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学生数学反思问题

2024-08-16

培养学生数学反思问题(共14篇)

1.培养学生数学反思问题 篇一

阅读理解是非常重要的基本技能,它不像英语有四、六级证书可拿,也不像奥林匹克数学可以参加竞赛,可是具备良好的阅读理解能力对一个人的一生可能会有长足而深远的影响。以往一提到阅读我就会想到语文,在数学课上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这是以前从未考虑过的问题,但是自从我加入了自育自学课题小组,在不断的学习和实验过程中,我却越来越认识到阅读对于数学学习的重要性。

我从事数学教学工作已十四载有余,可是自从改教苏教版新教材后,学生的状况却一直让我觉得困惑不解。新教材是根据新的教学大纲、按照新的教学理念重新编排整合的,教材图文并茂,更加贴近学生的生活,从计算等方面对学生的要求也降低了,整体的难度有所下降,按理说学生应该学得比以前更轻松,成绩也应该更好。可是,我从这几年的教学中发现,情况并非如此,学生的成绩从低年级开始就出现了明显的两级分化,中年级后更加明显,很多孩子不像以前的学生那么喜爱数学,他们觉得学习数学很困难,完成作业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而且学习成绩也总是不太理想。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呢?如果不考虑学生先天的智力因素、行为习惯和周围环境影响,我认为还有一点原因就是很多家长忽视了对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从而造成孩子的理解力长期处于较低水平。很多家长都认为学生的学习是从上小学才开始的,学前很少会去教孩子识字,去教孩子如何读书,加上受现在的电视娱乐节目影响,许多孩子对读书并不感兴趣,少读书就对很少会接触书面语言,对文字的理解能力相对也就较弱。可是,再来看看现在采用的苏教版教材,它的内容比以往更丰富,练习形式更加灵活多样。

比如说,旧的人教版教材,在第一册数学书中,多半都在教数的认识和简单的加减法,以及数的比较和简单的图文应用题,整册书涉及的内容比较单一,题型也就相对简单,很多题目都是反复出现,学生不需认识很多字也基本可以完成练习,因此,多数学生在低年级的学习成绩都比较接近。而现今使用的新教材,第一册就包含了这些“数一数、比一比、分一分、认位置、认数(一)、认识物体、分与合、加法和减法、统计、认数(二)、认识钟表、加法”共计十二个单元,从内容上看,涉及的面要比以前广得多,而且有些单元只有一两课时一带而过,练习题的形式也灵活多样,其文字表述自然也多了许多。

那么,当孩子来到学校,从他们面对的第一次数学作业开始,就有大量的题目需要阅读和理解,很多学生无法独立完成作业,很多家长也反映孩子写作业时需要家长读题,完成作业非常得慢,这也就造成有些学生在考试时因为不识字或不理解题目含意而无法正确完成试卷。也有很多家长虽然知道阅读理解的重要性,但是他们常常认为给孩子买了书或订了报纸,孩子学会了拼音就可以独立阅读了,很少会去指导孩子读书。

其实,由于缺乏生活经验和词汇积累,对学生来说用文字表述的东西,远比眼睛看到的、耳朵听到得难理解的多,因此,很多学生觉得书面语言很难理解,会对阅读没有兴趣,阅读理解能力也就长期得不到提高,这也就对他在各科的学习上制造了障碍。总而言之,现在的教学理念要求学生必需具备一定的阅读、理解能力,积累丰富的经验,只有这样才能比较轻松的掌握所学知识。

那么,面对学生现在的这种情况,要提高他们的数学学习效果,也就必须培养他们的阅读、理解能力。在不断的实验摸索中,我尝试着采用了以下几种方法:

一、在课堂上,我经常带领学生精读比较易错的题目,同时让他们圈出重点字词、划出不理解的句子,重点解释数学专有名词,帮助学生加深印象,正确理解题义。学生对数学练习中出现的“大约”经常分辨不清,容易出错,我就经常引导他们进行比较和分析。例如课本中有这么两道题,“空调器每台3976元,VCD机每台1008元,爸爸想买1台空调器和1台VCD机,大约需要带几千元?”“如果每根小棒长5厘米,下面每个图形的周长大约各是多少厘米? ”学生一看到“大约”首先就会想到估算,但是“大约”还包含着不确定、不是准确得数种种情况,求周长这题便是如此,一口就能报出答案,为什么要求“大约”是多少呢?学生经过对比思考就会发现,奥秘就在给出的图中。经过这种对比强调练习,学生对题意的理解就更清晰了。

二、在课堂中介绍一些数学家的故事、数学趣闻与数学史料,用数学本身的魅力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引导学生阅读相关的数学书籍。

三、向学生推荐数学课外读物,例如《数学课外补充读本》,让数学课外阅读成为学生读书活动中的一部分。通过有趣的故事,可以激发学生数学阅读的`兴趣,拓宽学生的数学视野,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

四、挤出课堂时间,带领学生读书。以往,在课堂的空余时间里,我总是要求学生学会利用时间多做点数学题,在数学课上只能做和数学有关系的事,现在,我却经常让他们多读书,只要是有益的课外书籍也可以,配合学校积极营造“书香校园”的氛围。

五、家校配合,共同提高孩子的阅读能力。学生的课外阅读无处不在,且更广阔的空间是在家庭中。为了更好地督促学生进行课外阅读,在每次和家长的谈话中,我总是积极向家长提出加强孩子阅读习惯培养这一建议,和他们分析孩子落后的原因,畅谈阅读带来的好处,得到了很多家长的支持和配合,为学生尽早养成阅读习惯打下了基础。

当然,阅读能力的培养不是一促而就的,它的效果展现也需要很长时间,但我会坚定不移的坚持下去,为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提高他们的数学素养尽自己的绵薄之力。

2.培养学生数学反思问题 篇二

一在知识形成后反思:由感知走向体验

教师在解决了一个或几个问题后, 启发学生反思, 对新的数学思想、策略进行总结和概括, 这样学生就能将对“策略”的再认识转化成一个学习提升的过程, 能很好地提高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案例1:倒推的策略

比如, 教学五年级 (下册) 倒推的策略练一练中, 教师引导学生回顾反思。

师:现在请同学们运用策略解决下列问题。

小军收集了一些画片。他拿出画片的一半还多1张送给小明, 自己还剩25张, 小军原来有多少张画片?

师:你打算运用什么样的策略解决这个问题?“拿出画片的一半还多1张送给小明”是什么意思?你能换种说法表示这样的意思吗?

生:用“用倒推的策略”。先送给小明一半, 再从剩下的画片中拿出一张送给小明。

师:请同学说出解决问题的思路。同学们, 今天我们在解决问题时运用了哪些策略?

生答: (略) 。

教师引导学生自己判断正确与否, 并让学生说出思维过程。口述思路的过程也是学生反思思维活动、提高能力的过程。最后再进一步引导学生反思, 让学生寻找画图、列表和倒推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 使问题逐渐深化, 使学生思维抽象程度不断提高, 使学生对数学知识的本质理解得更加透彻。

二在探究过程中反思:由肤浅走向深刻知识

把所尝试的事与由此发生的结果联系起来进行反思的经历, 学生就能自主地发现问题, 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 实现主动探究、自主学习。我们可以层层预设, 有意让学生自己去直面问题, 发现自己探究过程中的问题, 并从中反思, 主动寻求出路, 发现解决问题的办法。

案例2:探索规律

1. 提出问题

选三个一位数, 例如1、2、3, 组成所有可能的三位数 (不许重复) 。

求出这些三位数的和以后, 再除以上面三个一位数的和, 商是多少?再选三个一位数, 照上面的方法做做看。商有什么变化吗?为什么?

2. 解决问题

教师让学生按题中的第一问、第二问要求做。

师:你们有什么发现?

生:我们发现, 尽管数字不同, 但商却不变。

3. 观察分析

师生共同分析。

4. 概括规律

师生共同概括:将三个不同数字用a、b、c表示, 则由这三个数字组成的六个三位数和是222 (a+b+c) , 由此我们得到, 六个三位数的和除以组成它们的数字和, 商是:222

5. 反思规律

师:三个不同的数字一定能组成六个三位数吗?

