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月潭名师教学实录(共6篇)(共6篇)
1.日月潭名师教学实录 篇一
【教学目标】
1、会写“环、绕”等12个生字;运用熟字换偏旁、形声字特点等方法会认“环、绕、茂、晰、朦、胧、境”9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抓住“群山环绕、树木茂盛、清晰、朦胧、仙境、隐约”等词语,品味文中的佳句,感受日月潭的秀丽风光。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3、了解日月潭名称的来历,产生热爱宝岛台湾和盼望祖国统一的情感。【教学重难点】
1、重点:学习生字,仔细品味文中佳句,感受日月潭的秀丽风光。
2、难点:读中感悟,感受日月潭不同的秀丽风光。【教学准备】
1.印发教材内容,布置学生进行预习。
2.制作关于课文重点句段和配乐朗读的音乐等方面的课件。【课时安排】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课前交流
师:同学们,你们喜欢旅游吗? 生齐:喜欢
师:你们旅游时都去过哪里?那里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生:我去过北京,北京人很多,车很多,可以形容车水马龙。师:你的词汇量真丰富,北京市一个繁华的大都市。你还去过哪? 生:我去过蓬莱海洋极地世界。师:蓬莱海洋极地世界什么样儿? 生:那里面有很多很多的鱼类。
师:哦,那里有许许多多的海洋鱼类,是一个物产丰富的地方。师:你还去过哪? 生:我去过泰山。师:泰山什么样? 生:泰山山清水秀。
师:给我们的感觉山清水秀,这个词用得很准确。你能说说你去过哪儿吗? 生:我去过日照。师:日照是什么样? 生:那里的鱼非常好吃。
师:你记得那里有好吃的鱼类。
师:同学们,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第三组课文将带我们一起进入祖国的大好河山,去体验各地的秀丽风光,做好准备了吗? 生:做好了!
师:让我们一起走进这组课文。上课!
二、导入
师:今天我们来到了旅游的第一站,大家乘飞机一起飞到了台湾岛的上空。谁对台湾有所了解? 生:我知道,台湾有娜鲁湾。
师:你的知识真丰富,小博士!你说说!生:我知道台湾是宝岛。
师:是啊,台湾被誉为我们祖国的宝岛。你还知道什么? 生:台湾有阿里山。
师:阿里山是一个非常著名的景点。同学们,台湾美吗? 生:美!
师:想去看吗? 生:想!
师:让我们一起去看一看!初到台湾的你一定会对眼前的一切感到惊艳不已,这里有著名的阿里山,有景色奇绝的太鲁阁国家公园,有景致清幽的高雄莲池潭,婀娜多姿的娜鲁湾和风光秀丽的日月潭。看到这些,你想说什么? 生:很美!
师:哪里美?说完整。生:日月潭的风景很美。
师:他想说日月潭,很好。日月潭的风景很美,还有哪儿美?你还想说什么? 生:台湾很美。
师:是啊,台湾真不愧为我们祖国的宝岛。你还想说什么? 生:娜鲁湾风光秀丽。
师:是啊,刚刚我们看到了风光秀丽的娜鲁湾。这个词语用得真好。让我们一起走进宝岛台湾,去欣赏一下岛上那颗最为耀眼的明珠。什么呀? 生齐:日月潭(师板书课题)师:齐读课题 生:9 日月潭
师:什么是潭?谁知道? 生:很深的意思
师:很深的意思?你说对了一部分。潭,就是一个很深的水池。
三、初读识字
请大家认真读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读不准的地方,可以借助拼音多读几遍。开始!(生自读课文)
师:同学们,你们想去台湾欣赏一下吗? 生:想!
师:想要去日月潭要闯过了剩下的几关,大家才能得到这张门票,让我们一起来闯关,好不好? 生:好!师:(出示生词)今天的第一关,自己读一读。(生自读词语)
师:谁能给大家读一读?
生:环绕茂盛建筑仙境清晰朦胧隐约
师:有一个词你读得不太好(出示“清晰”的拼音“xī”)再来读读。生:清晰
师:谁还能读?
生:环绕茂盛建筑仙境清晰朦胧隐约
师:你读得真准确,能不能带着大家来读一遍?(小老师带读)
师:你们读得真棒!同学们我们准备好,从每一行比一比,看谁接读词语最快最好,哪一行准备好了?(生排火车读词语)师:男生和女生做好准备了吗? 生齐:做好了!
师:男生先读,一人一个,开始。(男女生配合读词语)
师:仔细观察,你能发现什么?谁有所发现,请举手。生:清晰和朦胧是一组意思相反的词。
师:你说得可真好,清晰和朦胧在这里是一组意思相反的词。再看看,你还能发现什么? 生:朦胧和隐约是一组意思相近的词。
师:你真会发现!请同学们一起闯入今天的第二关,自己读读。(出示生字,生读)师:谁发现了,这里有什么?
生:我发现了第一行都是左右结构的字。师:那第二行就是?
生:第二行是上下结构的字。师:哎呀,你真善于发现,说得真好!还发现了什么? 生:上面的一行字都是形声字。
师:形声字,他其中一部分的读音和整个字很相似。同学们,再仔细观察,你还有什么好的记字方法吗?请和同位交流一下。开始!(生同位交流)
师:你有什么方法,记住了哪些字? 生:我能记住“茂盛”的“茂”。师:你怎么记住这个字的?
生:因为我爸爸的名字里面就有这个“茂”字。
师:非常好。你联系生活实际来记住了“茂盛”的“茂”,真是一个会观察的孩子。生:我能记住“环绕”的“环”。
师:哦,你能记住这个字,怎么记的? 生:因为一想起“坏蛋”的“坏”就可以。师:对了,这是用的什么方法? 生齐:换偏旁
师:对,换偏旁的方法。好,还有吗? 生:“李晓”的“晓”的日字旁换成绞丝旁,就是“环绕”的“绕”。师:她说得多完整啊!我们一起鼓鼓掌!
师:同学们这里有一幅字谜,你能猜出来吗?这是什么字? 生齐:茂
师:同意是“茂”的请举手。为什么?谁能说一说? 生:上面的两个(声音很小)
师:请你声音洪亮的来回答。为什么是“茂”? 生:上面的两个„„ 师:谁能给他补充发言? 生:上面两个东西很像草
师:对了,它的形状很像是两棵小草。多善于观察啊!就像我们今天的草字头,老师告诉大家,“茂”在古代就是指的植物生长茂盛的样子。师:再来猜个字谜。“姓巩的住在竹屋里”,哪个字? 生齐:筑
师:大家猜出来了,就是“建筑”的“筑”。师:好,让我们一起再读一遍。生齐:环绕隐境朦胧晰茂筑
师:进入今天的第三关。两个字的词会读了,四个字的还行吗? 生齐:行!师:试一试!(生自读词语)师:好!谁能读?(指名分行读)
师:同学们,我们一起读一读。(生齐读)
师:有一个游戏叫做“看图猜词语”,看谁反应最快。师:猜到的请举手。生:„„
师:那你再想想。你说。生:湖水碧绿 师:对不对? 生齐:对!
师:我们一起说。生齐:湖水碧绿 师:下面谁再猜到,可以直接说出来。生:树木茂盛 生:蒙蒙细雨
师:猜出来了,真会观察!生:点点灯光
师:用点点灯光来形容 生:太阳高照 师:说得非常好。生:群山环绕
师:最后我们要写好:“环绕”二字,才能得到这张进入日月潭的门票。同学们,有没有信心? 生齐:有!
师:我们一起来看看,要想写好这两字,应该注意些什么?谁发现了?可以举手说。生:笔顺
师:嗯,笔顺,哪里的笔顺? 生:“绕”的笔顺 师:“绕”的笔顺。它的右边是(师指大屏幕),是不是很麻烦?我们要注意笔顺。师:好,请坐!你还觉得应该注意什么? 生:“环绕”的“绕”,上面不要加点。师:非常好。她观察到了,“绕”这个字的右边好加点,这点一定要注意。还有? 生:它们俩偏旁都不能在下面,必须朝上面一点。
师:对,它们俩的偏旁都要占到稍微靠上的位置,那么我们一起试着写一写。看老师的板书,“环”的王字旁写得稍微靠上窄一点,右边稍微靠下,宽一些。“绕”的绞丝旁稍微靠上,窄一点,右边略宽,最后,能不能加点? 生齐:不能。
师:请大家在田字格中书写两遍。开始!(师巡视,指导)
师:注意你的写字姿势。抬起头来,注意“三个一”写字姿势。师:好!绝大部分同学写完了。恭喜大家终于得到了这张日月潭的游览门票,那就让我们拿着这张来之不易的门票,一起去进入日月潭看一看吧。
四、精读课文
师:请大家快速的默读课文,看看日月潭是个什么样儿的,他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开始!(生默读课文)
师:读完就坐好。谁能说说,日月潭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 生:非常美!
师:很美!如果用一个词语来概括形容,你可以选哪个词? 生:风光秀丽 师:(边板书边说)这是一个风光秀丽的地方。(板书:风光秀丽)你能具体说说哪里的风光秀丽吗?从哪些地方感受到了日月潭的风光秀丽?
生:第一段里的“那里群山环绕,树木茂盛,周围有名胜古迹。” 师:你说得太美丽,我也能感觉到它的风光秀丽。还有吗?
生:第三段的第二行“天边的晨星和山上的点点灯光,隐隐约约地倒漾在湖水中。” 师:嗯,再读一读!生:“隐隐约约地倒映在湖水中” 师:对了!(师板书:清晨)
师:再来看看,你还能从哪里感受出来? 生:“中午,太阳高照,整个日月潭的美景和周围的建筑,都清晰地展现在眼前。” 师:这是中午时的美景(板书:中午)
师:刚才同学们感受到了日月潭不同的美,你喜欢哪一部分,读一读,把你喜欢的介绍给大家。自己读。(生自读课文)
师:谁来,选择你喜欢的介绍一下 生:“日月潭是我国台湾省最大的一个湖。它在台中附近的高山上。那里群山环绕,树木茂盛,周围有许多名胜古迹。” 师:是啊,第一段太美了,我们一起来看一下。(展示课件)师:同学们,来看一下第一段我们可以从中知道什么? 生:知道日月潭的面积,它的位置还有那里的景色。师:你说得真完整。它的面积怎么样啊? 生齐:很大
师:老师这里带来了一个资料,请大家一起来看(展示课件)(师读课件内容)
师:同学们,除了感受到了日月潭的面积大,你还感受到了什么? 生:它的环境很好。
师:环境很美,谁能读出这种大和美的感觉来?(指名读这一段)师:你读得真棒。
师:同学们,你还觉得哪里美呢?
