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阅读方法

2024-08-17

文言文阅读方法(9篇)

1.文言文阅读方法 篇一

细读, 要求语速稍慢, 注意文章中的一些细节, 把握文章中的关键信息。这就要求在读的过程中把握细节, 在不明白的地方做记号, 在阅读的过程中不断提问质疑, 然后再集中精力解决问题, 这种方式适合自己喜欢的课外作品阅读。在考试过程中也可以先阅读考查题目, 根据题干中的要点考查信息, 在原文中标记出来, 再回到原文反复诵读细细品味, 每一个选项都要回归原文, 仔细推敲。审题的过程也是回归原文的过程, 选择题的选项, 文章的注释对原材料的解释也有很大的辅助作用。通过质疑解答问题, 这样既可以节省时间提高阅读效率, 也可以在关键的考题中, 多用一些时间, 本着先易后难的顺序, 提高做题的正确率。2009年高考全国卷, 第8题, D:动之军法从事, 动:招致, 动在这里是总是、常常的意思。在翻译题中注意找关键词语, 注意翻译语句的连贯通畅, 意思相对完整。2009高考全国卷中翻译题“与郡丞元宝藏深相交结, 前后令长, 未有不受其指麾者。”“馆陶众庶, 合境悲泣, 因从而居住者数百家。”中“相”译为“相互”, “交结”译为“结交”, “未有”译为“没有不”。相、交结、未有各1分, 大意1分, 共4分。中“庶”译为“老百姓”, “合”译为“全都”, “因”译为“于是”, “数”译为“几”。庶、合、因、数各1分, 大意2分, 共6分。翻译时要注意文中重点字词句式活用等情况, 注意要逐字翻译, 与原文保持一致, 掌握增、删、留、变等四点, 推断出考察点也就是给分点。要做好此类题目, 需要在平时的学习中学会积累, 要学会借助上下文语境进行推断, 两者结合, 则问题迎刃而解。

重点阅读、细细品味, 重点突破。通过文章中的人物语言、细节的分析以及人物的对比来感受人物的形象, 体味文章作品的语言及运用的表现技巧, 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这需要平时多做积累, 在阅读的过程中有自己的主见, 对历史有自己的判断能力。在《滕王阁序》一文中有这样的一句话“地势极而南溟深, 天柱高而北辰远”, 原文意思是写宇宙的浩淼而映衬自己的渺小, 有些同学提出作者之所以有这样的感慨是因为作者自己怀才不遇, 在众多有崇高声望阎公都督等人面前, 自己的成就显得微不足道, 再加之以他处于报国无门的境地, 才会感到天高地迥, 宇宙广大。我认为提出这样看法的学生就是有自己独到见解的表现, 不要只局限于教参的注解, 像这样言之成理的见解也不能全部否定。在考试中学生要在很短的时间里做出正确的判断需要依靠平时的训练, 厚积薄发。2009全国卷高考, 9题以下句子中, 全都表明魏德深深受百姓拥戴的一组是 (1) 常为诸县之最 (2) 皆歔欷流涕, 语不成声 (3) 未尝辄敢出门 (4) 诣阙请留德深 (5) 以贵乡文书为诈 (6) 诣使讼之, 乃断从贵乡。题目中 (3) “未尝辄敢出门”是表明奸猾人赵君实害怕魏德深, (4) “请阙留德深”显然是表明百姓爱戴, 且 (6) “乃断从贵乡”的主语是两使, 和魏德深无关, 不能说明百姓爱戴他。做题时要注意是不是将别人做的事或说的话改成是题目中的人做的或说的。10题中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 不正确的一项是, C选项魏德深深受百姓欢迎, 又能震慑奸猾之人。他到馆陶, 百姓见他如见父母;而奸人赵君实与逃窜之徒, 只能躲藏流亡。他后来将回贵乡, 贵乡吏民互相庆贺。“逃窜之徒”是指四处流亡的人, 而不是指与赵君实之流。在做此类题时, 选项中每一个选项也都要回到原文, 在原文上找到相关语句, 反复推敲, 避免发生把“无”说成“有”和“曲解意思”等, 或是把不同的人所做的事说成是一个人的行为, 或把不同的事混为一谈等情况。

在文言文的阅读中还要注意到不要过于注重细枝末节而忽略文章的整体框架, 也不能只看文章框架而忽略细节, 只有统筹把握合理协调二者之间的关系, 才能在阅读中做到游刃有余。

摘要:文言文在高考中所占的比例为13.3%, 文言文的考查以史传类为主, 那么如何能提高自己的语文素养, 在文言文阅读中得高分, 甚至是满分呢?我想首要的是要多读, “读书百遍, 其义自见”, 反复诵读可以培养语感, 巩固原有知识, 在反复阅读中体味作品的音韵美, 提高阅读能力。本文笔者结合自己多年的教学经验从略读、细读、重点阅读这三个方面来对文言文阅读加以阐述。

2.高考文言文阅读、翻译方法刍议 篇二

[关键词]高考语文文言文 阅读教学 综合能力

文言文的句子翻译是每年的高考必考题,分值高达10分,可考生的得分率只有35%左右,问题很大。其主要原因是学生积累不够、语感不强,对常见的文言实词、虚词的含义,对古今异义、特殊句式等语法现象了解不够,实际运用的时候问题百出。

高考是对考生综合能力的考查。如果考生没有基本的阅读能力,缺乏对知识灵活运用、迁移的能力,未能掌握常见的应试技巧和方法,那么考生在高考中要想考出理想的成绩,是很困难的。

我认为,高三语文老师在学生复习、训练文言文的过程中,必须从以下两方面去进行指导。

一、阅读

阅读的方法之一是——先读末题后看文。

读懂文言文,是解题的基础。六七百字的文言文选段,应建议学生在阅读之前先看一下后面的题目,特别是第3道(选择题的末题)关于归纳要点、概括中心的选择题。因为,无论是考查文言实词、虚词,还是概括、分析,往往都是要求选择错误的一项,而其余选项和内容(包括错误选项里的不少信息)都是准确的,这就为考生初步理解、整体把握文意提供了不少帮助和提醒。

阅读的方法之二是——扫描全文存大意。

学生必须在短时间内迅速浏览全文,把握文章大意,抓住人、时、地、事四要素。了解主要人物、主要事件,不同人物之间的关系,事件的前因后果,不同事件的各自情况,不同人物的言行、观点等等。力求从总体上了解文章的思想、内容、材料,为后面的解题打下可靠的基础。

阅读的方法之三是——圈画重点留疑点。

学生在快速阅读文本的同时,应圈画出考题中涉及到的关键的字、词、句以及不太理解的内容。学生无需在很难理解的地方逗留、耗费时间,因为这些难点、疑点一是可能与后面的题目无关,二是即便有关,解题时再思考、推敲也不迟。

二、翻译

翻译的基本原则是信、达、雅。“信”就是要求译文准确表达原文的意思,不歪曲,不遗漏。“达”,就是要求译文明白通顺,符合现代汉语的表达习惯,没有语病。“雅”,就是要求译文用词造句比较考究,文笔优美。

翻译的基本要求是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国家考试中心张伟明老师早就指出:“将原文中的字字句句落实到译文中,译出原文用词造句的特点,甚至在表达方式上也要求与原文保持一致。在难以直译或直译后表达不了原文意蕴的时候,才酌情采用意译作为辅助手段”。

翻译的基本方法是留、对、换、补、删、调。这是翻译文言句子操作时的基本方法,学生都很了解,这里就不再赘述了。

其实,所有的句子都是由实词和虚词组成。只要将关键的、重要的实词、虚词落实到位,并注意一些特殊文言现象,要翻译好文言句子就不困难了。因此,这里我专门就对实词、虚词的理解、翻译谈一谈我们在复习过程中指导学生的做法。

1课本联想法

在遇到关键的实词时,学生应积极思考,努力调动大脑储存库中的积累,联想、联系课本中曾学过的该词的意思,因为不少考题往往考查考生的知识迁移能力、引申理解能力和灵活运用能力。例如:

2008年湖北卷翻译第2句“与通都大邑相去远,或二三百里,虽至近亦且半之”中的“且”(将近)——“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初中语文教材)。

2008年江苏卷第6题虽然是选择题,但是这四个句子如果让考生翻译,其中考查的四个实词“听、迫、壁、度”,同样可以从高中教材中搜索到例句。

听(准许)——“愿陛下矜愍愚诚,听臣微志”(李密《陈情表》)。

迫(逼近)——“时北兵已迫修门外”(文天祥《指南录后序》)。

壁(营垒)——“及楚击秦。诸将皆从壁上观”(司马迁《项羽本纪》)。

度(气度、风度、常态)——“群臣皆愕,卒起不意,尽失其度”(司马迁《刺客列传》)。

2008江苏卷第9题翻译第2句中的“比(近来)”——“比得软脚病’(韩愈《祭十二郎文》)。

2007年江苏卷第1句翻译“刘公(刘牢之)猜而不忍”中的“忍”(忍心、狠心)——“君王为人不忍”(司马迁《鸿门宴》)。

2语境推断法

这是比较常用的方法。当一句话中有一个词语意义难以确定时,可以先把全句翻译成现代汉语,而把难以确定意义的词语空置出来,然后根据上下文语境选择最适合句意、文意的词语填空,借此确定词语的意义。如:

2008年湖南卷第3句翻译“其治尤难者若是,其易可知也”。相当多的学生将“尤难者”翻译成了“最难审理的案件”就是脱离了语境,而且是“大语境”。因为在此句之前有一句“实治七州,州大者繁广,小者俗恶而奸。皆世指为难治者。其尤甚日歙州……”,这中间隔了七八个长句,学生必须联系上文的这2句方能存“尤难者”三个字准确地译成“最难治理的地方”。

2005年江苏卷第2句翻译“常以木枕布衾质钱,人重其贤,争售之”中,“售”既有“卖”的意思,也有“买”的意思,句中“售”作何解只能依据上一句去推求。根据文意,“售”的主语应是上句中的“人”,“售”的宾语“之”指代的对象应是第一句中阳城用来典当换钱的“木枕布衾”。把几句话的意思联系起来推断就可以看出,“售”只有解为“买”才与文意吻合。

