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浅析

2024-09-20

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浅析(11篇)

1.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浅析 篇一

浅论行政事业单位内部会计现状与原因对策

专业:会计 班级:08秋 学号:735 姓名:郑桂玲

【内容摘要】近年来,国有资产流失、会计信息失真导致的经济犯罪问题以及由行政事业单位主要领导公款吃喝玩乐挥霍无度引起的党员干部作风危机等问题日渐严重,要从根本上解决这些问题,首先必须规范行政事业单位内部会计事业单位管理的意义:

(一)行政事业单位内部会计管理规范有利于本单位的健康发展;

(二)行政事业单位内部会计管理混乱必将给整个单位产生毁灭性后果。而行政事业单位内部会计的管理,一般也设有专职的财务会计人员来具体负责,单位的一位副职领导一般也会分管这块,但人终究有七情六欲,而铁面无私的制度却又显得死板僵硬。因为,我们的行政事业单位内部会计管理人员需要在尽量禁止私欲的情况下,活用会计管理相关法律法规,将我们的单位内部会计部门管理的规范有序,真正做到既能为本单位职员工谋福利而又避免损害相关对象的利益。

【关键词】行政事业 会计 内部把持

一、规范行政事业单位内部会计事业单位管理的意义

(一)行政事业单位内部会计管理规范有利于本单位的健康发展

1、行政事业单位“一把手”对行政事业内部会计管理工作的重视是抓好本单位内部会计管理规范化工作、进而促进本单位健康发展的前提条件。“单位负责人应当保证会计机构、会计人员依法履行职责,不得授意、指使、强令会计机构、会计人员违法办理会计事项”。

2、行政事业单位领导班子成员的“以身作则”是本单位的内部会计规范化管理、继而巩固本单位的健康发展成果的重要保障。

3、行政事业单位的专职会计财务人员的强烈职业道德责任感是具体落实好本单位内部会计规范管理工作、继续保障本单位健康发展不可缺少的力量。“会计机构、会计人员对违反本法和国家统一会计制度规定的会计事项,有权拒绝办理或者按照职权予以纠正”。

4、顺畅有效的外部审计监督机制是做好行政事业单位内部会计管理规范化工作、保证本单位运转“不脱轨”的最后一道防线。

(二)行政事业单位内部会计管理混乱必将给整个单位产生毁灭性后果

1、由于个别行政事业单位的领导本身存在的作风问题,导致其本人“无身以则”,故重视本单位内部会计部门规范化管理问题也显得苍白无力。由此一来,上梁、下梁如出一辙,本单位内部会计管理混乱成为了必然。

2、正是存在着上条的不利氛围,个别行政事业单位领导使用公款进行一些私人的招待活动屡见不鲜,或者导致单位招待费用开支庞大,日积月累,终于拖垮了本单位;或者虚列开支报销项目,导致了本单位会计财务部门行政报销事务管理的混乱。

3、行政事业单位报销单据的签批完全是单位一把手一支笔“签”了算,个别职员工与单位领导关系好的,可能他“泡妞”的开支都能报销(除了“公款私招”外,另一种最常见的情况是公车私用),但是其他职员工却在办理一些小差事的过程中可能还要自掏一点腰包。如今,各级行政事业单位领导的司机一般也是由其亲朋好友,总之是能够沾亲带故的人来当,其个人的日常开支都仅有可能由坐其“副驾驶座”的人兴起时的擦擦几笔后“充公”了。如此下去,领导对行政事业单位报销的有的放纵,单位内部会计财务部门的看领导眼神办事,必将成就了会计部门的“傀儡”、领导的“附庸品”的地位,进一步加剧了本单位内部会计管理的混乱,可谓“成未必萧何,败却是萧何”!

二、目前我国行政事业单位内部会计管理的现状

(一)单位主要负责人内控意识淡薄,基础管理单薄。内控意识是内控环境中的关键内容,良好的内控意识是确保内部把持度得以健全和实行的基础性保证。内部把持理念的缺乏,对内部把持制度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导致管理单薄。行政事业单位大多数会计是从其他非会计岗位转岗而来,或者单位的主要领导意属谁就叫谁做会计工作,部分会计人员连从业资格证书都没有,这成为了影响会计工作的质量主要原因之一。在具体操作中,印鉴票据分管制度、重要空白凭证保管应用制度、、“收支两条线”及会计人员分工中的“内部牵制”原则等都得不到真正的落实;会计凭证的填制缺乏合理有效的原始凭证支撑;领导“一支笔”审批情况还比较广泛,重大事项没有履行集体审批决策;工作人员调离岗位也不及时办理盘点、交接手续等。

(二)费用开支不够规范,内部会计缺乏有效把持。目前我国行政事业单位预算的编制一般仍根据当年财政状况、上年收支实绩、预算单位自身的特点和业务进行核定,大部分都还没有细化到具体项目,预算支出达不到逐笔进行核定的要求,呈现出粗糙、缺乏预见性的特点。加上预算的刚性束缚的缺失,频繁对预算进行调整追加,出现了超支的局面,而“赤字”部分则常常要举债维持——备受诟病的单位私设“小金库现象”[1]也于此时应运而生。此时,单位领导与会计部门负责人不仅还不对资金支出合理性的进行分析,缺乏成本效益核算,节源截流,甚至还放纵各项费用重复浪费、开支金额宏大的开支项目产生,造成举债唯艰的局面抑或“小金库”的资金垫付的越来越庞大,终于导致单位账目不清、会计财务管理混乱。另外,专项经费被挤占、挪用现象也较广泛,致使专项资金未能施展其应有的资金效益。

(三)没有对固定资产实行动态管理,资产管理混乱。一是固定资产台帐登记工作严重滞后;二是低值易耗品和固定资产划分不清;三是所有权和应用权不清。定期的资产盘点、登记工作没有按规定履行,上级的专项检查工作也时常流于形式,致使固定资产管理出现有账无物、有物无账的混乱状况。这极易导致资产台账与实际不符以及固定资产的流失。在履行政府集中采购制度的过程中,或许是从无到有的原因,行政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的购置一般得到了有效把持,但一旦采购回来投入使用以后尤其是该设备与过高的期望效益相差甚远之后,就往往对资产的应用管理缺乏相关的内部把持热情,重购轻管现象比较广泛。

(四)制度不健全,无章可循,违章难究现象严重。有效的管理把持需要坚实的基础,有的单位没有单独制定内部的财务管理制度,管理的随便性较大。有的单位虽有内部财务方面的管理制度,但很不完整,且流于情势。缺乏明白的岗位义务制度。一是记账人员、保管人员、经济业务决策人及经办人没有很好的分别制约,存在出纳兼保管等现象;二是重大事项决策和履行,没有很好的分别制约,存在“重大”无标准,“决策”无民主的现象;三是财产清查没有形成制度,清查期限、清查程序不明白;四是内部审计没有形成制度化,该设内审机构的不设,该配备专职或兼职内审人员的不配置;五是疏忽风险把持,造成宏大隐患甚至丧失。

三、造成目前我国行政事业单位内部会计管理不尽如人意的原因分析

(一)管理理念不到位,缺乏义务感。一是对内部把持的概念不明白,不懂得内部把持的意义所在;二是对会计工作不器重,导致行政事业单位对会计人员的配备要求不高,会计人员广泛存在业务素质偏低的缺陷;三是单位负责人不够重视会计工作,使内部会计把持制度的作用得不到很好施展。

(二)内部会计控制制度不健全,导致内部会计把持乏力。事实上,迄今为止,我国还缺乏一套对事业单位行之有效的内部控制指导性规范,财政部制定的《内部会计控制规范》虽然在基本理念、原则、方法也方面适用于行政事业单位,但设计思路主要针对企业,对事业单位的针对性与适应性相对较弱。这也是导致目前我国行政事业单位内部会计把持乏力的主要原因之一。

(三)外部环境不到位,不和谐。从外部环境来说,内部把持制度的建立与实行不只是一个单位自身的事情,还应当是一项系统的社会工程。目前,社会大众对行政事业单位的监督作用极其渺小,财政、审计等部门监督各有着重点,疏忽了对行政事业单位内部会计把持建设的督促。

(四)相关政策不到位,会计审计监督乏力。一方面没有建立专门机构或指定专人具体负责内部会计把持的监督检讨工作;另一方面虽然具备内部审计机构或指定专门的审计人员,但不能对内部会计把持存在的缺点和问题及履行有效性作出客观公平的评价,对履行成果的评价也缺乏有效的考核制度。

四、规范行政事业单位内部会计管理的对策

(一)增强内部会计控制意识,强化单位负责人的责任意识。单位负责人要充分认识内部会计控制在保护资产的安全与完整、防范欺诈和舞弊行为、实现单位经济目标等方面的重要性,积极采取有效措施,加强内部会计控制制度建设。要把这项工作作为党风廉政、机关作风建设的一项重要工作来抓。通过自身学习,提高对内部会计控制制度建设重要性的认识,并明确单位负责人、会计机构负责人、会计业务经办人员各岗位工作人员在内部会计控制制度中的责任和要求,建立有效的相互制衡、激励奖惩的机制,充分调动整个内部会计控制队伍的积极性,形成单位内部会计控制人人参与、人人有责的良好氛围。

(二)建立健全单位的内部会计控制制度,规范单位内部行为。全面清理整顿单位原有的各项管理制度、办法,依照《会计法》和《内部会计控制规范――基本规范》有关要求,制定单位内部会计控制制度。一是分工控制。对于不相容职务,必须进行分离负责,不能由一个人同时包办兼任。二是业务记录控制。在对经济业务进行会计记录时,必须采取一系列措施和方法,落实凭证制作、传递、保管等每一环节的控制要点,以保证会计记录的真实、及时和正确。三是财产安全控制,确保单位财产物资安全完整。四是预算控制。规范单位预算的编制、审定、下达和执行程序,及时分析和控制预算的编制差异,采取改进措施,确保预算的执行。

(三)加强会计基础工作,提高会计人员素质。一是要严格会计人员从业资格的审查,认真贯彻执行新《会计法》关于会计从业人员的相关要求,加强培训、考核。二是要加强会计人员的继续教育,不断提高会计人员的业务技能。确立“以人为本”的思想,注重单位财务文化的培养和会计职业道德建设。

(四)发挥财政与审计部门作用,强化监督控制。财政部门是会计与内部控制工作的主要管理部门,应对有关制度的建立和执行情况进行监督检查。财政和审计部门要定期或不定期地对各单位内部会计控制制度进行检查,改变单位内部会计控制制度形同虚设的局面。在执行检查任务时,应着重加强对单位内部控制制度的符合性测试,帮助单位建立和完善现有的制度,指出单位管理上的漏洞,从而促进单位内部控制制度的执行。将行政事业单位的内控建设作为会计管理工作的重要内容,促进行政事业单位内控制度的完善。

(五)建立内部会计控制制度的考评体系,强化责任追究。对一些单位领导随意任用会计人员或因个人意志导致内控失效的要予以追究责任。只有客观公正地给予考核评价、奖励或惩罚,才能激励和促进推行内部控制制度的有关部门及员工尽心尽责地做好内部控制工作。

参考文献:

[1]国务院办公厅国办发〔1995〕29号文转发财政部、审计署和中国人民银行《关于清理检查“小金库”的意见》第二条;

[2]1999年10月31日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令第二十四号令公布的修订后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法》第二十八条第一款;

[3]1999年10月31日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令第二十四号令公布的修订后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法》第二十八条第二款;

[4]《新修订的〈会计法〉所实现的若干重要突破》,《会计研究》2000/1

[5]《试论会计制度与会计准则的兼容并蓄》,《财经问题研究》2001/7,P70 [6]《我国会计制度改革的思考》,《会计工作》,2006/12,P132 《财务会计风险防范》,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1年版。、《金融企业会计制度操作指南》,经济科学出版社,2004年3月第一版。企业会计信息违法性失真的责任合约安排 [期刊论文]-经济研究2001(2)论注册会计师应有的职业关注(上)[期刊论文]-审计研究1998(4)

2.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浅析 篇二

关键词:行政,事业单位,资产

行政事业单位是政府部分的有效组成部分,是不断履行职责,实现理想目标而面对各种困难的自我调整和约束的过程。行政事业单位虽然比较小,业务也比较单调,财务核算简单但是建立一种合理高效的内部控制体系对提升单位管理水平有很大的帮助。

一、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概述

内部控制指的是事业单位为了保证内部的工作有效顺利的进行,并且保证资产的安全和完整,避免出现差错,保证会计资料的有效真实而制定相关的政策和程序。行政事业单位的内部控制的终极目的是保证事业单位的全部资金的安全性,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进而使管理工作更加合理合规。

内部控制不以经济效益为前提,而是建立在公共服务的基础上来制定适合的内部控制制度,行政单位的组织架构,部门设置,职权等都要受到外部因素的影响和约束,所以企业内部的空置制度的筹建空间相对要小,行政事业单位与企业在资金源,资金结构,会计办事方式等方面有太大的不同,而就内部控制制度的建设来说就相当的简单。

二、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的必要性

通过行政事业单位建立完善的内部控制制度对维持国有资产的不受破坏,预防舞弊有着重要的意义,同时它还可以增强行政事业单位的内部管理,保证工作能够顺利进行,尽早实现工作目标。

