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前教育课程论教学大(精选11篇)
1.学前教育课程论教学大 篇一
从《大教学论》看夸美纽斯的教育思想
郑 静(达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成教处,四川达州635000)【摘 要】夸美纽斯的教育思想集中体现在其专著《大教学论》中,他系统完整地阐述了其教育目的、自然主义教育思想、教学过程以及教学组织形式等,在世界教育史上占有重要的历史地位。
【关键词】夸美纽斯;适应自然;泛智论;教育思想
西方教育发展史上,自亚里斯多德首先提出“自然教育”以来,这一原则已为许多教育思想家所接受。17世纪捷克著名的教育实践家和教育理论家夸美纽斯依据自然适应性原则,第一个提出了较为完整的教学原则体系。夸美纽斯的教育思想内容丰富、结构完整,奠定了近代资产阶级教育理论体系的基础,在世界教育史上占有重要的历史地位。
一、夸美纽斯《大教学论》产生的时代背景
1592年他生于一个磨坊主的家庭,这正是欧洲从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过渡的历史时期。他16岁进入拉丁语学校学习,毕业后入德国赫尔朋大学神学系、海德堡大学学习。在大学期间,他研读了古代思想家以及人文主义思想家的著作,产生了在人民中间传播知识的民主愿望。1614年,他大学毕业回国,主持捷克兄弟会的文法学校,开始了他一生的改革旧教育、建立新教育的伟大事业。
1628年,由于战乱,他迁居波兰避难。侨居波兰期间,他一面主持一所古典中学的工作,一面从事教育研究。他系统地研究了古希腊、罗马的优秀教育遗产,吸取了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教育思想,总结了当时新兴资产阶级教育经验,并结合自己长期的教育实践,系统地阐述了改革旧教育建立新教育的思想,写出了大量教育专著和教科书,逐步形成了较为完整的教育思想体系。
在他大量的教育专著中,《大教学论》成就最高,尤引人注目。《大教学论》以严谨的结构系统地论述了改革经院主义教育,建立资产阶级新教育的主张,首次提出了一个比较完整的体系,是近代第一部教育学著作,为近代教育理论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二、夸美纽斯《大教学论》的主要思想(一)教育指导原则
在《大教学论》中,始终贯串着一个核心指导原则,即教育必须适应自然的原则。
所谓教育适应自然,就是指教育必须遵循自然界的普遍规律。在夸美纽斯看来,自然界存在一种“秩序”即普遍规律,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因而人类的教育活动必须与自然界的普遍规律相适应。他认为旧学校的根本错误是它违背了自然,他强调学校改良的基础应当是一切事物里的恰切的秩序。他借用鸟儿选择春天繁殖,园丁选择春天种植,它们或他们的活动都选择合适的时机,借以批评经院主义教育没有选择运用心理的恰当时机,指出遵循自然的秩序,人类的教育应当从“人生的青春”即儿童时期开始,强调遵守合适的时机。为此,他还列举大量自然现象来论证自己的每一个教育主张。
教育适应自然,还包括教育必须适应儿童本身的身心特点。教育要依照儿童的自然本性去进行教育,培养心智和谐发展的“自然人”。夸美纽斯主张按照儿童的心理特点和理解能力,划分儿童的学龄阶段,建立全国统一的学校制度。他向自然引证:一年有四季,四季循环有序,依次相连,因此儿童的“全部期间应当分成四个明显的阶段,即幼儿期,儿童期,少年期,青年期,我们应给每期分派六年的光阴和一种特殊的学校”。[1](P19)(二)教学理论
作为教学思想中最重要的部分,教学理论在夸美纽斯的教育专著《大教学论》中得到了最为充分的阐述,并以课程论、教学过程论和教学组织形式论等基本思想展开。课程是指一定学科有目的有计划的教学进程,教学课程是为教学目的服务的。夸美纽斯的基本思想是泛智论。夸美纽斯祟尚广博的教学,他认为要“把一切事物教给一切人类”,使人类获得“真正的知识,高尚的行谊和最深刻的虔诚”,[1](P3)他称之为“泛智教育”。他所设想的教育内容是极其广泛的。具体来说,包括四方面的内容: 1.“认识事物”,“希望知识领域里的全部精华都能在头脑里生根”。[3](P234]即学习百科全书式的知识,要使学生“掌握一切必须熟悉的东西,理解一切事物的原因,懂得一切事物的真正有益的运用”。[2](P340)2.“动作的熟练”,夸美纽斯反对呆读死记,主张把知和行结合起来,“认识事物必须加上实践活动,没有这一活动,甚至通晓事物的人,在事物面前也会茫然不知所措”,[3](P235)“要使我们的学生在这个教学场所不是为了学校而学习,而是为生活而学习”。[1](P51)夸美纽斯强调教给学生的知识必须是有用的。教师要在教学中向学生指出知识的实际用途,他认为教学内容必须对实现人民的“实际目的”即实际生活有用,“如果所学的知识对于实际的目的没有用处.那就是再无用不过的了”。[1](P110)课程内容的制订是以广博的知识为主,并不要求人人懂得一切科学知识而是学会一切有关事物的最基本的知识。
3.“优美的语言”,要使所有的人能够用完美的语言表达其知其行,学生要学习拉丁语、希腊语和希伯莱语三种语言。
4.各级学校或各教学阶段所学习的知识程度有所不同,但都应该是完整的、统一的、渐进的。泛智学校里的完美的教学应当是自然地而不是强制地进行。为此,它开创了“圆周式”排列教材的方法。
夸美纽斯力求通过教材改革推动教学改革。他建议为各个学校的各个科目编写统一的教科书和教学指导书,教材应该是百科全书式的,内容要充实,知识要实用,叙述要明晰,编写要有系统性,形式要美观,印刷要精良,还要有插图。
他深入研究,提出了诸如学校教学工作制度、教学组织形式、教学原则和方法等等一系列主张,并根据自然适应原则进行了详细论述,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教学工作的客观规律。他所提出的学年制和班级授课制、教学原则等构想,反映出夸美纽斯在课程论、教学过程理论、教学组织形式等方面系统完整,已达到前所未有的理论高度。
关于教学原则,夸美纽斯提出了许多适应于自然的教学原则如直观性原则、循序渐进和系统性原则、自觉性和主动性原则、量力性原则、因材施教原则、启发式的教学方法等。
他依据“一切知识都是从感官的知觉开始的”唯物主义感觉论,反对当时经院主义教育引经据典,咬文嚼字,单纯的文字教学,要求教学采用直观方法,应从观察事物开始。夸美纽斯更重视对实际事物的观察,对观察法作了详细的解说。他认定直观性教学是一切知识的起点,是一切教学的基础。利用感官去施教,学习现实事物的本身知识和对于事物求得真实的理解,是夸美纽斯的教学过程的特点之一。夸美纽斯认为,教学必须按照一定的秩序和阶段逐渐发展,要从易到难,由简及繁,由已知到未知,由具体到抽象,循序渐进,真正打好基础。这种循序渐进原则同直观性原则在教学过程中是相辅相成、相济为用的。
在教与学、师与生关系方面,夸美纽斯主张百科全书式的教学内容,以建立一个掌握百科全书式的知识体系作为学习的目标,所以他较重视教师的教学和知识的汲取。教师要教好学生,首先自己要学,“要精力旺盛,不停地学,集中注意力,周身都在活动,并且只有不断地进取,才能达到自己的目的”。[3](P402)优秀的教师应按自然的法则,在工作中贯彻由“适应自然”法则引申出来的教学原则,“耐心地教给学生一切可教的东西,让学生愉快勤奋地吸收知识”,[3](P406)要采取最佳方式,教给学生最佳的内容,教师必须在学生心目中树立起勤勉和积极的榜样。
关于教学制度和教学组织形式,他认为,经院主义学校教育缺乏计划性,个别教学缺乏普及性,提出实行周期性或季节性的教学制度即学年制,并改革教学组织形式,实行班级授课制。他认为,集体教学的班级授课制具有极大的优越性:它扩大了教育对象,有利于普及教育;教师面对众多学生,工作热情高涨,能够促进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学生方面,由于大群伴侣在一起,可以互相激励,互相帮助。
三、对夸美纽斯教育思想的评析夸美纽斯教育理论中的最可贵之处,在于他强调自然秩序是支持世界所有事物的唯一不变的法则,提出感官是检验真理的标准,从而否定体现神的意志的经院教条的权威。其贡献在于突破了经院主义的樊篱,进入了一个新天地。
夸美纽斯一生中热诚致力于教育问题的研究,专心于教学改革问题,他亲自担任校长,从事于教育实践工作。在其教育著作中,夸美纽斯的教育思想以大量的“教”与“学”的原则、规则面目出现.不但论述了“教”与“学”的原则、规则在不同类型的“教”与“学”中的运用,而且也论述了“在不同的教育阶段的运用”,是“教”与“学”的主导原则综合的全面的体现。直观性原则、循序渐进原则、量力性原则、因材施教原则、启发式的教学方法等,在今天的教育教学中仍有积极的意义。
夸美纽斯依据教育要适应自然的思想,从理论上论证了直观性教学原则,提出了一系列的直观教学方法,把通过感官所获得的对外部世界的感觉经验作为教学的基础。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教育的客观规律。借用自然规律作为自己提出教育规律的科学根据,引证自然,这在当时是进步的,在与经院主义旧教育思想的斗争中有积极的进步意义。
应当看到,由于科学发展和思想观念的局限,在特定时代背景下的夸美纽斯还不能够透过大量的自然现象认识真正的自然规律,更不能辩证地认识教育规律与自然规律的关系,从中发现本质区别。因而,他常常把现象或感觉作为理论的依据,甚至牵强附会,有的还具有浓厚的宗教神学色彩,表现在一方面祟尚现实和积极进取精神,另一方面又存在着大量的宗教信仰说教。当然,我们可以现代的科技发展和思想认识水平去认识历史人物,不能以现代的科技发展和思想认识标准去衡量历史人物。瑕不掩玉,《大教学论》及自然教育思想,以其对人类教育所作出的巨大贡献,奠定了夸美纽斯的“教育史上里程碑式的人物”的地位。
时代在向前发展,科技日新月异,教育工作者总是要在继承前人的理论基础上加以发展、改进和创新,以适应社会发展需要,推动整个社会教育理论与实践向前协调发展。夸美纽斯教育思想具有非常重要的历史价值和现实意义,对它的研究仍有待于教育工作者不断地引向深入。
参考文献: [1]夸美纽斯.大教学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79.[2]滕大春主编.外国教育通史[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989
[3]任钟印选编.夸美纽斯教育论著选[C].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0.
