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院周年校庆方案(精选10篇)
1.学院周年校庆方案 篇一
大庆石油学院建校50周年庆祝活动方案
2010年9月7日是我校建校50周年纪念日。大庆石油学院在50年的发展进程中,凝练了鲜明的办学特色,树立了科学的办学理念,积淀了厚重的办学文化,形成了优良的办学传统,取得了令人瞩目的办学成绩。
50年来,在各级党委和政府、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各油田企事业单位、广大校友以及社会各界的广泛支持下,几代石油学院人艰苦努力、不懈追求,始终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立足石油石化工业,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服务社会上取得了长足进步,为国家的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应有的贡献。
为充分展示50年来的发展建设成就,进一步拓展办学空间,扩大社会影响,提升办学实力,学校党委研究决定开展庆祝建校50周年活动,并印发了【2009】65号文件《关于做好建校50周年庆祝活动的通知》。
根据《通知》精神,为全面做好校庆工作,特制订建校50周年庆祝活动方案。
一、指导思想、主题及基本原则
指导思想: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科学发展观,全面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通过举办50周年校庆系列活动,回顾办学历史,总结办学经验,传承优良传统,展示办学成就,扩大社会影响,凝聚各方力量,办好让人民满意的新大学。
主题:情系油院再创辉煌
基本原则:隆重喜庆简朴务实以庆促建坚持特色
二、主要活动
校庆期间学校要组织安排好六项大型活动:
1、大庆石油学院更名暨建校50周年庆典大会
2、建校50周年庆典宴会
3、建校50周年庆典晚会
4、国际石油高端论坛(暂名)
5、大庆精神论坛(暂名)
6、石油新技术(产品)博览会(暂名)
除此之外,学校还要围绕引资、共建项目,召开一系列签字、启动、奠基等仪式和活动。各二级学院的校庆具体活动要与学校的以上各项活动互相协调、统筹安排、相得益彰。
三、具体工作任务
校史、组织史编撰组
1、负责学校校史的编撰工作;
2、负责学校组织史的编撰工作
3、与校庆有关的其它工作。
宣传组
1、校庆前后宣传报道工作;
2、校庆专题网站建设、推广以及校庆画册、宣传片、展板的策划与制作;
3、校史馆重建、文化长廊重新设计、改造工作;
4、庆典晚会的筹备工作;
5、统筹建筑、设施、景观的命名工作;
6、校庆标识设计(征集)及其与之相关的邮品、纪念品的制作;
7、负责领导题词工作;
8、编写《校友采风集》;
9、校庆征文的策划、实施、编辑和出版;
10、校庆期间各类文体活动的组织、协调;
11、与校庆相关的其它宣传工作。
科技学术组
1、国际石油高端论坛(暂名)的策划及组织工作;
2、建校50周年科技成果展、成果集、教授风采录;
3、出版(编印)《大庆石油学院学报》和《高等教育研究》校庆特刊;
4、组织大庆精神论坛(暂名);
5、指导、协调二级院部相关学术活动;
6、与校庆相关的其它学术科技工作。
外联资金组
1、与三大石油公司共建石油石化人才培训基地(中心),达成意向签字或举办奠基仪式; 可以与一家或几家石油石化企业共建集培训、住宿、餐饮与一体的场馆,为学校建立一个长效的筹资渠道。
2、承办石油新技术(产品)博览会(暂名);
采取全国性权威机构主办、学校承办的方式,通过有偿提供展位,吸引企业参展,实现校企双赢。
3、成立教育发展基金会;
借50周年校庆契机,在网上和校庆期间号召广大校友个人捐款,利用丰富的校友资源,为学校发展建设提供资金支持。
4、与企业合作共建国家级重点实验室;
如不能新建,可在我校现有实验室基础上通过改造和更新设备来完成。也可在形式上挂牌,企业直接出资。
5、捐建冠名人文建筑景观;
动员各界校友集体或个人冠名捐建景石、雕塑、铁人雕像、地球仪模型、抽油机和钻井
井架实物等。可以考虑在校内某处建设地质构造墙(或长廊),既体现石油院校特色,平时又可供学生参观学习用。
6、校友信息的收集、整理,校友的联络和各地校友分会管理;
7、校庆捐赠资金与实物的登记与保管;
8、筹建逸夫馆;
9、与校庆相关的联络及其它方式的引资工作。
会务组
1、统筹校庆期间的各项会务、接待工作;
2、制订详细的会务、接待工作方案及各类预案(要充分考虑天气变化、道路堵塞等因素);
3、明确学校与各二级学院组织接待范围,做好细致的任务分解;
4、组织培训学生志愿者;
5、会议邀请、组织、安保、接待及善后等工作;
6、校庆纪念品制作与发放;
7、与校庆相关的其它会务工作。
秘书组
1、校庆相关文件、讲话等的起草工作;
2、校庆各类庆祝活动发言稿的审定;
3、与校庆相关的其它秘书、文字等工作。
环境组
1、校园环境的整治、绿化、美化、亮化工作;
2、校庆捐建项目(景石、设施、建筑、实物模型等)的布局规划及落成仪式组织工作;
3、校庆期间的后勤保障、安全稳定和交通疏导等工作;
4、与校庆相关的其它环境工作。
四、保障措施
1、各个工作组在组长领导下,协调相关部门,在学校总体方案的指导下,制订详细的工作落实计划(包括项目内容、负责人、联络人、时间安排、资金预算等)。
2、校庆筹备时间非常紧张,所有相关工作必须提前筹划,做好应急预案。
3、资金组要在制订2010年财务预算中充分考虑校庆工作需要,保证各项工作顺利开展。
注:本方案未尽事项由学校校庆工作领导小组负责解释。
附:大庆石油学院50周年校庆工作任务分解表
大庆石油学院建校50周年庆祝活动领导小组
2010年1月18日
2.学院周年校庆方案 篇二
关键词:全球竞争,文化转向,孔子学院,转型发展
在国际关系话语体系中, 权力存在着政治权力、经济权力、制度权力、知识权力、规范权力等不同纬度。自1990年约瑟夫·奈提出“软实力”概念以来,全球竞争焦点转向综合国力,特别是文化软实力的趋势越加明朗。其后, 福山的《历史的终结及最后之人》(1992年 )、弗朗西斯·亨廷顿的《文明的冲突》(1993年)、萨义德的《文化与帝国主义》(1993年)、布热津斯基的《大棋局》(1997年)、汤姆林森的《文化帝国主义》(1999年)、吉登斯的《失控的世界》(2001年)等书籍相继向全球释放着秩序重整的信号,其显著的特点是将“文化权力”置于后冷战时代民族国家全球竞争战略中给予高度重视。亨廷顿的“文明冲突论”表达了一个思想者对后冷战时代世界秩序重构的见解,“在全世界, 人们正在根据文化来重新界定自己的认同”[1], 尽管非议颇多, 但毋庸置疑的是文化与文明等“软力量”已毫无争议地在国际权力竞争中占据了更为显要的位置,更重要的是它为国际社会制定国家文化战略提供了依据。西方发达国家立足“本土”与“国际”双重视野,纷纷调整文化战略以适应国际文化竞争态势。不同的是,在全球文化竞争的格局中,中国文化战略的实现还面临着美国战略重心不断东移所带来的另一重现实考量。这正是孔子学院在2004年成立的国际环境。
一、中国文化“走出去”战略与孔子学院
适应全球文化竞争与“重心东移”的形势,文化“走出去”成为进入21世纪以来党和政府高层决策的重要组成部分。2005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的若干意见》首次明确了国家“文化安全”的目标和任务,并提出把“走出去”作为实现国家文化安全的重要举措[2],其后,中国文化国际战略一直处于探索和完善过程中, 直到2011年十七届六中全会《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的出台,“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战略布局才基本完成,其中包括“五位一体”战略举措,即:以“多渠道多形式多层次对外文化交流”格局的形成为目标,重点实施“创新对外宣传方式方法”“实施文化走出去工程”“加强海外中国文化中心和孔子学院建设”“构建人文交流机制”“建立面向外国青年的文化交流机制”五个方面的重大工程,至此,我国基本形成全球文化权力竞争的国家战略。