(一)建立合理的内部控制制度,可以有效的预防财务风险

在现代经济市场的复杂环境中,由于利益的作用,造成了透明度不清晰,各种制度的不完整,特别是在近些年来,行政事业单位出现了多样化的贪污腐败现象,主要原因就是个人素质低下,没有足够的法律意识,所以行政事业单位的内部控制需要进一步的加强。

(二)行政事业单位实行严格的内部控制是必然趋势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国家和地方政府要投入大量的资金用于社会事业发展,所以事业单位的创收情况也在越来越好。但是较之企业单位,我国行政事业单位的内部控制制度还相对薄弱,制度的执行力也比较差,所以建立一个完善的行政事业单位的内部控制制度,降低社会事业资金的风险,提高社会公益资金投入收益是我们当前的重中之重。

三、我国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存在的问题

(一)内部控制意识薄弱,特别是“一把手”的意识明显的薄弱

内控意识是组成内控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建立一个良好的内控意识可以保证完善的内部控制制度的建立从而使其能够顺利的实施。然而许多单位的一把手没有足够的内控意识,对内部控制知识认识不够,所以就没有办法建立一个健全有实际效用的内部控制制度,而且他们的态度表现的无所谓。在现实工作中,许多单位的领导只是把财务部门当做是钱包,致使财务监督极其控制做的不到位。

(二)会计内部管理制度不够合理

会计内部控制一直是行政单位内部控制的重要部分,当前,我国的部分行政事业单位还比较松懈,和会计工作有联系的审批,经办,保管人员之间的职务分离不清。甚至一些岗位的成立不够科学,从而产生了权责不清晰,执行不到位,职务重复,为弄虚作假提供了契机,使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受到威胁,造成了巨大的国有资产流失。

(三)财务和业务产生断裂,资产管理有弊端

目前,大部分的行政事业单位的财务部门的职责只体现在核算和付款上,而本单位的重要的工作决策和工作的具体实施过程缺少财务部门的有效参与。对相关的业务不熟悉,造成了财务和业务之间的脱节,影响了业务部门对财务部门实行的财务管理同时还使内部监督效率发生了降低。

(四)预算控制比较薄弱

随着部门预算改革的进行,预算控制得到了相应的加强管理,可是仍然需要进一步的努力,主要体现在预算编制不够细腻,如今预算编制是根据当年财政状况,去年收支实际状况,预算部门的本身特点以及业务来进行核算,然而大多都没有对具体项目做出细化,预算支出和依次进行核定的要求不符,同时预算刚性还不到位,预算的合理性和科学性也不强,预算调整追加复杂,资金使用没有准备性。

(五)内部控制的执行力表面化,奖罚力度不够

一些单位尽管有健全的内控制度,可是领导一句话,一人便可以代替原本要经多人办理的资金工作。然而财务处理程序也带着个人关系,感情,所以在单位监察时就会出现片面客观的情况,有悖财务办理的全面性。内部控制始终都离不开一个赏罚分明的奖罚制度,便引起了单位会计信息的不真实,从而造成了贪污腐败的现象的发生。

(六)监督考核体系的不到位

当前,内审机构依赖执行机构,造成了权威性和独立性的消弱,同时机构执行中的职能效率评价表现在审计内容中涉及的比较少,所以对资金的使用和管理的监督就不会到位。同时,行政单位对内部会计控制制度和考核挂钩的监督机制不够重视,造成了反复考核,轻视内部控制的现象。

四、建立良好的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体制

(一)建立一个健康的内部控制环境

任何事业单位的内部控制都离不开生存的环境,内部控制环境的好坏直接影响着内部控制的实施,以及内部控制产生的效应,建立健康的环境首先管理人员应该树立一个好的管理观念,增强内部控制的意识而且还要建立合理的组织机构,使工作人员各行其职,权责分明。还应该将计划控制,目标控制,预算控制等有效的联合灵活运用,通过认真执行各项工作职责来形成一个稳定有效的内部控制环境,才能做到真正的高效的内部控制。

(二)加强会计工作

会计工作的薄弱性对行政单位实行内部控制造成了严重影响。所以必须根据单位的会计工作的特点来制定合适的会计岗位,如此一来便增强了行政单位内部控制的水平。并且加强各岗位之间的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形成一种强烈的牵连现象,从而就会牵一发而动全身,以此来保证会计岗位的合理性和有效性。并且加强对会计人员的培训教育和不断考核,使会计人员不断提升自己不断得到补充和刷新。

同时要加强财务部门与其他部门的联系,增加财务部门的管理能力,增加它的决策权和参与权,公司的重要事件都要经过财务部门,保障财务和业务时刻联系在一起。

(三)增强行政部门的预算能力

部门要有专业专门从事预算工作的人员,对预算技能时时掌握,一次对单位的收支以及财务状况进行有效真实的核算。

(四)加强行政事业单位的执行力度

建立一个有震慑力的赏罚制度,令工作人员有一个做事的标尺,时刻富有高度的执行力,还要以赏罚制度为标尺,来规范自己的行为,积极自己的做事态度。

(五)行政事业单位还应该建立一个有效的监督考核制度

制定相关的合理规定,对工作人员进行严格的监督,预防弄虚作假,杜绝贪污的恶劣现象,还要制定激烈的考核制度,对工作人员的能力进行筛选,以此来更替老残,补充新生力量。

五、结束语

在如今的行政事业单位中,内部控制对于行政事业的发展有重要的作用,所谓攘外必先安内,单位对外进行工作时,如果没有一个严谨的工作氛围,没有一个高效的工作机制的话,它将会是不堪一击的。所以只有不断的加强内部控制,形成一个合理高效的内部控制体制才可以使行政事业单位有一个更加远大的发展前途。

参考文献

[1]何寒冰.我国行政事业单位内部会计控制的问题与对策[M].企业家天地,2009

[2]田英华.如何加强行政事业单位的内部控制制度[J].科技向导,2010

3.浅析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建设 篇三

【摘 要】2014年1月1日,我国正式实施《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规范(试行)》。它成为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建设的重要规范性文件。本文根据该规范,结合自身工作实际,通过阐述实施内部控制的重要意义和作用,分析我国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的现状,提出了强化我国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的措施和思路的建议。

【关键词】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存在问题;强化建议

在我国,大部分的法律、地方性法规和行政法规的执行主体是行政事业单位。行政事业单位能否有效落实依法行政,将直接影响建设社会主义法制国家的总目标实现。建立规范、完善的内部控制体系是行政事业单位防范风险、堵塞管理漏洞、杜绝违法违规案件发生的有力保障。

2014年1月1日,我国正式实施《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规范(试行)》(以下简单“内控规范”),与以往财务会计制度不同,它是以预算管理为主线,以资产管控为核心,以信息系统为载体,健全风险评估和内控制度体系,合理保证单位经济活动合法合规、资产安全和使用有效、财务信息真实完整,有效防范舞弊和预防腐败,提高公共服务的效率和效果。

一、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的意义与作用

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是行政事业单位内部管理的基础,通过制度建设、制度执行和监督,对经济活动的风险进行防范和管控,实现行政事业单位依法行政、自我约束和规范。

1.实施内部控制是依法行政的重要保障

建立完善的内部控制体系,让行政事业单位的日常活动有章可循,实现“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用制度管权、管钱、管人”,同时从源头上和制度上化解腐败风险,有利于建设高效、廉政的服务型行政事业单位。

2.实施内部控制是规范内部管理的重要依靠

行政事业单位作为公共服务的提供者和社会事务的监管者,能否有效地履行职能,关键在于是否具备科学有效的管理水平。2012年,我国包括行政机关公用经费和项目支出在内的一般性公共服务支出同比增长17%,比预算数增长10.5%。我们国家行政管理成本仍然很高,大约占到财政收入的四分之一。行政事业单位必须通过减少不必要的工作环节,实现工作流程再造,制定刚性的标准,节约不必要的开支,切实落实国家各项厉行节约的规定,真正降低行政成本支出,提高行政运行效率。

3.实施内部控制是保证国有资产的安全完整重要手段

据报告显示,2013年我国广义的政府净资产为92万亿,国家掌握着巨大的资源,行政事业单位对国有资产承担着管理和使用的职责,其任何损失和浪费都是国有资产的流失,最终由国家负担。行政事业单位通过建立健全合适的资产管理、岗位责任、支出管理等财务管理制度,能够有助于提升财务管理水平,真正确保资产安全和提高资产使用效率和效益,并能有效的防止以及减少资产的毁损和流失。

二、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的现状

1.良好的内部控制环境尚未形成,内部控制观念淡薄

行政事业单位内控意识相对较为薄弱,行政事业单位负责人对健全内部控制制度的认识还很粗浅;简单地将财政部门预算控制等同于内部控制。工作人员素质参差不齐,认为内部控制是找麻烦,增加工作量,可有可无。会计人员对内控认识不深刻,专业水平及业务能力不高,直接造成单位财务风险防范不足和内部控制的实施不到位。

2.内控制度不完善,内控管理基础薄弱

行政事业单位尚未形成一套针对性强、行之有效的内控制度体系,存在缺失、空白和模糊的领域,还仅停留在以财务管理办法和单位各部门管理制度代替内控制度,有的单位还只是单纯依靠上级制定下发的管理制度,制度之间不相协调配套,有的制度陈旧。根据江苏行政事业单位内控调查报告显示,有55.45%的单位偶尔修订内控体系,27.61%的单位表示经常修订,1.39%的单位从不修订。

绍兴某事业单位财务人员奕某从2008年至2011年利用“一个人收款、一个人开票,一个人上缴,没有第二人参与”的财务管理缺陷,挪用土地承包款528万元用于个人炒股。此事件就暴露出有的基层单位在政府采购、工程建设管理、资金管理等业务流程控制过于简单,岗位设置不合理,控制节点不准确,存在流程控制顺序不合理现象。

3.会计基础工作和财务管理仍不规范

行政事业单位财务人员账务处理不规范,会计核算口径不一致,造成会计信息不具可比性。比如对于“购买劳保用品”这一经济业务,有的单位列支“被装购置费”,有的单位列支“福利费”,有的单位则列支“其他商品和服务支出”。

由于行政事业单位对成本核算部分相对简单,因此容易造成资产管理中账实不符,如在购买低值易耗品时,直接作支出,领用及报废手续过于简单,相应的财产清查制度没有真正落实,造成该部分财产无账无实;处置收入未按规定记入修购基金。

4.预算管理体系仍处于建立阶段,预算控制效果不明显

2014年我国对《预算法》进行修订,是规范预算行为,推进预算管理和监督的科学化、民主化、法治化。但各单位在编制部门预算时不科学性,对单位全部财务收支事项仍没有纳入预算范围,同时仍有很多的追加调整项目,这样造成预算的随意性大,预算的权威性和约束力下降,执行结果不理想,总是超预算。

5.内外部审计监督力度不强

行政事业单位虽然设有内部审计监察机构,但在工作实务中它们仍在“一把手”管理之下,这就容易造成内审监察工作流于形式,走过场,很难对本单位的各项经济活动进行有效监督。许多单位内审人员素质不高,内部审计流程及制度没有建立,造成内部控制与监督无法发挥防范作用。

三、强化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的建议

1.提高内部控制意识,创建良好的内部控制环境

《内控规范》明确规定:“单位负责人对本单位内部控制建立健全和有效实施负责。”这一规定就是要促使单位负责人树立起对内部控制制度建设的“责任主体意识”,单位负责人应建立“我要内控”和“全员参与内控”的理念。内部控制规范的实现要靠单位全员主动参与。加强行政事业单位干部队伍建设,在建立内控教育长效机制的基础上,提高控制人员综合素质,形成人人接受内控、支持内控和参与内控的意识,从而保证内部控制的有效实施。

合理的组织机构是良好内控环境的具体表现之一,也是建立和实施内部控制的先决条件。在坚持公开原则、牵制原则、效能原则的基础上,行政事业单位通过全面剖析现有的组织架构和作业流程,实施流程再造,从而建立具有清晰的职位层次顺序、通畅的意见沟通渠道、有效的协调与合作体系,才能保证合理的合控制度得到真正的执行。

2.进行全面高效的风险管理

行政事业单位应组建一支业务能力强且具备较高财务知识的评估队伍,收集整理经济活动中各类风险并进行科学界定。利用先进的计算机信息技术手段建立风险评估体系,如在现有财务运行系统或其他经济活动运行系统中嵌入一套风险评估预警机制,利用如财务原始数据等各类运行数据,运用恰当的统计分析理论,建立适应本单位的科学评估手段,以此达到正确识别和评估风险。

行政事业单位应根据工作实际,强化风险落实,加强风险防控,建立本单位工作领域中的内部控制节点体系表,对各节点进行定期分析和完善,根据风险分析结果确定风险应对策略,明确具体应对措施,提出风险应对方案,形成合理标准化的建议。

