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区域空间结构分析

2024-06-24

城市区域空间结构分析(精选12篇)

1.城市区域空间结构分析 篇一

九五期间中国经济区域结构实证分析

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长期以来一直是中国经济发展进程中的一个重要特征.在1979--间国家实施了区域经济倾斜发展战略,从而也导致了我国区域结构的失衡.以九五期间的数据为基础,对我国的经济区域结构进行实证分析.

作 者:李国柱 王必锋  作者单位:石家庄经济学院,经济学系,河北,石家庄,050031 刊 名:石家庄经济学院学报 英文刊名:JOURNAL OF SHIJIAZHUANG UNIVERSITY OF ECONOMICS 年,卷(期):2003 26(1) 分类号:F207 关键词:区域结构   区域经济   实证分析  

2.城市区域空间结构分析 篇二

关于城市化、工业化与碳排放的研究, 主要体现在它们之间关系研究以及形成区域碳排放差异影响因素研究方面。关于城市化、工业化与碳排放关系的研究, Cole&Neumayer (2004) 以及林伯强 (2010) 认为城市化及工业化直接会对能源消费和碳排放带来增加压力。Liddle (2004) 认为城市化和工业化会提高公共基础设施效率, 可以降低能源浪费和碳排放。在形成区域碳排放差异影响因素研究方面, 李卫兵 (2011) 采用STIRPAT模型研究发现能源强度与碳排放存在正相关的关系。

对于城市化对碳排放的影响研究, 使用方法等方面存在异质性, 因此仍存在一定研究空间。本文采用空间DURBIN模型来实证分析城市化、工业化对中国区域碳排放的影响, 通过研究我们可以发现我国区域碳排放的空间聚敛性、不同因素对碳排放的影响程度、空间滞后变量在相邻区域碳排放之间形成的溢出或挤出效应程度。

一、变量选择与模型构建

1. 数据来源

各省市二氧化碳排放量根据一定的公式进行测算, 所需具体数据来源于《中国能源统计年鉴》、《中国统计年鉴》, 西藏自治区的数据缺失较多, 予以剔除。

2. 二氧化碳排放量的测算

二氧化碳排放量的测算参照相关学者关于各省市二氧化碳排放量的计算公式来进行具体计算, 公式如下:

式 (1) 中Cit为i省t年的二氧化碳排放量, Eijt为i省t年第j种能源的消费量, θj为第j种能源的碳排放系数。在具体测算二氧化碳排放量时需要将实物统计量转换为标准统计量, 这需要参照能源统计年鉴中给出的各能源的标准煤换算标准和碳排放系数。最后计算得出30个省市1997到2011年的二氧化碳排放量。

3. 变量选择

考虑到实体经济与碳排放影响的关系, 本文选取以下经济指标来衡量城市化工业化水平。城镇化率;采取非农人口占总人口比重来度量, 记为city。人均GDP;在模型中取人均GDP的对数形式, 记为pgdp。建筑业总产值;模型中采用对数形式的总产值, 记为building。规模以上工业产值;为便于统计, 模型采用规模以上工业产值, 同时取对数形式, 记为industry。能源强度;即每一单位GDP产出的能源消费量, 值越高, 表示经济活动的能源效率越低, 碳排放量相对越多, 记为energy。

4. 模型引用

空间DURBIN模型是近几年发展起来的空间计量经济模型。模型考虑了因变量和自变量的滞后影响, 能较好地反映空间外部性和溢出性, 对空间经济集聚与扩散研究有较大解释能力 (Anselin, 1988) 。模型形式:

式 (2) 中yit是i省t年二氧化碳排放量;W是0-1空间邻接矩阵;xit是解释变量向量, xit指i省t年数值;In是n阶单位矩阵;ρ, β, θ, α是待估参数, μ是随机误差项。

二、实证分析

实证部分主要运用空间DURBIN模型对我国区域碳排放的影响进行量化分析。模型中, 以co2为被解释变量, 以city, energy, pgdp, building, industry为解释变量, 利用STATA软件进行编程计算。具体模型如下:

模型估计结果见下表1。

可决系数R2为0.3530, 反映模型在变量的选择上及模型整体构建上基本上符合预期。因变量的空间滞后回归系数为0.1264, 在0.01的水平上不显著为正, 这反映了我国相邻的各省市间碳排放存在空间依赖性, 但并不十分显著。

我国区域碳排放的空间影响因素分析:

城镇化率对碳排放的回归系数显著为正, 在其他因素不变的情况下, 城镇化率每提高1%, 碳排放增加5.4%;城镇化率的空间滞后项系数为-0.072, 显著为负, 表明城镇化率对区域间碳排放存在显著的挤出效应, 这表明相邻省市相同的城镇化率会形成竞争态势, 使相邻区域碳排放量受到影响。

能源强度对碳排放的回归系数显著为正, 能源强度每降低1吨标准煤/万元GDP, 碳排放降低11.5%;能源强度的空间滞后项系数为0.0337, 显著为正, 表明能源强度对区域间碳排放存在显著的溢出效应。

人均GDP的对数对碳排放的回归系数不显著为负, 人均GDP的对数每增加1个单位, 碳排放降低4.1%;人均GDP的对数形式的空间滞后项系数为-0.1735, 但不显著, 这表明人均GDP对相邻区域间碳排放不存在显著的挤出效应, 这也表明人均GDP增加并不意味着相邻区域碳排放会增加。

建筑业总产值对碳排放的回归系数显著为正, 建筑业总产值的对数每增加一个1个单位, 碳排放增加0.74%;建筑业总产值的空间滞后项系数为0.102, 但不显著, 这表明建筑业总产值对相邻区域间碳排放存在不显著的溢出效应。

规模以上工业产值对碳排放的回归系数显著为正, 规模以上工业产值的对数每增加一个1个单位, 碳排放增加0.24%;规模以上工业产值的空间滞后项系数显著为负, 表明规模以上工业产值对区域间碳排放存在显著的挤出效应, 这表明相邻省市相同的规模以上工业产值会形成竞争态势, 资本等生产要素要流向更有利于增值的地方。

三、结论与建议

本文通过测算1997-2011年30个省市的二氧化碳排放量, 运用空间DURBIN模型对区域碳排放做了较深入的分析, 研究表明城镇化率、能源强度、建筑业总产值及规模以上工业产值均对碳排放有显著影响;城镇化率、能源强度及规模以上工业产值的空间溢出或挤出效应对相邻区域碳排放产生了不同程度的影响。

因此, 针对上述因素影响效果, 当前应积极采取措施提高经济发展质量, 加快技术革新、鼓励高新技术发展, 引导社会资金向可以增加整体社会福利的现代产业领域投资, 从产业结构转型的视角降低能源强度, 实现产业结构更为优化合理发展。与此同时, 从空间的角度、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角度出发, 建议各地政府在制定相关产业发展政策时注重相邻区域的溢出效应, 合理进行产业布局, 使资源、生产要素达到最优化配置, 且对相邻区域产生正向溢出效应, 以提升我国的整体经济实力。

摘要:在测算30个省市1997-2011年的二氧化碳排放量的基础上, 运用空间DURBIN模型分析了我国区域碳排放的空间聚敛性, 量化分析了5个变量对碳排放的影响以及5个空间滞后变量在相邻区域碳排放之间形成的溢出或挤出效应。研究发现城镇化率、能源强度、建筑业总产值及规模以上工业产值等指标均对碳排放有显著影响;城镇化率、能源强度及规模以上工业产值的空间溢出或挤出效应对相邻区域碳排放产生了不同程度的影响。

关键词:碳排放,空间DURBIN模型,溢出效应,挤出效应

参考文献

[1]Anselin, L.Spatial econometrics:methods and models[M].Dordrecht:Kluwer Academic, 1988.

[2]林伯强, 刘希颖.中国城市化阶段的碳排放:影响因素和减排策略[J].经济研究, 2010 (8) :66-77.

[3]Cole M., Neumayer E.Examining the Impact of Demographic Factors on Air Pollution[J].Population and Environment, 2004 (1) :5-21.

[4]Liddle B.Demographic Dynamics and Per capita Environmental Impact::Using Panel Regressions and Household Decompositions to Examine Population and Transport[J].Population and Environment, 2004 (26) :23-39.

[5]李卫兵, 陈思.中国东中西部二氧化碳排放的驱动因素研究[J].华中科技大学学报, 2011 (3) .

