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主席四个全面思想汇报(精选6篇)
1.习主席四个全面思想汇报 篇一
如何理解习总书记提出的“四个全面”
2014年12月13日,总书记在江苏省调研时指出,要“协调推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推进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迈上新台阶。”这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总书记总结中国共产党执政理论及治国实践,立足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现实,着眼世界发展大潮流,第一次提出“四个全面”的战略思想和战略布局。在2015年“两会”的人大、政府、政协、最高法、最高检的5份工作报告中,都把总书记提出的“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作为战略指导思想及关键词。
“四个全面”已经成为国内外舆论高度关注和热议的新词、热词、高频词。从 2014 年 12 月到 2015 年2 月,总书记在短短 2 个月时间内,先后 11次阐述了“四个全面”的战略布局问题。特别是 2015年 2 月 2 日,总书记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专题研讨班上的讲话中,对“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提出和形成、“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内在逻辑、怎样做到“四个全面”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相得益彰,作了深刻论述。“四个全面”已成为中国政治的新常态,成为我们党统领工作的大逻辑和总抓手。3 月 28 日,总书记在海南博鳌论坛上的讲话就以“四个全面”为指导,这表明,2015 年是践行“四个全面”战略思想的元年,是我们党在战略指导思想上的继承、超越和与时俱进,表明我们党将迈入“四个全面”的新时代。如何理解并落实好习总书记提出的“四个全面”,对于早日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具有重要意义。——“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具有崭新内涵
“四个全面”中的每一个“全面”如果把它单列出来,大家并不陌生。但是,我们把握了这些提法的前后变化,尤其是把握了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在总结我国改革开放30多年实践经验基础上所作的新论述,并且他把“四个全面”有机结合起来,我们就能清楚地看出:“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是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进入新常态阶段提出来的,“四个全面” 战略布局己经有了崭新的内涵。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小康”这个概念,是邓小平在20世纪七十年代末,把它与“翻两番”、“中国式现代化”等概念一起提出来的。随着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推进,我们对“小康”内涵的认识不断深化和拓展。从“总体小康”目标在20世纪末基本实现,到21世纪初开始建设“全面小康”。从十六大论述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四个方面内容,到十七大增加了生态文明建设新的内容。从十八大提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新要求,到习近平对新常态下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新论述。美好蓝图越来越清晰,中国共产党要实现的第一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正在一步步地接近。根据《习近平谈治国理政》关于全面小康的论述,今天我们要建成的全面小康,是“干部清正、政府清廉、政治清明”的全面小康,是“破除城乡二元结构,建设农民幸福生活的美好家园”的全面小康,是“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全面小康,是 “为实现中国梦提供坚强力量支撑”的全面小康等。习近平还用老百姓喜闻乐见的很接地气话,把再过几年我囯就要实现的全面小康具体化:“更好的教育、更稳定的工作、更满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会保障、更高水平的医疗卫生服务、更舒适的居住条件、更优美的环境”、“孩子们能成长得更好、工作得更好、生活得更好”从而赋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以新的内涵。
全面深化改革。自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改革开放的决策后,30多年来,改革开放一直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主旋律。改革是我们党、国家和人民的面貌发生历史性变化的根本原因。习近平言简意赅地用两个“关键一招”加以概括:“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一招,也是决定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一招”。如果说改革开放是当代中国的最强音,那么全面深化改革就是十八大以来最鲜明的特征。
翻开《习近平谈治国理政》。在18个专题中论述篇幅最多、分量最重的是全面深化改革。习近平强调了改革开放是有方向、有立场、有原则的。改革是推动社会主义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决不是对社会主义制度改弦易辙。指出了全面深化改革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习近平的这些论述,给全面深化改革增添了新的内容。
全面依法治国。以研究并作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决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和以全面深化改革为主题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一样,受到了举世关注。因为这是外部世界观察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治国理政的“窗口”。现在世界上越来越多有识之士都看到了十八届四中全会对于中国今后发展的极端重要性。因为他们看到了这是中共历史上第一次以全面推进依法治国为主题的全会,第一次确立了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总目标,第一次概括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第一次论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等。他们评论十八届四中全会通过的《决定》,是中共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总纲。
在我们看来,要把全面依法治国放到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的大棋局中来考察,要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紧密联系。只有这样才能体会这一战略部署的重大意义。十八大以来,改革发展稳定、内政外交国防、治党治国治军,无不以法治为框架、用法治作支撑、由法治来贯穿。从简政放权不断深入,到民生事业逐渐完善;从经济改革纵深推进,到反腐倡廉抓铁有痕,法治都提供了制度保障。如果把治国理政比喻成书写一篇大文章,那么写好依法治国就是其中精彩篇章。
