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论文

2024-07-11

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论文(共20篇)

1.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论文 篇一

在《吹草哨》一课中,随歌曲演唱几遍之后,我无意的提出一个建议:我们用优美的歌声和吹竖笛的方法表达了对歌曲的喜爱,那我们还可以用什么样的方式来表达你对歌曲的喜爱呢?学生们思考讨论了一会儿,纷纷说出自己喜爱的方式:吹口哨、用打击乐器伴奏、朗读歌词、画画等。根据学生的提议把学生分成了六个小组即:朗诵组、演唱组、器乐组、竖笛组、口哨组、图画组,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爱好自由选择小组,开始进行分组讨论及创作表演。

过了15分钟之后,各个小组开始展示表演,首先是朗诵组,他们非常让我吃惊,居然用的是“周杰伦”的演唱曲风来朗读歌词,仿佛把我带进了“周杰伦”的世界,真让我意犹未尽!接下来就是演唱组、口哨组随器乐组、竖笛组一起表演,图画组的同学们把自己的作品展示给大家。大家表演得淋漓尽致,同学们在创造、体验、合作中,情感得到了升华!

下课后我望着学生们的背影,不由得对学生们产生了几分敬意,真有一种自己不如学生的感觉。他们的想象力真实无穷无尽的,让我出乎意料。

给学生一个自由的空间,他们可以积极主动地、无限自由的进行创造,我深信:他们的想象力可以创造出世界上最美丽的东西!

2.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论文 篇二

下面我就谈谈自己的几点看法。

一、精心备课, 找准兴趣点

抓住“兴趣点” , 以其为中心, 形成“兴趣辐射”网络以起到“纲举目张”的效果。如学习“Teacheres’ Day”这一单元时, 围绕“问候、介绍、祝贺”教师节, 主题是介绍英文人名, 交际点“祝愿”。为此我建立如下教学思维框架:

Teachers’ Day

(tomorrow) (Teachers’ Day card)

Make a card to teacher

We hope you’ll ...Good luck! Best wishes for...

English name (Chinese name)

先用卡片、简笔画或自制的精美卡片进行练习, 学生给自己取一个英文名, 训练中让学生用美好的语言表达对老师的敬爱之情。以card作为“兴趣点”, 顺势操练, 使相关知识在操练中更具有应用性、服务性, 强化交际功能。本章学完后, 对学生的“card”进行展出, 就连老师的眼睛都睁得大大的, 就别谈学生如何激动了。

二、培养学生的兴趣, 激发学习动机

兴趣是学习的催化剂, 动机是学习的驱动力。只有培养了学习的浓厚兴趣, 才能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 也具备了正确的学习动机, 学生才能保持旺盛的学习欲望, 自觉地学习。为此, 我在教学中设计了适合学生年龄特点的教学活动。

1.英语值日报告。

值日报告让学生自觉组合2—4人为一组, 以对话表演的形式任其自由发挥。形式可以是自己写对话, 也可以将课文进行改写, 学生的语言思维得到锻炼。程度较好的学生常为自己的精彩对话感到自豪, 程度稍差的学生也为自己能在台上有所表现而高兴。因此, 学生觉得学习有兴趣、有动力。

2.课文对话竞赛。

将已学课文改为简单对话融汇新单词, 为强化单词提供机会。学生在课前、课后互学, 他们会有共同的目标, 即拿小组第一。这种活动促进学习英语的热情, 又加强了学生间的感情, 充分体现了合作教育的观念和合作教育机制, 为学生适应社会、求得生存打好基础。

三、编“英语短剧”

英语短剧的表演激发了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 调动了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 课堂气氛异常活跃。英语短剧及表演形式为学生提供了英语实践的机会和条件, 提高了英语交际的情境和气氛。在教师的指导下, 学生们正确的语调, 流畅的语感和语速, 恰当的表演动作, 学生亲自准备的服装、制作的道具, 无不渗透着美学教育。观看时在欣赏美、感受美, 使学生们不知不觉地陶醉在美的愉悦中。

四、利用多种教学手段

英语教学中的“填鸭式”、“条框式”教出的只是“哑巴英语”, 学生的语法、句法水平虽高, 但听说能力差得很。现在学校基本都有语音室、多媒体等现代化教学设备, 教师充分利用这些设备, 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这些先进的教学设备把声音、图像、动画等结合起来, 新鲜有趣。借助实物、图片、简笔画教学能避免不必要的汉语翻译, 帮助学生理解复杂的单词、词组、句子, 训练学生的思维。

五、培养发散性思维, 提高创新思维能力

有位名人曾说过:“好的先生不是教书, 不是教学生, 是教书生学。”有研究表明, 讨论式、质疑式的教学有利于发散思维、创新思维的发展。要让学生丰富想象, 积极探索求异, 坚持独立见解, 这就要求教师要善于挖掘教材中蕴含的创造性因素, 通过设疑创设情景, 给予每位学生参与的机会, 让学生积极运用所学的知识, 大胆地进行发散创造。如在教过去进行时, 出示一幅简笔画:一位学生在学习, 而旁边的爸爸在看报。在出示图画时我们可以先把这学生可做的事情遮住一半, 然后问:“What were children doing when his father was reading newspaper?”那么这时同学们就会进行guess, 并积极发言, 从而给他们提供发散思维的机会。

课文教学中, 要善于设计新颖别致, 并能唤起学生共鸣的问。让学生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 再进行集体讨论, 集思广益, 也可以用所教的知识, 让学生自由地求异发散, 编写新的内容。如一篇文章教完后可以在黑板上出示几个key words, 让学生自己去编一些内容。这样会使学生相互启发, 相互交流, 从而以创新意识来灵活运用语言知识。让学生凭自己的能力与摸索, 解决新问题, 掌握新知识, 在此过程中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会得以真正提高。

3.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篇三

一、营造和谐的课堂氛围,激发学生的创新热情

“师者,传道、授业、解惑者也。”传统的师生关系是一种倡导师道尊严的不平等的关系,教师是教学活动的控制者、组织者、制定者和评判者,而学生只能是消极、被动的学习者和服从者。尤其在一些思想政治课上,教师满堂灌,“言者谆谆,听者昏昏”,学生毫无兴趣,创新从何谈起?

新课改基于对课堂和教学一体化的认识,提出新课程需要相应的新的教学观,强调师生平等互动关系。塑造师生之间多层面、多维度的沟通关系。学生的思想、意志、情感和行为方式应该得到尊重,应给予学生足够的展示才华、表达思想和情感的机会。在教学中,学生不再是消极、被动的学习者和服从者,而是积极、主动的求知者、探索者。教师应本着以“学生发展为本”的原则,树立师生平等观念,注意与学生进行情感交融,创造一种师生相互交往、共同发展的民主、平等、合作的新型师生关系,营造一种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这样才能激发学生的创新热情,开拓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把课堂变成实现以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心的素质教育的主阵地。

二、创设问题情境,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创新始于问题。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离不开问题。因而,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提高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是创新教育的重要内容。问题意识是指人们在认识活动中经常意识到一些难以解决的问题,并产生一种困惑、探索的心理状态,这种状态促使个体积极思维,不断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问题意识不仅体现了个体意识的灵活性和深刻性,也反映了思维的独立性和创造性。

要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就必须克服思维障碍,其中不良定势和意义障碍的存在,会阻碍创造性思维活动的开展。克服思维定势,就要对学生进行多种思维方法的训练,把发散性思维和集中性思维、求同性思维和求异性思维结合起来。发散性思维是创新思维的核心。所谓发散性思维,通常是指对某个问题从不同的角度,按不同的线索,向不同的方向思考,从多方面寻求答案的思维方式。它能使学生触类旁通,不受常规思维的束缚,能产生超常的构思,从新的角度去思考问题,提出一些超乎常规的见解。学源于思,思源于疑。我们要鼓励学生敢于质疑,在思考和回答问题时,不唯书,不唯师,不迷信原有的传统观念和经典信条,敢于“另辟蹊径”、“标新立异”,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在教学活动中,最能体现创新思维的一个途径就是教学问题情境的创设。创设教学问题情境的目的,主要是为了激发兴趣和启发思维。兴趣是构成学习心理的动力系统中的最活跃因素,启发思维是政治教学中培养能力、发展智力,进而提高学生素质的关键一步。因此在政治课中创设问题情境,能使学生认知的动力系统和智力系统处于兴奋状态,使学生的认识活动和意向活动全身心参与投入,在创设新环境中,能产生碰撞,开拓思路,这有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教师在课前要深入挖掘教材,找准激发学生思维的切入点,精心设计问题,才能在课堂上提出有质量、有价值的问题来。所提问题应能与生活实践相联系,令人深思,给人启迪,能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这样才能激发学生积极思维。

三、开展实践活动,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学生仅仅掌握书本知识是不够的,必须把所学知识用于实践,才能真正实现知识的内化。同样,只有积极实践,才能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因此,教师不仅要重视课堂教学,还应该积极开展可行的课外活动。例如开辟第二课堂,组织学生开展社会调查、演讲比赛、新闻发布会等活动,给学生动手、动脑的机会,以丰富学生的感性知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提高学生运用所学观点、理论去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例如在讲授“内因与外因相结合和矛盾的普遍性”这些内容时,先讲解“孟母三迁”的故事,让学生思考内因和外因在学习中的重要性,针对孟母的做法,请学生发表见解,孟子的母亲看到了学习环境的重要性,却忽视了孟子是否一心向学这一内因的决定性作用。然后让学生结合自己高中学习的实际情况,分析自己的有利条件和不利的条件,让学生在学习中树立信心。同时找出自己在学习中存在的主要矛盾,抓住矛盾的主要方面,并应用自己所学的知识来解决自己在学习中存在的问题。

思想政治学科教学有它自身的特点,只要我们在具体教学中不断去探索、去体会,与教材、学生、教学方法等方面相结合,多与同行交流、学习,从中发现乐趣,从而热爱这门我们任教的学科。政治教师首先要提高自身素质,成为一名创新型的教师,这样才能培养出创新型的学生,让我们的学生吸取现代科学文化的精神营养,在将来的知识经济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4.学生数学创新能力的培养 篇四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时代的要求.在课堂上,重视问题情景,提倡发现学习;创设问题情景,提高教学效率;利用生活的适应性, 培养创新意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使学生积极主动的思维;利用生活的感知性,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作 者:张素双 作者单位:河北省抚宁县台营镇初级中学,河北秦皇岛,066305 刊 名:中国科教创新导刊 英文刊名:CHINA EDUCATION INNOVATION HERALD 年,卷(期):20xx “”(12) 分类号:G421 关键词:激发 培养 创新能力