生:清晨,湖面上飘着薄薄的雾。天边的晨星和山上的点点灯光,隐隐约约地倒映在湖水中。
师:这一段非常美,我们一起来看一下,老师也觉得它很美,想给大家读一读,请大家闭上眼睛静静地听。(展示课件)
(师配乐朗读这一段)
师:请大家睁开眼睛,你仿佛看到了什么,谁能说一说? 生:我仿佛看到了山里的点点灯光。师:(展示课件)好像看到了山里点点灯光的一面,好,我们从图中看一下,点点灯光。(指屏幕图片)这就是那种朦朦胧胧的感觉,若隐若现,你能看得清吗? 生齐:看不清
师:看不清我们可以用哪个词语来形容啊? 生齐:朦胧
生:隐隐约约(教师板书隐隐约约)
师:所以我们说,清晨的美是一种隐隐约约的美!那同学们其实,今天的天气就是朦朦胧胧的感觉,今天下起了薄薄的雾,同学们,能不能体会着读一读,谁能读给大家听。(指名读)
师:好,请坐,很勇敢!谁再来读得更美一些?隐隐约约的感觉。(指名读)
师:你读得可真美!我们能不能一起来读读? 生齐:能!师:开始!(生齐读)
师:同学们,你还能感觉哪儿美呢?
生:中午,太阳高照,整个日月潭的美景和周围的建筑,都清晰地展现在眼前。师:好,中午时的日月潭很美,自己读一读。(生自读)
师:刚刚我们找到了清晨时那种隐隐约约的美,你能不能也找一找中午时是一种怎样的美?请大家可以结合着图中来找。
生:很清晰的美(教师板书清晰)
师:他找到了一个词语,中午时给我们的感觉很清晰,那中午时是不是一成不变的? 生齐:不是 生:蒙蒙细雨
师:下起雨时是怎样的感觉啊? 生:朦胧
师:你真会读书!(教师板书朦胧)师展示图片 师:请大家来看,我们可以从图中看到什么? 生:我看到了湖中央有一座小岛。
师:这座小岛你观察到了,还有吗?远处有没有? 生:看到了远处山上的房子。
师:远处山上的房子我们看的非常清楚,像这种感觉啊我们叫做很清晰,谁能给大家读出来。(指名读这一段)
师:好,请坐,我们一起读一读。(生齐读这一段)师展示课件
师:请大家来观察一下这幅图,你又有什么发现? 生:朦胧
师:很朦胧的感觉,你能看清远处的景物吗? 生齐:不能
师:所以我们就把这种若隐若现的感觉就叫做朦胧,谁能给大家来读一读?(指名读)
师:你读得很美,谁能再声音洪亮地读一读?(指名读)
师:太美了,我们跟着她一起来读一读。(生齐读)
师:日月潭的美我们怎么都欣赏不完,也读不够,老师想和大家合作来读,好不好?男生读蓝色部分,女生读红色部分,黑色的部分老师读。(展示课件)(师生配合读)
师:多美的日月潭啊,同学们,你还觉得哪里美,可以来说一说? 生:“日月潭很深,湖水碧绿。湖中央有个美丽的小岛,叫 光华岛。小岛把湖水分成两半,北边像圆圆的太阳,叫 日潭;南边像弯弯的月亮,叫月潭。”
师:你读的可真美,我都感受到了这种美,一起来看,(展示课件)这就是课文的第二部分,同学们,你们能找到日月潭的位置吗?日潭在哪?月潭在哪?请先在小组内交流一下。(生小组内交流)
师:他们的位置你知道了吗?老师这里有一些小卡片,找一个同学来贴一贴,其他同学来看一看他贴得对不对。(生上黑板中贴日潭,月潭和光华岛的位置)
师:同学们,她贴得对不对?(面向刚才那位同学)你能说一下为什么这么贴吗?给大家说说。生:因为课文上是这样写的。北边像圆圆的太阳,叫日潭,南边像弯弯的月亮,叫月潭。师 :课文中还写到了光华岛的位置在哪啊? 生 :中间.师 :哪得中间啊,湖水的中间。师 :是啊,同学们日月潭就是由北边圆圆的日潭和南边弯弯的月潭组成的,所以它才被人们称为日月潭。(展示课件)师:如果这句话老师换一换,再来读一读好不好。师 :男生读上面的原句,女生读换过的句子(男女分开读)
师: 感觉一下,好不好? 生齐:不好 师 :谁来说说? 生: 我觉得不好是因为下面那一句没有上面那一句具体。
师: 因为上面很具体很生动。好,上面这句话你还发现了什么? 生:上面还是一句比喻句
师:它是一个比喻句,你真会读书。请大家也说一句带“像”的句子。生1 :小兔子的眼睛像红宝石。生 2:香蕉像弯弯的月亮。
生 3:小兔子的尾巴像一个小雪球。师:她得比喻真形象。关于日月潭还流传着一个美丽的传说,同学们想听吗? 生齐:想
(师配乐和图片讲述关于日月潭的故事)
师:同学们,听了这么美的故事,你能不能把这一段美美地读出来,我们一起试一试。(生齐读该段)
师:同学们,今天我们游览了日月潭,看到了清晨时那种隐隐约约的美,看到了中午和雨天那种清晰和朦胧的美,同学们,我们又一次地感受到了日月潭的美,这真是一个风光秀丽的地方,让我们一起来说一下最后一句(展示最后一句)
(生齐读最后一段)
师:同学们日月潭很美,但是它仅仅是宝岛台湾的一部分,有机会我们一定要去实地看一看那里的景色。其实啊,我们的家乡泉城济南也很美,你能说一说我们家乡有哪些美景吗 生:济南的七十二泉
师:对了,我们的家乡被誉为泉城济南。生:济南野生动物园
师:野生动物园有许许多多受保护的动物。生:济南千佛山
师:千佛山很美,千佛山给你留下什么印象? 生:我看到了很多佛。
师:许多的佛像,你在生活中真注意观察!师:我们一起来看看家乡泉城的美。(配乐展示济南风光的图片)
师:我们的家乡的济南美吗?你能不能给我们的台湾小朋友介绍一下我们的家乡啊?同学们准备准备,你想给台湾小朋友怎么介绍自己的家乡。这节课就到这,下课。
2.名师教学乡愁教学实录 篇二
师:我们今天学习台湾著名诗人余光中的一首诗《乡愁》,请大家推荐位朗读最好的男同学把这首诗读一读。(学生推荐,一男生起立朗读)
师:读得不错,还没有学习,就读得这样,确实读得好。女同学读得好的是哪一位? 站起来,给大家读一读。(女生读)
师:读得不错,清楚。也有一定感情,当然,要读得很好,还要深入读。
(教师范读。掌声)
刚才听了同学读了两遍,我读了遍。你们感觉,在读这首诗的时候,语调应该是明快的还是深沉的?(生齐答:深沉的。)节奏应该是急促的还是舒缓的?(生齐答:舒缓的。)语调应该是深沉的,节奏应该是舒缓的!(板书“语调深沉节奏:舒缓”)
为了帮助同学们理解这首诗,我想提几个问题请大家思考。
【问题一】
这首诗共有四个小节,大家觉得它们之间的顺序能傍改变吗?
生:不可以!
师:请说说理由。
生1:这首诗好像是按照从小到大,按时间顺序来写的。
师:你怎么知道是按时间来写的?
生:每小节的开头,都有一个时间的标志。“小时候” “长大” “后来啊”“而现在”等标志明显。
师:还有没有理由?
生2:我觉得是按照把“乡愁”比喻的事物由小到大排列的:邮票、船票、坟墓、海峡。
师:作比的事物是由小到大,她发现这个特点,好像也是存在的。看看还有什么顺序?
生3:我觉得感情方面它是层层递进的。
师:它是怎么层层递进的?
生.先是对母亲的想念,那个时候母亲还在人世;然后是对新娘的爱恋。后来是对母亲离去的悲痛,我觉得这段也为后面作了铺垫,借用这段来抒发感情,因为大陆也是他的母亲。从这个角度看,是无法改变顺序的。
师:她发现了这样一个感情发展的顺序特点。大家同不同意?
生:同意!
师:我顺便介绍一下余光中。
他是大陆人,祖籍福建。 21岁离开大陆到台湾,台湾大学毕业又到美国进修,回来之后,先后在台湾大学和香港大学当教授,从60年代开始写了很多怀乡诗,这首诗是70年代写成的,据他说,写这首诗酝酿的时间很长,真正写的时候只用了20分钟。原来,第一小节,写他小时候,读寄宿小学,不能每天回家,想念母亲,母子之思;后来结婚了,到美国进修,当时大概航空不发达来回坐船,借助船票回家探亲,夫妻之恋;后来母亲去世了,生死之别;最后,是关怀祖国的统一,是对祖国的情感,感情的升华,从个人的情感升华到对祖国统一的关切,对祖国的眷恋。这一点,他也说过:我后来慢慢意识到。我的乡愁应该是对包括地理、历史以及文化内容的整个祖国的眷恋。
师:同学们的水平很高,回答问题很好!
【问题二】
第四节中“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觉得“浅浅的”用得不好,我想改为“深深的”,好吗?
师:请看,我这样一改就强调了台湾跟大陆隔离的状况,大雾赞不赞成?赞成我的举手(一个也没有):不赞成的举手(哟,100% )那你们说说理由,要说服我!
生1:因为“浅浅”的海峡,比喻可以逾越的一种希望,作者的希望是有一天台湾可以回归嘛!
师:回归?
生:台湾回归到祖**亲的怀抱!
