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地理气候特征

2024-10-21

高考地理气候特征(精选13篇)

1.高考地理气候特征 篇一

气候的成因

气候特征一般涉及一个地方长时间的气温与降水,所以影响气温和降水的因素都可以成为影响气候的因素。每一种气候的成因都是多个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但具体细节到某个地方的某一种气候类型时,可以找出其主要影响因素。(其实很多地理题都可以这么去理解,例如整个河流的补给是多样的,但具体某个河段某个季节却以某种特定的补给为主;农业区位因素是多样的,但具体某个地方的某种农业布局却可以找到其主要成因……)

1.纬度

纬度越高,温度越低。因为纬度不同,咱们可以将气候粗略分为热带气候(热带雨林、热带草原、热带季风、热带沙漠)、亚热带气候(地中海、亚热带季风)、温带气候(温度季风、温带大陆、温带海洋)、寒带气候(冰原、苔原)。

2.大气环流

影响气候的最最重要的因素。

 单一气压带控制:

常年受副热带高压控制形成热带沙漠气候。

常年受赤道低压带控制形成热带雨林气候。

 单一风带控制:

常年受低纬信风带控制可形成热带沙漠气候。

常年受中纬西风带控制形成温带海洋气候。

 气压带风带交替控制:

赤道低压带与低纬信风带交替影响形成热带草原气候。

副热带高压带与中纬西风交替控制形成地中海气候。

 季风影响:

东亚季风是因海陆热力性质形成的,南亚季风既有海陆热力性质的作用,也有气压带风带季节移动的作用。季风气候在大陆东岸常见。

答气候成因时,东亚季风是因为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南亚季风是海陆热力性质差异与气压带风带的季节移动共同作用。

热带季风气候、亚热带季风气候、温带季风气候

3.海陆位置

越靠近海洋,温差越小,降水越丰富。温带大陆气候主要成因是深居大陆内部。

4.地形

地势高低:东非高原与刚果盆地在一个纬度,但因为海拔较高降水偏少,形成热带草原气候。青藏高原因为海拔实在太高,只好形成了高原山地气候。

山脉:马达加斯加岛因为山脉的影响东岸形成热带雨林,西部是热带草原。南美中高纬度地区受安第斯山脉影响,山脉西部温带海洋气候,山脉东部却是温带大陆气候。

5.洋流

暖流增温增湿,寒流降温减湿。

澳大利亚东北部、巴西东南部、马达加斯加岛东部的热带雨林气候受暖流影响。

欧洲北部、北美阿拉斯加的温带海洋气候受暖流影响。

秘鲁沿岸、澳大利亚西部、非洲西部、美国和墨西哥西部的热带沙漠气候受寒流影响。

你想要的特殊的气候成因主要是受地形和洋流的影响。但统一整理一下,看看还有什么不明确的地方。其他可能影响局地气候的成因包括什么湿地调节、城市热岛、火山爆发啊什么的,小范围小问题,遇到题目一看便知。

可以简单思考思考:为什么孟加拉国多洪涝灾害?台湾东部降水比西部多,为什么?红海两岸常年高温干燥的原因?中亚的气候成因?

2.高考地理气候特征 篇二

一、2013 年至2015 年地理高考试题中地质地貌试题的分值统计

( 一) 近三年地质地貌试题各类题型的分值统计

2013 年至2015 年这44 套地理高考试卷的题型可分为三种: 第I卷 ( 选择题) 、第II卷 ( 非选择题) 和选做题 ( 非选择题) 。表1.1 是2013 年至2015 年地质地貌类试题三类题型的分值统计。由表可知: 近三年的地理高考试题对地质地貌相关知识点的考查主要分布在选择题中, 第II卷和选做题对地质地貌的考查相对较少。这主要是由于选择题能以较低的分值考查学生对较宽范围知识内容的掌握情况, 且客观性较强。

( 二) 近三年地理高考试题对地质地貌知识点考查的分值统计

通过对近三年44 套高考地理试题进行分析, 其中共88 题考查到地质地貌, 所考查的知识点可归纳为四个部分: 内力作用及地貌、外力作用及地貌、岩石圈物质及循环和地质地貌灾害 ( 综合类试题表示题目和选项考查了多个知识点) 。表1. 2 是2013 年至2015 年地理高考试题中地质地貌知识点的分值统计情况。

由表1. 2 可知, 2013 年至2015 年这三年间, 地理高考试题对地质地貌知识点的考查频率起伏不大、2015 年相对较少, 而且对知识点的考查主要在地质作用及地貌, 平均每年为88. 7 分, 其中外力作用及地貌占62. 7 分; 其次为地质地貌灾害, 平均每年为33.3 分; 对岩石圈物质及循环的考查相对较少。

值得一提的是, 选做题对地质地貌灾害的考查与选择题对地质地貌灾害的考查有所区别: 选择题考查对地质地貌灾害的认识与防御, 而选做题着重于地质地貌灾害的成因及危害分析。

二、2013 年至2015 年地理高考中地质地貌试题的特征

通过对2013 年至2015 年地理高考中88 道地质地貌类试题的分析与归纳, 可以发现其中的特征。

( 一) 着重考查学生对地理图表的综合分析能力

地图是地理学科的第二语言, 地理试题离不开地理图表。据统计, 在近三年的88 道地质地貌试题中, 只有6 道题是纯文字信息题; 有75 道是根据题中的图表获取相关信息, 剩余的7 道题则需要把文字信息转换为图。这些图主要包括地质剖面图、区域地形图、地质地貌示意图等。

( 二) 突出对地理基础知识的考查

从上面的统计及分析可以看出, 2013 年至2015 年这三年高考对地质地貌的考查主要集中于内力作用及地貌、外力作用及地貌 ( 尤其是河流地貌) 、岩石圈物质循环、地质地貌灾害这四个方面, 而这四个方面恰好是地质地貌中的基础知识点, 也是地理教材 ( 人教版) 中的重要内容。除此之外, 近三年高考题中还有部分试题涉及到岩溶地貌、冰川地貌、风力地貌等知识点, 这是对外力作用及地貌内容的拓展。

( 三) 注重地理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在统计的地质地貌试题中, 有5 道是考查码头、房屋、陵墓等的选址问题, 实际上考查的是地质地貌的基础知识。这就需要学生把所学的地质地貌知识灵活地应用于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

三、对教学的启示及建议

研究历年高考试题具有较高的价值, 对教学具有指导意义。通过对近三年地质地貌试题的分析, 可以对高中地理教学提出相关建议。

( 一) 注重新课标全国卷的命题走向

地理的课程标准是教师进行教学的蓝本, 也包含了地理高考的基本走向。随着课程的改革, 课程标准对教师、对学生的要求也在变化。因此, 对新课程标准的解读是教学的前提, 地理教师应该运用新课程标准的基本要求来指导教学, 从而更好地为教学服务。

据统计, 2015 年有19 个省份参加新课标全国卷地理高考, 而2016 年将增加至26 个省份, 新增省份包括四川、重庆、广东、福建等[1]。因此, 地理教师注重对地理新课标全国卷中命题走向的研究具有重大意义。

( 二) 培养学生分析图表的能力

地理试题往往以图表为载体呈现地理信息, 因此学生需要有较强的分析图表的能力: 第一、地理空间位置的判断及分析能力, 从而对图表及其描述的环境进行定位, 尤其是地质地貌示意图; 第二、图文转换能力, 学生需要把图表转换成文字信息, 或者把文字信息转换成图表, 尤其是地质剖面图。这就要求地理教师在教学中逐步地培养学生对图表的解读、并能够根据地理图表进行分析、总结的能力。

( 三) 注重理论与实践应用的结合

通过对近三年地理高考试卷中地质地貌的分析, 可以发现试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地质地貌基础知识的掌握, 并且运用基础知识作延伸。另外, 房屋、码头选址类型的问题主要是考查学生运用基础知识来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所以, 学生应该具备较强的地理原理应用及迁移能力, 能够活学活用, 把所学知识迁移到问题中[2]。

地理教师在教学中, 可以把地质地貌知识点与实际生活生产联系起来。例如: 在讲解背斜与向斜时, 还可以延伸到向斜是良好的储水构造、背斜是良好的储油气构造、道路工程中隧道应从背斜构造穿过等知识点。

( 四) 培养学生分析考点的能力

教师具有较强的分析试题考点的能力, 有助于把握试卷的命题意图及考题走向。学生也应该具备分析考点的能力, 从而能够精确地运用相关知识点来解决问题。地理教师可以在平时讲解试卷或难题时, 让学生来分析试题中包含的考点, 以助于提高学生分析试题考点的能力。

( 五) 提高对选修模块的重视

除8 个省份的地理高考试卷中无选考题外, 其余试卷对选修部分进行了不同程度、不同范围的考查, 其中新课标全国卷中选考题分值为10 分, 占地理试卷总分的10%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进程, 越来越多省份的地理高考试卷将设置选考部分。因此, 地理教师应该提高对选修模块的重视, 不能轻视选修模块的教学。

参考文献

[1]2016年高考使用新课标全国卷省份的名单[DB/OL].http://www.xuexila.com/jiaoyujigou/59661.html.

