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新授课环节

2024-11-16

小学数学新授课环节(精选15篇)

1.小学数学新授课环节 篇一

小学数学新授课教学模式

基本环节:创设情境,提出问题——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实践应用,拓展延伸——评价体验,课堂小结

基本流程: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创设情境、提出问题是教学过程的关键。

1、教师要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并唤起学生的求知欲望,使其智力活动达到最佳激活状态。

2、引导学生仔细观察情境图,分析数学元素,整理数学信息,探求数学信息之间的联系,逐步引导学生归纳、整理,提出相关的数学问题,并用完整、具体的数学语言表达出来,对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可给予适当表扬和鼓励,对本堂课不必解决的问题可放入问题口袋以后解决。

此环节确保人人参与,教师应把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放在首位。

二、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是课堂教学的中心环节。

1、学生提出有价值(与本节课知识紧密联系)的问题后,教师要引导学生分析问题,探究解决问题的策略。

2、引导学生探究就是让学生经历知识的产生、变化、发展、直至得出结论的过程,它使学生在好奇心的驱使下,以问题为导向而进行的高度智力投入且内容和形式十分丰富的学习活动。

3、学生在自主探究中,一般问题可结合学生的知识经验自行解决,疑难问题可发挥小组合作学习的作用,集思广益,合作交流,教师点 拨,顺势引导,使获得的概念更清楚,结论更准确。

在这个环节中,教师只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合作者、引路人,要体现师生互动、生生互动,要注重引导和培养学生计算方法的多样化,选取最优方法让学生灵活掌握。

三、实践应用,拓展延伸

实践应用,拓展延伸是解决实际问题的重要环节。

1、教师精心设计练习题,体现由易到难、由简到繁,巩固学生学会的知识,并能做到以题及类,举一反三。这个过程是巩固和扩大知识、同时也是吸收、内化知识的过程。

2、练习题的设计要有新意,方法形式要灵活多样,只要有利于学生扩大知识和发展能力,怎么有利就怎么做,但必须当堂完成作业。对于开放性的题目可适当进行拓展延伸。

四、评价体验,课堂小结

评价体验,课堂小结是师生进行课堂教学和反思的驻足点。

1、一节课下来,教师应对本堂课表现优秀的学生和较好的中差生给予适当表扬和鼓励,也可以让学生通过自评、互评等手段,让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快乐。

2、教师在引导学生总结时,要从教学目标的三个维度尤其是过程与方法来进行反思,也可以谈收获、谈自己的情感等等,为学生今后解决此类问题或相关问题指明方向。

2.小学数学新授课环节 篇二

一、课前准备

学生课堂行为要规范, 首先学生应在课前一两分钟内做好课前准备, 将课本、导学案、双色笔等整齐摆放在课桌的左上角, 桌面书籍应摆放整齐。 其次上课精神要饱满, 上课铃响后, 立即积极主动地投入课堂学习, 不看与学习内容无关的闲书, 不做与学习无关的事情。

二、新授课高效课堂模式基本操作程序———“六环节”

第一环节, 情景导入, 时间一两分钟, 教师通过创造具体的、生动的环境, 让学生在课堂教学开始时就置身某种与课堂教学内容相关的情境之中, 促使学生在形象的、直观的氛围中参与课堂教学。 可以采用以下几种方式带学生入情入境: (1) 教师语言描绘情景, 如教师提出问题; (2) 利用多媒体创设情境, 如教师在上课时采用幻灯、录音、课件、视频或图片等; (3) 现场模拟创设情境, 如创设游戏情境、故事情境、图像情境等。

第二环节, 明确目标, 时间一两分钟, 教师展示本节学习目标。学习目标是课堂教学的出发点和回归点。 学习目标的功能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导学, 明确学习范围、学习内容、学习重点和难点, 引导学生自主、积极地参与到教学过程中;二是导教, 确定教师将采取的教学步骤、教学环节, 指导教师有条理地完成教学计划或任务。

第三环节, 自学感知, 时间5至8分钟。 学生以导学案为学习路线图, 主动学习、研究学习, 课上自主完成导学案上的题目, 边写边记, 同时将自己不太理解的地方用红色笔标画出来, 找出疑难之处。

第四环节, 合作展评, 时间10至15分钟。

1.具体步骤。 先是分组合作, 讨论解疑, 学生在完成导学案训练题目以后, 小组长组织小组内部交流, 交流学习中的收获, 讨论解决学习中的疑惑;之后展示点评, 学生在充分讨论的基础上, 不仅展示本组学习成果、学习心得, 而且将小组共性的学习困惑提交班级讨论。 方式可以是生生合作, 也可以是师生合作。

2.学习小组的构建。 要充分准备, 做到班级有组织、分组有原则、小组有文化、座位有规划、人人有职责。

(1) 合作学习小组要根据学生的身心特点和认识规律, 依据学生的学业水平、能力倾向、个性特征、性别乃至社会家庭背景等方面的差异组建, 每组4至6人。

(2) 各小组保持均衡, 在学习成绩、 表达能力等方面各小组应大体相等;男生女生混编, 比例适当;自愿为主, 适当调整。 偶尔变更合作学习伙伴, 有利于拓宽学生交往的范围。

(3) 建立促进学习小组建设的激励机制, 开展优秀学习小组和学习小组建设先进班级的评选表彰活动。

3.小组合作探究规范。

(1) 确定发言人, 组内合作声音要小, 组内听见即可;

(2) 分组讨论时全体参与, 要紧扣主题, 积极发言或专心听同学发言, 不讨论与题目无关的问题, 精力集中, 不嘻哈打闹, 不东张西望, 不做小动作, 不随意插话;

(3) 课堂上应踊跃发言, 进度要由组长调控, 不要为了一个小问题而影响整个小组的讨论进度, 可边听边思考, 认真记笔记, 统一答案。

(4) 小组讨论完毕, 组长起立示意。

4.展评规范。

(1) 展示类型:登台展示、座位展示, 口头展示、书面展示。

(2) 展示点评规范: (1) 流程规范 ( 展示开头、 结束要明确, 时间一般不要超过1分钟, 补充、 评价等时间也不要超过1分钟) 。 (2) 口头展示回答问题时要原地直立, 精神饱满, 声音洪亮清晰, 讲普通话, 尽量脱稿;书面展示认真规范, 概括要点。 (3) 点评要高效, 言简意赅。 针对座位口头展示, 先讲对错, 再做补充纠正;针对登台展示, 若有板书, 先评书写, 然后讲对错, 再做补充纠正, 提倡使用平板电脑的“批注”功能, 任意勾画点评。 如果是教师点评, 最后可总结规律方法。 (4) 非展示点评的同学要学会倾听, 整理答案, 准备补充点评、质疑。 (5) 学生尽情展示后教师要给予思维和方法的点拨, 并且要尽可能地提供规范性参考标准。 教师点拨指导重在解决学生小组学习中无法解决的问题和生成的问题, 而不是根据老师自身的经验和预设面面俱到。

第五环节, 归纳拓展, 时间5至8分钟, 可以是学生也可以是教师来进行。 知识梳理与拓展重在引导学生建构本节课内容的内在联系, 适当拓展课文知识背后的一些必备知识背景。学生归纳拓展时总结什么? 尝试总结知识体系、答题思路、规律方法。 教师归纳拓展时要及时地进行启发、点拨, 纠正, 对学生思维给予诱导、 启发, 对本节课知识和学科思想进行再归纳、再总结、再强调。

第六环节, 达标检测。 教师及时进行当堂教学效果的检测, 以达到对所学内容的巩固和深化, 时间为最后5至10分钟。

(1) 达标检测是检验课堂效率高低的重要一环, 本环节是提高互动研讨环节和课堂教学针对性和实效性的关键, 也是及时检测预习效果、 有效地激发学生的预习积极性的重要环节。 本环节包括检测和反馈两个步骤。 检测与反馈的时间一般控制在5至10分钟。

(2) 试题内容紧扣学习目标, 要具有针对性、科学性。 检测题目不能课前告诉学生, 必须与预习要求相衔接 (可以是预习题的变式题、改造题) , 可以是客观题, 也可以是主观题, 重点检测教学重点和难点问题。 无论是客观题还是主观题, 反馈后都要有详细的解析, 主观题要有答案展示。

3.浅谈小学数学新授课的课前准备 篇三

【关键词】小学数学;教学目的;教学方法

俗话说: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学生数学课前准备是指上数学课前为这节课所做的一切准备工作,如:课前学习用品的准备、课前生理准备、课前行为的准备等,重点是知识准备和物质准备,知识准备就是回顾已学过的知识,预习即将学习的知识,物质准备就是自觉准备好各种学习用具。

一、了解教学内容做到有的放矢地教学

学生的主体作用的发挥,除了有赖于教师的“善导”这一外因外,更有赖于学生学习这一内因的调动。这内因,即学生的学习兴趣与情感。预习把学习推到了一个全新的求知领域,学生通过自奋其力已有所悟、有所知、有所得,上课时再讨论,学生便会拿着自己的理解与教师的“讲”相印证,这便会使学生经历一连串的心理感受。正如叶圣陶所说,在这儿稍加改动:“当他们见到自己的理解与讨论结果正相吻合,便有独创成功的快感;或者见到自己的理解与讨论结果不甚相合,就作比量短长的思索;并且预习的时候决不会没有困惑,困惑而没法解决,到讨论的时候就集中了追求解决的注意力。这种快感、思索和注意力,足以鼓动学习的兴趣,增进学习的效果。”可见,预习有效地启动了学生进一步求知的内因,从而使学生在以后的学习过程中,学得更积极、更主动、更有效,真正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这对培养学生自学能力无疑有着决定性的意义。

