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建设用地“点供”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纪实(精选8篇)
1.江苏建设用地“点供”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纪实 篇一
习近平在海南调研时强调
切实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 推动经济发展方式加快转变
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书记处书记、国家副主席习近平近日在海南调研时强调,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是当前经济工作的重点。各级党组织要全面贯彻全国两会精神和全党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总结大会精神,在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实践中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在巩固和扩大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成果的实践中着力抓好干部队伍建设和基层党组织建设,为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提供有力保证。
4月的海南岛阳光明媚,到处郁郁葱葱。11日至13日,习近平来到万宁、陵水、三亚、保亭、乐东、昌江、儋州、澄迈、海口和洋浦经济开发区、西联农场等地,深入农村、企业、学校进行调研。
范文网【】
以建设国际旅游岛为抓手,推动海南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是习近平调研的重点。习近平先后到万宁市兴隆热带植物园、保亭县呀诺达热带雨林和三亚南山文化旅游区,考察生态文明建设和旅游文化建设。他强调,良好的生态环境是建设国际旅游岛的突出优势。要实行最严格的生态环境保护制度,坚定不移走绿色发展之路,建立健全资源节约型技术体系和生产体系,提高资源开发利用水平,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生活方式和消费模式,使青山更绿、海水更蓝、环境更美。
调研中,习近平十分关心民生问题。他先后到革命老区陵水县滨河新区和保亭县三道镇什进村了解扶贫开发特别是困难群众的生产生活情况,到西联农场考察棚户区改造及保障性住房建设。他指出,扶贫开发要因地制宜、因势利导,在整体推进的同时一定要突出重点,着力解决最困难户的脱贫致富,使国际旅游岛建设真正成为惠民工程。在昌江县思源实验学校和海南省经济技术学校,习近平实地考察了学校教学、学生食堂、实训基地等,对学校坚持扶贫与扶志、扶贫与育才相结合的做法给以肯定,鼓励学校继续搞好教育扶贫,勉励同学们发奋学习、提高素质、锻炼体魄,努力成为国家建设的有用之材,回报祖国、回报社会、回报父母。
在中石化海南炼油化工有限公司、通威(海南)水产食品有限公司,习近平走进忙碌的车间,认真听取生产经营和自主创新情况的介绍。在乐东县卧龙岭现代农业生产基地,习近平兴致勃勃地了解他们大力推广先进生产技术、形成规模化和产业化发展的情况。他指出,把海南建设成国际旅游岛,一个重要内涵是通过结构调整发展区域特色经济,这就要把转变发展方式、实现科学发展的根本要求与本地实际紧密结合起来,加快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形成与国际旅游岛定位相适应的产业格局。
每到一地,习近平都深入了解党的建设和学习贯彻胡锦涛总书记在全党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总结大会上重要讲话精神的情况。他强调,学习实践活动已基本结束,但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是一项长期任务。各级党组织要进一步巩固和扩大学习实践活动成果,认真实施《中央组织部、中央宣传部关于在党的基层组织和党员中深入开展创先争优活动的意见》,坚持从实际出发,把创先争优活动抓实抓好,抓出成效。习近平指出,大政方针确定以后,干部就是决定因素。要坚持把选人用人与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密结合起来,注意培养选拔那些坚持科学发展有韧劲、谋划科学发展有思路、推动科学发展有激情、实现科学发展有贡献的干部,努力建设高素质干部队伍。
调研期间,习近平与海南解放60周年老战士、老同志代表座谈,对广大老战士、老同志在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中作出的贡献给予高度评价。调研结束时,习近平召开海南党政干部座谈会并讲话,希望海南的同志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团结一心、艰苦奋斗,努力把海南的工作做得更好。
2.江苏建设用地“点供”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纪实 篇二
倒计时 51:40
一、判断题(10 道)
1.由金融危机引发的欧洲主权债务危机仍然在欧洲蔓延,许多国家面临着政策选择的两难境地。
正确
2.气候变暖是由于一氧化碳的排放过多引起的。
错误
3.陷入困境的这些发达国家,将矛盾的根源指向美国。
错误
4.很多国家认为,二氧化碳排放最多的国家就是美国。
错误
5.随着中国的快速发展,特别是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袭来,许多发达国家深受重创,经济陷入了在谷底长期徘徊而不能复苏的困境。
正确
6.从小泉纯一郎上台以来,日本政府就在千方百计地调整结构,解决经济发展的空心化问题。
正确
7.金融危机之后,世界各国为了保护本国就业,在全球范围打起了贸易战。在这场贸易战中,美国将成为最大的受害者。
错误
8.中国靠出口拉动经济增长的方式将不会面临国际市场萎缩的问题。
错误
9.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非常重视开发国际市场,但对国内市场的开放程度不够,严重影响了内生动力的培养。
正确
10.目前来看,欧洲摆脱金融危机的手段和能力极其有限。
正确
二、单选题(15 道)
1.胡锦涛同志在十八大报告中提出,我国要加快建立多层次的现代()体系,完善金融监管,推进金融创新,维护金融稳定。
A.金融
2.现在,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必须转到依靠()上来。
C.消费
3.目前,中国要继续维持()地位,尽可能为占领国际市场提供更有效的政策支撑。
B.出口
4.当前,我们要支持()企业发展。
C.小微企业特别是科技型小微
5.在我国一些发达城市,“城市像欧洲,农村像非洲”,二者极端对立,使()矛盾问题越来越突出。
D.三农
6.过去,我国政府是()政府。
B.全能
7.当前,我们要加快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推动()发展壮大。
A.服务业特别是现代服务业
8.()是提高社会生产力和综合国力的战略支撑,必须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
C.科技创新