2.学前教育课程论教学大 篇二
关键词:高职,思政课教学改革“,大思政教育”理念,学生可持续发展
当前, 高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着许多新的困难和挑战, 思政课的作用正不同程度地被学生人为地弱化。如何适应形势要求, 拓展思政课教学内容, 创新思政课教学方法, 提高思政课教学实效, 凸显思政课的作用, 是高职思政课教学改革的重大课题。笔者认为, 就施教主体与施教模式而论, 思政课教学要在实质上打破常规, 践行“大思政教育”理念。
优化组合, 创新高职思政课教学的施教主体
作为思政课教学的对象, 高职学生在其价值观、人生观、思维能力诸方面都有一个阶段性与连续性有机统一的发展与完善过程。当代社会对人才的要求, 以及学校原则性的育人功能, 时刻影响着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与高职学生的身心成长。在众多的影响因素中, 思想政治教育的施教者对学生的影响尤其重大和深远。
切实实现身份转型, 从教师型转向导师型思政课的施教主体——专职教师能否真正实现身份转型是践行“大思政教育”理念的关键。高职思政课教学的效果优劣, 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身份转型的程度。思政课教师在教学中要切实实现从“教师型”向“导师型”的身份转型, 坚持以学生为本, 注重学生全面可持续发展, 真正做到教书与育人兼顾, 传授知识与辅导学生的学习生活相结合, 真正成为学生学习、生活和人生的导师。只有这样, 高职思政课才不会被边缘化, 其作用才不会被学生人为地弱化。但是, 目前许多高职思政课专职教师转变得仍然不是很彻底。
勇于打破体制限制, 下放思政教育权力高职学生人数不断增加, 高职院校校区规模日益扩大, 而专任思政课教师的增幅却未能与之相适应。现有的专职思政课教师面临着较大压力, 实施思政课教学的难度在不断提高, 对高职学生进行思政教育的难度也在不断增大。如何弥补思政课课内教学的不足, 调动与集中思政教育的积极力量, 优化思政教学的实效, 是我们必须着力解决的问题。高职思政课教师队伍要构建起专兼职结合、人员立交式流动的科学化模式。要充分发挥学生辅导员、班主任在思政教育工作中的重要作用, 让他们配合或承担部分思想政治理论课, 特别是实践性教学环节的教学任务, 逐步建立思想政治教育的交互模式。要将学生党员、学生干部和学生骨干分子培养成思政课教师的得力助手, 利用他们贴近普通学生的优势, 让他们发挥思政课教师发挥不了的作用。可以将图书馆接近学生的流通部一线馆员, 甚至将生活区的楼栋管理员当作思政工作的近距离施行者, 还可以借助校企合作, 利用学校与企业合作办学, 在企业建立长期的教学、实训、实习基地的优势, 聘请企业领导或优秀员工为特聘思政课教师, 为学生现身说法。这些游离于思政部或基础课部专职思政课教师之外的成分和补充成分, 在高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教学工作中实际上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 是加强和改进高职学生思政教育必不可少的依靠力量和得力助手。以上途径能够填补体制内思政课教学的局限性造成的空白, 随时随地将思想政治理论教育渗透至学生学习与生活的点滴之中, 时时处处在思想上保证学生思想发展的正确方向, 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保驾护航。这种措施的具体实施效果是可喜的、有效的, 而且是显而易见的。而如何建立一套有效的鼓励评价与互动交流机制, 使这一模式系统化、常规化, 从而发挥它的最大功效, 则有待于进一步探索。
恰当引入教育典型, 发挥最大教育功效面对社会的竞争和压力, 部分高职学生由于起点较低, 对自己的前途既充满期望, 又充满恐惧感, 甚至有些担心连工作都不能找到。开展高职思政课教学时, 教师特别应加强对这一类特殊学生群体的教育、激励和引导。前苏联教育家乌申斯基曾说:“在教育工作中, 一切都应以教师的人格为依据。因为教育力量只能从人格的活的源泉中产生出来, 任何规章制度, 任何人为的机关, 无论设想得多么巧妙, 都不能代替教育事业中教师人格力量的作用。”毕竟每一个教师的个人魅力是有限的, 因此, 教师应根据相关的教学内容、适当的教学情境, 向学生及时推介有价值的思政教育典型, 借助典型人物的个性品质、个人修养、职业操守、业务能力和理性精神以及他们个人成长、成才和创业的先进事迹的极强说服力和重度感染力, 对学生的学习、工作和生活产生内在的、连续的、持久的影响。这种方式往往比教师的说教更容易受到高职学生的欢迎。教师向学生推介的典型人物, 一类是由主流媒体推出的理论家与实践者, 如保先教育中的方永刚等, 还有一类是那些生活在学生身边的, 在学习、工作或其他方面得到大众认可而又品德高尚、事迹感人的人物, 如中南大学推出的金展鹏院士、洪战辉同学等人。身边的典型往往更具立体性、多层次性, 有着丰富的情感、饱满的血肉, 这些人和事往往更易于为学生所接受。思政课教师在教学中如果把握得当, 其思政教育效果往往较之空洞说教更好。因此, 一方面, 思政课教师在教学中要准确把握主流媒体推出思政典型人物的机会, 学习与推广其先进事迹, 将相关典型的思政教育作用最大化;另一方面, 要及时发掘学生身边具体可感的思政教育典型人物, 学习与推广已毕业的校友中的成功人士、先进个人的先进事迹, 甚至可邀请他们亲自为学生授课, 现身说法, 用他们生动鲜活的事例教育学生时刻对照自我, 鼓励学生锐意进取, 激励学生追求人生的真善美, 引导学生实现自身发展的可持续性。
扎实推进, 创新高职思政课教学的施教模式
毛泽东曾说过:“教改问题, 主要是教员问题。”高职思政课教学能否取得实效, 关键在于执行思政课教学任务的教师, 在于教师能否采用正确的教学方法或途径。不可否认, 课堂讲授模式仍是高职思政课教学的主要施教模式之一, 但也要意识到, 面对新形势、新挑战, 高职思政课教学仅仅依靠专任教师课堂讲授是远远不够的。因此, 在高职思政课教学改革中, 必须稳妥有效地推进思政课教学模式的创新, 细化教育环节, 深入潜隐层面。
打破传统模式, 实现多角度思政教育在思政教育理念与实践上创新高职思政课课堂教学模式, 是高质量实施新课程方案的必然要求。在课堂理论教学中, 高职思政课教学已基本实现了变单向教学为互动教学, 变理论阐述为案例分析, 变知识传授为情境模拟, 变静态教学为动态教学的改革目标。但随着大学生思维活跃程度的空前提高, 高职学生思政教育也不应囿于传统的第一课堂, 而应渐次拓展, 采取第二课堂、校园公益活动、校外思政教育基地学习、校企合作单位学习考察等形式多样、内容丰富、主题鲜明的思政教育实践方式。校园文化的各个层面、学生社团的每一次活动, 都可以成为思政课教学的多彩阵地。在这些活动中, 学生通过身临其境的实践, 对理论知识将会有深刻的体验和理解, 也将更好地转化为自己的认识和信念。这样, 学生会真正感受到思政教育不是可有可无的空洞说教, 而是与他们身心健康密切相关的重要环节, 是为他们综合素质的提高奠定基础的必修课程, 是为他们实现可持续发展提供强劲动力的保障。随着校园与社会之间壁磊的破除, 社会调研、社会服务、勤工助学、顶岗实习、生产实习等多种社会实践方式也纳入了高职思政课教学的范畴。思政课教师要有组织、有体系、常规化地参与, 并应提供支持、鼓励与引导。如湖南铁路科技职业技术学院的思政课教学就新增了“工训”这一环节, 即思政课教师到实习现场为学生授课。在具体的实践情境中, 学生将理论用现实加以对照, 得以深刻体会并灵活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认识事物之间的联系, 掌握人类社会发展规律。同时, 也在实践中领悟到爱国主义、职业道德、荣辱观、和谐社会等概念的核心意义, 体会到为他人奉献的愉悦。这样, 高职思政课教学将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必然会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的思想基础。
深入潜隐层面, 实现多层次思政教育在打破单一的课堂教学模式, 实现多角度的思政教育之后, 高职思政课教学要力求在教学辐射范围上突破显表层面而深入潜隐层面之中, 实现对高校学生思政工作的全方位、立体式的主动占领, 主动渗透。比如, 在校园BBS中, 安排理论素质高、科研能力强、思维活跃、擅长沟通的专职人员, 就高职学生关注的社会思潮流派与即时出现的各种理论与实践的兴奋点进行研究, 对学生进行疏导。再如, 在校园里设置类似于心理辅导的思想政治问题讨论信箱或网络在线交流, 及时捕捉学生政治思想的新状况。这些新举措可以体现高职思政课教学的时效性、针对性与创新性, 但也对高职思政课教师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实现与学生的高水平即时互动, 使思政教育与解决学生实际问题相结合, 既释疑解惑, 又排忧解难, 一方面要求教师对党的创新理论有着高度掌握, 另一方面要求教师对马列主义有坚定的信仰;一方面教师对社会热点、难点问题要有自己的真知灼见, 另一方面又要深切了解高职学生的思想动态。只有这样, 才能将理论与现实相联系, 有针对性地运用理论武器进行答疑解难, 及时掌握新情况, 随时解决新问题, 从情感入手, 以理论服人。这样, 思政课教学便能如春风化雨, 渐次渗透到学生学习与生活的方方面面, 实现全过程育人, 对学生的可持续发展产生“润物细无声”的良好效果。
解决问题, 深化高职思政课教学改革
自实行党中央关于思想政治课课程改革的“05方案”以来, 高职思政课教学改革不断深入, 教学改革实践成就卓然, 思政课教学已初步实现了从传统的课堂拓展至学生广阔的学习、生活和实践之中, 积极影响着学生的成长成才, 夯实学生的可持续发展的思想基础。
同时, 高职思政课教学改革也面临着许多问题, 诸如高职院校“大思政教育”构建有待体系化, 具体的运行也有待于进一步探索;高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有待于制度化, 方式方法也有待于进一步改进;高职思政课教师队伍素质有待于进一步提高, 师资队伍建设任重道远;思政课教育教学实践基地的落实和建设有待于进一步完善, 等等。这些问题的存在直接影响到思政课教学改革的深化。
高职思政课教学改革一定要结合实际, 严格遵循高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规律与高职学生成长成才规律, 深入践行“大思政教育”的新理念, 继续探索新的路径, 以促进学生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单绍福.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创新探索[J].黑龙江高教研究, 2005, (2) .