生 (齐) :不一定。

师:由0、2、3组成的三位数有几个?它们的和是多少?三个数字中, 如果有两个相同, 又有什么规律呢?学生探索……

在反思探索知识时, 学生的元认知活动会很活跃, 这就使反思的内容染上浓厚的元认知色彩。

探索问题后, 让学生“回头看看”:解题前做了哪些工作?解题时碰到哪些困难, 自己是怎么解决的?解题后要反思什么?改变题中的条件, 结论是否发生变化?这样细细地反思, 可以使学生在反思中增强元认知监控, 提炼出对今后学习有指导意义的元认知知识, 不断丰富元认知体验, 提高元认知能力。

三在透视错误中反思:由模糊走向清晰

学生解题错误实际上是引导学生进行学习反思、促进学习方式转变的最好资源。

这种资源来源于学生学习活动本身, 来自学生, 贴近学生, 教学时又回到学生的学习活动中, 容易被学生接纳。而在这个最佳时机的学习反思, 能促进学生主动学习。也只有不断帮助学生反思错误, 才能更好地促进学生学习。心理学研究表明:谁不考虑尝试错误, 不允许学生犯错误, 就将错过最富有成效的学习时刻。学习是一个在不断尝试错误中, 通过反思、排除错误, 最终获得正确认识的过程, 所以教学中, 教师应打破教师讲解式的教学模式, 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大胆探索, 真正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教出来的东西往往很快被遗忘, 而悟出来的东西, 由于经历了自己的主动尝试和反思, 真正了解了问题的来龙去脉, 会终生难忘。

案例3:圆的认识

师:请学生在纸上尝试画一个圆。学生画圆。

展示学生成果。结果是: (1) 弧线画得不能首尾相接, 就是起点、终点不在同一位置; (2) 把圆画成椭圆形或鸡蛋状; (3) 将弧线画得时隐时现, 有粗有细。

师: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错误?

生答: (略) 。

师:那我们在画圆时应该注意哪些问题呢?怎样才能画一个正确的圆呢?学生通过讨论交流, 很快总结出画圆的方法和画圆的注意点。

师:现在大家再尝试画一个圆。学生画圆, 展示。

教师针对学生在画圆时出现的错误, 引导学生追本溯源地进行反思, 为什么出现这样那样的错误, 问题出在哪儿, 教师组织学生开展探究活动, 使学生知晓错误的原因, 经历从错误到正确的过程, 实现认知水平的整体提升。反思随着数学学习的全过程, 培养学生的反思能力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3.如何培养学生数学反思能力 篇三

一、在预习中学会反思

学生也有自己的见解和经验,并通过日常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来建构新知,高年级阶段学生已具备自学能力,对有些学习内容可布置预习,并给他们一份预习反思评价表,鼓励学生反思自己的学习情况。学生在预习反思中能发现知识的新增长点,为进一步学习打好基础。

二、在探究过程中学会反思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让学生具有回顾与分析解决问题过程的意识,以获得解决问题的经验。学生在探究获得知识的过程中,离不开对自己学习的反思,缺少了自我反思,就难以促进自我提高和可持续发展。

三、解题过程中学会反思

解题是学生学好数学的重要手段,但大部分学生只是为了完成任务而解题,只要能做对答案就行,对自己的解题方法和解题过程从来不加以反思和总结,错过了归纳数学思想方法,感悟由经验上升到规律,以感性上升到理性的机会。

四、在互动中学会反思

反思性学习也是一种依赖群体支持的个体活动,它不仅要求反思者有一个开放的、负责的、执着的心态,同时也有合作、协调、信任的环境要求,它是一种合作互动的社会实践和交流活动,学生在反思过程中,如果得到提示或与他人合作进行,就会加深理解。

五、建立课堂反思记录本

学生给自己建立课堂反思记录本,是养成良好反思习惯的途径。学生回顾反思本节课的知识点和解题方法或学习方法、容易解错的习题、学习失败的教训等记录下来进行研究。教师引导他们去反思自己的学习习惯和方法,就像有些学生自控能力不强,需要他人的督促才能做作业,有的学生太过自信,思想上不够重视,他人的好方法不愿接受或一听而过没有思考等,这些经验和教训可以记录在课堂反思记录本上,并总结出你认为最好的方法或疑问点。

六、提倡写数学日记,在数学日记中学会反思

反思是一种习惯和意识,同时也是一种学习方式,只有不断地反思,才会不断地进步。培养反思习惯的措施是全方位、多角度、多层次的。像课堂上例题解答,学生在反思解题过程中自己想到,但未与教师交流的问题;作业中对某些不同解法的探讨、情感、体验的感受,以及人文思想的自我评价,学习习惯、合作意识等,都可以通过反思日记的形式表达。

总之,教师的反思,可以提高教师“教”的水平,学生的反思,可以提高学生“学”的能力,当两者碰撞在一起时,一定会迸发出闪亮的火花。

4.培养学生数学反思问题 篇四

【摘 要】随着新课改进程不断深入,高中阶段的数学教学更加关注学生反思能力的培养,这成为课堂教学的主要内容。所以,重视和实行反思性数学课堂教学,成为实现教学改革目标的核心体现。因此,本文由思维、解题以及探究等方面展开分析,为培养高中生的反思能力提供一些参考。

【关键词】高中数学教学;高中生;反思能力培养

【中图分类号】G633.6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8437(2018)10-0108-01 思维方面上培养高中生反思能力

反思能力能够为高中生提供自主思考的空间,更加积极的进行个人见解的发表。由于高中阶段的数学课程有着许多概念性内容,针对这种概念知识的教学,任课教师可以正确引导高中生进行反思,分析已经掌握的数学概念及属性。在此基础上构建数学新知识生成空间,通过类比、体验,确保数学知识形成于反思中。比如:《等差数列的前n项和》教学,首先提出问题“一个堆放铅笔的V形架的最下面一层放一支铅笔,往上每一层都比它下面一层多放一支,最上面一层放120支,这个V形架上一共放着多少支铅笔?”引导高中生反思所学习过的等差数列相关研究方法与概念,经过类比之后可以进行题目解答。通过引导高中生进行等比数列的反思,得出等差数列概念,实现反思中掌握新知识。探究方面上培养高中生反思能力

现阶段,数学课堂的教学模式为:预习、导入、授课、练习以及巩固,高中生主要处于听讲状态,然后推导数学定理和公式,对比分析数学问题的解题思路,完成课后作业。这种方式下严重阻碍了高中生创造思维的培养和发展,造成教学效果大打折扣。但是,随着新课改进程不断加快,使得探究式学习开始融入到高中数学的课堂教学,这有利于培养高中生解决问题、探究问题的能力。同时,任课教师应该引导高中生进行反思探究数学问题,运用已学方法来研究新知识,实现数学新方法形成于反思中[1]。比如:已知y=(m-1)xm2-3m+2+mx+1函数是关于x的二次函数。m为何值时,二次函数有最大值,最大值是多少?当x为何值时,y随x的增大而减少?m为何值时,二次函数图像不经过第四象限?并求该抛物线顶点坐标,当x为何值时,y随x的增大而增大?任课教师可以通过几何画板来引导高中生进行观察,帮助高中生反思二次函数图像变换探索方法及过程,最终计算出正确答案。解题方面上培养高中生反思能力

在数学知识完成讲解后,任课教师应该引导高中生进行数学问题的练习和分析,进一步熟悉和夯实数学知识。因此,解题反思主要是指在数学问题解决之后进行以下内容的探索:对数学问题的结论正确性进行检验以及提出疑问;分析是否还具有更方便和准确的解题方法;可否对数学问题的结论或者题设进行变式;当前命题能否推广至一般情况;综合性分析问题题设完备程度与数学结论准确程度;命题考查了什么数学知识与能力。所以,解题反思也涉及了数学反思全部内容,尤其是关系着数学反思的最高形态[2]。比如:《正弦定理、余弦定理的应用》教学后,任课教师提出问题:某公园内有一块边长为2的等边△ABC的三角地,现修成草坪,DE线将草坪分成面积相等的两份,点D在AB上,点E在AC上,设AD=x(x≥0),DE=Y,求用x表示y的函数关系式。完成问题解答之后,任课教师可以引导高中生由以下角度进行反思:实际解题过程中都联系了什么知识?通过学习回顾,高中生能够发现和总结出这道数学问题用到了余弦定理、正弦定理、三角形内角和以及解一元二次方程的根的方法等知识。高中生通过问题计算之后进一步提升反思能力,并且?κ?学解题能力的提高产生积极影响。所以,任课教师必须高度重视对高中生解题之后的反思习惯培养,切实做好授之以渔。

总而言之,高中数学教学过程中要求任课教师正确引导高中生把反思当成一项良好的学习习惯,不断总结和积累学习方法、策略、知识以及经验,确保高中生在问题反思的思维阶段做到再认识、重新思考,经过不断地提出问题与解决问题使得高中生更加深刻的掌握数学基本概念、方法、定理以及相关知识。通过优化数学知识结构,实现高中生思维水平的提升。

【参考文献】

5.培养学生数学反思问题 篇五

学生对于学习过的知识进行巩固是对知识的二次学习、加工、生成的过程,要想让数学课堂高效,让学生综合能力得到发展、提高,教师转变教育思想是必经之路。数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正确处理课堂教学的教与学的关系,合理设计课堂教学流程,优化课堂教学设计,让学生由被动接受变成主动参与学习,积极调动学生的课堂积极性,提升课堂的参与度,逐步培养学生主动提出质疑、主动提问的能力,让学生在积极动脑的过程中,充分将自身知识储备运用到解决问题当中。教师在实际教学中,要推广本土化的课堂教学创新成果,在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提炼教学创新的经验与模式,课堂上让学生自主的体验参与课堂教学,将数学问题最大限度的与实际生活进行联系,促进学生将理论知识迁移到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中。