5.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论文 篇五

-----模块一作业

《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是十年前启动本轮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而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是新修订课标增加的内容,目的是尊重学生个性的同时,培养学生的社会担当意识,促进学生的社会化。与实验稿比较,新修订的明确三个维度、一个目标。目标的设计着眼于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特别强调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想象力”。• 重视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就语文而言,如何尊重儿童天性,发展儿童的个性,启迪儿童的灵性,诱发儿童的悟性,激发儿童的创造性,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让课堂焕发生命的活力,是对当代教师的一种充满智慧的挑战。在语文教学中,我们要善于根据教材内容的特点创设情境,让学生探究学习的兴趣倍增,情感被充分调动起来,这样就能使学生进入到最佳的学习状态,全神贯注地进行探究性学习。学生在这种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的教育环境,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掌握和运用知识的态度和能力。

例如在教学《乌鸦喝水》一课时,“乌鸦把小石子一颗一颗放进瓶子里,瓶子里的水渐渐升高了。”这句话看似简单,但要学生悟出其中的道理却很不容易。我引导学生在自读课文的基础上,小组合作动手做实验,让学生将小石子一颗一颗往瓶子里投,让学生观察石子投入瓶子后水的变化使得学生对“一个一个”理解更加形象化,看着水渐渐升高。因此,我在教学中就让学生做一回小科学家,让学生从理解课文体验到认识真理的快乐。学生实验完成后,不禁发出:“哟,水真的升高了!”兴奋之情溢于言表。通过合作实验,学生主动悟出了乌鸦是怎么喝着水的。由于设计的实践活动符合一年级学生的特点,很好地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学生在读一读课文、做一做实验、说一说实验过程中兴趣盎然地学习语文,真正成为了学习的主人。另外拓展问题“瓶子旁边要是没有小石子,乌鸦该怎么办呢?”让学生通过合理想象,激发创新意识,发表独立见解,提高学生的想象能力及言语表达能力,从学生们富有个性的回答中,可见淡淡的探究氛围正在形成。这些,在今后的教学中将逐步促使学生在探究的过程中形成乐学的良好心境。从而有助于学生自我探究能力的锻炼、培养、提高。

6.活化教材,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篇六

——常德市鼎城区许家桥中学

廖学杰

教材是学生获取知识,形成技能的重要来源,是教师进行教学的重要依据,也是我们开展创新教育的重要载体。为了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在一定程度上对现行教材进行改革、活化,能打破传统封闭的学科教学模式,教学观念,有利于学生的综合能力的培养。

一、适当调整教材,培养创新思维

现行的教材过分强调知识的系统法,很大程度上束缚了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因此,在吃透教材和大纲的前提下,可适当对教材进行重组或增删来活化教材。

⒈对教材进行重组,过去我们在进行单元复习、分块复习、专题复习等实际上对教材就进行了重组,而新授中只是偶然进行一些在倡导开展创新教育的今天,既要把握好重组的原则,有助于学生主动探求化学知识,有助于学生能力的培养,又要加大对教材重组的力度,使我们每位教师变教好教材为用好教材。如《酸的通性》与学生实验《酸的性质》原本需3课时,通过重组变为2课时,即每1课时讲酸的通性,第2课时讲酸的分类,命名为PH值,而且酸的通性这一课时在重点讲清盐酸、硫酸的性质基础上由教师指导学生在实验室完成,这样既减轻了学生的负担,又保证了质量,空出时间让学生开展活动,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

⒉对教材上的练习题进行选增删。教材上的练习题,绝大多数.是针对知识的巩固来设计的,而对学生进行思维训练方面的题很少,因此为学生提供养成创新思维的空间就有必要对部分练习题进行增删,适当增加变式题和开放题等。利用变式题和开放题型的灵活性,思维空间的开放性和答案的不定性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二、加强学科渗透,培养创新思维

现代科学在分化的基础上又在进行着高度综合,各学科音质界限日益模糊,形成了一个大科学网络结构,基础教育各学科之间要适应这一要求进行渗透和交叉就必须将活化教材,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主要做法有:①翻阅教材和相关资料,全面分析,看哪些地方存在交叉,哪些地方可以渗透;②将交叉的内容列成问题交学生讨论;③教师总结归纳。通过认真研究教材,把握好各学科间知识交叉的最佳结合点,灵活运用到教学中去,不仅可以使课生动有趣,而且使学生的各科知识逐渐形成一个活的大网络,为学生的创新奠定必要的物质基础。

三、引导“内化领悟”,培养创新思维

“内化领悟”是来自思维者的一种即时觉悟,是靠自己的努力从事物或现象中悟出的一些发现,是对人类已有知识进行“再发现、再创造”。可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进行这种思维创造,以活化书本知识,从而培养思维创造能力。如倾倒液体试剂时,要“标签对手心”,其原因是万一瓶口残液流下会腐蚀标签。假设未流下残液标签不受损是不是可以呢?让学生带着疑问去操作领悟,结果发现在取药后放回原处时,标签向里,还要转一下标签才能朝外,使下回找药方便。这样,使学生不但掌握了这个操作,而且还将道理拓展了。

四、重视“过程”教学,培养创新思维

知识不仅仅是认识活动的结果,更重要的是认识活动的过程,它反映出来的知识是认知结构,往往过程比结果更重要,因此,加强“过程”教学就显得尤为重要。

一是让学生探索新知识的过程。我们在教学中不能仅将现成的定律、定理、公式提供给学生,让学生去证明。要让学生进行新知识的探索,其教学程序为:教师可设计一些疑问,让学生去观察材料或实验,然后提出猜想,最后再去证明或验证。

二是让学生体验知识的发现过程,理解知识的应用过程。我们在教学中不只是让学生掌握知识的结论,而是要体验和理解知识的发生与应用过程,这就要给学生提供实践的机会,让学生在实践中运用知识,转换拓展知识、验证和批判知识,从而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样教学既体现了教师主导作用下学生主体性的发挥,又展示了学生综合运用各种学科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在教学过程中不知不觉地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

五、倡导学以致用,培养实践能力

在教学中倡导学以致用的教学模式,能使书本上的化学知识更加鲜活起来,教学质量也必定有相应的提高,从以上两个方面加强应用领域的教育教学。

⒈加强化学教学与生产、生活实际相联系,鼓励和引导学生用所学的化学知识解决生产、生活实际中的一些小问题。如除水壶中的水垢、冰箱中的异味,怎样用排水法收集因煤气泄漏可能达到爆炸极限的室内空气等。对开展应用领域的化学教育很有好处。

⒉加强化学教学与现代科技社会的联系,使化学知识尽可能地去结合科学技术与社会、激发学生的兴趣,有利于对学生进行科学态度、科学方法的培养,学生学得生动活泼。

要将有关科技成果灵活地融入教学中,教师要从多渠道充实自己,以获取大量的科技成果信息,并将其融于相应的教学内容之中。

7.谈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篇七

改变单一思维模式, 倡导开放性思维, 激发学生的想像力

长期以来, 无论教师和学生往往习惯于一个问题只有一种解决方式, 即所谓的标准答案。学生给出的答案只要与标准答案不同, 就被认定为是错误的。这是应试教育的产物。它压抑了学生的创新能力, 把学生的思维限制在一个狭小的空间内, 培养出来的学生充其量是一台已有知识的复印机而已。二十一世纪是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时代, 作为教师, 应当勇于打破传统思维方式的禁锢, 倡导开放性思维, 引导学生针对一个问题, 提出多个解决方案, 从而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在一堂科学课上, 笔者向学生提了这样一个问题:请同学们对老年人常用的手杖进行改进。这好比一石击起千层浪, 同学们踊跃发言, 有的说在手杖上加上照明装置, 便于老年人夜间出行时使用;有的说在手杖上加上报警装置, 方便老人在患病和遇到紧急情况时, 能及时能与医院或家人取得联系;有的同学说在手杖上加上GPS定位系统, 便于老人在走失时, 家人能及时准确的寻找……全班同学一共给出了23种解决方案。往日由教师唱独角戏的课堂, 变成了老师引导, 师生共同探讨, 充分展示想象力的舞台。在这种教学模式下, 学生真正成了课堂的主人。而且, 学生在发挥想象力时, 也感到自己的基础知识不够用, 主动要求学习基础知识。开放性思维的教学方式, 既激发了学生的想象力, 又增强了学生学习基础知识的兴趣, 可谓一举两得。

因势利导, 把学生的兴趣和特长变成学生创新的动力

笔者与友人、同事叙谈中, 大家都不约而同的有这样的感受:学生毕业走向社会后, 取得成功的往往不是当年班里那几名“两耳不闻窗外事, 一心只读圣贤书”的高分学生;兴趣广泛、思想活跃的学生反而容易事业有成。牛顿、爱因斯坦、华学庚等科学家, 他们在学生时代并不都是传统意义上的高才生。这使我们不得不重新审视我们传统的教学理念和所谓的“好学生”的标准。笔者认为, 传统的教学理念, 过分强调了学生掌握教材上的知识的重要性, 并以此作为评判学生优劣以及能否进入高等学府进行深造的标准, 忽视了学生的个性, 压抑了学生的创造力和想像力, 出现“高分低能”也就不足为奇。笔者认为, 学校不是工厂, 学生不是工件, 学校应当在普及书本知识的同时, 承认学生个体上的差异, 注重学生的兴趣和特长, 因势利导, 充分发挥学生的想像力, 把学生的兴趣和特长转化为学生创新的动力, 为国家为社会培养创新型人才。

引导学生从学习和生活中获得创新的灵感

多少年来, 老师经常教导学生“要主动适应环境, 不应当让环境适应自己”。诚然, 这种理念对培养学生吃苦耐劳的品质确有积极意义;然而, 换一个角度看, 这种理念其核心观点就是消极被动地适应环境, 而不是积极地寻求改变。爱迪生发明电灯, 是因为他感到昏暗的油灯不便于生活和工作;瓦特发明蒸气机, 是因为他发现单纯依靠人力, 不但劳动强度高, 而且生产效率低下。创新和发明往往是从改变的人们身边的生活和工作学习条件入手。教师要有意识地强化学生变革思维意识, 使学生逐步摆脱思维定势的束缚, 勇于创新, 积极探索。

8.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篇八

一、消除学生对创新的畏难感,让学生走进创新

提起创新,很多学生往往把它视为可望而不可及的事,认为创新只有科学家、发明家才能做到,自己根本不可能搞创造、发明,要创新也只有等将来考上大学,甚或研究生之后再去考虑。针对学生的这种畏难思想,我们在业余时间找学生谈话,还安排课间学生详细说明创新的大众性和普遍性,使学生认识到“创造力人皆有之”,每一个智力正常的人都有创造的巨大潜能,并且每个人都进行过创新。然后结合班级实例,进一步说明创新的随处可见,从而使学生消除了对创新的畏难感,不再视创新为遥不可及、高不可攀之事。