[2]刘万英.新形势下高职生思想特点和思政课教改的探讨[J].广西工贸职业学院学报, 2005, (3) .
[3]翁铁慧.创新大学生思政教育队伍建设的理念与举措[J].中国高等教育, 2005, (20) .
[4]赵琴.赋予高职院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新内涵[J].深圳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6, (3) .
[5]王雪军.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模式的创新[J].黑龙江高教研究, 2007, (12) .
[6]李璐娇.和谐视野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的思考和实践[J].太原师范学院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7, (3) .
3.当今教育视野下品读《大教学论》 篇三
一、“为永生,务个性”——教育的目的与作用
夸美纽斯在《大教学论》的扉页中说道:《大教学论》阐明“把一切事物交给一切人类的全部艺术”写作此书的主要目的在于:“寻求并找出一种教学的方法,使教员因此可以少教,但是学生可以多学;使学校因此可以可以少些喧嚣、厌恶和无益的劳苦,多具闲暇、快乐和坚实的进步;并使基督教的社会因此可以减少黑暗、烦恼、倾轧,增加光明、整饬、和平与宁静。”夸美纽斯的教育目的是带有浓厚的宗教色彩的,这与他所处的时代背景有关,但是在教育目的论述上,是针对当时的社会发展需要的,是带有现实主义的,只是在论述时以宗教的语言来赋予新的含义,借此来宣传他的教育思想,“旧瓶装新酒”。他的教育目的是人要为永生做准备,为未来的生活做准备,終极目标是在今生之外。虽然,他把教育目的论述为为永生做准备,但是他指出人类今生所要追求的是学问、德行、宗教或虔信。实质上他并非要人们去过来世的生活,而是希望儿童在身体、智力、德行等方面得到和谐的发展,使儿童、青年在身心上达到一种和谐。
二、“作新学”——改革旧教育,设立新学校
夸美纽斯基于人本主义、人文主义对当时的旧教育、旧学校进行了深刻的批判,他认为以前没有一所完善的学校,而且指出当时的学校存在数量少,学费高,办理不善,师资力量薄弱等问题。当时的学校给人的只是一种“荒谬的和害人的教育”,没有道德与虔信,在那里孩子得不到应有的快乐,“并且教学青年的方法通常都是非常严酷的,以致学校变成了儿童恐怖的场所,变成了他们的才智的屠宰场” ,使得孩子们不愿意接受学校教育,这与中国古代《学记》中所说的“隐其学而疾其师,苦其难而不知其益”相似,教学方法的不恰当,只会让那个学生对学校产生厌恶,盼望着逃离学校,逃离教育,以教育为其劳苦之事。通过对旧教育的批判,他论述了自己的学校观,他认为改良旧学校、建立新学校应该遵循自然秩序这条根本规律,将自然作为向导,自然之秩序是事物的灵魂,正因为有了秩序的存在,世界才得以稳定与和谐。当然,夸美纽斯所说的“自然”并不是仅仅指自然界,同时也包括人类本身,尤其是儿童、青年的个性差异、年龄特征、心理发展规律等人类自身的发展规律。
三、“展学制”——建立统一的教育制度
夸美纽斯为了实现“把一切事物教给一切人类”的目的,使人们获得“真正的学问、真正的道德和真实的虔信”,提出了建立统一的教育制度。他在《大教学论》一书中,在二十七到三十一章具体阐述了这一统一的教育制度。他认为,应当遵循自然的领导,“学习应从婴儿期开始,一直持续到成年”,他把这二十四年划分了四个阶段:婴儿期、儿童期、少年期和青年期,每期六年。
(1)一至六岁,在母亲的膝前,即母育学校,接受家庭学前教育。在这一阶段中,他主要着重于对婴儿进行感官的教育,通过具体直观的方法进行教学,并注重儿童语言的学习。
(2)六至十二岁,国语学校,接受初等教育。他指出教科书的编写也要使用国语,这些都充分体现了他的爱国主义精神及其对于本国传统文化的保存、继承。
(3)十二到十八岁,拉丁语学校,接受中等教育。拉丁语学校更多的锻炼学生的判断力。它的教育目的是“对于志向超出工厂以上的学生给以更彻底的教育”。这一阶段是使学生对艺术得到一种百科全书式的知识,除“七艺”教育之外,还要把学生培养成为物理学家、地理学家、年代学家、历史学家、道德学家、神学家,以为此后接受高深教育做准备。
(4)十八至二十四岁,接受大学教育。大学教育阶段主要是训练学生的意志力,培养将来的教师与学者,为教会、学校、国家培养领袖。
4.学前教育课程论教学大 篇四
考试提纲
一、名词解释:
语文、课程论、教学论、三百千、五经四书、六艺、壬寅学制、癸卯学制、《红领巾》教学法、《昭明文选》、《古文观止》、三个维度、三主四式、六步教学法、智力因素、非智力因素。
二、:分析理解
1、古代识字、阅读教学的主要经验、问题、弊端;
2、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3、简析«普通高中课程标准»总目标;
4、综合性语文教材的特色;
5、语文教学设计的指导思想;
6、板书设计美感要素;
7、阅读能力、作文能力;
8、赫尔巴特的五阶段教学;
9、凯洛夫的五环节教学
10、综合性学习的主要特点;
11、教学语言的特点。
三、阅读议论:
5.学前教育课程论教学大 篇五
校本课程开发的原则是指在校本课程开发过程中,制约着开发活动的价值准则,是人们根据对课程开发过程的规律性认识而制定的用以指导课程开发的基本要求。课程开发的原则规范着课程目标的性质、课程内容的选择、课程实施的标准以及课程评价的取向等问题。若使校本课程开发成功、有效,首先必须确定一个教育学意义上的原则,否则便会产生“未蒙其利,无受其弊”的后果。这一原则必须是遵循教育发展的基本规律,在立足于教育的内在价值与外在价值、目的性价值与工具性价值辩证统一关系的基础上所确立的具有概括性的原则规范。为校本课程开发确立原则,旨在规范校本课程开发的目标、方向、内容、性质和质量等,为校本课程开发提供明确的原则导向,从而提高校本课程开发方案的合理性与校本课程开发过程的科学性,减少其随意性和盲目性,以充分发挥校本课程开发的效力。
校本课程开发最根本的一点就是基于个性化和体现个性化。具体表现在以下三个层面上:一是学生层面。校本课程开发旨在满足资质不一的学生的不同需求,可以更好地促进学生个性的充分发展。二是教师层面。校本课程开发以教师的专业自主意识与专业自主权力为前提条件,这其实就是教师的专业个性化的反映。三是学校层面。从一定意义上讲,学生与教师个性化的形成会导致学校个性化的形成,会促进学校办学特色的形成。另外,校本课程开发立足于学校的实际,学校的教育理念与办学宗旨均是校本课程开发得以生存和发展的动因。这本身就是个性化问题。在这三个层面中,尊重学生的个性是最根本的。校本课程开发的目的就是要把教学主体的角色还给教师与学生,找回他们在大一统的课程体制中失去的自主性、主体性和创造性。因此“个性化”的教育理念是校本课程开发的核心思想与灵魂。这种强烈的人文主义思想,要贯穿或渗透于校本课程开发的各个环节之中。因此,人本化的教育思想是指导或规范校本课程开发的核心思想。根据这一核心思想,针对我国基础教育课程的现状,我们认为校本 课程开发应遵循如下原则:
一、目标导向性原则 校本课程开发,必须以国家制定的教育目标为课程开发活动的准则与导向,以防止校本课程开发活动偏离国家的教育方针。该原则包括两方面的含义:
1.校本课程目标的确定应以教育目标为基准
校本课程开发基于每一所学校,强调特殊性与差异性。但这一“个性”应该植根于整体的教育目标这一“共性”之中。具体的校本课程目标最终应该以更好地达成教育目标为归依。因此,学校要根据本校的特点,凸显本校的特色,将校本课程的目标建立在教育目标之上。虽然校本课程在各自的培养目标上有一定的侧重,但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却不能脱离整个教育目标,否则,校本课程的目标就会失去其达成的基础。因此,在设计校本课程时,应将校本课程的特殊目标与国家课程所应达到的一般目标结合起来,使校本课程的特殊目标在与一般目标发生联系的过程中得到实现。从这个意义上讲,将校本课程的特殊目标与国家课程的一般目标相结合,也有利于校本课程与国家课程实施的密切配合。因此,无论是校本课程的设计,还是实施与评价都要以实现课程目标为最高原则与终极目的。
2.校本课程开发活动的展开应以教育目标为指向