3.健全单位内部控制制度体系并有效行之

行政事业单位必须在预决算管理、收支管理、政府采购、资产管理、建设项目、合同、内外监督等环节,建立有效的决策机制、形成不相容岗位相互分离和跨部门间的沟通协调机制、健全内部授权审批和相互牵制体系、建立公开透明的预决算体系和加强评价与监督。行政事业单位只有坚持“以制度管人管事”,推进政务公开和阳光阳务,才能达到杜绝领导干部 “一言堂”、“一枝笔”; 防止贪污、挪用国有资产现象发生;确保资产的合理配置和有效使用。

4.搭建有先进技术支持的科学内控平台

《内控规范》中明确规定“单位应当充分运用现代科学技术手段加强内部控制”。行政事业单位依靠信息技术平台,实现制度与技术结合,根据成本效益原则,通过各种方式的软件开发,在注重保密性的前提下,将内部控制的一些规定流程编入程序,由软件程序进行控制,可以实现内部控制的程序化和常态化,达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加大财务软件的开发力度,将内控制度与财务软件的有机结合,比如将涉及财务的经费核算、收入核算、预算管理、基建及专项管理整合到统一的财务管理系统中,从而实现可通过系统实现各层级经费审批管理,又可以通过经费核算记录时时监控预算执行真实情况,准确反映预算执行动态信息,为控制预算执行提供真资料。

5.增强会计基础工作和内控监督机制

行政事业单位财务人员应认真学习新版行政和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及财务规则,提高业务专业水准,准确进行分类核算,统一核算口径,强化会计工作基础规范工作流程及操作标准,提高会计信息质量。同时,行政事业单位还应建立会计基础工作的全面检查制度, 并建立相应的奖惩制度,才能更好地促进提升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能力和水平。

内部控制合理设计与有效运行,离不开合理的实施监督机制,也就是建立赏罚分明、激励约束并行的体系。行政事业单位可以在现在的内审部门、纪检部门的基础上,利用财政及其他外部审计力量,成立一个具有相对独立性和权威性的审计委员会。审计委员会应具有较高的独立权力,检查中不受各级领导的影响,在坚持公平、公开、公正的原则下,通过财务常规稽核、离任审计、专项审计等手段,对各部门实施内部控制评价,建立有效的以“查”为主的监督体系,为有效防控风险提供合理的保证。

内部控制是“未病先防”。“制度好可以使坏人无法任意横行,制度不好可以使好人无法充分做好事,甚至走向反面”。有效实施内部控制,真正实现防范在事前、严控在事中、监督在事后,才能及时堵塞制度漏洞、消除管理隐患,能防止国有资产流失、提升资源使用绩效,不给极个别的违法违规违纪人员以可乘之机,更好地保护党和国家的干部队伍。

参考文献:

[1]财政部.《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规范(试行)》

[2]卢旭东,郭欣旺.信息化环境下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的探讨.中国农业会计,2014.4

[3]徐玉.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研究现状与发展展望.中国内部审计,2014.11

[4]刘永泽,唐大鹏.关于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的几个问题.会计研究,2013.1

4.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答案 篇四

A B C

D 【正确答案】:A A、不具备设立专门机构条件的行政事业单位,可以指定财会部门等负责预算管理工作 B、财会部门不得负责预算管理 C、预算委员会下不设置考核评价组

D、不是组员管理组织体系的必要组成部分

A B C

D 【正确答案】:A 1.下列选项中,不属于组织结构6个关键要素的是()。A、工作专门化 B、命令链 C、控制跨度 D、权责明确

A B C

D 【正确答案】:D 1.下列各项中,内部审计机构应该隶属于()。A、组织的最高管理层 B、组织的财务部门 C、组织的人力资源部门 D、组织的会计部门

A B C

D 【正确答案】:A

1.下列选项中,属于内部风险要素的是()。A、高级管理人员的职业操守 B、法律法规 C、教育水平D、技术进步

A B C

D 【正确答案】:A 1.内部监督分为日常监督和()。A、专项监督 B、持续监督 C、自我监督 D、过程监督

A B C

D 【正确答案】:A 1.行政事业单位预算考核的机构是()。A、预算管理部门 B、内部审计部门 C、公司高级管理层 D、财务部门

A B C

D 【正确答案】:A 1.下列选项中,有关人力资源的叙述正确的是()。A、人力资源就是人口资源 B、人力资源就是人才资源 C、人力资源的本质是劳动能力 D、人力资源就是人力资本

A B C

D 【正确答案】:C 1.国家对公务员实行的管理是()。A、实行公务员职位分类制度 B、不需签订聘用合同 C、按人设岗 D、严格聘任,不需考评

A B C

D 【正确答案】:A 1.下列选项中,属于资金管理中的重点是()。A、货币资金管理 B、非流动资金管理 C、专项资金管理 D、固定资金管理

A B C

D 【正确答案】:A 1.下列选项中,不属于固定资产目录管理制度中的三级管理的是()。A、固定资产总账 B、固定资产登记簿 C、固定资产卡片

D、固定资产的维修保养

A B C

D 【正确答案】:D 1.政府采购的最主要方式是()。A、公开招标 B、邀请招标 C、竞争性谈判 D、单一来源采购

A B C

D 【正确答案】:A 1.下列选项中,不属于工程项目业务不相容岗位的是()。A、项目建议、可行性研究与项目决策分离 B、概预算编制与审核分离 C、项目实施与价款支付分离

D、项目可行性研究与价款支付分离 A B C D 【正确答案】:D 1.下列选项中,不属于工程变更的是()。A、筹建单位变更 B、施工单位变更 C、监理单位变更 D、分包单位变更

A B C

D 【正确答案】:D 1.下列各项中,属于行政单位预算外资金的管理要求是()。A、分类管理

B、收支统一管理 C、收入不需上缴财政

D、收入不需纳入单位综合财政收支计划

A B C

D 【正确答案】:A 1.对行政事业单位财务报告的真实性、合法性和完整性负总责的是()。A、财会人员 B、财务主管

C、内部审计人员 D、单位负责人

A B C

D 【正确答案】:D 1.对支出的复核,应由()对支出开支项目和标准进行复核。A、单位负责人 B、部门负责人 C、财务部门

D、财会部门会同相关部门

A B C

D 【正确答案】:D 1.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的评价主体是()。A、单位负责人和管理层 B、财务人员

C、内部审计部门 D、社会中介机构

A B C

D 【正确答案】:A

·多项选择题(下列各小题给出的备选答案中,有两个或两个以上正确的答案,请将选定答案所对应的英文字母填在括弧内。)1.下列选项中,进行预算编制时应注意的问题有()。A、收入预算的编制,要符合国家政策 B、支出预算的编制,要符合国家政策

C、支出预算的编制,要量入为出,不得编制赤字预算 D、支出预算可以不考虑收入预算,赤字预算是可以接受的

A B C

D

E

F 1.下列选项中,属于计算机主管的职责有()。A、保证系统正常运行 B、设备安全

C、定期备份数据 D、系统日常运行

A B C

D

E

F 【正确答案】:A, B, C 【正确答案】:A, C 1.下列选项中,部门化的方式包括()。A、职能部门化

B、产品或服务部门化 C、顾客部门化 D、地区部门化 A B C D E F 【正确答案】:A, B, C, D

1.行政事业单位在建立并实施人力资源政策控制过程中,至少应当强化对以下关键方面或者关键环节的风险控制,并采取相应的控制措施有()。 A、岗位职责与人力资源需求计划 B、招聘、培训与离职 C、人力资源考核政策 D、薪酬及激励政策

A B C

D

E

F 【正确答案】:A, B, C, D 1.下列选项中,属于风险规避主要的情况有()。A、完全规避风险 B、风险损失的控制 C、转移风险 D、自留风险

A B C

D

E

F 【正确答案】:A, B, C, D 1.下列选项中,控制活动包括()。A、不相容职务分离控制 B、授权审批控制 C、财产保护控制 D、预算控制

A B C

D

E

F 【正确答案】:A, B, C, D 1.行政事业单位各项活动的预算执行控制包括()。A、依法组织收入,保证收入任务的完成 B、加强支出管理,严格控制开支 C、建立了各项经费管理制度 D、对重大预算项目特别关注 A B C D E F 【正确答案】:A, B, C, D 1.可能导致单位发展战略难以实现的人力资源管理方面的问题主要有()。A、人力资源缺乏 B、人力资源过剩

C、人力资源结构不合理

D、人力资源开发机制不健全

A B C

D

E

F 【正确答案】:A, B, C, D 1.人力资源政策应包括的内容有()。

A、员工的聘用、培训、辞退与辞职 B、员工的薪酬、考核、晋升与奖惩

C、关键岗位的强制休假和定期岗位轮换制度

D、人力资源政策与程序清晰,并且定期发布和更新

A B C

D

E

F 【正确答案】:A, B, C, D 1.根据不相容职务分离的原则,出纳人员不可以兼任的工作有()。A、稽核

B、会计档案保管

C、收入、支出、费用、债权债务账目的登记 D、货币资金日记账的登记

A B C

D

E

F 【正确答案】:A, B, C 1.实物资产的管理体现在()。A、实物形态的管理 B、价值形态的管理 C、资产的使用过程管理 D、资产的所有权管理

A B C

D

E

F 【正确答案】:A, B 1.下列选项中,属于政府采购中的验收主体控制有()。

A、严格准入制度

B、集中采购机构经办采购人员及验收人员实行定期轮换制度,最大限度地避免暗箱操作 C、要加强采购人验收的技能培训,定期不定期地进行抽查,检验采购人的验收质量 D、采购人也应建立政府采购验收档案,增加验收工作的系统性管理

A B C

D

E

F 【正确答案】:A, B, C, D 1.工程项目准备阶段的主要工作程序包括()。A、工程项目的初步设计和施工图设计 B、工程项目征地及建设条件的准备 C、设备、工程招标及承包商的选定 D、签订承包合同

A B C

D

E

F 【正确答案】:A, B, C, D 1.下列选项中,属于工程变更分类的有()。A、筹建单位变更 B、施工单位变更 C、监理单位变更 D、分包单位变更

A B C

D

E

F 【正确答案】:A, B, C 1.事业单位收入的管理要求包括()。A、实行收入统管 B、收入应该自主支配

C、正确划分各项收入,依法缴纳各种税费 D、不需要缴纳任何税费

A B C

D

E

F 【正确答案】:A, C 1.财务报告编制的基本要求包括()。A、数字真实 B、计算准确 C、内容完整 D、编报及时

A B C

D

E

F 【正确答案】:A, B, C, D 1.支出业务的不相容岗位至少包括的内容有()。A、支出的会计记录与现金盘点

B、支出标准/定额、预算的编制与审批 C、支出的执行与审批

D、支出的执行与相关会计记录

A B C

D

E

F 【正确答案】:B, C, D 1.内部控制评价中,报告缺陷评价的主要内容有()。A、产生缺陷的原因

B、存在一种机制,来获得和报告已识别的内部控制缺陷 C、报告方式的适当性 D、后续措施的适当性

A B C

D

E

F 【正确答案】:B, C, D

·判断题(在每小题后面的括号内填入判断结果,你认为正确的用“√”表示,错误的用“×”表示。)1.预算编制的依据应当是定员定额管理制度。()

对 错

【正确答案】:对

1.正规化程度越高,人的自主权越低。()对 错

【正确答案】:对

1.行政事业单位的社会责任感应当与行政事业单位的核心理念和价值观高度一致。()

对 错

【正确答案】:对

1.自留风险是被动的、无意识的一种行为。()

对 错

【正确答案】:错

1.由于自我评价中,评价主体难以保证客观公正,因此内部控制无需自我评价。()

对 错

【正确答案】:错

1.行政事业单位的预算考核不必专设机构。()

对 错

【正确答案】:错

1.单位招聘新员工由用人部门直接聘用。()

对 错

【正确答案】:错

1.公务员的岗位设置,应当按需设岗。()

对 错

【正确答案】:对

1.行政事业单位的关键是财会岗位,可以实行强制休假制度,并在一定时间内进行岗位轮换。()

对 错 【正确答案】:对

1.往来资金的支付与审批是不相容职务。()

对 错

【正确答案】:对

1.采用竞争性谈判方式采购时,谈判小组可以与所有供应商一起谈判,以提高工作效率,比较供应商。()

对 错

【正确答案】:错

1.项目可行性研究与价款支付分离,是工程项目业务不相容岗位。()

对 错

【正确答案】:错

1.在工程项目竣工决算阶段,一般要经过工程项目验收、竣工决算、竣工结算等几个环节。()

对 错

【正确答案】:对

1.事业单位的收入管理中,不需要划清经营收入和事业收入的界限。()

对 错

【正确答案】:错

1.行政事业单位定期的财务报告分析结果应当形成财务分析报告,使其作为外部报告的组成部分。()

对 错

【正确答案】:错

1.经营支出是事业单位在专业业务活动及其辅助活动之外开展非独立的核算经营活动发生的支出。()

对 错

【正确答案】:错 1.自主开发与委托开发的风险均较大。()

对 错

【正确答案】:对

1.穿行测试是一种单独的审计程序。()