目前,中国“文化走出去”政策体系基本确立,汉学大众化传播体系初步建立。初步形成包括“纲领性”文件、“指导性”政策与“专门性”文件三个层面的文化“走出去”政策体系。其中的重要文件包括《国家“十一五”时期文化发展规划纲要》《“十二五”时期文化发展规划纲要》《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等纲领性文件,以及《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的若干意见》《文化产业振兴规划》《关于加快文化产业发展的指导意见》等指导性政策;专门性文件方面,从《关于加强汉语国际推广工作的若干意见》到加入联合国《保护和促进文化表现形式多样性公约》,从“汉语国际推广领导小组”的更名、《国际汉语教学通用课程大纲》的制定和修改到《孔子学院发展规划2012—2020》等,为包括孔子学院战略部署提供了专门性指导。汉学大众化的传播格局基本形成。我国形成了以国家主导、社会参与、企业带动为主体的“国际汉语传播”“传媒走出去”“文化艺术走出去”“学术走出去”和“企业走出去”的五大文化传播序列,立体地涵盖了国家文化权力要素的方方面面;并实施了包括中国图书对外推广计划(2006年实施)、中国文化著作翻译出版工程 (2009年实施)、经典中国国际出版工程(2009年启动)、中国出版物国际营销渠道拓展工程 (2010年实施)、中华学术外译项目(2010年设立)为主体的五个国家重大项目。五个重大项目通过出版资助、翻译资助和渠道建设必将有力地推动中国文化走出去的步伐。“文化走出去”战略从提出到基本完善并付诸实施,一以贯之地体现了提高文化软实力的国家行动和越发明朗的文化战略与文化自觉。
语言与教育输出的诸如国家形象塑造、文化外交、公共外交等方面的功能决定了它与文化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自然也成为国家文化软实力提升的重要途径。在美国,《国家安全语言计划》《创领导全球之能力的教育:国际教育和外语教育对美国经济和国家安全的重要性》等文件将语言教育与国家安全、经济利益和“世界领袖”培养置于同样重要的地位。在德国,“对外文化和教育”是其对外政策的第三支柱,有效调动了政府、社会和民间三重力量参与国际文化传播,联邦外交部、各州政府、教会、工会、体育协会、各政党作为政府力量在文化权力角逐中发挥着顶层设计功能,学术交流中心、国际文化交流中心、对外关系协会等民间组织执行了德国对外文化政策的绝大部分任务,各种各样的基金会等中介机构也都执行这方面的使命[3]。而在法国,语言输出是法国对外文化政策的首要政策工具和政策基石。早在20世纪50年代,当时的文化关系总司司长雅克·德布邦·比塞就宣称,要不惜一切代价在全球推广法语,直到今天,推广法语仍是法国对外文化政策的核心[4]。
孔子学院是全球竞争形势变迁的国家战略缩影,适应了语言与教育的国际形势,对中国文化权利建设意义重大而深远。早在1991年, 季羡林先生就在其《21世纪 :东方文化的时代》一书中预言 :“东方文化将在未来岁月中显示出魅力”,“21世纪是中国的世纪”[5]。诚然,经历了十年的探索式发展,孔子学院在以语言输出为基础的规模扩张和渐次展开的质量提升动作初步见证了自身的成长和东方文化品牌的形成,但是,也招致了来自国内外的广泛质疑。英国文化协会负责人马丁·戴维森惊讶于中国文化国际传播方式上“宣传”:“中国人非常清楚他们想要达到什么目的。他们想改变外界对中国的看法,用正面的宣传来对抗负面的宣传。他们用的是‘宣传’这个词。”[6]西班牙《对外政策》杂志对以孔子学院为核心的“新文化外交”评论道:“中国近年来发起的文化外交‘魅力攻势’对世界产生了重要影响,但一切迹象表明,中国要达到欧洲和美国的声誉和软实力,还有很长的路要走。”[7]江村等人提出了孔子学院“对中国语言和文化的有效推广”问题[8]。美国乔治梅森大学教授张宽则对孔子学院“在不自觉中有可能适应并强化了后殖民批评所说的‘东方主义’模式”表述隐忧[9]。
应该说上述质疑反思了孔子学院转型发展的启示性,然而又都似乎忽略了一个事实,即事物螺旋式上升的阶段性。单从国际知名语言和文化输出机构建立的历史来看,法国法语联盟建于1883年,英国文化委员会成立于1934年, 德国歌德学院创办于1951年,即便是西班牙塞万提斯学院(1991)距今也有25年的历史了。相比之下,孔子学院2004年创办至今也仅有十年历程,摈弃“数字崇拜”的嫌疑,十年里在122个国家建立起的445所孔子学院和680个孔子课堂[10]的全球布局及其引发的全球范围内汉语热的持续发酵,至少让“中华文化”这个迟到的世界文化成员跻身于“国际文化占位”领域。而2013年孔子学院发展史上最显著的系列变革似乎也昭示了转型的趋势:1师资队伍建设方面,颁布实施了针对汉语教师、志愿者的“五个文件”, 标志着经历了十年探索和积累,孔子学院国内汉语师资队伍建设走向成熟;“支持外国高校设立汉语师范专业”举措的推出,则标志着“师资本土化开发”的开始,是孔子学院从“跨国教育”迈向“国际汉语教学”的重要步骤。2教学资源方面,修订了《国际汉语教学通用课程大纲》、开发了《国际汉语教材编写指南》(简称《指南》)网络平台,两者在孔子学院教材和文化资源开发方面具有里程碑意义。前者在弱化“语言本体知识”教学的同时,突出国际汉语教学的“实用性”;《指南》网络平台则依托大数据和数字处理技术,自动生成汉语教学和学习需要的讲义和教辅资料,是各种教学资源数字化建设的最新成果和重大突破,将有效解决适用教材紧缺对孔子学院教学质量提升的制约问题。3数字化建设方面, 2013年正式上线了数字图书馆、数字教学案例库,目前“网络孔子学院”已开设包括“学习”“考试”“文化”“在线图书馆”“教学资源”“汉语桥”“教材编写指南”在内的7个频道 ,极大地丰富了文化传播的内容 ,为汉学大众化奠定了基础。4开发了针对国外高端群体的“孔子新汉学计划”与“青年领袖”项目,开启了“中国研究”的新模式,标志着孔子学院办学路线更加自觉。对孔子学院十年磨砺,许嘉璐指出:“孔子学院事业的第一阶段已经过去了”,“现在第二阶段开始了”[11]。
二、转型的新课题:转向哪里
转型发展势在必然,然而怎么转型?转向哪里?这些都因复杂的政治、文化、教育、外交、经济等因素的杂糅和复杂的国际竞争环境, 而变得难以一言以蔽之。在这方面,国际文化传播战略研究具有参考价值。针对中国文化、国家形象的国际误读,倪宁认为“究其原因,中国文化对外传播缺乏全方位、可持续的长远发展战略”。对此,黄会林、漆谦则提出建立一种不同于欧洲文化、美国文化的“第三极文化”推广战略;在传播什么样的文化方面,郭可从受众的角度提出“以一种合适的方式来展示目前我们真实的甚至可能有点缺点的文化现状”的观点。在怎样传播的策略方面,张昆提出“整合传播”策略,认为“国家形象的传播不能仅仅依赖于官方的主流媒介,非主流媒体、非专业性的媒体、文化交流、旅游、体育比赛、影视剧等,都是传播国家形象的重要渠道。”杨金海则提出文化走出去需处理好“五大关系”,即“把政府的推动和学者的推动结合起来, 把政治交往和学术交流结合起来,把经济交往和文化交往结合起来,把古代文化和现代文化传播结合起来,把高雅文化和大众文化传播结合起来。”1学界较早的实证研究在谋划孔子学院的文化版图时也提出, 应在“淡化官方色彩”“丰富传播手段”“塑造有利的外部舆论环境”“推介中国传统文化和介绍当代中国为主”等方面有所作为[12]。得益于此,笔者主张在坚持“全球视野,本土行动”原则的基础上,以“大文化”观重新梳理孔子学院在“ 做什么”与“ 怎么做”方面的顶层设计。
(一)输出内容:语言教育基础上的“大文化”
语言的工具属性决定了语言在跨文化传播中的基础性作用。鉴于此,二战后语言与教育输出受到西方国家的重视,并成为西方发达国家全球文化占位的有力工具。美国借助其强大的经济实力,通过“马歇尔计划”“第四点计划”《对外援助法》以及“富布赖特计划”“国际访问者”“和平志愿者”等教育与文化交流项目将美国英语推广到全球;伴随着殖民地的独立和国力衰退,法国忧虑于英-美语长驱直入对其国际地位和国家形象的冲击,因而通过国家语言政策和语言规划推动包括法兰西学院、法语联盟等语言与教育组织积极开展以语言输出为基础的文化外交。近年来,西方发达国家抢滩语言势力范围的行动见证了语言与教育输出在全球文化博弈中的重要性。目前,英国文化委员会拥有230家海外分支机构、138家教学中心, 法国法语联盟则在138个国家和地区设立了1140个法语联盟分部,德国歌德学院在76个国家设立了128所分院, 西班牙塞万提斯学院在23个国家设立38所分院。不仅如此,语言因素还是当今世界诸多区域性组织创设的重要动因。自1986年“法语国家高峰会议”成立以来,“荷语会谈”“西班牙语国家高峰会议”“突厥语国家高峰会议”“葡语联盟”纷纷创设。尽管这些跨国语言区域有着复杂的创设动因,但其显著的特征是对语言工具属性的跨区域运用。