3.高考地理气候特征 篇三

一、真题再现

例1.(2012年高考全国新课标文综卷)随着工业化、城市化的飞速发展,耕地不断被挤占。但2004年以来,我国粮食总产量仍连续增长。据此完成1~3题。

1.近年来,我国粮食总产量连续增长的主要原因是 ( )

A.扩大了粮食播种面积 B.加大了农业科技投入

C.改进了农田水利设施 D.完善了粮食流通体系

2.改革开放以来,下列粮食主产区在全国商品粮生产中的地位下降最为显著的是 ( )

A.太湖平原 B.洞庭湖平原

C.江汉平原 D.成都平原

3.河南省和黑龙江省都是我国产粮大省。两省相比,黑龙江省粮食商品率高的主要原因是 ( )

A.耕地面积广 B.生产规模大

C.机械化水平高 D.人口较少

【答案】1.B 2.A 3.D

例2.(2012年高考北京文综卷)图4是某地区大地震后救灾工作程序示意图。读图,回答第8题。

8.图中所示救灾工作程序还可能适用于 ( )

A.鼠害 B.洪涝 C.旱灾 D.寒潮

【答案】8.B

二、边缘化地理试题的特征

1.主干知识表面化。边缘化地理试题,初看起来,考查的是主干知识内容,待仔细分析试题后,却不能在地理主干知识中找到答案,而是要借助已有知识经验、社会现实或其他学科的内容才能最后得出结论,体现的是“主干知识表面化”特征(依据地理主干知识构建试题,试题与地理主干知识相关,保证了试题不超纲)。如例1中的三道试题,表面上看,考查的主干知识是中国的粮食问题,属于中国农业的范畴,但三道试题的答案都不在教材中。例2也一样,表面上看考查的是自然灾害方面的内容,实际考查的是对图表材料的综合分析,需要考生自主得出结论。

2.具体考点综合化。边缘化地理试题的设计,一般是依据地理教材中主干知识的某一内容确定试题的“题眼”(试题内容中主干知识的关键词语),然后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层面来构建试题。如例1中三道试题的设计,其“题眼”是中国的粮食问题,其中第1题考查的角度是对我国近年来粮食连续增长的原因分析。第2题考查的角度是改革开放以来商品粮基地地位的变化,这两道题将地理主干知识与社会现实紧密地结合起来,延伸到社会现实这个层面。第3题要求学生分析黑龙江省粮食商品率高的主要原因,在地理教材中,没有专门分析过影响商品率的因素,所以要解决这道试题必须结合政治教材中的经济常识,再运用地理知识中的区位因素来进行分析,方能得出正确答案。由此可看出边缘化地理试题对地理考点进行延伸拓展,体现了文综综合性的特征。

3.信息呈现材料化。边缘化地理试题一般用文字材料或者各种地理图表的形式来构建,信息呈现在材料或图表中,考生必须通过阅读试题材料,从中获取有效信息,才能找到答题方向。如例1以文字材料来构建试题,材料说明了“我国耕地近年来不断减少,粮食总产量不减反增”的信息,例2以地理图表来构建试题,图表体现了“各种救灾工作程序的强度随时间的变化”的信息。

三、边缘化地理试题的应试策略

边缘化地理试题的解答具有一定的难度,掌握一些必要的方法和技巧很重要,一般可按以下步骤进行思考。

1.判断问题立意方向。首先要判断试题是否属于边缘化地理试题,如果属于边缘化地理试题,则要根据边缘化地理试题的特征有针对性地分析。判断的方法为:阅读材料后,根据具体的问题进行分析,看问题的答案是否在教材之内,若不在教材内,则属于边缘化试题。

如例1中的第1题判断我国近年来粮食总产量连续增长的主要原因,这个问题紧贴社会现实,教材中没有具体的答案;第2题分析商品粮基地地位的变化,第3题比较河南省与黑龙江省粮食商品率的高低,这两个问题同样在地理教材中没有具体的内容,所以都是属于主干知识的边缘部分即边缘化地理试题。

例2中的试题要求考生判断救灾工作程序适用于哪种灾害,这种知识在教材中也找不到,而是要根据图中各种救灾工作程序强度随时间变化的关系进行分析,表面上看是自然灾害方面的知识,其实立意的方向并不是书本中主干知识的主要内容,所以应属于边缘化地理试题。

2.调用相关知识经验。判断试题属于边缘化地理试题以后,接下来就要根据试题分析应该运用哪些知识来解答问题。

如例1的第1题判断我国粮食总产量连续增长的主要原因,这道题考查的是我国粮食生产方面的问题,所以应根据我国粮食增长的现实情况来解答;第2题是判断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商品粮基地地位的变化,这道题考查我国商品粮基地的现实问题,同时又要求考生结合各商品粮基地的区位进行分析;第3题比较河南省和黑龙江省粮食商品率的高低,要求考生既要运用经济常识中有关商品率的影响因素来分析,又要求其善于比较黑龙江省和河南省的区位特征。

例2,判断图中所示救灾工作程序适用于哪种自然灾害,考查的是对图表中的救灾强度随时间的变化关系,要求考生既要据图进行分析,又要判断各种自然灾害救灾工作程序的特征。

3.综合分析、比较判断。了解了边缘化试题的考查立意方向后,最后一步就是运用各种知识进行综合分析和比较判断,得出最后的结论。如例1中的第1题要求分析近年来我国粮食总产量仍连续增长的原因,答案是由于农业科技投入的增加。再来看看其他选项,A项扩大粮食播种面积与材料中的“耕地不断被挤占”不符;C项农田水利设施的改进在一定程度上可增加粮食产量,但不是连续增长的主要原因;D项粮食流通体系的完善对粮食的连续增长影响不大,故只能选B。第2题是判断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商品粮基地地位的变化,解答这道题需要结合我国现阶段三大经济区的特征及题中四个商品粮基地的区位进行分析。其中太湖平原位于东部沿海地区,人口稠密,外来人口多,经济发达,工业、城市、交通等建设占用耕地使耕地面积减少,再加上农业劳动力成本较高和产业结构转型等原因,所以商品粮基地的地位不断下降。第3题是比较河南省和黑龙江省粮食商品率的高低,结合政治教材中的经济常识可知道,商品率的高低主要是由商品的产量与人口的消费量决定,河南省是我国的人口大省,粮食消费量多,黑龙江省则人口稀少,故答案应选D。

例2,判断图中所示救灾工作程序适用于哪种自然灾害,解答此题时考生先要根据图示分析出大地震后救灾工作的强度和大致程序:大地震发生时救灾工作强度较大,最初的救灾程序是紧急救援,然后是安居工程,再是生活、生产恢复重建,最后是公共设施的重建。得出了这个结论后,就容易判断出这种救灾工作程序最有可能适用于洪涝灾害(救灾工作强度大,救灾程序跟大地震差不多)。

4.高考地理气候特征 篇四

一、选择题

很多科学家认为,北极周围形成的大量参差不齐的冰将在2030年夏季完全消失(甲图)。科学家借助卫星图证实,南极一巨大冰川从冰架上断裂入海(乙图)。据此完成1~2题。

1.图示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最可能是

A.臭氧层破坏

C.冰川运动

B.酸雨 D.全球变暖

()。

2.针对该现象发生的主要原因,我们人类应采取的对策是

()。

①植树造林 ②控制酸性气体排放 ③发展新能源、节能技术等 ④减少氟氯烃等对臭氧层的破坏 ⑤改善能源结构,控制温室气体排放

A.①②③

C.②③④

B.①③⑤ D.③④⑤

解析 第1题,冰川消融和冰川断裂入海均是全球变暖导致的结果。第2题,针对全球变暖应采取的措施可从控制温室气体排放,增加对温室气体吸收,发展新技术新能源等方面考虑。

答案 1.D 2.B 下面的a图示意某年不同收入国家二氧化碳人均排放量和全球二氧化碳排放量分布情况,b图示意二氧化碳浓度与气温变化的关系,c图示意气温与海平面变化的关系。读图并结合相关知识回答3~5题。

3.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人均二氧化碳排放量小的多为经济收入高的国家 B.人均二氧化碳排放量大的多为经济收入低的国家 C.二氧化碳浓度增高,气温升高,海平面也升高 D.二氧化碳浓度增高,气温降低,海平面也降低 4.上面三图反映了当前全球性的环境问题是

(A.臭氧层空洞

B.全球变暖

C.酸雨危害

D.冰川运动

5.关于上题反映的环境问题对地理环境可能带来的影响的叙述,正确的是(A.北半球热带地区降水减少;海平面上升 B.灾害性天气频繁;中国自然带北移

C.洋流发生变化;大部分动物栖息地发生根本性改变)))

D.北欧影响最大;北半球亚热带地区降水增多

解析 第3题,由a图可知,人均二氧化碳排放量大的多为经济收入高的国家;由b图和c图可知,二氧化碳浓度增高,气温升高,海平面也升高。第4题,由图可知,大量排放二氧化碳会带来全球变暖问题。第5题,全球变暖会导致干旱、沙尘等灾害性天气频繁,温度升高,热量增多,会使中国的自然带向高纬度和高海拔地区移动。答案 3.C 4.B 5.A

艾丁湖的存在对吐鲁番盆地绿洲的维持具有重要作用。下图是1万多年来艾丁湖变迁示意图。读图,回答6~7题。

6.图中信息反映出艾丁湖

()。

①湖面低于海平面 ②古湖盆地势北陡南缓 ③环境调节作用减弱 ④含盐量降低

A.①③

C.①②

B.③④

D.②④

7.艾丁湖1万多年来变迁的主要原因是

()。

A.围湖造田

C.湖区汇水面积减少

B.绿洲萎缩 D.气候变干

解析 第6题,据图中等值线数值的特征可知艾丁湖湖面低于海平面。与历史时期相比,艾丁湖湖区范围在缩小,所以艾丁湖对环境的调节作用减弱。第7题,艾丁湖1万多年来的变迁,主要表现为湖区萎缩,湖面缩小。如此变迁有人为原因在内,但主要还是自然原因所致,气候变干是主要的自然原因。