对 错

5.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制度研究 篇五

(一)研究背景

内部控制,是指单位为了保护资产的安全、完整,提高会计信息质量,确保有关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度及单位经济管理方针的贯彻执行,避免或降低各种风险,提高经济管理效率,实现单位经济管理目标而制定和实施的一系列控制方法、措施和程序。近年来,与国际管理学实践前沿同步,内部控制在国内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与关注。行政事业单位虽然不是赢利单位,同样也需要建设有效的内部控制;其原因在于内部控制不仅可以规范单位的管理,促进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也可以有效地堵住漏洞,防止各种舞弊和腐败的发生,保证其正确履行国家职能。但在实践中,与企业相比,行政事业单位的内部控制制度建设还相对滞后,迄今为止,我国还缺乏一套对行政事业单位行之有效的内部控制指导性规范,也很少有行政事业单位聘请外部力量或自行研究设计一套系统完整、规范合理的内部控制制度体系。因此,亟需结合行政事业单位自身业务特点和实践经验,寻求加强内部控制的措施。

随着经济形势日渐复杂,行政事业单位的内部控制不容忽视。为了保证会计信息的真实可靠,资产的安全完整等,必须加强行政事业单位的内部控制制度建设。内部控制贯穿于各个单位活动的方方面面,尤其在当前严峻的经济形势下,内部控制越来越彰显其作用。实际工作中,部分行政事业单位在内部控制制度建设上滞后于经济发展的需要,这不仅制约了行政事业单位的工作效率和效果,更影响了会计信息的真实性。随着行政事业单位改革的不断深化,只有建立起完善的内部控制制度,才能更好发挥各单位在经济建设中的作用。

基于以上两方面原因,本文就如何加强行政事业单位的内部控制建设略作分析和探讨。

(二)研究的必要性

当前,提供管理和服务是行政事业单位的主要职能,随着我国行政事业单位改革的不断深化,行政事业单位在社会分工中的角色更加细化,社会对行政事业单位的关注度也有了明显的提升,这就给行政事业单位的从业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对行政事业单位的内部控制制度客观上提出了更严格的标准。所以,建立科学有效的内部控制制度,对于保证事业单位业务活动的正常运行、保证财务会计资料的真实合法、防止内部舞弊行为的发生、防止国有资产流失、保障财政资金的安全运行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套科学完整的内部控制制度对于行政事业单位来说是必须的,内部控制对行政事业单位的重要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保护单位资产的安全完整。行政事业单位通过内部控制体系,采取各种管理和监督手段对财产物资进行管理和使用,能够有效的防止并减少财产物资的丢失和损坏。

2、建立健全行政事业单位的内部控制制度是政府廉政建设的需要。行政事业单位实施内部控制从一定意义上可以说是为其建立了一面廉政的防火墙,使行政事业单位的日常管理活动有章可循,避免在重大决策上出现暗箱操作或者独断专行的行为,促使事业单位的工作人员廉洁从政,对贪污腐败、挪用资金等行为起到了预防和限制的作用。

3、能够保证国家对行政事业单位宏观管理和控制的实现。政府部门制定的一系列财经法律法规,行政事业单位都要通过内部控制来落实。行政事业单位通过建立并执行内部控制,进行自我约束,遵循政府的财经法律,实现国家对行政事业单位的宏观管理和控制。

4、保证事业单位的高效管理。完善科学的内部控制制度,能够对事业单位的各个职能部门和人员进行合理的分工控制和考核,促使单位的各个部门和人员明确目标、履行职责,保证行政事业单位的经济业务和管理活动高效、有序的进行。

5、能够提高行政事业单位会计信息的质量。内部控制要求单位严格执行业务处理的相关程序,实施不相容职务相分离,这样就使得会计资料在相互监督和牵制的条件下产生,有效抑制了弄虚作假行为,增加了会计资料的可靠性和正确性。如果没有内部控制的监督和制约,则形成滋生舞弊的土壤,会计资料在传递的过程中就会产生问题,会计信息失真的问题也就无法避免。

基于以上五点原因可知,建立并维护有效的内部控制是行政事业单位得以良好运行的基本条件,是确保执行效率、实现政策目标的必要途径。

(三)建立内控制度的原则

为使行政单位内部控制机制有效的发挥作用,行政单位建立内部控制制度,理论上应遵循如下5点原则:

1、全面性原则。

行政事业单位的内部控制制度应该贯穿于决策、执行以及监督的全过程中。内部控制的执行应该依靠单位内部的所有员工,任何人都不能拥有超越内部控制制度、凌驾于控制之上的权力,这样才能够体现内部控制的全面性、公开性和公平性。

2、重要性原则

行政事业单位的内部控制应该在全面控制的基础上,对事业单位的重要业务事项及高风险的领域进行重点关注,例如:重点关注单位的会计控制、对单位的重要经济活动进行重点关注等。

3、制衡性原则。

行政事业单位在设计内部控制制度的过程中,在横向关系上要相互监督,在纵向关系上要相互牵制。对单位的授权、记录、执行、保管及核对等不相容的职位,要进行相互的分离控制,保证不同部门和岗位之间的权责分明、相互监督和相互制约。

4、适应性原则。

行政事业单位的内部控制应该与单位的业务范围、承担的任务以及风险水平等因素相适应,并应该随着单位内外部环境的变化进行及时的调整。

5、节约和效率原则。

行政事业单位的内部控制制度设计还应该考虑节约和效率原则,要以最合理的人力和最经济的财力投入,尽量降低内部控制的成本,提高内部控制的效率。

(四)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现阶段,行政事业单位已大幅提高了对内部控制的重视程度,但是在内部控制的建设工作过程中,还存在着一些显著的问题,具体来说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单位的内部控制意识淡薄。

一方面,部分行政事业单位缺乏对内部控制建设知识的了解,对建立健全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的现实意义和重要性认识不足,简单地将财政部门实施的部门预算控制等同于内部控制,认为只要有了部门预算就不用再进行内部控制的设计。另一方面,行政事业单位对财务会计工作不够重视,仅仅把财会部门看作“钱袋子”,不少事业单位的会计人员只是扮演“付款者”的角色,未能参与单位的业务活动管理和重要决策,对单位重要决策的结果和过程都不甚了解。

2、部分事业单位的内部岗位设置不合理,会计信息失真。

内部控制制度建设应当贯彻新《会计法》,与单位各项内部会计制度和其他管理制度结合进行,但现实中很多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制度并不全面、不完善。很多行政事业单位在形式上虽已建立岗位负责制,但是在实际工作中管理层次混乱,职责重复,不相容职位由一人担任的现象时有发生。一些行政事业单位为了谋取小集体利益,随意处置固定资产,虚构采购,要求会计人员向主管部门和外界提供失真的会计信息,另外,有些会计人员在进行会计处理的过程中,为了达到个人目的进行错误的会计核算,使得各单位会计核算的口径不一致,数据可信度下降,相关指标的可比性降低。

3、会计核算不够规范,内部审计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

有效的内部控制需要坚实的内部管理基础。目前我国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制度仍不健全,财务会计基础工作仍较薄弱。如有的单位没有建立单独的财务管理制度,部分财务会计事项的处理仍停留在潜规则和惯例的水平上。有的单位财务管理制度不健全,内容不完整,寥寥几十字便成了一项制度。财务人员岗位责任制内容不明确、不具体,缺乏实际可操作性。办理资金支付业务的全部印鉴由一人保管的现象还在部分行政事业单位存在,出纳人员私吞、挪用公款的现象还时有曝光。部分行政事业单位会计核算不够规范:对原始凭证的审核不够仔细,使得部分原始凭证内容填写不够规范;有些行政事业单位账面上存在的固定资产实际上不存在,实际正在使用的固定资产却没有及时的作价入账;资产在不同单位之间转移,相关手续却没有办理。形成以上情况的一个重要原因是部分行政事业单位还没有建立相应的内部审计机构,或虽然建立了内部审计机构,但徒有其形,没有充分发挥其实质作用。

4、内部控制制度的执行不力,人员素质较低。

与企业内部控制体系相比,由于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缺乏统一标准,部分单位的岗位设置与人员配备不恰当,人员兼职较多,业务交叉较杂,缺乏相互制约、相互分离和相互制约,各个岗位之间缺少相应的协调和联系。很多事业单位的内部控制只是用来应付相关部门的审计和检查,所以对内部控制的执行情况置之不理。有些行政事业单位虽然意识到了内部控制的重要性,也制定了一套制度,但是却由于种种原因,忽视了其执行情况;在出现问题时,控制措施和奖惩也没有被严格执行,形成有章不循,违章不究的现象,导致制度体系形同虚设,被当成一纸空文,未能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另外,在内控制度的监督方面,对大多数的基层行政机关而言,根本就没有设立相应的内部审计机构和人员,内部监督自然无从谈起。此外,存在个别行政事业单位的会计人员不具有会计从业资格,没有受过专业的教育和培训,会计人员的综合素质较低,在执行内部控制的过程中,很容易出现错误和偏差,给单位造成不必要的损失。

5、预算控制比较薄弱。

预算控制是内部控制的核心环节,部门预算是行政事业单位重要的内部控制手段之一。随着部门预算改革的推进,预算控制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加强,目前行政事业单位均实行了部门预算,但预算质量不高,涵盖范围窄,在一些行政事业单位的控制仍较薄弱。主要表现为:一是预算编制比较粗糙、方法落后。目前部门预算的编制一般仍根据当年财政状况、上年收支情况、预算单位自身的特点和业务进行核定,大部分还没有细化到具体项目,预算支出达不到逐笔进行核定的要求。由于预算编制方法还停留在传统阶段,没有考虑过去的支出是否合理、金额是否适当,没有考虑到要做零基预算。二是预算刚性不够,预算的计划性、科学性不强,资金使用缺乏预见性,削弱了预算的约束控制力。有的未将单位的所有财务收支事项纳入年初预算,预算缺乏刚性约束力,对不确定性项目支出未纳入年初预算,年中追加和调整项目较多,弹性大、随意性强,许多部门预算执行结果超预算幅度大。三是授权审批金额权限不清,无明确的审批流程,许多单位长期实行“一支笔”审批制度,单位负责人审批金额无上限规定,大额资金支出不进行集体审批现象严重。对于日常经费特别是会议费、招待费、办公费、交通费等支出缺乏有效的控制标准,即使有标准也控制不严,费用开支大多实行事后“实报实销”制度,只要有单位领导签字同意,财务人员就给付款,导致日常经费超预算,挤占、挪用专项资金的现象时有发生。

6、缺乏有效的监督评价机制

对行政单位而言,对内部控制的监督可以分为内部监督和外部监督。内部监督主要由本单位内部所设的内部审计机构和人员根据管理的需要定期和不定期的进行。对大多数的基层行政机关而言,由于就没有设立相应的内部审计机构和人员,无法执行内部监督。与之对应的外部监督主要是由财政部门和审计部门来进行的,由于受到规模的制约,监督力量还不足,不可能进行日常的监督,因此外部监督也难以发挥其应有的效能和威慑力。

7、相关政策不到位,会计监督乏力

近些年来,国家对建立健全内部控制制度作出了规定,但是,尚缺乏具有可参考操作的具体内部控制制度,缺乏可操作性的监督制约措施。有的单位没有建立专门机构或指定专人具体负责内部会计控制的监督检查工作;有的单位虽然具备内部审计机构或指定专门的审计人员,但由于种种原因,内审人员唯领导人意志行事,不可能对内部会计控制存在的缺陷和问题及执行有效性作出客观公正的评价,对执行结果的评价也缺乏有效的考核制度。

(五)对现状的建议

从以上分析得出,由于管理理念不到位,缺乏责任感;外部环境不到位,不协调;相关政策不到位,造成内控监督乏力的现状。因而现行授权机制容易造成内控制度失效,使内控不能正常发挥其作用。只有建立健全行政事业单位各项内部控制制度,才能真正保护好单位各类资产的安全,增强信息数据的真实性和可信性,真正提高资金使用效益。联系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的现实状况,针对行政事业单位在内部控制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本文建议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改进:

1、建立良好的内部控制环境,增强内部控制意识。

任何单位的控制活动都存在于一定的控制环境之中,其好坏直接影响到内部控制的贯彻和执行,以及管理服务目标的实现。完善单位内部控制,应注意单位内部控制环境的建设,尤其需要切实转变思想意识,加强认识。其一,单位领导人需要确立起对财务会计工作和内部控制制度建设的“第一责任主体”意识,高度重视内部控制工作,早日将其提上重要的议事日程;按照《会计法》和《内部会计控制基本规范》的规定, 单位负责人是单位财务与会计工作的第一责任主体, 对本单位财务会计报告的真实性、完整性以及内部控制制度的合理性、有效性负主要责任。单位的负责人应该充分认识内部控制在保护资产安全完整、防范舞弊行为和欺诈、实现单位各种目标等方面所发挥的重要作用,积极的采取相关措施,加强内部控制制度的建设。其二,相关部门及员工需要强化内控意识,实施内部控制工作的不仅是财务部门,经济业务涉及到的所有部门都是内控的范围,因此单位各部门人员都应具备内控理念,加强宣传教育和学习培训,掌握内控基本方法。行政事业单位在开展工作时,由于个人或集体的疏忽和过失,甚至于恶意等不正当行为会造成严重的后果,给单位乃至社会带来很大的损害。但是如果在事前就能够对即将可能出现的偏差及时察觉,并采取应对措施,那么错误行为往往会被扼杀在摇篮里,及时杜绝。