然而,就一国的全球文化竞争力建设而言,作为工具的语言又显然具有局限性。现代语言学揭示,语言与文化之间“并不存在一对一的关系,即特定的语言并不总是跟特定的文化相对应。”[13]正是出于对此的认识,“输出什么”的论争一直伴随着孔子学院发展的十年。早在孔子学院成立之初,季羡林先生就提出“中国孔子学院的建立,不要只学语言。”王岳川也指出,“现有的孔子学院作为国外的中文学校,更注重语言教学,有些忽视中国文化的教学。”“如果仅仅是在外国教汉语,意义就太狭隘了。”[14]李宇明则从中国国际话语权战略的角度历史地审视了中国的语言政策和语言规划,指出:“百余年来,中国因语言国情所定,一直侧重于从显性工具的角度规划语言。”并呼吁“当此之时,当此之世,语言规划在继续关注语言工具职能的同时,要更多关注语言的文化职能。”[15]应该说,上述针对孔子学院阶段性特征的体认预示了转型发展的方向, 那就是接下来要转变到以汉语为根基,以文化介绍为主的阶段。当然,转型期内涵式发展的种种行动表明孔子学院总部充分注意到了“语言”作为文化的有限性,在其修订版《国际汉语教学通用课程大纲》中,国外汉语教学“五级目标和内容”的每一部分都明确了“文化意识”的培养目标,并对其实现途径以“文化知识”“文化理解”“跨文化意识”和“国际视野”等子系统加以规范[16],并通过《汉语教学话题和内容建议表》对包括语言与文化、文学艺术、科学与技术、政治历史与地理、价值观念等13个子项目的统筹,将“大文化”观贯彻于国外汉语教学之中,而这正是孔子学院转型发展需要更加注重的内容。
超越“语言工具观”导向的文化输出模式有着深刻的国际权力竞争转向的背景。当前,在全球化催生的全球文化博弈中,以本土文化产业为后盾的包括音像制品、电子游戏、跨国旅游、影视作品、艺术展演等为载体的价值观输出成为各国文化权力竞争的重要方式。仅就亚洲的日本与韩国而言,固守“语言输出”阵地,抢占“文化输出”制高点的动作,就显示出这一倾向。得益于音像制品方面的文化输出,“韩流经济”2012年首次出现了8550万美元的顺差 ,其国际文化市场占有率也从20世90年代中期的不到1% 上升到2011年的5%[17]。鉴于成立于1972年的“国际交流基金”因偏重语言教育在推广日本文化方面的有限性,近年来,日本以建设“文化超级大国”为目标,竭力发展以动漫、电子游戏、时装、饮食、茶道、插花、歌舞伎、日本料理等为代表的大众文化产业。2013年安倍政府又以高于往年10倍的财政投入大力推进“以文化产业为核心的国际战略”,在全球开设“日本屋”,以进一步增强日本国际社会的话语权 [18]。在这一趋势下,世界各国语言观念和语言政策也正悄悄从单纯的语言学领域向社会学、政治学以及其他学科的转变。这趋势与国际权力竞争互为因果、互为动因,催生了语言教育输出基础上的“大文化”输出模式的勃兴。
文化功能转向意味着要渐次释放孔子学院在“提供中国教育、文化、经济及社会等信息咨询”方面的“桥梁”“纽带”作用 ,将其建成中国文化“走出去”的“综合文化交流平台”。这个平台承载着的文化内容和文化形式, 无论是“文化输出三大战役”(王岳川,2011)、“百千万系列工程”(洪晓楠 ,2014),还是“一体两翼” (许嘉璐,2014),都因文化传播的跨国实践,而与以“融进去”为旨归的国外受众战略、传播渠道战略之间存在复杂的纠葛。鉴于此,全面实施、深化拓展《孔子学院章程》的“业务范围”,包括开展以现代传播技术为依托的、“面向社会各界人士”的、本土化的“大文化”输出,是孔子学院转型发展的国际教育课题,更是一个以孔子学院为核心的国家话语权建设的社会学、经济学和政治学课题。
(二)目标受众:从精英到精英与大众的结合
与输出内容相适应, 目标受众的调整也迫在眉睫。创建初期,孔子学院锁定关键国家和重点群体的精英化路线,适应了全球占位和规模发展的阶段性需求, 最大化地激活了有限资源的市场效应和社会效应。作为一个难以量化的指标,相关数据和国外媒体报道及民间的态度无疑在一定程度上反应了孔子学院精英路线取得的全球影响力。陈静的统计显示,截至2014年上半年,全球汉语学习者达1亿多人,汉语被40多个国家纳入本国的国民教育。英国政府要求所有中学在2015年之前开设汉语课。仿照法国,泰国制定的外语教学计划将汉语作为全国中小学的必修课。在美国,汉语已成为第三外语。近年来,以孔子学院为代表的中国文化战略在国外精英阶层中引发的“中国文化霸权”论则间接折射出十年规模化发展产生的全球影响。英国学者马丁·雅克的担忧颇具“威胁论”色彩,他认为,崛起后的中国必将导致西方文明的终结,未来的世界秩序将不得不按照中国文化理念进行重组,并最终形成“中国文化霸权”主导下的人类文明格局[19]。关于国外主流媒体对孔子学院汉语教学与文化传播态度的实证分析则揭示了国外精英的矛盾心态。刘毅研究了《纽约时报》十年来涉及孔子学院的报道后发现,持消极倾向的报道最多(35.3%),其次为中立性报道(31.4%)和积极性报道(27.5%)[20]。数据表明,尽管消极报道最多,但并未形成一边倒的批评态度。这种矛盾心态在两年前《孔子学院的海外镜像———基于国外媒体报道而对孔子学院运作情况的考察》(林雪,2012)中也得到证实。相关数据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孔子学院十年发展在国外精英群体中产生的广泛而深入的影响。
转型时期, 孔子学院面临新的内外部发展环境。首先,各国文化权力竞争手段更趋多样化。除传统的跨国教育、文化交流和艺术展演等方式之外,音像制品、电子游戏、跨国旅游、网络外交已成为各国文化权力竞争的新手段。这些具有大众传播特征的文化输出方式, 必然带动文化传播受众由精英向大众的扩散。其次,汉学大众化的内外部条件基本成熟。孔子学院全球布局基本完成,初步形成包括“纲领性”“指导性”与“专门性”三个层面的文化“走出去”政策体系,汉学大众化的传播格局基本形成, 形成了以国家主导、社会参与、企业带动为主体的“国际汉语传播”“传媒走出去”“文化艺术走出去”“学术走出去”和“企业走出去”的五大文化传播序列,立体地涵盖了文化权力要素的方方面面。从我国对外文化关系建设和孔子学院自身建设来看。我国已与149个国家签订了文化交流与合作协定,近800个年度文化交流计划;同160多个国家和地区保持良好的文化交流合作关系[21]。良好的对外文化关系为孔子学院开展国际文化传播提供了外部条件。近年来,孔子学院管理机构日益完善、建设能力不断增强,特别是“网络孔子学院”“广播孔子学院”“电视孔子学院”“教材编写指南平台”等数字化建设的提速,适应了“大数据时代”海外汉学大众化的需要。
办学路线转向“精英与大众”,意味着孔子学院在继续关注国外精英群体的同时,更加关注国外大众群体。关注精英群体是因为这个群体在一国观点、态度的形成中发挥着“意见领袖”的作用。现实中,“意见领袖”往往是指政府、社团的负责人、领袖、报刊主编、评论家、学者、教育家等各类社会名流,他们掌握着各个国家的话语主导权, 对所在国形成对中国的观点、态度和评价起到引导和主导作用[22]。美国的“国家安全语言计划(NSLI)”就明确了“关键区域的政府和人民”作为文化输出的重中之重[23]。然而,网络时代的民众并非传统意义上所谓的“沉默的大多数”,特别是当下Web2.0技术在全球的普及,推特、微博、脸谱等社交网络平台大量涌现,将公共空间从现实世界延伸至虚拟世界,这一趋势对各国政府的决策产生了巨大影响。克林顿政府就强调要用21世纪的方式来解决21世纪的问题,并直言“直接与全世界人民特别是年轻人联系正是21世纪的外交核心。”[24]奥巴马政府更是积极倡导利用所有先进的技术手段开展对外交流,称其为“21世纪的治国方略”。他认为,21世纪的外交已远远超出了政府与政府之间的活动, 而成为政府之间、人民之间以及政府与人民之间的交流[25]。可见,网络技术高度发达、大众文化发展较为充分的西方国家,民间话语并未完全淹没于主流声音。因此,在关注“意见领袖”的基础上 ,更加关注国外普通民众 ,特别是青少年, 将其作为汉学大众化时期的国外民众基础,因为他们是中国文化“融进去”的“草根”,是扩大中华文化影响力的民间基础,是网络外交时代中国文化国际运作能力的关键。
(三)渠道建设:从小众化到大众化
依托课堂教学为主渠道的语言与教育输出,以特定范围内的特定群体为受众,具有明显的“小众化”特点;就孔子学院目前开辟的汉语桥、夏令营、参观旅游、留学生计划/项目、节庆活动等特色渠道而言,也显然带有零散化的不足。转型时期孔子学院的重新布局,需要重组各种文化传播渠道,实现全媒体覆盖。这就意味着在继续重视传统渠道建设的同时,特别要及时跟踪大众传播技术前沿,充分发挥以网络技术为基础、兼容了书籍、广播、电影、电视等媒介功能和媒介内容的大众传媒在功能整合和内容整合中的作用。
近年来,网络技术的迅猛发展正日益深刻地改变着国际传播环境,3G技术使电视传播与网络传播几乎实现了无缝对接,“台网融通”为传统电视开辟了一个多元化的传播新渠道;Wi Fi的全球应用及4G网络的渐次推广,正在推动“媒介融合”走向深入。
适应网络时代国际文化权力竞争由传统媒体向新媒体拓进的步伐,西方国家纷纷转向网络阵地。近年来,美国前国务卿希拉里屡次强调,网络是美国海外宣传的最重要阵地, 美国将争夺网络空间主导权。美国还曾利用You Tube、Twitter等网站创意成功策划了诸如“全球民主短片竞赛”“全球Twitter大赛”等一系列活动,旨在通过网络新媒体吸引世界各地年轻人的参与,在全球推行其文化和价值观。2009年奥巴马就职后的首次访华策划的“博客吹风会”,也是美国拓展新媒体传播的成功案例。如今,利用互联网、新媒体开展国际文化传播,已成为继教育与文化交流、国际信息项目、意识形态较量之后新的文化输出形式,成为公共外交和政府外交的补充手段。它以国外普通大众,特别是青少年作为受众,成为了解、告知、接触和说服国外大众的重要媒体。此外,欧盟委员会于2010年3月公布的旨在指引欧洲发展的“欧洲2020战略”提出了面向教育的“流动的青年计划”和面向数字社会的“欧洲数字化议程”。日本于20世纪80年代提出“文化大国”的目标后 ,于1996年公布了《21世纪文化立国方案》,2014年推出了“酷日本战略”,都将其国际战略与互联网发展结合起来。时至网络时代,从语言与教育输出到各类文化产品, 包括影视作品、报刊、广告、广播等纷纷触网,给目标国的文化安全带来了巨大的威胁。