9.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攻方向是()。
B.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
10.当前,我国政府片面地强调经济建设功能,忽视了()功能。
B.公共服务
11.目前,我国的经济结构不合理:()。
A.一产不稳、二产不强、三产不足
12.()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途径。
整
B.城乡发展一体化
13.当前,我们要牢牢把握发展()这一坚实基础,实行更加有利于实体经济发展的政策措施。
C.实体经济
14.在加快城乡统筹发展过程中,中央提出要走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和农业现代化四化一体的发展道路,继续坚持()的方针。
D.多予少取放活
15.经济体制改革的核心问题是处理好()的关系。
D.政府和市场
三、多选题(10 道)
1.经济发展的三架马车是(BCD)。
B.投资
C.消费
D.出口
2.奥巴马认为,美国经济之所以出现问题,是由几个不平衡造成的:(ABCD)。
A.投资与消费不平衡
B.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发展不平衡
C.进口与出口不平衡
D.消费与储蓄不平衡
3.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刻不容缓,国内方面的原因有(ABCD)等。
A.城乡二元经济的矛盾依然突出
B.需求结构不协调的问题依然突出
C.经济与社会发展不协调的矛盾突出
D.国内发展与对外开放不协调
4.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刻不容缓,国际方面的原因有(ABCD)。
A.国际间的经济、政治、军事较量日趋白热化
B.欧美等发达国家提出了结构调整战略
C.世界各国为了保护本国就业,在全球范围打起了贸易战
D.随着《京都议定书》的签订,气候问题日益国际化、政治化,对中国的传统发展模式带来巨大的无形压力
5.再工业化战略即重新发展(AB)。
A.工业
B.制造业
C.农业
D.服务业
6.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需要:(ABCD)。
A.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
B.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
C.推动城乡发展一体化
D.全面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
7.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需要扮演好以下角色:(ABCD)。
A.当好保安员
B.当好裁判员
C.当好指导员
D.当好监管员
8.欧美等发达国家提出了结构调整战略,即(BD)。
A.再农业化战略
B.再平衡战略
C.再市场化战略
D.再工业化战略
9.西方国家利用各种手段,特别是以(AB)手段对中国的产品进行限制。
A.反补贴
B.反倾销
C.反垄断
D.技术性贸易壁垒
10.过去,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依靠(BD)拉动。
A.进口
B.投资
C.消费
3.江苏建设用地“点供”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纪实 篇三
转变领导方式关键在于干,在于领导怎么认识、怎么思考、怎样去推动实施、怎样抓好落实。结合此次学习情况,谈谈个人的理解和体会。
第一,以转变促发展,要有持续的发展思路。正如卢书记所言,“思路太多是不成熟的表现,思路多变是急功近利的表现”。近年来,洛宁县的快速发展,充分说明了持续发展思路的重要性。
第二,以转变促发展,要勇于破解发展难题。各个地方的资源禀赋、发展基础千差万别,找到适合本地发展实际的路子至关重要。领导思想解放程度、改革创新力度,决定着转变发展方式的速度和效果。要转变领导方式,必须要思想再解放、思路再创新、改革再加大。实践证明,一个地方的发展,只要创新思路,勇破难题,就一定能趟出一条符合本地发展的好路子。
4.江苏建设用地“点供”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纪实 篇四
一、加强监督检查,推动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是纪检监察机关围绕中心、服务大局的重要体现,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的迫切需要。纪检监察机关要从政治和全局的高度,充分认识推动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重大意义,切实增强主动性、自觉性和责任感、紧迫感,认真履行监督检查职能,为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提供有力保证。
(一)加强监督检查,推动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是纪检监察机关在后国际金融危机时代发挥作用、体现作为的现实要求。当前,世界经济已逐步步入后国际金融危机时期,全球经济出现低速增长、供求结构发生较大变化,贸易保护主义倾向日趋加强,世界经济及国际贸易的发展更具不确定性。2008年以来,我国出台了抑制产过剩、推动机制创新、制定产业规划、推进区域协调等一系列经济结构调整的重大改革措施和规划,并已在一些领域取得了初步成效。但必须看到,在中央一揽子投资计划的强力推动下,我国在实现预期经济增长目标的同时,却在一些领域也付出了结构恶化的代价,主要表现为经济增长仍过度依赖投资拉动,国内消费需求相对不足;产能过剩的矛盾进一步突出,特别是高耗能、高污染产业受基础设施和房地产投资拉动,增长过快;非国有投资增长慢于国有投资增长速度,投资主体单一,投资可持续性不强。纪检监察机关要充分认识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所面临的各种挑战,通过加强监督检查,着力解决经济运行中的深层次矛盾和突出问题,真正把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和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有机统一起来,在发展中促转变,在转变中谋发展。
(二)加强监督检查,推动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是纪检监察机关适应新形势完成新任务的迫切要求。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提出,要坚持把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作为主攻方向,坚持把科技进步和创新作为重要支撑,坚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作为重要着力点,坚持把改革开放作为强大动力。这“五个坚持”,为纪检监察机关加强监督检查指明了方向。最近,省纪委监察厅出台了《关于发挥纪检监察职能,推动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意见》,其中对纪检监察机关发挥监督检查职能,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提出了明确要求。纪检监察机关要进一步增强政治意识、责任意识和忧患意识,紧紧围绕中央和省委关于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各项要求,深入开展监督检查,狠抓工作落实,使纪检监察工作不断适应新形势、完成新任务、开创新局面。