2、规范单位的内部行为,建立健全单位内部控制制度。

行政事业单位应该全面的清理和整顿原有的各项管理办法和制度,依照国家相关法律法规的要求,制定单位的内部控制制度。对于单位的预算管理、费用支出管理、资金的拨付、报销的审批程序、对错误支出和错误核算的纠正等经济活动和管理活动的主要方面,确定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的目标和核心内容。找准容易失控的环节,明确内部控制的重点,培养单位自我约束的自控能力。

从控制方法的层面分析,应该秉承不相容职务相互分离、集体决策、授权批准等原则。对于不相容职务,如授权与执行、执行与审核等,应形成相互制衡机制。对于涉及财务重大收支业务,要求各级管理人员和经办人员的行为必须在授权范围内进行,防止越权违规处理,给某些人员犯罪带来可乘之机。从控制内容的层面分析,行政事业单位应加强货币资金、专项资金、实物资产等控制,比如对专项资金的管理,对其从预算、项目的立项、审批到资金的拨付、绩效评价等各个环节应实施事前、事中、事后的监督,保障专项资金专款专用。此外,应当指定内部审计人员定期或不定期对内控制度执行情况进行检查和评价,及时纠正存在的问题,对缺陷提出改进建议,切实提高内部控制的效果和层次,使之能够合理、有序地推进,确保其作用得以充分发挥,防止流于形式,形同虚设。

3、加强单位的会计基础工作,努力提高会计人员的综合素质。

会计基础工作薄弱严重制约了行政事业单位的内部控制制度建设的实施效果。因此,应根据单位会计工作的特点设置合理的会计岗位,提升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水平,做到按事设岗、按岗设人;做到职责明确,相互制衡,实现岗位之间相互牵制作用,保证会计岗位设置的合理性和有效性;加强对行政事业单位会计人员的会计基础规范工作,将政府向“公共服务型”政府转化,建立起以为公民服务为宗旨并承担公共服务责任的政府。

单位的会计工作和会计人员在内部控制中承担着重要的责任,事业单位应该严格的对会计人员的从业资格进行审查,不符合条件的不得聘用;要加强对单位会计人员的继续教育,使会计人员的业务技能不断的得到提高,注重单位会计职业道德的建设和财务文化的培养;采取合适的手段和方法,对会计人员的入门教育及后续教育给予足够的重视,提高会计人员的综合素质,保证会计工作的质量。

4、积极发挥财政和审计部门的作用。

财政部门是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工作的主管部门,应该对相关的制度建设情况和执行情况进行监督控制。财政与审计部门应该定期或者不定期的对单位的内部控制工作进行检查,彻底改变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形同虚设的局面。

5、完善对单位内部控制进行考评的机制体系,强化内控责任的追究。

对部分单位领导随意的任用财会人员,或者因为个人意志因素导致单位内部控制失效的行为,要给予责任追究。只有对事业单位的内部控制工作进行公正的评价、惩罚或奖励,才能促进和激励单位内部控制的部门和人员尽职尽责的实施内部控制工作。为了保证单位内部控制制度能有效地发挥作用,并使之不断地得到完善,各级审计机关要定期地对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制度执行情况进行检查与考核,并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检查内容包括检查单位内部控制制度是否得到有效遵循,执行中有何成绩,出现了什么问题,为什么某项内部控制制度不能执行或不完全执行,估计可能产生或已经造成什么后果。对于严格执行内部控制制度的单位,给予精神鼓励和物质奖励;对于违规违章的坚决给予行政处分和经济处罚,要做到赏罚分明,压力与动力相结合,并将其结果作为干部考核的一个重要依据,才能确保内部控制工作的顺序进行。

6、加强预算管理。

加强预算管理是行政事业单位管理的核心,贯穿于整个单位的业务活动。加强预算管理是确保业务目标实现的重要手段,是各项事业健康发展的条件保障。在管理中,一是在部门预算编制环节,要在实施综合财政预算的基础上,努力做到零基预算和细化预算。特别是在编制支出预算时,应从单位当年实际需要出发,结合当年财力状况,核定具体支出额度,明确各项支出的方向和用途。二是在部门预算执行环节,应进一步强化预算的刚性约束。应在支付环节强化预算执行,防止随意调整追加预算以及超预算、扩大预算范围等行为的发生。

7、加强授权批准控制。

目前,行政单位大多采用“一支笔”审批,这种方法的优点是可以统筹使用资金,提高工作效率。但同时也可能出现领导个人说了算的局面,可能给个别腐败分子留下可乘之机。授权审批控制要求行政事业单位明确各岗位办理业务和事项的权限范围、审批程序和相应责任。因此,行政单位的授权批准应该是在“一支笔”基础上的集体审批,即在集体通过的财务预算和规定的开支标准的基础上,授权单位负责人进行审批;对一些数额较大的开支则由领导班子集体研究决定,任何个人不得单独进行决策或者擅自改变集体决策。

8、强化内控与外部监督的结合。

6.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浅析 篇六

(一) 行政事业单位固定资产涵义及其内部控制的必要性

行政事业单位的固定资产是指行政事业单位占有或者使用的单位价值在规定标准以上, 使用年限在一年以上, 并在使用过程中基本保持原有物质形态的资产。或是单位价值虽然不满足规定的标准但是耐用时间在一年以上的大批同类物资也可列为固定资产。

固定资产作为行政事业单位的重要经济基础, 也是行政事业单位资产管理的主要内容。是行使行政行政事业单位各项职能, 维持行政行政事业单位正常运转的物质基础, 服务于国家宏观调控, 其购置主要来源于国家财政支出, 因此它是国家财权建设不可缺少的物质基础。行政事业单位固定资产内部控制一些现状和问题已经严重制约了行政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加强行政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 对于充分发挥固定资产的效能, 已经成为提高行政事业单位管理水平的有效途径, 对维护行政事业单位固定资产和国家财产的安全, 保证国民经济的平稳发展也具有重要的意义。因此, 加强行政行政事业单位固定资产内部控制刻不容缓。

(二) 行政行政事业单位固定资产内部控制的目标

①保证固定资产会计信息的准确性和可靠性;②保证对固定资产的取得、验收、款项支付及折旧政策的合理性进行充分恰当的记录和披露;③保证国家关于固定资产业务有关法规、政策和指令的有效贯彻和实施, 保证固定资产业务的合法性;④保证固定资产的日常维护保养、采购、完整及处置等办事效率的提高;

行政行政事业单位固定资产内部控制的最终目的在于:确保国有资产不流失, 合理配置国有资产;提高固定资产运营效率;防范固定资产业务中的差错和舞弊。不论采用何种内部控制方式都要为内部控制目标服务, 以保证其实现。

二、行政事业单位固定资产投资的内部控制现状

(一) 固定资产的内部控制监督评价体系不健全

事实上固定资产工作需要各方面的有效衔接, 不仅要有金额核算而且要有数量控制, 固定资产数量金额核算需要财务、物资、使用部门的通力合作。内部审计是内部控制的一种特殊形式, 它是单位内部控制制度是否合规、合理和有效的独立评价机构, 但由于许多行政行政事业单位存在重行政, 轻管理。内部控制及管理制度松懈;领导管理意识缺乏;做事主观对财产变动的决策缺乏民主化等等。重事后, 轻事前控制, 更严重的是, 单位往往注重钱财等有形资产的控制, 对人员素质和信息等无形资源控制不够, 使单位遭受严重损失。有的单位内部审计制度不健全, 目前, 大部分行政事业单位成立了内部审计机构, 但仍存在很多问题, 没有建立一套完整、有效的内部监督评价体系。

(二) 固定资产长期被借用, 盘点不足

行政行政事业单位的固定资产也是一项重要资产, 占总资产的比重较大, 一些单位账面只反映固定资产总值没有记载明细资产的实物数量及其价值, 按规定国有资产处置应向主管部门或同级财政、国有资产管理部门报告并履行审批手续, 但事实上仍有部分单位在处置时未办理报批手续存在随意出售、转让随意核销现象, 而且处置金额也相当大。有些单位固定资产使用、管理的好坏与单位和个人的利益不直接挂钩, 因而能多占用就多占用, 造成固定资产的大量闲置、浪费。财务部门没有严格执行财经法规的规定。对固定资产不定期进行清查或将清查盘点工作以简单抄账的方式进行应付, 对已损坏、报废的固定资产不按规定履行报批手续, 并进行账务处理。

(三) 岗位分工缺乏制衡

不相容岗位是指那些如果由一个人担任, 既可能发生错误和舞弊行为, 又可能掩盖其错误和弊端行为的职务。其核心是“内部牵制”, 固定资产业务处理每个环节都有各个部门组织和负责, 单位多数没有建立固定资产业务的岗位责任制, 没有明确相关部门和岗位的职责、权限。没有将不相容职务相互分离, 记账人员、保管人员、决策人员及经办人员没有设置专人专岗, 采购兼库管违规现象比较严重, 重大事项决策和执行也没有很好地实行分离制约制度。

(四) 固定资产财务部门的核算不落实

大多数单位没有建立必要的固定资产管理使用责任制、资产清理盘点制度等, 保管、使用责任不清。第一, 固定资产管理部门与财务部门脱节, 规格、名称、型号入账不一致, 捐赠固定资产不入账, 在资产清查时无法对账, 造成账账不符。第二, 大型设备的配套设备价值高, 使用过程中易损, 在购置新配件转入固定资产时, 没有将被替代的部分从原有的固定资产价值中冲销, 也导致了固定资产的虚增。第三, 不同部门的固定资产管理缺乏账务处理的共同依据有些单位没有统一的固定资产目录使不同的部门对固定资产进行核算的口径不统一。

三、加强行政行政事业单位固定资产内部控制的措施

(一) 加强对固定资产的内部控制监督

对固定资产的管理不能只停在对数字的监督, 要深入到各单位、各部门, 各资产使用部门密切配合, 实物管理部门人员根据资产卡片及资产明细账进行账、卡、物的核对。同时对于金额比较大的固定资产要定期检查其是否流失, 加强对固定资产报损的管理, 对于确实已损坏或无法维修的固定资产予以核销, 但是对于可以追回的固定资产要责令追回。要保证固定资产内部控制的落实, 保证内部控制体系在一定时期内保持运行有效, 必须对固定资产内部控制推行全过程跟踪审计。检查前期工作准备情况, 以防止资金不落实, 条件不具备, 造成损失;实施阶段检查预算执行中财务收支及管理等方面, 及时纠正存在的问题;最后检测决算的真实、完整及经济效益的评价。

(二) 完善固定资产清查盘点控制

单位要定期或不定期地进行固定资产盘点, 实物管理部门人员根据资产卡片及资产明细账进行账、卡、物的核对。发现账实不符的, 单位财务部门、固定资产管理部门、使用部门应当查明固定资产盘盈、盘亏的原因, 并填写盘盈、盘亏清单, 经管理部门、财务部会签, 及时做出报告。管理层及财务部门资产会计在其权限内对固定资产盘点文档等进行了签字确认。由单位负责人或其授权人员批准后作出相应处理。个人因素造成的追究其责任, 因不可抗因素造成的, 要写出书面报告并经主管领导审批后, 方可报有关部门作调账处理。同时, 各个部门要及时沟通联系, 防止交叉管理或出现管理不到位的情况。对固定资产的管理做到“有章可循, 有章必循, 违章必究”最大限度地实现固定资产的合理、节约、有效使用和资产的保全。

(三) 建立固定资产岗位责任制

明确单位负责人为固定资产管理的第一责任人, 各使用部门负责人对固定资产的安全及完整具体负责。按岗位分工控制要求, 不相容职务 (岗位) 相互分离, 合理设岗, 应明确各个部门和岗位的职责、权限。使不相容岗位和职务之间能够相互制约、相互监督形成有效的制衡机制。采取相应的控制措施。①权责分配和职责分工应当明确, 机构设置和人员配备应当科学合理;②固定资产取得依据应当充分适当, 决策和审批程序应当明确;③确定岗位职责和相应权限, 财务和实物管理相结合, 采购和验收保管相分离, 单独设立固定资产保管人员。

(四) 加强固定资产的核、预算管理内部控制

行政行政事业单位应当根据单位的发展目标和实际情况编制固定资产投资预算并按规定的程序审批。固定资产相关会计核算应由收付实现制改为权责发生制, 建立行政行政事业单位固定资产折旧制度。针对现行行政行政事业单位会计制度中固定资产账面不能反映资产真实价值的问题, 建议借鉴企业会计制度关于固定资产会计核算的规定, 结合行政行政事业单位购建固定资产时一次性列支的实际, 应增设“累计折旧”会计科目列于资产负债表“固定资产”科目下方, 作为固定资产的备抵调整科目, 同时增设专栏反映固定资产净值。对提前报废的资产不再补提折旧, 对超期使用的资产不再续提折旧, 并根据固定资产项目进行固定资产折旧的明细核算。

总之, 越来越多的单位开始重视固定资产内部控制, 都根据自身情况制定了相关的固定资产内部控制制度。然而监督评价体系不健全, 盘点不足, 岗位分工缺乏制衡, 财务部门的核算不落实等现象仍时有发生, 如何使内部控制更有效地发挥作用, 仍是每位会计界人士都应该思考和解决的问题。

参考文献

[1]朱淑萍.行政行政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的内部控制[J].经营与管理, 2011, (11) .