在现实层面上,以打造“综合文化交流平台”为目标的大众化传播渠道建设,需要结合目标国网络建设的实际,综合考虑以下操作路径。首先是如何与所在国媒体建立合作关系,实现“借船出海”的目的。在这方面,我国中央电视台与英国广播公司(BBC)合作,制作播出《美丽的中国》《敦煌》等纪录片的实践具有典范意义。其次是如何与所在国有影响力的营销渠道联合,以开辟网络建设、远程教育、广播、电影、电视、艺术展等大众传媒为载体的综合文化传播渠道。再次是如何与所在国网站合作,以实现现有文献资料数字化,并提供这些历史材料的永久性访问权。目前,“网络孔子学院”“广播孔子学院”“电视孔子学院”“教材编写指南平台”等数字化建设刚刚起步,线下资源的线上整合仍是未来“综合文化交流平台”建设的需要破解的难题。最后,大众传播的有效开展还需要关注国外大众的“期待视野”,在把握国外受众的接受心理方面,邀请国外专家参与节目制作和栏目策划不失为“内容中国化、形式本土化”的良策。
三、转型发展:给我们带来什么
转型发展为孔子学院提出的新课题,无论是输出内容的“大文化”、目标受众的精英与大众的结合,还是渠道建设对大众传播的诉求, 都因教育、文化、政治、外交、经济等多方面因素的缠绕而变得极其复杂。如果把“孔子学院”比作即将驶向远方的“文化航母”,那么在起航前,我们需要审慎分析:它的目标是什么?它将展现怎样的文化图景? 这样,就可以将这些复杂的问题整体上归结为“输出什么”和“怎样输出”两个紧密联系的方面,而这艘文化航母所能够展现的中国文化国际竞争力面貌也将更加清晰和明朗。
(一)从“去中国化”到“再中国化”
“去中国化”与“再中国化”,是基于国际形势变化特别是当代中国国际地位变化引发的中国文化影响力变化的概念。前者指世界文化版图中中国影响力式微的现象,后者则是一种相反的文化运动。历史地审视20世纪后半期以来世界文化版图中的“去中国化”浪潮,不难发现,那些曾经深受中国文化影响的周边国家,已经成为美国文化圈拥趸者。
明治维新前后, 有两种教育体系并存于日本:寺子屋和汉学塾,两者都以中国经典作品研习作为教学内容,是日本教育史上中国文化最受尊崇的时期。明治维新后,日本开始“脱亚入欧”,再加上甲午海战滋生的民族主义,汉学遭受空前冷遇。二战后,日本“脱亚入美”,日本语言规划和语言教育政策采取“对内实行单语制”“对外奉行实用主义”, 汉语教学被完全排除在日本中小学的全部阶段[26]。尽管汉语教学在二战后日本大学中开始实施,但仍是“第二外语”,且受中日政治经济关系影响较大。1945年朝鲜半岛从日本的殖民统 治中解放 出来 , 在美国的 强力干预 下 ,1945—1965年的20年间,朝鲜开展了有史以来最大规模的“去中国化”运动,这场规模宏大的运动的首要目标就是从学校教育和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消灭汉字”, 禁止在课堂和学校教科书中使用汉字。可见,朝鲜的“去中国化”运动深受美国的影响。1945年后,韩国把学习、使用和精通朝鲜语作为民族主义的重要标志,再加上朝鲜战争后,东北亚军事对抗的存在,韩国国内也开始了长达半个世纪的“去中国化”运动,直到1992年中韩建交。新加坡是华人社会占主导的国家(76.5%),加上长期的英国殖民历史 ,语言问题、文化问题和种族问题是这个殖民国家发展过程中的核心问题, 其中英语和汉语的角逐在1950年后导致华文学校的衰落和英文学校的繁荣, 开始了近代新加坡“去中国化”的漫长历史。作为汉语国际推广的重镇,东南亚各国的汉语教育也大致经历了二战后受挫的历史命运。据有关数据,1937年马来西亚华文学校的学生人数8.6万余人, 缅甸在日本占领前的1942年华人学校达300多所,1941年菲律宾的华校126所,在校生达2.1万余人。二战后,东南亚各国相继独立,其后民族主义思潮高涨, 印尼的汉语教学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走向衰落,泰国于1957年下令禁止一切汉语教学,缅甸于1966年将华文学校收归国有,柬埔寨在1970年封闭所有华校[27]。应该说世界文化版图中的“去中国化”浪潮兴起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其中伴随着近现代中国国力衰微导致的文化影响力下降是其根本原因。这种状况一直持续到20世纪90年代。
20世纪90年代以来 , 我国综合国力的累积效应,国际地位的稳步提升,是国际社会不得不面对的现实,一股“再中国化”的浪潮伴随着中国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逐渐兴起。以孔子学院为核心的文化战略的深入发展所推动的“再中国化”浪潮也初见端倪。由于特殊的地缘政治、共同的儒家文化观,近年来,韩国国内掀起了被称为“汉风”的“再中国化”浪潮。2004年底世界上第一个中国孔子学院和亚洲第一个中国文化中心在韩国首都首尔挂牌。目前韩国每天新出版10多本关于 中国的书 籍 , 专门播放 中国节目 的HAOTV、CHINATV和中华TV等电视台大量涌现。据统计, 韩国120所大学均设有中文系,每年的中文专业毕业生约有3000多人。在世界各地参加汉语水平考试的11万人中, 其中7万名考生是韩国人[28]。在日本,1972年中日邦交正常化后至今,出现了两次“汉学热”,一次是20世纪八九十年代,其次是新世纪以来。据统计,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全日本783所大学中开设公共汉语课的大学约700所,选修汉语的学生约16万人[29]。目前,日本是学习汉语人数最多的国家。菲律宾、泰国和印尼等东南亚国家也在20世纪90年代后纷纷将汉语教育纳入本国国民教育体系 ,即便是在未被纳入国民教育体系的柬埔寨、越南、老挝等国,汉语教学也受到前所未有的高度重视。随着国际汉语热的持续发酵、汉语的经济性日益凸显,孔子学院的转型发展必将在更深层次、更大范围内刺激中国文化的复兴。
(二)从“研究中国”到“中国研究”
姑且将“研究中国”与“中国研究”看作两种有关中国社会的知识生产模式, 这两种模式因研究立场、主客定位、研究取向等的差异而易于导致对“中国性”建构的不同乃至截然对立。“研究中国”是一个以“他者”立场和视角、以“中国”为研究客体的话语方式,带有鲜明的赛义德意义上的“东方主义”色彩,即西方在研究非西方世界时,以一种“地位优越”的姿态将非西方根据自己的立场设定为落后的“他者”。如果说“研究中国”形成了西方观察中国社会的一种方式和传统,那么这种方式和传统所产生的不良影响显然不在于是否有中国学者加入这一论域,也不可能在于其理论观点在中国的传播状况,而在于它所包含的意识形态假设与西方经验的逻辑基础,注定这一传统或西方理论在解释中国经验时的有效性悬置。长期以来,西方都以一种封闭的“东方主义”式的论述错误地再现中国情境以巩固自我。新近,美国学者丹尼尔·F.武科维奇在其所著的《中国与东方主义:西方的知识生产与中华人民共和国》一书(2012年)中,对西方的“东方主义”展开了审慎的观察,并以“汉学东方主义”的概念描述了“东方主义”的新形态。在“汉学东方主义”看来,“中国处于迟疑不决但不可避免地与‘我们’西方变得相同的进程中:即变得开放、开明、现代、自由。换言之,‘中国’被认为正在变得总体上与西方等同。”这里,武科维奇所要揭示的“汉学东方主义”的核心在于,将过去和当前的中国看做与理性、自由、民主的西方相对立的存在。显然,从赛义德所批判的“东方主义”到武科维奇所揭露的“汉学东方主义”,一以贯之的话语方式主导的有关中国社会的知识生产,关注的并非历史的真相和现实的变迁,而是其预设的优势地位,“中国观察者(或专家)的地位优越性,致使中国或有关中国的事情决不能通过挑战广为接受的思想范畴来获取优势地位。”[30]显然,在西方理论的视野下中国已成为不同于西方的、与理论逻辑不相适应的“悖论社会”。
中国文化世界影响力建设应对“研究中国”保持警惕,同时,大力推进“中国研究”,真正确立中国学术文化的自主性,避免读着“洋书”了解中国的情景。鉴于此,“中国研究”是以自我立场对自我的全新审视和把握,是一个话语自觉与自决的过程,也是一个自我确立的表征。从“研究中国”向“中国研究”的转向,意味着从被动言说到主动言说和话语输出的转型,这正是“中国研究”的精神主旨。在这种知识生产策略之下,政府规划和国内学界的努力不可或缺。把学术走出去作为文化走出去的战略构成纳入政府规划在当前尤为必要和重要, 学术走出去能妥善回应外部关切,增进国际社会对中国基本国情、价值观念、发展道路、内外政策的了解和认识,展现中国文明、民主、开放、进步的国家形象,提升中国文化国际话语权;学界的努力应坚持中国主位的立场,既以理论对话又以增进国际社会认识及理解中国为取向。简言之,“中国研究”旨在确立大国的话语生产方式。