3拆词推义法

这里主要指“古今异义”现象。即文言文中某些词语或短语与现代汉语中书写相同却意思不同的现象(不包括词义的扩大、缩小、转移、偏义等现象)。学生应特别注意,不可“以今释古”或者保留不译,往往应该拆成两个字来解释。如:

2008年江苏卷第1句翻译“及得召见,遂见亲信”中,“亲信”即是“亲近”加“信任”。

2007年江苏卷第2句翻译“晦(谢晦)喜,不设备”中,“设备”即是“设置”加“防备”。

又如常见的“妻子”、“形容”、“地方”等。

4句法推义法

文言文中有互文、对偶、排比等形式的句子,其对应结构中的字词意义往往有相同、相近、相反、相对的关系,根据文言词句在结构上的这种对称性特点,可以断定该词在句中所起的语法作用,从而推断出该词的词性、词义和用法。如:

2007年江苏卷第3句翻译“父以义死友,子以忠死君”中的“义”,即可根据后一句的“忠(尽忠)”理解成“仗义”。

另外,还可以根据某个词语的语法功能、在句中充当的成分来确定关键词语的准确意义和用法。如:

2006年江苏卷第3句翻译“槐起衣冠而坐”中的“衣冠”,在句中不应是“起”的宾语,而应是“槐”的谓语。因为时至深夜,董槐不可能随手拿起衣帽,而是“起身穿衣戴帽坐起来”。

5词汇推义法

许多单音词在现代汉语中虽已不能单独使用,但其意义却保留在现代汉语合成词中,尤其是成语中,所以可以借助此来推断该词的意义。

(1)以合成词推义。如:

与通都大邑相去远(2008湖南卷)通——通衢、通达——交通便利

比敕公千条万端(2008江苏卷)敕——敕令、敕造——命令、告诫

(2)以成语推义。如:

吾属将贵之偿(2006江苏卷)责——求全责备——要求

6通假推艾法

“通假”是文言文中的常见的语言现象,考生在遇到使用以上常用方法难以解决的词语时,可考虑它是否是通假字。如:

2006年江苏卷翻译题中就有2句考到通假字:振(“发吾粟振之,胡不可”)——赈,罢(“民罢于征发”)——疲。

当然,翻译文言句子、落实文言字词的方法还有许多说法,学生必须将这些方法结合自己所掌握的文言知识灵活运用,才能有效地提高自己的翻译水平。

有鉴于以上情况,我们在指导学生复习时应坚持一个宗旨,那就是“以不变应万变。”

首先是夯实基础。①指导学生有计划地认真复习必修课本里的文言文篇目。②指导学生有选择地复习自读课本及课外的经典篇目。③认真研究近几年的各地高考题。

其次是注重积累。①1 20多个常见文言实词。②18个文言虚词。③特殊句式。④活用现象。⑤古今异义。⑥固定短语。

三、适量训练

3.文言文阅读方法 篇三

课外文言文阅读方法指导

一、词语的理解方法

1、迁移法。

所谓迁移法,即将学习过的课内文言文中的常见实词的含义加以记忆、积累,在遇到课外文言选段中相同的实词时,直接将其含义迁移过来的方法,它是理解文言文实词含义最基本的一种技巧。

2、组词法。

现代白话文是由古汉语发展演变而来,故大部分词语的意思与古代“一脉相承”,加之古汉语往往具有“一字一词”的特点,所以直接使用组词的方法,不失为理解文言文实词含义的一种有效马将胡骏马而归人皆贺之”,是断在“胡”后还是断在“人”后,是断在“归”后还是断在“人”后,颇费思量。根据语境,“胡”应为胡地,“归”意为自己家里,与后文“人皆贺之”意义关联。如果“归人”的话,就谈不上“贺”了。再从句式上看,“人皆吊之”与“人皆贺之”,句式整齐对称。根据以上分析,即可正确断句。

2、虚词断句法。古人的文章没有标点符号,为了明辨句读,虚词就成了重要的标志。尤其是一些语气词和连词的前后,往往是应该断句的地方。我们只要抓住了这些虚词,了解它们在句中的位置,断句也就准确迅速了。

发语词和句首助词常出现于句首,有领起全句的作用,其前自可断句。如:夫、盖、凡、故等。句末语气词等常用在句末,其后往往能断句。如:矣、乎、也、哉等。连词如“以、于、为、而、办法。

所谓的“组词法”看似简单,但实际操作起来却并不容易。因为一个字往往可以组成许多个词,究竟选择哪个词语才是正确的理解呢?这就需要在组词的过程中加以筛选。

3、推敲法。

“推敲法”即根据句式特点或上下文含义,推敲其中某个较难理解的实词的含义,也就是俗话说的“猜”。比如《始得西山宴游记》中“日与其徒上高山,入深林,穷回溪”一句中,对“穷”字的解释就颇为困难。但是观察整个句式不难发现,“上高山,入深林,穷回溪”属于排比性质,故“穷”和“上”、“入”一样为动词,由此不难得出其含义应理解为“穷尽,走到„„的尽头”了。再如《小时了了,大未必佳》的故事中,“了了”二字很难理解,但根据下文“大未必佳”的意思则很容易判断出“了了”与“佳”相对,即“聪明”。

4、拆字法。

中国的汉字多为形声字,即构成字的不同部首或表其意或表其音。根据这一特点,当遇到较为生僻的文言实词时,不妨将其“拆分”,根据偏旁对其含义进行推测,即是“拆字法”。

5、不求甚解法。如果确实个别字句不甚理解,要学会放弃。

【训练】范仲淹二岁而孤,家贫无依。少有大志,每以天下为己任,发愤苦读,或夜昏怠,辄以水沃面;食不给,啖粥而读。既仕,每慷慨论天下事,奋不顾身。乃至被谗受贬,由参知政事谪守邓州。仲淹刻苦自励,食不重肉,妻子衣食仅自足而已。常自诵曰:“士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也。”

在阅读上文时等词我用了“迁移法”;等词我用了“组词法” 等词我用“推敲法“;等词我用了“拆字法”

二、断句的方法

1、实词断句法。即在读懂全文,了解所点断文章的大致内容的基础上,通过找名词与动词来组句,先断开能断的句子。如果是叙述性的文章,就要弄懂故事的基本情节;若有人物对话,就要弄清谁与谁对话,讲的什么话。如是说理性文章,则要弄明白谈了哪些问题,表明了怎样的观点。同现代汉语语法一样,古文中的主语、宾语一般是名词(代词),谓语多是动词,主语、谓语与宾语是句子的主干,而谓语是句子的核心。因此,抓住谓语动词,分析动词与它前后词语之间的关系,就能正确断句。比如① 马无故亡而入胡人皆吊之。句中动词 有“亡”“入”“吊”,因此可区分出两个句子。② 其马将胡骏马而归人皆贺之,句中动词有“将”“归”“贺”,也可区分出两个句子。

动词断句法的难点在于介于两个动词之间的名词或名词性短语,它们属上作前一动词的宾语还是属下作后一动词的主语,这要结合具体语境,反复推敲。如上句“马无故亡而入胡人皆吊之”“其

则”等经常出现在句中,后面不能断开。但如果表转折或者后面是完整的意思,要在前面断开。

3、表示人物对话的“曰、云、言”的后面必断。

4、古代是两个单音词,而现代汉语中是一个双音词的,分开读。如:可/以一战。【断句口诀】古文断句莫畏难,仔细琢磨只等闲。熟读全文前后看,先易后难细分辨。

以于而则在句中,夫盖凡故在句前。矣乎也哉常在后,对话多用曰云言。断句之后再默读,培养语感读经典。热炼三伏冷三九,断句也要常锻炼。

三、文言文翻译方法指导

(一)遵循三条原则:

1、信:要使译文准确无误,忠实原文意思,如实恰当地运用现代汉语把原文翻译出来。

2、达:就是要通顺畅达,要使译文符合现代汉语的语法及用语习惯,字通句顺,没有语病。

3、雅:就是 指译文要优美自然,要使译文生动、形象,完美地表达原文的写作风格。

(二)熟悉六种方法:

1、留——凡是有古今意思相同的词语,以及专有名词,如国号、年号、帝号、冠名、地名、人名、器物明、书名等都可以保留下来,没有必要作变动。

2、对——将已由单音节发展成双音节的词对译出来。对译时主要有下面两种情况:

(1)在原来的单音词前面或者后面加一个同义词或者近义词,合成一个双音词(原来的词语作为语素之一)。

(2)换为完全不同的另一个词。

3、拆——文言中有两个单音词,在白话文中恰好有一个双音词,对这类词语,需要拆成两个单音词来翻译,而不能用白话中双音词的词义去翻译。例如:如古语里面的“无论”、“地方”、“虽然”等。

4、增——增补句子的省略成分。

5、删——文言文中的一些虚词没有实在意义,或者为语气助词,或者表示停顿,或者是凑足音节,或者起连接作用,在翻译时候可以删去,而不必硬译。

6、调——把文言文中的倒装句子调整过来,使之符合现代语法的习惯。

四、中考模拟训练:

(一)大臣出使

【甲】 使至塞上王维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老城中学2014年中考备考语文复习资料

【乙】秦王怫然怒,谓唐雎曰:‚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唐雎对曰:‚臣未尝闻也。‛秦王曰:‚天子之怒,伏尸百万,流血千里。‛唐雎曰:‚大王尝闻布衣之怒乎?‛秦王曰:‚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耳。‛唐雎曰:‚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夫专诸之刺王僚也,彗星袭月;聂政之刺韩傀也,白虹贯日;要离之刺庆忌也,仓鹰击于殿上。此三子者,皆布衣之士也,怀怒未发,休祲降于天,与臣而将四矣。若士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今日是也。‛挺剑而起。秦王色挠,长跪而谢之曰:‚先生坐!何至于此!寡人谕矣:夫韩、魏灭亡,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