(三)加强监督检查,推动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是纪检监察机关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内在要求。科学发展观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基本内容和重要途径。近年来,在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中,科学发展的理念日益成为全党全社会的共识,并取得了显著成效。但我们也要清醒地认识到,在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方面,还存在一些不适应不符合的突出问题。比如,对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理解还不够深入、不够全面;一些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思想、作风、能力素质与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要求不适应;以牺牲环境资源为代价、粗放式的发展方式还未根本改变;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体制机制还不够健全等等。解决这些问题,既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需要广大党员干部的积极参与,也需要纪检监察机关加强监督检查,实现从注重增长速度的高速经济增长到注重提高经济增长质量与效益的适度、稳
定和持续增长,从外需带动型经济发展到内需拉动型经济发展,从技术引进依赖型经济到自主创新支撑型经济,从资源高耗型经济到资源节约型经济,从生产能力提高型经济到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型经济的历史转变。
二、围绕重点领域开展监督检查,认真解决热点难点问题
要坚持从实际出发,抓住重点领域开展监督检查,着力解决影响和制约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突出问题,切实提高工作的成效。
(一)紧紧围绕中央、省委促进科学发展政策措施落实情况开展监督检查。要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把监督检查延伸到中央、省委促进科学发展政策措施落实的各个领域和各个环节,督促各地各部门从发展理念、发展速度、发展措施上全面贯彻科学发展观,推动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当前,要重点加强五个方面的监督检查:一是加强对节能减排政策措施执行情况的监督检查,坚决抑制高耗能、高排放产业的增长,加快淘汰落后产能,大力发展循环经济,促进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二是加强对科技进步、人才保护各项政策措施落实情况的监督检查,督促各级政府加强对创新需求的引导和对创新活动的服务,形成有利于自主创新的良好环境;三是加强对产业结构调整各项政策措施落实情况的监督检查,着力发展现代产业体系、提高产业核心竞争力;四是加强对扩大消费需求各项政策措施落实情况的监督检查,促进投资结构调整优化,加快形成投资、消费、出口协调拉动经济增长新局面;五是加强对安全生产的监督检查,督促各地各部门严格执行安全生产方面的法律法
规,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
(二)紧紧围绕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开展监督检查。保障和改善民生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纪检监察机关要深入重点领域、重点部位开展监督检查,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要切实解决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督促有关部门着力解决就业、教育、医疗、住房、社保等方面严重损害群众利益的不正之风问题,以及食品药品安全、环境保护、土地征用、房屋拆迁、企业改制、安全生产等方面损害群众利益的问题。要协调有关部门加强对群众基本生活保障、农民增收减负、劳动力输出和转移、就业援助、城市特困群体救助和农村扶贫等民生政策落实情况的监督检查,让群众共享改革和发展成果。要切实加强社会建设。畅通和拓宽群众诉求渠道,认真受理群众来信来访和举报,加强矛盾纠纷排查,解决信访突出问题,积极协助党委、政府和有关部门做好预防和处置群体性事件工作,为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创造稳定的社会环境。督促各级各部门建立健全基本公共服务体系,促进就业和构建和谐劳动关系,合理调整收入分配关系,努力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健全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加快医疗卫生事业改革发展,全面做好人口工作,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切实维护社会和谐稳定,促进社会公平正义。
(三)紧紧围绕改善行政管理、提高行政效能开展监督检查。改善行政管理、提高行政效能,推动政府职能转变,是推动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关键。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一是要加强对行政决策、行政执行等施政过程和行政行为的监督检查。要督促建立和完善重大问题集体决策制度、专家咨询制度和评估制度、社会公示和听证制度、责任和决策后评价制度。二是要加强对行政效能建设情况的监督检查。要围绕提高政府执行力和服务水平,进一步加强对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各项工作的监督检查,切实纠正行政执法过程中存在的乱检查、乱罚款、滥收费等不依法行政的问题,规范行政自由裁量权,加大行政执法过错责任追究力度,优化经济发展软环境。三是要加强对市场配置资源情况的监督检查。重点对行政资源和社会公共资源,按照“能推向市场的一律推向市场”的原则,实行公开招投标制度,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四是要加强对干部作风建设情况的监督检查。要引导
广大党员干部艰苦奋斗、勤俭节约、求真务实、开拓进取,为基层服务、为企业服务、为群 众服务,提高工作效率和服务水平。
