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气火灾成因及对策分析

2024-06-12

电气火灾成因及对策分析(精选12篇)

1.电气火灾成因及对策分析 篇一

基于火灾特点分析建筑工地火灾的成因及对策

摘要:随着我国经济社会不断深入发展,城市建设和新农村建设也在不断推进,新建、扩建、改建工程和内部装修工程日益增多,建筑工地火灾也随之频繁发生。建筑工地的消防安全问题,直接影响到人民的生命和财产安全。因此,笔记从建筑工地火灾事故的特点,与大家共同探讨建筑工地火灾的成因及对策。

关键词:建筑工地火灾特点对策

1引言

近年来, 全国各地建筑工地火灾事故频发,造成了多人伤亡和重大损失财产,教训十分惨痛。如:2008年7月2日,北京大学奥运乒乓球馆发生火灾,过火面积达1000平方米;2008年10月9日,哈尔滨市经纬360大厦发生火灾,过火面积达2000平方米,直接财产损失为215.59万元;2009年2月9日,央视新址北配楼发生火灾,在火灾救援过程中造成1名消防队员牺牲,6名消防队员和2名施工人员受伤,造成直接经济损失1.6亿余元;2010年11月15日,上海市静安区胶州路728号公寓大楼发生特别重大火灾事故,造成58人死亡,71人受伤,直接经济损失1.58亿元。因此,我们要认真分析火灾成因,寻找建筑工地火灾的预防及对策,2建筑工地火灾的特点

2.1建筑火灾具有突发性。

一般情况下火灾隐患都会有较长时间的潜伏期,我们往往会忽视它,造成了小隐患酿成大祸。火灾的发生大多都是难以预料的,很多时候都在大家不知不觉中产生,特别是建筑火灾,地方大、材料多,很多地方都没人管理,造成火灾突然发生。因此,建筑火灾具有突发性。

2.2建筑火灾具有多变性。

建筑火灾的多变性主要表现在其引起火灾原因的多样化,可能是设备超负荷、可能是人们的一根烟头、也可能是没有按照操作规程操作等等,而这些火灾在不同时间、不同位置更有可能产生不同的火灾后果。因此,建筑火灾具有其多变性。

2.3建筑火灾具有复杂性。

建筑工地火灾发生时,很多构件纵横交错、互相牵连,建筑材料混杂堆放,沙浆水泥堵塞场地,地面坑洼不平,给灭火救援行动带来很大的不便。因此,建筑工地火灾具有复杂性。

2.4蔓延途径多,易形成大面积、立体式燃烧。

建筑工地在建设过程中,难免会堆放各种木料、油漆、油料、沥青、架板、各种装饰材料、复合管材、焊接用的氢气瓶、氧气瓶、乙炔以及生活取暖用的燃料等,而且建筑的防火分隔基本上都不完善,消防设施还未配备到位。在火灾发生时,火灾蔓延途径多,易形成大面积、立体式的燃烧。

2.5易造成建筑倒塌事故。

在建工地火灾发生后,因工程质量问题或燃烧时间长,使承重构件丧失承重能力,极易导致部分或整体倒塌的灾害。

2.6灭火救援工作存在困难性。

当建筑工地发生火灾造成建筑倒塌时,往往会使正在扑救火灾的消防队员受到着火建筑倒塌的直接伤害,极大地削弱了现场灭火救援能力。救援力量既要抢救倒塌埋压人员,又要灭火,救援难度剧增。3建筑工地火灾的成因分析3.1用火用电违章作业,设备维护不到位。大部分临时建筑物内电器设备在采购、敷设、安装时都没有按照规定进行严格把关,电器设备质量不合格、电线私拉乱扯等现象严重存在电气火灾隐患。部分临时建筑内居住的工人为了用电方便,存在有擅自拉接电线和安装插座、使用热得快等大功率电器、建筑工地上为了加快工程进度长时间使用碘钨灯等大功率电器等现象,给临时建筑带来了较大的火灾隐患,容易因短路、过负荷、接触不良等引发带电设备火灾事故。在建筑工地上,很多用电设备、设施工作环境经常和水、泥浆打交道,由于维修保养不及时,破损、老化严重,造成用电设备、设施绝缘性能下降,而现场电工对这些用电设备、设施不能定期进行维护或更换,极易引起火灾。

3.2人员结构复杂、流动性大。

大多数建筑工地的人员来自农村,年龄大小不一,文化程度低,基本上没有经过消防知识培训,缺乏消防知识,安全意识差,不懂国家法律法规,技术单一,顾此失彼现象严重,这都是导致火灾事故频发的重要因素。

3.3消防宣传工作难度大。

由于工地人员多为农村进城务工人员,对防火意识不够强,没有人去专门对他们进行消防安全培训和消防宣传教育,他们也不懂得怎麽去使用灭火器和掌握扑救火灾的措施,加上建筑工地人员结构复杂、流动性大,一些工人都为短期的临时工,消防宣传工作无法及时跟进。因此一旦发生火灾,将无从灭火,势必引起大的火灾事故。

3.4工地“三合一”现象难以消除。

许多建筑工地由于场地限制,人员住宿、建材存放以及食堂集中在一起,无明显分隔,甚至一些工地存在“三合一”,加之管理跟不上,人员素质跟不上,从员工到管理人员大都缺乏最基本的安全知识,这就给火灾的发生提供了条件。

3.5建筑工地临时水源不足,现场供水难度大。

水作为主要的灭火剂,在火灾扑救中不可获缺。然而在检查过程中发现有些建筑工地未及时设置室外消火栓或消防水池,特别是一些高层建筑施工时未及时按要求设置临时水源,对工地周边的池塘、湖泊、市政消火栓等天然水源的清理、维护不到位。一旦发生火灾等事故,因不能第一时间保障消防供水,容易使火灾扩大蔓延而使小火酿成大事故。

4建筑工地火灾的预防及对策

根据建筑工地火灾的特点及其成因的分析,在日常的消防安全管理过程中,应切实按照“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落实消防安全责任制,形成消防安全网格化管理,消除在日常建设过程中的疏忽与

漏洞,规范管理,消除火灾隐患,确保工程建设消防安全。

4.1责任落实到位,做到“谁主管、谁负责”。

建筑工地的防火工作必须强调领导责任制和消防安全责任制。各工地项目管理部门应建立健全消防安全管理体系,从施工、监理、建设单位人员至上而下,制定措施,落实人员,明确分工,细化责任,逐级负责,把消防安全管理职责真正落到实处。总承包单位在日常消防安全管理过程中应该加强对分包队伍的消防安全管理,对分包单位要有制约机制,要克服只抓工程质量和进度,不抓消防安全的错误思想,真正做到“谁主管、谁负责”。

4.2严格各类场所和危险品材料的分区管理。

在建工地施工现场功能众多、布局复杂,既有施工操作场地、原辅材料堆场、仓库,又有办公区、生活用房等辅助设施。施工中油漆、装饰、涂装、电焊等高危作业,生产生活电气线路繁多,都极易引发火灾。必须将施工现场的固定动火作业、易燃易爆材料存放、易燃废品集中站等高火灾危险性场所和临时办公区、生活区等场所进行区域划分,以减少火灾发生概率,对一些易燃易爆的材料进行归类存放和保管,特别是危险化学品的储存、使用要进行严格管理;对其储存、使用采取总量控制,责任到人,落实措施、严禁违章,杜绝隐患。

4.3加强建筑工地临时消防设施的设置。

临时消防设施是实现建筑工地消防安全的保证,临时消防设施主要包括室内外消防给水系统、应急照明、灭火器。临时消防设施可尽最大可能利用既有水源。同时考虑到成本问题,消防水源可尽量选用天然水源,市政消火栓,周围建筑或自身消防水池,实在无法解决的,再要求设置临时消防水池,对火灾危险性低的丁戊类厂房,低层、多层住宅小区和办公楼,体积小于10000m3的多层公共建筑(公共娱乐场所内装修除外)可不设临时消防水池。

4.4严格管控日常的用火用电,建立巡查制度。

施工单位要认真做好工地施工过程中的用火用电工作,特别是下班期间的施工工地的管控,要加强日常巡查制度,除巡查工地内部和周边情况外,在一些重要节假日还必须扩大巡查范围,特别周围一些燃放烟花爆竹的燃放。

4.5加强消防宣传和培训工作,强化防火意识与灭火技术。

由于建筑工地人员的特殊性,消防部门和施工单位要积极开展集中培训工作,其内容主要包括火灾的一般规律、特殊工种作业消防安全、灭火器材的使用以及初期火灾的处置和报警等等,以进一步提高建筑工地的施工人员消防安全意识。

参考文献:

[1] 公安部消防局.中国消防年鉴(2004-2009).中国人事出版社.(2004-2009)

[2] 张国春.关于建筑施工现场火灾隐患及防范对策[J].施工管理,2003, 4:21-22.[3] 潘风琴.建筑监理应如何确保施工安全[J].建筑科学,2006,17:119.[4] 陈岩,袁春.关注施工现场消防安全.安全.2007,3:27-31

2.电气火灾成因及对策分析 篇二

1 电动车行业发展现状及火灾规律

1.1 行业发展现状

我国电动车生产实行生产许可制度。据统计,截止2011年3月30日,全国共有2 679家电动车企业获得了生产许可。2010年全国电动自行车、电动摩托车产量达2 954.4万辆,同比增长24.7%,实现工业产值约700亿元。预测到2012年,我国电动车保有量将超过2亿辆。从近年来国家质检监督部门对电动车产品质量监督抽查的结果看,全国电动车产品抽样合格率差异较大,合格率基本保持在70%~90%,个别地方抽检合格率不足20%。抽查项目的检测结果显示,电动车涉及电气安全指标不合格项目主要包括电气绝缘性能、电气线路敷设、欠压过流保护、短路保险装置等。据业内人士透露,河南省电动车市场上无证企业生产的产品数量约占整个市场销售量的30%。我国电动车保有量基数大、增长迅速,假冒伪劣无证产品充斥市场,埋下大量引发火灾的先天性隐患。

1.2 典型火灾案例

2008年7月19日1时22分许,周口市郸城县人民路鑫豹自行车专卖店因电动三轮车充电时电气线路短路引发火灾,造成2人死亡; 2010年11月30日23时45分,郑州市金水区柳林镇柳林村北二街村民自建租赁房门厅内,因电动车充电时电气线路短路引发火灾,造成3人死亡,2人受伤; 2011年4月25日,北京市大兴区旧宫镇南小街造成18人死亡、24人受伤的火灾也是因为电动三轮车充电时电气线路故障引起。分析电动车起火原因和造成火灾中亡人的原因,对预防和减少电动车火灾,遏制由此引发的亡人火灾事故具有重要的意义。

1.3 电动车火灾规律

通过对河南省电动车火灾尤其是由此造成的亡人火灾事故调查发现,此类火灾存在以下规律。

(1)火灾多发生在充电过程中。

电动车火灾有的发生在行驶中,但多数发生在充电过程中。电动车行驶中发生火灾的主要原因是车辆电气线路过负荷、短路情况下,由于未安装电气安全装置或电气安全装置不合格,不能及时有效切断电源,大电流引燃绝缘或其他易燃可燃材料所致。充电过程中发生火灾主要是由电动车自身电气线路短路、充电器线路过负荷、电动车电池故障引起。河南发生的4起电动车伤亡人火灾均发生在充电过程中,且在充电4 h以上时间段。

(2)火灾发生地点多在建筑首层室内。

电动车具有自身较重、上下搬动不便,不适宜露天存放的特点,因而用户通常将电动车搬到室内存放并充电,存放地点多在建筑的首层门厅、走道或楼梯间内,有条件的集中存放在车库、车棚内。电动车在建筑首层室内充电时,一旦发生火灾,火焰和浓烟将封堵建筑的安全出口、逃生通道,极易造成人员伤亡甚至群死群伤事故。

(3)引发火灾的电动车多是豪华型电动车。

电动车一般可分为豪华型、普通型、前后避震型、轻便型4种。近年来,豪华电动车的产销比例越来越高。豪华电动车围挡、坐垫、灯具大量采用高分子材料制作,这些高分子材料燃烧性能好,燃烧速度快,并产生大量有毒烟气,导致人员中毒伤亡。

(4)火灾尤其是亡人火灾呈快速增长趋势。

从2008

年河南周口郸城县鑫豹自行车专卖店第一起电动车亡人火灾起,河南省电动车火灾数量快速增加。以参与调查的电动车伤亡人火灾为例,2008年发生伤亡人火灾1起,2009年达到3起,2010年4起,2011年前4个月就发生2起。可以预计,随着电动车社会保有量的增加,如不彻底解决电动车监管不力的局面,提高和改进电动车产品质量,规范存放充电日常管理,电动车火灾数量将会快速上升,亡人火灾甚至群死群伤火灾事故将无法避免。

2 起火原因及亡人原因分析

目前,我国电动车生产技术标准主要有GB 17761-1999《电动自行车通用技术条件》和GB/T 24158-2009《电动摩托车和电动轻便摩托车通用技术条件》。前者规定了电动自行车是指最高设计车速不大于20 km/h,整车重量不大于40 kg的电动车,超过上述车速和整车质量的电动车适用后者。由于依照《电动摩托车和电动轻便摩托车通用技术条件》规定,电动摩托车和电动轻便摩托车将纳入机动车管理,社会反响巨大,在《电动摩托车和电动轻便摩托车通用技术条件》发布后,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即决定暂缓电动轻便摩托车相关条款的执行。目前,市场上大部分电动车最高设计车速和整车质量均超过了电动自行车适用的标准,但生产时又未执行设计标准更加严格的《电动摩托车和电动轻便摩托车通用技术条件》,导致在生产源头存在大量火灾隐患。