二、突破学生对创新的心理障碍,让学生敢于创新

由于从小被要求“听话”,很多学生在班级工作中缺乏主动性,一切听从老师的安排,既不愿问为什么这样做,也不想探究这样做的得失,更不敢提出质疑和反对意见,担心会遭到老师批评,或担心自己不能充分说明理由而受学生讥笑。久而久之,学生的创新意识趋于淡薄,学生的创新能力更得不到提高。为了突破学生这种心理障碍,我们热情地对待提不同意见的学生。不论其正确与否,我们总是面带笑容地予以肯定,并且给以恰如其分的表扬,只要其意见有一点可取之处,都尽量采纳,在班级管理中落实。教师的认可态度,消除了学生的疑虑,使学生逐渐形成了敢于提问、大胆质疑的风气,他们主动将学习、生活中的一些小创新与教师交流。

三、授以学生创新的正确方法,让学生能够创新

“传之一理,授之以法。”没有正确的方法,仅凭创新的热情,学生很难提高自己的创新能力,因此,教会学生创新方法尤为重要。我根据自己的经验概括了创新三步法:因难质疑——围疑研“旧”——立“旧”创新。第一步,因难质疑。在学习、工作、生活中,因为有难办之事、难解之谜、难圆之梦而提出问题。“疑”不是空中楼阁,“疑”应从实践中出,从班级工作中来。第二步,围疑研“旧”。以“疑”为中心,认真、刻苦地对旧事物、旧知识进行研究,找出其合理之处,认识其不足之点,探讨其修改之法。第三步,立“旧”创新。在认真分析、研究“旧”的基础上,立足于“旧”事物,赋之于新内容,达到创新目的。此种方法易懂、易把握,很适于学生。我通过“创新法专题讲座”在班中宣傳推广,受到学生的欢迎。有了创新方法的指导,学生的创新主动性增强了,创新成果增多了,班中的创新氛围更浓厚了。

四、增加学生创新的成功体验,让学生乐于创新

“没有什么东西比成功更能激起进一步求得成功的努力”。一次成功的体验,可以使学生创新的自信心增强十倍、百倍。尽力为每一位学生创造成功机遇,增加创新的成功体验,是提高学生创新能力必不可少的条件。因此我根据学生的兴趣、特长、智力等个体条件的不同,千方百计创造机会,使每一位学生都有创新的成功体验。晓红学习成绩很差,上课不敢提问,下课不敢说话,对自己毫无信心,认为自己跟在别人后头跑都赶不上,创新就更不可能。多次接触后,我发现她在绘画方面很有天赋。五四前夕,我要求学生设计一幅青年节宣传画,评出最佳设计作为板报题图。晓红设计的“走向未来”构思新颖、色彩柔和、意境深远,获得全班学生一致好评。看到自己的设计绘在黑板报上,晓红体验到成功的喜悦。自此以后,她不断为板报组设计图案,还勇敢地为某商家征集的产品商标图案投稿呢,虽未中选,却也表现出她对自己绘画能力的自信和乐于创新的精神。为了进一步调动学生的创新积极性,我又在班级管理中实行“积分制”:在学习、纪律、卫生、宿舍管理、课外活动等班级事务中每被采纳一条建议可得5分,有一项小发明可得5分,有重大贡献可得10分,总分作为评三好学生、优秀团员、十佳学生等的一个重要依据。这样,学生创新热情更加高涨,班中很快形成了肯钻研、乐创新的良好氛围。

9.教师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篇九

随着中国加入WTO,随着世界经济的一体化,二十一世纪人才的竞争日趋激烈,对人才的要求除有较高的知识水平外,更强调人才的创新精神和创造力。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创新教育已成为素质教育改革的主旋律,而学校教育在培养创新精神和培养创造性人才方面,负有特殊使命。那么,学校教育怎样承担起这一历史使命呢?

一、教师要树立“以人为本”的素质教育理念。

当代教师的教育理念应是:以学生的和谐发展为本,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尊重和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作用,把学生的发展情况作为衡量教学成败的重要标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追求高效率,全面提高学生素质。长期以来,学校教育形成了“只见知识不见人”的模式,过分强调知识,知识成为衡量教学成败、教师能力高低和学生水平优劣的首要标准,过分推崇知识,不正视接受知识主体的人,导致了“人的被忽略”。而教育的真谛在于提升人的心灵与智慧,在于教师与学生的心灵的沟通,从而使学生的创新能力在学习实践过程中逐步形成。因此在新形势下,教育过程是互动的过程,教师的主要角色不再是知识的传递者,而是一名向导和顾问,一位和学生交换意见、一起思考、交流和切磋的.朋友。学生是发展中的人,教师要立足于推动学生的发展而不是“越俎代庖”地代替学生的发展。

二、创建民主、平等的环境,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学校就要创建一个良好的文化氛围感染学生,这是学生创新的前提,同时,教师在课堂上创建一个民主、平等、轻松、和谐的课堂氛围,也是非常必要的。长期以来,学校教育在“应试”教育的影响下,在“高考”、“中考”指挥棒的指挥下,在社会学生家长对学校的评价注重升学效率的大背景下,教师的教学往往还是把教学目的定位在知识传授上,忽视人文环境的创建,无师生平等关系而言。教师只是知识的代言人,在教学过程中占统治地位,是绝对神圣的、权威的,学生只能规规矩矩地、机械地接受这些知识并强化掌握这些知识,不能产生“异端”,结果这种规范的课堂扼杀了学生的创新精神,使学生成了一个一个的“书袋”。因此,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创建民主、平等的人文环境和课堂氛围,就必须充分体现教学民主的原则,师生关系就必须建立在民主、平等、尊重、信任、激励、合作、服务的基础之上,教师必须在改变观念的同时尊重学生、相信学生、帮助学生去吸取、探索知识,充分发挥学生的潜能。教师的课堂教学应力求创建一种平等、民主、和谐、生动的氛围,创建新颖、巧妙、有趣、有益的问题环境,设计符合学生实际又有适当难度、紧密联系课堂知识又有充分创造空间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探究,同时,教师要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并善于以学生的质疑为突破口,捕捉学生智慧的火花和灵感,保护学生的好奇心和奇思妙想,充分发挥学生异想天开的合理因素,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和创新能力。学生的潜能是巨大的,他们就像一粒粒的种子,只要给他们创造适宜的环境,他们就会发芽、生长,成为有创新能力的栋梁之材。

三、充分发展学生的个性,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发展学生的个性就是培养学生个性的全面、和谐,并由此构成全面发展的学生群体,使受教育者真正体现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很长时间以来,教育都是以社会发展需要为核心,以社会本位论淹没了个人的能力和发展,通过整齐划一的模式化教育,教师只灌输知识,不重视方法;只关心教学内容的掌握,不提倡理解和创新。这样,虽实现了知识的传承,却导致了个性的泯灭和对个体主动性、创造性的压抑,再加上标

10.浅谈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篇十

一、激发兴趣是培养创新能力的前提

兴趣是创造的动力,是成功的先导。在政治课教学中,教师要激发学生的兴趣,就要在勤于积累资料素材的基础上,巧妙设计问题情境,善于驾驭语言技巧,将引人入胜的寓言、脍炙人口的诗歌、言简意赅的歇后语、饶有情趣的民谣、美妙动听的音乐、启迪智慧的谜语、幽默的漫画等融入到教学过程中,让学生上每一节课都有新的感觉、新的发现、新的体验,从而保持浓厚的兴趣,保持活跃的思维状态,并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和创新意识。

二、营造和谐宽松的学习环境,让学生敢于创新

培养创新能力首先要营造一个和谐宽松的学习环境,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和同学关系,这样会让学生原本具有的欲望以极其自然而且以最佳的状态流露出来。教师要做到尊重、关心、支持、赏识和平等地对待每一个学生,并努力消除学生的恐惧感。教师要积极的引导学生思考问题,就应该鼓励学生敢于突破权威,敢于“质疑”,要充分肯定学生“标新立异”,保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和想象力,进而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创新热情,并在此基础上加以正确引导。同时,教师还要关注学生之间的关系,学生在课堂上的“标新立异”虽然会得到老师的赞赏和肯定,但他们也担心被同学看成是出风头,怕出错被同学讥笑而压制自己的表现欲望。

三、激发学生兴趣,让学生乐于创新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重要环节,一是要善于旁征博引,用引人入胜的实例创设形象生动的教学情景;二是要善于设疑,激发学生强烈的思考欲望,“学起于思,思源于学”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改变“一筒子倒净”的习惯做法,要善于针对所学知识设疑,制造学习障碍,从而拨动学生的求知心弦,点燃思维的火花,引发学生探索问题的热情,在积极主动的思考中完成创新过程;三是要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只要教师精心策划,不拘一格,大胆创新,就能使学生在教学参与中闪现出创新的火花。

四、教师的创新素质是培养创新能力的关键

在知识经济时代,教育发展的多元化、多样化和创新核心地位的确立,决定了教育发展及其质量的因素将越来越决定于教师素质这一决定因素。

创新能力的培养对教师素质提出了更高的全方位的要求,向传统的教师观提出了挑战。创新教育要求教师能够创造一个充满探索气息的学习环境,既要考虑整体的特点和团体目标,又要考虑学生的个性差异和个体目标;要为学生提供大量有用的材料以帮助和引导学生去区分真理和谬误;要能帮助学生寻找适合自身特点的学习方法,这种方法在促进学生个体发展的同时,也将增进对某个领域知识的收获。教师要给学生充分的思维空间,这就需要教师充分把握学生的心理和思维特点及规律,掌握好让学生自己思维与教师启发之间的度,让学生充分体验到创新活动的快乐。

创新教育的理论研究证明,创新人才的成长与其所受教育的关系极大,教育者施以什么样的教育往往直接影响着受教育者的发展方向。无数的实验证明,只有具备创新教育的教师,才能在平凡的生活中发现学生身上创新的闪光点,在教育过程中,给学生以新思想、新观念,激发学生的创新愿望、创新意识、创新热情、创新信心,教给学生创新的知识,创新的方法,才能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也就是说,只有具备创新素质的教师,才能造就出具有开拓创新精神的创新型人才。

11.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篇十一

[关键词]素质与能力的创新

随着教育课程的改革推行,新的教学课程提倡学生可以顺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出发,发挥学科自身的价值与优势,激发学生的主动及创新意识,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使学生可以培养自己的素质与能力的创新。

一、教师要有创新理念,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在教育过程中教师必须具有一定的创新理念和创新意识,从而改变以知识传授为中心的传统教学,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为最终目标,在教学思想以及教学方式上,要大胆提倡创新教学。將老师讲课为主的方式,转化为以学生主动学习为重点。充分的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学习能力,使学生为以后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1.建立师生关系,创设和谐教学氛围

教师应以训练学生创新能力为目的,保留学生自己的空间,尊重学生的爱好、个性和人格,以平等、宽容、友善的态度对待学生,使学生在上课学习过程中能够与教师一起参与教和学,并做学习的主人,形成一种宽松和谐的学习环境。