全面从严治党。历史已经雄辩地证明:国家独立、民族解放必须有一个主心骨,社会主义中国实现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目标,必须有一个坚强领导核心。这个主心骨和领导核心无可替代,这就是执政的中国共产党。“打铁还需自身硬”。中国共产党只有自身过硬、能力过人,才会有“主心骨”的支撑力和“核心”的凝聚力。正因为如此,中国共产党自建党以来,高度重视自身建设。从首创党的建设伟大工程,到党要管党。从党要做到“三个代表”,到继续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无不围绕着要把党自身建设好这个主题。
党的十八大以来,在继承优良传统、总结实践经验的基础上,习近平在我们党90多年历史上首次提出“全面从严治党”。这既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推进伟大事业和伟大工程的必然结果。十八大以来,以中央八项规定为起点,以作风建设为突破,以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为载体,以反腐倡廉为抓手,全面从严治党的战略思想在实践中不断落实。全面从严治党,核心问题是始终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始终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重点是从严治吏、正风反腐、严明党纪,目标是增强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能力,确保党始终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从而在理论和实践上开创了全面从严治党的新境界,这对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
——“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之间的内在逻辑关系
“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之间存在什么样的内在逻辑关系,这是需要准确把握的。习近平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贯彻十八届四中全会精神全面推进依法治国专题研讨班上的讲话,对此做了简明而透彻的分析。“这个战略布局,既有战略目标,也有战略举措,每一个‘全面’都具有重大战略意义。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我们的战略目标,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是三大战略举措。要把全面依法治国放在‘四个全面’的战略布局中来把握,深刻认识全面依法治国同其他三个‘全面’的关系,努力做到‘四个全面’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相得盖彰。”
展开习近平这段重要论述,可以看出,“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是目标与举措的辩证统一,全局与重点的有机结合,“四个全面”之间具有内在逻辑关系。发展是时代的主题和世界各国的共同追求,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我们的发展目标。全面深化改革是进一步推动我国社会前进的根本动力,全面依法治国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保障,全面从严治党是执政党加强自身建设的必然要求。四者不是简单并列关系,而是有内在逻辑联系相互贯通的顶层设计。建成全面小康、焕发改革精神、增强法治观念、落实从严治党,这“四个全面”不仅勾画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且也勾画出了实现第二个一百年目标的中国未来蓝图。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从根本上说是发展问题。在发展进入新阶段、经济社会进入新常态的今天,我们要高度重视解决发展中存在的突出矛盾,着眼于经济、社会和人的素质的全面提升。发展既是当今世界潮流,又是当今中国主题。无论是“四化”同步发展,还是坚持发展是硬道理的战略思想,都是聚焦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在“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中,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处于引领地位的战略目标,它也是自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努力奋斗的实践。因此我们党强调:新常态下的中国,发展仍然是解决一切问题的基础和关键,必须坚持发展这个硬道理,抓好发展这个第一要务。
在“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下审视全面深化改革,改革既是驱动力,又是凝聚力;既是方法路径,又是精神状态。对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改革是贯穿始终的主题,也是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的主要历史实践。党的十八大就是把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全面深化改革结合起来加以论述的。还要看到,全面深化改革和全面依法治国,是齐头并进的姊妹篇。全面深化改革需要法治保障,全面依法治国也需要继续深化改革。只有把全面深化改革放在“四个全面”中去定位,放在历史和现实的坐标中去把握,才能深刻理解为什么说当前我国改革进入攻坚期和深水区,为什么新一轮改革需要各个领域统筹推进,为什么全面深化改革是新常态下推动我国发展的强大动力。在“四个全面”中,全面依法治国这一战略举措与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从严治党相辅相成,共同为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提供基本动力、基本支撑、基本保障。法律是治国之重器,法治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重要依托。因此重大改革要于法有据,改革成果要用法治巩固,全面依法治国为全面深化改革提供法治保障;依法治国首先要依规治党,依规治党才能依法治国,全面依法治国与全面从严治党是辩证统一的;在党中央把法治确定为治国理政基本方式和要求党员干部不断提高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的能力这背景下,全面依法治国必须抓住领导干部这个关键少数。
在“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中,全面从严治党体现了伟大事业与伟大工程的统一,体现了党的建设与治国理政的统一。前己论及,中国共产党是中华民族走向繁荣、富强和文明的坚强领导核心,这个领导核心无可替代。正如习近平指出:“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坚持党的领导是党和国家的根本所在、命脉所在,是全国各族人民的利益所系、幸福所系。因此,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最根本的是坚持党的领导不动摇。党的领导是“四个全面”之魂。全面从严治党,锻造坚强领导核心,就能为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提供方向指引,防止在大的问题上出现颠覆性错误。
“四个全面”的提出,完整地展现出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治国理政总体框架,使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党和国家各项工作关键环节、重点领域、主攻方向更加清晰,内在逻辑更加严密,这对推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迈上新台阶提供了强力保障,为早日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指明了方向。