【丙】晏子将使楚。楚王闻之,谓左右曰:‚晏婴,齐之习辞者也,今方来,吾欲辱之,何以也?‛左右对曰:‚为其来也,臣请缚一人,过王而行。王曰:‘何为者也?’对曰:‘齐人也,王曰:‘何坐?’曰:‘坐盗。’‛晏子至楚王赐晏子酒酒酣吏二缚一人诣王。王曰:‚缚者曷为者也?‛对曰:‚齐人也,坐盗。‛王视晏子曰:‚齐人固善盗乎?‛晏子避席对曰:‚婴闻之,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叶徒相似,其实味不同。所以然者何?水土异也。今民生长于齐不盗,入楚则盗,得无楚之水土使民善盗耶?‛王笑曰:‚圣人非所与熙也,寡人反取病焉。‛

1、对下列加点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大漠孤烟.直(烽烟)B、休祲..降于天(吉凶的征兆)C、长跪而谢.之(感谢)D、叶徒.相似(只)

2、下面加点词的意思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臣请缚一人,过.王而行人恒过.然后能改B.何为.者也或异二者之为. C.吾欲辱之,何以.也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D.要离之.刺庆忌也甚矣,汝之.不惠

3、对【甲】诗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蓬草”随风飞转,古代诗文中常用它来比喻漂泊不定的行踪。诗中的“征蓬”表达了诗人怀念故乡,热爱故乡感情。

B、诗人以简练的笔墨写了此次出使的经历。“单车欲问边”,写自已轻车简从,要前往边境慰问将士。“属国过居延”,是要到远在西北边塞的居延。

C、颈联的“直”和“圆”两字历来为人称道,“直”和“圆”准确地描写了沙漠的景象,而且表现了作者深切感受。“直”字荒凉孤独中透着挺拔雄伟,“圆”字苍茫壮阔中显现柔和温暖。D、尾联用典流露了向往建功立业的心情,这个典故隐含在 “ 燕然 ”两字中。

4、对【乙】文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段选自《战国策》主要通过对话描写来反映人物性格。

B、唐雎是一个不畏强暴、敢于斗争的有识之士;秦王色厉内荏、阴险狡诈的寡德之君。C、唐雎引用专诸、聂政、要离行刺的故事,是想恐吓秦王,逼他就范。“挺剑而起”也只不过是吓唬秦王。

D、文中唐雎和安陵君的胜利只不过是暂时的胜利,弱国无外交。安陵国最终摆脱不了灭亡的命运。

5、对【丙】文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晏子是齐国的大臣,出使到楚国。主要是解决一个齐国人在楚国因盗窃罪而被捕入狱的事。B、因为听说晏子是一个能说会道的人,所以楚王想刁难他,使他难堪。

C、楚王把犯人抓到晏子前面,说齐国人善于偷盗。晏子以“橘生淮北则为枳”作比,否认盗窃者是齐国人。

D、从这件事我们可以知道晏子是一个聪明、爱国的大臣。楚王却喜欢嫁祸于人。

6、(3分)请用三个“/”线给下面的句子断句。

晏 子 至 楚 王 赐 晏 子 酒 酒 酣吏 二 缚 一 人 诣 王。

7、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夫韩、魏灭亡,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

(二)、风光无限

【甲】观沧海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乙】答谢中书书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丙】钴鉧潭西小丘记即更取器用,铲刈秽草,伐去恶木,烈火而焚之。嘉木立,美竹露,奇石显。由其中以望,则山之高云之浮溪之流鸟兽之遨游,举熙熙然回巧献技,以效兹丘之下。枕席而卧,则清泠之状与目谋,瀯瀯之声与耳谋,悠然而虚者与神谋,渊然而静者与心谋。不匝旬而得异地者二,虽古好事之士,或未能至焉。

1、对下列加点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山岛竦.峙(高)B.夕日欲颓.(坠落)C.未复有能与.其奇者(和)D.沉鳞.竞跃(鱼)

2、选出下列加点词的词意相同的一项()

A.之:实是欲界之仙都吾妻之美我者B.其:为复有能与其奇者其如土石何 C.欲:夕日欲颓从民欲也D.跃:沉鳞竞跃浮光跃金

3、下面对甲文赏析有误的一项是()A.本诗写于公元207年,是曹操南征乌桓时所作。

B.诗歌是一首写景抒情诗,表现了诗人开阔的胸襟,抒发了诗人统一中国建功立业的抱负。C.“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是虚写,想象丰富,创造出宏伟的意境,表现出博大的胸襟。

D.全诗意境开阔,气势雄浑,与一个雄心勃勃的政治家和军事家的身份很相符。

4、下面对乙文的理解有误 的一项是()

A.文章表达了作者沉醉于山水的愉悦之情和与古今知音共赏美景的得意之感。

B.文章通过描写山水映衬之美、色彩配合之美、晨昏变化之美和动静相衬之美,勾画了一幅令人心旷神怡的山水画卷。

C.全文结构清晰,用了总分总的结构形式。

D.写景部分讲究顺序,按照先俯视、再仰视、后平视的层次描写。

5、选出对丙文理解不正确的一项()

A.柳宗元在山水景物的描写刻画中寄托自己政治上遭受迫害后的愤激与感慨。

B.本文写的是一座很有名的小山,因为写景中融铸着作者的感情,所以很有个性,把小山也写的很有个性.C.作者先是环视全局、由近及远的描写,再推进到枕席而卧以后写视听感官的感受 D.作者着重描写石的“奇”,运用了拟人化的手法。

6、用三个/给下面句子断句:

则 山 之 高 云 之 浮 溪 之 流 鸟 兽 之 遨 游

4.文言文阅读方法 篇四

(2)何……为?(……干什么呢?)

(3)何……之有?(有什么……呢?)

(4)如之何……?(怎么能……呢)

(5)岂(其)……哉(乎,耶)(哪里……呢?……哪里呢?)

(6)安……哉(乎)?(哪里……呢?)

(7)不亦……乎?(不是……吗?)

(8)……非……欤?(……不是……吗?)

(9)宁……耶?(哪里……呢?)

(10)顾……哉?(难道……吗?)

5.文言文阅读方法 篇五

(一)阅读下面的文章,回答1—3题。(10分)

谁的心中不曾有过远方

张 铁

“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当微信朋友圈被北京的沙尘暴刷屏,这句话给人的“小清新”之感,更显强烈。近日,河南一位女教师这封“最有情怀,没有之一”的“辞职申请”,引起无数人共鸣。

念念不忘,必有回响。一句话撩动心弦,正是因为它以一种诗意的方式,说出了不少人心中的渴望。从朝九晚五的按部就班中跳出来,从办公桌边的循规蹈矩里跳出来,打破思维方式的条条框框,摆脱现实生活的患得患失,拥抱一个更广阔也更精彩的世界。即便这个世界可能只是一种美好的想象,但谁的心中没有激荡过一个远方?

电影中,有一种特殊的类型叫“公路片”。主角们走过漫长得似乎没有尽头的旅程,不管是不是能抵达,都会经历精神的考验,收获心灵的成长。“看世界”与“在路上”,其实有着一致性,不一定是逃避,也不一定要彷徨,就是为了遇到一个更好的世界,也成就一个更好的自己。相信,行遍大千世界、看过人生百态,这位女教师如若再次站上讲台,应该能讲出不一样的精彩。一个正常的社会,也应该是一个有活力有机会的社会。当人生出彩的舞台越来越广阔,也更加刺激了“出走”的渴望。女教师的选择本身,就是一个例子。现实中,过去鲜见的公职人员辞职,也不断见诸报端。温州平阳原副县长周慧的辞职信,也写得很文艺,“每个人都应该遵循自己内心的想法去选择自己的生活”。的确,有了更多的机会,人生也就有了更多的可能——虽然每一次选择都不免纠结。

说到底,渴望远方,还是因为现实的砝码更重一些,让说走就走的旅行难以成行。黄土涵养农耕,农耕孕育家庭,数千年的中华文明,让生存状态的“稳定性”,成为这种文化所化之人最基本的诉求。学者认为中国社会有着“超稳定结构”,其实,从安土重迁的观念到家族聚居的方式,中国人的心灵世界又何尝不是如此?这或许也是一些稳定的职业有着很强吸引力的原因。在这样一种文化中,“现世安稳”是一种扯不断的心理牵挂、情感羁绊。

身处开放的环境、面对信息化的洪流,“世界”是个诱惑十足的词。然而,在竞争激烈、“压力山大”的社会中,面向大海的转身难以避免地遭遇更多艰难。“外面的世界很精彩,外面的世界很无奈”,或许,去世界看看的人们,终究还是要面对“娜拉出走之后”甚至“娜拉回来之后”的问题。“出门看世界”和“回到老地方”,成为当今中国人一组难以解开的心结,惟有在朋友圈里徒然羡慕着远方。

对于“想去看世界”的辞职,虽然点赞者甚众,但真正能“从心动到行动”的,在这样的社会里不应该也不可能成为主流。毕竟,情怀不能当饭吃,甜点也不能当正餐。辞职的女教师去“看世界”了,更多的人却选择了留下来,在讲台上继续自己的事业,换个角度看,没去看世界者不才是这个社会的基石吗?