二、科学合理地制订教学目标

课时教学目标是单元教学目标或知识点教学目标的序列化、具体化。课时教学目标对教师与学生的行为具有约束和引导的作用,具有定向、强化、适应、评价的功能,可以预见教学活动的结果,调控教学活动进程。课时教学目标是课时教学内容的确定、教学方法的选择、教学活动组织和实施以及教学活动效果评价的依据,也是教师评鉴和修正教学活动的依据。有效的课时教学目标是提高数学课堂教学实效的良好开端。教师确定课时教学目标的过程,实质是一定的教育价值观在数学教学领域的具体化的过程。其中既体现了教师确定教学目标的价值取向,也体现了教师确定教学目标的技术性。

三、确定教学重点并化解教学难点

数学教学重点和难点与学生的认知结构有关,是由于学生原有数学认知结构与学习新内容之间的矛盾而产生的。把新知识纳入原有的数学认知结构,从而扩大原有数学认知结构的过程是同化。当新知识不能同化于原有的数学认知结构,要改造数学认知结构,使新知识能适应这种结构的过程是顺应。从学生的认知水平来分析,通过同化掌握的知识点是教学重点,通过顺应掌握的知识点既是教学重点,又是教学难点。当然,在实际教学中,由于学生个体认知水平的差异,同化的知识对有的学生而言,也是学习难点,顺应的知识对有的学生而言,不一定是学习难点。总之,要根据学生实际,在把握重点的基础上,确定好难点。以六年级上册“解决问题的策略——替换”为例,“替换”是一种应用于特定问题情境下的解题策略,从学生的认知结构上看,掌握这一解题策略的过程是顺应的过程。因此,这节课的教学重点就是教学难点,即会用“替换”的策略理解题意、分析数量关系。除此以外,这节课的另一个教学难点是在用“替换”的策略解决相差关系的问题时,要找准总数与份数的对应数量,理解总数的变化。

四、确定恰当的教学方法

在教学目的和教学内容确定之后,教学方法就成了实现教学目的,完成教学内容的关键。因为 教学方法是将教材的知识结构转变为学生头脑中的认知结构,培养学生能力、发展智力,培养学生学习态度、 意志、情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主要手段。正如国外一位教育学家所指出的那样:“选择对某节课最有效的教学方法,是教学过程最优化的核心问题之一。”教师要努力挖掘教材的兴趣因素,运用生动、形象、直观的教学手段,采用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进行教学。比如计算学习,即使大量的计算练习,也换不来很高的准确率。因为只是单纯的进行计算方法的教,没有让孩子动脑筋思考,经历算理的探索,孩子很快就会感到枯燥、乏味,效果自然差,但是,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迁移,经历探索、讨论、交流的自主学习,效果就大不一样了。

五、板书设计是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

理想的板书,融会教者的教路、引领学者的学路、展示教材编者的思路,搭建着达成新课程三维目标的立交桥。板书是课堂教学的书面语言,是对教学内容的加工和提炼,是一份浓缩的教案。同时板书也是帮助学生学习的必要途径,是学生获取知识不可或缺的视觉渠道,从某种意义上讲是师生信息交流互动的桥梁。好的板书还能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给学生以美的感受,促进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因此,写好板书要引起我们足够的重视。

参考文献:

[1]卢秋锦,课前准备的重要性及应遵循的原则,课程教材教学研究,2004年21期

4.小学数学新授课环节 篇四

小学数学新授课课堂练习设计的有效性

和美实验学校闫爱荣

优化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结构,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效率,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全面提高小学数学教学质量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是优化小学数学的课堂练习设计,研究课堂练习形式,讲求课堂练习设计艺术。不同类型的课有着不同的练习设计要求。教师要深入领会大纲的精神,认真钻研教材,把握教材的知识结构.挖掘教材的智力因素。从素质教育的高度来设计练习内容,要紧扣教学要求,目的明确,要有针对性。练习的数量适当,能够适应不同学生的需要。练习的设计要有层有坡度、难易结合,要有一定数量的基本练习和稍有变化的练习,也要有一些综合性和富有思考性的练习题,但不能过于繁难。尽量设计出符合素质教育、具有实用价值的练习,使学生德、智、体全面得到发展。教师还要调查了解同学们的兴趣爱好,为教师选择练习形式作好相应的铺垫。数学知识通过练习得到巩固和加深,数学技能通过练习逐步形成,数学能力通过练习得以提高,通过练习潜移默化地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促进学生思维、人格和身心发展,使学生获得真知。

5.数学新授课教学方法 篇五

学习任何知识的最佳途径是自己去发现,因为这种发现,理解最深刻,也最容易掌握其中的内在规律和联系,尤其是数学,在自主学习中,更多的是靠学生的觉悟和反思。当一个人只有觉醒了,才能真正的自主。而反思是一种重要的数学活动,它是数学活动的核心和动力。

例如在《乘法的认识》教学中,教师提出“你会把全班40个小朋友手指都加起来吗?这个算式该怎么列?”当看到学生在用加法算式而不是用想象的思维方式思考时,教师用语言“暗示”:“你能不能想一个简单的方法表示?”;又如在《倒数》教学中,教师提出“真分数的倒数是假分数,那假分数的倒数就是……”学生在清楚又响亮地回答“真分数”时,教师则通过“一声不吭”来提示学生的“反思”。 可见在课堂上,教师的言语、行为、教态以及各种手段的使用,包括一些师生的互动(如提问、小组活动等)都应该让学生“觉醒”和“反思”。

强化问题意识,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每一个人与生俱来都有探究和获得新体验的需要。求知欲往往是从“?”开始的。一个好的数学问题能引发学生极大的兴趣和探究热情,从而使其主动参与数学活动。如在《倒数的认识》教学中,我是这样设计的:创设氛围,引出课题。大屏幕出示:写两个数的乘法算式。

6.初中数学高效课堂新授课教学模式 篇六

数学课堂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因此,数学课堂教学必须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通过实践、思考、探索、交流,获得知识,形成技能,发展思维,学会学习,上好新授课的关键是突出“新”,即突出新旧知识的“连接点”,最大限度地让学生自始至终地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主动地获取新知,当堂解决新问题。

新授课通常包括基础知识课、概念课、定理推导课等课型。

其教学模式的基本流程:创设情境→自主探究→合作交流→自我反思→当堂达标

一、创设情境

要创设好问题情境,必须从学生的学习兴趣出发,从知识的形成过程出发,要贴近学生生活,要带有激励性和挑战性。只有这样,才能引发学生的自主性学习。创设情境的方式很多,可通过动手操作、看动画演示、做数学游戏、讲数学故事、联系实际生活等多种方式进行。

二、自主探究

在教学过程中,始终把学生放在主体的位置,教师的备课或导学案、组织教学、教学目标的确定、教学过程的设计、教学方法的选用等等,都应从学生的实际出发,要在课堂上最大限度地使学生动口、动手、动脑,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养成良好的自学习惯,培养刻苦钻研精神。促进学生主动参与、主动探索、主动思考、主动实践。同时教师要设计好探究的问题链,适当地组织引导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带着急需解决的问题和要求自主地尝试、操作、观察、动手、动脑,完成探究活动,解决设计的问题,真正成为学生数学学习的引导者、组织者和合作者。

三、合作交流

学习不是知识由教师向学生传递,而是学生建构自己的知识的过程,学习者不是被动的信息吸收者,在教学中,通过创设问题情境,合作小组内自主探索、交流、对话,获得成效。小组之间互相交流、评价,达到教学互动、互促,形成比、学、赶、帮的学习氛围,从而使学生在合作交流的过程中学会与他人合作,并能与他人交流思维的过程和结果,体会在解决问题过程中与他人合作的重要性和感受获得成功的喜悦。组织学生合作交流要注意以下几点:⑴合理分组。按学生学习可能性水平与学生品质把学生分成不同层次,实行最优化组合,组建“学习合作小组”;⑵提出的问题要明确且有思考价值。⑶培养和训练学生的合作技能。小组合作交流要充分发挥小组的集体力量,组内之间互帮互助,兵教兵。⑷教师要重视对小组的激励性评价,注重小组成员的参与度及活动结果中的成果,从而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缩小优差生的距离;⑸教师要参与学生的小组活动。教师既要巡视并检查学生对问题的解决情况,又要收集学生的学习信息,以便适时引导、点拨,促进其思维的不断深化。

四、自我反思

有效引导学生进行自我反思是教学获得成功的保障。为有效培养学生养成自我反思的习惯和能力,教师可在课堂上许多环节适时“留白”,如在出现规律处留下思考的空白,在创设情境处留下悬念的空白,在新授部分结束后留下回味的空白……并给学生适度的时间和空间,采取“以提问促反思”的策略,即在教学中教师应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入手,通过不断提问、追问,使学生或质疑问难,或自我展现,或答疑解难。让学生在思维碰撞中,认识得到升华,体验得到丰富,能力得到培养。

