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息”教学后记

2024-09-08

“利息”教学后记(15篇)

1.“利息”教学后记 篇一

《利息问题》教学实录

2012年2月

教学目标:

1、学生经历多种途径查找资料,了解有关储蓄的知识,发展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

2、结合百分率知识,讨论、分析数量关系,学习利息的计算方法,并应用所学来解决实际问题。

3、进一步体会数学知识间的内在联系,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数学服务于生活的价值。教学方法:启发法、讲授法、练习法、合作探究法 教学手段:多媒体 重点:利息的计算方法 难点:关于利息税的计算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存款单照片2张 知识储备:

1、利息税征收情况

2、制定利率是由国家的中央银行来根据当时报经济情况和发展趋势,以及国家相关政策来订。教学流程:

一、导入

1、问:你家中暂时不用的钱怎么处理。

师:把钱存入银行或信用社叫做存款或者储蓄,这样不仅可以支援国家建设,也可以使自己的钱更加安全和有计划,还

可以(增加一些收入),增加的部分就是(利息)。揭题:利息问题

2、将钱存入银行后,银行会给一张单据,来明确存款事宜,这张意气就是(储蓄存单),你能看懂一张储蓄存单吗?

二、学生自主学习,认识存单 师:出示2000元定期一年存单

仔细观察储蓄存单上的内容,互相说说你知道什么?哪些地方还不太明白?(同桌交流)全班交流:

1、客户名称、日期、账号等

2、存入金额——本金 利率:表示什么?

生:利息占本金的百分之几。按年计算的叫做年利率,按月计算的叫做月利率。大部分使用的是年利率。板书:利率是利息占本金的百分之几。

3、定期整存整取一年利率为3.5%,谁能具体说说谁是谁的百分之几。生:利息是本金的3.5%。生:本金的3.5%就是利息。

4、利息与什么有关?怎样计算利息? 生:利息=本金*利率

验证:以本张存单为例,计算利息是70元吗?你是怎么计

算的?

生:2000*3.5%=70元

本金*利率=利息

三、合作探究、计算利息

(一)出示1000元定期2年存单

1、师:这张存单上的到期利息被遮挡了,请收集必要信息,计算到期利息。

2、交流需要哪些信息。

生:本金1000元,存期2年,年利率4.4% 师:存期1年时利率为3.5%,通常存期越长,利率越高。师:和存期有关吗?

生:年利率是1年的利息占本金的百分之几。

板书:本金1000元,存期2年,年利率4.4%,到期利息是多少元?

3、在练习本上计算到期利息: 学生交流:1000*4.4%*2=88元

1000*4.4%=44元 交流哪一种正确。

4、板书:利息=本金*利率*时间

(二)尝试练习利息税、本息合计

1、你会计算利息了吗?

练习:出示:妈妈有5000元想存入银行3年,问到期利息

有多少元?利率如下表:一年3.5% 二年4.4% 三年5% 五年5.5% 学生计算:5000*5%*3=750元

2、介绍利息税:

课件出示:从1999年11月1日起到2008年10月9日止,储蓄所得的利息应缴纳20%(2007年8月15日至2008年10月8日应缴纳5%)的利息税,由储蓄机构代扣。税前利息中扣掉利息税后余下的部分即是自己实际得到的利息,即税后利息,也叫实得利息。购买国家债券、教育储蓄不缴纳利息税。

师:这里的20%是指什么?

生:缴纳和利息税占应得利息的20%。

3、师:如果现在仍然向国家缴纳利息税,妈妈利息750元能全拿走吗?她应向国家缴纳多少钱的税?实得利息是多少?

生尝试计算:缴纳利息税:750*20%=150元

实得利息:750-150=600元

师:从利息上看,国家发展停收利息税,让人民的实惠落到了实处,可见国家对百姓生活、经济的关爱。4、3年到期后,妈妈到银行取款,本息合计多少元?

师:什么是本息合计?

学生独立计算。生板演:5000+750=5750(元)

四、巩固提高:

P6、5题,学生独立计算,全班订正 利息:10000*5.22%*3=1566元 本息合计:10000+1566=11566元

五、全课总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和利息有关的问题,谁能具体说说你知道了什么? 学生交流。

六、当堂检测:

叔叔今年存入银行1万元,定期五年,年利率5.5%,五年后到期时,得到的利息能买一台2500元的冰箱吗?

七、知识拓展:

张明有3000元的压岁钱想存入银行。请同学们帮他算一算,是存定期三年合算?还是存定期一年,然后连本带息再转存合算呢?

2.“利息”教学后记 篇二

一、抓住音乐描写,鉴赏诗歌艺术美

1.设置教学情境。课前播放《琵琶行协奏曲》,引导学生进入琵琶声乐的美妙情境中去。课堂播放《琵琶行》的琵琶配乐朗读,让学生体会主人公情感的跌宕腾挪。课后播放林海的《琵琶语》,让学生结合修辞描摹出《琵琶语》带给聆听者的具体感受,检测学生的想象能力、审美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2.品味描写技法。课文音乐描写分别用了直接描写和侧面烘托来表现无形的声音,把视觉意象和听觉意象融合起来。在教学中,我引导学生在充分的想象中感受视觉形象和听觉感受的高度统一。无论是珠落玉盘还是花底莺语,白居易都善于运用平常的事物调动读者的各种感官,使读者沉浸在琵琶女高超的弦乐弹奏中。

3.欣赏景物特征。文中琵琶女的弹奏共有三次,第二次是课文描写的重中之重,第一次和第三次略写。第一次描写中诗人以风物美来衬托离情别绪、贬谪失意,使人物活动的画面增添了怆然的色彩和悲凄的情调。第二次描写中诗人以“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的无声效果来表现听众的陶醉以致流连忘返反衬琵琶女演奏技艺的不凡。第三次描写中诗人先自述身世作为铺垫,以恶劣的居住环境配以良辰美景作为比照,流露出诗人困窘之境知音难觅的苦楚,从而为下文琵琶女激动的弹奏蓄势,为诗人的失声痛哭张本。在教学中,我建议学生从景物特征的角度感受诗人和歌女的情感,鉴赏诗歌融情入景的表现手法。

二、探究人物命运,感受诗歌形象美

1.联系时代背景。中唐时期是盛唐之后历经安史之乱的一个稳定期,诗歌内容更多了一层冷静的思考和对现实的理智判断。因此,无论是白居易的被贬江州还是琵琶女的沦落江湖,都能流露出封建社会中志士艺人怀才不遇的苦闷和郁结。归根结底,上流社会中并非唯才是举的选贤尺度和封建社会的文艺界内才艺并非唯一衡量歌女地位的准绳这一事实,都为人物形象的悲剧美涂上了浓重的色调。

2.结合人物生平。白居易年纪轻轻就中进士任校书郎,翰林学士,甚至出入禁廷,却因一次越职奏事外放江州成为九级小官,怎不令诗人心颤胆寒?诗人曲折的人生丰富了内心的情感体验,坎坷的道路又为诗歌创作提供了源源不断的素材。琵琶女本为名噪京都的大艺人,却因年老色衰嫁与商人而独守空船。当她沦落江湖沉浸于对往事的回忆泄露出对境遇的不平之时,琵琶女这个人物的形象更加丰满。诗人和琵琶女的落魄自然令人回味无穷,惺惺相惜之意更无斧凿痕迹。

三、突出身份地位,赏析诗歌情感美

一个是文人骚客,一个是天涯歌女,他们二人为何会结下这段相逢何必曾相识的情谊呢?

1.品味诗人悲意。白居易月夜送别无人能解离别意,水上低沉抑郁的琵琶声,正中凄切伤怀之意,旋律清脆圆润勾起了诗人对京都生活的蓦然回首,而冷僻低湿的居住环境和山歌村笛的不堪入耳又加重了诗人的心酸苦涩,对命运不平的控诉与抗争。

2.领悟歌女凄情。琵琶女在第二次演奏的乐曲中,无不渗透着歌女于风寒月冷独守空船孤单凄凉的情怀,对年少时期众人追捧的回忆,因为嫁与商人没有感情生活而肝肠寸断从而陷入对命运深深的思索,以及由此倾诉出对命运的不平之感和愤懑之情。

3.感受知己共鸣。琵琶女第二次弹奏的乐曲旋律之变化同时符合歌女和诗人回首往事慨叹现实的感受变化,所以这段乐曲也是两位沦落人的共鸣曲。琵琶女以琴声为心声是以自己的身世为根本,白居易解读琵琶声也是以自己的遭遇为依据。他们内心情绪的起伏变化构成了琴声的抑扬高低,琴声的高低疾徐正是他们的情感外化。落魄失意者因为相似的命运以及由此生发的共同感受达成了情感上的默契而产生共鸣,结下了真挚的情谊,这正是诗歌情感美的纯粹性之所在。