答案 6.A 7.D 读下图,回答8~9题。

8.该图反映的环境问题将给我国农业生产的布局和结构带来的影响是()。

A.我国冬小麦的安全种植北界将由目前的长城一线南移 B.农牧交错带将北移

C.土壤有机质的微生物分解将加快,造成肥力下降 D.该问题不会对全球乃至中国的粮食安全产生重大影响

9.该图反映的环境问题的成因和对策是

()。

A.向大气中排放的SO2大量增多,加强对煤的除硫处理 B.二氧化碳过量排放和热带雨林遭砍伐,减少砍伐 C.工业化进程加快,减缓工业化进程

D.生物物种增多,对食物的争夺加剧,控制生物多样性

解析 图中反映的问题是全球气候变暖。第8题,全球气候变暖,我国种植冬小麦的北界将向北移;农牧交错地带将南扩;气候变化和极端气候的出现增多,已经影响到粮食安全;气温升高使微生物的分解加快,使土壤有机质减少,肥力下降。第9题,全球气候变暖产生的原因主要是二氧化碳的过量排放,以及森林大量被砍伐。答案 8.C 9.B

雅各布港冰川位于格陵兰岛西部,下图为据2001年的冰川前端卫星影像资料,综合历史测量所绘冰舌位置图。据图判断10~11题。

10.图中所标记的1851~2006年间重要年份该冰川前端(冰舌)位置显示()。

A.该冰川消退了大约50千米 B.该冰川前进了大约50千米

C.该冰川消退速度以2002~2003年间最慢 D.该冰川前进速度以1964~2001年间最慢

11.图中白线为海岸,受冰川侵蚀该岛形成的特殊地形为

()。

A.红树林海岸

C.海蚀岛礁

B.珊瑚礁海岸 D.峡湾

解析 第10题,根据图中比例尺可以计算出在此期间该冰川消退了大约50千米。第11题,受冰川侵蚀作用,海岸形成幽深的峡湾。答案 10.A 11.D 下图为自然界碳、水物质循环示意图。读图回答12~13题。

12.人类对碳循环过程的影响是造成目前全球气候变暖的主要原因,其中最主要的环节是

()。

A.①②

C.③④

B.②③

D.②④

13.有关水循环意义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影响全球的气候和生态,但不改变地表形态 B.维护了全球水的静态平衡,促进淡水资源的不断更新

C.不断溶解和带走岩石、土壤中的矿物质,促使地表化学元素的迁移 D.促进不同地区间的能量交换,加剧不同纬度热量收支不平衡的矛盾 解析 第12题,①为火山喷发释放二氧化碳,②为植物呼吸作用释放二氧化碳,③为植物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④为化石燃料燃烧排放二氧化碳。目前人类影响到的环节主要是植被破坏,导致大气中二氧化碳增多以及大量燃烧化石燃料、排放二氧化碳。第13题,水循环中的地表径流可以塑造地表形态;水循环维护了全球水的动态平衡和不同纬度间的热量平衡。并且水循环促进地表化学元素的循环。答案 12.C 13.C 读下图,回答14~15题。

14.全球“温室效应”的形成与图中的哪些过程有关

()。

A.ab

C.bd

B.ac

D.bc 15.近年来,“温室效应”加剧所带来的环境问题是

()。

①全球海平面上升 ②将导致两极地区及陆地上高山冰雪消融 ③城市形成光化学烟雾 ④短期内,全球河流径流量减少

A.①②

C.②④

B.③④

D.①③

解析 第14题,“温室效应”是大气逆辐射加剧的结果,二氧化碳和水汽可以大量吸收地面辐射的热量增温,并以大气逆辐射的形式传递给地面;图中c表示大气向宇宙辐射、a表示地面辐射。第15题,光化学烟雾主要是交通工具向大气排放的废弃物在强烈光照作用下发生光化学反应形成的;短期内,“温室效应”加剧将导致大量冰川融化,以冰雪补给为主的河流径流增加。答案 14.C 15.A

二、综合题

16.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IPCC(全球政府间气候变化委员会)在全球气候变化评估报告中指出:由于人类活动和自然因素的共同驱动,全球气候本世纪会继续变暖。这一评估报告认为,本世纪末全球气温可能升高1.1~6.4 ℃。材料二 下图是中国能源消费构成示意图。

(1)根据全球气候变暖成因与危害之间的关系,把下列选项填入表格中 A.极冰融化

C.沿海低地被淹

B.毁林

D.燃烧矿物燃料

(2)简要说明我国CO2排放总量大的原因。

(3)随着全球气候变暖,海平面有可能上升,将会对我国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产生影响。为了预防海平面上升所产生的危害,可采取哪些措施?(4)为抑制我国气候变暖的趋势,实现本世纪中叶碳排放的目标,请你从能源开发和利用的角度献计献策。解析 第(1)题,注意前后因果关系自左向右D、B、A、C。第(2)题,我国能源消耗量大,如以煤为主的能源消费结构导致CO2排放量大。第(3)题,预防海平面上升带来的危害一方面要加强研究,科学规划,另一方面可修建防波大堤等工程,另外还要疏浚河流以防内涝。第(4)题,减少碳的排放,抑制全球变暖,一是推广节能技术,二是优化能源结构,三是积极发展高效、洁净、低碳排放的煤炭利用技术。答案(1)(自左向右)DBAC(2)原因:人口和经济总量大,能源消费总量大;化石能源(煤、石油和天然气)占能源消费构成的比重极高。(3)研究海平面上升的影响,加强城市规划;加高加固防波大堤;整理疏浚河流以提高泄洪能力,消除内涝威胁。(4)①发展并推广先进的节能技术,提高能源利用效率;②优化能源结构,减少化石燃料的使用,开发使用新能源;③积极发展高效、洁净、低碳排放的煤炭利用技术,走“低碳经济”的发展道路。17.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下图为近现代全球年平均气温变化曲线图。

图1 材料二 下图为世界局部区域图。

图2(1)读图1,分别描述全球年平均气温变化模拟值和观测值的特点并简析原因。(2)读图2,简析B所在地区在世界交通位置中的重要性,并说明全球气候变化对提升北冰洋海运价值的影响。(3)图2中A地区是我国重要的商品粮基地,指出全球气候变化可能会对该地农业生产带来的影响。解析(1)受人类活动的影响观测值呈上升趋势。(2)随着全球变暖,北冰洋航道通航能力增强,其地位越来越重要。(3)全球变暖导致种植结构发生变化,复种指数提高。答案(1)模拟值:全球气温不断升降和波动。观测值:全球气温波动上升。原因:人类生产排放大量的二氧化碳及植被的破坏。(2)重要性:B所在地区是联系欧洲、亚洲和北美洲的捷径。影响:浮冰或冰盖融化,利于航行。

5.八年级地理气候课件 篇五

知识目标:

1、知道“气候”的概念和气候两大要素,能辨别描述“天气”和“气候”用语。

2、在世界气候分布图上,说出主要气候类型主要分布地区。

3、掌握热带四种气候类型的分布与特征

能力目标

1.初步学会阅读世界气候的分布图,建立世界主要气候类型分布的空间概念。

2.培养学生初步学会通过读图,分析某一地区气候特征的能力。

情感目标

1、通过分析气候分布与特征,使学生受到辩证唯物主义的教育。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世界主要气候类型的分布

教学难点:热带四种气候类型分布与特征

三、教学方法

读图分析法、小组合作、多媒体辅助教学

四、备课资源:

网络、中学地理教学参考

五、课时安排:

1课时

六、教学过程

1、导入:

(边播放多媒体边讲解)同学们,我们这个世界真奇妙,有的地方是葱郁茂密的森林,有的地方是广袤粗犷的草原,有的地方是白雪皑皑的冰原,有的地方是浩瀚无垠的沙漠。这些不同的自然景观是这些地方不同气候的真实写照,为什么会形成这种气候差异呢?我们现在开始学习第四节“世界的气候”,你就会明白是怎么回事了。

板书:第四节世界的气候

2、描述一个地方的气候通常从哪些方面呢?

自主学习:让学生阅读课本64页图3.22思考这样两个问题:(1)描述气候,人们关注的时间是多长?(2)一般关注气候注意那两个要素?

解决完第一小题时接着问学生描述天气关注的时间?由此过渡到下一个环节

3、比较天气与气候

让学生说出天气的概念,老师总结出气候概念,两者列表比较,然后进行随堂联系:判断哪些是说天气的?哪些是说气候的?

接着再看气候的两个基本要素:气温和降水,让学生读书说明描述气温与降水的词语

过渡:气温和降水是气候的两个基本要素,在前面两节我们分别学习了气温和降水,知道了他们的地区差异非常大,但是都有规律可循,哪个同学到屏幕前指图给大家说说世界气温的分布规律?

让学生到屏幕前指图说出气温和降水的分布规律,回顾了解气温和降水的分布规律

过渡:气温和降水的分布地区差异很大,那由二者组合的气候的地区差异是不是很大?

但是同样也是有规律可循的,下面我们就来看看世界气候的地区差异。要想了解世界气候的地区差异,首先我们要了解世界气候类型的种类

板书:

气候的地区差异

1 气候类型

让学生读图3.23找出世界气候类型,这时加强读图指导,通过读图例找出共有11种气候类型

4、气候分布

过渡:这十一种气候类型是如何分布的呢?我们具体看看世界气候的分布图,首先,图中有四条重要的纬线,它们把地球分成了5个重要的温度带,那个同学到前面来给大家指图说说是那几个温度带?

学生上台指图,要注意指图是否规范正确。

承接:各个温度带分布了不同的气候类型,我们先来看热带分布有几种,如何找呢?我来举个例子

教师举例热带地区赤道附近分布的一种气候类型,根据颜色到图例中找出是哪一种,然后又学生找出分布在热带、温带、寒带的气候类型,同桌进行交流。

学生上台指图说出,教师纠正

5、热带气候

承接:我们下面就具体来看看热带的气候类型,我们主要从分布于特征两方面来看,热带有几种气候类型?