五、当堂达标

教师要提前设计好涵盖本节知识点、各种题型和解题规律、技巧、方法的题目,要有梯度,分层次,利用最后一段时间,在有限时间内对学生进行当堂达标,同时要利用不同方法批阅好(如可以老师对答案,小组批阅等),掌握各个层次的学生达标情况,并且对出现的各种错误,组内或者自我解决,真正达到堂堂清。

7.小学数学新授课环节 篇七

1. 以创设的问题情境导入新授课的课堂情境

如果教师结合教学内容和学生的认知规律, 借助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 并将其以数学模型的方式应用于解决实际问题, 就可以很好地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教学内容。

例如教师在讲解绝对值概念的时候, 就可以创设汽车行驶的情境, 帮助学生理解抽象绝对值的概念。教师问:“两辆汽车同时同地相背而行, 分别行驶了15千米, 到达了A、B两地, 它们的行驶路线相同吗?”学生答:“不同。”教师问:“它们行驶的路程相同吗?”学生答:“相同。”这时教师就顺其自然的导出绝对值的几何意义。通过教师创设的问题情境, 学生对绝对值几何意义的理解就更为深刻。

教师以学生较为熟悉的生活场景创设教学情景以此来导入新的教学内容, 既需要教师在生活中细心观察, 创设的情境紧密贴近学生的生活, 又需要教师了解学生的认知规律, 创设的问题情境紧紧围绕着教学目标。

2. 设置疑难问题导入新授课的课堂情境

初中教师在导入新课前围绕将要讲解的教学内容, 设置相关的疑难问题, 激起学生对新教学内容的学习兴趣。

例如教师在讲解“二次根式”的时候, 就可以用以下设置问题的方式导入新课。教师问:“已知正方形的边长, 你们可以求出它的面积吗?”学生答:“可以。”教师问:“如果知道正方形的面积, 你们可以求出它的边长吗?”此时学生有的回答可以, 有的回答不可以。教师再问:“如果一个正方形的面积为25平方米, 它的边长是多少?”学生答:“5米。”教师问:“如果一个正方形的面积为6平方米, 它的边长为多少?”学生们则面面相觑, 回答不上来。此时教师顺势导入新课:“今天我们将要学习新课‘二次根式’”。就可以很好地解决这个问题, 这时课堂的气氛已经被完全调动, 学生的好奇心被充分的激发出来, 教学效果自然十分理想。

教师在以设置疑难问题导入新课课堂情境的时候, 需要把握设置问题的难度和问题设置的层次性, 既要让学生觉得问题不能轻易解决, 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又要层层推进, 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将注意力转移到对新教学内容的期盼上, 为教师最后导入新课教学情境做好自然流畅的铺垫。

3. 利用教学实践导入新授课的课堂情境

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因此, 初中数学教师在教学中要满足学生希望参与教学活动的心理需求, 为学生提供亲自动手实践的平台和机会, 利用学生的实践导入新课, 从而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动手能力。

例如教师在导入新课“直线、射线、线段”的时候, 可以首先提出问题:“如果在硬纸板上固定一张纸条需要多少个图钉?”然后将学生分成不同的小组, 为他们提供必要的工具, 让他们围绕着问题进行操作、交流和分析, 学生在经过自己的动手实践后, 对于直线的性质有了初步的了解。最后, 教师结合学生的实践结果, 顺利地导入课堂教学情境, 并对直线的概念和特点进行更为准确和详细的阐述。

教师在以学生实践导入新课课堂情境的时候, 要平衡好学生实践和教学内容讲解两者之间的关系, 把握好教学的进度, 在顺利完成教学目标的前提下最大化地发挥学生实践操作的作用。

总之, 教师对新授课课堂情境的顺利导入是保证教学质量的重要前提, 既需要教师认真备课、精心设计, 又需要教师对学生的心理需求、认知规律和学习能力有准确的把握, 才能真正使数学课堂教学充满趣味性和生动性, 让学生从中体会到学习数学的乐趣。

参考文献

[1]沈华.数学新授课导入的六种方法[J].现代教育科学·中学教师, 2010 (6) .

[2]李建芳.谈初中数学教学中的新课导入[J].语数外学习 (初中版中旬) , 2013 (1) .

[3]王伟伟.浅析初中数学课堂教学导入方法[J].当代教育之窗, 2011 (8) .

8.浅谈怎样上好数学新授课 篇八

一、提高教师自身素质

一个不被学生尊敬和喜欢的教师要想上好课,其实就已经失败了一半,提高教师自身素质对上好每节课来说都是最重要的。为了使学生的人格得到健康发展,教师必须首先塑造自己高尚的人格。一般来说,学生都对教师有着一种特殊的信任和依赖感,他们把教师看成自己学习上的导师、德行上的榜样、生活上的参谋。教师的职业劳动是一种以人格来培育人格、以灵魂来塑造灵魂的劳动,教育过程自始至终都是教师与学生之间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过程。所以要教好书,育好人,教师必须坚持不懈地练好教学基本功,不断地探索教育的规律和技巧,努力提高自身的业务水平,增强育人能力。

二、课前布置具体预习

很多老师虽然知道课前预习的重要性,在自己教学时也布置了课前预习,但大多由于布置预习内容不具体,学生根本不把预习当做作业去完成,即使有的学生想去预习也不知道怎么去预习,课前预习效果并不是很好。所以老师一定要具体布置预习内容,教会学生预习的方法,让学生有重点有方向的做好课前预习,这是上好新授课的前提。比如:(1)让学生通读全节找出重点,用红笔将重点画出来;(2)让学生记录疑点提醒自己上课特别注意听;(3)将预习到的小制作与本节知识联系起来,准备好制作道具;(4)教师布置一些基本的预习题让学生课前先做一下,然后留作课上评讲。通过布置具体的预习,学生了解了这一章节讲的是什么,头脑中有了一个知识网络,掌握了一些基本的相关习题,那对接下来的新授课效果可以说是事半功倍。

三、重视新授课引入

引入是新授课的开始,切不可草草了事或不引入。重视每节新授课的引入,不仅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而且能够使学生的注意力一下子集中起来。俗话说:“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就是这个道理。怎样引入才好?我归纳有以下几点供大家参考:

(1)有趣实验导入。这是一种相当普遍的实验导入方法,利用学生意想不到的有趣现象,唤起学生的注意,引起学生思考,从而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而导入新课。例如在讲“你的判断对吗”的时候,将一枚硬币平放入透明的玻璃杯底,从杯子的侧面看能看到硬币,但将玻璃杯中注入水后,再从杯子的侧面看,我们却看不到硬币了。生活中有时会产生错觉,数学中有时也有类似的现象。从而顺理成章的导入课题。

(2)故事引入法。在数学的发展过程中,充满着许许多多妙趣横生的故事和传说,如果在课堂教学中开始选用一些故事片断,并做一些模拟演示,就会创设出非常活跃的学习情境。例如在讲“反比例函数”的时候,先给学生讲马尔克广场之谜的故事,然后再请一些同学做类似实验,引发学生强力的兴趣。

(3)多媒体引入。多媒体丰富生动的感性材料和学习信息造成的刺激会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例如在讲“全等图形”的时候,通过多媒体展示一些常见的实物图形窗花、邮票、印花布和抽象的几何图案,通过观察、对比、分析,让学生对全等图形有一印象深刻的感性认识:全等图形的形状和大小都相同。

新课引入的类型很多,同一个课题可以有许多不同的引入方法。选择的依据主要是教学内容的特点和学生的情况。

四、适当使用多媒体辅助教学

数学中有好多东西比较抽象,而多媒体具有鲜明的教学特点、丰富的教学内容、形象生动的教学形式。将多媒体与数学教学结合起来,使知识呈现更加生动、形象、逼真,这样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提高教学质量。

例如,在讲“图形的平移”时,利用多媒体创设一些生活中的情境,如:手扶电梯上的人、传送带上的物品、水中的帆船、空中飞行的大雁等等。这些图文并茂的画面,生动有趣的动画演示,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大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能极大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使其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学习之中,从而产生主动学习的渴望,表现出最佳的学习状态。通过多媒体进行教学,学生主动探索,积极进取,使学生会学、愿学和乐学。

例如,在探索反比例函数 的图像随k值的变化情况时,利用多媒体制作课件进行演示,让各种变化情况直观地展现给学生,学生通过观察、比较,很快可以得出结论:k>0时,y随x的增大而减小;k<0时,y随x的减小而增大。

例如,在讲“统计图的选用”时,教师通过多媒体演示一些统计图选用的例子。学生通过讨论分析,自己可以归纳总结出:要表示各部分在总体中所占的百分比,选用扇形统计图;要反映事物的变化情况,选用折现统计图;要表示出每个项目的具体数目,选用条形统计图。通过自己的分析归纳加深了对相关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例如,在讲“探索三角形全等的条件(SAS)”时,可通过动画演示:两边和它们的夹角分别相等的两个三角形是否重合,两边相等、它们的夹角不相等的两个三角形是否重合。使学生很快就理解和掌握了三角形全等的条件(SAS)。通过动画的演示学生很容易就对三角形全等的条件(SAS)有了一定的认识。使学生对抽象的内容有了全新的认识。

五、知识梳理安排好小结

一节新授课上下来,由于知识点多,如果教师在最后不认真小结一下,学生可能会感到知识点有点乱,甚至有的同学都抓不住重点,所以小结是一次知识梳理的过程。小结的方式也有很多种,比如:

(1)提问式。通过教师逐个提问知识点,请同学起来依次回答;

(2)习题式。可以按照知识点的顺序布置一些习题,让学生在课上完成

(3)演示式。通过多媒体用表格、图表或大括号的形式将知识点逐个演示等等。

六、按层次布置作业

新授课结束作业的布置要精,按层次布置作业,但又不能伤了一些学生的自尊心。基本题全批全改,重点题细批细改。学困生面批面改。

9.小学数学新授课环节 篇九

一、问题的提出?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在学习过程中学生具有主动性;认识是学习主体一种活动内化的过程,学生不是被动的知识接受者,而是积极的信息加工者,学生掌握解决问题的程序与方法,比 掌握知识内容更重要,强调教师应创设一种学生能够独立学习的情境,而不是提供现成的知识。在目前的小学数学新授课教学中,忽视了学生自我学习能力的培养,把学生当作被动接 受的信息储存器,从而扼杀了学生学习数学的主动性;教师的教学设计往往“重结果的呈现,轻过程的形成”,形不成特定的学生自主学习的情境,学习能力得不到应有的培养和发展 ,从而影响了学生独立学习,独立解决问题的最终目标的达成。鉴于上述情况,本课题将对培养学生的自我学习能力进行实践研究。?