当然,“中国研究”还要正视一个庞大的海外军团及作为后备力量的青年学者。据不完全统计, 截至2010年,国外共有中国研究机构185家,知名汉学学者1570多人,且主要集中在美、日、德、意、英、韩等国家1, 这些机构和人员是中国文化在海外的第一接受者,也是中国文化传播的实践者,但由于缺乏中国作为主体的问题意识,这些机构和人员在国外强大的学术传统的影响下, 很可能难以超越既定的预设和框架,其所谓中国研究很可能成为“研究中国”向国内的延伸,很容易沦为“冷淡的冷战战斗士”“过于自信的道德家”(傅高义,2004)。因此,在现实的意义上,增进这个群体特别是青年学者对作为客体的中国的直接接触,无疑是一个长远的战略考量。某种程度上,本土知识背景使他们成为“中国声音”的国际代言人,并且形成一股强力影响西方学界全面分析、阐释当下中国文化现状的有生力量。正是在这个层面上,2013年“新孔子学院计划”的实施无疑是对国外“中国研究 ”的积极回应,它对中国声音的传播也终将在孔子学院未来发展中渐次深化。
(三)从“走出去”到“融进去”
在现实的层面上,文化走出去只是一国文化战略的手段,融进去继而实现文化占位、外交支持和理念博弈才是后冷战时代国际权力竞争的目标。人类文明交流史表明,文化输出的背后其实是人类思想文化的交流,即“世界之争表象在‘利益’、在‘势力’,而本质则在‘思想’、在‘文化’。”[31]因此,一种文化要“融进去”才能深入异质文明的内部神经。
然而,融进去是一个漫长的过程,西方教育与文化交流的历史表明,思想价值观传播的最大特点是潜移默化的、非显著性的,而它一旦确立起在异文化领域的地位,其影响又将是持久的、稳定的。美国著名的国际文化交流专家伦纳德·R·沙斯曼曾总结道,“文化交流,然后政治变化,是经过很多年在这些国家社会中发生作用的”,“我们无法弄清楚文化在其中究竟起了多大作用,但我们深信它是其中一个因素”[32]。中国文化融进去还必须面对一个现实, 那就是西方近500年的资本主义殖民扩张,使得整个世界越来越广泛地卷入了以欧美为中心的世界,而且这一运动在全球化的今天仍在延续扩散。这是中国文化走出去的压力,也是最大的外部动力:遭致外来文化“主导”和“殖民”的巨大威胁,换句话说,融进去面临重重困难。就文化市场占位而言,尽管通过十年的努力,我国基本扭转了文化贸易的逆差,但对国际文化市场规则的突破、创新和超越仍将在一定时期内考验着我国政府的智慧。
当然,“融进去”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更是一个必然结果,它取决于国际权力竞争转型的实现和中国软实力输出的国家战略。21世纪以来,世界重心的东移和全球实力向新兴国家倾斜已成为不可逆转的趋势,而国际权力竞争从硬实力向软实力地转型,倒逼式地将中国推向了世界舆论的前沿。从理论上看,任何既定的文化结构和中心都是人类行为的后果,改革开放30多年来的累积效应, 在为中国话语输出提供全方位的强大支撑的同时,也为在“异文化”间传播中国价值观提供了丰富的思想文化资源。在全球化、信息革命,“历史终结”“文明冲突”“文化霸权”, 非传统安全以及“软实力”等后冷战时代的事实、概念和认知,一并塑造着国际社会权力关系新面貌的今天,孔子学院不仅是中国话语体系建构软着陆的举措,更是向世界发出的和平实现“权力转移”的信号,而依靠自身文化的魅力和吸引力融进去, 正是当年约瑟夫·奈提出的“软实力”的关键 ,“21世纪是中国的世纪”正是基于对中国文化融进去的判断,而会成为越来越多有识之士的共识[33]。
3.安阳师范学院喜庆建校60周年 篇三
10月18日,安阳师范学院建校60周年庆祝大会隆重举行。省委、省政府发来贺信。省委书记徐光春,省委副书记陈全国,省政协主席王全书,省委常委、宣传部长、副省长孔玉芳,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王菊梅,以及教育部师范教育司、全国教师教育学会、省教育工会、省社科联等分别发来贺信、贺词或贺电。省委常委、组织部长叶冬松出席大会并讲话。全国人大常委、中国科协书记处书记冯长根,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李柏拴,省政协副主席靳绥东,省委组织部副厅级组织员兼科教企业处处长修振环,省委高校工委副书记、省教育厅副厅长訾新建等到会祝贺。
徐光春为安阳师范学院建校60周年题词:“科学发展,全面提升,努力把安阳师范学院建设成为办学特色鲜明、服务能力更强、教学质量优秀的师范院校”。陈全国的题词为:“六十载峥嵘岁月,创大业泽被中原”。
省委、省政府在贺信中指出,安阳师范学院建校以来,秉承“进德修业、博学笃行”的校训,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着力加强学科建设、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取得了显著成绩。特别是近年来,学院不断深化改革,加快发展,为把学院建成人才培养、科技创新、信息服务和决策咨询的重要基地不懈努力,开创了学院科学发展的新局面。贺信希望安阳师范学院继续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发扬优良传统,积极开拓创新,强化办学特色,提高办学质量,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高等教育,为加快“两大跨越”、实现中原崛起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叶冬松在讲话中指出,60年来,安阳师范学院不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努力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积极探索特色办学之路,各方面工作都取得了显著成绩。特别是近年来,安阳师范学院领导班子团结带领全校师生员工解放思想、抢抓机遇、扎实工作,明确和实施了“一个目标、两大跨越”的战略任务,为学校今后的发展描绘了宏伟蓝图,奠定了坚实基础。叶冬松希望安阳师范学院以60年校庆为新的契机,承前启后,继往开来,坚持正确的办学方向,育人为本,德育为先,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四中全会精神,紧密联系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实践,以更加开阔的视野、更加开放的姿态、更加执著的努力,培养出更多合格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为加快中原崛起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冯长根宣布“安阳师范学院科学发展、全面提升新起点、新征程启动”。省政府副秘书长介新宣读了河南省委、省政府的贺信和省委书记徐光春的题词。教育部师范教育司副司长宋永刚宣读了教育部师范教育司的贺信。教育部高校设置评议委员会副主任、教育部评估中心顾问刘凤泰致辞。河南大学校长娄源功代表兄弟院校发言。庆祝大会由安阳师范学院党委书记郑邦山主持,院长骆平安介绍了学院60年的办学历程。
4.百色学院建校100周年活动方案 篇四
庆典活动:早上9:00 主持人:学院党委书记周炳群
一、升国旗、校旗、校庆纪念旗
二、师生献辞《百年辉煌》
三、院长卞成林致辞
四、校友代表致辞
五、宣读贺信、贺电
六、百色学院建校100周年捐赠展示
七、自治区人民政府副主席李康和市委书记、市人大常委会主任刘正东致辞
百色学院百年校庆文艺晚会:晚上7:30 百色学院百年校庆文娱演出节目分为四个部分 《朝花夕拾忆峥嵘》、《桃李芬芳绽笑颜》、《春色满园逢盛世》、《百花争妍再辉煌》 主持人:赵 俊 龚秋瑶 刘小莆 周奕荣
1、舞蹈《舞动的青春》 表演者:艺术系
2、歌曲联唱《难忘的岁月》 表演者:艺术系
3、舞蹈《醉春》 表演者:经旅系
4、武术表演《永攀高峰》 表演者:东方龙武术俱乐部
5、女声独唱《感恩的心》 表演者:郑 怡(校友)
6、歌舞组合《光荣与梦想》 表演者:校舞蹈队 百色学院建校100周年庆典活动筹委会
一、校庆筹备委员会
主 任:周炳群 卞成林
副主任:梁文化 韦宗发 凌绍崇
成 员:马树春 徐魁峰 黄宗将 张正华 唐凯兴 覃一兵 吕嵩崧 覃翠柏 周艳娥 林汉文 何 兵 罗志发 罗奕海 覃金盾
二、校庆筹备办公室
主 任:梁文化
副主任:韦宗发 凌绍崇
成 员:马树春 徐魁峰 黄宗将 张正华 唐凯兴