师:特别地纠正一下,“回归祖国怀抱”说法不妥。香港、澳门被外国人占领了,后来回归到祖国的怀抱。台湾曾经被日本人占领,抗战胜利后,已经回到祖国的怀抱,现在还是中国人在掌权呢,不是外围人,台湾与大陆是“统一”同题,不是“回归”祖国怀抱的问题。明白吗?这句话说得不妥当。但是,她表达的意思很好,觉得用“浅浅的”,祖国统一就有希望。
生2:我觉得这是一种反衬方法,前面“小小的” “窄窄的” “矮矮的”都是反衬,“浅浅的”反衬出那一代人对回旧祖国的乡愁的深度。
师:用“小小的” “窄窄的” “矮矮的” “浅浅的”反衬作者乡愁之浓、之深。还有没有? 你们开始说服我了。确是“浅浅的”好像更好,不仅是跟前面的用词取得一致。还说明台湾、大陆本来就没有不可逾越的鸿沟。现在的分裂完全是人为的原因造成的。大陆和台湾一定要统一,一定会统一。
【问题三】
我总觉得这首诗表达的意思较为含糊,诗人内心的思想没有明确地表达出来,我改写一下,大家评一评怎样:
小时候,乡愁是对母亲的思念,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
长大后,乡愁是对爱人的恋挂。我在这头,新娘在那头
后来啊,乡愁是对亲人的哀悼,我在坟墓外头,母亲在坟墓里头
而现在。乡愁是对祖国统一的渴望,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
师:怎么样? 洪老师改得怎么样?
众生:不怎么样。
师:我觉得还挺不错的。那你们说说怎么“不怎样”?(指后排学生)来,那个同学。
生l:改过以后,感觉返首诗显得很浅显,不像原来那么有韵味,很难得到感情上的共鸣。
师我觉得我改得不浅显,还没有说服我。还有谁说说?
生2:我觉得原诗表达得更为婉转,让读者更能体会作者深深思念的感情。改写后,虽然也有感情。但是少了那种耐人寻味的东西。
生3:余光中用四种事物表达自己内心的情感,而洪老师直接说出对乡愁的思念,这样不耐人寻味,意思太直接了。如果用比喻的方法,更能让读者深刻地体会到那种思念的情感。
师:现在差不多能说服我了。他说采光中借用了四个事物,耐人寻味,老师直接说出来了,反而不耐人寻味。
生4:我说的和他们说的差不多。因为诗本身就是一种韵昧,用直白的手法写出来就不叫诗了。而且用比喻的手法,会更深刻。
师:诗歌这种文学作品,是越含蓄、越形象越好,直白就不是诗了,这是诗歌的特点。是的,我的改句太直白了。刚才那个男同学说得挺好,原诗借助了四个具体的事物,来寄托作者的乡愁。显得特别的形象,特别含蓄婉转、耐人寻味,这确实说服我了。
【问题四】
还有一个问题:每一段第二句都有一个“是”,把所有的“是”全改为“像”,“乡愁像一枚小小的邮票” “乡愁像一张窄窄的`船票” “乡愁像 一方矮矮的坟墓”“乡愁像一湾浅浅的海峡”行不行?为什么?
生1:老师上课前说过,作者写这首诗是酝酿了很长时间写的,如果改为“像”就感觉作者好像对这种情感不是特别深刻。可实际上,作者是被这种情感困扰了很久的,所以我认为用“是”更好一点。
师:这个没有说服我。“是”就深刻,改个“像”就好像不深刻,这个好像没有道理。谁再说?
生2:我觉得改为“像”给人置身事外的感觉,用“是”就是把所有的感情都寄托在“邮票上“船票上”坟墓上”和“海峡上”。
师:也没有说服我,可能这个问题有点难。大家想想,有时“是”是可以改为“像”的:
“我是一只小鸟”和“我像一只小鸟”是相通的。“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乡愁”跟“邮票”有相似关系吗?有没有?有哪些地方相像,是不是个比喻呢? 这里不是比喻,其实是个省略句。应为“小时候,乡愁是寄托在一张小小的邮票上的”,这里不能改,不是暗喻。注意这一点,大家要朗读好,作者的感情发展是有层次的,要读出这种层次来。
请刚才这个女同学来读。
(女生读)
师:不错,基础很好,但是还没有突出出来。特别是第三小节。(师范读第三节,并且解说作者很悲伤。师反复吟咏第三节的“我在外头,母亲在里头”然后让学生自己读全诗,要求放声读,各自读自己的,不要齐读。)
师:再读几遍,背诵下来,我要检查。
师:会背了,请举手!
(两女生分别背诵)
师:不仅背得准确。而且朗诵得很好。下课。
【老师说课】
今天的课,我称之为“语感教学课”。语感是一种语言修养,是对一种话语系统的敏锐感觉。它是在长期规范的语言感受和语言运用中养成的一种带有浓厚经验色彩的比较直接迅速的感悟语言的能力。
长期以来,语文教学领域存在着一种怪现象:我们经常把语文课教变了昧儿,或者教成了历史课.或者教成了政治课,或者教成了科普课,唯独不是语文课,我们都热心去种别人的田,却荒了自己的地。这个问题到今天一直没有得到解决。
语感教学的主要手段是实施语感训练,语感训练包括两个方面:一是语感实践,二是语感分析。语感实践,就是指导学生感受语言材料和运用语言。也就是要让学生多读、多听、多背、多说、多写成套的语言,这是语感形成的基础。但是,仅有语感实践是不够的,为了使学生由无意识的自发状态提高到有意识的自觉状态,个材料等等。语感教学还要注意把握四个“结合”:语感训练与思想教育结合,与思维训练结合,与审美陶冶结合,与语言知识传授结合。
我今天的课就是按照这一意图进行的。首先我的课堂重视读,不但要反复读,而且还要背。在此基础上,对语言进行琢磨。这就是语感分析。“四个结合”也有体现.不搞架空分析,不是大讲一通时代背景,不是大讲一通祖国统一,但学生还是感受到了余光中那种热爱祖国、希望祖国尽早统一这样一种情感、思想。课堂上我提出的几个问题,除了第一个问题的“时间顺序”比较容易.其他都不容易,需要动动脑筋,这就是与思维训练的结合。此外,对诗歌的欣赏,读出美感来就是一种审美:至于语文知识传授,我今天也传授了一点——在本诗中“是”不能改为“像”,“是”在这里不是暗喻。
语感教学要运用多种方法.我们主要运用四种。
A.美读感染法。“读”是语文教学的第一教学法.抓住了读,就抓住了语文教学的要领。不能把思想情感读出来。不能把美感读出来,这样的语文教学,能说成功吗?
B.比较揣摩法。就是“加一加、减一减、调一调、联一联、换一换、改一改”。采用这些办法对文本的标点、字词、句子、段落进行“加、减、调、联、换、改”,设置一个参照物,让学生在比较中体味语言运用的妙处.进而培养语感。今天采用了这个方法。
C.语境创设法。根据教学需要,创设特定的言语情境。让学生设身处地,以特定的身份“参与”言语活动,从动态语言中获得语感。
3.《风筝》名师教学实录 篇三
1、知识与能力: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多角度、有创意地理解课文,进行探究性学习,培养发现问题,讨论、解决问题的能力。
2、阅读与学法指导:质疑法与讨论法。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
3、情感与思想教育:感悟亲情,了解科学的儿童教育思想;学习鲁迅的自省精神;理解作品的批判意义。
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多角度、有创意地理解课文。
2、难点:文章深层的情感体验与思想教育。
课前准备
课室学生四人一小组摆设,以便讨论问题,教师打印好“思考”与“讨论”的问题投影片。
教学过程
一、回顾导入
师: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已经整体感知了《风筝》这一课。内容,从中我们了解了儿童时候鲁迅先生与他小兄弟之间的亲情,但从现在看来,鲁迅先生却是一看到风筝,就想起儿时对小兄弟放风筝和做风筝的态度,心里面就只有悲哀和沉重。那后来几十年过去了,鲁迅先生的心情有没有因时间的流逝而改变呢?这节课我们继续来学习、深入体会文章的内容及思想意义。
(板书:风筝)
二、问题探究
1、教师指导朗读。
(强调声音、语调、速度、感情的把握,以读为本,理解内容)
师:为了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下面我们来齐读课文的后半部分:第5段至第12段,注意朗读时的语速和情感。
(学生阅读时教师细听,检查学生的朗读水平)
2、教师引导问题探究。
师(齐读完后):刚才同学们朗读得非常好,说明大家在家还是非常认真地阅读了课文的。
师:课文前面部分讲到了鲁迅先生出于“好意”,“关爱”小兄弟,不允许他放风筝,还把他做的风筝毁掉,后来他是怎样认识到错误的呢?我请一位同学来朗读第5段,其他同学边听边思考,寻找问题的答案。
(指名朗读,学生思考)
师:这位同学读得好不好?
生:好!
师:那大家听完刚才这位同学的朗读,你找到问题的答案了吗?(学生思考,拥跃举手回答)
生:他是看到一本书之后,知道自己错了的。
师:有没同学补充,回答完整一点?
生:他是偶尔看到外国一本关于讲述儿童的书,明白了“游戏是儿童最正当的行为,玩具是儿童的天使。”所以他认识到了自己儿童时对小兄弟的行为的错误的。
师:大家说对不对?
生:对!(齐声)
师:对了,中年后的鲁迅先生是看到外国一本关于讲述儿童的书,才明白了“游戏是儿童最正当的行为,玩具是儿童的天使”这个正确的观念的。那么,他明白了这个道理之后,文中讲到了他受到了惩罚,那他受到了什么惩罚?
(学生思考,教师边板书:明理)
生:心情很沉重。
师:从哪句话里可以看出来?
生:(七嘴八舌)“我的心好像变得铅块,很重很重地堕着”。
师:对了,鲁迅先生明理之后,开始自责,而心情也便变得更加沉重起来。(边讲边板书:沉重)这一段大家还有不理解的地方中吗?
生:鲁迅先生看到外国一本讲述关于儿童的书,为什么说“不幸”呢?
师:这个问题提得非常好。鲁迅先生后来知道儿时犯了错误应该庆幸才是,为什么会觉得不幸呢?思考一下。(学生积极思考)
生:因为他认识到儿童时对小兄弟犯的错误,是对他一种精神上的虐杀,在今天看来他认识到自己的行为是不幸的。
师:好,还有没有不同意见?
生:可能鲁迅先生认为自己儿童时,受到的封建思想、观念的影响,是非常不幸的。
师:这两个同学的回答都非常好。对兄弟精神上的虐杀、对封建观念、封建思想的批判这对鲁迅来说都是非常不幸的。既然,鲁迅先生知道自己错了,他是如何看待这件事的呢?
生:想办法向他的小兄弟说明。
生:向他的小兄弟认错,并想办法弥补。
师:对了。几十年过去了,可是鲁迅先生还是念念不忘,想办法安抚小兄弟曾经受伤的心灵。这里我们可以看到鲁迅先生是怎样的一个人呢?