3.《道士塔》教学后记 篇三

下面就我曾上余秋雨《道士塔》所遇到的情形来谈谈以上提出的问题。

余秋雨的《道士塔》是一篇自读课文,内容大意很好把握,但文章很长,所以我在授课时只提出了三个问题让学生自理思路、自寻答案:1、在处理敦煌文物的过程中,王道士都做了些什么?2、对于王道士,余秋雨是怎样评价的?(从课文中找原话)3、对于这样的王道士,你又是如何看待的?理由何在?对于前两个问题,学生在赏读课文时很容易找到答案,也是按照我预想中进行的。可是在第三个问题上就出现了分歧。当然,大多数学生的基本意见是一致的,都认为余秋雨将主要矛头指向道士王圆箓是不公正的。但是在自由发言时有两位同学不由自主地辩论起来,甲同学认为殖民者最大的特点是侵略和贪心,为了得到这些宝物他们会不远万里、不择手段,如果得不到宁可毁掉也不会让他人得到,并举了当年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一例来证明王道士的低价变卖实质上是保护了大量的有价值的文物,所以他倒是做了一件好事;而乙同学则说当时敦煌莫高窟地处偏僻的大沙漠,如果王道士不发现这些宝物或者说如果他不抱着邀功请赏的念头将文物送给那些官员,也许这些宝物就不会落入一个外国人之手,也就不会引来大批的冒险家,所以祸根还是由王道士引起的,那么指责批评他也无可厚非。甲乙两方的辩论精彩地进行着,这时他们的辩论又引起了其他同学的兴趣,一位同学也认为错不在王道士,但却反驳甲提出的侵略者会不远万里来敦煌的观点。很明显,讨论的指向出现偏差,这时我提醒大家我们讨论的问题是什么,同时我也不失时机地将课前准备的相关资料推出。正当我为这堂课可以圆满结束而高兴时,另一位同学语破天惊地冒出一句:祖先的文化在现实中真有那么重要吗?我们为什么不用他们留下的文化去换取更先进的文明?将这些文物放在博物馆也许能得到一丝赞叹,可如果把它们换成钱财去投资教育、进行科技研究不是更实在……

说实话,在备课过程中我的确没想到会出现这个环节,而且乍一听他说的也有道理,并且很有代表性,现在许多学生都有这样的疑问,比如像兵马俑,我们说它是文物,但有人认为那样一堆泥巴留着有什么用,研究它对我们又有什么好处……此时,怎样对他的问题作出评价?肯定?抑或是模棱两可?还是……很明显,这是一个比较复杂的问题,祖先留下的遗产,我们后人是没有权利去变卖它的,更何况,如果卖掉这些文物,而研究历史时我们还得依靠外国,这岂不是一种悲哀?但这个问题我们此时不可能在课堂上花时间解决,我事先也没充分准备,所以我当时告诉学生可以在这周的练笔本上各抒己见,有可能我们还会举行一场辩论赛来探讨这个问题……

反思:虽然我当时巧妙地避开了这个问题,但这堂课下来,我还是进行了深刻的反思。在授课过程中,一个教师再怎么考虑全面都不可能想到四五十个学生可能会突然冒出的问题,面对学生突发性的提问,该怎么办?当学生思维出现误区时该怎么办?当学生转移问题时又该怎么办?而同时,一方面我们的课堂还必须承担着“引导人”、“塑造人”、“提升人”的责任,另一方面《国家课程改革的意见》中明确提出评价体系的改变,要从传统教学评价中过分偏重知识与技能,发展为一要评价知识与技能,二要评价过程与方法,三要评价情感与态度。尤其是要关注对学生情感与态度的评价,要做到客观、公正、合情、合理。那么,面对这样一个局面,教师该如何处理,既能让学生满意,不打击他们的积极性,又有利于学生的成长呢?……都说备课既要备教材,又要备学生,可是面对这个常说常新的问题,面对学生那不可预估的大脑,教师又如何做到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境充分发挥自己的教学机智、灵活处理课堂教学中发生的问题?备课到底应该备什么?什么才叫备课充分?……这些都成了我在那以后不断认识和考虑的问题。

4.利息教学设计 篇四

54×20%=10.8(元)1000+54×(1-20%)

1000+54-10.8=1043.2(元)=1043.2(元)

答:两年后王奶奶可以取回1043.2元。

师:我们存入银行所得的利息要缴纳利息税,利息税是利息的20%。王奶奶存1000元2年,到期利息54元,应缴纳利息税54×20%=10.8元这样她存入1000元,到期后她可以实际得到本金和税后利息一共是1043.2元。

4、学生完成第100页的“做一做”

活动三、实践应用

练习二十三第6、7、9题

完成练习时看清题目认真审题,有的要缴纳利息税,有的则不必缴纳利息税,像国债、教育储蓄就不缴利息税。

活动四、课堂总结

学生谈谈学习本课有什么新的收获。

5.如何写教学反思、教学后记 篇五

教学反思是一种有益的思维活动和再学习方式,每一位优秀教师的成长都离不开教学反思。教师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教学反思:

(1)选准反思对象:

“教学反思”的主要对象有:回顾反思、记录改进自己的教学行为和理念;观摩反思同事的教学行为和理念,参与集体交流研讨,诊断自己或同事的教学问题,提出解决问题的对策;分析反思公开发表的课堂实录(课例)意图、理念,对比反思自己的课堂教学,发现别人成果的可资借鉴之处。

(2)明确反思方式

①内省式反思,即通过自我反省的方式来进行反思,可通过反思日记、课后备课、成长自传等方式完成。

②学习式反思,即通过理论学习或通过与理论对照进行反思。

③交流式反思,即通过与他人交流来进行反思,可用观察交流、学生反馈、专家会诊和微格教学等方法。

④研究式反思,即通过教学研究来进行反思。以研究的态度从事教学、以研究的视角反思教学、以反思的成果改进教学。

(3)掌握主要教学反思方法

如自我提问法、行动研究法、教学诊断法、交流对话法、总结记录法等。在教学反思时,我们可以思考如下一些问题,如:这节课呈现的教学内容是否符合学生的年龄特征和认识规律,总体设计是否恰当,教学环节安排是否合理,教学方法运用是否得当,学生思维能力与动手能力是否得到了富有成效的训练,教学手段的运用是否充分,重点、难点是否突出;今天我有哪些行为是正确的,哪些做得还不够好,哪些地方需要调整、改进;学生的积极性是否调动起来,学生学得是否愉快,我教得是否愉快,其成败得失的原因何在,还有什么困惑?等等。把这些想清楚,作为总结,然后记录下来,这样就为今后的教学提供了可资借鉴的经验。经过长期积累,我们必将获得一笔宝贵的教学财富。

(4)养成反思习惯

教师的成长过程也就是不断反思、重构自己对教育教学理论与实践基本看法的过程。让教师真正意识到并切身体验到反思对其专业发展的作用,对于督促教师自觉进行反思、养成良好的反思习惯具有重要的意义。教师自身也应树立高度的责任感、培养持之以恒的精神、创造良好的反思氛围,养成自觉反思的良好习惯。

2.教师如何撰写教学后记?

教学后记,又叫教学札记,指教师在日常的教学工作之后,对教学情况的记录,教学过程的反思,教学效果的评价。坚持写课堂教学后记,能不断丰富教师的教学经验,提高其自

身的思维能力和写作水平,使以后的教学常教常新,不断进步。教师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撰 写教学后记:

(1)记成功的做法。成功的教学,体现在教师以自己创造性的教学思维,从不同的角度和深度去把握教材内容,以恰当的方法和表现力去设计教学环节,将教学过程中自己感受深刻、达到预期效果和引起学生共鸣的做法记录下来,日积月累,就成了一笔宝贵的财富——教学经验。

(2)记失败、失误之处。教师把课堂中出现的不足或一时不知如何处理的问题及时记录在教学后记中,并进行认真的分析、思考,仔细查找根源,寻求对策,亡羊补牢,使之成为以后教学工作的前车之鉴。

(3)记课堂灵感。在课堂实施教学中,随着教学的展开、师生思维的发展及情感交流的融洽,往往会因一些偶发事件而产生瞬间灵感,这些“智慧的火花”常常是在特定环境下产生的,具有瞬时性,有很高的参考性,若不及时地利用课后反思去捕捉,便会因为时过境迁而烟消云散,令人遗憾。

(4)记对新理论新经验的认识。在运用各种新的教育理论、新的教育教学思想、新的教育科研成果而进行的教学改革时,改革的实效性、实用性如何,是否适合本年级、本班级、本章节内容对某个知识点的处理,主要优点有哪些,对教学的促进作用如何,有利于学生哪些方面的发展,不利于学生哪些能力的培养等,写下这些后记,有助于对新理论、新思想的消化、吸收、应用,使自己的教育思想、教学策略不断更新,始终处在教学改革的前沿,促使自身的专业水平不断提升。

(5)记学生方面的问题。教师从学生动手实践、自己探究、合作交流等不同形式的学习过程中发现问题,记录学生对所传授知识的接受状况,包括对所授知识的接受程度、重点难点是否已经掌握和理解、学习中遇到的困难和普遍存在的问题、练习和作业的完成情况等。日积月累,既丰富教学资源,课堂教学也更加贴近学生实际。

6.体育教学后记 篇六

体育实践课教案“绳 戏”——教学后记

1.享受过程,实现目标。社会在发展,教育的环境在改变,教育的对象在改变,因此个人接受教育的态度也出现多种变化,如果教师还是利用以往的简单方法进行说教,将会事倍功半,只有在教学过程中,加强师生沟通,产生高一层次的需要,进而激发动机,才是提高课堂效率与质量的可行之策。本案例的实施,是教师寓教与乐的过程,教师在教学中,鼓励学生不断创新,让学生在享受乐趣之余,也体验着自身能力得以体现的创造感和自豪感,从而顺利地实现了教学目标。

2.淡化竞技,激发兴趣。跳绳项目作为一项平民运动,渗透性强,普及性高,老少皆宜,但是在中学体育教学中,处于中考指挥棒之下的跳绳项目无疑带有浓重的竞技色彩。本案例淡化跳绳的竞技色彩,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积累和学习经验,进行创新体验与练习,既提高了跳跃能力,又激发了学生参与集体活动的积极兴趣。