覃一兵 吕嵩崧 陈 雨 周艳娥 林汉文
农 彦 骆元卡
工作职责:负责校庆活动总体工作方案的组织策划,落实校庆筹备委员会的各项决议;负责校庆活动的组织协调工作,解决校庆活动方案实施过程中出现的问题;督促各工作组按时完成各项工作。
三、各工作组成员名单及工作职责
(一)秘书组
联系领导:梁文化
组 长:马树春 黄宗将
副组长:许振华 骆元卡 吕嵩崧
成 员:(略)
工作职责:对各工作组工作进行协调;负责起草校庆筹备工作方案,整理汇总各工作组工作计划;负责校庆重大活动的文稿撰写和审核工作;编印校庆工作指南;制作台签;完成校庆筹备委员会交办的其它工作。
(二)外联组
联系领导:梁文化
组 长:马树春 黄宗将
副组长:胡耀南 李凤玉 农 彦
成 员:(略)
工作职责:确定并邀请参加校庆活动的领导、来宾和知名校友;发布建校70周年庆祝活动公告;发送请柬、邀请函;联系领导题词;及时了解参加校庆活动的领导、来宾和知名校友的行程;完成校庆筹备委员会交办的其它工作。
(三)会务组
联系领导:韦宗发
组 长:何 兵
副组长:农春光 苏正昌 黄燚 吴先勇
成 员:(略)
工作职责:负责校庆纪念大会会场的布置;负责做好纪念品制作和发放工作;与宣传组配合搞好会场宣传氛围的营造工作;完成筹备委员会交办的其它工作。
(四)资金筹措组
联系领导:卞成林 凌绍崇
组 长:周艳娥
副组长:黄涤新 农 彦
成 员:(略)
工作职责:负责编制整个校庆活动经费预算并草拟经费管理办法;负责草拟《百色学院70周年校庆捐赠与筹资管理办法》;负责募集资金,掌管经费;完成筹备委员会交办的其它工作。
(五)宣传组
联系领导:梁文化
组 长:张正华
副组长:胡耀南 黄志雄 黄 勇 覃焕昌 邱永权
成 员:(略)
工作职责:负责对内对外宣传的整体设计;做好院内宣传氛围的营造工作;确定校徽、校训、校歌方案;联络新闻媒体,做好宣传报道工作;在百色学院网开设“校友联谊”和“校庆70周年”栏目;编印简报,制作出版学院宣传画册;拟制标语口号;制作优秀校友专题片;征集校庆、书画、摄影作品;搞好办学成就展建设;编辑出版院报70周年校庆专刊;完成筹备委员会交办的其它工作。
(六)接待组
联系领导:韦宗发 凌绍崇
组 长:农 彦
副组长:林汉文 农春光 苏正昌 黄 燚
成 员:(略)
工作职责:负责来宾、校友的接待工作;选定、培训礼仪接待人员;接受校友捐赠;校庆所需车辆的调度调配;完成筹备委员会交办的其它工作。
(七)学术活动组
联系领导:韦宗发
组 长:罗志发
副组长:黄 勇 覃焕昌 王 敦
成 员:(略)
工作职责:负责科研成果展的筹备布置(与宣传组合作);组织优秀校友报告会;完成筹备委员会交办的其它工作。
(八)安全保卫组
联系领导:凌绍崇
组 长:罗奕海
副组长:吴先勇 谢宇奇
成 员:(略)
工作职责:负责校庆期间的安全保卫工作;安排领导、来宾车辆的停放地点和院内交通的疏导;负责师生安全文明教育;完成筹备委员会交办的其它工作。
(九)校友联络组
联系领导:凌绍崇
组 长:徐魁峰
副组长:黄宗将 张正华 胡耀南 农 彦 赵世安
成 员:(略)
工作职责:制订校友联络的方案并具体执行;草拟、寄发致校友信函;筹建并召开校友联谊会;发动校友捐款捐物;编辑出版《校友名录》、《校友通讯》(刊物);完成筹备委员会交办的其它工作。
(十)校史修订组
顾 问:何毛堂
联络领导:凌绍崇
组 长:陈 雨
副组长:吕嵩崧 许振华
特 邀:韦朗风(请老领导、老教授参与)
成 员:(略)
工作职责:负责校史资料的收集工作,撰写、编辑、出版《百色学院校史》;完成筹备委员会交办的其它工作。
(十一)校园建设组
联络领导:梁文化 韦宗发 凌绍崇
组 长:林汉文 何 兵
副组长:覃一兵 覃翠柏 苏正昌
成 员:(略)
工作职责:负责建校70周年献礼工程项目建设;校园环境的整治和美化、绿化;完成筹备委员会交办的其它工作。
(十二)文体演出组
联络领导:梁文化
组 长:覃金盾
副组长:黄 燚 孙建华 黄志雄
成 员:(略)
工作职责:制订校园科技文化艺术节方案并组织实施;组织举办专场文艺晚会;组织合唱队对校歌进行排练;制订大型团体操方案,撰写大型团体操入场式解说词;完成筹备委员会交办的其它工作。
温馨提示
1.11月23日上9时,请校友和来宾佩戴来宾证进入主会场(百色学院
田径场),依次就座。
2.庆典结束后,校友和来宾到百色饭店就餐。
3.自备车辆请停放到指定地点,并服从车场管理人员安排。4.请注意人身财产安全,如有意外请及时与安全保卫组联系。5.如有什么需要,请与现场工作人员联系。
联系方式:
电话:0776—2852369(校庆办)、2848088(院长办)、2848298(党办)。
校庆是学院和广大校友的共同节日,敬请校友们互相转告,相约2008年11月23日,相聚母校共庆佳节。
5.学院周年校庆方案 篇五
一、五十周年校庆的意义回顾我院半个世纪以来走过的不平凡历程,总结我院五十年来为自治区乃至全国职业教育所作的贡献,展示我院五十年的办学成果,扩大学院在自治区及全国的影响;通过校庆活动广泛联络历届校友,交流信息,沟通情感,为母校的进一步发展献计献策;振奋全体师生员工的精神,凝聚力量,为建成一流的职业技术学院努力奋斗。总之,校庆的目标是:总结经验,展示成就;联络校友,共谋发展;促进建设,扩大影响;凝聚人心,再铸辉煌!
二、校庆筹备委员会
主 任: 敖旭鹏 安如林
副主任: 董全进 杜瑞喜 侯建平刘善琳
总指挥、协调:董全进
成 员: 张延明 王 春 刘青山 薛 富 武建新 辛利民
燕合义 禹文龙 闫永平高晓松 白·巴根那 陈 芳
多文志 武 瑛 宋茂林 石占生 孟忠忠 于 俊
邓树君 翁鸿珍 张云龙 董善中 梁永利
三、校庆工作机构及主要任务
(一)校庆办公室
主 任:薛 富
常务副主任: 吕林旺
副主任:张 鹏 陈 芳 乔晓东
主要工作任务:
1.主要负责校庆活动的组织、协调、联络和督办校庆筹备的各项工作及日常事务。
2.负责庆典大会的总体设计、会场布置、庆典大会的文稿起草、主持词的撰写。
3.发放邀请函与纪念品,安排嘉宾的宴请及座次。
4.制定筹备工作计划和任务分解进度表,统筹安排学院及各系校庆活动。编制学院50年校庆活动指南,安排学院领导主持、参与专项活动计划。
5.编制校庆活动的经费预算,负责校庆纪念品的订制与发放。
6.负责教职工服装的制作。
7.负责有关单位及个人贺电、贺函、礼品、礼金的接收登记工作。
8.制定企事业单位和校友个人捐资助学鸣谢办法,确定赞助纪念碑和纪念册实施方案,组织实施赞助纪念碑工程。
9.收集领导和名人题词。
(二)宣传部
部 长:陈 芳
副部长:郑新民
主要工作任务:
1.建立学院校庆专题网页,在学院网站和新闻媒体上适时公布校庆公告、校庆信息及有关校庆活动的各种通知、章程、办法等。
2.校史展览的设计、制作与布展。
3.校庆画册的编辑:总体设计方案(开本、页数、印数),版面图片及文字说明,编制经费预算计划。
4.校史资料片:编写脚本、资料收集、现场录制、编辑、光盘制作、各级电视台播放计划;编制经费预算计划。
5.在距校庆100天时,设立倒计时牌。
6.负责制定院内外媒体宣传策划方案。
7.确定邀请新闻单位的名单,负责学院各项活动的摄影、录像,负责制定自治区、包头市及学院电视台资料片、校庆新闻的播放计划。
8.庆典大会现场及校内外校庆气氛的营造。
9.拟定校庆活动的标语口号。
10.负责校史展览、书画艺术展解说员的配备及培训。
11.负责安排校庆活动期间的电视节目与电影晚会。
12.回忆录的约稿、征集、编辑、发表在院报专刊上。
13.联系确定同贺单位。
(三)对外联络部
部 长:燕合义
副部长:武 瑛 任树棠 各系主任
主要工作任务:
1.制定本部的工作计划及进程。
2.起草致校友的一封信。
3.牵头并与校庆办、各系联系,协调在校庆网页上录入校友的原始资料,收集校友反馈的最新个人信息,并按学院制定的有关条件编撰《部分校友录》。
具备下列条件之一的校友可录入《部分校友录》:
(1)受到自治区级各类奖励的;
(2)有科技专利和地厅级技术成果的;
(3)参加全国或行业竞赛活动并获得奖励的技术能手;
(4)获得地级及以上单位表彰的劳动模范;
(5)在国家机关、企事业单位担任副处级及以上职务的;
(6)获得副高级及以上职称的;
(7)继续学习取得硕士及以上学位的;
(8)在国内外各类企事业单位以及自主创业、个体经营,对社会和学院有较大影响和贡献的人员。
4.制定校友会成立的办法及章程,组织多种形式的校友会,确定校友会的负责人及联系办法,到各地区举行校友联谊活动。
5.制定校友奖励基金评选使用办法。
6.举办网上“校友论坛”,邀请校友到学校交流、座谈。
7.联络嘉宾;协助筹划庆典方案。
(四)礼仪接待部
部 长:乔晓东
副部长:林 青
主要工作任务:
1.负责确定学院庆典活动特邀嘉宾的名单,与校庆办联系收集外地嘉宾参加庆典的反馈信息,安排来宾的接站、住宿、就餐,负责车辆的调度。
2.负责学院特邀嘉宾的接待签到。
3.负责接待人员、礼仪队、军乐队的人员安排、服装选定及培训,负责安排军乐团的演奏日程。
4.负责上级领导及来宾的接待工作,协调各系的校友接待工作。
(五)校庆活动部
