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社会化及其途径

2024-06-08

大学生社会化及其途径(共8篇)(共8篇)

1.大学生社会化及其途径 篇一

诚信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构筑一个人健全人格的重要品质,“人无信不立,市无信不兴,国无信不强”。“诚信”是人与人之间、团体与团体之间、人与团体之间建立良好关系的基石,也是现代市场经济的生命,是国家强盛、文明的重要标志。

要创建“文明诚信”的社会风尚,大学生作为现代社会的高等人才,更应该在遵循“诚实守信”原则方面做出表率。然而,由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轨过程中体制的不健全,行为的不规范,当代大学生的诚信缺失状况让人堪忧。

一、大学生诚信缺失的主要原因

(一)个人原因

1.价值观的多元化导致对“失信”行为的宽容心态

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深化,人的价值观出现了多元化,评价是非的标准是自身利益的得失。对失信行为只要事不关己则三缄其口。比如考试作弊,在严格的作弊处理制度的震慑下,学生铤而走险的原因之一是心存侥幸,另一个重要原因是对于作弊者,许多同学持理解和宽容的`态度。另外,学生日常生活中的许多的失信行为没有得到约束和及时惩处。更为严重的是老师群体中也未能杜绝失信行为,个别老师讲课时的敷衍了事、各项评选中的不公平等。这种对失信行为的宽容态度助长了失信行为得蔓延。

2.成人意识淡薄,缺乏责任心

大学生入学时年龄一般在18-20周岁左右,刚刚步入成年人行列,而大学里的成人意识教育相对滞后。西方国家非常重视成人意识教育,学生年满十八周岁学校要举行隆重的成人宣誓仪式。给孩子一种强烈的自我认同:我已成人,今后将独立面对社会,面对生活,承担一切,对自己的行为负责。现在独生子女占绝大比例的大学生群体中,普遍存在着成人意识淡薄、自我中心意识强烈而责任心不强的现象。认识和处理问题简单幼稚,不愿或不敢承担责任,诚信当然无从谈起。

3.契约意识淡薄,难抵物质利益的诱惑

作为一种道德情操,大学生普遍承认应该讲诚信,并将其作为个人品质修养的一个重要方面。但在实践中,对学生而言,诚信主要是作为一种道德层面的东西而存在,尚未形成一种较强的契约意识。

诚信对于很多学生来讲都是一种“困境”,因为在品质的对立面,往往存在一些更现实、更直接的利益,许多大学生在品质与利益的权衡中选择了利益,比如为得到助学贷款而夸大家庭的贫困,为取得好成绩、获得更高奖学金而铤而走险去作弊等,为找到满意的就业单位而伪造获奖证书。

(二)社会方面的原因

1.中学的“一切为了高考”教育理念的积弊

纵观个体的整个受教育过程,诚信度是随年龄的增长而呈下降趋势。《中国青年报》一次调查发现:在校生中说过谎话的占93.8%,其中幼儿园、小学、中学、大学分别为16%、48.7%、79.9%、99.5%。只所以出现这一状况,与中学教育理念的偏狭有直接原因,中国的高等教育一直处于精英教育阶段,适龄青年接受高等教育的机率很低。高考的激烈竞争导致衡量中学教学质量的指标被锁定在“升学率”上。于是中学片面追求升学率,素质教育被束之高阁,作为人格塑造的关键环节――诚信教育更是无暇顾及。

2.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轨引起的负面效应

由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轨过程中体制的不健全,行为的不规范,许多人在经济利益的驱动下利用体制的漏洞、政策的空子谋取暴利而一夜暴富。这种现象导致更大的人群或是主动或是出于无奈地抛弃了诚信,选取了利益,从而整个社会出现诚信危机,并逐渐浸透到大学生身上。

二、大学生诚信度提高的有效途径

面对校园诚信缺失已成为制约人才培养和高等教育发展瓶颈的尴尬局面;开展大学生诚信教育、创建诚信校园已成为培养合格人才的第一需要。大学生诚信教育应该是一个各部门联动、多环节结合、立体推进的系统工程。

(一)营造诚信氛围是外部条件

教育是在社会大环境下进行的,没有与教育的目标相一致的环境,任何教育都是苍白无力的,因此,营造一个全校人人讲诚信的大环境非常重要。营造诚信氛围的关键是教师、管理服务人员严以自律,带头讲诚信。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教师的一言一行,对学生的影响都是巨大的。学校要以师德建设为载体,不断提高教师的人格修养,杜绝各种有悖于教师职业道德的不良行为,用爱和诚信感染学生,用言和行引导学生,将诚信真正落实到教师的教育教学行为中去。各岗位的管理或服务人员一定要“以人为本”,以“服务学生”为出发点,对学生诚实守信。只要教育者“严以律己,以身示范”,学生自然纷纷效法,自觉行动,“其身正,不令而行”,说得就是这个道理。

(二)加强诚信教育是关键

思想是行动的先导,要让学生做出诚信的行为,必须提高学生的思想境界,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是非标准。首先,大力提高学生的思想认识水平。必须让学生认识到诚信是大学生健康成才的基础保证,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内在要求,是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重要内容,从而把诚实守信作为自觉要求,视诚信为美德,视诚信为人格修养的关键。其次,选准诚信教育主内容。大力提倡“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的基本道德规范,坚持“八荣八耻”教育,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第三,采取灵活有效的方式和方法。既要因材施教,避免一刀切。又要喜闻乐见,避免简单灌输。,第四,坚持全员参与和自我教育的原则。要充分发挥学生自我教育的作用,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大学生自我教育、自觉讲诚信。

(三)完善约束激励机制是保障

诚信重建不仅要抓好教育,培育诚信理念,更重要的是建立健全相关的制度,对失信行为进行规范、引导、监督、约束和制裁。机制构建的重点应注重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建立个人诚信档案,如实记录学生在校期间学习、工作、生活的各方面表现,特别是品行说明和信用记录,如果有条件就将信息在网上发布,让社会用人单位能够查询;或是存入本人档案,在学生毕业时交给用人单位,从而将学生的信用纪录延伸到社会,接受社会的监督。二是建立诚信评估奖惩机制,建立有效的评估机制,来科学地评价学生的信用指数,并根据信用记录进行公平的奖惩。三是校园引入社会契约机制,把学生之间、师生之间的各种关系,最大限度地以契约的形式表现出来、记录下来。比如借钱借物要写借据、进行合作要签合同等。四是健全诚信立法。社会要有覆盖面广、易于操作的约束制裁失信行为的基础法律,并且必须构建发达的“个人信用记录网络共享体系”。

(四)丰富诚信实践是归宿

诚信教育要取得成效,关键是把个体的内在认识外化为实际行动,所以诚信创建的关键就是“诚信实践”,要让学生的诚信落实到行动上,通过丰富诚信实践的内容,为学生创设实践信用的条件和机会,特别是提供社会诚信实践的机会。

参考文献:

[1]韩丽丽.建立开放式大学生诚信档案[J].石油教育,(1).

[2]刘飞勇.高校学生考试舞弊现象的教育断想[J].湖南教育学院学报,,19(6):80-81.

[3]任皓,方向明.试论大学生诚信评价体系的构建[J].浙江工商大学学报,(1).

2.大学生社会化及其途径 篇二

关键词:中小企业社会化服务,供给,需求,偏差

中小企业是经济增长的重要推动力量、国民就业的主要渠道、社会和谐的“稳定器”, 同时也是经济中最活跃的群体, 然而, 中小企业在资金融通、市场开拓、技术创新、信息获得等方面存在许多障碍, 很难与大企业公平竞争。因此, 发达国家都把扶持中小企业发展、服务中小企业创业作为本国经济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 我国也不例外, 2000年国家经贸委印发了《关于培育中小企业社会化服务体系若干问题的意见》, 并选取10个城市作为试点, 大力推进中小企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2003年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小企业促进法》, 为扶持和服务中小企业发展提供了法律依据。近几年, 武汉市通过建立综合性中小企业服务机构、鼓励中介机构服务中小企业, 在建立健全中小企业社会化服务体系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但整体而言还存在一定的差距, 中小企业对社会化服务的需求还没有得到有效满足, 需要进一步完善组织、健全机制, 消除中小企业社会化服务的供求偏差。

1 中小企业社会化服务的概念及供给模式

中小企业社会化服务, 是由政府和民间组织为促进中小企业发展, 以中小企业为特定服务对象, 按照多层次、多渠道、多方位、多形态的原则为中小企业所提供的政策保障和智力支持, 具体内容包括:创业辅导、信息服务、管理咨询、技术支持、融资担保、人才培训、市场开拓、国际合作等。中小企业社会化服务能够为中小企业的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持和保障, 为中小企业的创业与发展提供良好的软环境。

中小企业社会化服务的供给主体主要包括政府、协会商会、社会中介服务机构①等, 政府和协会商会主要提供一些公益性服务, 不以赢利为目的。社会中介服务机构则主要以赢利为目的, 根据市场需求提供专业性和目的性较强的服务。根据这些服务主体在为中小企业提供服务中所处地位的不同, 可以将中小企业服务的供给模式划分为三种:政府主导模式、协会商会主导模式、社会中介服务机构主导模式。政府主导模式是指由政府的中小企业行政管理部门或相关部门建立的中小企业综合性服务机构在为中小企业提供服务中处于主导地位。在我国经济欠发达地区, 由于行业协会和中介机构的力量较为薄弱, 这种模式较为普遍。协会商会主导模式是指行业协会、专业协会、商会、企业联合会等业界互助组织, 在为中小企业提供服务中处于主导地位。此模式在我国经济较发达地区和行业协会商会较为发达的地区较为常见。社会中介服务机构主导模式是指由社会中介服务机构提供专业的市场化服务占主导地位的服务模式, 这种模式在我国经济发达地区较为普遍。在这些市场化程度较高, 服务市场、市场机制健全的地区, 应当由市场来配置服务资源, 由民间的专业服务组织来提供服务, 而政府则应当隐退市场背后, 引导和指导中小企业服务的供给。