对不会做的同学来说,可以先向学习好学生问一问,在彼此进行讨论,然后他们向教师提出自己不理解之处。

对于教师来说,老师可以分析自己的原因,以后应该怎样讲解同学们才会少出现类似的错误。对于学生的疑问,教师及时给予肯定,并用“大胆说”,“你是怎么想的”“你已经找到了答案”“很好”等一系列激励的语言,教师有意识地搞好合作教学,使教师、学生的角色处于随时互换的动态变化中,设计集体讨论、查缺补漏,锻炼学生的合作能力。学生在这种轻松、和谐的环境下,畅所欲言,各抒己见。

2.要加强教师策略指导

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时,在不影响他们自主性的前提下,教师可以给予策略,技能,方法上的指导和训练。策略即可以通过创造报告,创造方法课的专门形式教给学生。例如,思维训练,想象力训练,观察力训练,突破定式训练,也可以渗透到各门具体学科的课堂教学工作中,策略指导包含为:趣味引入,策略分析,策略运用和策略反思。趣味引入是创设问题情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使学生接触到这些策略。

3.挖掘学生的潜能

培养学生创新思维是提高创新能力的关键所在,而教学过程是一个丰富多彩的过程,只有把创新思维的培养寄寓教学的各个环节,充分挖掘学生的潜能,引发深层次的思考,才能全面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在课堂教学中,教师每堂课都要进行各种总结,还要让学生自己总结所学的知识,这是很关键的一步。通过学生自己总结,从而使他们灵活地掌握了所学的知识,将它们概括、提取为自己的观点,更有利于对知识的理解。学生能举一反三,借助知识迁移寻找课本上没有的知识,不但会分析问题,还能综合小结全章的知识结构。

二、激发学生兴趣,创设情境,培养创新意识

创新意识,是人脑对客观物质世界的新认识、新概念的反映,是人们潜在的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源泉。创新意识是人类意识中积极的,是人们进行创新活动的出发点和内在动力,是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前提。要培养创新人才,首先要使学生有创新意识,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在课堂上,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培养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

从生活中找出一些学生熟悉的且又感兴趣的现象,把学生引入一个千变万化的有趣的世界,使学生有了浓厚的兴趣和强烈的好奇心,从而对学习就有了一种强烈的求知欲望,想明白这到底使用什么来解释的。

2.走向生活,理论联系实际,用学过的知识来解决身边的现象

在以往的教学中,往往只重视知识地传授,忽视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体现及具体应用,使知识与身边的生活联系不起来,学生在课堂上学到的只是一些结论,枯燥乏味的知识,根本就没有深刻的理解它,以至于学生对学习不感兴趣,觉得太枯燥了。为了激发学生的兴趣,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要注意与实践结合,比如:认识人民币,百分数的认识等等。利用学生所学的知识就可以解释身边的现象。

三、给学生留下足够的时间学习

学生学习不能没有时间和空间,如果急与求成,必适得其反。给学生留下足够的时间,总结以前所学的知识点,进一步掌握知识及其对它的理解,从而达到对知识的升华。课堂中老师要坚持"少讲多学"。这个原则是:凡是学生能读的就让学生读,凡是学生能说的就让学生说,凡是学生能想的就让学生想,凡是学生能讨论的就让学生讨论,凡是学生能写的就让学生写,凡是学生能做的就让学生亲自做。给学生充分的自学时间、提问时间、读书时间和练习时间。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意识,而体现自主意识的根本点是学生参与教学的深度与广度。学生只有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才能在学习活动中不断认识自我,表现自我,发展自我。因此,在教学中要结合教材实际,留足时间空间,让学生深入学习,探究学习的能力,使他们的不同的潜能得到相应的发挥,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四、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及素质的依据

我国上千年的教育发展史,闪烁着一些简单而朴素的创新能力培养的思想和方法。例如,两千多年前,老子就在《道德经》中提出 “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的创造思想;孔子提出要“因材施教”以及“不愤不咎,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的思想。在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越来越成为一个国家国际竞争力和国际地位的最重要的决定因素。

五、结语

培养创新能力要以丰富的知识为基础,所以要扎扎实实地抓好基础教学,以促进思维发展。培养创新能力要有创新教学的环境和氛围。教师要转变观念,实施新型教学,要逐步地把学生从课堂引向社会,从书本知识的学习引向参与社会实践。

参考文献:

[1] 王玉生. 中国教育思想研究[M]. 北京 :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82,52-56.

12.学生数学创新能力的培养 篇十二

一、创设良好的学习情境,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教师要精心创设教学情境,珍惜课上的每一分钟,充分调动每个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他们主动参与到教学中来,这样他们才能喜欢我们的课堂,从而对数学产生兴趣。因此,在一节数学课的开始,教师就要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设计出有趣味性、探索性、适应性和开放性的情境问题,让学生的思维活跃起来、激情迸发出来,这样他们才有可能产生创新的火花。教师还应当适时地给予点播,并为学生提供适当的指导,通过精心设计,巧妙地将学习目标置于学生的思维活动中,使学习对学生来说是一种享受。这样,学生的学习就有了动力,学习的主动性也大大增强,思维更加活跃,使新思路、新点子不断涌现。

二、鼓励学生要善于合作交流,促进创新思维的发展

有人说:“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助与共同合作的过程。”因此,学生只有通过自身的探究活动,才可能有效地完成教学目标。在教学中,我们要把课堂真正还给学生,让他们有充足的时间去思考、去比较、去归纳、去猜想,让他们利用身边的一切资源去解决遇到的问题。同时,通过合作交流,在和谐的氛围中共同探究、相互学习并最终来获得真知,这样学生的思维始终都是活跃的,在同伴的激励、鼓舞下也更容易迸发出灵动的火花,促进创新思维的发展。

三、注重开放题的教学,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数学作为一门思维性极强的学科,在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方面有其得天独厚的条件,而开放的教学,可充分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尤其对学生思维创造性的训练提出了新的更多的可能性。如一条绳子长48厘米,若把它围成一个长方形,求围成的长方形的面积是多少?因为答案不止一个,学生有很多想法,我们就让他们尽情发挥,即使学习不太优秀的学生也给他们展示的机会,在这样群情激昂的氛围中,很多意想不到的答案都会出现。所以,在开放题的教学中,选用的问题既要有一定的难度,又要为大多数学生所接受,不要一味地追求难度,要让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同伴的帮助或是教师的点播抬一抬脚尖也能达到目标,这样才能让全体学生参与进来,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收获,让他们的聪明才智在这样的训练中得以不断提升。

13.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论文 篇十三

【 作 者】高宝立

【作者简介】高宝立 《教育研究》杂志主编、编审,厦门大学高教所博士生。北京 100088

【内容提要】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专门人才,是高等教育的重要任务。为此,要处理好业务素质和全面素质的关系、学习和发现的关系,进行高校教学模式和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

【关 键 词】大学生/创新精神/创新能力/教学改革

【参考文献】

[1] 江泽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2][7] 黄济.教育哲学通论[M].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1998.456,495.[3] 林秀华,等.创新能力培养[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2,(5).[4] 朱小蔓.教育的问题与挑战——思想的回应[M].南京:南┦Ψ洞笱С霭嫔纾?000.71.[5][6][11] 约翰·S·布鲁贝克.高等教育哲学[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1.21,95,93,102.[8] 潘懋元.新编高等教育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160.[9]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26卷第一册)[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377.[10] 伯顿·克拉克.探究的场所——现代大学的科研和研究生教育[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2.291.[12][13][14][15]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21世纪的高等教育:展望和行动世界宣言(1998)[R].第10条(a),第9条(c),第9条(a),第9条(d).一个国家拔尖创新人才的数量是该国整体创新能力和创新水平的反映,对该国的综合国力具有重要影响。“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1],而教育则为其他创新提供知识和人才基础。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专门人才,是高等教育的重要任务。为此,要进行教育教学的改革创新,以切实培养大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一、创新精神是创新的灵魂与动力。要创新,就要有追求创意的强烈意识、对未知事物的敏感和好奇心、对新事物价值的准确认识、对新知执著的探究兴趣、追求新发现和新发明的激情以及百折不挠的毅力和意志,还要有脚踏实地的严谨学风。“一个具有创造精神的人,一定是敢想、敢干,有勇气独辟蹊径,有能力开拓新的领域,敢于创新,想前人所未想、做前人所未做的事。”[2]创新能力是在进行创新活动中表现出的能力及各种技能的综合表现,主要包括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动手能力、表达能力、协作能力等,它既是人的认识能力和实践能力的有机完美结合的体现,又是人自身的创造智力和创造品格的有机完美结合的体现。据对清华大学两院院士的调查,认知知识水平、思维能力、智力发展、人格品质、研究动机构成了创新能力的基本要素。据有关调查,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主要涉及以下几个方面:1.丰富广博的基础知识,扎实的知识基础,合理的知识结构;2.敏锐的思维能力;3.全面的智力发展;4.良好的人格品质;5.强烈的研究动机。此外,个体本身所具有的表达能力、组织能力、实践能力等都影响创造力的获得与发展[3]。创新能力表现的过程是思维过程、实践过程、探索过程的优化组合。是人类高智能活动的集中体现。

创新人才是指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并习惯于创造性思维的人才,在自身的工作和生活中,能积极发现并探求新问题,并能运用独到的方式解决问题、获得新成果。创造力并非少数人所特有,“创造性是人所普遍具有的潜能”,而“教育的功能就在于使这种潜能转化为现实的创造力”[4]。作为“新思想的源泉、倡导者、推动者和交流中心”[5],大学所进行的教学本身就是知识信息的创造和加工,通过教学激发学生创新灵感,开发他们的创新能

力,乃是大学教育教学的应有之义,而要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在大学教育教学中,要处理好以下几个关系。

第一,处理好培养学生业务素质与全面素质的关系

高等教育是建立在普通教育基础上的专业性教育,但是,“当我们考虑到学生未来所要起的公民作用时,广博的见解也是为普通教育所必需的”,高等教育“必须再次转向整个人的教育、全面的个人的教育”[6]。因此,在大学培养目标、培养规格中,应使业务素质与全面素质和谐统一起来。高校培养的大学生要德智体全面发展,要具有较宽的知识面,较强的技术转化能力、技术创新能力、群体合作能力等。高等学校要克服那种认为无需进行文化素质教育的单纯技术倾向,加强文化素质教育,注重科学精神与人文素养的结合,加强科学精神和科学方法论教育。加强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通过对大学生进行文学、历史、哲学、艺术等人文社会科学以及自然科学方面的教育,全面提高他们的文化品位、审美情趣、人文素养和科学素质。作为基础的文化素质,对于学生其他素质的形成具有深刻影响,往往作用于学生的整个学习和工作中,对培养其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是必不可少的。

所谓“文”“道”之争是教育史上的老问题。总结历史的经验,高校要重视教学的教育性,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使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如浓厚的学习兴趣、科学的学习态度、严谨的学风、坚强的意志等)协调发展,“把教学论从以认识论为指导推向价值论,使认识论与价值论有机地结合起来。”[7]