3.2教师要积极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走进情境,激情参与

在教学中,为学生的激情参与设计适合于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问题情境,就是为了更好地激发学生对知识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拓宽学生的知识范围和思维广度。教师在问题情境创设过程中,重点要注重学生对问题的探究与深入思考,才能真正激发学生解决问题的欲望。教师在问题情境设计时需要有梯度的进行,层层递进的提出问题的难度与宽度,由浅入深的提升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才不会影响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积极态度。例如,在学习“概率”这一章节时,数学教师就可以给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创设这样的问题:某火车站在春运期间为了更好地了解旅客的出行购票情况,先对某一天旅客从在售票窗口排队到购买到车票所耗费的时间T,随机对200名旅客进行了抽样调查,调查后所统计出的`频率数据分析,如表1所示:解答如下问题:其一,这样的春运抽样调查的样本容量是多少?其二,在表格中,①、②所代表的数据是什么?其三,春运期间,旅客购票用时的平均数值可能会在哪一个组中?其四,若铁路部门想要节省旅客的购票平均用时,使得每个人的购票时间不超过10min,那么建议铁路部门应该增设几个窗口?从这个与实际生活联系密切的抽样调查内容来学习本章节的知识,就会让原本枯燥乏味的数学知识变得生动有趣,学生在不费力的情况下,就能够很容易将问题的答案解答出来,对于第四题这样联系实际生活更加紧密的问题,就是为了给学生留有更加充足的数学思维发散的空间,通过假设的方法,充分发散学生的思维,并将自身所积累的数学知识,真正的运用到实际生活之中。

3.3引导学生联系实际生活,激发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

教师在教学设计中,要敢于尝试不同的学习方法和不同的思考问题方式对学生进行引导,让学生有更多的思考空间和创设更多的学习环境氛围,引导学生在不断的学习过程中,能够通过自己的努力不断的解决问题。联系生活实际就是解决问题最好的办法,要培养学生将生活中各种各样的问题转换成新的数学知识,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学会解决各种生活中的问题。在解决生活中问题的同时还能够让学生善于发现生活中存在的一些问题,通过自己的思考、小组成员的合作研究去解决问题,在寻求解决问题答案的过程中就是对学生动手能力、思考能力的提升过程。

3.4留给学生充足的思考空间

对于高中数学课堂教学而言,教师应贯彻素质教育理念,不再为了单纯的课堂教学任务或应试考试的分数而进行数学课堂教学。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在课堂上积极动手参与实践、个体间自主研究、小组成员之间进行合作学习,同时能够在学习过程中进行及时有效的总结反思,成为课堂主人。教师在课堂上,巧妙设置“空白,”如果提出一个问题后或者讲完一个观点、一个原理后,要留下空白给学生以更多思考时间和空间,使学生有问题可思考,有时间可思考,有机会去思考,相对的少一点灌输,少一点启发,少一点教师的讲授,多一点学生的活动;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使教师的主导作用发挥的更正确、更充分,从而真正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才能更积极、主动的参与到课堂中去。

3.5在课堂教学中,引导学生提升提问能力

数学教师在课堂上关注学生问题意识培养过程中,也要培养学生对问题的提问能力,要培养学生在善于发现问题的同时,也会精准的将所发现的问题表述出来。教师在教学中要积极的引导学生、传授给学生提出问题的技巧和方法,提升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数学逻辑思维能力,让学生能够灵活的思考问题,在日常学习的点滴积累中,潜移默化的提升质疑能力、提问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和数学逻辑思维能力。作为高中数学教师,在日常的教育教学工作中,要善于引导学生对数学问题进行深入思考,对数学问题敢于大胆质疑、对数学问题敢于自主探究尝试,通过日常的学习,让学生逐步养成善于思考、敢于质疑的问题意识,才能够在数学教师的引导下,整合数学知识资源,构建数学知识体系,不断地锻炼自己的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意识,提升数学逻辑思维能力,成为具有综合素质的新型人才。

作者:苏丹丹 单位:武夷山市第二中学

参考文献:

[1]谢洪涛.高中数学教学中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J].理科考试研究(高中版),,23(11):27-29.

6.培养学生数学反思问题 篇六

【摘 要】: 小学低年级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不仅是素质教育的需要,也是时代的需要,更是人的可持续发展的需要。解决问题是培养学生应用数学能力的重要途径,历来也是数学教学实际活动中的重难点,在小学数学教学活动过程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如何才能提高低年级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本文从小学数学应用题的相关知识出发,结合具体的教学案例,从而深入的分析和探讨了应用题的教学以及相关教学方法的选择,以供大家交流和思考。【主题词】: 培养 低年级 学生 解诀问题 问题意识 成因对策

解决问题是培养学生应用数学能力的重要途径,历来也是数学教学实际活动中的重难点,在小学数学教学活动过程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提高小学生解答问题的能力,实现解决问题的多能性目标,对于孩子的思维开发具有重要的意义,“解决问题”在新课程标准出台前一直被称为“应用题”。新课程改革以来,应用题的教学不再作为一个独立的教学邻域,而是融合于数的运算等教学内容之中。因为数学应用题是一个相对开放的题目,学生的思维可以进行扩散,同时也可以有效的转化。所以解决问题在低年级数学教学阶段是一个关键时期,只有从低年级抓起,才能为学生以后学习好解决问题奠定良好的基础。

那么,如何才能提高低年级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呢?我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起:

一、创设情境,激发学生主动解决数学问题的兴趣。陶行知说过:“惟独从心里发出来的,才能达到心的深处。”学习兴趣是学习动机中最现实、最活跃的成分,从某种意义上讲,教师教学成败的关键就在于能否激发学生对学习的浓厚兴趣。“解决问题”具有抽象性、逻辑性,要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就应从数学知识的本身魅力与学生的年龄特点出发,化抽象为形象,把单调乏味的数学知识转化为学生乐于接受的事物。低年级学生活泼好动,对事物充满好奇,求知欲、表现欲很强。因此游戏及故事也是他们乐于和愿意思考的学习内容。

例如:在教学二年级上册《乘法的初步认识》时,可以创设小朋友们熟悉的游乐场情境,引导学生观察:“你能从中发现哪些数学信息呢?”学生积极地发言,接着引导学生,“你能从中提出哪些数学问题呢?”学生便争先恐后地提出自己的数学问题,乘过山车的有几人?坐摩天轮的有几人?做小火车的有几人?然后继续引导:“那你们会解决这些问题吗?”学生在这种和谐,宽松的氛围中,对自己提出的数学问题便会有积极主动的去解决。在解决乘过山车的有几人问题时,由于学生的知识差异,在部分学生提出加法算式时,由于低年级学生善于表现自己的心理,另一些学生便会很高兴很骄傲地提出他们已经接触过的乘法算式,面对不同见解,学生便兴趣高涨,都自主的投入到学习活动中去,学习效果非常好。通过创设情境,有效地引导学生积极地提出问题,并在主动的解决问题中学习新知识,培养低年级学生主动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提高低年级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这样一句话:“让学生变聪明的方法,不是补课,不是增加作业量,而是阅读、阅读、再阅读。”在小学低年级数学教学中,我们经常会发现这样的现象:明明是一道数学过程非常简单的题目,有些学生却总是出错。究其原因,不难发现由于数学语言的符号化、逻辑化及严谨性、抽象性等特点,数学阅读又有不同于语文阅读的特殊性。很多学生由于由于年龄特点和认知结构的原因,他们数学阅读的能力很低,缺乏足够的信息识别能力和迁移能力,对数学概念认识与辨别模糊不清等。数学阅读理解能力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学生对数学语言含义的敏感,而这种敏感又来自于其坚实的数学语言基础。优秀的学生总能从一个关键词、一种关键符号中捕捉住最关键的信息,对题意作出正确的理解和准确的判断。对于“低分”学生而言,不理解题意也就是一些学生常抱怨的“读不懂题”和解题过程不规范是导致失分的主要原因之一。

学生不能准确、熟练地驾驭数学语言,一方面在于数学语言高度抽象,学生学习困难;另一

方面是教师对数学语言的教学重视不够,缺少训练。数学学习对于学生思维的发展是很重要的,尤其是发散性思维与创造性思维的发展,我们在教学中要通过多种途径和教学手段将学生的思维与阅读结合起来,提高学生数学阅读能力。

在小学低年级数学教学中,语言文字的阅读很重要,往往通过一个重点词学生就能很快领悟解题思路或方法。

案例1:

1、苹果有21个,梨有比12个,苹果比梨多多少个?