2 武汉市中小企业社会化服务供给分析

2.1 调查背景

目前武汉市已建立以市区两级政府设立的中小企业服务中心为核心、以社会各类中小企业中介服务机构为支撑的全市性、全方位的服务体系。主要的服务供给主体包括:

2.1.1 市级中小企业服务联盟

目前, 武汉市已经建立了市级中小企业服务中心、中小企业职业教育指导中心、企业信息化推进中心, “三个中心”均属于事业编制、财政拨款的事业单位, 分别履行中小企业综合服务职能、职业教育职能和信息化推进职能。以“三个中心”为核心层, 联合华锐管理公司、中小担保公司等近百家成员单位, 构成了市级中小企业服务联盟。

2.1.2 区级中小企业公益性服务机构

全市已有13个区成立了中小企业服务中心, 部分区级中小企业服务中心还将服务工作平台向街、镇延伸。

2.1.3 中小企业协会和各种行业协会

目前武汉市有两家中小企业协会和商会, 武汉市中小企业协会和汉阳区企业联合协会。

2.1.4 社会中介服务组织

目前, 遍布全市的各种专业服务机构在为中小企业提供信息咨询、融资担保、市场开拓、管理咨询、法律咨询等服务方面扮演了重要角色②。

2.2 样本情况

2008年4月到2008年7月, 笔者在湖北省经济委员会的协助下选取了100家中小企业服务机构进行问卷调查, 共回收有效问卷58份。在调查样本中, 企业占样本总数的40%, 全额拨款、差额拨款和自收自支的事业服务机构占样本的40%, 社团占样本总数的20%。

2.3 问卷调研结果

2.3.1 服务项目

在服务机构提供的主要服务项目中, 信息咨询和人才培训服务数量最多, 融资服务、技术支持、经营管理和市场开拓数量相对较少③。

注:服务机构样本58个, 下同。

2.3.2 服务机构对服务市场的判断

占样本总数67%的服务机构认为, 服务单位的自律性一般, 只有10%的服务机构认为目前的服务行业自律性强;73.3%的服务机构认为目前武汉市的中介服务水平处于初级阶段;83%的服务机构认为目前的服务市场秩序一般;77%的服务机构认为目前武汉市的中小企业服务市场是供小于求的。

2.3.3 政府对服务机构的支持力度和管理程度

大部分的服务机构认为政府对服务机构的支持力度一般, 但对服务机构的管理是比较有序的。

3 武汉市中小企业社会化服务需求分析

3.1 样本情况

从农林牧渔业、建筑业、金融保险业、现代服务业 (信息、咨询、法律、广告、设计等) 、交通仓储电信服务业、电力、煤气和水的生产供应业、制造业、房地产业、地质勘查与水利管理业、金融保险业、批发和零售贸易、餐饮业、采掘业等11个行业中, 随机抽取中小企业样本, 发放问卷200份, 回收有效问卷116份。样本企业所属行业中, 制造业所占比例最大为75%, 建筑业5.8%、农林1.9%、现代服务业1.9%、其他15.4%, 其余的8个行业所选样本没有涉及。

3.2 问卷调研结果

3.2.1 服务重要度评价

将被调研中小企业对各种服务的重要度评价, 利用利克特量表法 (likert Scales) 进行处理。把服务的重要度分为“非常重要”、“较重要”、“一般”、“较不重要”、“不重要”5个量级, 为了反映被调查企业的整体意愿, 将“非常重要”量化为“2”、“较重要”量化为“1”、“一般”量化为“0”、“较不重要”量化为“-1”、“不重要”量化为“-2”。通过计算, 得到各服务重要程度的综合评价, 评价值区间为[-2, 2], 越接近2表示约重要, 越接近-2表示越不重要。数据显示, 技术支持、市场开拓、融资服务三项服务内容对中小企业而言, 是最为重要也是最迫切想要得到的。

注: (1) 中小企业样本116个, 下同。 (2) 综合重要度=很重要* (2) +较重要* (1) +一般* (0) +较不重要* (-1) +不重要* (-2)

3.2.2 中小企业对服务市场的判断

有55.9%的企业认为目前针对中小企业的服务供给是小于需求的, 只有9%的服务机构认为服务供给是大于需求的, 其余36%的企业认为服务是基本持平的, 多达85%的企业认为未来对服务的需求将增加。

4 武汉市中小企业社会化服务供求偏差表现

4.1 服务供给小于需求

调研结果显示, 77%的服务机构认为目前武汉市的中小企业服务市场是供小于求的, 55.9%的企业也认为服务供给是小于需求的。由此可见, 目前, 针对中小企业的服务需求旺盛, 而供给不足, 供求缺口较大。

4.2 服务市场化程度不高

目前武汉市中小企业服务的供给, 以政府综合性服务机构和行业协会商会的公益性服务为主, 市场化程度不高。而调研结果显示, 绝大多数中小企业愿意为所需要的服务付费, 愿意通过付费享受高质量的服务。

4.3 服务质量与企业满意度的偏差

将被调研中小企业对各种服务的满意度评价采用利克特量表法进行处理, 综合满意程度取值范围为[2, -2], 越接近2表示满意度越高, 越接近-2表示满意度越低。从表4可见, 中小企业对各种服务的满意程度较低。而企业对服务不满意的原因, 则主要是服务收费太高、服务缺乏针对性、服务缺乏深度等, 其比例分别是28%、24%和19%。

注:综合满意度=很满意* (2) +较满意* (1) +一般* (0) +较不满意* (-1) +不满意* (-2)

4.4 服务产品和服务提供模式不能满足企业需求

根据图1和表2, 对中小企业而言, 最为重要和迫切想要得到的服务内容是:技术支持、市场开拓、融资服务3项, 其综合重要度都在1.2以上。而被调研的服务机构所提供的服务种类中, 以信息咨询和人才培训两项服务所占比例最大, 都在40%以上, 而技术支持、市场开拓、融资服务3项, 在服务机构所提供服务种类中所占比例分别是23.3%、30%、23.3%。可见, 服务机构所提供最多和最普遍的服务并不是中小企业认为最重要的服务。

如果以技术服务为例, 可以看到, 在制约企业技术创新的主要因素中, 有57.7%的企业认为是缺乏资金, 但在技术服务机构提供的主要服务中, 没有协助中小企业进行技术贷款的专业化服务内容。以培训服务为例, 就培训方式而言, 78.8%的中小企业希望采用短期就近培训的模式, 17.3%的企业希望进行长期就近培训, 13.5%的企业愿意采用网络进行远程培训, 只有11%的企业愿意使用短期外地培训。但现有的培训机构更多是以传统方式开展培训服务, 不能满足部分企业通过网络进行远程培训的需要, 利用网络新兴媒体进行远程培训等新的培训模式市场有待于进一步开拓、发展。

4.5 政府和社会中介服务机构供给服务项目重复, 资源浪费严重

政府和社会中介机构在提供服务过程中应当扮演不同的角色, 突出自身提供服务的特色, 进行分工合作, 才能提高服务的供给效率和质量。调研显示, 中小企业最需要政府给予的前4项服务是:融资服务、信用担保、创业辅导、市场开拓;最需要市场中介组织给予的前4项服务是:技术支持、信息咨询、市场开拓、教育培训。而武汉市目前政府主导的服务机构所提供的服务面宽而不精, 没有集中自身的优势力量, 资源没有得到有效的利用, 社会中介服务机构也没有真正步入市场化, 在整个服务市场中, 市场的力量较为薄弱, 服务资源配置的市场化程度较低。

5 修正供求偏差的主要途径

5.1 鼓励多元主体进入中小企业服务市场

目前, 武汉市中小企业服务市场仍是政府主导, 供给主体主要是各级中小企业服务中心, 而实际情况表明, 为中小企业提供服务, 仅仅依靠政府的力量是不够的, 中小企业社会化服务市场中存在较大的供求缺口。政府应当采取鼓励的态度, 充分利用现有的社会资源, 让社会上的各种主体挖掘为中小企业服务的盈利机会, 积极主动的投入到为中小企业提供服务的队伍中, 鼓励服务机构的投资主体多元化。国外的经验已经证明了此观点的可行性, 我国也应朝此方向发展, 无论是政府、企业、协会组织、学校、研究部门、个人都可以参与中介服务机构投资, 融入服务市场。实现服务机构的投资主体多元化, 进而有力的整合社会资源, 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扩大竞争, 引入新鲜元素, 壮大服务力量。

5.2 营造“政府扶持中介, 中介服务企业”的局面

一方面是要对政府下属的服务中心加大支持力度。通过调研得知, 近两年政府对服务中心进行了扶持, 但扶持力度不大, 特别是在资金问题方面, 虽然有一定的财政拨款和项目资金, 但由于较大的人工工资和服务活动开支, 使得财务赤字严重, 严重制约了服务中心工作的开展。因此, 政府要进一步加大对服务中心的资金扶持力度, 建立服务中心的绩效考核机制, 根据服务中心承担服务工作的繁荣程度和取得工作业绩的大小, 在资金上给予资助。另一方面是要加大对社会中介服务组织的扶持。政府对社会中介组织的扶持是多方面的, 如统一规划、制定法规、进行宏观指导和调控、培训人才, 实行优惠信贷和减免税、承担和分散风险、增加基础设施投资等。此外, 还要根据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 按照自愿的原则, 推进社会中介机构积极实行行业内的联合与重组, 淘汰一批规模小、执业水平低、抗风险能力弱的中介机构, 形成一批规模较大、执业水平较高、具有国际信誉的中介机构, 逐步缩小与国际中介机构的差距, 提高中介机构的竞争力。