生:知错就改的人。
生:很珍惜兄弟间的感情。
师:不错,这两位同学答得很好。鲁迅先生严于解剖自己,敢于承认错误,对兄弟间的亲情非常看重。这就是鲁迅先生的可贵精神之处。在我们的同学当中,也有很多同学就有他这种精神。(教师边讲边板书:严于解剖自己,敢于承认错误,珍惜感情)
师:几十年过去了,他想用什么办法来补救呢?行得通吗?
生:鲁迅先生想过用两种方法弥补:他先想送风筝给小兄弟,陪他一起放风筝,但又觉得他们都已是中年了,所以,又想跟小兄弟讲明这件事,希望得到他的原谅。
师:对了!既然他想了两种尝试想弥补以前的过失,请求小兄弟的原谅,但小兄弟的态度又如何呢?大家想一想。看能不能从课文中找出表示小兄弟的态度的话。
(学生快速阅读寻找答案。教师板书:明事)
生:小兄弟的态度是这样的:“有过这样的事吗?”
师:前面鲁迅先生最希望听到的是什么话?
生:(齐声回答)“我可是毫不怪你呢?”
师:好!听到的与希望的完全不同,那么,按道理小兄弟既然记得了,心理应该是轻松起来才对的,可是,鲁迅先生的心情是不是变得轻松起来了呢?
生:(齐声回答)不是。
师:那心情是怎样的?
生:(齐声回答)沉重下去。
师:没错,心情还是那么的沉重。(边板书:沉重)你们想想:他听到小兄弟的话,为什么会沉重?你如何理解“有过这样的事吗?……”这句话?
(学生思考,各抒已见)
生:小兄弟是真的忘记了。
生:小兄弟并没有忘记,因为他不想把旧事重提,不想伤害兄弟间的感情。
生:小兄弟可能是忘了,因为在当时的社会,他们生活在封建黑暗里,当时人们的思想十分保守,觉得听从父母、兄长话是理所当然的,所以从来没把这样的事当成是不开心的事。
师:嗯,这几个同学回答都非常好,说明大家都有认真思考,能把自己的意见讲出来,学习就要善于思考,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
三、讨论研究
师:下面我们来看看文章的最后一段,大家先仔细阅读,小组讨论投影片上的思考1,呆会看哪个小组回答得最好。(打开投影机,显示问题1、课文最后语句应该如何理解?为什么说“悲哀”是无可把握的悲哀?为什么说“我倒不如躲到肃杀的严冬中去吧?……”)
(学生阅读后热烈地讨论“思考1”)
(请学生自愿读“思考1”)
师:刚才大家都非常认真地思考,下面我们来看看哪个组表现得最好,先看第一个问。哪个小组来回答?
生:因为作者也不知道小兄弟究竟有没有原谅自己,所以他觉得这悲哀是无可把握的。
生:因为作者不曾忘记自己儿童时对小兄弟精神虐杀,而这种悲哀是一直让作者心情沉重着,所以说是无可把握的悲哀。
生:作者原来想到小兄弟会原谅自己的,但小兄弟的回答却是作者意想不到的,所以说是无可把握的悲哀。
……(还有一些类似的回答)
师:好,几个小组回答都很好。都有自己的见解,最主要的这无可把握的悲哀是由于作者对小兄弟的反应是原来意想不到的。下面我们来看第二个问。
生:因为作者心情沉重,想忘掉这伤心的事。
生:因为作者一看到春天,就想到这件事,心情就不好,所以宁愿躲到严冬中去。
生:因为作者不敢面对现实,想逃避它。
……
师:没错,作者看到春天就会想起风筝,想起儿时对小兄弟的精神上的虐杀,心情就会很沉重,所以他想摆脱这种沉重的心情,忘掉这个悲哀。下面我们来看下一道讨论。(投影讨论2:文章结尾说:“四周又明明是严冬,正给我非常的寒威的冷气”,这里的“严冬”、“寒威”和“冷气”指的是什么?)
(学生小组讨论)
师:停下来,我们来看看你是如何理解这“严冬”、“寒威”和“冷气”的。
生:“严冬”可能指的是封建制度或封建观念等。也可能指的是社会的黑暗和恐怖。“寒威”和“冷气”是指作者因此而产生的沉重、悲哀的心情。
生:我觉得“严冬”除了讲当时北京的寒冷的冬天外,还象征着当时社会的黑暗。“寒威”和“冷气”就是指作者当时的沉重的心情。
生:“严冬”还可能指当时中国社会的形势还处于黑暗中。
……
师:大家回答得都非常好。这:“严冬”除了讲当时北京的寒冷的冬天外,“严冬”还可能指封建制度和封建观念等,还象征着当时社会的黑暗。“寒威”和“冷气”就是指作者当时的沉重的心情。也是对当时封建制度、封建观念和社会的黑暗的批判。(板书:对当时封建制度、封建观念和社会的黑暗的批判。)
四、拓展体验
师:课文中有一句话我觉得有必要让大家来讨论一下,看屏幕(投影:大家你如何看待文中“游戏是儿童最正当的行为,玩具是儿童的天使。”?)游戏是我们日常生活中比较常见的,尤其是你们这个年龄,你是如何看待这句话的呢?
(学生讨论,都举手想表明自己的观点)
生:我认为这句话不是很正确,现在许多厂商为了获得很好的利润,做一些有害的玩具或游戏,比如说打游戏机,很多同学整天打,既浪费时间,又浪费钱,影响了学习,打久了还会对眼睛有害。
生:我也觉得有些不对的地方,我们也有很多同学打游戏机,整天玩而荒废了学业。
生:我觉得有对的,也有不对的,现在生活中,有很多游戏、玩具有的有益于开发智力的,如数字游戏,拼图游戏等等。
生:我同意刚才同学的观点,比如上体育课时,老师给我们安排的游戏,有助于提高我们的反应能力,锻炼体能等。
……
师:刚才同学们回答得很有水平,我们是中学生了,对一些物品应该也有自己的看法,有是非的分辨能力。对待玩具和游戏,关键的是我们应该如何去对待它们才是最主要的,好的我们支持,不好的我们就应该抵制它。
(下课铃响)
师:好啦,这个问题大家课下还可以继续讨论一下,作业 是课后的“研讨与练习”第二题。下课……
五、板书设计 :
21、风筝 鲁迅
明理——沉重
明事——沉重
严于解剖自己,敢于承认错误,珍惜感情
对当时封建制度、封建观念和社会的黑暗的批判。
六、教学说明
4.名师写字课教学实录 篇四
1.使学生通过观察“贝”字旁,学会并掌握“贝”字旁的写法及在结字中的应用。
2.培养学生良好的书写习惯.
3.通过观察分析,培养学生的独立意识和辨别能力.
教学重点: “贝”字旁的写法及“贝”字旁在字中所占的比例.
教学难点: “贝”字旁字的结构特点.
教学准备:实物投影.打好的田字格
实践活动:观察.分析.比较.讨论.练习等
教学过程:
师:今天老师非常高兴能和大家共同来上这节写字课,首先请同学们说一说写字课应该怎样坐?
生:头正腰直脚放平, 两臂张开略挺胸, 手腕与肘稍抬起, 精神专注肩放松。
师:今天老师和大家一起书写“贝”字旁。板书课题。
师:你见过那些带有“贝”字旁的字呢?
生:举例:购、负、货、财、贩等等。
师:根据学生的举例贴出其中的几个。
师:你发现这些字都与什么有关系?
生:这些字都跟钱有关系。
师:大家真善于思考。在我国古代使用贝壳作为货币进行贸易交换的,所以这些字都和钱有关系。
师:谁能按结构特点把这些字分分类?
生:分类。左右结构和上下结构的。
师:书写左右结构的字的时候要注意什么?
生:左窄右宽、或左宽右窄、或左右相当。
师:带“贝”字旁的字属于左窄右宽。书写的时候左边要让右边。
师:书写上下结构的字的时候要注意什么?
生:上小下大,或上大下小,上下相等。
师:还要注意下面的字要写的稍宽一些,能承载上面的分量。
师:从这些字当中我们发现,“贝”字作偏旁的时候一般情况下不是在左,就是在下。“贝”字在左的时候我们经常称它为“贝”字旁,“贝”字在下的时候我们经常称之为“贝”字底。
首先让我们一起来观察一下“贝”字在左作偏旁书写的时候有哪些特点?(出示田字格中的“贝”字旁)
生1:“贝”字旁占左半格。
生2:“贝”字写得有些瘦长。
生3:最后一笔点要写得小一些。
生4:首笔定位在左上格的中间位置。
师:现在老师就按大家说的要求写一个“贝”字旁。(师范写)
师:请同学们拿起笔注意握笔姿势:一抵二压三衬托,指实掌虚腕灵活,角度适宜方向正,笔画轻重细琢磨。请你在写字本上写一个“贝”字旁
生:书写。
师;“贝”字旁的字一般都是左窄右宽我们一起来看这个“购”字大家观察一下它的右半部分书写的时候要注意什么?