3.城市区域空间结构分析 篇三

关键词:区域特色文化;城市空间;文化景观;语言生产

中图分类号:G1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1-862X(2016)05-0160-004

国家统计局显示,2015年中国的城镇化率达到56.1%。随着城镇化率的不断攀升,大量的人力资源和社会资本快速聚集到城市,空间成为重要的稀缺资源。在有限的城市空间中,如何体现区域文化特色,建设具有独特气质的城市,从而避免“千城一面”、毫无个性的发展趋势,城市空间中景观的语言生产极为重要。

一、空间思想溯源

空间,是一种具有长、宽、高等物理属性的存在。但是空间又不是简单的存在,它通常具有社会意义。空间批判家就认为,空间是社会变化、社会转型、社会经验的产物。[1]20世纪60年代末,法国著名的空间思想批评家列斐伏尔继承了马克思的批判精神,对空间意涵进行了研究。他认为空间不是静止的舞台,也不是几何学意义上的物质表达,而是一种“精神的场所”。在列斐伏尔这里,空间既是物质的存在,也是一种形式的存在、社会关系的容器。在1974年的著作《空间的生产》中,列斐伏尔提出了“空间生产”的概念,强调空间实践在沟通城市与人的关系时的意义,指出城市生活展开于城市空间之中,位置、边界、领域、地位、立场、流动、核心等,透露出主体建构自我与异己的边界。[2]他特别强调空间在资本生产过程中的决定作用。列斐伏尔认为空间既是意识形态的,又是知识性的(也即既能表达政治理想,又包含着知识群体通过精美设计表达出的美的理念)。空间是中介、手段、工具,也是媒介[3],它可以作为管理者的表达思想的工具,也可以成为整个社会表达的手段,同时,空间还是社会消费的对象。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来说,空间成为资本逐利以达到剩余价值目的的场所,比如通过商业体的建造、商业开发、空间利用,以达到获取利润的商业目的。列斐伏尔在《空间的生产》中认为空间是社会的产品,他认为整个社会的关系、模式、方式都出自特定的空间,也即在物质化过程中,空间成为实践的场所。商业广场、写字楼、步行街、工厂、地铁等城市空间被巧妙的利用,城市生产关系沿着前述空间来构建,空间不仅成为城市物质的载体,更是一种自我生产。以街道为例,街道不仅是美丽、时尚、前沿的载体,同时,也是当前消费主义生产主阵地。列斐伏尔的空间批判思想对于城市空间中景观的建造与维护具有深刻的启示意义:城市空间不仅是物理概念的,更是意识形态的,城市空间中的景观不仅是区域文化传播的场所,也是再生产区域文化的路径。

空间研究另一集大成者是法国著名思想家福柯。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福柯注意到“19世纪之前西方一直和时间主题纠缠,人们迷恋历史、发展、循环、死亡等时间议题”。福柯认为空间在描述历史过程中必不可少的维度,因为空间是各种权力的历史。这是一种社会研究的转向。[4]福柯认为空间是一种规训,在《规训与惩罚》中,福柯借助边沁“全景敞视监狱”的概念,认为空间是一种权力,是权力的空间化处理。通过“全景敞视监狱”这样的空间,监视者可以发现被监视者的一切行为,而被监视者却无法发现。在这里,空间成为权力行使的途径,并最终造成“一种有意识的和持续的可见状态,从而确保权力自动地发挥作用。[5]现代社会的空间,虽然仍有福柯所言的“监视”内容,但是从城市景观设计来说,则无法起到上述作用。但是,我们仍然可以发现城市空间的景观设计,实际上也是一种权力,它表达出的内涵并不比“监视”的作用少。当每日数以万计的人经过城市景观并对其投以注目时,景观产生的潜移默化的影响足以“媲美”任何权力体系。

二、区域特色文化与空间

区域特色文化是在一定范围内,具有地方特色的文化。它以特定地域空间为载体,通过长时间的积累形成的相对固定的惯习、风俗、行为方式等。区域特色文化的发展是保护和利用文化资源、实现保育文化、改善当地居民生活的目的。[5]

从西方来看,区域特色文化的表达方式比较多,通常有生态博物馆、民族文化生态村、国家公园等。以欧洲为例,20世纪70年代初,法国索勒特索煤矿区就建立了戴瓦兰生态博物馆,建设目的是保护和传承该地区的工业文明。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日本和台湾兴起了造村和社区运动,日本因农业人口流失严重,所以提出一村一品口号,打造乡村特色,吸引旅游资源;台湾通过“人、文、地、景、产”等核心理念,发展社区旅游,以传承和保留社区文化。[6]

区域特色文化所具有的内涵因地而异。首先,包括历史文化遗存。以安徽省合肥市为例(下同),历史文化遗迹对区域文化的影响非常明显,这包括以包公为代表的廉政文化、李鸿章为代表的淮军文化,以及三国文化等,多种文化遗存的汇集,形成了合肥独特的区域文化特征。其次是自然资源禀赋。以逍遥津等为代表的人文景观、以环城公园为代表的社会景观、以明教寺为代表的古刹寺庙、以蜀山为代表的自然景观等,构建了合肥特有的文化气质。第三,以名人为主题的文化。在历史长河中,名人对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卓越的贡献,其精神气质对一个区域影响至深。周瑜、包拯、李鸿章、刘铭传等构成了江淮大地独特的名人主题景观。第四,名优特产与名俗文化。名优特产是区域经济发展的产物,也负载着当地文化。名俗文化则是流传民间、世代相传的文化表现形式。庐剧、洋蛇灯等民俗文化,在普通百姓中流传很广。

区域特色文化在城市空间中以物理的形式表达出来,彰显城市的个性——同时也重构城市文化。区域特色文化在城市空间中的表达主要有三个因素:人、事件、活动空间。人是区域特色文化表达中最活跃的因素,既是传播的主体又是传播的对象。事件则是区域文化发生的中介,只有通过不同事件的发生,区域文化的传播才成为可能。活动空间则是区域文化表达的场所,只有物理场所的存在,区域特色文化才有了载体。

如果从区域特色文化的视角来观照当前的城市空间景观设计,我们发现有几个趋势:一是文化在城市空间设计中越来越重要。在经历高速发展和全球化冲击后,城市发展进入个性化、特色化阶段,其中重要的表现方式就是区域文化的介入。二是碎片化依然突出。虽然城市空间的表达已经被城市治理者所重视,但是缺少系统性、科学性的建设与拆除仍然严重。三是语言化越来越凸显。所谓的语言,就是城市空间的景观设计要会说话,能告诉公众这个设计意味着什么。这也是“景观语言”成为风景园林核心理论的原因。

三、语言景观是城市空间表达

区域文化特色的重要途径

这里的语言不是狭义的话语,是语言地理学意义上的广义语言。城市空间中语言景观的表达通常包括交通路牌、广告牌、地名、沿街商铺名称、街道与小区名称、政府公共标识、建筑造型、雕塑样式、公共交通等。由于语言景观的广泛存在,不少地理学家潜意识地把它作为典型文化景观,作为人文地理和城市地理研究者关注的重要样本。[6]在经济全球化和快速城镇化、千城一面的背景下,城市空间中的语言景观彰显区域文化特色显得尤为重要。

同时,我国在城市空间的语言表达上也存在断裂。很长一段时间,我们缺少景观建构的根基,特别是在现代化、城镇化进程中,由于存在“多快好省”等价值观念,很少城市能静下心认真思索景观语言表达区域特色文化问题,使原本很有价值的地方文化没有通过城市空间表达出来。加之国外文化体系的进入,我们在追求高楼大厦与整齐划一中甚至割裂了历史与现实、传统与现代、文化与建筑,最终使城市在一片整齐划一、热闹繁华中丢失了个性。

作为城市设计者或者城市空间景观的设计者,如何通过景观语言表达区域特色文化,是必须思考的内容。设计者不仅需要考虑空间构造的风格、特色,还要把城市的历史文化和地方特色融入其中,让居住者找到“精神的家园”。这是因为,“人们对自己居住成长的城市之所以产生依赖,是因为传统文化给人们提供了精神寄托的情感基础与归属感,人们可以找到自我,以及所处的生活环境,从而确定审美环境的发展前景。”[7]从某种意义上说,城市景观既是对历史文化的衍生与传播,也是创造美感、构建城市风格的组成部分。通过日常景观的设计,在视角语言中,表达城市的情感、倾向、内涵、意义。

景观是生活的场景,是教育的设施,是意义的载体。[8]它具有语言所有的特征:形状、结构、材料、构成和功能。景观语言最重要的作用是为城市居民提供感知,它能使人产生从害怕到高兴和怀旧等在内的不同态度,对景观的态度又通过人们利用和改造景观的方式反映出来。[9]对于区域特色文化来说,景观语言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一是强化区域文化。区域特色文化一般都是流传较久并有一定知晓度的文化,景观语言可以进一步强化这种文化。对于本地居民来说,景观文化是一种熟悉感,亲近感;对于外来居民来说,景观文化是了解、知晓、认同的载体。二是传播区域文化。景观文化带有一定的隐喻特征,比如书本隐喻知识的重要性,西方雕刻意味着城市的开放性。城市可以通过景观传递区域文化特点,让人在“润物细无声”中接受区域文化。三是塑造区域文化。文化具有相对的稳定性,但是并非意味着文化一成不变,相反,文化是在不断纳新吐旧中不断发展的。城市可以通过空间景观语言的传达,重新建构新的区域文化特征。

四、城市空间景观语言生产的路径探析

语言符号是一种重要的文化叙事工具,特别对于文化景观而言,大量的神话、传说、故事、事件需要通过景观语言的生产来表达。[10]我们在城市空间景观设计过程中可以从不同层面运用语言符号。从形式、逻辑以及景观的内涵、空间上构思并最终完成设计。[11]城市空间中景观语言表达区域文化的设计需要注意几个原则:一是设计时考虑意义的建构。不少城市景观的设计一味追求新潮、流行、美观,未能在区域特色文化的表达上下功夫。优秀的景观设计既要照顾公众欣赏水平,又不能媚俗。其次,要注重设计语境的引导性。引导性是指景观作品对区域特色文化的呈现具有导向作用,把观看者导向文化的层面。此外,还要考虑公众的接受度、参与度等。

城市空间中景观语言的表达牵涉几种类型。约定型,主要是区域中约定俗成的形象、含义,比如包公的形象,具有公众容易识别的特征。创作型,指按照区域文化特征重构或创作新的形象,比如日本广岛的和平公园桥,创作者隐喻新的出发之意。

首先,城市空间中景观的设计要确定区域文化表达的主题。不少城市设计者没有考虑到区域文化问题,认为流行的或前沿的就是好的,忽视了区域特色文化的特征。区域特色文化是公众认同的内容,很容易得到认可,所以在设计过程中要把区域文化表达放在首位。

