的重要性,有时只是匆匆由教师演示一遍实验,大多时候课堂只是教师一个人的“舞台”,教师单方面的“填鸭式”地将知识灌输给学生,学生没有时间与机会进行思考,学生的任务就是听与记教师所讲解的内容。学生被动的接受,不仅缺乏自主的探讨和研究,而且课堂气氛死气沉沉,不利于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培养,严重时甚至影响到对今后化学学习的兴趣。在今后的教学中,教师应该注意对学生动手实践能力的培养,提升学生的实验技能,促进学生动手操作能力与动脑思维能力的全面发展。

二、源于生活,高于生活

化学本身就与社会实践有着密切联系,化学中的许多知识可以和生活联系在一起。比如二氧化硫与酸雨有关,二氧化碳与温室效应也有密切关系。在传授化学知识的同时,也可以联系身边的事物,让学生切实体会到:化学无处不在,化学就在我们的身边。学生学习的目的是为了运用,只有当他们意识到学习的知识近在咫尺时,他们才会领悟到学习的重要性。而新课改的目标也是提高学生的实际运用能力。作为高中化学教师,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也应该注重将知识与日常生活相联系,提高学生的想象力和思维能力。比如在教授有关燃料的知识时,就可以从学生的角度出发,要求他们从实际生活经验入手,搜集一些材料,自己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教师这时可以合理引导学生,让他们从实际生活入手,自己归纳如何充分利用燃料,并通过对集中燃料的比较,找出最为优质的燃料配方,这时教师就可以顺理成章地引出新能源的课题。这样不仅能培养学生的探究归纳能力,同时也有利于拓宽他们的视野和思维,培养他们对化学的兴趣。总而言之,就是要尽可能地将探索的主动权交给学生,从各方面加以合适引导,使化学学习“源于生活,高于生活”。在化学教学中要“重过程,轻结果”,以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为目的。

三、熟练运用多媒体

随着现代科技的飞速发展,多媒体的应用也迅速普及。多媒体运用大量图、文资料,声情并茂地展示课堂知识,具有很强的直观性。在课堂教学中熟练运用多媒体,不仅可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更可以将知识转换成学生容易接受的类型,直观有效,更便于学生理解和记忆。比如在学习有关“原子”的相关知识时,学生对于抽象的原子很难理解,这时就可以借助多媒体的力量,将原子模型直观立体地展现在学生面前,方便学生记忆学习。

新课程改革的步伐会越来越快,不会停止,作为高中化学教师,我们也应该积极转变教学思维、教学理念,鼓励学生积极动手实验,提高动手能力,将知识与生活紧密结合,运用多媒体的力量提高课堂效率。勤于实践,不断探索。“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让我们为打造更好的高中化学课堂而努力。

参考文献:

[1]陈冰心.高中化学新课程课堂教学评价[J].内江师范学院学报,2011(03).

[2]石佳美.新课程理念下高中化学高效课堂的构建[J].数理化学习,2011(07).

[3]王艳荣,周荣兰.正确认识新课改中课堂教学评价体系的变化[J].学周刊,2011(16).

上一篇:龙舟的导游词下一篇:猴年元旦贺词祝福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