生1:右边的勾第一笔要比左边的高一些
师:借笔定位很重要,它能决定所写的字左右是否和谐。
生2:横折折钩写的时候,上面宽下面窄。收笔时向左下倾斜。
生3:里面的撇折点要略小写,不要超过下面的钩。
师:仔细观察,胸有成竹才能把字写好。现在请大家看老师写这个字。(师板书)
请你在练字本上写一个。注意握笔姿势:五指执笔笔杆正,一尺一拳一寸高。
生:动笔写。
师:“贝”字不仅能在字的左边,还可以在字的下面。现在我们就来观察一下,“贝”字在左和在下写法上有什么不同。(出示田字格中的“贝”字底)
生1:这个字写的时候有些宽。上下要短。
生2:整个字都在横中线以下。
生3:字要写在正中间骑在竖中线上。
师:大家观察的很认真,掌握了这些要领就能把字写好。老师板书一个请大家看看。
师;你试着在本子上写一个。
师:在含有贝字的上下结构的字中我们选一个“贪”字。请你喝同桌讨论一下上面的“今”字在书写时有哪些要点。
生:讨论、交流、汇报。
师:按大家的提示,我把这个字在黑板上写一个。(师范写)
生:动手仿写。
师:剩下的几个字,你可以选择两个先观察,再仿写。
生:书写。
师:谁愿意把你写的字展示给大家看。
生:展示。
5.日月潭名师教学实录 篇五
特级教师肖培东《老王》课堂实录
师:上课。(生起)来,给各在座的老师敬个礼,同学们好。生:老师好。(掌声)师:请坐。
各位同学,今天下午我们再一次学习我们初中已经学过的一篇文章,杨绛先生的《老王》。接下来,我想请同学们唤醒你曾经有过的记忆,请告诉我,在这篇文章里杨绛除了把老王称作“老王”以外,还把他称作什么呢?找出课文中的一个短语。如果你学过这篇文章,一定不会陌生老王在作者眼里还是……
生1:是一个不幸的人。师:不幸的人,哪一句话? 生1:最后一句。
师:来,你给大家读一读。
生1:我渐渐地明白:那是一个幸运的人对一个不幸者的愧怍。
师:你把“者”这个字的……也给它译成现代文了,不幸的人。来,同学们三个字:不幸者。(对生1:说得很好。)一起来读一读。生齐读:我渐渐明白:那是一个幸运的人对一个不幸者的愧怍。
师:对,老王是一个不幸的人,他生活在社会的底层,他挣扎在生死的边缘。老王多么显而易见的不幸,我们在初中都已经明了,或者说我们现在瞄一眼也能够看到,但我还想请同学们认真地读一读老王的不幸。来,一起来读一读文章的第二段:“据老王自己讲……”一二开始。
生齐读:据老王自己讲:北京解放后,蹬三轮的都组织起来;那时候他“脑袋慢”,“没绕过来”,“晚了一步”,就“进不去了”。他感叹自己“人老了,没用了”。老王常有失群落伍的惶恐,因为他是单干户。他靠着活命的只是一辆破旧的三轮车;有个哥哥死了,有两个侄儿“没出息”,此外就没什么亲人。
师:来,你来读一读一句话:“他靠着活命……”你给大家读一读。
生2读:他靠着活命的只是一辆破旧的三轮车;有个哥哥死了,有两个侄儿“没出息”,此外就没什么亲人。
师:好,同学们听到了吗?我们讲,老王是一个不幸的人,讲述一个不幸者的故事,你朗读的语气、语调应该是怎么样的?你来说。生3:应该是低沉的。
师:低沉的,速度呢:……相对的要缓慢。可见,我们这位同学(生2)还没有把它读出来。你站起来读读看,这句话。生4:他靠着活命的只是一辆破旧的三轮车;有个哥哥死了,有两个侄儿“没出息”,此外就没什么亲人。师:你觉得你读出了几分低沉、缓慢吗? 生4:没有吧。师:为什么?
生4:就是感觉有点紧张。
师:紧张是一个方面,杨绛的语言也是一个方面。杨绛先生的语言初看上去平平淡淡,无阴无晴,所以如果不细心去读的话,你真的不知道里面竟然有这么深厚的情感在这里。请坐。来,同学们一起来读读(课件上的)第一句话:“他靠着活命的只是一辆破旧的三轮车” 生齐读。生5读。
师:慢是慢了,没有突出一种感情来。你觉得哪些词表达感情?
生5:“破旧”。
师:“破旧”,在初中时候也是这么读的对吧?在一个显而易见的词上面我们容易产生感情来。但是同学们再考虑一下,现在你再看这句话里面,除了“破旧”以外,我觉得有一个词还可以强调它,另一个词上面可能更有他的不幸,一起说,哪个…… 师生:“只是”。
师:在这种副词上面找出情感来,这才是真正的阅读方法。来,一起来试试看,(师范读)“他靠着活命的只是一辆破旧的三轮车”。生齐读。
师:再下面(有个哥哥死了,有两个侄儿“没出息”)。这个句子有特点吗?你来看看。
生6:有个哥哥死了,有两个侄儿“没出息” 师:很普通的一句话,看看有没有特点?
生6:有。读“有个哥哥死了,有两个侄儿“没出息”” 师:同学们,大家听到了吗,要读好这句话,要学会在哪一个地方停顿? 生沉默。
师:除了这个逗号以外,我们再可以加标点。你试试看。生7:有个哥哥,死了,有两个侄儿,“没出息”。
师:对不对?你看,就这样一句简单的话,其实这里面的情感非常丰富。老王无依无靠,孤苦无依,“有个哥哥”让我们觉得……高兴,原来还有伴。可惜,“死了”。峰回路转,“有两个侄儿”,还有人依靠,也不错,怎么样,“没出息”,又再次把我们的情感打入绝望的深渊。这十四个字里,杨绛让我们的情感波折起伏、跌宕,这就是语言的特点。同学们,酝酿一下,读好这句话:“有个哥哥,死了,有两个侄儿,没出息。此外就没什么亲人了。” 生齐读。
师:记住:只有沉入词语,读出情感来,你才能够真正的走近杨绛,走进这篇课文《老王》。同学们一起来读读这句话,把自己情感调整一下……跟老师一起来读……
师生齐读:他靠着活命的只是一辆破旧的三轮车,有个哥哥死了,有两个侄儿“没出息”,此外就没什么亲人。
师:你看,平平淡淡的语言,杨绛先生其实是把她的情感、把她对老王的同情全部都融在了里面,还有什么比这个更凄惨的呢,还有什么比老王更孤独的呢?人生的变故让他独、孤,让他更加地走向人生孤独的境界。那么,这就是一个发现,再看课文中这样的句子还有吗?你来说说看。生8:老王不仅老,还只有一只眼,另一只是“田螺眼”,瞎的。
师:这个倒装,和这个倒装有点相似。但是我发现你在读的时候有点随意,再来一遍好不好? 生8再读。师范读。
师:再来看看,老王的住处,老王生活的环境也能透视着他的不幸。来,你给大家找找看。
生9:有一天傍晚,我们夫妇散步,经过一个荒僻的小胡同,看见一个破破落落的大院,里面有几间塌败的小屋;老王正蹬着他那辆三轮进大院去。
师:读得很好,其实我发现又错过了一个地方,你找的那个住处其实都是形容词,我一看就看出来了住处情景。同学们,学会这段话,读这段话,杨绛先生匠心独运之处更在哪句话呢?
生9:读“后来我坐着老王的车和他闲聊的时候,问起那里是不是他的家。他说,住那儿多年了。”
师:你觉得哪句话你更加强调?……(本段的)最后一句。同学们一起来读一读。
生齐读:他说,住那儿多年了。
师:“住那儿多年了”,哪个词?“多年”,长时间地住在破败不堪的地方。还有一个地方很有特点。你来说。生10:“那儿”。师:为什么?
生11:因为那是一个荒僻的小胡同,还有一个破破落落的大院,还有有几间塌败的小屋。
师:他为什么说“那儿”啊?本来我们回答……老王说“那儿”却不说什么,你来说。
生11:老王说“那儿”就不说“家”。
师:可见,这个破破的地方在老王心里根本就算不上“家”。“家”是什么?不说房子的富丽堂皇,但是,这个破败的小屋已经不能承载起一种“家”的概念,而且孤独无依的老王在这一住多年,因此,这个“那儿”我们要体会老王心里无言的苦楚。听懂吗?阅读就是在别人不注意的地方你注意了,阅读就是在平时忽略的时候你细心了。这就是阅读的发现。一起来读读(本段)最后一句话。生齐读。
师:好。一起来读(课件上的)三句话。男同学第一句,女同学第二句,一起第最后一句。
男生:他靠着活命的只是一辆破旧的三轮车;有个哥哥死了,有两个侄儿没出息,此外就没什么亲人。
女生:老王不仅老,还只有一只眼,另一只是“田螺眼”,瞎的。
齐读:他说,住那儿多年了。
师:还有几个同学是咧着嘴笑着读……其实也就说明,也许很多时候我们也开始慢慢地产生出一种对弱者的冷漠。真的希望这堂课能够净化你的灵魂。这样的句子在文章中还有很多,一起来看看,林筱芳老师说了这样一句话:“杨绛先生……语言看起来平平淡淡,无阴无晴。然而平淡不是贫乏,阴晴隐于其中……干净明晰的语言在杨绛笔下变得有巨大的表现力”。那么,我们的责任就是把这个巨大的变现力给挖掘出来,再读出来,悟出来,这才是学习、阅读之道。听得懂吗?
师:好,刚才已经读了读老王的不幸,已经触摸着老王的不幸,感受着老王的伤痕,那么,再看一看我们所讲的这些不幸,也是我们曾经一“扫描”就看到的不幸,课文里还有没有更深的不幸呢?
师:老王除了病、残、贫穷、孤苦,还有没有其他或者说更深的不幸?你来说说看。生12:不知道。
师:不知道,初中学了也忘了,刚刚看过了也没看到……我倒觉得……同学们有找到吗?不知道不要紧,我们读读第三段。
师读第三段。师:你来读最后一句。
生12:他也许是从小营养不良而瞎了一眼,也许是得了恶病,反正同是不幸,而后者该是更深的不幸。
师:记住,阻止你发现的不是紧张,而是你平时学习的那种懈怠。同学们一起来最后一句话。
生齐读:他也许是从小营养不良而瞎了一眼,也许是得了恶病,反正同是不幸,而后者该是更深的不幸。师:好,这个后者更深的不幸究竟是什么? 生13:应该是别人不理解他吧。
师:别人不理解他,你把这段里面别人不理解他的表现读出来。
生13:有人说,这老光棍大约年轻时候不老实,害了什么恶病,瞎掉一只眼。
师:哇,你读得非常响亮。刚才我就说了,讲述一个不幸者的故事没你那么开心的,是不是?你再来读读。生13再读。
师:好,请坐。同学们说说看,“有人说”这个“有人”是谁?你来说。生14:大部分人。
师:大部分人,这个“有人”会是谁的呢?身份?职业?……生活得好,高官,没事情去找老王?大家说这个“有人”会是谁?……(有学生在位置上说)对,也就是那一些人力车夫,或者跟他生活得很近很近的那些人。再来看看,“这老光棍”,“这”这个词是什么意味? 学生沉默。
师:说话不要看着文本,平时我们说“这”……“你这人”,“你这个样子”,这个“这”我们大家发现是一种什么样感觉?不尊敬,嘲笑,嘲讽,这些同学们都说出了,再看看,这个“这”还不够,还给他加上什么词,“老光棍”!一重打击再加一重,说明奚落别人嘲笑别人,还有一个词你得注意……我要听一听你说。生15:不老实。
师:骂人家不老实,你又犯了前面的问题,“不老实”你要把它放在心里,再看看这个句子“这老光棍”……大家觉得哪个词有味道?…… 生15:“大约” 师:为什么?