在全面素质培养中,要着力培养和提高大学生的思维的逻辑性、独立性、批判性和独创性品质。思维的独创性具有思维的灵活性,很强的想象力和发散性思维的特点,这都与创造性思维有密切关系。同时,也不可忽视培养聚合性思维,因为,发散性与聚合性思维的有机结合才是创造性思维的基本模式[8]。

第二,处理好教学中“学习”和“发现”的关系

对于以学习前人知识为主的大学生来说,经常是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学习,走着一条快速地掌握知识的捷径。正如马克思所说:“再生产科学同最初生产科学所需要的劳动时间是无法相比的,例如,学生在二小时内就能学会二项式定理。”[9]

在培养大学生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问题上,往往有一个误区,即只注重让学生自己思考、探索,而忽视基础知识的教学。对此,有必要加以分析。智力的发展离不开对知识和技能的掌握。正确处理和解决教学中“学习”和“发现”的关系,是提高教学质量,真正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能力的关键。实践证明,只有科学的规律性的知识和启发式的教学方法,才有助于学生智力的发展。学生智力的发展,在传授知识、形成技能的过程中得以培养。知识的掌握和技能的形成,是智力发展的基础,智力发展又是学好知识和形成技能的条件。高等学校以培养高级人才为基本目标,教学目标决定了高校教学内容上具有很强的专业性和探索性。那么,大学生的学习同科学家的研究,在认识规律和逻辑思维规律上,在某种程度上就会有一定的共同之处。这就要求大学的教学,要有科于学生去进行独立思考和独立探索,使教学过程既区别于科学家的工作过程,又在某些方面相似于科学家的认识过程。大学中的探究“确定了强有力地表现联结体的主要条件,充分地使高级的教学和学习与科研的观点和方法整合起来,并和限制在大学学科在实用的知识以内的学习整合起来。”[10]为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我们可以把科学家在发现知识的过程中的独创的研究问题的方法,适当地运用于教学过程中,以发挥学生学习中的独创性,使教学体现出研究活动的成分,以提高大学生的思维的逻辑性、独立性、批判性和独创性品质。

创新能力的培养本身是一个实践过程,实践是知识内化的有效途径,通过实践环节有助于学生逐步深化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使认知结构不断优化,从而娴熟地应用已学知识,进行探究等创造性活动。高校的基础课知识体系和专业设置应加强针对性和实用性,并围绕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专业应用能力设计实践教学。实践性教学环节的创新与突破,将是高校

教育教学方式及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关键。

二、教育的质量和效益,集中体现在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上。培养大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要求以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为指导,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整体素质的培养提高为目的,以创新的精神、创新的理念、创新的思维、创新的方法,在教育观念、手段、方式乃至人才培养模式上进行改革和创新。

第一,着眼于学生发展的长远利益和整体利益,确立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得到发展

主体性是全面发展的人的根本特性,只有当教师在教育过程中把学生作为活动的主体,而学生真正发挥主体性,在教育过程中表现出强烈的主观能动状态时,教育才能取得实效。大学生是教育教学过程的积极参与者,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和自觉性,培养学生独立自主学习的兴趣和能力,是培养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关键和前提。兴趣是探究知识的动力之一,是创造发明的重要源泉。“启发式教学和友爱教学对个人来说是获益最多的教学方法”[11],在我国高等学校的实际中,常见的观念是把学生主要当作需要接受教育的被动者;重视对学生的现实状态的评价,忽视学生的潜在发展可能性;习惯于按统一的标准和尺度去考量、要求学生,不注意学生的个别差异性。这极不利于大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为改变这种状况,在学生观的创新上,我们要特别重视学生的“主动性”、“潜在性”和“差异性”,教学中要建立平等、友好、合作的师生关系,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树立自尊、自爱、自信、自强的信念。激发学生的积极主动性、创造性和智慧潜能。要消除教育教学过程中压抑创造思维和个性发展的弊端,在教学中重视学生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的培养,要充分尊重、爱护和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

教学中,教师要有效激发学生对知识的探索欲望,引导学生自觉、主动地从事学习活动,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提高学习能力。教师应根据教学目的和教学内容,改革落后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过程中,要因材施教、因势利导,将学生的兴趣转化、升华为志趣,激励学生主动探究、求知创新,获得前进的力量。只有用“创新性学习”取代“维持性学习”,学习才会成为学生主动自觉的行为,也只有在这种意义上,教育教学过程对学生来说才成为一个自身得到提高,不断进行自我完善、发展创新的过程。第二,注重培养大学生终身学习和发展的素质

在我国高等教育领域,更需要坚持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培养他们具备终身学习和发展的素质,创造性地去开辟未来。高等学校的教学不应仅仅传授知识,应把重点放在教育学生如何学会学习上。教师“不应仅仅传授知识,而必须把重点放在教学生如何学习,如何发挥主动精神上”[12],“应利用和提倡新的教育和教学方法,帮助学生获得技能、才干和交往能力,学会进行创造和批判性的分析以及在多元文化环境中能独立思考和协同工作”[13],教他们“学会学习”。

人的智力的核心因素是思维能力,它包括分析、综合、比较、概括、归纳、演绎、推理、想象等能力,思维能力只能在积极思考中才能得到提高。根据培养创新人才的要求,大学的教学活动应改变传统的“重结论,轻过程”的注入式教学方式,正确处理传授知识与培养技能的关系,注重开发学生的智力,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习惯,帮助学生形成基础扎实的知识结构,在教学中,要有效引导学生进行分析,掌握正确思维的过程和方法。创设各种情境,帮助、启发、引导学生开展积极的思维活动,追求思维的深刻性、逻辑性、敏捷性,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品质。

第三,将大学生视为教育教学改革的积极参与者,积极改革教学方法

在实际过程中,一些高等教育工作者往往把发挥学生的主体性,简单地理解为仅仅是一种教学手段,这种理解有失偏颇。高等院校不但应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还要将他们视为教育教学改革的积极参与者,发挥他们在教育教学改革中的积极作用,使学生主体观得到

进一步的提升。教师在教学中的主要任务,就是要用最科学的方法,把人类积累起来的科学知识转化为学生的知识和能力,在实现这种转化的过程中,必须有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否则将无法实现这一转化的工作,学生的主观条件,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努力,对于教学效果极为重要。

“在当今这个日新月异的世界上,高等教育显然需要有以学生为中心的新思路以及新模式”[14],对于一个飞速发展的社会来说,它更要求其成员具备终身学习和发展的意识与能力,也只有具备这种意识和能力的人,才能善于运用自己的学习和创造能力,去解决挑战性的新问题。改革教学方法是培养创新人才的重要环节。大学应加强教学活动的启发性,广泛采用诸如发现法、尝试教学法、问题教学法、案例教学法、暗示教学法、程序教学法、目标教学法等先进的教学方式,鼓励教师创造多样化、个性化的教学方法,了解知识的形成过程,了解科学的方法论,提高探索和发展知识的能力,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第四,根据经济、科技发展情况,适时调整教学内容,加强实践性教学环节。

当前,高校课程设置、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手段等还不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高校的办学目标,要求提高学生运用知识解决、分析问题的能力,在使学生掌握足够的基础理论和较为系统的专门知识的同时,要加强科研训练和实践环节。以宽口径学科教学为基础,让学生更多地参加实践和研究活动,以利于学生不断提高创新意识、创新经验和创新技能,乃至在某些专门技术领域作出创造性成果。

实践性教学环节应按学生必须掌握的基本技能、专业技能设计并组织,同时,要审视经济社会和科技发展对大学生知识结构、能力水平的要求,适时改革培养模式,调整培养口径,从培养计划、教学组织与管理到专业建设、课堂教学、考试改革,都要根据社会对高校毕业生的质量要求进行调整和完善,努力实现教学与生产、科研的有机结合。

当前,有利于创新人才培养的评价标准还未形成,加强实践性教学环节,亟需按照素质教育的要求,实现教育教学评价主体、标准和形式的科学化、多样化,因为“测验方法不仅应能增强记忆力,还能增强理解力、实际工作技能和创造力”[15]。

14.如何培养学生的音乐创新创造能力 篇十四

【内容提要 音乐课程对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音乐课堂中要培养和发挥学生的表演创造潜能。主要方法有:

一、培养学生的兴趣;

二、激发学生的参与意识;

三、以审美为核心,情感熏陶;

四、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关键词 音乐教育 表演 创造 参与

音乐课程对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有着不可缺少的作用,同时音乐教育也是培养学生创造能力的一个重要渠道。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运用各种形象、直观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比如生动有趣的唱游、律动、游戏、自编舞蹈、歌表演、打击乐器伴奏等,创设出各种愉快的、生动的教学情境,发展学生的音乐想象力、激发他们的创作兴趣,引导学生有意识的进行创作尝试,从而提高他们的音乐创造能力。

新课标的实施,是我国基础教育改革的核心内容,是实施教育的重要任务,我们不难发现,传统的教育教学方式过于偏重对音乐知识的输灌,使教学脱离了生活及社会发展的客观需要,甚至注重选拔和淘汰的武断教学评价方式。对教学本身造成了一种伤害,更是扼杀了绝大部分学生学习音乐的欲望。因此,如何加强音乐教育的自身建设完善音乐课堂,怎样才能较好地培养和发挥学生的表演创造潜能,已成为摆在音乐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一个十分重要和紧迫的课题。本人经过多年的教学实践和积累,总结出以下几点:

一、培养学生的兴趣,提高学生的音乐素养

都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学生形成主动持久学习音乐的精神力量。课堂上学生能不能集中注意力开展一系列的学习活动,自觉地去完成老师布置的学习任务,关键在于诱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特别是作为“非主科”的音乐课,没有任何负担,兴趣更是学生学习音乐的基本动力。《新课标》要求教学内容要联系学生实际生活,这有益于他们解决社会问题,从而提高他们的音乐素养。比如,在上湘教版七年级第一堂课《大海啊,故乡》时,我尝试想过:这首歌看似简单,其实唱起来还是挺难的:一个是高音上不去,第二个是学生没有较好的气息控制能力。如果就这么干瘪瘪的跟着电子琴或录音伴奏一句句唱下去,肯定是失败的。1

于是我先从身边生活入手,从他们的口头语言能力入手,一上课我就借认识学生为名,叫他们介绍自己和家乡的事物。因为学生对家乡最熟悉,刚到学校还不习惯,家乡的一草一木都值得他们留恋,又不用写作文那样长篇大论,三五句概括就行了,所以学生能大胆地站起来说,有些同学还为家乡的某些事物而自豪呢!如有个学生介绍完自己后还说:“我的家乡有广东水质最好的鱼水旅游风景区,欢迎大家来作客。”等,于是我因势利导从他们爱家乡进入音乐课堂《大海啊,故乡》,这样既活跃了音乐课堂,提起了他们学习音乐的兴趣,又锻炼了学生口语交际的能力,达到了审美教育的目的。