“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看起来文艺腔十足的表达,背后是时代的发展、文化的演进,诠释着社会心理结构的变迁。其实,生活充实,何必别处?心有梦想,何必远方?过好每一天,走好每一步,未尝不是同样精彩的人生。

(《人民日报》2015年4月16日,有删改)

1.作者认为“因为现实的砝码太重,让说走就走的旅行难以成行”的原因是什么?(4分)

2.文章在论述的过程中,主要采用了哪些论证方法?(2分)

3.通观全文,本文作者所表达的主要观点是什么?(4分)

(二)阅读下面的文章,回答1—4题。(15分)

石崖上的枣树

刘成章

那是陕北的一座高峻石崖,陡峭得不能再陡峭了,齐上齐下,刀削的一般,笔直地立在那儿;崖上又极少有土,极少有草,却不知在何年何月,就在那半崖上,在一条看不大清楚的石缝间,突兀地生了一棵枣树。照说,枣树生长在那儿,哪来的什么养料和水分,只要能勉强挤出几片叶子,现出一点儿绿色,就算很不错了;可它偏偏悖乎常理,长得健壮而蓬勃。每到了八九月间,红的绿的半红半绿的枣儿缀满那枣树的枝叶间,把整个树冠都压得垂吊着,像一片彩色瀑布。

年年金秋到,这一树枣子总是红得诱人,装饰着好大一片天空。挑筐的走过,扛锄的走过,都只能仰着脖子,望枣兴叹;城里人颠簸着汽车前来旅游,猛地看见了,也顿时兴奋起来,跃下车,结果呢,也只能仰着脖子,望枣兴叹。他们口腔里分泌着唾液,每一条神经都被挑逗得打着颤颤,却都无可奈何。

石崖下有个石雕加工工地,工地上汇集了来自好几个县的能工巧匠,有老汉也有年轻后生。他们雕成的和正雕着的石狮子,一个个生动可爱,摆得到处都是。这些民间艺术家们,如处近水楼台,当然更想摘那树好枣子。据说,他们中间的一个小后生,膂力过人,他曾运足了气,把一块石子儿硬是扔到枣树上,不过也仅仅打下两三颗枣子而已。“这枣真成了王母娘娘的蟠桃了!”他瞅着那枣树咒骂。而那枣树,望着气急败坏的小伙子,好像故意气他似的,摇了三摇。

一棵枣树,爽了那么多人的眼,打动了那么多人的心,又扫了那么多人的兴,使有的人在离开的路上还要对它念念想想,思思谋谋,人们无从弄清它的背景,更无从弄清它是轻佻还是贵气。

那年亲眼看见这棵枣树的时候,我也忍不住停下脚步,仰起了脖子。由于仰角太大,我的帽子都顺着肩膀滑落了。与我同行的朋友说:“光瞅有什么用!要是真想尝尝,咱们哪天有了空儿,从山后爬到那崖上去。”后来我们真的去了。绕来绕去地足足走了有七八里山路,走得人大汗淋漓,衬衣全湿透了,才算近距离地看见了枣树。也许由于特别兴奋,也许是枣子的映照,我俩的脸都红得像一片霞了。那枣树真让我们很想欢呼几声。崖上风很大,阳光也很充足,风和阳光一年年地透过了它粗糙的树皮和枝叶,为它储满了诱人的生命力,因而果实又大又艳,宝石一般。虽然那树上的每颗枣子我们都看得清清楚楚,甚至能看见爬在枣子上的几只大蚂蚁,但是那儿的地势太险峻了,我们依然无法再向它挪近一步,令人惋惜,只得一步一回头地悻悻离开。

好多年之后,当我不由得又想起那棵枣树的时候,终于不再悻悻了,那是因为我重读了《诗经·蒹葭》: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我又想起了一首陕北现代民歌:

羊肚子手巾哟三道道蓝,咱们见面面容易说话话难。一个在山上哟一个在沟,拉不上话话哟咱招一招手。瞭见了个村村哟瞭不见个人,泪蛋蛋抛在沙蒿蒿林。

这些不朽民歌所创造的情境,和那棵枣树所引发的情境不是一样的吗?

想到这一层,我忽然感到我的生命颤栗起来,抖落了些许的俗气。你看,那棵枣树是那么美好,那么诱人,却总是难以触到,总是让人企慕;它总是撩逗着你,召唤着你,却又总是远离着你;它是美人,美人如花隔云端。它结的是一树实实在在的枣,但它给人们带来的却是诗的境界、浪漫的情怀、美学的情景。它让我想起钱钟书先生所命名的“企慕情境”,令人久久回味。

(《光明日报》2015年04月10日,有删改)

1.“枣树”生长的环境有怎样的特点?请结合文本作简要概括。(3分)

2.赏析文中画线的句子。(请从下列两句中任选一句作简要的赏析)(4分)

(1)红的绿的半红半绿的枣儿缀满那枣树的枝叶间,把整个树冠都压得垂吊着,像一片彩色瀑布。

(2)那枣树,望着气急败坏的小伙子,好像故意气他似的,摇了三摇。

3.文中引用了《诗经·蒹葭》和陕北现代民歌,有什么作用?(4分)

4.通读全文,你认为“悬崖上的枣树”带给作者怎样的感悟?(4分)

文言文对比阅读:

(一)阅读《醉翁亭记》和《岳阳楼记》选段,按要求答题。

(甲)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大守归而宾客从也。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大守也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乙)若夫霪雨露靠,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日星隐耀,山岳潜形;商旅不行,墙倾揖摧;薄暮冥冥,虎啸猿啼。登斯楼也,则有去国还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壁,渔歌互答,此乐何极!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嗟乎!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已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A.负者歌于途

()

B.杂然而前陈者

()

C 去国还乡

()

D 长烟一空

()2.翻译下列句子。

①微斯人,吾谁与归?译:

②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译:

3.用“/”给文中画线文字断句(小要求加标点符号)

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4.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答: 【

A.《岳阳搂记)表达了“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抱负。

B.{醉翁亭记》“句句记山水,却句句是记亭,句句是记太守”。

C 两文都体现了“以民为本”的思想。

D.两文在景物描写上都采取了情景交融的写法,两文的语言都清丽明快,气势磅礴。

(二)【甲】环滁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节选自欧阳修《醉翁亭记》)

【乙】修之来此,乐其地僻而事简,又爱其俗之安闲。既得斯泉于山谷之间,乃日与滁人仰而望山,俯而听泉。掇幽芳而荫乔木,风霜冰雪,刻露清秀,四时之景,无不可爱。又幸其民乐其岁物之丰成,而喜与予游也。因为本其山川,道其风俗之美,使民知所以安此丰年之乐者,幸生无事之时也。夫宣上恩德,以与民共乐,刺史之事也。遂书以名其亭焉。

掇:(duō)拾取,采取。(节选自欧阳修《丰乐亭记》)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2分)

(1)佳木秀而繁阴

()(2)遂书以名其亭焉()2.用“/”标出下面句子的一处朗读停顿。(2分)

既 得 斯 泉 于 山 谷 之 间 3.翻译下列句子。(4分)

(1)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2)乃日与滁人仰而望山,俯而听泉。

4.从《醉翁亭记》、《丰乐亭记》中,你能体会出作者的一种高尚情怀,这种情怀可以用《丰乐亭记》中的四个字加以概括:

。(2分)

5.乙文中,作者为什么要取亭名为“丰乐亭”?(用文中词语回答)

6.甲乙两文旨趣相同,都表现了怎样的政治理想?

6.文言文阅读教学初探 篇六

首先, 教师要转变自己传统的教学理念, 要从过分注重古汉语词汇、语法教学, 而忽略作品内容的“人文内涵”的怪圈中跳出来。教师应结合作品本身, 选择最适合学生的方式进行教学, 以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比如, 《荆轲刺秦王》这篇课文, 学生对这个故事耳熟能详, 即使没有教师的讲解也能根据注释理解大概内容。所以, 在课堂教学中, 教师可以先让学生讲解这个故事, 了解内容, 而后通过预习讲解作品。在理解内容的基础上, 教师再让学生学习本课所需要掌握的文言词汇和特殊句式, 效果肯定会事半功倍。再有一些比较简短而较容易理解的文言文, 如《烛之武退秦师》等, 教师完全可以让学生借助自己手中的工具书和课本下面的注释, 进行疏通理解。如果学生自己无法解决, 可通过小组讨论合作解决。当小组合作无法解决时, 教师可帮助学生进行理解。这样, 不是每堂课教师都要事必躬亲, 以自己的“满堂灌”代替学生的主动学, 使得学生的主体性得以体现。因此, 教师一定要相信学生, 尽一切可能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学生只有经过自己的探索, 方能体味到收获知识的快乐。

其次, 教师要注意知识点的积累和整合。文言文的学习是琐碎而连贯的, 尤其是一些常用的实词、虚词以及特殊句式的意义。在学习的过程中, 教师一定要让学生积累学习过的知识点。例如, 在《孔雀东南飞》的“勤心养公姥, 好自相扶将”一句中的“姥”指“婆婆”。掌握了词的这个意思后, 学习《晋书·王羲之传》中“会稽有孤居姥养一鹅”一句时, 学生就会自然而然地理解“姥”字的意思。再如, 学习了“更若役, 复若赋, 则何如” (柳宗元《捕蛇者说》) 这个句子, 理解了“若”字的含义, 再《鸿门宴》这篇课文时, 学生就会很快地理解“若入前为寿, 寿毕, 请以剑舞”这句话中“若”字的意思。还有一些特殊句式的使用, 如宾语前置句、介宾短语后置句、定语后置句等都需要学生在长期的积累过程中达到熟练运用的程度。教师可以让学生采用做卡片, 笔记本上归纳积累, 在课本上做标注、旁批等方法在学习中积累一些常见的重要词语和文言句式。

再次, 教师应要求学生养成大声朗读的习惯, 摒弃个别名篇一定要能够熟读成诵。古人云:“书读百遍, 其义自见。”这句话的意思就是指读的次数多了, 诗文的意思自然而然就明白了。而且, 学生在朗读的过程中才能体会到祖国语言或清新俊朗、或平实质朴、或汪洋恣肆的特点。但是, 现在的学生有一个突出问题就是意识不到朗读的重要性, 在晨读课上只有极个别的学生大声朗读, 其他学生昏昏沉沉, 丝毫提不起朗读的兴趣。针对这种情况, 教师可以采取学科代表领读、全体学生齐读、个别检查、小组背诵比赛等多种方法来提高学生朗读的积极性。好习惯养成以后, 长期坚持下去, 不仅可以让学生品味文章的优美语言, 培养自己的语感, 还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章内容, 进而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

最后, 教师可选择“牵手多元文化, 一起感悟经典魅力”的教学方法, 让学生体验到学习文言文的成就与快乐。例如, 在课余时间, 教师可以让学生读一些有关历史方面的书籍, 如《东周列国志》《隋唐演义》等, 来拓宽他们的知识视野。在课上时间, 教师可采取多媒体教学, 将百家讲坛与古代传记类文本阅读相结合, 影视剧与古代名著相关的文本阅读相结合, 戏曲电影与古代相关的文言文本阅读相结合等等, 使学生以更直观、更形象的形式来感受文言作品。