生15:应该……不确定这种猜测。
师:还不敢肯定,却四处传播,是不是啊?所以这种词里面可以看出当时的世态冷漠、炎凉,以取笑别人为乐,所以读好这个句子,一起来。
生齐读:有人说,这老光棍大约年轻时候不老实,害了什么恶病,瞎掉一只眼。
师:可见这些句子都告诉我们:老王生活在当时的那种文革时代是多么多么的荒唐,人情冷漠,世风日下。因此我们说老王的不幸更在于他被抛弃、被欺辱、被凌辱、被践踏。一起来读一读两段话……怀着感情。
生齐读:他也许是从小营养不良而瞎了一眼,也许是得了恶病,反正同是不幸,而后者该是更深的不幸。
师:希望你把“更深的不幸”读给我们大家听一听,你来试试看。生16读。
师:后者该是更深的不幸。一起男同学,声音稍微加重一点。男生齐读。
师:(生16)请坐。记住啊,文字进入灵魂的唯一方式是朗读。然后你用心慢慢地去触摸这些文字,你能感觉到老王悲至苦至的那种感觉,所以同学们一定要养成一个良好的阅读习惯。那么同学们,老王就这样不幸地生活在那个时代,就这样不幸地生活在那个**的年代,如果说这篇文章只是为了讲述老王的不幸,那么这篇文章最多只是一段动情的往事,或者是一滩苦难的泪水。可是杨绛她觉得不够,那么撩开“不幸”的面纱,再想想看,联系全文在老王不幸的身世中你还能读出些什么,难道仅仅只是不幸吗? ……
师:这篇文章只是写了老王的不幸吗?来,你来说。生17:我认为还谈到了一种悲哀。不幸是老王的不幸,而悲哀指的是那些不同情老王的人,他们一点同情心都没有。
师:听懂了吗?也就是说不仅仅是写了老王的不幸,更是写了老王以外也许也包括作者在内的某些人,是这个意思吗?……你不要忙着点头哦,不要急着给我的话下结论。或者说你想从老王的不幸可以得到更多的东西,是这个意思吧?请坐,先坐。
师:再来,你来说。除了写老王的不幸,你还能读出些什么? 生18沉默。
师:要想。为什么要竭力写老王的不幸?把这个人写得越不幸是为了表现什么?你来说。
生18:我认为把老王写得更加的不幸,只是从深层体现出当时社会的黑暗。
师:是为了现出当时那个**年代的荒唐与黑暗,哪些文字可以说明? 生沉默。师:杨绛先生这篇文章里面竟然有对当时年代的针砭,你找出来了没有? 生沉默。
师:我倒挺欣赏你这句话,比如说我们刚才讲过的更深的不幸,其实就是折射了那个年代,是不是?这样的句子课文中还有没有? 生沉默。
师:老师给大家讲一个段落,第六段:“文化大革命”开始……却坚决不肯拿钱。
生齐读:“文化大革命”开始……却坚决不肯拿钱。
师:老王却坚决不肯拿钱,从第一句到这里,先来找找这个女同学(生18)所说的对当时年代的一个针砭,你觉得同学应该是哪句话?哪句话有味道,对当时的年代的针砭?来,你来说。
生19:我自己不敢乘三轮,挤公共汽车到医院门口等待。师:为什么?
生19:因为不敢乘是这个社会太混乱了,她觉得没有安全感。师:为什么他的先生可以乘三轮呀?……杨绛先生自己管自己逃命? 生19:因为老王送他。
师:老王送他,老王送两个人不行吗?…… 师:这句话有味道的,我们一起来研究一下。“我”“不敢”,为什么不敢?你说。生沉默。
师:同学们,我们就讨论他这句话,我觉得蛮有意思,我也想讨论这句话,同学们一起来读读这句话。
生齐读:我自己不敢乘三轮,挤公共汽车到医院门口等待。师:你说这句话是写什么?
生20:她不敢让其他骑三轮车的人载她,她比较信任老王。师:她不敢就上去吧……钱钟书先生已经坐在三轮车上,为什么她自己不敢乘三轮,而要挤公共汽车,同学们? 生20:怕老王太累了。
师:对了。怕老王太累了,因此这句话里是不是写出了杨绛先生的善良?对吧,两个人,因太累,她就冒着天热去挤公交车。好了,读出了杨绛先生的善良。还有没有?你再来说。生18:讽刺当时社会的黑暗。
师:哪句话?不要告诉说当时社会的黑暗,哪句话有当时的黑暗的感觉?就你读过这一段的文字里面。要静下心来读。一起再来读,同学们。
生齐读:“文化大革命”开始,默存不知怎么的一条腿走不得路了。我代他请了假,烦老王送他上医院。我自己不敢乘三轮,挤公共汽车到医院门口等待。老王帮我把默存扶下车,却坚决不肯拿钱。师:你来说。
生21:不知怎么的一条腿走不得路了。师:你觉得哪个词有意思? 生21:“不知怎么”。师:怎么说?
生21:“不知怎么”就是莫名其妙
师:其实,你说他的这条腿被打,怎么了,知道不知道?知不知道原因呐?知道。杨绛先生故意玩这个噱头,幽默了一下,但是我们就可以知道知识分子在那个年代是怎样遭到迫害与摧残。很好,同学们,看到吗,这就是学习。刚开始还发现不了,慢慢读出一点感觉,最后有感受了。
师:好了,这里有一个年代的特点。像这样的句子还有没有?“不知怎么的……走不得路了”,还有没有?在下一段,再找。在(从)幽默调侃中看出了那一个年代的特点,还有,在下一段里面,看看这次哪个同学能够找到。你来说。生22:还没找到。
师:好,继续看。看看,你能找到吗? 生23:没找到。
师:我们还是读,好不好,来,就来读读看,你把第一段,就那段话读读,“我们从干校回来……”
生23读:我们从干校回来,载客三轮都取缔了。老王只好把他那辆三轮改成运货的平板三轮。他并没有力气运送什么货物。幸亏有一位老先生愿把自己降格为“货”,让老王运送。
师:找到没有同学们,就这里,有一句话其实也暗暗隐含着杨绛先生对那个年代的砭讽,知道吗?
生24:知道。他并没有什么力气运送什么货物。幸亏有一位老先生愿把自己降格为“货”,让老王运送。
师:对。幸亏有一位老先生愿把自己降格为“货”。人当成了“货”。看似一句戏谑、调侃,其实就说明在那个年代人其实真的已经不像人,是不是,知识分子关牛棚,底层人民受摧残,因此你说人还是人吗?所以,同学们,感受出来了,这些句子都隐含着作者在叙述过程当中潜隐着的时代针砭。因此我们讲,在写老王的不幸当中,其实就隐含着社会的不幸、年代的不幸。已经慢慢地剥开了这个内核,把老王的伤口捧给我们看的时候,其实也开始把那个年代,造成老王伤口的那个年代剥给我们看了。一起来读一读后两句话(课件上),在幽默中请你感受一下那个年代的**。
生齐读:“文化大革命”开始,默存不知怎么的一条腿走不得路了。
幸亏有一位老先生愿把自己降格为“货”,让老王运送。
师:好,因此我们看出来,在不幸的经历的过程当中,隐含着时代针砭。那么还有没有?写老王的不幸,其实也表现出了我的什么,刚才我们说了,我对这个不幸的老王的同情,善良,比如说我不愿意上他的三轮车,怕给他增加负重。还有呢?越是写这个人的不幸,其实又从一个侧面衬托出这个人的什么,善良,老王的善良,说说看老王善良在哪里?联系全文。
生25:我一定要给钱……他说:“我送钱先生看病,不要钱。” 师:送钱先生,一送,还有二送什么? 生25:送老先生。
师:送什么?前面帮她送什么,送冰。三送呢?……送什么啊,在他弥留之际还送香油和鸡蛋,那不就写出了这个苦难人内心中的爱吗,阳光吗?是不是?因此,不幸的文字中看出了老王的善良,不幸的文字中也看出了作者的善良,找找看作者善良在哪儿,或者说作者及家人的善良,除了刚才那句话以外,还有没有?你来说。生26:“你还有钱吗?”我笑说有钱,他拿了钱却还不大放心。师:为什么?
生26:因为他这里看到老王很辛苦所以就给他钱
师:我倒觉得你这句话很直接,给钱不是一种侮辱,也是站在对方角度替对方考虑的东西,是不是啊?因此,钱、鸡蛋、香油其实都是为了表达对对方情感的一种载体(物),是不是呀?再看看,除了给钱以外,她女儿还给他一瓶……鱼肝油,而且是多少,是一大瓶。那个物质匮乏的年代,你们不知道,在座的老师都知道那个年代一大瓶鱼肝油意味着什么……所以我们看,在这么多的文字当中,我们其实已经看到这个不幸的内核中所隐含的很复杂的东西,一起来读读文章的第一句话,看看两个人之间的情感是怎样的。生齐读:我常坐老王的三轮。他蹬,我坐,一路上我们说着闲话。
师:哪些词你又注意了?
生27:“常”字,然后她说“一路上”“说着闲话”。
师:“常”字、“一路上”、“说着闲话”等等都可以看出他们之间的那种和谐,那种和睦。请坐。尽管“他蹬,我坐”看似有一点不平等,但是我们感觉到这里面两个人之间是在苦难的年代里交汇出了撞击出了,所以同学们不要问两条苦难之河谁给予谁的波浪,谁给予谁的浪花多一点,我们只知道他们在互相关心着关爱着,所以我们说在不幸的文字当中,我们读出了老王的善良,也看到了杨绛以及杨绛家人的善良,因此底层的光芒油然而出。同时,我们更注意到这个不幸不仅是个人的不幸,其实更是那个**的荒唐的年代的社会整体的不幸。那个时代,老王如此,高级知识分子如此,千千万万的中国人民都这样陷于一片**与黑暗中。而能够把这一切揉化在一起的最好的一个段落最精彩的一个段落,你们认为是那个段落?哪个细节? 生28:第八段。师:你来读一读。
生28:有一天,我在家听到打门,开门看见老王直僵僵地镶嵌在门框里。往常他坐在蹬三轮的座上,或抱着冰伛着身子进我家来,不显得那么高。也许他平时不那么瘦,也不那么直僵僵的。他面色死灰,两只眼上都结着一层翳,分不清哪一只瞎、哪一只不瞎。说得可笑些,他简直像棺材里倒出来的,就像我想像里的僵尸,骷髅上绷着一层枯黄的干皮,打上一棍就会散成一堆白骨。我吃惊地说:“啊呀,老王,你好些了吗?”