(四)紧紧围绕纠正和查处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违纪违规行为开展监督检查。严肃查处违背科学发展观、影响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违纪违规行为,是纪检监察机关服务、保障、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重要途径。当前,要坚决查处消极对待中央、省委关于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决策部署、结构调整不到位的行为;坚决查处瞎折腾、大呼隆搞“形象工程”、“政绩工程”的急功近利、浮躁冒进的行为。要深入开展治理商业贿赂专项工作,坚决查处工程建设、房地产开发、土地管理、资源开发等腐败易发多发领域的案件。要坚决纠正以牺牲环境和浪费资源为代价,换取一时经济增长的行为。坚决查处发生在领导机关和领导干部中滥用职权、贪污贿赂、腐化堕落、失职渎职的案件,严肃查处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利用行政审批、行政许可之机对企业和群众“吃、拿、卡、要”,谋取私利的案件,有效遏制腐败现象的滋生蔓延。同时,要认真执行《关于实行党政领导干部问责的暂行规定》,对违背科学发展观、影响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行为,要严格实施问责。
三、创新方式方法,提高监督检查工作水平
要着眼于促进监督检查工作规范化、制度化、科学化,不断创新方式方法,推动监督检查方式由粗放向精细转变、监督检查方法由突击性专项性整治向日常规范监管转变。
(一)既要当好“监督员”,又要当好“服务员”。纪检监察机关要把服务、保障和促进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作为党风廉政建设的重要内容,理直气壮地履行监督检查职能,督促各级领导干部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和正确政绩观,坚决防止和纠正违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政策和措施的错误行为,切实当好监督员。同时,面对新形势新任务的新要求,要善于做好角色转换,坚持把服 务与监督摆到同等重要的位置,不断创新监督检查工作机制,拓展监督检查领域和监督服务内容,当好服务员,更好地发挥纪检监察机关在推动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中的保障作用。要吃透上情,了解下情,结合实情,确定每一阶段监督检查的重点及目标任务,将通过监督检查发现的富有创新意义的经验和带有苗头性的问题,加以规律性研究,用于指导经济社会发展实践,为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提供参考依据。要以预防为主,进一步健全制度,完善机制,切实加强对党政机关工作人员的思想教育,使他们增强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全局、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自觉性和坚定性,避免违规行为的发生。
(二)既要强化行政推动,又要借助科技手段。一方面,要加强对监督检查工作的组织领导,坚持统分结合,完善监督检查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强化信息汇合、工作整合、力量聚合,整体推进;坚持上下结合,对一些区域性监督检查任务,注重整合系统内不同层级纪检监察机构的力量,上下联动,扎实推进;坚持权责结合,按照“谁主管、谁负责”、“谁检查、谁负责”的原则,加大责任追究力度,对监督检查工作落实不力、失职渎职的,严格追究,强力推进。另一方面,要积极探索新学科、新技术、新知识与监督检查有机结合的途径和手段,综合运用现代高科技手段和科学管理理念,将以信息技术、通信技术和网络技术等为代表的科技手段引入监督检查工作中,整合各方资源,形成目标、制度、过程、重点、舆论、群众监督有机统一的立体式网络监督检查体系,促进监督检查工作从分散向集中、事后向全程、柔性向刚性的转变。当前,要重点完善行政权力运行网络管理系统,对行政权力运行的有关规章制度和政策规定进行网络固化,实现刚性化的管理和监督。要完善综合电子监察系统,将行政审批、公共资金、公共资源交易、扩大内需项目、政务公开、行政效能等纳入监督检查范围,一旦出现违规行为,系统根据不同情况发出预警或给予黄牌、红牌警告,纪检监察机关据此进行调查处理。
(三)既要严格执纪执法,又要鼓励和保护改革创新。要建立健全中央、省委重大决策部署落实情况的定期检查、专项督查和纪律保障机制,坚决纠正有令不行、有禁不止行为,确保政令畅通。同时,要牢固树立“允许有失误,但不允许无作为;允许出偏差,但不允许
不改革;允许有不同意见,但不允许消极对待”的创业观,严格区分工作中的一般错误和违纪违法的界限,严格区分改革中因缺乏经验出现的失误和违纪违法的界限。对那些敢闯、敢干、敢试的干部,要理直气壮地支持他们干事创业,做他们的坚强后盾;对那些在推动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中勇于解放思想、敢于开拓创新而出现失误的干部,要帮助总结教训、支持大胆工作;对那些受到诬告陷害的党员干部,要及时澄清是非,主持公道,保护他们的积极性;对那些专搞内耗、自己不干事又对干事创业者说三道
四、评头论足的,要严肃批评教育,情节严重的,要追究纪律责任。
(四)既要抓好绩效考核,又要抓好成果运用。要分类制定监督检查绩效考评标准,采取自我评价、民主评议、组织考评、定量定性相结合、静态与动态相统一等办法,针对监督检查目标任务完成情况、工作质量和工作效率、服务措施和服务态度等内容,科学评价纪检监察机关开展监督检查工作的绩效。要加强奖励惩处,对监督检查中发现的先进典型和经验,要认真总结推广。对发现的相关问题,要督促进行整改;涉及违纪违法的,要严肃查处。要把监督检查工作纳入对被检查单位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考核和领导干部目标责任考核范围,作为单位评先评优和干部选拔任用、考核的重要依据,引导各地各单位及其领导干部树立与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相适应的政绩观。
5.建设生态文明与转变农业发展方式 篇五
周淑景
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生态环境建设被提到了国家总体发展战略高度。2010年,中央1号文件又将“提高现代农业装备水平,促进农业发展方式转变”作为文件的重要内容之一,并要求把发展现代农业作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大任务。如何转变农业农村发展方式,直接关系到我国未来农业发展和全面建设生态文明进程。下面,我从以下几个方面阐述我的观点:
一、建设生态文明的意义
人类文明的发展经历了原始文明、农业文明和工业文明三个阶段。目前人类文明正处于从工业文明向生态文明过渡阶段。生态文明就是以生态产业为主要特征的文明形态,包含三个重要特征:较高的环保意识,可持续的经济发展模式,更加公正合理的社会制度。