2012
公安情报学二区队
201220420025
陈 浩
2.习主席四个全面思想汇报 篇二
关键词:四个全面,全面从严治党,规律性,价值性,主体性
“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开辟了党对治国理政认识的新境界,其中蕴含着深刻的思想方法,“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作为一个有机整体,其结构是复调性的,犹如四个同时进行、相关但又有区别的声部所组成,彼此各自独立,彼此又和谐统一,形成和声关系。如果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是中高音声部,“全面从严治党”则可以说是低声部,为其它“三个全面”提供支持和保证,因此“全面从严治党”是深刻把握“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思想方法的重要切入点。“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创新发展马克思主义党建学说,把全面从严治党纳入‘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坚定不移推进全面从严治党、依规治党,凝心聚力、直击积弊、扶正祛邪,党的建设开创新局面,党风政风呈现新气象。从严治党的实践,已经试出了人心向背,必须坚持不懈抓下去,使管党治党真正从宽松软走向严紧硬。”全面从严治党基础在全面,要害在治,关键在严,一个“严”字体现着我党在新时期的执政理念,其内涵有着丰富的方法论底蕴,因此尝试通过对从“严”的解读可以为理解和把握“四个全面”战略布局蕴含的思想方法提供一个有益的视角。
一、通过全面从严治党的第一个维度(规律性)来看“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内在统一性
在习近平总书记有关全面从严治党的表述中,可以将“严”的解读为“规矩”,“党要管党、从严治党,就要靠严明的纪律和规矩。”“规矩”本身的外延要宽于“法律”,党的规矩总括之,有四个层面:其一,党章,这是总规矩;其二,党纪,这是刚性约束;其三,国家法律,这是治国理政最大最重要的规矩;其四,优良传统和工作惯例。就约束主体的范围而言,“规矩”则窄于“法律”,法律是一切公民和组织都必须遵守的准则,作为一政治组织的中国共产党当然也不例外,因此“从严治党”必然包含依法依规治党这一维度。但是中国共产党作为我们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和当今中国最大的政治力量,就理应受到更严格的约束,除了法律外在的约束,也需要组织内在的约束,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党要管党,才能管好党;从严治党,才能治好党。”从“规矩”来解读“从严治党”所反映的是党对于执政党自身建设规律的深刻理解,这是“从严”的一个本质性特征,即规律性,也是全面“从严”治党的第一个维度,也是我党对于执政规律的最新理性认识。没有规矩不成方圆,按客观的规律科学地进行党的建设,才能提高我党的执政能力和领导水平,才能坚实地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最终才能不忘初心、继续前进。
“在一定意义上,全面是‘四个全面’最鲜明、最显著的特征,规矩是“四个全面”最内在、最本质的要求。全面的背后是规律、规矩,是立规矩、守规矩,是按规律办事、按规矩办事。”所以按规律办事、按规矩办事是四个全面的一个本质特征,也是把握四个全面内在统一性的一个关键。“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即是要尊重经济社会的发展规律、“全面依法治国”即是要尊重法治规律,“全面从严治党”即是要尊重执政规律,总括之即是要尊重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三大规律。如果再深入分析,会发现共产党执政规律与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两大规律之间有着侧重点的区别,共产党执政规律更多的是关涉到主体,共产党是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中的关键主体,最根本的政治力量;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侧重的是客体。“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能否真正尊重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要看关键主体———中国共产党的认识水平和执政水平,这就要求首先把握执政规律,按执政规律科学建党、治党,因此“从严”治党是理解四个全面内在统一性的关键所在。当然历史唯物主义坚持主体与客体的辩证统一,在尊重客观规律的同时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这是历史唯物主义跟朴素唯物主义、机械唯物主义的区别所在。
从“严”的实质便是走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毛泽东同志指出:‘实事’就是客观存在着的一切事物,‘是’就是客观事物的内部联系,即规律性,‘求’就是我们去研究。”从“严”正是我党在新时期、新形势下对党建的客观条件进行研究的基础上作出科学论断的体现。从“严”便是牢牢抓住“实事求是”这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精髓,它根本上保证了“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整体的内在统一性,我们可以进一步看到“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与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科学发展观之间一脉相承、一气相通。
二、通过全面从严治党的第二个维度(价值性)来看“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方向性
在汉语词典中由“严”字构成的词汇除了严格、严厉,还有严正、严明、严谨等等,我们发现“严”字的涵义更多地带有情感色彩,以至可以直接来形容一个人物的性格特征,如“严父”。全面“从严”治党作为一个政治词汇,是不是应该彻底排除这种情感色彩呢?我们认为不是的,我们恰恰应该继续追问这种情感色彩,从而去深入全面“从严”治党的另一个维度。“从严”除了规矩、规律性这一内涵,还包含着深刻的政治伦理在里面。为何治党要“从严”?这是中国共产党的政治伦理决定的。习近平总书记在七一讲话中很好地作了诠释:“人民立场是中国共产党的根本政治立场,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区别于其他政党的显著标志。党与人民风雨同舟、生死与共,始终保持血肉联系,是党战胜一切困难和风险的根本保证,正所谓‘得众则得国,失众则失国’。”也就是说党如果失去了人民立场就等于失去了自身执政的合法性,要保持这种合法性,就必须保持党与群众的血肉联系。这种血肉联系使得党与群众有着深厚感情,我们总是用鱼水情来形容这一点。所以情感性是全面从严治党的另一维度,这是理解全面从严治党在“四个全面”中的地位和作用的另一个关键所在。情感往往意味着主体的价值取向,好之则喜,恶之则怒。“从严”之“严”的情感性,实在是指其价值性。其价值性的根源何在?这是我们应该进一步追问的。“从严”的价值性源于党性,党性根于人民性,人民性即是阶级性。历史唯物主义从来是坚持规律性与阶级性的辩证统一,只有从规律性和价值性来理解全面从严治党的从“严”才能说是深刻的。习近平总书记在七一讲话中明确指出:“1921年,五四运动之后,在中华民族内忧外患、社会危机空前深重的背景下,在马克思列宁主义同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的进程中,中国共产党诞生了。”中国共产党从诞生那一刻开始便自豪地宣传自己是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先锋队是引领方向的,对于中国的事业方向是根本,方向对了,事半功倍,不忘初心,方向对了,才能战胜前方险阻,方向错了,则可能前功尽弃。我们的党是方向感绝对明确的政党,习近平总书记底气十足地指出:“革命理想高于天。中国共产党之所以叫共产党,就是因为从成立之日起我们党就把共产主义确立为远大理想。我们党之所以能够经受一次次挫折而又一次次奋起,归根到底是因为我们党有远大理想和崇高追求。”