5.3 提高服务市场化程度

应当提高中小企业服务的市场化程度, 通过价格因素来调节供需。 (1) 对各种服务项目循序渐进的推行有偿使用制度, 但是对服务项目的收费, 应当建立起统一、合理的价格体系, 根据享受服务的类别、服务内容的深度和企业自身情况等因素来决定收费标准。 (2) 要加强行政部门对服务市场秩序的管理和规范化, 武汉市的中小企业服务市场处于起步状态, 难免会出现一些问题, 比如收费不合理、挂着服务的牌子从事别的经营活动等, 因此, 需要政府各行政管理部门引起重视, 对其进行规范和治理, 保证其健康和繁荣发展。

5.4 提高服务质量和服务深度

目前武汉市的服务机构所提供的服务种类普遍属于低层次的服务, 且提供的服务质量不高。服务机构应当在自身业务水平上下苦功, 特别是要开发高水平、高质量的服务, 比如管理咨询、国际合作、与大企业对接、会展服务等服务项目。此外, 服务机构还要把握中小企业服务需求。武汉市目前关于中小企业发展服务需求的调研主要由政府开展, 容易导致调研信息失真, 这是供求偏差产生的主要原因, 社会中介服务机构应当担当市场风向标, 积极开展调研, 在了解中小企业实际需求的前提下, 打造服务供求对接平台。

5.5 公益性服务机构与市场中介服务机构要进行专业分工

政府下属的公益性服务机构是政府工作的延伸, 具有一定的权威性和公益性;而社会中介服务机构是企业性质的组织, 有较强的市场性质。由于两种服务供给主体所扮演的角色和经营特点不同, 因此应当进行专业分工, 发挥自身的优势, 为中小企业提供服务。例如技术支持、创业辅导、信用担保等服务, 比较适宜由政府下属的服务机构提供, 因为他们更便于利用国家科技部门、大专院校和金融部门的力量。而信息咨询、管理咨询、税收服务、人才培训等服务项目, 社会化中介服务机构可以利用自身的专业素质和经营能力来提供高质量和市场化的此类服务。

参考文献

[1].纪良纲.中小企业市场中介组织发展的思路与措施[J].财贸经济, 2002, (1) :60~63

3.大学生社会化及其途径 篇三

【关 键 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 途径 现实意义

中共十六届六中全会首次明确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命题与任务,中共十七大又把“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凝聚力”列为了当前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首项议程。随着经济全球化在各个层面的深入和改革开放进程的加速,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性与紧迫性日益凸现出来。只有建设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主心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在人类文明大道上立住、站稳并大踏步的前进。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科学内涵与结构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从长期实践中形成的丰富思想文化成果中提炼出来的。其基本内容为: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这四方面相互联系、相互贯通,构成了一个科学的体系。

(一)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

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的世界观与方法论,是一个开放的与时俱进的理论体系。中国共产党从诞生之日起便将马克思主义作为自己的指导思想,在革命和建设的实践中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先后形成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提出了科学发展观、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等一系列重大战略思想。在不断赋予马克思主义以勃勃生机的同时,马克思主义指导下的中国共产党由小到大、由弱到强,并带领中国人民把一个贫穷落后的旧中国变为了一个繁荣昌盛、欣欣向荣的新中国。

马克思主义始终以客观的事实为依据,吸收、借鉴、融合各种优秀的思想文化成果,在实践中不断前行、不断发展。它是中国共产党的立党立国的根本指导思想,也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灵魂。坚持马克思主义是党和人民团结一致,始终沿着正确方向前进的根本思想保证。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

理想源于现实又高于现实,它寄托着人们对美好未来的向往与追求。共同理想是一个民族一个社会的指路明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是现阶段中国各族人民的共同理想。鸦片战争百余年以来的历史证明,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历史的选择,是人民的选择。改革开放30年社会主义中国取得的瞩目成就,极大的鼓舞了中国各族人民对实现共同理想的信心,激励着中国人民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光明前途而继续团结奋斗。

(三)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

一个民族要振兴不仅需要生产力作为动力,而且需要民族精神的助推器。灿烂辉煌的文明长河涤荡出中华民族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从井冈山精神、延安精神到雷锋精神、铁人精神再到九八抗洪精神、抗震救灾精神,中华大地谱写着民族精神最美的旋律,奏响了解放思想、求真务实、锐意改革、开拓创新的时代的最强音。

中华民族五千年来生生不息、薪火相传、奋发进取,靠的就是这种精神;中华民族抵御外来侵略、赢得民族独立和解放,靠得就是这种精神;改革开放以来,社会主义事业迅速发展,由贫穷走向富裕,靠得也是这种精神;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实现科学发展,仍要靠这种精神。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是凝聚中华民族的重要思想基础,是各族人民团结和睦、共同奋斗的精神纽带。

(四)社会主义荣辱观

荣辱观古已有之,荣辱之心人皆有之。不同的时代、不同的民族有不同的荣辱观。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明确回答了在社会主义社会中什么是光荣、什么是耻辱的问题。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它为各个民族、阶层以及不同利益群体判断行为得失提供了基本规范。

社会主义荣辱观把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与社会主义法制规范相协调、与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相承接的道德观念有机的融合在了一起,把思想道德建设的先进性与广泛性的要求有机的统一起来,集中体现了新时期中国社会经济发展对道德建设的客观要求,反映了社会主义的价值导向,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使社会成员都能知荣去辱,褒荣去耻,从而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有所依托、有所体现。

二、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途径

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不仅需要把握其科学内涵,还必须掌握正确的方法,寻找有效途径。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真正落到实处,我们至少要处理好以下几对关系:

首先,要正确处理继承与发展的关系。

哲学家伊莫尔·拉卡托斯有一个观点:一个成熟的理论包括核心层与外围理论保护层两部分,在科学的发展过程中当一种理论遭遇到新经验挑战时,科学家们通常是通过理论外围的创新与发展来维护理论的“内核”。外围的作用是保护理论内核不受干扰,否则人类的知识将难以积累。

在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过程中如何对待马克思主义,需要有清醒的认识。马克思主义是颠扑不破的真理,是中国共产党立党立国的根本,是值得继承的宝贵财富。当今与马克思主义创始人所处的时代已完全不同,为了使理论更好的指导实践,对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外围内容做一些调整和修改是正常而合理的。拒绝发展与创新,恰恰是违背了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同时会置身于一种困境之中——无法解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卓有成效的理论探索,无法解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有目共睹的实践进步的困境。

其次,要处理好理想与现实的关系。

理想是对美好生活状态的设想和展望,它具有高于现实、超越现实的品格,是感召、激励和鼓舞人们为之奋斗的力量源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中国共产党人的理想信仰。它的构建不仅需要对崇高理想和信仰的永恒追求,更加需要深刻认识中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扎根在社会现实的土壤之中。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指出,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只有让人民群众真切地感受到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将实惠抓在手里,让幸福留在心里,他们才会真切地拥护社会主义制度,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最后,要处理好主导与主流的关系。

所谓主导价值观,就是社会中占主导或统治地位并对其他价值观的发展与走向有吸引和规范作用的价值观,它通常是官方所倡导的价值观。主流价值观是一个社会被大多数民众所信奉或者对社会大众具有较强影响力的价值观。若一个社会的主导价值观与主流价值观一致,那么这个社会便稳定和谐。同时两者之间又存在矛盾,甚至对抗的关系。随着经济全球化,多元价值观已是一个社会的常态。即使一个稳定社会,主导价值观与主流价值观以及其他价值观之间也存在这样或那样的矛盾。这种矛盾的激化已成为社会动荡的根源之一,因而正确处理各种价值观的关系尤为重要。

三、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现实意义

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文化的本质与脊梁,是一个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重要支撑,也是最能反映和影响一个民族、社会的发展模式与发展道路的精神文化因素。具体的讲,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现实意义有如下三个方面:

第一,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打好意识形态战,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主导地位的需要。

我们无可否认国际上意识形态“战争”的客观存在。西方国家各种版本的“中国威胁论”经久不衰,对中国的民主制度妄加指责,其意昭昭。与此同时,在国内近年来在各种因素的影响下国内一些非马克思主义思潮如:民主社会主义、自由主义等,对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的主导地位构成了严重挑战。他们说到底就是要否定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将中国引向资本主义道路。对此要坚定不易的坚持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建设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必须打好意识形态仗,为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奠定牢不可破的意识形态基础。

第二,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有利于在全球多元文化碰撞中维护中华文化主体性。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深入,地域、制度、文化的界限逐渐被打破,地球变成了一个村落。这个过程中同时伴随着文化的全球化。各种不同性质的文化错综复杂的交织在一起,中华文化如何一方面保持开放态势,顺应时代发展的趋势和现代化的要求,通过“综合创新”保存和发扬其文化血脉。另一方面,坚持和维护中华文化的独特性,与全盘西化论与文化霸权主义相抗挣,为世界文明的多样性、丰富性做出新贡献,已然成为摆在面前紧迫而现实的重大问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顺应了时代的潮流,代表了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是中国共产党重要的文化资源与政治资源。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有利于在全球多元文化碰撞中维护中华文化主体性。

第三,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在社会转型期构建共同价值观的需要。

目前中国正处于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从封闭社会向开放社会的转型时期。在经济全球化与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背景下,中国的社会转型步伐逐渐加快,现代化的时间与空间的高度压缩在带来经济发展繁荣的同时也带来社会多元化价值冲突,使各种社会矛盾与危机以前所未有的复杂性和多样性显露出来,信仰缺失已经成为了普遍的社会问题,历史经验证明,一个民族或国家如果失去统一的价值目标,就会陷入相对主义和由此带来的行为非理性主义与分散主义的混乱不堪之中,使民族和民众丧失共同的理想、信念和精神凝聚力。现阶段,在发展经济的同时如何搞好精神文明建设,巩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提高人们的价值品味,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仍是一个悬而未决问题。

参考文献:

[1]黄凯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M].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

[2]季明.论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J].学习与实践. 2008年8期第68~76页

[3]徐贵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多维内涵[J].南京师范大学学报:(科社版).2008年第4期20~26页

[4]余玉花.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导性[J].思想理论教育,2008年1期第25~30页

[5]张传开.建设社会主心价值体系的方法论思考[J].求是.2007年10期第16页

4.大学生社会化及其途径 篇四

摘要:近年来,毕业生数量逐年增加,就业压力不断加大,大学生就业形势越来越严峻。大学生呼唤企业门槛高,而企业说大学生实践能力差,于是大学生社会实践就成为了重要话题。随着知识经济的飞速发展和高等教育的大众化,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已经成为了新时期大学生成长的重要途径。参加社会实践能帮助大学生更好的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同生活、学会生存,因此分析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存在的问题并针对问题提出建议十分重要。

关键词:大学生、社会实践、意义、途径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在我们的生活中每天都有新的东西不断的涌现,在拥有了越来越多的机会的同时,也有了更多的挑战,前天才刚学到的知识可能在今天就已经被淘汰,要见中从实践中学习,不断的从各方面充实自己,训练自己,才能在竞争中突出自己,表现自己。

社会实践是当代大学生自我完善、尽快成长的必由之路。社会实践使大学生对自己的实践活动拥有主动权,可以用自己的聪明才智为社会服务,用自己的努力得到他人的认同,同时实现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

一. 开展社会实践的重要意义

(一)社会实践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载体

社会主义教育的目的是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现在高校开展的很多诸如“三下乡”的社会实践活动,开拓了学生的视野,增强了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同时让学生把自己的理想与艰苦工作的客观现实结合起来,同时推进学生们对自己职业生涯的建构。但是现在整个社会实践体系还不够完善,还需要不断改进和创新。

大学生不仅要掌握扎实的科学文化知识,还应具备高尚的道德品质和过硬的政治素质,丰富了思想政治教育的社会实践内容,可以使大学生走出校园参与到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生活中去。有助于提高学生道德修养,明事理、知荣辱、关爱他人、回报社会;有助于学生了解社会、了解国情、加深对党的基本路线的认识,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增强爱国情感和社会责任感、使命感、树立正确的 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二)社会实践可以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

社会实践是课堂教学环节的友谊延伸和补充,一方面可以是学生把知识运用于实践中,帮助学生巩固和深化在课堂上学到的知识,锻炼和增加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开阔视野,学习新的知识,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另一方面是嘘声发现自身知识水平和能力的不足之处,主动调整知识结构,不断挖掘自身潜在的能力,优质成才、全面成才。

社会实践是大学生拓展能力素质的重要平台,当前,中国大部分高校虽然采取了很多措施与社会环境接轨,但依旧是一个相对翊闭、独立的环境,针对大学生在就业方面的能力 素质培养还不能达到实际岗位的需求,特别是人际交往能力、组织协调能力以及办公业务能力等就业必备的素质,大学生必须要在实际的工作中得到锻炼、拓展。社会实践为大学生拓展素 质、开阔视野提供了很好的学习实践平台,对大学生尽快适应毕业后的工作岗位发挥着重要作用

三. 开展社会实践活动的有效途径

(一)深入组织开展社会实践活动

高校领导要认识到社会实践对于大学生成长成才的重要意义,高度重视大学生的社会实践活动,在人员、经费上予以充分的宝座,以确保社会实践要不断创新长期坚持开展。完善自上而下的组织结构,以学校团委为领导,组织各基层单位开展实践活动,必须明确各自的职责、权限、利益,并建立健全相应的考核、监督和奖惩制度。及时总结经验和不足。只有这样,才能充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共同做好大学生社会时间这一系统工程。

(二)加大宣传力度

部分学生对于参加社会实践活动热情不够,这与学生对参与社会实践的重要意义在认识上不足有直接的关系。对此我们应加大宣传力度,扩大参与面,对效果好,学生和实践单位都满意的活动要坚持长期开展,并对活动取得效果及时进行宣传报道,吸引更多的人参与其中。

(三)丰富创新实践活动内容 应根据大学生的特点,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广开渠道,开展内容丰富,形势多样,学生乐于参与的社会实践活动。增强活动的趣味性,提高同学们参与的兴趣和热情,在实践活动中不要忽视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尤其是爱党,爱国教育以及和平教育,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四)创新实践活动形式

实践活动要根据不同年级的特点有针对性的开展,例如大

一、大二的学生活动的主要内容要丰富,侧重于综合能力的提高。对于大三的学生鼓励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到自己想从事的行业、企业、职业中寻找实习锻炼的机会,在实践中了解职业人应具备的素质,找出自身差距和不足,调整自己的知识结构、培养与自己理想职业相适应的能力。可以把大学生实践与教师社会实践结合起来,选拔优秀教师参加社会实践,这样就可以把学生的社会实践和专业知识学习很好的结合起来。

(五)切实加强高校对社会实践的重视,建立合理的社会实践成果的审核方法。

学校各级党团组织引导学生广泛参与社会实践活动,营造氛围,在校园内广泛开展宣传发动工作。要求高校在社会实践开始前集中对学生进行实践技能与方法、实践论文与报告的书写方法的培训,使学生在社会实践工作开展前就对所研究的内容有一定的了解。高校还要提高广大教师的积极性,把经验丰富的教师安排到实践中,以保证实践工作的顺利开展。对于社会实践活动结果的评定从学生的自身发展与提高,从学生社会实践所取得的成果和社会效益和提高、学校知名度的方面来评定,广泛动员整个社会资源来促进高校社会实践的不断发展。

对大学生来说,社会实践是他们受教育、长才干的重要渠道,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使他们学会认知。“学以致用,贵在实践”,大学生必须把自己的所学应用到实践中去,在实践中增长自己的见识和才干,体现自身价值。在人与人的交往过程中,提高大学生应付各种情况的能力,促进集体协作。

5.大学生社会化及其途径 篇五

摘要:

大学生社会实践,是大学生将理论知识运用到实践中去将知识具体化,并且在实践中提高自身的综合实力。因此社会实践对于大学生适应社会,提高自身的竞争力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通过对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现状的调查,分析大学生参加社会实践目的与收获,以及途径与意义。了解大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的倾向与特点,反映出实践活动中的一些问题,也相应提出了引导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相关措施。

【关键词】大学生 社会实践 目的 途径 意义

系: 国际关系学院 专业:英语专业 年级:2011级 班:5班

姓名:赵腾 学号:姓名:史迎文 学号:姓名: 葛月华 学号:姓名: 胡文阁 学号:姓名: 罗小芳 学号:姓名: 李奇异 学号:20201102070056 20201102070064 20201102070067 20201102070077 20201102070082 20201102070150

大学生参加社会实践的意义和途径方式调查报告

一:问题提出的背景及原由

众所周知,现在大学生面临的就压问题越来越严重。时代在进步,社会在发展。而随之而来的竞争也非常严峻的摆在了我们的面前。社会所需要的已经不再是单纯的知识型人才。时代赋予人才新的定义——不仅能够驾驭新科技、具有创新意识,更需要有应用于实践的能力。在现今社会招聘会上的大字报都总写着有社会实践经验者优先。而时下,大学生通过利用课余时间找份兼职工作打打工或在假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打暑期工、实习体味生活已经成为了一股热潮。对大多数学生而言,挣钱是打工的首要目的。有的却认为挣钱并不是大学生打工的惟一目的,不少同学把打工看作是参加社会实践、提高自身能力的机会。许多学校也积极鼓励大学生多接触社会、了解社会,一方面可以把学到的理论知识应用到实践中去,提高各方面的能力;另一方面可以积累工作经验对日后的就业大有裨益。通过调查可以了解当代大学生对社会实践的看法以及透析大学生生活实践情况,从而结合马克思主义哲学分析大学生社会实践所存在的问题以及提出解决方法,使大学生能正确对待社会实践,在实践中见真知。在往后实践中能更好地接触社会、实践自己的专业技能,寻找发展的机会。

此外,大学生社会实践作为一种以实践方式实现高等学校教育目标的教育形式,是高校学生有目的、有计划地深入现实社会,参与具体的生产劳动和社会生活,以了解社会,增长知识技能、养成正确的社会意识和人生观的活动过程。它与课堂教学相辅相成,共同完成高校人才培养任务,实现学生全面发展的目的。因而已成为各高校关注的重点。

为了充分了解大学生实践活动的现状,整合大学生们所反馈的信息,以便高校和学生自身更好的认识社会实践中所存在的问题从而予以改进。我们开展了此次“大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现状调查”。对大学生有否参加过暑期工、兼职或实习,最想参与何种社会实践,所参与的打工或实习是否与所学专业相符,能否体现实践与理论知识相结合以及在工作或实习中获得了什么等问题进行展开。

二、(一)具体调查统计结果分析如下: 一):调查目的,调查对象:

大学生成长成才,是高等院校普遍关注的问题。而大学生社会实践已成为培养合格大学生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决不能忽视或放弃大学生社会实践。因此这次调查就选择了四川外国语大学70名在校大学生。通过对各个年级、各个学院的学生进行调查,从而了解了他们对大学生实践最为关心的问题。