2、苹果有21个,梨有比12个,梨比苹果少多少个? 在教学时,可以试着让学生比较这两个不同句子的差别

像这样,抓住重点词“比„„多”“比„„少”等来理解,这是比较两个事物或两个数的大小,它有几种不同的提法,但是解题的方法是一样的,都是用较大的数减较小的数。

三、对学生进行“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

“问题解决”教学活动是围绕“问题”而展开的,学生的“问题解决”过程是由问题来引发的,所以 “问题”是“问题解决”教学最关键的要素。而在小学低年级应用题教学采用“问题解决”方法进行研究,主要是通过教师的有效提问,引导全体学生参与数学问题的解决,对学生进行“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的培养,使学生能理解并掌握和运用基本知识。

1、问题意识的形成

问题意识指的是人们在认识活动中,经常感觉到面对一些难以解决的实际问题等时所产生的一种心理变化,正是由于问题的难以解决,所以此时心里就会产生怀疑、焦虑,进而就有强烈的探究意识,这不仅是一种心理活动,更是学生对教材的理解的一个深层次的反应,学生只有对教材的深刻理解,才能形成问题意识。

在“问题解决”教学中,学习的问题是由学生来引发的。学生具有一定的问题意识,能否得以表露和发展,取决于是否有一个适宜的环境和氛围。学生天性好奇心重,求知欲旺盛,问题情境的呈现能引发学生的兴趣、调动其主动性、积极性,这正是问题意识的表现。教学活动应顺应这一个规律,充分爱护和尊重学生的问题意识,师生之间要保持平等、和谐、民主的人际关系,消除学生在课堂上的紧张感、焦虑感,让他们充分披露灵性,发展个性。

2.信息的收集,信息的理解

为了解一道题首先要弄清题里给了哪些信息,要求解决什么问题,也就是收集信息的过程。现低年级应用题的呈现方式多样,常用图或图文结合的形式出现,因此分析关键句、理解重点词,可帮助学生弄清算理,扫除应用题的障碍。应用题中经常见到些常用的数学术语,即重点词,有的学生不能从图中准确的找出已知信息,常因词意不理解而不会列式。因此为扫除这个障碍就要理解词意,如“每辆客车各坐10个人。”问学生:“‘各’是什么意思?”再问:“通过‘每辆客车各坐10个人。’你知道了什么?”为加深对此方面的理解,可以通过演示,举例子,说一句话等。这样练习有助于对题意理解,正确分析数量之间的关系,找出信息与信息之间、信息与问题之间的联系,是使学生自主探究,从而提高解题的准确率。

对数量及重点句还可进行联想,使学生灵活理解数量的含义。运用这种思维方法可以使学生有目的,有条理,有步骤,有秩序地扩大思路,不断突破,从多方面达到开拓创新的目的。对低年级学生来说就是对概念的理解、延伸。在学生进行联想时,要保护学生的积极性,对他们回答得有新意的要鼓励;有合理因素的要肯定;欠妥的要加以引导,引导他们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如“每组有8盆花”这句话,问:“8盆什么意思?”再问:“每组有8盆花又是什么意思?”接着又问:“由此你能联想到什么?”学生明确到“有1组就有8盆花,有8盆花就是1组,组组8盆花。联想到有2组就有2个8盆,有3组就有3个8盆„„”在教师的一系列“问题”驱动下,学生能积极主动思考。对此句的联想可以帮助同学打开思路,既是对旧知识的巩固,又是对新知识的学习进行了良好的铺垫和渗透。

因此,教师要教给学生如何收集信息,找准信息。教师可提问:“通过图(或题),你知道哪

些数学信息?你是怎么知道的?”还有在低年级可适当出现信息不完整的题目,让学生从实际中收集,加以补充,能更好地培养学生正确收集必要的信息的能力。也可以适当出现多余信息,使学生能在较多的已知条件中,正确选择有用的和必需的来进行计算。这样经常练习对于培养学生这方面的能力很有好处。

3、信息的分析

在认真理解信息的前提下,还要学会如何分析数量关系,即解题思路。这是对所收集的信息进行加工的开始,也是解题的一个重要步骤。首先要让学生学会用实物演示、学具操作、画线段图或示意图等辅助手段,使数量关系更直观地显示来,减缓思维坡度;其次要引导学生掌握基本的分析法和综合法。分析法的思维方向是逆向思维--执果索因。即从最后问题想起:“要求出这个问题,必须要知道哪两个条件?”通过一步步的逆推析,把未知量变成两个已知量相互之间的依存关系(即通过已知量之间的某种运算能得出所需的未知量);综合法的思维方向是正向思维--由因导果。即从已知条件出发,由两个已知量和它们之间的关系导出一个必然结果。依此法,在基本数量关系的支配下一步一步前进,直至最后求出问题。第三,在学生基本掌握常用分析方法的基础上,逐步简缩思维过程,要求学生直接说出条件与问题之间的桥梁,同时逐步从不同角度去分析数量关系,拓展解题思路,拓宽思维广度。

利用“问题”的引导,教会学生学会分析题意的方法是解题的关键,掌握方法能使解决问题更灵活。如“乘除两步应用题”教学时,如“把这些花可以平均装在几个瓶子里?”就要求学生明确:“这些花是哪些花?你怎么知道的?”再让学生看图,问:“这些花有多少?是直接告诉我们的吗?”经过学生再仔细观察图,进行判断,得出未知,需要先解答一步,它也就是所必求的中间问题。使学生明确中间问题的重要性,理解两步应用题的解题方法。

四、对学生进行编数学题能力的培养 在前三步的训练中,学生已初步掌握了解决数学问题的基本数量关系,形成了一定的解题技能。通过编题,给思维以广阔的驰骋空间,最大限度地调动认知结构中的旧知板块,进入知识的运转状态,在思维的创造性活动中,形成新的知识网络。教学时,教师要注意遵循儿童的认知规律,结合教材特点,循序渐进地进行。这部分训练主要包括:仿照例题编题;看实物编题;看直观实物编题;根据线段图或示意图编题;根据算式编题;定范围编题等。

总而言之,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应指导学生严谨准确地使用数学语言,善于发现并灵活掌握各种数学语言所描述的条件,不断挖掘教材中的数学思想及方法,学生的思维就会不断活跃,解题方法不断创新,解题能力大大提高,学习目的更加明确,学习方法科学优化,从而提高学生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参考文献:

[1] 金成梁 《小学数学教材教法》

7.小学生数学反思能力的培养 篇七

一、在反复比较中反思

学生对新旧知识的掌握和能力的获取都是通过自身的一些活动来实现的。在学习过程中, 反思是不可缺少的环节。在课堂上, 我们经常组织学生进行讨论。讨论后如对有些内容进行回顾和总结, 实质上这是为学生搭设一个主动获取, 主动发展机会的一个平台, 以达到学生反思能力的培养。从教学系统论角度来说, 讨论是发出信息 (发言) 、接收信息 (倾听) 。反复比较中的反思则是信息的反馈和内化, 它有利于知识的整理和优化。如解决问题:水果店运来水果1290千克, 上午卖出了248千克, 下午又新进了325千克, 现在水果店比原来多几千克?

先让学生独立思考解决问题, 解题方法有:

组织讨论后, 引导学生有意识的对这些解题方法进行比较、反思:每种解法都是怎么想的?谁的做法最简便?请说明理由?同时反问自己的做法好不好?为什么?这样以便促进思维优化和简缩。

二、在错误生成中反思

“课堂就算一个出错的地方”。心理学家盖耶认为:“谁不尝试错误, 不允许学生犯错误, 就将错过最富成效的学习时刻”。但是学生的错误是不可能只靠教师的不断示范和反复练习就可以纠正。它必须要有一个自我否定、自我反省, 逐步内化的进程。因而, 引起学生在“错误”中有效反思, 既能督促学生对已完成的思维过程进行“二度”审视, 又能帮助学生对已形成的知识从不同方面, 用不同方式进行再思考, 更能促进学生思维发展的深刻性。

三、在课堂小结中反思

在课堂教学各种环节中, 有目的地开展有效的反思性活动, 才能培养学生的反思学习技能。我们经常发现:为了完成课堂练习, 很多教师往往就在课堂教学一结束, 立即让学生打开课本布置练习作业, 学生埋头于练习题中, 不断地练习, 学生完全没有了反思的机会。其实我们的课堂必须留出一些时间让孩子独立思考、静静地想一想今天所学的内容。因为教师可以从中及时了解每个孩子的思维现状, 以便有的放失地展开后续教学。另外课外的作业必须是分层的, 让孩子根据自己的学习情况选择恰当的内容, 以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要求。因此, 我们要舍得花一些时间让学生反思自问。

四、在作业订正中反思

解完一道题后不能只停留在满足得到的结论上, 引导学生反思解题思路, 作业是检测学生课堂听讲能力和知识掌握、巩固的反馈能力。也可以促使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 通过一题多解`一题多变, 检测学生反思解题过程, 探索解题规律, 为以后进一步学习铺平一条可持续发展之路。而且能培养学生探求创新的欲望, 而那种为了“订正而订正”、“不及时订正”、“反复订正”的现象广泛存在。如果学生能把每次的错题订正都认真对待, 把它当作一次自主学习的反思机会, 并根据实际的情况调整自己的学习行为, 这样才能提高学习效率。我在平时的实践中, 借鉴一位教师的做法, 抓住“反思”这条主线, 引导学生, 在订正中迈好“小三步”和“三大步”。

小三步是指:1、订正前要思前想后;也就是要引导学生, 看到错题, 先要问一问:为什么错了, 寻找错误的原因?想一想:自己错在哪里?为什么做错了?出错的原因是什么, 应该怎样避免错误。

2. 订正时要专心认真;找出自己错误的原因后, 分析原因, 再认真订正, 标出记号, 以免下次再犯同样的错误。

3. 订正后要及时反思;

不是说订正好了就万事大吉了, 教师要紧紧抓住机会, 引导学生订正后, 再看一看、比一比、想一想现在这个答案与原来比有什么不一样?是否正确?