因此,全面从严治党在“四个全面”中在政治方向上是引领性的,是其他“三个全面”的政治保证和价值引领。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其方向是明确的: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在十八届五中全会有了新表述,但方向是不变的: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即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全面发展的目标;全面依法治国的方向也是坚定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体系、制度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根本遵循。不管是哪一个“全面”的具体战略布局,方向感始终是如此明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人民的根本利益。
一个“严”字,强烈地透露出“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鲜明价值立场和政治方向,方向的一致性使得“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整体协调一致。如果说“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是一个大系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则可以视为四个子系统,方向的一致性,使得四个子系统之间的功能发生和谐共振,从而形成叠加效应,释放出巨大的力量。
三、通过全面从严治党的第三个维度(主体性)来看“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实践特征
全面从严治党之所以从“严”是因为社会活动的本质是实践而不是自然过程,主体在实践过程中发挥了不可代替的能动性作用。与“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其他三个全面相比,全面从严治党更加注重的是主体性问题。在我国的整个现代化实践中,人民是根本主体,党则是关键主体,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坚持党的领导,是党和国家的根本所在、命脉所在,是全国各族人民的利益所系、幸福所系。”党的建设正是当代中国进行一切现代化建设成功与否的关健所在,全面从严治党正是要解决这一关键主体的一系列问题:信仰、作风、团结、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等等。
人们的实践活动,是以改造客观世界为目的、主体与客体之间通过一定的中介发生相互作用的客观过程。实践的主体、客体和中介是实践活动的三项基本要素,三者的有机统一构成实践的基本结构。由此,我们可以说主体的问题归根到底就是实践的问题。全面从严治党面对的主体性问题并非凭空臆断,而是在三十多年的改革开放的实践过程中总结而来。
通过全面从严治党的主体性维度去理解“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有利于我们去把握其实践特征。“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提出是植根于中国的现代化实践语境之中:处于现代化过程中改革的深水区。“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提出并非是为了理论而理论,它是一整套系统的现实的实践解决方案。在实践过程中出现了新的状态便会以问题意识的方式反映给主体,主体通过自觉调整实践方案从而顺利实现实践目标。习近平总书记在讲话中多次提到了改革倒逼,正是有了硬骨头,我们才去啃,这是一种充分体现共产党人不怕艰难的实践精神。这在全面深化改革中得到了充分体现,正是改革到了关键性的时期,正是改革出现了各种各样的问题,才有了深化改革的必要,问题出现了,主体必须通过调整实践方案,才能顺利实现实践目标。我党充分尊重实践的本质要求,因此十八届三中全会的召开正是为了对全面深化改革作出顶层制度设计,从而提供正确的实践方案。从这一点而言,这正是我党将“四个全面”定位为我们党在新形势下治国理政的总方略的原因所在。
一个“严”字可以看出我党是具有敢干、实干的实践精神的执政党,这也是“四个全面”战略布局贯彻历史唯物主义的集中体现,历史唯物主义超出一切旧唯物主义的地方正是实践。被恩格斯誉为包含着新世界观的天才萌芽的第一个文献《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阐明了实践是感性的、对象性的物质活动,指出整个社会生活的本质是实践的,并提出哲学任务不在于解释世界而是改造世界的革命性观点,“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秉承着历史唯物主义这一根本原则,从我国发展现实需求中得出来,又回到现实中解决我们面临的突出矛盾和问题。同时“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实践特征保证了它的科学性,正如毛泽东同志在《人的正确思想是从哪里来的?》一文中所指出;“人的正确思想是从哪里来的?是从天上掉下来的吗?不是。是自己头脑里固有的吗?不是。人的正确思想,只能从社会实践中来。”“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实践特征说明它不是一个封闭的理论体系,在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探索新实践的过程中不断充实和完善。
四、结论
“严”是全面从严治党始终贯彻的主线,从“严”字可以看出我党落实“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坚定决心和信心,从“严”字可以看出我党落实“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政治立场,从“严”字可以看出我党落实“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科学态度。
全面从严治党的从“严”是深刻理解、把握“四个全面”战略布局蕴含的思想方法的关键所在。国内学界关于“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有着有趣的比喻,“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有如鸟之头,“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有如鸟之双翼,对于“全面从严治党”我们则可以说如鸟之神经。理解“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可以有不同的视角,但是立足于“全面从严治党”是重要的切入点,可以起到窥局部而见整体的作用。通过全面从严治党的第一个维度(规律性)我们看到了“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内在统一性,这种内在统一性是我们把握“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内在逻辑的起点;通过全面从严治党的第二个维度(价值性)我们看到了“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方向性,方向性是我们理解“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功能协调性和最大化的前提;通过全面从严治党的第三个维度(主体性)我们看到了“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实践特征,实践特征则从根本上说明了“四个全面”战略布局蕴含的思想方法之根基所在:历史唯物主义。
参考文献
[1]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读本(2016年版)·打铁还需自身硬——关于全面从严治党[EB/OL].共产党员网,http://news.12371.cn/2016/04/28/ARTI1461795433665492.shtml.