调查方法:通过派发问卷进行调查,发放问卷共70份,收回有效问卷50份。

二)、调查结果与分析

(一)调查结果

本次调查共发出问卷70份,收回问卷50份,有效问卷50份,回收率约70 %。

经统计结果显示,大部分高等院校大学生都参加过社会实践1~3次,74%的大学生认为社会实践很有必要,40%的大学生愿意投入两周之内的时间参加实践活动,32%的大学生愿意投入一个月以上的时间,绝大多数大学生认为社会实践应安排在周末和寒暑假等任意闲暇时间,70%的大学生通过网络、报刊、广播电视的方式了解社会实践的信息,62%的人通过传单、海报和老师同学介绍,40%靠学校通知,74%的大学生对志愿服务的社会实践最感兴趣,其次是生产劳动及社会服务和创业尝试,72%的大学生最想去事业单位参加社会实践,50%的人最愿意在政府机关部门,36%的学生基层单位和工厂企业,84%的学生倾向于选择自己感兴趣的实践内容,64%的人倾向于选择与自己专业密切相关的实践内容,大多数人最想通过实践活动增强人际交往能力,广交朋友,其次64%的人最想积累经验,56%的人想增强工作能力,绝大多数(90%)把积累经验、为就业做准备作为参加社会实践的目的,其次是关注、了解社会现实和学有所用、锻炼自我,70%的人认为参加社会实践的困难在于寻找实践机会,52%的学生认为与学习产生冲突是参加实践活动的困难之处,54%的人认为现在的大学生社会实践存在意义不大、成了廉价劳动力的问题,其次是时间短,无法真正进入角色和项目空翻,太过形式化以及实践中缺乏应有的指导,在课题感兴趣的情况下,绝大多数(80%)认为时间问题会让他们想要放弃社会实践,60%认为客观环境因素和学习压力会让他们想放弃社会实践。

(二)调查问题分析

1、动机与认知

实践动机与对实践的认知在整个实践过程中占有很重要的先导地位,是否具有端正的动机与明确的认知对整个实践的成败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与影响。所以我们在问卷调查的设计上首先调查的便是对参加社会实践的态度与看法,从调查结果来看,大学生普遍认为参加社会实践是很有必要的,并且身体力行,或多或少的进行了某些社会实践活动,实践次数依照大学生年级的升高而增加,而对于实践动机来看,积累经验、为就业做准备和关注、了解社会现实、学有所用、锻炼自我作为绝大多数大学生的主要思量,这说明大部分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旨在锻炼自己,提高自身竞争力和适应社会的能力。3、4、11题的设计就是对大学生对社会实践的认知与态度的考量。2具体实践情况

第 5、6 题的设计是为了了解大学生参加社会实践的时间,从结果中看,大部分学生认为在周末寒暑假等空闲时间时间做社会实践,而且愿意投入较长时间,这说明当代大学生积极参加社会实践的兴趣高涨,十分乐意响应社会需求。8题的调查结果显示大多数大学生最感兴趣的是参加志愿活动,这体现了我们生活水平不断地提高的同时,当代大学生人不忘体验人间疾苦的成熟心态和吃苦耐劳的优良传统品质。7题说明了现实生活中,随着科学技术的兴盛发展,多媒体等传媒捷径为大学生的社会实践提供更为便利的了解社会实践具体信息的途径。

9、10 题的设计理念在于对大学生就业去向的探索,大部分学生想要从事事业单位而且喜欢从事自己感兴趣的职业,由此可见,当代大学生对创业和事业十分期待,雄心勃勃,符合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接班人的荣誉称号。

3困难与需求

第13、14、15题的设计着重调查目前大学生参加社会实践的困难与问题,结果表明:寻找实践活动机会和与学习冲突成为了主要困难,而且多半数人认为参加的实践活动意义不大,成了廉价的劳动力,时间短无法进入角色。缺乏应有的指导,由此,揭露了当前的现状:社会上对大学生参加社会实践的具体项目不够专业,不够用心,而且在时间的安排上也不合理,没有考虑到大学生的实际问题,例如:时间和距离无法结合大学生的实际情况。

二、(二)具体的访谈分析如下

通过对大学生进行的访谈,我们发现大多数学生是非常认可社会实践的,但是普遍存在的问题是,大学生能过获得实践的机会少,途径少,骗子多(尤其是有些中介机构)。所以也导致那些想参加社会实践的大学生畏惧社会实践,不敢轻易涉入其中。

三:经过调查及访谈研究我组总结,大学生参加社会实践,主要有以下几点意义:

1、社会实践利于锻炼学生实践能力,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大学校园毕竟不是完全的社会化,实践提供这样一个契机,让大学生们更多接触社会,了解社会现象,开阔视野,扩大知识面,从实践中学习新的知识,通过所从事的工作,一方面挖掘自身潜在的能力,另一方面发现自己的不足之处,综合能力往往是一个学生在社会交往,社会适应多方面能力的体现,在与社会的交流中,已有的能力得到锻炼,亟需提高的能力使大学生对自己缺陷有所了解,社会需要什么样的人才,可以在以后的发展中为社会需求做好准备。

2、社会实践是对当代大学生价值观构建与个性塑造与检验的良好方式。

高中时代的应试教育在很大程度上束缚了学生们独立思考的能力,使学生们的视野局限于纯粹的知识中,告别高中时代,大学的自由度提高很多,特别是思想的自由度,价值观通常在这个时期形成,很多学生的思想仍旧停留在高中阶段,思维模式的转变,独立思考的能力与自我判断的能力都有待提高,学生们的思考方式可以在社会实践中得到验证,从而主动积极的吸收利于自身发展的思想方法,由于文化思想的多元并流,社会的不良风气对学生也有影响,这就考验他们的判断力与决策力,种种不同方式的实践从许多不同方面检验学生的价值观,对其价值观的形成修复有积极地促进作用。

3、社会实践对大学生实现人生价值,认识人生意义大有裨益。

这同时也是价值观的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要求我们要在实践中学习马克思主义,弘扬民族精神,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有文化有纪律,社会实践正式这些优良精神品质的试验方式,学生可从中体会劳动的价值,人生的意义,实现自我价值,对学生的价值追求,政治文化信仰都将有影响。

4、大学生社会实践意义在于能够推进其职业生涯的建构。

社会实践是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前奏。高等教育肩负着为社会输送合格人才的重任。然而,要培养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人才,必须深化大学生的职业规划意识。当前相当多的大学生只是急于找到一份工作,而对于生涯发展意识、生涯决策能力、自我价值认知、职业定位等却一无所知,导致了不少“毕业即失业”的尴尬局面出现。这与高校培养“合格”人才的初衷更是相去甚远。要培养合格的人才,这就有必要以社会实践为

方法入手,推进大学生职业规划进程,以“规划”促“合格”。首先,通过行进中的社会实践,大学生个体可以逐步建立与发展一个整合而适当的自我概念(包括职业自我),并将其转化为实际的选择与生活方式,实现个体的生涯发展目标。至此,大学教育便成为实时调整以满足社会市场需要的一种“液态”教育活动。这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当前社会需求与高校在在教学理论、专业和课程结构以及教学手段等方面常与现实脱节的局面,促进高校办学进一步适应市场经济的要求。其次,人生规划中的关键是合理职业定位。定位准确,才能使规划实用有效,否则,规划制订得再好也无法变成现实。通过社会实践,学生将在以活生生的职业情境中,进行正确决策,科学规划人生;认知自身的能力、能力倾向、兴趣、兴趣、个性等,以及明晰个人的职业价值,利于未来将个人追求与社会发展相结合,进行合理定位。途径方式

1、从实践客体的商业性和实践主体的个人倾向出发,可以把其分为有偿性与无偿性。这也是主要的区分大学生参加社会实践的形式。有偿性包括商品促销,家教,翻译员,家政员,商业贸易,校园代理人,文化演出,打杂工,文化宣传员,广告张贴发布等等;无偿性包括义务工作者,志愿者,社区义务劳动者等等。大学生的个人倾向不同,对实践客体的选择也不同,学生们普遍希望获得报酬,对自己的生活也是一种补充,对于义工来讲,体验不同,意义自然不同,学生们从中获取的不是物质金钱上的鼓励,没有功利性,完全是自愿,精神上得到的影响会更大些。下面针对上述的几种方式加以阐述。

(1)打杂工是很多大学生暑假的主要生活方式。现在大学暑假一般都两个

月左右,这么长的时间找些零工做做既能锻炼自己,又能赚些学费钱,减轻父母压力,不失是一种很受欢迎的社会实践方式。但是,这也是最危险的一种社会实践方式,因为很多大学生在急切找工作时,胡乱投简历,或者轻信招工人,往往是打了工但拿不到钱,或者是被骗报名费材料费等。更有甚者,陷入传销的陷阱,得不偿失。

(2)志愿者的实践活动是既辛苦又光荣的。他们既要做好自己,又要服务好别人。在取得圆满成功的2008年北京奥运会闭幕式上,数以万计大学生报名参加的奥运志愿者。在采访中,有大学生志愿者感言:“这是我一生最宝贵的经历!”我想,这些幸运的志愿者同样也称得上有了一次最宝贵的社会实践!作为志愿者的大学生,他们可以是公路上维护交通秩序的协管同志,可以是义务到农村、到西部边疆执教的人民教师,可以是到基层当村长的干部。这种实践方式,在我看来是伟大的,是有智慧、有志向、有勇气的青年大学生所青睐的。

(3)实习工作也是一种比较受大学生欢迎的实践方式。大学生经过学校的介绍信或者通过自身努力,找一些政府机关或企事业单位,通常采取无偿的方式,对在学校学习的知识进行锻炼。大部分家长支持子女的此类实践活动。在家和学校一门心思学习,需要在社会上慢慢磨炼,锻炼他们意志的品质。

2、对于大多数大学生来说,选择与自己所学专业相似的职业是最优的,比如学习旅游管理专业的学生,可以在旅游区做义务讲解员;法律专业的学生在社区做法律宣传,法律调解员,师范生最好是家教工作。