2.1 起火原因分析

电动车工作原理是充电器给充电电池充电,充电电池经过控制器给电机送电,电机放置在后车轮中,电机的旋转带动车辆的行进。电动车的控制器连接一个调速手柄,转动调速手柄可以让控制器测到不同的电压值,控制器根据电压值大小,模拟调节输送给电机电压的高低,从而控制电机的转速。电动车中的主要用电器件有控制器、充电器、充电电池和电机等。引起电动车起火的主要原因有电气线路短路、接触电阻过大、过负荷以及电池发热爆炸起火等。电动车起火的原因有以下5个方面。

(1)电气安全保护装置不能发挥作用。

按照《电动自行车通用技术条件》规定,电动自行车的控制器应当具备欠压、过流和短路保护功能,但此要求为推荐性条款。由于有着更高技术要求的《电动摩托车和电动轻便摩托车通用技术条件》、《电动摩托车和电动轻便摩托车安全要求》等4个技术标准涉及电动轻便摩托车内容暂缓施行。目前,市场上的电动车有的在生产过程中不安装短路保护装置,有的即使安装了短路保护装置,也未接入到线路中或维修过程中被擅自拆卸,导致大部分电动车不具备短路保护功能。市场上相当一部分电动车欠压过流保护技术指标不合格。

(2)主要电器器件技术指标不匹配。

控制器、充电器、电机、短路保护装置之间技术指标应相互匹配,但少数生产厂家为了减少生产环节,压缩工艺流程,降低生产成本;或由于缺乏技术力量,不能根据生产实际需要,制造或采购不同规格型号的控制器、充电器、电机,人为埋下了不安全隐患。

(3)充电器、充电电池产品不合格。

合格的充电器应当具备智能多段充电模式,有欠压、过流保护电路,并与电动车的电池相匹配。而不合格的充电器,在充电电池充满后,由于不具备智能充电功能,不能进入浮充阶段,而继续对充电电池进行大电流充电,导致充电电池高温,容易引起线路起火或电池发热爆炸。

(4)生产装配线路布置不规范。

部分企业未按要求选用合适线径线路,线路接插件不具备防水、防潮等功能,并且不设置保护装置,加之不合理的装配工艺,致使主电源线长期处于损伤状态,一旦有高电压或大电流通过,极易与其他配件产生打火、发热,引发火灾。

(5)充电时线路安装问题多。

在对电动车进行充电时,电气线路私拉乱接,选用线路截径过小,未安装短路保护装置等造成充电线路发热引起火灾。

2.2 人员伤亡原因分析

(1)室内存放充电,封堵安全出口。

电动车多数存放在建筑首层门厅、楼梯间及走道进行充电,一旦发生火灾,火焰和高温有毒烟气封堵安全出口、逃生通道,极易造成人员伤亡。

(2)采用易燃材料,释放有毒气体。

豪华电动车大量采用高分子可燃材料,发生火灾事故产生大量有毒烟气,极易导致人员中毒伤亡。

(3)疏散逃生不力,容易导致伤亡。

被困人员疏散逃生和自救常识相对缺乏,发生火灾盲目逃生、试图穿越起火区强行逃生,造成人员中毒死亡。河南8起电动车火灾伤亡人员多为老人和儿童。

3 预防对策

3.1 加大行政监管力度,规范行业有序发展

(1)切实把好生产源头关。

整顿和规范电动车生产流通秩序,落实电动车生产企业的生产许可证管理制度,打击和惩治无证生产行为。加大电动车产品质量监督抽检力度,依法查处不合格产品,提高电动车行业安全水平。

(2)制定完善强制性标准。

尽快修订《电动自行车通用技术条件》、《电动摩托车和电动轻便摩托车通用技术条件》,明确电动车分类标准,从严制定电动车电气安全技术标准,限制电动车易燃可燃材料使用量,控制和减少电动车火灾荷载。

3.2 加强企业质量管理,提高产品质量水平

电动车生产厂家应加强管理,严格执行国家技术规范和标准,建立内部质量保证体系,落实产品质量主体责

欢迎订阅2012年《消防科学与技术》杂志

创刊于1982 年的《消防科学与技术》是由公安部主管、中国消防协会主办的消防科学与安全工程领域学术性期刊,是我国创刊最早、最具权威性的消防学术性杂志,是消防部队和科研机构技术干部评定职称和业绩考核发表论文的重要杂志。《消防科学与技术》是目前我国安全科学领域《中文核心期刊》和《中国科技核心期刊》,被国内外13个著名期刊检索数据库收录。

根据公安部消防局“关于组织征订《消防科学与技术》杂志的通知”要求,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公安消防总队、支队和大队组织订阅。

《消防科学与技术》杂志,月刊,大16开本,112页,全铜版纸印刷

全年定价:380.00元(含增刊和电子版)

联系电话:022-23387276,23383612,23920225 传真:022-23387274

订阅办法:《消防科学与技术》杂志实行自办发行。

1、邮局汇款:

收款人:《消防科学与技术》编辑部 地址:天津市南开区卫津南路110号 邮编:300381

2、银行转账:

户名:公安部天津消防研究所 开户银行:(农行)天津李七庄支行 账号:02020101040001523

任。在未界定电动轻便摩托车适用范围,无执行技术标准情况下,电动车生产厂家应当建立和修订严格的企业生产技术标准,在电动自行车、电动轻便摩托车上设置欠压、过流和短路保护装置,选用合格电气线路,并规范敷设,控制和减少易燃材料的使用,提高电动车安全系数。

3.3 规范使用领域管理,提高自身防范能力

(1)购买车辆时要看品牌查装置。

要注意选择具有生产许可证、市场知名度较高、知名品牌的电动车,同时注意查看电动车是否具备欠压、过流和短路保护功能。

(2)使用车辆时要勤检查常维护。

电动车使用中经常会出现各类故障,在维修过程中,要选择专业的维修机构或人员,不得擅自拆卸电气保护装置,确保电气线路和保护装置完好有效。

(3)加强车辆存放管理。

实行集中存放的场所,电动车和自行车分开存放,并按照规定配置消防设施和器材。不得在建筑首层门厅、走道及楼梯间内存放电动车。城中村自建房集中存放电动车的房间设置简易自动喷水灭火系统,安装防火门,配备灭火器材。

(4)规范布线限制充电时间。

车辆应尽量在室外充电,或将电池拆下单独充电。充电线路要选择合适的线径,线路敷设应固定安装,要加装短路和漏电保护装置。避免充电时间过长,应按照说明书规定进行充电。

摘要:结合近年来河南发生的几起典型电动车亡人火灾案例,分析总结了电动车火灾规律和发展趋势,深入剖析了电动车起火原因及造成亡人火灾事故的原因,并通过对电动车行业发展现状的调研,提出预防电动车火灾和减少由此造成的亡人火灾事故的对策。

关键词:电动车,起火原因,火灾调查

参考文献

[1]经建生.火灾调查技术[M].天津:天津科技翻译出版公司,2009.

[2]高宏.电动自行车的安全管理不可忽视[J].道路交通管理,2010,17(3):56-57.

3.电气火灾成因及对策分析 篇三

关键词:建筑内部装修消防对策

中图分类号:TU7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098X(2011)06(a)-0032-01

1 建筑内部装修工程火灾隐患的成因

1.1 装修从业人员素质参差不齐

目前,从事内部装修的设计、施工单位,其内部从业人员素质参差不齐,缺乏应有的消防安全意识和防火知识,对消防部门关于内部装修工程的要求知之甚少;或是明知故犯,为减少麻烦、节省资金,违法、违规进行设计施工。一些装修公司人员不固定,没有专业的技术人员,有了工程临时招募一些流动人员进行施工。这些人员没有经过安全培训就上岗作业,导致作业人员消防安全意识淡薄,为了经济利益,降低装修材料的等级,或者采用伪劣材料进行装修,或者在工程施工时偷工减料,变更设计,降低技术标准,给工程埋下先天隐患。

1.2 建筑单位消防安全意识淡薄,经营安全理念错误

从以往的火灾案例看来,发生火灾的原因,追究其根源主要是建设单位在思想上的麻痹和管理上的漏洞引起的。一些单位和业主没有摆正经济效益与消防安全之间的关系,总是存有侥幸心理,错误地认为火灾不可能时时发生,就算发生也不会降临到自己頭上,为消防花费大量的资金和精力不划算,甚至认为只要单位投保,如果发生火灾,保险公司也会补偿火灾造成的损失。当建设、生产、经营与消防安全发生矛盾时,往往是消防让道,缺乏应有的消防安全意识。

1.3 政府有关部门缺少必要的协调配合

政府有关部门如铁路乘警各管一段,缺少必要的协调配合,没有形成联合执法管理效应,诸如,对建筑防火设计不到位的,有关部门不能按规定吊销设计单位的设计资格;对乱搭乱建占用防火间距和堵塞消防通道的,有关部门不能坚持强行拆除;对建筑工程消防设计未经防火审核或经审核不合格,有关部门仍发给施工许可证。

1.4 公安机关消防机构原因

公安机关消防机构警力不足,无力加强对各项工程的监督,造成一些漏洞,使一些不法的装修公司,有了可乘之机,在装修时偷工减料,违章装修。特别是对于一些规模小、性质复杂、施工地点小而分散的工程,消防和建设部门监管难度大,执法效力不强,导致一些违法装修不受约束,造成隐患长时期得不到整改,成为引发事故的原因。

1.5 追求“政债”成为消防违法行为的“保护伞”

有的地方政府及其有关部门一味地追求政绩和经济效益,忽视了消防安全,例如,为了招商引资而人为地降低消防安全条件,有的还对消防部门的监督执法工作进行行政干预,给当地的消防安全工作发展带来很大的不利影响。很多建筑工程消防审核不合格擅自施工,或者验收不合格擅自投入使用,甚至有的工程根本不申报任何消防手续,造成建筑物建成后存在无法弥补的先天性隐患。

2 内部装修工程存在问题的解决对策

2.1 提高全社会的消防安全意识

要从根本上杜绝消防违法行为,必须狠抓消防教育、宣传,让人们心中时时有消防,处处关心消防,只有人们的消防意识得到提高,社会的消防环境才能得到改善,消防违法行为才能得到彻底杜绝。加强对消防法规、消防安全知识的宣传、教育,尤其是对从业人员的宣传教育,使他们了解消防的监督执法业务,明确他们在消防安全方面应当履行的义务和担负的责任,充分认识到确保消防安全的重要性。

2.2 加强对专业装修设计、施工单位的消防培训

加强对专业装修队伍技术人员的培训,推行持证上岗制度。这些单位人员的消防素质,直接关系到建筑防御火灾的各项功能,应利用各种有效的培训、教育形式,增强他们在维护消防安全方面的责任意识,提高他们在防火设计、施工方面的技术水平,使他们能够自觉按照国家规范去设计、施工,保质保量地完成建筑内部装修工程。

2.3 加强对装修工地的监督检查,充分发挥监理单位的职能

消防部门要加强对装修工地的监督检查,加大执法力度。内部装修工程中的隐蔽工程较多,而且装修工程施工速度快,如果不及时对工地进行消防监督检查,一旦工程竣工后就很难发现施工中存在的问题。施工检查主要应针对工程在装修材料、电气线路、消防设施设置等方面是否按照消防审核意见、装修方案进行落实,尤其要注重对隐蔽工程的检查。其次,要加强对装修材料的检验监督,对产品、厂家、销售的材料进行抽样检测。一些装修工程承包单位只购买少量的正规厂家生产的合格产品,以应付工程招标和消防检查,而大量购进劣质产品或假冒伪劣产品应用在工程上。因此,完善工程监理制度,由监理公司对工程全部过程进行技术把关是十分有必要的。在装修工程中推行监理制度,由监理人员对施工过程进行监督,当工程需要进行变更时,由监理人员要求施工单位到消防部门对工程进行变更审核,经消防部门审核批准后才允许施工单位继续施工。

2.4 加强部门之间的协调与合作

发生消防违法行为、造成火灾隐患的原因,涉及到多方责任。需要各有关部门和单位联动,协调配合,才能有效杜绝,并不是消防部门或其他一个、几个单位能够完成的。加大对装修行业的监管力度,集中治理“三无”装修公司消防部门应该对现在的装修行业进行有针对的调查,并根据实际情况联合建设部门、工商等相关部门对装修行业进行集中治理,将取缔一些不合格装修公司取缔,对一些不完善的装修公司要求进行整改,提高整个行业的安全技术含量,降低火灾发生的机率。各部门之间应当加强合作,切实履行好各自的管理职责,建立规范有效的监督检查机制,形成全社会齐抓共管、通力合作的局面。

2.5 加强群众对消防违法行为的监督

群众是社会的基石,只有不断提高广大人民群众的消防安全意识,充分调动起群众举报消防违法行为、火灾隐患的积极性,才能更有效地杜绝问题的发生,便于消防部门开展工作,不断优化消防安全环境。公安消防机构作为职能部门,应向社会公布举报或投诉电话,设置举报信箱,建立广泛而畅通的信息渠道,及时收集、解决群众反映的消防问题,并予以反馈。

3 结束语

建筑内部装修为我们的生活增添了许多亮点,但若将其构筑在“火灾隐患”上,它便会成为灾祸的根源所在。只有做到“防患于未然”,我们才可能避免悲剧的再次发生。

参考文献

[1]《消防技术标准规范汇编》,中国计划出版社.

[2]《内装修施工中的防火》,汪俊、司惠平,《消防学术论文集》,国际文化出版公司.