7.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浅析 篇七

【关键词】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评价

一、内部控制评价概述

从内部控制评价评价标准设定角度来看,部分行政事業单位在内部控制评价工作开展过程中将全面性、有效性、动态性界定为一般标准,而具体标准划分为风险评估、控制活动、评价与监督等几个层面,同时在风险评估标准设计过程中,需将标准层划分为工作组织情况、机制建设情况、制度完善情况、工作人员管理情况、财务信息编制情况5个因素层,如,在财务信息编制情况评价过程中,需结合会计制度,针对各项经济业务账务处理进行评估,且分析财务报表编制状况。同时,基于评价标准明确的基础上,应贯彻2012年所实施的《规范(试行)》要求,将评价对象划分为主体、客体两个组成部分,如,在评价主体评价过程中,需明晰“谁进行评价活动”,而后通过不定期或定期评价过程,发现单位内部控制问题,对问题展开有效处理。此外,在单位内部控制评价方法选择过程中,需严格遵从:

内部控制指数=单位层面设计有效性指数+业务层面有效性指数+单位层面执行有效性指数+业务层面执行有效性指数

继而基于一级指标U1、二级指标U2、三级指标U3、四级标准U4确定的基础上,计算各指标权重,反馈评价结果。

二、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评价模式的具体应用

1.信息披露为视角

信息披露关系着企业内部设计和执行状况的反馈,为此,在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模式构建过程中,需依据单位内部信息披露判断单位整体情况,同时综合整体评价结果,编制评价意见,而后将评价意见交由注册会计师,由注册会计师以报告形式定期反馈审核意见,且共享审核信息,供外部信息使用者使用。同时,为了规避贪污问题的凸显,需在行政事业单位自我评估工作开展过程中,建构专门监管机构,监视信息披露状况。如,某事业单位在内部控制评价模式应用过程中,为了突出信息披露理念,即结合COSO框架,明确制度、业务、单位组织等评价指标,且遵从可操作性原则,鼓励单位针对单位官员财务、业务、人员管理等信息进行共享,最终以信息披露为切入点,保障内部控制评价结果精准性。

2.政府监督为指标

2014年,杨淑静在研究活动开展过程中提出了内部控制监督体系构建意见,即其认为,在内部控制评价模式应用过程中,监督体系的完善有助于增强自我评价中内部控制设计、运行、效率等,为此,当前行政事业单位在发展过程中应提高对此问题的重视程度,增设自我评价环节,继而通过自我评价环节的增设评估行政事业单位中经济民生、社会公共问题等机密性内部信息,保障评价结果精准性。同时,基于自我评价完备的基础上,亦需鼓励政府监督部门参与到评价活动中,以“客观判断”审核自我评价报告内容,且针对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评价结果有效性进行评估,达到权威性内部控制评价状态。此外,为了有效落实政府监督环节,要求当代行政事业单位应将运营目标作为切入点,如,公共资源利用、工作效率、工作效果等,采用以目标为导向的评价模式,且结合治理结构、业务活动、风险类型等因素,评价行政事业单位经营状况,同时要求政府机构综合收支活动、预算管理等调查结果,从客观层面角度出发监督单位主体评价过程。

3.审计财务报告为标准

在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评价模式应用过程中强调以审计财务报告为标准是非常必要的,为此,应注重从以下几个层面入手:

第一,由于行政事业单位在运营过程中信息披露由自身承担,而受益者为广大人民群众等,因而在此基础上,为了规避单位私人收益小于社会收益现象的凸显引发社会福利失衡现象,需鼓励行政事业单位在内部控制评价模式应用过程中推进“私人信息”向“公共物品”转变,即结合行政事业单位非竞争性的特点,设置外部管制,就此提升单位信息供给效果,保障单位内部控制评价质量;

第二,由于第三方注册会计师具备独立性特点,因而将审计财务报告作为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评估标准,可保障评价结果高效性,并通过对注册会计师鉴证意见的分析,全面掌控到单位业务、人员管理等实际状况。从以上的分析中即可看出,以注册会计师审计财务报告为标准的内部控制评价模式的应用有助于推进行政事业单位的发展,且缓解社会服务供给问题,为此,应提高对其的重视程度。

三、结论

综上可知,当前行政事业单位在内部控制评价工作开展过程中仍然存在着缺乏“信息披露”等问题,影响到了单位内部控制评价效果。为此,为了全面掌控到行政事业单位风险类型、人员管理、经济活动状况等,需遵从信息披露要求,对内部控制评价模式进行应用,并从以审计财务报告为标准、以信息披露为视角等层面入手,应对传统内部控制评价模式选择中凸显出的相应问题,优化内部控制评价环节。

参考文献:

[1]陈艳,于洪鉴,衣晓青.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有效性评价框架研究——基于AHP与FCE的视角[J].财经问题研究,2015,12(09):72-79.

[2]张伟.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评价:模式选择与指标构建[J].现代经济信息,2015,24(17):96.

8.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工作方案 篇八

为实现行政事业单位高效率、高水平的经营管理,各管理层与基层人员都必须提高对内控建设重要性的认识。

首先,在行政事业单位内部加大对于内部控制工作重要性的宣传力度,使每个人都能够意识到内控工作的重要性,从而积极对内控制度的建设建言献策,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可以通过聘请专家讲座的方式,来培养工作人员的内控意识,对于内控意识薄弱的工作人员进行有针对性的讲解,确保每位员工理解透彻。

其次,领导管理层在自身提高内控意识的同时应积极听取基层工作人员对于内控制度建设的意见与建议,充分发挥集体决策的作用。另外,将内控机构与财务部门进行合理划分,设立专门的内控部门,任何部门不得擅自干预内控部门的工作,内控部门定期向领导管理层汇报监督检查结果,保证内控独立性。同时,内控部门应定期向社会公众披露监督检查报告,通过社会监督来不断提升行政事业单位的管理水平和服务水平。

(二)健全内控体系,构建风险预警体系

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行政事业单位也必须与时俱进,不断更新内部控制工作方法,及时查缺补漏,严格落实相关法律法规,将内控体系的健全提上工作日程。在工作岗位的设立中,要严格落实“权责分离”的岗位制度,使关键岗位之间能够相互协调的同时相互监督,使整个行政事业单位的工作体系整体化、规范化。同时,在工作过程中,要提高风险防范意识,构建风险预警体系,借助于当前大数据的发展优势,将工作指标全面量化,通过数据分析及时发现风险并加以防范处理。对于风险的预警、防控要及时进行总结,以提高今后风险的处理效率,完善内部控制管理体系。

(三)完善预算管理制度,增强约束力

行政事业单位在进行财政预算编制时,应充分考虑自身发展情况以及市场经济状况进行综合评估,并对预算情况进行严格把控,层层审核,严厉杜绝预算超支的现象出现。对于已经通过审核批准的预算方案,严禁对其做任何改动,加大预算执行力度。而对于预算超支或者无预算的项目,财政拨款部门应禁止对其拨发财政资金。因此,行政事业单位在开展项目之前,必须严格做好财政预算工作,并在项目结束后,及时对项目预算进行科学的绩效评估,评估资金支出是否达到预期收益目标等,并及时向上级及社会群体披露财政资金的去向,确保财政资金用到实处。

(四)健全考核机制,增强员工积极性

工作人员工作热情不高对于行政事业单位内控制度的建设有着极为不利的影响,同时也影响到单位在社会群体当中的声誉。在内控制度建设过程中,健全考核机制,不定期考核工作人员的工作水平与服务水平,加大奖惩力度,提高员工工作积极性。另外,定期组织对工作人员的专项培训,及时督促工作人员了解最新法律法规政策,以使其工作能满足于不断变动的社会与市场标准,更好地服务于社会群体。

9.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工作总结行政 篇九

行政事业单位发展的不同阶段、外部环境的变化、战略目标的调整等,内部控制要随之变动。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工作总结行政。欢迎阅读。

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工作总结行政一:

按照财政部印发的《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规范(试行)》,以及长岭县贯彻实施《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规范》工作方案的要求,为进一步提高我局内部管理水平,规范内部控制,加强廉政风险防控机制建设,我局对本单位的内部控制进行了全面的梳理,并进行了适当的评价。现将有关贯彻实施情况报告如下:

继三月中旬,县财政局组织召开全县贯彻实施行政事业单位内控规范动员大会,对全县贯彻实施《内控规范》工作做动员部署后,我局制定了长岭县卫生局贯彻实施《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规范》工作方案,成立了贯彻实施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规范实施、协调领导小组,负责本局贯彻实施内控工作方案、协调解决重大事项、监督指导工作开展。

(一)内部控制的目标和原则

1、内部控制的目标

内部控制是由行政事业单位的领导层和全体职工实施的、旨在提高行政事业单位管理服务水平和风险防范能力,促进单位可持续、健康发展,维护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和社会公众利益,实现行政事业单位管理服务目标所制定的政策和程序。

我局内部控制的目标是:

(1)合法性管理和服务活动的合法合规

(2)安全性资产安全

(3)可靠性财务报告及相关信息真实、完整

(4)效率性提高管理服务的效率和效果

(5)风险防范排除障碍实现单位发展战略

2、我局建立与实施内部控制应遵循的原则

(1)全面性原则

内部控制应当贯穿决策、执行和监督全过程,覆盖企业及其所属单位的各种业务和事项。因为,在内部控制程序的所有环节中,有一个环节没有发挥作用,所有起作用的环节,也会变得无用。

(2)重要性原则

内部控制应当在全面控制的基础上,关注重要业务事项和高风险领域。行业、规模、性质、所处地域、组织形式等不同,高风险领域不同。内部控制不能防范所有风险,但要关注重要业务事项和高风险领域,防范颠覆性风险。

(3)制衡性原则

内部控制应当在治理结构、机构设及权责分配、业务流程等方面形成相互制约、相互监督,同时兼顾运营效率。内部控制的核心思想是权力平衡,制约对象是权力,权力分配合理,约束适当是内部控制的难点。内部控制过于复杂会影响效率,风险大的业务,首先是防范风险,其次才是兼顾运营效率。

(4)适应性原则

内部控制应当与行政事业单位的规模、竞争状况和风险水平等相适应,并随着情况的变化及时加以调整。内部控制不能拷贝,也不能克隆。别人的成功经验,拿过来不一定能用。行政事业单位发展的不同阶段、外部环境的变化、战略目标 的调整等,内部控制要随之变动。

(5)成本效益原则

内部控制应当权衡实施成本与预期效益,以适当的成本实现有效控制。内部控制的设计和运行受制于成本与效益原则。成本小于效益,是任何理性的管理活动都必须遵循的法则。

3、建立与实施内部控制应包括的要素:

(1)内部环境是行政事业单位实施内部控制的基础。

(2)风险评估是行政事业单位及时识别、系统分析经营活动中与实现内部控制目标相关的风险,合理确定风险应对策略。

(3)控制活动是行政事业单位根据风险评估结果,采用相应的控制措施、政策和方法,将风险控制在可承受范围之内。

(4)信息与沟通是行政事业单位及时、准确地收集、传递与内部控制相关的信息,并在行政事业单位内部、单位与外部之间进行有效沟通。

(5)内部监督是行政事业单位对内部控制建立与实施情况进行监督检查,评价内部控制的有效性,发现内部控制缺陷,应当及时加以改进。

1.费用支出缺乏有效控制

行政事业单位对于行政经费的支出,特别是招待费、办公费、会议费、水电费等,普遍缺乏严格的控制标准;即使制定了内部经费开支标准,但仍较多采用实报实销制。

2.固定资产控制薄弱

实行政府集中采购制度以后,行政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的购得到了有效控制,但使用管理仍缺乏相关的内部控制,重购轻管现象比较普遍。如未按规定建立起定期财产盘点制度,购的固定资产未能及时登记入账,未登记固定资产明细账和实物卡片,责任不明确等,导致资产账实不符及资产流失。

3.财务管理弱化

财务部门的工作限于记账、算账、报账,与业务控制脱节,对单位重要事项的决策、实施过程和结果均不了解,未能对业务部门实施必要的财务控制和监督。票据管理不到位。未建立定期或不定期抽查制度,出现延期上缴收入,挪用公款问题;对使用后票据未能及时办理交验、核销,容易导致收入不入账、私设“小金库”等问题。

4.岗位设不够合理

由于多种原因,一些单位岗位安排不尽合理,存在一人多岗、不相容岗位兼职现象。记账人员、保管人员、经济业务决策人员及经办人员没有很好的分离制约,存在出纳兼复核、采购兼保管等现象,出现管理漏洞。

5.预算控制比较薄弱

首先是没有预算或预算编制比较粗糙,部门预算的编制一般根据当年财政状况、上年收支、预算单位自身的特点和业务进行核定,没有细化到具体项目,预算支出达不到逐笔进行核定的要求。其次是预算刚性不够,预算的计划性、科学性不强,预算调整追加较为频繁,资金使用缺乏预见性,削弱了预算的约束控制力。