农业与自然有着天然的联系,可以说农业就是一种生态产业。作为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物质基础,农业的发展大体经历了三个阶段:原始农业、传统农业和现代农业阶段。原始农业和传统农业效率低下。工业革命以来,科技进步的成果使农业逐渐摆脱了对大自然的依赖,摆脱了传统的靠天吃饭、效率低下问题,迎来的是工业化农业,其农业发展模式是高投入、高产出,以机械化、化学化为基本特征,大量使用化肥、农药等农业投入品。工业化农业的出现改变了全球粮食供应紧张状况、在消除饥饿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但是也带来了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如:土壤肥力下降、面源污染问题突出、生物多样性下降、高能耗和高成本。随着生态危机的出现,农业的发展与生态环境的联系越来越紧,现代农业的发展对生态环境的变动、生态资源丰富程度的依赖越来越强。建设农业生态文明对于中华文明的继承和发扬光大具有重要意义。
农业生态文明建设的核心内容是在提高人们的生态意识和文明素质的基础上,农业生产自觉遵循自然生态环境系统和社会生态系统原理,运用高新科技,积极改善和优化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与社会的关系、人与人的关系。其中改善和优化人与自然的关系是基础。农业生态文明是遵循生态经济规律,将环境与生态目标融合到现代农业之中,在市场经济和全球一体化背景下,发展节约资源能源和生态友好型农业。
二、农业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
改革开放以来,农村社会事业快速发展。但是,落后的农业生产生活方式和农村经济发展方式,不仅导致了有限的农业资源浪费严重,而且使本来日趋恶化的农业生态环境问题更加突出。一是耕地资源日趋短缺。由于城镇化、工业化建设速度加快,加上以高速公路为主的基础设施建设大量占用耕地,基本农田呈递减之势。二是水资源问题突出。部分地区农村饮水存在着严重不安全问题。三是农业面源污染加剧。超量和不合理使用农药、化肥、农膜造成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四是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率低。
三、转变农业农村生产生活方式,切实解决农业农村环境问题。
农业环境问题产生的根源在于农业生产方式和农民生活方式不合理,农药、化肥、农膜等农业投入品使用量降不下来,生产生活废弃物循环不起来。因此,农业农村环境问题,既不能单用农村卫生工程来解决,也不能依靠单一的环境整治措施来解决,而必须创新思路,把污染问题解决在生产生活单元内部,把环境保护与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结合起来,用效益吸引农民自觉参与。一方面,不能
走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而是通过建立清洁生产生活方式,从生产生活源头抓起,减少外部投入品使用量、减少污染物排放量。另一方面,就是要三位一体推进“生产、生活、生态”。农村环境治理与城镇环境治理有一个主要的不同,农业生产场地与农民居住场所紧密相连。如果孤立地对待农业、农村环境问题,治理起来必将是事倍功半,因此,治理过程中,必须把农业生产、农民生活、农村生态有机整合在一起。第三,就是要通过循环方式,资源化利用农作物秸秆、畜禽粪便、生活垃圾和污水,把废弃物作为农业生产肥源,既能从根本上解决污染物的去向问题,又可以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从我们实施的农村清洁工程示范效果来看,通过推广应用一系列清洁生产生活技术,示范村的农药、化肥用量减少20%以上,生活垃圾、污水、农作物秸秆、人畜粪便处理利用率达到90%以上,大大节省成本,有力地促进了农业农村生产生活方式的转变。
四,几点体会
一是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必须进一步提高对环境问题的认识。农村环境脏乱差的主要根源是农业生产生活方式不合理,在进行农村环境整治时,既要注重改善农业生产和农村生活环境,更要注重引导转变农业生产和农民生活方式。
二是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必须进一步探索循环农业发展模式。在已有的循环农业发展模式基础上,探索土地养分综合管理模式。完整的营养循环是农业生态系统健康的重要保障,也是实现农业又好又快发展的关键。中国传统农业在世界上被誉为“无废弃物的农业”。但近几十年来,由于种种原因,打破了农田植物、畜禽粪便、人类生活废弃物之间的物质营养循环链条,由此带来了资源的浪费。根据本市实际,设想通过以县市区或乡镇为单元,统筹考虑人—畜禽—土地养分平衡,从养分资源综合管理角度重塑农业生态系统中的养分循环链条,这是解决我市当前农业资源环境问题,实现我市农业又好又快发展的重要途径。因循这种
思路,结合污染源普查情况,一个单元内,要对整个种植业、养殖业、农产品产出的氮、磷元素的平衡进行匡算,建立生产档案,按照清洁生产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的总体思路,尽可能地将单元内自身的养分进行循环利用,既可以降低化肥使用量,也可以减少农业面源污染。此外,还可以培肥地力、降低生产成本、提高农产品品质。
6.江苏建设用地“点供”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纪实 篇六
提振精神书华章
豫 轩
(一)人无精神不振,国无精神不兴。建设中原经济区的伟大事业,召唤起脚踏实地、埋头苦干、加快崛起、推动振兴的实际行动,铸就着解放思想、改革创新、锐意进取、奋发有为的时代精神。
(二)精神是文化的生命,民族的灵魂,人性的根本,是社会和历史发展的活力所在。有了精神,人才能真正摆脱浑浑噩噩,避免碌碌无为,才能在历史长河永无宁息的推移交替中超越浮浮沉沉的命运,创造骄人的业绩,实现美好的愿景。
建设中原经济区是富民之路、强省之道,事关河南未来的发展,事关亿万人民的福祉,迫切需要调动全省人民共同参与、共襄大业。准确站位、主动融入、发挥优势、积极作为,提升全省人民的精神力量,凝聚推动发展的强大合力,宣传思想文化战线责无旁贷,任重道远。
(三)胡锦涛总书记在“七一”重要讲话中指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马克思主义政党思想精神上的旗帜。在前进道路上,我们要坚持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
(四)宣传思想文化工作,说到底是做人的工作,是在精神领域搞建设。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近年来,在省委的坚强领导下,全省人民团结奋斗、顽强拼搏,我省综合实力不断提升,社会事业蓬勃发展,城乡面貌明显改观,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取得这些成就,离不开理论的武装、舆论的引导、观念的更新、文化的熏陶、精神的支撑、氛围的营造。一句话,离不开全省宣传思想文化工作者的共同努力,离不开宣传思想文化工作重要作用的充分发挥。
(五)时针指向21世纪,经济全球化浪潮惊涛拍岸,中国面临经济社会双转型,宣传思想文化工作面临多重考验。
观思潮,社会思想文化多元多样多变的趋势更加明显,世界范围内思想领域交流交融交锋势头更加强劲,思想理论领域更加活跃,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的任务更加繁重。
析矛盾,当前的经济基础、体制环境、社会条件发生着深刻变化,不同社会群体的利益诉求呈现多样性,社会矛盾尤其是“两难”问题呈现复杂性,统一思想意志的任务具有艰巨性,促进和谐稳定的工作具有长期性。
看媒体,互联网、手机等新兴媒体迅猛发展,信息传播渠道日益多样便捷,占领宣传主阵地、掌握引导主动权是我们面临的重大考验。