4.电气火灾成因及对策分析 篇四

滚装船尤其是滚装客船,由于其独特的船体结构、方便快速的装卸优势,能够给人们带来方便、快捷的服务。近年来,随着物流业的发展,客滚船在我国近海、内海、海峡以及长江的航运中,越来越发挥着重要作用。但是,由于承载的货物中车辆占主体地位,而且数量大,车辆本身还带有油箱,有的还装载一定的货物,甚至装载有危险物品,给客滚船车辆处所带来了一定的火灾隐患和很大的安全压力。在航行中如果遇到一定等级的风浪,船舶会发生纵倾或横摇,车辆处所中的车辆会发生位移,如果车辆发生碰撞或倾倒,会导致油箱破裂和渗油,或油箱本身存有缺陷,造成燃油泄漏,遇到明火或电气短路,撞击火花案,极易引发火灾,而一旦发生火灾,由于车辆排列密集,很容易引发其它车辆的油箱爆炸或燃烧,引燃车上所载货物,加上船舶航行所产生的空气对流,如得不到及时控制,火势会迅速蔓延和扩散。由于远离陆地,往往得不到及时外援,单靠船舶本身力量很难将火及时扑灭。如果遇上恶劣天气,会进一步增加灭火难度,再加上载有大量乘客,因此,客滚船汽车舱一旦发生火灾不能及时扑灭,会给旅客、船员生命,国家和个人财产造成极大威胁,一旦发生重大事故,政治影响恶劣,现实危害巨大。近年来,随着航运业的崛起,物流市场的需求,客滚船数量越来越多,吨位和舱容也越来越大,但是,由于有的航运企业重效益、轻安全,有的购买二手旧船从事航运,或者进行简单改装即投入营运,造成了不同程度的火灾隐患,已经在渤海、长江等航线上,发生了多起客滚船车辆处所火灾事故,并造成了严重的后果。如:1999年发生的 “11.24”特大海难事故,以及2004年5月在渤海湾发生的客滚船火灾事故,就造成了大量旅客死亡和巨大财产损失。

一、火灾成因

客滚船火灾大多发生在车辆处所中,火灾原因多种多样,但主要有以下几种:

1、上船车辆装载有危险物品,危险物品在一定条件下引发火灾。如:2003年8月6日,“航渝919”滚装船,有一台船载车辆违反危险品管理规定,夹带了49箱一次性打火机,由于阳光曝晒,打火机爆炸,引发了火灾事故。

2、上船车辆安全状况差,有的车辆燃油箱存在缺陷,上船前没有进行隐患整改,燃油渗出后积聚在汽车舱内,汽油与空气形成的混合物达到一定极限,一旦遇到明火或火星,就会引起爆炸和火灾事故。

3、船舶在航行中遇到风浪,船体发生摇摆,由于车辆不采取固定措施或固定不牢,导致车辆在舱内发生位移互相碰撞,造成油箱破裂,燃油泄漏,车辆在碰撞过程中极易造成线路短路产生电火花;有的因载物超高挂断外露电缆造成线路短路,从而引起火灾事故。如:渤海湾“11.24”特大海难事故,就是由于当时气象条件恶劣,船舶剧烈横摇纵倾,汽车舱中的车辆互相碰撞,造成油箱破裂、燃油泄漏,遇明火引发火灾事故,在扑救火灾过程中由于操纵船舶不当,最终发生了特大海难事故。

4、船舶本身的缺陷所致。有的客滚船是购买的二手旧船,设施陈旧老化,航运企业为了追求经济效益,不注重投资进行设备更新和改造,从而留下隐患。如:有的电气线路老化、破裂或受损裸露,不进行绝缘处理;有的机械设备丧失了防爆功能,这些裸露的电缆一旦短路,或者机械设备一旦产生火花,遇到一定浓度的油气,就会引发火灾事故。

5、车辆司机或搭乘人员违章吸烟,乱扔烟头,引燃易燃物品发生火灾。

6、港口货运管理部门管理不严,有的责任心不强,有的为了追求经济利益,放任“超载、超高、超重”车辆上船,人为将隐患放上船。

7、船舶防火结构不合理,自动探火系统、自动报警系统、自动灭火系统等消防设施老化、失修,达不到规范要求;还有的船员消防安全意识不强,素质差,船舶消防安全制度不健全,落实措施不到位,致使船舶火灾防范工作成为空白,一旦发生火灾,船员惊慌失措,灭火设施不能正常发挥作用,失去及时扑救火灾的有利时机。

8、其它原因。船公司或船长在不具备适航的气象条件下,仍责令船舶冒险出航等。

二、火灾预防对策

车辆处所一旦发生火灾,由于车辆密集、燃油箱多,很容易形成猛烈燃烧,由于船舶环境和条件所限,扑救非常困难,因此,必须坚持“预防为主”的方针。

1、港口货运、客运部门和港航公安机关要加强对车辆上船前的安全检查,严禁装载有易燃、易爆、毒害等危险物品的车辆上船,严禁在汽车舱内装载危险物品,同时,严禁旅客携带危险物品上船,一旦发现危险物品,要坚决按照有关规定处理,把危险品堵在船下。

2、严禁车辆在燃油箱外携带备用燃料。港口相关职能部门要认真进行检查,发现在油箱外携带的燃料,一律作没收处理,严禁夹带上船。

3、车辆驶进汽车舱按配载摆正车位后,要采取有效措施固定好车辆,防止因船舶遇到风浪摇摆时车辆发生位移;对车载货物也要利用壁铃等进行有效固定,防止因重心过高船舶摇晃时车辆发生侧翻,损坏油箱,导致燃油渗出、外漏,从而形成引发火灾的可能。

4、船舶航行过程中,要对汽车舱实行封闭管理,客车搭载的旅客一律下车出舱,禁止无关人员进入汽车舱;严禁在舱内吸烟。

5、燃油箱存在缺陷的车辆在没有进行彻底整改前,坚决禁止上船,防止在舱内渗漏燃油。

6、汽车舱在积载车辆和货物时,舱内必须留出足够的消防通道,以备应急时使用。

7、凡有大通舱的车辆处所,必须加装纵向隔壁或立柱,并经船检部门审核认定,以保证在核定的安全适航风级情况下,避免车辆发生位移。

8、船舶要建立严格的巡舱制度,并保证有效和落实到位。

9、出航前,船舶要对车辆处所的压力水雾灭火系统进行喷水试验,保证能够有效灭火,并能及时排除积水。

10、严禁在不适航的气象条件下出航。

11、装载车辆处所的防火分隔,应满足《海船法定检验技术标准》(1992)及其修改通报的要求,如果不符合该法规要求,可以采取下列措施进行弥补:

(1)在居住处所甲板上铺设防火敷料;

(2)在车辆处所与机舱的防火分隔,可以采取在车辆处所用水有效降温的措施,并且保证能够将水及时排出舱外。

另外,从事客滚运输的航运企业以及相关职能管理部门,要从源头上制订客滚船消防安全管理制度,并应采取有效措施,狠抓落实,保证制度被贯彻执行。同时,要加强安全管理,组织专门力量,在车辆上船前进行安全检查,把火灾隐患消除在车辆上船之前。港口货运部门在办理车辆运输手续时,必须向车主或司机宣传有关消防法规,告知应承担的责任和义务,并要求其认真履行。船舶要加强消防安全管理,严格实行船长责任制和岗位责任制,船长要组织专人对已经上船的车辆进行安全检查和抽查,无论在停泊还是航行中,都要加强对汽车舱的定时和不定时巡查,及时发现和处置各类火灾隐患,预防火灾事故的发生。船员要对船上机电设备、消防设施、灭火器具、汽车舱火险报警系统、自动灭火系统等进行经常性检修和保养,时刻保证这些系统完好有效。船舶必须每周进行一次消防演习,促使船员熟悉船上消防设施,熟悉应急行动方案和应急程序;同时,船员要采取各种方法对登船旅客进行消防安全教育和各种应急知识的宣传,并在公共场所放置一定数量的《消防安全手册》,供旅客读。船长认为必要,可以组织旅客进行消防预案演练。港航公安消防机构要认真履行职责,加强对客滚船及其承运的车辆和装载货物的监督检查,对不符合消防安全要求、不利于航行安全的各类火灾隐患,要坚决责令相关责任单位和个人进行整改,已违反消防法律法规的行为,要严格依法进行处理,对不如实申报,夹带、装载危险品的车辆一律予以扣留,从根本上消除火灾隐患。

三、扑救车辆处所火灾的对策和注意事项

任何人发现火情必须立即报警,并迅速进行扑救。如果在航行中发生火灾,船舶应该采取以下行动:

1、船长负责组织船员按照《应变部署表》的分工,在火灾警报发出2分钟内到达指定位置;机舱应在警报发出5分钟内启动消防泵出水。

2、船长应命令船舶减速或停止航行,根据灭火需要及时调整船舶艏艉向与风向夹角,尽量将失火部位保持在下风方向。

3、船长要及时向附近的海事和上级部门报告,并保持通讯畅通。

4、根据火灾发展情况和安全需要,及时组织旅客疏散,应首先疏散和救援汽车舱内的司乘人员和旅客,视情边灭火边施救,或先救人再灭火。

5、如果汽车舱内自动灭火系统能够正常启动并能将火灭掉,不要盲目打开舱门急于清理现场,以防引起复燃;如果舱内自动灭火系统不能有效控制和灭掉火灾,船长应及时组织力量实施人工灭火。要组织精干人员至少两人一组进行火情侦查,探明火源、火势蔓延方向和火情发展趋势,制定出切实可行的灭火方案。进行火情侦查和深入汽车舱灭火的人员,要穿戴好个人防护装备,佩戴空气呼吸器和照明通讯器材。在烟雾特别大影响到灭火行动的情况下,应根据需要视情况打开一个或两个舱门进行排烟。进舱前应先断开舱内所有电源,利用喷雾水枪掩护逐渐接近火源,用泡沫对着起火油箱进行覆盖,用直流水对其它车辆油箱进行冷却,同时喷射车体和装载货物上的明火。若汽车油箱已经爆炸,油火四处分散,必须用泡沫对甲板进行大面积覆盖,灭掉油火后,使用水枪扑灭车辆所载货物的火灾。在灭火的同时,要注意对汽车舱壁尤其是靠近机舱的一侧,用水流进行冷却降温,尽可能先扑救靠近机舱和生活区附近的大火。有船舶或消防船前来救援时,应先考虑转移旅客,双方要加强联系和沟通,共同商定扑救方案,并密切配合。如果只有一条外援船,可打开一个舱门供救援船喷射灭火剂进行灭火;有两艘以上消防船参加灭火,可同时打开两个舱门,供救援船实施两面夹击,力争快速将舱内火灾消灭。

5.11易燃易爆场所电气火灾对策 篇五

随着我国经济的迅速发展和用电量的逐年增长,我国由电气所引起的火灾(以下简称电气火灾)呈明显的上升趋势,特别是近年来易燃易爆场所电气火灾事故(爆炸)频繁发生,使国家财产和人民的生命造成重大损失。例如,1997年6月4日,停泊在南京长江水域2号锚地的广州海运集团泰华油运公司“大庆243”号油轮(2.4万吨,装有1.97万吨原油)在向长航集团南京油运公司的3艘油驳过载原油时发生火灾爆炸事故,泄漏的原油形成2万多平方米江面火灾。这起大火造成5人死亡、4人失踪、5人受伤,“大庆234”号油轮和一艘油驳沉没,二艘油驳烧损,直接财产损失574.8万元。火灾原因系原油气遇静电火花爆炸所致。又如,1998年3月5日18时05分,陕西省西安市煤气公司液化石油气所(占地35.8亩,储气2340立方米)储气罐区发生爆炸火灾事故,5个储罐、8辆液化气槽车被毁坏,过火面积4.5万平方米,并造成11人死亡(其中7名消防官兵牺牲)、30人受伤(其中消防人员11人),直接财产损失477.8万元。事故系编号为11号的球型罐(400立方米)的排污阀上部法兰密封垫失效,造成液化石油气大量泄漏,形成爆炸性的可燃气体遇电火花所致。事故原因分析 众所周知,存在易燃易爆的气体、液体蒸汽、粉尘等物品场所如果发生爆炸,必须同时具备下列三个条件:

a、爆炸性气体、液体蒸汽、粉尘和空气混合后必须在爆炸极限以内; b、场所内存在着足以激发上述混合物爆炸的能量,如电火花、电弧、危险温度等;

c、有足够的助燃物。

电气爆炸(火灾)事故的发生,其重要的原因是场所中存在电气引火源(其他两个条件是生产场所内客观存在的),例如:电热、间接电火源(电气设备过负荷、短路、接触电阻过大)和电火花、电弧,雷击和静电火花也是常见的原因。而易燃易爆场所中电气线路和设备设计、安装不规范,采用非防爆电气设备是造成电气爆炸(火灾)事故最重要因素,也就是我们平常讲的电气设备在本质上是不安全的。防火防爆场所常见的电气方面的不安全因素有:

2.1 使用不符合防爆要求的电气设备

2.1.1 未根据爆炸危险区域的要求及爆炸性气体混合物的级别和组别,正确选择相应级别的防爆电气设备。如:“0级”区域应选用本质安全型,但实际上采用增安型或普通封闭式电机;有的电气设备的类别是符合的而组别则不符合要求等。

2.1.2 用防火防潮灯具代替隔爆型灯具,或用一般36伏安全灯具代替防爆炸灯。

2.1.3 用普通开关代替防爆照明开关。

2.1.4 普通开关、普通报警按钮等非防爆电器设备安装在防爆区域内。2.1.5 用普通插座代替防爆插座等。2.2 电气线路敷设不符合防爆要求

2.2.1 用塑料管或普通电线管代替厚钢管敷设线路。钢管、接线盒和电气设备的连接处未用密封胶加以密封,使爆炸性气体、蒸汽仍能进入各种电气设备的内部而发生爆炸。

2.2.2 移动电器或临时线路采用橡皮电缆,且放在地坪上未加任何保护,在 外力作用下,电线损坏或短路迸出火花而引起火灾或爆炸;或导线的耐压等级<250V,因过电压发生击穿短路,引起火灾或爆炸。