板书:3、热带气候 分布 特征

多媒体展示热带雨林气候的分布图,不出示名称,让学生说出是哪种气候类型,然后说出分布地区,再出示该气候类型的气温曲线和降水量柱状图,先知道学生如何读这种图,然后带领学生通过读图归纳出气候特征。

小组合作:全班十二个小组每四个小组一大组分别结合气温曲线和降水量柱状图和气候分布图分析另外热带三种气候的分布与特征

交流展示:每大组派一名上台指图分析展示成果,教师指导总结并板书

最后播放动画:四种气候类型的分布地区

练习:四种气候特征的习题

6、总结本节课主要内容,学生起来谈本节课收获

七、课后反思

6.高中地理《天气与气候》教案 篇六

1.使学生理解天气与气候的区别,气团的形成及其对天气的影响,影响我国天气的主要气团、锋面的概念、形成。

2.使学生学会运用冷锋、暖锋、准静止锋与天气的知识,分析锋面过境时及过境后的天气。

3.使学生能联系当地的天气变化,理论联系实际,培养学生不断探求新知识的精神。

教学重点

影响我国天气的主要气团,冷锋与天气。

教学难点

锋面与天气。

教学方法

讲授法、谈话法。

教学媒体

投影片(世界气团分布图——复合片)、板图。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这一节我们讲第五节,天气与气候。它是在综合前四节内容的基础上进一步的概括和总结,并联系实际说明气候与人类之间的关系,是全章的总结。

【板书】 第五节 天气与气候

一、天气和气候的概念

同学们按照老师的要求已经记录了这几天天气预报。

【提出问题】 我们天天在听天气预报,今天天气和昨天相同吗?谁来说明最近两天的天气情况?什么是天气?

学生回答。

【教师总结】

1.天气:指一个地方短时间内的大气状况

2.气候:指一个地方多年的天气平均状况

【提出问题】 我们生活在北京,那么北京的气候特征是什么?

学生回答。

【老师总结】 夏季高温多雨,冬季寒冷干燥,每年都如此,是有规律的,比较稳定的,而天气是瞬息万变的。

【转折过渡】 那么什么因素影响天气与气候呢?

【板书】

二、影响天气的主要因素

1.气团

介绍气团的概念。

学生看书,画在书上。

【出示投影】 “世界气团分布图”

【提出问题】 气团定义(概念)中的“广大范围”有多大?

【指图讲解】 看图,整个北太平洋地区,主要是一个热带海洋气团。

【承转】 这么大范围内温度、湿度等物理性质均一的大团空气是怎么形成的?

介绍气团的形成。

【提出问题】 同学们回忆一下,什么是对流层大气的主要直接热源?

【学生回答老师讲解】 是地面辐射,即对流层大气的温度、湿度等物理性质,主要受地面影响。

【提出问题,学生讨论】

看投影片在陆地和洋面的交界处有没有气团形成?为什么?

如果大团空气运行到太平洋洋面上空,马上又移走了,是否形成气团?

【学生回答,老师总结】 在陆地与洋面交界处不可能形成气团,因为下垫面性质不均一;大团空气运行到太平洋洋面上空,马上又移走了,不会形成气团。因为大团空气要较长时间停留在源地,才能获得与陆面或洋面一样的物理性质。因此,形成气团的条件:

【板书】

例如在热带洋面形成暖湿气团;南极大陆上形成冷而干的气团。

【承转】 当环流条件发生变化时,气团要离开源地向其他地区移动,并进行热量和水汽的交换。(用投影片介绍)

【板书】(2)影响我国天气的主要气团

【提问、讨论】

北京冬季天气状况?北京夏季天气状况?为什么?受什么气团的影响?【引导提问】 冬夏影响我国的气团及天气状况?

【概括总结】 冬季受形成于西伯利亚、蒙古一带的极地大陆气团影响,我国天气寒冷干燥;夏季受形成于副热带太平洋上的热带海洋气团和来自印度洋的赤道气团的控制,给我国带来丰沛的水汽,影响降水。

【板书】

介绍气团对天气的影响。

【联系实际】 中央电视台天气预报,华北是一片晴空区。

在单一气团控制下,天气单调,一般为晴朗天气。

【小结】 气团是广大范围内温度、湿度等物理性质均一的大团空气,影响我国的主要气团是极地大陆气团、热带海洋气团、赤道气团,在单一气团控制时,天气单调。

【转折】 当原有气团被新移来气团代替时,天气变化了,特别是两种气团的交界地区,天气变化剧烈。冷暖性质不同的气团相遇,它们中间的交界面——锋面。

【板书】 2.锋面

根据锋面两侧冷暖气团的移动方向,可把锋分冷锋、暖锋、准静止锋。

【板书】(1)冷锋与天气

教师画冷锋板图,边画边讲。

冷锋的形成:冷气团主动向暖气团移动的锋。

【提出问题】 冷重的冷气团前缘插入暖气团的下面,使暖气团被迫抬升,在抬升过程中气温、降水有什么特点?

学生回答。

【提问、学生讨论】 冷锋过境为什么出现较大的风?

【学生回答,老师讲解】

【提出问题】 冷锋过境后,什么气团控制该地区?出现什么天气?

【学生回答,老师总结】

【板书】

【承转】 根据冷气团的移动速度,可将冷锋分为两类。

【板书】

快行冷锋的形成:冷气团移来的速度很快,迫使暖气团急剧抬升。

【学生讨论】 那么暖气团急剧抬升过程中出现什么现象?如果锋前的暖气团较干燥,又会出现什么现象?

【学生回答,老师总结】 狂风暴雨,出现较大的风、沙暴天气。

【实际观察】 观察中央电视台天气预报中的冷锋符号,体会冷锋过境时、过境后天气?

【老师总结】 冷锋在我国活动范围广,例如,快行冷锋可造成我国北方冬春的大风或沙暴天气,夏季北方的暴雨,冬季的寒潮。

慢行冷锋的形成:冷气团移来的速度较慢,暖气团被迫沿冷气团平稳爬升。

【提问】 暖气团平稳爬升过程中出现什么现象?

【学生回答,老师总结】 多产生连续性降水。

【板书】(2)暖锋与天气

暖锋的形成:暖气团主动向冷气团移动的锋。

教师画暖锋板图。

【学生讨论】 暖气团如何爬升?过境时出现什么天气?过境后该地受什么气团控制?天气如何?

【概括总结】

【板书】

暖锋在我国影响范围小。

【板书】(3)准静止锋与天气

【提问,学生讨论】 何为准静止锋?过境时天气如何?

【概括总结】

准静止锋的形成:冷暖气团势均力敌,或遇地形阻挡,锋面移动缓慢,或较长时间在一个地区摆动。

【板书】 天气状况:持续性阴雨连绵的天气

介绍影响我国的准静止锋。

夏初:我国长江中下游的梅雨天气。

【引入古诗】

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

冬半年:昆明准静止锋,形成冬半年贵阳阴雨冷湿天气。

【提出问题】

无论是暖锋、冷锋、准静止锋,沿锋面上升的都是什么气团?

【学生回答,老师总结】

是暖气团。它在锋面附近使天气变化复杂,冷、暖锋过境后天气转好。

【本课小结】

影响天气变化的主要因素是气团和锋面。影响我国天气的主要气团,冬季是形成于西伯利亚、蒙古一带的极地大陆气团,在它影响下,天气寒冷、干燥;夏季给我国带来丰沛水汽的是来自于副热带太平洋的热带海洋气团及来自印度洋的赤道气团。我国处在中纬地区,锋面、气旋活动频繁,快行冷锋造成我国北方夏季的暴雨,冬春大风、沙暴天气及冬季寒潮,夏初长江中下游的梅雨,冬半年贵阳的阴雨天气是准静止锋的影响。

板书设计

第五节 天气与气候

一、天气和气候的概念

二、影响天气的主要因素

1.气团

(2)影响我国天气的主要气团

2.锋面

(1)冷锋与天气

(2)暖锋与天气

(3)准静止锋与天气

7.高考地理气候特征 篇七

关键词:Excel,高中地理,气候教学,运用

1 课题的研究背景

1.1 信息技术的运用是地理课堂教学的需求

随着现代化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让学生掌握利用信技术分析综合的地理问题,成为高中地理课堂教学值得探讨的重要课题。学科信息化教学是在现代教育理论指导下,将现代教育技术所具有的教学功能转化为学生智能发展的重要环节。

Excel工作表在中学地理课堂教学中,应用于地理数据资料的统计和分析,并具有强大的制作图表功能。所以,利用Excel进行高中地理信息化教学不失为一个好的选择,既可以培养学生的地理信息化应用能力,又能提高地理学科素养。

1.2 Excel与高中地理课程整合的可行性

《2015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说明》指出高考以能力立意为主:在“能力要求”的要点中明确要求学生熟练使用和说明各种自然要素和社会经济的统计资料及图表,并能根据要求绘制简单的地理图表。因而在地理教学实践中,能以地理任务驱动教学,利用Excel进行地理信息化教学,具有较强的实用价值。

2 地理教学中运用Excel的案例——重庆万盛气候实验数据统计分析

气候变化与人类生存息息相关,人们需要研究气候的时空变化规律和变化机制。本文以万盛气候观测数据为例,介绍Excel2003在气候数据统计分析及制作相关地理统计图表中的应用。本文所用气象观测数据为万盛城市气象观测站1981-2010近30年的历史气象资料,其中包括月平均降水、月平均气温、天气情况等(从中国气象科学数据共享服务网下载)。

案例一:根据万盛各月平均气温和降水量数据统计表,要求学生完成下列学习任务:

1)利用计算机Excel绘制图1与统计表;

2)分析万盛平均气温和降水的季节变化特点和原因;

3)判断万盛的气候类型及分布规律;

4)尝试制作反映万盛气候类型的气温和降水柱状曲线图;

5)全班分组讨论,编写分析报告;

由图1得出结论:万盛地处重庆市南部,渝黔边界,属于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区,年平均气温18℃。降水主要集中在夏季。四季分明,夏季高温多雨,冬季温和湿润。

案例二:根据万盛2011-2016年天气情况统计表,要求学生完成下列学习任务:

1)利用计算机Excel绘制图2与统计表;