二、研究的内容和方法?

1、研究内容?

自我学习能力是在教师指导下,学生独立自主参与并完成某一具体认识任务的能力,是获取知识、技能的基本条件。本课题通过教学师恰当设疑、启发、点拨、解惑,培养学生自我学习能力和习惯,掌握一定的学习方法,独立自主地解决新问题。?

2、研究方法?

本课题研究是在日常教学实践基础上,以行动研究法为主,辅之以局部实验法和经验总结法。?

三、研究的实施?

结合小学中段学生学习心理和能力的发展情况,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自我学习能力作了如下尝试。?

(一)在导入新课中培养学生的自我学习能力?

1、创设问题情境,诱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对所学村料的兴趣。教师可创设诸如生活、游戏情境等,把学生引入情境中来,使学生意识到问题的.存在,从而开动脑筋去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如学习“量长 度”时,在学生初步认识米和厘米之后,教师说:“你知道你身上有尺子吗?”“哪儿有尺 子?”学生十分疑惑。教师接下去揭示了谜底:“你的中指有多宽?你的一  5”,6 扌  KG-1.5mm 乍[ ]有多长?你的一 步有多远?你的一庹有多长?”学生在动手量的过程中,知道了身上的尺子在哪里,对1厘米 和1米有了更直观的感受。?

2、善于启发诱导,鼓励和引导学生敢问、会问。?

肯尼迪・H・胡佛说:“整个教学的最终目标是培养学生正确提问和回答问题的能力。任何时候都应鼓励学生提问。”那么,如何提高学生质疑问难的能力呢??

(1)使学生敢问。平时多与孩子接触,使之产生亲近感,愿与老师交流。在导入新课时,创设一个宽松的提问环境,鼓励孩子多发问,哪怕是萌发一点点想问的愿望也不放过。教师要 赏识每个提问的孩子和每一个问题,对于提出离谱问题的学生也不能嘲笑,以保护学生质疑的积极性。?

(2)使学生会问。在新旧知识的联系中,在比较、对照事实、现象过程中,引导学生发问。如:?计算  125×24?

a:125×24=3000  b:125×24?

=125×(8×3)?

=125×8×3?

(竖式计算)     =1000×3?

=3000?

哪种方法简便,他会根据自身经验与主观意念说。?

(二)在学习新知中培养学生自我学习能力?

第一步,自学。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学习数学的过程是不断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教师首先教给学生自学的方法:在自学过程中,学会使用各种符号。如发现疑难问题,在书上 相关之处打个问号,在解决问题的关键处打个着重号;不会做的题目抄到专用本子上,等待在老师点拨下或同桌讨论之后再解决。然后教师列出自学提纲,让学生带着问题自学课本。 ?

第二步,讨论。学生自学以后,由于知识水平和认知能力不同,有的已自我领悟,题目做得得心应手;有的一知半解,有许多疑问等待解答;有的一窍不通,茫然不知所措。为了发挥 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这时教师不急于讲解,而是以同桌或前后四人为一组讨论,说出各自的心得或疑惑,相互启发补充,使问题得到完善解决。?

10.小学数学课堂有效教学的基本环节 篇十

陈梅

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奥苏贝尔曾说:“影响学习的最主要原因是学生已经知道了什么,我们应当根据学生现有的知识状况去进行教学”。了解学生、激活学生已有知识的沉淀,便于形成学习的平台,抓准基点展开梳理,从而有助于面向全体、查漏补缺。我认为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主要有以下几个环节。

一、复习铺垫

学生对知识的接受和转化总是建立在旧知识的基础上。复习旧知识的目的在于对已学知识掌握情况进行信息反馈。它具有控制、调节教学活动、加强新旧知识的联系,从“温故”出发,激起学生对知识的深入追求欲望的积极作用。

二、新课导入(一)导入现状

目前小学数学教学中在课堂导入上仍存在着很多不合理的现象。例如:许多教师为了提高教学质量,不重视教学中“导入”环节,直接跳过进入新授内容,认为导入太浪费时间,不如抓紧时间教书本知识或加强练习;有些教师虽然也很关注导入,可形式过于单一且呆板,导课总是千篇一律 ———“上一课我们讲了„„,这一课我们讲„„”只注重知识的传授甚至是灌输,忽视了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教育学家乌申斯基说:“没有兴趣的强制性学习,将会扼杀学生探求真理的欲望。”;还有些教师太过于注重课堂导入,花了大量的时间在导入部分,以至于在新授部分的时间太紧张,而不能很好的完成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因此,如何合理地、新颖地设计课堂导入,更好地为课堂教学服务,更是我们一线教师需要研究的问题。

(二)低年级数学新授课导入的常用方法 依据小学低年级数学学科的特点;数学课程改革的目标要求;低年段学生的心理和行为特点;教师自我的优势特点,针对具体的教学内容,设计有特色的导入。本课题同时也要研究不同教学内容最适合哪种导入方法。常用的导入方法有:

1、创设情境导入

创设情境导入法是指运用语言、环境、活动、音乐、绘画、电化教具等手段,创设一种生动感人的教学情境,使学生为之所动,为之所感,产生共鸣,激励他们很快地进入新的教学情境。新课标也指出:要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学习数学,在第一学段的教学中,教师应充分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设计生动有趣、直观形象的数学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理解和认识数学知识。

创设情境的方法主要有:一是把学生关注的事请入课堂,比如奥运会、大地震、购物等。二是从故事导入,由故事中抽出其中的数学信息导入新课。三是用多媒体技术创设有趣情境,把静态的内容变为动态的情境。

2、设置悬念导入

悬念导入法是指在新的教学开始,教师根据教学内容的性质,提出问题、矛盾,造成悬念,引起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进而使学生积极地投入新的教学中。提出带有悬念性的问题来导入新课,能够激起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在悬念中既巧妙地提出了学习任务,又创造出探求知识的良好情境。但是悬念的设置要恰当适度。“不悬”会使学生一眼望穿,则无念可思;“太悬”学生无从下手,也就会无趣可激。只有在悬中寓实,才能引起学生开动脑筋、琢磨思考,兴趣盎然地去思考,从而也让学生在通过自己的积极思考,解决悬念问题时获得一定的成就感。

3、以旧引新导入 前后知识的紧密联系性本来就是数学知识的一大特点,它环环相扣,在旧知识的基础上不断加深,成为新的知识,让学生去理解,去掌握。如果学生对已学过的知识忘记了,或淡漠不清,接受新知识就会发生困难。因而,教学要善于通过复习旧课,导入新课,并加强对旧知识的巩固,搭起新旧知识的桥梁。常见的做法有:

1、从总结旧课入手,导入新课。教师首先对上一节所讲的内容,概括的小结一下,扼要地复述出旧知识之后,进而提出与此有关的新知识,讲课时使学生把新旧知识连贯起来思索。

2、从检查提问旧课入手,导入新课。

3、通过学生听、写、练等活动,导入新课 复习导入是依据数学知识特点而定的,但也要根据学生年龄特点与其它方法相结合,如同游戏、情境等结合起来,让学生高兴地复习旧知,伴随着成就感进入新课程的学习。

4、开门见山导入

一上课就把要解决的问题提出来,点明本堂课所要解决的重点及中心,尽可能使学生心中有数,一目了然,以引起学生的注意,迅速把学生的思维引向所要探索的问题上来。可能这种方法还是比较适合中高年级,低年级还是要相对趣味性足一些的。

5、趣味活动导入

低年级的教学内容应采用不同的表达方式,采用多种有趣的活动,让学生每节课都充满新鲜感。由于低年级小朋友注意力持久性不强,活泼好动、喜欢游戏,在导入过程时,可以借助儿童喜欢的儿歌、游戏等手段进行尝试教学,让小朋友在愉悦、轻松的氛围中自主地学习数学内容。例如教学10的加减法,我是这样的导入:老师知道你们都很喜欢游戏,今天我们就先来做个游戏,好吗?师生互动。“数字对对碰”教师说一个数,学生说一个数,两个数组成10。以此入手复习10的组成,旨在为学习10的加减法作铺垫,同时创设了愉快的学习情境,活跃了课堂气氛。