1.内部控制观念淡薄

良好的内部控制意识是内部控制制度设计完善和有效运行的基本前提。但一

些单位的领导对内部控制制度重要性的认识还不到位,内控意识不强,重发展、轻控制,对内部控制知识缺乏基本了解,把内部控制看成仅是财务部门的事。

2.内部控制制度不完善

财政部制定的《内部会计控制规范》主要是针对企业的,对行政事业单位的适用性较差;有的单位虽然制定了一系列内控制度,但未能严格执行,对制度的执行及效果缺乏必要的监督,导致有章不循、违章不究,内部控制制度未能发挥应有的作用。

3.信息与沟通衔接不够

行政事业单位会计集中核算后,由会计核算中心对行政事业单位集中办理会计核算和监督业务,由于会计主体单位与核算部门不一致,双方沟通衔接不够,极易形成账物分离的资产管理现状,造成核算中心管账不管物、核算单位管物不管账、账物不符的问题,影响单位内部控制制度的有效实施。

4.管理人员业务素质不能适应内部控制工作的需要

管理人员竞争意识差,缺乏创新精神,业务素质难以满足实施内部控制和监督的要求。

5.外部监督对单位内部控制健全性和有效性的监督检查不够

目前作为行政事业单位主要外部监督力量的财政、审计部门,大多偏重于对单位财政资金的运用是否合法、合规进行监督,较少对被审计单位是否建立有效的内部控制制度以及有效执行加以实质性检查。缺少有效的外部监督,使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制度体系完善失去外部推动力和约束机制。

(一)控制环境

任何行政事业单位的控制活动都存在于一定的控制环境之中,控制环境的好坏直接影响到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的贯彻和执行以及管理服务目标及整体战略目标的实现。在COSO报告《内部控制整体框架》的内部控制五要素中,控制环境被放在了第一的位子上,它作为推动单位发展的动力,是所有其他内控组成部分的基础和核心。它对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的建立和实施有重大影响,其好坏直接决定了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整体框架实施的效果。

1、操守和价值观

诚信和道德价值观念是控制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影响到重要业务流程的设计和运行。内部控制的有效性直接依赖于负责创建、管理和监控内部控制的人员的诚信和道德价值观念。单位是否存在道德行为规范,以及这些规范如何在单位内部得到沟通和落实,决定了是否能产生诚信和道德的行为

(1).领导的操守和价值观具有杠杆作用

诚信的原则和道德价值观,主要取决于单位负责人。严格一致地保持诚信行为和道德标准,任何人不得凌驾于内部控制制度之上。负责人要以身作则,并传达给全体职工。

(2).制定行为准则和其他原则

明确可以接受的商业行为,利益冲突的处理方式,员工行为的道德标准并确保这些准则和原则的有效执行。对员工精神规范、仪容仪表、工作纪律、待人接物、环境卫生以及组织管理及违反守则的处理办法等方面做出规定。

可通过标语、宣传册、培训等手段,推动内部员工对单位理念的理解和接受,使员工理解和把握单位文化和管理理念。

(3).处罚规定

对于背离单位政策和程序,违反行为准则的行为,能够采取补救施。保证这些措施被单位员工所知悉。

(4).管理者对干涉正常程序或凌驾制度行为的态度

应一贯重视管理者对于干涉正常程序或越权行为的态度。

(5).面临不现实的目标的压力

管理层在制定关键绩效指标时,要考虑适当,过高的不现实的目标会导致员工丧失积极性和舞弊。

2、管理哲学和经营风格

单位管理者的观念、方式和风格,通常会从三个方面极大地影响控制环境:第一、管理者对待风险的态度和控制风险的方法;第二、为实现预算和其他财务及经营目标,对内部控制的重视程度;第三、管理者对会计报表所持的态度和所采取的行动。

(1)管理层的主导作用

管理层负责单位管理服务活动的运作以及管理策略和程序的制定、执行与监督。控制环境的每个方面在很大程度上都受管理层采取的措施和作出决策的影响,在管理层以一个或少数几个人为主时,管理层的理念和经营风格对内部控制的影响尤为突出。

(2)管理理念

管理层的理念包括管理层对内部控制的理念,即管理层对内部控制以及对具体控制实施环境的重视程度。管理层对内部控制的重视,将有助于控制的有效执行。本单位负责人如果不重视内部控制,甚至反对内部控制,那么该单位的内部控制制度就是纸上谈兵,就是一句空话。

衡量管理层对内部控制重视程度的重要标准,是管理层收到有关内部控制弱点及违规事件的报告时是否作出适当反应。管理层及时地下达纠弊措施,表明他们对内部控制的重视,也有利于加强本单位内部的控制意识。

(3)管理层的经营风格

管理层的经营风格是指管理层所能接受的业务风险的性质。

管理哲学和经营风格通常对企业有普遍深入的影响。这些影响是无形的,但可以找到一些积极和消极的标志。

3、文化建设

文化建设是行政事业单位的灵魂,是推动行政事业单位发展的不竭动力。它包含着非常丰富的内容,其核心是行政事业单位的精神和价值观。这里的价值观不是泛指行政事业单位管理中的各种文化现象,而是行政事业单位中的员工在从事工作与管理中所持有的价值观念。

行政事业单位应当重视文化建设在实现发展战略中不可或缺的作用,加大投入力度,健全保障机制,防止和避免形式主义。单位应当根据发展战略和自身特点,总结优良传统,挖掘文化底蕴,提炼核心价值,确定文化建设的目标和内容。单位主要负责人应当在文化建设中发挥主导作用,以自身的优秀品格和脚踏实地的工作作风带动影响整体团队,共同营造积极向上的文化环境。行政事业单位员工应当遵守员工行为守则,忠于职守,勤勉尽责。

行政事业单位应当建立文化评估制度,分析总结文化在单位发展中的积极作用,研究发现不利于单位发展的文化因素,及时采取措施加以改进。单位文化评

估,应当重点关注单位核心价值的员工认同感、品牌的社会认可度、参与各种文化的融合,以及员工对单位未来发展的信心。

(二)风险评估

风险评估是行政事业单位及时识别、系统分析管理服务活动中与实现内部控制目标相关的风险,并合理确定风险的应对策略。风险因素、风险事件和风险结果是风险的基本构成要素,风险因素是风险形成的必要条件,是风险产生和存在的前提。

行政事业单位的风险评估程序应该考虑相关风险的迹象,可能影响单位目标实现的外部和内部因素,并且这些程序应该分析风险,并且提供一个管理风险的基础

源于风险意识的风险管理主要包括风险分析、风险评价与风险控制三大部份。

风险具有不确定性,受多种事件发生的概率所决定。因此,预测和防范有一定难度。追求风险与收益的均衡优化。

1、风险控制目标

内部控制是为实现组织的目标,因而,风险控制是为实现组织的目标服务的。行政事业单位要根据管理和服务要实现的目标,评估影响目标实现的相关风险,分析原因。

为有效实施风险控制,我局组织相关人员按一定程序组织实施风险评估和应对工作。风险控制组织实施的流程是:①制定风险管理规划;②风险辩识;③风险评估;④风险管理策略方案选择;⑤风险管理策略实施;⑥风险管理策略实施评价。

2、风险承受能力

行政事业单位开展风险评估,应当准确识别与实现控制目标相关的内部风险和外部风险,确定相应的风险承受度。风险承受度是行政事业单位能够承担的风险限度,包括整体风险承受能力和业务层面的可接受风险水平。

完全规避各种风险是不可能的,这种认识不符合辩证思维。因而,行政事业单位应当评价单位的风险承受能力,以确定当外部或内部因素变化带来风险时,哪些风险是可以承受的,哪些风险必须规避和防范。

风险承受能力与行政事业单位管理服务活动的性质、社会影响、权利责任、经济后果、客户评价等相关。工作性质特殊、社会影响大、经济后果严重的单位,风险承受能力小,反之,风险承受能力可能大一些。

单位规模比较大、资源实力强、法律法规惩罚力度小的行政事业单位,风险承受能力较大。反之,风险承受能力可能小一些。

风险承受能的评价取决于风险可能造成的损失与规避风险所发生的支出或成本相关,包括经济成本、社会成本、政治成本等

3、风险识别

风险识别是发现风险和评估风险大小的程序。

行政事业单位的风险识别和评估程序应该考虑相关风险的迹象,包括管理层面和服务活动层面。

风险识别和评估程序应该考虑可能影响目标实现的外部和内部因素。

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工作总结行政二:

按照财政部印发的《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规范(试行)》,以及长岭县贯彻实施《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规范》工作方案的要求,为进一步提高我局内部管理水平,规范内部控制,加强廉政风险防控机制建设,我局对本单位的内部控制进行了全面的梳理,并进行了适当的评价。现将有关贯彻实施情况报告如下:

继三月中旬,县财政局组织召开全县贯彻实施行政事业单位内控规范动员大会,对全县贯彻实施《内控规范》工作做动员部署后,我局制定了长岭县卫生局贯彻实施《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规范》工作方案,成立了贯彻实施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规范实施、协调领导小组,负责本局贯彻实施内控工作方案、协调解决重大事项、监督指导工作开展。

(一)内部控制的目标和原则

1、内部控制的目标

内部控制是由行政事业单位的领导层和全体职工实施的、旨在提高行政事业单位管理服务水平和风险防范能力,促进单位可持续、健康发展,维护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和社会公众利益,实现行政事业单位管理服务目标所制定的政策和程序。

我局内部控制的目标是:

(1)合法性管理和服务活动的合法合规

(2)安全性资产安全

(3)可靠性财务报告及相关信息真实、完整

(4)效率性提高管理服务的效率和效果

(5)风险防范排除障碍实现单位发展战略

2、我局建立与实施内部控制应遵循的原则

(1)全面性原则

内部控制应当贯穿决策、执行和监督全过程,覆盖企业及其所属单位的各种业务和事项。因为,在内部控制程序的所有环节中,有一个环节没有发挥作用,所有起作用的环节,也会变得无用。

(2)重要性原则

内部控制应当在全面控制的基础上,关注重要业务事项和高风险领域。行业、规模、性质、所处地域、组织形式等不同,高风险领域不同。内部控制不能防范所有风险,但要关注重要业务事项和高风险领域,防范颠覆性风险。

(3)制衡性原则

内部控制应当在治理结构、机构设及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工作总结)权责分配、业务流程等方面形成相互制约、相互监督,同时兼顾运营效率。内部控制的核心思想是权力平衡,制约对象是权力,权力分配合理,约束适当是内部控制的难点。内部控制过于复杂会影响效率,风险大的业务,首先是防范风险,其次才是兼顾运营效率。

(4)适应性原则

10.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浅析 篇十

【关键词】基层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问题及对策

为了进一步提高行政事业单位的内部管理水平,规范内部控制,加强廉政风险防控机制建设,财政部于2012年11月29日发布了《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规范》,要求各级党政机关、人民团体和事业单位于2014年1月1日起执行。自2014年施行以来,督促了各级行政事业单位内控体系的建立,在不同程度上规范了行政事业单位的各项经济活动,有利于内控目标的实现,为依法治国、顺利完成“十三五”规划奠定基础。相较于企业内控体系的成熟,基层行政事业单位由于机构庞杂人数众多,经费保障方式多元化,且经济活动不是单位的中心工作,绩效评价难以量化,导致单位内控体系建立相对滞后,对照内控规范的条例,笔者将侧重从基层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实施过程中存在主要问题入手进行分析并探讨解决方法。

一、基层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实施存在的突出问题

1.内控意识不强,组织机制建设不到位

《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规范》中明确规定,“单位负责人对本单位内部控制的建立健全和有效实施负责”,一些行政事业单位领导内控意识较为淡薄,重业务发展,轻内部管理,对于下发的内控文件学习流于形式,认为内部控制只是财务部门的事,内控理念缺乏,有的领导长期“一支笔”“一言堂”,甚至还认为内部控制是对自己的控制,建立内部控制反而成了捆住自己的“紧箍咒”。《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规范》中规定:“单位应当单独设置内部控制职能部门或者确定内部控制牵头部门,负责组织协调内部控制工作。”有些基层单位没有及时建立内部控制职能机构,简单地将财务的会计控制等同于单位的内部控制;有些基层单位虽然确定了内控的职能部门或牵头部门,但单位各部门之间职责分工不明确,内部控制中的沟通协调和联动机制不到位,导致内控相关工作机制无法制定和推行。

2.风险评估不足,配套管理制度不完善

风险评估决定了内部控制的方向要求,目前随着经济业务的发展,新的情况层出不穷,一些基层行政事业单位对管理过程中内部或外部的各种因素导致的风险识别和评估不足,而这些风险将不同程度地影响单位内部控制目标的实现;另一方面根据适应性原则要求“内部控制应当符合国家有关规定和单位的实际情况,并随着外部环境的变化、单位经济活动的调整和管理要求的提高,不断修订和完善。”部分基层行政事业单位相应的内控制度不健全,有的内控管理制度与国家有关管理制度脱节,有些单位现行的规定、流程、制度主要用于应付上级检查,不与工作实际相结合,得不到严格的执行,形同虚设,没有发挥应有的控制作用。