3、实践客体的多元化,也就是职业角色的多角度化,包括文化教育,经济,娱乐等领域的职业,能够培养大学生们在不同方面的兴趣,锻炼不

同的能力,比如做主持人与做家教是两种不同的形式,分别侧重培养他们的语言表达与专业知识的运用能力,这也依学生们的兴趣所为。

社会实践是当代大学生自我完善、尽快成长的必由之路。离开了社会实践,就谈不上人才的成长和发展,更谈不上发明创造。那么面对新时期社会的转型,国家的教育方针也发生了变化。《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指出:“要积极探索和建立社会实践与专业学习相结合、与服务社会相结合、与勤工俭学相结合、与择业就业相结合、与创新创业相结合的管理体制。认真组织大学生参加军政训练、社会调查、生产劳动、志愿服务、公益活动、科技发明和勤工助学等实践活动,使大学生在社会实践活动中受教育、长才干、做贡献,增强社会责任感。”总之,大学生参加社会实践对学生自己来说是一次有益的对社会环境的积极适应,对自己综合素质的初次测评,对以后的学习自身素质的养成都有重要意义,大学生是社会的一个特殊群体,他们以后在社会上的作用不容忽视,社会实践使学生们逐步走入职业化道路,感受到职业人士的行为生活习惯,社会发展,国民整体素质的提高都有赖于大学生们自身素养的提高。因而社会实践很重要,实践方式的选择可以多样化,当今社会,复合型与创新型人才亟需,社会实践也是一种磨练自我的途径。

最后,希望通过我们小组关于“大学生社会实践意义和途径方式”的调查报告对大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有一个建议或指导的帮助作用。

附录:

[1]问卷调查表及问卷结果统计 [2]访谈提纲及访谈过程记录

6.大学生社会化及其途径 篇六

[摘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养是学校德育工作的一项重要任务,本文立足学校层面,从课堂教学、校园文化、实践活动、管理服务方面探索中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途径。

[关键词]初中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途径

党的十八大明确提出“三个倡导”为内容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既凝聚了民族的传统道德精华,又彰显了时代精神和人文要求。中学生处于人生第二个发展期,在这个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作为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他们的思想能否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来充分武装,不仅关系着中学生能否健康快乐成长,而且影响着党、国家和民族的前途命运是否顺畅。中学是培养和实践未成年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阵地,中学教育一定要有意识地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全程,这不仅仅是教育战线贯彻学习十八大精神的重要举措。更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培育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的重要手段。

途径一:充分发挥课堂教学的主阵地作用

课堂教学是学校教育的核心,有效的课程设计和教学组织能够充分发挥课程的德育功能,将传授知识、培养技能及熏陶情感熔铸在课堂教学之中,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确保学生一方面达到落实基础知识的要求,另一方面也要实现形成正确的价值认知和积极的情感体验的德育目标。

1.德育课程为主导

要开足开齐德育课程,将学校德育课程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主导作用充分发挥出来。我校把学生认知、认可、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教育重点,各年级根据学生的认知能力和心理特点制订出德育目标和教学内容,因材施教,有的放矢,实现核心价值观的要求形象化、生动化、通俗化。同时,充分挖掘地方文化及学校资源,编撰校本教材,开设地方课程,努力实现德育课程的多样化,用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及学校课程来构建课程体系。以东坡中学为例,我校地处四川省眉山市东坡区,这是一座历史文化名城,孕育了享誉中外的千古文化名人苏轼,我校以“东坡”命名,自然倡导东坡文化,并努力挖掘其中的精神内核,如苏轼处世的旷达、淡泊名利的从容、求学为人的勤睿等。这些不仅是中华民族传统道德的体现,更被我们赋予时代的新意,在学校德育实践中发挥积极的作用。我校编写了校本教材《魅力东坡》,出版了校刊《浪淘沙》及校报《东坡有约》,文化搭台,文明唱戏,让学生受到中华民族传统道德的熏陶。

2.其他学科德育渗透

我校充分挖掘各学科所蕴含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资源,尤其是语文、历史、艺体、地理等课程,要求教师在教学设计时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细化落实到目标之中,在传授学生知识及培养孩子能力的同时,课堂教学全过程要有意识地把态度、情感、价值观自然地融入其中。实现学科间的相互渗透、主动配合,通过开展优秀德育教学成果交流及展示活动,促进优秀经验、做法推广,以达到德育课和学科教学的自觉融合。将协调共振效应发挥到最大限度,有力提升综合育人效果。

途径二:充分发挥校园文化的育人作用

校园文化是一所学校人文历史的沉淀,更是特色内涵的外在表现,对未成年人思想道德的养成发挥着深远的影响,具有导向作用。我校把苏东坡先生的人格追求、勤奋治学、政治信仰与卓绝才华作为校园文化内涵与文化景观的重要内容。在实践中,我们将核心价值观和东坡精神相结合,找出契合点,将核心价值观融入到校园文化之中,充分发挥校园文化的育人作用。

1.校园环境育人

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校园人文环境建设结合起来,实现环境、文化、历史及价值的和谐统一,发挥环境文化借景冶情、以物载德的感染、熏陶及引导作用。在实践中,我校充分利用校园宣传栏、校刊校报、校园广播、学校网站及微博等宣传主阵地作用,以不同形式,大力解读、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及要求,营造浓厚的舆论氛围,形成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良好风气。建立班级图书角,完善班级借阅制度,开展“诵读经典”、“名人轶事大家讲”等活动,加强图书馆建设,争取资金,不断充实学生读物,营造“书香校园”环境。加强学校精神文化及行为文化的建设,加快推进校风、教风、学风及服务风等“四风”建设,让学生潜移默化地接受、认同并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2.校内活动育人

以民族传统节日、国家法定节日以及学校庆典等为依托,积极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专题德育活动,引领学生在思想上深入认知,行动上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将校园特色文化活动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融合,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创建一批校园文化精品和优秀学校社团。在实践中,我校通过开展“校园文化艺术节”、“读书节”、“科技创新节”、“体育健康节”,组建“文学社团”、“漫画社团”、“现代舞社团”等,寓教于乐,让学生在活动中接受和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3.学校制度育人

我校以学校章程为核心,结合“三个倡导”,进一步完善制度文化建设,使其与学校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相适应。通过确立办学理念及办学目标,健全学校规章制度,建立民主监督机制,确保制度科学化、人性化,使教师和学生行为常规均能体现学校办学特色,将教师文化、学生文化及管理文化等融为学校团队文化体系。营造积极向上、乐观进取、阳光活泼的校园氛围,提高师生的校园幸福感,建设和谐校园和培养健全人格,建设师生共同的精神家园。

途径三:充分发挥体验实践的养成作用

实践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生命力所在。这就要求我们的德育工作必须重视体验、实践、感悟及创造的过程,创设情景,让学生转换角色,亲身体验,在此过程中使学生深入体会并掌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涵,而且能够在学习生活中自觉地践行。

1.注重习惯养成教育

把培养未成年人良好、自觉的文明行为习惯作为立足点,将中学生身心健康、快乐成长视为目标,开展主题多元、形式多样的习惯养成教育活动。在实践中,我校通过开展文明礼仪教育和角色体验活动,引领中学生从小事做起。从细节着手。培养文明礼貌的好习惯,以行为的外显来夯实心理健康的基础。同时结合“创卫”和“城乡环境综合治理”等活动,将学校各类考评指标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践要求结合起来。广泛动员,师生齐参与,使之浸润心灵,促进文明风尚的形成。

2.丰富社会实践活动

社会实践是核心价值观体验内化的关键,结合学校实际,贴近学生要求,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细化,引导学生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转化为实实在在的行动。在实践中,我校组建学雷锋学生服务队、学生志愿服务队到福利院、敬老院开展公益活动。结合“创卫”和“城乡环境综合治理”等活动组织学生打扫学校周边卫生,并教育引导学生主动承担家务劳动。同时利用“校外德育基地”平台。开展各类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去内化价值观。

3.拓展网络德育空间

我校充分利用校园网、校园网站等资源和微信、微博等平台,开展了“我的中国梦”、“三爱三节”等主题教育,发挥社交媒体的聚合效应。及时拓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覆盖面和影响力。抓住青少年学生关注社会热点问题的特点,运用学生易于接受的“网络语言”,开展有针对性的网络评论,积极引导网上舆论。引导学生合理使用互联网、手机,正确看待网络世界,有充分的辨别能力来应对网络中呈现的不良信息,学会自觉抵制网络中可能存在的不法行为,更要防止沉迷于网络以致影响自身的健康成长。

途径四:充分发挥学校管理服务的育人作用

1.用管理育人

我校根据德育工作的规律和学生成长的规律,拟定了各种日常管理和行为规范的各项规章制度。并且注重在平时的管理中呈现价值导向,充分鼓励符合核心价值观的行为和制约违背价值观的举止。针对日常教育的管理,我校开展了学生综合性量化考评,把“爱国、诚信、友善、文明”作为学生在校生活中的行为准则,努力提高学生自觉奉行和有效践行的能力。

2.用服,务育人

打造高素质教师团队,要求教师把解决实际问题的服务教育同思想教育相结合,把解决学生最关心、最现实、最直接的问题放在第一位,深入细致、务实高效地做好服务学生的各项工作。同时通过开展大课问、体育健康节等活动,积极组织学生参加体育运动,关注个人身体健康;也设立了心理咨询室,通过心理课、团体辅导、个体咨询等形式,加强心理健康教育;还开展法制宣传周活动,通过专题讲座、宣传栏展示、班队主题活动等形式强化法制教育:更有举办安全周活动,通过讲座、演练、知识竞赛等体验形式,对学生进行安全意识的培养,有效保证学生的健康成长。

7.浅析当代大学生人格教育及其途径 篇七

1、当代大学生人格问题的表现

在新旧体制转轨过程中, 我国在经济等各方面都取得了很大的发展。但与此同时, 社会各阶层出现的“人格危机”影响社会的和谐发展, 并引发了一系列社会问题。“人格危机”主要是指:传统人格中的依附性倾向已经不能适应市场经济对独立性的要求;在人们没有完全摆脱传统人格的情况下又要逐渐形成与社会变革相适应的新人格, 新旧观念产生冲突。社会上出现积极与消极两方面表现, 导致人们在某些方面有严重低俗的表现。大学生的人格缺陷主要表现在功利性:重利轻义, 理想、信念失重;分裂性:知行不一、诚信缺失、道德败坏;依附性:人格不独立、心态失衡、意志薄弱;唯我性:个人主义、唯我独尊。