三大步是指:1.做错的题再整理;全面引导学生对自己近阶段的作业情况进行反思, 将自己容易做错的一些练习进行整理、评价。这时教师也要对全体学生作业中出现的典型错题, 普遍学生都会做错的题, 进行收集整理、分析学生做错题的原因。平时要求自己和学生定期将一些经常要出现的错题摘录在小本子上, 这样有利于自己及时反思。

2.做错的题再练习:再次练习不是简单的机械重复出现, 也不是在练习中“错题档案”的原题, 而是一些同类型的变式题。

3.做错的题再订正;引导学生再反思、再订正。以此, 形成练习、反思、订正一系列的体系, 有效解决学生作业中存在的问题, 使学生从错误走向正确自我反思。这样达到了学生在练习中反思, 在反思中订正, 在订正中提高效率。因此, 数学反思能力的培养是非常重要的。

学生的数学反思能力不是短时间内就能培养而成的, 而是长期的对学生进行知识掌握的自我反省, 自我监控的一项重要内容, 这项内容需要我们教师在课堂上重视反思, 给学生创设反思机会, 鼓励学生反思, 并巧妙地利用反思,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提高学习效率, 久而久之培养成学生乐思、巧思、善思, 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同样, 教师通过培养学生反思能力, 也会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

摘要:学而不思则罔, 思而不学则殆。数学知识的学习过程, 应该是一个对该过程进行积极的监控、调节的反思过程。在教学中, 我们要重视学生反思能力的培养, 不仅要预设反思的环节, 还要抓住契机生成反思:即在反复比较中反思、在错误生成中反思、在课堂小结中反思、在作业订正中反思, 以此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提高学习效率, 使学生乐思、巧思、善思, 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8.小学生数学反思能力的培养 篇八

一、在探索新知的过程中学会反思

每个学生总是会把自己的一些见解、生活经验带到课堂上,并且通过这些生活经验和先前的学习来建构新的知识。先前的见解、经验其实就是学生反思的起点,学生初步形成知识模型、提出不同的见解之后就是学生学习的契机。在教学中,教师应该找准学生学习的起点,抓住学习的契机,才能组织学生进行有效的学习反思,使学生学会反思。因此,在学习新知识前,可以引导学生回顾已有旧知、搜索存储的经验,反思以前所学的类似内容、类似情境、类似方法,从而借助迁移展开对新知的学习。

如教学《梯形面积》时,我让学生先回顾平行四边形和三角形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再展示平行四边形和三角形面积推导的全部过程,让学生清晰地再现探究的过程。其次引导学生观察思考,归纳总结出推导这两个公式的共同特点是运用拼凑、剪拼等方法把要学习的新的图形转化成已学过的平面图形,找到新旧图形之间的联系。最后让学生应用已有的知识经验,自己设想并动手操作,学生很快就联想到三角形的面积公式的推导,把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来推导出梯形的面积。或者把梯形分割成两个三角形,分别计算出两个小三角形的面积,再合并求出梯形的面积。甚至有的学生会通过从梯形的中位线把梯形分割成两个小梯形,再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从而推导出梯形的面积公式。学生就是这样不断的反思的过程中,不仅回顾了旧知,更使学生认识到知识之间内在联系,自然而然地渗透了转化的思想,巧妙迁移到新知识的学习中来。

二、在质疑问难的过程中学会反思

在课堂教学中,我不仅让学生亲历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还在学生获取知识的过程中创设起疑情境,让学生有反思的机会。创设起疑的情境就是要引起学生内心的冲突,打破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的平衡状态,从而产生内驱力,激活思维。促使学生自觉地去探索问题、解答疑难,实现由学习者到研究者的角色转变。如教学应用题:有一条公路长800米,要在公路的两旁种树(公路的两端都要种树),要求每间隔16米种一棵树,请你算一算,需要准备多少棵树?很多同学很快地解答出来:800÷16×2=100(棵)。我要求学生说理,学生们充满自信地阐述了自己的观点。针对这种情况,我要求学生再次审题,思考有没有其他的可能,并示意学生画图帮助,学生通过再审题、画图、讨论后,终于发现了此题隐藏的另一个问题:当公路两旁都种上一棵树时,需要准备的树就是102棵。这时,我引导学生反思:“你认为自己解决问题的方法存在什么问题?如何才能克服?”有的同学回答:“我审题不清、不够全面,今后要认真地审题。”有的同学说:“我知道在以后的学习中可以借助线段图来解决问题更简单、形象。”……学生身边真实的情景,看似非常简单却暗藏“杀机”的学习任务,使学生尝到了一丝苦涩,正是在这种教师创造的“逆境”中,推动了学生反思的动力,获得了正确的解题策略,对所学知识印象深刻。

三、在辨析错误的过程中学会反思

学生在学习基础知识时不求甚解,只满足于结论,而对于过程缺乏深入的思考,往往只是一知半解,对于所学的知识并没有真正的理解,或者是审题时、解决问题时粗心大意,这是造成作业错误的主要原因。面对学生出现的错误,教师不能回避,更不能武断制止,而要把它当成一种资源,引导学生进行自我反思,让学生在不断的自我反思的过程中进行自我思考、自我调整、自我解决。因此,结合学生作业中出现的错误,教师可以精心设计教学情境,帮助学生从基本概念,基础知识的角度来剖析作业错误的原因,给学生提供一个对基础知识,基本概念重新理解的机会,使学生在纠错过程中掌握基础知识,理解基本概念,自觉地检验结果,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反思能力、解决能力。

9.培养学生数学反思问题 篇九

《新课程标准》提出:“使学生能够解释和掌握所学知识,并且能够运用这些知识去解决日常生活和生产劳动的一些实际问题”。“解决实际问题”是数学教学的一个重要目标,更是数学教学的一个重要内容。由此要求我们教师在教学中要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引导学生把所学的数学知识应用到生活现实中去,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以体会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价值。那么如何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下面谈几点粗浅的做法:

一、联系实际,引导学生敢于发现问题。

生活中处处有数学,现实生活中有许多有趣的事包含着数学概念、数学思想和方法。只有当数学和学生的现实生活密切结合时,数学才是活的,富有生命力的,才能激发学生学习和解决数学问题的兴趣,激发学生思考与创造的源泉。例如,在教学“用加、减法两步运算解决问题”时,老师在最后的练习环节,利用课件多媒体播放一段录像,根据一个小学生的日记提供的信息,自己去发现数学问题、提出数学问题。当学生看到录像中“公共汽车上原有17人,到站后有5人下车,又有10人上车”、“我们班一共有25女同学人,可这学期我的好朋友XX转走了,但班上又转来了两位女同学”等画面时,纷纷提出“现在公共汽车上有多少人?”、“我们班现在一共有多少女位同学?”等问题。这样用学生身边的事情,呈现学习内容,既增加了数学教学的趣味性、现实性,使学生体验数学知识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又使学生获又使学生获得了成功的体验,调动了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同时培养了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老师在教学时,要善于挖掘生活中的数学素材,让数学贴近生活,使学生发现数学就在自己身边,从而提高学生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现实生活和周围事物,敢于发现和提出有价值的数学问题的能力。