[2]李文阁.规矩:把握“四个全面”的一个维度[N].北京日报,2015-06-15.
[3]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的讲话[EB/OL].共产党员网,http://news.12371.cn/2016/07/01/ARTI1467383240864582.shtml.
[4]毛泽东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522.
3.习主席四个全面思想汇报 篇三
【关键词】四个全面 本质意义 土地流转 存在问题 对策建议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从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全局出发,提出并形成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的重大战略思想和战略布局。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贯彻十八届四中全会精神全面推进依法治国专题研讨班开班仪式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指出:“这个战略布局,既有战略目标,也有战略举措,每一个全面都具有重大战略意义。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我们的战略目标,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是三大战略举措。”这标志着新形势下我们党治国理政全新战略思想、战略布局的顶层设计正式形成。“四个全面”重大战略思想、战略布局的提出,使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党和国家各项工作关键环节、重点领域、主攻方向更加清晰、内在逻辑更加严密。每一个“全面”都是基层工作的理论指导、战略指引和行动指南。
“四个全面”重要战略思想、战略布局,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站在时代和全局的高度,在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带领全国各族人民推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进程中提出来的,既是我们党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的重大理论创新成果,又是实践创新的巨大飞跃。四个全面各有侧重、各具内涵,又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相得益彰,在实际工作中必须坚持统筹协调、一体谋划、一体部署、一体推进,切实提高工作的系统性、科学性和实效性。
农村土地流转是促进农业规模经营,优化农业资源配置,发展现代农业的必由之路,对于推动农业产业转型升级,促进农民创业创新,推进工业化、城市化和城乡统筹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赋予了农村土地承包权担保功能,为发挥农村土地承包权融资、提升农业发展投资能力提供了新的制度“能量”。但当前射阳农村土地流转存在着农民恋地情节严重、流转土地产权关系模糊、土地流转机制不健全、土地保障功能过度、土地流转中介组织缺乏等问题,需进一步完善相关政策,积极构建市场决定型的农村土地流转新机制。
一、射阳农村土地流转的现实问题
为了深入了解城镇化及非农化发展水平地区农村土地流转的具体情况,射阳党校课题组在射阳盘湾镇、海通镇、兴桥镇、藕耕镇、临海镇开展了农户问卷调查。调查农户中发生土地流转共有410户,其中:流入有111户,流出的305户,既发生流入又发生流出的6户,分别占总户数的10.49%、28.83%和0.57%。共涉及土地流转面积152.07公顷,其中,流入土地面积63.90公顷,流出土地面积88.17公顷,分别占流转总面积的42.02%和57.98%。尽管调查区域农村劳动力非农收入占家庭总收入的比例已经达到65%左右,即家庭的主要收入来源于非农业,但由于就业、社保、市场要素等不健全,高度社会化又使小农承受着巨大的货币支出压力,土地仍然是多数农民不可替代的生产生活保障,制约了农户土地的流转,农村土地流转市场有待进一步完善,主要表现在:
(一)、在思想观念上农民对土地流转顾虑重重
在制约农村土地流转的因素中,农民对土地是“命根子”的恋地情结是最重要的因素。在我国,农村土地除了有生产资料的经济功能,还有农村居民的社会保障功能。根据对射阳县城的五个乡镇的调查,60%以上的农户多数不愿流转,其主要原因有:一是部分农户认为,“农民天生就要种地种粮,这是本分”,单纯地执着朴素的小农意识,视“土地为命根子”,有了土地就有了保障,戀土情结严重;二是部分农户认为现在取消了农业税,还有一系列的惠农政策,加之土地承包经营权长期不变,对土地还存有增值预期,认为保住土地至少有利无害;三是部分农户对现行的农村土地流转政策、法律缺乏了解,认为土地一旦流转后会永久失去承包经营权,失去最基本的生活保障;四是部分农民的小农经济意识比较严重,小富即安,投资兴业怕承担风险,务农经商又怕丢地权,宁可土地撂荒或粗放耕种也不愿流转土地。农村土地被广大农户看作是生存的保障,基于生存理性农户仍然把经营农地作为最主要的经济生活方式和保障形式。
(二)土地流转缺乏保障机制
目前射阳农村土地流转市场尚处于起步阶段,土地流转机制不健全,延缓了土地流转的进程。这主要分为两方面,一个是对转出方的保障,另一个是对转入方的保障。第一个方面,对土地转出方而言,其保障机制建设任重而道远。在农村,土地仍然具有较强的社会保障和就业功能,是最后的“保障线”。俗话说得好,“农民的地等于农民的天,农民的幸福就在田地间”。但从大的方面说,当前农村社会保障机制还不完善,进城务工的农民又无法取得城市社会保障,甚至工作也得不到保障;从小的方面讲,土地转出后,如果转入方违约,而转出方又无力或没有条件返田种地,生活就会没有着落,在调研过程中农民和村干部都有其担忧。第二个方面,对土地转入方而言,种植大户或企业的保障机制也不健全。种植大户或企业经过土地流转形成规模经营后面临的最大风险是市场的风险。一是由于农业生产的周期性自然特点,面对市场波动,很难及时作出调整,遇有灾害性天气或市场产品过剩,几乎必然亏损,规模越大,亏得越多。二是转入方缺乏“组织感”,即单体面对庞大的市场。规模较大的企业好一些,但种植大户基本都是单兵作战,土地、农资、技术、劳务、产品、销售等等,事事操心,显得力不从心。
nlc202309011339
(三)土地流转程序不规范
土地流转尚未建立起一套完善的流转机制,流转程序不规范,主要表现在“一无三不”。“一无”即没有土地流转的市场运作体系和相关服务平台,流转层次不高、渠道不畅、秩序不好。“三不”:一是不约定,在调查中得知有些农户之间的土地流转,只有口头协商,没有签定书面合同,土地流转自发、无序、随意、分散;二是不规范,即使签定了合同,但内容也过于简单,对双方权利义务及违约责任、承租土地上的作物处置、有关赔偿条款等缺乏明确具体的规定;有的合同未经管理机构审查、签定或公证机关公证,当事人双方如果出现纠纷而难以解决;三是不合法,有的流转合同,转出方多是村或村土地合作社,而有经营权的农民没有书面委托,造成流转双方主体资格不明确,不符合法律规定。
(四)土地流转的社会保障体系不健全
目前,制约我国农村土地流转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现行的不完善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长期以来,我国实行的是城乡二元化的社会保障模式,农村的就业、养老、医疗、社会救助等基本保障体系尚不完善。我国土地除了具有生产农产品的经济产出作用,还具有农民的社会保障功能,土地几乎承担了应由国家和社会对农民承担的所有保障功能。在农民收入来源有限,缺乏保障的情况下,农民主要依靠土地收入来解决养老、医疗、教育、就业等问题,土地成为农民的基本生活保障,农民对土地的依赖度非常高。随着工业化的发展,一部分农民脱离农业生产从事二、三产业,但不能与市民享有同等的城镇、公共服务和社会保障,当非农职业农民失业、病残时,土地仍然是其最后的保障。由于农民缺乏稳定的生活来源和社会保障,农民对土地的依赖性更强,农村土地流转的风险和成本加大,进一步阻碍了农村土地流转市场的发展。
(五)土地流转中介组织缺乏