3.教师主导,学生主体。教学过程中,教师始终是以参与者的身份与学生共同参与到整堂课的各项体验活动中。通过这一堂课,笔者觉得,新课程下实施课堂教学改革,除了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外,也不能忽视教师的主导作用。教师的教学观念必须转变,主导作用更要很好地发挥。

4.联系生活,学以致用。社会日新月异,而我们往往忽视生活中的一些常用技能,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能仅把精力放在知识的传授上,更应该去帮助学生正确地认识自己,发掘自身潜能。通过本案例的教学,学生能挖掘生活的原始素材,创造和体验生活的乐趣,使能力得以发展与提高,从而达到学以致用的效果。

5.民主教学,关注个体。新课改下,教学方法趋于民主化,但跳绳项目,并非人人一学就会,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关注个体差异,对于自身条件有限的同学要个别对待,多鼓励、多交流,避免学生产生自卑、自弃的心理。同时在教学活动中,利用自己经历或身边的真实事情与学生进行沟通,使其对教师产生认同感,拉近师生距离。

一、利用游戏活跃课堂氛围。游戏就是要接近学生的年龄段,只有这样学生才会喜欢上体育课。另外体育课要不断的加入新的游戏或是学生中比较好玩的游戏。这样学生在体育课中才会有乐趣。

二、教学方法要兴趣化,教学手段要多样化。只要学生有了浓厚的兴趣,就会主动地去求知、去探索,并在学习上产生极大的愉快和积极的情感。

低年级的学生就是好动,爱新鲜,厌烦过多的重复练习。因此,教学方法和练习手段要多变,才能提高学生的兴趣,推迟疲劳的出现。

7.《冬阳·童年·骆驼队》教学后记 篇七

片段一:激发阅读兴趣, 自读课文, 读通课文

五年级学生正处于梦幻的童年, 教学伊始, 通过引导学生读课文与众不同的标题, 抓住熟悉的字眼“童年”激发阅读全文的欲望和兴趣。

师:请同学们读读本课课题《冬阳·童年·骆驼队》, 读后说一说自己的想法。

(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各自读课题, 有的默读、有的大声朗读……)

生1:这篇课文的标题很特别, 标题中有两个相同的标点符号。

师:这种标点符号叫间隔号, 表示词题之间的分界。

生2:文章标题是三个词语组成。童年一词在中间, 它应该是一篇写童年的文章。

生3:文章的标题像是一幅画的名称。

(同学们的“汇报”多种多样, 有的回答甚至很幼稚。学生的回答反映了他们读书的兴趣已被激起。)

师:刚才反映了大家想尽快了解课文内容的愿望, 赶快把这篇文章自读一遍吧!

(学生自读的热情很高, 读得很认真、很投入, 在自读中读书的兴趣得到进一步提升, 读书的欲望进一步唤醒, 借助拼音扫除了生字、词障碍, 了解了课文内容。为进一步学习奠定基础。)

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知识的多少, 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教学中我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知识经验、能力水平、认知规律等因素, 抓住学生求疑的急切心情, 把握时机, 倡导学生自读求了解。学习字词读通课文, 在自读中又会产生疑问, 再激发探索的欲望, 去自主发现问题, 解决问题, 达到初步阅读理解。

片段二:激情朗读, 读中感悟, 读懂课文

朗读和默读是理解文本的有效方法, 多种形式的读有助于学生深入感受语言文字及文章思想感情。

师:同学们经过快速阅读、与他人合作读文等不同形式阅读之后, 一定会有新的体会, 你是怎么读的, 读给大家听听;你是怎样想的, 说给大家听听。

生:我喜欢文中写北京冬天很冷的这一句:“拉骆驼的摘下了他的毡帽, 头上冒着热气, 是一股白色的烟, 融入干冷的大气中。”这个句子不直接写天气寒冷, 而是通过写人的热气就像白烟一样, 突出了冬天很冷。我们这里冬天下霜的早晨呼出的气就是这个样子的。

师:你读得真好, 说的也很准确, 老师听出了你是一个注意观察事物能联系生活理解课文的孩子。

生:我喜欢作者描写自己看骆驼咀嚼东西的这个句子:“那样丑的脸, 那样长的牙, 那样安静的态度。它们咀嚼的时候, 上牙和下牙交错地磨来磨去, 大鼻孔里冒着热气, 白沫子沾在胡须上。我看得呆了, 自己的牙齿也动起来。”这个句子中作者的描述让我感觉到骆驼的样子虽然长得丑却很可爱, 骆驼咀嚼东西的样子和我家的羊吃东西的样子很像, 我也有过看着羊吃东西就跟着磨牙齿的经历, 还被村里的人笑话呢。

师:这位同学在读文中已经联想到自己童年的事了, 这一方面说明课文生动感人, 另一方面也说明同学们会联系自己的生活来感受作者的情感。大家不妨用作者这样的写法试着写一写自己童年的事情。

生:我喜欢文中作者关于骆驼为什么戴铃铛的说法, 让我读给大家听:“不是的, 爸!它们软软的脚掌走在软软的沙漠上, 没有一点点声音, 您不是说, 它们走上三天三夜都不喝一口水, 只是不声不响地咀嚼着从胃里倒出来的食物吗?一定是拉骆驼的人们, 耐不住那长途寂寞的旅程, 才给骆驼带上了铃铛, 增加一些行路的情趣。”我认为作者年龄虽小, 但他的想法更合理。

生 (急着补充) :我讨厌文中妈妈说的这句话, 我读给大家听:“总是问, 总是问, 你这孩子!”这句话写出了妈妈没有耐心, 我的爸爸妈妈也经常这样说我, 现在我都不想再向他们提问题了, 要是童年里听不到这样的声音该多好呀。

学生通过激情的朗读, 自觉不自觉地悟出了自己的想法, 虽然理解稍有偏颇尚不到位, 表达也不尽如人意, 可这确实是他们自己真实的理解, 已经从文本走入作者的童年, 并由作者的童年联系到了自己的童年。

片断三:精读课文, 赏析品味, 熏陶情感

阅读教学应以读为本。教师不必过多讲解, 应让学生读中品味、读中感悟, 在读中培养语感, 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学生在反复诵读中注于目、出于口、闻于耳、记于心。在琅琅的读书声中激发了对语言美的向往, 同时感受到作家林海音的童年情结和文中蕴涵的思想感情。

师:同学们, 在这篇文章中, 还有许多句子写得很美, 请静静地听老师读下面的句子。注意听老师是怎样读的, 自己试着细细品读。

“夏天过去, 秋天过去, 冬天又来了, 骆驼队又来了, 童年却一去不还了。”

“我默默地想, 慢慢地写, 又看见冬阳下的骆驼队走过来, 又听见缓缓悦耳的驼铃声。童年重临于我的心头。”

学生品读后, 再让他们同桌互读, 与同学合作读、师生合作读、小组间比赛读, 通过不同形式的朗读, 最后把自己认为写得好的句子、段落读熟、读透, 熟读成诵。

师:在刚才的读中, 你感受到了什么, 现在进行汇报。

生1:这些句子写得很美, 比如“夏天过去, 秋天过去, 冬天又来了, 骆驼队又来了, 童年却一去不还了。”这句话写出了季节交替, 时间流逝, 童年悄悄走远, 作者自己眷恋童年。

生2:老师所读的两个句子都写出了作者对童年的怀念, 我们正处于童年, 要珍惜童年, 珍惜美好记忆, 否则到长大了也许连怀念的东西都没有了。

生3:通过品读这些句子, 我终于明白了, 作者为何把冬阳、童年、骆驼队这三个词语作为题目, 原来他们是有联系的。

生4:作者写童年的方式很巧妙, 我想学作者用这样的方法写自己的童年。

8.《琵琶行》教学后记 篇八

一、抓住音乐描写,鉴赏诗歌艺术美

1.设置教学情境。课前播放《琵琶行协奏曲》,引导学生进入琵琶声乐的美妙情境中去。课堂播放《琵琶行》的琵琶配乐朗读,让学生体会主人公情感的跌宕腾挪。课后播放林海的《琵琶语》,让学生结合修辞描摹出《琵琶语》带给聆听者的具体感受,检测学生的想象能力、审美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2.品味描写技法。课文音乐描写分别用了直接描写和侧面烘托来表现无形的声音,把视觉意象和听觉意象融合起来。在教学中,我引导学生在充分的想象中感受视觉形象和听觉感受的高度统一。无论是珠落玉盘还是花底莺语,白居易都善于运用平常的事物调动读者的各种感官,使读者沉浸在琵琶女高超的弦乐弹奏中。

3.欣赏景物特征。文中琵琶女的弹奏共有三次,第二次是课文描写的重中之重,第一次和第三次略写。第一次描写中诗人以风物美来衬托离情别绪、贬谪失意,使人物活动的画面增添了怆然的色彩和悲凄的情调。第二次描写中诗人以“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的无声效果来表现听众的陶醉以致流连忘返反衬琵琶女演奏技艺的不凡。第三次描写中诗人先自述身世作为铺垫,以恶劣的居住环境配以良辰美景作为比照,流露出诗人困窘之境知音难觅的苦楚,从而为下文琵琶女激动的弹奏蓄势,为诗人的失声痛哭张本。在教学中,我建议学生从景物特征的角度感受诗人和歌女的情感,鉴赏诗歌融情入景的表现手法。

二、探究人物命运,感受诗歌形象美

1.联系时代背景。中唐时期是盛唐之后历经安史之乱的一个稳定期,诗歌内容更多了一层冷静的思考和对现实的理智判断。因此,无论是白居易的被贬江州还是琵琶女的沦落江湖,都能流露出封建社会中志士艺人怀才不遇的苦闷和郁结。归根结底,上流社会中并非唯才是举的选贤尺度和封建社会的文艺界内才艺并非唯一衡量歌女地位的准绳这一事实,都为人物形象的悲剧美涂上了浓重的色调。

2.结合人物生平。白居易年纪轻轻就中进士任校书郎,翰林学士,甚至出入禁廷,却因一次越职奏事外放江州成为九级小官,怎不令诗人心颤胆寒?诗人曲折的人生丰富了内心的情感体验,坎坷的道路又为诗歌创作提供了源源不断的素材。琵琶女本为名噪京都的大艺人,却因年老色衰嫁与商人而独守空船。当她沦落江湖沉浸于对往事的回忆泄露出对境遇的不平之时,琵琶女这个人物的形象更加丰满。诗人和琵琶女的落魄自然令人回味无穷,惺惺相惜之意更无斧凿痕迹。

三、突出身份地位,赏析诗歌情感美

一个是文人骚客,一个是天涯歌女,他们二人为何会结下这段相逢何必曾相识的情谊呢?