师:请坐。就这段。弥留之际的送香油这段让我们感觉到其中诸多的情感,你来找找看,哪里句子能看见老王的不幸,什么描写?(生:外貌)外貌,肖像描写,而且是一个很冷酷的描写,很逼真的描写,把老王刻画得如此形如槁木,是不是,如此丑陋的老王其实就埋藏这作者内心的悲痛,老王的不幸油然而出。再看看,哪句话能够体现出作者的温暖,哪句话?……哪一句?“我吃惊地说:’
啊呀,老王,你好些了吗?’”哪个同学把这句话读一读?……你来。生29读。
师:这,千言万语只能化成这一句话,这句话其实就是作者那种善良的表现,其他言语都无法承载起此时的内心悲痛了。再来看看,也有一个词能够表现出那个社会的特点,找找看,那是一个怎样的社会,它把老王如此,其实也把我们如此。找到了吗?
生30:开门看见老王直僵僵地镶嵌在门框里。
师:非常厉害这句话。“镶嵌”,其实是把他平面化了,不能动弹。所以这个词其实就暗讽当时的社会它把多少人弄得、压得不能动弹,老王被“镶嵌”了,杨绛,这些高级知识分子也被整了。因此,一起来读一读“有一天……” 生齐读:有一天,我在家听到打门,开门看见老王直僵僵地镶嵌在门框里。
师:同学们,老王终于含悲含冤地离去,他死去的那一刹那身上裹着三尺白布,课文中有这么一句话,一起来读一读“他还讲老王身上缠了……”
生齐读:他还讲老王身上缠了多少尺全新的白布——因为老王是回民,埋在什么沟里。我也不懂,没多问。
师:注意,“我也不懂”,“没多问”。同学们,这位杨绛,这么一个博学的人不会不懂,聪明如她的人内心中一定有很多言语要倾诉。不懂没问不代表着无问,杨绛一定想问,问天问地问自己问老王也问社会问未来。进入那个场景,同学们想一想,如果你是杨绛,想象着身果白布凄然离世的老王,你想问出一句怎样的天问之话?书上没有的,要想的。来,你问。生31沉默。
师:每个同学都想一想。要自己想,那个人死了,她觉得他很凄惨,她想问一句话,她会问什么话? 生31:你的生活感觉好吗?
师:老王,你在那边感觉还好吗?!其实,我觉得你这句话的背后就是说老王再也别到这个地方来了。是这个意思吗?请坐。请来问。生32沉默。
师:我们学语文问不出来是不会的。生32沉默。
师:老师帮你起个头。老王,你在哪儿…… 生32:还好吗?
师:不是会问吗?你来说。生33沉默。
师:记住,这个是没有标准答案的,你只要问出来,喊出来,想出来。来,旁边同学你帮他问。生34沉默。
师:情感需要酝酿,老师有点急(此时已经46分钟了),我们慢一点。试试看。
生35:可以在那边过得好些。
师:重复不是一种创造,其实你就问他:“老王,是谁把你给逼死的?”不是很好的一问吗?再来。生36:你送的鸡蛋和香油是什么意思?
师:好温柔的一句问。还(牵)挂着鸡蛋和香油,我希望你从这走到更远的地方,问社会问未来。你来问。生36:老王,在那边看到你哥哥了吗? 师:老王,你见到你哥哥了吗?
生37:老王,你就这么舍得离开我们吗? 师:嗯,后面,你来问。不要“老王”了。生38:老王,你在下面一定要幸福。
师:老王,你的未来一定要幸福。我觉得你把这句话换一个主语,不要问老王好吧。问什么一定要问老王呢,我们,我们是不是下一个“老王”呢?后面。生39:老王,你怎么就这么走了?
师:其实我知道你这句话的言下之意是谁该承担你离去的责任?社会又做出了些什么呢?请坐。你来问。生39:老王,你走得好吗?
师:班级有一种延续性的习惯,就脱离不开老王,问天问地问老王问自己……“我”……你来问。生40:老王,你在那里一定要过得比这强。
师:听我的话,前面的“老王”都已经问得很不错了,你无法再超越了,问问自己好吗?你问问自己,问问杨绛行吗?“我”…… 生40沉默。
师:旁边的同学帮他问。
生41:老王,这世上没有难道让你更加留恋吗?
师:这个世界究竟什么才是最美好的地方?很好。同学们,请坐,一种想象其实暴露了我们自己的内心,也许当我们无动于衷的时候,我们承担一点责任问题我们都觉得匮乏……你来试试看。
生42:这个社会什么时候才能正常起来?
师:这个社会什么时候才能正常起来?我觉得杨绛先生要问,问老王的凄惨,问自己的责任,问其他人的责任,问社会的责任,问未来我们的幸福的程度,由此“愧怍”就出来了。一起来读一读“几年过去了,我渐渐明白:那是一个幸运的人对一个不幸者的愧怍。”
生齐读:几年过去了,我渐渐明白:那是一个幸运的人对一个不幸者的愧怍。
师:说说看,杨绛愧怍什么?……问天问社会问大地问时间问未来问茫茫的历史长河,杨绛想告诉我们“愧怍”是什么?你觉得……你来说。
生43:她没有对老王细心的照顾,没有很好地关心他。
师:都不是。文革过去这么多年了,一个智慧的长者要花几年的时间来问,这个问不是一节课堂,她花了整整几年,而且是什么明白,同学们,“渐渐明白”。那你说会不会是感情亏欠的问题呢,她如此愧怍?
生44:应该她说“一个幸运的人”应该代表一大群人,然后“不幸者”也是底层的受压迫的人民,应该是替他们不同情、理解……忏悔……
师:把你这句话改一下,也就是说:杨绛想替应该忏悔的人忏悔,想替应该要忏悔的时代去忏悔。所以,同学们一起跟着老师看:杨绛你不只是愧怍,更是一种什么?你来说。生45:应该是亏欠吧。
师:亏欠,你对我好,我对你还不够好。这要花几年的时间去苦苦求证吗?应该不需要。所以不仅仅是亏欠,应该是上升到了一个更高程度,你觉得是什么? 生沉默。
师:这就是我们没有问自己、没有问这堂课、没有问这个文字所带来的我们思想的简单。你来说。生46:替更多的人赎罪。
师:赎罪。听懂吧。所以我们讲,杨绛你不只是愧怍,更是一种自责,更是一种担当,是一种宽容,是一种净化,是一种思考,是一种自己的承担。责任就在愧怍中产生了。所以同学们,读杨绛先生的作品千万不要简单视之,一个没有进入灵魂的阅读无法产生灵魂的拷问,你们,我们都应该要沉进去,仔细去思考,杨绛把自己放在“愧怍”的海中去思考,她在想,她在想什么?一起来,读一读:“愧怍不仅是愧怍者对自我灵魂的无情审视……”(听不清)
师:对,灾难发生了,但灾难中不是为了寻找感动,杨绛更是怀着冷静的眼光去探视我们的未来,我们该如何面对不幸,我们如何化解不幸?因此,记住海明威说过的一句话:“不要问丧钟为谁而鸣,它为我们每一个人敲响”。人类就是茫茫大海上的孤岛,每一块被海浪卷走的沙石,都值得我们不幸、愧怍。思考我们未来社会,思考面临着的未来,这才是冷静的、睿智的杨绛。因此胡河清先生说过的一句话:“在当代中国文学中,文章家能兼具对芸芸众生感情领域测度之深细与对东方佛道境界体认之高深者,实在是少有能逾杨绛先生的。”所以杨绛,她的愧怍最终上升到一种宗教情怀。所以同学们记住,面对这堂课、面对杨绛、面对老王,我们也有我们的愧怍,那就是我们浅薄的阅读和我们没有进入灵魂的认知,希望我们有一个对自己清醒的判断,读好她的文字,读好杨绛先生。我们一起来读读最后一句话。生齐读:几年过去了,我渐渐明白:那是一个幸运的人对一个不幸者的愧怍。
师:好,下课,同学们再见。生:老师再见。
公开课《老王》的三堂同课异构课及特级肖培东点评 《老王》的三堂同课异构课,我简单的把教学流程和主题挖掘罗列如下: 文本 《老王》1 《老王》本文课例 《老王》3 文 本 解 读
执教者上成了“王老”,着重分析老王的善良、不幸以及所有的闪光点(太浅)
执教者上的是“老王”,挖掘小人物的人生呼告、苦难,表现出了一个底层待遇的人(老王)的人生需求——亲情、归宿感(适度)
执教者上成了“老王们”,她引导大家关注了更多的弱势群体,同情与心相伴才是爱不然只是高贵的人对低微的人的一点施舍(太深)课 堂 简 要 流 程
一、导入
二、解读文本
问题一 老师:大家用跳读的方式找出文中的老王有哪些不幸呢?
问题二 老师:老王除了是蹬三车的,他还有什么特点? 问题三 老师:从哪里还可以看出老人的善良?
三、品读文本
四、深入探讨
问题四 杨绛还有很多没有做,所以觉得愧作通过这篇文章,作者仅仅是为了提供一个她与老王之间饱含血泪的故事吗?
老师:这是一个知识分子的良知,自我反思
Ppt:人性不会泯灭,乌云不会永远占领天空——杨绛(因为时间不够,最后老师草草结束课文)
一、课前准备:识字注音
二、导入
三、落实板书字词读音
四、分析老王形象
(1)看图,联想,想象,初步感受老王形象(2)练习文本深入探讨老王的形象
五、分析杨绛形象
六、研读文本,寻找课文感动人的片段
问题一 老师:文中最让你感动地地方是哪里?问题二 老师:你觉得作者对老王好吗?