在土地流转市场中,中介组织能够为土地供求双方提供有效的市场信息和相应的技术服务,是连接农户与市场的桥梁和纽带。在调查中发现,射阳县土地中介组织处于初步发展阶段,在运行中存在一些问题:一是农村土地流转中介组织机构多数是政府主导型,行政色彩较浓,在实践中很少按市场经济法则来运行,影响了中介组织正常功能的发挥;二是土地流转中介组织人员素质低,工作人员大多由政府工作人员或村干部兼职,缺乏具备金融、法律、农业科技等知识的专业人员;三是中介组织开展服务项目较少,服务范围小,仅限于发布土地流转信息、土地流转政策宣传土地确权工作等,缺少土地测量、估价方面的业务;四是多数基层的中介组织内部制度不完善,尚未形成系统的工作流程,工作流程过于简单。土地流转市场中介组织的缺乏,在一定程度造成了土地流转中信息收集成本过高和交易成本过高,影响了我县土地流转的效率。
(六)土地流转中产权关系模糊
流转土地产权明晰、权能明确是实现农村集体土地有序流转的前提条件。目前我国现行的农地制度实行集体土地所有权和经营权相分开,即所有权归集体,经营权归农户。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规定,我国现行集体所有制下的土地所有者主体主要有村农民集体所有、乡(镇)农民集体所有及村内农业集体经济组织的农民集体所有存在三种形式。土地产权呈现出多元化的特征,这就使得土地所有权的模糊,最终导致所有权的虚置。地方基层组织拥有集体土地的终极支配权、处理权,而农民土地所有权在经济上的权益被剥夺,农民在土地流转中处于被动地位、无法获得拥有土地所有权各项权能带来的收益。此外,现行土地产权关系是非市场形成的,具有强烈的行政性,缺乏财产关系运行的自我稳定性,例如土地面积、补偿、经济形式、边界等不稳定性。土地产权关系的不稳定性,影响了农户经营农地的积极性,造成了农业生产经营目标短期化。
二、有序推进农村土地流转的政策建议
新型农业经营体系的建立依赖于健康、有序的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的流转。为促进农村土地流转健康、持续发展,需要构建明晰土地产权、完善土地流转市场、健全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培育流转中介、明确政府角色定位的农村土地流转新机制,为此提出如下建议。
1、明晰土地产权关系
独立、明晰、完备的土地产权关系是保障土地流转的首要因素和制度基础。“农村土地所有权归集体所有,承包使用权归农民所有”的这种“两权分离”的土地产权制度,很难确定土地所有權主体的“集体”,导致实际操作中产权主体多元化,约束了农民进行土地流转的行为。在美国,土地60%左右私有,家庭农场主不仅可以对土地进行自主经营或租赁,还可以将私有土地随意处置,政府只享有对土地的有偿征用权和征税权。此外,为了促进土地顺畅地流转,美国政府并非以行政手段强制干预市场而是制定了完备的法律法规,对土地流转的相关问题作了详细的规定,避免土地流转中利益冲突。我们可以借鉴美国做法,建立明晰的土地产权制度,以法律形式明确规定农村土地所有权的主体,并保证实践中严格按照法律规定实施。
2、完善土地流转市场机制
完善土地流转市场,有利于土地资源的高效合理配置,应当建立有形的土地流转市场或土地产权交易中心。首先,要建立覆盖乡镇范围的一级土地流转市场,逐步建立覆盖县、市乃至省更大范围内的农村产权交易中心,发挥公布土地流转信息、指导合同签定、法律法规咨询、协调利益关系、纠纷仲裁等机能,妥善处置土地流转中的矛盾,及时调解和处理土地流转纠纷,保护土地流转双方的合法权益。其次,要充分发挥价格机制作用,尽量减少政府干预,使土地流转价格能充分反映土地的供需关系,引导农村土地合理流转。再次,鼓励和培育农村土地经营的新型主体,如家庭农场、农业企业和其他农业生产大型组织,让更多的经营主体参与到土地流转市场,有利于改善交易主体单一的局面。最后,各级农村土地管理组织要建立规范的土地流转备案、登记制度,对转包、出租等方式流转的要及时办理备案登记,以转让、互换方式流转的,要及时办理有关承包合同和土地承包经营权证变更手续。
nlc202309011339
3、健全农村社会保障体系
结合射阳经济发展水平和农村基本状况,建立完善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弱化农村土地的社会保障功能。一是要完善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根据不同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物价水平、人口数量等因素制定出与之相符合的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对保障对象要按要求依法审批,对资金要做统一管理。二是要建立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要坚持“广覆盖、保基本、有弹性、多层次”的原则,建立由个人缴费、集体补助、国家补贴相结合的多筹资方式的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基金,有效解决农村人口养老问题。三是要全面推行并继续完善农村合作医疗和公共卫生体系,帮助农民共同抵御疾病,解决农村“看病难”、“看不起病”的问题。四是建立城乡统筹就业机制,将失地农民、进城务工农民工统一纳入城镇劳动力市场体系,制定实施失地农民的保护性就业政策和措施,加强农民职业培训,拓宽就业渠道,要加快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为农村土地流转和规模经营创造有利条件。
4、培育土地流转中介组织
完善的中介组织是推进农村土地流转的重要因素,作为土地流转市场土地供需双方的纽带,中介组织贯穿着土地流转的整个过程。在土地流转前,中介组织通过建立信息服务平台及时汇集和发布流转土地的供需有关信息,可以利用其专业的优势进行土地价值评估和提供法律指导服务等。在调研过程中,发现农民对土地流转中介组织需求很高,因此必须积极培育农村土地流转中介组织推进农村土地顺利流转。首先,应逐步制定系统的法律法规体系,保障中介组织的合法地位和权益,并规范中介组织的经营和运作;其次,要保持中介组织的独立性,优化组织结构,减少政府的行政干预;再次,依托强而有力的信息网络平台,中介组织自身的建设,不断提升自身土地测量评估、估价、土地合同管理以及提供相关法律咨询等方面的业务能力。
5、明确政府角色定位
推進集体土地流转、加强农民权益保护,政府应及时更新土地管理思维,自觉按照服务型政府的时代要求调整政府职能,找准角色定位。政府作为土地供给的安排者,只需为农村集体土地流转供需双方提供市场交易平台,不能凭借土地所有权属强制农民进行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越位”行为。地方政府应以服务型政府为导向,在农村集体土地流转的整个过程中,面向各用地部门、村集体、农民个体提供全方位的公共服务,对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进行宏观调控。同时地方政府要对市场主体的经营活动进行监督检查,维护市场秩序,惩处违法行为,保护农民权益。
农村土地流转是促进农业现代化,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方式和手段,是实现农业资源优化配置的有力武器。随着时代的发展和农业的不断进步,农业土地流转成为大势所趋。因此,只有适应时代发展,不断健全和完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规范土地流转的程序和机制,才能推动农村土地流转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站在历史和未来的交汇点,“四个全面”的伟大征程正在我们面前展开。这是一场艰苦的奋斗,也是一次豪迈的进军。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在“四个全面”的引领下,射阳这座现代的鹤乡城市,将继续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航程中乘风破浪、扬帆远航,不断书写伟大中国梦宏伟壮丽的射阳篇章。
作者简介:翟婉慧 (1990—),女,汉族,河南新乡,河南师范大学音乐舞蹈学院,研究方向:音乐教育
4.医生学习四个全面思想汇报 篇四
“四个全面”内涵丰富、意蕴深远。我们应结合学习习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加深对“四个全面”的认识和理解,全面准确地掌握其精髓要义和逻辑关系。