有品位的城市空间表达有主次之分,关于区域特色文化的内容肯定放在主要方面。比如留园、拙政园始终把隐逸文化放在首位,其他如君子文化、吉祥文化居其次。在主次之别中还要注重层次性,即区域特色文化中从最核心的内容到边缘内容的表达,要有一定的层次关系。比如合肥的核心文化是包公的廉政文化、李鸿章的淮军文化和三国文化,其他佛教文化、有巢文化等则属另一层级。在城市意象的建构上,要注意区域特色文化表达的虚实结合。有些区域文化要表达得清晰、明白,要受众一眼就看明白;有的文化则要含蓄,让观者揣测良久,滞留赏析才好。

其次,要善于运用语言符号表达出区域特色文化的内涵。师法自然是城市空间景观设计的重要手法。大自然蕴含着千变万化的内涵,只要你有发现的眼睛,就能于自然中发现美,并把这种美贯彻到设计中去。比如福建土楼就是对天圆地方的阐释,很好地代表了闽文化。比如北京城市景观的设计,运用轴线、高墙、深宅、雕梁画栋等诠释了皇家文化。

要注重对不同景观语言表达关系的处理。有些设计需要“向心”。所谓“向心”是指在设计过程中,有中心点、核心之处。比如合肥政务文化新区的“中央公园”。有的设计则要互相映衬、互相包含。比如不少徽派建筑的设计中讲究方向的不同、进退的差异、高低的错落,既展示建筑的形式美,又寄托了马头墙层叠的“五岳朝天”的象征意义,从造型上还可以达到防火、防盗的目的。从进退的差异可以看出,空间土地的有效利用,就是一种与邻里间的相互包容。

第三,善于在解构、重构中表达地方文化特色。景观语言表达中可以对既有内容进行解构,即进行创造性处理。“文似看山不喜平”,城市空间的景观设计也是一样,出人意外的表达总能让人印象深刻。当然,这种创造不是鼓励“无厘头”的表达,而是在区域文化特色的基础上进行创造、表达。解构的同时,也就是在重构,通过空间景观语言的生产,重新建构区域文化特色。

注重象征、隐喻等景观手法的运用。对于区域特色文化的表达可以通过数字、谐音、色彩、方位、解构等来进行象征性表达。比如,可以用荷花表达廉洁自律的品格。

第四,借助西方现有理论来实践城市空间的景观语言生产。在欧洲现代生活中,注重文化特色和品质生活越来越重要。亚历山大就用“模式语言”来探讨既延续传统地方特色,又适应当代社会需求的历史文化村镇保护规划体系。芬兰建筑大师阿尔瓦·阿尔托在长期的设计实践中形成了对欧洲风景园林设计师产生重要影响的独特设计语言。[12]

第五,通过具有传播特质的设计增加设计的传播性。城市空间景观语言的生产,最终需要传播才能完成其设计目的,没有传播的设计是不成功也是不必要的设计。城市空间中景观语言生产后,要通过传播、营销、体验等手段,让更多人接触、接受。

参考文献:

[1][法]列斐伏尔.空间的政治[M].李春,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29.

[2]吴宁.列斐伏尔的城市空间社会学理论及其中国意义[J].社会,2008,28(02):112-127.

[3][美]爱德华·苏贾.后现代地理学[M].王文斌,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121.

[4]刘红旭.社会学理论的传统继承与当代转向[J].江淮论坛,2016,(1):138-143.

[5][法]米歇尔·福柯.规训与惩罚[M].刘北成,等,译.北京:三联书店,2014:226.

[6]徐茗,卢松.城市语言景观研究进展及展望[J].人文地理,2015,(1):21-25.

[7]赵慧宁.当代城市特色与景观文化视觉语言[J].艺术百家,2015,(2):139-143.

[8]安妮·惠斯顿,斯本.景观的语言:文化、身份、设计和规划[J].张红卫,李铁,译.中国园林,2016,32(02).

[9]汤茂林.文化景观的内涵及其研究进展[J].地理科学进展,2000,19(01):70-79.

[10]陈岗.杭州西湖文化景观的语言符号叙事——基于景区营销、文化传播与旅游体验文本的比较研究[J].杭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37(2):121-127.

[11]陈圣浩.景观设计语言符号理论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07.

[12]王云才.传统文化景观空间的图式语言研究进展与展望[J].同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24(1):33-41.

4.城市空间分析的技艺 篇四

[摘 要] 城市空间发展的物化体现为城市形态。随着城市的发展,城市空间的研究方法林林种种,然而具体微观层面上的城市空间研究方法并不是很多。设计师在丰富城市空间、认知城市空间中,很多程度上需要大量的这些城市空间分析的技艺。[关键词] 城市空间 分析技艺

“通过何种途径进行城市空间的建造与改造?”这是世界上许多大城市曾经经历过或者要面临的问题。自人们明确的以空间的概念来分析和认知城市的实体环境和抽象以来,已经形成各种各样,各具侧重点的城市分析理论。然而仅仅从宏观上,从理论上来营造城市的空间,还是不够的。当设计师面临到一个城市空间的具体的问题时,还应当需要一些第一手的城市资料及具体的操作方法,这就要依靠一系列切实有效空间分析的技艺。空间分析的技艺构成了城市设计方法微观层面上的内容。城市空间的概念框架

城市空间是广义空间的一种具体形式,与城市活动及其内涵密切相关。如果说,空间是一切外在事物得以存在的前提,同样,城市空间也是承托与容纳城市活动的载体与容器,城市空间表现为城市地域范围内,一切城市要素的分布及其相互作用,并随时间动态发展的系统或集合。

从城市规划与设计的角度,完整的城市空间概念框架应包括城市空间,城市空间结构和城市空间形态。城市空间形态在某种程度上应视为城市空间结构的孪生物,如果说城市空间结构是城市各种活动在地域上的一种抽象,则城市空间形态是城市各种活动在地域上的呈现。这两者都是在城市社会经济活动中产生,受到文化、环境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因此在本质上具有同一性。城市空间分析的切入点与内容

城市空间的分析主要从3种角度切入。第一种角度是从物质实体要素(如建筑、街道、树林、河流、山林、交通设施等)与其财团的虚空间之间的交织、组合关系入手,通过对城市空间整体或某一局部的共时态空间格局与模式特征加以剖析,得出空间要素之间的形式组合规律及处理它们之间相互关系的艺术原则。

1960年代后,经凯文·林奇、诺伯格·舒尔兹、阿尔多·罗西、A·拉波波特等人的发展,对城市物质空间的研究有了第二种角度,延伸到人类行为及环境知觉(包括认知和感知)方面,强调对于城市实体环境的主观体验而不是客观事实,以及人的行为与实体环境之间的关系。

如果说城市的各种实体环境构成要素的组织与分布决定了城市空间的形式,那么由于人的活动及人所具有的文化属性,使历史、文脉、价值观、时间、人的生理、心理等因素对城市实体环境的形成产生影响,从而使城市空间具有意义。因此对人的群体活动所形成的城市空间社会属性的分析,构成了城市空间分析的第三种角度的切入点。城市空间分析的技艺

影响城市空间分析的因素很多,因此关于城市空间的分析就需要涉及到多种相关学科如经济学、社会学、心理学、生态学等。只有广泛借鉴运用诸旁系学科的城市空间分析的技艺,对城市的设计才会更具有意义与成效。(1)基地分析

基地分析系指对城市设计地段相关的各种外部条件的综合分析。对于的基地的分析应该包括三个层面:城市层面、地段层面、及场地层面。在城市设计方面又以城市层面上的分析最为主要,其中涵盖了城市结构、城市景观、地域条件三个要素。地段层面包括了整体框加和形态两个要素。场地层面作为城市环境的有机组成部分包括了现有设施和场地条件两大要素。

在实践中,国内外一些学者和设计机构也提出一些不少有效的基地分析途径。

1)分析城市的文脉背景,分析城市在市民心目中的地位和形象。

2)分析地区条件,包括政治、经济、文化、交通、气候、景观等子项条件。3)分析作为城市设计合作的各有关部门和职责范围及建筑师应承担的责任。

4)在前三项分析基础上,综合考虑并决定城市更新设计的各种可行性。基地的有些条件还需经过设计者的直觉感性来认识把握,主要关注基地的情感特征、艺术内涵和乡土韵味。(2)心智地图

这是从认知心理学领域中吸取的城市空间分析技术,具体过程则还借览了社会学调查方法,是城市景观和场所意象的有效驾驭途径。

通过询问或书面方式对居民的城市心理感受和印象进行调查,由设计者分析,并翻译成图的形式,或者更直接地鼓励他们本人画出有关城市空间结构的草图。这种认知草图就是所谓的心智地图。这样的地图可以识别出对体验者来说是重要的和明显的空间特征和联系,从而为城市设计提供一个有价值的出发点。

这一空间分析技术有两个基本特征。

第一,它建立在外行和孩子对环境体验基础上而不是设计者,因而具有相当 的“原始性”和“直观性”,是一种“真实的”感受意象。

第二,居民是当地环境体验的专家,他们同样对城市设计和空间环境有着深 刻的理解洞悉。

(3)标志性节点空间影响分析

在“心智地图”分析基础上,我们可进一步调查分析居民对城市某些标志性节点,如塔、教堂、庙宇等建筑物及其空间的主观感受。这些标志性节点在所在城市中一般都有相当的空间影响范围,并且在城镇景观,居民生活和交通组织方面具有一定的集聚功能。这一调查途径可视为“心智地图”技术的部分具体化,即由城市整体空间转移到局部空间分析。