2)分析万盛2011-2016年天气情况特点和原因;

3)尝试制作反映万盛2011-2016年天气情况饼状图;

4)根据图2分析万盛各类天气情况出现频率高低不同的规律及原因;

5)全班分组讨论,编写分析报告;

由图2得出结论:万盛近五年天气情况的特点是雨天较多,雨天出现的比例大约为50%;晴天比较少,只有104天;出现降雪的天气仅仅只有5天。这种天气情况的出现频率也正好符合万盛地处四川盆地与云贵高原交界处,属于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区,降水较多的气候特征。

3 在高中地理课堂教学中使用Excel教学的模式总结

3.1 地理任务驱动下的小组合作“五步法”探究学习模式

在长期地理课堂教学中,运用Excel进行地理信息化教学,逐步形成了地理任务驱动下的小组合作“五步法”探究学习模式。具体环节如下:

1)地理任务数据化呈现;

2)小组进行原始地理数据处理;

3)利用Excel进行统计图表的制作;

4)根据统计图表分析原理规律;

5)小组合作发现问题,交流讨论,解决地理问题。

这种模式中,教师结合相关地理教学内容,给出当堂地理学习任务中的原始数据,学生通过独学思考、群学交流的方式,利用信息技术解决发现的地理问题,总结出相应的地理规律,从而培养学生的地理学科素养。

3.2 地理学科信息化教与学氛围的形成

地理学科需要对地理事物和现象进行大量和仔细的统计分析,在此过程中教师应充分的把教学的教具转化为学生的学具。Excel恰好可以作为学生学习地理相关实验数据的学具。学生通过对原始数据的处理和分析,制作相关统计图表,完成了地理信息的数据化处理,从而根据形象的图表作出分析和判断,总结出正确的地理规律。在统计图表的制作过程中也可以培养学生的互助合作精神,这充分体现了素质教育的施教对象的全体性原则。

参考文献

[1]沈慈勇.Excel在地理学科信息化教学中的运用[J].福建地理,2002,17(3):48-51.

[2]邓高燕,黄勇奇.Excel在地理科学专业实验教学中的应用[J].黄冈师范学院学报,2014,34(3):87-92.

[3]肖玉玲,马中元,桂保玉等.利用Excel软件绘制气象要素图表[J].科技广场,2010(03):152-154

[4]殷世平.浅谈Excel中宏在处理常规气象资料中的应用[J].黑龙江气象,2005(1):42-46

8.地理关于气候的知识点 篇八

地理关于气候的知识点1

非地带性气候分布

A.离赤道的热带雨林气候——“来自海洋的信风十地形迎风坡十沿岸暖流”

热带雨林气候大致分布在赤道南北纬10°之间的地区,受纬度位置及大气环流的影响,具有终年高温多雨的气候特征,主要位于非洲刚果河流域、南美亚马孙河流域及亚洲印度尼西亚等地。

那些远离赤道的地区,只要气温、降水量等达到一定数值也可以形成热带雨林气候。这样的地方在地球上有四处,即非洲马达加斯加岛东部、澳大利亚东北部、巴西高原东南部和中美洲东北部。它们虽然远离赤道,但由于处于来自海洋信风的迎风地带,附近洋面又有暖流的加温加湿作用,从而使上述地区不但气温较高,降水也较为丰富,符合形成热带雨林的条件,所以发育形成了热带雨林气候。

B.赤道地区的热带草原气候——“地势高”

热带草原气候大致分布于南北纬10°至南北回归线之间,位于热带雨林气候的两侧,因处在赤道低气压带和信风带的交替控制之下而形成。赤道穿过东非高原,本地区理应为热带雨林气候,但由于东非高原地势较高,改变了此处的气温和降水状况,从而形成热带草原气候。

C.风带内的温带大陆性气候——“西风带内安第斯山脉的背风坡”

温带大陆性气候一般分布于温带大陆的内陆地区,距海洋较远,干旱少雨。南美巴塔哥尼亚高原位于安第斯山脉东侧,东面距海洋较近,并处于西风带内,但该地处于安第斯山脉东侧的背风地带,受山地阻挡而降水稀少,因此形成了干燥少雨的温带大陆性气候。

D.陆东岸的温带海洋性气候

从“世界气候类型分布图”上可以看到,温带海洋性气候分布在南北纬40°~60°之间的地区。主要分布在西欧、北美及南美大陆西岸狭长地带,许多人误以为温带海洋性气候只分布于南北纬40°~60°大陆西岸。事实上,只要是温带地区,又能受到西风的影响,终年有暖湿空气从海洋面上吹来,就可以形成温和多雨的温带海洋性气候。如澳大利亚东南部及新西兰南北二岛、智利火地岛的温带海洋性气候。

另外,从“世界气候类型分布图”上可以看到,南北美洲西海岸气候的分布范围仅局限于沿海地带,并呈现南北延伸、东西更替的分布特征,其原因主要是受高大的南北走向的科迪勒拉山系的影响,气候分布不能深入内地而局限于太平洋沿岸地带,从而具有了上述特征。

地理关于气候的知识点2

影响气候的因素

(1)太阳辐射

太阳辐射是影响气候的最主要因素,它决定了全球气候从低纬向高纬;由热带向亚热带、温带、寒带过渡的总体分布特征。

(2)大气环流

大气环流是影响气候的最重要因素,一方面大气环流在海陆间、高低纬间进行热量和水

分的输送、交换,对全球降水分布产生最重要的影响;空气运动过程中温度降低(上升气流或从低纬度流向高纬度的气流)水汽易凝结,降水多;从海洋吹来的气流因为水汽含量丰富,降水多。

另一方面,大气环流本身也是重要的气候现象,大气环流使同一气候带内由于降水差异而形成不同的气候(如亚热带的季风气候与地中海气候、温带的海洋性气候、大陆性气候和季风气候)。

(3)下垫面(地面状况):是大气的直接热源和水源。

地面状况不同直接影响大气中的水热状况,表现在:下垫面(地面状况)则使各地气候进一步复杂化。因为下垫面是大气的直接热源和水源,不同的下垫面直接影响大气的水热状况,如:沿海与内陆、副热带地区的大陆东岸与西岸、高原山地与平原、山地迎风坡和背风坡、裸地、植被覆盖地与水面等。

① 海洋与陆地:受海洋影响大的地区,温度变化小、变化慢;海洋性气候与大陆性气候差异。

大陆性气候:日较差和年较差都大,降水比较少,且比较集中;

海洋性气候:日较差和年较差都小,降水较丰富,分配较均匀。

② 地形地势:山地比附近平原年均温度低,温度变化小;阳坡与阴坡;迎风坡与背风坡;垂直差异。

A对气温的影响:海拔越高,气温越低。山地比附近平原温度低,温度变化小(日较差)。

B对降水的影响:迎风坡,降水多;背风坡,降水少。

C山脉往往是气候的分界线。

③ 洋流:暖流增温增湿、寒流降温减湿

④ 反射率:新雪>冰面>裸露地面>植被覆盖地面>海洋

(4)人类活动

① 改变大气成分和水汽含量(CO2等增多,温度升高),放出大量人为热(如热岛效应)。

② 改变地表物理特性和生物特性(兴修水库、植树造林影响气候小气候)。

良性的:修水库,使库区附近的大气湿度、云量和降水量有所增加,缓和气温的日变化和年变化,调节气候。人工造林,使风速减小,气温降低,湿度增大;防风固沙,保持水土。

恶性的:

A围湖造田、排干沼泽,使生态平衡破坏,气候恶化;

B滥伐森林、滥垦草原,导致尘暴盛行,水土流失,水旱灾害增多,气候恶化。C气候变暖、臭氧层空洞、酸雨。

地理关于气候的知识点3

一、东亚:

1、东部沿海:季风气候显著;(亚热带季风气候、温带季风气候);

2、西部内陆:温带大陆干旱、半干旱气候;

二、东南亚:

1、热带季风气候;(分布在中南半岛大部分、菲律宾群岛,北部夏季高温多雨);

2、热带雨林气候;(分布在马来半岛和马来群岛,常年高温多雨);

三、南亚:

1、热带季风气候为主;(印度半岛大部分);

2、热带沙漠气候;(印度中下游;巴基斯坦以热带沙漠为主);

四、中亚:

1、温带大陆干旱、半干旱气候;

五、西亚和北非:

1、热带沙漠气候为主;(770多万平方千米);

2、小部分为地中海气候;

地理关于气候的知识点41、地球自转与昼夜交替地球绕地轴不停地旋转,这叫做地球自转,地球自转的方向是自西向东。自转一周的时间大约是24小时,也就是一天。这样就产生了昼夜交替的现象。

2、地球公转和季节变化地球在自转的同时,又围绕着太阳公转,地球公转的方向也是自是自西向东,公转一周的时间就是一年。公转的轨道平面与地轴总是保持着66.50的夹角。由于地球的公转,产生了季节的变化。

3、五带的划分 热带在南北回归线之间,一年之中有阳光直射现象,地面获得的太阳光热最多,气候终年炎热。回归线是热带和温带的分界线。

寒带在北极圈以北和南极圈以南的地区,有极夜和极昼的现象。极圈是寒带和温带的分界线。温带在北回归线和北极圈之间、南回归线和南极圈之间的地区,一年中没有极夜和极昼的现象,地面得到的太阳光热比热带少,比寒带多,气候上的四季变化比较明显。

4、天气和气候 天气是一个地方短时间里阴晴、风雨、冷热等的大气状况。它是时刻在变化的。气候是一个地方多年的天气平均状况,一般变化不大。

5、气温的变化一天当中,气温有时高,有时低。陆地最高气温一般出现在正午过后(约14时);最低气温出现在日出前后。一年当中,世界陆地上大多数地方的月平均最高气温,北半球出现在7月,南半球出现在1月。月平均最低气温,北半球出现在1月,南半球出现在7月。一个地方的月平均气温最高值同月平均气温最低值之差,叫做该地的气温年较差。