现代社会生活中,到处有大量的音乐现象,如礼仪音乐(节日、庆典、迎宾、列队、婚丧),实用音乐(广告、健身、舞蹈)等,这些都与每个人的生活密切相关。在教学设计中,音乐教师应引导学生从体验入手,从自身音乐经验出发,紧密联系社会生活现象,使学生主动去探索、思考并发现音乐。如教学《音乐在我身边》这一课,我先是播放场景片断音乐,从最简单的《运动员进行曲》开始,让学生为书上的几幅场景配备合适的音乐。因为这些场景对学生来说太熟悉了,所以学生很高兴而且轻而易举地完成了。接下来再激发他们努力寻找身边的音乐就不难了。什么“充煤气”、“收烂铜烂铁”农村妇人吆喝孩子回家的声音、昆虫声等。有些同学还利用教室里现场材料为大家表演“收烂铜烂铁”、还有农民犁田的“嗬嘿”声等。这些各种各样的声音让同学们开怀大笑,从而也培养了学生开始留意自己身边的音乐的兴趣,做一个有心人,从而也提高了学生的音乐素养。

二、激发学生的参与意识,培养学生大胆积极的表演欲望。

《新课标》提出“要培养学生自信的演唱、演奏及综合性艺术表演能力。发展学生的表演潜能及创造潜能,使学生能用音乐的形式表达个人的情感,并与他人沟通,融洽感情。”在我的音乐课上,我一直较为注重学生的参与、音乐的情感体验并通过体验对音乐进行表演和创造,在《大海啊,故乡》的表演创造上,我考虑到学生刚到校,相互间还比较陌生,大多数同学还没有独自上台表演的胆量,所以我先从复习歌曲:大家齐唱开始→小组唱→独唱→舞蹈即兴创造表演这个程序进行,因为有了大家齐唱,坚定了信心,大部分学生才敢出来表演小组唱,因为有了小组唱的同学做榜样,独唱的同学才会更大胆地出来表演。在这个过程中,“鼓励”成了我教学上一个非常重要的手段。要想蜷缩的学生解放出来,需 2

要老师和同学太多的热情与掌声共同打造一个非常热烈的场面,没有人会拒绝鲜花与掌声。用掌声把学生从位置上“抬”出来,才能体现他们倍受尊重的感觉。一切的表演创造从这里诞生。又如,在上《声音的表现》这一单元,我先让学生单独上台给大家介绍并敲击各种乐器,然后我以一则小故事《一个夏天的一天》,让学生找出故事里的声音,并上台选出合适的乐器。把故事用音乐的形式串联起来,想出来表演的学生就像“鲤鱼跳龙门”那样涌跃;《学吹牧童笛》我要求人人手上都要有乐器,可是当时八(4)班有好几个男生没有乐器,我询问时他们不作声,其他同学说:“他们可以用树叶吹曲子”,我一阵惊喜:因为在我身边我没听过有能吹树叶的人,只是在电视上见过,于是我鼓励他们到教室门口摘树叶到教室里吹。听到那优扬清脆的《送别》,我高兴到说不出话来。在音乐的表演创造上我鼓励学生上台表演独奏、齐奏、合奏。这样可以大面积锻炼学生的胆量和参与能力。

三、以审美为核心,对学生进行情感的熏陶。

在音乐活动当中,要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必须选择一些本身具有高品味审美价值的作品让学生欣赏。让他们在欣赏音乐、享受音乐当中受到美的愉悦和情感的熏陶,从而唤起他们对美好事物的追求,提高他们的审美鉴赏能力。我们教师要做好正确的启发和引导工作让学生在每次的学习过程中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和审美发现。如在欣赏“音乐与人的情感世界”“母爱”系列的三首不同国家不同风格的《摇篮曲》时,我先播放满文军的《懂你》要求学生认真听并看视频里的画面。当看到视频里的感人画面连最后一排调皮的学生都那么专注的听,那么认真地看。人都是有感情的,他们也不例外。特别是看到镜头中母亲为了儿女能吃饱去上学,而自己却只能舔留在碗里的饭粒时,许多学生眼眶都红了;有的眼里噙满泪水,有的已经情不自禁地流了下来,此情此景我知道我们的学生被音乐和情节所感动了。也因为如此他们才能够在欣赏《摇篮曲》中体会到“可怜天下父母心”的真正含义。使学生认为单调幼稚的歌曲充满了感情色彩。特别是完成课后练习——回忆母亲关心自己的情景时,许多学生讲着讲着都哭了,泣不成声,在大家的鼓励下才断断续续地讲完。通过这节欣赏课,使学生在音乐当中受到情感的熏陶、心灵的洗礼,比我们硬生生教他们做人的道理要好得多。

四、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使学生成为学习的真正创造者。

由于音乐本身具有自由性、朦胧性和可塑性,《新课标》强调学生在音乐实践活动中的动手和探索精神。因此我们应该创造更多机会让他们去拓展音乐创造思维,体现自我价值。

如在上《四季歌》时,我们学校除了电子琴外其余什么乐器都有没有。我想这正是体现学生创造性能力的时候了,于是我叫学生自己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自制乐器。出呼我的意料,他们用矿泉水散装沙做成了“土沙锤”、竹筒做的“双响筒”、“铃鼓”、狗膀子或农村辟邪用的铃铛做“碰铃”,这确实使我大吃一惊:谁说现在的学生懒了?只是我们没有激发而已!

又如,我们在每个学期都安排一个完全由学生打造出来的“班级演唱会”,好让学生大显身手。它不仅可以激发学生参与音乐审美活动的积极性,从中获得成就感,而且还能培养他们与人合作、交流和协调的能力,促进他们全面智能的健康发展,最重要的是在音乐实践当中体现了学生的自身价值。在这个时候,全班同学共同策划演唱会全过程,在班上选出两位能说会道的人做节目主持人,节目的要求可以自己单独上台或者与同学组合表演 ;主持人进行节目顺序的编排和串词;个人或班干部以班的名义邀请自己喜欢的领导或老师参加本班演唱会。演唱会开始,我就是一个负责放音乐的音响师,把整节课交给全班同学,让他们在主持人的带动下,在大家的掌声中,尽情地去演绎。通过这样的“班级演唱会”,充分展示了学生学习音乐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成果。

15.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篇十五

一、合理利用多媒体

小学的语文阅读教学的一个重要目标就是实行创新式教育。作为老师, 如果能够在教学过程中抓住课本内容, 并且会利用多媒体去辅助教学, 积极发掘课本里的创新因素, 一定能对开发学生创新地能力起到积极作用。

在实际教学中, 我就常常使用多媒体。比如, 在教《趵突泉》一课时, 利用多媒体动画逼真地展示小泉的各种形态:有的像一串一串的明珠, 飘到半路又掉下去, 活像在水里斜放着的珍珠;有时候等半天才冒上来水泡, 缓慢地, 极有姿态地晃动上来, “砰”又碎了。通过多媒体让学生很生动地感受到小泉的优美姿态, 并且开发了他们的创新精神。课讲到这时, 我就会启发学生自己去想象小泉的样子, 作者用一个省略号结尾, 而我们还可以进行遐想。在我的带动下, 学生会热烈地讨论, 自由结合小组, 纷纷讨论自己想象的小泉的样子:有的说像田螺, 水泡打着旋上升;有的说小泉像孔雀开屏……通过讨论, 我把学生自己想象的小泉的姿态输入电脑, 通过多媒体演示出来, 让他们的创新成果得到展现。他们感到无比的快乐, 也更加喜欢自发创新了。

二、鼓励大胆地想象

智力活动最生动的运动就是想象, 所以学生要创新就必然要大胆地去想象。语文这门学科能够很好地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这就要求我们老师在教学过程中要采用创新的提问的技巧, 比如, 多列出一些没有唯一标准答案的问题, 让他们能够多一些想象的空间, 鼓励孩子多多开动脑筋, 大胆去想象, 不要怕结果不好, 要引导他们开阔视野。

在学习完《司马光》这课后, 让学生讨论:“如果你遇到那样的事情你会怎么解救孩子?那么在现在条件发达的条件下, 你又该怎么做呢?”“在现在的条件下你能想到什么方法呢?”在学习完《落叶》这课后, 我问学生:“秋天的落叶, 不单单是小虫子、小蚂蚁、小燕子喜欢, 还有很多小动物也很喜欢这些落叶。那你们仔细想一想, 树叶还会飘落到哪些地方?”老师的言语会开拓学生创新的思维。

16.谈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篇十六

1 创新人格

创新人格应该包括强烈的动机、不懈的追求、自主性、主动性、好奇性、挑战性、求知欲、坚韧性等,这是创新的根源所在。

现在有观点认为,我们向来所要求的“知识——能力——情感”培养,应当重新排列为“情感——能力——知识”的顺序。就是说,要把培养学生的学习热情、探究欲望和创新精神放在首位,同时鉴于知识激增、难以穷尽,应重视培养获取知识的能力而不去追求掌握大量知识,实行“情感领先、能力跟进、知识殿后”的原则。宁可牺牲一些知识掌握,包括教材压缩一点,难度降低一点,教师少灌一点,学生多动一点,课程丰富一点,考试办法多样一点等,用一系列措施强化创新的首要地位。

师生关系是教育实施的基础,是教育环境的集中反映,传统的操纵一依附式的师生关系,应让位于民主、平等、朋友式的关系:一是教师要改变居高临下的习惯姿态,真心诚意地与学生平等交往与交流,在和谐融洽的气氛中协同完成教学任务。二是实现角色变换,教师由教育的操纵者、主宰者转变为引导者、激发者和指导者,学生由被动的受体转变为自主学习的主人。三是放弃严格控制,让学生舒展天性,生动活泼地成长发展。

要实行思想学问的民主,让教学的过程成为培育科学精神和创新品质的过程,一要淡化书本权威和教师权威,鼓励自由思考,自主发现,着力培养学生质疑提问的习惯和批评争论的习惯。二要摒弃强制性的统一思维、统一语言、统一行动,鼓励个性和独特,允许多元思维并存,宽容探索中的错误,培养敢于标新立异的勇气。实现五十多年前陶行知先生倡导的儿童“六大解放”,即“解放眼睛,敲碎有色眼镜,教大家看事实;解放头脑,撕掉精神的裹头布,使想得通;解放双手,甩掉无形的手套,动手向前开辟;解放嘴,使大家可以享受言论自由,谈出真理来;解放空间,让孩子飞进大自然大社会去寻觅丰富的食粮;解放时间,使大家有空思考、学习、干事和娱乐。”这是培育创新素质的要谛,也是高度教育民主的体现。