这一分析途径特别适宜于城市中具有历史和文化整合意义的空间地段,调查将表明和揭示该地段与周围环境现存的视觉联系及其本身的场所意义,同时也客观反映出该地段在涵义表达和空间质量等方面的优缺点,从而为城市更新改造提供了依据。

(4)序列视景分析

这是一种设计者本人进行的空间分析技术。

其具体过程是:在待分析的城市空间中,有意识地利用一组运动的视点和一些固定的视点,选择适当的路线(通常是人们集中的路线)对空间视觉上特点和性质进行观察,同时在一张事先准备好的平面图上标上箭头,注明视点位置,并记录视景实况,分析的是空间艺术构成方式,记录的常规手段是拍摄序列照片、勾画透视草图和作视线分析,今天还可利用电脑或模型——摄影结合的模拟手段取得更连续、直观和可记载、比较的资料。因此城镇景观不是一种静态情景,而是一种空间意识的连续系统。我们的感受到所体验的和希望体验的东西的影响,而序列景观就是揭示这种现象的一条途径。

(5)空间注记分析

这是现代城市设计空间分析中最有效的途径,它综合吸取了基地分析、序列视景、心理学、行为建筑学等环境分析技术的优点,适用于设计者加深对设计任务的理解,并有助于改善城市空间关系的观察结果。

所谓注记,乃指在体验城市空间时,把各种感受(包括人的活动,建筑细部等)使用记录的手段诉诸图面,照片和文字,因而这是一种关于空间诸特点的系统表达。

在具体操作运用上主要有三种方法。

1)无控制的注记观察。这源自基地分析的非系统性分析技术,观察者可以在一指定的城市设计地段中随意漫步,不预定视点,不预定目标,甚至也不预定参项,一旦发现你认为重要的、有趣味的空间就迅速记录下来,如那些能诱导你、逗留你或阻碍你的空间,有特点的视景、标志和人群等。注记手段和形式亦可任意选择,但有时有许多无用的信息干扰观察者的情绪。

2)有控制的注记观察。这通常是在给定地点、参英、目标、视点并加入了时间维度的条件下进行的。有条件的还应重复若干次,以获得“时间中的空间”和周期使用效果,并增加可信度和有效性。

3)介于两者之间的是部分控制的注记观察。如规定参项而不定点,不定时等。

(6)空间分析辅助技术

在分析城市空间过程中,除了用符号体系简化工作外,还常用打分法和语义辩析法等分析技术。

1)打分法。打分,有点像乐谱,它可记录使用者的活动并允许即兴创作,在一个环境打分的过程中,操作的主要目标是“停、看和聆听”和记录我们的感觉。

2)语义辨析法。其类似于语义级差法,这是一种社会学问卷技术,它由美国心理学家奥斯古德首创,其用以测量语义的工具是“双极形容词量表”。亦即根据所要分析的环境场所,选择若干对极性形容词,平行列在有五到七个量度的表两端,然后依据环境体验在表上打勾。这一方法要求受试者根据词意内涵与环境体验的对等情况来作出评价。语义辨析的不同之处在于描述用语具有不确定性,从而使分析者有更大的选择可能,但都以打分作为评价的基础。

3)社会和心理分析。在了解人们使用和评价城市环境方面,这种方法最有效。这种分析既可在实验室里进行,又能在无法控制的和复杂的现实世界中进行,它可以调查某一空间中的真正使用者或某些代理人,诸如类似年龄和职业的人,为了取得受控变化的效果,分析可以用一种简单跟踪观察方式,也可借助于电视摄影进行。

4)人类学方法。观察者暂时成为所研究的对象中的一员参与者,如与某阶层共同生活,这一技术手段可以产生极有价值的分析材料。

5)建筑物分析的CRIG方法,即文脉、路线、内外界面和组合分析。以上方法的通常表达形式有分析图、表格和文字注记。图和照片是记载信息、诠释对城镇景观刺激——反应的有效而又便捷的途径,用的是一套视觉语言。

(7)电脑分析技术

电脑技术的运用可以使设计者从繁琐的事务性工作中解放出来,并大提高规划设计的科学化。在城市设计领域,目前运用最广泛的是建筑环境的优化,电脑在快速提供方案选择、启发和推动设计者思路深入方面具有显著的功效。

(8)空间形态量化分析法

凯文·林奇在城市的意象一文中指出,“良好的城市视觉质量具有鲜明的可识别性,即其道路、边沿、结点、区域和标志有一定的形象特征,结构清晰,易于识别。” 清晰的环境印象可以成为一种普通的参照系统,给人以安全感、归属感,并且增强人们内在体验的深度和强度。城市天际轮廓线不仅能反映出城市的总体形象,给人以完善的形象概念,也能彰显出城市建筑的个性与魅力。因此城市天际轮廓线便成为空间的形态量化分析主要对象。

其具体研究方法及步骤如下: 1)城市天际线实景拍摄

2)城市天际线内页整理分析。完成现场拍摄工作后,转入内页。主要利用photoshop、autocad等软件对图形图像进行处理。

3)城市天际线曲线整合。对勾勒出城市天际轮廓线进行曲线拟合;比拟函数以及模拟分析。4)城市天际线综合评定。建立评价模型,制定评价指针、因子分析法、专家决策法等。

5)构建不同城市天际线特征库

利用城市天际线特征库研究城市空间、天际线构成关系,并按照城市天际线设计图在城市地面上寻找其合理的位置,这样对城市空间的设计更具指导意义。

(9)新型媒介工具----叙事型工具在城市空间分析中的认知

小说、绘画、艺术摄影和情节电影等艺术形式,以叙事的方式表现城市空间形态和空间实践内容,因而被统称为“叙事性工具”。叙事性工具相较于其他类型的工具有以下几个特点:形象性、整体性、直觉性、主观性、典型性。很多的时候艺术直觉可以成为科学调查的路标。马克思说他对法国现代史的了解,更多的是从巴尔扎克的著作中获得的,而不是当时的历史书籍。因此大量的艺术作品都有很高的研究价值。

对叙事性工具进行认知的方法有以下3个层次:第一,知识型诠释探讨空间实践的主体特性、行为模式、心理体验、动力作用等;第二,感觉型诠释在探讨作者主体特性,体验城市的方式和创作目的等对工具内容的影响;第三,探究型诠释探讨读者主体特性、对媒质的熟悉度以及先验的经历对认知结果的影响。这样,我们就可以从表现对象、文本作者和文本读者3个角度对叙事型工具。艺术家们以最直觉的感受,使用最精准的笔触描述城市空间形态以及发生在其间的人的活动,以及城市空间给人们的心灵带来的冲击。从这些艺术形式中我们可以对空间形态形成的驱动力,空间构成的氛围有正确的认知。

以上所列举的各种各样的方法并没有非常明显的区别,只是在研究分析的侧重点上各有不同,它们之间都有相互渗透与综合,每种方法都既有优点,也有缺点,例如空间注记分析方法综合了基地分析、序列景观、心理学、行为建筑学等环境分析技术的优点,因此在城市空间的分析当中,应当综合交叉运用各种方法,指导城市空间的构建。结语

上述介绍的城市空间的分析技艺都是可直接用于城市设计的较微观层次的指导性研究,都旨在通过大量实地具体的调研,在事后分析、整理资料的基础上,提出的研究方法,用于丰富较微观层次的城市空间的分析研究。随着越来越多人对城市空间研究的重视,涉及城市空间分析方法的研究会必将凸现出更为广阔的应用前景。

参考文献: 1 王建国 现代城市设计理论与方法[M] 东南大学出版社 2002 2 王建国 城市设计[M] 东南大学出版社 2004 3 黄亚平城市空间理论与空间分析[M] 东南大学出版社 2002 4 王鹏 5 王璐 汪奋强

5.城市区域空间结构分析 篇五

【摘要】《美国大城市的死与生》、《交往与空间》以及《街道的美学》等一些经典理论著作对于设计师理解城市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本文通过对三本经典著作的横向比较,从四个方面展开分析,研究作者如何从不同的角度观察研究城市公共空间。提倡设计师跳出单一的思维模式,学会从多个不同角度观察了解城市。

【关键词】美国大城市的死与生、交往与空间、街道的美学、城市公共空间、比较

公共空间是建筑与规划学科的永恒话题,通过设计优质的城市公共空间,提升民众的生活品质,是所有建筑师与规划师的梦想。优秀的设计建立在对公共空间与人的关系及其本质属性的深刻理解之上,这种理解的来源主要有两种:一种是自己对周边生活环境的观察与分析;另一种则来源于经典理论书籍,借助大师的眼睛去观察、分析、研究城市公共空间。设计师观察和理解城市的独特眼光,正是受到这些经典理论或显而易见或潜移默化的影响。因此,后者对于前者具有理论指导意义。

《美国大城市的死与生》、《交往与空间》以及《街道的美学》这三本书都是城市规划中的经典理论著作,书中均用了很大篇幅论述城市公共空间,然而其研究方法、观察角度却存在着很大的差异。把这三本书放在一起进行横向比较,有利于我们学习从不同角度观察城市公共空间,进而指导设计实践。

下面分别从四个方面展开分析,看看这三位作者在他们的著作中如何解读城市公共空间:

1.作者研究城市公共空间的方法

《美国大城市的死与生》的著者雅各布斯,曾做过记者、自由撰稿人,并非科班出身,然而凭借其著作中犀利的语言,独特的视角,睿智的分析,颠覆了其后美国规划界的规划思路与实践。