(二)低年级教学导入时要注意的问题

1、导入应有针对性

新课导入必须根据小学生的心理特征,同时也要考虑不同学生的特点,不同兴趣爱好的学生可以采取不同的导入方式。另外针对不同教材、不同教学内容、不同环境、不同时间,选择不同的方法。不能只图表面的热闹,追求形式花样,甚至故弄玄虚,画蛇添足,更不能占用过多的时间削弱其它教学环节。

2、设计问题要新颖、有趣

导入要有一定的艺术魅力,环环相扣,引人入胜,使学生在教师创设的学习情境中,或趣味横生,或悬念于怀,吸引学生的注意指向,让学生以新知发现者的愉快心情把兴趣转化为稳定的内在动力。这里主要是运用心理学刺激,强化学生的感知态度,吸引学生的注意。新颖的导入往往能出奇制胜,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3、语言要精炼、简洁

简洁性是导入艺术的基本特征。导入的简洁精炼一方面要求教师考虑课堂教学的整体功能,另一方面也要考虑课堂教学时间。它要求教师在导入时运用简洁的语言缩短师生之间、学生与教材之间的距离,把学生带入课堂教学情境中,为课程的成功做铺垫。合理的导入时间约在五分钟左右。

三、探索新知

新知探求是课堂教学的中心环节,是学习知识、培养能力、感知方法的主要途径。为了充分发挥其应有的功能,教师要做到以下几点:

1.要创设数学思维的情景,让学生展开充分的思维参与到学习活动中去,即参与到概念、判断、推理的形成过程,法则、性质的推导过程,问题的分析与解决过程中去。教师在启发引导时,要善于在知识的生长点上设疑,特别是当学生不能凭原有的知识和方法解决新的问题、陷入了迷惑不解的困境时,这儿既是新旧知识发生矛盾的焦点,又是教师进行启发引导的最佳情境,更是学生思维发展的良好契机。2.整个新知的探求过程中,要体现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思想,学生是探求新知识的主体。凡是学生能回答的由学生说,说不完整的让学生间互相补充;凡是学生可以做的尽可能让学生动手去做;凡是学生自己能归纳的内容让学生自己去总结;凡是可由学生评价的放手让学生自己去评价可学生间相互评价。在探求新知过程中,教师的主导作用是指路子、出点子、想法子,引导和鼓励学生独立思考、主动实践、积极探索。

3.在传授知识的同时,要注意能力的培养、思想方法的提炼和学习方法的指导。

4.要创设愉快和谐,民主的课堂氛围。教师在探求新知识的过程中要努力创设师生情感交流的气氛,促进学生积极情感的形成,从而来提高数学课堂教学的效率和质量。

四、巩固练习

数学课堂练习是一堂数学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进一步深入理解知识、掌握技能技巧、培养积极的情感和态度、促进学生深层次发展的有效途径;所以一节数学课,练习是否有效,将是一节课的点睛之笔。所以课堂练习要设计有挑战性习题,可以通过游戏、猜谜、闯关练习等形式,吸引学生的无意注意,当学生沉迷在问题的情境之中时,他们的无意注意就会转化为有意注意并趋于主导地位,从而达到主动探究的目的。同时练习中要有反馈。没有反馈的练习是盲目的练习,教师要根据当堂练习的反馈及时给与激励性的评价,对出现的问题,要及时解决,予以纠正。课堂上要多给学生提供变式,让学生在纠错、“陷阱”中,得以对知识本质的了解,提高学生对数学的思辨力。这要求我们在备课时,大量搜集与本节知识相关的易错题、变式题,在“示错”、“纠错”中让学生认清各种错误,以提前敲响警钟。

五、课堂小结

课堂小结有利于促进学生的内化,将所学知识纳入已有的认知结构中,是课堂教学中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课堂教学结束前,教师要引导学生回忆、整理、归纳本节的知识,使之条理化、系统化。同时教师要强调重点内容和应注意的问题,准确评价学生对本节课知识的理解掌握情况,指出下一步要求。第一学段(1-3年级)知识技能

1.经历从日常生活中抽象出数的过程,理解常见的量;了解四则运算的意义,掌握必要的运算技能。了解估算。

2.经历从实际物体中抽象出简单几何体和平面图形的过程,了解一些简单几何体和常见的平面图形;感受平移.旋转.轴对称,认识物体的相对位置。掌握初步的测量.识图和画图的技能。

3.经历数据的收集和整理的过程,了解简单的数据处理方法。数学思考

1.能够理解身边有关数字的信息,会用数(合适的量纲)描述现实生活中的简单现象。发展数感。

2.再讨论简单物体性质的过程中,发展空间观念。3.在教师的指导下,能对简单的调查数据归类。

4.会思考问题,能表达自己的想法;在讨论问题过程中,能够初步辨别结论的共同点和不同点。问题解决

1.能在教师的指导下,从日常生活中发现和提出简单的数学问题。

2.获得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一些基本方法,知道同一问题可以有不同的解决方法。3.体验与他人合作交流.解决问题的过程。4.初步学会整理解决问题的过程和结果。情感态度

11.浅谈新课改下数学课的授课艺术 篇十一

【摘要】 教学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一堂好的数学课能够达到很好的教学效果,是与授课过程的技艺分不开的.在每环节都要有艺术。

【关键词】 数学;新课改;艺术

教学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一堂好的数学课能够达到很好的教学效果,是与授课过程的技艺分不开的.下面我就此谈谈我几点肤浅的认识:

首先是导入有艺术。一段好的开讲,就像一首动听的乐曲,余音在耳,袅袅不绝。它能在短短的几分钟内打动学生的心灵,激发起学生自觉探求知识的兴趣.1.以旧联新,搭桥铺路。采用这种“温故而知新”的方法,在投影片的设计上要找准旧知识和新知识的联结点,并因情况而异采用不同的方式。2.激发兴趣,启动认知。创设情境,使学生迅速进入最佳学习状态,是激发学习兴趣,萌发求知欲望,启动认知的有力措施。 3.引导观察,建立表象。实物、教具或投影比语言更有真切感。运用实物、模型或投影等,有助于学生第一信号系统和第二信号系统协同活动,化抽象为具体,为学生提供丰富的感情经验,直观鲜明地揭示客观事物的关系,可以使他们获得较深的感受。这是教师导入新课通常采用的方法之一。 4.创设情境,激发求知。情境式导入新课的特点是把形、情、境、理熔于一炉。利用音乐、录音、等手段以渲染课堂气氛,为学生理解教材提供特定的情境。

其次是提问有艺术。课堂提问,既要讲究科学性,又要讲究艺术性。好的提问,能激发学生探究数学问题的兴趣,激活学生的思维,引领学生在数学王国里遨游;好的提问,需要我们教师要做有心人,问题要设在重点处、关键处、疑难处,这样就能充分调动学生思维的每一根神经,就能极大地提高数学课堂的教学效率。教师如何才能做好这个“引导者”,提好问。这就在备课考虑时应注意:1.提问要有目的性。 提问是为了引导学生积极思维。教师应根据教学目标,围绕教材中心,考虑学生要学到什么,思考什么,会形成何种能力和品质,通过问题的切入,可以把抽象的知识点转变为感知的对象。教师提的问题必须清楚、明确,才能为学生指明思维的方向,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鼓励他们积极参与教学活动,从而增强学习数学的动力。2.提问要有启发性。教师恰到好处的提问,不仅能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而且还能促进其知识内化。课堂教学中教师的主导作用发挥得如何,取决于教师引导启发作用发挥的程度,因此课堂提问必须具备启发性。通过提问、解疑的思维过程,达到诱导思维的目的。要注意设计展现思维过程的提问,不应满足学生根据初步影响得出的判断,而要强调学生说明怎样分析理解的道理,也就是说学生不仅得知其然,还得知其所以然。问题提出后,适当地停顿,给学生独立思考的时间,以达到调动全体学生积极思维的目的。学生答题时,让其他学生带着质疑倾听,往往可以擦出更激烈的思维火花。3.提问要灵活。围绕教学中心、重点、难点而精心设计几个提问是十分必要的。但教学过程是师生双方信息交流的过程,因而不排除在师生交流过程中出现一些教师在备课时没有想到的事情发生,一旦问题出现,这时就要灵活根据教学活动中的情况,当场设计出一些提问,以调整和改善教与学的活动。对教师的提问,学生回答有错误是正常情况,教师应能迅速准确地判断出学生的回答错在哪里,为什么会错,从而灵活地提出针对性强的新问题,以引导学生正确解答。4.适当发散性提问。首先要让学生的思维多向。教师所提的问题的答案,或解决问题的思路与方法,不能是唯一的,学生回答这类问题时,需要综合运用各种知识,学生思维要跃出线性思维的轨道,向平面型、立体型思维拓展。因此,它对于学生形成良好的认知结构,发展思维的灵活性、创造性都是十分有益的。其次要注意信息传递的多向性。鼓励学生质疑问难,改变信息单向传递的被动局面,使课堂呈现教师问学生答、学生问教师答、学生问学生答的生动活泼局面。