2、当代大学生人格教育的重要性

(1) 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需要

人格教育是一个经久不衰的话题, 重视和优化大学生人格教育是现代教育的必然选择。它不仅关系到弘扬我国的民族精神, 也关系到未来社会的昌盛、繁荣。美国的教育家麦克唐纳说:“光有品性没有知识是脆弱的, 但没有品性光有知识是危险的, 是对社会潜在的威胁。”

(2) 当代大学生个人健康成长的需要

一个人的人格除了受先天遗传因素影响之外, 主要是靠后天的教育塑造及环境影响。人格的发展经历幼儿期、少儿期、青年期、中年期和老年期几个阶段, 每个阶段人格各有其不同特点和发展任务。大学生正值青年, 其生理和心理上还不太成熟, 绝大多数学生的价值观随社会上各种思潮的变化而变化, 他们的主导性的价值观正在形成过程中。所以在这个时期进行人格教育有利于当代大学生全面发展和完善。

二、当代大学生人格教育的方法和途径

人格教育是一种着眼于心灵改造和品格重塑的教育。人格教育的实施过程, 实质上是对学生心理结构进行改造、重组和升华的过程。塑造符合当今社会发展需求的人格品质, 需要多方面、多层次、多形式地对大学生进行人格教育和长期不懈地新思路探索及实践。

1、确立“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

“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 归根到底是为了社会中人的发展。“以人为本”从教育目的角度出发, 强调使学生成为全面、协调发展的人, 重视学生在教育、教学中的主体地位。要深化教学改革, 不断完善人才培养模式和教学方法以适应学生发展的客观需求。换位思考, 考量当今大学生的实际需求。在学科建设上按照学生发展状况加设课程, 如美育和体育;同时尊重学生内心需求及他们提出的有益意见。使学生有尊重和满足感, 激发对学习和生活的热情和信心。从而通过教育确立和传达“人文精神”。

2、重视心理健康教育

大学生多处于20岁上下的年龄, 身心较不成熟。经常出现意志不坚定、价值模糊和理想虚无的彷徨现象。当今社会发展速度迅猛, 大学生的生存和就业压力都很大。学校和家长要给予的关怀和指导, 使大学生们及时释放心理困扰, 不断正确认识自我和把握自我, 增强抗挫折能力和适应能力。

学校应开设专门的心理辅导机构, 教师采取巧妙的方式对其进行有针对性的心理辅导。可以是面对面的谈心方式, 也可以设置一些无伤害的暴力器材, 方便学生释放愁绪。一方面使学生意识到自己的人格缺陷, 另外通过心理训练和释放逐步消除缺陷, 使其人格趋向健全状态。

3、加强大学生自我教育

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 一切客观环境因素的影响都要通过主观的自我调节才能发挥作用。人格实质上是一个人内心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外在行为表现。处在大学时代的青年学生, 随着认识能力和独立自主能力的不断发展, 其人格的形成和发展开始由外部控制转化为主动的自我控制, 基本形成了对现实社会问题进行批判性思考的能力。教育者应利用这一特点, 引导大学生自觉地加强自我修养和人格塑造, 成为人格健全的国家栋梁之才。成为一个人格健全的人, 不仅要有基础理论知识, 还要具备现代素质。包括健康的心理结构、独立的人格品质、积极的思想观念、浓厚的民族精神、远大的理想目标、强烈的道德意识、和谐的人际关系和广博的才智维度。

4、营造和谐的家庭氛围

家庭教育是最基本的人格教育。家庭是自然形成的生活环境, 对个体的思想品德和行为习惯的影响往往比任何环境要深刻。家庭结构、家庭成员的关系、家庭在整个社会环境中的地位和作用、父母的养育方式等因素, 无一不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大学生人格的形成。家庭教育有其自身特点, 是通过家长的言传身教和家庭生活的实践, 随时随地进行, 而且多数情况是在无意之中进行的。家庭教育是长久教育, 是学校教育的有力助手和必要补充。

5、创造健康的校园环境

学校是人格社会化的主要场所。校风、教学、师资以及管理等方面都会对德和校园文化四个方面。校风具有重要的感染、促进和调节作用。积极、健康、向上的校风能够激人向上, 陶冶高尚情操, 约束不当行为。

创建良好的校园环境一方面是要加强师德培养。在学生心目中, 教师占据着特殊地位, 是他们学习和生活的长者、导师和楷模。教师不仅要掌握传授知识的技术, 而且还要做到为人师表, 对大学生人格的形成有着潜移默化的指导定向作用;另一方面是要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校园文化是指学校在从事课内外的各项活动中所创造的精神财富以及承载这些精神的规章制度、组织活动和物质形态。同时要加强网络文化建设, 趋利避害, 防止大学生人格受到网络不良环境的渗透和破坏。

摘要:随着现代社会的快速发展, 当代大学生既有符合社会要求的积极变化, 同时也存在一些不能适应当今时代发展的现象。部分大学生出现人格缺陷现象, 影响个人和社会发展。本文在强调人格教育重要性的基础上, 建设性地提出教育对策, 力求能够为当代大学生人格健康发展有所贡献。

关键词:人格,人格教育

参考文献

[1]樊富民主编:《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 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1年版。

[2]高玉祥:《健全人格及其塑造》,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7年版。

[3]郭光初:《高校学生人格障碍成因剖析和对策思考》, 《浙江师范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3 (3) 。

[3]董辉民:《关于大学生人格培育的几个问题》, 《沈阳航空工业学院学报》, 2005 (12) 。

8.大学生社会化及其途径 篇八

【关键词】增强 大学生 社会责任意识 途径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6)04C-0035-03

社会责任意识是指公民对其自身应该履行的义务与承担的责任,是个体认识责任、履行责任的态度,是一个人在社会实践中逐步形成的,是个人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在社会生活中的具体体现。具体来说,社会责任意识是个人为了社会发展而承担各种义务的自觉意识,它要求个人除了对自己负责外,还要对国家、社会负责,处理好个人与集体、与社会的关系。马克思、恩格斯在谈到人的一般责任时指出:“作为确定的人,现实的人,你就有规定,你就有使命,就有任务,至于你是否认识到这一点,那都是无所谓的。”社会责任意识的重要性在于它影响着一个人的社会责任行为,社会责任意识较高的人,能够自觉履行自己的职责,推动个人全面发展,促进社会的稳定与和谐。当代大学生是青年的优秀分子,他们是祖国的希望和未来,国家的富强、社会的发展很大程度上由他们来决定。因此,应增强当代大学生社会责任意识,引导当代大学生把个人前途和国家前途紧紧联系在一起,为社会奉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做一个对国家和社会有用的人。

一、增强大学生社会责任意识的重要意义

(一)增强大学生社会责任意识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构建和谐社会,是我们党基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的全局提出的一项重大任务。高校作为人才聚集地,担负着增强创新能力、培养高素质人才等方面的使命。大学生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力量,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需要一大批责任心的大学生来承担。

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意识不是先天具有的,而是通过后天的学习、教育和实践中形成的。大学生有着多种角色:社会主义的接班人、先进文化的传播者、传统美德的实践者等,国家需要更多的大学生参与到构建和谐社会中来,为社会贡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当代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逐渐稳定,社会责任意识也越来越强烈,要构建和谐社会和实现中国梦,大学生就要具备强烈的社会责任意识。由此可见,必须不断地增强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意识,帮助他们站在时代的高度,认识到增强自己的社会意识的重要性,担负起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责任。

(二)增强大学生社会责任意识是提高当代大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高等教育的目标是要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大学生不仅需要具备强健的体魄、精深的科学文化素质,还要有良好的道德品质和健全的人格,具有较强的责任意识和事业心。当代大学生处于身心正在发展的时期,也是形成“三观”的重要时期,他们的心灵还有很多的自由,“三观”还处于动态中,这个时候他们能接受社会责任意识的教育,就能够调动他们的内在动力,激发他们追求更高的目标。

是否具备社会责任意识是衡量一个人综合素质的重要标准。增强大学生社会责任意识,要从思想上充分调动大学生提高综合素质的主动性,加强他们的社会责任意识,引导他们维护国家和集体利益。

大学阶段对于大学生社会责任意识的提高具有重要意义,合格的大学生应该具备健全的人格、坚强的意志以及优秀的品质,而这一切都依赖于社会责任意识的教育。成功的社会责任意识能够培养出积极乐观、高度负责、具备优秀品质的大学生,而且他们还能够把自己的进步和社会的进步结合起来,不怕困难,把为国家做贡献作为自己的重要责任。

因此,增强大学生社会责任意识是提高当代大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社会责任意识影响着大学生的身心健康、知识的获取以及技能的获得。

(三)增强大学生社会责任意识是社会进步发展的必然要求。主要表现在:

第一,当前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应鼓励人们创造财富,进一步推动社会的经济发展。在市场竞争中,只有具备强烈的社会责任意识才能得到别人的信任,才能取得成功。在市场经济下,我国的“诚信”、“礼义”作为行为准则依然存在,还成为人们从事经济行为的重要准则。人们社会责任意识的增强,有利于市场经济更加持久地发展。因此,增强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意识,引导他们做好个人行为的调整,有助于社会秩序的正常运转。

第二,21世纪是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的时代,社会对人才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仅有扎实的理论基础还不能适应社会的发展,还要具备强烈的社会责任意识。因此,在市场经济下,重视培养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意识显得尤为重要,这有利于提高大学生的素质,从而实现个人与社会发展的统一,促进国家和社会的进步。