1.品味诗人悲意。白居易月夜送别无人能解离别意,水上低沉抑郁的琵琶声,正中凄切伤怀之意,旋律清脆圆润勾起了诗人对京都生活的蓦然回首,而冷僻低湿的居住环境和山歌村笛的不堪入耳又加重了诗人的心酸苦涩,对命运不平的控诉与抗争。

2.领悟歌女凄情。琵琶女在第二次演奏的乐曲中,无不渗透着歌女于风寒月冷独守空船孤单凄凉的情怀,对年少时期众人追捧的回忆,因为嫁与商人没有感情生活而肝肠寸断从而陷入对命运深深的思索,以及由此倾诉出对命运的不平之感和愤懑之情。

3.感受知己共鸣。琵琶女第二次弹奏的乐曲旋律之变化同时符合歌女和诗人回首往事慨叹现实的感受变化,所以这段乐曲也是两位沦落人的共鸣曲。琵琶女以琴声为心声是以自己的身世为根本,白居易解读琵琶声也是以自己的遭遇为依据。他们内心情绪的起伏变化构成了琴声的抑扬高低,琴声的高低疾徐正是他们的情感外化。落魄失意者因为相似的命运以及由此生发的共同感受达成了情感上的默契而产生共鸣,结下了真挚的情谊,这正是诗歌情感美的纯粹性之所在。

因为琵琶曲,两个毫不相干的人相逢相识,一个感慨知遇之情,一个叹息同命相怜,正是一曲情谊不知数,高山流水为知音。在落实三维目标的过程中,我特别强调知人论世,抓住本文的故事性,进而体会诗歌形象的悲剧美,从而鉴赏诗歌音乐描写的艺术美,进一步品味诗歌的情感美。但是在课堂预设和生成中,也出现了激活学生思维乃至调动积极性不够充分的现象。所以我深感以后的课堂教学还要注重内容的丰富有趣和语言的生动幽默,联系学生所想所感,循序渐进,层层诱导,争取做到课堂教学举重若轻,游刃有余。

9.教学后记 篇九

⒈我们关心天气 教学反思:

这个星期正式进入四六年级科学的学习。我们学校对科学课的安排是四年级每周两节课六年级每周三节课。四年级科学上册的第一单元是《天气》,其中第一课时是《我们关心天气》第二课时是《天气日历》。《我们关心天气》这一课时主要是让学生掌握天气符号,学会描述天气,所以当我出示各种天气符号图时,学生对没有见过的天气符号都非常地好奇,因此就增加了学习的兴趣。比如说冰雹雾霜冻等天气符号,是学生平时没看过的,他们都非常感兴趣。我先出示这几种符号,让学生来大胆猜想这些分别表示什么天气现象。学生说了很多答案,但都没答对,最终我揭晓了答案,学生便认真地给记住了。

今天的天气怎么样这块内容,我先让学生看一段天气预报视频,让学生再次感受天气预报员是怎样报天气的。然后再解说预报员报的天气包括哪几个部分的内容,并将其板书(1.云量 2.风 3.温度 4.降水量)。接着,我趁热打铁,让学生来充当天气预报员,来描述今天的天气。我提示学生可以根据黑板上的几点来描述,结果学生的疑问出来了:老师今天的温度是多少啊?今天吹的是什么风啊?幸好我之前看了天气预报,知道今天的气温。此时我提醒学生以后要坚持看天气预报。但对于学生问今天吹什么风,我真的有点不知所措。这时我看到窗外国旗在随风飘扬,顿时想到让学生根据国旗的飘向来表示风向。先告诉学生我们的教学楼是在面,然后根据上北下南,左西右东,来判断国旗的飘向,即风向。大部分学生经这一介绍,都知道今天吹的是什么风。少数方向感比较差的学生还是不能准确判断。因为后面第四课时还会讲到风向的判断,所以我就没有深入讲解风向的判断,而是对他们说如果有些无法判断风向,可以从其他另外几方面来描述天气。结果,学生都描述的非常好,有些真的把自己当播报员了,以播报员的口吻把天气描述得似模似样。

这一环节,我课前没有做好充分的准备:没能让学生回去看天气预报,记录下天气现象,所以就造成了学生不知气温和风向,对这一教学环节造成小阻碍。所以要想顺利地上好一节课,充分的准备是基础!

⒉天气日历 教学反思:

我们的生活与天气息息相关,一些常见的天气现象相对于四年级的学生来说已经有了初步认识。但是他们还不清楚天气的基本特征,不知从那些方面描述天气,当问及“今天天气怎么样?”的时候,他们往往回答“今天真热,我都冒汗了”“风把树枝吹得直晃”等。通

过这两节课的学习学生知道了用云量、降雨量、气温、风向和风速等天气特征描述天气,并且意识到天气影响着我们的生活,由此展开“天气日历”的学习,使得他们的兴趣更加浓厚。通过天气符号的认识和学习,让学生具体去制作天气日历表。最高温度、最低温度、平均温度、东南风、西北风等术语及天气符号反映在天气日历表中,并根据日历表统计一季度、一个月、一周的天气情况,以后分析“天气日历表”上搜集到的信息,并利用这些信息对天气情况进行解释,让学生了解天气对我们的生活造成了哪些影响,我们该如何去做,把学到的知识应用到生活中去。

⒊温度与气温 教学反思:

在这一课的准备阶段,我产生出太多的疑问:

首先,对于课题的理解——《温度与气温》。如果仅仅从课题上来看,这一课在科学概念方面应该让学生明确“温度”、“气温”这样两个概念。但是,在我们的教师参考书以及教材中,对于此一问题都未加以明确。其次,对于教学仪器的选用。温度计是用来测量温度的仪器,在测量气温时,我们应该选择——气温计。普通温度计和气温计是有细微差别的。这一点在我们的教学参考书中也没有加以明确。

再次,关于气温的变化的记录,教科书及参考资料把每天气温的变化用“柱状图”来表示,但是到初中、高中及大学气温的变化都是用平滑的曲线来表示的,这样学生将来的衔接会不会让学生觉得学错了、教师教错了或者其它方面的原因;就和婴儿学儿语然后长大了再改正常语言一样增加学生的负担,其实平滑的曲线并不见得比柱状图难理解。

还有“气温的测量”这一教学环节中,“测量不同时间的气温”这一活动的安排。在教师教学中建议:“课前布置分小组记录一天中清晨、上午、中午、下午和傍晚的气温。”我认为并不可取。因为学生只有通过本课的学习才能明确认识到“气温是指室外阴凉、通风地方的温度”,即通过对测量的温度进行比较和分析,确定只有室外阴凉通风的地方才能反映当地的气温。如果在课前进行布置,就未免有些本末倒置了。

因有着上述疑问,在实际教学中我进行了一定程度上的调整。

首先,对教科书的引语简单调整:“温度对天气的影响很大,通过观察和测量我们周围大气的温度,就可以知道当地的气温。气温是天气日历中重要的记录数据。”

然后,回顾温度计的使用方法及注意事项。在此基础上,出示气温计,让学生观察气温计,交流使用气温计应该注意的事项。继而,进行室内外温度的测量与比较。通过对测量的温度进行比较和分析,引导学生明确只有室外阴凉通风的地方的气温才能反映当地的气温。其中,教科书安排的“气温的测量”这一环节中的第一部分,移至“室内外温度的测量与比较”环节中段。“气温的测量”的第二部分,改为拓展活动,另找时间总结。

⒋风向与风速 教学反思: 春天柳枝摇曳,夏天荷叶联翩,秋天落叶纷飞,冬天雪花飞舞,这些是学生一年四季中经常能够感受到的,但是很多人都不会想到他们是风的使者,在诉说着风儿的故事。这节课就从科学的角度阐述了风的方向和速度。从前面这两个课时的情况看,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对天气有了初步认识。但是他们还不清楚天气的基本特征,不知从那些方面描述天气,当问及“今天天气怎么样?”的时候,他们往往回答“秋天来了”“今天好冷”等等。通过学习学生知道了用云量、降雨量、气温、风向和风速等天气特征描述天气,并且意识到天气影响着我们的生活,提高关心天气的意识。由此开始“天气日历”的学习,使得他们的气象方面知识的学习有更加浓厚兴趣。

从本节课的教学效果来看,学生探究科学知识的兴趣非常浓厚,大家都能积极主动的参与其中。但对有些学生来说,确定风向是困难的事,他们不清楚该是把风吹来的方向确定为风向,还是把风吹去的方向确定为风向。需要指导学生明确:风向指的是风吹来的方向,风向可以用八个方位描述。风向可以用风向标来测量。课堂结束前,同学们利用材料袋中的配套材料自制了风向标进行实际测量,兴致颇高。