7.课外文言文阅读的测评方法探究 篇七

然而,高中文言文的学习对相当一部分学生来说,是一个难题。高中教学中学生有“三怕”的戏说:一怕文言文,二怕周树人,三怕写作文。文言文居学习困难之首。年代的久远,时代的差距,语言的变化,这都给学习带来不小的障碍,很多学生不仅没有从文言文的学习中得到智慧、美感和乐趣,却反而觉得学习文言文是枯燥和无意义的事。因此,如何搞好文言文教学,提高学生的文言学习兴趣,培养文言学习能力,就成为每位语文教师必须思考和实践的课题。连续几届高三的教学,让我深感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能力在高考中的重要性,也深切体会到部分学生在文言学习中的困惑、障碍和痛苦,这些感受和体会促进了我对高中文言文教学的思考。在高中文言文学习中,课内学习是第一位的。课内学得好,学的精,脑中装了几十篇文言文,文言文越多能力就会越扎实,就会举一反三,提高得快。但是学习文言文仅靠课内学习,又是不够的,毕竟一册书只有两个古诗文单元,文言文学习在整个课文学习中,所占比例不超过三分之一。语言学习是讲究语言环境,讲究积累和转化的,文言文是书面用语,学习文言,只有多读多背多体会。所谓一回生二回熟,要与文言交友,必须与它多见面多交谈。课内文言学习是必不可少的学习内容,并且在高中阶段,应该是从高一就开始的,持续不断、日积月累的。

那么,高中阶段如何有效地开展课外文言文的阅读与训练呢?本年度,我执教高一年级,对这一问题做了一些思考和实践。其中,如何在教学反馈环节,选用灵活而有效地测评方式,以测促学,提升学生的文言学习兴趣,培养他们的文言学习能力,是我重点研究的一个问题。

新学期开始,我做了一次学生课外文言阅读能力测评,对学生的文言能力摸了个底。发现学生的文言学习依然以课文释义为主,机械记忆为主要学习方式,普遍存在文言学习的畏难情绪,甚至有厌学文言的倾向,文言基础知识欠缺,课外阅读能力薄弱。针对这种情况,我挑选了《先秦寓言选注》《史记故事选注》,对学生进行日常的文言阅读与训练。挑选这两本书有以下几个原因:1.这两本书选编了76则文言短文,每则选文都篇幅短小,理解难度不大,阅读所需时间少;2.选文多出自史传类、寓言类、志人类作品,故事性强,既有趣味性,又有哲理意味,可读性强;3.文后有注解和译文,没有练习题,学生阅读负担轻。

阅读安排是:周一到周五,每日阅读一则;一周五则,双休日温习。

每日阅读要求是:1.读顺。首先要读音正确,其次要朗读连贯流畅,再次要句读停顿恰当。2.读懂。借助工具书,查出疑难字词,明白短文大意。3.标注。标出不确定的疑难点,不熟悉的词意,有特殊文言现象的词句。

双休日温习的要求是:熟读五则短文,背诵经典名篇,整理重点词句。

因为选文短小,难度不大,所以每日按要求完成这样的阅读,大致一刻钟即可。阅读安排侧重诵读,不重练习,这样安排的原因就是让学生每日与文言见面,时间不在多,关键是有生到熟,每日在文言的语言环境中浸润一下,渐渐了解和习惯文言特殊的语言形式;同时,积少成多,逐渐积累重点实虚词,由积累而转化,由知识而能力。

阅读安排的设想是好的,但如何让设想落实呢、怎样的测评方法才能让学生对文言文日久生情,而不是日久生厌呢?我选择了一下几种测评方式:

1.课堂课后相结合的口头测评。口头测评的内容包括朗读、概述大意、重点词句解释与分析、文意理解等。测评内容视短文内容而定,总体以读为主,个人和集体朗读检测相结合,稍难的加以译和析。不逐句解释,不把文言文教成识字课,避免机械生硬的应试形式。口头测评更侧重“文”,讲究整体把握,理解文意。但不忽略“言”,对重点词句、特殊文言现象,要点出质疑。

检测形式以课前三分钟检测为主,课后及晚自习时间为辅。检测学生随机产生,但注意调整分配。首先是两个月内,人人检测到;其次,文言困难学生,检测不合格学生增加检测次数和频率;再次,注意检测学生文言水平与短文难度的想适宜。测评以学生自评、互评与教师点评相结合,测评结果及时记录,优秀记录可以覆盖以前的不良记录,定时公布优秀名单。

此外,口头测评还包括散落在课堂教学中的知识点课内外联系时,举一反三时。

2.形成性测评。在口头检测与试卷检测的前提下,以学生个体为单位,将每次口头检测的记录和专项试卷的测评得分,分别做成曲线图,观察学生文言学习过程的变化发展情况,不以分数高低来评价优劣,而以变化趋势来评定。

总之,在选择测评方式时,注意综合运用,注意课堂课后相结合,注意口头笔头相结合,以正面评价为主。测评的目的是以测促学,在以上测评进行时,关注学生个性与学情,接受差距,允许偷懒,测评设定最低标准,对学生分层提出要求,学生能做到每日读一篇文言文就是成功。

课外文言文阅读持续了整整一年。高一两个学期,大考进行了八次(四次月考和四次期中期末考试),将每一次考试和课外文言文答题和得分情况相比较,可以看到学生阅读文言文的能力在不断提高。能力的提高与课内学习息息相关,但是课外文言文的阅读起到了有力的辅助作用。在交流学习感受时,很多学生提到课外文言文学习,认为每日花费时间不多,负担不重,但收获较多,一则则短文,很有趣味,而且,一天天读下来,渐渐熟悉了文言,不再觉得文言文是高不可攀的难题,甚至还有同学觉得文言精炼优美,读出了文言的语言美。

教学需要智慧与热情,文言文学习是学生学习的难点,然而文言文却趣味无穷。所以,我们要运用我们的智慧和热情,激发出学生的学习情趣,让他们不错过文言文的美。

8.文言文阅读思考 篇八

文言文教学一直是我们的一块“鸡肋”,重要而难啃。我个人认为,如果文言文教学仅仅停留在文言文语言知识的识记积累的记忆层面是教学的一大损失。对照新课标,我以为文言文教学尤其是传记类文言文还是应该立足于三个层面:一是记忆层面,文言词汇的积累;二是思维层面,通过文质兼美的文言阅读材料训练学生思维的发展;三是表达积累层面,利用文言文经典名篇博大精深的思想内涵来熏陶学生、感染学生,利用文言文的言简意丰、谴词造句的考究等特点来涵养学生,让学生进行思想认识的积累和写作素材等的积累。这三个层面要真正落实不是件容易的事情,但如果做到了,学生的进步将是非常显著的。这三个层面的落实关键是要贯穿一条主线: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主动探究,通过读写结合的方式来提高文言文阅读效率。

因此我们要做的就是发挥我们的聪明才智,想尽一切办法促使学生在感兴趣的前提下自己去参与,自己去吸收,自己去消化。其次,每一位语文教师大概都有这样的体会,阅读的方法和层次有多种,但“以写促读,以读促写”的目的性阅读是最高效的,因为我们自己在阅读时,许多想不清楚的东西,思维的零散的片段一旦诉诸文字往往明晰化,条理化了;与此同时,写的过程中,混沌的思维又会反过来促使写作者回过头去仔细揣摩、研究文本。这一过程其实是充满创造性思维的过程,是理解的“实体化”过程,充满了探险般的喜悦。而“满堂灌”的教学可能有实际的“知识收获”,但仅仅可能是记忆层面的,思维能力没有实质性提高;同时这种教学其实在暗示学生“你不行,离开了老师,你什么也不会”,不利于学生的意志力和情感的开发。富兰克林也如是说:“告诉我,我会忘记;教给我,我也许记得;让我参与,我一定学会。”因此,我们要做的就是善“导”,让学生主动参与,让学生全面发展,不仅是阅读能力、思维能力得到的提高,而且独立意识,求知兴趣、克服困难的意志等心理素质也必然得到同步的发展,只有这样,才能走上文言文学习的良性循环道路。

下面,以选修九《项羽本纪》(节选)为例,谈一谈自己在传记类文言文教学中的做法:第一步,激发兴趣,反复诵读,让传主的初步形象在学生头脑中“立”起来。

传记类文言文也好,现代文也罢,阅读教学的过程都是让学生在头脑中接触语言文字的符号,运用形象思维再现形象的过程,随着形象在学生头脑中的逐渐“复活”,必然会触动他们的感情,使之渐入佳境,沉浸在作者所创造的艺术世界,爱作者所爱,恨作者所恨,在不知不觉中受到艺术的熏陶,获得审美愉悦的满足。在文言文教学中,我们如果不实实在在的让学生去感受形象,不关注学习主体的情感体验,只注重文言的语言积累,会让我们的文言文教学效率低下。因为文言文阅读过程也是包括感知、理解和情感体验在内的言语活动过程。这也能解释为什么我们同学写作总是没有素材,文言文中那么多活跃在历史的天空中有血有肉、情感丰富的历史人物如晏子、唐太宗、司马迁、李密、段太尉、郑伯、公叔段、王安石、苏武、马钧、刘禹锡、徐霞客、谭嗣同、张中丞、王勃等等只能出现在极少数同学灵动的笔触中,因为我们教师没有让这些可歌可泣的历史人物在所有学生心中“立”起来!要让他们在学生心目中“立”起来,要提高教学的有效性,教师一定要循循善诱。

激趣,可以激发学生的自愿学的热情。激趣的方式多样,可以是相关背景的介绍,可以是音乐,可以是图画,也可以是创造性问题的讨论……如,我利用上现代文的间隙抽空在堂上播放屠洪刚的歌曲《霸王别姬》,引导学生赏析歌词,激发学生对英雄的崇拜、景仰之情,让学生的心开始向往那个激情澎湃的岁月。又将杜牧、王安石、李清照等人对项羽的评价介绍给学生,让学生思考“你如何评价项羽呢?”这种正式上课前的提前预设有利于激发学生提前的去主动探究课文,为后面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开路。