6、世界气温的分布世界气温从低纬度向极地逐渐降;同纬度的海洋和陆地气温并不一样。夏季陆地气温高,海洋气温低。冬季相反。气温还受地势高低的影响。山地随着海拔的升高,气温会逐渐降低。海拔大致每升高100米,气温约降低0.6℃。

7、世界降水量的分布一般规律:赤道附近地带降水多;两极地区降水少;南、北回归线两侧,大陆西岸降水少,大陆东岸多;中纬度沿海地区降水多,内陆地区降水少。

8、降水的季节变化全年多雨区:在赤道附近地带各月降水都很多,如新加坡;全年少雨区:在内陆地区、两极地区各月降水都很少,如埃及开罗;夏季多雨区:在南、北纬300~~400附近的大陆东岸,夏季多雨,冬季少雨,如中国北京;冬季多雨区:在南北纬300~~400附近的大陆西岸,冬季多雨,夏季少雨,如意大利罗马;常年湿润区:在南、北纬400~~600的大陆西岸,全年受从海洋上吹来的西风影响的地区,各月湿润,雨量适中,如英国伦敦。

9、世界主要气候类型及分布

地理关于气候的知识点5

一、热带主要气候类型

1、热带雨林气候 主要分布在赤道附近地区,全年高温多雨。

2、热带草原气候 主要分布在非洲和南美洲赤道雨林气候的南北两侧。终年高温,一年中有明显的干季和雨季。

3、热带季风气候以亚洲南部、东南部的印度半岛和中南半岛最为显著。这种气候终年高温,一年中也可以分为旱雨两季,风向随季节而变化。旱季,风从陆地吹向海洋,干旱少雨;雨季,风从海洋吹向陆地,降水集中。

4、热带沙漠气候 主要分布在南北回归线附近的大陆西岸和内陆地区,这种气候降水量稀少,终年炎热干燥,地面有大片的沙漠。

二、温带的主要气候类型

1、温带和亚热带季风气候分布在亚洲的东部地区。夏季高温多雨,冬季寒冷干燥。大致以1月平均气温0℃等温线为界,此线以北为温带季风气候,以南为亚热带季风气候。

2、地中海气候 主要位于大陆西岸的中低纬度地区,以地中海沿岸分布最,夏季炎热干燥,冬季温和多雨。

3、温带大陆性气候 主要分布在中纬度内陆地区,冬冷夏热,气温变化大,降水量较少,集中夏季。

4、温带海洋性气候 位于中纬度地区大陆西岸,以欧洲西部分布最广,温和多雨,气温和降水的年变化比较小。

9.澳大利亚的地理及气候 篇九

澳大利亚(Australia),是全球占地面积第六大的国家,是世界上唯一独占整个大陆的国家,也是大洋洲最大的国家。澳大利亚不仅国土辽阔,而且物产丰富。澳大利亚国境东南邻近新西兰,西北邻近印度尼西亚,北边靠近巴布亚新几内亚、西巴布亚和东帝汶。它是是地球上最古老的大陆,也是地球上最大的海岛及单一国家的大陆,总面积769.2万平方公里。

二、澳大利亚的气候

澳大利亚的大部分国土,约70%,属于干旱或半干旱地带,中部大部分地区不适合居住.澳大利亚有11个大沙漠,它们约占整个大陆面积的20%.由于降雨量很小,大陆三分之一以上的面积实际上被沙漠覆盖.澳大利亚是世界上最平坦、最干燥的大陆,中部洼地及西部高原均为气候干燥的沙漠, 能作畜牧及耕种的土地只有26万平方公里.沿海地带,特别是东南沿海地带,适于居住与耕种.这里丘陵起伏,水源丰富,土地肥沃.除南海岸外,整个沿海地带形成一条环绕大陆的“绿带”,正是这条“绿带”养育了这个国家.然而,澳大利亚内陆贫瘠干旱地带却蕴藏极为丰富的矿产资源,澳大利亚铁矿储量占世界第二位,各种矿产为澳大利亚带来大量的财富.

澳大利亚的平均年降雨量为465毫米,每年雨量的变化幅度很大,分布很不均匀.最干旱的地区是艾尔湖流域盆地,平均年降雨量不足125毫米.最湿润的地方是东北热带地区和塔斯曼尼亚州西南地带.澳大利亚的沿海水量充足、土地肥沃,大部分人都居住在沿海一带.澳大利亚人各地的气候很不相同.大陆北部地区是湿润的热带气候,东部中央地区和西部沿海有温暖而不太炎热的气候,而大陆南海岸和塔斯曼尼亚州则较凉爽.整体而言,澳大利亚各地都有温暖的夏季和不太冷的冬季.在澳大利亚有记录以来,温度最高的地方是东北部内陆的克隆卡里,1889年克隆卡里的气温曾高达摄氏53度;而最寒冷的地方是夏洛特隘口,1994年,科西阿科斯山附近的雪野中气温最低纪录为摄氏零下23度.

10.青田县暴雨气候特征分析 篇十

关键词:暴雨,气候特征,浙江省青田县

青田县地处浙江省东南部, 瓯江中下游。全县总面积2 493 km2, 丘陵低山面积2 228 km2, 占89.7%;河溪、塘、库总面积124 km2, 占5%;平地面积132km2, 占5.3%, 故有“九山半水半分田”之称。暴雨是青田县最严重的气象灾害, 不仅直接导致瓯江洪水泛滥, 还会引起小流域山洪暴发;不仅会导致农田被淹没, 房屋被冲塌, 交通和通讯中断, 还会诱发崩塌、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 造成人员伤亡和重大的经济损失。随着各级党委政府和人民群众对天气预报, 特别是灾害性天气预报的要求逐年增高, 因此, 统计分析青田县暴雨的气候特征和发生规律, 对于提高暴雨预报的准确率, 促进气象防灾减灾工作和保障农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1 资料及处理

1.1 资料来源

1971-2014年逐日降水资料取自青田国家一般气象站的月报表文件。由于区域自动气象站建站时间较短, 因此, 本文仅利用青田县城测站 (58657) 的44 a降水资料进行统计研究。天气图资料使用浙江气象综合业务网的历史天气图进行查阅。

1.2 定义和标准

在浙江, 定义24小时降雨量≥50 mm的降水为暴雨。根据其具体量值, 暴雨又细分为暴雨 (50~99.9 mm) 、大暴雨 (100~249.9 mm) 、特大暴雨 (≥250.0 mm) 3个量级;本文定义连续2 d或以上出现暴雨称为连续暴雨。

2 暴雨的气候特征

2.1 暴雨日数的月分布

青田1971-2014年共出现202个暴雨日, 年均暴雨日数为4.6 d, 其中大暴雨日有47 d, 年均大暴雨日数为1.1d。从44 a各月总暴雨日数来看, 除1月和2月外, 其它每月都有出现暴雨的可能, 其中6月、8月暴雨日最多, 分别有49 d和52 d, 各占了25.7%、24.3%。11月-翌年2月总共仅2 d, 其中1月和2月未出现暴雨。暴雨最早出现日期为3月17日, 最迟为12月16日。

据统计, 青田各月降水量分布特征呈现双峰型。从图1可以看出, 暴雨日数的月分布同样表现出“双峰”特性, 但暴雨日数的主峰和次峰同月雨量的主次峰刚好相反, 即8月出现暴雨日数最多, 为主峰, 6月次之, 为次峰, 两者之间数值较为接近。

汛期是暴雨的集中期, 91.1%的暴雨出现在汛期 (4-9月) 。主汛期 (4-6月) 暴雨日数占了全年暴雨日数的34.2%, 此时盛行的西南气流带来充沛的水汽来源和位势不稳定能量, 当受中低层切变、静止锋等天气系统的影响时, 容易出现暴雨或大暴雨。台汛期 (7-9月) 暴雨日数占了全年暴雨日数的56.9%, 而时主要是受台风、东风波、副热带高压边缘等天气系统影响而出现暴雨或大暴雨, 严重影响的台风造成我县东部、南部乡镇出现特大暴雨。而冬季水汽条件不充足, 仅北方冷空气影响, 基本不会出现暴雨[1]。

2.2 暴雨日数的年分布

1971-2014年年暴雨日数最多为9d, 出现在1983、1990、2007年, 在1990年, 而1990年也是青田44 a中雨量最多的年份, 暴雨日数最多的10 a, 其对应的年雨量均高于多年均值。年暴雨日数8 d的未出现, 年暴雨日数7 d的有7 a, 分别为1972、1973、1975、1977、1996、2006、2014年。1978年未出现暴雨。

各年暴雨日数分布不均, 从图2可看出, 暴雨日数年际变化分为4个阶段, 振荡幅度总体呈平稳→剧烈→平稳→剧烈态势[2], 即1971-1977年振幅较小, 1978-1990年振幅加大, 1991-2004年又趋于平稳, 2005-2014波动加大, 以此推断, 未来几年可能会出现一个年暴雨日数≥9 d的高点, 之后振幅会趋于平稳。后22 a比前22 a暴雨日数多了10 d, 近10 a也是暴雨日数最多的时段。

2.3 暴雨雨量的贡献率

暴雨雨量占当年降雨量的比重, 称之为暴雨雨量贡献率。青田暴雨贡献率大多年份维持在15%~30%, 平均贡献率22.2%, 从图3可看出, 暴雨贡献率与年雨量变化趋势在大多年份里保持一致, 变化幅度差异较大, 无明显特征。在多雨年份, 暴雨雨量贡献率一般较大, 甚至可达到38%以上, 如1990年年雨量为2 298.2 mm, 比多年均值偏多37.0%, 其中暴雨雨量为890.0 mm, 贡献率为38.7%。在少雨年份, 一般暴雨雨量贡献率也较小, 如1978年年雨量为1 172.0 mm, 比多年均值偏少30.1%, 为青田测站建站以来第二少, 该年未曾出现暴雨。