(六)当前,我们面临着“四大危险”,其中精神懈怠的危险居于首位。
有的人缺乏主人翁精神,责任意识弱化,情绪上萎靡不振,工作上不求作为,习惯于四平八稳,满足于维持现状,工作打不开局面,事业创不出新路;
有的人能力不足、本领不强,不善于谋划、不注重运作,抓不住发展机遇,理不清发展思路,提不出发展举措,贻误战机,影响全局;
有的人理想信念不牢,对过去的成就视而不见,对当前的状况牢骚满腹,对未来的发展信心不足,消极情绪大,彷徨观望多;
有的人价值取向扭曲,目迷五色,道德沦丧,贪图享乐,骄奢淫逸,出现了一定程度的道德滑坡和行为失范;
还有一些人患得患失、自私自利,一事当前,为己盘算,把职位当筹码,把权力当资本,大搞权钱交易,甚至不惜以身试法,走上犯罪道路。
(七)从实际工作看,一些地方和单位理论宣传教育创新不够、形式不活,一味照搬照抄、空洞说教,局限于“我说你听”,难以引起共鸣,收不到应有效果;
面对突发事件易发、多发的新形势,缺乏足够的准备,不能自如地应对,掌控能力有限,造成工作被动;
一些精神文化产品偏离生活主流,不符合人民群众意愿,一味迎合低级趣味,“庸俗、低俗、媚俗”的现象比较突出;
有的地方和单位对精神文明创建活动作片面理解,简单应付,只图外在形式,忽视思想内涵,重“表”不重“里”,见物不见人,起不到应有的育人作用。
(八)用领导方式转变加快发展方式转变,坚持把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文化需求作为文化工作的着力点,使主流价值观真正入情入理,入脑入心,是宣传思想文化战线面临的一项紧迫而重大的任务。
人民群众拥有提供更多优秀的精神文化产品,丰富精神世界,陶冶情操心灵;
不同群体需要畅通更多的意愿表达渠道,有效保障知情权、表达权、监督权;
经济转型要求注入更多的先进文化因子,以人为本,诚实守信,提高发展层次,享受发展成果;
社会管理亟待完善更多利益保障机制,统筹协调,化解矛盾,营造公平正义、和谐有序的氛围。
(九)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
我省思想宣传文化工作紧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不断提高公民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培养高尚的人格,形成积极健康的精神追求,打牢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
扎实推进“科学理论进基层”、学习型党组织建设等活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更加深入人心,广大党员干部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自觉性、坚定性明显增强。坚持把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作为中心环节,深入推进思想道德建设主题实践活动,树立宣传了李文祥、谢延信、洪战辉等一大批先进典型,起到了重要的榜样示范作用。
“舆论导向正确,利党利国利民;舆论导向错误,误党误国误民。”坚持团结稳定鼓劲、正面宣传为主,唱响主旋律,打好主动仗,精心组织重大主题宣传活动,积极破解正面报道难、典型宣传难、舆论监督难、新闻创新难,新闻宣传的吸引力、感染力和影响力不断增强。
积极推动中原文化“走出去”,以文交友、以文招商,中原文化的美誉度、影响力进一步扩大,一个蒸蒸日上、正在崛起的新河南展现在国人世人面前。深化拓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深入推进 “文明中原系列行动”,公民文明素质和城乡文明程度得到全面提升。
大力实施文化强省战略,积极稳妥地推进文化体制改革,文艺精品创作生产硕果累累,文化产业亮点纷呈,公共文化服务能力大幅提升,全省人民的精神文化生活进一步丰富。
(十)汇聚天地之中群贤毕至共谋中原崛起国之方略,仰俯天地之大亿众一心合力华夏祖地理应先行。
围绕建设中原经济区的大思路、大战略,全省宣传思想文化战线主动作为、加强运作,组织召开一系列座谈会、研讨会,举办“中原经济区建设高层论坛”,国内一批顶级专家学者为中原经济区建言献策,起到了重要参谋作用。
组织广播、电视、报纸以及互联网等新兴媒体,全方位、多角度、立体化跟踪报道、深入解读,形成了全省共识,扩大了群众基础,产生了全国影响,为推动中原经济区上升为国家战略提供了有力的舆论支持和智力支撑。
围绕“用领导方式转变加快发展方式转变”、“建设中原经济区关键在做”等,组织全省各级各类媒体进行全媒体联动宣传,形成规模,造出声势,被誉为“一次构建舆论引导新格局的有益尝试”。
中原经济区从战略构想到“国之方略”,不到一年时间,速度之快、影响令人称奇,宣传思想文化战线发挥了重要作用,彰显了重要地位。
(十一)提升精神力量需要科学理论来武装。
思想是个总开关。要坚持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党员、教育群众,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激励人民,用“富民强省”的奋斗目标凝聚人心,形成推动河南改革发展的强大洪流。以领导干部为重点,扎实推进学习型党组织建设,不断增强用科学理论指导实践、推动工作的成效。要充分挖掘不同阶层、不同群体所蕴涵的积极向上的思想精神,形成思想共识,凝聚精神力量。
要着眼建设中原经济区的伟大实践,抓住事关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问题,进行新的理论探索、作出新的理论概括,充分发挥社科理论队伍“思想库”、“智囊团”作用,为中原经济区建设提供更加有力的智力支持。
(十二)提升精神力量需要正确舆论来引导。
要把新闻宣传放到中原崛起的全局中来认识、来谋划,大力宣传河南的发展思路和优势条件,宣传用领导方式转变加快发展方式转变的生动实践,形成好的宣传导向,凝聚全省人民的共识合力,使新闻媒体成为第一信息源、第一监督源、第一疏导源、第一给力源、第一形象源。着力提高各级党委政府与媒体打交道的能力,做到善待媒体、善用媒体、善管媒体。
进一步完善突发事件新闻报道机制,在重大问题上不缺位,在关键时刻不失语。要着眼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长远利益、具体利益、现实利益,把民生更好地体现在宣传报道之中。要以提高网上舆论掌控能力为重点,积极拓展媒体发展空间,强化新兴媒体建设、运用和管理,进一步加强和完善信息网络管理,提高对虚拟社会的管理水平,健全网上舆论引导机制,使互联网成为传播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沿阵地、提供公共文化服务的有效平台、促进人们精神生活健康发展的广阔空间。
(十三)提升精神力量需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来统领。
大力倡导公民基本道德规范,深入宣传“八荣八耻”的社会主义荣辱观,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建设。大力弘扬愚公移山精神、焦裕禄精神、红旗渠精神和“三平”精神,弘扬河南人民大局、大义、大仁、大气的优良传统,树立河南人民“普普通通、踏踏实实、不畏艰险、侠肝义胆、包容宽厚、忍辱负重、自尊自强、能拼会赢”的良好形象。要注重发现群众身边的英雄,树立一批立得住、叫得响、传得开的“平民典型”,引导广大干部群众择善而从、见贤思齐。