在这本书中,作者所关注的重点在于城市公共空间在社会学层面上的意义。在她之前,从没有那一本规划理论著作以如此细腻、富有生活化的视角观察和描述城市公共空间,甚至在开篇用了足足三章的篇幅来讲述人行道的用途。没有问卷调查亦或是旁征博引,作者只是列举了她所观察到日常生活中的事例来论证自己的观点。例如作者把人行道上的各种活动比作城市 “芭蕾”。不需要过多的证明推导过程,一切都显而易见,作者以记者所养成的深刻洞察力观察生活、描写生活,从社会生活层面研究城市中种种生活,解读城市公共空间。

《交往与空间》的作者扬.盖尔,该书出版于上世纪70年代,正值功能主义盛行之时,作者另辟蹊径,从建筑心理学层面解读城市,使该书成为城市公共空间理论研究的一个重要里程碑。这本书分析人在不同空间条件中的心理感受,研究空间与心理需求的关系。通过展开针对城市公共空间活动的多项调查,记录人们在不同空间中的活动频率、行为模式。作者发现,城市的外在物质形态只有契合了人的心理需求,才能成为“形形色色的户外交往发展的开端和起点”。同时,室外活动是一种自我强化的过程,已有的活动能够激发更多室外活动的发生。城市公共空间作为社会生活的载体,能够恰当的满足人们的心理需求,使人们在其中感觉轻松愉悦,才是它的本质目的。

《街道的美学》作者卢原义信在美国求学,而后多次游历欧洲各国,因此对于西方和日本的城市空间差异有深刻的体会。西方的空间观念中,外部是内部的空间延续,两者同等重要。而日本的空间体系中,内部重要,外部空间的塑造几乎被忽略,因此造成日本城市空间质量较欧洲存在很大的差距。本书主要从美学层面探讨公共空间品质,人在空间中的视觉体验是作者关注的焦点。文章并没有追逐标新立异的美,而是倡导公共空间的朴素美学价值观。通过对比欧洲和日本的城市公共空间,作者得出的结论是,高质量的公共空间应该具有自然的、比例恰当的、有秩序的、干净纯粹的外在视觉形态。

2.活动与空间之间的关系,即什么样的空间能促进人的活动

关于何种城市公共空间能够促进人的活动,每本书都给出若干标准,由于篇幅所限,不能在此一一列举。下面分别从书中选出一例,加以比较。

《美国大城市的死与生》所定义的成功街区主要是从社会安全角度出发,公共空间必须有人的存在,有人的监视,使人们身处陌生人之间能够感到人身安全。公共空间与私人空间之间要有清晰的界限。

《交往与空间》则是从人的心理感受出发判断空间是否吸引人,好的公共空间应该能让人感到方便,轻松自如,在其中不会无聊,给人的各种欲望需求提供合理的出行动机。

《街道的美学》从人的视觉感受角度定义广场空间:明确的边界空间具有强烈的收敛性,人的视线可以找到落脚点;统一协调以及良好比例的建筑界面,则能使观者获得美好的视觉享受。

3.集中与分散对于公共空间产生的影响

三本书的共同点是,作者都赞成集中、反对分散,但是就如何集中以及所要达到的目的存在着很大的差异。

《美国大城市的死与生》中,雅各布斯非常明确得反对城市蔓延,赞成提高城市住宅的密度。因为人口密度的增加,能够支持各种文化设施,活跃区域内的商业活动,促进城市多样性的生发,进而形成良好的自我循环体系。集中所带来的人口对于公共空间是一种积极的因素。

《交往与空间》作者提到“我们要集中的不是建筑物,而是人和活动”,通过有克制的确定街道和广场的尺寸、减小每个沿街门面的宽度、采用便捷紧凑的道路系统等方式压缩城市公共空间的尺度感,增强人们接触的可能性。

《街道的美学》中,作者反对分散,但城市蔓延本身并不是作者批判的重点。作者所忧虑的是日本城市观念里中心性的缺失,城市犹如“没有骨骼的软体动物……变形虫般”生长,用地形状不整、划分零碎,由此造成城市难以建立秩序井然的街道和广场空间。

4.对于公共空间尺度的研究方法

《美国大城市的死与生》中对于城市尺度的研究,是为了证明小尺度街区更有助于发展城市多样性生活方式,增加街道的使用频率。作者通过几组成功与失败的案例对比来证明自己的观点。雅各布斯反对太长的街道,在文中,哥伦布大街联系起来的85街到89街作为反例出现,作者认为“这两条街既不方便也没有什么意义”,她建议增加一条小街穿过这些长长的东西走向的街道,那么将会使这些街道有效串联起来,提高人气,活跃街道气氛,也有利于商业的发展。

《交往与空间》中关于尺度的研究是在探讨人的感官功能,心理与交流的关系。扬.盖尔引用《隐匿的尺度》一书中定义的一系列社会距离,从亲密距离(0-45CM)一直到公共距离(大于3.75M),通过这些尺度界定出社会性视距的精确范围。在更大尺度范围,研究了视觉的作用:20-25米,能看清别人的情绪和表情;30米,面部特征、发型和年纪能分辨出来;70米范围,可以看清人的肢体语言;70-100米,可以确认性别、大概年纪以及人的行动。

《街道的美学》关注于公共空间的视觉美学特征,作者通过研究发现,广场(街道)宽度与周边建筑高度的比例关系对于人在空间中的心理和视觉感受至关重要。在书中采用建筑剖面来表达这种空间比例关系,设街道宽度为D,建筑外墙的高度为H,则D/H=1时,高度与宽度之间存在一种匀称之感,人在其中最舒适。如果想要看清建筑全貌,至少需要D/H=2。若D/H<1,则随着比值的减小会产生一种接近之感,就可以形成亚洲独特的热闹氛围。

结语

《美国大城市的死与生》、《交往与空间》以及《街道的美学》这三本书分别从社会学角度、心理学层面、美学层面观察研究城市公共空间,通过严密的推导论证建立起一套完整的理论体系,每一本对于城市规划或者建筑设计都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为阅读者提供了一系列观察城市的新角度。

今天,城市尺度越来越大、结构越来越复杂,设计师所面临的问题也随之越来越多。因此,要求我们突破学科固有的知识体系和思维模式的限制,从多个角度思考问题,用广阔的视野、多维的视角来体验理解城市。一方面,设计师可以从经典理论中学习多角度观察城市;另一方面,也要尝试通过自己的眼睛去发掘理论中尚未发现的城市。

参考文献

【1】简.雅各布斯著,金衡山译.美国大城市的死与生.译林出版社,2006

【2】扬.盖尔著,何人可译.交往与空间(第四版).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2

6.城市区域空间结构分析 篇六

关键词:公司治理;三会四权;股权结构;信息披露;股权激励

本文通过对相关法律法规等制度的分析,来探讨我国城市商业银行上市带来的公司治理结构优化效应。

一、城市商业银行公司治理现状

1、股权结构不合理。

我国城市商业银行的股权结构不合理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股权结构的过度集中。据统计,地方政府在城市商业银行中的平均持股为32%,最高的达到60%,中小股东由于持股比例较低,根本没有话语权。二是大股东主体虚拟。由于大股东为地方政府,缺乏一个真正明确的、以利润为目标的股东主体,因此,很容易形成对经营者监督不力、内部人控制现象严重、代理成本高企等公司治理问题。

2、“三会四权”形同虚设。

根据《城市合作银行管理规定》第二条规定,城市商业银行(前称城市合作银行)是股份有限公司形式的商业银行,根据本《规定》,每个城市商业银行内部都建立了所谓的“三会四权(股东大会、董事会、监事会、高级经营管理者)”的治理架构。但是,由于股权结构的不合理,政府干预和内部人控制的现象时有发生,股东大会、董事会和监事会不能发挥应有的作用。股东大会往往流于形式,难以对中小股东进行保护;董事会基本上是通过听取行长报告来对银行重大事项进行审议,并不直接进行决策;由于行长是政府任命,常常出现董事会和监事会对高级管理人员无法制约的局面。从当前城市商业银行的普遍情况来看,其内部的三会四权的治理架构可以说是形同虚设。

3、信息披露不完善。

我国城市商业银行绝大部分尚不具备上市的条件,并且相关信息并不需要进行公开披露和接受公众监督,因此在信息披露工作方面仍然存在诸多问题没有解决。许多城市商业银行年报在内容和格式上存在不规范现象,对会计报表附注不够重视,有的甚至没有,在风险方面尤其是信用风险和市场风险披露非常少,信息披露存在巨大“缺口”。

7.城市区域中水系统建设推广分析 篇七

随着经济建设的不断变化与发展, 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水资源的使用。尤其是近些年来, 水污染现象极其严重, 难以满足人们生产生活用水的需要。对此必须加强对水污染处理使其深化进行二次回收利用, 从而达到缓解用水紧张的现状。中水处理技术主要是利用物理、化学及生物等方法对城市污染用水进行处理, 从而使其达到普通用水的水质要求, 并在一定范围内可以循环使用。因为中水大多数被用于冲刷地面、洗涤厕所、景观用水等生活用水, 介于上水和下水之间, 所以称之为中水。

近年来, 随着中水概念的不断提出, 对其工艺也有了新的认识与理解, 但是在实际城市生活用水中却应用的很少, 所占比例根本起不到缓解城市用水压力的矛盾, 究其根本在城市区域中水系统使用过程中, 大多数都是趋于形式未能很好的结合城市自身发展来完成中水系统的操作, 这在很大程度上不仅仅浪费了资源, 更加不利于城市的发展建设。所以, 城市在发展过程中必须站在长远的发展战略目标上进行建设, 从可持续发展战略的目标出发, 这样才能更好的促进城市建设的发展。