2.4 暴雨极值

青田44 a间日雨量达到大暴雨量级的有47 d, 占暴雨日数的23.3%。特大暴雨1 d, 出现在2013年10月7日, 由台风“菲特”影响所致, 日雨量高达253.8 mm, 是青田有气象记录以来日雨量的最大值。其次是2005年7月19日的246.7 mm和1996年8月1日的203.3 mm, 这两个大暴雨分别由2005年“海棠”台风、1996年08号台风影响导致。

2.5 连续暴雨

连续暴雨, 需要有一个或多个天气尺度系统影响, 当天气尺度系统强烈发展或停滞摆动时, 从而出现强而持续的垂直上升运动和水汽输送, 给暴雨的形成提供了有利条件[3]。青田县地势由西向东倾斜, 全县四面环山, 山峦重叠, 山外有山, 小盆地多, 且青田县域内最东部地区距东海直线距离不足50 km, 受复杂的地形和季风气候影响, 青田44 a间共出现连续暴雨27次, 年均0.6次, 其中持续3 d暴雨3次。连续暴雨最大过程雨量出现在1974年8月11-13日的424.9 mm, 由1974年12号台风影响所致。据分析, 连续暴雨27次:由台风影响造成的有21次, 占77.8%, 梅汛期暴雨4次, 其他2次。因此, 台风是造成青田连续暴雨的最主要的天气系统。

3 暴雨的主要影响系统

资料分析表明, 青田县暴雨主要出现在6月中旬-9月下旬, 占全年暴雨日数的81%, 查看历史天气图和各类报表, 造成青田县暴雨的天气系统主要有以下4类。

3.1 台风

在福建中部到浙江南部一带沿海登陆的台风, 登陆后西北行或西进, 该类台风对青田县影响较大, 可有全县性的暴雨或大暴雨, 尤以在福建北部登陆的台风为最。在福建中部到广东东部一带沿海登陆后北上的台风, 受倒槽影响, 青田的南部乡镇可出现暴雨;在浙江中北部登陆的台风, 青田的东北部乡镇可出现暴雨, 范围较小。

3.2 中低层切变

6月中下旬出现的梅汛期暴雨, 其典型的高低空配置为:500 h Pa西风带有低槽东移, 700 h Pa在30ºN附近有切变线, 850 h Pa切变较700 h Pa偏南1~2个纬距, 地面有静止锋配合。

3.3 高空槽

随着高空低槽东移, 冷空气南下, 锋区前后有较明显降水, 春季锋前会有强对流天气。

3.4 副热带高压边缘

当青田县处副高北缘时, 午后到晚上的这段时间易发局地性强对流, 常伴有短时暴雨。当副高脊线偏北, 青田处副高南侧的偏东气流中时, 若有东风波西移影响, 也易出现局地暴雨。

4 结语

青田年均暴雨日为4.6 d, 年均大暴雨日为1.1 d, 近10 a是暴雨日数最多时段。暴雨主要集中在5~9月, 8月最多, 6月次之, 这2个月占全年暴雨日的50%。暴雨日数月分布呈现双峰型。暴雨雨量的平均贡献率为22.2%, 暴雨雨量贡献率与年雨量变化趋势较为一致。受复杂地形和季风气候影响, 青田44年间共出现连续暴雨27次, 年均0.6次;出现持续3 d暴雨的几率很小。台风是造成连续暴雨的绝对主力。造成青田县暴雨的主要天气系统有:台风、中低层切变、高空槽、副高边缘等。

参考文献

[1]浙江省气象局.浙江省天气预报手册[M].北京:气象出版社, 2013.

[2]朱乾根, 林锦瑞, 寿绍文, 等.天气学原理和方法[M].北京:气象出版社, 2003.

11.初中地理世界气候类型测试题 篇十一

第四课 世界气候类型同步练习(无答案)

1.气候的两个最重要组成要素是: ( )

A 气温和降水 B晴天和阴天 C湿度和温度 D气压和气温

2.赤道经过的非洲东部的气候类型是: ( )

A热带雨林气候 B热带草原气候 C热带沙漠气候 D热带季风气候

3.热带沙漠气候主要分布在 ( )

A回归线附近B 极圈附近C 赤道附近D、南北纬60°附近

4.主要分布在印度半岛和中南半岛的气候是 ( )

A热带雨林气候 B热带草原气候

C热带沙漠气候 D热带季风气候

5.热带雨林气候的主要特征是 ( )

A.夏季炎热干燥,冬季温和多雨 B.全年高温多雨

C.全年高温,降水稀少 D.夏季高温多雨,冬季温和多雨

6.在亚欧大陆中纬度地区,大陆内部的主要气候类型是( )

A 温带季风气候 B温带大陆性气候

C亚寒带季风气候 D亚热带季风气候

7.地中海气候最典型的地区是 ( )

A 加勒比海沿岸 B墨西哥湾沿岸C 阿拉伯海沿岸 D地中海沿岸

8.温带海洋性气候主要分布在 ( )

A 中纬度地区大陆西岸 B中纬度地区大陆东岸

C 低纬度地区大陆西岸 D低纬度地区大陆东岸

9.下列大洲中有寒带和亚寒带的.是 ( )

A 大洋洲 B非洲 C南美洲 D北美洲

10.北京奥运会期间北京的气候特点是 ( )

A、高温多雨 B.高温少雨 C.温和湿润 D.寒冷干燥

11.德州的气候类型是 ( )

A.温带大陆性气候 B.温带季风气候

C.亚热带季风气候 D.地中海气候

12.冬温夏凉,各月降水分配较均匀的气候是 ( )

A热带季风气候 B温带海洋性气候 C地中海气候 D温带大陆性气候

13.在地中海沿岸分布最典型的是 ( )

14. 读世界气候分布图,回答下列各题。

(1)沿大西洋东岸由赤道地区向北极,气候类型依次是________气候→

________气候→________气候→_________气候→________气候→极地气候。

(2)自亚欧大陆西岸到东岸气候类型依次是:温带海洋性气候→__________气候→_________气候。

12.节气春分气候特征 篇十二

春分这一天阳光直射赤道,昼夜几乎相等,其后阳光直射位置逐渐北移,开始昼长夜短。春分是个比较重要的节气,它不仅有天文学上的意义:南北半球昼夜平分;在气候上,也有比较明显的特征,春分时节,我国除青藏高原、东北、西北和华北北部地区外都进入明媚的春天,在辽阔的大地上,杨柳青青、莺飞草长、小麦拔节、油菜花香。

2.气压状况

春分节气,东亚大槽明显减弱,西风带槽脊活动明显增多,蒙古到东北地区常有低压活动和气旋发展,低压移动引导冷空气南下,北方地区多大风和扬沙天气。当长波槽东移,受冷暖气团交汇影响,会出现连续阴雨和倒春寒天气。

3.气温与降水

春分时节,除了全年皆冬的高寒山区和北纬45°以北的地区外,中国各地日平均气温均稳定升达0℃以上,严寒已经逝去,气温回升较快,尤其是华北地区和黄淮平原,日平均气温几乎与多雨的沿江江南地区同时升达10℃以上而进入明媚的春季。

辽阔的大地上,岸柳青青,莺飞草长,小麦拔节,油菜花香,桃红李白迎春黄。而华南地区更是一派暮春景象。从气候规律说,这时江南的降水迅速增多,进入春季“桃花汛”期;在“春雨贵如油”的东北、华北和西北广大地区降水依然很少,抗御春旱的威胁是农业生产上的主要问题。

4.倒春寒

初春时节,当气温回升比较快,之后又出现一段时间气温持续偏低,这种天气现象人们称作倒春寒。在南方倒春寒最主要的影响是早稻烂秧,在中国北方会影响到花生、蔬菜、棉花的生长,严重的还会造成小麦的死苗现象。

在中国长江中下游地区,曾经发生过一次非常严重的倒春寒,刚好是在春分期间,那是在1976年3月下旬到4月上旬,仅湖南、江西、湖北三省损失的谷种就有7~8亿斤。

5.春旱

在中国北方,尤其是西北、华北有“十年九春旱”和“春雨贵如油”之说,在冬季雨雪少的时候,冬小麦处于越冬阶段,对缺水的情况不甚敏感。

进入3月后土壤解冻,小麦返青;春季作物由南向北播种,如果此时降水继续偏少,旱象就会明显地反映出来,幼苗的处境可想而知。

春分的气象定义

春分通常特指太阳视黄经位于0°的时刻,在每年农历二月十五日前后(公历约为3月20~21日期间)。

在时间段上也指太阳位于黄经0°和15°之间的位置,即从春分日起至清明日前的时段,公历则大约是3月20日至4月5日之间。

春分的传统习俗有哪些

1.立蛋

在每年的春分那一天,世界各地都会有数以千万计的人在做“竖蛋”试验。这一被称之为“中国习俗”的玩艺儿,何以成为“世界游戏”,目前尚难考证。

不过其玩法确简单易行且富有趣味:选择一个光滑匀称、刚生下四五天的新鲜鸡蛋,轻手轻脚地在桌子上把它竖起来。虽然失败者颇多,但成功者也不少。

春分成了竖蛋游戏的最佳时光,故有“春分到,蛋儿俏”的说法。竖立起来的蛋儿不风光。竖蛋的奥秘春分这一天为什么鸡蛋容易竖起来?虽然说法颇多,但其中的科学道理真不少。

首先,春分是南北半球昼夜都一样长的日子,呈66.5度倾斜的地球地轴与地球绕太阳公转的轨道平面处于一种力的相对平衡状态,有利于竖蛋。

其次,春分正值春季的中间,不冷不热,花红草绿,人心舒畅,思维敏捷,动作利索,易于竖蛋成功。

更重要的是,鸡蛋的表面高低不平,有许多突起的“小山”。“山”高0.03毫米左右,山峰之间的距离在0.5~0.8毫米之间。根据三点构成一个三角形和决定一个平面的道理,只要找到三个“小山”和由这三个“小山”构成的三角形,并使鸡蛋的重心线通过这个三角形,那么这个鸡蛋就能竖立起来了。