日常教育评价的改革应以创新为衡量标准,重过程、重综合、重全面,注重于鼓励、激发和引导。

2 探索精神

勇于探索,是创新的前提,因此,我们在教育教学中应要求学生不盲目接受和被动记忆课本或教师传授的知识,而是主动的进行自我探索,把学习过程变成一种再次发现人类以往积累的知识的参与式活动。科学是知识系统,但是,学习科学并不是为了记忆和背诵真理,而是为了认识和不断更新真理。我们在教学中,强调的应该是发现知识的过程,要结合课程教学让学生进行知识探源,把握其发展的变化趋势。要鼓励学生在学习中的探究和怀疑,因为怀疑和问题能够鼓励我们去学习,去观察,去发展知识。新的知识呈爆炸式增长状态,所以还应建立教育内容的更新机制,及时进行调整补充,还应引导关注前沿,面向未知。

为纠正现在教育的弊端,我们更应重视学习探索知识整体及知识间的联系。在我们的传统教学中,很少教学生从总体上观察学科知识系统,把握他们相互之间的关系和本质特点,但这些正是创新教育鼓励学生以更宽广的视角,从分割的学科课程里发现和创新的关键之所在。

3 综合能力

所谓综合能力,就是将现有知识进行重新组合,创造出新知识的能力,新组合的独特和新颖即标志着创新。

课程学习中的知识重组一般情况下包括三个层次:一是学科课程内部知识进行重组;二是不同学科课程的知识进行重组;三是学科课程所包容的知识与课程未能包容的知识进行重组。三种层次的重组中,后一种比前一种要求更高。我们在课程教学中,从第一层次入手,最终让学生能够做到跨学科和跨出课程规定的内容去自学。

让学生把进入现代社会所必须了解和掌握的知识重新组合,并加以融会贯通,运用这种重组的知识解决所遇到的各种问题,从而内化为创新能力,这是我们确立的教学目标之一。

4 创造意识和创造能力

创造意识是促使个体进行创造的一种心理动机,没有创造意识的人不可能进行创造和发明。青少年学生普遍具有创造的潜能,如果教育得法,就可能在每一学生身展现出来。当然,不可能要求所有学生在中小学阶段都具有很强的创造能力,但创造意识的培养必须从青少年时期开始,这应该是毫无疑问的。创造意识是创新素质培养前提,只有具备了创新意识,学生才有可能主动发展自己的创造能力。 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则可以从重新组合能力培养入手。事实上,绝大多数创造发明,都是原有事物的再次发展和重新组合。任何人都无法脱离自己的经历、脱离现实凭空创造,因此,注重培养中小学生再次发现知识和重新组合知识的品质,就是在为他们的创造能力奠定基础。

17.浅谈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篇十七

在人类历史发展的长河中,进步是必然的。但创新又是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动力。要迎接知识经济的挑战,最重要的就是要坚持创新,而创新的关键在人才,人才的成长又靠教育。因此,深化教育改革,培养创造型人才就成了关键。受传统教育影响,当代学生普遍存在着注重理论知识而不注重实践的现象,因此,许多学生的创新能力普遍低下,在这种情况下,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显得尤为重要。如何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呢?就这一问题,我谈谈自己的几点粗浅看法。

一、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名人曾经说过:“创造性首先强调的是人格,而不是成就……自我实现的创造性强调的是性格上的品质,如大胆、勇敢、自由、自主性、明晰、整合、自我认可,即一切能够造成这种普遍化的东西,或者说是强调创造性的态度、创造性的人。”根据学生的明显特点,教师应让学生感到进行大胆想象,智力冒险是合理的,培养强化学生的创新意识,有意识地提醒学生成为创新性人才、独创性人才。

1、使学生具有永久的创新欲望

要不断创新,首先要有不断创新的欲望和需求。有了不断创新的欲望,才能进行创新活动,也才能达到创新的目的。在学习中,学生总是充满好奇,会提出各种各样的问题。如:“为

什么说秦始皇这个皇帝功过兼半?为什么阿基米德说给他一个支点,他就能翘起地球?为什么两个铁球会同时着地?慈禧太后为什么不抵抗外来侵略?”……有些问题在教师看来非常幼稚,甚至是无意义的,但对学生来说却是一种探索、一种创新,是一种对好奇心的满足。他们正是带着好奇心来认识这个世界的。学生有了这样的问题后,教师不能只简单的肯定和否定,而要抓住契机,不仅要给学生以知识方面的答疑,更要给学生这一良好的求异思维苗头以鼓励与进一步引导,激发他们永久的创新欲望。

2、在创新方面,让学生具有坚强意志

历史证明,创造必然会遭到挫折和阻挠,有时还会遭到别人的嘲笑和挑剔,这就需要创新者的勇气和胆魄,需要创新者的坚强信念和顽强意志。而培养学生坚强的意志品质是历史学科的优势。从历史中看,从手执汉节十九年不降的苏武,到不畏权贵坚持“神灭论”的范缜;从坚持“日心说”,虽被宗教裁判所监禁七年而毫不动摇的布鲁诺,这些鲜明的、具体的形象,对于提高学生的创新勇气,坚定学生创新信念,磨砺学生的创新意志有极大益处。

二、要培养学生具有一定的发散性思维

发散性思维又叫求异思维,指的是一种逆向性的创造思维。其特征是用不同于常规的角度和方法去观察分析客观事物而得出全新形式的思维成果。现行的教材,总的来讲比较重视科学性、逻辑性,而对培养学生发散性思维方面并没有足够的重视。

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中来弥补,通过开展实践活动,引导学生多层次、多角度地思考问题,培养他们的创造性思维。提高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发展智力,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三、要培养科学的学习习惯和思考习惯。

朱清时院士在总结创新能力提高的技巧的时候称,出色的科学家之所以能源源不断地有新成就,在于他们有从不枯竭的兴趣,并不断地培养自己的知觉,最后聚精会神地去研究它。由此看来,新发明新发现和发明家的思维习惯和学习精神是分不开的。这要求我们,要摒弃社会中的不良风气迷惑,切实发现自己的真正兴趣,并把自己的兴趣推而广之,坚持不懈地沉醉在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思考当中;另外,要善于用逆向思维考虑问题的症结,不断地培养自己的直觉,并把思维的灵感火花及时保存,成为研究的新发现。

四、要鼓励学生多发现问题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疑问是思维的火种,是创造的动力。任何知识的取得,能力的培养和形成,需要由有疑到无疑,再由无疑到有疑这样一个循环往复的过程。提出问题是学生思维活动的开始,有利于启迪学生的创造“潜质”。只有善于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才能在此基础上思考和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如在学习“秦始皇陵兵马俑”这幅文物图时,有同学创造性的提出了:①秦始皇陵规模的宏大可否想到耗费人力物力的巨繁,并与秦的苛政联系起来?②栩栩如生的兵马俑可否想到当时雕刻技艺的高超水平?教师抓住问题,让学生各抒己见,于是课

堂气氛活跃了,学生学习的能动性充分调动了起来。因此,历史教学中,教师应鼓励学生主动参与,大胆质疑,大胆回答,敢于实践,提出与众不同的见解。

总之,创造并不是神秘的,只要我们在教学中转变角色,变单纯的教学传授者为教学活动的组织者、指导者,以科学的方法训练学生,学生的创新意识就会逐渐形成,创新能力就会逐步提高。学生自身创新能力的提高是件任重而道远的的任务,但它对于提高我国自主创新能力,振兴民族科技和发展民族经济起着重大作用,也是提高大学生自身综合素质,担负建设中国和谐社会重任的必然要求。

作者简介:刘善飞,35岁,小学一级教师。1999年9月参加工作,2006年主管德育工作,现担任渔户寨小学少先队大队辅导员。

通讯地址:唐山市迁西县渔户寨乡中心小学

邮编:064304

18.浅谈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篇十八

1.1 不具备创新意识。传统的计算机课程教学都是与课本紧密相关的,解决问题所用到的思路和方法清楚明白,学生只是根据课本的内容去编写代码就可以了,没有遇到实际问题的实际操作,这样也就没办法开发思维,培养创新能力。如果给出的是实际的问题,那么学生就独立地考虑问题的实质,找寻问题的解决方法。这样既学会了把知识灵活运用在现实情况中,又能在实际的过程中领悟到新的知识和方法。

1.2 缺乏相互合作的意识。一般来说,传统的计算机专业程序设计课程的教学方法,它的实验命题范围小,学生依靠自己个人的能力就可以完成,没有给学生之间通过沟通和交流在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机会,没有让学生学会怎么去共同设计、组织、实施和完成任务,因此这样的教学方法对学生合作意识的培养非常不利。

1.3 无法进行综合编程。在现在一般教学的传统模式中,课堂的理论教学占了大部分,大概是百分之七十,而注重能力培养的实践课大概只占了其中的百分之三十。课堂教学以课本教材为主要的学习内容,抽象而枯燥的知识点,很难引起学生的兴趣和培养他们分析、解决实际遇到的问题的能力。在实践学习的部分,内容简单,形式又单一,因此很容易导致学生进行综合编程的能力难提高的局面。

1.4 管理模式存在问题,专业书籍不够全面。对于计算机专业技能的实践课程,在管理模式上存在很大问题,一般只是把实践课作为考查的课程。实践课程的时间安排不合理,内容则多数不够科学不够全面。在现在的高校中,普遍存在着没有一套科学全面又适合教学的教科书,再加上技能训练课程的设备不完善,更加的影响了学生专业技能的提高。

1.5 老师和学生都不够重视。相关课程的任课老师没有足够地重视,多数觉得技能课是作为考查的,没有像其他考试形式的课程那样认真对待,认为差不多就可以了,没必要过于严格,致使学生没有掌握该掌握的知识。另外就是学生自己本身也不够重视,除了受到应试教育的影响外,认为技能课很简单,自己只要稍微花点时间就能学会,没有付出足够的时间去练习

2 高校计算机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效策略

高校计算机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培养要求学生的思维不局限于书本和理论内容,要利用所掌握的知识和对计算机领域的了解,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积极提出自己新的思想和观点。

2.1 明确教学目标和主体。在进行教学之前,教师首先要明确教学的目标和主体。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只是引导者,而学生才是教学的主体,要充分的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培养学生的积极思考能力,鼓励学生在课堂上提出问题,增加课上的师生以及生生互动,在和谐、活跃的课堂气氛下完成教学任务。以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学习积极性为第一教学目标,针对学生的个体差异性进行分层教学,有利于学生整体水平的进步。明确了教学目标和主体使得学生在接受教学内容中能够保持一种积极、求知欲强、思维发散性强的学习状态,这样的状态能够帮助学生更好的掌握计算机教学的内容,乐于主动接受知识,创新能力不断的得到提高。

2.2 利用计算机领域的特点,进行开放式教学。基于网络的信息时代,对当今高校的实验教学提出了更高的更新的要求,提出了高校实验教学的新的理念:即以人为本,融知识传授、能力培养、素质教育利用计算机领域教学的特点,建立各自的基于网络的开放实验教学共享平台,让学生在不受时间、地点限制的条件下,灵活多样的选择、获得实验资源,并自行完成相应的实验操作。这种新的教学理念具有活力有利于培养学生们创新能力。强调学生是实验的主体,并且强调实验独立设课,改变同一个模式培养学生,根据学生个性、特长组织实验教学,充分激发学生对实验的兴趣,充分发挥学生的个性和潜力。