校本课程开发的主体是教师,其开发活动的质量和效果与教师的素质息息相关。而每所学校的师资水平是有差别的,即使是同一所学校的教师,其素养也是有差异的。为此,在校本课程开发过程中,应当用共同的教育目标来规范和引导整个开发活动,以减少开发中的随意性,增加其科学性。这是校本课程开发应然的选择与追求,可防止或避免校本课程开发沦为教师自编课程或教师本位的课程。这样,既保证了国家基础教育的质量,奠定了未来公民的基本素养,又充分展示了他们的个性特长,使他们真正成为充分发展的人。国外校本课程开发的经验也表明,没有共同的教育目标的宏观调控,是造成校本课程开发质量低下的一个重要因素。
二、协调性原则
校本课程开发,不仅会引起学校组织机构的某种程度的变革,而且还会触及到学校原有教育经验的方方面面。对于校本课程开发来说,变革与稳定之间的协调问题是极为重要的。它不但涉及校本课程开发的质量问题,也涉及到引入校本课程开发的方式等众多复杂的问题。为此,校本课程开发应该遵循协调性原则。该原则包括两层含义:
1.三级课程间的均衡协调 开发必须在国家课程计划框架内、立足于弥补国家课程之缺失的基点上,谋求与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协调一致和均衡发展,以获取支持。有学者说,“校本课程开发倘若丧失了国家层和地方层的主导权与支持,只能沦为‘空洞的口号’”。由于校本课程开发强调社区的需求和学生的兴趣、需要,往往会忽视课程组织的共同、平衡原则。因此,在规划设计校本课程时应该处理好各个学习阶段的课程衔接问题,即不但要维持学校课程的整体性和连贯性,而且要兼顾校本课程开发的灵活性和针对性。校本课程并不是与国家课程、地方课程相割裂的,它们的内容无论从难度上,还是从选择与组织上都应该相互协调、相互平衡,成为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转化的有机整体,切不可抛开总的要求和目标另搞一套。那种把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机械割裂开来的做法是错误的。
2.校本课程开发中所关涉的诸多因素的整体协调
就课程开发主体而言,校本课程开发的主体既包括教师、校长,也包括学生和课程理论工作者以及家长、社区人士等等。因此,在校本课程开发过程中,这些人员应该秉持一种整体的观点,要尊重参与,相互调适,形成合力。从而既可避免彼此间的冲突与抗衡,也可避免将校本课程变为个人本位的课程,否则封闭的、缺乏交流的课程将有违于校本课程开发的旨趣,也会造成校内课程的不均衡与不连续。就课程实施而言,校本课程的实施与国家课程的实施无论是实施方法还是实施空间都有明显的差异。校本课程的实施突破了“学校-教室-课本”三位一体的封闭状态,而融入了社区、家庭等外在因素。因此,校本课程开发应该处理好学校、社会和家庭三者之间的整体性协调。这样,校本课程才会有强大的生命力与持久力,才不至于被作为“异己”的力量或“花边”教育而受到排斥。
三、统整性原则
校本课程设计应采用横向组织的课程组织类型。这就要求将所选择出的各种课堂要素,在尊重差异的前提下,找出彼此间的内在联系,然后整合为一个有机整体。统整的重点在于对认知、技能、情意的统整与知识的统整。具体而言,该原则包括两个方面:
1.课程内容、方法和学生生活经验的统整 国家课程专注于给学生传授系统的知识体系,并不太重视培养学生学习获取知识的方法,同时也不太关注课程与学生生活经验的联系性。因此,这样的课程设计常以知识内容为纲。作为弥补国家课程缺陷的校本课程,应改变以学科知识为取向的课程组织形式,采取以学生的发展或社会问题为取向的课程组织形式,要把课程与学生身处的环境和个人经验联系起来。课程只有扎根于学生的经验,才能起到培育人的作用。学生的兴趣、需要、经验、性向、能力是课程统整的焦点,借此要让所学的不同课程能够融入到学生的身心结构中,成为他自身的一部分。
2.学科间的统整
课程统整强调的是课程的横向联系,其目的是让特定的课程内容与其他课程内容联系起来,让学生能够把所学的知识贯穿起来,以提高综合知识的能力,获得综合经验。为此,校本课程的编制应致力于学生对学科知识的融会贯通与综合运用,让学生获得完整、一贯的经验,而非零散破碎的事实,以防止学生的知识体系窄化、僵化和脱离生活实际,促使学生个体全面发展。校本课程反对学科领域的严格划分,提倡按需要把跨学科的内容组织成教学主题。本着这种精神,校本课程开发的领域可以包罗万象,比如科学的、环保生态的、艺术的,或其他与学生日常生活经验有关的主题都可作为校本课程开发的内容。
四、多样性原则
校本课程开发,无论是课程设计,还是课程实施与评价,必须自始至终以具体学校和具体学生的独特性与差异性为出发点和归宿,才能凸显校本课程开发的个性化特征。该原则包括三个方面:
第一,指向学校。校本课程开发,其核心理念是以学校为课程开发的场所,是基于学校、立足于学校、为了学校。而所有这一切实际上都是针对每一所学校的不同情况而言的。比如不同的社区环境与课程资源,不同的师资水准,不同的办学条件以及不同的办学模式、办学宗旨等,这一切均是一所学校区别于另一所学校的特殊性之所在。也正是由于每一所学校均有其特殊性,才使得校本课程开发成为可能。因此,校本课程开发,必须要从学校的实际出发。
第二,指向社区。任何国家的校本课程设计,都有其世界性课题的一面,但更重要的是有其国家性、社区性与乡土性课题的一面。许多课程学者强调,21世纪的校本课程需要强调“国际理解教育”与“乡土教育”。国家课程以追求基础性与统一性为目标,进而达成共同的理解。而校本课程则应注重社区性与乡土性。江苏锡山高级中学地处江南水乡,该校生物教师开发的“垂钓的技巧与实践”课,就很有现实意义,因而颇受学生欢迎。因此,校本课程的设计要立足于当地社区的特点,要充分考虑当地的风土人情、传统习俗。
第三,指向学生。校本课程开发是以学生获得学习的利益为终极目的的。学校以学生为主体,课程本身亦是为学生的学习而存在的。因此,如何适应学生的能力、性向、经验以及现实生活的需要,来设计符合学生利益的课程,应是校本课程设计的最大原则。就校本课程的内容而言,应选取与学生现实需要密切相关的内容。惟有如此,才能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才能对学生的实际生活产生作用。就校本课程的设计而言,应尽可能满足每一个学生的需要,最大限度地切合每一个学生的性向、生活经验与文化背景,这样才能促使学生主动学习,并将所学的知识迁移到其他的情境之中,成为真正有用的知识,进而内化为学生人格的一部分。此外,校本课程的设计还要依据学生身心发展的阶段巧为安排,使学生能够在轻松愉快的情境下,进行有效的学习。鉴于此,在校本课程的实施过程中,教学形式应灵活多样,教学方式应新颖独特,要借助现代化的教学手段,使学生的学习成为在教师指导下主动的、富有个性的过程。
五、适宜性原则
校本课程开发,应因地、因时、因校循序渐进,量力而行。切忌盲目照搬。不同学校在地域特点、师资质量、学校经费、教学设备、社会物质环境及精神文化环境等方面不尽相同,而且不同区域的学校,学生的文化背景以及对校本课程的价值取向也存在着差异。为此,进行校本课程开发时学校必须正确评估自身的优势与劣势,要依据学校自身的特点,尽量突出学校的优势,以提高校本课程开发的成功率。比如校本课程的内容选择以满足学生的兴趣与需求为前提,但同时又必须立足于学校、社区所能依托的教育资源,否则校本课程也就失去了“校本”的特色,其课程的适应性也就无从谈起。在具体设计阶段,学校应该考虑如何利用已有的条件,如何挖掘潜在的课程资源,如何最有效地创设进行校本课程开发的条件,而不是等待时机与条件。目前,依照我国教育的实际状况,可以本着先实验后推广的精神,首先搞好校本课程开发的试点,确定管理水平、师资水平和办学水平较高的学校进行实验。通过实验,作出示范,以便发挥带动、影响、辐射和催化的作用,促进校本课程的开发。
此外,校本课程的设置应当针对不同办学模式的学校,赋予不同的课时比例。目前,我国各地中小学的办学水平、师资水平、生源水平并不相同,尤其在普通高中阶段,差异更大。然而国家赋予各类学校的课程自主权则是“划一”的,课程计划的时数也是统一的,这就出现计划与实际状况的落差。因此,不同办学模式的学校,校本课程的课时比例应有所不同,执行校本课程的计划须有差异。这一点是进行校本课程开发时必须注意的。
校本课程开发毕竟是一个新生事物,每个学校应量力而行,因地制宜,切忌一哄而上。要循序渐进,不能急于求成。钟启泉先生“每一次课程教材改革几乎都匆匆上马而又匆匆退出,缺乏研究的积累,缺乏理论的武装,缺乏实证的验证,缺乏必要的评估。可以说这是一种游击式经验型的课程改革模式,这种模式不可能引起真正的课程变革。”综观教育改革的历程,那种不考虑具体的国情、文化背景与传统,盲目地移植、照搬外国的理论或实验的做法,曾使我们付出了沉重的代价。尤其是校本课程开发,对学校的物质条件、师资水平要求较高,更应立足于实际,适应学校和社区的现实状况作出适当的理性选择。
参考文献:
[1]台湾课程与教学学会.学校本位课程与教学创新[M]..