此外,最好要选择生下后4~5天的鸡蛋,这是因为此时鸡蛋的蛋黄素带松弛,蛋黄下沉,鸡蛋重心下降,有利于鸡蛋的竖立。

2.吃春菜

岭南风俗昔日四邑(现在加上鹤山为五邑)的开平苍城镇的谢姓,有个不成节的习俗,叫做“春分吃春菜”。“春菜”是一种野苋菜,乡人称之为“春碧蒿”。

逢春分那天,全村人都去采摘春菜。在田野中搜寻时,多见是嫩绿的,细细棵,约有巴掌那样长短。采回的春菜一般家里与鱼片“滚汤”,名曰“春汤”。

有顺口溜道:“春汤灌脏,洗涤肝肠。阖家老少,平安健康。”一年自春,人们祈求的还是家宅安宁,身壮力健

3.送春牛

春分随之即到,其时便出现挨家送春牛图的。其图是把二开红纸或黄纸印上全年农历节气,还要印上农夫耕田图样,名曰“春牛图”。

送图者都是些民间善言唱者,主要说些春耕和吉祥不违农时的话,每到一家更是即景生情,见啥说啥,说得主人乐而给钱为止。言词虽随口而出,却句句有韵动听。俗称“说春”,说春人便叫“春官”。

4.放风筝

春分期间还是孩子们放风筝的好时候。尤其是春分当天。甚至大人们也参与。风筝类别有王字风筝,鲢鱼风筝,眯蛾风筝,雷公虫风筝,月儿光风筝,其大者有两米高,小的也有二、三尺。市场上有卖风筝的,多比较小,适宜于小孩子们玩耍,而大多数还是自己糊的,较大,放时还要相互竞争看哪个的放得高。

5.春祭

二月春分,开始扫墓祭祖,也叫春祭。扫墓前先要在祠堂举行隆重的祭祖仪式,杀猪、宰羊,请鼓手吹奏,由礼生念祭文,带引行三献礼。

春分扫墓开始时,首先扫祭开基祖和远祖坟墓,全族和全村都要出动,规模很大,队伍往往达几百甚至上千人。

开基祖和远祖墓扫完之后,然后分房扫祭各房祖先坟墓,最后各家扫祭家庭私墓。大部分客家地区春季祭祖扫墓,都从春分或更早一些时候开始,最迟清明要扫完。

各地有一种说法,谓清明后墓门就关闭,祖先英灵就受用不到了。

6.粘雀子嘴

春分这一天农民都按习俗放假,每家都要吃汤元,而且还要把不用包心的汤元十多个或二三十个煮好,用细竹叉扦着置于室外田边地坎,名曰粘雀子嘴,免得雀子来破坏庄稼。

7.祭日

在周代,春分有祭日仪式。《礼记》:“祭日于坛。”孔颖达疏:“谓春分也”。此俗历代相传。清潘荣陛《帝京岁时纪胜》:“春分祭日,秋分祭月,乃国之大典,士民不得擅祀。”

日坛坐落在北京朝阳门外东南日坛路东,又叫朝日坛,它是明、清两代皇帝在春分这一天祭祀大明神(太阳)的地方。朝日定在春分的卯刻,每逢甲、丙、戊、庚、壬年份,皇帝亲自祭祀,其余的年岁由官员代祭。

8.拜神

春分前后的民俗节日有二月十五日开漳圣王诞辰:开漳圣王又称“陈圣王”,为唐代武进士陈元光,对漳洲有功,死后成为漳洲守护神。

二月十九日观世音菩萨诞辰,每逢诞辰,信徒多茹素齐,前往各观音寺庙祭拜。二月二十五日三山国王祭日:三山国王是指广东省潮州府揭阳县的独山、明山、巾山三座山的山神,早年由潮州客家移民春为守护神,因此信徒以客籍人士为主。

春分的意思

春分:分是平分的意思。春分表示昼夜平分。

13.芒种节气的气候特征 篇十三

芒种气候气温

在此期间,除了青藏高原和黑龙江最北部的一些地区,还没有真正进入夏季以外,大部分地区的人们,一般来说都能够体验到夏天的炎热。位于黑龙江北部的嫩江,在1971~30年间,最热的一天37.1℃,就出现在芒种期间。

6月份,无论是南方还是北方,都有出现35℃以上高温天气的可能,黄淮地区、西北地区东部可能出现40℃以上的高温天气,但一般不是持续性的高温。在华南的台湾、海南、福建、两广等地,6月的平均气温都在28℃左右,如果是在雷雨之前,空气湿度大,确实是又闷又热,有时需要向公众发布高温预报,提醒人们预防中暑、空调病和急性肠胃炎。

芒种气候雨量

芒种时节沿江多雨,黄淮平原也即将进入雨季,芒种前后若遇连阴雨天气及风、雹等,往往使小麦不能及时收割、脱粒和贮藏而导致麦株倒伏、落粒、穗上发芽霉变及“烂麦场”等,使眼看到手的庄稼毁于一旦。

芒种后,中国华南东南季风雨带稳定,是一年中降水量最多的时节,长江中下游地区先后进入梅雨季节,雨日多,雨量大,日照少,有时还伴有低温。

芒种时节,水稻、棉花等农作物生长旺盛,需水量多,适中的梅雨对农业生产十分有利;梅雨过迟或梅雨过少甚至“空梅”的年份作物会受到干旱的威胁。但若梅雨过早,雨日过多,长期阴雨寡照,对农业生产也有不良影响,尤其是雨量过于集中或暴雨还会造成洪涝灾害。

西南地区从6月份也开始进入了一年中的多雨季节。此时,西南西部的高原地区冰雹天气开始增多。

芒种的气候特点有哪些

芒种时节雨量充沛,气温显着升高。常见的天气灾害有龙卷风、冰雹、大风、暴雨、干旱等。芒种时节沿江多雨,黄淮平原也即将进入雨季。华南东南季风雨带稳定,是一年中降水量最多的时节。长江中下游地区先后进入梅雨季节,雨日多,雨量大,日照少,有时还伴有低温。西南地区从6月份也开始进入了一年中的多雨季节。此时,西南西部的高原地区冰雹天气开始增多。

芒种后,中国华南东南季风雨带稳定,是一年中降水量最多的时节,长江中下游地区先后进入梅雨季节,雨日多,雨量大,日照少,有时还伴有低温。宋人范成大的《芒种后积雨骤冷》诗:“梅霖倾泻九河翻,百渎交流海面宽。良苦吴农田下湿,年年披絮播秧寒。”绘出了阴雨连绵不止,河满沟平,农夫冒着寒冷身披棉絮播秧忙的画面。

在此期间,除了青藏高原和黑龙江最北部的一些地区,还没有真正进入夏季以外,大部分地区的人们,一般来说都能够体验到夏天的炎热。位于黑龙江北部的嫩江,在1971~2030年间,最热的一天37.1℃,就出现芒种期间。

6月份,无论是南方还是北方,都有出现35℃以上高温天气的可能。黄淮地区、西北地区东部可能出现40℃以上的高温天气,但一般不是持续性的高温。在华南的台湾、海南、福建、两广等地,6月的平均气温都在28℃左右。如果是在雷雨之前,空气湿度大,确实是又闷又热。有时需要向公众发布高温预报,提醒人们预防中暑、空调病和急性肠胃炎。

芒种的含义是什么

芒种是农历二十四节气中的第9个节气,夏季的第三个节气,表示仲夏时节的正式开始,太阳到达黄经75°时交芒种节气。芒种字面的意思是“有芒的麦子快收,有芒的稻子可种”。《月令七十二侯集解》:“五月节,谓有芒之种谷可稼种矣。”此时中国长江中下游地区将进入多雨的黄梅时节。

1、麦粒接近饱满

“芒种”的意思是麦粒上长出了尖尖的芒刺,表示麦粒接近饱满,有待成熟,预示丰收。农业专家提示说,芒种时节是农业生产最繁忙的季节,各地群众要抓紧时间进行抢收抢播和田间管理,勤施肥,确保粮食生产好收成。

2、农事繁忙的节气

芒种节气是很忙的节气。陕西,甘肃、宁夏是“芒种忙忙种,夏至谷怀胎”。广东是“芒种下种、大暑莳(莳指移栽植物)”。江西是“芒种前三日秧不得,芒种后三日秧不出”。贵州是“芒种不种,再种无用”。福建是“芒种边,好种籼,芒种过,好种糯”。江苏是“芒种插得是个宝,夏至插得是根草”。山西是“芒种芒种,样样都种”。“芒种糜子急种谷”。四川、陕西是“芒种前,忙种田,芒种后,忙种豆”。

3、气温攀升,进入梅雨时期

“五月节,谓有芒之种谷可稼种矣。”芒种的名字,就是这么来的。很接地气的含义吧,可这个节气,从气象的角度来看,太不安分了:雨量充沛,气温显著升高,常见的天气灾害有龙卷风、冰雹、大风、暴雨、干旱等。我们长江中下游呢?即将进入让人头疼的梅雨季节,雨日多,雨量大,日照少,有时还伴有低温,真心是段难熬的时光。

芒种会下雨吗

芒种的时候,黄淮平原会进入雨季;华南东南季风雨带稳定,是一年中降水量最多的时节;长江中下游地区先后进入梅雨季节,雨日多,雨量大,日照少,有时还伴有低温;西南地区则进入了一年中的多雨季节,而西南西部的高原地区冰雹天气开始增多。

上一篇:狠抓教学管理,争创一流名校下一篇:消费者权益保护知识竞赛工商银行 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