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丽的柳浪闻莺作文(共10篇)
1.美丽的柳浪闻莺作文 篇一
柳浪闻莺是西湖十景之一,在里面能听见黄莺清脆的叫声,能看见与众不同的柳树,一到春天,黄莺开始鸣叫,柳树也抽出了新的嫩芽,这时候你来观赏就是最佳时节了。
走进柳浪闻莺,你一进门就能看见成片成片的柳树,他们像一名名舞者,迎着春风跳着美妙的华尔兹,像是在欢迎来访的游客。近看却发现,他们有的叶子还是小芽儿,有的已经变成绿油油的小叶子了,还有的好像饱胀地马上要张开了一样。我再远远望去,有些叶子垂到了水里,像是在听小鱼们说悄悄话。
在树上有一只披着金黄色衣服的黄莺,她唱着美妙的歌曲,像一个歌唱家,又好像在说:“欢迎你们来我的家园。”真是“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这时来了好几只黄莺像合唱团一样。
我忽然觉得自己仿佛变成了一颗柳树,穿着碧绿的衣裳,站在阳光里,一阵微风吹过来,我就翩翩起舞,游客们看得赏心悦目,风过了,我停止了舞蹈,黄莺飞过来,告诉我清早唱歌的快乐,小虫子爬上我的枝干,告诉我小的好处。
过了一会儿,我才知道我不是柳树,我是在看柳树呢!
2.美丽的柳浪闻莺作文 篇二
1. 比喻式结尾。
如《包装糖果的绚纸》:“世界是颗糖果, 有绚纸来包装它, 无论它是什么味道, 看起来很美, 都忍不住去品尝。风景就是那绚纸, 用你的眼睛去欣赏那整张美美的绚纸, 去发现美吧!”再如《家》:“家是什么?落叶说, 家是土壤;潮水说, 家是海岸;夕阳说, 家是天涯;归燕说, 家是鸟巢;我说, 家是游子们日思夜想的天堂, 是我们的心灵港湾。”
这两篇习作, 把风景比作绚纸, 把世界比作糖果, 把家比作土壤、海岸、天涯、鸟巢、天堂、心灵港湾, 使文章形象生动, 增加文采, 使话题意义显豁, 直观易懂。
2. 疑问式 (含反问式或设问式) 结尾。
如反问式:“诚实+信任+站在别人立场为别人着想, 这就是我所教给你的友人课程, 一共三节, 一共三点, 掌握了, 就能让朋友眼中的你更美好, 是个好朋友。你记住了吗?” (《友人课程》) 如设问式:“一段永久的温暖, 定格成永恒。我充满着无限的温暖去保留。怎能不美哉?暖了心的美。” (《暖了心的美》)
这两篇习作最后以反问或设问结束, 启示人们进行思考, 深化了文章的内涵, 就如同欣赏一支优美的乐曲, 曲虽终但余音缭绕, 给人留下无穷的韵味。
3. 反复式结尾。
如《和同学们在一起》:“和同学们在一起, 我不怕艰苦奋斗;和同学们在一起, 我不缺欢笑;和同学们在一起, 我不再孤独。和同学们在一起, 我的青春五彩缤纷。”再如《美丽的心》:“笔直的大道上, 有风儿在与我赛跑;人生的大道上, 有美丽的心与我同行。啊!美丽的心!美丽的心!”
这两篇习作的结尾“和同学们在一起”、“美丽的心”的反复吟咏, 使语言铿锵美丽, 震人心魄, 收到奇佳效果。
4. 后记式结尾。
后记交代文章的写作意图、经过、感触, 或补充交代一些文中涉及的问题, 帮助读者进一步理解全文。如《有朋友, 真的不一样》后记:“朋友, 你是阳光, 缺少了你, 我的绽放不再有芬芳;朋友, 你是翅膀, 缺少了你, 我的飞翔不再有力量。有朋友, 真的不一样!”又如《青春的脚步》后记:“青春的脚步急切而又深远, 我紧紧追寻着那青春无悔的脚步。”
这两篇习作的“后记”均是画龙点睛之笔, 骤然提高思想性和哲理性, 提高文章的档次, 使文章锦上添花, 增光添彩!
5. 排比式结尾。
如《和朋友在一起》:“岁月如歌, 朋友是最悦耳的音符;生活如画, 朋友是那最绚丽的色彩;人生如一杯咖啡, 朋友就是那纯白的牛奶和甜蜜的白糖。我的朋友们, 我爱你们, 我愿永远和你们在一起。”如《追寻》:“长河仍在奔腾, 历史的浪花一浪接一浪;经典仍在汇聚, 永久的经典常驻人们心间;我们仍在追寻, 追寻那历史的闪烁, 经典的结晶, 感受那别样的美好。”再如《在这个不寻常的秋天里》:“我用一颗炽心感染秋天, 从此秋天不再寂寥;我用一片枯叶勾勒秋天, 从此秋天不再单调;我用一首诗歌赞美秋天, 从此秋天不再朴实。秋天因道德升华而不寻常了。秋天很美很美。”
这三篇习作运用排比修辞作结, 读起来感到朗朗上口, 有一股强大的力量, 既增强文章的表达效果, 加强语气, 增加语势, 又使读者获得语言的美的享受。
6. 抒情式结尾。
如《愿这爱之花永不凋谢》:“愿这爱之花绽放在世界每个角落, 永不凋谢!”又如《读书真好》:“读一本有内涵的书, 读一本有诗意的书, 读一本有色彩的书……无论读了怎样的书, 遇见过多么独具一格的作者, 我说:读书真好!”