[2]钟启泉.课程设计基础[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998.
6.学前教育课程论教学大 篇六
小学语文教学论试题
课程代码:00410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1分,共15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小学生在识字初期,常常作为一个认读单位来阅读的是()A.短语 C.段落
B.句子 D.字(词)
2.小学生学习用毛笔写字,应遵循的顺序是()A.描红、仿影、临帖 C.仿影、临帖、描红
B.描红、临帖、仿影 D.临帖、仿影、描红
3.小学语文基本功训练要体现综合性、阶段性和()A.科学性 C.民主性
4.西汉元帝时史游所作的是()A.《千字文》 C.《百家姓》
B.《三字经》 D.《急就篇》 B.主体性 D.实践性
5.课程是为了实现学校教育目标而规定的()A.教育方法的总和 C.教育目的的总和
B.教育内容的总和 D.教育手段的总和
6.阅读教学中最经常最重要的训练是()A.朗读和默读 C.朗读和表演
B.记忆和思维 D.默读和背诵
7.把“国语”改为“语文”始于()A.1950年 C.1949年
B.1956年 D.1958年
8.表达意思、情感的最基本的语言单位是()A.句子 C.词语
B.单字 D.篇章
浙00410# 小学语文教学论试题 9.阅读的过程是()
A.语言文字→理解内容→体会思想感情 B.理解内容→语言文字→体会思想感情 C.体会思想感情→语言文字→理解内容 D.体会思想感情→理解内容→语言文字
10.在学生组织语言的过程中发挥决定性作用的是()A.记忆 C.想象
B.感知 D.思维
11.详细复述适用于较短的课文,多用于()A.中年级 C.低年级
B.高年级 D.中高年级
12.对学生个人学习质量分析可采用()A.平均数 C.标准分
13.教学评估要对被评估者作出()A.事实判断 C.分析判断
B.价值判断 D.综合判断 B.标准差 D.分数段
14.《义务教育大纲》明确指出:指导学生作文要()A.从形式入手 C.从想象入手
B.从内容入手 D.从结构入手
15.小学生说话有时前言不搭后语或颠来倒去,限制他们口头表达能力的是()A.思维 C.想象
B.记忆 D.感知
二、多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1分,共15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五个备选项中至少有两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少选或未选均无分。16.小学低年级学习课文,重点应放在:()A.识字 C.学句 E.理解篇
浙00410# 小学语文教学论试题
B.学词 D.理解段 17.我国古代主要的蒙学读本有:()A.《急就篇》 C.《五经》 E.《千字文》
18.集中识字的主要形式有:()A.看图归类识字 C.以词句带字 E.会意字归类
19.识字能力主要包括:()A.掌握汉字的基础知识 C.掌握识字方法 E.掌握软笔书法
20.导致小学生错别字产生的原因有:()A.汉字的特点 C.学生的学习态度 E.教法的运用
21.理解书面语言的能力包括:()A.理解语言结构的能力 C.理解句子的能力
E.理解文章表达方法的能力
22.在阅读教学中经常用到的听、说训练方式有:()A.重述训练 C.朗读训练 E.评价训练
23.学生的作文语句不通顺的原因可归结为:()A.遣词造句的能力差 C.审题能力差 E.没有仔细观察
24.文章的形式是指:()A.文章的主旨
B.文章的欣赏
浙00410# 小学语文教学论试题
B.立意不正确 D.选材能力差 B.听辨训练
D.结合课文进行说话训练 B.理解词语的能力 D.理解字的能力 B.教材的编排 D.学生的学习习惯 B.掌握识字工具 D.掌握硬笔书法 B.基本字带字 D.形声字归类 B.《三字经》 D.《百家姓》 C.文章的结构 E.文章的体裁
D.文章的语言
25.听力是综合训练,主要包括:()A.注意力训练 C.思维能力训练 E.想象力训练
26.对学生听话能力测评主要包括:()A.是否具有一定的言语听辨能力 B.是否具有正确运用汉语拼音的能力 C.是否有正确、迅速地领会交谈话题的能力 D.是否有了解大意的能力 E.是否有抓住要点的能力
27.教师对教材的正确理解主要是指:()A.对教学要求的理解 C.对词句的正确理解
E.对课文结构和写作特点的正确理解
28.在小学语文评估中常用的方法有:()A.主观判断 C.分项分等判断 E.抽样判断
29.语文专业知识的内容包括:()A.语音 C.词汇 E.修辞
30.良好的阅读习惯主要包括:()A.认真读书的习惯 C.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 E.使用工具书的习惯
三、填空题(本大题共6小题,每小题1分,共6分)请在每小题的空格中填上正确答案。错填、不填均无分。
浙00410# 小学语文教学论试题
B.一边读一边想的习惯 D.主动克服阅读困难的习惯 B.文字 D.语法 B.客观判断 D.层次判断
B.对教学重点难点的把握
D.对课文内容和中心思想的正确理解 B.记忆力训练 D.感知力训练 31.我国封建社会课程的奠基人是________________。
32.小学阅读教学是一个特殊的认知过程。认知的主体是小学生,客体是________________。33.“听说读写宜并重”,是1964年________________先生提出的科学论断。34.低年级作文训练的形式主要是造句和________________。
35.1986年的《义务教育大纲》首次把培养学生的________________能力明确规定为小学语文教学目的之一。
36.教师的语言能力,包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名词解释题(本大题共3小题,每小题3分,共9分)37.阅读教学 38.交流性听课 39.小学语文教学评估
五、简答题(本大题共4小题,每小题5分,共20分)40.简述集中识字的主要特点。
41.为什么小学生作文要写真实的生活?
42.准确、合理、科学的提出阅读教学目标要注意哪些问题? 43.怎样培养学生说话的应变能力?
六、论述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10分,共20分)44.如何优化阅读教学结构?
45.试述应在哪些方面提高教师的语文教学能力。
七、材料分析题(本大题15分)
46.阅读下面材料,说明小学语文作文教学中模仿有无价值和必要?
有位老师教了《我爱故乡的杨梅》,就让学生写《我爱故乡的桔子》,教了《小木船》这篇课文,就布置学生写一件关于友谊破裂的事情。学生没有这样的生活,就只好按照《我爱故乡的杨梅》来造《我爱故乡的桔子》;没有与《小木船》相仿的学校生活,就编一件事,说和同桌吵架,后来又和好了……学生这样造文觉得很无奈,也很痛苦,他们想:我们为什么在作文中不能表达自己想说的话呢?