⒌降水量的测定 教学反思:

教无定法,但必须得法。教学方法的选择直接影响教学目标的实现,正确的教学方法能为学生营造轻松快乐的学习氛围,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率。本课将采用“学生观察、自主探究为主,教师启发、指导为辅,问题为情境,活动为主线”的教学方法。为了能更好的实现教学目标,本课采用了如下教学方法效果较好:

1、小组交流讨论:讨论在科学探究过程中必不可少,小组在制定试验方案的过程中,讨论尤为重要。讨论要有明确的目标,讨论的关键是各抒己见,讨论的实质是合作。讨论最忌一言堂,讨论杜绝个人英雄主义。

2、历探究的全过程。在本课教学中,学生经历了科学探究的过程或者说学生经历了像科学家一样研究降水的多少。从提出问题(怎样测量降水量)——学生提出需要一个测量的工具——制作雨量器——模拟降雨——读出降水量——用柱形图描述降水的多少。整个过程学生都经历了,学生体验了科学家研究科学问题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科学素养得到了发展。

3、适时使用远程资源课件,使学生直观了解降水收集、测量的方法。⒍云的观 教学反思:

在上《云的观测》这一课前有幸听了周源源老师的一堂公开课,为了上好这堂课,我花费了很多心思,包括查资料、备课、制作教具、制作课件。同时,我也在自己的前2个班上过了这一内容,原本以为可以在后一个班上把课堂控制好,大体上掌握学生在课堂上可能的表现和回答。然而,一节课下来,我发现事情并不是像我想象中那么简单,通过反思,我总结了以下几点。

第一,学生与学生之间是有差异的,班级与班级之间也是有差异的,教师在上课时应当因材施教,根据学生的现实水平来展开教学内容。比如有的班级基础叫薄弱,那就要多注重基础教学,有的班级基础较好,那就可以适当地深入。记得在485班和486班上《云的观测》时,当我问学生如何根据云量来划分晴、多云、阴时,学生很轻松地答出来了,但是在487班上课时学生的回答不是很理想。因此,原本以为5分钟可以完成的任务拖延了3分钟,这使我深深地体会到教师的备课和上课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一种创造性工作,根据学生的情况来准确地调节课堂。

第二,教师要善于观察学生的反馈。当我在教学时常常只顾自己的一方面,而忽视了学生的反应。因此,课堂中出现了学生似乎听懂了但实际应用时却说不出为什么要这样做的理由,从而导致学生在学了新知识后仍然会用自己原有的经验去解题。比如,当我让学生根据云量判断天气时,学生对天气作出判断的根据仍然只是停留在自己原有的理解上。又比如在让学生判断一张积云的图片时,有的学生说是积云,有的说是卷云。对于学生的分歧,我没有加以讲解,没有抓住这个补救的机会,而只是采取了回避的方式直接把正确答案告诉了学生,这样使得学生巩固知识的缓解被削弱了。第三,在室外观察活动中,我觉得自己没有把学生要完成的任务和具体的操作说清楚,从而导致学生在室外观察活动中缺乏明确的目的,没有把所要完成的任务做好。

第四,当我回忆自己的教学过程时,我发现自己讲的时间太多,而留给学生自我学习和自我实践的时间太少。从而也导致了教学方法的单一,缺乏灵活性,未能充分地调动学生学习和探索的积极性。

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我会努力地改进以上四个方面的缺点,让课堂变得更加轻松愉快,也更加高效有质,让学生真正地成为学习的主体。

⒎总结我们的天气观察 教学反思:

以《总结我们的天气观察》一课结束了四年级第一单元的教学,教学效果是一个班比一个班好些。

上午,四(3)班的课上得很不理想。究其原因,其一没能及时督促孩子记录天气日历;其二急着处理两件临时冒出来的小事而忘记了在课前去了解学生整体对于天气日历的记录情况。

上完了《天气日历》后,我让每位学生按照课堂指导的方法进行观察记录,并将数据记录在书本上“我的天气”的表格中。我只是在每次上科学课的时候才想起问他们的记录情况,平时我几乎没有去过班级过问,我似乎也忘记了这件事。

上课了,我努力平静了自己的情绪,展示给学生最阳光的一面。孩子们的记录很糟糕,一个班级只有三个孩子和我一样记录了从9月14日到今天的天气日历。我请三个完成任务的孩子分别给大家说说记录天气日历半个月以来的天气状况,和我的记录基本一致。

由于多数孩子不能亲见记录符号与数据,仅凭听很难记住这么多的天气情况,很难归纳出半个月的天气变化,只能给出他们一些记录状况。

最后利用PPT课件,将天气日历的几个内容进行一下总结吧。下午吸取了经验与教训,又通过一个中午的自我调整,重新设计了课堂PPT。为了避免学生无从下手的局面,我将自己记录天气日历以图片的形式在PPT中展示,方便学生能直观地看到了半个月的天气信息。

PPT的展示,学生能很快从气温、云量、降雨量、风速等几个方面对天气进行总结分析,认识到我们本地区9月下旬的天气变化情况,气温较稳定,高温基本维持在30℃左右,低温一般保持在22℃,最高一天是9月20日达到34℃,多云天气为主。孩子们能一目了然地找到半个月来的最高气温:34℃,最低气温:17℃。9月22日起,开始降温,降温幅度比较大。还清楚地了解到了风向和风速及其他一些天气信息情况。

课上,还指导他们根据5天的降雨量绘制柱状图。下午的2节课,上得比较顺利。

吸取经验教训:像本单元这样布置学生中长期记录的任务,作为教师一定要及时督促,否则只是一句空话,流于了形式,直接影响后面的教学活动。

10.《草原》教学后记 篇十

《草原》是苏教版六年级上册第15课,是老舍先生的名作。从这学期开始,我根据本班学生实际情况,在班里开展了“我当老师来上课”活动。每隔半个月我会根据教学进度选一课让学生参与教学,最开始的几次,参与讲课的学生都是由我挑选,负责的教学内容也比较单一,比如有人承担课文中某一段的教学,有人承担课后题的教学,有人承担课文背景以及拓展资料等,而我在课堂上主要是辅助、调控和补充。开展几次后,学生兴趣很高。今天的学生参与把这项活动又提高了一个档次。

今天上的《草原》一课,是提前一周就有几个学生主动承担的。她们四个女生主动合作,协调分工,刘雯瑄朗读好,就负责组织大家初读课文,理清文章结构,纠正字音;吕之哲沉稳踏实,善于钻研,指导大家学习课后题以及生字词;活泼的张子璇负责教大家学习课文的第一和第二自然段,她制作的幻灯片用丰富的图片和动听的蒙古乐器马头琴独奏《天堂》把同学们带入一个如诗如画的草原梦幻场景中,使大家切身感受到了大草原的独特魅力;爱动脑能力又很强的杨赵冉也不甘落后,她也制作了精美的课件,还设计了很多不错的问题引领大家学习,对教材的理解也非常到位,赢得了同学们的称赞。

我们教室的多媒体设备是最近半个月才装好的,这次是学生上课首次尝试用课件,也是学生自己提出的。课后,又有好几个学生来主动请缨了:老师,我们也想讲课!还有个调皮的男生回家后也学着去做课件了,要知道原来他只会打游戏,上网后其它都不会。看来同伴的影响力很大,优势超越老师。

11.《孔雀东南飞》教学后记 篇十一

我们分析、评价文学作品中的人物形象一定不能把他们从所处的历史文化大背景中脱离出来,更不能用现代人的思维方式和现代人的行为习惯去分析和要求他们。否则,再鲜活的人物也会变成一具腐尸,毫无价值。因此,我认为冷静、客观、公正、宽容应该是我们分析评价这些人物时应该具备的最基本的态度和素质。只有这样,不管时间怎么流逝,社会如何进步,人们的思想观念怎么改变,中华民族那一片璀璨夺目的文学天空才会永远闪耀。

百事孝为先,对父母孝敬是人人必须遵从的礼法规范,在强大的社会压力下,个人的力量是微乎其微的,读书人也只有恪守儒家思想的教条,才有可能飞黄腾达。焦仲卿自幼熟读经书,儒家思想中禁锢人性的一面不能不给他以桎梏,因此,当个人的感情意愿与封建家长的意愿要求发生碰撞时,淡化、压抑个人感情,屈从于专制家长的权威就应该是他唯一的选择。我再读了课文。这一次,我读到了一个不一样的焦仲卿。读到了他在忠于爱情和孝顺母亲这两者之间痛苦徘徊、备受煎熬的无奈和绝望;读到了他为了自己的爱情,为了自己和兰芝的幸福生活,面对封建宗法礼教、封建家长专制制度的迫害,一直在勇敢地、一步一步地反抗着。只因为他是一个从小受过良好的儒家文化教育,成年后又在仕途上进取的封建士子,也因为他还是一个由寡母哺育大的儿子,他的这种身份和经历,使他的反抗形式与刘兰芝不同罢了。