这两篇习作均用抒情的方式收束文章, 优美的文字抒发内心真实情感, 激起读者情感的波澜, 引起读者的共鸣, 有着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7. 号召式结尾。
如《爱在战争的天空下》:“战争可以摧残人的身体, 却消灭不了人的精神, 消灭不了人性和尊严和‘爱’的力量。让我们以最纯真的心与源自心的最美好的‘爱’去面对一切战争, 那么前进的道路将是和平的阳光大道。”
这篇习作作者最后发出号召, 呼吁人们勇敢去爱, 坚信爱能铸造和平的阳光大道, 这样的结尾鼓动性强, 能起到鼓舞人心的作用。
8. 引用式结尾。
如引用名言《我的良师益友》:“书籍一步步引领着我不断进步, 正如高尔基所说:‘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我终于明白为什么古人‘头悬梁, 锥刺骨’, 宋濂毫不懈怠地抄书了。书籍, 既是我的良师, 亦是我的益友。”又如《不要在冬天里砍树》:“树的凋零并非死亡, 只是存在的一种方式而已, 就像那句‘冬天来了, 春天还会远吗’。”引用古诗句《你就是一道风景》:“‘江山代有才人出, 各领风骚数百年’, 一道风景构成了‘英雄’这幅画卷。我敢肯定:我就是未来的风景。”
这三篇习作结尾之时, 巧妙引用高尔基、雪莱、赵翼的名言, 既体现作者的丰厚积累, 又扮靓文章结尾, 容易博得读者的好感, 容易引起读者的共鸣, 使文章增色不少。
9. 标题式结尾。
如《紧紧握住父亲的手》:“为了父亲的手不再衰老, 为了父亲的手不再痛苦。我要用心付出, 用爱来回报, 用我的小手创造更幸福的生活。紧紧握住父亲的手。”
这篇习作用自身的标题作结尾, 巧妙与文章标题遥相呼应, 如同开水加蜜, 芳醇久远。
1 0. 总结式结尾。
如《独上高楼》:“这就是生命的真谛, 不管付出有多么艰难, 是自己的理想就不懈追求, 追求自由, 追求崇高, 追求尊严, 挣脱时代的束缚, 抛开他人的劝阻, 独上高楼, 欣赏属于自己的一片景色!”如《品竹》:“竹它告诉我即使一个人爬得再高也不能骄傲, 虚怀若谷是人生的境界;竹它告诉我不要为生命的逝去而哭泣, 因为它曾经为这世界添了一道亮丽的风景线。竹, 吾一生之挚友良师也。”
这两篇习作的结尾都做到总结了上文内容, 使读者了然于胸, 在赞叹作者精辟的人生感悟之余, 又获得思想的启迪, 丰富了文章的底蕴。
1 1. 人言式结尾。
即用文中人物自己的语言结束全文。如《分享》:“妈妈, 我知道了, 分享就是在朋友伤心痛苦时, 为了赶走那些消极情绪, 而把自己的积极情绪送进朋友心里, 让他获得和我一样的好心情。”
这篇习作用主人公自己的话, 以声传情, 生动形象, 揭示了分享的主题。
1 2. 写景式结尾。
如《午后阳光》:“窗外, 午后的阳光依旧把小道照得亮堂堂。只是在他眼里, 午后的阳光变得很暖很暖。”又如《红润的木棉花》:“春天来了, 木棉花真的开了。啊, 有一个快乐、坚强、健康的女孩在春天里诞生。”再如《在这个不寻常的春天里》:“纯洁的天空包容着整个大地, 远山青翠高大。鸟儿在树上和鸣, 风吹过树叶发出‘哗哗’地声响, 树影在地上摇曳。在这个不寻常的春天里, 让我们每一个人, 都去享受小男孩爱花的美丽。”
这三篇习作结尾均采用景物烘托的手法, 分别通过午后的阳光来衬托享受父爱的温暖, 通过木棉花开衬托女孩的快乐、坚强、健康, 通过春景的漂亮衬托男孩心灵的美丽, 将情与景有机地结合在了一起, 既照应主旨, 又显得情韵深厚。
3.柳浪闻莺作文 篇三
到了柳浪闻莺的时候,我看到一排排的柳树一列列的士兵一样笔直挺立在那里。最让我惊讶的是所有的柳叶都是那样的绿。秋天的柳浪闻莺是一个十分特别的地方,虽然已到了深秋,但漫步在林间小道,却让人觉得很凉爽,没有一丝寒意。而且在这个时候的柳浪闻莺还可以听到清脆的鸟叫声,这真让人感觉自己身在仙境中一样。
傍晚的柳浪闻莺是一天中最美的时候,因为这时的西湖湖面,在夕阳的照射下波光粼粼,很是好看。湖中,还有许许多多游客坐在游船例欣赏这身边美丽的湖景和远处灿烂的雷峰塔。真是“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柳浪闻莺的秋景实在太美了,让人陶醉,来到这儿寻秋的游客络绎不绝。
4.柳浪闻四年级作文 篇四
我在门口买了一个冰淇淋。进门的那条宽阔笔直,铺有卵石的大道依然没变,可是一股浓郁的绿气从不远处的对面扑面而来,那是一个被水围着的突出的“小岛”。岛上树木郁郁葱葱,桃花在水边“轻歌曼舞”。沉静的水底憩息着她们的倒影。
今年春天,我在所有的地方看到的桃花都没有这里的美丽。这里的桃花身姿舒秀,有红的,有白的,还有红白同株的。红的鲜艳如同燃烧的火焰,白的娇嫩如同新玉。她们或者从绿树丛中露出甜甜的笑脸,或者在小桥流水处一枝独秀,或者在草地边像个迎宾的少女。
撑着树木美丽的草地更像是柳浪闻莺的主角。草地宽广,令人心旷神怡。草面非常整齐绵密,像新织的地毯,在阳光下青翠欲滴。但是,有些草地上满是人,有坐着吃东西的,有打闹嬉戏的,毫不在意脚下的小草。草地边上的护栏绳子和那块写着“小草依依,踏之何忍”的标识只能无奈地看着他们。我讨厌他们,他们给这么美丽的风景蒙上了一层阴影!