接下去我趁热打铁,要求学生利用早读、晚读反复诵读文章。我的原则是不读个七、八遍,不读到朗朗上口,坚决不开课。为了培养学生的文言语感,就必须注重诵读。诵读时不仅要读清句读,更要读出文章的内容和思想感情。“读书百遍,其义自见”,朗读得好,文

意、文情、文势、文序、文趣,都可在铿锵的朗读声中体现出来,读,是开启文言大门的钥匙,离开了读,学习文言文就等于在空中建楼阁。

第二步,自主积累,自主检测,夯实文言基础。

叶圣陶先生说过这么段话:“语文老师不是给学生讲书的。语文老师是引导学生看书读书的。一篇文章学生也能粗略地看懂,可是深奥的地方,隐藏在字面背后的意义,他们就未必领会。老师就必须在这些场合给学生指点一下,只要三言二语,不要罗里罗嗦,能合他们开窍就行。老师常这样做,学生看书读书的能力自然就会提高了。”这段话不仅适用于现代文教学,也适用于文言文教学。《新课标》指出学生要能借助工具书和有关资料,读懂不太艰深的古代诗文。这一要求正好适合高中学生。因为他们有初中文言文的学习基础,又有课文下的注释和《古汉语常用字字典》的帮助,可以粗略地读懂文言课文。基于这一认识,教师在上文言文时一定要放手,要相信学生的潜能,不要包办,将繁琐串讲的时间还给学生直接进入阅读实践,让学生有时间思考。

为了保证落实,一般堂上用二十分钟左右的时间,让学生先认真自读,做到“三读一抄一查”。“三读”指读课本,读课文下注释,读课后问题;“一抄”指将课文的重要注释摘要抄录到原文中相应的字、词、句的位置;“一查”指利用工具书查出注释没有自己不解的地方。这样做,既疏通了文意,又加深了印象,且便于以后复习。并且明确要求:第一,通过自读,基本理解重要文言文字词、语句,如有困难,自读结束后提出来供大家讨论。第二,通过自读,理清文章思路,基本了解文章主要内容。在课上坚持让学生自读,让他们自己投入阅读实践,直接感知课文,才能培养他们主动求知的能力。教师在课堂上只要针对学生在自学过程中无法解决的文言词语和文言现象进行适当点拨便可以轻松完成文言字词的梳理,有效避免繁琐串讲所带来的负面效应,减轻了课堂文言字词教学的负担。

大概一节半课可以完成全文的字词疏通。剩下半节课可以让学生自出测试题来检测。这样检测虽然是对前面文言知识的“重复”,但这种“重复”区别于机械的重复,是一种有意义的主动重复。给同学们一个出题的样板,规定考察文言实词、虚词、特殊句式的数量,同学们互出试题,往往积极性特别高,除了刚开始个别同学把握不准考点,误将地名、人名出出来,大部分同学出得不错。从答题的情况来看,大部分同学掌握得也不错。当然,最为关键的是同学们有兴趣去做,他们体会到了“创造”和“成功“的喜悦。

第三步,小组探究,适当点评,让传主的形象在学生头脑中“活”起来。

新课标提出的“自主、合作、探究”的理念如果真正落实到文言文的课堂上,往往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关键是如何有效操作了。小组探究有利于充分发挥群体学习的优势,使学生在多向的信息交流中收到最大的学习效益。学生在老师的指引下,自己探究,创新思维慢慢就得到了提高。教师的任务就是要在学生粗略看懂文章的基础上,给学生以“指点”,使其开窍,逐步提高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能力。学生毕竟是学生,虽有课上的充分自习,也有自主的生生互动,聚集体之智慧,但其结果也只能是“有所知”,而不能“深知”,因此,在学习的过程中还需要教师做适时的综合提升。如关键句的点拨,段或篇思想内容的的明确,人物评析的方法等,教师的这种提升,无疑会让学生有豁然开朗之感,从而产生继续学习的欲望。做法是:提出传记文言文的具体阅读目标——“学会评论人物的方法和写作人物评论”,有目标的阅读,因为对“英雄人物”的崇拜往往更能提高学生的阅读讨论的兴趣。然后给学生分组,推选组长,确定每一个小组研习的具体内容。教师只是三言两语提出,评人物可以评单个人物,也可以两两对照,可以和历史人物对照,也可以和文本中人物对照,可以评主帅,可以评谋臣,也可以评部将。自由发言阶段,有的学生从“相籍少时,……竟学”材料中总结到相羽少时的不肯学与其有勇无谋的关系,分析他失败的原因;有学生谈项羽杀会稽守通的果敢;有的学生从“楼烦欲射之,……不敢复出”谈到对项羽气势的理解;有的从“项王闻淮阴侯已举河北……尽走险阻”谈主帅的能力和两大军事集团内部将领的才能与战争成功的关

系;有的谈“垓下悲歌”中项羽的儿女情长,谈项羽的眼泪;有的学生从“相王至阴陵,迷失道……乃陷大泽中”这段材料中,分析项羽的丧失民心与其失败的关系,分析普通人物在某些时候的关键作用,有的谈细节如反复出现“瞋目叱之”中可以看出太史公对所写人物的情感倾向等等。

学生的发言异彩纷呈,语文科代分析“垓下悲歌中四次突围详略得当的安排对英雄人物的塑造的作用”,他说“同是写突围经过,第一次是夜里潜行,未和敌方发生正面冲突,只一笔带过。第二次是马上作战,实际上是项羽第一次同汉军正面厮杀,作者用了浓墨重彩来突出项羽的个人形象。有正面着笔„大呼驰下‟、„瞋目而叱之‟;有侧面衬托„汉军皆披靡‟、„赤泉侯人马俱惊,辟易数里‟,这就使得项羽的形象突显,由形而神的完成了这个英雄的刻画。第三次也是马上作战,有了第二次的详写,这里不用展开。第四次强调是„持短兵接战‟,„独籍所杀汉军数百人,项王身亦被十余创‟。” 科代的发言将课堂引向高潮。整个课堂气氛热烈而有序,因为有了“写”的任务,说的学生慷慨陈词,听的学生有的凝神沉思,有的奋笔疾书。

在这个过程中,不是所有的发言都像科代那样较深入,这就需要教师适当引导学生的评析走向深入。比如学生谈项羽杀会稽守通的果敢,因为是节选,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做点课外延伸,司马迁写项羽“杀会稽守”和“杀宋义”不一样:“籍遂拔剑斩守头 ”,“项羽晨朝上将军宋义,即其帐中斩宋义头”。二者主体过程完全相同,表现出项羽英勇果决;而更多枝节的不同则表现出他在战斗中逐渐成熟起来,杀会稽守,起主导作用的是项梁,从事前预谋到事后收拾局面,都是他一手操办,而项羽除了听从项梁的安排杀人之外,更无作为。到了杀宋义时,项梁已战死。杀宋义后,他出令军中曰:„宋义与齐谋反楚,楚王阴令羽诛之‟,„使人追宋义子,及之齐,杀之‟,再„使桓楚报命于怀王‟,比起项梁在杀会稽守事件中的表现, 此时的项羽考虑周密,态度从容,手段老道,启发学生在评中注意人物性格的发展性。

总之,这节课比较成功,项羽的形象活脱脱地战立在学生的心中,叩动他们的心弦,震撼他们的灵魂,但真正要促进思维的完整、深入还得通过写作。

第四步,课后习作,堂上讲评,让传主的形象在学生心中“实体化”。

9.文言文阅读七 篇九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1—5题。

刘宰,字平国,金坛人。绍熙元年举进士,调江宁尉。江宁巫风为盛,宰下令保伍互相纠察,往往改业为农。有持妖术者,皆禁绝之。岁旱,遵守命振荒邑境,多所全活。书其坐右曰:“毋轻出文引,毋轻事棰楚。”缘事出郊,与吏卒同蔬食水饮。去官,惟箧藏主簿赵师秀酬倡诗而已。授泰兴令,邻邑有租牛县境者,租户于主有连姻,因丧会,窃券而逃。它日主之子征其租,则曰牛鬻久矣。子累年讼于官,无券可质,官又以异县置不问。诉于宰,宰乃召二丐者劳而语之故,托以它事系狱。讯之,丐者自诡盗牛以卖,遣诣其所验视。租户曰:“吾牛因某氏所租。”丐者辞益力,因出券示之,相持以来,盗券者怃然,为归牛与租。富室亡金钗,惟二仆妇在,置之有司,咸以为冤。命各持一芦,曰:“非盗钗者,诘晨芦当自若;果盗,则长于今二寸。”明旦视之,一自若,一去其芦二寸矣,即讯之,果伏其罪。有姑诉妇不养者二,召二妇并姑置一室,或饷其妇而不及姑,徐伺之,一妇每以己馔馈姑,姑犹呵之,其一反之。如是累日,遂得其情。宰刚大正直,明敏仁恕,施惠乡邦。置义仓,创义役,三为粥以与饿者,自冬徂夏,日食凡万余人。某无田可耕,某无庐可居,某之子女长矣而未昏嫁,皆汲汲经理,如己实任其责。桥有病涉,路有险阻,虽巨役必捐赀先倡而程其事。凡利于乡人者,无不为也。

(《宋史》)

1.对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因丧会,窃券而逃 券:契据

B.徐伺之,一妇每以己馔馈姑 伺:侍候 C.宰下令保伍互相纠察 纠察:检举监督 D.皆汲汲经理 经理:处理操办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A、果盗,则长于今二寸 B、一妇每以己馔馈姑

师不必贤于弟子 以勇气闻于诸侯 C、或饷其妇而不及姑 D、因出券示之

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项王即日因留沛公与饮

3.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说明刘宰办案机智巧妙的一组是()①有持妖术者,皆禁绝之 ②毋轻出文引,毋轻事棰楚

③乃召二丐者劳而语之故,托以它事系狱 ④命各持一芦„„即讯之,果伏其罪 ⑤召二妇并姑置一室,或饷其妇而不及姑 ⑥置义仓,创义役 A.①③⑥ B.②④⑤ C.③④⑤ D.①④⑥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A.刘宰任江宁县尉时,为治理地方上盛行的巫术之风,采取有力手段,严厉禁止,使民风渐变,原来做巫祝的人也大都改行务农了。