二、创设情境,引导学生敢于提出问题。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往往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在教学中,创设问题情景,把问题隐藏其中,以引起学生强烈的探索研究的兴趣,渴望解决问题,使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活动中。“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学习数学”,“让学生在现实情境中体验和理解数学”是《数学课程标准》给我们广大数学教师提出的教学建议。的确,创设宽松、和谐的教学情境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求知欲望,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有利于学生认识数学知识,体验和理解数学,感受数学的魅力,从中能有所感悟,掌握必要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例如:教学“二十以内进位加法”时,可以设立一个情景;一个动物王国,小动物们正在做题比赛,谁做对了,就可以得到一把开启知识宝库的金钥匙,“小朋友们想不想也和小动物们一样得到一把金钥匙?。学生的兴趣盎然,进入了情景,教师出示十以内加法复习题,让学生快速解答,然后教师宣布“答对的小朋友已拿到金钥匙”,现在要开启第一道只是大门。面临新任务的挑战,学生们充满好奇和期待,这时出示新授内容:一只篮子里放了8个胡萝卜,篮子外放了5个,小兔子在思考:一共多少个胡萝卜?小朋友们能帮帮小兔子吗?怎样列出算式?怎样很快得出答案?这时,让学生拿出学具自己探索、思考、讨论、交流,自己找到了“凑十法”这把“金钥匙”产生了一种成就感。接着打开第二道门,第三道门……形式各异的练习题,从各种角度引发学生思考、求索,始终保持着学生的认识兴趣,有效集中了他对解决新问题的注意力,从而不仅达到巩固知识的目的,更激励了学生强烈求知欲望。

三、合作交流,引导学生善于解决问题。

提出问题是手段,而不是目的。最重要的是让学生能创造性的解决问题。因此老师在教学中就要给学生提供自主探索的机会,引导学生去自主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在观察、实验、猜测、验证、交流等数学活动中解决问题,并初步发展学生解决问题的策略。例如在教学低年级“分一分”时,老师出示了许多水果和蔬菜,让学生分一分。至于怎样分,按什么标准分,老师不作任何的提示。学生通过小组之间的合作交流找到了不同的分类标准,形成了不同的分类结果。有的是按水果和蔬菜分的,有的是按不同的颜色分的,还有的是按吃法的不同分的(生吃和熟吃)。值得一提的是,还有的学会了二次分类,先按水果和蔬菜的标准分为两类,每类中再按颜色不同分,利用多种分类标准进行细化。这个结果是小组合作交流的结果,是出乎意外的结果,引起了学生很大的兴趣,把课堂气氛推向高潮。学生意识到自己的努力可以带来意想不到的收获,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学生在探索性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对数学问题“再创造”,从而进一步激发他们“再创造”的动机和创新意识,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自主实践、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中,老师要创设运用数学知识的条件,如组织学生开展调查、实习作业、小课题研究等活动,向学生提供实践活动的机会,也可以在校内通过模拟现实,引导学生自觉运用数学的基础知识、基本方法去分析、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使生活问题数学化,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总之,通过教学实践,我们认为让学生掌握获取数学知识的方法,学会解决问题,这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也是时代对我们的数学提出的要求。在课程改革的过程,每一位老师都应以课程标准为指导,把解决问题与数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发展融为一过程,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习数学,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培养学生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

独李镇贺段小学

10.培养学生数学反思问题 篇十

一、问题的提出及研究背景

知识经济的日益发展,世界经济的激烈竞争,迫切需要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人才。爱因斯坦曾指出:“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为重要,因为解决问题也许是一个数学上或实验上的技能而已,而提出新问题、新的可能性、从新的角度去看旧的问题,却需要创造性的想象力,而且标志科学的真正进步。”陶行知先生曾经说:“创造始于问题,有了问题才会思考,有了思考才有解决问题的方法,才有找到独立思路的可能,有问题虽然不一定有创造,但没有问题一定没有创造。”让学生敢于提出问题,学会提问题,善于提问题是一种良好的学习方法,对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都有益处。现代心理学研究表明:意识到问题的存在是问题的起点,没有问题的思维是肤浅的、被动的思维。因此,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是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而在现实生活中,我们的学生问题意识严重缺失已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在数学教学活动中,老师问学生答的教学方法仍然盛行,因而使学生养成了等待老师向他们提问,向他们质疑的习惯,而且学生在回答问题时还要去力求遵循老师的提问意图和思路,这不仅抑制了学生对发现问题的兴趣,而且影响了对学生进行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的培养。冷静的反思我们的课堂教学,大部分是以老师讲授为主,教师讲概念、讲例题、讲答案,一直讲到“学生没有问题走出教室”。我们培养出来的都是“解题能手”“考试强手”,却与诺贝尔无缘。因此,如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培养学生主动提问题的能力至关重要,它是培养创新能力的基础,也是每位教师都值得探讨的课题。

二、概念界定和研究目标

(一)概念界定

问题意识主要是指学生具有自由探讨,积极思考,敢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阐述问题等自觉的心理活动。它是学生创造力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数学问题意识是基于问题意识概念的基础上提出的,是一种思维的问题性心理品质。它是指教师把学生引入情境所隐含的“数学问题”中,使学生知觉到现有条件和目标实现之间需要解决的矛盾、疑难等所产生的一

种怀疑、困惑、焦虑的心理状态。这种心理状态又驱使个体积极思维,不断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形成自己的见解。

(二)研究目标

1、通过对学生的问题意识的研究与培养,解决学生上课只听讲,不会思考,不会提问的现状。

2、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变学生被动的学习为主动的学习,使学生敢问、会问、善问,让数学课堂“活”起来,让学生的思维“活”起来。

3、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问题解决的能力,提高学习效率和质量,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三、研究内容

1、如何让学生学会质疑。

2、如何指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

3、如何提高学生提出问题的质量。

4、在课堂教学活动如何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四、研究方法

(1)文献资料法:收集、整理、归纳有关小学生问题意识培养的理论、案例,为课题研究准备充分的专业知识、基础。

(2)问卷调查法:教学实验前后,通过问卷调查、个人访谈等形式,记录原始数据,为研究的开展,结果的评估提供有效的参考和证据。

(3)观察法:通过对学生课堂教学中问题意识改变的观察,来确定是否取得预期效果。

(4)经验总结法:在每一阶段结束的时候,都要利用已收集到的资料,数据,进行归纳总结,为下一步课题的总结奠定基础。

五、研究步骤

(一)研究准备阶段(2011、11—2012、1)

主要工作:

1、选题、申请立项;

2、构建课题实验思路,研究目标与内容;

3、进行与课题研究方面的理论学习,为课题研究提供理论依据;

4、拟定课题实施操作方案。

(二)研究实施阶段(2012、2—2012、5)

1、按照课题方案实施研究,采取边实验边反思,边学习边总结的方法。

2、定期开展研究活动。

研究活动分成三个阶段进行:第一阶段是研究如何让学生学会质疑(二个月时间),这一阶段主要是让学生知道有不明白的地方就提出来,有不同的想法就说出来,要敢于质疑。低年级的孩子好奇心强,爱问“为什么”,教师要抓住这一教学契机,适当引导、激励,让学生学会质疑;第二阶段是研究如何指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二个月时间),这一阶段其实也是学生探究精神的培养,遇到问题要多想一想“为什么”,形成有“疑”必“问”的习惯;

第三阶段是研究在课堂教学活动中如何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二个月时间),这一阶段要研究如何提高学生提问题的质量,不要让学生误认为为提问题而提问题,如何提有价值的问题。

3、注意积累、收集研究过程中的原始材料,把教学过程中的得失、体会、个案记录下来,供以后参考、交流。

(三)研究总结阶段(2012、6)

1、收集材料,健全、整理材料。

2、撰写结题报告,以及有关论文。

3、申请专家予以鉴定,形成实验成果、推广。

六、研究成果

11.小学生数学解题反思习惯的培养 篇十一

一、概念的界定

1.反思的定义

“反思”一词最早来源于西方哲学,通常被认为是精神的自我活动与内省的方法。20世纪早期的教育思想家杜威认为:“反思是问题解决的一种特殊形式,它是对于任何信念和假设性的知识,按其所依据的基础和进一步结论而进行的,主动的、连续的和周密的思考。”

2.解题反思习惯的定义

解题反思,指学生在日常学习中,逐渐养成解题后不断地对问题进行观察分析、归类、抽象概括,对问题中所蕴含的数学方法、数学思想进行不断思考并做出新的判断的行为。解题反思是一个知识小结、方法提炼的过程;是一个吸取教训、逐步提高的过程;是一个收获希望的过程。

二、小学生数学解题反思习惯的现状分析

1.教师缺乏解题反思的意识

学生的解题反思习惯能否养成,与教师在教学实践中有没有解题反思的意识有关。不少教师还是以灌输式的教学方式为主,小学数学的教学成了应付考试的教学。题海战术盛行,教师过分注重讲题和学生做题的数量,不注重学生的解题反思习惯的培养,因此学生的解题反思就是不自觉,不主动的,以至于经常出现“一听就懂,一做就错,一难就怕”的现象。一个好的教师首先自己要能够有解题反思习惯,才能培养学生养成解题反思的习惯。

2.学生不读题、审题就答题

准确理解题意是审题的前提,学生在审题的过程中,虽然对问题中所涉及的条件、定义、概念、定理、公式等有正确的理解,但没把握好一些关键性的词语,往往出现解非所答的现象。人教版教材中的很多练习题都是以图文形式结合,观察不全面的学生,只看重文字信息,而忽视图中所隐含的数学信息,解题中就会遇到很多困难。在平时练习中,学生以为题目中所有的数据都要用上,导致某些特殊的题目中出现的无效信息也被强硬地用进去;或者无法发现题目中的隐性条件;或都在题目数据很多的情况下,无法正确获取有用的信息。