我们来到湖边,夕阳下的西湖真像一首诗!金黄的烟霭,金黄的归舟,金黄的湖面。轻波粼粼,梳洗着湖底疲倦的落日。
“你知道这里为什么叫柳浪闻莺吗?”爸爸问我,“你看湖边长长的一排柳树,那些枝条被风吹起,柔软的舞动着多么像一片绿色的波浪?”!“那闻莺呢?”我问爸爸,“那大概是很久以前的事,后来据说听不到莺声了,因为这里的环境曾被人为破坏。现在这里又找回了美丽,下次早上人少的时候我们再来看看,一定能听到她的歌声。”爸爸说完,领着我走进了公园中央的.高大的樟树林,很像是娇莺恰恰的根据地!
我们的好奇心被一座桥下用石头衔接的河边小路吸引了,从这低下的弯弯曲曲的人工河边上来的时候,发现进门的那条大通道已近在咫尺,原来正是这条河把对着大门的那块绿打造成了一个小岛的模样!“不早了,我们早点回家,下次再来吧”,爸爸对兴犹未尽的我说。
5.美丽的柳浪闻莺作文 篇五
所谓“项目研究共同体”是指让具有共同意愿、共同志趣的教师自愿组合, 通过名师指点、同伴交流, 从而对自己的教育思想和教学行为进行反思、重构和扩展, 达到个人与项目共同发展, 互利共赢、共同提高的研究团队。
一、建构全新的研究共同体
(一) 明确思想, 形成共同理念
我们改变过去的单向关注形成“共同理念”, 忽略教师个人想法的思维模式。让共同体更具有包容性, 也就是说在最大化尊重个人想法, 不消灭个性的情况下, 形成共同理念。这样, 项目研究共同体才不会是一个空壳。于是, 通过集体学习、沙龙研讨和专家诊断, 结合学校课程开发背景、我们前期所取得的部分成绩和教师们的建议, 我们的研究共同体就“生活化作文”形成了共同的理念, 即所谓“生活化作文”是指把习作和生活对接的实践活动。我们主张“让作文走向学生真实的生活, 构建有灵魂的写作生活”, 让作文教学融为生活的一部分。在这里, 我们理解“生活化作文”的内涵有两点:
1. 儿童的作文
成功的作文教学范式, 应该顺应儿童的天性, 并最大限度让儿童享受这一生命状态, 了无“教”的痕迹。教师要以“我是儿童”的姿态投入课堂, 以儿童天性为怀, 实现课堂与生活、教学与儿童的契合、和谐。
2. 生活的作文
生活是儿童学习的土壤, 但并不是每一块土壤都适合儿童“生长”。教师应将有意义的生活带临儿童的身边, 也就是说, 原生态的生活必须经由一个整合、改造、提升、浓缩的过程。从更深刻的意义上理解, “生活化作文”体现着引领和提升儿童生活的价值。
共同理念的形成, 让大家明确了研究的方向。下面需要做的就是让每一位教师承担一部分研究责任, 让这一项目将所有语文教师凝聚在一起, 使研究的成败关系到每一位教师的成长。
(二) 自我分析, 建构全新团队
项目研修的设计首先就要与教师个人分析相联系。要关注教师的兴趣、发挥特长, 让每个教师在共同体中有话语权和行动力。所以, 我们首先对教师的知识结构、教学技能、教学理念、发展需求、从教意识等基本情况通过问卷调查和访谈的形式进行研究, 了解其现状和需求。
项目研究领导小组统计了教师们上交的自然情况调查表, 发现大多数教师没有自己明确的教学理念, 教学专长也仅局限于课堂实践研究而缺乏理论学习与提升, 有发展的需求, 但是没有具体的规划。如何人尽其用, 取长补短, 将教师之间的差异转变为资源?我们召集了教研组长、学科骨干多次进行深入的研讨, 在共同质疑、剖析中, 我们确定了项目研究主题、课堂实践、学科活动等。根据教师的现状和需求划分小组, 并让骨干教师担任子课题组组长, 指导其整体规划、分步落实、制定子课题指南。
(三) 专家引领, 形成团队合力
在研究的过程中, 专家的帮助和提升也必不可少。因此, 我们又想到了区教科研骨干共同体。在这个共同体中本身就有许多的专家、特级教师和科研型教师代表。他们无疑可以给我们提供最便捷的服务。同时, 他们又为我们搭建了更高一级的平台, 经常帮助我们邀请省市著名课程专家、教研员, 亲临学校指导, 构建了包含目标、学校一线教师、区级教科研骨干力量、省市级课程与教学论专家四个要素。在这个项目研修共同体中四个要素构成了一个圆锥体, 底面是由一线教师、区级骨干力量和课程与教学论专家三个共同体成员构成的稳定的圆形平台, 平台上的共同体成员通过合作研究, 达到共同发展的目标———发展项目、发展自己。
可以说, “研究共同体”的构建, 实现了从“我”到“我们”的转变。每一位教师既是“实践者”也是“指导者”。
二、共同开展“生活化作文”项目的研究
面对全新的团队, 我们开始重新审视“生活化作文”项目的研究。我们将学校43名教师分为两大组———基础性研究小组和实践性研究小组。每一位语文教师都承担一个子课题研究, 在子课题组长的指导和同组成员的帮助下制定出相应的行动研究计划。
我们采取了行动研究法。研究过程是一个螺旋式上升的过程, 每个螺旋圈都包括研究设计、研究实施、总结提升三个阶段。
(一) 研究设计
教师根据自己所在子课题组的研究目标和自己的教学实际出发, 确定研究主题, 制定研究计划。在研究设计中, 每一个成员都是平等的主体, 都可以根据自身的知识和经验提出自己的看法, 也可以对别人提出的看法进行质疑, 最后形成比较一致的研究设计。研究计划包括总体计划和每一个具体子课题的设计方案。