再次是结尾有艺术。一堂课的结尾就如一曲乐章的尾声,设计得好,就会掷地有声、余音缭绕、回味无穷之感。我们要尽量做到周密安排、精心设计,做到简洁明快、灵活多变、新鲜有趣、耐人寻味,使学生真正感受到“课已尽而意无穷”的效果。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我试着采用以下几种结尾方式:1.延伸拓展式。这种结尾方式,就是在让学生熟练掌握已学过内容的基础上,把所讲授的内容进行延伸和拓展,进一步启发学生把问题想深想透,更多地领会和接触新知识,从而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培养其举一反三的能力。2.总结预习采用率最高、最常见的一种方式。每节课结束时,为了让学生较为系统地掌握本节课的内容,教师要引导学生用准确简练的语言,对该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提纲挈领的说明,并对教学重、难点和关键问题加以概括、归纳和总结。这样可给学生以系统、完整的印象,在帮助学生思维、加深理解、巩固新知的同时,还能为学生以良好的精神状态,投入到下一阶段的学习提供基础和动力。3.趣味游戏式。这种方式是根据儿童喜欢做游戏的心理特点,把游戏与课堂教学结合起来,通过游戏使学生的身心得到放松、浓厚的兴趣得以保持,让学生在兴趣盎然中结束新课。

12.小学数学新授课环节 篇十二

一、数学教师要积极备课

备课是教学的重要行为之一, 是教师上好课的关键。

“以学生为本, 从实际出发”, 认真备课并编写教案, 可以有效地防止和克服教学工作中的随意性;这就要求教师把握住重点和难点, 教师应认真考虑这样的问题:通过教学应使学生理解和掌握哪些主要的, 关键的知识;学生在学习时会遇到哪些困难, 哪些知识时学生难以理解、容易出错的。

教师还要考虑:教学时怎样与学生熟悉的生活相联系?怎样与学生已有的旧知相联系?最终制定出详细的、切实可行的教学方案, 以此帮助学生化难为易, 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所学知识。

备课中既要关注知识的传授, 又要关注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 既要考虑教师如何教, 又要考虑学生如何学。全面了解学生已有的知识背景和生活经验, 才能在课堂中做到有的放矢。

二、数学教师要规范教学语言

人们靠语言来交流看法, 表达自己的思想。数学课堂中的语言表达应当以数学的符号为主要的词汇, 以数学公式、定理、法则等做规则。它的原则是科学性, 特点是抽象性, 灵魂是准确性。但是, 语病问题却时常发生在我们的数学课上。比如:教学认识时分秒时, 学生常常用六点十分, 八点半, 十二点钟等等生活化的语言表达方式;这时, 教师应引导学生规范表达数学语言:6时10分, 8时30分, 12时;教学人民币时, 学生常用几块钱, 几毛钱这样的生活用语, 这时引导学生用几元几角这样的数学用语来进行规范表述, 并创造机会让学生的数学表达能力得到锻炼。再比如, “分数中的分母和分子”不能说成“分数的下面和上面”。在数学课堂, 说错一点就可能导致知识偏差, 进而会使学生误解, 有的老师在数学课堂上语言表达不够精确, 以致教学的思路变的模糊不清, 学生听着就会感到费力不解。规范教学的语言, 对于小学的数学课堂来说极为重要!

三、教师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根据学生不同的学习态度, 可以大致的分为主动和被动学习两种。不同的学习态度肯定会产生不同的效果, 选择适当的教学方法对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也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发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有利于学生养成勤奋好学、善于思考的好习惯。所以老师切不可只顾尽快的把知识教授给学生, 而是要循序渐进, 给学生足够的理解问题的时间和空间, 这样可以做到事半功倍。课堂上老师也不可只顾自己讲课而不给学生思考的时间, 一味的倾囊相授只是我们一厢情愿的做法, 学生并不能深刻理解并掌握知识;给学生合理的引导, 做题思路和方法讲解清晰并留出时间让学生自己思考和解决, 这样做才会让学生记忆深刻, 遇到类似的问题时才能举一反三。因此, 新的课堂教育重点是提高课堂效率性, 能够更好的发挥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动性。

四、加强动手操作, 鼓励学生参与其中

数学是一门抽象的学科, 而小学生的思维方式则是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 低年级学生对抽象知识的掌握就更为困难, 如果要想让学生主动参与到数学课堂中去, 我们就要将抽象的知识变得具体, 动手操作就可以很好地实现这个目的。让学生在操作中自己去探索、发现, 才能印象深刻, 有利于掌握知识内在、本质的联系。如在教学《认识容量和升》时, 让学生拿出事先准备好饮料瓶来观察它们的特征, 通过看一看, 比一比, 倒一倒等实践活动, 学生就对1L有了初步的认识。把1L水倒在一次性纸杯中能倒4杯, 把1L水倒在脸盆中只倒了四分之一, 这些动手实践的机会对学生估计生活中的容器提供了直观的数学经验。

动手实践是孩子获得知识, 发展能力的重要依据。对于小学生来说, 他们最深刻的体验莫过于自己亲身体验过的东西。在平日教学中要让学生把数学和动手操作有机结合起来, 注重学生操作能力的培养, 促使学生思维能力不断提升、创新意识逐渐增强, 使所学知识更加扎实, 应用知识更加灵活。

五、数学教师要把握课堂动态, 提升课堂的效率

随着科技的发展和多媒体技术的普及, 现在的小学生接触到的信息范围已逐步扩大。部分老师依旧把现代学生的知识量和思想高度定格于自己上学的年代, 对待课堂上同学所提的“奇思妙想”或者“奇异幻想”非但不能选择性的加以利用, 反而在内心报怨现代小学生不好教, 太不懂事。这时就需要教学的智慧, 教师的教学智慧可以激发学生积极地思维、主动的合作和交流, 可以活跃课堂气氛, 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教师除了要根据所教学生自身的实际情况, 和其教学的内容, 积极发掘具有创新性且有真正价值的有用资源, 还需要课前精心的预设, 并且要真诚和宽容地接纳所有学生, 尽力为学生生成问题创造一个良好氛围。要尊重所有学生的意愿, 鼓励学生多角度观察, 思考, 发现各方面问题。若学生所提的各种不同观点尚不能被有效肯定, 而且课堂上所生成的部分动态和资源未能高效利用, 会在相对程度上影响学生吸收所学知识和思考问题的主动性, 很大程度上降低了课堂教学效率。

数学教师要积极参与继续学习, 吸收新的教育思想, 教育理念, 并将这些教育理念渗透到自己的教学当中, 运用这些先进的教育思想、教育理念、指导自己的教学实践。唯有这样, 自己的教学才会日臻完善, 与时俱进。

参考文献

[1]闫忠浩, 谭著名《数学课程》上海:上海交大出版社, 2009

13.小学数学新授课环节 篇十三

内容摘要: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环节的设计》这篇论文中,以《新课程标准》理念为指导,收集了在日常教学中具有典型性的例子素材,从以下五个方面来进行阐述“教学情境的设计”,(一)创设学生熟悉的生活内容为情境,让学生积极主动的探索知识;

(二)创设游戏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三)创设操作性的问题情境,注重知识的形成过程;

(四)创设启发性问题情境,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五)创设故事型的问题情境,扩展学生的思维空间。

《新课标》指出:“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数学课本应是学校教育中内容最丰富、最有趣的课程之一,但遗憾的是现在有不少的学生感到数学乏味而难学。正如赞可夫所批评的,传统的教学对学生的情绪是忽视的。他说:扎实的掌握知识,与其说是靠多次的重复,不如说是靠理解、靠内部的诱因、靠学生的情绪状态而达到的。《新课标》强调情感在教学中的作用,是符合学生实际的,是以心理学,文学理论为基础的。因此,教师不得不反思教学过程,研究教学策略,小学数学教学活动中,应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来激发学生的情感,启迪心灵的窗户,点燃思想的火花,使学生的品德、知识和智力在生动活泼的氛围中得到主动的发展。

数学情景创设关键是选准新知识的切入点,设计的问题要有梯度性,连贯性,能引起学生的注意力和良好的情感体验,下面结合实例,从五个方面来谈谈数学情景创设方法。

(一)创设学生熟悉的生活内容为情境,让学生积极主动探索知识

《数学新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要体现生活性,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教师要创设条件,重视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学习和理解数学;要善于把课堂中所学的数学知识和方法应用于实际,即可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又能让学生体验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体验到数学的价值。

如简便运算125-98,可引用“购物付款的经验”来理解。爸爸有一张100元大钞和25元零钱,买一件上衣98元,他怎么付钱?营业员怎么找钱?最后爸爸还有多少钱?学生都能回答:爸爸拿100元给营业员,营业员给他找2元,爸爸最后的钱是25+2=27元。引导学生真正理解“多减了要加上”的规律。以此类推理解121-103等习题。

学习“圆的认识”后可设计成,学生站成一排横队,局队伍的两米放一泥人,大家套圈。学生体会到不公平,应站成一圆圈或站成纵对才公平,更好的体会“在同一个圆内半径都相等”。再如,红星公园的门票每张10元,50张以上可以购买团体票,每张8元,我们班一共有45人,该如何购票?学生通过思考、计算,得 1 出2种解法:45×10=450(元),50×8=400(元),在比较中选择最佳方案。创设一个愉悦的学习氛围相当重要,可以减少学生对数学的畏惧感和枯燥感,让学生亲身体验,课堂上思路畅通,热情高涨、充满生机和活力,让学生体验成功,会激起强烈的求知欲。

(二)创设游戏型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学游戏为学生动手,动口、动脑„„多种感官参与学习活动创设了最佳情境。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去学习的积极性,最大限度的发挥学生的身心潜能,省时高效的完成的教学任务。