部 长:刘青山
副部长:梁永利
主要工作任务:
1.负责组织、筹划校庆50周年庆典专题文艺演出。
2.举办群众性文体娱乐活动。
3.举办“校庆杯”各类球赛。
4.举办“五十周年校庆校园文化艺术节”。
(六)后勤服务部
部 长:辛利民
副部长:刘 皓 兰可敬
主要工作任务:
1.负责校庆期间学院的绿化、美化及灯饰设计并组织实施。
6.学院周年校庆方案 篇六
动方案
各民主党派、党外知识分子联谊会、归国华侨留学人员联合会:
今年是“五一口号”发布70周年及改革开放40周年,为隆重纪念这一重要历史事件,引导推动全校统一战线成员在重温历史中铭记合作初心,在弘扬传统中深化共识,牢固树立“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从而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中共中央周围,更好地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不懈奋斗,现面向全校统一战线成员开展纪念中共中央发布“五一口号”70周年系列活动。
一、活动主题及内容
活动主题:风雨同舟七十载,牢记使命勇担当。
活动内容:开展“重温一段历史、书写一篇心得、开展一次演讲、组织一次社会考察调研、召开一次研讨会”“五个一”系列活动。
二、活动时间
2018年3月—10月
三、活动内容
1、“重温一段历史”读书活动
时间:2018年4月
具体内容:统一战线成员共读《让历史告诉未来》《画出最大的同心圆——总书记在中央统战工作会议上重要讲话精神》《新时代面对面》等书籍,全面回顾我国统一战线和多党合作发展史的历史沿革和重大事件,深刻理解和把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引导全体统战成员在学懂弄通做实上下功夫,积极围绕学校三次党代会的任务目标,积极主动作为,双岗建功。
2、“风雨同舟七十载——纪念中共中央发布‘五一口号’70周年”主题征文活动
时间:2018年4月
具体内容:积极响应省委统战部号召,组织统一战线成员紧扣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这一重要任务和工作主线,以亲历回眸、所见所闻、采访笔录、感想感悟等形式撰写,并向省委统战部报送优秀征文。
3、“不忘初心,新时代新作为新风采”主题演讲活动
时间:2018年上半年
具体内容:组织学校党外知识分子围绕“教书育人,立德树人”为主题开展演讲活动。
4、“不忘合作初心,继续携手前进”主题教育
时间:2018年上半年
具体内容:组织党派成员和党外代表人士寻访革命旧址、参观统一战线教育基地、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组织统一战线成员围绕产学研合作和新旧动能转换,到农村、企业考察调研,充分发挥广大党外知识分子的智力优势,更好地为社会服务。5、2018统一战线成员建言献策专题研讨会
时间:2018年下半年
具体内容:邀请在参政议政、建言献策上有一定经验的专家学者围绕参政议政、建言献策,围绕服务xx新旧动能转换重大工程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围绕学校推进有特色开放式高水平工商大学建设,分享交流成果经验。
各民主党派、党外知识分子联谊会、归国华侨留学人员联合会要充分认识开展“五一口号”发布70周年纪念活动的重要意义,结合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十九大精神,结合本方案内容,积极组织开展纪念活动,自觉传承和弘扬多党合作优良传统,增强坚持和发展新型政党制度的政治定力,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并聚焦聚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建设创新型国家、打好三大攻坚战和新旧动能转换重大工程,画出最大同心圆,为学校的改革发展和地方经济文化建设贡献统战力量。活动开展情况请及时报学校党委统战部。
党委统战部
7.学院周年校庆方案 篇七
一百年来,内蒙古农牧业科学院坚持“立足地方,依托资源,突出特色”思路,经历一个世纪栉风沐雨和几代人不懈努力,将一个地处塞外边陲的农林试验场建成了具有特色鲜明、学科齐全、功能完善、实力强劲的自治区综合性农牧业科研机构。如今全院拥有农畜产品安全监督检测等4个国家与部委研究中心、2个自治区重点实验室及院属16个研究所、3个研究中心,形成特色作物、畜牧、草原三大学科,装备有大量现代化仪器设备。
一百年来,内蒙古农牧业科学院坚持“尊重人才、培养人才、使用人才”方针,培养造就了一批知名专家与学术带头人,锻炼凝聚了一支高素质科研队伍。有建国前,揭开内蒙古农牧业科技序幕的张立范等一批前辈先驱;有建国后,乌兰夫主席从全国各地邀请支边,开创内蒙古农牧业科研事业的涂友仁、谢家驹等一批知名专家;有改革开放后,谱写内蒙古农牧业科技新篇的白晨、安玉麟、荣威恒、邢旗等一批中青年专家;有当今时代,承载内蒙古农牧业科技薪火的青年科研人员。目前全院专业技术人员456人,其中高级研究人员217人。博士44人。
一百年来,内蒙古农牧业科学院坚持“面向经济、勇攀高峰、自主创新”宗旨,百年耕耘,执着奉献,硕果丰盈。从清末至1978年,在国家和自治区设立科技奖前,老一辈科技工作者埋头苦干,甘于寂寞,无私奉献,就取得许多启民智、开新风、奠基业的重要成果,许多成果虽然没有像今天这样得到奖励表彰,但在内蒙古现代农牧业启蒙、建立、发展进程中做出了重要贡献,永远彪柄史册。改革开放之后,科研工作迎来了科学的春天。全院共获得奖励436项,其中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二等奖5项,省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33项。特别是获得国家进步一等奖的“中国美利奴羊(科尔沁型)”、二等奖的“六倍体皮裸燕麦种间杂交及其在新品种选育中的应用”、“中国北方草地草原草畜平衡动态监测系统试点试验研究”等项成果,代表了我院畜牧、特色作物、草原领域的最高研究水平。育成了玉米、马铃薯、春小麦、甜菜、向日葵、胡麻、杂粮,中国美利奴羊、敖汉细毛羊、鄂尔多斯细毛羊、巴美肉羊、草原红牛、三河马、驼绒藜等一批农、畜、草新品种。提出了中轻度盐碱覆膜栽培玉米、甜菜丛根病快速诊断、节水灌溉旱作农业、保护性耕作,主要农作物集约化种植、马铃薯脱毒种薯繁育、蕃茄晚疫病防治、标准化规模化养殖、家畜性别控制、绵羊精液冷冻保存、胚胎移植、羊流产衣原体佐剂灭活苗、牛肺疫免疫苗注射、马鼻疽土霉素疗法、家畜营养调控、奶牛科学饲养、饲料热喷、草地植被遥感监测等一批新技术。创立了“以肥调水”、“甜菜三系利用”、“反刍动物营养”等新理论。
一百年来,内蒙古农牧业科学院坚持“扎根基层,心系人民,服务社会”理念,持续不断地将一大批科研成果及时转化于生产。早在民国时期,小麦、甜菜、玉米引入试种成功,并授之于民众。解放后至今,全院“小麦套种玉米亩产吨粮田”、“动物胚胎移植”、“牧草生长动态监测”等一批成果推广转化于自治区及全国相关省区市。近年来,进一步创新科研成果转化方式,与全区盟市旗县地方政府合作,联手推动科研成果的转化应用,先后在鄂尔多斯市等12个盟市推广转化了主要粮食作物集约化种植、标准化规模化养殖、节水灌溉旱作农业,设施农业、草原保护建设等一批最新成果。
一百年来,内蒙古农牧业科学院坚持“开放兼容,联合协作,互惠共赢”原则,广泛同国内外农牧业科技界建立合作关系,开展联合研究。在承接延续老一代科技工作者奠定对外合作基础上,目前,我院已经和蒙古、俄罗斯等10多个国家科研机构与大学,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中国农科院、中国农业大学等兄弟省区市农科院,内蒙古大学、内蒙古农业大学、河套恒丰、北京九洲大地等科研机构、大学、企业开展产学研联合。同区内四市共建了内蒙古农牧业科学院呼伦贝尔、通辽、赤峰、巴彦淖尔四个分院。
回望历史,我们既看到了创业的艰辛,也看到了美好的将来;既为内蒙古农牧业发展壮大做出重要贡献感到无限欣慰,更为内蒙古农牧业持续发展提供支撑深感责任重大。100周年,是内蒙古农牧业科学院发展史上的一个里程碑,是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新机遇,是凝聚人心、树立形象的新契机,是开拓进取、再创辉煌的新起点。
8.学院周年校庆方案 篇八
沈阳音乐学院民族声乐专业的创建不是孤立的,也不是偶然的,与我国民族声乐总的发展趋势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我将中国民族声乐艺术的产生和发展大体分为三个阶段:
一、产生和初步形成