B.刘宰清明廉洁,外出办事,与差吏士卒吃同样的蔬菜和同样的水。离职时,他的箱子里没有金银财宝,只有与主簿赵师秀酬唱的诗集。

C.刘宰办案机智巧妙,经常运用计谋使犯罪嫌疑人招供。借此捕获了偷契据的租牛人,让偷金钗的自投罗网,制裁了欺侮媳妇的恶婆婆。

D.刘宰仁慈宽忍,对父老乡亲关怀备至。筑路修桥,他捐钱并督办;百姓无田耕、无房住、子女没能成婚,他都会像对待自己的事一样尽心竭力去办理。

5.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①岁旱,遵守命振荒邑境,多所全活。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置之有司,咸以为冤。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三为粥以与饿者,自冬徂夏,日食凡万余人。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文 言 文 阅 读 八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1—5题。

古之所谓豪杰之士,必有过人之节,人情有所不能忍者。匹夫见辱,拔剑而起,挺身而斗,此不足为勇也。天下有大勇者,卒然临之而不惊,无故加之而不怒,此其所挟持者①甚大,而其志甚远也。

夫子房受书于圯上老人也,其事甚怪。然亦安知其非秦之世,有隐君子者出而试之?观其所以微见其意者,皆圣贤相与警戒之义,而世不察,以为鬼物,亦已过矣。且其意不在书。当韩之亡,秦之方盛也,以刀锯鼎镬待天下之士,其平居无罪事夷灭者,不可胜数。虽有贲、育②,无所获施。夫持法太急者,其锋不可犯,而其势未可乘。子房不忍忿忿之心,以匹夫之力,而逞于一击之间。当此之时,子房之不死者,其间不能容发,盖亦危矣。千金之子,不死于盗贼,何哉?其身可爱,而盗贼之不足以死也。子房以盖世之才,不为伊尹、太公之谋,而特出荆轲,聶政之计,以侥幸不死,此圯上老人所为深惜者也。是故倨傲鲜腆③而深折之。彼其能有所忍也,然后可以就大事。故曰:“孺子可教也。”

楚庄王伐郑,郑伯肉袒牵羊以迎。庄王曰:“其主能下人,必能信用其民矣。”遂舍之。勾践之困于会稽,而归臣妾于吴者,三年而不倦。且夫有报人④之志,而不能下人者,是匹夫之刚也。夫老人者,以为子房才有余而忧其度量之不足,故深折其少年刚锐之气,使之忍小忿而就大谋。何则?非有平生之素,卒然相遇于草野之间,而命以仆妾之役,油然而不怪者,此固秦皇之所不能惊,而项籍之所不能怒也。

观夫高祖之所以胜,项籍之所以败者,在能忍与不能忍之间而已矣。项籍唯不能忍,是以百战百胜,而轻用其锋。高祖忍之,养其全锋而待其敝,此子房教之也。当淮阴破齐,而欲自王,高祖发怒,见于词色。由是观之,犹有刚强不能忍之气,非子房其谁全之?

太史公疑子房以为魁梧奇伟,而其状貌乃如妇人女子,不称其志气。呜呼,此其所以为子房欤!

(选自《经进东坡文集事略》)

[注释]①挟持者:抱负。②贲、育:孟贲、夏育,皆古代著名勇士。③倨傲鲜腆:傲慢而没有礼貌。鲜,少;腆,善。④报人:向人报仇。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匹夫见辱,拔剑而起 见辱:受辱。

B.而世不察,以为鬼物,亦已过矣 过:过分。C.是故倨傲鲜腆而深折之 折:折辱,羞辱。D.养其全锋而待其敝 敝:衰败。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A.①卒然临之而不惊,无故加之而不怒 ②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B.①其平居无事夷灭者,不可胜数

②河南乐羊子之妻者,不知何氏之女也 C.①子房以盖世之才,不为伊尹、太公之谋 ②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

D.①观夫高祖之所以胜,项籍之所以败者,在能忍与不能忍之间而已矣 ②吾所以待侯生者备矣

3.下列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作为观点“忍”的论据的一组是()①郑伯肉袒牵羊以迎

②归臣妾于吴者,三年而不倦 ③养其全锋而待其敝 ④特出荆轲,聶政之计 ⑤百战百胜,而轻用其锋

⑥当淮阴破齐,而欲自王,高祖发怒,见于词色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③④⑤ D.④⑤⑥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认为刘邦、项羽成败的原因只在于“能忍”和“不能忍”之间,而张良促进了刘邦的“忍”。

B.文章的结尾转向对张良外貌的评说,这进一步点明了题旨。C.张良能够“忍小忿而就大谋”,得益于黄石公对他的考验。

D.黄石公送给张良的那本书,对提高张良的谋略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

5.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①古之所谓豪杰之士,必有过人之节,人情有所不能忍者。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其身可爱,而盗贼之不足以死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此固秦皇之所不能惊,而项籍之所不能怒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文 言 文 阅 读 九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1——4题

廖刚字用中,南剑州顺昌人。宣和初,自漳州司录除国子录,擢监察御史。时蔡京当国,刚论秦无所避。以亲老求补外,出知兴化军。钦宗即位,以右正言召。丁父忧,服阕,除工部员外郎,以母疾辞。绍兴元年,盗起旁郡,官吏悉逃去,顺昌民以刚为命。刚喻从盗者使反业,既而他盗入顺昌,部使都檄刚抚定,.刚遣长子迟喻贼,贼知刚父子有信义,亦散去。寻召为吏部员外郎,言:“古者.天子必有亲兵自将,所以备不虞而强主威。愿稽旧制,选精锐为亲兵,居则以为.卫,动则以为中军,此强干弱枝之道。”又言:“国家艰难已极,今方图新,若会稽诚非久驻之地。请经营建康,亲拥六师往为固守计,以杜金人窥伺之意、”.丁母忧,服阕,复拜给事中。刚言:“国不可一日无兵,兵不可一日无食。今诸将之兵备江、淮,不知几万,初无储蓄,日待哺于东南之转饷,浙民已因,欲救此患莫屯田。”因献三说,将校有能射耕,当加优赏,每耕田一顷,与转一资,百姓愿耕,假以粮种,复以租赋。上令都督府措置。时朝廷推究章@、蔡卞误国之罪,追贬其身,仍诏子孙毋得官中朝。至是章杰自崇道观知婺州,章仅自太府丞提举江东茶盐事。刚封还诏书,谓即如此,何以示惩,乃并与祠。时徽宗已崩,上遇朔望犹率群臣遥拜洲圣,刚言:“礼有隆杀,兄为君则君之,己为君则兄之可也。望勉抑圣心,但岁时行家人礼于内庭。”从之。郑亿年与秦桧有连而得美官,刚显疏其恶,桧衔之。金人叛盟,刚乞起旧相之有德望者,处以近藩,桧闻之曰:“是欲置我何地耶?”改工部尚书,而以王次翁为中丞。初,边报至,从官会都堂,刚谓亿年曰:“公以百口保金人,今已背约,有何面目尚在朝廷乎?”亿年奉祠去。明年致仕。以绍兴十三年卒。

(节选自《宋史·廖刚传》)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部使者檄刚抚定 檄:文告。.B.刚遣长子迟喻贼 喻:开导。.C.愿稽旧制,选精锐为亲兵 稽:查考。.D.以杜金人窥伺之意 杜:制止。.

2.以下各组句子中,分别表明廖刚“对下采用安抚方式”和“对不公事敢于抗争”的一组是()

A B C D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廖刚是南剑州人,任监察御史时正值蔡京当权。他敢于直言,秦事议论无所避忌。又很孝顺双亲,以亲老求往地方任职,父亲去世后又因母亲病辞任工部员外郎。

B.廖刚认为古代天子亲自率军,是为防备不测增强主威。当今也应精选亲兵,平时守卫,战时打仗。他又认为,当前国家危难,应率军往建康固守,防备金人入侵。

C.廖刚提出国不可一日无兵,兵不可一日无食,如今储将率领部队布于江淮之间,人多粮少,因而要重耕战、行屯田,将校若即能打仗又能种田,应当给以优待。

D.廖刚敢于直言,郑亿年因秦桧的关系而得美官,廖刚上疏奏其恶行,秦桧因此忌恨廖刚。金人叛盟,廖刚起用有德望的旧相,以遏制秦桧,又引起秦桧的强烈不满。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日待哺于东南之特饷,浙民已困,欲救此患莫若屯田。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兄为君则君之,已为君则兄之可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文 言 文 阅 读 十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1-5题

贾黄中,沧州南皮人。父枇严毅,善教子。黄中幼聪悟,方五岁,每旦令正立,展书卷比之,谓之“等身书”,课其诵读。父常令蔬食,曰:“俟业成,乃得食肉。”十五举进士,授校书郎、集贤校理,迁著作佐郎,直史馆。

岭南平,以黄中为采访使①,廉直平恕,远人便之。还奏利害数十事,皆称旨。会克江表,选知宣州。岁饥,民多为盗,黄中出己俸造糜粥,赖全活者以千数,仍设法弭盗,因悉解去。太平兴国二年,知升州②。时金陵初附,黄中为政简易,部内甚治。一日,案行府署中,见一室扃钥甚固,命发视之,得金宝数十匮,计直数百万,乃李氏宫阁中遗物也,即表上之。上览表谓侍臣曰:“非黄中廉恪③,则亡国之宝,将污法而害人矣。”

八年,与宋白、吕蒙正等同知贡举,迁司封郎中,充翰林学士。雍熙二年,又知贡举,俄掌吏部选。凡再典贡部,多柬拔寒俊,除拟官吏,品藻④精当。淳化二年秋,与李沆并拜给事中、参知政事。太宗召见其母王氏,命坐,谓曰:“教子如是,真孟母矣。”作诗以赐之,颁赐甚厚。

(节选自《宋史·列传第二十四》)

[注释] ①采访使:掌管检查刑狱、监察州县官吏。② 升州:即金陵,宋太祖开宝年间改称升州。③恪:恭谨。④品藻:品评鉴定等级。

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选知宣州 知:主持,掌管 .B.命发视之 发:打开。.C.凡再典贡部 再典:再次掌管。..D.多柬拔寒俊 柬拔:选拔。..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A. 俟业成,乃得食肉 无伤也,是乃仁术也 ..B. 以黄中为采访使 挟太山以超北海 ..C. 迁著作佐郎,直史馆 直好世俗之乐耳 ..D. 因悉解去 试使斗而才,因责常供 ..