7.学前教育课程论教学大 篇七
有助于促进高师“语文课程与教学论”的课程建设, 推动我国高等教育体制的改革
构建“学科教学论”的课程体系是新课程改革和高校教师教育改革的需要。绿色课程的建设延伸了绿色教育的内涵, 关系到高等教育中师范专业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的改革, 对高等教育研究具有一定的理论价值。新课程改革要求中学各门学科增强实践性, 要求教师具备实践精神和创新能力。如新课程提出民主、开放、科学的课程理念, 使学生主动参与、亲身实践、独立思考、合作探究, 发展各种能力, 更加重学生实践, 增加课内外实践活动, 使学生在实践活动中认识、适应和融入社会。要适应新课程改革的要求, 教师必须具备强烈的实践意识、创新意识和相应能力, 这就为高校教师教育提出了新的任务和要求。教育部颁布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 (试行) 》中特别强调“师范院校和其他承担基础教育师资培养和培训任务的高等院校和培训机构应根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目标与内容, 调整培养目标、专业设置、课程结构, 改革教学方法”。高校教师教育在整个教师成长的过程中作为一个起始阶段, 加强课程与教学论课程建设, 对于培养适应教育改革的合格师资具有重要意义。
影响到师范院校为基础教育培养人才的方向, 为基础教育输送具有良好语文教学素养的教师
“语文课程与教学论”是高师最能体现中文学科教育教学专业特点的核心课程, 是专业知识转化为教学能力的h手:段, 更是体现高师教师教育水平的窗口, 在教师教育和教师专业化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站在教师专业发展的连续性、长期性的角度上, 兼顾职前教育与职后专业发展, 将职前教育置于教师专业发展的全过程中进行整体考虑, 语文课程与教学论的课程建设具有社会效益。《语文课程与教学论》的课程建设针对学科问题, 有效改善学科现状, 符合了学科实际需要。“学科教学论”的实践性特征要求我们充分重视实践教学, 把它看成是和理论教学相辅相成、不可缺少的有机组成部分。而在以往的教学中, 由于实践教学自身不够完善而导致学生的实践遭受轻视, 一些常规的实践流于形式, 教学效果不理想等问题是实践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所以, 构建和完善语文教学论体系, 有助于增强这类学科的实效性, 改善学科现状, 促进教学目标的实现。
立足于课程建设, 有助于提高师范学院的社会声誉, 更广泛的扩大经济效益
师范院校应该立足于学院的根本, 塑造学院的社会形象, 突显学院“师范性”的特色。近年来, 由于高等教育由“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的转变, 必然导致大学生数量的急 (遽扩张, 人才培养的质量就成为一个非常迫切的问题。师范学院面临着人才质量下降的问题, 这直接影响到招生的生源与毕业生的就业, 间接影响到学院的经济效益。师范院校毕业生主要的就业方向是中小学, 要想提高学生的就业率, 就必须强化学生的教学技能, 提高学生的教学素养, 因此加强“语文课程与教学论”的课程建设势在必行。本文尝试从以下几方面进行实践探索:
第一, 语文课程与教学论“一体化”课程的设置, 调整课程学习内容的比例。“绿色”课程是具有旺盛生命力的课程, 不断完善的课程, 具有强大的可持续发展潜力的课程, 对教育者、教育对象和教育活动以及一代代的教育而言, 都蕴含着这样可持续发展的潜力。首先“绿色课程的和谐性”要求课程正确定位, 构建“一体化”的课程体系。我国教师需求量最大的市场是在基础教育, 高师教育专业课程必须与基础教育联系起来, 研究基础教育的需要, 为基础教育服务。本课程在处理理论与实践的关系上, 理论学习与学生实践的比例约为1:4较为合适。在理论学习方面, 除了对语文教育本质和规律的探讨, 还关注理论向实践过渡的“中介”, 通过“案例教学”“片断分析”“名师观摩”“实地见习”等方式, 使学生积累一定的间接经验, 在“理论”与“实践”之间架设一座桥梁。学生实践应该贯穿在四个学期的“语文能力训练”, 在训练中, 改变传统的评价方式, 以“形成性评价”激发学生训练的主动性和热情。第四学期主要观摩名师的课堂录象, 揣摩名师的教学经验, 并学习研究他们的教学思想, 积累感性认识;第五学期以实地见习为主, 可以去到实习基地听课学习一到两周的时间或者旁听地州级的语文课堂教学大赛;第六学期结合语文课程论的理论知识学习分析课堂教学的案例, 撰写语文教案, 并要求应用所学理论说明自己教学设计的原理和意图;第七学期进驻实习基地进行为期八到十周的语文课堂教学实习和班主任工作实习。
另外, 拓宽选修课程, 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一个是教学技能的训练和培养, 一个是教学理论的巩固和深化, 使学生掌握教学的艺术和研究的理论和方法。前者可以开设名师教学论坛, 特级教师教学方法和教学�理论研�究, 课堂教学艺术研究等, 后者可以开设语文教学理论研究。
第二, 加强教育实践类课程的管理。加强教育实践类课程的管理, 使学习活动更加贴近生活和社会, 拆除阻隔学校与社会、课程与应用之间融会贯通的藩篱。师范生参与教育实践可分为间接实践和直接实践两部分。 (1) 间接实践就是在不直接接触中小学学生的情况下, 利用多媒体设备播放的形式观摩。另外在《语文教学论》中利用“小课堂”的形式进行模拟教学, 也是很有实效的互动方式, 每个学生尝试讲课, 同学们互评, 老师点评。这种实践形式一方面能够节省时间, 另一方面则可以增进师范生对中小学教育的了解探索中小学教育教学的方法, 加深对教育理论的理解和感悟。这就要求增加教育理论教学课时数, 以保证间接实践的开展。 (2) 直接实践就是让师范生进入中小学进行现场的见习或实习, 见实习内容包括课堂教学、班队工作、教育调查等, 这种实践形式可以让师范生获得最直接的经验, 有利于教育教学的技能技巧的掌握, 有利于巩固师范生的专业思想。教育实习向学生提供了进入真实教育情境的机会, 从而有可能使学生习得教学所必需的技能, 形成恰当的工作方法、信念和价值观。因此应该加强实习管理和指导工作, 从备课到上课都要把好关, 积累好资料, 如指导教师对每节课的指导和评价, 小组的听课评价和鉴定, 自己上课的反思和总结, 听课记录, 教案设计, 作业批改, 学生反馈等等。实习结束后, 要从实习的内容、收获、体会和建议等方面进行实习工作总结与鉴定。
第三, 加强课程与教师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挖掘《语文课程与教学论》的课程创新内核可进行如下尝试:首先课程资源的建设与利用。建设《语文课程与教学论》的课程资源网站, 汇集基础教育的多媒体课件、音频朗读、视频、优质教学设计、优质教学光盘。师生互动共同创建资源网站, 即可以保留学生电子版的优秀作业、讲课视频资料, 又可为学生提供钻研教学的电子资源, 还可以在网站开设教学论坛, 促成历届毕业生与在校生的对话, 起到现身说法的效果。其次专业课程导师制管理, 培养品牌的学生。要避免导师制培养目标宏观空泛化、不明确性的局面。应该制订专业课程导师制的管理计划, 为导师制确立了明确的工作范围。考虑到高校普遍本科生导师资源不足的实情, 可以实行“培优”方式。目前我系实施的导师制, 主要针对大三的学生, 选出12人分为两个小组, 两位“语文课程与教学论方向”的专职教师每人负责指导一组。培训制订了专门的《语文课程与教学论》专业素质拓展导师制教学计划, 分小组训练和集体培训两种形式。小组活动时间、内容由本组指导老师负责安排。集体培训要求两个小组的老师和同学共同参加。培训内容分为阅读研讨、诵读指导、试教练习、见习等。
如何在课程建设中营造绿色空间, 使课程具有健康和谐的可持续发展性的绿色生命力, 这是课程主持教师、课程责任教师、课程辅导教师共同肩负的使命。
摘要:“绿色教育”一词源于环保教育, 随着研究者的解读与探索, 其内涵日益丰富。中国科学院杨叔子院士首次提出现代教育也应为绿色的, 用可持续发展的的核心理念重构了现代教育。二十一世纪的教育理念, 逐渐强调和突出了这种绿色精神, 即注重人的全面发展, 包括人的需要的全面发展, 人的自身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全面发展。本文在绿色教育理念的启示下, 从以下几方面尝试构建《语文课程与教学论》的绿色课程空间。
关键词:绿色课程,一体化设置,实践,资源
参考文献
[1]杨叔子.绿色教育:“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交融”「J」教育研究, 2002 (11) .