故事开始,当兰芝向他倾诉婆婆对自己的百般苛责及自己不堪忍受的痛苦时,仲卿并没有像现实生活中大多数的男子那样,在婆媳矛盾冲突中,充当沉默不作为,或是和稀泥、各打五十大板的和事佬角色,而是为保护兰芝、为维护俩人的婚姻爱情毫不犹豫地前去劝说母亲,阻止母亲对兰芝的伤害。他先说明自己并不是一个大富大贵之人,而只是一个贫寒的士子,能够娶到刘兰芝这样美丽贤惠、勤劳持家的妻子已是很幸运了;然后又讲他和兰芝情投意合,感情深厚,要一生相伴相随;最后竟反守为攻,指责母亲为什么在兰芝品行无偏斜的情况下,刻薄地对待她?这是多么明确的态度,多么鲜明的情感倾向,又是对专制家长多么有理有节有力的反抗方式!接下去,当焦母粗暴严厉地拒绝他的要求,并用为他再娶美女的条件进行怀柔时,焦仲卿非但没有在焦母的威吓利诱下退缩,反而更进一步抗争,以终身不娶反抗母亲的家长专制,在封建礼教控制下的社会是不“尊亲事孝”的行为,是会让自己背上有违人伦道德的罪名的。这难道不是最直接的,也是极有勇气的反抗吗?我们不能要求生活在东汉末年、读的是“四书”“五经”的焦仲卿,为了维护他和刘兰芝的婚姻爱情,能够带着兰芝脱离母亲去独立生活,或者绝情地和母亲断绝关系。焦仲卿在反抗封建家长破坏他的婚姻爱情时,唯一能做的,也只能是直言劝谏、据理力争,直至以终身不娶反击。

当专制、冷酷的焦母失去理智,一意孤行时,焦仲卿转而希望通过“冷处理”的方式淡化婆媳二人的矛盾:他劝慰兰芝暂且回娘家住一段时间,希望通过分离消除焦母对兰芝的敌视,使焦母回心转意。这样的妥协,不是软弱和怯懦,而是为守护俩人婚姻爱情所采取的既主动又理智现实的行动。

12.论教学后记的重要性 篇十二

一、教学后记的内容

1.总结精彩之处。

作为教师每一节课总有自己最满意的地方, 这就是成功之处。诸如, 教师以自己创造性的教学思维, 从不同角度和深度去把握教材内容, 以恰当的方式和表现去设计教学环节。教学过程中自己感受深刻的, 达到预期效果的, 引起教学共振效应的作法;课堂教学中某一应变得当的措施;双边活动开展的成功之处;某些思想教育渗透得巧妙之举;备课时未曾考虑到, 而在课堂上突然爆发的灵感, 针对学生课堂学习中暴露出来的各种问题, 实施二次备课, 调整教学内容, 学生作业中出现的问题及书面表达精彩的句子……这一切都可以作为教学后记的素材。

2.查找“病因”、“病例”及时矫正。

即使是成功的课堂教学, 也难免有疏漏、失误之处, 有不尽如人意的地方。有时教材内容处理不妥, 有时教学方法选用不佳, 有时师生互动不协调, 有时教学效果不良。如果不及时查漏, 将不利于教学水平的提高。能在每堂课后查找教学中的不足和失误, 多积累“病因”、“病例”, 同时对症下药寻找“疗法”, 就会收到“吃一堑”、“长一智”的效果。

在实践教学中, 应对不理想的课进行认真反思, 并征求学生意见, 找准不足之所在, 弥补不足, 矫正偏差, 然后记于案后, 使今后上同类型课不再出现类似的问题。例如, 笔者在教“动词时态时”, 先讲清概念、结构、用法——学生做题练习——总结。整堂课上的似乎很顺利, 但一检测, 教学效果不佳。课后反思, 整节课我用课前准备好的教案牵着学生的鼻子走, 注重了语法知识的讲解与传授, 忽视了对学生语言运用能力的培养, 学生是在配合教师来完成教学任务, 老师在唱主角, 学生是配角, 所以效果不佳。此时, 我在教学后记中这样写道:本节课教学指导思想有误, 应将“学适应教”改为“教适应学”, 要“因学定教”。教学程序应改为:教师创造语言情景引出“动词的各种时态”——引导学生边教动作边造句——提供带语境的题组让学生操练——学生分组合作探究——教师启发诱导——学生感悟、归纳、总结各种时态的用法——创设语境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

3.采撷学生的创新, 教学相长。

在教学过程中要始终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教师应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在课堂教学中常有这种情况出现, 有时学生在课堂上会提出独到的见解和有创意的问题, 给课堂增添异彩;有时学生对问题的分析理解, 甚至优于教师预先设想的方案。这时教师要给予充分的肯定和正确的引导, 这无疑对学生是一种赞扬和鼓励。这样一来不仅可以拓宽学生学习的思路, 同时, 对教师来说, 也是教学相长的有利时机, 并可作为今后丰富教学的养分材料。

4.记机智。

所谓机智, 就是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产生的灵感。有时, 教师在上课过程中会灵机一动, 突发奇想, 觉得某一知识点的处理另一种方法效果更好, 这些灵感往往在特定的环境下产生, 并非备课时所想到的, 具有“瞬间”性, 这就需要记录下来。否则, 时间一久就难回忆起来了。

5.记学生问题。

学生是教学的对象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 教师的教学活动是以学生为中心进行的。教学的成败主要通过学生反映出来。因此, 应把学生在课堂上、试卷上、作业中暴露出来的共性问题全面记录下来, 再加以整理, 考虑下堂课教案的设计, 以便及时修改教案, 改善课堂的欠缺之处。另外, 学生在学校不仅学习知识, 而且学习做人。把批评教育学生及同一些学生谈心时, 他们的态度和想法及时记录下来, 积累好的教育方法, 使更多的学生积极向上。

6.考试后记。

教学过程中测试是必要的教学活动之一。阅完试卷后, 首先结合试卷内容和学生答卷的情况冷静地分析自己教学方法的成功与失败。试卷讲评之后, 具体分析每个学生的考试成绩和学习动机, 从学生的失败中反思自己的教学方法, 以便有针对性地开展教学工作和改变教育方法。

二、教学后记的作用

1.有利于加强教师的道德修养。

教学工作实际上是一项很繁琐的工作, 有时, 在教学中碰到不听话的学生、不顺心的事或所教的学生没有考出满意的成绩, 心情就很沉重, 压力也很大, 这也许是教师的“通病”。这时, 写教学后记就好像在和朋友倾诉、发泄自己的感情一样, 有助于教师保持稳定的情绪和良好的心态。因为心理学的调查研究表明, 成熟而稳定的情绪是教师顺利完成教育教学工作的重要条件。所以, 从心理学角度来说, 写教学后记可以缓解教师的心理压力, 减轻精神负担, 保持良好的心态, 并总结经验, 全身心地投入到教学工作中去。而一堂成功的课堂教学, 一个后进生的点滴进步、学生的优异成绩等, 又会使教师兴奋不已, 把这种情感倾泄于笔端, 会暂时忘记教学工作的辛苦和烦恼, 坚定自己从教的决心和信念, 更加爱生爱教。作为一名老师, 若能坚持不懈地写教学后记本身也是热爱教育事业的一种表现。

2.有助于教师教学水平和能力的提高。

写教学后记能使教师从平时的点滴积累中掌握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 不按部就班地按教材、教参授课, 提高对教材的驾驶能力和对教材进行适当的再创造的水平, 并从学生的心理特点出发, 在课堂教学中想方设法地更新、交叉教学方法, 科学合理地利用课堂上的每一分钟。回顾这几年所写的教学后记, 感到在英语课堂教学中, 适当地穿插游戏、表演、英文歌曲、简笔画、小故事、谜语、谚语、歌谣和笑话等, 同时适当地运用图片、实物、卡片等多种教学手段, 有助于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 从而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心理学研究表明, 长时间地保持同一姿势, 会使人感到厌倦, 这种现象在课堂上也会发生。不管是哪一种教学方法、教学手段, 如果长时间地运用, 学生也会厌烦, 而写教学后记有利于教师总结原有的教学方法和手段, 并在课堂教学中不断更新, 避免重复和千篇一律, 使学生有一定的新鲜感, 保持学习英语的兴趣和积极性, 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3.有利于教师由“教书匠”向“学者型教师”转变。

教师写教学后记可能在反思、感悟的过程中逐步改变自己的教学观念和教学理念。由于英语学习很容易形成分化现象, 所以我在教学中积极探索“因人而异, 分层施教”的新路子, 并在实践的过程中不断改进和完善, 尽可能地把这种分化现象缩小到最低限度。通过写教学后记, 教师可以从众多的课堂教学信息中系统地了解每一位学生的个体和共性, 从而可以在课堂教学、师生交流、课后辅导等方面体现“因人而异, 分层施教”的原则, 教师只要能够坚持写教学后记进行教学反思, 并结合自己的教育教学实践活动, 才能不断地把教育教学的经验上升到理论的高度, 才能由“教书匠”转变为“学者型教师”。

4.有益于学校教学质量的提高。

13.教学后记通用 篇十三

许多教师在课堂管理上屡屡受挫,主要原因之一就是没有搞清课堂是什么。课堂是教育教学和管理的汇集地,在古代没有课堂管理,因为学生的学习目的很明确,态度很端正。都推崇“惟有读书高”的论调,认为“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自有黄金屋”,正是基于这样的学习态度,孔子的72学生,才会那么优秀,他们哪个又是管出来的呢?