(二) 研究实施
在研究实施阶段, 主要开展课堂教学研究。将设计落实为行动, 以磨课方式进行提升。我们立足于项目研究共同体和子课题组两个阵地。采取集中、分散等方式, 定人、定课互动。可以是精品课例研讨, 也可以是同课异构观摩。在研究实施阶段, 成员之间通过分工合作, 积极研讨、充分交流、明确问题, 解除疑惑。
(三) 总结提升
总结提升是行动研究第一个螺旋圈的结束, 又是上升到另一个螺旋圈的中介, 还是整体研究计划完成的标志。这一环节包括整理描述、评价解释、写出研究报告, 是对研究工作的总结和评价。这一阶段除了要对研究中获得的数据、资料进行科学处理, 得到研究所需要的结论外, 还应对产生这一课题的实际问题做出解释和评价。通常是子课题组组长介绍———执教者自我反思———集体研讨优化。通过以上的流程, 使全体教师了解了该子课题组在目前阶段关注的内容、呈现的问题、提出的策略、研究的进展、期望的目标等, 明确观课的焦点, 提升项目研究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历时一年多的研究, 我们的“生活化作文”项目研究从最初的构想到逐步形成了对“生活化作文”系统、科学、规范的解读, 形成了学校全新的, 独具特色的课程理念。
“生活化作文“的逻辑起点是生活。学生每天都生活在真实的社会环境之中。而教材中的作文指导逻辑起点是语文, 它侧重语文的知识体系、语文素养的整体构建。由于受教学时空的制约, 学生在学习中容易更多地关注方法, 正是基于对此问题的思考, “生活化作文”的逻辑起点另辟蹊径, 它从学生熟悉的生活场域出发, 引导学生关注一个个现实问题, 即写作素材的生成源于生活, 写作内容的完成回归生活, 在写作的过程之中体悟作文的价值与乐趣。
“生活化作文”学习内容体现了综合性、螺旋性和开放性。由于生活本身的复杂性和综合性, 学生在选择写作方法时不能仅仅借助教师, 而必须调动其所有的一切知识储备与能力基础, 根据自己的已有经验, 进行有效的梳理与整合。
6.杭州柳浪闻莺导游词优秀 篇六
柳浪闻莺是西湖十景之五,位于西湖东南岸,清波门处的大型公园。分友谊、闻莺、聚景、南园四个景区。柳丛衬托着紫楠、雪松、广玉兰、梅花等异木名花。南宋时,这里是京城最大的御花园,称聚景园。当时园内有会芳殿和三堂、九亭,以及柳浪桥和学士桥。清代恢复柳浪闻莺旧景。有柳洲之名。其间黄莺飞舞,竞相啼鸣,故有“柳浪闻莺”之称。
南宋时为帝王御花园,称聚景园,清代恢复柳浪闻莺旧景。现为柳浪闻莺公园,地处西湖东南隅湖岸,占地约二十一公顷。园林布局开朗、清新、雅丽、朴实。柳丛衬托着紫楠、雪松、广玉兰及碧桃、海棠、月季等异木名花。是欣赏西子浓妆淡抹的观景佳地,临水眺望,视野开阔,空气清新,令人心旷神怡。
每到阳春三月,绿柳笼烟时节,万树柳丝迎风飘舞,宛若翠浪翻空,碧波汹涌。这里的柳浪闻莺公园,四个友谊、闻莺、聚景、南园景区,布局开朗、清新、雅丽、朴实。柳浪下拍打着着紫楠、雪松、广玉兰、碧桃、海棠、月季、梅花等异木名花。园东草地坪上耸立着“中日不再战”纪念碑,耸立在日本樱花的雪海之中,为中日两国人民友好情谊的象征。园南隅有小山樵舍,是清代文人陈兆仑旧居。
7.《白田马上闻莺》翻译及赏析 篇七
《白田马上闻莺》作者为唐朝文学家李白。其古诗全文如下:
黄鹂啄紫椹,五月鸣桑枝。
我行不记日,误作阳春时。
蚕老客未归,白田已缫丝。
驱马又前去,扪心空自悲。
【前言】
《白田马上闻莺》是唐代诗人李白所作的一首五言律诗。该诗上片是静景,并在静景中体现出作者李白的内心幽情;下片为想象,承上“旧恨”展示心头感情波涛。
【翻译】
黄鹂啄食着紫色的桑椹,在五月的夏日下躲在茂密的桑叶里歌唱。我外出不记时日,还以为现在是春天。蚕已经老了,要吐丝了,我仍然在外奔波;白田的女人们已经开始缫丝了。听到这缫丝的声音就想起妻子,赶马跑快些,免得听着伤心;摸摸心脏,痛心啊。
【鉴赏】
关德在《题石林词》一文中,对李白下了这样的评语:“味其词婉丽,绰有温、李之风。晚岁落其华而实之,能于简淡时出雄杰。”这首词风格婉丽,该是早期之作。
上片是静景,并在静景中体现出作者的`内心幽情。起首三句描绘自己午睡乍醒,已是傍晚时分,忽闻莺声婉转,“流莺语”以细聆莺啭来突出环境的幽寂,也即“鸟鸣山更幽”之意。环顾四周,但见地上点点青苔,片片落花,说明春光已尽,令人不胜惋惜。“吹尽”两句,进一层描写庭院景象,在这儿,由花开到花落,都是悄悄地没人注意,只有柳条还在随风轻摆,这是静中见动;一“自”字写出四周无人的寂寥况味,用来衬托作者徘徊四顾的孤独心情。
“渐暖霭”三句,光从时节转移写起,春去夏来,暖风带来初夏的暑热,由于想到消暑而引出了宝扇;这是一把布满尘灰的扇子,但它上面那隐约可见的那位月宫“乘鸾女”却使他陷入沉思。关于“乘鸾女”,原来有着一个月中仙女的传说,据说唐明皇在九月十五日游月宫,“见素娥千余人,皆皓衣乘白鸾”(《龙城录》),那扇面上模糊的素衣仙女画像,引起他的联想,勾起了他隐藏于内心深处的“旧恨”,使他自己也感到惊讶的是那“旧恨”,竟会如此猛烈地涌上心头。