如“找规律”,为了让学生理解、掌握“循环”,可以设计成四人参加抽奖活动,每个人代表一种图形,教师利用课前准备的头饰,代表四种不同的图形给四位学生戴上,分别是:○ ◇ △ ☆,第一轮按这样的顺序排队抽奖,第一位抽完后到最后的位置,前三个分别往前移一个位置,最后得出

○ ◇ △ ☆

☆ ○ ◇ △

△ ☆ ○ ◇

◇ △ ☆ ○

再让学生从不同的角度观察,如横着看,从上往下看有什么规律?从下往上看呢?因为在抽奖游戏中完成,学生情绪振奋,亲历了抽奖过程,所以很快的从中发现规律。

又如,在“千以内数的大小比较中,设计成:把全班学生分成两队:火箭队和飞虎队。游戏规则是:①第一轮每组选派三名代表抽袋中的数字(袋中的数字事先预设好),抽到的数字从个位排起,②第二轮:继续每组选派三名代表抽袋中的数字,抽到的数字从百位排起,③第三轮:继续选派三名代表,抽到的数字放到自己想放的位置。因为游戏蕴含了竞争与不定性,加上期待本组获胜的强烈心里,学生注意力高度集中,所以在紧张的氛围中明白了位数相同是以及百位相同时的不同的比较方法,顺理成章,步步突破掌握了新知识。

又如通过“找兄弟”来理解数学知识。学生甲拿着卡片6说:“今年我6岁,比我小2岁的弟弟在哪里?”学生乙想起答案举起卡片4说:“我今年4岁,比你小2岁的弟弟在这里。”学生甲继续问:“比我大一岁的哥哥在哪里。”在这个游戏中,开始学生依据数序知识想出结果,为学习的有效应用做了铺垫。

(三)创设操作性的问题情境,注重知识的形成过程

目前,有些地方的教育还处在教师言口授、学生静听,静观、静思为主的方式中,这种脱离了学生亲身体验,忽视了学生主动探究学习往往成为无根基,不牢固的“浮萍”漂泊在“脑海中”,难以形成素质。陶行知先生曾批评过:“中国 2 教育之通病就是叫用脑的人不用手,不叫用手的人用脑。”这句话切中了我国长期以来忽视实践体验的弊端。教与学都要以“做”为中心。“做”就是让学生动手操作,在操作中体验数学。通过实践活动,可以使学生获得大量的感性知识,同时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求知欲。心理学研究表明:听来的忘得快,看到的记得住,动手作更能做的好。作为教师,我们要深悟出“实践出真知”的真谛,在课堂教学中尽量为学生提供更多的亲身经历、感受、体验和发现知识的形成机会。

如:讲“三角形的内角和”时,让学生亲历操作:在纸上任意作一个三角形,把它的三个角分别剪开,然后把三个角拼在一起,是三个顶点重合成一个顶点,相邻的两个内角的一边重合。至此,问学生:这三个内角刚好拼成一个什么角?等于多少度?由此得出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度。有位教师是这样设计的:把一个长方形沿着对角线剪开,得出两个完全一样的直角三角形。所以,学生自然而然得出每个直角三角形的内角和是360°的一半等于180°;再分别把它们拼成锐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独立求出它们的内角和。通过动手操作,明白了不论是哪一类三角形,它们的内角和都是180度,从而得出本课的结论: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度。

在教学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计算时,我是这样设计的:一个长方形的长是5厘米,宽是3厘米。你能求出它的面积吗?组织学生在小组中讨论,并动手摆一摆,然后汇报。第一:在长5厘米,宽3厘米的长方形中,正好摆15个边长为1厘米的正方形,它的面积是15平方厘米;第二,在摆的过程中,每行摆5个,可以摆3行,刚好3×5=15(个),它的面积等于15平方厘米,第三:因为长5厘米,刚好摆5个,宽3厘米,刚好摆3行,面积是15个1平方厘米,也刚好是5×3=15(平方厘米),所以长方形的面积可以用长乘宽来计算。在操作、总结、比较中悟出了长方形的面积=长×宽的方法来计算方法。正方形是特殊的长方形,让学生亲自动手测量得出正方形面积=边长×边长。

教师作为教学的加工者,应站在发展学生思维的高度,相信学生的认知潜能,对于难度不大的例题,大胆舍弃过多、过细的铺垫,尽量对学生少一些暗示、干预。正如,“教学不需要精雕细刻,学生不需要精心打造”,呀哦洋学生向科学家那样自己去研究、发现,在自主探索中体验,在体验中主动建构知识。

(四)创设启发性的问题情境,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苏霍姆林斯基要求教师“课要上的有趣”,能激发学生的“情绪区”,并要求学生学习知识要有所发现,在发现和顿悟中感受到学习的乐趣,产生良好的学习情感。这一观点对创新教学有很强的指导意义。学生的求知情趣是创新教学中不可少的情绪氛围,推行创新教学是不断拓宽学生的思想领域,必须以更为宽松的 3 情感区间为心理条件。有经验的教师都懂得,在沉闷的课堂上,学生的表现只会是“情绪低落”“一筹莫展”。它们在激发学生创新方面,并不是墨守成规,而是塑造生动活泼的情感氛围。把学生情绪推向高潮,“进入角色”,这无疑是收到最佳效果来的。

如:有位教师是这样教圆的概念,问学生:“车轮是什么形状”?同学们都觉得很简单,回答是圆形。教师紧接着问:“为什么车轮要做成圆形”?难道不能做成别的形状,比方说,做成三角形、四边形等?同学们一下子被逗乐了,纷纷回答:“不能”,“它们无法滚动”,教师又问,那就做成这样的形状吧!(教师画椭圆)同学们开始惘然,继而大笑起来:“这样一来,车子前进的时候就会一忽儿高,一忽儿低”,教师进一步发问:“问什么做成圆形就不会一忽儿高,一忽儿低呢”?同学们议论纷纷。至此,教师自然地引出圆的定义。

又如,我在教学“年、月、日”是,新授前设问:“小明的爷爷今年(1992)只过了18生日,谁知道小明的爷爷今年有几岁”?学生们利嘴快舌地答:“18岁”。紧接着又问;“爷爷18岁,他的儿子几岁?能有孙子吗?学生们立刻笑着回答:“不可能有孙子”那么,小明的爷爷到底是几岁呢?矛盾产生了,正是火候,老师导入新课告诉大家学习了“年、月、日”(板书)一节便知道了。如“教学比的意义”在得出比的意义后,教师故意提出:“你认为比的后项可以是0吗”?为什么?学生的好胜心马上被激发,展开争论。一学生说:“比的后项不能是0,因为根据比的意义,两个数相除又叫做两个数的比既然除数不能是0,那么比的后项也不能是0”。另一个学生马上反驳说:“比的前项可以是0,我是体育迷,看到的记分牌上有2 :0的”。课堂气氛一下子热烈起来。他们很快分成两派,据理力争,谁也不服谁。这时,教师顺势让他们分组讨论,在小组活动中,学生相互交流,真诚探讨,终于明确其中的道理。

(五)创设故事型情境,扩展学生的思维空间

爱因斯坦说过:“教育应当使所有提供的东西让学生作为一种宝贵的礼物来接受,而不是作为一种艰苦的任务要他去负担。”这里所说的礼物就是学生们乐于接受迫切需求的知识。

在课堂上,有些内容确实有些难度,如果单凭教师直接的讲,学生不仅难以理解,还会挫伤学生积极性,是学生丧失学习数学的信心。如果在课堂的难点引入故事就不同了,它不仅可以化繁为简,化难为易,还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使学生去探究,最终解决问题。

如在教质数和奇数时,学生对质数和奇数的概念混淆,难以理解。常常把奇数当成质数,把质数当成奇数。针对这一情况,在教学时,我引入这样的一个教学故事:数学国王带1、2、3、5、7、9、11六位大臣去旅游,晚上住宾馆时,宾 4 馆只有三间,国王住一间,另两间每间住三人要求奇数住奇数房,质数住质数房,结果六位大臣发生争吵,1大臣说:“我是质数,我住质数房”,3大臣说:“不对,你该住奇数房,我才住质数房呢?„„它们闹得不可开交,只好请国王来评判,国王也一时不知道怎么安排,同学们,你能帮他们吗?你能设计几种不同的住法吗?学生们马上展开讨论,想出各种不同的方法帮六位大臣解决住房问题。心理学表明,在临下课5分钟,学生身心疲惫,情绪低落,而这5分钟恰是对整堂课的总结回顾。所以要务必使学生在这一段时间精神饱满,情绪高涨,在教小数的基本性质后,有位教师这样设计一个故事情境:0.900、0.9和0.90是孪生三兄弟。一天,三兄弟吵开了,0.900轻蔑的对0.90说:“瞧你那么一点儿,哪有我那么壮实。”0.90不服气的说:“虽然我们有你那么壮实,但我也比0.9壮实吧!”0.9也不甘示弱:“虽然你们的小数位数比我多,但我的计数单位比你们大。”这时,妈妈走过来说:“孩子们,别争了其实你们是一家人,根据小树的性质在小数的末尾添上0或者去掉0,小数的大小不变。你们看,0.900去掉一个0就是0.90,去掉两个0不就是0.9吗?这是你们不就是一样了吗?”0.900、0.90和0.9听了,就在末尾添上0或者去掉0,果然大小没有变化,他们不好意思的对妈妈说:“谢谢妈妈,差点儿一家人不认识一家人了”。在丰富有趣的故事中,学生不仅牢固的掌握了本节课的知识,而且还对数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实践证明,在课堂教学中合理演绎数学故事,不仅能调节学生的心理状态,寓教于乐,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而且教师也能更好的关注儿童的生活,关心儿童的健康发展,数学故事无疑是激活数学课堂的有效“处方”。

14.教案新授课模式 篇十四

课 型:新授课(第一课时)教学目标:

1、会比较线段的长短

2、理解线段的性质。

教学重点:熟练选择合适的方法比较线段的长短

教学难点:两点之间线段最短的应用 教学过程:

(一)自主探究

要求:自主学习18-20页,思考并小组内交流下列问题:

1、比较线段的长短有几种方法?