2 国内外实际中水工程成功的案例

就我国目前发展阶段而言, 有不少区域城市中水处理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 大大缓解了当地居民用水的紧张局势。以郑州市五龙口污水处理厂二期工程为例, 众所周知, 郑州市也是我国严重缺水的主要城市之一, 随着近年来工业建设的不断变化与发展, 城市发展空间的逐渐扩大在一定程度上带来的城市水污染现象极大的影响了人们的生产生活, 与此同时也给郑州市城市美好形象带来了一定的负面影响。对此, 郑州市五龙口污水处理厂采用了物理过滤技术, 针对被污染的水体进行了深度污水处理, 并取得了良好的收益, 经过深度处理的污水不仅仅可以用于景观设计河流的使用中, 更加可以作为城市居民用水。这大很大程度上创收了良好的经济效益, 该系统技术虽然投资相对较大, 但是日产量中水确是五万立方中水, 而且从长远角度来看, 还能适应于热电厂的冷却水。在国外, 日本优先采用了MBR处理技术, 并取得了相当好的效益。在日本有将近100处的商业街区、高楼大厦、酒店饭店采用了这种中水回用处理工艺。利用膜处理反应器将被污染的水体进行污泥处理, 经过过滤进行再次组合重新使用。这种膜技术处理孔径为10μm, 可以切割分子量为二万的聚丙烯腈平板膜组件, 进而采用了良好的效果, 大大节约了成本。此外, 在美国、以色列等国都有大规模的水污染现象, 利用中水处理系统都得到了良好的效果, 一定程度上缓解了用水紧张的情况。与其发达国家相比, 我国城市中水处理还存在着一定的差距, 针对中水处理技术的使用还需要进一步的研究与探讨, 使其被广泛应用于各大城市发展建设之中。

3 国内推行中水系统的难点和遇到的困难

3.1 经济发展水平有限

就目前发展阶段而言, 我国仍处于社会主义发展中国家的水平, 人均收入差距悬殊且基础薄弱。在这样的环境下, 很难引进新的技术与理念来进行城市中水系统的改造, 就其家庭个人而言, 更是缺少资金作为支撑, 这也是影响城市区域中水系统难以推广的主要原因之一。

3.2 政府和民众回用水资源意识淡薄

长久以来, 人们对于水资源的认识依旧停留在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思想观念上, 但是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 用水量的逐渐增加, 水资源日益紧张的情况越来越严重。但某些地区的政府及其民众却没有其深刻意识到, 甚至还存在水资源浪费的现象, 更别说可以推进城市中水系统的发展了, 所以针对这一问题, 必须加强其人们节约用水的意识, 更好的促进中水系统在实际生活中的使用。

3.3 使用途径有限, 中水使用的推广是一个系统工程除了做景观用水和杂用水之外, 要能通过特殊的设备进行处理进而满足不同情况下的使用条件。

比如水质软化、去特殊成分等其他要求。这就要求我们的中水研究者们要拓宽研究范围, 要能了解市场需要的真实情况, 开发适合市场的深度产品。这是解决回用水推广问题的根本途径。

4 城市区域中水系统解决方案

针对中国经济和工程建设的现状, 城市区域中水系统为回用水系统推广提供了一种方案。城市区域中水系统的核心是用水需求, 推广方法为规模化。即结合用水需求, 以城市区域为基础开发中水系统, 通过寻找社会需求达到市场化运作, 通过区域协同建设形成规模化降低建设成本。用水需求包括特殊企业用水、小区景观、市政景观、道路洒水及绿化等方面。该解决方案的思路是在城市区域规划时, 在有中水使用需求的区域中, 规划一定规模的中水收集、处理和供给设施, 形成规划建设, 规模处理, 专供专用的开发模式。此种模式的优势是立足市场化, 首先保证了使用需求, 能拉动建设投资;区域统一处理, 便于降低处理成本, 便于管理维护, 亦能降低分散建设, 使用效率地下的可能。

5 中水系统建设推广的经济分析

5.1 中水的来源

中水水源选择优质生活杂用水、工业废水、空调机组冷却水及雨水。这种水源生化指标含量如COD、BOD5的含量较低, 与常规污水分流易于提高处理效率, 也减轻了城市污水处理的压力。

5.2 中水的检测

国家已经出台的设计回用水水质标准, 如表1。

中水回用所涉及的水质指标一般有:BOD、COD、SS、TP、NH3-N以及PH值等。以往分散设置的中水系统普遍存在水质监测难的问题。一方面地方监测机构力量有限, 面对分散的中水使用网点无法保证定期一一监测;另一方面, 多次分散监测提高了水质监测成本。所以区域中水系统在监测维护方面具有明显的优势。

5.3 管网铺设

区域中水系统既可以单独布设管网, 也可以从市政管网接入。但作者认为为保证水源的适用性, 宜单独布网, 这对分流市政污水也有不小的作用。但是单独布网也会在一定程度上增加工程的造价。

5.4 处理工艺

可用于中水系统的处理工艺有很多。有传统的物理三级处理工艺、氧化沟处理工艺及目前流行的MBR工艺。建设者可根据系统规模大小合理选型。关于处理工艺的讨论有很多, 文章不再赘述。

6 结束语

文章为中水系统建设的推广提供了一种思路。在整个社会水资源意识普遍提高的今天, 中水系统建设是缓解城市用水的一项重要趋势。同时, 城市区域中水系统的理论也需要更深入的研究, 但其优越的经济、易操作的特点随着工程建设的推广会不断显现出来。

参考文献

[1]沈连峰, 等.郑州市五龙口污水处理厂中水回用工程[J].给水排水, 2007 (5) .

8.城市区域空间结构分析 篇八

关键词:农产品 区域物流需求 流向特征

物流是社会经济生活中,服务于物资资料时间和空间转移需要而产生的经济行为。目前已有的关于区域物流需求的研究,比较偏重于对区域物流需求量的计算和预测,研究的结果虽然可以得到对区域物流需求总量的基本把握,但很难反映各区域物流需求流向上的差异。第一产业是国民经济发展的基础,研究区域农产品物流需求流向特征对于路网规划等诸多方面具有重要指导意义。本文试图用区域商的概念和方法找出其主导优势的产品,对其作流向特征分析。

一、区域农产品物流需求

物流需求的概念,是物流需求理论最为基础的概念,是进行物流需求分析的基本平台。但目前理论界对物流需求的概念还没有形成一致的认识,长安大学知名学者张圣忠博士在其博士论文中详细分析了各种不同的概念,本文作者认为其分析深刻入理,并引用其界定的物流需求的内涵:一切有利于国民经济及社会发展或者有利于资源优化配置的、对与“物”的流动过程相关的服务的需要[1]。由此,农产品物流需求的内涵可以界定为:一切有利于国民经济及社会发展或者有利于资源优化配置的、对与“农产品”的流动过程相关的服务的需要。本文中农产品的概念是广义上的,包括种植业、林业、畜牧业、渔业等的产品。

二、区域农产品物流需求主导流体的确定

区域是一个开放的系统,农产品种类繁多,一般规律是不断地将自身具有比较优势的产品输出,将相对劣势的产品输入,本文通过分析区域第一产业内各产业的比较优势,确定区域农产品物流需求的主要流体,在此基础上确定其流向特征。区域第一产业各产业的比较优势可以用区位商来确定。区位商是指一个地区特定部门的产值在该地区总产值中所占的比重与全国该部门产值在全国总产值中所占比重的比率,其表达式为:

其中:i——第 i个地区( i= 1,2,3…n);j——第 j个行业( j=,3…m);Lij——第 i个地区,第 j个行业的产出;LQij——i地j行业的区位商。

运用区位商可以对区域的第一产业结构进行对比分析。从某区域与其他区域的比较看,当 LQij>1时,表示产品有剩余,可以向区域外输出,物流流向主要表现为由区域内向区域外;当LQij<1时,表示产品不能满足区域内需求,需要从区域外输入,物流流向主要表现为由区域外向区域内;当 LQij= 1时,表示产品基本上是自给自足,物流流向以区域内交流为主。

运用区位商分析区域农产品物流需求主导流体及大致流向特征的方法如下:分析第一产业中主要行业的区位商,确定农、林、牧、渔的产品物流需求的主要流体及流向特征。

根据农产品的用途,农产品可以分为直接用于消费的消费品和用于工业生产的生产原料。设 S是区域内的某种农产品生产量,D 是区域内对该产品的需求量。当S>D时,该产品除满足区域内需求外还可以向区域外输出,物流需求表现为短途小批量和长途大批量运输需求并存,对区域而言,该农产品以销售物流需求为主。当S

三、区域农产品物流需求主导流体的流向特征分析

上文运用区位商的方法确定出区域农产品的主导产品,并对流向作了大致分析。下面就其流向特征作详细分析,需要说明的是本文中所提的流向特征主要是运输方向特征。

物流需求分析中,区域农产品的运输方向首先服从“有利于”的原则,即“有利于国民经济及社会发展或者有利于资源优化配置”。因此大的运输方向首先要受国民经济发展的调控。比如从全国这个大区域角度分析,水稻有两大产区南方水稻集中产区和北方稻谷分散产区,而水稻的消费区遍及全国,所以水稻大的运输方向由南北向东西。数据及经验显示我国粮食跨省区流动的总体流向是:东北区余粮较多,以部分品种调剂和饲料粮形式南下华东和华南沿海地区,部分流入华北;黄淮海区余粮在满足华北地区需求的基础上,主要以品种调剂形式供给华东和中南地区,少量进入黄土高原区;长江中下游地区在接受北方饲料粮基础上,其富余粮食则主要流向华南沿海和西南地区;甘新区余粮则以接济青藏和内蒙及长城沿线为主。畜牧产品的产区和粮食产区有很大联系,而且一般由城市周围城乡运输到城市消费。

区域农产品种类繁多,本文运用区位商的方法确定出区域主导优势农产品,又将其分为特产类农产品及非特产类农产品,进而分别分析其流向特征。

作者单位:长安大学 经管学院

参考文献:

[1]张圣忠.物流产业组织理论研究[D].西安:长安大学博士论文,2006.31-34.