下片为想象,承上“旧恨”展示心头感情波涛。“江南”三句,是说昔年乐事已成而今“旧恨”,伊人远去,犹如乘鸾仙女,无由再见,只有在梦中来到她所在的江南:江上碧浪连天,远望如同正在泼醅上涨的葡萄绿酒。李白就曾有诗赞道:“遥看江水鸭头绿,恰似葡萄初泼醅。”这连天江浪,再加上弥漫空中的烟雨,真好似一幅水墨画呢。这里先写景,然后引出下面景中之人。
8.美丽的柳浪闻莺作文 篇八
现代作家梁衡在其《跨越百年的美丽》一文中把握到居里夫人胸怀大志, 不被自己美丽容颜所累, 抓住“美丽”二字深挖细掘。居里夫人对美的追寻, 会令学生在愉悦审美过程中形成共鸣, 有助于学生健康成长。
二、教学过程
1. 破题:领悟“美丽”表达的巧妙性
教师:同学们我们今天学习现代作家梁衡的文章, 大家翻开课本, 读一遍文章的标题。
(教师板书文章标题, 学生朗读文章标题)
教师:从文章标题来看, 这篇文章是写居里夫人什么特点——
学生: (齐声回答) 美丽。
教师:请同学们再读一次文章标题, 且将“美丽”这个重点词。
(学生朗读文章标题)
教师:同学们, 坚持不懈、执着、坚毅端庄的居里夫人深深印在我们脑海里, 但是《跨越百年的美丽》这篇文章写居里夫人的角度跟我们脑海中的居里夫人一样吗?
(有的学生回答一样, 有的学生回答不一样)
教师:这就是梁衡表达的巧妙之处, 所有巧妙的点都蕴含在“美丽”二字中。我们今天学习这篇文章, 就是要探寻作者美丽的注脚, 发现作者表达的巧妙之处。
2. 说“镭”:领悟文章表达的个性
教师:通过预习大家肯定对居里夫人所发现的放射性元素有所了解, 是哪种元素呢?
学生:是镭。
教师:同学们想想这篇文章的题目, 再联系一下“镭”, 有什么问题想问老师的吗?
学生:怎么作者不在题目中体现出“镭”呢?
学生:是呀?这是为什么呢?而“美丽”与“镭”又有什么联系呢?
教师:这个问题提得非常好, “美丽”与“镭”又有什么联系呢?作者为什么不在题目中体现出“镭”呢?作者这样表达是不是有什么特别的用意呢?待会我们就带着这些问题一起探寻。
教师:同学们, 我们先来找“美丽”与“镭”之间的联系, 现在请同学们翻开课本, 将课文快速阅读一遍, 先将文章中带有“镭”字的句子标记出来。
(学生边阅读边标记, 一共找到9句带有“镭”字的句子。教师请9位同学分别将这九句话读出来。)
教师:大家想想这9句带有“镭”字的句子分散在文章的几个段落之中, 作者依靠这点是不是想表达些什么。大家现在将这9句话连起来读读看, 试试看是不是发现了作者的什么秘密?
学生:我觉得从这几句话中可以发现居里夫人从镭的发现, 到镭的研究, 再到提炼镭的整个过程。
教师:是的, 文章虽然长, 但是我们把握好这九句话之后也就可以很好把握住全文的内容, 这是这位同学的发现。其他同学有别的发现吗?大家看看第二自然段, 在这段中有没有将居里夫妇报告的内容写清楚呢?
学生:没有。
教师:那么在这个段落大部分内容都是围绕什么展开的?
学生:居里夫人的容貌。
教师:是的 (板书“形”) , 这段就是围绕居里夫人的“形”展开的。
教师:第三自然段里面有多少句是含有“镭”的句子。这些句子概括起来说的是什么?
学生:四句, 这些句子概括起来是表达居里夫妇提炼镭的事情。
教师: (在黑板上将“事”板书出来) 真厉害, 作者的小秘密都让你给发现了, 剩下带“镭”的句子所在的段落, 总的是评论居里夫人什么方面?
(将“情”“理”在黑板上板书出来)
3. 品味“言”, 在领悟作者表达之妙中解读居里夫人
教师:同学们, 这是一个说理性的课文, 与其他文章不同, 它有“形”“理”, 还有“情”“理”。现在我们细细品味居里夫人提炼镭的小故事, 大家赶紧找找看在文中有哪些片段?那些自然段是写居里夫人提炼镭的事情?
学生:在第三段写了这个方面的内容。
教师:是从什么地方开始的呢?
学生:“为了提炼纯净的镭……”
教师:是的, 那在这里作者写居里夫妇花费了多长时间才将0.1克的镭提炼出来呢?
学生:三年又九个月。
教师:同学们真棒, 确实他们花费了三年又九个月才提炼出0.1克的镭, 上课之前我仔细点过这个自然段, 总共有248个字, 这两百多个却可以讲居里夫妇这三年又九个月的艰辛完全写清楚吗?
学生:不可以。
教师:然而在这个自然段梁衡的确仅用了两百多个字, 大家默默读一读这个段落, 想想在这个段落中哪个字, 哪个词最震撼到你的心灵。
学生:“0.1克”这个数字最震撼我, “0.1克”与“成吨”形成明显的对比, 从中可以体会居里夫人坚持不懈的精神。
教师:是的, 你不但领悟到居里夫人的坚持不懈, 还明白了梁衡作家的写作意图。大家想想, 三年又九个月那可是1000多天呀, 同学们居里夫人提炼镭艰辛吗?
学生:艰辛!
教师:课文中哪个词语还可以看出距离夫人提炼镭的艰辛?
学生:终于。
教师:文章中还有哪些词背后蕴含着感人的小故事?