3下列句子编为四组,全都表现贾黄中“廉直平恕”的一组是()① 父常令蔬食,曰:“俟业成,乃得食肉。”

② 岁饥,民多为盗,黄中出己俸造糜粥,赖全活者以千数。③ 时金陵初附,黄中为政简易,部内甚治。

④ 一日,案行府署中,见一室扃钥甚固,命发视之。

⑤ 得金宝数十匮,计直数百万,乃李氏宫阁中遗物也,即表上之。⑥ 凡再典贡部,多柬拔寒俊,除拟官吏,品藻精当。A.①③⑥ B.②③⑤ C.①④⑤ D.②④⑥

4下列对原文的叙述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贾黄中年幼时便受到严格的家庭教育。他父亲把书卷一册册码放到与他的身体一样高,叫做“等身书”,督促他诵读。

B.贾黄中担任采访使,由于廉洁正直,处事公正宽容,使边境人民感到安适,并且平息了盗贼,所得前朝金宝,全部上缴朝廷。

C.贾黄中掌管科举考试,多选拔出身寒微而又才能杰出的人,除授拟定官吏,品评鉴定等级,都十分恰当,因此深受皇帝的赏识。

D.贾黄中的母亲被皇帝召见,表彰她对儿子的教育,认为她可与古代孟子的母亲相媲美,贾黄中也因此得到了皇帝的赠诗和赏赐。

5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黄中出己俸造糜粥,赖全活者以千数,仍设法弭盗,因悉解去。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非黄中廉恪,则亡国之宝,将污法而害人矣。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文 言 文 阅 读 十一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1——5题

黄霸字次公,淮阳阳夏人也。霸少学律令,喜为吏。以廉称,察补河东均输长,复察廉为河南太守丞。霸为人明察内敏,又习文法,然温良有让,足知,善御众。为丞,处议当于法,合人心,太守甚任之,吏民爱敬焉。

昭帝立,幼,大将军霍光秉政,大臣争权,上官桀等与燕王谋作乱,光既诛之,遂遵武帝法度,以刑罚痛绳群下,由是俗吏上严酷以为能,而霸独用宽和为名。会宣帝即位,在民间时知百姓苦吏急也,闻霸持法平,召以为廷尉正。后擢为扬州刺史。

三岁,宣帝下诏以贤良高第扬州刺史霸为颍川太守,秩比二千石居。异时,上垂意于治,数下恩泽诏书,吏不奉宣。太守霸为选择良吏,分部宣布诏令,令民咸知上意,使邮亭乡官皆畜鸡豚,以赡鳏寡贫穷者。然后为条教,置父老师师伍长,班行之于民间,劝以为善防奸之意,及务耕桑,节用殖财,种树畜养,去食谷马。

尝欲有所司察,择长年廉吏遣行,属令周密。吏出,不敢舍邮亭,食于道帝,乌攫其肉。民有欲诣府口言事者适见之,霸与语,道此。后日吏还谒霸,霸见迎劳之,曰:“甚苦!食于道旁乃为乌所盗肉。”吏大惊,以霸具知其起居,所问不敢有所隐。鳏寡孤独有死无以葬者,乡部书言,霸具为区处,某所大木可以为棺,某亭猪子可以祭,吏往皆如言。其识事聪明如此,吏民不知所出,咸称神明。奸人去入它郡,盗贼日少。

霸力行教化而后诛罚。以外宽内明得吏民心,户口岁增,治为天下第一。后数月,征霸为太子太傅,迁御史大夫。五凤三年,代丙吉为丞相,封建成侯,食邑六百户。为相五岁,甘露三年薨,谥曰定侯。

(选处《汉书·循史传》)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为丞,处议当于法 当:适合,得当。B.大将军霍光秉政 秉:主持,掌管。C.以刑罚痛绳群下 绳:用绳子捆住。D.及务耕桑 务:从事。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A.①食于道旁乃为乌所盗肉

②重为乡党所笑,以污辱先人 B.①以霸具知其起居

②秦以区区之地,致万乘之势 C.①而霸独用宽和为名 ②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 D.①以赡鳏寡贫穷者 ②七十者可以食肉矣 3.下面四组,全都表现黄霸敏于吏治的一组是() ①使邮亭乡官皆畜鸡豚,以赡鳏寡贫穷者 ②严酷以为能

③置父老师师伍长,班行之于民间,劝以为善防奸之意 ④吏民不知所出,咸称神明 ⑤霸力行教化而后诛罚 ⑥习文法,然温良有让 A.①③⑤ B.②④⑤ C.①④⑥ D.②⑤⑥

4.下列对原文的叙述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黄霸自幼学习法律,且喜欢为官。曾先后在河东河南担任官职,廉洁自守,受到百姓的爱戴。

B.黄霸料事如神,神通英明,下属官员以为黄霸知道他们的起居情况,对他非常忠实。

C.黄霸做颖州太守时,制定条令,让长辈们率领着伍长,在民间颁布施行,用来告诫人们多做善事防止奸邪。

D.黄霸执法宽缓平和,不同于当时俗吏严酷苛刻,后来得到宣帝的赏识,被授予廷尉正的官职。

5.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霸为人明察内敏,又习文法,然温良有让,足知,善御众。(4分)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后日吏还谒霸,霸见迎劳之,曰:“甚苦!食于道旁乃为鸟所盗肉。”(4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文 言 文 阅 读 十二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1——5题

贾逵字梁道,河东襄陵人也。自为儿童,戏弄常设部伍①,祖父习异之,曰:“汝大必为将率。”初为郡吏,守绛邑长。郭援之攻河东,所经城邑皆下,逵坚守,援攻之不拔,乃召单于并军急攻之。城将溃,绛父老与援要,不害逵绛人既溃,援闻逵名,欲使为将,以兵劫之,逵不动。左右引逵使叩头,逵叱之曰:“安有国家长吏为贼叩头!”援怒,将斩之。绛吏民皆乘城呼曰:“负要杀我贤君,宁俱死耳!”左右义逵,多为请,遂得免。初,逵过皮氏,曰:“急地先据者胜。”及围急,知不免,乃使人间行送印绶归郡,且曰“争据皮氏”。逵恐援先得皮氏,乃以计疑援谋士,援由是留七日。郡从逵言,故得无败。

后举茂才,除渑池令。高干反,张琰将举兵以应之。逵不知其谋,往见琰。闻变起,欲还,恐见执,乃为琰画计,如与同谋者。琰信之。时县寄治蠡城,城堑不固,逵从琰求兵修城。诸欲为乱者皆不隐其谋,故逵得尽诛之。遂修城拒琰。琰败,逵以丧祖父去官。太祖征马超,召见计事,大悦之,谓左右曰:“使天下二千石悉如贾逵,吾何忧?”太祖征刘备,先遣逵至斜谷观形势。道逢水衡②,载囚人数十车,逵以军事急辄竟重者一人,皆放其余。太祖崩洛阳,逵典丧事。时鄢陵侯彰行越骑将军,从长安来赴,问逵先王玺绶所在。逵正色曰:“先王玺绶,非君侯所宜问也。”遂奉梓宫还邺。

文帝即位,以逵为豫州刺史。时天下初复,州郡多不摄。兵曹从事受前刺吏假,逵到官数月,乃还,考竟。其二千石以下阿纵不如法者,皆举奏免之。帝曰:“逵真刺史矣。”

会病笃,谓左右曰:“受国厚恩,恨不斩孙权以下见先帝。丧事一不得有所修作。”薨,谥曰肃侯。豫州吏民追思之,为刻石立祠。青龙中,帝东征,乘辇入逵祠,诏曰:“逵存有忠勋,没而见思,可谓死而不朽者矣。其布告天下,以劝将来。”

(《三国志•贾逵传》有删节)

[注]①部伍:军队。②水衡:水衡都尉。这里指其部属。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戏弄常设部伍 戏弄:游戏玩耍 B.负要杀我贤君 要:约定

C.逵到官数月,乃还,考竟 考:追查 D.以劝将来。劝:勉励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郭援之攻河东 又孰能讥之乎

B.安有国家长吏为贼叩头 当横行天下,为汉家除残去秽 C.逵以丧祖父去官 余船以次俱进

D.没而见思,可谓死而不朽者矣 诸君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

3.下列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现贾逵“忠勋”的一组是()①安有国家长吏为贼叩头 ②逵过皮氏,曰:争地先据者胜 ③乃使人间行送印绶归郡 ④先王玺绶,非君侯所宜问也 ⑤丧事一不得有所修作 ⑥豫州吏民追思之,为刻石立祠 A.①②⑤ B.①③⑥ C.②④⑥ D.③④⑤

4.下列对原文的叙述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贾逵被围,知道绛邑无法幸免,就派人把印绶送回郡府,并捎口信要求占领皮氏,又用计策迷惑郭援的谋士以赢得时间,使郡府免遭败灭。

B.高干造反,贾逵知情后,就佯装为张琰出谋划策,取信于他,从他那里要兵修城,并趁机杀了那些判乱者。这表明他机智果敢。

C.在去斜谷的路上,遇到水衡都尉部属押解的几十车犯人,贾逵只留下其中的一个,把其余的都放了。这表明他执法严厉又有谋略。

D.贾逵病重期间,还念念不忘自己蒙受的国恩,对没有能杀死孙权深表遗憾,足见他对王室的忠心。

5.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1)左右义逵,多为请,遂得免。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闻变起,欲还,恐见执,乃为琰画计,如与同谋者。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其二千石以下阿纵不如法者,皆举奏免之。

上一篇:地税局工作总结下一篇:团队出游心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