8.学前教育课程论教学大 篇八
[摘 要]:新课程改革对高中物理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确立了人本教育的重要性与意义。本文分析了高中物理人本教育的内涵,强调其要通过创新物理教育人本观念,探究高效的教学方法,创设良好的教育情境,构建合理的评价体系,以确保人本教育能真正服务于培养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
[关键词]:高中物理 新课程改革 人本教育
当前,新课程改革在全国各地轰轰烈烈地展开。新课改的主要目的是提高全体学生的创新思想与人本素养。但笔者在新课程改革的高中课堂中发现,许多物理教师因自身素质或习惯上的惰性,或对新课程人本理念的理解存在偏差,在课堂教学实践中表现出了一定程度的盲目性、随意性和被动性。那么如何在教学实践中使物理教学最大限度地发挥构建人本世界的作用,值得探讨研究,也是新课程理念下探索物理课程创新发展的新动力。
一、物理人本教育的内涵
人本主义起源于欧洲文艺复兴,它以人为中心,肯定人的价值和力量,倡导个性解放和思想自由,反对封建神学统治下对“人性”的泯灭与扼杀,积极追求“人”的幸福、自由和快乐,肯定人是世界的中心,涵括人的个性、自由、价值、尊严、意志、道德、情趣、人格、态度、权利、人性等的一种文化精神和生活准则。它以“实现完整人性为基础,以人的全面而自由发展为目标。”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的政治、经济建设成就卓越,但国民的人本素质没有同步进境,为构建社会人本和谐社会,为社会和人的可持续发展,人本精神的弘扬显得十分必要,我国传统的高中物理教育历来有重视人本知识、基本方法、基本能力、重视教师的主导作用的优良传统。物理知识的掌握,对学生的成长,特别是对他们的性格潜移默化的形成过程中,有比较明显的优势。在新时期,物理教育要以面向全体学生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根本目的,要着眼于受教育者发展和社会发展的要求,要注重于受教育者的各种能力的开发。也就是说,要重视学生的终身自主学习能力和自我发展能力。我们所培养的学生物理能力不仅包括能够理解运用教学概念和方法,组织正确的逻辑推理,进行准确有效的判断。还应包括会处理生活常见的物理现象,会利用图表和计算机网络去组织、解释、选择、分析和处理信息,会选择有效的解决问题的方法、工具和策略。
二、物理新课程人本教育的方法与措施
1.创新物理教育人本观念
转变物理教师的教学观是人本教育的前提。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是新课程的最高宗旨和核心理念。根据新课程理念下的学生观和教师教学行为方式要求,笔者认为创新物理教师人本教学观的具体要求是以学生发展为本。人本教育应关注学生的学习动机、兴趣以及学习和认识物理的能力,关注学生学习物理的思想感情的变化,变“以课本为本”为“以学生发展为本”,在物理教学中不再片面强调知识的传授,而更加注意与学生情感的交流,注意对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开始从“以教师为中心”转向师生共同合作完成教学任务,注重教学过程中师生信息的交流,注重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反对以往的“读死书和死读书”的“书呆子”教育,倡导“知识、技能、情感和品质”的教育学习理念。
2.探究高效的教学方法
不同的教学内容,不同的课型,不同的学生可采用不同的教学方式。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积极探索实践高效的教学策略,即通过有效的互动达到教学的高效,让学生在有目的地认识活动中通过师生共同参与,使学生主动建构知识和能力体系,形成良好的情感和态度,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自然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比如,在课堂上,对于学生能够自己独立解决的问题,老师无须包办,只须做好最后的评价,像光的直线传播、反射,分子的热运动,超导及其应用,回旋加速器等内容,基本上学生都能够完成相关知识的学习;对于学生通过动手实验能够探究出来的问题,教师千万不要进行详尽的示范,只须做好引导和合作就够了;对于有一定难度,绝大多数学生无法完成的问题,教师一定要给学生搭建合理的平台,让学生比较顺利地攀到知识的顶峰,比如牛顿第二定律、动量守恒定律、机械能守恒定律、闭合电路的欧姆定律、楞次定律等知识的理解和运用,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必须注重引导和点拨的梯度。否则,就很难做到课堂教学结构的均衡,也就难有理想教学效果的实现。
3.创设良好的教育情境
人本教学环境绝非仅仅是为了博得学生的笑声、掌声,它在追求知识与情境两者结合的美妙境界,使知识的吸收和情境的熏陶相结合,有利于学生积极参与教学过程。创设人本教学环境的技巧多种多样,要因内容、学生而异,如讨论法。在分析物理概念时让学生充分讨论,亮出自己的观点,而不是强迫学生信服教材观点;也可以联系学生的思想实际,采用问题法,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去认识、分析、解决问题,使学生的思维处于积极状态。还有就是创设情境问题。教师从单一信息输出,学生单向信息输入的沉闷的注入式教学,转变为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师生同步合作双向信息交流的启发式教学。上课伊始,教师设置情境,用高尚激越的情感,妙趣横生的艺术语言,提供导读的线索,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调动他们的求知欲,为主动地学习创造必要的外部条件。接着让学生阅读课文,教师设计问题,然后,通过讨论相互交流,学生提出问题,找出问题解决的最佳途径,学生通过参与教学活动,培养创新意识。
4.构建合理的评价体系
自从新课改实施以来,高中教学评价问题一直未能很好地解决。虽然高考在命题上也正在一步步地向着新理念靠近,但在操作方法上却相对滞。因此,教师迫于高考成绩评价的压力,不得已还是倾向于使用传统方式进行教学,要真正贯彻以新课改条件下的教学理念,就要尽快构建有效而且恰当的考核方式,建立完善的、易于操作的评价体系。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要把学生的正确答案当成是理所当然的,应经常站在学生的立场上及时发现和捕捉他们的闪光点并适度加以赞赏和肯定,以提高学生学习的自信心。在给学生个别答疑时,我们建议要根据学生实际情况,一般先不直接给出答案,而是进行必要的提示。同时提出一些问题,给有疑问的同学留下一定的独立伸展空间,让学生在充足的学习过程中,克服困难,感受成功,在学习中感受物理学科的迷人魅力。
总之,在新的高中物理课程教学中我们应培养学生的人本意识,以人的全面发展为终极目标,竭力弘扬人本精神和科学理念。
参考文献:
[1]于连涛,刘伟.创新与创业教育[M].青岛:中国海洋大学出版社,2004.
[2]杨芷英.从师范生的素质缺陷看高师院校的教学改革[J].中国高改研究,1999,(5):62.
[3]吴加澍.面对新课程的思考[J].物理教学,2007(2):23-24.
9.学前教育课程论教学大 篇九
小学语文教学论试题
课程代码:00410
一、填空题(每空1分,共20分)1.在我国漫长的古代学校教育中,语文不单独设课,课程内容主要是________。2.清朝末年,比较有代表性的国文教科书是________。
3.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的________的辩证统一,是语文教学的基本原则。4.汉语拼音的重点要放在读准声母、________、________和拼读音节上。
5.识字的三套工具是: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
6.在教学评估的过程中,常用的收集评估信息的方法有________、________,还有测验法、文献资料法、抽样法。
7.小学语文教师教学评估的主要内容是________的评估、________评估和________评估。8.小学语文听课教学的形式按目的划分,有________、________以及交流性听课、研究性听课。
9.小学语文教师的文化知识主要包括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
10.根据小学教育发展的需要,小学教师的继续教育培训目标按时间长短可以分________目标和________目标。
二、单项选择题(在每小题的四个备选答案中,选出一个正确答案,并将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在题干的括号内。每小题1分,共8分)1.小学语文的性质是()A.思想性
B.基础工具性
C.文学性
D.科学性 2.标志我国小学语文教材建设向科学化方向迈进一大步的教材是()A.九年义务教育小学语文教科书
B.1963年的小学语文教材 C.1978年《全日制十年制学校小学语文》
D.人教社小学语文教材 3.中国把“国文”改为“国语”的时间是()A.1901
B.1903
C.1912
D.1922 4.阅读教学中进行思想教育的有效方法是()A.联系
B.结合C.渗透
D.平衡
5.阅读能力的核心是()A.注意力
B.观察力
C.思维力
D.理解书面语言的能力 6.最新颁布的《语文课程标准》提出的语文课程基本理念有()A.2个
B.3个
C.4个
D.5个 7.作文的性质是()A.文学性
B.习作
C.综合性
D.学习水平的指标 8.阅读教学的主要任务是()A.理解课文内容
B.培养阅读能力
C.提高思想水平
D.发展一般能力
三、多项选择题(在每小题的五个备选答案中,选出二至五个正确的答案,并将正确答案的序号分别填在题干的括号内,多选、少选、错选均不得分。每小题2分,共8分)1.根据1978年小学语文教学大纲编写的实验语文教材主要有()A.四省市教材
B.语感教材 C.中央教科所教材
D.黑龙江教材 E.丁有宽教材
2.一课书的识字教学一般有三种方式()
00410 小学语文教学论
A.先读后写
B.边读课文边识字 C.先识字后读课文
D.按音、形、义的程序 E.B与C的结合
3.作文能力是多种因素的综合表现,主要因素是()A.语文能力
B.思想修养 C.生活体验
D.知识积累 E.动手能力
4.小学语文成绩评定的主要方式是()A.记分
B.等级 C.评语
D.考试 E.实践
四、名词解释(每小题4分,共16分)1.教材
2.阅读习惯 3.辅导性听课 4.综合评估
五、简答题(每小题5分,共20分)1.语文基本功训练要注意什么问题? 2.小学语文教学的基本原则是什么? 3.如何引导小学生的作文写真实的生活? 4.小学语文教师从哪几个方面加强师德修养?
六、材料分析题(共8分)
《一夜的工作》讲的是作者陪周恩来总理审阅一篇稿子,亲眼看到周总理一夜的工作情况(这是课文的具体内容),说明了周总理工作劳苦、生活简朴,表达了对周总理无比敬爱的感情(这是课文的思想感情)。一位教师在指导学生读书时,抓住“极其简单”、“如此而已”等词语,以及“写字台上一尺来厚的文件„„”“花生米不多,可以数得清颗数”等句子,先让学生理解这些词句,再启发学生联系实际谈认识,使学生对周总理工作劳苦、生活简朴体会得真切,对总理敬佩之情油然而生。
试从“阅读教学是以学生的阅读为基础的认知过程”的基本原理加以分析。
七、论述题(每小题10分,共20分)1.结合实际谈谈小学语文教学以辩证唯物主义为指导应着重体现的基本观点。2.举例说明小学语文基本功训练的实践性。
10.《学前教育课程论》作业 篇十
一、简答题
1、简要概述幼儿园课程评价的步骤是什么?