应当说管理是今日教师的基本功。班额大,需要管;独生子女的自我中心境节严重,很多教师的管理是被迫的;但要分清的是教育教学是慢功,管理是急活,缺乏管理本事的教师在学校里是很痛苦的。当班主任教师最能锻炼教师的管理本事,教师如果没当过班主任,教学一般也会有困难。

谁都明白,没有适当的管理,就不能供给安静的学习环境。可是,如果教师讲课有艺术、能吸引学生的话,那课堂管理就会容易得多。一般情景下最优秀的教师不存在管理问题,他一开口,学生就会被吸引,那里就涉及到教师个人魅力的问题。

所以,好的管理有教育功能,好的教育教学也有管理功能。那怎样进行课堂管理,我想应当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要把管理当作一门学问来研究。作为班主任管什么、不管什么,管到什么程度,谁来管,怎样个管法的确需要认真思考,有很多年轻教师不敢管是因为不会管。这时的我们需要涉猎关于班级管理的各类书籍,比如《马卡连柯全集》、《给教师的一百条提议》、《教育的艺术》,再如:《班主任之友》也是不错的。

(2)、要有大局意识。首先要关注班里大多数人,不要被个别学生牵着鼻子走,不要忘记课堂的主要任务是教学,不影响他人不影响全班应点到为止速战速决,对于难缠的学生可先不理。

(3)、要遵循台上管理,台下教育的原则。如:批评时不能让全班陪绑,最典型案例是迟到。

(4)、遵循先管理,后教育的原则。这时教师要注意工作重点是暂时息事宁人,稳住局面,否则教师就可能陷进去。

(5)、对学生要有合理的期望。喜欢把学生管得服帖,这是一种机械论、景泰思维。班级管理和课堂管理“向管理不能要效益”,成长不是奉命完成的。认为不逼就不会成长,就不会思考,这是对人性的误解和曲解,千万不要以为学生的优点都是“管”出来的。

(6)、合理分配精力。我们要把主要精力放在教学上来,衡量一个教师是否优秀,一个重要的标准是看他们在管理方面的精力占多大比重,过大,显然不行,因为教师不是官员,而是一个职业人员,越是忙于管理,离教师的本色越远。

14.《阿长与》教学后记 篇十四

最讨厌的是常喜欢切切察察,向人们低声絮说些什么事。还竖起第二个手指,在空中上下摇动,或者点着对手或自己的鼻尖。我的家里一有些小**,不知怎的我总疑心和这“切切察察”有些关系。又不许我走动,拔一株草,翻一块石头,就说我顽皮,要告诉我的母亲去了。一到夏天,睡觉时她又伸开两脚两手,在床中间摆成一个“大”字,挤得我没有余地翻身,久睡在一角的席子上,又已经烤得那么热。推她呢,不动;叫她呢,也不闻。

这段文字教学这样处理:

1。让学生边读书边模仿长妈妈说话的动作,让学生感受到长妈妈说话时不注重礼节的样子;

2。让学生体会“摆”和“烤”这个字的妙处,比较“摆”和“睡”、“烤”和“挤”之间的区别?“摆”字写出了对阿长不顾及他人感受的反感,而“烤”写出了谁在床上炎热的程度。

教学镜头二:

梦里也记得元旦的,第二天醒得特别早,一醒,就要坐起来。她却立刻伸出臂膊,一把将我按住。我惊异地看她时,只见她惶急地看着我。

她又有所要求似的.,摇着我的肩。我忽而记得了——

“阿妈,恭喜……”

“恭喜恭喜!大家恭喜!真聪明!恭喜恭喜!”她于是十分欢喜似的,笑将起来,同时将一点冰冷的东西,塞在我的嘴里。我大吃一惊,也就忽而记得,这就是所谓福橘,元旦劈头的磨难,总算已经受完,可以下床玩耍了。

师:请结合加点的字,和同学之间表演大年初一早晨阿长和“我”吃福橘的情景,体会阿长是怎样一个人?

学生表演。

师:哪两个同学表演一下?

两位学生模拟。

师:请同学们说说当时阿长和“我”各是什么心情?

生:阿长很惶恐

生:阿长后来很高兴、激动

生:“我”当时很无奈、难受

师:阿长和“我”对待吃福橘的态度一样吗?

生:不一样。阿长是严肃认真的,“我”是被动无奈的。

师:请同学们注意这个细节,当“我”早晨还没有醒来时阿长在干什么?她有没有睡觉?

生:阿长没有睡觉,她在准备吃的福橘。

生:阿长要坐在床上等着我醒来,她不敢睡觉。

师:此课,阿长在等我醒来时候的心里是怎么想的?

生:快点醒吧!

生:醒来时一定要记住说“恭喜”的话。

师:也就是说除夕的晚上阿长不能睡好觉,她在等待一个孩子给她大年初一说一句“恭喜”的话,而且不仅仅“恭喜”自己,阿长还说“大家恭喜”,这是一份你我之间的祝福,由此来看,你们觉得阿长是怎样一个人?

生:迷信、愚昧。

生:善良

师:阿长因为迷信,因为善良,因为真诚,所以阿长又显得特别可爱,特别让人回味,作者语言风趣。

教学镜头三:

大概是太过于念念不忘了,连阿长也来问《山海经》是怎么一回事。这是我向来没有和她说过的,我知道她并非学者,说了也无益;但既然来问,也就都对她说了。

过了十多天,或者一个月罢,我还记得,是她告假回家以后的四五天,她穿着新的蓝布衫回来了,一见面,就将一包书递给我,高兴地说道:——“哥儿,有画儿的‘三哼经’,我给你买来了!”

我似乎遇着了一个霹雳,全体都震悚起来;赶紧去接过来,打开纸包,是四本小小的书,略略一翻,人面的兽,九头的蛇,……果然都在内。

又使我发生新的敬意了,别人不肯做,或不能做的事,她却能够做成功。她确有伟大的神力。谋害隐鼠的怨恨,从此完全消灭了。

师:《山海经》是一本什么书呢?今天老师带来了一本没有绘图的“《山海经》,这是一本先秦古籍,是一部富于神话传说的最古老的地理书,同时它以流水帐方式记载了一些奇怪的事件,内容可分为《山经》和《海经》。我来读2篇。

《太华山》

太华之山又西六十里,曰太华之山,削成而四方,其高五千仞,其广十里,鸟兽莫居。有蛇焉,名曰肥??(wèi),六足四翼,见则天下大旱。

《柔利国》

柔利国在一目东,为人一手一足,反膝,曲足居上。一云留利之国,人足反折。

文章内容记录了稀奇古怪的事情,不过大家觉得这样的文章好不好读?

生:不好读,有点难。

师:大家觉得不好读,那么对不识字的阿长来说,买这本书有没有难度?阿长又是怎样买到这本书的?

(生讨论)

生:他要去一家很远的书店一本一本的找,然看根据书里面的图片购买。

生:她要向书店老板打听有没有这本书,然后去买。

师:如何打听?她怎么说?

生:老板,有图画的‘三哼经’有没有卖?

师:书店老板会是怎么反映?

生:嘲笑

生:轻视

师:由此可见,对阿长来说购买一本《山海经》是非常困难的。可见阿长是怎样一个人?

生:热心、善良、关爱“我”

生:细心、耐心

总结:语文学习就是学习语言,不管语文学科背负着怎样的任务和价值,但语文教学必须和学生走进文字,玩味文字。如何走进?应该是字斟句酌地读书。

带领学生进入文字,细细品味文字,文章的味道才会吹来,隐蔽在文字中的悲苦或欢愉才会慢慢地被挤出来,流淌出来,学生才能够走进人物的内心,文中的人物形象、性格才会慢慢地树立起来,丰满起来。文本解读的凌空蹈虚往往是因为学生不能进入文字,学生读到的都是大而空的印象。

15.怎样写好语文课堂教学后记 篇十五

“教学后记”, 就是教师在上完一堂课后, 对教学好的方面、存在的问题、学生的学习情况等方面进行适时地回顾、总结而拟就的教学记录。它对教师诊断教学、迅速接收反馈信息、改进教学、总结积累教学经验以及进一步探索教育教学规律等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新课标认为教学后记是“教师专业发展和自我成长的核心因素”, 是实实在在的教育科学研究行为, 是教师实现由“教书匠”向“研究型”教师发展的有效途径。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和深入, 写教学后记这项工作, 不少学校的教师都开展起来了, 但是在教育教学中的实际效果还没有真正得到体现, 原因之一是学校的组织培训没有到位, 二是教师在思想上还没有真正认识到教学后记的重要性。那么, 教师如何写好教学后记呢?下面, 笔者结合高中语文新课程教学, 谈谈写教学后记的方法。

一、案例分析

案例一:教学《老人与海》后, 笔者写的教学后记:

1. 这篇文章, 我没有圆满完成教学任务。

但在拓展延伸内容、人生哲理的思考、对《老人与海》名著的推荐方面做得非常得力和满意。如导入方面:当评论家们预言海明威已文思枯竭, 江郞才尽的时候, 53岁的海明威发表了举世瞩目的杰作, 仅仅5万多字就震惊于世, 长久不衰。告诉学生, 如果老师不带领你们学习这篇文章, 不让你们看到老人与大鱼殊死搏斗的场面, 那么你们在读这篇课文时是不会真正领略它的价值和意义所在的。现在, 通过老师讲解, 你们学习, 那么从今天以后, 你们的脚步会更加坚定, 相信它会给你们无穷的精神力量, 成为你们成长过程中坚强的路基。

2. 教学环节比较紧凑, 自己对

名著很是动情和熟悉, 挖掘较有深度。如老人为什么如此赞美大马林鱼?《老人与海》中“海”的作用?这两个问题, 我自认为设计非常科学合理, 也为所有人提出一个问题, 怎样去读名著, 读完后应该领悟和思考什么?什么叫学有所得?