[2]秦璐,刘凯.基于产业结构的区域物流需求分析[J].物流技术,2006,7:4-6.

[3]吴群琪,马暕. 对运输需求理论问题的再认识[J].管理科学文摘,2004,6:52-54.

[4]曾宪培等.物流经济地理[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202.125-130.

Regional agricultural logistics demand characteristics of the flow space

Jin Yuming Zhen Shanshan

Chang'an University management school

Abstract : This paper first location to use the concepts and methods to determine the regional agricultural logistics demand-led fluid, further analysis of its regional logistics needed space for the flow characteristics.

Key words : agricultural regional logistics demand flow characteristics

9.《区域(城市)发展与规划》作业 篇九

前三题都做;

4、5两题二选一做(请于12月15日、12月16日将作业纸质打印版交给唐冬云,会统一汇总快递发老师,过期不候)

1、如何看待区域发展的基本属性?

2、请收集哪些是可以衡量区域差异的特征、指标和评价的方法?

3、综合区域发展的经典理论,结合我国区域发展的实践,讨论在经济区域板块形成过程中,政府发挥了怎样的作用?

4、通过工程移民的案例分析,你对国家或区域大型基础设施项目的社会影响评价有什么看法?在政府决策中,社会影响评价的作用和地位如何?请构建你认为科学有效的评价主体、流程和制度。

5、素材

江苏江阴—靖江工业园区成立于2003年8月,是江阴、靖江两市响应江苏省委、省政府关于加快沿江开发、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号召,由双方共同设立的全国首家跨江、跨行政区域的联动工业园区。2006年7月,经国家发改委核审,明确为省级经济开发区。工业园区成立和发展的背景资料

1、两地经济差异:

江阴:110平方公里的经济开发区,11家上市公司,精工机械,高档家电,精细化工,高档纺织机服装加工等产业板块

靖江:无上市公司,产业单一

2、联合的动因

江阴长江岸线资源开发殆尽,土地用完,向苏北购买用地指标。

2002.8.8发布《江阴经济开发区靖江园区备忘录》; 2003.2.15《关于建立江阴经济开发区靖江园区的协议出台》,江阴-靖江两地联合开发工业园区进入到实质阶段,形成以造船、特种冶金、汽车零配件制造为主导的产业结构,充分利用靖江在土地、岸线和劳动力方面的资源优势,发挥江阴在经营理念、管理人才和市场融资能力的经验,作为跨江、跨区联动的基础。

3、联合的方式

资金土地分属:共1亿元投资资金,按照9:1的比例由江阴和靖江进行分配,园区设立10年内所获收益全部用于园区滚动发展;10年后,投资收益两地对半分配;土地归属靖江所有。园区内经济事务由江阴负责,社会事务由靖江委托园区管理;以江阴方面为主成立园区管委会,靖江方面设立办事处。采取两免三减半的税收政策,园区成立前2年,免征税收,第三年开始减半征收。通过共建园区延伸的产业链,有效地刺激了靖江的私有经济开始

向高层次发展。靖江工业经济保持30%到40% 的年增长率,5年内财政收入翻了两番。

4、联合的成果

 2007年,园区财政收入1.07亿元;2007年,园区经济总量50亿。打造了中国民

营造船、国家重钢结构两大产业基地。

 2010年,园区完成工商销售 414亿元,同比增长34.39%;实现财政总收入14.56

亿元,一般预算收入5.26亿元,同比分别增长99.74%和94%。

 2011年,园区经济社会发展以“1166”计划为目标,即国民生产总值突破100亿

元,到账外资1亿美元,工商销售600亿元,一般预算收入突破 6亿元。

5、联合的问题

 跨区争地的困难。由于土地的属地管理,园区规划60平方公里,第一批启动区8.5

平方公里,以后的土地必须经属地审批。

 利益带来的多头监管。地税、工商、质检是省里派来的,环保是泰州派来的,国土

是靖江市政府派来的,纪检、监察两市都派干部来

 政绩观。节能、环保在泰州,税收在无锡。

《国务院关于进一步推进长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开放和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意见》日前发布,在其有关“继续推进重大改革试验”的众多表述中,“有序推动异地联合兴办开发区”值得关注。联动开发已成为当前区域经济发展的一个新的战略亮点。在江苏,参照“江阴-靖江工业园区”模式的10个省级开发区跨区域共建的庞大战略正在推进,比如苏州与宿迁、常州与盐城、无锡与徐州均在共建开发区。异地开发提供了新的实践形式,进一步突破制度壁垒,对长三角产业结构升级、带动落后地区意义重大。

分析

根据上述材料,结合课堂知识和搜集的资料,请分析阐述:

(1)影响区域合作的因素有哪些?其中什么是促进区域合作形成的积极因素?哪些是导致区域合作产生障碍的主要原因?

(2)江阴-靖江工业园区在跨区联动中取得一定的成功原因是什么?有哪些经验可以作为其他异地开发、跨区联动的参考?

(3)江阴-靖江工业园区在跨区联动中所面临的一系列困难,其根源是什么?对于解决这些问题,你有什么好的建议?

10.城市区域空间结构分析 篇十

(c)生产资料批发市场建设、调整与改造的目标;

(d)其他商品交易市场建设、调整与改造的目标;

(e)物流基地布局、特色与产业服务功能的目标;

(f)城郊商业发展的目标;

(g)商业网点建设管理制度建设的目标。

11.城市区域空间结构分析 篇十一

关键词 高等职业教育 布局结构 适应性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1 宁夏高等职业教育布局结构分析

高等教育的布局结构受多种因素的制约,有区域的自然环境、人口受教育程度、传统文化积淀、经济社会发展阶段等多种因素的制约,其中经济因素起到最根本的作用。《宁夏回族自治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提出宁夏的发展蓝图是在规划建设时通盘考虑,注入大城市的理念,使沿黄城市带成宁夏经济社会发展的发动机,规划建设以沿黄城市带为核心、固原市为次中心、重点镇和中心村为补充的新型城乡一体化发展格局。我区八所高职院校中有六所集中于银川市,固原、中卫两个地级市尚无一所高职院校,距《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的“在合理规划布局、整合现有资源的基础上,每个市(地)都要重点建设一所高等职业技术学院和若干所中等职业学校”的目标有一定差距。

从总体看,在宁夏回族自治区党委和政府的领导下,宁夏的高等职业教育得到了很大的发展,已经初步形成了较为完整的高等教育体系,但从当前宁夏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和区域经济布局结构来看,宁夏的高等职业教育的区域布局不平衡,无法适应宁夏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需要。宁夏高等职业学校主要集中在经济核心区的银川、一级发展极的吴忠和石嘴山两市,中卫、固原两个位于一级发展极的地级市还没有高等职业学校,高等职业学校区域分布的两极分化,加剧了宁夏经济较发达地区与落后地区的差距,是宁夏实现区域经济相对均衡发展,提高整体经济实力的主要障碍之一。

2 实施非均衡发展战略,实现宁夏高职院校的合理布局

2.1 构建以银川为核心的高职教育基地

作为宁夏回族自治区的首府城市银川,是自治区的政治、经济、文化、科技、信息中心,为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提供强大的经济支撑、科技平台、浓厚的人文环境和各类高级人才需求。宁夏各高校在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上逐步走向错位发展,层次结构日趋合理。银川成为宁夏高等职业教育的核心发展极,形成以银川区域中心的宁夏大学为核心,以宁夏职业技术学院、宁夏财经、建设、司法、经贸和银川科技职业学院等六所高职学院为依托的高教中心区,带动北部的宁夏石嘴山市的宁夏工业职业技术学院,中部的吴忠职业技术学院和南部固原市宁夏师范学院构成的次一级发展极的区域布局结构。根据非均衡发展理论,当银川的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达到饱和,即极化达到顶峰之后,高等职业教育要素将会从极化中心向外围扩散,最终实现宁夏高等职业教育的均衡发展。

2.2 根据宁夏五大经济区的内部特点,调整高职院校布局结构

(1)银川核心经济区:以银川市作为宁夏区域中心城市发展定位为主要依据,结合银川市商业繁盛,信息业、旅游业、城市化展较快的优势,针对能源化工、特色旅游、绿色清真农产品加工、商贸流通、高新技术等特色产业的发展趋势,六所高职院校应重点增设服务于第二、三产业发展的专业,如:城市园林规划、旅游服务、酒店管理、物流管理、社区服务、建筑装潢、公共交通、信息服务、广告传媒等专业,以适应银川核心区经济社会的发展需要。

(2)石嘴山经济区:依据其以山水园林新型工业化城市为特色的建设目标,加强电力、冶金、化工、建材等重点企业的技术改造力度,改造和提升煤炭、钢铁及压延、机械制造等传统产业,培植新材料、电子元器件等新兴产业的发展趋势,急需培养大量的高技能型人才。石嘴山市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以宁夏工业职业学院和宁夏理工学院为依托,宁夏工业职业学院根据市场需求,充分利用宁东能源重化工基地建设的有利时机,成立化工系,抓好煤炭综合利用、煤化工等新专业的开发与建设。宁夏理工学院依托其原有的高职资源优势,设置的建筑工程技术、应用化工技术、安全技术管理、电厂设备运行与维护和旅游管理等专业以适应石嘴山经济区的发展。