2.3 采用“任务驱动”教学方法:在每一节课前给学生布置本课时要完成的任务,用完成这个任务作为动力,驱动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达到自主学习和掌握知识的目的。

2.4 利用技能竞赛来强化能力的培养:争强好胜,使学生乐于参加竞赛性的活动。因此,对于文字输入练习这一节,学生学起来枯燥无味,针对这一现象,利用好恰当的契机,组织一次汉字录入竞赛,利用计算机本身的考试软件进行竞赛,人人上机,看谁的速度快,这样一来,你追我赶,促进了键盘操作及汉字录入的熟练程度,有助于培养学生坚强的意志和敢于冒险挑战的精神。

2.5 灵活结合教材,激发学生创新思维。在教学过程必须针对不同课程的特点,结合课程和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教学设计。

3 高校计算机教学的重要意义

高校的计算机课程教学正是一种让学生把握信息时代科学技术、掌握高效有用的生活、工作方式的实践性教学,真正意义上体现了新时代对高素质人才的要求。高校计算机课程从各专业的计算机公共课到各专业的计算机专业课,无不体现着实践与创新,无不铬着信息社会的印记,所以,对于高校的所有学生来说,高校计算机课程是高校学生通往信息社会的钥匙、桥梁,而本课程的学习,对学生来说,更是一种创新能力的培养和提高。

4 结论

19.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篇十九

1. 学习兴趣的重要性

在数学教学的过程中,教师不仅仅要考虑学科自身的特点,更应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在教学中创设问题情境。

苏霍姆林斯基说:“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遵循这一认知心理,数学教师在授课时,就应该从以往的“灌输式”教学方式中走出来,换之以“启发、引导”式的教学方式,立足于使学生在迫切要求的心理状态下自己思考、自己理解、自己消化、自己吸收,从而达到“自奋其力,自致其知”。施教之功,贵在引导,妙在开窍,这是教师主导作用的落脚点。教师的教转化为学生的内在需要,引起学生强烈追求和主动进取(自己读书、自己观察、自己分析、自己思考)时,才能发挥对学生身心素质的巨大塑造力。所以,“启”和“导”是教学方法改革的着力点,也是当前诸多数学教学方法改革取得成功的共同特征,而坚持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相结合的启发式教学,真正实现了传授知识与发展智力的相统一、教法与学法的相结合,成为当前教学方法改革的指导思想[3]。

亚里士多德曾精辟地阐述:“思维从问题、惊讶开始。”数学过程是一个不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动态化过程。好的问题能诱发学生学习动机、启迪思维、激发求知欲和创造欲。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往往是由遇到要解决的问题而引起的。因此,教师在传授知识的过程中,要精心设计思维过程,创设思维情境,使学生在数学问题情境中,新的需要与原有的数学水平发生认知冲突,从而激发学生数学思维的积极性。

引入的情境可以是趣味性较强的名人轶事、历史故事、科技热点等。事实证明,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趣味性较强的情境,能很好地吸引学生的注意,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培养学生学习兴趣[4]。

2. 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

任何创造过程,都要经历由直觉思维得出猜想、假设,再由逻辑思维进行推理、实验,证明猜想、假设是正确的。许多科学发现,都是科学家们由一时的直觉作出猜想、假设,然后由科学家们自己或几代人,经过几年、几十年甚至上百年不懈的努力研究而得以证明,如著名的“能量子假说”“安培分子电流假设”等。所谓直觉思维能力,是指不经逐步分析、严密推理与论证,而根据已有的知识迅速对问题的结论作出初步推测的一种思维能力。这种思维的特点是浓缩性与高度跳跃性,受学生所喜爱,它极易创造一种“冒险心理”和“满足感”,因而有利于学生创新能力培养。在课堂教学中,对学生的直觉猜想不要随便扼杀,而应正确引导,鼓励学生大胆说出由直觉得出的结论。

任何一个富有创造性活动的全过程,要经过集中—发散—再集中、再发散多次循环才能完成,在数学教学中忽视任何一种思维能力的培养都是错误的。发散思维是一种不依常规、寻求变异、多方面寻求答案的一种思维方式,是创造性思维的核心。加强对学生发散思维的培养,对造就一代开拓型人才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发散思维富于联想,思路宽阔,善于分解组合和引申推广,善于采用各种变通方法。在数学教学中可通过实验,尤其是创新实验,达到使学生巩固与深化所学知识,增强学习兴趣、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思维的灵活性、变通性和独创性的目的。

3. 结语

当代高科技信息时代的迅速发展对学生的数学素质提出了新的要求,我们必须将传授知识、培养能力、提高素质融为一体,把培养创新人才作为教育的重要任务。在新的时代要求下,教学方法的改革中必须注重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为学生创设发展的空间,激发学生的创造欲望,从而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参考文献

[1]乔建国.谈高师课程与教学的改革[J].数学教育学报, 2000, (2) :13-16.

[2]卢玉峰.关于数学基础课程学的一点思考[J].高等数学研究, 2003, 6 (3) :5-7.

[3]经玲.试论数学思想方法的教学[J].中国科技信息, 2005, (21) :68-70.

20.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篇二十

关键词:数学教学 创新能力 培养

学生的创新素质是信息化社会的需要,21世纪是知识的创新和应用为重要特征的知识经济时代。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也是个性发展价值的需求,创新和实践的最终的目的是使学生的人格得到完善和塑造。当前,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把改变学生学习方式作为显著特征和根本任务,而改变学生学习方式的根本意义,是为了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与创新能力。

一、重视非智力品质的培养,是培养创新能力的动力

非智力品质是指智力品质以外的一切心理因素,主要指动机、兴趣、情感、意志和性格。进行非智力品质的培养,它不仅是提高数学教学质量的重要契机,更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动力。

1、张扬个性是创新的前提

必须保护、引导好学生的个性发展,教会他们独立地观察问题、分析问题,敢于提出自己的见解,敢于坚持自己正确的意见,并按正确见解和信念确定自己的行动。西方学者根据不同学派的理论总结出:“学生在无认知、动力和行为是积极的参与,其学习就是自主的”,而自主的直接表现是个性的张扬。当学生根据自己的能力、学习任务的要求积极主动的调整自己的学习策略和努力程度,学生对为什么学、能否学、学什么、怎么学,有自己的意识和反应,这时表现为学生的个性得到张扬。学生个性得到张扬的时候创新潜能才能开发出来。

2、让学生体验成功,树立信心

不少事实证明,教育的根本动力来自个体的内因,自信心就是最重要的内因,因此,要发展培养创新能力,必须树立学生学习创造的自信心。而培养学生的自信心不是仅靠讲道理所能奏效的,必须让学生有亲身的体会,教师应在教学活动中创设环境,以愉快喜悦的情感影响教育学生,用鼓励表扬的方式激励学生,以期待的目光、信任的语言去引导学生,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有成功的体验。特别是学生犯错误的时候,能把学生看成是一个发展中的人,教师要把学生在学习中出现的错误作为财富,引导学生正视不足,把错误作为学习的一种途径,引导学生自己走向完善,在这个过程中每个学生都获得一份自信,这样学生才能创造性的学习。

3、把学生看成一个完整的人,给学生以自尊

学生是一个完整的人,他们除了认识外,还有自己的情感、意志、态度以及心理需要,尤其是自尊的需要。如果在教学中只注重知识技能的传授,忽视了情感,就会使多数学生感觉学习是一种很痛苦的事情,使课堂失去了对学生的吸引,学生的学习是被迫的,更谈不上创新了。

二、在感受和理解知识发生和发展的过程中培养创新

知识、能力、创新并不是彼此孤立的,而是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一方面,能力的发展水平制约着知识掌握的程度,反过来,能力与创新必须建立在以知识为载体的基础上,没有离开知识的能力与创新,也没有离开能力的知识学习。因此我们在教学中不仅要关注结果,更要关注知识发生,发展的过程。

三、运用合作学习的方式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在合作学习中,教师与学生组成一个研讨、交流、创新的集体,在这个过程中,师生之间,生生之间一起讨论,

形成科学的概念或解决问题的途径,彼此的启发或思考的碰撞,就会点燃思维的火花,因此合作是创新产生的不可或缺的因素。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创新能力。

四、确定一个创新性教学目标,是落实培养创新能力的出发点

学生的创新来源于教师的创新.教师在确定教学目标时,要挖掘教学内容当中的创新因素,如果没有创新性教学目标作统帅,课堂教学就不可能有创新,就无法将创新落到教学之中。一是因为创新素质是理论形态的东西,如发散思维,思维灵活性等。这些理论形态的东西是无法操作的,我们必须为它找到一种具有学科特点的具体形式。二是教学目标中如果不提出创新要求,那么这些教学目标最高水平只能是智力开发,而智力开发并不能等同于培养创新。

五、加强数学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是培养创新能力的保障

创造性思维是深刻揭示事物本质和规律的主要思维形式,它的主要特征是:综合性、独创性、突破性,并以此作为检验思维成果的标准。由此可见创造性思维能力是利用所得信息进行新创造的能力。学生在数学学习中对已知的定理、公式经过自身的探索、研究予以获得,这种探索的过程就是一种创造性思维。学生不满足于现成的证法和解法,而提出新颖的证法或解法,对一些数学问题和系统的整理,对数学各分支作由此及彼的联想和对比,对一些现成的答案提出疑议,这些都是学生具有创造性思维的体现。

1、要培养学生思维的独立性。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鼓励学生独立地思考问题,大胆地想象,不因循守旧,敢于突破相关知识的局限,敢于提出别人未曾提出过的方案,而且还引导学生多思考,多提问,提倡学生在认真学习“双基”的基础上跳出课本,独立地思考和研究问题。

2、要培养学生思维的可逆性。由于中学数学中存在大量的互逆概念、互逆定理、互逆公式、互逆运算、互逆变换,因此平时教学中应有意识地加强对这些互逆关系的逆向运用。逆向推理的应用,使学生们逐步形成互逆联想、“相反思路”的习惯。

3、要培养学生的联想、发现思维。这是一种“由此及彼”、“广泛迁移”的思维方式,是一种对比联想的能力。

4、设置具有挑战性和开放性的问题,为学生创新创造机会,并给学生思考的时间。

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科学和人文素养、环境意识是新世纪公民所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在这些素质当中最重要的是创新精神,它决定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兴衰成败。让我们迎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步伐,在新课程实施中,抓好学生基本素质培养的同时还要抓好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为国家的发展作出我们应有的贡献。

上一篇:江苏省中小学教师健康知识网络竞赛 90分下一篇:产品工装管理规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