当然, 教学本文, 也略有不足之处, 即分析占用时间过多, 设计内容含量大, 学生反应慢, 不能很好配合分析学习。这样一来, 没能完成所有预想的教学环节, 设计的两道有价值的思考题, 没能如期指导学生在课上茅塞顿开, 欣然领悟, 大功告成。在时间的把握和分配上, 稍有拖延, 这一点是以后教学必须坚决克服的大问题。

案例二:教学《逍遥游》后, 笔者所作教学后记:

自我认为, 本课教学的引导和课外延展做得比较好。对庄子思想的解读有一定的独到性。立足于文本又不局限于文本。亮点在于把庄子的故事与其思想分析完美地连接起来, 让学生对庄子的“逍遥”思想有了直接生动的感受和理解。并且, 用新时代的眼光解读了庄子, 探寻了他对现实世界的指导价值。课堂气氛轻松, 学生接受得比较好。教学达到了预期目的。学生很好地理解了“逍遥”的境界, 并对庄子有了新的认识。既增加了知识, 又陶冶了情操。但也存在一些小的问题, 如应该保证一些课堂交流时间, 学生与学生之间, 学生与老师之间, 大家对庄子思想可以各抒己见, 特别是对庄子的其他寓言故事的解读。如果这样, 课堂教学效果会更加显著。这个问题我在课后也明确提了出来。所以在练习完成后, 我又安排了一节辅导课, 单独把这一点教学内容补上, 让学生自由地对课文、对庄子思想进行讨论交流。在这个过程中, 我解答了学生对庄子思想的不少疑问。师生共同探讨, 效果的确不错。

从以上两个案例中可以看出, 教学后记涉及的课堂内容十分广泛, 包括了学生课堂反馈, 情绪变化、学习态度, 教师调控课堂技巧, 处理教学内容, 突发的灵感等方方面面的自我感受的内容。可见, 教学后记, 可以写的内容很丰富。

二、教学后记写法

教学后记应该怎么写, 总的来说, 主要是写以下两个大的方面:

1. 教后回忆。即上完一堂课后, 写上一段短小精练的课堂小记录, 便于日后回忆整理。

如教学《荆轲刺秦王》后, 我所写的教学后记:

因课文故事的完整性、震撼性、名著性、教育性, 教学完成的非常满意。 (1) 圆满完成任务; (2) 教学节奏紧凑顺畅; (3) 学生学有所得; (4) 教学有成功快感。

2. 写教后感。

即对一节课或一篇课文的教学作整体式的回顾、审视, 或作总结性的记录, 或对教学全程剖析, 或对某些教学规律初步探索等, 以便总结经验和教训。可以写一段, 也可以写几段, 感受少则短, 感受多则长。

如教学《囚绿记》后, 我写的教学后记:

上完这篇课文, 看着学生们赞许的目光, 我感到很开心, 但我认为:教学是一门遗憾的艺术, 每一堂课都应该如此用心地准备, 自己的教学成长才会快。

在这一篇课文中, 我深深地感受到新课改不仅意味着课堂教学方式的改革, 而且还是对课堂教学理念的改革, 以前总是“教教材”, 而现在是用“教材教”, 这对于教师素质的全方位提高无疑是极为有利的。在这个过程中, 虽然我倍感艰辛与疲劳, 但是收获的喜悦还是体现在每天具体的教学工作中。

我想, 作为一名新课改背景下的教师, 我是幸运的。新课改给了自己这样一个绽放自己风采的舞台, 每一次华丽的转身, 都使我的教学生涯朝着艺术的殿堂迈进;新课改也是一场辛苦跋涉的旅程, 在波澜壮阔的航程中, 只有不断学习, 不断修炼, 不断沉淀, 才能丰富自己的知识, 深刻自己的思想, 富有自己的精神, 创造自己的成就。我知道, 我瞩目凝视的方向一定还在未来, 因为“能追无尽景, 始是不凡人”。

三、教学后记写什么

1. 写成功之处。

每节课总有成功之处, 如有趣的对话、典型的案例、巧妙的问答、传神的体态、有益的启示、恰当的教学设计等, 都可以作为教学后记记录下来, 天长日久, 教学经验自然会丰富。

如教学《烛之武退秦师》后, 我写的教学后记:

本课教学体现了“重在自主、重在发现、重在探究”的教学理念。

(1) 学生的鉴赏活动贯穿一堂课的始终, 无论是对文本意义的解读, 还是对意境的感悟, 很少是由教师传递、告知的, 而是由学生主体通过探究发现的。在课堂上, 鉴赏主体拥有比较充分的鉴赏权、思考权、发言权, 为主体“发现”提供了保证, 学生不再是名义上的、形式上的主体, 而是实质性主体———成为学习过程的真正主人。

(2) 利用了研究性学习的方式, 重视对学生信息搜集和筛选能力的培养。教学中通过组织学生课外的分组、结合话题指导材料搜集、筛选, 对于改变学生原来被动的接受和教师教什么学生听什么的学习方式起到了较好的促进作用。

值得探讨改进的地方:学生的课外预习如何才能在有限的时间内, 有效地掌握, 毕竟学生的学习大多还是停留在传统的接受型上, 习惯很顽固。阅读大量的资料, 对于教学进度的完成是一个挑战。

2. 记失败之处。

每节课, 总会有欠缺之处, 如表达含混、方法陈旧、知识性错误、内容遗漏、教学与实际脱离、或是答不出学生提的问题等, 都可以记录下来, 认真反思, 仔细查找根源, 寻求对策, 避免重犯, 教学必然日臻完善。

如教学苏轼的《赤壁赋》后, 我写的教学后记:

存在问题: (1) 回答问题的学生偏少。一节课, 自觉回答问题的学生不足十位, 其中有的学生主动站起来两次, 但相当一部分学生仍然有畏惧心理, 只能做到认真地听讲、思考, 对主动举手回答问题心存顾虑。 (2) 脱离课本朗诵是整堂课的一个小高潮。朗诵的同学勇气可嘉, 朗诵的感情总体良好, 可惜《赤壁赋》前三段尤其是第三段篇幅较长, 再加上学生有点紧张, 朗诵过程中有几句是大家提示。虽然是一堂真真实实的原生态课堂, 但仍让我及学生们觉得美中不足, 略显遗憾。 (3) 《后赤壁赋》的指导阅读很匆忙。

3. 记学生疑难问题。

在教学中, 有时, 学生会根据课文内容, 提出一些让教师预想不到或答不出来的问题, 教师就要把它记录下来, 然后采用各种形式进行补救, 给学生释疑解难, 以改进教学方法, 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如教学《林教头风雪山神庙》后, 学生对文中写的方向判断感到很难。于是我在课后把这个问题记录下来, 下一节课中, 把它放在自主、合作、探究学习中, 让学生自己去讨论, 这一话题吸引了不少学生参与。还有教学《过秦论》, 我发给学生《六国论》《阿房宫赋》等资料, 学生说, 课文和资料全部都读了, 但就是弄不懂秦国是怎样灭亡的?于是, 我就在课后把这些问题整理记录下来, 然后再布置让学生去利用资料、网络等进行自主、探究、合作学习, 最后学生了悟了秦是怎样灭亡的, 六国又是怎样灭亡的等问题。

4. 记学生的见解。

在课堂上, 不少学生会提出自己对课文的独到见解, 教师要给予肯定, 课后要做好记录。因为学生提出的一些见解是较好的课文教学资源, 是对课堂教学的补充和完善, 能拓宽教师的教学思路, 提高教学水平。教师把它记录下来, 可以作为日后丰富的教学素材。

如教学《项链》, 学生提出项链是假的, 借的时候就有了几处暗示, 这时路瓦栽夫人就应该知道项链是假的, 可是文中没有交代, 这是小说的一处瑕疵。又如项链是怎么丢失的, 文中没有具体交代, 这是这篇小说的遗憾。还有就是文末小说写到了路瓦栽夫人与佛来思节夫人在公园里相遇, 说出了项链是假的。作为朋友, 佛来思节夫人是否可以将多余的钱退还给路瓦栽夫人?不少同学都说应该退还多余的钱。因为作为朋友, 情义比较重。学生提出的这些问题, 我在课后都作了恰当的记录。

任何一个语文教师, 在教学过程中, 都会历经成功的体验, 或是品尝失败的教训, 但无论是哪一方面, 对语文教师来说, 都是一笔宝贵的财富, 关键在于教师是否认真总结, 认真分析研究。写教学后记, 就是总结、分析、研究、提高的方法。

四、写教学后记应注意的问题

1. 及时。

教师在讲完课后, 最容易发现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如教材处理是否恰当, 学生积极性是否调动起来, 是否启而得法等, 教学组织中会出现精彩难忘的片段, 如新颖有趣的语言、生动得体的比喻、适时巧妙的设问、突发事件的处理等, 这些东西在大脑中停留时间并不长, 稍纵即逝, 如不及时记录下来, 就会很快遗忘。因此, 教学后应及时记录下来。

2. 持之以恒。

不能只写一篇两篇十几篇就行了, 而是要节节写, 周周写, 月月写, 年年写。持之以恒, 才能写出深刻有见解的教学后记, 才能真正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 才能打造出一个新的自我。量变达到一定程度方能发生质变。

3. 真情实感。

写教学后记是为了积累教学经验, 探讨新的教学方法, 进一步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因此, 教师在写教学后记时, 要贴近教学实际, 要有真情实感, 要有真知灼见, 语言表达力求平实, 切忌说空话、大话、假话、客套话。

4. 形式各异。

可以写成心得体会式, 或一课一得, 一节一得;可以写成总结式, 总结可取点或不足之处;可以写成摘录式。形式应多种多样。

5. 长短不限。

写教学后记, 篇幅可长可短, 没有什么固定的要求, 字数不限, 思多则长, 思少则短, 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而定。

6. 抓住本质。

写教学后记, 最好不要面面俱到, 要抓住教材的中心点, 教程的转折点, 教学的重难点, 训练的侧重点, 师生心灵的碰撞点, 择其一面, 把最具闪光点的东西记录下来即可。

上一篇:工装管理规定下一篇:qq个性签名简短励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