准确把握“四个全面”的时代内涵。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就是确保到实现经济持续健康发展,人民民主不断扩大,文化软实力显著增强,人民生活水平全面提高,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取得重大进展,为实现现代化和民族复兴奠定坚实基础。全面深化改革,就是以经济体制改革为重点,以处理好政府和市场关系为核心,全面推进经济体制改革、政治体制改革、文化体制改革、社会体制改革、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国防和军队改革、党的建设制度改革,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就是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实现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全面从严治党,就是要落实从严治党责任,坚持思想建党和制度治党紧密结合,严肃党内政治生活,从严管理干部,持续深入改进作风,严明党的纪律,发挥人民监督作用,深入把握从严治党规律,实现党的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保持和发展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
深化理解“四个全面”的逻辑关系。“四个全面”不是简单并列的关系,具有“总分总”的逻辑结构。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奋斗目标,
是我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阶段性目标,具有战略统领和目标牵引作用。习总书记指出:“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通过了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决定,与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全面深化改革的决定形成了姊妹篇”。这表明,全面深化改革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同为支撑,共同支撑和推动奋斗目标的实现。全面深化改革是实现奋斗目标的根本路径、关键一招、强大动力,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是实现奋斗目标的基本方式和可靠保障。中国共产党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领导核心,全面从严治党具有全局性、根本性,只有通过全面从严治党才能使我们党坚强起来,才能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进程中发挥领导核心作用,因而全面从严治党是实现前三个全面的坚强保证。
“四个全面”是内在统一的有机整体。“四个全面”作为相辅相成、相互支撑、内在统一的整体,一是统一于“四个伟大”:实现中华民族复兴伟大梦想、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加强党的建设伟大工程、开展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都离不开“四个全面”的协调共进。抓好“四个全面”,就能形成“四个伟大”联动的时代洪流。二是统一于党治国理政的伟大实践:“四个全面”涵括我们党治国理政的方方面面,协调推进“四个全面”就统揽了治国理政的全局。三是统一于中国与世界的深刻互动: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既是进一步形成中国特色、打造中国优势的大棋局,又是中国进一步拥抱世界、引领时代的大棋局;统筹好“四个全面”,“中华号”巨轮必将在世界大潮中行稳致远,驶向胜利彼岸。
汇报人:XXX
5.习主席四个全面思想汇报 篇五
从邓小平理论到“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再到科学发展观,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这些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陆续得到清晰的解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由此构建成型。实践为理论创新提供基础,又对理论创新提出新的要求。
【“四个全面”之思想脉络 开辟中国道路新境界】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敏锐把握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阶段特征和历史变化,科学分析党和国家事业发展面临的机遇和挑战,生动描绘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宏伟蓝图,极大鼓舞了亿万中国人民的奋斗激情。
“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有一个逐步提出和成型的过程。党的十六大提出“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党的十七大重申这一奋斗目标,并把“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改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党的十八大则提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目标。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总书记在《关于〈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的说明》中,提出《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的起草体现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这‘三个全面’的逻辑联系”。2014年12月,总书记在江苏考察调研时提出:“要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落实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主动把握和积极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协调推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推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迈上新台阶。”
强调“四个全面”协调推进,这在我们党的历史上是第一次,深刻表明我们党不断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自觉,彰显了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勇于开拓创新的理论品质,必将开辟中国道路新境界,成为当代中国新航标,书写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篇章。
【“四个全面”之现实逻辑 拎起了中国发展的总纲】
中国人历来重战略。在中央看来,21世纪的头二十年是难得的重要战略机遇期。达到总体小康的目标之后,中国仍然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这个判断并未改变,但是其内涵和条件正在发生变化。这种新变化集中体现为,在更高的发展起点上,发展机遇前所未有,风险挑战前所未有。“四个全面”在这个时候提出,从坚定中国自信、立足中国实际、总结中国经验、针对中国难题的高度,廓清了治国理政的全貌,抓住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键,拎起了中国发展的总纲,确立了党和国家各项工作的主要矛盾、重点领域、主攻方向。
全面建成小康在本质上是发展的问题,经济进入新常态之后,这个发展的主要内涵,是提质增效、促进人的全面自由发展。
全面深化改革,开启了生产力、创造力和社会活力迸发的闸门,如何让这喷薄的洪流奔涌在既定的河道?