(3)吴忠经济区:以建成“塞上江南”和回族风貌的新型滨河生态城市为目标,吴忠经济区的新兴工业如能源电力工业、高载能新材料、电子信息、制造业以及奶产业、葡萄酒产业、旅游业的迅速崛起,吴忠市(自治区级)青铜峡新材料工业区、太阳山工业区的规划建设,使得该区每年需增加大量的专业技术人才,电子信息、电气机械、化工制品、幼教、旅游、市场营销、管理类人才需求旺盛。吴忠职业技术学院成为吴忠经济区域高职教育的发展极,建院五年来,逐步形成综合性、区域性和民族性的办学特色,开设的应用阿拉伯语专业,使学院的民族区域特色更加鲜明。

(4)中卫经济区:做大做强旅游业,带动交通运输、商贸、餐饮等服务业发展。继续培育壮大林纸、枸杞加工等优势产业。针对该区域尚无一所高等职业学校的现状,笔者认为可以在高等职业基础较好的吴忠和银川地区开办面向中卫产业需要的专业,合理利用高教资源的辐射作用为中卫培养技术应用型人才。

(5)固原经济区:突出“山城风貌、文化古城、回乡民俗、生态园林”四大特色,做大做强“草畜、马铃薯加工、劳务、旅游”四大支柱产业和“煤炭、建材、中草药” 三大优势特色产业。该经济区水土资源严重短缺,生态环境恶化,劳动生产率和自我发展能力很低,农民收入水平低、增长慢,造成了“文化水平低—职业技能差-收入水平低”的恶性循环。针对该区域的特点,笔者认为该区域高等职业教育的战略布局可以从两方面着手:第一,从山区经济发展的现实出发,先积极发展初、中等职业教育,培养大批中级专业技术人才,为高职教育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在较长的一段时期内,初等、中等职业教育培养的大批能与经济发展相适应,掌握一般科技生产技术和实用技术的中、初级人才,仍将是山区发展经济和脱贫致富的中坚力量。 第二,从固原经济发展的特色和长远规划看,适当地发展高职教育,依托位于该区的宁夏师范学院的高教资源进行专业结构的调整,设置服务于地方经济发展的特色专业,为山区经济的跨越式发展提供人才支撑,有效地把人力资源转化为人才优势,进而为山区经济的跨越式发展提供动力。

12.城市区域空间结构分析 篇十二

我国在2002年的“外国直接投资(FDI)信心指数”首次超过美国,一跃成为最具有投资潜力的国家。我国由于稳定的政治环境、有活力的经济以及成功举办了奥运会、世博会等国际大型活动,一致保持着全球投资的热点国家。但是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新政策的实施使得外商投资的优势逐渐减弱。在十二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上,商务部部长高虎城表示,出于我国现阶段的国情,我国的产品和产业结构发生了深刻的变化,这将影响到外商的投资行为。因此对于城市区域投资环境的建设在结构上、方向上也将进行相应的调整,投资环境评价指标调整也将成为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一个重要问题。

二、城市区域投资环境相关因素分析

(一)城市区域投资环境。

城市区域投资环境是指某一地区或国家为吸引外来投资所提供的各种条件的集合,它是综合了多条件、多因素的一个动态系统,包括自然、经济、科技、管理、社会、法规和政治等条件。城市区域环境的状态直接影响到投资主体的投资行为,其直接影响到投资的效益、风险等,进而间接影响到该区域的人口就业率、经济发展竞争力以及工业化进程等。

由于我国区域发展的不均衡,很多中小型城市由于自然地理条件、开放程度等因素具备一定的投资潜力,但是整体投资环境较差,所吸引的投资始终稳定处于较低水平,使得该地区整体经济发展缓慢,进而城市发展速率难以提高,导致基础配套设施低于平均社会水平,直接影响到该地区的生产、生活条件。又由于经济发展缓慢直接导致了生产资料成本高,进而使得投资者的投资收益率较低,于是该城市的投资环境陷于图1所示恶性循环当中。

(二)城市区域投资环境构成要素。

区域环境的分类可以根据分析角度或划分方式分为各种类型。例如,以投资环境的物质形态进行划分可以分为硬环境以及投资软环境,根据范围可以划分为宏观环境或微观环境等。每一种环境下又包含其特定的构成要素,本文仅就其构成要素进行分析。

1. 政治环境。

政治环境可以概括为政策、政府工作效率、政府稳定性以及战争风险等。这些直接影响着投资者的行政事务办事效率以及投资长期性与稳定性。当该区域政府具有较高的政策透明度并能够及时制定对投资者有利的政策时,可以有效吸引投资者对该区域进行投资。

2. 法律环境。

法律的完整性、法制的稳定性和执法机构的公正性,以及是否加入有关国际投资的国际多边协定和区域性多边协定等[2]。投资者在进行投资决策时首要考虑的问题就是当对该区域进行投资后,是否能带来预期利益,或是否能扩大其原有市场等。基于以上目的,若此时该区域法律有过多的限制则必然会影响投资者决策。

3. 经济环境。

经济环境主要包括:宏观经济环境、市场环境、技术与管理水平,生产供应情况等因素。区别于我国改革开放初期,我国的经济环境在整体发展方向、结构、领域等多方面都产生了变化,例如一些劳动密集型产品,由于劳动成本的上升,这些产品的竞争力逐步呈现减弱的趋势。另外,我国近几年对于自然资源的重视程度逐渐提高,在生产资料的供应上也产生了变化。在外资的整体利用结构上,我国从改革开放初期的主要用于制造业和生产领域转向2013年的超过50%的投资应用于服务领域。这些经济环境的转变必然会导致投资行为的改变。

4. 文化环境。

本部分主要包括当地居民的风俗习惯、生活方式、价值观、态度等内容。其主要影响在于投资者的投资建设内容是否能适应当地市场,以及当地居民对该项投资的态度问题。

5. 地理资源环境。

本部分即自然或历史上长期形成的与投资有关的自然地理条件。主要包括资源条件、水文情况、气候条件以及地理位置等。本部分属于投资硬环境中的重要因素,在吸引投资先期起到了关键的作用。我国近几年积极开展二、三线城市建设,结合城市的自然地理环境进行合理的规划、投资,例如在辽宁沿海经济带发展规划中,处于经济规划区域的城市投资环境均得到了不同程度的提高,其具有优势的自然地理环境是吸引国家、国际投资的先决因素。

6. 基础设施。

基础设施主要包括交通、能源、城市设施、通讯等方面。其中每一方面都涉及到众多影响因素,如市政设施中的水、电铺设,道路、轨道交通铺设等。随着物流时效的增加,区域的经济总量(GDP)在空间中呈递减状态,为了促进偏远地区的区域经济发展,其物流时效问题进行优化改进是一个重点问题。因此改善区域的物流时效,就能够促进区域系统经济发展,同时也能保证边远地区的发展。根据2013年9月国务院发布的《国务院关于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意见》所示,我国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仍然存在着很多问题包括市政地下管网不足,供水排水质量差,防洪减灾能力低,城市交通拥堵问题严重等。这些问题将成为影响投资者行为的重要因素,所以这一部分在未来的发展规划中依然应该是城市投资环境建设的重点。

7. 社会服务环境。

这一部分涉及到我国行政审批流程、金融服务程序等,如果要进行改革将涉及到多方面、多层次的主体,实施起来虽有一定难度且耗时较长,但是以我国近期的发展形势来看,逐步提高政府的办事效率是我国社会发展的一个必然趋势,这将促进我国政策的顺利实施。

三、优化我国城市区域投资环境的建议

(一)调整产业结构。

以往我国城市投资结构主要以吸引加工制造业为主,但是近年来“用工荒”以及人民币升值等现象和政策的产生使得这种结构受到了很大的冲击。我国有必要尽快完成“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模式的转变。

(二)注重自然环境改善。

近年来环境评价成为了我国学者的一项重点研究课题。正是由于产业结构的逐步转变,投资方对于城市自然环境的要求也提出了新的要求。自然环境的改善符合可持续发展的道路,是我国城市投资环境优化必须要做好的一项工作。

(三)提高金融业发展水平。

金融业发展的水平直接影响到企业的投资、融资成本、效率以及渠道,金融服务的落后对吸引投资起到了阻碍作用。

(四)制定积极的投资政策。

由于我国经济环境的逐步转变、投资结构的调整,相应政策的制定有利于城市吸引投资,以合理的政策规范市场经济体制的正常运作,促进供给侧改革的实现同时亦可以对我国城市的发展起到促进作用。

摘要: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产业结构的调整,投资者的投资行为也产生了相应的变化,这就要求城市区域投资环境的建设要进行合理的调整以适应当前的经济发展模式和社会发展方向。本文以多因素评估理论为依据,结合我国当前体制、经济结构等因素,以定性的方式对我国城市区域投资环境构成要素、投资者评判依据进行了分析,为我国城市投资环境的建设指出重点方向。

关键词:投资环境,城市区域,产业结构

参考文献

[1]戴佳.中小城市工业园区发展研究[D].湖南农业大学,2012

[2]杨文祥.重庆市投资环境的分析与评估[D].西南农业大学,2003

[3]方新华.小城市投资环境评价体系研究[D].浙江大学,2004

[4]陈文言.工矿城市投资环境评价——以煤炭城市铜川为例[D].西北大学,2001

[5]张凤成.大连市投资环境评价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07

上一篇:中原工学院期末考试下一篇:国际经济学复习重点