3.完成后不检查,缺乏反思意识

课堂上,学生表现积极,回答问题的正确率非常高;然而,在作业时他们的错误率却高得惊人。导致这种现象出现的重要的一点就是缺乏检验习惯。很多学生在检查题目时只机械地看几遍,走马观花,一目十行。表面上好像在看题,但实质上学生似乎并没有动脑,更不会动笔去认真验算,好像检查只是一种应付家长和教师的敷衍手段,并没有达到我们理想中查错纠误的目的。检查成了一种形式。

三、如何培养学生良好的解题反思习惯

1.反思审题过程,培养学生认真审题的习惯

读题是审题的前提,是解题的基础。通过看题、读题,可以帮助学生理解题意,明确条件与问题之间的种种联系,使要解决的问题在头脑中有一个清晰的印象,为解题作良好的铺垫,为进一步思考作准备。教师在教学中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对读题的形式和要求做出明确的规定。读题时要做到不添字,不漏字,把题目读顺,养成指读两三遍的习惯。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要让学生仔细读题,初步了解题意。然后仔细推敲字、词、句,准确理解题意,在这个基础上再解题。特别是低年级的学生,要求在读题时用手指指着所读的部分,手口眼心合一。在做一些计算题目时,要求学生不要马上整体计算,而是想一想可不可以用简便计算,这样,既提高了做题的速度,又提高了计算的准确性。

观察是人的一种有目的、有计划的知觉,它是知觉的高级形式。低年级的“解决问题”大多都是以图画和图文结合的形式呈现的。要提高学生审题的能力,教师就必须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对题目进行正确、全面的观察。

2.反思解题方法,优化解题过程

不少学生觉得自己做了很多题,却感到解题能力没有明显提高,原因在于学生在解题时往往满足于做出题目,而对于自己的解题方法的优劣却从来不加以考虑,作业中经常出现解题过程单一、思路狭窄、解法陈旧等不足,这是学生思维过程缺乏灵活性、批判性的表现,也是学生思维创造性水平不高的表现。因此,教师要有意识地启发、引导学生及时反思:自己所选择的解题方法是怎么想到的?是否还有其他的解法?你选的方法是不是最佳?你的解法还能不能再作些改进与优化?要引导学生重新审视自己的思维过程,要变换角度寻找、观察题目所独具的基本特征,努力寻找解决问题的最佳方案。

3.反思解题结果,剖析错误原因

学生在解题时,经常会因为审题不明、概念不清、忽视条件、考虑不周或计算出错等原因,从而产生这样或那样的错误。这种情况下,应立即反思,这题题错在哪里?这样的反思不会耽误多长的时间,但通过对解题结果的反思,剖析错误形成原因,不仅给学生提供了一个对基础知识、基本概念重新理解的机会,而且使学生在纠正错误的过程中牢牢掌握基础知识,进一步加深对基本概念本质的理解。

12.浅谈初一学生数学反思习惯的培养 篇十二

一、培养学生反思的习惯

1. 在课堂上进行题后反思。

初一学生一入学, 我就加强题后反思习惯的培养。课上结合习题给以指导, 给时间让学生进行反思, 并将反思的结果进行交流, 互相学习, 不断提高题后反思的能力和自觉性。逐渐地, 学生做完题后能够反思了, 也有了些主动性。在一节课上, 我班的宋亚雷同学在对一个题进行反思后, 再做此类型题时很快就解出来了, 他感慨地说:“原来数学这么简单, 题后反思就行了。”

2. 引导学生进行章后反思。

在学生有了题后反思的初步能力后, 我要求学生对学过的每一章进行章后小结。可能是体验到了题后反思的好处, 学生的积极性很高。除了个别同学抄书外, 大部分的同学写出了别具特色的小结。如李月薪同学每次小结都采用重点、难点、疑点等程序。刘云娜同学把每一章的易错点总结得特别清楚。李轩、刘玉林等同学总结得知识结构条理比较清楚。这样做要比老师讲复习提纲、出达标测题要学生做好得多。学生在交流复习小结时参与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都比较高;并且学生在做其他同学出的测试题时也很有兴趣, 热情也很高, 也敢于大胆质疑, 大胆提出自己的想法。

3. 提高学生对反思的认识。

经过半学期的培养后, 学生的解题习惯有了好转, 为了巩固已有的进步, 我组织学生开展了一次“关于课后反思”的主题班会。会上, 宋亚雷与思结合的过程, 是从接受知识到运用知识的过程, 实际上就是一个记与识、学与思的过程。学是思的基础, 思是学的深化, 这两者是紧扣的两环, 缺一不可。

4. 对学生反思习惯的培养还是要靠潜教育。

我在课上经常有针对性地、有意识地对有些题进行反思, 为了引起学生对自己的行为进行反思, 曾设计了这样一节课。一天上课时, 我故意做错了一道题, 刚做完, 同学用惊愕的眼光看着我, 就连平时不爱发言的同学也好奇地看着我, 此时, 我看到学生诧异的目光, 便问:“怎么了?我做错了吗?那个同学能指出错在哪了?”同学们争先恐后, 表现出前所未有的积极性。同学们七嘴八舌地说开了“老师, 您肯定没有认真思考”、“老师您动手演算了吗”、“老师我做这道题时, 算了老长时间了, 您是不是嫌麻烦就没做”、“老师, 前面有个类型题, 您反思了吗”;于是我连连点头, 说道:“看来这些不好的习惯真是学习的大敌呀!”听我这么一说, 同学们都笑了, 我也笑了。因为我并没有给学生归纳什么解题常见的毛病, 可学生自己都明白了, 而且, (下转第152页) (上接第151页) 从学生的发言可以看出不仅能够对题本身进行反思, 也能够对自己的学习行为进行反思。

二、对反思习惯培养后的反思

1. 反思习惯的培养是非常必要的。

教学实践告诉我们:把目光盯在成绩上, 是近视的, 学习成绩是一时的, 这次考得好, 下次未必考得好;而学习习惯的形成是终生受益的, 它对人的影响是广泛的、深远的;而且习惯和学习成绩是联系在一起的, 学生有好的学习习惯, 必定促进学习成绩的提高, 二者密不可分, 是磨刀不误砍柴工的关系。我们要在教学中注重学生习惯的培养, 力争使数学教学真正达到以知识为载体、育人为目的。

2. 习惯的形成过程也是能力的提高过程。

一年来, 学生的变化是比较明显的, 例如李新月、蔡子腾、刘亚楠、王明亮等几个同学的成绩由不稳定到比较稳定的进步。问卷调查后发现:80%以上的同学认为题后反思好处多, 70%的同学成绩有了很大的提高。

浅谈高中舞蹈特长生的教学与训练

王桂双

近年来普及素质教育成为国家最关注的话题, 舞蹈作为一门新兴学科开始走进校园。那么, 如何结合高中生特点, 制定出一套适合舞蹈特长生发展的教学方法, 是需要经过长时间的探索和实践来不断完善的课题。面对学生舞蹈基础差、身体硬、学习阻力大等情况, 如何更有效地、有针对性地让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学习更多的舞蹈知识, 并能顺利通过高考呢?通过教学我也积累了一些经验, 在这里和老师、同行们一起交流、切磋。

一、重视兴趣和德育的全面培养

13.培养学生数学反思问题 篇十三

摘 要: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最难突破的就是解决问题(应用题)部分,而解决问题是数学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为了让每个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都有所进步,教师必须制定教学目标,激发学生喜爱解决问题的兴趣,长期的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培养数量关系的研究与分析能力,来提高每一个学生的解决问题能力,促进每一个学生的发展。

关键词:小学数学 培养 解决问题 思维 能力

小学新一轮教材实施后小学数学“应用题”改名为了“解决问题”,解决问题更符合新课程的教育理念。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最难突破的一关就是处理应用题即解决问题,而解决问题是小学数学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是?W习数学的最终目的,是难点,也是重点,许多学生无论是做作业还是考试,一遇到“解决问题”就一筹莫展,直接放弃。在教学中教师遇到那些数学功底不扎实,解决问题能力较弱的学生也无可奈何。为了全面推行素质教育,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教师必须培养学生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根据我多年数学教学的经验,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激发学生解决数学问题的兴趣