2.2.3 架空导线(包括动力、照明、通讯等)跨越爆炸性危险场所的上面,或10KV及以下架空线和火灾爆炸危险场所房屋的间距不符合要求。

2.2.4 在“0级”或“1级”防爆场所采用的导线因断线引起火灾,或导线过热产生危险温度。

2.2.5 导线连接处采用未防爆接线盒,且导线的接头处未采用钎焊、熔焊,因而造成接触不良,使导线过热引起火灾或爆炸。

2.3 接地和接零

2.3.1 金属设备、管道和构架等未和接地体连成整体,或中性线(零线)的最小截面不符合要求,当通过大故障电流时,中性线可能会燃至炽红至熔断,极易引起火灾。

2.3.2 接地线没有防松、防锈、防机械损伤措施,造成接地线断裂。

2.3.3 单相设备中的中性线(零线)和接地线未分开,不平衡电流使中性线带有一定的对地电压值。例如与地相碰或漏电产生电火花而引起火灾或爆炸。

2.4 静电和雷电

静电和雷电产生的火花能使各种化学危险物品发生火灾或爆炸。比如,1989年8月12日上午9时55分,山东省黄岛油库由于雷击引起火灾,火灾中发生喷溅、爆炸,造成死亡19人(消防官兵14人、油库职工5人),伤78人(消防官兵66人、油库职工11人),直接经济损失3540万元,大量原油流入海洋使130公里海岸线受到污染。

2.5 其他电气设备

易燃易爆场所内安装的各种通讯设备、电子设备、携带式电器及其线路未按防爆要求进行设计。另外,在易燃易爆场所中部分电气设备缺乏整体防爆性,比如有的主机防爆、辅机不防爆;有的动力防爆照明不防爆;有的电气设备防爆,而线路敷设不防爆等。预防措施

3.1 根据易燃易爆场所发生爆炸和火灾事故必须具备的三个条件,为防止电气爆炸事故的发生就必须使三个条件同时存在的概率降至最低限度。因此,首先应在生产工艺设计、施工、运行、检修中,尽可能消除或减少易燃气体、易燃液体蒸汽和可燃粉尘的产生及积聚;在生产工艺过程中采用较低的压力和温度;将易燃易爆气体或液体蒸汽尽可能限制在密封容器内,防止泄漏,使其不能达到爆炸极限。

3.2 设置自动检测仪器装置,对区域内易燃易爆气体进行检测,当环境中的气体浓度达到爆炸下限的25%时,能可靠的发出报警信号。

3.3 电气控制设备及导线尽可能远离易燃易爆物质释放源。最理想的是将电气设备安装在室外或危险性较少的地点,做到既符合安全要求,又经济合理。

3.4 根据爆炸性危险区域的等级及爆炸性气体混合物的级别、组别,正确选择相应类型的级别和组别的电气设备。其基本原则是电气设备的组级别只能高于环境组级别。

3.5 设计、安装、运行、维修电气设备、线路、仪表等应符合国家有关标准、规程和规范的要求,并要求达到整体防爆性的要求,即达到本质上符合安全要求。

3.6 禁止使用临时线路,尽可能少用移动式电具,如果必须使用,要有严格的安全措施。

3.7 接地采用三相五线制加漏电保护方式。三相四线制接地系统即保护接零系统,其中性线(N线)和保护零线(PE线,即接地线)合用一根线。此线通过三相不平衡电源或单相负荷电流,因此这根线有电压降,其对地电压可达几十伏。电气设备外壳和敷设金属套管正常时都带此电压,有可能对地产生火花。所以在火灾和爆炸危险场所是不应采用三相四线制接地(零)系统,而应采用三相五线制系统。如果将中性线和接地线分开,即是三相五线制,接地线(保护零线)专用于接地,中性线对地绝缘,危险性就大大降低了。安装漏电保护应严格按国家有关执行。

易燃易爆场所电气火灾的预防

纵观近几年来火灾发展规律,由于电气原因引发的火灾逐渐占主导地位,如何预防电气火灾已成为当前防火工作的一个重点。特别是对许多长期使用的易燃易爆场所来讲,设备陈旧和电器线路老化的问题尤为突出,做好电气火灾预防工作刻不容缓。

一、易燃易爆场所电气爆炸成因分析

众所周知,火灾发生必须具备三个必要条件:可燃物、助燃物和火源。而对于易燃易爆场所来说,存在易燃易爆的气体、液体、蒸汽、粉尘等物品如果发生爆炸,必须具备如下三个条件:一是爆炸性气体、液体蒸汽、粉尘和空气混合后达到爆炸极限范围。二是场所内有足以激发混合物爆炸的能量。三是要有足够的助燃物。

由于易燃易爆场所内爆炸混合物气体可燃物是客观存在的,所以,造成电气火灾的主要原因是由于场所内存在着电气引火源,电气设备设施、安装不规范,采用非防爆电气设备是造成电气火灾事故的最重要因素。

易燃易爆场所常见的电气方面的不安全因素一般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电气设备不符合防爆要求。未根据爆炸危险区域的要求及爆炸性气体混合物的级别和组别,正确选择相应级别的防爆电气设备。如用普通插座代替防爆插座,用普通开关代替防爆开关,用防水防爆灯具代替隔爆型灯具等。

二是线路敷设不符合防爆要求。如用塑料管或普通电线管代替厚钢管铺设电线路,导线连接外采用未防爆接线盒,导线的接头处未采用钎焊、熔焊造成接触不良,架空导线跨越易燃易爆场所屋面或危险场所间距不足等。

三是没有接地和接零或处理不好。如金属设备、管道和构架等未和接地体连成整体,零线的最小截面不符合要求,接地线未接到标志处,没有防松、防锈、防机械损伤措施等。

四是其它电气设备等原因。如使用未采取防爆措施的各种通讯设备、电子设备、携带式电器等。另外,防静电和防雷击措施不当等,也可能引起电气火灾事故。

总之,在易燃易爆场所中造成电气火灾的直接原因是由于缺乏整体防爆性。如有的主机防爆、辅机不防爆;有的电气设备防爆、而电线路铺设不防爆;有的动力防爆而照明器具不防爆等。

二、易燃易爆场所电气火灾预防对策 根据前述分析,要在技术手段方面避免易燃易爆场所电气火灾的发生,主要是要提高电气设备的整体防爆性。

1.要根据爆炸性危险区域的等级及爆炸性气体混合物的级别组别,正确选择相应类型的级别和组别的电气设备。电气设备的组级别只能高于环境组级别,不能随意降低标准。

2.设计、安装、运行、维修电气设备、线路、仪表等应符合国家有关标准、规程和规范的要求,并要求达到整体防爆性的要求。

3.电气控制设备及导线尽可能远离易燃易爆物质。可能的话最好将电气设备安装在室外或危险性较小的地点。

4.禁止使用临时线路,尽可能少用移动式电具。如必须使用,要有严格的安全措施。

5.采用三相五线制加漏电保护体制。将中性线与接地线分开,中性线对地绝缘,接地线(保护零线)专用接地,减少对地产生火花的可能性。安装漏电保护应严格按照有关规范要求执行。

当然,实际工作中,还应当注意尽可能消除或减少易燃易爆气体、易燃液体蒸气的产生及积聚,使其不能达到爆炸极限范围内,减少火灾发生的可能性。

6.一起火灾的认定与成因分析 篇六

摘 要:通过对一起火灾事故的调查,借助火灾的勘验过程与认定方法,并从痕迹、物证、人证等多方面综合分析,准确认定了火灾原因,并总结了火灾事故教训,对同类的火灾调查工作具有一定的指导作用。

关键词:火灾;调查;认定火灾基本情况

2012年9月12日10时26分,张家口市公安消防支队指挥中心接到报警,称张垣新城工地工棚发生火灾,指挥中心立即调派特勤中队5辆消防车、31名官兵到达现场实施处置,火灾于9月12日11时30分被顺利扑灭。火灾烧毁工棚2个,并烧毁工棚内的生活用品,过火面积约500?O,直接财产损失142920元,无人员伤亡。鉴于该起火灾过火面积较大,支队火调人员第一时间赶赴至现场,指导协助辖区大队进行调查。起火工棚基本情况

起火工棚位于张垣新城小区1号楼和2号楼之间,其南侧为1号楼,距离工棚20米;北侧为2号楼,距离工棚30米。东侧为空地,西侧为张垣新城小区商业楼工棚,间距5米。

起火工棚为2个,南侧为1号楼工棚,北侧为2号楼工棚,1号楼工棚坐北朝南,2号楼工棚坐南朝北,为背靠背搭建,两者间隔1米,两个工棚均为2层,均采用钢结构聚苯乙烯夹芯彩钢板搭建而成。1号楼工棚一层共分为8个房间,从西向东依次为101-108房间,二层分为8个房间,自西向东依次为201-208房间,每个房间的长和宽均为5.6米,101房间为厨房,102、103、104、105、107、108房间均为工人宿舍,106为水电库房。2号楼工棚一层共分为7个房间,西侧第一个房间为工地总库房,第二个房间为工人宿舍,第三个房间为水工库房,第四个房间为电工库房,第五、第六个房间为工人宿舍,第七个房间为办公室,二层分为6个房间,均为工人宿舍。火灾原因调查

3.1起火时间的确定

(1)最先发现起火人表示10时许,其在吃饭时闻到烟味儿,随后检查是否着火,待检查到1号楼105房间时,发现该房间正对门隔间内已经起火,但火势不大。

(2)扑救火灾的人均表示10时10分许,去工棚内抢救生活用品并灭火。

(3)据张家口市公安消防支队指挥中心接警记录,显示火灾的第一报警电话时间为2012年9月12日10时26分。

通过最先发现起火的人的描述和火灾接警记录,以及可燃物燃烧特点、规律,可以确定此次火灾事故发生的时间为2012年9月12日10时许。

3.2 起火部位及起火点的确定

(1)两个工棚除西侧1间外全部过火,钢结构呈现由南北两侧向中间间隔区倒塌,从1号楼高处观察,对应1号楼工棚105-107房间处两个工棚塌陷的最为严重,倒塌的两座工棚的彩钢板间距最近(见图1),并呈向东西两侧渐宽的趋势。故缩小勘验范围,将勘验重点定于105-107房间。

(2)经调查发现,1号楼工棚106房间为水电库房,105、107房间为工人宿舍,105房间由走廊分为4个隔间,进门处左侧为韦大满夫妻宿舍,韦大满夫妻宿舍西侧的隔间为空隔间,正对105房间门口的隔间为韦大友夫妻宿舍,韦大友夫妻宿舍西侧为刘永良夫妻宿舍。韦大友夫妻宿舍内西侧为1张双人床,靠北墙放置,床东侧有1张小桌子,桌子下为电饭煲。火灾第一发现人证实在105房间内正对门口的隔间内首先发现明火,且火势不大。

(3)经勘验发现,韦大友夫妻宿舍内北侧的小桌子已基本烧失,靠近小桌子西侧的床腿变色最为严重(见图2),且在该处发现呈固体状碳化的粥(见图3)。粥的底部碳化严重,已成黑色焦块,上表面呈现焦黄状,掰开固状粥观察,内部已完全碳化。

综合上述情况,认定起火部位在1号楼工棚105号房间内东北侧,起火点位于安徽籍民工韦大友夫妇居住的隔间内靠近北墙处。

3.3 火灾原因认定

在第一次询问韦大友结束后,韦大友夫妇便不知所踪,询问其同籍工友,均表示不知其二人去向,这给火灾原因的直接认定带来了困难,于是,火调人员通过对火场的勘验及对其他相关人员的调查情况,对火灾原因进行了认定。

3.3.1 排除电气故障引起火灾的可能

初起火灾时,厨房正在用电做饭,且厨房位于起火工棚内,与其他房间为同一线路,故排除电气故障引起火灾的可能。

3.3.2 排除烟头引起火灾的可能

该起火灾中,调查人员第一时间考虑了烟头引起火灾的可能,但通过现场勘验,起火部位处可燃物为木质桌子,不存在阴燃条件,故排除烟头引起火灾的可能。

3.3.3 排除放火的可能

起火时,第一发现人未发现现场有人进出105-107房间。且韦大友宿舍内门已上锁,勘验时未发现破坏痕迹,故排除放火的可能。

3.3.4 电饭煲引起火灾的可能性分析

(1)通过对最先发现火灾的人进行询问得知,1号楼工棚105房间内韦大友宿舍内最先起火。

(2)通过第一次对韦大友进行询问得知,韦大友夫妇于火灾发生当日5点30分左右用电饭煲煮了粥。

(3)对韦大友夫妇宿舍进行勘验,在宿舍内北侧发现呈固体状碳化的粥。粥的底部碳化严重,已成黑色焦块,上表面呈现焦黄状,掰开固状粥观察,内部已完全碳化。同时在该处找到电饭煲的热敏元件、内胆弹簧等组件,发现的内胆弹簧各圈螺旋被压缩到一个平面,呈圆圈状―该状态说明内胆弹簧没有复位(见图

4、图

5、图6)。

虽然韦大友夫妇不知所踪,但根据现场调查情况,最终认定起火原因为通电煮粥的电饭煲限温开关失效,内胆弹簧没有复位,在温度逐渐升高的情况下不能自动切断电源,从而引发火灾事故。火灾事故处理

《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关于公安机关管辖的刑事案件立案追诉标准的规定》中第一条关于失火案的立案标准为:

(一)造成死亡一人以上,或者重伤三人以上的;

(二)造成公共财产或者他人财产直接经济损失五十万元以上的;

(三)造成十户以上家庭的房屋以及其他基本生活资料烧毁的;

(四)造成森林火灾,过火有林地面积二公顷以上,或者过火疏林地、灌木林地、未成林地、苗圃地面积四公顷以上的;

(五)其他造成严重后果的情形。

该起火灾未造成人员伤亡,直接财产损失不足50万元,且未造成十户以上家庭的房屋以及其他基本生活资料烧毁,故消防部门未对该起火灾立案。几点体会

(1)熟悉火灾现场情况

勘验现场,了解火场情况是保证准确认证火灾原因的关键。通过对现场的情况的熟悉和相关证据的搜集,掌握火灾蔓延途径,及时确定起火部位、查明原因。这起火灾中,火灾现场空间较大,且过火面积较大。为查证火灾原因,通过环境勘验、初步勘验、细项勘验以及专项勘验的程序,从工棚宏观倒塌情况到粥的状态、电饭煲元件状态,逐步缩小查证范围,并结合各种常识及客观规律,认真分析火灾现场状况,查找相关证据,最终确定了火灾原因。