有人说,中国民族新唱法的起步应该从上世纪二十年代末算起。在红色革命根据地不断扩大的同时,也出现了许多用当地民歌填词或编曲的歌唱红军,歌唱革命的新民歌和歌手,他们的歌声随着红军的足迹普及和流传,可以说,民族唱法是“江西撒种,陕北生芽”;也有人说,是开始于上世纪三十年代初的群众音乐运动和抗日救亡歌咏运动,广大人民群众用激越的情感和自己熟悉的唱法,唱出了时代的音调,可以说是民族唱法形成的群众基础;另外,周旋女士等人的演唱,也是民族唱法的一种实践。然而,在中国民族新唱法形成和发展的历史进程中,最具关键性的还是1942年延安文艺整风运动,毛泽东同志做了《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之后,掀起了音乐工作者深入生活,向民间学习的热潮。先是1943年“新秧歌运动”的蓬勃兴起,王昆、李波等歌唱家演唱了《兄妹开荒》、《夫妻识字》和《减租会》等等,接着便是王昆同志在秧歌剧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中国第一部民族新歌剧《白毛女》的成功演出。她们的演唱,“把一向矫揉造作的声乐风尚,拉回到自然的基础上来”(李焕之),从而初步形成了与以往歌唱不同的这种符合中国人民的美学心理、欣赏习惯,用善于表现中华民族性格特质、字音语调和旋律特征的声音形象和歌唱技巧,演唱我国具有鲜明民族风格的声乐作品的新的民族歌唱法。之后,其它解放区也陆续上演了许多部民族新歌剧,如《刘胡兰》、《赤叶河》和《王秀鸾》等,更加壮大了民族唱法的声威。著名的歌剧表演艺术家郭兰英同志就是此时(1946年)从戏曲舞台转到新歌剧舞台上来的,她把戏曲艺术中的唱功、唱字、行腔和表演技法等融化到新歌唱和歌剧中来。
二、在争论与发展中创建民族声乐专业
1949年建国前后,随着解放的歌声,民族唱法进入城市,受到了广大群众的欢迎,歌唱家王昆、李波、郭兰英被称为民族唱法的“三杆大旗”家喻户晓。这对当时在全国占统治地位的西洋唱法造成了很大的冲击,甚至有全面反对西洋唱法的矫枉过正的偏向:唱“土唱法”的人说“洋唱法”“声音发抖”,“土唱法”也遭到了“洋唱法”的排斥和反对,说“土唱法”是“直嗓子喊”,是“原始唱法”,(当时的土唱法的确存在许多问题),而从事民族唱法的人又没有对自己的唱法进行认真的总结和研究,更没有科学的训练方法,也不知道该怎样训练,甚至还有人说“练习音阶也是'洋嗓子',要不得”,长期处于一种比较自然的艺术歌唱状态,直接影响了民族声乐艺术的进步和发展。为此,中央文化部、全国音协曾多次召开全国性的年会和讨论会进行研讨以提高认识,当时音乐界的许多领导和有识之士如周巍峙、李焕之、张非和肖秦等发表了不但对当时,就是对今天(或今后)都有重要意义的文章:《论如何发展民族的声乐艺术》、《努力发展新的中国唱法》、《新中国声乐艺术要我们大家来创造》及《发展新中国的新唱法》等等,此时,很多持民族唱法的人纷纷通过各种渠道进修学习,“提高”自己,有不少人向中外专家学习洋唱法,又保持了自己的民族演唱特色,成果显著,在全国音乐汇演中崭露头角和世界青年联欢节上获奖,如黄虹、郭颂、宝音德力格尔、马玉涛、吕文科、鞠秀芳、雪飞、朱崇懋、孟贵彬、何记光等;继歌剧《小二黑结婚》之后又有一批优秀的民族新歌剧如《红霞》、《洪湖赤卫队》、《红珊瑚》、《江姐》、《窦娥冤》等相继上演;电影插曲《我的祖国》、《苦菜花》、《毛主席的话儿记心上》,音乐舞蹈史诗《东方红》中《情深意长》、《赞歌》、《北京的金山上》、《农友歌》和《南泥湾》等的演唱广受欢迎;又出现了一大批歌唱家,如王玉珍、胡松华、才旦卓玛、邓玉华、任桂珍、姜家铿、于淑珍、徐桂珠、 恩凤、王音旋、吴雁泽等,他们具有民族风格的演唱,征服了国内外的广大观众,民族声乐步入了建国以来最为活跃和兴盛的时期。
9.学院周年校庆贺信 篇九
值你校隆重举行并校45周年暨办学1盛典之际,谨向你校全体师生员工和校友致以热烈的祝贺和亲切的慰问!
105年沧桑岁月,45年风雨历程。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继承和发扬了传统的专业优势,不断完善教学体系和育人环境,形成了良好的校风、学风,为国家培养出了一大批栋梁之材,取得了许多高水平的科研成果,为祖国的经济建设、科技发展做出了很大贡献!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是一所以建筑和土木工程类专业为重点的多科性大学,在土建方面师资力量、科研实力雄厚。多年来,为建设领域的人才培养和建筑科技的研究、开发、推广做出了突出贡献,还完成了一大批国家重点工程建设项目的规划和设计。对此,我们向你校表示最诚挚的感谢!
10.学院周年校庆方案 篇十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老师、各位嘉宾,亲爱的校友们、同学们:
大家上午好!
我是青岛滨海学院2010级国际贸易专业学生钟世一。今天能站在这里代表18000名在校生发言,我倍感荣幸和自豪!首先请允许我代表全体在校学生对百忙之中前来参加我校建校20周年庆典的各级领导、嘉宾和校友的到来表示热烈的欢迎和衷心的感谢,同时向我们二十岁的滨海献上最诚挚的祝福:“生日快乐”。
清晰地记得两年前高考结束后,我一度为填报志愿焦虑万分,这时,在一家贸易公司担任营销经理的表姐向家人推荐了她的母校青岛滨海学院,其独特的办学理念、育人模式和学分学绩制度让全家人眼前一亮,一致认为这是一个可以磨练意志、提升自我的学校,参考家人的意见和对滨海学院的好奇,使我毅然选择填报了这所学校。
滨海的教育春风化雨,润物无声。清晨的操场上,早操拉开了我们一天学习生活的序幕,伴随着整齐的步伐和嘹亮的口号,我们的身体逐渐强壮,我们的的精力日益充沛,我们的意志不断增强;优美的一字湖旁,是我们探讨与交流的乐园,让我们的友谊逐渐升华,宏伟的图书馆中,是我们求知的圣地,在这里,我们学习着专业的知识,汲取着前辈的精神,与大师们的思想激烈碰撞,为将来更好的发展和腾飞打下坚实的基础;明亮的教室里,是我们正在进行的普通话训练,自从建校以来,二十年从未间断,我们来自于五湖四海,但是每一位滨海人都能拥有一口流利的普通话,让我们在无形之中已经拥有优势;傍晚坐在电视机前,是我们在收看新闻联播的身影,关心时事,了解世界的变化、感受时代的脉搏、扩大自己的视野;运动场,艺术节,处处是我们展示的舞台,四项基本技能的学习锻炼,让我们全面发展,成为一名会读书、爱读书而不死读书的学生。
滨海的老师辛勤耕耘,用心浇灌。还记得我的老师刚刚做完中耳手术,为了不耽误我们的课程,毅然放弃休假,继续为我们传授知识;还记得,我在医务室打着点滴时,老师担心我的饮食,亲自为我将午餐送到病房;还记得,在元旦晚会的时候,老师自己拿出工资为我们买了饮料食品,陪我们共度元旦。当我们在一个个学科竞赛上取得优异成绩的时候,我们无法忘记老师的谆谆教导。当我们拿到一个又一个荣誉证书的时候,我们无法忘记老师的言传身教。三尺讲台写春秋,一生心血育桃李。他们以宽厚的品德和胸怀,用渊博的知识和精湛技能,孜孜不倦地教育培养着一届又一届的学生。
滨海的理念求真务实,与时俱进。还记得我们入学时庄严宣誓“进了滨海门,终生滨海人”,时至今日,“我是滨海人”的荣耀与责任就印在我的心中。滨海独特的办学理念、别具一格的校园环境和无微不至的师生关怀已经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我们,“滨海人”的称谓不仅是我们的骄傲,更凝聚成一种信念,一种力量,贯穿于我们的学习、生活,成为我们的一生宝贵财富。滨海的精神,已经深深的印入我们的生活之中,“开拓勤奋,坦诚务实。自立自强,自尊自爱”,这十六字的校魂校训已经融入我的血液之中,无时不刻的鞭策着我,激励着我。担任校学生会主席以来,每天,我快乐学习,激情工作,服务同学让我充分感受到自身价值的存在,一起工作让我感受到了团队的力量,生活中的点点滴滴更让我热爱滨海这个大家庭。
忆往昔学海荡舟,看今朝事业有成,今天,很多杰出的校友都返回
母校一同庆祝滨海的生日,你们是滨海的骄傲,是我们学习的榜样,很快我也将走出大学,踏入社会,我们会以饱满的精神状态投入到以后的学习和生活中,利用大学时光积累的沉淀,蓄势待发!最后,让我们再一次——
祝贺我们的母校生日快乐,桃李芬芳!
祝福我们的领导、来宾和老师青春永驻,身体健康!
祝愿我们的同学们创造精彩,拥抱辉煌!
【学院周年校庆方案】推荐阅读:
青岛滨海学院25周年活动庆典07-30
艺术与设计学院院庆5周年策划书09-30
文学院庆祝建党90周年活动总结07-17
云南机电职业技术学院周年庆典策划书08-18
云南大学法学院学生会八周年晚会庆典致辞10-10
学院庆祝建党96周年迎接党的十九大暨“一先两优”表彰大会讲话稿07-16
学校学院领导在纪念七一建党89周年暨党建工作总结表彰大会上的讲话08-27
30周年校庆宣传方案08-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