(答题要点)在幼儿园课程评价中,人们对课程存在不同的价值取向,对课程评价的取向也有不同的看法,因此,在评价过程中会运用不同的评价模式,采用不同的评价技术。这就是说,评价过程无法完全被规范化。
从较为宏观的层面上看,幼儿园课程评价的过程大致可分为以下5个阶段:
1.确定目的,即课程评价人员要确定他们要评价什么,并由此决定如何设计评价方案。在这一阶段,课程评价人员要详细说明评价的目的,要识别评价是在哪些政策和限制条件下进行的,要决定评价在哪个课程范围(如整个课程计划,还是某个课程领域,等等)中进行以及如何安排评价的时间,要认定在实施评价后所达成的决策程度,等等。
2、搜集信息。在这一阶段,课程评价人员要认清评价所需的信息来源,以及能用于搜集这些信息的方法、途径和手段。
3、组织材料。在这一阶段,课程评价人员要对所搜集到的信息进行编码、组织、储存和提取,使之有效地运用于评价。
4、分析材料。在这一阶段,课程评价人员要选择和运用适当的分析技术,对经由处理的材料进行解释。
5、报告结果。课程评价人员要根据课程评价的初衷,决定课程评价报告的性质,包括报告的阅读对象、报告的形式(是正式的,还是非正式的;是描述性的,还是以数据分析为基础的等)以及有关报告的其他事项。
二、论述题
试论述幼儿园园长如何才能提高教师对《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的理解和认识。(答题要点)建立理论学习制度。教师要不断地学习课程与教师理论,不断完善自身的知识结构和理论素养,学会理性的思考教育教学问题。在这方面,园长应该为教师提供丰富的信息资源和理论支持,提供大量的理论文章和有关书籍,让教师研读,并做读书笔记和交流学习。《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指出:“教师应成长幼儿学习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园长应转变观念从学习《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入手,建立“让幼儿自主发展”的教育观念。新纲要的学习不仅在理论上读懂读透,而且在实践中不断体会和认识,为此应营造一个人人参与的学习氛围。园长积极带头参加新《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的学习,并利用幼儿园教研组、年级组等形式多方位、多层次为每一位教师提供学习的机会,同时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方法,让教师多听、多看、多比较、多思考,认真组织每一位教师开展教育教学观摩活动,让教师在活动中思想有所变化、有所触动。
三、设计题
有一个幼儿园想对幼儿进行创造性方面的教育,请你运用课程目标方面的知识为这个幼儿园设计和确定创造性课程的目标。
(答题要点)总目标:创造性人格和创造的能力。具体的课程目标:创造性的人格品质;创造的知识和方法;创造过程的体验。
一、名词解释
1.课程实施
课程实施是一个和课程**或者课程革新相关、牵扯到不同层次人员的概念。以下三个隐喻可以反映出人们对于课程实施本质的理解:
2.幼儿园课程
幼儿园课程是实现幼儿园教育目的的手段,是为儿童提供的有益于其身心全面发展的教育性经验。
二、简答题
游戏在幼儿园课程中的重要性。
(答题要点)游戏是幼儿的基本活动形式,在游戏的过程中,孩子们是自己的主人,可以自主能动的活动,发表自己的看法。幼儿园的课程与游戏是密不可分的,作为课程实施重要活动之一的游戏,应该充分发挥孩子们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引导幼儿参与多种游戏,鼓励幼儿在游戏中反映生活,为幼儿在游戏中运用的知识及能力提供机会和条件。从而实现让幼儿在愉快、自主中全面健康发展。游戏活动和日常生活活动、教学活动一样,在幼儿园课程中是缺一不可的,游戏活动和另两类活动互相补充,在幼儿一日活动中起着重要作用。
1.游戏在幼儿园整合课程实施中起着重要作用
2.游戏活动可引发幼儿的好奇心,提高幼儿的学习兴趣
3.游戏可调动幼儿的多种感官参与,促进幼儿多方面的发展
4.游戏能培养幼儿热爱大自然的情感和爱护环境的良好品格
三、论述题
简评蒙台梭利教学法。
(答题要点)蒙台梭利教学法有着巨大的历史贡献,但同时也存在巨大的争议;为幼儿教育的发展做出了独特的贡献,众多教具和思想至今仍然在使用,在感官教育、数学教育等方面具有建树;去点在于理论基础过于生物学化,教学过程过于结构化,妨碍儿童高级思维技能的发展。
一、名词解释
1.生成性目标
生成性目标是在教育过程中生成的课程目标,生成性目标关注的是过程。
2.行为目标
行为目标是以儿童具体的、可以观察的行为表述的课程目标,指向目标实施后儿童身上发生的行为变化。
二、简答题
1.瑞吉欧的理论来源。
(答题要点)意大利特有的文化和政治;进步主义教育思潮;建构主义理论。
瑞吉欧教育体系源于意大利北部小城瑞吉欧·艾米莉亚。在过去三十年中,住在这个社区的教育工作者、家长与社区居民一起胼手胝足,发展出了一套独特与革新的哲学和课程假设、学校组织方法,以及环境设计的原则,我们称之为“瑞吉欧·艾米莉亚教育取向”
2.五指活动课程的内容。
(答题要点)健康活动;社会活动;科学活动;艺术活动;语文活动。
三、设计题
请你以发展幼儿创造性表达为核心,自选内容设定一个舞蹈教学活动。
(答题要点)课程目标:激发幼儿在舞蹈活动中的创造欲望
教会幼儿如何识别舞蹈的基本元素并进行组合创造的能
力。
课程内容:用所学基本舞蹈动作来表现《野蜂飞舞》
活动过程:
暖身活动
欣赏音乐
识别舞蹈的基本元素
自我表达
一、简答题
1.幼儿园课程编制的目标模式的主要步骤。
(答题要点)制定目标,选择课程内容;组织课程内容;评价。
2.幼儿园课程与心理学的关系。
(答题要点)心理学是幼儿园课程的主要理论依据;但是课程研究和心理学研究是不同的领域;心理学可以帮助课程研究者和设计者在了解幼儿的基础上设计出来具有发展性的课程。
二、论述题
请你谈谈当前幼儿教师在确定教学目标方面遇到的困难。
(答题要点)对目标的类型和作用认识不清;表述不够清楚;不能根据幼儿的情况确定合适的目标;不能根据教学的进展调整目标等。
三、设计题
请你为幼儿园设计数学课程目标。
11.学前教育课程论教学大 篇十一
关键词:课堂氛围;师资力量;教学评价
目前,高中劳动技术教育课程的开展深入到各个学校,对学生的实践能力提升有很大帮助,但是,在课程的开展过程中还存在一些问题,阻碍了劳动技术课堂绩效的发挥。为了解决这些问题,笔者从实践出发,从课堂实施教学、师资力量建设等各方面出发,提出一些有益于课程建设的意见。
一、创设良好课堂氛围
目前素质教育理念深入人心,相关的教学实践也在全面铺展开来,但是很多地方还因为高考指挥棒的牵引作用,存在应试教育的导向,这就导致对劳动技术教育课程不够重视,导致课堂氛围不够好。不够好的原因在于,学校对课程投入的资源少,教学条件有限,師资力量的倾斜不够明显。因此,学校和教育主管部门要加强对劳动技术教育课程的重视,认识到虽然它不是主课,但是对于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有着不可替代的良好作用,对学生的全面发展有潜移默化的影响,从而为创造良好的教学条件、营造良好的课堂教学氛围创造好的条件。
二、加强师资力量培养和培训工作
劳动技术教育师资力量不够强大是一个通病,往往是能力不强的教师或者专业不对口的教师在教授这门课程,或者专业对口的教师在多年的教授后整体素质和能力水平与显示需要不相符,导致师资力量跟不上。这个问题的解决,一方面要依靠高校多培养这方面的专业人才,让专业人才数量和质量跟得上高中课程发展的需要;另一方面,要对目前的教师队伍加强二次培训,少一些理论性知识,多一点实践教学知识的培训,让他们能够细化教学目标,优化教学资源,进一步开发课本资源,做好教学工作。
三、构建丰富的课程教学资源库
目前的教育理论是强调学生的创新性和实践性,这就对教学资源提出了很高的要求,不仅要求按照教材来还要去补充丰富的课外教学资源,这对劳动技术教育课程更是难点和教学焦点。学校和科任教师要充分发掘资源,积极开发校内外、课内外、网络内外的资源,因地制宜地开发、挖掘好的教学资源。同时,要鼓励学生的积极性,让他们发挥主动性,参与到教育资源开发的实践中。除了理论性和书本上的教学资源之外,各方面要尤其注重实践资源的开发和挖掘工作,要多强调实践对学生能力的锻炼作用,对实践性尤其是生活中易采用、易贴合教学要求的资源尤其给予重视。
四、加强教学评价工作
一门课程教学好坏,评价和反馈是关键。只有考查是否达到了教学目标、完成了教学任务,才能评判这门课的教师是否尽心尽力、课程开展得是否有效。因此,要加强对教学的评价工作。一是要抛弃以高考评价一切教学成果的唯一性标准,因为高考对劳动技术教育基本不考查,因此要把劳动技术教育的过程性和结果性、阶段性和日常性评价结合起来,考查这门课是否锻炼了学生各方面能力,培养了他们各种良好的素质,促进了其他课程的同步发展等。二是要加强对学生的评价工作。目前的评价是单向性的,主要针对教师,而忽视了教学另一个主体——学生。因此要做好教学评价配套工作,把对学生的全方面考查纳入课程评价的视野中来。比如可以考查学生在语文学习中是否有意识地运用了各种技术方面的思想,是否使用了技术工具,还可以考查学生在物理学习中是否有意识地利用了网络资源开展自主学习等等。只有通过这些更加多元的评价,才能让评价体系更加科学有效。
总之,劳动技术教育是非常重要的,但是它的发展也存在很多问题,有待于各位同仁在教学中加以认真解决,这样才能教好学生,做好课程建设。
参考文献:
马德帮.重视劳动技术教育上好劳技课.大连教育学院学报,2010(1).
(作者单位 辽宁省盘锦市高级中学)
【学前教育课程论教学大】推荐阅读:
学前儿童科学教育课程教学大纲08-03
关于学前教育专业课程教学安排的意见09-30
教育学考研之课程与教学论研究方向11-25
试论层次教学法在高职篮球课程教育论文10-07
学前教育专业主要课程10-01
学前教育教学反思11-25
论安全学科的内涵与本科教育课程体系建设06-22
学前教育专业教学大纲09-28
学前班教育的教学总结09-06
学前教育声乐课教学改革06-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