对火灾现场的熟悉不仅能把握火灾原因的有力证据,也为询问相关人员提供了保证。查看火灾现场后,对火灾的大体情况才能做到心中有数,询问时才能掌握主动权,应该怎样谈、谈什么,才能有所侧重,才能有的放矢,对被询问人所讲的现场物品、方位等才能准确地记录和描述。

(2)选择恰当的询问时间、地点和方式

7.电气火灾成因及对策分析 篇七

关键词:电气火灾,防治对策

1 我国电气火灾特点及存在问题

1.1 我国电气火灾特点

1.1.1 电气火灾呈现季节性电气火灾多发在夏、冬季。夏季风

雨较多, 气候变化大, 雷雨活动剧烈, 架空线路以及室外的接户、进户线易发生断线、短路、倒杆等事故, 引起火灾。由于气温较高, 对电气设备的发热有很大影响, 如果使用、管理不善, 如使用功率较大的电器, 或同时使用量过多, 也会导线接头等发热着火或短路打火发生火灾。冬季天气寒冷, 风多, 干燥、昼短夜长, 电器火灾也比较多。架空线受风力影响或大雪、大风造成倒杆、断线等事故, 也会致使导线相碰放电起火。另外人们对电炉、电热器等取暖设施的使用不当, 或空气干燥, 大量的静电也会引起火灾。

1.1.2 电气火灾燃烧具有规律性燃烧迅速, 范围大:电气设备

起火时, 一般可燃物较多, 而且电气系统的安装范围较大, 火势蔓延相对容易, 蔓延速度较快, 燃烧的范围也大;发烟量大, 扑救困难:电气设备中的绝缘体多数为有机材料, 当有机材料燃烧时会发出大量浓烟, 火场能见度低, 火场上的设备有可能带电, 这样就给人员的疏散、火灾的扑救带来了困难。

1.1.3 电气火灾具有行业性商贸、集市、娱乐、宾馆等第三产业

的重、特大电气火灾突出, 常伴有人员伤亡;而工业系统电气火灾造成损失一般较严重, 工矿企业生产、照明用电多, 用电时间长, 用电设备多, 安装不合理, 管理维修不善, 违反规章制度;工业系统是财富比较集中的部门, 而电气火源本身能量大, 是强点火源, 且电气线路、电缆本身在一定事故条件下就是火势蔓延的途径, 所以一旦起火, 火势蔓延快, 损失大。

1.1.4 电气火灾具有地域不平衡性经济发展快的省份电气火

灾发生起数及损失明显高于经济发展滞后的省份, 且农村电气火灾比较突出。在一个地区, 城市和农村相比较, 农村火灾更为突出, 而由电气原因引起的火灾次数一般占总次数60%以上, 随着乡镇企业的大发展, 这种形势还会继续增长, 企业数量逐年增多, 用电量也在上升。

1.2 目前防治电气火灾中存在的问题

1.2.1 制度上存在先天缺陷我国电气安全法延续了前苏联的

一些做法, 只强调设备的自身保护, 缺乏“以人为本”的科学性和完整性。建筑设计和施工部门, 即使按建筑规范、电气安装规范设计, 在电气安全方面也存在着明显的先天缺陷。另外, 电气火灾事故的防治是否纳入消防业务的范畴仍在争议过程中。把电气火灾隐患检测、电气火灾原因调查放在中介机构, 但这些机构的资质评定、公正性审查无可遵循的技术法规, 加上目前的电气隐患监督检查往往是流于形式, 不能真正发现电气火灾隐患所在。

1.2.2 设计施工及使用不合理根据电气火灾特点, 电气线路火

灾为电气火灾的发生的主要构成部分, 比例占40-60%, 形成的主要原因表现以下方面:在电气设计和施工过程中, 选择线路截面小, 导致电气线路超负荷运行, 减少了电气线路的使用寿命;老式建筑变配电设施敷设的电线电缆绝缘性能下降, 老化、龟裂、磨损等特征出现而不及时更换;电气线路通路上的电气附件不符合设计要求, 特别是改造的电气工程, 旧布线未完全清除, 已启用的电线电缆仍处于带电状态;不同电压级别电气线路混乱安装在同一沟槽内或未按规范分清层次;电气线路安装未考虑环境的影响, 如风力、温度变化、化学腐蚀、粉尘等;中性线或接地线路因负载因素引起的谐波效应。上述因素都可引起电气线路故障而引发火灾。

同时, 电气装置设计图纸不科学、不合理、没有因地制宜, 设置设计蓝图上仍使用落后淘汰的产品。不严格按有关电气施工规范施工, 擅改设计图纸, 不按设计标准选用电气设备及材料, 随意变更线路参数或乱接负荷, 电工不掌握施工规范的问题普遍存在。

1.2.3 鉴定电气火灾原因的技术手段不足电气火灾事故原因

主要包括短路、过负荷、接点接触不良、电火花、设备过热、静电和雷电等, 对于火灾认定和成因分析往往仅限于此。没有准确分析火灾的先期故障原因, 电气火灾的预防也只停留在低层次分析的水平上, 对于国家制定规章制度、火灾预防规范、管理决策等, 提不出良好的建议和可行的办法, 从而产生很多空白点, 使得电气火灾防治难度很

1.2.4 电气防火安全检查技术有待提高传统的电气防火安全

检查是依靠电工仪表和人的五官功能 (目测、听诊、触摸、闻味) , 并借助人的经验, 直接查找电气装置火灾隐患的一种简单易行的方法。用电磁法通过常用电工仪表可测出电气系统的电压、负荷电流、接地电阻等数据。用感官法通过直接检查可以发现很多隐患的外在表征和环境特征。但是, 传统方法不能发现电气装置中局部过热或火花放电这些隐蔽性很强的隐患, 致使电气装置长期处于隐患故障状态。

2 电气火灾综合防治对策

2.1 安全管理和法规建设依照目前我国电气火灾的实际情况

和引发原因, 为制定出满足时代发展要求的电气安全、生命安全法规, 建议在以下几方面加强工作: (1) 制定电气安全规范应考虑既代表国家利益也照顾企业等各方面的利益, 需要国家各部委协调组织, 广泛吸收各层次的专家参与电气安全规范制定工作; (2) 国家须加大力度, 加强电气安全法规的统一管理、实践验证及实效跟踪, 并以理论和实践检验为依据, 确定规范修订周期, 保持规范相对稳定和连续, 以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 (3) 应增强我国电气安全法规的法律效力, 依法对设计部门、安装部门、检查验收部门、产品生产和流通部门进行定期的资质评估, 对因工程和产品质量原因导致重特大恶性火灾事故的相关单位应进行严肃处理并追究法律责任; (4) 应对使用单位的电气负责人资格进行考核和评价, 提高电气故障预知能力、改善检测手段, 使得电气安全检查落到实处; (5) 考虑到我国经济发展不平衡, 环境条件不相同, 各地区对电力的需求也不尽相同, 各省市根据国家电气安全法规和地域特点制定适合本地区的电气安全法规, 国家制定电气安全法规应能满足电气安全的最低要求。

2.2 消防监督及管理制度我国经济建设的大发展必将促进和

带动电力工业、建筑业、生产制造业、商业等行业的快速发展。消防建设也要保持同步发展, 针对电气火灾隐患的潜伏期长、隐蔽性强、容易被忽视, 一旦发生火灾蔓延速度快、波及性广等特点, 以及电气火灾事故原因分析的需要, 客观上要求消防监督机关的人员素质和业务水平、消防设施建设, 管理政策和制度要跟上时代的发展。同时还要充分协调动供、用点单位, 学校、居 (村) 委会、新闻媒体等部门, 由政府进行具体分工, 各负其责, 形成链条式的工作机制, 拓宽思路, 立足预防, 制定对策, 重点加强宣传教育和加大检查、督促整改力度, 以提高全民消防法制观念和消防安全一是, 增强全社会抵御电气火灾能力为重点, 以抓民众安全用电知识教育为突破口, 开展形势多样的宣传教育活动, 结合电力法律、法规和安全用电常识, 把降低电气火灾的工作推向社会化、公众化。

2.3 电气故障的预防针对电气火灾主要存在的问题, 建议从以

下各技术方面进行工作: (1) 开展电气线路故障特性实验技术、电气绝缘寿命现场检测技术研究, 制定电气线路防火设计规范; (2) 制定电气线路火灾隐患和危险评估方法, 工程实践中获取可靠技术依据, 提出电气火灾危险性分类级别, 提高评估的可靠性和可信性; (3) 格局使用场所的需要, 确定合理的电线电缆设计裕度, 避免先天隐患。对危重

压力容器焊缝及其附近微裂纹的检测

黄丽萍1郑忠良2关波1 (1黑龙江石油化工厂;2佳木斯黑龙农药化工股份有限责任公司氯碱分厂)

摘要:在石化行业中, 每年都有大量的压力容器要进行定期检验。在检验过程中, 对检测人员的要求是很严格的。它要求检测人员不但要懂得各种检测知识, 而且还要懂得材料力学及断裂力学等方面的知识。因为只有把无损检测知识和材料的断裂力学知识有机地结合起来, 才能够对检出的缺陷做出综合的评定。

关键词:压力容器焊缝微裂纹检测

1问题的提出

在压力容器无损检测中, 对近焊缝浅表面微裂纹的检测是很困难的, 也是在所有缺陷中检出率最低的。如何才能够更有效地检测出容器的浅表面微裂纹呢?又如何才能够对缺陷进行准确地定位和定量呢?这个问题, 对无损检测人员来说, 是非常重要而又十分现实的。

2常规检测及存在的不足

压力容器的定期检验主要是外观检验和无损检测。而无损检测常用的方法是磁粉探伤、表面着色、超声波探伤、射线探伤等。就容器的浅表面微裂纹缺陷来说, 单独采用那一种探伤方法都是容易漏检的。下面我们就来谈一下各种检测方法的优缺点。

第一种方法磁粉探伤法。它能有效地检出铁磁性物质表面及近表面的裂纹, 但对于非铁磁性物质则显得无能为力。另外, 对于人孔、支柱、接管等处的角焊缝, 由于受空间限制, 想要用磁粉探伤法检测也是办不到的。

第二种方法表面着色法。这种方法能有效地检出表面开口性裂纹, 但对于表面不开口的浅表微裂纹则无法发现。目前渗透剂的制造成本较高, 且采用这种方法检测, 对工件表面的光洁度要求较高, 大面积的检测用此方法是很不经济的。

第三种方法超声波探伤法。这种方法能比较灵敏地检测出裂纹类面积状缺陷, 且生产成本低, 检验周期短, 比较适合于大面积的检测工作。但其不足在于对缺陷的准确定位和定量比较困难, 尤其是对操作人员的要求较高, 加之工件表面光洁度、探头性能、仪器稳定性等因素的影响, 出现漏检及误判的可能性较大。

第四种方法射线探伤法。由于此法能比较直观地对缺陷进行定性和定量, 底片又可长期保存, 所以在锅炉压力容器检测方面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但其对微裂纹的检测确有其局限性, 它要受到裂纹的宽度、深度、走向及透照参数、暗室处理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 并且用此法进行大量检测时, 工作进度较慢。通过分析可以看出, 使用单一的某种方法对焊缝附近的浅表面微裂纹进行检测, 均存在着诸多弊端, 极易造成漏检。

3 综合检测及缺陷的处理

由于微裂纹多产生在焊缝及热影响区内, 且多数在试件的表面看不到, 所以要想准确地对其进行检测, 就必须采用综合测试的方法。只有这样, 才能使容器内的微裂纹缺陷尽可能地被发现, 从而达到彻底清除的目的。

对压力容器常规检验时, 首先对容器的内外表面及焊缝用肉眼认真普查一遍。必要时可用10倍以上的放大镜仔细查看, 对有怀疑的部位做好标记。接下来对容器的焊缝及热影响区进行100%的磁粉探伤 (铁磁性材料) 。对于人孔、支柱、接管等处受空间限制, 磁粉探伤难以做到的地方, 采用表面着色的方法进行检测。用磁粉探伤能有效地检出焊缝极其附近的微裂纹, 所以这项工作要认真细致的进行。对于出现裂纹磁痕的地方要做好记录。然后用超声波探伤仪进一步确定所发现的裂纹磁痕是否属实。认为裂纹确实存在后, 可用射线探伤法从不同的角度对裂纹处进行拍片复查。一般情况下, 浅表面微裂纹在底片上是发现不了的, 只有裂纹的深度达到一定成度后, 底片上才可显现出来。发现了裂纹, 如何进行处理呢?对于射线检测不到的浅表面微裂纹一般不需要进行补焊处理, 只需用角磨机将其磨掉即可。在打磨之前, 先用测厚仪测一下裂纹附近的容器壁厚, 然后根据以下公式核算一下容器的最小允许壁厚。

对于筒形壳体:Smin;PD1/2σt Y———P

对于球形壳体:Stain:PD1/4σt Y———P

式中:Smin—容器最小允许壁厚, cm;

P———容器最高工作压力, kg/cm 2;

D1———容器壳体内径, cm;

Y———焊缝系数;

σt———工作温度下材料的许用应力, kgf/cm2;

其中Y和σt可从《钢制压力容器设计规定》中查得。在打磨过程中, 应采取边打磨边进行磁粉探伤、边测厚的方法, 直到磁痕消失。最后进行一下表面着色检验, 未发现任何裂纹显示即可。这样处理表面微裂纹有两个好处。首先, 它可以大大缩短了缺陷的修复时间。其次, 避免了焊后的热处理工序。

对于射线检验能够发现的裂纹不宜采用打磨去除的方法。因为它具有一定的深度, 应在裂纹两端钻孔, 磨削补焊。最后进行热处理, 消除残余应力。

4 结束语

8.电气火灾成因及对策分析 篇八

关键词:变电站 电气 设备 过热问题 对策

伴随着社会的全面发展,经济社会发展对于电力的需求量也愈发的增多,电力事业不断发展,变电站在电力传输方面发挥的作用也是与日俱增,如何合理高效的使用变电站已经成为当今电力行业内部一个重要的问题。