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是解决党和国家事业发展面临的一系列重大问题,解放和增强社会活力、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确保党和国家长治久安的根本要求。
从严治党始终是我们党的自身要求,总书记在我党90多年历史上首次提出“全面从严治党”,有其深刻的时代背景。
【“四个全面”之重要意义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飞跃】 通观“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发展是时代的主题和世界各国的共同追求,改革是社会进步的动力和时代潮流,法治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依托,从严治党是执政党加强自身建设的现实要求。
6.习主席四个全面思想汇报 篇六
范文大全
(可编辑)
更多精彩范文点击主页搜索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征文:习近平
“四个全面”战略思想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征文:习近平“四个全面”战略思想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围绕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个重大时代课题,进行艰辛理论探索,取得重大理论创新成果,形成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新思想明确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战略布局是“四个全面”,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从时间看,“四个全面”是在不同高层会议场合逐步提出的。2012年11月十八大提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2013年11月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全面深化改革;2014年10月十八届四中全会提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2014年10月8日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总结大会上提出全面推进从严治党。
习近平在讲话中指出,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从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全局出发,提出并形成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的战略布局。他谈到,这个2
更多精彩范文点击主页搜索
战略布局,既有战略目标,也有战略举措,每一个“全面”都具有重大战略意义。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习近平同志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从现在到二○二○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期。从十九大到二十大,是“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期。我们既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又要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
中国自近代以来,先是经过百余年的奋斗,创建了人民当家作主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实现了由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的历史性转变。随后,又经过社会主义建设特别是改革开放,人民生活先后实现从贫困到温饱、又从温饱到总体小康的历史跨越。进入21世纪,中国共产党适时提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清晰地表达了中国人民梦寐以求的共同夙愿,使之成为实现现代化建设第三步战略目标必经的承上启下的发展阶段,成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重要里程碑。
总书记指出,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奋斗目标,仍然要把发展作为第一要务,努力使发展达到一个新水平。发展是硬道理。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更高期待,破解前进道路上的难题,根本还是要靠发展。一是坚决打好防范化解重大风险攻坚战。现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入决胜阶段、到了最关键一程。越是接近奋斗目标,越要防范应对各种意想不到的困难。必须未雨绸缪、防微杜渐,把各类风3
更多精彩范文点击主页搜索
险隐患化解于小、消弭于早。二是坚决打好精准脱贫攻坚战。总书记常讲,没有贫困地区的小康,没有贫困人口的脱贫,就没有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脱贫攻坚贵在精准,重在精准,成败之举在于精准。精准脱贫是全面小康的根本标志和底线任务,也是最难啃的骨头。必须在精准施策上出实招、在精准推进上下实功夫、在精准落地上见实效,全力打好脱贫攻坚战,确保到2020年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确保贫困县全部脱贫摘帽。三是坚决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总书记指出,良好生态环境是最公平的公共产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人民群众对环境问题高度关注,从“盼温饱”到“盼环保”,从“求生存”到“求生态”,热切期盼蓝天绿水、清新空气、优美环境。必须以最坚决的态度铁腕治污,让群众切实感受到生态文明建设效益,增强对发展的认同感。全面深化改革
习近平同志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坚持全面深化改革。必须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不断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坚决破除一切不合时宜的思想观念和体制机制弊端,突破利益固化的藩篱,吸收人类文明有益成果,构建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制度体系,充分发挥我国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
马克思主义认为,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反作用。生产关系的总和构成了经济基础,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反作用。改革的根本目的就是使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的发展,使上层建筑适应经济基础的发展。
更多精彩范文点击主页搜索
正如总书记所指出的那样,“改革开放是当代中国最鲜明的特色,是我们党在新的历史时期最鲜明的旗帜。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是党和人民事业大踏步赶上时代的重要法宝。”为了使解放和发展生产力,能够在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层面上得到制度性和体制性的保障,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就开始推进现代文明主要要素的建设工作。
总书记指出,“改革往往都是从易到难。我们的改革要更加注重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敢于涉深水区、啃硬骨头。我们要以勇于自我革命的气魄、坚忍不拔的毅力推进改革,敢于向积存多年的顽瘴痼疾开刀,敢于触及深层次利益关系和矛盾,坚决冲破思想观念束缚,坚决破除利益固化藩篱,坚决清除妨碍社会生产力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这就意味着,推动整体形态发展的改革任务要比要素生成阶段的改革任务来得重得多,难得多。
“事实证明,全面深化改革的路走对了,而且我们要继续大步地走下去。”这既是总书记的一个重要判断,也将是我党不忘初心、继续前进,带领全国人民夺取社会主义现代化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实现的新的长征胜利的重要法宝。全面依法治国
习近平同志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深化依法治国实践。全面依法治国是国家治理的一场深刻革命,必须坚持厉行法治,推进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成立中央全面依法治国领导小组,加强对法治中国建设的统一领导。各级党组织和全体党员要带头5
更多精彩范文点击主页搜索
尊法学法守法用法,任何组织和个人都不得有超越宪法法律的特权,绝不允许以言代法、以权压法、逐利违法、徇私枉法。
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宪法作为国家根本法,是国家各种制度和法律法规的总依据,在全面依法治国中具有不可动摇的至高地位。习近平同志指出,“坚持依法治国首先要坚持依宪治国,坚持依法执政首先要坚持依宪执政”。
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第三次全体会议,表决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修正案》。这次修改宪法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载入国家根本法,把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目标、总任务、总体布局、战略布局,以及监察体制改革成果等上升为宪法。推进全面依法治国要以宪法为最高法律规范,继续完善以宪法为统帅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必将进一步把国家各项事业和各项工作纳入法治轨道,实现国家和社会生活制度化、法制化。全面从严治党
习近平同志在十九大报告中强调,坚定不移全面从严治党,不断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领导水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们党一定要有新气象新作为。打铁必须自身硬。全面从严治党永远在路上。深入推进反腐败斗争,不断提高党的建设质量,把党建设成为始终走在时代前列、人民衷心拥护、勇于自我革命、经得起各种风浪考验、朝气蓬勃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
中国共产党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最大的优势。在当今中国,党是领导一切的核心力量。6
更多精彩范文点击主页搜索
我们党要不断提高执政能力和领导水平,不断提高驾驭复杂局面的能力。全面从严治党是攻坚战,也是持久战;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认真学习贯彻习主席在十九届中央纪委二次全会上的重要讲话,必须持之以恒、毫不动摇,以永远在路上的执着把全面从严治党引向深入。
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关键在党要管党、从严治党。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全面加强党的领导和党的建设,紧紧盯住全面从严治党不力这个症结,严厉整治“四风”,坚定不移“打虎”“拍蝇”“猎狐”,发挥巡视利剑作用,反腐败斗争形成压倒性态势,党风政风为之一新,社会风气为之一变,取得全面从严治党的卓著成效。
【习主席四个全面思想汇报】推荐阅读:
习主席2019新年贺词08-11
习主席引用古诗词08-14
四个全面论述10-28
四个全面的本质07-03
四个全面学习计划09-17
四个全面内容解读11-06
习主席的XX新年贺词(中英对照)07-16
四个全面重要战略布局07-11
四个全面学习资料10-09
论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 任理轩1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