要深化拓展道德实践活动和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引导人们在广泛参与中陶冶情操、提高素质、完善人格。各级党员领导干部要率先垂范、以身作则,自觉做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倡导者、实践者。
(十四)提升精神力量需要先进文化来引领。
文化是根,是民族之根、文明之根、发展之根;文化是魂,是民族之魂、人类之魂、发展之魂;文化是力,是推动力、凝聚力、提升力;文化是效,是效益、效应、效果。建设中原经济区呼唤文化的蓬勃发展,必须以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丰厚的历史文化是河南发展最重要的优势之一。要充分发挥中原文化“深、厚、重、实”的特点,以打造华夏历史文明传承创新区为载体,打响黄帝文化、黄河文化、姓氏文化、武术文化为代表的知名文化品牌,让河南真正成为炎黄子孙的寻根圣地、心灵故乡和精神家园。要加强对精神文化产品创作生产的引导,大力发展先进文化,支持健康有益文化,努力改造落后文化,坚决抵制腐朽文化。
(十五)越是信息爆炸,众说纷纭,越需要价值引领,守望理想;越是渠道多样,鱼龙混杂,越需要慧眼识真,筑牢堤岗;越是风云变幻,困惑迷茫,越需要坚定方向,科学导航。
面对过去,我们越来越看重的是精神的弘扬;面对现在,我们越来越感受的是精神的坚强;面对未来,我们越来越相信的是精神的力量。
面向未来,我们将不断改革创新,利用科技发展最新成果,扩大覆盖面,增强影响力,努力使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
面向未来,我们将始终立足河南省情,时刻关注河南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新突破、新气象、新跨越,永远与伟大时代同行。
面向未来,我们将会努力构建导向正确、定位明确、特色鲜明、功能互补、覆盖广泛的舆论引导新格局。
面向未来,我们将继续推进产业发展,壮大文化实力,充分利用好中原的文化优势,使文化在中原经济区建设中发挥更好更大的作用。
(十六)只有凝聚精气神,才能推动大发展。
7.江苏建设用地“点供”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纪实 篇七
——江苏省基层组织建设纪实
“5天的专题调研,我们走访了8所学校、幼儿园,分别召开政府、教师、学生、家长座谈会,实地察看了10条接送学生线路,为启动实施农村校车安全工程掌握了第一手的资料。我们带回了乡亲们的期盼,也带回了沉甸甸的责任„„”
这是江苏省教育厅副巡视员步锦昆今年4月到江苏句容驻点调研后撰写的“民情日记”,而他只是江苏省万余名各级领导干部下基层推进基层组织建设活动中的一员。
今年以来,江苏以“强组织、增活力,创先争优促发展”为主题,以“夯实基层基础、帮助基层解难题办实事”为基层组织建设年的重要内容,紧密结合领导干部下基层“三解三促”活动,落实“深入听、切实帮、有效促”等一系列举措,为全面建成更高水平小康社会、开启基本实现现代化新征程提供坚强组织保证。
截至目前,全省各级领导干部已在基层建立联系点2.8万多个,走访困难群众30多万户,解决实际问题10余万个。
找准突破口:沉到基层“三解三促”
“科学发展向上攀登,联系群众向下扎根,江苏为实现‘两个率先’制定了领导干部下基层‘了解民情民意、破解发展难题、化解社会矛盾,促进干群关系
融洽、促进基层发展稳定、促进机关作风转变’的‘三解三促’长期制度。”江苏省委对领导干部下基层“三解三促”活动中的“为什么要下”、“能不能下”、“怎么下”、“下去干什么”等一系列问题提出了具体而明确的要求。
群众有什么新期盼?决策如何更加符合民意?4月6日至10日,省委书记罗志军深入泗洪县上塘镇垫湖村驻点调研,住农家屋、吃农家饭,先后走访20多家农户以及10多名老党员、离任村干部和生活困难群众,与村里的个体私营企业主、种养大户座谈交流,考察村党群服务中心、社区卫生服务站、自来水厂、村小学等,听取群众真实想法,研究加快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加强基层组织建设的思路办法,帮助基层解决实际问题。
不打招呼,不搞层层陪同,不事先踩点。这么多的领导干部下到基层、住到农家,这么近的距离与领导干部直接接触,给基层群众带来的不只是意外,还有更多的惊喜,更多的期盼。参加调研的领导同志对基层经济社会发展中存在的矛盾和问题不回避、不推诿,坚持到矛盾大、困难多、经济薄弱的地方去。涉农部门干部大多选择到苏北经济欠发达的乡村,帮助研究解决制约新农村建设的突出矛盾和问题;经济综合部门大多选择到困难企业去,帮助研究加快企业转型升级的对策措施;政法部门围绕平安江苏建设,选择薄弱地区、薄弱环节深入调研;环保部门坚持到化工园区,“解剖麻雀”,寻求解决环境污染问题的对策。江苏把领导干部下基层抓基层、直接联系服务群众作为基层组织建设年的重要内容,推动工作重心下移、服务资源下沉,切实为基层办实事解难题。
江苏省委出台专门意见,对市县领导干部下基层直接联系服务群众作出明确规定,确保县处级以上党政领导干部参与全覆盖、所有村(社区)联系全覆盖、有重点信访案件地区落实领导包案全覆盖。
目前全省各级领导干部深入960多个乡镇、330多个街道、1.6万多个行政村和5000多个社区,传达中央精神、掌握基层情况、发动党员群众,努力构建零距离、全覆盖的党群干群联系网络。
农民刁友生说:“你们从上面来,就说明心里惦记着我们,和你们面对面说说话,拉拉呱,说了那么多心里话,感到心里畅快多了。”
集中力量抓支部:薄弱村党组织转化升级
“基础不牢,地动山摇”。江苏把薄弱村党组织转化提升作为基层组织建设年的重要着力点,从5月起,集中开展“百日攻坚千村升级”行动,扎实推进全省1516个薄弱村党组织整改提高,取得积极成效,目前已有1241个实现晋位升级。
强班子,抓头雁,关键在于激发内在活力。江苏坚持把选优配强村级班子特别是村党组织书记作为薄弱村整改的关键,采取精选育、严管理、重激励等措施,助推薄弱村转化发展。
江苏省级机关抽调182名干部到薄弱村进行挂钩帮扶,南通、徐州等地从市县乡机关选派1250名政治素质强、发展能力强的优秀干部到薄弱村任书记或“第一书记”,帮助抓班子、带队伍、促发展。
如何激励村干部干事创业?江苏在全省推行村书记星级化考评机制,引导村书记常态争先。实行省市县三级联动,对所有薄弱村党组织书记开展集中轮训。镇江市举办薄弱村党组织书记“双拓展”培训班,帮助211个薄弱村党组织书记开阔思路,提升能力,激发干劲。
拓思路,抓增收,重在促进富民强村。针对薄弱村普遍存在的经济基础薄弱、发展思路不清、致富门路不广等问题,江苏在加大资金、项目等投入的同时,积极引导薄弱村挖掘自身优势,调整产业结构,多渠道培育财源,找准村级发展的好路子。
省财政在保证每村每年12万元运转经费基础上,继去年投入5000万元,今年又追加7500万元,重点扶持经济薄弱村发展壮大集体经济,确保到今年底苏南、苏中、苏北地区村级集体经营性年收入分别达到50万元、20万元和10万元以上。南京市财政拿出2亿元,为189个年经营性收入不满30万元的村,在区县开发区、镇街工业集中区建设每村5000平方米的标准厂房,出租经营收益归村集体所有,打造村级发展新引擎。
江苏在全省推行“党支部+合作社(协会)+农户”的党建富民产业模式,开展“党建强社、合作富民”主题活动,各地农村党员干部领办创办农民专业合作组织2.1万个,带活180多个经济薄弱村,辐射带动60万农民群众增收致富。常熟市通过“支部+专业合作组织”形式将党的组织建在产业链上,把党员培养成致富能手,把致富能手培养成党员,进一步带动农民致富。
碧溪新区新苑村采取和周边6个村抱团发展的模式,集中资金建造的标准厂房已全部启用,村党总支以此为契机,通过公司化经营,市场化运作,找到村级经济新的增长点,顺利实现晋位升级。目前常熟市216个农村基层党组织晋位升级比例达99.5%。
江苏各地每个薄弱村党组织建立一项以上务实管用制度。张家港市“网上村委会”,将村级重要事务和服务管理事项在网上公开;淮安市完善农村“党群议事会”制度,推行“阳光议事六步法”,拓宽党员群众参政议政渠道。