在供电过程中,一个好的变电站能够通过调节输出电压,从而使得输出电流发生变化,在传输同样距离的电力时,能够更好的减少电力的损耗,降低传送过程中的浪费,节约成本。反之,一个配置不合理的变电站,在供电过程中就不能很好的起到保护作用,在供电过程必定会增加额外的损耗,同时也会使得供电的成本大大的提高。

在供电系统之中,变电站电气一次没备过热现象是导致停电和设备维护检修的主要原因,这不但给供电企业带来很多经济损失,也给广大的电力居民日常生活带来麻烦,同时,设备温度频繁的过热能大大缩短设备的寿命。变电站电气一次设备过热问题是我们面临的一个很大的现实问题,如何解决这个问题必须放在重要位置。

1 变电站电气一次设备产生过热问题的成因

供电系统中变电站电气一次设备产生温度过热会影响整个供电系统,设备温度过高会导致整个供电系统的异常,造成设备发生故障,如果维护和检修不及时故障就会不断扩大范围,蔓延至大部分供电系统最终可能导致供电系统的瘫痪。所以一次设备产生过热问题的原因必须受到重视,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第一,变电站设备使用设计不合理造成一次设备产生过热

变电站电气设备的必须要经过精细的设计才能通入使用,供电系统工作中负荷超过设备的承受能力就会产生温度过高的现象。变电站设备的设计必须具有相应的负荷能力,前期设备设计使用不合理,会造成变电站供电系统电力负荷加大,负荷过度就会产生过热现象。

设备使用金属导体也会产生一定的热量,但是如果金属导体材料使用不合理,同样会产生电气一次设备温度过热的问题。常用的金属导体有很多种类,但是根据材料不同那电阻也有一定的差别,熔点的不同承受温度的能力也不同,如果变电站设备导体使用不当就会加大供电过程中产生的温度,这也是变电站电气一次设备产生过热问题的一个重要原因。

第二,变电站电气一次设备产生过热与工作人员的工作失误密不可分

任何设备的使用都需要人员基本的操作和维修,变电站供电系统同样不例外,变电站的设备大都体积较大,线路复杂,所以它对于工作人员的要求更加严格,维修工作人员就是保证变电站供电设备正常工作的前提。

巡检人员不仔细造成问题不断扩大,很多的变电站电气设备巡视人员不负责任,除非重大问题,对于细小的设备磨损、线路短路问题不够重视,造成了设备磨损程度不断加深,设备老化速度加快供电过程负荷能力下降产生温度过高的问题。设备巡检人员没有及时测量设备的温度,单个巡检人员巡视检测质量低,不能及时的发现问题,另外发现后不及时采取措施,也是造成变电站电气设备温度过高的重要原因。

第三,变电站电气设备自身老化造成一次设备产生过热问题

众所周知,变电站电气设备在进行供电时自身也产生热量,合理的产生热量对变电站电气设备没有太大影响,但是变电站电气设备老化程度加重,设备散热能力减弱,这就可能导致变电站电气一次设备产生过热问题,最终造成设备的损坏,供电系统的瘫痪。

变电站电气设备的老化一直是阻碍变电站正常工作的原因,由于资金的困乏或者维修人员的失职都可能造成变电站电气设备的老化甚至损坏。变电站电气一次设备产生过热问题的成因很大一部分是由于设备自身的老化造成的,设备的更新换代是解决电气设备过热的重要措施。

2 解决电站电气一次设备产生过热问题必须要有相应的对策

伴随经济的发展我国的电力事业不断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逐渐确立更加速了电力行业的飞速发展,电力行业已经成为国民经济重要产业,在国民经济中国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针对变电站电气一次设备产生过热问题,提出解决的对策和策略,旨在指出现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为变电站更好的服务于电力行业。

第一,完善电气设备巡检的的技术手段,提高保养和维修技术标准

针对变电站电气一次设备产生过热问题,采取有效措施解决非常必要,其中对于设备的定期测试检修时必须放在首位的。在选取合适的设备材料之后要采用新的测试技术手段对设备整体接触点电阻进行测试,保证设备线路接触面电阻正常,避免出现电阻过大导致设备温度过高。变电站电气设备测试采用回路电阻测试仪,结合双臂电桥进行测试,这就可以及时的测试设备的状况,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从而减少变电站电气一次设备温度过高的几率,杜绝设备过热的现象的出现。

除去设备的测试之外,解决变电站电气一次设备产生过热问题的有效途径就是保养和维修技术的提高,设备的寿命很大程度依赖于保养和维修。变电所电气设备一般是不间断的使用,所以设备一般磨损较严重,另外就是灰尘会很多,磨损和灰尘都会加速设备的老化,缩短设备的使用寿命.设备的保养是指维修人员要定期对设备进行检测和维护清理,对于设备的锈蚀要及时处理,避免由于锈蚀而加大电阻造成温度过高。

例如,对于持续使用的刀闸进行新的导电涂膜,减轻刀闸容易脏的状况,由于刀闸是动接触点并不会产生灰尘堆积的现象,所以只要定期清理刀闸的锈蚀表面即可,做到设备的日常保养。

变电站电气设备的正常工作必然要求设备的维修,设备的维修技术是维持其工作的重要条件,维修技术的提高也是解决变电站电气一次设备产生过热问题的有效对策,维修技术的提高不仅可以延长设备的寿命还可以提高供电系统的工作效率。

第二,加强对维修人员的管理,保证工作质量,提高工作效率

变电站电气一次设备过热的原因中,很大一部分是人员因素,这就说明了检修人员的工作态度对于整个供电系统的影响。所以,解决一次设备产生过热问题就必须对检修人员严格要求,要求他们认真工作,保证工作质量和效率。

①严格按照检修标准进行设备的维修和保养,对于可能引起设备过热的螺栓锈蚀、松动或者运用不当的现象必须认真对待。检修人员要严格按照检修标准进行设备的检修,及时发现问题,采取措施。

②认真进行设备测温工作,保证设备测温的准确性,测温工作必须严格按照工艺标准进行,避免温度过高导致故障范围扩大。

③严格管理检修人员的工作质量,利用工作人员之间的相互监督,对检修人员的工作进行控制,完善维修人员的值班制度,制约检修人员的行为,提高其工作质量和效率。

第三,进行设备革新,改善生产工艺

从最初缓解变电站电气一次设备产生过热问题,就要对变电站电气设备进行革新,变电站初期的设计者必须与设备厂家进行沟通,要求在设备的设计工艺上进行创新,从最初一次身背过热问题。

另外,变电站的生产工艺也会影响设备的正常工作,很多变电站对于设备丝毫不加以重视,仅仅重视变电站带来的经济利益,对于陈旧的设备不加以保养维修和更新换代,这就导致了一次设备过热问题比较严重。变电站要切实落实科学发展观,改善传统生产工艺。

对于变电站电气一次设备产生过热的问题,对于工作人员不可能采取措施从根本上解决,这就要求变电站工作人员要在工作实践中不断的创新检修工艺,发现新问题,及时解决新问题,做到减轻电气一次温度过高的问题,保证变电站的正常工作。

3 结语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飞速发展的今天,电力行业为社会、经济的发展提供了越来越大的的推动力,因此电力行业成为广大人民群众关注的热点产业,伴随着电力事业的发展,随之出现了一系列的问题出现,变电站作为供电系统的重要环节而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电力运行中变电站电气一次设备过热问题,可以看出在当今飞速发展的电力行业当中,变电站安全维护系统在电力安全、电力传输、电力能耗等方面的重要作用。作为电力事业正常运行的安全可靠的重要组成部分,变电站电气一次设备温度保护系统的主要作用就是保证变电站的正常运行,并能减少由于电阻过大温度过高导致的电能浪费,最大程度上提高变电站工作的安全性和可靠性,为广大的用户提供安全连续的用电。

参考文献:

[1]李洁.变电站保护的应用[J].中国乡镇企业会计.2010.(6).

[2]王薇.现代化变电站保护在电力运行中的应用[J].中国经济.2009.(11).

[3]刘玉.变电站运行中科学化防护[J].内蒙古科技与经济.2009.(10).

[4]张利.变电站电力运行使用的安全管理[J].北方经贸.2010.(9).

[5]高瑞洁.变电站电气自控技术的规划[J].中国乡镇企业会计.2010(06).

9.电气火灾成因及对策分析 篇九

同时,处置化学危险品火灾自身防护要求高。化学危险品泄漏火灾极易造成人员伤害,当处置人员涉及危险区域时,除必须佩戴隔绝式氧气或空气呼吸器外,特定场合还应穿上气密性防毒衣或防化服,做到身体无裸露部位。而现有的防护装具大部分不耐强酸,应格外小心谨慎。

2.1 化学危险品泄漏事故的处置

泄漏扩散的范围,是由泄漏的空洞大小、时间长短等因素决定的。我们从实践中认识到,要有效控制住泄漏,避免爆炸燃烧等后果的发生,在泄漏处置中,应坚持以下几个原则。

(1)坚持先监控,后处置的原则。当接到化学危险品生产储存的险情报告后,消防部队应快速调集力量,实施内外围监控,防止险情扩大。实施险情控制应采取以下措施:一是实行交通管制,禁止一切车辆进入危险区域,这项工作通常由交通部门负责。二是设立警戒线。要根据泄漏现场情况,设置警戒范围,上风方向小些、下风方向大些,必要时设立二道警戒线,划分范围尽可能大些,一般情况下,上风方向不小于50 m,侧风方向不小于100 m,警戒线内杜绝一切火源,并通知供电部门切断区域性电源。三是及时组织疏散人员,凡险情区域内无关人员一律撤到安全区域。

(2)坚持上风方向原则。就是在泄漏事故处置中,要坚持人员从上风方向进入;选择上风方向和水源;选择上风或侧上风方向设置阵地。

(3)坚持冷却稀释与工艺配合相结合的原则。坚持采取工艺配合是处置化学危险品泄漏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特别是对一些化工生产单位的泄漏事故,工艺配合处置尤为重要。如,某化肥厂,一个液氯罐阀门处带压泄漏,情况万分危机,消防队到场后,首先出水枪进行稀释,同时找来工程技术人员,在水枪强大水喷雾的保护下,工程技术人员采取关阀等技术手段,堵住泄漏,避免了更大事态的发生。

(4)坚持以快制快的原则。力争将泄漏事故控制在较小的范围内。因为化学危险品一旦泄漏扩散可能随时发生爆炸和燃烧。因此,要想牢牢掌握现场的主动权,将泄漏处置在初始阶段,就必须以快制快。一是接警要快,它要求电话员必须熟悉业务,在最短时间内,准确受理火警。二是出动行驶要快,要以最快的动作,最佳行驶路线,在安全的条件下,快速奔卦灾害现场。三是灾情侦察和情况判断要快,以便部署力量和采取措施。四是战斗部署要快,要果断采取有效措施,迅速控制泄漏或将泄漏物转移。

(5)坚持利用现有装备,有限参与的原则。由于化学危险品大多具有毒害性,有的可能发生爆炸燃烧。因此,在处置这类泄漏事故时,要求处置的人员必须在做好人身有效保护的前提下,才能排除。

2.2 化学危险品泄漏火灾的扑救对策

化学危险品泄漏火灾的.扑救不同于泄漏事故的处置,它即要处置泄漏,又要灭火。由于火场情况复杂,必须根据火场上的客观情况,大胆而又谨慎地采取各种有效措施。

(1)抓住战机,以快制快。在扑救化学危险品泄漏火灾中,应紧紧抓住火灾的初期阶段或火灾暂时较弱时机,一要快速侦察火情,快速准确做出判断,有无可能发生再次爆炸的危险和火势扩大的情况;二要快速部署力量和果断采取处置措施。

(2)全面冷却,防止爆炸。化学危险品泄漏火灾往往有各种爆炸现象。因此,必须加强冷却保护。

(3)工艺配合,关阀断源。就是控制,断绝气源,使燃烧中止。化学危险品泄漏火灾是由于容器破裂处或管道阀门泄漏扩散所致。因此,在实践中,通过技术人员或操作工人迅速关闭阀门断绝泄漏源头是最终取得胜利的根本性措施。

(4)充分发挥现代装备威力,正确使用各种灭火剂。在处置化学危险品泄漏火灾中,充分运用现代装备,合理使用灭火剂,是控制险情,及时扑灭火灾的又一重要措施。

3 危险品泄漏火灾处置应注意的问题

(1)进入现场一线处置人员,一定要少而精,对于缺乏实践经验和没有经过实际训练人员,要严格控制进入危险区作业。

(2)进行泄漏处置时,一定要在工程技术人员的配合指导下,不能盲目蛮干。

(3)对于易燃易爆泄漏火灾场所的处置,除切断区域性供水,切断明火源外,还要防各类火星,对进入危险区域排除的人员,在做好人身防护的同时,还要进行严格的检查,禁止携带腰带、使用通讯器材,并淋湿着装,检查鞋底是否有铁钉等,确保万无一失。

(4)进入危险区域的人员,应充分利用地形地物进行掩护。

(5)泄漏堵住后,对现场要继续进行冷却稀释,对滞留低洼处的化学危险品要进行彻底的驱散,防止复燃复爆。

(6)处置中指挥员要及时地掌握险情信息,视情况做出正确的战斗或撤退决策。

10.电气火灾形成的原因及预防措施 篇十

电能是衡量一个国家现代化程度的标志之一,也是决定其发展速度的一个重要因素。随着我国经济建设的发展,生产和生活用电量大幅度增加,电作为一种潜在的点火源,为生产和生活各个方面服务的同时,如果使用、管理或维护不当,就会形成火灾,给国家财产和人民生命安全带来巨大损失。据2002年《中国火灾统计年鉴》公布,1978,2001年,我国主要城市所发生的火灾当中,电气火灾已从占火灾总数的5.7%上升到27.9%。2001年,全国火灾总损失94246.9万元,电气火灾造成的损失达37681.2万元,占总损失的39.98%;造成人员伤亡共6115人,其中电气火灾造成的伤亡1245人,占20.36%。近年来,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克拉玛依市友谊馆火灾、河南焦作市天堂音像俱乐部火灾等重特大群死群伤恶性火灾均为电气火灾。因此,预防和减少电气火灾的发生,已成为当前消防安全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