学生:我觉得“终日”这个词同样可以感受到居里夫人提炼的艰辛。
教师:请你再读一次这句话, 让大家听得更清楚。
学生:“化验室只是一个废弃的破棚子, 玛丽终日在烟熏火燎中搅拌着锅里的矿渣。”
教师:“终日”是什么意思, 你知道吗?
学生:一整天。
教师:是的, 从早上到晚上, 天刚蒙蒙亮的时候, 居里夫人在……
学生:“在烟熏火燎中搅拌着锅里的矿渣。”
教师:当落日洒下余晖的时候, 居里夫人在……
学生:“衣裙上, 双手上, 留下了酸碱的点点烧痕。”
教师:从这句简单的话, 我们就可以感受到那么多的故事, 这就是我们常说的语言表达的奥妙。从这句话里面还有没有什么词语感动到你呢?
学生:烟熏火燎。
教师:这个成语四个字都是什么部首呢?
学生:火字旁。
教师:确定?那“熏”字的部首是什么呢?
学生:四点底。
教师:确定?刚才我听到有些同学小小声说是“四点水”, 是不是呀?
学生:不对, 在旁边的叫“四点水”, 在下面的是“四点底”。
教师:回答正确。居里夫人在烟熏火燎的环境中研究, 从“烟熏火燎”这个成语中, 同学们可以感受到什么呢?
学生:很热, 就像是被烤一样。
教师:我们说了那么多的镭, 那镭究竟是什么呢?
学生:一种放射性元素。
教师:居里夫人在做研究的时候, 她有戴面具吗?
学生:没有。
教师:那会有什么后果吗?
学生:会中毒。
教师:那电风扇呢?有吗?
学生:也没有。
教师:确实是的, 同学们, 居里夫妇就是在一个没有电风扇, 没有面具的工作环境之下做研究, 现在请大家再认真读这句话, 细细品味话中隐含的情感。
4. 动动手, 写随笔:试着从多个角度将人物的“形”表达出来
教师:同学们, 根据你们以前接触到的, 像化学实验室, 物理实验室之类, 通常都会有什么设备呢?
学生:有很多先进的仪器设备。
教师:但是居里夫人的实验室却跟大家描述的有很大的区别。在这样的实验室中居里夫妇工作了三年又九个月, 整整1360天, 才成功提炼出0.1克镭。在提炼出来之前可以确保一定成功吗?
学生:不可以。
教师:那文章中有哪个词说明了呢?
学生:“可能”。
教师:对的, 请同学们将这个句子读一遍。
学生:“为了提炼纯净的镭, 居里夫妇搞到一吨可能含镭的工业废渣。”
教师:要是文章中“可能”这个词没有的话, 会有影响吗?
学生:有, 这个词不能少, 少了就不能说明问题了。
教师:所以说文章这个片段是不是一个字也不能少, 字字是黄金。在这样的实验室里面, 我们试着想象一下大雨滂沱时, 大雪纷飞时, 狂风怒号时, 居里夫人工作的场景。同学们, 拿起你的笔, 写在练习卡上。
(学生练笔)
教师:同学们, 有没有同学愿意将自己读的念给大家听。
(同学念)
教师:写得太棒啦!大家鼓掌鼓励一下他!
5. 还原:探寻“美丽”的注脚
教师:同学们学到这里, 大家发现什么吗?我们说那么多, 怎么好像跟文章标题没什么关联呢?
学生:对啊, 好像没提到“美丽”呢?
教师:那接下来的这段话会写到“美丽”了吗?
学生:有, 有体现居里夫人的心灵美。
教师:这就是阅读, 这说明你懂得了作者起文章标题的用意了。同学们, 青春易逝, 美丽的容貌是暂时的, 居里夫人因为长期辛劳工作, 她变了:
(出示:在工作卓有成效的同时, ……浑身乏力。)
教师:读到这句话, 同学们有什么感觉?
学生:觉得有点难过。
教师:但是她还在变呀, 读接下来一段。
(出示:她从一个漂亮的小姑娘……她变成了科学史上一块永远的里程碑。)
教师:这就是跨越百年的美丽, 一千年之后, 就跨越了……
学生:千年。
教师:可是镭的作用仅仅是千年吗?
学生:不止。
教师:那会有多少年?
学生:永远。
教师:用另外一个词看看。
学生:永恒。
教师:是的, 永恒的美丽。文章中有哪句证明了“永远”?
学生:“她那美丽、庄重的形象永远定格在历史上, 定格在人们的心中。”
教师:同学们, 居里夫人值得我们一生好的读。最后, 有句话想送给大家, 尤其是班上的女同学。
你可以从外表的美来评论一朵花或一只蝴蝶, 但你不能这样来评论一个人。 (泰戈尔)
三、评析
1. 结合“美丽”, 板块推进
此刻紧紧结合课文注脚, 重点放在“美丽”二字, 从浅入深, 一步步推进, 教学思路清晰。从整体上将遵循了整体→部分→整体的阅读教学规律。如此, 在学生心中居里夫人的形象也就更为鲜活、全面、立体。
2. 以学生为本
9.美丽的柳浪闻莺作文 篇九
一、女性代表形象分析
(一) 貌美侠义的女英雄——扈三娘
扈三娘初次出场就很美, 《水浒传》第四十八回写道:“天然美貌海棠花, 一丈青当先出马。”[1]然后我们看到, 后来扈三娘无论是作为主将身份迎战北京大名府两大将之一的李天王李成, 还是撒出她的红棉套索, 一个回合就把关胜的副将郝思文擒拿捉等行为, 她都为梁山立下了赫赫战功。
她是在三位女英雄中唯一美丽与英勇并存的人。然我们却清楚看到扈三娘的“委屈”。“委屈”有二:首先, 梁山排座次竟把她排在地煞星第23位, 丈夫王英——她的手下败将, 也竟在她前面。为什么扈三娘比她丈夫厉害, 排名却在后面呢?其次我们看, 她的婚姻也是极其不幸的。“本来是扈家庄的千金大小姐, 原许配对象祝彪也勇武年轻, 最终的结局竟被宋江极“仗义”地分配给了色狼“好汉”王矮虎。”[2]
我们说扈三娘的不幸在于她的婚姻悲剧, 她自己没有独立人格, 婚姻也可以说是宋江收买人心的交易, 是牺牲品。我们看到的扈三娘, 是美丽勇猛的巾帼英雄, 书中结局却是死的惨烈。对于这样一个女人, 我们怎能不心生同情呢?