兴趣是学习的内驱动力,事实证明只有学生爱好的东西,喜欢的学科学生才有学习积极性,自发的、主动的去学习、去探讨。如何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呢?首先,理论联系实际,数学教学要结合学生的数学生活实际。学生的数学生活实际主要包括:学生的数学思想、数学功底、对数学的敏感度、对数学的兴趣程度、所处的生活环境等。这就要求教师要全面的了解学生,才能对学生因材施教。在引导学生解决数学问题的时候必须从学生已有的基础出发,向外拓展、向前延伸。教师举例题时必须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让学生感到不陌生,学生认为,这个例题与我的生活有密切联系,才能激发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其次,教师教学要由浅到深,由易到难,循序渐进,掌握“跳一跳,能摘到苹果”的原则。许多教师往往犯这样的错误,在上课时狠抓教学重难点,而忽视了最基本的东西,在课堂上用了许多的教学方法,学生依然掌握不了要领,甚至很迷惑,总感觉数学很难,丧失了信心,结果一了解,学生连最基本的概念还不掌握,更谈不上教学的重难点了。所以教学必须按照《数学课程标准》的要求从基本概念抓起,由浅到深,由易到难逐步提高,循序渐进,才能促进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二、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要想培养学生的解决问题的能力就必须先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小学数学虽然内容简单,没有严格的推理论证,但却离不开判断推理,这就为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提供了十分有利的条件。从小学数学教学过程来说,数学知识技能的掌握与思维能力的发展也是密不可分的。一方面,学生在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的过程中,不断运用着各种思维方法和形式,如比较、分析综合、抽象、概括、判断、推理;另一方面,在学习数学知识时,为运用思维方法和形式提供了具体的内容和材料。这样说,绝不能认为教学数学知识、技能的同时,会自然而然地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数学知识和技能的教学只是为培养学生思维能力提供有利的条件,还需要在教学时有意识地充分利用这些条件,并且根据学生年龄特点有计划地加以培养,才能达到培养思维的目的。培养学生思维能力要贯穿在小学阶段各个年级的数学教学中。要明确各年级都担负着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任务。从一年级一开始就要注意有意识地加以培养。例如:开始认识大小、长短、多少,就有初步培养学生比较能力问题。开始教学10以内的数和加、减计算,就有初步培养学生抽象、概括能力的问题。开始教学数的组成就有培养学生的分析、综合能力的问题。这就需要老师引导学生通过实际操作、观察,逐步进行比较、分析、综合、抽象、概括,形成10以内数的概念,理解加、减法的含义,学会10以内加、减法的计算方法。如果不注意引导学生去思考,从一开始就有可能不自觉地把学生引向死记数的组成,机械地背诵加、减法得数的道路上去。而在一年级养成了死记硬背习惯,以后就很难纠正。培养学生思维能力要贯穿在每一节课的各个环节中。不论是开始的复习,还是教学新知识,组织学生练习,都要注意结合具体的内容有意识地进行培养。在教学新知识时,不是简单地告知结论或计算法则,而是引导学生去分析、推理,最后归纳正确结论或列算式的方法。培养思维能力要贯穿在各部分内容的教学中。这就是说,在教学数学概念、计算法则、解答应用题或操作技能(如测量、画图等)时,都要注意思维能力的培养。任何一个数学概念,都对客观事物的数量关系或空间形式进行抽象、概括结果。因此教学每一个概念时,要注意通过多种实物或事例引导学生分析、比较、找出它们的共同点,提示其本质特征,做出正确的判断,从而形成正确的概念。例如,教学圆形概念时,不要直接画一个圆,告诉学生这叫做圆形。而让学生观察各种具有圆形的实物,引导学生找出它们的共同特点,然后对圆的特点作出概括。

这样从一年级起就对学生进行思维能力的培养,到中高年级后学生有了一定的逻辑思维能力,就有了一定的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培养学生认真研究与分析数量关系的能力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解决问题部分及其重要,在每一册中都有解决问题部分。是在计算能力过关后进一步理论与实际相结合,是把数学理论运用到现实生活当中,学以致用的体现,是数学教学的最终目的。解决问题的种类很多,从计算关系上来看有加减法的解决问题,包括整数加减法解决问题、小数加减法解决问题、分数加减法解决问题;乘除法的解决问题,包括整数乘除法的解决问题、小数乘除法的解决问题、分数乘除法的解决问题。从难易程度来看可分为简单的解决问题及稍复杂的解决问题。从解决问题类型来看可分为行程问题的解决问题、求平均数的解决问题、归一问题的解决问题、工程问题的解决问题、图形运用的问题、解方程的问题、四则混合的解决问题等。新教材每一册的最后,还增加了数学广角的内容,让数学理论与实际更加紧密地联系起来。如何让学生轻松地处理解决问题呢?我的观点是在看到题目后要求学生要认真地分析与研究题目的数量关系,在此基础上运用各种计算法则列出算式进行处理。

14.培养学生数学反思问题 篇十四

现代教育理论认为,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要比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更重要.教学实践证明,当学生具有提出问题能力时,那么他们的新型能力就会大大提高,他们就会在自主学习中,去巧妙地发现、提出和解决问题,从而有所感悟,有所创新.下面笔者就如何提高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谈一些看法.一、运用多媒体技术,培养问题意识

所谓问题意识就是指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经常会遇到难以解决的事情,感到疑惑不解,进而产生怀疑、困惑、焦虑、探究的态势.而这种态势又驱使学生积极思维,不断激发自己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潜能,不断启迪他们智慧.为此,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我们应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努力培养他们的问题意识,使他们会提问、爱提问.对此,运用媒体技术显得尤为重要,因为多媒体技术能把复杂的数学展示得活灵活现,更能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同时,能促进学生积极参与研讨问题,自觉地建立问题意识,进行综合思考分析,最终实现有效解决数学问题的目的.例如,在探索“正弦定理”时,为了有效地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笔者首先运用多媒体技术展示,以军事题材为背景,进行演示鱼雷及敌舰行踪,在探讨鱼雷发射角度的过程中,引导学生进行抽象出一个解三角形模型问题,指导学生提出下列问题:(1)考查三角形中的∠A的范围的问题;(2)让学生猜测“正弦定理”雏形;(3)启发学生大胆想象:asinA=bsinB=csinC.之后,再引导学生提出如下问题:(1)如何验证上面的等式?(2)这一结论的适用范围是什么?这一结论能哪决哪些问题?让学生进行尝试,让他们体验到自己是发现者,成为创造者,享受成功学习的喜悦,从而增强他们的问题意识.二、创设问题情境,激发提出问题

新课程教学理念十分注重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强调学生要初步学会从数学的角度,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理解问题,能把所学知识进行整合,并能综合地解决问题.那么,在教学中,怎样激发学生提出问题的意识呢?笔者认为:要让学生能够提出具有一定价值的“好问题”,教师必须要创设好的问题情境或多种教学情境来激发学生的学习情感,促进他们善于观察、思考、分析和概括,使学生的学习能在与现实情况基本相同或相类似的情境中发生,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从而使在教学过程中,师生之间、学生之间充分地互相讨论、交流,和谐地、民主地参与整个教学活动,这也是激发提出问题、讨论问题的最佳形式,因而也是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最有效的可靠保证.用心

爱心

专心

例如:在探索“复数的三角形式的乘法法则”时,笔者首先让学生利用复数的代数形式(不用ω),在小组里进行化简(12+32i)6,学生在小组里一时不得其法.此时,有的学生提出,能否用简便方法解决.笔者随即说出:我们学习复数三角形式的乘法法则后,解决这类问题就手到擒来,只需几秒钟!这时,学生感到非常惊异,情绪高涨,他们不由自主地开始看书.之后,组织学生在看书的基础上,进行自主的编制问题,相互交流完成,并请各组学生提出解决问题方案.通过对这类问题进行深入研究,学生不仅明辨了是非,有效地巩固了相关的复数知识,提高了解题速度,而且培养了他们思维的深刻性、批判性和创造性.三、巧妙运用方法,指导提出问题

新课程教学理念特别注重学生的学习方法的培养,让学生学会学习方法,掌握解决问题的技巧,学会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为此,我们要让学生身临其境,不断让学生实现和展开思维活动,指导他们掌握“提出问题”的方法,促进学生自主参与数学思维活动的全过程.在数学教学中,我们还要运用多元方法,让学生从新的角度去看待问题,激发他们创造性的想象,把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潜能不断激发出来.另外,我们可以通过实践活动或实验、教具等展现数学知识的产生过程,让学生去探索、发现问题,进而使学生引出新问题,使学生充分体验学习数学的乐趣,享受到成功的喜悦.例如:在探索“等比数列”时,笔者首先设计如下问题:设等比数列{an}首项为a1,公比为q,如何求此数列前n项的和Sn?通过这个问题引导学生在小组里进行讨论与交流.在交流中,学生发现运用错位相减法时,哪些项被消去,还剩下哪些项,剩下项的符号有何变化.稍不留神,就会出现错误,并提出可行的解决方案.有的学生直接得出Sn=a1(1-qn)1-q.笔者没着急指出错误,而是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为什么会出现这个问题,让学生自己反思,从而实现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升华,达到有效教学之目的.总之,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我们要优化课堂教学方法,鼓励学生大胆思考,让他们敢于提出问题和自己的看法,培养他们提出问题的能力..用心

爱心

上一篇:高考英语作文话题预测下一篇:关于疫情防控的心得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