2、两点之间__,叫做这两点间的距离.。

3、两点间的所有连线中 最短,简单说成 4测量工具有 或借助仪器 自我完善:

(二)教师点拨

1、度量法,叠合法,截取法

2、距离指两点间线段的长度 3,两点之间线段最短 举例说明

自我完善:

(三)尝试训练并小组内交流(典型例题分析)1,课本20页练习1,2,3 2,课本25页5题

自我完善:

(四)拓展提升(补充知识、新典例等)

自我完善:

四、小结

补充:

五、达标检测 要求 :定时5分钟,然后交流。

六、板书设计

七:作业布置及批改反馈:

反馈

15.小学数学新授课环节 篇十五

新课的导入, 在英语教学中又叫“引入” (lead in) , 它是课堂伊始的3~5分钟内, 教师和学生所有教学活动的总称。“导”指的是以教学内容为目标, 用巧妙的方式集中学生的注意力,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入”即将学生引导到学习的课题上来, 让学生从导语中预测即将学习的内容, 帮助学生明确学习目的, 提高学习的主动性, 进而积极地接受教师的启发诱导, 从而愉快地进行新课的学习。

二、新课导入的方法

(一) 歌曲导入法。教育心理学表明:音乐教育与智育相辅相成。从心理学角度看, 学生在唱歌时, 美妙的音乐能触动学生的知情兴奋点, 使他们精神饱满、轻松愉快地投入学习中。通过听唱歌曲来导入新课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教学手段, 深受小学生的欢迎。

Sample:Good morning, boys and girls.Firstly, let’s listen to an English song If You Are Happy.

Ps:Sing the English song.

T:Good.I’m very happy.Are you happy?

Ps:Yes!

以此引出新句型的教学———Are you happy?———Yes, I am./No, I’m not.以及其复数形式Yes, we are./No, we aren’t.

(二) 复习导入法。认知心理学研究表明:知觉有赖于已有知识和经验, 学生原有认知结构中起固定作用的观点, 教师可以把它当做连接新旧知识的桥梁。复习旧知识导入新课, 要求教师在备课时努力挖掘新旧知识间的联系, 找准新旧知识间的连接点, 通过针对性复习为学习新知识做好铺垫, 再通过巧妙设疑问, 引发学生的求知欲, 创设传授新知识的最佳契机。

Sample:T:Boys and girls.Let’s chant I have I can.

Ps:I have two eyes.I can see.

I have two ears.I can hear.

I have a nose.I can smell.

I have a mouth.I can speak.

T:We have learned some words about our body.What are

they? (指着眼睛、耳朵、鼻子嘴巴、脸、头发等问学生)

Ps:eyes/ears/nose/face/hair

T:然后指着手臂问学生, 以此引出这节课要学习的新的表示身体部位的单词arm/finger/leg...

(三) 游戏导入法。好玩, 好胜是孩子的天性, 由于小孩子的这些天性, 他们的认知活动多以兴趣和好奇为载体, 知识的积累和智力的发展也是在无意识状态下完成的。目前, 新课程改革在全国热火朝天的开展, 它提出小学英语教学主要是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寓教于乐。游戏导入法, 尤其注重玩中有学、学中有玩、寓教于乐这一原则的运用。小学四年级的英语课文问路“Where is the...?”指路“turn left, turn right, go straight on...”

Sample:T:Boys and girls, this little pig is lost his way, do you want to help him? (每个同学只能说一步路)

P1:Yes.Turn right.

P2:Go straight on.

P3:Turn left.

……

它通过生动、有趣的英语游戏调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技能, 为新课教学做铺垫。游戏有许多种:Play letter games (字母游戏) , Look say and guess (看看, 说说, 猜猜) , Hide and seek (藏一藏, 找一找) , Do a survey (调查报告) , Pass the card (传卡片) , Do the action (听音乐, 做动作) , Guessing game (猜猜看) 等。设计一个好的游戏, 能最大限度地活跃课堂气氛, 使学生在愉快、轻松、诙谐、幽默的游戏氛围中不知不觉地接受新知识。游戏很多, 因此选择适当的游戏极为重要。要选择与教学内容有关的游戏, 切忌把游戏当做主题, 我们要牢记:任何游戏的导入都是为教学服务的。

(四) 谈话式导入法。这种方法是通过教师和学生间的问答实现的, 其特点是直接、明确, 通过师生间的互动活跃课堂气氛。教师也可让学生进行两人小组对话, 或由值日生提出话题, 学生自由发表看法, 也可分组讨论汇报, 或以竞赛的方式进行, 内容不限, 话题可以是天气、日期、学生日常活动、新闻信息, 等等。通过轻松、自然的提问、对话形式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激活思维, 激发兴趣, 从而顺利地导入所学内容。

Sample:T:Boys and girls, before you go to a city, what do you want to know about it?

P1:I want to know how I can get there.

P2:I want to know about the places of interests there.

P3:I’d like to know about the delicious food.

T:I want to know about the weather there.

(五) 直观导入法。直观导入法是以图片、图像或者实物等形式呈现给学生, 师生借助于直观教具所提供的情景进行自由交谈、操练和表演。直观教具包括实物、教学挂图、简笔画、卡片、幻灯片、投影片、教学录像、多媒体课件等。如:在教新标准英语第6册Unit 2 Lesson4 Season and Clothes中, 本文涉及trousers, blouse, shirt, T-shirt, jeans等, 这些衣物都很容易找到, 所以本课可以用实物导入, 提一个购物袋, 里面装着单词代表的衣服, 让学生猜猜我今天买了那些新衣服, 这样能够提高学生兴趣。

Sample:T:Hello, boys and girls.Today I’ve got many clothes in my bag.Do you want to know what are they?

Ps:Yes.

T:Firstly, can you guess?

P1:Shirt, T-shirt.

P2:Jeans.

T:Yes, I’ve got shirt.

……

(六) 悬念导入法。悬念法也称“设疑法”, 是指教师根据教学内容巧设悬念, 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学习兴趣。学起于思, 思起于疑, 因此以疑入门能激发学生探索研究的热情。在一次展示课上, 授课教师巧用悬念法, 将自己每次上课都要用到的存放小红花的盒子藏在教室里, 通过引导学生需找盒子引入新句型和单词的教学。

Sample:T:I can’t find my red box, who can help me? (教师表现出焦急表情, 需找盒子并需求学生的帮助。)

Ps:学生开始议论, 纷纷举手提供“线索”。

T:Where’s my box?

P1:Is it in your bag?

T:Let me see.No, it’s not in my bag.

P2:Is it under the desk?

T:Oh yes, It’s here.Thank you!

(七) 多媒体导入法。随着时代的发展, 科技的进步, 以及教育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 现代化的教学媒体被越来越多地运用到教育教学的各个方面, 多媒体导入新课也成为英语课堂教学的一部分。多媒体导入是指用录像、投影、课件等电教媒体创设栩栩如生、形象逼真的情境, 使认知活动与其结合起来。如在教学“The bedroom”这课时, 一张卡通的bed, 一张左右摇摆的desk, 一个会说话的lamp, 吸引了学生的眼球, 使学生耳目一新。这样不仅营造了学习氛围, 更使学生积极投入学习活动中。

三、在新授课导入时要注意的细节

(一) 导入只是呈现新课的一个信号, 因此导入时间不宜过长, 形式不宜过于复杂, 切忌喧宾夺主。当学生情绪安定、注意力集中、兴趣也被激发后, 导入工作也应随之结束。

(二) 若一节课所涉及新知识点较多, 应根据教学内容采用多种导入方式, 做到有序、合理安排, 巧妙结合, 分步呈现。导入方式可以灵活多变, 可以将几种方法结合起来用, 目的是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

(三) 导入要符合小学生的心理特征, 尽量多采用形式多样, 手段灵活的方法导入新课内容, 让学生的眼、口、耳和四肢都参与到活动中来, 使学生乐在其中。

(四) 小学生无论在认知水平还是语言水平上都还处于初级阶段, 因此导入既不能超越其发展阶段, 又不能过于幼稚。

总之, 教学有法, 但无定法, 贵在得法。设计好“导入”这一教学环节, 是优化课堂教学, 提高教学效率, 培养学生兴趣, 诱导学生求知, 启发学生思维的关键所在。因此教师要从学生实际、教材内容出发, 从学生的需要出发, 走入学生的内心世界, 设计出科学合理的导入方法。

参考文献

[1]杨玉华.小学英语课堂导入的原则与方法.学科教学, 2010年7月号.

[2]教育部.英语课程标准[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2.

[3]宫二丽.小学英语课堂导入艺术初探.基础教育, 2012年1月刊.

上一篇:数字王国作文800字下一篇:初高中语文语法衔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