(二) 貌美贞洁的好妻子——林娘子
林娘子虽在书中分量小, 其命运却是中国古代恪守妇道女性们的悲剧命运典型。她长得美, 被高太尉之子高衙内调戏, 有好事之徒设计想让高衙内强占林冲娘子, 结果却被林冲救了下来。这样林冲就与高衙内有了过节, 高太尉设计陷害林冲, 将他发配沧州牢城。从此, 林冲受尽折磨, 很快从八十万禁军教头成为刺配沧州的“贼人”, 再沦落为梁山草寇, 几个月内经历了人生的“乾坤大挪移”。[3]林刺配沧州后, 林娘子受不了恶人威逼而悬梁自尽。
中国传统礼教对于女性的基本要求为“三从”“四德”, 被高衙内父子逼上绝路的林娘子遵守妇道, 恪守礼教, 却没有一个美好结局。[4]她确实是个符合封建社会女性标准的贞洁女子, 在我们看来也算是嫁得好 (林冲为八十万禁军的头, 两人感情好) , 但最后却是自缢而亡。她的死是悲哀的, 是封建社会礼教制度杀死了她。
(三) 貌美恶毒的荡淫妇——潘金莲
潘金莲颇有姿色, “纤腰袅娜, 拘束的燕懒莺慵, 檀口轻盈, 勾引得蜂狂蝶乱”。西门庆一见潘金莲, 便“先自酥了半边”。张大户想占有她未成, 恼羞成怒, 便把她嫁给“面目生得狰狞”的三寸丁谷树皮武大郎。她的劣行广为人知, 经王婆搓合与西门庆成奸, 并毒死了亲夫武大郎。后事情败露, 被武松“双手去斡开胸脯, 取出心肝五脏, 供养在灵前, 胳查一刀, 便割下那妇人头来, 死状惨不忍睹。
潘金莲放纵情欲, 追求性爱, 这就违背了封建礼教强调的妇德。我国自古有“红颜祸水”说、“唯女子与小人难养也”说, 作为封建礼教压迫下的妇女, 在身心双重煎熬下, 不得不走上邪恶的道路, 不得不说其命运是悲惨的。
(四) 貌美多才的名妓女——李师师
李师师是一个侠肝义胆、高雅有才, 有着强烈爱国之情的名妓。书里写她是:“芳容丽质更妖娆, 秋水精神瑞雪标。凤眼半弯藏琥珀, 朱唇一颗点樱桃。” (第七十二回) 此处可知, 师师长的很美。
因她在当时名气大, 所以在她帮助下, 梁山好汉接受了朝廷招安, 宋江完成一生心愿, 这里显出她过人智慧、优雅形象。然我们看到师师心里对于自身处境其实不情愿, 她心里是寂寞的。对于皇帝, 她并没太多倾心, 对于浪子燕青倒是钟情一些。事实上她出身名妓, 对于自己幸福婚姻是没资格提要求的。她的悲剧在于社会约定俗成的“规矩”, 没有转身的可能, 也自然就没有幸福的可能。
二、悲剧命运的直接因素
有人曾总结过《水浒传》中英雄好汉对女性的态度, 即对母亲:尊敬, 欲报母亲生养之恩;对女神:敬重, 把它看作梁山事业的领路者和守护神;对女色:漠视, 认为女人是祸水。我对此持认同态度。[5]
漠视女色在梁山泊三个头领身上表现得十分突出。以宋江为例, 书里说“宋江是个好汉, 只爱学使枪棒, 于女色上并不十分打紧”, 所以书中才会有了阎婆惜勾搭张文远的情节。[5]扈三娘“一丈青”美貌与战功并举, 赫赫威名, 其婚姻也不过是被安排, 被利用。林冲的娘子美貌, 却是林冲被逼上梁山的源头, 冥冥中仿佛认定了“女人祸水”的说法。而行者武松杀“淫妇”潘金莲的场景如此凄惨, 却依然受到人们的敬仰, 可见不近女色的品质在当时社会盛行。李师师面上是得到了好汉们的认可, 可风尘女子, 找个真正的心上人结婚, 在当时是要备受舆论压力考验的。
因此我们认定, 梁山好汉的这种“红颜祸水”观念, 就导致了他们“不近女色”的行为, 从而形成对身边女性普遍的“漠视心理”, 这种态度是导致女性悲剧命运的最直接原因。
三、悲剧命运的自身因素与社会因素
西蒙娜·德·波伏瓦说:“有时, 女性世界被用来和男人的宇宙相对照, 但我必须再次强调, 妇女从未构成一个和外界隔绝的独立社会, 她们是团体的一部分, 被男性统治着, 处于从属的地位。”[6]长期的“男尊女卑”的观念使得女性自身地位一直低下, 男人可以有“三妻四妾”, 女人却必须在婚姻中严守“三从四德”, 否则就会被休掉。这样就使得女性丧失了自己追求幸福自主, 独立自由的意识, 而这是酿成她们悲剧的自身原因。。
一旦谈婚论嫁须有“父母之命, 媒妁之言”, 自己以“孝” (或者扈三娘以“义”) 为先要听从。一旦失去名誉受损或贞洁失去, 必须为了贞洁像林娘子一样选择死亡。一旦为自身追求情欲便为社会所不齿, 其下场必是如潘金莲一样凄惨, 书中其他女性像潘巧云等亦是如此结局。一旦陷入风月场中, 尽管有天子的宠爱也未必幸福, 杜绝了“走正道”的可能。
封建文化下的明清社会, 对于女性的态度是不宽容的。儒家的伦理道德深入人心, 《水浒传》作者所反映的女性命运也只是整体中国女性命运的一个缩影。此时中国古代女性地位低下, 依然在男权的压制之下, 控制之下, 没有独立人格与操守, 所以造成命运的不幸和悲剧。