【好:因为杨绛真诚的关心过老王/不好:杨绛并没有给老王内心最需要的“亲情”
七、总结课文
过了很久以后才体会到,说明以前并未感觉到,很多时候会好心做坏事这就是一个善良的人与善良的人用心在交流的感情我们也要尊重杨绛,因为这是一个善于反思的好人(上附完整的课堂实录)
一、导入:介绍作者
二、研读课文,分析人物形象 问题一 研读老王的“不幸” 问题二 研读杨绛对老王的帮助
问题三 研读老王送香油给杨绛情节段落 问题四 研读杨绛内心的不安
三、延伸文本,提升情感
老师:我们是如何面对苦难的弱势群体呢? ……
老师:有一些读不起书得孩子,等待别人的捐助,但必须面对大众述说自己以前所受的苦 ……
老师:蹲一点下来,平等地尊重他们 ……
老师:同情与心相伴才是爱不然只是高贵的人对低微的人的一点施舍 ……
四、推荐课文阅读
《老王》的这三堂同课异构的教学案例代表着当前我们一线老师在执教这一文本时的三种倾向《老王》1执教者浅尝辄止,对学生的阅读水平没有起提升的效果《老王》3通过“老王→社会弱势群体→爱≠施舍同情”这一线索,说明同情与心相伴才是爱,不然只是高贵的人对低微的人的一点施舍这样把文本有挖得过深,导致后面的解读学生无法自动生成,这一环节变成了执教者的强塞教学行为,有效性也值得商榷只有当老王还是“老王”的时候,才能体现出文本挖掘的“准度”和“适度”,引发了学生之间的“好或不好”的争议,在讨论中学生渐渐明白了老王的人生需求——亲情,实现了教学的有效性
(二)文本解读需要“细读”语言 韩军老师在《韩军与新语文教育》一书中就提到:“新语文教育”还是要更加强有力地扭住“语言媒介”、“语言把手”“精神”是虚无缥缈的,是不可捕捉的,只有“语言”才是可“触”可“感”的,“精神”是内在的,而只有“语言”才是“精神”的物质外壳所以,只有强有力地扭住“语言”,才紧紧地扭住了“精神”,根不深枝叶怎茂?特级教师肖培东老师在评课时也提到:课堂要追求大气感,细节不是琐碎的问题,细节是读与领悟怎样的文本解读就有怎样的课堂效果,怎样的课堂效果就有怎样的学生内化效果可见在文本解读的时候“细读”文本是非常需要的如果“深读”是在文本上挖一口井的话,“广读”就是在文本上开一条河,那么“细解”是文本基础话
比如在本堂课中,学生提到“我不是要钱”时张杰老师马上追问“老王要什么”,这是一个很大的问题“细读”就是把握住课文中的每一句话、每一个关键词、字肤浅地品读语言,只能获得浅层的收获,深度品读语言,才能有丰富的收获正因为执教者能扭住语言的把手,引发了学生后面的思考,老王要的是一份“人情”,老王要的是关心、同情、人情、尊重、信任、幸福、家的感觉、宿求……这为后面的文本解读最关键的一问“作者对老王好还是不好”的争议打下了铺垫,主旨的升华也就水到渠成了如果执教者还能扭住作者说“我知道,我知道”这一语言的把手,然后继续追问“你真的知道吗?”可能课堂的效果就会又有一番提升如果杨绛真的知道的话就不会有愧怍了这就是主题的升华用怎样的姿态、眼光去看待生活中的老王这可能就是最震撼人的东西,钱不是老王内心的宿求
语文教学文本是语文学科的重要载体,文本解读的基本要求是对人文内涵把握准确适度,对语言特点的研究深透丰满,只有这样才能实现就语文教学的有效性
(五)课例点评(永嘉特级肖培东老师)
(1)《老王》这篇文章在那个老王是善良的,作者是愧怍的,这是这篇文章的基本价值,也就是每一位执教者的“同”所在
(2)从教学方法来看执教者都采用了诵读、合作探求的呈现方式
(3)从文本解读来看,执教者往往则有所不同:某些老师上成了“王老”,着重分析老王的善良、不幸以及所有的闪光点;有的老师则上成了“老王们”,她引导大家关注了更多的弱势群体,理解更多的社会弱势群体,而张杰老师把老王上成“老王”,挖掘小人物的人生呼告、苦难,表现出了一个底层待遇的人(老王)的人生需求
“王老”停留在初中的教学目标,高中教师则需要换取一个跳一跳才能摘到的成果“老王们”走向的不是人情,而是同情同情重在“同”,老王要求的是同等的情感知识分子的清高与劳动人民之间的隔阂,所以作者对老王的情感只能停留在“同”,这是作者的愧怍所在但是第3节课执教者却把情感归在同情“心”之上,这样子则少了最后的爆发张杰老师通过文本分析了老王要的是人情,而不是亲情,人情作者都给了,老王需要的是归宿,老王想换取一个亲人、一份亲情,人情化为亲情更能说明此时他的需求张杰老师对文本的挖掘最好,“老王们”走得比较远,而“王老”走得比较近为什么我们在读这篇文章的时候没有感动,那时因为执教者只落实了文本将了什么,在情感的投入上还有待深入挖掘
(4)课堂要追求大气感,细节不是琐碎的问题,细节是读与领悟怎样的文本解读就有怎样的课堂效果,怎样的课堂效果就有怎样的学生内化效果
在第2节课中,学生提到“我不是要钱”时张杰老师马上追问“老王要什么”,这是一个很大的问题老王要的是关心、同情、人情、尊重、信任、幸福、家的感觉、宿求……个人觉得在作者说“我知道,我知道”是执教者还应该继续追问“你真的知道吗?”如果杨绛真的知道的话就不会有愧怍了这就是主题的升华用怎样的姿态、眼光去看待生活中的老王这可能就是最震撼人的东西,钱不是老王内心的宿求 可能正是因为张杰老师在第2 节课中对文本的一些细致的研读,所以在第2节课中激起了学生之间投入而激烈的争议,学生起到了很好的知识内化过程
6.《伯牙绝弦》名师教学实录 篇六
一、高山流水深相知
师:什么地方看出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
生: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
生: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
生:志在流水,曰:“善哉,洋洋乎若江河。”
师:志在高山──
生齐答:善哉,峨峨兮若泰山。
师:志在流水──《伯牙绝弦》教学建议
生齐答:善哉,洋洋乎若江河。
师:伯牙鼓琴志在高山──
生:钟子期就好像看到巍峨的泰山。
师:伯牙志在流水──
生:钟子期就像看到了浩荡的江河。
师:伯牙是个音乐家,他的琴声肯定不止是高山流水,还会表现哪些景色呢?
生:还会有皎皎明月;皑皑白雪;芳草萋萋;大海汹涌……
师:是呀,还会有这些动人的情景。
(出示词语,让学生读一读。)
师:伯牙鼓琴志在清风──
生答:善哉,徐徐兮若清风。
师:伯牙鼓琴志在明月──
生答:善哉,皎皎兮若明月。
师:伯牙鼓琴志在杨柳──
生答:善哉,依依兮若杨柳。《伯牙绝弦》教案
……
师:好一个善鼓的伯牙,好一个善听的钟子期。伯牙所念──
生:钟子期必得之。
师:他们不是一般的朋友,是──
生:是知音。
师:是真正的知音,伯牙当时已是一位有名的音乐家,在遇到钟子期前会缺少赞美吗?
生:不会的,但他听到的可能只是些恭维的话。
生:只是在恭维他,说他弹的琴声太好听了,却没弄懂到底好在哪儿。
师:他需要这样的恭维,表面上的赞美吗?
生:不需要。
生:只有钟子期能明白他的心。
师:当伯牙鼓琴志在高山,没有人会像子期那样说──
生:善哉,峨峨兮若泰山。
师:当伯牙鼓琴志在流水,没有人会说──
生:善哉,洋洋乎若江河。
师:当他听到的是毫无意义的赞美时心情会怎样?
生:失落。
生:伤心。
生:忧郁。
……
师:他的心里一定会发出呼唤,呼唤什么?
生:我的知音你在哪儿呀!
师:后来,他找到了知音,面对子期,他的心情怎样?
生:激动。
生:欢乐。
生:心奋。
生:高兴。
……
师:万千感慨化作一句话,会说什么?
生:你是我的知音。
生:知我者,子期也。
师介绍伯牙与子期的故事。
师:他们俩仅仅是一对音乐方面的知音吗?
生:不,他们是心灵相通的兄弟。
生:是人生的知音。 伯牙绝弦课文简说
师:想象知音相聚时那融洽、欢乐的场面,再来感受他们之间的情感。
学生齐读前四句。个别朗读,评价。
二、伯牙绝弦谢知音
师:不幸的是,钟子期染病而死,(出示最后一句话)伯牙──
生齐读最后一句: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擗琴绝弦,终身不复鼓。
师:为什么伯牙认为钟子期死就再无知音呢?
生:再也没有像子期那样赞扬的声音。
生:又回到过去无人理解的情形,听到的只有恭维的话了。
师:是呀,伯牙鼓琴志在高山,没有人会像钟子期那样──
生齐:善哉,峨峨兮若泰山。
师:志在流水,再也没有第二个人像钟子期那样──
生齐:善哉,洋洋兮若江河。
师:乃──
生齐:乃擗琴绝弦,终身不复鼓。
师:他绝的仅仅是琴吗?断绝的是什么?
生:他断的是他的音乐。
生:他断的心灵的大门,他把心灵的大门给关闭了。
生:他把心里话融入琴中,随着琴一同给了子期。
……
师:伯牙断弦的时候,把自己的美好、快乐也断了,他对整个世界关闭了心灵的大门,留给他的是无边的孤独、寂寞。再读读这句话。
生齐读句子,指名学生再读句子。
师介绍明代小说家冯梦龙根据这个故事创作了《俞伯牙摔琴谢知音》,收在《警世通言》中。
师播放音乐,学生沉浸在失去知音的痛苦之中,之后学生齐声朗读课文。
师:有记载,子期死后,伯牙曾经来到子期的墓前悼念他,还写下了一首诗。
配乐,教师深情朗诵。
学生再次朗读课文。
出示:
摔断瑶琴凤尾寒,子期不在对谁弹。春风满面皆朋友,欲觅知音难上难。
学生读诗之后,又一次深情朗读课文。
师:读了这个故事,你感动吗?把你最想对伯牙说的话写下来。
学生动笔写感受。交流。
生:伯牙,知音千年难觅,人生得一知己足矣。
生:伯牙啊,你要坚强地活下去,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生:我要送伯牙一句话,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能不识君。
……
师:读了这个故事,我们知道知音难觅,每个人都在苦苦寻觅知音,有道是“千古知音最难觅”,世界这么大,并不意味着人人都能觅到知音……要知道幸福在过程,从中见证人生的美好,感受人生的温暖。让我们深情地朗读课文。
学生齐读课文。
师:“伯牙绝弦”成了知音的代名词,后人根据这个故事写了一首乐曲《高山流水》。
【日月潭名师教学实录】推荐阅读:
日月潭 教学设计12-06
人教版日月潭教学设计07-05
小学二年级日月潭教学反思08-12
《日月潭》教案07-13
日月潭文本解读范文06-30
日月潭生字和课文10-30
日月潭简短导游词06-24
难忘的台湾日月潭游作文07-18
小学二年级日月潭教案范文01-15
美丽的日月潭初中3年级作文07-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