破解几个难题:创新党建引领基层
“基层组织建设年要取得实效、受到群众欢迎,必须用创新之举,着力解决几个基层党建的难题。”江苏省委组织部部长杨新力说。
基层组织建设年启动以来,江苏探索创新基层党组织的设置方式、基层党建机制和方法,实施非公企业党建创新工程和大学生党员素质工程,扩大党组织和党的工作覆盖面。
江苏在全省建立非公企业发展党员、方法引领、党群共建、目标考核“四个常态化”机制,整体推进非公企业党组织组建工作。仅在创先争优活动中,江苏新组建党组织的非公企业有2.71万家,列全国第一。截至目前,全省有26万户非公企业建立党组织,占非公企业总数超过90%。
为了大规模培训非公企业党组织书记,江苏采取“省级示范+市、县联动”方式,着力打造“服务发展能力强、凝聚职工能力强”的非公企业“双强型”党组织书记队伍,培训非公企业党组织书记4万多名。
江苏集中推出红豆、沙钢、苏宁电器、雨润四个企业的党建创新工作范例,着力解决非公企业党建做什么、为什么做、靠谁做、何时做、怎么做等问题。为了解决企业党组织管理层级与企业规模影响不相匹配、党建工作缺乏有效指导等问题,江苏建立大型非公企业党组织由上级组织部门与企业所在地党委双重管理模式,全省已有245家大型非公企业党组织列入省、市组织部门双重管理。作为在校大学生最多的省份之一,江苏高度重视大学生党建工作,将“大学生党员素质工程”作为基础工程,严把入口关。省委组织部对一些高校实行大学生党员发展公示制、票决制、预备党员转正答辩制的做法进行规范完善,制定《江
苏省大学生党员发展工作“三投票三公示一答辩”实施办法》在全省高校全面推行。
实行“三投票三公示一答辩”制度不但规范了程序,增强了发展党员工作的科学性,也强化了监督,提高了发展党员工作的公信度。淮阴师范学院文学院党支部书记陈红说:“无记名投票有效防止了以往‘面子举手’、‘人情举手’、‘随大流举手’、‘不情愿举手’现象发生,更好地保障了党员民主权利。”
经过组织和民意层层考验,也增强了大学生党员的党性意识。江苏海事学院刚参加转正答辩的褚培培同学深有体会:“经过‘过五关斩六将’,自己光荣地成为一名党员,这个过程既是对自己的综合考核,也是一次严格的党性锻炼,使自己的责任感、使命感更加强烈。”
8.江苏建设用地“点供”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纪实 篇八
作者:卢展工
编者按 6月3日《人民日报》、6月4日《河南日报》刊发了省委书记卢展工的署名文章《用领导方式转变加快发展方式转变》。文章发表后,立即在我集团引起强烈反响。文章着重围绕 “发展目的必须明确、头脑清醒至关重要、正确思路应当持续、方式方法亟待改进”等四个方面进行论述,高屋建瓴,思想深刻,分析透彻,观点鲜活,对于加快集团公司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具有很强的指导意义和实践意义。为方便广大干部员工学习,本报特予以转发。
破解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矛盾和问题,根本途径在于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
加快转变讲起来很简单,做起来不容易。讲转变,首先要从党委、政府和领导干部转变开始,思考自己怎么转、怎么做。
发展目的必须明确。发展为了什么?以人为本、为民惠民。为民不是一句空话,需要我们在具体的发展实践中体现对人民负责。比如,领导干部比较关注GDP,但老百姓不太关心;领导干部比较关心产值,甚至少数人认为环境、资源问题可以放一下,但老百姓却不赞成。个别干部比较喜欢拍脑袋、大呼隆、一风吹、一刀切,一会儿一个思路、一会儿一个战略,但基层干部怎么想?老百姓怎么想?有多少东西老百姓能够记得住?所以,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问题,与人民群众切身利益有关的问题,正是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中需要认真研究和加以解决的问题。
头脑清醒至关重要。一方面,要清醒认识经济社会发展中存在的矛盾和问题。群众可以多看成绩、多看好的一面,领导干部则要更多地看问题、看不足,更多地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现在个别地方好像颠倒过来了,一些领导干部经常看到成绩,自己说自己做得很好;而群众经常看到存在问题,对所谓的政绩不一定认可。另一方面,要清醒认识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长期性、艰巨性、复杂性,按照中央部署结合河南实际有序、持续地推动经济发展方式加快转变,始终持续加快转变的力度和韧劲,做到不动摇、不懈怠、不刮风、不呼隆、不折腾。
正确思路应当持续。河南这些年来一直在走不以牺牲农业和粮食为代价,“三化”协调推进科学发展、中原崛起的新路子。实践证明这条路子是正确的,正确的思路就要坚定地往前推进。思路太多是不成熟的表现,思路多变是急功近利的表现,思路不持续会使基层无所适从,难以统一思想、形成合力。要坚持重基础、重集思广益、重科学决策,始终围绕中原崛起、河南振兴、“三化”协调发展、推进“两大跨越”等战略方针来研究,以思路的持续确保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持续推进。
方式方法亟待改进。我国已经初步建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现在的关键是宏观调控、中微观管理以及具体运行机制要跟上,切实体现尊重市场主体,体现尊重规律,体现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劳动、尊重创造。从领导层面来讲,要讲究有所为有所不为。现在有些事情,“为”就是“不为”,做了很多事情,没有起作用甚至起了副作用,做了等于没做;“不为”就是“为”,很多事情尊重规律、不去干预不去做,反而会收到很好的效果。要多在运作上下功夫,坚持“三具两基一抓手”,使中央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决策部署得到落实、见到实效。“三具”,就是做任何事情一具体就突破、一具体就深入、一具体就落实;“两基”,就是切实抓好基层、打好基础,这项工作很重要,是最难的,也是最需要持续、最需要韧劲的;“一抓手”,就是把实施项目带动作为抓手,围绕项目建设形成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合力。总之,领导干部要跟上中央决策的步伐、适应加快转变的要求,认真研究转变政府职能、转变领导方式、转变工作方法的问题,做到谋划多一点、服务多一点、创造条件多一点、依法依规多一点、求实求效多一点,真正肩负起加快转变的领导责任,在创新中提高领导水平。
【江苏建设用地“点供”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纪实】推荐阅读:
建设生态文明与转变农业发展方式08-24
江苏建设工程合同12-13
江苏省政府信息化建设06-19
以发展和谐文化推动和谐阿坝建设07-10
突出“三个重点”推动城市建设协调发展10-20
江苏省建设项目职业卫生三同时监督管理办法(试行)-2号令11-07
创新推动农信社三大工程建设 服务农村经济08-13
以服务文化建设为载体 推动图书馆科学发展09-02
我县美丽乡村建设纪实07-07
关于江苏省江阴市经济社会发展调查的报告09-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