1.建筑电气火灾形成的主要原因

建筑电气火灾的形成从根本上分析,主要有短路、过载、接触电阻过大、泄漏电流等。1.1短路

电气线路发生短路主要有以下几种原因: 1.1.1相间短路

(1)安装、接线疏忽引起相间短路。断路器进线接线端子的连接螺钉钮短成未达到国家标准规定值、连接松弛(特别是有振动的场所),使接触电阻增大,时间过长便爆出火花,进而引起相间短路。因为电流短路发生在断路器前面,不流过断路器,故断路器无法保护;而有些短路电流值又未达到上一级保护断路器的动作整定值,上一级断路器不动作(如仅为上一级断路器额定电流的7倍,属于延时范围,动作时间为7s左右),即在上一级断路器跳闸之前导线已被烧毁,导致电气火灾;

(2)裸电线安装太低,金属物不慎碰在电线上;线路上有金属物件或小动物跌落,发生电线之间的跨接;

(3)安装断路器的场所严重潮湿,断路器虽未合闸,但其上的刀开关因疏忽被合上,则在断路器电源端的相间(如连接为裸铜排)因布满水汽,引起相间击穿而短路,致使配电箱被烧,楼房建筑物起火;

(4)架空线路电线间距太小、档距过大、电线松弛,有可能发生两线相碰;架空电线与建筑物、树木距离太近,使电线与建筑物或树木接触;电线机械强度不够,导致电线断落接触大地,或断落在另一根电线上;

(5)安装、修理人员接错线路,或带电作业时造成人为碰线,引起相间短路。1.1.2电线绝缘层失效

使用绝缘电线、电缆时,没有按具体环境选用,使绝缘受高温、潮湿或腐蚀等影响,失去了绝缘能力;线路年久失修,绝缘层陈旧老化或受损,使线芯裸露;电源过电压使电线绝缘被击穿。

1.1.3单相接地故障

对于rrI系统,相线碰外壳或金属管道等引起的短路,通常受接地电阻的限制,短路的电流约15.7A,多数熔断器或断路器无法在如此小的电流下熔断或跳闸,就会引起打火或接弧;TN系统的PE线端子和接头发生接触不良,不易察觉,一旦发生磁壳等接地故障,将进发高阻抗的电火花或拉电弧,限制了短路电流,使保护电器不能及时动作,而电弧、电火花的局部高温将使 易燃物起火。1.2过载(超负荷)

一般导线的最高允许工作温度为65。,过载时导线的温度超过这个温度值,会使绝缘加速老化,甚至损坏,引起火灾事故。发生过载的主要原因有:

(1)导线截面积选择不当,实际负载超过了导线的安全载流量;

(2)在线路中接入了过多或功率过大的电气设备,超过了配电线路的负载能力;

(3)由于设计时选择的断路器(熔断器)额定电流比线路的允许持续载流量、配电保护整定值大很多,当发生过载时,断路器在规定的时间内不动作,线路就长期处于过载状态,对绝缘、接线端子和周围物体形成损害;

(4)线路实际载流量超过设计载流量,其断路器频繁跳闸,无法用电。如强行使用(如用铜丝代替熔丝或拆除断路器),就会因过载引起火灾;

(5)三相负载不平衡

对于大量的单相设备,由于三相负载不平衡,引起某相电压升高,严重时将烧毁单相用电设备,导致起火。如以下三种形式:

①负载阻抗大小相等而功率因数不相等,则某相出现过电压,严重时可达1.27倍额定电压;

②负载阻抗大小不等而功率因数相等,负载阻抗大的一相电压最高,最大值可达1.73倍额定电压;

③如果三相负载阻抗和功率因数都不相等,最大相的负载过电压有可能达2.36倍额定电压。

1.3接触电阻过大

发生接触电阻过大的主要原因有:

(1)安装质量差,造成导线与导线、导线与电气设备连接点连接不牢;

(2)导线的连接处沾有杂质,如氧化层、泥土、油污等;

(3)接点由于长期震动或冷热变化,使接头松动;

(4)铜铝混接时,由于接头处理不当,在电腐蚀作用下接触电阻会很快增大。

线路接通电源之后,电流通过电线、接头和设备就会发热,这是正常现象。接头做得好,接触电阻不大,连接点的发热量就小,可以保持正常温度。如果接头接得不好,接触电阻就会增大,同时产生的热量也就多。在一定电流下,电阻越大,发热量就越多,因此有较大接触电阻的线段就会强烈发热,使温度急剧升高引起导线绝缘层燃烧并引燃附近电线上的粉尘、纤维等物质,造成火灾。如棉纺厂的电动机振动时,就有可能使接头松动,产生接触电阻过大,因局部温度升高引燃棉尘或飞絮发生火灾。1.4泄漏电流

当用电器或电源插座内部的灰尘增多并遇到雷雨天气或气候潮湿时,因绝缘受损或线路对地电容大,相对产生泄漏电流。如泄漏电流达300mA(对额定电流为40A的线路,泄漏电流是100mA),故障处的消耗功率约为20W,时间延续2h,将使绝缘进一步遭损,而造成相对地短路(若不使用剩余电流动作保护器RCD,而使用熔断器或小型断路器动作),时间略长,引起火花放电,酿成火灾。2建筑电气火灾的预防措施

电气火灾虽然呈逐年上升趋势,但通过采取积极有效的预防措施,完全可以减少电气火灾事故的发生。

2,1严格按照规范要求设计,提高安装施工质量

设计院应将建筑电气作为一个设计重点,成立鉴定组认真审核;各地公安消防部门应严格把关,监督到位;加强对工作人员的考核,提高安装、操作者的技术(业务)水平;在成套电器产品出厂和安装完毕送电的时候,严加检查,在运行后定期维护保养;要特别注意三相负载的平衡和N线、PE线截面的正确设计与选用。2.2监督单位应加大对电气产品质量的监督管理力度,使用者应选用合格产品。

各级主管部门和工商、技术监督、机械、轻工、建筑等部门,要加强对各类电气产品的质量监督,提高电气产品的安全系数。对违法生产、销售假冒伪劣产品的厂家,要依法严厉打击。使用者在使用前应向有关单位咨询,选用正规厂家生产的合格产品。2.3对早期建筑的电气线路进行改造

由于近年家用电器使用量剧增,早期的民用建筑电气线路不仅老化而且不能满足新增负荷要求,应对其布线进行改造。如果有困难,应由供电部门对住户的用电进行适当的限制。2.4大量推广、使用RCD

我国现行的国家电气规范和标准主要着眼于人身触电安全保护和作接地短路保护的辅助措施,而对防止线路受过电流、机械损伤、绝缘陈旧老化等可能引起的火灾目前未作强制的、全面规范性的保护规定(仅有《漏电保护器农村安装运行规程》)。接地故障电流实际上是一种很大的对地泄漏电流,在产生单相接地大电流之前,往往有较小的漏电流先兆,其破坏绝缘,常常引导大的单相接地电流的发生,因此推广、使用RCD已是刻不容缓的大事。目前,国内使用的RCD产品主要有以下几个品种:

(1)带有过载、短路、漏电保护的RCD(习惯称漏电断路器),不带过载、短路仅有漏电保护的RCD(习惯称漏电开关)以及漏电继电器(漏电时不断开保护器,仅作报警用,它也可与接触器、断路器组装为漏电断路器或漏电开关);

(2)目前国内市场供应的智能型万能式(框架式)断路器如DW45系列、HSWl型、CWl型和DWl6、DW40等万能式断路器,都有单相接地故障电流保护的功能;

(3)国外的产品(如ABB公司的SACE),在其S系列塑壳式断路器上派生出漏电保护器。2.5 应用红外线测温、超声波控测等技术对电气火灾隐患进行诊断

通常,人们用肉眼无法看到建筑内电气存在的火灾隐患,而通过红外线测温、超声波控测等技术定期进行电气消防安全检测,能够及时发现电气火灾隐患。公安消防部门应将电气检测作为建筑工程消防验收的前置条件,并积极督促各单位进行电气检测。消防安全重点单位和公众聚集场所应定期进行电气消防安全检测,对发现的电气火灾隐患及时予以整改。2.6采用电气火灾早期报警产品

11.电气火灾成因及对策分析 篇十一

近几年来,工厂发生火灾屡见不鲜,其中电气火灾所占的比例较大,有些火灾造成了严重的经济损失,有些火灾除了经济损失还造成了人员伤亡。然而,在这些已发生的火灾中,大部分是平时就已存在火灾隐患,但未引起有关部门的充分重视,以致后期形成火灾。因此,平时就必须对电气火灾隐患足够重视,一经发现应积极采取措施,从而将其消灭在萌芽状态。

1工厂电气火灾隐患成因分析

1.1工艺条件提供不准确

无论是新建厂房还是改建厂房,使用单位都会在新建或改建前给厂房设计单位提供相应的工艺条件,如对水、暖、气、通风、空调、电气等的要求。其中电气方面的工艺要求主要包括厂房内电气设备种类、名称、台数、功率等,设计单位根据工艺要求进行设计,完成后,施工单位会根据设计图纸进行施工。 然而,现在有些使用单位在提供工艺条件时,前期规划并不是特别明确,因此有些要求就提得比较粗略,有些甚至是人为估计的。这就为后期厂房的使用留下了隐患,在厂房交付后,就可能存在有些线路长期处于轻载运行状态,有些线路长期过载运行的问题。线路的长期过载运行极易引起绝缘老化,造成电气火灾。

1.2设计考虑不周全

(1)电气设计过于保守,对电缆或导线线径选择过小,以致后期线路带载运行时长期过载、严重发热,易造成绝缘老化,从而引起电气火灾。

(2)导线或电缆选型不当。在设计时,将本该选为阻燃型或耐火型的导线或电缆选为普通导线或电缆,因此线路达不到防火要求,从而易引发火灾。

(3)电气设备选择不合理。在设计时,没有考虑到电气设备使用的环境,仍按照一般设计对待,如将防爆场所、有腐蚀的场所采用的电气设备选为一般电气设备。

(4)对厂房内重要的场合未设计感烟探测器及报警按钮, 以致现场出现火苗不能被及时发现,从而引发火灾。

1.3施工未按照电气规范进行

在电气施工时,有些施工单位为了寻找捷径、缩短工期、节省材料,未按照电气规范进行施工,比如:本该穿保护管的线路或电缆不进行穿管;本该穿钢管保护导线改为穿塑料管保护导线,这样极易造成机械损伤,产生局部过热引起电气火灾;在架空线路施工时,架空输电线路弧垂超过规程要求,线路间距太近,在大风下极易造成相间短路引发火灾;在线路接线时,接头不标准、松动,使接触面接触电阻过大,导致发热、短路,引起火灾。

1.4配电设备存在缺陷

在实际运行中,常常会有这样的现象———有些电气设备存在缺陷仍照常运行。比如绝缘达不到要求、受过机械损伤、保护功能失灵、指示灯/表计已坏等,却没有引起相关部门的足够重视,还将这些设备当作正常设备投入运行,这就有可能引起电气火灾。

1.5使用单位缺乏安全用电意识

(1)有些使用单位线路老化严重,厂房内线路紊乱,为了节约成本,不耽误生产,也不愿意进行整改,抱着一种侥幸心理, 认为能用就用、用坏为止。这是一种错误的想法,因为老化的线路绝缘电阻往往达不到要求,很容易发生短路、过载等事故, 极易引起火灾。

(2)有些单位缺乏用电负荷意识,误认为只要现场有动力线路就可加装用电设备,因此在现场随意加装用电设备及其电源线路,从不关心动力线路是否能承受得了下端这么多负载, 从而使某些负载线路长期超负荷运行。更有甚者,私自换大动力配电柜内总开关,拆除过载保护装置,以致线路严重过载,引发火灾。

2工厂电气火灾隐患的预防措施

根据以上分析,工厂电气火灾隐患是不可忽视的问题,我们可从以下几方面进行预防:

2.1提供准确的工艺要求

使用单位在提供工艺要求时,对不是很明确的,工艺人员应及时与主管部门及设备方进行充分沟通,待工艺要求确定并经多级审核无误后,再按正规的程序提供给设计单位。工艺提供方要对工艺要求的准确性负全责,只有这样,才能确保设计的正确、合理,从而保障后期电气设备安全可靠运行。

2.2设计考虑周全

(1)设计时要先正确选择适合厂房环境的电气设备,如灯具、动力配电柜、动力配电箱等。工厂的厂房一般分为以下几种:一般性生产厂房,爆炸火灾危险性厂房,酸碱腐蚀性厂房, 多尘、高温性厂房。因此,应该按照厂房的实际性质合理选择电气设备。

(2)设计选择线径时,在正确计算的前提下,要对导线或电缆的载流量留有一定的余量。由于现在市场上导线、电缆质量参差不齐,有些质量差的导线、电缆其载流量根本达不到合格产品的载流量值,若不留一定的余量,采购到不合格的导线或电缆,线路将长期处于过载状态,极易引发火灾。

(3)在选择导线或电缆类型时,应根据不同条件选择普通型、阻燃型、耐火型等,但其截面必须满足载流量要求。在确定导线、电缆允许的载流量时,要注意周围环境,不同型号的电缆或导线在不同的条件下敷设,其载流量是不同的,一般电缆在空气中敷设载流量以环境温度30℃为基准,埋地敷设载流量以环境温度25℃为基准,其余载流量应按照标准载流量乘以温度校正系数计算。多根电缆并列敷设时,其实际载流量还要乘以并列载流量校正系数(一般为0.72~1)。