二、当代大学生社会责任意识缺失的现状

(一)动力不足,理想信念弱。有的大学生缺乏理想信念,缺乏人生奋斗目标,缺乏人生信仰,对自己要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过什么样的生活等问题模糊。对自己的人生没有长远的规划,就会出现学习和生活的动力不足,理想信念弱。有的大学生认为学习主要是为了了考试、拿文凭,而且还把自己的学习看成是被父母和老师逼迫的,缺乏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把时间浪费在网络游戏和交友上,导致精神状态差,出现迟到、旷课现象。生活中,宿舍的垃圾很多,不打扫地板和课桌,被子、衣服到处乱扔。平时很少参加学校、系部和班级的活动,不参加社会实践,动手能力不强。

(二)缺少对社会责任的担当。人生价值体现在人生过程中的个人价值选择上,取决于如何处理个人利益与他人利益、社会利益。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高校学生能关注国家的发展,积极参与公共事务。但是,享乐主义、拜金主义等错误思想影响着当代大学生,他们更注重实现个人价值,把个人利益放在第一位,忽视了社会需求。

有的大学生重视自我价值的实现,凡事都从自己的角度出发,追求个人的拼搏和实现,完善自我。当自我责任与社会责任发生冲突的时候,有的大学生看重个人利益,凡事都以自我为中心,追求个人价值观,不愿意承担社会责任,不从对国家和社会的责任意识出发,没有顾全大局的意识,没有将个人责任与社会责任紧紧地联系起来。表现在:交友上,一些大学生表现出随意性,对他人缺乏责任心,不负责任;在择业时,过多关注自我的追求,忽视了社会需求,过多关注现实利益,不考虑他人的利益。

(三)诚信意识较淡漠。诚信是处理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基础道德规范,是一个人立足社会的基本要求。增强大学生诚信意识不仅能增强大学生的个人修养,而且是培养社会主义接班人的需要。但是一些大学生诚信意识较淡薄,考试作弊、拖欠学费等现象时有发生,面对诸如无偿献血等活动,没有积极主动、没有自愿地去参加,还需要行政命令去推动。大学生诚信意识淡薄,究其原因,主要是受到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他们对社会上的不诚信现象缺乏理性分析和判断,而且他们自身对诚信的认识不够深刻,导致他们诚信意识较为淡薄。

三、增强当代大学生社会责任意识的途径

(一)加强思想政治教育。为了进一步增强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意识,应加强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根据大学生的思想特点,强调以下几个方面:

1.加强爱国主义教育。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激励着无数的爱国人士为国家抛头颅洒热血,是推动国家发展的巨大动力。中华民族历来就有很强的责任意识,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的民族精神。爱国主义教育是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要贯穿每个人的一生,促进社会责任意识的增强。

第一,高校加强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只有热爱祖国的人,才能有着强烈的社会责任意识,让大学生深刻了解我国的光荣历史,真真正正地从内心上热爱祖国,自觉自愿地为祖国和社会做出应有的贡献。大学生要培养热爱祖国之情,立志报效祖国,把自己锻炼成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有用人才。

第二,充分发挥课堂教育的重要作用。以课堂教育为主,对大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高校可以增加国情、党史、革命传统等多种课程内容,通过老师主讲、师生共同讨论、观看革命片段等形式,让大学生深刻了解党和国家的历史,激发他们的爱国热情,从而继承中华民族优良传统,为报效祖国而奉献自己的青春。

第三,组织大学生参加爱国主义教育活动。可以开展一系列教育活动,比如在“七一”建党节、“八一”建军节、国庆节时开展演讲比赛、征文比赛、观看革命影片、参观革命纪念馆、参观博物馆、参观先烈故居等活动,让大学生接受爱国主义的精神洗礼,既增加大学生的党史知识,又使大学生珍惜今天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还促使大学生树立奉献社会的远大志向,还提升爱国主义情感,形成对国家强烈的社会责任意识。

因此,要增强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意识,让他们时刻领悟到自己与祖国共命运,加深他们对祖国的热爱,自觉地投入到祖国的伟大事业建设中。

2.强化理想信念教育。强化理想信念教育既有益于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又能增强精神凝聚力,促进社会的发展。因此,应加强对大学生的“三观”教育,引导大学生正确处理社会与个人之间的关系,遵循社会规律,承担起自己的社会责任。强化理想信念教育,是解决大学生理想信念弱化的重要途径。用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武装大学生的头脑,让大学生认识自己的社会责任,树立远大理想,坚定马克思主义信念,自觉抵制社会上各种不良的思潮。教育引导大学生树立报国志向后,要有实际行动,不怕艰辛、脚踏实地、奋发图强,为国家做出应有的贡献。

3.进一步加强国情教育。增强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意识,使大学生对当前的社会现实有正确的、客观的分析,保持清醒的头脑,坚决抵制社会上不良习气。引导大学生熟悉中国近现代史,学习中华民族的文明史,让他们充分认识我国国情,关心国内外大事,立志振兴中华,树立远大的理想,从而能够客观地关注国家的问题,关心国家的前途。

4.网络道德教育。高校借助网络平台与校园文化相结合,形成思想政治教育阵地,建设集知识性、服务性一体的思想政治教育网站,开展有意义的、有科学性的网络教育活动。由于网络的隐秘性,大学生在现实中无法做到的事情,有可能在网络上肆意妄为,逃脱社会责任。面对这种情况,高校必须因势利导,充分发挥网络的正面影响。

第一,密切关注网络动态。关注大学生的网络言论和行为,及时地掌握他们的思想状况,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积极地沟通与交流。高校可以配备思想素质过硬的、工作能力强的人员从事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管理,进一步建设和完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

第二,加强网络道德教育。网络道德是在处理与网络的关系中,人应遵守的道德观念。应要求大学生遵守网络道德规范,把握正确的网络行为。对于大学生网络上的不正确的言语,应及时地给予批评,告知辅导员及时进行教育,加强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意识,规范他们的网络行为,引导他们科学地、客观地分析社会现象,认清当前形势,不要受到不良风气的影响,增强自身的社会责任意识。一方面,引导大学生看到祖国取得的巨大成就,看到祖国的强大,树立起民族自信心。另一方面,高校可利用网络资源,引导大学生关注全世界的大事,关心人类的命运,增强他们的忧患意识,促使大学生成为热爱祖国、目光远大的公民。

(二)鼓励大学生勇于担当社会责任。增强当代大学生社会责任意识,重要的是要引导大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掌握知识,提高文化素质,积极、热情地参与公共事务,更好地担当起社会责任。

1.引导大学生掌握知识,担当造福社会的责任。大学生作为在校学生,最基本的社会责任就是学习,不断提高自己的文化修养,更好地承担起造福社会的责任。大学生除了具备专业知识外,还要掌握人文科学知识。提升文化素养,是大学生在接受知识的同时承担传承中华文化的社会责任。首先,树立学习目标,运用科学的方法,学好每门课程,广泛吸收人文知识,增强文化素质。其次,利用课余时间刻苦钻研知识,在专业领域方面有突破,不断提高自己的知识水平和能力。

2.引导大学生积极参与公共事务。积极参与社会公共事务是社会赋予每位公民的权利和义务,也是当代大学生作为责任公民的必要责任之一。高校应引导大学生主动参与到国家和社会管理中,为社会注入新鲜血液。大学生参与公共事务具有一定的优势,他们具有一定的文化知识底蕴,有创新精神,参与公共事务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较高。因此,大学生能从多方面考虑问题,能够看清事情的利弊,为社会发展提供有价值的建议,从而提升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意识。

(三)培养大学生诚信意识。诚信意识的养成激发诚信行为的出现。应发扬中华民族优良传统,剖析社会中不诚信的例子,培养大学生的诚信意识。首先,通过思想政治课的课堂教育方式,重视培育人才,将德育和学生的成绩放到同等重要的位置,引导大学生从自己本质上内省来提高修养,把诚信转化为内在修养。其次,高校切实把诚信作为德育工作的主要内容,让大学生意识到诚信是为人处世的基本准则,无论是在专业还是社会领域,都要树立牢固的诚信意识,大学生的诚信意识越深刻,诚信行为越正确,按照诚信规则做事的自觉性越高。

(四)鼓励大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大学生只有在实践中才能把社会责任意识变成社会责任行为,只有在实践中社会责任意识才能获得检验。高校多鼓励大学生接触社会,参加各类健康有益的社会实践,让大学生在实践中激发社会责任意识,从而实践自我价值。

1.开展勤工助学活动。高校可以鼓励家庭经济较为困难的大学生参加勤工助学活动,在不影响学习的情况下,课余时间参加校内的兼职工作。可以清洁教室、清洁宿舍,到图书馆进行图书分类,到实验室整理仪器,可以帮助老师录入信息、成绩,等等。勤工俭学工作提高了大学生的动手能力,还帮助大学生解决经济困难,让大学生通过体验工作岗位来增强他们的社会责任意识。

2.开展志愿者服务活动。志愿者服务活动已逐渐成为大学生参加社会实践的重要途径之一。高校的团委等职能部门大力宣传志愿者服务工作的意义,并动员大学生参与志愿者服务活动。大学生可以参加支教活动,走进社区,走进敬老院,走进福利院、孤儿院,与不同层面的人们进行沟通交流,触动大学生的爱心和社会责任心。

通过社会实践,大学生从中真正接触社会,了解社会,了解国情,明确社会发展的远景,增强自身的社会责任意识。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2:329

[2]程军栋.浅谈高职院校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意识[J].中国成人教育,2014(14)

[3]陈菲、焦垣生.大学生责任意识教育应着力把握好的几个问题[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3(11)

[4]蔡敏莉.当代大学生责任意识教育研究[D].苏州:苏州大学,2013

[5]史颖超.试论大学生社会责任意识的培育[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13

【作者简介】李 杨(1983— ),女,广西大学行健文理学院辅导员,助理研究员。

上一篇:销售后勤第一季度总结下一篇:学会之半命题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