综上分析, 我们了解到水浒女性的美丽与哀愁。这里折射出明清时代, 中国女性仍生活在男权之下, 依然是男人的附属品, 没有独立人格的社会现象。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一方面是“红颜祸水”观下的好汉们的女色漠视, 另一方面是女性本身女性意识的缺失。再者是封建礼教的束缚使人丧失对个性和自由的追求。《水浒传》作者的笔下女性悲剧命运的探讨, 对于今天社会的女性观有一定史鉴意义。
摘要:作为我国古代四大名著之一的《水浒传》, 塑造了一大批耳熟能详的绿林好汉形象, 如豹子头林冲, 行者武松等。长期以来, 人们关注豪侠们行侠仗义, 劫富济贫的行为, 然而对其女性人物形象的关注却不多。本文着重探讨美丽女性悲剧命运, 从绿林好汉们对女性的态度 (直接因素) 、女性自我意识的缺失 (自身因素) 、小说创作社会背景的角度 (社会因素) 来探讨书中美丽女性形象, 寻找造成她们命运悲剧的原因, 挖掘其深层的社会文化内涵。
关键词:《水浒传》,美丽女性,悲剧命运
参考文献
[1]施耐庵, 罗贯中《水浒全传》[M]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0.
[2]陈洪、孙勇进.《漫谈水浒》.[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 .2001.
[3]李秋晨.《男权视野下的<水浒传>女性形象》.[J].菏泽学院学报, 2009 (4) .
[4]王同舟、陈文新.《水浒传:豪侠人生》.[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2.5
[5]杨广岳.论《水浒传》梁山英雄对女性态度及其原因.[J]北京化工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2009 (4)
10.美丽的白发 篇十
秋日的黄昏, 在最后一抹夕阳里, 并肩走着我和母亲, 一阵微风吹过, 我不由侧过脸去, 看到一根草棍儿, 粘到了母亲的头发上。我轻轻地摘下来, 生怕弄疼了母亲。
猛然间, 我的手停住了:曾经妈妈挽着的发髻, 几根银丝挂在两鬓, 小弟说妈妈这样太显老了, 就拿来剪子, 给妈妈剪成了短发。而此时我分明看到, 母亲的头发竟然已经全白。
我一点点地, 轻轻地拂着母亲的头发, 希望从中找出母亲年轻时的影子, 可是, 没有找到, 顿时我的心好沉、好沉。有多久没有这么仔细地看过母亲了, 无情的岁月, 却在我的疏忽之间, 在母亲的头上, 布满了老迈和沧桑……
母亲似乎感到了我的异样, 笑笑说:“妈老了!”这句话就如一条荆藤, 纠集缠绕着我的心。八十多岁的母亲是真的老了!透过那满头的白发, 我看到了田间母亲佝偻的背影;看到了捧着清水米汤的双手;还看到了女儿背起行囊时, 母亲眼睛里的嘱托和希望。
母亲的白发啊!一根根, 凝结了多少艰辛;一丝丝, 浸透了多少汗水;一缕缕, 寄托了多少心事, 又沉淀了多少牵挂……
走在这晚风中, 我发现母亲的满头白发, 在夕阳中竟是如此美丽, 是因为这满头的白发, 还是因为岁月沉淀出来的沧桑。是啊, 母亲的白发有多少根, 那厚重的母爱就有多深, 只有在这一瞬间, 永远地让母亲的身影, 定格在我的心中。
就这样走着, 忽然, 前面一个颤巍巍的身影映入我们的眼帘, 那是我九十岁的小脚舅母!这童话般的年纪让我倍感亲切。她看到是我们, 就张开双臂开心地招呼。也是满头白发, 只是发髻已不饱满, 插上银色的叉子后牢牢地贴在脑后。
看着老姊妹俩高兴地手拉着手, 唠叨着几十年的古话, 我, 则在一旁胡思乱想起来, 任思绪在沉沉的暮色里尽情流淌。
前些年, 我也发现自己“美丽”的白发了, 但好在不是“发芽”, 顶多就是在一箕黑芝麻中不小心掺进了几粒白芝麻。那时, 我就会小心地将她们挑出来, 毫不留情地拔去。
可从这几年开始, 她们真的要“发芽”了, 数量多了, 也拔不尽了, 像是有人故意在一箕黑芝麻中掺进一把白芝麻。噢, 原来始作俑者就是岁月, 索性由她们去吧, 我得面对远离年轻的现实了。
记得物理老师曾经说过, 白光是红、橙、黄、绿、蓝、靛、紫等各种色光混合而成的。而白色, 则是由更多的颜料混合而成。这美丽的白发, 因为美丽, 所以才会是白色的, 因为白色, 所以才会具有那么多丰富的色彩。
喜欢在黄昏时漫步, 喜欢看水中的落日, 喜欢看风中的黄叶, 喜欢看雪中的山峦。我不惧怕苍老, 因为我愿意青丝变成白发的时候, 目光会与我的发丝融为一体。让月光分不清它是目光呢还是白发, 让我分不清生长在我头上的, 是白发呢还是月光。
一阵一塌糊涂的胡思乱想之后, 却见俩白发老人聊得正高兴, 真不忍心打断她们的兴致, 但天色已晚, 冷风阵阵, 月牙也爬上了树梢, 于是我婉转的“拆散”了她们, 挽着母亲回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