(4)在厂房内重要场所设置火灾报警装置。火灾报警对预防火灾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因此在厂房内重要场所要设置感烟探测器,像厂房的变电站、空调机房等都是厂区极其重要的场所,然而这些地方往往无人值守,一旦发生火灾也无人知道,因此必须对其设置感烟探测器。还要在走廊、门厅、可燃物品库房等处设置智能型感烟探测器,并在各出入口及厂房内适当位置设手动报警按钮、声光报警器,在专业设备机房内设置消防对讲电话机。

2.3严格按照电气规范进行施工

电气施工规范是前辈们用多年的工作经验及一些血的教训总结出来的,对电气施工的指导意义毋庸置疑。电气施工规范包括配电装置、架空线路、电缆线路、照明、接地、防雷等方面的施工规范。严格按照电气施工规范进行施工,才可确保电气设备、线路安全可靠运行。

2.4确保配电设备完好无损

(1)厂区的配电装置比较多,其中有变压器、高压开关柜、 低压配电柜、电容器、动力配电柜等,要对电气装置进行状态监测,监视其实际用电负荷、实际运行电流大小,及时发现设备过热、超载运行等情况,并迅速加以处理。

(2)加强运行维护和检修工作,定期测量配电设备的绝缘强度,定期做电气预防性试验,以及时发现配电设备的缺陷。 对存在缺陷的配电设备及时进行修理,无法维修的要及时进行更换,以免造成更大的经济损失和更严重的安全隐患。

2.5及时整改老化线路,纠正不合理用电行为

有关部门要深入现场,检查电气设备或电气线路的安全状况,对老化严重的线路提出合理意见,要求相应的施工单位对其进行整改,对有些部门私自加装线路、拆除配电柜开关等行为要进行严格处罚,并要求其将电气元件复原。同时,还应要求各单位对员工普及安全用电知识,让职工树立起“安全用电无小事”的观念。

3结语

以上是笔者根据工作实践总结的工厂电气火灾隐患成因及预防措施,希望能对工厂电气火灾预防有所启发。

参考文献

12.电气火灾成因及对策分析 篇十二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经济的发展,电能已成为人们生活中必不可少的能源,也成为决定经济发展速度的重要因素之一。电力事业的发展虽然为人类生活提供了方便,但是,如果使用、管理或维护不当,电能也会给人类带来灾难。

1、电气火灾现状及发展趋势

1985年,我国电气火灾5214起,占火灾总数的14.9%;1990年,我国电气火灾7486起,占火灾总数的23.9%;1995年,我国电气火灾10598起,占火灾总数的28%;2000年,我国电气火灾31933起,占总数的26.1%。十五年来,我国的电气火灾不断增加,其占火灾总数的比率也居高不下。

1993-2000年,全国发生一次死亡30人以上的火灾共18起,其中电气火灾就有6起。

我国电气火灾的形式是严峻的,这固然有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但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电气火灾发生的比率也比较高。从日本86-90年的统计数字看,电气火灾发生起数只占该国火灾总量的2%-3%,电气火灾造成的损失排位是第89位;美国电气火灾发生比率也并不突出。因此,我们必须坚持以“预防为主”,在全国范围广泛开展电气消防安全检测工作,消除电气火灾隐患,遏制电气火灾的上升势头。

从电气火灾发生的情况看,有以下几个特点:

(1)每年电气火灾的比例虽然有波动,但都在30%以上,居各类火灾原因之首;

(2)电气火灾损失所占比例,比火灾起数所占的比例还要高,总损失中电气火灾损失占主导地位;

(3)从电气火灾起源上看,1996-2001年间发生的6041起电气火灾,因配电线路故障造成的电气火灾所占比例最大,共发生2296起,占电气火灾总数的38%;电热器具火灾有1751起,占29%。可见,配电线路和电热器具火灾具有相当大的普遍性;

(4)从电气火灾原因上看,电线短路引起火灾占49%,由于电气设备和电线过负荷引起的火灾占11%,接触不良引起的火灾占8%,其他如忘记断电、电热器具接触可燃物等占23%。

(5)电气火灾起数在全年各月分布较为平均,在每天用电高峰期间起数较多。在居民住宅中发生的电气火灾占全部电气火灾的比例年平均为42%,反映了广大居民的用电安全意识有待提高。

电气火灾虽然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呈逐年上升趋势,但这并不是一个普遍的、不可改变的规律。日本是世界上工业发达国家之一,电力工业也十分发达,但日本的电气火灾仅占火灾总数的2%-3%,这主要是因为日本采取了一系列预防电气火灾事故的强有力的措施,普遍推广使用电气防火监控系统。可见,做好电气火灾事故的预防工作所收到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是巨大的。为预防电气火灾事故的发生,必须进行全面的综合管理,采取有针对性的技术措施,才能收到较好的效果。

2、我国电气火灾发展的特点 2.1地域特点

经济发展快的省份和沿海地区的电气火灾损失明显高于其他省份和地区。(经济发展快的省份和沿海地区,电气火灾损失明显偏高。)

2.2行业特点

商业、交通运输业、社会服务业等第三产业电气发生起数多,损失大。从今年的火灾统计来看,商业、交通运输业、社会服务业的电气火灾起数和损失在各行业中较为突出,特别是商贸、集市、餐饮、娱乐、宾馆等行业的重、特大电气火灾的发生呈上升趋势。2002年2月18日河北唐山随意电子游艺厅火灾,造成17人死亡。

3、电气火灾多发的主要原因

电气火灾发生的原因是多种多样的,有的是因为电气线路、设备过旧或线路短路、接触不良以及雷击、静电等因素引起的;有的火灾是人为因素造成的,如违章操作、疏忽管理等。从电气防火管理的角度看,电气设备质量不高、操作者的安全意识不强、电气设备和电气线路安装使用不当、保养不良是造成电气火灾的主要原因。

3.1电气设备质量低劣,严重影响了用电安全

不少单位使用的配电控制系统保护程度低、可靠性能差,不能有效保护用电设备的用电安全,一些设备质量不符合要求或是无名牌的低劣产品,自身保护性能差,当出现用电过负荷等情况时,无法自动保护,随时都有发生火灾的危险。2002年7月15日,汕头市迎宾馆由于房间内的电气保温瓶故障过热,引燃可燃物蔓延成灾,大伙造成10人死亡,直接财产损失536.2万元。火灾发生后,公安部和国家技术监督局工作组对该商厦使用的12家工厂生产的18中规格的电气产品进行检测,结果无一合格。

3.2 电气线路设计负载值偏小或与环境不符合

80年代,一些建筑的电气线路在设计上一般只考虑到普通照明用电,所以整个建筑电气线路负载设计值比较小。近年来随着电气设备的增多,原来设计的单一照明线路已远远不能适应现代用电负载的需要,于是出现了电气线路超载运行的状态,潜伏下了火灾危险性。而电气设备或导线的绝缘材料,大都是可燃材料,属于有机绝缘材料的有油、纸、麻、丝或纺织品、树脂、沥青、漆、塑料、橡胶等。只有少数属于无机材料,如陶瓷、石棉和云母等。当线路超负载时,导体中的电能转换成热能,导体和绝缘体局部过热,达到一定温度时,就会引起火灾。电气线路安装与周围环境不符合也是电气火灾的原因之一,导线在应用中,由于生产性质不同,导线所处的环境有很大差别。有的场所潮湿多汽,有的场所高温多尘,有的具有腐蚀性、爆炸性和火灾危险。如果在设计中忽视了这些,火势选型不当,或是出现绝缘线该穿管却没有穿管,该暗敷的变成明敷等现象,时间长了,就会成为电气火灾的诱因。

3.3安全用电意识不强,违章用电现象严重 多年来,在安全用电方面宣传力度不够,致使一些单位和群众安全用电意识薄弱。在实际操作中,只考虑到自身方便,不按照用电管理规定和布线要求,违章私拉、乱接电线或任意切断、拆除已设置的用电设备;熔断器保险丝用铜丝、铝丝、铁丝代替;违章使用电气设备;也有不分单位片面追求经济效益,短期行为严重,不愿花钱解决电气方面的隐患,以致养患成灾,电气火灾频发。2000年1月1日,湘潭市发生该市建国以来最大的一起火灾,造成12人死亡,18人受伤,火灾原因是金泉大酒店320客房的服务员违章用电暖器烘烤毛巾造成的。1994年12月8日,新疆克拉玛依市友谊宾馆发生火灾,死亡348人,伤130人,直接经济损失211万元人民币,其原因就是舞台上方一盏光柱灯安装不合格,与纱幕布距离过近,导致高温灯具长时间烘烤引燃可燃幕布引起火灾。

3.4 施工质量低劣埋下“火种”

有许多单位的电气施工安装人员素质差,一无专业电工证;二不懂电气安装规程;三没有一点电气防火知识,大部分人员都是仅能把电灯接亮的“土电工”。有的建筑施工单位将建筑电气安装部分的工程转包给别的单位,转包单位提取一些费用,一个工程几经转包后,安装费用越来越少,最后只有在电气导线和电气设备上动脑筋,偷工减料,以劣充优,不按电气设计图纸标准施工,埋下电气火灾事故隐患。还有的施工队对电气设备的安装不按规程做,甚至不了解国家电气施工规程的标准内容,少数施工单位对隐蔽工程施工马虎,该密封或隔离的没有按规定去做,没有将发热量大的电气设备与易燃材料间用隔离材料隔离。在安装的工艺上很不讲究,该压接的不压接,该连接牢固的、或该用铜铝过渡的接触面,都没按要求去做等。这些电气火灾隐患在验收时不易被发现,所以,施工质量低劣是造成电气火灾的主要原因。江泽民总书记在《责任重于泰山》一文中指出,二轻局大楼火灾就是此单位的电气安装部分的工程由不懂行的农民施工安装而造成的。

3.5电气线路老化引发的电气火灾占相当大的比例

一是导线的正常使用寿命是有年限的,但是导线在被人们使用的过程中,不可避免的受到高温烘烤、阳光照射、自然氧化以及环境中一些腐蚀性气体的作用,导致使用寿命减短,提前老化,使导线还没达到它的使用年限就不能使用;二是导线的老化速度与导线的质量有很大的关系。很多不正规的生产厂家采用劣质材料制作导线线芯,由于材料纯度不高,相同长度的导线其电阻就比合格的导线高出很多。根据发热关系,在相同的电流强度通过导线时,导线的发热与电阻成正比;这样的导线工作时发热量大、温度明显偏高,加快导线老化。另外,少数企业利用回收的废旧塑料重新熔化后利用,表面看起来和新的一样,但使用不长时间就会开裂、发黑、分解,直至绝缘能力下降而被击穿,造成短路。因此在选用导线时,一定要选正规生产厂家生产的带检验合格证的产品,而不要贪图便宜买劣质产品给日后的使用留下火灾隐患。

4、电气火灾的综合防止对策 5、4.1建立健全我国的电气法律法规、技术规范 完善法律依据,制定标准规范。要充分发挥电气检测工作在预防和减少火灾事故中的作用,就必须完善法律依据,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消防法》中增加电气防火检测相关条款,同时尽快出台《电气防火检测规范》等国家标准,对电气检测工作的范围、内容、检测方法、判断标准等进行规范统一,使电气检测工作步入法制化、规范化轨道;

为制订出满足时代发展要求的电气安全、生命安全法规,在制订的过程中,既要代表国家利益也要照顾企业等各方面利益,需要国家各部委协调组织,广泛吸收不同层次的专家参与电气安全规范制订工作。此外,国家须加大力度,加强电气安全法规的统一管理、实践验证及实效跟踪,并以理论和实践检验为依据,确定修订周期,保持规范相对稳定和连续,以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法律具有严肃性,国外的电气法规都具有很强的约束力。因此,应增强我国电气安全法规的法律效力,依法对设计部门、安装部门、检查验收部门、产品生产和流通部门进行定期的资质评估,对因工程和产品质量原因导致重特大恶性火灾事故的相关单位应进行严肃处理并追究法律责任。

4.2完善我国的电气安全管理体制 第一层,公安部消防局、消防标准化委员会。主要职责:(1)电气安全(防火)法规的制修订,以及与安全法规有关的技术研究和验证性试验工作。(2)防灾(火灾)电气安全法规的制修定、监督和实施。(3)对地方消防局进行电气安全业务指导。(4)火灾预防法规、生命安全法规的制修订。

上述安全法规均为保障电气安全的最低要求制定电气安全评估和认证体系。第二层,省级消防局。主要职责:(1)防火电气安全法规的宣贯、实施。(2)根据国家电气安全法规制定本地区内规则,可以采用或部分采用国家电气法规,可以建立地方法规。(3)制定电气安全评估程序和规则。(4)制定电气安全检查部门的资质审核和评定。

4.3做好电气防火前期预防与检测工作

电气消防安全检测是防范电气火灾的一项重要手段,它是应用红外线测温、超声波探测等技术手段对电气火灾隐患进行诊断,对发生的隐患要求受检单位采取措施及时予以排除,从而防范和减少电气火灾的发生。有关部门要认真开展安全用电监督检查,督促用电单位及个人严格遵守用电安全规程,充分运用红外热像及可视图像采集、故障分析、数据处理等先进科学技术,加强对电气火灾多发的线路火灾隐患与运行设备故障隐患进行热诊断,及时发现并消除电气火灾隐患,防患于未然。根据安徽省一家电气消防安全检测中心的随机抽样统计,对10家不同性质的受检单位共检测发现电气事故隐患和电气火灾隐患98起。其中,电气事故隐患76起,电气火灾隐患22起,平均每个受检单位存在电气事故隐患8起、电气火灾隐患2起。各地要制定相应的电气消防安全检测规定,督促各消防安全重点单位和公众聚集场所定期进行电气消防安全检测,并要明确规定必须经过消防安全电气检测合格后方可开业经营。通过电气消防安全检测发现电气火灾隐患,并采取积极的措施予以整改,确保安全。

4.4组织电气防火新技术、新设备的推广应用,我们提供整套电气防火解决方案

上一篇:监控申请书下一篇:幼儿园班级安全工作责任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