3.专业能力缺乏,内控监督机制不健全

内控监督是单位对内部控制建立与实施情况进行监督检查,评价内部控制的有效性,发现内部控制缺陷,及时加以改进。它是实施内部控制的重要保证,是对内部控制的控制。要想使基层行政事业单位的内部控制逐渐完善,则需要完善行政事业单位的监督机制,而当前的行政事业单位并没有完善的监督机制和内审人员,其审计的权威与独立性有待加强,这种现象导致在审计过程中会不同程度受到其他部门的干扰,进而使审计达不到预期的结果;另一方面,有的行政事业单位建立起监督机制,但是监督力度不够,内部审计人员专业能力不足,部分单位缺乏专业的审计人员或总体素质不高,有些单位直接将内部监督工作委托给,而有些中介机构对行政事业的业务不熟悉,内部审计只专注于财务的会计审计,没有对单位的内控进行全面评价,加上一些单位没有危机感与紧迫感,对发现的一些问题重视程度不够,只求不出大事,安于一时,得过且过,使内部监督机制形同虚设,无法发挥其应有的监督作用。

4.考核机制不健全,员工积极性不高

有效的考核机制是内部控制的重要保证,而当前的行政事业单位往往缺少完善的考核制度与权责分明责任制,导致行政事业单位的工作人员怠于工作,缺少危机感,大大影响了内控制度执行的积极性与主动性,使内控无法发挥预期效果。

二、完善基层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的具体措施

1.强化内控意识,建立内控组织保障机制

一要加大制度学习和内控宣传,优化内部控制环境。要充分认识内部控制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提高内控意识,首先要做的就是强化单位领导者的内部控制意识,并促使他们要定期的学习内部控制方面的知识,重视内部控制制度的建设。另外将内控意识贯彻落实到全员的工作中去,定期对他们进行培训,从而使单位上下对内部控制知识的统一认识,根据内部控制自身具有的风险及容易失控的特点,与单位实际情况相结合,向单位各级人员宣传内部控制风险管理理念,以此调动单位各个职能部门承担内部控制责任的意识。二是要建立内部控制组织保障机制,单独设立内控职能部门或联合办公机构,充分发挥经济活动相关部门或岗位的职能作用,建立单位各部门在内部控制中的沟通协调和联动机制,充分发挥内部审计部门、纪检监察部门的监督作用。

2.有效风险评估,完善配套管理制度

风险评估过程是全面而复杂的,识别和分析风险是一个重复不断的过程,这需要行政事业单位认真关注各单位(部门)中各个领域的风险,要结合业务实际和工作性质认真梳理本单位的业务流程并进行风险评估,制定切实有效的风险控制措施,明确内控的关键岗位和各部门职权,对现有规章制度进行修订,与时俱进,并制定一些针对性强、操作性强的内控制度。

3.提高专业能力,健全内部控制监督机制

行政事业单位应当设置内部审计部门,并确保机构设置、人员配备和工作独立性,负责对行政事业单位的预算执行情况、会计报告的编制和披露情况进行监督检查,更好地实施对内部管理控制、内部会计控制和财务控制的再监督;要加强内控专业人员特别是审计人员的专业培训,建立一支政治素质好,业务能力强、职业道德水平高的审计队伍,确实达到内部控制制度提出的要求。同时要发挥单位纪检监察部门监督作用,严格执行党的纪律,抓好党风廉政建设,坚决同腐败现象作斗争,确保政令畅通,促进监察对象正确履行职责,依法办事,廉洁奉公,勤政高效为人民服务。

4.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提高员工积极性

行政事业单位需要建立公正的考核制度,使员工增加危机感,使员工更具有风险意识,为内控发展保驾护航,做到领导与员工都要奖惩分明,这样才会调动员工积极性,促进内控效果优化,使内部控制制度快速发展。

三、结束语

我国各行政事业单位已经全面进入实施阶段,内部控制是一项系统性且复杂的工程,所以行政事业单位应该根据《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规范》,分析自身存在的问题,强化内控意识,建立内部控制组织和监督机制,形成有效的考评制度,提高专业人才的职业素质,不断改善内部管理,提高办事效率,促进我国行政事业单位健康事业稳步发展。

参考文献:

[1] 敖冰星. 内部控制的形成与发展[D]. 复旦大学,2012.

11.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浅析 篇十一

一、内部控制审计概述

(一) 内部控制审计的涵义

内部控制审计就是对被审计单位内部控制的有效性进行确认和评价的过程,包括对单位内部控制的符合性、健全性及合理性进行测试和评价,分析形成原因,提出改进内部控制的建议。内部控制审计是对内部控制是否有效做出鉴定的一种现代审计方法(2)。

(二) 内部控制审计的一般程序

1. 了解单位内部控制制度及其执行情况,并做出相应的描述与记录。

2. 对被审计单位控制环境、控制过程和会计系统进行调查了解,确认内部控制风险,对内部控制风险和内部控制的可依赖程度及健全性做出初步评价。

3. 实施符合性测试程序,掌握被审计单位内部控制的强弱环节,测试评价内部控制各环节的设计和执行的效果。

4. 评价内部控制的强弱及内部控制风险,在内部控制薄弱的环节加强相应审计程序,制定有效的审计方案。

二、COSO内部控制框架概述

1992年,美国COSO委员会发布了非常有价值的研究报告《内部控制──整体框架》。该研究报告认为,内部控制系统是由控制环境、风险评估、内控活动、信息与沟通和内部监督五个要素组成(3),其相互关系用图1来表示。

COSO内部控制框架提出了强化内部控制的体系结构,它具有广泛适用性的特点,它不仅适用于以盈利为目的的企业,还可适用于行政事业单位的内部控制审计建设。

三、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审计中存在的问题及成因

(一) 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审计中存在的问题

1. 内部控制审计制度不完善

目前,我国行政事业单位的内部控制审计制度建设还很落后,只有《审计法》、《企业内部控制审计指引》和《关于内部审计工的的规定》为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审计制度建设提供指导性的标准(4)。随着我国行政事业单位的不断改革与发展,与其相应的内部控制审计法律法规不能满足其需求,还存在诸多不健全的方面。

2. 内部控制审计系统不健全

我国行政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比较松弛,部分行政事业单位会计人员与审计人员之间的职务不分离、职务重叠,权责不明确,内部控制审计的操作程序不规范,这就容易造成会计信息失真,经济事项违法违规的事件频发。

3. 内部控制审计工作执行不到位

部分行政事业单位内部设立的审计机构以及审计人员都是由上级领导委任指派,在行政关系上仍隶属于上级领导,失去了审计应有的独立性,致使行政事业单位的内部控制审计工作是由领导指挥并完成,内部控制审计失效,审计工作无法有效进行。

4. 内部控制审计工作落后

目前,很多行政事业单位的内部控制审计工作仅局限于财务收支审计、对违纪违规事项的审计以及一些事后审计。但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以及行政事业单位的不断改革和发展,以往的审计工作项目早已不能适应现阶段行政事业单位内部对审计的要求,审计工作需要不断扩展新的工作内容。

(二) 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审计出现问题的原因

1. 内部控制审计意识欠缺

目前,很多行政事业单位领导对内部控制审计缺乏必要的认识与了解或者对内部控制审计认识有偏差,因而导致单位领导不重视内部控制审计工作,内部控制审计意识淡薄。部分行政事业单位仍存在管理制度设计不完善,制定后也只是形式主义,实际执行不到位,监督走过场,缺乏严格有效的执行,内部控制审计制度流于形式。

2. 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审计的理论体系欠缺

目前关于内部控制审计的理论是以企业为出发点的,但企业和行政事业单位在审计的目标、内容、过程以及评价标准上都存在很大的差异,企业的内部控制审计理论无法满足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审计的要求。由于缺少针对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审计的理论指导,事业单位内部审计人员只能依靠自身单位性质和特点,依靠经验和自身的理解来做审计工作,因而行政事业单位的内部控制审计工作水平差异很大,审计工作内容也不尽相同(5)。

3. 内部控制审计机构设置及审计人员的岗位设置不到位

内部控制审计机构应当是行政事业单位内部设置的一个独立的履行内部控制检查职能的部门,对单位的各项经济活动进行检查、分析、评价与建议(6)。行政事业单位没有设置独立的审计部门以及配备相应的专职审计人员,审计人员往往与财务人员互相兼任,审计机构和审计人员的独立性都无法得到保证。

4. 审计人员业务素质不高

行政事业单位的内部控制审计工作要求财务人员或审计人员熟悉掌握并运用财会、审计相关知识。但目前,我国行政事业单位会计核算相对简单,财务人员或审计人员的综合水平不高,缺乏审计实际操作经验。因而,在单位内部控制审计工作中,审计人员不能及时发现问题并有效解决,单位内部控制审计难以发挥应有的作用。

四、借鉴COSO框架,构建与完善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审计的对策

COSO内部控制框架的内容包括了企业运营的方方面面,它要求检查内部系统的有效性、提供充分的证据并对有效性公开。借鉴COSO框架,提出构建与完善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审计的对策。

(一) 控制环境

在COSO内部控制框架中,控制环境是其它四个组成要素的基础,是所有其它控制方式与方法得以存在和运行的根本。控制环境主要包括组织结构、职权分配、领导者的观念和经营风格、员工的文化素质、董事会和审计委员会、风险偏好、诚信和道德价值观、人力资源政策等。

从控制环境角度来讲,行政事业单位需要加强内部控制审计环境的建设:一是增强行政事业单位领导班子的风险监控意识,促进单位规范内部控制,提高其对内部控制审计工作的认识。二是建立预算、收支、政府采购、资产管理方面的管控体系,完善各项经费的审批程序,提高资金使用绩效。

(二) 风险评估

风险评估是指辨认和分析目标达成的各种不确定因素,它是做好风险管理的首要任务。分析确定了哪些是主要风险因素后,行政事业单位领导班子要考虑他们的重要程度,采取适当的控制活动。

从风险评估角度来说,行政事业单位在进行重大项目决策时要进行必要的风险评估工作,应当建立经济活动风险定期评估机制,经过严格的市场调研、风险测试以及可行性分析,对经济活动的风险进行全面、系统评估,充分考虑关键风险因素后作出决策,同时还应建立风险应对机制。

(三) 控制活动

对于行政事业单位来说,控制活动就是确保单位目标得以实现的各种政策规章和程序。因此,行政事业单位应当建立严密的内部控制审计体系,建立健全内部控制审计制度,结合本单位实际情况开展内部控制审计工作。另外,行政事业单位还应设置独立的内部控制审计机构,配备独立的专职审计人员,并加强审计人员业务培养和职业道德教育,提高审计工作水平,这样才能确保内部控制审计工作有效地开展、内部控制审计制度有效地实施。

(四) 信息与沟通

在组织内部的各个方面都需要有效的信息沟通。所有人员都需要从领导层获得明确的信息,并且清楚自身在内部控制管理中的作用以及自身的行为如何与他人的工作相互联系,他们必须有自下而上传递重要信息的方法。

对于行政事业单位来说,获取信息多采用下行沟通的内部沟通方式,因此有必要增加上行沟通和斜向沟通。一方面要提高单位领导层对信息沟通的重视,另一方面应建立健全集体研究、分析论证、技术咨询相结合的决策机构,加强部门之间在授权、职务分离、独立业务审核等控制环节的协作和配合,然后根据各部门的沟通反馈适时调整内部控制系统,从而确保内部控制的准确有效。

(五) 监督

COSO框架认为,监督是经营管理部门对内控的管理监督和内部审计监管部门对内控的再监督与再评价活动的总称,它是考察一个评估系统在一定时期运行质量的过程。这一过程通过持续的监控行为、独立的评估或两者的结合来实现。

从行政事业单位的监督情况来看,内部控制审计的内容和方式都应结合本单位的经济活动实际情况及时调整,改变落后的审计工作内容和方式,增加财政支出绩效评价审计、决策评价审计、经济合同控制评价审计等审计项目;同时改变以往只进行事后审计、缺乏事前事中监督的做法,在内部控制活动中实施全方位审计活动。

五、结论

总之,强化内部控制审计监督对行政事业单位完善内部控制制度,资金安全有效使用、提高公共服务效率和效果、预防资金风险等都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在加强内部控制审计环境的建设的基础上,增强领导班子的风险监控意识、加强信息沟通、科学设置内部控制审计机构并配备知识技能和综合素质较高的审计人员、实行全方位审计活动是完善内部控制审计的重要途径以及内部控制审计得以发挥作用的必要保障。

摘要:行政事业单位改革进程加快,要求提高内部管理水平,加强风险防范能力,这些单位的内部控制审计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文章从单位内部控制审计和COSO内部控制框架角度详细阐述,指出目前我国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审计存在的问题,借鉴COSO框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关键词:COSO框架,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审计,对策

注释

1高玉荣.内部控制审计风险[J].财会研究,2011,(9),第68-69页.

2周曙光,陈丽蓉.内部控制审计:企业风险管理与政府监督[J].财会月刊,2011,(11),第75-76页.

3谭俊魏.旭光公司COSO内部控制框架的应用研究[D].兰州大学,2010,第10-23页.

4李锦萍.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制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探讨[J].财会研究,2012,(15),第67-68页.

5李三喜.内部审计规范精要与案例分析[M].北京:中国市场出版社,2006.

上一篇:流转问题初探下一篇:青州第三次土地调查项目说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